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散户:跌过春天,有人开始重新求职

眼下,一些年轻人离开职场全职炒股,借此逃离靠打工积累财富的命运。随着年初收益逐渐收紧,有人坚守,亦有人决定适时离开,重回职场。

全职散户的敏锐神经

一天亏一万元。3 月初,温晴进入股市 1 年后,第一次经历了市场严肃的风险教育。

“刚开始,想着积极做 T,低买高卖,靠差价把持仓成本降下来。后来看都不想看了,‘自抱自泣’。”

2020 年 6 月,温晴辞掉工作,全职炒股。她把工作 5 年以来的积蓄按照 1:1.5 的比例分成两份,“1” 用来炒股,“1.5” 用以维持生活。

2021 年 3 月,上证指数从 3700 点左右回落到 3300 点附近,击碎了无数股民的 “发财” 梦。温晴这样的普通散户很难幸免。

温晴入市是在 2020 年 3 月。当时上证指数还徘徊在 2600—2700 点左右,到 2021 年 2 月 22 日,上证指数冲到了 3730 点。赶上这波牛市,温晴初入股市就体验了
财富快速增长的快感,如果说有什么代价,就是她在入市时,就忽略了对风险的认知。

股指稳步上涨地走了一年,到牛年春节前一个月,她持仓的股票已经翻了一番。“涨最多的时候,比上班赚的多得多。” 虽然从没指望靠炒股生活,但持仓
100% 的收益率亮在屏幕上,安逸让她一拖再拖复工计划,不知不觉已在家全职炒股了 9 个月有余。

没想情况急转直下,春节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温晴之前小一年的收益全都 “回吐” 完了。她记不清亏得最多是哪天,只记得当时自己持仓的股票全绿,重仓的
两只干脆跌停。“直接懵了,怎么会这样?然后安慰自己之前涨得太好了,该调整了,一定要拿住。”

起初温晴以为是短暂的调整,因为看好持仓的长期价值,她没有及时减仓,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天依旧跌不停。

在此之前,温晴已经有 9 个月没有工作。加上平时生活开销大,现实的压力,逼着她无法再承受下跌,心态开始失衡。

“亏钱不是最绝望的,最绝望的是没钱补仓,没有办法降低总成本 —— 就好像看着我儿子溺水,但我不能去救,因为下水我也得淹死。” 在破产边缘徘徊的温
晴,清仓了一半股票,另一半 “躺好装死”。

当一个年轻人成为一名全职散户,意味着他们的经济来源全部寄托在炒股收益之上,此时全球各大金融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撩动他们敏锐的神经。

3 月 3 号晚上,美股三大指数全部下跌,身在北京的张恺,每天睡觉前照常浏览美股情况,关机前看到美股下跌,引发了他对 4 号 A 股市场走向的强烈担忧。

他无法按计划安睡了,难眠了一整夜,心里展开了虚拟大盘,盘算着可行的 “逃生” 方案。

张恺是个 “技术派”,奉行重仓一只,短线操作的逻辑。前一天下午收盘前,他全仓买入 “华侨城”,不曾想到了晚上,他就嗅到了风雨将至的气味。

半梦半醒中谋划到第二天早晨,他决定把前一天下午刚刚买入的 “华侨城” 股票全部清仓。从收益上看,张恺不亏。这个决定帮他创造了本金价值 1% 的净收
益。

但张恺觉得遗憾。在他操作清仓后,华侨城的股价又涨了几个百分比。“那天被美股走势和大盘吓到,出早了。” 复盘时,他把这次操作归类为一次失误。

这也算不上 “凡尔赛”。在张恺的经历里,1% 的收益率算是低收益。此前 3 天内,张恺股票收益率 5.5%,赚了三四万。那还是在时常行情不好、上证指数整体
下跌 1.4% 的情况下。不过张恺依旧觉得自己发挥失常:“大盘起伏,心态容易爆炸,因此操作失误得多了。” 没有失误的话,张恺估计:“应该赚 10 个点的。”

成为一名全职散户

张恺进入股市是在 2017 年末。当时他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营销策划,手中运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有了储蓄之后,他第一次开了股票账户,想利用业余时间
理财,在工作之外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补充收入。

初入股市时,张恺性子谨慎。带着真金白银闯入股市前,他在豆瓣上搜索出所有评分 8.5 分以上的投资书籍全部大致看过。之后,还试着用从书里学到的理论分析过几百只股票。更新过好几次交易模型、炒股日记之后,他相信自己有了一定理论和虚拟实践基础,才正式往股市里投钱。

2017 年年末,张恺买了新城控股和鲁西化工两支股票。购入后,这两支股票股价飞涨,张恺记得涨势最猛时,每天账面上会多出来 5000 多元股票市值。
“体验了一天赚五千后,对工作就没什么兴趣了。” 张恺坦言,钱带来的刺激直接、猛烈,让靠劳作创造的收入变得索然无味,这是他决定辞工、全职炒股的原因。

2018 年 1 月,张恺第一次见证 A 股达到顶峰。“盛市” 之下,他一边享受着赚钱的乐趣,一边在朋友圈 “晒” 出自己的交易模型,没有意识到自己持仓市值会随着大势膨胀,也就有随着大势缩水的一天。

很快,市场就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达到顶峰之后,由于贸易危机等原因整个大盘开始震荡向下,张恺眼见着自己的账户,从日赚 5000 元一步步走低,到最后负债十多万。

他没敢清仓手里的股票,迫于生活压力,又找了新媒体广告总监的新工作。这份工作,加班熬夜写稿是常态。张恺对内容质量要求很高,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意味需要数倍的付出和消耗,熬夜工作的时候,他甚至担心过自己会过劳死。坚持了一年多,张恺还清欠款,还攒了 60 万。

2020 年 7 月,张恺辞掉在北京月薪 7 万的工作,拿着工作一年攒的 60 万,回到出租屋内再次开启全职炒股的生活。

像上班时给自己定 KPI 那样,张恺给自己定了理财目标。他要求自己每个月要达到 10% 的收益率,这样一来,全职炒股的收入才能跟辞职前的工资水平持平。另一方面,底线是收益率 3%,如果达不到这个数,每月收入就无法覆盖他的生活成本。
张恺承认,虽然有之前全职炒股的经验,他依然是心态激进型选手。出现亏损,他就忍不住要换票,换来换去,往往亏得更多。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亏过四五万。2 月中旬那几天,看着当月收益率从 7.5% 跌成了 1.5%,焦虑再次席卷而来。

赚快钱的心态

职场与股海上,不同的财富积累过程给了张恺不同观感。职场赚钱多劳多得,而在股市,积累财富在数字的世界里是如此地简单,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赚取数倍于他人的日薪。

察觉自己的金钱观不动声色地转换了,这让张恺害怕,怕的是假如有天股市态势生变,而他不得不回到职场,会不会失去踏实上班的良好心态。
尝过持续、快速积累财富的滋味,是吸引全职散户李天多年来坚持投资的原因。

2019 年,李天离开部队,回家自主择业。他家在江苏做小家电生意,给家里的生意帮忙之余,他开始职业炒股。春节时,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2019 年要赚 50 万。

做决定成为一名全职散户之前,李天有 6 年股龄。6 年时间,他两次眼见着财富出乎意料地膨胀。

2013 年年末,李天从江苏无锡老家考到天津上大学。第一次搭高铁从天津返回江苏,亲眼见识到新闻中宣传的高铁速度和舒适度,他心里想的是:“这肯定是个大市场。”

几乎是出于直觉,2014 年他用妈妈股票账户里的 20 万,全仓买入了南车、北车。2014 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了中国中车,这只股票成了当时市场上有名的蓝筹股。自 2014 年年底到 2015 年 4 月中旬合并完成,股价自 4 元起步,一度涨到了每股近 40 元的价格。

2015 年,李天清仓中国中车,股票账户账面上的金额从 20 万变成了 80 万。

第二次重仓发生在 2016 年春节前后。那年年初,一位卖平安保险的阿姨到李天家里推销保险,听对方 “高谈阔论” 半天后,李天有一种感觉 “平安招的哪儿是员工,是客户呀。”2016 年 2 月和 4 月全仓买了平安保险。

满仓平安之后,李天一直锁仓到 2019 年春节后。持股平安保险三年,他的股票账户从 80 万翻到 240 万。按照 2019 年北京市平均工资计算,一个上班族想要赚 240 万,也要 14 年。

但现在,李天回想起这两次 “快速致富”,只觉得后怕:“当时没有考虑任何风险,只能说运气太好了。”

即使挣了钱,李天也必须承认,人在股市不能没有风险意识。因为外人所看到的造富神话,很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赚了钱的人乐意展现经验,而亏钱的人大都沉默不语,所以,许多没有被时常教育过的年轻人,很容易产生 “炒股就能挣钱” 的错误认知。

成为全职散户的第一年,李天一下子多了很多空闲时间,经常在淘股吧、雪球上看帖子。他在 “淘股吧” 里面遇到了许多自称 “短线大神” 的人分享经验,看着这些人的操作、分享,李天开始心生向往。

那是 2019 年初,春耕行情火爆,李天在股吧看到帖子,也开始 “大神” 学首板、二板、龙头这些战法。刚开始,确实赚到了 50 万,但四五月份行情变差后,李天的收益几乎全部 “回吐”。

亏得多的时候,李天非常焦虑,他形容自己每天的心情就像是心电图一样上蹿下跳。那段时间他看自己欣赏的投资者讲经验,突然生出来一个灵感 —— 炒股就像学武功,一开始可以照书练、学百家,但是想要独当一面,必须得悟出自己的招式。

他开始回想前自己从 20 万变成 240 万的过程,发现都是靠中长线持股挣来。“我是个有点贪婪的稳健派,只有在沉稳状态下才能做出更优决策,适合的投资方式应该是中长线为主,短线为辅。

全职散户的自我修养

不用盯着大盘的时候,哈尔滨人吴琦的生活几乎被 “学习” 填满。

每天一睁眼,吴琦第一件事是听新闻,然后看股市资讯。刷牙、吃饭甚至开车的时候,他都在一款网络电台 APP 上听投资相关的有声书。网络电台 APP 后台,数据告诉他,最近半年内,他听了 419 小时有声书。平均下来,一天听要听两个半小时。

原本,他靠看实体书学习知识。但 2020 年年中体检,他发现因为全职炒股后天天看书,自己 5.2 的视力,两年内变成了 4.9。在吴琦看来,持续学习知识是全职散户必须坚持的修炼,出于对长期学习毁坏视力的担忧,他把看书改成了听书。

在吴绮的理解中,这种学习的动力并非来自好学的品德,而是由对 “投资” 的热爱而生。

至少从吴琦的经验中,那些花在理财修习的时间,最终结出了果实。吴琦时常提起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学会的一个技巧:在生活中寻找投资标的。从书中读到这个理念后,他试着实践,并从中获益。

2020 年春节期间,他在逛超市的时候发现促销人员在推销伊利的低温奶。结合之前看的年报,对乳制品行业的了解,他判断,随着收入提高低温奶市场一定会扩大。“伊利低温奶会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2020 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伊利股价下跌,他趁机加仓。到现在,他的伊利股份持有收益率已接近 100%。

“学习投资可比春晚有意思,看书、看新闻的时候会不断发现自己的认知短板,觉得有意思的就收藏起来,收藏夹里的书好像永远也读不完。”

不过,如果想对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全职散户们需要慎之又慎。说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风险负责。

李天保持着这种身为全职股民的职业素养。他从不跟现实中认识的不懂股票、没有承受能力的人聊股市,熟人找他也不肯长聊。因为 “赚钱了还好,赚不了钱,以后怎么见面都是个问题”。

最近,市场行情不好,很多朋友来问李天怎么办,他一概不说。他发现,有时候即使他给了对的建议,也无法左右对方的盈亏:“刚入市的时候都很谦虚,我买什么他们买什么,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吧,就膨胀了,看不上长线,要去赚快钱,最后全部亏掉。”

“炒股很多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我也不能控制人家对不对。” 李天感慨。

但那些微信群、股吧和论坛里的 “股友” 不一样。他们像同行,拥有同等水平和专业知识,李天常常跟他们交换信息和想法,偶尔互相晒一下收益。之所以能如此交流,是因为一个共识的存在 —— 没有人用预知下一次风险会以怎样的形态出现,他人的经历,仅供参考。

跌过这个春天之后

做全职散户久了,张恺愈发觉得全职炒股与普通工作无异,只是一个积累财富的渠道,和一种人生的尝试和体验。

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散户,乍听起来颇有一种 “拿青春赌明天” 的感觉,并非所有人都能取得身边人的理解。

在收益稳定之前,张恺没敢把辞职、全职在家炒股的事情告诉父母。即使现在,他证明了自己拥有在股市沉浮中创造稳定收入的能力,父母也不能接受张恺全职在家炒股的决定,张恺的一些行事方式,他的父母也很不认同。

以前,张恺喜欢在朋友圈晒收益截图。在职场,工作成绩可以产生职业成就感,全职在家炒股后,收益取而代之,成了张恺主要的成就感来源。然而对生活在海口的张恺父母来说,儿子的行为有失妥当。

在张恺父母朴素的观念中,“家财不外露” 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人均月工资以千元计的海口,张恺发在朋友圈的一日收益,有时比老家一些亲戚朋友一个月的收入还高。

张恺做了妥协。在父母的禁令下,他控制自己不准再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收益。有时候他实在憋不住,想 “爽一下” 的念头冒了出来,就屏蔽了父母,偷偷地发一张截图。

春节后,张恺的收益率跌过一段时间,他虽然焦急,但是也不打算回到职场。

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念头。刚辞职在家炒股时,他想过去挑战大厂的工作,在股市收益之外找维持一份稳定的收入。但他做不到。大厂提供的薪资,远不及他的上一份工作。加上现在有了积蓄,张恺觉得还可以沿着投资这条路继续走,没必要再把自己困在写字楼的一个个办公格子里。

张恺现在觉得,在自己和女友组成的小家里,两人分别尝试着从不同的谋生道路上突围。自己在尝试一条靠投资谋生的道路,女朋友走的是工作谋生的道路。万一他的路走通了,两个人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甚至从职场中解放。万一走不通,问题也不大,大不了再去打工从头开始。

也有人选择离开。

2021 年 3 月初联系上温晴的时候,她正在修改求职简历。“现在觉得这些东西全都是泡沫。” 温晴说。过去全职炒股的 9 个月,她从来没生过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念头,初春时节,这个念头冒了出来。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清北学生挺进教育培训

新老师所讲的第一堂课用于招生的短期班,讲小学数学。十点钟,整期课程开始,首先需要进行一场 15 分钟的 “开学典礼”。新老师按照反复准备过的流程进行自我介绍:教师代号(一个动漫人物)、学历、高考成绩、教学经验…… 说到 “毕业于清华大学”,聊天框接连迸发出一连串 “666”。接着,他按照机构要求,继续突出自己的名校毕业生身份,用剩余时间播放了一些在清华的校园生活照,比如拍电影和跑马拉松。

直播间大约两平米,“电话亭大小”,巨大的补光灯钉在墙上。地面几乎被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立式小空调填满。桌子上摆着电脑、麦克风、键盘、触控板。新老师坐在椅子上,无法自由转身,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保持着端坐,基本没有停止讲话,以免长时间的停顿导致学生人数的流失。

image

在北京,市教委在 3 月对校外教培机构展开联合检查,线下教培尚未全部复课。汇集着学而思、新东方、高思教育的银网中心不再拥挤,不少教培机构的大门上都是一把横锁和一张疫情防控通告。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培行业的衰落,在另一些角落,比如沿着中关村创业公社的下沉广场走入地下两层,就会发现清华和北大毕业的老师使用的网课直播间成簇地盛开着。清北网校、新东方在线等教育培训机构,在毛玻璃或白墙背后开辟出间隔紧凑的格子间,连接主讲老师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

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清北学生都是教培行业青睐的对象,这些选拔制度下的优胜者,拥有学生家长信赖的招牌。浏览招聘信息时就会发现,许多教培机构都为清北学生单独开了一栏,以注明他们区别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比如新东方在线给清北院校毕业生开出每月高于普通 985 高校 1 万元的底薪。

2021 年 3 月 “BOSS 直聘” 所显示的招聘信息中,猿辅导主讲 / 教研老师的待遇是 “35-60K,14 薪”,学而思网校的主讲老师待遇为 “25-50K,15 薪”,乐学教育在线主讲待遇为 “60-90K”;而在此前 2020 年的秋招中,网易有道精品课给主讲老师承诺一年 50 万的底薪,优秀者可以解决北京户口;字节跳动旗下的清北网校则在招聘宣传中写明:“年薪 200 万,上不封顶”。在北大清华的学长学姐中,流传着当教培老师暴富的故事:09 年毕业的本科生投身教培行业,入行即受重用,10 多年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对清北学生的争夺非常激烈。一个北大毕业生向几家招聘主讲老师的教培机构递出了简历,很快就有一家机构联系她面试。她顺利通过了前两轮,第三轮被安排到了下一周,但她和这家机构都没有想到,另一家网校在最后一个工作日直接让她进行了三场面试,“一路开绿灯”,当天晚上就给了 offer,把她 “截胡了”。

她刚入行的时候,领导让她想一句自己的口号,其中必须凸显老师的清北毕业生身份,自我介绍时也需要多提及名校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向往,赢得家长的信任。很多更早入行的清北毕业生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一名来自北大的老师给自己起代称为 “学姐”,口号是 “跟着学姐上北大”,在老师专属的卡通头像后面,她画了一个博雅塔。

image

偶尔,打造个人 IP 需要服化道的配合。一些网课上,老师们为呼应自己的授课风格,会穿相声大褂、穿旗袍、戴墨镜,也有老师会在上课时用软件给自己贴上猫耳朵等装饰。课外,有些老师会集体购买尤克里里,学弹唱,或者画简笔画,录制小视频上传到平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在流量池里,这些很重要,但只是教学的辅助工作。如果想要长期保持高绩效,即高转化率(通过试听报课的学生比率)和高续报率(继续上下一期课程的学生比率),老师们还需要具备一套能够有效提升成绩的做题方法,并且要和整个团队配合出色 —— 一名大班主讲老师可能配备十几个辅导老师,跟进完课率、续费率、扩科率、退费率和作业提交率,一节课程需要教研、运营、技术、产品等部门的环环推进。

选择题

无论排在什么位置,教培总在大部分清北毕业生的可选清单里。

在北大毕业生梁雨晴的规划里,读研是第一选项。她想有机会就一直读下去,但现实却不断地将她推向别处。2018 年秋,保研考试前一天,她坐在咖啡厅复习,突然发现学院推出的准考名单中没有她。面对着复习资料,梁雨晴陷入茫然,明天的考试突然消失了,过去的努力失去了重量。几个月前,她曾以为自己看到了预示保研成功的好兆头,那时她在日本京都独自旅行,去了很多寺庙许愿,本子的正面集满了御朱印,求签的结果都是 “大吉”—— 现在也没用了。

接着她开始准备考研。但连续两年,她都失败了。第一次,总分不够高。第二次,一门专业课比分数线低了 1 分。复习期间,梁雨晴搬进距离学校约三站地铁处一间两室一厅的房子,和四个人一起合租,每个月用自己省下来的钱支付 1000 多元房租 —— 父母不支持她考研,希望她赶快回家,“早点结婚生孩子”。夜里,她经常失眠,白天也总是打不起精神。

梁雨晴重新回到选择的原点:还要不要读研?第二次考研出分那天,梁雨晴躲着人流眼泪,哭了一天,晚上依旧失眠。她想,还有机会三战吗?可能要先攒一点钱了。她开始重新找工作了。她想试试自己更感兴趣的游戏行业,可惜没有作品集,所有投递出的简历没有回音。

最终教培行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2018 年秋季校招,她曾面试过一次线上教育,但听说要封闭集训,就拒绝了。但这一次,经过一场聊天一样的面试,一家她曾实习过的线下教培机构又很快录用了她。直到年中,没有其他选择时,梁雨晴决定入职,她觉得自己至少在做语文老师,和中文系所学的东西有些关联。

image

一些清北的学生保研失败后,会把这当成一个保底的选择。教培机构在录用主讲老师时,会给他们进行薪资评级,按照规则,来应聘的主讲老师需要先在一家酒店参加网校的五天集中培训,之后轮流试讲。培训过程中,一名北大的同学发现,同期的 100 多名学员中,只有 20 名左右本科生,普通硕士学历并不一定带来明显优势,有一些 985 院校的硕士,保底年薪比他低二三十万。他猜想,“除了学校加成,授课表现也起了一定作用”。

选择成为一名教培老师的理由多种多样。有人在里面发现了暴富的机会,还有人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因学术道路过于拥挤,一名北大博士也转身加入教培行业。那家教培机构在 2018 年同期录用了四个博士,还有一个是剑桥毕业的。

读博不久,这位博士参加过一场新导师见面会,人均 “清北本科、哈普耶麻博士”,平均年龄 33 岁。那时,他便决定放弃在学术研究中挣扎。临近毕业,他进行了一场海投,在教育、医疗、文化、咨询等 8 个行业中拿到 14 个 offer。考虑一圈,他发现自己学术做得太久,不适合再进大厂,也很难和商科背景的同事在金融咨询领域竞争,而教育行业起薪不低、前景广阔,他的研究能力也在其中有优势。

北大博士起初做线上主讲老师,对信息的搜索与分析让他很快成为了业内名师。现在,他进入了管理岗,生活更为紧凑,在晚上 10 点左右,他和我聊完,马上又要赶回家去进行一个小时的视频指导。 说到读书给他留下了什么,他说,自己的专业和现在的工作 “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但曾经,他要在一个培养盒里种 9 到 16 棵苗,等它们长出 4 到 8 片叶子,从中剪一片提取 DNA,他每天的研究任务是提取 6 箱,每箱中有 24 个培养盒,如此重复研磨 2000 片叶子,只是为了提取一个 DNA,而且可能很多天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我的抗压性比较强。” 他说。

训练

第一次做教培老师时,白浩感到高中所学重新有了用武之地。机构要求白浩准备一场三小时串讲政治书知识点的课程,他只用了两个小时做 PPT—— 课本结构是不用再复习的,“都太熟了”,甚至课本都在高考结束之后被丢弃了,只留下舍不得扔、快被翻烂的笔记本。

白浩是北大的学生。他所在的公司直接和各地中学对接,输送清北学生到中学给高中生培训,当地中学会挑选出应届最有希望考上清北的一批学生来上课,在几个小时内听取知识点串讲和做题技巧。不讲课时,他的工作是每天早上 9 点来到工位,做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一道接一道。这对高考数学满分的白浩不是难事,他需要在 10 分钟以内判断一道题的质量,包括原创性和难易程度,“如果做不出来,一般就是太难了”。

上个月,白浩在重复性的工作里感到崩溃。并非仅仅因为枯燥,更大的原因是编写教材没有绝对的标准,和他刚开始做教培老师的感觉不一样了。那时候,他觉得自己回到一个 “安全、亲切、熟悉” 的领域,还有 “一种宿命感”。

白浩一共参加了两次高考。2016 年,志愿填报出了问题,他和一所理想的 985 大学失之交臂,决定去衡水中学复读。去学校报到的第一天,登记的老师一听他的高考分数,激动地站起来握住他的手,说他 “有志向”。在衡中,每个人都要在储物柜上写明自己的志愿大学,白浩的成绩在班里是最高的,他必须填上 “清华北大”。班主任任命他为班长,并且告诉他,以前的班长都考上了清北,白浩也觉得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相信他,自此,生活的主题定下了。

所有人都在跑。每天中午,12 点 20 分至 12 点 45 分是午餐时间,但班里没有人会在 12 点 20 分出门吃饭。白浩的出发时间是 12 点 42 分,三分钟,他可以从教学楼穿过食堂回到宿舍,路上吃完午餐。午休时间有严格的规定,但白浩没有午休习惯,只是躺在床上等待着他每天最喜欢的时刻 —— 在起床时间来临的那一秒冲下床,向教室奔跑,路上经常有人和他比赛,但他总要争得第一,率先坐进教室,暗暗告诉自己,“我很努力”、“我很棒”。

在下了晚自习跑回宿舍的路上,白浩曾听到有人连续大喊:“我要上清华!” 声源是一个正在奔跑的男生。白浩对回荡在夜晚里的声音印象深刻,因为那个男生后来真的考上了清华。如果不是在衡中看到这一幕,白浩可能会不屑,但在那个环境,“如果有一点点追求,你不努力,你会恐惧”。

image

给高中生上课时,常有学生在课间向白浩吐苦水,认为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很压抑。为了开导他们,白浩也会讲一些自己在考上清北前所忍受的生活,比如密集的测试、当天就会公布的成绩与排名,比如大家伙快一个月没有时间洗澡时,教室里难忘的味道。

白浩记得,在九月,刚开始复读不久,一些同学受不住高压环境,就离开了,另一些正在离开的边缘。在寝室里,白浩看到过一个男生盯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发了很久的呆。最痛苦的是在每月半天假期结束回学校的路上,白浩告别父母,坐上公交车,穿越一片荒草地。一次,他听着《小幸运》,看见前面有一个穿着衡中校服的陌生女孩在流眼泪,他过去把耳机借给她一只,两个人没说话,抱头哭了一会儿,下了车后彼此也没再见过。

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但分数的变化慢慢浮现着。一年的时间,白浩从全校 400 名考到了全校 50 名,距离考上清北越来越近了。2017 年 3 月份时,白浩得知中国在世界杯预选赛以 1-0 战胜了韩国,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并确信:中国足球都可以,我一定也行!

image

有人在高考结束后把做过的卷子都摞在一起拍照,发现超过了自己的身高。但白浩在考完之后扔掉了所有课本,因为 “留着不吉利”。高考结束当天,他回到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往床上一躺,眼泪就斜着流出来。最后,他被北大的小语种专业录取。

他们一路上靠做题通关,就连应聘教培这份工作也是如此。

另一个北大的应届生被录用时,教培机构告诉他,如果能在毕业前考取教师资格证,他可以得到几万元奖金。于是他在北大教学楼的天台待了五天,背下三本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复习资料,一次把三门考试全部通过了。

和白浩一样,还是在一所县城读高中时,他就培养了这样的技能。他至今还记得学校里一些难以理解的规定:转弯必须沿瓷砖拐直角,中午吃饭必须排两队去食堂,坐固定的座位。

那年,他读书的中学只有他一个人考上了清北,老师让他在校门前拍一张照片,以便学校放进楼门口的宣传栏。这条消息在县城邻里迅速传开了,有亲戚告诉他:你读中文系,毕了业就是笔杆子,到各种单位都是吃香的,还可以给县长写稿。父母操办了谢师宴,他在饭桌上激动得落泪,一个多年不见的小学老师走过来和他说:“中文系,出干部的地方!”

循环

白浩给高中生讲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问他:大学是什么样子的?他回答:Freedom,但是也辛苦。学生们只相信前半句,不相信后半句,他们觉得高中比大学辛苦。

白浩的上课地点主要在一些县城中学内,每次在台下,人数都在二十个以内,最夸张的一次,台下只有两个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县城另一所学校送来的第一名。白浩感觉,在这里,学生们觉得 “清北离自己太远了”。而他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高中生活贴近他们的现实。比如,当有学生问他:老师你会早恋吗?他就回答:会啊,但是要小心一点,不然会被学校算作 “非触”(非正常接触)。

对白浩来说,自己的学生本就是当地选出来最有可能考上清北的孩子,他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考上清北。他感觉自己每次上讲台,下面的学生都会 “两眼放光”,就像他在高中时那样,不过当他讲出本以为人尽皆知的做题技巧时,有些地方的孩子却从来没听说过,上课其实是 “打一个资源差”。

image

在去各地的县城中学做兼职讲师的时候,白浩经常上完一堂课就要赶回北京的学校。他在课上尽力和学生描绘清北生活的自由,保护学生们 “宝贵的憧憬”,但在下了课之后又要独自面对学校的压力。

飞机起落一次,白浩就完成一次身份转变的仪式。不过不是所有场合白浩都愿意讲清北生活的美好,衡中曾经邀请他去劝说学弟学妹走提前批录取,他没有同意,因为 “太痛了”,他无法回避一个不合适的专业给他的伤害。 有时候,白浩会回想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如果重新报志愿,白浩可能会选择同样录取他的复旦大学经济系,而不是去读小语种,可惜在当时,他感到 “北大是没办法拒绝的”。

image

北大毕业的教培老师周敏也放弃了很多。她感觉自己给小学生讲课就像一场演出,虽然和自己向往的话剧舞台还是有很大差距。

上北大之后,周敏加入了话剧社,上舞台,灯光起,从小的表演梦想找到了现实中的栖身地。大二,周敏考了艺术学双学位,被录取后才告诉父母,自此,她和父母开始了无数次的争吵。临到毕业,周敏下定决心,要去美国学表演。入学考试在纽约,通过率只有 0.8%,周敏飞出国参加了两次,终于拿到了五个 offer。可是疫情出现了。学校允许她推迟一年入学,父母却说什么都不让她去了。

开始做网校主讲老师之后,周敏把未来可能实现的高收入当作了自己不能实现梦想的安慰,她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去学表演。

她享受和学生们互动,虽然网课不能让她和孩子们有太多的接触。孩子们很喜欢她,给她做表情包,像粉丝一样写留言,这是工作给周敏的另一点安慰。

但周敏发现,为了有教好小孩的机会,老师需要配合市场,而市场上 “劣币驱逐良币”,就算无奈,也需要想各种办法引流,比如用自己的名校身份给孩子们 “画饼”。周敏还困在 “卖母校” 的不适感中,她可以接受打个人品牌,但消费清北让她感觉很 “羞耻”。

她听同行讲,为了让家长相信孩子的无限潜力,给孩子塑造梦想,一名哈佛研究生需要在直播时讲出小时候考试不及格的故事,周敏觉得 “避重就轻了”。她明确记得,自己小时候 “放弃很多人在青春文学里面有共鸣的事情”,努力,也有追求,不是玩上清北的。

在她的班里,很多小孩的学习习惯不够好,家长也不够关心,她在自己的课上不断给孩子们强调 “想收获必须努力”,希望自己的学生以后会变得跟她一样。但周敏不觉得鼓励是最有效的,货真价实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

成为一名教培老师后,梁雨晴在教课的时候,最希望的是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只是这在应试培训中很难有机会落实。一位拥有两万多名学生的线上主讲老师也说,自己最理想的教师工作是 “传道授业解惑”,可惜 “传道” 几乎不能在教育培训中实现。

image

尽管如此,梁雨晴还是在抓住一切机会,比如在讲 “的卢” 的时候,她会花五分钟给学生们讲《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备坐骑的故事,下课之后,她也很开心地听到有孩子告诉家长,自己非常喜欢老师补充的课外知识。

有一个插班过来的女孩儿曾经问她:“哲学家靠什么吃饭呢?” 梁雨晴听说女孩有意在未来学哲学,赶紧趁着这个问题,花几分钟讲了大学的专业架构。

在她的课上,有一名全职妈妈每节课都来听课,每位老师讲课的风格她了熟于心,还会帮梁雨晴分析她讲课的问题。这位家长是线下教育坚定的支持者,她说自己看过的网课让她确信,在线上,老师讲知识的效率会降低,魅力也会被消解。不过也不是所有家长都如此上心,她也在公司看到过,一名父亲,因为接了一个生意不顺的电话,进而嫌孩子在课后检查作业太慢,就踹了孩子一脚。

有很多让梁雨晴难忘的学生,其中有一个不爱说话的女孩,在梁雨晴的不断沟通之中和她亲近了起来,经常等她一起坐车。在梁雨晴给她上最后几节课时,她问梁雨晴用不用单词本,梁雨晴笑着说自己有很多本子都在吃灰。最后一节课,女孩问她可不可以拥抱一下,梁雨晴才反应过来,她当时可能是想送礼物给自己的。

成为一名教培老师,他们又回到了这个循环的系统。一个北大毕业的老师从 2018 年开始做教培,一入职就承担了核心的教学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整个学科组只有他一名老师。毕业那年,他觉得已经读了很多年书,还是回答不了自己 “喜欢干什么、擅长干什么”,于是把做教培老师当作了一次 “社会实践”。

几年时间,学生的反馈让他确信,他喜欢做老师,也擅长做老师,不过教培老师大概不会是他的终身职业。

一次,他在读学生给他的留言时,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其中有一条是:老师,谢谢你,我对这门科目有了兴趣。另一条是:老师,我觉得北大确实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

他觉得,读到这些话的时候,那个光环赋予他的东西,他也终于还回去了一点。

撰文丨杨布布 编辑丨金赫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来源:腾讯新闻

川菜的精髓是什么?

作者 / 贝斯诺格林
看来下其它答案,各都提到一些方面,绝不能算错,但始终不是很完善。这个问题,其实在熊四智老师的《举箸醉杯思吾蜀》一书中找得到答案,他用了五个字概括了川菜精神,叫做:和、廉、变、通、美。

【请出一个“高级吃货”镇楼】
写完答案的补充:本来这个答案应该是对比着其它几个菜系来阐述的,但是手边缺资料,所以又把这个答案写成了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啦。

“和”,意为性味之调和。性味则包含了四气五味,四气是食物原材料本身所带的寒、凉、温、热属性,五味则是指辛、甘、酸、苦、咸。

“和”的概念其实是个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黄帝内经》里对这个概念有非常多的阐述。在《素问》中,有提出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理论,也有关于味觉和人体器官运行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比如“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在《灵枢》中,也有“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等“医食同源”的理论。

“味”之于四川,则是天时地利。《水经注》里就提到“巴乡清郡出名酒”,《后汉书》也说巴蜀“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吕氏春秋》里还提到了四川一味重要调味材料:“和之美者,有阳朴之姜。”四川菜擅长调味,也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有着莫大关系。

川菜的性味调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动物、植物原料的调配而成的荤素之和,二是对主料、辅料、调料三者的气味之和,三是通过季节四时人体对食物的不同要求的时令之和。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现在广泛认为辣椒在四川流行且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气候:四川盆地内空气湿度大,多云,且阴冷。辣椒则能够使人发汗,驱赶体内寒气,有治冻疮、缓解风湿痛之功效。2012 年 BBC 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成都篇》中,名厨谭荣辉也曾提到此事——这其实就是一个医食同源的例证。

顺便扯两句川菜筵席中的调和:配菜原则中,有“以酒为纲”的说法,头菜之后必跟一道烤炸类菜品,就有佐酒开胃的目的。甜菜和座汤放于最后,也是出于醒酒,调和胃之压力。荤菜之中首选鸭子和鱼,除了营养价值方面的考虑,也兼顾鸭子的“寒”、鱼的“平”与酒的“温”性味搭配。素菜方面,有优选笋和菌的习惯,也缘起于二者的食疗价值。川菜筵席从时令角度来说,春夏偏重于清淡,秋冬则更适宜浓厚,当然时蔬的选择,那是毫无疑问的了。

再说五味调和。川菜本身以百菜百味出名,味型多而复杂,中国菜系中别无分号。调味成果本身,那必须要说的是川菜独一家的的“怪味”。怪味的特点就是集众味一体,而又各自平衡。而调出怪味也是非常讲究:一般先用一空碗,先以醋溶白糖,再加盐和酱油,使其融合均衡,再下红油辣椒和花椒粉。这几样基本味平衡之后,再依据菜品需要,决定是否加芝麻酱和香油。如果是做凉拌菜,还有葱姜蒜之味。无论调味顺序还是用量,都有严格要求,否则最后调出来的,可能不是“怪味”,而是真的“怪”味了。而对味的认识,除了大家广泛知道的二十四种复合味型之外,我还很喜欢兰桂均先生(成都目前唯一的黑珍珠三星餐厅玉芝兰的掌门人)对调味的非常美妙的认知:他认为味分为三种,一种为自然之味,即食材本身所拥有的味道,如百合之甜、辣椒之辣、一种为自然 – 调和之味,比如火腿,需要在人为加入调味剂之后(抹盐),再依靠自然的力量创造的风味(风干发酵),再就是调和之味,意指各种高效调味剂创造的味道,如单一味的醋、盐、以及具有复合味的豆瓣酱、泡红辣椒等等。基于这一层理论再去理解“五味调和”这件事,你可能会在不同的排列组合里又找到一些新的乐趣。

不过个人认为,要谈川菜长于调和,仅仅只谈“五味”,应该算是最浮于表面的东西。

廉是指川菜中的用料惜物廉俭。主要表现在爱惜物料,一物多用,综合利用,寻新求用等诸多方面。直白地说,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四川的地理特点、人口数量、观念习俗等是分不开的。四川历来就是中国的人口大省,虽然说物产丰富,但摊到人均,生活物资还是需要合理计划才行。这种特质,早在东晋的《华阳国志》中就有所记载,说巴人“俗素朴,无造次辩丽之气”。

所以你在川菜能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一物多用:家养禽畜,几乎全身都可以入菜。毛肚、黄喉,成了火锅必点,钵钵鸡中,冠爪翅肠,均有口感滋味。最典型的可能要算豆制品,在川菜中以种类繁多的形态出现,比如老豆腐、冻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筋、豆花、豆豉、豆酱、豆浆等等。

综合利用:不同材料的组合。比如著名的回锅肉,蒜苗回锅为基础,衍生出了莲白回锅、青椒回锅、锅盔回锅,不同的配菜口感,各有其拥趸。四川的面,浇头千变万化,肉块,肥肠、鸡杂、豆花、甚至脑花……说到底,像是在调酒,不同的味道,搭配一个基底——当然基底也能变化,粉条、米线,米粉等等。这些都是综合利用的体现:通过不同搭配组合,寻找到一个大众喜爱的最优解。

废物利用:锅巴肉片、豆渣猪头属于典型的废物利用(锅巴、豆渣)而创造出的菜品。另外有一道荷包鱼肚,连瓜皮也能入馔(尽管可能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成都名小吃夫妻肺片,原本写作“废”片,意指从牛头皮、牛杂碎这种屠宰后丢弃的边角料。 其实豆瓣酱可能也搭一些边,传说豆瓣酱是因为舍不得丢弃发霉的蚕豆酱,才加入了辣椒压制霉味,阴差阳错被“创造”出来。当然,这只是故事,不一定能当真。

寻新求用,则是不断的有新的食材被选择或被创造。近一点的,如峨眉山雪魔芋,可以算作川人寻新食材的成果,另外有一种食材,叫做鸡蛋干,也是四川人的创造发明,出现至今也不过二十来年,在现今的四川菜系中,常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味型上,也开始有一些新的发展。蔡明雄的《四川花椒》一书中就提到了近年来川菜中摸索出的藤椒味型。再加上越来越风靡于市场的泡椒味型,二者均不虽然不归属于传统的二十四味型,但无疑也是川菜中寻新的特质的一个佐证。

我不太清楚其它菜系中,是否也有类似对于食材的物尽其用,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廉”字在川菜的文化中的确是不可忽略的特点之一。

引【四川地区的筵席文化是怎样的?】这个答案下的一句话:“川菜提炼的是四川历史上多次大移民(一般认为是七次)的烹调技法和风味的融合。”

而具体有哪七次呢:

第一次:秦朝灭巴、蜀,建造成都城,并移民超过万户人家进入四川。

第二次: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政局动荡,人口避难而南迁入川,以陕、甘地区人数最多。

第三次:北宋初年,辽国崛起,情况和第二次类似,又有大批居民因为逃难而入川;

第四次:元末明初,入川移民则以湖北麻城区域的人为主。

第五次: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四川人口急剧减少,从而有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抗战时期,重庆为陪都时,全国人民随战争局势变化入川。

第七次:三峡大坝兴建,迁走的居民中,有一部分落户四川。

北至陕甘、东到两湖、两广,都向四川输出了自有的烹饪文化。如今四川民间所公认的豆瓣酱起源(野史)中,上文中所提到的发霉的蚕豆酱,就是客家人创造于来四川的路上——连“川菜的灵魂”豆瓣酱也是客家人创造的。还有四川著名的田席(坝坝宴 / 九大碗),也源自于客家人的传统。这些稍微近一些的饮食文化历史,至少还有迹可循。但更多的饮食传统习俗可能早就已经和四川本地原有的特色进行了深度交流融合,才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丰富多样、且动态变化的川菜体系。

外来移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商业贸易所带来的变化。 再具体一点,那就是川菜中的小河帮——2007 年才正式确立概念的“盐帮菜”。自贡盐帮菜基本是伴随盐业历史而发展,下面引用的这段话,可供参考。

清中叶时的自贡盐场,火旺水丰的井盐业,不仅吸引了来自晋、陕、粤、赣、黔、鄂、湘等省的投资者、经营者来这里开设井灶钱庄票号,而且吸引周边及贵州、云南的劳动者来这里作直接或间接的劳工。当时常年聚集在盐都的盐商与盐工即达 20 万人左右,按不同的社会分工被称为各种行帮。盐商有井帮、灶帮、笕帮、银钱帮、竹木油麻帮;盐工有山匠帮、锉井帮、辊子帮、烧盐帮、屠宰帮、车水帮、橹船帮等等。百里盐场,市井繁华,酒肆林立,会馆密布。不同层面的饮食消费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交融,使自贡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盐帮菜系。
随着获取成本降低,盐也对川菜口味产生了重大影响(左思的《蜀都赋》和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都提到了川人喜食饴蜜(甜味)这个点,而如今显而易见川菜的基础味道还是咸味)。当然除了盐帮菜之外,盐业贸易还在重庆码头催生出另一个标志性的巴蜀美食——火锅。起源故事很容易查到,但一般火锅还是被认为独立在川菜体系之外的,所以这里也不再赘述。

所以,相比于调味的“断档”,“变”才是贯穿整个川菜历史的主旋律,且和接下来“通”密不可分。

通,可以理解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有人形容四川盆地也就像个火锅,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去芜存菁,兼容并包,最后煮出来的成品,虽然可能带着原生痕迹,但已经被添加了浓郁的四川特色。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通”的概念,非常贴切。川菜中通的表征,一在食材调料,一在烹饪技法。

四川的农业条件极佳,从汉朝至清朝,陆续引进了不少外来物种,胡瓜、胡荽、胡桃、胡椒、胡豆、菠菜、南瓜、胡萝卜、番茄、番椒(辣椒)、土豆、番薯、玉米、花生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川菜的烹饪用料。此外,四川的制醋技艺、制酒技艺,也都与陕、晋商人引入的技术几乎都有直接联系,制糖技艺也在是在印度糖霜制法基础上继续进行完善。

根据《川菜发展史的断裂及其背景》这篇文章的梳理,一般可以认为现代川菜诞生于 1861 年以后,以正兴园包席馆的创立和发展为标志。经过了 40 余年的酝酿期(也包括当时清政府“避籍”政策产生的外部影响),在直到民国时期才成熟定型,进入繁荣期。恰好辣椒也是在这段酝酿期内,成为广泛应用于川菜中的重要香料。看看今日川菜的二十四味型中辣椒所占的比重,不难推导出辣椒与现代川菜所拥有的紧密关系。

烹饪技法的通,则是对其它菜系菜品的纳入和本土化。知名的如宫保鸡丁,脱胎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樟茶鸭子,根源则是黄敬临在宫廷时期的制作的漳茶鸭子(漳州嫩茶熏制),蒜泥白肉,出身满族人传统祭祀之后吃的“跳神肉”,做法在《醒园录》中被收录,而后逐渐进化成为现在的版本。芙蓉鸡片,典型的鲁菜系菜品,苕菜狮子头,说它是淮扬菜,其实也能说得过去,无非是多了一点点本地化调整而已。另外,二十四味型中的香糟、麻酱味型,也很可能和其它菜系有过交流融合。

荣乐园创始人蓝光鉴先生所坚持的“所谓川味正宗者,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南北之秀,而自成格局也”、“集南北烹调高手做的地方名菜,融于四川味,以川人喜吃的味道突出之”,点出了川菜兼容并包,集众家之所长的特点。而我个人认为“通”的精神在川菜上的体现,辣椒当首屈一指,它像是一个主动地,求变的过程。菜和味型的融合,则更像是属于被动地,应对“变”的发展结果。当然。二者也并非完全独立,互相之间还是有影响的。

美的精神是指食物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川菜对美的追求,不外乎在于食物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

自然之美,可以理解为崇尚食物与自然的关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取食物之新鲜,自然而然。进食方式上,也颇为家常,并没有繁杂的礼仪要求,自在随意。

和谐之美,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第一个“和”的特质,不过川菜筵席中还有一些进步。筵席有一个“冷盘、热菜、饭菜”三段式的节奏感,致力于给食客一个张弛有度的体验。另外还有一个配菜口诀:

口味,有咸、甜、酸、麻、辣;
质地,有酥、脆、软、【火巴】(pa,形容软烂)、嫩;
形状,有丝、条、丁、片、整;
色彩,有红、黄、青、白、绿;
烹法,有烧、烩、蒸、炸、烤;
原料,有鸡、鸭、鱼、菜、肉。
仔细想想,这其实超越了调和性味的范畴,已经是从调和视觉、味觉甚至听觉等等不同的身体感受,尽量使其丰满,平衡,有要为食客呈现出具有艺术作品的意愿了。

创造之美,那就是寓情景于菜,比如各种追求美好寓意的注重雕工和造型的工艺菜:推纱望月、凤凰展翅、熊猫戏竹等等。这种菜常常作为彩盘出现在川菜筵席中,但随着近年来的大众审美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减少,已经逐渐消失在餐桌上了。也不必多提。

如果说还有食物之外的美,那就是对好的食器和就餐环境的不断追求。这也是在今天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趋势,甚至有点喧宾夺主。吃饭开始着重于吃环境、吃概念,而由食物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似乎变得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就个人在成都吃过的这些餐厅而言,口味、环境、服务三者都能同时做到顶尖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不过私心揣测这应该是所有菜系都在发生的情况,也非仅有川菜中才出现。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特别是目前以菜品数量丰富和风格各异而知名的川菜体系来说,重要性相对弱些,另外,每个菜系都有对美的追求,强调川菜之美在本问题下意义不大,也不展开聊了。

结论:如果非要在这五个关键字之中挑出“精髓”、“核心”,我认为“变、通”才是最恰当的答案。

PS/ 欢迎各位成都的朋友约饭:)

参考书目

《举箸醉杯思吾蜀》熊四智

《川菜烹饪事典》李新

《食悟—千滋百味话川菜》向东

《川菜筵席大全》侯汉初

《四川花椒》蔡明雄

《【搬运】川菜发展史的断裂及其背景(节选) | 吃货研究所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有哪些动画用了古典音乐做 BGM?

作者 / 塔塔君Minkun
实在太多了,很难全部列举,题主可以搜索下“日本动画”+“古典乐”这个关键词。而《EVA》也挺出名了,再说几个也很出名的、我印象也很深的例子吧,以戏外音乐——就是非故事情节所需的音乐为主。

不过光是列菜名不好玩,所以加点私货。

不懂古典乐,水个答案,里面有错的敬请纠正,谢谢指教。

1、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的《GymnopéDie No. 1》(裸舞曲第一号)

ジムノペディ 第 1 番 – 神前暁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凉宫春日的消失》中这首曲子用了许多次。

在冬夜的放学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在脸颊上推移着灯光,这也是该曲子用的最令我心水的地方:像是无聊日常下涌动的暗流。

Gymnopédie No. 1 – Erik Satie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除了《凉宫春日的消失》,很多动画都有用过这首曲子,比如新海诚的短片《遥远的世界》、短篇集动画电影《迷宫物语》。

2、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G 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無伴奏チェロ組曲 第一番 – instrumental – 田中公平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看过《冰菓》的应该都对这首配乐的使用印象深刻,好像是原作米泽穗信指定的。

本作和《凉宫春日的消失》都是武本康弘监督。

这个版本是做了大胆的改编的,争议也很大……至少我一位没看过片子的朋友听了觉得,田中公平这版这可能是他听过最难听的 G 大调。

放个原版: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I. Prelude – Johann Sebastian Bach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 死与新生》也有用过这首曲子。

3、弗里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 Chopin)《Frédéric Chopin: 12 Etudes, Op.10 – No. 3. in E “Tristesse”》(肖邦离别曲)

Genius Party BABY BLUE::别れの曲 – V.A.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离不开音乐的动画导演渡边信一郎,在动画短片集电影《天才嘉年华》的《BABY BLUE》里使用过该曲子。

浩瀚无垠天空下的少年少女,似乎世界只剩下你与我。没有过去与未来,没有外部空间,只有现时此处两个孤独之人的心灵交流。被一首肖邦的离别曲捎走一段遗憾青春,唯一不遗憾的是临走前被烟花见证的默契,这俨然是渡边版的《烟花》。
——节选自我的拙文——

塔塔君 Minkun:十年余音,天才未眠——纪念《天才嘉年华》十周年&首次蓝光

除此之外《钢之炼金术师》(03 版)的 51 话也用过。

4、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etique II.》(悲怆奏鸣曲)

Sonata fur Klavier Nr.8-Pathetique Adagio cantabile – 川井憲次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用于《机动警察 废弃物 13 号》的高潮。

本作将战后美国与日本两国的矛盾的具象化成怪物——怪物在《机动警察》TV 单元剧中本是虚无缥缈的“都市传说”,在本片中几乎明说这个“都市传说”的源头来自权力机构,并穿透在电子荧幕组成的网络,最终整个社会如此氛围酿成的悲剧浓缩于故事的个体中。

最终决战在某个运动场里,电子荧屏映射出怪物——因为机动警察系列有平成《加美拉》的编剧伊藤和典,所以这个高潮我觉得很有可能致敬的是《加美拉 大怪兽空中决战》。

加美拉 大怪兽空中决战
《悲怆奏鸣曲》还在《交响情人梦》、《腹黑妹妹控兄记》里出现过,不过答主没看,查资料查到的。

5、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的《Bolero》(波莱罗舞曲)

ボレロ(’99 春 東映アニメフェア使用バージョン) – 有澤孝紀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不知道算不算古典乐,但也确实是 Classical music 是吧。

代表作就是《数码宝贝 滚球兽的诞生》、《数码宝贝 我们的战争游戏》。

除此之外《数码宝贝》TV 第一部细田守演出回、《银河英雄传说》也使有用过,但是个人最喜欢还是《滚球兽的诞生》里那种全片都塞满这首曲子的大胆用法。

夜幕之下,战后日本最典型的封闭地带——团地中,除了天空中飘过的赛博空间,一切都如常。

之前在别的答案也提到过,《数码宝贝》尤其是细田守的两部剧场版其实是很有 J-Horror(日式恐怖片)的思维的,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下,未知的概念潜入了我们的世界,一切熟悉的都变陌生。《波莱罗舞曲》是一首被人认为是疯子做的曲子,用在这个团地的场景里其实很让人产生间离感。

让整部《滚球兽的诞生》——这部作为数码宝贝系列企划最初始的作品——充满《波莱罗舞曲》,恐怕是当时还全力释放自己疯狂的一面的细田守的最天才点子。

接下来的《我们的战争游戏》同样也以《波莱罗舞曲》开场,且更加惊悚,团地里的楼房灯光伴随乐曲舞动。

Bolero – Maurice Ravel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所以看了这么多插入 Classical music 的动画中,个人最心水还是《数码宝贝》这两部,《我们的战争游戏》目前也是我的细田守最佳,当然,是目前,我还没看《未来的未来》。

因为除了《EVA》外,这两个片子对古典乐的用法都很接近库布里克对古典乐的使用。库布里克使用古典乐最经典的莫过于《2001 太空漫游》里的《蓝色多瑙河》。

Blue Danube [Excerpt](《2001 太空漫游》电影最热配乐)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实际上就是用不协调来制造反差,这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大胆前卫的,以至于让音乐在反差之中让影片延伸出更多意义,让观众通往更加广阔的思考甬道。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爱随意评价他人?

01.让人不爽的评价式聊天

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么一种人,跟他们说话你会很不舒服,甚至很有压力,因为,他们说的话里总是飞出来很多评判,夹杂着很多个人的观点,而他似乎意识不到这仅仅是他个人的观点,而把这种观点当成了真理一样,强行灌输给你,所以,你会觉得特别难受,感觉意志被强奸了一样,而你又感觉似乎没法跟他辩论,因为对方坚信世界就是那样的。你说也说不清。

跟这样的人相处,你的感受是好压抑,好孤独。

因为对方好像看上去整天在滔滔不绝,但是他的心理实际是处在一种封闭状态的。这种封闭就是,世界就是我说的这个样子,所以你应该也要符合这个样子,如果你不符合这个样子的话,他会极力来证明你是错的,你要改。

是的,他们会表现得他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在群体中,或在关系中,这种人他一直在输出自己的评判,并把这个当成了现实,让其他人都感到相当的难受,甚至感到被冒犯。

心想,你是哪根葱啊,轮得到你来指手画脚?轮得到你说三道四?

那么评价式聊天为什么让人这么厌恶?评价式聊天的人到底在聊些什么?

你在日常跟人的关系中,有没有也夹杂着过度的评判和价值观输出,以至于让别人都不舒服,而自己却不知道呢?

02.评价式聊天让人不爽的原因

a.搞不清自己在关系中位置

评价式的聊天,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是因为使用评价式聊天的人,没有搞清楚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

比如到底谁好谁不好的评判权力,谁有资格使用呢?

当你在人际关系中使用“评判”这个功能的时候,意味着其实你没把自己和大家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对方高的位置上,或者是上帝的位置上,因为只有默认自己比对方高,才有资格去评判别人。

而这实际上是对别人无形地贬低。

可是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你真的比在座各位的位置要高吗?你是他们的长辈还是你是他们默认推选的领袖?

很多使用评价式聊天的人他其实根本不管自己的实际位置,他默认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上帝全知全能的位置上,所以这就会让人很不爽。

谁会喜欢被人放在低位置上呢。

这属于在关系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位置。所以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不恰当的话。

b.意识不到观点不等于现实,而人与人之间在观点上充满差异

使用评价式聊天的人,他们内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自我分化不足,就是不清楚哪些是自己,哪些是别人,而别人跟自己是不一样的。

他会把自己持有的观点当成这个世界的现实,认为大家在共享一个现实,实际上那只是他自己的观点,而别人是跟他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坚信人要勤奋努力上进,这只是一个自己的观点,并不代表人一定要这样,有些人就不相信这样的观点,他们可能秉持的是及时享乐,或者说无所谓上进不上进。

那么一个停在评价式聊天水平的人,可能就会看不惯那些跟他不一样的人,就会指指点点了,或者出于热心,去纠正别人。

这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在心理层面上来说,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强行放到别人身上去。

从而让人感到被冒犯,而惹人讨厌。

c.缺乏边界

一个把自己摆在上帝位置的人自然会有膨胀的自我,这个自我膨胀的结果,就是边界缺失,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

很多处在评价式聊天水平的人,他们经常在操心评判别人的事,然而对自己却非常忽视,他们不了解自己,更是难以面对自己,所以就容易在别人的事或别人的世界里忙活。

03.评价式聊天的人,背后想获得什么?

a.感觉自己已经看清一切,真理在握的全能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别人的评判,可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和自恋,让人产生我比你强,我很厉害的假象。

这是获取自恋最容易也最原始的方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八卦,很多大妈热衷于操心别人的事,因为这种东西能最快的获取自恋,且把自己摆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可以防御很多卑微感。

b.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关注

每个人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关注,这是我们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但人们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来源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强行向你输出价值观,是因为这是他唯一可以获得价值感来源的方式,他也渴望获得认可,获得关注,但是他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获得,就只能通过标榜自己是对的来获得。

这种行为虽然有点可笑,但其实又有些可怜,说到底,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关注呢?

只是这种行为有点扭曲,而且会限制自己。

防御别人不认可、不关注自己的方式就是先发制人,我先不认可你,或者把评判的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动不动就不认可你,一出手就是我说的是对的,并且你要听我的。

这只是希望被看见。

c.希望自己获得某种权力,可以影响别人,甚至处置别人,希望别人以自己为中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成长的一个标志就是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

但有的人会滞留在自我为中心中。

滞留在自我为中心,是因为成长中得到的共情太少,镜映太少,认可太少,以至于真正的自我没有形成。

被当做中心被满足的体验太少或过多,都不利于一个人走出自我为中心。

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了一个内在的自我,就会放下外在的自我为中心。

04.面对这种人,我该怎么办呢?

在人际关系中,说最容易,但听最难。

那个总是在不停说的人,可能意味着他渴望从关系中获得一些什么。

至于是什么呢?这就考验听的能力。

面对那些滔滔不绝在说的人,不要以为他们说的是表面的内容,可能他们只是想获得如下几点:

a.被认可,被欣赏。

b.被理解,被支持。

c.被同意,焦虑缓解。

d.受伤了,被看见

人们的交谈很难直接说出如上的需求,甚至自己也很难意识到自己如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常常被包装成奇形怪状的样子,被表达出来,又在现实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

那么一个人总是在评判,总是在进行价值观输出,那么可能意味着他渴望拥有人际关系影响力,渴望被认可,并且可能认为自己掌握的都是真理,他处在一种比较自恋的状态。

只是他实现这种需求的方式是通过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纠正别人的方式来实现的。

那么你要怎么做呢?

这取决于你听出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没法倾听别人,当我们的内心有大量的心理需求还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精力去关注别人,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听对方在表达什么。

听出了什么,决定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跟TA关系好,愿意哄着TA,顺着TA,或者说哄着TA,顺着TA,可以给你带来其他现实的利益,那么你就可以哄着TA,顺着TA,配合TA的剧情,让TA充分体验自己很重要,被重视,跟上帝一样是主角的感觉。

如果你跟他关系很一般,或者你并不想哄着TA,顺着TA,你就可以竖起你的边界,礼貌地让TA闭嘴,表示你不同意,让TA去找其他的人bb,你这里不伺候TA刷存在感。

如果你跟TA有仇,你就可以戳穿TA背后的需求,让TA无地自容,自我欺骗现出原形,自我防御崩溃。

如果你本身也很匮乏,就跟TA争论,在到底是你好还是我好,到底是你说的对还是我说的对的剧情中纠缠,争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

如果你本身能量还不如TA,那你就可能很依赖TA,被TA控制。你有了安全感,TA有了价值感,你们成双入对,比翼双飞。

一段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

透过别人,看见自己。

你要怎么做,不仅取决于你的目的,有时也取决于你的心理实力。

先从看破剧情,不卷入对方的剧情开始吧。

男青年嫁到萧山去:当 “赘婿” 挺好,但门槛也很高

记者 | 高佳

编辑 | 刘海川

李继延最近忙疯了。他的四个手机一溜摆在办公桌上,响个不停,座机也大声地 “叮铃铃”,吵得整间房子乱哄哄的,妻子孙纪梅累得靠在椅背上,也不去管它。

李继延今年 63 岁,头发灰白相间,精神非常饱满。这会儿,他电话对面是个刚从部队退伍的小伙子,和过去一个小时里来电的十几个人一样,也要 “应聘” 上门女婿。

“你先在杭州把工作找好,之后再到我们这里来。” 李继延吩咐道。他的语速很快:“带上身份证、户口本、学历文凭、工作证明来登记,介绍费是 15000 块钱,服务期限是两年。”

电话刚挂断,有人进门。来的是一个穿着宽松卫衣、束腿裤、AJ 球鞋的男孩,他跟这间充满 90 年代装饰氛围的办公室显得很不搭调。

“小伙子,你在阿里巴巴上班是吧?” 李继延开口就问。

男孩在接待桌前坐下,摇了摇头。“那我记混了,阿里巴巴有好几个人打电话来。” 李继延说:“那你是哪里人?”

“(浙江)丽水人。我在滨江区工作,跟薇娅一栋楼,薇娅您知道吧?我做直播带货的。”

李继延没听说过 “薇娅”。他接着问:“学历是本科?身高多少?这边买好房子了吗?”

“本科,177,我自己在萧山买了一套。”

“不错的。” 依照李继延的标准,来 “应聘” 上门女婿的男生要达到大专学历,身高 170cm 以上。外貌方面则没固定要求,但秃顶不行。

“年薪有多少?” 李继延接着问。

“100 万,最低 100 万。我是拿项目提成的。”

“那可以。” 年薪低于 10 万,李继延没法服务。100 万已经打破了今天 “应聘者” 的薪资记录,李继延挺满意,提问继续。

“你哪一年的?”“1991 年。”“91 年,30 岁,年纪到了。” 李继延下了结论。

电话又响了。李继延把一串相同的问题又问了一遍。趁这功夫,男孩仔细看了合同范本和登记表。“你们不收女孩子的费用吗?” 他问。

“介绍成功的话么,女孩子会给我们一个红包。” 孙纪梅解释:“男孩子要找这样的女孩子入赘,肯定是要男孩子交钱的。”

“如果交钱之后,介绍的我都不喜欢怎么办?”

“这简单,报名以后,你可以搞个‘样品’过来嘛。” 李继延有经验:“想要什么样的,发(照片)给我看。”

男孩表示要考虑一下,李继延便不再多说什么。他并不太在意男孩最后是否报名。“应聘者” 实在太多,自早上九点坐在这儿,李继延就被来电声环绕,直到晚饭时间,他把手机揣进腰包,锁门离开,一边走,腰包里,手机还一边震动着,铃声一片。

1

近日来访的媒体只能在李继延接电话的间隙问上几个问题。高佳摄。

年薪百万的男孩名叫蛋蛋,曾是有名的游戏解说大 V,在微博上拥有 500 多万粉丝,现在转行做幕后工作,为公司签约抖音网红。蛋蛋说,他之所以信任这位 “红娘”,是因为看到他做事实在。相比网络相亲平台,李继延的工作方式或许老派、不入流,但胜在诚恳和细致。

李继延的办公室在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的一条小街上,已经开了 22 年。这里曾是萧山的城中心,现在中心北移,向北两个街口,高楼像雨后竹笋,一下一下地拔高,而这个街道的建筑、店铺以及被营造出的生活氛围则仍是早年间的延续。

在街上一处不显眼的楼梯口,白底黑字,竖写着 “杭州金点子婚介公司(四楼)”。招牌低调,但 “金点子” 在这栋办公楼内部做足了宣传,红底的宣传牌、镶着金色边框的公司介绍板环绕着办公室,一条红色横幅正对门口:“年轻朋友们,我们来相会。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

早在 2005 年前后,金点子婚介公司就曾被媒体争相报道,李继延把当年接受媒体采访的照片打印出来,贴满了办公室里的整面墙。这次 “火” 得更加厉害,“上回,每天顶多 20 个电话打进来,这次,一天得有几百个!” 近日来访的媒体只能在李继延接电话的间隙问上几个问题。

两次走红,原因相同,“金点子” 有一项名声在外的特别服务 —— 介绍上门女婿。李继延曾向媒体估算,从业以来,自己促成了 4000 多对夫妻联姻,其中上门女婿占比四分之一。

2

“金点子” 在办公楼内部做足了宣传。高佳摄。

在 “金点子” 报名登记的人,资料统一被收进蓝皮文件夹里,这样的文件夹有 100 多本,在李继延夫妻的办公桌上被摆得高高的。曾经有客户 —— 李继延称之为 “会员” 的客户提要求,一定要找在医院工作的女生,文件夹里没有合适人选,他的妻子孙纪梅就跑到萧山各大医院去问。李继延则养成习惯,在睡觉时把记事本和笔放在床头,脑袋里突然想到合适的会员配对时,就起身在本子上记录下来。

近几天,有位山东烟台的公务员打来电话,称自己工资太低,“一年只能拿个十万八万”,因此想到萧山做上门女婿。他的条件大多能满足李继延的要求,1985 年出生,身高 183cm,硕士学历,工作稳定。李继延马上想到一个能和他配对的女孩,“她是 1989 年生,身高 168cm,本科学历,留过学,父母在青岛办厂,如果你跟她有缘分,能相好的话,他们的厂你也可以去管一管。”

“我属牛,她属蛇,这属相差四岁最好了!(她)这个儿也行。” 电话那头发出赞叹:“李老师,你这是神速匹配啊!”

紧跟着,一位黑龙江男孩也打来电话,自称 1991 年出生,身高 175cm,本科学历,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年薪五、六万元。李继延直言:“五、六万太低了,要再努力一下。” 男孩则表示:“如果年薪很高,我可能不考虑上门。女孩子家肯定是条件好的,也不缺我这个工资吧。”

“小弟弟,你这个想法我同情也理解。但就算做上门女婿成功,你压力也蛮大的。” 李继延教导他,“女孩子家庭条件当然不错,房子三、四套,起码千万资产。但她们需要的也是有责任感的、有能力、能锦上添花的对象。女人重利不重色,懂不懂?” 谈话的最后,他鼓励男孩好好工作,等年薪涨到 10 万再来报名。

在李继延的办公室里,一副醒目的牌匾挂在墙面最上方,上面写着 “天下第一红娘”。这间办公室是这对 “红娘夫妻” 的小作坊,在这里,他们仍用 “手工” 的方法实现男女间的 “配对”,和当下人们依靠大数据实现快速匹配之间,隔着一段漫长的时空。这种细致、缓慢的甚至有些笨拙的方式,让习惯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年轻人感觉到安心,这或许也是 “金点子” 客户不断的原因之一。

2021 年 3 月中旬,电视剧《赘婿》热播,自媒体把 “金点子” 的招赘服务跟《赘婿》结合,把 “萧山赘婿” 送上了热搜。在抖音,“萧山赘婿” 话题下的视频有 200 万次播放量,微博上,这个话题的阅读总数达到 2700 多万。博主们在视频开场白中念道:“中国招婿哪家强?中国萧山当仁不让。” 时隔多年,“金点子” 再次把萧山 “赘婿之都”“赘婿天堂” 的名号传响。

在浙江,萧山的富足远近皆知。上世纪 80 年代,萧山经济腾飞,撤县设区前,它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近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居浙江省县级首位。

第一拨享受改革红利的人,也是第一波赶上计划生育的人。与经济腾飞同时而来的,还有大量赘婿。率先富起来的一批萧山企业家,万向集团、荣盛集团、开元集团的创始人都培养上门女婿,以继承家族企业并传宗接代。早年间,当地媒体《青年时报》曾报道过 “萧山成批富家女苦等上门婿”,吸引了近 300 名读者自荐。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大学老师等。

楼冰家住萧山南部楼塔镇,她的表舅在 2010 年前后入赘到了萧山北部的宁围镇。作为 “上门女婿”,他的孩子姓氏随女方,女方父母被称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同时,他获得女方家庭的聘礼,落户宁围后,他也分得拆迁 “福利”。宁围自 2006 年开始拆迁,安置房多集中在杭州钱江世纪城附近。2021 年 2 月,钱江世纪城周边房源均价达到 42606 元 /㎡。

宁围镇也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座落地,是中国第一家上市民营企业万向集团的所在地。90 年代以后,以宁围、瓜沥(靠近萧山机场)等镇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繁盛、独生家庭多的地区成为萧山招婿之风最盛行的地方。

表舅是自由恋爱,成为上门女婿是他为使家庭利益最大化而在结婚时做出的选择。楼冰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在看到 “萧山赘婿” 的新闻上热搜时,她也觉得惊奇。萧山人不把招婿当作新鲜事,发生在身边的类似案例不胜枚举。例如楼冰中学时期的生物老师是外地的上门女婿;她大学室友的姐姐也招了外省的丈夫;她父亲的朋友在聚会时,会轻松地谈起自家儿子在经济条件更好的儿媳家入赘。甚至楼冰本人在结婚前,也收到表哥的建议:“作为家里的大姐,留在父母身边,找个入赘的更合适。”

家住宁围镇宁东村的林鹏 1993 年生下一个女儿,他几乎不曾听过身边同龄人有两个或更多孩子。2017 年,林鹏收到社区征迁补偿的方案,他和妻子、父母、女儿分别分得 140 平的安置房。林鹏和父母在别处也购有房产,这三套安置房都将属于他的女儿。女儿今年 28 岁,林鹏的父母正在为孙女的婚事发愁,他们满心希望这个唯一的孙女能给家里招一个上门女婿,以延续香火。

“金点子” 婚介所有不少像林鹏女儿这样的会员。前来 “应聘” 上门女婿的人不了解她们的具体经济状况,但拥有三、四套房子的家庭不在少数,仅这一项条件就已足够有吸引力。如果说此前,萧山招婿风俗吸引的上门女婿还限于萧山与杭州,那么这回,“萧山赘婿” 在互联网上的爆红则为这里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男青年。

3

李继延展示一名男会员发来的照片,他希望 “红娘” 照这个标准帮忙挑选女会员。高佳摄。

男青年当中,有学历不高,经济条件较弱的。他们拨通 “金点子” 的电话后,一般会被李继延直接 “劝退”。比如在上海做外卖员的男孩,李继延告诉他:“女孩一般不会答应(跟你)见面。外卖小哥钱赚得蛮多,但一天到晚太辛苦,家里也难管。” 再如来自四川的餐馆服务员,得知他的月薪是 2000 多元后,李继延跟他打趣:“我也不浪费你电话费了。工资太‘高’啦,小伙子。”

还有来自广东的大专毕业生,年薪刚过 10 万及格线,但身高没达标,168cm。“小弟你其他都蛮好,就是矮了点。” 李继延尽量委婉。“但我长得帅。” 对面直言。“厉害,长得帅也可以考虑一下。” 可挂完电话,李继延不打算在通讯录里备注他的信息。

也有学历不错的,李继延称,在过去近 15 天里,他接到 20 多个博士生的咨询;也有工作稳定的,比如有的咨询者在南京高校上班,有的在四川、山东等地做公务员;让李继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住在广东的缅甸籍华人;孙纪梅则对一名前来咨询的在读大学一年级的男生记忆颇深。

和以往的 “萧山赘婿” 颇不相同。还有一类,在近日来咨询 “上门女婿” 的客户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一般家境殷实,自身条件不错,用李继延的话讲,“当上门女婿就是想换个环境,有更好的发展。”

孙绍伟和陆坤都属于这类,两人一前一后来到这里。孙绍伟 30 岁,身高 186cm,他和母亲一起来,进门就坐进角落,“感觉怪不好意思的。” 他说。他去年从大连来到杭州工作,做期货操盘手,副业是跑网约车。在接到李继延递来的登记表时,他恍然发现自己是在参加 “面试”,紧张地出了汗。

陆坤 28 岁,从事电商行业,做直播运营。他在工作地附近买了房子,刚交完 60% 的首付。“有房” 是加分项,但李继延看不惯他的发型,“我们萧山的女孩子比较传统,如果女孩子嫌你头发太长,你能不能剪掉?”

陆坤的发型是他自己设计的,正面剪短,后面留长至肩膀。他常在直播间出镜,所以留了这种男明星偏爱的 “鲻鱼头”。“可以剪,这无所谓。” 他回答,不过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这里的人审美都这么土,那我大概也很难找到适合的人了。” 但他还是做了登记,和孙绍伟一样,都被告知,“现在上门女婿名额满了,先登记完,三个月后再联系。”

李继延说,他现在手上有 100 多个要做上门女婿的会员,有 300 多个要招赘的女会员。他一直按 3:1 的性别比例控制报名人数,依照经验,这样成功率高。

在交费 15000 元,成为男会员之前,来咨询的人没法获知关于女会员的信息。在这番短暂的现场 “面试” 后,离开 “金点子” 办公室时,孙绍伟和陆坤仍然疑惑不解。“啥也不知道,就是来凑了个热闹。” 来之前,孙绍伟专门准备了一寸照片,装在钱包里,但现场人声嘈杂,他又羞怯,最后也没好意思把照片贴到登记表上。

4

金点子婚介所内,“天下第一红娘” 的牌匾高高挂在墙上。高佳摄。

来到 “金点子” 咨询的人都想寻找 “向上” 的机会。

孙绍伟称自己是失落的大连人。他家境不错,父亲做粮油生意。高中辍学后,他听从父亲意见,开始学做期货,目前还没在事业上取得成绩。他敬重的一位业界前辈说过:“我们这行,现在有 80% 的人在为杭州的期货市场打工。” 他把这话听进心里,也觉得大连很难再有从前的荣光,所以下定决心来杭州寻找机会。

在做期货之外,孙绍伟还想找一份副业。“积累人脉是最重要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能少奋斗很多年。” 这是他择业的标准,因此到杭州后,他选择的第一份副业是在一家卖茶叶的公司做董事长秘书。为了更快融入杭州生活,他后来开始跑网约车,穿梭在阿里巴巴所在的未来科技城,他默默地听车上的年轻人谈论他们的工作。

去年刚来杭州时,孙绍伟和父亲的朋友一起吃饭,那位朋友相中了他,也想让他做自家的上门女婿,说可以送给他杭州或上海一套房。

“让我上门,我觉得挺颠覆的。” 孙绍伟主要担心孩子的姓氏问题,后来知道上门女婿的两个孩子可以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他觉得可以尝试接受这种婚姻模式。

“我想,五年之内不靠别人,我自己在浙江能发展起来。如果靠别人,可能两三年之内,我就能起来。” 孙绍伟说。这也是他到 “金点子” 登记的原因,填完表出了那间办公室,他拍了张 “金点子” 招牌的照片发在朋友圈,“不想奋斗了,我摊牌了,哈哈哈……”

从事直播行业的陆坤,在 28 岁这年攒下近 150 万的首付,在他工作的 “电商直播第一村” 九堡附近买了房。买房之后,陆坤明显感觉自己提不起精力了,“该争取的都有了,不再有什么心愿,生活就变得挺没意思。”

为了消磨无聊,他打算认识更多朋友,最近专门学了摄影,跟陌生人约拍。看到抖音上的 “萧山赘婿” 视频,他没丝毫犹豫,就决定要去 “金点子” 看看,“不管结果怎么样。” 他心想:“这是一种结识朋友的方式。”

在陆坤看来,做上门女婿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追求物质水平的提升。在他的设想里,招赘家庭所拥有的生活或许能带来他盼望的新鲜感。那种感觉应该和他第一次到日料店吃饭、第一次买到苹果手机、第一次开宝马车一样,因为陌生,所以是迷人的。

蛋蛋的朋友 —— 莆田人李维也在直播行业工作。“我们经常混的网红圈子里,有很多漂亮女孩,其中那个最好看的,她就是我见过的世面。” 李维用这例子打比方,“大部分想入赘的人,目的是为了走近那个美好又陌生的世界,换个说法,他们入赘是想看另外一种世面。”

作为一个 “精神福建人”,李维在看到 “萧山赘婿” 的新闻时,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入赘,而是 “做‘金点子’这样的婚介所有没有钱赚?” 但 “杭漂” 11 年,几次创业失败后,他也能理解,“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跳跃非常困难,入赘可能是普通人能抓住的一种跳跃的方式。”

只是他没想到,蛋蛋也会到 “金点子” 去咨询,毕竟他的经济条件相当不错,“属于已经找到出路的那种人。”

5

金点子婚介所的招牌藏在街上一处不显眼的楼梯口。高佳摄

蛋蛋则表示他只是还想 “更进一层”。“婚姻跟两个合伙人做生意有共同点,选择一个有财力的合伙人,把家庭给经营好,何乐而不为?”

在蛋蛋的构想中,“岳丈有钱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做生意。他帮我的同时,我也能帮他。” 他还进一步想到:“在招赘的家庭,不缺房子,我们就可以考虑买车,我们可以买辆法拉利,再买辆阿尔法。我们的物质条件会更好,孩子能上得起一年要交几十万学费的私立小学。”

对入赘之后的生活,希望 “更进一层” 的男孩们抱有不同的幻想,经济富裕的萧山恰好承载住这些幻想。

可惜,在 “天下第一红娘” 李继延的评判标准里,蛋蛋他们都不是理想型的萧山上门女婿。“我们这里的女孩子,不喜欢钱多的,还是有一个稳定工作最好。” 李继延说:“她们最喜欢找公务员,老师,医生,工程师这一类,有假期,生活安稳,有空能陪父母出去旅个游……”

“萧山赘婿” 的话题登上热搜一周后,3 月 16 日,这批 “上门女婿” 的 “应聘” 入围名单已经基本确定,李继延写了一份通知发在朋友圈:本公司找入赘女婿(上门女婿)名额已满,暂停。“金点子” 办公室渐渐复归平静。

蛋蛋他们都不在名单当中。孙绍伟仍然开着网约车,穿梭在他熟悉的未来科技城;陆坤还是成天待在 “主播工厂” 九堡,为接下来的直播做准备;蛋蛋每天加班到深夜,看着科技园区灯火通明。他们,还有更多把电话打进 “金点子” 的人,历经一场短暂的幻想后,回到一如往常的生活。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除李继延、孙纪梅外均为化名。)

来源:界面

年届四十,我开始独居

我像每一个决定安稳生活的中年男人一样开始了在百子湾的居家生活。

图片
主笔|苗千
“要是客户都像大哥你这么痛快,那我的工作可太容易了。嘿嘿!”中介小张一边说着,一边领我去和房主签租房合同。
这仅仅是我和他的第二次见面,上一次见面是在前一天,小张带着我在这个小区里看房。我即将租住的是他带我看的第三套房,总共用时不超过半个小时。签过合同之后,小张将获得一个月的房租——8500元作为中介费。而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将会住在这套位于北京城东南方位的公寓里,开启我在北京的第二段生活。算起来,距离我上一次在北京长住,恰好相隔10年。

百子湾的27楼
我所租住的地方名叫百子湾,发音时“子”要轻读。这个地名与现在社会上关注的生育问题并无关系。查一下来历便知,与北京很多“以讹传讹”的地名一样,类似于从“驴市路”到“礼士路”,从“罗锅巷”到“锣鼓巷”,百子湾也经历了由音到字的逐渐转变。此地之前地势低洼,只能种稗子,人称“稗子湾”,久而久之谐音变成了正名。

友人告诉我,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选择住在百子湾倒可谓恰如其分。此地算是北京基层媒体人的龙兴之地。一些刚刚来到北京,想在媒体或是自媒体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新人,往往会选择先在百子湾落脚,而其中的志得意满者又会迅速离开此地。这话不算夸张。据说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公众号作者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而我从去年9月入住以来,每晚下楼总能看到楼下有几个小组在拍摄视频,大约是急着上传到短视频网站。这风潮一直延续到11月末,天气太冷时才止住。
图片插图:以独攻毒

于我自己而言,选择在这里居住倒不是因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因为这里房源多而已。中介仅仅带我看了三套房子便定了下来,除了我不想麻烦、不愿奔波之外,也是因为我最终选择的这套房子虽然其他条件只能算一般,却是在27楼,在高度方面绝对满足我的需求,所以,就是它了。
这套房子算是小两居,估计有70到80平方米。除了卫生间、厨房和客厅外,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卧室。一人拥有两间卧室,听起来似乎稍有些奢侈——那间小卧室对我确实没有什么用处,我只是把洗完的衣服晾在那里。但是在不愿出门的时间里,我便会在这不大的房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巡视。我犹如一只掌握着钥匙的困兽,在自己营造的笼子里不断游走。
因为不需要坐班,我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主卧室里度过的。在这间卧室里,除了有一张大床之外,还有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可以说满足了我休息和工作的所有需求。说到底,这个房间的简单布置大约就是我最熟悉的大学单人宿舍形态,待在其中心情更容易感到平静。
位于27层的卧室有朝北和朝西两面大窗户,给了我之前不曾拥有的视野。向北望去,除了密密麻麻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之外,还能看到一条横贯北京城的铁道,以及旁边川流不息的四环高架路和立交桥;向西望去,在天气好的时候,目光似乎能够延伸到无限远处,隐隐看到西边的远山淡影。
图片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到了太阳落山时分,更是犹如一部大片上演。火红的太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移动,从一开始不敢直视到随后我可以冷静地看着这个呈现出完美圆形的太阳系中最重要的天体逐渐隐没于地平线之下——一切还未结束,太阳的余晖依然会把西天的云彩染红。此时身处距离太阳一亿五千万公里之外的渺小人类如我,心中难免不升腾起一种波澜壮阔的激烈感情,随后这种壮烈又空洞的情绪又会随着天空的逐渐暗淡而平复下来。
把目光从极远处收回,楼下是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如果把这个横平竖直的十字路口看作一个坐标轴,它的四个象限将我所处的小区分为A、B、C、D四个区。我身处C区的空中,看着路口人来人往,行人、电动车、汽车随意穿行,时而堵作一团,时而血脉畅通。一个年届四十的独居男人居高临下地看到这番场景,难免不把这当作一个巨大的隐喻,像是看着自己同样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生。
要不要使用厨房,这是个问题。刚搬进来的时候我不假思索地买了全套的锅碗瓢盆和刀具,但实际上,我的一日两餐或是三餐,大多是靠外卖解决的。我并不厌恶做饭,对于收拾碗筷和洗碗也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只是有时觉得为了一个人的口食之欲而要做这全套的工作效率太低而已。当然,我对于烹制一桌美味的饭菜也绝无任何兴趣。不主动,不负责,不愿收拾,就是我对于烹饪的态度。回想起来,从我做的第一顿饭起,这种心态就没有改变过。那是在18年前的英国利物浦,我第一次开始独居生活。

从利物浦开始
一直到高中毕业我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学四年里则是挤在一个七人同住的宿舍,直到大学毕业,我身赴不识一人的英国,才准备开启自己的第一段独居生活。

在英国的第一晚仍然算不上独居。从伦敦转飞曼彻斯特,然后经人指点从机场搭上一班去往利物浦Lime Street车站的火车。当时的我已经有十多个小时没有睡觉,又恰好赶上火车工人下班,被一群人夹在火车车厢的正中间,见一群人兴奋地指着车厢里的一个人,说他的长相酷似当时阿森纳队的守门员大卫·希曼。精疲力竭的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乘坐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火车客运路线。
抵达利物浦已经是半夜。事先联系了同组的中国师兄来接我,他带我坐车七拐八拐,来到一个马来西亚留学生的家里,让我今夜住在此处,就告辞离去。那位马来西亚朋友非常友善,可是他的住处也只算是一个单人间而已。一个床垫铺在地上,我们并排躺下太挤,只能横着躺下,两个人四条小腿伸在了地上。
临睡时,马来西亚朋友告诉我,他刚刚养成了一边睡觉一边听歌的习惯,问我不会介意吧?我当然不介意。于是我在一夜的半梦半醒之间,一直在循环听着香港歌星梁咏琪女士的歌。直到现在,只要我一听到“我已剪断我的发,剪掉了牵挂”,心思仍然会一下子飞回2003年秋天那个利物浦湿漉漉的清晨。
图片
《我的大叔》剧照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去城市里随便走走,找个路边的公用电话,花费每分钟大约2英镑的电话费给家里人报平安,之后我沿着街道毫无目的地穿行,发现城里除了一座教堂之外少有什么高层建筑,红砖大多裸露在外,没有瓷砖遮掩,有些地方用“断壁残垣”来形容都不算过分。
不到半个小时,我走到一处三岔路口,一条不起眼的窄街街口立着一个牌坊,上写“中国城”三个大字。向内看去,街边都是还没开门的中餐馆。当时的我当然不会知道,我所站立的地方,是欧洲最为古老的华人社区所在地。而距此不远的阿尔伯特港口,则又与黑奴贸易、工业革命等英国历史上一系列最重要的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英国的第二天我搬进了大学的单人宿舍。房间面积比我在百子湾的主卧室稍小,单人床、写字台、椅子、小沙发、衣橱、一个小洗漱池,就是房间里的全部设施,厨房、卫生间和浴室要和另外几位同学共用。这套设施我会逐渐习惯的,因为这是未来10年里我最常见到的生活场景。
几天之后我邀请师兄和那位马来西亚朋友来我的宿舍吃饭,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饭——煮面条。我的处女作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失败了。虽然临行前妈妈教过我诸如西红柿炒鸡蛋之类的传统菜式,我却不记得她告诉过我煮面条要等水开才下锅。我把刚买的面条放进冷水中煮,到最后面条都黏在了一起。我的两位客人仍然带着得体的笑容,礼貌地吃下了惨不忍睹的面条,我却已经忘记了当时配的是什么酱料。这当然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我看待当年21岁的自己,就像看待如今我身边那些显得局促不安的实习生,无论做出什么傻事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足够年轻。
图片

我的烹饪技能迅速提高,主要是缘于学校周边确实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我每周去一两次中国城的华人超市,就能买齐一周所需之物。超市里卖的速冻饺子味道颇为不错,货架上一排李锦记酱料堪称炒菜的绝配,尤其是那瓶鱼香肉丝酱,炒肉丝时配上一点胡萝卜丝,加以酱料,简直比在国内吃到的味道还好,可惜那种酱料在几年之后神秘地消失了。
那家中国超市虽然能满足我在生活中的需要,但给人的感觉有些灰暗,远不如城里的TESCO或M&S超市亮丽光鲜。每次去逛,我从不想多做停留。对于曾经在店门口处放置了一段时间的告示也只是匆匆一瞥并未太过留意,直到后来我才开始为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感到懊悔——那是一个为在莫克姆湾死难的中国同胞募捐的告示。
在学校的单人宿舍里住了大约半年之后,我搬到了校外居住。因为一些中国同学告诉我,在校外不远处的一个住宅区,一个伊拉克房东出租的房子价格只有学校宿舍的一半左右。我去看了一下,除了卫生条件不大令人满意之外,房间甚至比学校宿舍还要稍大一些。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这栋房子里的绝大多数住户都是华人,但其中只有一半左右是留学生,另外的一半华人住户则和我们没有任何来往,甚至极少能听到他们彼此之间交谈,只是有时会从他们的房间里传出轻微的麻将碰撞的声音。
图片
《文森佐》剧照
直到一天深夜,当时我尚未睡着,从临街的窗户看到房子大门口处聚集了几辆警车和大群的警察。开始有人敲打大门,没有人应答,于是我见到了此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用来突袭的撞门锤。木门被撞碎了,蜂拥而入的警察开始在每个楼层逐门逐户地检查护照。我展示了自己的学生签证,而房子里另一半从不和学生们有任何联系的人大多被警察带走了。这显然只是当地警方打击非法劳工的一系列行动中的一次。几天之后我和同学去中国城的一家餐馆吃饭,眼见着几个警察不声不响地进了后厨。稍后餐厅老板面有难色地过来解释说,我们刚点的菜没法上了,“因为厨师被带走了”。
从此之后,我的学生生涯的框架大都如此。寻找一处便宜的单人宿舍,使用公用的厨房、卫生间和浴室,然后再因为种种原因搬离。在利物浦,我似乎又搬过几次家,而到了小城剑桥之后,几年里大约搬过十多次家,一次比一次狼狈。记得有一次我拎着行李箱搬离时,甚至没有时间收齐我的所有衣物,只好给清洁工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来不及收拾自己的衣服,麻烦帮忙把它们都丢掉吧!
之后是北京,之后又回到英国。这十几年间,我独居与否,与我的工作、感情和婚姻状态有关。无论住在哪里,我的所有行李总是能够全都装进一只灰色的新秀丽旅行箱里。

百子湾的居家生活
我决定开始自己做饭,这要从逛超市开始。楼下小区里有家不大的超市,足可以提供我做饭所需的一切。走在超市里,手抚摸着鸡蛋或蔬菜,心里想象着它们被做成菜肴之后的情景,这是一种独特的快乐。我惊奇地发现,相比于动辄一顿饭要花费上百元的外卖,超市里肉菜的价格是如此低廉。我一次买回百元左右的蔬菜和鲜肉,足够自己吃上一个星期。

惊奇之余,我开始习惯在每次采购之后给自己买到的所有物品拍照留念,发到朋友圈,并且列上其中每件物品的价格。这项行为艺术一直持续到过年前,因为疫情原因我决定留在北京过年,又担心超市关门,就提前买了超多的食物塞满整个冰箱。这些东西我足足吃了一个半月——之后我决定暂停自己的烹饪生涯。
我像每一个决定安稳生活的中年男人一样开始了在百子湾的居家生活。并不经常有人来做客,但我从不感到孤独。有时有鸽子飞过我的窗口,这让我想起在利物浦时窗外成群结队的尖声叫喊的海鸥。刚刚度过的这个冬天气温奇低,有时我一连几天都不愿出门,实在需要出门办事时,我便戏称这是“下凡”。
图片

房间里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景象。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我会发现每个房间里都飘浮着一些细软的白毛。在搬入时虽然也找人打扫过,我却没仔细地检查。等我掀起沙发套、床垫等前任房客留下的纺织品,才发现在每一个边边角角的地方,都粘着一层细密的白毛——这显然是来自于一只或几只白猫。我从朋友那里借来专门粘猫毛的工具,粘纸用掉了几卷,从表面上再也看不到这些白毛的痕迹,但是飘浮在空中的猫毛却一点都不见减少。
我开始怀疑,在我的生活中有一只隐形的白猫。它营养过剩,身材有些发胖,平时喜欢趴在沙发上睡觉,无聊时则喜欢跟着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我们彼此相伴,却少有交流。在多少个无法入睡的深夜里,我拿着一杯酒,站在卧室的窗前向外眺望。繁华的国贸仿佛近在咫尺,从那里传来的光亮让我在卧室里即便不开灯也能看清个大概。再向近处看,那个白天里拥挤的十字路口居然如此空旷,时间仿佛凝滞了一般。我和我身边的白猫只是安静地观看,彼此不发一言。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13期,点击文末封面图一键下单)

县城里的母亲,被骗了 40 万

前 言

前阵子,我和朋友聊天时,提起我妈曾经在一场庞氏骗局里损失了近四十万,朋友听到时很是吃惊,吃惊的点不止在于 “四十万” 这个数字,更在于 “为什么好像每个北方人都有一个被骗过钱的妈妈”。

我这才头一次意识到,原来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北方,尤其是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几个省份的县市、农村里,曾经非常广泛地存在过一种名为 “合作社” 的庞氏骗局。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合作社是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 “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到骗局崩溃时,三地合作社已经非法集资超过 80 亿元,涉及人数超过 10 万。

2

把我妈卷入庞氏骗局的合作社名为 “千丰专业合作社”,规模没有三地合作社那么大,但到全盘崩溃、首脑被捕时,官方公布的集资规模已经达到 1100 万,实际上真正的规模早就已经超过了 2000 万元。

很多人以为,会陷入这种骗局的人,大多都是受教育程度低、警惕性不高且贪心不足的人群,其实不然。

我妈在县城里做了三十年校长,算是上过学、念过书,也因为工作而见过一些世面,更重要的是,她对自己靠工资攒下来的这些积蓄是极为小心谨慎的,很多年里,她的理财方式都只有把钱存在银行里这一种。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一步步地落入了这个如今看来有些荒唐的庞氏骗局当中。

以下是我妈的讲述 ——

我第一次见到董丽华是在 2012 年,在县城建设银行的营业大厅里,在那之前,我只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但印象非常淡,她算是我娘家邻居,又曾经和我短暂地在同一间学校里做过老师,但到底这个名字对应的是哪个人,我一直都不太清楚。

所以,那天她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一下子都没能想起面前这个黑黑胖胖的女人到底是谁。

那天她拉着我聊了很久,她早就不做老师了,现在在外面跑保险,给建行跑,也给县里的保险公司跑,反正来银行的人,肯定都是手里有些钱的,所以她日常就蹲守在银行大厅里。

3

我当时正想给我和你爸买几份保险,毕竟我们年纪大了,手里也有了一些闲钱,就想买几份保险,一来给家人多一些保障,二来也总比全存在银行里要强,也是因此,我才跟董丽华多聊了几句。

我后来回想,其实就是因为那天我跟她说想买保险,这才让她就知道了我手里是有些闲钱,她应该从那时候就已经打上我的主意了。

但她没有急着提钱的事,而是先给我推荐了几支保险,那几支保险确实不错,中间还有一些冷静期反悔、退保之类的事情,她也都帮我处理得很好,我就觉得这人挺靠谱,对她的信任也就多了几分。

我怎么能想到,她后面憋着那么大的主意呢。

她第一次跟我提 “存钱” 的事儿是在 2013 年年初,没错,她用的措辞是听起来没有风险的 “存钱”,而不是一听就有风险的 “投资”。

她说,她有渠道可以存钱,利息比银行高不少,而随时都能灵活地取出来,还跟存在银行里一样安全。

这个 “渠道” 就是千丰合作社。

她说,合作社给的利率是百分之九,也就是一万块钱在那边存一年,就能有九百块钱的利息,当时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是百分之三左右。

你可别小看 “百分之九” 这个数字,这是个非常微妙的数字,如果再高,比如百分之十,上了两位数,我就会觉得太高了,那随之而来的风险就一定也会很大,但如果再低,感觉就跟存在银行里差不太多了,那自然还是存在银行里更安全一些。

“百分之九” 给我造成了一种微妙的错觉,那就是它既有很不错的收益,同时也确实没有高到离谱、高到有风险的程度。

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她说动了的,毕竟这么多年我都把钱存在银行里,一时间要取出来放进一个还不知道正规不正规的「合作社」里,我心里确实是有些顾虑的。

可这些顾虑也真架不住她老说、老劝,那段时间每回见面,她都要劝我把钱存进去。

董丽华说,只要我把钱存进去,她会负责帮我看着,随时要用,随时去取,肯定没有问题的。

董丽华还说,如果真有问题,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她就会立刻帮我们把钱弄出来,如果弄不出来,那她就拿自己的钱赔给我,她卖房也会赔给我,一定没事儿的。

董丽华说服我时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她自己的钱也在里面,她前前后后投了八十多万在里面,其中包括她本来要买房子的钱,这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家底了。

我当时想,既然她自己的钱也都在里面,那肯定是比较安全的。

殊不知,其实就连她自己也根本没弄懂 “合作社 ”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董丽华最早并不是合作社的业务员,她只是被在里面做业务员的熟人拉着投了一笔钱进去而已,她看到那熟人跑业务有钱可赚,便也想加入。

可当时的千丰合作社正是最火热、最赚钱的时候,每个县的业务员都有名额限制,并不是她想加入就能加入的,她为此很是懊恼了一阵子。

其实她始终就没有看明白 “合作社” 这一形式背后的庞氏骗局实质。

所谓 “庞氏骗局”,其实和 “传销” 有着类似的结构,主要就是以高额收益吸引人投钱加入,用后加入的人的钱去付先加入的人的收益,只要不断有新的人投钱加入,那先加入的人就会一直有收益可拿。

4

庞氏骗局的收益结构 | 作者图

但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需要给付的收益就会越来越多,而当没有那么多新人投钱进来时(这一定会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个游戏就会因此而崩盘,因为它并没有实业,更没有盈利,这纯粹就是一个金钱游戏。

只是在拉你进去时,没人会这样告诉你,他们会告诉你 “我们有实业 “” 我们有工厂 “” 如果出事,这些实业也都可以折现还钱给你”,就像最早拉董丽华投钱进去的那个业务员所说的一样。

董丽华确实相信了这些,再看到早期加入的人都赚了大钱,她才会眼红心热地想要赶紧加入。

而她后来之所以能成功加入,是因为拉她进社的那个女人主动退出了合作社。

那个女人的丈夫在县公安局工作,在得知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后,就觉得这绝对不可能长久,便力主让她退出来。

董丽华也是因此才得以有机会趁虚而入,抢到一个业务员名额。

后来,在合作社全面崩盘、首脑被捕时,董丽华才反应过来当年那个女人的丈夫是多么有先见之明,而自己又是多么愚蠢,在别人都已经发现不对劲主动退出时,还要上赶着一头扎进去。

其实,我是有过避开陷阱的机会的。

当时董丽华已经劝了我将近半年,来来回回都是那些话,“能随用随取”“和银行一样安全”“我的钱也在里面”“出事了我个人拿钱赔给你”,说得多了,我难免也就信了,于是就从银行取出一部分钱存了进去。

我在建行有个很熟的柜员叫李晓莉,我这么多年去建行办任何业务都是找她,算是她的固定客户了,如果她知道我取钱是要投进合作社里,她是一定会拦住我的。

事发之后,她跟我说,她一早便知道,那个常年蹲守在大厅里的董丽华跑着一些有问题的业务,她只是没想到我也会掉进去。

我当时真是被 “利率百分之九”“跟银行里一样安全”“出事了我个人拿钱赔给你” 这些话给蒙住了,一门心思地就想把钱投进去。

我为了顺利把钱取出来,甚至专门挑李晓莉不在柜台的时候去取钱,我当时觉得我是为了避免尴尬,后来想想,其实我是在害怕她阻止我。

前前后后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我陆续存了四十万进合作社。

董丽华见我也投了钱进去,便开始游说我也加入合作社跟她一起干,当时我已经快到退休的年纪了,她就说让我从现在就上手开始干,也省得退休以后日子无聊。

在她的口中,合作社好得跟天堂一样,不仅给他们很高的提成,而且还带他们去南方旅游,逢年过节发米面油粮就更是常事了,最重要的是真能挣到钱,有很多人都靠着合作社买房买车了。

要说我当时一点儿都没动心,那也是不可能的,谁不喜欢钱呢,可我毕竟做了这么多年校长,让我去跑业务、拉人头,我确实觉得有些拉不下脸来,所以最终我也没有答应跟她一起去跑业务。

现在想来,我这点儿好脸面的毛病,反倒是救了我,不然后来被判刑的人就是我了。

我把钱存进去以后,过了不到四个月,我就听说出事了,不是董丽华告诉我的,是一个从北京回来的老同事告诉我的,他说,最近隆尧、邯郸那边有不少合作社都出事了,钱取不出来,头头也都给抓了。

我一听就慌了,赶紧去找董丽华,她说,她没听说有任何问题,等她去问一问。

我也不知道她是真没听说,还是装没听说,反正她问完以后,还是坚持说没有任何问题,钱都好好的呢。

但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安心,就跟她说把我的钱都取出来吧,我还是把钱存回银行里,至少心里安稳。

她当然是满口答应的,结果钱却取不出来了,拖了一周又一周,就是怎么也取不出来。

董丽华解释说,合作社最近周转上遇到了点儿困难,以前也遇到过的,都是暂时的,过阵子就好了,到时候她肯定把我的钱第一个取出来。

当时是 2013 年的年底,她言之凿凿地保证,年后咱家的钱就一定能回来了,可转眼过了年,钱还是没能回来。

我慌了,打了好几个电话给她,可她来来回回也就那么几句,“钱没事”“一定能回来的”“就算真出了事,我卖房也凑钱还给你”,可这些话我早已经听烦了。

最后她说,那她带我去邯郸见见合作社的老板,让我亲眼看看老板的产业,好让我安心。

于是,董丽华带着我和你爸,还有另一个她的客户(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客户是她老公的多年好友),我们几个一块儿去了一趟邯郸。

5

合作社的老板叫谢子梅,是个很干练的中年女人,董丽华给我们看过她的照片,不过我们那次去邯郸却没见到谢子梅,只见到了她的老公丁建国,丁建国说,谢子梅出差了,所以才由他来接待我们,我们也并没有怀疑这里头有事儿。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当时谢子梅就已经跑了,合作社是她搞的,出了事警察第一个要抓的人就就是她,她听到风声就立刻跑了。

那天,丁建国带着我们看了他们做化妆品的工厂,说这个名叫 “牡丹园” 的化妆品可是畅销全国的知名品牌,还给我们看了他的房产证,说如果真出了事,那这些房子卖了也完全足够还我们钱的,让我们大可放心。

他还说,就这几个月吧,他就会把我们的钱先还给我们,可能不会是一口气全还了,而是分成两万、三万这么一笔一笔地往回打,希望我们能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于是我们几个也就相信他了。

其实,经过这件事之后我才明白,任何没有落到纸面合同上的承诺都是不能信的,对吧?

可当时我们哪里懂这个,县城、农村里根本也不讲这个,现在想来,其实他们看准的就是这个信息差、观念差,小地方的人习惯性地觉得 “口说” 就已经 “是凭” 了。

我是等谢子梅被捕以后才知道,那些工厂、房产和品牌其实全都在丁建国的名下,而谢子梅的名下只有这个已经濒临崩盘的合作社,合作社涉嫌非法集资,也就是犯了罪,而夫妻中一方因犯罪欠下的债务,是不能算夫妻共同债务的。

也就是说,不管丁建国名下有多少实业和财产,在法律上,都跟合作社的业务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他不肯出钱还给我们,我们是没有任何办法强迫他替谢子梅还钱的。

这些我全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我们就是县城里的一般老百姓,哪能懂得这里面许多法律上的弯弯绕绕,当时看他说得情真意切,很轻易就信了他。

其实对生意人来说,“情真意切” 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

我们从邯郸回来没多久,丁建国就被警方抓起来了。

对于丁建国,警方并不是正式逮捕,只是把人控制在我们县城的新河大酒店里,毕竟名义上合作社与他是没有关系的,警方控制住他,为的还是逼谢子梅出来。

6

果然,没过多久,谢子梅就赶回来自首了,她用自己把丁建国换了出来,丁建国回邯郸筹钱还债,她则就此被控制在了新河大酒店里。

可即便到了这一步,对于谢子梅,也依然不是正式的逮捕,这一方面是有程序上的考虑,更多的压力来自合作社里许多受害者的请求。

作为非法集资的受害者,他们要求警方不能逮捕这场骗局的头头谢子梅,甚至有人不惜为此上访,要求释放谢子梅。

因为他们觉得一旦谢子梅进了监狱,那他们的钱就是板上钉钉地回不来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谢子梅,而是把自己的钱要回来。

只要谢子梅还在,只要谢子梅还能继续运营合作社,只要谢子梅还能继续去骗更多的人,那他们的钱就还有机会要回来。

这看上去很荒谬的逻辑,却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

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从谢子梅被警方控制住开始,各种流言就开始流传开来。

有人说,谢子梅早就把钱都转移到国外去了,根本不可能追得回来。有人说,钱都被他们两口子在澳门赌场输光了。

最耸人听闻的一个流言是说,她老公丁建国这么多年都养着一个小三,还跟小三生了一个私生子,这回他其实根本就没打算筹钱帮谢子梅还债,他就是想任由谢子梅被判刑坐牢,然后他和小三、私生子就能霸占所有的财产。

反正他们家的财产都在他的名下,他如果不想出,没有任何人、任何手段能强迫他。

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我当然也是很慌的,可慌已然无济于事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再追问董丽华。

董丽华始终是一模一样的口径,“钱一定能回来的”“只是可能慢一点儿,但一定能回来”“资金周转、变卖房产也需要时间嘛”“钱回不来,我卖房也还你”。

就是这么几句话,她总是神经质地来回重复说,也不知道是在安慰我们,还是在安慰她自己。

我当时其实就已经隐约明白,这笔钱大概率是回不来了的,只是我还不愿意承认这已经是事实,是董丽华的登门求助,让这件事彻底落在地上、成了事实。

那天晚上,她来到我们家,说希望我能帮她出一个书面证明,证明我投进去的那些钱都是我自己投的,而不是经由她拉进去的,这样她就不算是业务员,就不算是参与了非法集资,也就不算是犯了罪。

你爸当时特别生气,指着她说 “那你现在把钱还给我们,我们立刻就给你出证明”。

她自知理亏,也没再多说什么就走了,直到临走前,她还在很神经质地重复着说 “这钱能回来的,这钱一定能回来的”。

我们后来知道,当时跟我们一起去邯郸的那位她老公的多年好友,也在里面亏了很多钱,但那人还是给她出了证明,也幸亏她的客户都是熟人,不然她早就被抓进去了。

因为当时谢子梅已经被正式批捕了,很多业务员也都被抓进去了。

至此,这笔钱就算是彻底烂在里头了。

当时,咱们县和周边县都抓了很多业务员,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荒唐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业务员,在明知道谢子梅已经被正式逮捕、合作社已经名存实亡以后,还是依然拼命拉业务,即便被人打骂,他们也毫不在意,似乎只要他们仍旧在拉人跑业务,那合作社就是依然存在的,那他们投进去的钱就还能回来。

比如,有一个很能干的业务员,他在发现拉人投钱有利可图之后,就自己建了一个小合作社,专门做周边几个村子的生意,几乎把周边几个村子里农民的钱吸了个精光,最后集资规模居然也有三四百万,这些钱全被他拿来投进了谢子梅的合作社,谢子梅一出事,他当时就精神错乱疯掉了。

不只是他,很多投了钱的村民也都疯了,他们不理解,他们也想不开,分明说把钱存在合作社跟存在银行里是一样安全的,怎么能说没就没了。

这些农民大部分就是靠种地挣钱,一辈子也就攒下这么几万块钱,说没就没了,怎么可能不发疯。

我当时其实也差一点就疯了,只是我没敢告诉你。

那阵子我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满脑子都是这两年来的种种事情,我一夜一夜地反省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思考这钱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回来。

好不容易熬到睡着了,又不停地做噩梦,梦里我被看不见样子的恶鬼撕咬,死了一回又一回。

我活了五十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我觉得实在太蠢太蠢了,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件事,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愚蠢的自己。

好在我跟你爸都有工资,那几年正赶上教育改革,给老师、校长的工资都涨了不少,我们家没几年也就缓过来了。

但那些没有工资的农民是真的缓不过来,很多家庭就这么散了,很多人就这么疯了,这里头有多少因此而来的悲剧,就真的没法儿统计了。

投资有风险,这谁都知道,可没人告诉过我们这是投资,我们一辈子就活在这个小县城里,我们哪儿知道 “庞氏骗局”“金融游戏” 这些词。

人家说和存银行里一样,我们就信了,人家说这利息不算高,所以没风险,我们也就信了,人家说亏了会变卖房产赔给我们,我们当然就信了。

都是天天见面的熟人,谁能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大的坑,谁能想到你还能说话不算数。

我们又怎么会知道,这能算是非法集资呢?这怎么就成非法集资了呢?既然是非法的,那国家为什么要给他们发执照、让他们开张营业呢?既然发了执照,那最后出了事,国家是不是也应该负些责任呢?

等出了事了,你们才想起来说这本来就有风险,说全是我们自己无知愚昧、自作自受,说全是因为我们贪心不足,所以活该倒霉,我觉得这多少还是有点过分的吧。

骗子的手段总是不断更新的,谁又不能保证自己这辈子就绝对不会被骗呢?

可这些话我也不知道能跟谁说,毕竟这回被骗的人是我们,刀不砍在自己身上,当然是不会疼的,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很难互相理解的。

最后,谢子梅被判了八年,董丽华被判了一年,这事儿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谢子梅到今年也快刑满释放了,我也早就接受钱是不可能回来的这个事实了。

但直到今年,我再在街上遇到董丽华,她都还在来来回回地念叨那几句话。

“钱能回来的,钱一定能回来的,嗯,一定能回来的。”

也不知道是真疯了,还是装疯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梅骁”(ID:meixiao421)

独居者需要知道的 70 件小事

生活

1. 选择独居前,先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全权负担一个人的生活。毕竟,在所有居住方式里,独居是生活成本最高的。

2. 独居前先评估自己周遭的生活环境,通常来说,城市的发达程度和独居的便利程度成正比,越开放和发达的城市,独居比例越高,选择独居要面对的生活和精神困扰就越少。

3.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住在靠城市核心区域的地方,对独居人士来说,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同样重要。这尤其适用于独居女性,就像《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里的观点:“城市为她们提供了更安全的庇护,反之她们也促进了城市的完善。”

4. 如果房子是租的,掌握一点点能快速提升居住环境质感的技巧,比如换掉窗帘和壁纸,选一盏设计感强的落地灯,买一块好看的地毯…… 即便房子不是自己的,也要有归属感。在你每次下班或聚会散场说 “回家” 的时候,从心理上,真把那个地方当成家。

1

5. 如果在房价昂贵的一线城市居住,只能拥有一间小小的房子,也要确保屋子里有除了床之外的分区,有足够多的场景选择,让吃饭、工作、放空自己的空间区隔开。否则,你容易成为一个在床上做一切的死肥宅。

6. 给女性:确保自己能以正确的不伤害腰与手臂的方式,拎着 15 公斤的 24 寸行李箱上三四层楼。如果做不到,住电梯房,无论要多付出多少金钱代价。

7. 给特别柔弱的女性:适当强身健体,最低程度是,能徒手拧开各种款型的矿泉水、饮料、调料瓶。

8. 克服独自一人走夜路的心理障碍,如果不能,早点回家。

9. 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敏感,养成体检和有点小毛病就大惊小怪跑医院的习惯。毕竟,若是病倒在房间里动弹不得,崩溃的情绪会让你质疑眼前的生活。

10. 出门倒垃圾、遛狗时记得带钥匙,或者干脆换个密码锁。如果已经是密码锁,记得定时充电或更换电池。

11. 为了防止 “洗澡被困浴室 30 小时”,除了带上手机,也可以准备一块防水、有打电话功能的手表或音响。快递、外卖电话来了也能边洗澡边让小哥把东西放门口,洗澡的松弛情绪不会被打断。

12. 再晚睡觉也没人管,但晚睡程度以不影响第二天能正常爬起来工作为宜。

13. 千万别一次性买太多的菜,点外卖的话,也有很多一人食的套餐可以选择。不要低估食材的分量,即便做沙拉、火锅,每款菜用一丢丢就能搞出一大盆成品了。

image

14. 多买些小包装食品和物件,小包装零食、小瓶橄榄油、小瓶红酒、小份咖啡豆…… 尽管这有点不环保,但能减少浪费和因浪费而带来的负罪感。

15. 尽量不要总是睡在双人床的某一侧,时间久了床的那块地方是会塌陷的。

16. 卫生间永远要多放一卷卷纸。

17. 你当然可以像一个原始人一样,肆无忌惮地光着身子在整个房子里造次,这是独居最爽的一面。但要确保拉上了窗帘,确认你看得到外面的风景,自己不要成为风景。

18. 要是在露天阳台和室外晒了被子、衣服,先看看天气预报再出门。

19. 如果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多设几个闹钟,甚至其中一个远离你的床。或者,在前一天晚上预订一个大清早送到的外卖。毕竟,除了闹钟和外卖小哥,赶早班机时,没人会叫你起床。

20. 每次出差或出游前,收拾完行李后最好把房间恢复整洁,否则,若干天后,回家开门的那一刻,总会有点丧气。

21. 准备两三个不同质地的枕头(毕竟整张床都是你的),失眠时能派上用场。

22. 养成定期扔东西的习惯,搬家时,你会感谢自己的。即便不涉及搬家,定期扔东西也是一种清理生活和头脑的方式。

23. 有一些适合工作或独处时听的歌单,不过分热闹,也不过分冷清,刚好能让人内心平静。

24. 拥有一些最基本的电器、电路常识,有时候 iPad 充不上电并不是充电器或者它自己坏了,可能仅仅是控制这个插座的线路跳闸了。

25. 如果你是个宅男,每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确保至少每两天,站起来、走出家门,扔一次外卖垃圾。

26. 确实需要一个痒痒挠,尤其是柔韧性不够好的男士。

27. 一些常备的感冒药、止痛片、过敏药、胃药要定期检查保质期。或许,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对于如今常常 “996” 的中青年来说,备上也并不显得夸张。

28. 知道自己喝酒的底线,在失去意识和断片儿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叫车回家,或者,至少告诉身边清醒的人自己的住址。

image

29. 即便自己住,家里也最好有足够小型聚会使用的碗筷、酒杯、咖啡杯,这样在有朋友造访时不会措手不及。

30. 拥有至少一款情趣用品,正视自己的欲望,总有焦躁、压力大或者仅仅是无聊时,会想要用到它。

31. 即便已经单身很久,家里也要存点尚在保质期内的安全用品,因为你不能确定,今晚会不会遇到那个你想和 Ta 一起使用那东西的人。

32. 和朋友住得近一点,偶尔串串门儿,营造一种《老友记》式的群居氛围,在经历了疫情期后,这种邻里关系更显得珍贵。

33. 有一两个习惯看手机,对微信、电话接近于秒回的靠谱朋友。遇到急事和情绪崩溃时,至少有可以即时联络来安抚情绪的人。

34. 如果独自一人在异乡生活,确保至少有一个与你在同一城市的朋友拥有你家的钥匙,知道你的住址。若是出差在外,家里发水,Ta 能拯救你。

35. 至少有一个朋友有你的保险经纪人的联系方式,知晓你的工作单位,并且,Ta 也有你的父母或任意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

36. 各种信息登记表里的紧急联系人要填和你在同一城市的亲戚、朋友,并且让对方知道 Ta 承担了这份责任。

37. 和至少一个人结成对子,如果无故一天没有回复消息就打个电话,如果电话也不接,最好上门。这不仅可以防备意外受伤、生病时无人知晓,也可以消灭你悲情上头时关于猝死没人发现的顾影自怜。

38. 以上六条说明,拥有彼此信赖的朋友对独居者来说有多重要。

image

精神

39. 先评估自己是不是个享受独处的人,如果是,你适合独居;如果不是,不要主动选择独居;如果迫不得已,也尽量缩短自己的独居时间。

40. 有一点点存钱计划,最低标准是,能让你负担得起押一付三的房租,以及向老板甩了辞职信后,可以至少三个月无压力地生活。物质保障得排在独居安全感的第一位。

41. 独居的自由里不包括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不自律,那不是自由,那是自我放弃。

42. 稍微动点脑筋就会发现,那些能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生活便利,大都能在城市的公共服务和 O2O 服务中找到替代方式。仅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一线城市比欧美大部分城市都更适合独居者。

43. 对最熟悉的陌生人态度友善,比如,保洁阿姨、开锁大哥、负责你这区的快递小哥,一个人住久了就会发现,多数时候,你的安全感和温暖是这些人给的。

44. 养点植物或者宠物,让房间里除了你之外,还有其他喘气的。

45. 对你的宠物负责,把它视作家庭成员。这对它有益,对你更有益。

image

46. 和家人保持适当的联系,比如,每周打一次电话,同城的话,每周回去吃一次饭。这有益于你的心理健康,更有益于家人的心理健康。

47. 懂得如何克制自己抱怨和发泄情绪的欲望,身边可没人当情绪垃圾桶,做运动、拼乐高、出门走走转移注意力都是好方法。

48. 想要分享有趣的、喜悦的、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时同样需要克制。或许,可以用手机记录下来。

49. 独自放空当然好,但也不要完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至少每周见一个除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保洁员、健身教练之外的人。

50. 拥有除了同事之外的朋友或小团体,防止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内卷。

51. 要有心理准备,当下和未来你总是会听到 “你不孤独吗” 一类的关心。放平心态,每当被问到时,回答他们 —— 谁又不孤独呢?

52. 总会听到已婚已育人士对你独居生活的羡慕,放平心态,他们也就是随口说说。

53. 以上两条主要是说,没必要用外界的评判和对你生活的正面、负面想象来给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下结论,没有哪种生活是绝对正义或非正义的。

6

54. 每当遇到以上各种生活困难或精神困境时,不要率先检讨,是不是独居的错。

55. 不要总担心自己没锁好门,那是极小概率事件,因为这个小细节给出门带来焦躁,太不值了。其他列在 “独居者注意事项” 里的细节,要注意,但也别搞成强迫症。

56. 如果房子不是自己的,隔几年换个地方,找点新鲜感,毕竟这是无产阶级的优势,得好好利用。

57. 有一两个熟悉的公共空间,比如咖啡馆或者快餐小店,在你不想独自在家时能去坐一坐,并确保在你去卫生间时,有熟悉的店员和老板愿意帮你看东西。家之外的熟悉空间,会让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58. 有一两部你熟悉的会反复看的剧集、综艺,在你偶尔感到空虚和孤单时,它们的陪伴会让你好过很多。

59. 一个人出门吃饭、看电影时心态要好,要理直气壮,这是你的权利,无需因餐厅人多,而你独自一人占了一张桌子而感到抱歉。

60. 可以睡午觉和下午觉,但尽量不要让自己在黄昏时醒来,“黄昏恐惧症”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尤其容易在独自一人迎接黑暗时发作。

61. 不要在你最沮丧、最阴郁的时候打开手机,在社交网络上发抱怨生活的小作文,当你情绪缓解后,那小作文可能比醉酒断片儿后的只言片语更让你后悔。

62. 同样不要在你最孤独寂寞的时候答应谁的求爱和表白,大概率你会后悔,更大概率对方会后悔。

63. 大大方方地使用 Tinder、探探等社交软件,就像很多人可以大大方方地相亲一样。

64. 给女性:那些把单身女性视作弱势群体,提醒独居女性如何 “防狼” 的小窍门可以看一看,建立一个安全意识,但也不用太在意具体的条条框框,否则很容易把自己放在了待宰羔羊的位置,生活反而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image

65. 闲来无事时,偶尔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正在成为一个无法与人长期相处、有点孤僻的怪男人或怪女人,如果是,请放心,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数据表明,在不久的将来,这类怪人会越来越多。

66. 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陪伴的渴望之间找到平衡,这不太容易,像玩平衡板,无需追求绝对的稳定,确保自己不掉下来就是高手了。

67. 凡事都有利弊,拥有了全部的卫生间使用自由,就要独自解决马桶堵塞的麻烦。每当独居的崩溃瞬间来临时,想想那些好时光。

68. 感到孤独不一定是独居该背的锅,大部分处于婚姻关系和群居生活中的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到孤独。只要活着,孤独就无法被消灭,作为一个越来越趋近中性的形容词,“孤独” 也不该被消灭。

69. 独居是正常的,同居是正常的,婚姻是正常的,三代同堂也是正常的,尊重自己的生活,也别挑剔别人的。

70. 能够独居,至少证明了你的经济基础和精神独立性。如果独居是个过渡阶段,享受它。如果独居是种坚定的生活方式选择,尽情享受它。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大厂月入 3 万,不如回家考公?

2020 年,在互联网大厂做游戏工程师的李洋决定辞职,月入三万的他从西二旗回到小城市参加公务员考试。

经过疫情,他终于 “想明白了”:

在大厂里收入可观,但因为长期加班失去生活;大城市里租房的生活让人感到漂泊不定,小镇里的安全感则相比起来更让人安心。

李洋选择考公的理由,可能也是如今众多考公年轻人心态的缩影。

01
名校生海归涌入考公群体 公务员成热门选择之一

猎聘网去年发布《2020 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面对 “疫情下,毕业后如果不能及时就业,是否考虑其他选择” 的问题,38.73% 应届生选择了 “考公务员”。

在半月谈的报道中,上海某 985 大学研究生曾这样自述:

“我曾经高考数学满分、总分全校第二。最后放弃了在大城市里螺丝钉的工作,选择回家考编和考公。

在回家的半年中,我经历了三次考试,但一次也没有考上。看着那些仅相差 1 分、0.5 分的成绩,我一个人在楼下哭,哭完了再上楼回家。”

选择进入体制内的名校生并不少见。在 2020 年市级某部门的公务员招录名单中,清华、北大毕业生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他岗位也均为名校毕业生。

我们以 C9 高校为例,研究了这些名校生从 2013 至 2020 年的就业选择变化。

和 2013/2014 年相比,除了清华大学外的其余 8 所高校毕业生,在党政机关就业率上都出现了明显增长,多所学校的比例已然翻倍。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从 2013 年的 9.12% 增长到了 2019 年的 17.08%。

1

留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同样在发生变化。

10 年前,外企还是留学生的第一选择。2009 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曾援引原国家人事部的统计数据,回国工作的 17.28 万海归中,除了少部分进入国家科教文化机构工作或自己创业外,多数留学生最终到外资的研究所和外资企业服务。

到 2020 年,他们的选择已然发生了变化。益普索《2020 海外留学趋势报告》显示,在调查样本中,有将近一半的留学生回国后进入体制内工作,21% 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

从名校毕业生到海归,考公这条跑道上的竞争还在继续。

02
备战公考,投入有多大?

公务员热门岗位,千人竞争早已不是新闻。2021 年国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是湖北省国税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招录 2 人,过审人数高达 4400 多人,2000 多人争夺一个岗位。

当然,这样的岗位只是少数。我们统计和分析了 2021 年国考的 17000 多个岗位信息,发现大多数岗位的竞争比还是集中在 10-100 之间。

2

虽然其中的竞争压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但想要从中脱颖而出成功上岸,难度仍然不小。

在 B 站最火的公考培训视频合集中,我们分析并爬取了其中 19 个视频下将近 12 万条弹幕,试图从这里还原考公人的备考状态。

“好难”、“暴躁”、“裂开”、“放弃”,是他们备考过程里最常见的心态描述。

毕竟面对 “数量”“逻辑”“图推(图形推理)”,这些光是看着就晕的题型,内心很难保持波澜不惊。

3

这么难的视频只看一次自然是不够的,一刷二刷是基本款,四刷五刷也属常见。

进一步分析这 12 万条弹幕是何时发布的,我们得以窥见考生们备考的作息时间:从早上 9 点一直持续到晚上 11 点,一日之内共出现了三个高峰。

4

满满当当的时间表,几乎是 “月亮不下班,考公人不停歇” 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角度看,考生们并不比 996 打工人更加轻松。

当然,单打独斗、看视频自学是一种方法。参加公考培训班,也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2019 年公考笔试的参培率超过 30%,一旦进入面试环节,参培率将升至超过 50%,这意味着每 2 个获得面试机会的考生,就有 1 人接受面试培训。

为了吸引考生,公考培训机构也是费尽心思,除了常规的线上线下培训班,不少培训机构还纷纷推出了高价协议班。

5

某公务员培训机构的 “协议班” 概况

所谓的协议班,指的是在付费的时候和机构签署一份协议,如果最终没能成功上岸,能够返还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费。

因此很多人怀揣着 “没考上不花钱,考上了也不亏” 的心态,报名高价协议班。

但买的没有卖的精,类似的协议班更多是一个概率问题。假设一个班里只要有 10% 的考生成功上岸,培训机构就能覆盖掉师资、场地等各种成本。

从各个考公机构的营收,大致能窥见考生们在培训上砸下的金钱成本。

以国内某公考培训机构为例,从 2019 年借壳上市至今,它的股价已经增长了 3 倍。根据 2019 年年报,其营业收入增长率也连续两年接近 50%。

6

细看这些指标,如果我们用培训收入除以培训人次,就可以计算出每次培训的客单费用。如果参加了线上培训,平均要花 582 元;如果你选择了面授培训,平均花费将高达 5360 元。

如果还想通过多地跨考来提高 “命中率”,路费和住宿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 36 氪的报道中,考生李贺在去年 6 月到 8 月间,曾辗转石家庄、济南、苏州、天津等地参加考试。

她平均每次考试的成本最少在一千元左右,去年仅仅在考试这一环节,她就花了六千元。这还不包括此前投入的三万元公考培训费。

一面是时间成本,一面是不小的培训开支,想要上岸,付出的金钱精力自然也不低。

03
为什么年轻人会选择考公务员

考公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什么部分年轻人仍然愿意前赴后继?

在知乎 “为什么这么多人考公务员?” 下,大家就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上岸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兴趣也都捡起来了。不用担心加班,不用担心被辞退,也不用再每天和领导对线。”

“想一想父母为什么总想要我们考公,因为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太多风浪,比我们更懂得安全感的重要性。”

“公务员考试让我可以和其他学历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为数不多能让我抓住的机会。”

在自己的经历里,他们频繁提起 “稳定”“工资”“生活”“时间” 和 “安全感”。

7

在 745 个回答之下,我们从中选取了 “工作”“工资”“收入”“社会”“待遇” 等词,进一步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具体语境。

关于工资和收入,网友们或许有不同的意见,工资高和工资低两种观点争锋相对。

但是对于工作、社会(地位)和待遇,网友们的态度则十分一致,我们也可以据此勾勒出一幅大家心目中的公务员画像:工作稳定、福利和综合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有足够的社会资源。

这对于一部分渴望安全感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8

或许就像蒋方舟在《圆桌派》所说的那句话:

曾经我们对于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屑一顾,不甘于 “平庸” 和 “安稳”。但逐渐长大才发现,你必须要么非常努力、要么非常聪明,才能勉强过上那种 “平庸” 的生活。

来源:微信公众号 “谷雨数据 – 腾讯新闻”(ID:guyu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