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软工作有多舒服?

一项不加班文化就让同行羡慕得无以复加,最近微软又有了一项超福利动作——在家办公。

据外媒The Verge10月9日的报道,微软允许部分员工定期在家自由工作,每周不超过50%的工作时间。如果经理批准,甚至可以永久远程工作。微软会为永久远程工作的员工支付在家的办公费用。在家工作久了想回办公室工作也没事,微软有随时可用的办公室临时空间。

虽然在家办公的福利不是每个微软人都能享受,有关硬件实验室、数据中心和现场培训的职位需要来公司上班。但微软能走出这一步,已经让不少互联网公司望尘莫及。

今年8月初,豆瓣、虎扑等论坛上掀起的一场针对华为、阿里员工跳槽微软后化身“奋斗比”的讨伐战,尽管事实证明是一场乌龙,无形中却给微软打了一个大广告——在国内互联网市场内卷成风,996成为福报,上厕所都成为一种奢侈的当下,微软悠哉游哉,从不要求员工加班。

1

去年8月,微软甚至在加班文化最严重的日本试验过1个月的一周三休、周五带薪休假的工作制度。随后数据显示,这项制度实现双赢,员工工作时间减少25.4%,办公室用电量减少23.1%,员工工作效率则同比增长39.9%。

张一鸣创业前曾去微软“偷师”,学习大公司管理,半年后就选择离开,说起在微软的时光,他用了两个字形容:无聊。“半天工作,半天看书,工作没有很多挑战。”

尽管张一鸣对微软不以为然,微软中国近年来也确实进步不大,但却在不知不觉中俘虏一大片互联网基层从业者的芳心。特别是之前在国内互联网公司工作过的人。数名微软程序员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在微软工作,有幸福感。

2

李必:“从巨头Z跳槽到微软,得到下班玩狼人杀自由”。

在巨头Z工作5个月和在微软工作5个月,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工作强度天差地别。

巨头Z的开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感觉背后有鞭子在抽着你往前赶,5个月度日如年,每天有干不完的工作,半夜听到手机响,要第一时间回复领导信息,然后拿出电脑处理业务。

今年年初从巨头Z离开后,我只想去外企互联网公司工作,国内互联网公司都是一样的问题,996加班文化太严重,虽然看着工资高,但时薪不见得高。

相比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微软工作是我想要的工作状态。微软不加班,弹性工作制,上下班随意,每天工作时间不到8小时也没关系,下班后有充分时间,约同事、朋友玩狼人杀游戏,生活节奏舒服得多。

3

和巨头Z一样,微软也有绩效考核,但时间宽松得多,如果巨头Z给我们1天时间完成项目,微软会给2天,不会着急逼你做完,有足够时间可以完善产品。

看我看来,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强度大,不意味着能让我快速成长。硕士毕业3年来,我待了3家公司,微软的技术能力最好,每个部门最不缺的就是技术大牛,而且公司有主动让我们去提升自己,内部举办技术分享会,培训会,我自己有空也会看书学习。在这样舒适的环境,进步会更快。

今年年初有看到一个数据,国内19家互联网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9.6岁,字节和拼多多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7岁,这真的很可怕。我没有看到微软员工的平均年龄,但在我工作的微软苏州,身边很多中年程序员,他们大部分不是领导、高管层,也没有看出多焦虑。跟他们在一起工作,我能感觉到,我的焦虑感没之前那么重了。

4

李凡:“到了微软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是挺直了腰板在工作。”

我毕业第一份工作在巨头T,做了近3年TO B业务的前端开发。其实待到第2年的时候,我就想离开了。不是害怕工作强度大,我早期也是“奋斗比”,因为不是计算机科班毕业,靠的是研究生期间自学编程面试进腾讯,我觉得不能拖团队后腿。

那2年时间,几乎每天晚上10点下班之后,我都会看书刷题到凌晨1点。加上爱钻研,学习能力不弱,很快成为部门的技术骨干,在组里面,组长都会让着我。

当初进巨头T的时候,我也没想到,我会那么快想离开。巨头T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但不代表所有部门都优秀,在我们部门,很多人的技术水平比不上外面平均水平。逆袭成骨干之后,我就不想努力了,感觉没意义,过犹不及,熬久了人会发展畸形。我又不是吃不上饭,犯不着拿命去挣加班费。

5

这样得过且过一年,同事的技术能力还没超过我,不是我比他们聪明。国内互联网程序员的工作强度普遍大,下班后还有精力学习的人很少,技术是每天都在更新,不学习就是后退。在公司工作几年,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一半的人技术会倒退。

到今年年初,我28岁,不敢再浪费时间,从巨头T离职后休息了3个月,大多数时间在思考,我下一步该往哪儿去工作?

期间有去字节和拼多多面试,都拿到了offer。但我不愿意去,国内互联网公司都一样,10年996,等到我35岁,会毫不留情一脚把我踢开。

我会选择应聘微软,一是看中了微软不加班,二是微软技术水平高,语言、框架、服务等技术自成一体,内部有很多大神值得学习。虽然在我心里,全世界技术TOP是谷歌,但微软的技术,整体上肯定比国内互联网公司要优秀。

我面试进来其实挺麻烦,前后走了5轮才进公司。和当初进巨头T的心态一样,我这次依然害怕拖后腿。

从巨头T到微软,我需要适应技术习惯的调整,技术展切带来的压力,微软有很多技术外面查不到资料,产品复杂,对我来说,有很大进步空间。

幸好,比起巨头T,微软工作轻松,既能在工作中学习,下班也有充分时间提高自己。公司还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培养爱好,这是国内互联网企业给不了的。也是到了微软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是挺直了腰板在工作。

我的社交主页上写着:基本不考虑换工作了。但未来的事情没人能预料,我肯定会从微软离开的,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好比我当年加入巨头T,也没想到会那么快离开。

6

韦林:“微软是一个很好的养老去处”

我离开微软的时间有点敏感,当时微软总部处在CEO交接的关键时刻,微软中国有好几个高管离职,我所在的部门因为内部政治原因拆组,导致我的工作方向不稳定,不得已离职去了谷歌。

回过头去看,这6年来,我从微软到谷歌,再到如今创业,还是微软的工作最舒服。我个人觉得,微软是一个很好的养老去处。可能收入相对国内某些互联网公司要低,但只要不大手大脚花钱,在北京过体面生活没问题。

微软是典型的国际性大企业,比起国内互联网公司,工作环境舒服得多。公司推崇work-life balance,员工甚至可以带宠物上班。

7

我当时在微软北京中关村四环的办公大楼工作,冬暖夏凉。每一层20多个办公室,不用抢不用预约,随时随地可以开会。每层楼每天有水果饮料小零食供应,大楼里乒乓球桌、台球桌,健身房一应俱全。食堂吃得也丰富,中餐厅、西餐厅和咖啡厅照顾到各种口味。公司周围还有很多餐馆、影院、商场,走路十分钟就是地铁站,交通十分方便。

相比于国内公司,微软作为老牌巨头企业,福利制度都是顶级的。除了15天全薪年假,还有15天全薪病假,一旦提出休假,项目再忙也可以协调。生病了也不可怕,微软员工都有商业医疗保险,去医院正常看病,不需要我们额外花钱。

后勤保障部门照顾我们也很周到。逢年过节有礼品卡,公司发生任何事情发生都能在第一时间发邮件通知,第一时间采购最新科技产品给我们使用。我刚进公司那会儿,系统重装和驱动升级这种小事,都配备了专业服务人员帮忙。

说到工作,微软强调创造力,很少碰到领导一言堂,别的组不清楚,我所在的组,领导不干涉我们太多工作,有需要就讨论,即便因为工作吵架了,也不用担心被穿小鞋。平时工作也不忙,下班后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领导都有自觉,不会在下班时间打扰我们。

加上员工素质高,大家相处起来都很舒服。能进微软的人,基本都是拔尖人才,我基本很少看见办公室斗争,也可能因为我们是程序员,靠代码交流,靠实力说话,没什么弯弯绕心思。

也因为微软工作条件太舒服了,对于有事业抱负的人来说,微软不适合久待。

就我个人的体验,微软的工作垂直,每个人的工作内容相对局限,像个螺丝钉。待了4、5年之后跳槽去新公司,很难适应节奏。加上微软的很多工具复杂,技术和产品组件比较封闭,一旦跳槽出去,可能要重新学习新技术,对很多大龄程序员来说,从零开始学技术,真的很难。

所以在微软,除了个别技术前沿的组,很多组对新技术接触少,员工在公司待久了,就很难走出微软。

8

陈立:在微软很幸福,去微软总部工作,收入能翻3倍。

微软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今年7月毕业前,我已经收到微软的offer。我是专门奔着微软来的,之前在国内好几家互联网大厂实习,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微软总部实习生的生活,跟我是一个天一个地。

我每天累到崩溃,晚上10点、11点下班,感觉生活被工作占满了,特别焦虑。他们可以每天上午11点、12点到公司,下午5点下班,有充分学习、放松的时间。他们还有实习工资、住房补贴、租车补贴,偶尔能领到免费球票,免费健身房会员卡。

所以毕业找工作时,我就奔着外企投简历,如愿进了微软在苏州的研发中心。

微软的工作整体是轻松的。尽管不同的项目组,强度不一样,Office、windows这类产品组技术已经在世界顶级,产品每隔几年更新一次,项目组员工日常工作是维护,比我们要轻松得多。

我所在的工作组技术相对新颖,相对于其他组工作要复杂、繁重,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现在的工作,远没有之前在大厂的实习累。而且微软给每个项目安排的deadline相对宽松,留出充分时间让我们交差,几乎没有绩效压力和焦虑感。

我现在最大的目标是去微软总部工作。据我所知,在微软中国入职满一年,就有机会trans去微软总部,只要那边有manager愿意要。我打算等新冠疫情过去,就到微软总部去工作。

我的理想没有多崇高,去微软一是为了安身立命的技术。作为职场新人,什么都要学习,去总部能学习到最前沿的技术,认识最牛逼的技术大神。

二是为了钱。听微软的前辈说,在中国和在美国的工作强度一样,但总部工作的平均收入水平要高得多,美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进微软,税后基本在百万人民币以上,如果我过去,扣除税,收入至少是现在的3倍。

而且,微软总部不像在中国各地分散建研发中心,配套设施没那么完善,据我了解,总部125座大楼,4万多员工都有独立办公室,大楼里面运动场、餐馆、咖啡厅、图书馆等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总部的员工商店,员工价买微软产品便宜得多。

迄今为止,微软是我遇见的最好的公司,没有遇见更好的工作机会之前,我不会离开微软。

(李凡、李必,韦林,陈立系化名)

那些年倒腾iPhone的人

10月23日,苹果全新发布的iPhone 12就将正式开卖。上周预售开启后,苹果官网一度陷入瘫痪,市场的热情也击碎了之前iPhone 12将因创新乏力遭遇市场滑铁卢的言论。

从2009年iPhone正式行货化以来,中国一直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今年7月苹果公布的财报显示,苹果在大中华区的季度营收创下新高,达93.3 亿美元。

从2009年12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到2020年10月14日发布新一代的iPhone 12手机,苹果就像是中国智能手机发展的亲历者,随着一代代iPhone的发布和上市,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期《亲历》,三位曾经靠着销售iPhone为职业的人亲身口述,告诉你他们眼中的中国iPhone销售十年,还有那些你不知道的iPhone销售潜规则。

他们都曾经是iPhone在中国销售环节的参与者,无论身份是经销商、渠道商还是外界眼中的“黄牛”、“倒爷”,他们都曾依靠着iPhone养家糊口,发家致富,也都见证了iPhone在中国市场的起起落落。

口述人:B哥,苹果Team1渠道代理公司的员工
苹果再厉害,它在中国卖iPhone也得靠我们

“你别看苹果现在这么厉害,市值全球第一,但是在中国,还得靠着我们销售iPhone,十年了,没变过”。

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是整个iPhone在中国销售渠道的最顶端的链条之一。我们所做的事情,跟很多普通消费者看到的和参与到销售环节之中的事情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算是真正意义上掌握着“iPhone在中国销量命脉”的一群人。

苹果在全球成熟的销售模式一般是直销或者找一个渠道代理做区域销售,但是这套模式在中国根本玩不转。苹果进入中国11年,它如今能在中国卖的这么好,是因为有我们这些分销渠道商的存在。

这么说吧,苹果无论它的体量有多大,这家公司在手机市场上有多少份额,多大话语权,但是在中国市场,他们也要依赖“经销商体系”,这套体系从诺基亚、摩托罗拉时代就开始了,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

我所在的公司是苹果Team1级别的经销商,做的是区域代理,(编者注:Team1是苹果给经销商定的等级,这个级别的公司可以直接参与苹果的区域销售活动,从苹果拿货进行分销)。我们有资格直接从苹果拿到原箱整封的iPhone,然后再把这些原箱货按照一定的比例,出给下游不同的经销商。很多人认为说像京东、苏宁这样大的电商可能是苹果最大的第三方出货渠道,但是他们肯定不知道,京东的iPhone都是靠我们这些区域代理给他们供货的,而不是苹果直接给。

这套模式从我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这样运转的,十年时间整个的模式没有太多的变化,可能唯一的变化就是电商的崛起让我们下游分销的渠道从原来中关村那种批发分销的渠道转移到了线上电商的渠道,他们可以吃下更多的货,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利润。

我们从苹果直接拿到的原箱货,大概一台的价格相当于苹果定价的8.5-9折,我们出给下游渠道赚一定的差价,而下游渠道出给终端销售或者直接出给消费者再赚剩下的利润,这个渠道链条越长,那末尾的渠道赚的钱也就越少。

我们每一台手机赚的不会太多,因为我们还需给下游渠道让出利润。比如一台iPhone 11 128GB,我们拿到手的价格是税后4720元,出给京东和苏宁,他们的收货价格大概在4800元左右,一台机器我们赚80元。

虽然看上去这个价格和中关村那些零售商赚的差不多,但是要考虑到我们出货的量级和它们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我们一次出货的体量都在几千台左右,这样算下来,我们一次赚的钱都在大几十万。

苹果为什么在中国要依赖分销体系?因为我们的这种模式太成熟了!中国市场太大,只有依靠我们这样的地区分销和国代,iPhone才能在全国市场流动起来。比如今天北京的货供不应求,但天津的货供大于求,我们可以及时调整iPhone的地区配货比例,来达到供需平衡。

这套体系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苹果控制住市场的价格稳定。

苹果会对市场的iPhone市场价格有一个相对的基准线,他们要防止市场因为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iPhone的价格急涨暴跌。因此我们就成了那个帮助苹果维持市场平衡的天平。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iPhone的价格下跌的太厉害,我们会帮苹果压货不出,这样市场流通的iPhone数量减少,iPhone的零售价格就会上涨;而当市售价格太高的时候,我们则会用一些其他手段,比如放假消息给分销商的方式,让他们降低出货价格快速出货来换取零售价格下跌。

我们可以控制整个市场iPhone的价格走势,当苹果需要维持价格稳定的时候,就要依靠我们帮他们来解决问题。这有点像股票的操盘手,但是不同的是,股票玩的是数字,我们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手机。

还有一个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苹果是禁止我们这些分销代理给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供货的。因为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存在,在拼多多上的商家会以非常低的价格来换取大量出货,“骗”取拼多多的百亿补贴。

同样是一台iPhone 11 128GB,我们出给下游渠道是4800元左右,拼多多甚至可能会用4900元的价格大量收货,然后以4600元的价格出货,这样他们用“远低于市场平均线的价格去销售iPhone,以换取更多的销量”。

看似每卖出一台手机是赔了300元,但是因为有“百亿补贴”这东西的存在,加上他们出货量大,因此也能赚到钱。

这在苹果看来是一种“严重扰乱定价体系”的行为,因此他们会禁止我们给拼多多供货。这就好像之前特斯拉为什么要跟拼多多死磕Model 3一样,它在乎的不是那五辆车,它在乎的是拼多多的这种销售模式,严重影响到了特斯拉在国内的定价稳定。

苹果会对这件事严查,因为我们每一个分销渠道拿到的货,苹果都有条码留底,因此它很容易查到这台机器是哪一家的渠道流出到拼多多上的。一旦被发现是故意的,我们将会面临苹果的重罚,老的机型一台要罚款“媒体价的130%”(注:媒体价就相当于苹果的官方定价),而要是新的机型被查到,一台手机会罚20万。

中国市场特有的经销商体系对苹果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和苹果算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苹果进入中国十一年的时间,他们也都明白了其中的游戏规则。我们不但帮苹果销售产品,也帮苹果维护市场的稳定。

口述人:明人 ,原中关村手机经销商,后转型制作销售电子烟
一台水货iPhone曾赚万元,手机之后整个中关村都转型去卖电子烟了

我们不算是最早一批在中关村卖手机的经销商,但是我们真正开始赚钱是从卖iPhone开始的。

当时三星和苹果是这个市场上最火的手机,也是整个渠道做的最多的品牌,那时候大家都做水货,即便是iPhone行货化之后,也很少有人去买行货。当时的水货要比行货普遍便宜600-800块钱,尤其是港版那种没有运营商网络锁的机器,供不应求。

1

图注:iPhone 4是真正的一代神机,这可能是iPhone在中关村最火那几年的见证

2010年左右可能是整个中关村乃至深圳的华强北“抢iPhone”最激烈的时候,尤其是在新iPhone发布上市后的头两个月,产能少,根本供不应求。整个中关村的经销商都在想尽办法去搞货源,有能力的都人肉自己背回来,没有能力的都靠人脉关系让渠道商给留机器。

曾经从我手里出过一台有锁版的iPhone 4S,是一个哥们从日本背回来的,可能当时算是中关村前十台的现货手机。因为当时中国大陆并不是iPhone 4S首批上市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奇货可居。

我印象很深刻,当时那台机器卖了16000元,比行货官方的定价足足贵了10000元,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哥们买走的。当时给我激动坏了,要知道我们在当时一台手机正常销售也就挣100-150块钱,卖这一台手机,就够我们卖100台其他手机了。

当然,我们不是奸商,不想骗人。日版的首批iPhone 4S都是运营商签约来的,有网络锁,当时在国内并不能直接用。我问他这机器有锁你知道吗?他说:“嗨,没事,等卡贴呗,第一个买到最重要。”

2

图注:当时卖给客户的iPhone 5C,一个姑娘要的粉色

在那时候,iPhone确实可以提升一些人的优越感,尽管随着iPhone行货化之路越发的成功,现在靠买iPhone秀优越已经不可能,但在当时,真的可以。

当然这种机会非常少,我们没有这么多朋友可以从国外倒腾手机,让你挣这种“机会钱”。更多的我们还是从中关村的渠道手里拿货,能拿多少货,全凭关系硬不硬。

在iPhone水货市场最火的那几年,iPhone的渠道价就像股市一样,每天有三个价,上午下午和晚上的价格都会不同,多的时候能差出50-100块钱,我们这种体量小一点的经销商都不敢大量的囤货,怕砸手里。

做经销商卖手机基本上维持到2014年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2017年后,这种传统的“中关村经销商”模式就算彻底不复存在了。我们后来分析这种模式的衰落可能有三种原因:

1. 行水差价小,售后服务跟不上。在行货全面普及之后,水货的代购成本越来越高,导致水货iPhone和行货的差价越来越小,加上苹果掐死了iPhone的官方售后,导致水货不香了。

2. 电商对线下冲击太大。现在中关村四个楼(E世界,鼎好,科贸,海龙)基本上没有线下固定的经销商了,线上的冲击力太强了,加上中关村卖手机的鱼龙混杂,用户主动把中关村放弃了。

3. 送礼的人少了。当年iPhone算是一等一的送礼佳品,但是这几年华为的势头渐渐盖过了苹果,加上没什么人送礼了,这条路基本上也就走到头了。

卖手机不行了,几乎所有的中关村之前倒腾手机的人都去卖电子烟了。2014年电子烟开始成为风口,我们算做的最早的那一批,再后来电子烟风潮快速席卷中关村,从一两个散户到一批渠道转行,后来整个中关村卖手机的都去卖电子烟了。

3

现在我自己的电子烟库房

在罗永浩宣布进军电子烟之前,电子烟比iPhone赚钱多了,我们卖手机的时候,一个月一两万的纯利,之后卖电子烟逐渐做大了,每个月赚的是手机的十几甚至几十倍。

后来电子烟行业开始被监管,上线渠道都被下了,现在整个电子烟行业也不好过了。

口述人:罗毅,最早的一批中关村手机“贩子”
我曾经是中关村的大经销商,如今成为二道贩子

这个行业从起步到鼎盛,再到如今的没落,我都经历过。最早卖诺基亚、三星和黑莓,后来卖iPhone的时候,我最多雇过10个人帮我打理生意,现在就剩我跟我老婆两个人了。

iPhone进入中国这十年,可能是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最好的十年。说不好是苹果帮助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在进步,还是整个中国手机市场成就了iPhone,反正当年我卖过诺基亚、黑莓这些手机,都没有后来卖苹果和三星挣钱。

我记得2013年开始,大概有三年的时间,除了苹果和三星,基本上其他手机都卖不动。这两年华为替代了三星,但是买苹果的人还是很多,有时候还真不得不佩服苹果的持久力。

十年前我们这种终端的经销商可能是很多人买手机唯一的渠道,整个中关村都在卖手机、卖电脑赚钱,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iPhone卖最好的那几年,新iPhone出来了,我们这些经销商都会想尽办法从渠道商那边囤货,我曾经屯过一百多万的货。那几年只要你有渠道,有资金,你就能挣到钱。

iPhone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前几年,行货不是香饽饽,因为和水货的差价太大,很多人都会指定要买“港版”手机,一个是因为便宜、没锁(网络锁),另外就是有保修。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听过港行、港水、三码合一这些词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你不知道这些基础知识,可能真的会在中关村被骗。

4

图注:罗毅早年卖过的HTC手机,那是HTC时代最后的辉煌

当然我是好好做生意的人,都是客户要什么货我们给什么货。那时候一台手机赚个一两百块钱,搭上一点手机壳手机膜多赚个几十块钱,卖一台手机也就这点利润了。那几年混的熟的客户,到我们这里买个手机,我们还会送手机膜、数据线一类的小玩意,虽然都不值钱,但也算积累客户的一个方式。

我现在的很多老客户,都是那个年代做经销商留下来的,他们可能算是我这十几年经销商生涯积累下来真正的“财富”吧,我现在靠他们养活着。

这行业开始走下坡,我印象中是2014年左右开始的,一方面是苹果调整了iPhone的保修政策,这个对水货的冲击非常大;另外就是电商起的太快,让很多像我一样的个体经销商根本没有机会转型就被电商模式搞死了。

5

图注:原来罗毅的店在海龙大厦,这张照片摄于2013年,中关村已经开始显现颓势

生意最好的时候,我雇过十个人,后来生意不行了,就慢慢把大伙辞退了,让老婆、爸爸妈妈帮助打理生意,再后来就只剩我自己跑业务了,老婆帮忙管管账。

现在我还是靠卖手机挣钱,但是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我老婆笑我说十年前我做的是生意,现在我做的是“高端定制服务“。

现在的客户都是之前卖手机时候的老客户,现在他们好多人还是会从我这拿iPhone,因为我不会坑他们。原来他们会来我店里买iPhone,现在都是我把手机拾掇好,贴上膜,带个壳,给人家送过去。

这样做一方面会让对方觉得我重视他,另一方面也能当面验验被他置换下来的手机能收多少钱。这些老客户现在找我买手机,一般都会拿旧机器折现。这样我出一台新iPhone,回收一台二手手机,一进一出赚点差价。

能赚多少我不太确定,也要看新机发布的节奏,比如iPhone 12来了,可能未来一个月我有的忙了,但要是像4月份淡季的时候,可能就只能靠闲鱼或者一些线下收些新手机当二道贩子挣钱了,大概一个月平均能挣个一万多块钱吧。

篇后语:

过去十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智能手机品牌百花齐放到洗牌不断,市场从蓝海转入红海;电商的崛起对于中关村、华强北这样的传统电子卖场冲击巨大;市场的成熟让曾经紧俏的“水货“几乎绝迹于江湖……

三位不同的亲历者,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境遇,但都因为参与iPhone在中国销售环节中的某一链条,被放在了一起。他们之中有人如今依然依靠销售iPhone为生计,有人已经离开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

不可否认的是,苹果为他们带来了财富,他们也见证了iPhone在中国市场持续热销的十年。

来源:本文转载自腾讯科技(ID:qqtech)

「轻断食」到底能不能减肥?

作者 / KellyWeaver
最近 JAMA Intern Med(《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这篇做了所谓「轻断食」的研究[1],是真的实红。

我自己本来最近忙着弄我上篇文章那个抓微博水后的爬虫,整个人还处于 2G 冲浪状态,还不知道这篇。

然后我随手在我这个糊得亲妈不认的知乎账号上问了我的 24 万假粉一句「你们看不看这篇的解读」,大晚上的两个小时之内直接炸出小一百个活人!

既然大家都想看,那么我就来结合这篇论文简单聊一聊轻断食这个话题吧。

开始之前,需要简单说一句:「轻断食」这个名字,在论文里是不存在的。它的真正学术名字叫做 time-restricted eating(限制时间的进食),intermittent fasting(间歇性空腹)或者 inter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间歇性能量限制)。

因为你们都不喜欢这种又臭又长又咯牙的严谨学术名字,所以本文我将会把这些学术名字说成「轻断食」。但是请记住,轻断食这个名字是非常不严谨的!

(1/5)这篇研究的断食组,具体怎么断食的?

总的来说,因为「轻断食」这三个字儿就根本不严谨,所以它现在是个相当混乱的大筐式概念,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在把轻断食这三个字儿往自己身上套。

最开始是一周七天里选两天(5 天:2 天)节食,并且还有能量限制,要求少吃的两天必须控制在 500~600kcal 以内;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衍生了 4:3 断食,6:1 断食。

再后来,甚至有人开始思考:凭啥是一周内选整天来「断食」呢?我每天抽点时间节食不行吗?于是,就又诞生了每天节食派,然后就有研究开始做过午不食、16 小时:8 小时节食,等等。

到了 JAMA Intern Med 这篇研究里,甚至连能量的主观限制都被移走了:中午 12 点到晚上 8 点这段时间,你可以随便吃(真的,原文写的这 8 小时内 ad libitum 呢),然后只要其他时间啥都不吃,只喝不含能量的饮料和水,那么就算是遵守研究干预措施了。

看到这,我内心就一惊:这么宽松?那怕是不少人要“意念少吃”啊!估计减肥效果不会好了。

(2/5)因为不抓能量摄入,断食组减肥效果确实欠佳

在 JAMA Intern Med 这篇研究中,无论是对照的正常饮食的 CMT 组(一日三餐按点正常吃,允许餐间吃零食),还是 16 小时断食 8 小时进食的 TRE 组,都报告说他们依从性还挺好。

但是,从基于体脂变化估计的能量摄入变化来看,断食组的能量摄入(红点)只在最开始有所降低,后面很快就弹回正常区间了。

我们都先不说影响减肥的其他因素了;光就能量平衡这条,就只给断食组的人八个小时吃东西,他们都还是吃出了正常人一天 24 小时的量,那还减个啥?这不是意念减肥吗?

哦,我相信你们肯定会问我,人家万一动的多呢~

哎,很遗憾,并没有。

在这篇研究里,接受干预的断食组,动的也比接受干预之前明显要少。节食前这群人每天能动 5800~8600 步,节食后直接暴跌到 3500~6700 步了。

吃不知道少没少,动反正是少了。

有这种前提,最后数据做出来是这个对照组断食组没啥差异的鬼样子也就很能理解了:

理论上,由于这篇研究使用了基于体成分的能量摄入估计方法[2],那么,当受试者在产热变少、体力活动程度有明显减少的时候,研究者可能会低估膳食能量摄入减少的程度。

但是,这篇研究使用的干预措施——只规定在 8 小时内进食——想要实现的本来的效果,是「你不需要算卡路里,就能够实现能量负平衡」;而显然,无论考不考虑这一偏倚,在 16 小时断食:8 小时进食这一节食方案下,从最终体重变化平均情况来看,断食组确实就没有实现比不刻意节食更明显的能量负平衡。

所以,不吃早餐式的轻断食方案,在受试人群身上的效果,确实跟不刻意节食没有太大的区别。

(3/5)「不吃早餐」式断食还会肌肉大量丢失

减重效果不比不刻意节食好,其实已经很扎心了,但这并不是最扎心的。

最扎心的是,被试脂肪没丢多少,肌肉倒是明显丢了一大堆。

事实上,根据研究者的计算,节食组平均减下去的那 3 斤多点体重里,有两斤多都是肌肉: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如研究者在讨论中写到的,减肥丢失的体重,一般也就 20%~30% 左右是肌肉;如果结合充分的蛋白质摄入和运动锻炼,那么肌肉丢失的量甚至可以下降到 16% 左右。

如果丢失的体重中 65% 都是肌肉,这实在是也太夸张了,四舍五入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啊。

有姐妹可能会问我了:丢失肌肉有什么不好的吗?只要总重量下去了,不就可以了?

那可真不是这么回事儿。

首先,健康上,肌肉的含量会影响很多慢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年老时的生活质量——唉但我估计讲这些虚头巴脑的远的事情的你们也不会听,那就换另一个角度。

你们减肥,要的效果就是身形要瘦下来;而决定身形能不能瘦下来的,肌肉能起的作用真的相对比较有限。对于天生体脂率比较高的女生群体来说,脂肪量的变化对身形的改善效果才是最明显的。

而且,肌肉的含量也显著影响基础代谢率,也就是你躺着啥都不干就会消耗的能量。如果肌肉太少,基础代谢率就会下降,最后导致你的总能量消耗量比节食前低。

换句话说,减肥期间肌肉丢失越多,后面恢复正常饮食反弹就越明显[3]。

(4/5)轻断食翻车了?倒也 duck 不必这么早说

从需要自己精确计算,到允许一定时间内完全放开了吃(ad libitum);从一周内 2/7 的时间要节食,到只需要 1/7 或者需要节食多达 2/3 的时间的……可以看出,不同的所谓「轻断食」的方案,对实现能量缺口的监督力度明显不同。

从理论上来看,这种能量缺口大小的不一致,很可能是造成不同方案减重效果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看轻断食相关研究的时候,研究设计是否针对能量缺口做监督限制,是必须要留意的。

JAMA Intern Med 这篇研究,已经把不好好算能量的后果展示给你们了。但其实,如果能做到好好控制能量摄入,那么轻断食也许还尚存一丝希望。

一篇 2020 年发表的系统回顾文章[4],总结了 17 项有规定断食需要实现的能量缺口的随机对照试验。从它提供的森林图中,大体可以看出以下结论:

在那些真正对膳食能量摄入做了严格限制的研究当中,相比于不减少能量的正常饮食,严格监督实现能量摄入减少的轻断食,其实还是能在试验研究中实现减少体脂的效果的。
即使少数小样本研究结果不显著,但它们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在和要少吃的正常结构饮食相比较的时候,严格监督实现能量摄入减少的轻断食在体成分和代谢相关指标上有一些优势,但减重方面,和正常饮食差不多。
这些结论,是符合能量平衡理论的预期的。

IER 是轻断食,usual diet 是正常不限制能量的饮食

IER 是轻断食,CER 是正常规律但限制总能量的饮食(也就是营养学的正常减肥餐设计思路)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轻断食相关的研究总体来说质量都很一般,所以这些研究的结论也仍然是还得谨慎看待。

换句话说,现在的研究证据,不管是说轻断食有用和没用,都不锤。

(5/5)所以,我们吃瓜群众可以拿走什么结论?

如果你执行轻断食只注重抠一天内的进食时间,而不算清楚自己每天具体吃了多少能量、消耗多少能量得话,那么:

即使限定进食时间,你的身体也会让你不知不觉在有限的时间里吃更多。所以,如果不自己抠能量摄入,你最后并不会真的「自动」少吃。
在这种饥饿的状态下,你的身体还会让你下意识减少体力活动来节约能量支出。
因此,只抠时间不算能量的「轻断食」,可能最后其实对减肥并没有什么帮助。
而且,这种断食方式可能会让你哗哗掉肌肉,之后一旦结束断食,反弹会更厉害。
但是,说所有轻断食都翻车,倒也还 duck 不必,因为:

JAMA Intern Med 这篇文章给出负面结果的饮食方案,只是诸多轻断食种类中的一种,而且还是最不严格的、基本已经不能算“断食”的一种。
一些以整天为单位的断食,目前 meta 分析做出来效果害行——当然,由于 meta 分析能够纳入的现有的证据质量都非常一般,所以轻断食到底有没有用,正说反说其实现在都还不锤。
保持适量运动和体重平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减不减肥。
后记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经历着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剧烈转变。

不断延长的加班时间和学习时间,正一步步蚕食着每个人生活中能够自己支配的部分,压缩着坚持锻炼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反映到数据上,就是逐年下降的中国人的体力活动量。

精于钻研顾客口味的餐厅不断进化,油盐糖用量愈发肆无忌惮,也让有利健康但不讨口喜的膳食逐渐从现代中国人餐桌上灭绝。

这些大环境的变化,体现在中国居民肥胖率的统计数字上,就是十年翻一倍的高歌猛进;体现在个人的减肥努力上,就是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忧愁的女孩对着镜中的自己发出的那一声声失望的哀叹。

在这全民发胖的大潮之下,逆势而行的减肥之路,总归是荆棘丛生的;也无怪乎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方法声称可以减肥,然后再骗得无数人付出钱财,再被这些效果和安全性未经验证的方法伤害身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实,减肥这件事,虽然影响投入产出比的因素众多,但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减下去的基本营养学理论并不复杂,就是能量平衡。

真正困难的,还是如何在环境不利、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做绝大多数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人当中那一两个特立独行的苦行僧。

减肥之路,道阻且长。与各位知友共勉。

在快手,辛巴是宿华的B面

文/北方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01

辛巴的标签

2014年10月,因涉嫌违反《出入境管理法》,三名中国籍厨师被日本兵库县警方逮捕。

据日媒报道,这几位厨师同时受雇于一辛姓台湾餐馆经理,通过购买囤积大量花王纸尿裤及女性卫生用品,向中国境内进行违法倒卖活动。

警察找到这位餐馆经理,后者否认:我没有叫他们去买,也没有付给他们钱。

不过,当兵库县的警方进入他的住宅房内,发现这也是一间80多平的仓库,里面凌乱堆积的,正是那些花王牌纸尿裤,足足有1万多片。

辛姓餐馆经理全名“辛有志”,又称辛巴。

现在,辛巴是快手上炙手可热的“一哥”,一场不过几个小时的直播带货,销售额动辄上亿。那段在日本打工期间的坎坷履历,后来有了另一个诠释版本:他很早就开始在海外闯荡,做进出口生意,还混出了自己的圈子。

辛巴90年生人,日本的事业戛然而止、被迫回国那年时,他24岁。

他今年30岁了。在快手,他拥有6500万粉丝,去年全年直播带货销售额133亿,2020年目标是千亿,个人主页上,他介绍自己:农民的儿子,百姓主播。

外界将辛巴归为“网红”,一类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崛起的红人。而粉丝更愿意称他为企业家,一则献礼国庆的表演视频下,他站在位于广州白云区的“辛选”直播基地前,带领员工高歌,评论区有人赞道:这就是一个企业家和网红的差距。

“网红”的出圈,源于去年8月那场“辛巴群星演唱会”。穿插在光良、成龙、邓紫棋和王力宏等明星的表演之间,辛巴携妻子初瑞雪办了一场婚礼,同时还做了直播带货,据传婚礼花费7000万,但卖货1个亿,不赔反赚。

如今,企业家的身份其实更符合他的财富资本与地位。

他做辛选,主要为推广自有品牌,孵化以自己为首的专业带货主播团队,“要再造30个李佳琦”,成果包括蛋蛋、时大漂亮、猫妹妹等知名快手主播。郑爽首次独立直播带货崩溃时,旁边那位略显无辜的女孩就是猫妹妹,猫妹妹说,“我就是没有感情的带货机器”,在快手,她和其他“同事”一样都是亿元量级的带货大咖。

辛选基地在今年8月18日开业,现场,胡海泉主持,郎朗弹琴,俨然一台晚会。二百余架无人机盘旋在夜空中造势,占地6000多平米的大型独栋别墅灯火通明,还有外部动态光影秀。妻子初瑞雪说,这里就是“一个精致的商场”。

最近,辛巴的企业家身份更进了一阶:上市公司股东。

9月中旬,A股上市公司、儿童鞋服品牌起步股份宣布,公司控股股东拟将10%的股份,各按5%的比例分别转让予辛选和张晓双,张晓双系辛选联合创始人。敏感的庄家和股民很快嗅到了财富的味道,讯息一出,起步股份连涨5个涨停板,整体市值上涨40亿。

投射到火热的资本市场,影响力就有了标尺:

紧接着,9月底,国内一家名为“盛迅达”的游戏公司宣布,计划一次性授予840万股的股权激励,引入辛有志及其团队,并成立合资公司。兑现条件是,辛巴将在未来三年内为公司获得5亿元净利润。

02

宿华的边界

快手CEO宿华对待平台上的网红,包括辛巴在内,态度是很微妙的。他曾这样定义自己:可能是全天下认识网红最少的人之一。“我关注的网红,我一个也没见过。”

核心原因是,他在乎公允。

在《快手是什么》一书中,这位温和、圆脸的清华技术男用电影《魔戒》形容自己对规则制定者身份的忌惮:戴上魔戒的瞬间,你可以变得很强大,可以操控很多人和事。但时间一长,你所有的行为就被权力定义。

图:宿华图:宿华
言下之意,人会很容易被权力的快感反噬。

更前置的意义是,它代表了宿华的自我约束:当你掌握了资源,又制定了资源的分配规则时,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权力的人,就会有人因为利益来找你。

这个理念,后来被解读为快手的崛起逻辑:消解精英话语权,放大底层人民在互联网上被看见的可能性。

“农民主播”辛巴,成为这套“消解与放大”规则的受益者。

他出自底层。农村出身,种过地赶过集,接连创业,四次倒下四次爬起,从县城走出国门(去往日本打工),这构成了辛巴的基本画像。他说,“我深知我们这群人需要什么,也想好了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提升我用户的生活品质”。

“我们这群人”,指向三四线城市,年龄介于25至40岁之间。辛巴定义他们的消费习惯是理性。

在直播间里,对待理中客,他玩转规则的方法论是“以家人之名”。

粉丝们被称誉为“家人们”,豪横为家人们“买单”,是身为“亲人”辛巴的义务和责任。《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时,快手邀请张雨绮担任平台电商首位代言人,带货首秀搭档辛巴。售卖iPhone环节,辛巴定价4099元,“虎妞”张雨绮爽朗降价至3899元。——辛巴成了那个兜底买单的人,个人会为差价赔付一百多万。

粉丝没有吃张雨绮的账,却买了辛巴的单,在快手花高价请来张雨绮的直播间里,粉丝唯心疼辛巴,对那位美丽的女明星代言人,只疾呼着“换人换人”。

无形中,一个为适应平台规则生存的人,成了规则的失控因素。换句话说,宿华的公允观,分明有了漏洞。

显而易见,对于快手而言,辛巴已经过于强大。这种强大,不只体现在用户越过平台意志,追随拥护这位主播,还落在更高的层面上。

数据显示,2019年,快手全年电商直播GMV是400-500亿元,其中,来自辛巴及其团队的数据高达133亿,占总平台的近1/3。

快手电商直播生意,成了头部玩家的专场游戏——剩下的GMV,多数也被第二、第三个“辛巴们”瓜分了。他们或是“二驴”家族,或是“张二嫂”们。

就这样,来自草根的人们,用草根的方式,聚集抱团,树立中心,并形成独树一帜的带货王国,动辄与矩阵之外的对手剑拔弩张。

来自湘西的理工男宿华,曾怀有最朴素的人文关怀,想要构筑一个人人是主角的江湖,现在,它反而给予了不同派系划山为王的割据机会。

江湖之中,只有王者被看见。

03

天平的失衡

宿华可能会想起两年前的一个夜晚。

那是2018年初,快手DAU突破亿级,同期的抖音只有区区3000万。他和程一笑俩人去公司的对面餐馆里,简简单单吃了碗面庆祝。

在抖音、快手打响鏖战前夕,也是就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快手是看起来较为成功的那一个。正如它遥遥领先的数据。

彼时的求职市场上,当技术、产品人同时接到来自头条系和快手的offer时,更多人会选择接下后者的橄榄枝。“头条看上去上市遥遥无期,去快手期权马上就能变现!”

期待不无道理。

2017年上半年,快手拿下腾讯注入的3.5亿美元D轮融资,踏入鹅厂阵营之前,它亦有金光闪闪的百度、红杉、晨兴资本等投资机构加持,估值高达数十亿美元,是未来可期的下一代巨头。上市的传言一遍遍吹起,撩拨着人心。

竞争与期待,成为快手商业化扩张的开端:2017年初,这家公司不过300余人,以研发技术人员为主,2018年则迅猛增至6000人,运营和市场人员占了大头。

辛巴在2016年进入快手,那之前,他是YY上的一名主播,是名副其实的普通人。

辛巴形容自己是与快手“一同奔跑”的人。“快手的优势在于,最开始是用娱乐内容留住了人,后来慢慢有了用户,又有了电商属性。”从2016年至今,他陪着平台从0到1,再到2,再到3一起成长。

曾有人问过他转阵的问题,譬如淘宝直播,辛巴答,我从来没有看过薇娅和李佳琦的直播,“因为这个市场里需要选择新的切入点,去做新的东西,模仿其他人难有一番作为”。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跳去淘宝直播,相当于直接要从9做到10,“太难了”。

快手自2017年起正式搭建商业化团队,完善商业化策略,2018年,这家公司的变现主要来源于直播。辛巴在新平台沉寂两年后,乘着直播的机遇一跃而起。

这便是他的快手“0”起点。

他依靠大量给头部主播刷钱刷礼物崛起,出手阔绰,动辄数万,高调时可以在短短三个月内刷出千万元人民币。

在宿华的理想中,快手为普通人服务,它间接诞生了广大普通人心中的“人情债”——对于花钱打赏的观众,特别是豪横的忠粉,主播要引导直播间的粉丝去关注。

快手按着理想的路子转变:这年,宿华总结平台的发展,已经转型为半熟人和半陌生人共存的社区,这里沉淀了大量的社交关系,它代表天然的亲切感。

对于辛巴而言,这意味着站稳脚跟的机遇。他迅速圈粉、划地,并成为一极越过平台意志的力量。

今年5月,因触犯快手社区规则,辛巴收到警告,隐退江湖。短短月余,他再度出山归来,首日便献上了5小时带货10亿的战果,还狂放向官方喊话:“总有一天,我要和快手成为平起平坐的兄弟公司,快手你最好利用好我辛有志身上的资源。”

这时候的快手,在商业化的征途中已经没有退路——2018年中,抖音日活超越快手,自此一骑绝尘,今天,这个数据被拉大至2亿。

接受辛巴归来开始,已经是宿华的妥协。

辛巴回归的时机,正是618电商大战前夕。而9月初,快手正在布局今年的11·6电商节时,一向被视为电商基因弱的抖音也强势入局,将GMV定到了2000亿元。宿华不得不将目标从原本的千亿调高至2500亿——“电商一哥”淘宝,去年才刚刚达成这个数字。

毫无疑问,快手十分需要辛巴。

04

企业的人性面

上个月,快手在一则宣传片里用到鲁迅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我有关。

现实中的快手却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和电商有关。

在狂奔的IPO征途上,快手很难停下来。

很难说这是宿华“情怀的失去”。毕竟,企业不是公益项目,老板总得对公司和员工前途负点责任。过去一年里,快手的奔速猛烈而激烈,这带来了痛感——比如上个月那封《谈谈我司的病》,从管理至战略布局问题,一一而道,风靡了快手内网,也引发了更广范围的关注。

如果说辛巴是快手狂奔过程中,一个脱离理想范本的缩影,他的无畏趋利,又何尝不是平台蒙眼失速的照影?

这是一家曾被喻为“互联网吉普赛人”的公司,最直接的表现是,2016年之前,它没有做过任何地推,即便在App Store搜索“快手”,排在前面的都是其他产品,很久之后,快手才掏钱将位置做了优化。

在媒体的采访中,宿华总是毫不犹豫地说起,自己更喜欢“工程师”的身份。直到2016年第一季度,他才彻底停止了亲自上阵维护代码,并逼着自己慢慢转变为企业的管理者。

著名管理学思想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经在著作《企业的人性面》中这样写道:

“成功管理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预测及控制人性行为的能力。”

“人们对于人性行为的控制存在误解。从工程学角度来看,控制是指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按照主观要求来支配自然。我们期待试用方法来改变他人行为,却根本没有顾及人性的自然规律。”

目前看来,这是“管理者”宿华的软肋。

“二胡”的故事,曾是宿华身上最感性的片段之一。

他小时爱拉二胡,有次拉到半夜两点,早上碰到隔壁卖豆腐的大爷,后者夸他拉得不错,他只觉得老人人好。直到后来才意识到,是自己吵到大爷休息了。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社会包容性,影响了他很久。

如今,宿华的关注列表里,有一位拉二胡的大爷,独居,10万左右的粉丝,每晚7、8点直播,会有二三十人在屏幕前相伴。

宿华说,这源于快手“普惠”的原则,“我们会尽量帮助每个人找到他的粉丝,找到会喜欢他、理解他的人”。

在“记录世界,记录你”和“拥抱每一种生活”之前,快手的slogan一直是“生活没有什么高低”。有网友评论,就是这句广告语,对快手有了好感。

这大概才是快手与宿华最深情的时刻。

拼多多的新敌人

文/于可心/姚书恒

来源:远川商业评论(ID:caijingyanjiu)

可能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中国最大的生鲜电商,不是经常在电梯里卖广告的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也不是开在小区底商的盒马鲜生,而是拼多多。

在10月8日的拼多多成立5周年的内部讲话上,黄峥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说,“买菜是个好业务,是个苦业务,是个长期业务,也是拼多多人的试金石。”

2018年,拼多多卖出了653亿的农产品,2019年,交易量翻倍上涨到1364亿。与此同时,全国生鲜电商的GMV大概也就2000多亿,每日优鲜、盒马的GMV都在200亿左右,其中盒马还有线下门店的贡献。

拼多多所擅长的生鲜品类,是水果、鸡蛋等保鲜期较长的产品。消费者用9.9元就可以买到20只鸡蛋,或者5斤富士苹果,又或者是5斤生姜,产地发货包邮到家,让人买之前看不懂,买之后非常香。

今年8月,拼多多进一步对加大生鲜业务的投入,成立了“多多买菜”。如果说卖产能过剩而且还能存放的衣服箱包电子产品是幼儿园送分题,那卖水果大约是中考大题,而卖产地分散而且不能存放的蔬菜猪肉,简直就是奥数决赛的压轴题。因此,不管是前置仓、店仓合一,还是纯交易平台,生鲜电商总是殊途同归:亏损。

但刚需、高频、规模大的属性,还是让互联网公司一波接一波地投身于卖菜业务。

除了在内部调动了几千人去卖菜的拼多多,阿里也调度了大润发、零售通、菜鸟、盒马、饿了么五路大军杀入社区生鲜团购,在外部还投资了十荟团。美团则由最高级别的S-team团队里的陈亮负责“美团优选”,还成立了“飞虎队”,要在1000个城市做团购。京东也推出了团盟、区区购等团购业务。

中国四大电商巨头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卖菜方式。但在这条团购的道路上,它们都要面对一个绕不开的对手。

长沙起义

在中国,一棵菜从农民到消费者之间,通常会经过4个流通环节。农村的采购商先从分散各地的农民手上买菜,然后卖给产地批发中心。接着,菜被运到城市郊区的销地批发中心。再接着,菜市场的商贩、大超市等再从销地批发中心进货,摆在摊位、货架上,让消费者买。

由于经过的环节比较多,产品的加价率也会比较高。安信证券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在上海菜市场卖9.8元/斤的陕西苹果,在陕西当地农户只卖3.65元/斤。两者之间的差价,让批发中心、仓储、物流给赚走了。

喜欢“砍掉中间商、自己赚差价”的互联网公司,当然要打着“效率革命”的名义插一脚了,没想到就此泥足深陷。

以每日优鲜为例,做的是“前置仓”模式。先在城市周边建大仓库,然后在小区附近建小仓库,每个小仓库配几十个配送员工,以此保障用户在下单后30分钟左右能收到菜。相比传统模式,通过自建仓储和物流,少了产地批发中心,而且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问题是,除了产品损耗以外,还要承担仓储成本、物流成本、人员工资、水电费、优惠券、广告费。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卖菜的小商贩,亲自跑去农村拿货,然后铺天盖地打广告,还送优惠券和配送服务?

把薄利多销的卖菜生意搞成这样,成本只高不低。根据每日优鲜对外公布的数据,要做到80元的客单价才能达到盈亏平衡。

要知道,把餐饮行业规模加上蔬菜肉蛋奶零售规模加起来,除以14亿、再除以365天,中国人每人每天吃饭花销也就20块钱,更何况,居民小区的人口不可能出现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客单价80块钱才能盈亏平衡的卖菜生意,那就是一个笑话。

另一条道路,“前店后仓”的盒马也没好到哪里去。有专门改造的店面,既能让消费者边逛边吃,又能做仓储然后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听上去非常美好,但实际上这意味着要配两套人马。根据上市公司三江购物2019年的公告,在2018年,其运营的4家盒马门店,总收入3亿,亏损2300万。

正当生鲜电商的头部玩家发展面临瓶颈,甚至接连有红极一时的企业暴雷出局的时候,在远离一线城市的湖南长沙,一种新的卖菜模式——社区团购,悄无声息地点燃了燎原之火。

来自湖南益阳农村的岳立华,在开了30多年小卖部、便利店、超市之后,在2014年成立了“兴盛优选”,搞起了卖菜业务。

在零售行业浸淫了几十年,岳立华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城市化过程中,菜市场拆迁导致老旧小区失去买菜场地、新开的大型超市品种价格太高所带来的“买菜难、买菜贵、买菜远”问题。找到了小区里的小商店,让店主兼职向小区里的居民卖菜。

当兴盛优选进入一个小区时,往往会同时授权4、5个小商家一起给小区居民卖菜。小商家把居民拉进微信群,发卖菜链接,用户下单后,第二天兴盛优选把菜送到店里,用户自己拿。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汰后,一般只会剩下1、2家服务最热情的,会主动去提货、配送,让消费者在做饭前的一两个小时就拿到菜,“通吃”整个小区市场,赚10-15%的销售提成。

对小商家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多赚了钱;对消费者来说,显然更方便;对兴盛优选来说,0仓储、0库存、0配送就把菜卖了,也很爽,去年每天订单超过400万单,全年GMV突破100亿。

按其他生鲜电商的活法,客单价80块才不亏损;而兴盛优选客单价还不到20块钱。岳立华做了30多年生意,2018年才第一次融资。

巨头之战

兴盛优选的卖菜方法,被总结成“社区团购”。

以社区为中心、以小商家的“团长”为分发节点,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工具拼团购买生鲜和日化用品。由于是先订单、再配货,可以降低损耗、减少库存;团长的门店就在社区里,还让平台省下了仓储、获客、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

苦苦烧钱都没找到正确卖菜方式的互联网巨头,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黄峥曾经在“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思考里写道,假设有一千个人在夏天就想到在冬天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

这样的思路被用到了拼多多卖水果的实践里: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包括邀请微信好友拼单和直接凑单,拼单成交价比单独购买明显更低,满足了用户对低价的需求。另一方面,平台通过拼单将零散的需求聚集在一起,商家获得了规模化的需求,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拼单解决了销售端的问题,但生鲜电商最难搞的还是产业链。小、散、乱一直是中国农业的标签,2016年底国内规模农业经营户仅占1.9%。而拼多多近年成功地将农产品产业链下沉到了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份,让农户可以直接进驻平台卖农产品,县长直播带货让农产品“秒空”也已经成为常态,确实砍掉了中间商,价格也足够便宜。

卖完了水果,拼多多又将视线转向了市场规模更大的“卖菜”上,以“多多买菜”为起点大举杀入社区团购市场。但一向以低价著称的拼多多,却在卖菜时遭到了滑铁卢:经常不如兴盛优选便宜。

价格上的劣势,源于拼多多在供应链和物流上的欠缺。“多多买菜”的物流需求,跟卖衣服箱包的物流需求完全不同——

(1)卖衣服箱包,用快递寄出去就行,有大量快递公司竞争,成本低;

(2)卖菜,需要第二天就送到小区里,配送距离短,但时效要求高;

(3)兴盛优选背靠自己便利店和超市,有成型的经销商和物流体系,拼多多需要在湖南建设全套新的物流系统。

以供应链为例,拼多多的模式是由供应商提报商品,平台选品后将拼团活动上线,当日0点开始售卖、23点截止,供应商需要自己在次日凌晨1点前的两个小时内将商品从自己的仓库运到拼多多的自建仓库中,再由多多买菜平台分发至每个店铺。这就要求供应商必须在本地有自己的仓库,来弥补拼多多在仓储等方面的欠缺。

而兴盛优选只要求供应商在指定地方卸货。它自己在湖南几乎每一个乡、镇、村都已经有共享仓、B2C仓、服务站等全套物流设施,可以在12个小时内将商品从仓库匹配到小区里的商店。

总之,简单来说,对兴盛优选来说,卖菜是“顺便”用一下已有的网点和物流设施;但对拼多多、美团、阿里等从外地杀入湖南的巨头来说,需要“新建”仓储和物流,是它们要过的第一关。

脆弱命门

在仓储和物流之外,摆在想卖菜的互联网巨头们面前的,还有其他麻烦。

互联网公司烧钱大战的战火,从外卖、打车、无人货架烧到了社区团购。抢完了快递员、快递柜、外卖骑手、司机,互联网公司现在开始又开始抢团长、抢宝妈。

团长作为小区内的供货集散点,主要负责统计人数、发放货品和提供售后服务。他们也逐渐成为小区内的小型KOL,负责社群运营和选品,同时利用自己的社交关系帮助平台低成本获客。

团长资源是社区团购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往往也是最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低进入门槛下,团长运营能力参差不齐、流动性高,且出现了团长“叛变”、独立运营等问题。

社区发展前期非常依赖团长的积极性,因此有运营基础、销货能力好的团长成为香饽饽,被各家反复争取。团长身兼数职成为常事,从小平台“叛变”到大平台、从低佣金跳槽到高佣金平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当团长身兼多职成为常态,社区团购的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各团购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微信小程序后,团长为了避免自己的私有流量流失,开始从各家公司的小程序中挑选几款价格低的发到微信群里,居民下单后再由团长统一在小程序中下单。

根据36氪在《团长叛变》里的报道,有些社区团购平台遇到了诡异现象:团长把商品团购的小程序丢进微信群之后,很长时间群里面都是静悄悄的,点开小程序,里面几乎没有任何商品成单。而每每抢在发货截止时间前,团购小程序商城内却突然出现了一批大单,发起购买的多数是团长本人。

事实上,工作人员看到的不过是团长花几块钱买过来的死粉群,团购公司自始至终都没有直接接触到团长真正拥有的活跃群。团购公司与小区消费者被人为地隔离开,团购公司只能获得扭曲后的消费数据,也只有几款低价的产品能被推送给消费者。

另外,付出与收入的不匹配也成为团长资源流失的一大原因。在部分竞争激烈的区域,一个小区甚至会盘踞十几个团长,这导致部分团长一天只有零星的订单,收入也只有二三十元。

除了团长的争夺、仓储物流的比拼,阻碍社区团购长期发展、导致行业厮杀如此激烈的,还有社区团购项目经营的高度同质化。2019年“百团大战”之时,全国有一两百个社区团购公司,但这些项目在团长管理、商品供给等方面都大同小异,到最后几乎所有人的供应源都一模一样,价格也没有一个公司特别有优势,于是竞争再度演变成为“补贴战”。

说到底,生鲜电商难做,还是因为卖菜跟搞游戏、卖衣服、送外卖完全不是一回事——

(1)卖菜没有规模效应。搞游戏,把服务器放在那,谁玩都一样;卖衣服,快递可以发往任何地方。卖菜,各地方吃的不一样,配送的时效要求也高;

(2)社区团长需要承担的角色太多,难以拆分和标准化。都是做服务,送外卖高度标准化,卖菜要发链接、提货、送货,还要联络街坊邻里;

(3)每人每天食量几乎是固定的,小区居民数量在短期内也几乎是不变的。游戏可以多玩几款,衣服可以多买几件,吃饭饭量几十年不变,小区居民数量也有明显上限。社区生鲜的天花板其实很低。

因此,生鲜电商不是电商。社区团购对扎根湖南的兴盛优选来说是好模式,出了湖南就不一定。对大肆进驻各城市的互联网巨头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HTC没有新故事

62岁的王雪红不得不再次回归。

2020年9月3日,HTC董事长王雪红再度兼任CEO,顶替原CEO Yves Maitre的位置。

颇为荒诞的是,在2019年9月17日,前任CEO说过,“我等这个职务14年了”,而等待的结果即是任职不到一年就迅速辞职。

HTC似乎无法离开王雪红。这距离她上一次担任CEO职位救急,时隔不过五年半。2015年3月20日,王雪红以兼任CEO的身份走向台前,掌舵HTC,原CEO周永明转向研发岗位。

3月正值早春,上海康桥镇新庙村,桃花正开得厉害,冒出一个个粉嫩嫩的花骨朵。HTC工厂位于公路深处,周边除了加工厂就是大片田野。从2015年开始,由于生产线不断裁员,宿舍区时有拉着行李箱的人走出。

这座土地面积约7092万平米,房屋建筑面积则为11.48万平米的工厂是HTC强盛时期的产物,建成于2010年,投入资金约2.2亿元。

彼时,HTC势不能挡。

尽管如今已经不为年轻人所知,但仅仅十几年之前,它还是Android手机的代名词。HTC于2008年发布首款Android手机,2010年进入内地市场,当时,每两台Android手机中就有一款是HTC。当HTC立于巅峰,雷军和小米刚刚准备进入手机市场。

HTC的创始人王雪红是典型的富二代,她的父亲是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家庭背景也很复杂,王永庆有三位太太,育有二子七女。王雪红的母亲是二房杨娇。

王雪红虽然早期凭借独立创业在商业领域获得一席之地,但她受家庭影响很深——她既继承了母亲身上的韧性与果敢的品质,在商业上也受到了父亲的启蒙教育。

1975年,母亲杨娇厌倦了每日侍奉长辈、照顾家人等琐事,又因王永庆娶了三房,51岁之时,她带着最小的儿子和3000美元去了美国。在那里,杨娇零基础去成人学校学英文,60岁学开车,王永庆三四次前往美国劝其回台,她不为所动,坚持留在美国,学习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都说我最像父亲。”王雪红在一次采访中聊到:“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母亲。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整整50 年。”

与母亲不同,王雪红很早就踏上了独立的求学生涯。

15岁时,王雪红被父亲送往美国旧金山一个犹太人的寄宿家庭,全校只有她一个中国人。父女俩通过书信往来,王雪红需要告诉父亲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以及每一块钱是怎么花的。

而父亲的回信通常很长,有时有一二十页。王永庆谈及最多的是生意,比如处理公事时遇到的困难、如何追根问底、如何管理、如何解决问题等等。在王雪红的记忆里,父亲字迹潦草,内容艰深,很难读懂。她至今仍保存着这些书信——其中内容一定程度上成了她日后的“管理圣经”。

她身上确实有父亲的影子。威盛公司的一位员工曾如此评价,外界之所以认为王雪红最像王永庆,很大原因是她敢赌。

从伯克利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以后,王雪红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回台塑工作,而是以销售的身份进入了姐姐创建的大众电脑,一做就是几年,直到1988年创办威盛电子。

创业之前,她意识到大众电脑的主板机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所有组件都是采购而来,没有一样是台湾生产的,于是就动了研发芯片组的心思。于是,她抵押了母亲留下的房子,向银行贷款500万元台币,收购了一家硅谷濒临破产的小芯片公司。

王雪红押中了台湾电子产业的商机。

威盛的业务重点是计算机主板芯片组,这个领域长期被英特尔等巨头把控。1992年,王雪红将公司总部迁回台湾,以便于同产业链配套契合起来。自此,威盛、王雪红和台湾电子产业一起走进了黄金时代。

广达、华硕等一众台湾电子企业在主板制造领域崛起,它们为威盛的芯片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凭借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等优势,威盛的业务可谓突飞猛进。其1996年和1997年市场占有率相继成为世界市场第三名和第二名,到了1999年,全球约70%的电脑主板芯片组印有威盛电子的Logo。

同年,威盛在台湾上市,王雪红迎来了她事业的第一个巅峰。然而在光环背后,是王雪红被英特尔的专利授权官司所纠缠长达近三年。期间,她参加了一百多场听证会。

如果说创办HTC是王雪红未雨绸缪的布局,威盛就是HTC在早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石。

1997年,王雪红同周永明创办了HTC,它的全称是High Tech Computer Corporation,汉语名字是宏达电。

成立之初,HTC还只是循规蹈矩的代工厂,主要代工PDA产品,即掌上电脑。

王雪红的个人需求和偏好曾成为企业起步的商机。

她个人并不喜欢笔记本电脑,太重且携带不便。做销售期间,她常常从西班牙坐火车到德国,上上下下搬盒子,非常累。于是,她想做出一款轻巧的产品,不仅可以随身携带,还具备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以及手机的通话功能。

但研发并不容易。由于产品过于超前,在研发初期,宏达电就陷入了持续的亏损,最严重时亏损高达10亿台币。王雪红亏掉了所有的资本金,这是她向家中姐妹私募来的资金。判定这是一口无底洞之后,不少股东纷纷退出,很长一段时间里,HTC全靠威盛电子的资金输血度日。

王雪红不惜以All in姿态投身其中。在她看来,无线通讯一定会成为主流趋势,不该就此停手。她安慰员工:“威盛这边还有钱,我就继续给宏达注资。”

总裁卓火木曾拿着两张房契找王雪红,称可以应急,别放弃研发。

王雪红又一次押准了风口。2000年,HTC与康柏合作推出的掌上电脑iPAQ终于面世,这款掌上电脑在2000年时被评为功能最强之PDA。

HTC因此而迅速变成全球最大的PDA代工企业。2001年,掌上电脑全球出货量达289.7万台,由HTC代工的趋近一半。

2002年,王雪红迎来了第二个企业上市的光辉日子。3月26日,宏达电挂牌上市,上市之初,股价就持续上涨,并不止一次获得“股王”的封号。

在智能手机领域,王雪红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年10 月,宏达电推出全球第一款搭载微软Smartphone软件平台的智能手机,且成为第一个和微软合作的厂商——五年之后,苹果才推出 iPhone。

倚赖和巨头贵人合作的方式一步登顶,HTC屡试不爽。

2008年,在苹果推出iPhone的第二年,掌握着熟练代工经验的HTC被Google选定,参与研发Android操作系统。借此机会,HTC在手机市场上有了名头。双方合作推出了第一款Android手机HTC Dream G1。

那年,王永庆去世。离世前不久,王雪红带着自己生产的手机去找父亲吃饭。“没想到,几天后他就不在了。”她由此感慨,想做的事情就要马上做,不要迟疑。

快跑的HTC很快迎来高光时刻。

在智能手机时代,与王雪红的HTC对垒的,是乔布斯的苹果以及韩国的三星。凭借起步早、迭代快的HTC迅速垄断了Android市场,成为手机新贵。在2008年到2012年的短短四年间,HTC一共发布了50多款智能手机。

HTC的G系列旗舰机,几乎每一款都是可与苹果 IOS 系统叫板的“Android机皇”。

2011年,HTC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4300万部,其在美国市场的出货量甚至超过了苹果和三星,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15%。4月,公司市值一举冲达319亿美元,首度超过了手机巨头诺基亚。

也是在这一年,王雪红成为了台湾首富。

2011年3月,《福布斯》发布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王雪红、陈文琦以68亿美元的身价成为台湾首富。实现对父亲王永庆的财富超越,王雪红用了53年的时间,而此时,HTC成立也不过短短15年时间。

王雪红和她的HTC一时风光无两。她曾立下豪言:“若未来手机厂商只剩下两家,HTC一定是其中一家。”

王雪红很在意父亲的评价。她记得自己第一次当选台湾女首富,父亲告诉朋友:“她还差得远呢。”直到几年后,她当选“亚洲之星”,父亲眼里才有了挡不住的得意。

晚到的认可尤显珍贵。只是,王雪红没有预料到,坠落与登顶来得同样容易。

王雪红的高光时刻并没有维持太久。

这是人运,也是时势。从根本上看,王雪红的发迹,是中国台湾承接全球化分工,代工厂繁荣兴起的缩影。HTC在手机市场的崛起,早期也受益于微软和谷歌等美国大公司的代工需求,但一家手机厂商若想维持长久的生命周期,唯一的路径便是真正走近消费者。

HTC很快引来了麻烦。

从崛起、鼎盛与衰落到销声匿迹,HTC走过的路径几乎与威盛如出一辙。专利战再一次将王雪红和HTC缠住。早在2010年3月,苹果就起诉HTC,指控其侵犯20项专利,而12月的诉讼结果,成了HTC的当头一棒——HTC部分手机产品被判定侵犯苹果专利权,HTC手机因此被禁止在美国销售。

这场官司成了HTC的滑铁卢。此后,在高端机型市场里。HTC逐渐失去优势,与苹果、三星的距离越拉越远。

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HTC的全球业绩开始下跌,此后连续三个季度都是如此,股价也如同抛物线的后半段,直落而下。

习惯了代工路径依赖的HTC,从未真正走近消费者。这也决定了,在智能手机的战场上,王雪红注定失败。

此时,新的故事已经在内地兴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大变革,由此发端。

2011年,雷军穿着黑色T恤、牛仔裤,在798艺术中心的一场发布会上,发布了小米初代手机。这位从软件领域跨界做手机的互联网投资人,凭借低价高性价比杀出一条血路。

移民美国的段永平,名下的两家公司即vivo和OPPO在三四线城市和县镇广铺门店,斥巨资冠名综艺,请明星代言,打响品牌知名度。

就连华为都放下了架子。余承东跟随小米推出互联网品牌荣耀,以抓住年轻人。

王雪红似乎对此不以为然。或许,在这位昔日的台湾首富眼里,内地这些同行所抢占的赛道,都过于低端。这位骄傲的富二代心中只有远方——在质疑声环绕的2012年,她为HTC设定了更宏大的目标:成为世界第一。

王雪红想赢,但在HTC十几年野蛮生长的日子里,专利和创新始终是其软肋。HTC曾踏在巨人肩膀上乘风破浪,可一旦回到平地,资源这种先发优势,必然也会随之消失。

现实与“世界第一”的心愿形成了鲜明反差。2012年到2017年间,曾经占据全球15%以上手机市场份额的HTC一路下跌,到2017年只剩不足1%。

王雪红不再骄傲。2015年,她接替周永明出任公司CEO,同年股东会现场,她就公司亏损向股东们鞠躬致歉。

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翻盘。一度大热的VR成为她的新抓手。2017年,HTC关闭了上海手机工厂,卖土地和厂房换来的6.3亿人民币,被直接投入到VR产业。她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拥抱内地,无论是乌镇互联网大会还是博鳌亚洲论坛,都可见王雪红的身影,大谈VR前景与Vive的愿景。

但这似乎依然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故事。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但从下半年开始市场便由热转冷。王雪红的投入和亏损随之扩大:2012年至2019年七年间,HTC市值跌了97%,亏损1000亿。

丢掉了旧市场,没抓住新市场,这是任何一家公司转型都都需要面临的风险。很不幸,王雪红深陷其中。投身VR几年里,这位野心勃勃的女企业家最大的收获,或许是告别了曾经专利官司缠身的处境。

她失去的东西显然更多。

逐渐剥离手机业务的HTC,光环不再。2017年,王雪红把HTC的手机业务和资产出售给Google。2019年,HTC关闭了天猫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手机中国市场线上渠道关停。

2020年1月,HTC年度营收创公司有史以来新低,只达100亿元新台币,年减57.82%。彭博专栏作家Tim Culpan通过换算得出结论,苹果光是销售AirPods两周的收入,就能超过HTC一整年所有产品的总营收。

此时,这位昔日的一代手机巨头,在中国市场已经毫无存在感。在传统行业,这是至少数十年才会完成的衰退,在互联网加速之下,这个过程,只花了十几年。

王雪红不易。在所有的突然事件中,她都必须成为那个当仁不让冲上前线的拯救者。

不可否认的是,她过往确实很成功。尽管这离不开时代的馈赠,但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这份命运的礼物,实现成就。

在一次十年前的采访中,处于巅峰时期的王雪红谈到:“从妈妈身上我学到的就是,任何时候我都可以从头再来。”

2020年,王雪红再一次归来,只是她已找不到那个曾经得以驰骋的战场。

来源:虎嗅网

张一鸣:给产品技术人才的建议

这是张一鸣多年前的一篇文章,彼时的头条还是个小公司,还在为招募人才发愁。

这篇文章对互联网产品技术人才如何选择公司,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互联网行业选择远比努力重要。

干货一篇,值得深读,全文如下:

最近有点郁闷,又有候选人把我拒绝了。其实拒和被拒经常发生,并不都导致郁闷,但,候选人以这些理由选择别家公司除外:

1、他们刚融了x亿美金。感觉他们公司比较大;

2、O2O比较火,离钱比较近,感觉是比较好的生意;

3、他们给高级总监Title,我可以管100多个人的团队;

4、有巨头投资了他们,感觉肯定行了;

5、 他们(竞品)如果能做到你们1/3规模,就可能被收购,我现在加入回报也不错;

6、你们发展这么大,估值都这么高了,期权成长空间肯定下了,职位也都占满了。

我祝福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一些候选人的理由我不认同。在这里,我愿分享几点我对产品、技术人才选择公司标准的认知,供参考:

01
原生成长能力最重要
很多人用 “独角兽” 来形容优秀创业公司,其实还有一个概念也很重要,叫EC值, EC值等于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 /总融资额。企业价值约等于估值—现金。EC值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内在成长能力的指标,历史上Googl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腾讯都是EC值巨高的企业。假如EC值过低,而融资额很高,就有种被资本催肥的感觉。有创始人看到钱趴在账上才安心,当然也有创始人再用这些钱去投资很多企业才安心,这些都没错。

不过总而言之,企业的原生成长能力,是衡量团队的创造力、效率或者业务模式的重要参考系。而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高EC值的公司,往往有更好的原生增长能力。所谓原生增长,是说公司通过现有资产、团队,而非依赖外力(外部资金和资源),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02
一流技术人才应该选择顶尖的科技型企业
既然你已经考虑进入互联网公司,那就该考虑快速成长的科技型公司,如果你是技术出身更应如此。但并非所有互联网企业都称得上科技公司。前段时间流行很多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新——互联网营销手段改造卖衣服、卖烧饼、养猪等等,尽管我并不反对这类组合,也很认同它的进步价值,他们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使用已有的互联网工具抓住了商业机会。但在我看来,这更是像是生意人,而不是科技人应该做的事,科技人才应该选择创新创造让技术带来根本性进步或者解决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联系一直以来流行的“降级论”(大意是,干嘛要做这么酷的事情,要学会用技术做一些风险低竞争小的事,死在沙滩上的精英好傻),我不反对不同的人和不同阶段的人选择做降级的事情,但是认为,应该有一些人有一些公司可以有更高的目标,一流的技术人才应该加入顶尖的科技公司,顶尖的科技公司应该敢为天下先。

那么,什么是顶尖的科技公司,或者怎么考量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创造力?我觉得,最该看重的是技术投入,以及技术因素对业务的贡献,公司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里,有多大比例是通过技术投入而不是地推烧钱完成的。技术投入包括技术员工的占比,服务器的多少,算法构架上的投入等等,从这个角度,我个人是很欣赏Elon Mask的,从Paypal、Space X、Tesla到 Solarcity,他是真正在做有科技含量,且能让未来提前到来的事情。当然过去的Apple、微软、Google也是如此。

03
“豪门”和“干爹”未必是好事
在我们公司创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曾经有巨头想给我们一个很诱人的投资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数据等等。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有望快几倍。当时我很纠结,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

后来我拒绝了,因为:

1、我觉得这些帮助是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

2、有些资源会让战略变形,比如我们本来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这么大流量,你就会继续投入资源;

3、巨头的负面:卷入巨头战争,被迫站队,乃至“被站队”,或者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4、独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于吸引最一流人才,因为梦想和可能性无限。

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又或者,对“长远”信心不够。

至于有的公司卖了未来、卖了愿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条款嫁入豪门,或许founder有机会套现赚点钱,但对其它人才,我强烈建议慎重勿投机。这样的公司尽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户留存低、粘性差,策略变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团队核心能力成长受到制约,本质上是浮沙筑高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单就找工作而言,稍微修改下范爷的话:不要加入那些嫁入豪门的公司,嫁入豪门就很难成为豪门;而应该加入优秀公司,和它一起成为豪门。

04
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比管多少人,比title更重要
“加入后我管多少人的团队,用什么title”,这种问题也经常让我郁闷,我有时候想问”Whatsapp 有多大的团队?Instagram有多大的团队?“你去xx公司管理100多人,做没有什么挑战的事感觉很好吗?最好的团队难道不是用非常顶尖精干的人,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吗?

还有Title,现在通货膨胀的比卢布还厉害,我一度想学习Facebook的做法,在公司内实施,你想用什么title就用什么title,包括CEO++也可以。我们HR也经常和我说,能否在title上松一点,我也差点同意了,但后来想想,不放松可能是正确选择,肯定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那些对事情感兴趣、喜欢挑战、关注个人成长的人。而那些希望管很多人,而不是做一流事,喜欢通货膨胀title 的人组成的公司,人才密度一定不可能高,因为本质上,这样的人在乎的不是共事人的优秀程度,也不愿意open和其它优秀的人展开合作,更喜欢当“包工头”。

我在面试硅谷资深工程师时曾问过,你关注管理团队规模吗?几个回答都是:完全不关注,“我比较关注做的事情和股票”。他们还说,在硅谷一旦管理做久了,再有新锐公司起来,就很难加入,因为他们早期不需要招聘大公司总监。

能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应该比管人和title更重要。

05
选优秀的团队,选领先的公司
中国股市有一个特点,小盘低价股,即使业绩糟糕也容易被炒高,因为股民觉得价格低容易涨。我最近发现也有候选人有这特点。比方有的候选人会觉得某公司比我们小估值低,所以,只要做到我们1/3,被收购的话,也有不错的股票回报。也有人觉得加入更小规模的公司,更有成长空间,才有机会得到更大回报。

我觉得不然。比如成立5年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大家觉得是早期还是晚期?他们后来都有超过100倍的增长。2010年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大家认为是早期还是晚期?4年内他们也有超过20倍的增长,这个速度绝对比大部分创业公司快。所以,早期还是晚期都是相对的,未来的空间大小才是绝对的。

其次,一个在激烈竞争中领先的团队,往往会持续领先,和落后的团队差距会也会逐渐拉大,比如阿里巴巴和慧聪、百度和中搜。所以不应该抱持“投机”心理去选择第二名。最后,互联网公司多数会遵循“winner takes all”,所以理性的选择也应该加入第一名的公司,并且第一名的公司有更多精力做开拓的事情、做更大平台的事情,而不是跟随模仿。“分一小杯羹也好”的第二名容易抱着被收购心态,对它来说,“投机”是相对必然和理性的选择,一个优秀的人才,会选择哪个?

总之,对一个产品技术人才,如果要问我什么是值得加入的好公司,短期应该考虑收益是不是稳定、用户增速是不是够快,长期要考虑产品模式、潜在收入规模、行业前景,以及是不是跟优秀的人做有趣有挑战有意义的事情。

我也知道,这些判断并不适合所有人,也不见得所有人都喜欢。因为有的人喜欢安稳,有的人喜欢事情熟悉和顺手,有的人喜欢自己得到更好的凸显,都值得尊重,但无论如何,希望优秀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也希望更多认同这些理念的人。

傅盛,一个互联网创业赌徒

本文转载自“深潜atom”,ID:Deepatom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硬核呢?可以花两年时间打官司,拿到700块的赔偿,就为了一个理儿。起因是,在电脑上下载安装的本来是金山毒霸,结果被捆绑安装了猎豹护眼大师和软件管家这两款软件,年轻人可不惯着什么“行业惯例”,一怒之下就把猎豹告上了法庭。不管猎豹怎么辩解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年轻人就是不买账。

在PC时代,有那么一阵,卖杀毒软件是个好生意。但360用免费模式,革了杀毒软件的命。如果说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精髓是羊毛出在猪身上,那么免费杀毒软件就是这种互联网思维的典型案例。先用免费迅速铺开,占领市场,然后为了赚钱,再以隐蔽的打包安装其他软件的方式来流量变现。

每一个在Windows电脑的使用者,在安装软件时,都会遇到捆绑安装的情况,几乎防不胜防。

2

△大学生起诉金山毒霸

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大家几乎想不起猎豹这个快要默默无闻的公司。在经历了上市的高光时刻之后,猎豹似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曾经依赖的各种明星产品现在也都变得名不见经传。在傅盛的带领下,屡次投机的猎豹移动早已经跌落神坛。

01

人中吕布

傅盛刚毕业时,被父母安排到夏华电子工作。傅盛对这份工作没什么热情,选择了离职来北京考研。考研失利,经过短暂的失意后,2003年傅盛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彼时还在3721的周鸿祎。2005年,傅盛来到了周鸿祎新创立的奇虎360。

3

△周鸿祎和傅盛

在360有一个传统,几个人会组成一个团队,然后一起去搞一个项目,如果项目进展缓慢就会被砍掉,这就是360著名的小团队作战模式。傅盛和四个伙伴一起搭档,做出了360安全卫士,这款软件问世后,凭借免费市场战略,革了中国杀毒软件的命。这种快速收获的成功,让傅盛开始膨胀,作为品经理,开始居功自傲。周鸿祎的个性,肯定不能容忍傅盛这种嚣张,最终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悻悻离开了360。

2008年,离开360不久的傅盛,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经纬中国的创始人张颖。二人一见如故,30岁的傅盛,被张颖邀请到经纬中国担任副总裁。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一个互联网初代大牛产品经理,在当时看来,这个组合为经纬中国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

也正是在经纬中国时,傅盛认识了雷军。雷军可以说是傅盛的第三个贵人。在雷军的建议下下,傅盛离开了经纬中国。张颖不但没有阻止傅盛,反而给了傅盛900万,让他自由翱翔。

2010年,在雷军的撮合下,傅盛的可牛影像与金山软件合并改名金山网络,傅盛成为新公司的CEO,开启了投入雷军麾下的新征程。而雷军和周鸿祎作为宿敌,在场面上握手言和找回体面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傅盛的这次“转会”,在周鸿祎看来,肯定是背叛。

2020年,在经纬中国CEO的微信群里,有群友发表了对于李文亮医生的看法,结果傅盛破口大骂意见不合的群友,然后直接退群。事后张颖邀请傅盛回群为其圆场,但是傅盛马上就在微博回应并未回群,狠狠的打了张颖的脸。

4

△傅盛微博打脸

简单梳理下来,傅盛这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也基本清晰了,因为特征太明显了——傅盛非常善于遇到贵人,也非常习惯于拍屁股走人,为了自己的意气甚至不惜撕破脸皮。失意时,周鸿祎拉他,能做出明星产品,肯定有他的功劳,但也离不开公司资源的支持,这是个常识。按说,对周鸿祎这样的人,傅盛需要保持持久的尊敬。即便受点委屈,心里有不平之气,都该和老周开诚布公,至少要做到不撕破脸皮,这是人之常情。而对于张颖,砸了老大哥的场子,人家再给你台阶下,这个台阶你要接,而且得高高兴兴的接。

但傅盛不这样,他在骨子里可能是非常自私和自恋的。这种性格跟吕布实在太像了——在落难时低头,遇到更好的前程,自己干爹也下得了手。为了逞一时之快,谁的面子也不给。

2

傅盛海外突围

金山网络,刚刚成立就遇到了360的阻拦,被迫同样选择了免费的策略。但是作为商业公司,一醒过来就要面对众多张口嘴要吃饭。傅盛必须要解决盈利的为题,放弃了C端的收费,只能够从B端来发力,所以就出现了捆绑安装的情况。然而这种用户并不精准,所以最初的时候,金山杀毒软件绑定的是一些游戏或者电商这类的,对于用户属性要求不高的软件。虽然那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捆绑安装,但是这位同学的起诉,让这种现象搬到了台面上。

之后移动互联网兴起,360和腾讯的入局,将傅盛彻底踢出局。而改名猎豹移动的金山网络,2012年也开启了全球化之旅。以免费换流量的中国特色策略让国外一帮坚持付费使用软件的公司大开眼界,猎豹的免费策略也很快为其获取了众多流量。

在海外收获巨大的猎豹移动于2014年8月3日在美上市,市值已经达到28.65亿美金,最高时逼近50亿美金。截至同年12月,猎豹移动旗下5款工具类软件在全球的移动用户已经超过10.9亿,移动月度活跃用户超过3.95亿,日活用户超过1亿。2015年,猎豹移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下载安装量达到19.42亿。2015年6月猎豹推出移动广告开始流量变现,广告可以通过遍及20多个国家的近16亿台设备上到达全世界的用户。

5

△猎豹移动上市

2020年“App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日前在京发布。调查问卷报告显示,近九成(88.5%)受访者对于App申请手机权限会进行理性分析,谨慎授予权限。用户对于终端的认知已经和PC时代完全不同。以视频为主的内容收费形式逐渐兴起,只要花费少量的金钱,就可以获取更优质的内容,更简洁的界面,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现状的猎豹,其广告市场也随着新兴商业模式的兴起而没落。

3

傅盛:永远都是想下一张牌更好

2012年5月猎豹浏览器问世,不得不承认这是PC时代一款不错的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平滑的畅爽感,猎豹也依靠这款产品高调进入浏览器市场瓜分流量,但傅盛和猎豹没有预料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来得如此之快。

匪夷所思的是,傅盛没有借助猎豹浏览器积累的口碑,开发一款适配移动互联网的浏览器,反而转身杀入一片红海的直播市场,推出了LiveMe;随后推出《滚动的天空》、《钢琴块2》、《跳舞的线》等各种轻游戏应用。

最近处于风口浪尖的TikTok,其前身是傅盛在2015年投资的海外短视频Musical.ly。2017年,傅盛将Musical.ly和News Republic打包卖给了张一鸣,换回3亿美元的现金和字节跳动的股权。

6

△Musical.ly与TikTok

再之后2018年傅盛喊出猎豹要All in AI,推出AI翻译棒,一度领先市场。2018年“双十一”期间,小豹AI翻译棒全网销量突破15000台,夺得同类产品销量冠军。然而最终也抵不过讯飞的攻势。至于豹小秘、豹咖啡、豹小贩等猎豹跟风生产的机器人,现在在市场上已经鲜有发声。

2020年2月,因为被指存在破坏性广告和无效流量的行为,谷歌单方面解除了与猎豹移动的合作,并且全面下线其在谷歌商城中的产品。猎豹移动在海外市场的移动实用产品业务收入仅仅只有5430万元,同比大幅下降62.6%。

纵观猎豹十年来,从工具产品(杀毒软件、浏览器)、到内容产品(直播)、到游戏、再到人工智能,除了最初的杀毒软件和浏览器真抓真干了,其余大多数产品都是追随风口的布局。然而各种投机的尝试过后,即便曾经占据了先机,最终因为没有积累和战略眼光而被对手甩开。等到被谷歌封杀后,再回头的猎豹移动,已经没有了转身的机会。

4

“成功导师”傅盛?

互联网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随时的变化。杀毒软件老大哥360,在造手机未果后,已经转而All in To G 业务,专注于安全;PC上的浏览器已经失去了想象力;手机上的各种工具也都是厂商自带的了,工具类产品也就逐渐失去了优势。

2019全年猎豹AI业务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72%,运营亏损却有3.60亿元,使得全年亏损率高达251.3%。业务失去市场和想象力后,猎豹只能学习百度All in AI,但猎豹在AI领域的积累,跟百度完全不能相比。2020年Q2猎豹公司现金储备及长期投资还有52.66亿元,对于人工智能这个烧钱的行业,是否能支撑到猎豹AI突围难以预测。

此外,相比较中国AI四小龙(商汤、旷世、依图、云从),猎豹移动在技术和市场口碑上,有不小的差距。云从科技已经准备上市冲击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而苦苦挣扎的猎豹移动市值已经跌到了2.6亿美金。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2014年,猎豹移动上市,当时的猎豹移动高管中,有陈睿、徐鸣。陈睿是金山老人,资深二次元,他在猎豹移动上市后不久,去了上海自己投资的公司哔哩哔哩当董事长,目前市值接近150亿美元。

2018年,傅盛“最好的伙伴”徐鸣,卸任猎豹总裁一职,去做了“银河航天”,研究卫星网络去了。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目前这家公司的估值是50亿美元。

对于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傅盛最近两年的表现近乎“偏执”,已经完全以一位到处宣传成功学的导师形象示人。只是,不断转型不断沉寂的猎豹移动恐怕难以支撑傅盛“成功导师”的人设。

7

△“导师”傅盛

雷军说,当风口来临,猪都会飞起来。但雷军没说的是,只有少数在风口上飞起来的猪,会因为保持警醒,明白自己的能力和环境的势能之间的作用力,并努力夯实自己的业务,不至于在风口过了之后,摔得很惨。而大部分容易膨胀的,会在风口迷失自我,并且在风口过了很长时间内都回不过神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大概是说的就是这个吧。或许两年以后,当傅盛回想起自己退群的那一天,他会觉得自己曾经的冲动和张扬,毫无必要。

周鸿祎与雷军:相爱相杀

周鸿祎,1970年10月4日生,湖北黄冈人。

他的女朋友胡欢有一个同事兼闺蜜,名叫张彤。

这个张彤是湖北武汉蔡甸人,毕业于武汉大学。

1996年初的一天,张彤邀请胡欢去她家吃饭,顺便叫上周鸿祎一道。

周鸿祎很激动,因为他即将见到一个在他看来很牛逼的人物,并且这个很牛逼的人物也是湖北人。

这个人是张彤的老公。

张彤的老公,就是时任珠海金山软件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的雷军。

周鸿祎与雷军:相爱相杀(深度好文) 创业 360 互联网 好文分享 第2张

雷军和周鸿祎历史上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雷军的家里。

周鸿祎看到雷军英俊挺拔的身形,想到这个只比自己大一岁的湖北老乡此刻已然是名满江湖的金山第二号人物,景仰之心油然而生。

“真是人中龙凤啊!”周鸿祎感叹道。

生性活泼好动的周鸿祎为了活跃气氛,主动提出今儿由他亲自下厨房来露上一手。

这个提议当然得到了所有人的叫好。

于是,雷军吃到了周鸿祎做的饭菜。

多年以后,雷军吹牛说:他周鸿祎来北京的第二顿饭,还是我请的呢。

由于俩人都是程序员出身,又是湖北老乡,共同话题就比较多。

但俩人的性格却完全不同。

雷军沉稳老练,周鸿祎跳脱好动。

雷军说的每句话,都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十分理性。

而周鸿祎说话经常是不过脑子,想到哪说到哪,往往得罪了人,自个儿还不知道。

他在编程上是一个牛人,极其自负,因此在公司里经常是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自觉老子天下第一。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刚一进公司,看哪哪不顺眼,好为人师,指点江山,觉得公司那一帮人都不如他。

在座的各位,我不是针对你,而是你们——你们都是垃圾。

这是周星驰电影《破坏之王》里的反派角色断水流的经典台词。

很嚣张,太嚣张了。

周鸿祎在公司里也跟断水流一样这么嚣张。

在旁人眼中看来,这人简直是情商有问题。

很多同事为此都愤愤不平,纷纷向领导打报告,要求将此人干掉。

惹了众怒了。

惹了别人倒也罢了,而这一次,口无遮拦的周鸿祎,把刚刚认识不久的雷军给狠狠得罪了一下

那时,雷军在北京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研发了盘古组件,志在抵御强大的微软。

原本意气风发的雷军,满以为这款寄予了厚望的软件会一炮而红,谁知,残酷的市场狠狠打了他的脸。

盘古组件只卖出了区区的2000来套,遭遇了金山历史上最大的“滑铁卢”。

雷军有一天跟周鸿祎见面,俩人在车上闲聊。

周鸿祎忽然没头没脑地对盘古组件一顿猛评,称赞盘古组件做得很好,呱呱叫,就只有两点不大好。

敢问周兄,哪两点做得不好?

就是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

以周鸿祎的专业眼光来看,盘古组件的确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他指出其缺点,按理来说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他忘了一件事:他跟雷军认识不久,没有多深的交情。

——如果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你这么批评一下,我还可以虚心接受一下。

——问题是,咱俩才认识几天哪,你就这么不给情面地批评一顿,你谁啊你?你还真当你是编程天才了?要不咱俩下场子比比谁的技术更牛叉?

雷军生气了。

但是,一向颇有修养的雷军并没有勃然大怒,他相当地克制。

他生气的方式,就是点了一支烟,转过头,看着窗外。

——老子根本不想跟你说话!

此时此刻,气氛尴尬到了极点。估计周鸿祎这辈子都没经历过这种尴尬的场景。

不管咋样,现在的雷军,好歹也是金山软件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名满江湖,只要坐在那,气场就在那。而他周鸿祎呢,只不过是北大方正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任你多么牛逼,气场上总是矮了一截。

现场的气氛,吓得周鸿祎再也不敢说一句话。

他当时是不知道盘古组件的销售情况,只是单纯从技术上批评盘古。

要早知道盘古项目失败了,打死他也不会没头没脑地给雷军伤口里撒盐了。

他周鸿祎是口没遮拦,但并不表示人家是傻子。

周鸿祎那时在北大方正的工资很低,才1000来块,这么低的工资让他只能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每天晚上,老鼠都会出来打架,吵得人不得安宁。

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工作之余,他就找了一份兼职,赚点外快。

这份兼职就是帮人攒机子,也就是组装电脑。

每组装一台电脑,可以赚个两三百块。

副业收入比工资收入还多,这让他很是得意。

别人谈恋爱,是花前月下。他老人家谈恋爱,就是拉着胡欢去电子市场逛,东问西问。

他自信满满地对胡欢说了一句牛皮哄哄的话:“咱们肯定能挣钱,就是攒机子,我都是水平最高的。”

白富美对这位屌丝程序员一脸的崇拜,她完全相信这个其貌不扬的男朋友说的话。

然后她在内心里,认定了一件事:此生非此人不嫁。

帮人组装电脑,还有一个基本的服务,就是教顾客怎么使用电脑。

那时候,电脑还是个稀罕物儿,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电脑。

周鸿祎得一对一、手把手地教顾客怎么使用。

教多了,他发现一对一地教太没效率了,不如自己开发一张教人如何使用电脑的光碟,这样就不需要以后每次都那么麻烦地手把手地教了。

他为这个想法感到很兴奋。

当他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立马去干,而是去找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雷军。

事实证明,这是他做出的一个错误的选择。

他满以为雷军会鼓励他,并且给他一个良好的建议。

相对于周鸿祎的满腔热情,雷军的反应却是很冷淡。

他冷冷地表示,你这个想法不咋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周鸿祎为此很受打击。

从那时起,周鸿祎就强烈感受到雷军身上的一个特征:骄傲而难以接近。

周鸿祎之所以有这种感受,很大的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当时俩人身份的不对等:一个是名满江湖的金山软件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一个是北大方正普通的程序员。

可是周鸿祎也是有尊严的,同为湖北人的周鸿祎,骨子里的那份骄傲,不输于雷军。

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将来有一天,我会让你不再小瞧我。

进入到2017年,27岁的周鸿祎渐渐变得踏实起来了。

他不再指点江山,好为人师,而是很务实地去干那些没人喜欢干的“边角料”。

当时被公司上下普遍认为是“边角料”的工作,就是教政府部门的人如何使用北大方正开发的电子邮件系统。

正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周鸿祎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些在程序员眼中再简单不过的东西,那些政府部门的小白们用起来却完全不知所措。

这让周鸿祎意识到:我们设计一个产品,必须注重普通用户的体验,必须让普通的用户使用起来轻松自如。

他忽然想到,市场上一些流行的游戏软件,普通小白连说明书都不用去看,更加不要人去教,只要登录电脑,马上就会玩。

他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把咱们的电子邮件系统复杂的界面,改为类似于游戏那样的简单的界面呢?如此一来,小白们不就可以轻松使用了吗?

想到这里,他很兴奋。

这次,他没有傻乎乎地去找雷军,而是先行自己修改程序。

系统修改完之后,他再拿去给政府部门的人员使用,结果反响果然不同,所有的人都交口称赞这个电子邮件系统比以前好用多了。

接下来,他的老板周宁又大大地称赞了他一番。

周宁的这一番称赞的话,对周鸿祎来说,简直称得上是“石破天惊”。

“这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也许它能成为下一个WPS!”周宁说。

众所周知,WPS是天才程序员求伯君的成名之作,自198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软件行业的最高标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这个新的电子邮件系统,居然被老板称之为“下一个WPS”,可以想像,这给到了周鸿祎一个多么大的鼓励。

周鸿祎激动得简直热泪盈眶。

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没错,他认为,他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成为下一个求伯君。

而事实上,当时中国每个程序员的最高梦想,都是成为下一个求伯君。

求伯君在中国所有程序员的心里,就是一个神。

这个神,将近10年来,都是无法企及的。

而如今,27岁的周鸿祎,离那座神,看起来好像就只差一微米的距离了。

此时的周鸿祎,意气风发,他的梦想进一步升级了:我不仅仅是要成为下一个求伯君,我还要超越求伯君。

——我才是中国程序员第一人!

好了,啥也别说了,继续去升级它吧!光明的人生就在眼前!

要打造“下一个WPS”,周鸿祎的计划就是:把现在这套仅仅是面对企事业单位的电子邮件系统,改造成一个面向中国数千万普通网民的电子邮件系统。

周宁同意了他这个计划,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他把这个产品,取了一个很张扬的名字:飞扬。

梦想飞扬,包含了周鸿祎宏大的梦想。

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梦想跟现实的距离,竟然有一光年之远

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迫不及待地把所有的想法都加入到了邮件系统里,在里面添加了一些诸如日历、时钟等方面的功能,违背了“简单好用”的基本原则,结果普通小白用起来,很是不方便。

但是,当时的周鸿祎自负是下一个求伯君,他没有意识到他犯下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有一天,雷军来周鸿祎家串门。

周鸿祎把飞扬邮件系统拿了出来,向雷军显摆。

咋样,这样颠覆性的产品,比你们金山的软件牛吧?

他满以为雷军会交口称赞,甚至极端的结果是,他雷军一看,惊为天人,叹为观止,下一步的动作,就是江湖上那句很熟的贯口:你要不要考虑加入金山?

用牛逼的产品和绝顶的技术去征服江湖大佬,是一个程序员最大的骄傲。

但是,想象中美好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雷军看了几眼,不屑地说:“你这是在马桶上绣花,绣得再漂亮,它还是一个马桶。”

一句话,直接把热情满满的周鸿祎,从天堂打下了地狱。

他不明白为什么每次他有一个好想法时,雷军都打击他。

他没想到的是,自己也曾毫无顾忌地打击过雷军。

一报还一报,很公平。

当然,作为顶级程序员的雷军没那么小心眼,他的确目光如炬,看到了飞扬邮件系统的缺陷,他只不过如实地指出来而已。

但是,周鸿祎听了,心里却很不爽。

——我这可是下一个WPS!

——你居然说它是一个马桶!

心高气傲的周鸿祎马上就拉下脸来。

雷军生气了,就不说话;周鸿祎生气了,就跟李逵似的,直接三板斧就抡上去了。

他很不服气,就跟雷军争辩起来。

但是雷军也不是吃素的,你要谈技术,谈产品,咱哥俩半斤八两,谁也不输谁。

飞扬邮件系统并没有得到北大方正高层的认可。

倒不是对技术层面不认可,而是对周鸿祎提出的商业模式不认可。

周鸿祎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北大方正的平台,极力免费推广飞扬邮件系统,等到用户量大了,再向企业收费。

但是高层认为这个商业模式实在是太可笑了。

要知道,北大方正一直以来做的都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大项目,项目做完,直接从甲方拿钱,兜里赚得满满的。

还免费?你没睡醒吧?

没有得到高层支持的飞扬邮件系统,就此陷入了瘫痪。

周鸿祎被高层发配到新疆做项目去了。

成为下一个求伯君,或者超越求伯君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此破灭了。

进入到1998年,周鸿祎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迎来了一个高潮。

工作上,他升职成为了事业部总经理,同时兼任方正系统集成公司研发中心的常务副总,月薪7000元。

生活上,他跟女朋友胡欢喜缔连理。

这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啊

但是,周鸿祎却滋生了离职创业的想法。

在很多的资料里,都说周鸿祎辞职的原因,是跟公司的同事不和。

在周鸿祎自己的自传《颠覆者》里,他说自己内心想去做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产品。

这些都对。

但在我看来,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应该是直接刺激了周鸿祎的辞职。

1998年8月,金山获得了联想450万美元的投资,雷军由金山软件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一跃而为金山软件公司的总经理。

分公司的总经理,跟总公司的总经理,两个职位的份量是很不一样的。

说实话,很多年来,大家只知道金山的总经理是求伯君。

虽然雷军也很牛逼,但是,在求伯君光芒万丈的掩盖之下,雷军是黯然失色的。

如果说雷军是明星,那求伯君就属于巨星级别的。

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虽然也还不错,但地位也就那么回事了。

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了,求伯君的总经理位置,让给了雷军。

从此以后,江湖上一说起金山总经理,那就只有一个名字:雷军。

虽说雷军刚开始并不情愿当金山总经理,但是,任命公告也发出去了,江湖上都知道金山的新任总经理是雷军了。

更何况,此时的金山自从得到联想450万美元的巨额融资后,那是鸟枪换大炮,焕然一新,在江湖上的地位更是不可一世,谁都不可小觑。

在外人看来,作为金山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雷军,是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了。

而周鸿祎,这个北大方正事业部总经理,此时在业界只能说是籍籍无名的一个小人物,怎能跟雷军一呼百应的江湖地位相匹敌?

萤火虫岂能跟日月争辉?

周鸿祎从小就是学霸,学霸的心态就是优越性很强,优越性很强的具体表现,就是心高气傲,不服人。

——都是湖北人,凭啥你雷军就光芒万丈,我周鸿祎就黯然无光?

——不行,咱也得做出一番事业来,决不能比你差。

——可是,如果一辈子待在北大方正,上面能人那么多,我啥时候能像雷军那样登顶成为公司二把手?

想一想,基本不大可能。

再说了,即使有一天登顶成为北大方正总经理,那也是一打工的,不是自己的事业。

雷军不同,人家是金山妥妥的联合创始人,说到底,是给自己干。

给别人打工有意思,还是自己当老板有意思?

这个根本不用想,肯定是当老板啊。

也只有自己当老板,做一款划时代的伟大的产品出来,最终才可能超过雷军。

我认为,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最终促使周鸿祎下定了决心:辞职,创业。

于是,就在雷军就任金山总经理2个月之后,也就是1998年10月,在北大方正干了3年多的热血青年周鸿祎,裸辞了。

研究生期间,他就创过两次业,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在骨子里,他就是一个创业的人。

他深信,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胡欢当初答应当他的女朋友,并最终答应嫁给他,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经常听他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从他的创业经历里,懂得了他伟大的抱负。

拥有如此伟大抱负的一个男人,虽然其貌不扬,但一定是个英雄。

不管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都是一个英雄。

胡欢看中的,就是这一点。

而得到妻子支持的周鸿祎,破釜沉舟,把辞职信一交,头也不回地创业去了。

接下来,周鸿祎和两个从北大方正一起辞职的小伙伴,成立了3721公司,做了一款叫“网络实名”的网络产品。

他用了5年的时间,把3721做成了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

那时,什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他眼中,也不过如此。

虽然他因为首创插件推广,而被称为“插件流氓之父”,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互联网江湖的大佬地位。

他的地位,隐隐然已经超越了雷军。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雷军的金山代表的是旧时代,而周鸿祎的3721,代表的是互联网新时代。

毫无疑问,代表互联网新时代的周鸿祎,远比雷军有更大的发展前途。

2003年11月,周鸿祎为了实现更加伟大的梦想,把3721作价1.2亿美元,卖给了雅虎。

周鸿祎由此成为了雅虎中国的总裁。

他带着雅虎中国300多号员工,去三亚搞团建。

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他对所有员工发表了激情昂扬的演讲。

那一刻,他感觉,他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他相信,接下来,他将驾驶着雅虎中国这艘飞机,飞上更高的云端。

可天不如人愿,他跟雅虎总部就雅虎中国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他提出的很多战略和策略,都得不到雅虎总部的支持。

以前他是3721的创始人,妥妥的老大,啥事都是他说了算。

现在,他名义上是雅虎中国的总裁,但却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啥事都要早请示晚汇报。

在跟雅虎总部的不断争执中,他累了。

这不是他想要的事业

于是,2005年8月,周鸿祎离开了雅虎中国。

他跟老搭档齐向东成立了奇虎。

此时的周鸿祎,是奇虎的董事长兼CEO。

2007年10月9日,雷军终于把金山带上了香港联交所。

这是雷军职业生涯当中的一个里程碑,他终于兑现了对兄弟们的承诺。

但是,金山区区53亿港元的市值,远远无法承载雷军伟大的梦想。

当天晚上,雷军邀请了几个朋友在北京的乡谣酒吧喝酒。

在邀请的朋友当中,就有周鸿祎。

雷军给周鸿祎赠送了一台索尼相机。

满以为雷军应该会很高兴,但周鸿祎惊讶地发现,雷军长吁短叹的,一脸的落寞。

这哪里像是一个公司刚刚上市应该意气风发的CEO?

这分明像是一个别人欠了他几百万赖着不还的倒霉蛋。

但周鸿祎这人一向对别人的情绪不敏感,还频频向雷军举杯,没心没肺地直接唱: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此时的雷军,其实已经下定了离开金山的决心。

多年以后,周鸿祎总结雷军离开金山的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觉得他当年离开金山,也许很郁闷,也许不太开心,但这个挫折没有把他击倒,反而是给了他一个跳出来反观自己的机会。一旦把互联网的‘道’弄明白了,雷军过去这么多年积累的那些‘术’马上就会发挥作用。”

这段话揭示了,这个世上最懂雷军的,正是周鸿祎。

奇虎刚刚创立的时候,主要做的是社区搜索。

但周鸿祎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在社区搜索还没做起来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多元化布局,短信、彩信、图铃下载、播客、音像搜索,啥都做。结果做成了一个“四不像”。

周鸿祎很苦恼,他也不知道如何突围。

就在这时,一个叫傅盛的年轻人站了出来,最终拯救了奇虎,拯救了周鸿祎。

傅盛是周鸿祎的老手下了,2003年就加入了3721公司,随后又跟着加入了雅虎中国。

周鸿祎离开雅虎中国后,他也辞职了。在外面转了一圈,本来打算自己创业,但周鸿祎一个电话,就把他叫到奇虎了。

无论是在3721,还是在雅虎中国,傅盛都是一个很普通的产品经理,不显山不露水的。

而加入奇虎之后,他突然就爆发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天才。

周鸿祎为了把当时互联网上那些惹人嫌的流氓插件灭掉,就特意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专门研发一款反流氓插件的软件。

傅盛是这个研发小组的第二任组长。

这个小组,只有3个组员。

就是这4个人,把一款堪称“伟大”的安全软件给开发了出来。

傅盛把这款软件,命名为“360安全卫士”。

谁也没有想到,这款根本没有被周鸿祎重视的软件,最终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软件。

在傅盛的主持下,到2008年的时候,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超过了1个亿。

这让周鸿祎又是惊讶又是惊喜。

周鸿祎对傅盛甚是倚重,他给了傅盛更多的提拔与信任。

然而,年轻气盛的傅盛,却犯了一个职业经理人不该犯的重大的错误。

他自认为功劳巨大,于是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甚至嚣张跋扈。

许多的同事都对他嚣张的态度忍无可忍。

周鸿祎也对傅盛的态度十分不满。

最后,等待傅盛的,就是辞职走人。

此时奇虎的战略方向,已由社区搜索,转向了安全产品。甚至连公司名,都改为了360公司。

而安全产品,也正是金山的一个拳头产品。

就这样,奇虎与金山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一场互联网安全产品大战,徐徐拉开了帷幕。

而原本置身事外的雷军,也身不由己地被拉入了这场大战。

雷军与周鸿祎这一对湖北老乡,自此开始了相爱相杀

导火线来自2009年9月29日,360发布了一款杀毒软件——360毒霸。

在此之前,中国所有的网络安全公司的杀毒软件,都是向普通用户收费的。许多的网络安全公司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收费方式,赚得盆满钵满。

周鸿祎就像不安分的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

他直接宣布:咱们360毒霸,所有用户免费使用!

这对整个的网络安全行业来说,不啻于一颗原子弹。

这相当于完全颠覆了当时网络安全行业的商业模式。

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把那些原本赚钱的网络安全公司的锅碗瓢盆,统统给砸掉了。

其中,受伤最大的,就是金山安全公司。

金山安全公司是金山软件集团下面的一个子公司,它旗下的“金山毒霸”,是当时用户量最大的杀毒软件之一。

这意味着,收费的金山毒霸,每年都给金山集团贡献着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但现在,随着360杀毒的横空出世,金山杀毒直接被秒杀了。

此时,金山的董事长兼CEO,是求伯君。

360杀毒,把金山安全公司的现金流打掉了一多半,求伯君急得头发也白了一多半。

求伯君亲自给周鸿祎打电话,说:“你不是砸了我们的饭碗,你是砸了我们的锅。”并希望周鸿祎及时收手,坐下来好好谈合作,你好我好大家好。

多年以后,周鸿祎还洋洋自得地把这句话拿出来显摆,忒有成就感。

要知道,十几年前,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求伯君。

而如今,这位曾经在自己心目中就是神一样存在的人,居然亲自来求自己了。

但很明显,周鸿祎没有给求老前辈面子。

他一意孤行,坚持把“免费”坚持到底。

求伯君没办法,慌乱之中,他想到了一个人。

他知道,目前能拯救金山安全的,也只有那个人了。

那个人,就是雷军。

此时的雷军,是一个在天使投资上斩获颇丰的人,但是他正谋划着创立自己的手机公司。

2010年初,求伯君找到了雷军,说你的老朋友周鸿祎现在把我们打成这样,你再不出手,金山安全就要挂了。

再怎么说,雷军也是金山的联合创始人、股东,还挂着一个副董事长的名,更何况,他还是金山安全的法人代表。

——我雷军不在,你周鸿祎就这么欺负我金山,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雷军低调地出山了。

其实在退出金山的这几年里,雷军不是没想过重返金山。

但是,深入地想一想,回去也没啥作用,自己不是老大,没法对金山的方向做最终的决策。

既然自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金山,那就干脆另立山头吧。

所以,他开始组建团队,筹备小米公司,打算在智能手机领域大展拳脚。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好基友周鸿祎同志,最后给他重返金山,来了一次不经意的“助攻”。

多年以后,回过头来,雷军还得感谢周鸿祎,让他实现了成为金山真正的控制人的梦想。

此时金山安全的CEO,名叫王欣,是一名女性。

王欣是金山的老员工了,1999年就加入了金山,期间曾短暂离开过金山,后来又重返金山,2006年一手推动了金山毒霸的互联网转型。

在360杀毒出来之前,王欣是中国网络安全领域呼风唤雨的大姐大人物。

但这位春风得意的大姐大,自从遇到了周鸿祎之后,人生就陷入了漫漫黑夜。

在金山,王欣内心真正认同的老大,是雷军。

换句话说,王欣其实是雷军的人。

在周鸿祎猛烈的攻击之下,王欣现在顶不住了,也在呼唤雷老大回来掌管金山安全。

雷军终于在2010年初,低调地重返金山,只不过没有官宣,外人也不知道。

此时的雷军,以金山副董事长的身份,亲自过问金山安全业务。

雷军出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出金山卫士,向360安全卫士发动反击。

但是,雷军清醒地意识到,在“免费”这样强大的商业模式的攻击之下,金山跟360直接打对抗赛,是打不赢的。

在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最终,他把眼光投向了一个人。

他相信,只有这个人,才可能对周鸿祎的猛烈攻击,起到一定的阻击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傅盛,周鸿祎的老下属。

2008年8月15日,傅盛被周鸿祎踢出了360公司。

并且,傅盛还被迫跟360公司签了一份竞业协议书,主要内容是:傅盛要想拿到360公司20万股票,18个月内都不得加入360竞争对手公司或自主创业去做跟360有竞争关系的业务,且不能发布诋毁360的言论。

离开360的傅盛,加入了经纬中国,当起了一名投资人。

在当投资人的时候,他遇到了同样是投资人的同行——雷军。

当时的雷军,在投资行业做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只要是自己认同的熟人,想创业,他都给钱。有些人哪怕本来没有创业的想法,他还追着人家问你创不创业,你只要创业我就投钱给你。

对于傅盛,雷军那是久闻其名了。360安全卫士,那可是傅盛一手打造出来的。

雷军对360安全卫士能做到如今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很震惊。第一次跟傅盛见面,居然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向他请教如何做产品。

傅盛说什么,雷军就一笔一划地记下来。

对于雷军这种谦虚的态度,傅盛很吃惊。

请教完产品之后,雷军忍不住问傅盛:“360做起来,你觉得是你的功劳大,还是周鸿祎的功劳大?”

其实从内心里,傅盛会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大,毕竟360安全卫士是自己一手做起来的。

但此时的傅盛,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波折,比以前成熟了许多。

他想了一会,说:“周鸿祎的功劳大。”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周鸿祎的焦点放在搜索,无暇顾及360,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对于傅盛的回答,雷军很满意。

从这个回答里,雷军看到了傅盛的谦虚、谨慎、低调、成熟。

而这是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于是,雷军就不断鼓励作为投资人的傅盛,一有时机就从经纬中国出来创业。

“只要你出来创业,我就投钱给你。”

得到雷军的鼓励之后,傅盛一个猛子就扎进了创业的大海里。

当灵敏的周鸿祎听说雷军要投资傅盛的时候,及时地给雷军打了一个电话。

在电话里,周鸿祎警告雷军:你最好不要投资傅盛,否则就是不给我面子。

一个人的自信,是他的经济基础和江湖地位决定的。

此时的周鸿祎,已经具备了藐视天下英雄的资本和豪气,对人说话,都是大佬的口吻。

这次,他对雷军说话,也很不客气。

但雷军也不是好欺负的,好歹他也是爷爷级别的金山创始人之一,他雷军名扬江湖的时候,周鸿祎还是个学生呢。

于是,面对周鸿祎的“威胁”,雷军很霸气的回复周鸿祎:“第一,傅盛给你打了几年工,但不意味着一辈子是你的人,卖给你了;第二,我跟傅盛讨论的业务不跟360竞争;第三,你让我不投资前360员工,可你投资了多少金山前员工?”

有理有据,搞得周鸿祎也没话说。

——你越是不叫我投资傅盛,我偏要投。咋地,难道我还怕你?

于是,雷军毅然投了300万给傅盛。

就这样,雷军提前为自己伏下了一颗棋子。

他知道,这颗棋子终有一天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傅盛离开经纬中国后,创办的公司,叫可牛影像。

看名字就知道,这家公司是做图像软件业务的。

因为跟360公司的竞业期还没过,傅盛不敢以身试险,去干他擅长的网络安全。

遗憾的是,图像软件做了2年,基本上属于半死不活的节奏。

时间来到了2010年。

雷军负责金山安全业务后,他想到的第一个对抗周鸿祎的人,就是傅盛。

用周鸿祎的老部下,去对抗周鸿祎,这是一次最完美的回击。

作为可牛的天使投资人,雷军力主金山把可牛收购过来,如此一来,傅盛就能顺理成章地加入金山,成为对抗360公司的先锋大将。

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可牛只是一家做图像软件的公司,收购可牛,对金山本身的价值不大。

这对聪明的雷军来说,完全不是个事儿。

他对傅盛说:只要你们可牛去做网络安全产品,金山收购可牛就有价值。

傅盛一听,有道理,虽然咱们可牛人手不足,但是去做网络安全产品,本来就是咱的优势所在,也只有做网络安全产品,咱可牛才有一条光明的大道。

这个时候,傅盛与老东家签订的18个月竞业协议已经到期了,所以傅盛可以放开手脚去做网络安全产品的事儿了。

据说,金山安全卫士其实就是可牛悄悄开发出来的。

时间线非常凑巧:2010年5月25日下午,周鸿祎连发38条微博,大肆揭露金山的所谓“黑幕”。这一发发的连珠炮弹,把金山的股价打掉了12%,市值直接蒸发6亿元。这一打,让求伯君和雷军欲哭无泪。

当天晚上,带着狙击360任务的可牛杀毒测试版上线了。

周鸿祎怎么可能容忍傅盛进入杀毒领域?他最恨的人就是傅盛。在他心里,傅盛就是那个最大的“叛将”。

他发誓要彻底干掉可牛杀毒。

就在可牛杀毒上线5分钟后,360安全卫士凭借它强大的装机量,在亿万台电脑上对可牛杀毒进行了拦截。

这意味着新生儿可牛杀毒刚出生,就遭到了成年人360无情的剿杀。

傅盛当然很生气,于是在微博上向老东家开炮,要求前老板周鸿祎给他个合理的解释。

这就有点搞笑了。

所谓“搞笑”的意思就是:傅盛没弄明白,互联网江湖,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你一个无权无势的小BB,跟江湖大佬义正言辞地讨要说法,人家根本都不会搭理你。

傅盛,你还是太年轻了点儿。

尽管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傅盛还是很有性格的,他一天内连续发了近20条微博,对360进行了控诉。

他不止控诉360拦截了自个家的杀毒,还指出360拦截了金山网盾和傲游浏览器,有图有真相。

这一招是很聪明的,他以此告诉全行业一件事:360不仅是封杀我可牛,还封杀金山网盾和傲游浏览器,也同样会封杀更多同行的软件。

以此激起全行业对360的愤怒。

——我小可牛一家是打不赢你,但我们几家打你一个,就不惧你。

这一招果然有效,好几家被360封杀的公司,联合起来对360进行了声讨。

单从气势上来说,360被暂时压了下去。

但周鸿祎牛逼的地方就在于:甭管你多少家公司联合起来声讨我,该封杀照样封杀,你奈我何!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所有人都感觉有心无力。

他们真的只能从舆论上来说道说道,但完全无法改变被360封杀的局面。

最为悲壮的是,2010年10月,金山网盾被360打得找不着北,被迫下线,8000万网盾用户瞬间烟消云散,网盾团队也只好宣布就地解散。

更为悲壮的是,半年之后,金山居然还特意为金山网盾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思会”,主题是“为了被扼杀的纪念”。

所有金山的伙伴都怀着悲壮的心情,却又是那么无可奈何。

即使你怎么抨击360的霸权都没用,因为,这就是互联网的真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雷军的一力促成之下,2010年11月10日,金山安全正式收购了可牛。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名为金山网络。

出任金山网络CEO的,正是傅盛。

而金山安全原CEO王欣,则为COO。

有了金山集团这样一个强大的后援做靠山,傅盛再也无所畏惧,他任意地发挥着他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才,带领着金山网络开发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产品。

同时,无论是出于私仇还是公怨,傅盛都不断向老东家开出无情的大炮。

雷军很满意,他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终于将傅盛收入旗下,使之成为对抗360的先锋大将。

为了支持傅盛,就在金山网络成立之际,雷军做出了一个决定:金山毒霸宣布免费。

终于还是走上了免费这条路。

雷军这么多年下来,悟到的最核心的“道”就是:做事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天行事。

而杀毒免费,就是顺势而为。

但令雷军失望的是,即使傅盛来了,即使他给予了傅盛强大的支持,也没能挽救金山网络在安全产品的全面溃败。

傅盛在国内完全没法跟360直接对抗,只好把眼光投向海外。

正是这一次转型,彻底挽救了金山网络。

2014年3月,金山网络改名为“猎豹移动”,并于2个月后,登陆美国纽交所。最高峰时,市值高达50亿美元。

虽然傅盛没有完成阻击360的历史任务,但从上市这个角度上来说,当初雷军投资傅盛、并把傅盛招入金山,是极有先见之明的。

不过遗憾的是,进入到2020年,猎豹移动的市值跌到只有5亿美元了。

说实话,面对周鸿祎猛烈的攻击,雷军的防守是有心无力的。

他真的尽力了。

虽然此时的雷军对周鸿祎很敌视,但是从内心里,他不得不承认,周鸿祎做的,正是一件顺天应命的事。

他很佩服周鸿祎。

但佩服归佩服,打还是要继续打。

当时的周鸿祎,其实正陷入一场从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3Q大战,跟腾讯硬钢

这场危机,就是举世瞩目的“3Q大战”。

周鸿祎天不怕地不怕,只怕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

腾讯过处,寸草不生。

当时,所有互联网人形成的共识就是:惹谁也不要惹腾讯。

只要你的产品被腾讯盯上,不管你做得有多好,腾讯立马复制,并且复制的产品比你的还好,然后它通过强悍无比的QQ进行推广,瞬间把你剿灭。

腾讯剿灭你,是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的。

周鸿祎在网络安全领域横冲直闯,谁都不惧,但是就是惧怕腾讯也杀入进来。

怕什么来什么。

2010年9月22日,马化腾不打招呼,携着升级版的QQ电脑管家,气势汹汹来袭。

周鸿祎很恐惧。为了不被马化腾消灭,周鸿祎出于“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战略思考,于9月29日推出了360扣扣保镖。

360扣扣保镖是一款专门针对QQ的外挂软件。

它在3天之内,就劫持了QQ2000万用户。

马化腾又惊又怒,无奈之下,宣布了“二选一”:就是告诉用户,在你的电脑上,要么只能用QQ,要么只能用360,用哪个,你自己看着办。

轰轰烈烈的“3Q大战”爆发了。

马化腾不仅实施了“二选一”,还报了警,深圳的警察直接奔向北京360公司,对周鸿祎进行跨省追捕。

吓得周鸿祎一路狂奔,逃往香港。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同样适用于兵戎相见的商场。

雷军看到马化腾与周鸿祎大战一场,意识到,机会来了。

他主动跟马化腾联系,俩人表达了对周鸿祎共同的愤慨,并就双方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2011年7月5日,雷军担任金山董事长,正式宣告回归金山。

第二天,金山接受了腾讯的投资,腾讯成为了金山最大的机构股东。

就这样,金山与腾讯结成了联盟,共同抵抗360。

本来金山在360的打压下,已经半死不活了。

但腾讯入股金山,不仅给金山带来了大笔的资金,也带来了庞大的资源,可说是既出钱又出力。在某种程度上,腾讯是给金山续命了。

不得不说,雷军的出山,拯救了岌岌可危的金山。

这一场金山与360之间的PK赛,基本上以金山的完败告终。

周鸿祎手段狠辣,雷军即使出山,也只能打防御战,但很明显,防御也是极度吃力。

多年以后,雷、周两人关系稍有缓解。

雷军对周鸿祎说,你把金山打得太厉害了,我作为金山的创始人,不能坐视不管,必须要出手。

周鸿祎表示理解。

就在雷军宣布担任金山董事长的3个月之前,也就是2011年3月30日,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市值39.57亿美元。

这个成就,远远超过了2007年10月9日金山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区区53亿港元的市值。

如果我们以市值来论英雄的话,此时的周鸿祎的江湖地位,已经远超雷军。

而此时雷军的小米,才刚刚上路呢。

站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里,当周鸿祎亲自敲响360上市的钟声,那一刻,在内心里,他仰天长啸。

他想起12年前,也就是1998年10月,他从北大方正辞职,创办了3721,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欲与湖北老乡雷军试比高。

如今,他的傲人成就,超越了雷军。

即使曾经背负了所有的辱骂和围攻,又如何?

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金山上市的时候,周鸿祎向雷军表达了真诚友好的祝贺。

360上市的时候,雷军有没有向周鸿祎表达真诚友好的祝贺,或者是形式上的祝贺,我不得而知。

两者的背景是不同的。

2007年,两人还是私交不错的朋友,且在公司层面从未有过竞争。

而如今,两人因杀毒事件,已经结下仇怨。

但是,雷军是那种英雄惜英雄的人物,不管对方是朋友还是对手,只要对方是牛人,他都会打心底佩服。

360的成功上市,自然激发了雷军的斗志。

——这个当初不怎么起眼的小老弟,如今靠着360登顶人生巅峰;我不能输与周鸿祎,必把我的小米,做成一家超越360的公司!

雷军从此只把控着金山的战略大方向,他把具体执行的事,交给了金山新任CEO张宏江。

他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小米上。

因为,小米才是那个寄予了他这辈子终极梦想的公司。

他永远记得他18岁时立下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创办一家世界级的企业。

雷军从一开始就知道,他这个手机外行来做手机,会遇到很多强大的对手。

当时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是苹果。

雷军的眼睛,从一开始也是对标苹果的。

但是,他无论如何想不到,半路上会杀出来一个程咬金。程咬金挥着三板斧,冲着他雷军直接就杀了过来,杀得他措手不及。

这个程咬金的名字,叫作周鸿祎。

没错,网络安全霸主周鸿祎,也来手机领域跟雷军抢地盘了。

这一次,两人的竞争,更是火力十足,精彩纷呈。

小米是2010年4月成立的。在此后的一年里,雷军极其低调,外人甚至都不知道小米是他创办的。小米在最开始也不是做智能手机,而是做手机操作系统MIUI和社交软件米聊。

直到2011年8月16日,小米才正式发布第一代智能手机。

小米手机在官网上进行预售,短短半天,预售量即高达30万台。

这个成绩,创下国产智能手机的最新预售记录,令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就在小米手机推出的第二天,《创业家》杂志上刊登了由雷军口述的一篇文章。

在文章里,一向谨慎、儒雅的雷军,居然说出了一番很张狂的话来,这番话貌似对伟大的乔布斯有点不敬。

“乔布斯有一天也会死,所以我们还有机会。我们生存的意义就是等待着他挂掉。当然,一方面,我们衷心希望他万寿无疆,另外一方面,我们不希望他太强的光芒使这个世界黯然失色,我们希望这是个五色斑斓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没有神,因为新一代的神正在被塑造。”

其实那个时候,人人知道,乔布斯已经患上了胰腺癌。出于对乔布斯的尊敬,所有的人都默默祝福乔布斯能尽快康复。

但雷军却不合时宜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来,的确让所有对乔布斯、对苹果保持敬意的人士产生愤怒。

在那些愤怒的人群里,周鸿祎是那个最愤怒的人。

没有之一。

在大学时代,周鸿祎读了一本书,叫《硅谷热》。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以苹果电脑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硅谷的发展历史。

从那时起,乔布斯在周鸿祎的心里,就成为了一个神。

尤其是苹果手机的崛起,更是让乔布斯在周鸿祎心里成为了不可侵犯的上帝般的存在。

而现在,他的老乡雷军居然公然发文亵渎他心中的上帝,是可忍孰不可忍!

周鸿祎愤怒之下,立即在微博上向雷军开炮:“我被雷到了忍无可忍,这是真实的雷军?乔布斯的伟大和你有矛盾冲突吗?他的光芒不是让世界失色,而是让世界更精彩。没有乔布斯创造出来这些产品的启发,很多人都还在瞎摸索呢,所以你何必装果粉呢?你内心觉得既生乔何生雷,全是对乔布斯的怨恨,其实成功商人的你和理想主义者乔布斯真的不是一类人。”

雷军颤抖了。

他因为自己一番不合时宜的话,瞬间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周鸿祎秒杀。

他自己也意识到,那番话真是大错特错。

他只能硬着头皮,在微博上表示道歉。

但是周鸿祎不依不饶。

自从雷军发表了那番针对乔布斯的话之后,很多网友都戏称雷军为“雷布斯”。周鸿祎觉得这个外号挺有意思,在各种场合都称雷军为“雷布斯”。

其实“雷布斯”的外号并非周鸿祎取的,是中国极具创意的网友取的,但由于周鸿祎最有名,也叫得最欢,结果大家都以为“雷布斯”的外号是周鸿祎取的。

不管雷军愿不愿意,接不接受,“雷布斯”这外号,在周鸿祎这位老朋友的推波助澜之下,这一生,是跟定雷军了。

雷军一语成谶。

2011年10月5日,就在雷军发表那番针对乔布斯的话仅仅一个多月之后,乔布斯不幸逝世。

一个伟大的巨星陨落了。

一个所有创业者、企业家奉为神明的理想主义者,永远地离开了。

当周鸿祎这个死忠粉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很伤心,很难过。虽然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是这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他还是感觉像在做梦,不愿承认这是真的。

他在微博上说:“我们总是有种幻觉以为日子每天都这样会到永远,老乔会不断创造些新东西改变世界,直到今天被这残酷的真相打碎。”

在这一刻,他又记起了雷军发表的那番针对乔布斯的话,心里恨恨的。

乔布斯当然不是雷军咒死的,但是,事情偏偏这么巧,就在雷军讲了那番话之后的一个多月,乔布斯就真的挂掉了。于是,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批评雷军。许多的媒体都用了同一个标题来讥讽雷军:“乔布斯如雷军所愿去世了”。

估计雷军看到这篇文章,肠子都悔青了。太冒失了,以后说话必须得谨慎啊!

雷军说过的话火还未灭,小米后院又起火了。

掌管小米官方微博的员工,居然蹭乔布斯去世的热点,大肆宣传小米手机:“有ipad的人现在可以把乔布斯的黑白肖像全屏显示后双手捧于胸口了。”随后又在对其他微博的评论中使用了“idead”。

这种营销手段,简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丧心病狂。

小米此举,遭到了千万网友的愤怒讨伐。

雷军上次说话失误的影响本来就在扩散当中,这下子后院又给他添了一把火,让他火上加火。

除了真诚地表示道歉,雷军也只能是仰天长叹了。

当然,这对雷军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重要的是,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手机实实在在地火了。

那个时间段,你上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问:你认为现在最火的国产智能手机是哪个品牌?

无论是大妈还是小屁孩都会告诉你俩字:小米。

小米手机的成功,引起了周鸿祎的强烈关注。

在PC时代,周鸿祎的360无疑是网络安全领域的霸主。但是,一旦进入移动时代,360的网络安全产品好像没那么受欢迎了。

我们用智能手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手机比电脑更安全,被病毒侵犯的概率真是少之又少。

因此,移动时代的手机用户,其实已经整体抛弃360网络安全产品了。

在2012年,周鸿祎已经意识到了360的危机。

如果他不快速地做出适应新时代的改变,只怕下一个被淘汰的,就是360了。

在互联网江湖鏖战十几年,他见过太多曾经辉煌、却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巨头了,他亲眼看到那些巨头在凄风冷雨中痛苦地哀嚎,然后死去。

他不希望最后哀嚎的那个人,是他周鸿祎。

在对小米的商业模式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他自认为他已经把小米研究透了,他甚至认为,放眼国内,懂小米模式的,除了雷军,就是他周鸿祎。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进军智能手机领域。

在进军智能手机领域之前,出于向“敌人”学习的良好心态,周鸿祎找到雷军,很诚恳地向雷军请教。

“你做手机做得这么风生水起,我如果也进来玩玩,你有啥看法?”周鸿祎说。

雷军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要是想做手机,要想想你能不能全力以赴,能不能来领军。你要是能亲自带队,咱们可能还有得一打。你总不能弄个部门,弄个总监就觉得能跟我打吧?你公司虽然人多,但你在手机上能放多少人?放100人?500人?”

周鸿祎边听边盘算着自己能出多少人去干手机。

雷军最后伸出一只手,说:“我有几千人在做这件事情。”

周鸿祎虎身一震。

雷军说的没错。360的主业还是网络安全,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去做手机;而小米呢,公司上下几千号人,全力以赴只做手机这一件事。

小米只专注做手机,光凭这一点,360就不是对手。

周鸿祎很认可雷军的这个观点。

但认同归认同,并不表示他要放弃智能手机这个事儿。

他还是决定,不管打得赢打不赢,智能手机这个事儿,是一定要去做的。

原因很简单,这是搭上移动互联网这辆高铁的最佳途径。

——虽然你小米已经早起一步,但现在我杀进来,还不算太晚,机会还是很大的。说不定就把你干掉了呢?

要知道,金山毒霸早做了好些年,360杀毒一出手,还不是分分钟把金山毒霸秒杀了。

历史,会不会重演?

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但是,不试怎么知道呢?

其实,这已经不是单纯试试的事儿了。

在周鸿祎看来,做手机是关系到360生死存亡的大事,他必须得去做。并且趁早不趁晚,现在!立刻!马上去做!

小米手机采取的是“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模式,也就是雷军提出的“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一系列自己开发生产。

如果360也采取这种模式,生产成本极大,风险也极高。

聪明的周鸿祎,不想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而是把自己的手机定位成纯粹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商,采取“软件+互联网服务”模式,也就是说,只开发软件和提供互联网服务,至于生产的事儿,就交给手机厂商去解决。

周鸿祎的这个思路,跟苹果手机有点类似的。

众所周知,苹果公司自己是不生产手机的,它只提供设计思路、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然后交给诸如富士康这样的厂家去贴牌生产。

这样一来,就是一家轻型的手机公司。

周鸿祎找到了国内多家手机厂商合作,其中包括华为、阿尔卡特、海尔、夏新。

360与手机厂商合作生产的手机,江湖上的名号,叫作“360特供机”。

为什么叫“360特供机”呢?

因为周鸿祎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希望把这款手机卖给360用户。

要知道,当时360拥有4亿活跃用户。

设想一下:如果360的4亿活跃用户都买了360特供机,那是什么概念?

那对小米手机简直就是一次秒杀。

想一想都很兴奋。

对于小米手机,周鸿祎还是高度认可的。

他甚至给了小米手机8字评语:没有对手,一骑绝尘。

鉴于小米手机起步早,在市场份额上已经遥遥领先,周鸿祎暂时没想过要超越小米。

因此,他的想法是,手机市场这么大,咱360特供机现在要充当的,就是一个搅局者。市场越乱,他就越开心,因为那就表示,360特供机越有机会。

周鸿祎是一个绝顶的营销天才,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微博这个自媒体阵地去给自家的产品造势。

想当年,以金山为代表的网络安全公司群起围剿360的时候,周鸿祎就是凭借微博,以一己之力,把整个金山联盟搅得是天翻地覆,人仰马翻。

“3Q大战”爆发的时候,周鸿祎也是凭借微博,把庞大的腾讯帝国打得是呼天抢地,哭爹喊娘。

若论微博营销,周鸿祎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这一次,为了宣传360特供机,周鸿祎又频频在微博上造势。

最好的营销是什么?

就是产品还未上市,通过造势宣传,市场上便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把所有人的胃口吊足。等到产品一上市,瞬间就秒光。

小米采用的是这种手段,周鸿祎也极为精通此道。

因此,在360特供机上市前的几天,也就是2012年5月13日中午,周鸿祎开始在微博上造势了。

怎样的造势才能引起普遍的关注呢?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借力打力。

借谁的力?

当然是借小米手机的力,谁叫小米手机是当时最火的国产智能手机呢。

周鸿祎微博上一发言,雷军立马就接招了。

周鸿祎很兴奋。微博造势,最怕的是自己说单口相声,对方不予回应。现在既然你雷军开口回应了,双人相声就好玩了。

雷军回应后,只过了一分钟,周鸿祎立马接上。跟雷军文质彬彬的回应不同,周鸿祎生怕火烧不起来,说的话又狠又辣,直接嘲笑雷军开小米发布会模仿乔布斯又摔苹果手机的炒作方式令人不屑。

媒体们最喜欢凑热闹,纷纷炒作周鸿祎与雷军的“双人相声”话题。

在话题里,自然会牵扯出360特供机。

360特供机还未上市,已经风雨满天,人尽皆知了。

造势成功!

5月18日上午10点,“小米青春版”1.2G手机宣布预售,售价1499元。

周鸿祎早就做好一切筹划了,只等小米手机一推出,他就紧跟着推出自家的手机。反正你怎么玩,我就跟着怎么来玩,这样才有话题啊。

果然,当天中午,周鸿祎就宣布,推出首款360特供机1.0G双核华为闪耀,预售价也是在1499元。

周鸿祎自称这款手机是国内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这款手机的广告词是“青春在这里闪耀”。

很明显,这是跟“小米青春版”直接杠上了。

不得不承认,这一招“如影随形”,真是用到了极致。

这可把雷军给气坏了。

——你这是砸我场子呀!

雷军忍不住就在微博上发飙了,直指“某人”只会靠骂人吵架做市场推广,做手机只会抄袭剽窃。他建议“某人”要做一个正常的商人,要用产品说话。

周鸿祎就没雷军那么克制了,他直呼“雷总”:凭啥你可以借怒摔苹果手机炒作,咱就不可以借你小米手机炒作?手机市场这么大,咋地,只允许你做,不允许咱们做了?你这不是欺行霸市吗?

接下来,俩人在微博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看得我们吃瓜群众那叫一个爽啊!

如果说前面的隔空吵架还是相当克制,接下来的吵架,就开始充满血腥味了。

这个血腥味不是比喻,而是真的看到血腥了。

事情起源于5月29日晚间,一个用户名为“米坛-热乎雪糕”的“米粉”在微博上传了被炸伤的婴儿图片,直指360特供机,并暗示威胁周鸿祎及其家人。

周鸿祎看到后,出离愤怒了。

两家公司商战,怎么吵架都没关系,但威胁家人的人身安全,这个就超出商战范畴了。

周鸿祎这次不再称呼雷军为“雷总”,而是升了级,称“雷不群”,警告他不要培养这种极端主义情绪。

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岳不群是最大的伪君子。周鸿祎称雷军为“雷不群”,其意不言而喻。

雷军也很震惊。

雷军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论,但是他无法控制别人的言论。

作为一名忠实的“米粉”,“米坛-热乎雪糕”同学看不过360攻击小米,挺身而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小小报复一下360,其心可以理解,但是行为上,很明显是在给小米和雷军挖坑了。

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雷军哭笑不得,只得指示小米公关部,赶紧联系那名忠实的“米粉”删除微博。在道德上输了,雷军也不得不代表那个“米粉”道歉。

但周鸿祎不依不饶,好不容易占领道德制高点,可不想这么轻易就饶过了雷军。

他觉得光在微博上这么隔空相争,不足以消除他的愤怒,必须当面跟雷军说道说道,才能解恨。

于是,他直接约见面:“我准备约你见面谈一谈,下周一上午十点朝阳公园。如果你不敢来,既然你敢用孩子照片,那我就告诉公众一个孩子是如何被某人残害的罪恶,大家会知道为什么叫雷不群。”

雷军当然不会在这个火药味十足的时刻去赴约,只淡淡地表示:约谈?儿戏了。

私下里,雷军不屑地对人说:“他有什么本事约谈我?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原来在内心里,雷军始终还是瞧不起那个只会咋呼咋呼的愣头青。

对于前面周鸿祎的屡次挑战,雷军都很淡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急不躁,从容不迫,彰显帅才风范。

但是,当周鸿祎放出一颗“卫星”的时候,雷军就很难淡定了。

这颗“卫星”,就是小米手机的利润。

6月10日,周鸿祎在微博上透露说,小米手机真是暴利,每部手机利润七八百块,今年卖300万到500万部,总利润在25亿,如此算来,小米估值可高达40亿美金。

作为手机业内人士,周鸿祎的说法是很能为人所轻易相信的。

傅盛听说后,也很震惊。

难怪敬爱的雷总要来做智能手机,原来智能手机这么暴利!

傅盛很羡慕,专程跑过来跟雷军说:雷总,你们小米手机真的每台利润赚800块啊?你好牛啊!

看他说话的口气,恨不得抛下金山网络的CEO不干了,跑去小米卖手机得了。

雷军一听就急了。

雷军之所以急眼,是因为他一向公开宣称,小米手机根本不赚钱,咱们根本不靠硬件赚钱,是靠互联网服务赚钱。

这傅盛好歹也是混了多年的互联网专业人士,研究移动互联网,对智能手机也是略知一二的。连他都这么认为,那不懂行的普通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会想:我靠,小米手机这么赚钱,亏你雷军平常还口口声声说小米手机不赚钱。雷军你也太黑了,居然赚我们这么多钱?

然后,瞬间抛弃小米手机……

形势很危急!

此时此刻,雷军真的很想跑到周鸿祎面前,直接爆粗口。

他赶紧在微博上辟谣,说今年一季度苹果和三星已经赚走了手机行业99%的利润,其他公司只能一起分吃那可怜的1%的汤水。

他恨不得说“我小米手机要是能赚那么多钱,天打五雷轰”。

他感觉在微博上辟谣还不够,主动找到了知名媒体《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接受了一次采访,正儿八经地来辟谣。

他接受《南方都市报》的专访,除了要正儿八经地澄清小米手机的利润问题,还要澄清一个融资的问题。

周鸿祎曾经在6月10日的微博里还说了一句话:“小米确实作价40亿美金融资成功,不管你信不信。”

在这里,周鸿祎偷换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让雷军顿时陷入了被动。

在这之前,小米的的确确已经进入了三轮融资阶段,估值也的确是40亿美金。

但是,事实是,仅仅是进入了融资阶段,也就是说,融资还在谈判中,钱还没到账呢。

周鸿祎却说成“融资成功”,为了表示这是事实,还加了一句“不管你信不信”,这相当于给马蹄铆上了钉子。

对雷军来说,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饭可以乱吃,话却万万不可以乱说。

当时小米正处于融资洽谈的关键时刻,投资人如果听到这个消息,就会纳闷:咦,咱们不是还在谈融资的事吗,怎么就放出消息来说融资成功了?搞啥搞?

投资人都是一群特敏感的人,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动摇他们投资的心态。

万一那帮投资人心态很脆弱,意志不坚定,关键时刻不投资了,咋整?

要知道,小米做手机,那是一个极其烧钱的事,比一般的互联网平台还烧钱。虽说雷军自己积蓄也不少,但光凭自己投钱,总归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必须靠风投来推动公司的发展。

所以,周鸿祎的一条微博,让雷军着急上火了。那段时间,雷军的压力非常大,常常是夜不能眠,估计心里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

——这害人的周鸿祎,真是我命中魔星啊!

越想越生气,冲动之下,索性就把周鸿祎的微博给拉黑了。

这个拉黑的意思,就是屏蔽了周鸿祎的微博,以后周鸿祎再发微博骂自己,他就当自己是瞎子,看不见就完了。

等过了半天,同事告诉他周鸿祎又发了骂他的内容时,他已经可以做到不生气了。

面对这个最难缠的堪称伟大的对手,雷军也是无可奈何了。

雷军一番奔波,最终还是把那些麻烦事解决了,融资也顺利到位了。

接下来,他带着小米,一路狂奔。

论打嘴仗,论对舆论的裹挟,周鸿祎对雷军基本上是形成碾压的。

但是,雷军却可以自豪地说:吵架,我不行;打架,你不行。

甭管微博上怎么吵架,或是怎么炒作,最终还是得回归到真枪实弹上来。

小米手机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实力,规模越做越大。

反观360特供机,在高调了一阵子之后,很快就狠狠坠落。

根本原因在于:周鸿祎只学到了小米的形,而没有学到小米的神。

周鸿祎曾自称对小米的商业模式钻研之深之透,放眼江湖,他排第二,仅次于雷军。

于是,他认为只要模仿小米模式,再略加改良,必能一举成功。

事实证明,理论跟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360特供机的模式看起来跟小米手机相似,其实,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相似的地方在哪里呢?

第一个,就是性价比;第二个,就是通过线上造势,线上低价预售,开启消费者的抢购风暴;第三个,就是通过后续互联网广告赚钱。

但是,这仅仅是形。

神在哪里呢?

神是一种文化,一种品牌,一种模式,一种实力,神是那种你甚至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说起来比较虚,但正是这种比较虚的东西,决定了最后的成败。

首先我们要来说道说道,这360特供机到底是个什么机。不弄明白这个东西,你就不知道360特供机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一直以来,我们所有人都以为,360特供机跟小米手机一样,是一款深深融入了360文化的自有品牌手机;哪怕360自己不生产手机,只提供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它应该也是跟苹果手机一样的模式。

但是经过研究后,我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360特供机虽然打着360的招牌,但这个手机的所有权压根儿不是360的,而是合作手机厂商的。360特供机里面仅仅是预装了几款360的APP。换句话说,360只是那些合作手机厂商的代理商。

而与之相反的是,无论是小米手机还是苹果手机,其所有权,都是小米公司或苹果公司的。

360特供机真正的内幕是这样的:

在此之前,360要靠花钱给各品牌手机预装自家的APP,以提高装机量,但这样成本是很高的。360名义上是做网络安全产品的,但实际上它的盈利模式就是贩卖流量,因此,APP的装机量越高,它才能把更多的流量变现。

现在,360以“特供机”的名义,跟几大手机厂商达成合作:你们在手机上免费帮我预装APP,我呢,就帮你们做营销推广。所有的交易通过我360平台,导入到你们的官网或入驻的电商平台(天猫、京东、库巴等)。

如此一来,你们手机厂商提高了销售收入,电商平台获得了新的流量与用户,而我360呢,则大规模免费预装了APP,以后我又可以贩卖更多的流量了。

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周鸿祎为自己这个天才的设想洋洋自得。

据说,他在跟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谈到这个模式的时候,余承东立马热血上涌,冲动之下,就拍板跟360合作。

但遗憾的是,周鸿祎只看到了这个模式的优点,却忽略了这个模式的缺点。

它最少有3大缺点:

第一,360特供机只不过是这些手机厂商旗下的一款普通的手机而已,手机厂商并不是特别重视,因此它并没有专属的ROM(只读存储器),这导致特供机的用户体验并不好。产品质量不好,用户就会用脚投票。

第二,360只是那些手机厂商的代理商,因此,360特供机并没有像小米手机一样,形成独立的品牌,消费者对此就不买账。

第三,手机厂商原本就有着庞大的线下销售渠道。当360特供机通过线上以所谓“性价比极高”的噱头低价出售时,就大大削减了线下实体店的利润。如此一来,合作厂商的销售动力就大大不足。

华为很快就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在华为看来,这纯粹是360给自己做宣传,对我大华为来说,意义其实并不大。

因此,几个月之后,华为就取消了跟360的合作。

因此,周鸿祎投入巨大资源宣传推广的首款360特供机1.0G双核华为闪耀,一直是雷声大,没雨点——从来就没有上过市(后来华为闪耀是独立上市的,没有用360特供机的名义上市)。

360特供机真正上市的首款机子,是跟阿尔卡特合作的AK47。

但是,令人惊掉下巴的是,AK47的销量,居然只有区区的1万台左右。

后面跟海尔合作的超级战舰,销量在6万台左右。

跟夏新合作的大V,销量在5万台左右。

要知道,小米手机2012年的总销量,是719万台。

这完全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要知道,周鸿祎为了给360特供机的上市造势,那跟雷军在微博上是吵得天翻地覆,在气势上,他对雷军及整个小米都形成了碾压。那个架势,完全是冲着小米同等级别的销量去的,不说超过小米的销量,但至少也应该是百万级别的销量吧。

而现在这个销量,总共加起来才十几万台,这个失败就不能仅仅用“失败”来形容了。

应该是“惨败”。

这次的惨败,对周鸿祎这个死要面子的大佬来说,实在是太尴尬了。

雷军终于笑了。

金山一役,他惨败于周鸿祎,心里恨恨不平。

这次,他终于在手机上扳回一局了。

金山之败,在于固守“收费”模式,逆天而行;360之胜,在于高举“免费”大旗,顺应天命。

而今日,360之败,在于近其形而远其神;小米之胜,在于“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真诀。

360特供机失败之后,周鸿祎就试图去跟雷军修复关系。

——虽然骂过你,但你知道咱老周就是这样子的人,一向心直口快,你就不要太过于计较吧。

2013年初,俩人在央视举办的一次活动当中,不期而遇。

仇人相见,倒也没有分外眼红,毕竟俩人现在都是业界大佬,胸怀还是很宽广的。

略微有一些尴尬之后,周鸿祎主动打了个招呼。

雷军当然也不好意思装作没看见,于是俩人就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喝茶。

喝茶的时候,两人交头接耳,看着神情还挺亲密的,完全看不出这哥俩去年还打得死去活来呢。

你以为周鸿祎主动跟雷军和好,就会认输了?

那你就太小瞧周鸿祎了。

凡是周鸿祎认定要干的事,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则是撞死南墙仍不回头的。

失败了,没关系,痛定思痛,继续干。

360特供机的失败,让他意识到,那种跟手机厂商合作的模式,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要想像小米那样成功,就必须打造真正属于360的独立的品牌手机。

但问题是,360是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本身缺乏做手机的基因。

而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移动时代,快速赶超小米,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直接投资一家做手机的公司,双方进行紧密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一款独立的品牌手机来。

2014年12月,周鸿祎投资25亿,与酷派合资成立了一家新的手机公司——酷奇。

酷派是一家老字号的手机公司,与华为、中兴、联想齐名,素有“中华酷联”之称。市调机构赛诺的数据显示,以出货量计算,酷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4G智能手机厂商。

因此,选择跟酷派合作,是周鸿祎再次杀入智能手机领域最好的选择。

酷奇成立后,打造的一款独立的手机品牌,名叫“大神”。

关于周鸿祎打造独立手机品牌,还有一段不可不说的轶事。

“小米”这个品牌,周鸿祎一直认为,是相当的接地气,取得相当的好。

一个好的品牌名字,在很多的时候,会成为一个产品成败的关键。

所以周鸿祎认为,小米手机之所以能成功,跟“小米”这个大众化的名字有着极大的关系。

因此,他诚恳地向雷军请教,如何给奇酷旗下的独立品牌手机取一个好的名字。

“你有什么想法吗?”雷军反问道。

“我想把新手机取名叫‘小强’。”

至于为什么叫“小强”,很简单,这是周星驰电影里一只最著名的蟑螂的外号,周星驰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小强”的名字可说妇孺皆知。

因此,新手机如果叫“小强”的话,一上来,就可以节省亿万广告费,迅速占领广大消费者的心智。

但是一个品牌名字,一定要有一个跟它相对应的域名。

“小强”的域名,是xiaoqiang.com。

360公司的域名360.com,可是周鸿祎花了1个亿买来的。他不但不认为贵,还认为这1个亿花得太值了。

当雷军听到周鸿祎想把新手机品牌名字叫“小强”时,他诡异地笑了。

“小强的域名就在我手里。”

周鸿祎惊讶得张大了口,说不出话来。

看到周鸿祎这样的表情,雷军很是得意,哈哈大笑。

“你要是想买,我可以考虑卖给你。”

周鸿祎最后还是没有买。估计雷军狮子大张口,周鸿祎不想被老乡讹诈了。

所以,最后,想来想去,奇酷的新手机品牌名字,便叫作“大神”。

说句老实话,也不是什么马后炮啊,当年“大神”手机出来的时候,我就想过:这个名字可真不咋地。

但不管怎样,周鸿祎毕其功于一役,把大神手机看作自己在智能手机领域内的最后一次搏击。

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因为,一旦在大神手机上失败,360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

他想起了几年前雷军提醒他的那句话:“你要是想做手机,要想想你能不能全力以赴,能不能来领军。你要是能亲自带队,咱们可能还有得一打。”

因此,这一次,作为顶级的产品经理的周鸿祎,亲自赤膊上阵,对大神手机的研发设计亲力亲为。

当然,他仍然发挥着他微博造势的优势,不断地向小米开炮,以此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强烈关注。

雷军有点懵。

——你前脚向我示好,后脚又踩我,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但现在的雷军,对于周鸿祎这一套已经看淡了。

从上次跟周鸿祎微博大战后,他已经深刻认识到,既然是做移动互联网,必须得有点儿娱乐精神,太过于认真计较,就没资格在移动互联网混。

所以不管周鸿祎怎么闹腾,他都不怎么生气了。

2015年5月26日,哥俩又在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议上相遇了。

中午时分,雷军和两位同事在餐厅临窗的一个餐桌上吃自助餐。

这时,周鸿祎走了过来,问:“这里有没有人?”

很明显,一张可以坐4个人的餐桌,现在才坐了3个人,还可以坐1个人。

而空着的那个位置,正好在雷军身边。

雷军抬头看见是老周,虽然他很想说“有人”,但是口头上他只能说“没人”。

既然没人,周鸿祎就老实不客气地坐了下来,然后跟雷军一块儿吃饭。

周鸿祎是微博大V,一直以来都有着强烈的“晒照”习惯。这会儿跟雷军吃饭,这机会决不能放过。

于是,他把餐厅服务员叫了过来,把手机递给服务员,让服务员给他哥俩拍个照,准备上传到微博上去晒。

雷军也只能配合,看着服务员手里的手机,虽然没有摆Pose,但样子还是要做一下。不过表情是很淡然的。

周鸿祎呢,脸上带着一丝微笑,有点得意。

接下来,周鸿祎便诚恳地向雷军请教所谓的“英语传播效应”。

说到“英语传播效应”,这是有一段在江湖上广为流传的笑话的。

这个笑话的主人公,便是雷军。

话说雷军的英语,那是相当蹩脚的。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这位英语比中文说得还溜的大学英语讲师,曾揶揄过雷军稀烂的英语口语水平。

小米开启国际化市场后,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交流,雷军赶鸭子上架,没办法,只能苦学英语口语。

2015年4月,小米在印度举行新品发布会,推出针对印度市场的小米4i以及改良后的小米手环Mi Band。

雷军亲临现场,开始秀英语。

相信雷军的车技应该是不错的,平常好像也没传出什么在马路上翻车的消息来。

但雷军把印度小米新品发布会,生生制造成了一个大型的翻车事故现场。

他登台后,跟印度“米粉”用英语打了个招呼:“How are you!”

虽然那一口湖北口音的英语在英语专业人士听来比较难受,但总体来说,没什么问题。

但接下来的第二句,就直接翻车了。

雷军本来想说“我很高兴来到印度”,结果一紧张,就说成了“I’m very happy to be in China.”

直接把归属地说错了。

然后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说错了,立刻改正了过来。

但大伙儿还是笑崩了。

随后,雷军给现场的印度“米粉”免费赠送了小米手环和多彩腕带,然后询问大家对此是否满意。

“Areyou OK?”

“Areyou OK?”

“Areyou OK?”

后来,一个叫Mr.Lemon的网友,特意给敬爱的雷总编了一首英文单曲,单曲的名字,就叫《Areyou OK》,上传到视频网站上。

《Areyou OK》的旋律,是后现代主义的,是魔幻主义的。

它一发布,瞬间在网络上疯传。

雷军瞬间成为秒杀所有成名歌星的新一代杰出的“企业家歌星”。

从此以后,雷军的代名词,就是Are you OK。

自从雷军领悟到做移动互联网就是要有娱乐精神这一真谛之后,他对“Are you OK?”非但不反感,而且还很得意。

小米最大的个人IP,就是他雷军。

所以,传播雷军,就是传播小米。

只要一切有利于小米,怎么娱乐他雷军都没事。

现在,周鸿祎就是跟雷军聊一个月前诞生“Are you OK?”的事。俩人都是顶级的营销大师,所以,俩人就“Are you OK?”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及其深层次的品牌根源,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与沟通,并就如何用英文进行演讲,进行了深入的相互探讨。

然后,当天晚上,周鸿祎就在微博上,把跟雷军的合影晒了出来,还配了一句话:“和雷军讨论如何用英文演讲。”并且还@了雷军,让雷军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这张相片。

2012年,雷军曾经把周鸿祎的微博屏蔽了,看不到他的微博内容。

现在,几年过去了,俩人关系有所缓和,雷军当然也就取消了对周鸿祎微博的屏蔽。

本来周鸿祎发的这张俩人的合影,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虽然咱俩这么些年斗得死去活来,但那都是商业上的竞争,不影响咱哥俩私下的友好关系。

但是,雷军不领情。

针对周鸿祎的微博,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了郑重的声明,表示俩人光顾着吃饭了,中间没聊任何事,更没有探讨英文演讲。

吃瓜群众们有点懵圈。

这到底是整哪出?

难道是周鸿祎一个人在自导自演,自说自话?

周鸿祎更是尴尬。

明明那天中午跟雷军聊得甚欢,小米官方微博干嘛出来否认?

据说,小米官网微博是一个女孩子掌管的。但问题是,那天那个女孩根本不在现场啊,你凭啥就信誓旦旦地证实那天雷军压根儿没跟周鸿祎聊天?还证实得有鼻子有眼的!

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雷军对周鸿祎是很有意见的,他有点受不了周鸿祎自说自话,小小打一下周鸿祎的脸,让他知趣点:咱哥俩这关系,可没你微博上说的那么好。

第二天,在360奇酷手机媒体沟通会上,有记者问到了合影的事儿。

周鸿祎还原了那天的真实情况。

他很真诚地表示:即使商业上有竞争,也不会跟雷军成为敌人。

他还进一步表示:这个世界上,其实最了解雷军的那个人,就是我。

只不过,雷军对此没有任何回应。

给人的感觉就是,雷军从来都认为,周鸿祎只是一厢情愿,自我感觉良好。

是啊,周鸿祎你太健忘了,你都不知道你曾经多少次、多么深地伤害过你的湖北老乡了。你要人家雷军跟你一样,做过就当没做过,睡一觉就忘了,那你是把雷军当神了。

雷军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他的内心感受,他也有他的自尊和骄傲。

因此,雷军跟周鸿祎,一对湖北老乡,你可以说他们是朋友,但却是那种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朋友。

私人关系,真的一般般啦。

很多人都相信,吸取了360特供机失败教训的周鸿祎,这一次卷土重来,一定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然而,谁也没想到,大神手机再次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一桩突如袭来的资本运作。

具体情况是:2015年6月,乐视网投资入股酷派,占了酷派18%的股权,这意味着乐视网间接成为了奇酷的股东,而乐视网旗下本身就有乐视手机。如此一来,大神手机在供应链、产品研发节奏、市场策略上对乐视手机来说,就是一个透明的玻璃。

这还怎么玩?

周鸿祎感觉自己像是被人背后捅了一刀子,血流如注。

自此以后,虽然360仍未放弃自主品牌手机的研发,但是,周鸿祎对手机的兴趣彻底丧失了。

命!这就是命啊!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周鸿祎仰天长叹。

他向雷军的身影投去了深深的一瞥:手机的江山还是留给你吧,我撤了。

接着时间就来到了2015年12月17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这届大会宏大的主题“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显得如此高大上,如此庄严肃穆,却被雷军与周鸿祎一张石破天惊的合影消弭于无形。

头天晚上,碰巧是雷军46岁的生日。

雷军邀请了“雷军系”的互联网大佬们喝酒庆生。

所谓“雷军系”,就是雷军投资的互联网企业。

雷军很高兴,面对大佬们一个个的敬酒,自然是来者不拒,酒到杯干,很是豪爽。

2015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超过7000万台,仅次于华为。

现在,小米已经不仅仅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更是一个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帝国。

而这个生态帝国的帝王,就是雷军。

取得这个伟大的成绩,只用了短短的5年,雷军没有理由不高兴。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然后,他醉了,被人架着去了酒店。

跟他睡同一间房子的,正是他多年来的好基友——傅盛。

傅盛也喝了不少酒,本来想睡觉的。

不想,雷军睡了一会,居然又醒了过来。

他看到身边的傅盛,聊兴大起,觉得刚才在酒桌上意犹未尽,于是便拉着傅盛继续聊天。

傅盛已然是哈欠连天,但敬爱的雷总要跟他聊天,他自然不敢不从,只好继续聊。

这一聊,就聊到半夜三点多。

最后实在困得不行了,才倒头睡去。

素有“中关村劳模”之称的雷军,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晚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因此,这一晚即使睡得很晚,第二天仍然早早地起来了。

因为,他将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得提前做好准备。

他精神抖擞地准时来到了大厅,丝毫看不出他昨晚3点多才睡觉。

坐在他身边的,正是他的老朋友——周鸿祎。

跟精神抖擞的雷军完全不同的是,周鸿祎显得很是疲惫。

头天晚上,网易创始人丁磊带着猪肉和黄酒,宴请了李彦宏、马化腾、张朝阳、曹国伟、梁建章等互联网大佬。

但奇怪的是,在如此重要的宴席上,居然没有周鸿祎。

要知道,丁磊跟周鸿祎可是一对有着过命交情的好基友。

丁磊请客,周鸿祎没有去捧场,当然不是友谊的小船翻了,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了。

现在,趁着台上没有嘉宾演讲的空档,周鸿祎随意地背靠着座椅,呼呼大睡。

他太累了,实在是没忍住。

此时的雷军,打算去上厕所。

他还没起身,一侧身,就看到周鸿祎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他感到很奇怪,心里想:这老周,昨晚丁磊的猪肉宴也没去参加,我的生日Party他也没来,按理说也没干什么大事儿啊,咋这么累,就这么在光天化日之下睡着了?也不注意一下你著名企业家的形象啊?

雷军光顾着为周鸿祎的形象着想了,却忘了一件事:在如此重要的互联网大会上,有大量的摄像机和无数的手机都在对着他们这些互联网大佬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现场的摄像机和手机拍下来了。

也不知道哪位仁兄,就抓拍到了雷军侧身盯着周鸿祎看的这个瞬间。

画面就此定格。

在这个画面里,雷军用一种无比复杂的眼神盯着睡觉的周鸿祎。

这就是传说当中的“眼神杀”。

这个眼神,你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它似乎包含了1995年以来,俩人间那所有的恩恩怨怨。

20年啊,这20年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相互敬佩,又相互仇视。

你根本没有办法用短短几句话描述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你也根本没有办法用短短几句话描述清楚他们内心曾经的波涛汹涌。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可是,他们俩奇妙的关系,就这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016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如期而来。

这次,明显是有心挑事的主办方,再次把雷军和周鸿祎安排坐在一块儿,就看这哥儿俩能再闹腾出什么新闻来。

雷军严肃地说:“老周,你今年不要再睡觉了。”

周鸿祎笑了笑,调皮地说:“不睡了,如果再睡,只能枕在你的肩膀上睡了。”

作者:尹高洁 微信:245450844

深耕海外10年,解锁Netflix全球野心

本文来自硅兔赛跑(ID:sv_race)的投稿,作者:Amelie,编辑:梓,题图来自:CFP

Netflix最近大新闻很多。

九月初刚宣布与《三体》达成剧集制作协议,马上又传出与英国前王室成员哈里王子和梅根的合作。

在不久的将来,哈里夫妇将为Netflix制作一系列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儿童节目等。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虽然早在今年1月份,他俩就在网络上对外宣布退出英国王室,但至今也无时无刻不处在“英国王室”的光环之下。以至于网友戏称说,虽然他们嘴上说着逃离王室去寻找自由,但是面对生活压力还是要蹭着王室的热度“恰饭”。

Netflix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两人片酬的具体数目,不过业内专业人士估算这笔合作费用高达1.5亿美元左右。

选择中国最火的科幻小说,拿下英国王室内容,自2011年走上全球化内容布局道路以来,Netflix已取得卓有成效的战绩:

2010年仅美国市场,2015年拓展至50个国家,2017年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内容服务;

2018年第二季度,海外营收首次超过美国市场;

2020年第一季度,新增1570万用户中86%为海外市场新增。

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Netflix全球总用户数达到1.93亿,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付费用户占达到7332万(38%),而欧洲、中东和非洲、拉丁美洲、亚太等国际市场用户达到1.2亿(62%)左右。

图片来源:Netflix Get the data /Created with Datawrapper

尽管在美国本土市场上面临着迪士尼Disney+、华纳HBO、亚马逊Prime的严重挑战,但Netflix已经成功在海外开疆拓土,打下一片大好江山。

一、海外内容是Netflix的一大亮点

相比竞争对手,Netflix海外布局的脚步更快一点。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Netflix的第二大市场,而想在欧洲开展业务,Disney+还要先努力完成30%欧洲本土原创内容的制作指标,Hulu估计要等到2021年才会有所行动。

至于HBO和NBCUniversal,更显得野心不足,“处在非常非常早期的阶段”。

在海外市场上,Netflix已经推出了许多收视与口碑双收的剧集:

英国:《王冠》

2016年,讲述英国王室发展历程的传记片,号称史上耗资最贵的电视剧《王冠》(The Crown)横空出世。

奢华、宏伟、漫长…所有大而全的字眼都可以概括它的主题。精良、精湛、考究….又能体现它细节的极致。外界说它尊重历史、讲究细节,从服装、表演、摄影、剪辑、音乐等各个方面堪称完美。

当年一度斩获了金球奖最佳电视剧集、最佳女主角、艾美奖最佳男配角等大大小小若干奖项。

图片来源:Netflix

喜欢八卦的可以看到英国皇室的各种桃色逸闻,而关注历史的也完全可以跟随大英帝国“第一家庭”的视角见证英国激荡的现代史。

这部剧不仅在英国观众中很有市场,全球观众也喜闻乐道。

将会拍到第六季,总共60集,演绎女王在位60多年来的风霜岁月。

去年上线的第3季中就是由2019年奥斯卡新科影后奥利维娅·科尔曼接任演绎女王的中年。

图片来源:Douban

预计在今年11月的《王冠4》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哈里的生母戴安娜王妃的故事。

在此时哈里已经成为Netflix的战略合作伙伴,加上这一季又有英国女王、撒切尔夫人、戴安娜王妃三个传奇女人同台的亮点,想必又会收割一批影迷和大小奖项了。

从一以贯之的本土化内容+全球分发,到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畅销小说、真人真事改编,选择已经成功过的题材和案例,再到坚持拍摄真实的非英语剧集,在其它语言和文化中寻求改编灵感……

Netflix的征服全世界计划,越玩越大。

韩国:《王国》

图片来源:Netflix

韩国的丧尸题材是2016年《釜山行》立起来的口碑热点题材。

说到《王国》,作为Netflix去年的开年大剧(改编自网络知名漫画《神的国度》),由一向以拍电影见长的金承勋担任导演,金恩熙编剧,她的作品《信号》也是当年电视界的现象级作品。

演员阵容是在韩国知名度很高的朱智勋+裴斗娜+柳承龙,在2021年的第3季中还有全智贤强势加盟。

说起它的内容,你以为Netflix拍的只是丧尸+宫斗?有心的观者还看出了更深层的内容:

在《王国》中的末日里,并没有拯救世界、带领众人的英雄,而人人自危才是常态。

可明明已是乱世、人人自危,但君主们还要营造出一副国泰民泰、王权还在的场面,去镇压人心,假意维持不正常中的正常感。如耸立的微微摇晃的大楼,到处都是阴谋和算盘。

图片来源:Douban

当然这部剧是限制级的,因为有些画面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啦!所以如果胆子小的话,真心不建议晚上独自一人观看。

Netflix拍的《王国》,不仅仅有美式的情感上直白幽默、揭露人性黑暗,动作上的末日逃亡,还有着东方式的深沉内敛,水墨禅意处世哲学,立意深远……

日本:《轻松小熊和小薰》

日本是拥有最多Netflix用户的亚洲国家,也是Netflix登陆最早的国家。但是在日本,相比较剧集,动漫才是霸占天下的大头。

2020年,Netflix在日本的战略全力攻占动漫,主要往经典IP的重制和科幻动画原创两个方向发力,总体战略是阵容退居二线,题材选择成为首选。

Netflix的眼光很准,这部治愈系动画在豆瓣上拿到了9.2的高分。轻松熊是日本有名的IP,众所周知日剧的治愈能量出奇的强大,善于挖掘小人物的故事,反应社会现象。

这部动漫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具象呈现。

定格动画和普通动画不同,它不是画,是拍。两年的制作期,有7个月拍摄,最终一共拍摄22万个镜头。制作过程中为保留足够创意,一个动画师每天只制作十秒时间。

图片来源:Netflix

除定格动画外,这还掺杂少许其他风格,像线稿、平面二维动画等方式。

图片来源:Netflix

Netflix强大之处在于能根据当地需求,网罗顶尖阵容制作动画,给观众提供自己想要的选择。

既能拍出已成爆款的成人动画《爱,死亡和机器人》这样大尺度先锋的动画实验,也可以有《轻松小熊和小薰》这样“萌,生活和轻松熊”的治愈系定格动画。

导演希望的是,“观众一边轻松的吃着饺子,一边看着这部作品”。

Netflix希望的是,观众在疲惫时,看到轻松熊不紧不慢的慵懒样子,仿佛也有了片刻的宁静、治愈和美好。

印度:《德里罪案》

2012年印度德里的黑公交案曾经惊动世界。2015年BBC曾以此案为背景,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为《印度的女儿》,探讨案发的社会原因,诸如印度社会的性别极端不平等、贫富两极分化、传统观念架空法律。

当然,片子在印度被禁,理由是——内容敏感、容易造成骚乱。

图片来源:CNN

2018年,CNN报道说,6年过去,印度强奸犯罪率并未降低。

Netflix耗时四年调查完成剧本,启用全印度制作班底,2019年针对印度市场上线的犯罪剧《德里罪案》,就改编自该案。

在印度德里每年发生11000起恶性犯罪。犯罪率居高不下,人们除了视若无睹,别无他法。和《印度的女儿》不同,Netflix《德里罪案》将笔墨重点放在几近坍塌失效的官僚系统:

大至政府运作、资源分配、司法量刑,小至政客和基层警察对案件的反应,都被一一呈现。

不过分渲染情绪,冷色调画面也暗合了编剧审视事件的冷视角。

对于这部片子来说,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被看见并重视,也是一切改变的基础。

Netflix在亚洲的征途自2015年开始,到今年亚洲订阅用户总数为1984万,但相比其他地区来说,市场还远待开发。

二、10年进军190+国家,如何做到?

可以说,Netflix的海外势力是推动其成功的一大因素。

从2011年开始,Netflix开始了海外扩张,至今超过60%的付费用户来自海外,其成功可归纳为两个关键因素:

徐徐图之

深度本土化

在Netflix的国际化扩张战略中,“心理距离”和“地理距离”是首要考量因素。

其拓展的第一个海外市场——加拿大,在“心理”和“地理”上都是最接近美国大本营的,在海外扩张的第一步,Netflix选择了加拿大这个难度最小的市场试点,并借此积累了开拓海外市场的经验。

接下来,就是把这次的经验复制应用到其他地区。

紧接着2011年9月12日,Netflix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发布。2012年进军欧洲。在海外扩张的第二步,Netflix一口气拿下了大约50个国家,前者有地理距离优势,后者则在“心理距离”上最接近,殖民历史决定了北美与欧洲文化圈的亲密关系。

海外扩张的第二阶段,文化的相似度、付费用户的数量和能力、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Netflix在选择目标市场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学会与当地内容制作商和通信运营商合作成为Netflix这一阶段的重心。

历经9年,Netflix已在拉丁美洲拥有超过3230万订阅用户,在流媒体市场占有率上,是毫无疑问的王者。

在Netflix为拉丁美洲用户量身定制的原创剧集中,《毒枭》、《犯罪日记:暗杀科洛西奥》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目前已播出;《百年孤独》根据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改编,暂未开机。

为了保留这个故事的拉丁美洲血统,坚持西班牙语拍摄,承诺只雇用拉美人才,拍摄地定在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由马尔克斯的两个儿子担任制片人。

针对欧洲地区Netflix也推出了《纸钞屋》《名校风暴》《奔放101》《罗马宝贝》《王冠》《壮游》《暗黑》《少女吸血鬼》《战火中的夏利特》《查理驾到》《足球英杰》等多个原创剧集项目。

除《王冠》《查理驾到》《足球英杰》《布里奇顿》外,其余均为非英语项目。

海外扩展的第三阶段,Netflix将经验的规模化复制做到极致,从2015年覆盖50个国家至2017年服务超过190个国家,服务能力扩大了近4倍。在这一阶段,Netflix的重心是快速增加字幕语言种类,针对各市场优化内容推荐算法,为更多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那在这样一个徐徐图之的三阶段扩张计划中,Netflix还有一个始终坚持的策略—— 深度本土化。选择关键性的合作伙伴。

比如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作为增值服务捆绑销售,例如英国电信企业沃达丰进军爱尔兰时,沃达丰的电视遥控器上有一个按键特意留给Netflix,减轻了Netflix获客的成本。

Netflix坚信“好内容无国界”,本土内容不仅在本国有市场,它也应该是全球性的,在启用本土精良的制作团队,给予对方高度自由的创作空间的同时,Netflix每部本土原创剧集的目标受众都是全球用户,不给自身设限。这些剧集最终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中国市场,Netflix海外版图的“珠穆朗玛峰”

不断扩张的Netflix,就像龙卷风将好莱坞乃至全球的影视制作行业都卷了进来。即便是在并没多少市场份额的中国,现在人们说起Netflix,都用“网飞出品,必属精品”这一句话来形容。

目前全世界有233个国家和地区,Netflix会员可在190多个国家/地区即时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

可为什么看起来无往不利的Netflix在中国踢到了“铁板”?

1.政策是一大门槛。

5年前,Netflix也曾信心满满想要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作为美国流媒体公司,如果要在中国开展业务,至少要拿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等多个牌照。这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2.现今中国的电视剧电影没有分级制度。

众多周知,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是全民都可以观看的,而这就要求电视电影创作者必须以儿童、未成年人这些受保护人群的观影标准来拍摄电影,不允许有色情、暴力、血腥等镜头。Netflix大尺度的剧情难以通过严格的内容审查等因素,很多片源没法正规进入中国。

3.中国本土流媒体行业发展艰难。

占据中国市场十余年的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三大平台,都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据了解,2019年,腾讯视频的年亏损额为30亿元;爱奇艺亏损达到103亿元,短短5年内,爱奇艺累计亏损额高达288亿元。

本土流媒体巨头尚且如此,Netflix即便不是牌照问题,也会有其他的艰难险阻。早前Netflix也有寻求和爱奇艺合作。2017年Netflix和爱奇艺达成了在剧集、动漫、纪录片、真人秀等领域的内容授权合作,不过这种合作对于Netflix意义有限。

4.还有一个逃不过去的坎儿,就是中国盗版的泛滥。

在中国,即便是Netflix并未进入,但新出的热门剧集只要人们想看,基本都可以找到资源,所以要培养为内容付费的意识也相对困难。尤其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和流媒体娱乐成了生活常态刚需,盗版风潮再次大行其道,足不出户在网盘上找资源看剧的人比先前更多了。

在中国虽不能推行服务,针对海外的华语市场也不能落下。

比如说花钱买买买。

《流浪地球》在去年国内掀起一波科幻热,Netflix买下版权后,翻译成28种语言,在190多个国家上线。

除此以外,电影《动物世界》《后来的我们》《未来机器城》以及电视剧《陈情令》《白夜追凶》《最动听的事》的海外版权,也均被购买。

同时还推出华语作品如剧集《罪梦者》《谁是被害者》等,以及和华语顶流音乐人周杰伦合作制作了一部名为《周游记》的综艺节目。

经过23年风风雨雨的发展,Netflix作为一家目前大约90%的新业务都来自国际市场的全球化公司,未来可期。

CEO Reed Hastings也表示,他将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国际化战略上。

此次Netflix计划开始拍《三体》,如果能复制HBO巨制《权游》的成功,带动中国新的科幻热,或许能刺激资本市场,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加速发展,未尝不是件好事。

可能到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中国市场也会欢迎Netflix的到来,在国际合作中实现真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