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断舍离”很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头图来自:泰国电影《就爱断舍离》

前几天朋友说:好几个陈旧的手机一直躺在抽屉中,好像也能开机;打开衣柜衣服一大堆,当穿时却找不到喜欢的。两年前上台领奖的画面仍记忆犹新,现在偶尔也会在朋友交谈中炫耀几番;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那么,我们为什么很容易面对过去的事与不必要的东西难做到“断舍离”呢?也许你对它的定义从根本上就有巨大误解。

多数人认为“断舍离”是:1)断掉不需要的东西,2)舍去多余的废物,3)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但其实这仅是一方面。

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本不是整理,收纳丢掉如此简单;而应该从心理中对认知,选择以及价值观的重新梳理,并达到现实生活中的极简;因此完不成内心的重建就无法真正做到断舍离。

我们不妨从两个维度说起:1)物质,2)思想。

前者,人不扔东西有多种可能,如没有足够时间或不舍得,以后万一有用怎么办?但是根据观察多半只是借口而已,因为刷部综艺的功夫就能顺手收拾下某个空间,除刚需品外80%物品是没有太多用途。

后者,是问题的主要根源,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发展至现在,多数人还在接受潜移默化的“物尽其用”的思想观念。

一件东西未彻底报废就不等丢掉,所以大部分特征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断不断,必受其乱。综合而言,心理学中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思想观念陈旧,进而产生的个人的不确定感(personal uncertainty),带来的所有权依赖症。

个人不确定感

还是先说下它的兄弟“确定感”。实际上它是一种“情绪状态”,为制造出确定的感觉,大脑习惯排除很多干扰信息,原本在某状态下判断失误可能性比较大,进一步排除更多无法掌控信息,那留下的相对安全。

譬如收拾衣服你面临几件很久未穿的大衣犹豫不决,搬家觉得重但又不舍得丢,这时心理就会出现两种对话:“我要是丢掉以后要穿咋办”“若不丢这么重,要带着吗?”最后大脑排除那些无法掌控的信息源,再做抉择。

换言之,我们觉得对某事感觉越确定,即使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判断“错误”,也极有可能过度简化(oversimplifying)事实,因为有无法直接量化的因素所在;那不确定感是什么呢?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简称IU),它影响着“不确定”和“担心/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两者通常被用来衡量我们对不确定的容忍度,即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和寻找可预测性,及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如何反应,潜在包含“强迫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其形成取决于容忍的高低度。

如何理解?

低程度出发:它属于一种消极的思维倾向,对不确定性及后果持有的一系列在灾难化信念,这犹如,“我把它丢掉以后肯定会出现要用的情况”。

高程度出发:可能会视某些模糊情景感知为威胁性的,即使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种情况不存在实际威胁。

因此,不确定性的“容忍水平”,在对模糊情景的解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之不确定性容忍程度在对“不确定性的威胁解读”和“不确定结果”诱发的焦虑反应上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人们在决定舍弃物品时通常会直面不确定性;有些人不过是短暂经历那些所谓的“风险”在脑中一闪而过,然后就会通过理性平息这种念想决策。但有些人却无法直面问题,这种感觉造成内心不愉悦,采用逃避或搁置等方式稍后决定。

前一种人不过是知道自身偏好,但被思想层“物尽其用,浪费可耻”的观念束缚,一旦得到空间与品位的可贵后,就会通过收拾东西提高生活的控制感。

譬如年轻时,每当电商大促我习惯囤货购买些乱八七糟的东西。快消类还好,可各种生活类粘钩,台灯,看书支架多数没用,当我意识到品质更重要之后,除发自内心想买的必需品,其他均不再关注。

而后一种人实则真正害怕面对自己,不知道自身喜欢什么,这些旧物品以后能否有用。但出于损失厌恶,我们可能会把它想成丢弃后我再付费购买岂不是浪费,这时越是回避积累就越多,积累越多就越循环。

譬如我半年前去朋友家中,看孩子的玩具摆在茶几上到处都是,前段时间再次做客依然还在。当我问怎么没收拾时,对方却告诉我“玩具又没坏,丢掉太可惜”,我说“你也用不上呀”,难道要生二胎不成?对方愣了下说:“好像是,改天要进行清理一下。”

也就是说“损失厌恶”的存在,会让我们产生更痛苦的感觉,面对损失时人们往往会认为失去后更加难受,但其实它的价值并没有被改变,放置好像也无大用,只是你自己内心在作祟。

那当我们有此反应时,真的就能果断做到“断舍离”的动作吗?显然不是,你只是认知到它的存在,它还会把你带到另一种选择困难中,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Richard H.Thaler把它称之为所有权依赖症(Ownership dependence),也有译作“禀赋效应”。

所有权依赖症

网上有则段子这样表述:小朋友才做选择,成年人是“我全部都要”,我认为此话把所有权依赖症强调的淋漓尽致,具体该如何理解呢?

美国作者“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中提出,当一个人拥有某(物品,观点,人)后,会大大提高自身对所有物的判断。近言之一旦拥有某样东西长时间后,不管是宠物,衣服还是观点,你对它的估值会自然的比别人高。

这造成,人会对已有的东西迷恋到无法自拔,当我想扔掉它时,我会曾经想起原来拥有过、穿过,我对它很喜爱乃至于付出很多“沉没成本”,于是舍不得放弃。

如同两个年轻人谈对象为什么早期很容易分手,一旦相处2年后即使彼此吵架也会有人主动低头?原因在于冷静下来发现,似乎问题不是太大;若现在放弃之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成本不太划算。

可这种决策就一定对吗?其实不是;我们总把注意力放到自身会失去什么,而非得到什么上;然后对损失有种强烈的恐惧,这种情绪就会成为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原因。

如同我总是注意到把“这件衣服”丢掉,那以后我想穿时就没有了,而没想过留着它我也不穿还占地方,不如用更多精力赚钱然后再买,甚至丢掉还能为我节省更多整洁的空间。

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在《重塑大脑》中写到:人脑中的神经元具有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我们一直不停地因外界刺激而改变里面神经回路的联结,它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产物。

人的观念产生行为,行为又回过来改变大脑结构,先天(基因)决定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又回来改变大脑。

可大多数时候,阻挡我们的并非“丢弃某件物品、观念”问题本身,而是心中的印象面积,你越逃避止步,它反而越固化。

从商品维度,当你去电商平台购物时总能看到“七天不满意可退换”的标识;若你拿不定注意是否购买某件物品,这种充分让你能改变“观念”的保证会让你最终为之付费。

你可能意识不到,一旦确认收货看到商品而沾沾自喜时,已经把此物品当成自身的“所对待”,此时退换则成为一种损失。起初你以为拿到商品试用范围内不过是“尝试”,但实际中“试用”会点燃人的内在情绪,这是当初未得到时无法品尝到的“占有感”。

从情感维度,亚当·斯密说过,每个人都以交换为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商人”,社会本身也随之成长为真正的商业社会,这一思想是非常值得敬畏。不信,你不妨思考下,每逢过节出去旅行与闺蜜、男朋友所拍照片,这些充满回忆的东西都无法令人割舍,这种虚拟所有权仿佛长期伴随我们。

换个角度理解:我们期望从某些场景中找到同样的情绪和回忆,或者期望照片中的那个人也能从你的微笑中感受自身当年洋溢的笑脸,这难道不是一种“虚拟所有权交易”?种种现象会很容易让一个人产生怀旧心理,加深情感维度的依恋状态。

总结来说:所有权依赖症像个磨人的小妖精,它的形成不仅表现在物品方面,还有人观念,看法;但反过来看,观念使人的看法变形,以导致对物品有依赖属性,而不想断舍离。

也正是如此,导致人们道理都懂,却很难做到;那让人天生如此着迷的所有权依赖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准确来说它分为四个循环维度,分别为:1.占有,2)使用,3)收益,4)处分。

现实中,社会的运行离不开规则,规则对应的是权利与“分配体系”。为可以持续有效的维持生存,人们本能地始终都会不断反复根据已有能力来巩固生存能力,以保证现在,未来及以后子子孙孙拥有尽可能多的必要条件及其所有权,这是发展规律不可改变。

举个例子:公司存在的核心是解决社会能力,实则是种“业务占有”,进而通过薪资方式雇佣更多劳动力。绝大部分人付出拿到相关薪酬,对于这笔资金的使用相对拥有“使用的权利”,这便是“财务所有权”。除此外还有担保权,抵押权,保护权,分配权等诸如此类;不管任何权利使用都要遵守相关制度,以保证正常发展。

那人为什么会对物品及情感依赖感更深呢?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人在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对财富,权利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为何?

难道是为满足自然的需求?若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能满足;那么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别人的注意,关怀;得到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以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的欲望将必然难以得到满足。

简而言之:人类的本能是尽最大限度的掌控所有能控制的一切;付出行动追求安全感,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那依赖背后产生的根本是什么呢?“思想观念”。

根本原因是思想

断舍离的精髓是“流通”,也就是“出则进,进则出”。

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人之所以会放不下某些无用的“物品,感情,思绪”缠绕,本质是不能与当下的自身和解,属于缺失性格的一种执念。在《大辞海·哲学卷》中,把其定义为太执着,形成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两个方面:1)价值观没跟上,2)物质过剩。

先说前者:一个人的生活观念大多数继承父母,而父母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相差甚远。纵观发展,现在物质产出总和及运输已经增长的过于迅猛,父母眼中那种“太可惜了,不能乱丢”,却时时成为你想丢东西时的羁绊。

如同,每次过节回家到父母卧室,你总能看到那些陈旧几十年的衣服在柜子里;为什么没丢掉?因为心中的执念还在,他们认为“丢是不对的”;这些观念来自于上一辈的教育。

再者躺在抽屉中落灰之后的手机为什么没被你扔到二手平台回收?原因它陪你走过部分青春,或里面还有“曾经的一些美好”等,诸如此类。

生活观,价值观没有与当下发展拉齐,就会产生代沟;这就好比多数人听过的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若放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也许会成为品牌发展“最重要的误导”。

话虽有点过,不过智远必须精炼地展现出来:我们当下所践行的人生并非建立在“固有知识”应用的基础上,而是审视未来,寻找当下我要做什么。

因此断离舍的“离”上升到思维层面,所强调的是对过去的执着;这就犹如人体随着年岁的增长或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中,皮肤、血管、内脏就会有一点点堆积起的毒素。

进一步,加上代谢功能的渐渐消退就会进入亚健康,不久出现某些病症,这些病症在确认之前又很难判断是哪些堆积代谢物引起的,在我看来,对“我执”的放弃便是思想的改变。

再说后者: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各种网络拔草种草式营销随意渗入“空间”内,让人养成囤货的习惯。

消费作为社会运转的核心渠道,必然就有很多人在前赴后继,孜孜以求地研究你如何买,如何买更多,甚至还要频繁。商家为促进消费,将一件改善品挖掘成为你心中必需品,然后植入心智让你主动下单,这样对抗的并非“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自身没有意识到的人性。

因此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决策,而是这件物品都在用,我也要。不妨冷静思考下,有多少商品是在“优惠打折”“高价低促销”中被沉服,甚至有的人当时下单待快递收货时,早已忘记买的是什么?

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导致我们生活空间内,80%的商品存在都是无意义;可从断舍离出发,你就会考虑该物品我都没用几次,还是把它留着吧。

简而概之,人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而忽略了作为“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必要性”。

因此,物品本身带着某些看不见的黏着剂,一开始决策时,就没有断然“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不买”,进而如愿以偿得到后,会产生一种若有若的感觉;到处理时刻,更是“弃之可惜”。

说这么多关于思想观念背后本源生活观,价值观,物质产能过剩,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执念是经过时间检验后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并无对错之分,也许部分不再适用于当前时代,不要被观念束缚。

从心智做出改变

那到底如何有效的做出“断舍离”呢?从深层次来说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再者在个人的不确定感(personal uncertainty)中调整感情,物品所有权依赖症的阈值,这里有大概四个维度的方法论:

1. 去“我执”

显然,思想改变是最难的事情,我也在不断践行;两句话表达为“你要清楚,80%的杂念,事情,物品,人,情绪对你都是无关的”,“把自己从本身抽出来去审视自己”;决策的任何时刻,不妨把它们铭记在心。

你在看电影或玩游戏时,因为代入感太深,于是角色哭你也忍不住留下眼泪,角色笑你也笑。不妨试着把意识往后收一收,意识到自身正在电影院的座位上,于是电影中那个角色和你毫不相干,难过的事情也影响不了你。

进一步说,一个人凭空在世上,随着大脑的发育和周围环境人事交互的过程,我们会对自身有个定义。这种定义可能只是种代称,但它会因为时间的沉淀让你“思绪太重”,不如定期放一放,那些旧框框真不适合现在。

2. 调阈值

“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中最重要的两个对冲点在于:1)对事情或情景可预测性的渴求,2)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认知和行动失能。简单来说,这是种认知偏差,导致我们将未知事件理解为“威胁的信息偏差”,从而造成焦虑的持续。

譬如我把这件物品扔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需要使用,然后你就会产生“物品偏见”;这种思维方式在于:我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而不是会得到什么上。

Dugas在1998年提出的GAD认知行为模型中,将不确定性的低高容忍程度视为一种催化剂,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反事实思维。

当下次再遇到不舍得断舍离的事情就采用“如果……就.……”的形式展开。譬如:如果我当时下单时理性一些,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了,现在看来这件商品真没必要;如果我当时跟他及时分手,好像现在也不会失去什么。

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上行与下行”两种,前者具体表现为正向方式思考,后者则为负面维度展开;当消极的结果超出个人预期时,我们也可用“要是……就是好了”的措辞来思考。

因为预期结果不一致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以及反思“为何现实结果超预期”,换句话说就是,让你的大脑尽可能往正向思考,远离物质情感两者对所有权的依赖。

3. 做减法

我也曾经认真思考,断舍离是不是意味着我要过极简人生,那我的家是否就变得“空无一物”?现在看来好像不是,似乎东西也不少;断舍离之后我是不是就控制住了购物的欲望?好像也不是,现在我依然逛街,逛超市,抢优惠。

若你也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应该是“找到一种与物品之间舒适的生活模式”。

若非要说我从什么时候想要开展断舍离的,那应该是当我每天早起从床上下来发现地上堆满各式各样的东西,让自己觉得空间好小的时候;那一刻我明白,与物品缠绕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从扔东西开始,逐渐屋子变得空旷;进而发现情绪也变得舒畅,然后好像更能静下来聆听自己。日常阅读也不再是碎片化,耐心多读几篇专业内容更能让自身深思,因此变得醒悟,原来“断舍离”的核心是“流通”呀。

总结一下

写如何收拾杂物来改变人生的书很多,在我看来好像也没有让自身过得很好;原因我们都不缺方法论,而缺少正确“认识”。这就犹如“知识是力量”的前提是,知识必须是合适自身的,才会发挥力量,换言之,找到适合的就是向内求的过程。

每天都是断舍离,过程中,要把“我”当做主角,不要把“物品”当做主角。脑子里少想着好可惜,还有用;多想着“我喜欢吗”“我适合吗”,不妨换个视角也许能让你眼睛一亮,自己想想难道不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

如何挑选一件好看、耐穿且性价比高的T恤?

作者 / 姚蔚铭
我是纺织品化学工程师,这次就不长篇大论了

我买白 T 一定会看这几个关键词

1 支数 2 克重 3 精梳棉 4 纤维成分 5 版型 6 丝光

1.支数

这个支数是专门形容棉花纱线的细度,是英制表示方法(谁让人家是工业革命起源地)。

支数越大说明越细,加工成本越高,纱线也越紧密顺滑不易皱(相对来说,棉花本身就易皱)。

60 支会更加细软,价格也更高

如果喜欢粗犷风格支数就选低的。(我就喜欢 32 支)

(ps.双股纱会更稳定)

2.克重

就是面料的密度,太薄了穿上去会透的,淋点雨能看到⊙⊙得多尴尬。

我一般选 220g/㎡

3.精梳棉

精梳是一道工艺,把棉花的杂毛去除掉,穿起来更平整没有毛羽,档次高。

4.纤维成分

其实无论新疆棉,海岛棉和普通棉花比溢价高还不容易分辨,看个人选择。

我选成分喜欢带 30%涤纶,干的快不易皱,看个人喜好。

也喜欢配粘胶一类的纤维

5.版型

男生买的时候看版型,别买个修身的,没肌肉的话那就太 gay 了。还有长款短款记得看清楚。

6.丝光

这也是一道工艺,能极大提高棉 T 和棉衬衫品质,略带蚕丝的光泽,吸湿透气性都很好,不易皱。

工作生活中有哪些值得坚持的好习惯?

1、当你有情绪的时候,记得延迟你的回复。

无论何时,当你陷入情绪中,需要回应别人时,稍等片刻再作出回应。如果你要和别人面谈,最好也等自己冷静下来再见面。

强烈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悲伤,激动,还是其他情绪,都会带来不利的反弹。

这种不利的反弹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表现形式,由于你情绪很低落,周围的人在你面前肯定不好意思兴高采烈,也无法兴高采烈,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被你的低气压感染,慢慢就形成了和你在一起总是不开心的印象。结果,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与你在一起。这个不利的反弹可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呀。

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你的情绪可能会发泄到别人身上,影响别人的生活,尤其是你的愤怒,会很容易和周围人发生摩擦,进而你会陷入更深的情绪旋涡。这又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当你有强烈的情绪的时候,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一下,再去交际。

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冲动而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使你事后后悔。

2、每天制作任务清单,不包括各种琐事。

你是不是发现,明明时间很充裕,可是在这么充裕的时间里,尽管忙了一天,感觉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效率低下呢?

其实,

你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为你被各种琐事限制住了,最终占据了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却没有做。

我以前学习的时候就陷入到这个恶性循环当中了:

一会儿接个电话,一会儿看看短视频,接下来才要翻出课本学习,还没看 1 个小时,朋友打电话叫出去玩……,一天下来像个陀螺一样,看起来很忙,其实并没有效率可言。
这就是典型的目的性不强的表现,不知道自己今天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

结果,

我们一整天都被各种琐事牵着鼻子走了。

电话铃响了,微信有新消息了,快递到了,xxx 又上热搜了……

随着事情变多,我们选择的方向也越来越多,为了缓解压力,大脑就会冒出“这件事情等会再做吧”“那件事情明天再做吧”的念头。

这就是你看起来很忙,却没有效率的原因。

想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每天制作任务清单,在固定的时间段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

我们要关注且必须完成大任务,并且,事情越少越好,我们的目标是,关注并且必须完成大任务。

像我给自己的日任务,就很简单。

比如:

上午 8 点到 12 点写完一篇文章的初稿。
下午 6 点之前读完《创作者》这本书,写一下自己的心得和启发。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这些核心任务必须完成,完成了,你想怎么嗨怎么嗨,想怎么逛就怎么逛。

对于一些琐事的事情我就不记录了,诸如出去玩,买衣服这些,我不记录我也会去做的哈哈哈,只不过是在完成核心任务之后哦。

这样在你精力最最充沛的时候,早些处理好重要的事情。自信心增强之后,再去做其他事情也会很有动力。即便是出去玩也能玩的很痛快,毕竟重要的事情完成了嘛哈哈。

3、把你的闹钟放在床对面

这可是很有效不痛苦的早起方法哦!

像我就属于睡眠比较深的那种,每天早上定闹钟都是 5 个起步,每次闹铃一响,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关掉(害),然后骗自己说再睡 2 分钟,就再睡 2 分钟。

结果不睡不要紧,一睡就睡了 2 个小时,起来的时候都快 10 点了,555 我给自己安排的整整齐齐的计划又要泡汤了,很是惭愧。

在假期里,我很难做到早起,每次晚上告诉自己要早起,结果第二天还是能睡到太阳晒屁股。

当时是真的烦,睡的时候舒服,醒来的时候负罪感满满。

于是我尝试了各种早起的方法。

发现这一招具有效:

哪就是把闹钟放在床对面

这样的话哈哈哈,你就不得不起床关闹钟。而且少量的身体活动,对叫醒你,可是很有帮助的哦。

而且当闹钟响起时,你也可以在关闭闹钟前,打开卧室的灯,灯光也有助于叫醒你。

如果你在学校住宿的话,可以买一个床灯,再买一个宿舍用的窗帘,

开灯的时候确保窗帘是关着的,这样既不会打扰到舍友也可以逼自己醒来。

对啦,小楠还得啰嗦一句:

据统计,成功人士 95%都会早起哦

王健林每天 6 点准时起床。
苹果 CEO 库克每天早晨 4 点半起床。
李嘉诚每天 5 点 59 分闹钟响后起床 ……
成功人士都起得那么早,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很努力呢?

4、将计划与执行分开

单独安排你的任务,与执行分开进行。

提前一天,在计划期间,划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所有步骤。
也许你会说,都已经安排了任务了,干嘛还要安排任务的步骤呀!

其实这样做可以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效率。

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我要写一篇文章,就会在思维导图里概述所有的子部分和中心思想:

①、【主题】XXX
②、【分论点一】XXX
③、【例子一】XXX
④、【理论一】XXXX

如果我要改一篇稿子,我就会这样给自己安排步骤:

①、先通读文章,聚焦主题,删掉无关内容。
②、通读全文,打磨框架。比如看开头有没有吸引力,结尾部分能不能制造共鸣。
③、看看要没有重复的案例,相似的观点,精简化一下。
如果我没有这样安排步骤,我可能就会先执行步骤③,即看看要没有重复的案例,相似的观点,精简化一下。

结果改了半天,却发现很多地方根本不切合主题,那我之前的内容都得删除,哪岂不是白改了吗,这样没有具体的步骤,会导致效率很低下。

同样的,如果你要做一份 PPT/ 剪辑一个视频。

就先写下每个部分的顺序,计划越详细越好,细致的计划可以显著减少执行任务时浪费的时间,你可以准确的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而不需要再计划模式和进行模式间不停的切换。

5、立刻收拾弄乱的东西

烧完饭,立刻清理厨房。而不是等到下次烧饭前清理。
学习完,立即整理书桌和资料,而不是晚些时候再去整理。
也许你会说为什么要这样呢?

拿我举例,

小楠之前特别懒,每次学习完毕之后,书笔本都乱七八糟的摆在桌子上。

结果我再次学习的时候,

心情就没那么美丽了

找个学习资料,哎呀这是什么,我的资料放哪里啦,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学习的时候,看看这个回忆一下,看看那个发一会呆,干扰物太多,1 小时能干完的事情,居然干了 2 个小时。
当我开始立即收拾弄乱的东西时,心情就变美丽啦哈哈。

学习资料就在桌子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拿来就是(手动狗头)。
桌子上很干净整洁,只有书和台灯,没有其他杂物,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
所以你看,

混乱的东西会占据我们的大脑。凌乱的环境会造成精神混乱。保持周围环境的干净有序。你会释放更多的心理处理能力。去思考你要专注的事情。

可以在着手一件事情时,减少心理上的摩擦,整洁的桌子更有利于开始工作,干净的厨房更有利于烹饪。

写在最后:

从现在开始

行动吧!只有行动才意味着改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听得理论很多,课程很多,方法很多,但是任何方法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把它转化为事实

今天你看了这篇习惯的文章,你可能很有感触,但是明天你只要不运用,转头就会忘记,那么这次的学习并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价值

所以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行动!

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行动!!

把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行动!!!

好啦,紧紧盯着你正在培养的新习惯吧,它们会帮助你提高效率,让你更加成功。

让这些好习惯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那时候,你就是最靓的仔。

以上,就是我对「你有什么好的习惯一直在坚持」一些看法和思考。

如何控制负面情绪?

作者 / 壹心理
陷入负面情绪,很像掉入泥沼,难免想控制与挣脱。

想象一下,负面情绪就像又湿又脏,沾满你的身体,你想不想挣脱?

是的,你想,你烦死各种负面情绪了。

可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试图控制、对抗各种负面情绪时,就像在泥沼中挣扎一样,你陷得更深了、更痛苦了。

高考前两个月,我总失眠。

晚上看到床,上眼皮和下眼皮就不停打架,可手和身体却在抖,心里想着 “绝不能再失眠了,不然明天上课,更听不进去了。”

关灯后,身体僵直地平躺,手放一会放在肚皮,一会又放到床边,期间脑子安了发电机似的,一直转不个停。

等头皮发麻时,深深叹一口气,接着坐到床边,用一只手拄着下巴,凝视地上的月光。同时听力变得格外敏感,楼道外的任何声响,都能被轻易捕捉。

待眼睛自然合上,我才准备躺下。可一挨上枕头,脑子就又变得清醒了,然后攥起拳头轻轻砸墙。

直到折腾了 5、6 轮,我放弃挣扎,只静静观察呼吸时,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在失眠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试图控制自己不焦虑、要求自己睡觉,结果就更睡不着了,可当我折腾累了,不想着再控制了,焦虑似乎就不可怕了。这是为什么呢?

控制负面情绪会带来什么?

“控制情绪”这个词,从本质上就不太可能实现。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我焦虑是很正常的,基本每个同学都很焦虑。

控制负面情绪的目的,其实是防止焦虑影响自己的学习与考试。

而对于当时焦虑我的来说,包括很多试图控制负面情绪的人,其实是在逃避各种负面情绪与感受。

而逃避痛苦的感受,往往会放大眼前的痛苦,从而陷入越逃避——越痛苦——越逃避——越痛苦的负向循环之中。

因为逃避意味着,我们把痛苦的负面情绪放到了心上,从而使这种感觉更真实、更让人难以摆脱。结果就是,“眼前的痛苦”加剧了。而我们内心苦苦挣扎的同时,生活也就被忽略了,又出现了新的现实问题。结果就是,中间黑点正常的痛苦被放大了。

高考前,我的一些同学也很焦虑,他们把这种焦虑当成正常的事情,该吃饭睡觉就去做,该学习就去学,焦虑对他们的困扰并不大。

而我则把焦虑当成了问题,试图控制、逃避这种焦虑,结果焦虑就更严重,我也没办法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是我把正常的焦虑,放大成了不可控的焦虑。

与人交往的愤怒也一样。当你生别人的气时,用无伤大雅的话戏谑表达小小的不满,也就没什么事情啦。而很多人不愿承认与表达自己生气了,一直憋着憋着,等憋不住了就爆发,爆发后又自我指责。

事实上,情绪只要你承认接纳,而非逃避和控制,它并不能怎样。

为什么很多人总想控制负面情绪呢?

1.其它行为(情绪、身体)以外,控制这种行为非常好用,你认为这种控制也能运用到思维和感受上。

例如,在现实里讨厌某个人,我们可以远离这个人。而负面情绪不一样,你越想远离,它就越强大。

2.你总是被教导,要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就有人告诉你:“不要哭了,再哭我就狠狠地教训你。”

3.当你很小时,你身边的 “成年人”好像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你可能会感到害怕,而爸爸却从不害怕;你经常大哭,而周围成年人却从不哭。

事实上他们不是控制了情绪,而只是没有让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影响身边人而已。想想现在你身边的闺蜜、兄弟,哪个不会被情绪困扰呢?

4.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教导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体验。

很多商业广告,例如香烟、汽车都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幸福都等同于没有痛苦的想法和感觉——如果你购买了一个产品,你就会更棒,感觉更幸福。”

这些广告强化了幸福的正向愉悦,而忽略了对负面情绪和痛苦的接纳。

可事实上,哪个人的生活没有痛苦呢,但这也可以很幸福。

5.控制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在短时间内好像真的有用。

我有个朋友,内心觉得自己没用(低价值感),然后就疯狂工作,让自己变成一个工作狂。在短期内,她的低价值感确实减弱了。

可她的内心总觉得隐隐有些不对,即使取得了成就,也觉得自己不够好。

别控制,而是接纳负面情绪

看完上面的回答,我们理解了不能控制负面情绪,那应该怎么做呢?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当然有。ACT 疗法提出两个方法,与情绪和思维保持距离。

和情绪保持距离

很多时候我们讨厌排斥负面情绪,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甚至它会呈现在我们的身体感受中,让我们很不舒服,所以我们想赶走它。

我们可以通过把情绪感受,通过画画的形式,形象化呈现在一张纸上,从而保持距离。

在一个个案模拟中,咨询师让来访者把焦虑画在一张纸上,来访者画了一个大耳朵图图,只是嘴巴是撅着的。

然后咨询师,问这个来访者:“当你看着纸上代表焦虑的大耳朵图图时,你有什么感觉?”

来访者说:“它好像没那么讨厌了,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它了,它好像就是一种感受而已。”

当我们意识到情绪只是一种感受时,我们就能接受这种负面情绪,进而充分感受和体会这种情绪,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把 “正常的痛苦”放大,进而过度的影响正常的生活。

咨询师接着让来访者,将这幅画放到钱包里,带着它生活。

我们其实也可以,带着一些负面情绪生活,依旧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

所以等下一次,如果产生了例如愤怒的负面情绪时,你就可以用手机或纸把愤怒画下来,然后体会这种愤怒,接着带着这种淡淡的愤怒正常的生活。

当然也可以不画画(如果没条件的话),而是保持着负面情绪只是一种情绪而已,我可以接受它、感受它、带着它生活的态度,负面情绪就不会带来什么影响。

和思维(念头)保持距离

熟悉情绪 ABC 理论的朋友都知道,当发生事件 A 时,我们的头脑会对这件事产生 B 的解释,从而产生 C 的情绪。

此时,我们只需要调整 B,就能改变 C 的情绪。

例如,当工作没做好被领导批评时(A),可能会产生自己无能、失败的想法(B),从而产生沮丧失落的情绪。(C)

我们可以将 B 调整为 “任何人都会犯错,这不意味着我不好”,从而改变 C。

而 ACT 疗法与其不同,它不是去调整 B,而是让自己观察想法 B、与其保持距离,从而不认同 B 的想法。

具体有以下方法:

1.大声快速重复头脑里的想法:我很无能很失败。(尽可能大声与快速)

当重复 10-20 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一种想法而已。

2.用不同的滑稽的声音重复想法

你可以用唱歌、唐老鸭、熊二的声音重复 “我无能,我很失败”的想法。

用滑稽的声音去提醒自己,它只是一个念头和想法而已。

3.利用正念去观察头脑里的想法

你可以想象头脑里的想法,就像河流上的一片树叶一样。当你被领导批评时,头脑会涌现很多念头(树叶),你就看着这些念头涌入你的大脑,再令其自然的流过即可。

你不当真,仅仅是观察这些想法,它们一会也就变得安静了。

我喜欢将 ACT 疗法,称为 “躺平疗法”,当负面情绪和想法来袭时躺下,让它们自由的经过你的身体和头脑,它们也就过去了。

躺的越平,负面情绪的影响就越小,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别控制负面情绪,躺下!

滴答清单 使用详解

作者:Leon杜亮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52348/answer/10235266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滴答清单,其简单易用性吸引了我,特别是提醒功能。目前已经让自己部门的人在用了,以下是我制作的培训资料:

背景:在智能手机中,有些软件会对系统进行频繁的“唤醒”(从等待节能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致使耗电量剧增、机身发烫、损耗过快,降低了手机使用寿命。而我们的大脑也一样生活与工作中各种悬而未决的事务会占据我们的心智,并会不受控制的频繁“唤醒”大脑,使思维受阻。在白天我们处理完繁杂琐碎的事务后,回到家头脑里仍塞满了各种思虑与考量,反复无序的思考使我们没办法专注更无法好好休息,最终事情没有丝毫进展,而压力却陡然倍增。

目的:应用滴答清单对全部事务进行记录与管理,将各项事务放入可靠的系统,使大脑告别被频繁“唤醒”。

对象:多项目、任务操作者。

工具:滴答清单app,支持平台:Android、IOS、Mac、Windows等,杭州随笔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品,本文将以Windows系统下网页版(免费版)为例进行讲解。

网页版登陆地址:滴答清单: 一个帮你高效完成任务和规划时间的应用

参考资料:《搞定1:无压工作的艺术》(简称GTD),[美]戴维·艾伦,中信出版社。

一、原理

我们将通过滴答清单建立一个简易的、可靠的系统,使其实现部分GTD的功能。其模式如下:

通过上述系统对事务进行分类存储,以时间线(截止日期)、标签(情境)、优先级(重要程度)对任务进行检查和调用。

二、软件设置与操作

1、注册并登陆网页版滴答清单,登陆后界面如下图所示:

右侧红框中有两个无日期的的任务,我们可以点开进行阅读,了解滴答清单的功能与作用……

左侧第一项是“所有”:这一栏将汇总我们所有未完成的任务。

第二项与第三项“今天”与“最近7天”:它们将按照所指的时间显示我们的任务。

第四项“收集箱”:所有任务都将通过它来进行收集、整理与分配。

2、开始设置

点击左上角头像选择“设置”,进入设置界面,如下图所示:

建议将“时间格式”调成24小时制,每周开始于“周一”。然后点击左侧的“实验功能”,将“分类标签”及“复制任务”的功能打开并点击保存。如下图所示:

3、建立文件夹与清单

“清单”建立方法:点击“添加清单”按钮,填写清单名称并保存即可。

“文件夹”建立方法:(至少已建立两个清单)鼠标左键点击按住一个清单,并向另一个清单方向进行拖拽,当两个清单即将重叠并在周围出现白框时,放开鼠标,文件夹即创建完成,填写文件夹名称即可。如下图所示:

三、实践

1、请参照下图样例,建立全部文件夹及清单。

2、名词解释:

(1)动作:2分钟可以完成或通过一个步骤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2)项目:需要多步骤完成的任务。

(3)将来也许:可能在未来某些时候才能去做或思考的想法和项目。

3、进入案例部分,我们先模拟把所有任务都放入滴答清单,请跟我一起做:

(1)请在“动作”清单中填入:

#公司 整理自己的办公位 (注意“公司”后面有一个空格,下面的也一样)

#等待 文件审批结果

#邮件 发送邮件给A说明B事件情况

#电话 向项目经理汇报X任务情况

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2)请在“项目”清单中填入:

#计算机 完善下属考核制度文档

#上级 X总安排处理C事

#外出 带A客户去XX处洽谈合同

(3)请在“个人动作”清单中填入:

超市购物清单 (没错,没有“#”号)

#外出 办理护照

#家 找公司抽屉钥匙

(4)请在“个人项目”清单中填入:#家 搬家项目

(5)请在“循环动作”清单中填入:还XX银行信用卡

(6)请在“循环项目”清单中填入:月度总结汇报

(7)请在“纪念日”清单中(填入纪念日、节假日、生日等均可)

(8)请在“将来也许”清单中(填入你现在还不能做,但在未来准备好好思考或条件成熟再去做的事情)

现在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分类存储在滴答清单中,接下来我们将以时间线(截止日期)、标签(情境)、优先级(重要程度)对任务进行检查和调用。

标签(情境)

1、标签的建立方式(#标签名称+空格),目前建立的8个标签代表了8种情境:“上级”指派给你的任务、在“公司”才能处理的任务、通过“外出”才能处理的任务、在“家”要处理的任务、需要拨打的“电话”、安排给同事或下属需要“等待”反馈的任务、需要操作“计算机”才能完成的任务、发送“邮件”的任务……

2、注意事项:每次录入任务时我们需要确定是否对该任务进行情境分类,当我们按情境来处理事务时效率会大大增加。你可以在乘车时处理电话清单、可以集中时间发送邮件、可以不再遗忘安排给他人的任务、可以优先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情境模式突破了项目与项目、任务与任务之间的限制,它横穿了所有事项筛选出此时此刻你在此地的应做之事。

时间(截止日期)

赋予任务截止日期,时间线才有意义。同时滴答清单提供了强大的提醒功能,使我们不再错过已记录的事项。

1、提醒设置:每个任务最多添加2个提醒,如下图所示:

2、循环提醒:支持农历每年(生日常用)、每天、每周、每月,通过自定义可以自由定制循环提醒。

3、将时间与提醒设置完成后,我们点击左侧的“所有”,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我们将从时间的维度检视所有任务,你也可以点击“今天”或“最近7天”来进行检视。如果我们不希望某些清单的任务出现在时间线中,比如生日清单或一些琐碎的循环事务清单,我们可以设置隐藏,以“纪念日”清单为例:

PS:手机安全软件可能会自动清理后台应用或阻止滴答清单的提醒功能,大家要注意对自己的手机权限进行设置。

优先级(重要程度)

高优先级=重要紧急事务,中优先级=重要不紧急事务,操作中低优先级基本用不上,所以可不再设置。被标记的任务,选框的颜色会变为“红”或“黄”,使其在清单中突出显示。

四、应用三原则

1、完整的收集事务。一件都不要漏掉,将其全部放入到系统中,无法立刻分类的任务暂时放到“收集箱”中并定期思考和清理。

2、明确下一步动作。系统可以做到存储、检视和提醒,但不会帮你自动完成工作,多步骤的任务我们要进行计划、分解和推进。单个动作也需要我们亲自执行,每个任务均要尽量明确出下一步该做什么。

3、定期检视。每周要检视系统中的项目与任务,对新的事项进行收集,对未展开的事项进行计划,对已完成的事项进行清理,保持清单的完整与更新。

到此整个系统介绍完毕,我们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同步、更新、编辑清单,适应和熟练需要时间,所以请大家保持足够的耐心。对GTD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搞定1:无压工作的艺术》原书,强烈推荐。

【悦读】{搞定I}GTD的探索之路

GTD(Getting Things Down)即时间管理

我和众多身处屏幕时代的朋友一样,在联网的时候精力涣散,而断网的时候,却心念联网。

精力涣散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各种新闻广告吸眼球,数据算人心,美女满屏飞,头条随处见,提醒随时弹,手机随时亮……
想必人人都体验过被这些元素所叠加的感觉。

仅仅是效率低下,还不算什么,关键是效率低下后会引发焦虑。而焦虑会让效率更低。(中间省略了很多负面的效果)
这种状态通过不断地循环,最终你会形成习惯,彻底退出效能界。

不瞒你说,在GTD领域,我一直在探索。
也不瞒你说,在一番又一番的探索后,虽然我的习惯有所改变,但我的效率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提升。

早期时,微课,干货文我学了不少,但实践起来,不是缺斤少两就是打渔晒网。
中期的工具效率件用了不少,但是工具本身不是办法,而是基于原理的方案。而原理,我仅仅略知一二。
后期我开始进行日记周记的更新迭代,日清周清等的检查核实。但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仪式感,而仪式感的作用,是为了仪式的开展。

但问题来了:没有仪式,要什么仪式感?

我总结了我GTD提升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即:学的东西是碎片的。这些碎片是各大GTDer从各自的GTD系统中拆出来的经验和精华。
但是,要用这些碎片拼凑自己的GTD体系,似乎就像是绣花枕头,表面上看,各种高逼格软件齐齐亮相,而实际上其作用也只局限于绣花本身。
要的是枕头,最后却得到了一块布,不管布多美,料多好,它终究不是枕头。

在这种背景之下,我自信地以为我能把GTD效率软件玩出自己的花样,从零到一,开发出新的模式……所以我倔强地不去进行主题阅读。

可惜还是太年少了。
不进行主题阅读想掌握GTD,是可以的。

但是,时间上要花出去几倍有余,并且效果未必会好。
而像我这种至靠意志力办事的人,想自己玩出一套花样,好比白日做梦。

是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在GTD领域也不例外,想要掌握GTD,没有捷径可走。

而这第一笔要还的债,就是主题阅读。而主题的第一步,就是《搞定I》。

此文的标签虽然是悦读,但读这本书本身真的是相当辛苦。虽然整本书围绕一个系统展开,结构相对清晰。

但是我读起来经常感觉一团混沌,在阅读过程中很多概念和理念不清晰。
全书读完用了差不多两个周。而反复咀嚼其中的文字,又用了一周。

在反复研读后,我做了这个粗浅的笔记感悟。

之后,我将进行第一次较系统的工具实践。之后继续进行GTD领域的主题阅读(书单:《搞定I》、《奇特的一生》、《时间管理》、《番茄工作法》前面四本已经看完,《津巴多时间心理学》、《结果第一》、《暗时间》、《小强升职记》、《把时间当做朋友》、《一分钟能做什么》、《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三十岁前的每一天》、《时间管理幸福学》、《天天25小时》、《战胜拖拉》、《你一年的8760小时》。)

最终在时机成熟时,将进行GTD的大主题分享。并配上GTD软件的使用干货。

下面回到正题。

一、背景
想追求高效率的人,其大部分是知识性工作者,知识性工作者在工作时,没有明确的量化的方向和结果。
要完成一篇设计,完成一篇文章。但是设计出什么,写出什么,到最后作品完成前,将不得而知,也无法控制。

长期处在知识性工作中的人,因为连工作本身长期无法量化,导致工作者无法固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也无法如设想的那样进入固定的工作状态(高效忘我的工作模式)。
在时间的积累后,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之前的时间没有发挥好优势,于是开始自责,开始焦虑。

但自责焦虑,无法从本质上突破这种循环。

回想一下自己最爱的借口:明天有一早上的时间完成这个计划!不急不急,明天搞定。
我会爱这个借口,是因为这个借口告诉我了一个事实:明天早晨我会完成这件事。

我想到自己能完成,所以开心。虽然经常不能如期完成。

逻辑回过头来看,似乎表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完成了计划,你就能喜悦。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显然对我而言,旧的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之所以要完成GTD的突破也是因为自己想淘汰旧的模式。

是的,是时候种树了。

那为什么在探索使用了多款产品,吸了很多干货后,这个模式仍然不好用?
因为我根本不相信它。

我不相信我能够将一切事物都放在它身上,然后将自己从无限的事物中解脱。

不相信它,导致了GTD体系的低效能,所以不管如何折腾,如何打扮,它都天生残疾……

GTD的核心是相信。

你相信它,它就能回答一个甚至在梦中也会困扰你的问题:现在我到底要做什么才说得过去?

我们做事,往往是根据灵感和直觉,而这种感觉,导致了当今拖延症的泛滥。经过我的观察,只有少部分有好习惯并积极主动的人,拖延较少。其余大部分人,在DDL到来前,表现得肆无忌惮。

为了让灵感更加合理,GTD这个指南针绝不可少。

当然,有一种人可以突破这种循环——日程表全部排满,显然根本不用问自己要做什么就已经开始进入下一个事件之中。

但对我而言,在成为这种人之前,显然得先完成GTD体系的建设。

二、优势
GTD有几大优势。
1.模块化
GTD体系是由多个步骤组成,在这些步骤中,只要完成任何一个,都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激励性
GTD一旦开始运作,你就能看到效果,这种效果完全符合成就感心理模型。所以GTD天生自带激励。

3.承诺
你要相信GTD,也就代表你承诺你相信它。一旦有了这种承诺,GTD就不会再背叛你,除非你长期作出背叛它的行为。

4.由下而上
传统的人认为,由上而下的体系是符合全局的,是通向远方的。
这种意识没错,人人都认同,但是,存在一个事实:有下才有一切。

完成下的同时,上才能称作上。否则,也只是白日梦罢了。

5.外脑化
GTD这种软实力,不用存在大脑里。
你将一切放到体系中后,根本不需要自己进行过多干预,整个体系就能自动运转。时刻回答你该做什么的问题。

6.适用性
不论你是何种人,GTD体系都是适用的。甚至是对非知识性劳动和之前提到的满日程人士。

7.不过时
GTD是不过时的,虽然其表现方法会不断更新迭代。但是,人总要完成一系列事情。而完成事情,就有更具效能的方法。

三、 GTD建设
S1.通向从容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向从容。
从容地知道现在要做什么,等会该做什么。
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如同平静的湖面。
哪怕偶尔有石子落入湖面,也只是简单地泛起涟漪,随后又是平静如初。

而通向从容的根源,就是做到真正相信你的GTD体系。

正如背景所提到的那样,在我的个人管理系统存在缺陷,外界干扰过多,而个人标准却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局观,意志力,自控力等元素无法稳定长期地发挥可靠的作用。

很多时候,人会产生想看书,想锻炼,想学习等和自我成长有关的活动。但是回过头来却往往会做与成长毫无关联的行为。

因为趋向成长的心在作祟,所以会随之产生很多事情。
这些事情得不到解决的话,它们就会悬在头顶。久而久之,人就会变成一只温水青蛙。只有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才会跳两下,然后再次落入温水。
而因为不知道做这件事的结果如何,不知道下一步行动是什么,能做的只剩下焦虑。并等待着下一次挣扎后的完美落水。

悬在头顶的这些事情不推进的话,会一直卡在你的脑海中,大幅度降低你的效率。
而当你想从全局去解决时,又因为事情复杂无比,让你根本无从下手。

很多GTD方法推荐将事情放到清单上去,随即也产生了很多清单软件,清单工作法,便签法等。
但放入清单仅仅只是降低了大脑负荷,它从未将事情彻底从脑中清空,也无法推动事情的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能控制的事情仍然能控制,而不能控制的事情还是无法控制。

人无法将时间变多,也无法同时处理庞大的信息量。
想对事情的优先级进行把控,却因为突发的事件而不得不打破节奏。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系统出现了BUG。

生活其实不必是这样的苟且。

很多悬在头上的事情,其实只需要两分钟就可以完成(比如清空垃圾,发送短信,记录信息,拍照留存等)。而一旦完成项目和任务,随即就能收获成就感,体验到无比的自信。这种进步随时有可能发生,并已发生过无数次。
时间虽然不能变多,但时间如果变得高效的话,相当于多出几个小时。
为了达到更高效的状态,从温水中彻底跳出,需要完成系统的进化。

下面,便正式地开始说这个关于GTD系统的进化。

整个系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1)用某个工具收集所有事情。
(2)将事情进行加工,明确下一步行动。
(3)回顾更新,加强工具生命力。

完成了这三步之后,工具将演变成系统。

别小看了这三步,一旦你将所有事情放入工具中后,你就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放空大脑。
你每天只需要简单的十分钟时间进行系统整理,就能保证你当天的日程和计划能够在脑外进行运算配置。
几乎在任何时候,你都不需要去进行不必要的纠结:我忘了什么?我要做什么?

这个工具会准确地建议你,现在是北京时间十九点,你到底要做什么。
而这个建议,是尽可能符合你当下情况所作出的。

但是在完成这个建议之前,有很多东西需要完成。

首先要确保一切的信息和事物都收集在一起,因为只有全部收集,你才会信任它,放心地让其管理你的主要事项。(很多人已经或多或少地使用过清单或者其他效率工具,但是仍然因为没做到信任而如温水青蛙。)
同时,收集的一切都要进行加工。必须理清每件事,每个项目到底是什么,为什么。
之后,再将完成这件事的程度进行划定,定义完成结果。即事情在完成后,到底是什么情景。

知道这一切后,你便可以在很轻松的思考后,将需要进行下一步行动写进系统。剩下的,就是在你需要进行下一件事时,打开系统。

是的,你只需要不断打开它就行。

动一动手指。
仅此而已。

S2.体系全貌

我用visio做了个GTD流程图。

蓝色框内的区域,代表体系中的几大节点。事件或是材料等就留在这些节点之中。通常这些节点会用清单来表示。
黑色框,是执行推动项目时的必要行为。

现在先进行总体说明。

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开始无数的想法经过GTD体系过滤后,最终变成了行为。
一旦达到完全信任GTD的状态之后,想法便不会一直纠结于你的头脑中,而是以某种形式停留在所有的蓝色节点区域内。(材料、下一步行动、或是资料。)

而这所有的蓝色区域,相当于是你的外脑。

为什么在个人软实力中,时间管理能力如此重要?
因为真正做到GTD化的生活后,你就比别人多了一个外脑。

从今以后,你的效率将会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从宏观角度来看,你更少地陷入纠结内耗之中。换个角度来说, 你比别人多了一些时间。

转化的整个过程主要有六大步:

1.收集

将材料收集到系统的收集箱中,称之为收集。
在当今,收集行为已经可以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只要你有手机,你便能用各种你喜欢的方法,将想法保存进入某个APP。
只要你有纸笔,你随时可以写下你的想法。
而很多GTD效率软件,已经做到云同步,只要你在手机进行输入,便已经在你的整个电子GTD系统埋下材料。
收集是GTD的第一步,只有将东西全部收集起来,才能说保证系统囊括你目前的一切。
没有全面的收集,就绝对无法有全面的行为指南。
没有全面的行为指南,就意味着你无法完全信任这个系统。

收集时,有几个领域不需要投去过多的关注:日用品、常用资料、装饰品、办公品。
这四大领域对于一个人而言属于常备区域,常备区域是非常容易陷入混乱并处于时刻更新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给这些材料下一个定义,显得相对多余。

收集,是面向其他一切领域的收集。
第一次收集,往往非常耗费时间。因为生活混乱得甚至连你自己也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厘清自己到底有多少材料。

一切领域,即事物和虚拟物。即你能触碰和感知的一切。
摸到电视机时,随即想到你需要买一个网络机顶盒,于是“网络机顶盒”作为材料进入收集箱。
电脑开机后,看到电脑桌面一团混乱,随即想到你需要整理桌面,于是“整理桌面”作为材料进入收集箱。
当你把近乎所有的“随即想法”全部从你的大脑中榨取出来后,你的大脑RAM就算暂时清空了。

2.理清

理清材料,明确材料的定义、价值、成本等等一切你所关心的因素。
经过理清阶段后,你的收集箱应该是空白状态。
它们会因此准备进入其他蓝色节点。

理清面对的是“需要做”这个判断框。
理清的核心作用,在于判定材料的价值。

材料到底需不需要现在着手进行规划,或是等到未来再进行?
刷朋友圈,看到朋友秀了美食,我想要去吃一下,于是进入未来区域。

这些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某个行动或者是项目的备用资料?比如你在做项目时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中有很多建议。这些建议显然是无法被全部当做行动执行的,但是它们对项目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时候,这些材料就会进入资料区。

材料是否没有太多价值而可以直接丢弃?
比如你的愿望清单中有一个吸尘器,但是你发现这种愿望更像是一种冲动的不理性的消费,所以在理清阶段时,直接丢入垃圾箱即可。

垃圾箱需要定期清理,否则垃圾箱会爆满,不知不觉地从外脑转移到你的RAM区中。

3.组织

组织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组织之后,在材料和行为之间建立桥梁。
组织面向的是”确定下一步行动”,”项目”,”两分钟完成”,”延时”等几大和行动直接相关的模块。
组织行为,是直接面对蓝色节点区的。而整个GTD的可靠性,直接由蓝色区域决定。而每个蓝色区域必须保证界限明确,不可又是日程又是下一步任务,更不可又是下一步行动,又是将来也许。

到底是做项目,还是先留存,到底是马上完成,还是指派他人,到底是归入日程,还是留到下一步?到底是从资料中抽取部分资源还是从将来区域中将事情转化为下一步行动?
项目中的部分行为在当下是否可以拖入垃圾箱?是否可以开始指派他人完成一些项目元素?
这一个个问题的答案,都要由组织来完成。

组织有非常多的技巧,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为了将行为做得更好更符合真正的价值观,已经有无数的人开发了无数的方法。比如各类宗教,各种思想,各种方法,各种规划,各种咨询。
每个人去完成近乎相同的事情时,绝对是以不同的姿态。要给出一个明确行动的准则,似乎不可能。

在这里简单地从书本出发对GTD进行一定的阐述。(这些观点可能非常片面,因为目前我还没完成GTD主题阅读,同时GTD实践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大组织技巧:

(1)关系控制
关系控制,是基于时间、精力、情境、重要性的控制。

似乎这是句废话。但是,问题在于万物皆有惯性。
一旦有惯性就意味着你在做一件事时,虽然精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大下降,但你仍然马不停蹄。最终当事情完成后,你的精力已经透支。随之而来的,就是效率大幅度的降低。

而要克服这种惯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事前加以控制。
就好比在开车时,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而提前系上安全带一样。

事前控制,就是基于时间、精力、情境、重要性的控制。
将下一步行动中加入这四大属性,当你处于高度疲惫的时候,看低效能清单,当你有一大段时间时,看大宗项目清单,当你处于地铁时,看地铁行动清单。

是的,这里出现了三个属性:时间消耗,情景,精力。
而能在工具中加入这三个属性的软件在这里就淘汰了一大半。方法和玩法在这里提升了很多,不难看出,在GTD体系中,类似的定制可以非常非常多。所以整个GTD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成熟。

(2)六大视野
在刷知乎和看干货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人的笔记系统或是某个系统中存在以这些名字命名的文件夹。类似的还有五万英尺、三万英尺、两万英尺等类似的表述方法(实质一样)。
他们都简单地说了在这些模块中要装什么,但是我之前看得稀里糊涂。终于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a、五楼视野——原则
你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那么你会撒下一个谎么?

b、四楼视野——愿景
你想在五年内成为一名成功的奶爸,那么你现在的行为该是怎样?

c、三楼视野——目标
在今年,明年,你要做什么?

d、二楼视野——职责
你是什么身份,你现在有什么临时的身份?

e、一楼视野——项目
现在你在做什么项目?

f、地面视野——现在
你在苟且什么?亦或是你在干什么?

(3)事件三分类法
a、计划任务
即下一步行动清单中的任务。

b、日程任务
理论上在某段时间会发生的事情,比如今天上午十点的会议。

c、突发任务
任何人都会遇到的任务。

其实在选择行动时,不论你是否采用GTD,你都是基于第六感。
GTD无法代替你作出决定,它只能给你最合适的指导,并降低你思考行动的难度。

但是,一旦你在三天内不对GTD进行整理,你的GTD将完全过时。这就意味着,GTD无法提供建议,而你也再也不会相信它。

所以组织对于一个GTDer来说,是一件要做一辈子的事情。
起码是在你选择GTD和彻底过上高效生活之前。

4.回顾
回顾是针对的是已经完成的几大节点区域(蓝色背景)。
这几大区域,构建了你高效工作的网络。你需要周期性地进行回顾,以确保在下一步行动、项目和委派他人之间,在保持良性的运转。
并同时优化你的GTD体系,在其中加入GTD-DIY模块。让你的系统更加适合于你。

同时,一旦将近乎全部事情都放入体系中后,GTD体系会变得异常庞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回顾,对全局的把控度将会大大降低。

通常的建议是每周进行一次整体回顾,对所有区域内的内容进行浏览调整。

5.执行
说了那么多, 其实是为了执行行为的顺利完成。
一切GTD的最终效果,都是体现在执行本身。

毕竟,完成一件事,靠的只能是执行。
如果不去执行的话,GTD本身将不复存在。

这里要注意的是两分钟能完成的事情,马上去做,不许要拖延。
而其他事情,根据自己的直觉行动即可。

而一旦GTD出现停滞而让你不信任时,不要气馁,更新它即可。

任何一个人在有了GTD体系后的执行力,将会大大提高。因为在这一件件事情背后,是你的愿景和目标,是你的职责和任务,还有你那无数完成事情后的喜悦!

6.控制
控制阶段,是为了GTD体系更顺利地开展。
你可以使用一切工具,加入一切你觉得合适的元素。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一定GTD基础之上的。

从底层开始,逐渐一步步向上梳理。
最终你会发现任务等等在自然地情况下顺利完成。

以上就是整个体系的运转全过程了。
很明显,这六个步骤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分开进行的。并且也只能在分开进行时,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希望我能大致说清楚GTD到底是什么。

我万万没想到本文会突破七千字……也从未写过如此长的读书笔记。
因为写作计划大大超出了预期,你会发现后面的分享内容非常糙。

《搞定I》作为GTD的鼻祖,的确值得写更多。但更应该留在主题阅读之后。

GTD从来不是一件能够速成的事情。相信任何一个接触自我管理的人,或多或少地都会触碰GTD领域。而一般形成靠谱的个人体系,需要两年。

但也没那么悲观。
其实只要养成GTD中的任何一个习惯,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其实每个人都在追求更高效的生活,都在为焦虑而抗争,为拖延而烦恼。
这些行为,其实也就在探索和建立个人GTD系统。

虽然它很难,但它的确值得相信,并托付终身。

希望我能通过不断实践,最终建成Blarmer’ GTD sys。
同时也希望见到Your GTD sys。

End.

作者:Blarmer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9ac2eed758d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幽默给普通的我带来什么

一位做幽默课的朋友采访我,关于“幽默”。

我知道,我很幽默,但以为那是民间幽默、业余幽默,但采访者认为,我是她见过最幽默的人,我忽然觉得,这事儿玩大了,被专业、官方认证了。

让我认真想一想,幽默是什么?

我理解的幽默,不止是俏皮话,不是截取网上的段子、抖音短视频,哈哈一笑,一转。幽默,有审美,有鉴别。经过筛选,你会发现什么有意思,百转千回,越想越有趣,这趣味,是生活经过沉淀,去除喧嚣,仍值得咂摸的;发现什么只是低级的、纯生理、笑的反应,让你亲口说出来,都不好意思。

幽默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态度吧,是凡事经我的眼,都要看出笑意,凡事经我的手,都要自带喜感。

为什么要幽默?

因为自己会和自己玩挺重要的。作为一个内心戏表演艺术家,不管外界如何,切换频道、选择节目,全凭我心情,有点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洒脱。

沉默时,我就酝酿段子,开口时,我就造就段子,开心时,我就是段子,悲伤时,我用段子当缎子,裹紧自己,我就拥有一段华丽的悲伤。

以上都是笑话,实话是,幽默的人喜兴,天生吉利。

你想啊,笑声环绕你,人人见你眉开眼笑,若有神灵,神灵会眷顾你,没有神灵,你周围的人,会把你当吉祥物。

不夸张地说,我是我见过运气最好的人。

好到什么程度呢?我有个好朋友,合肥的作家闫红,有一次她出远门,找我借一块钱,因为她听说,找周围运气最好的人借点小钱能保平安。

呵,她真幽默。

而我,真吉利!

幽默为我带来什么?

爱情。

我是亦舒的粉丝,十几岁时,我在她写的《假梦真泪》中读到一句话,“要找个让你笑的人。”

从此,不能让我笑的人,我就对他没兴趣。

当然,我反推了下,世上的人大概都爱让自己笑的人吧。所以,暗恋一个人时,我就努力让他笑,笑,就取得了他的关注;在一起时,笑点一致,就有长期共存的可能;找到总会笑的那个点,就找到爱的秘密,围绕那个点做的事就是仪式感,和那个点有关的所有话都是共同语言。

在爱情中,幽默能化解尴尬,换个说法,表露心迹,解决矛盾。

我曾遇到一个男生,自得于才华,他不止一次自称文曲星下凡,理论根据是,他生下来时,拳头微微张开,像握着一支笔。每当他提起他是文曲星,我就会说,其实我是快译通,“看,咱俩真是一对!”

那些年,作为英语电子字典的文曲星和快译通是两个著名的竞品。每次说起,我们都会开怀大笑,说多了,他就不再提起。

有孩子后,我丈夫曾专门找我谈过一次话。他说,你以后能不能把精力主要放在孩子身上?作为职业女性的我,腾地一下,火就上来了。但是火忽然熄灭,因为我转念一想,说,“好啊,那说好了,我们分个工,我把精力主要放孩子身上,你把精力主要放我身上?”

那天,火变成火把,映红了我们的笑脸。有时,人会一时昏头,说出昏话,没关系,你说个恰当的笑话,让他在笑声中,先缓和气氛,再明白道理。明白,既然一个大男人不可能把精力全放在妻子身上,也就明白,一个同样背负社会、职场、家庭责任的女性,不可能眼里除了孩子,啥都没有。

友情。

每个人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我和我最亲密的朋友们每天上线就互发笑话,我爱他们爱得要死,爱得笑死。

幽默是我衡量人的一把尺。

衡量性格,幽默的人豁达,尤其懂得自嘲的,没什么坎儿一定过不去,没什么事儿值得不可一世。

衡量智商,幽默的人都聪明,因为反应要快,重要的梗需要知识面,你抛出来,他接得住。

衡量趣味,审笑话的标准一旦一致,审其他的就没啥太大差异了。

所以,你愿不愿意分享笑话给我,成为我衡量我们是不是最亲密朋友的标准。

两个月前,人人都在为口罩烦恼时,我的一位挚友气定神闲。她告诉我,“别慌,我在孩子的科学玩具套装中,发现了一次性口罩、塑料手套,还有护目镜!”她说,她打赌,没人想起来靠囤玩具能解决口罩问题,她截图给我看该玩具的卖家库存,我为她的机智点赞,为她的幽默惊叹。

自愈。

我写过很多文章,收费的。

我写过很多段子,免费的。

免费也要写,因为是真的喜欢,所以成了习惯。

从博客时代起,我就每天记录最开心的事,后来,变成微信朋友圈。

我出过一本书,名叫《仅记住所有快乐》,书和段子、幽默,都没关系,但我认可这种人生观,是坚决践行者,说起来,你不信,我疯狂记录开心事的日子,只写开心事的日子,都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打一场漫长官司时;在一家老旧单位,被欺压时;满脸是痘,每天早上都要哭一场,擦干眼泪,擦上厚厚一层粉,才敢出门时;翻一翻那时的网络痕迹,全是开心;全靠记录开心,做心理暗示:今天还不错哦!

昨晚说起那一年的痘,还和孩子读当时的朋友圈——

早上起来,脸上爬着一只塑胶恐龙,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孩子:“妈妈!我的小恐龙要吃早餐,它要吃你脸上的小痘痘!”

觉得脸上的痘印好多了,问孩子,是不是?孩子看了会儿,说:“是啊,妈妈脸上以前脸上很多苍蝇腿,现在变成了蚂蚁腿!”

哈哈哈。

今天说起老旧单位的噩梦记忆,还和采访者,提那里的笑话——

领导是外行,每次开会,都要把《清明上河图》总是念成“清明上坟图”!

一位名人去世,领导让我做一个花圈,花圈上摆满名人出版的书,我只想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哈哈哈。

保持联系,恢复联系。

我和许多故交能保持还不错的关系,和一些失联许久的朋友恢复联系时,想唤醒记忆,都要依靠拥有共同记忆的笑话。

比如,和前同事们,总要提清明上坟图。

比如,用一个传神的外号,做暗号。

机会。

是的,幽默还给过我机会。

我做了十几年图书编辑,策划的第一本书就获了奖。没别的原因,我真心喜欢我的作者写的故事,我也相信他写的,人人看了,都会笑,笑完会哭,哭是因为深深的感动,他有高级的幽默。

我还记得我写的第一封约稿信,我说,读研时,每天看您的文章,我总是笑完再睡;现在做编辑,我的职业目标就是能做你的责编。

第二天,那位著名的作家就给我打来越洋电话,“你说吧,我有八个稿子,你要哪个?”

我写了十几年文章,第一个像样的专栏开在中国青年报,我的编辑从看我的博客找到我,她说,乐得停不下来。

我写完了几本散文书,腻了,老琢磨着怎么转型,起码十家出版社找过我,说看你的朋友圈总写孩子的笑话,不如来个亲子的吧?我真转型,写了童话,出了绘本。

你看,谁会拒绝让人笑的人?这是我对人性的判断。

能让我笑,就会让我类似的人笑;这是我对市场的判断。

幽默为普通的我,实在带来了太多。

我关注有趣的人已成本能。于是,我固定交往的人,都是我想起来就会笑,去见他的路上就会笑,看见他的头像就会笑的人。每次遇到好笑的事,就知道他会和我一样笑,连他笑的样子,我都如在眼前的人。

因为他们,我总有好心情。

我也听到很多笑声,见到很多笑脸。

它们都因我而起。

我曾在大年初一,一间庙里,和家人走散,接电话时,我环顾左右,确定方位,大声嚷嚷:“我在王母娘娘这儿!”

经过的路人都回头,看着我大笑。

哦,听起来,我像个天上的宫女。

我曾在中医院,应医生要求,伸出左手,却小声嘀咕:“不是男左女右吗?”

医生噗嗤一笑,“我不是算命的!”

瞬间拉近距离。

我曾因快递员名叫“黄兴”,特地在发快递时,为自己取个化名“宋教仁”,再得意洋洋,把快递单拍照留念,期待收快递的朋友,接到快递的刹那,瞄一眼单子,会心一笑。

果然,如期而至,一串“哈哈哈哈哈”甩来。

谢谢你们,让我觉得我如此美好。

幽默是什么?

就是这种美好,开始热闹,平静后,仍能回味。

是一把花椒,洒得恰到好处,酥酥麻麻,如过电。

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说,幽默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本身啊。

万事俱备,东风从哪来?东风就是自己拼出来的

@区块 TOM:所有的赚钱都是靠野蛮生长!今天在一个群里面听别人吹牛逼。

一个人说:现在赚钱太简单了,只要定准一个赛道,花钱开路找人带带,一年赚个几十万很容易。

另一个人说:确实,我一个朋友靠短视频上半年变现了几百万。

我在里面也跟了一句:赚钱确实简单,我认识好多人一年几百万轻轻松松。

吹就是了,谁还不认识几个年赚百万人? 只不过我只是认识他,而他不认识我。

赚钱简单本就是假象,只不过最近几年被培训圈、知乎、抖音等各大平台自媒体带出来的。

一般说赚钱很容易的,百分之百都是忽悠你的,不接受反驳。

都 2021 年了,现在我还时常在朋友圈看到那些培训大师说 “躺赚” 这个词语,某某项目随便操作一下就能赚钱。

一群小白听了嗷嗷直叫,打钱干就完了。

赚钱简单吗?要真的是这么简单,那国家就不会花这么大力气去搞扶贫工作,直接派大师们上就好了。

这两年,我明显感觉到了现在赚钱越来越难,或许是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透明,很多红利项目都逐渐消失了,赚钱越来越考验个人的综合实力。

越来越正规,偏门和暴力时代已经过去,都在走精细化路线、走专业化路线、走规模化路线。

而且现在互联网的项目越来越像线下实体生意,以前是稍微有点门槛,现在门槛越来越高,进入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不断地破圈研究。

这个就直接劝退了百分之九十的人,而这些人都是想进来撸一波块钱的人。

遇到困难就放弃,这是天性,也是很多人不赚钱的原因。

就比如我们经常看一些揭秘和解析,某某大佬通过一个项目一年赚百万的文章,看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困惑,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解决这些难题才是关键。

所以可以说:困难 = 赚钱 。攻克困难无非两点:1. 有人指点;2. 自己研究

其实我每次遇到问题都是首选自己解决,只要自己把所有的环节都考虑到了,实在不懂的才花钱开路,这时候才能一点就通。

至于花钱开路,就是让别人带我们,我一直认为花钱找别人带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但也是非常聪明的行为。

何为愚蠢? 没执行力就是愚蠢,到最后做不好还怪别人,久而久之自己就放弃了。

何为聪明?听话、照做。就怕那种不可一世的人。

特别有些新手,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又懒惰,做一件事总是想等着万事俱备,谁帮你万事俱备呢?

而那些佼佼者更多的时候就是靠自己的瞎捣鼓,野蛮生长。

很多人赚钱都不是走自己的本路子。

有的人一开始就想干一个业务,做着做着发现第二个业务比较赚钱,于是就转行了,再后来发现与第三个业务有联系,又去干第三个业务。

最终通过第三个项目赚到了大钱。

这时候别人就会说,他说通过第三个 XX 项目起飞了,但是没人知道如果他没有坚持前两个项目,根本不会遇到第三个项目。

纵观这三个项目,都是有联系的,而最终实现起飞是因为前面的积累,也就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有跑偏,我们称为大方向。

做事啊,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定好就做。

万事俱备,东风从哪来?东风就是自己拼出来的。

我之前装修那套毛坯房的心得体会

@反射弧超长星人影九:
分享一下我之前装那套毛坯房的心得体会
总宗旨就是不要轻信装修师傅,一定要自己多看多盯…… 多给师傅点甜头都没事,不要甩手掌柜随他发挥 [衰]
1. 门口一定要装个总控灯,一按全屋子灯都会灭的那种,如果你不想换完鞋子爬进去关灯,这玩意很有必要
2. 沙发背后靠上一定要有插座,躺沙发玩手机才方便
3. 书柜一定要装玻璃门,不然擦灰擦到死,湿抹布还容易弄坏书
4. 储物空间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我当时做了无数储物,被我妈骂,结果现在她都快塞满了……
5. 灯式浴霸可以换成暖风机
6. 贴花砖一定要亲自督工。我花了巨贵价钱买的花砖被贴砖师傅贴错了,变得巨丑,又没钱砸了重来,欲哭无泪……
7. 瓷砖最好防滑,不要买灰不拉几的,看着像地没拖干净,也不要买太白的,稍微有点不干净,就很明显很扎眼
8. 南方木地板太难打理,可以试试木纹瓷砖
9. 浴室干湿分离,最好有一块凸起的吸水石,防滑又不会积水。热水器一定要装回水泵,不然去洗澡要先放半天冷水,冬天的时候冻死人。冷热管一定要用隔热材料分隔开。
10. 下水一定要买好的,贵一点没关系,你想想要是生锈或者坏了,你砸地板多少钱?下水管买 ls 的,最好买 S 型而不是 L,防止返臭。
11. 消毒柜是我遇到最鸡肋的厨房电器,直接换成洗碗机有利于家庭和睦
12. 客厅空调可以用风管机,不占地方,风也舒服
13. 别装水晶吊灯。吸顶灯就好,黑了就换,还便宜。餐厅头上装个隐形风扇灯很不错。
14. 氛围灯慎装,一年用不到几次
15. 窗帘一定要有遮光帘,再漂亮的窗帘不遮光白瞎了。你能在亮光下睡着当我没说。
16. 客厅有一层纱的窗帘足够了,我客厅窗帘当时花了两千,除了那层纱,其他一次没用过,每年还得出钱清洗,得不偿失。
17. 注意太阳光直射部位,少装家具,一定要装谨防晒变色。我的三拉门大衣柜有一块门已经被晒得发黄了,超明显,心疼。
18. 台上盆不好清理,台下盆比较好。
19. 智能马桶盖一定要装,改善生活。尤其女生来姨妈的时候,不好用我头给你。
20. 柜子家具尽量少一些繁复的花纹,尤其要避雷镂空花纹,不然擦到你怀疑人生。
21. 柜子五金一定要选最好的
22. 榻榻米床的升降桌要考虑是否有人住。有人住的话,你装了升降桌等于白瞎。游戏房书房它才有用武之地。
23. 置物柜的红酒格子是最鸡肋最难擦的,如果你不是红酒品鉴大师真没必要搞这玩意
24. 电视墙宁愿不装也不要根据爸妈的审美来,插座越多越好,
25. 洗手台和梳妆台的镜子最好装镜前灯
26. 最好装隔音玻璃,因为你永远猜不到楼下的空地什么时候会被大妈大爷征用跳广场舞
27. 床头的插座越多越好,装之前量一下你的床头柜,不要被挡住。餐桌旁也要插座,偶尔会吃电火锅要用。隔断最好也装上,万一有什么漂亮的小灯或者小鱼缸,排插拉过来就很丑。
28. 家里没什么隔音需要的话可以把非承重墙拆掉,用柜子隔断,木板厚一点就 OK。储物空间增大一倍。
29. 防水一定要做好,买防水的时候一定要盯紧了,不要让师傅用杂牌防水糊弄你。不在乎钱就三遍防水厨房卫生间一直刷到顶。
30. 厨房台面和吊顶如果你喜欢白色,最好选带一点杂色混点金色或者黄色暗纹的。因为注定会变黄。有暗纹会没那么明显。
31. 厨房和浴室的采光一般不会特别好,所以灯一定要装够装亮。
32. 水龙头装那种可以拉出来或者改变方向的巨好用
33. 全屋除了洗手间浴室厨房这种,尽量不要有台阶门槛,人容易绊脚不说,扫地机器人也不乐意工作
34. 卧室床头和门口一定要双开关灯,床脚和走廊以及马桶边最好装那种小感应灯,起夜方便
35. 前置滤水器要装一个,最好是装个直饮水机带管线机的那种,冷水温水和热水都有了
37. 美缝一定要做,而且不要做那种普通灰质的,用一段时间就会脱落,缝缝里脏兮兮很恶心。做那种真瓷胶的会比较好。但是我家厨房墙壁靠炉灶的部分已经被铐得有点翘起来了,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用的。
38. 厨房柜子可以装柜下灯,有钱可以装那种拉一下直接阶梯状全下来的拉篮。没钱就把吊顶灯搞亮点,厨房比较长就用两个吊顶灯。
39. 洗菜的水槽一个大盆最好,双水槽没什么鸟用还挤得慌,如果不够大,洗锅也不方便。
40. 碗柜装拉篮,买盘子的时候注意高度,不然立不起来白瞎了。调味篮不要装到橱柜里,拿的时候不方便,直接钉在墙上就行。
41. 厨房可以装个杆专门挂 S 钩,你永远想象不到你有多少东西要挂。
42. 穿衣镜可以做那种藏在柜子里的,要用的时候抽出来,平时就不占地方,也不会乱反光。
43. 洗衣机、冰箱宜大不宜小,只要空间足够,尽量买大的。
44. 厨余垃圾处理器,有钱赶紧装一个
45. 我想到了再补充

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1. 理解一件事: 理智和认知只能提供行动的方向,情绪和感受才能提供行动的动力

2. 如何去做: 运用 小步子 原理,先做后想,而不是先想后做,Just do it~

先解释第 1 条:

题主的上进心就是所谓的理智和认知,觉得自己“应该要上进,否则会落后,应该要健身,否则不健康,应该要早睡早起,否则浪费时间”,而其实行动是不受“理智和认知”控制的。真正能够提供行动上的动力的,是你对一件事情的情绪和感受,只有你在一件事情上,真正感受到好处和愉悦了,你才能真正有行动的动力。

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意志力不如别人,自己自律的能力不如别人,其实每个人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都差不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好逸恶劳的,不用怀疑自己。只不过人家为了能有行动,提供了很多情绪上的动力,比如他们真正喜欢一件事情,那当然就自律了,比如人家要做的事情和自己的人生目标一致,比如人家体会到了不睡懒觉的好处,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每天健身的好处,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做一件事情的好处,所带来“正反馈的情绪和感受”,这种“情绪和感受”会不断加强你“理智和认知”方向上的动力。

再看第 2 条:

其实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不会这么复杂,也不会去思考题主问的“上进心”这类“理智和认知”的问题,只是单纯去做

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大,就开始慢慢习惯了在做之前先想,先计划,先权衡利弊,但是导致“想的多,做得少”

如果想要有行动力,可以有一个方法,叫做小步子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在行动路上迈出微小的一步,获得微小的进步。让每一次的进步,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础。 小进步能够让人在情绪和感受上(不是理智和认知上)体会到进步和行动的好处,也会塑造一种希望感(正反馈的情绪与感受),让自己在情绪和感受上相信改变和行动是可能的,并促使自己不断迈开步伐。

比如,告诉自己:

就做一个俯卧撑,不难吧?就做一个,不想做了,就不做了
一件事,就做 10 分钟试试,不难吧?不想做了,就停下
想改变睡懒觉的习惯,那现在就离开床上站起来走一圈,如果还想睡,就回来,不难吧?
但是往往当你用行动跨出这小小的一步后,你会发现,其实改变和行动没有你想的那么难,你身体先做起来,脑子其实还没来得及去“想多”,就能做下去了

慢慢的,你就是行动的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