富士康备胎上位史

几天前,彭博社(Bloomberg)和富士康之间打了个小口水仗,喜欢搞大新闻的海外媒体老师们发了篇报道,总结一句话就是“富士康跑了”;而富士康当即发文澄清,指责彭博不实报道。

关于富士康的传言不止一次了,早在2019年6月,就有消息称富士康高管表态“iPhone四分之一的产能位于中国之外,如果美国市场有需求,可以转向美国”。随后,富士康通过公众号各种澄清。

讲真,富士康对于大陆就业改善,还是做出过贡献的。而今,其实不管它有没有说过什么话,会不会离开大陆,带来的影响,就是杨坤老师的那首歌:无所谓。

而这种底气,并不是鲁莽。大陆的电子产业不断提升,实力已非五年前。

就以立讯精密为例,过去十几年,公司完成了从单品到多品的扩展;今年7月还成为了大陆首家iPhone代工厂,从富士康小跟班成为了富士康“备胎”。

2020年6月,立讯精密市值已经超过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截至7月20日收盘立讯市值达到3889亿元,比富士康(工业富联)的3038亿元高出28%。

2

立讯精密,昔日富士康的拥趸,正逐渐向另一个“中国鸿海”的目标挺进。

image

如果总结立讯的成功,一半归功于中国电子产业的黄金二十年,那么另一半则要归功于对富士康的像素级模仿。

到底有多像呢?

立讯掌舵人王来春曾经是富士康的第一位内地女课长;

立讯的早期投资人之一是郭台铭弟弟;

立讯创业前十年几乎一半订单来自富士康;

立讯早年的车间中到处贴满“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不懂就要问,想要保住面子的人,最后连里子都会输掉”等郭台铭金句……

但这些其实都是表面;能够成为内地版富士康,选对了连接器这条可攻可守的赛道,才是立讯成功的基础。

立讯创业初期,连接器起家的鸿海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电子代工厂,虽然连接器业务仅占其总收入的 5%,但却为鸿海创造出了高达 20%的净利润。

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连接器作为是电子终端中用于实现信号传递与交换的基本元件单元。是所有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更是整个电子产业价值链中仅次于半导体和PCB的存在。

连接器本身的下游应用十分分散,机械、交通、制造、航空等多种领域的连接器产品型号加起来有几百万种之多。即使成为这个产业的世界级巨头,也最多能够覆盖几十万或者一百万种型号。可以说,连接器本身是一个具备高度定制性的轻资产行业。

这就导致,市面上一般的连接器价格不容易陷入同质化的产能大战,更少出现半导体或者面板这样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价格波动,自然,也就为新进入的企业留下了足够广阔的长尾市场。

不过,市场机遇大,并不意味着门槛就低,要想做好连接器的生意,还得修炼好精密制造以及管理的内功。

要知道,连接器虽小,但要想做好,却必须在各种极端温度、湿度以及外力之下,依然能保证成百上千个触点每一个都能稳定工作起码五年。这对企业的精密品质管理、研发能力都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

此外,与市场分散伴随而生的,还有连接器产业迭代周期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性。一般来说,在电子产品中,一代产品,一代芯片,一代连接器,如果绑定苹果,产品可以有一年的生命周期;而如果绑定小米等国产品牌,厂商就必须跟随下游终端厂商的步伐,做到两三个月就进行一次产品迭代。如何进行生产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就成了这一过程中的技术活儿。

也是因此,一个成功的连接器企业,往往也是精密制造以及成本管理内功的一流玩家。

image

并购,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目的往往是做大营收、获取技术、甚至讲一个转型的故事,因此往往规模庞大,在资产负债表上留下一项巨大的商誉,最后成为财务炸弹。

但立讯的并购,数量虽多,却几乎从不暴雷;金额不大,却总能赚到翻倍。因为收购有形资产只是一个虚招:借此切入新的客户,获取新订单,才是立讯的核心目标。

作为立讯的师傅,鸿海(富士康)对这一套再熟悉不过。

2003 年,鸿海收购芬兰艺模成功获得诺基亚订单,收购摩托罗拉奇瓦瓦厂成功获得摩托罗拉订单;2008 年收购 Sanmina-SCI 在美国、匈牙利和墨西哥的工厂,鸿海获得 HP、IBM、联想等重量级客户;2009 年收购 Sony 代工厂,鸿海借 Sony 这一世界消费电子巨头进入电视代工市场……

可以说,鸿海(富士康)能成为如今的巨无霸,主要靠的就是并购带来的大客户扩张。老师将标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立讯只需要把答案原封不动地再抄一遍。

那谁才是电子产业里最有钱的大客户?非苹果莫属。2011年,立讯通过收购联滔电子股权,顺利切入苹果平板电脑连接器产业链,一举和苹果搭上了线。

为实现风险对冲,同年,立讯又以6~8千万元并购科尔通讯,顺势切入华为供应链;2016年之后,随着国产手机四巨头的崛起,立讯与国有手机厂商的关系日益密切。

切入了苹果、华为两大手机霸主供应链后,立讯又开始密集收集汽车市场的门票。

2012年立讯并购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55%股权,由此收购切入日系汽车电子产业链。2013年,立讯又收购德国SUK,切入汽车精密塑胶件领域,拿到优质德国客户的供应商资质……

image

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并购,原本寂寂无名的立讯用十年时间,在技术上搭建起了“机、电、声、光”全覆盖的精密制造大平台,市场上,实现了从手机到汽车再到摄像头模组无边界扩张;而客户上,则借助“苹果全线产品生产组装商”、“华为概念”等概念,一举超越海康威视,成为了新的“中小板一哥”。

集齐了全部王牌的立讯,已经不再是那个富士康亦步亦趋的学徒了。

image

从富士康学徒到富士康最可怕的敌人,立讯的赌性,在惊险一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典型的案例的就是AirPods。

2016年,苹果第一代蓝牙无线耳机AirPods面世,立刻迎来果粉的一片嘘声,有人直接指责苹果想创收想疯了,还编出一个男生宿舍用Airpods,左耳哥德巴赫,右耳苍老师,但就是没有自己手机追剧声音的段子。

可以说,没有多少人可以预计到,这个苹果自iPhone 以后最大的爆品、引爆TWS耳机革命的产品,会在这一片欢乐的嘲讽声中诞生。毕竟,就连苹果自己,对这个是之前产品十倍售价的新品,最初也没敢做出太乐观的销量预计。

image

但立讯却在当年收购了苏州美特的51%股权,进入声学器件行业,并且开始紧锣密鼓的研究AirPods的代工技术。2017年,准备充足的立讯不但获得AirPods部分订单,还帮助苹果提高生产良率,极大缓解了产能瓶颈,这让库克专门赶到立讯的昆山工厂,给予高度的赞誉。

image

之后,立讯精密AirPods代工订单快速增加,并超过英业达成为第一大供应商。2019年,AirPods全面爆发,销量超过5000万幅,接着东风,苹果顺势推出高价AirPods Pro,由立讯精密100%代工,立讯已然成为AirPods的主力供应商。

而立讯抓到这个机会更不是偶然,它已经陪苹果连赌了好几轮。

2011年-2013年期间,立讯刚切入苹果产业链的两年间,主要做的还是MacBook 内部线、iPad 内部线、MacBook电源线和iPhone/iPad Lighting 线这些都是一些传统的连接器业务,竞争对手虽多,但也足以躺在苹果生态中安心赚钱。

但这时候还在打杂的立讯,就已经开始默默准备切入苹果手表的无线充电这些探索性的新产品。

要知道,在当时,可穿戴设备并不普及。一旦苹果手表的市场表现不达预期,立讯为无线充电投入的研发和设成本,多半就要打水漂,毕竟苹果砍单的时候,供应链的生死从来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次的立讯,运气不算太差,苹果手表没能成为AirPods 一样的爆品,但也在第一年就售出了1200万块,到今年,销量则超过了3000万块,比整个瑞士的手表销量高了足足50%。

一起共过患难,苹果对立讯的回报也很大方:立讯精密不但一直稳坐苹果手表无线充电模块的主供应商;2019年更是接过广达电脑退出的Apple Watch组装业务,在整机组装再下一城。

image

到了今年7月,立讯又收购了台湾代工厂纬创集团的iPhone制造业务,内地的首家苹果iPhone代工厂商。

至此,立讯在消费电子、汽车、通讯的横向扩张之后,通过对苹果产业链的纵深切入,完成了从连接器到零部件供应商再到精密制造平台三级跳的新征程。

image

巴菲特有个理论是“子宫彩票”,指自己有幸生在美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长牛。而对于国内科技公司而言,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

国内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完备的供应链,都是制造、科技公司发展壮大的温床。虽然国内不少公司还存在着技术占比低、迭代升级慢等问题,但是,中国并不缺少生长富士康的土壤。缺了郭屠户,也不会吃带毛猪。

走了富士康,还有立讯精密以及其他更多的企业。而如何留住他们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而立讯精密的发展,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表面看,靠的是时代红利、子宫彩票,但其实真正依靠的,还是一代代认真做事的企业家,一批批贡献青春的厂哥厂妹,而这也是我们抵御任何外部摩擦的底气。

过去十几年的付出,立讯精密们已经成为了富士康的“备胎”,但他们要走的路,还远不止“代工”而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未来,也远不止此。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微信号:kechuangy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