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岁的周冠宇,成为中国第一名 F1 正式车手

尘埃落定,经过数次传闻,阿尔法罗密欧 F1 车队刚刚官宣,周冠宇成为 2022 年赛季的正式车手。

至此,这名年仅 22 岁的小伙子,成为了中国第一名 F1 正赛车手。

在周冠宇之前,最接近 F1 正赛的中国车手是马青骅,可惜的是,当年马青骅签约了HRT,准备在第二年参加 F1,结果第二年车队没了,马青骅也仅仅是得到了 F1 测试赛的名额。

想成为 F1 车手,大概路径是这样的。

首先,你现在不到 5 岁,家里有好几个亿家产,你爸妈想让你成赛车手,那你的赛车生涯就可以开始了。

首先是卡丁车,在卡丁车时代,你就需要自己有一辆专业卡丁车,雇一名有丰富卡丁车和赛事经验的私人教练,锻炼自己人车合一的感觉,每年的开销保守估计在百万左右。

当教练说小朋友你车技不错,适合走这条路了,你就得频繁参加各种卡丁车比赛了。

12岁以后,你在卡丁车领域进展顺利,开始进入初级方程式阶段,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营以及方程式比赛。烧钱是一方面,重点是你得拿冠军。16 岁之前你就需要在同年龄段的世界车手中,成为最优秀几人中的一员,成功了,进阶下一阶段,没成功,抱歉,赛车基本上还是只能成为你的爱好,之前家里花的钱就当报兴趣班了。

16 岁后,你在各种赛事中表现优异,可以进阶到高级方程式赛车的比赛中,最具代表性的赛事是F3(三级方程式锦标赛)、福特方程式、雷诺方程式等,这个级别赛事的专业程度和比赛强度在国际上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了。

国内的年轻车手参加欧洲方程式赛车,要花费近千万元。高级别方程式中比较便宜的福特方程式,如果能找到一个一年收费100万元外加30天试车的车队就已经非常走运了,通常花费要超过150万元。F4全年花费与福特方程式接近,F3最便宜的车队一年也要花费400万元,F2 每年花费更是成倍增长,一年超过千万元。

如果你在这些车队依然能拿冠军,那恭喜你,你可以看到 F1 的门了。

现在中国,离 F1 最近的男人,周冠宇基本上就是这么个路径。

1999年出生

8岁开卡丁车

10岁赢得全国锦标赛八个分站全部冠军

2012年起陆续获得全美洲锦标赛、全英锦标赛以及欧洲锦标赛14-17岁组别年度总冠军

14岁加盟法拉利车手学院

2015年代表普力马车队获得意大利F4方程式年度亚军

2019年加入雷诺运动学院,担任雷诺发展车手

2019年F2西班牙站比赛中,成为首位登上F2领奖台的中国车手

2020年成为雷诺试车手

2021年代表普力马车队获得亚洲F3冠军

2021年3月28日夺得F2巴林站冠军

能这么玩儿赛车的原因,主要还是财力雄厚,周冠宇的父亲,周叔叔,有十来家公司,注册资金就 5 个亿。为了给儿子练车,周叔叔还建了个卡丁车赛道,叫冠宇汽车公园。

如果能赢 F2 的年度总冠军,基本上可以说,与 F1 只有一步之遥了。因为按照国际汽联 FIA 的规定,持有现有的国际A级比赛牌照,并且从像F2、F3、电动方程式、纳斯卡杯、世界耐力锦标赛这种比赛里参加两个完整赛季,完赛率 80%,就能获得够 40 个积分,获得参加 F1 的硬性指标基础。

在今年赢了亚洲 F3 冠军后,理论上周冠宇已经有足够积分参加 F1 了。

但是这不代表你就能真开上 F1。

在低级别比赛里开的特别好,各种冠军嗷嗷拿,F1 车队相中你了,让你做试车员,除非正式车手受伤或者因故无法出赛,否则你只能是不断为车队和车手试车,给予赛车设计师意见,借此提高赛车水平。

除此之外,运气还得特别好,在自己的黄金运动年龄中,现役 20 个车手所在的 10 支车队中得刚好有车队老车手用烦了,想换新人试试了,并且在每年都几乎和 F1 一起比的 F2 当中,没有出现比你年轻,还比你强的,你才有机会开 F1。

周冠宇今年能有机会参加 F1 ,除了他确实在 F2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外,还与上文谈到的运气相关。

首先是莱科宁退役,空出一个阿尔法罗密欧的席位,随后奔驰官宣二号车手博塔斯离队,准备在第二年加入阿尔法罗密欧。直到刚刚,阿尔法罗密欧才官宣自己的另一名车手吉奥维纳兹明年离队,于是就给周冠宇留出了机会。

但成为 F1 正赛车手,只是周冠宇登陆 F1 的第一步,阿尔法罗密欧并不是个强队,今年在 10 支车队中排名倒数第二,周冠宇能成为车队的正式车手,意味着他在明年的赛季中,基本上有稳定的席位。但一旦成绩不好,依然有可能会被临时替换掉。

女性运动安全的第一道护身符:如何正确挑选 Sports Bra

对于女生而言,一年四季都必不可少的衣物,除了跟男生一样的必需品内裤外,内衣的地位也是当仁不让。而且内衣的舒适度对于女性身体体验上也是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

作为一个运动爱好者的女生代表,尝试过修身养性的「慢」运动瑜伽,也接触过挥汗淋漓的拳击和 MMA,当然还有我的最爱——力量训练和举铁。细数这些不同种类的运动场景,我们总被提醒「要穿运动服」,但其实真正最必不可缺的就是女性运动内衣。

有了它,就可以在畅快淋漓(或痛苦)运动时不用去顾忌身体上的「别扭」。

为什么需要运动内衣
运动内衣和普通内衣的穿着目的其实是不同的,普通内衣更多是为了「保护基础形体」,即普通内衣只是在水平方向向拖住胸部,防止胸部下垂或外扩,部分内衣可达到收缩聚拢效果,在穿衣搭配上更多变。

而运动内衣因其搭配场景的需求,更多作用于对抗活动过程中的地心引力。因为在运动过程中,不管是瑜伽的稳固核心、猫式、上犬式还是长跑过程中的幅度摆臂等,女性胸部都会因其自身结构的独特性而产生晃动。这点相信大家在中学上体育课时就有所感受,跑 800 米甚至是立定跳远都会造成胸部在普通内衣内的来回抖动。

从支撑性角度来看,普通内衣更讲究修饰胸形、聚拢、美观,更偏向日常生活场景。而运动内衣的主要优势就是强支撑和固定性,这在运动场景上是高度匹配的。减少胸部晃动,既可以对身体减少一定程度的伤害,也可以避免公共场合的形体尴尬。

同时,运动内衣因为要满足运动场景的各类需求,比如出汗量大、运动幅度大,尤其是在锁骨、胸口和腋下很容易堆积汗水,所以在物料材质的选择上一般会看重透气性和可延展性。同时在肩带宽窄度和下胸围包边材质上都会进行专门的处理,保证后期穿戴的稳定和亲肤度。

运动时穿普通内衣难道就不能锻炼了吗?
胸部在人体内部构造中更接近流体的状态(不管大小)。查阅资料显示,女生跑步时胸部晃动呈现出 ∞ 形,即使是一个 A Cup 的女生,在没有运动内衣的保护下跑步,胸部晃动的幅度也会达到 6 cm 甚至更多。如果是比跑步更激烈的运动,胸部晃动或拉扯更严重,有可能会损伤胸部结缔组织,出现胸下垂,严重则破坏胸型。即使胸部没有可见的损伤,也可能因为内衣支撑不足,造成胸部疼痛或颈部酸痛。

而保持胸部挺立的主要因素就是依靠皮肤和一种特殊的韧带,即乳房悬韧带。皮肤本身对胸部没有支撑性,可以把它的作用理解成定型;所以大部分的内部支撑其实都是悬韧带在起作用。就像日常使用的橡皮筋一样,如果长时间让其处于绷紧状态,久而久之橡皮筋就失去了松紧度。同理,如果长时间处于运动强度大的状态中,胸部晃动就会让韧带一直保持「紧张」状态,此时就会加速乳房悬韧带的损坏而导致胸部下垂。严重时甚至会损害胸部健康,诱发乳腺癌等疾病。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把运动内衣理解为「极大程度地降低运动过程中胸部晃动所造成的身体影响」而存在的。运动内衣就是为了在运动过程中,除了最基本层面的保护女性胸部外,还额外为胸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包裹和固定作用,减少胸部下垂和外扩情况的产生。

当然,回过头来我们认真考虑一下,难道就真的必须每次运动都要穿运动内衣吗?

上述我们提到的那些身体伤害,更多是长时间、高频率、大强度的一些运动场景穿普通内衣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你的运动强度不大,运动时间也不长,或者有时因为个人因素忘记穿戴运动内衣而只能穿普通内衣时,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伤害。

但如果是进行非常系统/标准状态下的运动,每次运动都有一定强度训练量的话,运动内衣是必不可缺的衣品准备。

不过虽然穿运动内衣可以提高胸部支撑度,但是不建议在非运动状态下长时间穿戴那种「压力固定」紧绷类型的标准运动内衣(虽然有时候外穿运动内衣搭个小外套很酷还很显身材)。因为标准运动内衣的强支撑和强固定属性,对胸部的挤压和包裹是比较紧的,如果长时间非运动状态下佩戴运动内衣,会影响胸部血液循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什么场景下穿什么类型的内衣,切勿为了美而忽略身体健康。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内衣
说了那么多,其实很多宝宝都已经知道运动时要穿运动内衣。但是打开橙色软件,搜索运动内衣后映入眼帘的物品是一个比一个好看,个个样式还都不一样。那应该怎么选择呢?

内衣支撑度与场景匹配
在面对各式各样的运动内衣时,我们应暂时放下「一见钟情」款式,而应从实际场景优先考虑。前文我们多次描述过,运动内衣核心功能就在于「强支撑性」。那么如何选择自己适合的运动内衣支撑类型呢?那就是「物尽其用」,考虑穿着的场合。

低强度支撑:简易固定款式
低强度支撑运动内衣多以窄肩带、非全包为其代表样式。从样式上就可以看出,低强度支撑运动内衣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分。依靠一层弹性的网状织物简易固定,有的还提供可拆卸衬垫,便于进行胸型调整,在包裹性上拥有更多的操作性。

适合运动类型:低强度支撑的运动内衣因其包裹性和束缚性不大,所以比较适合谨慎缓慢的低强度动作,基本可以看作是没有什么弹跳动作的运动类型。例如瑜伽、普拉提、Barre 和轻度力量训练等,需要身体延展度配合的运动都可以尝试低强度支撑款式。

👍 优势:低强度支撑款没有大面积的衣料束缚,所以在舒适感上跟普通内衣并无太大差距,所以如果像日常穿搭中加入运动内衣元素的话,上述款式都再合适不过了。同时低强度支撑款式在穿脱上也是十分方便的,尤其是在出汗后脱去内衣时不会产生「脱不下来」的尴尬(反正我体会过脱衣过程中内衣太紧挂在头上下不了的状况 👀)。

🤏 缺点:但是低强度支撑款式因为包裹性不是很完整,在穿着运动时会容易出现「副乳跑位」的情况。不过这其实是大多数运动内衣在运动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情况,所以不用太担心。

中强度支撑:压力固定款式
中强度支撑内衣大多都是压力固定式,样式上多以宽肩带、后背大面积包裹呈现。压力式固定运动内衣是绝大多数 Sports Bra 采用的类型,主要依靠织物弹性并采用部分压缩式设计,达到固定胸部的目的。

这种款式的运动内衣在剪裁上会充分考虑乳房形状、结构及以肩背部受力等因素,通过内衣结构的加持获得良好固定性的同时仍然保持相对的舒适性。但是不得不说一点,压力固定式内衣基本都会「勒肉」。

适合运动类型:中强度支撑款式比价适合运动节奏稍快的(附带适量弹跳动作),比如跑步、动感单车、力量训练、网球、羽毛球等需要灵活走位配合的运动。可以在充分体验运动的过程中,不用担心身体晃动带来的损伤,既保障了支撑性又具备一定舒适度。

👍 优势:中强度支撑运动内衣适合绝大部分的运动场景和运动人群。不管是在胸部支撑的体验上,还是内衣舒适度上,整体体验还是不错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运动场景适合哪种,那就无脑选择中强度支撑类型(压力固定款)。

🤏 缺点:就像前边我提到的,一般这种压力式固定款式因为大面积包裹且紧致,所以在穿脱上非常费劲。不过现在好多压力固定款式也扩展了「增加前拉链或者后搭扣」的款式。

我自己目前运动穿搭的这款安德玛中强度运动内衣就属于后搭扣类型。

当初就是看中了它的后搭扣设计,可以让我在穿脱运动内衣时方便很多。同时由于是多排搭扣可选,在下胸围的松紧上还是属于可控范围。最后搭配可调节肩带,基本满足了我想要固定但又不想被运动内衣「勒的死死」的需求。

高强度支撑:复合结构款式

高强度支撑款式一般是以包裹+压力混合固定的模式,与中强度支撑内衣一般样式差不多,额外会添加特殊的钢托(非金属),以获得更好的承托支撑,织物的强度更大。尤其适合高冲击度运动以及大胸妹子进行高强度运动体验。

适合运动类型:高强度支撑款式适合频率高、幅度大的高强度动作(重复性弹跳动作)。比如马拉松、高强度有氧健身操、篮球、足球、拳击等强力爆发类运动。

👍 优势:前边也提到了,高强度支撑款式非常适合大🐻妹子进行高强度爆发式训练,对于身体的保护和运动体验上还是能达到基础要求的。

不过日常大部分人进行运动的话没必要选择高强度支撑,属于「可以但没必要」,就像电脑一样,根据自己需求场景让它把性能跑满就最好不过了。

尺码保证穿着舒适度
说完了内衣的支撑强度类型,我们再来看看实际上身的尺码考虑。

首先要说的一点,运动内衣通常比普通内衣会更紧身一些。所以不要抱着「我想让它完全固定是不是码数越小越好」的态度,这种是错误的。

跟普通内衣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舒服的。运动内衣的舒适度更是如此,要不本身运动就很累了,结果还得因为内衣的不舒服让自己的疲惫感直线上升,不划算。

正常情况下,运动内衣的尺码选择跟普通内衣尺码一致即可,不要特意去选择小一码的 size。而且运动内衣弹性也会随着穿着时间长短有所改变,所以一开始买来穿着紧点没啥大问题(前提是你选的是自己日常 size)。

就像我们购买普通内衣一样,运动内衣的尺码也是尽量以下胸围为准。因为运动内衣的大部分约束力都卡在了下胸围部位,所以一定要先保证下胸围的舒适度。其次再去考虑罩杯大小。

如果你对自己的 size 非常清楚,就可以根据不同品牌的内衣尺码表进行对照购买。如果不太清楚自己下胸围的宝宝,可以参考下方测量方法。

测量胸部下方的肋骨处,量尺应与地面保持水平且贴合身体,但不要勒太紧。为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测量时请放松、吐气,而且要至少保持一只手臂垂放在身侧,最好是两只手臂都能自然垂放。测量时尽量选择他人帮忙。

如果不太喜欢绷紧感的宝宝,在选购运动内衣时可以额外关注下其肩带是否可调节。有时可调节的肩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运动内衣带来的压迫不适。

说完了下胸围,我们再考虑下 Size。一般情况下身材正常的小🐻妹子(A/B)们其实可以选择低强度和中强度支撑款式,这两者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运动场景需求。

如果是大🐻妹子(C 以上)则直接考虑中高强度支撑款式即可,如果是纯压力固定式尽量选择胸部全包款式,如果是有隐形罩杯内嵌则尽量还是选择包裹性更好的。总之还是以最大程度减少运动过程中带来的晃动损伤为标准。

选购总结

不管是从运动类型上筛选还是在尺码上抉择,其实大部分人群都可以直接考虑中强度支撑的运动内衣款式。至于好不好看颜色如何,那就是个人喜好啦~我们的第一目标是先舒服合适,再好看!

当然,如果让我个人来给大家推荐的话,建议还是选择比较知名/专门做运动相关的品牌。我个人亲身体验过的品牌里,比较推荐 Under Armour,他们家的运动类内搭不管是运动内衣还是 leggings,包裹和支撑上真的表现出色。搞活动时拿下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清洗注意点
最后额外补充一点关于运动内衣的清洗和收纳。

因其衣物材质问题,不太建议大家跟平常衣物混合扔进洗衣机进行清洗。毕竟运动内衣的「脏」也就是纯出汗导致的。所以如果考虑延长运动内衣的使用寿命还保证衣物清洁,还是推荐大家使用冷水手洗,并且在晾挂时选择「倒挂式」,避免影响肩带的松紧度,然后放在通风处自然风干即可。

最最后,想给所有女生说一下。虽然运动内衣的强包裹性让胸看起来「变小了」,但记得穿上 Sports Bra 的瞬间,其实就在证明自己有实力来「Show My Body」。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毕竟好身材和身体健康只有自己受益。

你看的盗版电影都是从哪儿来的?

文 / 差评君

来源:差评(ID:chaping321)

种子文件命名里的秘密

当你在网上下载一部电影的时候,一般都会看到一串很长的文件名。

在这个名字里,除了包含片名、剧集、分辨率、编码格式以及发片小组之外,其实还隐藏着这部片子的来源。

如果文件名带有 “WEB-DL” 字符,那你的片源多半是从各大视频网站的付费视频库里下载到的。而且通常情况下,“ WEB-DL ” 片源的清晰度会高于 “ HDTV ”。

除此之外,你经常能看到的还有 “BDrip”、“ CAM ”、“ TS ”、“ DVDrip ”、“ R5 ” 等等版本的盗版电影。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分门别类的盗版资源,到底是怎么来的?而盗版一部电影,又要经过哪些流程呢?

今天跟大家扒一扒那些盗版电影的行业内幕。

盗版电影的制作流程

说起盗版影片,估计在座的各位小伙伴都不陌生。

而这几年,盗版和版权问题一直饱受争议,许多人对盗版也是抱着复杂的心态,可以说是又爱又恨,百感交集。毕竟,我们就是伴随着盗版长大的一代啊。

早期的盗版基本集中在录像带和光盘上,而互联网时代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各大字幕组贡献的 bt 种子,像国内影迷很熟悉的 “ 伊甸园 ”、“ 破烂熊 ”、“ 人人影视 ”,二次元老司机熟悉的 “ 澄空学园 ”、“ HKG ”、“ 漫游 ”。

他们的名字往往会出现在文件名的最后,这也导致粉丝会误以为这些资源都是出自字幕组之手。其实他们除了贡献了优秀的字幕以外,也只是现成资源的搬运工,片源的原始压制另有其人。

盗版行业真正的大佬们

如果你对盗版行业稍有了解,你一定听说过 CtrlHD,Centropy 或者 Dimension,Killers 这类名字,他们都是国外顶尖的盗版资源发行机构和小组。

这些由超级黑客们组成的组织,最早被 FBI 等政府部门统称为 Warez,意为计算机领域的非法交换著作权,后来他们又被称为 “0 day” 发行组,因为他们能在正版资源发布的 24 小时内就破解出高质量影片。

而这些小组把自己称为 “The Scene”,“ The Scene ” 既有 “ 业界 ” 的意思,同时也是一个非盈利性盗版制作发行社区。

这个社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内部有超过一百个活跃团队,随便拉出一个小组都干过不少惊天动地的事儿。

比如专攻 PC 软件的 “DOD” 小组,他们曾在微软正式发布 windows 95 的两周前,就把资源放在了论坛上。

而在影视资源领域,Centropy 可以说是规模和影响力都最大的小组。

这个小组的宗旨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是在电影上映和正版 DVD 发行之前,把最高质量的破解资源发布到网上。

而最让 Centropy 引以为傲的,是他们曾在 2003 年发布了一个有史以来最轰动影视圈的电影盗版资源 ——《 指环王:王者归来 》

这波操作大大影响了正版碟片的销量,各大电影集团的损失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所以制片方提起他们简直是恨得牙痒痒。

他也因此被判处 30 个月的监禁,同时还必须支付 40,000 美金的赔偿金。

不过这位倔强小老弟刑满释放后,并没有 “ 走上正途 ”,而是又重操起了旧业。

甚至还在 2017 年发起了一项众筹,要出版一本书来记录自己的盗版生涯,揭露盗版产业是如何执法人员斗智斗勇的。

只能说这兄弟真把自己当普罗米修斯了。。。

资源共享平台大佬 —— 海盗湾 ▼

有专门压制盗版资源的小组,当然就有平台让这些资源共享。

那就不得不提到业内的鼻祖级网站 —— “ 海盗湾 ”。

2003 年,一个来自瑞典的反版权民间组织这个网站,站内汇聚了无数制片小组破解出来的一手资源。

在被关停之前,这里简直就是互联网上触手可及的法外之地。

在 2008 年的时候,网站上的种子数量就已经超过了 100 万,网页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 1 千万。

它曾经普及到了什么程度?

海盗湾里的盗版教材可以说是拯救了一个又一个贫穷的大学生。。。

当然了,有流量的地方就能变现。甚至在 06 年,国内互联网还没怎么发展的时候,“ 海盗湾 ” 就能靠着在网页上卖广告,每月净赚 600,000 瑞典克朗。

不过,相较于躲在网络背后秘密行动的发布小组,海盗湾可以说是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干着违法的勾当,目标极其醒目,追踪起来也比松散的 the Scene 组织容易不少。

所以要是从成立那天开始数,海盗湾已经被端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而现在的海盗湾,虽然依然能在 BT 网站中称王称霸,但也不得不一直和各国政府打游击战,网站也常常出现宕机等问题,活得是越来越艰辛。甚至他们还曾计划买下一个国家来安置服务器,结果只众筹到几万美元,建国大业也难以实现了。

盗版背后的技术

截止到今天,全球的 “the Scene” 成员总人数也不过几千人,但全网流传的 “ 0 day ” 资源早已超过了千万级别。想要在最短时间,压制出质量最高的资源,只能靠组织成员高超的破解技术了。

光盘时代的破解技术 ▼

在流媒体还没发展起来之前,盗版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 影院盗录和 DVD 解密拷贝。

而拿着录像机、手机跑到影院盗录,是最低级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样出来的资源模糊、昏暗,音效也贼差。但这种方法简单粗暴,除了快,一无是处,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抢先爽一下,所以俗称 “ 枪版 ”。

比盗录稍微高级一些的,是对正版 DVD 进行解密处理。

“ 日防夜防,盗版难防 ” 的道理,各大电影制造商不是不懂。DVD 加密就是他们对盗版组织最倔强的对抗。

( Content Scramble System )的加密算法,这套算法通过生成密钥来保护 DVD 不被第三方拷贝,并且需要特定的机器才能播放。

可能很多玩过 DVD 的小伙伴都还记得,一些美版的 DVD 就没法在国内的机器上播放,这就是 CSS 给 DVD 增加了区域限制。

但 CSS 问世仅仅三年就被一个 16 岁的挪威小哥给破解了,大厂的倔强也被践踏的体无完肤。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DVD 逐渐被淘汰,我们也迎来了流媒体时代。发行组的盗版技术也跟着与时俱进了。

数字时代的破解技术 ▼

现在各大流媒体都采用一系列 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的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甚至许多出版社和软件厂商也都在使用 DRM。比如亚马逊,索尼,微软,苹果。

而像 HBO、Netflix、腾讯视频这样的主流视频平台,更是采用了 DRM 里安全级别最高,最难被破解的 Wide vine 加密方式。

Google 前脚刚研发出 Wid evine,“the Scene” 组织后脚就已经拿出了破解工具,还是全自动的。

只要在特定的服务器上装上这个工具,盗版团伙分分钟就能破解完一部数字平台上 1080P 的电影,甚至还要比原文件小 30%。

而且这些工具可以通过算法自动在流媒体平台下载内容,进行破解,再打包上传到资源网站,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

像《 权游 》、《 黑镜 》这种热播剧,官方上线还不到 24 小时,你就能在各种资源网站上看到高清熟肉了。

院线电影的破解技术 ▼

除了这些硬核破解技术,盗版行业还有一个究极大招,那就是在影院安插 “ 内鬼 ”,这个方法听上去很玄幻,但其实一点不少见。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 Centropy 小组里工作多年的汤普森吗?

他除了是 “the Scene” 组织的成员,还有另外一个身份 —— 影院电脑硬件供应商。

借助这个身份,他本人可以经常在影院上线之前拿到片源。

这类能够直接拿到电影资源的角色,在组织里被称作 Supplier( 供应商 ),他们白天的身份可能是一名普通的审片员,电影公司的剪辑师,或者是影院的放映员,而到了晚上,他们就成了某盗版压制小组的资深成员。

国内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像在 2019 年几部春节档电影,《 流浪地球 》、《 飞驰人生 》、《 疯狂的外星人 》等等,在上映期间,就遭遇过大规模的盗版。也是因为影院的放映员私自夹带、处理片源,才让盗版资源流出。

而版权方面对这些提前泄露的资源,可以说是相当头疼了,因为这种损失一旦形成,基本就没有挽回的余地。

虽然这几年咱们国家的打击盗版的力度一直在加强,但盗版行为仍然是屡禁不止。

盗版完全消失的世界存在吗?

一方面,我们知道盗版是错的。

另一方面,又很想为这些盗版组织叫好。

其实盗版问题一直是个两难的选择。

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版权制度的目的

版权的初衷,保护的并非只有创作者,还有大众的利益,保护创作者只是方法,保证了他们的利益,继而才能有更多的创作动力,更好的服务整个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版权制度会有期限。

但这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度保护版权而产生的问题:视频网站上充了会员,还要花钱点播,忍受中插广告。音乐软件利用版权垄断来打压竞争对手,更别说有的平台为了争夺独家版权,还在创作者和用户之间两头剥削。

我们也曾以为版权保护做好了,咱们的电影,音乐,游戏行业就能提升创作水平。但结果呢,我们还在看十年前的电影,听过去的音乐,玩国外的游戏。

当然影响创作力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版权问题,但资本的贪婪的确会让垄断变得横行。

那我们就该放弃版权保护,支持盗版吗?

当然不,倘若我们完全开放盗版,创作者没有收益,谁还会来创作呢?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二十年前中国单机游戏行业的死亡,这场行业覆灭跟盗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说到底,我们真正希望的是版权制度能保护创作者的收益,而并不想让它沦为版权纳粹的武器。

但无论有怎样的理由和原因,无论怎么掩盖和规避责任,大家心里都还是清楚,盗版是一件不合法的事情。

不过这几年我们也看到,许多人都在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大家的版权意识也越来越强。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有版权流氓,不再有版权垄断,内容也没有渠道限制的时候,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声,盗版就是错的,就是不要脸。

只可惜,现在还不行。

撰文:杨子 视频制作:B 站差评君 美编:焕妍

对许多运动员而言,能好好退出,都算一种幸福

我认识的第一位专业运动员,是小时候,我家楼上的一位阿姨。

她身材魁梧(后来才知道,有 182 公分,在上一辈无锡女性而言,这是高得惊人的身材了),体格强健,声音洪亮。脾气急躁,但为人很好。该骂就骂,一骂起来,整栋楼听得见。打牌输了会骂脏话,但最后赢了钱,一高兴,会掏钱请大家吃宵夜。

她先生是我爸的同事,夫妻俩人都很宠儿子,在我们那年代,体现为儿子要买啥游戏卡就给买。然后,我时常被请去他家,帮着打游戏 —— 那会儿没攻略嘛 —— 所以跟他家还算熟。

那会儿无锡篮球场匮乏,我家附近想打篮球,只能去附近小学或机床厂,打水泥场地。

阿姨当时正帮着带某支青年女篮,就跟我说:周末我乐意的话,可以跟着一起去打打:在无锡体育馆(现在是体育公园了)的室内篮球场。

木地板、有篮网,这对 20 世纪末的我而言,已经是天堂了。打完球,去隔壁吃个玉兰饼,快哉快哉。

我记得当时看青年女篮训练,一群姑娘跟我差不多年纪,个子比一般女孩高,手长脚长。训练时基本是传跑上篮和定点篮。我在旁边一个篮筐自己瞎练,感觉比起那些姑娘来,就我运球多 —— 室内场里拍球声音巨大,一半倒是我拍出来的。

休息时,那些姑娘也跟我瞎聊几句。那会儿她们彼此开玩笑,就指 “她在谈恋爱呢!”“你才谈恋爱呢!” 笑闹成一团。

—— 经历过上世纪末的诸位可能记得,那会儿学生不太让谈恋爱,所以彼此指谈恋爱,足以让对方发窘。

我问看球场的某大爷,说如果真谈恋爱,队员会怎样?大爷很严肃地说,队里不能随便谈恋爱:

“要写检查的!”

我问过这位阿姨,怎么从专业运动员岗位退下来的。她约略说法:

“能退下来,就挺好了。”

她那时代的运动员,有许多遗留问题:训练苦,工资拖,伤病重。球员要退役,意味着可以安排工作,落实福利,一整套手续。

所以许多机构,是宕着球员,不让她们退役。训练还是训练的,补贴啦、工资啦,那就时不时的了。

最后她能退役,还安排上工作,觉得很幸运。退役了,蛮高兴的。

“运动员太苦了!你个小孩子不晓得!”

很多年后,我在上海某地做篮球解说嘉宾时,跟张大维老师提起过:

“我楼上有这么位阿姨,跟我同姓。”

张老师:

“啊!那是江苏女篮以前的谁谁谁!二中锋!借调过到国家队!我记得,我记得!”

原来那个煤气罐可以随便扛二楼、骂起儿子来全楼都听到的阿姨,以前还曾经是进过国家队的强大内线?!

“运动员太苦了!你个小孩子不晓得!”

我岳父有位至交好友,有过一位年龄相仿的女朋友。按辈分,我该叫她阿姨。

阿姨原来是武术队的。闲聊时,说她认得张晋 ——《一代宗师》里的马三,蔡少芬的先生 —— 说论渊源的话,该叫师兄。

阿姨信佛,但进了寺却不能拜,因为年轻时膝盖伤了,跪了很难起来,龇牙咧嘴。

她功夫还在,偶尔给我们摆几个花式:漂亮,干脆,利落。

“就是膝盖不行了。”

她人极勤快爽朗。当时大家出去旅游,住在一处民宿里,得自己做家务。她总是率先做,闲不住,人人都喜欢她。

她说,虽然受伤,但以前的运动生涯,不后悔,因为确实自己投入进去了,也练出东西来了。功夫有没有,自己晓得。但是能退下来,她还是很高兴的。

她说,她年轻时,跟队里训练,出去比赛啊,大家都很苦。

阿姨总结说:

越是下面的队伍,教练越给你硬上训练量,不让休息。受伤了,就吃各种乱七八糟的药止疼。许多队员受不了,偷偷哭。那是不被允许的,看见就要骂。

要退役了,可是身份什么的,要转,很麻烦。

她最后退下来,是我岳父那位朋友 —— 他搞法律这行的 —— 帮忙,完善了一些手续,这才干干净净地退了下来。

我问过她,有没有舍不得运动场上的辉煌?她说练武术这行,其实很看评委和观众,所以很懂得怎么打动评委和观众。久而久之,就习惯了。所谓辉煌,就看得淡些。

比如,我们觉得现场掌声让人激赏时,在他们看来,只是训练结果打出来了。

似乎她以前在队里的时候,就大概明白,所谓出风头啊什么的,都不那么真;所以退了,也没什么。

怀念还是怀念的,就是没许多人想象的那么怀念。

“能好好退下来,就蛮好的。”

我在上海那两年玩票解说时,有幸和陈德春老师搭档。他老人家以前是上海男篮的,退下来之后,也帮忙带带青年队,住得离我家不远。某次我出门买菜。看见一个巨大的身影,两米多,骑着自行车,简直像骑玩具车似的,在菜场边溜达,正是他。我跟他聊了两句,他很慈祥地继续去买菜了。我当时想:得。陈德春老师这种业界大拿、前辈高人,都这样大隐隐于市啊。

但回头细想:我们上一辈运动员,许多退下来,也没得到与他们的辛苦相对应的辉煌、荣誉与待遇。

尤其在国内,许多普通运动员,除了回忆生涯偶尔的辉煌外,剩下就是:

“太苦了;能退下来,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以前跟我解说时,一度用词很老派。强侧弱侧,在他那里是 “佯攻” 和 “真打”。他不习惯说大前锋,还是爱说二中锋。NBA 的球员,他认识得不多,有时要问我:

“这是个谁?”

实在也不是他的问题。毕竟他大多数时间,用来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反而没时间关注 NBA 和欧洲篮球联赛。实际上,他们的私人时间,很悠闲。

我有记者朋友,刚入行时,很有优越感。采访完球员回来,跟我吐槽:

“这都什么学历?说是读过初中,说话跟小学生似的!”

但我后来跟其他老运动员聊天,大概也明白了他们的一些生活:他们中相当多数人,没接受过成型教育,就去打专业队了。

越底层练得越苦越糙,越容易受伤。生活极单调。

许多老年代的基层球员,能不养成抽烟喝酒打牌的习惯,已算是出淤泥而不染了。未来规划什么,那是想不到的:没得选。

现在,当然是好多了。

但我至少接触过两位现在依然在打篮球的运动员家属,私下跟我说过:

“其实我们家那位,都不爱打篮球了。”

好多体育行当是这样:越老派,越底层,练得越苦,越不受重视,条件越差,伤得越多。

这些运动员,考虑的往往是生活、健康、编制、福利、医疗:

“能安安稳稳退下来,就好。”

越往上,干系大了,条件也好了,练得也健康了,恢复也专业了,伤得越少。

越往上,条件越好了,担的干系,那也就越来越重了。

他们被担当的干系包围了,他们没什么时间接触现实生活(这一点,其实不只是我们这里的运动员适用)。曾经再怎么热爱这项运动,热情也不免被削减了。

但到了那个地方,许多时候,也不由自己了。

image

然后就,伤病 —— 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

老年间的许多伤,是所谓糙伤:

一磕一碰,闭眼乱来。伤了,旧伤落下了。

许多人少年时的精神创伤,也是如此:

在粗糙复杂的环境里,遭遇强硬的精神暴力后,人会感到沉重的痛苦,一直留着那个心理阴影。

现代,医疗技术提高了。比赛也日趋文明了。运动伤害,就有了更多的温水煮青蛙。

所谓的 “硬伤” 少了,越来越集中于关节了:比如,膝盖半月板和前十字韧带、肩膀、腹股沟了。

急停急转多,大量横移多,前十字韧带和腹股沟就危险……

十年前姚明养伤时,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数据:在 NBA,221 公分(即 7 尺 3)以上的巨人,每季出场时间不能多过 2300 分钟;超过的则容易大伤。

就以鲨鱼和姚明为例。

鲨鱼自 1995 年他 23 岁开始,膝伤就零星不断;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腿脚新伤陆续添加。每一次新伤都未必致命,但却使双腿的压力持续增加。右脚受伤,左脚承重,于是左脚再受伤:如是恶性循环。到 2006 年,鲨鱼左膝软骨撕裂,手术之后,左膝、踝都有了伤。随着各种运动,能量上下传递,一处脆弱点会让左腿的其他部分更加受力。温水煮青蛙。

姚明 2008 年的受伤,是所谓 “应力性骨折”。重复的压力,导致骨骼的微小劈裂或缝隙,伤势常细如发丝。骨骼像房子梁柱,不断遭风雨侵袭,日积月累,反复磨损,伤害超出了骨细胞自我重建和修复能力范围时,房梁便开始缓慢垮塌 —— 纳什的背,也是如此。

至于科比 2013 年累到跟腱撕裂,我们都知道了。

现代的运动心理创伤,也是如此温水煮青蛙:

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可能没以前那么多了;但日常生活中,繁密的事件,在逼迫你情绪不停起落。

许多人的不开心,说起来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被许多的小事,啮咬得无处安身。

你不让自己变强韧,撑不住这个时代的细碎;长期处身于细碎啮咬之中,早晚会承受不住。

运动复健的专家吉姆・泰勒先生,早二十几年前提过个说法:

受伤后,心理的复健,比身体的复健更为重要。

心理复健的难度在于:你无法像测试肉体一样测试心理。身体的恢复可以靠检查搞定,心理恢复了多少呢?又没有进度条。

大家想象中的复健,就是一帆风顺,然而并非如此:今天好一点了,明天又会回去一点;进三步,退两步。疼痛的反复、身体的减弱、新的疼痛、表现下降 —— 如此反复。

许多人在受伤前,都有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觉得自己一往无前。但受伤后,情绪会一落千丈,谨小慎微。

在创伤恢复后,往往觉得不疼了、非对抗中运动自如了,就觉得可以了 —— 其实,这样一般只恢复到 85% 到 90%。复出,觉得状态下降了,或者伤病复发了,于是情绪再次下跌。

这个反复的过程,才最折磨人。

运动员们磨到一身是伤、心力交瘁后,要退出也很难。

想多少摆脱干系,能更独立地行动,需要非常非常强大的个人能力,以及非常非常聪明的团队运作。

前者是硬实力,后者是软实力。

硬实力让你有谈判的资本,软实力让你有谈判的地位。

能出这样的运动员,概率得多大?—— 本身既得是人中龙凤,又能在恰当的时间拥有恰当聪明的团队,赶上好时候,以及其他因素。

所以对最顶尖的运动员而言,想好好退出,从来不是自己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传达这个意思:

任何一个真心喜欢体育、并且接触过点运动员的人,最后都会忍不住为运动员说话的。

因为多少知道他们的艰苦,知道他们背负的沉重,尤其是知道,许多运动员被架到了某个让他们并不快乐的高度。

他们背后是难以想象的利益链条。那种巨大的压力,那些细密琐碎的情况,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最辛苦的是他们。背负压力的是他们。受伤的是他们。担着最大干系的是他们。出了事忍气吞声的还是他们。

所以我今年奥运会期间一直说:看着那些老将们,能在高龄维持状态,打出成绩,才是真的进步了。但当然,他们也是金字塔尖最了不起的那批人。天时地利人和,多少都眷顾着他们。

对运动员不为人知的生活了解得越多,越能明白他们的身不由己吧?

最大多数普通运动员所经历的辛苦,也就凝聚在前辈们对我说的这几句话里了:

“运动员太苦了!你个小孩子不晓得!”

“能好好退下来,就蛮好的。”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要不要买一个钢琴呢?

我带儿子去串门儿,去了两个小姐姐家,两个小姐姐家里都有钢琴,一个是雅马哈,一个是星海,儿子看见钢琴,就坐到琴凳上,胡乱弹两下,非常高兴。他看见钢琴总会弹两下,家门口就有一个“美琴宫”,里面摆着几十台二手钢琴,疫情以来一直关着门。还有一个“斯坦威专卖店”,我从来没带他进去过,我自己去转过两回,从来没有触碰过,店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音乐厅,会时不时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不过这半年好像也没啥动静。

我回家跟孩子他娘商量:要不要买一个钢琴呢?

图片

原来我们住在望京的时候,楼上有一个邻居时不时练钢琴,苦练一首曲子《我爱你中国》,大概练了三年左右,听起来还是非常业余。现在的邻居不练钢琴,但有一位大姐,常在晚上十点多唱歌,唱的也是《我爱你中国》那一类歌曲,但她的歌唱水平很不错,肯定是业余高手。我在电梯里碰见过几次,大姐总是衣着得体,看身板像是上过舞台的。楼下花园里还有一位,时不时练吹箫,她的水平如何我就不知道,但听起来很吵。我在诗歌中看到对萧声的描写,总觉得是非常悠扬,听起来会让人安静,现实中我听到的萧声,却不是这样的。

孩子他娘开始研究。研究三天之后告诉我,要买就买雅马哈电钢琴,可以把音量调低,可以带上耳机,可以连上IPAD,用其中的程序练琴,不练琴的时候,电钢琴附带的两个音箱还可以当音响用。最重要的一条,便宜。我说,如果买电钢琴,那家里这台电子琴不也挺好吗?孩子他娘说,这个琴音不准,已经没法儿用了。

如果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乐理知识考试,满分100分,我老婆估计能得二三十分,我估计能得负60分。

图片
《爱乐风雨情》剧照
世上有很多东西,都对你紧闭着大门。你根本不得其门而入,门口的保安还会把你轰走,连门把手都不让你摸一下。对我来说,音乐就是这样的。我稍微听一点儿音乐,但1234567对我来说就是数字,五线谱更是不认识。唱歌跑调儿,而且不知道自己在跑调儿。我知道钢琴有88个键,电子琴有61键,被砍掉的那十来个都是平时用不着的。我还能找到C在哪儿,但你在琴上弹出一个音,让我说出它是什么调,我就只能瞎猜了。

当然,我还知道练琴是非常痛苦的。有一个朋友听说我想买钢琴,就回忆她小时候练琴的经历,她在屋里哭着练琴,她妈妈坐在门口逼着她,她姥姥在外屋哭。还有一位朋友,算是音乐家,她说,玩儿玩儿可以,千万别逼着孩子练钢琴,就算你天纵之才天赋异禀苦练十余载,到头来发现你的水平就是在五行旗里当个小喽啰,上面是掌旗使吴劲草,上面还有五散人,还有四大法王,还有左右光明使者,你练了十多年二十多年,都搞不懂杨逍那个水平是怎么做到的。
图片
Pixabay

我没打算逼着儿子练,也不想让他考级。我就是想让他摸一摸音乐的门把手。

很快,我老婆买了十来本音乐教材,有给孩子看的绘本式的教材,也有汤普森哈农,她要自己先学会一点儿,再买电钢琴。她打印出几张乐谱,没事儿坐在那个音不准的电子琴前,一点点练习。她给我传来一个YouTube上的视频,叮嘱我好好看看评论。那个视频是一个小伙子,记录他学钢琴一年的进阶过程,第一天第四天就是双手在键盘上摸索,然后一个月三个月,能生疏地弹一支曲子,四个月七个月之后,翻天覆地,能弹肖邦的小曲儿了,一年后,看着像是会弹琴了。小伙子在字幕中说,他想激励那些成年的钢琴初学者,经过一年的训练,就能达到还不错的程度。但是,底下评论全是讽刺和批评——有一位钢琴教师说,我教了十五年琴,从来没见过能在一年之内达到这个水平的,你一定是一周有十一天,一天有四十个小时。还有一位说,我练了两年,终于能把一闪一闪亮晶晶弹下来了,而且只错了两个音。还有一位说,我是教钢琴的,你拍这个视频的目的也许是想激发初学者,但你的视频肯定造假了,从第一天起,你的坐姿和手的姿势就说明你不是一个初学者。你这个视频会让那些初学者丧气的。

图片
《钢琴之森》剧照

于是我翻出来《Play it again》看看。这本书的作者斯布里杰先生Alan Rusbridger,曾经担任英国卫报的主编,2010年他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学会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他有钢琴基础,但每天工作繁忙,只能抽出20分钟的时间练琴,这本书就是他用日记体的方式记录其练琴过程,其中一半篇幅是在讲自己怎么做主编,怎么报道阿桑奇事件,非常非常地无聊且自以为是,另一半篇幅在讲自己练琴,见了哪位音乐老师,攻克了哪几个小节,如何不让和弦糊成一片,如何攻克快结束时的那一段急板(presto con fuoco),我也是不知所云。但里面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挺好玩。

斯布里杰先生小时候学过钢琴,还学过单簧管,参加合唱团,但后来没有走上音乐道路,他去剑桥学文学。他说,如果按照1万小时原则,18岁之前学钢琴最好的那个阶段,他浪费了8000个小时。毕业后他进入新闻界工作,结婚生子,养大了两个闺女,他没有彻底扔掉钢琴,还会偶尔参加业余钢琴手的课程。

有一年夏天在曼彻斯特的短训班,他碰到了加里。班里有油漆商人,股票经纪人,全职太太。加里五十多,是个黑车司机,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短训班最后一天,是个小音乐会,班上的同学演奏,加里弹了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难度极大的一首曲子,全班同学都拼命鼓掌。过了几天,斯布里杰先生去意大利度假,收拾行李的时候,他把一本肖邦的乐谱放到了行李箱里,到了意大利,他下决心,要用一年的时间攻克肖邦这首曲子。

主编斯布里杰先生和黑车司机加里聊过一次,询问他如何攻克这首曲子。加里上小学的时候学过钢琴,他父母离异,童年孤独,小学教室里的钢琴给了他安慰,长大后工作也不顺利,当黑车司机,住的地方也不宽敞。有一天邻居在拉小提琴,加里就过去聊天,你在哪儿学琴等等,邻居告诉他,曼彻斯特有个业余音乐学校。加里就去参加短训班,钢琴荒废了许多年,他只记得一首曲子,《致爱丽丝》,在短训班上慢慢恢复。2005年加里看了个电影,波兰斯基的《钢琴师》,被其中的肖邦第一叙事曲打动,没老师指导,也没参加啥课程,他就在家死磕这首曲子,驱动力就是这部电影。两三年的时间,每天都至少弹六遍,加里的一个练习技巧是,把电钢琴的音量调低,这样听上去就不那么糟糕了。

图片
《钢琴师》剧照
斯布里杰先生学琴的条件可比黑车司机加里好多了,比如他有钱请老师,比如他见到了《钢琴师》的编剧,跟编剧先生共进晚餐,聊在电影剧本中如何安排肖邦的音乐。比如他从《泰晤士报》剧评人那里得到的鼓励,这位剧评人80多岁了,一直弹钢琴,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格言——我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唯一的毛病就是弹的不够好。
这句话真的是业余精神的精髓所在。好多年前,《纽约客》编辑查尔斯库克写过一本《弹琴取乐》,讲的就是业余钢琴家的乐趣,没有竞争、成名、表演的压力,弹琴更有乐趣。库克鼓励读者,每天还是要练琴,力争完美。库克二战时参加过空军,是业余钢琴高手。斯布里杰先生在自己的书中,好几次引用库克的话。他还提到了荣格,说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一点儿成功之后,还是会有创造的艺术性的冲动。他还提到了一本讲如何安排时间的书,说一个人应该每天抽出90分钟从事自己真正有热情的嗜好,否则老是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能忘却营营。他还提到了一位德国音乐人,讲德国的音乐家庭传统,家里的人都会点儿乐器,爸爸弹点儿啥,儿子也弹点儿啥,一家人其乐融融。他还谈到了“以琴会友”,说音乐给他的一大好处是结识了许多朋友。我看这段讲“以琴会友”的时候,总想起我小时候,有个邻居大爷,把自己的院子扩建出两间房子,邀请了一帮人来唱京剧拉二胡,每天上午都是《空城计》《龙凤呈祥》,咱们的票友传统其实也是一种音乐传统吧。
图片
《爱乐风雨情》剧照
说实话,我觉得斯布里杰先生重拾钢琴,也不全然是精神上的享受。他在书中提到,他的父亲过世了,留下来一笔钱还有一个小车库,小车库可以改建成一个音乐室,摆一架钢琴,邀请朋友们来一起玩玩,至于那一笔钱,可以买一架好点儿的钢琴。他家里有一台法奇奥里,一台雅马哈,可他的肖邦还没练几天,就跑去一家二手钢琴店去看斯坦威了,二手琴店老板向他推荐1902年产及1908年产的斯坦威,说那时候的琴还有手工韵味,不是工厂流水线的作品。斯布里杰的预算是七千到一万五英镑,他说,二手琴店老板和汽车销售及房产销售人员一样,有一种勾住你梦想的能力,和他们聊一会儿,你的预算就会增加一倍。
斯布里杰先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攻克了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那时他56岁。他终于能记下谱子演奏了。弹琴就像健身一样,一旦养成习惯,早上不弹琴就会不舒服。他感觉自己的脑子也有了改善,练琴不仅让手指变得更灵活,也让神经更敏锐,他觉得自己拿下这首曲子之后,学程序设计或者学一门外语都没问题。他在这本书结尾鼓励大家,学钢琴或学编程,什么时候也不晚。
我大略翻完了这本书,算是为了迎接电钢琴的到来,做一点儿精神准备吧。
我可没打算学钢琴,我还是单纯地听听音乐就好了。

看电影就按这个名单了

 【一、让这些电影治愈你】:
1、缺乏学习动力:《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
2、对爱失望:《偷天情缘》、《初恋50次》
3、自卑失落:《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
4、失败或绝望:《铁权男人》、《迫在眉梢》、《伊丽莎白镇》
5、厌倦生活:《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搏击俱乐部》

【二、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
《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恐怖游轮》、《伤城》、《盗走达芬奇》、《88分钟》、《万能钥匙》、《决胜21点》、《沉默的羔羊》

【三、结局最意外的20部电影】:
《搏击俱乐部》、《迷雾》、《心理游戏》、《第六感》、《蝴蝶效应》、《电锯惊魂》、 《赛末点》、《 穆赫兰道》、《非常嫌疑犯》、《魔术师》、《小岛惊魂》、《万能钥匙》、《火柴人》、《七宗罪》、《魔鬼代言人》、《孤儿》、《八面埋伏 》、《香水》、《偷拐抢骗》

【四、走进12星座女孩内心世界的电影】:
《情人》白羊
《绿荫下》金牛
《初恋50次》双子
《黑暗中的舞者》巨蟹
《办公室的故事》狮子
《傲慢与偏见》处女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秤
《布达佩斯之恋》天蝎
《艳舞女郎》射手
《杨朵儿》摩羯
《罗丹的情人》水瓶
《天使艾米丽》双鱼

【五、世界十大禁片——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看看片名就好】:
《我唾弃你的坟墓》、《切肤之爱》、《肏我》、《杀人不分左右》、《魔法圣婴》、《感官世界》、《罗马帝国艳情史》、《不可撤消》、《下水道的美人鱼》、《索多玛120天》

【六、16部讲天才的电影】:
《美丽心灵》、《雨人》、《波拉克》、《暗物质》、《天才瑞普利》、《猫鼠游戏》、《香水》、《一级恐惧》、《心灵捕手》、《莫扎特传》、《证据》、《海上钢琴师》、《电锯惊魂》、《沉默的羔羊》、《非常嫌疑犯》、《寻找弗罗斯特》

【七、女人必看的十部电影】:
1、《乱世佳人》(坚强)
2、《母女情深》(亲情)
3、《简爱》(尊严)
4、《蒂凡尼的早餐》(虚荣)
5、《白领丽人》(才华)
6、《钢琴课》(沟通)
7、《漂亮女人》(浪漫)
8、《紫色》(苦难)
9、《末路狂花》(女权)
10、《女人那话儿》(性爱)

【八、男人必看的十部影片】:
1、《阿甘正传》(执着)
2、《东方不败》(才华)
3、《美国往事》(人生)
4、《罗马假日》(爱情)
5、《勇敢的心》(勇气)
6、《辛德勒的名单》(责任)
7、《肖申克的救赎》(信念)
8、《E.T》(童心)
9、《现代启示录》(痛苦)
10、《第七封印》(哲思)

【九、心理爱好者必看的10部经典电影】:
《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
《歌西卡》犯罪心理学;
《美国精神病》双重人格;
《钢琴教师》性心理变态;
《美丽心灵》偏执性精神分裂;
《记忆碎片》失忆症;
《蓝丝绒》心理扭曲;
《雨人》自闭症;
《本能》性与暴力;
《沉默的羔羊》变态心理。

【十、最值得欣赏的英式发音电影】:
《如果能再爱一次》、《成长教育》、《穿越时空爱上你》、《生死朗读》、《猜火车》、《哈利波特》《女王》、《真爱至上》、《恋爱假期》、《诺丁山》、《真爱之吻》、《傲慢与偏见》、《莎翁情史》、《成为简奥斯汀》、《福尔摩斯》、《雾都孤儿》、《兵临城下》、《英国病人》

【十一、因为名字烂而被错过的好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刺激1995》、《搏击俱乐部》、《机器人总动员》、《杀死比尔》、 《低俗小说》、《落水狗》、《午夜牛郎》、《洋葱电影》、《蝴蝶效应》、《诺丁山》、《两杆大烟枪》、《摇滚黑帮》、《十诫》、《黑道当家》、《一酷到底》、《热带惊雷》、《叫我第一名》

用半生相伴马勒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上海报道

一百多年前,马勒的音乐在维也纳首演时,外界回应的是一幅讽刺漫画—指挥侧过头,对空荡荡的台下发问,“观众都上哪儿去了?”一个声音答,“都站在舞台上了。”马勒交响乐的铺张、繁复,由此可见一斑。

这位夹在晚期浪漫派和现代音乐之间的人物,历来被认为是一个“过渡者”。马勒作为德奥系的古典继承人,光芒远被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所遮蔽;尽管他被十二音体系的开拓者勋伯格供奉在私人的神龛,却仍有演奏家将他斥为“魔鬼”。抛开批评界的冷遇不谈,甚至连他的妻子阿尔玛也曾挖苦,“马勒的交响曲难以卒听,他的作曲远不及指挥才华。”

马勒在世时的名望,更多建立在指挥上。他有“彪罗(瓦格纳的御用指挥)之后最伟大的指挥”之称,而作曲家马勒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要到他谢世60年之后。“马勒第五”的“柔版”,被意大利导演威斯康蒂选作《威尼斯之死》的电影配乐,竖琴拨动下弦乐营造的声潮,成了马勒被公众记取的缩影。一个比较老套的段子,说是一位好莱坞制片人惊闻此曲后,问“这是谁作的曲,我要找他订份合约”。

斯人已逝百年,除了电影配乐演奏会上的“柔版”,马勒的作品仍鲜有在国内公演。今年四月,为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别称《复活》)。而被请来担纲这次演出指挥的,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最专业的业余指挥家吉尔伯特·卡普兰。

一曲定终身

上海爱乐乐团的乐手们在排演前一周拿到的《复活》曲谱,是由马勒基金会出版的最新校勘版。而马勒基金会的创始人,正是卡普兰。他于1984年以重金从荷兰基金会拍得“马勒第二”曲谱手稿,精心比对马勒的日记和信函后复原的这个版本,号称高保真地“再现了马勒的音乐意图”,这也是超级“票友”卡普兰向马勒百年纪念日的献礼。

曲谱上用铅笔标满了记号,从节奏到音乐色彩,精确到每个小节。在上海的排演中,卡普兰逐页翻过粘满了黄色便签条的谱子,口中喃喃着具体到小节编号的指令“第316小节,Crescendo”。乐手面对他略显僵挺的身子,夹着两臂小幅挥舞,犹如被马勒的音乐拉回远处。“马勒是需要拉开距离听的,就像长城这样的宏幅巨制,非从一个远视距的俯拍角度,你不能领略到它的气象。”上海爱乐乐团的首席小提琴黄国真如是说。

以指挥为业的马勒,作为一个作曲家,常被时人谑为“半吊子”。而卡普兰拿起指挥棒,则完全是半道出家。他24岁第一次听到马勒时,已经是一个年轻的百万富翁。但在此之前,他所接受的所有音乐教育,加起来是不到三年的业余钢琴课。1960年代,他创办的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在华尔街搅得风生水起,甚至到了1998年,他还顶着美国商贸代表团的头衔访华。

马勒击中了他的哪根神经?让他在1960年代决然放下回报优渥的金融出版工作,辍业18个月突击学习指挥,以执棒马勒的交响曲为毕生追求。卡普兰曾对古典乐评人布莱希特说,“你肯定知道,我熟识的那些人每天早晨起来就会问自己,今天我能赚多少?那是他们唯一的动力。而我的动力变成了赚钱之外的其他东西。”

眼前这个年过七十的老头,戴着一副基辛格式眼镜,自顾茫然地说,“要知道,我爱上马勒时,他刚从人们的遗忘中苏醒,‘马勒第二’更是一支生僻的演出曲目。”卡普兰乐于把他与马勒音乐的相遇比作“一见钟情”。但现在他相信,自己历久弥坚的婚姻就是对马勒音乐“一见钟情”的旁证。

在24岁那年,他满世界兜转着听“马勒第二”的时候,就在伦敦王家音乐大厅“一曲定终身”,当年那个邻座的女孩日后成了他的妻子;而当日演出的伦敦爱乐乐团,在三十多年后完成了他执棒下最成功的版本,创下了18万张的销量。

“马勒第二”是卡普兰四十年的“业余指挥”生涯中唯一一部交响乐全曲,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二”版本,是迄今为止“全球最畅销的马勒唱片”。让老头颇为自得的是,“伯恩斯坦说过,要是在欧洲寻找接替他的“马勒第二”指挥,我是他能想到的第一人。”

“打不准拍子的冒牌货”

卡普兰在欧洲先后执棒了伦敦爱乐、维也纳爱乐等名团后,重返美国,他的第一站是纽约爱乐交响乐团。让他没有料想到的是,在这座城市,他遭遇意想不到的敌意。

纽约爱乐乐团作为全球马勒演出的重镇,有过马勒亲自执棒的辉煌历史。要这帮眼界极高的演奏家听命于一个“票友”,自然难买账,卡普兰甚至被讥为“一个连拍子都打不准的冒牌货”。

在那次罢演风波中,提琴手Peter Kenote不留情面地说,“卡普兰的指挥,在最好的情况下就是不出错,最糟的情况下简直就是可笑,纽约爱乐不该迁就某位‘票友’。”另一名乐手Finlayson甚至在博客上公开质疑,卡普兰是通过向乐团捐钱而换取了执棒的机会。

旧事重提,卡普兰在那副基辛格式的眼镜背后,掠过一丝疲倦。他更愿意拿马勒当年初到美国的遭遇来说事:马勒的首演曲目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在大都会歌剧院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托斯卡尼尼的到来,迫使他出让一部分自己的保留曲目。即便如此,后者还是对马勒所推崇的“指挥上的灵活性”嗤之以鼻,并且终身拒演马勒的作品。

“灵活性是马勒所要求的,从字面上说它意味着一定的自由度。乐手拿到最初的乐谱后,就必须做自己的工作。”当卡普兰听说上海爱乐乐团的部分乐手在排演当日才刚拿到曲谱时,整个身子蹭地从沙发上坐直,“这可不行,马勒是极其复杂的。”

对于像纽约爱乐这样的顶尖乐团,指挥的这种“放任”让演奏归于音乐自身的逻辑,卡普兰也承认“好的乐团几乎是不需要指挥而能让音乐流淌”。但对于上海爱乐这样初演马勒的“新手”,卡普兰式的“放任”,就容易流于平庸的照“谱”宣科。上海爱乐的多位乐手也有此体会,“卡普兰对乐谱抠得很细,但演出时气场不足。”

好在纽约爱乐的不愉快经历,丝毫没有影响到卡普兰四处为马勒布道的热情。他喜欢引马勒的话来自嘲,“我确实是拿头去撞墙,但是会砸出一个洞的将是墙而不是我。”年过七十的他,每年仍保持三到四场与不同乐队合作的马勒音乐会,并把自己的曲目库小心翼翼地拓展到了“马勒第五”的“柔版”乐章。

古典音乐诠释的“曲无定版”,和对一支曲子理解的差异,在这短短的8-15分钟里,达到了极致。这是一支缠绵的爱欲之歌,但也经常作为葬礼音乐演奏。“柔版”乐章的手稿,是当年马勒赠送给未婚妻阿尔玛的定情物。写作第五交响曲的马勒,在卡普兰看来,马勒正处在人生得意的顶峰。“但他写下的不是现实的生活境遇,而是对宿命的预感。”作曲家此后经历了丧女之痛、爱妻阿尔玛和包豪斯的创始人罗格庇乌斯的婚外情。如此人性化的音乐诠释,被《纽约时报》的乐评人Steve Smith认定为是卡普兰版本的马勒受到大众追捧的原因。

只是当卡普兰站在上海大剧院的指挥席上,面对那些对马勒所知甚少的中国听众,他那拘谨而摆幅微小的挥棒中所隐藏的对马勒大半辈子的一往情深,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窥得到了。当号角动机奏出的时候,他一挥臂,好像依然要凌空逮住那个信号,这声从四十年前就在他的命运上方响起的通报。

睡姿改善体态!?美人养成睡眠术

原作者:
来源寝る前の姿勢で変わる!? 美人の睡眠術 – [美しい姿勢・歩き方] All About
译者北透

你是否留意过自己的睡姿?

  “啊~好累~”躺在床上的你能迅速入睡吗?“明明很累,却怎么也睡不着……”这样的真的没关系吗?

  睡眠对美容可是非常重要!这我知道,所以必须睡觉!即使你这样想却还是睡不着……这种恶性循环真的很痛苦。

  良好的睡眠条件包括寝具和环境等因素,但不要忽视睡姿也是快速入睡的条件之一。
 
  平时完全没有留意过睡姿的你可要注意了!不良的睡姿会导致肌肉歪斜紧张,以这样的状态躺在床上,身体不能消除紧张感,也就无法舒适入睡。

  

  ■你有没有因以下症状而烦恼?

  入睡困难
  夜里几次醒来
  起床后昏昏沉沉

  如果有的话,就从调整睡姿着手解决吧。

  注意调整睡姿,消除肌肉的紧张感,这样当睡醒一觉,你就会感觉到神清气爽,疲惫全消!

  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改善体态的睡眠姿势吧。

检查一下自己在床上的睡姿

  首先,睡觉前先来检查一下自己的姿势吧!

  

图中圆圈标记部分要重点注意!

  为了在起床时也保持有争取的姿势,检查睡前卧姿是非常有必要的。平时没有留意到的身体变形在平躺时可能就会表现出来。以下面几点提到的几点为参考快检查一下自己的姿势吧!

  1 双脚分开的角度

  左右差别是歪斜的证据

  看一下双脚打开的角度,左脚和右脚向外倾斜的角度是否一致呢?通常来说45度是理想状态,如果大于这个标准则表明存在骨盆扩张的问题,如果小于标准则有紧缩的倾向。

  2 骨盆

  躺在较硬的地面等处容易进行此项检查

  仰卧时骨盆的左右两边是否均等地挨着地面呢?骨盆的两侧高度有差别吗?

  用手掌按在左右骨盆感觉一下,很容易能够感觉到站立时被忽视的骨盆的倾斜。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就要检讨一下平日的习惯了。

  3 腰和肩膀

  腰有没有塌陷?

  仰卧时腰部与平面之间能够放进几个手掌?如果躺的位置是在较硬的地板上,能放进1.5个手掌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然如果躺在床上,脊背与床垫贴合,有可能会放不进手掌,但只要从侧面看脊背呈现略缓的S型就OK了。

  另外再检查一下腰部与肩膀的左右两侧感觉是否一样吧。

重塑睡姿术

  重塑能够放松紧张肌肉的睡姿!

  注意红线标注部分,调整至利于消除肌肉紧张感的睡眠姿势吧。

  身体肌肉紧张会导致难以入睡,下面就让我们消除紧张感,重获好睡眠!

■消除紧张

消除大腿关节的紧张感

  慢慢从大腿根部内外晃动腿部,呼吸保持平缓,不要时紧时慢、随着身体用力而改变呼吸频率。
  感受一下左右摇晃的差异,使平日僵硬的关节得到放松,动作重复30次。

■两臂上伸拉伸身体

舒适地向上伸展

  两手合拢于头的上方,充分伸展腰部和躯干的侧面,伸展时不要憋气,保持匀速呼吸。

■两臂置于身体侧面深呼吸

手掌从侧面靠近身体

  伸展于头部上方的手臂慢慢移动到身体两侧,不必拘泥手掌的方向,自己舒适就可以。最后深呼吸,放松眉间部分,动作结束。

美人育成睡眠姿势的秘诀

睡眠时间也要积蓄美丽

  睡眠时有人会翻身几十次,这是由于身体自行判断决定有必要改变姿势。所以想要在睡眠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睡姿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在睡前有意识地消除白天积压的疲劳,采取放松的姿势。消除疲劳,就能够让身体调整到良好的姿势,就能够建立起相应的良性循环。

  睡眠时间对于大脑和身体恢复精力非常重要。

  生理期前时睡时醒的状态与荷尔蒙不平衡有关,在陌生的环境无法入睡则存在心理因素。调整多个条件,最终就能够获得理想的睡眠。

  睡不着的时候不要感到焦躁,干脆不睡了!不要赖在床上想东想西,直接起来也是一种解决方式。

■失眠起床后的放松方法

  饮用含有洋甘菊等成分的花草茶
  点燃香薰蜡烛放松身心
  远眺夜空(注意防寒哦)
  深呼吸做伸展运动……等等

  网络或者电视由于充斥有大量信息,可能会让大脑清醒,请根据情况适度进行。其实只要把光线调弱就能够让大脑得到放松。

  由于节食腹中空空而无法入睡的你!快去找一块低热量的糖果放在嘴里感受一下糖果慢慢溶化的滋味吧。如果想喝点饮品,红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有醒脑利尿的功能,要适量饮用。

  试着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从紧张感中解脱出来。

  不论对于美容也好,对于健康也好,睡眠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睡眠来获得美丽与健康吧!

跑步如何达到 25 分钟 5 公里的成绩?

作者 / Garmin佳明
在跑步圈,5 公里是一个小门槛,跨过去了,“长跑”就算入门了。5 公里以上属于真正的长跑,这样的跑步,会更多强调人的耐力,会更讲究配速。

5 公里 25 分钟是否可以轻松达成?问出这样问题的人,猜测应该是跑过长距离的,因此才会有关于速度方面疑问和要求。那么 5 公里跑进 25 分钟,到底难不难?不妨让我们做个简单的分析。

5 公里 25 分钟意味着什么?

想在 25 分钟跑完 5 公里,配速(跑步术语,单位是分钟 / 公里)就要达到 5 分钟 / 公里。也就是跑 100 米需要 30 秒,或者 400 米操场一圈需要 2 分钟。现在你有个大概的速度感受了吗?

再细化下来的指标,具体到每一步,5 分钟 / 公里配速意味着以某种“步幅”和“步频”的组合来跑完。

我们知道,“速度” 与“步频和步幅”正相关。对长跑来说,180 的步频是公认的相对优解的步频。为了照顾到跑者能力多样性,不妨展开讨论一下,在 160、170、180 的步频之下,跑出 5 分配速都需要多大步幅?

1、如果步频 160 步 / 分钟,那么 5 分钟就跑了 160*5=800 步,跑了 1 公里(1000 米),算一下步幅=1000/800=1.25 米。

2、如果步频 170 步 / 分钟,那么 5 分钟就跑了 190*5=850 步,跑了 1 公里(1000 米),算一下步幅=1000/950=1.176 米。

3、如果步频 180 步 / 分钟,那么 5 分钟就跑了 180*5=900 步,跑了 1 公里(1000 米),算一下就步幅=1000/900=1.111 米。

从上面三个典型的步频、步幅组合来看,完成 5 分配速,大多数跑者需要的是 1 米到 1.2 米的步幅。

至于采用多大的步幅,往往和跑者的力量有关。如果力量强,可以采用更大步幅,如果力量弱,那就小步高频。但无论如何,达到 5 分配速,步幅不会小于 1 米,5 分配速靠单纯提步频已经很难了,过高的步频也会受到呼吸的限制。

可以通过佩戴 Forerunner 系列产品如:Forerunner 158、245、745、945 等,获得每次跑步的即时数据,如步幅、步频等。方便进行调整与改善。

5 分配速跑 5 公里,需要怎样的身体素质?

当看到每步 1 米到 1.2 米之间这个数据,多数人都可以放心了。从 5km 跑步上来说,几乎每个人都能跑出这样的步幅。我们和世界顶级高手的差距在步幅上差异表现的非常明显,比如:基普乔格的步幅大约能有 1.8 米以上,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达成的。因此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

成功的长跑选手拥有很多共同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大多数是由基因和训练共同决定的。基因决定了成绩可以提升进步的范围,训练则决定了现在的能力在提升范围内的所处的位置。

高比例的慢肌纤维。这个特质是优基因决定的,也影响到了这里列出的其他生理因素。
高的乳酸阈值。
优秀的糖原储存能力和良好的脂肪利用率。
极佳的跑步经济型。就是在马拉松配速下最经济的使用氧气的能力。
高的最大摄氧量
快速的恢复能力
知道了 1 米到 1.2 米的步幅不难,160 到 180 的步频对跑者来说也是可以做到的,剩下的就是耐力部分了。用这个相对较快的速度持续 5 公里,强度还是有一些的,但比起跑一个全马来说,耐力和速度的要求相对来说还比较均衡。

25 分钟跑 5 公里,跑者应该具备中速跑 10 公里的耐力,并且可以适应 4 分 30 秒或者更快的配速跑 3 公里。5 公里属于非常典型的混氧(有氧 + 无氧)项目,耐力、速度以及抗乳酸能力都需要。

如何训练才能跑出 5 公里 25 分钟的成绩?

为了针对性地训练 5 公里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耐力、绝对速度、混氧能力和力量。

1、耐力训练是很“昂贵”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整块儿时间。

即使目标是为了 5 公里进 25 分钟,最好也能多跑一些 10 公里距离甚至更长。耐力,几乎只能从长距离中获得。

马拉松训练耐力,经常要跑 25 公里以上的 LSD(long slow distance 长距离慢跑),5 公里虽然用不到这么长的距离,但 10 公里以上的慢跑还是必需的,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全身的供氧系统,提升耐力水平。有一点请大家牢记,当我们用较低的速度跑长距离时,增强的是心脏本身的供血能力。同时,长距离慢跑还能提高身体利用脂肪代谢能力,这也是 LSD 可以减脂的一个原因。

针对性的耐力训练,可以采用 6 分配速跑 10 公里以上的距离,这个要求属于容易达到的中等指标。

2、绝对速度的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间歇跑、重复跑和冲坡训练。

对于目标 5 公里的训练,间歇跑可以采用 3 公里 +2 公里 +1 公里 +400 米倒金字塔递减组进行,距离越跑越短,速度越来越快,每组之间休 2 分钟。

这套训练方案非常有效,能够不断冲击自己的速度极限,提高最大摄氧量,很多高手都在使用。间歇跑的要义是,休息的时间较短,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下一组训练,这样身体才能得到“连绵不断的速度冲击”,身体中与速度相关的能力会迅速强大起来。

重复跑旨在优化跑步动作,比如 200 米或者 400 米 *10 组,每组可以间歇 1~2 分钟。重复跑,跑的时间短,休息的时间长,一般都是心率降下来之后再开始下一组训练,每组力争动作准确到位。

跑坡训练是一条增加心肺功能和腿部力量的捷径,如果条件允许,找个坡度 5 度左右的长缓坡,用最快的速度冲三四百米,这能为心肺提供足够的压力,最大摄氧量会显著增长。

通过监测运动时的心率,了解自己的心肺能力,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等等发生的变化。
推荐阅读:

适合跑步的心率区间是什么?

3、混氧能力训练,多练乳酸门槛跑。

为了提高身体抗乳酸能力,需要多进行乳酸门槛跑。也就是通过一定强度的跑步,“让身体在高乳酸浓度下持续一段时间”,以便提高乳酸代谢效率,并且在高乳酸浓度的情况下“更能熬”。

当我们慢跑时,身体处于有氧状态,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排出均衡。随着速度增加,身体需要的氧气增加,氧气供给来不及时,就会产生乳酸,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速度再增加,进入无氧状态,供氧严重不足,人就没法继续跑了。乳酸门槛跑,就是卡在某个速度上,让身体处于乳酸浓度很高但又并非无法继续的状态,属于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之间来回试探。

针对的是 5 公里跑,不妨以高乳酸浓度的状态跑上 20 分钟,一定是又酸又累,收获多多。

推荐阅读:

Garmin 佳明:为什么经常运动,但你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没有得到改善?

4、力量训练是大步幅的基础。

跑步速度上来了,步幅加大,身体所受的冲击也就更大。于是我们需要做好力量储备来保证持久和安全。

深蹲、靠墙静蹲、弓箭步等都能有效锻炼股四头肌,轻松承受快跑落地时所受冲击。

高抬腿、仰卧起坐等让我们在大步幅时提拉腿部动作更轻松。

提踵练习强化小腿,让你大步子跑步时更多用到小腿的缓冲。

步幅大了,摆臂步幅也会增加,手拿哑铃或者矿泉水瓶练习原地摆臂,对你成为高手大有裨益。

身体的核心肌群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跑步的动作稳定全靠它……

当然,说了这么多,都是细化的专项训练。顶级高手也无非是这些训练的组合。其实每一项难度没有非常高,只要循序渐进,系统训练两三个月,5 公里跑进 25 分钟是可以达到的。这里说的一般人指的是有一定体能基础的人,如果体能本身就要弱一些,则要多花费更多功夫来达到。而针对年长的人群,也会提升相应的难度。

总的来说,5 公里跑进 25 分钟对没有跑步经验的人来说,是困难的。但对于有专对训练的跑者来说,是一个踮踮脚努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当然了,在这里我们也需要提醒大家,运动健身最重要的目的是健康,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养成运动习惯。不要逞强和过度训练,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伤病,得不偿失。

十二年从业者说说教培怎么走到今天的

十二年从业者,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说教培怎么走到今天的吧,以及这次为什么一定要往死整顿,现在的现状,还有后面的小预测。

个人眼中教培简史(作死历程):

09 年,我还是大学生,从十月份开始接家教,第一节课是小学生辅导作业,主要是数学英语,两个小时 50 块,给中介 70。我大约是从这个小姑娘开始真正进入到教培行业的。从 09 年到现在,我做过托管老师,做过家教,做过大牌连锁机构教师,带过一对一、班课,偶尔有机会也会去学校临时代课,做代课老师,俗称合同工。

· 09 年到 13 年左右:

这个阶段的培训班主要还是小区附近为主,偶尔也有做的比较大的,但都是托管的属性比较强,有点像升级版的小饭桌,辅助学生完成作业,也会有提前学,但是从内容到难度还是依托学校进度和官方的教育大纲的。也有奥数班,艺术班之类的,但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功利。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太大分层,家长也不是焦虑的不行不行的,非报班抢跑不可,一般就是找个地方看孩子写作业辅导功课,总比在家打游戏看电视好,就这个心态。

有一两年的寒暑假,我曾到某个市内认可度比较高的培训学校兼职,从发传单招生,到做小班主任辅导功课。那时候的机构主要还是在寒暑假复习巩固,稍加预习,报名的主要是假期没地方去的娃娃。我记得那个老板算是我的师兄,师范大学毕业一直做培训学校,家长中口碑很高,他带我们去每个学校发传单,背地图,了解每个学校的风格和特征,甚至有自己的班车(租了大巴,按线路接送学生)。没有焦虑营销,一个班 15 人左右,价格忘记了,但是不算贵。

对了,所谓的家长口碑高,老师不错是一方面,更多的认可在于服务,一日三餐吃的比较合理,班主任对学生和家长很了解(我们带班之前就要求必须把孩子名字,父母电话,家庭住址背下来的),有班车方便接送,孩子有任何问题都得找我们。

· 13 年到 16 年左右

家长焦虑现象、全民辅导班现象开始露出苗头,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因素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首先,某些小升初、甚至幼升小掐尖现象越来越明显,名校之流尤其对各种奖项情有独钟。这就刮起了一阵小学生考证风,奥数要拿奖杯、舞蹈武术要拿奖牌、英语要 KETPET……10 年之前也有学奥数,也有学艺术,但家长最多是想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或者简单培养一个爱好,而不是一定要竞赛考级拿奖,目的明确为了升学保驾护航。

其次,公立学校减负减到家长没有安全感,从三点半放学,不得不送托管班,到发现必须在外面补课,学校教的越来越简单,不够应付考试,再到最后,所有家长和学生甚至某些老师都认为必须在外面补一下,不然跟不上。那几年很多学生家长转述某些老师直接说 “你们在外面都学会了,我就不讲了”“这个地方你们去补一下课”……

第三,那几年的学生家长以 60,70 后为主体,很多是借了房地产和股市、经济发展的东风,有钱的比较多,或者说比现在的准家长(85 后,90 后一身债不敢生娃的)有钱的多。比如我曾经的一个学生,家里拆迁分了四五套房,每个月租金就够他在外面随便砸钱补课。

这个时期的机构,尤其是大机构,快速雕琢了一套既有形式又有内容的方法,比如进门考,比如小班分层次教学,比如独立于官方之外的一套自己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个方面,以英语和奥数为主要典型。

而大型机构对任课教师的剥削还是很严重的,越是大型机构,课时费到教师手里的越少,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事情,和续班率的要求,很多磨练出来的只想教书不想管杂事儿的教师也脱离了大品牌机构,逐渐向中小型机构下沉。

这个阶段也是补课机构比较风生水起的时候,有些大机构的销售看着眼红,自己挖了生源租间写字楼办公室买点桌椅就单干,给家长的报价低点,给教师的课费高点,最起码不至于起步就赔钱。也是这几年,好多亲戚朋友劝我也自己办一个,成本小,易复制,自己也教的不错,好在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来没动过单干的想法。

· 16 年到 18 年左右

资本闻着味儿就闯过来了,各个大牌子连锁机构不停地扩张加盟,抢占市场,也是这个时候开始,销售们的话术逐渐 “贩卖焦虑” 化。毕竟真正有需求的家长和孩子就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钻出来,每家销售的文案都逐渐换成了 “你来我培养你,你不来我培养你的竞争对手”、“就怕学霸放暑假”、“寒暑假是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宣传话术越来越微商化。最恨人的是暗示不给孩子报课等同于不是好家长,绑架家长的钱包。

也是这段时间,各种名目繁多的概念被营销出来,比如 “北美真人外教”、“加拿大原版教材”…… 大家本质都在做学科,这些所谓的卖点,其实并…… 没什么用。

这段时间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全民补课变成社会问题,然而焦虑营销甚至热门电视剧的加持下,家长们更疯狂,学生们更焦虑。

那几年,我亲眼见到一条街上补课班一家连着一家,学校附近一排一排的 “补课一条街”;也亲眼见到某一个商铺三年内换了五个牌子,都是教育机构,但最终也没存活下来;也见过在教师课时费 150/h 的时候,资本拓客敢做 1999/20 小时,四人团报还免一人学费,对,赔本到教师成本都覆盖不了,更别说房租水电教务宣传成本。

除了赔本拓客,健身房美容院囤课开卡那套也被有样学样,整个市场开始混乱。其实之前十多年小机构和周边学生学校都属于一种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忽然冒出来这么多机构,“焦虑营销” 越来越厉害。

当然,焦虑的不仅是家长,还有很多原本不贩卖焦虑踏踏实实做补课班的中型机构,看着周围左一家右一家的开门,右一家左一家的关闭,很多中小型机构也开始受到影响,我认识的两家机构原本一直是一个月一交学费,有一家甚至是课后交学费,也是在那段时间为了保持 “用户忠诚度”,最终变成了买大课包囤课式。

线下校外培训已经白热化。

· 18 年到 21 年

其实从 18 年消防检查,严格要求培训机构教师必须有教师证开始,就已经露出了要治理的苗头,当时有的小机构因为拿不起重新租房装修过消防的钱,把孩子和剩余课费一起转给任课老师(老师酌情把剩余课时上完,孩子转成私人家教继续辅导),机构关门大吉,现在看来反而倒是是因祸得福了。

但更多的中型机构还是想留下来,于是重新扩大面积,重新租房子、做装修,过消防检查,申请 “办学许可”(补课班大多只有营业执照,工商许可),递材料,等审批。这一轮折腾下来,少说要百来万。

20 年疫情黑天鹅,所有线下补习班直接停工,线上教育异军突起,一时间从猿辅导、掌门 1 对 1、VIPKID,学霸君…… 一轮一轮不断投资,不断烧钱,不断投放广告,很多嗅觉敏感的同行就已经察觉到早晚要出问题了,这是第一个信号。

第二个信号,是学霸君事件和优胜事件,学霸君的教育贷极其恶劣,优胜 20 年的老品牌说完就完,业内影响很大,其实不止这两家,还有好多机构因为盲目扩张,加上疫情的原因断了资金链,直接倒闭,家长没钱退、学生没课上、老师没工资。

后来正式复工复课,所有行业都恢复正常,但仍然不让线下补习班开门,就难说只是防控的原因了,这是第三个信号。

为什么要一下子往死里整顿

为什么要整顿,我在另一个回答里写过,当然是以一个从业人员的角度去回答的,我今天就只说说为什么一下子按这么死,往死里整顿吧。

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 “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里,大家本来都坐着看剧,最开始有几个人站了起来,最终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比原来做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并没有改变结果。”

这次从最高层面下达的指示,给我的感觉就是国家想官方出面强迫大家都一起坐下来,好好看剧。

想法很好,我也很支持。

但是刀子真正落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疼,真的疼。

眼见着从 “双减” 出台开始网上编的段子一点点变成现实,我真的不可能始终淡定。

最直接的就是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疑惑,十二年来我对得起每个孩子。从无贩卖焦虑,从不拖课时,孩子学得不错完全不需要补课那种我甚至会 “劝退”,或者告诉家长这段不必要补习,等到比较难的章节再来找我。

就拿今年举例子,最让我骄傲的不是高考 90 + 的几个娃娃,也不是中考满分的几个娃娃,而是有个性格自卑内向毕业都费劲的孩子,我陪她熬夜爆痘 20 多天,认可她,鼓励她,陪伴她,支持她,从 30 + 的成绩追到差 6 分满分。整个孩子自信而快乐,从觉得自己完全废柴,到想好好努力考高中的案例。

忽然间从大家尊敬羡慕的自由教师变成东躲西藏的打击对象,落差真的有点大。

但我真的是支持整顿的。

最近脑子里总是在重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个 “屋” 就是我理想的 “各行各业都可以体面养家”

教培现状:

“双减” 官宣之前,很多中小机构还是很指望能办下来办学许可的,政策官宣之后,小机构纷纷放飞自我,没办法,从 18 年到现在,还想坚持下来的中小机构从重新装修过消防到疫情不开课,三年赔两百万都算最少的。官宣之后,大家意识到躺平会死无全尸,纷纷开始花式偷偷上课,进小区的,放哨的,前后门的,啥花样都有,但是大家都明白是垂死挣扎,命不久矣,横也是死,竖也是死,但最起码课耗多一点,不得不退费关门那天压力也小一点。

与此同时,家长们的反应也很有趣,首先就是更多的家长希望能私下联系老师到家里上课,其次,很多家长不希望补课班全体消失,尤其是抱着托管心态的家长。更有的家长会主动变成消息来源,比如偶遇检查小分队会主动通风报信。另外就是,往年家长可能更愿意在一个机构同时学几科,少折腾孩子,而今年明显有更多的家长是东家学一科,西家学一科,就怕哪家忽然就干不下去了。

这些家长主要以现在的初高三为主吧,毕竟陪跑了十多年,忽然不让上课没了拐棍儿,家长和孩子心里都没底,而且大考在即,谁也不敢轻易开玩笑,去做 “第一个坐下看剧的人”。

教师们也是惊弓之鸟,同行之间交流时候真假消息满天飞,大部分在职在编教师不敢出来了,但有一部分仍然在继续,不过也纷纷表示不敢和机构合作了。其实在职教师很多都不敢带自己校的学生,带的往往都是外校生。圈子里好多消息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说前几天某个在职老师在外带素质班(非学科),遇到检查直接推门进去问孩子在学啥,孩子实话实说是在学某某,检查队没问老师直接走了,老师惊出一身冷汗。说某个教师被家长小组拼课请到家里,估计是被没拼上的同学举报,还好跑的快。再加上沸沸扬扬的双胞胎课后举报老师事件,在校教师现在收敛了不少。

至于非在校教师,现在也是心态很不好,不仅怕被查,也怕讨薪讨不到的情况。昨天还有个同行说,这个暑假不敢在同一个机构呆着了,宁可多跑几个机构分散风险,但是整个暑假两个月压了三万多课时费,没证偷着上的怕随时跑路,有证的现在也推脱资金被监管不及时发课费。

盲猜预测:

补课班可能会回到二十年前那种状态,有补课的,但很少,不至于全民焦虑,大多也是邻里邻居互帮互助,连看娃带辅导作业,赚一个茶水钱,主要是对学校的补充,主要是替家长分担家庭辅导的压力。

而目前的补课班甚至学生甚至某些在校老师,几乎都认定不在外面补就啥都学不到,新课都在课外学,这才是问题所在。

个人盲猜校外培训不会完全急刹车,当然大连锁大机构尾大不掉,肯定不要想了,小机构自由教师这种,会慢慢萎缩。随着从业者的陆续离场,和没有新的从业者进入,随着家长们对公立校恢复信心和职业教育有序发展,当所有人都发现真的是 “各行各业都可以体面养家”,我们的未来就有希望了,当然,这个行业也就会慢慢萎缩了。

期待未来: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反复提到了,“各行各业都体面养家” 才是家长们荒诞鸡娃的最终解药。

每个孩子都值得尊重,每个梦想都值得被守护。我理想的未来是不管孩子和我说什么理想,医生也好,教师也好,实验员也好,售票员也好,出租车司机也好,餐饮店老板也好,服务员也好,会计师也好,工程师也好,美甲师也好,快递员也好…… 我都有信心支持他的理想,可以很有安全感地支持他向自己的目标进军,而不是 “孩子你这个理想不现实,买不了房成不了家养不了自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 “人上人”。当服务员的李华,开挖掘机的王明,做教授的张三,做医生的李四,电子厂的王五,送快递的赵六,每个人都能按时上下班,都能规律吃饭休息陪娃陪家人,都能买的起不算过度拥挤的房,都能体体面面获得尊重。

他们的一胎二胎三胎,才能真正摆脱 “内卷” 的束缚,问一问自己的梦想。

这个梦想可以是一路本硕博到科学家,可以是开一爿小店香飘十里,也可以是开出租车自由自在。

每个职业都值得尊重,每个行业都没有高低,也都养的起家。

愿各行各业都能够体面养家!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