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好好沟通,有多难?

围观了一下答主们的回答,发现“沟通”是一个高频词。的确,沟通是一件既重要又必要,但却并不那么容易的事。而还有一种情境中的沟通,可能比如在职场、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更加困难,也是更多人不具备的。

——那就是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许多人都有着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自己在外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都没问题,但一想到要和父母开口,就感到深深的无力;甚至有些人在职场上所向披靡、功成名就,可面对父母时,却又变成那个嘴巴笨拙、战战兢兢的孩子。

而缺乏和父母沟通的能力,也会让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最爱的人却是最不能理解我的人”的痛苦之中。

在这样的心境下,许多人选择回避与父母沟通。如果有不得不与父母沟通的情况,也总是觉得话不投机,想尽快结束对话,认为父母就是说不通的,自己和父母注定是无法交流的人。

这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我们小时候一直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影响父母的观点;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坚信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今天,我们就谈一谈“与父母沟通”这项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在反复经历了不受自己掌控的负面刺激后,人们习得的一系列无助的感受、想法和行为(Carlson et al., 2009)。

习得性无助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是无关联的,比如,认为自己无论对父母说什么、怎么说,都无法控制、左右谈话的结果;其次,习得性无助者对结果有无助式的预期,认定“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或是“自己讨厌的结果将会发生”。比如,在开口之前,就已经认定父母一定会反驳自己说的内容。最后,习得性无助者身上会表现出被动行为,不再尝试改变现状。比如,很少主动发起与父母的谈话、不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等等。

如果满足这三点,你和父母的沟通就是已经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里。

如果一个人对与父母沟通感到无助,Ta 可能会有如下表现:

· 回避沟通。尽量不和父母说话,可能会把一件事拖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对父母开口。面对父母主动发起的对话会很痛苦,比如每次面对父母的来电就感到心烦不想接听。

· 沟通时容易“翻旧账”。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想起以前类似的痛苦场景(“小时候我因为这么说挨过打。”或是“上次你也这样。”),容易因此情绪激动、无法继续冷静沟通。

· 在沟通过程中总想结束对话。一旦有矛盾的苗头就想迅速切断对话,不论是用激烈的方式打断对话(比如直接表示不想继续谈话),还是用被动的方式加快对话的结束(比如虽然内心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会不断地迎合对方的话语,为了让对话快点结束)。

·始终希望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沟通,比如希望父母能照顾自己的情绪等等。一旦父母的沟通方式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致,就会感到强烈的失望感,并开始为自己抱有希望而自责。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对爸妈开口那么难。

a. 低回应的教养方式阻碍孩子对父母开口

1965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Diana Baumrind)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1)“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2)“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其中,低回应的教养方式——严厉型(Authoritarian)教养方式与忽视型(Neglectful)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严厉型父母试图控制一切的做法让孩子不敢开口。他们不单很少回应孩子的需求,同时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要求孩子一定要遵循自己定下的规矩、达到父母可能不切实际的期望。严厉型的父母很少给孩子开口的机会,也不容许孩子表达自身需求,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规矩说“不”,很可能会招致严厉型父母的批评和惩罚。久而久之,孩子认识到“多说多错”,为了回避父母的惩罚,孩子们选择对父母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忽视型父母在孩子有需求时不作出回应,让孩子不再向他们提出需求。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没有期望和要求,但当孩子向他们开口时,忽视型的父母会对孩子的需求采取否认、回避的态度;或是由于没有闲暇、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缘故,而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逐渐地,孩子感到自己“说什么父母都不会听”,便转而不和父母沟通,而是向他人求助。

b. 不稳定的父母让孩子不敢开口

多变的父母让孩子对他们不敢开口。有些父母情绪或是想法多变,也许今天心情好,能和孩子良好地沟通;但心情不好时会变得粗暴;或者当孩子提出同一类需求时,也许今天答应,明天就会驳回。孩子不清楚何种沟通内容或沟通方式会招致父母的反对,索性不去冒险、避免沟通。

c. 观察获得的替代性无助阻碍沟通

我们不一定只会从自己的经历中习得无助。这种情况被称为,替代性无助。替代性无助是指,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的结果而进行替代性学习(Peterson et al., 1993)。我们不需要经历无助事件,只要观察到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无助事件,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我们自身可能没有太多与父母的负面沟通经验,但观察到身边朋友、同事与父母沟通时的无助,再加上缺乏和父母沟通的正面体验,也可能产生“父母同样不会和我好好说话”的预期。

最后,如果依然希望能够与父母好好沟通,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式:

a. 沟通前:调整自己对沟通的心态和情绪

在开启和父母的对话前,我们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记得:要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如果你依然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他们能给你“优待”(比如“他们必须照顾我的情绪”),他们就依然会以过去的模式对待你。你可以将自己平时与客户、工作伙伴沟通时的态度、语气、技巧运用在和父母的谈话上。让父母意识到你已经和过去不一样,是个有足够力量、需要他们去尊重对待的成年人。

你需要反复用言语及行动向父母表明,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你需要反复耐心地告诉他们你具体的感受、思考,而不是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懂得你。你需要在他们有过激反应时,可以暂停沟通,但在下一次沟通时继续坚定你的想法,同时不是以情绪爆发的方式表达你的坚定。

因为每当你被他们的反应触怒,或者放弃,他们都会加重“你还是个孩子”的印象。有时候父母是比陌生人更难说服的,因为对有些人来说,父母是“对自己怀有偏见的陌生人”。

你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咨询师陪你做角色扮演,模拟可能在沟通中发生的情境,学习如何应对沟通中的障碍和如何在沟通过程中及时调整。

b. 沟通中:成熟地觉察和回应

沟通并不是全然无法控制的,你没办法控制父母的反应,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在沟通过程中,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强求对方的回应,说了就放下(express and

letting go)。平静而清晰地告诉对方你想要什么、你的感受如何。在过程中享受自我表达带来的快乐,而不去期望对方真的会听进去你的话或者作出相应的改变。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按我们的心意回应,他们的回应也不重要,重要的我们控制自己、成熟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心情。

此外,从“情绪导向”变为“目标导向”,学会注重谈话成果,而不是去注重情绪的发泄。在谈话前想清楚,我到底想通过谈话得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必须是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在谈话过程中,要坚持你的谈话主题,避免被父母带离目标。可能在谈话过程中你不得不反复地把对话带回原本的主题。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试图改善和父母的关系上,否则你可能会失望、变得情绪化,而没有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c. 沟通结束后,注重自我关怀

结束后,多做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关注这场对话中积极的部分(比如,不论对话有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对父母开口都证明你很勇敢)。也可以和信任的朋友聊聊这件事,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支持。

我们理解无助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走出无助感也必然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鼓励你从小对话开始,逐步获得积极的沟通体验——它们未必是愉快的经历,但能让你一点点体验到自己增长的力量——慢慢地积累自信、直到有一天走出无助。

你的爸妈也许没有给过你最好的成长教育,你现在有力量在和他们的相处中,反过来帮助他们的成长。他们也许没有过机会,学习你已经学习到的观点、理论、思想,但帮助他们变成更好的人——相信我——也会让你的幸福感变得更强。

焦虑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吗?

作者 / 叶赌徒
很显然这是错误的想法,但却普遍存在于大众群体中。

当我们出现焦虑时,往往是由于外界压力。

压力,它通常是指两件事:一方面是心理层面上所感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它涉及从新陈代谢到肌肉到记忆等多个系统。它是我们身体对于外界因素所引发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自然反应。从日常的生活工作(考试,工作任务,家庭责任)到严重的事件(失业,亲人离世),都会引发压力,对于引发压力的事件,主要可以分为 5 类:(1)疾病;(2)经济问题;(3)婚姻问题;(4)人际关系;(5)亲友离世[1]。

简单来说,焦虑是一种你处于警戒状态的感受,当我们遇到害怕的事物时,我们会心跳加速或者逃避,在生理上来说,即你的身体告诉我们需要准备应对潜在的危险,这都是正常的反应,因为这是刻在我们生物本能里的“抗争或逃跑(fight or flight)”机制,我们那些遇到害怕的事物却不逃跑的祖先,早就已经凉透了。

会带来压力的生活事件,比如考试,工作面试,演讲,表演等等,都会引起我们的焦虑情绪,我们会因为激素(比如肾上腺激素)的分泌而心跳加速,出汗,或者是前一天难以入睡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正常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益我们的表现。而且通常在事情过去之后,我们的身体机能就会缓和过来,恢复常态。

在生理上,我们的身体每天会产生压力激素(例如皮质醇),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潜在威胁(如明天的会议,考试)。当我们遇到压力,即外界的信息让我们感到威胁时,大脑会启动与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 轴:hypothalamis-pituitary-adrenal axis)进行应激反应,这会驱动糖皮质激素类荷尔蒙,或者说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生产。

但是如果长时间保持在高水平的压力荷尔蒙下,或者说是长时间焦虑(焦虑症),我们的身体就像是汽车一直踩油门 / 刹车一样,会过度消耗,使我们的免疫系统与 HPA 轴之间的通讯受损,从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以及心理疾病。则会造成大脑功能结构的变化(如前额叶皮层变薄,杏仁核变厚,海马体萎缩),从而导致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焦虑或抑郁。慢性病自然也会找上门[2]。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因为能力不足而焦虑,其实很大可能是因为焦虑导致了自己能力的下降。

至于如何应对,建议还是找专业的医生去咨询,很多鸡汤类答案 / 文章并没有什么用。

朋友圈分组有必要吗?

二十岁左右时,真切地为这个问题苦恼过。

那会刚进入写作圈,一下子认识很多优秀的人。

朋友圈里有百万畅销书的作者,有做百万畅销书的金牌编辑,有自己开公司并做得很不错的老板,有长得特别好看的男孩女孩们,有全国top5名校的学生,有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有那个自媒体做得很好、一条广告费五位数、月入六位数的同龄自媒体人,有特别会生活、朋友圈随便一张图都很文艺很惊艳很高级的女生,有动不动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朋友圈发的都是不同城市定位的生活旅行家…….

朋友圈里随便拎出一个人,都很优秀。要么长得好,要么写得好,要么学校好,要么赚钱多,要么能力强,要么创意很多、人很有趣。

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圈,我一度很自卑。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发朋友圈的。

因为发跟朋友一起出去玩的照片,总会觉得拍得不够高级,照片上的自己也算不上好看,这样的照片发在朋友圈,挺丢人的。毕竟朋友圈那么多长得可好看的人。

发表自己觉得写得还不错的文章,也觉得不好。朋友圈有那么多专业的编辑,有那么多同行作者,还有畅销书作者们,我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在朋友圈会不会有班门弄斧的意思。万一他们真的点开我的文章看完后不喜欢,给我打上“文笔差,构思不好”的标签怎么办。所以干脆不发。

发生特别感慨、特别有趣、特别想在朋友圈分享一下的事,哪怕花很久时间编辑好朋友圈,但在准备分享出去的那刻,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这件事好像也没多么有趣,于是做罢。

但,有时也还是想发朋友圈。潜意识里觉得,在那些优秀的人面前,自己想要分享在朋友圈的东西可能不值一提,但在我自己的同学、朋友面前,我想要分享的东西还是挺有趣的,还是挺值得点赞的。

所以,那就分组可见。

每发一次朋友圈,就花好久时间选择该对哪些人可见,不该对哪些人可见。

挺麻烦。也挺浪费时间的。

即便如此,但,若你问我,朋友圈分组可见,有必要吗?

我的答案也还是,有必要。

在现在的我眼中,五年前的小文的这个做法虽有些稚嫩,可这的确也是保护当时那个敏感、还不够自信,但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写作被大家肯定、被大家认可的小文的自尊心最好的办法。

在有些人面前,我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在他们面前不敢表达自己,害怕露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想表现自己,不想赢得别人的称赞。

虽然,我们总在说“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但谁也不能否认,我们人类有时就是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才能走下去的。

我们说的“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是指不要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但别人对我们的肯定和正面评价,还是可以在意的。我们会因为别人称赞我们而开心,也可以因为别人的肯定而开心。这不是虚荣心作祟,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在人间谋生,我们偶尔需要这样的“虚荣”时刻。

谁都不能例外。

现在,再发朋友圈,我不会再分组可见了。

我也终于长成那种即便面对比我优秀很多的人,也不再胆怯,更不会自卑的女孩了。即便他们很厉害,他们的生活很丰富多彩,她们长得很好看,他们挣得很多,但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现在很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每半个月或每个月,都会把这段时间吃过的好吃的、玩过好玩的、特别有意义的事总结一下,然后挑几张特别能记录当下生活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记录下生活的片段,日后再回想起这段岁月,看到这些照片,也能清晰地想起自己在这段时间做过什么、玩过什么。

也会大大方方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照片,会在朋友圈分享生活里的小确幸,也愿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写的文章,在朋友圈公开表达对一些人的真心感谢。

我不再害怕别人看到我分享的生活,会觉得我生活太平淡,不高级。不一定只有每次都要去高级的地方玩,每次吃了一顿精致且高级的饭,才有资格发朋友圈,平平淡淡,充满小确幸的生活,我觉得也挺好。只要吃得开心且幸福,八块钱一根的冰糖葫芦,四块钱一碗的热干面,十块钱一份的油饼包烧卖,也很值得发朋友圈。

我也不怕别人看到我发的和朋友去玩的照片,会觉得不好看。无论是照片里开心笑的自己,还是安静时的自己,还是和花花合照的自己,还是出去玩的游客照…..我都很喜欢。我喜欢这些状态下的自己,能认真生活,也能热闹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总能保持积极乐观,努力把自己生活过得很好的自己,挺棒,也挺好看的。

当我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开始学着欣赏自己后,慢慢也觉得自己还真挺好的。

我也不怕别人看了我的文章,会在心里觉得我不够好。他们有他们的擅长,我也有我的优点,谁不是慢慢成熟,慢慢进步的。现阶段做得还不好,也没啥,正视,再慢慢提升自己。我们需要这种自信:你们很优秀,但我现在也不差,我以后还会更好。

当你不再畏惧在别人面前展示真实的自己,慢慢地你也会爱上真实的自己,爱上自己真实的生活。

年少时,总觉得高级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成熟后,渐渐明白,当下我们正在过着的生活,都可以成为值得过的生活。

平淡的日子,好好生活,热闹生活,就是美好的生活。

不要再因为自己普通,而自卑。

认真生活、认真思考的每个人,都不普通。

哪怕当下,我不再会为朋友圈要不要分组可见而烦恼,我也可以落落大方的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感受。

但,若再问我,朋友圈有必要分组可见吗?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觉得分组可见,会让你舒服,那就分组可见;如果你不想分组可见,你想尝试在所有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生活,那就不要可见。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分组,还不分组,都可以。只要你开心,只要你愿意。

不必因为自己喜欢朋友圈分组而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得不够落落大方,朋友圈是你自己 ,你想给谁看,就给谁看。无可指责。朋友圈分组还是不分组,都不是落落大方的衡量标准。

虽然我们知道“落落大方”是个好品质,但也不用被“落落大方”绑架自己。如果能让你感觉更自如一点,那么即便有时自我一点,保护自己想法一点,不那么落落大方一点,也没关系。

若不喜欢分组,那就干干脆脆地让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朋友圈。别人夸你好看,夸生活积极美好,夸你照片拍得好时,要大方地说谢谢;别人说你太做作,说你不好时,也要干脆点开对方头像,设置为“不给对方看自己的朋友圈”。

既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生活,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感受。有些时刻,我们需要虚心地接受批评;但有些时刻,我们也需要捂着耳朵对那些人说“不听不听,王八念经”。我可以听你的,但我也可以不听你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最后,最重要一点是,朋友圈只是一个社交平台而已,不要太在意网络社交平台,过好自己现实当下的生活才最重要。

祝你活得像朋友圈里一样好。

普通人不要用自尊和名誉为难自己

文/莫言

有句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这个意思很明白,但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

朋友请我去吃饭,吃了一盘胡萝卜丝,吃了一盘粉丝,还吃了一盘像橡皮一样难以嚼烂的肉。吃完了,我心感动,心中暗想,点滴之恩,应该涌泉相报,吃人一碗,要报一盆。

隔了几天,一群朋友聚会,我为了一句什么话把这位曾经请我吃过一次饭的朋友得罪了。

他咬牙切齿地说:“你的良心让狗吃了吗?前几天,我去香格里拉饭店买了美国加州的酱小牛肉,去长城饭店买来西班牙产的胡萝卜,去友谊商店用外汇券买了专供外国人的波罗的海鱼子酱,还有法国走私进来高级奶油,吃得你小子满嘴流油,可是你一转眼就忘记了。那些小牛肉还没消化完吧?”

我感到浑身冰凉,悔之莫及。恨不得把自己这张不争气的嘴巴用胶布封了。你当年吃煤块不也照样活吗?你去吃人家那点胡萝卜丝和粉丝干什么?

实在馋了你自己去买一麻袋胡萝卜把自己吃成一只兔子也花不了多少钱,但你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听人家的,就要承受人家施加到你身上的侮辱。

我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记性,像狗一样,记吃不记打。当时气得咬牙切齿地发恨,但过不了几天就忘了。又有一个朋友请我去吃饭,上了一只煤球炉子,炉子上放了一口锅,锅里放了十几只虾米,一堆白菜,还有一些什么肉。

吃着吃着我的凶相又原形毕露了,那朋友就说:“看看莫言吧,吃的一上桌,又奋不顾身了!”(太过分了,就算是真的,也不该说出来呀。)

俗话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把我的心彻底地凉透了,我一边吃着,一边因为吃人家的东西所蒙受的耻辱一桩桩一件件涌上心头。

我怎么这样下贱?我怎么这样没有出息?你实在想吃,一个人下个馆子不就行了吗?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你想多么凶恶地吃就多么凶恶地吃。你吃光了肉把盘子也舔了也没人嘲笑你。

你自己经常地忘记自己的身份,你忘了自己是一个乡巴佬,人家那些人从根本上就瞧不起你,压根儿就没把你当个人看。

人家有时找你玩玩,那是无聊,那是天鹅向水鸭子表示亲近,如果水鸭子竟因此而想入非非,那水鸭子就惨了。

想明白了道理后,我发誓宁愿饿死也不再吃人家的东西了,就像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面粉一样。我还发誓万不得已跟人家在一起吃饭时,一定要奋不顾身地抢先付账,我付账,那么即便我吃得多一点人家也就不会笑话我了吧?

又一次去吃烤鸭,吃到一半时我就把账结了。几个贵人都十分高雅地填饱了那些高贵的胃袋后,桌子上还剩下许多,这时,农民的卑贱心理又在我的心中发作了。

多么可惜啊,这些大葱,这些大酱,这些洁白的薄饼,这些香酥的鸭片,都是好东西,浪费了不但可惜,还要遭到天谴的。于是我就吃。这时,有人说:“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钱吃回去不可。”

我就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好像挨了一个响亮的耳光。人家还说:“你们说他的饭量怎么会这样大?他为什么能吃那样多?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了。”

我一边吃着,一边悲哀地认识到,世界上的事情,其实早就安排好了。该着受侮辱的命,给你戴上顶皇冠也逃脱不了。

前年春节回家探亲时,我把这些年在北京受到的委屈,一桩桩一件件地说给母亲听。母亲说:“我就不信,人活一口气,再去吃宴席,行前先喝上两大碗稀饭,然后再吃上两个大馒头,上了宴会,还能做出那副饿死鬼相吗?”

回到北京后,遵循着母亲的教导,上了宴席,果然是不猴急了。吃得温良恭俭让,像英国皇室里的厨子那样。我等待着大家的表扬,可是一个人却说:“看看莫言那个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众人大笑,食欲大增。有个人说:“人啊,还是本色一些好,林黛玉也要坐马桶的。”

“娘啊,简直是没有活路了啊……”

娘说:“儿啊,认命吧。命中该有什么,就得承受什么。”

我问:“娘啊,咱们一大家人,为什么就单单我为吃蒙受了很多耻辱?”

娘说:“儿啊,你这算什么?娘在1960年里,偷生产队的马料吃,被人抓住了吊起来打。当时想,放下来就一头撞死算了。可等到放下来,还不是爬着回了家。

你大娘去西村讨饭,讨到麻风病的家里,看到人家过堂里方桌上有半碗吃剩的面条,你大娘看看无人,扑上去就用手挖着吃了。麻风病人吃剩的面条,脏不脏?

你受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娘分明看到你一天比一天胖了起来,不享福,如何能胖起来?儿啊,你这是享福啊,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仔细地思考着母亲的话,渐渐地心平气和了。是啊,所谓的自尊、面子,都是吃饱了之后的事情,对于一个饿得将死的人来说,一碗麻风病人吃剩的面条,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

当然也有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但人家是“伟人”,如我这种猪狗一样的东西,是万万不可用自尊、名誉这些狗屁玩意儿来为难自己。

怀李叔同先生

作者:丰子恺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的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缘故。

李叔同先生为甚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悉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我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教我们木炭石膏模型写生。同学一向描惯临画,起初无从着手。四十余人中,竟没有一个人描得像样的。后来他范画给我们看。画毕把范画揭在黑板上。同学们大都看着黑板临摹。只有我和少数同学,依他的方法从石膏模型写生。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芦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此后李先生与我接近的机会更多。因为我常去请他教画;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较为详细。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谈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绘事外,并不对我谈道。但我发见他的生活日渐收敛起来,仿佛一个人就要动身赴远方时的模样。他常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我。他的朋友日本画家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已等到西湖来写生时,他带了我去请他们吃一次饭;以后就把这些日本人交给我,叫我引导他们(我当时已能讲普通应酬的日本话)。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有一天,他决定入大慈山去断食,我有课事,不能陪去;由校工闻玉陪去。数月之后,我去望他。见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对我讲话,同平时差不多。他断食共十七日,由闻玉扶起来,摄一个影,影片上端由闻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侍子闻玉题。这照片后来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铅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欣欣道人记。”李先生这时候已由“教师”一变而为“道人”了。学道就断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

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以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示的。出家前数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这程先生原来是当军人的,现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为僧。李先生同他谈得很久。此后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见一个和尚坐着,正是这位程先生。我想称他“程先生”,觉得不合。想称他法师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来知道是弘伞)。一时周章得很。我回去对李先生讲了,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也要出家为僧,就做弘伞的师弟。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要去出家。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第二天,我们三人送他到虎跑,我们回来分得了他的“遗产”,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我从此改口,称他为“法师”。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离,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愈进愈深。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缘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师圆寂后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桥客寓

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

作者:丘小海 来源:华为内部论坛
编辑:博学读书会(ID:boxuedushuhui)

01
内卷又火了

这是华为内部论坛很火的一篇文章。

图片
内卷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普及和传播知识,我参考了相关的信息,把我个人的粗浅理解奉献给朋友们。
内卷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演化。
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
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只在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不向外扩张,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
试以7个大家熟悉的事例来作解释。

图片

02
什么是内卷?
这7种情况讲透了

1、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比如大会堂桌面上摆的几千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那是很多工作人员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折腾出来的。
相对于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而言,这种严格和精准的摆设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叫内卷。
2、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例如,有些单位为了落实上级领导决定的项目,又要冠冕堂皇使整个决策过程看起来科学化,以应付审计和巡查。
为此,大费周折,搞了一套又一套的科研报告,邀请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提意见和建议,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评审论证会,穷折腾一番,其实项目早就由领导拍板决定了。
这些庞大繁忙的工作,费钱费时又费力,把简单问题搞得很复杂,目的只是补程序,把所谓决策科学化的圆圈画完,这就是一种内卷。
3、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每逢重大节日或敏感时期的前几天,下级机构必须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或维稳之类)大检查。
大家都明白,大部分领导可能连安全生产的资质证书也没有,这些检查未必有什么实际效果,但还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个固定动作,以期万一出了事可以免责,这也是一种内卷。
4、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创建评比就是内卷。
因为这些评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借助这些评比大赛来推动其预期的工作,无法实现其初衷,做秀成分多于实质效果。
例如,某某创业之星大赛,又或某省几个部门联合搞的科技创新先锋大赛等等,事实上,个人不会因大赛才去创业,科技企业也不会因为大赛才搞科技创新。
大赛的初衷是推动个人创业和科技创新,但实际作用却微乎其微,这种大赛当然是内卷。
5、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微雕和微刻只是形式上的艺术,其创作内容只会少于正常尺寸的艺术品,尤其在着色方面,微雕微刻受到致命的限制,微雕微刻的艺术内涵不可能超越正常的艺术创作。
这种刻意的微细化就是一种内卷。这是一种自我较劲,一种乐在其中的自讨苦吃。
花费了大量时间、耗尽了意志力,不但没有创作出新内容,还得拿个放大镜看,累死人。
6、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例如,僵化的考试制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学生为了考取高分数,而被迫在教学大纲范围内下苦功夫,限制的学生自由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为了比出高下,出题人只好把考试题目出得离奇古怪。
比如某某起义谁开了第一枪,谁开了第二枪,谁开了第三枪等等无聊之极的考题,这就是内卷。
7、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
中国人对很多历史名著的研究让人咋舌,就这么几本书,一两百年来无数学者没完没了地去挖掘,你还能整出什么新东西来呢?
但是研究仍在深入,精细还能再精细,没完没了。
研究人员前赴后继,内容却不断重复炒作,论文抄来抄去,不断用曲解原著和牵强附会的佐证来标新立异,实际上都是那锅里的一堆烂肉,这是典型的内卷。
内卷的成因很多,我们不必深究,也不必穷举,否则自身也可能掉入内卷之中。
略略从制度和文化的二个维度来认识一下。

图片

03
两大原因,造成内卷

人们为什么会身处内卷困境而无法自拔呢?
囚徒困境理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
按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制度的压力下,人如同囚在困境中,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的方案,极少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
因此,人们便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的人员,进行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客家谚语把这种现象叫做“裤裆里面打拳”。
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
由此看来,制度化的内部竞争是内卷的第一成因。
从文化基因上看,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和太监文化驯化出无数的“顺民”。
帝王文化的核心是愚民,以利于其统治,而太监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拍马屁,讨好主子,以期获得主子的恩赐。
所以,有的人从小就要求听话,要求坐言起行都规规矩矩,习惯于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文化基因里决定了中国人习惯于内部竞争,而缺乏向外开拓创新的勇气。
看看现实中的官场职场的残酷内斗,即可理解。
从文化的另一个角度看,传统文化到了某个阶段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后,就容易走偏,走进死胡同,既然无法适应外来文化挑战的新形势,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寻找寄托。
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诸多规矩、讲究、禁忌就是内卷。封建迷信更是将内卷发挥到极点了。
人性是闲不住的,若是没有新的思想产生、没有新鲜事物可以期待,就必然会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折腾。
如各种风俗习惯,又如微雕、微刻和书法等等,以增加一点生活的花样。这也是内卷的成因之一。
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
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
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
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
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博士、教授和研究员,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却与之很不相称,这或多或少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设计有关。
无数的人才,被困在内卷化的制度性环境里无法自拔,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令人痛心。
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
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
明白了内卷的含义,大家便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陷入内卷,减少内卷造成的浪费和伤害。
无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做事之前都要判断一下,尽可能避免内卷。
社会应该鼓励和推动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放在鼓励发明创造,建立最小约束的自由机制上来。

他们拼命存钱,低物欲,不消费……

35岁就做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可能是所有上班族的梦想。
但既没有过高的收入,
也没有中彩票、得遗产的运气,
这个梦想最多也就是想想而已,
毕竟2017年胡润报告说,
在北上广深想要财务自由需要2.9亿元。
但有一批人的做法,
或许能给你打开一个新思路,
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叫
——“Fire运动”,始于美国,
追随者通过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
来迅速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
早早在30岁出头就退了休,过上了闲适的生活。
每年就靠4%的理财收益生活。
我们采访了3位实践者,
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台北,
来听一听他们是怎样做到提前退休的?

图片

图片

《时间规划局》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时间规划局》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世界:所有人成长到25岁后便不再变老,你能够活多久取决于你赚了多少“时间”。
那是一个用“时间”来作为货币的世界。你工作赚“时间”,买东西花“时间”,当你手臂上的“时间”清零时,你会立刻死去。
世界被划为不同的“时区”,贫民窟里的人命以“天”计算,中产可能以“年”计算,而富豪以“百年”计算。
穷人的一顿午餐是30分钟、咖啡4分钟、坐一次大巴2小时。他们不停赚钱,不停花钱,每天都被死亡威胁着,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在路上突然倒下。
每次看到有人倒下,我都会想:“都这样了,还愿意买咖啡喝?”
在这部电影里,你要用“命”来消费、购买任何一个物件,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会怎样看待你的“时间”呢?
如果同样是“1小时”,你会拿去买件衣服?还是看一小时书、陪家人一小时、或干自己喜欢的事呢?
换句话说,你觉得工作40年,去换取一些物质,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生活,是件划算的事吗?

图片

Vicki Robin
摄影:Ian Allen

“有闲”才是真正的富有

生产力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休闲型社会”迟迟没有到来,“消费时代”却开始了。人们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越来越丰富,但属于个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1992年,美国财经兼人生导师Vicki Robin在畅销书《富足人生:要钱还是要命》(《Your Money or Your Life》)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和《时间规划局》的设定如出一辙。
她说,如果你一天能赚200美金,那么当你要去买一双100美金的鞋子时,你要问自己:“这双鞋值得我半天的生命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有多贵。
那些消费品,真的值得用“命”去换吗?

图片

“Fire运动”的兴起

在美国越来越火的一个生活运动就起源于这本书。这个运动叫“财务独立,提早退休”,也称“Fire运动”,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的缩写。
这个运动要逃离两件事:费心、费时的工作和消费主义。
它的基本逻辑是:无论赚多少钱,都要过极简的生活,以求储蓄率达到50%甚至更高。
根据“4%原则(4% rule)”,当你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后,你就可以退休了。
图片

“4%原则”是在199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提出的。
他分析了美国过去75年来的股市和退休案例后,归纳出:“只要在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之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率微调,即使到过世,退休金都花不完。”
在美国,“FIRE”的追随者一般是男性,从事科技行业、工程师类型,他们会计算未来40年的复利,或是低成本指数基金、房地产出租的投资回报率,来实现他们的财务自由。
在中国,也有一批人在默默实践着。

图片

桌面上堆满东西

被消费裹挟的人生

Moor 35岁 坐标北京

已退休4个月

35岁的Moor和老公现在生活在一个“鸟不拉屎”的中国小镇,过着“水都是甜的”的小日子。
这个月是他们退休的第4个月。距离在北京落脚、找到第一份工作过去了刚好10年。
“之前是做运营的,怕极了压力,一点压力就让我难受。”回想起最初的8年,是Moor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消费主义吞没的8年。赚得越多、花得越多,花得越多,就要赚得更多。
第一套公寓,26平,房租每月1750元,两人收入在8000元左右,月光。所有休闲时间、精力、金钱,几乎都浪在了各大商圈。
东西多了,房间就小了。先后经历了2次搬家,行李从两个拉杆箱变为两个货车。虽然家庭收入从8000元变为了20000元,但依然是月光。
“我们依然大手大脚,为了维持高消费又不至于欠债,我们的家搬到了五环外,通勤时间增加了一倍。就像上了跑轮的仓鼠一样,只能使劲跑,停下来心里就怕怕的。毕竟有那么多账单等着付,有那么多东西等着买。”

图片

扔空的家

终于在2017年的2月,他们开始了极简之路。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凡是30天内没有用到的东西都扔出去;卸载了淘宝;进一出一,也就是买一样就必须扔一样。
这样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家务少了,有时间去逛公园了,每天晚上还能打太极。所有的家当加在一起也就4个纸箱子。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少,存款却越来越多,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有了一定的存款之后,夫妻俩开始学习投资理财,看了一堆关于“基金”“定投”类的书籍。也坚定了要提前退休的想法。

图片

在买得起房子的地方买个小房子

他们将自己的退休计划分为5个步骤:
记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加家庭储蓄。
学会用钱挣钱,主要是定投指数基金。
记录“最低限度”的支出,一个月最少需要多少钱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当被动收入超过支出时,就自由了。
哪怕退休,离开全职工作后,也可以做一个自由职业,满足兴趣的同时,赚点零用钱。
在买得起的地方买个房子。
从厌倦“上下班”到提出辞职,Moor俩夫妻一共花了两年来准备。他们坦言:“退休生活只过了4个月,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但他们很享受此刻自由。

图片

“物质欲望的来源就是工作”

郭文卓 26岁 坐标上海
已退休1年

郭文卓,90后女孩儿,生活在上海,非典型性“Fire人群”。她还没有攒够25倍生活费,就退休了。她在一年前,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那工作的恶心,我可以和你说一天。”隔着电话都能听到她狠狠拍了一下桌子。
健完身,洗了30分钟的澡,敷上面膜,吃着水果,她开始接受我的访问。
“你说,我这算退休吗?”她反问我。目前她靠之前工作攒下来的钱,在市中心租了3套房子来做民宿,据她说几乎不花时间打理。开心的时候,跑去剧院做个群演,想旅游的时候,就做个兼职领队带人出去玩,还能赚点儿。
“不为钱工作,就算退休吧。”
“那我退休了!”

图片

带队旅行

郭文卓有一套“理论”很值得说一说。她说:“物质欲望都是工作带来的。”去工作场合,不愿意比别人差吧,衣服包包就要配备起来。工作不开心了,想要犒劳犒劳自己吧,第一反应就是花钱买痛快。
自从辞去了工作,郭文卓的消费直线下降,高跟鞋也没有场合穿了,平时怎么舒服怎么穿,不用买衣服,吃饭自己做,每天开开心心的,也不会想到要花钱。

图片
郭文卓和典型的“Fire人群”一样又很不一样。
“Fire人群”虽然奉行的是,辛苦十来年,幸福几十年。先攒钱,后享受。
但即便是“退休”也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做了。
而是因为有了钱的保障,再也不用为钱不得不工作了。反而可以去发展兴趣,而兴趣所带来的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可能也会超出你的想象。国外也有人直播自己过“Fire生活”,结果成了网红大赚一笔的。
而郭文卓,虽然没有一堆现金保障,但因为低物欲,养活自己也不难,在精神上给自己退了个休,几乎过上了“Fire人群”一样的生活。

图片

图片

“我对钱很没安全感”

曾琬铃 39岁 坐标台湾
已退休6年

39岁的曾琬铃是非常典型的“Fire人群”,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她工作11年后,在33岁的年纪便早早退休了,至今已经有6年之久。
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前,她一共工作了11年,她的美国老公工作了16年。而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已经走遍世界40多个国家了。
曾琬铃和丈夫出生都非常贫穷,对钱很没有安全感,经常担心有一天会没钱花,所以很爱存钱。但两人都喜欢旅游,怕钱花太快,两人出去的频率不是很高,也都选择穷游,去便宜的地方。
“怎么样可以边旅游边赚钱?”这是他们最初的想法,后来慢慢延伸到:“有没有办法可以存到一笔钱以后,我们用这笔钱生点利息,支撑我们旅行的生活。”慢慢就发出了,提前退休、环游世界的念头。
曾琬铃的丈夫是工程师,爱钻牛角尖,花了很长时间去计算到底需要多少退休金才行。“网上关于退休金计算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我们觉得麻省工学院4%理论蛮合理的。”

图片

“想攒钱?别看微信!”

为了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两人有计划地在“衣食住行”上缩减开支。
住 —— 他们租了个非常小的公寓,价格是原本住房的1/3。
一次朋友开车送他们回家,一开进这个社区就立马反锁了车门,非常讶异他们竟然住在贫民窟里。“买房可能是全世界人的人生梦想吧,我先生也买过一个房子,但后来就卖了。他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大部分钱去交房贷了,存不下钱来。”曾琬铃说。
吃 —— 大部分都是自己做饭,一次做非常大的量,分装着分天吃。
“我们曾经有一个星期都喝同一种汤,把很多不同的蔬菜豆子煮在一个大锅里面,但营养是够的。”还尝试过自己种菜,买肉也是去非常便宜的超市购买。
行 —— 在交通上,不买车,尽量走路和骑单车。
衣 —— 不买不必要的衣服。哪怕牛仔裤破了,补一补照样穿。
对于女孩子而言,在衣服上节俭可能是最难的。曾琬铃唯一的一次冲动消费就是在衣服上:“我当时觉得已经攒了那么多钱了,买一件衣服也不过分吧,就买了几件衣服,但一回家就后悔了,觉得没有必要,赶紧又退了回去。”
另外一个诀窍是:不要看电视,也不要看微信。“因为上面全是广告,会逼你和别人比,要让你买东西。”
经过努力,最初两人能够把收入的50%都攒起来,用来定投美国的指数基金。慢慢通过升职加薪,和基金的分红,两人能把收入的90%存起来了。
图片

“多少钱才够?这个因人而异”

2009年的10月,曾琬铃31岁,两人终于攒够了钱,用她的话说“那一刻又开心又害怕”,跑去纽约旅行庆祝一番后,还是没敢马上辞职,又继续上了2年的班。
“后来让我们辞职的那个导火索是和老板吵了一架。攒够了钱,就能随时炒了老板。”
辞职后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环游世界。第一年是过渡期,两人选择先去便宜的国家试试水,物价比较低,花同等值的钱,但是也可以过得很好,心态就慢慢放松了。
“这五六年下来,我们花钱的速度比不上投资为我们带来的收入,心情就越来越轻松。”
当被问到具体攒了多少钱才做出退休的决定时,曾琬铃拒绝了我的回答:“这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也没有参考性。就像有些人觉得一百万很多,有些人觉得一百万就够吃几顿饭一样。只要攒到能覆盖你的生活所需,就够了。”目前,在有一个4岁的儿子的情况下,曾琬铃全家的生活费每个月在2000~3000美金。
曾琬铃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都发在了网上,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还出了一本书《不工作,也有钱》。除了表示羡慕的,想要效仿的之外,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图片

“我受到的那些质疑”

Q:网友 A:曾琬铃
Q:你们一定是中了大乐透,继承了遗产,或者本身工资很高。
A:我们就是很普通的工薪家庭,也没有富有的父母。我们认识很多在实践“Fire运动”的人,他们都有很多共同点:
来自贫穷/中产家庭,成长过程中,财务一直是父母的痛苦来源。
有份中高收入的稳定工作(但不一定热爱这份工作)
不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跟别人比较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
最开始赚钱时,不会选择买房,而是选择投资。
赚10万花11万的人,和赚2万花1万的人,最终能退休的是后者。

Q:你们能抵御大灾大难吗?如果生大病、股票大跌、通货膨胀了怎么办?
A:我觉得我们才是能抵抗这些灾难的人,毕竟我们有存款,还花得少。还在工作,但花钱大手大脚没有存款的人,更加受不了这些意外事件,不是吗?
Q:孩子的教育问题怎么办?
A:很多人觉得养孩子很贵,需要上补习班、私立学校、兴趣小组、各式各样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其实都是父母自己的,而并不来源于孩子本身。上学的话,我们选择的就是公立学校。每年,我都会带着孩子出国玩。如果哪天孩子想要学个什么,这个钱我们省一省总还是能有的。

图片

Q:你能退休,是因为嫁了个美国人吧?
A:也有美国人质疑我老公:“你能退休,是因为老婆是中国人,够节俭吧?”太可笑了,按照这种观点,所有中国人和美国人都该能够提前退休才对。很多人会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找借口,却不愿意踏出那一步。
Q:这么早就退休,你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呢?
A:提早退休并不意味着懒散无所事事,而是把人生的精力投注在自己热爱的事物上。我有时间研究做饭、学摄影、学画画,还可以看书,都是很幸福的事情。这些事物甚至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入。
Q:像你这样“降低物欲”,人生还有什么乐趣?我还是花钱买品质生活吧。
A:现在大部分20~60岁的人,40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回到家就累成狗,这样的生活质量真的好吗?
布置的美丽的家,只剩下睡觉的功能,白天空着,却依旧要还房贷,真的划算吗?
现代大部分人都宁愿先享受短暂的快乐,再用一辈子辛劳来偿还。
我不是建议每个人都过极端节俭的生活,但也应该反思反思“消费主义”给你带来的影响,想清楚了,生活会简单轻松很多。
消费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一生的负担。

有什么比较靠谱的赚钱APP?

在学校靠兼职赚了不少钱。今天便推荐五十个靠谱的兼职赚钱的方法给你,靠这些想要月入过万不现实。

原答案接近5W赞,8w的收藏,然后被删掉了,我再发一次吧

先放个提纲

一、简单类网络兼职
二、技能类网络兼职
三、初级脑力劳动网络兼职
四、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兼职
大家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选择。业余时间花2、3个小时,一个月多赚2、3千零花钱还是轻轻松松的。

干货砸脸直接一点吧不废话,以下全程干货。

你可以收藏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实践呗。

收藏之余,也点个赞呗~~

一、简单类网络兼职

01任务平台

这是一个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个兼职,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发传单。没什么难度,就是拿时间换钱。适合一般的在校学生,每天动动手指就能赚些钱。

那怎么赚钱呢?一个软件新上市,需要好看的数据,那就需要用户去注册体验。任务主要是用来下载一些APP,这些APP还没火的时候都是需要下载量的,而商家前期会通过付费给下载用户的形式来得到这个前期种子量,基本上只要碎片时间比较多的学生。

我选平台第一要求是靠谱,第二就是钱多!整理了一些做过靠谱的平台,想做的点击下方卡片自取:

点击关注公众号:纸飞机江月,领取日入80-110的攻略
02上传文档

上传你的原创内容供人下载,然后根据文档的质量来设置下载的价格。付费的文档质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质量低别人也是不会下载的。平时自己整理的论文或者PPT等等都是可以上传的。比如:百度文库、豆丁文库、个人图书馆。

收益=下载数量×设置文档价格

03有道众包

有道众包是网易有道词典旗下的任务平台,里面的任务多数是简单的任务比如文档图像框选、语音转换等等。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大概10分钟就可以,佣金报酬在1-3元每个任务。类似的平台,还有蜂鸟众包、美团众包、码易众包、腾讯搜活帮等等。

04百度知道合伙人

百度知道合伙人是根据答题来赚取报酬的,只要你回答你了解的领域帮助到网友你就有报酬。报酬的计算方法是回答数量和质量决定的,一般一个回答3块钱。百度知道合伙人还有另外一个模式,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你的团队有产出你也有收益。

05调查类

简单来说就是完成调查文卷赚取报酬。

1、第一调查网

2、最网e调查

3、GTM调研社区

4、集思网

06跑腿类

这些是跑腿或者户外拍照赚取报酬的软件。

1、人人跑腿

2、人人快送

3、UU跑腿(跑腿类1-5都差不多,跑腿越多赚的越多,多一个平台多一个选择)

4、爱跑腿

5、美团跑腿

6、美团拍店(拍门店招牌赚钱)

7、百度地图淘金(拍门店脸面赚钱)

8、高德地图淘金(和第8点差不多)

二、技能类网络兼职

01时间财富网

这个是全国第一家的威客网站,在上面发布任务的企业和个人非常的多。上面综合技能比较全,比如PS、网站建设、小程序设计、劳务等等。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这里赚到钱。一技之长是指你的这项技能超过身边的人80%才有更多的机会去接任务。

02自由人协作平台

这里的任务也很全,任务类型也很多。你只要有点硬技能,就能赚到钱。比如:配音、文案,插画、设计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点击任务进去看到是在招标中,那这个任务你是可以接的。如果显示工作中那这个任务你是接不了了,因为已经给接了别人在做。

03驾驶类

这个建议老司机可以尝试下。当然如果你刚拿驾照技术也很好也是可以的。

1、滴滴司机(做快车司机赚外快)

2、e代驾(别人聚会喝酒,自然就需要代驾了)

3、驾校一点通陪练(需要懂驾考规则)

04翻译类

1、有道翻译

3、语富网

4、快译网

5、译喵网(做翻译赚报酬的网站)

05设计类

1、千图网(千图网做的好的话,还有机会成为特邀设计师。)

2、昵图网(有人下载你的作品你就有收益)

3、汇图网(作品交易平台,收益不错)

4、包图网(和干图网差不多,但价格高一些)

5、手工客

6、小米主题商店(有人下载你的作品你就有收益)

7、开三云匠网

8、在行(需要一技之长)

9、微信表情开放平台(设计出好作品,打赏不菲)

拍照片卖照片赚钱,这个前提是需要你有摄影方面的专业技术,如果你正好对摄影感兴趣,那学起来会相对容易些。

1、视觉中国

2、美好景象(只要技术过硬,有机会成为签约摄影师)

3、Fotor

4、Picpas(卖照片赚钱)

5、东方IC

6、锐景创意(通过拍照接单赚报酬,相对来说门槛低)

7、全景图片

8、中国图库(和美好景象差不多就不多介绍了)

9、汇图网(和壹图网差不多)

10、壹图网(卖照片赚报酬的网站)

07程序员

建议学习代码相关专业的同学优先选择,做这个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方向也是有帮助的

程序员客栈

1、猿急送

2、程序员客栈

3、码客帮

4、猿急送

5、极客学院

7、云沃客

对代码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学习下

1、麦子学院

2、51CTO学院

3、CSDN学院

三、初级脑力劳动网络兼职

01知识变现

悟空问答、知乎、付费QQ群、芝麻问答、在行、千聊、饭团等等。情感咨询的量会比较大,知识普及、财税咨询、职场咨询等也是有的。

02豆瓣稿费银行

豆瓣稿费银行很多人认为烂大街了,我推荐的理由就是这里的稿件要求低而且多每天都有更新,对于前期想发展写作的小白来说是很不错的选择。

03天使领域

如果你还是小白,那你可以来这里学习下大神的经验。网站有学习区,也是一个愿意帮助小白的平台。唯一不足的是,不好注册,需要蹲点。

04中国赏金写手网

这里也是写手的网站,有发布稿件也有写手招聘。总之多一个平台多一个选择吧。

四、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兼职

01教学类

相信知乎大佬们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果真的不知道讲什么,可以讲比如excel操作、word操作或者写作等等。

1、淘宝大学

2、腾讯课堂

3、网易云课堂

4、荔枝传课

5、传课网

02短视频

短视频确实是现在的风口,如果你颜值够好、会唱歌或者会各种各样的小技能都可以尝试下。不会做短视频的人也不要强求,要量力而行。

2、火山小视频

03电商类

其实我认为大学生一开始可以选择微商作为首选,因为微商回款快,不像其他平台需要压着钱款几天。自然自己的压力也没这么大,只要你的产品好和运营好你的朋友圈,你的客源会源源不断。

5、拼多多

04推广类

这些是CPS推广赚取的平台,简单的说就是交易成功之后,你就有收益。

1、淘宝联盟

2、京东联盟

3、多多进宝

05自媒体

知乎、公众号、简书、微博、豆瓣、大鱼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等

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自己的认知来写,个人建议自媒体先做知乎。知乎是根据优质内容来推荐的,有实力在这会有不少粉丝。

每个兼职都是可以赚到钱的,如果都只是看不去操作是永远都赚不到钱的。有想法还得有行动,不行动永远等于0。

@马伯庸:咱们聊聊鸡娃这件事吧

又是一个月过去,可以出来透透气。六一将至,咱们聊聊鸡娃这件事吧。

马小烦眼看要上三年级了,很多朋友好奇地问我,你家是怎么鸡娃的?其实吧,我家还真没怎么鸡。如果按照宇宙教育中心海淀的标准,基本上等于没鸡。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从很早之前,我就有了一个清醒判断:马小烦是一个普通孩子,智商在正常区间,情商摇摆不定 —— 在外人尤其女孩面前很高,亲人面前几乎为零 —— 学习成绩呈箱体震荡,但偶尔也会突然单针探底,涨停从来没出现过。贪玩好动,专注力偏弱总之吧,他的学校生态位是在来去…… 哦不对,是在渣、霸之间。各方面的性能参数,都是中间值。

我一直觉得,鸡娃讲究的是因材施教、顺势而为。孩子什么双商,家庭什么情况,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逆商强鸡,学不配位,到头来不过是水中捞月。菩提祖师有言:“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连孙悟空听了都说:“不学,不学。” 咱们现代人总得比猢狲通透些。

何况媳妇和我都属于疏懒型性格,也没有鸡娃的精力,多少有点随遇而安的意思。所以目前为止,拢共只给他报了三个班。

第一个班是足球。

马小烦天生对球形物体感兴趣,小时候最喜欢爸爸。爸爸减肥成功以后,他转而喜欢足球。早在幼儿园中班,我带他报了一个附近公园的足球兴趣班。那时的马小烦跟吕布似的,在绿茵场上纵横奔驰,如入无人之境。他老父亲站在场边,被唬得满腹生疑:“莫非我儿奉先… 呸呸,莫非我儿小烦是个大空翼一样的足球天才?”

教练也说,你儿子在兴趣班可惜了,要不要升到更正规一点的训练队?我一听好啊,赶紧报名。一进队里才发现,好苗子实在太多了,马小烦跟人家一比,别说吕布了,差不多是上将潘凤再世。

好在他有两个优点,几年踢下来,一直稳稳呆在正选阵容里。

一是听话,贯彻战术坚决。他是踢后卫的,小孩子打后卫最大的问题是,耐不住寂寞,总忍不住上前去出风头,防线出现空挡。但马小烦永远老实地呆在防守位置,前锋怎么出风头也不眼热,甘于没存在感,堪称绿茵场上的贝斯手。二是他擅长捣乱,别看盘带不行,坏别人事儿一个顶仨(不局限在足球领域)。无论对方前锋带得多快,他总能从奇怪的角度插上一脚,把球破坏掉,我拿不住谁也别想拿住。

马小烦这个技能,是与生俱来的。有好多次,他在键盘上或遥控上随便摸一个热键,我得花了半天时间才能恢复原状。

从这个层面来说,马小烦不是吕布也不是潘凤,而是曹仁。曹仁是曹魏的补位大将,永远不在正面战场,却总是默默地为正面战场提供安全保障。打吕由、刘何、死磕刘备、韩荀、斗田银,守江陵、樊城。他的任务不是摧营拔寨斩将破阵,而是在最恶劣的情况下维持战线不堕,让主力赢得调整机会。

说回足球。

之所以让他足球踢到现在,倒不是打算走专业路线 —— 水平还差得远 —— 而是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健康。

马小烦的眼轴偏长,容易近视,唯一延缓的办法就是户外活动。他们学校课间是不允许出去的,体育活动有限,只能从足球训练里找补。马小烦现在每周训练三天,每次两个小时,周末还要加训两小时 + 三场比赛。虽然他如今晒得像块黑炭,比张飞不差,能气死包拯,但目前还没戴 OK 镜,谢天谢地。

足球训练到了半专业的强度,对体能改善也非常明显。马小烦体力好到每次打完比赛,还要跟小伙伴围着场地疯跑,小伙伴跑不动了,他就去撩高年级。有一次训练结束,他跑到隔壁高年级队伍陪着跑圈,很快就超过所有人冲过终点。教练气得大骂,说你们连低年级小豆包都跑不过,给我加五圈!马小烦就这么沐浴在仇恨的眼神里,得意洋洋跑回休息区。

我苦口婆心给他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挥舞双手大吼:” 我是大风啊啊啊啊啊!把大树都吹断啦” ,又跑掉了…… 其顽劣如此。

接下来体育成绩在小学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他的大球完全不愁,随便玩玩就是满分,跳绳游泳也有体能支撑,只再挑个小球专门练练技巧,这块分数就稳拿了。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健康。对家长来说,孩子健康是最大的福报。

第二个班,是钢琴。

你们看到这里,嘴角一定微微上挑,心说未能免俗。你们听我解释。

其实吧,我本来是没打算让他学钢琴的。幼儿钢琴培训如今内卷得太厉害了,有一次文艺演出,我们班老师让学生们报才艺,特意叮嘱说:“如果是钢琴就不要报了。” 为啥?因为学得人实在太多了,没有竞争力。

我见过太多没天赋的孩子硬被父母逼着练,双方都痛苦不堪,又是何必。但我到底还是让马小烦练了钢琴,为什么呢?

首先的大前提,是他自己有兴趣。

马小烦小时候就爱祸害家里的电子琴,他妈粗通乐理,发现他理解起来很快,上手也有感觉。除了纠正手型痛苦了一阵,其他时间都很开心。作为反例,他老父亲到现在也分不清三拍还是四拍。我经常问他:” 你觉得弹琴好玩吗?觉得无聊可以停下来。” 他每次都瞪我:“要不爸爸你把手机给我,那个更好玩。“ 我一拍琴盖:” 继续练。“

第二个原因,其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马小烦一年级时,楼下搬来一个钢琴老师。不是泛指的楼下,就是正楼下。老师水平很高,跟我们关系也不错。我索性在家里搁了一台,老师上课只需要爬一层楼,有时候孩子自己直接下楼去她家里上课,方便得很。娃无长途跋涉之难,家长也少枯坐门前之苦。

住得近,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为了避免滋扰邻居,马小烦练琴的时间,都是放学回家到吃晚饭之间,老师那会儿也回家了。有时候马小烦自己弹着弹着,老师从楼下打电话过来:“喂,你那个音弹错了。”

这应该算是云教学的一种吧……

马小烦跟其他小伙伴讲起这件事,孩子们无不面色大变,都当恐怖故事听。

老师上课前问过我:“你对你家娃学琴的预期是什么?” 我说不用考级,会弹就行。老师说:“会弹可太宽泛了,你希望我怎么教?” 我仰头想了半天,说具体乐理我不懂啊,我就是希望,他长大了去参加 party,大家都忙着推杯换盏,他看到屋子角落放着一架落灰的钢琴,施施然走过去,且弹且唱一曲,就够了。老师冷笑:“外行了吧?你觉得钢琴且弹且唱很简单?” 我一拍琴盖,对马小烦说:” 继续练。”

老师劝过我一次,说你儿子还算有天赋,应该正经考个级。我说天赋也分级,他算什么程度的天赋?老师吧啦吧啦说了一通,我说听不懂,能不能换成三国武将来比喻?老师没搭理我。我说那按王者算呢?老师说黄金与铂金之间吧。我一听,说算了,不逼他,看他自己吧。他要是愿意考,那就付出相应努力,自己想清楚。

他目前还没选。

所以现在马小烦每周上一节 40 分钟的钢琴课,(以及隔墙有耳式的云授课),每天晚饭前弹半小时。这点练习量,想取得成绩是完全不够的,真的只能当业余爱好而已。但好处是,他现在爱听各种钢琴曲,还会跟他妈讨论其中的弹奏细节。

上礼拜我带他去看牙医,牙医诊所里摆着一架钢琴。他候诊时无聊,跑过去咣咣弹了半天。前台护士闻讯赶来,送了他一个冰激凌。

可见学琴还是有用的!

第三个班,是小主持人班。

说是小主持人班,其实是一个演说班。

马小烦语文一般,这让我在他班主任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

我仔细研究过,他语文不好的根源是读书不细,读书不细的表现,就是总爱漏字忘字。解决的办法,是让他大声朗读出来,这是解决语感问题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但他很抗拒这么做,每次读都在嗓子眼里哼唧,放不开。究其原因,是他内心缺少表达欲望,更通俗一点说,不够戏精。

这方面在家里是解决不了的,一训他,他就坐你腿上啜泣扭动。古人讲究易子而…… 呃,教,所以他妈给他报了个小主持人班,给他制造一个周围所有人都不得不大声讲话的环境。

这个班并不会牵涉太多精力,一周只有一个半小时。上课地点在一个商场里,每次提前把他往教室里一扔,我跟媳妇就手拉手去看电影了,什么片子都看。再烂的电影,也比带孩子强,除了《日不落酒店》。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我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他在家里变得越来越杠精了,经常振振有词,都是主持人班上念新闻稿学来的。不过好处也显而易见,语文考试的成绩有所提升,至少用词没那么幼稚。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觉得孩子语文不成,不妨从外面找个人,试试让他大声朗读。

目前马小烦上的,就这三个班,多一个都没有。也实在没时间了。学校里的课程再加这三个,基本上周一到周五全满。我尽量做到周六周日,安排两个半天的空闲,带他出去自由玩玩。

他们班有个小朋友,我前几天碰到,问你五一假期去哪里玩了呀?小朋友神色一黯,委屈地说没玩。我再一问,原来他假期每天三个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中途转场,还得在车上练口算或声乐。对他来说,上学才算休息,一提放假就怕。别人家孩子我也不好说什么,但听了怪心疼的。

当然,不能说人家家长不对,也许那孩子未来成就远在马小烦之上。但我相信,如果按照同样的法子去训练马小烦这样的资质,肯定没戏。还是那句话:逆商强鸡,难达预期;学不配位,终究无谓。

这就要说起我对马小烦未来的规划了。

其实就俩。

一是长大以后,他能有一份靠手艺赚钱的正经工作。挣多挣少不重要,重点是付出就有回报,形成正反馈,这是社会认同感的一部分,非常重要。

二是挖掘出一个深度爱好,啥都行,前提是不危害健康,不给别人添麻烦。这个爱好,得是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能够沉迷进去一天不出来。下棋也好,乐高也好,做胶佬也好,做法师也好。甭管在外头碰到什么伤心事,一忙活起爱好来,就全忘了。

成年人需要这么一个逃遁空间,舔舐自己被社会毒打的伤口。

能做到这两点,对家长来说也就够了。至于他自己未来能走多远,随缘就好,不必刻意强求。

我爷爷去世那段时间,我晚上曾经做过一个梦。

这个梦很奇妙。一间豪华大客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正座,旁边围着一大堆亲戚朋友,轮流祝寿,热闹得很。

我的视角是漂浮在空中的,就像一个魂灵。不知为何,我清楚地知道,那个老头就是晚年的马小烦,而且成就匪浅,所以寿宴办得极为隆重,社会各界都来道贺。

酒过三巡,白发苍苍的马小烦向宾客们打了招呼,颤巍巍走到旁边的书房里。书房里一个人都没有,他自己沉在椅子上,呆呆坐着,眼睛望向天花板。

我知道他看不到我,但还是忍不住喊了一声:“臭烦烦。” 没想到老人居然听见了,瞬间失态,霍然起身,急切地满屋乱找,一边找一边带着哭腔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

那一瞬间,我感觉和他心意相通,清晰地感受到了他的心情。我跟他妈过世很久,这么多年来,再不会有人用这个昵称喊他。一个历尽沧桑、备极荣耀的老头,内心最渴望的,却是能听到爸妈再喊他一声 “臭烦烦”。

我很想再喊一声,可惜醒了。这种心愿,终究不可再得。

醒了以后,我跑到他卧室里,在床边坐了一会儿。心想算啦,算啦,怎样都好,还是开开心心陪他渡过童年吧。这是他漫长的未来人生中,最后一段与父母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日子了。

「5S」法则重塑你的收纳整理逻辑

好的收纳就是整整齐齐吗?很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哇,好整齐啊!」「居然是按照颜色排序的耶」「想找一样东西变得更容易啦」「一顿收拾以后空间变大了」……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出意外另一个熟悉的场景就会随之而来:整理好花一星期,但搞乱只需要一天。

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你会怪自己不够勤快(这不是人之本性嘛),或者自己东西太多太杂了(若想生活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物品少不了),可能有一些道理,但并不是无法维持「有序」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物品布局与自己的「工作流」不匹配。

如何解决呢?

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近藤麻理惠以及她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确很棒,尤其适合整理房间和衣柜的场景。不过如果不严谨地按照「道、法、术、器」对它进行分类,书中对「道」的描述过于宏观,对「术」的描述适用范围又相对狭窄,不能实现「一本通吃」。与之相近的还有《断舍离》《小家,越住越大》《整理的艺术》等等。在这里推荐把以上方法作为「起居室场景」下的收纳整理法来使用,对于通用的日常工作学习场景,推荐使用「5S」1。5S 作为广泛流行于现代制造企业中的一种基础方法,起源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日本,美国质量学会(ASQ)对 5S 的定义是:

5S 是一种基础管理方法,其结果是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以帮助减少浪费和提高生产力。5S 是为了帮助建立物理和精神层面上高质量的工作场景而设计。

原文参见:https://asq.org/quality-resources/lean/five-s-tutorial

正确理解 5S
「5S 就是经营本身」—— 越前行夫

日本企业 5S 教育专家越前行夫强调要先正确理解 5S 的本质,企业推行 5S 才有意义。那么「经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说「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团队」,在当今环境下的确很有道理。同样地,我们可以把「经营」理解为「动态地策划个人的工作生活」。回到本次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把 5S 作为「工作流」来对待,通过收纳整理日常桌面上的有形物品,优化完善无形的工作流,用 5S 完善工作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一起「给脑袋洗洗澡」吧!

5S 具体是指以下五个步骤,「5S」的叫法来源于日语中的5个首字母:

中文 日文 定义
整理 Seiri 丢弃不要的物品
整顿 Seiton 时常保持整洁
清扫 Seiso 做到随时能够取用想要的物品
清洁 Seiketsu 时常维持整理、清扫、整顿的状态
素养 Shitsuke 遵守既定规则,保持以上效果
5S 对于我们来说的最大价值是作为「通用底层框架」,串联日常工作学习的各大场景,并能以较低的成本帮助我们直观地发现问题所在,保持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生产力,最终产生幸福感。

001_5S的意义
5S的意义
明确了使用 5S 的目的后,我们开始按步骤顺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整理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5S 中的「整理」并不是将物品摆放的整整齐齐井井有条,而是「丢弃不要的物品」。因为,需要的物品和无用的物品堆放在一起会降低必需品被发现的概率,从而导致无法发挥它的价值,同时,在当前办公/居家每立方米空间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废弃物多留一天就会增加一天的存储成本。时间久了,被塞满的抽屉里放的什么早已不记得,就算知道,取用的时候也很不方便。

确定整理对象
整理就是丢弃不要的物品,一般来说,物品(包含无形的信息)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不能使用的:因为故障或过时,已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如果修好还能使用可以去送修,但放在那里不管的话就成了无用之物。
不打算使用的:指如果想用也能用,但基本上不会再用到的物品,比如维护成本很高而用起来「不划算」的物品,或者已有更新的而被替换下来的旧物(比如更新换代频繁的数码产品、衣服等)。这类物品最具有迷惑性,「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相信我,大概率你永远也不会再用·它了,如果现在不去处理,数量会越积越多。
打算使用的:目前正在使用的物品和资料。
001_整理物品的分类01
1-1整理物品的分类
初次整理过后,应该会清理出不少不需要的物品,接下来秉持不浪费的原则,可以将还有残留价值的物品送人、通过闲鱼等平台出售或直接找对应的回收平台,无用的物品按照本地垃圾分类要求丢入垃圾桶或者直接销毁(比如信息类无形物品)。

整理「幸存者」:有用的物品
有用的物品也需要进一步分类整理:

经常使用:一天用一次及以上的物品或某个特定的工作学习场景下的必需品;
偶尔使用:一个月用一次的低频使用物品;
也许会用到:反过来说就是也许不会用到,所以这类物品也是被整(diū)理(qì)的对象。可能你会抱有「扔掉之后万一用到怎么办?」的想法不舍得,但如果留下此类物品一定会导致该类别物品越积越多,要么占用房间空间,要么撑爆你的硬盘,且真正会用到的概率非常低。
001_整理有用的物品02
001_整理有用的物品02
明确丢弃的标准
整理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物品丢弃的标准,明确这个问题很重要:

期限:这个物品用到什么时候为止;
次数/用量:这个物品在某个时间段内会使用几次;
范围(针对信息):是不是我感兴趣范围内的资料;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面对食品饮料时,能够非常明确地判断是扔是留,因为它们都有明确的保质期;抑或是某某欠你 100 元,一般也能约定一个归还期限。同样道理,我们可以给「也许会用到的物品」设定一个截止期限,例如,3 个月内如果用不到就丢弃。当然,期限不建议设置的过于绝对,不同的物品适合不同的期限,比如胶带这种易耗品,其中一种宽度已经一年没用过了,而且复购成本很低,也很方便,完全可以设置一个较短的周期避免落灰(其实最好是当初就不要买,实践 5S 一段时间后,这方面的能力会大幅提升),而本身不易损坏且不占空的工具,比如打孔器根据个人需求,有可能半年才用一次,完全可以设定周期延长到 1 年。

其次是使用频次/用量,例如,有一年(甚至忘记了哪一年)双十一,我囤了 4 桶 2kg 装的洗衣液,今年整理洗手台和柜子,发现角落里居然放着一桶全新未开封但已过期一年的洗衣液。你说气人不气人吧!因此,如果不是因为特别难买或者有升值价值的易耗品,手头只需要备一周或一个月的用量即可。对于崇尚精致生活的人士,甚至可以效仿企业,制定一套「安全库存」清单,按单购买,拒绝扯皮。

无形的数据信息,同样需要明确丢弃的标准。举个反例:我在 2021 年整理快满到溢出的硬盘时,发现居然还保留着 Windows XP 时代的工具安装包,早就无法使用了,多余的话不必再说,仓鼠症不可取。

至此,「整理」的实施流程已明确:① 确定整理对象→② 确定丢弃的标准→③ 根据标准区分要丢弃的物品→④ 执行丢弃。其中第 ①② 步由于加入了人的判断,容易受心情左右,但只要明确了 ③ 的标准就没什么难度了,真正有难度的地方在于面对家人/朋友的影响,毕竟是家庭资产,「垃圾」和「宝贝」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建议制定标准时一定要全员参与,消除异议。

整理的核心原则
2-3整理的核心原则
2-3整理的核心原则
自己花钱买的东西,任谁都不会轻易丢弃,所以整理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有丢掉物品的勇气(参考《断舍离》),还要有一定的决断力,因为无法丢弃无用之物/信息的人,也无法发挥有用之物/信息的价值。

除去工具书,那些翻了一遍的书、杂志可能再也不会看第二遍;硬盘里的「资料」越积越多,最后把有用的信息淹没在了数字的海洋里,因为分类整理信息也是一项大工程也就导致懒得整理,不忍割舍过去,也很难有新的创意、想法产生。

当你真正实施整理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各种障碍:

这个盒子是当年 Matrix 社区给的礼品包装,现在已经绝版了,我可不能扔!是的,可以不扔但不能空放着浪费空间,可以改造成储物空间或赠送他人。
……
只要开了一项特例,「特例」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失去了整理的意义。因此,建议除了确实有价值的物品/信息,不要人为设置「例外」,所有物品一视同仁。

防患未然,整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想方设法预防「无用之物」产生。

不买无用或超过自身真实需求之物,对于最初需要但后来不需要的物品,反思一下自己买东西是否没有前瞻性?对于超量购买的情况,需要考虑一下后续购买周期的合理性;
耐用品尽量选择多功能;(也有例外,需要考虑性价比和必要性)
耗材(比如电池、替芯等)尽量选择通用规格;
尽量减少购买含有过度包装的物品;
整理 Tips
整理是整个 5S 流程中最耗时和重要的一件事,这里有一些小技巧供参考:

善用标签贴纸:可以借助生产企业中常用的不合格品、待处理品标签或小尖头标签让整理的过程更加直观省力。整理的时候顺手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可以帮助快速归类,避免了手写的低效。

2-4标签贴纸
2-4标签贴纸(图源:淘宝)
设置临时存放点:有些物品在整理时不易判断,或不舍丢弃,也不是非要肝肠寸断不可。可以把它们快速集中到一个临时存放点,并且设置一个截止期限,比如一个月以后处理。届时依依不舍之心已经不那么坚决(看,我一个月都没用到它!),扔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2-5临时整理箱
2-5临时整理箱
分批次丢弃无用物品:为了「无感」丢弃无用物品,可以用小量分批丢弃的方法。

三现原则:现场、现物、现状,不要堆积,当场丢弃。

定期进行整(diū)理(qì):根据「无用之物」产生的周期定期进行整理,放心,只要第一个循环仔细做下来,以后的整理就会轻车熟路,不会耗费大量时间。

清扫
终于到了让人熟悉的(dà)5(sǎo)S(chú) 环节,5S 中的清扫与我们常常进行的大扫除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节不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没必要严格按 5S 的方式进行。整理结束后立即进行清扫,不要的物品没有了,就能腾出空间来,但需要进行清扫才能使用。除了能带来令人愉悦的环境外,清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安全:及时清除工作学习台面、地面的水渍、油污、粉尘和碎屑等可以避免发生触电、滑倒等危险;
人身健康:粉尘、霉菌等容易导致疾病;
设备、电器等物品在粉尘、油污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故障,并会减少使用寿命;
所谓清扫就是将污渍与人所接触或看到的台面等彻底分离开,并将其收集入垃圾桶。

3-1清扫的内容
3-1清扫的内容
确定清扫时机
工作学习现场是清扫的重点区域,因为那里除了人以外,还集中了所有的资源。那么,什么时候清扫好呢?一般来说,定期和不定期清扫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更好。定期清扫相当于一次全面的大扫除,比如一周进行一次;不定期清扫的时机越早越好,也就是看到脏了要立即清理,因为绝大部分污渍(例如胶带、标签、胶水、咖啡和油污等)存在的时间越久越难清理,同时也能让以后的大扫除变得轻松。

清扫用具准备
清扫用具准备时,建议遵循「三个必要」原则,即准备必要的用具、放在必要的位置、随时处在必要的状态。也就是说,根据我们的现场需求配置,容易产生粉尘碎屑的地方建议备好合适的吸尘器;把清扫用具放在可以随手拿到的位置,帮助养成随时清理的习惯;用过的吸尘器要及时清理,抹布及时清洗,保证随时可用的状态。我甚至取消了办公室配置的垃圾桶,制造的垃圾随时起身丢在洗手间门口的专用垃圾桶中,既确保工作环境中无垃圾又能活动下身体。

清扫的核心原则
3-2清扫的核心原则
3-2清扫的核心原则
创建便于清扫的环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狭小不易清扫的卫生死角,减少容易掉落物品不稳定区域;
清扫和检查同步进行:清扫的过程并非全程无脑打扫,要同步对清扫对象检查,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插座是否有未插紧的电源插头,线缆是否破损,电器附近是否有水源)、检查是否有需要丢弃的物品、检查家具、电器等是否有损坏(比如螺丝松动、家具开裂等)。通过清扫能够发现异常并立即消除,还可以制定防止再发生的对策并实施。
设法保持清扫的成果:尽力清扫不如保持清洁,不脏就不用清扫了。仔细观察当前的工作学习环境,哪些地方容易产生脏污就去设法消除这个源头。
整顿
整理、清扫完成后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所有有用的物品都已经摆放得整整齐齐,视线所到之处也一尘不染。可当你真正想要使用某个小物品时,一时想不起放在哪里,于是花很长时间翻来翻去,东西找到的同时现场也弄乱了…… 这就是没有趁热打铁做好「整顿」带来的后果。

如果说 5S 里的「整理」、「清扫」属于低(wú)级(nǎo)别操作,那么,第三步「整顿」绝对算得上最「ruì」高「zhì」级别,因为前两步只能解决留或扔以及整齐清洁的问题,并未在好用的层面上彻底改善,而我们费力折腾现场不就是为了在舒适的环境下生产力大涨吗?所以,整顿这步必不可少。

所谓整顿,就是指「想要什么可以立即拿出来,用完还能立即方便地物归原处」。就好比我们在键盘上盲打,每个按键都在合适的位置上。整顿的重点就是科学合理地「给物品定位」,这里所说的科学就是指人体工学和工业工程(IE),前者是为了使工作台面尽可能地符合人体自然形态,减少疲劳和对健康的影响,后者是专门研究动效,使动作路线2趋于合理,减少动作浪费提高生产力。因为实际桌面布局和动线设计个性化太强,需要针对个人需求定制,本文只列举一些通用例子以求带来启发,不做细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试一下自己的活动范围和动作路径,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布局,从而在根本上优化自己的动作路线,消除动作浪费,减少疲劳,生产力自然会提高。例如,下图是一个典型的工作台面:

4-1高效动线区域
4-1高效动线区域
人在坐姿最舒服的状态下伸出双手在桌面上画一个弧线,范围内就是相对高效的区域。根据你的使用场景,把「使用频率最高」的物品布置在高效区域,「使用频率最低」的物品布置在桌面的角落甚至移出桌面,对于常用物品数量较多或空间不足(比如宿舍)的朋友,可以用洞洞板或者两层置物架来提高工作台的利用率。

还可以进一步把工作台上的微观动线优化扩展到居家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客厅、厨房等,用心的话,甚至可以通过优化家具摆放布局实现一次家装的低成本升级。

实施整顿
在实施整顿前,必须要先完成整理和清扫,避免无用的物品摆放在高效区域而失去改善的意义。优先整顿那些需要花时间寻找的物品,有安全隐患的物品以及容易拿错的物品,把这些重点、难点解决掉,剩下的就水到渠成了。在这里要提醒几点:

自己的「战场」不要交给爸妈整理:最懂你的人是你,别人整理好的桌面是 TA 认为的好桌面,并不适合你,另外依赖别人整顿的话,也很难持久下去;
共用的空间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的布置重点在哪里,都知道该去什么地方取用,更重要的是用完要放回哪里。
整顿的时机:整顿要循序渐进,动态实施,在整顿或使用的过程中发现改进点立即记下来,思考如何改善,然后实施改进。就像质量管理中的 PDCA 循环一样,让整顿的效果越来越好。
整顿和排列虽然都是把物品摆放好,但整顿的要点是为物品设计合理的位置以便做到可立即取出,排列只需要按照某一属性摆放整齐就好。我们可以在整理前,将物品排列整齐,这样也便于后续设计物品摆放位置。
体积较小的物品、纸张以及线材非常容易乱作一团,建议使用合适的整理盒或物料架分隔放置,做到不堆积不混放以及标识明确。
善用线条
整顿过程,实现「物归原处」非常重要,为了直观地帮助我们养成用完物品顺手归位的习惯,我们可以借助给区域边界划线的方法,使用不同颜色的胶带分割那些「较为固定」的区域。

4-2桌面区域划分示例
4-2桌面区域划分示例
划线胶带推荐使用彩色窄胶带,配合统一的颜色定义及标签,做到直观一目了然。

4-3桌面定位胶带
4-3桌面定位胶带(图源:淘宝)
向「最佳实践」学习
超市货品架作为久经考验的多物品摆放地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4商超货架-unsplash
4-4商超货架(图源:unsplash)
商超便利店需要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放下众多日常用品,我们应该向其学习以下几点:

定位:不同类别的物品总是有固定的摆放位置;
优化:热销品摆放的高度都是相对比较适合拿取的位置;
可视化:分类、价格等等关键信息标识明确易懂;
清洁
此清洁非彼清(dǎ)洁(sǎo),5S 中的「清洁」是指对前面三个 S (整理、清扫、整顿)成果的维持,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在第一次实践 5S 的时候会对现场有比较大的改善,但要想维持这种效果很难,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放弃治疗」的案例,而且如果不能保持住 3S 的效果,前面所做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清洁应该时刻进行。

5-1清洁核心理念
5-1清洁核心理念
数据文件的清洁
作为信息载体的数据文件也一样需要清洁,即不定期回顾个人知识库(个人目前使用 DEVONthink),丢弃不再有用的数据,经常对文件进行再加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不断地维护更新 Group、整合、输出新的内容。例如下图是在某次整理个人知识库时,首先列出所有现有文档主题,然后整理归类到相关的领域:

5-2 文件分类
5-2 文件分类
之后随着更多新内容的加入和对兴趣领域深入的了解,参考杜威十进制分类法更新、创建知识库中的 Group,这就是简化版的信息「清洁」过程。

5-3 DEVONthink的Group
5-3 DEVONthink的Group
素养
素养就是遵守既定规则,这里的「规则」是指前面的 4S ,能够发自内心地做好整理、清扫、整顿和清洁,具体做法就是:不要的物品及时丢掉、经常清扫干净、物归原处便于随时取用,简言之,就是通过实践前面的四个步骤,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 5S 由外在的方法论内化成自己的本能。

如何做到呢?

素养的基础在于 3S,「整理」「清扫」「整顿」能够持续实施下去,自然就具备了「素养」。

6-1素养与3S的关系
6-1素养与3S的关系
理解规则
既然素养是指遵守既定规则,那么规则都有哪些呢?

除了人人都知道的法律法规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常识」:

3S:整理、清扫、整顿的原则;
角色职责:我们作为家庭成员、公司职员等角色,在相应的生活、工作领域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安全相关常识,比如用电、用水、用气,急救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
兴趣爱好所在领域的基本常识,只有了解这些常识我们才能够判断哪些物品好用,如何布置定位更合理。
快乐 5S
无法正确理解规则就无法遵守规则,掌握了规则制定背后的原理,就能更好地提高素养。企业中推行 5S 若想持久,需要让身处现场的「人」满意,简言之就是不做报告(表面文章)、不设截止期限、不进行评分比较、以现场人员的感受为主。肯定有人看到这会问:“让现场人员感到满意和舒服,不做 5S 就是最好的选择呀!”那么,我们假设一家企业不推行 5S ,一点也不,长时间运行下去,现场会有什么变化呢?极大概率变为垃圾随处可见,找东西的时间比使用的时间还长,处处存在安全隐患……想想我们自己在家的时候,如果「放飞自我」一星期不整理打扫,会是什么情景?相反,如果以每个工作生活的场景的目的为导向,精心策划现场的物品布局,订立必要的维护规则并执行下去,才会帮助身处现场的我们真正感到满意和快乐,你说对吗?

后记
收纳整理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个人喜好以及主要场景千差万别,本文尝试借助传统工作经验转化为适合个人的通用框架,供有意从根本上解决收纳整理难题的朋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