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能学到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

文长长说
我大三开始在网上写作,写作五年,经历了毕业、工作后,最终还是决定先回学校继续读书。作为一个即将入学的“新生”,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到底学到了哪些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以及重新扎进学校,我需要特别注意在哪些方面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所思所得总结如下:

1.面对一件事,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始终觉得,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让我们掌握一个知识,更多是让我们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人与人之间拉大差距的,归根结底就是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即逻辑思维能力。

何为思维能力,简单通俗点来讲就是,十来岁的时候,我们用简单粗暴的好坏去对一件事定性,这件事要么好,要么坏;但在不断学习,以及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在大学阶段,我们能用swot去简单分析问题,我们清楚大多事是利弊相间的,有些时候我们能化危机为转机,也能让优势变为劣势,一切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问题,怎么处理问题;等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能以一个专业者的身份,利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并且在我们一系列分析判断后,我们能得出一个可行且可靠的结论,而这也就是很多人眼中的钦佩且羡慕的“专业性”。

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成为一个考虑周到、全面,能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可行有效决策的人,会成为我们职场的一个加分项;

在生活中,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明智的人,不会随便跟风,不会被轻易游说,不会被网络上的一些极化情绪轻易带动,不会被随便割韭菜,而是会让我们结合一些事实,进行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理性的判断。

至于这一能力在学校如何掌握:

第一,老老实实学习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虽枯燥,但真的有用;

第二,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老师们讲课是有自己的逻辑线在里面的,甚至老师们的课件前后之间都是存在逻辑的,所以别小瞧老师们的每一堂课,认真听老师们讲解或分析每个知识点,去学习老师们分析问题的逻辑;

第三,平时看待一件事,不要头脑一热就下结论,凡事多思考,试着多去分析一下“这件事具体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客观环境还是人为导致的)—继续下去的危害是什么—尽可能减少自己损失的方法是什么”,去培养锻炼自己更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句话,看书是有用的,上课是有用的,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有助于提升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

2.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残酷的地方是,你得对你的行为负责。

简单点来讲,中学阶段若学习不努力,可能会考差,会难过,会让父母失望,会辜负相信你的人,但说到底,你中学时的人生,还有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帮你承担,他们都会鞭策着你、激励着你,会想着办法让你走得再远点;

但大学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你学习不认真,考试不努力,就面临着挂科,面临着没法拿到学位证;你不努力看书,不努力写paper,就面临着没办法毕业;你不自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没人会拉着你往前走,影响的是你的人生。以上都不是危言耸听,每年答辩不通过、挂科太多,没法按时毕业的大有人在。

大学教给我们的最现实的一节课就是:没人能一直帮你,你的人生还得你自己负责。你可以不努力,也可以懒惰,也可以不积极向上,反正所有的后果都是你自己承担,糟糕的人生也是你自己的。反正,以后想要什么样的人生,都取决于你此刻的行为。

3.认识了一群优秀的人,向他们学习,一起进步

首先,申明一点:我不提倡混圈子。

我眼中所谓优秀的人,就是积极、正面,且在自己的人生里也一直在努力的人,最好是在关键时候能拉你一把,或者把你往前推一把,包括良师,也包括益友。

回想我的大学时代,我收获到的最大的财富就是认识了几个特别好的老师,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

虽然毕业两三年,但我一直跟大学老师保持着联系,包括前不久,遇到一件特别为难的事,我凌晨十二点编辑了一千多字的微信小作文发给我大学老师,想听她的建议,早上六点她醒来看到消息就马上跟我打电话,她跟我分析着利弊,鼓励我再往前冲一冲,虽然挑战也挺大的,感觉到我内心有些许胆怯,她直接跟我说“向上的路,都是艰难的”,不要怕曲折。而我最后听了她的建议,选择了那条曲折但最后也看到丰硕果实的路。

还有我的学长学姐们,他们都是不同领域很优秀的人,会很真诚很无私地跟我分享着她们的经验,会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帮助,有他们在身边,内心真的会特别踏实。

所以,如果可以,读书阶段一定要尽可能去认识一些优秀的人。

但,在这里,如何认识优秀的人,我没有也不会提什么人际技巧或者情商,学生时代大家都很单纯,没必要学太多复杂的套路,待人真诚就好。除此之外,唯一且特别重要一点是:你得让自己同样优秀,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有特长,有自己的能力所在。

毕竟,想要维持一段长久且有价值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互益。你能推我一把,在某些时候,我也会在你的人生中起到我的作用。我们一起进步,而不是你拉着我进步。

4.保持学习、热爱阅读的能力

我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书都是在我大学图书馆写完的。

虽然我后来在很多地方写过稿子,在咖啡厅写过稿子,在环境很好、空调开得冷暖刚好的办公室写过稿子,在省级图书馆里写过稿子,也在很高级很文艺的书店,点一杯果茶写过稿子,但毕业好几年了,我心中最适合写稿子最适合看书的地方就是学校的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它的环境(毕竟夏热冬凉,空调还不一定及时开,忍不住要吐槽一番),而是图书馆里的氛围。看着身边的同龄人,放弃无效的社交,丢掉玩手机的时间,一头扎进书中,静谧而美好,任何人看到这幅画面多少是能被影响的,会有那么一秒迟疑:“我是不是也要看看书,我努力的样子是否也这么美”。

总有人浪费青春,但也总有人的青春是充满奋斗且充实的,而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看到青春不同样子的窗口。

而且图书馆里真的有特别特别多的书和刊物,随便看,还不用花钱,是特别好的福利,也是特别好的学习机会。

所以,如果能回到大学时代,给大学时代的小文一个建议,那一定是:在学校,一定要去看书,每天挪俩小时出来看书,一周看一本,一个月就看四本,一年就能看四十八本。

一年能看完四十八本书,人生肯定能得到很大一个升华。四年下来,真的能成为一个很渊博的人。读书,也是最简单且最有效的自我提升方法。

5.学会独处

无论是学生党,还是已经从学生阶段走过的社会成年人,在学生阶段,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人际关系的困扰。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也属正常。

尤记大一那会,我会为人际困扰,会搞不懂明明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在别人眼中会变味。有段时间内心也非常孤独,一度难过地想着“为什么我就不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人”。

到现在才明白,这世上哪有真正且完全志同道合的人,所谓志同道合的关系里,也有一个人在包容另一个人,或是两个人在互相包容。

后来,就在图书馆看到周国平先生的那句“尊重他人,亲疏随缘”,当时就被击中。我读大一时,是第一次看到这句话。

再后来在跟别人相处,就有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后发现,当你抱着没有一定跟谁交朋友的心态去跟别人相处,会轻松很多,也会顺畅很多。

也是从大学时候开始,尝到了孤独,但也开始明白,人生终究是一条孤独的旅程,谁都没办法陪你全程,你得习惯孤独,得享受孤独,得学会独处。

写到最后,继续来讲讲心里话吧。

其实,若我现在是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身份,我是没办法这么清晰理性地写出这些观点的。我们都是这样的,当身处学校的时候,看到的全是学校的不好,会觉得四年的时间那么长,长到每天玩都觉得腻,而且还总觉得啥真正有用的都没学到,而且读书时代还拼命想逃离学校,过早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社会人。

其中的原理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怪,就怪我们身在学校。但话说回来,这一点,终归也怪不了我们。

得等,等到毕业了,再也享受不到1000块钱住一年这么便宜的宿舍,再也吃不到八块钱就能买到健康且有营养的饭了,再也没有大把的时间去熬夜、去无聊、去发呆的时候。

等到每天睁开眼,想着我今天不吃不喝也还要欠房东一百块,在为房租水电、为吃饭交通、为工作为kpi奔波的时候,我们才会后悔当初在学校有大把的时间,为什么不好好看本书,为什么不好好学点技能,为什么不好好提升一下自己。

大多数人是这样过来的。我也这样过来的。

也曾后悔过,遗憾过,甚至刚毕业一年,久久不能接受自己社会人的身份,特别希望睁开眼原来是一场梦,我还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没有这么多的压力,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有些东西,真的失去过,才能学会珍惜;得经历过,才更知道如果再给一次机会,我们要怎么走。

但很多时候,人生并没下一次机会。

所以,在祝年轻的你们人生得意要尽欢,活得尽兴恣意的同时,也祝你们克制且努力,自律且谦卑。

祝你不必过早体验,但一定要再早一点明白成年人的艰辛。

记得,入江湖之前,一定要多汲取点可以傍身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