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球开始,和中国一起成长的25年

“足球永远代表了两个极端,一方的狂喜衬托着另一方的悲伤。人类的极端情感在同一块绿茵场同时呈现,在这一刻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释放,这就是足球,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深爱着足球这项运动的原因。”贺炜在解说一场比赛时说过的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足球——这一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

我们清楚地记得,1986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1998年铩羽而归的罗纳尔多,也记得2006年一头撞向马特拉齐的齐达内。每四年一个轮回,让世界杯成为一个属于全人类的节日。而这一个个让人铭记的经典瞬间,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轨迹,赋予不同的含义。

还有十几天就要开幕的卡塔尔世界杯,是这项赛事的第二十二届。时间如白驹过隙,我们领略过那些球星少年成名的惊艳一刻,也看到过英雄垂暮的慷慨悲歌。这项运动的无穷魅力便蕴含其中。而中国球迷的热情,也伴随着那颗不断变化的皮球,被不断点燃。从第一只拥有名字的世界杯用球Telstar“电视之星”,到世界杯首款彩色用球“三色球”,再到中国球迷尤为熟悉的“飞火流星”。足球飞进网窝的一刻,是每个人的期许与梦想,而中国与足球的悲欢亦会在此时如潮水一般,涌上每个球迷心头。

尽管时至今日,足球并不能成为我们每个国人为之骄傲的资本,但当我们回看时,中国体育如今的蓬勃发展仍与那些年足球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未来,我们也坚信足球会成为令我们为之骄傲的项目。

图片

从足球开始

图片

1994年,中国足球正式开始了职业化进程,甲A联赛正式开打。1996年,身穿阿迪达斯战袍的中国女足赢得了亚特兰大奥运会女足银牌,这支被称为“铿锵玫瑰”的球队,像是一点燎原星火,在当时中国球迷这堆干柴里,燃起了熊熊火焰,也点燃了每个中国人的体育热情。以此为契机,阿迪达斯于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开始了它和中国体育共同成长的脚步。

2001年,中国男足世界杯出线,全国上下为之沸腾。电视机里,身穿红白球衣的李玮峰高高跃起,在门前8米处顶出一记关键的头球,拉平了中国队0:1落后卡塔尔队的战局。随后,沈阳五里河球场,在和阿曼的比赛中,于根伟打进的致胜一球,让中国足球提前两轮出线。对每个中国球迷来说,那一天就像是一个万人空巷的节日。阿迪达斯不断前进、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也与当时中国足球的精神不谋而合。

图片
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李玮峰

这些画面也让当时刚上中学的雨轩记忆犹新。从那时开始,国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开始持续高涨,世界杯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可以说,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是雨轩这一代人运动的契机,那双范志毅代言的,红黑配色的阿迪达斯猎鹰球鞋也正式开启了他对足球这项运动的探索。

在雨轩的印象里,足球鞋最早在设计和功能上有所突破,就是从猎鹰球鞋开始的。不管是鞋面隆起的橡胶摩擦条、还是折叠外翻的“大舌头”,对当时还习惯穿双星、大博文的孩子们来说,一双皮质足球鞋“实在太牛了”。

那时,几乎每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年都幻想着成为一名体育巨星。大家在课间传阅的大多是《灌篮》《足球周刊》和《SIZE》,顶着“妈见打”的压力也要将杂志夹页的海报贴在房间,只为从成为科比和贝克汉姆队友的睡梦中醒来,更不要提拥有一双球星同款——这几乎可以说是每个男生的终极梦想。少年们既要为提高球技用尽体力,又要为如何拥有一双COPA或T-MAC战靴而绞尽脑汁。一旦谁穿上了一双“三道杠”,他立刻就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而这恰好也成为了中国足球、篮球运动蓬勃发展的起点。

如今,人称“展览路本泽马”的雨轩仍在踢球

他最爱的也还是阿迪达斯的足球鞋

奥运点燃的全民运动热情

同样是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一声“BEIJING”,让无数人心中开始怀揣一个共同的期盼。2008年8月8日晚,家家户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夜空中绽放的大脚印凌空而来,带有飞天寓意的点火仪式仿佛也在那一瞬间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体育梦想。那一年夏天,人们时常能在北京的街道上看到身穿一套阿迪达斯的奥运会志愿者,青花蓝的配色让炎热的夏天多了一丝清凉,也让人移不开羡慕的目光。与此同时,运动开始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无论是越来越多的足球、篮球场,还是常常被挤占的市民广场,运动不再仅仅是人们口中的谈资,而是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到了2010年左右,跑步风潮成了城市人新的运动潮流之一。随着人群的不断壮大,少数人开始向着挑战自身极限而努力,于是,城市马拉松赛事,开始盛行起来。如今拥有400万粉丝的运动博主@法海来了 就亲身经历了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发展。“前些年的北京马拉松上,‘破三’(三个小时内)还是一个很拿得出手的事情,等到了2019年的时候,能取得这个成绩的人数已经从七八年前的两三百人,变成了970多,差一点就破千。”

北京马拉松

伴随着全民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跑步正从一种普通爱好向着更进阶的方向过渡,人们也更加看中跑步训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法海曾连续两年参加阿迪达斯举办的北马训练营,那是他第一次从理论层面重新认识跑步,也让当时的他以每年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一个小时的成绩不断进步。而今年的北京马拉松,也是阿迪达斯第十三次赞助这项赛事,象征着阿迪达斯与中国体育共同成长的决心。

在“全民健身”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不止是跑步,其他运动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大众体育赛事更是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在中国,一个全民运动的时代,正在到来。

更好玩的项目

更多的参与者

2022年北京冬奥会,00后单板小将苏翊鸣惊艳亮相,一举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和大跳台金牌,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留着一头卷曲中长发的小苏当过童星、演过戏、还很喜欢潮流文化。这样一个随性恣意的少年,让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了Z世代运动员的独特个性。

冬奥会结束之后,一直属于小众爱好的冰雪运动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讨论热度,在崇礼,雪场的热情直到雪季结束仍未完全消散。苏翊鸣成为阿迪达斯的品牌代言之一,也代表阿迪达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更多、更好玩的体育项目中来的愿景。

早在2020年,阿迪达斯就开始关注并签下了苏翊鸣

展现出阿迪达斯对Z世代青年运动员的选择极具前瞻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重新掀起了一波新的运动热潮,徒步、陆冲、桨板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持续增长,飞盘更是成为了时下最热的户外运动之一。从滑雪到飞盘,小众运动的火爆并不是偶然,反而代表着孕育全民运动的土壤已经足够肥沃。

时刻关注中国消费者的阿迪达斯也在这股变化中不断向前奔跑,正如它所倡导的那样,运动是一种游戏,一种积极的释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自2002年,adidas Originals系列产品首次在中国市场发售以来,阿迪达斯始终在做的都是“让运动真正地进入生活”。而随着与中国市场更为紧密的合作,阿迪达斯同样推出了很多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产品。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通过运动和潮流表达态度的今天,阿迪达斯正在从一个外来者不断蜕变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2009年,阿迪达斯携手李连杰推出的“武极”系列,可以算是运动品牌对“国潮”的最初探索。此后,阿迪达斯还携手艺术家易燃、张权打造了“燃谷子下山”系列和“木偶”系列,持续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兔年春节,阿迪达斯还将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合作推出新春特别鞋款,为大家的春节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欢乐。

进入中国25年以来,阿迪达斯从未缺席中国消费者的每个重要时刻。

滑动查看更多

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阿迪达斯产品

用爱和可持续发展呼应时代

雨轩至今仍旧记得,2004年他拥有第一双阿迪达斯足球鞋时,那种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最逗的是其实那双鞋买小了,踢球的时候有点不合适,但我还是老穿,不踢球的时候也穿,因为是真的很喜欢。”两年前,雨轩还在一家中古店发现了一件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阿迪达斯球衣,他立刻买了下来,没有丝毫犹豫,“像圆了一个梦”。

在国人的心中,阿迪达斯最初就像一位体育巨星,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前来,创造了众多载入体育历史的名场面。但后来,它更多地成为了我们身边那个最可靠的运动伙伴,从不缺席你的每场球赛,陪你读秒冲刺,为你鼓掌呐喊,陪伴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留下了无数美好又深刻的回忆。

如今,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进入中国的阿迪达斯已经成长为全领域、多维度的产业巨头,完成了在中国大体育产业的布局,也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知名的运动品牌,它也在践行着一个企业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9月21日,阿迪达斯北京三里屯全球旗舰店正式重返主场。这一品牌店在2008北京奥运年开业,并在2014年和2018年世界杯年两次进行概念升级,如今迎来了它的4.0时代。

去年,阿迪达斯和ALLBIRDS发布了ADIZERO x ALLBIRDS 2.94 KG CO2E跑鞋。每双跑鞋的碳足迹仅为2.9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是行业迄今为止碳排放量最低的一个鞋款。在阿迪达斯的目标里,到2025年前要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到2030年前,整个价值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于2017年减少30%;到2050年前,进一步实现整个价值链的碳中和。

除此之外,阿迪达斯还发起了“跑出蔚蓝”(Run for the Oceans) 全球性主题活动。每个参与者都要在跑步过程中捡拾垃圾,阿迪达斯会根据参与者的跑步公里数清理相应数量的塑料废弃物。疫情后,阿迪达斯将方案调整为记录参与者的跑步时长,每十分钟兑换一个塑料瓶,并承诺与环保组织Parley共同清理对应数量的塑料废弃物——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今天,阿迪达斯始终在用实际行动作出自己的表率。

阿迪达斯 × UCCA Lab环境可持续主题艺术展(上图)

阿迪达斯“跑出蔚蓝”主题活动(下图)

为了让更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接触并选择自己的热爱,阿迪达斯还和教育部签署了从2015年至今的合作备忘录——为学校常规体育课和全国校园足球师资培训等提供足球课程支持以及必要的装备支持。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阿迪达斯培训了超过1.7万名体育教师,向全国3000多所学校捐赠了18万个足球,为湖南大山深处的凉亭坳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NBA球星米切尔的签名球鞋,也为贵州元宝小学的留守儿童们带来了有德国国家队全队签名的欧洲杯官方比赛用球……

滑动查看更多

阿迪达斯始终支持着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从可持续领域的持续探索、到关注并改善偏远山区孩子的运动环境,再到疫情期间的资金援助,回忆阿迪达斯进入中国25年的历史,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如何去塑造崭新的未来。 正如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Adrian Siu)所说的那样,“到2025年‘掌控全场’战略结束的时候,我们不仅将强化阿迪达斯作为运动时尚标杆品牌的定位,还将通过我们的创意中心,调动全球资源,贴近中国文化,并最大限度地抓住机会,实现在中国,为中国。”

此次,阿迪达斯联合三联生活传媒推出了特别专题别册《二十五载 破风向前》,希望从更多元而有温度的视角,探索阿迪达斯25年来的成长,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并且爱上运动,开始运动。

点击图片查看或下载

特别专题别册《二十五载 破风向前》

阿迪达斯 x 三联生活传媒

二十五岁,是一个运动员最好的年华。对一家企业而言,同样如此。

尽管今年的发展势头遭遇了一些坎坷,但阿迪达斯已经进入了代表青春的黄金时刻,等待它的将是更广阔、更具挑战的中国市场,这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从来都不是短暂的冲刺。

相信未来,阿迪达斯还将与我们一道继续奔跑、追寻并突破着属于每一个人的“冠军时刻”。

#聊聊25年来你与阿迪达斯的故事#

截至11月11日,阿迪达斯将从精选留言中挑选一名幸运读者,送出《三联生活周刊》45期、专题别册《二十五载 破风向前》以及ADIZERO ADIOS PRO 3跑鞋一双。欢迎参与并分享你的故事~

图片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作者丨Benjamin、二水

设计排版丨韩冰

图片来源丨 阿迪达斯、视觉中国、受访者

《二十五载 破风向前》专题别册

出品:三联生活传媒

出品人:李伟

监制:沈艺超

商务统筹:张澜千

策划编辑:张弛、韩冰

内容编辑:张弛

撰稿:Benjamin、内德、陈药师、二水、青子

视觉设计:郑健男

校对:李佳艺

图片来源:阿迪达斯、视觉中国、受访者

(实习生熊清、李曼宁对此刊亦有贡献)

刘索拉别无选择

作曲家,作家。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先生。

音乐作品:

专辑《蓝调在东方》(美国宝丽金唱片公司)、《中国拼贴》等。大型室内乐歌剧《惊梦》(德国室内乐团演奏)等。组建乐队“刘索拉与朋友们”,在欧洲与国内巡演。

文学作品:

《你别无选择》《女贞汤》《迷恋咒》等。(获多项文学奖,有英、法、意、德、日等译文。)策划多项国际音乐节及国际大师班讲座,曾是德国世界文化大厦的国际顾问组成员。

采访·刘广宁 赵钰儿
花篮里的家

| 景一 镜子

北京。黄昏或者黎明。春或者秋。丰盛胡同索拉家的院子就好像一个花篮,盛满了桃树、梨树、海棠……

母亲,女孩(刘索拉)。

母亲:女孩子不能照镜子,你的房间里不能放镜子。

女孩:为什么?镜子里有什么?

母亲:什么也没有。只是你还小,小孩子的心思不要用在照镜子上。尤其是女孩子,不要照镜子。

女孩:那为什么米拉(姐姐)房间里有镜子?

母亲:等你长到米拉的年纪,你也可以去照。

女孩弹钢琴,女孩儿姐姐在唱京剧。女孩的琴声越来越像砸出来的,然后女孩儿跑出琴房,去院子里跳舞。

女孩有一打一打的白衬衫、蓝裤子、毛衣、外套,但都是同样款式和尺寸的。没有花样,没有装饰。

女孩第一次来到镜子前。

女孩:原来我长得是这样!还是镜子后面还有另外一个人?(用手碰碰镜子)没有,那就是我。(女孩在镜子里看自己,就好像读一本新书。)难怪不让照镜子,这能上瘾,越看越想多看。这是最好的虚度光阴的方法。明天还得来看。最好让妈妈给我买个镜子,摆在桌子上,我可以看着我自己发呆。(她就这样渐渐看穿自己,她所看到的,日后成为别人所听到的。)

图片

| 景二 节日

节日里,家人团聚在一起。母亲要求每人都要出节目,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她。阿姨给她准备服装和道具。

阿姨:带上面具,刀、枪、剑,头上插的假花。

女孩:不要那么多东西,每次我一上去就先死了,躺地上直到演出结束。没有多少我的事。

阿姨:这次还这样吗?

女孩:还这样。

阿姨:我给你做了好多行头,这回又用不上了……为什么不让你再跳洗衣歌里那个小姑娘呢?那次跳得多好!(阿姨在她学龄前一直给她做新衣裳,阿姨针线活儿好,手巧,扯什么花布头都缝得起漂亮衣裳。妈妈说了,上学前可以打扮得漂亮点儿。)

转到父亲的书房。

父亲:索拉,给你做了一盏宫灯。你瞧,点上火,它会自转。上面给你画了很多动物。

女孩:今天你还画吗?还要我替你磨墨吗?

父亲:今天不用了,过节,不写字,也不画画。你们可以放一天鞭炮。

女孩:我想画一张。

父亲:那你画吧。(父亲给她铺开画纸)上次教给你画的竹子和兰草还记得吗?今天画虾。

女孩在书房埋头画画,父亲走到院子里摘桃子。那桃树是他亲栽的。桃子盛满了篮子,也盛满了几个筐。节日是盛装的,丰盛胡同的院子也被快乐的果子装满了。女孩儿让妈妈也参加画画儿,妈妈随手画了满纸歪歪扭扭的水果。

图片

| 景三 国骂

屋内。父亲,母亲,女孩。

女孩忽然对着父亲秃噜出一个脏词。父亲愣一下。

母亲:这下,总该挨打了吧。

父亲不置可否。

母亲:去,趴床沿。

女孩儿趴到床沿。母亲轻击一掌,就笑出声来。

母亲:哪里学来的骂人话?

女孩:就是看书里说,这是“国骂”,我就想试试。

母亲:怎么能冲着你爸爸试?

女孩:那你还笑?

| 景四 阿姨

多年以后,他们住的院子改了模样。他们搬到新的住处,她和阿姨回来丰盛胡同看看,徘徊在门前。

阿姨:这门已经改得不认识了,也不知道现在里面住的谁,把老房子改得面貌全非。你爸妈出事以后,我带着你去江西乡下。咱们后来回北京,到处住,没个定所。现在你爸妈都回来了,但他们也不打算再回这边来。你也快去上大学了,将来我也不能老在你身边了。我都六十了,我准备走了。

索拉:你要去哪儿?

阿姨:阿姨去结婚了。

图片

| 背景资料

刘索拉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父亲是革命时期亲率戎马的英雄,母亲是富有浪漫气质的文艺家。她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孩子从小除了公学以外,还接受家庭教师的艺术教育。她一直弹钢琴,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这成为她日后从事艺术创作的起点。

他们早年住在西四丰盛胡同的一个三进院,那里有过他们美好的时光。母亲管理家里的大事小事,父亲忙于政事公务。家里管教甚严,小孩子不上大人桌吃饭,专门摆一张小桌子用餐。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们不能见,都回避到别的房间。除此以外,爸爸的时间都给家庭。每个星期天,一家人会盛装到外面吃饭,当时总要去莫斯科餐厅、砂锅居这些老字号聚餐。只要是家事,都由妈妈张罗。妈妈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1990年,刘索拉远在海外。突然预感父亲有什么不详。打电话回去,姐姐说父亲安好,就是感冒了。半年后,她才从朋友那里得知,父亲那时已经去世了,但是妈妈对姐姐说:“不要告诉索拉,不要让她回来,让她去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图片
插画:范薇

你 别 无 选 择

| 景一 课堂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课室。内。老师(杜鸣心),学生(刘索拉)。

老师:索拉,你的作业呢?

学生:(递过去一页纸)我写不出来,写了一篇散文,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想写的。

老师:(接过那纸看)是这样……那么……

老师将这页纸放在钢琴的谱架上,就开始弹。

老师:看好了,我怎么弹。听见了吗?跟着我弹的音,是这个意思吗?河流、树木、蓝天、白鸽……你看着我的手,白鸽的飞翔是主题,所以你从这个动机一直这样扩大发展下去,抓住这个主题来扩展,不要更多的情绪变化,但是有很多的色彩浮动,一种明亮的色彩,就像是你想的那样。

杜老师一路弹来,将索拉的文学稿子按照音符的表达呈现出来。索拉陷入刚才的音乐中。

老师:是这个意思吗?我弹得对吗?

学生:是这个意思。

老师:还不赶快记下来!

学生:您弹得太快,我记不下来。

老师:那我弹慢点儿,你盯着这几个音,看它们是怎么变化的。回去接着写,下次交给我。

暗转。

数日后,在同一间课室。老师和学生。

老师:这次写出来什么新作品了?

学生:没有。还是写不出来音符,只写出一篇散文。

老师:还是一篇散文?

学生:您再给我看看这个散文怎么变成音乐?

老师:拿过来。

索拉将文章递给老师。老师依旧把写有文章的纸放在谱架上,看着文章弹奏起来。

老师:这次这个散文和上次那个完全是不一样的情绪了,是在描写一潭很深的水,水是安静的,四周都是安静的,这个和声,到这个和声,听,是不是有了那种深潭的感觉?连续地用这样的和声,就加强了深水的意境,这首曲子主要是和声的演变,但是织体不是很活跃的,和上次那首形成了对比。文章写得不错,有进步。但还是文章。音乐呢?下次我不收文章了。

学生:我怎么一正式开始学作曲,就写不出来曲子了?以前什么都不懂,特别敢写。

老师:为什么呢?

学生:原先觉得作曲很简单,不就是出旋律嘛,可进学校后一学那么多理论,突然就不会写了。觉得作曲不是我想的那样。

老师:你是叫技法给吓住了。音乐和文学是贯通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要熟悉各种音乐语汇,还要加强基础训练。古典音乐的底子还要加强,不能一下子就去搞现代派。

学生:嗯?

老师:理论基础打好了,你会发现作曲其实很简单,都是语汇。你有想象力,就不会缺乏音乐语汇。现在你就是需要把你的文学语汇转化为音符的语汇。

学生:我好像懂了,但离顺畅地作曲还有一段距离。

图片

| 景二 索拉的独白

索拉:

我是1977年考上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那时上课,那些厉害的学生总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没完没了地提问,总是不能按时下课。我心里想,赶紧的,快下课,玩儿去呀!我一心只想玩,对音乐开窍得太晚。人家已经在整十二音体系的现代主义了,在国际上还得奖了,我还沉醉于迪斯科,我还故意用十二音写流行音乐。可那时候,我很佩服他们,有人批判他们,我就不干了。我得挺哥们儿呀!我没什么力量,但我至少也认识二十个人吧,我可以写文章,写出来让二十个人知道这事。这样我就开始写小说,写了一半拿去给李陀先生看,他一看让我赶快写,好好写,他觉得特别有前途。这是我没想到的,我就是想说说我们班这些事。后来我写完了就交给李陀先生,他又交给朱伟先生,后来王蒙先生也看了。他们很快告诉我,小说在1985年的第一期《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当时不太懂被发表的感觉是什么。但发表后可以印刷,成了铅字,我觉得这挺酷的,实际上,意义是什么,我不清楚。结果发表后,王蒙先生给了特别好的评价,他说完一下就把这文章的地位提到小说上去了。一件为了挺哥们儿的事,就这样炸开了。那篇《你别无选择》实际上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事出了之后,我开始有了忧郁症。社会上和文化界开始关注我,我自己却高兴不起来。这就又写了《蓝天绿海》。

事情变味了。一开始是才子们的努力,对比着我的懒散;接着是他们受到打击,我想打抱不平;再后来是我突然出名了,大家就以为我也是个学霸。其实我不是。我一直在找一条我自己想走的路,我的老同学们说我是边玩儿边干活,我的总结是,玩儿是很重要的,但是玩儿好了也挺不容易的,还挺累的。

| 背景资料

刘索拉1977年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与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为同学,1983年毕业留校。1985年《人民文学》发表她的小说《你别无选择》,震动了文坛,被誉为先锋小说的开先河者。之后,又创作发表了一系列歌曲作品。其歌曲与当时盛行的流行音乐在表现和气质上截然不同,自成一系,浪漫、美好、雅正而充满诗意。她初露头角,但已让人感受到她文学和音乐上共有的高贵、犀利品质,如一颗钻石般闪耀出有棱角的光芒。她无须为了稻粱谋,也不醉心于功名成就,正如她童年时面对镜子一样,她要看清看穿自己,要表露,要令自己满意。她的评判者或许就是她内心的自我,她始终不放弃达到她自我的满意标准,令自己称心如意。她醉心于玩,音乐学院的教育开启了她追寻玩法的复杂人生。要玩,要好好玩,一直玩下去,但不要瞎玩。这或许就是她的艺术态度。

1988 年,广东广州,摄影师拍摄刘索拉(左)(视觉中国 供图)

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

北京。刘索拉寓所中的排练厅。内。

索拉:第六十四小节,从这里开始,一直到第一百二十七小节,再来一遍。(乐队开始演奏。一会儿,索拉挥一下手,示意停止)好吧,先到这里。天色也不早了,我们休息一会儿,然后你们先回去。不过,我有几句话要说。

索拉走到沙发前,坐下。

索拉:琵琶和打击乐,你们很好,都很好。声乐部分,要有雁叫鹤鸣的感觉,也要有古代啸歌的那种无所畏惧。整体的音乐力度和能量都是野性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那种感觉,打击乐的能量一直不能掉下去,要想到原始人祭天地的感受,不是小桥流水、小鸟依人。

索拉:(对吉他手老五)很奇怪,只有你不是学院出身,只有你,只要音乐一响,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跟下去。这次你得跟着管弦乐队演出,等于戴了紧箍咒了,体验一下古典音乐家的不易吧。

索拉:(对键盘手杨季尔)季季,昨天那位诗人要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青年人,他卖掉他的洋房和汽车,还有他家传的重价的珠子,要买殿堂门口屋檐下的一个位置,他想做一个守门人。还有一个青年人,是这殿中的祭司助理,他想去外面买一所洋房和一部汽车,于是,就把殿里的祭器、供品都拿出去卖,又割了帷幔去卖,截断铜把手,门闩,都拿出去卖。后来,他被当作小偷,遭到殿里人的驱逐。他一无所得,流落街头。你听懂了吗?我都没懂。我理解的是,在现实世界没有针对所有人的圣殿,但是在灵魂深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圣殿,一旦找到了,你得赶紧进去,不进去就关门了。

图片
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

| 背景资料

1988年,刘索拉旅居英国,随后去往美国,2010年回到中国。现居北京。

在欧美各国的那些日子,她与黑人艺术家、前卫艺术家为伍,在伦敦的舞蹈俱乐部、纽约的城下实验剧场有她的身影,在德国现代室内乐团的伴奏下、纽约中央公园的音乐节上也有她的歌唱。她还是那个丰盛胡同的小姑娘,还是那个为哥们儿挺身而出、一不小心出了大名的女才子,她从纯净的学生气的创作,到蓝调的忧郁凄美,又到爵士的自由即兴,如今临渊站在中国当代音乐的险境。只是原来照彻她的是一面化妆台上的镜子,如今反射她的是当代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国音乐的汹涌海面。她的艺术从纯正到冲突再到强大,已然得到升华,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尖锐样式。

图片
刘索拉在德国演出《自在魂》

| 笔者沉思录

索拉并不是因艺术而在生活中挣扎的人,她活得优雅、雍容,存有这个时代最美的桂冠,初出茅庐时潇洒隽逸,如今一转身,抖落掉戏装外袍,裸露出冰冷炫目的钻石,凌厉而莹澈,光焰逼人。但她在音乐和艺术的多个门类中不断挑战边界,甚至连艺术和艺术的影子们都要讨厌她,或者憎恨她,要联手遮蔽她。这些年,她和她的乐队已探到前缘,有悲欢,有痛痒,有辉煌和暗沉,然而,她做钻石,最好的钻石,令自己称心的钻石。她的高贵气质和君子教养,并不是用来装门面的,而是用来省略和遗忘,只照人的前路,不看事物抛下的阴影。我们后来者,因她的纯粹和不离不弃,寻到了路标。

最近,她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圣传奇》将上演,可能因为疫情的缘故,演出并不能确定。或者说,这样的计划,实施的可能几近1%。但就是为了这1%,她用上了她所有的学习经验和所有的生命体验,100%对1%。

她的音乐,她的思考,她的实践,都记录在她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浪迹声涯》里。读不读不要紧,反正留下来了,将流传下去,不可磨灭。

和李安一起午餐

电影的秘密可以讲,生活的秘密不可说。

1.

这天中午,和李安一起吃了顿饭。

几年不见,李安看起来竟然已经是个老头儿了。他的头发变得花白,他的背佝偻着,就连他的面部肌肉也开始往下走,这让他即使在笑的时候,也总有一种马上要哭出来的神情,叫人若有所动。

也对,李安怎能不老——连我都不再年轻了。

当年第一次看《卧虎藏龙》,我还不到20岁,除了觉得美,什么也不懂。但后来的十几年里,每一次重看,都能看到之前从未发现的新东西。《卧虎藏龙》就是个大千世界,里面什么都有。尤其玉娇龙,小时候以为她纵身一跃是在偿罪,后来才领会到,她根本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是一种无法实现又心向往之的生活理想。李安在她身上多有寄托,她往下跳,其实是飞,升华了。

去年夏天,看了《刺客聂隐娘》,去台北采访了侯孝贤,就又把《卧虎藏龙》找出来看。聂隐娘和玉娇龙,都出身官宦人家,都一身武艺,都不驯服,但两个人物的质地完全不同。隐娘从小遭遇不幸,身世坎坷,她的逃离和反叛有其世俗的逻辑,是对命运的反抗。但玉娇龙,她从未身遭不幸,但她,他妈的就是不爽极了。

玉娇龙走得更远。师父要她永远追随,不要。大儒要收她为徒,不要。父亲要她嫁入豪门,不要。她不愿服从所有这些秩序,通通不要。但她又不可能和罗小虎真去那自由天地,因为她不是那样长大的,那不是她的世界。最后,天地之大,竟然无处可去。她往悬崖下一跳,就是叛逆到淋漓尽致,死无葬身之地。她说,她要的就是个自由自在,但她发现活着就是不自由的,所以她宁可不活,也不妥协。

她姓玉,音同“欲”,又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

侯孝贤跟我说,聂隐娘就是现代性。那么,玉娇龙简直就是后现代性。她根本就是女版的詹姆斯·迪恩,摇滚得很。这种无因的反抗,有存在主义的味道,接近命运的本质。侯导18年磨一剑,但李安大成若缺,不拘一格,无话可说。

俗话说,不怕怒目金刚,就怕眯眼菩萨。别看侯导一张刀削斧刻的脸,李安一副菩萨相,陈文茜一问起来,他还要卖卖萌,但其实他比侯孝贤还要狠得多。侯导好歹让隐娘活,还给她留了一个磨镜少年,说是“一个人,没有同类”,但还是很不忍心地给了条路走。但李安呢,他把这个梦戳破,玉娇龙那才是真的孤绝,那才是真的“一个人,没有同类”。

《卧虎藏龙》之后,李安又拍了6部电影。他一次次地讲人的孤绝的故事,更湿润,更温厚,更老到,也更狠辣。

第一次觉得李安可怕,是看《色戒》。这部电影,反反复复看,也忘了有五六遍还是七八遍。觉得害怕,不是那十分钟的床戏,而是因为电影里彻头彻尾的虚无——爱情是荒谬的,友情是虚伪的,亲情是荒芜的,国家是四分五裂的,革命是似是而非的……只有性爱的快乐是真实的,而这唯一的真实恰恰又是不可说的。

这个女人,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废墟里。

李安真狠啊。他把张爱玲几十年涂涂改改写了又藏的东西,一五一十都拍出来了,而且拍得毫不手软,如同跟随王佳芝坠入了那个神秘的潜意识的深渊,无法得救。亲情、友情、爱情、信仰、理想……人活着要倚赖的几乎所有重大系统,他一一下手,拆解个遍。

但李安又不是张爱玲。最后王佳芝从珠宝店里出来,失魂落魄,遇到个拿着风车的快活车夫。注意看,车夫背后的号衣编号是1023——这是李安的生日。王佳芝,不,张爱玲,她的人生实在太绝望了,李安忍不住要在她的临死关头幻化成天使,给她一点温存和希望。

如果你注意听的话,《色戒》的原声大碟里,这一段配乐的名字就叫作The Angel。这张CD里,还有一段旋律,是勃拉姆斯晚年最著名的间奏曲Op118。那一年,勃拉姆斯60岁,他最爱的姐姐去世了,老师舒曼也死了,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他在贫病中写下这支曲子,以欢快的旋律开头,但越来越多的欲说还休、悲欣交集,好像早已知道结局,剧本已经写好。3年之后,勃拉姆斯与世长辞。

《色戒》,与其叫“色戒”,不如叫“生死”。这是非常本质的追问。李安说,这部电影是他有生以来拍得最痛苦的一部,至今不敢重看。当时,他甚至在崩溃中远赴法罗岛,求见英格玛·伯格曼,见面大哭。这个瑞典老人,从《野草莓》到《第七封印》,他拍了一辈子关于生、死和怀疑的电影,到了88岁的时候,他自然懂得李安在哭什么。一年之后,伯格曼去世了。

这就是李安的魅力。人人觉得他是个呆萌害羞的老好人,但那不过是他的皮相,他的教养,他的保护色。他把他最强烈的激情和最深刻的温柔,全都给了他的电影,在那个世界里,他做得一回玉娇龙,剥皮见骨,忽生忽死,半佛半魔。玉娇龙做的是江湖梦,李安做的是电影梦。他们都只在梦中才能做自己,梦一醒来,人就不能再是那个样子——就好像没人能够接受绿巨人变身之后的样子,虽然暴力和愤怒也是真实的他,但人们只认同他温和、安静、没有攻击性的样子。做梦总有一天会醒,醒过来会像浩克和玉娇龙一样无处可去,但好在李安不只自己做梦,他又用自己的梦,给他人造梦,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说白了,李安拍的从来就不是年轻的电影,它们一部比一部温柔,一部比一部深沉,一部比一部复杂。所以,我总暗暗觉得,他应该长得更老一点,才能配得上这些智慧。长得青春洋溢的人,拍不出《色戒》和《卧虎藏龙》。如果李安是那种长相,反倒不像样。看看伯格曼的脸,再看看李安的脸,岁月在人的脸上和人的心上刻画出来的痕迹,理应是一样的,而电影像一盏魔灯,它把这两种痕迹同时显影在银幕上,这就叫作“雕刻时光”。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安真的和他的电影长得越来越像,我则因为喜爱他的电影,对他这个人产生了许多类似“理想父亲”的投射。我当然知道,这未必是真实的李安,但你总会有种幻觉,似乎你所有的困惑和脆弱在他这里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眼下,这样的一个人,他就坐在你对面,用这样一双湿漉漉的眼睛注视着你,让你立刻就不假思索地决定,要给他所有的信任,向他倾诉所有的秘密。

但这一天,我是个记者。我要做的,是问出李安的秘密。

2.

很多年前,我爱看李碧华写的食经。有一次,她写白斩鸡,提到台北一家老字号。那天晚上,坐她左边的是一位墨镜导演,拒人于千里之外,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不动声色。坐她右边隔壁的是李安,和一群朋友一起,不过朋友说话比他大声,他只是笑着跟老板打招呼,说,每次回台湾一定要来吃这一口,好像吃的不是鸡肉,是乡愁。

李安用情,但不好吃。食物好像也不只是在满足他的味蕾,而是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他不是一个善于享受生活的人,但这样的联想和隐喻,他在《饮食男女》里也早都玩过了。

半小时前,他给自己点了一碗刀削面。西式的大白盘子,小小的一堆。食物简单,因为他更需要时间。接下来还有好多采访和活动要出席,他得硬挤出一点时间午睡。

李安已经好多天没有睡好了。这一趟,从纽约到台北,从台北到北京,还要再飞上海和香港,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距离上一次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是4年过去了。在那部大获成功的电影结尾,李安使用了一段印度传统风味的配乐,名为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他对观众有好奇,也有挑战——你们到底喜欢哪个故事?

“我们是昨天看的。”

“怎么样?”他立刻从粗短面条里抬起头,眼睛直视过来。

“我觉得没什么好不适应的,不知道美国人这次反应怎么会这么大。可能他们中年危机,所以不那么自信,变得保守了。”

李安来北京之前,他的新片已经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快半个月了。这段时间,票房数字和媒体风评一一出来,老实讲,都不太乐观。在美国“豆瓣”Tomatometer上,这部电影的好评度只有46%。换句话说,可能有超过一半的美国人都不喜欢这部影片。

有人抱怨说,李安首次尝试的3D+4k+120帧新技术让画面过于清晰,以至于自己的注意力会被各种细节转移,难以集中。

又有人说,新技术的画面虽然更加流畅,但是却让画面的颗粒度不够,看起来不像电影,更像纪录片或者电视电影。

还有人说,这个故事不够吸引人,主题老套,叙事琐碎,像一个有才华的新导演的处女作,不像大师手笔。

这是李安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美国人能够接受川普,却不能够接受李安的一次技术探索?

他搅了搅面条,停了下来。

“当然了,这个电影可能在价值观上会刺激到美国人。另外,你知道吗,电影还是美国人发明的东西,所以有时候很难讲。你说,当年《断背山》为什么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说不清楚,但背后也是有一整个系统在发生作用。”

李安不是一个愿意把话讲明的人。恰恰相反,他简直是一个充满机锋的太极高手。只要他愿意,他能够把中文的暧昧表达推到极致。诸如“我就是王佳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部电影就是我的中年危机”这种话——实际上,中年危机这个说法,他在《卧虎藏龙》《色戒》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时都说过——你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莫测高深,却又捉摸不定。他其实很享受这种神秘感,又不冒犯任何人。他非常真诚,又觉得把话说穿了没什么意思。

但即便如此,上面这几句话的意思也还是忍不住点到了——李安不服气。

这么说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它对于美国的冒犯,和《色戒》对于民国的冒犯简直如出一辙。在美国总统大选即将揭晓之时上映这部电影,就好比在1942年的上海放《色戒》,其对国家主义和国民性的解构之深、之狠,以至于在某种狂热的社会氛围中会遭到反弹,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人家玩民粹玩得正来劲呢,你兜头给浇一大盆子凉水,人家能谢谢你么?

其次,李安还有一个欲言又止的解读:即便他今天已经是李安了,但在好莱坞,他仍然是一个“外人”。电影是美国人发明的,是美国人仅次于军火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在“如何用新技术来定义未来的电影语法”这件事上,美国人并不希望由一个“外人”来完成。

很久以来,美国的电影人一直在谈论“电影已死”的话题。互联网和娱乐新技术的出现,让诺兰、卡梅隆这样的导演都忍不住觉得,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就再也不会去电影院了,主流的娱乐方式也不会再是电影,人们可能只是留在自己家的客厅里,看看美剧,或者戴起VR头盔对着电脑干点什么。

“我不认为电影已死,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会用3D+4k+120帧这个新技术,并不是想毁掉电影,相反,我是希望能够把观众拉回电影院来。”

从这点来说,李安非常成功。他至少成功地把我拉回了电影院——不是一次,而是四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我在见到李安之前看了一遍120帧版本,之后又看了一遍120帧,一遍60帧,和一遍24帧。

如果一定要比较这几个版本的不同,第一次看120帧的时候,我没觉得新技术带来的明亮画质、景深和流畅性影响了我进入剧情,不过,我同样也没有意识到李安这么做为观众带来了什么明显的好处,我只是又一次坐在电影院里,享受又一部李安的电影而已。

但是,在看过24帧和60帧版本之后,我再一次看120帧,就能够细致入微地感受到李安的追求和一片苦心。再一想,此前所有人类,包括李安自己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到过120帧画面在银幕上长什么样子——别说一整部故事片了,就连一个镜头都没有——这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李安牛×。没别的,就是牛×。

我试着说得更具体点儿。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在战场、球场和家里这三条线索之间不断进行交叉剪辑。这种交叉剪辑基本上全部都是利用声音和画面效果的相似性来完成的,所以,音画效果细腻与否,对于这个故事的成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过小说原著的人就会知道,这个故事其实是作者借一个19岁大兵之口,来表达自己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对于社会的质疑。要把如此不同的两个视角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用文字技巧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但用影像的话,难度就大多了。

李安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难度,所以他选择了使用3D+4k+120帧的新技术来帮忙。这种新技术让男主角比利的每一次记忆闪回都变得更加自然,因为它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比利记忆中的声音和画面,让秀场和战场在回忆中融为一体,这使得大兵们在现实中的格格不入就显得更加荒谬。

举例来说,电影里有个场景,是比利和兄弟们一起参加球队老板举办的欢迎宴会,其中有好几个食物的华丽特写。在看24帧版本的时候,镜头偏暗,画面又很短暂,不到一秒钟,所以我完全意识不到导演给这个特写的用意何在,然后故事就随着比利的记忆闪回到伊拉克战场了。

但是在看120帧版本的时候,画面非常清晰,即便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我也能够迅速辨认出来,画面里是一只烤熟的大火鸡,而且火鸡睁着眼睛。在接下来的段落里,比利回忆了在伊拉克搜查一个“圣战”分子家庭的场景,最后以一个小男孩仇恨怨毒的眼神作结。

以前后两个面对死亡的眼神来连接故事,不但自然,而且完整,但如果没有新技术的细腻呈现,导演的意图很可能被湮没掉,观众也会觉得生硬。

我问李安,如果不考虑剧情和技术的适配性,还会选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个故事来拍吗?

他笑着摇头,说:“肯定不会。”

很明白了。李安是因为要从技术上去探索未来电影的语法,所以选择了这么一个“轻巧”的故事。

说它“轻巧”,因为它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的深邃主题,也没有《色戒》那样的复调结构,就连成本也只有4800万美元,而且它看起来可能是太好懂了一点。

不过,它操作起来一点也不轻——做一件人类历史上从来没人做过的事情,一定累死人,还可能要面对费力不讨好的窘境。

别的不说,光是新技术带来的景深,连画面里每一个远远的路人的表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导演把控场面、调教众多群众演员的能力又是新的挑战——在旧版本里,可能个把群众演员在打混也没事,反正看不清楚,他只要做个人肉布景板待在那里就好了;但在新版本里面,群众演员的表情、动作和状态如果不到位,会立刻被观众注意到,显得一切都像是假的。

不过,这就是李安。这一次,他用大兵比利的小故事来完成对新技术的初步探索,这是大师过渡性的“小片”。他真正的野心在于筹备中的《马尼拉之战》,这部关于阿里和拳击的电影里,不知道李安又会解构些什么,但据说,它的成本会是这一次的3倍左右,而且无论成败,都将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用3D+4k+120帧技术来讲述的史诗电影。

“这次在纽约,他们老是喜欢问我,Why did you do this? 问得我很烦,其实我心里在说:Why did I do this? Because I can! ”

李安的狠劲全在电影里,要让他撂一回狠话,可真不容易。多亏美国人不喜欢比利·林恩,我们才看到李安偶尔一露的峥嵘。

照理说,李安是人见人爱的天秤座,他的电影不该这么狠辣刻骨,他也不像是会发狠的人。不过,吃完饭之后,他送我们出门,突然说:

“我是天秤和天蝎交接的那一天出生的。年轻的时候像天秤座,怎么都可以,现在年纪越大,好像越来越被天蝎座拉过去。”

壮哉我大天蝎啊!击掌!

3.

一顿饭匆匆忙忙就吃完了。

其实,我点的白汁意大利面根本就没怎么动,我也不相信有人在能够和李安聊天的时候却顾着吃东西,那得是八戒附体。

下了楼,我舍不得走。想一想,这辈子见到李安的机会,很可能仅此一次。按照他现在拍电影的速度,基本上十年三部。将来年纪越来越大,最多五年一部。这就是说,我要再见到他,最快也得五年以后,要等到他再拍华语片,得十年以后了。天知道那时候我还有没有这个运气和他一起午餐。

我决定留下来,先旁听另外两个采访,再跟着他的同事们一起去清华大学。晚上,他会在那里和贾樟柯、冯小刚做个对谈。

半个小时之后,李安进来了。他可能是养过神了,拍杂志封面的名牌西装也脱了下来,换他常穿的那种休闲西服和松松的裤子。他看起来更自在了,一团和气。有个小姑娘和他聊了二十几分钟,关于新片和新技术的问题,他一个一个答过来。他甚至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过分和气了,因为这些问题,从纽约到台北再到北京,天知道他已经回答过多少遍了。

接下来是许知远。他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许知远的一篇口述文章,名字我忘了,但主要是讲发生在他自己家庭里的父子冲突。我还记得,他的大意是说,父子为什么一定要和解?痛苦就痛苦好了,这些痛苦就是人生必须要承受的东西,如果非要和解,倒显得人太软弱。

我非常期待许知远能够和李安从这个角度来聊聊父子关系。

长久以来,父子关系是李安探索人生和电影的起点。作为一个受儒家士大夫教育长大的华人,他在生平第一部电影《推手》里,第一个拿来开刀解构的就是“父亲”的形象。接下来的《喜宴》和《饮食男女》,无一不是在“父”的形象上着力,所以又被称作“父亲三部曲”。

手边一本《十年一觉电影梦》,已经快翻烂掉了。李安在这本自传里讲了一句话,大意是说,父亲三部曲都是带点轻喜剧色彩的情景剧,等到这三部电影拍完,拍《理智与情感》跑到英国去适应了一下外国大片场的制作,就觉得好像自己显性的部分已经都拍完了,于是从《冰风暴》起,开始拍自己隐性的部分,越拍越沉重,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他的每一部电影里都开始死人,死上一个两个算少的。

所谓隐性,不妨理解为人身上神秘的潜意识动力。一个人用理性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意识。一个人看似非理性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付出自己的代价——比如说,王佳芝明明可以不和猥琐的梁润生上床,更可以拒绝色诱汉奸的提议,但她不——这背后,受的是人自己往往都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的牵引。这个潜意识的来源,很多时候出自原生家庭,一个人百分之九十的秘密都在家庭里。如果王佳芝不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她可能就不会对一个革命小群体表现得如此依恋,明明诸多不对劲还视而不见。

李安经常说,自己喜欢拍关于个人成长主题的电影。这个个人成长,也不妨从探索人的潜意识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相信和依赖的东西是自己的家庭,在儒家社会里,尤其是父亲。在父亲三部曲里,当李安已经反复把“父亲”形象解构掉,让他从一个无所不能的偶像变成一个固执、忧伤的老人之时,接下来,他还要拍什么呢?或者说,当一个人已经不相信来自父亲的超级力量之后,他要如何继续生活呢?

我认为,李安自此启动了他的魔鬼探索之旅。这个魔鬼,就是潜意识。当父亲作为一种超级力量破产之后,潜意识会去一次次寻找新的超级力量,一次次以为得到了救赎,又一次次失望、幻灭和转移。所谓个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

你会看到,他在接下来的作品里,大施魔法,痛哭流涕,从夫妻(《冰风暴》)、兄弟(《与魔鬼共骑》)、导师(《卧虎藏龙》)、科技力量(《绿巨人》)、牛仔社会(《断背山》),到革命(《色戒》)、宗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通重新解读,还以本来面目,呈现世界的荒诞。

许知远没有和李安谈到父子关系,倒是一直在问他关于大选和美国的社会动力的话题。这是他的个人兴趣。不过很明显,李安可以回答他的问题,但是始终难以深入。采访结束之后,他握着许知远的手,说,你这些问题,我不太接得到。

确实,这是人和人的差异。许知远是一个关注外部世界变化的人,而李安关注人内心世界的变化远甚于此。

不过,我忘了李安在回答他的一个什么问题时说:“我是个不可知论者。”

我好像拿到一张通往李安世界的门票,紧紧攥住,不肯松手。为了使用它,我蹭了工作人员的车子,跟着李安去了清华大学的大礼堂。这时候,北京已经入冬,一路天色将晚。

看得出来,李安已经很累了。他的衬衫领子耷拉着,头发也耷拉着。我想,如果今天我不是一个记者,那我坐在李安面前,我没有任何问题要问,我甚至都不想讲话。我只想和他一起待着,什么也不做,因为所有的认同都已经在他的作品里。

以前,我在采访的时候经常会问,如果你能够穿越时空和一个人交谈,你会想见谁,聊什么。有人说想和乔布斯谈禅学,有人说想和昆汀一起喝酒,还有人想问问武则天的无字碑是什么意思。

这些其实都不对。我的朋友桑格格说,如果有一天能够见到萧红,一定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哭。李安见伯格曼也是这样。现在我见李安,问了一次还不够,还要追着他再问第二次。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觉得,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可问,因为没有足够的答案。

“要不我们接着许知远聊吧。你说你是个不可知论者,在你的电影里,确实从父亲到家庭,从革命到宗教,所有人类赖以生存下去的重大系统全都被你解构了。如果这些全部都是不能相信的,那人活着何以为凭呢?在怀疑之后,到底有什么是留下来的,是可以相信的呢?”

我在跟李安求道。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想要相信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已经在变化了。《易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那就是变化,只有变化是可以相信的。所有能够相信的东西,都不会是别人告诉你的。所以,人只能靠自己,活着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

我相信,写得出《色戒》的张爱玲,一定也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她自认生活在废墟里,那要怎么活下去?有必要再活下去吗?1959年,张爱玲39岁,她在美国给自己唯一的闺蜜邝文美写信:“任何深的关系都使人Vulnerable(容易受伤),在命运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无助。我觉得没有宗教或其他System(体系)的凭借而能够禁受这个,才是人的伟大。”

《色戒》之后,李安花了五年时间,拍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挑选了一个和他年轻时候长得非常相像的小演员来扮演派。派相信所有的宗教,拜伏所有的神,但是当他在大海上独自哭号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神来帮助他,就连那一座佛形的岛屿也是幻象。最后,只有他和他的老虎在一起。甚至这只老虎,也是幻象。

他活下来了,这就是人的孤独和伟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又一座丰碑。这一次,李安的探索更加终极,因为他的讨论对象是人类最终极的归宿系统——宗教,而且又一次,他毫不含混地触碰它的虚妄之处。与其说他在解构——当然,解构让人孤独——倒不如说他在求真——求真让人伟大。解构和求真,孤独和伟大,这是生命历程的一体两面,已经无限接近神性。

就是这样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厚厚一本书,只讲到《卧虎藏龙》为止,而且通篇是李安的创作回顾,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他的知识结构。一个人做导演,做到李安这个份上,供应最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讲好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这些都已经不在话下。李安最大的秘密,是他管窥世界的这个“管”是什么,他的认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这个东西的有无或高下,决定了一个人是巨匠还是大师。

这个秘密,李安讲得出。

“我十八九岁还在台湾的时候,看过一阵子存在主义的书。不过后来去美国,觉得自己的架子已经在那里了,就再也没怎么看过哲学。一直到30岁左右,从电影研究所毕业了,开始接触到道家的东西。”

真好,真好。存在主义和道家文化,虽然他者即地狱,但大可万物皆化为我。

李安真的累了。我还想再和他聊聊父子关系,但他只是说:“我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因为我的时间都给电影了。”

“儿子也做了这一行,会为他担心吗?”

“我刚拍完《喜宴》的时候,有一次回台湾做宣传,上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就说,你的样子怎么可能是导演?他大概是想,导演不会是这么害羞木讷的样子吧。那我今天不是也做到这样。”

“李淳跟我说,他小时候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爸爸坐在餐桌边写剧本,望着窗户外面发呆。他远远看着,不敢过来。”

“是啊,我做电影,对家人其实很不公平。但是没办法,我认命,这辈子注定要在色相里打滚……我家里,其他的事情,我不能告诉你了……你还是不要这样解读我好了,这是对一个创作者的不尊重。”

电影的秘密可以讲,生活的秘密不可说。

温和儒雅如李安,竟有愠色。他把一样的问题回答几十遍也不会烦躁,因为那是他的工作,表现友好便是,无须调动生命能量来应付。但他不准备对一个记者敞开内心,他也对我一无所知。记者这个工作,有时荒诞已极,非要交浅言深,往往得到的是不自知的谎言。

头天下午,我刚刚见过他的小儿子李淳,他在新电影里扮演一个配角,大兵比利的战友Foo。那天上午,他们父子坐在同一张沙发上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竟然有一种局促的气氛出现。儿子不敢和父亲开玩笑,他的拘谨和诚恳跟父亲年轻时候一模一样。父亲对他无疑有爱和歉疚,但是似乎也没有注视儿子眼睛的习惯。

李淳个子不高,眉清目秀,是一位演员。23岁那年,他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角色,于是回到台湾,在王童的电影里扮演一个叛逆又歉疚的儿子。当时,他一句中文都不会说。如今,他一边照着父亲的嘱咐在读经史子集,一边台北和北京两头跑,演陈凯歌和韩寒的新片。

李安在他那个年纪,刚好离开台湾去美国,英文讲不溜。儿子则刚好相反,离开美国回台湾,中文要从头开始学起。时间再往前走,李安的父亲李升在这个岁数,正在江西德安教书,战火四起,对未来忧心忡忡。再后来,去了台湾,一水永隔,被叫作“外省人”。

这是李家三代的巨流河,好像注定要做“外人”。

我问李淳,是否已经决定把演员当做自己的终身志业了。

他想一想,摇头。

李淳今年26岁。李安在他这个年纪,刚刚从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毕业。父亲李升希望他继续深造,做戏剧学教授,但李安打定主意要去纽约学电影。他跟父亲说:“因为我属于这里。”

所以,李安是在26岁的时候找到自己的天命的吗?我曾经以为是。但在重看了一次《绿巨人》,又重看了一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我知道,不是这样。

唐诺在《重读》里说,研究一个作者,最好从他被公认最失败的那一部作品入手,因为那里面有他最深的纠葛和秘密,来不及好好隐藏。我重看《绿巨人》,确实,不知道是不是成本所限,特效非常粗糙;情感上也有走火入魔之嫌,父亲死于自己亲手制造的灾难,儿子背负这一切,却没有继续自己的救赎,反倒以一个好莱坞欢乐英雄式的结尾草草收兵;女主角在背叛了男主角之后,又声称自己深爱着他,但是电影在一段父子关系、一段父女关系和诸多打斗场面中间疲于奔命,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塑造这空荡荡的爱了。

我相信,在拍完这样一部电影之后,李安是不可能对自己感到满意的。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李安曾经多次提到,在《卧虎藏龙》大获成功之后,他不敢休息,未经深思熟虑就接拍了《绿巨人》。那之后,他曾经历了一次精神崩溃。他甚至想要拒绝找上门来的《断背山》,从此退休。

李安和父亲说了他的打算。

这个时候,李安一定已经心灰意冷。父亲一辈子反对他拍电影,认为这都不能算是个正经工作,而儿子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要证明“我可以”。但如今,儿子亲口跟父亲承认想放弃,这无异于说,我之前几十年的坚持都是错的,我的路错了。

一个人在49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路走错了。

父亲的反应出人意料。他告诉儿子,你应该接《断背山》,你要继续拍电影,因为你属于这里。

很快,李安接了《断背山》,开始在美国西部勘景。电影开拍两个礼拜之后,李安接到家人的电话,父亲在台北骤逝。他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他后来说,自己一辈子都耿耿于怀。

关于自己的人生,李安拒绝回答我的问题。在那个晚上,我从清华回到家,已经快半夜一点钟了。我心里难过,悄悄哭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像一个被父亲驱逐的人。不过,几天之后,我看了第二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立刻就释然了。

在这部电影里,我发现了李安的一个秘密。他把他所有的温柔、爱和秘密,都放在电影里。

现在是11月22日的凌晨3点54分,跟你们讲完这个秘密,我就要去睡了。这些东西,过了半个月,我本来不想写,一直拖着,但越拖心里越不舒服,好像不写出来,就对自己没个交代。我不知道你是谁,喜欢不喜欢李安的电影,会不会坚持看这篇长文章一直看到结尾,但那都不重要,我只是写了。

是这样——

电影开头,是一段废弃的摄影机拍下来的战场画面,比利营救班长蘑菇,开枪向敌人射击。这时候,画面右边出现拍摄日期:2004年10月23日。

前面已经提到过一次,这是李安的生日。这一年,他整整50岁。半年多前,他的父亲去世了。这是他此生度过的第一个没有父亲的生日。一年前,他想放弃电影,但父亲劝他,说,你要回去。

这是李安留在自己电影里的密码、门票和小地雷。看懂了这一节,就窥视到了李安内心世界最隐秘的一角。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比利产生幻觉,他回到战车上,又一次见到了已经死去的班长蘑菇。

“你终于来了,比利。”

“是的,我想这就是我的命运。这两周我一直在思考,以为自己了解一些大众不懂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吗,是他们主宰着这个秀,我活在战场,但他们对战争有各自的理解,对吧,电影也一样。”

“你我是一个战壕里的小哥俩,离开故土才能茁壮成长,也可能客死他乡。你扛起重任的时候到了,但别忘了,那一枪已经开了。”

“我准备好了,班长。”

“我爱你。”

“我爱你。”

比利终于回去了。他深明战争的残酷,但他必须回去,因为他是天生的士兵,他属于那里。

李安也终于回去了。他深明电影的折磨,但他必须回去,因为他是天生的导演,他属于那里。

在50岁上,李安认了命,他知道,此生都要在色相里打滚。

电影最后这个场景,从叙事上来说,其实可有可无,但是李安一定要把它留下来。他当年没来得及对父亲说的话,今天借比利和蘑菇之口,对自己的爸爸讲。他可能是那种一辈子都没有跟父亲讲过I love you的人,但是这句话反反复复在他心里打转,算一算,已经有12年了。

我问李安,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他想了又想,终于,他说,是在剪辑室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成片,看到结尾,没忍住,哭了。

遍插茱萸少十一人

再过 20 多天,卡塔尔世界杯就要开幕了。

虽然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世界杯冠军,也就是巴西队在世界杯赛场上击败过中国队,但是很可惜,本届世界杯上大家还是看不到中国队的身影。

不过没关系,能容纳 8 万观众的卢塞尔球场,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杯决赛场地。这座形如一只金碗的球场,是由中国铁建承建的。

四舍五入,咱们也算进决赛了。

这当然不是本届世界杯唯一的中国元素,今年的球场边还是会有中国企业的广告。也就是说,除了中国队,能去的都去了。

世界杯广告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国际足联官方赞助商,他们的大名会出现在球场上,FIFA 的标志旁和各种官方宣传活动中。另一种,则是赛事转播中穿插的各种广告和冠名。

乃悟梳理了一下,给大家看看趋势。

2010 年之前,中国还没有企业赞助世界杯和 FIFA,企业们主要还是围绕央视的转播做广告。央视当年拿下 2002 和 2006 年两届世界杯的转播权只花了两个亿,这么便宜的价格,最初在国内还遭到了质疑。

大家质疑的理由也很简单,1998 年世界杯,央视的广告收入还不到 1 个亿。要让乃悟说,大家还是小看了加入 WTO 后的中国企业了。

2002 年韩日世界杯,央视召集了近百家企业竞标。三个小时的角逐后,17 个标卖出了 1.8 个亿。再加上零零散散的各种项目,央视靠着广告从世界杯转播上拿走 4.5 个亿。那一年,拿下标王的企业是正深陷泥潭的健力宝。

到了 2006 年德国世界杯,这个数字大幅上涨。央视领导亲自出马带着员工在全国各地宣讲。世界杯开幕前的 5 月初,签约数字就达到了 6 个亿。月末时,已经突破了 8 亿。其中最黄金的套播广告卖到了 5 秒钟:

419 万。

那一年,夺下央视世界杯广告标王的是中国移动。2006 年,我国手机用户达到 4.4 亿,比前一年多出了 5000. 万,手机普及率达到了 33%,全国的通信业务收入达到 7000 个亿。

到了 2010 年南非世界杯,央视的广告收入进一步扩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 15 个亿。占到了当年央视总收入的 10%。

也是在这届世界杯上,球场边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企业英利。8000 万美元的赞助费,让英利成为了世界杯全球赞助商,和 VISA、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名牌被放在了一起。英利还表示,他们将继续赞助 2014 年的巴西世界杯。

有人计算,为了赞助这两届世界杯,英利大概花了:

10 个亿。

英利是一家光伏产业公司。彼时,光伏产业正大红大紫,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阵光伏热。赞助世界杯的前一年,英利营收超过 70 个亿。

2014 年,巴西世界杯时,央视突然决定不再把网络直播权卖出去,而是收归独有。但那一年,他们的广告收入停在了 15 亿。反倒是那些只能转播的平台,分走了 7 个亿的份额。

当年,天猫以 1.4 个亿的价格,拿下了射手榜的冠名权,互联网企业开始在转播赞助中大展拳脚。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时,雄赳赳气昂昂的中国企业开始不满足于国内营销。FIFA 官方赞助商层面,有万达、VIVO、海信、雅迪、帝牌、蒙牛、指点艺境等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其中万达更是成为中国地区唯一的最顶级 FIFA 赞助商,彭博社估计,万达的 VVIP 身份耗资 1.5 亿美元左右,有效期截止 2032 年。

整个俄罗斯世界杯广告投入 24 亿美元,中国企业烧掉了 8.35 亿美元,远超俄罗斯本土赞助商和美国企业。

央视那一年的各种世界杯资源卖出了 30 多个亿。其中蒙牛一家就出了 5 个亿。根据蒙牛副总裁的说法,世界杯期间他们要烧掉 20 个亿用来营销。

然后,大家就在世界杯期间被 “我,里奥梅西,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 刷屏了,广告里瘫倒在地的梅西似乎预示了阿根廷队悲惨的命运。

到了今年的卡塔尔世界杯,FIFA 的官方赞助商只剩下了万达、海信等。央视的世界杯广告营销到底卖了多少,至今也没有确数。今年 6 月,有消息说央视把转播权卖给了抖音。具体卖了多少钱,外界并不得知。

不但去现场露脸的中国企业少了,就连去现场的球迷也少了。20 年前的韩日世界杯,据说有 10 万中国球迷出国观赛,4 年前的俄罗斯世界杯时,共有 6 万中国球迷前往现场看球。

到了今年,卡塔尔驻华大使杜希米介绍说,近 90% 的世界杯门票已经售出,其中中国球迷购买了:

5000 至 7000 张。

也不知道大家什么时候出发去看球,球场人多,记得戴好口罩。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

“指挥沙皇”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的中国月

俄罗斯的文化符号,近观之中,战斗民族之特性,仍是鲜明。

《战争与和平》在哈尔滨

10月26日凌晨,哈尔滨下了今冬第二场雪,雪中的俄罗斯建筑黯沉紧闭,渺茫如林中小屋,未来这两天,哈尔滨将重温一段真正的俄罗斯风味。此时,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在中国已经巡演了7天,那天将来到哈尔滨,演两场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战争与和平》。

就在雪花渐渐覆盖俄式尖顶的时候,我看见微信里上海大剧院的朋友发的谢幕图片——马林斯基在上海的最后一场演出大功告成。据说两场芭蕾都一票难求,加座一放出来就抢空。

芭蕾的独舞女主角是40岁的马林斯基首舞黛安娜·维什耶娃,现已在美国国家舞蹈团担任客座首席近15年,明年即将退役。她是俄罗斯文化输出的一个“芭蕾界的符号”,在这个对民族文化有种执拗的举国性狂热的国家,她作为舞蹈演员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马林斯基剧院是“国家体制”的产物,大量艺术人才在艺术总监、也是俄罗斯“艺术沙皇”级人物瓦莱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的慧眼下度过少年、青年时期,达到艺术的巅峰期。

据说这一次维什耶娃是被捷杰耶夫一个电话从美国叫来的。“你不要待在美国,今后就驻海参崴的马林斯基新剧院,在这之前我要带你来次上海。”上海大剧院的总经理张笑丁这样告诉我,捷杰耶夫就像个不可抗拒的磁场,多少活跃在海外的艺术家对他来说就像线头在手的风筝,不管是否隶属马林斯基,都一呼百应。

图片
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指挥家捷杰耶夫(上海大剧院供图)

马林斯基剧院这次的中国巡演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演19场,上海7场、哈尔滨2场,其次是北京、广州、天津……几乎没有一天空隙,其中捷杰耶夫亲自挥棒10场。所以当哈尔滨即将迎来东方第一缕曙光时,捷杰耶夫还在上海午夜的街头享受着啤酒,这对他来说是每晚工作后的精神提振剂。

哈尔滨大剧院于今年7月刚刚落成,是个后现代派艺术的建筑,在松花江北岸,冬日退潮的沼泽中,一具极富剥离感的银灰色盔甲破冰而出,像是外星上的外物在工业城市老迈的阳光下反射着新生的光。《战争与和平》无疑将在17点就入夜的冰城搅动起一股令人渴望的晚餐热汤,600人登台的大戏对任何城市来说都那么罕见。

捷杰耶夫到达大剧院的时候是下午16点,在中国经纪公司“吴氏策划”总经理吴嘉童的陪同下哼哧哼哧地出席了下午举行的文化论坛,致了一个辞,转而就排练去了,此刻距离开演还有3个多小时。跟着捷杰耶夫当空中飞人,吴嘉童无时不徘徊在惊险和侥幸的两极。“本来我建议今天歇一天可以彩排,他说我不需要彩排,我倒背如流。”吴嘉童说,显然他承担了很多风险,那晚的乐队有没有替代指挥先不说,最要命的是交响乐团是当天上午的航班从上海起飞,乐团不可能有替代。

这种生活捷杰耶夫已经过惯了,在他看来,不需要在国外巡演的时候浪费哪怕一天,只要有档期都可塞满。马林斯基剧院不愧是俄罗斯最大的艺术工厂,4000名雇员和艺术家,1200多部作品,每年国内常规演出2000场,捷杰耶夫亲自带队赴国外演出三四百场……人们很少可以看到世界上哪家剧院如此高产,简直就像永动机。一切又归功于捷杰耶夫有这样的魄力和体力,允许他整天整天地文化输出。吴嘉童说:“‘姐夫’就是一劳模,全世界都知道的,3点睡觉,7点起床。”“姐夫”是中国艺术界给他的别名,捷杰耶夫自1998年第一次来上海,参加上海大剧院落成演出后,就与中国结缘。

真正俄罗斯的东西

剧院内部是用水曲柳木材装成的,像一个刨得光光的木雕装置,流线体的造型把观众席分割成蜂巢和一个个黑洞的形状,是冰天雪地中的好去处。《战争与和平》演了4个小时,两幕13场,让人全程忘却外面的寒夜。这是一出地道的俄罗斯歌剧,由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1941年写成。虽然托尔斯泰的原著背景是1812年抵抗拿破仑欧洲侵略的俄法战争,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则受激发于“二战”初期的苏德战争。马林斯基剧院的《战争与和平》有八九个版本,那显然是俄罗斯人的“主旋律”式的剧目,鲜见于世界舞台,也就是在英国考文特花园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少数场合演过,主要原因是制作价格不菲,很少有剧院接得下来。

用捷杰耶夫的话来说,这是“最俄罗斯的东西”,600个演员,其中出现有名字的就60多人,第一幕为爱情,第二幕为战争。但这毕竟是一出历史剧,非以人物性格与命运的逻辑为引线发展而去,所以两幕之间基本各自为政,片段式的情节松弛而流布全剧,如同看一部活的战争电影。特别在第二幕中,为凸显莫斯科人民情愿大火烧城以驱赶拿破仑军队,衣衫褴褛的人民站在战壕上远眺红光印天居然被装在了一个舞台上,俄国总司令库图佐夫与拿破仑的交战再现为担架、伤员、枪炮压台……

毕竟,这是普罗科菲耶夫历时12年的生命最后之作。1935年,他从美国结束17年的流亡回到苏联,想着写一部苏维埃题材的作品,最后落定在《战争与和平》上,也注定了它的意识形态烙印和特定的时代情绪。普罗科菲耶夫使用朗诵调和合唱来发挥俄语的歌唱性,所以对比管弦乐和声乐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样,它就和歌剧的正统之源意大利歌剧相去甚远,毕竟,意大利歌剧更具古典性,人民性和革命性只是俄罗斯的东西。

图片
2016年10月26日晚,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经典歌剧《战争与和平》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

俄语本身发音靠后,使得歌剧听起来不如意大利的尖突高亢,而19世纪末发端的俄罗斯歌剧本身就与即将黯然收场的没落贵族同步,所以不及南欧明丽的巴洛克宫廷赋予歌剧的视觉色彩。正在和捷杰耶夫洽谈合作的中国男高音袁晨野也来了,他可能在将来会演皮埃尔一角,这位莫斯科的失意又善良的贵族最终与娜塔莎成了一对。但歌剧中就再没回到这一主题,而是结束在对法的胜利上……袁晨野谈起俄式歌剧与意大利歌剧的区别:“这个戏巧就巧在选的每一个演员都是与角色相当契合的,它不会像是意大利的《阿依达》式的英雄主义历史剧,皮埃尔的人物设定注定了他不会被写成英雄男高音,这个跟人物是符合的。”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看完《战争与和平》后,暗暗自忖还好上海没有接这部戏,因为舞台布置难度太高,对于那几天歌剧、交响乐,又歌剧、芭蕾舞的连轴转,根本没法完成转台。一周前,在看了上海的开场演出歌剧《黑桃皇后》后她说:“对于角色的理解,他们是吃到骨子里了。你会发现作为演员他们就是最适合的,比如盖尔曼一角,男主角的音色跟第一个马林斯基版的唱片中的音色是极接近的,够尖但不够雄厚,就是因为这个人物本身就是病态的。”

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的七场演出,是今年的上海大剧院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最重要的演出。10月18日开演前两周,技术团队带着14个集装箱抵沪。《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人生末年时期的歌剧,被音乐界看作是他一部色调最阴郁、心理张力最极端、风格最多样化的超现实主义之作。

上海七场的幕后

张笑丁在拿到策划公司给的节目单时,最初的开幕剧是《茶花女》,而最终两场芭蕾是《天鹅湖》。但是她一直心想着,首先那该是一部正宗的俄罗斯本土歌剧,而不是俄罗斯的外国作品,虽然“姐夫”海纳百川,外国作品都信手拈来;其次《天鹅湖》在上海演得太多了,能不能有些稍冷的。今年3月,她赶去圣彼得堡,为了找“姐夫”敲定最后的剧目。她记得她先是在马林斯基剧院看了一场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终场时去到侧台等待乐池上的捷杰耶夫下来。那刻她发现一溜人都在候着他,把侧台站成候诊区一样。

“我们既然是中国人的脸,我想就站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等他看到我们。”张笑丁说,捷杰耶夫走过来说自己有个电视采访,“要我们务必今晚等他,不然就没有时间谈了。”随后那个电视采访做了两个小时,他们在午夜等到捷杰耶夫。“马林斯基的助手也跟我们提示,‘你们一定要抓住他,不然谁也做不了主’。”

袁晨野告诉我,他也“逮”过捷杰耶夫。去年,他作为声乐评委前去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和捷杰耶夫约好谈一个角色,结果满场找不到人,“他的助手也找不到他”,于是再通过中国区的评委联系人,也就是经纪方的吴嘉童才找到他。在马林斯基,只有捷杰耶夫的话才算最终拍板,他的“音乐沙皇”之名不是空穴来风,如今,人们更尊他为“音乐界的普京”,他本身就跟普京过从甚密。“老柴比赛时普京坐在下面三个小时没有动地儿。”袁晨野说。国家体制加上个人威权统治在艺术上的表现,马林斯基剧院是不二之标本,正因如此,帮助剧院成为俄罗斯体量最大的艺术工厂,前提是有捷杰耶夫这样一部中枢地位的活机器。

图片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歌剧《黑桃皇后》(上海大剧院供图)

那时,张笑丁看到去年的新版《黑桃皇后》剧照,舞美奢华而气度不凡,心里定了就要演这一部。直到来了才知道,装台的难度远超想象,因为这次把歌剧、交响和芭蕾都搬来了,这对上海大剧院来说是第一次如此密集地换台。更难在协作调配,俄方的技术团队各自为政,灯光、吊杆、道具“各种工种做完完事,都没有一个协同”;每日的工作进程没有一个落在纸上的准数,“都为他们做好通宵的准备了,他们到了中午说可以了,下午不用干了”。再比如,开演《黑桃皇后》前一天晚上,演员与捷杰耶夫齐到上海,夜晚22点来到大剧院“心血来潮”地要彩排,让中方人员手足无措。此前捷杰耶夫刚在日本巡回了10天。张笑丁记得捷杰耶夫曾经那么跟她谦虚过一句:“我们俄罗斯人就是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相比还是德国人和日本人比较严谨。”

500人的俄方团队被分配在上海5个酒店,光接待就超出了上海大剧院的常规极限。“中间交响乐团还去了澳门演出,24日演《罗朱》的当天上午才赶回来,等于要给他们弄二次签证,对我们的演出是有风险的。”大剧院方也牵动着神经,就怕万一在最后时刻搞砸。整个完事后,大剧院松了口气,给上海出入境管理处送了一面锦旗,确实,如果没有公家的帮忙甚至绿色通道,妄论舞台上的光鲜。

国家体制产物

马林斯基剧院始建于1849年,在苏联时代曾被更名为基洛夫剧院。更早的有叶卡杰琳娜大帝时代的圣彼得堡大剧院,而马林斯基剧院仿制意大利式的U形环绕舞台,可容纳1625人,舞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890年,圣彼得堡大剧院愈加相形见绌,在原址上拆除建造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原剧院编制被马林斯基剧院吸收。

俄罗斯音乐的灵魂人物柴可夫斯基就师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他的作品首演几乎都在马林斯基剧院。承着这样的脉系,1978年刚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捷杰耶夫顺理成章进入了马林斯基剧院,担任特米卡尔诺夫的助理指挥。他曾师从当时的指挥巨匠、一代宗师伊利亚·穆辛(Ilya Musin),此公曾一举培养出特米尔卡诺夫、捷杰耶夫以及比契科夫三位俄罗斯指挥家。

图片
马林斯基演出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上海大剧院供图)

1988年,苏联政体风雨飘摇之际,剧院在自由经济的召唤下也开始搞选举改革。时任艺术总监特米尔卡诺夫,还是捷杰耶夫的师傅,但35岁的捷杰耶夫以85%的票数被选为新的艺术总监,于是特米尔卡诺夫转会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接棒刚逝世的指挥巨擘穆拉文斯基。1991年苏联解体,作为国营单位的马林斯基剧院的国家财政拨款突然跳水到原来的15%,面临动荡的转型期,演员流失严重,捷杰耶夫在重压下只能大刀阔斧地改革,包括搜罗非专业年轻演员、力推海外演出、举办音乐节。

捷杰耶夫是俄罗斯《福布斯》排行榜上排名第三的人物,年入1650万美元。“从来没有华丽的衣着。”吴嘉童说。他见过太多享受型的艺术家,但捷杰耶夫是那种有钱没时间花的人,有次他去捷杰耶夫在圣彼得堡的家,那普通人家的气息把他惊到了。那是一栋很不起眼的20层高的居民楼,内装远比不上中国的商品房小区,他至今带着自己的家庭和母亲、姐姐同住,那是一个相当传统的高加索艺术世家。“他有个15岁的儿子,也在学钢琴,但我从没见他把自己儿子一个劲往台上推。”

10月28日,是捷杰耶夫演完两场《战争与和平》后难得不用工作的一日,他和吴嘉童下午就要赶到北京,因为翌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有场交响乐。他们在酒店餐厅边吃早餐边对着明年的计划,捷杰耶夫的脑筋里永远在转着日程安排,他几乎能精确地告知明年他几时还有空档可以留给中国。在奔赴机场前吴嘉童问他还有什么地方想去,他说想看一看哈尔滨的东北虎园。“他就是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看,没有不吃的东西。”完事后吴嘉童松了口气跟我们说。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在哈尔滨的演出?

捷杰耶夫:我24岁时就指挥过八九个版本的《战争与和平》,留存下来的录音就三四版,这部剧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我现在还在寻找最好的声音,9个月前海参崴的新边疆剧院落成,至此我们有4个大歌剧厅、5个小室内音乐厅,共8万平方米面积,我们雇用4000人,360个乐手。但我知道观众是重要的,从造一个剧院,到制作精良的演出,再到怎么把观众带进来。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上海连演七场共四种不同种类的演出,如何做这样的准备?

捷杰耶夫:确实这种持续又多样的演出方式是不容易的,但我在这里指挥的第一场《黑桃皇后》不是在这里彩排的,它已经存在15年了,我已经对它滚瓜烂熟。我只需要在不同的舞台上摸索音响效果,在舞台上为贝斯、鼓、管乐等等寻找最恰当的摆放,制造最好的视听效果;其次作为指挥,我只需要为当晚积蓄能量。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剧目都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捷杰耶夫:在谈项目的时候我必须迅速决定什么是最适当的呈现,我在两年前谈上海曲目的时候,我就想起来我18年前来过上海,还能演什么,把《黑桃皇后》搬到上海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凑齐一些很重要的演员。这次可以把交响、芭蕾、歌剧、儿童剧一起搬到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满意的组合。我是第一个把音乐会带入上海大剧院的国外指挥,2008年国家大剧院建成后几乎一年来一两次,我在那里演了不下25场,把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一一演过来。

图片

《罗密欧与朱丽叶》,首舞黛安娜·维什耶娃担任女主角(上海大剧院供图)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歌剧歌手来讲,你挑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捷杰耶夫:训练歌手包括了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每一个词在情绪强弱上的表达,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来讨论这个,要录很多版本跟国外的原版做比较。音色是每个歌唱家最基本的区别,但是成名的大艺术家往往会误解自己什么都能演,这就错了。从传统上来看,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但今天你可以看到全世界范围的好声音正在轮流串台,德国人会用韩国歌手,马林斯基也会用中国的歌手,我们的演员也在意大利、美国、德国、萨尔茨堡登台,融合已经是种趋势。我也会拿来这个时代最好的歌手,我指挥过12种威尔第的歌剧,5种普契尼的歌剧。

三联生活周刊:有观众发现你在指挥时曾经双手靠背,只用眼神,这是哪种风格?

捷杰耶夫:音乐是一种富于情绪色彩的表达,它不仅表现在肢体语言上,还有很多可以是眼神和面部表情的流露。我很幸运的是我早年学指挥时见过真正的指挥大师,虽然很多已逝,比如穆辛。我遵循的风格还是要按照谱上的表情记号来指挥,读懂作曲家的原意,也让乐队读懂你,剔除不必要的动作,知道如何在挥与不挥间调配,最重要的是不要给歌手或者乐队造成心理负担。

三联生活周刊:欧洲的剧院有长年驻演的传统,但中国的剧院并没有这种传统,如何看待这种区别?

捷杰耶夫:中国的剧院数量的确是近20年赶超上来的,欧洲的剧院都有自己专属的传统,有些就是有历史声名的歌剧团或芭蕾舞团的常驻剧院。我给中国的剧院一个建议,如何赋予它艺术生活的内容,那就是制作儿童剧,因为儿童剧不是独唱或独演,它会给大量的演员以机会,同时也提高着技术、舞美、服装的实践能力。我们每年有上千场演出,海外巡演所付的所得税甚至可以说养着一个城市,3年前我说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孩子的节目,能不能从一年2000万美元的税钱里抽100万美元给我们,我们给所有的幼儿园、小学演一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从世乒赛团体赛开始,看懂每一场乒乓球比赛

2022 年 9 月 30 日第 56 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将于成都市正式举行。乒乓球比赛作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比赛之一,观众数量庞大,粉丝数量众多。而乒乓球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球,群众基础就非常深厚,每个小区好像都有几个打得非常好的大爷,每个人几乎都会有朋友会打乒乓球。

不过「打过」「看过」和「会打」「会看」也是两码事,乒乓球比赛能看的不止是选手激烈拉锯之后的胜利欢呼,借此机会,我来简单讲讲这次世乒赛有何看点,以及乒乓球比赛可以看什么。希望看完这篇分享,大家可以听懂赛场上解说在说什么,能更好地欣赏乒乓球比赛。如果有更多想分享的朋友,欢迎评论和交流。

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简介
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World Team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组成部分,简称「世乒赛团体赛」,每两年举行一次。由于 2020 年釜山世乒赛团体赛因故取消,距离上一次世乒赛团体赛已经过去了四年。从 2003 年第 47 届世乒赛开始,国际乒联决定将单项与团体比赛分开进行。单数年份进行单项赛;双数年份进行团体赛。每个国家将派出男子运动员 5 名和女子运动员 5 名参加团体赛。

boxcn6kc3F8kFf9fknsH7v0pJ1g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奖杯是斯韦思林杯。1926 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首任主席伊沃·蒙塔古先生的母亲、曾任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名誉主席的斯韦思林女士,捐赠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斯韦思林杯,作为男子团体比赛的优胜奖杯。

匈牙利队是首支捧起斯韦思林杯的队伍,他们在 1926 年的伦敦世乒赛上首次获胜,并取得了五连冠。在世乒赛男子团体赛的历史中,中国队 21 次捧起斯韦思林杯,匈牙利队 12 次获得冠军,日本队 7 次获得冠军。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奖杯是考比伦杯。1934 年第 8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作为东道主,法国乒乓球协会主席马赛尔·考比伦先生,捐赠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赛尔·考比伦杯,作为女子团体赛的优胜奖杯。

1934 年,德国队成为首次捧起考比伦杯的队伍,并在 1939 年获得第二次冠军。在世乒赛女子团体赛的历史中,中国队 21 次赢得考比伦杯,日本队 8 次夺冠,罗马尼亚队 5 次夺冠。

本次世乒赛团体赛男子参赛队将分为 7 组,女子参赛队将分为 6 组,小组排序依据国际乒联团体世界排名进行。团体赛将采用 5 场 3 胜制,每场比赛将采用 5 局 3 胜制。与奥运会赛制不同,世乒赛团体赛每次五场比赛均是单打比赛,每次比赛派出三人出战。主队与客队将在小组抽签时决定。在比赛之前,每队将挑选出三名比赛队员和一名队长(可由参赛队员兼任,亦可由其他人员专任)。双方队长会抽签决定 A、B、C 和 X、Y、Z 的选择,并向裁判提交每个运动员分配到一个字母的队伍名单。下表是比赛对战顺序示意表。

比赛场次 主队 客队
第一场 A Y
第二场 B X
第三场 C Z
第四场 A X
第五场 B Y
2022 年成都世乒赛团体赛抽签仪式于 9 月 28 日举行,9 月 30 日正式比赛开始。赛程将分小组赛循环赛和淘汰赛。

小组赛结束后,排名第一的队伍成为种子队,小组第二通过抽签决定对阵形势,剩余的晋级名额将从排名最高的小组第三中产生。男女各 16 支队伍晋级,淘汰赛将于 10 月 5 日开始。

女团冠军将于 10 月 8 日产生,冠军队伍将捧得考比伦杯。10 月 9 日男团冠军将捧起斯韦思林杯。冠亚军队伍将获得金牌和银牌,半决赛失利的两只队伍将获得铜牌。

目前东道主中国队正在成都备战,其他队伍以及参赛人员已于 9 月 26 日抵达成都。

很可惜,出于各种原因,此次世乒赛团体赛不公开售票,组织观众进行观赛。比赛将全程在 CCTV5 体育频道、CCTV5+ 体育赛事频道、CCTV16 奥林匹克频道、咪咕视频平台播出。其中,咪咕视频可以提供多机位和多视角的直播。

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看点
本次世乒赛团体赛男子团体参赛队伍有 35 支,女子团体参赛队伍有 31 支。本次视频赛也有很多看点。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期待的看点。

boxcnUC3kD2f2AKyzOBgMM2AXvf
中国队老将犹在,经验丰富
中国队此次派出的五人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有年龄较小的小将。但是无论是从世界排名还是参加世界大赛的经验来说,中国队的队员实力非常强劲,有很大的优势。

其中男子队员包括:樊振东、马龙、梁靖崑、王楚钦、林高远(按世界排名)。

boxcn7nzOLz1y3bgsSwoyxDhj4c
樊振东,目前世界排名第一。虽然是 1997 年出生的运动员,但是在 2012 年就加入了国家队,曾四次取得过乒乓球世界杯的冠军,大赛经验丰富,被戏称为「花季老将」。

马龙,我本人最喜欢的球员,世界大赛「全满贯」。什么意思呢,只要是能参加世界比赛,所有比赛他都拿过冠军。去年在东京奥运会上,第二次拿到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完成了「双满贯」,也就是两次夺得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乒乓球世界三大赛)的冠军。

另外三位选手也是大赛经验丰富,对外籍乒乓球运动员保持着较高的胜率。

此次中国队派出的女子队员包括:孙颖莎、陈梦、王曼昱、王艺迪、陈幸同(按世界排名)。

boxcnH3lnJQ2cGpZw65Y2pocSwe
此次派出的女子阵容可谓是星光灿灿卷生卷死。

孙颖莎,世界排名第一。小姑娘 2000 年出生,是真正的 00 后。早些年出国比赛坐飞机还必须有成年队友或者教练看护。去年在东京奥运会上战胜了一众强将,和队友陈梦会师奥运会女子单打决赛。虽然最后未能夺冠,但是其实力是公认的强大。

陈梦,2020 东京奥运会女子单打比赛冠军,大赛经验丰富,多次随队出征世乒赛团体赛。说一点好玩的八卦,陈梦是山东青岛人,是黄晓明的表妹(是不是感觉有点微妙)。

王曼昱,2021 年世乒赛女子单打比赛冠军,同年也和搭档孙颖莎获得女子双打比赛冠军。她的拧拉和反手都非常犀利,回球质量非常高。

另外两名队员也是实力不俗,经验丰富。

日本队虎视眈眈,风波不断
此前日本队官宣的男子队员包括:张本智和,丹羽孝希,及川瑞基,户上隼辅,横谷晟。其中,张本智和曾对中国队造成很大的威胁。丹羽孝希不按规律的「意识流」打法,也让中国运动员措手不及。但是就在开赛前,丹羽孝希被确诊了流感(不是新冠),无法参加这一次的世乒赛团体赛。

日本女子队包括:早田希娜,伊藤美诚,木原美悠,长崎美柚,佐藤瞳。在开赛前伊藤美诚接受采访时曾说如果能战胜中国队,宁愿减寿。此等决心可见日本队此次准备充足,来势汹汹。中日大战一定是精彩纷呈。

德国未派出名将,悬念陡生
在过去的 22 年里,德国男队曾在世乒赛团体赛中获得 5 银 1 铜的骄人成绩,成为乒乓球男团舞台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此次德国队男子团队并没有派出名将波尔和奥恰洛夫。波尔曾经在 2016 年里约奥运会率领德国队收获乒乓球男子团体项目铜牌,奥恰洛夫在去年东京奥运会获得了男子单打铜牌。

而此次没有两位名将压阵,德国队男子团队都是年轻的阵容。本次世乒赛团体赛德国队男团由男单世界排名第 9 的邱党领衔,还包括杜达、沃尔瑟、斯达姆珀、孟凡博,这四位相对来说都不是特别知名的球员。在 2022 年欧锦赛上刚夺得男单冠军的邱党则被寄予厚望。

本次对德国男团进行「大换血」的教练是约尔格·罗斯科夫,自他 2010 年担任德国国家队教练以来,曾带领德国男乒多次夺得世乒赛团体赛银牌。随着两位名将的年龄增大和在世界大赛中逐渐淡去痕迹,作为教练,他必须考虑锻炼新人以保持在团体赛中的优势。

虽然这个阵容实力不如以前,但是这是团队必须经历的磨砺。

解说天团阵容
虽然没有正式官宣,但是根据知名体育赛事记者彭友「剧透」,世界冠军许昕和刘诗雯将在成都世乒赛中进行解说。两位曾搭档混双取得过很多冠军,各自在单打比赛上也夺得过很多比赛的冠军。有世界冠军解说比赛,会让观众对比赛理解更加透彻,观看比赛更加投入。

另外,世界冠军邓亚萍据说也会坐镇解说嘉宾席。她作为父辈时期的运动员,在退役后投身于体育宣传、公益等事业,为推广体育竞技和全民运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说解说嘉宾还会有惊喜,期待开赛时可以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解说,让比赛的观赏性锦上添花。

如何欣赏乒乓球比赛:听懂解说口中的名词
本届世乒赛的看点大概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想进一步看懂乒乓球比赛,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绍,能帮你更好理解解说在台上说了什么,以及运动员的比拼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抗
乒乓球也是一项很激烈的体育运动,比赛中最精彩的往往就是两位运动员的对抗。

乒乓球比赛除了绝对力量的较量,还有脑力的较量。绝对力量可能会影响这个球的质量和速度,但是球还有旋转。即便是相同的落点,不同的旋转也会影响回球的结果。对对手的预判,对手预判你的预判……交织垒叠,非常精彩。有个玩笑是说以「算球」著称的马琳之所以头发那么少,都是因为比赛当中算球算得太狠,给头发算没了。

言语总会有些乏力,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比赛亲身感受一下对抗的精彩。私心放上我最爱的球员马龙的视频给大家感受一下。

球的落点
除了对抗之外,也可以通过球的落点来欣赏比赛。有时候刁钻角度的落点会让对手回天乏术,只能放弃。我将通过一张示意图来向大家说明落点区域。理解了落点区域,大家即便没有来得及看懂这个回合,也能听解说欣赏到这个球的玄妙之处。

一张标准的乒乓球台式 274 cm×152.5 cm。基于击球者本身的方向,分为左右半区。

boxcn1q1vnnStavBA00z173x22g
近网区指的是距离球网 40 cm 以内的区域,是发短球的第一跳落点。落在这个区域的球一般需要运动员靠近球台去接。

近身区,也叫底线区,指的是距离端线 30 cm 里面的区域,是发远台球的第一跳落点。落在这个区域的球一般需要运动员与球台拉开一定的距离,不然会导致距离太近,打飞球或者球直接落在身上。

其余部分是中台区,是发中远台球的第一跳落点。落在这个区域的球的接法和距离会根据运动员的打法和习惯有所不同。

以边线为基准,中间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中路。落点在这一部分的球对于运动员来说一般是比较舒适的,一般不用调整太多自己的位置。但是,也有一些球的落点区域是对运动员来说比较难处理的。

球台边线、近网区和中台区分界处、球网以及中路分界处中的连线区域(图中示意)称为「小三角」。以右手持拍运动员为例,右边是正手小三角,左边是反手小三角。这两个区域的球的落点比较刁钻,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能力才能顺利接球。有些选手会在发球时特意发这两个区域的落点球,给对手造成困难,甚至可以直接得分。

球台边线、近身区和中台区分界处、端线以及中路分界处的连线区域(图中示意)成为底线区。以右手持拍运动员为例,右边是正手底线区,左边是反手底线区,中间是中台底线区。这个区域落点的球需要运动员精确把控距离。

总体来说,发球落点落在小三角和底线区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也会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困难。在观赏比赛时,也可以根据球的落点来欣赏和猜测双方运动员的较量。

球的线路
球的线路一般分为两条基本路线:对角线和支线。这里先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基本路线。在比赛中还会出现更加刁钻的路线。以击球者角度为准,线路分为五种。

boxcnmwm3KVv34Pswn2vxl2TaCb
处于中路的直线线路称为中路直线。相应的,处于球台左边的线路属于左半台直线,处于球台右边的线路右半台直线。

以右手持拍运动员为例,从右半台到左半台的路线成为正手斜线,运动员一般会使用正手形成这样的路线。而从左半台到右半台的路线称为反手斜线,运动员一般会使用反手形成这样的直线。左手持拍则相反。

球的旋转
如果球没有旋转,球的落点和路线一旦确定,回球点也会基本确定。但是,几乎是相同落点、相同线路和相同击球点的球,加上了不同的旋转,路线也会不同。

当乒乓球没有旋转直接落到球拍或球台上,那么就会得到一个反弹力。这是我们高中物理学过的力与反作用力原理(牛顿第二定律)。当乒乓球加上旋转时,同样球拍或球台会给乒乓球一个反向旋转的反作用力,乒乓球反弹会沿着自身旋转相反的方向飞出。

以垂直落下的乒乓球旋转为例。即便是同样方向同样落点,但是由于旋转方向的不同,反弹的方向就会不一样。

boxcnjK7Em3A1zkzEqvfvv1m1vh
当然,在激烈的比赛中,观众很难立刻判断出旋转,但是可以通过反弹方向和反弹路线进行一定的推断。

解说有时会说这个球「不转」,并不是说这个球完全没有旋转,而是旋转速度很慢。

观赛礼仪
虽然很遗憾,此次比赛无法公开售票。但是等疫情有所好转,我相信会有更多现场观赛机会。那么现场观赛除了一定要买票之外,也要遵守一定的观赛礼仪。有一些在乒乓球比赛中不应该做的,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希望大家尽量避免。

首先,在比赛过程中,拍照请不要使用闪光灯。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球的旋转、路线等。如果使用闪光灯进行拍照,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闪光灯发出的光会干扰运动员的观察和判断。曾经就有闪光灯干扰比赛的情况发生,幸而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次,请不要使用刺眼灯牌。和闪光灯道理类似,刺眼的灯牌会影响运动员对球的观察和判断。近些年由于乒乓球也多了很多粉丝,这固然是好事,但是还希望各位粉丝尽量遵守赛场的礼仪,不要选择刺眼灯牌进行应援。可以选择海报、横幅、手幅等不干扰运动员比赛的方式进行应援和支持。

再次,不要在运动员发球时发出尖叫和欢呼。固然我们可能抑制不住看比赛的激动心情,但是不要再运动员进行发球和接发球的时候进行欢呼。除了声音可能会干扰运动员的注意力之外,也可能干扰运动员对对手发球的判断。因为除了观察球的运动轨迹,也有运动员会根据摩擦的细微声音来判断球的旋转。最好是等一个球分出胜负之后,再进行欢呼和鼓掌。

另外,请尽量不要在比赛前拦住运动员并索要签名和合照。因为比赛前运动员处于一个调动和紧张的状态,希望尽量调整好比赛的状态。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前希望保持内心的安静,如果冒然在比赛之前打扰运动员索要签名和合照,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赛前状态。如果是在比赛结束,很多运动员都会很乐意签名的。

希望我这次的分享可以给想观看乒乓球比赛的各位提供一些入门信息。希望大家可以享受乒乓球比赛,如果有机会,也可以拿起球拍,亲自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如果有想要分享的朋友,欢迎在评论交流。

范伟、赵本山现状…… 一声长叹

这个七月,范伟非常忙碌。

由陈思成执导,他和黄波主演的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即将上映。在电影的宣发阶段,他的段子活跃在各种社交网络,表现不俗,荧屏强势。

在电影行业,范伟被认为是娱乐行业中最被低估的电影赢家。小人物和市侩之间的任何矛盾,范伟都了如指掌,牢牢地把握住了。

这就是赵本山身边的范伟,梦中的生活。

最后一次听到赵本山本人的消息是在去年 12 月。

媒体爆料赵本山退出辽宁民间艺术团。更进一步,2021 年 2 月,本山传媒海南公司宣告破产清算。

2022 年 2 月,赵本山的徒弟张玉娇大张旗鼓地离开本山传媒,公开挑战:“我是对抗赵本山的第一人”。

各种争执,赵本山三缄其口,没有回应。

看他建高楼,看他宴请宾客,时至今日,这个屹立在黑土地上的商业帝国的衰落也是肉眼可见。

那时候,赵本山已经走了 30 年,从东北的普通农民,到应对一切的 “小品王”。

后来三十年后河东,三十年后河西。

1962 年,辽宁沈阳。

工厂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穿过浓烟的城市一片废墟。

这一年,范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有着和睦的关系和幸福的家庭。

与荧幕上的憨厚开朗不同,范伟私底下矜持内向,只是偶尔会做些出格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调皮得令人痛苦”。

范伟童年照片 (左一)

1 岁时,范伟因为和哥哥姐姐吵架而生气并威胁要离家出走。

学生不敢收留他,他就躲在他家后面的皮鞋厂。10 月底东北很冷。没过多久,他冷得受不了了,就又偷偷回家了。

范在自家后院的玻璃上,看着母亲一个人坐在屋里抹眼泪,屋里一片混乱。他有些骄傲,觉得自己极其重要。

他躲回皮鞋厂,再出来时,迎面撞上了父亲。

我父亲找了他很久,当他看到范伟在他眼前飞奔时,他又气又急,最后毫不留情地抱住了他。

范伟 (右一) 和他的哥哥姐姐

在范伟出生的那一年,赵本山刚刚成为离沈阳 60 公里的铁岭的一个孤儿。

这一年,赵本山 5 岁,一场肺结核夺去了母亲的生命。他的父亲赵德仁觉得他的家乡太穷了,想带他的孩子去黑龙江。

黑龙江冷死了。赵德仁觉得赵本山太小了,去了会冻死的,所以只带了弟弟妹妹。

赵本山被无情地抛下,在他绝望的时候,是二叔赵德明收留了他。

赵本山大叔 (左一)

在赵本山的记忆中,童年是苦的,但也是甜的。

赵叔叔是盲人,但是他拉二胡拉得很好。只要有人哼出曲子,赵灿叔叔就会拉二胡。

当时,赵本山是赵的拐杖。他们一起在寇河边放马,在山坡上唱歌。

二叔蹲在河边,双手分辨着一片片杂草,赵本山站在水草里,用电钻抓着蛤蟆。

而蛤蟆和野菜是赵本山当时尝过的最好吃的美食。除此之外,他吃的是村里人支援的几百块的饭,穿的是同龄人不要的旧棉衣。

1996 年,倪萍采访赵本山的出生地,赵本山指着村头的一个小窝棚:

“那是我童年的家。”

1991 年,在接受赵本山采访时,村民们泣不成声。

赵大爷二胡拉得好,赵本山自然学得精。

年轻时,他混迹于村里的红白喜事,弹琴唱歌,样样精通。

1974 年,17 岁的赵本山终于第一手加入了公社文艺宣传队。

后来被借调到西丰县剧团,没有正式编制,出演二人转。

在黑土地上生长了 300 多年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吸收了赵本山的

与此同时,在 60 公里外的沈阳,年轻的范伟开始在学校的文艺队里唱样板戏。

当赵本山在农村简陋的舞台上唱着《小拜年》、《月牙五更》和摸索的时候,范伟站在学校礼堂,说着《红灯记》、《沙家浜》,他张着嘴走过来。

范伟家有个老叔叔在市文艺队工作。看到范伟真的喜欢在舞台上表演,他找到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想开导他几次。

在范伟老师面前,他唱了几句歌,讲了一个故事。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唱歌,你一辈子都是业余的,但你的表演还是会有那么好。”

1978 年,16 岁的范伟通过亲戚找到了沈阳市曲艺团的相声演员陈联忠,敲开了他的第一扇门,走进了相声的大门。

学徒期间,范伟在师父面前用农村方言说了一点相声。

陈联忠皱着眉头,摇摇头:“孩子,你的条件一般。我会尽力教你。如果我能教你,我就带你好好学习。”

范伟在舞台上说相声。

4 年后,辽宁省举办了首届农村小戏演出。

25 岁的赵本山将目光投向三弦,让盲人张志活了起来,一举成名。

今年铁岭民间艺术团需要一名演员临时救场,在《摔三弦》中初露锋芒的赵本山被借调。

赵本山业绩《摔三弦》

吃饭时,赵本山拿了一瓶铁岭老窖到桌上敬酒,配了一套敬酒词:“一杯生两杯熟,三杯四杯是朋友”。

当时和老师一起来铁岭演出的范伟搓着手坐在一边。他佩服赵本山在舞台上表演的生动,也佩服他的多才多艺。

次年,21 岁的范伟考入沈阳市曲艺团,成为一名相声演员。

进入体制内不代表一切都好。

剧团里有十几组相声演员,但编剧只有两个。范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资历和能力并不突出。没人能给他写剧本。

范伟想,就写你自己的笔记本吧。

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日记结构的小说,觉得新奇。受到 generate 的启发,他挥挥手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一个厂长的日记》。

这是一部失败的相声作品 ——。因为整部作品没有 “包袱”,范伟被组里的同事戏称为 “悲剧相声”。

年轻的范伟

幸运的是,命运眷顾了他。

1986 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相声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曲艺编辑来沈阳市曲艺团选曲,范伟的处女作也混了进去。

初选时,组里的演员一个个给编辑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他们自己写的,范伟读得抑扬顿挫,真情实感。

编辑眼睛一亮,对团长说:“这个小胖子看稿子感觉不错,分寸感很好。这孩子会有点出息,你得好好培养。”

因为这句金玉良言,范伟被选中参加全国相声比赛。虽然他没有获奖,但从北京回来后,范伟突然成了小组的骨干。

1986 年,范伟 (左一) 表演相声。

24 岁的范伟正在享受人生,而与此同时,赵本山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点。

1986 年,29 岁的赵本山正式调入铁岭民间艺术团,在那里他认识了第一个正式搭档 ———— 潘长江。

潘长江的父母是铁岭县剧团的鞠萍演员,潘长江自幼学习鞠萍。

长大后,因为身体原因,进不了潘长江戏班,“演出时穿的道袍都撑不住”。直到 1984 年,27 岁的潘长江才被铁岭民间艺术团接纳为小丑。

草根艺人赵本山,梨园之子潘长江,瞎子张志,关东丑王,一拍即合,演了一出戏叫《大观灯》。

潘长江 (左) 和赵本山 (右) 表演《大观灯》

剧中两人是瘸腿瞎子,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那段时间,两个人八点开始,一直玩到晚上十一二点。钍

《大观灯》在沈阳演出 500 多场,在黑土地上种下了自己的名字。

因为这部戏,赵本山和潘长江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个叫 “天下第一瞎子”,一个叫 “天下第一瘸子”。

1987 年,时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姜昆带着一个团去铁岭演出。

此时,姜昆已经主持了四届春晚,更不用说姜昆刚刚在今年的春晚上表演了《虎口遐想》,这是众所周知的。

结果,当姜昆在铁岭体育馆表演时,观众席上的观众看起来很冷,几乎没有掌声。仔细打听才知道,当地有个很红的喜剧演员叫赵本山。

姜昆去了,被赵本山的《瞎子摸灯》拜了,决定把赵本山推上春晚。

姜昆 (右一) 和赵本山 (中)

上春晚比上康还难。

1988 年赵本山的节目入选春晚舞台,但要先在哈尔滨分会场试水。

这个消息一定在铁岭引起了轰动,赵本山喜出望外。这一年,赵本山 31 岁,似乎看到了人生的巅峰。

回到铁岭,迎接他的场面可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谁知除夕那天,全村老少都守在电视机前,直到电视打出 “再见” 二字,连赵本山的影子都没有。

赵本山觉得没脸见铁岭的长辈。

周围的人都给他出主意,“没有礼物吗?”。赵本山眼睛一亮。第二年,他搬了一箱茅台酒,又摇摇晃晃地去了北京。

当他到达北京时,他四处打听 “我应该把这东西送给谁”,但没有人能给他指路。

最后赵本山躲进了招待所,一天一瓶酒,看不清的是前面的路。

相声演员李金斗 (左一) 和赵本山 (右一)

当赵本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北京跑来跑去的时候,范伟也在忙着相亲。

相亲始于范伟 24 岁的时候。

当时,范伟在曲艺团工作稳定,但因为 “着急” 找不到对象。家里人急了,开始给他安排相亲。

第一个女生是店员,两个人相处了一个星期,最后却死了。第二个女孩是工厂的技术员。他们联系了一个月了,还是没有电话。

1988 年,当她遇到第三个女孩时,26 岁的范伟被感动了。

第三个女孩,杨宝玲,刚刚从学校毕业,比范伟小六岁。看着眼前年轻漂亮的女孩,“永远中年” 的范伟突然开始自卑。

范伟谈论他的外表。

后来在媒人的帮助下,两人有了接触的机会,两人在沈阳北陵公园独处。

在去约会之前,范伟很尴尬,他姐姐接了他的造型工作,—— 紧身裤,ChristianRandPhillips 一样的爆炸头,还有一个大头。

会后,杨宝玲打了一个洞,看到他感到多么不舒服。

后来,当两人去吃饭时,杨宝玲胃口很小,还剩下一些剩菜。当范伟看着剩菜时,他感到很难过,所以他把它们都拿给了自己。

杨宝玲认出了这个人:“这是一个简单的人。”

后来,范伟提起两人约会的过程,偷偷笑了几声:“其实我媳妇那时候近视。如果她戴上眼镜,可能就做不到了。”

1990 年 4 月 10 日,他们登记结婚。28 岁的范伟进入了她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范伟的丈夫、妻子和主人

这一年,对于赵本山来说,也是意外之喜。

1990 年,33 岁的赵本山终于第一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表演小品 3354《相亲》,连续三次被杀。

他穿着一件灰色中山装,戴着一顶小蓝帽,脑袋一瘸一拐,脖子一瘸一拐,掀起了一场全民笑话。

之后的三年,赵本山连续三年获得春晚小品节目一等奖。

赵本山的时代开始了。

1990 年赵本山素描《相亲》

当时,在赵本山的巅峰之下,许多人都敬仰他,范伟就是其中之一。

1992 年底,铁岭文工团团长崔凯给在京演出的范伟发来消息说

范伟很快同意了,并跑到中央电视台的排练厅。练了几天,春晚总导演一直不肯换角度。

为了不让赵本山尴尬,范伟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排练中心。这让赵本山对范伟刮目相看:“做你自己,做你自己,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好伙伴”。

1993 年 4 月,赵本山给范伟打电话:“辽宁艺术节有一个小品需要收费员。有没有兴趣?”

那个小品叫《走毛道》。从此金牌搭档摸了摸头,春晚小品有了新面貌。

这一年,赵本山 36 岁,范伟 31 岁。

1995 年,33 岁的范伟第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那是草图《牛大叔提干》。范伟扮演一名办公室秘书,聪明又讨人喜欢。

那时候的范伟台词不多,形象一般,焦点总是在赵本山身上。

1995 年赵本山与范伟合作《牛大叔提干》

离开春晚舞台后,范伟回到了沈阳。从火车站出来后,他打了一辆出租车。

在路上,他等着司机认出他,聊了几句。司机漠不关心。

他没有放弃。下车时,他向师傅要发票。两个人对视了一眼,还是没认出来。

范伟日后谈起这段经历时说:“可能是司机师傅太困了,又是大年初一。” 时隔多年,他依然在意。

这种情况是早年两人合作的常态。

在赵本山的素描中,所有的星星都在月亮上,只有范伟是星星,这是暗淡的。

他是一个霸道的司机,一个精致妖娆的老师,一个严肃的乡长。没有人关注范伟是谁,只知道这是赵本山的搭档。

范伟很憋屈,几次向赵本山提出辞职:“兄弟,要不要换个搭档?换个女伴。光棍戏太难演了。”

赵本山不动如山:“你放心,跟我走就是了。”

1997 年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红高粱模特队》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

一天,作家龚开波和范伟讲述了他们在医院里看到的一些真实的故事。范伟听了他们的歌,非常喜欢他们。赵本山来北京,三个人坐下来商量,工作就初具规模 —— 《卖拐》。

于是,在 2001 年春晚的舞台上,范伟摘下眼镜,剃了光头,被忽悠了。

“头大脖子粗,不是富翁是厨子” 这句话成了范伟最好的自画像。

以后两人乘胜追击,转弯后卖车,卖车后卖担架,《卖拐三部曲》的名声开花了。每年他们都把春晚一等奖拿回家。

最后,范伟着火了,但是危机和转折点经常一起到来。

2001 年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合作《卖拐》

当范伟忙着在舞台上寻找价值的时候,已经功成名就的赵本山回到了东北老家。

2000 年,应阎学晶夫妇的邀请,赵本山去剧院观看了二人转。

看着民间艺人在舞台上卖力表演,赵本山突然觉得自己需要为二人转做点什么。

他决定收几个二人转的弟子,把二人转从这个东北小角落推向全国舞台。

赵本山和阎学晶

身边的人都不明白,这是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显然,凭借春晚的名气,赵本山可以轻松赚得盆满钵满。

赵本山不听劝告,丢下一句话:“我看到了我过去的路”。

赵本山的二重唱被比作冬天的一根葱:黄叶、绿根、不朽的心。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夕阳产业,很难抬起头来。

他接手二重唱的时候,生意污秽不堪,演员鱼龙混杂,演出多在洗浴中心,所有的荤段子都有人唱。

所以赵本山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改革,提倡 “绿色二人转”。

2001 年,赵本山在接受第一批弟子后,举办了 “二人转本山杯比赛”,开始在三省征集选拔人才。

只是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演员,从来没有受过训练。当初他们给赵本山决斗 —— 赵本山开会,他没来。赵本山安排了工作,没去。

赵本山深知 “再聪明的头脑也对付不了一个民间艺人”,于是想出了一招,开始以情服人。

谁需要钱,他出钱;谁在家读书,他帮忙联系。从一家大公司的战略规划到一对夫妇的吵架和离婚,他都插手。

渐渐地,弟子们就信服了。

在赵本山忙于创办 “赵家班” 的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出路。

2003 年,41 岁的范伟受冯小刚邀请出演电影《手机》并饰演一位河南农民。

剧中他只有几句台词,而且说的是河南话。范伟心里不停地打鼓,他总是害怕自己说的话不地道。

剧组里有一个河南人。范伟让他用录音机录下这句话,然后他用录音机来来回回学了 —— 遍,回家告诉妻子和孩子。结果还是有几个词带点东北味。

范伟很匆忙,买了一张去郑州的火车票。在路上,他看到一个农民,穿着背心,抽着烟,舔着肚子。范伟考虑得很周到。

到了郑州后,他找了当地的熟人,把人请到酒店,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对方点了点头,然后他就放心了。

不久之后,一个穿着跨栏背心、抽着烟、说着地道河南话的老农出现在电影中,范伟完全扮演了这个角色。

2004 年,范伟再次出现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天下无贼》中。

范伟的场景不多,但那句 “IC,IP,IQ 卡,都告诉我密码” 至今仍挥之不去。

电影业的大门为范伟打开了一条缝。门里的世界让他比春晚的舞台还要舒服。

2004 年范伟主演《天下无贼》

很多东西,在一起久了,就要分。

矛盾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2004 年,赵本山和范伟一起做客脱口秀节目。有网友给范伟留言:“不要离开本山大哥。没事就多给大哥买大中华。”

两人听了,开心不已。

2004 年,参与这个项目的两个人

这期节目录制的时候,正是电视剧《马大帅》的宣传期。也正是这部电视剧给了范伟一个经典的角色 3354 范德彪,他直到现在都无法摆脱。

《马大帅 1》年,马大帅蔫了,范德彪被炸了。他们平分秋色,互相成就。到了《马大帅 3》,矗立在辽北平原的 “孤独巨人” 范德彪,彻底抢走了主角的亮点。

甚至有网友说续集不应该叫《马大帅》,应该叫《范德彪与他的姐夫》。

《马大帅》,范德彪的 “鹰爪抓痕”

范伟和赵本山喜欢拍电视剧。

剧本只是一个框架,更多的笑话是两个人在拍摄过程中敲出来的。

范伟说:“那时候很好玩,摄像机开着,看得过瘾就结束了。之后再去编辑台。如果你有一些乐趣,削减它,并留在有趣的地方。”

但是在春晚的舞台上,范伟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在直播中说错一句话。你越害怕,得到的就越多。

2003 年,二人组的镜头拍摄于《马大帅》。

2005 年春晚,范伟的第一句话就错了。

在素描《功夫》中,原话是 “借我一双慧眼”,范伟开口说 “借你一双慧眼”。他结结巴巴,以为结束了。

《功夫》之后,范伟再也没有登上过春晚的舞台。赵本山和范伟这对黄金搭档也渐渐迷失了。

2009 年,赵本山执导并演出《关东大先生》,这是范伟与赵本山的最后一次合作。

本片由赵本山不知名的徒弟张主演,其中客串,几场戏,极少戏份。

赵本山媒体表示:“看看范伟现在的手腕有多大。人若能演,无异于借人之光。”

因为赵本山的发言,两人的关系在外界看来是嫌隙。

范伟曾对媒体回应说:“赵本山像刀一样锋利。他说了所有的坏话,做了所有的好事。”

他一直记得赵本山的好,只是方式不同。毕竟没有共同的事业是共同的。

范伟真的走了。

离开春晚舞台后,范伟把自己交给了《焦点访谈》。

2006 年,44 岁的范伟在文艺片《芳香之旅》中饰演一名公交车司机老崔。

为了这个角色,范伟前期写了一万多字的笔记,饿了自己三个月。

他知道自己的漫画形象太深入人心,得加倍努力才能让观众不玩下去。

这部电影当年只赚了一百多万的票房,却为范伟赢得了当年开罗电影节的特别表演奖。

在影片中与范伟演对手戏的张静初说:“当你看到范伟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以后该怎么走这条路。他是一个方向。”

2006 年范伟主演《芳香之旅》

那段时间,范伟在各种电影里游走:在历史片里,他扮演了一个双面间谍;在生活的电影中,他扮演一个诚实的人。

弱者的善良和单纯,小人物和市侩范伟之间的矛盾,在手边,并采取坚定的行动。

当时,许多人对范伟说,“我没在电视上看到你”。

范伟也没有惊慌。他只是温和地回答,“我舒服的生意我做的多,那生意我来不了我就少做。”

在春晚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里,范伟果断退出,说要放下。

但对于赵本山来说,退出是一个缓慢而残酷的过程。

春晚舞台上有句话叫 “赵本山小品成功,春晚成功一半”。

从 1990 年开始,赵本山已经在舞台上呆了 21 年。看赵本山的小品也成为观众 20 年的文化习惯。

范伟退出舞台后,宋丹丹接替了赵本山搭档的角色。“白云” 和 “黑土” 的结合一度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仅仅合作了三年,宋丹丹就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春晚。

2008 年,《火炬手》是宋丹丹和赵本山的春晚最后一个舞台。上台前,赵本山全身都是疹子,一直在打点滴。

演出结束后,赵本山在后台抑制不住眼泪:“太难了,演这个小品不容易。

身边的伙伴渐渐离开,赵本山越来越孤独。

2008 年赵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火炬手》

2009 年,52 岁的赵本山带着徒弟小沈阳和丫蛋交上了一份好作品《不差钱》。但很多人注意到,在表演过程中,赵本山几次忍不住咳嗽。

事情比预期的更糟。春晚舞台下,赵本山打开手里的纸巾,看到痰上的血丝:

“其实我上台的时候,一直忍着,怕影响台词。后来憋不住了,就咳了出来。真的要对观众说对不起了。”

2009 年赵本山与小沈阳《不差钱》合作

祸不单行。今年 9 月 30 日,在拍摄《乡村爱情 3》时,52 岁的赵本山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

在病房的时候,赵本山还是放不下心事。他叫他的门徒来,开始解释他的事情:

其中一张银行卡给了前妻生的大女儿,剩下的留给了现任妻子,并叮嘱弟子不要分开。

“只要你们都在一起,这个团就不会散。”

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们。

赵本山的谢幕来得很突然。

2010 年,53 岁的赵本山获得华鼎奖终身成就奖。赵本山很珍惜这个奖,因为华鼎奖代表的是老百姓的名誉荣誉。“说实话,我赚的都是老百姓的钱,所以我要感谢他们”。

一个月前,他花 2 亿买的私人飞机 “本山” 刚刚降落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舆论的硝烟还未散尽。

赵本山本人也曾回应:“中国人有一个习惯,觉得对不起你,但你太善良了又觉得不舒服”。

但是好景不长。

2011 年春晚,演完小品《同桌的你》,赵本山走下舞台,进医务室吸氧。他不得不承认他力所不及。

这是赵本山春晚的最后一个舞台,他留下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此处省略一万字”。

一万字的故事,说不清他的辉煌,也说不清他的离去。

这一年,赵本山 54 岁,春晚 “小品王” 的精彩征程告一段落。

2011 年赵本山最后一枪《同桌的你》。

在赵本山争名夺利的那些年,范伟反而 “躲” 在了娱乐圈。

不炒作,不八卦,绝不参加能迅速吸引眼球的综艺节目。“我觉得我的演技会给大家带来快乐,我在生活中的出现会让大家失望”。

他与闪光,魅力,甚至暴利毫无关系。

他只是演戏,有空就回家做饭。“别人做的没有我做的好吃。”

在 20 年的影视生涯中,范伟出演了 100 多部影视作品。作品的质量不稳定,但范伟的表现无可挑剔。

2016 年,54 岁的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最佳影片奖。在获奖感言中,他被评价为 “秉承了静水深流的意境,对善恶媚俗做了细腻的诠释”。

范伟带着谦逊的态度上台领奖。他说,“这是一部容易被忽视的电影。我们拍得轻,演得也轻。”

2021 年以《一秒钟》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流动的水的平静最终会聚集巨大的力量。

2012 年,赵本山在谈及弟子时信誓旦旦地说:“除非除掉他们,否则我是无法除掉他们的。”

十年后,赵本山的徒弟 “娇娇” 在直播间公开挑战:“我是第一个和赵本山对抗的人。”

这几年来,赵本山本人也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他引以为傲的 “赵家班” 却状况不断。

一是刘 (《乡村爱情》中的扮演者) 在直播中抱怨公司抽取的佣金太高;是唐鉴军 (《乡村爱情》谢广坤的演员) 被抓到婚姻出轨。众说纷纭,一笔糊涂账.

赵本山风头正劲的时候,粉丝有回应;而当他不再辉煌时,猞猁就像一阵风一样散去了。

这是赵本山任何一部作品的结局,都无法形容其中的无情与孤独。

2020 年赵本山主演《刘老根 3》

近年来,范伟总是被问到他是否会参加春晚。范伟说,“没有好的作品,你会觉得不好,观众会失望。”

但是当主持人问他的梦想是什么时,范伟不假思索地说:“成为一名好演员”。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8 年范伟主演《耳朵大有福》

回到 2020 年,《刘老根 3》播出,范伟的回归客串成为该剧最大的看点。

当昔日的伙伴含笑相见时,范伟的意气风发和赵本山的老态龙钟碰撞在一起,令人心酸刺耳。

赵本山说,你走了十七八年,连个招呼都没打。范伟叫他回来:“这不是你的话。你说了我就回来。”

现在 2022 年已经过半,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人已经分开。

有缘人还会再见吗?

来源:最人物

倪匡走了,那段 “微醺” 往事终究落幕

1989 年,倪匡、黄霑、蔡澜三人做了档节目,起因是倪匡喜欢上了一位妈妈桑,常找黄霑、蔡澜去喝酒,蔡澜不甘心,觉得自己是花钱娱乐她们,于是黄霑提议,不如我们仨做节目,能看美女,还能赚钱。

三人一合计,把想法卖给电视台,《今夜不设防》应运而生。

一张沙发坐着三个咸湿佬,话题百无禁忌。请来的嘉宾,包括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 无一不是 80 年代的顶流。

可惜的是,节目做了一年便匆匆结束,1992 年,倪匡去美国生活,只留下一句:“我已决心淡出,自此天涯海角,闲云野鹤;醉里乾坤,壶中日月;竹里坐享,花间补读;世事无我,纷扰由他;新旧相知,若居然偶有念及,可当作早登极乐。”

如今,香港黄金期早已凋零,而那三个男人,黄霑早早离世,今天香港作家沈西城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倪大哥今午走了。” 只留蔡澜一人,偶尔出现在大众面前。

再回头看,《今夜不设防》可能是他们一生最好的时光。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代终究是与我们不告而别了。

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兴盛。

当时,香港有四位活跃于文化领域的才子:写武侠的金庸、写科幻的倪匡、写歌词的黄霑,写 “花鸟虫鱼、美食人间” 的蔡澜。江湖上把他们并称为 “香港四大才子”。

四人私下关系极好,时常出去聚餐,每次都是金庸买单。蔡澜过意不去,有一次刚吃完就站起来想去结账,不料倪匡将他拉住,笑着说:“谁钱多谁给,你钱多吗?” 蔡澜愣了一下便哈哈大笑起来。

只要有人跟蔡澜提到 “香港四大才子” 这个名号,他总会反驳,说:“金庸不应该跟我们三个‘调皮捣蛋’的人在一起。他是一代宗师,我很尊重他。除了他有一点才华之外,我们都不是。我们只是尽量发挥所能,将文字变成歌曲,来维持自己豪华的生活而已。”

金庸不爱说话,另外三位爱好相同,抽烟喝酒撩拨美人,好色之名响于市井之间。

黄霑出了本叫《不文集》的册子,里边有他自创的黄段子,还有对脏话的考据,在香港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金庸的武侠小说。李克勤曾说自己的性启蒙就来源于这本《不文集》。倪匡更甚,家里一整面墙,收集了几千盒情色录像带,蔡澜则监制了不少风月片。

三人中倪匡酒量最好,有段时间经常找黄霑和蔡澜去一家夜总会喝酒,说是喝酒,实则看上了那里的妈妈桑。每次三人一落座,总会叫上一堆女人作陪,说笑间把女人们逗得花枝乱颤。

但夜总会的女人,普遍长相丑陋,酒品差劲,蔡澜心有不甘:“我们三人一直在讲话,那些女人就一直笑,这不是变成我们娱乐她们了。”

黄霑听后提议:“不如我们三个一起做档节目,可以喝酒,可以看美女,还能赚钱。” 三人一合计,便把这个想法卖给了电视台。1989 年,《今夜不设防》应运而生,在每周五深夜准时播出。

从主持人到录制环境,处处透露出 “不正经”。

一张沙发坐着三个咸湿佬,左手拿香烟,右手端红酒,总是一副醉态,累了瘫在沙发上,甚至躺在地上。他们中间坐着当期的节目嘉宾,全是 80 年代的顶流 —— 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张曼玉、关之琳….. 每人桌前放着各种酒水。

之后的采访中,蔡澜回忆到,“每次嘉宾一来我们就开酒,先告诉他们,我们这是个录影节目,哪些你们不喜欢,我们就剪掉。”

嘉宾听后放下心来,端起酒杯,喝完录制。录制前一小时的素材一般不能用,彼此还没有进入状态。一小时之后,酒精发挥作用,所有人呈微醺状。主持人敢问,嘉宾敢答。

三人的粤语,皆不正宗,却说得开,访谈之余,喝得东倒西歪。

畅聊一整场,待摄像机关闭,主持人问嘉宾:“要不要放给你看?” 大家还在兴头上,总会挥挥手说:“哎,看什么,不看了。” 继续饮酒作乐。

没人把关,那便全数播出。情爱欲望,八卦隐私,百无禁忌。节目曾创造出 70% 的神级收视率。

王祖贤说:“我很少这么坦白,但是上你们节目我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我心中想说的话。” 林青霞说:“在这里的访谈是我人生中做得最自然的一次。”

张国荣也说:“既然是《今夜不设防》,那就什么话都可以讲的。”

上节目那年,王祖贤刚满 21 岁,意外落选当年 “十大靓女”,还没上场,黄霑就说:“我们要为你伸冤才行,没理由你没份的。”

王祖贤很美,蔡澜说:“她的双眼能够杀死人”。

1987 年,《倩女幽魂》成功后,黄霑曾公开表示欣赏王祖贤,开玩笑说她是自己的头号性幻想对象。不过,王祖贤正沉浸在与台湾歌手齐秦的热恋中。

1985 年,齐秦凭借专辑《狼》走红,经纪公司决定力捧他,买了一部叫《芳草碧连天》的电影,让他做男主,同时自己选择女主。

齐秦挑来挑去没有入眼的,直到看到王祖贤的海报,移不开眼,当即跟公司说:“我就要她了。”

敲定之后,19 岁的王祖贤从台湾飞往香港,齐秦捧着花接机,见面后,把花环套在王祖贤脖子上。没想到王祖贤一把拽下,扔给助理,冷眼回:“我最讨厌花。” 没走几步,王祖贤又转头对齐秦说:“你怎么这么矮。” 齐秦很生气,心想 “怎么会有女孩这样讲话”。

在片场,齐秦故意迟到,导演怕影响进度,让齐秦教王祖贤唱歌。可到了约好的时间,齐秦还没到,两个时候后才和朋友吃完饭过来,王祖贤转头要走,齐秦借着酒劲拉住她说:“亲我。” 王祖贤看着他,亲了上去。

那时王祖贤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与张曼玉、钟楚红、关之琳并称 90 年代初香港影坛四大名旦。在节目中,王祖贤说自己是个会主动争取的人。得知《倩女幽魂》在选演员时,王祖贤给施南生打电话,说她对聂小倩的角色感兴趣,想试镜。施南生婉拒,因为王祖贤长得太高了。在王祖贤的坚持下,最终让她试镜。

王祖贤说:“我觉得古装我没试过,一定要试好,结果化完妆头套一戴……” 黄霑一脸坏笑:“徐克和程小东就爱上你了。”“不是爱上我啦,确实觉得很适合这个角色。当有一样东西不是你的时候,可以做得到,就应该尽力去争取。”

即便如此,王祖贤聊到爱情时,眼里散发出的光芒远比事业更亮。

黄霑问王祖贤:“你才 21 岁,这么年轻,但我觉得你做事非常有计划,你自己觉得呢?” 王祖贤掰着手指答:“我又有爱情,又有事业,一切都很顺利,这段时间是我人生最满意的时间,今年我又安排了新的计划,我真的很满足。”

蔡澜追问:“所以你喜欢的男人都是你自己主动的吗?” 王祖贤一脸娇羞:“男人啊,如果彼此喜欢心里一定有所感觉,如果我喜欢他,开始我不会说,如果知道他也喜欢我,我就会慢慢主动。”

“那和齐秦的初吻是怎么发生的呢?”“他很内向不敢主动,是我先亲他的。” 后来回忆起这一吻时王祖贤说:“突然来的一个,你知道,爱情的感觉。”

那时的王祖贤曾对着镜头很认真地说到:“将来我会过很平凡的日子,一个女孩始终都是要结婚的,我觉得女孩始终都要有个归宿。”

林青霞也上了节目。黄霑第一眼看她,就有了 “非分之想”,但不敢逾矩。便在《不文集》中赞美到:“此女五年内必红,不红,我封笔。”

刘德华也说:“什么叫星光,就是一堆人中你总是最先看到她,那就是星光,她就是有星光的人。”

即使这样,林青霞一直觉得自己不够美,她说:“小时候我很自卑,觉得自己不好看。” 黄霑立马反驳:“小时候你家里穷到没镜子吗?”

聊到整容话题,林青霞委屈地说:“我发誓我从头到脚一点都没整过,有人说我的双眼皮,有人说我鼻子变尖了,还有人说我的下巴,谁整容整成屁股下巴啊。”

提到男友秦汉,林青霞感到很幸福。1972 年,18 岁的林青霞和朋友张俐仁在逛街时被星探发掘,受邀参加电影《窗外》的试镜。张俐仁表现大方,林青霞躲在身后,导演觉得张俐仁很适合女主角,秦汉在一旁看着,向导演建议:“我觉得林青霞更适合。”

林青霞在电视中见过秦汉,曾想:要是以后能嫁给他该多好。得知要和秦汉演戏,林青霞激动地睡不着觉。但真正看镜头时,林青霞像个木头。导演让秦汉带林青霞找点感觉,秦汉问林青霞:“你是否会答应一个已婚男人的邀约?” 多年后,林青霞回忆:“从他问出口的那一刻起,我的一辈子就陷下去了。”

《窗外》后,林青霞和秦汉多次搭档,秦汉妻子不满,披头散发地跑到剧组闹事,骂林青霞插足。林青霞背负 “小三” 骂名远走美国,与秦祥林订婚,订婚前一晚,林青霞给秦汉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嫁给他?” 秦汉说:“随你便吧。”

1984 年,林青霞发现自己最爱的人还是秦汉,最终解除婚约,此时,秦汉已经离婚。一年后,秦汉接到琼瑶的电话:“青霞现在是一个人,你何不给她打个电话?”

复合后的几年,林青霞很快乐,在秦汉家对面买了一套房子定居,却迟迟未等到求婚。节目中倪匡为林青霞鸣不平:“秦汉不是个真男人,不够有胆量。”

林青霞当即睁大双眼,傲娇地对三个人说:“他是最好的男人,好过你们三个人啦。” 倪匡回:“至少是个没胆的男人,到现在为止还吊儿郎当的,都不知道算什么。” 林青霞笑着回:“我们这是私事啦,如果我不怪他,你们更没有理由怪他。”

张曼玉也上过节目。1983 年,张曼玉报名参加香港小姐大赛,凭港姐亚军和最佳上镜奖出道。节目刚播两分钟,黄霑就问张曼玉:“你来香港为什么要参加选秀呢,是不是贪慕虚荣。” 张曼玉想都没想说:“是的,绝对是贪慕虚荣,这是事实,也不是丑事呀,我小时候就想进娱乐圈,所以就尽量实现自己的理想。”

黄霑后来感慨:“我一生阅人无数,从未见过像张曼玉这样磊落坦荡之人,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人。”

那时,张曼玉谈过两个男朋友,都草草结束。经纪人陈自强说:“真没品味,我帮你介绍更好的。” 于是把尔冬升介绍给张曼玉。

黄霑听后说:“这都什么年代啦,还搞相亲。” 张曼玉笑了笑:“我知道这是相亲啦,尔冬升不知道。” 在餐桌上,大家吃吃喝喝,罗美薇心急,问尔冬升:“小宝,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要一起吃饭吗?” 尔冬升放下筷子和酒杯,说:“我不知道啊。” 罗美薇笑着说:“你是来相亲的啦。” 尔冬升诧异地看着四周,张曼玉低着头,不敢直视尔冬升。

这次相亲不是张曼玉和尔冬升见的第一面,张曼玉参选香港小姐时,尔冬升是评委。投选时,尔冬升对张曼玉夺得亚军投出反对票,他说:“这么丑的女孩没有理由得奖。”

“那次相亲结束就算了,半年后,我们才再次见面,交换电话开始聊天,几个月后才在一起。”

1988 年,张曼玉拍摄《警察故事续集》时受伤,缝了 17 针。尔冬升知道后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剧组,给张曼玉喂药接水,陪她聊天。

倪匡插话:“尔冬升以前很花心的,绰号韦小宝。” 黄霑一听不对,转而说:“遇到真爱之前谁都有花心的权利。” 张曼玉没答话,依然看着他们笑。

被誉为 “香江第一美人” 的关之琳,则在黄霑问她 “你会心甘情愿做别人情妇吗” 时,坦诚地回答:“有女朋友的男仔我试过,结过婚的我也试过,我是想就去做的,我没考虑那么多东西。但是,我会顾虑对方、对方的太太是怎么想的。就是我会帮别人想,我希望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对方的太太不要知道。但是我会很珍惜那段时间,但是我不会有什么期望。”

三位听后没有做出评判,说:“我们是做电视节目的而已,不是教育青年的人。”

《今夜不设防》美女如云,但也不乏在当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男星。1989 年,黄霑邀请张国荣上节目,黄霑不止一次说,自己最爱的艺人是张国荣。每回见张国荣,黄霑都要亲一下他,张国荣总是躲不过。

有一次记者问张国荣:“为什么每次黄霑亲你你都不躲呢?” 张国荣打趣回:“因为每次他亲我时,我心里想的都是他身边的林燕妮,躲不过呀。”

一开场,张国荣便瘫在沙发上,冲着黄霑叫 “darling”,倪匡瘪嘴,“你叫他什么?” 黄霑说:“张国荣每次都叫我 darling 啊。” 张国荣看着倪匡说:“因为黄霑这个人是最卑鄙无耻的!你写我眉目如画,而眉目如画是形容美男子的,弄得他每次见到我,就要嘴我。 ”

倪匡和蔡澜提醒:“他就一个趁虚而入,真是坏,你要用心提防啊。” 黄霑见情况不妙,忙对着张国荣说:“他们就是看不过眼,嫉妒你叫我 darling,不如你……” 见状,张国荣立马指着倪匡和蔡澜说:“我说了他叫 sugar,他叫 honey 的嘛。” 三位听后仰头大笑。

张国荣聊起和自己合作过的女演员。他说王祖贤拍第一部《倩女幽魂》时演技一般,第二部进步很快。张曼玉刚夺得港姐亚军时,觉得她就是花瓶,现在当她深入研究角色时,那个味道就出来了,觉得有一种典雅。

说到钟楚红时,张国荣眼睛放光:“她就是太靓,就算她做得不够好,演戏有一点错误,你都会原谅的,香港没有女人穿皮衣比她好看。”

张国荣出道并不顺利。1977 年,张国荣跟六姐借了 20 元参加歌唱大赛,最后夺得亚军。张国荣说:“开始去参加选秀比赛,不懂规矩,选了一首 7 分钟的歌,还没唱完就被人叮。” 进入复赛后,也被要求截短歌曲。张国荣这才知道,原来电视剧圈是有权力的。

倪匡说:“全世界都有权力啦傻仔!” 张国荣委屈:“那时候我不懂嘛,哪知道有权力嘛,只知道卖牛仔裤老板有权力。”

人人穿西装的年代,张国荣穿着牛仔裤上台,唱高兴了,把帽子丢下台去,下一秒,又被扔上来,张国荣无奈地笑笑:“可能我那时的形象,真的不讨好吧。” 黄霑回:“你比较前卫,走在时代太前面了。”

从选秀开始,整整五年,张国荣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这时,唐鹤德拉了他一把。唐鹤德比张国荣小三岁,小时候两家有过来往。1982 年,他们在张玉鳞夫人的生日宴会上重逢,几个月后,唐鹤德把半年积蓄全部给了张国荣。不久,张国荣换了经纪人,翻唱的歌曲《风继续吹》火了。

1984 年,张国荣凭借歌曲《Monica》接连夺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和十大劲歌金曲奖。这首歌奠定了他在歌坛的地位,张国荣的时代来了。

1986 年,张国荣逐步登上顶峰,《当年情》和《有谁共鸣》再次成为香港 “十大中文金曲” 和 “十大劲歌金曲”,谭咏麟也获奖,人没来,奖项被取消。

那时,“谭张争霸” 天天霸占报纸的头版头条,粉丝拥护各自的偶像。1988 年,谭咏麟厌倦了粉丝间的争执,宣布不再参加任何比赛性质的活动。

媒体开始深挖张国荣和唐鹤德的关系,两人不停被狗仔队骚扰,为了事业不得已分手,但很快重聚。记者采访时,张国荣说:“我已经拥有生命中的另一半了,佢对我好好,佢跟我好衬,佢是圈外人,佢不喜欢曝光。”

1989 年,陈淑芬为张国荣在红磡举办了 33 场告别演唱会,场场人满。最后一场演唱会,张国荣流泪唱完《风再起时》,他问歌迷:“你们会不会很快就忘记我?” 台下尖叫:“不会。”“呐,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朋友问起你们,八十年代有哪些歌手,你们随便提下我的名字我就知足了。”“出道 13 年,我问心无愧。”

节目上黄霑失落极了:“除了 Leslie、卡拉扬、贝多芬之外,无一只碟,我可以连续不停听,听足整个月都未厌。Leslie 呀 Leslie,你这么早告别乐坛,实在是浪费!”

随着聊天的深入,四个人越来越大胆。聊到兴起,张国荣说自己是处女座,三个人眼睛放光,追问:“那你什么时候不是处男的?” 张国荣听后直接爆料:“那次其实是失败的,我有一点折福,因为那个女生是我读书时追很久的,我很钟意她,不是说一定要得到。”

黄霑、倪匡听后坐不住,问:“你还需要追女生?不应该是女生倒追你的嘛?” 张国荣说自己钟意的女生是高冷的,整天撩她都不会太搭理你的,到英国后,还一直给女孩写信。

过了几年,张国荣从英国回来,追到了。那段时间,俩人每天漫步在华富村的栏河边看日落。“那个日落好鬼浪漫的,有一次就坏了坏了,淫心起了。” 说完,张国荣脸颊酡红,不好意思地笑了。

1990 年,不聊才只谈俗的《今夜不设防》停播。荒唐一年,匆匆结束。

回看这一年,前来做客的嘉宾,都处在最志得意满的人生阶段,名流轶事散了不知有多少。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时的他们,全然不知命运会在哪里来个惊天的逆转。

同年,张曼玉和尔冬升分手,张曼玉觉得尔冬升爱赛车胜过爱自己,在采访中只说了一句:“我和尔冬升,只是一部文艺片。”

拍完《纵横四海》,钟楚红突然宣布退出演艺圈,张曼玉 40 岁时淡出影坛。她说:“我要真正去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4 年 5 月,张曼玉顶着爆炸头出现在上海草莓音乐节,以歌手的身份唱了《甜蜜蜜》,粉丝不满,媒体嘲讽:“太跑调,太紧张,嗓音像破锣。” 两天后,张曼玉回:“我从小就有个梦想是唱歌,我演电影演 20 次还被说花瓶,唱歌也请给我 20 次机会。”

1991 年,王祖贤和齐秦分手,王祖贤说:“欣赏齐秦的才华,但唯一遗憾的是他的性格太复杂。”

王祖贤分手后,富商林建岳进入她的生活。此时林建岳已经追了王祖贤三年,一开始,王祖贤也说 “我讨厌林建岳”,不久林建岳公开表示自己和妻子办了分居手续,王祖贤再次陷入爱情,依然面临巨大争议。

最后矛盾激化,林建岳为王祖贤买了一套 2000 万的房子,记者采访林母,林母回答:“我就当儿子花 2000 万招了个鸡。” 林建岳没有为王祖贤说过一句话,甚至在采访中轻薄表示:“要不是因为她漂亮,我才不和她交往。”1996 年,王祖贤远走加拿大。

别人羞辱王祖贤时,齐秦说:“王祖贤作为一个女孩,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她不是一个拜金的女孩。”1997 年,齐秦和王祖贤复合,在新歌《悬崖》中,齐秦唱:“我不管爱葬身何处,我只求今生今世共度。” 三年后,俩人被传结婚,齐秦却被爆出 “私生子”,前女友方美芳将他告上法庭,索赔 1500 万赡养费,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还有个 14 岁的儿子。

2001 年,在《三个光头佬》上,黄霑再次问到王祖贤的感情,她慢慢地说:“我的字典里,永远没有结婚两个字。” 不久,宣布息影,再次前往加拿大,不再露面。2016 年,王祖贤的父亲去世,她回香港奔丧,有媒体追问她的感情状态,她回答:“一切空白,我的感情生前都了了,以后也是空白。”

1992 年,林青霞和秦汉也分手了。林青霞说:“虽然我曾经这么爱秦汉,但是现在我决定离开他。”

分手两年后,就在她拍完第一百部作品时,嫁给富商邢李源,她说:“从 1972 年到 1994 年的 22 个年头里,我拍过 100 部戏,演过 100 个角色,其实,林青霞最难演的是林青霞。” 秦汉得知消息想要挽留,林青霞心意已决说:“我不再爱你了。”

婚后,林青霞拒绝所有片约,全心全意当起家庭主妇,生了两个女儿,用文字回顾自己的前半生。

2003 年,哥哥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层跳楼自杀,跳楼前写下遗书:“Depression,多谢各位朋友,多谢麦列菲菲教授。这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谢唐先生,多谢家人,多谢肥姐。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葬礼唐鹤德忍痛操办,看着张国荣的遗像,唐鹤德一直哭着叫 “阿仔、阿仔”,悲伤到难以站立,左手比出 “OK” 的手势 —— 这是张国荣出演《为你钟情》时做的手势,代表 “我爱你”。

葬礼上,黄霑在致悼词时数度呜咽:“张国荣是造物者的光荣,上天的精心杰作。为什么这么特别,这么矜贵的一个人,上天会忽然间收他回去?是否上天想透过他,叫我们从今以后要好好学懂珍惜。” 一旁,梅艳芳哭得泣不成声,王祖贤没有来。

张国荣自杀四天后,香港第二十二届金像奖典礼上,曾志伟的开场词是:“美伊战争、非典型肺炎、哥哥去世,接二连三的事件让人觉得,这世界好灰。”

那天,久未同台的 “四大天王” 再度聚首,清声合唱了一首张国荣的《当年情》。

不久,黄霑也因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离世。黄霑曾说希望 2005 年退休,可惜没等到那时。

听闻黄霑仙去,倪匡大喝一声:“岂有此理。” 早年,黄霑和倪匡找铁版神算命,铁版神只给倪匡算到 60 岁便不算了,却说黄霑能活到 70 岁。倪匡落泪:“我已 70 多岁,怎料黄霑这么年轻已经走了。”

黄霑的追悼会上,一万六千人到场,对他进行最后的悼念。离世前,黄霑将《楚留香》选做自己葬礼的哀乐。葬礼上,《楚留香》在球场上空循环:“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 倪匡黯然神伤,蔡澜留下四字 “大笑西去”。

黄霑和蔡澜刚认识不久,一次,黄霑对着蔡澜说:“我对不起华娃(黄霑的原配)啊。”

蔡澜立马打断他:“闭嘴,我与你初相识,你就说这样的话,想必,同样的话,你也会同别人说。”

黄霑靠过来抱着蔡澜说:“只有你向我说真话。能够说真话的人,不多。”

2018 年,蔡澜在香港举办书法展,其中包括黄霑的词《沧海一声笑》和《狮子山下》。蔡澜说:“展出(黄霑的词)两三副已足够,做人太刻意会很辛苦。”

倪匡夫妇也到场,记者问:“蔡澜以书法悼念霑叔,您如何悼念呢?” 倪匡说:“我做梦啰,但梦不见他,几个老朋友走了都梦不见,明明约定走了要联络,可是这么多年都未见,不过他真是个天才。”

巨星接连陨落,香港娱乐圈陷入哀恸。如今回头看,《今夜不设防》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期,也是香港最好的样子。

多年后,还有网友好奇,在微博询问蔡澜:“你们当天是把张国荣灌醉才拉去做节目的嘛?” 蔡澜一脸无辜:“没有,他自己喝嗨的。”

“现在回看《今夜不设防》,张国荣在节目里,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的那份洒脱,就算不是空前,也是绝后。”

来源:往事叉烧 微信号:wschashao

FMVP 库里,废墟中升起高楼

“明年没人想碰我们。” 去年夏天库里的慷慨激昂,终于在今天梦想成真。

6 月 17 日,在绿色包围的凯尔特人 TD 花园球馆,库里捧起了总冠军奖杯,还有那第一尊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 FMVP。

12

库里赛后喜极而泣。

三年前,勇士这座高楼崩塌得只剩残垣断壁 —— 杜兰特离开,克莱重伤,只剩库里呆坐球场,背影落寞又残忍。

今天,当库里拿到心心念念的 FMVP 奖杯,那只是他的勋章和荣誉,因为他是那个一手把废墟搭成高楼的人。

重新夺得总冠军,库里给自己披上铠甲,给新秀埋下种子,等待开花结果。他的眼泪就是最好的证明。

库里健硕的肌肉。

披上铠甲

去年 12 月,当戴维森学院在 NCAA 的比赛中 1 分险胜阿拉巴马队猩红潮队后,主帅鲍勃・麦基洛普收到了一条再熟悉不过的短信:“继续睡在街上,教练。”

当库里敲下这段文字时,你甚至能想象出他不自觉上扬的嘴角。这是库里在戴维森学院头几个月里,麦基洛普反复提点他的话, “如果想成为一名伟大射手,你必须愿意睡在街上,必须愿意被锁在房外。”

彼时的库里还是个球衣总会从肩膀上滑落的少年,人们对他的期盼是成为一名优秀射手;但 15 年后库里身上的肌肉清晰可见,他对自己显然有更宏伟的方向。

增肌,是库里这两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夺得常规赛 MVP 的那两年,库里的体重只有 83KG,那时他用三分反复冲刷着人们对篮球的认知;当他 8 年时间第 6 次闯入总决赛,库里的体重来到了 90KG,这是他为季后赛披上的铠甲。

库里在突破中展现了出色的核心力量。

你无法否认,每当季后赛来临时,库里都会成为其他球队的点名对象。

自 2013-2014 赛季以来,库里在季后赛每百回合挡拆中被点名 31.6 次,而在常规赛每百回合仅被点名 4.1 次,常规赛与季后赛相差 27.5 次。

其实,库里的防守始终都在联盟中游以上,但科尔还是会说:“每一个对手都想在防守端消耗他的体力,因为他在进攻端太过出类拔萃了。所以,特别是在季后赛中,对手会不断在进攻时冲击他,使他筋疲力尽,这样他就会投丢更多的球。”

过去两年,当勇士这座高楼崩塌成残垣断壁,连续两年无缘季后赛的库里,只能不断给自己寻找突破。挂肉,成为了库里的选择,因为他太清楚季后赛的自己将面临什么。

“他总是把额外的时间留给健身房,这给我们奠定了基调。” 接受 ESPN 采访时,卢尼这样形容,“我看他在健身房做着大高个们做的事,然后立刻告诉助理教练,‘我要做得比库里更多,我总不能和控卫举一样重量的铁吧’!”

库里突破凯尔特人多人防守。

自我较劲

美国 GQ 杂志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没有比赛的深夜,大通中心的街道上平静如水,而在临时的训练地下室,一群训练师正围绕在库里身边,他脚下放着两个 30 磅的杠铃,头上搭着勇士队的毛巾,德雷克的《认证情郎》则在球馆回荡。

对于一名射手来说,体型的改变会影响很多,毕竟 NBA 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如果你的举重训练做得太过火,你的投篮手感就会消失。”

这让许多射手对力量训练望而却步,但曾在多支 NBA 球队担任运动训练师的切尔西・莱恩对此却嗤之以鼻, “你在说什么?你不想赢吗?不想成为最好的自己吗?有时这是一种恐惧,不是现实。”

显然,库里想赢,即便这确实会短暂影响他的投篮手感,“我从来没有认为两者是不可调和的,因为我们有计划过如何平衡它们。当你越来越强壮时,你得保持你的灵活性和类似的优势。我觉得我弄明白了该怎么做到这一点。”

但过程远比库里描述的难,难到甚至要细节到区分脚趾和脚掌的关系。赛季中期,库里的投篮一度失准,这身肌肉他已经适应了许久,但是还是没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

直到一次赛前热身他突然发现,自己养成了用脚趾发力的习惯,这让他投篮时的力量总比预想中的小一些,于是他有意识地调整成脚掌发力,准心才渐渐回来。

库里激励了小佩顿等球员。

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让库里遭一份罪,但他对此毫无怨言,“我只是把注意力一直放在体能训练项目带给我的种种收获上,确保我可以尽可能久地保持在现在的水准。”

结果便是,本赛季库里不再是防守端被随意拿捏的那位 —— 总决赛前,季后赛防对手命中率最低的两位,分别是库里的 37.5% 和格林的 38.3%。季后赛至今,库里场均距离篮筐 6 英尺内主防 3.3 球,对方命中率下降 16.7%,全队第一。

库里,改变篮球运动的男人。

“他很强壮。当我说强壮的时候,我的意思是真的很强壮。” 当格林的话仿佛绕口令一般时,他只是想强调这件事并不容易。

“如果你在我们做哑铃卧推的时候走进健身房,你会发现库里是‘一百磅(45.4 千克)俱乐部’的成员。能进入‘一百磅俱乐部’的人可不多。他的双腿超乎寻常地强壮。这种改变在去年就发生了。”

帕特・莱利曾说 ——“杀死冠军的,正是冠军本身。”

拿到冠军后,变膨胀变懒惰是人之常情,但 34 岁的库里,依然有着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故事的基调可能早就已经定下。

就像他给恩师发去那条短信,“继续睡在街上。”

等待的意义

早在赛季之初,库里就说:“今年是我最全面的一年,因为我会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地学习。”

但库里也明白,一个人的努力,始终是有上限的。

勇士最巅峰的年代,库里不需要说太多,因为他的身边既有伊戈达拉、利文斯顿等老将,也有格林这样的精神氮泵,他只要以身作则当好一个领袖即可。

但今年不一样了,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黏合球队,告诉年轻人应该怎样应对篮球和生活。

科尔这样形容库里的变化: “很多时候,在投篮训练中,我会看到他把一个年轻人拉到一边,对他耳语一番。”

“他不会在整个团队面前指指点点,他会私下里对他说,他真的是与人一对一地沟通。他从来没有让任何人感到尴尬。”

对于赢惯了比赛的老将来说,等待年轻人成长是奢侈的。就连格林都承认,“在经历了很多低迷和困扰之后,我对篮球的热情有些消退。”

库里面对斯马特毫无畏惧。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虽然勇士的核心球员都已迈入而立,但他们依然相信,抓住巅峰的尾巴是能够冲击总冠军的。

他们同样有资本,勇士 2020 年拥有一个榜眼签,2021 年又拥有两个乐透签,他们完全有机会换来即战力,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等待。

“当教练组决定让这些年轻人成长,这样我们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时。很多球星会说,‘你必须用这些年轻资产换一个球星,我需要一个球星”,史蒂夫・科尔接受 The Athletic 时说道, “但库里的回答是,好吧,我会接受它,让我们开始工作吧。”

在勇士王朝崩塌的那一刻,库里没有把自由球员的身份转化成一种权力的游戏,而是爽快地签下一份 5 年顶薪,并接受管理层的决定。

谈及原因,库里的回答是:“这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我们有讨论过要走不同的道路。但最后,我对球队充满了信任,对我们的事业非常有信心。”

“如果让我、克莱和格林再做一次决定,我们依然会这么选择,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我们身边的人都能发挥作用。说到底,就是要有耐心。”

科尔十分佩服库里的自我塑造。

承前启后

库里的耐心,让勇士从两年的废墟走到了如今的繁荣。但等待的过程中,库里并不是没有失望和苦恼。

勇士崩塌的第一年,库里手掌骨折;第二年,他吃着止痛药比赛,罕见地冲队友发火。面对荣誉和曾经的巅峰,库里内心其实比任何人都急迫。

比如赛季之初,面对雷・阿伦的三分纪录,库里就有些心急。

在即将打破纪录的前几场比赛,全队都在为库里喂球,但他也一直在投丢,打破纪录的前两场比赛,库里三分命中率不仅只有可怜的 29%,还破坏了球队整体攻防的节奏……

于是和步行者的中场暂停,科尔找到了库里,“顺其自然地让纪录发生就好,又有谁在意你是今晚,明晚还是后天打破纪录呢?”

然后一切恢复正常,库里下半场砍下 13 分,包括一记追平比分的投篮。此后一场比赛,库里如愿在麦迪逊花园球馆成为历史第一。

执教库里 8 年,科尔越来越明白,指导库里点到即止,剩下的库里自己就能搞定 —— 库里甚至会自己要求科尔、助教布朗以及格林,在录像回放时斥责他在防守端的失误。

其实,季后赛刚开始时,从伤病中恢复的库里被安排在了替补的位置,还是连续 3 场。

库里和克莱击掌。

但是他只是开着玩笑:“普尔绝对有资格让我给他打替补,在比赛中我看到了他的能量和自信,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具备打首发的资格。我也感受到了躺赢是多么的爽,我在比赛中可以松口气看看队友们是怎么一次次的投篮命中。”

所以当普尔在总决赛命中压哨超远三分时,库里露出了老父亲一般的微笑;淘汰灰熊的夜晚,库里指了指抢了 6 个前场篮板正负值全队最高的维金斯,微笑着对镜头说,“就是这个家伙”。

而在年初接受 GQ 采访,库里说起了未来, “如果五年后普尔成为全明星,库明加成为最佳防守球员,怀斯曼是最有价值球员,到那个时候我和格林就心满意足了。”

两年前,库里一个人站在瓦砾遍布的勇士废墟下修修补补;两年后,昏暗的废墟下伸出一双又一双手,再次托起库里的冠军梦。

对于库里,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

他改变的,只是篮球这项运动的发展轨迹。

来源:澎湃新闻

50 岁的刘畊宏看起来跟 30 岁差不多,难道运动真的能让人看起来不显老吗?

拜托你去工地看看,去田里看看,劳动和运动一字之差,为什么效果确实相反的?

去看看大猛子,都是网红,在工地干活,刚毕业的小伙子看上去比刘畊宏都老。

所以,运动真的能让人看起来不显老吗?

不是的啊。

是有钱有闲,才让人变年轻的啊。

这个道理还用自己说吗?还需要分析吗?

但凡你有点生活经验,出门看一看。

去看看豪车里面出来的人都是什么精神状态,年轻不年轻?

去看看奢侈品店里面购物的人,什么身材脸蛋,年轻不年轻?

咱买不起,享受不到,还看不到吗?

所以啊,跟着刘畊宏跳 100 年,你也跳不出人家的身材,更别说人家那种整体状态了。

你跳完了去 996。他跳完了,补充营养,休息,上力量。

你和他能比?

更新一下,本来觉得没必要解释的,问题是好多回复真的驴头不对马嘴啊。

第一,我没有否认运动的作用。但是,我说了运动不是根本。你天天 996,天天体力活不断,你再去运动,不会让你变年轻,倒是会让你猝死几率大大提高。

第二,有钱有闲的人,人家想年轻,办法很多,运动只是其中之一。人家不运动,去打针吃药,去做美容,去护肤,去吃各种补品保养,不是一样看上去年轻?

别的不说,人家就是什么都不做,在家里天天心情放松,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一样年轻。

第三,运动本身是有风险的,我必须要强调一下。

评论里老有人说,普通人运动一下没事的,不会受伤。

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普通大妈天天跳广场舞也有受伤的,公园刷微信步数也有受伤的。

说这些不是让你们不去运动,而是要注意。

最后,没钱没闲的,就别给自己找麻烦了吧,好好休息休息吧,别想着运动了。

就算一定要运动,也要注意烈度。

前段时间,不是有个 996 程序员健身猝死了吗?

你要记住,运动是在支出你的体力和身体潜力,运动过量,人就会虚弱,很容易生病的。

以上,评论区留言我没有办法一一回复。

不过不要紧,大家喜欢运动我能理解,我自己也做过运动员。但是一定要注意再注意,别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