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手机金融之王?

文 /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扬

来源 / 苏宁金融研究院

人类第一家银行 “威尼斯银行”,于 1171 年在意大利成立,最开始被称为威尼斯 “国家借放所”,那时是通过兑换货币的台面来发放贷款的。第一台手机 DynaTAC 诞生于 1973 年,由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两块砖那么大,重 2.2 磅。

如今,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已突破 35 亿,手机成为了人们每天朝夕相伴之物。仅在中国已有 3500 家银行发布了移动银行 APP,存贷汇基本都能在 “掌上” 一键办理。

手机公司掌控傲视世间的流量,纷纷布局金融业务就是自然的事情,如苹果、三星、华为、OPPO、小米、vivo 等。一时间,各种 “钱包”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哪家手机金融有技术含量?谁能对营收有实质性贡献?谁才是手机金融之王?下面就来一一探究。

苹果:支付绝杀天下

苹果手机 2020 年全年出货量 2.06 亿,仅次于三星。不过,苹果 Apple Pay 占全球移动钱包交易的 77%,远高于三星 Samsung Pay 的 17% 和谷歌 Google Pay 的 6%。

苹果公司的金融业务不显山不露水,聚焦支付业务,并将支付业务对整体营收的贡献做到了极致。

根据 Analysis Group 的研究数据,2019 年消费者和广告主通过 App Store 应用商店花费了 5190 亿美元,苹果应用内支付(IAP)的手续费率在 15%-30% 之间。2019 年全年,苹果通过应用商店向开发者直接支付了 1550 亿美元报酬,以 30% 手续费率计算,苹果通过 IAP 业务获得的收入 664 亿美元。而 2020 年财年苹果的营收是 2745 亿美元,IAP 一项业务的收入预计占苹果全年营收的 25% 左右,已超招行 2020 年全年营收。

相比线上的 IAP,线下基于 NFC 模式的 Apple Pay 给苹果的营收贡献并不多。根据 Juniper Research 的数据预测,2024 年,苹果基于 NFC 模式的线下 Apple Pay 交易规模将达到 6860 亿美元,按 0.15% 手续费率计算,苹果通过线下 Apple Pay 将能获得 10 亿美元的手续费收入。

在 P2P 转账支付业务领域,苹果上线了 Apple Pay Cash,基于 iMessage 业务进行推广,但是这个业务刚刚起步,还未形成对苹果的营收贡献。Apple Pay Cash 使用信用卡转账支付,会收取 3% 的手续费。不满足于手续费收入,为了进一步提升银行卡业务的收入,苹果开始打造自主品牌信用卡。苹果和高盛集团、万事达联合打造的 Apple Card,没有年费和跨国手续费,不但有虚拟卡也有实体卡,可基于苹果手机的 Wallet 应用进行管理,在苹果生态内支付有 3% 返现、使用 Apple Pay 线下支付有 2% 返现、使用 Apple Card 实体卡线上线下支付有 1% 返现。

Apple Pay 在营收上的凶猛贡献,是因为苹果手机占据了智能手机时代巨大的先发优势,还因为苹果公司独步全球的高质量手机内容生态和惊人的市场占有率。Apple Pay 的创新很聚焦,聚焦于营收贡献,在这个产品泛滥的年代,选择不做什么是更高超的战略。且 Apple Pay 的创新启发了 Huawei Pay、Samsung Pay、OPPO Pay 等后进者的蓬勃发展。

华为:金融才露尖尖角

华为钱包领域的创新是手机厂商中最多的,不过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有很大潜力可挖。

在金融领域,华为拥有一家注册资本为 30 亿的小贷公司 —— 深圳市华宜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7 年。今年初,华为又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圳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 100% 股权,一举拿到支付牌照。

要知道的是,华为金融业务不缺流量。2020 年 Q4,华为以 25.1% 的市场份额,稳居国内手机市场第一。而早在 2019 年,银行机构没有一个月活过亿的 APP,华为消费者云却有多个过亿的 APP,华为 HMS (Huawei Mobile Services,华为云服务合集) 月活达 5.8 亿,华为应用市场月活达 4 亿,华为音乐 APP 月活达 2 亿,华为视频 APP 月活达 2.3 亿。

华为钱包还在围绕包括公交出行、智能门禁等线下场景做促活。数据显示,2019 年,Huawei Pay 公交卡刷卡 7 亿次、银行卡刷卡 4.2 亿次,华为钱包的门钥匙功能刷卡 7 亿次,华为手机的 eID 支持线下酒店办理入住。

在流量变现方面,华为钱包有由招行、工行、民生、广发、中信等持牌银行机构提供的零钱账户服务,支持全场景支付(在线支付、NFC 闪付、二维码支付、碰一碰)、免费存取、购买货币基金、申请贷款和信用卡还款等等;有和百度有钱花、苏宁金融任性贷、南京银行随鑫花、平安银行智贷等金融机构合作的借钱服务;有和华夏银行龙商贷合作的小微贷款服务;还代销众安保险的医疗险、意外险、隔离津贴险产品。

华为也推出了类似于 Apple Card 的 Huawei Card,是和中信、银联共同打造的数字信用卡,也有实体卡片。Huawei Card 刷一单即可免次年年费,通过 Huawei Pay 消费有 3% 返现,每个月消费累计 3000 元可以兑换贵宾厅并送保险。

数字人民币是华为钱包相比其他手机钱包的重大差异点。华为 Mate 40 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持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智能手机,支持在信号不好的区域如停车场、飞机上进行双离线碰一碰支付。

小米:手机产业链金融巅峰

小米是当之无愧的手机产业链金融之王。

在华为、三星、vivo、OPPO 等一众手机厂商中,小米布局金融最早、金融对母公司产业链渗透最深。小米金融难能可贵的是,已经从 C 端延伸到了 B 端,超前于所有手机厂商。

C 端方面,小米互联网小贷板块的线上信用贷款产品 – 小米贷款 “随星借”,截至 2019 年 6 月,已累计放款超 1500 亿,在贷余额超 300 亿。2019 全年,“随星借” 占小米消费金融整体比重为 97%,日均放款破 10 亿元。小米商城的支付收银台中还有 “小米分期” 的产品。2020 年 5 月成立的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或主攻线下小米之家的消费分期和线上信用支付。

Mi Pay,这是小米花费很大力气做的活跃度很高的产品,具有门卡模拟、银联 POS 闪付、公交地铁刷卡、小米联名信用卡等功能,已支持数百万商家支付。这毫无疑问可以增加小米金融 C 端用户的粘性。但实际上 Mi Pay 产品对营收贡献不大,因为在数字人民币推广起来之前,支付宝和微信的地位很难被撼动。

B 端方面,小米供应链金融基于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牌照,针对线下 6000 多家小米新零售门店提供 “米店融” 产品,满足店主日常订货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为小米有品商户提供数据保理服务,额度最高为商户在有品平台月均结算额的 3 倍。此外,还有基于上游供应商与小米集团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是率先探索金融科技输出的手机厂商。小米金融已推出 7 大金融科技产品 —— 产业金融服务平台、资产管理平台、产业风控平台、天星粮票平台、区块链超级账本、保理资产置换、产业大数据平台。

OPPO:“北境之王”

OPPO,无疑是手机下沉市场当之无愧的王者。OPPO 金融起步晚,但起点高。

在手机厂商中,OPPO 金融牌照数量仅次于小米。如,持有一家注册资本金 3 亿的重庆欧保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根据最新的保理监管规定,杠杆可达 10 倍,也就是可以做 30 亿规模的保理;还有注册资本金 10 亿的重庆市九龙坡区隆携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 5000 万的东莞市欧盈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C 端方面,OPPO 金融不仅有产品实体,也有独立的公司实体。成立了欢太数科,该公司基于小贷牌照,推出欢太金融 APP,不仅打造了自营借贷品牌 “欢太花钱”,也给持牌机构提供助贷服务;不仅服务于 OPPO、一加、realme 等品牌,也上线了苹果应用商店。OPPO 钱包同样做了公交卡(覆盖 350 个城市)、银行卡、门禁卡、OPPO Card 等产品,近期还和比亚迪 DiLink 推出手机 NFC 车钥匙。

B 端方面,小贷、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牌照布局,展示了 OPPO 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决心。除了 20 万家线下销售门店,OPPO 手机零件供应商很多,包括蓝思科技(玻璃面板)、伯恩光学、比亚迪电子、汇顶科技、舜宇光学、欧菲科技、鑫嘉捷、瑞达电子、领益科技等,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空间巨大。欢太数科上线的产业链金融产品 “欧享贷”,定位于经销商备货贷款。截至今年 1 月,欧享贷已服务 300 多座城市的 4 万多家客户,未来将拓展到店面装修升级、新开店面、员工培训等经营资金支撑。

OPPO 贷款业务出海做得不错,在印度推出了 OPPO Kash,和基于 realme 子品牌的 Paysa,面向个人和企业提供小额借贷服务。

强大线下经销商生态,让 OPPO 的供应链金融极具想象空间。虽然当前产品还不如小米旗下天星数科多,但是 OPPO 金融聚焦爆品、打磨产品,很有可能会后来居上,成为手机金融 B 端的王者。

手机金融向何处去

金融融入到手机软件、硬件中,已是大势所趋。强大的手机原生硬件安全体系、互联网的极致体验、5G 的加持,让原生的金融软件具备对于银行 APP 实质性降维打击的优势。未来客户触达金融业务的第一入口,不是网点,也不是银行 APP,而是手机金融。

在此,对于手机金融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加强真正大牌照的获取。比如,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直销银行,通过银行牌照间接获取理财子。手机公司有高粘性流量,有强大的制造业、销售的产业互联网,做全国业务势在必行。小贷公司跨区经营受限、融资渠道受限、杠杆低,对手机金融公司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

(2)抓住数字人民币的机遇。数字人民币隐私性好、0 费率、数字化程度高,将重塑支付市场格局,也将对支付清算系统、供应链金融生态、金融市场、跨境支付影响深远,是改变金融格局的 “雷神之锤”。手机公司如能整合数字人民币,将能确保占据未来新金融格局优势地位。数字人民币因为是由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直接控制,可以不需要支付公司、XX 金融机构,但一定需要手机。

(3)代销业务一定要持牌经营。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严监管时代,如果要代销基金、保险产品,基金销售、基金支付结算、保险经纪等类似牌照一定要获取。如果要给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一定要有小贷、商业保理等牌照。

(4)要有自营的金融产品。不管是数字信用卡、贷款产品,虽然投入大一些,但自营产品不仅可以确保高毛利,还能够塑造自己的金融品牌和技术能力。尤其建议做 B 端,以提升对产业链的渗透,增强自身的产业链特征。

(5)建议申请个人征信牌照。手机公司掌握庞大规模、悠长历史的数据,如果可以的话,建议申请个人征信牌照,基于征信牌照对外提供风控等科技服务,让自身成为金融生态中的基础设施。

(6)发展精准营销、投顾、反欺诈、产业链金融等金融科技。手机公司的科技实力都不俗,可以外输金融科技能力赋能行业,既能加强和金融机构的联系,还能提升非息差收入比例。

看完段永平的 100 条思考,我终于悟出他为何这么牛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作者:段永平,编 辑:余心丰,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大道无形我有型”。

这是段永平的网名。大多数人对他的认知一般还停留在:

步步高、OPPO、vivo 的 “幕后老板”,中国第一位拍下巴菲特午餐的企业家,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 “导师”。

而他堪称辉煌的投资战绩却鲜少有人提及,20 年前,40 岁的段永平退居幕后,“主业” 带孩子、打高尔夫,副业 “玩投资”。

结果,这位 “企业家中的异类” 动辄 “玩出” 100 倍以上的投资回报,包括重仓苹果、茅台、腾讯、网易、拼多多,等等。

成功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十次,可能都有运气成分,但持续成功、把失败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段永平,一定是在 “大道” 的层面上看对了什么、做对了什么。

第二期《商业风向标》,我们系统翻阅了段永平过去 20 多年在雪球、网易博客等平台上的分享,包含他对企业、管理、投资、认知等方面长时间、多维度的思考。我们摘编出其中 100 条集结成文,未经段永平审阅。

大道至简,不难发现,段永平的思想都是些再直白不过的道理,但其中却藏着 “细思极恐” 的真理。希望段永平悟出的 “大道” 对你有所启发:

关于企业

001.

做企业如跳水运动员,动作越少越好。

002.

一个企业家应该将 80% 的精力放在 20% 的事情上,这 20% 的事情能给你带来 80% 效益。

我当 CEO 时并没有一个时间分配表,但大致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简而言之,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

003.

有时有人问我对某一个项目有没有兴趣,我问都不问就说没有兴趣。

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企业就这么点能力和规模,不可能再分散资源,我根本就不追求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004.

松下幸之助讲过,企业不盈利就是罪恶,但是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005.

不赚钱的生意,多少营业额都是没用的。

就像不赚钱的净资产有时就是累赘,比如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建个酒店,花了 1 个亿,每年亏 500 万,重置成本还是 1 个亿,现在 5000 万想卖,这谁要?

所以我编了个 “有效净资产” 的名词。也就是说,不能产生现金流的净资产其实没有价值(有时还可能是负价值)。

006.

好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利润和净现金流一直都是杠杠的,而且竞争对手哪怕在很长时间里也很难抢。你可以想想谁的生意是很难抢的?然后再想想为什么?

007.

需要用很多人(相对营业额和利润而言),是不好的模式的一个特征。

008.

低价是条最容易的路,也是一条最难的路。

除非迫不得已,用价格武器总是错的。很少人明白,低价是不会扩大市场份额的,但被迫降价有机会保住市场份额而已。

009.

追求 “性价比” 的公司大多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长寿公司大概是不太强调 “性价比” 这个概念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啊。

010.

如果大凡你能做好一件东西,你为啥还要做很多做不好的东西呢?

就像怎样改变茅台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啊?多推一些便宜的非 53 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红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矿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机、茅台空调,加快推出的速度,5 年出厂的规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了……10 年后,茅台的地位应该就彻底不一样了。

011.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 你可能认为这个原则平淡无奇,但我是通过深刻的教训才学习到的。—— 引用:巴菲特

012.

企业文化指的就是 “利润之上” 的追求。“利润之上” 和 “利润之外” 好像是有一点点差别的,“利润之外” 可以被理解成不同于利润的追求,“利润之上” 的目的则似乎会不同。

013.

很难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好,但看出不好的企业文化要容易得多。

014.

我在美国的时候,去机场接一位步步高的同事,估计要在机场等 1 个小时,所以在停车场投了 1 个小时停车收费的币,结果那位同事提前半小时来了。

这就有个问题,多投了半小时的币,是继续在车里等这半小时还是浪费多投的这半小时的钱?结论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肯定是开车走人的。

但在实际决策中,很多人都犯继续等下去的愚蠢错误:这件事我已经投了几千万呀,怎么停得下来,为了救这些沉下去的成本再投入几千万,明知事情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下去,结果自然是败得更惨。

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脱离事物的属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不应该给利益让路。

015.

我经常会用拟人化的角度去想一家公司:我不想打交道的人,我也不想投资他们的公司。

016.

凡是说要把市值做到多少钱的公司,我都不碰。

017.

从外面请顾问对自己公司做战略评估,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难理解当自己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战略时,别人可以帮得上忙,不管别人是谁。

旁观者清的情况下,或许他可以指出错误,但要教会自己该干嘛大概是不可能的事。还有就是,让问题自己找问题大概是不会找到问题的。

018.

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禁区大概是两个: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

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019.

这里透露一个小机密:任何东西都是标实价、不讲价的好。可以讲价实际上对卖家而言,是个非常短视且成本很高的行为。

成本很高指的是无法授权且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短视指的是如果可以还价,那就是在鼓励回头客来讨价还价。对客户而言,任何讨价还价都会让他们有 “可能吃亏了” 的感觉,因为客户觉得价钱还没还够。

所以我们在 20 多年前就没有讨价还价了。不讨价还价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大家慢慢想哈。

020.

消费者长期来讲,是极聪明的一个群体。所谓的营销对一个公司来说,只是一个环节而已,相当于木桶的一块板。

凡是认为公司好是因为营销好的说法,其实就像认为一个能装水的木桶是因为有了一块叫 “营销” 的木板一样可笑。

021.

如果国际化指的是学到世界上的好东西的意思,就没问题,如果指的是拼命到别的国家去做生意的话,对中国绝大多数公司而言还是蛮危险的。

022.

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再说,一般来讲,银行都是要确认你不需要钱时才借钱给你的。

023.

扩张的时候要谨慎。我把这个叫 “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就是兼顾足够和安全的意思。多数人在扩张时用的都是所谓的最大速度,最后一个不留神就翻车了。

你比方说开车上班,谁会说开快点撞死算了,对不对?家人都是跟你说,开慢点注意安全,他没有担心你去不到那个地方。

但是呢,很多媒体啊、老百姓、甚至是很多企业都是这种心态,大家鼓励的都是开快,宣传的也都是开快,说开快点撞死拉倒没关系,哪有这样做的呢。

024.

不懂企业的人是很难懂企业的,就像不懂这句话的人也很难懂这句话。

关于管理

025.

文化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解释败事有余的 “事情”。

026.

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负责人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的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

027.

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028.

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

029.

老巴(巴菲特)引用过彼得・林奇的一句话,说投资要投蠢人都能管好的企业,因为早晚都会有个蠢人来管理。潜台词指的是要买生意模式好的企业,但随后老巴还是强调: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有个好的管理层。

030.

逻辑上讲,两个火鸡加起来也不会变成老鹰的。

031.

人才的合适性往往比合格性重要。

032.

经常看到报道说有人发多少多少钱去激励员工,甚至据说还有扛着钱到球场边督战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在企业经营中靠多发钱对员工其实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钱其实是 “保健因子”,而不是 “激励因子”,是多了没用、少了不行的东西。

比如,如果员工已经很努力在工作了,多发钱并不会让他们更努力,但少发是会留不住人的,会有显著的 “破坏力”。所以,发多少其实体现的是公平。

某些所谓老板给员工发 “红包” 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 “红包” 其实是员工应该得的。我非常不喜欢那种 “恩赐” 的感觉。

记得早期还在小霸王时,由于公司人还很少,很多同事的年终奖都是我一个一个发到大家手里的。有时有人会说 “谢谢老板”,我就会很严肃地说应该是公司谢谢大家一年的努力。这个真不是客气。

033.

一个企业的失败,企业家要负主要责任;一个企业的成功,功劳肯定是大家的。

034.

我在公司里是个反对派,几乎做什么我都会提反对意见。如果连我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不怕时,做什么我都会放心一些。我最怕的是当老板说什么大家都说 “好”。

035.

凡是员工见到领导都战战兢兢的公司,时间长了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种公司的员工大多都会变得没有担待,凡事希望交给上级去决定,效率慢慢会降低。

除非这种公司的产品非常聚焦,大老板确实可以照顾到所有大方面,不然早晚会出问题的。我觉得日本企业这些年在有些行业出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036.

当一个公司里哪个部门强调自己部门是最重要的时候,往往这个部门就是公司最弱的部门。

037.

我个人理解,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 —— 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公平的公平。

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心。公平并不等于平等,也不是平均主义。

038.

放权里最关键的是可以容忍在 “把事情做对” 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我个人的理解是干同样的事情我也犯错,为什么别人不可以犯错。

在一些企业里,如果是老板自己的原因导致赔钱,他会觉得正常;但如果是下属导致的亏损,他往往会很心疼。

我是可以把别人亏的钱和自己亏的钱等同起来的人,这种容忍对于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来说十分重要。

039.

只有在靠谱的地方呆过才知道什么叫不靠谱,反过来其实不成立。

040.

一个组织里如果有大家都不执行的规矩存在,长期来讲就是鼓励大家不执行大家制定的规矩,未来大家的麻烦可就大了 —— 比如常见的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面对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执行你的规矩或者废掉执行不了的规矩,最好不要有中间地带,不然大家会很忙的。

041.

再好的车手也很难开好一辆烂车。

关于投资

042.

其实价值投资是所谓投资的唯一一条路,不存在什么捷径,不存在什么窍门。

如果你想走轻松的路,我保证,它比艰难的路更长更痛苦。

很多人是可以不管熊市还是牛市都让自己难受的。

043.

投资的信仰指的是:相信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股市永远是股票器。

044.

“最糟糕的投资方式” 就是嘴上讲的是价值投资,干的却是投机的事。

045.

投机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就像偶尔去下赌场一样,如果你做好了输钱准备的话。

046.

我经常看到有人跑到自己的能力圈以外去做事情,回头安慰自己的话就是 “扩大能力圈” 是要付学费的。股市上那些长期亏钱的大多属于不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的人。

047.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对信仰的理解就是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或者说知道是 “不对的事情” 就别做了。

难道还有人明知是错的事情还会做的吗?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抽烟你就明白了。人们热爱做 “不对的事情”,是因为这类事情往往有短期诱惑。

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 “不做什么”。

048.

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投资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懂不投!

049.

我发现 “做错的事情” 的人和公司,往往在侥幸活过来后还会继续 “做错的事情”,就有点像骗子被抓以后往往会认为是骗术还不够好,而去总结如何提高骗术一样。

050.

做对的事情就是 —— 当发现错了就尽快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051.

在做对的事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和因为做错的事情而带来的结果严格区分开来。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就请看看那些一直很聪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052.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对的商业模式,对的企业文化,合理价钱)。这是老巴说的。price 没有那么重要,business 和 people 最重要。

053.

我理解的投资归纳起来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句号!

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一个计算公式,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芒格说他从来没见巴菲特算过,我其实也没认真算过,都是 “毛估估”。就像姚明往那儿一站,谁都能看出来他比我重,难道还要用磅秤后才知道?

054.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和上不上市无关。你们只要把这公司想象成一家非上市公司,没有股价的变化就明白了。

不过,绝大多数人大概做不到这点。客观讲,没办法将一家公司看成非上市公司来投资的话,最后多数是会亏钱的。

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的话,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055.

有一种说法是 “不打算拿 10 年的股票,你为什么要拿 10 天呢”,这句话不是说自己买的股票一定要拿 10 年,而是说如果自己觉得,10 年以后自己认为肯定不好的公司,就不应该现在去买。

056.

所谓的安全边际指的应该是自己对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价钱。

股票是由每个买家自己 “定价” 的,到你自己觉得便宜的时候才可以买,实际上和市场、别人无关。啥时候你能看懂这句话,你的股票生涯基本上就很有机会持续赚钱了。

057.

买股票和这只股票过去是多少钱没关系,就像卖股票和买入成本无关一样。

058.

看懂了一家公司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不会想去问别人 “我是不是看懂了这家公司”。

真正的投资者绝对是 “目中无人” 的,脑子里盯的就是这个企业,他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最好希望别人都不买。

059.

关注生意而不是股价。

060.

记得以前有记者问我,为什么当年那么有勇气买网易?我说 10 块钱的东西有人 1 块钱哭着喊着要卖给你,你要勇气干什么?

这句话放在这里也适用:当有人非要把金子按铜的价钱卖给你时,你是不需要勇气的,你只要确认那真的是金子就行了。

不过,当你也不知道你要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时候,那可确实有点难了,那种时候就会东张西望地看别人的反应。

所以,需要胆量的是投机,投资是不需要勇气的,也就是说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

061.

其实任何股票都只有一个真正的买家,那就是公司自己。

062.

没人可以改变股市上 85% 以上的人会亏钱的现象。如果非要我指点一下的话,那就是最好远离股市,至少不亏钱,这句话可以帮到股市上 85%-90% 的人。

不过,我知道其实不会有人听这句话的。因为问题是没人知道谁是那 85%。

063.

看起来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看起来便宜的东西往往不便宜。买东西如此,投资也常常如此。

064.

投资心态和大小不应该有关系。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小投资者,那你很可能一直是小投资者。

065.

高尔夫有很多地方特别像投资。比如,挥杆原则非常简单:1. 就是学不会,但自己不知道;2. 打球时老是会忘掉原则;3. 很难保持平常心去坚持原则。

066.

希望你什么时候能明白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其实是有效提高风险的最好办法,虽然能明白这个东东非常不容易。

067.

很久以前,有人对我说,股市就是个赌场,我说不是,他坚持说是。

我突然悟到:对那些说股市是赌场的人来说,那就是赌场。

068.

其实老巴并没有教会我们什么。我们如果本来不懂的话,是没有人可以教会的。

关于认知

069.

没耐心是理性不够的表现。

070.

平常人一般难有平常心。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不平常心,因为不容易有。

平常心就是凡事要回到原点去考虑。如果你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质,没有平常心是正常的。倒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关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

071.

很多年前,我和华以刚下过一盘围棋,有一块我感觉非常不舒服,复盘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我怎么下都觉得不对。

然后他告诉我其实这里怎么下都一样的,因为你前面下错了。

072.

高手和其他选手的差别就在错误率低,而不是能打出多少好球来。

073.

很多所谓厉害的人,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老老实实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而已,单看每件事情是很难看出来他们厉害在哪里的。厉害是攒出来的。

074.

知道和骨子里相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075.

不知知不易,恐将行更难。

076.

我们不知道 “我们不知道”。

077.

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往往比自己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得多。

078.

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说待在里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这样的态度,然后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的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

079.

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的胆量。

080.

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

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我懂的生意非常少,和很多人的差别在于我承认我懂的少,所以就变简单了。

081.

简单和容易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如一个好的高尔夫运动员一天大概要练 8-10 个小时的球,常年如此,简单而枯燥但绝对不容易。

082.

很多 “聪明” 人会把别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运气或 “accidents”,而且他们总是能够很 “聪明” 地找到办法让自己认为确实如此。《功夫熊猫 1》里说,“there are no accidents” 其实是蛮有道理的。

083.

不整天想着出奇,犯错机会会下降,不小心出个奇反而成为可能了。我说的不出奇并不是说结果不出奇,而是说心里不要老想着出奇。你如果老想着本质的东西,总有机会出奇。

会打高尔夫的人大概都知道,凡是想打远点儿的时候都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

084.

突然想到老巴的一句话:如果你在坑里,至少别再往下挖了。只要看看有多少人在给自己挖坑就明白了。

085.

理性面对现实的勇气,有时候还是会有回报的。

086.

凡事能往后想几年,往往(决策)难度会大幅度下来。

087.

“道” 的东西确实难教,必须要靠自己悟。心中无道的人你怎么说也是没用的。

大多数人(经常包括本人在内)都是不容易 open 的,很难接受跟自己以前认识不同的东西,即使对方做得很好也老是想办法给自己找个不用学他的借口,有趣得很。

我有时候感觉很奇怪的是,如果是个已经很成功的人,不太接受新东西我也能理解,因为人家已经有了足够成功的经历和理解了。

现实中我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那些不 open 的人常常就是那些不太成功的人。举个例子,炒了 30 年股票都不赚钱的人,当我说老巴时,人家居然会说…… 布拉布拉的。

088.

改变不容易,但任何时候可能都是好时机。

089.

舍不是为了得。我曾经用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句话来说明本分的意思。其中 “有借有还” 就是本分,但 “再借不难” 其实是功利。当你不再想着 “再借不难” 时,你就真的 “本分” 了。

090.

信誉不是讲讲而已,只有当你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知道,你是不是个守信誉的人。“讲” 信誉谁都会,但当需要 “守” 信誉的时候很多人就不行了。

091.

善良不是去把蛇放怀里。善良体现最多的是不作恶。

一般来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最重要的是远离他们就好。

092.

我不认为我对别人很苛刻,但如果谁把什么事情搞砸了,我会当面跟他说。诚实是我的责任。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而且事实证明通常我是对的。那是我试图创建的文化。

我们相互间诚实到残酷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说,他们认为我就是一堆狗屎,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吵,互相吼叫,那可以说是我最好的一段时光。

093.

恐惧程度和了解程度成反比。

094.

说起孤独,让我想起当年买网易的时候,从开始买到网易跌破 1 块钱 “满 3 个月” 的那天,总共 2 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的买单可能有一半都是我的。

当时确实感觉很孤独,尤其是最后一天,居然一下子买了接近 50 万股。据说那天卖的人是害怕 3 个月满了会被摘牌。买的那个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认为买的是公司,上不上市无所谓。

孤独有时候确实价值连城。

095.

“敢为天下后” 的整句话是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没有能力后中争先的地方是绝对不该去的。

096.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和眼后。看了这句话以后,其实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听的。

能从自己的错误里吸取教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能从别人的错误里吸取教训的那都是天才。

097.

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走不远,单纯的现实主义者做不大。

098.

我的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大多数创造者,都想为我们能够得益于前人取得的成就而表达感激。我并没有发明我用的语言或数学,我的食物基本都不是我自己做的,衣服更是一件都没做过。

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赖于我们人类的其他成员,以及他们的贡献和成就。我们很多人都想回馈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添一笔。

我们只能用这种大多数人都掌握的方式去表达 —— 因为我们不会写鲍勃・迪伦的歌或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

我们试图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我们对前人所有贡献的感激,去为历史长河加上一点什么。那就是推动我的力量。

099.

就像鲍勃・迪伦所说,如果你不忙着求生,你就在忙着求死。

100.

希望你不要寄希望于有人可以一句话让你明白。

我花 20 年理解的东西,如果你能花 10 年搞懂就至少比我厉害多了。

马云和他阿里帝国

文/何加盐

来源:何加盐(ID:ihejiayan)

1

1964年,无锡县评弹团来了一位漂亮的新演员,名叫崔文彩。

崔文彩原是杭州一家工厂的工人,因为热爱评弹,所以放弃了工人职业,离乡背井来到无锡追求梦想。

来的时候,她已经怀有身孕,几个月之后,她就又回杭州生小孩去了。

崔文彩的丈夫名叫马来法,是杭州摄影图片社的摄影师,也很喜欢曲艺,后来他也转行进入了曲艺行业,若干年后,他成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马来法仪表堂堂,和当时电影里的英雄一样英俊。

他们的孩子在秋天出生,爷爷给小家伙起了名字,叫马云。

小马云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但是长相却完美避开了父母的优点,而且越长越奇特,后来有个外号叫“ET”,也就是“外星人”。

由于爷爷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保长,在文革期间长大的马云,没少为这个吃苦。

但尽管身材瘦小,马云却从来都不甘心被欺负,他会捏紧拳头来保护自己,成了学校的“打架大王”,曾经因为打破头被缝了13针。

马来法常常为马云打架而犯愁,他效仿孟母,给马云转了三次学。

1976年,马云读到了6年级,班上来了一位漂亮的地理老师,她的一举一动都让马云着迷。

有一次,这位老师讲述了自己在西湖边遇到一群外国人,用英语和他们对话的故事。马云听了后,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他就开始自学英语。

马云买了一台袖珍收音机,偷偷地“收听敌台”,跟着英文广播学英语,并且每天跑到西湖边去找老外搭讪。

1980年的一个夏夜,马云在孤山公园遇到一位名叫戴维·莫利的澳大利亚小孩,开启一段日后被广为传颂的异国奇缘。

经过几次接触,马云和莫利一家都成了好朋友,他们长期通信。马云称戴维的爸爸肯·莫利为“父亲”(father),肯每两年来中国一次见马云。

在马云读大学时,莫利一家每周帮马云存5-10澳元,半年给马云寄一次支票,以负担马云的大学生活费。总共资助了大约200澳元。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给了马云很大帮助。

1985年,莫利一家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游玩。那时,中国人个人因私出国旅游还极其罕见,马云历尽艰辛,被拒签了7次,后来签证官被他和莫利家族的友情所感动,才最终给马云盖了章。

马云在澳大利亚小城纽卡斯尔待了29天,见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据日后他说,这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马云结婚时,肯给了他2.2万澳元的资助,帮他买了婚房。

后来马云有钱以后,给莫利一家捎去了很多钱和礼物,并在肯去世以后,在肯家乡的纽卡斯尔大学以他俩共同的名义捐款2000万美元,设立了“马-莫利基金会”,这是该校历史上收到过的最大一笔捐款。

马云和莫利的友谊是后话,让我们先回到他的年轻时期。

1982年,18岁的马云参加了高考。雄心勃勃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

分数出来以后,他数学只考了1分。北大自然是上不了。只好出去找工作。

他和亲戚一起去应聘保安,亲戚被录取了,他被刷下了。

马来法动用自己的关系,给马云找了一份工作:给杂志社搬书。于是,瘦弱的马云,每天蹬着三轮车搬运沉重的书本,赚取一块钱的酬劳。

有一天,马云在金华火车站偶然发现一本书——路遥的成名作《人生》。他看完后心潮澎湃,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于是又回到课堂,准备第二次高考。

这一次,马云的成绩有了大幅的提高,数学成绩整整提高了18倍,达到了19分。结果自然还是落榜。

马云又开始了找工作之路,先后找过11份工作,全部被淘汰。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很多文章和书本写到马云高中毕业曾经去肯德基找工作,这个信息是错误的,因为1983年的时候,杭州还没有肯德基。

但马云也确实去肯德基应聘过,只不过是10年以后,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时,带着23个学生去应聘,学生都录取了,只有他被淘汰。

没办法,找不到工作的马云,只好又发奋读书。

1984年,努力终结硕果,马云的数学成绩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9分。

可惜的是,他的总成绩离本科线还差5分,只能上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

不过,命运之神眷顾了他,这一年,杭师院的英语专业本科没有招满,学校决定降分录取几名英语好的学生,于是,马云以专科的成绩上了本科的专业。

上了大学以后的马云如鱼得水,不仅凭借常年苦练的英语,成为了优等生,还先后当了校学生会主席和杭州市学联主席。

更大的收获是,他得到了一位漂亮女同学的爱情。这位叫张英的同学,没有被马云的外表所误导,而是看中了他的人品和能力,毕业后就和他结了婚,后来又陪着他一起创业,在吃尽了各种苦头以后,终于迎来成功之时,却心甘情愿放弃事业,回家当全职主妇。

1988年,马云毕业了,他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从此“马老师”这个称呼,将伴随他一生。

2

马云教书的风格与别的老师不同,他讲话比较有趣,同学们都爱听,甚至有逃课来听他的课的,很快,马云就成为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

在学校教课之余,马云还去杭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的夜校兼职教英语。在那里,马云认识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日后成为马云的首批创业伙伴或者客户。

1994年,30的马云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他成立了杭州海博翻译社。

这家翻译社是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初始成员除了马云以外,就是马云学校的退休老师和夜校的学生。

由于刚开始没有名气,翻译社的收入,连房租都付不起,更别说工资了。马云只好带着夜校学生们去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商品拿回杭州卖。那段时间,马云卖过鲜花、礼品、袜子、内衣,还有医疗器械,勉强维持着翻译社的生计。

1995年,马云有了一次去美国的机会。

当时,杭州桐庐县政府和一家美国公司有一个合作项目,美方没有按照合同付款,需要一个懂外语的人去交涉。由于马云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桐庐县找到了他,给他安了一个“商务代表”的头衔,委托他去美国谈判。

马云到了美国后才发现,那家公司是个骗子公司,不仅不想付款,还想拉着马云继续去骗政府的钱。

马云没有同意。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在各种报道里被无数次地演绎。有的说,马云受到美国黑帮的追杀;有的说,马云被关在别墅里,被人持枪威胁;最神奇的一种传说是:马云逃脱以后,浑身上下只剩下25美分,走投无路之下在机场的“老虎机”上玩一美分一把的赌局,在输掉了24美分以后,最后1美分中了600美元的大奖。

总而言之,各种讲述都非常离奇。根据马云的多年助理陈伟的表述:

  马云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终于逃出魔掌……

“这帮人太坏了!”马云披着毯子缩在沙发里,很多次重复着这句话。可以感觉到,一些不堪回首的细节,恐怕马云永远不想再提起。

逃出魔掌后,马云去了西雅图。他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过的东西:互联网。

马云在杭州有个朋友比尔是美国外教,他的女婿斯图尔特在西雅图VBN公司工作,马云通过比尔找到了他的公司。

根据马云日后在央视《人物》栏目的讲述,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斯图尔特向马云介绍说,这就是电脑,这就是internet,你搜什么东西,一搜就出来了,你可以试试。

马云说,我不敢碰,这东西太贵了,碰坏了不得了。

斯图尔特说,又不是炸弹,不会爆炸的,你尽管碰没事。

于是,马云小心翼翼地在雅虎的搜索栏输入了四个字母:BEER(啤酒)。

搜索结果出来了,马云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啤酒。但是没有中国的。他输入“中国啤酒”,但是返回的是“No data”(没有数据)。

马云问斯图尔特,能不能给我的翻译公司做一个网页放在上面?斯图尔特说没问题。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网页,上面只有一段海博翻译社的简介和一个邮件地址。然后马云就逛街去了。

2个多小时候,朋友告诉他,有人发邮件给你了。

马云欣喜地回到住地,打开邮箱一看,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5封邮件。其中一封说,这是我在网上发现的第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你们在哪,我想跟你们做一笔生意。

这就是马云第一接触互联网的经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几天以后,马云回国,他的行李箱里多了一样最贵重的东西:一台486电脑。

3

回到杭州当天,来不及休息,马云就给自己的朋友和学生打电话,说是有重要事情相商。

那天晚上,24个人挤在马云家里,听他讲述“美国奇遇记”和他的互联网启发之旅。

他告诉朋友们,自己想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大家一连问了马云5个问题,他一个都答不上来。所有人一起摇头叹息,说这样不行的。马云让大家投票表决,其中23个人投了否决票。只有一个叫宋卫星的人说可以试试,不行再回来呗。

见大家都反对,马云也陷入矛盾之中。

这一次创业和翻译社完全不同。翻译社还只是兼职做一下,而这次要做的话,必须全力投入,大学老师的工作就得辞掉了。

在那个年代,大学老师的工作是含金量非常高的金饭碗,要放弃,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马云纠结了很久,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有一天下班时,马云遇到了买菜回家的系主任。系主任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把菜。他可能也听说了马云想辞职的事情,就叫住马云,语重心长地劝他不要辞职,好好工作。

结果,系主任的劝说反而起了反作用。马云看着系主任的样子,突然想到:他现在的样子,不就是我的未来吗?

想起以后一辈子要过这样的日子,马云不寒而栗,回头就迅速辞职了。

1995年4月,马云夫妇,加上电子工学院的同事何一兵,在杭州文二路租下一间12平米的房子,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黄页”的公司。

他找了斯图尔特合作,斯图尔特说,合作可以,我帮你搞定技术,需要预付20万美元定金。

20万美元,对于那时的马云来说,把房子卖掉都出不起。

他好说歹说,并且在比尔的担保之下,斯图尔特才同意不用定金就先帮他做网站。

1995年7月,中国黄页网站上线了,这是互联网上最早的中国网站之一。

当月,他们就接了一个业务,帮浙江省外宣部做“金鸽工程”,宣扬浙江经济文化成就。这个网页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有美国参议员专门发信,祝贺中国政府部门首次上网。

不过,尽管有“金鸽”的背书,中国黄页网站却没有多少企业进驻。那时的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对他们有什么用。

马云印了一张“营销总监”的名片,四处推销,但是他所到之处,人们无不把他当成骗子。

最后,马云只好用了一招:“兔子先吃窝边草”,从亲戚朋友下手。

他发动自己之前的学生,请大家一定要帮忙。

一个叫周岚的夜校学生,在望湖宾馆当大堂经理,帮马云牵线做了一单业务,把望湖宾馆放到中国黄页上。

恰好当年在北京举办第4届妇女大会,很多外国与会者顺便到杭州玩,都跑到望湖宾馆来住,因为这是当时网上搜杭州宾馆唯一能搜到的。结果,望湖宾馆3个月的营业额就超过了上一年。

顺便说一下,后来周岚成为马云的秘书,一路做到阿里巴巴事务部总监、跨境B2C事业部副总经理、澳大利亚新西兰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

就这样,马云通过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又做了律师事务所、电视机厂等业务。

此后多年,他都一直信奉“兔子先吃窝边草”的原则。他认为,你做得东西要有价值,才敢推荐给亲戚朋友。如果连亲戚朋友都觉得没有价值,那肯定做不起来。

但是,仅靠自己的学生,显然是杯水车薪。马云也想了很多其他办法。

后来,马云到北京去找关系,到各个部委去推销他的理念,还四处拜访媒体,希望能够打出知名度,可是却没有多少收获。

他的老乡樊馨蔓做的一期名为《书生马云》的节目,记录下了马云这段时间的艰辛。

在片子里,马云去某国家机关联系业务,当时的他看起来还很稚嫩,说话怯生生的,完全不像现在这样底气十足。

樊馨蔓评价说:“(马云)看起来像是一个坏人,虽然言语滔滔不绝,但是表情却鬼鬼祟祟,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可想而知,马云到处吃闭门羹。片子忠实记录了他被各部门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的失落和无奈。

晚上回去的公共汽车上,马云头靠在窗玻璃上,看着外面的玻璃,喃喃地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在北京也不会这么落魄。”

在几个月的耽搁之下,属于马云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马云发现,北京市场上互联网公司已经风起云涌,不再有中国黄页的生存空间了。

而更大的竞争压力来自家乡。

1996年,杭州电信也推出了中国黄页,和马云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电信的中国黄页名字为ChinesePages,和马云的ChinaPages非常相像,而对方的注册资本是3个亿,而马云的是2万元,实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为了能活下去,马云只好把中国黄页和杭州电信下属公司合并。电信出资140万元,占股70%,占5个董事会席位;中国黄页作价60万元,占股30%,占2个董事会席位。

很快马云就尝到合作的苦果。他和杭州电信的理念完全不合,凡是他提出的发展建议,全部被董事会否决。

不过,马云创立中国黄页,也不是全无所获。

1996年初,中国黄页找来了第一个技术人员,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李琪。后来,李琪一手搭建了中国黄页新的网页,使公司从美国外包公司的高成本中解脱出来。

1996年4月,在一家小广告公司工作的孙彤宇,在马云的忽悠下,从乙方跳槽到甲方,加入了中国黄页,不久还把自己在大学教书的女友也给拉进来了。他的女友,名叫彭蕾。

在这段时间加入中国黄页的,还有蒋芳、盛一飞、韩敏、楼文胜、吴咏铭等。

多年以后,李琪成为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孙彤宇成为淘宝的创始人和总裁,彭蕾成为蚂蚁金服董事长和阿里资深副总裁,蒋芳成为阿里首席人才官,吴咏铭成为阿里健康董事会主席和一淘网总裁……

1997年11月,中国黄页的30多人团队在桐庐红灯笼度假村玩。

当晚,马云突然宣布,自己将离开中国黄页,前往北京工作。他问谁愿意跟他去北京。最后,愿意和他同行的有6个人(另一种说法是8个)。

马云把自己占有的21%股份半卖半送给留下来的成员,然后带着队伍北上了。

马云上京,是在外经贸部一位名叫王建国的朋友牵线之下,受邀担任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下面简称EDI)总经理,负责搭建外经贸部官网和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马云团队在潘家园租了房子,白天上班,晚上还组织大家学英语。整个团队非常拼命,很快就把网站给搭建起来了。马云后来还参与创建了商务部国富通公司并任总经理。

在外经贸部期间,马云广结善缘,不仅认识了很多政府部门的人员,还和雅虎的杨致远、搜狐张朝阳等人成为了好友。

马云和团队都以为这回总该稳定了。张英和彭蕾甚至把家具都搬到了北京,准备长期扎根。马云和张英的孩子也带到北京上学。

但是,马云再次感受到了同样的压抑。

在政府部门,什么事情都要领导说了算。马云依据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提出建网站的方案,领导却提出另一套方案,而马云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做。

同时,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飞速的发展,马云觉得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即将到来,而他在外经贸部却无法抓住这个机遇,实现自己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晚上,马云再次召集团队,宣布他想回杭州。

他告诉团队成员,自己已经帮他们铺好了三条路:第一条,是去雅虎工作,只要他推荐,一定没问题。第二条,去搜狐,也一定可以去,工资还不低。第三条,就是跟他回杭州,工资只有500块,在马云家办公,必须在走路5分钟范围内租房子,工作会非常累。

马云说,你们不必着急回答,好好考虑一下,三天以后再回复我吧。

团队成员心情沉重地走出去,没到三分钟,他们就回来说:我们还是跟你回家吧。所有人都选择了跟马云回杭州。

离开北京前,马云和团队去了一次长城,留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

根据马云日后在杨澜访谈录的回忆,当天的情景和演电影一模一样:

在长城上,秋风很烈,天气很冷。有一个人激动地说: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我们一路从杭州打到北京,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好不容易走过来了,又要从头开始?

马云也很动情,大声说:我们回去,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建一个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4

1999年大年初五,杭州湖畔花园小区,18个人坐满了一屋子,

这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全员大会,马云激情澎湃地讲了2个小时,并且专门请了摄影师全程录像。

这就是传说中的“18罗汉大会”,它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场景之一。

在这次会议上,阿里巴巴的愿景和使命已经有了雏形。此后很多年,阿里基本上是按照马云会上讲的路在走。

马云确定公司的愿景是活80年(后来改为120年),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公司一开始就要国际化,与美国硅谷竞争。

尽管马云讲得手舞足蹈,但听的人一个个都神情肃穆。据蒋芳、彭蕾等人的事后回忆,反正也听不懂他说啥,但是看他讲得这么有激情,又不好意思打断。

马云还规定了公司的奋斗文化。他说,如果你想的是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那就不用在这干了……未来3到5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非常惨重的,只有这样惨重的代价,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马云给阿里巴巴设定了一个小目标:2002年上市。

大家一起凑了50万,就这样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这群人,全都没有背景,没有家底,也都不是什么名校毕业(唯一一个海归是美国普渡大学硕士毕业的雷文超,但是他很快离开了公司),用马云后来的话说:“都是没有人要的”。

但很快,马云迎来了一位超级大牛。

5月份,一位名叫蔡崇信的人,来湖畔花园找马云。

蔡崇信是来帮朋友谈收购事宜的。当他西装革履地来到湖畔花园时,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楼梯又窄又旧,十来双鞋子就摆在房门前。公寓里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我当时还穿着正装。那时正是5月,闷热潮湿。”

蔡崇信出生于台湾,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在一家全球知名投资公司工作,当时的年薪70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580万)。来见马云时,他的家庭即将迎来第一个小孩。

如此背景的蔡崇信,在和马云谈了一次之后,居然产生了强烈的要加入这个团队的冲动。

他回到美国和太太吴明华说了自己的想法。吴明华觉得他疯了,并说,如果我同意的话,那我也疯了。

但是蔡崇信铁了心想来。吴明华发现,如果不同意的话,蔡崇信可能会恨她一辈子,只好陪着他专程来杭州考察马云,看看是否值得蔡崇信托付终身。

马云带着蔡崇信夫妇游西湖,船到湖中,蔡崇信突然提出,我要加入阿里巴巴。马云吓了一跳,差点掉进湖里。他说,我只能出得起500块钱一个月。

蔡崇信还是很坚定,吴明华也在旁边帮腔。

马云当然是求之不得,于是,中国当代企业发展史上最经典的一对搭档就此组成了。

此后,他们将亲密无间地合作很多年,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蔡崇信被称为“马云成功背后的那个男人”,而他自己,也因为加入阿里,坐拥百亿美元财产,成为加拿大第二大富翁(蔡拿了加拿大国籍)。

5

初生的阿里巴巴迅速发展,很快就碰到了所有初创公司最大的难题:资金缺乏。

马云和蔡崇信四处找投资,却处处碰壁。他们找了38家公司,全部被拒绝。后来,马云多次讲到这段历程,但他的说法是:我们一连拒绝了38家投资公司.

阿里巴巴连员工每个月500块的工资都快发不出了,公司破产在即。

1999年8月,蔡崇信找到在高盛工作的老友林夏如。林夏如当时是高盛私募部门亚洲区主管,正好也在寻找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投资机会。听了蔡崇信的介绍,林夏如很感兴趣,觉得是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和蔡崇信一样在湖畔花园闻过满屋子的脚臭味以后,林夏如也是被马云和团队的激情所打动。10月,高盛和阿里达成协议,5家机构共计投资阿里500万美元,占股50%。其中高盛出资额为330万。

5年以后,高盛以2200万美元退出,这7倍的收益率,不可谓不高,但却是高盛历史上痛失的最大投资机会,因为这些股权日后将价值千亿美元。

而运气就是这么奇妙。当马云不再需要钱的时候,钱却又来找他了。

高盛的钱进来才两天,一位朋友介绍马云去见一个投资人。由于马云手里已经握了500万美元,所以他完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也不穿西装,也没有商业计划书,就空着手去了。

那个头发稀少,个头不高的日本投资人,才听了6分钟,就打断马云,说,我要投资。此人就是软银的孙正义。

不久,马云和蔡崇信飞到日本和孙正义谈定了细节:软银投资3000万美元,占股30%(仅仅一个月,阿里的估值就上涨了10倍)。

不过,回到杭州和团队一通报,大家都炸了锅,说不行,股权分出去太多了。马云也回过神来觉得不对,于是给孙正义的助理打电话,说要改为2000万美元,助手不同意,很生气地说都谈好了怎么能改呢。

马云就给孙正义发邮件说:“如果没有缘分合作,以后还会是好朋友。”孙正义几分钟后就回复了:“谢谢你给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会一起创造奇迹的。”

于是,在“十八罗汉会议”仅仅10个月以后,马云手里拥有了2500万美元。

有钱以后,马云马上就膨胀起来。他在香港租了很气派的办公楼,把阿里巴巴总部从杭州搬过去,自己也搬到香港办公。还在美国建立服务器基地和技术总部,在英国、韩国、日本、澳洲设立办事处,并且全球招聘精英人才。

2000年,马云在全世界各地推广阿里巴巴,他在BBC、哈佛、MIT、沃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商业协会等地方四处演讲,并被《商业周刊》、《经济学人》等国际著名杂志报道,甚至还成为了《福布斯》封面人物。

在国内,马云办起了“西湖论剑”,以地主身份邀请金庸和张朝阳、王志东、丁磊等共论互联网未来,俨然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盟主。

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一时风头无二。

但也正是此时,阿里巴巴已经陷入了非常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2000年,互联网泡沫已经破裂,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投资人也捂紧了钱袋子。而阿里巴巴虽然用户数增长很快,但是没有找到好的变现模式,迟迟不能盈利。

在公司内部,由于摊子铺得太大,成本居高不下,每个月要烧掉一百多万美元。内部管理也是一团糟,据马云讲述:“50个聪明人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而那时候,马云从哈佛、斯坦佛、沃顿等学校招了大批精英人才,每次开会吵成一团,马云也不知道听谁的好。

职业经理人与创始成员之间、外国雇员与本国雇员之间,矛盾重重,离职潮此起彼伏。

“西湖论剑”仅仅10天以后,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紧急状态,他告诉公司员工:未来半年将会非常严峻,要随时做好加班准备。全体准备过冬,跪着也要活下去。

到年底,2500万融资已经烧掉了一大半,公司账上只剩700万美元,半年内找不到新的出路,阿里巴巴就要完蛋了。

马云终于痛下决心,做了几个决定:一是大量裁撤海外基地,全面回归中国;二是把总部由香港撤回杭州;三是全球大裁员。

其中第三个决定是最难的。因为马云天生喜欢人多热闹,也比较重感情,从来都不愿意裁员。但是公司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由不得他感情用事了。

马云引入了在通用电气工作了16年的关明生到阿里当COO,帮助变革。大量的精英人才被裁掉,马云也从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到一个冷酷无情的企业家的蜕变。

经过这些改变,阿里巴巴每个月的运营成本降到了50万美元左右,公司赢得了14个月的生存时间。

马云把这段经历比作“长征”。他说,变革完成,等于我们已经爬完雪山,过完草地,到达了延安。接下来,要做三件事:开展整风运动、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南泥湾垦荒。

所谓整风运动,就是统一目标、使命和价值观;建立抗大,就是培养得力的干部;南泥湾垦荒,就是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

在这三招的帮助下,阿里巴巴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到2001年底,在阿里做生意的企业用户超过了百万,公司也实现了盈亏平衡。

阿里终于活下来了。

6

2003年4月,入职阿里巴巴不到一年的小女孩叶枫,突然被叫到马云办公室。

叶枫进来一看,马云、蔡崇信、关明生、彭蕾等一干大佬都在,吓了一大跳。

马云对她说:现在有一个秘密任务交给你,需要你离开这家公司,到另外的地方去做。你不能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哪怕父母家人、男朋友都不行。你愿不愿意?

叶枫说愿意。于是马云交给她一份厚厚的合同,让她签字。

合同全是英文的,叶枫看都没看,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签上自己的名字。

和她同样经历的,有8个人,领头的是中国黄页时期就追随马云,当时已经当到阿里巴巴投资部总经理的孙彤宇。

他们搬出了办公区,回到阿里巴巴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开始夜以继日地做那项秘密任务。

5月10日,这个项目成功上线了,叶枫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淘宝”。

马云和团队6个人,每人从家里找4件东西上去卖,总共28件物品,互相买,完成了第一批交易。马云翻箱倒柜凑不出4件东西,最后把自己戴的手表都放上去了。

淘宝连上互联网的那一刻,马云没有在现场观看,他在自己家里,端着酒杯,向空中遥祝:保佑淘宝一路顺风。

6月份,阿里巴巴一位员工在公司内网上发了一篇文章,说有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可能成为阿里的竞争对手,提醒公司高层注意。

那篇帖子得到了很多跟帖,每个人看了竞争对手的网站,心情都非常沉重。曾经有很多公司都声称过是阿里的竞争对手,阿里从来没有放在眼里过,但是这一次,大家首次感到了害怕。

直到一个多月以后,马云才向全员公布,这个名叫“淘宝网”的竞争对手,是自己公司的秘密产品。所有人都欢呼雀跃,长出了一口气。

与阿里巴巴做的B2B(商家对商家)不同,淘宝的定位是C2C(个人对个人)。

之所以这么神秘,是因为C2C领域有一头巨大的鲨鱼虎视眈眈——美国零售网站巨头eBay,已经占领了中国90%的互联网C2C市场。

马云不想让淘宝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就被人知道是阿里的产品。等他看到这种模式可行了,可以站得住了,才公布出来。

eBay的总裁惠特曼女士马上注意到了淘宝,但她研究了一番以后,不屑地说:淘宝撑不过18个月。

当时,国际通行的购物网站,是要付费上传商品信息的,eBay进入中国,也不例外。

马云则公布了“淘宝三年免费”的政策,这样烧钱,凭淘宝的资金实力,根本撑不住。

尽管eBay战略上藐视淘宝,战术上却非常重视,采取了凌厉的招数遏制淘宝。

淘宝的免费政策让商家蜂拥而至,但是没有买家,网站还是会死。而初生的网站要引流,就需要大量打广告。

惠特曼看准了这一点,直接给eBay中国拨了1亿美元的市场预算,和中国主要门户网站全部签订了排他性的广告协议,并在谷歌和百度把与“淘宝”相关的关键词都买断了。

在PC互联网时代,这种封杀,几乎是致命性的。

熟谙毛泽东战术的马云,则采用了经典的“农村包围城市”思路应对。

一是线上走不通,就走线下,淘宝网在电视、路牌、地铁、电梯到处投放广告;二是大网站走不通,就走小网站,淘宝和几千家小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三是进军娱乐圈,在天下无贼、头文字D、韩城攻略等电影里做植入广告。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举措,最终帮助淘宝奠定了胜局,并在其后孵化出一棵和淘宝同样大的参天大树。

有一天,淘宝负责人孙彤宇在看用户反馈时,有了一个想法,他让一个6月份才刚刚加入淘宝的小年轻去落实。

这位小年轻名叫倪行军。他是浙江财经学院会计信息化专业毕业,自学的编程,本来是想进阿里,却被阿里的HR忽悠进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淘宝。

倪行军一个人很快写完了程序,叶枫给这个程序起了一个名字,叫“支付宝”。

这个很不起眼、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一人就搞定的小小程序,因为提供了担保交易功能,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一个大麻烦,让淘宝网的用户体验急剧改善。

在这么一套组合拳之下,短短一年的时间,淘宝网的流量已经进入全球前20之列,交易额已经可以和eBay平分秋色。

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免费的淘宝,逃脱不了惠特曼的预言,终将死在烧钱上面。

由于淘宝不赚钱,其运营经费几乎全部来自阿里。但随着淘宝越做越大,阿里也渐渐承受不起如此体量的烧钱了。

两年以后,淘宝虽然越过了惠特曼预言的18个月死线,但是也已经走到了深渊。

这次救命的,是马云1997年在北京认识的朋友,雅虎的杨致远。

28岁那年,杨致远放弃了斯坦佛大学博士学位,成立了雅虎公司。这家公司迅速成为硅谷巨头。但是由于一系列的战略失误,雅虎渐渐在没落,在全球市场,它被谷歌打败,在中国设立的雅虎中国,也被百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2005年,雅虎的资产负债表上只剩下大约30亿美元。但杨致远做了一个惊天决定:用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

这笔钱一谈妥,所有人都知道,淘宝得救了,eBay没戏了。eBay当机立断,马上放弃了中国市场,把其两年前收购的易趣卖给了TOM网,完全撤离了中国。

至此,淘宝网占据了中国零售电商80%的市场份额,成为绝对的霸主。

而雅虎的10亿美元,也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交易。若干年后,雅虎已经全面没落,被迫将核心业务卖给亚马逊,其所持有的阿里股份被注入一家名为Altaba的公司中,这些股份在2019年的市值超过千亿美元。

7

早在1999年“十八罗汉大会”时,马云就提出了公司要2002年上市的目标。但是,这些年来,阿里巴巴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这个目标一直没能实现。

到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已经拥有了2500万用户,并且有良好的现金流,早就具备了上市条件。而且,据日后陆兆禧透露,马云在2007年就敏锐地注意到可能爆发金融危机,如果阿里不在危机之前上市,又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7月,马云终于公布了启动上市的消息。对那些持有股份的员工而言,这一刻,已经整整推迟了5年。

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这次上市,直接造就了将近1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富翁,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造富奇迹。

其中,“18罗汉”人均身价过亿,这些被马云称为“没有人要,才来阿里巴巴”的人,在8年的时间里,由于跟对了老板,上对了平台,也由于自己的努力,一个个成为了亿万富翁。他们高兴得在总部舞狮子庆祝,并把“人人都爱IPO”的海报贴得到处都是。

在历史上,当一位枭雄建立新的王朝之后,往往就会清洗功臣。没想到,这一幕在阿里上市之后也上演了。

上市后的第二个月,马云突然宣布,4位高管从2008年起调离岗位,送去读商学院。

这4人是:

1996年就追随马云、立下汗马功劳的、时任淘宝网总裁的孙彤宇;

2000年加入阿里,长期为阿里四大巨头之一的CTO吴炯;

1996年初作为第一位员工加入中国黄页,为阿里打造了蜚声中外的中供铁军的李琪;

2000年加入阿里,与李琪一起打造中供铁军,时任阿里资深副总裁的李旭晖。

以这4人资历之深、贡献之大、职位之高,突然遭此变故,令所有人错愕。

孙彤宇甚至当场哭出来。据说由于他老婆彭蕾作为主管人事的公司高层,提前知晓此事却未告知自己的丈夫,两人后来爆发了剧烈争吵,还一度为此而离婚(不过后来又复婚)。

马云此举,被认为是“杯酒释兵权”、“卸磨杀驴”。

马云的公开解释是三条:第一,他们太累了,该休息一下了;第二,公司需要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派这些人出去学习,是让他们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这一远景;第三,他们到哈佛、北大学习,也许三四年以后,又会充满力量、激情回来,成为我们的接班人,发挥更大作用。

不过,孙彤宇、吴炯和李琪出去后都没有再回来。李旭晖曾短暂回来,但又于2011年因“供应商造假”事件而与时任阿里CEO卫哲双双离职。

我个人认为,马云说的那些理由都是扯淡,真实的原因是他觉得上市之后,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人已经跟不上,需要被更合适的人代替了。

2000年时,马云曾经因为裁员而痛苦不堪,甚至一度问别人“我是不是坏人?”而到了2007年,他清除最早从龙、忠心耿耿的有功大臣,都毫不手软,并公开用“他们太累了该休息了”这种可笑的借口为自己来辩护。

用最冷酷的理性,来代替最浓烈的情感,这到底是马云的进化还是异化?

也许,这就是一个大公司的掌舵者无法逃脱的宿命吧。

8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孙彤宇哭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新人中,有一个叫张勇。

张勇原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游戏公司盛大的副总裁兼CFO,被蔡崇信看中,挖了过来,担任淘宝CFO。

来了才发现,淘宝的CFO不只是管财务,连业务也要管,后来甚至连COO的职位也一并给他承担了。

张勇作为COO负责的项目中,有一个烂尾的半吊子工程,原本一个事业部级别的项目,做了半年多,一直失败,原负责人撂挑子辞职了,事业部解散,团队只剩20多人,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项目。

这个垃圾项目,名字叫“淘宝商城”,以后会改名为“天猫”。

2009年3月,张勇接手了淘宝商城。这时候,淘宝商城只是淘宝网上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市场上没有任何名气,既没什么商家进驻,也没什么消费者关心。

为了打响淘宝商城的名气,张勇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收效甚微。

后来,张勇和团队商量,要在下半年搞一次大促销,日期要避开国庆节和圣诞节两个购物季,于是就选在中间位置。最后选定了一个最好记的日子:双十一光棍节。

经过艰苦的推广,张勇团队终于搞定了一批商家愿意在这一天一起降价促销,全部参与的商家加起来——27个。

面对这么惨淡的数字,大家也不抱什么指望了,聊胜于无吧。

但是最后的促销效果完全出乎意料,绝大多数商品一大早就给抢光了,店家不得不赶紧补货。一天下来盘点,27家商户,共计卖了5200万,是平时的10倍。

这个现象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网民的热议,一下子几乎人人皆知。

有了这一波宣传,第二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参与品牌达到了711家,销售额达到了9.36亿。

到了2013年,走到第5个年头的双十一节,参与商家达到了几千家,成交额比5年前整整翻了700倍,达到350亿元。

而这个节日也早已超出天猫的领域,成为全网狂欢的日子,每年的11月10日晚,千家万户的女生,都会像等待久违的恋人一样等待11日凌晨的到来,疯狂地抢购一切东西。

张勇创造的双十一,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2013年,阿里再次启动了上市流程(此前,阿里巴巴B2B已经于2012年退出香港股市)。

由于当时的香港股市不承认“AB股”(即同时发行A、B两类股票,A类股票和B类股票的投票权不同),阿里选择了赴美上市。而且这次上市的不再是单独的B2B业务,而是整个集团。

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完成了第二次上市。当日,阿里的股价就狂涨38.07%,一举把马云冲上了中国首富的位置。而阿里巴巴,也以2314亿美元市值,成为仅次于苹果、谷歌、微软的全球市值第4大公司。

9

早在2004年,马云曾经讲过一句话:“我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

当2013年马云登顶中国首富,阿里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时,这句话可以说恰如其分。

但就在此时,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上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云和阿里巴巴,很快将惊慌失措,手脚大乱。

那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奇迹,是一个名叫“微信”的全新产物。

微信是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所有人的手机,快速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社交帝国。

移动互联网表现出和PC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典型的就是“社交为王”、“流量为王”、“高频打低频”。

以支付领域为例:

支付宝最初是由淘宝的需求派生出来,但是几年内就长成一棵和淘宝几乎同样巨大的参天大树。

在起初几年里,支付宝占据着国内第三方网络支付几乎全部份额,绝对是“拿着望远镜也看不到对手”。

但是,对手总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跳出来。

2014年春节前3天,微信悄悄推出了“微信红包”,几天之内,上百万用户微信绑定银行卡,500多万个红包被发出,几千万人的微信里有了零钱。

一些媒体称之为“微信红包一夜干完了支付宝花了10年干完的事。”

年29那天,马云在阿里巴巴的社交平台“来往”上发了一条信息:

  “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体验和产品是如何如何地好……确实厉害!此次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

此前望远镜也看不到的对手,就这样突然空袭到了眼前。支付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劲敌。

而2014年的春节,还只是微信的小试牛刀而已。一年以后,更大的风暴袭来。

2015年除夕,微信联合央视春晚推出了“摇一摇”抢红包,晚会4个多小时,2000万用户共计摇了110亿次,发出去10亿个红包,微信绑定银行卡超过1亿。

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挤占,陷入愁云惨淡之中。

几年以后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讲述了一个暗室游戏来类比当时的感觉:“手足无措,被巨大焦虑感所包围”。蚂蚁金服支付宝事业群总裁倪行军则说:“那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感和失落感’。”

在微信支付的猛烈进攻下,阿里人渐渐开始对两个观念深信不疑:一是“纯支付无价值”,二是“高频打低频”。

在他们看来,支付宝就是因为没有社交功能,所以拼不过微信。为了实现更大价值,提升用户使用频率,支付宝也应该做社交。

怀着对流量的极度渴望,支付宝开始盲目追求用户停留时长,从工具向社交平台转型。它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去和微信拼对方最擅长的东西。

2016年,支付宝发布多个版本,看起来和社交APP没什么两样,完全不像一个支付工具。但是,其市场份额还是一路下滑,而微信支付则高歌猛进。

此时的支付宝,完全陷入了魔障:如果产品表现不佳,那一定是因为没有社交;如果做了社交产品还是表现不佳,那一定是社交还做得不够。于是,一切行动,都在挖空心思地增强社交功能。

11月,支付宝终于走到了悬崖边。

这月,支付宝上线了“圈子”功能,鼓励用户上传照片交友。结果,在“白领日记”和“女生日记”两个栏目,一些用户上传了大尺度照片,并配上了暧昧的文字。

这些被很多网友认为是暗示招嫖的广告,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支付宝一时被讥讽为“支付鸨”。

舆论的狂潮让阿里巴巴上下都开始了反思。时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以内部信的方式,向大众道歉。信的标题是《错了就是错了》。

彭蕾说:“过去的这两天,是我到支付宝七年以来,最难过的时刻。我们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时刻,但从没有任何一件事,如这次一样如此深的刺痛我。”

她问道:“我们要向数亿用户传递什么信号?!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终究去哪里?!在所谓的用户活跃度面前可以不择手段无节操?!”

2017年3月,支付宝终于宣布放弃社交,重新回归支付的本业。这个时候,微信支付已经占据了接近4成的市场份额,成了支付宝不可忽视的强大对手。

除了支付宝以外,阿里陷在社交迷思里面,全力推广的,还有另一个产品:“来往”。

来往上线于2013年,马云希望这个新产品能对抗微信,找到阿里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基。

为了快速推广来往,马云甚至要求全公司员工除了自己必须使用以外,每人还要至少发展100位外部用户。他自己也不惜拉下老脸,邀请企业家和娱乐圈朋友帮忙站台。

但是社交与阿里巴巴格格不入。尽管马云大力推销,自己还经常在来往上面发帖子,但是来往完全不是微信的对手,后来渐渐沉寂,再也无人问津,成为阿里做社交失败的一块墓志铭。

社交大战以后,“企业基因论”成为一种流行的论调,人们普遍认为,腾讯具有社交的基因,阿里具有电商的基因。如果腾讯要做电商,阿里要做社交,都注定失败。

不过,阿里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所作的努力并没有完全失败。

2014年,阿里以8000万人民币买入了一家名叫“友盟”的小公司。这家公司本身没什么,但是,随着公司一起卖身而来的,是出生于1985年的公司创始人:蒋凡。

如同张小龙是腾讯收购Foxmail最大的收获一样,蒋凡是阿里收购友盟最大的收获。

到了阿里后,蒋凡被任命为无线事业部资深总监。张勇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改造手机淘宝。

当时,淘宝的主要交易还是在PC端,手机淘宝的体验惨不忍睹。

蒋凡是手机重度使用者。他甚至基本不用电脑,几乎所有工作都在手机上完成。抱着对移动互联网的深刻理解,蒋凡带领团队对手机淘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出色地完成了淘宝由PC时代向手机时代的惊天一跃。

到了2016年3月,淘宝已有接近80%的流量来自无线,全网接近70%的成交来自无线。2017年双十一,无线端成交率超过90%。

而蒋凡,也在2017年成为了淘宝总裁。这一年,他才32岁。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认为,他未来有机会成为阿里CEO的当之无愧的接班人。

10

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庞然大物,阿里可写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阿里云的十年一剑、蚂蚁森林的公益创举、收购饿了么、打造大文娱、组建菜鸟联盟、创立盒马鲜生、推出哈罗单车……每一个故事,都足以单独写出一个长篇,本文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但阿里发展过程,绝非只有这些辉煌,它也有着很多争议。

(1)淘宝假货事件

淘宝在发展初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假货的代名词。

2015年1月23日,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在各电商网站中,淘宝网分布样本数量最多,但其正品率最低,51件样品中有32件非正品。

淘宝的反应异常激烈,直接在其官方微博上,以一个“淘宝小二”的名义,向工商总局叫板,标题赫然是:《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文章宣称国家工商总局“程序失当、情绪执法”。

马云和蔡崇信,也都公开出来硬怼工商总局。这是中国市场上极其罕见的对国家监管机关的硬抗。

工商总局的回应是,几天后在官网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涉嫌违法违规经营的五大问题,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告诫阿里巴巴:“守住底线,克服傲慢情绪。法律面前没有特殊的市场主体,阿里系主要高管要有底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2)支付宝股权之争

支付宝是淘宝内部孵化出来的产品,从淘宝分家后,也一直是阿里巴巴大家庭的一员。

但是,2009年和2010年,阿里巴巴两次转让支付宝股权,剔除了所有外资方,将支付宝纳入马云和谢世煌两人控股的另一家公司。

在法律意义上,这等于是把原属于所有股东的一家公司,变成了完全由马云所有的公司。而阿里巴巴的两个最大的股东,是雅虎和软银。

杨致远和孙正义对此极度不满。雅虎作为美国上市公司,于2011年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经营业绩详细报告中曝光了这一行为,引起了舆论哗然。

马云回应说:杨致远和孙正义都是知情的,讨论过多次,但是没有达成协议。支付宝之所以转移股权,是为了符合国家规定。因为中国政策规定,申请网络支付牌照的公司必须为内资公司。为了尽早拿到牌照,在提交申请期限即将到来之前,马云下了决心,先做了再说。

2011年7月,阿里巴巴、雅虎和软银就此事达成最终协议:支付宝上市时,一次性补偿给雅虎和软银占IPO市值37.5%的现金,最低20亿美元,最高60亿美元。在此项补偿完成之前,支付宝将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团缴纳公司税前利润的49.9%。

这件事情的余波在多年后还在发酵。一些人认为马云此举毁坏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信誉。据2019年3月《彭博商业周刊》报道,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说,“我仍然认为马云是个诚信有问题的人。”

(3)“招财进宝”和“十月围城”

2006年5月10日,淘宝上线正好3年,免费期已满、急于赚钱的淘宝,推出了“招财进宝”服务。

这项服务实际上是百度的竞价排名机制在淘宝的应用,谁出钱多,谁的商品就能显示在前面。淘宝商家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收费,让不交费的人卖不出去产品。

在短短20天里,6000多名卖家在网上签名,呼吁6.1罢市。腾讯“拍拍网”等竞争对手也趁机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卖家进驻。

马云赶紧出来道歉,并组织了一次为期10天的“网民公投”,让用户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招财进宝”的去留。最后,61%的用户投票要求取消。

淘宝只好顺应用户和要求,于6月12日将“招财进宝”下架。

5年以后,类似的事情却又再次重演。

2011年,淘宝商城突然发布新规,宣称“为促进商家更积极、严肃地进行其在淘宝商城的经营行为”,把技术服务费和卖家保证金大幅提高。

这在淘宝商城众多中小商家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之声,几千家店主组建了“反淘宝联盟”。他们涌入大商家,通过购买再退货,并给差评的方式发动攻击,部分店主甚至直接跑到阿里巴巴去拉横幅抗议。

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十月围城”,其让进入淘宝后一直风生水起的张勇遭遇了“最艰难的一周”,后来以政府介入和淘宝让步结束。

除了上述这些以外,阿里还出现过 “淘宝京东二选一”、“阻止美团和点评合并”、“打压拼多多”等多次负面事件,一个号称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己任的企业,却用种种手段打压同行,让别人“没有好做的生意”。

11

一家企业的气质,说到底就是其领导人的气质。阿里创造的辉煌,和存在的争议,无疑都是马云本身意志和能力的折射。

马云以一介布衣之身,没有相关的技术、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傲人的学历,却创造了如此成功的阿里帝国,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奇迹。

我认为,这个奇迹主要来自于马云的几个特点:

一是强烈的目标驱动。

马云最显著的特点,是认准一个目标之后,倾尽全力,百折不挠地朝这个方向前进。

阿里巴巴从“18罗汉大会”那天起,基本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就没有变过。

与很多企业文化建设都是花架子不同,马云是认真的。他是真的信,并且真的不遗余力地在企业推行。我与很多阿里的人聊过,每个人都提到过价值观在阿里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认为,马云的这个特点,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大家是否还记得,文章一开篇我就写道,马云的妈妈崔文彩是工人,爸爸马来法是摄影师,两人都喜欢戏曲。后来崔文彩成为了评弹演员,马来法成为了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很多文章和书籍说,在戏曲家庭氛围长大,让马云的表达能力很强。而我认为,更重要的,其实是父母这种追求梦想的激情与行动对马云的影响。

二是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面,阿里是公认的战略定位能力最强的,而这实际上是因为马云对未来发展趋势有超强的洞察力。

早在90年代中期,马云就坚定看好电子商务,从中国黄页到外经贸部,再到阿里巴巴,都没有脱离这条主线。

新世纪初,马云果断做淘宝,大力扶持支付宝,以及后来做阿里云,菜鸟物流,盒马鲜生,无一不是极富远见之举。

三是影响和说服他人的能力。

都说马云特别善于忽悠。马云对此有个解释:自己不信却说给别人听,那叫忽悠;自己深信不疑,再说给别人听,那不叫忽悠。

马云把这个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就能说服彭蕾等人抛弃很有前途的职业,心甘情愿地跟着马云吃尽各种苦头,还不离不弃。

蔡崇信这样的顶级人才,一面之缘就为之倾倒。孙正义这样的阅人无数的投资人,仅仅6分钟就完全折服。

如此影响和说服他人的能力,我还未在第二个人身上见到。

四是知错就改。

马云一生犯过无数的错误,但是只要他认识到错误,却能够以极大的勇气悬崖勒马。

当发现中国黄页和外经贸部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果断离开,带着队伍自己干。当2000年发现摊子铺得太大导致公司撑不下去,他就果断收缩战线。当发现阿里做社交无法成功,他就果断放弃,回归本业。

马云说,别人写书总是写企业怎么成功,而他要写的话,一定会写一本《阿里巴巴的一千零一个错误》。

不过,马云的缺点也不少。他交过李一道长、王林大师这样的骗子做朋友,拍过《攻守道》这样让人觉得无聊至极的片子,忽悠年轻人感恩996的工作,还在公开场合讲黄段子。

但是,总体而言,马云在舆论中的形象还是树立得很高大上,甚至有点太过了。在知乎上,凡是与阿里和马云有关的帖子,下面几乎是控评式的歌功颂德,很少看到负面的评论。

但是,这真的是民心的反应吗?我反而不敢相信。我更倾向于认为,是阿里的公关太会控制舆论了。

12

马云已经55岁。

2018年的9月10日,他宣布将在一年以后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这一天马上就要到来。

马云说,退休以后,要当回老师。

他曾经说过,后悔创立了阿里,还是当老师好。

现在,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

但我不信马云这样不甘寂寞的人,真能好好当个老师。

未来的马云,一定是“退而不休”,阿里巴巴的未来,还是会在他的把控之中。

13

不知不觉,阿里巴巴已经20岁。

对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而言,20年已经足够长了,无数显赫一时的企业,已经消亡。

马云给阿里设定的目标是活102年,现在已经过去了1/5。

未来的阿里,是会像曾经的诺基亚、柯达、雅虎那样,轰然崩塌,还是能够基业长青?

迄今为止,马云和阿里的形象,都塑造得挺好。未来,似乎也很可期。但我总觉得有一点不靠谱感。

不知为什么,我总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马云和阿里的未来究竟会如何?

我满怀期待。

滴滴已远非一个中国本土应用

2018 年,滴滴在官方公号上发布了一则长得像极了旅游广告的帖子:

image

这是滴滴驻巴西团队招聘贴中的配图,而这则招聘贴的背景,是滴滴刚花 6 亿美金收购了巴西本地打车软件 99 taxi,作为登陆拉美的桥头堡。

事实上,今天的滴滴已远非一个中国本土应用。当年和 Uber 一起烧了几十亿美元后,滴滴终于以出资 10 亿美元并相互持股的方式结束了国内的三年鏖战。然而网约车市场却并没有走向和平,两个月后滴滴总裁柳青宣布全球扩张战略,开始不断向 Uber 的海外地盘发起主动攻击。

拉美是滴滴全球战略的第一块战场。从 2018 年初至今,滴滴依次进入了巴西、墨西哥、智利和哥伦比亚,目前已在拉美 9 个国家 1000 多个城市运营着打车业务,版图仍在继续扩张。

日前,滴滴传来美股秘密上市的消息,市值预计将达到 1000 亿美元。自 2012 年诞生以来,滴滴已经存在了近十年,但除了去年总裁柳青蜻蜓点水地说了一句核心业务已盈利,这家企业的生存状况其实一直让外界感到好奇。

带着对滴滴业务扩张实际战果的疑问,本文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为什么滴滴选择了拉美?
2. 滴滴如何登陆拉美,又如何在拉美进行本地化运营?
3. 滴滴到底为什么要出海?

3

拉丁美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巴西、智利、阿根廷等主要说拉丁语系语言的国家。

被巨头们盯上,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2013 年 Uber 进入拉美时,当地人口已超过 5 亿,与东盟十国相近,GDP 却是东盟的 2.5 倍,城镇化率接近 80%,是全球最高的区域。

然而,拉美的城市规划却远跟不上增长,公共铁路和公共交通大多由私营部门经营,效率低、质量差,难以满足巨大的城市出行需求。

以巴西这个两亿人口的国家为例,2004 年至 2014 年,巴西前十大都市区每天通勤时间超 1 小时的人数从 11% 增长到 17%,但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这种千万级大都市当年分别只有 3 条和 5 条地铁线。

于是,巴西的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几乎是中国两倍,各大城市每天上演京堵,并且路上有 30% 的车流量都是找不到车位造成的。

image

出行需求旺盛、公共交通落后、私家车供应充足但停车难,这几乎就是为网约车量身打造的应许之地。

但滴滴,这个 2018 年才首次出现在拉美土地的名字,是如何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占据市场 30% 份额的呢?答案是直接投资当地公司,以利润空间换入场时间。

当年滴滴定下全球扩张战略的同时,地球对面的巴西打车软件 99 taxi 正被 Uber 打得资金吃紧,市场份额一度跌至 20% 以下,于是主动找上了敌人的敌人滴滴。滴滴先是投资了 1 亿美元取得 99 taxi 10% 的股份,后来又以 6 亿美元进行了全资收购。

对 99 而言,这笔合作不仅挽救了紧张的资金链,更得到了滴滴成熟的共享汽车经验和算法。比如拉美存在大面积的城郊和低收入地区,治安条件普遍不理想,而滴滴把中国验证过的女性专车、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等功能移植到 99 taxi,一年内帮平台降低了 20% 的事故率。

而对滴滴来说,99 带来的是一块宝贵的试炼场。首次投资 99 时,99 已在巴西运营了 5 年,覆盖全国 550 个城市,拥有 14 万司机和一千万下载用户,可以直接为滴滴提供本土经验和市场份额。

5

其实,投资本土同行一直是滴滴屡试不爽的出海扩张手段。2015 年,滴滴先后投资了美国的 Lyft,印度的 Ola 和东南亚的 Grab,这些小兄弟也多少给 Uber 带来了些压力,有的甚至直接将 Uber 赶出了本土市场(参见:“新加坡滴滴” 纵横东南亚的三场战事)

之所以选择入股本土代理人的方式出海,是因为对滴滴这样的共享出行后来者而言,出海必然遇到的困境是:

但凡 Uber 还未涉足的市场,要么无利可图,要么存在着企业难以逾越的壁垒,比如日本,政府对出租车司机资质审查严格,要求 10 年车龄且 5 年未违章,网约车却几乎不设司机门槛,因此一直不受监管允许。

可但凡有利可图又容易进入的市场,Uber 又都已留下了足迹,比如出行需求巨大但公共交通落后的东南亚、拉美和印度。

那么,与其从零开始单枪匹马地与 Uber 在客场正面硬刚,不如花钱投资同样饱受 Uber 入侵之苦的本地代理人,靠这些带路党直接获得本土业务的成熟经验,再与 Uber 一战。

收购 99 taxi 只是滴滴进军拉美的第一步。在巴西市场上岸后,滴滴在 2018 年以本尊身份进入墨西哥,随后又在 2019 年登陆智利和哥伦比亚,正式开启在拉美的圈地运动。

6

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全球交通业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方面是乘客总体出行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暴露于新冠病毒下的司机也担心着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中国占据八成多市场的滴滴随着国内的率先复苏,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先发优势,靠抗疫经验在海外市场打了一场奇袭战。

比如国内最早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靠飞沫传播,于是滴滴给国内网约车贴上了防护膜,并在去年 3 月推广到了同样饱受疫情困扰的拉美。这种特制的透明 PVC 塑料膜在墨西哥亚马逊上售价从 140 至 600 元人民币不等,滴滴却免费提供给 2 万多名墨西哥网约车,不仅保护了司机,也让乘客能继续放心乘车 [1]。

7

在那段防疫物资卖成硬通货的日子里,滴滴向海外市场发放了 200 多万个口罩,还专门拨了 1000 万美元救助基金,为家里确诊新冠肺炎的司机提供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连死对头 Uber 前管理层都承认社会对滴滴反响积极,还略带醋意地称基金 “有助于滴滴塑造口碑,尤其是在智利、哥伦比亚等还在考虑网约车立法的国家”[1]。

实际上,为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扎根,滴滴早在刚进入巴西和墨西哥时就开始推出一系列本地化功能。

以支付为例,2012 年滴滴诞生的时候,中国消费者早已建立起了线上支付习惯,城市居民不装个支付宝几乎寸步难行。然而拉美地区直到现在却仍有 30% 的人口完全依赖现金,滴滴刚进入拉美时,信用卡在巴西成年人中的普及率只有 27%,墨西哥更是不到 10%。

这不仅阻止了乘客使用网约车,更将一大批司机拒之门外。滴滴国际负责人曾表示,巴西人会开车的很多,能成为滴滴司机的却很少,因为没有银行账户 [2]。

为了解决线上支付问题,劝说开户是滴滴首先想到的方案。但和国内银行提着鸡蛋大米求你开户不同,拉美银行业竞争者少,银行服务不仅贵而且还设有门槛。

比如,在墨西哥开一个银行账户就需要 750 比索(约 250 人民币)的最低存款。虽然金额小,但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2.5 亿没有银行账户的拉美人中,55% 都是被这个门槛卡住的 [3]。

因此,滴滴又找了一条接地气的路径,和连锁便利店 Oxxo 合作。墨西哥便利店和国内山头林立的格局不太一样,Oxxo 门店数量占全国 84%,是老二 7-11 的 9 倍,每天来这儿消费的顾客高达 1300 万人次,乘客可以直接用现金充值滴滴余额,从而实现了免信用卡的在线支付。

8

墨西哥国民便利店 Oxxo

至于司机端,去年底,滴滴与银行合作推出了 DiDi Pay 支付应用,无门槛,无年费,不限最低余额,司机当天就能从中提取每天的收入,而 Uber 的结算周期则要一个礼拜。

除了支付,滴滴还做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善,比如对话框内嵌的翻译功能,方便说外语的游客和说西班牙语 / 葡萄牙语的本地司机沟通。再比如和巴西 95% 的网民都在用的聊天软件 WhatsApp 合作,推出 WhatsApp 下单功能,这样手机容量小且居住地信号差的低收入群体就避免了下载 App 的麻烦。

靠着这样的运营,滴滴来到墨西哥不出一个月便获得了 30% 的市场份额。2020 年 11 月,柳青宣布滴滴在主要拉美市场的份额已接近 50%, 对比之下对手 Uber 的营收却几乎没有增长,两者在非本土战场的第一次交锋已现战果。

9

“我们要刺向章鱼的腹部。”——2015 年,滴滴的天使投资人。

2015 年,滴滴在中国大本营被 Uber 打得举步维艰。面对一个技术更稳定、应用程序更强、估值还十倍于自己的对手,滴滴 CEO 程维后来回忆这段对抗时把自己比作早年的解放军,“只有步枪,被敌人的飞机导弹狂轰滥炸。[1]”

2015 年 5 月,滴滴为了展现强硬宣布要在出行上投入 10 亿美元,结果 Uber 次月就融资跟进;2016 年 5 月,苹果向滴滴投资了 10 亿美元,结果一个月后 Uber 又从沙特主权基金 PIF 那儿融来 35 亿美元,死死咬住滴滴的步伐。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滴滴的高管们发问,为什么 Uber 总能如此轻松地进攻自己?最后大伙儿一致同意天使投资人王刚的答案:Uber 就像一只章鱼,触角伸向全世界,身子却在美国;因此无论滴滴在中国市场掀起多大的浪,都无法对 Uber 造成真正的威胁 [4]。

其实滴滴和 Uber 的全球战争,像极了魔兽争霸这样的 RTS 游戏。Uber 早期在全球市场一片空白时遍地爆矿,跑到中国对垒简单得如同八矿打一矿,资源从四面八方砸向滴滴;滴滴被动迎战后发现一味防守等于慢性自杀,自家矿山就算扛得了一时,对方重整好旗鼓还会卷土重来。

要赢得彻底,首先得侵扰对方的主基地,让对方不得不回护自身。2015 年秋天,滴滴找来了当时不被外界看好的美国打车软件 Lyft,表示我给钱你出力,咱把 Uber 搞倒闭。“一亿美金与其在中国做防御,不如扔到美国市场。” 投资人王刚说 [4]。

拿到资金大力扩张的 Lyft 的确引起了 Uber 的重视。随后几个月里,Uber 不得不在美国市场发起价格战,还不惜用恶意撤单的手段对 Lyft 实施攻击,遭到 Lyft 起诉。这么一折腾,Uber 虽然远不至于倒闭,但至少在中国已无法拼上全力。

除了偷家,滴滴还得攻击 Uber 在海外的分矿,才能阻断对方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对 Lyft 投资后不到两个月内,滴滴又相继为东南亚的 Grab 和印度的 Ola 分别注入 3.5 亿和 3 千万美元资金,前者在 2018 年用相同的方法让 Uber 退出了东南亚,后者现在已占据印度 70% 以上的打车市场。

算上巴西的 99 taxi,滴滴和海外总共 7 家被投打车企业形成了 “反 Uber 联盟”,与 Uber 二分天下。

10

与为了额外利润而投入海外市场的企业不同,滴滴出海是一个非生即死的选择。打车平台拼到最后拼的是资源总量,因此国内运营与出海圈地从来都同属于一盘大棋局。如果在本土坐等对手壮大海外市场,终有一天会等来一个能调动全球资源痛击局部的 Uber。

这个行业虽然裹着一层互联网的外衣,做的却是完全线下的业务。讲的是赢家通吃的故事,面对的却是一块块完全割裂的市场 —— 北京人用什么软件打车丝毫不会影响上海人,滴滴就算拿下了全中国,入侵者依然可以选择某座城市单点突破。

并且防守方的劣势是,在局部战场上,市占率越大意味着维护市场所需的资金越多。投资人王刚就承认过,当时滴滴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它的业务规模是 Uber 的 5 倍,Uber 靠补贴杀入中国市场,滴滴光是对齐就得付出 5 倍成本。

也正因此,Uber 进入中国只用几个月就占领了 30% 的市场,滴滴在墨西哥做到这一步甚至只花了一个月 [7]。

然而市场的残酷之处恰恰又在于,势如破竹的攻城马上会摸到透明天花板,因为再进一步,则攻守之势易矣。比如 Lyft 尽管给 Uber 带来了极大的牵制,市场份额却始终保持在三四成左右不再上升;比如滴滴在拉美几个国家很快就做到了 30%,然而现在也依然是 30%。

这个行业何其惨烈,几乎注定将是一场无限战争:先行者极易受攻击,攻击者却又极难完成颠覆,双方竞相烧钱,直到烧不动才决定和解。所以网约车从 Uber 诞生至今 12 年,依然没有玩家真正证明这个模式能盈利。

出海圈地,与其说是插旗抢资源,不如说是让投资人相信你能稳稳地把旗子守好,进而给你投入更多资源。这个圈,与其说是画给自己和对手,不如说是画给投资者:

你看这张饼,它又大,又圆。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陈赫的火锅、黄晓明的烤肉、关晓彤的奶茶 揭开明星连锁店的幕后人

自谭鸭血开始,至膳开始打造 “明星 IP + 专业团队” 的运营模式。(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 图)

在全国开出七百多家分店的贤和庄卤味火锅,在其注册地成都仅有一家门店。

成都的贤和庄位于锦江区东大街下东街道,毗邻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步行街和太古里商圈。正因为扎在最热闹处,这条街也挤满了餐饮品牌。

这条街上有各种各样的火锅店,其中贤和庄的招牌上用简笔勾勒着明星陈赫的样子,相比其他只有服务员站在门口的火锅店,贤和庄更引人注意,也常常大排长龙。

“站” 在这条街上的明星不止陈赫。距贤和庄几步之遥,有萧敬腾的面馆,和黄晓明的烤肉店,两家店门口都竖着明星的人形立牌。有明星元素的餐饮店,总能引发过路者的讨论,吸引更多食客。

萧敬腾的面馆每到中午,店内就坐得满满当当。一位食客坐下没多久,忍不住问服务员,“你们为什么穿着谭鸭血的制服?” 服务员透露,因为两家实际上是一家。这位服务员的服装正面,印着 “至膳” 两个大字。

至膳,全称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部距下东街道步行只有 700 米,位于 IFS 大厦的 30 层。公司官网介绍,至膳的前身是一家成立于 2011 年的火锅品牌 “炊二哥”,创始人周杨。

谭鸭血是至膳最亮眼的一块品牌。在至膳总部,专门辟有一块区域,展示谭鸭血的店内设计,“百年谭鸭血” 的牌匾高悬头顶。展示区内,有一口超大的火锅陈列着至膳孵化的一系列餐饮品牌:贤和庄、烧江南、灶门坎、天然呆等,它们是与陈赫、黄晓明、孙艺洲、关晓彤等明星合作的品牌。

3 月 11 日,贤合庄一家杭州分店吊顶石膏脱落,砸伤两名顾客引发关注。4 月 11 日,陈赫在微博表示 “向两位顾客深表歉意,全面排查整改,安全问题绝不姑息!”

4 月 26 日,陈赫点赞了自己帮关晓彤奶茶店宣传的视频,“火锅店今天给奶茶打广告了。” 其实,火锅店、奶茶店,背后的运营者都是至膳这家公司。

image

成都仅有一家贤合庄,且为直营。店员介绍,这里几乎都要排队,只有周一人稍少。(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 图)

火锅炒料起家

至膳能与明星结缘,与创始人周杨有密切的关系。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身边的朋友了解到,周杨生于 1984 年,18 岁起跟着师父学火锅炒料。打工四年后,他萌生出创业的想法,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了成都本地的 “巴蜀笑星” 林晓东。

林晓东个子不高,笑容可掬,艺名 “矮冬瓜”。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中,他是一名丑角。1994 年,他曾在春晚上表演皮金滚灯,“虽然只有几秒的展现时间”。林晓东还擅长评书和金钱板,语言类节目吸引到许多成都本地的观众。

林晓东自认 “好吃嘴”,尤其是四川火锅。当周杨和几个朋友找到他后,合作做火锅店的想法一拍即合。2008 年,“矮冬瓜火锅店” 开张,四年就在全国开了一百多家分店。

但也逐渐出现了内部分歧。

林晓东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的团队可以理解为 “草台班子”,随着店铺增多,管理能力不足,管理层内耗严重,经营思路背道而驰等矛盾激化。2012 年,周杨决定离开 “矮冬瓜”,创建自己的火锅品牌 “炊二哥”。

“我当时留过他。” 林晓东说,他认为周杨是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人。“矮冬瓜火锅店” 虽然用的是林晓东的艺名,但当时林晓东和周杨也只是小股东,没有话语权。

分家后,林晓东所在的团队继续经营 “矮冬瓜”,但由于 “矮冬瓜” 定位为市井火锅,要做平价,由于以前的管理团队不专业且难以做好加盟商的品控。林晓东坦言,早期矮冬瓜的门店存活率仅为 40%-50%。

与此同时,周杨的炊二哥开始在火锅界崭露头角。

儒墨早期在成都从事美食领域的出版工作,对火锅颇有研究。他曾当面与周杨交流,炊二哥当时是成都第一个能将重庆老灶火锅标准化、连锁化的品牌。尤其当炊二哥开到第三十家时,周杨得到了第一笔六百万投资,这笔投资让其品牌得以快速发展、规模扩大。

周杨曾对儒墨提到,正是由于有了第一笔投资,炊二哥的定位也从市井火锅转变为品牌精品火锅,也是在这一阶段,周杨的火锅店开始吸引到了明星来买火锅底料,周杨也借此积累下了明星人脉。

儒墨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在餐饮行业结识名流不足为奇,“明星也要吃饭,只要你的产品好,明星也会自己找上门”。

image

天然呆奶茶店由关晓彤任店长,实际操盘的企业是至膳。(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 图)

“跑通” 谭鸭血

2018 年 1 月,周杨新推的品牌 “谭鸭血” 上线。这一时期,周杨维持一贯的思路,像先前找到林晓东一样,他找到了同为 “巴蜀笑星” 的廖健加入谭鸭血。

作为巴蜀本土艺人,丰富的表演经验让廖健面对公众时游刃有余。在谭鸭血火锅官网上,廖健身穿白色厨师服,戴着高筒厨师帽,左右手各拿着一柄大勺站在一口大锅前向来客展示。周杨则带领团队在幕后负责运营。

至膳总经理刘少全在 2018 年 5 月正式加入谭鸭血,这一年他 50 岁。此前他在成都一家知名中餐厅从事管理工作,有近二十年餐饮管理经验。在下海经商之前,他是政府官员。

刘少全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他反复考虑周杨的邀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考察谭鸭血成都的线下门店。刘少全观察到,在谭鸭血吃火锅有仪式感,这一点是同时期其他的火锅店没有的。且谭鸭血主打的单品有记忆点,出于餐饮人的职业敏锐,他决定加入谭鸭血。

目前,周杨任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少全负责内部的运营管理事务。南方周末记者在至膳公司前台了解到,周杨本人鲜少出现在公司,有活动时才会来。

刘少全说,目前谭鸭血全国加盟店已达七百多家。

谭鸭血也有不少明星护航。杨坤、萧敬腾、谭维维、吴孟达等明星都出镜为其录制过祝福视频。在谭鸭血的加盟网站上,挂着周杨、廖健等人与孙楠、任贤齐、容中尔甲等明星的合影。

在 2018 年中国餐饮首届火锅行业分享会上,廖健谈到,谭鸭血是明星到成都后都要打卡的地方,“我就有这么好的人缘”。

推出谭鸭血不久,至膳还联合林晓东推出了另一火锅品牌蓉一锅豆花麻辣烫。同样是 “主打单品” 和 “巴蜀笑星” 的标配,但蓉一锅却远不如谭鸭血火。

林晓东分析,谭鸭血能火,一方面是当时川渝火锅品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另一方面在于谭鸭血将长处合理放大,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于当时至膳团队精力有限,周杨全身心在做谭鸭血,分配到蓉一锅的精力不多,“总体还是缺少天时地利人和”。

与此同时,业内已经有人注意到 “明星 + 餐饮” 的运营模式,也有人向其 “示好”,希望能运营矮冬瓜火锅店。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大多数人只想着让品牌 “遍地开花”,林晓东一一回绝了。

最终,他与四川光珲餐饮管理公司达成了合作。这家火锅餐饮公司发家于新疆,已在四川简阳投资建厂。董事长曾光辉是简阳人,曾是一名驻疆军人。林晓东看重的是曾光辉团队的管理能力和供应链体系。

经过调整,矮冬瓜火锅店推出 “红茶锅底”,开锅之前服务员送上一段吉祥话增加就餐仪式感。他表示,目前门店存活率已提高至 90%。

曾光辉认为,品牌能否真正成功,取决于门店存活率。而门店存活率的高低离不开总部团队对加盟商的督导、管理及支持。

孵化明星品牌

陈赫的贤和庄是至膳所操作的明星跨界项目中知名度最高的。

福建省贤和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11 月,由陈赫、朱桢、叶一茜三人创办,叶一茜于 2021 年 1 月 6 日退股,李晨随后补位。

2019 年 6 月,成都贤和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至膳开始参与运营。目前,至膳持股 51%,福建贤和庄持股 49%。

成都贤和庄成立后,开店速度明显提升。2020 年夏,成都贤和庄成立一周年,其新闻稿写到,已开出五百余家门店,创下 “五店齐开” 的盛举。至今,贤和庄全国门店数已超 700 家。可以比较的是,2020 年海底捞新开门店为 544 家。

南方周末记者以广州地区加盟商名义向至膳招商人员了解到,加盟商开一家火锅店的预算,不含房租均在 150 万左右,烤肉店在 200 万左右,奶茶店不含房租在 50 万左右。至膳旗下目前开放加盟的品牌为贤和庄、谭鸭血、烧江南和天然呆。

贤和庄的加盟费根据城市等级、门店规模有所不同。根据《市界》报道,北京地区开一家 350 平米的贤和庄,投资预算为两百多万,三年加盟费为 55 万。另据 AI 财经社报道,北京地区 300 平米的贤和庄投资预算为 168 万,三年加盟费为 48 万。而在郑州地区,300-500 平米的加盟费用为 38 万。

对陈赫的贤和庄成功改造后,至膳开辟出一条孵化明星餐饮品牌的路子。

2020 年 6 月 3 日,陈赫和孙艺洲共同现身成都,为灶门坎卤味烧烤站台。两人在《爱情公寓》中分别扮演曾小贤和吕子乔。天眼查显示,灶门坎商标属于四川至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曾递,原股东周杨在 2019 年 2 月 27 日退出。目前,灶门坎的经营主体为个体户 —— 锦江区曾记卤味烧烤,法定代表人为张颖,曾为四川至鲜的股东。

2020 年 11 月 24 日,黄晓明投资的烧江南在成都太古里开业。烧江南的大股东为四川至膳,持股 58%。黄晓明并无直接持股。

2020 年 12 月 6 日,关晓彤的奶茶店天然呆,在四川至膳总部的对面正式开业。奶茶店由她父亲关少曾持股 35%,至膳品牌负责人熊杰任董事。

目前的明星餐饮品牌,明星对外公布的身份有首席品牌官、品牌主理人、明星合伙人等。一部分明星以个人名字或亲属名义持有该公司股权,作为股东获得盈利分红,如陈赫、关晓彤,而另一部分明星则没有明面上持股。

周杨也是如此,他虽是至膳董事长,但企业实控人为罗毅,在股权关系中没有周杨的名字。对此,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这种情况主要还是看各人性格,有的人不愿意站到台前,他本人也是如此,“只要有协议就可以了”。

南方周末记者就火锅店的合作方式向陈赫团队发去采访诉求,但未获回复。

image

位于成都的 “辣斗辣” 火锅,杜海涛为品牌大掌柜,吴昕为品牌大小姐。其运营团队在附近也开有四家袁老四火锅。(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 图)

“用媒体的思维来做餐饮”

除了至膳的明星品牌外,在成都的春熙路商圈,还有吴昕、杜海涛合作的餐厅 “辣斗辣”,运营团队是成都金承时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运营的自有品牌为袁老四火锅。

与黄晓明的 “烧江南” 隔街相望的,是 Angelababy 作为合伙人的 “斗鎏火锅”,其运营团队为成都见烃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为电台巷火锅创始人唐一。

“在近一年里,至少有十家‘明星 + 专业团队’的餐饮品牌并非出自至膳。” 四川传柒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锐表示,明星资源是开放的,这种‘明星 + 专业团队’的组合也没有门槛。区别在于,这里所说的专业团队,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菜品研发、厨政、运营,还包括全域媒体的推广团队、美团点评的运营团队、活动策划执行团队、视觉团队等,并非简单组合就能玩得好。

李锐原是四川卫视副总监,在电视台做节目时就与周杨相识。在成立公司之前,李锐常为周杨出谋划策。2020 年 4 月成立公司,李锐带着一支主要由媒体人组成的团队,开始承接至膳在明星餐饮 IP 传播、视觉设计、美团点评运营等业务。这支团队目前有 60 余人,公司将近 70% 的业务量来自至膳。

“关系好到什么程度?至膳的人在自己公司坐不下,可以暂时到我们公司来办公。因为我们都在一栋楼。” 南方周末记者在传柒乐办公室看到许多穿着 “至膳” 字样红色套头卫衣的员工。

传柒乐成立后,也是至膳明星餐饮品牌集中爆发的时期。至膳孵化的四个品牌,营销模式几乎相同:明星出席开业典礼亲自站台,通过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分享裂变,扩大品牌影响力。

“本质上就是用媒体的思维来做餐饮”,李锐团队的工作包括门店的视觉设计、线上宣传营销、线下活动,甚至还成立专门的舆情部门,跟踪处理明星餐饮品牌的网络舆情。

李锐解释,明星跨界做餐饮并非易事,既要投入精力,又要承担风险。明星都会爱惜羽毛,一旦副业经营不善甚至会毁掉明星的个人声誉。与明星合作,对企业而言亦是双刃剑。明星自带流量,但稍有差池,负面话题就会迅速发酵。

“你不要以为明星开店只是站个台而已。” 李锐指着自己的手机,接受采访前,他刚与陈赫就一个短视频的海报确定颜色细节,“细化到这种程度”。明星老板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不遗余力地宣传品牌,也常常要出席开业活动。

至膳旗下品牌,明星到店的线下活动和线上推广也由李锐团队做。

针对坊间传闻的明星出席一次加盟店活动收费 100 万,李锐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明星参与开业活动是没有酬劳的,但承接艺人团队的吃住行、活动经费就不少,更重要的是明星老板到店作用就在于线上投放,总费用通常高达百万级。鉴于成本过高,一般单店不建议邀请明星老板到店。

至膳近一年来密集孵化多个明星餐饮品牌,以加盟形式快速扩张,也为其带来 “割韭菜” 的非议。

至膳总经理刘少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按照周扬的说法,2021 年的工作思路主要围绕” 维护、稳定、安全” 六个字开展,其中 “维护” 就是指服务好现有加盟商,帮加盟商做好门店经营管理工作。他举例,从今年 4 月份起,至膳有近两百号人在全国各地门店进行巡检,主要检查食品安全、服务规范和产品标准等。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儒墨为化名。)

来源:南方周末

滴滴只是滴滴:永远年轻,永远不怎么 “听话”

作者 | 虚谷

2013 年冬,江西人程维在纽约,孤身踏着大雪夜行。

那年初,北京两会的间隙,他终于见到了马化腾,随行的还有老领导王刚。之后,阿里出来创业的程维,拿了腾讯领投的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王刚回到烟柳画桥的杭州后,准备照常去和马云打牌,临出门前收到条 “有内鬼,终止交易” 的短信,大致意思是:坏事了,你拿腾讯的钱被老马知道了。

老马多少念了些旧情,没有对 “叛将” 赶尽杀绝。只是云淡风轻地左手给机构打电话:不要投滴滴。右手就制造出了程维最大的对手 —— 快的和大黄蜂合并。

这日,程维被所有的投资人拒绝,他快步走上纽约的街头,准备转战旧金山。漫天冰雪的异国,他被堵在车上,到了深夜才搭上飞机前往旧金山。然而,得到的答案还是统一的:NO!

进不得,退亦不得,他杵在原地纠结了良久,忽然醒悟:“那就拎包回来,在国内继续找(钱)。” 于是,便有了国家队中信产业基金和国际大佬环球老虎基金进场的 C 轮融资。

程维在 2015 年底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将这种感受平缓地总结为:很多次,稍不小心,滴滴可能就死掉了。

过去三年,他拿着 80 万元从中关村起家,灭百米,合快的,战优步,估值一路涨至 165 亿美金。滴滴还左牵阿里,右拥腾讯,背后站着国内、国际无数资本大佬。这位 80 后创业者,似乎天生就适应残酷的商业世界,其手段老辣和闲庭信步超越无数前辈。

多年后,有人怀古的话,也会来上这么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二马。生子当如程维。

01

流氓还是枭雄?

在滴滴的官网上,编年大事记中仅记载了两家帮助其崛起的国内同行:快的和大黄蜂。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另一个 “好帮手” 百米。

2012 年,有位财大气粗的地产商投资了百米。到了年中,百米做了一次详细的市场调研,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90% 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没有智能手机。

基于数据,百米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 给北京出租车司机免费定制平板电脑。也就说,百米与任何竞对都不同,不止做软件,还搞硬件。

这带来了很好的冷启动效果。因为司机只需要交 300 元押金,就能免费领到 1288 元的平板电脑,而且随退随还。并且这个平板电脑除了打车,还搭载了应用市场、视频广告、游戏及出租车公司的管理模块。

据百米品牌总监回忆:在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质疑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时,百米出租车的盈利模式是最为清晰的。

当时百米的烧钱也很凶猛,出租司机推荐一名乘客安装百米出租车 App 奖励司机 10 元,推荐一名司机则奖励 20 元,这样方法确实奏效。后期开始尝试补贴乘客,乘客使用百米出租车成功打车,会得到话费的补贴。

2012 年下半年至 2013 年初那段时间内,百米出租车在北京市场风头正盛,巅峰时,北京 10 万出租车司机有一半装载了百米的平板电脑。

而同期的滴滴日子多少有些惨淡,可能连老二都算不上。根据 “饭统戴老板” 描述:

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代,滴滴地推会在司机摇下玻璃后迅速问他手机是不是诺基亚的。如果回答不是,就让他直接递来手机连上数据线,迅速从笔记本里拷贝安装包,司机开出车道前还会塞一张宣传单,告诉他们滴滴 APP 具体该如何使用。

靠着小米加步枪的战术,一辆车一辆车的筛选,从 2012 年 11 月开始到 2013 年 2 月结束,滴滴终于实现了一个冬天注册 1 万名司机的目标。

而这 1 万名司机,有不少是从同行手里抢过来的。

当时,很多司机没有智能设备,所以滴滴地推会帮着司机刷机,在百米专用的平板电脑上安装滴滴的打车软件。百米品牌总监撰文回忆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滴滴都会向司机端推送假订单,司机虽然抢不到活,但会觉得是自己手慢;很多同事对滴滴的做法都很不屑,但这些确实是很有效的方式。

除了引导用户,滴滴还暗暗不服从监管。

当时,北京交管部门为了杜绝黑车借助打车软件混入出租车阵营,三令五申的要求打车软件认真核实司机身份,百米出租车认真贯彻执行,司机需持有身份证,服务监督卡原件才能办理业务。而滴滴只需要司机输入真实姓名、出租车公司、服务监督卡号和车牌号码,就可以通过验证。

还有加价功能,监管部门也不允许。百米言听计从。滴滴却使用加价功能提升乘客打车成功率,俘获了一大批司机。

很难说清楚,这种先靠 “污染” 打下市场的商业思维,到底是错还是对。

有个小故事也许能给出答案。2013 年,团贷网创始人唐军和史玉柱吃饭时问道: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是个灰色产业,这该怎么办?做 P2P 的唐军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打擦边球不丢脸,不丢脸。10 年前的淘宝,那也是灰色的。”

而在各种新闻通稿中,一直把讲程维曾经是阿里 B2B 最年轻的区域经理。

02

张开血盆大口

在凶狠的占领帝都后,程维身上那股枭雄气质被不少大佬看中。

2014 年到 2015 年间,滴滴和快的掀起了猛烈的补贴大战。之后在幕后大佬的首肯下,双方合并,程维加冕成 “程皇”。但有个历史之谜一直没人弄懂,双方合并后,为何是快的 CEO 吕传伟出局,以至于他常在杭州喝得大醉。

本该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程皇,却有些笑不出来。

在与快的合并当天是情人节,Uber 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从美国亲赴北京,给了程维两个选择 —— 要么接受 Uber 投资占股 40%,要么正面开战被打死。程维断然拒绝,之后接受采访时聊起这件事,言辞间透露着凶狠:

现在已经不是 1840 年的中国了,要么投降,要么干掉你,已经不是这样子了。

面对侵略者,程维调集了市场、业务、PR、HR 和财务人员组建 “狼图腾” 项目,专门商讨对 Uber 的作战计划。那段时间,程维带头每天跑步进入公司。他们还常看苏联拍摄的《莫斯科保卫战》宣传片,还每天都听一首歌,叫《乌兰巴托的夜》。

程维每天给团队打气说,在中国市场,中国互联网公司面对美国公司,还没有输过;我们 6:0 领先,第 7 场,照样也会赢。

双方展开了一场更为激烈的烧钱大战,战争进行到 2016 年,Uber 中国烧掉了二十多亿美元,滴滴更甚。但此时的程维早不是靠偷鸡打败百米的他了,滴滴背后已经站着一群世界巨头,烧钱,反而是他擅长的战术了。

其天使投资人分别是王刚个人和阿米巴,A 轮是金沙江和经纬创投,B 轮分别是腾讯和阿里巴巴。到了 C 轮,中信和环球老虎基金进场,腾讯阿里追加投资。D 轮的时候软银、DST、淡马锡入局。

滴滴和快的合并后,为了应对和 Uber 的战争,滴滴融了 30 亿美元。这一轮融资中国家队大规模进场,平安、招行、民航、中信、中金甲子、北汽集团还有上海国资委背景的赛领资本。

所以,在 2016 年 Uber 败走中国后,很多西方人再次掀起没有任何新意的论调,他们阴阳怪气地说:中国就像是科技业的科隆群岛,与世隔绝,是本土公司的世外桃源:在庇护下,可以免受外部竞争。

《经济学人》旗帜鲜明的对这群人开炮,写文章说道:

表面上看 Uber 的退出似乎符合上述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优步的投降是因为颁布的 “网约车” 新规,该法规实际上认定补贴不合法,而优步现在每年要花费 10 亿美元用以奖励司机和乘客。优步中国的败退,是让比它晚 3 年才成立的滴滴可以抓住时机赚钱了。

简而言之,滴滴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都拥有光明的未来。因为 2016 年 8 月滴滴和 Uber 中国合并后,据 CNIT 数据,滴滴的市场份额超 90%。

03

滴滴只是滴滴

2017 年,程维和王兴吃完饭的几个小时后,他从网上看到消息:美团上线了网约车业务。

要知道,这两人是十分要好的好朋友。而王兴的这第二刀,直接砍在了程维的心房。几年前,王兴插的第一刀,是说滴滴是垃圾。

程维很快上线外卖业务,正面和美团展开竞争。

后来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程维说:如果别人都要打上门来了,你还要假惺惺跟他合作,就没必要了;尔要战,便战!

但到了 2018 年,滴滴已经失去了打仗的精力。其主要业务,不是赶走美团,也不是在海外和 Uber 火拼,而是天天道歉。

当时,郑州一起顺风车案件,把滴滴送上了舆论的火炉上烤。据南方周末不完全统计,过去四年里,媒体公开报道及有关部门如法院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有 50 起,几乎每个月都有。

50 个案例中,有 2 起故意杀人案,有 19 起强奸案、9 起强制猥亵案、5 起行政处罚案件、15 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涉及 50 个司机,53 名被害人均为女性。

这多少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在出行领域,战争已结束于滴滴与 Uber 中国的合并。而按照中国企业老传统,是该把先前污染的东西,给治理了。

但滴滴没有,程维反而撂下狠话:2018 年我们会全面出击。然后就有了三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件,滴滴的弊病显露无疑。

这个弊病其实从与百米竞争时就已存在,但可怕的是,当了行业老大还不改,出了 50 起没有上热搜的案件也不改,只有等被全国人民骂以后才改。

果然,滴滴还是滴滴,最怕的就是被人民群众认清。

经过两年整改后,滴滴升级了安全系统。然后开始谋求上市,今年年初,有媒体爆料滴滴即将赴美上市,估值 1000 亿美金。4 月 22 日,据路透社旗下媒体 IFR 报道,滴滴出行在新一轮 Pre-IPO 融资中获得 16 亿美元。

但滴滴的问题,真就只是安全问题吗?

2021 年,在一线城市的乘客有个很明显感受,滴滴的快车和优享越来越难打,动不动就要排队。反而是拼车很好打,几分钟就能排上。拼车越多,滴滴就是最大受益人。

以笔者经历为例。同一处地点,拼了三个人,每人车费少了十元左右,总价格比不拼车多了一倍,但司机到手的钱依然相同。据实地打车了解,在平台上的部分司机,是没有网约车资格证就能上路的。换句话说,黑车也能接到派单。

唉,滴滴还是那个滴滴,岁岁年年不变样。

来源:拾薪财经 微信号:shixincaijing

外卖柜要革电商的命?

不知道有多少人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公司的楼下开始出现了扫码取饭的外卖柜。最近越来越多的外卖小哥也不送上门了,直接送外卖柜了。

快递的模式,似乎要在外卖行业再来一次,毕竟这年头人力成本太贵了,外卖一单一单送的效率也太低了。既然垄断之路不好走,那总得榨出点油来。

外卖柜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毕竟很多高校,医院,写字楼等地方,本身也不允许送进去;全堆在桌子上吧,又害怕别人拿错。之前不是有新闻,有人靠在桌子上随手拿外卖白吃了几个月的饭么。

但积极意义并不能掩盖商家赚钱的目的。除非之后降配送费,不然外卖柜等于是同时在欺负消费者和外卖员。毕竟消费者出了钱没送到手里,外卖员集中配送后不需要这么多,那么省下来的钱给了谁,就非常重要。

当然,外卖公司想的也不是这么几个钱,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革电商的命,重构商业模式。省这点钱,格局小了。

你要知道,外卖柜和快递柜在基础功能上实际是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用来临时存放。甚至在科技属性上,前者还要更高级一些。因为还有恒温的效果,可以让餐食不会迅速冷却,而且因为食物原因,消毒的技能点也点了。

外卖对于写字楼打工人要比快递更刚需、更高频,所以写字楼对外卖的管理也没有快递那么严格。外卖柜进写字楼,和快递柜进写字楼,完全是不同的难度。另外外卖柜可以一个楼一个,快递柜一个园区有一个就不错了。

但实际上他们的东西是一样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一家写字楼的物业管理者,如果已经拥有外卖柜,并且这个外卖柜也兼职收快递,那么,你会接纳快递柜入驻吗?

大概率不会,小概率会,但要价一定更加夸张。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人先占领,就堵死了后来者。站稳,让其他人没有立足之地。这就是外卖的阳谋,左手提高效率,右手干掉快递柜,为自己的电商业务铺路。

外卖业务的核心是什么?是送菜吗?不是。外卖的核心本质是,短途即时物流。拆解这个短语:短途、即时。我们再来看快递这个业务,快递是三个链条是收件、分拣 & 干线运输、派件。加盟制快递商就是按照这个链条来分配利益,总部只负责中间那个环节,收件和派送都交给了加盟网点。

问题来了,那快递的最后一公里是不是也是短途?快递除了中间环节以外,其实是在功能上是约等于外卖配送的。区别在于,外卖配送是多对多、点对点,快递配送是 1 对多(1 个网点)、点对面。

这个特性让外卖的履约能力实质上是优于快递配送的,但在规模效应上却弱于后者。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规模效应,毕竟外卖你不能给送餐员第二单半价。

一个经验丰富、熟悉路线的外卖员最多同时可以接五到六单,因为你交付完一单还要继续一单。外卖配送的核心优势不是短途,而是 “即时”。“即时” 意味着哪怕两个人同时叫一家商家的同一款肉夹馍,但如果这两单之间隔着半小时先后产生,那也极大可能是两个外卖小哥来配送。

所以,如果足够数量的消费者都被迫接纳了外卖柜之后,会发生一个神奇的改变。外卖小哥在去商家的路上需要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产生的所有去向某一处外卖柜的订单都会汇集到那里。外卖就会从多对多进化成一个多对 1 的模式。

咦,怎么肥事,突然就有了规模效应了。所以有了外卖柜以后,外卖小哥突然变身超级赛亚人。据说现在有成熟的外卖员已经可以同时接 15 单了。没想到赛博朋克竟在我身边,小丑竟是我自己。

当外卖有了规模效应后,这事儿就比较好玩了,物流公司们也就要开始头疼了。

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现在的互联网格局。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变化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想做交易了,都不想卖广告了。做一个抽税者要比一个卖广告的体面多了。从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的商业模式,进化成羊毛出在羊身上、让猪和狗都买单的交易抽佣模式。

衣食住行四个高频交易活动中,外卖占领了衣食住行里的食,出行公司占据了 “行”。至于剩下两个,信息中介占了一个 “住”,电商平台占了一个 “衣”,这都是在古典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完成的地盘瓜分。各领域都已经诞生了头部玩家,大家已有的故事都讲的烦了。

下一波的增长,只能是蚕食别人。于是出行公司不但开始做社区团购,也开始灰度测试需要快递的拼团电商业务;掌握流量的短视频公司同时向本地生活和电商的战场里开炮;而原来专注本地生活的外卖做起了自营的社区团购业务和拼团电商。

一句话概括,所有巨头都开始做实物电商了。而电商需要物流基建,需要一个具有规模效应的配送系统。而想要染指电商这块超级蛋糕的玩家里,只有外卖拥有一个现成的、可以改造成具备规模效应的配送系统。他们什么都有,只需要一个能够让配送形成规模效应的工具。快递柜,就是最后的拼图。

做一个什么都卖的电商平台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无边无界的交易体量。天花板高到离谱,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就是上限。几亿人每天的交易,令人垂涎三尺,哦不,是垂涎三丈。

电商是一个人、货、场三要素的组合。要看清楚这个先后次序,人在前,场在后,货在中间。所谓的人,就是潜在的消费者。在互联网话术体系里,人也被冷冰冰地称之为 “流量”。做电商平台首先得有聚拢消费者的能力,让大家都过来买东西。如果自己没有制造流量能力,就需要不断四处买流量引到自己平台。

但实际上,在电商基础设施不太完善的时候,“人” 这个要素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因为 “人” 可以买,“货” 和 “场” 是买不来的,只能吭哧吭哧自己搞。基建是核心竞争力,但基建需要时间。

在十年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某度,它拥有最多的流量,但依然做不好电商。掌握着海量社交用户的鹅厂同样也没做好电商,先是收购了易迅和京东,后来自己也下场直接做,没有任何卵用。

流量重要吗?重要,但货和场的基建没兴起的时候就没那么重要。有了基建以后,流量是加速器,流量是杠杆,但没有基建的时候流量仅仅是空中花园。没有本金,杠杆有个卵用。本金是 1,杠杆是 0,没有前面那个 1,多少个 0 也没有意义。

淘宝、京东以及无数垂直领域的电商们做的是货和场的工作。今天已经习惯网购的朋友们可能不清楚十年前仍然会有大量的人不相信网购。

在移动支付没有兴起之前,快递网络也没有今日的发达,首先是要搞定 “货” 和 “场”,让大家相信 “网购不是骗人的”,“网购不是虚拟的”。就像潘子说的,互联网都是虚假的。这里面水很深,你们把握不住。

你要能搞定货,要对各种商品品类的产业链的认知和熟悉,能拿到最便宜的货,有对上游的谈判能力。古早互联网时代有 “电商重运营” 的说法,就是指这个。产业链上细碎的东西多、坑和雷都不少,每个品类有每个品类的猫腻和陷阱。

你还得负责把交易过程变得润滑,让大家知道这是卖东西的地方、建立心智,知道你这里这个最便宜,然后做好客户、售后和配送。买家投诉了有客诉部门处理,发货了有物流面单可以跟踪保证交易真实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担保交易系统。

基建搞好之前,是 “场货人”。基建搞好之后,才是 “人货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真理是:谁掌握了流量,谁就是爸爸。只要在微信群里发链接就能产生交易,只要在抖音上挂个商品链接就能做电商。

搞明白这个逻辑之后,就能懂为什么互联网巨头想法设法要搞流量,要拉新促活了吧。一个个的,都争先恐后当超级 APP。都是钱。

从用户心智和已掌握的技能点来看,最适合切入电商的仍然是外卖行业。电商的本质是商家 — 平台 — 物流 — 用户。这和外卖是完全一样的,饭店 — 平台 — 骑手 — 用户。

甚至于流量都是现成的,在所有交易活动中,外卖就是最大的流量制造机。外卖不是刚需,但吃是刚需。然后资本通过补贴,把外卖也弄成了刚需。

随着流量越来越贵,自己生产流量才是真正的大佬。高频的外卖让平台成为一个流量富矿,外卖的日活要远比传统电商(单指货架电商,不包括直播电商)的日活高得多。

外卖带来的流量还不够,还有各种共享单车之类的流量制造机,赚不赚钱无所谓,只要能够生产流量,就是好孩子。毕竟流量本身就是有价的。

如何激活这些流量的价值?除了给高利贷和垃圾手游打广告,电商才是终极答案。

这时候前面说了,交易需要基建。正在疯狂铺设的外卖柜,就是这个基建。所以外卖公司们正在做的,是左手铺设基建,右手制造更多流量。既然你可以点外卖,为什么不能买矿泉水?为什么不能买大裤衩?为什么不能买电风扇?

电商最好的体验不过是次日达或者上午点晚上达。而外卖平台,可以做到 30 分钟达。只要价格一致,没有道理不抢占电商的生意。速度的量变,就是会产生质变。

上有超级流量池,下有一个超级配送系统,外卖有可能会让电商的形态发生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快,有时候也挺好。

现在看,外卖确实是无限游戏。无限游戏 1.0 版本就是指拥有了高频的日活之后,可以顺带做所有低频的交易。酒旅是低频交易,所以外卖平台杀入了 OTA 市场,并很快成为间夜第一。打车是相对外卖的低频交易,也搞。这一切都建立在 “外卖是一个高频的需求” 的基础上。

再次强调,外卖不是刚需,吃才是刚需。外卖只是吃的一个形式,做饭也是吃的一个形式。那么做饭所需要的生鲜食材购买同样是一个高频的日活,而且随着外卖价格的高企、外卖渗透率几乎到顶,生鲜购买是唯一一个增量的高频需求。

高频带来流量。以生鲜为主要品类的社区团购,对外卖平台来说同样是不得不做的生死线业务。如果一二线居民习惯了到家配送的生鲜电商、三四线居民也习惯了自提预售的社区团购,那么外卖平台会失去流量的源头活水,外卖交易。

不做社区团购,平台失去的不仅仅是增量的 GMV,而是原有 GMV 的减少。不得不做,生死攸关。社区团购是新型的流量入口,同时也是进军实物电商最佳的过度业务、润滑剂。

再说第三遍,交易要做好,基建少不了。生鲜电商这么多年没有起来是有原因的。这个品类太 TM 损耗了,层层流转,过一道就损耗一道。水果还好,蔬菜保质期少到离谱。尤其到夏天,爆炸级别的损耗率。没有高效的配送基建和产地供应链的掌控,做生鲜电商就不成立。

而且生鲜电商除了冻品和半熟果品都很难做到远程快递,只能同城配送,同城配送的价格要贵得多。算下来在网上买菜的成本可能不比外卖便宜。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我叫外卖不香吗?我图个啥?恭喜,你悟了。

社区团购的配送路线是中心仓 — 网格仓 — 自提点的路线。这是一个和快递配送不太一样的、但又有部门环节重合的基建系统。中心仓和网格仓也是四通一达的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划重点,加入社区团购战局对外卖平台而言虽然迫不得已,但阴差阳错给了它再造一个仓储物流网络的机会。

这就是传说中的 “危也是机”。当然,这个机会的价格也不菲,但不重要,为了未来,烧起来吧。只要能做成,回报是巨大的。这都不是成为巨头,而是直接干穿巨头。

数十万外卖员同时在全国接单、配送,这背后是稳定的算法架构。想一想,这个牛逼的调度系统是不是不仅仅可以送外卖?还可以送菜、送药、送快递。而且外卖现在也可以实现跨城。

那么随着外卖的本地化货柜密度的增加,即时短途配送的外卖和快递会越来越接近,而且 “即时配送” 是那个对用户来说更先进的配送模式。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电商的最底层的基建是物流和支付,支付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家渠道。外卖在物流上的基建完全是和现有的物流基建独立的:商家 + 外卖智能调度系统 + 外卖柜;中心仓 + 前置仓 + 外卖智能调度系统 + 外卖柜;中心仓 + 网格仓 + 社区团购调度系统 + 自提点;

看出来了吗?商家甚至可以成为外卖业务的自提点,闭环了朋友们。因为有一些节点不需要重复花钱,这些基建的建设成本可能要小于现有的物流基建。这笔账,划得来。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果实现同城配一切,尤其是那些高频的都可以实现一小时达,是一个提高效率的事情,是可以带来增量价值的。但对于商业赛道里的其他选手就未必如此了。

最先被波及的是传统快递公司。传统快递商有两个核心业务,一个是四通一达的电商件,一个是顺丰的时效 + 保价件。

四通一达虽然每年发这么多快递,但电商件是非常不均衡的。贡献多的地方被称为 “产粮区”,前十名都集中在广东和浙江。可见主要的电商品类其实也就分布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域。

如果外卖建好了仓储,有把足够多的品类进行分拣和快速销售的能力,那么他们可以直接和各个品类的产地做大宗集中采购,集采之后再运送到自己的中心仓。

如果量足够多的话,传统电商平台的中小卖家将会遭到非常致命的打击。那么随着而来的就是电商件的减少,因为消费者直接可以从外卖下单,还是即时配送。外卖的服务,快递的价格。爽吗?爽爆了。

再来看顺丰的时效件。

时效件的配送路线是非常中心化的,从 A 城某地发快递到 B 城某地,需要先到 A 城的中心仓进行分拣。所以顺丰做同城件也是这样的行动逻辑,在北京西城送到北京东城,需要先去北京顺义中转。这个就非常离谱了。所以时效件里的同城件,外卖的算法是可以拿得死死的。

再来看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其实是一样的逻辑。如果外卖能够做大宗集采,把所有高频的、中频的品类拿在手里做自营,以外卖的超级流量,也是完全能够消化掉的。那么现在所有的超级电商平台的逻辑也会发生变化。

只剩下稀奇古怪的低频物件需要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因为但凡一个城市居民的高频需要、中频需求,外卖的即时配送网络都可以满足。至于那些稀奇古怪的物件,其实不是重点。

电商意识到这点了吗?当然意识到了。所以菜鸟开始搞送货上门了,但阿里系并不慌,毕竟物流也属于自己人。京东更不慌,3C 以及核心家电支撑,东哥还是有远见。

拼多多慌不慌?拼多多慌死。因为多多立足点就是小额包邮的商品,和外卖平台的扩张区域完全重合。这也是拼多多为什么好好的交易平台不做,自己下场做自营的多多买菜。不仅仅是流量入口,也不仅仅是为了 GMV。这是一种防御性的竞争。对手们都在商家 — 平台 — 配送 — 终端一体化,自己如果没有,那就是生死存亡的危机。口碑从来不影响公司的生存,对手的操作才会。

这也是为什么极兔猛到了惊动市场监管的地步。现在不卷,以后就不用卷了。外卖的优势既然能在保持履约能力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那么我就必须在传统快递的价格上再挖空心思搞价格战。没有时效,我就降低价格。

大家都想拿到这个市场,这个如星辰大海一样壮阔的市场。并不是因为大家很渴望增量市场,而是因为这是零和博弈。你要不做,就会死。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下一场淘汰赛,早就开始了。

一切又卷了起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仙人 JUMP(ID:xrtiaotiao),作者:绿牙齿、半佛仙人

这生意真牛

最近医美概念很火,关注的人不少,中午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吃饭时聊到这个话题,饭桌上的朋友,有单身的九零后小姐姐、小哥哥,也有已经婚育的 80 后,但不管是谁,一遇到这个话题,都是聊得滔滔不绝、眉飞色舞。

我对医美板块的公司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没有专门跟真实的医美用户聊过,中午的讨论有几点印象深刻:

1)医美是有 “成瘾性” 的。有个 90 后的小姐姐是冲在医美一线的真实用户,她目前已经在做的项目叫做热玛吉和水光针,估计不少朋友都没听过,大伙基本可以按照名字去理解,水光针就是能让皮肤水润光泽之类的,热玛吉主要是紧致皮肤,说白了都是为了保持 “美” 的状态。

这些项目可不便宜,热玛吉做一整套就得 3 万左右,最重要的是,这些医美项目都有 “保质期”,过了一定的时间,效果就会大幅下滑,然后用户又得重新去做,比如前面说的热玛吉基本一年得做一次。

很多医美用户做完项目以后,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改变,就像看惯了美颜照片里的自己,无法再直视苹果前置摄像头里的自己,医美用户是不能接受自己变 “美” 了之后又变 “丑” 的,所以这些医美项目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成瘾性产品,用户会反复购买消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配套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人买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就会发现家里的地毯配不上自己的衣服,然后就得更换地毯,地毯换了,又会发现其他的东西配不上新的地毯,然后不停地换下去……

这种效应在医美用户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脸上皱纹去除了,那脖子上的皱纹也得除吧,脖子上的皱纹去除了,那…… 用前面那位小姐姐的说法,她的规划是,明年要往自己的医美清单里加入光子嫩肤,30 岁之后要去打瘦脸针,40 岁以后要去做线雕提拉……

难怪资本市场的医美公司财务数据上那么暴利、那么能赚钱,一旦一个客户上船,那就得一路走到底。而且医美产品更新换代也快,上面说的 3 万块一年的热玛吉还是第四代产品的价格,第五代产品又要贵上不少,用户都得乖乖掏钱。

2)男性也有做医美的。有个 90 后的小哥哥分享了他的想法,他是觉得自己有些颈纹需要消除,所以准备做一个叫做 “嗨体” 的项目,也得花好几万。不过目前因为担心副作用和过程痛苦,还没狠下心去……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 90 后,刚工作几年,手上有些钱,但是尚未有结婚成家的打算,没有家庭的经济压力,可能再看一眼魔都的房价,也放弃了买房的幻想,于是就有了花钱给自己买开心的动机,追求 “好看的皮囊 + 有趣的灵魂”。

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悦己型消费,这个说法在资本市场不算新鲜了,不过以前大家对于悦己型消费的理解更多是在个性化服装、电子烟这一类消费产品上,今天回过头来一看,医美也完美的符合悦己型消费的定义。

另一位已婚的 80 后男士就特别庆幸,因为他爱人的闺蜜一直都在给她老婆安利医美项目,不过他妻子已经生完小孩了,现在主要精力都在养娃上,没时间去搞医美,可以说是省心又省钱。

说起来这个闺蜜,他还忍不住吐槽了一番:她是重度医美用户,月收入 1 万 5 左右,但是每年在医美上得花 5 万以上…… 于是就是有了她一边得花钱搞医美,一边重度使用拼多多,衣服鞋子可以穿便宜的,但是医美成了刚性支出,日常消费降级,可选消费升级。

一顿讨论下来,医美这个赛道确实有巨大的需求,产品更新快,消费者黏性高,品牌和技术都是关键的竞争力。不过产品都得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能用,所以也面临政策监管的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主要的那几家医美公司,有些估值几乎已经上天了,很多资金都是奔着押注 “赛道股” 的逻辑去的,短期基本是情绪在支撑。医美细分产品里的差异挺大,跟踪好行业景气度与产品换代很重要。

来源:搬砖小组 微信号:banzhuanxiaozu

段永平最完整投资思路梳理

第一篇 投资框架

“生意模式最重要,成长率没有任何意义”

1 小雅:什么是投资?

段永平:在我来讲,投资就是拥有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最简单的概念就是 “拥有”。

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个最好的公司,然后把你的钱投入进去,比较无风险利息和企业利润回报,寻找较好且自己认为足够安全的。

要提醒的是,成长率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假设某家公司去年每股赚一块,今年赚两块钱,成长率百分之百,有人说明年可能还会再涨。后年呢?后年不知道。

2 小雅:在你看来,什么是投资中重要的事?

段永平:大概是这几点: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同样价钱下买的公司,是不是上市并没有区别,上市只是给了退出的方便而已。

2、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买股票应该在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

至于应该是 40% 还是 50%(安全边际)还是其他数字,完全由投资人自己的机会成本情况来决定。

3、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不是算法,是思维方式,不要企图拿计算器去算出来。

4、不懂不做,能力圈是一个人判断公司内在价值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5、“护城河” 是用来判断公司内在价值重要而不唯一的手段。

6、企业文化是 “护城河” 的重要部分。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很强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有很宽的 “护城河”。

3 小雅:什么是好公司?

段永平:如果你一直关注的话,好公司出现时,你就有可能会意识到了。

小雅:买入什么样的公司能让你夜夜安枕?段永平:right business,right people,right price。business 是商业模式,people 是企业文化。

强大的生意模式加上强大的企业文化,加上过得去的价格,持有这样的公司可以睡得好。

4 小雅:在重要性上,你对这三个要素做个排序?

段永平:price 没有那么重要,business 和 people 最重要。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两样东西中任意一样不喜欢,我就不会再继续看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商业模式,不然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全部盯着眼前这一个月、一个季度的波动来决定买卖的行为,这样是很难做投资的。

如果生意模式我喜欢,前提当然至少是我懂了,企业文化也很好,那就老老实实等好点的价钱。

我突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投资表现不错,确实是有道理的,感谢老巴(巴菲特)的点醒。

我当年问老巴:什么东西您会首先考虑?“生意模式”!对呀,就这么简单。

不过,明白什么叫生意模式是非常难的,简单的东西都很难。我也没法告诉你,必须自己去悟,就好比如果你不打高尔夫,我无法告诉你它的乐趣。

品牌溢价是一种误解能长期维持的差异化才是护城河

5 小雅: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

段永平:商业模式就是公司赚钱的模式。有很多公司是几乎可以看到,10 年以后的日子会不好过的,这就叫生意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是有护城河的,看懂护城河对投资很重要。但护城河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对建立和维护护城河,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6 小雅:举个例子,分众传媒算好的生意模式吗?

段永平:对我没有吸引力。我曾经观察过,很多人在等电梯或坐电梯时都是低头看手机的,那谁来看广告呢?所以这个属于不在能力圈内的事情,看不懂。

7 小雅:什么是护城河?

段永平:能长期维持的差异化是护城河。差异化指的是产品能满足用户的、别人满足不了的需求。

没有差异化产品的商业模式,基本不是好的商业模式。投资要尽量避开产品很难长期做出差异化的公司,比如航空公司、太阳能组件公司。市场有时候非常疯狂,有时,投资商业模式不是那么好的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有不错的回报。但是,长期而言(10 年、20 年或以上)坚持只投好的商业模式、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大概率上是会有比较好的回报的,而且这种投资方法让人很愉快,不需要整天瞎操心。

8 小雅:品牌算护城河吗?你怎么看品牌溢价?

段永平:我觉得,品牌溢价是一种误解,品牌只是物有所值而已。当一个品牌想当然认为其有溢价时,会很容易犯错误,大多数人买有品牌的东西时,肯定不是冲着 “溢价” 去的。

消费者理性是从长期来看的,无论消费者眼前是否理性,我们都一定要认为他们是理性的。不然,你经营企业就可能会有投机行为,甚至会有不道德行为。

9 小雅:有人说,价值投资也是很好的生意模式。

段永平: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这和把酒、手机、搜索叫做商业模式是一个意思。

价值投资是个思维方式,不是商业模式。

正确的说法是:茅台酒是好的商业模式,苹果手机是好的商业模式,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是好的商业模式,但很多假装价值投资的那些未必是。

碰上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感觉是要非常好的运气,但运气背后有很厚的企业文化背景。

阿里和步步高的文化,谁更好?

10 小雅:什么是企业文化?

段永平:就是企业里这帮人的 Mission(使命)、Vision(远景)和 Core Values(核心价值观)。

Mission 是为什么成立,Vision 是我们要去哪里;Core Values 是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不对的。

11 小雅:你为什么把企业文化看这么重?段永平:一个企业的产品可以模仿,而文化是不可以模仿的。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木桶,企业文化就是木桶的底板,如果企业文化没做好,木桶是不能装水的。如果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其他短板可以及时补上。

好的企业文化,能管到制度管不过来的东西。制度是强制性的,文化则不完全是,建立好的企业文化非常难,破坏起来非常容易。

比如,凡是员工见到领导就战战兢兢的公司,时间长了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种公司员工大多都会慢慢变得没有担待,凡事希望交给上级去决定,效率慢慢会降低。

12 小雅:你希望打造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段永平:我们做企业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本分。说话要算数,是一种本分。守信誉不是给人看的,为了一个承诺去赔钱,可能很多企业家会赖帐,但我会毫不犹豫地践诺,我曾经为一个承诺赔了 1800 多万元。

企业不要什么钱都赚,是一种本分。企业不能不赢利,但赢利应该建立在对市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合法经营。

企业不是什么事都做,是一种本分。把 80% 的精力放在 20% 的事情上,那么 20% 的事情会带来 80% 的效益。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而不是有多大的胆量。

做企业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老老实实做事,最厉害的招数是没有招的招,一拳打出去,非常朴实。

就像跑马拉松,唯有老老实实保持匀速前进,不偷懒、不投机者才不会被淘汰。

13 小雅:怎么评判一家企业的文化好或不好?段永平:我非常在乎企业管理层的人品。

我记得去上中欧上课听过一个调查,想知道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什么共同特性,结果发现什么特性的人都有,但他们唯一共有的特点就是 integrity(正直)。

苹果的企业文化堪称好的企业文化的经典,多看看苹果的发布会或许能有所悟。

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管理层经常说瞎话。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比如特斯拉,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再比如,我进 ** 公司网站看了一眼。一家中国公司居然没有中文网站,好像是给投资人设计的。另外,也没找到任何有关企业文化的描述。我不太懂这个行业,看到这两点,我就不会再往下看了。

一般而言,太把 “华尔街” 当回事的公司我都很小心。

14 小雅:巴菲特说,要找傻瓜都能经营地好的公司?

段永平:这其实是彼得林奇说的,巴菲特引用过,老巴的意思是,如果生意模式好的话,庸才都不怕,但老巴自己是很看重管理层的。

我本人很多年前就很反对没事加班加点的。我一直认为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部门的头的管理水平有问题,老是强迫加班加点的公司,老板的管理水平有问题,呵呵。

15 小雅:企业文化很容易流于形式,怎么才能把它真正印到企业员工的骨髓里?

段永平: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它非常重要,但往往不那么紧迫,常常被人忽略。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往往应变能力要强很多。

企业文化要不停的宣讲,才能慢慢深入到大家的骨髓里,现在好像马云出来的机会已经少多了。

16 小雅:管理层强行洗脑的植入,是否会让员工不能独立思考或不敢表达不同意见?

段永平:我在公司里是个反对派,几乎做什么我都会提反对意见。如果连我的反对意见大家都不怕时,做什么我都会放心一些。

我最怕的就是,当老板说什么,大家都说 “好”,那时公司就危险了。

当然,前提是,我认为我们同事很多都在许多方面比我强。如果认为自己是公司里最聪明的人的 “老板”,是很难认同我这个观点的。

17 小雅:企业怎么把好的文化传承下去?段永平:首先是找到同道中人。然后就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靠年头淘汰掉不合适的。

企业招人分合格的人和合适的人,合适是指文化匹配, 合格是指能力。

价值观不 match(匹配)的人,坚决不要。因为你没有办法说服不相信你的人的,给公司制造麻烦的,往往是合格但不合适的人。

18 小雅:阿里和步步高的文化,谁更好?

段永平:阿里文化不如步步高文化的地方是,阿里要成为最大,步步高要本分。

其实是不是第一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消费者在买东西时,一般并不在乎谁是第一,他们在乎的是买的东西是什么(消费者导向)。

还有很多企业喜欢说要成为百年老店,但百年老店不意味着就一定活到 101 年,这就像不能用 pe 去预测明年的利润一样。

雷曼好像就有 150 多年的历史。但你只要注意到雷曼后期的企业文化都变成什么样了的话,你就不会对他们的结局感到惊奇。

19 小雅:投资圈经常说,价值观致胜。你怎么看?

段永平:可以这么说。但偶尔会看到,有些价值观有些问题的公司,会因为某些对路的产品厉害一段时间,你也会看到,有很好的价值观的公司出现战略错误,而招致灭顶之灾。

投资难就难在,没有任何公式可循,没有充分的条件可以确定可买的公司。

但怎么选对的公司是能力问题,不选错的公司是是非问题。

我记得当年我们买万科时就有人问过我,说万一万科假账怎么办。我说,以我认识的王石而言,他绝不是会关在房间里和财务商量个假账来蒙股东的人。其实那时和王石不熟,现在也不算熟,就是直觉而已。

投资中最重要和最简单的事

20 小雅:在你看来,做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段永平: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明白所投股票的价值所在。如果不清楚这只股票的价值是多少,你就不能碰。

看懂生意比较难,看不懂的拿住比较难。大部分人拿不住,是因为看不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的话,跟 “高手” 是跟不住的。

我自己能看懂的公司也是非常少的,看不懂只能放弃了。我和很多人的差别在于,我承认我懂的少,所以就变简单了。

老巴成功的秘诀是他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无论你看懂的是长久还是变化,只要是真懂,便宜时就是好机会。

最重要的是投在你真正懂的东西上,投在你真正认为会赚钱的公司。我对赚钱的定义是:回报比长期无风险债券高。

21 小雅:什么是真的看懂?

段永平:很简单,当你还有疑惑时,就表示你还不懂或者懂得不够。

看懂的公司大概就是,怎么涨你都不想卖、大掉时你会全力再买进。

没看懂的公司就是,股价一掉你就想卖,涨一点点你也想卖的那种。 买了怕价格掉下来的投资,最好离的远远的。如果你买啥都怕掉下来,就远离股市。

22 小雅:金融衍生品用好了也能赚钱,巴菲特也会用,但衍生品赚的并非企业成长的钱,你怎么看?

段永平:巴菲特反对的,和他做的衍生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用很多金融衍生品,和巴菲特的用法一样,所以比较理解他说得是什么。

很多人用衍生品就好像去赌场当赌客,希望能够快点赚钱。但巴菲特用衍生品就好像在澳门开赌场,长期而言是稳赚的。

不是每个人开赌场都能赚钱,但会开的人就行。也许赌场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道理确实一样。

23 小雅: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是什么?

段永平:我想来想去,总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简单,就是当你买一个股票时,你一定是认为你在买这家公司,你可能拿在手里 10 年,20 年。有这种想法后,就容易判断很多。

看三年五年是比看十年难的,基本上可以说,看得越短越难。

24 小雅:能举个例子吗?

段永平:比如,我在 2011 年买苹果的时候,苹果大概 3000 亿市值(当时股价 310/7=44),手里有 1000 亿净现金,那时候利润大概不到 200 亿。

以我对苹果的理解,我认为,苹果未来 5 年左右赢利大概率会涨很多,我就猜个 500 亿(去年 595 亿)。当时想的东西非常简单,用 2000 亿左右市值买个目前赚接近 200 亿 / 年,未来 5 左右会赚到 500 亿 / 年或以上的公司,而且还会往后继续很好。

如果有这个结论,买苹果不过是个简单算术题,你只要根据自己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决定了。但得到这个结论非常不容易,对我来说至少 20 年功夫,能得到这个结论,就叫懂了。

不懂则千万千万别碰。我有个球友 320/7=46 买了一些,结果一个回调,310/7 就卖了(现在苹果加上分红可能早就超过 200 了),还跟我讲为什么要卖的道理,从此我不再跟他说投资了。

看三年、五年容易,看十年很难?

25 小雅:很多投资人认为,看三年、五年容易,看十年很难?

段永平:如果你觉得看十年比看三年难,那一定会觉得看三年会比看三天难。看三天更容易?很多人都是三天、两天、一天那么看的,结果显然是不好的吧?

我们在 2012 年、2013 年买茅台的时候,是不知道两三年内茅台会怎么样的,但我可以大概率肯定,茅台 10 年后会不错。现在其实还不到十年呢,效果就已经不错了。其实用老巴那句话来解释就容易理解些了:知道什么会发生,比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要容易的多。

很多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给他 10 年,大概率就会发生了,三年则未必;但三年会发生的概率显然会比三天高。所以,能看三年也好,肯定是好过看三天的。

26 小雅:这是否跟能力圈也有关系?

段永平: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要远远重要过能力圈有多大。

不明白这一点,是很多 “聪明人” 投资表现长期不好的原因。但这些 “聪明人” 会把别人的成功或不成功,归结于运气或 “accidents”(意外),而且他们总是能够很 “聪明” 地找到办法,让自己认为确实如此。

功夫熊猫里说”there are no accidents”(从来没有意外),是蛮有道理的。

27 小雅:你的能力圈边界是什么?这些年在有哪些拓展?段永平:能力圈不是拿金箍棒在地上画个圈,说待在里面不要出去,外面有妖怪。

能力圈是:诚实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这样的态度,如果能看懂一个东西,那它就是在我能力圈内,否则就不是。很多人错在选了自己不了解、别人说回报高的,结果是 85% 的人亏钱。

如果问这 85% 的 “投资者”:每年收益选择 8% 还是 10%、20%?这有点像某记者问人 “你幸福吗?”

在自己真正理解的生意里,没道理选回报低的,但前提是真正理解!而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生意,就是把钱存银行。

所以,投资只有很少人能理解,大多数人还是别碰为好。

不懂不做。我始终没完全搞懂银行的业务的风险到底在哪儿。美国的一些大银行隔个 10 年 8 年就来一次大动荡,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索罗斯的东西不好学,至少像我这样的一般人很难学会。老巴的东西好学,懂的马上就懂了。

28 小雅:你怎么评价索罗斯?

段永平:我对索罗斯没兴趣,谈不上评论。我对我不擅长的东西都没兴趣,就像很多人对我没兴趣一样。

要做到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没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比实际上要聪明一些。

29 小雅:很多人也会说,看不懂就去学习?

段永平:投资简单但不容易!看懂一家公司,不会比读一个本科更容易。花很多时间去看那些看不懂的公司,是不合算的。

30 小雅:有没有比较节省时间的方式?

段永平:我在老巴那里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看商业模式,除非你喜欢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不然就不再往下看了,这样能省很多时间。

老巴也讲过,伟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个 paragraph,就可以说得很清楚。

31 小雅:你看财务报表吗?

段永平: 我投资是不太看财报的,至少不读得那么细,我会找专业的人看,告诉我答案就 ok 了。

搞懂一家好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看下报表就可以的。只看财报只会看到一个公司的历史,但做投资不能只看一个公司的历史。

巴菲特曾经向股东推荐了几本书,有一本书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书中的韦尔奇对企业文化是很在意的,你可以想象,巴菲特对此也很在乎,他不是像有的人说的只看财报。

对我而言,是不是好公司,在看年报以前就应该知道了。我一般会先了解企业文化,如果觉得不信任这家公司,就连报表都不会看的。但在了解以前会看,至少是应该看。

一般来说,对于了解的公司,你不太可能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意做假。不了解的公司不要碰,如果你连业务的作假都看不到,那财报做假就更难看到了。

当然,我的懒人办法未必适合于别人。

32 小雅:你可以懒,是因为自己也做实业,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投资?

段永平:我不关注行业,我只投我能看得懂的企业。我熟悉的行业有时反而不投,比如电子业,竞争太激烈了。

我很多成功的投资,好象行业根本不搭界,但对我来说是相关的,因为我能够搞懂它,知道管理层是否在胡说八道,企业是否有好的机制,竞争对手是否比他强很多,三五年内他会胜出对手的地方在哪里……

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看懂了,你就投。

33 小雅:医药股被认为是最有钱途的行业,像新基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业,你关注过吗?

段永平:我从来没接触过制药行业,也不打算再花时间去搞懂了。我懂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小日子应该能过了,有时间要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投资的概念就是可以下重手”

34 小雅:普通投资者做投资,你有什么建议?段永平:关键在不懂就是不碰的原则。多数人错在一知半解时,由于害怕失去机会而急急忙忙出手了。

记得很久以前在学校碰到一个老师问,说自己不懂投资,但需要管理自己的小小财富怎么办,我说你就都交给巴菲特吧,全部买上巴菲特的股票,怎么着都会比自己管好的,还不用操心。

小股东做大投资确实要慎重,但一旦找到好的东西,不要轻易放掉。

我看到很多小股民来回换股票,10 年之后,他自己没有赚钱,别人都赚钱了。最终 90% 以上的投资者,投在股市上的钱都比放在银行拿利息要少。

股票不要道听途说,一定要少换,如果两家都是好公司,要不要换,取决于你自己更了解哪家,而不是别人觉得哪家好。

小投资者也可以有很多途径了解上市公司,比如观察公司的产品。

以前有家公司,我看不懂,它的饮料投了这么大广告,问所有人,都说没喝过,最后确实没做起来。

35 小雅:你认为,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什么?

段永平:投机投的是零和游戏,投资投的是企业带来的利润。

我有个最简单的衡量办法,就是以现在的价格,这家公司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你还买不买?

如果决定买,这就叫投资;你说只要后面有人买我的股票,你就会买,不是上市公司你就不买了,这就叫投机。

36 小雅:但有些人认为,上市能带来资金和发展空间,也能够带来价值。

段永平:有些公司是,有些公司不是,中国大部分公司都不是,上市未必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37 小雅:这是思维方式上的区别,行为上怎么区别投资和投机?

段永平:其一,你是在动用大笔钱还是小笔钱。

在我看来,投机有点像在赌场玩,不能下重注,也不可能赢大钱。投资的概念就是可以下重手,没有很高的把握,比如 90% 左右,就不应该出手。

其二,当股价下跌时,投机和投资的态度正好相反。

投资者看到股价下跌,往往很开心,因为有机会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而投机者想的是,公司肯定是出什么事情了,赶紧走人。

投资和投机是很不同的游戏,看起来又非常像。就像在澳门,开赌场的是投资者,赌客是投机者。赌场总有源源不断的客源,是因为总有赌客能赢钱,而赌客总是赢钱的比较大声些。

作为娱乐,赌点小钱无可非议,但赌身家就不对了。可我真是能见到好多在股场上赌身家的人。

不懂不碰,至少 85% 的人不适合投资

38 小雅:你投机过吗?

段永平:有,但只是玩玩而已,just for fun。

我也经常做短线,我的乐趣有时候从短线来。我有两个帐号,一个是长线帐号,一个是短线帐号。短线就是好玩,赚不赚钱呢?也赚,但是这里面有什么心得吗?没有。对于短线帐号,我每年家庭开销从里面出,交税也从这里面交,但是钱没有少过,总有这么多钱。对于长线帐号,我有时候都不知道它赚钱了,最长线的是我买了之后就没动过,持有 5 年下来大概赚了 50 多倍,而我短线 5 年下来也可能有 2 倍,你说哪个好?我也不知道。巴菲特也做短线,他跟我的目的是一样:好玩。当然他是自己做,他的投资公司是不做的。人家跟我讨论股票,我都要跟人说清楚,是讨论投机还是投资?是 for fun 还是 for money?如果 for fun,没什么可讨论的,买你喜欢的就好了,反正你也不会把房子卖了,扛着钱去拉斯维加斯。

我曾经在邮轮上用两百块钱玩了三个晚上,赚了两千块钱。如果你作为投资的故事来讲,三天翻了十倍,这叫什么故事!但你敢拿几百万这么赌吗?不敢。所以,投资是另外的讲法。

39 小雅:你被认为是中国版的巴菲特。

段永平:我从一开始就是个价值投资者。我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股市中大家在玩不同的游戏,但投资这个游戏其实只有一个玩法,就是 “价值投资”。

投机则有不同的玩法,到赌场有很多玩法,可以玩 “大小” 等等,这个钱来得当然快,但是去得也快。

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骨子里相信价值的。一个人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在于其关心公司本身的程度。

40 小雅:什么样的人是价值投资者?

段永平:价值投资者买股票时总是假设,如果有足够多的钱,我是否会把整个公司买下来。

价值投资者追求的是价值,与其是否热门无关,所有真正好公司,都有热门的那一天。

最关键是,平常心去看一家公司到底价值何在,不要理会市场的冷热。

有些不碰股票的人,也可以是最好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他们懂价值投资最精髓的东西 – 不懂不碰,而且长期而言,他们的投资回报比股市上 85% 的人都好,因为他们没在股票上赔钱。

有至少 85% 的人是不适合投资的,突然发现自己不适合,也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只要现在 “回头是岸”,你的 “不投资” 表现至少可以比 85% 的人好。学习巴菲特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远离股市。

巴菲特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但我发现,只有很少人会去真正认真地学,所以能学会的人很少。

41 小雅:你怎么看国内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

段永平:大多数基金都很难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主要是因为基金往往是用年来衡量考核,投资者也往往是根据其上一年的业绩来决定是否投进去。

(小雅注:这些年,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以三年期、五年期业绩为考核权重)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往往在最应该买股票的时候,很多基金却会在市场上狂卖,因为持有人很恐慌,要赎回。而往往股价很高时,却有很多基金在狂买,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投资者愿意投钱进来。

另外,基金是收管理费的,有钱时总想干点啥,不然投资者可能会有意见。

42 小雅:你怎么看趋势投资者?

段永平:我见过做趋势很厉害的人,做了几十年,但依然还是 “小资金”。

用芒格的 “逆向思维” 想一下,你也许就对 “趋势” 没那么感兴趣了。投机比投资难学多了,但投机刺激,好玩,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喜欢投机。

事实上,投机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比市场快一步。如果一个投机分子认为市场比自己聪明的话,从一开始他就不会介入,小玩玩的不算哈。

但最后大部分人确实证明了,市场确实更聪明。从长期角度看,市场是绝顶聪明的!

任何时候,只要你还想着要空一把谁,就表示你还是个投机分子,以为自己比市场聪明。

价值投资不一定就赚钱,价值投资也会犯错,只是长期而言,赚钱的概率高而已。

价值投资一般都是长期投资,但长期投资并不自动等于价值投资。某段时期经营和股价回报不错,也未必就一定是价值投资。

不正确的事情要马上停止,不管多大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43 小雅: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

段永平:是的,所以才需要信仰,信仰指的是要 “做对的事情”。而 “做对的事情”,就是明知错的事情就不做。

巴菲特之所以如此厉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坚持不做他认为不对的事情。坚持非常不容易,因为往往 “不对的事情” 是有短期诱惑的。

我总是努力去提醒人们不要做什么,但多数人最后总是会回到问我,“那我该干嘛?”。大概只有很少的人看明白了,我们干过啥,对你能干啥不会有太多帮助的。

44 小雅:什么是对的事情?

段永平:对的事情往往和能长久有关系,投资上尤其如此。

做对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不做不对的事情来实现的,因此要有 stop doing list, 一旦发现是不正确的事情,要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往往都会是最小的代价。

比如,发现买错了股票或公司,应该赶紧离开,不然,越到后面,损失会越大,但大部分人往往会希望等到回本再说。

大概五六年前,我们公司让我负责一笔人民币闲钱的投资,我们买的时候可能了解不够,没能完全看明白,后来觉得是买错了,亏了点小钱卖掉了,全部换成了茅台。如果当时不及时改正错误,可能到今天还亏着钱呢。

亏钱卖股票不容易,但如果懂沉入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的概念,就会容易很多。

不过,所谓不对的事情,并不总是很容易判断。有些事情相对容易判别,比如不骗人。有些不那么容易,比如是不是该早睡早起。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干过的不应该干的事情不干的话,结果差异会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可以看看芒格讲的如何赚 20000 亿美金的例子。传说大概 70 年代的时候,芒格曾经因为用 margin(保证金),两年内亏掉大部分身价,所以有了只需要富一次的说法。芒格大概算富过一次半的人。

45 小雅:你怎么判断不对的事情?段永平:要有时间想。很多人一天到晚忙,根本没时间想,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不对的事情都是通过长期思考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每个人或公司都应该要积累自己的 stop doing list。

不做的事情有些是在过程中发现的,比如给人加工;有些是本分带来的,比如不能不诚信。不做的事情让我们减少犯错的机会,日积月累效果很好。

如果能尽量不做不对的事情,同时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对,10 年、20 年后的区别是巨大的。

我要强调的是,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犯很多错误的。在做对的事情过程当中所犯的错误,和因为做错的事情而带来的结果要严格区分开来。

当确定你做的是一件对的事情, 正确的事情就要坚持,比如买了个好公司。

至于怎么把事情做对,要花时间去培养 skill sets(就是有学习曲线的意思,要允许犯错误)。

坚持 “Stop Doing List” 厉害是攒出来的

46 小雅:一件事情是在做对的事情中间犯的错,还是事情本身就是错的,该怎么判断?

段永平:做对一件事情还要看你的能力,但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

另外,无论是做实业还是做投资,成功的基本法则是做事情不求快,想想刘翔你就知道,光是快也是不靠谱的,关键是找到对的事情,把它坚持下去。发现错,马上就改。

慢慢来很重要,据说,在任何方面花够一万个小时后,大多数人都能成为专家。

其实,如果我们两年找到一个好股票,就非常非常好了。

47 小雅:怎么理解 “Stop Doing List”?段永平:它不是一个 skill(技巧)或者 formula(公式),而是思维方式:如果发现错了,就立刻停止,因为这个时候成本是最小的。

错了一定要停,要抵抗住短期诱惑。这和它对你有多重要以及你曾经花过多少心血无关,也和你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事情无关。技巧的东西谁都可以学,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除了我们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外,我们不做某些事情的决定也同样重要。

坚持 “Stop Doing List”,厉害是攒出来的,没有 shortcut(捷径),要靠自己去积累,去体悟。

48 小雅:你的厉害是怎么攒出来的?段永平:记得有次和台湾做代工的一个大佬吃饭聊天,他问,为什么你们这么厉害。

我说,因为我们有个 “stop doing list”, 他也问到 “举个例子”,我说:比如我们不做代工,因为如果我们做代工,很难和你们竞争。

我想的都不是眼前的,我一直想的是长远的事情。

比如,我是学无线电的,当年研究生毕业时,找的工作说,多少年能当处长,两年能分房子,鸡鸭鱼肉有得分,但我没兴趣,所以离开了。很多人说 “我没有找到更好的机会”,其实是他们没有停止做不对的事的勇气。发现错了就要马上停,不然两年后,可能还是待在那个不好的地方。

很多人都在眼前的利益上打转,30 年后还会在那儿打转。

49 小雅:在你的 stop doing list 上,有多少条内容?

段永平:我没有真的统计过,但似乎不是几十条那么多。列入这个清单的东西一定要尽量少,不然可能会束缚大家的手脚。买一只股票往往要很多理由,不买往往就一两个理由就够了。

我要强调的是,错的事情一定要马上停,但对的事情不一定都要做,做对的事情也需要聚焦。另外,做对的事情也是会犯错的,那叫水平问题,需要学习和磨练,有时候还需要天赋,比如弹钢琴或打高尔夫球。

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

50 小雅:你的投资 stop doing list,有什么事是一定不能做的?

段永平:我一般不投资任何非上市公司,除非是我认识 10 年以上的,并且非常了解或信任的人做的公司。我对刚刚 IPO 的公司也不感兴趣,主要是没足够时间和资料去搞懂。我绝对不会去做固定收益的东西。固定收益的东西长期肯定是输给通胀的,所以长期来说是件错的事情。

另外,老巴的教导千万别忘了:不做空,不借钱,不做不懂的东西!做空有无限风险,一次错误就可能致命。

投资不需要勇气,当你需要勇气时你就危险了。借钱是危险的,没人知道市场到底有多疯狂。

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不了解投资,不应该借钱。如果你了解投资,不需要借钱,反正你早晚都会有钱的。

而且,长期而言,做空是肯定不对的,因为大市一定是向上的。价值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做空犯错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只要你做空,总会有一次犯错的,何苦呢?

51 小雅:很多时候,人们充满赌博的勇气,但在危机中,人们常常又会太过恐惧。

段永平:危机大概 5-8 年来一次,希望下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

但是千万别借钱,因为没人知道市场疯狂起来到底有多疯狂。

负债的好处是可以发展快些,不负债的好处是可以活得长些。无论你借不借钱,一生当中都会失去无穷机会的,但借钱可能会让你再也没机会了。

融券借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市场偶尔会非常不理性,而且时间长了,每个人都会碰上市场极端不理性的时刻。用融券的人有时候碰上一次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借钱的前提是,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你也能还钱,不要有侥幸心理。比如你借人一万块,但一年的工资收入有 10 万块,这种借款就是没问题的。

52 小雅:小投资者可能会觉得,反正自己也没有多少钱,不赌一把试试,肯定没有赚大钱的机会。

段永平:这个世界上没有投资人不想赚大钱,知道什么不可为,比知道什么可为要重要的多。

“小投资者” 之所以很容易一直是 “小投资者”,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小而想赚快钱、大钱,从而铤而走险而不追求真理。谁不想赚差价啊,但这么做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瞎忙半天还少赚了,所以,以后就不再想干这种事情了。知其不可为也很重要。

53 小雅:有些人说,自己只是运气不好,被不守信用的人欺骗、利用了。

段永平:被人骗得多,是因为贪心,或者叫不本分。不然,想骗我的人,肯定比想骗平常人多一些。

我对投资的理解很简单,但这个 “简单” 其实非常不容易。

简单指的是大原则,是 “是非”,不容易指的是技巧,就是要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要有是非观,要有长远的看法。凡事如果能想着 10 年 20 年,大概就不会那么困惑了。

有时候,你做的有些选择,留给你的并不是舒服,只是暂时逃避了问题或得到一点点眼前的好处,但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内心的平静。

要守正不出奇

54 小雅:在嘈杂的市场中,怎么保持内心的宁静?段永平:《清静经》上说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平常心就是这里清净的意思。

只有平常心才能本分。“本分”,就是要回归或者找到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往往能做正确的事情。

有个博友曾经有个名字叫 “守正出奇”,我说我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守正出奇的人,其实都是整天在想着出奇的。我说,要守正不出奇。

不整天想着出奇,犯错机会会下降,不小心出个奇,反而成为可能了。

如果你赚的是本分钱,你会睡得好。身体好会活的长,最后还是会赚到很多钱的。最重要的是,不本分赚钱的人,其实不快乐。

本分就是要做对的事情和要把事情做对,不本分的事不做。平常心就是回到事物本源的心态,努力认清什么是对的事情,认清事物的本质。

假以时日,本分的力量是厉害的。倒过来想,不本分的话,可以查查过去 30 年破产的公司都是什么原因。

55 小雅:换句话说,本分是成功企业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段永平:有人问过芒格,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他的回答是:“rationality”(理性),有点像我们说的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有诱惑的时候,能排除所有外界干扰,回到事物的本质或者说原点,辨别是非对错,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一般来讲,聪明人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对,但有智慧指的是要做对的事情。

往回看几十年,你会看到,很多很 “聪明” 的 “聪明人” 成就很小,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没把聪明放在做对的事情上。

56 小雅:知易行难,要做到不容易。

段永平:至少你要有用闲钱的态度,才可能有平常心,不然真会睡不着觉。我从来都是用闲钱的。

把投资看成 “种田” 的人心态会好很多,因为他们大致知道自己在干嘛,虽然也有天气不太好的时候。

我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可以战胜指数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失去平常心了。好的价值投资者心中是不去比的。但结果往往是,好的价值投资者会最后战胜指数。在每个时点上,“持有” 都等于 “买入”

57 小雅:你觉得,国内外大众投资者对投资的认知,有什么差别?段永平: 我在美国见过很多的普通投资者,他们对价值投资的理解都非常深刻。回国后,我跟大家聊的时候,哪怕是已经做得很大很有名的人,聊起来都会让我哭笑不得。比如,他会找到一些 “短线巴菲特”,这很搞笑,因为巴菲特意味着不能短线。我举个例子,我回报最快的是 2 个小时赚了 50 倍,去赌场赚的,这不叫投资,这叫赌博。

很多 “购买并持有” 的人,实际上也是投机分子,因为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买了以后需要整天问别人怎么看,在被套时就拿出 “长期投资” 来安慰自己。

要知道,没什么比买错股票并长期持有伤害更大的了。

58 小雅:有投资人说,对于任何持有的股票,要在大脑里不断清零,假设自己没买,想想是否还愿意买入。你认为,持有和买入是否是一样的?

段永平:这是个非常普遍、但又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我相信,几乎所有投资人都被这个问题或长或短地困扰过,而且绝大多数人在投资生涯里,大概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最终不会困扰真正的 “价值投资者”,想不通这个问题的,都还不算 “价值投资者”,不管他们看过多少投资的书,或做过多少年的投资。

“持有是否等于买入”,其实在每个时点都是对的,时间越短,对的概率越大。这也正是困扰很多人的地方。

老巴在讲 when to sell a business 的时候,讲得蛮清楚了,但大家不要希望看一遍就能真的看明白,老巴也说,他花了好多年才大致明白的,我自己也是在大致明白的阶段。

我认为,这个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但用 “buy to keep”和”buy to sell” 来区别,是个非常好的说法。

事实上,“持有” 在每个时点确实是等于 “买入” 的,机会成本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如果投资者真的那么想,很容易掉到每时每刻都在想 “是不是高估了”,过多注意市场而不是 focus 在生意本身上。

投资的本质在于生意本身,对市场的关注越高,投机的成分越高。所谓的 “价值投资者”,应该可以完全不在乎某公司现在及未来是不是上市公司而决定买卖该公司的。

在我自己能懂的公司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吸引我用苹果去换的。从持有等于买入的角度看,实际上我每天都在买入苹果。

理论上讲,持有 = 买入,这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如果人们没有持有一家非上市公司的心态,每时每刻都会有卖出冲动的。如果你还有 “坚持” 的感觉,你就还不是一个 “价值投资者”。

能 “拿住” 股票的 6 个要素

59 小雅:人们常常会低估长期重仓持有一个股票的难度。很多人说,自己选对了公司,但没有拿住。

段永平:学会选对和拿住这两门课,再加上一点小小的运气,在股市上赚钱就没有那么难了。

不过,人性确实让第二条更难一些。

因此我以为,你要拿出至少一半精力去搞懂老巴讲的第二门课程(注:巴菲特说,投资需要掌握两门课 , 一是如何对企业估值 , 二是如何应对市场波动 )。搞懂了,拿住,就不难了。

个人体会,能 “拿住” 的几个要素:1. 没有过高的期望回报。

2. 对股市运行规律有一定了解,这点非常重要。不然,为啥你总能逆向思考?并且大部分都对呢?

3. 盯住比赛,而不是记分牌,但绝大部分人不是如此。

4. 尽量让自己远离市场,不要天天看 K 线。

5. 将评估投资回报的时间调整为 5 年以上。

6. 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60 小雅:有人开玩笑说,选对公司、买完之后,干脆就封仓 10 年不看了?

段永平:封仓 10 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持有苹果 10 年或以上。

实际上,我买股票时还真没有想过要拿多少年。我一般会给我买的股票定个大概价钱,比如买 GE 时我就认为 GE 至少值 20 块,但我确实没想过要多少年才会到。

价格合理的股票不一定非买不可。我的观点是只有价格不太合理的时候才是机会。有时候可能会等得很难受,尤其是大牛市的时候。Buffett 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都不做。他都觉得难,我们觉得难也就很正常了。

61 小雅:你做的每笔投资,都会设定预期回报?

段永平:第一,其实我从来不预设回报预期,因为投资回报本来就和预期无关。

我对投资的认识是,过程比结果重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过程对了,结果自然会好。

第二,长期而言,跑过银行存款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就是啥忙了。

第三,从保值角度看,长期投资回报至少要做到能保住购买力不变才叫不亏,无论如何,不该选跑不过国债利率的,但能跑过黄金的(大约 10% 上下)就非常理想了。

经常看到人们对平均每年 15%+ 的回报非常不屑,我不是很理解,似乎他们一出手就应该是 5 倍 10 倍的。

市场里经常说平常年景应该怎么样,这个说法很有趣,对我而言,每年都是平常年景。

62 小雅:预期回报率跟资金规模大小有关系吗?

段永平:人们很喜欢用一年的回报率来衡量,但大资金的年回报率是没机会特别高的,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但小资金却往往有机会有高比例回报,比如,周围朋友中经常会有某个人当年回报据说有 40%、50% 甚至更高的。

就像一起去赌场的朋友中,第一天出来时,总有个别人是兴高采烈的一样,千万别以为这些人已经比巴菲特厉害了。

投资开始的越早越好,但一定要记得 “慢慢地变富”

63 小雅:你在投资时觉得困难的是什么时候?段永平:满仓的时候我知道怎么办,但是我不知道空仓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后来研究巴菲特,发现巴菲特也说过,最难的时候,是手上有很多钱,但是没有可投的项目。

实际上,巴菲特长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没有发现可投的项目,就等待。这是做投资最困难的时候。

64 小雅:如果手头有闲置现金又找不到合适股票买入,又担心钱会贬值,你会怎么办?

段永平:我会着急,但是,着急时尽量不要决策。决策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对所谓价值投资者而言,没有合适的东西就不买了,有合适的再买,就和一般人逛商场一样。我想,每个人逛商场时,一定不会把花光身上所有钱作为目标吧。我的建议就是慢慢来。慢就是快。

65 小雅:巴菲特总会留有现金,我们平时手中是否要一直留有现金,给自己留有余地?

段永平:老巴经常有现金,原因和他的生意模式有关。仅就投资而言,如果有好公司好价钱,你为什么要留现金?

当我看到想买的公司在合适价钱时,想不出留现金的理由。

做投资,光整天看是不够的,要实践。投资开始的越早越好,不要想着马上赚大钱,一定要记得老巴那句话:“慢慢地变富”。

偶尔会听到有人说某只股票至少会涨 10 倍,所以计划放 10% 进去等等。如果他真相信这只股票会涨 10 倍,什么理由他让只放 10% 呢?要么就是你觉得这是投机,所以只放 5-10%?

66 小雅:要集中在少数能看懂的公司上。

段永平: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

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

巴菲特说过,他一生当中有很多次很集中,甚至达到 100%。碰上一个是一个,反正赚钱也不需要有很多目标,巴菲特讲,一年一个主意就够了。

我知道的东西少的可怜,我就知道巴菲特这条路很好,肯定可以到罗马,老是有一堆朋友问我索罗斯那条怎么样,还不许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

总的来讲,看准了出手就要狠。似懂非懂很难下手狠。耐心等待总是有机会的。

"安全边际"指的是对公司的理解度

67 小雅:你怎么给企业估值?

段永平:大部分人说到估值时,指的都是市场应该给股票一个什么价。

关于会被人收购的想法,和 “buy high,sell higher” 的想法无异,早晚要吃苦头的。也许很多人已经吃过苦头了,只是不思悔改而已。

我现在 “估值” 时,总是在试图搞明白,付出什么 “价”,才能 5 年 10 年都不操心。或者说,拥有股权 5 年 10 年,未来带来的实际回报值不值我付的价钱。

我不考虑市场目前愿意给什么价。我一般是想象,如果它是非上市企业,我用目前的市值去拥有这家公司,和我的其他机会比较,在未来 10 年或 20 年,哪个得到的可能回报更高。

这里的回报,不是股价涨幅,是指公司盈利,看它未来的生命周期里能够带来的现金流。

68 小雅:好公司股价都很贵,你怎么办?

段永平:找到好公司比啥都重要。在大家有 “危机” 的时候,好公司往往能将 “危机” 简化为 “机” 的。

我买股票通常会买一些有问题的好企业。关键在于这些 “问题” 能不能被这些公司接受,会不会致命。

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怎么去评估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团队我认为是重要的,还要看这个公司有没有很好的文化,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贵不贵要用五年、十年的眼光看,好多公司看起来赚很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有危险了。这些巴菲特早说过,人们都知道,但是投资的时候就会糊涂。

老巴绝对是能够找到事物本质的人,投苹果是个非常好的例子,革命不分先后。

69 小雅:你用现金流贴现公式计算吗?

段永平:宁要模糊的精确,也不要精确的模糊。未来现金流折现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估值就是毛估估的。

毛估估的意思就是,5 分钟就能算明白的东西,一定要够便宜。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就像姚明走进来,你不需要用尺子去量,你一定知道姚明很高。用我这样个子的价钱,去买姚明这样的身高,我就买了,我不需要具体知道他比我高多少才买。

至于是不是价钱涨到跟姚明身高一样的时候,我就该卖了呢?这没法讲,也许有别的原因,比如我发现一个更加适合的股票。

一般而言,赚到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绝不是靠估值估出来的,不然,没道理投资人一开始不全盘压上。当时我要知道网易会涨 160 倍,我还不把他全买下来?

当然,确实也有一些按按计算器就觉得很便宜的时候,比如巴菲特买的中石油,我买的万科,但这种情况往往是特例。不能简单地单纯看数字,除非账面净现金多过股价了。

但市值低于现金的公司千万要小心,一眼看上去市值低于现金的公司,确实经常是值得花时间去看的,但多数情况下这未必就是便宜货。

我总是认为,大致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70 小雅:所以,你更多做定性而不是定量分析?

段永平: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

但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确定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

71 小雅:你怎么做定量分析?

段永平:比如一个公司有净资产 100 亿,每年能赚 10 亿,这个公司大概值多少钱?大概就是你存多少钱,能拿到 10 亿的利息,按照长期国债利息计算,再把资金额打 6 折。

长期利率会变,我一般就固定用 5%。如果买 200 亿长期国债,收入每年有 10 亿,我会花 200 亿去买个年利 10 亿的公司吗?国债是 riskfree(无风险)的,所以买公司就要打折。

越觉得没谱的,打折要越厉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 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的来源吧。

72 小雅:折扣到多少,你觉得比较有安全边际?

段永平:我认为,老巴的"安全边际"实际上指的是对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价格。从 10 年的角度看,买的时候比最低价贵 30%,其实没多少。好公司和股价是否波动无关,如果没办法看懂五年、十年就不应该碰,不要因为过去到过的价钱做决定。

若买的公司是 10 倍 PE,即使退市,每年有 10% 的利润,不计算公司的增长,利润拿来分红也好,投资也好,比国债也高多了。

你如果相信它未来一定有 10% 的利润就可以,巴菲特买的高盛以及 GE 的可转换债券就是 10% 加 option,非常好的 deal。

问题是,PE 是历史数据,不能单靠 PE 去推测公司未来的收益,不然会中招的。

举个例子,GM(通用汽车)的 PE 一直都很低,以前老在 5 倍左右,但债务很高,结果破产了。

真正的投资者是 “目中无人” 的

73 小雅:关于贵和便宜,你的标准是什么?

段永平: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自己觉得便宜才买。我一般是买我认为价值被低估 50% 或以上的公司。我理解的价值,是现在的净值加上未来利润总和的折现。

比方说我认为 GE 值 20,我可能到 15 才开始买一点,但到 10 块以下就下手重很多了。重仓买到便宜股票是多少要些运气的。天天盯住股市时好像会比较难做到。

74 小雅:你说的便宜,并不是单纯看价格,而是看懂公司。很多人因为价格便宜去抄底,发现是接飞刀。在花旗银行股价从 60 美元跌至 1 美元的过程中,套牢了一大批试图抄底的 “价值投资者”。

段永平:我个人认为,抄底是投机的概念,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寻求抄底。抄底是在看别人,而价值投资者只管在足够便宜的时候出手,不管别人怎么看。

事实上,如果一只股我抄底了,往往利润反而少,因为反弹时往往下不了手,容易失去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买万科时,我们就正好抄到底了,买的量远远少于我们的原计划。

接飞刀容易中招的原因是:人们在接飞刀的时候,往往想的是这个股票过去到过什么价,而不是想的这个公司值多少钱。

我认为,在买股票的任何时候,总是应该假设自己刚刚从外星来到地球,然后平常心地看这个股票该不该在这个价钱买,包括接飞刀的时候。

为什么被套牢后就成了价值投资了?老巴被花旗套了吗?为什么没有?

我问过巴菲特,如果他买的股票一路买、一路涨怎么办?他说,如果买的股票下跌,还可以找到钱再去买,但后来它涨上去了,你就买不到更多了。

他甚至认为,投资的时候,买到底部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因为你买到底部后,股价就会一路买一路涨,这样你就买不到最多的量。

真正的投资者,是希望在允许的价值波动范围内,在股票一路下跌的时候,一路跟着买进,也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更多更便宜的筹码。

75 小雅:为了便宜,你会特意避开华尔街?

段永平:我买公司的时候,有个很大的鉴别因素就是,这家公司的行为,跟华尔街对它的影响有多大关联度,关联度越大,我买的机会就越低。

华尔街永远是对的,它代表不同人的想法。但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听华尔街的,你就乱了。

就像我当时买网易,能在那个价格买到那么多量,因为纳斯达克有个规定,一块钱以下的股票超过多少时间就会下市,很多人害怕下市,在一块钱以下就卖了。

我为什么不怕呢?我买它,跟它上不上市无关,它价格低于价值,我就会买。

步步高就没有上过市,但我因此就把公司卖了,这没道理啊,很荒唐,我创立公司后只是因为它不上市就卖了,那我开公司干嘛?

我认真研究了网易,发现它股价在 0.8 美元的时候,公司每股还有 2 块多现金,面临一个官司,可能被摘牌,有些不确定性。

我咨询了一些法律界人士,问类似官司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得到的结论是,后果不会很严重,因为他们的错误不是特别离谱。

很重要的是,这家公司在运营上没有大问题。做足功课后,我基本上把我能动用的钱全部动用了,去买它的股票。

我敢大量买入网易股票,最重要的是对企业花了足够的工夫,对公司、产品都有深刻了解。

投资不在乎失掉一个机会,而是千万不要抓错一个机会。在投资对象价值大于价格时出手,这不叫大胆,而是理性。花 5 元钱去买 10 元的东西,能说是大胆吗?很多人在这个时候缺乏的是理性,而不是胆量。

观点对不对取决于事实,而不是多少人或什么人和你观点一样。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够理性思考。

76 小雅:你会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吗?段永平:我投资不关注大盘,大盘对短线有影响,长线没影响。大盘我不懂,巴菲特都看不懂,凭什么我会。

任何想市场,想时机的做法,可能都是错误的。买股票,和这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是没关系的,所谓 IPO 价格的一半就是便宜的说法,没什么道理。

我关注长期,看不懂的不碰。我看生意,只关注个股。你说某只股票贵,how do you know?站在现在看 10 年前,估计什么都是贵的。你站在 10 年后看现在,能看懂而且便宜的公司,买就行了。

从 5 年、10 年的角度看,宏观的东西对公司的影响要比想象的小得多。

多数人的问题是:算得太多而想的太少。拿点小钱试试没啥不可,但你想试的是什么?市场的走势。

很多人管他们自己叫投资,我却说他们只是 for fun,他们很在乎别人满不满意这家公司,真正的投资者绝对是 “目中无人” 的,脑子里盯的就是这个企业,他不看周围有没有人买,他最好希望别人都不买。

“会卖的是师傅” 是交易思维

77 小雅:什么时候该卖出股票?

段永平: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卖好。

当我买一只股票时,一定会有个买的理由,同时也要看到负面的东西。当买的理由消失了,或重要的负面东西增加到我不能接受的时候,我就会离场。

理性面对市场波动,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自己的投资理由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买的时候认为至少值得价钱,到了以后应该很认真地再研究一下。

太贵了,有时也会成为离场的理由。一般来讲,“市场形势” 很好时,大概就是卖股票的时候了。

不过,如果真是特别好的公司,稍微贵一点未必应该卖,不然往往买不回来,机会成本大。

我卖的都是因为对公司还不够了解。创维我们赚到不错利润,是因为不太好卖,涨的还挺快。

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 20 亿,也可能 20 亿多一点,不太记得了,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 5% 的时候停的。

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我们就没有再买。后来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

当达到基本目标价以后,对其价值的判断还是挺重要的。

比如,我对网易后来的发展花了很多时间,不然,没可能大部分拿到 120-140 倍才卖,0.8 美元买网易股票的不单是我一个人,但坚持持有到 100 美元的就不多。

78 小雅:持有还是卖出,是否还要考虑时间成本?

段永平:股票或公司是有时间价值的,这就是 “折现” 的魅力。

比如我觉得苹果早晚是 1000 块的股票,但可能需要 3 年,如果今天有人愿意 800 块买,我可能就愿意卖了。

但如果当年我觉得,网易在 10 年以内是个 50 块以上甚至 100 块的股票,如果有人出 10 块钱买,即便当时市值是 5 块,我也是不肯卖的。

未来现金流的 “折现”,你把 “折现” 两字忽略掉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我告诉你苹果有一天会到每股 10 万块,但要一万年,你买不?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我最早买网易大概平均价在 1 块左右,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 30-35 左右。

以前网易每一次到目标后,我都认真重新评估一次。在持有的这 8 年到 9 年当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就是用这个道理抵抗住诱惑的。

其实中间也买卖过一些,但是很小一部分。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 GE 和 Yahoo。我会一直保留一些网易的股票的。

万科到了基本价以后,没有重新评估就卖了,少赚了很多。

股票掉的时候,也是一个动力去重新评估自己持有的股票,看看买的理由是不是有变化,比如买过 UNG,认真看过后发现买错了,就斩仓了,不然的话,留到今天要多亏几千万。

79 小雅:投资人经常说,卖比买更难,会卖的是师傅。

段永平:所谓价值投资者的买卖,都是和价值有关,和成本是无关的。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

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就是 “我已经赚钱了”。不然,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买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

会卖的是师傅,骨子里实际上考虑的是市场价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想这么做的人,关注的是市场对这个股票的态度,而不是专注在企业的生意上。

真正理解的公司,买和卖的决定,其实是差不多难度的。

比如,我曾赚过松下股票的钱,7 块钱买的,涨到 20 多块卖了,放了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

因为我是做这行,我做企业的很多理念来自于松下,我也拜访过他们公司,也知道他们的缺点和优点,觉得这个公司不可能再低于 7 块了,而 20 块让我觉得可买可不买、可卖可不卖。

所以,你做的投资,都跟你过去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跟你能搞懂的东西有很大关系。

你的判断跟市场主流判断没有关系,两者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我判断的是它的未来,而市场是要等企业情况好了才会把价格体现出来。

80 小雅:巴菲特说,永远不用考虑卖出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

段永平:他确实说过,可他老人家到现在为止,没卖过的公司也是极少的。

我觉得巴菲特说这话的潜台词是,对于伟大的公司,市场往往不会给一个疯狂的价钱,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有一点点高估就卖出,可能会失去买回来的机会。而且,在美国,卖出要交很高的税,不合算。

跟巴菲特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81 小雅:你怎么看巴菲特?段永平:老巴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是发自内心的的对人好,对人诚恳。

他很睿智,任何复杂的问题,他一两句话就说到本质了。

这么睿智,这么成功,又对人这么好,中国企业家里我基本没见过这样的,美国企业家里也极少。

82 小雅:你跟巴菲特午餐,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段永平:巴菲特离开的时候,他的司机开了一辆特别像卡车的车过来,他老人家身手矫健的爬了进去,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虽然知道他不是个奢侈的人,但是也没想他开这种车来。他家我也去过,不是豪宅,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见完他回去,我太太也这么对我讲:“你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我说,对啊,确实是这样。

我们见到有钱人很多,但是见过他这种平实的人很少。我回国之后,看到一些稍微有点钱的人非常飞扬跋扈,包括吃饭,对服务员的态度,差异都非常大。

巴菲特对服务员的态度非常好,这不是做给我看的,他不需要做给我看。

这么成就的人,这么谦虚、平实、和蔼。他的幽默我们不一定可以学会,但是谦虚总可以学得会。

83 小雅:有时发现一个好目标,手里没钱,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段永平:我问巴菲特一些其他问题时,他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问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

他说,他只希望富一次,如果借钱,可能会变成两次、三次富有了,然后又穷回去了。他这话的意思是要少犯错。

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

84 小雅:你主张不贷款,不用 margin,错过了机会怎么办?段永平:贷款和用 margin,赚的时候快,赔的时候更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湿一回鞋就湿一辈子,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

有些机会总是要错过的,只要保证抓住的是对的,就足够了。我们过去的大部分竞争对手都消失了,我们还健在,道理也许就在此。

85 小雅:你有问巴菲特,他犯了什么错吗?

段永平:有。他说他犯了很多错误,比如说 10 多年投资一家公司,本来只值 4 个亿,但他用了 40 亿。现在这家公司的价值是零,已经破产了。

他说,投资犯错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少犯错,而且也不是说某一个项目做得漂亮就行。投资就像打高尔夫,要是每一个都打得很好,那就不好玩了。高尔夫主要是要看整个成绩,而不是看某一个部分。大部分人都更关注为什么你这一杆打得这么好,其实高尔夫是用全场来计算成绩的。

我们有时候过于注重某个案子的成败,往往忽略了整体的东西。

86 小雅:有时候有钱,找不到项目,怎么办?你有问过巴菲特,空仓的时候该怎么办吗?

段永平:这个问题在没见到他的时候,我就想清楚了,投资跟你空仓和满仓没有关系。

空仓的时候,也不能买你不懂的股票,空仓就是闲着。我们发现,最难的事情是什么都不做。

巴菲特说,他在有钱的时候,犯的错误最多。

空仓是件困难的事情,手里拿着很多钱的时候,确实容易犯错误。其实没有人是真正空仓的。空仓这个概念我不懂,是个投机的说法。

巴菲特几乎没有空仓,可能有过一次,第一只基金结束的时候。

87 小雅:1969 年,巴菲特认为市场估值太高宣布解散公司 “退休”,这一休息就是 5 年。

段永平:如果你认为该减少一些的话,为什么不是全部(减掉)呢?如果你觉得你拥有的公司太贵了,你就该都卖了,除非留点做纪念,不然留一部分赌市场再涨一点吗?

老巴当年不干了,是因为实在找不到自己敢买的公司,拿着大家的钱不舒服,所以就干脆解散了。

买航空股是 “抄作业” 吗?

88 小雅:你跟巴菲特见面,除了聊投资,还聊了什么?

段永平:我们还会聊到高尔夫、桥牌和女朋友,还有我们公司的情况。

我们公司这么多年做的也不错,但是我们不想上市,我觉得上市对我们不好。

巴菲特提到,他认识的一位企业家,宁愿自己的身家缩水一半也要让企业退市。这对我来说很震撼,对于上市是否是一个错误,他没有肯定或者否定,但是从很侧面的角度给了我很大的肯定。

89 小雅:跟巴菲特聊完天之后,你采取了什么投资行动?

段永平:我曾经买过两只航空股,我想象这么多人坐飞机,应该是很有空间的。但是巴菲特却说,这是个 tough business (困难的生意)。

后来,我自己明白了,“航空业没有差异化,只能打价格战。” 我卖出了其中一只,避免了不少于 5000 万美元的损失。

因为航空公司的产品难以做到差异化,没办法赚到钱,长期来讲,没有投资价值。这是巴菲特教我的,省了我好多钱。

因为不了解,没有赚到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

如果你不了解也敢投,第一,你也守不了那么久,80 块买的,可能 100 块、120 块也就卖了,其实你也赚不了钱;其次,如果你四处这么做,可能早就亏光了。

90 小雅:但你今年 4 月还是买了达美航空,为什么?

段永平:从买入 = 持有或者持有 = 买入的角度看,我当时买入航空公司,其实等于卖了苹果去买入航空公司,虽然我是用最近多出来的现金。从 10 年或更长的角度看,似乎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但好奇使然,我还是认真看了看老巴买的原因,似乎也觉得蛮有道理,所以买了 1% 的 Dal(达美航空),纯属好玩。可能疫情之下,有点时间看看。

和上次重组以前比,现在几大航空公司实际上已经是有点准垄断了,所以在可见的未来,商业模式也还是不错的。航空港的投资很大,新的竞争对手很难进入。

另外,买入也表达一下我对人类战胜病毒的信心。

91 小雅:有人说,这是跟着巴菲特 “抄作业”,抄错了?

段永平: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老巴买什么就简单跟进的意思,不然就已经掉在 IBM 的坑里了。

事实上,老巴买了 IBM 之后的这些年,我一直想看懂 IBM,但看来看去,都觉得老巴也是可能会犯错的。但是,不管老巴干什么,都值得我关注一下,至少好奇一下为什么老巴会做这件事情。

航空公司当时看确实有点意思,这个生意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完全靠价格竞争、没有差异化的生意了。如果没有这次疫情,这几家大的航空公司应该会是非常赚钱的。

这次疫情似乎像是个降维打击,如果认为疫情早晚会过去,某些航空公司一定能够挺过去的话,目前显然是个买入的机会。至于谁能挺过去,那就要靠自己搞明白了,搞不明白最好离的远远的!

92 小雅:巴菲特买了 4 只航空股,你为什么挑了达美?

段永平:老巴就是四家都买,但 Luv 和 Dal 买的多一些。这四家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西南似乎最健康,但上升空间最小。Dal 企业文化也还不错,安全性也差不多。

93 小雅:巴菲特表态卖出航空股之后,你公开说有些难以理解。

段永平:我(当时)对老巴清空航空公司是有点意外的,因为他刚刚说过他不会卖航空公司!这时候卖就等于把粉丝套进去了,有点难以理解。

感觉他在说不卖的时候其实已经决定要卖了,而且还是先把达美和西南卖到 10% 以下,为后面进一步减持方便而准备,也算活久见了。

我对老巴为什么卖航空公司没有兴趣,我只是对他这种卖法感到不舒服而已。刚刚对媒体说完不卖接着马上就卖了,而且是用了点技巧去卖的。

而且他(当时)也没解释为什么说不卖又卖了的原因。他只是解释了为什么卖的原因,而且有些原因在他买之前就一直存在的,这也是费解的地方。

当然,这个世界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多一件也不是个事情。我们自己也确实买了一些达美,起因也是因为老巴买了后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94 小雅:你后来理解巴菲特为什么卖了吗?

段永平:我觉得老巴可能对病毒非常悲观,毕竟没人面对过这种情况。

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老巴干或说过任何逻辑不通的事情,这次感觉有那么一点点,而且这次还感觉到老巴有一点点恐慌,真是不容易。

逻辑上,一开始确实想不明白他为什么是用这个办法卖的。我目前能够想到的唯一符合逻辑,大概就是,在他说不卖时,他是认为疫情没什么了不起,因为美国整个政府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结果事情变化太快,有点吓着了。

(美股)熔断是 3/9,12,16,18 号,他接受采访是 3/10 号(13 号播出),加州最早开始 Shelter in place (政府要求人们呆在家里)。9 号时,他可能没意识到那么严重。

我觉得,大概率他老人家在那个礼拜里改变了主意,做出了卖掉航空公司的决定。

从几次熔断他都完全没有加仓也可以看出这点,老巴手里可是拿着大把现金啊。

我完全能理解他厌恶风险,所以走为上的想法,因为航空公司确实有风险,我也是抱着小赌怡情的态度买了一点点,而且我是基于我自己对疫情的理解,认为航空公司应该可以很快恢复一定的客流,不至于破产。

老巴多次证明最后他都是对的,但老巴确实也犯过错误,未来几年会很有趣哈。无论如何,我依然很尊重他老人家!

95 小雅:你起初还说不会卖出,但最终选择卖出,当时是没看懂,还是看错了?

段永平:我持有达美的成本在 22 左右,本来想,亏赚无所谓了,拿到年底再说。

我起初依然认为,如果疫情是个会不太长时间能过去的问题的话,活下来的航空公司是有很大机会的。我管的所有投资中,大概有 1-2% 投在达美上了,我依然觉得这些钱不会打水漂,一年内就应该能见到结果了。

但我难得因为投资睡不好觉,拿着航空公司确实不踏实,总有想不透的东西。尊重老巴得想法,所以,我也找机会撤了。

不是看不懂,是看到了没必要的风险。我的观点没变,觉得达美和西南是最有机会活下来的航空公司,但没人知道最后疫情会导致人们的消费习惯变化的趋势。

我对找到办法对付疫情是乐观的,但无法知道什么时候以及最后会用什么方式来结束或共存。持有航空公司难受的地方是,不知道时间到底站在哪一边。

持有苹果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股价怎么掉都不会介意。还好我的大部位是苹果而不是航空公司。好吧,小赌怡情,愿赌服输!

96 小雅:巴菲特说,他卖出航空公司,是因为认错了,他的评估出现了错误。买入的时候,按照他的计算,买的很值。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自己判断错了,航空公司的生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段永平:是的,我就是看完这段后也决定跟卖了。我同意老巴的观点,这个生意变了。不过,老巴动作快,我这次慢半拍,现在才卖了一半,估计还要一个多月才能卖完。

97 小雅:既然已经发现错了,为什么不一次卖掉?巴菲特说,如果不想持有 100%,就连 1% 都不该持有。

段永平:刚开始决定卖的时候,似乎很多人都在卖,所以我决定等一等。确实量大了一些,想跑也跑不掉,让溃逃的先跑,我慢一点没关系。

发现错了,是表明这不是我想长期持有的公司,不符合 “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都很好” 的标准,要找机会离开。

不过,撤退也不是溃逃,估计达美也不至于马上破产,所以每天卖一点应该没大问题。计划下次出财报前基本清理出场。到目前为止运气还不错,居然还略有盈利。

98 小雅:后来航空股又涨了不少,应该继续持有吗?

段永平:新冠传染性比 SARS 要厉害,似乎短期内也不会像 SARS 那样消失,而且以后出现这种病毒的频率是有可能增加的。如果不到 10 年来一次,航空公司这种生意模式会非常辛苦的。

99 小雅:你想把航空股换什么?

段永平:决定换点 brk(伯克希尔哈撒韦)。另外,我还一直蛮喜欢 Disney,前段时间终于有机会买了一些,这也算是收藏伟大公司的一点点进展哈。

老巴说,他是个伟大公司的收藏者。我觉得 Disney 应该是个可以被收藏的伟大公司。

100 小雅:大家都说你是中国巴菲特,你跟巴菲特的理念有差别吗?

段永平:我们骨子里的东西是一致的,差别无非是水平。

这么多年,他对投资的理解,包括在变化的时候信念的坚定度比我更强,包括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对企业的理解,他都比我好。

101 小雅:你跟巴菲特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段永平:我在电子邮件里说,我跟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买股票就像买一个公司的一部分,买股票就要长期持有。巴菲特回信说:“你说的就是我当年跟本杰明。格雷厄姆学的,正是这个理念改变了我的看法,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认为,学巴菲特最重要和人们能够学的东西,其实是他不做什么。绝大多数人学的是相反的东西,就是他在做什么,那是没办法学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

巴菲特说,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有多大要重要的多。

当然,能力圈的大小也是可以学的,但那是每个人自己的经历,包括学历等,巴菲特不教这个。

102 小雅:如果巴菲特要买你的公司,你卖吗?

段永平:我不卖,因为价格高了对不起巴菲特,低了对不起我们的股东。经营企业比投资容易

103 小雅:经营企业和做投资,哪个更难?

段永平: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两者没什么本质差别。

但我个人认为,经营企业还是要比投资容易些。经营企业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的机会小。

而投资总是需要面临很多新的东西和不确定性,而且投资人会非常容易变成投机者,去冒不该冒的风险,投机者要转化为真正的投资者,可能要长得多的时间。

104 小雅:企业家做投资,是否更有优势?

段永平:做过企业家的人,本来有一个优势,更容易看懂公司,更容易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

但我认识的很多企业家,对股市并没有任何认,大多数人是不碰股市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懂。不懂不碰就是好的投资者,哪怕一点都不碰也是对的。

105 小雅: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投资?

段永平: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做投资,只要你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价值在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并不认为 “只有’某种人’才可以投资”。但适合投资的人的比例应该是很小的。

一个人是否了解一个公司能否赚钱,和学历没有必然关系。无论学历高低,一个人总会懂些什么,而你懂的东西,可能有一天会让你发现机会。

我自己抓住的机会,也好像和学历没什么必然联系。比如,我们能在网易上赚到 100 多倍,是因为我在做小霸王时就有了很多对游戏的理解,这种理解学校是不会教的,书上也没有,财报里也看不出来。

我也曾试图告诉别人我的理解,结果发现好难。又比如,我当时敢重手买 GE,是因为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跟踪 GE 的企业文化很多年,我从心底认为 GE 是家伟大的公司。

可能是因为投资的原则太简单,而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的吧。什么是 “简单” 的 “投资” 原则?就是当你在买一只股票时,就是在买这家公司!简单吗?难吗?

统计上,大概 80-90% 进入股市的人都是赔钱的。如果算上利息,赔钱的比例还要高些。

许多人很想做投资的原因,可能是认为投资的钱比较好赚,或来的比较快。

106 小雅:刚毕业的学生,是否最好不要直接进入投资领域?

段永平:也没啥不可,但对企业的理解自然会弱些。但只要你热爱你干的事情,又知道自己的弱点,慢慢学习总是会明白的。

我号称很有企业经验,但也是在经受很多挫折之后,才觉得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比较好了。

如果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我唯一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第二篇 企业管理

不存在弯道超车的企业

107 小雅:经营企业,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段永平: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前者是 “道”,后者是 “术”,“道” 是先于 “术” 的。

只要方向是对的,方法笨一点,也只是做得慢一点,不会走错路。做得不好的企业,往往是因为犯了一些比较大的错误,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但一件事情的对或错,本身就很难判断,判断出来后做不做,执行起来也难。

我在美国的时候,去机场接一位步步高的同事,估计要在机场等一个小时,所以在机场停车场投了一个小时停车收费的币,结果,那位同事提前半小时就来了。

这就有个问题:多投了半个小时的币,是继续在车里等这半小时,还是浪费多投的这半小时的钱?结论不言而喻的,肯定是开车走人。

但在实际决策中,很多人都犯继续等下去的愚蠢错误,这个事情我已经投入了几千万呀,为了救这些沉下去的成本再投入几千万,明知事情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下去,结果自然败得更惨。

对的事情要坚持,不对的事情,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做,都要叫停。

108 小雅:你怎么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段永平:我们公司对一件事情对错的判断标准,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本分、诚信、品质、消费者导向等。如果不能判定这件事情是对的,我们可以列出哪些是错的。这样,理解和执行起来就容易些。我们企业之所以活到现在,并且还活得还好,是因为我们少犯了许多错误。失误率少,成功的机会就大,我做投资也是这样。

如打乒乓球,偶尔打几个好球是正常的,但失误几个也就一样了。失误少的一方,肯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109 小雅:有时候,人们明知对错,但是选择利益。

段永平:中国人的文化是 “利益” 文化,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为了获取利益,可能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但偏偏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不对的事情做的很好。

结果会怎么样呢?短期里可能会取得成功,但长期来说,他们必定会失败。

110 小雅:怎么看待中国企业爱弯道超车?段永平:Alaska 有句话,shortcut is the fastest way to get lost(捷径是迷路的最快办法。)

不存在什么弯道超车的事情,关注本质最重要!不然即使超过去,也会被超回来。

做什么事情都要慢慢地快。例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的目的是安全抵达目的,而不是快速抵达,为求速度把企业做死是不划算的。

好多高手与泰格・伍兹打高尔夫,最后一杆几码距离就是推不进,不是技术的原因,是没有保持平常心,老想着这一杆推进去了就是冠军了,就可以赢伍兹了。

伍兹的厉害处就是,就想这一杆该怎样打就怎样打,所以就赢多输少了。

做企业也是一样要有平常心。企业发展出现一点挫折或取得进步都是正常的,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企业家的致命缺陷

111 小雅:成功的 CEO,有什么过人之处?

段永平:很多所谓厉害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老老实实做该做的事情而已,单看每件事情,是很难看出来他们厉害在哪里的。

另外,有时候必须决策时,不决策也是重大决策失误。

112 小雅:CEO 的致命缺陷是哪些?

段永平:没研究过。但我读中欧时曾经看过,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 integrity(诚信),违背 integrity 的品质,可能会致命的吧,时间足够长的话。

113 小雅:你怎么评价马云?

段永平:马云内心深处是有个江湖的,他是个武林高手。提到他,我总会想起那个面对一堆偷井盖的大汉、还敢大吼一声的马云。每当想起这个时刻,我心里总有一丝感动。

我不确定如果自己面对几个大汉,我敢大吼一句。

我个人直接面对过的最需要勇气的时候,是在小霸王早期,广州有人假冒我们的商标,当时公司的法律顾问不敢去管,我只好自己提个包,假装买货的人,去卖假货的地方订了一批货,并让他们送到火车站以便人赃俱获。当时执法部门很给力啊,不然我就跑不掉了。

我没有选择的余地,但马云是可以选择离开的。

114 小雅:创业者怎么知道坚持是对的,还是错的?段永平:很简单,如果你坚持不下来了,就坚持不下来了。你坚持下来的东西,肯定是你放不下的,到时候你自己会知道。

115 小雅:怎么样选对合伙人和员工?段永平:一次就找对那是运气。主要是要有标准,该淘汰淘汰,该散伙散伙。知道错了,要有停止的勇气,越早停止,代价越小。

企业要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

116 小雅:作为营销知名的企业家,谈谈你的营销方法?段永平:营销一点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

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公司失败,本质都是因为产品的失败。

营销不好,顶多就是卖的慢一点,但是只要产品好,不论营销好坏,20 年后结果都一样。

当然,我不是说不要营销,事实上,我们营销做得很好。

117 小雅:什么是好产品?

段永平:就是用户导向的产品。我们总是说,量不重要,利润不重要,最重要得是要做对的事情,要找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想法满足。

118 小雅:怎么才能做出好产品?

段永平:我在公司内部讲鸡肋原则,就是毛泽东讲的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的原则。

我们做的产品,都是国际大公司食之无味、不想做的东西,好比是它的鸡肋,用拳头打跳蚤,它犯不着。

如果非去做国际大公司眼中 “鸡腿” 类产品,人家一定跟你拼命,尽可能不要跟那些实力比我们强很多的人做直接竞争对手。

但鸡肋也是相对的,要评估我们可能有的优势,哪怕是局部优势。

比如,DVD 产品 SONY 也做了,但是在中国这个局部,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比 SONY 大,比 SONY 更了解这个市场,在国内市场,我们的 DVD 就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119 小雅:这就是你常说的 “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段永平:所有的高手都是敢为天下后的,只是做的比别人更好。

敢为天下后,是因为你猜市场的需求往往很难,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代价十分昂贵,等别人已经把需求明确了,你去满足这个需求,就更确定。

好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后面跟进的,例如:微软从 windows 到 word,它没有哪个产品是敢为天下先的,但是一旦它发现哪个产品有市场就调以重兵进去,然后把它做成行业第一。

在我们这种所谓的中小型企业里,“敢为天下后” 的战略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性的战略。

“敢为天下后”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开市场风险,虽然很多人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其实还有很多人做了第一个吃河豚的人。

120 小雅:生产出好的产品后,怎么打广告更有效?

段永平:广告是效率导向的,瞄得最准的广告大概就是搜索类广告,最不好的广告就是夸大其词的广告,因为长期来讲,消费者是个极聪明的群体。广告能影响的消费者大概只有 20% 左右,其余全靠产品本身。

121 小雅:你怎么看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的差异化定价?段永平:价格不一致,迟早会被发现;二是客户发现能议价,会想尽办法跟你讨价还价,浪费很多时间,价格一致,会省很多麻烦。做产品,主要是要抓住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价格。

122 小雅:现在手机企业有两种模式,一是小米这种先圈用户,再通过其他方式变现;二是苹果这样,靠产品本身赚钱。哪种模式更好?段永平:首先,圈客户的角度,苹果比小米厉害。

其次,长远来看,没有什么企业是靠便宜赚钱的。性价比,都是给自己找借口。我们早年经常提性价比,直到我有一次跟一个中国通的日本人谈合作,说到我们的产品性价比高时,对方很困惑地问道,什么是性价比?日本人的词典里似乎是没有性价比这个东西的。

我之后又花了很久才悟到,“性价比” 实际就是性能不够好的借口啊。我希望我们公司不会再在任何地方使用这个词了。

第三篇 企业案例

持有苹果 9 年多,苹果三年赚 2000 亿美元的日子不太远了

123 小雅:你买入持有苹果 9 年多了?

段永平:我是 2011 年 1 月 19 日开始买苹果的,记得大概 310-320 的样子?开始时决定投 10%,后来越看越明白,慢慢就几乎都变成苹果了。

让我当时决定买苹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想明白了,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依然强大。

我发现,库克是个更好的 CEO,启用他绝对是乔布斯的最大 “发明”,不是之一哈。有了库克, 苹果的文化至少可以向前延伸 50 年。

回想起来,我还是非常满意当时这个决定的。我在 2019 年 1 月 19 日这一天又买了苹果,纪念一下 8 年前的决定。

124 小雅:市场普遍认为,乔布斯的能力远高于库克?

段永平:如果关注苹果的企业文化,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其实我在苹果上犯过同样的错误。

《基业长青》这套书专门说过乔布斯是个 “报时人”,我在 2002、2003 年第一次看苹果时,当时市值好像只有大约 50 亿美元,我受这本书的影响,没太认真看,就直接 skip(忽略)掉了。

2011 年初我突然想明白了,乔布斯不光是报时人,他也是个 “造钟人”。库克其实就是乔布斯最伟大的发明(发现)之一。库克是个比乔布斯更好的 CEO,库克更理性,同时骨子里对乔布斯的追求非常理解。想通这两点后,我就开始下手买了。

我曾经跟一个投资界的老前辈说,我认为库克其实是个更好的 CEO,老人家说,他也这么认为。

125 小雅:你也做手机,在你看来,这么多手机公司,苹果凭什么最成功?段永平:苹果很难得,focus(聚焦)在自己做的事情上。苹果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就是做最好的产品。

苹果文化的强度很强,有严格的 “Stop Doing List”,一定要满足用户,一定做最好的产品。

我们不和苹果比,因为 1000 个功能里面,有一些比苹果强,说明不了什么。就像 CBA 篮球打不过 NBA,说我们会功夫,不是扯嘛。

126 小雅:除了产品聚焦,苹果还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段永平:我喜欢苹果的理由是:

1、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

2、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注:2019 年 App Store 收入超过 387.5 亿美元,市场估计,App 利润约为 150 亿美元)。

3、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 的游戏产品类似。

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做产品和市场,往往喜欢很多品种,好处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用于上下夹攻对手的品种。坏处搞一大堆库存,品质不好控制。

单一品种需要很好的功力 — 把产品做到极致,难啊。因为难,大部分人喜欢多品种,这就跟投资一样,价值投资简单,但很不容易。做波动,往往很吸引人。

127 小雅:巴菲特卖 IBM,买入苹果,你认为,他看到了什么?

段永平:现金流,现在的现金流和未来的现金流。

128 小雅:过去几年,苹果服务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高速增长可以长时间持续么?

段永平:服务的成长是用户总量增加,加上用户单位消费直接增加以及间接增加(流量费)。我认为,以后会继续增加。

129 小雅:你关注企业文化,苹果的企业文化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段永平:所谓企业文化,讲的是什么是对的事情,什么是不对的事情,以及如何把对的事情做对。

苹果的企业文化堪称好企业文化的经典,多看看苹果的发布会或许能有所悟。

苹果不太做推销式广告,做的基本上都是功能性或场景式广告。苹果广告见效慢点,但影响深,长期的潜移默化力量很大。

130 小雅:你认为,苹果未来的成长性如何?是否能带来更好的回报?

段永平:我认为,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

当然,苹果的上升空间远不如当年的网易,可当年的网易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现在就算碰上了,对我的帮助也不大。

我给很多朋友推荐过苹果,大家都说相信我,但坚持到现在的恐怕不到十分之一了。也许只能说明,大部分人对我的信任,敌不过对市场的恐惧,哪怕都知道我还拿着苹果。

理解苹果确实不容易,我似乎从来就没让不明白的任何人明白过。

我建议把库克说过的东西都拿出来看一下,包括每次发布会都认真看一下,哪怕不是为了投资苹果,至少也可以看到一家好公司应该是啥样子。

131 小雅:苹果市值过万亿了,还值得投资吗?

段永平:我认为长期来讲,苹果未来赚的钱只会比现在多。

目前的苹果,市值扣掉净现金后,大约 8000 亿左右,年利润 500 亿左右。

如果你认为苹果未来 20 年以上的年利润只多不少,而你又没别的办法赚到 6% 以上的年利润,那你就可以买苹果了。

但如果你有大把机会长期赚到 10% 以上的年利润,你就应该把钱投到那里去,投苹果就不是一个对的决策。这也是为什么说投资是基于机会成本的。

(注:这是段永平在 2019 年 4 月 7 日的回复。2020 年 3 月 28 日,苹果市值 1.08 万亿,2019 年 12 月 28 日,苹果的现金储备为 2070.6 亿美元。市值扣掉净现金后,约为 8700 亿;2019 年财年,苹果利润 552.56 亿美元。)

132 小雅:你怎么看苹果股价下跌?

段永平:大概没多少人比我更高兴看到苹果股价掉下来了,因为这样苹果的回购价就会更低,回购的数量就会更多,未来我们持有的比例就会自然上升。

最关键的是,苹果未来的净现金流是不是还会这么厉害?我个人理解,苹果的好日子还远远没有到头呢,现在一年净利润已经接近 $600 亿了,未来 $800 亿或者 $1000 亿 / 年都是有可能的,只要 10 年内能到 $1000 亿,目前这个价钱就是很便宜的价钱!我说 10 年,一般是我认为不会超过 10 年的意思。个人认为,苹果三年能赚 2000 亿的日子应该不太远了。

(注:2019 年财年,苹果公司利润 552.56 亿美元;2020 第一财季,苹果净利润再创历史新高,为达 222.36 亿美元。)

133 小雅:如果遇到像 08 年那样的系统性风险,会卖掉一部分苹果吗?

段永平:好公司便宜的时候应该尽量多买点,岂有卖掉之理呢?

好公司是不需要卖的!找个好股票不容易,卖股票和持股成本无关,要理性思考。

134 小雅:你怎么看 5G 网络普及对苹果手机的影响?

段永平:苹果产品寿命长些,所以换机频率会低些,5G 肯定会提高现有用户的换机率,是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一个台阶。

135 小雅:你怎么看未来的科技趋势?段永平:我不太关心前沿的东西,我一般比较滞后,看懂了好的公司再投。前沿的东西,是苹果这类公司关注的,我做的是找到苹果这样的公司。

136 小雅:巴菲特说喜欢不变的公司,但看懂变化能赚大钱。你喜欢哪种公司,变还是不变,为什么?

段永平:老巴确实厉害,他看明白了苹果,而且下手很重!估计是被苹果的现金流吸引的。

老巴其实一直很花时间在思考这些年新起来的公司,他对苹果,google,亚马逊等公司的了解远超大家的想象。

他说的变化应该指的是产品,显然苹果属于要变的公司,茅台属于不变的公司。我喜欢苹果,也喜欢茅台,因为他们的生意模式都很好。

但苹果所处的行业确实是个变化很快的行业。虽然我认为苹果在竞争中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我还是会很关切哪些变化有可能会改变苹果的地位。

看好行业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正如我们不能说我们看好互联网行业,要知道,那些没活到最后的企业会有多大比例。

137 小雅: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考虑卖出苹果?

段永平:如果苹果开始为了生意而不是用户体验时,就该考虑离开了。

茅台还是茅台,10 年后人们会说……

138 小雅:你重仓茅台很早,原因是什么?

段永平:A 股我们主要是持有茅台,我迄今为止都没见过茅台的任何人,但我买茅台时非常坚定。

茅台的生意模式很好。酒这个行业确实不错,毛利高但新牌子少,其实很久没见过新牌子了,哪怕有些很有实力想建新品牌的公司,好像也没啥办法。

我认识很多喝白酒的朋友,都是除了茅台什么白酒都不喝的人。试想想,大家聚会时,说 “我们今天不喝茅台喝 xxx 酒”,估计很多人会马上说:“今天不想喝白酒……。”

社会发展带来的结果是,经济条件好的人越来越多,茅台的成长应该也是大概率的。

另外,茅台的文化也不错。如果茅台的企业文化不够好的话,茅台走不到今天的。这不等于说茅台没一点问题。企业文化不好的公司,好的商业模式早晚是维持不了的。

不是每个卖酒的都是茅台,也不是每个 “互联网” 公司都可以赚大钱的。

139 小雅:白酒行业有很多公司,你更喜欢大公司?

段永平:一般而言,大公司公开资料多,历史长。我曾经关注过一下老白干,但总觉得在当时的价钱下用茅台换老白干不太合适。

这是个典型的 “大公司” 容易了解,而 “小公司” 相对难的例子。“大公司” 就一定业务复杂吗?乔布斯笑了哈!苹果非常简单,茅台也是。小公司业务简单吗?贾布斯也笑了。

140 小雅:很多人看好茅台,但真正长期重仓的人并不多。

段永平:A 股里我从若干年前就基本只拿着茅台,脑子里总是想着 10 年后茅台会怎么样,所以也容易拿得住,回报也不错。

我并不在乎别人这一时期赚了多少钱,我只考虑自己的机会成本。

141 小雅:现在去买入茅台,是比较好的选择吗?

段永平:比较好的意思是跟你自己的机会成本比,只有你自己才可能知道,现在是不是比较好。

个人观点,现在买入,过 10 年看,大概率会比存银行好。142 小雅:你怎么看茅台的估值?

段永平:我不太懂估值,我买茅台时的时候,把负面的东西都考虑过了,依然觉得很便宜。

我一般都是满仓的,好不容易碰上的好公司,不要轻易因为价钱可能高了一点点就卖掉了。

比如,很多人问我,茅台 700 多了你怎么还不卖呢?这些人大多可能 300 多就已经卖掉了,其实一直后悔中呢。

我只是努力去想,如果我的钱投在某家公司,10 年后会如何。用 10 年的眼光看,茅台依然不贵啊,(股价)上个礼拜绿一下或者上个季度绿一下,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143 小雅:茅台酒价是否会重演 2012 年那样断崖下跌,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段永平:价格会被炒高的内在原因是真实的需求,作为股东没啥好担心的,就算价格掉下来,也会再回去的。

万一这一幕重演那一天真来了,请翻到这一页,想想内在原因,然后再多买点股票以及 53 度飞天,就像上次那样。

茅台还是茅台,生意模式刚刚的,10 年后,人们还是会说 10 年前那个价格真不贵。144 小雅:10 年后的茅台是什么样的?

段永平:其实并没有一个办法知道 10 年后的情况,但往往更短的时间更难知道,比如塑化剂问题出现时,很难知道短期会如何,但知道应该不会影响 10 年后的茅台。

有很多公司其实是很容易知道 10 年内大概率是要出问题的,比如乐视……。茅台,10 年后应该还是在卖茅台吧,你需要想什么?

茅台未来利润大概率上是会比现在高的,而且大概率是越来越高……

145 小雅:把茅台和苹果相比,如何?

段永平:茅台的生意模式不错,但对赚到的钱的处理方式不尽如人意,苹果在这方面则是完美的。从这两年两个公司出现回购机会时,两家公司完全不同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点。茅台甚至有些滑稽的地方是,分红居然还因为股价掉了而下降了。

苹果对分红和回购的策略的阐述是非常清晰的,作为股东基本可预期,而茅台则会受到非股东因素影响。

146 小雅:茅台有产能上限,苹果是没有产能上限的生意,如何看这两种生意的差异?

段永平:两个都是好的投资标的,一个可以用人民币买一个可以用美金买。他们的伟大和产能有没有上限没有太多关系。

147 小雅:你怎么看网络渠道卖 1499 元飞天这件事?

段永平: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收入。

降低了风险的意思是每个人买两瓶,比某个人买了很多好。提高了收入的意思是直接卖给零售商比给代理商的价格要好,而且名正言顺,同时还减低了腐败机会。

148 小雅:茅台酒换了董事长,企业文化或会变化?

段永平:我个人觉得,茅台的产品文化已经定型了,那么多人盯着,不会有人敢改变的。

茅台就是那个 53 度飞天,谁改谁下台哈。

国营企业的优势在茅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民营企业可能反而会因为个人的因素而有所变化。

149 小雅:如何评价茅台的金融布局?段永平:增加股东风险的有效办法,希望只是有限的很小的风险。

150 小雅:什么样的情况,茅台的品牌坏了?段永平:多推一些便宜的非 53 度酒,包括茅台啤酒和红酒,甚至茅台米酒啥的,以及茅台矿泉水、茅台酒店、茅台手机、茅台空调,加快推出的速度,五年出厂的规矩也不要了,假酒也不管……

十年后,茅台的地位就应该彻底不一样了。

151 小雅:如果给茅台的经营层提建议,你会说什么?

段永平:茅台应该学学法国红酒的做法,让每一瓶酒都成为年份酒 —— 每一瓶酒上都写明出厂年份。现在的年份在酒瓶上实在是不起眼。

红酒是特别个性化的产品,受原材料的影响,无法保持产品的高度一致性。好红酒上来的时候,喜欢喝红酒的人往往会先喝红酒。不过,好的红酒实在太贵(单位酒精量的单价),远不如茅台来的实惠。

茅台的质量文化不错,这也是茅台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季克良功不可没。

腾讯 10-15 年内一年可以赚 2000-3000 亿 152 小雅:你在 2018 年 10 月回复网友说买了腾讯,方便说一下么?

段永平:当时确实投了一些了,但比例还很小。用苹果换似乎有点不舍得,我似乎更懂苹果些,要再仔细想想。

我投腾讯和 FB,没找过任何内部高管聊,虽然我其实也认识腾讯的高管(球友)。

我投资的标准很简单: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合理价钱。所以当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不错的公司价钱也不错时,我就会有兴趣。

腾讯确实不错,长长的坡,厚厚的雪!我之前一直没买的原因,主要是懒得调钱去香港,反正钱也没闲着,再就是老想等个更好的价钱。

153 小雅:腾讯 2018 年财报中,40% 利润来自于投资,这算多元化经营吗?是否会损伤主营业务?

段永平:腾讯投资虽然确实有很多是财务投资,但多数还是蛮相关的,他们大概也不是为了多元化去投资的。而且他们这种投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主业,但他们的主业确对他们的投资经常是有帮助的。

感觉产品上腾讯不算多元化的,他们的绝大多数产品间或多或少都是有关联或者是内在关联的。投资上似乎有点散,但仔细一想似乎也大多是有关联的。至少他们不是在追求多元化吧?

154 小雅:在你看来,什么才算多元化?

段永平:我不知道多元化定义是什么,看着像是在同一个老板管理下的业务之间关联度很小的东西。苹果的各业务之间高度关联,显然不是一般所说的多元化。155 小雅:有些多元化,是这里做不好,换另一个事情能不能好点?

段永平:实际情况是,多数可能会是因为在某个地方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厉害,想做更多的事情,不小心就跑到能力圈外面去了。

有时候试一试也没啥错,这其实还是蛮难划一条特别清楚的界限的。很多人的所谓多元化,大概都是因为生意而去的,什么好赚钱,就跟着去做点啥,和自己原来的用户群没啥关系。

举个例子:如果腾讯开始做房地产了,那就叫多元化,但如果他们买块地给自己员工盖宿舍或建自己的办公楼就不算。

又比如,有人因为自己爱好开了个网站,虽然和他以前干的事情不完全一样,也不知道在不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这依然不算是多元化,但可以叫做创业了。156 小雅:腾讯的 pe 高达 37 倍,是不是太贵了?未来 10 年的增速是否能支撑?

段永平:37 倍 pe 确实不便宜,这是和其他的好公司比,比如茅台或苹果。

说明大家对微信的期望很高啊。没有所谓对大家都合理的增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成本。我觉得 10 年内能保持 15% 就很好了。

(小雅注:该问题于 2019 年 3 月 27 日回答。根据 2019 年财报,腾讯每股收益 9.856,2020 年 3 月 28 日,腾讯报收 382.4 / 股,静态 pe38.8 倍)157 小雅:从未来十年来看,腾讯还有很多潜在的价值没在利润上体现出来?段永平:马化腾人不错,而且年轻,微信及微信支付的影响非常大且深远,尤其是微信支付。

不过,微信支付到底会咋样,还是蛮复杂的。fb 做加密货币是打算做几十年的,苹果信用卡非常非常好用,感觉有了苹果信用卡后大概不会再用别的信用卡了。在中国,可能 99% 的场景都已经不用现金了……,未来的支付市场会很有意思。

158 小雅:对你来说,腾讯多少市值是合适的?

段永平:合适价钱的意思就是,相对于你自己的机会成本而言合算的价格。比如当年我觉得若干年后苹果应该能赚 500 亿以上,当时 3000 亿市值就是个合适的价钱,我就不再等更便宜的价钱了。

市值是别人愿意出多少钱买这家公司的意思。我不知道别人愿意出多少钱买这家公司,所以我不知道腾讯能到多少市值。

不过,我认为腾讯这家公司大概率 10-15 年内一年可以赚 2000-3000 亿人民币,愿意出多少钱买这家公司,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机会成本。

我觉得 10 年后回过头来看,腾讯赚的钱(我买的份额占的比例)应该比存银行的利息要多。(2019.3)

159 小雅:茅台、腾讯、阿里如果选择投资的顺序,你会怎么选?

段永平:这主要取决于你真的懂哪个。先假设他们都是非上市公司,如果你能从未来 10 年或二十年回到现在,你会选哪个?

如果完全不知道,那就一个都不要选。如果觉得他们都很好,但你自己分辨不出来,那就都买些?

160 小雅:你怎么看数字货币?

段永平:这个东西目前还处在不明觉厉的阶段,几十年后大概率会是个厉害的东西。传统银行会是这个变化的一部分,很可能有的银行会因此活得更好。

161 小雅:这会冲击实体银行吗?

段永平:移动互联网会对传统银行造成冲击。也许再有 10 年就能看到变化了。

我不认为实体银行会马上消失,但未来银行很可能和现在很不一样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太多的东,包括银行。

162 小雅:巴菲特投了很多银行股,你基本没有,为什么?

段永平:因为我还不懂,总觉得不踏实。

我投了一些和 internet 相关的公司,巴菲特没投过,因为他不懂。他认为可口可乐是人们必喝的,我认为游戏是人们必玩的。

买 Facebook 不买亚马逊的原因

163 小雅:你还买了 facebook?

段永平:这些年,我认真买了不少苹果和茅台,后来增加了一些腾讯和 facebook 以及不太多的 google, 如果拼多多不算的话。164 小雅:你投资 FB,认为它未来大概率 5-10 年净利润达到 500 亿美金左右,逻辑是什么?

段永平:就是觉得生意模式很好,企业文化也很好,扎克伯克还那么年轻,这个公司还会有不错的成长空间。

FB 原来的使命是 “连接世界”,但没有注意隐私。现在使命不变,但注重隐私已经是前提了。好公司犯错误时,往往是买入的机会。

165 小雅:在好公司犯错误的时候逆向买入,当年买网易也是这样吗?

段永平:我从来没认为我投网易是逆向投资,我投苹果或茅台也不是为求稳。

我投资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在我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找长期回报较高的公司去持有。

我当年买(网易)的时候就是觉得他便宜,其实也不知道如何估值,但知道他们未来会有很好的盈利。当时卖的时候大概赚了 100 多倍,如果没卖到现在可能有 500 倍了。所以不要轻易卖掉好公司。166 小雅:你的持股名单上没有亚马逊?

段永平:我知道 amazon 是家伟大的公司,但也不知道应该值多少钱,不过未来他们一年赚 500 亿或更多似乎不是件太困难的事情。换来换去这种事情难度比较高,少做为佳。

我在网上看到,74% 的美国人民的买东西的首选已经是亚马逊了,新零售确实很恐怖。不过,这个行业非常有可能会变的赢家通吃,或者是几个大头垄断,很多企业搞的现象也许持续不了太久。(2019.3.21)

167 小雅:以前谈起亚马逊时,你曾说,那是长长的坡,但上面的雪不太厚。现在的说法,似乎你比从前更看好亚马逊了?段永平:是的,我对 amazon 的认识有些改变,确实觉得这个公司企业文化和生意模式都很厉害。以前对 amazon 的生意模式不太有概念。

碰上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感觉是要非常好的运气的,但运气背后有很厚的企业文化背景。

搜索最后变成 Google 的好的商业模式,所以肯定不能简单地说搜索是个好的商业模式。

手机在苹果手里就是个极好的商业模式,在我们手里也是,但很多做手机的公司都倒下了或者根本做不起来。酒也是个典型的例子,茅台厉害不等于酒都厉害哈。

大部分 “电子公司” 可能都不值得投资

168 小雅:有人说,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普遍负债率高,不算是好的生意模式,段永平:房地产行业这个说法太泛了,负债率高,并不一定就是商业模式不好。银行的负债率就很高啊,但有的银行就不错。就像说电子消费品这个行业生意模式好不好一样,没办法得出结论的。

电子消费品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苹果就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而其他的企业就非常不容易。169 小雅:电子行业竞争激烈,那些可以胜出的公司,最重要的基因是什么?

段永平:一般来讲,大部分 “电子公司” 可能都不值得投资,因为生意模式一般都不会太好。

没有差异化的产品是很难长期赚到大钱的。苹果之所以赚到大钱,是因为苹果是卖 iPhone 的,其他同理。

所谓差异化,就是用户需要但其他竞争对手满足不了的某些东西。

170 小雅:将来很多行业机器会取代人吗?段永平:我不知道。但是机器肯定越来越强,人已经在围棋上输了,做投机你也打不过机器。但是在投资上,机器永远打不过人,因为机器看不懂公司。

拼多多可能十年后跟淘宝平分天下

171 小雅:你投资拼多多的逻辑是什么?段永平:我不投早期,只投上市企业,投黄峥是因为个人原因。

我和黄峥 10 多年的朋友了,我了解他,我信任他!黄峥是我知道的少见的很有悟性的人,他关注事物本质。

买进拼多多相当于押注于黄的进化,给黄峥 10 年时间,大家会看到他们厉害的地方的。

也许 10 年后人们会发现,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172 小雅:你还会继续买拼多多吗?

段永平:当时投拼多多,只适合以风投的眼光看。所以我一直不建议大比例投入。

后来上市后,我又象征性买了一点。现在我已经有不少了,但我还是想再多买些。我已经好些年没有买公司的欲望了,但我觉得有机会的话,我会多买些拼多多。

我相信企业文化的力量!拼多多股票 10 年内我是不会考虑卖的,但有机会我会继续买。

173 小雅:拼多多应该怎么估值?

段永平:我投的时候,根本还无从算起。唯一我觉得可以做风投的理由就是,在这种成长情况下,我相信他们的好文化最终会有不错的概率,会带来好结果。

这里风投的意思是:这么一帮人,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个生意模式,如果一直这么发展下去,10 年后跟淘宝平分天下还是有可能的吧?如果他们做到了,股东回报自然高。

从财报看,拼多多要赚钱似乎不难,只是没必要急着赚钱而已。

未来拼多多这个流量,怎么着一年 200-300 亿(人民币)的利润,似乎不应该是问题吧?至于应该什么价买这家公司,不是我可以回答得了的。

我懂得不多,但知道流量经常是很值钱的。他们流量很大,而且都来源于看得见的生意,所以变现不是问题。我相信,他们本分的文化会让他们找到非急功近利的办法的。

174 小雅:你用过拼多多吗?

段永平:投资的时候没有用过,但前段时间回国时在拼多多上买了些东西,没经历不好的体验。

举个例子,这次回去忘了带冲鼻子的瓶子和盐(对付过敏用的),去商店也没找到,在拼多多和另一家电商上找到了,拼多多只要两天就到货,还稍微便宜些,就买了,东西和我原来用的是一样一样的。

我还没空去自己体验过迪斯尼的感觉,但 Costco 的感觉有了。

175 小雅: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搞新零售,你怎么看?

段永平:没太关注过这个名词,你是说像拼多多这种电商吗?目前 74% 的美国人民的买东西的首选已经是亚马逊了(今天网上看到的),所以说新零售确实很恐怖。

不过,这个行业非常有可能会变的赢家通吃,或者是几个大头垄断,很多企业搞的现象也许持续不了太久。

176 小雅:拼多多跟你买的苹果相比,谁更有吸引力?

段永平:从 10 年的角度看,拼多多显然机会大些,但风险也大些。

177 小雅:跟网易比呢?

段永平:它跟买网易不同,我非常懂游戏,当时非常确定他们将来会赚很多钱,不知道的只是到底能赚多少。

对拼多多来说,我目前的水平依然不知道他们未来能不能赚到符合目前市值的利润。

当初我投拼多多时就不知道最终他们能不能赚钱,现在看了一下数据后依然还是不知道,但显然他们的影响力已经大了非常非常多了。我现在觉得他们能做出来的机会比三年前大了许多。178 小雅:投资拼多多的风险在哪里?

段永平:我要知道就不是风投了。

犯错案例:特斯拉是利益导向的公司

179 小雅:你在投资上犯过什么错误?有什么经验教训?段永平:我在投资上犯过错,但没有犯过大的错误,投机犯过。

投机百度的时候被 short squeeze(夹空)了,亏了 1 亿~2 亿美金。

经验教训就是要学习老巴:想不通的我不碰,肯定会错失很多好机会,但是保证抓住的都是对的。要遵循老巴的逻辑: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 的人投资都是 focus 在市场上的,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 focus 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挣钱的。

我以前犯错,可能是因为做了错的事情,也可能是在做对的事情过程中犯的错。以后我犯的错,大概绝大多数会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上的问题。

180 小雅:你投了万科,很快卖掉了,这是个错误吗?段永平:不是。我买万科的时候,才 2 块多钱,当时觉得这个股再怎么样也值 10 多块,2 块多钱没道理,后来涨到 10 多块的时候,正好那时候有别的需求就卖了。从目前的结果看,证明卖错了,因为现在 20 多块了,少赚了一倍,但是后悔吗?不后悔。再涨不涨跟我也没关系了,因为我刚好需要这个钱。因为我人不在国内。我买的时候有一个基本了解,这个股票值这么多钱,到了这个价格时,我觉得已经满意了。其实这只股票还该不该涨,我不知道,这跟基本面有关,我没有很好的研究。我卖万科,并不是意味着它超值了,有很多人跟我一起买万科的人,他们还留着。

181 小雅:你有没有赚了钱,事后却发现事实或逻辑搞错了?段永平:特斯拉就是典型哈。我们曾经买过不少特斯拉的股票,但买了特斯拉车后,就变得不喜欢这家公司了。

认真想来,当年的 GE(通用电气)也算是买错了,放在今天我大概会做不一样的决定。

我们在 GE 上的收获也还是不错的,好像是 9-6 块买的,20 出头卖掉了。卖的原因是,我突然发现,GE 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182 小雅:特斯拉的问题是什么?

段永平:我买了特斯拉车后,发现有不少小毛病以及一些不太小的毛病,而且了解到他们居然明确表示,目前不想改进,因为车反正也不够卖。

我对这家公司不再信任,也看不出他们怎么能够赚钱,虽然每次他们需要融资时,财报就会突然好一下,这有可能是选择性记忆。

我不看好特斯拉,是我后来看到的那些问题,他的 culture(企业文化)很糟糕。

我如果认为一家公司不诚信的话,我就不碰了,比如特斯拉。禁区大概主要是两个:生意模式不好,企业文化不好。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在我眼里,特斯拉是一家价值为零的公司,迟早要完。运气不会一直在的,做对的事情最重要。苹果带给我们的回报足够好了。

183 小雅:你怎么看马斯克?段永平:芒格说,马斯克是个被证明了的天才,他的 IQ 可能是 190,但他自己认为他是 250。但是 run a company,you must be rational(经营一家公司,你必须要理性!)。

现在看来,他干的事情有时候真是 250 啊。Musk 的天赋有时候可以做一个不错的报时人,但他太享受报时了。

184 小雅: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段永平:不合适的人管理公司的风险,很多时候是难以控制的,结果公司很可能就会垮掉。

企业文化比较好的公司,往往会更快发现问题,纠正的机会会大很多,存活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不过,无论如何,特斯拉是我犯过的最帅的错误,买错的股票还帮我们赚了大好几千万。

这些年我真是 “乌鸦嘴” 啊,说谁不行,谁最后差不多就是不行啊。内在的原因是,我在投资时总是尽量避开那些我觉得未来要出问题的公司,就是那些利益导向的公司。

特斯拉的利益导向体现在 Musk 的个人野心上,感觉他是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或者他可能就是个大孩子,为了得到关注会不择手段。只要时间足够长,麻烦也会足够多的。

185 小雅:A 股有个给特斯拉供应电池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你怎么看?

段永平:这类产品差异化小,变化快,建立护城河有点难度。

卖出案例:GE 的企业文化跟想象的不一样

186 小雅:GE 发生了什么,让你发现不一样?段永平:GE 以前的文化是我喜欢的,GE 的 integrity 是在所有东西之上的。我也曾经买过不少 GE 的股票。

我是看着《基业长青》的书和韦尔奇的书买的 GE。我做过企业,书中的这些东西不是靠编就能编出来的。

杰克韦尔奇说,他们的企业文化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integrity(正直)。

后来卖掉 GE 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天我去 GE 的公司主页看了一眼,发现根本找不到我在杰克韦尔奇书上看到的他对 GE 文化的描述,当时的 CEO 居然有 “去韦尔奇化” 的倾向。

加上这家公司的生意实在是太复杂,再就是,我有点怀疑这家公司 cooking book(修饰财报),因为他们的 earring(盈利)老是刚刚好。

我觉得当初买 GE 是欠妥的,所以我就统统卖了。

我一直说,从来没见过企业多元化成功的例子,GE 是个例外。现在看来,时间长了都不行哈。

后来 GE 价格已经显著低过我当时卖的价格,但我再没有提起兴趣来。

187 小雅:你怎么看待 GE 退出道琼斯指数?

段永平:GE 这些年确实出了问题,CEO 出差居然有另一家飞机随行,更恐怖的是,CEO 居然说不知道,还真没见过这么不靠谱的。

188 小雅:犯错了之后,你会怎么做?

段永平:发现错误立即改正,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不改正错误,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一直说,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做对的事情,意思就是不做错的事情,发现是错的事情马上改。

比如,不诚信是错的事情,所以不要做;借 margin 做股票是错的事情,所以不做。商业承诺也偶有兑现不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付出代价,不守信往往体现在逃避代价上。

老巴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在坑里了,至少不要再往下挖了。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明知错的东西还会有人去做吗?这个世界很有意思,往往不对的事情是有很多短期诱惑的,连食品都这样,好吃的东西往往对身体不好。

我想强调一下,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会犯很多错误,因为把事情做对是个学习的过程。很多人会搞混。

(注:2009 年 3 月初,《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和段永平曾经通过一次越洋电话。当时,美国股市大跌,段永平告诉记者自己正在买入 GE 股票。)

第四篇 为人处事

钱多的坏处:失去赚钱的乐趣

189 小雅:总结一下,你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段永平:但凡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对的事情,或者说坚持不做不对的事情,同时一直努力把事情做对,有个不错的结果是大概率事件。

在吃了很多亏后,不断悟的人最后会悟到 “道” 的。但上道了不等于到了目的地,知道对的事情,离能把事情做对,可能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好消息是,只要上道了,快慢其实没啥关系,早晚你都会到罗马的。

190 小雅:道理很简单。

段永平:其实愿意化繁为简的人很少,大家往往觉得那样显得没水平,就像买茅台一样,没啥意思。

191 小雅:你花多少时间在投资上?

段永平:我现在花在投资上的时间一周可能不到 70 分钟,因为这件事对我完全不重要。

192 小雅:你的股票投资,占家庭财富多大比例?

段永平:我不知道我的股票比例占到家庭财富的多大比例,这对我不重要,什么比例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如果比例会影响你的生活,你就要认真布局了。

我一直认为,并不是有很多财富的人,就有财富自由。

193 小雅:什么是财务自由?

段永平:不为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把时间花在想花的地方叫做财富自由。

这个定义下,很多人最后是有机会接近的。如果财务自由的定义是有花不完的钱,那绝大部分人确实是做不到的,很多人很有钱,但不自由。

钱多并不总是好事,当然,多数人还是会努力体会一下到底不好在哪里。

194 小雅:你体验过了,钱多的不好在哪里?段永平:因为挣钱是一个很大的乐趣,钱多你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乐趣。钱差不多就可以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更重要。

195 小雅:对于如何致富,你会给身边朋友什么建议?段永平:接受慢慢的变富。

任何情况下,不要拿股票抵押借钱。如果你懂投资,你不需要 margin,因为你早晚会有钱。如果你不懂投资,你更不应该用 margin,因为那样大概率会让你陷入大麻烦。其实我也不愿意慢慢的变富,我只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快速变富而已。如果只是想着赚快钱,有时候是危险的。

排除干扰,每一杆球都和以前没关系

196 小雅: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段永平:不同年龄答案是不同的。现在是家人、亲情、友情。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应该是最重要的,和穷富无关。上好大学也许对找工作有帮助,但那个帮助区间其实是很短的,很快就没人在乎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了。很容易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干的人恐怕更少。多数人可能从来就没认真找过,但努力找赚钱多的工作单位人还是不少的。一般来讲,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收入可能会相对高些吧。

197 小雅:怎么找到喜欢做的事?段永平:如果总是待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所以发现错的事情,就要停。多去尝试,去寻找。

198 小雅:你有什么爱好?

段永平:投资就是我的爱好,我相信我会终身做下去。

我还有很多爱好,包括打高尔夫。打高尔夫很像投资,需要排除干扰,集中,每一杆都和以前的任何一杆没关系……。你打到 80 杆以下,就可能会明白很多的。

我还很喜欢玩游戏,不写博客的话,平时我会花时间玩游戏的。

我认为,游戏公司给消费者提供好游戏,和别的公司提供好产品没有任何差别,不存在良知问题。

我们不认为有人沉醉于麻将是麻将的错吧?我们也不会认为有人喝醉酒是酒的错吧?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有人沉迷游戏是游戏的错呢?马云以前是特别反对游戏的,后来突然变得支持了,原因是他发现,玩游戏的长辈比不玩游戏的长辈要开心很多。

沉迷游戏的小孩比例应该是不高的,主要都是那些家长和孩子相处时间不够的孩子,成人(18 岁或以上)沉迷游戏的比例应该高得多。

大家怎么看游戏,是不会影响游戏的发展的,政府也不会长期禁止,但对未成年人的限制一定要有,只是技术上不容易解决。

199 小雅:投资也是你的事业?

段永平:投资只是爱好,我平均能打败 S&P。

保持平常心,没什么事情值得生气

200 小雅:有人说,“你的保守成就了你的事业”,你怎么看?段永平:“保守” 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我从来不保守,做投资要承担很多风险的,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承担风险,但是我不冒险,我们追求更健康,更长久,这不是 “保守”,而是是平常心的概念。就像我讲的打高尔夫球,你追求的是整体成绩,是乐趣,而不是一杆进洞,进洞之后,虽然这杆很漂亮,但是整体上没多大改善。就像巴菲特讲的,你可以 99 件事情做对了,1 件小的错误就可以造成你所有的成就落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小的错误发生。我经营企业差不多 20 多年,竞争对手已经换了很多,我们每次做的时候,别人都说这样不好,应该怎么做。我说冒风险几年后肯定会出问题的。几年后这个人找到我,就说,你这个人真厉害。企业也是一样,要看长远的发展。当然,确实也有待完善的东西,这个我能接受,关键是你有没有完善的能力?投资做企业的想法都差不多:你是否真的 20 年之后,你还愿意拿着这个股票?

201 小雅:怎么保持平常心?段永平:保持不难,因为它就在那儿(是内心已经有的东西)。不过,马云还说过一句话 “平常人是很难有平常心的,所以平常心也是不平常心!”

202 小雅:你愤怒过吗?

段永平:当年是有过很多愤怒的。愤怒一下,然后平常心回归本源,该干嘛干嘛,不要因为愤怒做出任何决定。

我见到巴菲特的时候问他,“你会不会生气?” 巴菲特想了想说:“没有。” 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不值得。”

203 小雅:这些年的人生经历,你的性格有什么改变?段永平:性格很难改。改变不容易,但任何时候可能都是好时机。

人其实是很难变得更努力的。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个常立志的人,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没能变得更努力。

不要总想 “去其糟粕”,学会取他人精华

204 小雅:你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什么?

段永平:如果选人时先看合适性(价值观匹配),会比只看合格性(做事情的能力)要好得多,选中合适的人的概率要大得多。

许多公司挑人时是首先看合格性的,概率上就容易出问题,许多公司本身价值观就有问题,选人自然就困难了。

205 小雅:你愿意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段永平:大家是同道中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改变人的价值观几乎不可能。

价值观是道不是术,很难学的。假装一下的人坚持不了很久。

206 小雅:你的交友方式是什么?段永平:我是 anti-social(孤僻、不合群)的,社交很累,很费时间。泛泛的社交里朋友太少,看起来认识很多人,其实很难深入了解。

要建立长期友谊,就是和人真诚打交道。

中欧有个统计,世界 500 强的 CEO 中什么样的性格都有,而他们只有一个共性,就是 integrity(诚实)。

我跟老巴学到的, 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友谊。所以,要对朋友宽容,要友善,要诚实。

但他也没说要有很多朋友,能有一打好朋友就足够了。

207 小雅:你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段永平:最主要的,要给孩子安全感。怎么给?就是给 quality time,就是高质量的陪伴,跟他们交朋友。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待在一起,把手机藏起来。要无条件的爱。中国人容易有条件的爱,“你得了第一,爸爸很爱你啊”,这两句话绝对不能放一起说。

中国人也爱到处夸孩子得了第一,这容易给孩子压力。孩子会想:我得第二你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我带孩子,坚持尽量不对孩子说 “NO”,除了大是大非,涉及边界的事,其他的都让孩子大胆地探索。

叛逆反叛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威,如果父母能从骨子里放下权威,真正在各方面尊重孩子,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208 小雅:最想跟儿子说什么?段永平:说什么都没有用,做什么才重要,最重要是做什么。

209 小雅: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段永平:我经常看见人们是抱着 “老师,我是来去你的糟粕的” 这种心态来 “学习” 的。

很多人美其名曰是来向你请教的,但骨子里其实是希望你能支持他的想法,根本无法放下自己以前的东西去倾听和领悟。

有了 open mind,就会聚焦在 “取其精华” 上。

不过,要知道什么是精华其实并不容易,多数人其实都是想让别人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真的去想别人在说什么。这也包括我自己。

没有一颗 open mind 的人,跟谁打交道都一样,反之亦然。

210 小雅:不要自我偏见?

段永平:人有自己的观点不完全就是偏见,但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211 小雅:关于投资,你会推荐什么书?

段永平:最重要的是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其次是巴菲特平时的言论。如果你真看懂了,你就可以开始了。

巴菲特,你不该学

来源:雪球

作者:躺赢君

人人都想学习巴菲特,人人拥护巴菲特,甚至有很多人想成为巴菲特。

然而,绝大部分人,成不了巴菲特,也不该学巴菲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张口就来巴菲特选股那一套:

什么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啦、什么护城河啦、什么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啦、什么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公司长期持有啦、什么别人恐惧我贪婪啦……

然而巴菲特给绝大部分普通投资者的建议是什么?买指数基金。

巴菲特曾经在多个场合推荐过标普 500 指数基金(类似于美国的沪深 300 + 中证 500 吧),还说过自己去世之后家族信托 90% 的资产都要配置标普 500 指数基金。

甚至在 2007 年的时候,在亚马逊老板贝佐斯旗下的对赌网站,公开向所有对冲基金经理宣战,说绝大部分对冲基金跑不赢标普 500 指数基金,不服来战。

最后只有一个对冲基金经理敢来应战,最终赌局以 2017 年以巴菲特大获全胜告终。

具体的过程这里不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 “巴菲特十年赌局”。

你们都在学巴菲特炒股,人家巴菲特觉得你们只能玩玩指数基金。

这就好像一个大人一边玩火,一边对着身旁想要学玩火的孩子说:

不要玩火。因为火是大人才能玩的。然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巴菲特具有太多我们普通投资者不具备的特质和资源。

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学会的,我们也不该学。下面我们一一来说。

01

杠杆艺术家

所谓杠杆就是负债。加杠杆也就是借钱炒股。

比如你手上有 10 块钱,你和别人借了 90 块去投资,那就是 10 倍杠杆。

这样,假设你原先获利 10%,10 块钱变成 1 块,在杠杆的作用下,就会放大 10 倍,变成 100%,10 块钱直接变成 20 块。

当然,杠杆不止会放大收益,还会放大亏损,假设原先你亏损 10%,10 块钱还能剩下 9 块,而在 10 倍杠杆之下,你就亏了 10 块钱,换掉 90 块负债之后,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加杠杆炒股是个高难度操作,一个不小心就会倾家荡产。

所以巴菲特也不断在各种场合强调:不要加杠杆。曾经他就说过:“三个东西最容易让你破产:毒品、女人、杠杆。”

然而他自己呢?却是个玩杠杆的大师。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旗下经营着大量的保险公司。

而保险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浮存金。也就是顾客提前交的保费,在没发生赔付时就先放在公司账上的钱。如果最后没发生赔付,那这笔钱就归保险公司了。

不管最后赔不赔,这笔钱中的绝大部分被巴菲特拿来干嘛了呢?没错,用来炒股了。浮存金可不是属于你的钱,只是提前放在你这的钱。这就是杠杆。

而浮存金和普通杠杆还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借钱是要付利息的(还挺高,想想房贷利息和融资融券利息),而浮存金是没有利息的,甚至保险公司如果经营得好,还能从承保中获得利润。

也就是借钱炒股不但不用付利息,别人还要给你利息。简直不要太美妙。

但要想用浮存金来炒股,显然要对保险公司控股。

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你要买 100 股中国平安,让别人借你浮存金用用吗?

再举一个我从雪球 @坚信价值 老师那里看到的例子。

三四十岁时的巴菲特(对应 60 年代中到 70 年代末),与芒格、Rick Guerin、David Gottesman 的资金合谋,做了大量处于灰色区域的加杠杆操作。

杠杆的主要载体是三家他们共同控制的上市公司(蓝筹印花、Diversified Retailing、Wesco)。

他们的财务操作眼花缭乱,把杠杆放到了极限,连原先跟银行说买楼用的按揭贷款也挪用来炒股了。

直到最后成功了,才把杠杆降下来。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有能力搞这种骚操作?是不是你脑中又想起了前面的那句话:不要玩火。火是大人才能玩的。

02

铁腕经营

这部分要说的是巴菲特不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很多人眼里,巴菲特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子,每天读读书、看看财报、研究公司,喝喝可乐吃个麦当劳,顺便说点人生鸡汤什么的。

突然哪天看中了一个公司,找芒格一商量,没问题之后一个电话打过去,直接大笔成交,然后就坐等股票暴涨。

如果在你眼里巴菲特的形象是这样的,那不妨看看下面几个他的投资案例,看看和你眼里的巴菲特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是巴菲特投资桑伯恩地图的例子。

当时的巴菲特只有 29 岁,这笔投资可以说是他青年时期的代表作。

桑伯恩地图就是一家卖地图的公司。它们地图做得非常不错,把地图市场垄断了,每年都能赚很多钱。钱多了之后,公司就开始炒股、炒债。

结果十几年之后,公司投资做得倒是不错,反而是地图业务衰落了。公司的投资组合当时值 65 美元,而股价只有 45 美元。

也就是市场觉得地图业务是垃圾,只值负的 20 美元。

这时巴菲特出手了,他觉得 45 块就能买个 60 块的东西,还附送一个虽然下滑但还能盈利的地图业务。

于是大举买入桑伯恩地图的股票,最终持仓达到了公司总股本的 44%。自然,巴菲特进入了董事会。

而进入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血洗董事会。直接逼迫董事会把值钱的投资组合分给股东,如果不同意他就召开股东大会把董事和管理层都赶出去。

最后当然对方只能同意。同时他用公司投资组合里的股票,交换了很多想撤出的股东的股票,相当于回购自家股票,把公司的利益更集中在自己手里。

一顿操作之后,桑伯恩地图股价暴涨,而巴菲特也因为这笔投资暴赚一笔,要知道,这笔投资占他总持仓的 35%,属于超重仓股。

另外一个血洗管理层的例子就是收购伯克希尔公司。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集团的母公司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它是由伯克希尔 + 哈撒韦两个实体构成。现在是一家综合的保险和投资集团。

1

图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全球总部

可在过去,其中的伯克希尔公司只是一家纺织厂。巴菲特本来只是想着买他们家的股票,等管理层来回购,赚个差价,炒个短线。

后来管理层确实来回购了,但是谈判价格的时候,对方出尔反尔,把原先谈好的每股价格下调了几分钱。

巴菲特一气之下,直接大举买入它们家的股票,最终控股,把公司的 CEO 赶出了公司。

最终他卖掉了公司原先的资产,注入新的投资资产,从此开始打造了现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

除了血洗董事会和管理层,巴菲特还会血洗竞争对手。这要说到巴菲特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布法罗晚报。

布法罗又称水牛城,是当时纽约州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布法罗晚报》当然就是当地的报业公司啦。

1977 年,47 岁的巴菲特全资收购了这家公司。然而布法罗并不只有这一家报纸,还有另一家叫《布法罗信使快报》的公司。

当时虽然《晚报》比《快报》营业额要大,广告收入特更高,但是《快报》却拥有周日版,而《晚报》没有。

当时出现一种广告商更看好周末版的趋势,巴菲特觉得长此以往,《晚报》可能要出事。

于是他下令《晚报》执行主编设立周日版。同时成立了一个攻坚小组,自己每月检查筹备进展,甚至帮着一起设计版面、设计广告报价、制定推销方案等。

对于布法罗这种经济不太行的小城市,巴菲特知道只能容得下一家报纸,他这么做就是直接和对手宣战,正面硬刚。

《快报》当然不会示弱。两家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和法律战。各自不断降低报纸售价、广告报价、扩充版面,《快报》还告《晚报》企图垄断……

两强争霸的血腥程度就不用我多说了。

这几年大家看到的滴滴快的、OFO 和摩拜、美团和点评、赶集和 58 同城、抖音和快手、斗鱼和虎牙…… 之间的惨烈大战应该够多了。

《晚报》巨亏。到了 1982 年初,累积亏损达到 1200 万美元。而当时巴菲特刚起步投资帝国的总资产也不过 7000 万美元,年利润只有 1000 万美元。

淡定如芒格都坐不住了,巴菲特依然信心满满,继续刚。他知道这种时候比的就是谁先撑不住,看谁先亏不起。

很快到了年末,《快报》率先支撑不住,直接破产。

随后一年里,《晚报》利润直接达到 1900 亿美元,把之前亏的全赚了回来,还多出不少。到 80 年代后期,其每年利润高达 4000 亿美元。

这哪是炒股,这就是炒股炒成 CEO 啊。年轻时候的巴菲特还曾经因为去一个村子清算一家公司,差点被当地村民打死。

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有这种冷血和铁腕?别说血洗管理层和竞争对手了,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的能力都没有吧。

03

起步超早又超级长寿的投资天才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这张巴菲特的财富增长图:

2

从图中可以发现巴菲特 99.9% 的财富都是 50 岁之后赚的。很多人会以此安慰自己,反正我还年轻,你看人家巴菲特年轻时也没钱。

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是,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从十几岁开始,在他任何一个年龄的时候,都是秒杀同龄人的。

巴菲特在 30 岁的时候已经有 100 万美元了,在 1960 年,100 美元估计比现在的 1000 万美元还多。

这在当时属于世界顶尖富豪。请问我们小散有几个在 30 岁时有 1000 万美元,7000 万人民币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这个级别的财富。

而巴菲特是从 10 岁就开始炒股,20 多岁就师从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祖师爷),27 岁格雷厄姆想把公司给他管,他拒绝了开了自己的投资公司的天才。

可怕的是他还特别长寿,今年 8 月就是他的 90 岁大寿了。

张潇雨老师在他的《商业经典案例课》里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巴菲特 22 岁大学毕业才开始炒股,30 岁时只有 50 万美元,那目前他的财富就只有:40 亿美元。

这大概得排到福布斯富豪榜 1000 名开外了。你会记得一个世界排名 1000 多的富豪么?起步早 + 天才 + 长寿铸就了今天巴菲特的财富。

巴菲特的天才体现在他不断用浮存金买有大量浮存金和高分红的公司,比如蓝筹印花、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然后用这些新增浮存金和分红又去买更多这样的公司。于是财富的车轮滚滚向前,雪球越滚越大。且不说我们小散没有浮存金,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有这种选股能力和眼光?一买一个准?

再说个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在可口可乐上暴赚了一笔,巴粉都爱津津乐道这件事。可你要知道,巴菲特在可口可乐上暴赚一笔那是投资头十年的事情。

而从 1998 年高点至今,用后复权(包含分红)股价计算,可口可乐的股价 21 年里只上涨了 63%。年化收益为:2.3%。

3

图:可口可乐近 21 年股价基本没动

而这 21 年里巴菲特是怎么操作可口可乐的呢?答案是,完全没操作。天呐,几百亿美元每年 2% 的收益。试问几个小散能接受?所以巴菲特是傻吗?

其实不是。他就是为了每年可口可乐的高分红。因为他买的多,现在一年可以收到好几亿的分红。然后他又可以用这笔钱买买买了。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可以接受这种低收益,就为了拿分红?或者拿了分红可以像巴菲特那样一买一个准?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个价值投资的真谛,以为自己看点基本面、看几份财报就是在买公司了。

而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炒股,都指着低买高卖赚个差价。只有巴菲特能把几百亿放在一个年收益 2% 的地方,只为了和好公司在一起。

再比如,我们现在都爱津津乐道巴菲特的各种选股偏好:高分红、高回购、质地好。以为只要低估买个高分红的好公司一直拿着就能成为巴菲特了。

殊不知在巴菲特那个年代,这些选股标准根本不是主流,而是只有巴菲特自己知道。最恐怖的是,他近乎机械地执行了他这一套体系。

可以说在 “量化” 这个词还没出现的时候,巴菲特就是领先别人一个时代的量化基金经理,是一台没有感情的 AI。

如今这些选股方法大家都知道了,自然也就没什么超额收益了。

你如今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工具可能不比巴菲特当时差多少,但问题是,时代进步了,你的对手也强的多。

想着靠 “低估 + 高分红 + 持有” 就战胜整个时代成为当今巴菲特?

我只能说:想多了。

4

04

巨大信息优势

我们印象中巴菲特调研一家公司,都是看看财报,打几个电话,和芒格商量一通就搞定了,远在小城奥马哈也能决胜千里之外。

可你觉得巴菲特想调研一家公司,得到的信息质量能和我们一样么?你知道人家那个电话打给了谁么?

拿投资 GEICO 保险举例。熟悉巴菲特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对巴氏帝国的重要性。当时 GEICO 的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原 CEO 下课,董事会请来了新的 CEO 拜恩。

这时巴菲特想投资 GEICO,他是怎么做调研的呢?他直接给《华盛顿邮报》的主编凯瑟琳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帮忙给他和拜恩安排一次会面。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巴菲特当时已经投资了《华盛顿邮报》,然后他和拜恩聊了几个小时。

在这几个小时里,巴菲特详细考察了拜恩并了解了 GEICO 的现状,他觉得拜恩能带领 GEICO 走出困境。

于是聊完天之后他直接打电话给经纪人买了 50 万股 GEICO 股票,并说随时准备再买几百万股(后来他直接把整个 GEICO 买了下来)。之后他还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给 GEICO 提供再保险,对 GEICO 的业务进行支持;

又在 GEICO 再融资受阻时,直接找到所罗门兄弟投行,说他愿意买下所有发行的优先股,让他们尽管发,最后成功帮 GEICO 融到资;

当时 GEICO 问题重重,有关部门正在调查 GEICO,并考虑将其关掉,结果巴菲特直接打电话给保监会负责人,让他不要关掉 GEICO,因为他已经投资了这家公司。

试问以上这些哪些是我们小散户能做到的?

巴菲特通过和《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恋情(导致他老婆直接离家出走),花 10 年大心血搞人脉和社会关系,成功晋升上流社会。

5

图为巴菲特和凯瑟琳格雷厄姆合影

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有这种信息、资源上的优势?做投资比的就是信息能力。

巴菲特的信息能力就是原子弹,你用你家的水果刀,和别人差着几个时代啊。

05

过度专注

一个人又天才,又运气好开始得早,很长寿。这时候再加上一个什么条件会更变态?勤奋。

当然勤奋这个词用在巴菲特身上还不足以形容,他远胜常人的地方在于 —— 专注,极度专注。专注到我觉得过了。

首先,根据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作者的说法,巴菲特对投资以外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包括:艺术、文学、旅行、科学……

10 岁时,他立志 35 岁前成为百万富翁。而当时正值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孩子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而我们前面说过了,他 30 岁时就做到了。

想想我们 10 岁时在干嘛?然后是他大量的阅读。每天几乎要读 7、8 小时,每天要看三份财报。几乎是除了吃饭睡觉都在阅读。

而且因为一心想着炒股,甚至显得十分冷血。先来看一份巴菲特初中时期的成绩单:

6

上面写着:需要改进的方面:合作、礼貌、勤劳、独立、书写表现满意的方面:准时、桌面整理、穿着打扮、学习和玩耍对人公平。

初中时就已经显露了冷血的一面。之后的婚姻生活里,老婆生病了,他不去安慰,让他拿来一个脸盆,他拿来一个漏勺。

而后来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这之前在美国富豪圈眼里他只是个会炒股的暴发户),和前面说的《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搞婚外情,导致老婆离家出走。

儿子出了车祸回来告诉他,他正在读财报,完全忽略了这件事,第二天想起来才随便去问了一问。

他的子女们都不喜欢他,觉得每次见到他都是在阅读,不允许他们打扰他。巴菲特自己都说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用在投资上的时间确实比陪家人的时间多太多了。

而且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先来看一份巴菲特初中时的成绩单。他之前的老婆每天要在车里帮他准备三个分别装着 2.16、2.75 和 3.17 美元的杯子,这是巴菲特爱吃的三种麦当劳早餐套餐的价格,这样他就不用自己算零钱,等找零了。

而他现在的生活起居也完全由现在的伴侣一手包办。他现任的妻子是一个护士,是他之前的老婆在离家出走后帮他找的,就怕他生活不能自理。

他前妻去世之后他们立马结了婚。前妻生前,他们三个经常一起愉快的玩耍。

7

图为巴菲特和两任妻子

巴菲特就说过:“我在爱情和婚姻上是极度幸运的,一般人没我这么好运。”

在《成为沃伦巴菲特》这部纪录片里,他前妻苏珊巴菲特被记者采访时说:“我以为我嫁给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结果他是一个只知道赚钱的人。”

那种深深的寂寞,直接让我哭了。试问如果真的给你们一个成为巴菲特的机会,你们愿意过这种:

生活里只有投资,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没有娱乐,没有社交没有文学艺术科学,每天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住着很久以前买的旧房子,对家人漠不关心,冷血之极,生活不能自理的 ——

赚钱机器,一样的生活么?我想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就算愿意也做不到如此极致。要获得多大成功,就要付出多大代价。我们总是想着像别人一样成功,却不愿意付任何代价。

又想当梵高,又不想割耳朵。又想当巴菲特,又想不劳而获。而更多时候,是我们不知道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偶然、天赋、时势以及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就是人性的贪婪和无知。

下次看到别人都在学巴菲特,都在说价值投资理论的时候,都在高喊低估买好公司长期持有就能成巴菲特的时候。想想自己能不能学,要不要学,该不该学。

本文大量素材来自张潇雨老师的得到课程《商业经典案例课》和雪球 @坚信价值老师的雪球帖子。特别感谢两位老师。

来源: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