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要上市了

目前京东市值 12850 亿港币,京东健康市值 5266 亿港币。

第三家上市公司本来应该是京东数科的,正好能跟在蚂蚁后面鸡犬升天。

接下来的事你们都知道,马云过了把价值万亿的嘴瘾,全泡汤了。

现在老三由京东物流顶上,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第一版招股书。

之前《中国最贵奶茶店还赔钱》这种冷冰冰地介绍公司的形式反响不错。所以今天用同样的形式帮大家捋一下「京东物流」的大概情况 ——

・生意 –
物流本质是经营一张布满节点的人流物流网络。这是一门典型的重资产生意,前期必须大量投入建造网络节点。

物流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都很强。规模效应的特点是规模越大越便宜,网络效应是越多人用越好用。

在招股书中,「物流」这个词很少出现,更频繁使用的是「供应链」。

・竞争格局 –
中国几大物流玩家最新基本情况如下:

1

市占率最高的是中通 25%,规模最小的是顺丰 10.1%。

顺丰的牛逼之处在于,虽然体量最小,营收却是老大中通的 6 倍,利润是它的 1.5 倍。

三通一达全部靠淘宝发家,都拿了阿里的投资并向菜鸟纳了投名状。淘宝商家是三通一达最大的消费客户,但快递对商家而言是彻头彻尾的成本项,普遍价格敏感,能省则省。

所以三通一达本质上是一家公司,普遍采用:自家中转站 + 网点加盟 + 菜鸟最后一公里 + 自杀式低价策略。

结果是,顺丰件均单价 17.8 元,通达系件均单价 2.3 元,就是这么夸张。

而顺丰和京东的买单者普遍是消费者而非商家,这些人看重体验和信任感,能接受溢价。所以这两家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京东物流同样有能力向消费者提供顺丰级别的服务。

・网络 –
京东物流的最大客户肯定是京东,而京东是以自营为主的电商。

别人家的物流网络节点只是中转站。而京东的节点首先是仓库,其次才是中转站。

京东物流的这张网包括:

六大细分网络 —— 仓储网、综合运输网、配送网、大件网、冷链网、跨境网
800 个自营仓库
1400 个京东标准的第三方仓库
仓库总面积 2000 万平方米
24 万京东小哥
19 万商家客户(占比 43%)

这张网络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地区、城镇人口。90% 的订单可以实现下单当日或次日送达。

网络的科技投入很大,研发费用占比 3.4%。拥有 4400 + 项专利,并在自动化、无人化、5G 等方面都有探索。

・业绩 –

2

上图中,我用三种颜色分别突出了营收、毛利率、净利润三项财务指标。

从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来,规模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毛利率逐渐提升。

2019 年首次实现盈利,2020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直接翻了小 10 倍。


京东物流招股书帮我增加了一个非常震撼的知识点 ——

2020 年中国 GDP 总量首次突破 100 万亿。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物流居然占了 14.8 万亿。

换个说法:去年国家创造了 100 的交易体量,这个过程中,我们为货物的迁移付出了 14.6 的成本。

这里还有个公式,一共三个变量:

3
4

中国基础设施很完善,劳动力和经营成本都便宜,「单位货物的物流支出」成本只有美国有的一半。同时,中国的物流节点非常多,平均运程也比美国短几十公里。但是我们单位 GDP 内包含的货运量却是美国的 4 倍,效率明显不足。


京东物流有 24 万兄弟,2020 年前三季度营收 495 亿,赚了 22 亿,估值不到 4000 亿。

京东健康 2020 年前三季度营收 87 个亿,净亏损 57 个亿,市值却有 5200 亿。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段子吧:

之前做原料药的「常山医药」公开宣称中国有 1.4 亿人阳痿,结果被证监会给罚了,理由是信披违规(不是造谣)。

不管数据是不是真的,总之确实很多人有这方面的苦恼。

该行的时候不行,自然就需要「三非」(3 种成分的伟哥)。

这种东西哪都能买,但两性用品在线下买终归有辣么一次尴尬,你懂的。

于是线上购买需求就非常强,像京东健康近四年来的处方药销冠都是男科用药,非处方药的销冠则是补肾壮阳类药物。

白天男子汉,晚上汉子难,这些中国男人才是京东健康的衣食父母。

大强子应该感谢这些兄弟。

来源:老钱说钱 微信号:tobeoldmoney

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的标准

  知名投资专家安德鲁哈勒姆认为,“财务自由”至少应该满足如下两个标准:1、可以选择不工作,而不必为了生计而担忧。2、所持有的投资,可以保证终生都有两倍于本国中等收入家庭的收益。可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财务自由标准是不一样的,2020年,北上广深3口之家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25-50万元。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的投资年收益如果能持续超过50万,并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就可以算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这里进一步分析,只要有一千万可投资资产,同时拥有一处住房,即可在北上广深实现财务自由。这一千万可投资资产,可以投入稳健类的理财(债券、信托、优质股票或优质基金等),假设收益率为7%,通货膨胀率为2%,每年实际收益就会高于50万元,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财务自由

  普通人能否实现财务自由

  胡润百富榜2020年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拥有千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08万户;这些人都可以算是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群,据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这一千万人民币资产“高净值家庭”构成分别是:企业主60%,金领20%,炒房者10%,职业股民10%。

  企业主60%

  企业的拥有者,这部分人占到60%,比上年减少5个百分点。企业资产占其所有资产的59%,他们拥有200万的可投资资产(现金及部分有价证券)和价值500万以上的自住房产。

  金领20%

  金领主要包括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士,他们拥有公司股份、高昂的年薪、分红等来保证稳定的高收入。这部分人占20%,和上年一样。他们财富中现金及有价证券部分占59%,他们拥有700万以上的自住房产。

  炒房者10%

  炒房者主要指投资房地产,拥有数套房产的财富人士。这部分人占10%,和上年一样。房产投资占到他们总财富的59%,现金及有价证券占比26%,拥有600万以上自住房产。

  职业股民10%

  他们是从事股票、期货等金融投资的专业人士。这部分人占10%,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现金及股票占到其总财富的65%。职业股民平均拥有600万以上自住房产。

  普通人怎么实现财务自由

  根据上面的数据,普通人实现财务自由的路径就已经很清晰了,先获得本金,然后选择适合的道路走向财务自由,如果不是富二代,普通人获得本金的方式恐怕只有一个:打工。

  打工

  打工其实是把的自己的体力,技术或者是服务销售给自己所在的公司或者单位,实质上是用时间换金钱。打工的好处就是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没什么风险。缺点就是一旦停止工作,就意味着停止收入。

  打工就要为别人工作,自由度小,收入稳定,很难摆脱用时间换金钱的模式。

  成为金领

  在中国,一直打工是很难实现财务自由的,在打工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提升自己成为金领,比如成为管理高层,技术高层等,获得公司的股票或期权以及更高的年薪,具有拥有较高的管理才能或者是顶尖的技术的人可以通过这条路走向财务自由。

  成为企业主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积累部分本金,然后通过创业的方式,成为企业主,这是目前实现财务自由的最大人群,当然,做企业成功的多,失败的也多,要想成功经营好一家企业,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度很大。

  炒房和炒股

  工作数年之后,如果本金积累到100万,就可以考虑通过炒房或者炒股走向财务自由,中国的家庭数量为4.3亿户左右,通过炒房和炒股实现财务自由的均占10%,约10万户左右。

  巴菲特说的好,要懂得让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打工就是你为钱工作,投资则是钱为你工作。

  炒房和炒股都属于投资,本质上是用钱为自己赚钱,用钱来赚钱也就是说你要钱投资到有赚钱能力的企业或者具有升值价值的资产等等。当然,投资就有风险。但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就要求投资者更加具有冒险精神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房价已经处于极高的水平,通过炒房来获得投资收益的难度非常大,而目前通过炒股获取投资收益的难度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通过炒股实现财务自由的思路是,先有100万本金,低于100万本金炒股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之后,设定15%-20%左右的年化收益目标,进行投资,不要满仓,不要加杠杆,按照巴菲特的“复利法则”来实现财务自由。

  网上流传一组巴菲特年收益表,从1957年跟踪巴菲特合伙基金,到2010年共计53年。这里见证了巴菲特一步步走向复利的过程。

财务自由

  第一阶段:

  从1957年到1964年共8年,总收益率608%,年化收益率是28%,每年投资收益都是正的,但也没有任何一年收益率超过50%。

  第二阶段:

  从1965年到1984年共20年,总收益率5594%,年化收益率是22%,仍然每年投资收益都是正的。

  第三阶段:

  从1985年到2004年共20年,总收益率5417%,40年总计收益率是287945.27%,增长了2879倍,年化收益率大约是22%,第三阶段仅2001年收益是负的。

  第四阶段:

  从2005年到2009年共5年,总收益53%,45年总收益率是440121.43%,增长了4401倍,累计45年年化收益率是20.5%。

  巴菲特53年的投资经历,仅有2001年和2008年收益率为负,剩余51年都是正收益率。

财务自由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但很多人却没有复制巴菲特的做法,巴菲特是这样说的:“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所以,巴菲特的成功秘诀其实是:“专注、坚持、耐心”。

  结论

  客观的说,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是实现不了财务自由的。中国的社会是残酷而充满竞争的,普通人要想财务自由,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当你实现财务自由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了。

跨境电商卖家 “被暴富” 的一年

“我们有 50 多箱货在准备发出,2 万多件货在海上。” 临近春节,余焕的跨境电商生意迎来了一轮意外爆发,“连续三天单日交易额都有 30 万元。” 在 2020 年之前,这相当于一个月的流水量了。

放在过去,这是很反常的一幕。往年临近春节,跨境电商逐步进入淡季。但在诸多反常的 2020 年,余焕早已习惯了应付业绩的随时暴涨,这一年,她的业务流水超过 5000 万元,公司员工数量从 5 人拓展到近 20 人。

余焕只是国内数万跨境电商小卖家之一。几年下来,跨境电商从业者大都积累起了敏锐的嗅觉,熟知每一个海外消费旺季的需求,知道如何规避汇率波动、跨境法规带来的风险。以往,这些经验能让他们通过美国亚马逊、eBay、Shoppe、Wish 等海外平台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但在 2020 年,一切都被放大。同余焕一样,只要选品正确、物流避坑,踩准消费节点,很多跨境电商从业者都习惯了坐在过山车上享受 “暴富”。

根据海关总署今年 1 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 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 24.5 亿票,同比增长 63.3%。火爆的供给端来自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让 “世界工厂” 生产恢复的速度领先于 “世界”;需求端来自海外,持续的疫情催生出供应缺口,同时更多海外客户开始习惯线上购物。

于是,有的卖家开始规划,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将跨境电商生意做得更大。但也有人对于激进增长的思路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跨境电商是一门很被动的生意,外贸政策、平台规则、汇率、物流、海外消费习惯都不可控,只能凭借经验,根据形势调整下一步的策略,却无法更主动地规划长远。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挣了多少钱”

2020 年下半年,江湖传言 “深圳湾的房子都被做亚马逊的抢了”。

余焕已经在美国亚马逊平台打拼了三年,创业之前,她还在北京中关村摆过地摊,“混过” 鼎好、海龙数码商城,2018 年来到深圳,跟男友一起做起了跨境电商。对于她而言,这是一项可以谋生的活计,是一份让生活过得体面的事业。但在 2020 年,这门生意让她意外暴富。

第一波 “商机” 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彼时国内疫情已被逐渐控制住,防疫物资的供应趋于充足,但在以北美为代表的境外地区,口罩等防疫物资一度供不应求。

“那段时间我们的流水翻了好几倍。” 余焕告诉 AI 财经社,她不是最早向海外卖口罩、护目镜等装备的商家,但对于跨境电商,随时找到货源是一项 “基本功”,只要踩在节奏里,就能赚到钱。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5 年美国电商渗透率为 7.31%,2019 年美国电商渗透率为 10.93%,从 2015 至 2019 的四年中,这一数字仅增长了 3 个百分点,而在 2020 年前三季度,美国电商渗透率增长至 14.03%,增速远超此前四年。

image

与国内电商卖家不同,跨境电商卖家往往需要根据需求变化随时 “选品”。卖完口罩之后,余焕很快将品类转到了消费电子,游戏手柄、游戏耳麦、摇杆等都是她卖火了的商品,在中关村的工作经历,让她保持了对消费电子产品的嗅觉,“宅在家里,这些商品的市场需求变得很大”。

对于跨境电商,选品正确只能让卖家赶上风潮,却不能维持领先,消费需求总是 “一阵一阵” 的。

与余焕一样,金水水也在去年三四月卖了一轮口罩,她告诉 AI 财经社,为了找到口罩之后的下一个热门品类,她让员工在亚马逊平台将上万种商品的数据扒了下来,从里面找自己可以做的。在跨境电商中,选品上模仿同行是更为通常的做法,什么火卖什么。

选品上迅速反应,是金水水做跨境电商的窍门。2020 年,她单月流水多的时候超过 400 万元,比前一年 “至少翻了三四倍”。但跨境电商的另一个特点是选品、需求不稳定,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少的时候月流水不到 20 万元,其中每逢换季、“黑五” 等节点,都是跨境电商需求 “爆棚” 的时候,商家需要提前备货。

但她也有错判形势的时候,比如没参与圣诞节点,金水水认为这是去年的最大失误。

做跨境电商有两种仓配方式,一种是 FBA,即 “海外仓”,商家提前将货物批量发到海外代理仓库作为储备,境外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后,海外仓直接发货,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速度快,消费者下单后数日内即可收到商品,缺点是成本高,且库存调整不灵活;另一种是 FBM,即 “自发货”,商家接到订单后,按订单从国内发货,优点是成本和风险更低,缺点是物流周期往往较长,经常要一个月以上。

“太多人做圣诞(品类)了,FBA 很容易赔,我做海外仓比较谨慎。” 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圣诞距离 “黑五” 太近,她判断礼物的销量不会太高,能卖得好的多数是圣诞装饰品,单价较低,再加上竞争者太多,她认为走量不会太大。于是没有做海外仓的备货,而做自发货则需要提前更长周期开始筹备,金水水也错过了。

但后来证明,这是一次错判。“美国政府在圣诞节前发了一轮钱。” 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美国人都是领多少花多少,发钱直接带动了消费。”

为了抢回失去的阵地,金水水更加努力地开始筹备下一个节点。临近春节,期间国内物流、供应商都会逐步缩减,但在海外,春节会催生海外华人的消费需求,春节后紧接着就是换季带来的消费旺季,这些都需要提前选品、备货。

“我们这几天都在加班。” 从金水水向 AI 财经社展示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她位于深圳的工作室中堆满了成箱的货物,有些货物甚至堆放在了室外,“这还只是一部分,我们有一万多件货已经在海运了。”

忙活一年,余焕和金水水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钱。“一直在进货,春节前又往海外仓发了很多,钱都押在货款上了。” 余焕告诉 AI 财经社,流水暴涨,但毛利率这些精细的财务指标难以计算,“我可能得等春节放假了好好捋一捋。”

暴富后,跨境电商卖家也有转型焦虑

如今,跨境电商这门生意被包裹进更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外贸数字化” 的概念越来越多被提及,甚至成为 2020 年带动国内出口的重要渠道。根据统计,2020 年 11 月国内出口增长 21.1%,三季度以来出口同比快速增长,扭转了上半年的颓势,让全年出口额转负为正。同时,据艾媒咨询预测,2020 年全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 10.3 万亿元。

为此,政策也在为跨境电商开绿灯。根据官方消息,为确保跨年大促期间跨境电商进出境快速通关,海关从 2020 年 10 月初即开始准备。此外,海关总署还将跨境电商 B2B 出口和跨境电商进出口退货纳入通关服务保障范围。

火爆行情带给从业者的,是卖家的迅速扎堆。天眼查 App 统计显示,2020 年前 10 个月新增跨境电商相关企业 9.5 万家。

于是,更多跨境电商卖家希望从做生意的 “卖家”,转变为企业来运营。“我希望今年的业绩能再翻一倍。” 余焕向 AI 财经社表示,她的公司增加了雇员,希望逐步实现业务的标准化。

即便困难重重,但余焕的野心并非没有根据,除了过去一年增长带来的信心外,国内更多企业正在将跨境电商卖家视作渠道。余焕告诉 AI 财经社,她两个月前刚刚收到杭州一家消费电子企业的邀请,企业希望找到信誉较好的跨境电商卖家作为出口渠道,以提供包括付款方式、物流、仓储等在内的多项支持。

image

事实上,被企业 “看上” 的跨境电商卖家不在少数。根据国盛证券研报,以往海外家电市场具有 “强渠道” 的特点,因此进入壁垒较高,而当下,海外电商渠道占比提升、跨境电商兴起,中国品牌进入海外市场的壁垒大大降低。

在此背景下,包括家电、数码在内,更多的企业开始寻找同跨境电商卖家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变化,让很多跨境电商卖家看到了商机。

事实上,目前跨境电商的平台已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亚马逊、eBay,还有阿里速卖通、Wish、Shopify,以及专门面向中国台湾及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平台 Shopee 等。各个平台的规则和优势不同,很多跨境电商卖家同时在多个平台经营。

其中,除传统平台外,Wish 和 Shopify 是被讨论最多的两家。Shopify 服务于自建站,而 Wish 则被称为 “美国版拼多多”,主打价格优势,其中来自中国的商家一度接近九成。

然而,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更多跨境电商卖家希望摆脱平台束缚,培育更多的 “私域流量”。余焕看到了其中商机,“我开始通过 Shopify 做自建站。” 她告诉 AI 财经社,依托于亚马逊、eBay、Wish 等平台,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她希望养一个自建电商站,以在经营上掌握更多主动权。

然而,自建站需要更大的投入,广告和引流都需主动投放,也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国外社交媒体流量很集中,基本上就是 Facebook。” 余焕对投入自建站充满信心,她决定自己从 Facebook、TikTok 引流,在获得上游货源支持后,开始运营属于自己的电商站点。

也有人担心,疯狂过后砸了饭碗

余焕自建站的决心,反映了跨境电商从业者 “暴富” 后的隐形焦虑。

“能赚到钱的,都是反应快的,只能祝贺他们了。” 听到同行们抢购深圳湾的段子,毛毛不置可否。毛毛在美国亚马逊、eBay 经营了八年,一度是美国亚马逊销量最高的渔具卖家,与上述卖家 “暴富” 的方式不同,他一直经营同一个品类,但在去年,渔具这一更户外的用品从未踏上消费风口。

与余焕、金水水不同,毛毛的大本营在武汉,货源则来自河北廊坊市下属的大厂。“武汉这边信息闭塞很多。” 毛毛告诉 AI 财经社,据他了解,“发财” 的大部分都来自深圳一带,他们有更畅通的信息,有更好的基础设施。

毛毛的经验之谈,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计数字的佐证。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国 70% 以上的跨境电商产品通过珠三角出口。在阿里国际站出口额前五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金华(含义乌)、宁波和东莞。

image

随着竞争者的扎堆,毛毛也开始担心自己做了八年的业务被 “吃掉”。在他看来,跨境电商是一门很被动的生意,受大环境影响明显。

事实上,跨境电商需求、回款周期都不可控。由于跨境电商物流周期普遍较长,汇款流程繁琐,因此卖家回款周期普遍较长,有时甚至长达数月。如此一来,期间的外贸政策变化、汇率起伏、物流成本波动,都会带来风险。

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去年 2 月到 3 月她在亚马逊美国、日本、欧洲总计有 800 万元流水,但这笔钱到去年中仅回款约 300 万元,年底才基本回完。“做跨境电商,你的现金流够支撑,才有钱可以赚。”

除了回款周期外,物流也经常不可控。

“跨境物流都是以克为单位算费用的。” 毛毛向 AI 财经社介绍说,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占据大头,往往超过货品本身的成本,因此,为了保证跨境物流的低成本,需要将商品包装得安全、美观、轻便,在物流上投入更多精力。

物流价格一旦上涨,会导致很多商品品类的利润被吃掉,不少卖家只能暂停业务,“只有卖了几年,信誉度足够的卖家,才能卖多个品类,大部分卖家都是单一品类。” 毛毛告诉 AI 财经社,现在物流价格已经大幅上涨,能继续盈利的,说明物流做得很扎实。

此外,物流时间的变化,也会影响竞争力,做跨境电商很多时候都是在与物流 “拉锯战”。

“以往春节提前十几天备货就可以了,但今年我们提前了一个多月。” 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疫情拖慢了物流周期,同时国内较大的单量,使得跨洋运力趋于紧张,为了防止临近春节海运物流价格上涨,她很早就开始了备货。

以海运为例,目前海运方式抵达美国西岸港口需耗时 23 天,到美国东岸港口则需要 40 天,运抵欧洲需要 30 到 37 天,海运普遍比以往慢了约 7 天。铁路抵达欧洲则需要四到五周,延误近 10 天。跨境电商卖家自发货普遍通过邮政寄出,目前邮政海外需要 20 到 35 天才能妥投,延误约 5 到 10 天。

除了物流外,平台规则也经常导致风险。“今年在欧洲和美国都被扣了一波钱。” 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由于流水短期涨跌,她的法国账户曾被 “红标”(平台对违规或者有异常账户的审核)审查了近两个月,账户上 10 万欧元被扣,虽然最后 “红标” 解除,但对于跨境电商卖家而言,这类风险很难完全避免。

此外,各国外贸政策的变化,对于跨境电商卖家而言也是未知。金水水告诉 AI 财经社,由于英国脱欧进程,很多欧洲仓库的备货发往英国的政策变得复杂,这些都需要主动掌握,否则顾客下订单了,货送不到,遭到投诉会很难处理。

“我觉得做跨境电商,只能通过丰富的经验来踩行情,在选品、物流上做好,大的那种行情没办法判断。” 同毛毛一样,金水水在面对未来时也选择保守预判,在她看来,跨境电商不可控因素太多,“现金流决定存亡。”

诸多的不可控因素,让金水水、毛毛选择保守预判。“为什么跨境电商那么火,很多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毛毛告诉 AI 财经社,但没有人能说清火爆行情会持续多久,毕竟风口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这门生意里,能长远规划的并不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余焕、金水水、毛毛为化名)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关于长期资产配置,可以参考欧洲绵延百年的大家族

@何夕:关于长期资产配置,可以参考欧洲绵延百年的大家族,或者美国新富。

比如前一段时间曝出来的,比尔-盖茨是美国第一大地主,购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土地。事实上,欧洲老钱也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土地上,比尔-盖茨只是如法炮制,罢了。

以森林资产为例,讲下老钱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1、若以重量计价,好的林木20年质量可以增加一倍。也就是说,20年资产回报率翻倍,年化资产回报率我们就视为5%。

2、5%回报率虽然看起来不那么高,但贵在长期稳定。

比如美股龙头FANNG,200年后这些公司还是否存在,很难说;甚至于,20年后可能就有公司掉队。

但是,这些森林资产,200年后大概率还是存在的,人们依然对木材有需求。这也是投资森林资产的核心考量:生意足够长期,可以穿越牛熊,绵延不绝。

3、海外银行资金成本在2%左右,那么家族财富信托基金可以选择出资10亿美元作为劣后,四倍杠杆从银行获得40亿美元作为优先,合计50亿美元去购买这些森林资产。加杠杆买完之后,5%的年化回报率就变成25%。

4、每年砍掉2%的林木,用这些钱去归还银行利息。

再拿出5%的回报去购买财产保险以锁定收益:即使发生像澳大利亚那样的森林大火,使得林木被烧掉,造成的损失也由保险公司来赔偿。

5、完成以上之后,投资森林资产的年化回报率就在20%左右,而且可以大致认为认为是永续的。

注意:1-5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构建出来的投资模型,实际操作复杂得多。

综上,富豪们成立家族信托基金(避税),投资森林资产所获得的永续回报,就可以按月发给家族成员作为基本开销,并保障家族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即使这些子女自身能力一般,有教育有礼仪有眼界,也差不到哪儿去,让家族继续延续没太大问题。

为了家族更好的延续,可以多生几个子女,只要有一个聪明且能力强的,再加上家族资产人脉加持,就可以继续带领家族继续壮大。

如此延续三代,就成为所谓“贵族”。

“贵族”不需要从事劳动生产,核心是社交(继承人脉资源整合):权贵们相识相交、互相介绍生意,一起赚钱。

所谓“贵族礼仪”,不过是为了区隔区隔“贵族”和“非贵族”,从而更好的隔离。所以你看到她们喜欢搞沙龙搞聚会,喜欢买艺术品,弄酒庄……都是社交及其副产品。

最后,回到投资上:你从多长远的时间去看待投资,决定了你的投资策略。

往往视野越近,要求的短期回报越高;越是追求长期,年化回报越低。

追求短期高回报的,基本看不上长期投资回报 —— 比如投资森林资产,没有增长没有概念5%年化回报也没有意思。

但是,从长期视野来看,追求短期高回报的,少数人可能这次暴富(但下次还会运气这么好么),大多数人都会被急功近利反噬,天天奔波忙碌却赚不到什么钱。

以上,也是水电龙头的投资逻辑。

SHEIN:走Zara的路,让Zara无路可走

作者:周雪玲
编辑:奥特快
出品:远川研究所国际组

2020年7月,Google联合全球传播巨头WPP发布了一份《中国出海品牌50强》榜单,排在前列的既有华为小米这样早就扬名海外的国货之光,也有中国银行这样悄悄布局全球的老牌国企。但是数到第13名,夹在OPPO和大疆之间的,是一个叫SHEIN的名字。

image

前20名中,从未进入过国人视野的大概只有SHEIN了来源:WPP及Google

SHEIN是谁,它干了什么,凭什么登上这份榜单,恐怕国内读者很少能答得上来。

比起那些国内成名后开拓海外市场的出海品牌,SHEIN显得与众不同。这家于2008年在南京成立的跨境电商企业,从创办伊始就打定主意只做海外生意,以至于美国那边厢频频传出上市消息,国内市场才刚刚听说它的名字。

2020年,SHEIN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球220余个国家和地区,而疫情期间的“宅经济”又给这个纯线上购物平台送了一份大礼,2020年上半年,SHEIN销售额突破400亿元,接近于一个优衣库,两个维密,或者三个李维斯。

2020年是“K型发展”的一年,时尚零售亦如是,快时尚鼻祖Zara因业绩下滑提出了全球千店关张计划,青少年时尚巨头Forever 21在破产重组的寒冬里瑟瑟发抖,而SHEIN却屡屡爆单、销量翻倍,甚至还传出有望收购英国高街品牌Topshop的新闻。

那么,是什么铸就了SHEIN,一直以来SHEIN都做对了什么?

image

怎么卖:社交化宣传

疫情的封锁让所有人为经济前景捏了把汗,但少数几个行业受到“宅经济”的利好反而大涨,SHEIN所在的电子商务行业就是其中一员。

根据APP数据分析平台Sensor Tower发布的榜单,2019年5月全球购物类APP的最高下载量为1200万,而一年后的2020年5月,这个数字翻到了1750万。

宅经济对线上销售的利好似乎顺理成章,但从Google Trend提供的数据看来,虽然快时尚行业的几个大玩家都早已搭建好成熟的电商平台,却只有SHEIN获得了搜索的暴增;而放在几位中国同侪中,SHEIN的表现也同样构成了碾压。

4

蓝色曲线是SHEIN在Google的搜索热度,对国外同行拉开巨大差距;来源:Google Trend

在营销上,SHEIN可以说是最早抓住时代机遇的玩家。早些年做电商平台的玩家,大部分还在依赖搜索引擎广告导流,根据雨果网在2014年的一篇报导,SHEIN早期的模仿对象兰亭集势,当年就有40%的流量来自搜索,并且直到现在付费点击的占比都高达73%,这和当时大多数电商平台的情况相似。

搜索引擎导流就像毒品,只要投入广告费,就会立刻获得销售额的提升,药效立竿见影;然而随着平台做大,广告商的要价同时也水涨船高,平台为了不失去维持运转的大量流量只能接受,像极了药量不断加码的瘾君子。

而SHEIN在决定做女装的同时还确定了一种新打法。彼时Instagram刚刚被Facebook收购,Twitter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社交化推广”这个概念在电商圈里悄悄受到了一小部分玩家的关注。

社交化推广的受众并不是在搜索后粗暴地“被跳转”到平台,而是在社交网络中逐步建立认知、主动选择进入平台,因此社交推广获得的流量具有长尾效应,受众会记住品牌转化为主动消费者。

当时平台上的网红经济尚未成熟,流量便宜,机会遍地。有时SHEIN免费提供几件当季新品,就能让小KOL用自己的账号发布评论和穿搭建议,同时配上产品链接,吸引粉丝购买——小红书上现在火热的推荐笔记,可以说都是当年SHEIN和欧美博主玩剩下的。

2014年,SHEIN从Tumblr、Rstyle、Lookbook等时尚博主聚集平台引流占比高达30%,而兰亭集势只有15%。这种投放不仅转化率极高,还能产生巨大的消费者黏性,让消费者记住品牌,最终变成品牌梦寐以求的直接访问流量。

SHEIN本身在社交平台上的运营也是电商中最成功的例子。根据数字营销平台OneSight的统计,2019年SHEIN在Facebook的日均发帖量高达6.7篇,甚至打败了CCTV+这样的专业媒体;在勤劳灌水的同时,SHEIN还给帖子本身投放了大量付费流量,以至于贴文平均互动量超过7000,转评量长期过百。

得益于出色的运营投入,2020年SHEIN在Facebook的粉丝达到了2000万余,远高于其他中国跨境电商对手。

在Youtube上,SHEIN请来了热门美剧《河谷镇》中的女主角Madelaine Petsch,在豪华庄园里穿着自家产品做硬广;Madelaine的广告本身只有2万多次观看,但Youtube博主们对Madelaine X SHEIN系列的试穿品评却有数十万甚至百万播放,可以说是与SHEIN相互成就了彼此。

5

Madelaine为SHEIN拍摄的广告

于是当疫情来袭,SHEIN的爆发场景并非消费者在Google上搜索“买衣服”,然后随机点开哪个平台的广告链接,而是宅在家里刷着Facebook、Twitter,偶尔看到关注的博主发布了一篇穿搭帖子,扫了两眼发现还不错,便点开链接,不知不觉陷入SHEIN快时尚的汪洋大海。

不过,社交化推广只是营销手段,属于“怎么卖”的问题,而SHEIN从草创之初到现在,一直在不断给出新答案的,是“卖什么”的问题。

image

卖什么:只走寻常路

2015年,有位网友在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

“人在北欧,刚做外贸,有哪些前景可观的项目可以尝试”

最高赞的回答如下:

1.不要试图把中国的好东西卖给外国人。

2.也不要试图把外国的好东西卖给中国人。

3.总之,不要试图创造需求。

那应该干什么呢?

答主总结:“最好做的,是用更便宜的价格卖已经证明好卖的东西。”

image

裴旸在知乎的回答

回答的作者是裴旸,曾经出任SHEIN移动的总经理,而回顾SHEIN的发展历程,这条铁律可以说是十二载雷打不动地遵循了下来。

2011年是SHEIN的上线元年,那时网站名还叫SheInside,意为“把她放在心里”,是一家主打婚纱礼服的女装平台。

“婚纱虽特殊却不是小众市场,每个人都要结婚”,裴旸曾如此推荐过婚纱这个品类,但最终让SHEIN确定路线绝不仅因为这个简单的逻辑。SHEIN需要的是“已经证明好卖”,而当时中国风头无两的“跨境电商第一股”兰亭集势,靠的就是婚纱。

婚纱是一个高价格、高毛利、内外市场价差巨大的品类,在这三个特点面前,消费者愿意接受没有知名度但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卖家也愿意为高昂的跨境运费包邮。于是当年均价一千多美元的美国婚纱市场,被兰亭集势硬是以200美元闯了进去,成就了这只后来在纽交所上市的跨境电商领头羊。

在有先例可循的基础上,SHEIN大胆入局并复制了兰亭集势的成功。但婚纱礼服复购率太低,许多人一年只有一两次穿礼服的场合,更不用说一辈子只穿一天的婚纱。

2013年,随着更多卖家涌入这个市场,利润被挤压的老选手们纷纷寻求转型,SHEIN来得晚跑得快,早在2012年就已谋好出路:潮流女装。

潮流女装这条赛道上早已站满了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英国的ASOS和TopShop,还有一众细分领域上的大中品牌,可以说是一片血海。

但以裴旸的思路,这恰好证明“离开本土市场做全球快时尚”是一门已被验证可行的生意。杀进去,只有做好做不好的区别,不会发生做好了没人买的情况。

于是到2013年底,兰亭集势股票遭到看衰做空而腰斩,而转型做潮流女装的SHEIN却一路高歌猛进,拿到了日本老牌风投JAFCO的投资。接下来的6年里,SHEIN一边收购了竞争对手Romwe和MAKEMECHIC,一边依次获得IDG、景林和红杉资本的风投,总金额高达十数亿美元。

巧的是,红杉资本投过SHEIN的C、D两轮,在这两轮中间,还跟投了一轮平价化妆品完美日记。2020年11月,完美日记在纽交所敲钟,市值一度翻倍;一个月后,SHEIN宣布将美妆板块下的自有品牌SHEGLAM独立成站,专卖1-13美元区间的平价化妆品。

又是一条被验证完毕的赛道,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image

美妆板块SHEGLAM已经有了独立的域名和主页

从婚纱到女装再到彩妆,SHEIN似乎始终秉承着“别人都走的路才是好路”,追随已经被验证过的成功。然而正所谓学我者死、似我者生,Zara那些来不及扬名立万就迅速倒下的模仿者们堆成尸山血海,凭什么只有SHEIN活了下来,嘴里还叼着同行的肉?

裴旸那句铁律的亮点在后半句,而痛点则在前半句,“用更便宜的方法”。

9

怎么赢:卖得更便宜

从Zara和SHEIN的线上平台可以看到,类似款式的泳衣,Zara打完折还要20美元一套,而SHEIN原价只需13美元,用极致的价格抢夺了大量境外消费者。

而在质量方面,谷歌上搜索Zara dupe(平价替代),首先跳出来的联想词就是SHEIN,根据博主们的试穿体验,SHEIN与Zara的产品的确相差并不大。

10

“我打赌你看不出它们的区别……整体来说,两件衣服的刺绣都很棒,二者差别极小,只有织物触感不同”

相似的用料与做工意味着相近的单件成本,那么如何解释两者的定价差异呢?显然不是“Zara品牌做得更好所以能把价格卖得更高”,否则现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应该是Zara而不是SHEIN。实际上,正是因为SHEIN有能力把价格定得更低,才能从Zara嘴里硬生生抢下成熟市场的一块大肉。

对快时尚而言,成本中最令人头疼的不是中国廉价制造能解决的人力和物料,而是库存。

有新款就会有库存,时尚品牌需要不断生产备货,却无法预判什么款式会热卖,什么款式会遇冷,遇冷的商品只好以打折的方式亏清。所以别看正价服装赚得多,背后堆积如山的冷门库存才是业界常态。

为了避免库存积攒,SHEIN早期的做法是直接从批发商处进货,买的都是批量生产的款式,固定成本早已摊薄,SHEIN只需要专心磨练选款眼光。但伴随的缺点是产品供给终究握在别人手里,有时候国外兴起了某股潮流,国内生产却跟不上;更多的情况是选款选对了,货也卖爆了,批发商却摊手说这款工厂停产了。

无库存的二道贩子,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SHEIN做女装之初,裴旸在知乎上点拨外贸人,“做电商要卖非标准化商品”,从婚纱到大类女装,都在解决“卖什么“的问题;然而时间拨到2015,同一个回答下的评论问裴旸,“两年过去了,还是这个答案吗?”

11

裴旸亲自回复:现在你没有生产产品的能力,就不要玩了。

所谓生产能力,并不指简单地找到工厂供货,而是让工厂的生产跟随品牌战略,品牌说啥就干啥。

SHEIN选择用来攻克库存问题的战略是“小单快反”,少量生产并视销售情况迅速决定是否跟单,这也是许多小品牌所希冀的生产方式;但实际操作中,一款服装在生产前就要投入高昂的打板成本,而且生产初期的工人熟练度有限,小单吃力不讨好,几乎没有工厂愿意承接。

2015年3月,SHEIN把公司开到了广州番禺,背靠全球最大服装纺织市场,坐拥番禺南村镇服装加工基地。在晚点LatePost的一篇报导中,SHEIN为了说服工厂合作,不仅帐期上极为爽快,还主动给工厂补贴资金、承担成本高昂的样衣打板工作。

与那些从苦日子里熬出来、力图把每滴利润都吃干抹净的老一辈创业者不同,SHEIN创始团队经历了现代教育和社会实践,认可生意的本质是双方都有利可图。

作为回馈,工厂愿意为SHEIN承接100件的小单,这为SHEIN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Zara的供应商要求一款500件起订,因此同样3000件的初期投入,Zara只能上新五六款甚至更少,SHEIN却可以上30款新品进行测试。

12

于是SHEIN押中爆款的概率高达50%;Zara的原价卖出率已经达到业界惊叹的85%,可SHEIN还能提升个5%,只有不到10%的产品遭遇滞销。

前端测试的效率优势又配合促进了后端的小单快反。

面料储备是小单快反模式的另一个难点,常规服装厂要提前6个月订货、提前3个月生产,如果不囤面料,爆单后无法迅速翻单;囤积面料,又难以承担新款遇冷的后果。

但SHEIN的上新速度专克囤货问题,一旦某个款式遇冷,SHEIN可以改几个印花或剪裁细节,用同一款面料推出新品继续测试,直到成为爆款。

因此,在订单稳定、利润合理、面料供给充足的有利条件下,工厂自愿与SHEIN牢牢绑定在一起,保障了SHEIN强大的前端供应链。

而在供应链后段,也即物流服务方面,SHEIN同样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SHEIN创始人团队为了优化物流服务,曾经在海外各国一呆就是两个月,实地调查欧洲国家哪个关口通关效率最高、海外仓设置在哪里发货速度最快。用普快的成本达到特快的速度,如此深耕得到的是运费上实打实的压缩。

“用更便宜的价格”,这条宗旨何其显然,却谈何容易。SHEIN用5年时间做到了这一点,5年后,市场终于回赠SHEIN一次爆发。

13

尾声

红杉资本投资SHEIN的同年,还投了母婴电商patpat和时尚电商JollyChic;IDG在布局SHEIN之后,又投了东南亚海淘平台ezbuy和跨境导购平台ClubFactory。

时代予以中国跨境电商最好的礼物,是产能过剩。

目光回望至30年前,很多人或许对八九十年代的日韩电子产品还记忆犹新。那时东芝、日立、三星们畅销海外,索尼的Walkman由于太过流行而成了音乐播放器的代称,LG的人脸logo更是无所不在。

那个年代同时也是日韩产能疯狂扩张的年代,彼时日本把面板做到了全球95%的供应量,三星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依然加码投钱,扩产面板和内存芯片。《中日韩电子产业搏命史》中曾痛陈日韩当时的内卷之残酷;但可以说,正是内卷导致的产能过剩带来了极致性价比,造就日韩电子甫一出海便能迎战高通叫板苹果的实力。

而现在的中国恰如当年日韩。

前文所述Zara打折卖20美元、SHEIN正价卖13美元的泳衣,在SHEIN供货商的1688店铺里,挂价不到4美元。中国制造业的多年积累,诞生了大批经验丰富、工艺成熟的工厂,能把欧美消费者在20美元下趋之若鹜的产品定价压到4美元,自己还保留合理利润。

在过去,中国只能用低廉的成本生产一眼就能看穿其廉价的商品,只能以各种无标白牌出口,被打上价格低品质差的标签;而现在品质差距已被追平甚至赶超,巨大的差价给了中国制造宽广的品牌运营空间,成就了SHEIN,也将成就更多中国出海品牌。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谈谈钱、学业与就业

女儿也上初二了,中考、大学、就业,该来的,很快都会来了。这两天参与了一个选专业的讨论。还是有些感觉。在这里开新帖喷一喷。内容可能有一点点偏颇、极端和负面,大家谨慎参考,欢迎参与批评。

子女教育,大家的投入是不小的,而子女的付出可能更大。可是,付出的目的为了什么呢? 有一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赚到钱,我没有调查过,可貌似还是有不少人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拼搏赚到更多的钱。

回忆我的经历,有几位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一位影响大老师,是我大学时打兼工的老板,他的一句话,想赚钱吗? 只有做老板。
第二位影响大老师,是我的师傅。他的一个故事,为了知青返沪的一个名额,他用石头砸碎了掌骨。他当然也非常成功,是著名的企业家,早些年,也常常做客央视节目。
第三位影响大老师,是一位税务官员。一次查了个什么瑕疵,数落我一通,罚了一点钱。也许良心发现吧,又认真地给我分析了一通,告诉我,“老鬼不脱手”,钱抓在手里,就掌握了主动。不管什么情况,想赢,钱就不能失控。

我到底想说什么呢? 挣钱(earn money)和赚钱(make money)是有区别的。事业和钱业是有去别的。如果奢望孩子通过拼命学习、拼命工作去挣很多的钱,这往往会是一个错误。

打工就是打工,吃饱穿暖,过过平常日子,足够了。要想发财,打工不是一条路。别说平常打工仔,就算唐骏、李开复,十个李开复也赶不上王石、马云。。。

他们身上流的血是不一样的。成功的企业家,有他们自身的特质。这个不是孵蛋、也不管斯坦孵还是哈孵,都孵不出来的。那大家会说,不是很多企业家都念过哈弗什么的? 那我告诉您吧,美国的企业家多,美国吃汉堡可乐的也最多。

想通过刻苦读书实现发财梦,这个一个令人窒息的错误。想通过考公务员,混一个油水多的位置发财,这更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想法。

大家说打拼,单说为了钱的话,李开复的打拼和哪怕一个瓜子摊主的打拼,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家常说为事业奋斗,什么是事业。 我看事业,就是三种:钱业、趣业、公业。想要钱,就必须做老板,要拼命也得先解决为谁拼的问题。

据我知,早在马云还不懂什么是网购的时候,IBM的研究机构已经在构造整个电子商业全球构思了。那里的科技人员,各个比马云优秀(学业),各个比马云有钱(第一桶金),各个比马云有名(人脉)。按说,IBM的职工中,飞出百把个网商精英也没什么奇怪的。 但实际情况呢? 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公业。

有报道说,山东沂蒙是个穷地方,原来还有贫困县,可是说后来出了一个玛莎利蒂村,怎么来的钱呢?说是靠在上海摆摊卖包脚布(方言,就是煎饼摊鸡蛋的意思),一年能赚百把万。那如果他(她)们到麦当劳打工呢,就算更拼命10倍,多打十年工,能够全村玛莎拉蒂吗?

如果说是为了“钱业”,只有做老板,然后才是为自己的钱业打拼。光努力是不够的,首先要认清方向。

然后,卖油翁和善射将军是有区别的。 同样是推球入洞,弹玻璃球和打高尔夫球也是有区别的。进一步,小偷的技术肯定比强盗要高出许多,小偷的苦练和专业性也不是盖的,可是,有强盗起家的将军,却难有小偷出身的英雄。

行业的区别是很大的,行业的“钱业”含量也是大不同的。想想吧,一个追钱如梦、爱钱如命的人如果在金融行业打工,或者在公务行业做官,那不是找死吗?

像职业体育、演艺星角,有机会把趣业做成钱业,像建筑师、服装师、厨师以及许多师,这些个性化的工作,他们本身就是半个老板。

钱业、趣业还是公业,各入个门,不是唯手熟尔那一般,更没有水到渠成那一说。最最不幸的就是拼命读书,读遍名校,读完博士,修掉青春,到头来工作还转行;吃上公家饭嘛,还天天想着发财梦,发不上财嘛,就天天骂政府无能。。。 人生苦短,拼命念书熬年头,牢骚满腹退休了。

来源:集思录

与王兴对决的那些日子

无论眼光独到的马云在电商生态的布局,如何风生水起,如果错失本地生活服务的机会,终究成为一个遗憾。未来,阿里巴巴是否在暗中布局等待新的翻盘时机?

2019年10月9日成为一个分界线。当天美团股价创下新高,市值约合661.46亿美元,排在阿里巴巴( 4215.90亿美元)和腾讯(3875.18亿美元)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上市互联网公司,曾经由BAT主导的互联网江湖一夜洗牌。此后,美团市值继续狂飙。目前,美团在港股的市值近3000亿美元.。

在这背后,是外卖市场乃至本地生活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美团的市场份额已节节攀升,而最强劲的对手饿了么,市场遭遇蚕食。分析双方的财报数据可以佐证,在被阿里巴巴收购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饿了么在外卖的市场份额,已经从被收购时的近50%,下降到近30%。

根据美团2020年Q3财报,第三季度美团营收同比增长28.8%至354亿元,其中,核心餐饮外卖业务三季度交易金额达1522亿元,同比增长36%;餐饮外卖日均交易笔数达3490万笔,同比增长30.1%;营收207亿元,同比增长32.8%。对比来看,阿里巴巴2021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本地生活服务在本季度营收 88.39 亿元,同比增长 29%。

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助推了美团的市值进一步爆发。诚然,资本市场火热的背后,也不乏热钱效应。但至少印证O2O脱离了亏损烧钱的怪圈,商业逻辑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于平台来说,外卖不是目标,更重要的布局是即时送达这张网。从这个角度来说,O2O市场竞争并没有终局。美团、达达、饿了么的未来竞争焦点在于,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从外卖到即时零售,阿里本地生活能否“一剑封喉”?

近日,多名从饿了么出走的管理层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独家采访。经过近十年创业,他们与创始人张旭豪既是战友又是兄弟,在一场又一场的大战中,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不得不退场的黯淡。直到今天,他们依然认为,当年阿里巴巴给出95亿美元的估值,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又是最好的选择,而美团被他们称为“无情的执行机器”。

当昔日的竞争对手市值一路大幅上扬时,他们心中也会闪现的无奈和不甘。只不过,在AT统治下的互联网江湖,创业者都要主动或被动的做出不同选择,这些选择指向截然不同的命运归宿。而他们“从头再来”重新创业,也预示着O2O赛道依然是一个群雄逐鹿的热血市场,市场格局远未凝固。

01 “被动”长大

一名已离职的饿了么前高管认为,被动的成长倒也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有些事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就会很累。

时间拉回到三年前,彼时的格局与今天完全不一样。

阿里巴巴在2018年8月23日公布的2019财年一季度(2018年4月1日-2018年6月30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巴巴营收为809.2亿元,同比增长61%。饿了么本季度营收为26.12亿元,占整体营收3%。而更多关于2018年4月份的收购细节,也在这次财报中被披露,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的整体金额为95亿美元,全部为现金。

当年5月8日,阿里巴巴与饿了么正式完成股权交割。饿了么CEO王磊曾透露,他的22个直接汇报对象中,有15名是饿了么团队成员。在此后的两年多,饿了么原高管团队相继退出,团队决策权也集中到了阿里系高管手中,留在阿里本地生活担任要职的原饿了么高管已屈指可数。

同城零售服务商信天翁创始人李立勋在饿了么的工号是43号,曾负责过物流、KA、众包、商户运营之类的工作。在两家公司于2018年5月完成交割后,他出去休假两个月之后便决定离职。

“核心原因是觉得已经进到大公司里面,看到了体制和运作。另外,我个人还是想再次创业,早晚得走,索性早点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已经预判到,你要留下来的话,你需要再一次去证明自己,这个过程会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李立勋回顾了那段经历。

截至目前,饿了么前CTO张雪峰,联合创始人邓烨、康嘉,副总裁周郑川,产品VP秋晓,UED负责人李明以及运营VP钟宪文已悉数从阿里离职。

“阿里巴巴当时的收购并没有给阿里的期权和股票,其实就已经做好准备,饿了么团队会走。当时,在他们看来饿了么做的不够好,没有达到预期,想要自己主导控制权。谁知道后来发现这种打法不行,开始返聘饿了么老员工,希望一些熟悉的老人能够回去。”原饿了么副总裁、餐友创始人许海军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杭州,对饿了么的变化有很明显的感知。

对于饿了么而言,接入阿里新零售体系的第一步,就是阿里系全渠道的接口打通。2018年10月12日,阿里巴巴宣布正式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饿了么和口碑合并组成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王磊担任总裁,向阿里巴巴CEO张勇汇报,并兼任饿了么CEO;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范驰继续带领口碑业务,向王磊汇报。

在整个2017年,饿了么从技术、后台、物流到管理等各个层面,一直在与淘宝体系进行磨合,包括盒马、大润发等等。到了2020年的3月10日,蚂蚁金服(现更名为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宣布,将打造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聚焦服务业数字化。首当其冲的是支付宝App的改版,首页新增外卖到家、果蔬商超医药等便民生活版块。支付宝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胡晓明还兼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董事长。

外面的环境一直在变。“就好比少年长大的过程。原来大家创业的时候,看的事情也都不懂,就横冲直撞,也都无所谓。但是后面成长起来的时候,相当于你有规矩了,要变得更成熟。但是,这个过程有好有坏。如果选择主动变得成熟,你依然会很有力量。但如果是被动的成熟,比如组织变化、融合、晋升体系等等,你需要被动接受。”另一名已离职的饿了么前高管认为,被动的成长倒也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有些事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就会很累。

从淘宝到支付宝,饿了么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而在行业人士看来,支付宝提供的资源会更多,因为支付宝是更偏向本地化的流量平台,平台用户会更加关注本地生活。“市场份额的下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两年多融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饿了么减少了补贴力度,也造成了用户的流失。”

02 年轻的战场

2015年10月8日,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互联网史上最为惨烈的补贴大战,在资本的推动下就此开启。

三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乃至一家公司的轨迹。梳理张旭豪近十年的创业史发现,从2009年开始创业的饿了么创始团队,无一不是从对手的“枪林弹雨”中蹚出来的。他们并不怕“打仗”,而是怕失去方向。

和李立勋一样,不少员工也是在本科刚刚毕业,就加入了张旭豪的公司饿了么。“那时候每进来一个人,就感觉团队好强,还有一些是高考状元、少年班学生,他们都放弃了读研来做外卖这个事情。“一位饿了么早期创始团队成员说。

“2014年、2015年、2016年都是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起点是2013年年底淘点点上线开始做外卖。那时候在饿了么的归属感特别强,到后来我感觉都是往公司里贴钱。一开始,我去上海高校发传单,一般都忽悠说自己是学生会的才能顺利进去。”出生于1989年的李立勋,彼时也不过二十四五岁。

深有同感的还有饿了么前资深副总裁许海军,他出生于1982年,2011年加入饿了么,并帮助饿了么开拓了杭州市场,这也是饿了么在上海之外的第二个开通外卖的城市。

“反正刚创业的时候,基本上就当自己的事情去做,像办公室里有好多东西,基本上家里有的就直接拿过去,为了省钱,买办公桌、装窗帘都是自己做。那时候,获客成本基本是一块钱一个,但是我把杭州做到了六毛六分钱,主要是发传单。”许海军回忆起来,仍然记得张旭豪说过的那句话,即团队低于150个人时,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冲到最前面。

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是,他进寝室发传单时,因为年龄偏大,很多玩游戏的学生都停下来,以为老师来了。与今天相比,8年前的互联网还处于人口红利的爆发期。以许海军策划的活动为例,从饮料厂商处1元钱进货,平价卖给餐饮商家,商家加1元再卖给外卖用户,便成功打通了供应商、商家和用户端的资源,也借此获取了大批新用户。

真正的压力来自于2015年。2013年11月,美团开始上线外卖业务。2014年5月,美团获得3亿美元C轮融资,领投机构为泛大西洋资本,红杉资本及阿里巴巴跟投。到了2015年1月,美团完成D轮总额7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70亿美元。随后的10月8日,大众点评网与美团网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互联网史上最为惨烈的补贴大战,在资本的推动下就此开启。

许海军记得,美团外卖开始是从四五六线小城市开始切入的,而在一二线城市还是饿了么主体占优。它全面做起来,与大众点评的关联性并不是特别大,点评提供的更多是信息。但是,合并大众点评后,美团在战略上可以全面腾出手来,毕竟还有另一块重要的团购业务,此后在外卖战略上可以更加专注。

李立勋最有印象的是美团在人员上的疯狂扩张。“点评当时带来的外卖订单可能只占10%。2015年9月开始,美团的补贴力度特别大,疯狂扩城,两周到三周时间里城市就比我们多。”

此时的饿了么,迫在眉睫的是拓展高端餐饮市场,扩充供应链。李立勋还记得,一开始大多数品牌都拒绝跟外卖合作,觉得太“Low”,极端的一些商场都不允许穿外卖服的人进去。合作的第一个连锁餐厅是辛香汇,起初是派外卖员驻点,接到订单后在现场下单,再打包送到用户手中。直到外卖为餐厅的营收带来起色后,他们才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而拿下另一个国际连锁餐饮集团的过程则更加曲折,李立勋一直记得。“一个大姐负责这个公司的新业务,每次去谈既不拒绝也不接受。后来我打听到她特别喜欢绿植,就跑到花草市场买了一堆绿植,每天都去她门口等着送给她。跑了一个多月后,她说你们年纪轻轻的也不容易,我们试一下吧。”

在2016年上半年,美团与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基本处于四六开的位置,而到了下半年,这一数字变成了五五分。而饿了么在温州、武汉、西安、福州、厦门仍然保持领先。

“美团比我们补贴凶,最开始的时候一元两元的补贴就顶天了。美团上来就是20元减10元,最狠的城市还有20元减19元。”李立勋透露,2014年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城市经理甚至要拎着现金直接去给餐厅发补贴。因为美团今天做完活动,第二天到每个餐厅发现金。而饿了么需要一系列的流程,在内部一度受到很大的质疑。

但是,对于整个饿了么团队来说,选择了开始便没有回头路。摆在他们面前更加残酷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03 无情的“执行机器”

“我感觉自己差一点就坚持不到最后了,饿了么对管理方案执行得非常到位,但美团的人像是无情的执行工具人。”

经过2015年的鏖战,饿了么和美团都亟需新的资本输血。 2015年11月,阿里巴巴决定出售所持美团点评约7%的股份。另一边,腾讯又计划向美团点评投资10亿美元。至此,阿里巴巴和美团彻底决裂。

此前,双方的第一次交集出现在2011年。彼时,刚刚经历了千团大战的美团正在等待新的资本过冬。当年7月,美团表示B轮的5000万美元已全部到账,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北极光、华登国际以及红杉资本。随后的2012年,美团又宣布获得阿里巴巴及其他投资方共3亿美元的融资。到2014年5月,美团创始人王兴对外透露,阿里巴巴持有美团网10%到15%的股权。

然而,两家公司并没有因为多次投资便有业务上的交集。直到2015年11月底,美团地推人员发起“闪电行动”,要求美团平台合作的商户不允许再使用支付宝结算。同时,饿了么也传出获得阿里巴巴15亿美元投资的消息,使得O2O行业的格局变得扑朔迷离。

事实上,在获得阿里巴巴的融资后,从2015年开始,饿了么已经在组织员工学习阿里巴巴的体系,张旭豪还专程带团队去阿里巴巴参与培训。此时,在饿了么内部,对于这场消耗战已经感受到了疲惫。

“我感觉自己差一点就坚持不到最后了,饿了么对管理方案执行得非常到位,但美团的人像是无情的执行工具人。”李立勋坦言,到了腾讯主导投资的美团和点评合并之后,饿了么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但保持“独立”仍然是饿了么至关重要的态度。

张旭豪曾经在发布内部邮件时称,“大众点评所占公司股份已经很少,饿了么与美团外卖及其他所有外卖平台,仍将维持激烈的竞争关系不变。”

然而,在美团背靠腾讯、糯米背靠百度的情况下,想要在烧钱大战中独善其身,对于没有靠山的饿了么来说十分艰难。

“不仅是美团在补贴上带来的压力,内部管理能力上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另一名饿了么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美团看得很透,那就是拼命开城,你开10个我就开200个。“这怎么去跟?你也管不过来,两三年都缓不过来。”

在整个平台的服务突然覆盖到500、600个城市之后,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也不过二十六七岁。“当时管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明显看见业务人员在瞎搞,你也没办法。甚至有一些人明显是在贪污,你都没精力去查他。”该人士甚至坦言,饿了么管理基本就靠吼,而烧钱最快的还是在于补贴大战。按照订单量计算,饿了么在2015年之后竞争最为激烈的两年,每年投入的补贴接近100亿元。

“就是晚上睡觉,一闭眼一睁眼,3000万没了。一开始亏的特别厉害,物流每单亏损七八块。我认为外卖闭着眼睛也能赚钱,投资人问什么时候赚钱?我的判断是什么时候菜价翻倍,什么时候外卖就能赚钱。”他进一步补充。

战争意味着流血,杀人一万自损八千,聪明的强者往往也难以避免。公开财报数据显示,美团在2015年到2018年近四年内,都处于持续巨额亏损的状态,亏损总额合计1508亿元,调整会计准则后,这个数字依然高达227亿元。通过烧钱攻入饿了么腹地,并试图颠覆比自己更加专注、强大的公司,这是其创始人王兴一贯要走的路。

但是,除了资金、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前述饿了么早期创始团队成员直言美团只是犯的错误相对少一点。

在与美团决裂后,阿里巴巴开始全力扶持饿了么。2015年8月,饿了么领先美团拿到了新的融资,估值突破10亿美元,整个团队士气高涨。

2016年4月,阿里巴巴出资9亿美元、蚂蚁金服出资3.5亿美元,共计12.5亿美元注资饿了么。从此时开始,饿了么的创始团队已经预料到,公司或被阿里巴巴收购。

04 “按天算”能活多久

“那段时间美团很苦很苦,基本上现金流要断了,我们都算得出来他最多撑半年,谁知道后来结果完全变了。”

“当时反正谈的也不容易,整个交割也花了半年时间。时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这边还在谈,那边也准备随时谈崩,谈崩的话钱从哪儿来?怎么样再过六个月?危险超乎你的想象。”

前述饿了么早期创始团队成员说,整个创业的过程中,压力大到按天来算活下去的日子。没有按小时来算,只是因为计算能力不足而已。

另一名创始成员也对此感同身受。Nowwa挪瓦咖啡创始人郭星君曾在饿了么任职整整5年,早期曾负责早餐、企业订餐等业务,也曾担任商业化与商务广告业务负责人,并孵化无人货架项目“饿了么 Now”。直至2019年5月,从阿里本地生活离职。

在2014年加入饿了么之前,郭星君在外企,待遇比饿了么高数倍。“那时候就觉得公司机会很多,可以做各种创新尝试。事实上,也确实在这几年里升职很快。”郭星君回忆道,实际上,2014年二季度加入饿了么之后,从2014年年底开始,外卖行业进入了最激烈的肉搏战。

这对于组织管理也是巨大的挑战,整个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底,一年的时间内,饿了么全公司的准确员工数一直没有清晰过。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饿了么市场份额就不可逆地开始掉。美团不断在下沉市场发力,恰恰是通过在五六线城市赚到的钱,补贴到了一线城市。

另外,在外卖的运力层面,一层叫组织运营,类似于滴滴专车,另一层是众包运营,类似于滴滴快车。“我们觉得业务的终极肯定都是‘专车’而不是众包运营。公司内部调度协调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我们和点我达完全是两家公司和体系,这相当于我们把生死线的关健点,交给了一个合作伙伴。战略上看其实没问题,但对接需要很大的成本。所以在两个平台订单疯狂涨的时候,饿了么老是送不过来。”一名负责运力的饿了么前高管认为,在阿里巴巴投资饿了么之后,饿了么得到了很强大的流量支持,但协调层面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另一边,腾讯在2016年1月领投了美团点评新一轮33亿美元融资,新公司估值超过180亿美元。与大众点评的分道扬镳,也令饿了么的选择更加被动。“在大众点评与饿了么还在一起的时候,点评开发了闪惠产品,那段时间美团很苦很苦,基本上现金流要断了,我们都算得出来他最多撑半年,谁知道后来结果完全变了。”李立勋记得美团点评宣布合并那天还是在巴厘岛培训,晚上团队成员一起吃饭,张旭豪接了个电话回来脸色立马大变,当晚就匆匆离开了巴厘岛。

自此,O2O江湖的座次再一次被重建,美团活了过来。公开财报显示,2015年,美团亏损105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59亿元。当时,美团酒旅业务在美团总营收中占比高达94%,是美团最赚钱最成熟的业务。外卖业务2015年在美团营收中占比仅为4%,毛利率为-123.7%。

“后面的三年,我们压力更大了。因为点评是美团很好的现金流来源,直接帮助美团覆盖到了三四五六线城市。”许海军分析称。

到了2017年之后,因为钱不够,整个饿了么团队在竞争中感觉有点跟不上。此外,点评和美团合并,令饿了么士气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本来我们和点评是合作伙伴,称兄道弟,转眼人家嫁作他人。之前我们和点评的人还有一个群,我们在群里面经常聊天,聊业务。收购之后,那个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李立勋回忆道。

到了2016年,美团亏损58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54亿元。美团外卖开始爆发,营收从1.75亿增加到53亿,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41%。但美团外卖依旧亏损,2016年外卖业务的毛利率为-7.7%。从数字看出,美团在外卖领域慢慢站稳了脚跟,而饿了么则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

在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后的3个月,大众点评的外卖入口从饿了么切换成美团,这让本来就在流量上处于劣势地位的饿了么更加被动。据报道,此时,张旭豪寄希望于通过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合并挽回份额。2017年初,张旭豪开始接触百度外卖,他和李彦宏前后两次在香港见面,但价格一直没有谈拢。

最终,饿了么以8亿美元价格收购百度外卖,相比百度外卖上轮估值24亿美元缩水三分之二。“这次收购作用还没发挥,饿了么就被阿里收购了。2017年那会我们已经在和百度安排整合的事情,包括员工安置、产品打通之类的。结果过完年回来,事情又变了。”李立勋透露,之前饿了么和百度外卖的员工还一起出去参加过团建。

2017年成为外卖大战最为关键的一年,美团将调整后的净亏损缩窄至29亿元,外卖业务首次超过酒旅,在总营收中占比达62%,替代酒旅成为核心业务。另外,外卖业务的毛利率首次扭负为正,达到8.1%,这意味着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这是阿里巴巴和饿了么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2018年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饿了么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经签订收购协议,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

05 摇摆与寻找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未来饿了么的增长空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零售占比的不断增加,二是服务于商家的数字化能力提升。

“最终决定卖掉还是因为压力比较大。美团和饿了么只能有一家做大,腾讯去扶持美团点评了,你就只能跟着阿里。况且阿里其实还是有它的生态在里面,我们想的是融合起来怎么能对公司更好。”邓烨直言,如果饿了么再单枪匹马干下去,其实也很难。

初心和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是,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到了2018年再花大力气去砸本地生活,已经赶了个晚集。

早在2013年6月,淘点点正式成立,初期主打点菜功能,随后又上线订餐功能。而在同年9月升级为事业部后,淘点点又开始发力外卖领域,被集团寄予厚望。

“淘点点那会要做线下淘宝。淘点点当时有到点业务,也有部分外卖业务,但做得也不太好。支付宝的线下支付在2014年双12达到了800万笔的峰值,阿里看到了机会点,投入资源做线下支付,所以把淘点点并入支付宝。相当于当时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做线下支付,一个是做到店和外卖。线下支付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是个大机会点,而且微信支付也在发力。对到店和外卖,当时看得没有那么清楚。团购引流到店的广告模式,或者是卖优惠券的方式,至今也不是特别大的生意。外卖属于在战略上迟了几拍。”一名已经离职的阿里内部人士复盘了当时的过程。

回顾2014年下半年,几家外卖平台掀起的补贴战,淘点点也参与其中。许海军记得,淘点点一开始在疯狂拉餐厅入驻,每家餐厅给到的补贴400元,BD成为最重要的推手,有的BD一天能拉到20多家餐厅。“很多淘点点的服务商400元接下单子后,让学生去跑,每个学生给100到150元的报酬。而当时我们的BD底薪才3000元,每拓展一家餐厅补贴20元。”

只有淘点点,在疯狂烧钱后,依然面临不清晰的变数。2015年6月23日,口碑网官方微博宣告回归,淘点点与蚂蚁金服的线下业务资源及团队,成为口碑网的主力军。

不过,前述已经离职的阿里内部人士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口碑几乎成了支付宝线下支付最大的地推服务商,目的还是以扩大线下支付的场景为主。”

“可以说,口碑从来都没有做过独立的选择,它一直都不是作为独立的公司存在。一开始是为了制衡美团,同时为了帮助支付宝抓线下场景,才被集团启用,早期的300多个团队成员,基本都是支付宝的线下业务团队。”另一名离职的口碑业务人士如今回忆起来,语气充满了遗憾。

2016年也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激烈交战的一年,也令口碑无法脱身去单独发展本地生活业务,包括到店、外卖等等。“这一年其实口碑还是做了很多尝试的,包括微笑餐厅、出境游、上线商家会员卡等等。但是,基本所有的想法都必须紧紧围绕支付宝支付。一有点想法,就被拉回去。”该人士进一步透露,到了2017年,整个阿里巴巴的基调和重心都转移到新零售,口碑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彼时,本地生活服务之于阿里巴巴,是生态的补充,而不是一门独立的“生意”。2018年10月12日,口碑平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口碑和饿了么两个App的主要用户群体不同,业务方向上也是一个到店为主、一个到家为主,因此依旧会采取独立运营的方式。

2020年6月19日,饿了么宣布旗下所有业务系统、数据库设施等均已迁移至阿里云,上云后高峰期饿了么可以支持1亿人同时在线点单。饿了么与阿里巴巴正在全面融合,但是时间窗口期并不长。

内部组织架构的不断调整,令不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员工感到无所适从。 “两个团队一个是职业经理人的风格,另一个是创始人团队的风格,融合起来非常困难。王磊带来的基本都是淘点点的人,而阿里巴巴的组织文化也需要饿了么团队去适应,后者讲究更加实际的东西。”一名原阿里本地生活中层人士透露,整个本地生活体系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太差,算下来一笔订单的成本,比竞争对手要高出几毛钱。

团队之间仍然还在磨合中。“我记得以前文件上面啥都没有,就让你签字,我们看都不看就签了。因为相信公司不会骗我,就是无限的信任。而且旭豪也不是自己天天在办公室。”另一名饿了么的创始员工如今回忆起来,感慨当年创业的激情或很难在新的团队中找到。

另外,阿里分散布局的的策略也显示出滞后。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饿了么市场份额为48.9%,2019年上半年降至43.9%,此后一直未见回升。对比财报也能发现,2018年的第三季度到2019年的第一季度,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务收入一直都稳定在50亿元的水平。2020年第二季度,阿里生活服务板块收入增至71.1亿元,而同期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收入已经达到145.4亿元。

这意味着,整个阿里生活服务板块的收入,已经不到美团餐饮外卖业务收入的一半。

“阿里这么强大,那也是一个江湖,不是你想要资源就能要的。”一名今年刚刚离职的饿了么前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是阶段性的,还是要往长远看。想要在市场稳定的状态下翻盘,必须要有大的结构性变化才有机会。“即便市场份额是三七分,饿了么还是有两千万的订单量。反正现在说输赢还太早,核心仍然要看集团的战略聚焦在哪里。

对此,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未来饿了么的增长空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零售占比的不断增加。2020年饿了么进行升级,除了送餐,饿了么将满足更多用户的即时需求,比如商超、鲜花、药品、百货等等。基于线下配送网络,更多商品可以半日达、一小时达。二是服务于商家的数字化能力提升。不仅是外卖,更多是服务于商家线下的生意。

诚然,将饿了么过去在外卖市场份额的衰退,仅仅归结于被阿里收购有失公允。时也,势也。这是一群年轻奋斗者在互联网新十年鏖战的故事,与上世纪的张朝阳、丁磊、李彦宏等诸多富豪前辈相比,张旭豪、王兴们的奋斗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或许,创业的过程都必然要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在他们看来,吃苦也不吃亏,只是早苦晚苦的事。如果要给这一段创业史做一个总结,邓烨说,我们也打败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对手,只不过最后遇到了一个重量级选择。“感觉像不断在打晋级赛,最后打进了总决赛,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结果也要认。”

来源:财新网

从标王到百亿红包大战

文/李晓蕾 柯惠瑶

来源:Tech星球(ID:tech618)

距离2021年春晚,还有7天时间。

2月3日,据新浪科技最新报道,淘宝已经成立牛年春晚项目组,将作为牛年春晚的独家电商合作伙伴,在春晚期间发出至少20亿红包。

至此,2021年春晚,参与各类红包大战的互联网大厂,已经有字节跳动抖音、快手、百度、拼多多、阿里淘宝,几家红包金额累加已超百亿元。

从钟表、酒企药企、家电企业竞争春晚标王,到互联网大厂的互动红包,38年来的春晚广告赞助、冠名竞标,也映射出了商业世界的沉浮与激荡。

38年:从3000只钟到20亿红包

一整车,大概3000只国产石英钟,是央视春晚收到的首个赞助。1984年,名叫康巴丝钟表的企业没花一分现金,就拿下了春晚冠名权。

从任何角度来说,这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一年开始,节目的轰动让春晚真正成为除夕夜符号化的存在,年夜饭的背景音。

这一年,相声大师马季带来了长达8分钟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春晚舞台上有了首个小品——朱时茂的《吃面条》,而专门为这届春晚制作的金曲《难忘今宵》,李谷一一唱便是38年,不曾间断。

1990年春晚康巴丝为观众整点报时

1990年春晚康巴丝为观众整点报时

此后的9年中,康巴丝8次冠名春晚,康巴丝零点“为您报时”在那个时代家喻户晓。康巴丝钟表成了春晚赞助商“吃螃蟹第一人”,也是中国企业中第一批吃到电视广告红利的典型代表。

这种局面,直至1994年才被打破。

1993年,央视广告部来了一位新人:谭希松。43岁的她,职位是央视广告部主任,比起拉一车钟就搞定春晚赞助,她为央视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模式:竞标。直至今天,从商业冠名、赞助、支持到战略合作,乃至春晚导演选谁,这种方式仍在沿用。

1994年开始,每年的11月18日,距离央视总台不到一公里的东方梅地亚中心,就变成了春晚冠名财富游戏的“牌桌”,赞助竞标地。日期设定也很有讲究,谐音“要要要发”。

一旦抢中标王,省级企业兴许一夜之间变身全国知名品牌,押不中,就得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拿走占领全国观众心智的机会。

正因此,这场竞标游戏常常在一个时间段内被某一类商业企业所占据,从传统制造业到互联网大厂。这种变化的背后,显露的不仅是行业竞争的变化,更隐藏着中国商业的38年变迁。

你方唱罢,我登场。商业世界的舞台上,同样也是如此。

上90年代末期,康巴丝钟表的辉煌随时代落幕,春晚冠名赞助商的新一代“标王”,变为酒企、药企。

1995年到2002年,以孔府家酒、四川沱牌曲酒、哈药集团等企业凭借砸金实力,抢下一个又一个春晚标王。2003到2014年,电器盛行,12年中,美的集团先后拿下11次春晚标王的“铁王座”。

时过境迁。今天,春晚已然成为互联网企业拉新、增加用户活跃度、推广产品的重要战场,没有比春晚更能一次性覆盖中国用户的机会和平台了。

2015年开始,传统企业标王的时代告一段落。滴滴、乐视、小米、美团均以数千万的投入成为春晚标王。但是,标王的声量远不如“春晚独家红包合作伙伴”,春晚红包合作成了近几年互联网大厂必抢夺的一笔“投资”。

在这场投资中,微信凭借2015年与春晚合作,“摇一摇”推广微信红包,打开了微信支付的市场局面,这一举措被马云形容为对支付宝来说无异于“偷袭珍珠港”。后来,支付宝推出了支付宝五福,其他互联网大厂也纷纷跟进,淘宝、百度、快手都先后不惜掷金数亿元,乃至数十亿争抢春晚的商业盛宴。

如果不是在2020年底陷入一系列舆论事件,2021年,拼多多将会借道春晚的红包活动,推广自身支付产品“多多钱包”。行业人士分析,若效果理想的话,这场晚会将会使拼多多快速收获一批绑定银行卡和支付功能的用户。

但由于拼多多负面频现,春晚正式开始前26天,拼多多退出春晚独家红包互动伙伴,字节跳动成功捡漏,光是红包金额,抖音就投入了20个亿。背后同样也有抖音支付的布局。

央视春晚历史上,几乎从未发生过如此临时的撤换。毕竟庞大、技术成熟如阿里,也花了三个月才完成春晚红包活动的筹备。

“靠央视大树,捡资源就够过日子”

1997年11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刊发《外企为何不争标王》一文,文章中提到,谭希松办公室内,门外是一群正在等待的广告公司“觐见”者,屋里的电话声也此起彼伏。

“这些人都是靠在央视这棵大树上,稍微捡点资源就够他们过日子的。”谭希松提到,这是春晚各项赞助之所以要竞标的根本所在,她的初衷是,一部分拿出来拍卖,会比以前稍微公平些。

多次参与春晚创作的电视导演甲丁曾表示,《新闻联播》后到春晚开始前,仅这一时段的广告,就能够养活一个小地方台一年。

重金砸上去,回报也肉眼可见。不少企业从春晚开始露头,或者迎来商业上的剧变。

到1991年时,“背靠央视大树”的康巴丝从济南彻底发家,做到营收破亿元。当时,代表下一个经济时代的电器公司,格力电器才刚刚创办,美的才刚刚引进首个博士,为中国乡镇民营企业开了先河。

而后,陷入商标争夺战的康巴丝逐渐式微。1994年,央视春晚零点倒计时广告花落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结束了康巴丝独揽春晚赞助权的局面。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康巴丝乃至钟表业衰败的信号。

以1994年为始,春晚冠名、赞助开始竞标后,一批好砸钱,资本厚的药企、酒企开始冒头。而且,春晚赞助的商业竞争也是地域性的。

1995年,贵州长寿长乐集团竞标成功,在零点报时,开启了属于药厂酒企的“黄金八年”。“长寿长乐”酒曾是80、90年代驰名中外的药酒品牌,当时价格甚至高于茅台,后因经营不善逐渐没落。

山东也是酿酒大省, 为了争夺央视“标王”,山东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和秦池酒业等几大酒企展开了一场混战。从1994年开始,不惜花数超三千万元争夺央视标王。

但好景不长,1996年《经济参考报》爆出,秦池在山东的基地每年只能生产3000吨原酒,无法满足市场翻倍增加,从而从四川一些酒厂大量收购原酒,运回山东后进行“勾兑”。

山东酒业陷入“勾兑丑闻”,四川酒业崛起。1997年和1998年,四川沱牌曲酒连续两年成为央视春晚零点倒计时广告得主。市场中,大批四川白酒品牌涌现,包括今天仍颇有声量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等。

在酒业争先抢夺赞助的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新“三大件”——洗衣机、电冰箱和电视机,以及空调、录音机等新兴家电,逐渐普及开来。

中国家电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初更多是进口或模仿国外家电产品。传统制造业从9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光是家电行业就出现了格力、长虹、海尔等知名品牌,还诞生了一批售卖家用电器而崛起的企业,包括国美、京东、苏宁等。

数据显示,2005年美的集团为央视春晚零点倒计时广告支付的费用为680万元,到了2011年,这一数额上升至5720万元,是2005年的8.4倍,此后也始终保持增长之势。以最后公开的2011年数字为例,零点报时广告一共10秒,若以中标价格计算,相当于每秒广告单价为572万元。

美的夺标王的12年,是中国市场电器从崛起到发展成熟的12年。“美的集团向全球华人拜年”的祝福语成为这段时间内,人们的集体记忆。

而关于央视标王的故事,则在2014春晚结束后,从美的的时代划入互联网的世界。

C位易主,春晚红包战事

2015年,广东佛山举办的互联网+博览会高峰论坛上,新浪董事长曹国伟、360董事长周鸿祎的发言观众反响热烈,而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上台时,氛围冷清得多。

方洪波苦笑解围说:“显然,我是代表传统制造企业的,他们是属于互联网企业的。”这句话的背后,也印证了商业世界里,C位逐渐更替为互联网企业。而传统企业无一不在摸索向互联网转型的可能性。

在春晚赞助的竞争角逐中,互联网企业登上舞台。

从2015年开始,春晚赞助的既有模式已然失效。根本原因是春晚宣布节目不能有任何广告植入,零点报时赞助也已被摒弃,除标王模式延续外,“独家红包合作”、“独家电商合作”的互联网玩法开始引入。

拿下首届红包合作的微信成了革新者,也因为这种创新,一举改变了在线支付的格局,微信通过红包撕开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口子。

2014年,微信在红包高峰的除夕夜,每1分钟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而到2015年,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10.1亿次,指数级的增长。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互动峰值达到8.1亿次/分钟。

这也让马云感叹:“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

而后的三年,阿里巴巴连续三年拿下春晚独家营销权,配合支付宝集五福,淘宝“福袋红包雨”等进行互动。每年的双十一都是对电商平台底层技术的一场大考验,而春晚的流量可怕到什么程度?

2018年春晚,淘宝收获了比2017年天猫双十一活动高15倍的流量,甚至使得淘宝的服务器一度崩溃。

毕竟,即便年轻一代再怎么吐槽不看春晚,这仍然是除夕夜难以避开的,堪比“年夜饭”的传统,与春晚的互动效果一年比一年灵,互联网企业牟足了劲,尝试在春晚上找到更多的互动玩法,挖掘更多红利。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2015年到2018年,滴滴、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曾拿下央视标王,而被人们更多知晓的,是投入做红包、集福卡的企业。红包、福卡门槛低,需要高互动,社交的玩法,恰好顺应了春节的热闹氛围。比起标王冠名,红包赞助的投资性价比显得更高。

对2019年拿下红包活动标王的百度来说,撒9亿红包,构建百度App产品矩阵,将百度APP的DAU,从1.6亿人次迅速提升至3亿人次。

2020年,不惜加大投注,击败阿里、拼多多、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快手,则完成了又一次全方位的市场渗透。

2020年,快手春晚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7.8亿。通过“视频+点赞”的方式,快手在春晚期间总共发出10亿元的红包,用户需要不断点击屏幕抢夺红包,使得快手春晚红包互动总量达639亿次。相比2015年的微信“摇一摇”,这个以亿为单位的数字,翻了8倍。

在互联网企业抢夺标王的时代,春晚红包玩法的背后,是支付业务的扩张。

拿错失2021年春晚的拼多多来说,其原本打算通过春晚红包活动的影响力推动其支付业务,拼多多重点投入的多多买菜项目也原本在项目宣传之中。

一位金融业人士在知乎分析称,支付体系对于电商企业来说,重要性众所周知。无论是交易不限制于人,拉动GMV,发展金融变现业务,支付都是基石,而且没有支付,电商非常容易在不合规的灰色地带游走。

换句话说,当下的春晚红包之争,早也不再向春晚标王们前面30多年那样,是为了品牌效应,提升用户心智。互联网企业想要的,是从这场斥资巨大的春晚活动中,获得实际的数据增长,交易转化,业务提升。

2021年的春晚,出现了罕见的二次竞拍。对拿下独家红包合作的抖音来说,如此短暂的筹备时间,春晚红包所带来的高并发流量,对于他们的云计算、存储等基础架构和技术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经历过春晚的高数据增长的快手、百度,并不甘心让抖音独享这一难得的红利。

抖音拿下央视春晚,快手就花更多钱拿下其他10个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独家冠名。抖音拿出20亿红包参与春晚活动,快手就拿出21亿,百度不甘落后,在两者的基础上加码,拿出22亿。

据悉,淘宝已成立牛年春晚项目组,将作为牛年春晚的独家电商合作伙伴,在春晚期间发出至少20亿红包。此前,淘宝已于2018年和2020年两次与央视春晚达成合作。

提倡不聚会、不外出,就地过年的2021年春节,势必会有不少互联网产品因流量瞬间涌入,不得不在春节追加平台服务器数量。当人们都闲下来,线下受阻,只能更多投入线上交流活动,流量汇聚到哪里,哪里就是互联网企业争夺的中心。

流量和用户会不断流动,依照对于产品的体验和需求动态流动。春晚一直是那个具有天然吸纳流量、用户群的异能黑盒子。在这里,商业浮沉,企业一次次举手,不断在资金上加码,试图从这黑盒子中获得爆发的异能。

人们兴许不会忘记,1984年除夕的那个冬夜,春晚对于人们对娱乐节目认知的突破。在今天,一些节目仍在内容平台上被奉为经典,反复提及和怀念。

但在商业的世界里,成王败寇,人们往往只会记住那些留在舞台上的胜利者。春晚不过只是众多商业营销事件中,最为重大的一个。

38年过去,商业的兴衰演进,仍在一场场竞标争夺中徐徐展开。

段永平出手GME,小赚“北京一套房”?

“这么大的事情,参与一下,留着纪念。”

这几天全球投资人都在关注美股轧空事件,人在美国的段永平也参与其中。他在雪球发了一小段推文,说在几天前卖出100个下周五(注:2月12日)到期的naked call,参与一下GME的多空大战。

1

“sell naked call”也叫“卖出无担保看涨期权”或者卖裸期权,指得是在没有现货,也就是GME股票的情况下,向交易对手卖出看涨期权,并收取一定的权利金。

段永平卖出了100手(相当于1万股GME股票)看涨期权,按照40块一股的权利金计算,这一单段永平收入超过40万美金(约260万人民币)。目前GME的股价在300-350美金左右徘徊,只要周五之前没有涨到800美金,京郊一套房稳稳到手。

大佬的投资,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枯燥。

裸卖短call?这一点也不段永平

卖裸Call这种事情,按说与段永平的投资形象不太契合。

大部分投资课都会讲到,sell naked call是各种短线金融操作中风险最大的一个,是典型的的低收益、高风险的金融操作。段永平也在自己的评论区反复提醒粉丝:高危操作,不要模仿。

拿段永平的操作举例,由于是否行权的权利掌握在期权买入者手中,而如果期限内股价低于行权价,买入者肯定不会要求行权,因此40万美金就是段永平收入的上限。但与此同时,段永平却要承担无上限的风险,如果GME涨到1000美金,段永平就要亏损160万美金,而如果涨到1万美金,他的亏损将达到惊人的9160万美金。

这也与持有股票的卖空操作“sell covered call”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持有现货的情况下,如果股价涨至1000美金,虽然会因为对手行权而造成损失,但损失会被手中股票的上涨对冲掉。

实际上,这不是段永平第一次做这样的高风险短线操作。根据他在雪球的推文,去年1月、7月和12月,他分别卖了三次特斯拉的短线卖空期权,每次的收益在几万美金不等。

看起来,这与段永平的投资理念不太契合,在之前《底片》栏目我的同事也说过,段永平坚称自己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信徒,长期主义、重仓才是他的标签。

但实际二者并不冲突,在投资上,段永平极度反对类似卖裸期权这样的投机行为。在分享卖特斯拉的短call后,曾有人认为这是天上掉钱的买卖,向他请教哪个交易所可以做这样的操作,反被他极力劝阻不要碰naked call。

对于段永平来说,这种100、200手的短call并不是在做投资,就是一场“小赌怡情”。几年前段永平的总资产就被传超过2000亿元,卖短call输个几百万美金,对他来说不是问题。之前有人请教他为何在去年做空特斯拉,他的回答是:“就是玩一把。一个礼拜的短call,金额也非常小,就当我去拉斯维加斯赌了100块吧。”

但相比之前操作特斯拉时,段永平又有了新的思考,他把卖短call的操作比喻为保险公司。段永平的每个交易对象就像是买保险的人,虽然如果赢了就能获得十倍于保费的赔付,但只要100个人里99个都会赌输,那么保险公司就不会赔钱。

实际上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段永平此前已经研究过GME这家公司,说觉得商业模式很差,感觉过不了多久就要出问题。但是信奉价值投资,坚持只投自己看得懂的段永平,并没有因为觉得不行,就选择做空游戏驿站。

正是这种信念,让他躲过了这场轧空。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在游戏驿站股价10美金的时候,选择拿出10亿美金做空游戏驿站,现在股价涨到350美金的时候,他可能已经输光了300亿美金的身价。

对比之下,这样的段永平,比输到要找朋友借钱渡劫的华尔街对冲基金Malvin Capital,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

裸卖短call,大赌伤身

前几天写轧空始末的时候提到,出事前游戏驿站的空头仓位已经高达流通股的140%,当时就有读者问到:“卖空率140%,把没有的东西拿出来,这不是欺诈吗?”

卖空率140%确实是空头们的败因,但欺诈倒还谈不上。这个问题CNBC之前采访WSB论坛上的亿万富翁大佬Chamath Palihapitiya时,后者还特别提到过,多出来这40%,要不是华尔街机构天天利用散户不能用的工具,怎么可能多40%而被散户抓到空子?

而“裸卖”就是这种Chamath所说的散户不能用的工具之一。正是因为裸卖或者买入裸卖的方式建立空仓的机构,不需要像融券一样借到股票,才导致最终游戏驿站的空仓率达到140%这样的数字,并最终引发这场史无前例的轧空危机。

但有意思的是,在轧空中进攻华尔街的散户,同样使用了大量高风险的金融工具,买入看涨期权也是他们最常用的做多方式之一。一些在GME股价只有10美金、20美金时All in看涨期权的WSB散户,不少已经变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

而这几日做多的热情高涨,也让看涨期权的价格高涨。周五的时候GME的股价只有350美金,一周内涨到800美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多头却把这样的期权炒到40美金一股,也难怪段永平感慨,人们是不是疯了。

此外,非常值得关注的另一件事是,不论是这次出名的WSB还是雪球,散户聚集的互联网炒股社区,越来越成为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存在。而互联网上明星投资者的力量,也在互联网效应下不断放大。

包括在一家医药公司担任CEO的亿万富翁Chamath在内,这次WSB的散户抱团做多轧空的背后,离不开一批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个人富豪为他们出谋划策,很多相对理性的投资者,正是看过他们的分析,才决定加入到做多的行列当中。

段永平在雪球上有着30多万的粉丝,也是上面最受关注的投资大佬。用了10年雪球的他,在上面发了超过4400篇推文,有无数投资者在上面向他请教美股投资,段永平的每一次操作,都会有人想要模仿。

以个人投资人身份活跃在网络上的富豪人群与互联网上的散户站在一起,对机构投资人来说,已经愈发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了。

来源:投中网

涌向和离开大厂的年轻人

“投递成功,请等待HR通知。”

章琪已经记不清这是投出去的第几份简历。从去年3月开始,无数次的面试曾让她屡屡受挫,但她对自己确立的求职目标至今从未动摇过——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

为着这个目标,她不断积累着实习经验,从HR、产品运营到产品经理,从写文案到画原型图。她试图在一次次不同工种的尝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岗位。

有数据表明,在互联网行业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根据拉勾网联合ZAKER新闻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12月,2020届高校毕业生在互联网行业的成功就职率为63.7%,比去年下降了14.3%。

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尝试之后选择了离开。他们发现,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之前,李然知道工作不可能时时有趣,但“没想到那么无聊”。同样,对于艰难求得一份大厂实习机会的江凡来说,大厂的确提供了难得的视野和待遇,但她还是无法忍受那种“机械感”。

一份互联网大厂的工作对年轻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薪资、福利、成长空间……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尺。但在“硬币”背后,往往伴随着频繁加班、巨大压力和停不下的脚步。

对于今年毕业的求职者而言,疫情影响、关于过劳工作的负面新闻,让抉择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年轻人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不适合互联网”的人

“恭喜你,弃暗投明!”离开互联网公司之后,李然的朋友发来了这样的问候,言语中透露着“为朋友感到庆幸”的开心。

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三个月里,朋友们见证了李然从无聊到痛苦、再到放弃的历程。

和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文科生一样,学中文的李然从事的是“产品运营”岗位,主要负责运营公司开发的新APP,每天都在“拉新促活”。

听起来洋气,真正做的却是“灌水”——持续在APP里发布内容。这是一个面向下沉市场的APP,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用户喜欢的关键词“家长里短”,“宠物”、“美女”展开。每天九点,李然开始在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寻找灵感,抄抄改改后放进APP——即使后期接触了一些数据分析的工作,大部分的日常仍被“灌水”所淹没。

之前在其他公司实习时,凭着出色的文笔,她运营过公众号,也在事业单位做过文字工作,多少可以发挥写作的自主性。好不容易得到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机会,她设想着“在一个有活力的team里,跟同龄小伙伴一起做点有意义的、对社会有一点点作用的工作。”

但梦想照进现实的却是“无聊”二字。”李然觉得,自己每天都在重复做些意义不大的事,像一颗很小很小的螺丝钉。她常常回想曾经靠写公众号赚零花钱的日子,现在才觉得“太幸福了”。

更让李然无法接受的还有互联网公司的下班“规矩”。按公司规定,工作时间是到下午6点,但通常在晚上8点才能离开。刚去的半个月里,她干完活儿直接回家,后来被领导委婉提醒:“吃完饭可以在公司再学习学习”。

在企业家稻盛和夫的观点中,工作不应当只是赚钱的工具,还要让“让灵魂变得更崇高、更美好”。放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中,这种观点似乎过于理想——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公司不仅拥有庞大的规模,诞生了像阿里、腾讯这样拥有上万员工的互联网巨头,还催生了一种为实现自我价值,与时间赛跑、与逆境抗争的互联网企业文化。

在这套趋于成熟的体系里,个人能够发挥的自主意志少之又少。

和李然一样困于“意义感”的还有江凡,但周围的人对江凡放弃大厂留用机会的决定感到非常不解——在江凡所在的环境里,去互联网公司、尤其是一家发展迅猛的内容平台实习,是一件太令人艳羡的事。

江凡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毕业于一所二线城市的普通师范院校。大部分同学认为,公务员和教师就是他们的归宿。像她这样去一线城市互联网公司实习的人,整一界不超过5个——学校不鼓励,自己也不敢去。

她还遇到了一位“特别nice”的领导,从不逼员工加班。如果没有离开公司,现在的她会在北京拿着不错的实习工资,每晚用着公司发的购物券买零食,等待最终的转正流程。

但这种幸运并没能让江凡感到满足。

对她而言,这份工作的本质就是累积KPI。在这家视频平台,她每天需要做站内话题、运营娱乐内容,通知活跃用户参与进来。“我能把它做好,但真的不喜欢。”有时候,她觉得公司把用户都当成了工具,屏幕对面跟她对话的人,不过是大家KPI里的数字而已。

“也不能说它就是流水线,但在公司上班的感觉是,有一套流程让你安心地在其中运作,至于你怎么运作、你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说了。”在界面新闻采访的众多年轻员工里,有类似感受的不在少数,只是热爱摄影、想法独立的江凡对这种境况的反应更为激烈。

她选择了离开。对于未来,对于寻找自我,江凡有了更加清晰地认知。至少,她知道自己不适合互联网。

宁愿做个螺丝钉

“喜欢快节奏”、“喜欢挑战”,这是章琪给自己打的标签。对她来说,互联网这座“围城”依然是最好的选项。

根据招聘平台实习僧发布的《2020大学生就业力报告》,超过50%的大学生未拿到校招 offer,仅21.21%的应届生薪资实现5000元—8000元,超过8000元的不到10%。

而根据职友集统计的数据,国内TOP 8的互联网公司给出了高于8000元的平均薪资,尤其是程序员这一岗位,薪资水平远高于传统行业——这意味着,进了大厂的年轻人,至少在薪资上超过了八成以上的同龄人。

艺术专业毕业的章琪对薪资的差别格外感同身受。同样是做影视相关的工作,互联网行业给出的薪资远超其他公司。她的一位室友曾经去剧组实习,每日工资只有几十块,还要看各种人的脸色行事。后来这位室友改去互联网公司的影视部门实习,每天有200块的实习工资,工作环境也更加友好。

来上海读研之前,章琪对互联网行业所知甚少。到了上海之后,首先感受到的却是焦虑:就业压力并没有因读研缓解,从研一开始,章琪就不断向互联网公司投递简历。

“我得不断刷简历,不然找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优势。”2020年一整年,章琪总共做了四份互联网公司的实习工作。在上海,字节跳动、美团点评、B站、小红书都算得上明星互联网公司。章琪发现,即使是在艺术专业,很多同学都有这些公司的实习经历。

她承认自己容易受他人影响,同侪压力让她不得不继续“内卷”。但她又真切地感受到,进大厂能给人带来了一种自豪感。

根据字节跳动发布的2020秋招数据报告,去年这家公司一共收到了来自全球6000多所高校的15万以上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简历。这就好比高考,莘莘学子费尽千辛万苦考上一所名校,自然会得到赞赏。“别人问你在哪里工作,你说在XX公司,他们就会觉得你好厉害,有一种附加值在里面。”章琪说。

对于技术岗来说,互联网公司的吸引力更加不言而喻——进入大厂,等于进入最好的技术实验室。

一位从创业公司跳槽到滴滴的技术人员曾告诉界面新闻,大公司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得惊人。在前一家公司,他因为解决了一个问题感到非常自豪;到了滴滴之后,却发现这些链路早就做好了。

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开发的周晓明也对大厂颇为认同。提及要不要入大厂工作,你几乎看不到他脸上有什么犹豫的神情。对他来说,奔赴互联网公司是一件只有肯定答案的事情。

周晓明此前就读于一所老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大一刚进校,他就加入了互联网兴趣小组,后来社团里的学长学姐大部分都去了互联网公司。“平时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泡在社团里学习专业知识,社团会有相应的学习计划,并且每个暑假基本都有一个月的留校学习时间。”兴趣小组,成为周晓明的“第二大学”。

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周晓明参加的这类社团更为多见。在这些社团里,计算机专业、中文系、心理系、新闻传播系等不同专业的同学抱着一样的目标交流求职心得。即使中国互联网最疯狂的那几年已经过去,但对于这些想在一线城市扎根的求职者来说,互联网行业内在的薪酬、福利和成长机会,都是其他行业难以比肩的。

在坚定了目标和不断努力之后,周晓明顺利去了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每天十点下班是常态,然后会去公司的健身房跑跑步。在他眼里,这种工作强度尚能接受,最重要的是,“周围同事也都很优秀,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这个行业高风险高回报。刚毕业还是想在互联网打拼几年,趁着年轻学学东西,也积累一点收入。”在他的规划里,当下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最好的选择。

章琪没有周晓明那般幸运,求职过程更加艰难一些,面试后杳无音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仍然想进大厂,想在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发展。“虽然做的事情可能比较局限,但是看到的东西会比别人更多,公司体系更成熟,你能看到它怎么运转起来。”比起在小厂拥有更多自主权,她宁愿在大厂做一颗螺丝钉。

“每个人都有大厂梦吧。”章琪觉得,当你的生活被那么多APP包围,自然会想去这些公司看看。企业文化、好福利、团队的年轻化,都是她对大厂神往的理由。

更多的可能性

江凡曾不止一次提到,从现实角度来看,对于她这样一个来自于普通院校、普通专业的学生而言,留在大厂会是很好的选项。她把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描述为“一个跳板”、“一个砝码”。和那些囿于教师资格证的同学相比,她得到的经验和视野要多得多。

但和前几年相比,互联网的红利期已过,应届生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热情也相对减弱,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更多年轻人开始寻求稳定,涌向“体制内”。

根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2021年国考有157.6万人报名,是近三年内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高校定向选调的竞争变得尤其激烈。李然就表示,身边几乎80%有参与资格的人都报名了选调生考试。

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时候,李然总羡慕隔壁的公务员邻居能早早下班回家做饭。如今,她考上了一线城市的公务员岗位,薪资不比刚进互联网的应届生低,甚至有更多补贴。对她来说,未来的生活至此才充满了期待。

谭子臣也是向“体制内”靠拢的一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专心备考公务员,希望得到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我个人对金钱物质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虽然互联网有高薪,但并不是我考虑的首要因素。”

他从周围同学口中多少听闻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经历。他很清楚,快节奏、加班、拥抱变化的日常不适合自己,干脆从一开始就放弃。

更重要的是,他和李然一样,懂得衡量互联网工作的性价比。以谭子臣的室友为例,其中一个拿到了某三线城市国企的offer,年薪给到了20w以上;另一个室友则准备去互联网公司,一年不到18w。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互联网行业不断传出“过劳” 的负面消息时,章琪和周晓明们的抉择也变得更加谨慎。尽管还未正式参加工作,他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什么比身体更重要。

相比于重视薪资,这些求职者开始优先打听公司氛围和工作时长。“虽然互联网的薪资比较高,但找工作的时候会更加考虑这个岗位加班是不是严重。”章琪认为,如果一个公司非常看中加班,她会怀疑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是有问题。

在应届生小蒋身上,这种不愿意用工作牺牲身体的想法更为强烈。他找到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同学,询问他们工作的时长,得知心仪的岗位每天七点就能下班,才放心大胆地投递了简历。

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年轻人的求职更加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逐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更多人开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周晓明清楚地记得自己去公司北京总部入职的场景——大公司的办公环境让他觉得“好新奇,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江凡也毫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离开之后,她反而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章琪、江凡、李然、周晓明、谭子臣均为化名。)

来源: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