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比堂食便宜,是靠偷工减料吗?

有那么几次,朋友在餐厅点餐前,掏出了手机。

“扫码点餐?”

“不,我是要点外卖。”

虽然并不普遍,但在一些有堂食的餐厅,外卖的价格确实会比堂食便宜。

你在餐厅里点个外卖选自取或者点个原地外卖,相当于打了个折,如果你有外卖的月卡那效果更甚。

商家的本意不会是让你享受堂食服务薅外卖羊毛,更不会是懒到把外卖系统当点单系统用(成本太高了)。那么,“外卖为何更便宜” 这个问题,相信有类似经历的朋友都曾琢磨过。

1

这种丧心病狂的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有人可能会觉得答案很简单:“因为有优惠啊!” 如果考虑极端案例,比如 “百亿补贴” 之下,那些一单只要几元钱的外卖,确实不用解释,就是商家和平台赔本赚吆喝。但是,如果不是这么极端的情况,而只是稍微便宜一点,仍然有利润空间呢?

首先得澄清一下,外卖平台对订单会有 13%~21% 的抽成(啥条件都没有就是 21%,签独占就可以往低了走),也会提供相应的促销、售后服务,但优惠成本一般还是由商家自己承担的。而且,也有一些餐厅,在不考虑非日常优惠活动的情况下,仅看日常折扣、领券或满减,外卖也比堂食便宜。

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 “偷工减料”。如果打开知乎,会看到很多人愤怒地晒出自己的订单,指责这单外卖 “看起来就不像话!” 此外,虽然这个话题热度并不高,但也有一些评论文章称,偷工减料(下文简称 “省”)是外卖便宜的主要原因。

但总体来说,这种质疑有些缺乏根据。如果所有的外卖都缺斤短两,那早就没人点外卖了。

首先,纯外卖档口另算,对于堂食餐厅,为了抠一点小利自砸招牌,并不划算。

我们不排除有些餐厅确实存在外卖爱 “省” 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即使存在,也不能作为一种 “解释”。“省”,尤其是能被顾客察觉的 “省”,对品牌的伤害不言自明。纯做外卖的档口,开店成本低,趁着热度赚一波块钱跑路,用这种做法可以理解。

而对于有堂食的店来说,花大价钱盘下店面,装修改造,打磨品牌,沉没的成本是非常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一个外卖把招牌砸了,并不是什么理智的行为,在餐饮行业也绝不普遍。一个堂食餐厅觉得外卖平台太黑、外卖利润太薄、外卖麻烦太多…… 而不开外卖,或者在平台消极经营(比如价格很高或不设优惠),这种情况比边做外卖边跟顾客耍滑头合理得多,也常见得多。

对于常人来说,花个 20、30 万搞个小餐厅,然后却指望 2 块 3 块地从外卖里 “省” 出来赚钱,脑回路还是相当奇葩的。

其次,外卖和堂食其实是两个操作流程,“偷工减料” 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理解。

有人说,看到优惠力度太大的订单时,商家可能 “临时起意”,把优惠空间 “省” 出来,也是对餐厅出餐流程不理解的结果。如果不是店主自己经营或者夫妻店模式的一人、两人档口,负责外卖出餐和打包的都是普通员工,工作模式就像流水线工人,没那么高主观能动性(也没那么多脑子)给老板省材料。

大家应该听过一个说法,同样是经营一天,老板自己在不在店里,利润能有多大差距。虽说略有夸张,但无论采购、厨子还是服务员,对于老板赚不赚钱,通常真没那么上心。不然您想想自己在办公室是怎么应付老板的……

外卖和堂食对餐品的要求本来就不一样 —— 堂食更要求质量比如色香味形,而外卖更要求速度。你可能会想外卖到手都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了,哪里有速度啊。但是减去配送的时间,你会发现外卖从下单到出餐,速度实际上是非常惊人的。被外卖速度裹挟的不只是外卖骑手,也包括餐馆老板和厨师。

这就导致餐馆为了应付 “外卖出餐速度”,在一些菜品上,出餐流程和堂食会不太一样,并不是粗暴的 “按堂食来做,然后打个包”。这在客观上,确实可能导致烹饪手法和使用材料有细微差别(比如装饰性的萝卜花就消失了),但这个不能叫做 “偷工减料”,因为和堂食压根儿就不是一种东西。在许多餐厅,外卖是另设的单独烹调、单独出餐的窗口,和做堂食的并不是一波员工,面对复杂多样的外卖订单,“省不省” 又是谁来决断、怎么决断呢?

对于卖 “料理包” 的餐厅,或者通过厂家生产自热火锅的火锅店,标准化的产品追求的是从工厂直接到餐桌,餐厅要减少操作成本才是。“临时起意” 性质的 “省”,连流程基础都没有,只能添乱,帮不上忙。

再次,外卖是 “量” 的生意,而不是 “利” 的生意,偷工减料与外卖逻辑背道而驰。

外卖生意,其实是解放了堂食的面积限制,本来就是个追求 “走量” 的生意。因为外卖在色香味形上通常不比堂食,再加上商家为了抢占平台前排位置多设优惠,外卖利润本来就很薄。

在这种前提下,一味乱 “省” 砸招牌,抠下来的利润能有几个钱?而 “走量” 一旦实现不了,外卖才真的变成了没价值的生意。为了这么少的单这么薄的利去伺候平台,属于丢西瓜捡芝麻,并非理性行为,一般餐馆老板也绝不会这么干。

而对于那些采用中央厨房,或者做标准化快餐的企业来说,为了外卖 “省” 而另设标准,已经不是因小失大的问题,简直是唯恐天下不知道我脑子有病。餐厅开得越成功,品牌价值越高,就越没理由玩偷工减料这种小把戏。稍微有点儿年纪的读者不妨回想下,和 90 年代比,现在的餐厅把顾客当傻子骗的情况是不是少多了,一眼能看出来的 “坑爹”,是否没有以前那么猖獗?

当然,一些靠中央厨房的连锁加盟店,确实可能出现加盟多了、质量控制有问题的现象。但这些品牌的结果大家也很清楚,能骗得了几个月?“望京小腰” 在北京从几十家店收缩到只剩几家,就是眼前的明证。

赚到第一桶金以后,大家追求的都是挣长钱、挣大钱,对堂食餐饮这种初始投入较高的行业来说就更是如此。“省” 出来的蝇头小利,并不是外卖能比堂食便宜的原因。可能在某些餐厅的某些订单会发生捡芝麻丢西瓜的情况,但整体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知乎上闲聊此事的帖子,也全部都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没有当作论据的价值。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外卖为什么可能比堂食便宜呢?

先说一句无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有些餐厅,外卖的出餐流程确实省了不少成本 —— 我们又要拿萝卜花来说事儿了,而包装和抽成带来的成本,也比刷盘子要低或至少不比刷盘子高,这种情况下,外卖有降价空间,当然就可以让一些利来争取销量,以及平台的推荐位。

2

同菜品包含送货费 23.3 元,堂食 28 元无折扣

但一般来说,外卖的成本并不会比堂食明显低。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快餐性质食物,比如粥饭粉面,比如汉堡和饺子,也不存在 “省萝卜花” 这种现象。而在主要经营这些食物的餐厅,外卖仍然可能更便宜 —— 文章开头,朋友利用外卖价格 “薅羊毛” 的餐厅,就是一家卖便宜米粉的。搞懂这个问题,才能算是得到答案。

与其探究外卖为啥比堂食便宜,还不如反过来问 “堂食为啥贵”。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各种乱七八糟成本,堂食有个难以改善的天花板,就是坪效。食药监局的《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普通消费者可能比较陌生,但这里面有一些规定其实一直是令餐馆老板苦不堪言的,尤其对于餐厅面积的种种限制:

3

没有开过餐馆的人,容易想当然地以为,一个前厅,一个后厨,餐厅就开张了。

实际上在正规的餐馆里,“后厨” 是分为许多区域的,比如凉菜和刺身都需要单独的空间,而且这些空间还有最低面积要求。最低面积是怎么算的?要根据就餐场所 —— 也就是前厅的面积来设置。多一点客人,厨房就得大一点。而且还不是一间厨房,是好几间。

当然,一些餐厅因此放弃了果汁,更有一些餐厅干脆放弃了凉菜。实际操作中,根据管理者的不同(比如不同城区规定可能有差异),当然也会有变化。但一般的餐厅,为了合法经营,都有许多房租要交在难以产生直接收益的后厨面积上。而反过来说,后厨面积的大小,也限制了餐厅前厅面积的大小,也就等于限制了餐厅接客的上限。

你可能会问,食药监局查得过来吗?当然查不过来。但是举报违法餐厅,是有奖励的。专业的举报客进门一看,哦,你前厅长多少宽多少,推算一下你后厨得有多大。凭着自己提前对物业户型的了解,估计你能有几个区域。然后,“服务员,来盘拍黄瓜!”

你明摆着厨房里没有凉菜间的面积,这拍黄瓜敢给他上吗?

如果你上了,恭喜,结果是:罚款 5 万,停业 10 天。餐饮举报一般来说有 10% 的奖励给举报人,所以民间 “大神” 是乐此不疲的,最好不要有侥幸心理。

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就算餐厅再火排队再长,但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翻台率也终归有限。资本市场常说线下餐饮业 “天花板低”,至于天花板在哪儿,法律法规里都写着呢。

但外卖的出现,稍微改善了这一状况。接客数量不受限于前厅面积,使餐馆的效率得以突破曾经的瓶颈。简而言之,外卖对餐饮坪效的提升是质变级别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餐饮业盈利的公式。这也是外卖能够比堂食更便宜的基础,因为在理论上,外卖的效率可以比堂食更高,成本自然也就更低。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你的餐厅足够受欢迎,想接多少客人就接多少客人,数钱数到手软…… 醒醒。

外卖的资源同样是有限的。网络世界虽然不会限制你的面积,但网络世界本身的面积就有限。如果想在平台上得到更多推荐机会,被消费者在列表顶部轻松划到,餐厅就要重新适应外卖平台的竞价规则。而竞价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内卷的事儿,不提也罢。

在竞价之外,还能在外卖平台拉客的要素,除了本身餐品的品质,当然就是优惠力度了。而这构成了外卖 “便宜” 的动机 —— 外卖便宜,不仅在直观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提升,方便外卖 “走量”;在客观上,也迎合了平台的展示、推荐逻辑,节省了餐厅的竞价费用。

既有 “成本低” 的基础,也有 “走量”“宣传” 的动机,一些餐厅会把外卖设得更便宜,也就完全能够理解了。毕竟在外卖平台上,价格可以算是跟销量最正相关的数据,没有之一。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外卖 “降价” 的空间是很明确的,但堂食则不。简单来说,外卖的成本便于计算。先确定打包盒什么规格多少钱,多少克肉多少克菜,几个丸子,装成 “看起来多,吃起来不少” 的样子,几乎就成了个 “标品”。塑料膜,汤的损耗,油料配比之类,都可以算出大差不差的数。外卖做得好的餐厅,每天成本多少、赚多少钱,是当天就可以算出来的。

而堂食不行。除了最大的大头房租和人力,以及比较明确的食材成本,其他乱七八糟的成本因素太多,大到醉酒打架,小到卫生纸洗手液…… 不太大的餐厅,干脆算都懒得算了。

2014 年左右,我和评论尸一起跟一个网红连锁餐饮企业的老板聊过,发现它们公司账都算不太清楚。连有 20 多家店的连锁餐厅都这样,更别说小餐馆了。

在这个角度上,外卖成本核算容易,利润清晰可见,就更容易给出明确的低价来吸引消费者。而堂食,对于小餐馆来说,是要预留更多利润空间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分享一个 “做外卖血赚” 的逻辑。实际上考虑到抽成、竞价以及单设流程,做外卖成本也蛮高的。比较优秀的堂食餐厅,能靠外卖赚到大钱的非常非常少。在外卖行业最容易赚钱的,还是那些两三个人就能经营的,卖简餐和 “料理包” 的档口。当然这就与我们的主题无关了。

聊这么一个意外的话题,其实还是希望大家关注疫情阶段、及后疫情阶段线下餐饮的生存。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因素,餐饮去年开始的日子实在是比较惨。有条件的各位,不妨多去关照自己喜欢的餐厅,省得好餐厅没了又要伤春悲秋。

遇到垃圾商家当然可以声讨,更是应该大力维权。然而,把外卖偶尔比堂食便宜,统统归因为 “外卖就是偷工减料”,大概客观上不是很可靠,主观上也不是很负责任的。聪明的人总会尊重厨师。

对餐馆多一些尊重和理解,我们平常也能吃得更好更安全,不是么?

来源:微信公众号 “赤潮 AKASHIO”(AKASHIO),作者:天使不投资人

中国人对香椿的爱恨情仇

恰春潮,芽叶未舒,椿树冒出酒红的细尖,汪曾祺写香椿,“一箸入口,三春不忘”。如果老北京人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那另一棵就是香椿,种这些树是为了尝鲜,体会入春、入冬的味道。香椿是北京旧时的 “春季社交” 礼物,街坊邻里,左邻右舍,送上一捧,表示情谊。

1

记得小时候,爷爷家住在酒厂宿舍,每到寒假结束前,我们爷孙两个就会去他工作的酒厂转转,盼着厂院里香椿树长出春芽。“勾香椿” 是当年的必备技能,一根儿长长的竹竿子,接上一个铁丝弯成的钩,向着树梢一举,照准枝根轻轻一勾,我站在树下,一把接住这从天而降的美味。只一小把就足够了,似乎没有人想要独占这树梢上的春意,这是厂子里的工人达成的一种关于分享的默契。

香椿的宿命大多是和鸡蛋终成眷属。90 年代初,鸡蛋还是凭票供应的,奶奶只在碗里打上两颗蛋,再把切成碎末的香椿和蛋液混在一起,椿段裹着蛋液呲溜一下钻进热油,渐渐摊成一张冒泡的嫩饼,泛起一股诱人的香气。我对这盘菜念念不忘,因为每逢吃过香椿炒蛋,学校就要开学了。

姥姥家的香椿炸酱面也很好吃,刚摘下的香椿切成小段,用开水一焯,拌在面里,吃的时候再撒上些春葱碎,淋上几滴米醋。北京人好像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炸酱面,可只有春天这碗最让人上头。

北京人偏爱香椿,从地名上也能发现不少线索。琉璃厂的椿树街、椿树园社区,北起东晓市街,南至天坛路,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因为曾大面积种植椿树在 1965 年时被定名为香椿胡同。我有个同学就住在这条胡同旁边的龙须沟北里,上初中的时候,我在他家吃过猪肉香椿馅儿的包子和玉米面团子,可谓印象深刻。

吃香椿当然不是北京的专属。我吃过最好吃的香椿,是在湖南沅陵,那里的红香椿树长得高大,灰色的树皮和暗红色的嫩芽形成强烈的对比,沅陵的香椿好吃,是因为它细致的纤维和突出的油脂,从采摘的筐中拿起一条塞到嘴里,能感到一种浓厚的芳香。

在安徽,还能吃到腌香椿、香椿酱,盐巴和麻油让椿的味道变得不再那么纯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浓郁的味道,可用来炒腊肉,拌豆腐;在云南,香椿可以凉拌,塞到烤过的口袋豆腐里,如果口味重,还可以配些辣椒蘸水;在四川,只要香椿出现,荠菜、阮七、花生菜、蕨菜、灰灰菜这些野菜纷纷给它 “让道”,椿芽胡豆、椿芽白肉、椒盐椿芽摆上餐桌。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爱它。我在微信里做了个关于香椿的小调查,30 个人中有 7 位很是抵触香椿的味道,其中还有一位没有吃过,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是到了华北城市之后才吃过香椿。几年前,我在 “最难吃的蔬菜排行榜” 上也见到过香椿位列其中,排在鱼腥草之前,香菜之后。当我问到不吃香椿的人究竟讨厌它的哪一点时,得到的回复是 “涩”、“苦”、“辣” 以及 “臭”。“涩”、“苦”、“辛” 是大多数香草的共同特点,曾有个在海外做菜的厨师,一时想不起香椿的英文名字,随即脱口而出 “中国迷迭香”(Chinese Rosemary)。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唯一食椿的国家,椿树原产于中国,分布甚广,经历了从食疗到食物的演变。最先记录香椿的,大概就是《山海经》,书曰,“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櫄木就是香椿;苏武在《春菜》中曾写,“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足见 “食椿” 的悠久,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载,“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本草图经》也说,“椿木实而叶香,可啖”;“燕齐人采椿芽食之以当蔬”,是谢肇淛在《五杂俎》所写;嘉靖年间,徐光启用香椿拯救粮荒。

待提及香椿的烹饪,已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记录,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许多年后,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证明了配豆腐的吃法最为美味;汪曾祺说,香椿与豆腐,一青一白,是最鲜嫩有味的吃法。

香椿拌豆腐,这与我家最常见的做法不谋而合,因为母亲做饭十分精简,所以这道菜常见于我家的春季餐桌,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惯的味道。于我而言,这香椿味确实是一种乡愁。记得在澳洲上学的时候,我和室友在邻居家的院子里见到一颗疑似椿树,遂上学路上垂涎良久,几日后,室友得到了邻居的许可,要了几枝,给我炒了一小盘。我迅速加了一筷子,突然一股苦涩的味道充满口腔,意识到这可能不是香椿。再遇见邻居的时候,她问我们这树叶好不好吃,我们不情愿地点头,她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想必她也尝了尝那 “椿” 的味道。

我喜欢香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家常属性,因为时令的关系,鲜有愿意烹饪鲜香椿的馆子,印象中只在德和斋吃到过炸香椿鱼,还有一次是天妇罗,在哪吃的已经想不起来了,大概是四谷凛,或者是喜一郎。如今我们能在一年四季中都吃到香椿,要感谢香椿苗,它是香椿树种子所发的苗芽,叶片精致,入口鲜香微辛。

香椿就像蔬菜里的昙花,一年间只现半月光景,倘若过了季,则要再等上一年,这让它变得珍贵。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 90 块钱的香椿大惊小怪,因为是头茬,旺季未至,产量自然供不上,我前几天在盒某上买了盒临朐的绿香椿,兴奋地打开,叶子七零八落掉了一桌,俯身捡起来,洗净,裹上面糊,炸了,味道一下子触发了回忆。

在北方,每当吃到香椿的时候,就知道暖气要停了。春天要来了。

剧本杀:年轻和年轻人生活的几种侧写

采访:雅婷
作者:雅婷
编辑:木村拓周

2020 年过去后,剧本杀已经是当下最热火朝天的线下娱乐品类了。

央视报道在年底提到,剧本杀的行业规模达到了 100 亿元,全国在 2019 年就新开了 1 万家店。在不少线下业态都难以为继的 2020 年里,也只有它还能从被疫情侵蚀过的线下娱乐废墟上,又端出了新的消费乌托邦,让年轻人挑花了眼。

剧本杀的魔力在哪?我们采访了几位 25 岁左右,持续接触剧本杀有两年以上经验,来自大小城市的年轻人。这其中有剧本杀玩家,剧本杀的创作者,曾经或正在经营剧本杀店的老板。

如果这真的是一个能在年轻人生活里占有更大比重的行业,那它应该还能在跟风,好玩和财富密码之外,拥有一些别的故事和解释。

1

一个和外行人的感知相反的趋势是,剧本杀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按照阿麦的话说,“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阿麦今年三十出头,在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里一个近年资本化和竞争白热化严重的细分领域。在接触了实景剧本杀半年后,他决定要和朋友开一家店。那是 2018 的上半年,“北京的实景剧本杀店还没几家”。

北京最初的剧本杀社群多是由早些年桌游、密室爱好者们转化过来的,阿麦也一样。玩桌游和密室时,阿麦就时常自己琢磨剧本和机关的设计,后来剧本杀出现,并在《明星大侦探》一二季的助推下走入大众视野,阿麦经过一番调研,发现这个件事能做,“利润点挺高”。

对于生产和消费两端,从桌游、密室过渡到剧本杀,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桌游太轻,体验感不足;密室太重,常常需要靠改变建筑内部结构来实现主题翻新。实景类剧本杀则刚刚好,剧情和布置足够好的话翻新频率可以很低。“业内比较牛的是鸟巢那边一个剧本杀店,一直就那两个主题,已经开了五六年了也还是爆满,很多人都慕名而去”。

剧本杀资深玩家 “心伤”,向我们回忆剧本杀的崛起过程时,也提供了一个和阿麦回忆大致相同的轨迹。比起实景类剧本杀,心伤常玩的是那种无需换装和跨场景搜证的桌面类剧本杀,通常更强调剧情和推理体验。“北京的剧本杀应该是在 2018 年就逐步火起来了,主要是为了取代桌游吧,你现在肯定很难再找到一个之前那样的桌游吧了,每人 50 块钱,可以坐整个下午”。

另一个让桌游吧着急升级的原因,是互联网。早年桌游吧经营者都知道不能靠 “翻台率” 挣钱,但至少还能举办线下比赛来盈利。2017 年前后,在 “互联网 +” 模式被普及、风险投资瞄准桌游后,以狼人杀为代表的推理类桌游开始往线上转移,这进一步压缩了线下桌游业态的生存空间。

实际上,2018 年阿麦和朋友在北京找店铺的时候,接手的正是一家放弃了的桌游店。

image

相较于北京桌游吧和密室逃脱在产业升级节点要面临的焦头烂额,据南方某四线城市经营剧本杀店老板 “小乌云” 的回忆,她所在城市剧本杀的发展轨迹则不太一样。

小乌云 2017 年时,经由朋友介绍,接触到了剧本杀。此前她所在的城市还没有剧本杀的店,那是新开的一家,店主是从外地回来的,小乌云推测店主在大城市接触过,便回到家乡开了一家。

由于当时剧本杀产业发展还比较有限,剧本和游戏模式等选择较少,那家剧本杀店开了不久还是关了。2018 年后,当地剧本杀店逐渐多了起来;到现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过数百万的小城,也有了十几家专做剧本杀的店面,但没有几个老板之前有经营桌游吧或者是密室逃脱的经验。

和这几年其他流行于年轻人的文化娱乐品类发展轨迹所告诉我们的一样:天价的铺租、高昂的人力、堵塞的交通、繁重的许可,正在把城市线下文化娱乐的生存土壤,从北上广深往二三四线城市驱赶。

3

在剧本杀的火热潮流蔓延到低线城市的同时,阿麦在北京的剧本杀店开到了 2020 年初,因为疫情原因,彻底关店了。

当时他的剧本杀店还算是盈亏平衡,基本能平衡掉每月近一万的房租。人力都靠自己和朋友另外搭时间去运营,因此收入根本不及自己正常上班的水平。早期他们为了积累人气,还投入了两万块上大众点评。疫情期间人流量的下降,无疑又让收益远低于预期。

但外部条件的严苛之外,更根本的,似乎还是大小城市间消费者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区别。

现在朋友向阿麦讨一些剧本杀开店经验的时候,阿麦一般都会建议他们别再看着北上广了,二三线城市的客户体量可能比一线城市大。“这不是说开店开在望京,望京有 1500 万人,这 1500 万人就都会玩。桌游也好,密室逃脱也好,剧本杀也好,要真正产生兴趣,是需要时间的”。

受限于昂贵的成本,北京的剧本杀消费单价无法太低。实景类剧本杀人均消费每次在 300 元左右,桌面类剧本杀的店人均消费是在 150 元左右;也有剧本杀店会因为地界偏远收费相对较低,但那也意味着更长的交通时间。

线下娱乐是年轻人的东西,但剧本杀的高收费,把有时间却囊中羞涩的高校学生排除在外;动辄每次 4、5 个小时的游戏时间,则让被卷入 996 高压中的年轻人望而生畏。最终,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剧本杀的目标群体被锚定在年龄在 25 岁到 30 岁、并且在日常高压工作生活之外还有时间和心力投入兴趣活动的年轻人。

经由这样严苛的过滤漏斗筛选过后,一线城市庞大的青年人口基数,已经不足以构成剧本杀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再加上疫情这个催化剂,阿麦说,曾经和他同个圈子的北京剧本杀店老板们,这一年来密集关店。

对于文娱产业尤其是小众文化来说,消费者投入的热情和心力多少,会反过来影响生产端的热情。关店后,阿麦时常还是会受邀去内测新出的剧本杀本子,但他感受到高质量的作品变少了,硬核推理的部分弱了。他认为整个北京剧本杀社群,从经营者到创作者,活跃度都变低了,“反而是外地很多二三线城市做得更好。”

image

在低线城市经营剧本杀店的小乌云也感受到了当地剧本杀玩家,和一线城市玩家的区别。常去她店里的玩家,年龄段更小一些,很多初高中生也来,还有就是寒暑假返乡的高校学生。较低的房租、人力和运营成本,让她的单价能做到 6、70 元,远低于北京上海的平均单价,“看个电影也要几十块,你去和家里拿个零花钱也还好了”。

至于工作压力、生活成本对青年的精神消耗,低线城市也更从容一些。小乌云经营剧本杀店只是她的 “副业”,副业之外她还有一份规律上下班的工作,通勤时间不长,工作压力不大,“在我们这,你出门走十分钟就能找到剧本杀店了,没有那么累”。

另外,小城市也没有剧院和美术馆那样的场所来为年轻人提供消遣,和更新周期有限、选择单调的游戏厅、网吧甚至是电影院比起来,剧本杀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相比起一线城市的 “有钱没闲”,低线城市的 “没钱有闲” 甚至是 “有钱有闲”,更天然符合剧本杀需要的发展土壤。

5

抛开工作压力、生活成本这些差异,大小城市的年轻人也许多共同点。例如,无论是一线城市繁重工作和生活压力对年轻人的榨取,或者低线城市对年轻人早点结婚成家、买车买房、养育后代的社会期望,都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年轻人实际上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足够多元的人生经验,和丰沛鲜活的情感体验。

从这个角度看,剧本杀能起到的部分功能,实际上类似于电影、文学这样的文艺作品。

2017 年底,玩家 “太阳” 第一次接触到了剧本杀。在那之前,她热衷于三国杀、狼人杀和阿瓦隆等推理、竞技型桌游。但这类娱乐提供的更多是推理、解密的快感,虽然每局都会不一样,但终究是一套规则,“高玩” 也会倦怠;密室体验更丰富更完整,但翻新的周期也会更长,意味着新鲜选择不多。

剧本杀提供给太阳恰到好处推理解谜体验,同时满足了她过往少被满足的 “幻想” 体验。“我从小喜欢幻想,现在也是,走在街上都会停下来看眼前的万家灯火,想知道那些窗户背后的人是怎么过的,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很多时候你可能就是会在自己的生活里遇到不好的事情,但剧本杀能让你把自己的思维困在那五六个小时里。在那段时间里,你就是那么个人,所以真的会有点解压”。

image

市面上并不乏被剧本杀玩家视为 “神作” 甚至是 “经典” 的剧本杀作品,当你询问他们最喜欢的剧本杀作品时,多数玩家都能如数家珍般的讲出自己心中的 “白月光”,跌宕的剧情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外,一个足够好的剧本杀作品能带来的情感冲击体验,或许真的并不比文学或电影作品要少。

心伤也认同剧本杀也能具有文学性这样的说法,他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剧本杀作品叫《安生》,借一个比较恐怖的故事来讲母女情,他玩完之后会觉得有共鸣,也能被剧本杀里的情感所打动,“母亲会为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尽管其中有的事其实是错的,但她可能就是想陪伴和保护你”。

小乌云常和朋友推荐的剧本杀作品叫《我有一个朋友》,主要讲儿童的心理疾病和问题。但对小乌云而言,这个剧本杀作品对她很有治愈力,总让她想到自己和母亲的相处问题。小乌云说在自己的成长经历,母亲时常都是一个控制自己的存在,大到婚嫁交友,小到睡觉的姿势,她母亲都要进行干涉,总是要别别扭扭的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意。

但在玩这个剧本杀作品时,她意识到了母亲之所以 “不会” 去表达爱,其实也是因为在母亲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接受过 “更好的爱”。她玩过这个剧本后开始想,她是有能力自己解决掉原生家庭痛苦的,没有必要再带到现在。那之后她就常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个本子,多数人最后也都会有因 “拧巴的爱意” 等成长经历又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这个意义上,剧本杀三个字的重点,便落在了 “剧本”,而不是 “杀” 上。这是它和三国杀、狼人杀与密室逃脱都不同的一点,很可能也是剧本杀能比它们更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7

近年来关于 “电影” 这种形式何去何从的讨论甚嚣尘上,尤其去年疫情影响下,流媒体的爆发式增长,给院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电影还要如何突破,才能吸引人们继续去到影院当中?全世界最伟大的电影从业者都在思考。李安觉得答案在 120 帧里,诺兰用应接不暇的视觉奇观提醒观众 “这部片子一定得到电影院去看”,还有一些导演认为让电影的叙事变得更像游戏值得一试。

剧本杀当然和文学、电影完全不同,但在某程度上,它提供的体验又和它们有所重叠。剧本杀同样是由 “剧本”(文本)驱动,能虚能实,类型丰富。

剧本杀越来越热之后,互联网上不乏靠创作剧本杀就能收入几十万甚至是百万的例子。本子的类型迅速变多,古风、情感、欢乐甚至是 “撕逼” 类型的剧本杀作品都有都有自己的受众,和流传较广的代表作品。

作为剧本杀店的老板,阿麦分享了一个他对玩家选本的观察。剧本杀确实都是虚构作品,但在这些虚构之中,更带有现实主义意味、偏向社会现实和热点的剧本杀,更容易得到玩家青睐。玩家更容易代入自己的经验和感情,与剧情产生共鸣。

小乌云在为自己的店选本子时,也会更喜欢那些有个人表达贴近现实 “审美不错” 的作品,就她自己的剧本杀店来说,“有讲拐卖儿童的,有讲校园暴力的,还有讲贪污腐败的”。

这让剧本杀看上去有点类似于网络文学,表象是混乱的扎堆入场,背后还是会有创作者尝试在剧本杀里进行个人表达,说不准在哪一次四小时的投入里,就会直击某位玩家的心灵。

另外,剧本杀的高自由度和开放度,让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价值取向,选择过程的走向和结局,这又和电子游戏相似。

《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篇报道(《年轻人青睐的 “剧本杀”:“戏精” 的新体验 社交的新选择》)里,提到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剧本讲的是卧底警察爱上了一个犯了法的女生,几乎所有这位卧底的扮演者都选择了原谅她,只有一次,一名玩家选择了抓捕她 —— 后来主持人才知道,那名玩家现实生活中的职业,真的是警察。

有推理体验,有文学性,能有现实主义关怀,又能社交、竞技和娱乐 —— 听起来,剧本杀和电子游戏一样,比其他娱乐形式,都离那个 “终极娱乐形态” 近了一步。

image

当然剧本杀仍是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许多娱乐形式所面对过的问题,它或多或少都将会经历。

如果说 “狼人杀” 的潮流是被线上化终结的,剧本杀是否会面临一样的问题?剧本杀 APP “我是谜” 在 2018 年时已经拿到了千万投资,截止到去年年底也有了超过 3000 万的注册用户。虽然谈及剧本杀,多数玩家更在意的还是面对面时的交流和互动,以及真正能专心致志的那几个小时。但阿麦也说,现在的线上剧本杀还是比较简陋,但如果未来 VR 技术足够成熟,场景搭设得更好一点,剧本杀是有可能走到线上去的。再进一步,如果线上化程度高了,网络文学等线上内容所面临的审查问题呢?

考虑这些,对现阶段的从业者来说还为之过早。毕竟谁也说不准,剧本杀会不会像以往的线下桌游类娱乐形态一样,刮几年风就戛然而止。小乌云,总的而言,是持着乐观态度的,她认为线上暂时无法完全还原线下体验。至于商业远景的问题,优先级低也高不过 “喜欢” 二字。小乌云知道一个剧本杀店是挣不了什么大钱的,但她就是喜欢这个。

开店到现在,小乌云最自豪的地方,就在于她的选本。毕业于中文系的她,从小就对文学很感兴趣,她告诉我们,她想做的剧本杀店,和那些想赶在风口上 “赚快钱” 的店面不太一样。她想尽努力找到一些真的能启发年轻人成长、打动他们情感的内容。这是她做剧本杀的意义感来源。

正式开店前,小乌云去贵阳玩了一次剧本杀。这个南方的省会城市,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家剧本杀的店面。小乌云记得,她从住处打车去某个剧本杀店,原以为需要说出具体的路名和位置,结果因为那个店足够有名,司机听到店名,直接就开过去了。

来源:北方公园 NorthPark 微信号:northpark2018

复旦教授打车800次 揭秘杀熟!

1. 新闻
3月3日,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的调研,霸占了热搜榜:

《国内打车软件现状》
孙教授的团队在国内五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庆,专门打车800多次,花费5万元得出一份打车报告。

图片

现状 1:
对比2017—2020年数据,复旦大学调研团队发现:

乘客等候的时间明显变长,2020年竟然翻了一倍。
费用,相比三年前,上涨近14%。

现状 2:
调研团队通过比对数据得出结论:

“熟人”打车比“新人”贵;

打车人越多,打车费越贵;

多人排队,加价可插队。

图片

现状 3:
调研中,还发现:

实际车费与预估价总有差距。80%情况下,实际车费高于预估。

现状 4:
最后,不同手机平台被区别对待:

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
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图片

2. 云爸说
首先,资本有收割的冲动,东西方概莫能外。
13,14年uber初进国内,既新鲜又便宜,比街边等出租还方便,于是家人常用。

某次手头小米叫车搜索有点慢,让云妈用他的iphone帮忙,跳出价格时,恰巧小米也显示了,居然差几块钱!

转天再叫车,就多了个心眼。两个手机尝试,依然是,iphone价高于安卓。

图片

图片

吓了一跳,打车软件算是在劫富济贫吗?

和朋友聊起,玩笑说谁让你有钱用iphone呢。

其次,大数据杀熟太容易,监管惩治较难。
最近美团京东等电商plus用户价格高于普通用户,也已经是上了热搜头条。

大数据大数据被用到极致,资本开始赤裸裸地收割。

两年前在携程订机票,手机搜一次价格就高一次,云妈被弄得紧张异常,以为便宜机票被哄抢。

不料换了电脑,显示还是原价甚至更低,下单以为捡到了便宜。

后来新闻爆出:

每重复搜一次,价格上涨一次。

此时应该清理手机后台再打开app,基本回原价!

图片

如果羔羊一览无余展现在狼眼前,不下口几乎是不可能的。

3. 后续
今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暗访后发现,消费者果真被多收钱了:

在110次模拟乘坐中,有57次被多算路程、40次被多算时间。
去年全市共受理网约车类投诉586件,其中1/4涉及计费纠纷。

这也并不是大数据第一次遭到社会质疑。全国人大代表杨松表示:

将在两会提交关于修改反垄断法及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的议案。
禁止协同行为,规制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行为。

图片

来源:中国青年报综合都市快报、人民法院报

全文完

多谢阅读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赞”或“在看”。

转载本文务必注明:“转自公众号:云妈”。

往期精彩文章:

让孩子多长10厘米!– 协和专家说长高

好习惯的力量(深度好文)

趁孩子睡着啪啪啪 画面窒息

协和专家:孩子一个春天长高5厘米!

投资自己

衡水中学“翻车” 惊醒无数父母

中国古代没有鸡精和味精,是怎么做出可口的饭菜的?

作者 / 虫离先生
古老的增鲜食材、传统的提鲜工艺千式百样,以下略举几种复合调料。

一.酱

周代之酱,函括醢[hǎi]和醯[xī]两个大类[1],非同后世的豆酱。醢由鱼、肉糜腌制发酵而成,原料可以是麋、鹿、麇[jūn](獐子)、蠃(螺)、螷[pí](蚌)、鱼、兔、雁这些正常的东西,也可以是蚳[chí](蚂蚁卵)之类暗黑食材[2]。腌制过程中,以上食材的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富有鲜味,故可调味悦舌。醯泛指酸味调料,《说文解字》:「醯,酸也,作醯以鬻酒。」是熬粥加入酒强化发酵所得之物,可视作醋的早期形态。

周代酱种类繁复,天子照例享用者,多至 120 种,每种酱各有配对的食物,严谨有序,一丝不苟。《礼记·曲礼》:「献熟食者操酱齐。」孔颖达疏:「酱齐为食之主,执主来则食可知,若见芥酱,必知献鱼脍之属也。」意思是说,看见侍者捧来的是什么酱,就知道待会的主菜是啥了。比方说侍者端来一豆(高脚盘子)「蜗醢」,也就是蜗牛或螺肉酱,食客便大吉大利,因为一会儿要吃雕胡米和野鸡羹;侍者端来的是是蚂蚁卵酱,食客便满眼星星地等着姜桂肉干(腶修);若侍者端来一盘子大盐粒,食客就知道水果罐头加入豪华午餐了(桃诸、梅诸,即腌制的桃和梅,多供冬季食用)[3],所以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酱配的不对,就气鼓鼓地拒绝吃饭,其严格至此。当时还有条进餐礼仪,叫做「毋歠醢」,酱是供佐餐的调料,不可以直接凑嘴喝,喝酱的行为,就好比你去人家吃饭,席间跟人家要来王守义十三香倒嘴里一样,主人会很尴尬地道歉:「果然酱的味道太淡了吗,真是不好意思,我们家太穷,买不起盐,请务必包涵。」

孔子及稍后时代,出现了芥、蓼、蒟(蒌叶)调制的辣酱,也各有固定搭档,芥酱配生鱼片、肉片(脍),蓼酱配炖鸡、炖肉。汉代,豆酱、面酱终于问世。大豆是五谷之一,种植广泛,所谓「菽水承欢」,庶民吃得起,酱的范畴由是大幅拓展,彻底颠覆肉酱垄断,走进平民阶层。此后两千年,酱一直作为常规且重要的中餐调料存在。酱长期置放,表面析出的液体「酱清」,后来则演化成了酱油。

伟大的南北朝的左后卫贾思勰贾指导博收旁采,为世人留下一份自西汉迄北魏的大酱名录,有:肉酱、末都(碎豆所制)、榆荚酱、鱼酱、鱼肠酱、虾酱、榆子酱、芥子酱、麦酱、豆豉。部分酱的酿造要投放姜、橘皮、葱、紫苏、蓼、酒,以生成不同风味。

二.豆豉

豆豉是汉唐期间最重要调味品之一,其角色更接近味精,东汉刘熙《释名》:「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调和五味,此物不可或缺。据说昔日屈原招魂,就用过豆豉,东汉王逸《楚辞》注:「大苦,豉也。」西汉,中国人的豆豉之魂完全觉醒,这玩意儿风靡天下,有人靠经营豆豉成为商业巨头,《汉书》:「豉樊少翁、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訾。」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豆豉随葬,就是实物之证。

说到豆豉之魂,突然想起历史上豆腐曾有个中二的外号,叫做「豆魂」,《事物原会》:「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说豆腐是大豆的死魂,相当于存在于阳间的阴间食物,所以鬼是可以吃到豆腐的。

豆豉的增味作用,遍见食谱。东汉《释名》的脯炙:「以饧、蜜、豉汁腌之,脯脯然也。」这是一种烤肉干,麦芽糖浆、蜂蜜和豆豉汁腌渍肉片,烤后晒干。

衔炙:「细密肉,和以姜、椒、盐、豉,已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肉片蘸裹姜末、花椒粉、盐和豆豉汁烤熟。

贾思勰偏爱豆豉,《齐民要术》收录了大量豆豉调味的肴馔,许多看上去味道不坏,令人想寄张嘴过去拜托贾叔喂喂。木耳菹(凉拌木耳):「细缕切。讫,胡荽、葱白,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木耳用酸浆水洗过,加入芫荽、葱白、豆豉汁、酱清、醋、姜末和花椒末拌匀,爽口开胃。

芋子酸臛:猪肉、羊肉,点缀切碎的葱白煮熟,起锅之前,投入蒸熟的小芋头、粳米、盐、豆豉汁、苦酒(醋)、生姜。

猪蹄酸羹(凉拌猪蹄):三副猪蹄煮烂,抽掉大骨,浇淋葱、豆豉汁、醋、盐,美味呼之欲出。贾指导说以前吃这个还要加糖,那就是糖醋猪蹄的先驱了。

菹肖(酸菜肉丝):猪肉或羊肉或鹿肉,切作韭叶宽的肉丝,只用盐和豆豉汁炒熟,出锅后,与切碎的腌菜、腌菜汁混拌,极其下饭。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酥骨鱼:鲫鱼洗净,批鳞剔腑,内外涂抹食盐腌渍。葛蒌填充鱼腹,煎至两面焦黄,放冷。莳萝、川椒、马芹、桔皮细切,同糖、豉、盐、油、酒、醋、葱、酱、楮实、水,调汁,下鱼,慢火熬熟。

清代《随园食单》的黄鱼:黄鱼斩块,酱、酒浸两小时,炒至变色,用金华豆豉一盏、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熬沸,加糖、酱瓜、姜,大火收汁,起锅。

三.方便调料

「乱世最懂生活的男人」贾思勰厨房里,挂满黑乎乎的小饼,名为「麦豉」,由蒸过的面粉,经发酵(发霉)、混入盐汤、再蒸之后捏制。平时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外套纸袋(防尘防蝇)悬挂,做菜摘下一枚,丢进汤里,释放蕴藏的鲜味。用完削去煮软的表层,剩余的下次接着用,这样一枚调料小饼可用数次,「热、香、美,乃胜豆豉」,且不会掉色,不影响肴馔色泽。

宋人的方便料包进化为粉末状,制法也比贾指导版本的两蒸两酵更优化——多种作料研磨成粉,用芝麻油炒熟,叫做「一了百当」。名字取得挺妙,一次搞定,百餐不愁,切中懒人需求。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甜酱一斤半,腊糟一斤,麻油七两,盐十两,川椒、马芹、茴香、胡椒、杏仁、姜桂等分为末,先以油就锅内熬香,将料末同糟酱炒熟,入器收。遇修馔,随意挑用,料足味全,甚便行饔。」行旅出门在外,带上一包,就不必另买调料了。

元明清,方便调料继续走俏,御厨房都在用,厂商大可名正言顺地宣称:皇家品味,值得入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天厨大料物:芜荑仁、良姜、荜拨、红豆、砂仁、川椒、干姜(炮)、官桂、莳萝、茴香、橘皮、杏仁等各等分,为末,水浸,蒸饼为丸。」

明《宋氏养生部》:「细媲料方:甘草多用,官桂、白芷、良姜、桂花、檀香、藿香、细辛、甘松、花椒、缩砂、红豆、杏仁等分,为细末用。」

《易牙遗意》的五辛醋:「葱白五茎,川椒、胡椒共五十粒,生姜一小块,缩砂仁三颗,酱一匙,芝麻油少许,同捣糜烂,入醋少熬用。」这种辛辣味的复合醋特别适合佐白肉、鱼之类荤腥。

四.笋油、虾汁

李渔谈笋,谓此物鲜灵,无以复加,「清洁、芳馥、松脆,能居肉食之上,只在一字之鲜,为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

又说:「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焯笋之汤即是笋之「精液」笋油。熬笋油,最好选用春笋,取中段和底段嫩肉切块,油锅爆香,下盐、泉水细火慢熬。笋肉熟了,捞出榨干,所得汁水回锅,添入新的笋肉再熬、再榨,如此换笋不换汤,笋的精华尽收汤中,即是笋油。笋油成品色黑如酱,鲜润浓厚,远胜酱油,烧菜、吃面来上一小勺,清香盈齿,恍若「独坐幽篁里」,青林翠竹,明月空山,魂魄为之一洗。至于榨干的笋肉,不会浪费,进一步处理为咸笋干,是不俗的佐餐妙物。袁枚说,从前天台山老僧善治此味,《随园食单》:「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作豆腐法,上加一板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天台僧制以送人。」

五. 老卤

卤如陈酿,老而弥香,明朝人的厨房,已可觅得此香,《易牙遗意》称之为「宿汁」:「留宿汁法:宿汁每日煎一滚,停倾,少时定清方好。如不用,入锡器内,或瓦罐内,封盖挂井中。」同书炖肉煮鸭,皆用到了卤汁。

《宋氏养生部》:「宜首宜蹄,烹糜烂,去骨,以布苴,压餻。冷宜酱、盐;热肉宜花椒油、花椒盐、蒜醋、蒜水。凡烹时,其汁中冬月加盐少许及白酒,夏月别加白矾少许,须日挹去其油并滓,而用其清,再续以水,是谓原汁。愈久愈美,烹肉益佳。」

六.吊汤

明代《易牙遗意》科普了一种家用简易清汤:「捉清汁去:以元去浮油,用生虾和酱舂在汁内。一边烧火,使锅中一边滚起,泛沫,掠去之。如无虾汁,以猪肝擂碎和水入代之。三四次下虾汁,方无一点浮油为度。」

《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人间百味,各有迷恋,品味,知味,调味,相遇,相识,相合。食是探索,是成长,也是悟世。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会吃,懂吃,便是第一流人生。

租不起房的我,正考虑 6 元一天的集装箱

前些天院办和许久未见的卖房朋友出来吃饭,他说最近成都的房价又上涨了。光是城南的房子均价都要 19848 元一平方米。

本来打算再拼搏几年,计划去成都买房的我,现在开始觉得遥遥无期了。在广州租房虽然比北上好一些,但也越来越贵,光每个月房租就要花掉我三分之一的工资。

有一天上班路上,我在公园一角看见了一个集装箱,上面用油漆简单潦草地写了如下信息:6 元 / 间 / 天,联系电话 xxxxxxx,我对猛人有点心动,也对 6 块钱一天的箱房心动了。

image

因生活所迫住集装箱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前几年就有蜗居的人主动成为 “柜族”。集装箱是一个活动板房,有一扇窗户和简易的门,里面倒是干净敞亮。根据官方介绍所说,这种集装箱统一的规格都是 6×3×2.78 米,一共 18 平方米,也就等于你在自己家的卧室那么大。

“一般来说,18 平方米,10 个人,5 张上下铺,是集装箱的标准配置,也多为建筑工地给工人租用,第一灵活方便,15 分钟就可以完成搭建,自然拆卸的速度也相当快;第二性价比高,房屋的改造空间极大,比起那种潮湿脏乱的廉租房不仅环境好些,也更经济适用。” 经过总结和提炼,官网上的信息大概是这样。

image

如果要改造,这屋子就不仅仅只是装着 5 张钢铁床的简易房,可以是套间,里面包括厨房、卫生间、客厅和卧室;也可以搭建两层楼房,但租金要更贵一些。住人集装箱一侧配有单人门,四个立面都有窗户,窗户上还设有规整的防盗网。一根手指粗细的电线从南侧窗户连入集装箱内。

等你走进去,你会发现在这个不到 20 平方米的集装箱里有书柜、办公桌、沙发,而且还能从外面接上电源,你可以添置任何你需要的电器:空调、电脑、烧水壶… 这里就像贝爷的野外休息空间,你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小房子,钢筋泥土外的 “私人空间”。

image

一切关于你对于房屋的构造与布局想象都可以在这里发生,18 平方米的自由改造空间,可以成为堆放 5 张上下铺的民工租赁房,也能是简单大方的办公室,也可以是你的独有空间。

而 6 元的住人集装箱,也最初是从国外传到国内的,最早出现在深圳,之后逐渐发展到长三角甚至北方。

集装箱不仅考虑了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也在一些配套设施上彰显自己的贴心,比如卫生间完全是自带的,除了无法设置成马桶之外,离其他区域也相对较远。洗澡目前还无法实现,需要自行解决。

也许这刚好解决了知乎上亘古不变的问题:为什么南方人无法做到几天洗一次澡?

image

至于做饭倒是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去离集装箱不远的菜市场买菜,回来在屋外洗干净就可以拿回家炒,屋子里只有电磁炉提供,电压虽然没能到 220V,但做一顿饭的需求还是可以满足的。

image

如果你心动了,院办还得告诉你一些其他信息,18 平方米集装箱售价是 1 万元 / 个,如需增加厕所、冲凉房则要 1 .3 万 – 1 .4 万元,租的话要交押金 1 万元,日租费 6 元。公司只负责将集装箱运输到客户指定地点,水、电等要客户另请工人安装。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即使是这种简陋的 6 元日租集装箱也能变成皇宫;当然,集装箱安放位置一定要慎重选择,具体请参考高中人文地理常识。

image

相对来说,租赁这种集装箱用于日常生活的大概只有建筑工地工人、商贩和极少量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在这 3 种人群下,各自的集装箱生活也全然不同。

常年租住在集装箱的王师傅很早就离开家在建筑工地上班,一开始的时候施工单位会给工人租住宅区的房子,但还是会离工地比较远,环境也不怎么样,再加上老小区潮湿阴冷,王师傅早出晚归,在工地上干一天活,回去以后还是会休息不好。

后来项目组给工人添置了集装箱,大家陆陆续续把床、桌子等生活用品搬进来,王师傅这间一共 10 张床位,住了 6 个人,其余床位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在每个床头,还有插座,可以充电也可以插台灯。

image

为了满足工人们的日常娱乐与放松,在这里集装箱除了住人,还被拿去做厨房,或摆麻将桌做员工休闲活动室等。

作为工地上唯一的 00 后,小王刚刚从达州老家来到城市打工,他在工地上负责电焊工作,集装箱是他工作生涯中的第一个宿舍,小王觉得这集装箱房间住得还可以,因为装了空调,所以刚过去的夏天对于他来说不会太热。

image

“就是有些无聊”,小王说。他们在宿舍里的家当只有每个铺位上的铺盖和床前的电热水棒,唯一的现代化设备只有挂在墙上的空调。小王说,也有不少工友买了电脑,如果愿意,还可以买台二手旧电视接上 “电视锅” 看,但他们宿舍的工友都是年轻的单身汉,平时就是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手机。

因为人多,所以在这里用水极为紧张。差不多两大桶水只够每个人大致地擦洗一遍身体,也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随便 rua 一下。天气炎热的时候,赶早上接好两桶水放在太阳下,等收工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洗个 “热水澡”。

image

虽然多人居住的条件依然艰苦,但王师傅打趣自己也是 “柜族” 一员了,到城市来也只为了赚钱。

在建筑工地周围,也有不少商贩租赁这种 6 元集装箱做自己的 “临时商店”,除了不是水泥铺建的房子之外,走进去和普通的商店其实没多大差别,货架上依次摆放着烟酒、基本的调味品、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小零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image

其实你还会发现,不止在建筑工地,其实城市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集装箱式商店,在店主眼里,这种集装箱的好处就是随时可以移动,可以拆卸,不用非要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发挥了它极大的灵活方便性。

而且,在租金越来越高的今天,集装箱式的商店可以说是大大减少了商贩们的成本,一天才 6 块钱的租金,个体户创业成本极低。

image

早几年,集装箱还只是针对建筑公司统一租赁。但在伦敦,很多集装箱房成为单身公寓;纽约有一种 “组合家居单元”,就是一个 40 英尺长的集装箱;在荷兰,集装箱被用来给学生建造宿舍。

如今,随着国外集装箱生活的 “潮流” 刮进国内,厂家也鼓励如今的年轻人、异乡漂泊一族尝试集装箱体验。只需要交一万块钱的押金,日租金会自动从押金里扣除。

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彤彤内心就对集装张租赁蠢蠢欲动,他听朋友说北京有小区全是集装箱房,希望其他的城市也能引进,毕竟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租金真的是大头。

image

北京的集装箱小区院办没去过。但在北京西三环某高档住宅小区里,有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住宅,被分隔为 38 个 “房间”,人均寥寥几平米的住宿环境其实不比集装箱。唯一能让三十八家房客扳回一城的,可能只有 “我住楼房” 的 “体面”。

而这种一套房子分割出多个房间的情况,其实在各个城市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人更会比守着一套大户型房子的房东更会做生意,而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们来说,这一个个被隔出来的不到十平米的空间已经是他们除了工作外的全部天地了。

仔细回想一下,这小小的住宅鸽子笼,里面也同样要囊括卫生间、客厅、卧室… 这么说来,城市林立的高楼其实也不过是无数个集装箱集合体的化身。

在成都的成华大道,潘潘已经早早地成为了 “柜族”,在 18 平米的集装箱里生活了好几年。

“每个月 180 元钱租一个集装箱房,房子不能搬出去,女朋友晚上禁止留宿。家具都买最小的。” 这就是潘潘的生存守则。今年潘潘刚满 25 岁,从家来到这个城市他有过无数的幻想,但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住在 6 元一天的集装箱里。

image

一开始朋友还打趣他,后来他也慢慢习惯了。白天他在公司,晚上下班就坐车回到集装箱。和他一起住在这块空地上的,还有一些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所以他也不算孤独,只是门一脚就会被踢开,安全是个问题,所以他从不让女朋友来。

床只能买最窄的,放下以后就紧紧挨着衣柜了。晚上回家后就看看书,玩玩手机,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住了一段时间后,潘潘还给自己的屋子添置了洗衣机。

我想起来我家的公园也有这么一组集装箱,住的既不是年轻大学生也不是建筑工人,而是一对老夫妻,集装箱就安置在公园里,旁边有一处空地被这对夫妇打造成了菜地,临出门就可以接水。还真的印证了网上对于 6 元集装箱看法的回答:“惬意幽静出世。”

image
image

和 80 块一天的又细又长的屋子比起来,6 元集装箱住起来好像并不压抑,甚至我觉得还有些小小的趣味,住在这里面,不仅仅是成为贵族,还有更多对生活方式的探索和解读。

也许当在这里住上一年半载后,整个人生都通透了。这么想着,我还想租个集装箱到郊区住一住,把这个想法跟女朋友说了之后,她的建议是不如早点分手。

来源:跳海大院 微信号:meerjump

养老院给我上了吓人的一课

昨晚我和一个开养老院的朋友吃饭,我问他养老院收多少钱,他说标准不同,但一个月也得收个 5 位数,他们定位比较高端。

我不禁感叹,富老头的钱真好赚。

我说你们一个月收这么多钱,提供的服务能值这个价吗?

朋友犹豫了下,说这个问题不好讲,能花钱买到的基础设施我们肯定是做到位了,但该说不说的吧,很多事情也不是钱能解决的。

你想啊,老人真正的体验是来自床有多贵设施有多完善吗,其实不是,真正的体验来源于人。

一个是老人和老人之间,老人也需要社交,养老院的老人之间一样会吵架,会拉帮结派,老头会为了老太太争风吃醋,这还是小问题。

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护工的服务精神是个大问题,不是虐待的问题,有监控在一般也不敢欺负老人,但是他们优先照顾谁,忽视谁,故意引导别人孤立谁,这些东西就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

我说你开养老院的你不管吗?

他说就算我想管,我管得了吗?

你别看这些老人每个月给养老院两三万,我们运转也是需要成本的,退一万步讲我自己也是要赚钱的,能给到护工手里的还不就是每个月几千块。

你能指望这些每个月领几千块的护工真把每个老人都当亲爹伺候?

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

我说那你们不能多给点?

他说已经给的不少了,我小孩现在读幼儿园,我就发现很多私立幼儿园收得比养老院贵,里面的老师工资比我们的护工还低。

我根本不敢指望这些老师能为这点钱把我小孩照顾得多好,照顾得好是人家的情分,没顾得上也是人家的本分。

只要小孩安全不出问题,我还能要求幼儿园老师做什么?

老人给养老院的钱多,我给幼儿园的钱也不少,但是你看护工也好老师也罢,都是打工人,你不能指望人拿 5000 块钱干 50000 的活,我要有这能耐还开啥养老院。

他喝了口酒,感叹说,所以还是要生小孩,养儿防老还是有必要的。

我说你这个话就有问题了,护工照顾老人会不周到,但你自己的孩子就能更好吗?

就算真的孝顺,也不代表就能一直悉心照顾你,这句话可是你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你小孩将来也会有自己的事情和家庭要忙,能贴身照顾你一年,还能管你五年十年吗?

朋友笑了,我并不指望孩子照顾我,我老了肯定也是去养老院。

孩子存在的意义在于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这是一个让你不至于成为别人关注链条最底层的保障,有孩子不一定能让你的晚年生活过得好,但至少能让你活得不算太差。

我没太理解,他给我讲了一段话,让我冷汗直冒。

他说我开养老院以来,发现一件事情,养老院是一个半封闭的环境,除了养老院里老人的孩子会来看望以外,几乎没有外界舆论和道德的监督。

而且由于老人需要休息的原因,大多数养老院是不欢迎无关人士的参观的,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社会里,除了基本的法律,起作用的规律是什么,是善良和光明吗?

不。

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在养老院里什么叫弱,什么叫强,不是看你年轻的时候在社会上多有地位,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别人欺负了你以后会不会有人来找他算账。

人生到了这个阶段,会失去和大部分社会关系的联系。

你老了的时候,你的同学朋友同事也差不多都在养老院里了,有的可能还已经在骨灰盒里,除了你的孩子,你被欺负了以后谁还能帮你找后账?谁又还有能力帮你找后账?从其他养老院翻墙出来帮你出气?还是托梦给欺负你的人?

你也别问我养老院里不是有摄像头吗,这是人的问题,不是设备的问题。

第一,冷暴力你算不算欺负,而且在养老院干久了的护工有一千种摄像头留不下证据的办法给你找麻烦,而且都不用找麻烦,不理会你的需求就好了。

第二,摄像头也是需要有人去调记录才有意义的,养老院的管理方肯定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了你自己的小孩,还有谁会愿意帮你去调记录。

我说一个道理,你别说我冷血。

对我们开养老院的人来说,我们真的关心老人开心不开心吗?我们只关心老人是否安全活着就行,因为只要老人活着我们就能收钱,就算死也别死在我的院里。

这时候你看,如果没有孩子,你在养老院里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和谁告状?

你和护工的矛盾也好,和其他老人的矛盾也好,大部分时候你自己解决不了,就只能寻求外部力量,这个时候有孩子你就有外援,即使这个外援不一定孝顺,不一定会出面,但是如果你没有孩子,你就一定孤立无援。

我说,那要是孩子不当人呢?孩子不给你出头呢?

他拍了拍桌子,说老子不用他出头,我只需要他存在。

这个后盾不是给你靠的,而是给别人看的,靠不靠得住都无所谓,关键是一定要存在,因为他的存在本身就能让别人掂量掂量后果。

我还有孩子在外面,你对我不好会有麻烦,大家都怕麻烦。

这就是一种制约。

你的身体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了,但你的思维意识又还没有到不清醒的地步,你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被欺负甚至被侮辱,你很委屈很愤怒,但是你没有任何办法。

你能向谁求助呢?你没有孩子,也没有稳定联系的社会关系人,你就像一个小孩在学校里被欺负了一样无助。

就连报警都没用,你说说警察怎么管这个?

也许你没生孩子省下了不少钱,也许直到这个时候你依然还有很多很多钱,但是你甚至找不到人能帮你把钱花掉。

钱在年轻的时候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到了某个时期,你会发现钱连尊严问题都解决不了,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血缘关系。

他打了一个酒嗝,继续说,我还真不觉得血缘关系就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我也不确定我自己的小孩在我老了以后就能依然爱我,但这不重要,因为他的存在也会受社会监督。

也许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儿子,但他肯定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一个不孝子,所以他就算是装,也得装出最低限度的对我的保护来,我说的是最低限度。

我这养老院真是见识到了很多东西,我的要求不高。

另外,他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脸,都要稍微顾忌下我的自尊。

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养老院里其实和幼儿园里没什么区别,小孩子有爹有妈,哪怕他在自己家被自己的爹妈揍到飞起来,但是在幼儿园里他就是能直起腰,因为他有人可以告状,因为别人知道欺负他会有后果。

但是没爹没妈的小孩,我不说别人会不会欺负他,老师会不会忽视他,但是哪怕有一个同学说他是个没爹没妈的小孩,他也等于受欺负了。

人家也没打他没骂他,但是他心底能好受?

我交钱送我小孩去幼儿园,还要恭维着一个月几千块的幼儿园老师,你以为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在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身边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对你合法迫害么?

他没做违反规则的事情,你拿不住他任何把柄,但他就是能让你很不舒服。

你现在是一个在养老院的老人,你想吃什么东西,其他老人提出来了护工马上就去拿了,你说了护工就说他还有事让你等着。

你行动不便,和护工说想去趟厕所,护工装作没听到,听到了也说要你先等着,然后去干其他事,过个半小时再来管你。

或者随口指桑骂槐一句断子绝孙的老东西,都没说是谁,但你知道。

很多事情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大人在大庭广众下扇小孩子耳光,他们也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他们不会管小孩子的自尊心,他们觉得小孩子还没有自尊心。

同样是这些大人,他们也不会管老人说什么,他们觉得老人已经没有了自尊心。

但实际上呢,小孩一样有自尊心。

只是他们说了没人听。

很多老人只是身体不便,但是思维仍然清醒,他们当然也有自尊心,而且正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对大部分物质享受的需求,所以他们的自尊心会变得比过去更加强烈。

只是他们说了不管用。

小孩能寻求帮助的只有父母,他们和世界本来就没有建立起关系,只和爹妈有最初也是最近的关系。

老人能寻求帮助的只有子女,他们在世界上的关系被时间逐渐斩断,只留下和子女最终也是最亲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能薄弱,可能不靠谱,但是这就是他们在和养老院,和其他老人,和护工,和这个世界博弈的时候,手头最后的筹码。

如果连这个关系都没有了,他们就一无所有了,没有牌可以出,彻底失去主动权。

他们的余生能不能活得像个人,只取决于身边的陌生人能不能当个人。

你还年轻的时候,钱可以交换一切。

但当你老了的时候,钱真的只是钱了。

你有没有感觉到,你小时候,爸妈对你是强势的,你到了现在这个岁数,爸妈对你其实是弱势的?博弈这东西真的是方方面面。

我也不是劝你生,生不生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衰老毕竟是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准呢,可能等你我老了以后世界就跑步进入赛博朋克了,大家直接全机械化了,到时候就不需要养儿防老了。

也有可能明天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人就入侵地球了全人类都玩儿蛋了,你养儿防老也没意义了。

在明天到来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对吧。

别人我不管,生不生导致社会咋样我也不在乎,我就是想在老了的时候给自己多一个筹码。

不是我坏,真是我见识的坏东西有点多。

我听了他这句话,沉默了很久。

我想反驳,但他真的见识过这种生活。

最后我想喝一杯,一抬头他也刚好举杯。

我们碰杯,一起心碎。

来源:半佛仙人 微信号:banfoSB

过年受奢靡之风刺激

连岳叔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某省某县城的 94 年的年轻人,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勤勤恳恳在广州做事,目前年薪 16 万左右,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广州三环供着一套 70 平房子,从小到大,我以及我家人坚信一个最基本价值观就是做人一定要要善良,要努力,要走正道,不赚亏心钱,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所以一直以来我也是坚信人只有走正道才会好的未来,我身边很多发小从小就不读书,我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我发小一直在尝试各种歪门邪道,几次都想拉我一起入伙,我每一次都拒绝;在这个春节前我还一直相信我是那个 “走正道” 的年轻人。

这几年以来,我村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兄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都跑到东南亚去做跨境赌博,每个人都赚了大钱,短短几年个个身家几百万,上千万,起初我一点也不在意,但从去年疫情开始,我所处的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可以说去年一整年我才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毒打,好几次房贷差点还不上,加上今年春节回到老家,村里也变了味了,祠堂开会,家族聚会,宗亲聚会,失去了以前那种亲密感,开始变得现实,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以出去做跨境赌博的发小为中心,敬酒,聊天的话题永远围绕着这批人,甚至连祠堂管理岗位都极力推崇这些人出来;以及很多女生也会以这些人为相亲标准;我开始陷入迷茫以及难受。

我承认我会迷茫和难受是因为嫉妒心在作祟,年轻人都要希望自己在某个群体里有光环的存在,当你发现你坚信的价值观并没有给你带来多大的 “回报”,而在站在你对立面价值观的人却轻易的拥有你一直在努力追求的 “光环”,我的嫉妒心开始骚动,看着他们年轻轻轻开着豪车,住着厦门一套七八百万的豪宅,一场饭局开几万块洋酒,带着女朋友游山玩水,看看我自己每天早上挤着地铁,加班,挨骂,各种以前觉得是锻炼自己的经历,现在我觉得这些都是自我麻醉;我的内心开始动摇了。

我很纠结,我内心还是坚信人要走正道,但是我还是很向往他们的生活,这是不是人性的缺点?还是我自己本身就不是个所谓 “坚信正道” 的人,只不过是拿来欺骗自己的精神麻药摆了,来掩盖我自己不敢放弃年薪 16 万的工作,不敢跟他们去艰苦的环境赚钱,既要安逸的环境又想奢靡的生活,到最后还要满口正义的说我是因为跨境赌博行业不是一个 “正道” 行业,所以才不去从事这行。

连叔,我们县城这个 “风气” 已经弥漫,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年轻人面临这种纠结,我身边还有好多同学已经动摇且付出行动了,奔赴东南亚从事跨境赌博行业。

我给连叔写这封信的同时,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在职场里从事 “正道” 的行业,我会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并不是因为我道德多高尚,只不够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会慢慢远离这个圈子。

但还是很贪心的希望连岳叔能给我一点点力量,可能也不是给我一个人,因为这已经不是个人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我们县城很多年轻人都面临同样地问题。

祝连叔健康快乐。

一个被奢靡生活影响的 90 后

一个被奢靡生活影响的 90 后:

跨境赌博当然不是正当行业,鄙视这行才是人正常的情感反应。它更严重,就是违法犯罪,从 3 月份开始,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跨境赌博正式入刑。你的危险所在,是还不知道这是犯罪,以为他们在 “吃苦挣钱”。

看来你所在的县城,风气很差,骗子间互相教唆、抱团、鼓劲、甚至以炫富的方式展示力量,招募新人。你决心远离这种环境是对的,看得出来,你动摇了,动心了。再不远离,就要被拉进去了。这点我很佩服你的父母,他们生活在那个环境,不为所动,教育你要善良走正道,供你读大学,资助你买房,他们但凡有一点动摇,在那个环境中,早就当骗子了。你若当骗子,不走正道,对他们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这点要牢牢记住。做决定的对错,最有效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最爱我的人,是否以我这个决定为荣?

走正道,是否永远得比邪道舒服?不是。如果那样,就没人会走邪道了。骗,偷,抢,在得手之后到被坐牢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他似乎比正道风光,就是这个假象让有些没有定力,没有远见的人忍不住想走邪道。

你想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房子,这都没错。不仅没错,我还希望年轻人目标定得高一点,要相信自己将来住得起这座城市最好的房子,这样更能够把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骗子在厦门买七八百万的豪宅 —— 其实这价位在厦门并不算豪宅 —— 这让你沮丧,可你多想一步,厦门豪宅那么多,绝大多数,99.9% 以上,都是走正道的正派人买的,这不是让你生出信心吗?是这 99.9% 的正派人更值得学习,还是那 0.01% 的骗子更值得追随?正道比邪道宽得多,不是明摆着的吗?

在一个和平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人应该追求财富,在这种追求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品格、才能与韧性。邦有道,过上好生活是一个人的责任所在。但好生活不仅只有钱,不仅只有奢华,好生活更难的是要让人尊重,接触你再久,都不会失去尊重,还会增加尊重。一个人有钱,别说他是诈骗所得,就是他表现得不负责任、骄横、粗暴、下流、丧失同情心,他都会让人失去尊重,令人轻视他,远离他。钱是人品放大镜,十倍百倍无数倍地放大你的优点与缺点。好生活,你要有钱,还要有道,就是孔夫子所说的 “富而好礼”,礼是什么?就是不偏离一个人的正道,正道是什么?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被骗走原来应该还房贷的钱,原本应该交父母医疗费的钱,原本应该交孩子学费的钱,你不愿被骗后无助地哭泣,撕裂般的懊悔,这些 “己所不欲”,永远不要施于他人,骗子有多嚣张,受害者就有多痛苦,知道这点,你就一点也不会动摇了。

当然,最重要的理由是,你一定要相信警察、刑法、社会主义铁拳比你们家乡的骗子牛逼,收拾他们不是今天,就在明天。人生记住这条就不会犯错。

祝开心。

连岳

来源:连岳 微信号:ilianyue

高龄码农节前去送快递的经历和体验

因为做高校的业务,今年学校放假早,节前抽了 10 天时间去体验了一把送快递,为以后失业谋生做准备哈。随便写,想到啥说啥。

1. 顺丰快递,标准件是 2.9 元一单,超重的,超大的会多几毛钱,扛一袋大米上楼好像记得有 4 块多;从取件到送达超过两小时会扣 0.4 元;放丰巢柜只有 2.2 元,丰巢还要收 0.3 或 0.4 元的费用;其它的快递每单只有一块多一点,但要求没顺丰高;当天面试,当天入职,收入都是自动结算到顺丰金融里面,3 天后可以提现,随时离职;

2. 每天早上 7 点半到网点取件,晚上一般要到 7 点多一点送完最后一班货下班,下午要等货大概会有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基本每天能送 150 单左右,毛收入都在 400-450 元之间。顺丰要求每个单子要打电话,成本就是电话费和使用丰巢柜的费用,一起大概要三四十元,每天大概能收入 400 块钱吧;

3. 你干的工作会严重影响你的消费观念,你去喝杯咖啡要花 30 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把 30 元换成 10 单快递,要爬几十层楼梯,太不划算了,还是喝水吧;

4. 努力就有回报,是的,你努力多送一单,就多两块钱,但这个回报是有天花板的,你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 500 块钱,快递公司会根据数据核算发单的价格,99% 的人收入都会落在这个区间,放丰巢柜能多送几单,它就会降低放丰巢柜的价格;快递员也没有上升空间,不会做好了就能升职;

5. 我负责 1.5 个小区,有一个小区都归我送,这个小区一天基本都在七八十单,另外一个小区一天有 100 多单,上午另外一个同事送,下午我送。都是那种老小区,一个小区十几栋楼,一栋楼 7 层,三四个单元,没有电梯,看到七楼的单子就头痛,但 7 楼的业主也不想爬楼,很多 7 楼的人线上买米买油,都要你送到家;我最喜欢业主让放门卫室,这个最简单;其次是低楼层;再就放丰巢柜;最头疼爬高楼层;但都要征得业主同意,业主要求爬楼,那也只能爬楼;

6. 中国人民还是很友好的,同事都很关照,取货时帮你搬货,有问题随时找他们;很多业主人也非常好,打电话时说你在哪里,我过来拿,你们爬楼辛苦,或者你放门卫室,我自己过来拿,或者你放丰巢柜就好了;

7. 大部分人家里都是乱糟糟的,也可能和老小区有关系,大部分人在家里都是蓬头垢面,不存在传说中的美妇;

8. 送快递时有几个风险,丢快递,骑三轮车的安全问题,我送快递的几天一直担心骑三轮车和豪车碰擦,要碰一次估计要白送一个月快递,后面才发现顺丰会每天一上班就扣你 3 元钱的保险费,交通事故可以保险赔付;但丢快递还是要自己赔,我没丢过,但有同事丢过,只能自己赔给客户;

9. 我以前很不屑电视购物,送快递的时候发现中老年人电视购物的单子很多,都是到付,但拒收的比例很低,客单价也不低,一双皮鞋 299,一袋酱鸭 199,还有 99 元 10 罐茶,有些客户很满意,也有客户不满意,但也付款,赚钱要接地气啊;

10. 凑 10 条吧,学会了骑三轮车,体重降了 2 公斤,我入睡慢,但那几天上床就睡,联系客户电话被标注了快递送餐,准备再有空的时候去体验一下送外卖。

来源:水木社区

你相亲对象有多奇葩?

作者:Zxuan 兔火鸡

身为一个月老,见过奇葩那海了去了;

今天就做个集锦吧,希望大家好自为之,年轻人相亲不能不讲伍德……

1,一个男生,他见女生的时候应该是没中意对方,于是一没和人家吃饭,二没和人家喝茶,甚至没找个地方坐坐…… 也不好意思回绝对方,更要命的是,女方似乎很中意这个男的;于是两个人就逛啊逛,从上午 11 点逛到晚上 7 点半,没什么交流也没什么停顿,就纯压马路,中间双方各买了一瓶农夫山泉……

2,一男一女,网上聊的挺好;因为不在一个城市(男生在上海,女生在嘉兴);很长时间没奔现过;突然有一天俩人决定见面,于是男生一大早开车 2 小时从上海跑去嘉兴,然后再开车 2 小时把女生从嘉兴接到上海,之后两人吃了一顿饭花了半小时…… 然后男生再开车 2 小时从上海把女生送到嘉兴,最后又花了 2 小时从嘉兴自己回来……(中间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后面两人也没在一起)

3,一个男生,见面的时候没看上那个女生;要命的是女方很痴情,一见就爱了,男生一开始旁敲侧击地说不太合适,女生没反应;直到最后男生憋了一个大招 —— 瘫倒在座椅上抽搐,女方忙问怎么了,男生回答说:我羊癫疯发作了……

4,一个女生,相亲的时候把第一次见面的男生拉回家;说她要搬家,让那个男生帮帮忙;于是小伙子很热心地帮忙搬了一下午;分手后当晚女生就把对方微信拉黑了……

5,两个心高气傲的剩男剩女相亲,见面时互相没看上对方;可是好不容易来一趟一起吃顿饭吧…… 就在吃饭的时候女方打电话喊了一个男闺蜜过来,男方一看气不过,也打电话喊了一个漂亮的女性朋友过来;之后双方就卯上了…… 女方喊了 4 个小哥哥,男方喊了 3 个小姐姐;一共 9 个人……

6,一个女生,相亲时因为在家附近;于是上半身羽绒衣下半身睡裤 + 棉拖鞋出来相亲,男方招架了半小时,没忍住…… 逃了

7,一男一女,在某 CBD 见面;两人相了半天互相感觉挺好,分手的时候分别上了自己的车;就在地下车库时两个人的车发生了刮擦,撞到了对方的车;于是,原本美满的初次见面就演变成了互骂 + 仇视……

8,一个男生,跟见面的女生互相都挺来电。原本挺美好的,就在两人一起坐电梯的时候,旁边一路人牵了只小狗,小狗东嗅西嗅也没碰到谁,这时女生对男生说了声我怕狗…… 谁料男生不知怎么脑子抽了去踹人家的狗,然后被主人一顿痛打…… 进了医院;(后来经警方调解男生获赔 2000 元,两人之后也没在一起)

9,一个 996 的男生,平时工作挺忙;给他约了一个妹子;谁知道约定时间到了妹子没来 + 手机联系不上。然后男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了两小时,我心想这小伙出来相次亲不容易,于是喊了另一个妹子跟他见面。可就在两人见面不到 10 分钟时,第一个妹子赶来了…… 相亲现场就变成了修罗场,三个人很尴尬,于是当天的行程变成了 1 男 VS 2 女……(, 就在这次之后小伙子跟那个没迟到的女生在一起了)

10,一个女生,和一小伙网聊了一阵子;某天决定见面,见的时候女生不知道是单纯过头还是什么毛病;喊来了她爸爸…… 于是变成了三个人,高潮来了,聊了一下午后她爸爸说要跟小伙子单独聊聊,就让女儿先回家去了…… 之后两个男人去了酒吧(蹦迪的那种)……

奇葩的还有很多,今天先更到这……

1,羊癫疯那位是由女方的口述,最后两人没在一起,妹子气呼呼的,原话这么说:不喜欢我可以直说,没必要发羊癫疯……

2,蹦迪那位是因为,女生父亲跟小伙子一样做同一职业,都是经常要接待客户的类型;两人都爱喝酒,那天女生父亲主动提出要去年轻人喝酒的场所。女方是单亲家庭,所以父亲挺重视,这是一个 3 年前的案例,如今这对人已经有娃了;

1,某男生,平时随身带着口气清新器,就是那种喷雾口香糖。时不时会拿出来喷一下,你说平时喷也就算了了,关键相亲的时候也喷,相亲喷也就算了,还当着女方的面喷,当着面喷就算了,还问女生你要不要……

2,某男生,第一次见相亲对象的时候打算跟人家开个玩笑(他们之前有聊过,网上比较熟了)于是偷偷从人家背后走上去,用手去捂妹子的眼睛,妹子瞬间吓了一跳,连忙转身,男生一看捂错人了……

3,某女生,美院生;第一次相亲觉得眼前小哥哥长得不错,非要给人素描,男生坚持了半小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还被她指责说太没耐心了……

4,某女生,当着相亲对象的面接前任的电话,接就算了还聊了半小时;关键是聊着聊着最后还哭出来了(男方口述,内容没听清只知道是前任)

5,某女生,相亲完觉得这男生不错,便主动约他出去玩。没想到男生赴约后发觉是此女生的另一场相亲,于是两男一女大眼瞪小眼……

6,一男一女,相亲约好去爬山;爬到一半女生累了,男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男子气概,主动提出要背她,还自夸说自己力大无穷;女生一上来没走几步两人摔了个狗吃屎……

7,一男生,家人给他介绍一对象;加了微信后,小伙子也热情天天微信上各种撩,撩了两礼拜提出见面,对方表示拒绝,小伙不解,问为什么?对方说,我是女生的妈妈……

8,某女生,和一博士男相亲连续见了 3 次,每次约会地点都是女生的公司,男生一共帮她做了 3 次 PPT;后来又过了一阵子,男生提出约会被她拒绝,她说:我找到男朋友了

9,一男一女相亲,两人走在马路上;突然一老婆婆过来问路,女生很热心,说要送老人家过去,让男生原地等下,结果女生再也没回来……

奇葩的还有很多,有机会再更……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