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顶级毒鸡汤?骗惨无数人

1

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究竟要存多少钱,才算有钱,才算财富自由。

他们只是想有个小目标。

最近总算有答案了。

就在上个月底,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1 胡润财富自由门槛》。

报告显示,中国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 1900 万元,二线城市 1200 万元,三线城市 600 万元。

一线城市中级财富自由门槛 6500 万元,二线城市 4100 万元,三线城市 1500 万元。

一线城市高级财富自由门槛 1.9 亿元,二线城市 1.2 亿元,三线城市 6900 万元。

image

报告还指出,中国的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相对于其他国家都要高,因为买!房!需!求!大!

世界上大多数 16-60 岁的人都想创造财富,有房无贷,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候,是认为自己早晚有机会实现财富自由,而尚未实现的时候。

2

买房需求怎么就大?

收集到的答案都是信仰、虚荣心、面子……

这些根本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

“我长得比你帅”、“我学历比你高”、“我工作比你好”,在 “我有房” 这三个字面前苍白无力。

没有房子,怎么结婚?
没有房子,小孩怎么上名校?

2

买房逐渐成了一种惯性思维。

所以中国人买房年龄偏低,购买第一套房的平均年龄仅 27 岁,而美国平均年龄是 38 岁。

此前,南方都市报还做一个调查,针对不同年龄购房时间的差异,70 后平均在工作的第 6.39 年后购买一套房,80 后为 5.3 年,而 90 后为 3.43 年。

2019 年,参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有人就算过,不吃不喝 11 年就能买房!

现在估计要 12 年了。

3

究竟什么叫财富自由?

有人说,是超市自由、水果自由,可以随意买豪车、豪宅。

这只能算消费。

李诞讲过一个故事,是一个特别有钱的人跟他讲述烦恼。说自己买私人飞机出国玩,郁闷的是,认识了一个王子,有两架私人飞机,还是波音 747 改造的,自己的私人飞机顿时看起来像个玩具,你说闹心不闹心?

你看,能买私人飞机在我们看来已经很富裕了,甚至可以算财富自由,但也会有挫败感,甚至更强。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条,坐标南京,若干套房子加起来 3000 万,房贷 500 万,手头流动资金 300 万,家庭年收入 60 万,房租收入 15 万,小孩刚上小学,即便这样,还感觉很不安,怕出状况,最大的愿望是安安稳稳过完这辈子。
富裕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image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讲过一句话:“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

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

我的理解,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4

很多人试图通过快速存够一定的钱,来实现理想中的自由。
自由肯定没有得到,反而被人盯上,成就了他人的财务自由。

image

从抖音到快手,从公众号到今日头条,各种宣扬财富自由的小白训练营铺天盖地。

只要给足广(bao)告(hu)费,尺度?不存在的。

“其实理财并不难,你只差一个好导师、一门好课程”,“每天 15 分钟,9 元实战理财课,告别死工资”,“只要一杯奶茶钱,学会‘钱生钱’”…… 不少机构称,只要跟着资深专业导师学习理财,就能稳步实现 “财富自由”。

实际呢?几块钱,甚至 0 元的短期体验课程只是一个钩子,老师、同学会想方设法向你推销 3000 元 – 10000 元不等的课程。

干货?不存在的,根本就是资料的搬运工。所谓的一对一课程,都是录像。

闹?退费?立刻把你踢出群。

这个话题,可说太多太多。

归根结底,自由是一种心灵体验,当你能放手做自己喜欢的事时,至少那一刻,你已经自由了。至于财富,没有人嫌钱多,但财富和幸福指数之间,真不是一回事。

胡锡进前几天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保持自信和达观是每一个阶层人们的权利,这不一定是幸福本身,但肯定是幸福的出发点。”

来源:石榴询财 微信号:shiliuxuncai-2015

机械键盘自行选购指南:从只买一把到直入深坑

在被室友多次安利,并被邀请用他的电脑长时间试玩之后,我终于没有忍住,加入了《守望先锋》。

万恶之源
这件事发生在 2016 年年底,以为只亏了 198 的我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它彻底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我面对的不只是无穷无尽的限定皮肤,还有耳机、麦克风、一台替代 Mac 成为主力机的神舟游戏本,以及陆陆续续换掉的鼠标和键盘。直到现在,我才觉得自己对键鼠的狂热稍稍平息了一些,回看购买记录,大片大片都是后悔的泪水。

这篇文章由我的机械键盘 / 键盘外设掉坑之路整理而来,我将按照购买前需要考虑的内容按重要程度逐层阐述。希望能给打算购买一把机械键盘,或者即将购买无数把机械键盘的你提供一点帮助。我不会在文章中给出过多的键盘型号推荐,如果你对机械键盘没什么了解,但希望自己挑选一把合适的机械键盘,可以按照本文的路径逐层进行筛选。

注:文中大部分键盘图示来自各品牌官方店铺。

在开始选购之前:买吗?买什么?
想要换掉一把常用工具,背后原因往往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好用」。

我购买机械键盘——更准确地说,购买「外置键盘」的需求起源于对笔记本键盘手感的不满。在上神船之前,我的主力机是 MacBook Air 11 (2012),型号不甚高级,但它的剪刀脚键盘手感尚佳,哪怕是和室友轻度游戏也还撑得住。所以在此之前我购买的键盘无一例外都是超便宜的蓝牙键盘,是专门给 iPad 和手机准备的。

而成为一名 Windows 用户,并且开始打游戏之后,键盘的体验问题开始迅速凸显:

笔记本自带键盘键程过短,确认感太弱,难以判断通断,过于软糯的空格让我的卢西奥根本上不了墙;
笔记本自带键盘布局紧缩,按键顶面距离太近,手误输团导致全队回城的事故屡见不鲜;
过往购买的蓝牙键盘延迟过大,无法正常游戏。
道理很简单,键盘不好用,换一把;笔记本键盘不行了,买个外置键盘。而这就是你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是机械键盘呢?
如果你现在已经有了「想买机械键盘」的念头,那你肯定知道更为常见的「薄膜键盘」。我在此处讨论机械键盘和薄膜键盘的准确定义和详细原理1,只讨论使用体验上的区别。

薄膜键盘花样繁多、基本防水,而且大多价格低廉,其中也不乏手感上乘者,一把选材和做工不错的薄膜键盘可以轻轻松松做到几十块钱就让你击键如飞。那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一把机械键盘呢?

如果你现在就有一把薄膜键盘,对它的手感非常满意,并且希望找到一把与你的薄膜键盘手感一致的机械键盘,我建议你换一把好一点的薄膜键盘接着用下去。

联想 SK8825 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市面上最常见的廉价薄膜键盘仍然是经典的火山口胶碗结构,这类薄膜键盘的手感全靠一大张胶碗提供;而在胶碗薄膜键盘以外的选项中,同样靠胶碗提供手感的几乎只有静电容键盘了2,为此你可能需要付出数十倍的代价才能获得真正「类似」的手感。另一方面,剪刀脚薄膜键盘的超短键程同样是普通的机械键盘难以复刻的。

而如果你已经开始讨厌自己的薄膜键盘,大多也躲不过以下几个理由:

由于造价低廉选材一般,胶碗薄膜键盘的致命通病是手感衰退快。普通的薄膜键盘,如果遇上重度使用者,几个月就可以把回弹有力的新胶碗按成煮到糊锅的汤圆,粘滞卡涩。
薄膜键盘的电路设计一般不考虑常用功能键以外的冲突问题,因此部分键盘可能在游戏中出现按键无法同时触发的状况(按键冲突)。
胶碗 + 薄膜的结构决定了薄膜键盘按键触底时压力骤增,而且每次击键必须触底,长时间使用更容易手指酸痛。
机械键盘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每一个按键都有一个独立的开关(轴体)。因此,每个键的手感都互不影响。就算单个键手感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只换这一个开关来解决,免去了一键按垮整把归西的困扰。按键独立也能更好地解决按键冲突问题,目前市面上的机械键盘至少支持同时触发任意六个按键(六键无冲),很大一部分已经原生支持全键无冲。

我自己的一把键盘上同时使用了凯华 Speed 粉轴和凯华 BOX 白轴。
目前在产的机械轴体结构大多与经典的 Cherry MX 系列类似,靠一个滑块(轴心)提供手感,靠弹簧提供回弹力度,靠一对弹片控制通断。相比之下,机械轴体的这种结构能让它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手感稳定,至少按键的力度一般不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薄膜键盘为人诟病的重点。通过调整滑块的外形结构以及弹簧的压力克数,机械轴可以提供各式各样的手感。此外,机械轴体的触发点往往位于整个行程的中段附近,并不需要完全触底,如果你希望使用更小的力度打字,完全可以选择压力克数更低的轴体或蜻蜓点水的指法。这些都是一般的薄膜键盘无法提供的。

机械键盘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项,可玩性也更强,同时手感更加稳定。如果你已经决定要购买一把机械键盘,并且确定了自己的预算3,我们就开始进行第一轮筛选。

基础过滤器:键盘配列
很多人会推荐先选轴体,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购买一把作为日用工具的机械键盘,真正影响你是否能做到「日用」的首要因素还是键盘配列。适合的配列能够大幅缩短你的适应时间,以便更快与新工具磨合。

现代键盘的基础配列以 1986 年开始发售的 IBM Model M 键盘为原型。以国内采用的 ANSI 美式标准为例,在 Windows 系统成为主流后,键盘进一步增加了 Windows 徽标键与菜单键,完整布局也从早期的 101 键逐渐稳定在 104 键。

IBM Model M (Standard US Layout, 101 Keys)
但如果你简单了解过机械键盘就会发现,它们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完整的 104 键。常见的量产机械键盘基本在 61 键到 108 键之间,也有少数键盘做到 50 键以下或 110 键以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配列。

配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把机械键盘的独特性。举一个极端的(甚至不是机械键盘)的例子,被奉为「程序员神器」的 HHKB 静电容键盘小巧精致,整把键盘一共 60 颗按键,标准键盘上的每一个按键都可以通过组合键的形式触发,功能没有丝毫缩减。但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的方向键、功能键、甚至大写锁定键使用者,HHKB 都不会让你的输入效率增加,能增加的只有小指疼痛。因此,配列同样决定了一把键盘的局限性,好看的键盘多得是,没必要单纯为了好看和自己的手指较劲——在用过从 42 键到 118 键等等各种配列的键盘后,我才彻底想通这个道理。

现在,你需要仔细回想自己的键盘使用日常,并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

在你使用键盘时,最常用的是哪些按键?
完整的 104 键盘宽度往往超过 43 厘米,一把键盘上去小半个桌面就没了。何况也很少有人在日常使用中真的把 104 键每天按遍,一个合适的配列能够保证你在操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留出更多的桌面空间给鼠标和其他物品。非完整配列就是对键位进行调整和删减,用于配合各种需求。

104 标准键盘键位示意图,截取自 电脑键盘 – 维基百科,有修改。
如果我们将键盘布局如上图按其自然分区割开,整把键盘可以大致分成五个区域4:

主键区,包括数字字母区以及常用的修饰键,是文本操作的主要区域;
功能键区,包括 Esc 以及 F1 – F12 十二颗功能键;
指令键区,包括 PrtSc / SysRq、Scroll Lock、Pause/Break 三颗按键;
编辑键区,包括四枚方向键以及六颗负责操作及定位指针的按键;
数字键盘区,包括整个小键盘。
现在回想一下刚刚让你回答的问题,有哪些键是你每天的使用中必须使用的,哪些是偶尔用到的,又有哪些是根本没点过的?

在确定了自己的使用习惯后,你可以对照下表寻找适合自己的配列:

主键区 功能键区 指令键区 编辑键区 数字键盘区
60% 配列 ✅️ *
65% 配列 ✅️ ⭕️️
75% 配列 ✅️ ✅️ ⭕️️ ⭕️️
80% 配列 ✅️ ✅️ ✅️ ✅️
90% 配列 ✅️ ✅️ ⭕️️ ⭕️️ ✅️
100% 配列 ✅️ ✅️ ✅️ ✅️ ✅️
表格中的 ⭕️️ 表示该组配列中通常含有一部分本区按键。

*:60% 配列中有极少数配列包含了方向键,但采用了非标准长度的左 Shift 键。

配列的百分比代表了该配列占标准键盘的大致面积,前面所提及的 HHKB 键盘采用的配列本质上也是变种的 60%。配列的百分比越低,键盘的尺寸就越小,越倾向于便携,同时也越依赖组合键的使用。相对地,百分比越大的键盘越不需要记组合键,同时也越占桌面空间。

对于需要大量输入数字的使用者来说,可选项少之又少,基本只有全尺寸和 90% 配列可选。常见的 90% 配列去掉了中间的指令与编辑键区,将其中的一部分按键挤进剩余键盘的空隙中,按键个数从 96 到 100 不等。90% 配列的宽度比更常见的 80% 配列只多出大约一个键位,但生产厂商较少。全尺寸键盘则有更多选择。

左:Leopold FC980M | 右:iQunix F96
对不需要小键盘的使用者来说,87 键的 80% 配列,即 TKL(Tenkeyless)配列是一个普适优选,它在大幅缩短键盘长度的同时不会改变任何使用习惯。有不少电竞选手为了获得更大的鼠标移动空间选择 TKL 配列。而如果编辑与指令键区的部分按键对你来说形同虚设,75% 配列可以进一步缩减键盘尺寸,常见的 75% 配列主要为 84 键,也有部分键盘提供 80~83 键的配列,84 键配列的主要特点是将常用编辑键纵向配列,并像 100 键配列一样去掉了全尺寸键盘中的分区间隔,使得整个键盘十分紧凑,需要一定适应时间。

左:Filco 圣手二代 87 键 | 右:AKKO 3084 DS 午夜
如果你的整个 F 键功能区几乎没碰过,只是按按 F5 刷新网页,或者你的桌子小得可怜,还得腾出地方分给其他的物件,又或者你需要每天背着键盘跑来跑去通勤,你都该考虑 60% 和 65% 配列。它们通过大量使用组合键尽可能地缩小了键盘尺寸,同时没有删去数字键5,保证你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不会遭遇太多麻烦。60% 配列的基础 61 键配列就是把波浪线换成 Esc 的主键区,许多便携键盘都直接采用了这样的配列,但显然,如果你大量使用方向键,这一配列会带来很多麻烦。于是在量产的 60% 机械键盘中,有两类经典的变体配列,其一是 64 键配列,右下角的修饰键被压缩,塞进了一组方向键;其二是 Filco 大名鼎鼎的 Minila,老款 67 键,新款 63 键,都把方向键做在了容易触发的位置或层。这两类也有共同的问题,由于大幅压缩按键,64 和 Minila 的底部两排按键并非标准尺寸和位置,适应起来更加困难。

左:Anne Pro 2(61 键) | 右:Filco Minila Air(旧款 67 键)
65% 配列键盘在 60% 的基础上增加一到两列,更宽裕地放下了方向键和部分编辑键,同时保持着较高的便携度。65% 配列从 66 键到 71 键不等,68 键最为常见。而同样地,65% 配列因为排布紧凑也需要一定适应期。

左:Durgod Fusion | 右:GANSS ALT71
我以自己举个例子。

除了敲密码,我几乎不用数字键盘;大部分时间我都只是在写东西,很少使用 F 区所以有没有无所谓;因为经常删改,方向键每天在用,剩下的编辑键我几乎只用 Delete Home End 三颗,而且非常讨厌 Insert;偶尔使用截图键。因为晕 3D,我在打游戏时鼠标灵敏度非常低,需要更大的空间移动鼠标,键盘需要尽可能小。于是 65% 配列就成为了我的首选。

一把自己换了轴体和键帽的 Keydous NJ68(虽然这键盘已经不在我手上了)
好,现在你应该已经对选什么配列有了大概的想法。如果你在购物网站搜索「XX 键机械键盘」就能跳出来一大堆的产品,各种品牌各种外形,同样的型号还会分各种轴体,这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的下一步挑选:轴体。

最关键的使用体验:轴体选择
哪怕你从没用过机械键盘,可能也听过「黑红茶青」四大金刚。但机械轴体本身并没有严格的颜色规定,这样的称呼与惯用颜色来自目前的老大哥 Cherry MX 系列出货量最大的四款轴体:Black、Red、Brown、Blue。目前各厂商仍在出货的轴体大部分跟随了 Cherry 的规格标准甚至触发模式,以提供更好的兼容性。此处的介绍大多就基于这些轴体。

现代机械轴体大致可以按手感分成三大类6:Clicky(响声段落轴 / 类青轴)、Tactile(段落轴 / 类茶轴)、Linear(线性轴 / 类红轴)。

Clicky:响声段落轴
很多人的机械键盘启蒙可能就是青轴,那种最吵的、咔哒咔哒的、网吧里到处都是的轴体。Clicky 指的就是这类轴体的声音特性。青轴可以说是最有特点的机械轴体,很多人也因此认为只有具有咔哒声的键盘才是机械键盘,甚至不少薄膜键盘打着「机械手感键盘」的名号卖狗肉,它们模仿的就是这类轴体。Cherry 青轴以及一众更便宜的类 Cherry 青轴采用了分成两截的轴心,上半部分承托键帽,下半部分则是一个滑块。从下图可以看出,滑块在被推下时会因为轴心小脚的凸起超过弹片凸起而快速下落,再随着上半部分的抬起复位。青轴的声音和手感主要就来自于滑块快速下落和复位时的打击。

当你按下按键,会在某个位置感到阻塞,继续加大力度就会听到咔哒一声,轴体触发,阻塞感消失,这个「阻塞感」就是所谓的「段落」。青轴在提供段落的同时还提供一个明确的响声。

Cherry MX Blue 触发示意图
青轴的特殊结构给了它独特的手感和声音。尽管因其响声巨大而常常被调侃成「室友快乐轴」,类青轴的市场份额还是居高不下。许多游戏爱好者就是跟随自己在网吧的初体验选择了青轴。雷蛇著名的绿轴也是这种类青轴的成员。但除了声音巨大不适合在公共场所使用外,青轴的结构还造成了它的另一个弱点:寿命短。

「臭轴」指机械轴体失去了原有的手感和声音,在所有轴体中,青轴是最容易臭轴的。在长时间使用或是灰尘等杂质干扰时,青轴的两段式轴心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正常分离或复位,这时青轴的段落感就会大幅度减弱或是直接消失。而其他轴体大多要弹片出现异常时才会失灵。所以即使是以寿命长著称的 Cherry MX 系列,也没有把青轴的寿命和其他轴体一起提高到一亿次。

也有轴体厂商注意到了这点,于是尽可能通过调整结构来弥补青轴的天生缺陷。雷蛇绿轴的最新版本在轴心旁边加上了防尘围墙,尽可能减少按键时灰尘的进入量。凯华则开发了 BOX 白轴,用一根单独的发声扭簧同时提供段落感和声音,轴心小脚本身则只负责触发开关,从而保证了声音和手感的高度一致性。但 BOX 白轴并不能完美复刻 MX 青轴的手感,它提供的段落感与声音都更类似按动圆珠笔。

此外,青轴的两段式轴心打击感非常强烈,能够提供超强的确认感,同时也让长时间使用后的疲劳感更加明显。这种「震手」的体验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

优点:声音清脆,确认感强,有非常明显的打击回馈;
缺点:不适合在公共场所使用,寿命相对更短,长时间使用更容易疲劳。
Tactile:段落轴
键盘爱好者口中常常说到的「段落轴」其实就是 Tactile 轴体,即所谓的类茶轴。与同样提供了段落感的 Clicky 轴不同,Tactile 轴体的轴心是一个整体,它的段落感来自于轴心小脚上的凸起,凸起越明显,段落感越强;凸起越平缓,段落感就越弱。与 Clicky 轴体相比,这类轴体更注重的是提供手感上的确认感,而不是听感上的确认感7。

Cherry MX Brown 就是一个典型的弱段落感段落轴。如果你观察下图就能发现,茶轴的轴心小脚在按下时有一个小小的凸起,当这个凸起通过弹片时,手指会感受到一定的阻塞感,在凸起通过弹片后,阻塞感消失,继续下行后,轴体触发。这样的阻塞感没有青轴那么强,比较平缓,但手指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茶轴类似薄膜键盘,其实指的就是茶轴有段落感但是不强,两者实际的手感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Cherry MX Brown 触发示意图
以 Cherry MX Brown 为例,茶轴这样的段落轴常常被称为「万用轴」,因为它提供了段落的确认感,也没有青轴那么吵,打游戏和工作都可以用。但如果你尝试了茶轴可能就会发现,茶轴的段落感其实非常平缓,如果打字速度快按键比较轻还好说,对于一些「大力金刚指」的使用者来说,茶轴的段落感就像不存在,甚至被描述成「涩得很的线性轴」。相比之下,同样来自 Cherry 的白轴(MX Clear)就拥有更明显的确认感,同为段落轴,白轴的轴心凸起更加明显也更加提前,但白轴的压力克数更大,也已经退出了大批量产的范畴,只有极少数键盘还原生附带樱桃白轴。其他厂商生产的段落轴则差距极大,风格各异,有不少在手感上都远远好于樱桃茶轴,但在量产键盘上它们可能难觅踪迹。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茶轴与类茶轴的手感整体上还是讨喜的,对于习惯了确认感,又不希望受到青轴声音骚扰的用户来说,这类段落轴就是当之无愧的最优选。

优点:有按键确认感,手感更柔和,长时间使用更舒适;
缺点:段落感偏弱,量产茶轴手感平庸。
Linear:线性轴
线性轴就很好理解了,在这类轴体的整个行程中,你能感觉到的就是手指压力之间增大,在其中的某个位置,按键触发了——全程没有段落感,这就是线性轴。四大金刚中的红与黑都是线性轴,两者的差别中最明显的就是压力克数,红轴轻,黑轴重,这也是所有线性轴之间最为明显的差距。

Cherry MX Red 触发示意图
上图是樱桃红轴的触发示意图,显而易见地,轴心小脚与前两个示意图有明显差别。线性轴的小脚就是一道斜坡,向下按到某个程度弹片就接触了。你当然可以说这样的手感无趣,但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键盘的人来说,低压力克数的线性轴可以明显地减轻你的手指负担。此外,线性轴本体的声音也明显更小,对于连段落轴「咯噔」的声音也不喜欢的人来说,线性轴单一击键的哒哒声可能是不错的替代。

因为线性轴的设计比较简单,各个轴体厂商和型号之间的差距变成了压力、顺滑度、轴心稳定性,而不是一上手就泾渭分明的喜恶。如果你只是想要一把便宜键盘用,买线性轴能更容易获得说得过去的体验,也能更少出现那种一把键盘上几个按键手感差距巨大的质检事故。此外,线性轴更容易满足你的特殊需求:追求键位的快速触发,有 Cherry MX Silver(银轴)这种提前触发的线性轴体;追求更进一步的安静,有 Cherry MX Silent Red(静音红轴)这种静音轴体供你选择。相比之下,量产键盘搭载的线性轴种类更多,更能满足你的特别需求。

但对于有大力金刚指的使用者来说,轻压力线性轴因为没有段落作为确认,误触的机率开始升高。没有适应轻压力轴体的人可能手搭在键盘上都能打出一溜空格。

优点:无段落感,更适合长时间使用,量产键盘中有更多功能性轴体选择;
缺点:没有明确的物理回馈感,可能增加误触机率。
选哪类?
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我们先解决分类的问题。

如果你试过不少人的键盘,尤其是已经使用过 Cherry 的青轴、茶轴、红轴三类超过半个小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就可以了。我不推荐 Cherry 黑轴,它真的很重,哪怕你之前一直在用十年没换已经弹不起来的薄膜键盘也别轻易买——你的手指已经经历很多了,让它过好点吧。你可能听过一种说法叫「黑轴适合打游戏」,有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黑轴的压力克数太高,对于需要高速操作的游戏玩家而言,重弹簧带来的超快回弹会给你一种「键盘更跟手」的感觉,而且大压力克数也更难误触。但只要你还打算拿这把键盘打字工作,就应该转头去考虑一下红轴或者银轴了。误触可以通过适应解决,腱鞘炎不能。

而如果你没有尝试过机械键盘,或者只用过网吧的机械键盘,也找不到其他的尝试途径,我建议你也放弃青轴。原因很简单,如果你只打算买一把机械键盘天天用,响声段落轴更容易让你感到疲劳。青轴的这种结构问题在于,你每一次击键的声音和手感,都可能因为你手指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差别。键盘的声音和手感变得不稳定会非常分散注意力。此外,青轴的臭轴问题也难以解决,如果你只想买青轴,请务必选择使用 Cherry 轴体的键盘,至少能保证轴体寿命稍长一些,或者选择雷蛇搭载了绿轴的产品,稳定性会略好于 Cherry 青轴。如果你只是想要这种响亮的咔哒声,我的建议是选择搭载了凯华 BOX 白轴的键盘,扭簧发声的结构保证了声音和手感的稳定性,虽然确实有些像圆珠笔。

BOX 白轴的外置发声扭簧结构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击键的时候体会到一点点物理回馈增加确认感,茶轴是你的不二之选。虽然 Cherry 茶轴的段落感其实很轻,但对于初次使用机械键盘的人来说,Cherry 茶轴的手感很耐用,不无趣。我的第一把机械键盘就是 Cherry 茶轴,我的朋友入手了同款的 Cherry 红轴,后来他无法适应线性轴,我们就做了个交换。对我来说,红轴适应起来也并不困难,几个小时就适应了这种较轻的按压感。线性轴的手感有些无趣,但能最大程度地消失在日常生活里,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注意力。长时间打字之后,茶轴的小段落也会变得明显,因为段落感就是压力的突然变化,疲劳以后这种感觉就会加倍凸显,红轴这样的线性轴就避免了这种问题。茶轴和红轴都是非常适合日用的轴体,选择哪一个都不会错。但是请不要相信部分商家所谓「茶轴红轴音量小」的宣传语,键盘的声音大小是和各种因素相关的,尤其是大部分量产键盘使用了钢定位板,大力敲击时声音并不算轻,如果你想让睡眠超级浅的室友也不会骂你,请直接选择搭载静音轴体的键盘。

之所以一直强调 Cherry,主要还是考虑到轴体寿命的因素。Cherry 每年的出货量巨大,模具磨损也很迅速,如果单论手感,它并不是最好,不少国产厂商都有手感更加顺滑、更加有趣的轴体选择。线性轴和段落轴的市场上,凯华、佳达隆、TTC 都是不错的轴体厂。也有一些厂商选择了更加便宜的代工厂生产自主轴,把机械键盘的价格打到 100 元左右。这些键盘也并不是不能选,如果你的预算确实不高,尽可能选择低压力克数的线性轴,如果标注的触发压力超过了 58 cN,就选段落轴,尽量避免类青轴,这样能尽可能防止遇到过于差劲的轴体。

还有一点,如果你的日常卫生习惯不佳,或者平常习惯在键盘旁边直接抽烟,远离青轴,它们死得最快,其他轴死得慢一点。你可以选择光轴,血手幽灵(双飞燕)、雷蛇、赤度等都有相关产品,也有一些明确说明有防尘装置的轴体(比如凯华 BOX 轴系列),或者直接用回薄膜键盘。大部分机械轴体对灰尘的抗性还是比较低的。或者你也可以直接上静电容键盘,拿钱挑配列就行,快乐又简单。

附加功能筛选:无线连接、背光、系统支持与轴体热插拔
其实经过上面两步,你基本上已经能选到一把像样的键盘了。有预算,有配列,有轴体,哪怕按销量排,一般不会有什么特别离谱的选项了。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键盘的一些特殊功能。它们可能对输入体验本身没有什么质的影响,但可能影响你操作电脑时的心情。我在这里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无线连接:蓝牙?2.4G?
如果你有频繁移动的需求,或是需要在多设备间频繁切换,无线连接的机械键盘能给你带来不少方便。通常情况下,尺寸越小的键盘对无线连接的需求可能越大,毕竟尺寸小,就干脆发挥小尺寸的灵活特性。在选择时其实也不需要了解太多的技术细节,只需要记住几点即可:

蓝牙版本不要低于 4.0;
注意看键盘是单模无线还是双模以上无线,结合你的使用设备考虑是否合理;
如果你要在台式机上使用无线连接,避免把接收器插在机箱后侧的接口上。
无线连接主要需要考虑的还是连接的稳定性。虽然键盘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不多,但过低的蓝牙版本还是会让你的输入体验大打折扣,比如旧款的 Filco Minila Air 就是单模蓝牙 3.0,如果你的使用环境比较稳定问题还不大,但凡有一点干扰你就要炸了。所以最好还是选择支持蓝牙 5.0 的键盘,4.0 也基本够用,并且最好是蓝牙有线双模,保证你在使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仍然能正常工作。

至于 2.4G 连接,最大的问题是需要配对的接收器。如果你的使用环境包括了移动设备,最好还是选择有线蓝牙 2.4G 三模的键盘。市面上也有一些 2.4G 连接的单模键盘,在我看来它们的使用环境还是比较受限的,至少选择 2.4G 与蓝牙双模也可以拓宽使用场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罗技或雷蛇这样的大厂会有自己的增强版 2.4G 技术,体验起来比其他厂商的更加稳定,但不要单纯为了超强的无线连接去随便购买,务必把之前提到的几点放在首位,点名罗技 G613,垃圾键盘,血泪教训。

左:IKBC S200(2.4G 单模)| 右:罗技 G613(2.4G 蓝牙双模)
无线机械键盘的供电方式也就两种,干电池供电和内置锂电池供电。干电池供电的版本通常有超长续航,但要么没光,要么与键盘背光不共存,GANSS 的双模键盘就采用了无线连接时背光不开启的策略。很多使用锂电池供电的机械键盘则支持你在开启无线连接的同时开启背光,相应地,键盘的续航也会缩短,充电的频率也会增加。我个人倾向于干电池供电方案,但目前还支持干电池的选项确实不多,如果完全关闭灯效,两者的差别其实也不大,注意隔一段时间查查电量就好。

背光:RGB?键帽漏光?
说到背光就不得不提一嘴雷蛇。

雷蛇灯光同步之后确实无人能敌。
其实不管多花哨,键盘灯光的功能性也只有两点,一是辅助定位,让你在不够明亮的环境中也能准确摸到或看到自己的键盘,二是桌面装饰,流光溢彩的效果放在桌面上确实好看。通常情况下,辅助定位靠的是轴灯,也就是每个按键下的灯珠,桌面装饰靠的是底灯,一般在键盘 PCB 板的背面,配合匀光板达到灯光效果。

沃弥尔琉璃,底灯轴灯都有,外壳全亚克力匀光板。
如果你不是 RGB 的狂热爱好者,或者没有什么神光同步的设备,大可选择单色背光或是无背光的键盘。至少在我个人看来,习惯了盲打之后灯光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大部分的时间我也不在乎它到底是开还是关。这属于一个「我可以不用,但你必须有」的功能。

但提到背光就要说起另一件事:键帽漏光。

目前量产键盘的键帽主要有两种材质,ABS 和 PBT。PBT 键帽相对耐磨,但透光效果不佳,ABS 光效更好,但很容易磨损打油。所以有一些厂商在生产背光键盘时,可能会选择初上手手感很好,对灯效也更为友好的 ABS 加类肤涂层的键帽。这类键帽在长时间使用之后会逐渐打油反光,更严重的就可能涂层磨损,整体光效也会不再均匀……你自己看吧。

我饱经风霜的 MacBook Air 来做个示范,现在 A 和 D 一开灯就是两个洞。
有些使用者受不了这样的磨损,选择换键帽,但其他键帽也有可能影响光效,比如买来的键帽材料里遮光粉不够,灯隐隐约约从键帽后面透出来,灯一关,像几十个灯珠飘在你键盘上。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希望常开灯效,并且没什么后续换键帽的打算,最好直接选择原装 PBT 材质键帽的键盘,采用二色成型工艺的更好。如果你不在乎打油,那就无所谓了,尽情在 RGB 的原野上奔驰吧。

系统支持:Mac 用户睁大眼睛
虽然键盘是通用的输入设备,但如果它本身没对 macOS 做适配,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一些小小的问题。目前不少键盘厂商已经注意到了 Windows 与 Mac 习惯的 GUI 按键位置不同,因此会提供 DIP 开关或是快捷键支持 Windows 与 Alt 按键的切换。而 Keychron 的键盘之所以广受好评,就是因为它在提供 Windows / macOS 双系统模式切换的同时,把顶部的 F 区按键也按照 Mac 用户的习惯替换成了快捷操作。

左:Keychron K2(完美适配 macOS)| 右:HHKB Hybrid Type-S(原生布局更适合 macOS)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 Mac 用户,在选购机械键盘时务必注意键盘本身是否适配了系统模式切换,至少要支持 Windows 与 Alt 的换位。没必要因为一把键盘影响自己的使用习惯,能不在软件层面改键位就尽量避免多折腾这一层。

轴体热插拔:可玩性与价格的取舍
最近几年轴体热插拔的概念火了。早先这样的技术通常放在网吧键盘里,网吧键盘大多采用青轴,长时间的大力敲击让这些键盘成批阵亡,每次都拆开拆焊换轴又太麻烦,于是有厂商提出了一个套筒热插拔的方案:在轴体的引脚上加两个小筒子,轴被焊在电路板上时其实是套筒焊了上去,如果用特别的工具往外拔,坏掉的轴体可以直接拔出来,套筒留在电路板上;接下来只要拿一个新轴,把套筒拔掉,直接插回去就可以了。这样的思路就是套筒热插拔,现在高特的部分轴体还在延续这种成本低廉的热插拔方案。

左:「铜鸡眼」热插拔套筒 | 右:凯华热插拔轴座
但套筒本身的可兼容性太差了,没办法把各个厂商的轴体都放进去,轴脚粗细差一点就不能用了。于是又有厂商开发了热插拔底座方案,电路板不再直接焊轴,而是把一个个底座焊在背面,轴从正面插进底座。这样就有了简单快捷而且兼容性强的快速换轴方案。目前量产键盘上常见的热插拔轴座主要由凯华生产,也有部分来自佳达隆。

左:IQUNIX F60 | 右:腹灵 FL980
热插拔这个概念看起来非常美好,易于维修,还能通过换轴带来新鲜感,似乎是键盘消费者的重大利好。但问题在于,热插拔轴座的加入会让键盘组装的过程复杂许多,因此使用热插拔轴座的量产键盘常常比直接焊接的型号贵个几百块,这是真金白银的付出。而且对于非爱好者来 说,很少有人会天天换轴,不规范的插拔还可能戳坏底座,热插拔底座如果损坏,维修起来也比单独换轴更麻烦。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也无所谓」的功能。相比之下,我不建议第一次购买机械键盘的人直接为了玩轴买热插拔,它可以是你购买第二把、第三把键盘的理由,但绝对不该是第一把。

量产键盘中你可能需要注意的雷点
读完了以上的内容,你基本就做完了全部的筛选工作。筛选完剩下的几把键盘,挑个看着顺眼的,差不多就可以下手了,顶多再看看挑中的型号有没有什么非常明显的扣分点,比如去搜搜键盘的评测、体验文章,或者去 B 站看看相关视频。不过键盘这种东西,基本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至于更精细的手感啊、做工啊,考虑到这是你的第一把键盘,挑一个自己心仪的还是更重要,可以暂时放放这些细节,等用过的键盘多了再说也不迟。

接下来的内容是你筛选之后可能还注意不到的坎儿,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结合你的筛选结果看。

可以买罗技,千万别买 G610 和 ROMER-G
如果你想买一把 108 键位,有单独的多媒体控制键,大品牌的 Cherry 轴键盘,十有八九会留下罗技的 G610,这把键盘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实际用起来问题也不大。但是当你用了几年之后,键帽都打油了,审美疲劳了,准备换键帽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诶,这键盘的键帽怎么和其他的都不一样啊?

没错,G610 是著名的孤儿配列机械键盘,他几乎所有功能键都和常见配列有些微的差别。最明显的就是空格键,一般的空格长度是 6.25u8,少见的有 7u,偶尔有 6u。G610 特别棒,空格开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 5.75u 长度,想换便宜好看的键帽都没机会。而且如果你去二级市场就会发现,G610 因为发布时间很长,二级市场非常便宜,想出手都觉得亏。所以请直接放弃 G610。

左:罗技 G610 | 右:ROMER-G 轴
那如果我不要这一款,我想买 104 键以上,最好带宏按键,还能有无线连接的键盘,筛选到了 G613;或者我是游戏党,筛选到了 G910,又怎么样呢?这两款键盘,以及罗技其他几款机械键盘的问题,就出在最重要的轴体上。

ROMER-G 轴是罗技与欧姆龙联合开发的一款轴体,它包含了双重触点,一边断触另一边还能用,并把 LED 灯做在了正中间,灯效美观程度直线上升。问题在于,这轴体的实际运行情况和预想的相差太多。机械测试轴体,是点击的正中间,受力点是固定的,但是人用键盘可不是啊,手指晃一晃就斜斜地按下去了。这时 ROMER-G 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因为有两组触点,加上长期的斜向施力,ROMER-G 很容易就会发生双击,寿命反而更短了。而且因为轴心面积很大,在边角按下有更大面积摩擦,轴体会异常地涩。手感手感太烂,寿命寿命太短,于是这款轴体被罗技狠心抛弃了,最近的新键盘都老老实实地换了凯华、TTC、Cherry 的轴体。但键盘的库存还是要清理的。

如果你真的很好奇 ROMER-G 轴的手感,大可直接去二手市场直接淘一把。如果你是想尝试 G613 上搭载的罗技 Lightspeed 无线技术,请务必在官方渠道(打折时)购买,并保存好购买凭证。

可以买雷蛇,但要看清配列
雷蛇的键盘基本和 G610 有类似的问题。老一些的型号大多采用了「蛇配」,即最底一行从标准的 1.25u – 1.25u – 1.25u – 6.25u – 1.25u – 1.25u – 1.25u – 1.25u 改成了 1.5u – 1u – 1.5u – 6u – 1.5u – 1u – 1u – 1.5u。比 G610 好上不少,因为配列全一点的键帽一般都可以兼容蛇配。但相比之下,还是能不选就不选。

左:雷蛇黑寡妇蜘蛛轻装版(蛇配)| 右:雷蛇黑寡妇蜘蛛 V3 竞技版(标准配列)
雷蛇是一个愿意听玩家意见的厂商,所以他们最近出的键盘都逐渐采用了标准配列,一部分甚至直接换上了 PBT 材质的键帽,这样的态度是很诚恳的。此外雷蛇官方也出了 PBT 键帽的替换装,能在保证原装键帽质感的前提下解决「蛇配」的键帽适配问题。而且雷蛇自家的轴体也没什么大的问题,无论是光轴还是绿轴都可圈可点,唯一的问题就是新产品售价偏高,可能需要咬牙跺脚。如果你对雷蛇的 Chroma 光同步有明确的需求,完全可以购买雷蛇键盘,尽可能买新不买旧就好。

平衡杆还是卫星轴?这不再是一个问题
平衡杆和卫星轴都是大键的平衡结构。在长度超过 2u 的按键下,为了保证你按键时不会发生跷跷板的情况,键位下方要塞上一个平衡结构。一类是卫星轴,用一组被称作「假轴」的结构平衡键帽;另一类是平衡杆,用一组「龙船龙豆」平衡键帽。

左:Filco 键盘使用的平衡杆 | 右:Leopold 键盘使用的卫星轴
Filco 键盘早期获得良好声誉的一大原因,就是其质量较高的平衡杆带来的稳定、均衡的手感从一众卫星轴键盘中脱颖而出。而发展到现在,优秀的卫星轴也能做到一个比较高的精度,避免了早期的「大键肉感」,即手感与其他小键差距过大,触底无力松垮的问题。所以「平衡杆好过卫星轴」的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了。而且卫星轴换键帽比平衡杆要简单,卫星轴也就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选择。出厂搭载平衡杆的可能只剩下雷蛇、Filco、达尔优、IQUNIX 等少数厂商了。

如果你的筛选落在这些厂商上,不需要担心,买就可以了。在换键帽之前最好看看平衡杆换键帽的教学视频,硬拔可能造成损伤,务必小心。一定记住,大键手感与卫星轴还是平衡杆无关,只和各个厂商的调教精度有关系,而这应该是你第二把、第三把键盘才考虑的问题。

Cherry G80-3000?经典,好看,没必要
如果你喜欢复古类型的键盘,又需要 104 键全配列,可能会筛选到著名的 Cherry G80-3000/3494。这把键盘是 Cherry 的亲儿子,从 1989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还依然在售。它经常被人提起的是「经典」和「无钢板」两个特点,经典自然不用解释,无钢板的意思是轴体直接固定在电路板上,没有像一般键盘一样用一块钢板来辅助轴体定位。Cherry 的这把键盘由于老式的空旷设计,电路板会随着你的按压发生形变,从而提供了十分特别的、绵软的按压手感,几乎是独一无二。

Cherry G80-3000/3494
听起来不错,对吧?但是上面这段话换个意思就是,这把键盘从 1989 年卖到现在,一点都没变过,以至于在功能性上已经有了明显的短板。就不说什么 Fn 组合快捷键了,G80-3000 系列并不能做到 USB 下全键无冲,甚至只有 3494 可以任意六键无冲,3000 只能保证至少两键无冲。我知道它很好看,我自己也曾经有一把,无钢黑轴的手感真的很不错,但它绝对不应该成为你的第一把键盘——或者你也可以从二手市场淘一把,它的翻修品真的很多,而且真的很便宜。时代变了,大哥。你的桌子可能都没那么大地方让你放这把键盘,尤其是还在住校的,还是省省吧。

矮轴?便携和手感,你只能选一个
有一些朋友可能有非常高的便携需求,比如希望天天带着键盘,背在包里,或者是打算买一把不占地方的键盘,能比较容易地收纳在桌面的犄角旮旯。矮轴键盘很有可能出现在你的选项里。我在配列那一节说过,有较高便携需求的人应该考虑 60% 或 65% 配列的键盘,但它缩减的只是投影面积,只要用了一般的机械轴,键盘厚度肯定不会太薄。肯定会有些人,大量使用编辑键区,同时自己的包也确实不大,只能容下比较薄的键盘,又无法再忍受薄膜蓝牙键盘的孱弱手感的。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矮轴键盘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左:IKBC S200 | 右:Keychron K1
矮轴的生产厂商不少,比如 S200 采用的 TTC,Keychron K1 采用的佳达隆,还有 亦 68 采用的凯华——凯华也是罗技的矮轴供应者。Cherry 也有自己的矮轴,但由于成本问题,少有键盘搭载。不管是谁,所有的矮轴厂商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在这么短的行程内尽可能复现一般机械轴的手感?答案是不可能。矮轴的短行程注定了手感和普通机械轴有差距,线性轴太容易触底,或是更容易感受到段落轴的声音扭簧结构与触发位置的不一致——我就是这么抛弃 K1 的。每家轴厂都在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矮轴产品也在实时更新,换代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此外,矮轴基本没办法更换键帽,配列、键帽高度和轴体设计各家之间都有很大差异,不太好找到替换品。

如果这是你的第一把机械键盘,我还是建议你用一般轴体的小配列,尝试一下普通的机械轴体再考虑矮轴。如果你的条件真的十分苛刻,直接买矮轴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尽量选择 TTC 或者凯华的矮轴产品,这两家的矮轴体验略胜一筹。

进阶之路:前方深坑请注意
好了,现在不需要我明摆着推荐什么产品,你也该知道怎么在选定的预算范围里挑键盘了。量产键盘百千万,大部分能活到现在的厂商基本还是在做实事的。挑你相中的那把下单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我在买完第一把机械键盘之后发生的。

我的第一把键盘是非常常见的平价 Cherry 轴机械键盘,我的同学和我交换了一下,于是我体验到了两种手感,非常快乐。我身边的朋友也开始买键盘,大力金刚指买了一把黑轴我试了试,另一个朋友也买了红轴我摸了摸。这一摸就不得了了。同样是红轴,为什么我的键盘和她的键盘手感不大一样?于是我开始查她的那把键盘,一不小心进了机械键盘贴吧。我在贴子里看了好久,终于明白了一点:一样的轴体,不一样的键盘厂做出来手感就不太一样;一样的轴体颜色,不一样的轴厂做出来手感就有差别。

刚刚好在这个时候,我之前看中的一把键盘降价了,于是我咬咬牙,买了下来。这回我开始好好比较 Cherry 茶轴和佳达隆茶轴的差别,发现 Cherry 确实没那么有段落感,佳达隆就稍微强了一点。再看下去,我发现键盘原来还可以自己做,有电路板有壳子有轴体零散着卖,这不是想要什么样的都可以自己拼吗?于是我买了一堆东西,焊了自己的第一把键盘。焊工烂得要死,轴体的分配也很成问题,但我就是很喜欢。可是用着用着我就觉得不对——为什么这大键这么松垮?为什么这个位置按着不舒服?为什么这个敲起来好像有回声一样?我就一步又一步地开始查怎么调校卫星轴,怎么给壳子里面做消音,轴体的弹簧音是怎么回事。一直到了现在。

这些问题都是第一把键盘没有办法体会到的。所以我偶尔也会后悔自己怎么就一脚踩到了无底洞里,我要是没有交换那一次键盘,没有摸那一下,是不是就不会考虑这些问题了?我也不知道。但在花了不少钱,经手了不少量产与非量产的键盘之后,我差不多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手感,也离找到完美的日用键盘只差最后一步。

我是希望这最后一步能早点跨出来,什么时候呢?我看着自己还留在手里的十把键盘想。

为什么要做工作复盘?怎么做?

作者 / 孙陶然
你好。接下来我要说的成长暗器,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有效,所以一定要重视。

我创业近三十年,连续六次创业,到现在又开始第七次创业做昆仑学堂体系型创业学院。目前创业,觉得一次比一次轻松,这得益于我不断总结创业的规律与方法,不断地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有一个私人成长的秘密武器,有很多人知道的两个字——复盘,但是绝大部分人却不知道如何做到,并且不知道如何将复盘发挥到“吃一堑长三智”的效果。

一、为什么要复盘?

我觉得复盘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学习主要有三个渠道,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自己学。其效果的其实依据了“271”的原则,向自己学占到了 70%。

复盘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产自联想,源自围棋。围棋高手的棋力是怎么提高的?第一靠下棋,第二靠复盘。下完了棋,两个人重新把这个棋摆一摆,哪一步应该怎么走,切磋一下,哪种走法会更好,这叫复盘。

在生活中,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也非常的重要。复盘是跟自我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跟自己学习思考最重要,思考比读书重要,比不耻下问重要,只有思考得出的结论才是你自己的东西。复盘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于做过的事、走过的路的一个思考总结的过程。

二、每日不断精进,就是牛人成长的秘诀

最大的复盘就是人生复盘。经过一个重大事件,重新坐下来思考一下,后半生怎么过?这个日子是不是这么过,这是最大的复盘。中等复盘就是创业路上的年度、季度复盘,对一个产品的复盘。一个产品推广了大半年,坐下来复下盘,到底这个产品对不对?复盘一下。 如果是对的,再复盘一下这个产品应该如何推广,如何运营。最小的复盘就是随时随地的复盘,圣人说叫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一个最小的复盘。每天晚上睡觉前拿着小本本回想一下今天的白天的各种事情,反省一下,做完任何一件事,在脑袋里面回想一下,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如果有机会重做一遍,我怎么做?

任何一件事,比如融资谈判跟投资人谈完之后,出来之后,马上自己脑袋里边快速做一个小复盘。 如果我跟这个投资人重新谈一遍,我的 PPT 怎么改,言语怎么组织。真正的进步就来源于这里,它可以让这个人每日都在精进,真正牛的人为什么每日能进步?他其实就是通过,第一个是通过学先进,就看到身边的人谁做得好,分析出他为什么做的好。 第二件事就是通过复盘,做过每一件事,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重新做一遍,我怎么做,这就进步了。

如果一个组织复盘,复盘的目的就多了一点。第一是校正路线,产品推广了半年多复盘一下,看看产品对不对?推广方法对不对?有没有偏离,有没有更好的优化。第二个是自我学习,复盘的过程是自己的一个思考,还有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第三个是团队分享,所有参与复盘的人相当于做了一次分享,把一个人的经验和教训变成参与复盘所有人的共同的知识。

三、复盘常见的错误

复盘最常见的错误,是流于形式,浮皮潦草。按照复盘的流程走一遍,走下来了,不抛根问底,不去求其甚解。

不要把复盘变成找责任的一件事,如果一旦复盘变成说谁对谁错,这件事做错了是谁造成的,谁的责任,这个复盘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因为所有人都会进入一种防御状态,我来辩护。复盘应该是真的是就事论事,核心是告诉我们自己这件事再做一遍怎么做?而我认为最强大的人应该敢于承认的自己错误,敢于承认错了,其实并不是弱点,而是一种强大的表现。

其实放下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如果你天天说我这个人是一个没有任何错误的人,你太痛苦,压力太大了。成天说承认错误的人,我觉得你太强大了,你没有任何负担你知道吗?错了就错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四、复盘的软文化:打开三个感官

复盘要做的是开放心态、正视问题、坦诚表达,其实是耳朵、眼睛和嘴巴三个感官的一个体验。

就开放心态我们是指你的耳朵能不能打开,能不能听到别人给你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反馈。而正视问题是说你的眼睛是不是能基于一个事实去讨论,是眼睛打开的一个过程。而坦诚表达我们指的是嘴巴,就是你能不能表达你跟大家不同的一些观点,你愿不愿意表达。

所以其实我觉得复盘的流程固然重要,但是其实复盘的软文化,我们叫软文化跟硬逻辑,软文化是复盘是不是流于形式,是不是浮皮潦草很关键核心的一个要素。

复盘是不是流于表面,其实是说每个人能不能打开心扉,能不能坦诚表达,能不能听进不同意见,眼睛、耳朵和嘴巴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五、掌握好复盘的四个步骤

复盘有四个步骤,就第一步我们叫目标结果,第二步过程再现,第三步得失分析,第四步规律总结。

首先就是设立好目标结果。 我们在讲复盘的时候,你经常发现复盘复不下去了,为什么?你会发现你当时没有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我们在实操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发现你不知道你对照的哪个目标,或者说我设了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是不是所有复盘的团队成员都认同的?

大家可能在最开始目标的环节就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就会有一些不认同的情况,所以说你在复盘的时候首先看到目标,然后我们对照现在我达成的一个结果,可能超出预期,也可能低于预期。 复盘的第一步,我们就要找到中间的差距,我是高于还是低于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是有明确指标的。

第二步就是过程再现。如果是低于目标的,我们就来看是究竟哪偏了。本来目标是假如说 5000 万,然后我实际达成了 4000 万, 低于目标这个 1000 万,这里边过程再现最核心关键的,如果像记流水账一样,回顾一下所有的历程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觉得是找到关键点,过程再一定可以运用,比如 STAR 的方法。我们用这种情景、任务,从整个流程去看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影响结果高于预期还是低于预期的一个关键点。

然后第三步就是得失分析。包括“得”跟“失”两方面。但我们会认为,大家觉得,“得”是多找一些主观的原因好,还是多找一些客观的原因好? “得”就是我做的好的地方嘛。应该多找一些客观的原因。如果是“失”呢?肯定是找主观的原因会好一些。

比如说像咱们组织昆仑学堂的课,有些同学会跟我反馈说觉得组织的特别好,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正向的反馈,我们会认为这个原因是归于谁呢?更多的可能归于我们请的老师讲得非常好,对吧? 我不会把它归结为我自身,说我做的特别好,因为可能我同样的服务同样的支持,但是如果换一个段位不是特别够的老师,大家的反馈就不是这么好。所以我们在得的方面会更多的去强调一些客观的因素,而不是主观的。

但是在失的方面我们会找一些自身原因,因为你外界的很多因素是你没办法把控的。如果我说因为这个行业出了一个什么政策,或者说因为一个什么今天天气不好等等一些客观因素是我不受控的,如果你只是找这些失的原因,其实是说白了就是不利于我们自身去反思和成长的。所以在得失的环节,我们会这样去衡量。

为什么说不能把复盘开成批斗会,你如果说这个人给他去定性说你不求实、不进取,对方会很伤心,但是你只说行为层面,我们说事,我觉得是所有人都可以开诚布公去接受的。

最后一步就是规律总结。就像理菜谱一样,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固化下来,其我们要把握你作为个体是怎么样的,你所处的这个位置是怎么样的,然后与周边的这些环境,它们的相关性是怎么样的?把这个要搞清楚。

其实复盘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我们经常说说吃一堑长一智,最高境界是什么?高一点的境界是说看别人吃一堑,我自己长三智。其实为什么我们说在体系内部经常会有项目的复盘,然后团队成员一起复盘,这个跟头可能不是我跌的,是我在跟大家复盘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跌了一个跟头,但是我长了三智。这个就是把个人的一个经验变成了一个组织的能力,组织的提升就是靠复盘去进行的。

所以在我们内部我们会认为,其实总结规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叫这个认知层面的规律,就是什么叫认知层面?就我以前不知道是这样的,然后我通过复盘知道。比如对于古代人而言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它是超出我一个认知范围的。

第二个就是实践的规律,实践的规律是指什么?以前我做这件事,我是按照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去做的。通过复盘之后,我知道如果这件事情让我再做一次,我会按照怎么样一个路径去做会更好,或者用怎么样的一个方法去做会更好。所以在内部来说,我们把复盘的规律总结分成认知层面的总结和实践层面的一个总结。

所以说复盘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一个收益,就是不管是个人也好,还是组织也好,就当这件事情如果再来一次的时候,我怎么样做到更好,或者说我通过复盘把它理出一个规范之后,这件事今天是我做,明天换成任何一个人做,我通过这个规律总结,总结出来的菜谱,我给任何一个人他都能按照菜谱做到 80 分乃至更高的一个分数。

所以我觉得复盘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对个人而言,个人的复盘是最重要的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组织来说复盘是组织不断迭代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复盘这件事,希望你能够认真去做。如果做到了,你将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真正得到指数级别的成长。

中国沙尘暴简史

“北京一刮沙,就变成了北宋。”

当一场西起喀什、东至哈尔滨的扬沙席卷中国时,沙尘暴在时隔几年后再次光临北京,但网络段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历史的映照往往穿透时空。

图片

01

公元413年,当匈奴后裔赫连勃勃来到今天的陕西靖边一带时,呈现的他眼前的,是一个水草丰美、“临光泽而带清流”的牛羊遍布之地,这位十六国时期的枭雄忍不住赞叹说:

“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

于是,这位大夏国的开国国君征发十万人,耗时五年在此营建都城。

为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每建一小段城墙,赫连勃勃的手下就会让弓箭手在一定距离处对着城墙放箭,如果箭头穿入了城墙一寸,那么建筑这一段城墙的民工就会被全部杀掉,然后把尸体扔进城墙中作为筑城材料。即史书所说的“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赫连勃勃的要求标准是,只有当弓箭射到城墙上被反弹落地,那段城墙才算修建成功。

五年后(418年),这座被称为“统万城”的匈奴都城终于竣工,当时,大夏国秘书监胡义周撰文称赞这座城市说,城池周边“石郭天池,周绵千里”,城里则是“华林灵沼,重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

但这座被赫连勃勃寓意“统一天下,居临万郡”的雄奇都城,并没能护佑匈奴人多久,统万城建成仅仅9年后(427年)就被北魏大军攻破。

此后数百年间,这座城池几经战乱,到了唐代时,曾经水草丰美的统万城,在历经数百年的人类开发破坏后,周边的毛乌素沙地正在逐渐成型,此时周围已是“皆流沙”、“风沙满眼”、“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

到了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宋军在经历与西夏的反复争夺后终于攻占统万城,为了防止西夏重新争夺,宋太宗下令大军摧毁统万城,对于统万城(当时称夏州)当时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宋太宗曾经说:

“夏州深在沙漠”。

从公元418年建成,到994年成为“深陷沙漠”之地,统万城仅仅经历了500年时间,就成为了人类开发破坏的“经典之作”。

图片

▲统万城遗址。

02

但中国人与流沙的邂逅才刚刚开始。

就在统万城深陷流沙之时,北宋帝国也开始困扰于沙尘暴的袭击。

就在父亲宋太宗下令摧毁统万城仅仅13年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三月,北宋首都开封遭遇了一场特大沙尘暴的袭击,“三月甲寅夕,京师大风,黄尘蔽天,自大名历京畿,害桑稼,唐州尤甚。”

当时,这场从今天的北京大名,一直吹到河南开封、泌阳(宋代唐州治地)的特大沙尘暴,让宋真宗苦恼不已。北宋立国167年间,后期100年记载的曾经席卷首都开封的沙尘暴就达13场之多,当时,这些主要来自西北的沙尘,不仅波及开封,甚至连远在江南的浙江江山县,都能感受到这些沙尘暴的威力,以致北宋时江南一带有俗语称为“黄沙落”。

北宋时,有的沙尘暴甚至持续达10天之久,以致百姓不敢出门,店铺不敢经营,有的老弱病残甚至因为长期被困家中以致饿毙。

根据科学家研究,沙尘暴在地球史上已经存在达数千万年之久,但人类的出现与垦荒砍伐,却将沙尘天气越来越推向极端,在中国古文献记载中,古人将沙尘暴多称为“霾”,比如,“大风霾”、“风霾”、“大霾”、“沙霾”、“尘霾”等。

按照科学家研究,形成沙尘暴主要有3个因素: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丰富的沙尘源。

如果说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这两个因素是地球大气的自然运动状态,那么丰富的沙尘源地,则越来越拜人类所赐。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古籍资料后统计得出,随着中华文明史的推进,关于沙尘天气的记载,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从时间上看,在公元前4世纪,关于沙尘天气的记载只有2次;

到了4-10世纪的700年间,中国境内关于沙尘暴的记载出现了39次;

11-15世纪的500年间,中国境内关于沙尘暴的剧增到了97次;

而从16-19世纪的400年间,沙尘暴的记载共出现了115次。

由此可见,统计时间在不断的缩短,但沙尘暴的记载次数却越来越频繁,而且,当时的沙尘暴记载有个特点,就是从先秦时期的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开始呈现东扩的趋势。

例如北宋时,当西北的统万城(黄河上游)深陷流沙之时,相对东部的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也开始频繁出现了沙尘暴的记载,而到了元明清时期,整个华北地区,都广泛出现了关于沙尘暴的身影。

图片

03

实际上,中国地区的沙尘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越来越频繁出现,与各个时期的气候冷期、干旱背景也有很大关系。

史学家总结发现,当气候进入冷期,西北与北方遭遇长期干旱,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侵扰的魏晋南北朝、辽金,以及明末到清中期等游牧民族南下时期,恰恰也是沙尘暴记录的高峰时期。

因为冷期与干旱造成草原的退化和沙地沙漠的形成扩大,从而为沙尘暴提供了广泛的策源地,这也可以看做是少数民族南下的气候与环境背景。

但气候环境的循环古已有之,为何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沙尘暴才开始形成越来越肆虐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沙尘暴在全球共有四个高发区:这分别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端、澳大利亚、中亚地区、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

在中国,沙尘暴的策源地则有四大源区:分别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蒙陕宁长城沿线。

图片

▲中国主要沙漠、沙地分布。

而中华先民的不断拓荒开边,则是沙尘暴加剧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出击右匈奴,大汉帝国拓地千里,将今天东起兰州、西至敦煌的整个河西走廊首次纳入华夏版图。

此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四郡,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置,中华先民也开始了对原本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的移民拓边。

但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地区,从西北的河西走廊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再到黄土高原,随着人口繁衍,中华帝国的人口,也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5959万人,增长到了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的5291万人,考虑到人口逃逸等问题,人口学家估算唐玄宗时期,中国人口实际已达8000万人;

到了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南宋加上金国、西夏、大理等国,人口学家预测当时中国人口已破1亿。

随着中华帝国的人口增长和边疆拓荒,曾经在《汉书·西域传》中频繁出现的楼兰、龟兹、且末、精绝、莎车等绿洲古国逐渐消失,并被不断扩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吞噬;

这种沙漠化的趋势,逐渐从西向东,向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扩张。

从汉代开始,原本森林密布的内蒙古阴山、河西走廊,在中华先民的开发拓垦下,许多地方开始从森林、草原退化为戈壁、沙漠;

在河西走廊以东的甘肃天水、陇西一带,西汉时期,那里还是“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的森林茂密之地,然而三四百年后,到了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当司马昭率军西征羌人时,灵州(今宁夏灵武县)等地已经是“北临沙漠”;

而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还是水草丰美的统万城(位处今陕西靖边),到宋代时开始“深陷沙漠”,被不断扩大的毛乌素沙地所吞噬;

统万城对面,原本水草丰美的乌兰布和地区,由于秦汉时期,中央政府为了抵御匈奴入侵,在河套平原大规模屯垦驻军,以致草原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到了北宋时期,原本属于草原的乌兰布和地区成为了“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的沙漠地区。

可以发现,在中华先民不断的拓荒开垦中,从新疆到河西走廊再到河套平原地区,沙漠和沙地的扩张从西向东不断蔓延,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不断加剧的沙尘暴记载,正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沙漠沙地从西向东的东渐趋势高度吻合。

除去人类无法左右的大气候环境影响,可以看出,中华帝国的不断拓边开荒,在不断扩张帝国边疆的同时,也带来了边疆环境乃至原本属于腹心地区的环境破坏,而破坏的结果,就是沙尘暴跟随着人类破坏的脚步,接踵而来。

04

1127年,时不时困扰于沙尘暴的北宋帝国,在靖康之变的耻辱中灭亡,但入主中原的金人很快发现,他们也将时常遭遇沙尘暴的苦恼。

金朝贞元三年(1155年)农历四月,刚刚将金国首都迁到中都(北京)才两年的海陵王完颜亮一觉醒来,发现整个北京城都陷入了沙尘暴的包围。

当时,整个北京“昏雾四塞,日无光”,这场沙尘暴持续了长达17天之久,让完颜亮苦恼不已。

这场超级沙尘暴过后不久,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北京城再次出现了沙尘暴“雨土”的记录。

当时,北京城在沙尘暴包围下,尘土犹如下雨般从天而降;此后,金朝大定二十三年(1183)的三月和四月份,又出现了两次沙尘暴“雨土”的记录。

在中国沙漠和沙尘暴的挺进步伐中,这种从西向东的扩张,此前是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河洛地区蔓延,但从金人开始,随着金人定都北京,华北平原关于沙尘暴的记录也越来越多。

这一方面是因为史官和记录者对政治中心关注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帝国的首都北迁,对北京周边以及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日益加剧。

关注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迁移的趋势可以发现,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三千年来呈现出不断东迁的趋势,从长安-洛阳-开封,这种政治中心迁徙的背后,原因则是因为原本立都的关中平原,以及作为关中平原生态屏障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所致,而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最早就是从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发端,并非没有根源。

另一方面,随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趋于恶化,来自西北地区的匈奴、突厥、回鹘等少数民族势力也不断减弱,中华帝国的边防压力,也逐渐转移到了生态环境仍然相对较好的东北地区,由于从东北而来,这就使得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选择了在当时相对东北方向的北京立都,并依赖京杭大运河,不断吸取来自江南地区的财赋维持帝国运转。

困扰于沙尘暴的金国,最终在1234年被蒙古和南宋南北夹击灭亡,此后,蒙古人又灭亡南宋入主中原,为了营建大都城(北京),蒙古人在北京周边不断砍伐森林,使得北京周边的森林植被急剧减少,当时,仅仅1280年为了修建北京圣寿万安寺,蒙古人便派出军队四千人在北京周边砍伐了58600根木料。

随着北京周边森林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元朝时北京关于沙尘暴的记录也越来越频繁: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二月北京“雨土”,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三月“雨霾”,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三月“雨土霾”,至顺二年(1331)三月继续“雨土霾”,到了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四月,北京城更是出现了“天雨红沙,昼晦”的大沙尘暴。

历经金、元两代的破坏,到了明朝,随着朱棣时期从南京迁都北京,北京周边植被在休养生息几十年后,再次遭遇了大规模开发破坏。

到了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年),大臣庞尚鹏就上奏说,北京周边的蓟州和昌平一带,由于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导致“蹊径日通,险隘日夷”,由于森林消失,蒙古骑兵很容易长驱直入,因此庞尚鹏向隆庆皇帝建议,应该发动军民多多植树造林,以巩固边防。

由于明代森林的大规模砍伐,根据史书记载,从明朝有沙尘暴记录的1441年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204年间,史书中共出现了97次关于沙尘暴的记录,由于可见沙尘暴的愈演愈烈。

图片

05

在新疆楼兰、陕西统万城在黄沙侵袭下逐渐荒废同时,沙尘暴的脚步,也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开始了不断扩张的旅程。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4月5日,山西大同、怀安等地开始出现沙尘暴,以致“昼昏晦不见”,这场沙尘暴在当晚就刮到了河北晋县“夜黑风飞瓦”,然后又挺进安徽安庆等地造成当地“黄雾四塞”。

两天后的4月7日,这场沙尘暴的尾货又抵达上海,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天的风霆和降尘,造成上海“午刻大风扬沙,雨黑霆三日”。

如果说沙尘暴在唐宋以前更多是局限在西北地区,唐宋开始,沙尘暴开始不断向东波及洛阳、开封等地,而从明清开始,关于沙尘暴从北向南不断吹到长三角流域的记录也越来越多。

进入清代后,随着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正式取消实行了两千多年之久的人头税。

此后,大清帝国在政策利好,和番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美洲农作物广泛传播等农业革命刺激下,开始出现了人口大爆炸。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当时中国人口突破了3.13亿人,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年)更是突破了4亿大关。

随着人口的大爆炸,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以及加大拓荒、舒缓财政压力,清朝官方在初期湖广填四川的基础上,开始不断鼓励边民移民新疆、闯关东、走西口,这就使得东北部原本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地也逐渐退化成为沙地。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沙尘暴策源地,西起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至内蒙古与东北接壤的呼伦贝尔沙地,这长达数千公里的沙尘源区,也使得大清帝国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压力。

就在大清帝国人口不断膨胀的同时,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3月23日,河南开封、尉氏等地出现了沙尘暴“大风夜作,黎明天赤如血,雨土竟日”,随后,这场沙尘暴又席卷河南汶上,以致当地“天色红如血,稍间变为黑云、漫天大风,昼晦,人对面不相见。”

接着,这场沙尘暴又迅速南移途经安徽沛县、巢县、无为,到了3月24日,这场沙尘暴已经到达上海、浙江湖州、桐乡等地,造成这些地区“雨黄沙两日方止。”

在这种沙尘源区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北京的沙尘暴记录也越来越多,到了晚清时期,状元翁同龢就在日记本里,不断记录着北京的沙尘暴,例如:1862年5月18日“黄沙张天”;1863年5月6日“黄沙蔽天”;1864年4月4日“大风落沙”;1865年3月22日“黄尘漠漠”;1866年5月27日“飞沙走石”;1867年3月23日“大风尘霾……黄沙漠漠者竟日”。

北京城这种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记录,背后彰显的,正是明清人口大爆炸、边疆拓荒屯垦不断加大导致的生态大破坏。

到了晚清时期,1891年3月22日,德国驻华使馆翻译生佛尔克就在书信中说:“最近一段时间……风沙很大。对于散步来说,街道上的尘土原本就已很厚了,现在尘土都盖满了墙壁。这种沙尘暴是从蒙古的沙漠里来的,大多要刮好几天。它们无孔不入,哪怕在密闭的屋子里,所有的家具仍然蒙上了厚厚一层土,甚至手绢上也是一层土。”

这种沙尘暴,也让长期居住北京的老外们感觉到郁闷绝望,1897年1月,德国驻华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对北京街道的物理反应,如同让我亲吻一个对我来说十分恶心的人。……天上刮着可怕的沙尘暴,屋外的严寒冻彻心骨。”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的沙尘暴有增无减,1917年3月,美国著名记者爱伦N·拉莫特前往觐见民国总统黎元洪,没想到路上遭遇沙尘暴,当抵达总统府时,拉莫特和她的同伴们“变成了一群宛如从沙堆里刚刚打过滚再站起来的人……所有这些对我们个人的外表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多年以后,拉莫特将自己于1916和1917年从中国写给亲友的书信结集出版,并特地取名为《北京的尘土》,在书中拉莫特郁闷地回忆北京的沙尘暴说:

“他们说一个人不会体会朽烂的意义,直到他看到北京。”

那时,古老的中国正酝酿巨变,而这些从明清至民国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其背后所暗藏的生态巨变,正是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伟大革命背后的环境动力,而从晚清开始中国长期的剧烈动荡,背后都有着沙尘暴所代表的生态恶化等慢变量的长期影响。

因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才发现环境保护,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总是关注于帝王将相等表面的政治风云,却忽略了生态环境这个暗变量和慢变量对历史的冲击和催化。

所谓天人合一,并非虚谈。

为什么语文一直作为主要学科,却总是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

原因一:语文试题缺乏公信力,败坏学生学习兴趣

浙江省高考语文曾经出过这么一道阅读题:

……现在,它(指的是鱼)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题目是这样的: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考命题人、语文教材编者、高中语文教研员一致点赞:“好题!能考察学生的 xx 能力,能选拔出 xxx 样的人才。”

高中语文老师:“这题做不出来,肯定是你们平时没有 xxx,不注意 xxx,我早都强调 N 遍了,你们就是不听。”

语文教材总主编:“我们以后还要加大高考语文的难度!”

看见了吧,这些以语文为业的人,生活在一个自吹自擂的信息茧房里。他们皓首穷经,只为从模棱两可的文字中寻找出某种神秘的意义,还乐此不疲,这与现代社会力求准确、简明的交流方式背道而驰。

原文作者巩高峰老师倒是把这套题做了一遍,得了不到一半的分。我相信巩老师也觉得自己冤大头,明明是写着玩的一篇文章,却被高考拿来出了这么刁钻古怪的题难为孩子们。不过,不是所有作者都具有巩老师这样的娱乐精神。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她写的散文被某模考选为阅读文章,她做了自己文章出出来的题,同样也没拿一半分,但事后居然这样说:“我自己都想不出来的意思,出题老师帮我想出来了,可见出题老师水平之高。”说实话,我看了这篇报道以后,不知为什么,脑子里最先闪现的就是“谄媚”二字,现在连命题人的马屁也值得拍了?

正常人看了这题是什么反应?

学生:“这种题,做出来恶心,做不出来更恶心。”以后再做语文题会越来越抗拒。

家长:“会做这种题有毛用?以后不给娃报语文补习班了。”

作者做不出自己文章出的题目这类事件,近年来屡次见诸报端,大大降低了语文考试的公信力。尽管文学专业有“作者已死”理论,这个理论说作者没有文章的唯一解释权,但它也从未赋予其他人唯一解释权,这就跟高考“命题人给出的答案为标准解释”相矛盾。因此,即便“作者已死”理论本身能够成立,它也无法拯救高考语文的公信力,更何况对于该理论的质疑依然存在。

近两年来,高考、八省联考的语文试题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语文题答案的模棱两可性甚至蔓延到以“客观”为名的选择题上。即使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在选择题上也经常达不成一致意见,那么你如何让千百学生达成一致意见呢?这种题目,空耗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却没有给人以任何教益,对于语文试题乃至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都是减分项。就算这种模棱两可的试题在整张卷子中的比重不高,但它们最容易激起做题人对试卷乃至学科的负面情绪,影响最为恶劣。经年累月,语文就算名为“正宫皇后”,也难保不被“小皇帝”们打入冷宫。

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有不少名篇,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但是高中语文试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想要语文受重视,必须先从命题人的大脑开始改革。

原因二:语文课常常对课文过度解读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谈到了,我就不细说了。我记得我上初中时,一篇《社戏》讲了足足两个星期。语文老师就算讲得再激情四射,学生的兴趣早就磨没了。一篇普通文章,我们一般只需观其大略即可;语文课文可以多读几遍,但也不要过分抠字眼,不要大讲特讲,更不要一句话揣测出几百种意思。

想改变语文课过度解读这一现状,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它跟教学现实相冲突。语文老师通常事无巨细地讲解,生怕遗漏了某个点,导致学生考试时丢分。他们不惜把课文解构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掰开了揉碎了,甚至反复炒冷饭。这样的讲解方式最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语文老师应该适当放放手,讲课不要贪多求全,抓主放次即可。

原因三:语文课的选文跟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有隔膜

部分课文离学生的个人经验太远,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强行灌输给学生,岂不是揠苗助长?比如,鲁迅的文章,成年人也许能读出其中的深刻,但是假如语文老师成天跟学生讲“旧社会的黑暗”“吃人的封建礼教”,这一批沐浴着共和国阳光成长起来的学生,会有什么切身感受?

有人说,经典课文就应该小时候先记住,等长大了自然理解。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考虑到很多成年人几乎没有学习的时间。但强迫学生学习超越他们认知能力的课文,不是没有风险的,它的最大风险就是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依然一脸懵 B,还降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估计很多语文老师讲鲁迅文章的时候都有这种体验)

原因四:语文课所培养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所有语文老师都知道一句话: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不否认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以人文滋养,但是学生年纪小,阅历有限。强行给学生灌输太多所谓的“人文性”,最后的实际效果却成了老师满堂清谈,学生也学不到东西。这一点不值得全体语文教育者深刻反思吗?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应该更务实,而不是务虚,要让工具性大于人文性。总的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头号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何为阅读能力?给你一大段文字(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观点、厘清主干逻辑;进一步,能抓住重要细节,包括事实细节和逻辑细节;如果是文学类作品,那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写作手法等等,但这已经是次一级的目标了。17-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基本都是这么个出题法,算是走上正道,20 年的题又走歪了。

何为写作能力?首先能将自己的观点组织起来,形成并列或递进的层次;进一步,要有血有肉,文章有内容,讲事实和逻辑,不能空洞抒情;再进一步,谋篇布局详略得当,语言流畅。高中生能做到这几点,已经殊为不易。对写作技巧的使用,应该自然且恰到好处,不能滥用。如今的高中生写作文,充斥着“举例论证”、“名人名言论证”,其实都是错误的写作方法,但高中老师很少去纠正,甚至还鼓励。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去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通篇都在引用名人名言,鲜有自己的表达,自以为词句华丽,其实内容浅薄;然而被阅卷组长判了满分,这对高中作文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导向,可想而知。

特别要说明的一点:这里的“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和“文学化的阅读和写作”有重大区别。前者是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而后者属于专业能力(就跟数学系的实变函数论一样,不是普及知识,而是专业知识)。语文课应该将文学化的阅读和写作降低到总课时的 20% 以下,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根本不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写论文或报告也不需要文学化,而是务以事实清楚、逻辑清晰为要。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则正相反,学生无论写何种文体,全都在刻意模仿那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大部分人其实也不得要领),整日练习各种写作技巧,但对于叙事是否清楚,逻辑是否自洽则考虑得很少,这是本末倒置。至于作文内容是否深刻,限于学生阅历太浅,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也不是逼学生读一大堆文学名著能解决的,因此不能过多要求。

总之,基础教育的写作教学,应该以表达清晰、准确,合乎基本的逻辑为最重要标准,无论叙事、议论或抒情,都不应矫揉造作,而应服务于准确传达信息这样一个目的,所谓的文采、修辞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不能为了修辞而修辞。然而,当前的作文教育,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奉“美文”为圭臬,几乎所有的重要考试都给“美文”打高分,而简明、准确、讲逻辑的表达方式却备受冷落。这是中学语文教育几十年来形成的“集体审美”。要彻底改变这种病态的集体审美,短期内我看不到可能性。

=============

补充:

有的答案说语文拉不开分,所以学生不重视,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是原因。语文成绩方差小是事实,但在高考这种分分必争的环境下,蚊子腿也是肉啊。假如考生完全按照投入 – 产出比来计划他的学习,那么他首先放弃的肯定是那 5 分默写题。花大力气背了那么多篇文言文,最多也就确保 5 分;数学集合、复数选择题也是 5 分,哪个性价比高?

苏伊士运河为啥不挖宽些?

这两天被堵了,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我看不少人都有点奇怪,苏伊士运河那么重要,为啥不挖宽点?挖宽点不就堵不了了嘛。

作为一个严肃的公众号,也为了让文章再过几个月还能看,干脆,我把苏伊士运河的前世今生都说一遍,说完大家自然是明白了。

1 新旧商道

其实大家打开地图就能发现,红海和地中海中间那块陆地就跟电影里的女二号一样讨厌,不过讨厌归讨厌,在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时候,只能接受没法改变。

image

那地方一直都是商业贸易往来的关键节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线就是从这里通过,穆斯林商人的船队在中国广州和印度港口装上瓷器茶叶棉布,送到现在苏伊士运河那一带,卸货上岸,再走陆路,再重新装船,意大利人负责运到欧洲。

image

这也就造就了古代的两股商帮,穆斯林商队和意大利财团,大家知道威尼斯商人吧,他们古代就是寄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伙人,当然了,古代没有意大利,只有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俩货在古典丝绸之路上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西欧人开始地理大发现,绕过非洲的好望角,自己跟印度中国搭上了线,以前的那条商业路线也就慢慢废弃了,穆斯林和意大利人一落千丈,从此越混越挫。下图就是西欧开拓出来的两条新航道。

一条是通往美洲的奴隶烟草商道;另一条就是绕道好望角的亚洲商道。

image

直到法国人强势崛起,在拿破仑时期暴走,主要战略就是打破英国人的封锁。所以拿破仑打埃及的时候,随军科学家就在搞测绘,讨论打通苏伊士运河的可能性,这事不是拿破仑自己的主意,而是法国的国策,准备打通苏伊士运河之后,法国舰队出兵印度,彻底毁掉英国的奶牛。

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拿破仑在埃及很快就混不下去,跑回去政变自己上台当头目,埃及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至于不少人说当时测算错了,红海和地中海的海平面不一样高所以没法开凿运河,这个其实不是问题,直布罗陀海峡那地方也不一样高,大西洋的水一直在向地中海倒灌,没啥影响。

还有些人说巴拿马运河的事,其实根本没弄明白巴拿马运河是怎么回事,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我都去过,都是一开始非常兴奋,很快就无聊得不行了,因为路途特别长,巨无聊。

不过他俩又完全不一样,苏伊士运河就是人工凿穿了沙漠,基本是直的。巴拿马运河其实是把两大洋都连到了一个湖上,这个湖的海拔比两大洋都高得多,甚至湖底都比海面高,所以就得用船闸把水拦起来,船要过好几次闸,慢慢升高到那个湖里,没有闸的话湖水都跑光了。

image

继续说运河,拿破仑战争后,法国人依旧不死心,继续煽动埃及人修运河,当时实在是没钱,干脆发了两亿金法郎的股票修运河。英国人是强烈反对的,英国人花了大量的钱经营非洲航线,沿途设置了无数补给站和炮台,现在法国要抄近路,英国人当然不能接受,毕竟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而且打通运河后,英国确实会遭到法国的挑战。

这个工程极其浩大,前后近十年,投入了两百多万劳工,而且当时没有劳动法,场面非常暴力,可以统计到就死了 12 万人,很多直接抛入了运河。

同时期美国那边正在开凿巴拿马运河建设太平洋铁路,不过他们主要用的是华工,也死了不少。

不过法国也是倒霉,埃及政府修运河花销太大,穷得快要破产了,准备把苏伊士运河公司卖给法国人套现。

这个消息被英国首相得知,都没来及向国会请示,就私自向罗斯柴尔德银行借贷,抢在法国人之前,差不多以一亿法郎的价格购买了公司的所有股份,苏伊士运河莫名其妙归英国了。当然了,法国也是活该,苏伊士运河这么重要的事,法国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直到英国都收购完了,法国讨论还没结果。

有了苏伊士运河的英国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跟东方的关系迅速扩大,巩固了当时的世界霸主地位。

2 美英博弈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人为了保住这条运河也是没少费劲,比如让传奇间谍劳伦斯去中东活动,煽动奥斯曼帝国分裂(当时埃及也是奥斯曼帝国的地盘),并且把犹太人摆到了苏伊士运河边上,防止中东国家拧成一股绳,只要中东国家一直乱 ,就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合力就没人能挑战英国,英国也就可以继续占着那个坑。

这倒是有点像英国早年在中国的情形,从晚清开始,英国军舰就一直在扬子江里游弋,直到 “四野” 下江南,中国要恢复统一了,也就不让他们在中国待着了,英国在中国的各种权益,正是随着中国大陆重新统一而终结的。

这也就可以理解英国为啥讨厌别的国家统一,向来能拆就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又想控制这条运河,当时德军在北非最能打的将军隆美尔的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拿下埃及,控制苏伊士,切断英国和印度的关系,这样英国就没法从印度补给兵员和粮食了。

战争一开始很顺利,隆美尔不是有个外号,叫 “沙漠之狐” 嘛,说的就是他在北非沙漠里狂虐英国人,英国人得了被迫害性妄想综合症,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外号。

但是到了 1942 年,德国在苏联打的一团糟,很快没空管非洲了,隆美尔在沙漠里补给和兵员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跟英军开始死磕,没打过,德国染指苏伊士的梦想也就彻底破灭了。

战争结束后,埃及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开始纳闷自己死了十几万人修的运河为啥一直被英国人控制着,并且英国还一直在运河附近有驻兵,越想越郁闷,于是在 1956 年宣布把运河国有化,彻底收回去了。

这下英法彻底怒了,好你个埃及,找死是吧?

他俩先去联合国告状,说是埃及抢运河你们管不管?当时联合国早已不是英法的天下,美苏早就看英法这俩不爽了,在 “二战” 打成那样,英国除了 BBC 嘴炮最有战斗力,其他重活累活都是苏联和美国给抗下的,哪还有指手画脚的资格?尤其是法国,法兰西战役满打满算 42 天就投降了,现在昔日的强权早已剩下了一副骨架,谁还把他们当回事?

所以美苏立刻就把英法给否了。英法骂骂咧咧就拉上以色列去揍埃及,在 1956 年,战争开打,埃及战五渣,那三个他一个都打不过,现在人家仨一起上,基本没啥悬念。

眼瞅运河又要被人抢走了,这次出来帮忙的是美国,美国严词斥责了英国,并且警告以色列注意点。英国一开始没当回事,可是当时英国需要一大笔贷款,正在等着世界银行审批,美国人压住说你要是不把苏伊士运河给还回去,做梦去吧。

就这样,幸运的埃及人享受到了新老强权的冲突红利,莫名其妙把运河就收回来了。

美国这招特别毒辣,通过拿钱威胁英国,逼迫英国让步,导致英国在大家面前丢尽了人,大家越看越觉得这英国确实不行了,今后抱大腿还是得找美利坚。

这事也就成了战后一个标志性事件,老牌帝国英法在国际上发言权越来越低,重要事务还是需要美苏点头。而且英国国内掀起了一波对美国的强烈反感,不少人的感受是 “早看这美国孙子不是好东西”,不过也没办法,人在屋檐下,只能是服软,毕竟还需要美国贷款。

3 埃及的摇钱树

埃及拿到运河后一直把这玩意当成摇钱树,后来反复大规模扩建过,河面从最早的宽 60 米,逐渐拓宽到了今天的宽 313 米,跑航母也轻松又愉快。

image

2015 年的时候,埃及政府还雄心勃勃想在运河边上再修一条,搞个双车道,不过一算搞不定,花钱太多,后来搞了个将就的方案,弄了个 1.5 车道,也就是两头是两车道,中间有一段共用。

这次也是倒霉催的,那艘台湾船正好卡在中间那段了,把整个运河彻底堵了。

疏浚一段长约 37 公里的旧河道,并开挖一条长约 35 公里的新河道。工程造价约 82 亿美元,埃及政府也拿不出来,后来又想起来融资的老办法,向老百姓发债券解决,如果当时有两三百亿美元的话,应该能彻底解决。

这不五年过去了,当初顶着经济学家和环保主义者的围攻(环保主义者说是扩建运河破坏了沙漠的生态),花了 80 亿美元一顿修,收成怎么样呢?

可以说一塌糊涂,2013 年一年就能收 53 亿美元,这不七年过去了,中间花 80 亿大修了一次,去年收了 56 亿,2019 年收了了 59 亿,按照这个速度,预计二三十年才能回本。

大家现在知道为啥埃及政府在扩宽这个问题上越来越消极了吧,主要是花钱没收益,还天天挨骂,换谁都郁闷。

这里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和个人是一样的,如果没钱,就会太过在乎短期效益,没法彻底一次性解决问题。

碰上麻烦,总是解决一半,问题是这次不彻底解决,留下一堆麻烦,日常闹心,到时候再解决又得花钱,可能依旧是个半吊子方案,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辗转找了几个船老大打听苏伊士运河的事,大家普遍的反应就是 “太黑”,过一次运河要 30 万美元(这个数是我问的几个人里最少的,因为船比较小,大部分都是 50 万以上),30 万美元啥意思呢?如果大船绕行好望角,也就是从非洲溜达下去,时间会增加一个礼拜,但是最主要的成本燃油费只有 20 多万,也就是还能便宜些,我听一个船老大说是他们便宜了 10 万美金,最多的一个便宜了 40 万美金。

其实想想也好理解,埃及政府肯定会一直提高运费,直到和绕行好望角差不多,不然走苏伊士运河又省时间又省钱,哪有那么好的事,所以一直以来,走苏伊士要贵一些,但是节省时间一些。整体而言,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跟着油价抖动,油价高,它就高,油价低,它就打折。

这个意义上说,这段时间有不少人说运河堵了之后绕行好望角会赔死,这个是不对的,只会增加时间成本,说不定还可以省钱,其实被堵之后最麻烦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决,埃及又不是那种解决问题高手,不但不像是解决问题,更像是在糊弄鬼,估计是等涨潮后问题自动解决。

从现在来看,确实是潮水把船给抬起来了。

4:我们今后该怎么做

我看不少小伙伴说要发展陆运取代海运。

这个想法倒是好的,不过查了下数据,吓了一跳,中欧班列一趟只能拉 200 个箱子,而这两天被卡住的那艘船,装了 20000 个标准箱。2020 年全年中欧铁路一共发了 113.5 万个标准箱,同年的港口吞吐量是 2.6 亿个,差了俩数量级。铁路速度是海运的三倍,但是成本又是海运的两三倍,所以吧,陆运这事道阻且长,一时半会没法替代海运。

而且就算将来陆运大发展,海运依旧是我国重要的一环,他俩是互补关系,没法取代。

海运货运量大,而且不需要修路,成本低这个优势简直是无敌的,铁路差一些,最差的就是公路。

所以说吧,大海是回避不了的,星辰大海这事真是躲不掉,只能是硬着头皮上,我国必须成为一个海上大国。而且我国早就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了,得防止被人卡脖子,埃及这次这种事是一种情况,倒也不是太常见;还有一种就是防止别人用武力卡脖子,这才是个麻烦事。

这也是为啥我国要坚持下饺子,我们当然不会去侵略别人,但是手里得有把刀不是,打得过打不过先不讨论,最起码让那些搞事的人不会随心所欲搞事,就好像有人要堵你家门口,如果你家只有一根擀面杖,那人家肆无忌惮也就正常,如果你家哪怕有个小手枪,对方也得掂量掂量。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当现实和理想有差距时,如何应对落差感?

大家有想过吗?为什么我们会有差距感?

你看看隔壁孩子,成绩考得多好啊;你怎么不学一下姐姐,你有姐姐一半懂事就不错了;
90 分?为什么少了 10 分,为什么你不能拿满分?
很熟悉吧?

从小,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总拿我们来做比较。要求我们得更加努力、精进、奋斗,不然以后在社会上混不了一口饭。

于是我们听话照做,我们很努力的啊,每天 6 点就起床,每晚 12 点多才睡觉。书包的重量压弯了我的腰,但是,我觉得我还不够努力,恨不得多放几本练习册,书包里装载的是大家的期望啊。

包括老师、家长、亲情、朋友,连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哪怕我从 80 分提升到 90 分,父母还是会拿我和其他人做对比,质问我为什么少了 10 分,为什么拿不了满分。

的确啊,我们还是不够努力,为什么 10 分就丢了呢?

于是,我们就继续努力着,努力着……

我们一直都处于一种“我不够好”,我要一直努力的状态。

本以为童年是这样,没想到一生都是如此。

长久下来,这样的思维惯性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否定自己、一看到某人成功就极其焦虑的状态。以至于当我的理想和现实产生差距时,又想起曾经的那张试卷,为什么我还是考不了 100 分?

我试着去问父母和老师,他们告诉我,你得继续努力啊。

但是,为什么就没人告诉我,该学会“自我接纳”呢?

难道这就是答案?

规划工作 8 年后凑首付买房,结果因各种因素最终还是没办法做到。好吧,我接纳自己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吧。

周六日计划学习、健身、阅读,结果一觉睡到中午 12 点,又被网上推荐的电视剧种草,假期只追剧啥都没做成。好吧,我接纳自己就是太懒,不够自律的性格吧。

和朋友吵架,一时生气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好吧,要接纳自己脾气就是这么差,谁让他惹我不高兴呢。
当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理解「自我接纳」,那就是大错特错。自我接纳并不是一个不想改变,不愿意负责的借口。

我们要做到的是自我接纳,并非是自暴自弃。

自我接纳是什么?

——接纳现在的样子,也接纳自己更想要变好的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谈自我接纳:

首先,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感到内窘与不安,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地生活。
要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不足,的确自己是存在某方面的缺点。再对这件问题的本身,通过更完整的了解,和它好好相处。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在某些事情的角度看来,也并非全都是缺点。

我有一个朋友,他有社交恐惧症。

他最怕的就是中午的时候,大伙喊他一起吃中午饭。也并非是他不喜欢朋友,也不是内向不敢说话,而是他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吃饭。

他会为这个性格烦恼很久,因为他是一个创业者,每天都需要面对不同的客户。每次谈合作失败,他总会去想,这该死的性格又碍了大事。

甚至他会陷入一度迷失和自责当中,“我是不是不适合创业?不适合面对这么多陌生人呢?”

后来,他和自己进行了一场“和解”,他承认自己的确是有社交恐惧症,承认了它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可能你会觉得,那么他就放弃自己的事业了吗?

并没有。

很多人以为社恐是不擅长交谈,但恰恰相反,社恐的人同理心更强,更能接收到对方的情绪。有些“粗条”性格的朋友每天都看关于用户心理的书籍,但就是看不进去。

后来啊,也因为合作公司觉得他足够真诚和了解用户,最后的项目也谈成了。

接纳自己的现状,你将会获得巨大的能量。

当你的出发点不再是“我还不够好,我要一直努力”,而是通过自我接纳“我想要变好”的改变后,你做出来的行为和结果会截然不同。

我很喜欢一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一句话是如此描述:

自我接纳不是对得了六十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一百分”。

而是在诚实的接受六十分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一百分”。

怎么才能自我接纳?

针对问题的本身,当现实和差距有差距感时,我们应该怎么自我接纳?给到以下几点建议:

①先先认清自己。

把自己为什么达不到理想的差距写下来,越细越好,注意不要带有情绪,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②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欠缺。

把原因写出来后,对比自己本身的进度。切记,是对比自己,而不是受外界影响的对比。人无完人,缺点是一定会存在,与以往的对比,当你会发现自己的确是在进步,就值得表扬和鼓励。没进步也没关系,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③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和提升呢?

针对原因的分析,去完善自己弱环的每一步骤。不需要一步登天,有条理的规划好自己的进度,自己能感觉到越来越好就为最佳。

也许刚开始会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正常的,就好像开车一样,一旦你采取行动踩了油门,后面就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好。

好啦,最后送你一句话:

如果跑累了就蹲下来抱抱自己吧,再怎么想跳高,也得先学会蹲下呀。

成年人应掌握哪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年纪小点的时候,总觉得做一些宏大事情才算得上美丽人生,比如:要去知名公司工作,要吃高级餐厅,要去大家心目中都觉得好玩的地方去玩,要去采访最当红的明星,还要跟他们合照,要写出一部好作品,要红,要有很多粉丝,要通过写作被很多人认识,要把别人眼中觉得很难做成的事情做好等等。

后来,以上事情差不多都被我做到了,当面采访过当红明星,也给不少人写过人物采访稿,去过一些不错的地方玩过,好吃的、不好吃的高级东西也吃过不少,作品也有,通过写作也赚了些钱,也有些喜欢我的读者,习惯性地时不时挑战一下自己,逼自己走出舒适圈,完成一两件看起来很难完成的事。

但,有段时间还是过得很不开心。

反倒经常被朋友圈看到的朋友自己做的,一顿没那么精致,但充满温度的饭治愈;被学姐那张堆满繁杂难懂专业书,还堆满一摞摞论文的书桌感动;被学长说的那句听起来一点不文艺,但充满生活哲学的“骨头难啃,那就先喝口汤”打动。

后来,用了很长时间才明白,我们虽都在追求更好更美的人生,但真正能让我们发自内心快乐的并不是什么高级、绚烂的东西。生活中的小确幸,才是我们持久快乐的源泉。

年少时,往往最不喜“平淡”二字,得等,等到都吃过一遍,看过一遍,玩过一遍,才会明白有时平平淡淡,用心去生活带来的快乐也很多。

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生活本身也可以是很好玩的。

1.学会做菜,能帮你打开新世界大门

我深圳姐姐和姐夫一家特别爱自己动手捣鼓一些吃的,哪怕家中有保姆阿姨做饭,但偶尔周六周末会在家做好看的馒头、花卷、包子,会做蔬菜彩虹面条,会做豆浆,做豆腐脑,会烤披萨,烤面包。

最开始时,我只以为他们是擅长做饭,所以有空就捣鼓不停。

后来,去深圳跟姐姐生活一段时间,看着姐姐早上六点多起床,收拾孩子上学,然后自己上瑜伽课,上完课再去公司上班,晚上六点半左右下班回到家,吃饭,陪孩子玩,哄完孩子睡觉,忙完自己的事就是十一点了,每天很辛苦。周六周末有时间,肯定还是想休息的。时不时动手做点新花样,肯定不只是出于擅长。

期间,参与过几次包包子、包饺子的活动,花上一下午,一家人和着面,用着擀面杖压着面块,再撕出一小块,用手戳一个窝窝,塞进自己调好的馅儿,再放在锅上蒸熟,一家人再一起等面熟。这期间,大家说说话,唠唠家常,哥哥(读小学的小侄)有时会过来帮忙包几个奇怪形状的包子,妹妹(三岁多的小侄女)则坐在客厅垫子上,看着动画片,等包子熟了,大家又很认真地尝一口,说着热包子真好吃,说着这次调的馅儿真好吃。

一家人热热闹闹一起吃饭,是一件很温馨的事。也是一个很好的家庭团日活动。

那一两年我过得很焦虑,每年都会去深圳姐姐那呆上一段日子,美其名曰散心。偶尔在外面吃饭,偶尔也会在家自己做饭吃。姐姐教我包菜怎么炒最好吃,牛肉芹菜豆干怎么做味道最香,还要清蒸鱼时要记得往鱼肚子里塞几根大葱和姜块。

看着生食材,在时间的作用下,在我们的努力下,在火候的烹饪下,变得好吃,会觉得很治愈。做菜是这样,生活也是,写作也是如此,凡事从稚嫩到美味,都需时间,都需等待,都需付出自己的劳动力。不要怕辛苦,不要怕程序繁琐。耐心等待,总会变美味的。

这是从做菜中,感悟到的生活哲学。

社会便捷度提高,我们能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偷懒,我们不需做饭,可以吃外卖,我们不必要再去看那么艰辛难懂的电视剧和书籍,算法会根据我们的喜好,给我们推荐我们所喜欢的短视频,甚至我们连洗头都可以不需要自己动手。

很多事做起来都容易了,都不需要我们自己动手,所收获的快乐更少,而且也容易滋生我们的懒惰,稍微工作辛苦些,就觉得压力大,就觉得生活无趣。

生活越方便,越需要我们坚持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就像做菜,喂饱自己,让自己吃得健康、营养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明白人生是繁杂的,切勿投机取巧。

2.把房间布置成想要的样子,拥有在家的快乐

我最近的生活原则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最大限度上改变可改变的,把可改变那部分尽量变成我喜欢的那部分。

比如房间长度、宽度,窗户的位置改变不了,那就改变能改变的。我每天花在书桌上的时间最久,那就给自己买个喜欢的书桌,就算没喜欢的书桌,那就买张喜欢的桌布,买个书架,把自己喜欢的书圆圆满满都架起来,再在书桌上放个简约风小闹钟,放个笔筒,放点小装饰品。把桌子装饰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么每天写东西、看书时心情就会很好。

比如,想要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很好舒适柔软的床,也很容易做到,挑一套质量好点,且是你喜欢风格的床上四件套,经常性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躺在自己喜欢的床上睡觉心情也会很好。

再比如,想要日式那种围着小桌子席地而坐的感觉,那就淘个小圆桌,买几个可爱的坐蒲或者坐垫,像很ins风的花瓣垫、还要吐司垫、能坐,放那装饰也好看,再买个小毯子铺在地上,买几个好看的杯子,家里也能开辟出一个很美好很文艺的小角落。

这些都是我自己收拾房间的小tips,在已有条件下,稍微买点小东西,都能把房间弄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坦白说,收拾房间、装扮房间这种东西,我一开始也不会,甚至我压根对收拾房间这件事没兴趣。虽期间羡慕过别人房间温馨,生活美好,但总觉得自己不擅长干这件事,而且也麻烦。

过了很久,看到认识很久的学姐,把自己小家置办成自己想要样子,给自己小家买喜欢的小物件,买想要的沙拉碗、水果碟,买各种可爱的碗具,才慢慢明白:我们想要的生活,是有能力让自己过上的,我们想要的房间,也是可以拥有的,只要再勤快点,再热爱生活一点。

把房间布置成想要的样子,看起来只是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真的会给生活增加满满的幸福感。

当然,不仅在家,在宿舍也可以拥有想要的宿舍环境。比如前不久,我的博士师姐说,她买了个2000块的书架,寄到宿舍楼下,咬牙搬上宿舍,终于过上有大书架的生活了。再比如,我们宿舍书桌都贴上自己喜欢颜色的桌纸,买些小挂件,把小书架架起来,装上自己喜欢的书,买个喜欢的小台灯,桌边放有我们去花鸟市场淘的玫瑰花,平时在桌上放平板、放电脑、放书,看看论文,写写作业,虽然看论文的时候很辛苦,但生活也是充满温度的。

3. 把生活折腾成想要样子的能力

这一两年,学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让自己去过什么样的生活。

想继续回学校读书,那就买书参考书、备考,重新回到学校读研;想要打hpv疫苗,但武汉抢不到,那就想想办法去预约周边城市的疫苗,虽路途辛苦些,来回颠簸几次,多花些车旅费,但最后一样能和朋友们打上疫苗;希望过一个热闹的生日,那就买零食、订蛋糕,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庆祝。

三月八号那天也想要花,那就泡完一天图书馆,傍晚十分和室友一起去学校周边的花鸟市场买花,根据自己的喜好搭一束自己喜欢的花,而后几个女孩手上拿着各自喜欢的花,回到宿舍剪花、插花,放在书桌旁,到如今过了差不多十多天,那束花依旧开得漂亮,每天看到桌旁花瓶的那束花,都觉开心。

想成为那种“学得好,但玩得也开心”的女生,于是平时除了上课,在学校的时间基本都在图书馆,看书、写字、看论文、做老师的项目。但也不能只知道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每周基本都会抽出一天时间,跟室友或朋友一起看森林公园看向日葵,去东湖看樱花顺带吃藏着东湖深处的冰烤红薯,去看博物馆,去看音乐节,去春游,偶尔也逛街,也买排很长队的奶茶和糕点。

以前不懂生活,遇到很小一点变故都觉难过,想做的事也有很多,但自己疲懒,大多不愿去做,还总觉生活对我不好,要不然别人生活怎么如此丰富多彩,自己生活那般单调。

现在长大了,也成熟了,慢慢懂得想要的生活,谁都给不了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创造。想要出去玩,那就自己筹备,约朋友,定时间;想要工作、学习、生活都如意,那就该学时好好学,该玩时再认真玩;想要玩得开心,吃得开心,那平时就好好干活,好好赚点钱,好好写东西,让自己快乐。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就让自己去做怎样的努力。这就是人生。

前几天博士师兄跟我们开会,聊完课题,师兄突然跟我们说:“虽然学业很紧张,但大家也不能压力太大,我之前读研究生可是到处去玩的。你们也一样,每周七天,五天在学校学习,剩下两天该出去玩,就去出去玩。学习和生活做不到五五开,最起码得做到六四开。”

导师每次跟我们师门开会,都要夸师兄一遍,说师兄有搞学术的天赋。师兄在研究生期间就发了几篇C刊,拿过国奖,这些都是花费精力、付出时间才能做成的。但之前翻他朋友圈,看到的也是他到处去玩,国内各个城市玩一遍后,就去英国,去冰岛,去国外玩。

当然,读博的压力肯定大,但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学习得认认真真学,玩的时候也要好好玩。松弛有度才最长久。

我很喜欢我身边的这种环境。身边一些人,无论是师兄师姐们,还是师长、朋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都有自己的人生难关,但那些压力也并不会真的影响大家的生活,大家都很沉得住气,心态极好。

可能也是跟学术氛围有关,大家都知道有些东西急不得,书得一页页看,论文得一个字一个字写,问题得一个个解决,急不得。更重要的是,也不用着急,问题在那就在那呗,踏踏实实一步步走,冷静沉着一点点解决问题,好好努力,好好看书,自己争点气,也总会有解决问题的那一天。关键是沉住气,熬住了。

既然打的是长远战,那就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要还没熬到大结局,就先把人给熬垮了。该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之余也要好好生活,好好吃每一顿饭,充实且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不悲不喜,接受月有阴晴也有圆缺的事实,也接受人生有阳光明媚,也有阴雨绵绵的真相,别再为阴雨难过,阳光明媚就开开心心出门遛弯、赏个花,阴雨时分撑把伞也可以不让自己淋湿。无论得,或失,一切都是人生,一切都可以是最好的安排。

总有乐在其中的本领,是我们这一生必须学会的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乌合之众》中的 50 金句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 —— 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6、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7、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8、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0、数量,即是正义。

11、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12、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13、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14、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15、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16、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17、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 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18、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19、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不具备。

20、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21、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2、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23、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24、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25、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26、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27、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28、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

29、结群后,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30、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31、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也许还是会愿意接受传统教育当中所有的弊端,因为尽管它只会培养一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心怀不满的人,但起码,对冗繁知识的肤浅掌握,对成堆教科书的完美背诵,或许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实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吗?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些都不是书本所能够给予的。书本是可供查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这些冗长的词条都装在脑子里,那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32、文明赖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时,它的最终瓦解总是由无意识且野蛮的群体来完成的。

33、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 —— 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34、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他们如此甘愿听从别人的意志,以至于只要有人自称是它们的主人,他们就会本能地听命于他。

35、尽管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做到了或者几乎做到了,到一个月以后他们却不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无法再次通过考试。他们脑中不断丢失大量过于沉重的知识,而且没有新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思想活力开始衰退,促进成长的才能渐渐干涸,这时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诞生了,但此时的他早已疲惫不堪。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种循环,并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他将自己封闭在狭隘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仅此而已。他们最终变为了平庸之辈。

36、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37、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38、人们经常说起那家大众剧院,它只演令人压抑的戏剧,散场后,必须保护扮演叛徒的演员,免得他遭到观众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当然是想象出来的,引起了群众的巨大愤怒。我觉得这是群体精神状态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这清楚地说明,要给他们什么暗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假与真几乎同样奏效。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真假不分的倾向。

39、群体也许永远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强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绝对服从本能的生物,其行为会复杂得让我们不敢相信。理智是人类新近才有的东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无意识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无意识现在仍作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40、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不会记得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人是谁,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广告能有令人吃惊的威力,这就是原因 。

41、名望的产生与若干因素有关,而成功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42、在决定人们历史地位上起着更大作用的,不是他们的 “真实” 面目,而是后人对他们的认识和感受。

43、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 .

44、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45、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46、偶像崇拜的五大标识: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地作用。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当群体符合第一条,其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这种情感就变成了宗教信仰。对群体来说,也许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47、群众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

48、所以不要轻易地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这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为自己只不过是随声附和了一下而已,实际上你已经成了帮凶。

49、群体的夸张倾向只作用于感情,对智力不起任何作用。

50、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

乐黛云:我的五字人生感悟

  我的一生可以说体现着佛经讲的五个字,并可用之加以表述。佛经认为人的一生贯穿着五个字。

   第一个字是“命”。你必须认命,比如说你生在哪一种家庭,你长成什么样,你没法选择。你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和你生在一个大富豪家庭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命,你不能选择的。这叫“命中注定”。

   第二个呢,我觉得是“运”,“时来运转”的“运”。这个“运”是动态的,如果说“命”是注定的、不动的,而“运”则是动的。我常常觉得自己有很多“时来运转”的时候,也有很多运气很糟糕的时候。好多时候,你觉得你没有做什么,可就是发生了某种“运” 。比如当时我们刚大学毕业,作为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年轻教师,想和伙伴们办一个能发表年轻人文章的学术刊物,并难免有几分狂妄地拟名为“当代英雄”。为此,1958年“反右”已经快结束了,我还是被补进去,划成了“极右派”。我为此离开学术界二十多年。后来我搞比较文学,也真是“时来运转”。那时已经是1981年了,我都已经五十岁了。也是非常偶然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把我选去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了,而且,不单是在哈佛大学访学了一年,当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人来哈佛大学开会,看见我,就邀请我到他们那儿做两年客座研究员。我完全没有想到!怎么可能呢?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都是很好的学校。后来,我就相信这个“运”,就是说“时来运转”。“运”是不能强求的, “运”没有来的时候,强求也没有用。当运气很坏的时候,你不要着急,运气很好的时候,你也不要觉得自己怎么了不起,它是有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力量在后面推动的,并不是你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第三个字是“德”,就是道德的“德”。道德是任何时候都要“修”的,孔夫子讲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你不讲“德”,不讲“学”的话,那是非常大的忧患了。无论在什么意义上,我总觉得自己要做个好人,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像费孝通先生讲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一般普通的老百姓也不一定就“望子成龙”,可是他希望孩子是个好人,不要是个坏人,这是生存在我们老百姓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在我最困难、最委屈、最想不通的时候,我觉得有一句话是我生活的支柱,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尽管那时什么权利都被剥夺了,但我还可以做一个好人。我在乡下被监督劳动时,正是大饥饿的年代,领导要求我创造一个奇迹,要把四只小猪,在不喂粮食的条件下,也能养肥了给大家过年。就这个任务,当时我真的很着急呀,每天满山遍野地让猪拱食,到处给它们打猪草。后来把那些猪养得还可以,反正不算肥,但是大家过年的时候都吃得挺高兴,我觉得也很好。所以不管怎么样,就算在很困难的环境里,还是要独善其身,竭尽全力,做个好人,所以老乡都很喜欢我。当时我住的那一家,老大爷是个放羊的,他去放羊的时候,捡到一个核桃、几颗花生什么的都带回来给我吃。那时候的下放干部很多都得了浮肿病,因为粮食不够,可是我没有得浮肿病。如果那时候看不见前途就完全消沉,什么也不想干了,或者说你对老百姓很冷漠,对大家很抗拒,如果没有“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就会觉得日子没法过下去。

   第四个字是“知”,知识的“知”。“知”是你自己求的,就是说你要有知识,要有智慧。这一点,我觉得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即使在放猪的时候,我也一边放猪,一边念念英文单词,没有把英语基础全丢掉。我原来是喜欢外国文学的,特别是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的小说。他写的革命女性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另外一方面,我也很喜欢中国的古诗词。我很奇怪,一方面是那种特别进取的,像我喜欢的俄罗斯文学都是比较进取的,立志要为别人、为大众做一点事;另一方面,中国的诗词曲,特别是元曲里那些比较消极的东西对我影响也很大。比方说我年轻时老爱背诵的那些元曲:“朝如青丝暮成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之类。这些知识对我以后走上比较文学的道路是很重要的,因为我知道一点西方,又知道一点中国,然后又运气好,到了哈佛大学,接触了比较文学学科,这就使我有了从事比较文学的愿望,特别喜欢这个学科,也看到这个学科将来的发展未可限量。所以这个“知”对人很重要,有时也会决定人的一生。如果你没有接触这个知识领域,没有看过相关的书,那就不可能向这方面发展,你这个人就会很闭塞,可供你选择的道路也会很少。所以,我很看重这个“知”字。

   第五个字是“行”。上面谈到的一切,最后要落实到你的行为。这个“行”其实是一种选择,就是当你面临一个个关口的时候,你怎么选择。人所面临的选择往往是纷繁的,也有很多偶然性。即便前面四个字你都做得很好,可是这最后一步,当你跨出去的时候,你走岔了,走到另一条路上去了,或者你这一步走慢了,或者走快了,你照样还是不会得到很好的结果。我觉得我自己遇到很多这样的关口,例如那时到苏联去开会,领导真的很挽留我,告诉我可以到莫斯科大学留学,兼做国外学生工作,但是我还是决定回北大。后来季羡林先生给我的一本书写序的时候说,乐黛云这个选择是对的,可能中国失掉了一个女外交官,但中国有了一个很有才华的比较文学开拓者。这就是说选择很重要,人的一生,有时选择对了,有时选择错了!选择对了,运气不来也不行。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彭真市长调我去做秘书,我选择不去,但也由不得我!没想到一来二去,当时竟把我的档案弄丢了,我也不想去找,后来也就算了。这样,我还留在北大,这就是选择和命运的结合。

   总之,命、运、德、知、行,这五个字支配了我的一生。

   本文选自乐黛云先生的回忆录《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