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极简的生活?

文|读者:克里丝

图片
1
最近,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因为职务调动,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寄回了家。我和我妈在签收行李以后,陷入了沉默,我们面前摆着十五个大小不一的箱子,里面的内容包括了衣服、书、锅碗瓢盆、酒水茶叶和一套精美茶具。
以此为开端,我和妈妈展开了半个月多的整理生涯。

图片《时光机》剧照

妈妈从有漂亮包浆的红木家具中拿出一件属于她的连衣裙,开始向我讲述她和爸爸恋爱结婚的罗曼史;再拿出本小册子,里面是我的出生证明,她细细回忆起为人母的经历,说着还会眼泛泪花——描述温馨的家庭生活的电视剧或电影里,但凡有整理的情节,大多这样设置。
然而,我面临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储物空间,首先要把衣服和杂物全部从衣柜里取出来,再把不需要的剔除,最后才能有惊无险地把所有东西塞进柜子。
我们挖出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物品,比如我5岁时的戴过的手套,上面沾满了灰尘,根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还有我妈20年前参加单位运动比赛时踢过的毽子,毽子的主体是塑料,已被时间严重侵蚀,轻轻一碰,就掉下不少碎屑,像准备我回忆童年的心一样,随风而逝。
如果我们的眼中含有泪水,定是因为后悔之前没有下定决心做断舍离。
图片
2
扔掉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整理过程中尤为轻松的事情。如何处理那些依然有用,却不适合我们的东西,才是难以跨越的高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衣服。我从妈的旧衣里挖出几件西服外套和长裙,它们很像电影《你好,李焕英》中妈妈们穿过的衣服,在上世纪都是确实流行过的款式。
我的脑海里立刻有了画面,热爱时尚的妈妈顶着年轻的面庞,迎着朝阳去上班。她没经历过高等教育,也不是先进劳模,从职高毕业就进了工厂,她曾说,最辛苦的事是搬钢铁,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领到工资后,和姐妹们一起逛街选衫,和爸看电影逛公园。
这些事,都是她之前讲给我的听的,她陈述的时候语调平静,好似好的坏的都一样,但凡经历过了,就不值得当下的人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只是我在看到衣服后,才对她的年轻时代有了切实感。
其实,她的大多数衣服我都不记得了,印象深刻的唯有一套香芋紫色西服套裙,是爸爸送的生日礼物。那年快递业并不发达,爸爸在大城市的商场买衣服,再寄回家,早就过了生日。
我记得妈妈收到后,对着镜子试了很久,最终没有穿出去,大抵是不舍得,含丝绸的面料太贵重,有一点点褶皱就毁了,在她的观念中,衣服完好无损就代表心意与爱的完整。
我们在取舍衣服的时候,还要遗憾与心疼箱子里的书籍。厚厚的《辞海》被虫蛀了大一片,已然不能要了,加上天气阴雨连绵,大部分书页都吸饱了水汽,自然生了霉味。

图片《编舟记》剧照
好在我有了大概的计划,找晴天把书晾干整理好,破损严重的送到回收站,再送一部分给邻居和亲戚中读书的学生,让知识进入必然的轮回。
图片
3
和父母不同的是,我一直过着极简的生活,仔细算算竟有5年了。只要是我主动购入的东西,大到电器,小到一盒铅笔芯,我都知道它们的具体位置。
当决定开始过极简的日子起,我就在脑中设置了与之相关的闹钟,提醒自己谨慎对待每一件物。
正如闹钟有需要调整的时候,我在这条路上也结结实实挣扎过。
我曾以为极简就是丢东西。在将身份从学生党转到工作党时,我处理了大量没用过的文具。没想到,我又种草了活页本,买的比以前更多,占地面积也更大。这一买一卖,间隔时间竟不到一周。
无脑的丢弃迎来的结局只是浪费。搬家的时候,我为了保护这些没用过几次的文具,都要打包很久,花高昂的物流费。
看着账单我调转方向,开始思考,真的需要这么多文具吗?为什么要买?《我的家中空无一物》里说“放在那里不用,是对物品的不尊重”。

图片《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我花了一年,方才理清症结。这来源于我的不安全感,物品是有形的,放在那里像四四方方的墙,为我遮风挡雨。
它们也代表了理想中的我,那个勤奋的我在下班后,会雷打不动地听网课做笔记,按日程表出入健身房,最后凭借健康的体魄和脑力,拿下一个个专业资格。
然而这些都是幻觉,不安全感被我当做了愿不付出的挡箭牌。毕业、工作仅仅是在物理意义上走出了象牙塔,当我面对被所谓的不安全感吓怕了的自我时,才是真正走出象牙塔。
原以为处理掉文具后,我会辗转难眠,结果却是如释重负。我把自己当做棋盘上的小卒子,一格一格地前进。
另一个重大误区是,我竭力推广断舍离,希望大家都能接受,比如父母。经历过贫苦与饥饿的他们,不理解这种理念,他们愿意听我解释,但一到实践,无论如何都下不了手。
于是就产生了我在前面扔,我妈在后面捡的莫比乌斯环困局,那双我5岁戴过的手套,就是她悄悄藏起的。

图片《时光机》剧照

我终于明白,成长背景的不同造就理念的不同,也不再勉强他们,到了不得不选的时候,他们总会明白。就像现在,我妈愿意把不符合身材和年龄的衣服筛选出去,已是很大的进步与改变。
“心灵要慢慢整理”,我不会强迫或代替她选择,即便她永远留着我爸送的西服衬裙也无妨。
图片
4
极简生活有烦恼吗?当然!过年期间,我走亲访友时,不免陷入尴尬。许多长辈认为,女生应该穿颜色鲜亮的衣服。
反观我的衣柜,总是黑白灰三种色调,最多再添一种百搭的深蓝色,衣服没有繁复的图案,确保都是基础款,以不变的衣服应对万变场合。
不少长辈乃至同辈认为我生活窘迫,没有钱买新衣,他们甚至主动给我钱,我起初哭笑不得,如今已能镇定地解释自己不需要。
如今的我,不会向别人提起极简相关的词,以免措辞不到位,让这种生活方式遭到误解。
这算是断舍离掉了一部分执念吧,别人为什么要按照我的逻辑生活?
毕竟,我也只是明白了自己在这一阶段究竟需要什么,对掌控情绪与生活,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如《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所言:“整理不是人生的目的,要把更多时间和热忱,投注在真正心动的事上”。

图片
END
本文作者:克里丝

《赘婿》套路你的背后,谁在靠 “爽文” 赚钱?

文 / 凤梨

来源:连线 Insight(ID:lxinsight)

当朋友圈频频出现 “皮蛋” 的时候,你就知道,《赘婿》大火了。

这部由同名网文改编的作品,当前播放量已突破 3 亿。开播第五天,《赘婿》爱奇艺热度值便破万,成为爱奇艺历史上第二部、也是最快速度热度破万的作品。

其背后的出品方新丽传媒,在 “低谷” 了一年之后,终于迎来市场关注。根据母公司阅文集团披露,2020 年上半年,因未完成业绩对赌协议,新丽传媒净亏损 9710 万元。

《赘婿》的大火,让新丽传媒在新的一年打了场翻身仗,亦让观众看到了爽文 IP 的商业价值。

《赘婿》“皮蛋梗”,图源演员宋轶微博

《赘婿》“皮蛋梗”,图源演员宋轶微博

爽文会爆,早已是被数次验证的事实。

《赘婿》的同名小说,起点中文网点击量早已破千万,在电视剧播出前,就多次夺得畅销榜前十。

2020 年中旬,赘婿网文改编的广告 “歪嘴龙王” 系列,凭借 1 分钟内夸张的剧情、反转的套路和主角的歪嘴一笑,火遍 B 站、抖音等各大平台,短短 3 天收获 5000 万点击量。

“穿越、架空、苦尽甘来,满满都是套路,怎么就火了呢?” 很多观众,至今仍有这个疑惑,但不妨碍他们从小说、电视剧和视频广告中获得 “爽感”,更不妨碍其背后的一大群人利用这种 “爽感” 赚钱。

围绕爽文,有着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条,包括小说作者、分销商、平台,以及广告营销平台、代理商等。有人从中获得大笔财富,也有人为生存苦苦挣扎。

“爽文产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位网文行业里工作了 5 年的广告代理商向连线 Insight 说道。

那么,这个频频出爆款的爽文产业,到底有多挣钱?又有谁从中赚到了钱?

写爽文有多赚钱?

“在最开始网文商业化的时候,(我)甚至还在翠微居(网文小说网站)入了 VIP,但当然,很快便明白赚不了钱,我出去打工,网络上仍然继续写故事……”

“大概写了两年多,我决定不再在网络上发文了,当时我到佛山一个陶瓷厂打工,进入工作,买一台二手电脑,买了一些例如《悲惨世界》之类的文学名著,看得最多的还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村上春树的书。”

2012 年,《赘婿》作者 “愤怒的香蕉” 写下 27 岁生日随笔。彼时,《赘婿》在起点中文网,刚刚更满 1 年。

愤怒的香蕉,图源愤怒的香蕉微博

愤怒的香蕉,图源愤怒的香蕉微博

5 年以后,“愤怒的香蕉” 在 32 岁生日随笔中,透露了最新的生活状况:“我们不缺钱,虽然我写书的收入比不过知名大神,可是也足够过上小康的日子了,甚至于背着电脑我可以随时出去旅游。”

直至现在,这部小说还未完结。3 月 1 日,作者刚刚更新第一千零七十四章,写完第 612 万字。

比《赘婿》更早完结,但同样大火过的《史上最强赘婿》,其作者 “沉默的糕点” 于 2019 年 11 月以 586 万字、683 章的恢弘篇幅收尾。

而真正让 “沉默的糕点” 出圈的事件是,曾有读者在其新书下评论:“这本书不是赘婿”,遭到作者怒怼:“我一本书全网卖了几千万人民币,谢谢”,“我在起点的七本书中,最差也是万订(订阅数上万)精品。”

短短几句话,让网友见识到了头部作者的收入待遇。写爽文有多赚钱,可见一斑。

网文大神们创下的 “造富神话”,吸引着写手们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行业。2020 年阅文集团数据显示,仅阅文一家平台,就有 800 万签约作者。但当然,不是每个作者都那么赚钱。

连线 Insight 在一个贴吧发现,征集爽文的帖子不在少数,平均的行情价是 “千字 7 元,日更 6 千字以上,稿费日结”。除此之外,还要压稿 2 万,才能正常结算。

赘婿文征集帖,图源百度续写吧

赘婿文征集帖,图源百度续写吧

按此计算,一篇 500 万字的爽文,倘若笔耕不辍更 1 年,仅赚得 3 万 5 千元稿费。

此外,平台方还约定,“签约作品在内容更新期间出现水文、销售不佳的情况,网站会主动跟作者沟通砍文,砍文作品自网站 QQ 书面通知之日起的七个工作日内完结。”

于是,一些急于 “上车” 的小白,选择了走捷径 —— 购买网文大纲。据塔读文学贴吧透露,一篇 1 万字大纲,保底卖 1000 元。

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为了赚钱上岸的作者们,自然摸出了门道。总结来说,这些门道无外乎两点 —— 充字 “注水”、密集 “爽点”。

在小红书上,有人分享 “注水大法”:把事情掰开揉碎了写,称之为 “事无巨细法”;把环境极力渲染,称之为 “环境带入法”;适当时设置回忆,即 “回忆法”;突然大开脑洞,即 “思想畅游法”……

如是,一本上千章的网文便诞生了。在付费阅读网站,按照千字 4 毛的价格,读完一本书需要花 800 元。有读者戏称 “买四大名著加起来也不用那么多”。

小红书“网文注水大法”,图源清悠小红书账号

小红书 “网文注水大法”,图源清悠小红书账号

至于高密集的 “爽点”,愤怒的香蕉本人曾捍卫其 “正当性”:

“读者最需求什么?最通俗最基本的一点:爽感…… 本质上说,文章不是爽感的贩卖,而是需求的贩卖。”

“如何认知并且通过情节制造爽感呢?你们是初学者,无法直接看穿人的内心,无法看清楚剧情转化为感受的过程,那么,通过桥段列数据、做分析,会发现有一些简单的结构是相通的,是相对容易制造爽感的。”

这种 “爽感”,说通俗一点,即来自于 “白日梦” 刺激的多巴胺分泌。在爽文里短暂逃避现实,愤懑的情绪在其中亦得到寄托和发泄,从而获得生理层面的快乐。

在每一篇赘婿文里,都有一个落魄的主人公、强势的妻子、刁难的丈母娘和势利眼的家族,但历经磨难,主角一飞冲天,旁观者纷纷惊叹。

这样经久不衰的套路,从顶级网文大神到底层小白作者,一年又一年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却安慰了读者们一颗又一颗被现实暴打的心。

为 “爽文” 导流有多赚钱?

有人生产网文赚得盆满钵满,亦有人从网文导流广告中挖掘财富。

“关冷宫三年,王妃却有喜了……”、“‘顾霆琛,我们离婚吧’,三个月后,他却收到了她去世的消息……”。

类似的文案,你或多或少都见过。无论在浏览器、朋友圈、公众号文章,还是 B 站、微博,甚至是微博评论里,这样的文案随处可见。

事实上,它们都是网文小说广告。

一旦点进去,就是 “关注公众号,继续阅读”,而后便是 “余额不足,请充值”,到这里,熟悉的 “恰饭” 味道又来了。

这些广告背后,往往只涉及两头,买方是自行设计广告文案的小说分销商,卖方则是百度、微博等流量平台。

据中国新闻网援引平台广告营销人员的话称,5000 元可买 100 万次浏览器弹窗曝光,平均下来,0.5 分钱一次曝光。

而百度、微博、360 浏览器等平台,凭借着日均上亿的点击量,从中赚取着巨额利润。

比文案更高级的广告形式是视频。而视频广告所涉及的产业链,不止平台和分销商,还有广告制作组、广告代理商。

“歪嘴龙王” 的广告,想必大家早已熟悉 ——“家庭变故后,隐忍三年去当上门女婿,如今受尽屈辱,终于王者归来……”

短短一分钟的视频冲突满满、高潮迭出。视频的结尾,通常还会配上女婿的邪魅一笑。

“歪嘴龙王”经典剧照,图源管云鹏微博

“歪嘴龙王” 经典剧照,图源管云鹏微博

那么广告视频里的 “女婿” 们,都赚钱了吗?

被誉为 “歪嘴战神” 的管云鹏,在 B 站首发小说广告点击量超 900 万,粉丝数达到 93.9 万,已然是 B 站顶流。

但透过各大采访,我们看到了他的 “心酸往事”:

他的一件绿背心,穿到掉色还在穿,拿到其他戏里还要给别人穿。男二总穿着同样的花格子西装,女演员总穿着同一条红色连衣裙。“服装没换过是成本的原因,很多服装都是演员自己带过来的。”

“很多人身兼多职,职能分不清楚。”

“一天的酬劳只有固定的几百块,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四五天有活。”

从只言片语中,管云鹏勾勒出了视频广告演员的生活现状。不难推测,除了他这样出圈的顶流以外,大部分演员都不怎么赚钱。

而如今,管云鹏透露,他已开始尝试接戏,逐渐推掉 “龙王广告” 这样的工作。

同样在艰难 “恰饭” 的,还有广告制作组。

短视频广告制作组的构成十分简单,一位导演、一位编剧、一个剪辑师、摄影师、三五位演员,便能凑成一个制作组,独立创作广告。

当前,高度 “套路化” 的视频广告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而成千上万的广告制作组还在参与分羹,行业严重供过于求。

据某小说广告代理商周佳佳透露,一条短视频,如果没有几个脸熟的演员,甚至只能卖几百元钱,难以覆盖成本。

但循着广告制作进一步向产业链下游挖掘,我们却发现,广告代理商能赚到不少钱。

“先在广告账户充值两万,我们会帮忙将小说广告投放到抖音和广点通测试效果。”

“测试的效果通常如何?”

“这个不保证,你们要么不投,要么投了试试。”

这是周佳佳面对客户的说辞,不解释规则,不保证效果,态度相当 “硬气”。

硬气的背后,有其可观的利润撑腰。

曾有从业者在接受深燃采访时透露,代理商会按广告系统里的消耗收费。所谓消耗,即广告在设定时间内按点击数计算的总费用。代理商行业平均提成是 7%-8%,比如,一个广告系统里总投入费用为 1000 万的片子,代理商能拿到 70 多万,而视频创作者却至多拿到 30 万。

透过周佳佳的几句话,我们亦从侧面感受到了这行丰厚的利润。“我们公司每年广告流水 1 个亿以上,利润率 30% 以上”,“干了这行 5 年多,我们的经验是,男频小说广告当天回收 30% 的总费用,女频小说广告当天能回收 40%。”

作为资深的代理商,他们甚至会从海量广告视频里,自行剪辑片段,拼接成新广告投放。剪片子的人多了,亦无人追究背后是否构成侵权。

代理商尚且盈利颇丰,其背后的流量巨头们收益更加可观。

无论是百度、微博等文案广告投放场所,还是抖音、B 站等视频广告投放场所,流量巨头的玩法类似于 “游戏币充值”。平台按广告千次曝光率计费,客户若想持续曝光,就必须持续给广告账户充值。生意较大的广告主,一年甚至能投放千万元广告费用。

从演员、制作组,再到代理商、流量平台,它们都从 “爽文” 中挖到了金子,而这个庞大的产业链条上,还有更多新鲜的玩法。

产业链上还有多少油水?

小说工作室,是网文 “工业化生产” 的流水线。

它们从小白手中收购了大量廉价网文,贩卖给网文平台充书库。其小说质量虽不上乘,但胜在数量多、价格低。若是平台签约作者灵感枯竭,或突发状况不能续更,工作室还能找写手及时续写,确保网文供应源源不绝。

这种 “临时替补” 的功能,让大型网文平台也免不了有求助工作室的时候。阅文、掌阅等平台,与很多工作室均有着合作签约关系。

当然,仅凭搬运廉价小说,并赚不了什么大钱。“卖套路”、“披马甲”,才是更高阶的生钱之道。

有塔读吧(文学网站论坛)新手作家透露,在网文圈,工作室会甩卖诸如赘婿之类的短篇小说,五万字内容,靠着九块九全本卖,日销过万。

只要跟着这种缩水小说的套路写,内容稍作修改,不到一周就能写出一本百万字网文。倘若有写手想独家收购缩水小说,价码还会升高。

这就是网文大纲售卖市场,也即所谓的 “合同黑市”。需求赋予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对网文平台来说,只要文章质量过关,也不会追究来源。

此外,稍高端一些的工作室,还会全力打造一个或几个笔名 “马甲”,保证小说质量。只要其中一个马甲 “中奖”,产出了受欢迎的小说,以后此笔名便身价倍涨,生产的文章亦更值钱。

这些小说,除了签约网文平台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入了海量的分销商渠道。

在网上,常常有一些热心的分销商,会发布 “小说分销运营干货”,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好小说分销,并告诉你 “月入十万不是梦”。

他们介绍,购买小说后,先免费注册微信订阅号,再花上五六十元,构建域名、服务器,搭建好简易的阅读平台后,再酌情投放广告,就有大量读者慕名而来,充钱当会员。

这样容易的生钱方式,让人忍不住跃跃欲试。但当我们潜入分销商圈子之后,却被一位热心的分销商一句话劝退:“别来干这行。”

他透露道,2018 年 “低俗小说” 整治之风过后,大量小说被下架、分销平台域名被封禁。而后行业迅速洗牌,中小分销商倒闭,头部渠道崛起,利润加速流向龙头。

“点众、掌中云这样的大型分销平台,靠着庞大的渠道资源和代理商网络,几乎垄断了市场。”

而新手分销商们,在没资源、没小说库存、还有域名封禁风险的境遇下,只剩下两条路。

一是成为小说 “二道贩子”,从不知名作者手里,收购被网文平台淘汰的 “二三梯队” 小说,转手给其他分销商。其产品多以 “套餐” 形式兜售,例如,1 万元套餐中,包含 27 本百万字小说、100 本 50 万字小说。

二是成为大型分销平台的引流通道。这种模式下,小说版权、阅读和收费平台都归大型分销公司所有,个体分销商只负责引流,从中收取返点。

“赘婿文火了,但大部分人仍在兼职做小说代理,这行做全职养不活自己”,这位分销商透露道。

而在网上,无论是爽文小说过千万的点击量记录,还是 “撰写爽文年入百万”、“代理小说广告月入十万” 的造富神话,在这条长长的产业链条中,仍有一批批怀抱财富梦想的人们进入。

只是,在庞大的爽文盛宴里,可以肯定的是,财富的天平将愈来愈倾向大平台和头部作者,大部分底层从业者,难以实现暴富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佳佳为化名。)

无事此静坐

作者:汪曾祺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

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

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的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shì,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心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Markdown 写作,Pandoc 转换:我的纯文本学术写作流程

存在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使用 Microsoft Word?

学术论文写作使用 Microsoft Word 或类似的富文本编辑软件,可以说是学术圈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事实上」的标准。但是,如同微信一样,流行并不代表它好用:

  • Word 无法实现「内容与格式分离」。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编辑方式让用户难以专注于文章内容,不可避免会在写作过程中去调整格式,不仅写作体验很差,更造成写作效率的降低。
  • Word 原生不支持引用学术文献。尽管 Microsoft Word 力图使所有工作都集中在一个 DOCX 文件内部完成1,但它原生对文献引用却没有很好的支持,一般需要 EndNoteMendeleyZotero 等工具的辅助,但这一方式并不算优雅,不能实现理想中的 Cite While You Write(CWYW)2
在 Word 中使用 Zotero 插入 Citation,图片来源于 Phenotero:https://phenotero.github.io
  • Word 的设计不符合 Unix 哲学。作为 Mac 用户,我喜欢使用纯文本(Plain Text),并用 Git 对其进行版本控制。虽然我曾尝试 对 DOCX 文件进行「纯文本式」版本控制,但效果并不算满意。
  • Word 在 macOS 上体验非常糟糕。这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我不得不放弃使用它。姑且不谈 Word 打开长文档时的漫长等待与卡顿,仅仅是查看一下文档元数据、复制一段文字,就会询问我是否要保存,实在是难以理解 Word 的设计逻辑。
我讨厌使用 Microsoft Word,图片来源于视频 Pandoc on the Console – Converting Text Files 截图:https://youtu.be/JG4fqd8pEgE

为什么不选择 LaTeX?

LaTeX 非常酷,超级强大,能够精确控制文档的每一个细节,从第一次接触 LaTeX 起,我就深深被它的排版效果所折服,尽管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但 LaTeX 至今仍是科学论文排版的最强工具。

在 VS Code 中结合插件 LaTeX Workshop 使用 LaTeX

关联阅读:使用 Neovim 和 vimtex 高效撰写 LaTeX 学术论文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使用 LaTeX 完成,并且几乎所有的插图也是直接用 TikZ 绘制的,虽然最终的排版效果非常好,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意识到 LaTeX 的几个问题:

  • LaTeX 只能生成 PDF。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DOCX 是对方可接受的唯一格式3,尽管网上所谓「PDF 转 Word」的软件或在线服务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要求提供「WORD 文件格式」:http://www.nopss.gov.cn/n1/2021/0106/c219469-31991309.html
  • LaTeX 难以做到 内容与格式分离。虽然 LaTeX 的基本设计原则之一就是内容与格式相分离,但就我的使用体验来说,这很难做到,因为 LaTeX 过于强大,任何一个细节都变得极具「把玩性」,往往陷入「写文章十分钟,调整样式两小时」的情况,逐渐偏离正题并且还乐在其中不自知 ?️。

为了解决 Microsoft Word 和 LaTeX 存在的这些问题,接下来我将介绍以 Markdown 写作学术论文,用 Pandoc 将其转换为其他文件格式,并对参考文献和中文排版的一些细节进行调整。其中引文样式是中文用户使用非常普遍的 GB/T-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的著者-出版年制,引文数据只使用一份文件 ref.bib,最终实现输出排版完美的 DOCX 和 PDF,主要流程见下图。

纯文本学术写作流程

使用 Markdown

学术期刊 PeerJ Computer Science 过去五年里 浏览量前五 的一篇 论文 里列举了 8 种当前科学出版的标准格式,包括我们熟悉的 DOCX、PDF 等,但最让我惊喜的是 Markdown 也名列其中。

几种主流文件出版格式,来源于 https://doi.org/10.7717/peerjcs.112/table-1

Markdown 由 John Gruber 和 Aaron Swartz 于 2004 年开发,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它的语法非常简单,15 分钟即可快速上手

Markdown 基本语法,来源于 https://guides.github.com/pdfs/markdown-cheatsheet-online.pdf

John Gruber 坚持 Markdown 应该保持极简,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 Markdown 有很多「方言」,并且原生 Markdown 不支持脚注、表格等形式,因此,Markdown 作为一种纯文本格式(Plain Text),确实显得平平无奇。不过,时间已来到 2021 年,在许多人的努力下,Markdown 已经变得相当酷。正如 Markdown.app 的作者 @海波 所说

并不是 Markdown 很酷,而是一帮相对比较酷的人,他们共同选择了 Markdown。

对于这句话,我非常赞同。Markdown 没有 LaTeX 那样复杂,又避免了 Microsoft Word 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方式,同时又保持了纯文本的优雅,让用户可以专注于文章内容,沉寂于写作之中。借助外部工具,又可以实现非常丰富的功能,在后文我们将看到,Pandoc 彻底改变了 Markdown,使得平平无奇的 Markdown 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可以说,Markdown 的未来 一片光明4

在 VS Code 中写 Markdown 并进行版本控制

使用 Pandoc

Pandoc 被称为文件格式转换的「瑞士军刀」,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 John MacFarlane 教授使用 Haskell 语言开发,在 GitHub 上拥有超过 21000 个 Star,几乎可以实现所有标记语言格式(Markup Format)的相互转换。

打开 Pandoc 官网,选择你的操作系统对应的版本,下载并安装 Pandoc,在 macOS 上可以通过 Homebrew 快速安装:

brew install pandoc

Pandoc 是一个命令行工具,没有图形化界面5,安装好之后,进入终端(Terminal),输入:

pandoc --version

如果输出结果为 Pandoc 版本及其相关信息,则表示安装成功。Pandoc 的基本使用方式如下:

pandoc [options] [input-file]…

例如,对于一个名为 input.md 的 Markdown 文件,将其转换为 output.docx 的命令为:

pandoc input.md -o output.docx

Pandoc 的使用手册 非常详细,你可以在遇到任何问题时进行查阅,或者在终端中输入:

man pandoc

进行浏览或查阅。

用 BibTeX/BibLaTeX 存储引文数据

据我观察,在 Microsoft Word 中引用文献一般有「三重境界」:

  1. 徒手在文后写参考文献表(bibliography),正文中不引用(citation)
  2. 从数据库网站拷贝格式化的引文格式,粘贴到 DOCX 文件最后的参考文献表中(需要注意的是,CNKI 的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不完全符合国标的要求。)
  3. 通过 Zotero 等文献管理工具的 Word 插件将参考文献以宏的方式插入 DOCX 文件

可以注意到,这三种方式都没有将引文数据单独存储,难以实现参考文献的复用。试想一种情况,你需要将你的大作集结出版,出版社要求的格式是 chicago-author-date,而你之前使用的是 GB/T-7714-2015-author-date,并且还有重复的条目,这种情况下,上述「三重境界」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基本上只能靠手动修改了。

基于工程师模式(Engineering Model),文件应该以纯文本形式存储,针对引文数据,就是使用 BibTeX 或 BibLaTeX6。一个典型的 BibTeX 文件是下面这样滴:

@article{ho2014,
  title = {The ‘Credibility The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roperty Rights: ({{In}}){{Secure}} Land Tenure, Conflict and Social Welfare in {{China}}},
  author = {Ho, Peter},
  journal = {Land Use Policy},
  year = {2014},
  volume = {40},
  pages = {13--27},
  doi = {10.1016/j.landusepol.2013.09.019},
}

上面例子中的 ho2014 被称为 citekey。Zotero 插件 Better BibTeX 可以非常方便地将文献导出为各种格式,例如下图,从 Zotero 中导出 BibLaTeX 格式的引文数据,并存储为 ref.bib。如果导出 Zotero 中的某一个文献目录,推荐勾选 Keep updated 选项,这样 Zotero 中条目信息更新,ref.bib 文件中的内容也会自动更新,避免手动进行添加或删除。

Better BibTeX for Zotero 导出为 BibLaTeX 格式的引文数据

作为纯文本的 BibTeX/BibLaTeX 不仅可以被 LaTeX、Markdown 等其他文件使用,在 Pandoc 的加持下,它还可以「自成一派」,独立生成格式化的参考文献,例如:

pandoc --citeproc --csl ieee.csl ref.bib -o ref.docx

这条命令中,Pandoc 使用 IEEE 的引文样式7,调用 citeproc 处理参考文献,将 ref.bib 转换为 ref.docx,这在某些情况下很有用,可以看出用 BibTeX/BibLaTeX 存储引文数据的优势。

在 Markdown 中引用文献

原生 Markdown 不支持引用文献,而 Pandoc 应该是目前唯一能够处理 Markdown 文献引用的工具,因此,在 Markdown 中引用文献,实质就是遵循 Pandoc 的 文献引用语法 进行写作。

Pandoc 的文献引用语法

Pandoc 的引用语法非常简单,只有 @citekey 和 [@citekey] 两种形式,即在 Markdown 文件中这样写:

@ho2014 ever studied…, while some scholars held the opposite view [@sun2015; @soman2018].

这里引用的三篇文献,没有方括号的 @ho2014 是句中引用,通过 Pandoc 转换后形如 Ho (2014),而另外两个则是句末引用,转换后形如 (Sun, 2015; Soman, 2018)。因此,上面这段示例的最终结果如下所示:

Ho (2014) ever studied…, while some scholars held the opposite view (Sun, 2015; Soman, 2018).

以上是针对著者-出版年制的引用,如果是顺序编码制,则只需要用到有方括号包裹的句末引用的形式,即形如 [@sun2015]

特别地,著者-出版年制下,在句中引用时,引用同一作者不同年份的文献需要这样写:

@coser1956 [@coser1957] argued that conflict can serve a positive role for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tructure…

生成的结果如下:

Coser (1956, 1957) argued that conflict can serve a positive role for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tructure…

如果需要引用 ref.bib 中的所有文献(即无论文献的 citekey 是否出现在正文中),你可以在 Markdown 文件的开头这样写:

---
nocite: |
  @*
...

实现 Cite While You Write

大多数情况下,我在 Visual Studio Code 中写需要引用文献的 Markdown,Pandoc Citer 这个插件可以实现真正的 Cite While You Write,其效果如下图所示:

使用 Pandoc Citer 实现 Cite While You Write,图片来源:https://github.com/notZaki/PandocCiter

除此之外,Zettlr 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但需要在 Preference -> Export 中指定引文数据存储路径,效果如下图:

在 Zettlr 中实现 Cite While You Write

关于 Cite While You Write,还有其他一些解决方案,如果你有需要,可以进一步研究:

在 Alfred 中用 ZotHero 搜索 Zotero 数据库

Markdown 转换为 DOCX

在 input.md 中写好文章的内容之后,接下来在终端中输入下面的命令,就可以将 Markdown 转换为 DOCX 文件:

pandoc --citeproc --number-sections \
--csl china-national-standard-gb-t-7714-2015-author-date.csl \
--bibliography ref.bib -M reference-section-title="参考文献" \
-M link-citations=true --reference-doc ref.docx input.md -o main.docx

 

  • pandoc:执行 Pandoc 命令
  • --citeproc:处理文献引用,也可用 -C 代替
  • --number-sections:对各级标题编号,形如 1, 1.1, 1.1.1,也可用 -N 代替
  • --csl china-national-standard-gb-t-7714-2015-author-date.csl:指定参考文献样式,这里使用的是 GB/T 7714-2015 的著者-出版年制格式,更多样式可以前往 Zotero Style Repository 下载
  • --bibliography ref.bib:引文数据文件,即前文由 Better BibTeX for Zotero 导出的 ref.bib
  • -M reference-section-title="参考文献":设置参考文献表的标题为「参考文献」,不编号
  • -M link-citations=true:设置正文引用可以超链接到参考文献表中相应的条目,默认为 false
  • --reference-doc ref.docx:参考的 DOCX 文件格式,根据 Pandoc 使用手册,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命令 pandoc -o custom-reference.docx --print-default-data-file reference.docx 得到 Pandoc 的默认 DOCX 文件,然后用 Microsoft Word 打开这个文件,根据你的喜好进行修改
  • input.md:存储文章内容的 Markdown 文件
  • -o main.docx:输出 DOCX 文件
  • \:反斜杠,表示换行,你也可以删除它,把所有命令写在一行。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论文是用英文写的话,得到的 main.docx 基本上就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不需要做任何修改。然而,对于中文用户来说,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行调整。

「et al.」与「等」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7714-2015》第 15 页 10.2.2 节规定:

正文中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对于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氏与「et al.」「等」之间留适当空隙。

然而,由于我们使用的 china-national-standard-gb-t-7714-2015-author-date.csl 基于 Citation Style Language,不能同时处理多语言,无法实现这一需求8。如何实现「et al.」 与「等」的混合使用,是很多同学非常希望解决的 问题,各路网友给出了自己的 解决方案。下面提供我的两种解决方法。

在 Microsoft Word 中查找替换

使用 Microsoft Word 打开转换得到的 main.docx,打开「高级查找和替换」,勾选「使用通配符」,在「查找内容」栏填入 ([a-zA-Z])(? )(等),「替换为」栏填入 \1\2et al.,然后点击「全部替换」,就可以同时把正文、脚注和参考文献表中所有英文作者名后的  替换为 et al.

在 Microsoft Word 中使用通配符进行查找替换

使用正则表达式查找替换

众所周知,DOCX 是一种压缩文件,那么为什么不把先把 DOCX 解压缩之后再查找替换,然后再压缩回来呢9

在终端中进入 main.docx 所在目录,然后输入:

unzip -q main.docx -d unzipped

就可以将 Pandoc 转换得到的 main.docx 解压缩到文件夹 unzipped,其目录结构如下:

.
├── [Content_Types].xml
├── _rels
├── docProps
│   ├── app.xml
│   ├── core.xml
│   └── custom.xml
└── word
    ├── _rels
    │   ├── document.xml.rels
    │   └── footnotes.xml.rels
    ├── comments.xml
    ├── document.xml
    ├── fontTable.xml
    ├── footer1.xml
    ├── footer2.xml
    ├── footnotes.xml
    ├── header1.xml
    ├── media
    │   └── image.jpg
    ├── numbering.xml
    ├── settings.xml
    ├── styles.xml
    ├── theme
    │   └── theme1.xml
    └── webSettings.xml

6 directories, 19 files

在这么多文件中,我们需要查找替换的内容只存储在 word/document.xml 和 word/footnotes.xml 这两个纯文本文件中,于是就可以用下面这几行代码来完成这一操作:

# 进入文件夹 `unzipped`
cd unzipped

# 将英文作者后的 `等` 替换为 `et al.`
perl -CSD -Mutf8 -i -pe 's/([a-zA-Z])(,\s|\s)(等)/\1\2et al./g' word/document.xml
perl -CSD -Mutf8 -i -pe 's/([z-zA-Z]\s)(等)/\1et al./g' word/footnotes.xml

最后两行代码用 正则表达式 来匹配查找与替换的内容,并用 Perl 来进行查找替换的操作。

关于正则表达式,推荐使用 regex101 进行学习与测试,如果你喜欢在本地应用中使用正则表达式,可以试试强大的 BBEdit。除了 Perl 之外,也可以用 Sed 和 Awk 来完成查找替换的操作,不过 Perl 对 Unicode 字符支持更加友好,这也是我使用 Perl 的原因。在 macOS 上,这些工具都不需要额外安装,开箱即用。

关联阅读:多种实际使用场景,正则表达式带来丰富可能性

移除多余的空格

Pandoc 的句中引用语法前必须要有一个空格,也即是没有中括号包裹的 citekey 前一定要有一个空格(段落开头除外),这对于英文写作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每个英语单词之前都有空格。但是在中文排版中,汉字之间一般没有空格。如果在 Markdown 中这样引用:

对于这一观点 [@zhao2014], @wang2015 认为……,而 @li2018 和 @feng2019 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那么 @wang2015, @li2018, @feng2019 的前面分别会存在一个多余的空格10,这是不符合中文排版习惯的。

Pandoc 提供了一个 Lua Filter 来移除句中引用时这个多余的空格:

local function is_space_before_author_in_text(spc, cite)
  return spc and spc.t == 'Space'
    and cite and cite.t == 'Cite'
    -- there must be only a single citation, and it must have
    -- mode 'AuthorInText'
    and #cite.citations == 1
    and cite.citations[1].mode == 'AuthorInText'
end

function Inlines (inlines)
  -- Go from end to start to avoid problems with shifting indices.
  for i = #inlines-1, 1, -1 do
    if is_space_before_author_in_text(inlines[i], inlines[i+1]) then
      inlines:remove(i)
    end
  end
  return inlines
end

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上面这 18 行代码复制,粘贴到文本编辑器中,保存为 rsbc.lua,放置在工作目录,然后在前文命令的基础上,加上 --lua-filter rsbc.lua 即可,完整的例子如下:

pandoc --citeproc --number-sections --lua-filter rsbc.lua \
--csl china-national-standard-gb-t-7714-2015-author-date.csl \
--bibliography ref.bib -M reference-section-title="参考文献" \
-M link-citations=true --reference-doc ref.docx input.md -o main.docx

如这个 Lua 脚本第四行的注释所写,只有一个句中引用前的空格才能被移除,下面这种情况:

对于这一观点 [@zhao2014], @wang2015 [@wang2016] 认为……,而 @li2018 和 @feng2019 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wang2015 [@wang2016] 前面的一个空格无法使用这个 Lua 脚本移除。不过没有关系,这里再次祭出「查找替换大法」,对解压缩后的 main.docx 进行查找替换:

perl -CSD -Mutf8 -i -pe \
's/([,。;!?])(<\/w:t><\/w:r><w:r><w:t xml:space="preserve">)\s/\1/g' \
word/document.xml

正则表达式的匹配规则是标点符号 ,。;!? 中的任意一个、一段 XML 语句及其后面的一个空格,然后通过 Perl 进行替换,移除匹配到的空格。至于为什么不移除句中引用后面的空格,因为句中引用最后是一个半角括号 ),与其后面的文字(无论是中文还是西文)应该有一个空格,这是符合排版习惯的。 因此,结合 rsbc.lua 和「查找替换大法」这两种解决方式,我们就可以完美移除中文写作时句中引用导致的多余空格。

集中到一起

将上述提到的所有命令写到一个 Shell 脚本中:

#!/bin/sh

# 由 Pandoc 将 `input.md` 转换为 `main.docx`
pandoc --citeproc --number-sections --lua-filter rsbc.lua \
--csl china-national-standard-gb-t-7714-2015-author-date.csl \
--bibliography ref.bib -M reference-section-title="参考文献" \
-M link-citations=true --reference-doc ref.docx input.md -o main.docx

# 将转换得到的 `main.docx` 解压缩到文件夹 `unzipped`
unzip -q main.docx -d unzipped

# 进入文件夹 `unzipped`
cd unzipped

# 将英文作者后的 `等` 替换为 `et al.`
perl -CSD -Mutf8 -i -pe 's/([a-zA-Z])(,\s|\s)(等)/\1\2et al./g' word/document.xml
perl -CSD -Mutf8 -i -pe 's/([z-zA-Z]\s)(等)/\1et al./g' word/footnotes.xml

# 移除多个句中引用前多余的空格
perl -CSD -Mutf8 -i -pe \
's/([,。;!?])(<\/w:t><\/w:r><w:r><w:t xml:space="preserve">)\s/\1/g' \
word/document.xml

# 将 `unzipped` 文件夹重新压缩为 `main.docx`,替换原有的 `main.docx`
zip -r -q ../main.docx *

# 回到主文件夹
cd -

# 删除文件夹 `unzipped`
rm -r unzipped

将这个 Shell 脚本保存到工作目录,命名为 docx.sh,然后在终端中执行:

chmod +x docx.sh

使 docx.sh 成为可执行文件,然后继续输入:

./docx.sh

即可运行 docx.sh,得到 main.docx。至此,命令行的工作就结束了,接下来还有两个小细节需要在 Microsoft Word 中进行修改。

其他细节调整

  • 调整包裹汉字的引号

首先需要明确,简体中文使用的双引号 “”(U+201C U+201D)和单引号 ‘’(U+2018 U+2019)与西文中的弯引号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不像句号、逗号等有对应的全角标点符号,不存在所谓「全角引号」11。文字处理或者排版软件中,包裹汉字的引号看上去和包裹西文的引号不同,完全是由字体决定的。例如下图中,所有的引号都是一样的,即 U+201C 和 U+201D,但看上去明显不同,原因就是字体不同,看上去较宽的引号字体为「宋体」,而较窄的引号字体则为「Times New Roman」。

Microsoft Word 中同样的引号,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原因在于字体不同

关联阅读:如何在 macOS 上精准输入左引号和右引号 | 一日一技

别再用「六个点」当省略号了,这些标点都有更规范的输入方式

打开 Pandoc 转换得到的 main.docx,你会发现所有的引号都被视作「英语(美国)」,包裹汉字的引号看上去很窄,与汉字不搭配,这是因为 Pandoc 默认的本地化语言为英语,尽管这可以通过指定 lang: zh-CN 来解决,但这样又会将西文的引号弄成中文的样式,并且还会出现其他的 问题,因此并不推荐。

调整包裹汉字的引号非常简单,只需要在 Microsoft Word 中将中文文本内容选中,点击最下方的语言选项,将所选文字标记为「中文(中国)」,最后点击「确定」即可。

在 Microsoft Word 中将所选文字标记为中文
  • 对中文参考文献表进行排序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7714-2015》第 13 页 9.2 节规定:

参考文献表采用著者-出版年制组织时,各篇文献首先按文种集中,分为中文、日文、西文、俄文、其他文种 5 部分;然后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列。中文文献可以按著者汉语拼音字顺排列(参见 10.2),也可以按著者的笔画笔顺排列。

CSL 能够将参考文献表按文种集中,但它无法根据作者姓氏的拼音或笔画对中文文献进行排序,不得不在 Microsoft Word 中进行,不过好在步骤非常简单。只需选中参考文献表中所有的中文参考文献,然后点击「排序」,根据情况选择「拼音」或「笔画」排序。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拼音排序时需要检查一下是否存在多音字的情况,例如「曾」姓在排序中的拼音为 ceng,而正确的拼音应该为 zeng

在 Microsoft Word 中对中文参考文献表进行排序
最终得到的 DOCX 文件。上图为正文的截图,样式为「正文文本」,其中的蓝色字体可点击跳转至文末相应的文献;下图为参考文献表的截图,Pandoc 完美地将其转换为 Word 中的样式「书目」,而不是「正文文本」。

Markdown 转换为 PDF

Pandoc 默认可以直接调用 LaTeX 来生成 PDF:

pandoc --citeproc --csl china-national-standard-gb-t-7714-2015-author \
--bibliography ref.bib --pdf-engine xelatex input.md -o output.pdf

与前面生成 main.docx 不同,这条命令中,Pandoc 通过调用 xelatex 引擎(中文用户一般选择 xelatex)生成 PDF。如果一切正常没有报错,打开得到的 output.pdf,你会发现参考文献和前面的 main.docx 是一样的:et al. 和  的问题依然存在,中文参考文献表排序不正确,这是因为 Pandoc 使用 citeproc 处理参考文献,基于 Citation Style Language 这个 ??。

既然使用 LaTeX 生成 PDF,怎么能不用 BibTeX/BibLaTeX 来处理参考文献呢?足够方便的是,已有非常完善的 LaTeX 宏包12 来实现 GB/T-7714-2015 的排版需求:

这两个宏包不需要单独安装,都已包含在 TeX 发行版 中。

伟大的 Pandoc 提供了两个选项 --natbib 和 --biblatex,分别转换为 BibTeX 和 BiLabTeX 引用格式的 LaTeX 文件。下面以 灵活性更高的 BiLabTeX 为例进行说明。

Markdown 转换为 LaTeX

使用命令:

pandoc --biblatex --wrap=none input.md -o input.tex

将 Markdown 文件 input.md 转换为使用 BibLaTeX 引用格式的 LaTeX 文件 input.tex,其中 --wrap=none 表示不折行。值得一提的是,Pandoc 有一个选项 -s 可以转换为完全可编译的 LaTeX 文件,但它基于 Pandoc 的默认 LaTeX 模板,个人认为灵活性不是很高。因此,通过上面这行命令得到的 input.tex 是一个没有导言区(preamble)的 LaTeX 文件,直接编译会报错。那么应该如何使用 input.tex 呢?

在 main.tex 中载入 input.tex

为了使用 input.tex,我采取的方式是写一个自定义的 LaTeX 模板 main.tex,用 \input 或 \include 命令载入 input.tex,通过编译 main.tex 得到 PDF。main.tex 的最小示例如下:

\documentclass[12pt,a4paper]{article}

% 加载 ctex,用于支持中文
\usepackage{ctex}

% 加载其他宏包

% 加载 biblatex-gb7714-2015
\usepackage[backend=biber,style=gb7714-2015ay]{biblatex}
% 载入存储引文数据的文件 `ref.bib`
\addbibresource{ref.bib}

% 开始正文
\begin{document}

% 载入 Pandoc 转换得到的 `input.tex`
\input{input.tex}

% 打印参考文献表,并把参考文献表标题加入目录
\printbibliography[heading=bibintoc]

% 结束全文
\end{document}

main.tex 控制格式,input.tex 中是内容,通过在 main.tex 中载入 input.tex,顺便实现了「内容与格式分离」?️。

调整引号

LaTeX 中引号的书写方式非常特别:

  • 双引号为 ``text'',输出结果为 “text”
  • 单引号为 `text',输出结果为 ‘text’

但这是针对西文的写法,而对于中文,直接书写 “双引号”‘单引号’ 就可以了。

Pandoc 默认开启 smart 扩展,可以将所有引号转换为 LaTeX 的格式,包括包裹中文的引号,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ref.bib 中的引号也需要调整,以符合 LaTeX 的规范13。那么应该如何调整呢?

俗话说:

没有什么文本处理是查找替换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需要用到正则表达式。

好吧,这是我编的俗话 ?️,直接上查找替换的代码:

# 调整 `input.tex` 中包裹中文的双引号和单引号
perl -CSD -Mutf8 -i -pe 's/(``)([\w\p{P}\s]*\p{Han}+[\w\p{P}\s]*)('\'\'')/“\2”/g; \
s/(`)([\w\p{P}\s]*\p{Han}+[\w\p{P}\s]*)('\'')/‘\2’/g' input.tex

# 调整 `ref.bib` 中包裹西文的双引号
perl -CSD -Mutf8 -i -pe 's/([“"])([a-zA-Z0-9\{])/``\2/g; \
s/([a-zA-Z0-9\}])(["”])/\1'\'\''/g' ref.bib
# 调整 `ref.bib` 中包裹西文的单引号
perl -CSD -Mutf8 -i -pe 's/([‘'\''])([a-zA-Z0-9\{])/`\2/g; \
s/([a-zA-Z0-9\}])(’)/\1'\''/g' ref.bib

# 顺便调整一下 `ref.bib` 中,英语名词所有格中的撇号
# 撇号的用法可参考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GPO-STYLEMANUAL-2016/pdf/GPO-STYLEMANUAL-2016.pdf 第 193 页
sed -i '' -E 's/([a-zA-Z0-9\}])([`‘’])s/\1'\''s/g' ref.bib

上面这几行代码,将 input.tex 中包裹中文的双引号 '' 和单引号 `' 分别替换为 “” 和 ‘’ref.bib 中包裹西文的双引号 “"” 替换为 '',单引号 ‘'’ 替换为 `'

编译 LaTeX

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接下来就可以使用 latexmk 编译 LaTeX,得到最终的 main.pdf,代码如下:

# 调用 latexmk,通过 xelatex 编译 `main.tex`
latexmk -xelatex main.tex -quiet

# 删除辅助文件
latexmk -c
rm *.bbl *.xml *.xdv input.tex

集中到一起

将前述一系列命令写在一个 Shell 脚本中,命名为 pdf.sh

#!/bin/sh

# 通过 Pandoc 将 `input.md` 转换为使用 BibLaTeX 引用格式的 LaTeX 文件 `input.tex`
pandoc --biblatex --wrap=none input.md -o input.tex

# 调整 `input.tex` 中包裹中文的双引号和单引号
perl -CSD -Mutf8 -i -pe 's/(``)([\w\p{P}\s]*\p{Han}+[\w\p{P}\s]*)('\'\'')/“\2”/g; \
s/(`)([\w\p{P}\s]*\p{Han}+[\w\p{P}\s]*)('\'')/‘\2’/g' input.tex

# 调整 `ref.bib` 中包裹西文的双引号
perl -CSD -Mutf8 -i -pe 's/([“"])([a-zA-Z0-9\{])/``\2/g; \
s/([a-zA-Z0-9\}])(["”])/\1'\'\''/g' ref.bib
# 调整 `ref.bib` 中包裹西文的单引号
perl -CSD -Mutf8 -i -pe 's/([‘'\''])([a-zA-Z0-9\{])/`\2/g; \
s/([a-zA-Z0-9\}])(’)/\1'\''/g' ref.bib

# 调整 `ref.bib` 中,英语名词所有格中的撇号
sed -i '' -E 's/([a-zA-Z0-9\}])([`‘’])s/\1'\''s/g' ref.bib

# 调用 latexmk,通过 xelatex 编译 `main.tex`
latexmk -xelatex main.tex -quiet

# 删除辅助文件
latexmk -c
rm *.bbl *.xml *.xdv input.tex

然后在终端执行:

./pdf.sh

稍等片刻就会编译完成,得到 main.pdf

One More Thing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 main.docx 和 main.pdf。一般情况下,如果对方没有明确指定文件格式,我会给他/她发送 PDF,但又担心可能需要 DOCX(比如有查看字数的需求),怎么办呢?我的解决方法是将 DOCX 作为附件嵌入 PDF 中

Adobe Acrobat 可以为 PDF 添加附件,但是毕竟要付费,不是人人都能用它。免费的方式是使用 LaTeX 宏包 Navigator14,以下是一个最小示例:

\documentclass[12pt,a4paper]{article}

% 加载 ctex,用于支持中文
\usepackage{ctex}
% 加载 hyperref,支持超链接
\usepackage[colorlinks]{hyperref}

% 加载 xcolor 宏包,用于定义颜色
\usepackage{xcolor}
% 定义 Microsoft Word 主题色
\definecolor{wordblue}{RGB}{40,85,150}

% 加载 navigator 宏包
\usepackage{navigator}
% 嵌入 `main.docx`
\embeddedfile[wordcount]{Word}[wordcount.docx]{main.docx}

% 开始正文
\begin{document}

% 为嵌入的 `main.docx` 创建一个可点击的链接
点击打开~\openfilelink{wordcount.docx}{\textcolor{wordblue}{Microsoft Word 文档}}。如 PDF 阅读器不支持点击,可使用~\href{https://get.adobe.com/reader}{Adobe Acrobat}~打开,或前往~\href{https://mozilla.github.io/pdf.js/web/viewer.html}{PDF.js Online},拖拽 PDF 上传打开,在左侧“附件”栏找到名为~\texttt{wordcount.docx}~的文件,打开并查看总字数。

% 结束全文
\end{document}

使用 PDF Expert 打开编译后得到的 PDF,如下图所示,鼠标点击蓝色字体「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count.docx 就会在系统默认的应用程序中打开,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左侧「附件」栏看见 wordcount,双击即可打开。

使用 PDF Expert 打开嵌入 DOCX 附件的 PDF

需要注意的是,Navigator 与 BibLaTeX 会产生冲突,如果你需要同时使用这两个宏包,可参考这个 回答 打个补丁,就不会报错了。通过将 DOCX 文件作为附件嵌入 PDF 中,在很多场景下,你只需要给对方发送一份 PDF,他/她就会同时拥有 PDF 与 DOCX 了。

结语

以上提到的所有例子都可以在我的 GitHub 仓库 找到,你可以自由下载并修改,其中的 make.sh 可以一把梭,直接生成 HTML、DOCX 和 PDF,如果你只需要单独得到某一种文件格式,可以进行修改,或者使用 Makefile。需要注意的是,make.sh 在 macOS 测试通过,Linux 应该也能直接用,至于 Windows,应该需要折腾 WSL 或 PowerShell 吧(咱也不懂,逃 ?)。

在简洁的 Markdown 中写作,通过强大的 Pandoc 将论文转换为 DOCX 和 PDF,结合本文提供的 Shell 脚本进行查找替换,调整一些细节,一把梭得到排版完美的 DOCX 和 PDF,我对目前这套流程还算比较满意,已在几次课程论文与课题撰写中得到了实践与应用,相信对你的学术写作会有所帮助。

在此之前,我也折腾过其他的工具,比如 LaTeX 宏包 Markdown,可以实现 以 Markdown 撰写文稿,以 LaTeX 排版,但由于它目前还有一些局限15,暂时没有使用了,不过作者提到,在今年有可能实现直接通过该宏包 调用 Pandoc,非常值得期待。除此之外,如果你的文章中有数据处理的需求,能跑代码 的 R Markdown 也是非常值得一试的,甚至还能实现 愉快地写作 ?️。不论是 Pandoc、Markdown package 还是 R Markdown,都为我们在 Microsoft Word 之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其在文字处理领域的 统治地位 发起了挑战!

如何科学地应对压力?

来看看你是否遭遇了以下这些状况:

在工作日仿佛是被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马不停蹄,但一到周末就浑身乏力,懒得动弹;

常常感觉全身酸痛,尤其是肩颈、腰、臀、背等部位;很容易就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状况,或者频繁感冒;

性欲明显下降,无论是面对伴侣还是其他可能引起快感的刺激,内心(身体)都“毫无波澜”;

莫名变得特别喜欢吃甜食及各种高热量的食物;

习惯性拖延,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务,都总要是拖到“死线”(deadline)来临前才着手处理;

与他人相处时总是带有攻击性,敏感,很容易就把他人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言辞当作是对自己的责难;

心里感到很矛盾,一方面渴望独处,对周围人感到不耐烦;

另一方面渴望被陪伴与倾听,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情绪波动很大,时常会莫名地大发雷霆;

“负能量”爆棚,整个人很消极,也总忍不住以负面的态度思考一切。

如果你觉得自己最近,或者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上述多种状况,说明你的压力状况已经值得担忧了(Prevention,2015;Segal,Smith,Segal,&Robinson,2017)。

但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会给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并不是所有人在遇到类似的压力情境时,都会受到同样程度的打击。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呢?

这其实主要与每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关。换言之,在“压力”及“其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之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变量——这个人应对压力的模式。

四种应对压力的模式

压力的存在,从来都不是单纯负面的。事实上,它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对存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在受到威胁或刺激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并开始释放大量的压力荷尔蒙。这会使得整个身体处于应激的状态之下,此时,人的心跳会加速,肌肉会变得紧绷,血压上升,呼吸变得急促,感官变得敏锐(Segal,etal.,2017)。

这种对压力的应激反应使得人的注意力与精力得以集中,加快了人做出响应的速度,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StressStop,n.d.)。这也被认为,是人类能够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下存活、繁衍下来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与研究者们都认为,人们在压力状态下会做出“战或逃”(fightorflight)的选择,或者投入战斗,或者转身逃跑。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战或逃”,人们还会出现两种反应——僵死或服从(freezeorfawn)(ascitedin,Heaney,2017)。

在僵死或服从(freezeorfawn)的状态下,与战或逃时的反应不同。此时,血压下降,行动与声音都被抑制,看上去可能如同昏死一般(Schmidt,Richey,Zvolensky,&Maner,2008),像在表示投降和服从。一方面人们可能因此逃过一些只对“活物”感兴趣的猎食者的捕杀;另一方面当人处于这种僵死的状态时,也有助于减少可能的失血量和痛苦感(StressStop,n.d.)。

在现代社会,这四种人体的神经应激反应被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人们应对压力的主要模式(Reisinger,ascitedin,2017;SpiritualSelfHelp,2017;StressStop,n.d.)。

1.战斗(Fight)

在面对压力时,一些人会进入战斗模式。比如,当一个人在遇到棘手的新项目时,TA会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拼尽全力地达成目标(SpiritualSelfHelp,2017)。“战斗”的应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化压力为动力,最终战胜困难,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2.逃跑(Flight)

人们也可能在面对压力时选择放弃或逃离(SpiritualSelfHelp,2017)。比如,当一个新的职位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时,有些人就可能会主动选择放弃这个升职的机会。尽管很多人总把放弃或逃离看得很负面,认为这是意志力不足、不求上进或懒惰的象征,但其实有时候,“逃”能让人避免在压力面前过度坚持而屡屡受挫。

3.“僵死”(Freeze)

当发现眼前的困难过于强大时,儿时的我们可能会哭到昏睡,出现所谓的“断片”,这就是我们在以僵死的模式应对压力(Heaney,2017)。成年后,这种模式则更多表现为疲乏感或者嗜睡。比如,有些人会在压力来临且尚未做出行动前,就感到疲惫。不过,这种疲乏感并不是一种逃避——它不是一个人主动做出的,而是被动感受到的。这种僵死的应对机制,“能让人们感觉自己在压力的情境中‘消失’了,就仿佛痛苦也随之消失了一般”(Seltzer,2015)。

4.服从(Fawn)

人们在应对日常压力时,还会表现出对压力源的“服从”,即向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或人妥协、尊崇或讨好地安排。这在一些情况中,能够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更好地达成目标。

现实生活中,压力的来源可能是复杂多样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地运用不同模式来应对压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低压力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Walker,n.d.)。

也就是说,当有希望战胜压力时,TA需要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争取(战);当坚持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时,TA要能果断选择放弃(逃);当压力过大时,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僵死);当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时,TA也需要和压力源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压力源(服从)。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模式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压力,那么TA就很可能会为压力所困。下面我们会结合家庭教养类型,更具体介绍单一应对模式会带来的问题。

家庭教养模式影响我们应对压力的模式

心理学家们认为,有些人之所以在成年之后总是以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应对压力,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Seltzer,2015;SpiritualSelfHelp,2017)。1965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s)的两个维度(ascitedin,Locke,Campbell,&Kavanagh,2012):

回应(parental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生理、情感等)的回应程度。

要求(parental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责任承担等的要求。

根据这两个维度,家庭教养的方式可以被分为:低回应高要求、高回应低要求、低回应低要求和高回应高要求。

1.低回应高要求:“虎妈狼爸”与不停战斗的孩子

在这种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他们希望孩子是完美的、优秀的。同时他们对孩子的回应又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达到完美,才能获得家长的关心和爱。这使得这些孩子习惯于用“战斗”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包括试图战胜一切压力。

然而,这却容易让他们凡事都过度坚持,甚至有些完美主义(不仅追求完美,同时无法容忍缺憾)。这可能会使他们无时无刻都处于战备状态,始终无法放松地投入生活,这不仅可能引发焦虑。免疫、消化、心血管等疾病,甚至可能改变大脑的功能结构,进而影响个体的记忆、逻辑、决策的能力(均与过高的皮质醇水平有关)(Bergland,2014)。

2.高回应低要求:“割草机父母”与总是逃避的孩子

“割草机父母”指的是那些为了孩子的成功,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将“杂草”清除,为孩子摆平成长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的家长。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但却缺乏对他们的基本规训(discipline),以至于这些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希望得到父母保护,无法独立承担责任。

事实上,不断逃避并不会让这些人免受压力的伤害。当他们习惯于逃避的时候,任何一点点困难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压力反应(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与不停战斗的孩子相似,他们也会因此受到过高的皮质醇水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习惯性逃避还可能让他们更容易感觉到自己“一事无成”,进而产生消极的挫败感和无望感。

3.低回应低要求:“缺位的父母”与“消失”的孩子

这些父母既不关心孩子的需求,也不对孩子有所寄望。长久以来,这种关爱的缺失让这些孩子觉得自己唯有“消失”,才能感受不到被忽视的痛苦。因此,他们习惯于隐匿于人群之中,既不敢表现自己、为自己争取,也不懂得逃离、避免伤害(SpiritualSelfHelp,2017),他们仿佛被“卡”在压力或痛苦的情境之中,直到精疲力竭。

而一味地以“消失”来回避压力带给自己的痛苦,很有可能会让人长期缺乏对自身感受的觉察,使人陷入长久的空虚,甚至连自己内在的需求与愿望都有可能逐渐僵死或丧失。他们总觉得自己疲惫不堪、紧张忧虑,却不知道这种感受缘何而来。这样有可能引发惊恐发作、强迫行为等(Seltzer,2015)。

4.高回应高要求:“直升机父母”与“服从”的孩子

“直升机父母”,通常会把孩子当作一切生活的重心,在将孩子的需求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同时,也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高要求。这些父母尤其在意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因而也会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试图在各个方面施以控制、监视。这便会让孩子对父母“唯命是从”。

这些人习惯于服从,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与边界去迎合他人。他们无法发展出健康稳定的自我感,他们的行为往往并非从自身需求出发,而是基于对他人感受的揣测而做出,这可能让他们在关系中无法拒绝别人,过度付出,最终不堪重负。

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受困于某一种模式之中,但又想要尽可能地摆脱压力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更好地应对压力?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人们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以不同的模式应对压力。尤其是,很多成年人都遗忘了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还有一种选择——“暂时停下脚步,去休息、调整”。

其次,你可以尝试去理解自己为何会受困于某一种应对模式,它可能带给你怎样的影响,并且试着主动去做出调整,比如,再次面对不可企及的目标(unattainablegoals)时,不妨知难而退,或者再次遇到充满挑战的机会时,不妨迎难而上。

最后,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不仅与TA应对压力的模式有关,还与TA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方法也能帮助人们应对压力:

1.保持每天30分钟的运动

研究发现,一定量的运动不仅能够刺激内啡肽的释放,还能对交感神经系统(压力荷尔蒙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arkerPope,n.d.)。

2.保持一定频率的性生活

Pinzone医生发现,一定频率的性行为(他特别强调了是性交而不是DIY)与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有关。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性生活,包括抚摸、亲吻、拥抱等都能促进人体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的释放,让人感到愉悦,缓解压力带来的紧张、不适感(ascitedin,Robinson,2013)。

3.尝试正念饮食(MindfulnessEating)

压力会让人们对甜食或垃圾食品变得更有渴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压力会大量消耗脑内葡萄糖有关)(Reisinger,ascitedinHeaney,2017)。临床医师MichaelFinkelstein建议,为了避免在这种渴望驱动下的暴饮暴食,你可以尝试“正念饮食”,它让你既品尝了食物也不至于“伤身”。

当你下次用美食给自己减压的时候,不妨尝试:

将一勺食物(比如抹茶蛋糕)放进嘴里。它是你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放下勺子,先别急着吃第二口。慢慢咀嚼。感受食物的香气、味道、口感,以及它们的层次。感受当下(bepresentinthemoment),专注地,只想着你嘴里的那口食物。想象它是如何一步步被制作完成的,甚至从原材料的生长开始;尽情享受当下这个时刻(savorthemoment)。

数据证明,正念饮食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压力带来的暴饮暴食问题。

4.练习想象(Visualization)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去想象更大的图景。你可以尝试(Gill,2017):

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去想一些与你的价值观、你所关心的这个社会,及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相关的东西。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这样的生活中,这是怎样一幅图景?想得再具体一些,在这个场景中,周围环境的光线是什么样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闻到了什么气息?你正在做什么?周围还有什么人?你感觉怎么样?

记住这种感受和图景。然后慢慢睁开眼睛,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再仅仅关注于眼前,原本让你倍感压力的事情和它带来的痛苦也都会显得渺小,变得可以承受,而你也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更多可能性,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意义感。

想太多,就是折磨自己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要求实验者把未来一周的烦恼写下来,投入一个“烦恼箱”中。

一周后,他和实验者一起打开箱子,结果发现,90%的烦恼都没发生。

接着,他让实验者把还未解决的烦恼再一次写进了“烦恼箱”中,寻求解决之道。

一周后他们再次打开箱子,大部分实验者惊喜地表示,过去那些烦恼,已经不复存在了。

仔细想想,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你是否常常因为还未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

你是否常常沉溺于一件小事,无法自拔。

《平凡的世界》里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有时候不是烦恼选择了人,而是人主动选择了烦恼。

人生在世,与其心有千千结,不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图片

01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王家卫导演曾说过一句话:“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

许多时候,我们总拿过去的遗憾和不甘,不停地去折磨自己。

但很多事情都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快乐生活的秘诀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能够想得开的心。

作家蔡澜,常常以乐观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仿佛从未有过任何烦恼和痛苦,每一天都过得无忧无虑。

在接受《十三邀》节目采访时,他提到了一段往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蔡澜在著名的邵氏电影公司担任监制,当时他在邵氏,做得风生水起,为邵氏电影赚了很多钱。

可是,有艺术梦想、崇尚自由的蔡澜一直想拍一部文艺片。

他把这个想法和老板说了,老板却以不赚钱为由拒绝了。

一直拍商业电影的他,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台没有自由的赚钱机器。

不难看出,即便乐观如蔡澜,在人生道路上,也会有痛苦和迷茫的时候。

但后来记者问他,当时那个过程痛不痛苦时,他却云淡风轻地说,不讲了,也不去想了。

言简意赅的四个字——不去想了,道出了他的智慧。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泥淖里,有过不愉快的感受和经历。

越钻牛角尖,就越会情绪失控,越胡思乱想,越容易陷入深渊。

蔡澜最智慧的地方,恰恰就是他懂得及时止损,能看得开,也能想得开。

后来为了给自己解压,蔡澜开始了环游世界之旅,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喜欢并乐意付出一生的事业。

美国作家玛丽安娜·威廉森说过这么一句话:

“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让过去的伤痕愈合,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抚平昨日的伤痛。”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忧伤和烦恼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学会看轻看淡,将烦恼和忧愁视作无物,明媚的阳光才会照亮人生。

图片

02

心无杂念,活在当下。
在古语里有一句话:“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当杂念太多,我们就容易打乱节奏,扰乱思绪,甚至失去方寸。

只有专注在当下,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瓦尔达心态”。

瓦尔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的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回忆说,我知道他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想其他任何事。

有时候,越想做好一件事,越做不好。

因为当你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取胜和稳赢时,就很容易分心和失误。

《人物》杂志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2014年,李娜第九次参加澳网。

在她打第三轮比赛这一天,几乎集齐了所有失败的可能,比如痛经,疲惫,遇到了对手的赛点,乃至球鞋脱胶。

更可怕的是,她要带着这种种的不顺利,在四十六度的高温下,完成长达两个小时的比赛。

几无胜算的可能。

但最终李娜却扛下了所有的压力,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惊艳了所有人。

提起取胜的原因,李娜说,她当时也没想太多,只是告诉自己,只顾全力以赴去打球。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球是怎么打的,只记得那一天中午一点的太阳打在胳膊上,像是在着火,我不停挥拍,一次次把球打回去。

直到拧开龙头冲到冷水,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赢了。”
有一句话说:“成功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当你越患得患失,越容易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当你越退缩和犹豫,就越容易丧失最宝贵的底气和士气。

只有心无旁骛地,把焦点放在当下和眼前,才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图片

03

过好今天,不忧未来。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话:“人生烦恼迷惑,只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我们总是容易忧虑明天,担心未来。

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所有的压力和困难,也需要一天天去承担。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铁匠,家里非常贫困。

于是铁匠经常担心:如果我病倒了不能工作怎么办?如果我挣的钱不够花了怎么办?

结果这一连串的担心像沉重的包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身体越来越差。

有一天铁匠上街去买东西,突然昏倒在路旁,恰好有个医学博士路过。

博士在询问了情况后十分同情他,就送了他一条金项链并对他说: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千万别卖掉它。”

铁匠拿了这条金项链高兴地回家了。

从此之后,他经常地想着这条项链,并自我安慰道:“如果实在没钱了,我就卖掉这条项链。”

这样他白天踏实地工作,晚上安心地睡觉,逐渐地又恢复了健康。

后来他的小儿子也长大成人,铁匠家的经济也宽裕了。

后来,他把那条金项链拿到首饰店里估价,老板告诉他这条项链是铜的,只值一元钱。

铁匠这才恍然大悟:“博士给我的不是一条项链,而是治病的方法。”

作家林清玄曾说过一段话: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落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生活中,大多数烦恼,就是因为想得太多。

明明是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偏要杞人忧天,陷入无尽的遐想。

结果想着想着,就陷入了负面情绪中,难以释怀。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生活本不易,何必自寻烦恼。

心大一点,少想一些,才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有一个研究表明,在一天中,每个人平均会有上万个意念,盘旋在脑海中。
许多时刻,我们觉得活得太累,皆因想太多。

就如一句话说:“病是吃出来的,健康是走出来的,祸是说出来的,烦恼是想出来的。”

过去不纠,当下不杂,未来不忧,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和自在。

与朋友们共勉。

强大,从沉默开始

老子曾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世间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正所谓静水流深。

人,亦是如此,到达一个境界,便懂得沉默的智慧。

经历的越多,越是成熟;越是成熟,越是沉默。

01

成熟的人话不多,沉默的人格局大。
《道德经》中讲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聪明的智者从不多言,反之,越是无知的人越是喜欢到处说长论短。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遇到一位脾气暴躁的书友,不仅经常骂东骂西,并且爱针对他。

曾国藩在窗前读书时,他骂骂咧咧道:“别在这里看书,影响了我的光线。”

曾国藩不应答,只是默默挪到一旁读书。

到了晚上曾国藩挑灯夜读时,这位书友态度更是恶劣,讽刺曾国藩假刻苦,影响他人休息。

曾国藩依旧没有言语,选择躺在床上默声学习。

到了放榜之日,曾国藩成功上榜,而那位书友却名落孙山,得知曾国藩中举后,挖苦讽刺,并说自己的好风水都他占完了。

此话传到曾国藩耳中,他并未辩解,依旧缄默,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古人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善良的人从不争辩,能言善辩者往往并非善类。

做人,懂得适时沉默,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远大的格局。

图片

02

人,越成熟,越沉默。
常言道:“稻熟低穗,人熟低声。”

成熟的稻谷总是低垂着脑袋,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懂得沉默寡言,从不张扬自己,从不议论他人。

被称为“亚洲飞人”的刘翔,因腿伤两次退赛,形象从此一落千丈,各种冷嘲热讽更是扑面而来。

面对他人的争议和指责,他从未争辩,甚至在舆论顶峰,自己跌入谷底时,也未曾责怪他人。

在他心中认为:“刘翔只是刘翔,不是他人心中的刘翔。”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人为刘翔发声,说48次的比赛,36次的冠军,而大家却只记住了两次退赛。

此时舆论一片哗然,众多网友纷纷跟风道歉,而这些人正是当时辱骂之人。

他们表示是自己错了,不断向刘翔表达歉意,对此刘翔并未回应,依旧沉默应对。

因为退役后的他早已在新的生活中找到另一片天地,并且逍遥自在。

正如《淮南子·人间训》中写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世人谤我,辱我,笑我,只需忍他,让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且看他如何。

沉默,不仅是一个人的修行,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基调。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远离喧闹,而是在自己的心中种下一片汪洋大海。

图片

03

沉默,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
《格言联璧》言:“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修炼自己,清心寡欲为佳;为人处世,谨慎言行为首。

很多时候,与其浪费时间争辩,不如沉下心来,在沉默中积攒力量,等待厚积薄发。

《墨子》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子禽向老师请教,问道:“多说话有益处吗?”

墨子说:“蛤蟆、苍蝇日日夜夜叫,却无人想听;雄鸡平时低调沉默,只黎明鸣叫,便可使天下震动。”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世间万物皆是如此,沉默比喧嚣要更具有力量。

春秋时期,楚庄王刚开始统治朝政,三年内不发布政令,也不治理,有大臣劝谏,隐喻的说道:“大鸟三年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何?”

楚庄王回答道:“不飞翔,是为生长羽翼;不鸣叫,是在观察。你大可放心,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果不其然,半年后,楚庄王亲自处理朝政,除奸佞,拔贤臣,自此楚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正如《周易》有云:“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最具有力量的人,往往是沉默寡言的。

夸父追日沉默不语,最终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了世间万物;

鹏程飞翔万里无言,最终飞向远方;

水滴日夜静默,最终成功穿石。

沉默,是负重前行的坚强,是韬光养晦的低调。

《庄子·知北游》中讲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最美的风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从沉默开始。


太过善良的人,注定活得很累。

无底线包容的人,基本没好报。

往后余生,有条件爱别人,无条件爱自己。

年轻人 “搞钱” 失败实录

“搞钱” 成为 2021 年开年最流行的活动。先是那些不聊八卦只聊搞钱的深圳女孩,让人看到她们的务实和独立。基金经理张坤,曾经因为出色的搞钱能力在网络上走红。《赘婿》里的男女主人公,也被大家称作 “搞钱夫妇”。无论你是买基金、炒股票还是加盟网红店,想挣钱的欲望总是在流淌。

但是 “搞钱” 之路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这几天里,股市连跌,年轻 “基民” 们不得不面临亏损。网红店的加盟,很多到头来发现是不赚钱的买卖。就算是入市房地产,也可能会被套牢。在这个充满着风险和意外的世界,总有一部分 “搞钱人” 要迎来失败的结局。

通过我们的征集,暂时不算成功的 “搞钱人” 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这些分享不完全是关于失败,还有更多的感想和发现。在这个关于钱的实践里,很多人找到了人生问题的答案。

文 | 李之路

编辑 | 楚明

运营 | 林塔

雄赳赳气昂昂入局

年轻人的搞钱方式远比之前更多样。抖音、B 站、小红书,点开任何一个社交软件,系统会自动推送这些赚钱的法门。金融产品的购买也变得更加简单,手机 APP 就能做到。入局,变成了一件很轻易的事情。

@李秀丽
刷了抖音之后,买了张坤的基金。

@镰刀
2019 年我刚进股市的时候,很无知,连基本的常识问题都不理解。当时我只有一颗想赚钱的心,我的大学学费很贵,我想把学费挣回来。经过一个公众号的介绍,我购入了第一支股票。结果买完的第二天,直接来了个跌停,第三天,又跌停。就当一个长线投资吧,我想。

我开始发现那些分析股票的专家,那些视频和文章,说的话都差不多。无非是 “今天大盘跌了,很不看好后续” 一类的,都是马后炮。我开始自己看书,既看理财书,也看别的哲学书。要炒股的话,看《道德经》特别好。股票本质是一种人的游戏,是一种道。还有一本书叫《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它告诉你除了钱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追求。

等到 2020 年的六七月份,整个股市的行情不错,但是我的股票还是那副样子,只好以亏 40 个点放手了。跟着公众号买垃圾股的结果就是直接被套牢。我打进去的资金是母亲给的,这让我感觉辜负了她的期望。感受更强烈的,是对于自己一无所知的愤怒,很无奈,很无助,尤其是全世界都在赚钱,只有我一个人在亏钱。我真心地劝大家不要入场,想赚快钱的一定会输钱,你的贪心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image

@一颗光荣
看了一些 “理财教程”,半知半解地看了些基金的知识,我就雄赳赳气昂昂入坑了。白酒最火那阵,加了重仓,想着捞一笔快钱,结果买在山顶,最后没沉住气半途下车了。

@zsy
我的第一笔投资只有 10 块钱。那是高三毕业的暑假,买了新手机,把各大应用都下载齐全了,点开支付宝,它给我发了一个 6 元红包,只要买特定基金就可以使用红包,于是我往里投了 10 块钱。10 块钱在基金里放了半年,涨幅有百分之十几,在它走跌的时候,我加仓了 1000 块钱。自从开始投资,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就向我涌来。后来了解到了定投和理财产品,又分别投入了几千元。

去年军工基金很火,我也跟风购入了。2000 块钱的基金,买的第一天就跌了 100 块钱。我紧张极了,但也只能看它一路跌,到现在跌到了负的百分之十七八。我还是认为,只有卖出去了才算真正的亏,只要我持有它,就还有机会。

@凌云
2020 年疫情后,股市大跌,我开始了解基金。我慢慢地学习理财,随着市场回暖,逐渐加大投入资金。我是单身贵族一枚,所以除了日常开支,资金全投入基金。但是欲望战胜了理智,总想财务自由。2021 年 1-2 月,股市大幅回落。2020 年一半以上收益在 2021 年亏损,现在每天看着市场波动,内心波澜起伏。恨不得每天都是工作日。果然人挣不到知识以外的钱。

@张某
什么也不懂,就知道指数基金风险小。一开始试试白酒,这个排第一嘛,然后 600 块赚了 200,高兴得不行,就又投了 2000。好家伙,一晚上亏了 300。我心态平和,后来又升回来了。我妈挺支持我,给我转了点钱,我自己也有点压岁钱,就又投了别的几个基金。最高时赚了 500 多,但现在加一块亏了七八千了。但我觉得放在那儿总有一天能升回来。同时我懂了投机这事儿不太适合我,打考试时蒙题我就没对过,想赚钱还是得研究明白了才成。

image

过去的潮流

炒房、炒币、P2P…… 这些有些遥远的词汇实际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 “搞钱人”。潮流已经过去,但是给参与其中的人留下了一些永久的痕迹。

@小文文
2018 年初大四拍毕业照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摄影师朋友,他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和虚拟货币相关的东西。我跟着他做投资,一开始投了 500 块钱比特币,涨了,找我妈要了 2 万块钱再投进去。我加了很多群,群里有人玩期货,在群里喊加单,别人喊,我就跟着买。币圈有一句话叫做:“币圈一日,人间十年。” 期货的变数是很激烈的,就跟过山车一样,也像赌博。你总是看到你的账户有波动,显示你赢了多少比特币,如果没有及时出掉,显示就会变成负的。每隔 2 分钟,我都要看手机,看着期货涨跌的情况,心砰砰地跳。

现在想起来,这就是无脑跟。你入手的时间和别人是有时差性的,等你买的时候,你的入手位置已经不安全了。别人在赚钱,我一直亏钱,偶尔还爆仓。买到 2 月份,已经亏了很多,但我想着还能挣回来,就校园贷贷了 8000 块钱投进去。等到七八月份,比特币熊市,从 1 万多跌到了 4000,钱也赔得差不多了。

校园贷给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8000 的贷款,我要还 800 利息。工作第一年,我的月薪只有 3000 块,还要还贷款,是靠借朋友的钱才周转过来。币圈来钱太快了,之前在群里大家都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买期货的两个 APP,我也在今天卸载了。

@蒋
2017 年年底,孩子出生,我第一次去看房就买下了那套房,因为销售一直在强调,房价一直在上涨,可能你一年赚 10 万,都不如房价涨得快。房价上涨,的确是我的痛点,也是我最惧怕的东西。我是 2016 年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武汉房价翻了几番,我们学校后面那个楼盘,2014 年的时候就是五六千一平方米,到了 2016 年的时候涨到了一万八九。在我老公的单位,很多硕士博士毕业生因为没有早买房,过得还不如本科毕业早早参加工作的同事好。很多人开玩笑,早知道不读这个硕士或者博士了。

所以我们非常不理智地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子,买在了武汉周边的一个小城市。为什么买在周边,很简单,因为没钱。我们凑了 23 万付了首付,之后还 3000 月供,用公积金的话一个月还 2000。但是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武汉房价没有上涨了,我房子在的那一个片区,二手房价格一直在跌。房子总价是 75 万,我们已经在它身上投入了超过 35 万,如果我要脱手,会亏 20 多万。现在我们在武汉市中心上班,还要租房子住。

身边总有人会敲打你。每当同事或者亲戚谈起房子的问题,我就会想起这笔失败的投资。为此我经常跟老公吵架,我会责怪他。失败的反应是连锁的,如果我要买第二套房,可能还需要爸妈的资助,那他们养老怎么办?情绪最差的时候,我会反复地去恨。我们是有居住需求的刚需人群,却买了非刚需的房子,所以被套牢在里面!

@潘小姐
去年下半年的一天,我打开人人贷,打算查收一笔回款,并且还想继续投入一部分,结果发现系统很明显出了错误,并且有两笔到期的钱拖了很久也没到账。我有不好的预感,上网一搜,就发现人人贷这个 P2P 平台爆雷了。

我有一种如临深渊的感觉。从 2014 年 P2P 走红开始,我就投了人人贷,一直投到今天。最开始的时候很谨慎,放在里面的钱没有超过 10 万,但是渐渐地,我也在里面放了快 20 万。当时恰好我老公做完了一个项目,有 20 多万到账,我就想着在人人贷放上一个月,把这笔钱也打了进去。

我的钱都是可以 18、19 号这两个日子兑付的,但恰好就在 17 号,它暴雷了。最开始我想等,等它缓慢地兑付欠账。但是仅仅是兑付 17 号的,就用了两三个月。朋友都劝我,快点出来,所以我打了 6.5 折出来了,损失了快 20 万。我平常花钱比较抠。这算是失去亲人之后,人生一个比较大的波折吧。

现在我还觉得惶惶不可终日。当时 P2P 集体暴雷的时候,我觉得那些都是小公司,人人贷是龙头老大,不会受到影响。而且 2018 年后期,它还做了很多活动,让人感觉它的业务还很旺盛,运行还很好。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你坚信的一些东西是那么虚无缥缈。

4

失败以后想通了很多事

“投资的事情不仅仅关于钱,还牵扯着生活的种种。一次 “搞钱” 的失败,带来的感悟除了致富之道,还有对于感情、关系、际遇的思考。”

@少年
刚入基金坑不久,就遇到了今年的 “跌” 妈不认。这件事情反而让我想通了一些事。其实基金投资有点像是对待情感的态度,当你吃到一点甜头的时候,你可能会陷进去。当被伤害时一种方式是马上保护自己,另一种则是期待还有好事会发生,他会回心转意。反正是自己做的选择,只要不要影响到身边的人就好。如果这个会让你的人生变得很糟糕,那么就一定要及时止损。所幸,这个损失,即使全部损失也不会让我变得很糟糕,只是把最坏打算打好了。我打算就把基金继续放着,它要丢也不会把我人生丢掉。

@Mela
我正在读大学,我爸做股票。我爸做生意起家,在当时人人都没钱的年代,家里条件算小康。后来到了 2007 年,有朋友建议我爸做股票,短短一个月 10 万翻了 3 倍,让我爸这个农民出身的劳动人民找到了致富的捷径,把原本用来投资房产的钱全买成股票了。后来的事大家也猜得到,2008 年金融危机,亏了很多钱,当初想买的房产,其实算是地皮,现在涨了数十倍。但是他不放弃,十几年来一门心思想在股市上挣大钱,我上大学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报考了金融专业。如今钱没赚到,交了不少学费,家里的生意也一年不如一年。疫情过后,生意关门,变卖了店铺去偿还债务。在学校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我知道他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不可能在金融市场上赚到大钱,不论我怎样和他理论,他总有一种下一次一定能翻盘的执念,这很让我难过而无奈。投资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在于金钱上的亏损,在于它会让人产生不劳而获的念头,进而葬送了自己原本大好的前程。如果能够踏踏实实,在事业上和投资上都会取得不错的回报,千万不要去做一夜暴富的美梦。

image

@鲨鱼君
2020 年初,因为疫情在家闲得没事干,我自学了一套理财和金融知识,拿出 500 元准备投资基金。这时候我爸跳出来建议我,把这 500 元投资给他的小吃车,然后我俩对半分红,我拒绝了。结果一年过去了,我定投的基金就赚了 300 块,我爸的小吃车好的时候日入 100 到 200…… 现在我爸已经看不上我了,在骗我 12 岁的妹妹用压岁钱投他的小吃车。看来脚踏实地挣钱才是硬道理。

@小橙
父母给了我一笔钱当我练手,赚了一点,亏了大头。失败的原因是,我自己没有做好研究,轻信又冒进,买入之后的管理也没跟上。但他们一句话没说,更加认识到了父母把我看得很重要,对他们来说,我平安开心就可以了。

请不要叫我做题家

作者:余佩颖 / 鲁舒天

编辑:李墨天

出品:远川研究所泛财经组

在知音、读者、故事会仍然三足鼎立的 2003 年,诞生过一篇上古爆款,叫做《我奋斗了 18 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作者是 70 后,出生在农村,依靠助学贷款在上海读完硕士,找了份 “年薪七八万的工作”。她说大学时的自己 “不会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知道什么是 Walkman”。这是一篇寒门贵子话题开山级的作品,也是简中互联网最早的刷屏爆文。

一个农家子弟经过 18 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是一整代人的真实写照,而里面提到的那些与生俱来的不平等,也恰到好处地戳到了庞大群体的隐痛,所以尽管有一些反驳观点出现,但读者们仍然对文章感同身受,不吝赞美。

在 2003 年,“寒门贵子” 是个 100% 的励志词汇,但到了 2020 年,这个词却被一个充满戏谑的 “做题家” 所取代了。

做题家全称 “小镇做题家”,多指出身低线城镇或者农村、通过题海战术杀入名校、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但毕业后在大城市却只能勉强立足的普通人。这个词来自豆瓣上一个 “分享 985/211 失败学子” 的小组,成员多达 5 万,早期多有自嘲和自黑的成分。

这么一个小圈子里流传的词汇,在 2020 年却彻底出圈。原因是两件 “颜值改变命运” 的热点事件,第一个是初中学历的杨超越落户上海,第二个是 “没被九年义务教育摧残过” 的藏族少年丁真荣膺家乡旅游大使。这两件事引发了 “按脸分配” 合理性的大讨论。

特殊人才的认定有争议很正常,但这次却有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叫做《“做题家” 们的怨气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的文章,用化解矛盾的姿势,把 “做题家” 这顶帽子扣在了对丁真稍有微词的人头上,对其冷嘲热讽,营造出一种 “你们丑人多作怪” 的既视感。

内卷青年们万万没想到,“做题家” 这个用来自嘲的词汇,会被媒体拿来批判性使用。

这并非孤立现象。这两年屌丝、打工人、小丑这些自黑词汇,往往被人用作 “身份标签” 贴到某个群体身上。前有企业高管暗讽月薪 5000 吃不起西贝,后有地产千金在 B 站体验打工人生活,坦白讲即使在正宗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没人敢这么调侃工人阶级。

而相比 17 年前《奋斗 18 年和你喝咖啡》刷屏时的氛围,这届年轻人似乎不怎么热衷奋斗、励志、逆袭这种 “听起来就很累” 的字眼了,转而喜欢躺平、丧、佛系这些不会带来压力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对 “做题” 以及背后等若国本的高考体系也产生了怀疑。

为什么人们质疑 “做题”?如何正确看待 “做题”?社会欠年轻人们一个答案。

image

选拔:做题的本质

在《喝咖啡》一文刷屏后不久,有一部电视剧也火遍了大江南北,那就是佟大为、马伊琍、文章等主演的《奋斗》。

《喝咖啡》和《奋斗》刷屏的 2005 年左右,恰好是 80 后婴儿潮一代刚进大学或者刚踏入社会的阶段,也正是年轻人对 “励志” 需求最旺盛的阶段。讽刺的是,《奋斗》意图宣扬的东西却跟剧情截然相反 —— 主人公陆涛奋斗成功,最后靠的是地产富豪的亲生父亲。

这在之后成了很多国产剧的标准配置:以奋斗为名,展现不用奋斗的人的快乐。比如《北京爱情故事》里,陈思诚饰演的程峰家境殷实,抢了凤凰男的女友仍然可以被 “道德豁免”;《欢乐颂》里,富二代小包总人见人爱,底层逆袭的魏谓却被刻画成猥琐大叔。

这种 “我奋斗三年攒了 5 万,加上父母给的 995 万终于在上海买房了” 的剧情,不能不让人感到讽刺和失落。

其实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十年,跟高考连在一块的还是 “走出大山” 这样的励志词汇。尽管当时 “读书无用论” 已经有些苗头,但那会的年轻人普遍认同读书改变命运。尽管有真有假,学生们普遍崇拜李开复、唐骏这种励志形象。

但随着 2000 年之后的 M2 猛增,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不断上涨,个人奋斗的 “折现值” 在理想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低,这就导致了人们对 “分数决定命运” 的质疑,转而拥抱了现实中的规则 —— 观众不喜欢有地产商爸爸的陆涛,但羡慕他,更想成为他。

无法解决更高层面不公的 “应试做题” 体系,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素质教育” 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其实在隔壁的日本,这种讨论早就存在。

2015 年,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凭借对蓝光 LED 的研发贡献,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记者会上中村没讲半句获奖感言,反而把日本东亚的教育制度猛烈抨击了一番:他表示,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废除大学入学考试,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去理想的大学。

中村出生在日本爱媛县的一个小渔村,只考上了一所三流大学德岛大学,毕业后去了一个 200 人的小公司日亚化学。在默默工作 14 年之后,中村攻克了蓝光 LED 的技术难题,但讽刺的是,没有人相信一家小公司的无名之辈能解决 IBM、日立和索尼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是和中村一起获奖的赤崎勇与天野浩。1990 年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中村两次向赤崎勇毛遂自荐,但后者完全不想搭理中村,场面搞得很尴尬。在中村的自传中,记录了很多类似的尴尬时刻,他在书中说,“愤怒是我全部的动力”。

image

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2015 年

从中村的经历看,文凭显然是他最大的绊脚石,他对应试教育的愤怒情有可原。在日后的演讲中,中村把东亚的教育制度概括为 “普鲁士教育体系和儒家科举制度的复合体”—— 分门别类的课程,井然有序的管理,高度统一的考核。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做题。

在当时,普鲁士模式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为工业化提供了人才,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让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德国人的初衷绝非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而是用考试选出人才。相比创造力,政府更在意人才的学习能力与可塑性,以便支持蓬勃发展中的各个工业部门。

换句话说,“做题” 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而是选拔。它用考试和分数筛选出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允诺他们丰厚的回报,去勾勒国家发展的蓝图。

在地少人多的东亚,普鲁士模式契合了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追赶期对效率的疯狂追求。高考选拔出的毕业生如过江之鲫,迎接他们的是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与顶层设计:在日本,是通产省的官僚;在韩国,是财阀与朴正熙模式;在中国,是五年计划。

英国学者埃尔文・杨(Alwyn Young)曾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上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亚洲四小龙的整体要素生产力和拉美国家差不多,但两者的经济增长却云泥之别。他的结论是,四小龙的奇迹是批量生产的技术人才,加上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结合的成果 [12]。

用选拔代替培养的普鲁士模可能存在很多问题,但重要的是:它用一种尽可能公平并且普适的方式,让汗水得以取代财富和裙带,成为选拔的唯一准绳。

但这种机制显然不乏质疑者。过去二十年里,“不能让一张试卷决定人生” 的呼声此起彼伏,挑战者也不在少数:有用双色笔答题,在试卷上抨击高考制度的河南考生蒋多多;有四门科目 0 分的湖南考生陈圣章;有在试卷上抒写 “教育宣言” 的安徽考生徐孟南。

多年过去,觉得 “早生或晚生一百年都是人才” 的陈圣章开始反思自己 “当年想的太简单”;换了十几份工作的徐孟南,在 2018 年参加当年的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最终考入省内的一所大专;同一年,曾经认为 “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 的韩寒在退学 18 年后写道:

“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你们不要学我。”

image

通道:珍稀的筹码

出生在一线城市、靠写作能养活自己的韩寒是有资本来挥霍青春的,但换一个十八线的底层青年呢?

菲茨杰拉德有句名言: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做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做题家的错,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从一开始就困于生计,能够踏进一所离乡万里的大学,就是一件已经很不容易的事了。

2017 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采访时的一席话,再度开启了 “寒门贵子” 大讨论:“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image

跟那些不负责任地 “劝说” 年轻人放弃做题、敌视做题、否定做题的人相比,熊轩昂这番话是有良心的。

阶层跃迁有人靠氪,有人靠命,也有人靠肝,这是出人头地的不同路径。丁真和杨超越或许不够说服力,可秀兰・邓波儿六岁就会演戏,有人生下来就浑身艺术细胞,不用熏陶就有音乐灵感,就会填词作曲。在这个世界上,总有普通人十年寒窗也竞争不着的人。

所以那些有资源有门路的人可以肆意嘲讽 “做题家”,没背景没捷径的普通人这样做就只能是蠢了。网易做过一次 “人生十大憾事” 调查,“未能考入好大学” 力压 “错过初恋” 位列第一,也许是因为很多人走向社会才发现,高考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公平的予取予求。

“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 趁现在,大家都尼玛自然吸气,别人至多有些山寨改装,你赶紧多吸几口,让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说这话的是高中退学浪迹社会多年的韩寒,不像说教,反而让人感觉更贴近真相。

更能印证这个观点的是:那些试图绕开 “做题 = 选拔” 的尝试,似乎都不怎么成功。

2003 年,教育部赋予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 5% 的自主招生权,希望各大高校依据发展特色招收有特长的学生,享受高考降分优惠。在 “减负令” 频出的那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出发点很好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无一例外的 “走了一些弯路”。

自主招生开闸十年后,人大成为中央巡视组在第一轮巡视中唯一进驻的高校,召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带走 “协助调查”。巡视组在反馈中说,人大 “在惩防体系建设,特别是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之后,蔡荣生因受贿 2230 余万元被法院判刑。

在争议声中试点了 17 年,自主招生政策最终被更加强调成绩与公平的强基计划取代。同一时期,人们虽然对 “做题” 中的 “题” 不断挑剔,但素质教育的呼声在近些年几乎是偃旗息鼓,甚至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而维护高考乃至中国应试教育的声浪反而越来越大。

人们对社会其他领域的裙带与寻租或许能够容忍,但对高考纯粹性的捍卫却愈发激烈。中国式应试教育绝非完美,英美教育制度也不乏优点,但对这个国家最普遍的个体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拓宽视野,不是结交名流,不是跻身精英,而是逃离贫穷。

做题依然是他们手里唯一的筹码。

6

信仰:主动和被动

中国教育版图上三个代表性的坐标是 —— 海淀黄庄、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

黄庄是一线中产阶级教育军备竞赛的产物,衡水中学则是二三线城市通过掐尖生源打造的教育机器;但如果没有海淀妈妈的财富,也没有报名衡中的资格,那么毛坦厂中学,便是平民家庭最后的庇护所。

《舌尖上的中国 2》曾造访人口不到 4 万的毛坦厂镇,记录了学生们每天仅有的 10 分钟午饭时间。为了考上大学,学生的作息时间被严格规定:6 点半早自习,8:05 上课,12 点下课。10 分钟吃完午饭,2 点上课,5:10 下课,5:50 晚自习,10:50 结束。

image

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2012 年

小镇的经济支柱除了租房,就是信仰产业,安踏的鞋子,状元店,算命摊,任何背景的神明都能找到容身之处。高考当天,女生必须坐在第一辆车,否则男生会将大家 “难住”;属马的学生必须乘坐第一辆车,这样才能 “马到成功”[13]。学校旁边那棵被称为神树的百年柳树下,香灰常常堆有一米多高。

对这个盛产做题家的地方,舆论的批评不绝于耳,其中属 “泯灭人性”、“扭曲教育”、“压抑个性” 的呼声最高。但 90% 以上的本科率和 50% 以上的一本率,依然让众多家长趋之若鹜。毕竟,对于只有一条路可走的人生来说,纠结路障是没有意义的。

刚刚获得 “全国脱贫攻坚模仿” 的张桂梅老师曾经这样对记者说道:“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 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生了姑娘就丢?她不会的。” 而对于做题,她更是直言不讳道:“…… 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

image

所以更极端一点说:对广袤的中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仰 “做题” 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9

尾声:公平的代价

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不付出代价的公平,“做题” 背后的教育选拔机制也不例外。

这套体系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负担加重 —— 从 1999 年到 2015 年,全国教育学杂费收入增长了 11.7 倍,同期 GDP 增长只有 8 倍。教育机构和培训班更是遍地开花,从幼儿园到公务员考试一应俱全。中国父母在教育上的投入,足以拉动内需。

美国学者 Lester Thurow 在《教育与社会政策》中,将教育投资总结为一种 “防卫性支出”:随着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增加,仅是为了保护住目前的收入状况,他们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别人就会这么做。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群体越庞大,这种防卫性支出就越必不可少。

抱怨也好,焦虑也罢,核心问题是:要维持这套自下而上的通道,我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2010 年,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报道,题为《读书输掉命运:甘肃会宁的疯狂教育样本》。故事发生的地点在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地甘肃会宁,时年 63 岁的王清源以 6 万元的债务为代价,培养出了三名大学生,结果小儿子王卓大学毕业半年仍濒临失业,银行不留情面地将王清源列入信用黑名单。

为了供子女上大学,王清源一家不得不把每月消费压在 100 元以下,他的妻子也因为头痛,” 怕到大医院花钱” 而病逝。接受采访时,王清源说,“既然走到这一步,不把孩子们供出来,老伴就枉死了 [14]。”

在这个缺矿、缺煤、缺水甚至缺风的边陲小城,政府把每年 50%以上的财政支出,义无反顾地投向校舍与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央财政对西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支出挤占了会宁其他领域的发展血液,工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当地一位教育部门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除了教育,这里没有出路 [14]。”

image

甘肃会宁一度是有名的 “高考状元县”

中国人对高考的信仰,有对其公平性的执着,也有对其 “改变命运” 属性的憧憬。它的出现改变了国家精英的产生与权力的分配,改变了个体理解自身命运与社会处境的方式。高考恢复的四十多年里,它脆弱的公平一直被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但更大层面的落差与不公,却在放大。

无论是全面蔓延的财富焦虑,还是先富人群的凡尔赛式炫耀,996 和福报的无奈戏谑,都是这种不公的体现。更可怕的是,还有更多的人,在这个混乱嘈杂的互联网时代里,正经历着残忍的消音。这不是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教育部能解决的问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希望,曾是整个社会的活力源泉。但人才规模的迅速膨胀与资源分配的不均,已经开始动摇长久以来 “读书改变命运” 的信仰。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正视问题,而不是带着讽刺的口吻,让寒门出身的做题家 “适应更加立体的社会评判体系”。

对做题家的嘲笑和否定,是一种背叛。要知道,那些依然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都是这个国家最常见的面孔;那些把毛坦厂中学的柳树当作神树祭拜的,都是并不富裕的父母。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