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外企工作后,我选择了躺平

去年 12 月,我们厂全面复工后,我转到了十二车间,跟做手机主板的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我已从原先的产线技术长混到了技术组长,十二车间的三个技术小队全听我指挥,虽然日常工作还是开关机,但大小算个领导。除了地位的上升,我的工作也松缓了不少,开关机不用再亲力亲为,也不用再来回巡线,只需注意文书工作。更重要的是,以往我让出去的烟和酒,如今都回来了。

这段时间该怎么形容呢?

“年少有为” 大抵如此吧?但我的室友秦小军极度不认可,他给我的评价是 “小人得志”,并且经常揶揄我:“成天背着手,红塔山都不抽了,他妈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成厂长了。”

我就权当他是羡慕嫉妒恨了。

韩三姐当时是新一批进厂的员工,在一号产线做平板测试。韩三姐四十岁左右,在外形上,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论穿衣打扮、长相特征还是工作形式,她与其他员工无异,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普通。

一次她的工作电脑出了故障,重启无济于事,需要更换主机。本来这种小事轮不到我来干,但我在线上觉得无聊,想出去走走,就接了我 “小弟” 的工作,带着韩三姐去了仓库。

仓库正好在秦小军的车间,他见我来,冲我使了个眼神。我心知肚明,换完主机,便让韩三姐先回去,然后到线上跟秦小军聊天。

那段时间我受秦小军的影响,迷上了 3A 大作,玩得废寝忘食,一有闲空,俩人不是玩就是聊,或者一起鄙视玩国产游戏的玩家。

我俩聊了有十几分钟,直到线上班长喊秦小军回去。我正想走,发现韩三姐站在生产线的另一边,两手抱着主机,看着我撇了撇嘴,也不知道听了多久。

我问她咋没回去,她说主机过安检要提货单子,没有不给出。我狐疑地看她一眼,问咋不给我说呢?她说见我聊得热,没忍心说。我在心里鄙视,就是想偷懒,还不忍心说。

回去路上,韩三姐忽然说了句:“杀基兰的是奥德里斯科帮,不是剥皮帮。”

我听得愕然,过了两三秒才 “啊” 了一声:“你也玩啊?”

她点头说:“开放世界做得不错,手感也蛮好,玩了这个,再玩巫师都不习惯了。”

我惊讶地 “我操” 一声,激动地说:“真没想到!”

韩三姐笑着看我:“没想到我这种年纪的玩游戏啊?”

我使劲儿点头,韩三姐笑了笑,没说话,我说:“大姐游戏玩得多吗?”

她想了想说:“也不多,差不多一百。”

我迟疑了片刻说:“个?!”

“对,一百个。”

我再次感叹,连忙把主机夺过来,与她肩并肩往前走。即将到我们车间时,我乖巧地问:“大姐,您今年?”

她大方地笑笑:“到三月,四十一。”

“咋称呼呢?”

“我姓韩,在外别人都叫我三姐。” 她伸出手,想要接回主机。

我极力推脱,抱住主机就往车间跑,笑嘻嘻地说:“我给你安上,三姐!”

此后,因为游戏这个纽带,我常常去找韩三姐聊天。在这方面她很有经验,不管什么类型的游戏,只要我说出名字,她都能理出个一二三来。更夸张的是,有关游戏的插件、mod 或者衍生模组她都有钻研,还亲手做过游戏地图。

起初的那几天对我来说是个很奇妙的体验,后来我才明白,这主要是我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心态作祟。

在当时,我很难接受,一个四十岁的中年女性,放人群中也并不显眼的中年女性,更重要的是 —— 在电子厂当一线员工的中年女性,却对年轻人热衷的游戏颇有研究,甚至经验比我还要丰富。

这给了我很大的落差感,我的震惊与仰慕只保持了不到两天,之后就变成嫉妒,对话口气也不怎么友善。比如我会在她说完一个游戏话题之后,暗讽地说一句 “真没想到”。而她并不生气,有时还会跟着我的讽刺自嘲,说她就像 “赛博朋克”。

但没过几天,我的自大就落了地,因为我发现,韩三姐上过大学,还是个本科生。

对于过去,韩三姐很少与我谈论。倒不是逃避,而是没有必要,这是她的原话。

她说,她老家在河北,大学毕业,在外企工作过,炒过股,当过黄牛,干过自媒体,还在朋友圈做过微商,“但除了大学都没成。”

说到这儿她就停了,不管我再怎么追问她都不想再谈,我记得有一次我问她:“都因为啥没成?”

她果断地说:“懒。”

说完她问我:“你听没听过那个理论,说‘人会跟着时间变化’,我觉得这话太绝对,我就没变。” 她笑着看我一眼,“我懒了半辈子了。”

2010 年,在上海某外企工作的韩三姐忽然辞职,对外理由是回家结婚,但实际的目的,是去广东看一场演唱会,那年她 28 岁。

按照她一开始的想法,是想辞职后玩一段时间,等到休息够了,再重新对以后的道路进行规划。但从那年开始,她就再也没干过一份稳定的工作。

据她讲,在那之后,她利用积蓄炒股,眼光独特,炒啥赔啥。后来又倒卖各类门票,但一出发就有局限,人气高的搞不着,人气低的不用抢,干了几个月,反而砸手里不少。接着就安稳了,干脆啥也不捣鼓,一直窝家里打游戏,没钱了就去干兼职。

这十多年来,韩三姐基本都是这样,除了中间干过微商和自媒体,总体流程都没变,一个字:躺。

我问她:“是规划好了过这样自由的生活吗?”

她不屑一顾地笑笑:“规划个锤子,就懒,懒得规划。”

在这十几年里,韩三姐干了几乎所有能干的兼职。

刚开始的那两年,韩三姐依托着自己的播音专业,搭上了一家庆典公司,给各种场合当主持人。活儿挺松散,一星期三四次,一次俩仨小时,内容不麻烦,工资也丰厚,有时赶上旺季,挣的比在公司还要多。

韩三姐说,散伙的前一天她熬了一整夜,就睡了仨小时。当时十一点开场,十点半她在幕后化妆,突然感觉有些累。“心理的累,就是感觉再干下去我会死的那种累。”

她没有迟疑,半分钟收拾好东西,避开带班团长悄悄地溜了出去。出了门,正好有辆公交车到站,她上了车,走了两三站后再换乘出租车,车上就把团长的手机号给拉黑了。

韩三姐说:“当时不懂,其实应该说一声。” 想了想又说,“但确实累。”

我问她:“熬夜干嘛呢?”

她嘿嘿了一声:“打 DLC。”

这之后,韩三姐还兼职过电视台的临时采编和主持,“其实就是销售,主要目的是找路人要手机号。”

这工作相比庆典主持就差多了,不仅时间长,工资还跟业绩挂钩,一天干下来累得心力交瘁。

但有一点好处,自由,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干,“累一天休息五天,也就没那么累。”

韩三姐说,这或许也是她之后干厂子、保安以及服务员的原因。诚实,工作量就放在那儿,自由简单,最关键是没有负担,不用操心。

“人嘛,活个简单,贵在开心。” 这是她的口头禅。

从 2010 年到现在,十三年过去了,韩三姐生活方式一贯如此,从未发生过改变。

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有着不小的变化。比如她变得不注重穿衣打扮了,以往出门还化妆,这几年明白了,人最主要是开心,折腾自己没必要,舒适就好了。

有次她很自信地问我:“我要不告诉你,你觉得我像四十岁的人吗?”

我脱口而出:“像。”

她没说话,我知道我说错话了。

还有一方面,是她在钱上变节约了,不再大手大脚。想买一个东西时,先放着,要过一段时间还想要,那才买。“虽然大多数都买了,虽然还涨价了,但也算有效果。”

有好多次,我尝试问起她 “家庭” 这个话题,但她不置可否,或者直截了当地表示不想谈论。

在我与韩三姐接触的日子里,我发现她确实每时每刻都很开心,或者说乐观。她就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一样,快乐并不聒噪,而是随性,她既带有中年的睿智,又有青年的活力,上一次带给我这种感受的还是电视里的活佛济公。

我记得我问她:“是不是对于未来没有什么目标?”

她说:“可能是。”

我再问:“为什么呢?”

她很奇怪地看着我:“为什么非要有目标呢?”

在 “目标” 这一点上,我说错了,韩三姐并非没有目标,而且目标还很宏大 ——“环游世界”。

这个想法是她几年前看一档节目涌现出来的,她记得很清楚,叫《侣行》,一对夫妻到全世界旅行。

那期节目是俩人到巴西旅行,碰上了黑帮,情况挺危险,把带队的导游都差点吓跑。但意外的是,人家黑帮不仅没找这两口子的事儿,还请喝茶,询问在巴西有没有不方便之类的。

她说看到那一段,她突然有了俩感悟,一是人不能只看外表,二是旅行真的会给人带来见识。

说这话时她看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意思,惭愧地点了点头。

2016 年,韩三姐从老家河北出发 “穷游”。最开始的目标是周边几个省份,她不去大城市,而是无人问津的小县城,主要原因两点,一是小县城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到风土人情和文化,二是省钱。

“不过跟电视上演得不一样,一点都不美好。” 韩三姐说。

刚开始她来到了河南周口某个县城,在一个新农村附近找了家旅店,200 块钱租了七天房。

起初她兴致勃勃,很有规划,周一到周四在村里闲逛,跟人聊天;周五到周天到县城溜达,平时没事儿还能下下农村,看人怎么种地。

但实施起来就没那么有劲儿了。村里都是熟面庞,冷不丁来个女人,一没亲戚二没工作,还到处找人唠嗑,整的村民都跟看神经病似的看她。

有个大妈跟她聊天,说前几年也有这么一个女的,说外地话,到处溜达,找人问话,没几天,有个人家的孩子就丢了。

县城也没意思,能逛的景点就那么几个,路人甚至比大城市的人还忙。好不容易捡着一个肯跟她说话的,友善归友善,但聊上一句,知道她是来旅游的,笑容当时就没了,眼神也变得特别机警。

后来韩三姐在同城 APP 上认识了一个好友,好友给她分析,外地女人,年纪大,来穷乡僻岭旅游,满足这几点要素的,没目的就是目的。

韩三姐问:“啥意思?”

好友说:“自己品。”

韩三姐气坏了:“合着都怀疑我是偷孩子的!”

不过也有开心的事儿。那时候,韩三姐在网上认识了一家非盈利救援队,由一群车主自发组织的,主要是免费拖车、免费车辆救援。韩三姐想找点活干,就加入了进去,负责出勤工作的拍摄与记录。

车队成员几乎都是男性,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听了韩三姐的经历,也跟我一样赞叹,“真牛 X”、“羡慕”、“自由” 之类的。

说到这韩三姐停了一下,顿了顿说:“我知道这些话都不是真心的,包括你,可能还有点幸灾乐祸在里面,虽然嘴上奉承,心里不知道怎么骂我傻呢。”

我想解释,韩三姐挥了挥手,又说:“就这事儿,我觉得咱文化上还是不行。不管真心的不真心的,等到哪天听到我这种情况不惊讶了,觉得正常了,那才叫进步呢。”

有一件事韩三姐记得很清楚。一辆厢货熄火了,排了两辆救援车,处理完正准备走,一个开雅阁的小伙子喊住她,特别牛气地说:“姐,坐我这个,他那宝来,坐着没排场。”

在车上小伙还絮叨,说开宝来那小子不行,不局气,没出息,车是最展示身份的玩意儿,攒了几年钱,却买了个破宝来。

韩三姐问小伙:“你这车自己买的?”

小伙说:“那倒不是,老头给买的。”

韩三姐憋不住了,捂着嘴笑。

小伙瞪眼了:“那你笑啥?我这全车二十来万,咱说实话,有的人想啃老还啃不了呢。”

这几年来,韩三姐的 “全国游” 并不纯粹,她不是一直在路上的那种人,而且效率也很慢。差不多六七年时间,她连北方都没走完,甚至连东三省还没接近。

要问原因,一是没钱,要打工赚路费;二就是懒。

她曾经参加过几次 “自由行”,几个不认识的人,一起结伴去旅游,但过程都不是太好。有一次是骑行,从河北骑到南京、再由南京骑到重庆,最终目的地是拉萨。韩三姐一开始踌躇满志,但当天跟着骑了俩小时,还没出河北就累得不行了,最终叫了辆车,拉着自行车回家了。

用她话说:“这就像打游戏,开放式游戏,有人是线性任务做到底,一口气不带歇的。我就属于那种满地图溜达的,得逛几个小时才做任务。人如果连玩都那么功利,那也太悲哀了。”

还有一次是自驾游,四个女的,轮摊油费,开到哪儿算哪儿。这个形式倒好,但出现了 “老鼠屎”。

开车那个女的出来是跟男朋友吵架,到山西临汾时,不知咋的又和好了,连夜开着车跑了。

说到这韩三姐叹气:“都什么人啊,不过我这旅游,确实是都在‘路上’,唯独见不着景儿。”

后来韩三姐有经验了,不寻人了,自己去。她也开始尝试新风口 —— 拍短视频。

据她说在那个时候,哪个城市火了她就去哪个城市,以重庆、成都、大理为首的三个城市,更是去了不下五次。

她跟着互联网的脚印,有人拍美食火了她就拍美食,有人拍景点火了她就拍景点。当时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一段视频,一段配乐,连脸都不用露,很轻易就能上热门。要是能人声说两句话,配个字幕,还能被评选为 “优质视频”,其收益也非同小可。

但就算这样,韩三姐也没能坚持下来。

“累,第一感觉就是累,然后就是麻木,没啥能让我觉得好看,觉得‘哇’,就感觉我的眼睛成别人的了,咋说呢……”

我说:“不自由。”

“对!不自由。” 韩三姐用手点了点我,“那话咋说来着,再喜欢的事儿,一旦成了工作,就再也喜欢不起来了。”

韩三姐决定不再拍视频的那天,去的是都江堰。

她当时的心情就跟那年做主持人一样,忽然感到全身乏力,提不起兴趣,有一瞬间,甚至想把手机给扔出去。然后就在那个时刻,韩三姐下定决心,不做了。不仅不做视频了,以后也不会发照片到朋友圈了。她自己的风景,她要一个人看。

说到这,韩三姐有些沮丧,想了想说:“网上的文章上说,当你真正决定要放弃一件事的时候,迎接你的是豁然开朗,是过去从未察觉到的美丽。” 她转过头,说,“但我没有,那一天我过得都挺糟心的,也没发现啥美丽。”

我试探地说:“有些舍不得呗?”

韩三姐摇摇头:“不是。也是后来才知道,当时我不是放弃,是退缩。我就是一个懒人,还贪婪,既不想干活,还想要钱。”

我哈哈笑:“这有啥的?谁不这样?是人都这样。”

韩三姐眼睛眨了眨,看着我,语气有些开心:“弟弟,可算说了句好话了。”

那之后,韩三姐也没停下,依然到各个地方旅游,只是从未再去过成都、重庆和大理。但用她的话来说那算不上旅游,一天 24 个小时,12 个小时睡觉,3 个小时赖床,9 个小时打游戏,其性质跟旅游丝毫不沾边,不如说是换个地方生活。

她还定下了一个计划,每年上半年班,剩下半年就是玩。前两年疫情爆发,一直持续到上一年,这个计划也始终存在。

不过这个计划如今实施起来已经出现难度了,第一是年纪,第二是性别。说到这韩三姐顿了一下,应该还有第三,但她没有说出来。

总之,因为各方面的限制,她已经没办法再踏入主持这个行业了,“我原先的专业就像和我的年龄一样过了保质期,变得一文不值。”

最焦虑的那段时间,她开始做微商,卖三无化妆品、各地水果以及二手手机。“但中道崩殂了。” 她新买的微信号没撑过三个月,就被人给举报封号了。

我记得我问她:“当时后悔不?”

她很洒脱地说:“后悔,应该在二十岁就出来,少玩了八年。”

我有些无语,认真地说:“你明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

她哈哈笑了两声,然后思考了一下,也很认真地说:“真不后悔。”

韩三姐在我们工厂待了三个月,她算了一笔账,工资加上返费、奖励金和全勤奖,这三个月她能拿到两万六千多块钱,几近之前半年的收入总和。每每说到这她都表现得特别开心,脸上洋溢着笑容,说自己最后追了一把 “风口”,赶上了最后的高返费期,

“今年还没过去一半呢,我就完成我的目标了,秋季我再干三个月,下一年都不用上班了。”

很难想象的是,在一个全封闭没有窗户的车间里,韩三姐享受着工作机器的 “嗡嗡” 声,毫不在意时间的缓慢与工作的乏味,与我绘声绘色地谈论着她在路上的见闻。

我发现,不仅她的行为方式是自由的,内心也是自由的。

在这些见闻中,有一件事我的印象始终很深刻。

20 年 3 月份,韩三姐去了贵州某个山区爬山,很晚才从山上下来,因为不熟悉道路,她稀里糊涂走的那条小径不通主路,而是到了一个村庄。当时天色已晚,没什么办法,韩三姐打算在村民家里借宿一晚,第二天再离开。

她敲开了一家村民的门,开门的是个六七十岁的老汉,但尴尬的是,老汉听不懂普通话。韩三姐连说带比划了半天,老汉才终于明白,点点头,让韩三姐进屋,然后退到一边用方言打了个电话。

打完电话,老汉从橱柜里拿出了一袋面包,递给韩三姐时,表情复杂地看了她一眼,马上又避开。接着走出屋子,蹲在院子里抽烟。

在当时,韩三姐没办法准确地推断出那眼神的含义,但她第一直觉是怕,“就那一瞬间,我都幻想到我已经被囚禁了。”

韩三姐在屋里坐了大概二十多分钟间,老汉也同样在院子里蹲了二十多分钟,俩人就像在无声地对峙着。有好几个瞬间,韩三姐都想拔腿而逃,或者趁老汉不备,抄起墙边的工具敲他一棍子。

最后,一辆车开了过来,下来两个中年人,一男一女。

女人告诉她,老汉是她爸,打电话说有人迷路了,让她们给送回去。而刚才很安静的老汉,这会儿正激烈地跟中年男人说着什么。

路上,男人乐呵呵地说:“我爸不会说普通话,他自己一人住,怕和你在一个屋你害怕,就在外面蹲着,但他说你好像更害怕了。”

韩三姐羞愧难当,不停地说:“没事,没事,麻烦你们了。”

男人笑得更开心了:“我爸说你这小妹有点憨憨的,让我提醒你,手机上有地图,还能叫车,以后别再迷路了。”

我听过之后,哈哈直笑,细想又觉得不对,我说:“我咋感觉好像在哪儿听过这故事。”

韩三姐一脸笑容,真诚地说:“那说明咱国家还是好人多呀。”

韩三姐的梦想,是在五十岁之前把全国走遍,原本这个内容精准到各省各市各县,后来她发现太不切实际,便缩减到每省每市,再后来是每省三个市。

她对这个定额依旧悲观:“估计以后还会再减,很伤心,就像游戏里的成就,达不到百分百,是个遗憾。”

从我跟韩三姐接触的这段时间来看,她确实是一个 “懒人”。比如她说她的下一步计划是去日本,我问她:“你会日语吗?”

她说:“不会。”

我说:“那咋还不学。”

她摊开俩手,撇着嘴看我,意思明了,懒。

“那要是真到了日本,你咋跟人交流?”

她很不屑一顾地说:“所以才打工挣钱啊,挣钱了,雇个翻译。”

我不能理解:“那咋想的?自己学日语不更方便,又省钱,还是个技能。”

“聊这么长时间白聊了。” 韩三姐一副失望的表情看着我,“我就是这种人,活给自己看的,不能辛苦自己。”

韩三姐临走前的一天,我又问到她 28 岁时的选择,我说:“是有什么感悟了吗?”

她想了很久,最后说:“不是。”

她说当年她快要三十岁了,没钱,没对象,工作发展也受限,正是人生中最焦虑的一段日子。

辞掉工作之前,她租了两年多的房子被房东收了回去,要紧急搬家,十分狼狈。就在她收拾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了个想法:“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

为此她惆怅了几天,然后发现,过自由的生活好像也不错,没有抱负,没有期待,没有压力。

“反正势头都在往‘碌碌无为’的方向发展,我就想,不如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不算醒悟,是逃避。”

说完她停了停,然后笑着对我说:“最起码我过得挺快乐。”

来源:全民故事计划 微信号:quanmingushi

来了一批三峡移民

@铁铁铁铁铁鱼

有一年我们镇上来了一批三峡移民,各个村都分了一些。镇上负责盖房,分地。
开始的时候口音不通,他们很少与我们当地人交流。我们倒是很热情,也都心里有一些荣誉感。毕竟普通人能参与到国家大事里的机会不多。
所以我经常被大人们带着去移民家里玩,帮着干活。最主要的就是教他们种小麦,种玉米。毕竟南方与山东的作物习性完全不同。
山东是农历五月收小麦,种玉米。农历九月收玉米种小麦。一年两季,小麦要过冬。他们在南边种水稻一年能有三季。说起来山东农民都很羡慕,但是嘴上却说,“大米不顶饿。”
后来我被学校安排了定向跟移民孩子交朋友,就这样认识了曹兄。他比我大一些却比我矮一头,我们都把这归功于大米饭的劲儿不大,还是得馒头烙饼能顶个子。
有一次我早上去喊他上学,发现他跟他老汉儿加上他爷爷仨人围着一个锅子在喝酒,锅子里炖着一些肉,还有一些菜。他妈妈在锅里下米粉。他老汉儿看到我,就喊我,“来来来,娃娃儿,豁一杯。”
我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直到他妈妈给我盛了一大碗牛肉米粉,我就忍不住了。那米粉是扁粉,跟挂面模样类似,大块儿的牛肉炖的酥烂,盖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香气扑鼻,我在此之前并没有吃过米粉。这东西没有嚼劲儿,但是很好吃。红烧牛肉与辣椒,是我完全没有吃过的味道。我听不太懂他们说啥,只知道他们拉着我吃。
我就不客气了,尽管在胡同口买了两个肉火烧,我吃了一个,剩下一个本来揣着想给曹兄吃。没想到他一大早的在喝酒。他老汉儿拿着个塑料鼓子,给我倒了半茶缸子白酒。说,“娃娃,尝一下,正宗滴苞谷酒。”我说不喝不喝,一会儿还得上学。
我就埋头吃米粉,又辣又香。曹兄说,“好吃吧?在我们老家,早上都这样吃滴,喝早酒,吃牛肉粉。”
我辣的说不出话来,随手抄起茶缸子就喝了一口。
都说山东人能喝,但是一个十岁的山东人就还不太行。
我不知道谁喝过这种劣质的散白,装在塑料鼓子里,几块钱一斤。显然酿酒工艺并不过关,杂醇很多,所以口味刺激丰富,混合着辣椒牛肉米粉,感觉就像是吞了一把玻璃渣子。
我当时就想吐,但是看着爷仨一脸笑嘻嘻的看着我,我硬是要给镇上挣面子。咽下去了。
那阿姨过来就开始骂他老汉,“二黄八吊的,你们搞嘛的儿,活葬德,他才几岁?你给他豁苞谷酒,醪糟儿木得?日股俩,日子过得三个坛子两个盖子的,你给娃儿搞坏了,你赔起?”
然后赶快过来拍我胸口,我缓了好一阵。 一挥手,绝对不能丢人。
那天我跟曹兄两个晃晃荡荡的去上学,被老师罚了一上午站。在那个老教室的窗户根上,晒着太阳。
曹兄跟我说,你们这里没有长江,干燥得很。也没有山,只有麦子。唉!灰扑扑的。
整个上午他都在给我说他的故乡。
他说他有条小黑狗,来的时候不让带。然后就放开了绳子,我上车的时候,它还站在那里看我嘞,我让它跑,它也不跑。
他说他来的时候的村子,在半山腰上,山永远都是绿油油的,好多树,还有橘子树。橘子吃不完都喂猪,喂鸡,喂鸭。
我觉得他吹牛,我从小到大吃橘子都拿钱买。
他说,不吹牛。唉,我们家的猪,特别爱吃橘子。
我问他,那猪呢?也放跑了吗?他想了想说那倒没有,都做成腊肉了。你早上还吃了。
我说,啊?我没吃到橘子味儿啊。
他看了我一眼,说,你得细品。
他说,那个大坝,我去看过,真是大,能跑汽车。把长江拦上了,发电,以后你们这用的电都是我老家发的。以后都不要钱了!
我真的相信了。他一句一句的说着他的家乡。然后他跟我说,我老汉儿跟我说,我们没有家了,我们的屋子都被淹在长江下面了。我不相信,等我攒点钱,我得回去看看小黑。
我说那你一定要带上我。其实后来,我因为公事去了他说过的那个地方,那里只有汪洋一片。也吃到了一碗一模一样的粉。
我们俩一直在一起玩到了初中毕业。后来有一天,我看着他爷爷,他爸爸,还有他,在一片麦地里转。我跑过去跟他打招呼。
他神秘兮兮跟我说,嘘,我爷爷正在堪舆。我说什么是堪舆?
他说就是风水,就是寻找墓地。
我问他寻找墓地干嘛?谁要死了?
他看着我没说话,摆摆手把我赶走了。
后来我知道,镇上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给他们盖房子,教他们种庄稼。却唯一忘记了他们的最终归途。他们只是来了,但是他们没有坟地。
他们的坟地都在千里之外的那个南方,被长江水藏在了深谷里。
他爷爷说,我落叶归不了根了。我看好了一块地方,埋在那里,以后就都在这里了。
这个地方,我看好了,利子孙。我死以后,孙子能发财。
后来他爷爷真的埋在那里了,那里本来是村里另一家人的责任田,麦地里起了一个不大的坟包。就那一个,孤零零的,也没有长江,也没有橘子树。只有冬天春天的麦子,夏天秋天的玉米。没完没了,一年一年。
后来他学习也不大好,早早混入社会,唯一没怎么变的就是他那嘴口音。有一次我回山东,他约我喝早酒,还是在那个小院子,她老婆给我们做了牛肉粉。我喝的有点多,一上头,就非得干点农活,然后我们就找了一片玉米地。
我硬是掰了小半亩,拉的身上全是血口子。掰到头,我看到了地头外面起了一个工厂。我说,你爷爷的坟呢?以前是不是在那边?
他说对,我爷爷堪舆看的准,说那里利子孙,我能发点财。
我说那你发财了吗?
他点点头,前年这个炼油厂扩建,正好征到了这边的地,我爷爷的坟在那。
迁坟,赔了我八千。

有娃后,我在朋友圈疯狂“捡破烂”省钱

下午,当我骑着电动车回家后,媳妇儿看到我手里拎着一个大袋子,生无可恋地说,这又是把哪个好心人的“破烂”捡回来了?我一边笑着一边从袋子里往出掏东西。最上层是用白色的塑料袋装着的一堆小玩具,往下是几十本薄薄的绘本图书,加在一起可够沉的。我说,玩具,咱儿子现在就能玩。绘本图书嘛,可以先给他几本让他撕着玩,剩下的,等他大一些了,我就能给他讲了。

媳妇儿没搭茬,另起炉灶,提出了一个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往何处更加深奥的哲学问题,家里没地方了,你自己看看往哪儿放这堆东西吧!转身给娃热奶去了。

图片

《宝贝计划》剧照
我穿着拖鞋拎着袋子钻进书房的角落,试着开辟出一个小小的天地,保管这些宝贝。这是我同事特意给我带到单位的,上述的东西全是她家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娃“退役”的用品。九成新,让我儿子再用个几年不是问题。

好不容易我才把这一袋东西塞到角落里,吃晚饭的时候,二姨一家人也来了。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不过我去给二姨开门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并不是几个大人,而是五六个塞得满满当当的袋子。里面是二姨的6岁的外孙穿剩下的衣服。我感激不已的同时,心里犯了难,终于感受到了媳妇儿的心情,差点儿就要脱口而出问我二姨,拿这么多东西往哪里放?

负责任地讲,还是在我的媳妇儿怀孕的时候,就有亲戚朋友开始陆陆续续地赠送他们家里的存货。小到奶瓶子、尿布、小鞋、衣服,大到被子,婴儿床、各种各样的玩具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充分体现了那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给不来的。这些东西的来源有三,我们双方父母辈的朋友;我们两家的亲戚;我们两个的朋友。我身边那些结婚生子两三年后的朋友听到我媳妇儿怀孕,都高兴得不得了,像是中了五百万。我问他们高兴什么,她们说,终于可以把家里的“破烂”出手了。

图片
最离谱的一次,我岳母有一个朋友,之前开了一家母婴用品店,受疫情影响,开不下去了,要闭店之前,她把我岳母拉着去扫货,一圈下来,我岳母搬回家的东西立马把家里原本虚位以待的储物空间全部填满。我简单清点了一下,感觉我岳母“心怀不轨”,因为她拿回来的东西看上去并不是只为了我媳妇儿肚子里的那一个娃准备的,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两套婴儿的装备。看到自己的“阴谋”被我识破,我岳母选择了“坦白从宽”这条路,她向我道出了实情,希望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再要一个二胎。这让我不得不深信“姜还是老的辣”那句古话。

正所谓“没有枪,没有泡,敌人给我们造”,在给娃准备玩具和衣服等东西的这件事情上,我们家充分发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友军,让他们承担起为我军源源不断地输送“物资”的重任。于是我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把自己孩子用过的东西赠送给别人家的娃这件事情上,人们都特别慷慨。不是因为那些东西不值钱,而是因为明明这些东西还完好无损,可就是不会再用了,就像我们长大后很少再会去和童年的玩伴一起玩一样。与其让这些东西在家里“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如把它们拱手送人,变成可利用资源,在下一个“受害者”的家庭里继续发光发热,直至下一次被打入冷宫,或者再被转手。

为什么我们家特别中意给娃用别人的二手货,这和我们家里成员的生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岳母今年五十多岁,家里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行老三。在那个吃饱穿暖很难做到的年代,她小的时候就过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事实上,那个时候哪里会挑衣服玩具的好坏,有的穿就不错了。作为妹妹,她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她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我岳母的两个弟弟,也同样的不拘小节,姐姐们穿过的衣服,改一改,接着穿。

图片

《我的孩子》剧照
同样的经历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小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每到秋天,我妈就会打毛衣。不过在打之前,我妈总是先把我两个姐姐们穿过的毛衣拆开,然后再让我坐到对面,把拆下来的毛线缠成一个个的线团,再给我织成新的毛衣和毛裤。这是能改的,改不了的一些衣服和鞋子,就等到我尺码合适了,直接穿。我二姐有一双黑色的小皮鞋,鞋面上还有两根线,上面系着两个装饰用的小球。我妈给我穿之前,把那两根线剪掉后,就变成了一款男女通吃的鞋。我穿了很长的时间。

以上所说都是历史原因。我们很愿意给娃用别人用过的东西还有更现实的考量。那就是小孩长得太快,很多衣服玩具,如果都买新的,那么他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长大或者不喜欢而置之不理。辛辛苦苦挣得人民币就这样被不明就里的娃打了水漂,换谁谁不心疼。对此,我和妻子双方的父母,以及我的姐姐和我们身边有娃的朋友都深信不疑,他们是坚定的“二手主义者”。本来我对小孩子该使用什么东西就不感冒,让我去准备的话,大概率孩子会很遭罪,能有这种“坐享其成”的方式,能“衣来伸手,玩具来张口”,我何必要苦苦追求那全新的东西。

不仅如此,周围的亲戚朋友在给我们赠送东西的时候,热情高涨就不必提了,服务态度堪比名企售后,恨不得给你送货上门,指导安装。过一段时间后,还会微信问我们这个大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顺便问问我家的娃多大了,好回头准备新一轮的赠送品。一句话,送就完了。到这份儿上,我也不能后退啊!从小到大我第一次面对别人给的东西能做到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多多益善,就是拜我八个月的娃所赐。是的,我还得谢谢他!

图片

《宝贝》剧照

肯要别人剩下的东西给娃用,这种良好的口碑一旦树立,就会产生很大的集群效应。如果算上媳妇儿怀孕的时间,十八个月的时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期间,开源的问题已经被彻底解决。到目前为止,娃身上的衣服,从里到外,除了尿不湿以外,鲜少购买。

事实上,别人“接济”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够娃使用到最少三岁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那就是,能用的东西和已经用过东西就好像一对双胞胎,都太多了。我家里就像一个被堵住出水口的水库,更多的水源源不断地涌来,陈年旧水却像我们的烦躁情绪无处安放,长此以往,必将面临决堤的危险。

图片

晚上,媳妇儿问我,有没有最近刚刚生娃的朋友,赶紧把这些东西处理一下。我算是体会到了给我们东西的朋友的感受。末了,我媳妇儿又补了一句,我可以送货上门。

“留学断供”:当中产家庭突然跌落

这两年,随着中国出海留学人数增加,“留学断供”也随之而来成为热门话题,搜索留学攻略,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提问,“留学到一半,家里破产了怎么办?”
生长在中产家庭,家庭变故突然截断了原本平顺的生活。对此,他们有人选择留下来艰难自救,有的人选择放弃学业回国。在一个个艰难抉择背后,突然跌落的中产父母们,又该如何自处?
以下是几位“留学断供”的同学口述:

实习记者|李沁桦
编辑|王海燕

Amber,澳大利亚留学,研究生最后一学期

“我和妈妈都想给对方转钱”

2022年初,我在家上了一年网课后,澳洲政府终于宣布重新开放边境。我回到墨尔本,完成最后一学期的研究生课程。上飞机前,我叔叔偷偷塞给我5000块钱,折合1000澳币, 成为我去澳洲后银行卡里所有的钱。爸妈告诉我,他们一分钱也拿不出来了。

而我面临的是一串长长的账单:学费一门课4000澳币,如果一学期修满48个学分需要1.6万澳币。房租每个月1300澳币,以及我之前欠下的网贷。

不上课的时候,我就每天连轴工作10小时,上午在中餐馆打工,下午和晚上跑外卖。在澳洲,最常看见的跑外卖的人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大哥,有中国人,也有马来西亚人。他们挂着学费便宜的不知名学校,跑外卖挣钱,寄回国内养孩子,养房贷和车贷。偶尔,我也能看见一些穿着校园文化衫跑外卖的同龄人。

图片
《外卖》剧照
尽管一周最多的时候我能挣1000澳币,但整整一年,我的银行卡里常常只有个位数的存款。回澳洲的第一个学期,我只修了一门课,赶在最后缴费期限才凑够了4000澳币的学费。

这个拼拼凑凑的故事开始于2019年。当年我大学毕业,考研失败,找工作也不顺利。我妈就很自然地提出,可以送我出去留学。

我妈在体制内工作,身边同事家的孩子普遍都会出国留学。她想的是,“出去看看也好,趁年轻多折腾一下。”在国内读书这些年,我基本是被排挤和被忽略的存在,总是过得有点压抑。我羡慕传说中国外轻松的氛围,找了留学中介,很快就收到了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录信。

家里对我出来留学只有一个条件,雅思总分考到6。但我英语严重偏科,大学四级考了三次才通过。家里给我报了语言班,但只有10周,我担心因为英语成绩,导致留学失败,于是瞒着父母在贷款软件上贷了20000澳币,折算下来不到10万人民币,又多交了10周学费。

图片《何以笙箫默》剧照
当时我是这么想的,爸妈每个月给我的生活费有3000澳币,我自己在中餐馆打工,不出意外,这笔钱很快就能还上。但年底回国,春节后新冠疫情就暴发了,澳洲宣布关闭国境。回不去澳洲,我没有了收入,也不敢和父母说这笔贷款,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眼见贷款的数字滚到了20万,快崩盘的时候,我才和父母坦白了。我妈向亲戚借了钱才勉强凑到15万,那时候我才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原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其实早在2020年底,我在家上着学校的网课,就隐约感觉到家里的经济应该出了问题。这种衰落是慢慢渗透进生活里的,比如我家一向吃得清淡,但那时候桌子上常常只摆着简单的白粥和咸菜,爸妈连洗衣机都不舍得开。妈妈的车已经开了十年了,前几年爸爸本来总说想给妈妈换辆新车,后来也不提了。

经济状况出在爸爸那边。我家在河南的一个小县城,我小学的时候家里条件平平,但我爸白手起家,做过许多生意,后来开始做骨科器械的生意,有点发家致富,有了自己的公司,名下有两套房和两辆车。妈妈喜欢逛大商场,买一堆衣服,有的拿回家连吊牌也不会剪掉。

好光景持续到2020年,当年因为疫情,爸爸没办法进医院跟台做手术,也收不到医院进账,同时还垫着器械费,并且还要继续垫下去。熬到第二年,家里连我的学费也凑不齐了。我办了休学,一边实习一边还剩下的网贷,但利滚利,数额实在太大了,我不得已再次打开网贷软件。第二次开网贷,我的心都在滴血,但是又没有办法。我当时就想着要出去,至少在澳洲兼职的工资会高一些。

图片《何以笙箫默》剧照
我拿自己的最后一点存款续了签证,买了机票,付了房子的定金。出发前一周我才告诉父母,我要回澳洲了。到了澳洲,我同时打三份工,而爸爸在国内填补着公司账上越来越大的窟窿。

自从爸爸知道我负债之后,我们两个就开始悄悄有一点点关于负债上的交流。比如爸爸有几次实在周转不过来,问我有没有贷款软件能用。因为他的年龄已经超过55岁上限,借不了了,我就帮他借了先去周转。数额不大,通常是三五万,分三期很快就还清了。

爸爸的公司以前四个员工,后来只剩下两个老板做光杆司令。爸爸也变得无精打采,整天赖在床上,不想动,什么也不想做。最崩溃的时候他跟我妈说,“我其实真的不太想活了。”我妈回答,“现在有的总比没有的好,没有的总比要失去的好。”

这些都是我妈跟我说的。她以前不苟言笑,很少跟我坦诚,但家里一落再落三落后,我们的关系反而好了很多。去年底,家里有一段时间彻底没有流动资金,连暖气费都交不起了。我妈无意中说漏了嘴,我赶紧换了点人民币,给家里转了2000块钱。

图片
《欢乐颂》剧照

这个事情过去后,大家都难过了好一阵子。我妈想给我转钱,但是她没钱;我也想给我妈转钱,但大多数时候,我也没钱。

我妈现在和我说,谈不谈对象什么的都没关系,你可以没有对象,但是不能没钱。前几天跟发小聊天,她很羡慕我妈现在什么都不管我。但我其实一点也不想她有这样的改变。但凡我争气一点,爸妈心理上的折磨也小一些。就像是小孩越懂事,其实越容易被心疼,我不希望我妈那么懂事,我觉得挺难过的。

好在我的贷款终于快还完了。今年六月,我终于可以毕业了,之后就可以换工签,欠下的学费可以慢慢攒。我一直在对自己说,我不是送外卖专业的,我的未来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图片

《垫底辣妹》剧照
Saul,加拿大留学,本科肄业

“回国都是没办法的事”

我记得离开加拿大那天是2018年9月24日,中秋节。我坐地铁去机场,长长的机场线正好串起了我打工的地方、住处、学校和终点站机场。经过学校那一站的时候,我看到一闪而过的站台名,心里知道,无论怎样也留不下来了。

这就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家里破产,拿不出1.5万加元的学费,没有办法续签,我的学业终止,离开加拿大。你要问我那段时间有什么感受?我其实什么感受也没有。离开是没有办法的事。

其实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连续几个月没有收到生活费,我就知道,家里肯定出了问题。但家里人一直跟我说,想办法缓一缓。我信了,挣扎过,一周三天上课四天打工,从市区的小公寓搬到地下室单间,减少一切不必要开支。

后来还是我哥直截了当跟我讲,由于投资失误,家里的公司资金链已经全部断了,正在破产清算,家里的四套房子都在走法拍流程,还有一些负债。也就是说,我的挣扎没有希望了。

图片
《归去来》剧照

我家是广西的,爸爸常年在外做生意。他刚开始做外贸,后来改行,举家搬去山西做煤炭生意,当然无限风光过,零几年的时候,家里的资金储备就至少有十万美金。不过2016年底国家煤炭政策大改革后,慢慢地,煤炭生意成为了典型的夕阳行业,加上父母连续几个投标都失败,失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后来一再败落,到了要交学费的时候,无论多少人劝说,爸爸就是不同意给我转钱。我没有问他为什么,因为我知道答案,没有必要问了。他的意思是,这笔钱是未来翻身的资本,让我直接回国。其实一直到现在,父母也没有对我详细说过家里的经济状况。大概当父母的,真的很难开口向儿女承认自己的失败,况且他们一直都是很骄傲的人。

现在回想起来,或许一开始,父母就只是把我的留学当作一种挣面子的消费,而不是一种投资。我们家是重组家庭,哥哥和姐姐比我大了快一轮,哥哥在日本留学后回国工作,当时我还在国内读高中。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读寄宿学校,后来又到加拿大读书。我虽然也是家里生意的股东,但没有投票权,根本不配插嘴。所以我成长期最大的烦恼只是学业。我设想里的未来是找一份工作,听家里安排,然后再看怎么办,我自己没有什么太多想法,很迷茫。

图片
《悲伤逆流成河》剧照

我性格比较温顺,举个简单的例子,父母常常不敲门进子女房间,哥哥和姐姐都因为这件事和他们激烈争吵过,但我从来没有。我有时觉得自己是维新派,想要改革父母,却不想产生激烈碰撞和争吵。这当然是不成功的,最后我既拿他们没办法,也拿自己没办法。

回国五年,我反复咀嚼着“没有办法”的真正含义。

我没有国内的本科学历,参加不了大学的秋招和校招。所以回国前一个月,我直接在各个求职app上投了差不多100份简历,收到的回复倒也不少,最后进了一家广东的外贸公司做电商,工资3000块钱加提成,到手4000块。我会不由自主想起,还在加拿大的时候,实习工资是每小时25加币。尽管落差很大,但我总归有了一份工作,也就接受了。

我在广东待了不到一年,父母突然出了车祸。所幸两个人没事,我急匆匆赶到山西,换了份离家近点的工作。有段时间,我爸经常给我打电话,接通后又不说话,那个时候我还没意识到,爸爸可能心理出了问题。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开始不做饭也不洗澡了,也就是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他已经有了老年痴呆的症状。但我们发现得太晚,没办法介入了。

图片
《来处是归途》剧照

爸爸的病时好时坏,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封闭自我。曾经受他照顾的亲戚们,都不怎么过问他。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因为爸爸快七十了,可能也就剩这两年了,我于是辞职回家全职照顾他。

如今我和爸妈三口人租了一套房子,过着前所未有的简单生活。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读了专本套读,断断续续地参加考试,希望能拿到五年前没有拿到的本科学历。

沉默的情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我和爸妈的日常对话,常常简化到“该吃饭了”、“该洗澡了”、“该吃药了”和“该睡觉了”。不是不想讲,但我妈妈是很容易崩溃的性格,如果和她聊过去几年的家事,这种大喜大悲,对她来讲太过于刺激,我不敢冒险。

要说未来规划的话,其实我感觉,自己好像已经没有未来了。在加拿大的前两年,我的愿望特别朴素,我当时学的是法学,想毕业了进老师的事务所工作,然后结婚生孩子,就像电视剧里演的模范家庭一样。实际上我妈现在也是这么想的,她揣着一股劲儿想重新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希望我有一天能成家。

图片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我没有跟她说,其实现在我觉得,这一切都没必要了。我只想守着父母,过完他们的一生,然后一个人生活。既然人生逆袭什么的,已经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了,我只希望佛家里讲的因果轮回是真的,下辈子我爸妈和我都能过得好一点。

香香,西欧某国留学,大二回国重新参加高考

“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去追梦,我后悔了”

2017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高考失利,我莽撞地只想离家越远越好,于是出国留学。我从未预想,短短两年后家里就破产,而我从国外退学后,回国参加了第二次高考。

我试图回忆我的第一次高考。我在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普通班读书,成绩好,很受老师重视。我们家不是那种特别有钱的巨富家庭,但我一直觉得我是三线城市里还挺幸福的小孩:有进口文具用,逛商场看见喜欢的衣服,可以同时买两个不同的颜色,比如一件粉的,一件蓝的。我当时的规划是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去国外读研究生,换一个国家读博士,一路做科研。

第一次高考前的那个冬天又长又冷,有一天晚上下了很大的雪,我站在台阶上往下走。眼前是昏暗的路灯,但我突然看见一片光亮雪白。我闭上眼睛晃晃脑袋,重新睁开眼,台阶还是在脚下,一切的景象都是正常的。我当时想,这是幻觉吗?

如果回想一下当时的生活,那或许不是幻觉。高三的我,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在每个课间和妈妈打电话,确认她还活着,没有被闹事的爸爸打死。因为我曾经在某一次晚自习后回到家,看到妈妈的脖子上有一个鲜红的血指印,那是爸爸掐的。

图片
《江照黎明》剧照

妈妈本来是初中语文老师,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在我小学的时候,机缘巧合下辞职开始做教培,一开始只是一个家庭辅导班,几年时间越做越大,等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已经有了四个校区。业务范围也广,从小学到高中的课业辅导,以及艺考培训,最多的时候,妈妈手下有上百个老师。

我妈一度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支撑,但我爸也不错。他是82年的大学生,那个年代很金贵了,毕业就分进单位,一路顺遂。他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他也不太愿意听我说话,我跟我爸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说是“不太熟”。

父母的纷争起源于投资。在我高二那年,爸爸不知道怎么的,从他的大学同学那里听说了一个所谓的“保健项目”,什么“这个月投10万,下个月返20万”之类的,于是突然有了一个暴富的梦想。

我和妈妈当然持有绝对的怀疑态度,我妈妈不许他把家里的钱拿走,于是他每次回家要钱受阻时,就会变成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动辄打骂摔东西,甚至威胁要杀死妈妈。我妈因为管着我爸投资的事情分心,教培的事业也顾不上,盈利比往年少了很多。我劝妈妈离婚,但她信奉从一而终,不愿意。

图片
《离婚律师》剧照

我在这种氛围里迎来了高考,不出意外地考砸了,只能上本省的普通一本学校。开学报到那天,我麻木地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同龄人,心里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我去咨询了一些留学中介,得知有一些所谓的多快好省的项目,可以让我这种对高考结果特别不满意的人,出去QS排名前200的学校镀个金。这条路很诱人,我的英语也的确比较好,所以就决定出去。家里的困境,我管不了也不想管了,只想离家越远越好。

其实现在想来,出国是一个很莽撞的决定,因为那个时候的家里已经开始出现危机了。我爸背着我妈继续投资,等待翻盘,亏掉了又拆东墙补西墙,结果越亏越多。家里前些年置办下来的好几处房产和几辆车,几乎全都卖掉去还债。

我妈当时对这些情况是了如指掌的,但还是决定送我出国,一方面是我在国内的确不开心,另一方面是觉得,爸爸当时的态度是姑娘读书是正事,砸锅卖铁也会供,所以家里有一个在外面读书的孩子,他总得把学费和生活费预备出来,再疯狂的投资也会有个度。

我用高考成绩申请去了一个西欧的小语种国家留学,学费不高,折算成人民币的话一年10万出头。但我读的是天坑专业,大一时课业还算顺利,到了大二就开始感到吃力,挂了两门专业课。我很难受,因为身边很多同学家里真的很有钱,人也优秀,我本来唯一擅长的只有埋头学习,结果学习也不怎么样,家里还没钱了。

图片
《归去来》剧照

当时家里就有一些破产的苗头了,我开始隐隐地感到不安。我当时还做过一种复杂的计算,得出结论,我的课时费是一个小时400块钱左右。我想对得起这昂贵的课时费,但课程的压力实在太大了。2019年底回家过年前,我被校医诊断出有轻度抑郁,只好硬着头皮申请休学半年。

2020年初,我回到家后,新冠疫情暴发。长期在家后,我才发现,爸爸的投资毫无理智可言,已经把留给我读书的钱全部亏进去了,而我当初在国外的生活费,全是妈妈借来的。并且随后漫长的一轮轮封控开始,妈妈的教培机构也不断萎缩,家里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糟糕,信用卡的卡债、银行贷款和亲朋借款已经欠了很多,爸妈还不上,利滚利,每天催款的电话就没有断过。再去跟亲戚朋友借,他们能躲则躲。

我一开始还尝试在家上网课,但因为时差,昼夜颠倒,精力实在跟不上。况且父母已经在强撑着生活,实在拿不出来学费了。我开始后悔,不该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追梦,于是办了退学。

图片
《猴票》剧照

在家待了一年多,我的精神状况逐渐好转,我也开始考虑重新高考,希望至少拿到一个大学文凭。那年的八月末,家里连供我去私立学校复读的一点钱都出不起了,我回到曾经的公立高中插班复读。我以前的高中老师们都不理解,第一次高考时我为什么放弃了还算不错的大学,现在为什么又回来第二次高考。

我想的则是,虽然我比同龄人要大两三岁,但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是想再试一试。当然,也是因为不甘心。复读的一年平平淡淡,我在角落里像一朵蘑菇一样,默默地做题和考试。

爸妈则终于离婚了,但还在一起偿还债务。爸爸开始对我很体贴,总是通过妈妈问我想要什么想吃什么。但我心里对他只有恨,觉得但凡他不犯那么多错,我本科已经快毕业了。我要求他滚出我们家,整整一年都没见他,也不跟他产生任何联系。

图片

《龙樱》剧照

第二次高考,我顺利考上北京一所985高校,继续读当时在国外读的天坑专业。父母现在已经对我没有了任何规划。我用国家贷款交了学费,上课,兼职,生活平静而充实,和大家一样,忙着卷绩点和综测。在大学里,我有时会觉得挺孤独,因为我的这种人生经历大部分人都没有,也没办法跟别人说。不过我对自己说,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高兴点。

“请假羞耻”,对得起领导,对不起自己

听到“请假耻辱”这个词,你可能会表示怀疑,请假有什么好羞耻的?但是你再想想,说不定自己多少也有一点。工作就好像一场拔河比赛,你的缺席说不定会影响集体的成绩。所谓“请假耻辱”,是指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从业者在因事需要请假时,内心会产生焦虑和愧疚,导致害怕甚至不敢请假。

图片

《婚姻的两种猜想》剧照
但你再想想,你的职务有美国总统重要吗?美国总统还经常休假呢。比如翻翻奥巴马夫人的回忆录:“2009年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去大峡谷度假,我从‘空军一号’总统专机上走下来时,穿了一条短裤,这一幕被媒体拍到,随后便引发了对我的大肆批评报道,称我这样的着装明显有失庄重。”

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原油泄漏事件发生后,一些美国人感到慌乱,不愿意相信去墨西哥湾度假是安全的。“我们一家人特地安排了一次前往佛罗里达州的旅行。其间,贝拉克带着萨沙去水里游泳,并拍照发布在了媒体上。”

2015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像往年一样,我们带着两个女儿飞往夏威夷过圣诞节。我们租了一套宽敞的海景房,站在宽大的窗户前就能看见外面的海滩。”

图片

《夏威夷之恋》剧照
当然奥巴马即使在休假的时候也不是完全放下了国务,对奥巴马来说,“假期永远只是相对的假期——事实上,只能勉强算是假期吧。他总是不停地接听电话,准时坐下来处理每日简报,与驻扎在附近酒店的骨干顾问、助手以及演讲稿撰写员不停协商有关事项。”

跟一位在公司上班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她说如果老板是一个工作狂,作为下属就会不太好意思请假。但这可能只是员工自己的揣测和假定,认为老板不希望自己经常请假,其实老板更关心你有没有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你请假的频率和理由。

图片
《这个世界不看脸》剧照

我们的文化好像鼓励“轻伤不下火线”,以集体利益为重,但即使是为了集体,你也不该带病工作,因为那样工作效率会很低,出错率会增加,注意力也会降低。另外,由于总是不停地干咳流涕,你也很有可能干扰周围的同事。可是生病要不要请假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决定,“根据常识便可判断生病期间是否应该请假,但跟老板打交道却不能单纯依靠常识。并没有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人的病情达到什么程度才应该请假在家,导致人们在请病假之前更加犹豫不决。”

在美国,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员工有请假耻辱。“美国人普遍认为,休假是需要争取的、要配得上、要为之付出牺牲。不是把它看作一种经常服用的预防性的、有益的维生素,而是当作止痛药,因为消耗太大才需要吃。”

图片

《我,到点下班》剧照
如果申请本来可以享用的假期有愧疚感,那么在工作上可愧疚的就有点多了:准时下班也会愧疚,错过一些会议会愧疚,邮件回复不及时会愧疚,没有跟同事搞好关系也会愧疚。

心理咨询师西蒙尼安说,因为请假而感到有压力,这是因为压力是一种生存机制,我们都把每天去上班当作等于生理和精神上的存活,如果错过了一天或几天工作,哪怕是去度假,我们都会感到压力和担心,担心落后于人,担心被视为不如同事卖力。“克服请假羞耻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休假。这叫脱敏治疗,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变得更舒服。”

图片《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文章说,现在出勤主义战胜了工作效率,是经济的形态决定的:当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时,考核可见的工作成功比较容易,“这个建好了,那个没有。”但是转向知识经济之后,考核产出就比较难了,管理者往往就会认为只要员工坐在座位上就是在干活。员工也知道管理者重视这种可见度。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利•汤普森说,有一个关键的心理现象助长了出勤主义——“单纯接触效应”,即一个人与某人或某事接触得越多,他们就越有亲和力。如果某位员工让自己更引人注目,他们可能会很自然地通过经常出现来取悦他人,即使其他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无法确定“出席者”有何优点,是他们的微笑、他们的态度还是领导能力。

图片
《孤男寡女》剧照

如果你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迟到、不早退,老板知道你的人品,当你请假时,老板不会以为你是想偷懒。“真正的懒惰是无法伪装的——如果有人在装病,很可能他们的老板已经知道了。生病是人类生存状况的一部分。它不会消失。”警察休假,不等于坏人会逍遥法外,医生休假,不等于有病人会病入膏肓。你休假,不等于公司会停顿,都要等你早日归来。适合请假的日子不是改天、明天,是今天。

法国,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法国的特立独行,是独一档的存在。

二战,法国被德国灭国,戴高乐抱着美苏英的大腿到处流浪。但是法兰西一光复,立刻就不老实,美苏签订 “核不扩散协议”,但是戴高乐不管,顶着骂名,给法国搞出了核武器。美国要建新秩序,戴高乐带头对着干,剿灭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本位,还让法国退出北约,把美军从法国军事基地赶了出去。真是好一根刺头。

这样的风骨,延续到了马克龙的法国。美国 “长臂管辖”,西方普遍认栽,只有法国的阿尔斯通不依不挠。法国一直在领导欧盟对美国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巨额罚款、数据新规,一浪高过一浪。北约开会,马克龙唱反调,说俄罗斯和中国不是敌人,甚至在 2019 年劲爆宣布北约 “脑死亡”。也包括这一次访华。

法国,真正做到了,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低级红,喜欢拿法国的 “叛逆” 做文章,动不动就是美国 “坐不住了”,美国 “哭晕在厕所”。这倒大可不必,事实上,法国虽然特立独行,但遇到大是大非,全部坚定地和美国站在一起,没有任何一次例外。

这篇文章,是要客观的讲一讲,西方世界的底盘是坚固的,但是上层的土壤满是缝隙。这些缝隙从何而来,又有哪些 “百年大变局” 可以落子的地方。

01

互联网应该是法国人发明的。就差那么一点点。

早在 1978 年,法国国有通信公司(Postes, Télégraphes et Téléphones)推出 Minitel。80 年代,法国人就可以网上购物,订火车票,找餐厅,查股票,电子邮箱,即时聊天,网上银行,下棋,大学申请,政府服务,以及,享受色情服务……

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使用简单。只要你在法国装电话,国有通信公司免费送一个米色的小盒子,插上电话线就能上网 Minitel。

2.png

眼看法国要引领人类的科技变革,如同当年拿破仑横扫旧制度一样。

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对着美国激动地说:“今天,奥贝维利耶(Aubervilliers)的面包师都能在 Minitel 上查看他的银行账户。纽约的面包师也能吗?”

但是,法国并没有兑现这一份浪漫,遥遥领先的 Minitel,被美国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反超。后者后来居上,今天大家输网址都是 “www.” 开头,原因就在这里。而法国互联网全军覆没,踏空数字时代。

要了解今天的法国,Minitel 一件事就足够以小见大。

法国互联网一手好牌打烂,背后两个深刻的原因。

第一,法国式的 “社会主义”。

70 年代,西方经济深陷 “滞涨” 困境。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发起改革,提振自由经济,出售国有资产,放松经济管控,成功走出困境。

但是,法国再一次特立独行,走了和英美不一样的方向 —— 大搞国有化,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国有通信公司就是法国大国企的代表。垄断,不差钱,做事硬气。一上来就免费赠送 400 万台 Minitel 终端,法国互联网起步就直接面对大众市场。而美国,乔布斯引领的个人电脑价格昂贵,互联网还蜷缩在一个非常小众的计算机爱好者圈子里。差距拉的贼大。

法国,成也国有,败也国有。

国有通信公司,垄断经营,体制僵化,没有及时提升 Minitel 的开放性,没有利用市场激发创新。而美国在硬件、软件、互联网领域涌现一大批私有企业,万维网后劲强,统治了今天的互联网。

Minitel 陨落的第二个原因更让法兰西悲伤 —— 法国人太少了。

Minitel 也试过国际化,在爱尔兰登陆,进攻英语世界,但是送出几千台终端,连个水花都没有,失败。事实上,Minitel 的国际化只在比利时做出了点成绩,很大一个原因是比利时有规模可观的法语区。

今天我们清楚原因了,互联网规模经济属性极强。十几亿用户的大市场,孵化一个互联网产品,再扩展到几千万用户的小市场,形成碾压式的降维打击。但是反过来很难。

当下互联网世界分成泾渭分明的三个王国,一家独大的英语系互联网,第二中文区,第三俄语区。这格局的背后,是人口规模、国家意志、文化习惯。

为此,可以引申出一个更意味深长的命题 —— 人口规模、国土资源、经济总量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法兰西如何继续保持大国的荣耀。

2012 年,曾经给法国总统带来无上骄傲的 Minitel,寿终正寝,拔网线,彻底终结。

这一年,马克龙被引荐给求贤若渴的新总统。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又出任总统府副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开始主导法国振兴。再过四年,他将成为拿破仑之后,法国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02

Minitel 暴露出的两个难题,是马克龙的一生之敌。

在低级红的世界里,马克龙经常被描述为一个小丑。没错,他被选民当众扇巴掌,啪啪响那种。还被丢鸡蛋,笨拙地没躲开,愣了。最可气的是,袭击国家元首的罪犯,竟然只被判了 4 个月,威严扫地。

但是,这种 “出丑”,恰恰证明了马克龙的勇敢 —— 他不和稀泥,敢对法国的真问题下手,得罪了一部分群体,依旧坚定地推进改革。

他开始扭转法式 “社会主义” 的杀富济贫,废除了税率高达 75% 的富人所得税,保护雇主利益,把解聘员工赔偿从 5 年改为 2 年,打击工人特权,砍福利,出售国有资产填补财政亏空,堂堂大国领导人开口闭口谈钱,碰到年轻人,不谈家国情怀,却很 low 地劝人创业,说你们要敢于成为法国的亿万富翁啊,国家才有希望。于是,马克龙有了一个恶名 ——“富人总统”。

低级红只看到,巴黎在燃烧,罢工,满地垃圾,交通瘫痪,水深火热,你看,马克龙的狼狈相。其实,大可不必。

第一,法国人自己挺习惯的。罢工,垃圾,交通瘫痪,已经成为法国人的日常。在巴黎生活过的人,已经熟悉,这边喊声震天,烧汽车,隔一条街,巴黎人身着华服,喝咖啡,晒太阳。

第二,罢工者是改革里受损的 “编制” 人、国有企业员工。但是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员工,新的创业者是沉默的大多数,改革的支持者。从民意上来看,法国是支持改革的。都说法国人 “半年在休假,半年在罢工”。法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如此散漫的态度,无法帮助法国穿越残酷的国际竞争。

第三,法国并不水深火热。这里诺贝尔奖人数世界第四,菲尔茨奖世界第二,基尼系数才 0.307(世界银行数据)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确,一些统计中,法国贫困人口七八百万,但是这个口径里,贫困线的标准是中间收入的 50%-60%,也就是一个人一个月收入少于 8000 元人民币就算法国的贫困人口,就可以领政府救济金了。这里推广每周 35 小时工作制,民众对医疗和教育的负担极低。

当然,这些对中法关系影响不大。马克龙访华之后,中国要和法国交朋友。既然是交朋友,就要平视法国,而不应该让低级红主导,整天俯视鄙视人家。

和我们关系大的,是 Minitel 引申出的第二点,法国要怎么办。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法国、美国、德国之间的裂缝,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大国对于很多世界大事的不同态度。

03

同样是一流强国,同样踏空互联网,但是法国和德国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因就在于,德国,制造业立国。德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占比长期 20% 以上。“世界工厂” 的中国也就在 30%。

而法国相反,70 年代开始提倡 “后工业时代”,一头扎进服务业,逐渐实现法国本土的 “零” 工厂。法国人觉得,只要把利润率高的研发、营销和分销抓在自己手里,就好。法国 “去工业化” 程度欧盟第二,法国的制造业占比只有 9%(World Bank 数据),德国的一半都不到。

初想挺对的,比如法国奢侈品,享誉全球。其中生产衣服和包不赚钱,大可以让发展中国家代工,但是设计、研发、品牌营销、潮流定义这些环节才是时尚业的本质,也是最赚钱的地方,牢牢抓在法国自己手里。

但是互联网入侵了。

法国是世界第一旅游业大国。但是现在,全球游客,在 Booking 订酒店,在 Airbnb 住民宿、用 Uber 打车。Google、Yelp、Facebook 还要拿走法国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大笔广告费。互联网躺在法国服务业上收税。

相比之下,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在消费互联网下受到冲击较小。这也构成了两国命运的分野。

法国是对美国互联网反垄断的排头兵,欧盟对 Google、Facebook 动不动开巨额罚单,立法限制互联网公司接触用户数据,带头搞事的就是法国。

而德国就在一旁装糊涂。作为制造业大国,和中国很像,出口大,贸易顺差,舒服,美国是世界贸易的大买方,德国不愿意得罪。

对北约的态度,法德也是泾渭分明。德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法国的 1.5 倍,根据经济叙事,只要安心发展,德国就是欧洲绝对的领导者。再加上历史问题,因此巴不得把军事等事务交给美国折腾,自己闷声发大财。我在《德国,做了那么久别人,能不能做一次自己》介绍过,德国想 “做自己” 而不得,纠结的本质在于,德国是北约体制的受益者。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这事放在德国身上永远不可能。2019 年马克龙说,北约 “脑死亡”,默克尔很不高兴。

但是法国不一样,经济叙事不行啦,要拼影响力。就像班级老二,比考试分数永远比班级第一差一大截。那就在别的地方来事,今天主持班级年会,明天带头大扫除,后天是全校升国旗的旗手,全面发展,综合下来,大家觉得班级第二也很靠谱很有影响力,凡是都和他商量。

因此,现有的国际格局里,德国是做自己而不得,法国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欧盟内部事务上,法德也有矛盾。德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链布局在东欧,比如波兰、捷克、匈牙利。因此,德国是欧盟东扩的支持者,希望组织里多一些我自己的小弟。但是法国的算盘是欧盟南扩,南欧的小兄弟和法国渊源深,最好还能和北非互动起来。显然,德国不乐意。

对财政政策的态度也不一样。德国经济好,诉求是不折腾,所有成员国都健康稳定,别出债务风险拖累我。但是法国经济不好,想折腾,一直想突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限制(3% 的财政赤字和 60% 的公共债务红线),国家出面在法国搞搞大工程,刺激经济,但是德国一直拦着不让。西方一直很警惕中国 “一带一路” 的渗透,德国总理永远 “支支吾吾”,但是,这次法国马克龙来,表态愿就第三届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开展合作。

04

交流,太重要了。

在欧洲恢弘的历史上,领导人语言相通,往往互相信任,带来积极的发展。德国默克尔会俄语,普京会德语,有事直接打电话,都不要翻译,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就差不到哪去。当默克尔一下台,打仗了。

戴高乐会德语,和德国的阿登纳私教极好。法国和德国,打了两场世界大战,互相灭国,给世界带来几千万的死亡,结果二战一结束,搞 “欧洲煤钢共同体”,德国的煤 + 法国的铁,把发展绑定在一起,一劳永逸解决和平问题。这就是后来的欧盟。这就像,昨天因为灭门之仇杀你全家,今天就闪电恋爱登记结婚,古龙的小说也不会这么写吧。

马克龙访华,也有机会成为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目前的成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中法发布联合声明,不仅提到经济交流,还扩展到人文交流。

前面介绍了,法德作为欧洲领导者,在很多欧洲事务上的不同看法,以及形成的原因。法国是中欧关系一个极好的突破口,是中国必须把握的机会。

今天的中国依旧离不开全球化。因为你已经是 “世界工厂”,内循环只能保底,中国要谋求增量的发展,还是要靠全球化。

不仅仅是买卖和赚钱,交流本身就是宝贵的。比如法国访华一个重要成果,空客天津设立第二条产线,外资投资中国,是互惠,客观上会在中国培养更多航空航天人才。

芯片就是先例。因为 “卡脖子”,大力自主创新。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新锐的芯片企业,创始人或者骨干,大量来自 Intel、英伟达、台积电中国分部的老员工。可见,哪怕谈自主可控,也不能闭门造车,要多交流,多欢迎外资。东边受阻已经板上钉钉,现在尤其要抓住西边。

也算各司其职吧,作为一个还算有影响力的作者,要对嚣张的低级红宣战。学会平视,才能了解,才能交朋友。尽量不挑战西方价值观牢固的底座,而利用好上层土壤的缝隙,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智慧。

来源:衣公子的剑 微信号:yigongzidejian

当“性”不是必需品

“我是无性恋,性关系吸引不了我。”

我曾为此困惑良久。

我一直向往与自己灵魂共鸣的人恋爱,幼时玩伴们对爱情的稚嫩想象也都大致如此,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步入青春期后,“性”在我的生活中悄然显影,我对性的态度也开始撕扯着我远离大多数人。

在我看来,性完全不值得我托付精力去追求。面对那些“张力满满”的偶像和cp,我兴趣缺缺。相反,吸引我的只是友爱的互动、温柔的举止之类,可以是一同欣赏风景,也可以是分享日常和喜好,凡此种种,除了性以外。我本以为所有人都只会为这些要素心动,直到我知道在不少闺蜜那里,对有好感的人“魂牵梦萦”并不只是夸张的溢美之词。

图片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我对恋人关系的想象,用网文分类来说可以概括为“纯爱”“清水”,这却不是身边其他人理想关系中的全部。性,被我排除在外。

我起先以为是我太保守,可是扪心自问,我自认为绝不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我能理性地看待性,也了解不少相关健康知识;我不排斥性,只是无法接受它发生在我身上。我理解不了为何要把它包装成成无比诱人的禁果,为何人们偏偏对这种生理现象趋之若鹜或讳莫如深。

我还试着为我的态度找过其他解释,比如我是不是喜欢同性、我是不是有不知名的心理疾病,就这样急于把自己塞进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与其说是因为我害怕被人视作怪胎,不如说是我恐惧自己会一直不明不白地生活下去。

图片
《好先生》剧照

知道“无性恋”一词已经是相当晚的事情——已经是在一个连青春期的尾巴都谈不上的时间点了。这个概念也让我意识到浪漫取向与性取向存在分别,至此打通了困扰我多年的症结。浪漫取向是指期望与什么样的人建立浪漫关系,可以与性唤起的对象无关。在许多人中,它与性取向是一致的,因此往往忽略了它们事实上彼此独立,譬如大众认知里的异性恋,其实应该全称为“异性浪漫异性恋”。我的理想恋爱表明我的浪漫取向是异性,不影响我在性取向上是无性恋。

图片

《性爱自修室》剧照
原来我对爱充满期待,却对性毫无感觉,只是少数而独特的,而非病态的。原来我也可以有一个与疾病无关的标签,它可被详细地称作异性浪漫无性恋。

我知晓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又恰好是我可容身的舒适区,不可不谓之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我哭了一场,如释重负。再搜索下去,发现和自己有类似想法的人足以形成一个小圈子,譬如豆瓣无性恋小组、微博无性恋超话,更给予了我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第一反应自然是欣喜。更精确地定义了自己,又寻找到了友伴聚集地,我不必再因自己为什么和异性恋、同性恋者都不一样而挣扎,自此可以活得更自洽。

然而,当我赋予自己“无性恋”标签后,新问题逐渐浮现。缩回原处的想法、无性恋晦涩的定义,无不使我很难坚定自己的身份认同。

图片

《无性恋:我的自我探索之路》剧照

有人将自我认同比喻为雏鸟破壳,一下又一下的撞击便是对自我认同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可当我知道突破蛋壳的我和大多数人都不同的时候,一直以来被教导的“保持合群”的价值观念,多少令我裹足不前。

我想退缩,又生出怀疑。而无性恋的稀少、受关注度之低,阻碍着我深入了解。学界为无性恋下的定义是“感受不到性吸引力”。简洁的概念虽然足以避免一些误读,但对千人千面的个体来说却单薄了些。我发现,无性恋虽然与同性恋等都属于性少数,但判定自己是否是无性恋的方法显得不那么牢靠。我得知取向的过程,不是对吸引自己的特质做出反馈,而更像在给生活做减法,选择我“不要什么”,而不是“要什么”。

正如一个无性恋者在博客中写道,通过否定来确定定义时,如果你不知道你在否定什么,就很难得出结论;当你甚至都不知道性吸引力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充分地解释它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是否感受过性吸引?

图片
《无性恋记录》剧照

因此,我没法果断地说自己是完完全全的无性恋者。并且,在有关认同的这道减法中,无性恋者选择排除的是“性”,一种在传统人生轨迹中必然发生的神秘禁忌,个中复杂,愈发加剧了我的认知难度。我究竟是真心不想要它,还只是讨厌它附带的多种含义,抑或是心有芥蒂而回避?

在豆瓣小组里,我发现不止我有困惑。解答大多也模棱两可,几乎都归为一句“因人而异”。除了认同疑问,大多是极为现实的主题:如何避免被催婚、征无性恋伴侣、是否可能和有性恋组建家庭……

这也催我思考,“性”如草蛇灰线般绵延至生活各个角落,身为无性恋的我,就算找到了自我认同的道路,又应当如何去走恋爱、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必经之路”,如何面对所谓主流的人生模式?成为了性少数中透明的更少数的我,想置身性外却又无法逃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期望,在坚持自我和选择合群之间如履薄冰。

图片
《性爱自修室》剧照
首当其冲的是恋爱关系。一位无性恋网友曾告诉我,一个男同学想和她交往,她觉得在建立关系前有必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性取向,便坦诚地向他解释了。对方却回复道,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人吧,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他以为那是一个拙劣的借口。于是两人不欢而散。

虽然我从未恋爱过,但也免不了在心里预演此类情景。如果对方是有性恋,坦白后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体面地分道扬镳吧。我更恐惧听到“你为什么不去试试”等劝告。这样的话语仿佛驱使着我去做证伪实验、得到对自己最“科学”的理解;可我不能接受的是实验程序本身,便就此难以有力反驳。

而即便以我目前的情感状态,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提起性和性取向,也并不比自我认同简单。

我的家人对相关话题讳莫如深,罕有人能以提起天气般的语气讨论它们。尽管禁忌感是普遍的,但同时性也被默认为每个人的出厂设置。尤其是步入适婚年龄后,我总在亲戚频频说起的婚嫁、生育中感到性的迫近。

图片
《17.3关于性》剧照

性已是房间里的大象,而我从家人那里获取过的性教育却只是像盲人摸象那般零散。当我想正确地了解它时它很远,但在酒桌饭局、闲言碎语间它离我又是如此近、如此不加掩饰。

记得在许多年前的一次聚会上,亲戚们不出意外地又将谈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些人的私密问题上。其中最使我无法忘却的一个场景是,他们以戏谑的眼神和充满调笑的语气,大谈“某某女到了三十二岁竟然还是个处女”。尽管当时的我还是在初中,对自己的取向也尚未有明确的认知,但这个关于性的嘲弄却早已令我不适至极,至今仍无法忘却。此后十多年,这类情景还时时在不同的场合里上演,我学会陪着他们假笑,却没法无视本能的厌恶。

我既反感又深感不安,担心日后自己也沦为谈资。不对家人坦白、做出符合本心和尊重他人的选择,恐怕只会被断言为怪胎;而正大光明地踹开柜门、打破传统的桎梏、走出一条自己的阳光大道,又是如此不可捉摸、困难重重。

图片
《简言的夏冬》剧照

我一直认为,性取向是亲近的人应该知晓的。它就像我喜欢旅行、喜欢吃甜品一样,是我的特质,是立体的我的一部分。我常常忍不住想向亲友分享它们,因为我一直坚信,展现真实的自己能带来更好的理解和相处。然而现实中,我不得不三思,最终每次还是选择竭力压下分享欲,以防它的真实刺伤我们家的和睦。

同性恋算是性少数群体里受到关注度最高的一类人群了,我试过和家人探讨同性恋相关的话题,借机探查他们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寻求出柜的可能。上一辈人对同性恋有一定认知,可在我试探地谈起学校里的同性情侣时,我妈虽然没有谈同色变式的强烈抨击,但还是表示,别人怎样我不想管,你不要变成“他们”,也不要被“他们”伤害就好了。我爸也连声附和,又说了些有关父母之爱和保护的话。于是我便嘻嘻哈哈几句搪塞过去,心里自动亮起红灯,把出柜想法束之高阁。

无法直接谈性向,我还是认为,至少应该为父母打预防针:我可能无法公开道出原因,但我恐怕不得不打破他们所期冀的人生蓝图。比如不久前,我向我妈妈分享了我所钟爱的电影《小妇人》中的台词,“我的开心源于我自己,我太爱自由了,以致于我不愿意仓促放弃它。”我深以为然。然而,我妈妈却说,正由于现在的女性读了太多这些张扬女性意识的言论,才会“学坏了”,才会有不婚、丁克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需要及时掰正、拉回正轨。

图片

《小妇人》剧照

我听完无疑很难过,并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性向大概永远都不会被家人认同。诚然,父母希望我走上传统的成家立业的道路,是一条人潮汹涌的大路,在他们眼中是最稳妥的。但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而隐匿自身的想法,又是真的好吗?难道我不可以为了自由而“皆可抛”吗?我还可能获得幸福吗?

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如灰雾般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

家庭之外,同龄的朋友们则更肯开放谈“性”,对性取向也更包容。在我们的交谈中,性不是洪水猛兽,甚至也不是生活这片浅海下的暗礁,而是日常的、能够也需要被正视的。我的密友圈里曾有两位好友出柜,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出柜后,大家也如常相处,完全没有夸张到近乎歧视的关照。由此看来,朋友们是出柜和倾诉的好对象。

倍感欣慰的同时,我不由得又陷入了另一重焦虑之中。

在性解放的浩大声势下,张扬性自由是大势所趋;但许多声音让我感觉默认了每个人都离不开性,愈发使我自己是浪潮面前的透明人。尽管“任何取向都正常”的观念已经得以传播,但它的前提还是在有性恋的范畴内,许多人只能以“非直即弯”为出发点来看待他人,鲜有人先想到“有性恋还是无性恋”。

图片
《无法相恋的两人》剧照

日常生活中,无性恋的能见度很低,它的表征常让人误认为是性压抑、性冷淡,甚至被视为不能存在。一个朋友曾经劝说我,“想开一点,你只是没遇到合适的人”。我明白她的好意与关切,只不过,她的话也在含蓄地提示我:你现在不太正常。

热播剧《性爱自修室》中有一段关于无性恋的台词,“性本就不能让我们完整,这样来看,你怎会称得上破碎和异常呢?”

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有人这样对我说。但在此之前,我必须先学着在难以预料的每个情境中找到平衡。

图片

《性爱自修室》剧照

我想,我并不想否定性本身,也无意要求所有人”存天理,灭人欲“。我所需要的,是作为无性恋者不被视作异类的自由,是与许多人不同但也能得到理解的自由。无论是怎么样的潮流,尊重都应该是最基本的出发点;性解放,不应只是对于各种选择的解放,还应尊重我们大胆说不的权利。

尽管经历过许多苦恼,也担心未来自己是否能觅得幸福,我依然会保持自爱与爱人的能力。我坚信爱的内涵是广阔的,它不只有一种模样;恋爱也并非必须紧连性爱,浪漫取向也可以是爱的通行证。在自我认同和追逐爱的道路上,我要勇敢地充实我的能量来源。

山林间的溪流和波澜壮阔的大海一样值得存在和奔涌。和所有撤去标签的普通人一样,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静水流深。

纸巾刺客

这个可以说算是餐饮行业的潜规则之一了。

当然并不是说要靠纸巾来盈利,主要就是抓住绝大部分客人不注意,或者注意到了也不好意思计较的心里来平衡成本。

别小看这个纸巾,对于大部分中低档餐饮店来说,用收费有偿模式可以省不少,甚至还能小赚一点。

1.png

这种小方巾在餐厅一般默认是免费使用,成本约 0.5 元左右一包,普通餐厅一天用 10 包到 50 包之间,这里面有将近一半是被客人浪费掉的。这个时候 “聪明” 的老板就开始想主意了,当许多 “聪明” 的老板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形成了某种默契,渐渐地,纸巾收费(甚至高价格)就成了行业潜规则。。。如果改成收费使用到底能省多少呢?

2.png

这种。

3.png

这种。

4.png

又或者是这种。

成本基本上就是 0.5 元到 2 元之间,售价基本上就是 2 元,4 元,5 元甚至更高,根据老板心黑不黑来定价。

这个不比免费小方巾,基本上一桌就是一包,理论上你来了几组客人就能卖几包。

假设从免费小方巾换成收费 2 元一包,每天客人 50 组左右(收费成功率高),纸巾收费约收 100 元左右,一个月就是 3000,还不担心被浪费,更不谈那些翻台率高,纸巾收费高的商家了。

零风险,省成本,还能小赚,你说老板会怎么选??

这个问题现在就是个盲区,行业内没有明确规定。

个人认为,这算是基础服务不应该收费,实际上我自己店内也不收纸巾费。

我倒是希望市场监管部门出面规范这种行为,一盒纸巾偷偷收费,还卖 5 元确实有点过分了。

来源:知乎

在奉化,没有人能拒绝“烤”春笋

吃春,少不了春笋,而油焖笋则堪称诸多春笋吃法里的经典——就粥、捞面、下饭,样样皆可。

“凡食物中不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林间孤鲜独自成篇,三联生活市集选自奉化的“古法烤制油焖笋”,无任何防腐剂添加,油封保鲜期即可达12个月。

↑ 古法“烤”出来的奉化油焖毛笋 ↑

图片

看到竹子,就想到了苏东坡。

东坡居士先是用一碗东坡肉馋坏了世间人,再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让人忘不了那一口岭南荔枝甜,到了黄州,分分钟给“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经典续上了“好竹连山觉笋香”,瞧,这绿竹多清脆,这里的笋指定香。

图片
© unsplash

当然,不止苏轼这么想,拥有同样条件反射的,还有在一山山竹子簇拥中生活着的奉化人。

正是所谓“紫箨坼故绵,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从毛笋、雷笋、鞭笋,到羊尾笋、野山笋、扁尖笋……即使奉化的笋可以从春一直吃到冬,即使鲜笋已然成为家常,在春天,奉化人也必定会撇开旁的,单独吃上一顿油焖笋。

油焖笋,奉化人讲究吃油焖毛笋,而且还得是黄泥拱这一状态下的毛笋。藏在土里将欲冒头的毛笋,尖端都还透着未着阳光的嫩黄,因为藏而不露,所以质地细腻,且没有丝毫恼人的粗纤维,吃在嘴巴里,全然一派冰清玉洁。

图片
黄泥拱笋笋尖从未出地面,因此挖出来时还是嫩黄的颜色。

笋鲜是真,但要在保留清甜后味的同时,全然逼出鲜味却并不容易。因此奉化人做油焖笋,不是简单炒制、也绝不会长时间焖煮,而是用一个“烤”字。这里的烤,并非“以火炙物”的烤,而是用慢火缓缓烧的意思,类似于焖米饭欠点儿火候时,“不急,再‘焅焅’”中的“焅”字。烤字也常出现在上海人的日常,比如家常的葱烤鲫鱼、烤菜心。

“烤”落在制作油焖毛笋的过程中,便是使用油、老酱油、糖缓慢地炖毛笋。有多缓慢呢?一般情况下,一锅油焖毛笋从毛笋入油锅开始,直到笋块析出白色芦花出锅,至少需要6~8个小时。此间还得把控好火候,火太大,鲜笋容易变老,火不够,则会留下涩味。

“大馔出于乡野。”如此这般,热油慢咕嘟,细密的毛笋经浓油赤酱长达数小时的造作终于得以出锅。笋块入口,油与糖的历练中毛笋风骨犹存,齿颊咬合,伴着稚嫩口感,层层叠叠的鲜与甜立马开始往外冒,浓与淡、咸与鲜在此刻交汇一处,“鲜头”十足。又因为油的全力侵入与封存,烤油焖毛笋往往可以保存数月而风味依旧。

图片
图片
油焖毛笋上的白色芦花,是制作道地的烤油焖毛笋所独有的。

当然,如今即使在奉化,费时又费力的烤油焖毛笋也并不多见。寻觅之间,奉化溪口的传统手工烤油焖毛笋来的正当时。

坐落于奉化西南部的溪口镇,东靠武岭,南濒剡溪,本就雨水充沛,尤其位于低海拔处的竹林,在四面群山的环境中愈发得天独厚。深山野生毛笋正鲜嫩的四月,由当地人进山寻觅,循着毛竹的印记,只挖还未出土的黄泥拱笋。足足去掉三分之一的老根,以保证每一口笋都脆嫩细腻。

挖来的野生毛笋,讲求当天挖、当天做。水灵的鲜笋剥出来马上放进清水里,短暂的沸煮后,捞起晾干表面水份,接着就是最关键的长达8小时的“烤”。判断一盘烤油焖毛笋是否合格,只管看它有没有那层白色芦花,只有毛笋足够新鲜,烤的过程足够道地,鲜笋内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才会在热油力逼下,以如此具象的形式析出。

5斤鲜毛笋,经历去老根、烤制,仅能制作出一罐270g的油焖毛笋。

与此同时我们还上架了“雷笋之乡”奉化溪口的油焖雷笋。与雷声同起的雷笋,鲜炒时清新淋漓,依照传统的油焖方式,使用当地专为烤笋酿造的老酱油,佐以油、糖,与新鲜水灵的雷笋演绎一番鲜咸交融。脆嫩之间,尤其那一点鲜甜,扣人心弦。

“凡食物中不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林间孤鲜独自成篇,一口奉化古法油焖笋,吃法更是不可限量。配一碗白米饭,米粒在咸润红亮的酱汁浸染下粒粒剔透,笋块则保持着一种油到发光的脆嫩,咸香、清新、鲜嫩,一口口完全欲罢不能。如此鲜咸,就粥、入面亦不在话下。

传统烤油焖笋的做法,以油香封住鲜甜,无需添加任何防腐剂,经过真空装罐、简单的高温蒸汽灭菌后,保鲜期可达12个月之久。妥妥的超长待机鲜滋味。无添加剂、配料表干净简单,油焖笋亦十分适合素食者食用。

繁盛春天,囵于都市无法即刻奔向春野的日子,冰箱里还能有三两罐油焖笋,就粥、捞面、下米饭,舌尖丰盈,身心安稳,足矣。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详细攻略!

美国的高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美国高中公立学校约占85%,私立约15%,公立高中由政府资助供当地学生就读,无需费用。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为9-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私立中学,隶属于私人机构或宗教团体,由民间出资,供当地或外籍学生就读。公立中学允许外籍学生就读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只有少量国际学生以交换生(见高中交换生)的形式就读。私立高中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国际学生只有在私立高中就读才能在美国接受全部的高中教育,美国有几百所私立高中对国际学生开放。

美国高中留学选校因素

1、学校类型、实力、总体性数据▪ 寄宿、走读、男校、宗教全部不限,各有各的优势,以学生适应能力为参考。▪ 升学率高的优先:学校的文理学院、前50大学录取率要有20%以上。往年的毕业生走向可以反映出该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升学的质量。▪ 规模:学校面积在20亩以上(寄宿学校)—这个可以体现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及运动场上;走读学校无法限制,部分走读学校面积很小,但学术很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校园活动。▪ 学校人数不限,但中国学生数量要适中。▪ 若为寄宿学校,学校国际生比例最好低于20%,住宿率50%以上为佳,最低不低于40%。总体上是希望学校里住宿的人多一些,学校人气旺一些,学校安排的活动也多一些。

2、与个人兴趣的结合▪ 学校最好能有机器人课程或小组。▪ 学校如果没有,要能够自己成立小组。▪ 学校机器人小组最好能够被重视。▪ 学校最好有领导力的课程—美国有些高中的领导力课程是作为重点特色之一的。▪ 学校最好提供金融课程或经济类课程—美国有些学校研究企业家行为及有偏向经济、金融类学科的。▪ 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最好丰富些,尤其是theater、performance、视觉、数字、摄影等这些方面。▪ 学校要定期有成功人士到校演讲—偏向于大城市,这方面资源会较丰富些。

3、学校其他课程设置▪ 学校要有至少10门以上的AP课,这个标准可以有一定弹性。▪ 学校至少有不低于7种的运动。美国学校一般的运动项目或者team在15以上。▪ 学校总体学术水平要呈上升趋势。▪ 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全美或区域内有名气,或占绝对优势。

4、学校老师及氛围▪ 有知名老师最好。▪ 学校的整体范围由老师带动,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爱心。▪ 学校最好能够设立mentor(导师制度),对青春期发育的孩子非常有好处。▪ 同学们要亲和,不过这是由学校的整体氛围和历史文化造成的。▪ 学校要有面向家长的报告系统,方便学校与家长沟通。▪ 学校要有一个较为知名的升学指导老师—升学指导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所以此条形同虚设。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条件

1、申请者的年龄限制美国高中是9-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至高三。因此,国内初二至高二在读的学生均可申请入读美国高中。一般来说,美国高中对申请者年龄的最低要求是14岁。

2、需要英语成绩去美国读高中,一般比较常见的英语考试有托福、雅思、SSAT等,SSAT是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的缩写,中文名称为美国中学入学考试,适用于美国、加拿大私立中学的入学,是申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考试成绩。还有一种英语标准化考试不太常见:SLEP是中学英文程度测验(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美国90%的私立中学都用SLEP的成绩来决定新生是否需要ESL的课程以及不同等级。

3、GPA要求美国高中一般的学术要求在校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好的私立高中,要求平均分在90分以上,或在全年级排名前10名。想要申请好高中的同学,在国内的学习成绩也要好好保持。

4、学校面试申请美国高中留学,基本上都需要面试。面试一般分为现场面试、电话面试以及视频面试。现场面试一般需要1小时左右。电话和视频面试一般需要20-30分钟,招生官会根据学生面试的情况来决定面试时长。学校通过面试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优势

1、课程设置更加丰富美国高中的课程也与国内的设置不同,除了一些高中基础课程外,各大高中学校还开设了许多的课外活动。

2、注重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对孩子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成绩。

3、被美国名校录取几率更高在美读高中的学生比在国内就读的高中生更容易被名校录取,所以现在赴美求学的低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方案

1、向海外高中直接申请通过这个途径申请学校,对于去美国留学的学生要做好自己整理英文申请资料、发邮件、接受校方的全英文环境面试等心理准备。这个途径比较适合一些综合素质较好、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

2、通过留学机构申请海外院校选择留学中介服务的关键有两个,一是要选择经过国家教育部考核认可的正规有资质认证的留学中介;二是学生在申请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课程。

3、参加中外合作办学的高中课程国内有些高中与国外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互相承认对方教学质量。学生在国内读两年,到国外再读一年,称为“2+1”项目,能实现“未出国先留学”的目的,也可以理智地将中外高中教育分时段、分地区“无缝接轨”,为已经下决心出国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

美国高中留学签证须知

在申请签证时需要准备很多申请材料,还会有相应的面试,对于没有经历过签证申请的人来说,难免会心存一些紧张感,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高中留学签证申请。

1、美国高中留学签证材料①有效护照护照的有效期应超过到达美国日期的六个月,如果在六个月内过期、损坏或已无空白的签证签发页,那必须在面谈之前去申请一本新护照。如果之前已经有赴美签证的护照,也必须一并带上,包括已经失效的护照。②照片需要一张六个月内拍摄的2英寸x2英寸的彩色正面照,背景必须为白色。③DS-160表格确认页2010年3月开始,所有非移民签证的申请人必须在线填写DS-160表。DS-160表是英文表,但大多数栏会设有中文翻译,但除了申请人全名要用中文,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必须要用英文填写。检查清楚所填写的信息准确以后,打印确认页。④签证申请费收据原件目前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是131美元,所有申请人都可以在中信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任何分行支付签证申请费,需要与其他申请材料一起递交。⑤有约束力的证明美国高中留学签证申请需要出示经济、社会、家庭或其它方面约束力的文件,以帮助你证明你在美短暂停留后有意愿返回中国。⑥语言成绩若有成绩单原件可带原件,若无可带成绩单复印件或者官网截图打印。⑦未拆封的在校成绩单原件需要中英文的初三成绩单、高中成绩单、A level成绩单等。⑧个人简历⑨资金证明

2、美国高中留学签证面试流程①排队。到达相应的大使馆后先在外面排队,在预约时间之前等候大约30分钟。②安检。申请人只能携带跟申请签证相关的文件,禁止携带手机类电子产品,也不要携带背包。③递交材料。到指定的窗口递交申请表以及材料,然后需要等待指纹扫描、签证面谈,这之间大约需要等候3个小时。此外,还需要携带一定的支持性材料。想要去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无疑是重大的一步,在提交资料时,一定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面试时,多展现优秀的一面,并且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相信你就可以马到成功。EduHup高中留学免费在线申请平台,1000多所来自美国的顶尖高中,免费在线浏览,学生和家长可以直接在与招生官交流,精准选校、预约面试、在线申请,直接拿录取通知书。④如果美国高中留学签证得到批准,护照将在面谈后五个工作日内邮寄到指定地址。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行政审理、补充支持材料、打假调查时会影响签证的审理速度,延迟签发时间。由于有一部分申请需要额外审理,申请人可能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因而需要尽早申请签证。

3、美国高中留学签证被拒原因①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个人诚信的国家,因而美国高中留学签证申请最忌讳资料作假,如果申请人的资料作假就没有机会获得二签、三签的机会了。②有移民倾向美国签证官会将有美国移民倾向的人剔除出来,学生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是为了学术学习而申请的留学,否则一旦签证官认为你是为了移民,即使你拥有完美的申请材料也会被拒签。③资金保证不明申请人提供资金担保必须足以涵盖整个留学期间的费用,否则也很难拿到签证。

美国高中留学时间规划

▪ 1月—3月首先,决定美国留学后,要考虑自己选择的学校。美国的私立学校有几千所,每个州每个城市都有非常好的私立学校,在选择的时候会挑花眼,首先要从自己出发,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喜欢的城市,把范围逐渐缩小,挑选出几所学校进行对比,可以从寄宿/走读、AP课程/荣誉课程、社团/体育等方面进行筛选,最后选择几所自己心仪的学校。▪ 4月—6月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能力。申请美国学校,不仅仅要求语言成绩,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本身的经历,可以在这期间丰富自己的经历,多参加比赛、竞技等活动。▪ 7月—9月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绩,例如托福/小托福/SSAT等。在选择学校后,根据学校历年招收的语言分数有计划性的准备语言考试。每个月都有托福考试,全国很多个城市都设有考点,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准备考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0月—11月准备申请材料、面试练习。每个学校的申请材料不同,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准备相关材料。例如推荐信、申请文书等内容。▪ 12月—次年1月申请学校。学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时间要求提交材料申请,每所学校申请都要交付学校申请费用,此费用不退。▪ 次年2月—4月查询申请结果。此时间针对秋季入学的学校,春季入学的学校时间要往前推半年。如果没有拿到学校的offer可继续申请目前还在招生的学校,这样时间比较紧,所以在申请学校时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

▪ 次年5月—7月预约签证,准备签证材料,完成体检,准备好行李,机票预定,外汇兑换等。学签也是至关重要的, 拿到学校offer但是签证不过的话依然没办法去美国留学。所以在递交签证申请时,务必要材料诚实、面签诚实。

美国高中留学行前准备

1、心理准备去美国读高中,孩子的年龄大概在十五六岁,可以说孩子还处在未成年时期。在国内孩子依赖父母成为习惯,一旦他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家长应该在孩子出国前就及时跟孩子沟通,让他认识到出国留学一切都需要依靠自己,在心理上接受独自一个人去美国求学生活的事实,并且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2、自理能力准备在国内,学生一切事情都依靠父母成为习惯,这样对孩子出国留学其实没有好处。家长在孩子出国留学前,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学做一些简单的饭菜,自己打扫收拾自己的屋子,自己对事情做一些决定等等。这样孩子出国后才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否则到国外后,孩子的生活将会变得一塌糊涂。

3、培养孩子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孩子出国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打理,特别是住在寄宿家庭的学生,如何与寄宿家庭沟通,与陌生的人一起生活,处理朋友之间的问题,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如何快速的融入、适应当地的生活,这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家长应该在出国留学前,就要将这些事情对孩子讲清楚,让他们理解如何有效地沟通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4、出国前要体检去美国留学,美国的各个州对留学生都有各自的健康规定,因此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录取的学校要求,到指定的出入境体检中心去进行健康体检和相关的疫苗注射。这样也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安全保护。

5、行李准备①学生在出国前首先要准备好重要的文件,并对这些文件进行备份。例如:护照、学校录取通知书、付费凭证、机票等等。②多带一副眼镜。在美国配眼镜的话相对来说会贵一些,所以多带一副眼镜,以防万一损坏可以随时替换。③转化插头。美国跟中国使用的电压不同,插座也不同,所以留学生去美国留学时,需要带一个转化插头,否则从中国带去的电器都不能使用。此外,可以常备一些小的电子配件,因为有些配件可能在美国也买不到。④荞麦枕头。对于喜欢睡荞麦枕头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带一个荞麦枕头了,因为在国外,枕头很多都是比较软的。换枕头就不能很好入睡的学生就需要携带了。⑤可以携带一些常备药,例如感冒药、解暑药、创可贴等等。但是需要学生们注意的是,切记不可携带美国违禁药品,否则过不了海关,甚至可能会受到处罚。⑥可以携带几套随身衣服,但是不必带太多,因为美国购买衣物还是比较便宜的,在大型商场也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⑦可以带一些中国特色食品。刚去美国可能不太适应当地的食物,可以携带一些特色食品,满足自己胃对家乡味道的想念。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043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