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提醒了我们去看陈小春的《鹿鼎记》

策划:阿迪民

大家看张一山的《鹿鼎记》了么?烂吗?烂就对了。经典是留给陈小春版的。

你们都嘲笑张一山,而我却很尊重他,因为张一山是一个敲钟人,他的最大作用是提醒大家去看看陈小春是怎么演韦小宝的。

每出新版本的《鹿鼎记》,都是制片人的积德行善。他花着大价钱,只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是时候复习一下98版的《鹿鼎记》了。

陈小春版的《鹿鼎记》是皇冠上的名珠,是流行文化中的教科书,是一呼百应的暗号,是直男的圣经。

简而言之:?逼。

有人可能要问了,不就是个老电视剧吗?至于吗?

至于。

98年版的《鹿鼎记》其实在制作成本和卡司上预算很低,甚至可说是简陋。

左下角建筑的栏杆在狂摇

而且也有很多低级错误,比如鳌拜府也写成了鳌府。

鳌拜是瓜尔佳氏,要挂牌匾也是满语,不会像土财主一样挂鳌府两字

比如它里边俄国使者的穿戴特别离谱,这一看就是一战时期左右的法军军服。

一战时期法军军官

但是为什么还说这一版的《鹿鼎记》牛逼呢?因为其选角非常经典。

有一说一,以张一山的气质根本演不了韦小宝。要是在陈小春《鹿鼎记》中,张一山适合演那种爱耍机灵,第三集就被陈小春毒死的角色。

差的剧组,很容易把鹿鼎记理解得庸俗,觉得这就是一个卑鄙地痞玩7个女人、当大官、发大财的故事。如果以这个思路去选角和拍摄,很容易就拍出一个猥琐油腻的角色。

而事实上,《鹿鼎记》是金庸最接近严肃文学的作品,里边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如果以闹剧的形式来拍,就好比把《雾都孤儿》拍成了《爱情公寓》,所以让人感觉不适。

98年《鹿鼎记》选角极其恰切。

因为负责选角的是一个超级大神———李添胜。

这个不起眼的老伯就是李添胜

想必这个名字你很陌生。但此人是TVB的超级功臣,最善长的就是选角。

《神雕侠侣》中古天乐演杨过,他选的。

《笑傲江湖》中吕颂贤演令狐冲,他选的。

《天龙八部》中黄日华演乔峰,陈浩民演段誉,他选的。

在98版《鹿鼎记》中,他选了陈小春演韦小宝。当时反对意见很大,觉得陈小春太老了(30出头),长得更显老(像40),怎么能演还是少年的韦小宝?

但李导力排众议,认为陈小春是天才,只能他演韦小宝。原话是:“我不管,韦小宝就是陈小春这样!”

结果证明,李导太对了!

因为韦小宝出生于妓院,从小三教九流见得多了,撒谎不眨眼,敢从扬州骗到京城,有勇有谋,又讲义气。其实是一个枭雄。

在个人气质上,陈小春拿捏得很死,既有无赖气质,又把义气、智慧、潇洒自如展现得很彻底。

为啥?

陈小春出生于惠州淡水沙田村,15岁去香港混社会,什么低端工作都干过。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江湖经验丰富。

演个小混混、社会人,小菜一碟。

人家陈小春是真像混社会的,而黄晓明、张一山像乖宝宝装坏,在中学厕所偷偷抽烟被教导主任扇大嘴巴子的角色。

从抄鳌拜家这个情节可以展现出张一山版差了陈小春版多少。

陈小春演得奸诈油滑、城府颇深,而张一山演得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偷。所以陈小春演得像韦爵爷,张一山演得真的很像个太监。

除了主角选角,配角选角上,98版的也太强了。

98版海公公一看就是阴狠,新版一看就尿频尿急尿不尽。

98版鳌拜一看就是狠角色,一看就是满洲第一巴图鲁。而新版鳌拜长得像魏翔一样窝囊,就这还想颠覆政权?

新版

老版

当然还有差得更多的角色了。

98版康熙是当之无愧的神,不是一般货色能够比拟的,这就不多讲了,后面说。

选角精准导向一个非常直接的结果,整部剧看起来真实而生动。

所以让人看得投入,难忘。

而且98版《鹿鼎记》的编剧特别牛逼,90年代的TVB编剧水平极高,都很有文学底蕴。

因为原著是连载作品,在剧情设置上比较生硬,也存在BUG。编剧对原作进行了补充和再创作,甚至在细节上处理得比原著更好。

比如,原作中的双儿像个剧情NPC、工具人。每当有任务的时候,才突然闪现出来帮韦小宝处理。她对韦小宝百依百顺,也让很多人不满,觉得像是奴性,莫名其妙。

但是在98版中,编剧一开始就设定双儿是韦小宝青梅竹马的恋人,所以感情那么好,是顺理成章的大大老婆。

陈少霞扮演的双儿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编剧添加了很多非常精彩和牛逼的剧情,原作中并没有刘师兄当面出卖韦小宝的剧情,编剧神来之笔,加入了当着吴三桂对峙的局面。

思考题:当你被人指认是卧底时,马上就要被处决,你会有什么反应?

陈小春告诉我们,首先要大笑十秒钟,让告密的孙子心慌,然后再搞死他!

请欣赏下面这段视频,这反杀视频值得你看十遍,下次再有人在领导面前打你小报告,你可以学学这个策略。

像这种片段,98版《鹿鼎记》里多了去了。

这种片段体现了编剧的社会阅历和逻辑,聪明而有用的文艺作品,总是让人看起来倍加享受。所以人家的经典,不是白叫的。

还有最天才的,98鹿鼎记,加入了大量韦小宝的内心小剧场,每当他想出鬼主意时,总是会出现一个独白小剧场,特别精彩。

随便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

你知道如何才能成为马屁之王吗?

施琅拍韦小宝这段绝了。

施琅要和韦小宝一起去攻打神龙岛,二人碰面时,施琅先是不着痕迹地夸赞韦小宝“巴图鲁”的称号,把之前韦小宝灭鳌拜的事件吹捧一番。

韦小宝一脸懵逼,不知道施琅想要做什么。这时施琅才委婉表达,他是怕韦小宝上战场太过“奋勇”,所以建议韦小宝避一避。

韦小宝这才秒懂,搜跌死内。

同时也慨叹,施琅拍马屁的功夫连自己都自愧不如。二人之间如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啊。

演员好,编剧屌,所以本剧一上线就得到人民群众疯狂的称赞。

和张一山这版得到人民群众疯狂的鞭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任何文艺创作都要记住一个真理——人民群众都不是傻逼。谁好谁坏谁都能看得出来。

所以哪怕过了22年,现在很多直男都会回味起他们小学或初中的夏天看鹿鼎记的感觉。那种感觉是温暖、激昂、充满希望的。

98年的《鹿鼎记》被称为直男圣经,是因为很多男孩真的从中吸收了很多情感和向往,久久难忘。

他们很爱慕剧中的韦小宝,并不是因为他有七个漂亮老婆,而是陈小春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作最浪漫的男性情谊。这也是这部《鹿鼎记》的最伟大之处。

男性情谊?

猜猜TA是谁?

这句话现在看起来怪怪的,仿佛是那种卖腐剧、搞基剧才出现的炒作热点。两个白嫩细腻瘦长美妆无胡子男在那里腻歪,然后引得粉丝们一顿吱哇乱叫——好基啊,好腐啊,好耽美啊……

面对这种局面,广大直男陷入了一种沉默和失语状态,仿佛无脑的娱乐导向已经把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感情扭曲为一种针对于屁股的激情,好像直男们对互相的屁股有很强烈的欲望。

直男们仿佛已经不配表达他们的情感,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呐喊——对于男性来说,男人之间的情谊、默契、忠义,是一种非常非常爽,比金子还要贵重的感情。

98版《鹿鼎记》这个片就把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剧里面最重要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也不是色情。

而是韦小宝的兄弟情、师生情、战友情。

韦小宝虽然贪财好色,但内心最敬重的就是老师陈近南。他对陈近南的感情就像是对父亲一样。陈近南虽然对明郑王朝愚忠,但是教了韦小宝要有家国大义,要有做人原则。

所以,尽管韦小宝觉得师父有时候做事过于迂腐,但永远都没有背叛。

陈近南被郑克爽偷袭杀死的一幕,不仅陈小春在剧中哭了,很多二十年前在屏幕前的男孩也哭了,感同身受。

对于江湖上的仁人义士,韦小宝求贤若渴,把他们划拉成好大哥。试问哪个男孩不想像这样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哪儿都有真诚一起做事的朋友。

陈小春总在剧中喊着“好兄弟,讲义气,一起发财”,这句话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是的,对于很多男孩来说,有好朋友一起跟你闯荡江湖惺惺相惜的感觉,比那种拥有美女的快感还要爽得多。

98《鹿鼎记》最经典的男性情谊,就是韦小宝和康熙的感情。就凭这一点,这一版的《鹿鼎记》也很难被人超越。

马浚伟扮演的康熙,是神级演技。完全把一个刚开始孤独年幼的小玄子,到老谋深算压迫十足的皇帝演出来了。

连金庸都觉得,他演的就是爱新觉罗·玄烨。

发现鳌拜要造反的小玄子

清朗俊秀的康熙

《鹿鼎记》其实本来就是双男主的小说,明里的主角是韦小宝,暗里的主角是康熙。

韦小宝和康熙的感情从玩伴,到战友,到君臣,再到分道扬镳。这种感情的波荡完全不亚于任何经典爱情大片。

好多女孩看《泰坦尼克号》会哭,但她们不知道,好多男孩看98《鹿鼎记》马浚伟和陈小春的兄弟情时,也会热泪盈眶。

有段名场面是,康熙拍着韦小宝的肩膀说:我信你,因为我们是打出来的情义,是一辈子的兄弟。我做六十年的皇帝,就能保你做六十年的大官,一辈子大富大贵不愁吃不愁穿!

很多男性都有过相同的回忆和经历,好朋友在一起一往无前打出一片天。这是独属于男性的浪漫。

更让人热泪盈眶的名场面是,韦小宝和康熙最终因为身份立场分道扬镳,韦小宝既不想出卖天地会,也不想挖康熙家龙脉。而且在洞穴坍塌时,韦小宝把救命宝衣给康熙穿上了。

最后得知真相的康熙特别感动,说出:小桂子对朕,始终是有情有义。

这一关于友情的结尾,当时震撼了很多还在上小学的男孩,以至于电视剧播完后,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叫怅然若失。

这种关于男性友情、兄弟情、惺惺相惜的知识点,是独生子女在课堂和家庭中学不到的。

也许家长和老师只教育他们当个好宝宝、好学生,当个听话的人。

所以大家明白,什么样的作品叫直男圣经了吧。就是那些会告诉你朴素的道理,告诉你如何做一个真正男人的作品。

《教父》是直男圣经,他告诉男孩们什么样的男人能够当领导者。

《灌篮高手》是直男圣经,他告诉男孩们要有战斗目标。

《鹿鼎记》也是直男圣经,他告诉男孩们男人和男人之间要有怎样的情谊。

其实,很多男孩在看完文章时,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这点,这可能就是男性意识的起点。

这种感觉就像片尾的康熙主题曲一样,头顶一片天。

感动、宏大,又有一种怅然若失。

来源:X博士

刘昊然考上的文工团到底是啥?

如果不是因为“刘昊然考编成功”这个话题上了热搜,“文工团”这三个字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实属陌生了。

2020年11月8日,网络上曝光了一个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宣传视频,视频中有刘昊然的一段自我介绍。网友找到了当时国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刘昊然的本名是刘源,刘源赫然在列。

1

大约在10多年前,与文工团有关的电视剧相当多,比如邓超、孙俪的定情之作《幸福像花儿一样》;

高干子弟×文工团小花,这些要素早已不可能出现在时下的影视剧作品中,与文工团联系起来的一切,都像时代的记忆,大多数人提一嘴张口都是:我小时候……我大姨我二姑我三舅…

如果不是刘昊然真的出现在文工团的招聘公示里,也很难有人会把95后生花同“文工团”这三个字挂到一起。

搜索相关词条,我发现——

文工团,一个长期以来在中国人认知里神秘而又充满各种八卦奇闻的工作单位,文艺工作者与“部队”相结合,确实非常容易诞生种种轶事。

事实上,刘昊然所考取的中国煤矿文工团与我们认知里的部队文工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煤矿文工团并不属于部队,煤矿文工团又名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诞生于东北矿区。

东北矿区详见《铁西区》

本身是属于矿业工人的文艺团体,初衷是为了激励劳动工人积极下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煤矿文工团渐渐脱离了矿业机制,转隶文化部下属的国家级文艺院团。

除了名称带上“文工团”三个字以外,其实更接近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这样的单位,当然,相比于其他国家级艺术院团,煤矿文工团从名称上还是真正属于打工人的。

张涵予就是煤矿文工团出来的

其实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专业科班演员考取事业编制,在国家艺术院团具有职称并非鲜见。

目前,内地娱乐圈的大花中生,比如章子怡、李冰冰、陈红、邓超、刘烨、郝蕾、段奕宏、海清、袁泉、郭涛、秦海璐、佟大为、胡静、周杰、陈数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有正式编制的演员。

袁泉、秦海璐主演的《青蛇》

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宋丹丹、吕中、梁冠华、濮存昕、何冰、杨立新、孙茜、蓝盈莹更是贯穿了几代中国观众的记忆。

《茶馆》一开张,有事发生

话说当年宋丹丹考人艺,她考上北大法律系的男友袁钢找来了北京人艺的田冲、金雅琴和牛星丽等表演艺术家,帮宋丹丹补习,妥妥的小公主。

“人艺派”之后也和北影制片厂派、京圈成了北京文化圈三大山头。

刘昊然所属的煤矿文工团虽然并不太出名,但亦有范伟、张涵予、靳东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德彪,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一方面,加入国有编制的院团,能带来许多诸如户口、社保这类经纪公司无法保障的便利;

另一方面,有编制的院团才能给演员申请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称,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话剧、歌剧、舞剧演员,因为挂靠院团,所以反而会有国家二级演员、国家三级演员的职称。

而至于国家一级演员的正高级职称,除了王菲、成龙、周润发、梁朝伟和张曼玉这几位对华语电影有卓越贡献的香港顶级明星以外,还没有几个演员是不依靠院团或者其他体制单位得到职称的。

菲姐语录,够不够凡尔赛?

那么即便是出身造星工厂甚至是已经是明星的专业科班学生,还争相想要进入国有院团也就并不稀奇了。国企的吸引力,永远不会褪散。

只要你能考入两大话剧院校表演系或者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类专业、中央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类专业,你在应届毕业时就有机会成为这些国家级艺术院团的一份子。

然而真正的部队文工团,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在2018年之前,部队文工团还是事实存在并对中国文艺娱乐产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团体。

那个时候,并非部队出身且有志通过文艺天赋加入部队为文艺精神宣传贡献绵薄之力的孩子们,还能通过军艺这个学校,踏上部队文工团之路。

刘佩琦、金星、闫妮、牛莉、董洁、高亚麟、马苏、殷桃、沈腾、王力可都是出身于这所院校的演员。

军艺两大校草:沈腾、沙溢

杨洋是舞蹈系出身

而除了舞蹈系的中专生,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在四年学院本科生涯之后,都会正式拥有部队编制,被分配到各大部队文工团或者具有文工团属性的部队院团。

闫妮

殷桃

他们每个人报考军艺的故事,都不简单。

而这条途径在2017年军艺并入国防大学,停止面向社会招生后就此斩断,已入学尚未分配的学生也不再进行统一分配,大学毕业后脱掉绿军装,又是社会人。(不知道这个知识点的可以去百度)

而另外一条道路可能更艰难一点,如果你已经在文艺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建树了,也有一定几率被部队文工团邀请进入组织,比如“我在遥望月亮之上”的凤凰传奇,他们就是在二炮文工团里遥望的。

文工团存在的历史跟共和国历史也相差不远,部队文工团最早的起源可以回溯至延安时期,在延安展开的文艺宣传与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以及鲁迅艺术学院和部队艺术学院在延安的建立,标志着组织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和重用。

1949年后,文艺工作者的地位提高,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升,而部队文工团也开始遍地开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危难重重、大小战事依旧不断,部队文工团为奔赴前线的英雄们提供了精神支柱,也成为前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出品的《英雄儿女》就讲述了一位文工团女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与亲生父亲相认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作为对光辉岁月的颂唱流传至今。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而50年代后,随着世界局势日趋稳定,文工团的裁撤也逐步提上日程,而和平年代留存下来的文工团,除了内部日常的排练、慰问演出任务,在院墙外也渐渐成为普通群众心目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特殊动荡的时期,与部队大院子弟,诸如姜文等人眼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般,文工团内的少年文艺兵们也逐渐有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颂东方红”的意思。

在那样的年代里,大院子弟们是不可望亦不可即的天生灿烂,那么“文工团”就给相对差一些的大众们有了凭借优良基因和艺术才能摆脱各种帽子导致的生活困境的机会。

比如如今已是著名作家、编剧的严歌苓,少女时期父亲被下放,而她却考入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母亲会把她参军的光荣状贴在门上以示这个家庭并没有那么不堪。

少女严歌苓

那个年代,你是什么样成分的人是你能行走社会的唯一凭证,而文工团配的65式绿军装红领章无疑是光明人生的敲门砖。

然而,时代依旧在快速前进,很快,国有院团的改革也牵动着文工团的进一步裁撤,地方渐渐不再保留文工团编制,部队所属的文工团最低只到各大军区所属,而文工团的士兵们也渐渐不再只为了激励战友而歌唱。

诸如蔡国庆、谭晶、韩红、高亚麟、闫妮、殷桃这些演员,不仅在文工团中是优秀的战士,也同样是活跃在市场上的明星。

名媛庆庆

市场化经济和国内的娱乐市场逐步壮大,让文工团在文艺事业的发展上空间越来越逼仄,大批量的演员渐渐放弃了文工团的演出任务转而参与更多的商业演出,文工团在大众那里失去了神秘感,也最终因为过多的乱相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自2018年始,大部分文工团纷纷退役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只有曾经的总政歌舞团在以新的名义和番号延续着使命与意义,咳咳,这个就不多说了。

苗苗就是从总政歌舞团出来的

大批量曾有部队身份的演员退役,转入市场中,也有部分熟悉文工团工作性质的演员依旧转入非部队所属的文工团。著名歌唱家陈思思在从二炮文工团退役后,转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常务副团长。

而保有文工团名号的,也只剩下全总文工团、铁路文工团和刘昊然所在的煤矿文工团。

虽然文工团逐步消失,但大众对曾经文工团的幻想依然存在,我们仍旧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管中窥豹。比如《芳华》,这部新世纪以来唯一缅怀旧有文工团系统的电影作品,因为许多主创主演的文工团工作经历,我们尚能从中直接观赏到一些过去文工团的残迹。

在遇见郑晓龙和王朔之前,20岁的冯小刚还在战友文工团担任幕布制作工作。

而编剧严歌苓12岁时即考入成都军区文工团担任舞蹈演员、女主角苗苗则曾在总政歌舞团主演献礼舞台剧《解放》、女演员隋源在成为电影演员前曾在前线文工团作为舞者工作了六年。

《芳华》里,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幻想文工团里的青春岁月的。

冯小刚与严歌苓的青春记忆编织了一个过去时代里美好与残酷交织的故事;罗攀自然光为主的摄影技巧、石海鹰力求还原的美术功力营造了视觉上的重温故梦;

而钟楚曦、苗苗与隋源等人出色的舞蹈功底更献上了文工团所代表的文艺专业素质。

影片中,刘峰曾作为舞台景片师的经历无疑带了些冯小刚的影子。

故事视点人物萧穗子的经历也与严歌苓的人生轨迹或多或少地重合,严歌苓也是先做舞蹈演员,在自卫反击战时上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后转而成为一名女作者的,而她的父亲萧马同样也是前期被打倒,后期被平反调入北影厂做编剧的。

《芳华》承载了50年代底生人的一代人对青春最切实的记忆,一方面是因为特殊时期遭遇的惨痛打击,另一方面则是青春里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渴望。

这种情绪上的对立,造成了许多观众对《芳华》主题感受的撕裂,但这种撕裂,也正是《芳华》故事形成的基底。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特别是文工团里的人正是生活在这样撕裂的环境里。

影片中的刘峰从人人敬仰的标兵,到被嘲讽的何小萍的搭档,再到作风有问题的人,也正是时代对文工团里的这批人和对固化思想的态度演变,严歌苓要讲述的是时代演变中人对社会的认知在逐步改变。

而对文工团生态的描摹,则用了类似于那个年代的校园暴力做底本。

何小萍穿军装拍照这个情节其实在冯小刚身上也发生过,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文工团宣传队,当时征兵已经结束,冯小刚第一次穿军装还是在战友那里借来的,他自己给这一行为取了个名字,叫作“假穿”。

第二年,冯小刚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第一件事就是去领军装。成为军人的冯小刚向队长请假,想回家让母亲看一眼,正如何小萍想让父亲看一眼一样。

文工团相当于一个艺术专业院校,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残酷青春,即带着对过往的缅怀,也带着对少年无知且残忍的嘲讽。

成年到40岁后的人,往往会只记住《芳华》里阳光明媚、歌舞升平的美好时刻,而会刻意摈弃提起自己曾经作为何小萍、刘峰或者作为一名郝淑雯的遭暴力与施暴经历。

而郝淑雯所代表的高干子弟、何小萍所代表的“黑五类”,特殊时期的家庭出身所形成的阶级歧视,在如今的社会里换了说法也并不罕见。

《芳华》无疑是具有样本意义的,如今,我们回过头去看那时的他们,依旧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青春时期精神上的赤忱,他们虽然并不生活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但他们仍然具有非常单纯的青春活力,这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魅力。

但《芳华》作为表现文工团的范例也是绝唱,那样的文工团早在那代人青春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而那代人,也完了……

只不过,时代潮流瞬息万变,你完全无法捉摸其中的规律,就像你以为文工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却因为流量的光环而再次回到大众视野,那些意识先行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作品却在今年一遍又一遍地上演。

还在坚持搞艺术的人,或者对艺术的未来有信心的人,有必要回望一下文工团式的文艺工作,再看看当下的艺术环境,Just do it 个啥啊,考编就vans了。

设计/视觉:KIKI / JASON LI

县城小说家:从厂工到月入10万

中国有2856个县城。

曾经,到大城市去,是小城青年追求梦想的唯一方式。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填平了信息鸿沟,让“回来”也变成一种选择。

1982年,罗大佑在《鹿港小镇》中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2020年,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也曾向往城市的繁华,可真正身处其中,却发现困境重重。他们选择回去,成为“县城小说家”,发现了和世界对话的新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灯光。

2

从电焊工到十万追更

青锋计划买一台电脑。

“还是要坐下来写。”他最近想法有些转变。此前,他一直坚持用手机,因为方便,走到哪都打字。这是他第三部码字专用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番茄小说的作家后台,九键的位置已经被戳得锃亮,用了十个月,“马上也要完犊子了。”

image

图 | 青锋的手机屏幕上,键盘九键位置有明细的磨痕

这或许也跟他买了房子有关。新房是县城里为数不多的高层,面积宽敞,视野开阔,这意味着他不用像以往一样,在颠簸的路途中,或逼仄的环境中写作。最近,他经常写到一半,突然跑到窗口,俯瞰整个县城,望望远方的山。

作为“县城小说家”,青锋居住的口前镇,属吉林市下辖,用手机打开中国地图,你需要放大很多次,才能在“鸡颈”上方,找到它的位置。小镇临河,河边的房价只有800多一平,可一旦发大水,四层以下都会被淹。青锋记得自己小时候一次发水,凌晨一下炕,一脚就插进水里了。

那时他家里有很多书,《山海经》《本草纲目》《鲁滨逊漂流记》……他懵懵懂懂地乱翻,记住了很多奇怪的知识,比如古代熊猫叫食铁兽,有一种酒叫忘忧,这些童年的阅读记忆,都被他写进了日后的小说里。高一时,他无意间看到了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发现新世界了”。他四天看完了整本小说,那时正是盗版网文纸质书兴盛期,他和班上的同学一起,把书撕成很多份,一人十几页,换着看。看得多了,他萌生了自己写作的想法。

从口前镇出发,经吉桦路,坐车四十分钟,才能到达吉林市中心。第一次离开家去南方时,青锋走的就是这条路。“对于东北人,中国其他地方都是南方。”青锋开玩笑说。

高考结束,他上了一所本地大专的机械专业,第一份实习是在汽车生产厂做电焊,即使穿了三层防护服,几个月下来,青锋的腋下还是被铁水呲出了很多水泡,碰到就疼。“我还贴了防烫胶布,没用,工作服袖子一扯就没了。”

青锋的第二部小说,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创作的。“为了精神寄托,那时感觉未来很灰暗。”小主角是一个角斗士,被奴隶主逼迫和自己的亲弟弟同场决斗,才能活下去。小说中的竞技场,就像是青锋当时的工作场域,压抑,封闭,让人想逃离。

这本书青锋写了两年多,其间,他辗转全国各地,做过电焊、机械维修、皮包公司的电话销售……几乎试过了自己能做的工种。第二份工作在安徽,当时东北已经大雪封山,他想象中的南方应该四季如春,就只穿了单衣单裤,坐了27个小时硬座,刚下火车就傻了。地上确实有草,但还是冬天。到了宿舍,只有一个预留的空调眼,南方的冬雨一连就是几个月,又潮又冷。

住处太冷,工厂又太热。工作时,他的脸离400多度的钢铁,只有不到50厘米,工人中暑是常有的事。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他只能在晚上回宿舍后抓紧写一会儿小说,那段时间,他开始频繁地流鼻血。

他觉得这样不行,是时候回东北了。

青锋在老家车灯厂,找到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这让他有更多时间创作。但工厂的工作重复,枯燥,“看到厂里三四十岁的人,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周围的年轻人,大多做着收入不高的平凡工作,不是在工厂上班,就是自己开店,青锋觉得这样没意思。

疫情期间,工厂不景气,青锋的收入也降了下来。与此同时,由于站点的推荐机制以编辑为重心,作为新人作者,没有资源,根本没法出头。他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寻找新的出路。

番茄小说的编辑找到他时,他正在家里的酿酒店帮忙。他会酿鲜啤,但由于鲜啤保质期短,成本高,发不到外面,县城里的人也不舍得喝,所以生意不好。

谨慎起见,青锋先花时间读了几本番茄榜单上的小说。他发现很多小说,都来自他没听说过名字的新人作者,但因为内容好,受读者欢迎,就可以登上推荐位。

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决定试一把。

一开始并不顺利。他新写了一本书,主角肩负很多责任,这同24岁的他很像。但反应并不好。他又开始扫榜,看了平台上70多本小说,终于意识到,番茄小说的读者偏年轻,自己的写作基调太老成了。

他迅速调整了思路,重新开了搞笑文《开局地摊卖大力》,第一个月就赚了一万多稿费。他在小说里,时不时会蹦出几句东北话,比如主角在摆摊时,会说:“啥样式儿的都有!”这样的语言,是他在以前的小说里从不会用的,立刻被读者看出,写在段评里:“一眼就看出作者是东北人。”

他发现自己也爱上了写搞笑文,“让人笑比让人哭难多了。”

小说下面,充满这样的评论:“本来心情不高兴,结果看了这本小说,哈哈哈停不下来了。”给别人带来快乐,这让青锋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image

图 | 青锋在番茄小说收获的评论

这也跟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有关——他再也不需要像角斗士一样,在残酷的人生竞技场上拼命。

目前在番茄小说同类型里,他的小说排名第9,每天更新有十多万人看,评论有八千多条。上个月,他的稿费分成将近七万元。

前段时间,青锋过生日。在评论区,有六百多个读者自发祝他生日快乐,还有人寄来了蛋糕。

国庆出行,他瞟到了动车邻座的女生手机页面,发现居然是自己出门前刚更新的小说。他激动地掏出手机,给对方看自己的稿子:“看,这就是我刚写的。”

这简直是一个作家,最美妙的奇遇。

image

从枪手到小说家

27岁的乔木11,得知自己要参加一场全国青年作家培训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在这种官方活动上露面。

活动结束后,他在朋友圈发了很多现场照片,还有一张大红的证书,上面盖着章,写着他的名字和笔名,称号是“新兴领域青年”。

作为“县城小说家”,乔木11生长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这是全内蒙离北京最近的县城。但小城的教育质量并不高,乔木11的小学同学里,念大学的不到十分之一;即使读了大学,毕业后也大多是去工厂打工。

这本该也是乔木11的人生轨道。毕业后,抱着想去大城市看看的心态,他去北京找了一份仓储工作。此后,又做过做过划玻璃、送快递、装修。在北京时,他租住在一个潮湿压抑的地下室里,一开门,到处都飘着饭味。

写作是乔木11一直以来的秘密。

初中时,网络小说开始流行。乔木11喜欢从路边的小摊租书,一天五毛,两天看完一本。他看的第一本书叫《七界传说》,这次去培训,他居然见到了书的作者,对方已经四十多岁了。十几年后,以作者的身份见到当初的偶像,这让乔木11感慨万千。

上学时,乔木11只敢把小说写在本子上,写完一个一个数格子,算字数。他不喜欢玩,课间十分钟,也要抓紧时间看会儿小说,上课时还在想剧情。老师让大家填未来的理想,班里只有他自己写了作家。

工作后,乔木11开始试着给网站投稿,但一直过不了审核签约。他决定先进入圈子再说。他看到了一条招枪手的广告,负责给一些成名的作家代笔。乔木11去试了稿,对方觉得行。

一开始,1000字只能得到4块钱。但他太想入行了,每天下班,就赶回家写小说。有时一口气写了五万多字,只挣两百多元。那时他蜗居在北京大兴的一个小院子里,房子简陋,墙壁没有保温层,冬天的晚上特别冷,只能瑟缩在电脑前打字。

除了钱少,他还不甘心。枪手是作者身后不被看见的影子,付出时间、心血,但书的成绩、名声都与他无关。他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既然能被发表,说明有价值,为什么要呆在地下,给他人做嫁衣。

他决定拼一把,辞了职,回家全职写小说。

他又开始给网站投稿,有一天终于接到了编辑的签约邀请。他激动极了,对方问他想要多少钱,他想了想说:“做枪手千字10块,那我也要10块吧。”对方听完笑了,说:“你太小看自己了,我给你千字13。”

在传统网文平台中,有了熟悉的编辑,才能获得优先推荐的资源。乔木11跟着同一个编辑转了三个平台,陆续创作了几本小说,成绩一直平平。其中一本,因为得到网站的专门推荐,当月卖了17万,他感觉爆发了,开始意识到平台资源的重要性,但也困惑这种方式的局限性。

上初中时,自己小说手稿被女生传阅,就让他激动了很久。作品本身的价值被认可,一直都是乔木11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

有次参加写作培训班时,他得知同宿舍的作者签约了番茄小说,一个月能到拿到数十万。那个作者告诉他,番茄小说一切靠数据说话,只要作品好,有人看,就能获得推荐。

他一下就被戳中了,迅速入驻番茄小说,创作新书《三国:全体起立,给大佬敬礼》。小说的主角回到三国,救下在《三国演义》故事初期因保护曹操而死的典韦,改变旧世界的规则,开始新的剧情。

果然如他所料,这本书迅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今,已连载了90万字,拿到了9.3分的高分,有13万人追更。这让他更有动力,有阵子,他迷上了一款手游,但随即发现会耽误自己写小说,就马上卸载了。

这些成绩不仅是数据,更变成了实在的收益:他的月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达到八九万元。他还上了之前欠的三十多万债,还在兴和县买了房。

别的亲戚不知道他在写网文,问他一个月挣多少钱,乔木11说几千,他们觉得他在吹牛。“不能说多,说得多了,他们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你。”在兴和县,一份月薪两千的工作,大家都打破头抢。

乔木11的父母在附近一个旅游区工作,旅游区里有个内陆湖,但名字却叫岱海。北京的朋友来看他时,他会带他们去转转,看看草原。

这很像乔木11人生的一种隐喻:他曾经向往去闯荡更大的世界,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自由和开阔,兜兜转转,发现海一直在自己身边。

image

和200只宠物一起写作

小尾巴的猪码字时,不喜欢身边有人。

但他又想身边有点声音,所以,他总是开着电视机,放TVB剧或恐怖片。

小尾巴的猪住在安徽中部的三河镇。小镇只有五万多人口,人少,什么事都传得快。从小,他就是公认的“坏孩子”。逃课、打架是家常便饭,总有他人的父母找到家里来讨公道,“在学校里面天天被老师瞪,连我姑姑都不让她儿子跟我玩。”

总之,不管做什么,父母都会唉声叹气。唯一不被反对的爱好,就是看书。那时还没有电脑,一天两块零花钱,他就拿去书店去租书,三毛钱一本,两天看完。他总觉得书里的世界更大,更丰富,有很多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事,他喜欢呆在里面。

高中毕业后,父母想要改改他游手好闲的性子,安排他去当兵。当兵时每天站岗,一站两个小时不能动,他觉得自己跟树干一样,被困在那里。休息时,他看完了部队小图书馆里所有的书,还不够,他又跑到市里的书屋办了读书卡,看一本书7毛钱。等训练结束,他就偷偷看,但一天也只能看一两小时,到点宿舍就得熄灯。

退伍后,他闲了一阵子,几万块钱退伍金很快就花完了,但还没想明白自己想干什么。父母让他去家里的汽车座椅厂帮忙,干了一段,厂子倒闭了。他想出去闯荡,在家人陪同下,去上海开了饭店,一年下来亏了四十多万,他又偷偷跑回了家。为此,父母跟他大吵一场。

有一阵子,他又迷上了文身,在抖音上自学了大半年,还在镇上开了家文玩店,做了两年,生意不行,又关门了。

父母觉得他一直乱搞,没有长性。但小尾巴的猪不服,他从小就喜欢动物,家里养了很多“飞禽走兽”,于是就盘算着,把它当正事干。他搞了一间门面房,在里面养了两百多只宠物,有龙猫、蜜袋鼯、荷兰猪… …但也没什么盈利。

image

图 | 小尾巴的猪的宠物们

兜兜转转,他在各种道路上尝试,想找到一件喜欢的事,同时还能养活自己。

转机发生在疫情期间。他被迫闲在家里,又捡起了之前写过一段时间的小说。原先他写过两本超过百万字的书,但订阅太低,热情就淡了,听说番茄小说流量大,他新写了一篇进化小说——《开局从马蜂开始统治宇宙》。

小说讲一个人穿越到平行世界后变成马蜂的故事。书里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比如我会写缩头鱼虱,这种寄生昆虫,它会取代鱼的舌头,在不伤害宿主生命的的情况下,和鱼共存。”评论区有读者问:“作者从哪儿想出这么多奇怪的动物的。”他笑而不语。

因为题材新颖,脑洞大,新书迅速受到欢迎,写了十万字后,就得到了网站推荐。这让他觉得不可思议,在以前的平台,他写了二十万字也没什么人来看。于此同时,他也看到自己的收入从最开始一天几毛钱,到十万字后暴涨到每天八九百块钱。第一个月收入就破万,“挺开心的,赚钱了。”小尾巴的猪说。

除了收入,小尾巴的猪成了真正的”县城小说家“——近万人给他的书打出了9.1的高分。催更,点赞,互动… …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也能够影响别人,被别人需要,他再也不是只会给家人添麻烦的“坏孩子”。

每天写完更新,他都会看评论,和读者互动。遇到给小说情节提建议的,他诚恳回复“会考虑的,感谢老铁意见”。

image

图 | 小尾巴的猪生活的小镇

他马上要结婚了,女朋友要从昆明来到小城,和他一起生活。以前,女朋友从来不看他的书,现在会每天催着他更新,跟他一起看评论。

每天中午和下午六点,他会离开电脑,去给动物喂食。他最喜欢看到动物产崽,给它们喂奶,新生命的出现,让他觉得像写出好的小说剧情一样开心。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东东枪:我不骗你,创意的新时代,真来了

我们的时代更需要放烟花的人,还是更需要制造火柴、点燃炉火的人?让每栋房子、每间屋子里都有一盆旺旺的炉火,让所有需要炉火的人手里都有一盒好用的火柴,这和空中的礼花弹、蹿天猴儿比起来,哪个更“大”?今天我给大家聊聊“创意”这事儿。

一、
我先说个真事儿吧。

得从我大学毕业后头一份工作聊起。那是一家挺大的快消(快速消费品)公司,产品线涵盖个人洗护、食品等等,我在食品业务线的市场部门工作,有时候要跟相关的研发团队打交道。

研发团队的办公区域很有意思——有一块儿是实验室,还有一大片是非常现代化的一个大厨房。有厨房就有厨师,厨师还不只一个,中国人外国人一大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北京哥们儿,我忘了当时大家跟他叫什么了,好像是Ricky或者Henry什么的,我倾向于Henry,因为溥仪就叫Henry。

反正我就先跟他叫Henry吧。

我那时候跟Henry聊过几回天儿,我说为什么有你们这么一帮厨子在这儿?他说做实验啊,研究新菜什么的。我说都怎么研究?他说别提了,太他妈麻烦了,什么东西往锅里放之前先得称好分量,精确到零点零几克,还得记好了下锅时间,我这一掂起勺来还顾得上那个?老忘。

我说那你以前在北京是干嘛的?他说知道有个凯宾斯基吗?我说知道啊,他说哥们儿以前是那儿的行政总厨。我说行政总厨是挺高的职位吧?他说那可不,反正所有中国人、中餐厨师里我是职位最高的了……我说那你上这儿干嘛来?他说在那边也没上升空间了,而且具体的活儿也不用我做了,我也就是隔段时间研究几个新菜出来什么的就完成任务了,没意思……

我说:你在这儿有意思?这Henry也乐了:嘿,可说呢。

二、
我后来跟别的同事聊:公司为什么找一堆这么厉害的厨师过来?估计工资也不低啊,让他们干这么无聊的事儿?这能搞出什么来?同事跟我说,你不知道吗?“老北京鸡肉卷”、“墨西哥鸡肉卷”什么的吃过吗?都是他们这小组研究出来的。

我说,不是肯德基吗?同事说,对,他们研究出来,配方卖给肯德基,咱们公司再给肯德基供应调料什么的,你知道一年多少钱吗?

这事儿我以前小范围说过,但说得简略。为什么说过?因为我这一两年老想起这事儿、想起这Henry来。而且,我前几天去肯德基,你猜怎么着?老北京鸡肉卷还卖着呢。

你说,是在凯宾斯基的春季菜单上添一道标价“688元/位”的新菜更有意思,还是做一个老北京鸡肉卷这样的东西出来在全中国卖十几年有意思?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有“创意”?

我没答案。你有吗?

三、
顺便又想起另一个跟厨子有关的事儿来。

北京,长安街南边,台基厂,有个饭馆叫“奥华”。

前一段时间我和二总、草威这三个天津人一起去吃了一回,我们仨都是天津人,那奥华是北京知名的天津馆子。那天我7点下班,从北三环打车过去,到那已经晚上8点多了,结果一看,二总领了号,还排着队呢。

屋子里都没有落脚的地儿,只好站在门口等着,饭店老板也在那站着跟朋友聊天呢,我问老板:怎么不考虑在北边儿开一个?你看生意多火,你在北边再开一个,也省的我们打北三环往你这儿奔。老板说,没法开,好吃全在厨子,我这儿的厨子是我弟弟,这些菜、这个味儿,就他能做,我再开个店容易,哪儿找这么好的厨子去?不是这个味儿,我开了你们也不去啊。

老板说得挺对。我也没法反驳,还挺钦佩他:这是对品质有要求的人,也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我和二总、草威以前胡扯,说过“我们仨加起来拥有超过50年专业创意文案工作经验”,这50年有十几年是我的,我可太熟悉这样的人了。

广告创意界,从来不缺这样的人,我对此毫不怀疑。

四、
可是啊,世道变了。

我不骗你,创意的新时代,真来了。

前几个月,我在金瞳奖现场问场下的几百位到场观众,我猜其中大多是同行或客户吧,我问大家能不能猜一下,中国所有的广告公司,一年,总共能为自己的客户拍出多少条视频广告出来?

场下有人应声,七嘴八舌,有说1万条的,有说10万条的。也许还有别的答案,我没听清。

我又问:再请各位猜猜,抖音平台上(准确地说是巨量引擎),每天(是的,每天)上传的广告视频有多少条?

大家不太猜的出来,我直接公布了我知道的答案:70万条。每天70万条。

而且,后来我还知道了一个数字:某个客户,单日在巨量引擎平台上同时在投的创意素材达到过1500多条。如果看不明白,我给不严谨地解释一下哈——就是说有个客户,某一天,有1500多条不同版本的广告创意视频同时在抖音上做投放。

我自己在4A广告公司工作过,一个大约五六人的创意team,一年能拍多少条片子?少则三五条,多则十几条。每条片子的制作成本多少钱?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每条片子的生产周期有多长?短则一两个月,长则数月半年,都有——不包括一些极端情况的话,应该也就这个意思了吧?

我前几天在CreaCon 2020巨量创意节听一些代理商提到的数字是:他们的公司有几百人的创意团队,每天可以为客户产出1000多条视频广告素材,平均下来,每人每天可以产出大约3条片子,这些片子的成本,最低,可以降到数百元一支的水平。

这样的公司已经不止一家两家,上个月跟另一家的COO聊过,他们公司创办三四年,现在有300多人的创意内容团队,今年公司的业绩目标是100亿。

300人的创意内容团队,100亿的业绩目标,大家可以除一除,看平均每个人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再跟以往的4A、热店们比一下。

五、
以上这还只是代理公司。

抖音创作者大会上、CreaCon 2020巨量创意节上,都有一个数字被提到:此前一年,在抖音上,有2200万创作者获得了收入。

这2200万人的收入是哪来的?我猜,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为商业化客户产出了创意内容。

巨量星图平台上,可以为客户制作、发布创意内容的抖音达人就有33万。

而除了这些,还有各家公司分别研发出来的大量的工具、AI技术可以直接生成创意……有一些可以自动生成素材,有一些是可以帮助创作者创作,无论是文案、视频、音乐、配音、banner、页面,全都可以以更高的效率产出。

创意,不再只是创意人的事,甚至不再只是人的事了。

那每天70万条广告视频是哪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六、
70万条很多吗?

很多。但还不够。

入驻抖音的企业号,2020年10月份达到了500万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500万个企业抖音号,每天需要多少条视频?每年呢?再算上别的平台呢?

谁帮他们拍?目前我们这些代理商、创意拍摄团队,能覆盖多少?某个小县城里有家火锅店要开业,想做块招牌,老板很容易在县城的街道上找到一家专做“广告标牌,图文设计”的小公司为他服务,如果他要做个抖音号、做点抖音广告,给自己的小店打打广告呢?

那些嗷嗷待哺的小商家、小品牌,需要有人服务他们——而能服务他们的,恐怕不是任何国际4A或创意热店。至少目前不行。

凯宾斯基的当季新菜当然有价值,高档筵席上可以增色不少,但对于普通人的一日三餐来说,可能老北京鸡肉卷或者永和大王、吉野家之类更合适些。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个时代,广告创意,对于企业和品牌来说,应该是奢华的筵席,还是一日三餐?

锦衣玉食,粗茶淡饭,各有各的用场,各有各的必要。

我私下常打的另一个比方是——以往所谓的“大创意”像“放烟花”,有大预算的可以尽情铺张,搞它一场漫天璀璨,要以小博大的就得靠奇思妙想做个“蹿天猴儿”出来,但玩的都是个“一处水源供全球”,图的都是个“一举成名天下知”。

但是,得有个前提,前提就是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而且大家还得乐意抬头看才行。现在呢?现在是那片“共同的天空”已经被分成了区、划上了块儿,而且大家也不抬头,都低着脑袋看手机呢。

传播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附于媒介。媒介环境变了,内容逻辑变了,传播的链路也变了。对媒介的运用,对内容的设计,对传播的规划,不就是大家所说的“创意”么?不变还行?

七、
去中心化的媒介,需要去中心化的传播,去中心化的传播,需要去中心化的内容与创意。“整合营销传播”的逻辑,不再放之天下而皆准了,不是在CCTV-1投条广告,全国人民就都看见的年代啦。

每个人都泡在不同的app里,每个app里还有不同的小圈子、小层级,还别说抖音这种千人千面的推送机制,我玩微博10年了,有一回看别人发给我的一个什么微博红人榜单,我发现里头大量好几千万粉丝的账号我一个也不认识,因为根本就没见过,我去这些位的页面去瞧了瞧,发现他们平时互动的那些人、谈论的那些话题,我也都没见过——大家的天空都不是一个天空了,你怎么放烟花?挨家挨户放?那还叫放烟花吗?

而且啊,一掷千金难,奇思妙想更难,不只是有成本,更有个成功几率,甚至是运气的问题。好多明明做得很好的创意,就是没有火起来。为什么?那谁说得清!要是说得清,还叫什么“运气”呢?

广告创意以及营销内容的制作,归根结底是个服务行业,跟餐馆、理发店没有区别,现在的情况是既有无数需要这些服务的人嗷嗷待哺,也有无数还不知道自己需要这个服务的人在尝试自学成才土法炼钢。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不需要烟花,他们需要的是一盆盆的炉火。

“新大创意”是什么?“新大创意”就是那一盆盆的炉火,甚至是能帮助他们燃起炉火的一盒盒火柴。

我们的时代更需要放烟花的人,还是更需要制造火柴、点燃炉火的人?让每栋房子、每间屋子里都有一盆旺旺的炉火,让所有需要炉火的人手里都有一盒好用的火柴,这和空中的礼花弹、蹿天猴儿比起来,哪个更“大”?

东东枪:我不骗你,创意的新时代,真来了

八、
可千万别误会——我一点都没有瞧不起礼花弹和蹿天猴儿,正如我一点也没瞧不起凯宾斯基。

我自己就在广告界的“凯宾斯基”工作过,努力钻研过不少年的烟花设计及燃放技术(虽然凯宾斯基并不做烟花,但就这意思吧想必大家也能明白),我至今也没觉得礼花弹和蹿天猴儿会灭亡、消失、卖不出去,我自己就挺爱看礼花弹和蹿天猴儿的,我的意思只是——世界上不能只有礼花弹和蹿天猴儿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呼唤那一盆盆暖烘烘、亮堂堂的炉火。

别问为什么不能家家户户都放烟花——那跟问路边冻馁的穷人“何不食肉糜?”一样可笑。

别说老北京鸡肉卷口味单调食之无味,连卖十几年热销至今就说明它对无数普通人都是有价值的,吃这个比饿着肚子强多了,比吃原本那些脏兮兮的黑心街边店强多了,比自己在家里的小厨房鼓捣俩小时结果把高压锅给弄炸了强多了——你说它不好吃、不高级,你贵姓?

在营销创意方面,我们也要先把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先解决掉。我们需要自己的袁隆平。这也许不是凯宾斯基的责任,却不能谁都不拿它当个责任。

九、
袁隆平是怎么解决温饱问题的?靠一家一家地推广自己的耕作技术、种稻心得?那他就成不了袁隆平了。

我刚进广告这一行时,很多创意从业者还会明确地提起自己的“师父”是谁,现在提的似乎少了,但偶尔也有。我曾经见过一些很熟悉的小朋友在自己简历里写上“师从知名广告人XXX”,被我给呵止了——不许这么没出息。

师徒相继、心授口传,“没有灵感的时候应该放空自己,去看看电影”、“喝一点酒,睡一觉,醒来自然会有奇迹”……创意就是这样慢慢变成一门玄学的。“熏几年你就懂了”、“要自己慢慢去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马保国大师跟他的弟子们可能也是这么说的。

不少客户遇到营销创意难题时想到的是想办法找个“大师”来给支支招,或是找个“热店”来给想想idea,在我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我们: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仍然是如此地落后。

创意行业不能靠培养更多的大师来繁荣,什么时候,任何一个需要营销创意服务的客户或个人,都能方便地购买到专业、可信、效果有保证、性价比合理的服务,才是创意行业真正繁荣的那一天。

非要把创意搞成玄学,搞成特权,搞成奢侈品,对于个别“大师”来说当然有利,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自掘坟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古人说的。

十、
创意也早已经不是玄学了。

广告公司里的各种“总监”之所以能“总而监之”,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团队里的年轻人更有奇思妙想、更有创意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更能做出判断、更善于选择——从无数种策略方向中选出最可能解决商业问题的那个,从无数种创意可能中选出最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传播力、说服力的那个。

为什么需要创意总监?因为他们的判断力更令人信服,甭管是更让给他这个title的人信服还是更让他服务的客户信服,反正是更让人信服,他才成了创意总监。

他的判断力是从哪来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的,从他个人的体悟和总结来的,这种判断力有时候是理性的、可说清的,但实话说,经常是非理性的、说不清的。而且,不同的创意总监,不同的大师,做出的判断经常是截然不同的,听谁的?还是得碰运气。

现在呢?

我的一些同事以及我知道的一些公司、团队,已经可以对一条视频广告做出“秒级”甚至“帧级”的分析,一条片子,哪一秒的素材没问题、可以吸引人,哪一秒的素材可能有问题、会损失关注,都是可以做出预测的。我所在的团队也做出了一个叫“CEI创意精彩指数”的东西,思路略有不同,是根据广告素材投放后的用户反馈,来给出一个分数——根据用户的观看、互动、反馈数据给一条创意视频打出一个分数,一目了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谁的?听数据的——听数据的,就是听用户的,听受众的。

别紧张,没说让各位老大夫下岗。而是要恭喜各位老大夫:咱们医院现在有了B超、CT、核磁共振了!智能技术和创意经验,从来不是,也不该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不理解的可以想想:大约20多年前Photoshop逐渐普及,在那之前进入广告行业的老美术指导们也并没有都就地失业,他们当中的一些至今仍然被视为大师、大神。

以前为什么不这么做?以前做不到。

现在行了,有技术了。能评判所有创意吗?不能,但慢慢来,会越来越多。一定精准吗?不一定,但慢慢来,会越来越准。前边说了,一天有70万条新创意视频被上传,哪个创意总监一天可以看70万条片子?我们的技术能,一天70万条,看它几年,慢慢总结规律,我猜,任何一个创意总监也比不上它,每一个创意总监都会需要它。

人工智能战胜国际象棋冠军、战胜围棋国手,用了几年?别急,给它点时间。

总结出来规律,就能指导实践——这种总结跟人脑的总结还不一样。人来总结,只能总结出那些人可以观察到、可以描述出来的规律,而AI能看到的很多东西,可能是人看不到的。你看起来没区别的A、B、C、D、E五条视频,技术会告诉你,C最好,用C。你问技术,为什么是C?技术也许没办法用你的语言给你一个清楚的答案,但你信它的,用C吧,八成比另外那几条好。它说不出来,但它能做到,这就是AI的神奇之处。

而且,这个看起来神秘而玄妙的“黑盒”,也在被逐渐破解,“黑盒”会逐渐地“白盒化”,CreaCon 2020上,巨量引擎的技术专家们说,他们正在为此努力。

从可度量,到可预测,再把这种度量和预测用来指导实践。很多家公司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而且越做越好。

海量的素材是个基础,它不仅带来充分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也会更高效地反哺、训练出更加智能、更加先进的营销科学、智能技术。这个仍在飞速增长的数字,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无数的可能。

十一、
还不只这些。

我写过一本书叫《文案的基本修养》,我在那本书里头说,“洞察”是广告人最珍贵的秘密武器,我还把洞察分为了三种,分别叫社会人群洞察、消费人群洞察、参与人群洞察。

其中的“参与人群洞察”,我把它定义为“与受众行为和传播媒介有关的认知/行为共性”,它不同于以往所说的Consumer Insight,因为它有时并不直接与购买和消费有关,而是与互动和传播有关。我最早提出这个说法大约在2015年左右,后来又有不断修正、优化、完善,但直到2019年我整理《文案的基本修养》书稿时,我自己对此的理解仍然是,如果要挖掘出这种参与人群洞察,就该认真地观察用户行为、揣摩用户心态及认知,发现其中的隐秘共性。

现在呢?

现在我知道了——“洞察”已经不再只是训练有素的广告人的专利,智能技术在挖掘洞察这件事情上也完全可以超越人脑。如同前边所讲,你看起来没区别的A、B、C、D、E五条视频,技术会告诉你哪条最好,你说这算不算“insight”?类似的,技术也许可以告诉你某个地方的button要用红的、别用绿的,某张画面要用暖色别用冷色,某个片子的配乐要选民谣别用舞曲,某个视频脚本最好变成情侣和好而不是夫妻吵架,你说这些算不算insight?

这些“隐秘共性”,已经不用那些“资深创意人员”靠肉眼去观察、靠心灵去感知、靠人脑去总结了。那些共性太隐秘了、太细微了,隐秘细微到凭人的观察,根本就捕捉不到,但是技术能。

用我同事的话说,以前的“洞察”往往是“人性大洞察”,如今,凭借技术和数据,我们可以捕捉到更多的“行为小洞察”。

十二、
甚至,连“洞察”的定义都要变变了。

我半年前在“得到”的音频课程中谈洞察,还一再提到:凡是洞察,都一定是针对某个具体人群的。

为什么?因为洞察就是要找到某群人的认知共性,这样才能一举击中这一群人。为什么要击中一群人?因为以往的广告传播,都是把同一个内容投放给有共性的同一群人啊。

现在就不一定了——我们完全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做出100条不同的视频来,有针对性地分别投给100群,或者100个不同的人。随着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很快就有人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做出一万条甚至一亿条不同的视频来,有针对性地分别投给一万或一亿个人。

如何同时分别了解一万个人?一亿个人?你我做不到,技术可以。如何同时做出一万条、一亿条不同的视频素材来?技术可以。

早晚有一天,我们再也不必冥思苦想,用我们有限的观察和词汇,努力总结3000万个15-18岁的男孩有哪些认知共性了,技术会认出、记住、匹配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这个“个性”也不会再是“喜欢运动,讨厌权威,渴望友情”那么粗糙原始,而会更加细腻、精确。

我坚信那个时代将会到来。甚至,它到来的速度,也许比我们所有人的想象都会更快一点。

十三、
技术是万能的吗?我没那么说。技术会毁灭一切吗?我猜没那么邪乎。

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吉野家蒸功夫大娘水饺开遍大街小巷的年代,世界上还是有“寿司之神”这样的传奇。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离灯市口不远,人人都在用电脑手机的年代,灯市口中国书店旁不远处那家坚守了几十年的修钢笔店还是会有生意。

数年前,我参加一个戏曲曲艺爱好者的小饭局,大家一起撸串,其中有《计算广告》的作者,人称(主要是自称)“大数据仁波切”的刘鹏老师,我俩到得早,先聊了会儿业务。

那时我还在4A公司工作,我跟刘鹏老师聊起:我觉得在产出创意内容这件事情上,智能技术终究取代不了人,因为所有技术都是源自对于以往创意内容的学习,这其实是一种总结、复用的逻辑,既然是总结,就注定不会有突破以往的全新想法,不会有那些因为“突如其来的灵感”而产生出来的奇招妙计,那些前所未有的新想法不会被凭空发明出来,也许技术可以产出70分的内容,但却不会冒出120分的天才想法。

当时,刘鹏老师给我的回答是:你觉得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是每次都能稳稳当当地保证做到70分重要,还是碰运气、等着哪个人给他做出一个120分的天才想法来重要?再说,你们这些做创意的,谁敢拍着胸脯说,我能给你个120分的想法?

现在的我已经不会问出这个问题了,现在的我甚至可以再补充一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突如其来的灵感”,那些“天才想法”也不过是各种旧元素的新组合,智能技术显然能比人掌握更多的旧元素,比人尝试更多的新组合——更多的旧元素,更多的新组合,以及前边提到的更有效的度量和验证……你怎么就知道它不能搞出个120分的新创意出来?

我在CreaCon 2020现场提到过:打败马车的不是跑得更快的马车,打败算盘的不是更精致的算盘,打败创意总监的也不一定是更有才华的创意总监。

照片刚刚发明的时候没人觉得它能比得上油画,今天,谁能说摄影不是艺术?第一辆流水线组装的福特汽车出厂时,肯定有人觉得它还是不如那些精工细作的古典马车好看,可后来的这些年,出现了多少堪称杰作的车型?

油画没有死,马车也还在各个旅游景区跑着呢,原本的创意生产模式,我猜也不会消失,我们团队内部的几个小伙伴自己开玩笑,说也许多年以后,会有广告公司打出“百年创意老店,纯正真人IDEA,大师亲授,数代传承,古法手作,绝无AI”的旗号,而且收费高昂,生意兴隆吧?

十四、
对于“新大创意”这个词,其实,前些天的CreaCon 2020巨量创意节上,曾经给出来了一个官方的解释——“新大创意”(New Big Idea)的“BIG”体现在生产的大爆发(Boom of Productivity)、生态的大协同(Incorporation of Ecosystem)、生意的大增长(Growth of Business),促成这些的,是更加立体深微的洞察力,更加智能高效的生产力,以及更直接清晰的效果力。

关于这几点,刚才已经多少都有谈到,只是我们谈的角度略有不同——我跟大家所谈的,更多的是我个人作为一个基层创意工作者对这些趋势的认识和理解。

“爆发”、“协同”、“增长”……这些词都很大,却并不远,它们与我们每个从业者都有关,更关乎这个行业里每一个人的未来,也包括我的、你的。

而与你的未来有关的,我觉着,一定与你的现在有关。

有些人的现在是由他对过往的认识决定的,有些人的现在是由他对未来的认识决定的。这是个选择题,看你怎么选。

但是,说句实在话吧,你怎么选都没用,你去不去拥抱变化,变化都会发生——我以前老说,不拥抱变化也没事儿,你不拥抱变化,变化就来壁咚你。

来源:东东枪。

郭小寒:那些和五条人、野孩子一起看过的风景

出品 | 虎嗅年轻组

作者 | 水原瓜子

题图 | 来自受访者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又一季乐夏完结,当年轻的乐迷不舍地向舞台伸出手,呐喊属于他们和乐队的夏天结束了的时候,节目里坐在二楼、顶着茂密爆炸头的“专业乐迷”郭小寒有种局外人般的平静。

作为前文化记者、乐评人和民谣经纪人,这些乐队的故事已在她身边上演数十年,几乎和她成年以后的所有生活并驾齐驱,并还在继续。

用她七年前写五条人时的标题刚好可以总结:最好的风景我已经看过。

七年前的大年初三,五条人第七次办“回到海丰”演唱会 ,郭小寒也闻讯赶去。

仁科和阿茂像往年一样,背着乐器,挤上大巴,回到海丰,自己东借西借搭起舞台,亲朋好友都拉来帮忙,舞美的暴裂简陋因为用心和搭配显出别样华丽,按郭小寒的记述,充满“乡村暴力浪漫美学” 。五条人唱过老歌,唱新歌,最后,舞台上的将军冲进舞台旁边的夜市,醉倒在海丰的夜幕中。

一年能看上百场现场的郭小寒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摇滚演出,记录这次充满五条人味道的海丰之行收录在郭小寒新书《沙沙生长》中,是33篇文章中的一篇。

在这本书的序言最后部分,她写了这么一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民谣音乐人怎样用自己的风华正茂换取历史。在虎扯电台她告诉我,没想到那是五条人最后一次办成这个县城演出。

沙沙生长:与民谣有关的日子|虎扯(点击这里收听完整节目

vol. 128

嘉宾:郭小寒

主播:西瓜

录制、剪辑:七六三

此时的五条人,已成为这一年中华大地上最炙手可热的乐队,那样质朴的现场如今从任何角度考虑,都不可能再被复制。她成了这段绝版记忆的记录者和参与者。

乐夏开始前,许久没有联系的仁科给郭小寒发了条信息,问她要不要来江湖看一场五条人的秘密演出,郭小寒去了,站在离舞台一米半的地方,她确信他们真要上乐夏了,这是秘密演出,也是为了提前拍些未来要用的节目素材,那天演出过后,他们像从前一样喝酒,她开玩笑地问他们:“你们红了怎么办?”。

在虎扯,郭小寒回想说:“我觉得那可能是我们这些年最近的一个时刻了。”

事情的进展超出很多人预料,这些过往很快恍如隔世。郭小寒则很自然地侧过身,看最闪耀的仁科阿茂路过她,走向更大舞台。

对于观察者而言,所有故事生于悲喜,其实又最无所谓悲喜,如实记录就足够。于是,自认“没有引发争议讨论和流量能力”、因此没能在节目上有太多观点露出的郭小寒,在乐夏落幕之后,不动声色地出了两本书:《生而摇滚》和《沙沙生长》。

《生而摇滚》,图片来自郭小寒

《生而摇滚》讲述了13支中国乐队的经历,其中包括新裤子、刺猬、后海大鲨鱼,《沙沙生长》的副标题则是:中国当代民谣走唱录,其中收录了郭小寒从前写下的三代民谣领军人,从老狼朴树,到野孩子周云蓬、再到李志五条人……

有人看到这些名字和乐夏阵容如此重合,指责郭小寒是在赤裸裸地追热点。郭小寒挺无奈:“我写他们超过3000字的第一版(指从前的报纸版面)的时候,他们都还是一场演出不超过50人的nobody。”

其实,她的经历本就无可替代,一开始是以记者的身份访问他们,接着成为了一些乐队的经纪人,又有了按小寒的话说“他们接纳我可以风雨兼程地走一段”的走江湖,后来她还成立了自己音乐互联网公司。

遇上2020春天漫长的疫情居家时间,郭小寒下决心整理了书稿,集结成册,一切本就是顺利成章的。

为了避免所谓蹭热点之嫌,郭小寒在近期的采访中尽量不强调那些和乐队、音乐人的私人记忆,说到野孩子、张玮玮、万晓利、宋冬野,都是这样,她有时说:“你看这一万字的稿子,几乎是我们所有的交集了”。

张玮玮,图片来自郭小寒

她把这些片段放进更大的背景里,只有很朴素的愿望:为过去与音乐有关的日子,留下证据。她甚至专门为《沙沙生长》挑选了一种会迅速变黄的纸张,一位朋友拿到书一段时间后发信息给她说:“我远远的看着它,突然觉得我的某一段生命有了一个证据。”郭小寒一下被打动,这就是她要的感觉。

不讲乐理,不煞有介事地去分析,可奇怪的是,看到她写他们的文字,你会马上有一种和宇宙联通的感觉——原来他们是这样,原来过去某日一切曾如此不同。

比如2015年这篇写万晓利的《万晓利:太阳为什么是圆圆的》,郭小寒从万晓利的12岁写到了推出专辑《太阳看起来圆圆的》的2015年,那一年万晓利44岁了,已经历过北漂的艰辛、大器晚成、一夜爆红,还有突如其来的“寂寞荒凉”。

如果从前提起万晓利,你只能想到《狐狸》、《女儿情》,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那个19岁就结了婚,不甘心在农业局上班的县城小子,你可以看到那个被人说鲍勃·迪伦却根本不知谁是鲍勃·迪伦的北漂酒吧驻唱,你可以看到半分钟欣喜热切地签下第一个合同的新人,你可以看到一个在生人面前不善言辞,喝了酒却不小心走漏了心声的诗人,你可以看到夜幕中疾驰的出租车上,一边大笑让司机一直往北开的、渴望逃离的灵魂……

一万多字的稿子,郭小寒好几次打开重写、改写、增增减减,巧妙地用歌名串起了她眼中的万晓利经历的改变。有些时刻,她在场,有些时候她不在,可她仍努力提供了无数动人的细节:

“他在自己做饭的时候写下了《土豆》,在游泳馆还没开门的大门口写下了《太阳看起来圆圆的》,在杭州回北京的动车上写出了《老狗》和《初夏》。“

“有一天晓利跟朋友从山上下来,走到中间的台阶上歇脚,他掏出手机随手在记事本上写了几句‘扔得圆圆的’。是的,这是这张专辑最后一首歌《丝绒蝴蝶》的歌词。“

还比如,完全以具体日期为小标题,颇具民谣史料意味的《野孩子:不要问山高路远我是谁》,这篇文章将郭小寒个人的人生历程和中国民谣的重要瞬间编织在了一起,读完你的脑海中会自动播放影集:

从千禧年起,到第一个15年过去,在绿皮车上,在河酒吧,在无名高地,在D22,有张玮玮,有张佺,有小河……有天下着大雨,张佺最后出场,一个人安静地唱,有天小河疯狂地从舞台一跃而下,摔到骨折,从此性情大变……

有无数和郭小寒一样的年轻人,就这样,在地面粘浊的 Livehouse 昏暗迷乱的灯光里,见证了“民谣从树苗到树木再到树林的过程”。这后半句,是仁科留在《沙沙生长》封面上的话。

见过最好的风景的郭小寒,希望的是为那片江湖作传,人来人往,她曾无限靠近过他们,被他们接纳风雨兼程踏上“走江湖”的旅程,又总是远远地看着。

在这样一片江湖里,相见或者相忘都是太容易的事。对于她来说,这样的距离刚好适合她,也刚好适合记录。

如老狼在《沙沙生长》封面上的话:“郭小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采访者,她更执着更投入到民谣的变化场景之中,她是这些人的朋友,甚至是工作中的伙伴。这本书是这群民谣音乐人的故事,也是她自己的故事。”

在虎扯电台,郭小寒的语速还是一如既往地快,很多敏感细密的线头她毫无保留地对着话筒抛出,我确信我错过了很多可以抓住然后追问下去的机会。

我佩服她描绘过往的语言,兼具准确性和诗意,作为一个也曾将全部青春期奉献给某种热爱的人,我知道,这种表达的动力是浓烈持久的热爱和相信。

所以我问她对音乐有多坚信,她说,音乐对于她就是“宇宙Wi-Fi”,可以连接宇宙中任何两个人。

在书里,这个说法可以由她和李志相识的故事佐证,在电台里,她说了她被詹姆士乐队打动因此想和永驻认识的故事,她给永驻微博留了言,却迟迟没等来永驻的好友验证,有天她突然释然,在备忘录里写下了:

宇宙不需要回信。

来直播间打工的明星,比横店多

文/半佛仙人

来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1

明星直播火了,不少人发自内心的感慨,长得好看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往那儿一站或者一坐,钱就来了。

虽然我能理解大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但还是觉得哪里怪怪的。

还有很多人感慨,直播果然是个好行业。

确实,配合各大直播电商花花绿绿的数据战报,光鲜的成绩,嚣张的数据,更加速了有些人想要冲击直播行业的决心。

一般有这样想法的朋友,我都劝他们早点睡,缺觉真的不好,容易产生幻觉。

觉得直播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真是绿油油的韭菜。

哪个行业不是把自己最好看的成绩扒拉出来给人看,一旦你拿头部的光鲜耀眼去考量全行业,你就输了。

只看头部,却不顾腿部和脚部,简直是脑袋长在了臀部。

直播行业从兴起至今,用户也被调教的差不多了,这种售卖形式确实变成了一种主流,但主流也不是谁都能玩儿的。

而且在行业这里,主播明星个人的号召力和聚集能力,确实存在,但是还不够能打。

电商的结构的重心并不在流量端这里,而在背后平台的能力和资源。

从直播带货的历程来看,不论是刚开始的网红带货,还是后来诞生的头部主播,以及现在热火烹油的明星带货,直播场燥起来最终的原因都绕不开背后的力量,平台生态的推手,才是直播热的元逻辑。

道理是死的,一块贫瘠的土地,注定种不出丰收的粮食,这是规则。

直播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直播平台。

2

原本直播平台的赛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谁都光鲜两三天,但今年双十一期间的明星直播市场,出现了一个变数。

电商卖货不仅开始讲周期和档期了,现在开始开讲的是做营销,铺渠道,做补贴。

就拿今年快手116购物狂欢节来说,规模和周期都比以往更大更长,从10月31日到11月11日,每天进行一场明星直播卖货活动。

这波营销十分耐人寻味。

早在6月份,从宣布张雨绮作为首位明星电商代言人开始,快手就开始各种动作不断。

从一批又一批的明星爱豆们的大规模入驻,到后来体育圈科研圈也逐渐进场,似乎有点名气的人都给拉进去了。

这种大规模的入驻,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代言行为,但要让这些人做直播卖货,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日活,一直是快手手里的一张王牌,但推动这个流量池进行运转变现,还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

直播带货最后的指向行为是购买,而推动购买决策的驱动力,往往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价格便宜。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博弈。

明星身上自带的曝光流量,以及他们天然跟粉丝之间的信任,完全有理由来实现这件事。

但直播卖货的大盘,又从不取决于一个两个人。

它的整条流水线,涵盖了从招商、选品、定价、规则制定,然后才是直播,谁来直播,到退货率管控、结算、售后客诉,到宣传PR吸引厂商,其实更细节的还有直播商品的顺位次序,主播的解说词时间长短等。

这是一个风口上形成的行业,一个形式体系,火爆的原因盘根错节。明星直播不是我们看到的几个人拿了一部手机,就做起来的热点。

某种意义上说,明星做直播卖货合情合理,但是最后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还要看更现实的因素,价格。

消费者向来用脚投票的。只要你卖得足够便宜,卖货这事,永远不会缺销量。

但其实在渠道内,一个商家会给到的电商渠道的价格本身都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候就需要平台自己烧钱补贴,最后的结果是,你便宜,他也差不多。

在这个阶段,比拼的较量场,又将重新压到直播本身,拼的就是平台的明星直播谁更精彩。

消费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意愿,直播足够精彩好看,消费者往往更愿意买单。

3

想要做好明星电商直播卖货,离不开创意的支持。

最直接的创意变化,从视觉开始。

一,综艺场景化。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明星直播,是种静态直播,明星充其量只是人形背景板。

直播全程都是助播吆喝,他捧哏,让他试吃不真吃,让他试妆不愿意。对产品完全不了解,最后干巴巴一两个小时坐板凳,直播结束。

这种直播,注定做不成多少生意。

要说明星自己也苦恼,自己的职业需要接受这样一个变化,要坐在狭窄的直播间介绍产品,还真的放不开,想说话,也觉得跟主持人或者助理没什么好聊的。

快手116购物狂欢节邀请明星天团带货,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调整方式,打造了一个为期十二天的场景化直播综艺。

每组直播的明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调性和需要,对直播进行适当的创意规划。

因为快手直播间的粉丝们喊他肥仔,所以这回快手116狂欢购物节,华少干脆把他直播间命名为「肥仔华百货公司」。

116开业那天,他还为此专门搭建了一个开业场景,邀请嘉宾杨幂郑重剪彩。

直播中,他们整组人在直播基地跑前跑后,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调整不同的情境场。

卖厨房电器的时候,就在厨房,卖零食的时候又调回到一个视觉更加集中的场景。

不仅如此,在搭档明星嘉宾方面,华少也一改很多明星直播上来就卖的操作,而是设计一系列的游戏玩笑让明星消除掉防备不适,之后再一步步切到直播卖货,甚至在把游戏的奖励设计成补贴。

还会考虑到嘉宾本身到底适合做什么,给到明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直播中杨幂就有金句“看之前觉得生活美满,看之后觉得什么都缺”,当即就戳中了很多人。

其实明星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不同场景下的挖掘,会让直播本身更具共情。

二,接地气的选品和谈吐,抛梗和接梗能力一流。

快手平台的特性,决定在这里搞直播要更加面向普罗大众,气氛非常重要。

像王耀庆直播的时候就会非常逗比的跟大家融成一片,特别放得开。

跟大家跳跳女团舞,带着大家试会拔丝的护肤品。

甚至还有各种给插科打诨,找机会抖机灵给消费者谋福利,眼霜原本送两支,在他人有三只眼睛“左眼、右眼和肚脐眼”的神逻辑之下,最后主持人不得不当场改规则送三支,这样就让明星主播和助理之间有了你来我往的互动。

更有创意的是,直播里他还把“偶像包袱”实物化做成了抱枕,结果微博上王耀庆“一元卖偶像包袱”,当场出圈。

三,保持直播的持续可看性,需要联动全场。

直播非常讲究话术和节奏,但是也更强调持续的可看性。直播的屏幕设备有限,消费者来来去去,如何能吸引人源源不断地进来并且留下,是关键。

像华少在直播中就安插了明星的访谈的环节,直播的节奏得以缓冲,观众也有了休息放松喘口气的机会,不至于疲劳。同时也让明星更能去适应直播的节奏,不至于让他们显得拘谨在一旁,坐如钟。

要说,直播最好看的东西,一定是即兴和临场发挥。

像孟美岐这样的爱豆,偶像包袱和表情管理直接丢一旁,和主持人当场做起了搞怪表情包,确实很出人意料,但是还不够意外。

但是她在卖美妆产品的时候亲自给主持人化女团妆,这种女团本团亲自为产品现身说法,一顿临场操作,又猛又飒,这就成为了直播中的强记忆点。

四,好看的直播一定是讲细节控场的,也一定是能看出人情味的。

比如王耀庆直播那场,在卖燕窝的环节,他不仅自己见缝插针给自己加梗,一个人连吃三碗,还直接揣兜,宣称要给腾格尔老师打包一碗。这种细节就非常有感染力,吃到东西好吃,给朋友打包一份分享品尝,是人之常情。

还有吃完燕窝桌上的水,他也是自然而然就擦了,没有说指挥工作人员擦一下,这种细节其实消费者都是看在眼里的。

要说这波快手直播电商与明星生态的良性互动,本身也是投石问路,为这个产业在未来的持久发展,试错探索更多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4

看直播到底在看什么,或者说消费者更加愿意看到什么样的明星直播卖货?

说句老实话,我从来不觉得直播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主播看似只需要站在镜头前跟大家聊天,然后给大家讲讲货,但真的不是那么一回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般人能注意力集中25分钟就算是个中翘楚了。

将心比心,让你说小嘴叭叭叭说5分钟的话,可能你可以,但是连续说20分钟,几个小时呢?

大脑会缺氧,精神会涣散。

算了一下,快手116购物狂欢节期间的明星直播,基本时长都在4个小时往上走。

可以这样算一笔账,正常工作也就8小时,有些人甚至还能带薪上厕所,下楼买咖啡溜号摸鱼。

直播不行,观众随时随地都在盯着镜头前主播的一举一动,所有的什么小动作都看得见。

还有,直播卖货中明星的卖力吆喝和表演,说到底是在为购买赋能。但是最终能催化消费者购买到下单的,是有没有机会薅明星的羊毛。

比如快手116购物狂欢节期间,有的明星在直播间中卖最新的Iphone手机,除了平台直播间的官方补贴,在手机到手之后,还可以联系明星主播的小助理,明星本人自掏腰包再退补贴100块。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便宜,好上加好。对粉丝来说,这个便宜是从明星手上接过来了的,除了便宜,这还是一种联系,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维系和信任维护。

买便宜需要门槛,快手强调看得开心,买得便宜。

对于年轻人来说,网购是很容易的事情,切换各种App来回比价凑单很容易。但是对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切换个画面有时候都很费劲,更别说算钱了。

快手做明星直播,客观上也为大家网购的需求做了减法。简单说是看,看中了,抢就行了。只要事先设置好收货地址,然后拼手速,哪怕对年纪大一点的长辈也非常地通俗易懂,好上手。

这才是真正对“普通人友好”的电商,也是快手这次116购物狂欢节一直强调的“看直播买更便宜”。

其实,不管是之前还是未来,不论主播是明星还是红人,电商的核心都是人。

每一声欢笑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和信任,不单纯是为了卖货而卖货。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直播电商最终绕不过的是商业的底层逻辑,是满足人们的需求。

直播的诞生也是从需求开始的,大家在直播平台上分享自己生活,体会,渴望更多的沟通交流。直播卖货也是需求,多个渠道多条路,没什么不好。

大家都是从陌生到建立信任支持,最后到购买。

买便宜也是需求,节约是一种美德,这里省一点那里省一点,把平时买东西的需求规划到每年的购物节期间买,就是更便宜。

省下来的钱,无论是去做一笔小理财作为备用还是去学一个新技能,都能稍微提升一点自己未来抗风险的能力。

这其实是财产的合理分配。

快手只是把这些需求搜集到了一起,用电商通过明星直播卖货的方式,把这些需求串到了一起。

但最后的呈现,则是各方的共创的结果。

大家都是普通人,买和卖,看直播买更便宜,都只是普通人过生活。

5

平台,商家,明星,消费者,每个人都因为各自的需求走到了一起。

大家出于对平台,明星的信任,在手机上边看直播,边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家等着收快递就行了。

即便是后续收货有任何的问题,也能联系售后或者小助理解决,有活生生的人帮忙解决。

其实商业是不变的,它一直在做的就是满足需求和信任,这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商业又不停地再作出改变,比如在服务上一直试图变得更完善,在模式上追求更新以及可持续,在服务上转变得更加高效便利。

快手116打造的这波明星直播卖货,其实也是趁着直播电商风口,稳步向更多卖家以及潜在的卖家赋能,推进自身供应链升级,和售后服务迭代更新。

同时也为未来电商拓展了一下想象力,或许在明星纷纷下海直播的未来,直播内容可以跟品牌进行定制化匹配,说不定这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电商的亮点也犹未可知。

看直播买更便宜,是开始,也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尿完尿为什么会打颤?

作者 / 庄有猫

尿尿完为啥会虎躯一震?

通常来说,一位钢铁硬汉在三种情况下可能就会威风不再,浑身颤抖:

一种是在野外冷不丁遇到一头身形巨大的棕熊——吓的;

一种是大冬天时一头扎进冰冷的湖水游泳——冻的;

还有一种,就是当他尿尿的时候。

1

几乎每个人都会体验过尿尿时或者尿尿后身体发抖的情况,然而这么普遍的现象,原因在医学院的教科书中却是语焉不详。

关于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解释是——因为排尿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因为寒冷而出现的发抖,咱们叫做寒颤。当我们感觉到冷的时候,大脑会发出产热的指令,而寒颤是骨骼肌的应激性剧烈收缩,会消耗 ATP 产生热量。

然而,如果用「排尿带走热量」作为理由的话,会遇到两个问题不好解释,

第一,妹子们也会尿尿,但是似乎妹子们尿尿发抖的概率比汉子们低一些;

第二,拉屎也会带走热量,但似乎很少人在拉屎的时候浑身颤抖,导致屎坑中出现「天女散花」的奇观?

关于第二个问题,一种反驳观点是尿是液体而屎是固体(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来说液体(水)的比热容更高,因此带走的热量更多。

但这种解释,似乎也不够全面。比如呕吐也同样会流失大量液体,为何不会发抖?

咱们今天就好好说说这个话题。

实际上,尿尿后全身发抖的情况,在国外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Post-micturition convulsion syndrome」,简称 PMCS,咱们翻译成中文就是「排尿后抽搐综合征」。

排尿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有一些行为是我们可以主动控制,比如你现在正在捧着手机看这篇文章,大拇指在屏幕上滑动这个动作,就是大脑前额叶皮层控制的。

而有一些行为,比如心跳、血压、呼吸这样的基本生命活动,控制中枢位于脑干,不受意识控制,这就可以让你在睡眠甚至昏迷的时候也维持基本的呼吸。

然而尿尿这个行为,略微有一点特殊。

尿尿主要是三种肌肉的协同作用——膀胱逼尿肌、尿道内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平时膀胱没满的时候,前者松弛,后两者收缩,尿液淡定的储存在膀胱中,你不至于湿裤裆;而当你上厕所的时候,三者状态反过来,你就能体会到酣畅淋漓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而控制这些肌肉的初级排尿中枢,位于咱们脊髓的腰骶段,但同时又受到大脑皮层的共同控制。人体的大部分生理活动是负反馈调节,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比如血糖高了,人体就会分泌胰岛素来降血糖。

而排尿是人体少有的正反馈调节,简单来说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排尿过程中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将膀胱内的尿液彻底排干净——没有谁尿尿时,还攒着一点下次再尿吧?

在咱们刚才提到的三种肌肉当中,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受自主神经控制,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尿道外括约肌则受躯体运动神经控制。

前两者是非随意肌,第三者为随意肌,随意肌简单说就是你可以有意识控制的。

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一对欢喜冤家。

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血压上升、消化道活动减少、抑制排尿排便,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降低,瞳孔缩小、血压下降,胃肠道蠕动增加、促进排尿排便。

——简单理解是,交感神经的兴奋让你进入战斗状态,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让你养精蓄锐。

回到尿尿上,为啥尿尿会颤抖?这跟两种自主神经打架。

当我们尿尿的时候,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这时候人体血压其实是会略微下降的;而当人体感受到血压下降时,交感神经会兴奋,通过分泌一类叫儿茶酚胺的神经递质以提高血压,比如大家熟知的肾上腺素,就属于儿茶酚胺类。

而正是儿茶酚胺的突然分泌,让人体出现一阵颤抖。

那么,为什么男的尿尿颤抖概率比女的大很多呢?这跟尿尿姿势有关。男性习惯站着尿尿,血压下降得更快一些,因此颤抖来得也更剧烈。

当然,这边还有一个更极端的情况,叫做排尿后晕厥(Post-micturition syncope)。尿尿时颤抖不是什么问题,无须担心,但如果晕倒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晨起或者喝酒后,尤其是一些男士在饭局上或者 KTV 畅饮啤酒 ,平时喝杯水都费劲,这下一口气连干几瓶啤酒,到厕所准备一泻千里时,结果由于排尿速度过快,血压突然下降引起晕厥。这种情况,每个医院的急诊室估计经常遇到。

因此,给各位兄 dei 一句话:喝完酒以后,上卫生间的时候悠着点。

来源:知乎

运动员赛前需要禁欲吗?

篮球运动中曾出现过一个比阿里生猛万倍的禁欲之王——号称“铁人”且39岁仍保有处男之身的AC格林。这位虔信基督的NBA球手为了保持理想中的完美竞技状态,愣是把“不近女色”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啪啪啪跟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关系吗?

近日,昔日中国田径短跑名将张培萌被妻子张漠寒控诉家暴一事引发公众热议。

其中,当张漠寒追问张培萌为什么这样对自己(家暴)时,张培萌给出的解释是“运动员,雄性激素高”。这一“理由”,也成为了许多人讨论的话题。

众所周知,运动员们超乎常人的身体机能里往往蕴藏着更大的能量,其中包括荷尔蒙等性激素。

这是公众的共识,也是我们在看到听到一些体育圈健将的桃色新闻时不大容易产生油腻感的原因,因为充满荷尔蒙的运动肉体与释放荷尔蒙的“运动”行为之间,总呈现出某种理所应当的因果关联,很多运动员甚至为了不影响竞技状态,比赛前会禁欲,但这真的是必要的吗?

禁不禁欲,这是一个问题

职业运动员们肩负着挣钱养家、争夺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等重任,所以如果将“赛前啪啪啪可能影响比赛成绩”这个命题摆上桌面,他们就需要慎重地思考“真的吗”,“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体育圈内流传着个别大佬为了奉献完美表演而节制欲望的佳话。

最有名的当数美国已故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比赛前6周内不近女色的习惯。实际上,很多老派的搏击类项目教练都坚持让运动员在登台前禁欲一段时间,史泰龙在电影《洛奇》里的经典台词简单粗暴地解释了原因:“Women weaken legs.”

篮球运动中曾出现过一个比阿里生猛万倍的禁欲之王——号称“铁人”且39岁仍保有处男之身的AC格林。这位虔信基督的NBA球手为了保持理想中的完美竞技状态,愣是把“不近女色”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当队友将性感娇娃送入自己屋内,他选择微微一笑,然后拿起《圣经》去到酒店大堂过夜。直到四十岁退役,这位令柳下惠都汗颜的黑人君子才和女友缔结婚姻。

而在足球圈,勒夫治下的德国队于2018年征战世界杯期间也曾集体禁欲,拒绝与爱侣缠绵。

上述3个不走寻常路的案例中,前两个都是成功典范,而德国男模们却失败了,头顶卫冕冠军而未能小组出线。

我们不妨再看几个反例。

美国顶级女格斗家隆达·罗西直言“比赛前夕的啪啪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为它们会刺激睾丸激素分泌”。(注:睾丸激素又称睾酮,女性的睾酮主要来自卵巢。)

NBA的史前巨兽威尔特·张伯伦则习惯于比赛前的几个小时里来一发,他创下的至今无人可破的单场100分纪录便诞生于一场他啪啪结束2小时后的比赛中。

2006年世界杯巴西对阵法国的1/4决赛前,巴西队的当家罗纳尔迪尼奥被人发现于比赛前一天晚上和两位美女欢度良宵。

上述3个听从本我的案例中,前两个都是成功典范,而小罗却失败了,他如同梦游般的表现使巴西队倒在了法国人面前。

image

关键在间隔10小时以上

只着眼于圈内的奇闻异事显然难以得出可服众的结论,去科学研究的文本间寻找证据会显得更为专业与严谨。不过对于性行为与竞技状态间的关联,学界的声音向来都存有很大争议,因为——

首先,性行为不是自由落体实验,它缤纷绚丽花样繁多,时间和方式因人而异,无法将它标准化。举个例子,10分钟的速战速决和两小时的焦灼拉锯,效果能一样吗?

其次,发生性行为的主体是人,是极度复杂的生物系统,这些复杂系统还会与变幻莫测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所以研究对象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再者,运动科学的实验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它无法像生化类实验那样精准地控制微观变量,只能通过诸如“做了or没做”,“多跑了50米还是100米”,“心率变化多少”这类宏观现象作为分析的基础,所以精确性值得商榷。

当然,我说这些并非想以琐碎的怀疑主义手法解构科学研究的意义,只是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审视科学结论,不要落入将研究数据奉为教条的陷阱。

2016年,有研究者统揽式地回顾了本领域的数百份文献,最终得出一个颇为掷地有声的结论:

啪啪啪结束2小时后,运动员们的竞技状态——体能、耐力和抗撞击能力——就不再受其影响,任何类型的体育运动均适用此规律。如果在距离比赛10小时以上的时候啪啪啪,啪完再好生休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甚至还可能得到提升。

原因在于性爱有放松心情的功效,而松弛的状态与更好的比赛表现密切相关。实际上,很多学者都在争论赛前啪啪啪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影响。有人认为强行剥夺一个人已养成习惯的性生活会令其产生挫败感,进而损害各方面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另一些研究者则表示运动员会因为禁欲的挫败感而产生正面的警觉/焦虑,提升竞技水平,而啪啪啪则可能让他们分心。

2016年研究结论的相似版本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被人提出,只不过当时的科学家将有氧代谢能力、氧脉搏以及睾酮水平定为评价竞技状态的指标。

睾酮水平毫无疑问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一大关键。它对于维持人体骨骼密度,控制体脂,以及提升肌肉质量至关重要;而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中,少量的睾酮水平差异便可带来明显的力量和耐力的差距。此前南非著名的“双性人”运动员塞门亚就因为其睾丸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女性而运动天赋出众,也因此被国际田联禁赛。

不少早期研究都显示啪啪啪之后,人体的睾酮分泌会在一段时间内呈增长态势;更有学者给出了睾酮峰值到来的时间点——性行为之后的第7天。换句话说,如果非要禁欲,不妨把这个期限设定为一周。当然,关于睾酮的各种争论到现在都还未有定数,我们姑妄听之便是了。

最后,回答前文提到的《洛奇》里的名句:“女人会让你腿软(Women weaken legs)。”近期一项针对大学生啪啪啪前后腿部力量变化的研究显示:只要啪完休息了12小时以上,男主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就不会有减损。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被骗2500万的石佛,破产的沃克

作者是
@Brad Zeng
老师

今年9月份,马克-库班的一次善举令球迷直呼暖心。这名亿万富翁在达拉斯的一座加油站接到了流落街头的德隆特-韦斯特,帮助他前往一家戒毒中心接受治疗,并且包办了后者的医疗费用。

德隆特-韦斯特在街头流浪的境况不免令球迷感到唏嘘,这位曾经在詹姆斯身边占得一席副手地位的球员,如今却因为精神疾病无家可归、在街头被人拳脚相加,早已没有昔日NBA球员的意气风发,全然一副流浪汉的样子。

但精神疾病并非韦斯特流落街头的唯一原因,吸毒、挥霍无度,同样也是导致韦斯特现状凄惨的罪魁祸首。

而韦斯特如今的处境,也是许多退役运动员的缩影。不少运动员在离开赛场、淡出公众视野后都过得不怎么样,甚至经过多年打拼挣来的薪水也不见踪影。

这也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体育造星运动可以捧出乔丹、科比、詹姆斯这些大众偶像,通过几年的奋斗完成了阶级跃升?而另一些走上了人生巅峰之后却又急转直下,在退役后一贫如洗?

关于这个问题,从来不缺少解读,你可以立足于经济学、社会学……各种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但笔者认为,一言以蔽之,“富人获得资产,穷人获得负债,只不过他们以为那些负债就是资产”。

这句话出自经久不衰的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用这个观点来解释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处境的两极分化,似乎再切题不过。它不难理解,“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我口袋里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我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而运动员在他们最能挣钱的年纪,似乎都很愿意让“钱从他们的口袋里溜走”。

在自己的新秀年已经成为总决赛球队主力的泰勒-希罗,球迷常用少年老成评价他异于常人的成熟。但在对待自己的财富时,希罗和其他刚进联盟的愣头青似乎没什么分别……

GQ杂志曾经就“你怎样花掉人生的第一个100万”为主题对希罗进行过采访,而根据热火新秀的回答,他这100万美金大多数都进行了消费。

希罗给全家人买了4辆车,总共花了26万美元。买衣服花了6万,买艺术品花了1万,买珠宝首饰又花了4万,而且一个GUCCI钱包就让他掏出了5000美金……

同时,希罗自住的公寓每年要花费6万美金,还聘请了一个给他做饭的厨师,年薪是2万美金。

这样粗略地算下来,希罗这100万,几乎花掉了一半。

很显然,他花大价钱购买的这些东西,很难称得上是“资产”。奢侈品、豪车、珠宝首饰……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损耗,只能让希罗继续“从钱包里掏钱”,很难“把钱装到希罗的口袋里”。

对普通人来说,希罗的消费水平可望不可及,但对于同在一个圈子里的高水平运动员,希罗似乎是小巫见大巫。

如果说留下了100万的一半作为储蓄的希罗还算“克制”,奥尼尔则告诉人们什么叫豪掷千金——新秀年的沙克曾经在45分钟内花掉了一百万美元,而且那还是1992年。

《Business Insider》杂志记者格拉汉姆-弗拉纳甘曾经对奥尼尔做过一次关于个人财富的专访,其中就提到了奥尼尔这个挥金如土的小故事。

“拿到100万美元的我去了奔驰店,销售说一辆车要15万,我给他写了支票。”

“我在想,我只花了15万,还有85万。”

“回家,我的父亲说,这是辆豪车,但我的那份呢?”

“于是,我又去买了相同的一辆给我父亲,现在我还有70万,感觉还不错。”

“然后,我的母亲说他也想要一辆小一点的,那辆要10万美元。”

“买完车之后,我还有60万。但接着,我像所有小镇男孩那样,还买了珠宝首饰,这个那个。”

“几天后,银行经理约我面谈,他说他已经观察了我两三年,说我会成为伟大的球员,会赚很多钱。但很多人会在退役后一无所有,他不想让我成为这样的人,他想让我小心管理自己的钱。”

“那时候,原本的100万已经花光,我还欠了5万还是6万美元,我就是一直在签支票。我买了很多电视,买了很多用不着的东西。”

“买了很多用不着的东西”正是许多运动员消费情况的真实写照。

本-西蒙斯说自己曾经花费1万美元买了一堆萨凡纳猫,然后没养多久就放弃了。

打球时总是哭穷的斯科蒂-皮蓬,花起钱来一点也不手软。他曾经买过小型飞机、帆船,加上豪车和珠宝,一共花掉了他400万美元,但他买的飞机基本就没怎么用过……而且皮二爷还买了大钻戒向前妻求复合,价格也是400万。

韦德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喜欢收集豪车,但现在只留下了其中一辆自用。因为这些车放在车库里只能让他继续烧钱。

似乎全世界的人都一样,有钱了都喜欢买豪车,而豪车对于运动员来说实在是“最大的负债”。职业生涯薪水过亿、最终却破产的安东尼-沃克就深受其害。

“我很喜欢汽车,通常情况下拥有六到七辆,如果我看到有人买了新车,我要是看上眼了就会立刻去买。”

而安东尼-沃克喜欢的迈巴赫,却成为压垮他最终破产的一片雪花。

“我买的迈巴赫真的是特别差劲的选择,这些车都是高端型号,为此我花了40万到45万美元,而我一旦发动了汽车,它们就只值25万了,那些钱就这样不见了。”

胖头陀用自己买迈巴赫的教训清楚明白地解释了售价昂贵的豪车并不能成为买家的资产,它们不仅不能为拥有者创造现金流,还会让现金流受损。

另一个破产的NBA球员肯尼-安德森的例子也诠释了这一点,“他每个月的支出高达4.1万美元,因为他在比弗利山庄买了豪宅,还有8辆豪车要养”。

而且,通常来说,豪车的市场价值在交易的那一刻已经达到了最高点,往后只会愈发缩水。

前美国大联盟击球手杰克-克拉克痴迷豪车,而他在1992年申请破产。

克拉克拥有售价高达70万美元的法拉利和劳斯莱斯,但他更糟糕的习惯是,每当他玩腻了一辆,就会买一辆新车,这也造成了克拉克虽然拥有高达18台豪车,但其中17台在他破产时仍未还清贷款,最终导致他不是收获了18辆豪车,而是收获了高达670万的负债。

挥霍无度总是职业球员根深蒂固的一项消费陋习,2009年《体育画报》做过一项调查,60%的NBA球员在退役后不久破产,而NFL球员破产的比例是78%。

当运动员获得财富,他们的首选大多都是购买奢侈品,很显然这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他们花2万美元买一块劳力士,或者是在夜总会玩一晚,那么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就永远消失了。”帕布罗-S.托雷如此解释为什么购买奢侈品是一项糟糕的选择,正是他在2009年为《体育画报》对球员财务状态进行了一系列统计调查。

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呼应,“不是不能买奢侈品,但要把购买奢侈品放到最后,如果要买,你要用你投资赚到的钱来奖励自己”。

今年刚刚与汤姆-布雷迪一起从新英格兰爱国者转投坦帕湾海盗的NFL球星罗布-格朗科夫斯基,可谓是职业球员纸醉金迷的世界里的一股清流,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消费习惯,他坦言自己基本没有动用过薪水,所有消费都通过代言费去购买。

“我从来没有动用过薪水账户里的一分钱,我用我在市场上挣到的钱进行消费,并且避免在豪车、珠宝和昂贵的纹身上浪费钱。”

“我现在还穿着我高中时候最喜欢的牛仔裤。”

显而易见,因昂贵的奢侈品折损现金流而不自知是大多数球员最后落入破产境地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说,当你能创造出充裕的现金流,那么奢侈品带来的负担也只是九牛一毛。

迈克尔-乔丹从来不省钱,同时嗜赌成性,但AIR JORDAN每年能给他带来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因此乔丹比全世界的运动员都有钱得多,甚至已经跻身资本家行列。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球员旗下拥有大量豪车豪宅,也不缺少奢侈品围绕,但仍然与破产相去甚远,并且保持良好的财务情况的原因。

魔术师约翰逊说自己接受过无数球员的咨询电话,向他询问自己怎么才能不在退役后潦倒破产。而魔术师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礼遇,正因为他把自己的财富管理得很好,不断以钱生钱,以至于感染艾滋病毒快30年,依然活得非常健康(网友:艾滋病毒被魔术师的钱压得喘不过气……)。

1998年,魔术师就与时任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建立了合作关系,在2010年魔术师出售所有星巴克门店之前,他曾经拥有过上百家咖啡店。

“那次合作改变了所有事情,我们搭建了125家星巴克咖啡店,我们把事情做成了,这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

根据媒体披露的资料,魔术师旗下拥有31家汉堡王,13家二十四小时健身房,以他名字命名的“魔术师剧场”,还有电影院和餐厅。他也曾经拥有过湖人队的一部分股份,而在2010年他将这4%的股份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与魔术师同时代的卡尔-马龙意想不到的也是个投资达人,尽管他本人表示自己曾经也犯过很多财务错误,但迷途知返的他现在至少不会像许多名宿那样担心破产。

在犹他州和爱达荷州,马龙拥有两家汉堡王的股份,其中在犹他还拥有几家汽修店与丰田专卖店,以及两座度假公寓。而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拉斯顿,马龙拥有两家连锁快餐店,一座占地230英亩的牧场,以及上千英亩用以伐木和采矿的土地,同时他还在当地筹备开发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

马龙坦言,在爵士打球的18年时光令他懂得拥有资产的重要性,而这是前球队老板拉里-米勒教他的。

21世纪的头10年,阿伦-艾弗森和科比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NBA球星。但挥霍无度的前者退役后不久就频临破产,后者却早早明白投资的重要性,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2014年,科比投资600万美元收购了可口可乐旗下运动饮料品牌BODY ARMOR的10%股份,经过四年半的时间,这笔交易为科比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根据ESPN记者达伦-罗维尔的报道,这10%的股份至少值2亿美元。

乔丹有他的球鞋帝国和黄蜂队,已故的科比也留下了无数资产,而当代最负盛名的篮球运动员詹姆斯在投资领域也有不少建树。

詹姆斯拥有利物浦的少数股份,这支球队上赛季拿下了队史第一座英超冠军。而小皇帝最为人熟知的一笔操作莫过于他对BEATS耳机的投资,当2014年苹果收购BEATS后,詹姆斯据悉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回报。

小皇帝旗下还拥有连锁披萨店BLAZE的股份,还曾经假扮服务员为门店进行宣传。他和密友马弗里克-卡特一共对其注资了100万美元,但现在的BLAZE已经拥有超过300家门店,这笔投资也已经增值至4000万美元。

由于家庭出身和教育程度的差异性客观存在,拥有理财意识的运动员总归是少数,但随着球员自身意识觉醒和联盟的帮助,越来越多的球员开始懂得如何管理财富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湾区背景的伊戈达拉在近些年就在NBA球员的圈子里掀起了一阵投资互联网公司的风潮,根据今年2月CNBC对伊戈达拉采访,后者透露自己已经投资了超过40家公司。

其实,在2013年来到湾区前,伊戈达拉已经开始谋划自己的投资事业,当时一系列的科技股正是他的心头好。

伊戈达拉在美剧《硅谷》的客串

“我买了脸书、推特、特斯拉……苹果股票也是我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笔投资,苹果在2014年拆分股权前涨到了200美元,那时候我们赚了不少。”(实际上,苹果2014年进行7比1的股权拆分之前,最高涨到了645美元一股)

在美国疫情大流行期间,远程办公需求的兴起让视频会议平台ZOOM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而这也是伊戈达拉的持仓之一,他甚至认为ZOOM是他投资生涯至今最为美妙的一笔。

今年一月份,ZOOM的股价为76.3美元,现在已经高达559美元。

“ZOOM真的很好,人们都对他感兴趣,从股价就能看出这点,但我认为它们还会继续涨。”

投资致富听起来确实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尤其像乔丹那样坐拥商业帝国更是无数人艳羡的对象,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在投资的路上一帆风顺,缺乏投资知识的球员反而更容易成为市场上的傻瓜。

“在骗子眼里,运动员的钱真的非常好骗。”史蒂夫-贝克如是说,他是一名NFL球员经纪人。

在前述《体育画报》2009年做过的调查中,NFL球员工会统计1999年到2002年期间,至少有78名球员因信任不可靠的理财顾问,损失超过4200万美元。

上述提到的NBA球员安东尼-沃克之所以会破产,除了自己挥霍无度,另一项原因是他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被理财顾问忽悠投资不可靠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令他损失了大量财富。

斯科蒂-皮蓬也曾经因为不良投资损失过2700万美元,即便是职业生涯几乎无污点、学历相对高的模范球员蒂姆-邓肯,也有过被理财顾问骗走2500万美元的不愉快经历。

尽管运动员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财富,但他们要交的学费不一定就比普通人少,买到优质资产从来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容易之事。

比如喜欢买房地产的杜兰特,似乎就需要多请前队友伊戈达拉吃饭,取取经了。

2019年,杜兰特以121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加州马里布的豪宅,但他在2018年买这座豪宅却花了1205万元,很显然其中10万美元的差价根本称不上是“利润”,除去修缮、改造、以及房产税,杜兰特的这笔投资很难说赚到了钱。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如何管理财富是伴随所有人一生的问题,尽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没有运动员们丰厚的财富,但他们兴起兴衰的例子无疑是我们理财道路上的警醒与启示。

如果当某一天我们也拥有可观的财富,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吉米·巴特勒

作者:鸽骑第E吹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1380316/answer/15496687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1年的NBA选秀大会,诞生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球员,其中不乏名将。状元是欧文;探花是坎特;八贤王和瓦兰丘纳斯分居四五;沃克第九;克莱第十一;莫里斯兄弟占据了十三与十四顺位;第十六的武切维奇紧贴着刚刚好被排到了乐透秀之外的,大器晚成的莱昂纳德;拖把第十九;米罗蒂奇和雷吉分居第二十三与二十四顺位。余者如布兰登、科尔等,也许名气不大,但也都在NBA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了。好了,这些就是那一年最为人熟知,并且一直能有稳定饭碗的所有人了。榜眼德里克·威廉姆斯已经在CBA、拜仁、费内巴切、瓦伦西亚转了个圈儿;第六顺位的捷克国手扬·韦塞利从未参加过一场NBA比赛,他留给NBA的只有选秀大会上,他与女友的深情一吻(事实错误,其实打过三年);第七顺位的俾永博签下4年7200万的史诗级溢价合同后,成为了这两年屈指可数的低性价比球员;大学时期叱咤风云的弗雷戴特,夹在沃克和克莱之间,成了上海大鲨鱼的名宿「寂寞大神」;第十八顺位的辛格尔顿,励志成为篮球运动员中最棒的环球旅行家,曾效力于NBA、CBA、NBDL、NBL、VTB、AEK、ACB、TBL,至少已经游历六个国家,有希望成为效力不同联赛最多的历史第一宝座的有力竞争者。而我们的主人公,留着圆寸头、臂展短、投射不稳定、缺少发展潜力、被视作为蓝领防守工兵的吉米·巴特勒,直到第一轮最后一个顺位才被选中。芝加哥公牛摘走了他,4年541万,给汉密尔顿和布鲁尔当替补。而此后曾与他在森林狼发生不愉快的14年状元,拥有着112cm,更甚乔丹与麦迪的垂直弹跳,运动能力爆棚的安德鲁·维金斯,生涯第一年的工资,就有551万。在公牛的前两年,巴特勒从纯粹的蓝领替补,逐步变成了有一定进攻能力的角色球员。第三年,汉密尔顿退役,他坐稳首发位置,暗戳戳成了队内的第四得分手。14-15赛季,他场均20分5.8篮板3.3助攻,荣膺当赛季进步最快球员,成了德里克·罗斯身边最棒的二或三当家——实际上,那赛季的罗斯只有17.7分4.9助攻3.2篮板,外来户加嫂则是18.5分11.8篮板2.7助攻。换而言之,那个赛季,至少在得分方面,他是队内的头号种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欠缺的只是资历、经验和效力的年份罢了。到了15-16赛季,签下大合同的他场均4.8次助攻,超过了罗斯的4.7次。下一年,乔丹之后为公牛带来最多惊喜的最年轻MVP,风城玫瑰德里克·罗斯,被交易到了尼克斯,韦德和隆多加入,组建「三拒投」组合,巴特勒成了公牛毋庸置疑的大当家。在公牛时期,巴特勒虽然也时不时成为更衣室矛盾的逐渐,但严重程度尚且可以接受,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自森林狼时期起,巴特勒就和更衣室矛盾等新闻,死死地绑定在了一起,自然,这与他所获得的曝光度有关,但根本上,是性格有了些变化。而如果要追溯到性格变化的源头,那就不得不提到他得知要被公牛交易的那个早上。中文网络上,有关那个早上最多的报道,停留在他请韦德、安东尼去喝酒,两人不断安慰巴特勒的地步,并没有进一步的深入,也没有做更多发散性的联想和猜测。实际上,那个早上,巴特勒、韦德和安东尼,正和韦德的妻子一起,在巴黎打牌。牌局期间,他从经纪人处得知,自己被交易到了森林狼,同时还有100万交易保证金,经纪人告诉他可以花掉这笔钱,于是一行人去了巴特勒在巴黎最喜欢的餐厅。在餐厅中,他们不停地喝酒,两位老将不断劝慰巴特勒,希望他不要被公牛这笔无情的交易影响。在巴特勒自己分享的故事中,有一句话,也许,这就是促使他性格大变的根本原因。那句话是:「You are gonna change theculture there (Minnesota).」于是,休赛期,拉文与巴特勒互换东家,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去辅佐唐斯和维金斯了。出人意料的是,巴特勒场均22.2分居首,唐斯场均21.3分,维金斯场均17.7分,反倒是他硬生生拖着两位状元杀入了季后赛。这是自03-04赛季,加内特、斯普雷维尔和卡塞尔带队杀入季后赛之后,森林狼第一次杀入季后赛,也是唐斯和维金斯的季后赛处子秀。他切实改变了森林狼的文化,为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助力他们杀入了久违的季后赛。但,他也留下了更衣室毒瘤的称号,一时间,成为了被不少球迷追骂的对象。因为,他在训练中带领着球队边缘人组成的第三阵容,击败了唐斯和维金斯率领的首发,并朝着唐斯、维金斯、时任主帅锡伯杜和总经理斯科特·莱登喷了垃圾话。期间,他说出了火极一时的两句话:「You fucking need me. You can’t win without me.」在森林狼度过了绝对算不上美好的一年之后,去年,巴特勒又去到了费城。在那里,他成为了76人处理关键球的首席——恩比德纵然中低位进攻出色,但内线本就有接球劣势,又不具备快速可靠的出球能力,应付不了包夹;西蒙斯确实天赋异禀,可投射能力的欠缺使得他的进攻手段变得极为匮乏,进攻选择变得易于预测;在快船让人高看一眼的拖把,自从去了费城之后,就有些水土不服,多多少少让人有那么点儿失望。于是,费城76人连续第二年,杀入了东部半决赛,迎面撞上了莱昂纳德的猛龙。鏖战七场之后,被莱昂纳德一记漂亮的绝杀送走,当时肯定是觉得丢人的,毕竟账面上,费城的阵容快要称霸东部,大家都指望着他们和勇士掰手腕了。但现在回头看看,他们和当季的冠军队打了七场,最后只输了个绝杀球,其实也还可以了,并不是那么让人失望。当然了,在76人期间,巴特勒也没少为人所议论,各种内讧、更衣室矛盾、巨头组合解体的新闻漫天飞舞,尤其是他和西蒙斯、布朗教练闹出的不愉快:巴特勒直挺挺地质疑过布朗教练的战术,还在群里发消息批评过西蒙斯。得,巴特勒作为外来户,如此不留情面地分别怼了球队的当红炸子鸡与顶头上司,和他们产生了一些矛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估计双方都不愿意再和彼此搭档了。在公牛时,巴特勒陷入的更衣室风波,是他不懂如何成为一名领袖。而在森林狼和76人时,巴特勒身处的漩涡,是来自于他对队友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俗话说得好:做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切莫严于待人,宽于律己。但偏偏就是会有巴特勒这类人,他严于待人,与此同时,又更严于律己——你真的很想批评他几句,可这么也说不出口,毕竟他对自己的要求比对别人的要求更严格、更苛刻;但是不说他几句吧,他又切实用很严厉的方式对待你,搞得你浑身都不得劲。维金斯、唐斯和锡伯杜,西蒙斯和布朗,八九不离十,多半就是这么想的:骂他,不行,你不占理,你骂他更不占理;不骂他,也不行,他下次肯定还这样。正好,18-19赛季结束,巴特勒合同到期,一拍两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乎,吉米·巴特勒用两年时间,欣赏了明尼苏达和费城不怎么出名的风景,然后选择把自己不怎么显眼的天赋、一脑袋刺猬一般的锐利发型和一股子火气,带到了风景更好的迈阿密,带到了对球员的要求比他还变态至少十倍的控制狂莱利麾下。坦率地说,他去热火的时候,我完全不看好他们的前景,甚至有些看低。我一度以为,热火进季后赛都困难,毕竟,这年头没一两个顶级巨星,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稳进季后赛?人家马刺都掉队了,你热火就能行?就凭这帮子虾兵蟹将?就凭你这个到处惹是生非,不讨人喜欢的二流球员吉米·巴特勒?诶嘿,你还别说,就是靠这帮子虾兵蟹将和二流球员巴特勒,就是能行。不仅能进季后赛;不仅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还能杀进总决赛,剑指总冠军。但是,在热火本季堪称完美的季后赛之旅中,巴特勒到底起了多少、多大作用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问题,只听各大门户网站的编辑们夸夸其谈,是说不出什么内容的,反而还会起到负面作用,让你无法准确认识到巴特勒的作用。譬如,前不久,在知乎上就有一个颇有挑事儿和引战意味的问题,问的是:「赛季结束后,巴特勒排位如何,哈登理论上是否还能单换巴特勒?」是的,你没看错,这个问题问的是——「哈登」——能否单换——「巴特勒」……正如我所预想的那样,巴特勒与热火的季后赛、总决赛之旅,多场关键时刻的稳健发挥,使得许多球迷对巴特勒的实力,产生了一些飘忽不定的错误估计。而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还原出最真实的巴特勒——尤其是他的进攻能力。巴特勒的职业生涯,是从底层边缘人、到蓝领防守工兵、再到稳定可靠的首发球员、然后是副攻手、最后才是当家球星的逆袭过程。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他的进攻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入行第一年,11-12赛季,巴特勒场均2.6分,没有太大的分析价值,跳过。入行第二年,12-13赛季,巴特勒场均8.6分,尽管依然没有坐稳首发,尽管防守依然是他的首要任务,但他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终结能力,值得信赖的蓝领角色球员了。注意,我这里的用词相当谨慎——一定的「终结」能力,而非「进攻」能力。从上述的表格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巴特勒确实是蓝领定位的角色球员:整个赛季,他的受助攻进球高达166球,受助攻率69.5%。跳投297次,出手105次三分,跳投和三分占比分别是58%和20.5%。入行第三年,13-14赛季,巴特勒场均13.1分,成为了公牛稳定可靠的首发球员。这个赛季,巴特勒的三分出手有了极大幅度的增加,可以看到,随着战术地位的提高,他已经从蓝领防守工兵,逐渐转型成了有一定进攻开火权的可靠首发。不过,虽然他的战术地位和进攻权限有所提高,但他并没有完全适应这一角色。他的命中率从46.7%,下滑到了39.7%,三分命中率从38.1%,跌到28.3%。纵观其职业生涯,他的三分命中率时常有波动,但总体命中率则相对稳定,该赛季是唯一的例外。值得一提的是,该赛季,他的左右底角三分命中率分别是44.1%和42.%。换言之,他该赛季三分命中率的断崖式下滑,其实都赖弧顶22.6%的命中率……同样,在这个赛季,巴特勒依然与「球星」、「当家」等词无缘:275个进球中,有190球为受助攻进球,受助攻率69.1%。整个赛季,跳投467次,出手240次三分,占比分别高达67.4%和34.6%。可以看到,职业生涯初期的巴特勒,是一个「跳投」大于「攻筐」的球员,三分跳投甚至一度成为他出手最多的进攻方式,240次三分,接近186次中距离出手的1.3倍。很显然,这并不是巴特勒本人最喜欢的进攻方式,更多的,是他遵循球队战术的体现。入行第四年,14-15赛季,巴特勒场均20分5.8篮板3.3助攻。这一年,是巴特勒的战术地位发生本质性改变的第一年,也是他新秀合同的最后一年。他生涯首次收获了一个较大的个人荣誉,即该赛季的最快进步球员。这个赛季,巴特勒一跃成为球队门面,与罗斯、加嫂一起带队作战:他的使用率从16.7%飞跃到了21.3%,开始扛球权了,有二三当家的意思了。整个赛季,受助攻进球265个,受助攻率62.9%,有所下滑了。跳投569次,三分出手回调到193次,占比分别达到62.3%和21.2%。显而易见,成为「当家球星」之一后,巴特勒的战术地位发生了质变,上赛季他的三分占比高达34.6%,更甚于占比33.2%的篮下出手。但这个赛季,主教练更多地将他擅长和喜爱的进攻方式纳入了常规战术,三分占比下滑到21.2%,篮下出手提高到36.7%。同时,前几年他完全不擅长的Paint(Non-RA)区域,这赛季命中率也稳定在36.8%。这说明,巴特勒的进攻已经步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至少,在终结手段上,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跳投、扣篮和最简单的上篮的毛头小伙子了——该赛季,他出手了至少16次打板投篮、23次后仰跳投、15次后撤步、21次急停跳投、13次反手上篮……简而言之,他的技术有了极大的进步,终结手段一下子变得特别丰富、多元化了。签下大合同的第一年,15-16赛季,巴特勒依然稳定拿到20.9分5.3篮板4.8助攻。这个赛季,巴特勒依然是公牛的当家之一,并且隐隐有了和罗斯争头牌的意思,从基础数据上来说,该赛季场均16.分3.4篮板4.7助攻的罗斯还被他压一头:该赛季,巴特勒生涯首次非受助攻进球超过受助攻进球,受助攻率47.9%,跌破50%。跳投654次,三分出手205次,两者的占比分别是63.2%和19.8%,相对稳定。以及,使用率又一次从21.3%提升到了24.2%,仅次于26.6%的罗斯和24.4%的加嫂。可以说,从这个赛季开始,巴特勒真正成为了一名能抗球权、能持球攻的球星。大合同第二年,也是他公牛生涯的最后一年,16-17赛季,巴特勒场均23.9分6.2篮板5.5助攻,是除却本赛季之外,他各项基础数据的巅峰年份。这一年,罗斯去了尼克斯,韦德和隆多来了,结合公牛履历,他是当仁不让的头牌:他的使用率达到了职业生涯最高的26.1%,仅次于韦德的28.9%,队内第二。跳投达到了惊人的831次,三分出手倒是只有248次,两者分别占比66.4%和19.8%。这个赛季,受助攻进球只有233个,受助攻率只有40.9%,进一步下滑了。可以看到,16-17赛季的巴特勒,由于韦德和隆多的到来,不得不加大跳投比例,将篮下的空间更多地让给这两位新援。但是他并没有增加三分球的出手,反而是把这部分出手,安排在了他自己更喜欢的中距离区域,因此,该赛季474次中投,是他职业生涯最高。从Play type上来讲,16-17赛季的巴特勒,大概是这么一个形象:产效俱佳的顶级转换进攻球员,同时,也是锋卫线上顶级的背身与低位进攻高手。拥有至少准一流的持球挡拆进攻能力,是一名不错的挡拆策动大师。拥有着出色的定点突投和绕掩护投篮能力,但相对而言,产量有点低了。有着强硬的二次进攻表现,同时具备内线级别的切入效率,不错的手递手进攻。以及,不是一个出色的面筐单打手,水平领先于普通球员,但在球星中相对偏低。被交易之后,17-18赛季,巴特勒去到了森林狼,和维金斯、唐斯搭档,场均数据并没有多大的下滑,依然可以拿到22.2分5.3篮板4.9助攻。虽说唐斯和维金斯也许在心气上有所不足,和巴特勒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在场上,巴特勒依然会借助队友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进攻区域,更好地帮助球队:该赛季,巴特勒进一步提高了Paint(Non-RA)区域的进攻水平,命中率53.6%。跳投637次,三分出手200次,两者分别占比69.2%和21.7%,跳投比例再度攀高。Paint(Non-RA)区域进攻水平的提高和出手次数的增多,是因为维金斯不爱攻筐,唐斯又有着中锋位置上独步天下的三分能力,时常站在外线。所以,巴特勒会在唐斯外拆或扮演空间点,维金斯不进内线的情况下,多冲击内线,而唐斯极具威胁的三分,恰好可以将对手的内线拉出禁区,为巴特勒的近筐进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跳投占比的增多,则是因为,唐斯的三分水平再高,他依然是一名中锋。既然唐斯是中锋,那他就必然会有大量低位进攻和切入的戏份,在这种情况下,巴特勒必须用跳投解决问题,盲目地冲击内线,只会导致禁区的拥挤,彼此阻碍彼此的效率。综合图表来看,这一年的巴特勒,在大体保持了上一季表现的基础上,有了些小变化:依然有着顶级的转换进攻,强硬的二次进攻,相当出色的定点突投和手递手表现,同时有着非常稳定的,准一流的持球挡拆水平,对于森林狼而言,他是很重要的策动者。并且,尽管效率上有0.18分的严重下滑,他依然是锋卫线上一流的低位与背身高手。他的绕掩护投篮效率依然很高,但是产量极低,没有办法作为一种稳定的主攻手段。唐斯在中锋位置上罕有其匹的三分能力,使得巴特勒拥有了更好的切入环境,因此,这个赛季的巴特勒,在切入攻筐这一项目上,有着每回合1.18分,堪比顶级内线的进攻效率。以及,他提高了自己面筐单打的水平,在面筐样本较大的球星中,拥有尚可的得分效率。再之后,就是去年,18-19赛季,在森林狼打了十场之后,就去到了费城76人。费城是一支很诡异的球队,两位当家花旦,一位是正儿八经的内线巨兽,另一位是拥有内线巨兽体型的控卫——而且还不会投篮,不是命中率低,是真的完全不会投篮。哦对了,别忘了,去年的费城可做了不少交易,球队阵容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显而易见,和奇特的队友合作,球队阵容又很动荡,肯定会让巴特勒的进攻方式发生不小的改变,但整个赛季下来,他依然稳定地交出了场均18.7分5.3篮板4助攻的答卷。很明显,与上个赛季或之前的几个赛季相比,巴特勒的进攻区域有了变化:RA和Paint(Non-RA)两个区域合计出手476次,占比52.7%,比前几年高至少5%。跳投545次,三分出手193次,两者分别占比60.3%和21.3%,前者有所下滑。受助攻进球214个,反超了204个非受助攻进球,受助攻率51.2%,竟然又突破50%了。乍一看,很奇怪,和偏爱攻筐的西蒙斯、内线巨兽恩比德合作,为什么巴特勒的攻筐频率会有小幅增加,而不是三分球的频率有所提高呢?在此,就不得不引入Closet Defender等列表,做更细致的分析了。上述这两张表格,分别是17-18赛季和18-19赛季的Closet Defender表格。从表格中不难看出,在森林狼,巴特勒获得Open和Wide Open的机会较少,毕竟他是最主要的playmaker,频率总计45%。但是在费城,有西蒙斯在,他不再是首席playmaker,自然会减少持球,这样一来,Open和Wide Open的机会就增加到了47.2%。17-18赛季,巴特勒在不同强度的防守下,出手频率如下:紧逼防守(Very Tight和Tight)下出手频率55%,三分出手频率5.4%。空位状态(Open和Wide Open)下出手频率45%,三分出手频率17.3%。18-19赛季,巴特勒在不同强度的防守下,出手频率如下:紧逼防守(Very Tight和Tight)下出手频率52.8%,三分出手频率5%。空位状态(Open和Wide Open)下出手频率47.2%,三分出手频率16%。换算一下,用三分出手频率,除以该强度防守下的总出手频率,得到一个系数。17-18赛季,紧逼防守下,巴特勒出手三分的倾向为0.098。17-18赛季,空位状态下,巴特勒出手三分的倾向为0.384。18-19赛季,紧逼防守下,巴特勒出手三分的倾向为0.095。18-19赛季,空位状态下,巴特勒出手三分的倾向为0.339。这四行数据传达出的信息是——巴特勒这两个赛季,在紧逼防守下,出手三分的倾向性是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的,进不进得看手感;但是在空位状态下,18-19赛季,巴特勒出手三分的倾向性,是显著低于17-18赛季的。这一结论,完美地符合了上文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巴特勒的攻筐频率会有小幅增加,而不是三分球的频率有所提高呢?」即便我们引进了Closet Defender表格,也只是佐证了这一事实,但仍然无法给出一个相对更加合理的解释,那么,不妨再看一看三分球和受助攻的关系。结合受助攻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巴特勒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一个更青睐接球投三分、受助攻投三分;一旦遇到高压防守,就更倾向于攻击篮筐的球员,可这样就更迷惑了。在费城,他不再是首席playmaker,西蒙斯才是第一顺位的组织者和指挥官。因此,更多地参与到无球进攻中的巴特勒,可以获得更多空位状态(Open和Wide Open)下的出手良机,而空位状态的出手,最容易转变成接球就投(Catch &Shoot)了啊。按道理来说,难道不该是他的三分球出手频率蹭蹭蹭往上涨吗?怎么会非但不往上涨,还往下跌,反倒是攻筐的频率一路走高了呢?在2019年1月5日之前,巴特勒健康地为费城出战了20场比赛,场均18.9分,三分球66投26中,命中率39.4%;1月5日之后,巴特勒打了34场比赛,场均18.4分,三分球81投24中,命中率29.6%,出现了非常难以理解的断崖式下滑。并且,不仅是命中率,就连他的出手意愿,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1月5日前,巴特勒场均出手3.3次三分;1月5日后,场均出手2.4次三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1月5日这个时间点,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巴特勒的三分出手意愿和命中率,产生了如此大的波动呢?答案是——我们的吉米·巴特勒,又和主教练吵起来了……巴特勒和布朗教练在录像分析会上,产生了一些矛盾,巴特勒认为,球队应该多给他持球进攻的机会,他可以更好地策动挡拆完成进攻,但是布朗教练对此并不认可。于是,此前,巴特勒尚且愿意老老实实投三分,这之后,就放飞了:不投三分,多打挡拆多攻筐,他还是要把球拿在手里,做回自己的playmaker。坦率来说,巴特勒是对的,西蒙斯固然天赋异禀,但投射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他策动的挡拆进攻是极其易于判断的。的确,即便防守球员判断到了西蒙斯的攻筐意图,也不可能轻易防得住西蒙斯,可是这会对挡拆配合中的掩护人,产生很大影响。巴特勒和恩比德打挡拆,即便恩比德投射欠佳,你也不知道谁会外拆,谁会顺下。但西蒙斯和恩比德打挡拆,很明显,西蒙斯顺下,恩比德外拆——如果这两位都选择顺下攻筐,那禁区里必然会变得极其拥挤,干得好是互相作掩护,干不好就是互相干扰。但反过来讲,布朗教练虽然时不时会被诟病,但也不见得是错的。巴特勒安安心心扮演接球三分手时,三分命中率还是很可观的,能为球队提供稳定、可靠的外线火力,而这恰恰是球队所需要的,尽管这么做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而一旦巴特勒持球进攻,那不会投篮的西蒙斯怎么办,他该干什么去呢?你总不能让这位花了大代价摆烂选来的状元,站在一边儿干瞪眼,喝西北风去吧?上述这部分对于巴特勒三分频率变化的一步一步的分析,从行文上来说,是可以删去的,毕竟我只要写出1月5日,巴特勒和布朗吵了一架,就能解释。但是,我依然坚持要把这一段复杂的内容写出来,公布给所有的读者看。因为,这恰恰是我期待读者能看懂和明白的部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析」。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很粗浅的方式,得出一个基本准确,不会有大错误的结论。但实际上,比起这个结论,更可贵的,是得出这个结论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基础数据、高阶数据的解读,无外乎比大小,你40分,我30分,你得分比我高,所以你厉害;我winshare6.4,你winshare5.8,我比你高,所以这赛季我是第一人。这些东西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懂基础算术的小学生就能弄明白了。真正重要的,是你在尝试评价一名球员的水平、实力、技术特点,对比两名球员的技战术差异、对球队的影响力高低的过程中,大脑运转和思考的逻辑——一般而言,有了这种逻辑保底,你就不太会出错,也不可能说出「科比和詹姆斯单挑一九开」这种弱智暴论。好了,言归正传,继续探讨18-19赛季的吉米·巴特勒。由于费城空间逼仄,所以,巴特勒各项进攻手段的效率,都有了些许的下滑,但在整体效率下行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发现几项闪光之处:借助恩比德这位内线巨兽的掩护,巴特勒的绕掩护投篮效率,跃升至联盟顶级。巴特勒的切入效率达到顶峰,犹胜绝大多数内线,在空间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还能交出如此恐怖的效率答卷,既得益于西蒙斯的传球,也归功于他的强硬和造杀伤能力。在巴特勒选择切入攻筐时,他有24.6%以上的回合,可以造成杀伤,站上罚球线。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巴特勒的面筐单打,提升到球星中不错的水平了。再接下来,就是本赛季了——考虑到巴特勒在季后赛中相当出彩的表现,我会把本赛季拆成两部分,即常规赛和季后赛,分别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解读。常规赛,巴特勒场均19.9分6.7篮板6助攻;季后赛,22.2分6.5篮板6助攻。在巴特勒先签后换加入热火时,我写过一篇对这笔交易的分析,那个时候,我很明确地阐述了我的看法,祝贺巴特勒赚大钱,但是竞争力,多半是没有了。很惨烈的是,热火在季后赛中大有作为,杀入总决赛,狠狠地展示了一把竞争力。不少球迷跑来挖坟,说巴特勒有多么厉害,说我低估了巴特勒,被打脸了云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热火的成功并不只归功于巴特勒,他在热火虽然确实是老大,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单核带队」或「大当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与其说我低估巴特勒,不如说我低估了阿德巴约、德拉季奇、邓肯·罗宾逊、希罗们。从出手区域的分布情况来看,巴特勒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上赛季加大了攻筐频率的情况下,这赛季进一步增加,近筐出手频率竟然高达62.4%。跳投403次,三分出手119次,两者分别占比53.2%和15.7%,堪称是生涯最低。而在巴特勒之前的职业生涯中,他的跳投比例一般在60-70%之间,近筐比例不超过50%。说句不好听的,常规赛中的巴特勒打得极其畸形——他变成了一个突破攻筐多、出手区域比以往更靠近篮筐,三分断崖式下滑,中投起伏不定的,锋卫线版拉塞尔·威斯布鲁克。我们也可以换种说法,譬如,某种程度上,他沾染上了本·西蒙斯的特质——不投篮。按照上述Play type的话,巴特勒的常规赛表现,真的是有些糟糕:他依然有顶级的转换进攻和切入效率,稳定可靠的低位与背身进攻能力。并且,他的面筐单打效率稳定在了0.9-1分之间,不高,但够用。而除此之外,持球挡拆、定点、手递手等进攻方式的效率,都下滑了太多了。难道迈阿密热火,真就是靠着这样的巴特勒,进入季后赛,并大杀四方的吗?显然,并非如此,热火并不是一支传统意义上依赖当家球星的球队,相反,他们是把球星藏进体系中,非常依赖团队配合和纷繁复杂的无球战术的球队。从上述反映巴特勒队友在常规赛的进攻表现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邓罗和小琼斯,在转换进攻中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效率极高。巴特勒是热火的头号面筐单打手,但德拉季奇丝毫不逊色。德拉季奇和纳恩,是除巴特勒之外,热火队非常依赖的,产效中上游的挡拆大户。纳恩、伦纳德、德拉季奇,有着平均水平以上的投射能力;奥里尼克的定点,在同位置中绝对是非常出色的;克劳德本赛季定点投射爆种;希罗和邓罗更是顶级的投手。德拉季奇、纳恩和邓罗,能与阿德巴约打大量手递手配合,邓罗极擅此道。小德里克·琼斯在转换之余,还能交出一份不弱于巴特勒的顶级切入效率答卷。在绕掩护投篮方面,邓罗和纳恩的水平非常优秀,希罗更是半只脚迈入顶级的门槛。简单点来说的话,巴特勒的队友们,并不弱,甚至,还非常强。而造成我们低估热火的关键,是这些很强的队友们,要么是不知名的新秀,还没打出什么名堂呢;要么就是本来以为要走下坡路的老将,焕发出了第二春:阿德巴约,三年级生,工资345万,本赛季刚刚坐稳首发位置。希罗,也称泰罗奥特曼,纯纯的新秀,唯一的Buff是——他是第13顺位的得分后卫。克劳德,791万,老将,在灰熊时三分命中率29.3%,到了热火,44.5%。德拉季奇,1922万,队内工资仅次于巴特勒,竟然去打替补,带二阵。邓罗,二年级生,这赛季才进入首发,结果却能交出恐怖的44.6%的三分命中率。而到了季后赛,虽然奥里尼克、小德里克·琼斯们时不时会被弃用,但其他队友,依然为巴特勒提供了极大的援助,这才是他们得以走到总决赛,得以打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季后赛中,巴特勒巩固了自己常规赛的出手选择,把攻筐和造杀伤视作为第一要务:近筐处出手192次,占比高达65.1%,比之常规赛,又往前进了一步。跳投160次,三分出手43次,两者分别占比54.2%和14.6%,与常规赛差不多。题外话,常规赛中,巴特勒的近筐、跳投、三分出手占比,和季后赛差不多,但之所以常规赛被我形容为「畸形」,季后赛反而被我说成「巩固」,是因为他在季后赛中,交出了一份虽然算不上多么完美,但还不错的中距离与三分命中率答卷。当你的中距离和三分效率不算特别高时,选择多攻筐,是「优化」你的出手选择。但当你本应该交出一份可以接受的跳投效率答卷,却屡屡令人大跌眼镜时,选择多攻筐,就是「畸形」的进攻偏科——你该做的,是想办法找回自己的投篮包。嗯,这句话既是送给拉塞尔·威斯布鲁克的,也是送给德雷蒙德·格林的。首先声明一点,季后赛比赛少,样本小,会出现很多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角色球员,或者本不应该负责这一任务的球员,在某一进攻手段下,5投4中,16投9中,Percentile位居第一、第十的奇景。譬如说,勒布朗·詹姆斯作为顶级挡拆大师,季后赛的P&R Handler效率,也不过是0.98分,Percentile更是只能排在60.7%。而排在第一、四、五的戴维斯、约基奇和格兰特,场均持球挡拆都不过超过1次。在明确了这一前提的情况下,看季后赛巴特勒的表现,不可谓不趋近于完美。出色的投射效率,极其强悍的面筐与背身单打,辅以高效的切入、补篮、转换进攻,巴特勒做到了倾其所有,为迈阿密热火贡献了一切他所拥有的,为的,只是取得胜利。而在他的身侧,他的队友们依然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不再一一赘述。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本赛季的巴特勒,常规赛有多「畸形」,季后赛就有多「完美」。如果要给现如今的吉米·巴特勒,做一个综合性描述的话,我会这么说:他是一个臂展平平,31岁了,运动能力即将走下坡路的老将,大概是二阵末尾,稳坐三阵的水平。在防守端,缺乏静态天赋的他,用意识、注意力和凶狠的特质,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名出色的防守者,是防守阵容的常客。同时,他有着相当不错的持球挡拆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挡拆策动者,也乐于分享球,无私到有些压抑了自己的得分。此外,他还具备平均水准以上的三分投射能力,但他本人似乎更青睐中投,缺点在于,他的投射水平不太稳定。他能在年轻人中建立威信,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他必须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和更衣室地位,以及认真、拼搏的团队氛围的基础上。他不善于和一些性格过于随性的球员相处,尤其是大牌球员,在这种环境中,他很有可能会成为更衣室中的不稳定因素。现如今成名已久的吉米·巴特勒,所能适应的角色,绝对算不上丰富,但也不算少:他可以成为一支铁血硬汉球队的核心、大当家,但管理层需要为他配备足够好的帮手,这些队友必须足够努力,能为球队建立起将巴特勒藏进团队中的顶级进攻体系。他也可以尝试着去做二、三当家,前提是,老大能把他打服,更衣室有他信赖的人。他不可能成为联盟前五的球星,以前不可能,现在不可能,未来也不可能。但他永远在训练、在拼搏,把自己向篮筐扔去,一头扎进人堆里,只为了能造成杀伤;他可以只休息一个回合,几乎打满全场,只为了能为球队多争取一分获胜的希望。想要客观评述他如今的实力,给出一个排名,是一件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事情。因为,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进攻方式、不同的打法,不同的带队模式,都会有不同的评价,而只有将这些内容全部拼起来,我们才能给出一个相对而言更完善的排名。显然,我无法统一所有人的看法,我也无意这么做,因此,我会给出一个范围:进,大约是前十守门员的位置,也许他的受欢迎程度不可能超过塔图姆,但他的实力,与现如今的塔图姆,各有千秋,谁都不能稳赢谁;退,他也一定在联盟前二十的范围内,至少从账面上来看,季后赛,他和米德尔顿、乔治、沃克是差不多的数据。综上所述,吉米·巴特勒,大概是在前二十到前十左右,当然,我也不反对有人把他排得更高,或是更低,只要能说出理由,都无不可。吉米·巴特勒的人生,是一个末位新秀,逆袭杀入总决赛的故事;是一个愿意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拼尽一切的故事;是一个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故事。当然,吉米·巴特勒的人生,更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为自己创造一个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