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收割,抖音电商的财富密码

虎嗅机动资讯组作品

作者 | 黄青春

题图 | 东方IC

在马云淡出公众视野的这些日子里,张一鸣已经把云梯搭上了天猫的城墙——抖音乘着淘宝刮起的“直播风”,正在加速重构电商江湖的势力版图。

抖音准备好了

昨天(4月8日),朋友圈的骚动并不输抖音电商首届生态大会现场。

原因之一,在于会上抖音电商提出了自己未来一年的野望:

“未来一年,将帮助1000个商家实现年销破亿元,其中100个新锐品牌年销破亿元;帮助10万个优质达人实现年销10万元,其中1万个达人年销破千万元;帮助100款优质商品年销破亿元。”

如果这个目标是别人喊出来的,大家或许会一笑了之,但主角是字节跳动时,人们反而开始担心起电商赛道其他玩家的命运。

2020年,那份“改写罗永浩命运”的招商证券研报指出,“仅2019年直播电商总GMV就超3000亿元,未来有望冲击万亿体量,同时MCN机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超100亿元。”

直播电商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巨大的势能,其本质是对流量成本的控制及流量运营效率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电商两大顽疾——获客成本和转化率。

降低获客成本:直播电商与传统电商获客方式不同,直播平台主要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带动来促单吸流量,平台处于被动,消费者主动。

提高转化率:用户复购很多源于群体聚集及价值认同,比如苹果之于数码控、罗永浩之于粉丝,在模式上从之前传统电商的用户找商品变成了商品找用户,转化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直播作为提升电商人货场效率匹配的方式之一,能保证同样GMV增长下效率的提升。

基于此,在流量变得稀缺,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淘宝、抖音、快手、拼多多、B站、小红书等一众互联网公司都频频传出进军直播电商的消息。

直播电商主流玩家基本数据对比表 /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最后,淘宝、快手、抖音组成的“三国杀”陷入了资源竞合及流量、供应链能力的比拼:

淘宝直播:胜在强大的供应链,以及全品类覆盖的SKU,有限的DAU却有极高的转化率。坊间传言,阿里内部曾做过测算,1000个淘宝外的点击和1000个淘宝内的点击比较转化率,后者能比前者高出最多40倍。

快手直播:社交属性加上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流量极容易聚集成私域流量。独特的“老铁文化”建立强信任关系,直播带货粉丝粘性及互动性极强。

抖音直播:新的“流量黑洞”,在算法分发机制下人均使用时长持续攀升,“潮”、“酷”的内容属性占据着一二线年轻人的心智,品牌带货潜力巨大。

不过,作为字节跳动攻城略地的急先锋,抖音电商试图消化广告无法完全消化的流量池时,也需要补足自身供应链、售后、服务、支付等一系列闭环。

所以过去一年多,抖音一直在搭建电商基础设施,无论开放购物车、接入POI、上线DOU+,还是推出直播橱窗、抖店,亦或布局聊天系统和抖音支付,都是想完成场景——引流——直播销售——售后服务的闭环。

加之当时抖音海量的视频内容创作、用户行为数据已经能为电商提供精准用户画像、精准营销以及交易、转化的数据指导。在去年10月,抖音直播间就主动封掉了第三方平台商品(切断淘宝、天猫等外部电商平台链接),只支持小店商品链接,以强化自身电商属性。

不过,抖音“去淘”之后,市场又传出抖音和淘宝新一轮年度框架合作的消息,“双方合作范围包括广告和电商两部分,规模可能是200亿元。”可见当时双方依然互相需要,还不至于走到分道扬镳的地步。

如今时隔半年后,在昨天的抖音电商生态大会上,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却回应称,

“切掉外链之前,抖音电商GMV的来源很大占比都是通过站内闭环完成的,商家也大部分是在小店的。整体来讲,(切断外链)用户的体验更好,商家也基本都做好准备了。”

而前一天,市场刚传出消息称,“抖音电商已经在广东、云南、浙江、河南等全国多个地区拿地建仓,对珠宝玉石、酒类、保健品类等需要鉴定的产品进行集中采购发货。供应链团队也在快速搭建中。”

或者,抖音现在已经彻底做好了“分手”的准备。

“兴趣电商” vs “人设电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吕鹏认为:

“抖音电商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前台”的优秀视觉化内容创作和‘中台’的精准数据科技,把原本一些处在‘后台’的沉默消费力量唤醒了。

这反过来对于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加速产业链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是给消费侧带来了新空间。”

缘于此,抖音电商生态大会上,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首次将电商业务锚定为“兴趣电商”——据抖音电商调研显示,很多用户在消费前并没有明确计划,他们在抖音电商里购物,就像逛街一样,是被商品激发了兴趣。

说白了,“兴趣电商”就是要刺激你潜在的消费欲望,不过是新势力抢夺话语权硬凹的词。对此,一名媒体人在社交网络笑称,“多年前,字节系开始利用‘兴趣’掏空你的思想;现在,他们开始利用‘兴趣’掏空你的钱袋子。”

资深媒体人金叶宸指出,“抖音电商定位兴趣电商,逻辑是围绕流量和流量效率,用推荐算法,匹配人与货,挖掘用户的潜在‘购买需求’,卖货的人是漏斗的一个转化辅助缓解,而不是分发的逻辑起点。所以,抖音强调新品和商品品质,强化品牌自播。”

通俗点说,这就是在用公域流量养电商,试图做“直播电商领域的天猫”。

过去一年时间里,抖音直播的重心明显从明星带货转向了品牌商家——为了吸引更多优质商家入驻,抖音开启了品牌号“百大增长计划”,为了增加品牌商家的曝光机会,抖音提高了“品牌专场”的次数,除此之外,还有“抖音奇妙好物节”、商家沟通会等活动。

连这次抖音电商生态大会上的罗永浩、胡海泉等头部主播都表示,未来的业务战略是“大号做影响力,小号做垂类电商”,这多少有点“大号做品牌,小号是SKU”的味道。

而且说实话,经过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十余年的渗透,再加上后来者拼多多、有赞、宝宝树、微盟、云集、什么值得买等社交电商下沉至四五线,搭建起底层网购服务的“毛细血管”后,消费者购买力能瓜分的也都瓜分差不多了。

这时候,抖音说到底还是要从电商流量盘子最大的阿里桌上抢蛋糕,而且还是天猫的品牌蛋糕。根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抖音直播电商2020年GMV突破5000亿元,甚至超过淘宝的4000多亿。

“拼多多之后,阿里电商独大的神话已经开始动摇了,这么多年阿里社交、内容都没立起来,电商流量被蚕食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一位电商从业者对虎嗅说道。

反观两周前(3月26日),快手电商负责人笑古则一直在“2021快手电商引力大会”上重申“人设电商”。其核心逻辑是从传统的“商品+公域”的人货场思维到“内容+私域”的思维的升级,具体变化体现为从终结需求到创造需求,从货架到内容,从交易到关系。

当时,现场有不少人敏锐感知到,这似乎是把私域优点放大的升维版“微商”?

不过,严格说微商主要的业务链路是购买者推荐给其他人,核心在于朋友圈私域+等级制度。而快手电商是广义社区,虽然也做私域但没有等级制度和代理囤货。

诚如快手联合创始人程一笑说的那样,直播时代可以重构信任,“快手电商旨在重构10亿用户的消费决策,这是对社会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的道路。”

截图自:圆首金老汉

不管以上猜想是否是这两家电商业务在2021“誓师大会”后的真实意图,至少在平台逻辑层面两者有本质区别:

抖音的兴趣电商是商品驱动的货架逻辑,以用户为中心点,激活潜在购买诉求;而快手的人设电商是种草逻辑,以主播为意见领袖,通过强信任关系重塑消费决策链路。

也就是说,抖音用户购买习惯侧重产品功效及品牌;而快手用户,首先是依托主播,其次才是品牌。

这也符合快手电商生态主力军是素人主播,而抖音电商生态中MCN占比更大的事实。比如,快手电商引力大会请的嘉宾是参爷、blings香水、徐小米等一批草根崛起的主播;而抖音电商大会MCN明显是主角,连嘉宾罗永浩、胡海泉都一再重申“MCN”愿景。

直播成功的四要素 /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另外,抖音区别于快手的“潮”、“酷”内容,成功将目标用户锁定为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群,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强,但注重服务、购买决策更审慎,抖音之于他们的主要作用是看视频、消遣娱乐,这导致抖音即便请一些过气明星、网红来直播带货,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也远远达不到明星在快手直播时的同时在线用户数。

比如,在@面朝研究院的《2020年直播电商数据报告》中,有一则尴尬的数据:抖音直播平均观看人数自2月猛增后直线下降,到5月平均观看人数不足38人;快手平均观看人数则始终高达400人+ 。

图源@面朝研究院

其次,抖音上直播电商的货币化效率明显比信息流广告低,在资源倾斜上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而在流量控制上,淘宝、快手的直播电商生态相对稳定,电商的成交流量来自于关注页私域流量,达人和商家拥有流量控制权,头部流量效应明显;而抖音中心化的内容分发机制会导致直播只能从公域流量去促成交易,即使品类头部也需要运营去采买流量,平台拥有流量的控制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会上面对在场数千位商家,抖音电商总裁康泽宇表示,“有质量的GMV才是核心指标”。

不管“有质量的GMV”是有所指,还是源于抖音电商更高的自我要求,其背后的潜台词无非是抖音接下来或许会“冲”一下GMV。

招商证券2020年初发布的《新零售研究之直播电商三国杀》报告显示,2019年淘宝直播电商GMV全年可达1800亿,快手电商全年预计达到400-500亿,抖音电商全年预计仅有100亿。也就是说,抖音与前两者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不过,在“晚点 LatePost”今年2月份的报道中,抖音电商 2020 年全年 GMV(商品成交总额)超 5000 亿元,而这5000亿元的GMV中,只有1000多亿是通过抖音小店完成的,3000多亿则由直播间跳转至三方平台,即京东淘宝等完成。

而不久前,快手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数据显示,2020年快手电商商品交易总额(GMV)为3812亿元,同比2019年大幅增长539.5%,快手电商用户平均复购率由2019年的45%提升至2020年的65%。

基于此,快手不再刻意强调2021年GMV目标,而是希望构筑一个健康的电商生态。毕竟相比GMV,MAU的渗透率、客单价、活跃购买用户数才是整个生态机体细如血管的泵血单位。

可见,抖音电商和快手电商下一阶段的动机诉求不尽相同。

写在最后

其实这些年,广告、游戏、电商几乎成为互联网公司供血的主流盈利模式。

首先,整个中国广告市场总体规模也就大几千亿元的盘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广告市场总体规模达8674.28亿元,如果去掉户外、央视、电视台等,互联网大约占一半。

所以不管是百度、腾讯、分众等老牌劲旅,还是字节跳动、快手、B站这些新贵,亦或是多如牛毛的小团体,大家抢来抢去不过是在内卷。

这中间,百度这两年核心业务(搜索服务与交易服务组合)营收在800亿元左右,而根据此前“Tech星球”的报道,字节跳动2020年营收近2400亿元,其中,字节跳动从广告的牌桌切走了1750亿元的蛋糕。

在字节跳动如此凶猛的攻势下,快手、B站这些小伙伴广告份额的天花板就变得非常低,可能吭哧吭哧忙半天只能再涨几十亿。

其次,游戏这只“现金奶牛,字节跳动这两年在招兵买马、加速布局,一旦伺机挤上牌桌切走的蛋糕绝对不小,但游戏领域头部玩家各有所长,在这条产品为王的赛道字节短期作为有限,所以按下不表。

至此可见,只剩直播电商作为最后的蓝海,不管是对平台还是商家。

当然,无论抖音电商还是快手电商,都在试图以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双向驱动电商业务,值得肯定。而商家对他们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早期投资行为。

B站“打滑”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1年3月26日,哔哩哔哩公告称,因在香港公开发售股票获174倍认购,拟将在港发售数从75万股提高到300万股。

用IPO发行量的4%在港公开发售(惯例是10%),假如“饥饿营销”奏效再提高公开发售数量,显示出某种“谦卑”。但是将发行价定在808港元,则是一种张扬——茅台有、腾讯无。

茅台股价涨到2000多元,概不“送转”(效果约等于不拆股),买一手茅台(100股)要20多万,这正是茅台想要的效果!腾讯可不敢,2014年股价超过500港元,立马实施“一拆五”,以降低投资门槛。拆股后股价一度涨至700多港元,如果再涨估计腾讯会考虑再次拆股。

哔哩哔哩在纳斯达克交易价约为100美元,但这不是在香港定价800多港元的理由。通过分拆,比如“一拆八”,让纳斯达克交易的ADS由每份代表1普通股变为8普通股。在港交所发行的普通股相当于ADS的八分之一。百度在纳斯达克交易价格超过250美元,而在香港发行价为252港元,就是这个道理。

哔哩哔哩直接定价808港元,这种气魄,腾讯、百度是没有的。

“人口红利”不及想象

哔哩哔哩源于ACG(动漫)内容社区,于2009年创立,2011年开始公司化运营。

早期B站主要靠内容吸引用户,至力于培养“高活跃度、高互动、高粘性、有归属感的社区”。成为正式会员需要通过一个包括100多道选择题目的“会员考试”。

那时哔哔哔哩的市场费用极低,2015年仅为1769万,相当于营收的13.5%。随着用户自然增长放缓,市场投入持续攀高。

2016年市场费用突破1亿元,Q4平均月活用户(MAUs)达到4938万;2017年市场费用突破2亿,Q4月活用户达到7176万,同比增长45%;2018年Q4,月活用户进一步增至9277万,但增速降至29.3%。

进入2020年,低迷许久的MAUs增速陡然拔高:Q1同比增长70%,随后三个季度同比增速均高于50%,Q4突破2亿。

推动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市场费用而不是内容。2020年Q1市场费用同比增长234%,其余三季市场费用同比增幅分别为181%、227%、147%。

哔哩哔哩在上市前拉高用户数的意图十分明显。但用十年加巨额市场费用才发展到2亿用户,约占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对B站来说,“人口红利”基本吃完,市场投入的边际效益很低。

而且招揽来的是“路人”而非“家人”,社区氛围可能发生蜕变。

“四驱”还是“两驱”?

哔哩哔哩将营收分为四个部分:移动游戏、直播及增值服务、广告、电商及其它。

移动游戏业务主要是为“第三方”发行游戏,用户免费下载并以哔哩哔哩账号游玩及购买虚拟物品。

直播及增值服务主要也是靠虚拟物品销售变现,此外还有“大会员订阅费”。

广告包括出现在移动端应用的启动页及页面顶部的广告、网站主页顶部横幅品牌广告以及线上视频推送旁边的效果广告。

电商收入来自ACG(动漫)相关商品和线下表演及活动的票务收入。

移动游戏是哔哩哔哩变现的主力,2017年收入21亿、占当年营收的83%。2020年,移动游戏收入48亿,同比增长33.5%,占营收的比例却降至40%,因其它三项业务营收增速都超过100%!

“直播及增值服务”异军突起。2015年收入只有微不足道的620万元,2017年收入达1.76亿,2020年达到38.46亿,最近三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179%,在营收中的份额蹿升至32%。

广告收入虽然翻倍,还是少得可怜。2020年Q4平均月活用户突破2亿,全年广告收入仅18.4亿,占总营收15%。

2020年“电商及其它”收入增速超过100%,占总营收的13%。

哔哩哔哩原先只有一个“驱动轮”——移动游戏发行。直播兴起后,面向同样的用户群体采取同样的套路(虚拟物品销售),第二个“驱动轮”有了可观的输出。

至于广告、电商两项业务,现在看到的数字是:2020年市场费用同比增长191%,达34.9亿。但2020年比2019年多花的22.9亿市场费用,假设一大半用于换取广告、电商业务的18亿收入增长,那哔哩哔哩是“四驱”还是“两驱”就值得商榷了。

哪个“轮子在打滑”?

2019年移动游戏营收36亿,同比增速仅为22.5%,呈现“未老先衰”之相,“保增长”只能靠其它业务了。2020年各季,移动游戏收入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均未超过30%,Q4收入11.3亿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4%。

2020年Q1,直播及增值服务收入为7.9亿,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达53%,其余三季这个比例分别为46%、39%、37%。

2020年Q4,广告、电商收入分别达到7.2亿、7.4亿,对营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25%。昔日“不起眼的小兄弟”托起半壁江山。与2019年Q4相比,这两项业务合共增收不到9亿,却多支出6亿多市场费用。

哔哩哔哩好比一台“四驱车”,移动游戏“打滑”,另外三个“轮子”拼命工作却未必能持久。

移动游戏一年几十亿收入,比腾讯差三个数量级;广告收入一年十几亿比抖音低两个量级;直播收入比快手低一个量级,电商业务做一年相当于“双十一”的十分钟……不要说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龙头,只是龙头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且,在如此低的位置就表现出增长乏力,靠巨额营销费用“保增长”,未来想象空间比较有限。

招股文件中,哔哩哔哩号称“将抓住中国年轻一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空口无凭,得看广告主是否愿意投钱,用户是否愿意买东西?。

从广告和电商业务的表现看,哔哩哔哩只抓住了年轻人的时间,距离“抓住消费需求”还差得远。

营销费用“吃光”毛利润

1)毛利润

哔哩哔哩的成本要覆盖游戏发布、服务品托管及维护、游戏推广及客服,自营电商进货成本;要与游戏开发者及主播分成;还要向版权所有者支付内容成本。

营收成本主要包括:收入分成、内容成本、带宽及服务器、电商及其它。

2020年,收入分成43.7亿,占营收的36.4%,与直播业务崛起前相比有不到1个百分点的下降。移动游戏与直播主要变现方式都是虚拟物品销售,分成占营收的比例不变,说明支付给主播(及渠道)的分成比例与支付给游戏开发者(及渠道)的基本相同。

内容成本每年递增1、2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19亿,占营收的16%。以长视频为主的爱奇艺,内容成本直追营收。即便将收入分成视为“广义内容成本”,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们仍有很大成本优势。

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77%,带宽及服务器成本增长24%,带宽及服务器成本占营收的比例下降4个百分点至10%。

“电商及其它”包括与电商业务相关的商品进货成本、员工成本、折旧等。2020年此项成本为15.07亿,而成本为17.75亿,毛亏损2.7亿。而2018年、2019年“电商及其它”业务分别亏损3.4亿、4.5亿。电商业务有很好的想象空间,对估值重要。即便连年亏损,哔哩哔哩还是努力将其做大。

剔除“电商及其它”,用游戏、直播、广告三项业务收入减成本,得到毛利润*。2020年毛利润*为31亿元,毛利润率*达29.7%,较整体毛利润率高6个百分点。

哔哩哔哩牺牲6个百分点的毛利润率,支撑盈利希望渺茫的电商,说到底还是为了估值。

2)费用控制

蓝色拆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蓝色“淹没”彩色才会有经营利润。可以看到哔哩哔哩距离盈利还有很大距离。

2020年行政费用9.8亿,占营收的8.1%(2019年行政费用率为8.7%);研发费用为15.1亿,占营收的12.6%(2019年研发费用率为13.2%)。行政费用、研发费用稳中有降,唯独市场费用一骑绝尘。

2015年,全年市场费用仅为1769万;2019年Q1就达1.8亿;2020年Q1暴涨至6亿;Q3达到11.9亿,占营收的36.9%;Q4回落到10亿,占营收的26.6%。

剔除电商业务带来的亏损,游戏、直播、广告三项业务毛利润率合计不到30%,刚好被市场费用率“抵消”。坐拥2亿月活用户,流现变现的毛利润被市场费用“吃光”,哔哩哔哩自有流量的商业价值何在?

哔哩哔哩早已告别用户自然增长,且MAUs“含金量”低,犹如陷入泥沼的汽车,四个轮子都在打滑,脱困有难度。

3 年前,摩拜和 ofo 错过唯一的合并机会最为可惜

来源:龚进辉(ID:gongjinhui2)

最近,《穿越废墟:共享单车剧未终》一文刷爆朋友圈,文中提到一个细节,在 ofo 故事里,除了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赚到钱,投资人几乎全部栽了跟头。

对此,他在朋友圈澄清道,“1、我们不是最后给签字页的(给了也没用,软银尽调后已经决定不投了);2、我们转让股份前征求了核心投资人朋友的意见,大家完全理解我们的受托责任。”

考虑到当初参与过、见证过共享单车江湖的巨变,朱啸虎不禁感慨道,“3 年一晃而过,感慨万分!今天基本尘埃落定的时候,值得反思的是:创始团队开车加速往悬崖下冲的时候,作为有经验的投资人应该继续在边上鼓掌,还是帮助踩一下刹车?”

把时间拉回到 2017 年年底,当时摩拜和 ofo 合并传闻四起,一旦双方真的如各方所愿走向合并,那将改写共享单车行业格局,就不会落得摩拜卖身美团、ofo 艰难求生的凄凉下场。不过,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如果,更不会重来。

当时,撮合摩拜和 ofo 合并最积极的当属 ofo A 轮投资人朱啸虎。2017 年 9 月,他表示,目前 ofo 和摩拜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 95%,投放量已经过量饱和,如果想要盈利,那么两家合并才是合理的。

不光如此,朱啸虎还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及,2017 年年底是 ofo 和摩拜合并的最好时机,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合并机会。3 个月后,他又说出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好好感受一下:

“任何一个企业合并都很复杂,因为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在里面,包括投资人,包括创业者,包括股东,包括用户,各方面的声音都在里面,要平衡各种各样的声音,这里面很多很多的利益不是那么容易平衡的。这个市场还没有打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就合并,这是需要股东有大智慧和大格局的。当战局已经比较明朗化,再打消耗战就没有意义了,对双方损耗都很大,需不需要再打?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在我看来,朱啸虎这番表态有三层含义:一是承认推进摩拜和 ofo 合并并不容易;二是向阿里、腾讯喊话;三是努力促成摩拜和 ofo 合并。重点说说第三点:

尽管摩拜和 ofo 合并难度极大,但为了使各自团队、股东、用户利益最大化,朱啸虎还是极力呼吁摩拜与 ofo 坐下来好好商谈,探讨各种双方都能接受且可行的合并方案,而不是继续打无谓的消耗战,最终到头来只会两败俱伤,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事实上,朱啸虎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所有 ofo 投资人甚至摩拜投资人的共同心声,即希望促成摩拜和 ofo 合并。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一位 ofo 投资人回忆,几乎所有股东都支持合并,只有 ofo 创始人戴威不同意。这位年轻的创业者评估,未来自己权力存在被削弱的可能性,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有股东抱怨道,“他把自己的权益凌驾在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

对于 ofo 投资人的集体呼吁和良心建议,戴威似乎不为所动,决定一条道走到黑,“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 他的这番表态,不仅让 ofo 创始团队与投资人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歧台面化,也让 ofo 投资人对双方合并不再抱以希望,甚至到了死心的地步。

因此,你会看到,心灰意冷的朱啸虎以 30 亿美元估值,将所持有的 ofo 股份出售给阿里和滴滴。阿里拿了大部分额度,包括朱啸虎手中的董事会席位和一票否决权,滴滴只拿到一小部分额度。而《穿越废墟:共享单车剧未终》一文则还原出另一个版本:

朱啸虎以最新一轮估值 20% 的溢价(相当于 34 亿美元),把股票卖给阿里 + 蚂蚁。后者斥资 1.6 亿美元。若交易达成,阿里不仅获得董事会席位,还将拿到一票否决权。滴滴当即跳出来阻击,行驶优先购买权,以 1800 万美元从朱啸虎手里买下部分股票。这让阿里的计谋未能完全得逞 —— 由于在 A 轮持股未过半,没得到一票否决权,但阿里斩获一席董事会席位。

不管哪个版本更接近事实真相,其实,朱啸虎的初衷并不是套现离场,而是成为摩拜与 ofo 合并后的新公司股东,但事与愿违,又无力改变现状,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退出。准确来说,朱啸虎在 ofo 彻底滑向深渊之前,尽可能保住自身利益,而不是明知道 ofo 这艘船即将沉没,却依然与戴威绑在同一艘船上。

“创始人有自己的选择,投资人也要尊重创始人的选择,你要这样继续下去(不与摩拜合并),我们只能把股份卖给战略投资人。我们是财务投资人,战略投资人诉求跟我们不一样。” 他曾这样解释为何自己挥别 ofo。

“如果摩拜和 ofo 在 2017 年年底合并,估值还有两三倍的(增长)空间。” 朱啸虎曾感慨道。现在看来,当时他的判断非常准确,摩拜和 ofo 错过唯一的合并机会,而错过的不仅仅是对方,更是美好的未来。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摩拜和 ofo 再无转圜余地,才会落得二者皆输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我认为,摩拜和 ofo 错过唯一合并机会,不仅是各自命运的转折点,从此急转直下,冥冥中败局已注定;更是共享单车江湖新一轮巨变的开端,从此美团、滴滴开始走上台面,与名不见经传却在蚂蚁扶持下悄然崛起的哈啰掰手腕,故事的新篇章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后来的故事尽人皆知,摩拜卖身美团,上演创始人出走、大幅裁员、战略收缩等被并购一方剧本中常见的戏码;ofo 日子也不好过,创始团队退出、裁员搬家、押金难退、拖欠供应商款项等,成为其挥之不去的梦魇。如今,共享单车只剩下一地鸡毛,从当初受到资本疯狂追捧的香饽饽,逐渐沦为少数巨头攻伐的筹码。

尽管共享单车的故事并未结束,但随着摩拜单车更名为美团单车、ofo 惨淡收场,属于它们的故事已彻底落幕,世上从此再无摩拜、ofo,故事的主角变成滴滴、美团、哈啰 “新铁三角”,破败不堪的共享单车世界想象力有限,于是新开辟出共享电单车赛道,彼此激战正酣,暂未分出胜负,让子弹先飞一会。

曾经的中国互联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互联网,沧海桑田。

今天写个简单的,首发于知乎,这里增补了一些。

1、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是中华网,域名牛逼,中国概念,一度股价爆高到 100 多美元,后来一路跌到地板,然后退市,现在,谁还记得呢。

2、曾经联想搞了一个 fm365.com,联想的互联网战略,非常非常早的事情,随着联想电脑预装铺开,一度号称是国内门户前几名,然后呢?后来一度域名都丢了,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3、我们知道现在最大的文学站是起点文学,最大的下载一个是华军软件,一个是百度收购天空下载。但曾经最大的文学站黄金书屋,最大的下载站是海阔天空,然而这些网站都被一个叫多来米的公司用很低的价格收购了,那时候个人站不值钱啊,然后呢,多来米收了一堆当时最好的个人站,结果全做死了。

4、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com,曾经是中国电子商务网站头牌,在上市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没有成功,然后,每况愈下。

5、世界互联网巨头收购中国互联网领先者,听上去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强强联手,两个案例,ebay 收购了当时的领先者易趣,彼时易趣在中国电商市场份额超过 80%,然后被新成立的淘宝打的丢盔卸甲。 雅虎收购了 3721,当时 3721 的收入规模和终端覆盖率均力压百度,然后就眼看着百度神话诞生了。

6、第一只 A 股上的互联网概念股叫做海虹控股,当时他们控股了中国最大的,完全独孤求败的棋牌游戏平台,联众游戏。 然后慢慢的联众就废掉了,一步步落后于时代。 今天我们不要说腾讯了,说波克城市这样的棋牌平台,收入我估计都比联众高不少。

7、曾经最大的下载工具叫做网络蚂蚁。

8、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网易是三大门户里最脆弱的,一度股价掉到 1 块钱以内,丁磊炒掉了他聘用的 CEO,财务出现丑闻,媒体天天给网易做退市的倒计时,大家都在幸灾乐祸,然而今天我们看,三大门户里网易转身最快,新业务拓展最成功,现在游戏市场,腾讯拿他也没办法。

9、南非电讯投资腾讯的时候,所有媒体人都觉得南非人 SB,被马化腾骗了,说马化腾的估值方式完全是蒙人的,oicq 用户(当时不叫 QQ)都是低龄低层次用户,没有消费能力。 现在作为腾讯股东的价值和回报是南非电讯集团当前市值最大的支撑,超过其本身自营业务。。

10、曾经大家都认为中国互联网大局已定,新浪搜狐的霸主地位无可动摇,今天回头看,呵呵。

11、百度和新浪曾经撕逼过,百度那时候还是技术服务商,新浪的搜索是百度提供技术支持的,然后,新浪拖欠了百度的技术服务费,李彦宏一怒之下停了新浪的搜索接口,媒体都认为百度疯了,互联网霸主新浪分分钟捏死百度,这也是李彦宏摔电话决心自己做用户的主要原因之一。

12、曾经有一种期盼,说中国互联网啥时候能出市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巨头啊,呵呵。

13、百度上市的时候市值破百亿美元,市盈率过千,当时基本上国内所有分析师都说百度被严重高估了。

14、中国做游戏是不可能赚钱的,中国人没有人会为游戏付费,这是在 2002 年之前行业的共识,当时说的游戏主要是 pc 游戏,台湾和日本的游戏在大陆都很流行,直到盛大突然崛起,一切都变了。

15、群聊功能最早是朗玛 uc 推出的,市场反馈极好,当时用户发展极快,新浪见状立刻收购。那时候腾讯想做用户变现,取消了电脑注册 QQ 的功能,只允许手机短信验证码注册,一个注册收一块钱,结果看到朗玛 uc 有取代之势,立即恢复免费注册,同时推出 QQ 群,然后新浪这次投资基本就失败了。

16、百度推出过一个百度 hi 的聊天工具,还有一个百度有啊的电商平台,不过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都没听说过。 我的头像来源于是百度 hi 当时的气泡熊表情包,我觉得百度 hi 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气泡熊表情做的确实不错。

17、网景浏览器曾经被认为是一种革命,市场占有率一度在 80% 以上,当时网景的野心很大,想用浏览器做网络终端操作系统,市场也极为认可,股价和市值扶摇直上,很多投资者都认为网景可能是互联网时代的微软,然后微软内置了浏览器,网景告微软垄断,官司一直打,微软浏览器市场份额一直上升,然后,官司没打完,网景完了。 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国内有 360 浏览器,国外的火狐,google 的 chrome 浏览器,市场占有率都不低;为什么当时网景模式没成功,而现在第三方浏览器又都冒出来了,所以,归咎于微软垄断和捆绑,不如多思考自己的问题。

我给一个答案,网景的思路是互联网上的软件公司,而如今第三方浏览器完全是走互联网模式,做软件公司,被微软掐死是分分钟的事情。

18、2000 年左右微软推搜索引擎,当时还不是 bing,是 MSN 搜索,国内分析师近乎一致认为 google 要完,大家都觉得微软的技术能力很强,有钱,有资源,又能铺终端,但当时俞军老师坚持认为微软根本不懂搜索,不会冲击 google,我特意翻过旧帖,从此转为俞军脑残粉。

19、吴京川老师十几年前给我讲搜索套利模式的时候,我完全没听懂,几年后我看一些新闻案例突然明白了,然后感慨市场时机过去了,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其实市场时机一直都在,只是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而已,意识到自己简直蠢的不可救药。

20、地方电信的门户网站和其附属的一些资源,社区曾经一度占据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比较有名的包括上海热线,贵州信息港,碧海银沙等等。

21、网易最早就是个个人站,丁磊是中国最大的个人站长,当时丁磊要搞免费邮局,去广州电信谈合作,说不要电信出一分钱共同搭建一个邮局平台,只要电信出带宽资源。(当时流量带宽老贵老贵的,但对于电信来说成本极低),合作,然后未来广告收入大家分啥的巴拉巴拉。 当时的局长张静君一听,没听懂,但是禁不住她琢磨,不要出钱还能分钱,有这么好的事情?这里肯定藏着很大的利益,这好事不能让丁磊占了,这样,我直接买你们系统。 于是就有了 163.net 免费邮局,国内第一个免费邮局,用户量果然激增,因为没有其他家啊,然而做了很久,也没赚到钱,后来这个邮局被卖掉了还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啥的,张静君后来出去创业,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大佬,继续呵呵吧。 当然,丁磊也够坏的,卖了 163.net 给电信,自己掖着 163.com。

22、腾讯最早域名是 tencent.com,百度 cdn 长期有个跳转域名叫做 shifen.com 大家都是 1 毛, 这事哪说理去。 美国的巨头叫做微软,中国的巨头叫做 1 毛。

23、李彦宏,周鸿祎,马化腾,雷军,丁磊,史玉柱,最早都是程序员,而且都还是水平相当不错的程序员,当然更不用说张志东这样的了。其实这个名单可以拉很长,很多名气没那么大的上市公司老板其实也做过程序员,比如携程老板梁建章等等。

24、个人网站

南杨北高曾经是个人网站最早的传奇,高春辉的个人主页曾经是国内网站综合排名前十,汽车销售员出身的第一代站长杨震霆目前已经移民加拿大,当地华人没有几个知道他曾经辉煌的历史;而高春辉依然在连续创业,中国互联网草根创业者的活化石。 可能很少人知道,卓越网的第一任老板是高春辉,而那时候卓越网,是一个下载站。

躲在梅州几乎从不出远门,从不接受采访以及从不参加各种峰会(实际上,只参加过一次)的中专生李兴平 创造了草根网站最大的奇迹,他依靠本地的几个人的小团队,先后创建过三个曾经位居国内访问量前 20 的网站,hao123, qq163 和 4399。而其他诸如 3533,ip138,oicq88 等一堆网站也都各个流量不菲,最疯狂的时候,一个音乐个人站长,和李兴平私交不错,就能轻松从他那里获得每天十几万到几十万的访问来路。

当然,今天,个人站长的时代过去了。

25、关于拥抱变化

百度最早是给门户做搜索技术服务商,没打算自己做流量入口;

腾讯最早想给电信做网络寻呼系统,没打算自己做用户,当时想发展点用户做样本测试系统;结果电信不鸟他,幸亏电信不鸟他。

阿里最开始做企业黄页;

盛大最开始做社区,失败了后用最后剩下的钱代理了传奇,当时大家都觉得中国游戏没市场,所以代理金极低;

京东最开始中关村摆摊的不解释;

唯品会开始搞奢侈品赔的一塌糊涂,转入二线品牌开始翻身;

聚美优品陈欧第一次创业是做游戏广告平台,然后转型卖了化妆品;

奇虎最开始做社区搜索,恶心阿里搞了 360 去弄死 3721,没想到无心栽柳;

新浪最开始是四通利方论坛,收了海外一个华人门户后转型做门户,然后靠微博翻身;

网易从虚拟社区到邮局到门户到移动 SP 到游戏;

搜狐从门户到游戏;

现在你告诉我你看准了一个大方向保证未来很有前途??

你可以当八卦看,也可以多想想,沧海桑田的背后,为什么。然后想想,未来会怎样?我们是不是还会看走眼,选错路?

来源:caoz 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苹果华为不送充电头后,这些人赚翻了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魏婕
编辑 | 黎明

手机厂商取消随机附赠的充电头已然成为行业趋势。近日,华为 Mate 40 Pro 重新通过了 3C 认证,信息显示,新版华为 Mate 40 Pro 取消了原本标配的充电头。而在此之前,苹果、小米、魅族先后以环保的名义,取消了手机随机附送的充电器。

业内人士表示,出于环保、减少浪费这个用意,手机厂商在充电头上做文章一直都是存在的。但从实际结果来看,环保的压力只是从自身转移到了第三方,因为取消附赠充电头让第三方充电头厂商销量激增。

在聚光灯之外,手机配件厂家闷声发大财,背靠巨头的他们,毛利甚至比手机厂商还高,其中还诞生了不少上市公司。

今天,深燃为你揭秘不起眼的充电头、手机膜、手机壳背后的大生意,看他们如何与手机行业共生共荣、喝汤吃肉。

1

取消充电头,是苹果第一个提出来的。

2020 年 10 月 14 日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宣布取消附赠充电头和耳机。根据苹果方面的说法,这一举措是为了实现环保目标,预计该举措每年将减少超过 200 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表面上来看,“环保” 这个理由可谓令人无法反驳。不过第一次听闻手机厂商还能取消充电头的消费者并不买账,使出了浑身解数调侃苹果:“iPhone 12 盒子里没有耳机和充电器,iPhone 13 可能只有个盒子”。

继苹果之后,小米、魅族也先后以环保的名义宣布取消附赠充电头。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指出,出于环保、减少浪费这个用意,手机厂商在充电头上做文章一直都是存在的。比如将所有的头统一成 usb 接口,也是为了环保。

但是,从结果来看,苹果等厂商也只是将环保压力从自身转移到了第三方。iPhone 12 取消充电头后,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并没有消失,反而直接带来国内第三方充电头公司的销量暴增。

手机厂商取消充电头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节约成本。以 iPhone 为例,如今苹果手机的包装盒中和充电器有关的附件只剩下了一条数据线,国内售价是 145 元,充电器的售价是 149 元。

image

苹果官网中数据线和充电器的价格 来源 / 苹果官网

如今苹果每套手机节省下了一个售价 149 元的充电器,手机的总售价却没有因此变少。据证券时报报道,保守以苹果一年 1.5 亿台手机出货量计算,按照每个充电器 100 元,仅仅充电器就可以帮助苹果每年省下过百亿元以上的成本。

还不止这些。除了硬件成本以外,还应该再算上因为手机包装盒变小、变轻带来的物流成本和包装成本的减少。

此外,和安卓系统不一样的是,如果第三方厂商想要生产充电头等配件,需要通过苹果 MFI (Made for iOS) 认证,向苹果缴纳专利认证费用。第三方快充厂商硬件出货量的增加,将会刺激苹果授权认证的数量攀升,在这套认证规则下,苹果坐收授权费,非常划算。

总结下来,取消充电头,既能让厂商落下一个 “具有社会责任”、“科技环保” 的名声,还能省下相应的制造、包装、物流成本,苹果这种高阶玩家还能收取专利认证费,可谓一箭三雕。

至于消费者这一端,有数码博主发起过相关话题的投票,选项 A 是手机售价 4998 元,随机标配充电器;选项 B 是售价 4899 元 + 99 元选配充电器,共有 5.2 万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后者的网友占 65%。消费者普遍的态度是,取消充电头降价可以,取消充电头还原价甚至涨价就不能忍。

3

背靠大树好乘凉。巨头们丢掉的市场,微小如充电头,利润也非常可观。苹果一个 “取消充电头” 的措施,便让第三方 20W PD 快充市场从无到有再到火爆。不论是快充芯片原厂、方案商,还是快充工厂、品牌商,都将从中获利。

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苹果称不再附送充电头之后,第三方充电头品牌安克的淘宝店铺瞬间缺货,在天猫商城搜索充电头并按销量排序,销量前十均为 20W 和更高功率的快充产品,前十产品月销售均在 2.6 万笔以上。Romoss、能适、绿联、安克、品胜等品牌排名靠前。

“现在的行业趋势就是手机品牌陆续都将不附赠充电器,充电头市场很火爆,苹果 20W、18W 的充电头相比之前销量暴涨 30% 以上。” 有深圳充电器商家这样说。

垂直网站充电头网统计,目前市场上主流的 USB PD 快充工厂共计 80 家,合计推出的 PD 快充充电器多达数百款。其中超过 80% 的工厂集中在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珠海五个城市,全球超过一半的充电器都出自这里。

随着手机品牌走向全球,取消充电头影响的是全球消费者的使用。而国内作为充电头重要的大工厂,也因此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订单。“由于疫情,国外的芯片进不来,但充电头的需求量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大,现在缺原料,单子真的做不完。出货最多的就是欧洲和美国。” 深圳一名厂家说。

截至 2020 年 11 月,苹果已有 14 款支持 USB PD 快充的手机,不过其中仅两款标配了 18W 快充充电器,其他机型均需自行购买快充配件。行业分析师指出,仅 2020 年 iPhone 12 系列手机的出货量将有望达到 7500 万台。

充电头网显示,ANKER、绿联、品胜、倍思、紫米、麦多多等多个品牌在去年十一月初苹果 20W PD 快充月销量已经过万。其中,ANKER 天猫旗舰店 20W PD 快充充电器月销量甚至从原来的几千台暴增至 11 万台,翻了数十倍;绿联的 20W PD 快充月销量也突破了 10 万台。

image

在充电头这个小小的品类里,还诞生了不少上市公司。比如成立于 2011 年的安克,一开始在亚马逊、eBay、天猫、京东等海内外线上平台销售充电头,其网店销量第一的产品是 “为 iPhone 快充而生的充电头”。后来进驻了北美、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线下渠道,2018 年还为 Switch 游戏主机推出旗下首款 Switch 专用移动设备。公开资料显示,2018 年 Anker 已成为北美、日本、欧洲多国和中东多国线上市场稳居第一的 USB 充电品牌。

2020 年 8 月,安克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招股书中的亮点之一是其毛利率,这一不起眼的小生意,毛利率稳定在 50% 左右,远超生产手机的苹果、小米等厂商的整体毛利率。

同样是在 2020 年 8 月,另一家主营业务也是充电头的奥海科技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不过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华为、vivo、小米、OPPO、魅族等安卓系手机品牌,毛利率稳定在 20% 左右。

image

聚光灯往往打在手机品牌上,边边角角的生意往往无人在意。手机充电头只是庞大手机配件生意的冰山一角,手机壳、钢化膜、数据线、充电宝等手机周边生意,也能通过背靠巨头来闷声赚大钱,其中手机壳是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品类。

26 岁的笑笑一个月就换一个手机壳。“手机壳就是我的收藏玩具,虽然手机不能常换,但经常换手机壳成为我的快乐源泉。”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手机壳是必不可少的造型搭配。根据春夏秋冬季节不同,穿的衣服、美甲颜色不同,都需要不同的手机壳来搭配。如今市面上手机壳款式各异,按颜色有深色的、浅色的,按材质分有软壳的、硬壳的、硅胶的、blingbling 的,按用途有情侣款、闺蜜款,按表面的内容有激励自己的、搞笑的,还有明星主题的。

在淘宝经营手机壳生意的大橘告诉深燃,自己从大学开始就兼职做手机壳生意,比较简单的模式就是刷微博、抖音、小红书,看什么样的手机壳最受年轻人喜欢,再在 1688 或义乌购上选择想要的款式,一般就不会出错。

像那种透明的手机壳进价大概是 1-2 元,可以卖到 10-20 元;硅胶手机壳 3-7 元,售价大概是 25-65 元,防摔功能更强的手机壳进价大概是 10-20 元,可以卖到 60-200 元。而且快递成本越来越低,邮政一件 3.6 元,极兔 1-2 元。

“大学课少,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得过来,一个月能卖 2000 多个手机壳,硅胶的最好卖,一个月能赚 3 万”,大橘补充道,“我这就是销量一般的店铺,做的好的店铺能月销十万个手机壳,一个月就能挣上百万”。

大橘说,她知道年轻人们都喜欢在小红书、知乎上面逛,她也会写一些种草贴,把客户引向自己店铺。

这种可以说是比较 “粗糙” 的商业模式,确实赚到了钱。而另外一些 “做得更重”、“更有情怀” 的店主,却更痛苦。

艺术设计系毕业的夏文想把自己的创意、设计融入手机壳当中,让每个手机壳都是艺术品,但在激烈的竞争中销量惨淡,准备清仓关掉网店。“我以为好的产品能靠口碑获得不错的销量,事实上销量根本撑不起研发费,生存困难的时候我才知道引流远比原创做设计更重要,而且花心思设计出来的款式还会引来几百家抄袭者。” 夏文说,现在淘宝上几万家手机壳店铺,做原创的不到 10 家。

大橘说,淘宝店主还是把手机壳当作一门赚钱的小生意来做,消费者也不愿意给手机壳太高的溢价,所以花大功夫在设计上钻研的性价比其实不高。“消费者不会在意一个手机壳的图案是不是原创,女生觉得好看、男生觉得耐用就行。”

除去夏文这样的个例,手机壳赚钱是行业内的共识。

北京通州一名手机壳店主之前从事的是听起来技术含量更高的 APP 开发类工作,“APP 应用基本都是免费下载,只能依赖广告赚钱,但是手机壳在国内有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成本低,而且生产速度快,需求还与日俱增,盈利很容易。”

近日,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 Gartner 预测,到 2021 年全球面向最终用户的智能手机销量将达到 15 亿部,同比增长 11.4%。手机配件市场可谓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德勤一份消费者调研报告指出,25-34 岁的年轻人群是购买各类手机配件的主力军。在各类手机配件中,购买意愿最强的是充电宝,购买率近八成(78%),其次为手机壳(60%)、屏幕保护膜(57%)以及手机支架(56%)。其中,充电宝及手机保护类配件是最热门手机配件。

image

手机壳行业也有上市公司。2020 年 8 月,杰美特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手机壳第一股。而这家公司的起家之道就是给华为供应手机壳。杰美特招股书显示,2016 年到 2018 年,杰美特对华为的销售额分别为 0.95 亿元、1.27 亿元、2.65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 17%、23.47%、40.99%,比重逐年增大。

随着苹果、小米等手机厂商取消售卖充电器,以充电头为代表的手机配件生意,又迎来了一波发展机会。这门隐秘而庞大的生意,开始浮出水面。

* 题图来源于 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大橘、笑笑、夏文均为化名。

来源:深燃

正与反:对小米造车的一点想法

小米终于正式的开始造车了,

3 月 30 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 “小米科技”)官方公告小米电动车正式立项。官方公告表示,小米电动车为小米科技全资子公司,由小米科技负责所有投资,首期投资 100 亿元(注册资本);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挂帅小米汽车 CEO,保障小米科技资源与小米汽车业务互联互通。

image

今天我简单的说下我对此事的一些想法,当然不可避免会带有一些个人色彩,仅供参考,对小米的一些期待,以及一些不期待。

我先说好的一面,

汽车产业是个非常大的产业,我之前分析过各个主要制造强国的立国支柱,发现德国和日本对于汽车产业的依赖性非常高,而且随着德日两国在电子科技产业的逐渐衰退,其对汽车产业的依赖度还在不断提高。

其实对美国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医疗器械,制药业,航空航天,半导体产业都很发达,但是从就业的角度来讲,都是没有办法和汽车业比的。

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在内的汽车产业链,在美国雇佣了大量工人,
在中国为人熟知的福耀玻璃去美国设厂,实际上就是作为美国汽车产业链的一员存在。

特朗普任内签了两个最大的贸易协议,一个是和中国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另外一个就是 2019 年 12 月 11 日,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代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修订版协定,也就是《美墨加贸易协定》,而该协定最为核心的内容,

就是规定在美国、墨西哥或加拿大生产至少 75%部件的汽车或卡车可以零关税出口,这个比例相较之前要求的 62.5%提高了 12.5%,旨在激励北美汽车生产。

比如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是墨西哥和加拿大,如果他们有 75% 的部件是采购自北美地区的工厂,比如大量从美国采购变速箱和发动机,那么就可以零关税进口到美国。

此外,为了抑制墨西哥的成本优势,协定规定在此类汽车的制造工作中,有 30%必须由从 2020 年起每小时收入 16 美元(未计入通货膨胀率)的工人完成。到 2023 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 40%。同时该协定将推动墨西哥使工人更容易加入工会。

由于电子产业的就业岗位大量的流向亚洲地区,因此美国在试图加强和巩固自己作为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国的地位,把就业机会和中高薪岗位留在美国。

对于中国来说,汽车产业可以说是以后解决年轻人出路的最大产业了。

所谓的解决年轻人出路,说白了就是能提供大量招聘的中高薪岗位。

我国汽车产业由于长期的发展不力,因此造成了行业性的低薪,

汽车工程师的待遇显著的低于电子产业工程师的待遇,

更大大的低于互联网公司工程师的待遇。

国内某年销量超过百万辆的自主品牌第一阵营企业,

2020 年秋招给 2021 届毕业生的待遇,

有的 211 应届硕士毕业生应聘研发岗位拿到的月薪只有七八千人民币,

薪资再高点的岗位就是给一万左右,

背景特别优秀 + 岗位热门的硕士才能拿到 15k 左右的水平。

可以说应届硕士毕业生月薪 1 万左右及其以下是该公司的典型水平,

你作为寒窗苦读一直读到硕士的学生,看到这个待遇怎么想,一个 211 硕士拿不到一万的月薪,有没有进入汽车行业的憧憬,我觉得大概率是很受打击的。

我为什么对于互联网企业和电子行业企业进入汽车产业持高度欢迎的态度,是因为这个产业太需要一些活力了,都说特斯拉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条鲶鱼,大大激活了中国汽车业的竞争状态,但是特斯拉作为一家外企,其实给出的工程师薪资水平也并不高,在这方面的鲶鱼效应总体还是比较弱。

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他们薪资水平一般高于传统车企,尤其是还有股票的加成,

给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了通过跳槽提升薪资的机会,但目前的公司规模还是不大,招人规模有限。

因此我们要非常欢迎百度,阿里,华为这些互联网和电子产业公司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汽车行业,这些公司薪资水平在国内都是不错的,新进入企业势必在原有行业挖人,这能够带动行业的薪资水平上涨。

小米公司现在也进入了该行业,也会进一步的带动这个趋势,

一个 2021 年毕业的应届硕士去小米应聘硬件研发岗位,最后月薪一万六,一万八都是正常的,软件还会更高,还有 2 个月年终奖,这个薪资先不说如何,比起汽车产业的普遍水平肯定是更高了。

目前在中国产业界,不考虑金融业和公务员这种岗位的话,已经有比较大的规模的,能够给毕业生提供不少就业岗位的高薪行业,

已经有互联网行业(阿里,字节,腾讯,美团,快手,拼多多等),

电子品牌行业(华为,大疆,OPPO, VIVO,小米,荣耀,海康,TP-Link,中兴等),

芯片设计行业(海思,展锐,汇顶,平头哥,豪威科技,OPPO 等)

后面如果我们把汽车产业,制药和医疗器械业,芯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等产业的薪资也拉起来,那么我国的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就会非常宽广了。

尤其是国内的汽车产业,总体来说该行业的应届硕士生的收入水平还是集中在 10k-15k 之间,还有不少应届硕士生甚至月薪还不到一万的水平。

如果能通过这波电动汽车的热潮,通过互联网公司和电子行业公司的进入,把行业的应届硕士的普遍薪资拉高到 15k-20k 的水平,提供更多的高薪岗位,这对我们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件好事了。

除此之外,我还期待小米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很多不同的创意,

正如同小米刚刚进入消费电子领域,在大量的领域把国内的电子产品的性价比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年不只是小米第一代智能手机发布会时,当大屏幕出现 1999 元价格的 “三十秒欢呼”,小米推出的扫地机器人,手环,排插,体重秤等很多产品,都推动了电子产品的价格的大大下降,同时还带来了很多全新的体验,超越了同时代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同类产品,

真正的让很多人尝试到了科技的乐趣。

相信小米在电动汽车领域,也能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填补市场的空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我甚至有点期待小米的第一代电动汽车发布会了,想看看他们究竟能做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好了,以上是对小米加入汽车业的正面看法,接下来说些其他的想法。

小米在自己的主业智能手机领域,2020 年的销量做到了全球第三位,表现是不错的,

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在华为退出欧洲市场之后,小米的表现堪称出色,接管了相当大一部分华为的市场,避免了让苹果和三星,尤其是苹果获取所有华为退出的欧洲市场份额。

以下为欧洲智能手机市场 2020 年 Q4 的份额,总体上下降了 15%,

而小米的销量却独占鳌头增长了 85%, 份额从 8% 增长到了 17%,

而苹果下降了 4%,尽管销量下降,但是由于降幅低于平均水平,份额从 26% 增加到了 30%,三星下降了 12%,份额持平;而华为更是下滑了 62%,份额下降了 8 个百分点。

小米很好的接管了华为退出的份额,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国内电子供应链的一个大利好消息,毕竟苹果的供应链,中国大陆企业占比还是比较低。

image

不过尽管做到了全球第三和欧洲第三,但是从长期看,让小米进一步向上就非常困难了,尤其是和苹果的竞争。

要想真正的高端化,还是必须要在硬件和软件生态上做出自己的独特性,

要有能够超越苹果和三星,尤其是苹果的独特技术和生态,否则高端化只是空中楼阁。

而小米在手机 SoC 项目的失败以及后续项目至今无消息,不仅是体现其在硬件技术高端化能力上和业界顶级厂家的差距,也让人感受到其在推进以 SoC 芯片为核心的硬件自研方面的缺乏决心。

事实上不要说和三星(DRAM 和闪存自研,手机处理器自研)和苹果比芯片设计开发,

即使在中国手机厂家里面,

除了长期坚持大规模投入芯片研发的华为海思之外,

目前另外一家正在大规模投入芯片研发的手机公司是 OPPO,

小米的投入顶多只能排在第三位。

而在软件生态方面,目前国内唯一真正的在强力推进的自有移动操作系统生态就是华为的鸿蒙,包括小米在内的其他手机公司目前并无相关计划,这也意味着难以发展出超越苹果和三星的独特性。

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行业其实还有海量的利润掌握在苹果和三星手里,别的不说,苹果 2016 年推向市场的 TWS 耳机,就创造出了一个几百亿美元的大市场,带来了不少利润。

苹果是全球净利润最高的电子科技公司,没有之一,2020 年财富杂志的世界五百强排名,苹果的利润排在全球第三位,达到 552.56 亿美元,仅次于沙特阿美和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

image

一家中国的手机公司,若是能持续的向苹果进攻,并且从其手中夺取份额和利润,那将会获得巨额的利润,也会获得市场的尊敬,要想做到这一点,既需要能力,也需要决心。

小米进入电动汽车领域,这是一个需要巨额投资,需要数百亿人民币才能有回报的产业,

这意味着小米在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的投入势必将会受到影响,有新闻报道说小米是评估了华为短期内不会回来,这才放心的决定进军电动汽车行业,虽然小米没有公布自己的决策过程,但我觉得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小米一直视华为为最大竞争对手,而华为离开以后,小米似乎既无力也无心挑战苹果了。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实现增长,我相信这是小米深思熟虑的结果,

就好比我数学考试考到了 80 分,感觉也超不过班上考 90 分和 100 分的两个同学,尤其是那个考 100 分的,他之所以是 100 分是因为满分只有 100 分,实际能力比我强很多。

那我为了追求总分的增长,决定把精力放在另外一科物理上面,

这个物理以前我没有花时间学,一直是零分,但是只要我花时间,相信可以从零分进步到 70 分,80 分,使得我的考试总分大大增加,当然了我放在数学上面的精力肯定会受影响,不过即使数学成绩了退步一二十分,总分还是会增加很多的,要是数学没有退步,那就更是大大的好了。

问题是,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遇到的高端化挑战,在电动汽车领域就不会遇到吗?实际上电动汽车是涉及到人类生命的产品,综合看在技术上比智能手机更为复杂。从 80 分到 100 分的艰难,做到顶尖水平的痛苦磨砺,在每个行业都是免不掉的,那到时候怎么办呢?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吗?

把困难的事情克服掉,做下来,是会有巨大的收益的。

一个市场,一定都是超额利润集中在少数顶尖厂家的手里,

就如同学校里面第一名一定会获得最多的荣誉,老师最多的夸奖,同学最多的瞩目,至于考试的第三名第四名,其实是没有多少人关注的。

你现在能想起中学时代谁是班上的第三名第四名吗?我相信你一般会记得谁是第一名。

能做到全球第三,已经足以说明小米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也是一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它现在只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了自己的发展选择,

毕竟也许有的企业的能力上限就是 80 分的水平呢?并不是每家中国企业都能承担起我们希望中国公司做到行业全球顶尖的期待。

就跟班上一个还算优秀的学生,他的分数一直就是 211,偶尔 985 的水平,但是你非要希望他最后能考赢年级的学神最后上清华,那最后就大家都很难快乐的起来。

想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更希望华为能早点回来。

来源:宁南山 微信号:ningnanshan2017

与 Apple 供应链合作,这是我的经历和感受

随着名校生挺进体制内,给二本学生留下的阶层流动空间更少了。 062111 班和 1516045 班,是黄灯在广东 F 学院从教时作为班主任带的两届学生,062111 班在 2006 年入学,1516045 班在 2015 年入学,这两届学生,刚好恰恰是 80 后和 90 后。 062111 班,他们毕业时房价尚且低廉,经济环境也比较好,大部分人获得了较好安顿;到了 1516045 班,高企的房价,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在城市扎根的梦想在毕业进入社会那刻就破灭了。 房价是学生在城市定居的掣肘,也加剧了学生的分化,在 062111 班,那些条件成熟早日买房的学生,因为抓住了房价并未过高的时间窗口,大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而那些经济条件不成熟的学生,错过了买房的黄金时期,此后的生活则陷入了被动的泥坑。到了 1516045 班,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剧烈。

1

2006 年入学的 062111 班的学生曾迎欢的自我介绍是,“逗逼的二胎全职妈妈”。

在校念书时,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爱笑,每次开班会,男生坐成一团,一脸的呆萌和无所谓,青春期的单纯和狡黠,一落眼就能看见;女孩子因为人多,乖乖地按座位坐好,遍布教室的中间位置,迎欢无所顾忌的笑容,恰如一朵放肆开放的花,显露出这个年龄段女孩特有的活力。

班上的女生,除了团支书林桂梅找我多一点,别的学生很少找我,包括迎欢。她们遵守纪律,心态平和,个性不尖锐极端,我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辅导员对女生的抱怨。

迎欢像其他女生一样,淡淡的、静静的,仿佛生活的所有压力、烦忧,都和这个豆蔻年华的孩子无关。毕业八年后,她将自己的生活轨迹表述为:一个十年前的 “穷光蛋”,变成了一个 “在广东拥有六套住房、一辆车、有存款、有理财产品、有股票、有房租” 的二胎母亲。

毫无疑问,近十年社会的裂变,以及房地产市场魔术般的变化,在迎欢身上留下了深深印痕。在广州这样的城市,一个女孩的蜕变,很有可能仅仅来源于一个理念和一次机遇。相比班上更多按部就班的同学,她顺着潮流,在市场经济的翻腾中,悄然实现了个人生活的嬗变。

迎欢出生于广东云浮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认准了深圳的大开发机遇,九十年代初期就到深圳去开泥头车,妈妈随后将她和弟弟带到深圳,一家人就此立足。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童年的深圳经验,对她影响深远,“儿时在深圳长大的经历,让我无法接受被安排的人生”。她很早就意识到阶层固化的残酷,“都说寒门难出贵子,说实话,阶层和财富,真的限制了很多人的眼界和脚步”。她的人生目标没有停留在返回老家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找个合眼缘的人凑合过日子,然后每天为柴米油盐折腰,而是 “游走很多地方,认识很多朋友,品尝各地美食”。

毕业时,她意识到自己没有背景和后台,没有像不少同学那样,选择考公务员以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平时兼职经历过 “在天寒地冻的超市门口理货,站在道路中间派传单,在广告公司熬几个半宿还被训得一无是处,当个财经网站的实习生才发现生活处处是套路” 的各种折腾后,她同时放弃了学校最大的就业优势,没有选择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这种一进去就必须站柜台、跑业务的工种,让她一眼就看清了前景和真相,她不想在含金量不高的工作历练中,浪费宝贵的青春试错机会。

生活确实残酷,她很早就看清这点,但没有退缩。

一毕业,迎欢就决定去北京,当了一年北漂。这对一个广东长大、念书的女孩而言,几乎算得上大胆之举。在花光奖学金后,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圣佳力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当助理研究员,她服务的客户包括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铁建总部及其子公司等各种央企。被安排进 “建筑组” 后,她出色完成《2010 年下半年建筑行业发展报告》的写作任务,由此在单位站稳了脚跟。

北京再一次让她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财经公关负责帮助上市公司办理各项上市流程;《经理人》杂志记者能面对面和王中磊、王中军、雷军这些大咖谈笑风生;不起眼的淘宝卖家,每日入账万多元;武警警花转业成为企业精英;一脸呆萌的娃娃脸,是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广告设计师每晚都咆哮着甲方的不合理要求” 等等。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了生活的丰富和各种可能,也让她看清了自己的学历和经验劣势。

第二年,外婆去世,她没能和老人家见上一面,这让她意识到自己离家确实太远,她毅然辞职,回到了广东。

北京的工作经历,为她回广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她的第二份工作,再一次出人意料,没有留在广州而是选择了云浮新兴的凌丰集团 —— 一家专营国内外不锈钢餐厨具的生产制造商。

公司尽管地处偏僻,却给她提供了足够大的发展平台。她的编辑经验、良好的写作功底、在北京参与上市公司运作的资历,以及察言观色的能力,让她很快脱颖而出。她临危受命,不但一个人独自编辑企业报纸,面对别人的临阵脱逃,甚至独自主持过集团新春的团拜会。

对非名校学历的迎欢而言,她最大的特点,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工作岗位,都能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并能达成的目标。她不卑不亢,时刻意识到工作中若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具有相应的价值,单纯吹牛拍马,在 “求贤若渴” 的三四线城市私企中并不可行。

不止一次,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她甚至敢给顶头上司提意见,“胆大,敢怼他们”;更重要的是,工作之余,她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加强学习,一有空,就和搭档翻查公司过去的资料,在她看来,“功在平时,不了解历史,就写不出能产生共鸣的文章来”。

在凌丰公司的两年,是她成长最快的时光,她一直坚信,“从工作获得的成长,不在乎工作时间的长度,而在于工作的深度,以及共事人的层次”。

2

迎欢人生的转机出现在婚后。她戏称,尽管小时候的梦想是当 CEO,但最后也仅仅是在管理家庭层面,实现了这一目标。丈夫和迎欢是同届校友,也是云浮老乡,在县城长大,“家境说不上太好,也说不上坏”。

他在校时,学的是外语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口水果公司负责采购和翻译,身上既有广东人传统的坚韧、质朴的特征,也有市场经济搏击中灵活的一面。除了本职工作,他会抓紧一切机会赚钱,会加班给一些外商做报表,也会根据情况额外揽一些业务,“接一柜生意,会赚到几万块钱,接十几二十柜,利润会更高。丈夫单位包吃包住,他很节俭,没有任何额外的开销,会将所有的收入存起来”。

尽管工作很忙,但付出还是获得了回报。2012 年,两人准备结婚,最后决定如果要继续在广州立足,就必须买房,“安居乐业” 是根植于他们骨子里的观念,此前租房的经历,更让他们坚定买房的信念。“第一套房,总价七十万,两边亲人借了十几万,我们自己借了十几万,因为贷款麻烦,房款一次付清,当年,我们就还清了所有欠款,丈夫的储蓄起到了很大作用。”

婚后有了第一个孩子后,迎欢决定放弃工作,当了全职妈妈。尽管不在职场,但迎欢对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充满警惕,她依旧会留意政策风向、金融市场的动态,并进行适当理财提升家庭收入。

第二年,还清债务后又有了几万盈余,朋友拉他们去看房,第二套房就在无意中促成。“我和丈夫从来不追名牌,不注重享受,比较踏实,总认为钱要花到实处。” 此后,伴随两个孩子出生而来的落户、学区、优质学位的需求,经过权衡和计算,迎欢和丈夫都习惯用买房去解决。“就是钱滚钱,我们尽量将现有资产盘活”,从 2012 年开始,他们几乎以每年一套房的速度,迅速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值。

回想毕业几年的经历,迎欢发自内心庆幸没有回老家过按部就班的安稳生活,庆幸父母让她从小在深圳获得了更多见识。“我们八零后一代,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代,也是稳打稳扎的一代,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其抱怨当喷子,不如踏踏实实做事情,毕竟,社会有了很大进步,也有了更多公平。”

3

杨胜轩毕业后的境况,和迎欢构成了鲜明对比。

胜轩是班上少有的广州籍学生之一。他 1987 年出生于芳村,现在一家人依旧生活在芳村。爸爸是四会人,妈妈是顺德人。

二十几年前,在一家药品公司当党委书记的爷爷提前退休,根据当年的惯例,爸爸顶职进了药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职员。十几年前药材公司解散后,爸爸失去正式工作,找了一份保安的活,一直干到几年前退休为止。

妈妈曾是芳村一家自行车厂的职工,在胜轩念小学的时候,因为效益不好,自行车厂解散,妈妈随之也成为下岗工人。

胜轩家就在芳村鹤洞桥附近,“反正亲人的各种生活,就围绕这个鹤洞桥”,这是他对家的一种直观理解。妈妈下岗后,爸爸不久也从药材公司下岗。胜轩尚小,父母就在附近的菜市场开了冰鲜档口,“主要是卖咸水鱼、鸡翅,冬天卖一些冰冻的羊肉,以及冰鲜的鱿鱼”。

在胜轩的记忆里,父母冰鲜档的工作非常辛苦,念小学时,天还没亮,妈妈就得踩着自行车去黄沙拿货,要忙到晚上六七点才能回来,每次收工,则会将很多又脏又腥的新鲜鱿鱼带回家,仔细洗干净后以便第二天售卖。

父母开冰鲜档后,十几平米的居住空间,越发捉襟见肘,广州潮湿的天气,不允许他们将卖剩的冰鲜放置室内,为了找到合适的空间存放当天无法卖完的冰鲜,爸爸向原来的单位求助,终于找到一个通融的办法,得以允许使用不远处单位空余的平房。这处平房舅舅曾经住过,舅舅和爸爸原本在同一单位,爸爸下岗不久,舅舅也下岗了。

到初二时,市政道路扩建,爸爸使用几年的小平房面临拆迁。爸爸的单位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希望爸爸能早点搬出来,并承诺可以安排进单位的其他房子,外加几个月的房租补贴。但爸爸识破了他们的主意,和另外三户生活困难的人家没有答应。在最后坚持的住户中,有一个阿伯的女婿出面和开发商谈判,最后达成协议,每户获得了四万元的补偿。

在失去临时住宅之后,他们一家依然没有离开芳村,没有离开鹤洞桥附近。他们居住过的平房,离现在的白鹤洞地铁仅一百米,爸爸上班的药材公司和妈妈上班的自行车厂,也离家很近,在胜轩的脑海中,始终无法更改白鹤洞地铁曾经是 19 路车总站的印象。芳村的记忆,渗透进了他的童年、少年,以及整个成长史。

广州城市的变迁,同样在芳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胜轩而言,属于他个人生命史的片段,除了时尚、便捷的地铁取代低矮的平房,除了老旧公交车站的消失,更为深刻的感知,来自家庭内部的裂变。父母下岗、房屋拆迁,这些大时代的宏大词汇,通过一桶桶冰鲜和父母屈辱的抗争,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更为真实的碎片。

很长时间,胜轩一家租住在白鹤洞边,“包租婆特别厉害,她出租很多房子,但我无法形容她的吝啬”。因为无法忍受包租婆的脾气,父母决定在拆迁补偿的基础上,借钱买一套住房。他们从亲戚那儿东拼西凑了几万元,很快出手,在白鹤洞旁边,买了一套六十多平米的二手房。这是父母在生存钢丝上,依赖房价低廉稍纵即逝的红利,颤颤巍巍做出的大胆、英明决定。

尽管此后的生活,主要围绕还债和孩子两大主题,但回过头看,这个决定,在他们失去正式工作以后,帮家人获得了在广州生存的坚定支撑。虽然在此后的房价飙升中,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更换更大的房子,但这一次出手,事实上成为父母给胜轩创造的最大财富。

4

2006 年,胜轩考上了广东 F 学院。“在大学前,我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我出身工薪阶层,没有培训班,没有夏令营。我上课时,非常专注,导致我没有兴趣爱好。我的状况代表了 60%?70% 学生的状况。” 在我当班主任的 2006 级中文班中,胜轩是十二个男生中最安静的一个,也是最省心的一个,他带着厂区孩子的温厚、本分,从来没有多说过一句话。

父母双方的下岗经历,以及父母下岗后为了生存所遭遇的艰辛,在他的性格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父母被单位和过往岁月抛弃所致的失败感,在胜轩毕业八年后,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一个班主任的身份,从他的职业经历中,分毫不差地丈量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企下岗的历史潮流,曾让一个个稳定的家庭分崩离析,其对个体和家庭带来的隐秘创伤,我在自己历经这一切后,原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归于平静,直到遇到胜轩,才发现这个宏大的叙事,依旧以另一种方式作用到这个群体。在我离开工厂师傅后,竟会因为班主任的身份,和他们的孩子相见。

胜轩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将这种后果,归结到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他曾应聘过一些单位,诸如粮油集团、地产广告公司,“都不是一些好的选择”。一个远房的姐夫,见胜轩始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将他带进了一家网络公司,说是网络公司,其实是一家规模很小的淘宝网店。和他聊起这段经历,他反复提到两句,“真的太痛苦了,真的太不爽了”。胜轩的工作非常杂乱,“又要做图片,又要做运营,还要打包发货”,夹在两头受气。公司待遇低(干了四年,到离职时,月薪仅仅两千多元),人际关系复杂,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强势女领导对他的压制。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几年,一方面,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合适做什么,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这份工作,真正学点东西。

直到一家街道办招聘,他才下定决心辞职,“从下决心,到考试,到入职新单位,一个星期”。就这样,他获得了第二份工作,一直到今天。

胜轩以网络员身份考进的街道办,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附近,“关系挂在民政局,但和我签约的,是一家中介”。他知道就算是小小的街道办,等级依旧森严。

“街道办下面有很多部门,城管科、民政科、保障科、出租屋管理科,部门里有公务员身份,有事业编制,有一般的合同工,还有一些临时聘请的人”,他则属于临时聘请的人。

从进入街道办起,胜轩的首要目标,就是摆脱临时聘请的身份,通过考试获得民政专职的岗位,“考了三次,每次笔试都过了,面试过不去”。最后一次,因为他工作踏实,街道办的领导过意不去,帮他在面试的大领导前说了一句话,得以过关,成为一名稍稍稳定的民政专职人员。

在整个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关系的重要。“在基层单位,关系真的很重要,就是领导的一句话。我终于明白,此前的多次面试,其实领导早就做了决定。” 胜轩目前的工资,除去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每个月还有三千九百元。毕业八年,他的存款不到一万,他笑着,“不出去旅游或者其他享乐,倒也饿不死”。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境况,既然转为公务员编制的可能为零,那么,民政专职的岗位,对他而言,不过权宜之计。他帮不上父母太多忙,父母六十多岁,除了两千元退休金,必须依靠兼职打工,维持开销。

在进入街道办目睹层级之间看得见的差距后,胜轩的目标,是考公务员,进入体制最为稳定的行列。毕业多年,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在准备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之余,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他始终保持 “两年一证” 的节奏,先后获得了会计从业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社工证、驾驶证等。

无论在网络公司还是街道办上班,结束白天无比繁琐的事务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继续学习,“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和整个周末,不是上网络课程,就是备考做题”。

四年前,胜轩参加过省考的公务员招考,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幸运地进入了面试,尽管最终没有选上,却进一步坚定了他考公务员的决心。接连三年,他年年参加,从未落下,“有两年考老家四会的财政局,还有一次考农业局,反正都考家乡的岗位,广州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除了考公务员,他还摸清了广州市事业单位的招聘规律,利用周末去参加各类招考,“报了很多,可能有十几次,竞争非常激烈”。他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尽管排名在慢慢提高,但招聘的人数实在太少了,有些单位甚至只招一人,面对厉害的竞争对手,胜轩坦言 “很绝望”。他记得有一次考广州市文化局的一个单位,两百多人竞争一个名额。

所有的考试,胜轩没有一次成功。他花很多精力研究公务员考试的题型,研究事业单位招考的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尽管名次逐年提高,但报考的人数涨幅更大。

胜轩始终认为考试技巧很重要,始终认为自己知识准备得不充分,尽管一次次失败,早已让他看清现实,“关系太重要了,就算进入面试,没有关系也很难突围”,但他还是对考试的突围心存幻想。“事业单位的截止期限是 35 岁,35 岁之前,我每年都会参加考试。” 他将此当作一项必须坚持下去的事业,不在乎已经考得麻木。

胜轩考公务员的经历,让我突然明白一个事实,在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将考公务员视为比考大学更为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考公务员会演变为愈来愈烈的角逐。

062111 班学生毕业多年的实践,不过从侧面印证了这点。对他们而言,公务员考试相比别的选择,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也负载了对稳定的期待。

综观班上学生毕业后的现状,那些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学生,往往比自主择业的孩子,内心更为宁静。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

不能否认,中国基层单位的面貌,正由这个群体决定,二本院校学生的归宿,与此构成了隐秘呼应。

今天,当确定性越来越匮乏,稳定生活越来越成为奢望,我目睹更多年轻学生,早已将考公务员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念想。我知道,对 062111 班的孩子而言,在各种职业的裂口中,考公务员的可能,也算得上时代悄然给他们撕开的一道光,只不过,这道光,暂时还没有照到胜轩身上。

胜轩将自己的一次次挫败,归结到职业规划出了问题,却没有意识到,这个确定结果的背后,部分来自背后那个羸弱的家庭。

摆在胜轩面前的出路越来越清晰,但选择也越来越逼仄。随着考公务员的日趋白热化,他已不占任何优势,考广州的事业单位,三十五岁的年龄线马上临近。他明白要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况,只有创业一条路。在大多数同学都已成家立业的时候,他恋爱多年的女友,因无法接受和未来公公、婆婆挤在一套六十多平方的旧房里,不得不黯然分手。

“现实摆在眼前,看看广州的房价,凭现在的工资,我根本买不起独立的房子,这个可以算的,绝对买不起。” 平心而论,下岗的父母能够自食其力,已让他倍感欣慰,两位老人好不容易从生活的泥泞中挣扎出来,根本不可能像其他家庭那样,轻而易举地给独子提供购置婚房的首付。对他这样的八零后而言,想买房,如果凑不齐首付,一切都是白搭。

大时代的裂变早就开始,而且还将继续。

综观这个时代,可以发现,近十年内,顺着潮流,买房是个体获得巨额财富的捷径。如果信奉劳动的价值,在房价相对平稳的时机,不愿加杠杆、不愿欠债,错过一步,可能就步步皆错,几年以后,就会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

说到底,胜轩和迎欢都是努力的个体,都来自普通的家庭,两者的差距,不过在特定时期,是否拿得出一个首付。对胜轩而言,错过买房的最佳时期,在热闹繁华的广州,他此后的生活,将不得不为别人眼中的基本生存条件苦苦挣扎。

在小小的 062111 班,仅仅八年时间,从同一时刻出发,个体命运的差异已显露无遗,群体分化的现实更是触目惊心。

相比更多孩子在时代夹缝中所享受的光芒,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实。

5

062111 班毕业五年后,我接受系部的统一安排,于 2016 年 9 月接手 1516045 班(该班大一时,在肇庆校区),再一次担任班主任,从 062111 班到 1516045 班,中间相差了九年。

在考察 062111 班毕业多年的境况后,我依然为教育对年轻人前途的积极作用感到欣慰:尽管读大学对整个家庭而言,更像经过艰难权衡后的投资选择,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比我求学时代高得多;尽管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但我还是为班上大部分孩子,通过上大学能够换来一份衣食无忧的生活,感到踏实的庆幸。

但通过近十年公共课、专业课上与孩子们的接触和观察,我感觉趋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算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就算我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省,比之 062111 班,1516045 班的孩子已有更多的个体,陷入了真实的迷惑和困顿。

毕业季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敲响我办公室的门,试图从班主任的口中,下载一个关于未来的坚定答案;越来越多的学生询问考研的细节、考公务员与创业的胜算,他们在穷尽各种可能后,往往回到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念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这种无法穷尽所有个体感知的清晰印象,是来自个别的偶然倾诉,还是包蕴了一个群体的确定趋势?

胡小芬 1996 年出生在湛江徐闻锦和镇,徐闻是广东省最南端的一个县,隔海就是海南省。她有四个兄妹,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大妹妹 2017 年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弟弟在徐闻中学读初中,最小的妹妹在念小学六年级。

爸爸之前在家务农,因为收入太少,只得离家寻找门路。由于没有技术,爸爸主要在徐闻周边建筑工地打小工,工作缺乏稳定性,收入并无保障。妈妈先后在湛江、徐闻打工,主要是在广场擦皮鞋。

因为想要一个男孩,在有了两个女儿后,待小芬念到小学五年级时,父母一直在外面断断续续躲计划生育,顺便也打打散工。初中三年,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过,有一段时间的留守经历。弟弟出生后,妈妈又怀孕了,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又是一个男孩,于是偷偷生了下来,这样,小芬就多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妹妹。

妈妈是家里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小芬曾跟随妈妈到了湛江。六年级第一学期,她就读在湛江市区一所私立学校,因为学费贵,妈妈负担起来过于吃力,小芬懂事地要求回家。

从第二学期开始,她就回到了村里,此后一直到初三毕业,都待在奶奶身边,和奶奶共同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

到小芬念初二时,爸爸也决定外出打工,并带上三个弟弟、妹妹。小芬选择独自留下,一个人守着奶奶,初中三年的学费,靠父母打工支付,而生活费主要依靠奶奶去海边挖螺、种甘蔗、养家禽。奶奶出生在对面的海岛上,从小在海边长大,人非常灵活,爷爷很早就去世了,是奶奶一人独自将孩子拉扯大的。

小芬明显感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是在妈妈生下弟弟交完罚款后开始变差的,没生弟弟前,妈妈在镇上的墟里卖鞋,在村里其他人都住茅草房时,家里已盖了村里的第一个独立厨房,家里的正房也是新盖的瓦房。

生完弟弟后,不但被罚了一万多超生款,还因为妈妈要带孩子,少了打工的收入来源,家里的开支,只能靠爸爸、奶奶在田里干活支撑。一直到现在,村里不少人家的茅草房,早就换了楼房,小芬家的房子,依然没有任何改变,“房子还是二三十年前的瓦房,有四个房间,中间有个放牌位的厅,房子现在到处漏水,奶奶存了一点点钱,好不容易换了个屋顶”。家里的人气也越来越稀薄,小芬外出念高中后,就只剩奶奶一个人。

村里有一个图书馆,是小芬经常去借书的地方,也是她和妹妹最喜欢去的地方。奶奶只要两姐妹进入图书馆,就很开心,在老人家看来,只要翻开书,就是在学习,哪怕她们看的是《爆笑校园》。

除了图书馆对小芬的滋养,乡村对小芬的馈赠,更多来自徐闻村庄随处可见的戏台,每年的演出,是小芬的节日。奶奶生命中,唯一和艺术有关的事情,就是看雷剧,带上孙女小芬一起观看,无意中培养了小芬对雷剧的兴趣。

(编者注:雷剧,原名大歌班,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 “雷州歌剧”,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小芬一直深感庆幸的事情,是父母尽管重男,但不轻女。他们四姊妹的学习,始终是爸爸妈妈最为看重的事情。高中阶段,小芬考上了徐闻一所中学,父母承担不起孩子们在湛江的学习费用,决定转移到徐闻打工,既可以更好地陪伴小芬,也可以省下留在湛江不得不支付的高额学费。

对于父母的外出,小芬的态度极为矛盾:一方面,她极为感激父母能够陪她上到小学五年级,而不像弟弟妹妹那样,很小的时候,就留守家中;另一方面,她觉得就算到了五年级,也还是不宜离开父母,小孩天然就应该和父母在一起。但她明白,父母没有办法两全其美,若不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真的会难以为继。

多年来,真正让小芬一家人发愁的事情,依旧是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爸爸在徐闻打散工,一年的收入仅有一万多元;天气冷的时候,妈妈擦鞋一天,勉强可以挣到一百元,而天气暖热,连买菜的钱都挣不到。但广东的天气,真正寒冷的时光,总是出奇的短暂。奶奶年龄已大,没有任何收入,除了两个姑姑偶尔接济一点,还得靠政府补贴。

小芬深知家里的状况,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外兼职,不找家里要生活费。大一在肇庆校区,她在学校旁边找了一家小饭店,中午和下午上班,一天干四五个小时,每月能挣六百元,基本能维持生活开支。轮到递交补助申请时,她也会按时填表格;而就读华南农业大学的妹妹,来自同样的家庭,就是不向学校递交任何助学金申请表,这让父母恼火,也让小芬恼火。小芬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大学的课程能够少一点,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临近毕业,家里都希望小芬能够考公务员,尤其是奶奶,更希望孙女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小芬尽管对未来并没有确定的预期,但回湛江的目标非常坚定。“我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工作,但我喜欢雷剧,湛江有雷剧,我希望工作和雷剧有关。”

6

我从内地来到南方,在广东从教十几年,对我冲击最大的事情,来自计生政策对学生的影响。我原本以为,只有在计生政策并未完全执行的七十年代,多子女家庭才极为常见,我从来没有想到,课堂上的学生,会完全颠覆我此前的认知。对那些多子女家庭的学生而言,父母 “躲计划生育” 的经历,是他们必须承受的生活常态,伴随这一无从逃避的宿命,被留守或随父母居无定所,成为他们必须承担的隐匿痛苦。

与多子女相伴的现实,是贫穷。贫穷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同样触目惊心。尽管广东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常人眼中,学生的经济状况,比之内地,应该光鲜很多,而事实上,因为班上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非珠三角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和内地比较起来,并无明显优势,有些地方甚至更为落后。

不可忽视的是,伴随多子女家庭,因为亲子关系欠缺所致的孤独童年、留守经历,同样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小芬不否认父母五年级后离开她的遗憾,显然,对她们而言,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团聚的家人,是童年最大的奢望。孩子多,生存压力大,父母的主要职责,都在为生计忙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成为父母无奈但必然的选择和代价。

多年来,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对学生而言,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童年缺乏关爱的孩子,到了大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内心无所依傍,始终有一个无法填充的黑洞。2018 年 6 月,一名留守女孩,在毕业之前,袒露了相似的心迹,“做事永远小心谨慎,除了自己,谁都不敢依靠和信赖”。

当然,对即将结束大学时代的 1516045 班学生而言,临近毕业,一种看不到出路的迷茫,成为他们真实又沉重的情绪。

1516045 班,客观而言,不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比之以前,都有了很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就业好,一直是我们学校在广东高校中拥有的良好口碑。但就算如此,还是难掩学生对未来和前途的深重担忧,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早早谋划考研,班上考研学生的比例直线上升,人数也早早过半。

对农村孩子而言,经历过大一的兴奋期后,一旦认清真相,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后,往往会陷入长久的情绪低落期。但我没有想到,1516045 班的低落期如此之长,以至大四来临,还没有走出。

以班主任身份,经历过和学生的常规谈心,并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了解后,我不否认,在网络貌似平等的空间以外,在私下的场合,他们曾经用另一套语言,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维度,在很多方面,他们接续了 062111 班已经开始分化的事实,并且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7

毕业季来临,校园内到处都是穿着白衬衣、黑裤子、打着领结、穿着皮鞋的年轻人。他们脸蛋洁净、身材挺拔,迷惘的眼神和刚刚进校时的好奇、新鲜,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学的时光确实很快,熬过大一的迷茫,进入忙碌的大二,大三倏忽就溜走了。

大四已经不再属于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大四是他们沟通两者的时间窗口,39 路公交车站,成为他们通向外面的起点。

龙洞的房价,随着六号线的开通,已经毫不掩饰地嗖嗖上涨。对 062111 班而言,“房价” 这个词,从未进入他们大学生活的视域,谁都没有想到,“房子” 在他们毕业后的日子,悄然成为同窗分化的关键。

但对 1516045 班而言,39 路公交车站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广告,不远处龙洞步行街的租房张贴,他们无法视而不见。

课堂上,莫源盛坦称从大一开始就关注房价。他们那个小镇,在他念高中时,首付只要一万多就可以办理入住,他外婆的那个广西小镇,一百多平米,首付同样只要一万多就可以换来钥匙。

他不能理解,2016 年从肇庆校区回到广州时,龙洞的房价还不到三万,怎么突然在一年之内,像服了兴奋剂一般飙升到了四五万,数字的变化,恰如魔幻,让他诧异,也让他心惊。校园内弥漫的金融氛围,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渗透,一场和数字有关的游戏,看似和这个群体无关,但实际上和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源盛考上大学时,村里的人都用羡慕的眼神对他说:“你就好了,读大学了,可以包分配了。” 他感觉无奈,不知怎样回答。从郁南遥远的大山,到达广州算不上中心的龙洞,赤裸的房价,将他生活的底色,暴露得一览无余。这个有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在大一的时候,曾偷偷写过几十万字的作品,在第一堂课的发言中,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知他上小学的时候,还要打着火把才行。

他来到广州念大学后,没有像同龄人一样,习惯性地沉湎在二次元的虚幻和抚慰中;他悄悄地关注现实,房价一直是他丈量自己和未来可能性的尺度。他原本以为通过高考可以改变很多,现在发现,自己能握住的东西并不太多。

大二时,他曾偷偷留意师兄、师姐的招聘信息,稍微好一点的单位,“非 985,211,非硕士不可”;为了体验真实的上班族生活,他挤地铁、挤公交去市内兼职,“上一天班,什么都不想干,真的很累”。他渴望拥有自己空间的生活,他知道在同龄人中间,流行 “活着就好” 的信条。

他想起村里人对大学的想象,但坚硬的广州,算来算去,仿佛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在此驻留。他在默默的观察中,和小芬一样,已打定主意回到郁南的家乡。

胡小芬同样知道广州的真实房价。当初高考时,父母怕她嫁给外省人,不同意她出省念书,她小姑嫁到雷州县,奶奶都嫌远。

她离家的范围,妈妈的标准是,只能在湛江嫁人,而奶奶的标准是,只能在徐闻。小芬告诉她们,“现在交通方便,只要有钱就可以了”。“那万一没钱呢?嫁得近,过年回来能见双方父母,嫁得远,过年回来只能见一方父母”。妈妈的回答,让她无话可说,却也无意中卸除了她对广州曾有的幻觉,她内心坚定了回家的决心,奶奶和妈妈的召唤,对她极为重要。

她从大一开始,就着手考教师资格证,她知道应该趁早为回家做好该有的准备。“广州的房子贵得离谱,现在想也没用,爸妈五十多了,根本帮不上忙,奶奶说,爸爸还指望我毕业后,回村给家人盖一栋房。”

对 1516045 班而言,临近毕业,属于他们的大学时光还不到一年。刘早亮对自己的梦想,有过明确的描述,“有个稳定、简单的工作,有套房子,像普通的打工仔一样,娶个老婆,有个孩子,没有要发大财、开豪车的想法,只想过得简简单单”。

早亮从来没有想过待在乡下,他目睹父母干活的辛苦,对此深有感触。妈妈为了增强他读书的动力,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干活,从无任何娇惯。他从小体验过割水稻、插秧的滋味,做饭、喂猪这些同龄人陌生的活计,他拿捏准确、得心应手,对劳累的家务和农活,他保有深刻的记忆。

父母最大的希望,是他不要回到农村,他们所经受的辛劳,不忍儿子复制。早亮理解父母的心思,他还未到结婚的年龄,但不让自己孩子受苦的念头,就牢牢扎根在心底,这种生命的直觉,显然来自父母的灌输。

他偶尔会有留在广州的愿望,但 “看到房价,心都凉了”。他以此度量回到家乡小城的可能,他感觉要过一种平凡的生活,都非常艰难、非常不易。

早亮妈妈来自四川偏僻的山村,在广东打工期间,认识了丈夫,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妈妈留在家里,再也没有外出。2017 年 12 月,我曾到他家拜访过一次。我想起早亮妈妈在收割红薯的地里,谈起大城市的房价,一种难以置信的空茫,跨越广州到小江的距离,逐渐弥漫在那张乐观、坚韧的脸上。

我第一次意识到,城市和乡村的隔离,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确定,农村妇女,也并不支持我此前的成见,她们对城里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早亮考上大学,一直是这个远嫁的四川女子最强大的支撑,她此前所有的生活信念,就是努力经营好家里每一寸土地,咬牙坚持每一项能给家里带来收入的生计。

村里没有孩子念书的家庭,早就建好了气派的楼房。妈妈对早亮毕业以后的处境,没有具体的感知,儿子带回来的关于广州房价的叙述,叠加上她熟知的家乡小城的房价信息,这冷冰冰的数字,不经意中瓦解了一个女人朦朦胧胧的确信。

无论她如何强调,“不怕的,没有关系的”,我始终难以忘怀脑海中的一幕:在落日余晖的傍晚,在收割红薯的地里,在谈论房价不经意的叹息中,一个农家妇女,对房子和孩子命运之间关联的在意。

是的,和 062111 班相比,“房价” 已成为我和 1516045 班同学之间不愿面对的话题。相比 062111 班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留在广州、深圳的事实,1516045 班没有一个外来的孩子,理直气壮地和我说起要待在大城市,更没有一个孩子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工资,能够买得起一个安居之所,能够在流光溢彩的城市立下足。

对我而言,这明显的蜕变,中间的距离只有九年,如果说,062111 班已经显露的分化让我担心,那么,对 1516045 班而言,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缄默和放弃,更让我直接感受到一个群体根深蒂固的困境。房子、房价对国家而言,只是一个经济维度的术语,但对 1516045 班的孩子而言,则是他们在离开学生宿舍后,锅碗瓢盆必须搁置的地方,他们的前途、去向、家庭、生活质量,都与此紧密关联。

随着对 1516045 班学生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从刚接手时的隔膜,网络的屏障不再成为我担心的理由。我真正担心的,是他们用网络以外的语言,对自己生存困境的叙述,我害怕一个固化、无出路的群体,变为残酷的现实。在孩子们偶尔扮酷的表达中,我分明感受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对年轻人的挤压,飞涨的房价、贬值的文凭、日渐减少的工作机会,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真实。

这一代孩子,面对自己的处境,竟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的时代,也从不怀疑高房价的合理性。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的这些现实,会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满力量的生活。

时代就这样将一群孩子架在钢丝上。

来源:网易

雷军造车的超能力:有钱!

3 月 30 日,“旷日持久” 的小米发布会来到了第二天,而就在晚上发布会开始的前夕,网上突然传出了 “小米正式进军造车行业” 的消息,并且还得到了雷军本人的官方确认。

2

2021 年新年尹始,关于小米造车的各种消息层出不穷,但笔者在当时的文章(《小米造车,图什么?》)中提到过:“无论怎么样,小米要不要造车已经不取决于它自己,而是只要小米还想赚钱、还想继续发展下去,小米就势必要造车。”

具体的理由前面那篇文章中有,其主要原因就是小米占总营收 59% 的手机业务遇到瓶颈,和 AIoT 业务需要弥补 “智能设备、智能办公、智能家居” 之后的生态最后一链:“智能出行”。

不过虽然小米要造车这事十有八九是肯定的,但是关于小米造车的细节还不清楚,所以笔者便耐心地听完了全场发布会。

结果直到小米发布会的最后几分钟,雷军才开始揭晓 “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的故事,而笔者听来听去就只得知了一个雷军造车的核心竞争力:有钱!

雷军称:“到 2020 年末,小米集团的现金余额达到 1080 亿人民币,所以进军造车,我们亏得起。”

3

自 2021 年 1 月 15 日集团董事会提议研究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开始,到今天共 75 天里,小米进行了 85 场业内拜访沟通、与 200 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深度交流、开展了 4 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 2 次正式的董事会。

4

此外,雷军还与多位身边的朋友进行了交流,虽然也有朋友给出了反面的意见,但是更多的朋友给出的是支持的声音;并且雷军早在 2013 年就拜访过马斯克,并且对认为特斯拉能够夺得当时市场的认可,有很大一部分是 “智能” 所带来的。

5

所以尽管雷军说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每天都会在想出 100 个进军造车理由后,又想出 100 个不能进军造车的念头,最终是以下三个理由让他下定决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小米集团有 1 万多人的工程师团队;

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作支撑;

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

而即便基于上述三点优势,最终造车失败,小米也有足够的资金,亏得起这场挑战。

说来也好玩,雷军在进军电动车这件事上,与其他人都不同;有的公司是 “闷头造车不说话,拿出产品再发布”,但雷军选择的却是 “啥都没有,发布个决心”。

当然,雷军相比于那些 “啥都没有,靠 PPT 拿钱” 的公司,要强不少;而且雷军敢于在发布会上只讲决心和态度,背后是有原因的。

在小米集团发布的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 的公告中,提到了三点核心要素:

10 年内该项目的管理层能够调动 100 亿美元的资金,首期投入 100 亿人民币启动;

为了给米粉更完成、更好用的智能生态,和打通所有既有的软硬件产品,该项目的子公司为小米集团全资;

由雷军亲自带队来推进该项业务。

6

注意,小米进军智能电动车,无论出于对米粉的满足,还是出于保证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该子公司由小米集团全资来做,就是最大的亮点。

7

(小米的 “第一台车”,智能家居小米房车)

换句话说,在雷军近些年投资过 10 家电动汽车公司后,他很清楚资金对于造车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同时他更明白,当资本掺入一家刚刚决心造车的企业后,意味着什么。

所以由雷军带队的汽车业务,一方面依靠全资控制来实现雷军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把控,另一方面由充足的资金来完成小米汽车的初期设计和研发。

当然了,其实无论是 100 亿人民币,还是 100 亿美元,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来说,都算不上什么;像戴森那样的 “富有” 公司,在推行电动汽车试验项目中砸了 5 亿英镑,什么都没得到便最终草草收场。

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从开始走到量产阶段,至少需要 200 亿人民币。”

何小鹏也曾说:“曾经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了,现在跳进来才觉得 200 亿都不够花。”

但显然不同的是,新造车势力是因为汽车是唯一业务,没有其他现金流进来;戴森则是对于电动车的预期和设想过于理想化,距离太远导致放弃。

但小米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以及对于智能化和 AIoT 原有的经验和基础,100 亿美元的预期其实已经足矣支撑小米在智能电动车业务上走一段时间了。

不过对于雷军而言,进军造车业务的决心很足、资本很够,勇气也撑得起他那句 “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 5-10 年的准备”;但小米造车依然迈不过去一个巨大门坎。

那就是品牌问题。

小米一直以来秉持的是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在几乎所有小米产品的发布会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对比竞品。熟悉的人都知道,小米一定会做到 “同样的价格,配置更高”,或者 “同样的配置,价格更低”,这个 “金字招牌” 是小米获得米粉信赖的核心原因。

那么尽管电动汽车行业如今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小米可以在供应商中找到成熟且价格合适的方案,来提供例如三电等核心部件,但生产工厂的建设、汽车的其他方面,小米是既缺时间又缺经验,想要模仿手机那样利用绝对成熟的方案来通过优化压低成本,其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样就会带来一个核心的问题,如果小米做不到 “性价比”,那么小米汽车如何获取所谓米粉的青睐,以及小米这块 “金字招牌”;另外如果小米做到了 “性价比”,接下来还会面临某个友商已经遇到的问题,那就是品牌形象建立后,想要走从低到高的产品形态,面临的阻力将会是巨大的。

换句话说,当小米这块招牌,也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复存在,小米如何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况且这还没提到当小米汽车面世之时,市场上的产品已经能够做到怎么样的 “物美价廉”,小米又如何凸显自身的竞争力。

诚然,雷军在最后关于汽车业务的讲述中,笔者能看到他对这个挑战的热情和信心;不过市场的残酷就是 “锤子手机感动了千万人,却无法换来如期的销量”,雷军要想在小米集团迎来 11 年周年之时,迈出正确的一步,可能需要付出比前面这 10 年多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车”,雷军的路才刚刚开始。

来源:虎嗅 APP 微信号:huxiu_com

大科技停滞时代

01

2008 年 1 月 16 日,苹果 MacWorld 大会,乔布斯从档案袋里拿出了第一代 Macbook Air,说:

「这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640

Macbook Air 薄到什么程度?

此前市面上最薄的笔记本是索尼 TZ Series,而 Macbook Air 的最厚部分,比它的最薄部分还要薄。

诸多细节方面,Macbook Air 都做到了极致,唯独在续航方面差强人意。

如果你拆开 Macbook 后盖,就会发现在密闭狭窄的有限空间中,锂电池几乎塞满了所有空间,只为了提升那一点续航时间。

这是艺术与现实的妥协。

十年匆匆而过,各种型号的笔记本电脑蓬勃发展,全面屏手机成为标配,摄像头从 800 万提到 1 亿像素,指纹解锁、面容识别、快充技术也不再新鲜……

一切都在变化,顺应时代发展;

一切又没有改变,从 1990 年到现在,锂电池技术几乎原地踏步,没有丝毫进展。

我一个在研究所工作的朋友,每天任务就是做理论模拟,盯着元素周期表和晶体数据库,将各种材料反复组合,不管能合成、还是不能合成的,通通计算一遍,只为了碰运气,找到在电池上的突破口。

但这一碰就是三年,不要说有什么突破性材料,甚至连电池的理论寿命都无法推导,完全找不到数学模型,只能靠一遍遍实验数据去算,去寻找趋势,结果就是做了各种无用功。

太苦了,眼见他的地中海逐渐成型,岁月不饶人。

早些年还会有新闻贩卖概念,什么锂空气、纳米电池、量子电池等等,甚至是加水就能跑的氢能汽车,要不只谈容量,回避生产成本;要不谈充电速度,不谈寿命;或者干脆就是交智商税的。

如果一味追求续航时间长的电池,我们早就发明出来了,现在人造卫星上用的核衰变电池就可以用好几十年,可功率太低,根本带不动手机。

电池这一块,我们一次次折戟沉沙,无功而返,只能在现有锂电池技术上修修补补,做各种形式上的创新。

也只能如此。

不仅是电池,半导体行业同样面临相似困境。

为了证明「科技大爆炸」,有人会拿几十年前的大哥大来对比智能手机,或者拿占满一间教室那么大的古董计算机,来对比如今的笔记本电脑。

电脑和手机虽然改变了我们生活,但底层结构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应用上的进步,比如储存容量、运行速度、屏幕分辨率等,

现代计算机虽然结构更复杂,计算能力更强大,仍然是基于上世纪 40 年代的冯诺依曼机原理上进行改良。

体积缩小,归功于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也就是「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隔 18-24 个月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但摩尔定律不会一直维持下去,又想压缩集成电路的面积,又想在里面无限堆砌元器件,最终肯定会达到物理极限,7nm 制程必然不是终点,也很快到临界点了。

前不久,谷歌宣称「量子霸权」已经实现,在实验中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对于传统计算机的优越性:

在世界第一超算 Summit 需要计算 1 万年的实验中,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只用了 3 分 20 秒。

看上去挺令人振奋,但这个实验严格来说只是一个特定任务,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而且由于框架性问题,量子计算机很难取代经典计算机。

只是,有些真相,恐怕都已埋在了媒体的沸腾声里。

整个 IT 界也陷入迷茫,不断鼓吹概念,比如全息互动、人造生命、永生技术,意识控制,记忆共享,脑联网等等。

这些概念背后,基本没有基础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谈论创新,陷入虚假繁荣中,无法自拔。

02

要论鼓吹最多的概念,人工智能首当其冲。

人工智能起源于计算机技术,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从而取代人的部分工作。

它又可以分为广义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狭义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广义人工智能指的是像真人一样的人工智能。

可惜的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都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层面,即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如阿尔法狗下围棋、无人驾驶、AI 换脸、算法优化等等)。

想要机器能够像真人一样具有推理和认知的能力,目前科学界的共识是,这种人工智能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存在。

为什么如此难?

因为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前提,是要对人类基因组有突破性的进展,即取得基础理论上的突破。

人类大脑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结构,拥有上千亿神经细胞,而人类的基因组,由大约 30 亿碱基对组成。

50 年前的人,对科技发展看得太乐观,认为到 2000 年就能充分了解大脑的思维特性,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对大脑、对基因的认知,还处于原始阶段。

我们一筹莫展,为何一个小小的受精卵会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会有肤色差异、单双眼皮、异色瞳孔…… 为什么人与老鼠这两个物种的差异如此之大,却有 99% 的基因找到同源序列?人类基因组有两万多个基因,每一个序列又是什么?

生物学的本质,仍是一门基于实验和经验的科学,需要依赖大量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而且缺乏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人类缺乏一个生物学领域的 “牛顿”。

也因此,人类基因的密码仍无法攻破,许多疾病很难解决。

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诸如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既不能弄清准确的成因,也难以根治,甚至只能用「有无遗传病家族史」和人群发病率,去做一个概率上的判断。

还有大量的疾病我们都无法根治,要么病因不明,要么发病机制不明,现代医学达到「治愈」的层次,也只能说让人恢复到健康状态。

比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通过定期服用药物;早期的癌症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来进行长期控制,尽量不让疾病对生活产生太大影响,就可以了。

我们的确处于「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但真正「爆炸」的领域就只有 IT 互联网,并掩盖了科技树主干进展的贫瘠无力。

是一种悲哀。

03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横亘百年的问题:

地球上的石油什么时候会被我们用完?

答案一直在变,从最初的 10 年,一直到 50 年,100 年…… 由于勘探技术进步、页岩油气革命、地质理论突破等因素,石油探明储量越来越多,很可能永远都采不完。

但有一个严峻的事实,要想继续满足每年庞大的燃油需求,我们只能加把劲去发展钻井技术,以应对表层油田快速枯竭的现实。

正如上面我提到的「摩尔定律」一样,钻井技术总有一天会达到瓶颈。

或许等到开采石油的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失去了竞争力,自然会被市场弃用,也就等同于枯竭了。

而没有了石油,光靠煤炭,可没法维持人类的高科技生活。

仅仅石油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全球大部分城市无法正常运作,农业生产也难以为继,更别说要养活全球 70 多亿人。

而且石油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塑料,合成橡胶,化纤,清洁用品,添加剂还是沥青,都离不开石油。

至于新能源,它们并不能替代石油。

不管核能、水电、太阳能、风能还是潮汐能,目前仍处于低层次的利用状态,而且各有弊端:

水电有季节性,风能太阳能也是间歇性获取,不能随取随用,也不能调度,对现有电网的稳定造成冲击,只能作为补充能源…… 甚至一些新能源行业还要依靠财政补贴才能撑下去。

所以我挺佩服马斯克,为了实现殖民火星的梦想,他可以一边夸夸其谈,一边用长达十几年时间研究,甚至掌握了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技术,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然而,哪怕马斯克真的解决了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种种问题,包括空气、食物、水和人造基地,也无法解决最核心的能源问题。

目前在火箭推进方面,我们很难有技术上的创新,发动机还是使用液氢液氧甲烷来做燃料,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即使不断压缩成本,马斯克要想送一个人去火星,也要至少 50 万美元成本(假设有人愿意),更别说在未来的宏伟计划中,是要运送 100 万人口和一亿吨物资。

再往后推,仅以现在的火箭速度,我们飞到距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就要 6 万年。

6 万年,比人类的文明史还要漫长。

倘若在未来,火箭发动机没有革命性变化,火箭推进还是基于化学燃料,人类将永远困死在太阳系内。

毫无希望可言。

目前来看,可以一次性解决能源枯竭问题,解放人类生产力的方向只有一条:可控核聚变。

不可控核聚变,在上世纪我们已经研究出来了 —— 氢弹。

可惜氢弹是一锤子买卖,炸完就没。

因此,如何把一个等同于氢弹的几亿度高温反应材料、拘束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实现能量的高效率转化,并令其保持长期稳定,才是最大难题。

为了让核聚变「可控」,科学家们已经研究了 50 年,至今仍没有什么进展,接下来还要继续研究第二个 50 年,甚至第三个 50 年…… 让人绝望。

为什么「可控核聚变」对人类如此重要。

一旦人类掌握了这项科技,等于掌握恒星的能量利用方式,然后就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而获取核聚变的原料来自海水里的氚元素,其原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了「可控核聚变」,就相当于有了无限的廉价电力,就能有无限前景:

内燃机将成为历史,石油将沦为化工原料;

极大降低各种矿物开采、提炼成本;

大规模海底渔业养殖、大规模沙漠农业都将成为可能;

粮食问题或将彻底解决,无需耕地,直接无土栽培,用海水淡化,电费忽略不计;

星际航行成为可能,开发太阳系不再是梦想;

温室气体得以控制,大型绿化得以实现,不计成本地改善地球生态……

这是我们最期盼的未来。

但如果在化石能源耗尽前,人类还没找到「可控核聚变」的办法,最终命运一定很惨,不止是文明倒退,而是从此永远被锁死在太阳系内。

所有高级物理实验无法进行,所有科学理论无法进一步验证,太空作业将成为历史,能源危机甚至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人类承当不起「科技停滞」的后果。

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分蛋糕的人不至于争抢;可蛋糕体积一旦固定,而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矛盾就开始了。

要么坐下和谈,要么从别人手里抢过来,后者将面临一个靠拳头说话的世界。

战争离我们没那么远,核手提箱也不仅仅是战略威慑,真正的和平,永远处于大炮的射程范围内。

就目前来看,短期内,人类社会难以出现大的科技变革,所以地缘纷争、人口压力、经济制裁、能源危机将成为常态。

也许只有末日到来,有了明确的 deadline ,才能确定人类是否接近极限,是否有孤注一掷的决心。

04

当今科学理论的突破已越来越难,而人类却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 —— 寿命的极限。

300 年前,人们根据燃烧的化学现象提出能量守恒理论;200 年前,一边提出电磁理论一边做实验验证;100 年前,人们期待 100 年后能够有足够能力去验证量子力学。

随着人类积累的知识越多,任何一位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都需要经过大量时间去学习那些基础的理论知识。

当一位科学家处于人生黄金期时,仍在埋头苦学知识,可能 40 岁时才学完自己专攻的一个极小领域,待到花甲、古稀之年才终于攻克完一个物理学的分支,至此留给他继续开拓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已所剩无几。

比如有一本书叫《有限单群分类》,由四位高龄数学家出版。

这本书一共 350 页,但这 350 页的内容其实仅仅是一个梗概,想要完整地证明,至少要 15000 页,这是数学史上最庞大的证明。

为了保存这长达 15000 页的证明,几位数学家正与死神赛跑,到 2011 年,这本著作只是勾勒出了证明的梗概。

全世界能够理解这些证明的人已所剩无几,他们害怕在年轻一代数学家接班之前就会离开人世。

这就是人类寿命的极限带来的制约。

而且不只是数学,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

当每个人,甚至是天才,穷尽一生也无法学完某个知识体系中的一支专业知识,那么科技的发展也就到了上限,难以再有什么突破。

另一个是人类思维所能到达的极限。

许多领域的研究,完全是靠人力反复尝试才能出成果,以前还能这样玩,但当下的许多前沿物理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力范围,根本无从下手。

比如我们无法理解的弦理论、暗物质、多维空间、宇宙边缘,搞不清楚戴森球,计算不了曲率引擎,也找不到可以承受 10% 光速旅行的材料。

被困在三维世界中思考的我们,有时候必须承认,人类的基础前沿科技已经触摸到天花板了。

科技虽然是没有尽头的,但对人类来说,能摸索到的科技是有尽头的,而这个尽头上限,取决于人类寿命。

相比起整个宇宙,我们太微不足道,也太孤单了,至今没有找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足迹。

05

1950 年,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一个著名的「费米悖论」:

理论上讲,人类能用 100 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 100 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

可为什么我们还没观察到有外星人的存在?如果我们技术有限,没法观察到,那外星人又为什么发现不了我们?

不要低估了宇宙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仅以银河系为例,类似太阳的恒星就达到上千亿,而类似银河系的星系同样有上千亿个。

从概率上来说,整个宇宙有无数类似的地球生命存在,但整片浩瀚宇宙,却充满死寂,除了人类,放眼望去,一片漆黑。

其中有一个理论,叫「大筛选」。

宇宙肯定存在着大量文明,可有能力离开自己星系、进行太空旅行的文明,几乎没有。大部分文明经过一层层筛子、从使用火种、农耕文明、工业、蒸汽机,到内燃机和电力,最终都倒在了「可控核聚变」这道筛子上。

踏过去了,就能拥有整片黑暗宇宙森林;踏不过去,就会困死在自己星球上,用剩余能量维持文明,苟延残喘。

残酷又公平。

从宇宙大寂灭来看,我们突破能源封锁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科技发展至今,从业人员的疲态越发明显,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和大数据、摧残人心的 996 工作制、高速运转的效率需求,搭配难以专注的大脑和碎片化时间,让人身心俱惫,心理扭曲。

全世界范围内,老龄人口急剧增加,凡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本土人口越来越少的现实,而养老金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和政治辩论的焦点。

比如美国每年在福利上的投入,是可控核聚变研发投入的百倍以上,更是关停了火箭推进计划、超导超级对撞机等项目,节省财政支出…… 过好当下生活,远比遥不可及的「可控核聚变」有意义的多。

我以前写过不少有关宇宙的文章,也曾感慨过,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要看他们能否仰望星空。

很庆幸,我们国家还能不遗余力地修建大型科技工程,有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观测宇宙生命),有接棒的天宫空间站(将成为世界唯一的在轨空间站)、有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对上帝粒子进行精确测量)、也有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开展对量子力学的实验检验)……

只要有那么一丝希望,我们就不应该放弃。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

无限的宇宙视野并不是奢侈品

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星际唱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智先生(ID:zhixs10),作者智 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