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捕手”张磊

文/张磊 高瓴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9月初,在线视频会议软件Zoom登陆美股,几个小时内大涨近50%。

多年前就重仓Zoom的高瓴,一夜狂赚8.9亿美元!

对于高瓴的创始人来说,这样的成绩并不意外。今天,你聊天用的微信、购物用的京东、睡前刷的抖音、搜索用的百度、订餐用的美团,幕后都有他的投资。

从名不见经传到中国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掌舵5000亿人民币规模的资金,张磊凭什么?我们从张磊的新书《价值》中梳理了他的30条投资、人生哲学,以飨读者。

1.

能否诚实地面对自己,是作为投资人的第一重考验,这不仅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考验,而且对于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来说更是巨大的考验。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成功了,往往会开始走下坡路;一家投资公司如果认为自己躺着都能赚钱,往往会开始舍本逐末,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都时常提醒自己:今后是否能不断创新?如果要保持成长的延续性,最应该坚持什么?最不该留什么?

2.

名声大了很容易引来不必要的关注,毁也好,誉也好,总归是让人分心的评判。杂音多了,内心的声音就容易被忽略。

3.

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4.

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没有做什么。

5.

每一个投资人都要搞清楚的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护城河的,才是“资产”,时间越久对生意越不利的,则是“费用”。

6.

我们无法预测环境的改变时点,但“用科技提高效率”这个长期趋势一定是不可逆的,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对于云视频这个行业,我们有多年研究,归根到底,Zoom创造了又一个“用科技提高效率”的典型场景。

7.

需要谨记一点:人多的地方你别去。某种程度上,好的投资人应该去找真正正确的“非共识”。

8.

有时候,模糊的正确要好过完美精细的错判。

9.

对投资人来说,看人就是最大的风控,这比财务上的风控更加重要,只要把人选对了,风险自然就小了。

实践证明,很多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则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10.

我常常给创业者建议,要学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战略在创业中有效,也同样适用于你我的生活。

11.

等待在投资中是一项极具挑战又极有价值的事,有时候需要等待1年,有时候需要等待10年。

等待也是一种主动,等待不是什么都不做,保持耐心等待的最好做法就是对无关的事情连想都不要想,一直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12.

只要是为社会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会兑现。

我们的第一笔巨款就是重仓腾讯。那时腾讯刚上市1年多,主打产品之一是QQ,但当时我身边很少人用QQ,许多人都以用MSN为荣。

而腾讯的用户乍看上去多是“三低”用户——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

一次去义乌小商品城的调研,让我们有了意外发现。我们惊奇地发现每个摊主的名片上都有一个QQ号;连政府招商办的官员名片上也有自己的QQ号。

这打消了我们的所有顾虑。

13.

最伟大的企业家都具备一些投资人的特质,比如说他们会十分懂得怎么做资产配置,怎么分配时间,因为资产配置中最重要的资产是你的时间,这可能也是你最大的瓶颈。

14.

不要去做对自己的核心目标没有用的事情。即使有余力去做更多的事情,或者自认为拥有及时把精力拉回来的自控力,我仍然建议你不要那样去做。

你甚至可以休息来养精蓄锐,等待下一次机会。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更不要小看人性。回避短期心态,是价值投资者的重要修养。

15.

当你已经十分清楚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时,其他所有事情都是干扰项。信念有时比处境更加重要。

16.

我经常说,懂得“延迟满足”道理的人已经先胜一筹,他还能不断进化。

字节跳动创始人对进化也有独特的理解。别人喜欢调试产品,他喜欢调试自己,把自己的状态调节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追求极致的理性和冷静,在此基础上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强迫自己学习许多不愿意做的事。

17.

尝试可能只是意气,但坚持却是勇气。

18.

当创业公司初期还无法吸引有经验的人才时,最佳的方式莫过于靠伟大的事业来吸引和激励,而不是单纯靠薪酬和福利。如果只有赚钱才能让一个人开心,就像追求“第一名”的开心一样,他一定缺少对事业最单纯的热爱。

19.

多年实践经历告诉我,好的创业企业文化,不应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应该是时刻提心吊胆、视身边人为对手,更不应该推崇少数几个人包打天下。

20.

乔布斯说,“真正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

换句话说,准确的评价比善意的评价更为重要,要相信优秀的员工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睿智识别什么是对的,接受批评并且努力改正,这比忽视或“顺水人情”更为善意,因为优秀的人都是极纯粹的人,没有杂念,有长期使命感和成就感。

史蒂夫·乔布斯用他独特的急躁甚至粗暴的管理方式,保证团队由一流队员,而不是平庸分子组成。

21.

如果一个环境里牛人很多,但牛人之间互相踩脚,很难互相学习,那么你在其中心情也不会很愉快。

牛人很多,大家又互相谦虚,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断拓展,这才是根本。

22.

对于有潜质、价值观一致的员工,不着急,慢慢来,给予其充足的成长时间。

23.

对于员工来说,不是老板给你一张网,让你捕几条鱼,而是你主动去寻找一片海、一个更好的捕鱼方式,甚至一个更好的养鱼方式。

24.

任何处境下都不能高己卑人。有的时候,遭受过苦难,才能理解别人的难处。

25.

习惯于单打独斗的人,大多数时候很难形成自我反省的心态。因为,自己是最容易说服自己,自己是最好骗的。

26.

当现实总和自己所坚持的原则冲突时,就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既有条条框框又能灵活处置的缓冲地带。

要理解,自我否定是进化,自我接纳也是进化。

27.

在许多伟大的创业者看来,没有一定要做的生意,但有一定要帮的朋友。

28.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不能做任何对帮助过你的人有损害的事情,否则那可能会困扰你的一生。

2000年,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我们的业务量也不断缩小,只好偃息旗鼓,再做打算。尽管投资人没有要求归还资款,我们仍然坚持“这些钱一定要还”。

29.

珍惜你身边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说再见。而你们一块走过的路,一起犯过的傻,一块流过的泪,都将成为你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30.

回到我们的初衷——和靠谱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我们所做的投资,不见得是赚钱最快的方式,也不见得是赚钱最多的路径,但赚的是让心灵宁静的钱。获得心灵宁静,奇迹因此而生,我们就能不断创造价值,回馈社会。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寻万物流转,觅进退有章。

愿你在长期主义的实践中,做时间的朋友,回归内心的从容。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撒贝宁的地方我都不去

前段时间,65岁的郑渊洁发微博说自己收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的短信,对方正在编辑中国儿童文学精品文库,想收录他的作品,说“只需要授权就好”。

郑渊洁没有答应,说他们擅自收录是侵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转头发了个道歉声明,只不过道歉的对象是编委会主任曹文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他交代的任务。

郑渊洁很生气,发微博说他们这是“毒害下一代”。

三十多年的童话创作生涯里,郑渊洁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抵制所谓的“权威”对下一代的“毒害”。

2

郑渊洁出生在石家庄一个军人家庭,但郑洪升很不同于那些不苟言笑的军人形象,从小就没打过自己儿子,连重话都不多说一句。

1966年文革爆发,郑洪升与妻子下放到河南遂平县的五七干校学习,还在上小学的郑渊洁第一次退学,跟着父母去了干校的子弟小学,没想到也没读多久。

image

当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郑渊洁心想鸟儿是有虫吃,那早起的虫子不就只有被吃的份儿了,要紧的还是先分清自己是鸟是虫。

他擅自改了作文题目,交了一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上去。老师大怒,把12岁的郑渊洁叫起来,让他自己在班上大声说几百遍“郑渊洁是班上最没出息的人”。

从小都没被批过的郑渊洁哪受得了这种羞辱,最难堪的是他喜欢的女同学也在班上。念了几十次之后,他拉响了兜里揣着的拉炮。

那时候郑渊洁犯错,郑洪升都让他写检查。这次闯祸不小,郑渊洁趁着自己老爸还没收到消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成了一篇有起承转合的小说,等老爸回家,双手呈上。郑洪升读着这篇检查,看得直乐,第二天帮儿子去学校找老师求情。

不求情还好,这下老师感到自己威严受损,说什么也不松口,坚持要开除小学生郑渊洁。郑洪升就对儿子说:“不上学就不上吧,我自己教你。”

image

辍学在家读了几年书后,15岁的郑渊洁去当了兵,专心干一件技术活儿——修飞机。

分单位前要考试,数理化三科比一直念书的孩子考得都高,平均分拿了98分。郑渊洁如愿分配到了南昌向塘机场,维修自己喜欢的歼6战斗机。那时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飞行员。

5

工作间隙郑渊洁爱抓麻雀,有次他抓到麻雀塞进口袋里进了工作间,修一半儿发现麻雀没了。别说一只活的鸟,飞机里连根羽毛都不能有,郑渊洁急了,犹豫再三还是报告了领导。

领导没见过这种人,言简意赅让他滚。他没滚,叫了人来拆飞机,找麻雀,最后啥也没找见。郑渊洁因此被记过批评。

修飞机期间,郑渊洁有次生病住院,在同病房认识了个叫阎维文的舞蹈演员,比他还小两岁。

那是三九寒冬天,部队医院后面是晋祠的野河。不顾抓到要被开除的规定,郑渊洁拉着阎维文就往出溜。他俩在床上伪造两个假人,从一楼直接跳了窗户。

当他们敞开了滑冰时,阎维文总是一边滑一边把手掌放在耳朵后边唱歌,郑渊洁被吓一跳,问:“你要干啥?怕护士听不到?”

阎维文淡定回复:“我吊嗓子呢。跳舞是青春饭,我得想着找后路。”

郑渊洁是真没想到小弟阎维文想得这么深远,他不禁正眼打量起阎维文,同时在心里埋下一个疑问,自己的后路是什么。

第二年,郑渊洁复员,去到首都一家仪器厂当工人。工资不低,每月47.5元,但工作是真简单,就是看水泵。上面俩开关,上班按绿的,下班按红的。

那时候的郑渊洁没啥想法,就觉得工资挺高。直到交了个女朋友,人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一听准女婿学历只到小学,就让儿子通知郑渊洁,考不上大学就分手。

女友哥哥拢共和郑渊洁谈了不到五分钟,就给郑渊洁聊恼了:我还偏不考了,分手就分手。

但这件事让郑渊洁开始琢磨,以前觉得有个工资稳定的工作就是有了后路,可没想到这年头不上大学也被歧视了。

如果不上大学,自己干什么能有出息?郑渊洁在桌前的挂历上列了一个单子,上面写着能做的事情,发现别的行业基本都得上大学,只能一一划掉。到了创作领域,他停住了,小说、文艺、科幻、报告、诗歌,能写的东西太多了,应该不会比写检查更难。

他列了一张清单,写失败一个就划掉一个类型。

童话是这张清单上的倒数第二个。

image

选童话的时候,郑渊洁其实是思虑过的。

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国即将实行计划生育的新闻,突然想到,如果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社会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独生子女就会是全家的宝,这简直是做儿童读物的最好时机。

image

<郑渊洁的童话《舒克与贝塔》>

他的预言没错,现在的书卖得最好的依旧是各种儿童绘本。和子女们的启蒙相比,大几百的投入简直不值一提,家长们自己都不读书了,却一心希望自己孩子能爱上看书。

从那之后,郑渊洁没事就往图书馆钻,一边研究儿童文学,一边查能够投稿的杂志社。

1978年4月,郑渊洁写了童话处女作《壁虎和蝙蝠》,寄给了一本儿童期刊《向阳花》杂志社。

在那之前,郑渊洁已经收了不少退稿信,还都是铅印的,只有冷冰冰的退稿字样。这次不一样,《向阳花》的编辑寄来自己亲笔手写的一封信件,鼓励郑渊洁“给孩子写作是了不起的、大有作为的事”。

那位编辑叫于友先,那时他还不是后来的新闻出版署署长,只是一个小小的编辑。看来稿的时候,于友先的母亲正住院,他在旁边陪床,看到好故事后会在病房里亲手写下回信和采用通知。

于编辑的肯定对郑渊洁来说是一个按钮,一键开启了童话大王的创作生涯。收到信件的那天,是1978年5月30号,从此郑渊洁把这一天视为他儿童文学创作的开端。

郑渊洁慢慢写出了名气,同时在16本刊物上连载,经典的《魔方大厦》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image

才思如泉涌的郑渊洁坚持用钢笔写作,每天都得灌一次水。可有段时间,郑渊洁连着写了一个月钢笔却一直有水,那时候他真觉得,“神了,写童话写出真的童话来了”。

几天后他半夜两点起来去洗手间,却看到郑洪升偷偷起夜给他钢笔灌水。

童话梦碎了,但感动的感觉也很好。郑渊洁对父亲说:我一个人可以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呢,只要你和妈妈一直活着,我就一直写。

父亲回答: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郑渊洁笑了,说:那我到那时候给你印名片,正面就印郑洪升,反面印个千年老妖。

image

80年代初,郑渊洁不再做工人,而是当起了编辑。那个工作辛苦,没双休,一个星期就休一天,整天给人编稿子。郑渊洁想写作,只能利用春节假期回太原创作。

太原人过春节爱来回串门,郑渊洁初一到初五都被迫跟着串,走马灯似的一家家换,累得脚后跟疼,还没地儿写作。到了初六,亲戚们几乎走差不多了,终于能开始写了。

郑渊洁寻思,国内都施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故事肯定不能写太多孩子。

但故事要丰富,最好有两个人,他就鸡贼地写了一对双胞胎。

想哥哥名字的时候,郑渊洁想童话人物的名字不能太普通,百家姓里也必须有这个姓。他拿了一部字典一直翻,看到有个将军叫皮定钧,就定了这个姓。他从二月十号开始写,写了6天,皮皮鲁诞生。

隔了一年的春节,他开始写妹妹鲁西西。双胞胎晚了一年才出生,这也是童话里才有的事。

他连载故事的半年,那本杂志社暴涨10万销量。

销量涨了,郑渊洁的报酬没跟着涨,写一千字只能拿两块钱。郑渊洁商量着涨稿费,涨到千字两块一,出版社拒绝得理直气壮:杂志又不只有你一个人的文章,你怎么能说销量是你带起来的?

郑渊洁无话可说。

改变的节点在1983年,那一年郑渊洁儿子郑亚旗出生,可一家人只能住在筒子楼里,每天在满是高压锅、煤气灶的狭窄过道里来回穿梭。

郑渊洁自己住了这么些年,其实没有不适应。但是看到儿子郑亚旗学走路,只能在过道里摇摇晃晃,左边是高压锅,右边是油锅。郑渊洁心里不得劲儿了。

image

小时候,郑洪升对他的要求基本有求必应,郑渊洁也想这么对自己儿子。

到了1985年,还是春节回家的路上,他带着郑亚旗第一次坐软卧。车厢里还有一个香港人,走一半大家都饿了,香港人从箱子里拿出一包方便面泡着吃。

那时候的郑渊洁哪见过这个,郑亚旗看傻了,问这是什么,香港人说叫公仔面,泡水就能吃。郑渊洁问,在哪能买到?香港人不屑甩下一句,香港。

郑渊洁被刺痛了。

也是凑巧,郑渊洁前脚下了火车,一个读者就追过来了,介绍说自己是山西团省委的,团系统可以办少儿刊物。

郑渊洁马上问了一句:“你想发财吗?”

小伙懵了,郑渊洁想起之前受杂志社欺负的事儿,说自己要出一本专刊,只登他的作品,保证卖得好。他疯狂描绘宏伟蓝图,把小伙忽悠信了。

第二天,小伙叫来了自己的领导,领导也信了,拨款帮郑渊洁办了《童话大王》。

郑渊洁知道自己懒,一定要靠合约约束着才能写,直接大笔一挥,签了个写满三十年的约,把自己半辈子的KPI提前预定了。

三年以后,《童话大王》月销量突破一百万。

image

那个帮郑渊洁办专刊的领导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叫赵岩平。筹备《童话大王》之前,郑渊洁跟赵岩平商量,自己不要稿费。

对方第一次听到如此要求,问郑渊洁是不是打算做慈善,郑渊洁摇摇头说自己要的是版税。

那时候没人知道版税是什么,写字儿为生的所有人拿的都是稿费,作品卖得好与坏都是出版社拿钱,基本和作者没什么关系。

这个念头萌芽自一个美国作家斯蒂芬金,郑渊洁读他的小说,注意到了他拿收益的方式是靠一种叫版税的东西,拿多拿少全凭销量。

郑渊洁也想这么干,他要拿下主动权。

郑渊洁说,稿子写出来了,印数大,那么杂志社拿得多,我也拿得多,如果印数少,他们拿得少,我也拿得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方想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就签约了。

三年后的百万月销量证明,童话作家郑渊洁和那些一心只有文学梦的人不一样,考虑起现实也是稳准狠。

郑渊洁提起这件事,总是很得意自己的经济头脑。他开玩笑地说,我的爸爸是山西人,我妈妈是浙江人,我是“钱庄”和“票号”的结合吧。

搞定一切后,郑渊洁开始写作《童话大王》。专刊的创作体量不是小数目,那时他还在文联杂志社当编辑,白天基本没空。

image

直到郑渊洁看到自己父亲每天都早晨四五点起床读书、写作,备受感动,于是就跟着调整了自己的生物钟。

他每晚九点睡,第二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准时写作2小时,挥笔写够6000字,收拾收拾去上班。

郑渊洁创作有个习惯,就是必须听着阎维文雄壮的军歌。

很久之后,郑洪升才告诉郑渊洁,其实他早认识阎维文。

80年代郑洪升还在山西军区宣传处工作,有天省军区司令员谢振华转给他一封信,是一位跳舞的13岁男孩想当兵的申请。

男孩儿已经通过了军区宣传队的面试,郑洪升就派人去了解情况,跳舞的组织说他“是个好后生。就是家庭成分不太好。”

郑洪升觉得成分不重要,关键的是“好后生”,就向谢司令推荐了男孩,男孩得以穿上军装,成了军人。那个男孩就是阎维文。

阎维文后来接到了北京歌舞团的调令,有领导说像这样的人才不能外流,也是郑洪升扫除的障碍,觉得推荐孩子去北京发展更好。郑渊洁说,只要遇见有才的下一代,父亲总会为他们创造便利。

在部队里,15岁的阎维文碰到14岁的女兵刘卫星,想和她在一起,部队领导不同意这样的“早恋”,刘卫星跑去郑渊洁家里哭诉,碰到郑渊洁母亲在家,她坚定地劝刘卫星不要放弃,并说自己支持他们“早恋”。

10年后,刘卫星成了阎维文的老婆。

image

有了自己父亲做榜样,郑渊洁也这么教育孩子——怎么自由怎么来。

郑亚旗第一天上课,班主任就当着全班的面骂一个女生“长大吃屎都接不到热的”。郑亚旗回来和郑渊洁聊,郑渊洁立即说老师做得不对。郑亚旗要求郑渊洁去学校和领导掰扯这件事,郑渊洁没去,他担心老师反感,做伤害儿子的事。

在童话里无所不能的郑渊洁,现实生活中只能去雍和宫拜拜,祈祷换老师。郑亚旗不满意,说我觉得日本鬼子来了你会是汉奸。

那一次,郑渊洁意识到他会不断遇到这种事,开始觉得“跟学校对上了”。

他要求儿子列出班上的名单,按照成绩从后往前数了二十多人,每人送了一本书,扉页上签了名,写上一句:“你是最棒的!”

相比权威,郑渊洁永远站在“鸡蛋的那一边”。

郑亚旗小学毕后,郑渊洁研究了《义务教育法》,发现父母不让孩子上学没有具体的惩戒措施,就领着儿子回家了。

他觉得儿子上到了6年级,比自己还多两年,够用了。

郑亚旗在家待得乐呵,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却截然不同。小时候,女儿问郑渊洁,世界上有妖怪吗,郑渊洁就带她去幼儿园,看到里面有老师出来,指着老师说:“这就是妖怪。”

没想到,郑亚飞眨巴着天真的眼睛:“爸爸我要和妖怪玩。”

image

郑渊洁看到女儿根本不吃自己那一套,也没非把她拘在家里,让她快快乐乐去学校了。

郑渊洁每次看到别人把孩子形容成祖国的花朵,都心想,人花不就是植物人么。所以不管自己的儿女选择什么路,只要有自己的主意,他就一百个支持。

image

这么“嚣张”着一直到了90年代末,郑渊洁受到了第一次打击,来自后台最硬的央视。

1999年,郑渊洁最主要的读者群长大进入大学,他们有个心愿,希望郑渊洁能够给成年的自己写作品。郑渊洁为此一口气写了20部长篇小说,包括《病菌集中营》、《智齿》、《金拇指》、《盲眼》和《输情管道》等。

出版到第7部《仇象》时,郑渊洁被一期叫《今日说法》的节目点名批评,主持人撒贝宁刚进央视没多久,讨伐郑渊洁的童话作品里“充满了少儿不宜的内容”。

节目的影响力很大,上线后有家长直接写信给媒体,怒斥郑渊洁毒害下一代,还有学校封杀了郑渊洁的书。

郑渊洁很冤枉,在他的观念里,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非常必要。“早早跟他们解释清了,孩子们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反而就不会好奇了。”

郑亚旗上小学之前,郑渊洁就在儿子身上系了两根红绳,一根系在肚脐位置,一根系在大腿中部,告诉他,被红绳包围住的身体区域对外人属于禁区,任何老师不可以有意触摸。他直接告诉孩子:“我现在教的都是防女老师对你做这些事,要是男老师做,更不行。”

可那时的人不听这个。郑渊洁还在连载的《鬼车》停止刊登,剩下的13部小说连鬼影儿都没来得及被人看见。《童话大王》也停止刊登郑渊洁的新作品,哪怕《智齿》、《金拇指》的总印数足有150万册。

后来写故事连“结婚”两个字都得删。郑渊洁干脆赌气不写,杂志发行量也就跌下来了。

之后的十几年郑渊洁都很不待见撒贝宁,不管什么活动,只要撒贝宁在,他就不参加。

image

2004年提起这件事,郑渊洁说自己那次是被“吓阳痿了”,但他又说,“靠儿童写作谋生的人,都应该具备阳痿的基本素质。这招儿很灵,从那之后,在我的作品里,鼻子以下的人体部位再没出现过。”

女记者问:为什么手不能出现?嘴不能出现?

郑渊洁答:你说的这些,广义上,都算少儿不宜的器官,都能用来干坏事。

女记者不接话,只是没头脑问了一句:你算是中国承认自己阳痿第一人吗?

后来郑渊洁参与新浪一个分享会,一看都是成年人,高晓松什么的都在,就发表了一些言论。第二天一个记者不干了,说你郑渊洁是个儿童文学家,你在任何场合都只能写对儿童说的话,不可以说成年人的话。记者开始号召家长烧郑渊洁的书。

同时期,郑渊洁工作的文联杂志社领导要解聘郑渊洁,理由是他工龄快满30年了,可以给他算退休,还有退休金拿,只要不再去上班。

郑渊洁不乐意了,他才四十多,远不到时候呢,办这个多折寿呀。

王朔曾跟郑渊洁说过,失业证是最牛逼的证件。郑渊洁深有同感,觉得这是作家必备,这证明可以靠写作就养活自己。

所以,还差一个月就满30年工龄的时候,郑渊洁主动离职,去领了一张《北京市城镇失业人员求职证》,以一次反叛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

image

郑渊洁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出了一篇命题作文,叫《我长大了干什么》。

同学们都写自己要当科学家、艺术家,郑渊洁交了自己的作品上去,名字是《我要当掏粪工人》。

作文写好后,郑渊洁惴惴不安。几天后,老师对郑渊洁说你站起来。郑渊洁以为老师要批评他,可老师说:“你上来领两本《优秀作文选》,你想当掏粪工人的作文被我推荐到了校刊发表。”

那是郑渊洁的作品第一次被推荐。那一点善意的鼓励,支持他敢说自己想说的话。

多年后,开始连载《童话大王》的郑渊洁接到了崔永元的电话,说有个叫郑正的12岁小孩有事找郑渊洁帮忙。

郑正是个淘气的孩子,因为爱捣乱、不写作业,接连被两所小学开除。转到新学校后,校长在班会上演讲,说不写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就没出息。

郑正手都没举,反驳校长说: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

校长质问郑正,这话谁教他的,郑正回:是郑渊洁。

校长说你把郑渊洁请来,他要真这么说,我就免你作业。

郑正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妈妈。一向鼓励他的妈妈托关系找到崔永元,请他帮忙联系郑渊洁。

这个淘气的小郑正和当年的郑渊洁并没什么两样,郑渊洁二话没说去了郑正的学校,做了一场演讲。他一张嘴,校长脸就白了。进行到20分钟,崔永元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image

<郑正>

19年后,被开除2次的郑正留学国外,成了一家著名游戏网站的高级顾问。

在郑渊洁支持他之前,这个12岁的男孩总是被老师轰出门外,一手抹着自己流下的鼻涕,一手紧紧地攥着那本《童话大王》。

来源:往事叉烧 微信号:wschashao

TMD大佬往事:张一鸣、王兴、程维的三个路口

文/琼恩

来源:深燃财经(ID:shenrancaijing)

六年前的中国互联网,就好像柏林墙倒塌之前的德国一样,世界一分为二,一边是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巨头,另一边是估值100亿美元以下的创业公司。

彼时,王兴35岁,第四次创业,公司估值60亿美元。加盟过王兴饭否项目的张一鸣,创业后兜兜转转,当时正在做今日头条,估值也5亿美元了。比王兴小四岁的程维,从阿里离职创办的滴滴,估值30亿美元。

当时他们都距离BAT很远,但后来打破BAT霸权的,正是这三个人。那是柏林墙倒塌的前夜。

2015年,在那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大并购浪潮中,滴滴快的合并,美团点评合并,张一鸣在次年推出抖音,于是,一个与BAT相对应的词开始流传——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这三家被合称为TMD的公司,在当时被视为中国互联网格局潜在的颠覆者,填补了互联网天平两端之间的空白。

时至今日,五年过去了,BAT不再是当年的BAT,TMD也变了模样。

美团越来越强,王兴这个“几乎犯过所有创业者会犯的错”的男人,终于把美团推上了2000亿美元市值;滴滴被三起安全事故打中了要害,过去两年停滞不前,几乎要掉出TMD阵营;字节正在经历中国互联网公司有史以来最有挑战的一次国际化危机。

人们没想到的是,困住滴滴的,不是它眼中八爪鱼般的竞争对手,而是它自己;能消灭TikTok的,不是快手更不是腾讯。即便强大如张一鸣,推倒了互联网世界的柏林墙,却跨不过真实世界的鸿沟。

TMD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一次,它们将往何处去?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年,有三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决定了今天TMD的样子。如今它们正在走的路,正经历的挑战,正面临的困局,都在它们当年经过那些路口时,标好了答案。

第一个路口:融资与站队

三个创始人里,一开始张一鸣是最不被看好的。

张一鸣一副斯文的程序员外表,小眼睛,戴眼镜,不露锋芒。他说起话来温文尔雅,没有很多CEO的那种慷慨激昂,也没有生意人的市侩气息。他喜欢聊算法,不习惯讲故事。

今日头条早期第二轮融资,他去找投资人,对方问他,“个性化推荐引擎那么多人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你能成?”张一鸣答不上来。回家后他反思,觉得自己发挥不好,好像说的问的都不能对上口型。那一个月,他连续见了30多个投资人,说话太多导致失声。

2014年版权风波,今日头条被围攻。张一鸣去找张朝阳,提出让搜狐投资入股,张朝阳没看上。他又去找新浪曹国伟,在C轮拿到了新浪的钱,但三年后新浪就卖掉了头条的股份。

那个时候的今日头条,是一个被很多人吐槽“很low”、进不了巨头法眼的产品。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张一鸣自始至终没有拿BAT的钱,甚至在新浪之后也不再拿互联网公司的钱,他的融资几乎全部来自国际化的VC机构。而且从A轮开始,他只融美元。

这让字节跳动成为TMD中唯一一个没有站队BAT的公司,从而远离了巨头的代理人战争。所以后来张一鸣推出抖音,跟腾讯正式开战,高薪从百度挖技术人才,成群结队的百度工程师流向字节,抖音甚至自己做电商,切掉第三方商品链接,要形成闭环自立生态。

这或许是张一鸣早就想到,BAT早该预料到的事情。

和张一鸣相反,王兴的起点是最高的。在创办美团之前,王兴就已经做了三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项目。除了有花不完的钱,他还收获了一支清华班底的团队,以及互联网圈子里的声名,张一鸣还在王兴的饭否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程序员。

程维不止一次公开表达过对王兴的赞赏。他评价王兴“绝顶聪明却不善言辞”,说王兴创业早期“团队创业氛围很棒,依稀有阿里味道”。滴滴打车App刚做出来时,他还跑去请教王兴,得到“很垃圾”的反馈后改善了产品体验。

2011年美团B轮融资,王兴问马云:你最强的是什么?马云:你觉得呢?王兴:战略和忽悠。马云:其实我最强是管理。王兴:我相信。事后阿里领投了美团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同时把阿里中供铁军的核心人物干嘉伟派到了美团,帮美团打赢了千团大战。

那个时候美团跟阿里还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共同打江山。美团的对手大众点评则在2014年2月站队腾讯,出让20%的股份达成战略联盟。随后阿里继续加注了美团C轮融资。

站在当时的节点,美团站队阿里,点评站队腾讯,百度自己做了糯米网,BAT各抓了一颗棋子。在融资这第一个十字路口,美团向左,点评向右,一左一右分别是阿里和腾讯。

本地生活赛道的战争,则变成了典型的由巨头主导的代理人之争。巨头之间画地为牢,势同水火,直到将对手打趴下为之。

滴滴的融资故事要更加精彩。程维是从阿里P8的位置出来创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拿到了阿里前高管王刚的天使轮融资。按道理讲,滴滴应该会成为阿里系,但后来程维选择了腾讯。从2013年的B轮融资开始腾讯进场,然后腾讯连续在C、D、E、F轮融资中持续加码。阿里则投资了滴滴的敌人快的。

跟美团和点评的故事类似。滴滴站队腾讯,快的站队阿里,二分天下,同样是巨头的代理人战争。在当年网约车的补贴大战中,腾讯和阿里为了争夺支付入口,一度杀红了眼。

对于当时的美团、字节、滴滴而言,如何融资,如何站队,如何跟巨头合作,是它们曾面临的重大议题。这是它们在挑战固有互联网格局的过程中,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路标上,为它们标下的通关指示语。

第二个路口:互联网大并购

TMD这个词真正开始流传,其实是在2015年底,触发点是两起史无前例的大并购——2015年上半年,滴滴和快的合并;下半年,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

合并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超级独角兽的诞生,合并带来的间接但却更长远的影响,是巨头之间权力关系的重构,以及互联网格局的重组。

阿里和腾讯,两个彼此敌对的阵营,因为合并,被迫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强势的一方主导,弱势的一方出局,这是大部分合并带来的附加题。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腾讯对新公司又投资10亿美元,一举拿下第一大股东位置,美团成了彻底的腾讯系。

王兴坚定地站在了腾讯这一边,转身加入了反阿里阵营。从阿里过来的干嘉伟,给美团带来了阿里的使命、价值观和打法,但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选择了从美团离开。失去美团后,阿里投资收购饿了么,扶持口碑,正式向美团开战。

如今美团和阿里之间的全面战争,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其实在五年前的那场大并购中,就已经指明了方向。

滴滴是程维的第一次创业。TMD三位创始人,程维最年轻,最草根,最江湖。他不像张一鸣那样坚定地独立发展,跟巨头对决,也不像王兴那样跟某一个阵营绑定,向另一个阵营开战。程维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挂上了一副字——“日拱一卒”。

既然选择了当过河的卒子,那么就只能纵情向前。

程维因此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多巨头的支持。2016年合并Uber中国后,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超过90%,在TMD中估值最高。那个时候,滴滴是TMD中最风光、最有钱、最傲娇的。

并购带来的成功是暂时的。日后看来,危机也是在那个时候埋下。

程维很少谈论产品,也不谈技术,在仅有的几次公开采访里,他谈论最多的词汇,是战争。他看了很多战争的书,研究战争的方法论,一切都是为了赢,为了生存,为了消灭对手。比如在谈到美团打车的威胁时,他像成吉思汗一样发出战书:“尔要战,便战”。

但直到2018年他或许才意识到,“最高明的策略不是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和所有人博弈,敌人是打不完的”。强者逻辑也并非总是有效,即便你长到足够大,甚至变成太阳,地球也不一定就会围绕着你转。

因为困住滴滴的,不是敌人,不是竞争,而是产品缺陷和政策监管。

程维显然高估了产品实力,低估了政策风险。2018年顺风车事件之后,滴滴的估值就停止增长了,IPO遥遥无期,部分急于退出的投资人甚至开始折价转让滴滴股份。

时至今日,滴滴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估值徘徊在800亿美元以下,而美团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滴滴掉队了。

相比程维的少年得志高举高打,张一鸣更早经历了社会的毒打。

2014年今日头条完成C轮融资,估值5亿美元,消息放出去后,今日头条立马成了媒体群攻的对象。因为“传统媒体在日益下滑,隔壁邻居在日益强大,而且老从你家门口过,很容易将一些瑕疵、摩擦放大。”

从那件事开始,张一鸣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低调。

后来通过花钱投资、重签合同、收益分成、扶持自媒体等方式,张一鸣摆平了媒体,但直到2018年,张一鸣也没搞定官方监管。2018年4月,内涵段子被主管部门要求关闭。这件事对张一鸣打击和触动很大,除了公开致歉,从此他不再提“算法价值观”,开始扩大审核团队的规模。此后,抖音的崛起过程,没有重复今日头条一路上被质疑吐槽的囧境。

在大并购引发的第二个十字路口上,TMD正式崛起,它们的体量甚至大到让监管部门忌惮的程度。除了跟巨头博弈,如何跟官方斡旋,决定了TMD的下一站是阳关大道,还是独木小桥。

第三个路口:国际化的殊途

奠定TMD江湖地位的是国内市场,但决定其未来想象空间的,一定是国际市场。因为国际化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如今TMD估值的分野。

张一鸣或许是TMD三位创始人中,最早意识到国际化重要性的人。

2015年,也就是互联网大并购那一年,王兴和程维在国内忙着合并,张一鸣却将目光放到了海外。今日头条海外版Topbuzz在那一年上线,火山小视频海外版Hypstar和抖音海外版Tiktok在2017年上线。张一鸣在2018年将“全球化”作为年度关键词,提出三年内海外用户要超过50%。

张一鸣2018年首次对外披露   字节跳动全球化的战略细节
张一鸣2018年首次对外披露   字节跳动全球化的战略细节

但实际上,张一鸣的英语并不好,他也没出国留过学,2014年他去了一趟硅谷,看到小米手机在硅谷居然也有粉丝,感受到阿里美国上市引发的广泛关注,有点被震撼到了。于是回国后,他就开始了国际化尝试。

字节跳动没有拿BAT的钱,拿的都是国际美元基金的钱,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国际化的便利。

如今,关于张一鸣,业内所有的焦点,都落在Tiktok美国业务或被强制出售事件上。有观点认为,字节跳动有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无畏感”,认为科技可以改变一切,但忽略了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在“去全球化”的政治鸿沟面前,创业公司是脆弱的。

张一鸣正站在第三个十字路口上,跟前两次不同,这一次是少有人走过的路。

滴滴的国际化看起来很彻底,但其实是被迫的。2014年到2015年,滴滴和Uber在中国打了一场狙击战,最后以滴滴获胜告终,同时滴滴投资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欧洲的Taxify,几乎把Uber在全球的所有对手都投资了一遍。

但滴滴走出国门更多带有被动防守的意味,因为对手打到门口来了,于是以牙还牙打回去。程维在日后承认,滴滴最早的国际化是为了国内业务的生存。

2018年以来,滴滴已在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开展出行、外卖和同城配送等业务,今年8月宣布正式进入俄罗斯市场。程维很清楚,国际化是滴滴“0188”战略的重要一环,虽然很多人评价滴滴的国际化,更像是“国际化投资”,但这块市场无法放弃。

滴滴急切需要新的故事来推高它已经停滞两年的估值。当美团跨过2000亿美元市值大关,把更多的触角伸向滴滴的领地,字节跳动在全球范围内披荆斩棘,人们开始问:滴滴的出路在哪里?

TMD三位创始人中,按道理王兴应该是最国际化的。王兴留过学,2004年他放弃在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博士学位、辍学回国创业时,就已经见识了海外互联网的顶级玩法。而张一鸣要等到十年后的硅谷之行,才亲身体验到国际化的魅力。

所以王兴的几次创业,刚起步时无一例外是把美国的先进互联网模式搬进来。校内网是对标Facebook,饭否网对标Twitter,美团网对标Groupon。王兴的过人之处是,青之于蓝胜于蓝,超越了原始的对标物。

王兴至今还没有大力进军海外市场,而是把国内市场吃透,美团在国内同时面临的敌人要比滴滴和字节跳动更多,现在谈论国际化或许还为时过早。

在国际化这第三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上,TMD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这让它们如今也面临迥异的局面。它们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未来十年的格局。

TMD将往何处去?

现在谈论TMD,还有意义吗?

过去这三年,中国的互联网格局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老巨头衰落,新巨头崛起,TMD这个词也像是那快过期的陈年罐头,失去了新鲜的味道。

最大的变化是,滴滴开始掉队了。虽然滴滴还在奋力追赶,“0188战略”也许能将滴滴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许滴滴迟到的IPO终会到来,但从最简单、最粗鲁的估值排序角度,滴滴已不再是当年的滴滴,美团和字节跳动已经大幅领先。

与此同时,拼多多已成长为新巨头。在用户数量上,拼多多直逼阿里,在市值上,拼多多已经超过千亿美元。整个8月,拼多多和京东就在股价的此消彼长中,争夺中国第四大上市互联网公司的位置。

以当前的市值(上市公司)和估值(未上市公司)为标准,分别以3000亿美元、1000亿美元、300亿美元为界限,我们将中国互联网公司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阿里和腾讯,第二阵营是美团、蚂蚁金服、字节跳动、京东、拼多多,第三阵营是小米、网易、滴滴、贝壳、好未来、百度。

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大阵营
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大阵营

跟五年前相比,当前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中间阵营壮大了,不再是一头一尾的两级格局。新生代巨头越来越多,整个互联网生态更加均衡。

当然,TMD依旧不容小视。张一鸣、王兴、程维还很年轻,黄峥也才刚40岁,他们是80后这一代创业者中最优秀的那群人。

变化还在发生。柏林墙倒塌前,人们想不出来还有谁能结束美苏争霸的格局;BAT瓦解前,人们同样想不出谁能挑战三分天下的局面。

就像一位投资了百度和滴滴的投资人所言:“这个世界是大于BAT和TMD的,因为创意的源泉是源源不断的,巨无霸会越来越多。”

王莽是穿越者?

因为王莽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思考方式完全不像2000年前的古人,反而特别像新中国刚成立时受新学潮影响的年轻人。

1

想象一下,你的叔叔伯伯都是大司马(全国军事总司令),太后是你姑妈,你的亲戚有9人封侯,你的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全都飞扬跋扈,极尽奢华,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你会怎么做?用李云龙的经典台词说,那就是:学习?学个屁!

2

可你知道王莽在做啥吗?生活简朴、为人恭敬、勤奋好学、照顾母亲和嫂嫂,抚养哥哥的遗子,对外礼贤下士,对内孝顺叔伯,简直都可以荣获“全国道德标兵”了好吧。

3

后来开始做官,朝中的名望大臣全都积极推荐王莽,天天在汉成帝耳边说王莽的好话,汉成帝看王莽这人确实完美无瑕,就给他封了侯,还让他当了光禄大夫侍中(皇帝侍卫近臣),一般人混到这地步,多半就开始有点飘了吧,可王莽呢?他变得更加勤俭节约,甚至把自己的工资分给门客和平民,还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搞得老百姓看到他都像看到活菩萨一样。

4

过了几年,王莽的叔叔王根身体不行了,就推荐王莽接任大司马。30多岁,就成了全国军事总司令,大权在握,背景又十分深厚,此时此刻是不是应该摆点官架子,好好享受下人生?可实际情况呢?王莽官当得越大,生活反而越节约,他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和奖金全部拿去款待名士,自己过的十分朴素。据说有次百官去探望王莽的母亲,看到一个仆人打扮的女子,以为是家奴,正准备摆谱,这时候王莽及时出来介绍道:“各位同僚,这是内子,招待不周,招待不周啊。”百官当场懵逼,一个大司马的老婆,竟然穿得还比不上奴隶。

5

很多人肯定会觉得王莽是装的,刚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王莽的二儿子杀死了一个家奴,这种事一般会怎么解决?大部分情况,把家奴给埋了,赔点钱,当啥事没发生;有觉悟一点,想博取好名声的,可能就会像曹操“割发代首”走个过场,把儿子打一顿,可你知道王莽怎么做的吗?他直接让儿子自杀了。你说这是装的?那这成本也太高了吧。

6

而且,王莽不光是自己简朴,他还要求自己的姑姑王太后带头简朴,他拿出自己的钱和土地全部用于救济老百姓,搞得百官都被道德绑架,被迫跟风捐献。河北发了洪水,王莽说是自己的错,只吃素食,不吃酒肉,南方发生了旱灾,王莽说是自己不够虔诚,带头沐浴更衣。为了安置灾民,他不仅把皇家的呼池苑给撤销了,还在长安城中建了一千多套房子专门给灾民居住,一时之间,所有人都说王莽是圣人转世,舆论彻底倒向王莽。

7

皇帝说这不行,必须赏赐王莽,王莽拼命拒绝,就差以死明志了。然后,全国有四十八万人联名上书,请求务必加封王莽,说王莽如果不接受,所有人就当场把自己饿死!王莽一看这还了得,就“无奈、长叹、勉强”的接受了,据说皇帝后来准备禅让给王莽的时候,除了极少数大臣和匈奴反对之外,没错,匈奴已经被打得叫爸爸了,还在反对中原谁当皇帝的问题,王莽以压倒性的优势,在刘氏皇族都默认的情况下,几乎是兵不血刃的当上了皇帝,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可从来没发生过,说是奇迹也不为过。

8

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做的事,就更加实锤了他穿越者的身份。

第一步,他将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

9

第二步,他废除奴隶制,奴婢改称‘私属’,与土地一样不能买卖。

10

第三步,他控制了物价,有效防止了商人炒作,并且让一些农商可以向国家申请贷款,而遇到一些丧事祭祀之类的还可以申请无息贷款。

11

第四步,他将酒、盐、铁全部收为国有,而且一些山林矿山全部收为国有,私人开采必须得到国家的同意。

12

第五步,他强迫那些无业游民参加劳动,不参加劳动的还会进行小额的罚款和劳役,导致治安突然好转。

13

第六步,他非常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

14

你说这些措施,能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人能想出来的吗?

难怪胡适看完都很无语,直言:“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15

虽然说王莽的这些政策与当时的国情严重脱节,导致完全实施不了,也给老百姓带来痛苦,最后引来反弹,导致自己身死国灭,也虽然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王莽是个“伪君子”。

16

但这就和很多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一样,根本没办法证伪,因为王莽礼贤下士,勤俭节约、孝敬母亲、为人谦虚……的生活态度,一生如一。

17

就连白居易都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8

也许,历史上很多人物,远比我们看到的复杂,你以为的圣人,也许私底下是个龌龊小人,你认为是反派的人,也许心怀匡扶宇宙之理想,只是这些真相,或许我们永远都看不到了。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文史少年”。

HTC没有新故事,62岁王雪红回归

文/倪文 刘意默

编辑:江 岳

来源:首席人物观

01

62岁的王雪红不得不再次回归。

2020年9月3日,HTC董事长王雪红再度兼任CEO,顶替原CEO Yves Maitre的位置。

颇为荒诞的是,在2019年9月17日,前任CEO说过,“我等这个职务14年了”,而等待的结果即是任职不到一年就迅速辞职。

HTC似乎无法离开王雪红。这距离她上一次担任CEO职位救急,时隔不过五年半。2015年3月20日,王雪红以兼任CEO的身份走向台前,掌舵HTC,原CEO周永明转向研发岗位。

3月正值早春,上海康桥镇新庙村,桃花正开得厉害,冒出一个个粉嫩嫩的花骨朵。HTC工厂位于公路深处,周边除了加工厂就是大片田野。从2015年开始,由于生产线不断裁员,宿舍区时有拉着行李箱的人走出。

这座土地面积约7092万平米,房屋建筑面积则为11.48万平米的工厂是HTC强盛时期的产物,建成于2010年,投入资金约2.2亿元。

彼时,HTC势不能挡。

尽管如今已经不为年轻人所知,但仅仅十几年之前,它还是安卓手机的代名词。HTC于2008年发布首款Android手机,2010年进入内地市场,当时,每两台Android手机中就有一款是HTC。当HTC立于巅峰,雷军和小米刚刚准备进入手机市场。

HTC的创始人王雪红是典型的富二代,她的父亲是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家庭背景也很复杂,王永庆有三位太太,育有二子七女。王雪红的母亲是二房杨娇。

王雪红虽然早期凭借独立创业在商业领域获得一席之地,但她受家庭影响很深——她既继承了母亲身上的韧性与果敢的品质,在商业上也受到了父亲的启蒙教育。

1975年,母亲杨娇厌倦了每日侍奉长辈、照顾家人等琐事,又因王永庆娶了三房,51岁之时,她带着最小的儿子和3000美元去了美国。在那里,杨娇零基础去成人学校学英文,60岁学开车,王永庆三四次前往美国劝其回台,她不为所动,坚持留在美国,学习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都说我最像父亲,”王雪红在一次采访中聊到:“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母亲。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整整50 年。”

与母亲不同,王雪红很早就踏上了独立的求学生涯。

15岁时,王雪红被父亲送往美国旧金山一个犹太人的寄宿家庭,全校只有她一个中国人。父女俩通过书信往来,王雪红需要告诉父亲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以及每一块钱是怎么花的。

而父亲的回信通常很长,有时有一二十页。王永庆谈及最多的是生意,比如处理公事时遇到的困难、如何追根问底、如何管理、如何解决问题等等。在王雪红的记忆里,父亲字迹潦草,内容艰深,很难读懂。她至今仍保存着这些书信——其中内容一定程度上成了她日后的“管理圣经”。

她身上确实有父亲的影子。威盛公司的一位员工曾如此评价,外界之所以认为王雪红最像王永庆,很大原因是她敢赌。

从伯克利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以后,王雪红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回台塑工作,而是以销售的身份进入了姐姐创建的大众电脑,一做就是几年,直到1988年创办威盛电子。

创业之前,她意识到大众电脑的主板机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所有组件都是采购而来,没有一样是台湾生产的,于是就动了研发芯片组的心思。于是,她抵押了母亲留下的房子,向银行贷款500万元台币,收购了一家硅谷濒临破产的小芯片公司。

王雪红押中了台湾电子产业的商机。

威盛的业务重点是计算机主板芯片组,这个领域长期被英特尔等巨头把控。1992年,王雪红将公司总部迁回台湾,以便于同产业链配套契合起来。自此,威盛、王雪红和台湾电子产业一起走进了黄金时代。

广达、华硕等一众台湾电子企业在主板制造领域崛起,它们为威盛的芯片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凭借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等优势,威盛的业务可谓突飞猛进。其1996年和1997年市场占有率相继成为世界市场第三名和第二名,到了1999年,全球约70%的电脑主板芯片组印有威盛电子的Logo。

同年,威盛在台湾上市,王雪红迎来了她事业的第一个巅峰。然而在光环背后,是王雪红被英特尔的专利授权官司所纠缠,长近三年,期间,她参加了一百多场听证会。

02

如果说创办HTC是王雪红未雨绸缪的布局,威盛就是HTC在早期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石。

1997年,王雪红同周永明创办了HTC,它的全称是High Tech Computer Corporation,汉语名字是宏达电。

成立之初,HTC还只是循规蹈矩的代工厂,主要代工PDA产品,即掌上电脑。

王雪红的个人需求和偏好曾成为企业起步的商机。

她个人并不喜欢笔记本电脑,太重且携带不便。做销售期间,她常常从西班牙坐火车到德国,上上下下搬盒子,非常累。于是,她想做出一款轻巧的产品,不仅可以随身携带,还具备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以及手机的通话功能。

但研发并不容易。

由于产品过于超前,在研发初期,宏达电就陷入了持续的亏损,最严重时,亏损高达10亿台币。王雪红亏掉了所有的资本金,这是她向家中姐妹私募来的资金。判定这是一口无底洞之后,不少股东纷纷退出,很长一段时间里,HTC全靠威盛电子的资金输血度日。

王雪红不惜以All in姿态投身其中。在她看来,无线通讯一定会成为主流趋势,不该就此停手。她安慰员工,“威盛这边还有钱,我就继续给宏达注资。”

总裁卓火木曾拿着两张房契找王雪红,称可以应急,别放弃研发。

王雪红又一次押准了风口。2000年,HTC与康柏合作推出的掌上电脑iPAQ终于面世,这款掌上电脑在2000年时被评为功能最强之PDA。

HTC因此而迅速变成全球最大的PDA代工企业。2001年,掌上电脑全球出货量达289.7万台,由HTC代工的趋近一半。

2002年,王雪红迎来了第二个企业上市的光辉日子。3月26日,宏达电挂牌上市,上市之初,股价就持续上涨,并不止一次获得“股王”的封号。

在智能手机领域,王雪红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年10 月,宏达电推出全球第一款搭载微软Smartphone软件平台的智能手机,且成为第一个和微软合作的厂商——五年之后,苹果才推出 iPhone。

倚赖和巨头贵人合作的方式一步登顶,HTC屡试不爽。

2008年,在苹果推出 iPhone 的第二年,掌握着熟练代工经验的HTC被Google选定,参与研发 Android 操作系统。借此机会,HTC在手机市场上有了名头。双方合作推出了第一款安卓手机HTC Dream G1。

那年,王永庆去世。离世前不久,王雪红带着自己生产的手机去找父亲吃饭。“没想到,几天后他就不在了”,她由此感慨,想做的事情就要马上做,不要迟疑。

快跑的HTC 很快迎来高光时刻。

在智能手机时代,与王雪红的HTC对垒的,是乔布斯的苹果以及韩国的三星。凭借起步早、迭代快的HTC迅速垄断了安卓市场,成为手机新贵。在2008年到2012年的短短四年间,HTC一共发布了50多款智能手机。

HTC的G系列旗舰机,几乎每一款都是可与苹果 IOS 系统叫板的“安卓机皇”。

2011年,HTC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4300万部,其在美国市场的出货量甚至超过了苹果和三星,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15%。4月,公司市值一举冲达319亿美元,首度超过了手机巨头诺基亚。

也是在这一年,王雪红成为了台湾首富。

2011年3月,《福布斯》发布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王雪红陈文琦以68亿美元的身价成为台湾首富。实现对父亲王永庆的财富超越,王雪红用了53年的时间,而此时,HTC成立也不过短短15年时间。

王雪红和她的HTC一时风光无两。她曾立下豪言,“若未来手机厂商只剩下两家,HTC一定是其中一家。”

王雪红很在意父亲的评价。她记得,自己第一次当选台湾女首富,父亲告诉朋友:“她还差得远呢”。直到几年后,她当选“亚洲之星”,父亲眼里才有了挡不住的得意。

晚到的认可尤显珍贵。只是,王雪红没有预料到,坠落与登顶来得同样容易。

03

王雪红的高光时刻并没有维持太久。

这是人运,也是时势。从根本上看,王雪红的发迹,是台湾承接全球化分工,代工厂繁荣兴起的缩影。HTC在手机市场的崛起,早期也受益于微软和谷歌等美国大公司的代工需求,但一家手机厂商若想维持长久的生命周期,唯一的路径便是真正走进消费者——华为手机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便验证了这一点。

HTC很快引来了麻烦。

从崛起、鼎盛与衰落到销声匿迹,HTC走过的路径几乎与威盛如出一辙。专利战再一次将王雪红和HTC缠住。早在2010年3月,苹果就起诉HTC,指控其侵犯20项专利,而12月的诉讼结果,成了HTC的当头一棒——HTC部分手机产品被判定侵犯苹果专利权,HTC手机因此被禁止在美国销售。

这场官司成了HTC的滑铁卢。此后,在高端机型市场里。HTC逐渐失去优势,与苹果、三星的距离越拉越远。

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HTC的全球业绩开始下跌,此后连续三个季度都是如此,股价也如同抛物线的后半段,直落而下。

习惯了代工路径依赖的HTC,从未真正走进过消费者。这也决定了,在智能手机的战场上,王雪红注定失败。

此时,新的故事已经在内地兴起。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大变革,由此发端。

2011年,雷军穿着黑色T恤、牛仔裤,在798艺术中心的一场发布会上,发布了小米初代手机。这位从软件领域跨界做手机的互联网投资人,凭借低价高性价比杀出一条血路。

移民美国的段永平,名下的两家公司即VIVO和OPPO在三四线城市和县镇广铺门店,斥巨资冠名综艺,请明星代言,打响品牌知名度。

就连华为都放下了架子。余承东跟随小米推出互联网品牌荣耀,以抓住年轻人。

王雪红似乎对此不以为然。或许,在这位昔日的台湾首富眼里,内地这些同行所抢占的赛道,都过于低端。这位骄傲的富二代心中只有远方——在质疑声环绕的2012年,她为HTC设定了更宏大的目标:成为世界第一。

王雪红想赢,但在HTC十几年野蛮生长的日子里,专利和创新始终是其软肋。HTC曾踏在巨人肩膀上乘风破浪,可一旦回到平地,资源这种先发优势,必然也会随之消失。

现实与“世界第一”的心愿形成了鲜明反差。2012年到2017年间,曾经占据全球15%以上手机市场份额的HTC一路下跌,到2017年只剩不足1%。

王雪红不再骄傲。2015年,她接替周永明出任公司CEO,同年股东会现场,她就公司亏损向股东们鞠躬致歉。

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翻盘。一度大热的VR成为她的新抓手。2017年,HTC关闭了上海手机工厂,卖土地和厂房换来的6.3亿人民币,被直接投入到VR产业。她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拥抱内地,无论是乌镇互联网大会还是博鳌亚洲论坛,都可见王雪红的身影,大谈VR前景与Vive的愿景。

但这似乎依然是一个生不逢时的故事。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但从下半年开始市场便由热转冷。王雪红的投入和亏损随之扩大:2012年至2019年七年间,HTC市值跌了97%,亏损1000亿。

丢掉了旧市场,没抓住新市场,这是任何一家公司转型都都需要面临的风险。很不幸,王雪红深陷其中。投身VR几年里,这位野心勃勃的女企业家最大的收获或许是,告别了曾经专利官司缠身的处境。

她失去的东西显然更多。

逐渐剥离手机业务的HTC,光环不再。2017年,王雪红把HTC 的手机业务和资产出售给Google。2019年,HTC关闭了天猫旗舰店和京东旗舰店,手机中国市场线上渠道关停。

2020年1月,HTC年度营收创公司有史以来新低,只达100亿元新台币,年减57.82%。彭博专栏作家Tim Culpan通过换算得出结论,苹果光是销售AirPods两周的收入,就能超过HTC一整年所有产品的总营收。

此时,这位昔日的一代手机巨头,在中国市场已经毫无存在感。在传统行业,这是至少数十年才会完成的衰退,在互联网加速之下,这个过程,只花了十几年。

王雪红不易。在所有的突然事件中,她都必须成为那个当仁不让冲上前线的拯救者。

不可否认的是,她过往确实很成功。尽管这离不开时代的馈赠,但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这份命运的礼物,实现成就。

在一次十年前的采访中,处于巅峰时期的王雪红谈到,“从妈妈身上我学到的就是,任何时候我都可以从头再来。”

2020年,王雪红再一次归来,只是她已找不到那个曾经得以驰骋的战场。

狠人董明珠

文/姚书恒 编辑/李墨天 戴老板

来源/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

1990年,36岁董明珠离开老家南京,南下珠海,加入了一家名叫“海利”的空调厂做销售。

刚入职没几天,董明珠就被派到安徽,等待她的是上任销售员留下来的烂账:一个经销商拖了42万货款。要知道当时海利在安徽一年也才卖100多万,42万是个天文数字。董明珠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上门追债,老油条经销商看来的是个女的,就随口搪塞:卖完一定会结账。

但董明珠是何许人也,要知道20年后野蛮人在A股四处举牌,万科名声再响也没什么办法,只能被动防守,但野蛮人跑到格力门口撒野后不久,险资大鳄就变成了“土豪、妖精、害人精”,保监会项主席从侯亮平变成了高育良,还搭上了一位“不懂法律”的忏悔中年。

当年的董大姐还谈不上身经百战,但已经养成了猛人快语的性格,每天来店里一边看着经销商卖空调,一边大吼大骂:要么退货要么还钱,不然你走到哪我跟到哪。这一跟就跟了40多天,连老赖都怕了,终于答应退货,第二天董明珠叫了辆卡车把空调全拉了回来。

吃过这波亏,董明珠卖空调的方式都跟别人不同了。一般厂家卖空调找经销商,是先给货,商家卖完再给钱厂家。董明珠要把它反过来:商家先付钱,厂家再发货。海利本来销量就不好,现在还要让商家先款后货,难度可想而知。董明珠跑遍安徽,没有一家愿意接受。

于是董明珠改变策略,绕开现有经销商体系,去找那些没卖过海利空调的店铺。在淮南的一个电器商店里,一位女经理被忽悠上了贼船,交了20万的货款。

这是董明珠的第一笔生意,不过她没有拿到钱就走人,而是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店里帮着售货员叫卖空调,售货员没见过这种拼命架势,20万的空调很快就卖光,然后接着进货。这一年她在淮南卖了240万的空调,超过海利之前一年安徽全省的业绩。董明珠一战成名。

在后来的20多年里,海利更名为格力,董明珠越发重视经销商的力量,“先款后货”成为王牌策略,而经销商和渠道的力量帮格力穿过了激烈竞争的山和大海,让格力登上了空调行业的王座,也帮董明珠穿过了职场的人山人海,让她最终成为这家千亿公司的掌舵者。

2018年年底,和雷军的赌约快要出结果的时候,董明珠在演讲里痛批“轻资产经济”,并表示:年轻人不能都去搞抖音。

但到了2020年,事情有些微妙的变化。先是4月14日格力公布财报,受价格战和疫情影响业绩惨烈;然后过了10天,之前说绝不直播的董明珠在抖音直播首秀,并在618这天卖货102亿;2天后,经销商组成的股东京海担保,突然宣布减持价值20个亿的格力股票。

这一连串的事情,孤立起来看会一头雾水,连起来看却大有深意。这里先把结论讲出来,套用教员的句子结构就是一句话:用直播反渠道,也是一大发明。

1993年5月,还没冲出南京鼓楼区的苏宁老板张近东剑走偏锋,在南京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上登了一则广告,直接列出了市面上主要空调品牌的成本、出厂价、零售价,鼓励消费者到苏宁用白菜价买空调。

这种消灭差价的方法几年前叫“互联网思维”,放在当年叫砸别人的饭碗。一通骚操作下来,张近东把空调厂家和家电卖场得罪了一圈。

一周后,广东三洋空调到南京召开经销商大会,张近东正准备上台讲话,在场的南京八大国有商场的经理集体离场,扭头就宣布要联手控制货源围剿苏宁[1]。以一敌八的张近东自觉实力不济,给刚当上格力江苏负责人的董明珠打了个电话,一开口就拿出500万现金,希望董明珠绕过原来的经销商,直接把货卖给苏宁。

格力在江苏的销量加起来只有300多万,属于被春兰和华宝吊打的角色,但董明珠还是一口拒绝。互相问候40分钟后,吃了闭门羹的张近东气急败坏,“你这个女人真不是东西,给你钱你还不要[2]”。

当时中国空调行业千帆竞发,上游是春兰、华宝、格力等数百个品牌,产能过剩、格局分散;下游是富起来的人民群众巨大的消费升级需求。在这个局面下,谁能拥有最大规模的销售渠道,谁就能反过来再用渠道规模优势压榨厂家。董明珠觉得,不能把半条命都交给张近东。

一度如日中天的春兰空调
一度如日中天的春兰空调

拒绝了500万之后,深感时不我待的董明珠着手扶植格力自己的经销商。空调产销有明显的季节性,厂家夏天忙不过来,冬天揭不开锅。生产规模越大,这个问题就越突出。痛定思痛,董明珠决定“去掉银行中间商,让经销商赚利息”:经销商在冬天提前给钱,格力提前生产保障货源,夏天一到,空调利息一起给。

这套体系的本质,是利用经销商库存和资金,来熨平空调厂家生产和资金周期。第二年,格力把国产空调大哥春兰拉下了马。

90年代初,国内每两部空调,就有一部是春兰的。也许是无敌太寂寞,春兰的老板陶健幸开始搞副业:造车。先是1994年投了20亿造摩托车,后来觉得两个轮子不过瘾,直接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造起了重型卡车。空调龙头陷入造车泥潭,竞争对手借机反超的戏码,从那时起就埋下了伏笔。

1996年夏天,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同时发生洪水,空调严重滞销,春兰和华宝的经销商喊出了“让利不让市场”,打起价格战,亏得亲妈都不认识。反而是提前拿到经销商货款的格力,不仅自己不缺钱,而且在董明珠断绝了给擅自降价的经销商供货后,坚持住了统一价格,让经销商有钱赚,保住了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产空调霸主。

这一年也是国内空调行业的分水岭:搞不定经销商的空调厂家,只能把销售渠道交给苏宁和国美;搞得定经销商的格力,推动各省经销商抱团,组成覆盖省内的销售公司,以统一网络、统一价格在各省内卖空调。

傻白甜的厂家没想到,扩张后的苏宁国美立化身价格屠夫,一边用低价把空调卖给消费者,另一边“挟渠道以令厂商”,让制造商用更低价卖给卖场,话说得也很好听:“替消费者向工厂和供应商讨一个更合理的价格。”

失去议价能力,全国空调厂商的数量从几年前的近千家骤降到50多家,陷入价格战和偷工减料的恶性循环,日子越来越难过。宁波人郑坚江深得村头刷墙广告精髓,创办奥克斯的时候,直接喊出了“免检是爹平价是娘”,全线降价30%,扬言“要将空调贵族外衣一脱到底”,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没能奥克斯脱完,刚当上格力电器总经理的董明珠,在北京的报纸上打出火辣辣的广告:格力空调,请消费者看“心脏”。随后,亲赴北京的董明珠当着媒体的面,拆了一台格力空调:里边的核心零件,压缩机是日本的,控制器也是日本的,格力空调贵得有道理。

和大卖场的冲突也在当时迎来高潮。2004年初,董明珠正在北京开会,国美突然对格力空调大降价。董明珠会也没心思开了,立即指责国美是强盗做派,要求国美停止降价、向格力道歉。国美也不含糊,一边道歉,一边全国下架格力空调。

当时,国美和苏宁已经是家电渠道超级霸主,即使是有自己渠道的格力,在国美的出货量也占到年销量的10%。两家公司开战后,格力的管理层觉得得罪大卖场太危险,建议董明珠放弃抵抗。董明珠的回答非常干脆,“如果跟国美合作,死得更快。”

为了避免被渠道卡脖子,董明珠和董事长朱江洪带头解放思想,拿出10%的股份让格力在十大省份的经销商入股。这意味着省级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的三级渠道体系和格力彻底绑定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成为格力称霸空调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后来朱江洪退休,写了一本《我执掌格力的24年》,里面有一句“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不过有意思的是,格力有一年年报,上面朱江洪的介绍只有两行,但还没当上一把手的董明珠介绍却又整整两页纸,颇有种《权力的游戏》里雪诺龙妈互报家门的感觉。

2013年,已经是格力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董明珠,到北京参加“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跟她同台领奖的,还有把智能手机价格砍到1999元的小米创始人雷军。

颁奖典礼本来充满了团结胜利的气氛,直到央视主持人给董明珠、雷军抛出了一个问题:格力有9大工厂、7万工人、3万家专卖店,小米没有工厂没有工人没有门店,今年格力收入1000亿,小米300亿,为什么格力和小米会出现这种差异?[3]

雷军说,小米只跟最好的工厂合作,而且在网上直接向用户卖手机,不仅可以省下销售成本,还可以贴近用户需求。随后董明珠提出质疑,风格也是一如既往:要是没有工厂跟你合作,小米手机怎么交货,这样的轻资产运作,不算正经制造业。

面对董明珠的质疑,雷军也不知道怎么说,干脆提出赌一把:5年后如果小米营收超过格力,董明珠就要输他1块钱。董明珠觉得只赌1块钱成何体统,“要赌就赌10亿”。

董明珠和雷军就此开始了隔空交战。2015年1月,董明珠在深圳卫视的节目上放言,“我要做手机,分分钟,肯定会超过小米,太容易了。”[4]五个月后,格力一代手机问世,售价1600元。而跟格力手机配置最接近的小米“红米2”,售价只要699元,市场反响可想而知。

董明珠的销售方式也很独特,把自己的头像和寄语放在了手机的开机界面上。用户每次打开手机都要欣赏一遍董阿姨的靓照。随后还在一次会议上当众把手中的格力手机摔在地上,骄傲地说,“我这手机从两米摔下去都不会坏,你敢摔吗?”不知道诺基亚听到了,会作何感想。

董明珠想杀入小米的腹地,雷军也看上了格力碗里的肉。几乎在格力开卖手机的同时,小米联合美的,推出了“年轻人的第一台空调”。

董明珠看到小米做空调,转眼就在公开场合说,美的有个班子就住在格力边上的酒店天天来偷人,小米在印度偷爱立信的技术,美的和小米合作就是小偷加小偷[5]。不过小米做空调也没有达到预期,买699手机的年轻人并不想买2699的空调,要买也是房东买啊。

格力和小米第一次杀入对方地盘都不成功,但两家都不气馁。格力很快又推出了第二代手机,只是这款董明珠口中可以跟苹果媲美的手机,基本当成年终奖发个员工 ,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小米第二代空调找长虹来代工,售价4399元,价格感人,很快就销声匿迹。

两者的交锋,凸显了空调行业的特殊性。空调制造技术的迭代很缓慢,龙头企业可以用自建工厂和规模优势来逐步整合、控制整个产业链,在挤走竞争对手后,赚钱就变成了刷送分题。与此相比,做手机每年要应用新技术,简直是奥数题。因此擅长躺着赚钱的格力去造手机很难,小米找国内厂商做空调也很难行得通。

转眼到了2018年,五年赌期将至。小米又做了一款空调,这次找到日本厂商供应零件,由长虹代工,卖1999块,终于做出了爆款。在2018年上半年,小米收入796亿、同比增速75%,格力909亿、同比增速31%,如果以这个速度继续下去,到了年底,小米将险胜格力。

但董明珠是什么人,只要她不想输,她就不会输。在格力的价值体系里,作为大股东之一的核心经销商,为了冲高营收,多拿一两百亿货问题不大,以后还可以退货、换货。帮老板拿下赌局,属于义不容辞。

2016年11月,董明珠在格力临时股东会上发火
2016年11月,董明珠在格力临时股东会上发火

2019年4月,格力发布前一年度财报,收入2000亿,压过小米的1749亿,董明珠赢下了这场5年赌约,但代价是经过2018年下半年的渠道压货,格力经销商的库存达到了5个月左右,与此同时,老对手美的的库存只有1个月。

不巧的是,这时候铜、铁等主要金属价格下滑,空调制造成本随之下降,库存高企、难以及时跟进扩产的格力,迎来了一次滔天巨浪。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2019年那次滔天巨浪的前因后果,我们先来科普一个董明珠的爱好:拆空调。

2001年,奥克斯打出了“免检是爹,平价是娘”的“爹娘革命”之后,董明珠当着一众媒体的面拆了自家空调,展示日本核心零件,在当时崇信西方的氛围中,对消费者冲击力极大。十几年后,收购了凌达压缩机、掌握了核心科技的董明珠,便开始拆别人家的空调了。

2019年6月,董明珠又请了一批媒体,围观她徒手拆奥克斯,说奥克斯的空调“表里不一”,能效严重不足。

能让董明珠亲自下场当众拆空调,奥克斯的创始人郑坚江自然也是个狠人。郑坚江当年搞过一个“一分钱的空调”运动,声称要把广东空调均价拉低1000元;随后还放话,格力空调敢卖100元一台,奥克斯就卖50元一台,格力卖50元一台,奥克斯就白送。

只不过搞空调的人似乎都喜欢造车,2003年,奥克斯在钓鱼台国宾馆宣布投入80亿每年造45万台车。1年后奥克斯一口气推出4款车,售价都在10万以内,但在汽车合格证上写的却是山东黑豹,只卖出2000多辆。然后车主、供应商、经销商,一起找奥克斯维权去了。

《21世纪经济报道》当时报道:在接受访问的92位车主里,82辆刹车跑偏,20辆车轮松动或脱落。经销商供应商更惨,奥克斯要拿这些车来抵债。面对汹涌的维权,郑坚江抛了一句狠话:去告吧,告赢了也无法兑现[6]。可见空调公司都应该在祖训上写一条:不要造车。

2010年,一直走低价路线却四处碰壁的奥克斯,终于遇到了能够弯道超车格力的武器:电商。

这一年,奥克斯入驻了淘宝、京东、苏宁,成了最早做电商的空调企业,而且在2012年后着重开拓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由于省了连锁店的成本,所以在同样能效下,奥克斯的空调可以比格力便宜三分之一。这在人均收入较低的低线城市很吃得开,迅速占据了市场。

空调行业的特点在于:形成寡头市场后,厂家才能赚大钱。这意味着寡头需要随时消灭新竞争者。但到了2019年,哪怕线上再猛,奥克斯的市场份额也不到10%,格力大动干戈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美的:格力和奥克斯的市场份额都在缩水,而美的却在迅速扩大地盘。

美的的老板何享健比董明珠大12岁。1996年当董明珠带着格力的经销商跟春兰一决高下的时候,何享健抬着一台电脑来到了会议室,对着在场“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的乡亲元老们说:你们在座的各位,谁能操作这东西就能留下,我还给他再升一级,要是不行的就退休”。

利用台式机来杯酒释兵权,也是一大发明。杯酒释兵权的结果就是,美的很快完成了事业部制和管理层持股的两大改革。跟格力相比,没有经销商持股虽然让美的在渠道上稍逊一筹,甚至还要自己聘请销售人员,但管理层持股却能让美的在收购和改革上游刃有余。

2016年8月,董明珠拉上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召开发布会,宣布“以后银隆汽车就是格力汽车”,显然忘记了春兰和奥克斯的教训。在随后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入场时无人鼓掌,她大发雷霆:我格力要不给你分红你能怎么样我?给你们给得越多,你们越骂得得意。

在董明珠的炮火之下,股东们羞愧难当,一个个低头不语,然后却纷纷投了反对票,否决了格力收购银隆的方案。

相比之下美的收购就顺多了。从收购东芝万家乐掌控空调压缩机技术,到控股荣事达、华菱进军冰箱领域,并购洗衣机龙头小天鹅,美的逐步构建了白电帝国。而且美的给每个高管都配了三个90后逆向导师,加快适应电商,还在空调事业部开始了以销定产的“T+3”模式。

格力的空调生产建立在“淡季返利”上,经销商提前给钱,格力提早生产,年底发利息。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保证格力的现金流,但坏处是离市场太远,万一遇到“冷夏”销售不顺或者原材料价格波动,经销商就会叫苦不迭,格力也要花更长时间才能消化库存。

而美的在T+3模式下,接到订单后,T+1天买材料,T+2天制作,T+3天交货,这套高周转打法既可以降低库存,又可以根据原料价格变动而迅速调整生产计划。这套“T+3”的打法一上线,就成了比“淡季返利”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2018年上半年,铜、铝价格上涨,美的不断减产,结果比格力额外少生产了248万部高成本的空调;而当 2018下半年铜、铝价格大幅下滑的时候,美的开足马力疯狂加班,一口气比格力额外多生产了457万部低成本空调。这一多一少,美的就具备了降价的基础。

于是进入2019年,当格力和奥克斯掐得你死我活的时候,美的把线上产品价格从本来和格力差不多的水平,直接降到了奥克斯水平,甚至还推出了2000元左右的多频空调进攻下沉市场。而此时格力还拿着5个月的高成本库存,很难应对。格力的滔天巨浪来了。

格力此时只能一边通过“敦促”奥克斯涨价,来侧面推动美的涨价,缩小价格差距;另一边硬着头皮来搞“百亿让利”降价去库存。产销腹背受敌,格力2019年黯淡无光。在第四季度“百亿让利”使得季度利润同比下降49.3%,而全年利润也同比下降6.23%。

来自对手的攻势短期难以化解,来自股东的压力骤然直线增大,董明珠终于把目光放到了渠道上。但要动渠道,还缺一把刀,这把刀会是什么呢?

2020年初,疫情突袭中国,线下门店奄奄一息,线上直播如火如荼。一个问题摆在了所有企业老板的面前:到底要不要搞直播卖货?

4月14日,格力发布一季报,季度利润锐减70%。有投资者问她你要不要试试直播,董明珠说,“要坚持走线下的路线,坚决不做直播带货”,“转型去做线上的话,那线下的60多万的门店员工就要失业了”。10天后,她身穿一袭深绿长裙,现身抖音的直播间。

但也许是久疏战阵、准备不足,从8点直播开始,就不断出现翻车事故,例如多次出现长达几分钟的卡顿、音画不同步等问题。以至于看直播的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里留言:“格力没钱交网费吗?”销量自然不理想,纵有400多万观众,却只卖出了23万的货。

这是时隔20多年,董明珠再次亲自上阵带货空调。董明珠前面之所以能够有心思去搞手机搞汽车频繁跨界,还是得益于格力基本盘的稳定。而这种稳定,来源于空调行业的四大特点:

1. 技术迭代慢。在制造端,空调是标准品。特点是技术迭代缓慢、产业链稳定而封闭,龙头公司有足够的时间整合、控制整个生产链条。相比之下,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做升级的手机、芯片、面板等行业就艰险、高风险多了。

2. 渠道地位高。在销售端,对于消费者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人来说,用什么空调取决于在家门口能买到什么空调。因此,渠道分销体系就是核心科技,自建渠道的格力不仅避免被大卖场盘剥,还率先完成渠道下沉,就此坐稳王座。

3. 景气周期长。空调行业跟地产行业强相关,买完房子自然要装修,装修时自然要买空调,所以空调周期属于“地产后周期”。而中国地产行业从1998年以来走了一个无比漫长的景气周期,直接带动空调长期畅销。

4. 寡头格局稳。空调行业过去长期发生价格战,厂家利润微薄,只有在进入格力、美的双寡头格局后,才迎来了盈利的黄金时代。格力净利润率从2006年的2.67%,一路飙升到了2017年的15.18%。这就是格局改善的力量。

然而,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支撑空调成为印钞机的这四大特点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一是地产减速,带不动空调了;二是电商和物流越来越便捷,传统的分销网络变得效率低下,消费者不再为额外的销售层次埋单;三是美的在制造端的“T+3”改革,极大缩短了产销流程,让美的大举扩张市场份额,也让格力的跨季度返利模式显得老迈迟缓。

危局之下,一手建立格力经销商体系、曾经说坚决不做直播带货的董明珠,不怕打脸不怕被网友群嘲“格力没钱交网费”,搞起了全国巡回直播。

董明珠在抖音的直播首秀
董明珠在抖音的直播首秀

在第一次直播搞砸不到20天后,董明珠拉上快手主播二驴夫妇,再次尝试带货。跟第一次直播的时候基本只顾着宣传格力品牌、走马观花地展示了几十款产品截然不同,这一次董明珠只带了3款产品上阵,一边讲空调性能,一年直接降价,卖出了3.1亿,打了一个翻身仗。

试水成功后,格力庞大的基层经销商军队动员了起来。遍布全国的经销商在自己周边小区地推,消费者扫描当地经销商的专属二维码进入董明珠直播间买空调,总部把钱打给经销商,经销商发货、安装。

这套“去掉省级中间商,让用户和经销商赚差价”的方式,大幅缩小了格力空调与美的、奥克斯的价格差距,直播成交额也一路飙升,7亿、65亿、102亿、101亿,前后6场直播带货超过200亿,抵得上格力一季度的总营收。

董明珠全国巡回直播带货,之所以能把空调价格压低,原因在于绕过了省级销售公司,砍掉了一个销售层级,直接面对基层经销商,曾经为格力立下汗马功劳的省级销售公司被削藩。所以俗话说,当你听到“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不是那个代价。

2020年6月18日,董明珠直播卖货102亿。2020年6月20日,格力公布了省级经销商京海减持的公告。

2016年,董明珠上《鲁豫有约》做节目,跟鲁豫聊到了她早年开除高管和撤换经销商的往事,这时候鲁豫问:“你做这些事的时候,会不会有压力,会不会不开心[7]?”董明珠回答:“我很开心啊,不开心的是他们。”

在中国,个性鲜明的企业家,舆论导向往往两极分化。董明珠经常撂狠话,又经常办狠事,自然在舆论和业内都树敌不少。

董大姐是1954年生人,和她年纪相仿的老同志,在中国有个专门的称呼叫“老三届”。这些人的特点是是对形势、政策和路线的把握,擅长搭班子、定方向,在体制内经历过风风雨雨,又赶上了1992年的下海大潮。

而“九二派”下海,多从事房地产、金融这种“政策密集型”的管制行业,巧妙地避免了在纯市场化的行业里厮杀,比如万科的王石,建业的胡葆森、中坤的黄怒波。泰康人寿的陈东升有一句高度概括的总结:“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

这句话里,“余威”是关键词,改一个字,那就是“常威”啊,你敢说你不会武功?

这一代人里,像董明珠这样从员工做到老板(尽管股份不多)的人,其实是一只手能数过来的。陈东升当年下海的时候,董大姐还在格力一线扛枪,一个人干了格力全国1/8的销售额。三十年里,她既能下江湖打,又能去庙堂闹。所以你说格力有啥核心科技?董明珠就是核心科技。

参考资料:

[1]. 张近东:反围剿中再造苏宁,华夏时报

[2].董明珠:和张近东初识时对骂的40分钟,董明珠说管理

[3].201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

[4].百佬会,深圳卫视

[5].董明珠又“开炮”:美的和小米是小偷加小偷,观察者网

[6].经销商第四次逼宫,奥克斯汽车售后将易手新大地,21世纪经济报道

[7].大咖一日行,鲁豫有约

已婚男人

苏童

到了秋天,杨泊的身上仍然穿着夏天的衣服,一件浅蓝色的衬衫,一条式样已经过时的直筒牛仔裤,杨泊的脚上仍然穿着黑色皮凉鞋,有时候在风中看见杨泊裸露的苍白的脚趾,你会想起某种生存的状态和意义。

杨泊是一个已婚男人。

杨泊是一个有了孩子的已婚男人。

杨泊的家在某条商业衔上的新式公寓里,去商业街购物或者困逛的朋友们经常去敲他家的门。杨泊家的门框上装有电铃按钮,但它已经坏了。门口有一块草垫子,是供人擦鞋用的,草垫子边上有一只红色塑料捅,里面堆满了形形色色的垃圾。我敲门,或者别人敲门,冯敏会抱看孩子风风火火地跑来开门。冯敏的长发胡乱地用一条手绢绾住,她的头发上散发出海鸥牌洗发膏的气味。冯敏把怀里的孩子调整好位置,说,你好。她的神情有时候慵倦,有时候欣喜,别人是无法事先预料的。冯敏说,这孩子把我累得半死不活,成天要抱在手上。劳驾你给我去洗洗菜吧,我一早就把菜泡在水池里了,就是没空洗。杨泊他一早就去公司了。这些都是前两年对杨泊家的印象了。那时候杨泊正忙于筹备他的经济信息公司,杨泊总是不在家,去找杨泊实际上就是去找他的妻子冯敏和他的大头婴儿,杨泊的朋友们注意到婴儿的脑袋和硬朗的头发,这一点酷似杨泊。

杨泊现在蜗居在家,现在是1989年了,世界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渐渐趋向于肥胖臃肿,而杨泊却变得瘦弱不堪。有一天他花了一毛钱站到街头的健康游艺秤上测定一下健康状况,只接到一张小卡片。卡片上标明身高1米73,体重60公斤。杨泊觉得卡片内容过于简单,他问收钱的女人,就这些?女人说,就这些,你还想知道哪些?有病要去医院检查。杨泊笑了笑,又定神看了看小卡片,他还是很吃惊。他记得自己的体重一直是70公斤,身高是1米75。体重减轻情有可原,身高怎么也会缩掉2厘米呢?杨泊把小卡片摔在地上,回头说,你的游艺秤一点也不准确。那个女人轻蔑他说,你要是不相信科学测定,可以去屠宰厂的磅秤上秤一下试试。

杨泊的公司到了秋天已经不复存在了,秋天的时候他经常走过公园路上公司的旧址,那是一栋黄色小木屋,他的公司散架的第三天,就有一家誊印社搬了进去。杨泊站在街对面看了一会儿,突然发现他的办公室窗台上的那盆吊兰。那是他遗忘了的唯–件私物,杨泊就跑过去拨开搬家的人群,他抱住那盆吊兰往外走,有人拽住他的胳膊说,你怎么回事?杨泊说,这是我的。他用双肘把那人撞了个趔趄,杨泊说,滚开,这是我的东西。后来杨泊抱着那盆垂死的吊兰回家。他在繁华拥挤的大街上疾走。远远地你能从人群中认出杨泊来,一个特点是他的衣着总是跟不上季节的转换,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硕大的头颅,它在街道人群中飘浮而过,显得沉重而又孤独。

杨泊的朋友王拓碰巧目睹了杨泊家遭劫的一幕,王拓是为了女孩的事去向杨泊求救的,后来每逢谈到此事,王拓就很窘迫。

王拓上杨泊家楼梯时,听见上面一阵杂沓的脚步声,下来一大群人,他们在往楼下搬东西。王拓看见杨泊也在里面,他和另外三个人搬一台冰箱。杨泊朝王拓笑了笑说,你来了。王拓说,谁搬家?杨泊说,我。王拓说,怎么不通知我,搬哪里去?杨泊说,随便。王拓当时没意识到什么,他帮着把冰箱搬到楼下,又搬到卡车上,这时候杨泊拍了拍手,把那群人–介绍给王拓,王拓跟他们握完手,听见杨泊说,好了,你们开车走吧。

王拓跟着杨泊又走上楼梯,杨泊走在前面,他的步态很疲乏,身子有点摇摇晃晃的,杨泊突然说,王拓,这下没有冰啤酒招待你了,冰箱让他们抬走了,电视机也让他们抬走了,王拓说,怎么回事?他们是什么人?杨泊说,我借了他们的钱,没法还清,他们来搬东西,公平交易。杨泊转过脸来,他的表情很平静,拉了拉王拓,来呀,我还有两瓶啤酒,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凉着呢。王拓说,这帮狗日东西趁火打劫,你还帮他们抬?杨泊说,这有什么关系?他们人少。王拓又说你还正儿八经地给我介绍这人那人的,怎么还有这份心思?杨泊说,这有什么关系?大家见了面总要介绍一下的,就算认识了。

走进杨泊家,王拓一眼看见冯敏握看把扫帚站在屋子中央,孩子在卧室里大声啼哭,冯敏的脸色苍白,眼圈是红的,她显然是刚刚哭过。王拓有点不知所措,他不知道冯敏握着扫帚想干什么。杨泊始终没有朝冯敏看一眼,杨泊把王拓推到沙发上坐下,说,没什么,我们喝点啤酒,啤酒这会儿肯定还凉着呢。杨泊拿来两个杯子斟满,自己先喝了半杯,他舔了舔嘴唇,说,果然还凉着,挺过瘾的。这时候孩子又哭起来了,王拓看了看冯敏,冯敏仍然握着扫帚站在那里。王拓说,今天就别喝了吧。杨泊说,为什么不喝,一会儿啤酒就不凉了。这时候冯敏僵立的身体动了一下,紧接着她把扫帚从门外扔进来,撞到杨泊的腿上。冯敏没有说话,她的眼睛里是一种到达极限的愤怒和怨恨。她张大了嘴,双唇颤动,似乎想哭又想喊叫。杨泊捡起扫帚,耸了耸肩说,女人就是这样,她们不能经受任何打击,她们像纸一样脆弱而浅薄。杨泊把扫帚扔到门外,顺手撞上了门。他对王拓说,我们谈我们的,你用不着受别人的情绪支配,有什么事尽管说吧。

你能不能去找任佳谈谈?王拓说。

任佳是谁?杨泊说,是你的女朋友?

她怀上孩子了,可她坚决不肯堕胎。她说宁肯不要我,也要这个孩子。我怎么也说服不了她,王拓说。

这种事情我怎么谈,应该你自己说服她。杨泊说。

她相信你,崇拜你,你的话她会听的。王拓说。

我从来不知道竟还有人崇拜我。杨泊说。

好多人都崇拜你,包括我自己。王拓说,你是男子汉。

你想利用我,就拼命抬高我,这是儿童的伎俩。杨泊说。杨泊最后高声笑起来,他摸了摸自己的脸,对王拓说,好了,我知道了,不管是英雄还是草包都有解救别人的义务。反正我闲着没事,有的是时间,我可以把世界上所有道理讲给任佳听,只是别让任佳爱上我。

这天晚上杨泊跟着王拓去找任佳。任佳是一个十九岁的图书管理员,热衷于读琼瑶的小说,杨泊通过谈话发现任佳崇拜和迷恋的并不是自己,也不是王拓,她崇拜的是一个名叫大卫的小说中的男人,另外一方面,她把自己想像成了一个名叫伊雯的小说中的女人,那个伊雯有一个非婚私主子。杨泊根据王拓的要求,讲了许多婚育的理论和利弊。最后觉得累了,他一边说着话一边困倦得厉害,不知不觉打了个瞌睡,王拓后来把扬泊推醒,杨泊醒来说,孩子睡了吗?王拓知道杨泊的意识错位了,王拓说,你好像太疲倦了。杨泊揉揉眼睛说,我从来没有疲倦的时候,他听见任佳咯咯的笑声,任佳说,你这人很幽默,我喜欢你的幽默感。杨泊说,幽默是生活的境界,即使你要哭,也应该哭得幽默一点。

杨泊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他一进门就觉得问题严重了,空荡荡的屋子寂静得可怕。冯敏带着孩子离家了,他估计她是回了娘家。水池边放着一盆尿布,还有一只奶瓶上的吸嘴,它们散发着婴儿特有的温馨的气息,这使杨泊感到清醒,杨泊打开水龙头,开始搓洗那盆尿布。他想着冯敏的离家,女人就像弱小动物,一旦在自己巢穴里失去了什么,就要回到父母的巢穴中去寻找温暖。杨泊慢慢地搓洗孩子的尿布,时而抓起一块放在鼻子下面嗅嗅,尿布上的气味总是使他想起一些生与死的问题,想到他自己的模模糊糊的童年生活。外面起了大风,杨泊听见风推打着阳台上的一扇窗户,他跑去关好了窗,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儿,凤很大,下面的街道上旋卷着梧桐树的落叶,杨泊看见路灯下有一对情侣,他们站在风中,男孩把他的风衣像伞一样撑起来,笼住那个女孩。杨泊莫名地有点感动。他朝他们吹了声口哨,忽然想起几年前他与冯敏的恋爱。也是秋天,他去排演场接冯敏。他们走过秋风漫卷的街道,他对冯敏说,秋天了,我们该有个家了。后来冯敏告诉他,就是这句话使她下决心嫁给了他。

冯敏离家的这段时间里,日子变得悠长了。杨泊一天只胡乱吃两顿饭,埋头于那本关于信息发播和反馈的书的创作,屋子现在真的空寂了,这是杨泊潜意识中所希望的局面,一旦来临却又带来了某种复杂奇怪的感觉。杨泊感到既轻松又很沉重。他回顾这几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一切的矛盾冲突都诞生于孩子出世这件简单的事情上。

杨泊不记得在冯敏分娩前是否笑了,但冯敏一口咬定他在笑。她说我疼得死去活来,你却看着我笑,你觉得我的痛苦很滑稽,只要我喊出一声,你就咧开嘴已笑,虽然没有笑出声音,但是你的没心没肝的残忍是掩饰不了的。杨泊不记得这些细节,他不相信自己像冯敏描述的那样残忍,他说,你这是臆造,是妄想狂。冯敏冷笑了一声,又说那么你为什么不肯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医生告诉你是难产,必须做剖腹手术,你为什么不肯签字?是不是希望我在难产中死去?杨泊说你这才是残忍,把别人想像得那么残忍本身也是一种残忍。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我希望你自然分娩。我不喜欢用剖腹方式迎接我们的孩子。冯敏又一次地冷笑,她说你说得好听,难道你不知道我是难产,必须剖腹,如果不是我妈妈来了,我就要死在临产室了?杨泊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我觉得你的说法没有意义。

杨泊只记得临产室门前那张冰冷的木条长椅,还有玻璃门上用红漆写的两个大大的”产”字。玻璃门被护士不断地推开,关闭,挟来一种冷风和难闻的气味。杨泊那天总是感到冷,他瑟缩在长椅上,脑子里一片空白。奇怪的是他始终不能把冯敏的生产和自己联系起来,他反复读着一张庸俗无聊的街头小报,对四周的环境感到一种深深的隔阂。他记得还有几个男人也在临产室门外,他们像拿着彩票等待中奖一样焦的而激动。有个工人模样的竭力跟杨泊搭话,他说,你是男是女?杨泊说,不知道。等生出来看吧。他说,没做过B超?杨泊说,不知道。他对杨泊的回答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说,你喜欢男孩还是女孩?杨泊说,无所谓。那人疑惑地看了看杨泊,忽然笑着说,我明白了。你不想要孩子吧?杨泊没有再理踩,他冷淡地把头埋下去继续读报。其实他也说不上来想不想要这个孩子,或者说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杨泊认为生育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是生命的过程,作为一个男人,他不应违抗也无力违抗。杨泊反复读着一张庸俗无聊的街头小报,报纸上有一则报道使他很好笑,报道说畜牧学家发明了一项新的科学专利,他们给母鸡戴上两片粉红色的隐形眼镜,母鸡就会大量地生蛋,蛋产量可翻三番。

杨泊从这间屋子走到那问屋子,打开每一盏灯。他不是那种精力充沛的人,在椅子上坐久了或者与人谈话时间长了都会疲倦。他发现窗台上有半包红双喜香烟,不知是谁忘在那儿了。杨泊笨拙地点了一支烟,猛吸了两口。他不会抽烟。冯敏曾经勉励他抽烟,她说男人应该抽烟,就像女人不应该抽烟一样。杨泊说,你这是教条。抽烟至多是无聊和苦闷的象征。冯敏说,你说得对,但我觉得你连无聊和苦闷也没有,你这人那么空,什么也没有。杨泊无言以对,他觉得冯敏刻毒,但他不想以更刻毒的话回敬她。因为他懒得吵架。

有人敲门。敲门声很急促,杨泊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个穿黑色夹克的青年,是个陌生人。杨泊问,你找谁?那人说,找你,你就是杨泊?杨泊说,是的,既然找我就请进屋吧。那人笑了笑,紧接着他挥起拳头朝杨泊脸上打去,杨泊被打得茫然不知所措,他听见那人说,杨泊,我就是来教训你们这些骗子的,杨泊眼前金星飞舞,他扶着门框,看见那人把领子往上提了提,然后噔噔地下楼。

杨泊摸了摸脸,手上全是血,鼻子被打破了。杨泊朝楼梯追了几步又站住了,他站在黑暗的楼梯上,摇了摇头,这世界整个疯狂了。杨泊猜不出那闯入者的身份,是精神错乱者,抑或真是一个受骗者?杨泊扪心自问,他从来没有欺骗过谁,为人真诚一向是他生活的准则,即使在筹建信息公司时他也在工作条例中规定:出售信息必须经过严格验证。不得出售假信息。那么,骗子这个字眼为什么会加到他的头上,杨泊觉得这事情很荒诞,也很可笑。那个人到底是谁?他像一个神秘使者一样突然来临,把一个事业已经失败的男人的鼻子打破了,杨泊觉得他的面目既深刻又可笑。

好多天了,杨泊第一次照了镜子。他看见自己单薄瘦削的鼻子歪扭着,鼻孔下面凝满了血,他还发现自己的头发和胡子都在疯长,显得紊乱不堪。杨泊用力扯下了下巴上一根胡子,他想头发和胡子在人体生长是最没有意义的,它们一个劲地疯长,不仅不能带来任何价值,你还必须花钱花力气处理它们。

第二天上午,杨泊在鼻梁部位的隐隐作痛中惊醒。阳光从窗玻璃上反射进来,刺疼他的眼睛。杨泊抽下脑袋下的枕中,折成条状搭在眼睛上,他想继续睡一会儿,却无法再睡了。依稀想起夜里做了许多恶梦,只是一个也没有记住。杨泊总是这样,每夜都做许多梦,一俟醒来就都忘了。

杨泊扳指一算,冯敏离家已经五天了,他必须去把她从娘家接回来。不知是哪本家庭生活指南书讲了,五天是一个界线和极限,夫妻吵架在五天后应该由一方主动缓解,否则超过五天,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和发展。杨泊对这种理论从来是置之一笑,他去接冯敏和孩子回家,只是因为他需要他们回家了。

杨泊从门后摘下孩子的自行车座椅,匆匆地下了楼。

杨泊骑着自行车往他岳母家去,这段路程很短,但杨泊却一向惧怕这段路,他不知怎么特别惧怕看见冯敏的父母,虽然他们很喜欢他。杨泊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因,冯敏对此有她独特的见解,她说,因为你有负罪感,你没有使他们的女儿得到幸福。

一路上不时有人对杨泊的脸惊诧万分,之后是窃笑,杨泊知道是鼻子上的止血纱布让他们发笑。杨泊对这种好管闲事的举动很恼火,后来快到冯敏父母家时他忍痛揭掉了纱布,他不想让别人再来欣赏他受伤的面孔。

冯敏穿着她母亲的羊毛外套来开门,她始终没有朝杨泊看一眼,后来她一直坐在桌前,用一把小剪刀修剪指甲。

杨泊松了一口气,他发现岳父岳母都不在家,而孩子睡在里面的床上,杨泊侧过身张望了一下孩子的脸,孩子睡着了。杨泊觉得这有点不巧,如果抱着孩子,说话办事都会自然一些,可以调剂一下尴尬的气氛。

杨泊说,他们呢?出门了?

你说谁?他们是谁?

你父母,他们不在家?

如果你有点良心和教养,你应该知道怎么称呼我父母。

杨泊笑了笑,我只是不习惯而已。其实我很尊重他们。

冯敏没有说话,她精心地修剪着指甲,然后把那些透明的指甲屑从桌上掸掉,她脸上的表情不怪不怒,和平日相仿。杨泊觉得这反而有点难办。

杨泊说,这几天孩子夜里闹不闹?

冯敏这时候抬眼看了看杨泊,她说,你的鼻子怎么啦?

杨泊耸了耸肩,说,让上帝打了一拳,他让我清醒清醒。

我不喜欢你的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个陌生人,他找上门来打了我一拳,他认为我是一个骗子。

你是一个骗子,不过骗得最多的是你自己。

骗自己没关系,最多是咎由自取。杨泊摸了摸他的鼻子,他说,我害怕的是骗了别人,冯敏,我骗过你吗?你真认为我是一个骗子吗?

冯敏愣了一下,随后她的眼圈有点红了。她站起身,走到卫生间去洗孩子的尿布。杨泊跟进去,抢了过来,他说,我来洗吧,我应该好好劳动改造一下了,谁让我是一个世界上著名的大骗子呢。

你来干什么?冯敏突然问。

把你们接回家。你们应该回家了。

回家?冯敏的眼神黯淡无光,她说,冰箱也没有了,孩子的牛奶怎么存放?天天要买菜,谁去买?电视也没有了,晚上怎么打发?

那不算问题,以前没有冰箱不照样过吗?杨泊想了想说,买菜的事我来吧,至于电视机,你实在想看的话,我可以演一些节目给你看,哑剧还有独脚戏我都会。

你别想逗我笑。冯敏正色说,我笑不出来。

笑不出来也没有关系,只要思想通了,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后来杨泊抱着孩子匆匆逃出了门,冯敏跟在后面,在一家新开张的鲜花店门前,冯敏拉住杨泊,从他衣兜里掏走仅有的五块钱,买了一束鲜红的石竹花。

朋友们去杨泊家,赶上吃饭的时间,他们照例要留下来吃饭。在杨泊失业的那段时间里,这种情形依然继续,杨泊的朋友们和杨泊一样,大多是些不拘小节的人。他们没有注意到冯敏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冯敏的烹调艺术也每况愈下,有一天冯敏在饭桌上说,杨泊迟早会变成个穷光蛋,哪天他到你们门上乞讨不知你们会不会给他一碗饭吃?客人觉得冯敏的话刺耳,但也没有往心上去。

王拓有一天带着任佳去杨泊家,杨泊在厨房里摘芹菜。杨泊对他们说,你们坐坐,我马上就摘好了。杨泊又喊冯敏给他们泡咖啡,冯敏在里面看孩子,她好像没有听见,杨泊又喊了一声,冯敏很不耐烦他说,咖啡早喝光了。杨泊说,那就泡茶吧,冯敏仍然没有动,隔着工艺门帘,可以看见她抱着孩子去了阳台。

王拓在杨泊家很随便,他把任佳领进了杨泊的书房,杨泊这时候端了两杯茶走进来,他的面容有些憔翠,手臂上沾着一片芹菜叶子。杨泊总结人以不拘小节的印象。

任佳穿戴时髦,在什么地方都是顾盼生辉。她对杨泊说,你的书真多,我一看见书,人就被陶醉了。

你喜欢看什么书?杨泊说。

我喜欢美学方面的书,它能培养人的气质和容貌。

大概是的。杨泊说,不过我很害怕这些书,书读得越多,人就越发丑陋阴暗。

你又在开玩笑了。任佳嘻嘻地笑了,她推了推王拓说,王拓这家伙就是不懂得幽默。

王拓说,老杨,等会儿我们去看电影,晚饭就在你这儿蹭一顿了,有什么好吃的吗?

杨泊说,那当然。我等会儿去弄只烧鸡。

外面什么东西被打碎了,砰地一声脆响。冯敏抱着孩子站在门口,她把手一挥,扔进来一捆芹菜。

杨泊,你的芹菜摘好了吗?

摘好了。

你自己来看看,叶子一片也没摘。

我觉得吃芹菜不用摘叶子,营养都在叶子上面。

冯敏哭笑不得,她愣了一会儿,突然尖声骂了一句缺乏文明的话,然后一扭身走开了。

放屁。冯敏说。

王拓和任佳面面相觑,任佳的脸色也难看起来,她拉了拉王拓的手说,走吧。他们小心翼翼地跨过那捆芹菜,径直出门去。在过道上,任佳回,朝杨泊家的门上狠狠地啐了一口。她说,那个女人怎么这样庸俗?土拓有点迷惘他说,天知道,冯敏原先不是这样的。

后来杨泊的朋友们就很少去他家了。他们对杨泊依然很敬重。这年秋天市场上寄赠贺年片风行一时,他们几乎都想到了这个点子,给杨泊寄了装帧精美图案华丽的贺年片。

杨泊如期收到了那些贺年片,他把它们随手扔在书桌上,厨房里,甚至厕所的抽水马桶上,杨泊不喜欢这种小玩意,他觉得寄赠这种小玩意毫无意义。有一天他看见孩子抓着一张贺年片在啃咬,他夺了下来,发现那是任佳寄来的。上面写着一些崇拜他的华丽辞藻。落款任佳两个字被红笔打了个大叉,杨泊猜想那肯定是冯敏干的。他有点好笑,他觉得在别人名字上打叉同样也是毫无意义的。

杨泊每天早晨骑车去自由市场买菜,渐渐地对蔬菜肉鱼禽蛋的市场行情了如指掌,有时候他不无遗憾地想到,如果经济信息公司搞成功的话,这些自由市场的信息,也可以作为一门业务来经营。

在一大群鲜鱼摊子边上,夹杂着一个测字占龄人的摊子。那是一个独眼瞎子,戴一个黑色的单片眼镜。杨泊每天都在市场上看见他。杨泊有一次朝他多看了几眼就被他拉住了。

你脸上有灾气。独眼说。

在哪儿?

眉宇之间,看不见的地方。

灾祸什么时候降临?

现在还不知道,算一卦就知道了。

杨泊对他笑了笑,他说,不用算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我身上有灾气。

后来杨泊在他家楼下的人行道上又碰见那个人,那个人摘掉了单片眼镜,在路边又摆了个香烟摊。杨泊注意了他的眼睛,那只眼睛和别人一样明亮,原来他不是独眼瞎子。杨泊想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骗子。不过他一点也不恨他,他想他大概也是个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杨泊过去买了一包烟,他问,累不累?那人狡黠地看了一眼杨泊,慢慢他说,我们大家都挺累。

冯敏在替杨泊洗衣服的时候发现了那包价格昂贵的法国香烟。冯敏说,哪来的?杨泊当时已经忘了买烟的事,他回忆了一会儿,说,从一个骗子那儿买的,冯敏皱了皱眉头,这么贵的烟,你买了干什么?你又不抽烟。杨泊说,我也说不上来,我只是觉得那个人很有意思。他很像我,我很像他。买他的烟是一种奇怪的心理。冯敏把那盒烟远远地摔过来,你这人是够奇怪的了,你知道这个月还剩几块钱生活费?这个家你让我怎么当?杨泊抢起烟看了看盒壳,他说,这种商标图案多漂亮,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冯敏已经卷着脏衣服来到浴缸边上,她回过头说,可你不是百万富翁,别忘了你是一个穷光蛋。说完了就弯腰俯在浴缸里洗衣服。因为洗衣机也让杨泊的债主抬走了,冯敏现在只能在浴缸里洗衣服。她没再听见杨泊说话,直到晚上睡觉,杨泊没有跟她说一句话。冯敏知道她的最后那句话刺伤了他。这种令人不快的效果并非她的初衷,但冯敏觉得她对杨泊是忍无可忍了。

沉默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冯敏给孩子喂完奶,对着镜子在梳头。冯敏的头发又黑又直,自然垂于双肩之上。她很喜欢自己的头发,早晚都要细细梳理两次,杭完头发后冯敏瞥了眼床上的杨泊。杨泊已经醒来,睁大眼睛看着门背后挂着的两件睡衣,那是他们结婚前一起去商店买的,蓝的是杨泊的,粉红的是冯敏的。冯敏记得孩子出世以后那两件睡衣就没被穿过,它们现在就像过时的风景画挂在门背后。

你该去买菜了。七点钟了。冯敏背对着杨泊,她说,去晚了市场上什么也没有了。

杨泊翻身跳下床,他开始慢慢地穿衣服,他总是先穿上衣,直到上衣的扣子全部扣好,然后才把两条又瘦又细的腿伸入裤筒,杨泊一边穿裤子一边对冯敏说,我想去深圳。

去哪儿?

深圳。我想去维奇的公司干几年。

怎么回事?

维奇给我写过信,让我当合伙人。

维奇很能干,他是个天才。他让你当他的合伙人?

你的意思是说我是个蠢才,我当不了他的合伙人?

我没这么说,你别自己作践自己。

用不着掩饰,我明白你的意思。

隧便你怎么想好了,反正我不会让你去的。

你不是老在埋怨没钱吗?我去了深圳,即使做不成生意,卖血卖肾脏也给你寄钱。

冯敏的脸色倏地变得苍白,眼眶里滚出泪水。她抽泣着冲出房间,把门砰地拉上了。她站在门外哭了一会,又重新把门撞开,对着里面喊,杨泊,你别把自己打扮得那样悲壮,你其实是个懦弱的胆小鬼。你想去深圳,不过是想逃之夭夭,逃避责任罢了。

杨泊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冯敏,没有说话。摇篮里的孩子被惊哭了,杨泊走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摸摸孩子的尿布,已经尿湿了。他找了半天干净尿布,一块也没有找到。所有的尿布都晾在外面的阳台上。杨泊灵机一动,随手拿了一块毛巾塞在孩子的屁股下面。他抱着孩子往外走,说,我们出去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冯敏走过来夺下孩子,抽走了他屁股下面的毛巾,冯敏说,要去你一个人去,别让孩子跟着你受罪。杨泊说,为什么把毛巾抽走,尿在毛巾上不一样吗?他看见冯敏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样子,突然觉得冯敏也很可怜。冯敏咬着嘴唇说,你从来不把别人当人,你就不能让孩子尿在你身上吗?为什么用毛巾,尿在你身上不也一样吗?杨泊说,那不一样,人是人,毛巾是毛巾,人比毛巾神圣多了。

杨泊拎着菜篮上街,去了很久没回家。王拓来找杨泊,看见门虚掩着,他走进去,看见冯敏抱着孩子坐在草编地毯上发呆。王拓已经很久没来了,他发现冯敏的容貌今非昔比,她现在和杨泊一样消瘦憔悴,尤其是神情也类似杨泊,充满一种迷惘和思考的痕迹。

老杨呢?王拓问。

他走了。冯敏对来客的态度仍然抱有敌意,你们怎么又想起杨泊来

想请他去参加任佳的生日晚会。任佳让我专程来请他。

杨泊容易讨小女孩的喜欢。冯敏暖昧地笑了笑说,去参加晚会需要准备什么礼品吧?

随便的。可以带一束鲜花,或者什么都不带。

冯敏点了点头,拍着怀里的孩子,她哼着催眠曲哄孩子入睡。王拓局促地站着,他希望杨泊这时候能够出现,这样他可以亲口跟杨泊说晚会的事。王拓知道如果让冯敏捎话,她很有能条故意隐瞒。谁都清楚,冯敏不喜欢杨泊在他的朋友圈里的交际,更不喜欢杨泊和别的女性在一起。

你是杨泊的朋友,你了解杨泊吗?冯敏突然问,她抬起眼睛专注地盯着王拓,王拓吃惊之余发现她的表情是诚恳的。

当然。老杨是个大好人。

请说得详细点。

老杨是个有抱负有思想的人,而且为人热情真诚,我一向把他看作值得尊敬和信赖的好朋友。

还有呢?请说得再详细一点。

王拓忍不住笑了,他觉得冯敏有点奇怪,他说,你是他的妻子,你应该比我更了解他。

正因为我是他的妻子,我有必要了解他。问题是我觉得他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我理解不了他的思想和性格,他现在离我越来越远。

王拓注意到冯敏眼神里那种冰凉的悲伤,他同情她,不知怎祥安慰这个苦恼的女人。但是有一句话不宜讲出来,王拓想说的是:既然这样,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杨泊后来如约去参加了任佳的生日晚会。他手里提着孩子的红色塑料座椅走进任佳家时,大概迟到了半个钟头。杨泊向任佳解释说,我刚把孩子送到他外婆家,急着赶来,路上跟公共汽车撞了一下。杨泊的牛仔裤上果然破了一个大口子,膝盖上渗出暗红的血迹。任佳找了块止血纱布给他,说。是你自己来还是让我来。杨泊摇头说,不要你来,否则王拓会吃酷的。任佳倚着门看着杨泊贴纱布,说,我倒不在乎他吃醋,我在想,你为什么要甘心忍受这些大大小小的痛苦?杨泊听出任佳话里的弦外之音,他说,那有什么办法?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

杨泊与他的朋友们好久没有谋面。他们心照不宣,对杨泊的近况缄口不问,只是藉迟到的理由拼命给杨泊灌酒。杨泊的谈吐举止跟从前一样优雅从容,杨泊说,我现在不想喝酒,如果想喝桌上这些不够我一个人喝的。朋友都说,杨泊你从前可是好酒量,你从前见酒就上。杨泊说,现在不同了。我再为国家节约粮食和酒精。王拓走过来,挨着杨泊坐下,他的劝酒也遭到失败。王拓始终不知道杨泊这种铁一样的意志出于什么原因,他无可奈何他说,你不喝酒,那干什么?杨泊咳嗽了一声说,我来就是想,在你们中间坐坐。八点钟我要走,我要去接孩子。王拓一时无言,内心有某种深深的感动,他也感觉到杨泊身上无形的阴影,它虽然被杨泊自己淡化了,但确实存在。

杨泊安详地坐在他的朋友们之间。他的精神飘浮在一些抽象的思想领空里。他看见所有的酒杯里盛满灰色尘埃,它们上浮然后下沉,如此循环,体现物质的存在;他还听见盆栽铁树上发出的细微的枝叶爆芽以及断裂的声音,一如生命进程的展示。杨泊微笑着,他感到多日来头脑第一次这样清醒,后来他用一种微颤的声调问身边的王拓,从这里出去,你们又到哪里去?王拓举着酒杯说,回家,喝完了回家睡觉。杨泊说,对,我们都要回家。

晚会的主要内容是家庭舞会,杨泊对这套程式非常熟悉,他帮着把大蜡烛–点燃,把家具抬到墙边,然后他站在一边看他们跳舞,杨泊的交谊舞其实跳得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他不想跳,或者说他对此渐渐淡漠了。他不想跟任何人面对面靠得很近,似乎那样会带来某种洞穿和丧失。

任佳走过来,她穿着鲜艳的长裙走过来,把手搭在杨泊的肩上,她说,你不请我跳,我来请你了。杨泊说,对不起,我已经把所有舞步忘光了,任佳吸起鲜红的嘴辱说,你不能拒绝一个过生日的快乐公主,她正在寻找森林中的好猎手。杨泊当时就发现任佳喝醉了,他觉得女人的醉态比男人更滑稽,她们即使醉了也不失平日的矫饰和多情。杨泊想了想伸手扶住了任佳,他熟练地带着她软绵绵的身体舞至人堆里。他发觉他们都注意着他和任佳,他觉得对一双随意组合的舞伴施加额外压力是没有意义的。任佳放纵地笑着说,太好了,太美了。杨泊闻到了她嘴里的酒气,他觉得与一个醉酒的女孩跳舞确实有一种压力,它来自别人的目光,也来自自己内心阴暗的那一部分。杨泊猛地转动任佳的腰,使她旋转了一圈、二圈、三圈,转到第四圈的时候任佳突然失去重心,俯在杨泊的身上呕吐起来。杨泊站定了任她呕个不停,他感觉到后背上湿热湿热的,一股难闻的气味,任佳嘴里涌出的秽物吐了他一身。

杨泊,你为什么不跟那个庸俗女人离婚?被王拓扶进卧室后,任佳一边痛哭一边尖声大喊。杨泊,你一定要回答我,你为什么不离婚?

所有的目光都暖昧而紧张地扫向杨泊。杨泊面无表情地走到门边,伸手从挂钩上摘下那只他儿子的塑料座椅,杨泊回头说,离婚没有意义,结婚没有意义,我不知道什么事情最有意义。

杨泊看了看手表,慢慢走出门去。在黑暗的走廊上,他一眼认出了那辆被汽车撞过的自行车。杨泊骑上车自行车钢圈和轮胎发出一种尖锐刺耳的噪声。杨泊就这样骑着破车回家,被酒精和食物弄脏了的外衣使他厌恶,他把它脱下来,夹在后座上。在任佳家的结局是杨泊没有预料到的,对于任佳的明显多情,他感到茫然,内心对此存有一种深深的隔阂。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强加于他人头上,杨泊想盲目的多情对于世界也是毫无意义的。

有一天深夜,杨泊在睡梦中被一种重物坠地的声响所惊醒。他猛地从床上跳起来,光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冯敏迷迷糊糊地问他,你又做恶梦了?杨泊说,是什么东西掉下去了?杨泊自己也解释不清他对此做出的强烈反应。那种沉闷的声响使他心跳加剧,他打开台灯,从镜子里看见一张惊惶而陌生的脸。

第二天才知道是阳台上的那盆吊兰坠落在楼下,夜里的风刮断了铁丝,也葬送了杨泊所珍爱的吊兰的前程。杨泊看见花盆已经碎裂,吊兰的叶子在风中籁簌颤动。他找根绳子在花盆上捆了几道,想把它抱回家,走到楼梯上,他站住思考了一会儿,又返身下楼,把那盆吊兰扔进了垃圾桶。

杨泊的失眠症就是这以后染上的。入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恍惚中总是听见那声可怖的重物坠地的响声,他肯定自己耳朵出现了幻听,那个声音是虚假的意识的产物,但杨泊好像等待着它的来临。在这种无谓的等待中,他的心情变得很恶劣,伴随着难以抑制的焦躁和沮丧。

杨泊在黑暗中悉悉卒卒地穿衣服,他想出门,又怕惊醒熟睡的冯敏。他轻手轻脚摸黑走到门口,正准备开门的时候,听见冯敏在里面说话,你深更半夜上哪儿去?杨泊不想回答,他扮了一声猫叫。冯敏又说,你老是自己折腾自己,让别人也睡不好。

杨泊下了楼。外面的风很大,冰凉地灌迸杨泊单薄的衣服里。杨泊打了个寒噤,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自由的喜悦。街道在深夜变得空旷而宁静,路灯恰到好处地照亮了水泥路面,发出淡淡的白光。杨泊张开双臂,模仿飞鸟奔跑了几步后停下来,他向前向后观察了一下,没有人看见他的动作。他感到很放心,然后放慢脚步朝广场走去。

深夜独行的感觉对杨泊已经陌生。他记得从前还是个少年时经常深夜出门,在大街上寻寻觅觅,寻求他所期待的一次艳遇或者别的非同寻常的经历。他记得就是在话剧团门口第一次遇见冯敏,也是秋末初冬的日子。在话剧团门口路灯下,冯敏侧身而立,她穿了一件素色风衣,围一条黑白格围巾,她的容貌神态犹如天仙打动杨泊的心,杨泊站在对面屋檐的阴影下,偷窥着她。他判断她在等人,他当时决定,如果她等的是男人,他就向他们投一块石子以示抗议,如果是女孩,他就将开始他的爱情生活,他要抓住她。后来杨泊如愿以偿,他看见话剧团里跑出了另外一个女孩,她们手拉手经过杨泊面前时,杨泊看见冯敏在夜色中发亮的双眸,他一下子就坠进了爱情的深渊。

对于爱情的回忆使杨泊的脚步滞重起来。杨泊觉得这些往事现在看来就像一部温柔感伤的电影,离他的心十分遥远。怀旧是有害无益的:更重要的是思考现实和未来,杨泊走着,大概在深夜十一点钟时,他来到广场。

杨泊赶上了一个外省马戏团的末场演出,演出在用白布围成的空地上进行。他买了一张票,走进白布里面,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突然置身于丧葬的气氛中,他怀疑自己在梦游,不过,一切都是真的,他在深夜的广场观看一场马戏演出。观众寥落,杨泊数了数,一共只有六七个人。他想他们也许跟他一样,患有严重的失眠症。

有人敲锣,然后有两只穿花袄的猴子在空地上翻跟斗。杨泊注意到其中一只猴子很调皮,当锣声停下来时,那只猴子仍然在翻跟斗,一个接一个,怎么也停不下来。敲锣的人气恼地上去强行把它抱走了。杨泊忍不住笑起来,他想猴子并没有错误,它只是情绪失控,出于某种惯性,人类的这个习性在猴子身上也得以体现。猴子下场后,一只狗熊摇摇晃晃地上场,表演脚蹬皮球的技艺。然后狗熊还热情地吹奏了口琴。杨泊觉得让狗熊这样野性笨拙的动物学习艺术大可不必,所以他不喜欢狗熊的节目。

马戏班演出了半个钟头就草草结束了。杨泊最后一个走出去,有个马戏班的人问他,师傅,我们的马戏好看吗?杨泊想说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但他不忍伤害这个可敬的夜间马戏班,杨泊说,你们的演出时间还可以推迟,有好多人夜里睡不好觉。

杨泊走到电报大搂时,回头看见广场上的灯光骤然熄灭。马戏班正在收摊,他们把那块巨大的白布收卷起来,白布在黑暗中慢慢地变小,最后消失,有一辆卡车停在路边,杨泊看着马戏班的人和动物都上了卡车,最后消失不见了。杨泊目送夜间马戏班远去,脑子里再次想到了丧葬这个不祥的字眼。

据说杨泊后来养成了深夜独行的习惯。这种习惯最后导致了杨泊和冯敏之间关系的急剧恶化。有一段时间杨泊的朋友们都知道了他们分居的消息。有人猜测他们可能很快就会离婚。而真正了解杨泊的人说杨泊不会,除非冯敏提出离婚。有一天王拓去火车站送人,出站时看见杨泊一个人坐在台阶上。王拓跑过去跟他说话时,杨泊说,你别过来,我在梦游,王拓观察杨泊的神态表情,杨泊的眼睛宁静温和,似笑非笑的样子,和白天并无二致。王拓不相信他在梦游,但他很担心杨泊的神经是否出了毛病。

杨泊深知他现在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只有他自己坚信一切正常,他清醒而又放松,事物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他的个人生活一旦挣脱了世俗的枷锁,已经上升到精神的高空,杨泊对此感到满意。

冯敏第二次离家前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她又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杨泊无动于衷地注视着冯敏忙碌地干这些活,后来他说,别这样,我不希望你走。如果我们必须分开,让我出去好了。我可以住到朋友家去。

冯敏说,不,这儿留给你一个人,这下没有人妨碍你写作了。我还给你单身的自由。

杨泊说,我从来没说过单身自由,结婚不自由,我也不认为你和孩子妨碍过我,请不要偷换主题。

冯敏说,我不想再忍受你的自私,还有你的阴暗心理。你不是男子汉,除了自己,你谁也不是。

杨泊说,你说错了,我爱世界上每一个人,就是不爱自己。

冯敏不再说话了,她用拖把使劲地擦着地板,地板上汪着水迹,冯敏看见杨泊脚上的拖鞋洇湿了,她用拖把敲了敲杨泊的脚说,把脚抬起来。杨泊没有动弹,他的目光变得呆滞无神,冯敏听见杨泊轻轻他说,我知道还有一个原因让你离开我,你只是羞于启齿。杨泊叹了口气。他说,我阳痿了,这是已婚男人致命的疾病,但它跟我的心灵没有关系,我没有罪。

冯敏木然地站在那儿,过了很久地爆发出一声裂帛般的哭泣,她边哭边说,你混帐,你卑鄙,你自己明白那不是真正的原因。

杨泊走到冯敏身后,他楼住了她的双肩。杨泊用手背给她擦泪,他说,别哭了,你应该相信我爱你。阳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枯竭。只要一切正常起来,我的毛病也会好的。冯敏猛地甩开了杨泊的手,她边哭边喊,别恶心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就这样冯敏夺门而出,冯敏跑下楼时,听见杨泊追出来喊,孩子,孩子怎么办?冯敏没有理睬。她想孩子是两个人的,杨泊有责任带他的孩子。这也是她对他的最简单最合理的惩罚。

孩子未满周岁,还不会说话,甚至还没有长出牙齿,杨泊每天给孩子喂牛奶和米粉,换尿市,哄他睡觉。孩子哭的时候杨泊就把他抱到阳台上去。孩子到了阳台上就不哭了。这是杨泊在几天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杨泊知道冯敏是故意把孩子撂给她的。这是女人天性所谙熟的手腕,意图在于制服男人。杨泊不明白的是冯敏的目的,她到底想让他怎么样呢?她的手腕成功之后又能怎么样呢?这一点也许冯敏自己也不清楚。许多人对事情都缺乏理智的把握。扬泊觉得这是一出无聊的闹剧,真正受害的是孩子。孩子像玻璃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被把玩和利用,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思想,他被有意无意地物化了。杨泊因而对怀里的孩子主出了别样的爱怜。

杨泊出去买米,他把孩子放在自行车上,把米也放在自行车上,杨泊推着孩子和米慢慢走过街道,已是初冬,阳光晒在头顶上有些暖意。街上涌动着上班的人流,汽车、自行车、行色匆匆的男人女人和小学生。杨泊与他们逆向而行,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人群中多少有点特殊,也许拥有一份正式职业每天上班下班也是一种幸福,那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秩序。杨泊想是什么东西把他甩到秩序之外的呢?不是外界事物,而是来自他内心的一种悖力,它很神秘并且不可战胜。杨泊想他也许就生活在现实和悖力的矛盾之中。

在家门口杨泊看见王拓站着等他。王拓脸色苍白,双手揪着鬈曲的头发。王拓说,任佳出事了,她吃了一瓶安眠药。杨泊说,为什么吃那么多安眠药?她好像并不失眠。王拓说,你还不明白,她是自杀,现在在医院里抢救。杨泊先把米搬下车,然后把孩子抱下来,他说,为什么自杀?她还是个小女孩。王拓奇怪地看了一眼杨泊,他说,可能与你有关。你知道她是什么样的女孩,你是一个隐形凶手。杨泊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么现在我应该做什么?王拓冷笑了一声,你说呢?杨泊转过脸看了一下地上的米袋,说,现在我应该先把米送上楼,你给我抱着孩子,王拓怒吼起来,他一脚把米袋踢翻,说,去你妈的米,难道任佳她还不如一袋米重要,你给我立刻去医院看她。杨泊平静地拍了拍王拓的肩膀,说,请你别发火,这不是一回事。谁也主宰不了任佳的意志,如果她想死就会死去,如果她不想死会活下来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后来杨泊抱着孩子坐上王拓的铃木摩托车去医院。杨泊突然想不起来任佳的模样了,杨泊与任佳只见过三次面,而现在他竟然成了她自杀的隐形凶手,杨泊觉得这件事荒诞而且具有戏剧效果,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他不相信这件事情是真实的,它最多具备真实的外壳。杨泊坚信他与任佳没有任何精神联系。风很大,摩托车以高速穿越街道风景。杨泊注视着怀里的儿子,儿子的小脑袋在他的衣服上蹭着,他好像想睡了。杨泊奇怪孩子对这种高速运动的适应性,也许孩子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要优于一个成人。人的年龄越大他的神经就越脆弱。

一路上王拓没有说话。快到市立医院时他回头朝杨泊父子看了一眼,他说,我很难受。我很抱歉,硬把你拖来了。杨泊说,这没有关系,每个人平均八个月会碰到一次意外事件,无法避免。

杨泊抱着孩子跟随王拓走进任佳的病房。刚刚施行了灌肠术的任佳躺在病床上,容颜比平日更加娇艳美丽。杨泊抱着孩子坐在一只方凳上,看着任佳半醒半睡的脸若有所思。在病房弥漫的来苏儿的气味中,他依稀看见一些白色药片在肠道里缓缓行进,然后又看见肥皂泡沫在肠道里像波浪一样翻滚的幻景。他的嘴角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杨泊觉得服用安眠药自杀无疑是一种游戏。

老杨,我不是为你死的,我只是悲叹生活的苍白和不如人意。任佳突然说。

我知道这一点,谁也不会为别人而死。

死亡是美丽的。我体验到了死亡的美丽的诗意。

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死过。不过我想死亡不是件美丽的事情。人活腻了才想到死,死很平常地降临,就像水池里的鱼,它一旦跳到水池外面就会死去。

你没死过,你不知道死亡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随风而去,对了,就是一种随风而去的感觉。

随风而去。杨泊点了点头,他抬眼望窗外,窗外是淡蓝的天空和梧桐的枝权,一片叶子在阳光中旋卷着。杨泊说,天气多好,一切都在随风而去。

到了冬天,杨泊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和快乐。他一个人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疲惫。每隔一天,任佳就通过传呼电话找他聊天。任佳在那次自杀未遂后,非常喜欢与人讨论人生和哲学问题。杨泊不得不抱着孩子奔下楼去接她的电话。任佳在电话里长篇大论,往往要谈上五六分钟,这使旁边等着用电话的人很有意见,杨泊说,我没有办法,你们没听见?我什么也不想说,我只是一个诚实的听众。

杨泊曾经接到冯敏的一个电话。杨泊拿起话筒时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你是谁?对方没有声音,杨泊听见一种类似呜咽的轻微的声音,然后电话就被挂断了,凭感觉杨泊知道打电话的是冯敏。他想女人怎么都喜欢在电话里表达她的情感,女人天生喜欢这种半藏半露的方式。

这年冬天杨泊几乎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杨泊家里没有日历,只有一卷风景摄影画历,画历依然停留在七月。七月是炎热而浪漫的夏季。现在是冬天了,有时候杨泊发现了画历的错误,但他不想去纠正这个错误。

这天早晨窗外传来一阵鞭炮声,摇篮里的孩子被吓哭了。杨泊走到窗前,发现大街上的人比平日拥挤,远远地他看见百货公司挂出了红色的灯笼,灯笼上有”庆祝元旦”四个大字。杨泊这才想到原来是节日,节日总是很嘈杂很拥挤的。人们喜欢节日情有可原,杨泊只是觉得鞭炮太吵了。

元旦这天后来成为冯敏记忆中一个可怕的日子。冯敏原来准备这天回家去的,她知道她迟早要回去,特意选择了元旦这个日子,因为这天象征着新的开始。早晨八点钟左右,冯敏买了一束她最爱的石竹花,带着一只大包准备回家。正要出门的时候冯敏的几个话剧团的同事来了。他们出于关心来看冯敏。冯敏只得打消了早晨回家的主意。他们问起冯敏和杨泊的龃龉,冯敏说着说着,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那群同事走时已近中午,冯敏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眼泡红肿,很难看的样子。她不想让别人看见她这个样子,冯敏想她只有下午回去了。

中午的时候孩子仍然不时地啼哭。孩子自从被鞭炮声吓醒后就一直在哭,杨泊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未能制止孩子的哭声。他给孩子量了体温,体温正常,证明孩子没有发烧。他无可奈何了,他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新年伊始的时候这样大哭不止。

杨泊把孩子抱到阳台上去,阳台上阳光明媚,昨夜晾晒的尿布在风中轻轻拂动。杨泊听见暄闹的市声中融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音乐声,好像是一支著名的安魂曲,他觉得那音乐悲亢而悠远,在风、阳光和市声中发挥了最佳效果。他分辨不出它来自何处,他想在元旦听安魂曲也许不是件好事,至少它使人联想到了死亡。

空中有一只红色气球,气球慢慢地浮升,在阳光中闪着透明的色彩。杨泊指着气球对孩子说,别哭了,你看那只气球,它多么漂亮。孩子没有朝那只气球看,他闭着眼睛大哭,哭得满脸是泪。扬泊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

别哭了,我最不喜欢听见哭声,哭是最令人生厌的事情。

……别哭了,你哭得让我烦躁焦虑,你哭得我情绪坏透了。

……别哭了。我假若打你一顿又能怎么讲?我不喜欢暴力,我情愿逃避,可是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为什么哭个不停?你让我安静一会儿吧,我已经很疲倦了,我受不了你的无缘无故的哭声。

……为什么还要哭?你让我感到绝望,你让我感到整个世界无理可说,而我也不想再说了,我已经说得够多了。

……好吧,你继续哭吧。现在我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听不见你的哭声,或者把你从阳台上扔下去,或者我自己跳下去。我想还是让我跳下去吧,这样更好一些。我可以问心无愧。

杨泊把孩子放回到摇篮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杨泊想了想,俯身把孩子连同摇篮一起搬到了阳台上。他找了一个玩具小熊塞在孩子的手里,他说,什么时候你不想哭了,可以玩这个小熊。没有我,你也许会更快活一些。

杨泊双手撑着阳台,水泥质地的阳台冰凉冰凉的,而阳光很温暖。杨泊凝望天空,那只红气球已经升得很高很高,现在他只能看到一点虚幻的白点。天空下是杨泊所熟悉的城市,城市很大,漠然地向各个方向延伸。杨泊听见那支安魂曲的乐声索绕在城市上空,他始终分辨不出它来自何处。

中午十二点一刻,杨泊纵身一跃,离开世界。杨泊听见一阵奇异的风声。他觉得身体轻盈无比,像一片树叶自由坠落。他想这才是真正的随风而去。这才是一次真实的死亡感觉。

楼下就是商业街。元旦这天街上的人很多,所以有很多人亲眼目睹了杨泊坠楼的情景。其中包括杨泊的妻子冯敏。冯敏当时在她熟悉的水果摊上买桔子。水果摊老板说,你好像很久没来买水果了,冯敏挑了几只桔子放到秤盘上,她说,水果太贵了,没有钱,吃不起了。冯敏抱着桔子和鲜花穿过街道时朝家里的阳台望了一眼,她看见阳台上有个人跳下来,那个人很像杨泊。

那个人就是杨泊。

国军“飞将军”的魔幻一生

老习惯,博主只谈史实,不做评价,大家看完,自然也就明白了。顺便通过故事看人物,通过人物看组织,毕竟到最后,所有的对决都是组织形式的对决。

孙元良是国军中著名的“飞将军”。有这么个浮夸外号,不是说孙将军勇敢善战,像龙城飞将那样一夫当关阻挡日军,而是说这货是个逃跑专业户,不管多难,总能跑出来。他前后从日本人重兵围堵下逃脱升天,后来又在淮海战役中突破层层防线,成为整个徐州战场逃出来唯二的两个将军之一。(另一个是李弥,后来去金三角贩毒了,我在这篇文章《罪恶土地上的罪恶之花 国军金三角贩毒往事》里说的就是李弥。)

孙元良战场表现这么好,而且寿命奇长,活到2007年才病逝——我天,从大清宣统一直活到阿扁时代,简直活标本,所以说:

如果我跑得足够快,日军追不上,共军也追不上,最后死神勉强追上。

这里就有个问题,孙元良是怎么做到的?他又和四行仓库有什么关系?我从头开始讲。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一片金色,因为孙元良跨入黄埔那天开始,老天已经在垂青他,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幸运的一生即将开始。

孙元良老家浙江绍兴,黄埔一期。

很多小伙伴可能对这个没感觉,事实上这两样是后续大发展的基础。蒋委员长的队伍中骨干是他们江浙同乡会,所以你想进入高层,除非像冯玉祥、李宗仁他们那样带着队伍过来——相当于带着团队入股。如果草根一枚,希望蒋委员长提拔,首先你得是江浙同乡,我讲陈诚时提到了,陈诚发迹,也是老乡关系,不是老乡不信任你。

其次是“黄埔一期”。这里也有个潜规则,黄埔缔造了后来中央军的中下级军官,但是国军班底形成于黄埔前六期,也就是说,你如果穿越回去,投黄埔得趁早;如果太晚了,坑都被占满了,你也就很难出人头地了。

小孙当年正是凭借这两样,即是浙江人,又是黄埔一期,再加上一些勇气,再加上叔叔本来就是川军中的大佬,属于上边有人,迅速上升。

蒋介石东征打惠州时,小孙头缠红布条,手持党旗,带着敢死队攻上惠州城头,立了功,当上了营长。当然了,这个操作风险大极了,惠州之战是黄埔学生军正儿八经的第一仗。惠州地势险要,号称宋朝以来就没被攻陷过。这次黄埔学生军硬攻惠州城,学生军的尸体塞满了护城河,大家如果穿越回去,打惠州一定要小心点。

不过这些年又有人说,惠州之战中,上城头的肯定有猛将陈明仁;至于有没有孙元良,非常难说,因为看到的人没几个,怀疑是孙元良自己编的。这个我们就不去管了,姑且认为“破惠州”这事是真的吧。

大家也看出来了,屌丝第一桶金往往靠的是赌。

然后就现了大眼。惠州之战之后就是北伐,北伐的事我在这篇文章《帝国政界往事,从炮兵连长到上将》里讲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北方是北洋政府,南方是一堆不服管教的军头们,有湖南军阀、广西军阀、粤军等等。南方军头们准备团结起来北伐,不过各自心怀鬼胎,蒋委员长带领的黄埔军还没出广州城,来自广西的桂军和湖南湘军就已经拿下湖南准备收复武汉了。

蒋委员长非常着急,因为大家都议论纷纷,觉得你这北伐军司令也不行啊,看看人家桂军和湘军,再看看你,还一枪没放呢,你到底能不能行。

所以蒋委员长准备干一票大的,直接去进攻西南要塞南昌城。

南昌倒是迅速拿下了,不过随后就倒了血霉。因为南昌被黄埔第一师攻陷后,第一师进城后就跟闯王进京似的,各种欢乐,师长王柏龄当晚就去逛窑子,而军阀孙传芳的队伍乘着夜色一个反攻,黄埔第一师基本当晚就报销了,全军覆没。

当时孙元良是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听说队伍被夜袭,第一反应是来了个“土遁”。他自己跑得无影无踪,把队伍丢给敌人屠杀了,这时候就表现出了在“逃跑”方面满配的技能点,孙元良从次得了一个外号,飞将军。

出了这么大的事,蒋委员长能忍?

当然不能忍,一顿“娘希匹”,说要枪毙孙元良,然后就没然后了,很多人从那以后没看到孙元良,以为孙元良被枪毙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等大家忘了这事了,孙元良又笑呵呵回来了。

原来当时一堆浙江老乡求情,而且考虑到孙元良一直都是蒋的铁杆支持者,直接枪毙了让人寒心,蒋介石干脆让他去日本留学避风头,回来后官复原职。

其实这种行为吧,有个好处是蒋在兄弟们里边名声很好,大家都觉得老大能替自己担事情。但毛病也很明显,赏罚不明严重腐蚀队伍。如果做错事没被惩罚,大家就会觉得“和尚摸得为啥我摸不得”?队伍会越来越烂。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比如后来著名的韩复榘事件。韩复榘本人是西北军的人,抗战爆发前驻守山东,日本人进攻山东前,韩复榘跟手底下的人一顿商量,大家仔细权衡,觉得如果跟日本人硬拼,结局肯定是他们山东兵团全军覆没,山东沦陷。但如果不放一枪,退出山东,山东没了,但兵团保住了。兵团在,将来就可以收复山东。

但他们这么干,有两方面问题:

首先,一枪不放,把山东让给日本,日本会从山东拿到补给,然后以战养战,继续入侵其它地方。

其次,会大涨日军信心。信心这玩意是军队的灵魂,一支部队百战百胜,自然会产生一种“武运昌盛”的感觉,进而会在进攻时虎虎生威,防守时死战不退。而东北、热河、河北和山东这样一个个基本没咋打就陷落,对日军鼓舞非常大。

后来蒋委员长经过多方协调,说这不行啊,地方大员守土有责,从大清开始就形成了惯例,“失土者斩”,封疆大吏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将来还怎么教育全军?

大佬们都点头决定枪毙韩复榘,于是就把韩复榘骗到郑州给枪毙了。但老韩临死还在破口大骂说,丢了山东要枪毙,那为啥丢了南京没人被枪毙。而且不止韩复榘不服,几乎所有的大佬都不服。觉得蒋自己的嫡系打了败仗没人管,杂牌部队丢了防区就要枪毙。后来离心离德各自为战。比如衡阳保卫战中,国军中央军嫡系精锐第十军在成了苦战47天最终全军覆没,衡阳城周围的国军杂牌嫡系强势围观,就跟被围的是印度人似的。大家一致的感觉是你们第十军不是牛逼么,蒋委员长不是所有物资优先第十军么,你们自己打出来啊。在共军这边,这种事没法想象。

我们继续说孙元良。孙元良从日本回来后,傍上了顾祝同,很快成了旅长,随后成了88师的师长。

这个88师可能很多小伙伴不了解,但如果对中国近代军史熟悉的话,就知道这支部队不得了,这是德国人帮忙援建的三个德械师之一,我在以前文章也说过,蒋委员长有段时间跟德国人打得火热,卖给德国人钨矿、桐油、猪鬃。钨矿用来造穿甲弹,桐油用来给子弹和枪械防锈,猪鬃可以撸炮管刷军舰,都是关键战略物资。德国人帮国军搞国防军,委员长还派戴笠去德国学习德国人的最新特务小技巧,把儿子蒋纬国也派去德国学坦克。蒋委员长两个儿子,一个去苏联,一个去德国,媳妇是半个美国人,你看这搭配,服不服?

然后在1937年中日终于打起来了,我们知道,起因是七七卢沟桥事变。

跟大家以往理解不一样的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几乎没人觉得这事会引发全面抗战。因为在那之前,日本经常干这种事,挑起个小矛盾,然后谈条件,然后从民国那里占点便宜。

这次也一样,大家都觉得跟以往没啥差别。

当时蒋有两个选择,可以地方解决。就跟之前一样,签个协议,割让点领土,把事态平息下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党内绝大部分人建议他这么干。尤其是胡适,说打起来三月亡国,所以和谈比较稳妥,等再过几年训练了部队再跟日本打。

但是蒋自己已经认识到,中国老百姓受够了一让再让,如果这次再让步一次,可能自己就失去了合法性,所以果断准备跟日本人开一战。

关于战场为啥选在上海,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一方面是为了让国际上的大佬们看看中国人多英勇,也让列强看看日本在欺负中国,认为日本也会有所忌惮,我在这篇文章《侵华日军为什么想不开去找美帝了》里写清楚了,日军进攻中国,他们的石油和钢铁供应主要依赖美国,橡胶依赖英国,所以国府觉得如果美国人出手,日本人会听美英的。后来也正是日本外汇耗尽,美国不卖给它石油和钢铁,日本发动了珍珠港。

另一方面让日本人从东往西打,看地图就知道,南方山多,水网纵横,日本的相对现代化那么一点的部队在南方山地行走不便。

但是这几年解密材料发现日本人在做同样准备。日本人已经做了预案,如果爆发全面战争,他们也要直接进攻上海,拿下上海后直击南京。日本人当时估计攻陷南京后中国就投降了。

因为1870年普鲁士跟法国打起来了,日本人全程围观,当时就发现德国人先打了一个“色当战役”,全歼法军主力,然后攻入巴黎,法国投降。日本当时帝国大本营几乎所有参谋共同的梦想,就是在中国打出一个“色当战役”。日本高级将领们,比如松井石根一伙,极其盲目崇拜普鲁士军官团,走路都在学老毛奇他们普鲁士军官团的造型。

就这样,中日双方在上海打了起来。这场仗我就不细说了,因为过程非常少儿不宜,太惨了。因为1914年大家目睹了“一战”中重炮轰击重兵集结地会造成恐怖杀伤,各国军官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不能让大集团军太过密集地集中在狭小区域,那样一发炮弹可能会干掉一个排。而中国军官没见过“一战”战场,没经验,所以大家想想就知道了,60万人,那么小的一块地,面对日军空军和大口径炮舰的轰击,效果确实惨不忍睹。

所以仗打了三个月,国际上所有列强全部安静如鸡,决定不干预中国和日本的纷争。而国军所有主力部队全部被打残,失去战斗力,然后全线崩溃。

所以蒋下令国军撤出上海,但撤出之前希望孙元良的88师能驻守在闸北四行仓库。四行仓库旁边就是苏州河嘛,苏州河那边就是美英租界,蒋不希望让列强说中国丢下远东最大的城市跑路了,所以就让孙元良死守四行仓库,让列强看看国军的决心和意志,电影《八百》,说的正是这一段。

但孙元良有不同意见,认为这是个自杀任务,没必要把整个88师都搭进去,放一个团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所以就跟战区长官顾祝同沟通。顾祝同在国军里有“软耳朵老佛爷”的称号,人缘好,听啥是啥。他一开始觉得蒋委员长说得对,现在又觉得孙元良说得对,既然这样就留一个团吧。然后孙元良留了谢晋元的一个加强营,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而88师主力回南京了。

孙元良回南京后蒋委员长大吃一惊,纳闷说小孙你怎么回来了?我不是让你留上海吗?小孙说那啥,我跟顾长官沟通了,他没跟你说吗?蒋无话可说,这事也就过去了。

孙元良留在四行仓库的那四百人,现在众说纷纭。因为国府随后对四行仓库的事大加报道,宣传力度之大,把四行仓库描写成了斯大林格勒,上校军衔的谢晋元成了台湾历史书中的民国四大名将之一。

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因为这些年一些研究者(而且是台湾研究员)发现,四行仓库在美英租界边上,日本人也不敢用重炮轰击,用步兵小队冲了几下,效果不佳,所以日本人留了几百人在边上围观;双方偶尔互相打冷枪,五天后四行仓库四百人撤入租界。国军死了十几个人,也有说死了25个;日本人一开始说是被打死两百人,后来日本人说自己死了一个人,伤了十来个。

博主把各种说法都给大家排列出来,大家自己选择信哪个吧。

随后就是南京保卫战。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这个不用想。当时高级幕僚会议上,国军上层形成三个看法:

以国防部为代表,他们的说法是不抵抗不行,抵抗又不是对手,干脆,象征性抵抗下赶紧跑。

另有一派说,干脆学习法国人;巴黎是不设防城市,南京也是,城里都是和平居民,日本人也不好意思动手;如果日本动手屠杀城里老百姓,美国人英国人会指责日本人。大家看出来了吧,国府一直有个指望外国人的毛病,然后外国人几乎每次都让他们失望了。

最后是非主流的唐生智。他说必须打啊,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先总理灵寝所在,国家的脸面,不打是人吗?不仅要打,而且要抗战到底,blablabla……

蒋委员长说好主意,那你来指挥。唐生智本来是习惯性吹牛逼唱高调,没想到这次掉坑里了;想拒绝,可是大家已经纷纷表示老唐果然是党国栋梁,有你这样的人果然是国家之幸。

就这样,猪一样的唐生智担任了南京城防司令。这哥们战斗力还不如个哈士奇,战前没准备,战争过程中瞎指挥,也没留后路。后来的事大家知道,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又犯了病,准备带队跑路。日本就是从孙元良的88军驻地攻陷了雨花台,随后炸开中华门,南京城陷。

当时孙元良故技重施,准备再跑一次来着,没想到被后卫部队用机枪给拦下了。拦下也没影响老孙施展绝技,随后孙元良脱离部队,谁都找不到了。

脱离部队后接下来这段时间他干嘛去了,众说纷纭。不过说的最多的一个说法是,孙元良通过金条买通妓院老鸨,藏在妓院里了。后来写日记的那个拉贝出手相救,从而躲过了南京大屠杀,而他的88师残部几千人,基本全部被日军给屠杀了,德械88师彻底完了。

南京保卫战之后,孙元良又被处分了一次,不过没过多久又偷摸启用了。原因嘛,一堆大佬一起保孙元良,这也是国府内部一直以来的毛病,互相包庇,防止下次自己出事了没人管。而孙元良不知道怎么做到的,蒋非常信任他,尽管一开始准备枪毙他,后来又不了了之,而且迅速又安排了工作,回去打仗去了。

孙元良在战场上最后一次表演,是在淮海战役。这个时候的孙元良已经干到了军团司令一职,考虑到这人能力不行,逃跑技能超常、贪污腐败的一个货色,竟然能干到军团司令,简直匪夷所思。不过考虑到他这样的人能当上军团司令,后来60万解放军把80万国军围杀在了徐州那一带,这事听起来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淮海战役的过程说复杂也复杂,可以写几本书;说简单也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到了1948年济南被攻陷,国军已经没法跟共军正面打野战,白崇禧他们准备退到淮河一带去防守。当时国军中央军加上桂系,还有一百多万能打仗的老兵们,如果他们真跑淮河防守去了,1949年想解放还是挺费劲的。国军这个大撤退的计划,就叫“徐蚌作战计划”。

不过这个计划很快就被识破了,倒也不是因为间谍有多厉害。间谍这玩意被这几年电视给玩坏了,真实情况没那么玄乎。

当时国军在北方节节败退,肯定会像东晋南宋南明一样退守江南嘛,当时连北方窑子里的窑姐们都在打听消息国军啥时候跑,大家稍微有点觉悟的都看出来了。突然有一天国军政府高级官员的家属开始跑路了,大家知道时候到了。

淮海战役的过程,就是共军围住了国军一个正在南撤的军团,国军其它军团过来救,没救出来,也被围了。其中就包括孙元良的16兵团。

被围了怎么办?跑呗,随后蒋委员长让杜聿明回去组织大撤退。杜聿明把作战计划安排下去之后,大家都心里有数。比如十三军团的军团长李弥,后来金三角贩毒那个,他就安排砸掉电台,担心逃跑过程中收到新命令不让跑。

李弥自以为自己思考已经足够周全,谁能想得到,蒋委员长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让他们别跑了,回去继续作战。但是给他们发电报发现没人理,然后机灵一动,给他们空投了一堆指令。指令装在一个红箱子里,后边挂个小降落伞,军人们看见这玩意如果不去捡会被军法处决——就在淮海战役发生过国军用了好几条人命捡回来空投箱,发现里边装的是南京孩子们写给前线军人叔叔的感谢信。

所以突围兵团收到指令都停下了,唯独孙元良的队伍还在乱跑。一打听,大家暗暗感慨还是飞将军牛逼,因为找不到人了。原来孙元良跟随蒋委员长多年,早就知道蒋这个毛病,听到突围命令,就让把电台砸了,并且下令不准捡空投。不过飞将军逃跑经验丰富,很快意识到还有一个风险,就算不捡空投,万一杜聿明长官派人过来直接联系怎么办?

所以干脆乔装改扮,脱离队伍,一路向南,躲过了国军自己人的盘查;然后化妆成农民,穿越无人区,躲过了解放军的军事封锁线,以及民兵的盘查线,最后跑南京去了。

等他到了南京,听说大家正准备给他开追悼会,老孙笑呵呵地出现的时吓了大家一跳,到此彻底逃出生天,而他的其他兄弟们,从军长到师长,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这让我们不得不说,孙元良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随后就是大陆山河变色。淮海战役绝不仅仅是埋葬了国军的60万精锐。而是最后的精锐,国府很快就败退大陆。

到了台湾后,孙元良他们一伙基本都遭到问责,很快都被赶下了台,换上了小蒋的人。不过孙和其它人不一样,其它人由于经验不足,逃台的时候带的东西严重不足,或者带的东西有点错位,比如有些大佬带了一堆占地方又值钱的古董,到了台湾才发现一文不值,孙元良带了不少美元和黄金,而且还有投资眼光,开了个厂子,续了一房姨太太,过得有声有色,后来家里出来秦汉这个儿子——家境好才能培养出明星来嘛。

孙元良的最后一次上场,是80年代日本人鼓吹没有南京大屠杀。孙元良作为爱国将军,毫不犹豫站出来指责日本人的拙劣谎言,并且表示南京大屠杀时孙本人就在南京城中妓院内,亲眼目睹了大屠杀,这一举戳穿了日本人的无耻谎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死后一直风平浪静,直到最近突然在微博上又火起来,并且事迹变得广为人知。关于孙元良的整体评价,微博上的一个博主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

“这几天大家怎么都在黑孙元良?”

“怎么黑了?”

“他们竟然把孙元良做过的事说了出来。”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雷军这十年

2011年8月16日,北京798艺术中心,台下是800多名观众,台上是雷军和“一款顶级智能手机”。还有一排“小米限量版工程机“的预售队伍,排了100多米[3]。发布会现场放了一段短片,里面有猎豹移动的傅盛和欢聚时代的李学凌,都是雷军的熟人,他们在片子里高喊,”我们要小米!“

2007年,雷军以数码产品发烧友的身份,第一时间购买了一台iPhone,手机上的那行小字让他印象深刻,“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他觉得,世界对于中国制造的印象还停留在组装上。

这是他第一次除了思考手机本身,也开始思考中国制造业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雷军是1969年生人,他的青春时光一半是红色的余晖,一半是改革的滩头。他接受的教育,是不怕苦不怕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他走向的社会,是官员下海、市长摆摊,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

几年前接受采访,谈起中关村的峥嵘岁月,雷军的话像是复盘自己的前半生,“我在金山想的是人定胜天,我们相信聪明加勤奋天下无敌,相信明天更美好。40岁的时候,不惑了,看清楚了自己的能力和时势。战略是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做早了死在半路上,做晚了你追不上。“

和雷军年纪相仿的成功人士,多少有一点人生只剩下钱的傲娇,但更多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成色。雷军的前四十年,家境尚可,也没什么背景。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大学时写书创业,名震武汉电子一条街。在金山兢兢业业,从程序员做到一把手。这是一个备受中国家长推崇的典范形象,也是历史进程和个人努力融合的范本。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米身上也带着雷军前四十年人生的影子,从2011年的“一款顶级智能手机”,到小米MIX,再到十周年的纪念款,都能看到一种对产品的执着。而贴在它身上的标签,有过屌丝品牌、有过性价比、有过黑科技、有过极客范,又像是一种理工男特有的茫然和不知所措。

小米十周年的演讲上,雷军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没有吊打,没有秒杀,没有让友商有本事就拿货来卖。他用代表性的仙桃口音,罕见的承认小米的芯片研发“走了一些弯路”。讲起苹果和华为时,他说“我承认我不如他们,大家同意吗?至少我今天不如他们。”

这应该是雷军的心里话。

1

就像他为金山生涯总结的那样,“金山成功有我的功劳,金山不那么好,也有我的责任。”小米这十年,说它离世界第一还有距离,这是事实;说小米为中国手机行业做出过不少贡献,也是客观评价。

01. 九二派

理论上来说,雷军可以算作“九二派”的一员。

1992年,中关村大哥求伯君把雷军破解的WPS仔细分析了一遍,用一顿全聚德把雷军骗到了金山,负责研发Windows环境下的WPS产品。在珠海实习了半年后,雷军回到北京,主持金山北京开发部的工作。那年雷军23岁,从头到脚都是意气风发,把WPS的名字改成了盘古,寓意开天辟地。

雷军第一次见求伯君是在1991年底的一个计算机展会上[2],后者的名片上印着“香港金山副总裁”的头衔,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领军人物。后来雷军挖人去金山,常说的一句话是“当年求伯君可以,现在我们也可以[1]。”

除了求伯君,和雷军同一个时期搞IT的,是鲍岳桥、华军和王江民这帮人。后来在中国搞互联网的人,身上多少都有些草莽气息,对外善于指点江山、判断大势,对内善于笼络人心、搭班子带队伍。但雷军显然是另外一种,他在金山每天工作12-16小时,喜欢问别人写代码有没有写诗的感觉。

1995年,盘古组件问世,求伯君根据WPS的市占率,预估能卖出5000套,结果半年只卖了2000套。三年里,金山北京开发部没有一个新产品,倒是雷军拿了个“中关村劳模“的诨号。负责市场的李儒雄闲得慌,去北大谈书号,出版了一本《WPS轻松学习》,结果轻松卖了10万册[1]。

《南方周末》说雷军这一代人身上,有着一种宿命——他们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着这样一套人生规划:从好孩子到好学生,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从好员工到好领导。雷军也说,自己“从小就是好孩子,根红苗正,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3]。”

人生的前四十年,雷军一直活在这种体系里,他拿着上清华北大的成绩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用两年读完别人4年才能读完的课程。大学班上百十来号人,他入学的成绩是第24名,毕业的时候是第6名[3]。上大学的时候,雷军跟别人合写了两本书,名字都很朴实,叫《深入DOS编程》和《深入Windows编程》。

在金山,雷军觉得自己要扛起民族软件旗帜,他接受的教育让他笃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但现实是资金短缺、盗版横行、微软围剿,连IPO都是一场苦战。以至于金山上市成功,雷军觉得自己对不起一路走过来的同事,“当你杀下来以后,遍体鳞伤,累得要死,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

2

在他治下,金山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是前几名,但上市时6亿港币的市值,怎么看也不像是一流的公司。要知道,他当年去Cfido灌水消愁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腾讯和阿里巴巴。

雷军是个讲义气的人,决定离开金山时,他在中层沟通会上连鞠三个躬,用一句“我终于把债还完了”浓缩了16年的离合悲欢。他又思考了大半年,想弄明白,“我们这么努力,为什么在互联网浪潮里没有成为主流?想了快一年才明白,未来的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

这些思考变成了日后小有名气的“雷五条“,第一条就是:人不一定能胜天,要顺势而为。

02. 一鸣惊人

小米的第一任营销负责人是黎万强,据说雷军看完那份3000万预算的营销方案后告诉他:“阿黎,你做MIUI的时候没花一分钱,做手机是不是也能这样?我们能不能试试不花一分钱去打开市场?”

当时,手机的市场营销无非是三种方式:自营线下门店、找代理商渠道、央视打广告。雷军觉得都不符合小米的定位,面试了一堆人也没有合适的,索性让设计出身的黎万强硬上。黎万强是2000年就加入金山的老革命,离职后一度准备开影棚,被雷军悬崖勒马,主导MIUI的设计和开发。

做MIUI的时候,黎万强萌生了一个思路,他去各大安卓论坛上发广告,寻找资深用户一起“云开发”MIUI。2010年8月MIUI第一版发布的时候,小米积累了100个核心用户。后来,一个叫梁峰的设计师把这100个名字写在了开机画面上,这个开机画面的名字叫,“感谢你,勇敢的上帝”。

1999年创办卓越网时,雷军希望用一个爆款产品带来低成本的优质流量,担任这个角色的是5块钱一张的正版周星驰《大话西游》VCD,一下子卖出了10万多套,卓越网声名鹊起。

雷军想用这种办法让小米手机打开市场,在他总结的互联网打法里,最重要的就是口碑。2011年时,他跑遍各大工厂,逢人就问,能不能用2000块做一款最高性能双核手机,所有人都摇摇头。这让雷军相信,如果小米手机能把定价压在2000块,就一定可以成为爆款。

这句话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版本:做一款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

然而,做手机比软件和互联网难得多,这几乎是TMT圈里公认的事实。小米草创时,最大的麻烦是供应商,他们对小米这样的新公司有着天然的警惕和怀疑。典型案例是在英华达的工厂,管供应链的刘德没什么底气,只能跟对方说“小米未来能有多大的量,目前我们也不知道。不过我们的操作系统 MIUI 已经有几十万用户,这些是我们的种子用户[6]。”

紧接着,雷军又带着林斌飞了趟日本,托三井商社的介绍,见到了夏普的人[6]。原定一小时的会开了三个小时,总算敲定了屏幕供应商。会议结束,夏普的大桥康博也不知道是捧还是黑:“这次合作成功,体现了我们关西人的特点,那就是热爱冒险。”

据说那段时间约见供应商,刘德经常会带着小米的存款证明去谈合作。言下之意是:我们和那些小公司不一样,我们账上有钱[6]。

2011年7月,雷军第一次以小米创始人的身份亮相,向媒体公布了两件事情,一是同时当金山和小米的董事长,对他来说问题不大;二是小米的商业模式叫“铁人三项”:软件、硬件、互联网。后来雷军接受采访,说小米的老员工都签了保密协议,“先干两年,看老同志是不是还干得动。干砸了不承认就行了[3]。”

一个月后,第一台小米手机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亮相,雷军把所有参数挨个科普了一遍。伴随着一个巨大的音效,一个金黄色的“1999”从屏幕上降落下来——这是雷军亲自设计的视觉效果[6]。接着,一阵尖叫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网上预售开放6小时后,卖了40万台,小米论坛有史以来第一次宕机。

3

那段时间,小米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种现象。每家公司都学会了和VC讲故事的时候,要说像小米那样通过爆款产品单点突破,用互联网思维占领细分市场的高地。为了告诉大家小米没有“耍猴”,雷军一边请媒体去南京的英华达工厂,一边解决产能问题。DST的尤里·米尔纳说,小米值千亿美元。

2012年6月,小米第三轮2.16亿美元顺利结束,那年年底,产能不足的问题开始有所缓解,第一个合作的代工厂英华达专门成立小米专线,每月产能超过100万台。产能和融资——当时困扰雷军唯一的问题,似乎都已经解决了。

那年年底,小米首次向媒体透露,到11月底,公司过去一个财年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雷军在内部会议上说,如果一家以企业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么它一定会超越传统的企业。为人们创造幸福感,应该是小米的终极价值观。

2014年是小米和雷军封神的一年,估值450亿美元,小米MIX正式立项,手机全年出货超过6000万。海外业务着手布局,同时出现的还有B站上雷军的鬼畜视频。第三季度,小米问鼎中国第一和全球第三的位置。友商连学带抄,把“小米模式”捧成了中国商业史上注定会记录的一页。

唯一的插曲是2013年行将结束时,央视的第十四届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董明珠和雷军立了个十亿赌局。也是在那一年,全中国的电商开始谈论线上流量瓶颈,阿里巴巴大规模加码线下,OPPO和VIVO崭露头角,华为搞了个“千县计划”,赶上了乡县换机的大潮。

03. 低潮

2015年的双十一,小米在最后两小时临时决定给用户发50元代金券,总算超过了华为。销售总裁朱磊垂头丧气,“过去的双十一,是我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年全年,小米第一次没达到8000万的出货目标,面对白岩松抛出的疑问,雷军强打起精神,“公司不能被任何外部评价和所谓的数字所击倒。”

在2014年之前,小米在中国几乎没有对手。那一年公司士气空前高涨,高管们一度觉得小米现在融太多钱,是“将可预见的胜利果实莫名分享”[6]。在450亿美元估值的融资完成之前,雷军甚至反对再次融资,他觉得小米并不缺钱,没必要出让太多股份,为此婉拒了软银的进场[6]。

但在融资结束一个月之后,雷军开始意识到这轮融资是个失误,它把小米推到了一个万众瞩目的位置,但事实上,小米其实没有融到能和对手比拼战略亏损的资金。雷军后来总结,要么就不要融资,保持足够低调;要么就融一笔花不完的钱,像美团和滴滴那样杀个痛快[6]。

危机在2014年7月开始浮现,由于屏幕供应商Wintek的突然倒闭,小米不得不临时将供应商换成欧菲光,小米4遇到猝不及防的缺货问题。6个月后,小米Note带着冲击3000元挡位的使命正式发布,却成了公司历史上最失败的旗舰机型。同期,华为的Mate7一战成名,一度被黄牛炒到5000块。

小米Note上用了双曲面玻璃,把厚度降到了6.9毫米,但那一年开始流行的指纹识别,在小米Note上罕见缺席,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最终,Note高配版降价1000元清仓草草收场,一年一度的小米数字系列旗舰也罕见缺席。那段时间撑起小米热度的,是雷军在印度发布会上的一句蹩脚英文,Are you OK ?

4

2015年的公司年会上,雷军宣布了小米未达到销售目标的消息,“面对这样的成绩单,说实话,我不OK。”

被视为小米翻身标志的小米5在2016年2月发布,但缺货问题直到4月的“米粉节”也没能缓解。雷军觉得,小米出了“结构性问题”,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也不是半年时间能够解决的。

发布小米MAX和小米手环2的5天后,手机部负责人被调离,雷军接管手机部门,亲自抓供应链。媒体的标题上写着:雷军真的急了。两个月后,雷军亲自主持手机部誓师大会,“如果大家相信我,请和我一起努力扭转局面。”背后的屏幕上只有四个大字:形势严峻。

整个2016年,雷军和200名团队成员一对一交谈,给小米定下的全年任务是“补课”。用他的话说,复盘小米的前五年,公司用如此脆弱的组织结构打到了世界前列,只能说确实是站在了风口上。

雷军接手之前,小米手机部按ID、结构、基带和关键器件几个部门,产品规划完之后,各部门分头执行。这种架构的后果是,一些核心部门“狂傲到不可理喻”[6]。雷军接手后,把原有的项目组结构调整成产品、研发、供应链和质量四大模块[6],打破部门之间的阻碍。

后来负责供应链的张峰跟雷军一起做了一次成本调查,发现自家螺丝钉的成本是同行的五倍。供应商的理由是螺丝钉扭矩是苹果标准的两倍,每个螺丝钉上还刻着一个小米LOGO。雷军哭笑不得,便问苹果用不用这种螺丝钉,供应商回答,“苹果用不起我们的东西[6]。”

亲自抓供应链那段时间,小米从螺丝钉、顶针到纸质说明书全换了一遍。在体验没有降低的情况下,成本砍了50%下来。同一时间,依托小米生态链的小米之家迅速布局,雷军之前设想的模式开始跑通:小米之家不到两年开了300多家店,坪效已是世界第二,仅次于苹果。

在解决掉研发、供应链和线下渠道三座大山之后,小米反击的标志是2016年10月发布的小米MIX,屏占比超过91%;全陶瓷机身,利用陶瓷导电技术解决听筒问题;没有光线感应器,就用超声波技术解决光感问题。

这部手机意味着小米对研发和供应链的把握达到了一个质的提升——即推动供应链实现自己的想法。在媒体的溢美之词里,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原来中国人做手机也能做到世界一流。

回头再看雷军拨乱反正的两年,给人的感觉是回到了金山时期的峥嵘岁月,最忙的那段时间,至少有50个人向他直接汇报,以至于时间不够,只能把张峰从紫米请过来管供应链。在金山,雷军最喜欢做的事情是逆势而行。2014年之后,雷军的状态也给媒体带来过这种感觉。

《南方周末》曾问过雷军:金山喊过一个口号,叫“扛起民族软件的大旗”。小米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可以说雷军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吗?雷军回答说,“我2011年重新接手金山时,金山的企业文化变成了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更强调的是脚踏实地。”

如果要概括小米走出低谷的这两年,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也恰好合适。

04. 顺势而为

2018年4月25日,雷军回到母校武汉大学,主持了小米手机6X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雷军宣布了小米5%的利润红线。一周后,小米向港交所交表,净利率不超过5%以董事会决议的形式,写在了招股书里。

雷军本想把这个数字定在3%,但股东认为这个点位太低,微小的汇率波动就会造成亏损。双方拉锯之下,最终定格在5%[6]。电话会上,老革命黎万强拉大了嗓门说:“几十年后回头看,这将是商业史上一项了不起的决议。”

5

在小米 MIX 手机行将发布之际,行业分析师孙昌旭曾花了几个小时劝说雷军,希望他能制定一个相对高一些的价格,以匹配这样一款带有突破性技术的手机,雷军回复说,“小米要与用户站在一起。”

之后的上市全球路演,雷军和公司CFO周受资任务最重,他们将奔走于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和芝加哥等几个城市。另外两路是林斌一路,洪锋和刘德一路。

美国的路演现场,雷军和周受资专门带了三件小米生态链产品:小型无人机、彩虹电池和米家螺丝刀。为了更好地呈现“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这个理念,周受资在纽约一家路边的便利店购买了普通的电池,他一边展示普通的5号电池,一边拿出五颜六色的小米彩虹电池。他告诉投资者小米电池售价只有9.9元人民币时,会场响起了掌声。

同一时间流传开来的还有雷军的一封公开信,名字叫《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在一大群企业家回复雷军的公开信里,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写了一句:雷军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的潮水方向。

如果让雷军评价这句话,他多半不能完全同意。在大大小小的采访中,他说自己在金山的时候是“改变潮水的方向”,是逆流而上,别人做盗版、他做正版,别人搞代理、他做自研。到小米“学乖了”,要顺势而为。

2007年iPhone问世的时候,苹果为了抑制中国台湾供应商,开始有意扶持中国大陆的本土供应商,在劳动力低廉和政策优势的激励下,大陆消费电子行业借势崛起,成就了行业的黄金十年。世界电子产业链经历了日本、韩国、台湾,逐步转移到大陆,这是中国手机品牌诞生的土壤,这是雷军口中的“势”。

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也是雷军口中的“势”。如果让雷军自己说,他可能会讲,“小米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成功。”

小米走出危机后,雷军的“吊打”和“秒杀”少了很多,多的是讲小米的AIoT战略,讲小米的上百家生态链企业,上千种产品以及IoT平台上近2.52亿台的连接设备。至少在这一点上,雷军大可以说一句“小米做的比苹果好一些”。

上市之后,小米进行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具深度的一次组织结构调整,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组织部和参谋部。让小米从过去每个板块各自狂奔的状态,向一个能建立集团系统优势的公司转变。

因为大名鼎鼎的“风口论”,加上B站网友的推波助澜,搞得雷军像是个新生代企业家。要知道雷军1990年和大学同学创业,1992年去了金山,在搞手机之前,他在业内的诨名是“互联网活化石”。雷军之所以为雷军,是做了那只风口上的猪,但更多是当风口有变,他还能及时调转方向。

金山的老员工评价雷军时,说他是“守正出奇”,善于生存和合作,不善于抢夺和征服。“内心瞻前顾后,太过谨慎,少了那点赌性。”

小米9发布之前,雷军没少在微博上撂狠话, 像是“比米8贵不少”、“绝对不便宜”。后来的发布会上,2999的起售价放出来,雷军显得有点难为情,“研发成本很高,希望大家理解。”

2018年,全中国的媒体都知道小米要冲高端,要涨价,要甩掉性价比的标签。但十年看过来,小米好像又一直没偏离“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这句初衷。小米的手机,不算便宜,但也不能说不值得。

还是在那一年的6X发布会上,雷军回顾了在武汉大学的生活,看到那本《硅谷之火》,里面有乔布斯创立苹果的故事。他说看完之后,一个人在行政前的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紧接着,PPT切换到一行黑底白字:“我就是要一条路走到黑,我就是要做感动人心但价格厚道的产品。”

去年12月军过50岁生日,周受资在微博上发了张照片,就是普通的会议室,一篮鲜花和一块蛋糕,背后小米电视上的红底白字:祝雷总生日快乐。后来网友反应过来,和雷军同时代的人,还在踏踏实实做制造业的,还能一直不掉队的,好像也没几个。

十周年的演讲上,雷军说小米要“二次创业”,要深化“互联网+制造”。2016年,《连线》英国版写了一篇关于雷军的文章,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些年,小米已经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产品的看法。

正如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韩国,经济高速增长过后庞大的中产阶级崛起,制造业面临着进一步转型升级,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性机遇。上一个十年的成功,是小米自身的努力,也是产业链转移、国内年轻消费群体诞生的结果。

下一个十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品走向高端、走向海外,小米自然也深入历史进程之中。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也是小米的幸运。

05. 尾声

雷军说自己“性格偏内向,不善于表达,放得开都是被逼的”这其实是真的。

2013年,雷军参加了江苏卫视一个节目,在大街上请路人填一个关于农产品的调查问卷。觉得这个任务“难度比较低”的雷军,一共被路人拒绝了15次。和日后发布会上意气风发的形象相比,雷军拦下路人的第一句话大多是“能不能帮我个忙?”遭遇拒绝之后的尴尬笑容,也是一个局促理工男的本能反应。

有意思的是,当时有米粉认出了雷军,并主动提出帮他完成任务,但被雷军拒绝,理由是“要遵守规则”。

6

雷军是个信命的人,据说他常把一本叫《异类》的书中关于冰球的例子[3],作为他相信命运的来源,一个加拿大青少年冰球队中的明星少年大部分出生于4月份之前。究其原因,和冰球联盟的报名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加拿大,当年1月1日满9岁的孩子才能入选少年队,如果出生稍晚,就得再等上一年。这样来说,接近10岁的孩子在体能上,肯定比9岁的强。因此,明星球员多出生于1、2、3月。

对雷军来说,一代人也终究离不开一代人的宿命。

2017年小米的财务分析会上,雷军提了一个方案——用返券的形式将多赚的利润返还给用户。小米商城仿照双十一的活的规则,设计了多种返券形式,结果被雷军痛批“门槛太高,形式太复杂,用户看不懂。”

在那部名叫《一团火》的纪录片里,雷军拒绝了一个“能用黄金价格卖稻草”的应聘者。在内部会议上讲这些的时候,雷军说,“能不能有一个公司,真的值得你信赖呢?真的是你的朋友呢?”

雷军追过风口,借过时势,但小米的成功,归根结底是雷军这代人骨子里的那种踏实、勤奋和守规矩。说小米是中国制造的典范可能有些夸张,但小米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制造廉价粗糙的刻板印象,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我们抛开外界赋予小米的种种印象,会发现这家公司的底色,也不外乎是雷军前半生的缩影,再加上那句“要遵守规则”。从这家公司身上,可以窥见一个东方文化特有的谦逊和勤奋的横截面:不爱出风头,但也不是默默无闻,有一股狠劲,但不会咄咄逼人,需要放下身段的时候,小米也虚心学习,需要面对炮火的时候,小米也绝不手软。

小米有过性价比、有过黑科技、有过高端梦,但如果仔细看它做的事情,它卖的产品,无论贵还是便宜,一直都没离开那句“一分钱一分货”。关于小米,很多现象远远不是一句“会营销”足以概括的。

从这个角度,再看看刚满十岁的小米,是不是像极了当年电视节目里那个故作镇定的理工男,低着头带着点歉意对你说,“要不看看我们公司的产品?真的挺好的。”

希望再过十年,人们再度谈起这家公司,会说它谦虚、踏实、努力,创始人英文不好,说话口音很重。

来源;饭统戴老板(ID:worldof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