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最踏实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答主:饭团的饭

该怎么形容,是踏实、平静和那种切实的美好。

你知道他在,你笃定他不会走,你在他身上感受得到美好,感受得到长久和安稳。

他可以在公交车上从口袋里掏出橘子,剥开一瓣一瓣喂到你嘴里。

我最喜欢的是和他一起出门坐公交,北京总是人很多,没有坐的地方。

车子晃晃悠悠,他抓起我的手放在腰上搂着我站好,下巴抵着我的头,然后零零星星的吻就落在发间,落在额头。

我靠在他怀里,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气息,戴他一半的耳机,放着他喜欢的歌曲,看车窗外川流不息。

……………………………………………………………………

又像是我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他起身要去洗澡,他走出去又折回来,拍拍我的头:

「拿平板玩,对眼睛好。」

……………………………………………………………………

有一天去动物园,因为走了一整天实在是太累了,好几个动物都没有看。

回来的时候我看到有火烈鸟的玩偶,委屈巴巴地站定了和他说:「火烈鸟还没看呢……」

他拍拍我的头:

「乖,回去我给你演火烈鸟,想看什么给你演什么,动物园有什么咱演什么。」

……………………………………………………………………

晚上和他去吃麦当劳,我点了一个牛肉堡,咬了两三口觉得还好,但吃到最后就很讨厌,越吃越腻的那种,就不是很喜欢,但是本着买了就不浪费的原则没有表现出来。

但他忽然就问我说:「你是在忍受这个汉堡吗?」

我怕他又花钱买,就说没啊没啊。

他也不说话,就换了他的汉堡给我吃。

我贱兮兮的盯着他笑,问他怎么知道的,毕竟我一点都没表现出来不喜欢。

他低着头也笑:

「了解你呗,喜欢的话,吃的会快一点的。」

……………………………………………………………………

又例如又一次一起坐公交出门看电影,刷卡的时候莫名其妙就比他多刷了五毛。

这个人一边得瑟一边说什么人品啊人品都是人品。

我不说话撅着嘴瞪他。

他笑眯眯地站好,从口袋里掏啊掏,不知道从哪掏出来一个亮亮的五角硬币塞到我手里:

「都备着呢,你看,这差价不就补回来了嘛小姐。」

……………………………………………………………………

也不是没有闹过别扭吵过架,又一次吵了架,闹小脾气,憋着气不理他,两个人一路走也没有说话。

晚上一起玩剧本杀,他忽然就把我搂在怀里,我闹脾气反手打他要挣开,他反而搂得更紧 压在我耳旁哄我:

「好啦,不许闹脾气了,差不多可以了,听话。」

忽然就没了脾气,任凭他笑眯眯的搂着我摸我的脑袋,明明自己也很委屈但还是耐着性子把我当小孩子宠。

……………………………………………………………………

晚上回宿舍的时候他闹我,我就嚷嚷着要他背我不然就生气。

他二话不说背起我,我就像小孩子一样把头埋在他肩膀上。

忽然心里就很感慨,毕竟从前只有爸爸这样宠过我。

所以爸爸你看,我也找到了那个像你一样,满眼都是我的男孩子。

一个懂得退让,一个懂得主动。

爱本身就是相互磨合相互包容。

我没有在一段感情里这样平和安心踏实过。

可是后来我有了他,就终于懂得了一些话:

「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对的人,那个人会对你好,随时随地想你,秒回你的短信,拉紧你的手,给你送早餐,陪你吃饭,听你唱歌,不让你难过不让你伤心。这才是真正要陪你一辈子的人,幸福可以来的晚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

来源:知乎日报 微信号:zhihuribao

这个国庆,为何“整个朋友圈都在西藏”?

作者 | 陈弗也 编辑 | 杨布丁

这个国庆长假,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在西藏旅游?

“一个阿里巴巴的朋友说,他在机场转机时,遇到了7拨公司的同事,都是来西藏玩的。”陈秋(化名)向作者笑谈道。

陈秋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长假之前,因为出不了国,她就和几个姐妹约好组团去西藏旅游。这是她第一次入藏,原以为能享受幽静高原,到了之后,她发现,跟她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当她在朋友圈里晒出西藏的旖旎风光时,不少人在同一景点也拍了照片。

“感觉朋友圈里都在西藏玩。”陈秋稍微觉得庆幸的是,“此前时间规划的好,完美避过了人潮和车潮。”

今年的国庆节是疫情后的第一个长假,对于那些在家憋了大半年的人来说,8天,足够来一次充分、深入的长途旅行。尤其对那些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白领群体,旅游门槛高但受疫情影响最小的西藏成他们很多人的首选。

所谓的秘境西藏,一夜间成为这个假期的旅游旺地。

出不了国,就进藏吧

“从5月开始,生意就爆掉了。”一位在西藏开旅舍的老板对作者介绍说,有好几次因为客人太多,他甚至让出了自己的房间,睡到了车上。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不少地区的旅游业都受到重创。但西藏的旅游业却很早就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

根据中国西藏网的报道,今年上半年,西藏接待游客833万余人次,在全国旅游市场复苏率中排名第一。特别是5、6月份以来,西藏旅游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7.04%、36.86%。

据央视财经报道,从今年6月3日起,布达拉宫有序恢复对外开放,截止到9月30日,三个多月时间里,布达拉宫已经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

安全,是很多人愿意去西藏旅游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10月5日24时,西藏累计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只有1例,连续250天没有新增或疑似病例。

“虽然国内的一些景区也可以不戴口罩,但是想想人头攒动的场景,依然觉得有些担忧。”赵洋(化名)在这个假期也去了西藏,她在深圳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来之前,她有一个期待,就是能够摘掉口罩,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

根据国庆期间网友晒出的照片,一些热门景点确实再现了人潮涌动的场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是,在黄山的登山阶梯上,绵延几公里,都是披着雨衣的游客,并打上了“我想回家”的标语。

image

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截图

“主要是因为出不了国,如果没有疫情,我们可能会去国外找个地方度假。”陈秋则向作者表达了另外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城市白领,每逢小长假,陈秋一般都会选择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休息、散心,其中以国外游居多。

公开报道显示,多年来,我国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游的客源国。以2018年为例,根据国家文化与旅游部官网信息,当年我国出境游的人数达1.5亿人次,同比增长14.7%。每年的国庆小长假,又都是出境游的高峰期。2018年、2019年,两年的国庆长假,都贡献了超过700万人次的出境游。

如今,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出不了国的陈秋们只能转向寻找风景和体验都能与国外相媲美的一些地方。

相对于国内其他交通更便利的景区,地处偏远高原的西藏,旅游的门槛相对较高,往返机票、自治区内的租车自驾、旅游团等方面的费用都相对较高。同时,常见的高原反应,对于来藏的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选择西藏,陈秋们希望能从熙熙攘攘的普通游客照中摆脱出来,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布达拉宫,一票难求

“这一次确实有一点拥挤,尤其是拉萨市区的景点。”赵洋向作者感叹。

她的这次旅行一共有5天,1号、2号在拉萨市区,3号、4号、5号去纳木错、羊湖等地玩。在拉萨那两天,她去看了一场《文成公主》的大型演出,那是拉萨市区一个著名的文化景点,全场有3800个座位,当天晚上的场次至少坐了3000人。

image

国庆期间的拉萨八廓街。图片由赵洋提供

1号晚上10点多,她打车去布达拉宫附近看夜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都那么晚了,这些景点地区还在实行交通管制,否则很容易就出现交通堵塞。

据悉,布达拉宫每天的限制人数则是5000人,不少在西藏旅游的游客向作者表示,国庆期间,想要去参观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林芝和拉萨两个地方,(长假期间)人还是挺多的。”一位当地的包车司机向作者表示,拉萨和林芝是景点比较聚集的两个城市,人会相对较多。尤其是林芝地区,海拔低,风景宜人,被称为“西藏江南”,每逢节假日就会有不少人前往。

一位在林芝工作的人士向作者介绍,国庆期间,确实涌进了不少游客,他有几次跟朋友去饭店吃饭,都需要等一会儿才会有座位。不过,在他看来,林芝地区地处偏远,与西藏东部景区相比,整个城市并没有感觉到拥挤、忙碌。

此后,赵洋还跟着旅行团去了纳木错、羊湖等地玩,在羊湖的时候,她看到,几个适合观景的地点也有不少人。

image

平日人迹稀少的羊湖周边也都是拍照的游客。图片由赵洋提供

在北京工作的姚瑶(化名)在假期也跟着朋友去西藏游玩,他们走的是“318川藏线”,那条路线位于北纬30度线上,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感觉朋友圈里都在318线路上。”姚瑶向作者感叹。不过,由于他们出发的时间早了两天,没有遇到堵车的情况。

公开信息显示,为了应对国庆假期的旅游高峰期,川藏线的不少景区实行了“预约、错峰、限流”措施。以海拔高达6410米的海螺沟景区为例,节假日期间,单日最大接待量为9300人,连续多日满额接待。

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政府则宣布,从10月3日开始,所有具备停车条件的州、市党政机关,免费向游客开放停车场。

西藏的火爆也带动了酒店机票等价格的上涨。家在成都的赵洋本来是要和朋友一起去西藏玩的,9月13日订票的时候,往返机票只要2000多。但是临近假期,她的那些在深圳、广州的朋友,往返机票已经涨到了六千多了,最终这些朋友打了退堂鼓,就只有她来了一次个人游。

根据携程上的信息,国庆期间,从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往返拉萨的机票,基本上都是全价票,有的经济舱则显示已经售罄。

image

此前作者在携程上搜索的10月1日分别从上海和广州出发去拉萨的单程机票,均为全价。9月30日出发的票价更高

不在西藏,就在西北

整个朋友圈都在西藏——这是今年国庆假期里不少人的感慨。

不过,据上述当地包车司机的介绍,根据他的经验,这个国庆节的西藏,来旅游的人数还没有完全恢复,只是达到了往年高峰期的七八成。

根据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数据,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9万人次,同比增长16.8%。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的前4天,西藏共接待游客超114万人次。

这个数据的涨幅跟全国整体数据相近。根据携程发布的《2020十一长假旅游性价比报告》,预测今年国庆长假旅游人次达到6亿,而去年的数据是7.82亿元,恢复程度达到76.7%。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藏之外,大西北也是不少人在这个假期选择的旅游目的地。驴妈妈10月8日最新的报告指出,今年国庆假期期间,西北、西南继续备受高频游客,尤其是往年出境游游客欢迎。

根据携程的数据,青海、甘肃、新疆这些大西北的省份在携程上的搜索热度大增,这个8天的小长假,不少人还是选择“穿过大半个中国”,去更远的地方旅游。

image

国庆长假期间,敦煌鸣沙山万人秋游场景。来源:中新网

以乌鲁木齐为例,根据携程提供的数据,仅在9月2日这一天,乌鲁木齐机票的搜索热度就上升了300%,这座刚从疫情中走出来的城市,意外地成为了旅游热门地。

其中,北京人、上海人、重庆人、西安人搜索新疆机票的热度最高。在这些城市人当中,上海人、广东人关注“大西北”的时间最早。根据携程数据,早在8月份,这两个地方的人,搜索西北地区机票的热度就开始大增。

根据携程向作者提供的资料,携程推出了价值26.8万元的“2020环游中国”线路套餐,其中包括大西北的精华旅游路段。这个“土豪旅游包”在8月末就开始有人预定,不少是来自北京、杭州、深圳的用户。

此外,携程数据还显示,西北五省的高星酒店、豪华沙漠帐篷、民宿特色酒店等,这些高消费品的搜索热度也在快速上升。

来源:棱镜 微信号:lengjing_qqfinance

跳入后海,这帮北京的年轻人真够野!

行走于街巷之中,一家咖啡店、一间酒馆、一个杂货铺,都是最能代表城市气质的独立个体。寻访有意思的店铺,与店铺主理人进行一场对话,是感受城市脉络最直接的通道。

这里是松果生活的新栏目“城市主理人”。第一期,我们和跳海酒馆的合伙人之一、掌柜梁二狗聊了聊。

这家从北京胡同开始的酒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北京最会玩儿的青年经常去的聚集地。在这里,跳海见过了许多酒客最决绝和理想的一面。

梁二狗不喜欢被叫做酒馆老板,就像他不希望跳海被定义成为精酿酒馆一样。

“给人感觉有特别高的门槛,一进去十来种酒,普通酒客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敢问,容易变成一个鄙视链。”

所以他一直强调要“去精酿化”:喝酒,轻松就好了。

后海边上的跳海,是他理想中的样子。有一个胡同院子,自己收藏的黑胶、书籍,还有十几个酒头。

每周六晚来这里看乐夏,是属于跳海酒客的仪式。

酒客们在跳海集体看《乐队的夏天》

最近,院子里甚至还多了一架钢琴。

在梁二狗的规划中,跳海不只是一个酒馆。每一个踏入跳海的人,都是它的内容创造者。他们可以在这里开咖啡厅、办演讲,说一段freestyle。“想弹吉他,又不能上school演,可以到后海来演。”

比起喝一口精酿能喝出几种啤酒花味,二狗更想做成一个喝酒的氛围。“下酒的,应该是摇滚乐和好玩的人。”

下面是梁二狗与跳海酒馆的故事。

01
跳海一年,一直在奔波

我叫梁二狗,以前的名字太严肃了,就想搞一个比较简单的花名。好多人觉得我的性格比较像狗,热情一点,跟人没有什么距离,正好我也养了两只狗,所以就叫了二狗。

我大三休学开始创业,做过在线旅游,搞过市场,还做过科技公司。后来公司运气比较好被收购了,我就闲下来了,想着做点别的。

梁二狗和他的狗

跳海本来是我的一个副业。我特别喜欢喝酒,之前每个月都要花好几千块钱喝酒。后来觉得太贵了,就在自己家装了三个打啤酒的酒头,安在3个20升的酒桶上。

不过,开筒之后,酒最长只能放一个月,我一个人喝60升得喝死。所以我就邀请朋友们到我家去,一人交100块钱随便喝,不求赚钱,别亏本就行。

后来,每周五去我家喝酒就形成了一个惯例。我租的房子是后海边上的一个胡同loft,带一个小露台。在家里会放一些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海盗电台》什么的,晚上大家弹琴唱歌。

最多的时候,我家一晚上能挤五六十个人。就这么玩儿了一年多,来的人越来越多,装不下了,邻居也老投诉。所以,2019年的8月份,我们就在后海银锭桥附近的北官房胡同里租了一个30多平米的民房,走几步就是后海。

跳海店里的酒罐

除了我,跳海还有另外三个合伙人。浪浪之前是香格里拉酒店的厨师,后来到北京,还去自如做过房屋中介,得过销售冠军;业业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外企工作;最后是牌牌,是个排水工程师,设计下水管线路的,平安里地铁站的下水管路就是他设计的。

我们的店开了之后,才搞两个月,没有任何征兆,我们就因为不可描述的原因被迫关店。特别好笑的是,跳海公众号在8月10号刚发消息说我们开业了,到9月底就又发,我们关门了。

后来就开始了跳海漫长的流亡生涯。

2019年冬天的时候,整个行情也不好,我们就跟北锣鼓巷的大小咖啡合作,白天做咖啡,晚上就给我们做酒吧。

结果干到过年,疫情就爆发了。我们开始在家做外送。疫情在家,大家都疯狂想喝酒。我和另外几个合伙人从早到晚地打酒,一天能打100多罐,一个月能卖十几万。

那时候,别的地方没有单子,闪送的师傅们就在我们家附近趴活儿,等着抢单。

熬到今年5月,我们终于又开张了。现在在后海有一家“旗舰店”,和大小咖啡的合作又重启了,还在广州开了新店,算是终于舒服了几个月。

不过,我对跳海有更多的期望。我希望它不只是个酒馆,未来也要开到全国各地去。我们要做自己的酒,甚至还想做个跳海音乐节。但无论什么样子,它都是每个城市最会玩的人都知道的地方。

02
酿酒师与酒客

我们目前是个精酿的“买手店”。我每次出门,除了参加音乐节,就是去探访当地的好精酿,买到店里来。

很多酒你在别的地方喝不到的,因为有的酿酒师没想着把自己的酒商业化,一个月可能只酿5桶。所以我们就相当于一个小舞台,每一个酒头都是一次特别演出。

比如我们太原的供应商,他是国企的员工,50多岁,我们叫他刘叔。刘叔没有厂子,就自己倒腾一个500升的罐子,周末不干别的就酿酒。但他的酒特别好喝,还拿过国际比赛的奖项。

我很喜欢这种东西,发掘一些小众人群的B面生活。

你会发现我们店里的酒名都很有意思,什么爆裂鼓手、荒野诗人。这都是酿酒师自己取的,要是名字卖不出去,我们再帮他们想一个。像天津酒厂出的一号IPA,他最早想不出来,就说用扔鞋来决定,现在这款酒就叫扔鞋。

跳海有一排精酿招牌

我比较喜欢在酒牌上强调酒的产地,很多酒都反映了当地的特质。比如贵阳有一款酒叫“桃之”,是用贵阳晚白桃做的,只有当地才有。

我们还会跟一些地方酒厂做快闪,我们目前打算选10个地方的酒厂,每个酒厂合作2个月,第一家是内蒙古的酒厂,最近店里有活动,喝草原白啤,然后念一段《乌兰巴托的夜》,用蒙语念,再吃牛肉干、奶豆腐。

客人有意思的就太多了。前几天有个客人带了一个铁吉他,另外有个吹布鲁斯口琴的,还有一个哥们儿拿着手机上的键盘来弹,没喝几杯就开始jam了。我第一次听铁吉他,那声音很西部牛仔。

年龄最大的客人可能70多岁了,就是胡同里的老邻居,会拿着茶缸来打酒,说小伙子,来一杯。坐着很快喝完,临走的时候说,酒不错,就是贵了点。他们只喝小麦,水果味的他们会觉得加了香精。

还有的邻居专门打回去喝,说上次那个葡萄味的不错,我媳妇儿爱喝。

我们还经历过一个特别魔幻的晚上。那天我们刚准备关门,有十来个西装革履的大哥进来了,带着两个特别漂亮的女秘书,非要包场。一进来就磕上瓜子了,聊天净是几十亿几百亿的东西,像证监会来团建一样。

他们嫌店里五六十的啤酒太便宜,把那种两三百的尖儿货都喝光了。

后来,一个大哥突然看到我们店里有个老式的夏普800录音机。大哥喝多了,都快哭了,说当年买不起这个录音机,本来要结婚,就没结成。好像现在什么都有了,突然想起了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值得拥有自己年轻时的感觉。一代人老去,总有人正年轻,跳海不应该只欢迎正年轻的这帮人。这样的话,我自己可能有一天也走不进来。

03
跳海是起点,也是终点

为什么叫跳海?

首先我们签第一家店的合同之后,就跳了后海。第二天想店名的时候,就说要不就叫“跳后海”,受武汉著名精酿“跳东湖”的影响。后来觉得太土了,把后字去了,就叫跳海。

还真是挺好的,因为它有那种年轻人才有的决绝,就是我不顾一切去做一个有危险性的事情。 有冲劲,有理想主义,有对抗,很潇洒。

后来跳海成了我们的传统,去年夏天跳了四五次,今年一周年的时候又办了一次,多的时候四五十人一起等着跳。

我每次也跳,但心态不一样了。第一次跳的时候喝多了;第二次跳是开业的时候,觉得很荣耀;后来第一次关门的时候也跳,很悲壮;到了今年再跳就很平静了,会从跳海这件事上发现自己在成长。

跳海每天来来往往这么多人,每个人其实都代表了一个生活的信息窗口。他们让我整个人是打开的状态,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刚才那个女孩,她以前就是客人,后来有天晚上喝酒说明天来跳海上班,我还当她喝多了,结果第二天早上真来了。后来帮我们办活动办得很好,就真的正式入职了。在跳海,人与人的连接一直是开放的。

来不来跳海,跟年龄无关,跟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有关。我们以前有个客人叫天哥,那时候单身,曾经连续两个月每天都来喝酒,从下午五点开门喝到凌晨关门。现在他有了女朋友,两人住在了五棵松,可能一个月才来一次,但是我一点也不遗憾。

其实相比于更美式一点的bar,我们更希望做个pub。pub是起源于欧洲的概念,它往往是个社区的中心,社区里人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这个pub都是一个连结点。这是让我会更有成就感的东西。

有些人在这里呆了七八年,离开北京的最后一晚会在这里度过,像是一个汇报。我们还有朋友虽然离开了北京,结果又到我们广州店去帮忙写推文。

一个城市的结束,和另一个城市的开始,都在跳海,这就听着挺浪漫的。

资产一千万的人生

前几天逛知乎。知乎推荐给我一个回答:“资产一千万的人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有了点好奇心,就点进去看了看。看了几个回答,有了一些感想。我想,这里的朋友大家都是为了钱聚在一起的,聊聊这个话题也未尝不可。那就随便说说我的想法吧。

普通的一千万

该问题有1100多个回答,我当然没有精力全都看完。高赞回答看了有十几个,基本上感觉就是三类:

第一类,我有个朋友/同学/同事/客户是达标的,他们过得是怎样怎样的生活。

第二类,我还没有一千万,但我有了一千万就会怎样怎样。

第三类,我有一千万,我过得非常普通。

前两类就不必说了。自己没有经历的事情,水中月镜中花而已,看也看不清。第三类,我打算展开讲讲。

很多朋友账户里资产目前还不多,可能是五位数、六位数。所以当这些朋友看到资产达到八位数的人,生活的还很“普通”,不免就感到非常生气了。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资产千万的人未必就是在装x,他们说的大概率是真心话。

他们真的认为自己过的很普通。

首先,如何定义“资产一千万”就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如果说算上房产资产达标1000万,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样的达标过的是非常普通的生活吧。比如你到上海、北京的内环和二环里面转一圈,只要房屋建筑面积超过100平米,这家主人的资产就已经超过1000万了。但是你看看进出这些千万豪宅的绝大多数人,有任何特殊之处吗。

没有。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外表还相当朴素,出入公交车,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讨价还价。所以,算上房产,资产刚到1000万的人,过的是非常普通的生活,这个应该没有争议。

再说不算房产的1000万。

数据统计表明,97.69%的朋友都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了xx万;我就要买xx;要给xx多少钱;要马上辞职,周游世界;生活中绝大多数烦恼就都没有了……

我知道这样的想象可能会让各位非常high,但我不得不给你一点小小的打击:

即使你真的有了1000万,你也大概率会继续过普通的生活。不会去周游世界,而你的大部分烦恼会依然存在。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上海深圳的那些拥有千万房产的人,不把房子卖了,拿着上千万的现金去一个小点的地方,买个便宜的房子,开心过不普通的一生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愿不愿意把自己在二三线城市的房产套现几百万,去鹤岗或者乳山买个几万几十万的豪宅或者海景房开心过不普通的一生呢?

我相信你也不会。除了工作、生活圈子无法脱离外,还因为实际操作起来你就会知道,1000万真的不会让你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1000万能让你游手好闲吗。答案是:不可以。

国庆节放假8天,我相信已经让有些朋友非常难受。追剧、逛街、出外游玩,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大概可以接受。但一年两年、十年八年都让你无所事事,你是真的做不到。所以你还是会去工作,因为你不想让有限的人生就这么如行尸走肉一般度过。而且,1000万也不足以让你完全踏实下去——当自己职业技能越来越退化,货币突然大幅贬值自己该如何生活下去?

1000万能让你买到爱情吗。答案是:不能。

没有人会因为1000万爱上你,只会有人爱上你那1000万。这就非常危险了。如果这个枕边人只爱你的钱,很讨厌你的人,那么非常大的概率有一天你会人财两空。

1000万能让你得到健康吗。答案是:不能。

1000万不会让你身材变得比没钱的时候好,1000万也不会让疾病不找上门来。也许你会说,真的得了病,有1000万总比没有好,治好的概率大很多。其实,你每年花几百块买个百万医疗险,叠加你的基础医保,绝大多数病也够治了。如果还不够,那你有1000万也是没有太大用处的。(按照其它公众号的套路,这里是不是应该加入保险的推广链接了?不好意思,真没有)

1000万能让你买到孩子考上清北吗。答案是:不能。

你有了1000万,孩子也不会因此而变得聪明。你给他找的补习班,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有1000万和没有1000万,烦恼不会变少。

不普通的普通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朋友已经开始骂起来了。有1000万和没有1000万能一样吗?怎么可能过的是普通生活?如果他们的生活是普通,那么我们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吧!

你说的没错。

如果家庭可投资资产达到1000万,按照4%-5%的基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那么每年的净收入就是40-50万。如果是按照夫妻双方平均,那么每个人年收入就是在20-25万。已经接近日本人均30万人民币的收入水平。毫无疑问,这样的收入水平在我国绝不普通。

2019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56元。夫妻相加为13万多,还不及可投资资产一千万家庭投资收入的一半。

再看资产。2018年,我国可投资资产达到1000万以上的家庭有82万,算一家三口,则有240多万人。而240万人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只占0.17%。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家庭可投资资产达到1000万,都不普通。

这些人之所以觉得自己有了1000万依然过的是“普通”生活,那是因为他们用了不普通的参照系。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看过一部中篇科幻小说《折叠北京》。2016年雨果奖的小说。里面的隐喻就是社会实际上是分层的。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一个层次的人看不到另一个层次人的生活。这些拥有1000万却说自己过的是普通生活的人,就是因为他所在的阶层生活水平差不多,所以才会有此感想。

几万的奢侈品包包普通吗,很普通呀,周围人都在用啊;几十万的BBA很普通吗,当然普通啦,车库里停的都是啊;上千万的学区房普通吗,普通啊,我孩子所有同学都住的是这样的房子啊……

对啊,你在这样的阶层生活,怎么会觉得自己不普通呢。实际上,这是不普通的普通。这是大脑数据统计错误造成的错觉。

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拥有1000万可投资资产,每年能够获得40-50万以上的投资收益,你就绝对绝对不是普通的人群。你已经处于资产金字塔的前1%。同时,你却感受不到自己有多么特别。吃穿用度会相对精致一些,但不会奢华。也许会买辆普通的BBA,但不会买保时捷。你会清楚的知道,电视剧或者富豪纪录片里的那种富豪生活,只有财富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比如实现一个“小目标”后,也许才有可能达到。

一千万的人生,多的是选择的权利

一千万普通还是不普通,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多东西你有了1000万也不会有所改变。你生活中的很多很多烦恼依然会存在。你梦寐以求的那个东西,到手后你也许会发现不过如此,最让你感到激动的反而是即将得到而未得到的那一刻。

但是,我要说的是,朋友们,一千万,或者说财富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你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这份选择权会让你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安逸、开心。

没错,1000万买不到游手好闲,但它能买到你对一份不喜欢的辣鸡工作说NO的权利;1000万也买不到爱情,但它可以让你有机会从内到外变得更加让人喜欢,爱情也许就随之而来;1000万买不到健康,但它能让你有更多时间去加强锻炼,它能让你的生活压力变小,心情更加舒畅,作息更加规律,得病的机会大大减少;1000万买不到孩子考上清北,但它能买到更多的亲子时间,让你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好。也能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学习,哪怕送出国留学也不会有任何经济压力。

所以我的结论很明确:

很多事情不是钱能改变的。在这些事情上,无论是否有钱,都应该尽量做得更好。比如保持健康,比如提升自己,比如寻找真正的爱情,比如主动性的保持心情舒畅。这些东西真的不必等有钱了再去做。如果这一生都不能变得特别有钱,那么就要痛苦一生吗?

还有许多需要钱才能变好的事情,就需要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去获取财富,完成自己的梦想。其实真的需要巨款才能完成的梦想,也无非就是豪宅、豪车等几样而已。你能够拥有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未必就很贵。比如十块钱一支的世界上最好用的签字笔。(这里是不是应该插个广告了?)类似的东西很多。

是否有一千万,在日常的生活中,真的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你是年入十几二十几万的中产,你的日常生活水准就不一定比拥有一千万的人差。你的烦恼,大部分他也解决不了。

还是那句话,做人呐,开心最重要。不要总是想“如果我有了xx,得到了xx,我就一定会开心了。”不会的,那样的话,你永远也不会真的开心起来。否则,当你真的有了一千万,你又会开始惦记那套4500万的中式豪宅,每天痛苦地问自己为什么没有1个亿。

现在就开心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长赢指数投资 微信号:chinaetfs

为什么很多「神童」长大后反而不那么优秀?

作者 / 小青呢
因为神童其实是可以量产的,有公式。

古往今来,神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热门话题。我们普罗大众对神童的心态是很微妙的,或者换句话说,主要是因为像我这样的咸鱼也还是有梦想的——

说不定自己本来可以是神童只不过被耽误了呢,

说不定自己的子女可以培养成神童呢。

翻翻中国历史,神童多,是很多很多的那种多,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我发现,其实概括来看,也就那么几个套路。而假如我们父母都是产品经理,把孩子当作一个神童产品来运营的话,神童的卖点没别的,就那么四个。

来聊聊呗,包教包会。

第一个卖点:超强记忆力

操作神童最简单的一个卖点就是记忆力。

小孩子短时记忆力好,经常比成年人好,更有的小孩子记忆力尤其好,尤其让成年人惊诧,一番运作之下,就可以成为神童。

比如汉代的贾逵,五岁了还不开口说话,他家邻居家经常有读书声,他姐姐就抱着他隔着篱笆去听。贾逵居然都默记了下来,后来一能说话,就背诵如流,长到十岁的时候,能暗诵六经,成了神童。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这个原理。路边立了一块碑,他和别人一起看那个碑文,之后别人问他,能背下来不,他说能,果然就背得一字不差。

南朝的顾野王七岁读五经,南宋的张九成八岁颂六经,他们被称作神童出名,也都得力于出众的识字能力和记忆力。

到民国,出了个民国第一神童江希张,也是记忆力不凡,两岁开始认字背诗,三岁能识 800 多汉字,背诵 100 多首唐诗,到了四岁时已能熟练地吟诗作对,据说差点成了溥仪的伴读。

这一类神童运作起来是最便捷的一类,因为一目了然嘛,能背书就神。至于能打造得多神,一个是看这位小朋友的天赋记忆力到底有多高、记忆力高峰到底能持续几年,另一个就是看运营,能不能尽可能多地让小朋友背,尽可能多地展示,这些就靠产品经理的运营能力了。

甚至这一类神童的运作还可以更取巧。比如把背诵的内容创个新,人家背唐诗三百首,咱们背成功学,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打造出四岁的成功学大师,就可以点化像我这样的咸鱼,老厉害了。

还有一个巧妙是出书。这个巧妙古往今来,人们都变着法儿地用。

出的书可以由父母写,就写怎么生出和教出这么厉害的小孩子。

也可以由神童自己写。神童自己写的话,可以很有诚意,比如我小时候学校统一订购过一本书叫《作文起步》,作者是一个六七岁的神童,那本书就是汇编她日常写的作文。

也可以不必那么有诚意,比如刚才讲过的那个民国第一神童江希张,6 周岁就出书了,书名叫《四书白话解说》,书名看着就不明觉厉——用白话解说四书。至于内容,神童自己写了一点,然后他爸爸找人拼凑,全书署名只有这位神童。

这个办法很多人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的同学还在花版面费买论文刊发,有个同学已经跟她的研究室爸爸联合出专著了。

不过,话说回来,以记忆力取胜的这一类神童,其后续发展其实是最不稳定的。至于后续发展问题,咱们后面再专门聊。

第二个卖点:奇葩,奇葩,你说的最奇葩

儿童天生没有刻板印象,没有因循守旧的陋习,所以经常能语出惊人。从这一个特点出发,也可以打造神童。

这类神童在《世说新语》里记载最多。比如那个让梨的孔融就很典型。除了让梨以外,这位仁兄流传下来的神童事迹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有一次孔融在发表神童演说,在座众人都赞叹个不停,可其中却有一个像小青这样不识相的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小朋友马上给予暴击驳斥:“那你肯定是小时了了的那种人了”,怼得那个二愣子哑口无言。

还有一次,孔融去拜访当时的大 V 名人李膺,李膺因为名气很大,求见的人太多,所以交代了门房——除了当世名人和亲戚以外,一概不见。孔融小朋友淡淡定地跟守门人说自己是亲戚,从而见到了李膺。见面后,李膺问孔融,你是我哪门子亲戚?孔融说,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所以咱们是“累世通家”。这话出自一个十岁孩童之口,好像很少见的样子,据说使李膺及在座宾客大为惊奇,引为神童。

孔融的儿子也被赞为神童,最出名的事迹就是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说孔融得罪了曹操,想着能不能让曹操就只收拾自己,别祸及家人,但这个妄想被他儿子一句话给打破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后来果然应验。

跟孔融同时代还个神童叫黄琬。黄琬的祖父是个太守,去找太后汇报工作,讲到刚发生不久的日食,一时词穷,不知道如何形容日食,这时 7 岁的黄琬就在旁边出主意:“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然后太后和众人就夸赞这个小孩是神童。

其实,小孩子的奇思妙语真的不少见。我闺蜜的儿子就经常爆金句。但为什么闺蜜儿子没有被当作神童,而孔融、孔融的儿子、黄琬他们就以神童出名呢?

所以,读者应该也看出来,打造这一类神童的关键是舆论,是包装。包装的思路一般是从小孩子的这些妙语金句出发,渲染出他未来必然了不得的结论。这样一来,人们就觉得,既然以后肯定了不得,现在好像也很厉害。既然现在很厉害,以后必然了不得。如此往复论证,渐渐渲染成为一种定论。

同理,很多后来做官或做生意很厉害的人,就会传扬出他小时候就是神童的故事。

比如狄仁杰的神童故事。史书上说,狄仁杰小时候,有一次,狄家门人被害,县吏来调查,众人都去接受查问,只有他始终在屋内读书,不去回话。县吏来责问他,他就回答说:“书卷之中,圣人备在。我尚不能与之接对,怎么会有空去理会你们这些俗吏?你们又怎么能责备我?”登时把县吏噎得说不出话来。

书上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狄仁杰从小就很有气魄。但这事儿要换做是我闺蜜儿子,这样回答派出所民警,估计要被他妈妈打一顿。

当然,这一类神童一般确实是思维敏捷的,如果不仅仅把这种思维敏捷用在耍嘴皮子上,就更让人信服。比如曹冲称象,就真得服。

第三个卖点:时代弄潮儿

刚才讲的那两类神童,在历史上经常都有好出身,平头老百姓很少。但现在要讲的这一类,对普通老百姓的机会就大一点,这跟接下来后面要讲的那类专业路线神童也不同,那一类一般就要具备专业家庭背景条件。

这一类神童的特点就是,符合了一时的社会风尚。

曾经有学者研究了各个朝代的神童,然后将神童分为五大时代类型:

夏商时代:君王型神童
西周、春秋时代:礼仪型神童
战国时代:谋略性神童
汉代:尚德型神童
唐以后:尚文型神童
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判定神童的标准是不同的。当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需要时,总有些许光能打到普通儿童身上,将他们捧上时代的浪尖。

这,就是平民儿童的机会。

比如汉代,汉代神童普遍属于“尚德型”,这个时代的神童大多敦行孝悌,黄香就是被捧上时代浪尖的其中一个。《后汉书》里说,黄香九岁时母亲离世,黄香对母亲异常思念,整日十分憔悴,周围邻里都说他至孝;黄家家境贫寒,黄香辛勤工作,尽心奉养父亲,夏天酷热时,就用扇扇凉父亲的枕席,冬天寒冷时,就以身体暖和被席。他的故事成了个典故,叫做“黄香扇枕”。有了他的故事,人们就感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当真讲求至孝。

到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起,社会上时兴玄谈,这一时期的神童就妙语连珠。才几岁大的晋明帝说出“日近长安远”这样的妙语,寄托了一代人的愁绪。

到了唐代,国家设置了“神童举”,专门以儒家经典来考察儿童,从而出了一大批不满十岁就当官的神童。

成为神童,具有肉眼可见的实际利益,这驱使着天下父母按童子科的要求来训练自家孩子,于是,从三四岁,甚至更早便开始训练儿童,向他们灌输大量的儒家典籍,强迫他们念经书、背古诗、作对子。国家的考试内容决定了,选出的神童只能是这些在文学语言方面相对突出的孩子,比如骆宾王等,而其他方面有突出天赋的孩子丝毫不彰。

甚至到了宋朝,出了一个三岁就当官的神童蔡伯俙,宋真宗亲自面试,让他诵诗作对,然后给了他一个“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还为他写了句诗叫做“三岁奇童出圣时”,就是说,自己治理天下治理得太好了,是圣人的时代,所以出了三岁的神童。也堪称社会风尚造神童的典范了。

而这个三岁就当官的神童后来如何呢?书上说:食禄七十余年,寂无所传。

这一类神童的造就逻辑,是在很多领域都适用的逻辑,说白了就是,在风口上,佩奇也能飞起来。而飞起来的关键在于——故事性。

是的,归根到底,这是一类讲故事的神童。故事性,是这类神童的关键。

前些年大家乐于报道的“五道杠少年”,其中就包含了巨大的故事性。我小时候学习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救火英雄赖宁,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丝毫不尊敬、不尊重和批评的意思,只是陈述这个现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如果有家长想要专门打造这一类神童,要么要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领悟社会风尚;要么,就是看运气,也许风会吹到你家孩子脸上。

汉代熟读《孝经》的儿童,在汉代可以受封神童,在今天则多半不行,为什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风尚亦如此。

而如何理解当下的经济基础呢?有家长认真思考过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逻辑吗?我们这些老母亲天天追逐育儿经,但或许,也该停下来,想一想。

我认为,几年前我们还在追捧的神童,甚至当下我们仍在追捧的育儿价值观念,很快就会被颠覆。

从右到左,中间阶层的家长最容易动摇,这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就讲明白的道理。

第四个卖点:专业路线的杰出少年

除了刚才提到的三类神童,说到神童,还必然被点名的就是莫扎特、陶哲轩。在我看来,他们其实是同一类,小青概括为:专业路线的杰出少年。

这一类神童必然背靠一项专业,比较常见的有音乐类、美术类、数学类、竞技体育类。

这一类神童往往具有家学渊源。

这不奇怪,早在西周,专门技艺就已经是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内部传承的了。

封建时代的仕宦之家,更是大都有世代家传的家学教育,如精通某一经术,或者在文学、史学、天文、历算、医学等某一方面有绝艺,就视作“传家宝”,世代相传。甚至为官也有为官之道,能够上升为一门不外传的“学问”,对于在官场上如何做人、如何避祸、如何夤缘、如何与同僚和上司处好关系等为官要术,都有专门传承。

只不过,近百年来中国时局激荡,我们今天的人儿往往忘了,抑或是直觉下以为没有这回事。但我们直觉下以为如何,都不妨碍这一类神童不断涌现。

外国的莫扎特,虽然 36 岁就死于贫困,但其音乐天才跟家世的关系已经太多人论证过。

数学神童陶哲轩,父母均毕业于香港大学,父亲是儿科医生,母亲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父母于他两岁时发现他的数学天赋。

还有有一段时间网上炒得很火的一个 ins 上的小女孩,才四岁,其色感、颜料的运用,就已经极美,她有一个插画师妈妈。

因为家长有专业认知,因此懂得发现孩子那些可贵的闪光点,并给予赞赏和激发。

这些都是国外的孩子。我们国内也有这样的情况,家庭氛围对于培养这一类神童至关重要。

不过,除此以外,中国家长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是中国家长愿意付出巨大的牺牲,以自我的牺牲来替代“懂得”。中国家长可以不懂芭蕾,但是愿意陪着不满十岁的孩子去北京求教,去异国他乡受聘芭蕾舞团;可以不懂网球,但是愿意辞了工作、夫妻分离只陪着孩子一路打到国际赛事。或者,把小小年纪的孩子送到部队、体校等等。

这样,也曾经培养出了大量这类别的杰出儿童。但是,这种方式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个是,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看过电影《她比烟花寂寞》的读者、或者了解过郎朗跟父母的纠缠八卦的读者,应该会明白我的意思。

还有一个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已经可以开始考虑,这个方式是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方式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神童,究竟神在哪里

以上四种神童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神童就交叠了几种类别,用了好几种路线。但不管怎样,其实都脱离不了一个关键点——

神童,归根结底,其实是话语权的问题。

记忆力出众的孩子发推文、出畅销书,标新立异的童言童语包装为警世恒言,时代弄潮儿开宣讲大会,专业家庭出身的小小孩童导演严肃的歌剧大作,都是一样的逻辑——当孩子处于话语权的体系中心,他就可以成为神童。

就是这么简单。

而神童到底可以神多久,能不能一直神下去,也跟话语权体系息息相关,有的孩子一时因缘际会,被举为神童,接下来如何,还要看自身的素质与下一次的话语权中心、下下次的话语权中心是不是匹配。

这种话语权体系很多,比如一时的社会潮流,比如学生时代最直观的考试分数,比如公务员的官阶、做生意的财产、体育赛事的成绩、芭蕾舞演员的身体条件和素质。这些,还属于较为直观的,而很多封闭圈子里的话语权规则,就更有其圈子本身的潜规则,圈外父母看不懂的。

所以,作为父母,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别人家的神童、牛娃;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家的孩子呢。

《道德经》里有句话叫做: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共勉吧。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摘要
小早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01
最近,又一家网红老字号被骂上了热搜,引起了一众吐槽。

起因是这样的,几个粉丝百万的大V,聚会时去吃北京有名的“厉家菜”。

3000元一桌的菜品,按道理说应该是色香味俱全,才能对得起网红老字号的招牌。

然而,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在无滤镜的实拍图里,这桌菜长这样。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如果不说,你能看得出来,这堆黑暗无比的火山堆一样的东西,是麻豆腐?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这毫无摆盘可言、颜色糟糕得难以言喻的东西,是炸茄盒?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最强大脑》的水哥王昱珩直言:“这是一次非常糟糕的体验,如果这个也能评上米其林一星,那学校的食堂应该都是二星起步了。这样又贵又一般的饭馆真的不能代表北京美食。”

评论区中,许多人现身说法,吐槽了这家老字号:

“菜品完全没办法吃,没几个菜人均460,可能在清朝这个就算好吃的,然后菜就一直没改进。”

“终于有人说实话了,之前一位有钱人在这家店请客,请客的满脸尴尬,被请的不知道怎么夸才好。”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这卖相,我还以为是99块报的旅游团的团餐。”

事件发酵后,“厉家菜”的工作人员出来回应:“他们吃的是最低标准,要是觉得不值我们也没办法。”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这傲慢的态度,似乎在说,3000元一桌已经是最便宜的了,点不起贵的就别瞎评价。

让人不禁想起了前段时间另一家网红老字号“狗不理”包子店,同样态度傲慢得令人咂舌。

一位知名博主去王府井店探店时给出很客观的差评,坦言包子里都是肥肉,特别腻,而且100块钱才两屉包子,不值。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没想到,视频发布后店家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报警要抓人,称对方“诋毁”。

央视对这件事给出了批评:老字号不应该一听到赞美就笑,一听到批评就跳脚。

老字号有情怀,沉淀着情感,积攒着口碑,但不能摆老资格。随着时代变迁,根据顾客反馈,及时调整经营,才是明智之举。

根据商务部统计,现存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仅10%的企业蓬勃发展,40%的老字号勉强盈亏平衡,而近一半都是持续亏损状态。

拖垮他们的,其实就是自身的傲慢:吃老本,倚老卖老,不考虑转型,不顺应时代变化,不听取顾客的声音,最后让百年美名被消耗殆尽。

02
听老同学说过他们家那条街上开的两家饺子店的故事。

一家饺子店已经开了很多年了,味道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之处,生意勉强够一家人过日子。

有一天,街对面突然开了一家新的饺子店,店主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没过多久,这家新饺子店生意开始爆火,到了饭点总是门庭若市,甚至要在外面等号排队。

而那位大学生店主受欢迎的秘诀,就在于永远不安于现状,喜欢推出新活动。

比如说,刚开业就推出了“幸运饺子”活动,在饺子里随机放入核桃、腰果和红枣。

吃到核桃馅的饺子,这一餐直接打8折;

吃到腰果馅的饺子,免费送两瓶价值5元的豆奶;

吃到红枣馅的饺子,这一餐可以免单,不用付钱。

就这样,一大批想要试试运气的客人,每隔几天就会来光顾一次,看看今天会吃出什么馅的饺子。

比如说,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好奇心,推出了许多新口味:火鸡面饺子、炸鸡饺子、螺蛳粉饺子……

再比如说,将店面装修成八十年代怀旧大排档的风格,让客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拍照打卡,发到社交平台上,等于免费帮忙做了宣传。

就这样,这家新饺子店渐渐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客流量,让那家平庸至极的老饺子店陷入了关店倒闭的境遇。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正如达尔文所说:“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不会因任何人的消极怠慢而停下脚步。

那些自大傲慢不肯改变、死守着舒适区幻想一劳永逸的人,迟早会将被时代所抛弃。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更改航向、不断更新自己持续迭代升级的人,才能把路越走越宽。

03
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篇短篇小说《食莲者》,主人公威尔逊就是一个沉溺于舒适的人。

他计划着在34岁辞去伦敦银行经理的工作,卖掉房子,购买一份可以发放到他60岁的年金。

之后就搬到他此前非常向往的一个小岛上生活,享受无忧无虑的美好,肆意浪费人生。

如果到60岁后他还活着,那在看过了风景之后,他觉得自己那时候会心满意足地自我了结。

然而,计划很完美,现实却很残忍。60岁时,威尔逊还活着,却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他早已用光了年金保险,负债累累,被房东驱赶,最后甚至不得不偷东西来维持生命。

他无法只靠着大海、礁石、月光过余生,丧失了生存技能的他,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

浑浑噩噩的他,意志力早已被消磨殆尽,只能毫无意义地在人世间游荡着,最终狼狈地死在了礁石旁。

正如毛姆在书中写道:“人的意志只有遭遇重重阻力才能磨砺出锐气。

一旦全无障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偿所愿,个人欲求皆触手可及,人的意志就会疲软乏力。

犹如平日里只在平地上行走,用以攀缘的肌肉就会萎缩退化。”

对于那些以混日子为荣、呆在温水里不愿出来的人来说,混日子到最后混的只会是自己。

只顾着吃老本,贪图享乐没有居安思危意识,都将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惨痛的代价。

04
两条建议,送给想要跳出舒适区、精进自己的你。

①戒掉傲慢。

之前,唐山撤销了所有的路桥收费站,一位被裁的大姐理直气壮地说:

“我把青春都交在收费站了,我现在36了,啥也不会,学东西也学不了。

我们的优势都放在收费站了,我只会收费,现在你把我辞了,我怎么办?”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就像《能力陷阱》一书中提到:人做擅长的事情,越擅长越做。

当方便思维成了习惯,你就不会去花大量时间去搜索一个新信息,或者探索新领域,别说做,你连想一下都觉得麻烦。

到了四五十岁,人到中年,你就会知道,习惯方便的人有多悲哀。

他们活在舒适区里,不敢改变,不敢尝试新事物,又被焦虑捆绑,却只能停留在原地逃避问题。

那些沉溺于舒适区里不肯学习的人,当黑天鹅事件来临时,往往会招架不住,犹如天塌。

戒掉傲慢,保持空杯心态,才能让你拥抱这个时代,走得更长远。

②探索新领域。

你会看到,那些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探索新领域的老字号,都冲出了一条新道路,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童年回忆大白兔奶糖,曾跨界推出了一款大白兔润唇膏,首发日当天5秒内被迅速抢光;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与气味图书馆联名推出了大白兔香水、大白兔沐浴乳、大白兔护手霜,成功承包了微博热搜;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与乐町联名推出印有大白兔Logo的服饰,国潮元素引来了网友的竞相种草;

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

还有大白兔奶茶、大白兔周边,今年60岁的大白兔品牌还做起了城市巡展……

这些新尝试,都让原本沉寂于大众视线的老字号品牌,又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时代在变,抓住机遇曲折前进的人,才有资格乘风破浪。

还是《三体》里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共勉。

逃离一线城市的年轻人

在抑郁症与职场失意的双重打击下,陈晨最终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但选择支教,并非出于别人所认为的高尚。他揣着难以言说的秘密,在农村生活发现了陌生的自己。

2

去心理医院前,我理头、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站在镜子前。眼前的自己陌生且毫无生气。如果把生命比作河流,那一刻,我的河流干枯了。

2018年5月,我被诊断为抑郁症。当时,我刚研究生毕业,初入社会,在上海求职困难,我几经碰壁,害怕被父母师友问起,害怕收到消息,后来干脆卸载了微信,除了应聘,整日待在房间。

几场面试都没有结果。最后一次,我看着其他求职者侃侃而谈,莫名生出疏离感,好像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我只是站在角落里的观众。轮到我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
前排面试官盯着我看,对照简历上我获得的荣誉,他忽然笑着问我:“你是怎么把自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赔着笑脸:“我也不懂。”

面试结束,汗水打湿了外套,带着股腥臭味,我回家躺了一天,像丢在下水道里的死鱼。由于失业,生活里多出大把时间。早上起床,我感到沮丧,盼望早点结束一天。两周之后,我预约了心理医院的门诊。
抑郁情绪困扰我多年,即使想拼尽全力挥出一拳,也像是打在空气中,无力且挫败。

拿到诊断结果,我迫切地想改变眼下的处境。长期生活在城市,我对农村生活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当我在网上看到招募支教的链接,便果断报了名。但对于改变中国乡村教育的现状,我并不太关心。

2018年7月,我通过支教组织的面试,和其他19名老师,前往广西,开始为期两年的支教。

我在书本里读到过“公益疗法”的说法。大致意思是,真诚地帮助别人,需要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进而看淡自身病症。助人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也是很有价值的体验。

image

我要去的村小,位于广西某国家级贫困县,四周环绕着大山,距南宁市区大约120公里。全校共有126名学生,分属六个年级,采取寄宿制,当地老师只有6名。

我和其他支教老师一齐入住学校,分宿舍时,教师汪明选了最偏僻的房间,窗户外就是大山。经询问,我才知道,汪明经历过失败的考研。她希望在支教之余,可以不受打扰,让她准备第二年的考试。“城市里太过喧闹,静不下来,看不了书。”她说。

image

继她之后,我陆续发现,选择支教的老师,除了关注农村教育,也有一些自己的原因。钟毅曾在国企工作,因为受不了繁琐的流程以及应付不完的检查,希望在农村寻得简单清静。

但他闲不下来:“我希望能改变这里,让这里变得更好。”他看向我,眼睛瞪得很大。我没有回答,看着他的眼神一点点黯淡下来,转身走了。

钟毅想做些事情,但总是不如意。开学不到两月,学校里迎来了几批检查。在村小,迎接检查是一件大事,检查的结果可能影响到第二年相关资源的分配。

为保证万无一失,校长增加了额外要求——干净,整洁,卫生。桌面上不能有灰尘,墙壁不能有蜘蛛网,校园里不能有落叶,学生只好一遍一遍打扫。

钟毅不喜欢校长的态度,如临大敌,像是领导比学生还重要。

因为书籍缺乏,图书馆里四个书架只摆满了前面两个,都是学生用的书籍。第三个书架勉强摆了些教科书和教参,第四个书架,干脆凑了些养鸡养鸭的农业用书。当地教师收入有限,大部分教师会养些家禽补贴家用。
检查人员只查看图书借阅记录和前两个书架上的书籍便走了。“怎么不去看那两个书架,也好给我们多运几批图书。”这些现状让他感到沮丧。钟毅和我讲述他的理想,但这一切似乎与我无关。我内心只剩下一个声音:“我不想再抑郁了。”

我见到顺子的时候,她已经支教一年。她没说自己来支教的原因,但我知道,来支教之前,她也被诊断为抑郁症。

顺子正在网上募捐,计划假期带她的学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在笔记本上列出计划行程:深圳科技馆、深圳博物馆、世界之窗、深圳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大约4天的行程。“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出去过,我想在走之前,带他们去看看。”顺子说。

募捐的结果并不顺利,与预算相差很多,顺子托很多熟人,在交通与住宿的费用上,给了尽量低的价格。她还想带他们坐一次地铁,费用没法再缩减。

“你为什么要来支教。”在我第二次询问顺子的时候,她沉默许久,说:“之前搞砸了那么多事情,总希望能真正做成一件事情,我就知足了。”顺子的声音忽然变得尖锐。

image

那一瞬间,顺子的话将我带回抑郁发作期间。那时,我也做过各类计划,从学习、找工作,再到外出与人交谈,每次都不成功,像是被写在注定失败的剧本里,无处挣脱。我理解顺子的渴望。

渐渐的,学校工作占据我的大部分时间。由于教师资源缺乏,每两个老师,要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我教授三年级数学、体育、音乐、科学、道德、心理等课程。

我不得不从对自我的观照中抽出身来,思考一些被习惯性忽略的事物。

数学涉及生活中各种概念,譬如时间,长度,面积及质量。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些颇为抽象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里会加入学生熟悉的情境,比如,跑道一圈是400米。但我们小学没有标准跑道,甚至整个乡镇都没有,最近的操场,在40公里外的一中。

“多大才是标准操场?”学生们对着教材发问,我带着他们用皮尺丈量学校里不规整的运动场地,最长距离50米,我告诉他们:“跑4个来回,就是400米。”

image

困惑同样出现在大巴的长度、飞机的速度、广场面积、购物中心的打折促销中,在他们眼里,教材努力创设的情境和抽象概念同样陌生。

学生们住校,生活起居也需要老师帮忙照料。

山里的学生精力充沛,爱跑爱跳,只能备好碘伏酒精用于划伤消毒。山间多蚊虫,一位老师靠自身资源找来医疗物资,包括绷带和药物,以及止痒用的药膏、肥皂水和牙膏。

大家搜集来矿泉水瓶,装满水,冰冻在食堂冰箱里,方便为扭伤的学生冰敷。

忙碌的节奏让我应接不暇,失眠问题却没再出现。医生告诉我,或许是工作繁忙,解决了我内心模糊的焦虑。

image

记忆中,失眠始于16岁。最初只是前半夜惊醒,接着难以入睡,后来彻夜无眠。思维不受控制,白天睁着眼睛也像做梦,梦中情景交织眼前景象,真假难辨。

父母带我看过西医,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很配合地吃了两个多月的中药汤,症状也难以缓解。助眠枕头、助眠被子,亦全无效果。有一次,母亲突然问我,是不是有心事?我赶紧接上话:“怎么会。”

那句话背后藏着我的不安。我的家庭还算幸福,父母从不争吵,对我一向宽容,极少措辞严厉。但另一方面,我像是必须要表现出幸福与快乐的演员,遇到不如意的事,也只能掩藏自己的感受。

久而久之,我的心事变成秘密,在人际关系中被动退缩,直到患上抑郁症。

在遇到另一个孩子的秘密时,陷于封闭世界的我像被撬开小口,出现少有的情感波动。

这里有的孩⼦从记事起就没有⻅过⺟亲,譬如燕燕。她很活泼,喜欢在⼈群⾥唱歌、上课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尽力气做好学⽣;同时,她又⼗分脆弱,会因为⼀道难题放弃整场考试,会因为举⼿没被⽼师看⻅就伤⼼大哭。

美术课上,燕燕画过很多图画,但从没有涂过颜色。我⼀直好奇,是什么夺⾛了她画⾥的⾊彩。

image

第⼆学期,燕燕拿着一张泛黄的大头贴,上面是个穿淡蓝⾊⾐服的⼥⼦。燕燕问我,她和里面的⼥⼦是否相像。据说,燕燕的母亲在⽣下她之后就弃她而去,但燕燕想知道,⺟亲到底是谁。

“我猜她是我妈妈。”燕燕把它夹在笔记本⾥,本子是和照⽚是⼀起找到的,燕燕觉得,这些是妈妈的东⻄。笔记本⾥有⼏篇⾼中⽇记和学习计划。

“妈妈可能读了⾼中。”在村⾥,上⾼中是让⼈骄傲的事,燕燕很满意她的发现。

她不敢问爷爷奶奶,怕他们把东西拿走。

燕燕稚⽓未脱,和照⽚上的⼥⼦看不出有多少联系。燕燕⼩⼼将照⽚收好,和我说,她要去读⾼中,要像妈妈⼀样。

我开始理解燕燕,从⼩失去⺟亲的孩⼦惧怕失败,如果失败,就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都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守着自己的秘密。

我为她感到难过,那个周五,我特意⻅了燕燕的奶奶。放学之前,老人⼀直等在校⻔⼝,天热,她给燕燕准备了饮料。燕燕冲奶奶跑去,祖孙俩亲密地回家,燕燕又变得活泼,没⼈知晓她的心事。

9

村⾥⼟地资源有限,不少成年⼈外出务⼯。在我的班级⾥,留守⼉童与单亲家庭孩⼦人数占据三分之⼀。

孩子们大多孤单,喜欢寻求老师陪伴。汪明说,学生们一来,难以静下心看书,只好和他们约定,如果不紧急,尽量在第二天上课前再来敲门。

学生们认真地点头,但是关于紧急,学生们的定义和老师明显有区别。有一次,学生拼命敲门,只为了让汪明下楼去看彩虹,“马上就要消失了。”学生一脸焦急。汪明有些哭笑不得,和学生去了操场,雨后,山那边有一抹彩虹。

学生们也来敲我的门,送我课间画的画、做的手工。这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喜爱,起初,由于抑郁症,我常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厌恶。

为了不让学生看出来,我钻进房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

敲门声还在继续,孩子们一次次接近我的心理边界。我慢慢学着打开门,回到老师的角色,把抑郁情绪暂时反锁在门内。

情绪尚可的时候,我喜欢坐在宿舍门口和学生聊天。有学生画了学校的广场,只有教学楼和水泥地。“没有树,我们就不用扫落叶了。”学生脸上透着一股得意,像是解决了世纪难题。

“长大之后,你想做什么?”我问。

“我想当天文学家,研究天上的星星。”一个矮个子女生回答。村里的夜空很美,天气晴朗时,抬头就可以看见流动的银河。

10

“在城市,很少能看见这样的星星。”我回答。

“那我在这里长大,就更有可能去研究星星了。”孩子们一直保有特有的乐观。

根据2018年教育局的数据,广西高中的升学率只有57%,考虑到城乡差距,在这所村小,绝大多数学生上不了高中。这就是他们一生所能接受的全部学校教育。

“你呢?”

“我想当篮球运动员。”

“科学家。”

“厨师。”

“医生。”

“我想当老师,像你一样的老师。”

“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问。

“虽然很少和我们说话,经常待在房间里,但是你对我们都很好。”

这是我第一次从学生口中听到我的样子,更没想过有人会想成为我这样的老师。

“那老师以后经常下来和你们说话,好不好。”

“好!”学生们一阵欢呼。

2019年7月,顺子结束支教。离开前,她被选为教师师德代表,同时募集到资金,带着14名学生去了深圳。

孩子们排着队坐地铁,又站成一排,在世界之窗的大门口合影,每个人都笑得很灿烂。

顺子给我留了封长信,回答两年前我问过的问题。顺子说,最初来支教,其实是想找个远离父母的地方结束生命。但现在,她写道:“我想活着,想继续做些事情。”

钟毅靠自己给学校争取到一批捐赠,包含图书和电扇。图书室重新布置,四个书架上摆满了学生喜欢的书,又装了电扇,夏天也不觉得热。钟毅说,之前只是期待别人来改善,都快忘了自己也可以做些事情。

2020年新年,因疫情爆发,我和学⽣们迎来了⼀个漫⻓的寒假。

离校前,燕燕送给我⼀幅画。左边画着⾼楼⼤厦,戴眼镜的⼈⼤概是我。右边是⼀⼤⽚草坪,穿蓝⾊⾐服的⼥⼦带着⼩孩在草地上玩耍,是她想象中的母亲。这幅画,她用彩笔填上了色彩。

燕燕在⼀⻆写下:“祝⽼师新年快乐,⼀路顺⻛,谢谢⽼师和我⼀起保守这个秘密。”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和心仪的异性约会需要注意什么?

久十二说
前段时间,周杰伦新歌里一句“麻烦给我的爱人来一杯mojito,我喜欢阅读她微醺时的眼眸”火遍全网。每当我听到这一句,总会幻想一双男女正坐在酒吧,手里各捧一杯美酒小酌的暧昧场景。

其实,男女关系的升温总是离不开一场见面的。文字的交流虽然也能让人感到如沐春风,但文字能产生的互动体验还是有限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到了某一个点,还是需要约会来继续升华。就像人们常说:网聊一个月不如见面一次一样。

即使你再努力地想通过话语来吸引对方,想用言语来传递情意,也比不上你真正在和对方见面时,你那双含满笑意的眼睛,或者你言语中某个撩人的音节,再或者你不小心触碰到了对方手臂,给对方带去的小鹿乱撞……

只不过,我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见面仍然感到不够自信。虽然自己平时在和对方聊天时也能放得很开,也能也聊得很好,但一想到要见面却又总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地还是和自己不够自信,以及缺乏和异性约会的经验有关。所以今天,作为一位每天都在帮助别人谈情说爱的“情场老油条”,我就来教教大家,和异性约会都有哪些实用小技巧。

首先写给即将和“他”约会的女生:

1.0 着装

男人们作为典型的视觉系动物,约会时如果你给他的第一印象不错,那么你们的约会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首先在穿衣上,我建议女生们可以结合对方喜欢的风格打扮,不需要太过隆重也不能太过随意。颜色方面可以选择饱和度偏低的莫兰蒂色系,这样会让你整个人看上去更温柔一些。另外,你选择的衣服最好能够“扬长避短”,帮助你把自己最自信的一面展示出来。只不过你在展示的同时也要拿捏好尺度,尽量不要选择太紧或太暴露的衣服。因为这样会让一些本就比较腼腆的男生觉得不知所措,更会让一些可能是海王的男生生出不太好的想法。

温馨提示,第一次约会可以多照顾一下男生在身高方面的自尊。毕竟如果男生在见你之后发现自己比你还矮半个头,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感到自卑。所以在挑选鞋子上可以照顾一下对方的身高。

其次在妆容上选择合适自己的就好,一定不能太浓太厚。因为过于浓厚的妆面不仅不能让对方觉得惊艳,反而会突出你的距离感。同样地,在香水的选择上,淡淡的柑橘调,果香调和馥奇调,也远比浓郁的花香,或是过于清冷的木质水生调来得有亲和力得多。

2.0 学会引导对方代入“男友”的角色

说完了着装方面,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其实想要在约会时快速提升自己在对方心里的好感,看的无非就是你怎么去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动作,带动对方的情绪,给对方制造出兴奋且开心的体验。

关于这方面,我第一个要交给大家的技巧就是:学会将对方代入“男友”的角色。比如在过马路的时候“下意识”地拉拉对方的袖子;看到新奇的东西时“不经意地”拉一拉对方的胳膊、在人多的地方“紧张”地往对方身上靠一靠。

最撩人的地方往往就在于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当然,如果你感觉对方跟你互动非常好的话,你不妨还可以大胆一些。比如在吃饭时非常自然地说一句:“这个东西好好吃,要不你也尝尝。”或者在约会中途像体贴的女朋友一样,帮助对方理一理翻起的领口……

3.0 学会表达称赞

其实不管男生女生,大多数都喜欢嘴甜的人。所以啊,大胆地说出对方的优点是非常加分的。只不过关于怎么去夸也是有学问的。真正让人感到舒服的称赞不是粗浅地说一句你长得好看,或者你好优秀。而是在于你能以小见大,在细微之处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比如当对方聊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时,你可以说:“哇,你很厉害诶,我身边都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切入过,你真是个特别的人!”再或者,当对方讲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时,你可以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并不时地发问,这样也可以极大地满足对方内心的成就感。

4.0 学会在聊天中加一点小暧昧

虽然对于男人而言,暧昧的行动远比话语来得直接有效。但可能有些害羞的妹子更习惯用一些俏皮可爱的小套话来增进两人的关系。

比如像前面说到的,当对方在很投入地聊自己擅长的领域时,你可以突然穿插一句:“你知道什么样的男生最帅吗?”

“什么样的?”

“认真的男人最帅,就像你刚刚说话时的神态。”

通常就算是男生,被你这么猝不及防地撩一下也会感到开心和害羞。

再比如,一些男生跟你聊天时,可能会抱怨自己目前并不是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里。很多女生的做法都是去安慰或者共情,比如对对方说:没事啦,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或者:我懂你,换做是我也觉得很郁闷。

但其实,真正能击中男人心灵的话语,往往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有我陪你呀”就够了。这样既能让对方感觉到你们之间距离很近的暧昧,又能让他们感到暖心和被认可。

现在来说说那些即将和“她”约会的男生,你们约会时可以通过哪些技巧让对方产生好感呢?

1.0 着装

首先还是着装。其实女生并不会过度要求男生要多么会打扮,你们只要做到“干净整洁”即可。约会之前可以整理整理自己的头发,擦一擦自己的鞋,最后在选择一款清爽的香水就可以了。

2.0 学会像“绅士”一样对待女生

女生都是很在乎细节的动物。很多约会失败的男生往往就是输在了细节上的过于木讷,让女生觉得你不够细心、不够贴心,或者不够在乎她。

比如在行为上,你可以让“女士优先”。比如先让对方进电梯,或者看菜单的时候让女生先选。另外在互动上,你可以让女生感觉到你的“男友力”。比如过马路时让女生走在更安全的内侧,或者约会结束女生打车回家时,你对司机叮嘱几句开车路上注意安全。此外,在和女生接触时你也可以多留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比如女生如果约会时穿的是高跟鞋,那么你可以在中途主动询问一句:“走那么多路累不累?前面刚好有一家好吃的甜品店,我们可以进去坐坐。”再或者逛街走路时,女生如果一直看着某一个商店,你也可以主动提出:“要不要我们进去逛逛?”

3.0 把握进退的尺度

合适的肢体互动可以快速地营造暧昧的气氛,但不合时宜的互动则会让双方陷入尴尬的窘境。男生在和女生第一次约会时要尤其注意互动的分寸。如果对方和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好感了,适当的牵手和拥抱可以增进双方的体验。但如果对方还跟你没有熟,最多把对方当作小妹妹拍一拍头就可以了。

4.0 表达喜欢

其实大部分女生都是害羞腼腆的,需要男生主动去升温关系。这里教男生一个能让女生对你非常动心的技巧,那就是:表达喜欢。

表达喜欢不是赤裸裸的表白,而是学会用语言表达欣赏和称赞。比如在对方聊到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时,你可以说一句:“我觉得你很可爱啊!”或者当对方聊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对对方表达出你的支持和欣赏。再或者你可以在约会结束时表达出你的不舍,比如“我觉得今天的时间过得好快,真希望能快点再见到你”。

其实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你们会发现这些约会技巧无一不在表达,我们需要给对方足够的欣赏、认同与尊重。

因为两颗心之所以能贴近,都是因为彼此之间感受到了“我愿意为你”的用心。

讲个都市风的三观炸裂轻喜剧故事,主角是小三儿

@李鲆:讲个都市风的#三观炸裂#轻喜剧故事,省得你们误会鲆叔是乡土作家。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北京,主角是小三儿,或者叫二奶。

照例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概不负责。

——————————————

十年前,鲆叔曾经混迹于一个北京的小三儿圈子。

鲆叔身为,一头钢铁直男,是怎样混进这个圈子的呢?

当时我在一家女性杂志,主持“婚姻读本”版块,内容无非婚姻、爱情、性,我的心理学和亲密关系底子,就是在这时候打下的基础。

哦对,我还忘了性,这个时期我看了大量A片,算是工作所需;当然看了很多严肃著作,以及八卦掌故,写了很多关于性的稿子,俨然成为(半个)专家。

当年我还差一点在《新京报》上开一个性八卦专栏。

十篇样文都交了,编辑通知我审稿通过,等有版面就发,让我继续准备稿子。

结果突然有老干部举报,该报正在连载的性教育漫画,《小老爷们儿那些事》,是色情内容,毒害人民,上面要求彻查。

我这个专栏也就泡汤了。

——————————————

扯得有点远,让我们进入主题。

简单说就是,我的某位读者是小三儿,向我咨询过情感问题。

你们可能知道,鲆叔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把人当人”。

无关阶层,无关性别,无关行业,无关贵贱,都给予尊重和平视,都把他当人看。

你们知道,鲆叔曾经走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很多职业,跳过很多次槽,混过很多圈子。

各个不同的圈子,大家的价值观、审美趣味、处事标准、做事方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互相之间可能完全无法沟通,无法理解,互相之间觉得对方是沙雕都很正常,撕得头破血流都很正常。

但鲆叔不是这样。

鲆叔从来接纳多元化,不对别人的私生活做任何道德批判。

鲆叔尊重任何人(除了喜欢设置别人生活、侵犯别人边界的)。

这是鲆叔最大的优点。

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这位读者朋友,后来就带我进了她们隐秘的圈子,和很多人成了不错的朋友。

鲆叔这个人,在社交上比较无趣,几乎滴酒不沾,也不会k歌跳舞。

所以所谓“混迹”,也就是偶尔有人约个饭,假期可能有人带车去农庄、度假村、洗浴城之类。

——————————————

很多人对小三儿有个刻板印象,好像都应该是年轻貌美、胸大无脑、以色事人啥的。

其实未必。

我认识的这些人,当然有年轻漂亮的,或者不那么年轻依然漂亮的,但年龄很大的有之,容貌平庸的有之,情商很低的有之,非常能干的女强人也有之……

有位姐姐堪称商业奇才,非常会做生意,在北京东二环边上,某著名地标建筑,是有整两层楼的……

另一位姐姐,容貌何止平庸,简直是丑陋,待人接物也很刻板,但她却是通过“大姐”iso认证的,“大姐”甚至会请她吃饭,送她礼物——她是“老公”公司的得力干将,陪“老公”白手创业,打下好大一片江山。

——没错,小三称呼原配,有时说“黄脸婆”,但更多时候说“大姐”,也说“老大”。

她们称呼“自己的”男人,也叫“老公”,也有人叫“老板”(这类人认为,做二奶其实就是打一份工)。

还有位姐姐,当时年近五旬,容貌一般,“老公”比他整小一轮;“老公”的老婆,又比他小十岁左右,而且容貌堪比电影明星。

就连圈子里的姐妹都无法理解,只好猜测她是不是身负异秉技艺高超;或者,她“老公”有恋母情节;或者,“老逼败火”。

大家就这样,给这姐姐起了个外号,叫“败火姐”,简称“火姐”。

————————————

我对她们,有什么用呢?

基本就是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灵按摩师。

比如那位在二环边有两整层楼的姐姐,曾经约我吃饭,非常不爽:

他家买新房装修,居然让我给方案、做监工,连卧室和厨房怎样装也要我来管,把我当什么了?

——没事没事,他只是单纯地信任你,觉得你的审美比“大姐”强。

男人嘛,总是头脑简单,缺根筋……

姐姐开心了,要送我一块表。

估计很贵,没敢要(其实要了也没关系,我当时收入低,觉得这是重礼,但人家,人家可是有两整层楼啊……)

做心灵按摩师不太容易,但熟了以后也不难。

有几句车轱辘话可以经常说,“他肯定是爱你的”,“没错,就应该多捞点钱”,“就把他当按摩棒用好了”,“经济独立最重要”,“多跟老公学,多用他资源”,“您这么想,老娘貌美如花,什么都不怕”,“是他蠢,男人都蠢”,“今天甩了他,明天万人夸”,“人生总是有遗憾,天地尚且无完体”,“只要你喜欢,一辈子这样有什么不好”,“自己开心就好,别人说什么都是浮云”,“别太动情,就当打一份工”……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都很有用。

——————————————

接下来,该讲讲让我三观都炸裂的故事了。

某位姐姐——比较像“标准二奶”那种,年轻漂亮,不用上班,靠男人养——对“老公”说,自己想给他生个孩子。

“老公”无可无不可:想生就生呗。

又不是养不起。

然后就提前给了一笔钱。

然后就生了。

是个儿子。

随母姓。

然后“老公”每个月就按时再多给一笔生活费——因为要养孩子嘛。

后来有一天,“老公”忽然又给了一大笔钱,真是挺大的一笔钱,大到这姐姐都觉得意外了:

——老公,你不是已经给过养儿子的钱了吗?又给这钱是干嘛用的?

没说出来的潜台词是:
——难道是分手费?准备分手?

你们猜“老公”说些什么?

——以前给你的钱是用来养儿子用的。

这笔钱是给你养小白脸用的。

——我一个月才来一两次,你肯定得养小白脸啊。

——养小白脸不得花钱啊?多给你点钱,你就不至于挪用养儿子的钱了。

一个人住院应该注意什么?

刘酿苦说
我患了鼻中隔偏曲,已严重到医生看一眼就让我住院的地步,但仍然拖了好长时间。像这种事可以任性地拖着,不必劳神调动意志力,因为过程是趋恶的,跟在被窝里憋尿一样,跟喝多了忍住不吐一样,跟做爱时忍住不射一样,有能耐你就拖着,越拖越难受,生理现实终究会逼着你去面对。

早就打算好了,这种小手术要一个人做,也不要人探望。若一个人得了重病,去探望是种打扰;若一个人病不重而去探望,那这是种空泛的社交礼仪了。我不喜欢探望病号这种人类伪文明行为,这跟结婚时在小区里放20年前的流行歌的人类伪传统风俗,属于同一性质。

总体上,我只接受一种探望,即是明晓自己马上要死时,请一些互相放不下的人,赶过来互相看彼此最后一眼。

二十年前,我的爷爷就是这样,临咽气了才叫我过去。可不知为何,他死不瞑目。若这宇宙间真有灵魂,有来世,我想对他说:老头儿,没必要的,就算你撑着不闭眼,我三大爷还是会用手给你盖上。

所以啊,活的时候自我负责,死的时候主动闭眼,死活都别麻烦别人。这是我迄今为止,总结出最满意的人生哲学。

为了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将这次独自住院的流程总结几个要点。

了解病情

如果你被某种病痛困扰,那么请关掉百度,去医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管那些检查听起来多么不相关。相信医院的设备比《本草纲目》可靠,相信临床观察比《素问》可靠,相信医生的经验比自己的直觉可靠。尽可能去扼住信息源的源头,而不是自我感觉和过时的经验。

一般而言,医生会以简短而形象的语言跟病人解释病情诱因,以及处理方式,但不会深入下去,因为你是一个外行。大多时候,内行对外行的耐心是相当有限的。

这个时候,请你打开百度,转到知网或爱学术检索关键词,用一下午时间,把近两年的相关论文读一遍。你也许会发现,医生目前施行的治疗法,和学术上最推崇的治疗法不同。这很正常,实验和实践之间存在永恒的时间差,你要做的是通过种种对比及案例数据分析,更直观地了解当前疗法的副作用,并做好应对的准备。

选择医院

相信城市的医院比县城的医院可靠,相信昂贵的仪器比便宜的仪器可靠,相信和蔼的医生比暴躁的医生可靠。

如果你的病让你相当困扰,下定决心要除掉它,不妨用心一些,根据院士数量、侧重方向、治愈率三方面,锁定三家医院,然后分别挂号,让人分别诊断。再通过取号的流程,通过医生的言行,通过办公桌的整洁度,再结合实际费用综合选取。我跑了好几家三甲医院,从而得出结论,便宜和优秀不可兼得。

应急费用

成年之后,应当攒一笔专用资金,用以看病和借给别人看病。

日常中,也应有一份踏踏实实的医疗保险。业务员死追着你推销的保险,往往是不踏实的。保本金并按年份返现,听起来美妙无比的保险也不踏实。一旦出事,保险公司就会跟你抠字眼,往往只因病历上的几个字而一分不赔。两份以上的人身意外险和重大疾病险,也是不踏实的。家里给我买了好多份“大”保险,能以极少的金额,换取极多的赔偿,但在日常生活里,这种保险是用不到的。等能用到那天,受益人会发财,而我会死。

如果你也没有正式工作,那么可以考虑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保。千万不要像我一样,都住院两天了,却只付得起检查的费用。

术前准备

确信医院有床位之后,我剃光了头上的灰毛,备了很多干净的内裤和袜子,并采购了以下物品:棉签、湿巾、纸巾、拖鞋、毛巾、零食、水果、耳塞、眼罩、保温杯、一次性口罩。等你被推出手术室,麻药未消,病房嘈杂,口干舌燥时,会明白这些东西的用处。

人际守恒

如果你只是住院输液,或做半麻手术,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但如果做全麻手术,手术当天则必须要有人陪同。我打算手术当天找一个护工,但这个想法被医生强硬而坚决地驳斥了。

不要麻烦别人,除非你有很爱的人,或者别无他选。

我翻了遍通讯录,三十几个电话,一百个微信好友,纠结一番后,联系了一位在当地工作的高中同学,请他在手术当天过来陪护。老同学一来,我就强硬地给他付了误工费,安排吃住,并将提前买好的礼物奉上。

麻烦就是让别人在获利之前先对你付出。根据人际关系守恒原理,这个过程是循环的,以后必然有机会,把欠下的再还回去。也别觉得目的性太强,世情凉薄,肯让你麻烦的人,就已经是很好了,跟世界初始时,岩石率先释放出水分一样好。

但像我这样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会选择尽早地回报。看着很见外的做法,实然是真诚的,比那些用豪气掩盖小气,用亲近遮掩疏远的做法要好很多。毕竟水分早一天蒸发为雨云,就能早一天再次湿润岩石。

照顾自己的勇气

不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甘心照料你的人。在我所见到的人里,绝情的比深情的多,无能的比逞能的多,不幸的比幸运的多。依靠别人照顾而活,是件很被动的事情。你觉得太悲观?这就对了,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多。

但越是这样,越是要有意识地照顾自己。孩子之所以任性,是有大人去包容他,有一个细心的好友,自己难免会放松警惕。所以,当你独自面临一些事件时,要时刻谨记,身后没有人给你托底,无论这是个怎样的时代,都要拿出最原始的自保意识。

行走在人世,自保需要勇气。因为社会上有很多虚张声势的人,他们骂得狠,叫得凶,但不能因此就躲开,并用“狗咬我一口,我还要咬回去”之类的屁话掩饰懦弱。在他人不善的凝视中,在咄咄逼人的压迫感中,不妨冷静一点,适当地予以回击。你会发现,不过如此,大多吓人之事都不过如此。

与人对视需要勇气,踏上远方的火车需要勇气,拉黑前任需要勇气,看着血液流出血管,看着滞留针刺进皮肤,看着手术室冰冷的器具,看着麻药从右手臂推进去,都需要勇气。人生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但很幸运,这皆是同一种勇气。勇气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利剑,只是很多人丢失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