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逃难记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叉烧往事(ID:chashaows),

1

1933年2月5日黄昏,紫禁城全城戒严。

那天,从紫禁城到北平西站一带接到密令:军警全员出动,保护国宝出宫。天黑后,大批车夫拉着板车匆匆进入故宫神武门。随后,2118口贴着封条的木箱从太和门鱼贯运出,经过午门,直奔北平西站。

披着黑色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挥的,是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火车站里两列全副武装的火车,正等他带着国宝抵达。

火车车顶四周架着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张学良的东北军在车外守护——他们要与日军赛跑。

1933年初,日军仅用3天就占领了山海关,北平已失去最后一道屏障。

危急关头,国民政府批准了故宫文物南迁的决定。秉着“能带走就绝不留给日本人”的原则,整个乾清宫,包括龙椅、牌匾在内,几乎全部被打包。

< 文物打包装箱 >

此时的易培基需要对抗的,并不只有日本人。

虽然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易培基就曾提出国宝南迁的方案,但一直遭到各界反对。当时全社会基本分为两派——“主迁派”和“反迁派”。

北平顶尖的文化名流几乎全都参与了这场耗时数年的大争论。其中,就包括刚完成《再别康桥》的徐志摩、刚谢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鲁迅,以及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

这些人都站出来,强烈反对文物南迁。

1931年,徐志摩给国民政府呈文,请求故宫文物“无论巨细,概以不出故宫之门”。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当局: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他们不觉得日本人敢抢国宝。他们担心的是,敌人还未打来,国宝就已迁出,民心动摇。

民众多站在他们这一边,年轻人马彦祥就在报纸上振臂高呼:“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北平街上游行队伍也打出了“文物南迁就是逃跑”、“坚决反对政府放弃北平古都”的横幅。

主迁派遇到的最激烈反对者,是故宫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

他不但成立了“北平市民众保护古物协会”,自任主席,还给支持南迁的工作人员打骚扰电话,顺便也给“主迁派”代表、北平驻军司令于学忠寄去了一封恐吓信:一旦文物起运,就要在车站、铁路上安装炸弹!

易培基身边的人也劝他多加考虑,因为若出现损坏失窃,责任重大,会“招人闲话”。但易培基反驳:“这全是为私,大敌当前,考虑这些个人问题,就是推卸责任!”

争议中,1932年的北平政务委员会会议上,甚至还出现了这样一个议程——各委员签字,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飞机五百架,以充国家抗敌之资。

当时身在南京的易培基知道后大惊,马上致电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恳请他阻止。

“故宫所藏,关系全国文化,中外观瞻所系。”

最终张学良出面斡旋,拍卖国宝的提议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易培基开始秘密带领故宫员工给国宝打包。他反复叮嘱:如果有外人问起,就说是为了修建故宫库房。

故宫里的宝贝浩如烟海,易培基按照书籍、瓷器、字画、珠宝等多个门类,委派多位专家筛选,最终选出书画9000多幅,瓷器2.7万余件,铜器2600余件……共13491箱。每件南迁文物都有对应的“身份证”,比如“天”字打头表明来自乾清宫,“地”字打头来自坤宁宫。

< 文物整理 >

文物打包的方法也极为讲究,不同品类的打包方式全然不同。

易培基派人去琉璃厂请来大古董商号的专家,一起研究江西景德镇运送瓷器时的捆扎方法,甚至还有人反复做摔落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正式打包。

山海关失陷,易培基和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商议后,决定马上安排文物南迁。

但出发当天,周肇祥带着众人在太和门高喊“誓与国宝共存亡”,并鼓动装运文物的工人举行罢工。

那天谁也没走成。

< 准备出宫的文物 >

易培基不得不求助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宋立刻派人秘密逮捕了周肇祥,关押10天。期间,南迁之日再度定下,为2月5日。这才有了开头黄昏戒严的那一幕。

没想到,周肇祥被捕的消息走漏。抗议的学生们围堵了火车站,甚至还有人卧轨阻拦。混乱中,张学良赶到,并以人格担保:“北平一旦安定,文物就一定原样送回。”

第一趟列车终于驶出北平。故宫文物前后五批运走,一起运走的,还有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6066箱文物。

20位故宫工作者匆匆告别家人,跟车出发。易培基对他们说:“人在文物在。”

他们当时的信念只有一个:国家灭亡,终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

没有人料到,他们开启的,将是世界文物史上一次最伟大的远行。

国宝南下,沿途各火车站一律优先放行。白天封存,晚上押运,通过重要关口时,火车内熄灯。特殊路段,均有武装马队在专列两侧追随守护。

此时,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已经暗中派特务侦查情况,准备在文物南迁途中派飞机轰炸。

易培基早有预防,设计路线时没有直接走京沪线,而是舍近求远,绕道郑州,再转徐州,最后兜圈上京沪线。保密工作实施得密不透风,日军轰炸计划最终落空。

在徐州一带,文物专列遇到了当地土匪拦截。约几百人的武装力量在铁路附近埋伏,地方政府发现后,派出军队开火,才护下国宝。

第一批仓皇运出的国宝,一路有惊无险,终于在2月10日来到上海。但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还没有确定文物的安放地点,导致这批文物在火车上存放了二十多天。

卫队、宪兵一步都不敢离开列车,故宫随行人员担心文物受潮损坏,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在3月3日,运送队接到命令,分批送文物渡过长江。

其中,大部分文物暂存于南京行政院大礼堂,其余的1054箱运往上海外滩金利源码头,随后送往法租界一处洋行的地下金库。

此时,易培基坐镇紫禁城。从2月到5月,他督促剩下的4批文物装箱运出。

但他没想到,这是他为国宝南迁做的最后一件事。

5月,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来到故宫查封会计科,有人控告易培基盗卖古物。故宫院长瞬间沦为“大盗”,举国哗然。

控告易培基的,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继,他还同时兼任司法院院长。这一身份,预示了易培基凶多吉少。

易培基和张继同为同盟会元老,但进入故宫后,张继一直不满易培基在人事上的安排。后来商议南迁的过程中,张继主张部分文物西迁至西安,由自己负责,以此掌管三分之一的预算。宋子文否决了西迁路线,预算落空,张继把这笔账算在了易培基身上,认为是他在背后使绊。

新仇旧恨积累,张继终于找到报仇机会。

最后一批国宝安全抵达上海时,易培基面对莫须有的指责,被迫辞职。

但对手并没有就此放过他。张继先后派人抽查南迁文物,凡发现赝品、损坏,一律记在易培基个人名下。

抽查持续了三年,易培基财产被没收,多次上诉无果,最后他意识到此案背后是“派系斗争”,不得不逃到上海法租界避难。

1937年,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在上海抑郁而终,终年57岁。直至1949年后,这场诬告才被易培基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新政权的缔造者平反。

去世前他曾托老友转交国民政府一份陈情书:“惟是故宫一案,培基个人被诬事小,而所关于国内外观听者匪细。”

易培基含恨消失在滚滚历史洪流中时,马衡接过了国宝南迁的接力棒。

时间倒退到1924年11月5日。那天上午,末代皇帝溥仪和妃子有说有笑地吃着水果。几小时后,他坐上了冯玉祥派来的汽车,被软硬兼施“请”出皇宫。

< 末代皇帝溥仪 >

从此,紫禁城文物全部收归国有,500多年来第一次对民众开放。后来溥仪回宫参观,还被告知:要先买门票才能进。

为了清点故宫物品,十多位社会名流组成“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会里的易培基和马衡,一年后分别成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和古物馆副馆长。

< 清室善后委员会合影 >

马衡之前在北大任教,后来叫了几个北大的学生进宫帮忙,其中一位叫庄尚严。

庄尚严能干负责,每次清点的文物量都数一数二,马衡很喜欢这个小伙子。不久,其他帮忙的学生都回了学校,马衡对庄尚严说:你留下来吧。

庄尚严感慨:溥仪出宫我进宫,此后就是故宫人。

在易培基的带领下,马衡和庄尚严都成了南迁的一员。

易培基受冤时,因为涉及派系斗争,少有人为他出头。只有马衡写了一篇《关于鉴别书画的问题》的文章,列举不少帝王买入或臣子进献的书画也有赝品的例子,试图为易培基说话。

可最终南京的法院表示:帝王之家收藏不得有赝品,有则必为易培基盗换无疑。

当时易培基案轰动全国,大报小报都有新闻。马衡的儿子马文冲才十三四岁,也在家里当故事说。马衡呵斥:“谁和你说易培基盗宝?”

1933年7月,国民政府提议马衡出任故宫新任院长。马衡再三推辞后接受,接受的前提是自己不必对“易案”落井下石。

< 马衡 >

文物储存上海期间,马衡带着故宫驻沪办事处对每件文物进行详细登记造册。

当时,故宫采用 “对册子”的办法保证文物数量准确。品名、年代、尺寸、颜色都写在文物册上,一份册子放在箱子里,一份送主管部门。每运到一处,就两册核对,有一点差错就走不了。

一次,马衡在视察时,在册中随便圈了两个号,工作人员不到五分钟就把两箱文物从几千箱中找了出来。

< 故宫人在上海 >

考虑到上海天气潮湿、人员复杂,上任不久,马衡就提出筹建永久性库房,提议很快得到批准。筹建期间,故宫文物还出人意料地出了一趟国。

1935年,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邀请故宫参加。出于安全考虑,反对声不绝于耳。但马衡力排众议:国难当头,对外参展有助于政府寻求国际政治认同。他带领专家在南迁国宝中精选了80箱参展。

这次出国事关重大,斟酌半天,马衡对庄尚严说:“你也一起去吧。”

1935年6月7日,马衡和庄尚严登上英国的萨福克军舰,护送国宝出国。历经3万里,于7月25日抵达伦敦。三个月的展期,吸引了42万观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也带着王后一起欣赏这些来自古老东方的文物。

< 故宫文物在出国途中 >

故宫的国宝在英国掀起一股“中国热”。

这趟英国之旅,庄尚严西装革履全程跟随,收获极大,他从心底感谢马衡。很多年后,还称马衡为“恩师”。

伦敦展览期间,故宫选址南京朝天宫修建库房。1936年底,库房建成,为钢骨水泥结构,共三层四库,还安装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紫外线电光警钟”。

不久,出国文物和其余的一万多箱故宫文物都运到了新建好的南京朝天宫,长达4年的国宝漂泊之旅眼看就要结束。

就在这个时候,“七七事变”爆发。

南京接连遭到日军狂轰滥炸,国民政府筹备迁都重庆,刚刚安全的文物再度陷入危机。

马衡与多方商议后,再次启动文物迁移计划。

会上马衡目光坚定:文物分三路迁入西南大后方,做最坏打算,即使某路文物遇险,也有其它路线保证中国文脉不断。

故宫人在炮火中再次开始打包,他们知道,这是比南迁更困难、更漫长的任务。但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迁,就是十年。

在马衡的指挥下,南路文物最先出发。

这批文物包括曾赴伦敦参展的那80箱精品,里面有甲骨文、钟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马衡再次把任务交给了庄尚严。

1937年8月21日,庄尚严秘密将这批文物带到长沙,存放于新建的湖南大学图书馆地下室。

< 湖南大学图书馆 >

还来不及喘气,日军就开始轰炸长沙。日军应该是得到了国宝存放的消息,对着图书馆连发一枚重磅炸弹和七枚燃烧弹。轰炸过后,图书馆被炸出七米深坑,地面上只剩四根石柱。

所幸的是,轰炸前几天,马衡已通知庄尚严紧急撤离,调出近10辆公交将文物转运到贵州安顺华严洞。

庄尚严将国宝藏入华严洞后,马衡来视察。师生二人战乱中相逢,分外高兴。兴起处,马衡登高在岩壁上写下“山灵笑我多事,今夕与君谈诗”。

庄尚严分外怀念那一天,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

“叔平师因事至安小住月余,一日酒后忽发逸想,老头子竟攀梯登三丈许,亟崖大书百余字,可作纪念。”

< 马衡华严洞题字 >

但“老头子”马衡和学生庄尚严都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一起畅快喝酒。

相比中路,南路的凶险只是小巫见大巫。

到1937年11月底,中路工作人员终于打包好近万只箱子。但此时日军已经到达南京城边,城内一片混乱。

在南京沦陷的最后时刻,负责人之一杭立武通过各种关系找来了一艘英国轮船。

启程时,英商因为害怕日军轰炸,一度拒绝开船,除非杭立武跟船走。杭立武毅然决定上船跟到汉口,甚至来不及与家人说一声。

许多押船的故宫人也是临时接到通知上船,因为没时间整理行李,有的拿了一把折扇就出门,还有的搬了自家的一张方桌登船离开。

这批文物离开5天后,南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许多道别成了永别。

1938年5月22日,中路近万箱文物历时5个多月,秘密逆长江而上,抵达重庆。

1939年春天,日军在重庆开启了持续数年的“疲劳轰炸”模式。

重庆安达森洋行的老板是瑞典人,他不但把自己存储的腊肉和百货全部搬走,腾出地方存放中国国宝,还在日军轰炸时,把瑞典国旗插在房顶,甚至把国旗平铺在空地上。瑞典是二战中立国,日军不敢贸然轰炸,存放在这里的3000多箱故宫文物得以幸存。

躲过重庆大轰炸后,中路文物又转运四川乐山。在紧急打包装船过程中,故宫职员朱学侃一脚踏空,坠入舱底牺牲。

剩下的北路,是三路中最为惊险艰辛的一路,由那志良负责。

7000余箱文物走陆路,11月搭乘专列从南京出发。出发没多久,就在郑州车站遭到日军轰炸,幸得司机没有弃车逃命,果断发动列车,带着文物专列冲出火海。

此后,那志良一行又用300辆军用卡车带着文物,翻越3000米高的秦岭,于1939年6月到达四川峨眉县。

< 南迁文物在运输途中 >

谁都没想到,存放好的文物又遭到火灾威胁。

1943年6月8日,峨眉县鸦片馆着火。四川农村的房子多为竹木结构,没多久,鸦片馆附近一片房子都烧了起来,火势向西门蔓延,西门外就是存放国宝的武庙。

搬走几千箱国宝肯定来不及。

负责人那志良立刻找来了当地保长,劝说家住西门前的村民把自己的草房拆掉,以抵挡火势蔓延。村民们都不愿意。最终那志良向大家承诺:“武庙里都是故宫国宝,不能有闪失,如果火烧不到西门外,故宫给大家赔偿!”

听到是国宝,村民们没有多说,转头就把自己的房子给拆了。这片倒下的草房形成“防火线”,最终保护了这批文物。

纷飞战火中,三路共计19557箱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一箱都没少,简直就是一个 “奇迹”。

而那些没来得及从南京、北平抢运出来的文物,损失惨重。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朝天门库房被日军征为伤兵医院,其中未能带走的1000多箱文物被日军占有。北平文物总计损失2953箱。

1945年10月10日,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华北区侵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北平各界20余万民众参加。

抗日战争胜利了。

在故宫主持工作的马衡,开始张罗文物回归。他极力主张按照先前承诺,将文物全部运回北平。在大西南住了几年的北方人庄尚严,也期待回去。

但不久,内战爆发,国民政府最终决定将文物迁往南京。

< 1947年故宫职员在重庆合影 >

1947年11月27日,一万多箱文物经过大半个中国的漂泊,重聚南京。距离上次仓皇一别,刚好十年。

马衡在《抗战期间故宫文物之保管》的演讲中暗示过:

“这一批文物能够回到南京分院,只算做到一般复员工作,假使运回北平,回复到‘九一八’之前的状态,那才是完成复原工作。”

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南京行政院自感平津不保,决定将中国文物精华分三批运往台湾,同时发电报命令马衡尽快将北平故宫里剩余的国宝装箱,运到南京。

马衡回复照办,但转头就拖延时间,他要把国宝留在故宫。他一边佯将文物编目造册报备南京,一边再三交待手下:

“包装一定要细致谨慎,古物馆的藏品都很娇嫩……要保证不损坏,不要求快,记住,不要求快!”

除了抢运国宝,南京国民政府也大力“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鼓励北平文化名流南迁赴台。被列入“抢救”名单的有大学校长、文化界人士、知名学者等,马衡也在其中。

国民党青年部部长陈雪屏甚至匆匆飞抵北平,游说“抢救”对象尽快南下,教育部也允诺派飞机前来接运,但马衡拒绝登机。

1948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专电再次催促马衡南下。马衡委托即将南下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代转:“不能南下。”

1949年1月13日晚,马衡的儿媳林裴宇从南京打来电话,转达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王世杰敦促南飞之意,马衡当即回绝:“决不南来!”

在国民党上海卫生局工作的三女儿马晶来电劝他南行,马衡忍不住痛骂“妇女之见!”。

1月14日,马衡又致函杭立武,婉拒南下邀请。他在信中说:

“弟于十一月间患动脉紧缩症……实难从命……医生诫勿乘机。只得谨遵医嘱,暂不离平。”

马衡虽能暂时保全北平文物不被运走,但对于南京文物,他完全没有办法。直到他得知,负责第一批文物运台的,是学生庄尚严。

他当即满怀希望给庄尚严致电,告诉他务必拦下南京文物。但不想,庄尚严婉言拒绝。马衡再去一信:如果不愿阻拦文物赴台,就断绝师生关系。

一边是国民政府的命令,一边是多年恩师的托付。最后,庄尚严选择听从“政府命令”。

文物赴台的消息传到北平,马衡当即宣布二人决裂。

始终,马衡没有离开北平。

从南京运到台湾的文物共计2972箱,占南京所藏文物的四分之一。因为马衡,北平的文物一箱也没有运出。

庄尚严带着文物在台湾安顿下后,收到了一封马衡的信,信上只有一句话:“此后故宫文物在台,兄须好自为之。”

庄尚严见信,感慨丛生。抵御外侮的年代,师徒二人尚可一起“谈诗”,如今日本早已投降,两人却无话可说。

他后来成为了台北故宫副院长。

< 庄尚严 >

1949年新政权成立后,马衡继续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直至1955年去世,享年74岁。

庄尚严带着文物离开后,马衡再也没有去过南京。对他来说,那是一个伤心地。

明年,是故宫600岁诞辰。故宫将举办大展,其中就包括众多参与过南迁的国宝。

不知将要排着长队观看国宝的观众,是否知道80多年前的那场“远行”,以及背后为之付出的那些人:从易培基到马衡,和无数无名英雄。

他们在那个时代里所做的,正如鲁迅在100年前的《新青年》上所写的那样: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部分参考资料:

《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那志良

《战时的故宫人》,中华读书报 ,2019年2月13日

《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故宫文物南迁路》,2013年10月1日

《读书-故宫文物避寇记》,2011年8月4日

《理想从地下室升起: 青春往事》

张仲民谈清末民初那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仲民经常能发掘出一些被“隐藏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名人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在新书《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中,他写到严复的“好利空谈”、胡适曾经考过倒数第二、陈寅恪的成绩并非成绩单上看起来那样好等等;此外,他对阎锡山的幕僚南桂馨等不太为人关注的历史人物着墨颇多。张仲民认为揭示那些被“隐藏的历史”并非为了反弹琵琶或猎奇,而是在更全面地占有史料基础上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过去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全貌。张仲民(章静 绘)
张仲民(章静 绘)

新文化史的影响
您此前的作品中有不少较为典型的新文化史取向(阅读史、医疗史、消费文化研究),而这次出版的《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似乎回到了政治史、思想史的主题上,这是您近年来研究兴趣的转变吗?
张仲民:从个人习史的角度来讲,学习中发生一些转向应该比较自然,因为自己还算有些自知之明,不愿“负隅顽抗”。我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尝试,多发源于过去研究阅读史看资料时的所见所得(之前的医疗史研究也是如此),当然部分也是对过去研究路径和外在学术环境进行反思的结果,内中的逻辑和延续性仍是一以贯之,比如努力从阅读史料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注意使用多元化的史料,侧重从受众或传播学(我更喜欢用文化研究中的名词“接受政治”这个词)的视角看待思想、言论或有关的知识再生产现象等。
《叶落知秋》这本书虽然较多关注了政治或学者与政治关系的话题,但根本上应仍是一个以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想史作品,可惜的是限于本人的“材性”和学养,精细透彻地描述这些精英思想的实况及其变化情况,并非自己所长。为此,我不得不穷则思变,试图以一种考证的方式来重构思想家的行迹及其言论产生的具体语境,通过一些可能互相关联的多元史料排比与展示,藉此重建能呈现历史当事人的为人处世方式、言论与行动之间的关联(或脱离)状况,以及受众或读者的有关反应情形等,尽力避免用一些先入为主或后设的立场、概念、理论来处理材料,也避免为尊者讳、贤者讳的情况出现,更不能趋利跟风把文章写成别人论述或观点的注脚。
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收在本书中的文章多是由一篇带出另外一篇,围绕某个人物差不多都有两篇或者三篇互相关联的文章——这皆因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又派生出新的问题,不得不再继续探讨,这让我研究的时间段不断拉长,空间也不断扩大——带来的问题是愈来愈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贫乏和研究能力的力不从心。好的一点是,这也刺激自己有兴趣和动力去发现新的选题、阅读新的材料,进而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如今马齿渐长,很庆幸自己没有固守一隅,可以由着性子读书写作而不必局限于一些“命题作文”,从而能把研究的时段从晚清延续到民国乃至延安时期(有关延安时期的研究习作尚未发表)。《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新著中似乎仍明显有新文化史学术理念的痕迹,比如重视对历史记录的辨别、对历史的后设追忆和书写保持警惕等,能举例谈谈新文化史对您研究的影响吗?
张仲民:新文化史现在似乎是一个被用烂或被滥用的标签,围绕它存在颇多的污名化和符号暴力现象,连一些不太了然或根本不了解新文化史的学者都在利用或批评这个标签。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之正名似仍有必要(这里没有必要展开,之前曾有另文讨论),毕竟十几年前自己曾热心引介过新文化史,也努力将此典范吸收进自我的研究中。
长期下来,新文化史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它不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也化为一种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广义的,非狭义的政治性意识形态)立场内化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了。具体来讲,它给我的启示和提醒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史料方面的,即重视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形成过程的考察,不能忽略史料中的表演成分及其传播效果。第二是对既有研究和一些理论、概念术语的警惕,不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避免误入以论代史或人云亦云的泥沼中。第三是重视写作的逻辑性、关联性与故事性,但这不应该以误读史料和脱离语境的方式来实现,更不应该刻意媚俗,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第四在于它的自我反思性和开放性,它不但不把历史发展视为一个线性的有规律性的目的论大叙事,还特别提醒史家要时刻意识到自我知识、能力与方法论、立场的局限性,历史的演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研究者无法占有或垄断所有的材料与解释,历史学家对之的再现也不存在盖棺论定的终极答案。第五个方面,在我看来或许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其批判性或者说它的“人民性”(这自然也是一种后设立场,不过它是具有高度自我反思和警惕性的),在多数新文化史研究者这里,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弱势者代言,书写“没有历史的人”的历史,还在于揭示那些被压制的、被遮蔽的或被有意无意隐藏的历史。所有这些当均有助于我们提高自我的史学素养能力与史学鉴赏水准,不至于妄自尊大和良莠不分。
严复的言行不一
我们回到这本《叶落知秋》一书的具体内容。书中着力探究了近代一些名人较为复杂的一面,比如严复的“好利空谈”,那么您是如何发掘出严复的这些情况呢?
张仲民:我最早对严复的了解也是通常人们持有的认识,严复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或所谓自由主义者,有一个从激进到保守的思想变化过程,他翻译了很多书,影响很大,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后世推崇。不过后来在写博士论文时,无意中看到一些材料涉及严复与复旦的关系,都是复旦校史记载中所缺乏的。作为一个复旦人,也作为一个近代史研究者,我自然有兴趣去把有关事情弄清楚,于是博士一毕业就开始从事严复与复旦关系的研究。在阅读严复材料尤其是严复书信的过程中,开始对严复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后来再结合一些周边材料,逐渐发现严复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缺乏责任心和行动力,言行非常不一致,表面看他能言不能行,是因为他缺乏位置与权力,再加上因为长期吸食鸦片导致健康不佳,实际上很多时候当严复有实缺、有能力时,他也根本无意去落实自己的理念,经常是出工不出力,更多是在以此作为交接官场和安插亲友学生的工具,至于具体做事和落实自己曾公开表达的理念则在其次,有时甚至根本对此不予考虑。
另外,严复受到传统黄老、法家的思想影响非常浓厚,一方面很悲观,一方面又迷信强权,故此才会倡导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又为之所苦。可以说,严复对现实看得太过通透,认为世事不可为,欧美等强国太优越于中国,时人如何努力都救不了中国,聪明如他者只能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利用自己的西学知识与翻译能力获取最大的利益,具体说就是去当官、去跟达官贵人拉关系才是正道。而为了挣钱和当官,以及攀附权贵与拉关系,严复做过很多有损形象的事情,其中一些极其功利、实用主义的做派让人大跌眼镜。收在本书里的《言行之间——严复与复旦公学》一文对此有一些披露,本人尚未发表的另外一篇关于严复的文章则会对这些被隐藏的历史有更多的揭示,此处不赘述。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严复的这些作为以及有类似情况的一些名人呢?
张仲民:在当时中国屡战屡败、崇洋崇新的语境中,严复被舆论视为西学第一人,甚或是西学的化身,很受时人崇拜,在官场和知识界都有许多拥趸。清末官场比较捧严复、帮严复的主要是时任两江总督(后转任直隶总督)端方、学部侍郎严修,以及其他如直隶总督杨士骧、邮传部侍郎(后为尚书)盛宣怀等人,入民国以后则是袁世凯。在知识界,对严复非常关照而又为严复所信任的主要是当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还有桐城派的吴汝纶、姚永概,以及严复的福建同乡郑孝胥等一帮人。他们之所以如此高看严复,自然是同他们有严复是当时最懂西学的中国人认知有关。对此,严复曾有一句非常自负的“夫子自道”:“我现在真如小叫天,随便乱嚷数声,人都喝采,真好笑也。”严复塑像
严复塑像

如何看待类似严复这样的作为?我觉得历史研究的目的或意义尽管并非为了评价而存在,但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做出一些定位或评判仍不可避免,只是这个标准要尽可能是历史的、人道的,而非基于某些宰制叙述或者给定的立场、特殊的利益诉求。就严复研究而言,我认为首先应该摆脱标签化的影响,不能因严复是所谓启蒙思想家,就以其是非为是非,将其言论作为评价其本人的标准,或以诸如启蒙、进步、保守、自由主义等大而化之的概念来标示或化约严复一生的言行。
严复的很多具体政治主张和政治态度其实都是顺势而为,在随时改变。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由支持盛宣怀迅速转向支持袁世凯,主动献计献策,颇得袁世凯信用,被袁指派为北方议和代表之一赴南方与革命党会谈,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又以老师视之,派分其诸多职务与头衔。袁世凯复辟帝制,严复也积极配合支持,加入筹安会暗中介入一些复辟劝进活动。洪宪帝制失败后,严复却不断借机发声,宣称自己是被胁迫加入筹安会,内心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举动并不支持,早在清末时即表达过对袁世凯的不满(严复在致熊季廉的信中曾直斥袁世凯、奕劻“皆满清送葬人才”)。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同时,严复又介入张勋的复辟活动,对张勋复辟成功抱有很高期望,还建议亦属闽籍好友的溥仪师傅陈宝琛提醒张勋注意疏通舆论、消弭反对派,而当复辟失败,严复再充先知,将之归罪于张勋莽撞自负、为人所误,失败不可避免。
其次,因为严复的著述包括翻译作品都比较容易得到,甚至还有“《全集》”可供我们参考,这给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与把握严复当年的作为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但仅依赖严复的《全集》与自我陈述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尚有很多严复的著述仍待发掘利用),与严复有过交往的人的材料,特别是与之交往密切的如郑孝胥、张元济、姚永概、盛宣怀、端方、袁世凯、梁启超、陈三立、侯毅等人的资料,包括与之相关的一些档案资料、近代报刊资料,均应该被我们列入参考援引的范围之内,这样我们才能对严复言行及其语境乃至其所产生的反响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才有可能揭示那些严复不欲为人所知的,或者被过去人们与研究者所遗忘或忽略的那些隐藏的历史。综合这些内外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译书、办学、办报等活动对严复来说只是他为了谋生挣钱的无奈之举,“不能与人竞进热场,乃为冷淡生活”,内心他真正渴望的是做“帝师”、做大官,如严复自谓他几天不做官即感到寂寞无聊。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严复为何那么喜欢到北京任职,那么喜欢同达官贵人进行交往,即便他也不时感叹官场中的应酬太多,花钱伤神。
上述对严复为人的评价,或许有些苛刻,因为类似他这样火中取栗、个人私利优先的做法,在近代知识分子之中其实颇为流行,夏曾佑、郑孝胥、杨度、柳亚子、恽毓鼎等人,包括本书中重点讨论的刘师培皆是如此。不过,自己公开宣传主张的理念,但在实践中自己并不愿遵照实行,受到时人与舆论厚责自然在所难免。正像清末时人所批评严复在同时担任安庆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和吴淞复旦公学监督时所言:“安徽高等学堂之风潮,追源立论,大抵咎于该学堂监督。该监督素负学界重名,其著书有曰:民智愈浅,则希望愈奢。此语甚为确切,请下一转语曰,理想愈高,则措施愈谬,我于高等学堂见之,于复旦学堂又见之。”
刘师培的书生论政
提及刘师培,您文章中曾详细描绘了洪宪帝制期间刘师培的所作所为,写他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站台,工于献媚,可惜了一身好学问。那么您是怎样理解近代知识分子书生论政、从政的热情?刘师培除了个人性格中“势利善变”“功名心切”的面向,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情况?
张仲民:我关注刘师培也有很多年了,最先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看到一些他关于世界语的论述。前些年在阅读材料时又看到不少世界语的资料,而检索有关的世界语史研究,发现值得继续讨论之处颇多,于是就继续以刘师培为突破点开始关注近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
最初研究刘师培之时,发现大家比较关注刘师培的学术思想、无政府主义主张、背叛革命的情况等,而对于他的世界语主张以及投靠端方以后的情况,特别是他在民初的活动,研究的不多。于是在这方面开始下手读材料,通过看与刘师培有比较密切关系的钱玄同、苏曼殊、章太炎等人的材料,以及清末民初报刊上的一些报道,发现了刘师培与章太炎、钱玄同、端方、南桂馨、阎锡山、袁世凯、陈独秀、蔡元培、吴稚珲、林万里等人的关系都值得钩沉,于是先后写出四篇相关的文章讨论刘师培与世界语、章太炎、南桂馨、袁世凯等人的关系(其中两篇已经收进本书),进而考察了《刘申叔先生遗书》的编纂过程。
在研究刘师培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也很复杂。刘师培的一些变化与做法的确很让人痛心,但他的才华和学养又让人高山仰止,而其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遭遇也让人唏嘘不已。刘师培为什么从一个激烈的无政府主义者突然投靠端方,到了民国初年又依附更强大的袁世凯呢?过去有一些学者做过分析,认为刘师培之所以势利善变,同其家庭情况(如何震的影响、家境窘迫)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是刘师培自己1912年初写信向章太炎搭救他的义举致谢和道歉时公开承认的,但追溯刘师培之前的心路历程与处世方式,结合当年蔡元培曾评价刘师培为“书呆子”,性格上“好胜”“多疑”“好用权术”的情况,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点新的解释。
学术上少年老成的刘师培后来与章太炎结交后,两人虽互为莫逆,但学术观点的差异也比较大,所以两人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中有过不少暗中较量,互相不点名地与对方商榷。再加上同居东京时章太炎发现何震一些私生活上的问题,遂直言相告刘师培,不料却引发了好胜而又多疑的刘师培嫉恨,而其妻何震与第三者汪公权又加以挑拨,刘章关系遂决裂。与此同时,本来同两江总督端方联系帮助章太炎获得赴印度学佛资助不成的刘师培自己却转而变为端方资助的获利者,这样原本缺乏金钱的他才得以留在东京续办《衡报》,继续倡导无政府主义与世界语。饶是如此,刘师培的激烈言行仍面临日本政府与警察的监视和逼迫,1908年11月初,他不得不怏怏回上海,此后刘师培大概才开始为端方控制。1909年初,刘师培变节一事公开化,他就公开投奔端方,成为其幕府中的一员,之后绝口不再提及无政府主义和世界语等激进主张。
而为了挽回与刘师培的友谊,章太炎曾屡次尝试,即便在刘师培公开投靠端方后,章太炎仍致信刘师培,希望其能迷途知返,离开端方,专心学术。但章太炎越拉刘师培,越起反作用。刘师培大概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章太炎写信给他希望能一起致力学术、研究国粹,为中国文化争光,但好用权术的刘师培以己度人,觉得章太炎是在利用他、市恩于他,实有连累他阻其大好前程的嫌疑——因为这时刘师培的幕主端方刚好由江督转任更为重要的直隶总督。身为满人中比较开明的督抚,舆论对之评价颇高,对其宦途也非常看好,深得端方喜爱的刘师培不需要背弃端方,再度去体验流亡困乏之苦。而且单纯就从事国粹研究的工作条件来说,身在端方幕府的条件自然更让刘师培安心。从常理来看,刘师培这样的选择对自己颇为有利,但人算不如天算,他无法预料到端方才任直隶总督六个月即被清廷解职,直到近两年后端方被起用为粤汉铁路督办,刘师培又沾光成为粤汉铁路顾问官,追随端方入川,资州兵变时他正好在成都从事游说活动,才侥幸得以生还。
《吴虞日记》里曾记载了民初(1912年初到1913年夏)刘师培避难在成都的一些情况。透过吴虞的记载,我们可以对刘师培的为人处事情况有更多了解。刘师培自然是那种智商很高、学问很好的人,但他并不以书生自居,而是自认为很有谋略的人。所以他给吴虞讲“知雄守雌主义”,劝吴虞不要轻易放弃报纸主笔的阵地。同时他又不甘寂寞,就西藏问题主动向四川都督尹昌衡献策。当时吴虞、谢无量、廖平等诸多四川学者都没有觉得刘师培有什么问题,均很佩服刘师培的学问,与其往来、联络很多,关系也比较融洽。事后回溯,刘师培在成都国学院教书的这一年半,大概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最安定时刻,其工作待遇颇好,不需要颠沛流离,还有一帮学术同道不断唱和往还。刘师培自己也没有辜负这段时光,著述不断,还积攒了一千多块大洋,其妻何震也从太原寻夫到此,两人得以团聚。1913年夏秋之交,刘师培回扬州省亲后,大约是听信了何震的建议,没有返回成都任职,反而北上太原,接受昔日好友时为阎锡山亲信的南桂馨之约,赴山西督军阎锡山幕府任职。此后又被南桂馨、阎锡山当作工具推荐给正在力行复古运动于全国范围内征召所谓博学鸿儒的袁世凯。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成为终身大总统,大权独揽、人莫予毒,众多文人纷纷归附,一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刘师培自然也不例外,只是他的卖力程度远超其他文人。功名心切的刘师培自以为找到了真正的靠山与“明主”,可以得君行道、大展宏图,之后极力为袁世凯肉麻鼓吹、粉饰太平,即便颠倒黑白、为清议所不容也不在乎。结果洪宪帝制失败后,刘师培又异常狼狈,被人视为“一文不值”、身败名裂。
刘师培两次投靠有权势者,但每次依附的都是“冰山”,均以失败告终,这自然跟他看不清时代大势、饥不择食有关,然而又何尝不是他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所致?他很清楚知道端方、袁世凯是在利用他,但他亦在试图利用端方、袁世凯,希望除了可以拿到经济上的实惠之外,还能达到自己好名与借政治权力达成自己某些学术理想的目的。
简言之,刘师培因为走投无路投奔端方尚可以理解,况且他投靠后也未公开发表一些出格的政见或做出一些丑陋的事情,他平常主要在努力从事国学研究,并帮助端方做一些考古鉴别事务。但投靠袁世凯后,刘师培开始利欲熏心,彻底沦落为御用文人。身为“被服经术,泛滥百家”的饱学之士,刘师培攀附权势,高调出场,以学术作政论,大作违心之言,“徒令怙权藉势之雄,羞贱儒冠,轻蔑当世之士”。相比之下,同为袁世凯规复帝制大业效力的严复就比较高明,世事洞明的严复这时闷声发大财,不撰写和发表公开支持帝制的文章,从而能在帝制失败后比较容易为自己洗涮、辩白。其实文人论政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何而议?为谁而议?最重要的是,依托什么而议?刘师培
刘师培

刘师培昔日曾有《书杨雄传后》一诗(1905年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诗中刘师培称赞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为多才“通儒”,可惜遭到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的恶评,“紫阳作纲目,笔削更口诛。惟据美新文,遂加莽大夫”。刘师培认为这样的评价对杨雄不公平,他依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认为“淡泊”名利的杨雄在王莽称帝之初——“居摄初”(公元6年)即已去世,并未来得及为王莽效力,“身未事王莽”,“何至工献谀”,杨雄充其量是“大纯而小疵”,可惜由于朱熹等宋儒讲究纲常名教,“宋儒作苛论”,杨雄才落下恶名。可以看出,刘师培这里不顾历史事实极力为昔日杨雄替王莽背书一事辩诬,除了有故意立标新立异的文人意气驱动之外,其心中难免没有感情投射,将杨雄作为自己有意无意的追摹榜样,以致日后自己也主动落水,甘为袁世凯的“莽大夫”。
关注幕后人物
“知人论世”是这本书的核心,您选取的这十余位清末民初的人物,多数介于“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比如南桂馨,虽是阎锡山的重要幕僚,却少人去研究他。钩沉他们这样人物的历史,对于我们辨别历史真相有哪些助益?这些人物的历史又该如何书写?
张仲民:过去我们都关注台面上的政治人物,而对他们身边的幕后人物不太关注。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茨威格写过一本传记小说,叫做《幕后政治家》,写的是一个政客约瑟夫·富歇,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政局中,看起来他是一个幕后角色,但是包括拿破仑倒台、之后法国乃至欧洲的政治、外交体系构建等都跟他有密切关系,他在其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茨威格是非常善于勾画人物心理的优秀文学家,他对约瑟夫·富歇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有些虚构和夸大之处,但却很好提醒我们注意幕后人物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还是喜欢聚光灯下的政治人物或明星人物,像阎锡山、蒋介石、袁世凯等人,但是对于在他们背后为其出谋划策的人则容易遗漏。像袁世凯背后的阮忠枢、杨士琦、张一麐等,黎元洪背后的饶汉祥,让段祺瑞言听计从的“小诸葛”徐树铮,以及本书中所研究的阎锡山幕僚南桂馨等。同样,学界大明星胡适之所以能成大器,跟他少年时受到好友许怡荪不断的帮助也有密切关系,现在随着两人通信集的出版,我们对胡适的成长过程以及许怡荪其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了。
不过要研究这些人物,有时需要一些机缘巧合与运气成分,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经验,我也有幸有点收获。拿本书中写到的南桂馨来说,阎锡山之所以成为“山西王”,南桂馨帮了他很多忙,两人是长期的政治朋友与合作者。我是在关注刘师培的时候才发现南桂馨这个线索。事实上,南桂馨个人留下的比较直接的资料比较少,主要是他的回忆录,及若干他署名的回忆文章或序言之类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也不甚可靠。但南桂馨在民初政坛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先后在帮助阎锡山统治山西方面、帮助阎锡山获得袁世凯信任方面、帮助阎锡山推行模范省建设方面,以及后来帮助阎锡山处理与蒋介石、张作霖、冯玉祥等人的关系方面,都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阎锡山的材料中不少关涉到南桂馨,当时报纸关于南桂馨言行的报道记载也颇多。再结合刘师培的材料、钱玄同和章太炎等人的材料,还有本书里没有引用到的郭象升等人的材料(蒙万仕国先生提示),以及一些回忆录、时人记录等。综合这些资料,我们通过旁敲侧击、按图索骥的方式大概还是能够重建南桂馨的大概样貌,包括他与刘师培、阎锡山等人的关系情况。阎锡山
阎锡山

材料与真相
您在论文写作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不太为学者注意或使用的材料。您是如何发现这些材料的?在运用这些材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仲民:其实学者在研究中都会不断发现一些比较新鲜的材料,只是大家可能没有特别加以关注或综合利用罢了。我自己找到一些所谓新材料的线索多源于阅读报刊、书信和日记材料,尤其是报刊资料。比如我之前读清末报刊时,无意中发现一些胡适撰写的但没有被收入其《全集》中的文章,于是就去读胡适日记和来往书信,发现他日记里说过他在某某报刊上发表过文章,或记载了他做事情的线索,或讲述了他与某某的关系和互动情况,而他日记中的大量剪报,也告诉我们胡适的一些阅读情况、关注点,以及可能的他与剪报中所言事情的关联,至于其来往书信则部分显示了他的交游情况,乃至他对外部的回应情况。顺藤摸瓜,就会容易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收在本书中的这篇关于胡适早年著述的考证只是一个很小的意外收获,我今年上半年还尝试着撰写了一篇近四万字的长文,讲述阅读胡适资料的一些发现。
不过,对我来说,最容易发现和使用一些比较新的材料的来源是近代报刊。虽然很多近代报刊没有保存下来,但残存下来的量仍然巨大,涉及的内容自然也是异常丰富。关于近代报刊的作用及其之于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已经有过很好的研究。可以说,作为体量最大的一种近代史资料,其学术价值已为大家共认,目前可以全文检索的报刊数据库不断出现,也表明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我自己一直都比较喜欢读近代的报刊,喜欢逐日逐月地读,每个版块都读,而且会读同一时期的多种报刊,这样长期坚持下来,的确从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些可以继续研究的话题或起点。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报刊是即时性的,很多报刊的作者和编辑也是很随性地在写,有时甚至一个人包揽一期报刊的全部内容,这样不可避免会存在有很多不可靠的、肤浅的内容,会有许多故意造假的记载或报道。更不要说报刊文章的写作者或编者有时为了吸引读者或哗众取宠,往往借题发挥甚或不惜无中生有、造假骗人。即便是那些比较纪实性的内容或议论,也存有诸多夸大的内容,但这些问题都不妨碍它的价值。因为每一种史料或者更准确说是每一种文本都有其局限,都存有“表演”成分和欺骗性,都需要其他材料作为旁证与补充,多元使用材料已经成为愈来愈多学者的共识,尤其是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愿意找愿意看,到处都是可用的材料,都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
但材料的繁多也带来我们选择上的困难,更有认识论上的成见,其中之一是对某类材料的情有独钟。简单说,我们之所以偏爱或崇拜某一文类(特别是档案),只因为我们认为它更能给予自己需要的或想要的真相,而轻视或无视其他文类,则由于我们认为它所指涉的内容并不重要或可靠。作为一种朴素的经验主义认知(或真实判断),这样的见解并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它忽视了一个很基本的常识(这里甚至不必援用后现代主义的激烈批评):几乎我们所有使用的文献材料,基本上都是人为制造的,都存在“表演”或“虚构”的成分,报刊文类如此,诸多文集(多数是报刊文章的结集)、书信、日记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是所谓的一些珍稀档案,尤其是涉及近代中国高层内幕、外交纷争、军国大事的记载,大部分是没有多少即时记录的,或即便有记载也未能留下来,而能被保存下来的材料或事后追忆,往往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去语境化后的结果,且通常是比较强势或有深谋远虑的一方资料有所保留,而与之对抗的一方或有关的一方却经常没有材料留存。如果不参考其他文类的材料、不详细重建语境,只采用独家的表达,就很容易被它牵着鼻子走,视文如其实、言为心声,以这些材料中透露的局部或片面信息当作是历史真相的全部。
其实,历史的真相如果这么容易就能被还原和重构,那我们就太小瞧过去的历史人物了,进而也太小瞧我们自己了——设身处地,我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相有多少能被公开和记录下来呢?即便有记录,又有多少能被自己周边的人视为“真实”呢?又能有多少能被保存到后世呢?即使能保存下来,又能有多少被后人读到呢?吊诡的是,我们经常不相信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但却经常愿意采信过去的“真实”或“真实效果”(reality effect),后之视今,大概亦如今之视昔吧!
在当前“旧材料”尚来不及读、“新材料”已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写作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实际情况却很难让人乐观,很多人已经患上数据库依赖症。钱锺书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是最肯与人方便的,只要愿意找,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立场或观点的)证据。在当前可资利用的史料很容易到手情况下,研究者不读书而依赖检索做研究的情况开始普遍化,这样一种“知识生产方式”颇值得警惕。因为如此做法太容易让研究者不顾语境与史料形成的脉络,选择性或片面性地使用与解读材料,尤其是当眼下的我们带着某些自以为是的判断或自以为高明的思想(或均属“致命的自负”)等后设判断进行研究、写作时,不可避免就会导致对过去历史真相的掩盖或歪曲。十年前我曾专门撰文批评过金观涛、刘青峰两位教授的所谓观念史研究,但看起来并没有起多少作用,他们当年的取径眼下可能已经“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数据库不重要或反对大家用数据库,只是反对不读书以数据库检索作为做学问的方式,或只引用数据库中的材料而已,检索工具再发达也不能代替研究者自己看资料,认为研究者只需要有思想、有理论,再辅之以检索大量数据库材料就可以做研究、写文章了,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观点。故此,《叶落知秋》这本小书是自己一些粗浅反思的产物,还可能是本人太过固执的体现,显示了很多自己的局限与笨拙。毕竟这样一种研究或写作的方式不但不容易读,还难免会被认为“没思想”、“堆材料”。但作为一种学术表达方式与研究立场,我仍觉得这样考证式的写作方式仍旧有其一定的意义在。
最后需要自我解剖的是,作为当年写博士论文读史料时的副产品,这些文章在收入本书中时,尽可能都做了增改修正。饶是如此,随着此书出版后一些师友的反馈,以及最近看资料的收获,书中存在的让人惭愧的一些低端错误仍复不少,其中多数是我打字或看材料时的不细心、事后又未能一一复核所致。由此不由想起导师多年前的提醒:担心我研究太过粗心毛糙。魔鬼藏在细节中,对于此警告,这些年其实一直牢记心中,也一直努力去改变,但现在看来,成效依旧不佳。面对这样的瓶颈和致命的缺陷,这才是我最应该深自检讨和反省的。

她被称为最美周芷若

她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无线电视的当红花旦,她的名字与港剧的全盛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

她就是周海媚,1966年生于香港,绰号“海味”,满洲镶白旗人,与知名演员关之琳和关宝慧皆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后裔。

image

1985年,周海媚参选无线电视香港小姐竞选,虽未能晋身决赛,但进了无线电视第1期艺员训练班,并获得合约成为无线旗下艺员。

三个月后,周海媚就参演了TVB台庆剧《杨家将》,该剧主演阵容包括周润发、梁朝伟、黄日华、刘德华、张曼玉等等大牌,足见TVB对她的看重。

1986年,周海媚参演万梓良、郑裕玲、刘嘉玲主演的全年收视冠军电视剧《流氓大亨》,在剧中饰演貌美如花的方学宁,受到一定关注。

image

同年,周海媚还与吕良伟、陈玉莲合作了无线电视剧《小岛风云》,当时吕良伟已颇具名气,却对出道不久的周海媚一见钟情,随后对她展开追求。

1988年,周海媚与吕良伟已经谈了两年的恋爱,他们相约去拉斯维加斯游玩,在过一座社区教堂的时候,吕良伟突然提议:不如我们结婚吧……

周海媚答应了,于是,两人便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教堂举办婚礼,在牧师的见证下宣读誓言,结为夫妻,由于考虑到两人的事业,他们对外隐瞒了婚讯。

image

不过,这段婚姻来得突然,去得也快,短短一年两人便闹离婚,其原因众说纷纭,有说吕良伟太风流,四处拈花惹草,有说周海媚移情别恋,爱上了黎明。

有记者说,曾目睹周海媚在车上靠着黎明的肩膀入睡,坊间还传闻说,吕良伟曾在片场与黎明发生肢体冲突。

image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白眉道长(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75389927/

对于这些说法,吕良伟后来都给予了澄清:“海媚是演员,生活很不规律,每天半夜睡,第二天下午两三点才起,让我父亲很不习惯。”

因为无法改变海媚的生活习惯,吕良伟只好选择离婚:“当时有人说我和海媚分手,是因为黎明的介入,还说我因此暴打了黎明一顿,这些都是假新闻。”

而周海媚也否认与黎明有恋情:“人家天王可没承认跟我拍拖,实在不希望再听到这类传言,以免给人造成误会,说我借人家的知名度炒作。”

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那么轻易就答应吕良伟的求婚,周海媚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任何缺点。

当时他很帅,在圈中又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么有魅力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我下跪求婚,我怎么可能不动心呢?”

image

对于这段短暂婚姻,周海媚表示并不后悔:“我很感谢这段感情,我18岁认识吕良伟,那时才出道三年,还是新人,他很保护我,我也尊重他的意见。

虽然那时完全没有恋爱和婚姻经验,但结婚的决定并不草率,彼此都认真,只是有点糊涂而已,生活在一起后,大家才发现对方有很多东西跟想象不一样。”

两人离婚时,达成一项耐人寻味的协议,等其中一方开始下一段婚姻时,两人再去办离婚手续,这个协议,导致他们多年后才发现他们婚姻的秘密。

1996年,吕良伟和港姐邝美云准备结婚,他带着周海媚去办离婚手续,结果发现,他们的婚姻根本是无效婚姻。

“我们当年只是在教堂办了婚礼,根本没去婚姻登记处登记,也没在香港注册,原来这段保密了近十年的婚姻是无效的,其实我们是非法夫妻。”

image

1989年,周海媚与黄日华、刘嘉玲、温兆伦合作,在韦家辉监制的电视剧《义不容情》中饰演李华,一个清秀可人但性格软弱的青春少女。

《义不容情》创下了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高收视率,周海媚凭借在该剧的出色表现赢得好评并迅速走红,成为无线的当红花旦之一。

image

随后,周海媚又参演了《笑傲在明天》和《今生无悔》等电视剧,并连续三年被评为“香港地区最受欢迎女演员”,引起了导演徐克的注意。

1992年,台湾金牌制作人杨佩佩拍摄剧集《末代皇孙》,邀请周海媚、黄日华主演,该剧1993年创下台湾历史收视记录。

从台湾返港之后,徐克找周海媚出演《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里的岳灵珊,可惜她却不幸遭遇车祸,撞断手骨,撞伤气管,徐克最后只好找李嘉欣代替。

车祸后的两年里,周海媚一个工作都没有接到,有一二个月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直到接到《倚天屠龙记》的剧本,才将她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image

周海媚在《倚天屠龙记》饰演周芷若,也许感觉机会来之不易,她的表现极为出色,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前后个性相异,心理状态复杂的人物。

无论是容貌、装扮、表情,还是行为、个性、内心,周海媚饰演的周芷若都宛如活生生从书中走出来一样,达到了极高的演艺成就。

凭借此剧,周海媚奠定了在华人演艺圈中不可动摇的演艺地位,她本人也在该剧播出后,获得金庸所赠,有金庸亲笔签名的倚天屠龙记小说一书。

image

1996年,周海媚重回TVB,在民国奇情剧《大闹广昌隆》中饰演“小芙蓉”, 她将女鬼的清纯无辜和凄美妖艳拿捏得恰到好处,再次创下无线历史收视记录。

1998年,周海媚与黄日华合作主演电视剧《天地豪情》,同年,离开TVB转签亚视,参演王晶导演的电视剧《纵横四海》,饰演女一号路云。

《纵横四海》大获成功,但就在周海媚事业要再度起飞之际,她却意外患病,有传媒说她得了红斑狼疮,但她坚称只是血小板过低。

image

因为身体的影响,周海媚进入了事业平淡期,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她决定进军内地,2005年,拍摄了《傲剑江湖》,2007年,参演胡歌版的《射雕英雄传》。

2008年-2012年,周海媚以外援身份回巢无线拍剧,先后拍摄了《学警狙击》、《蔡锷与小凤仙》以及《神枪狙击》等剧,再度活跃在无线电视萤幕里。

随后,周海媚继续转战内地,2015年,接拍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饰演杨淑妃,2018年,出演新的《倚天屠龙记》,饰演“灭绝师太“。

image

从“周芷若“到“灭绝师太“,24年的时间,从徒弟变成了师父,有网友调侃说,周海媚成功的诠释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同年,周海媚还出演了《香蜜沉沉烬如霜》,但她这次的表演,遭到无数网友的诟病和恶评:“只会干瞪眼露牙,一口龅牙很出戏。”

image

有人说她演的用力过猛,有人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长得太丑了,怎么会找你演天后”,周海媚忍无可忍,在微博写下一段文字:

“身为艺人,把自己的一切交付到显微镜下被凝视也是职业宿命。但当思考被情绪裹挟变成潮水方向,我选择激流勇退。”

随后她宣布退出微博,向近百万的粉丝告别:“陌生人你好,感谢你的爱意与乖张,微博再见,继续我的地阔与天长。”

image

没人能想到,离开微博的她,会在另一个平台凭再度崛起,2018年6月16日,周海媚发布了她在抖音的第一条视频,收获了数十万赞,数万评论。

这个有着1200度近视的女人,似乎并不害怕变老变丑,“我不觉得谁会真的不老,谁也敌不过自然规律,但心境和心态是自己的”。

image

这个女人至今未婚未育,有记者问她,对此有没有感到过后悔,她说,“从来没有,结婚生子,看似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经过程,但绝不是唯一的选择。

什么算完整?如果遇到了完美契合的另一半,并不一定非要一张证书证明你们的关系,一直有爱才算真正的完整。”

周海媚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回头看的人,人生就得往前走,不断看前面的路;婚姻不是我的归宿,我只想在爱情的路上奔跑。”

来源:豆瓣

王不见王:赵本山&范伟恩怨始末

“永远不要让结局,

遮挡了故事的光芒。”

——作家·雷蒙德·钱德勒

逝于1959年3月26日

出自小说:《漫长的告别》

1

1989年,赵本山的《老有少心》本来要上春晚。排练时一位领导看罢,觉得东北话太多,希望把本山换掉。本山哭笑不得,你把我换了,那还演个毛线?于是就没上成。

结果没多久,黄宏的《超生游击队》火了,东北话就此走红。第二年春晚,《老有少心》紧急上马,改名《相亲》。

《相亲》登上春晚,成为铁岭乃至辽宁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拉开了本山横霸春晚20多年的序幕,还给东北笑星们指了一条明路。看见《相亲》和赵大叔成功的光彩后,东北两位曲艺演员跳槽到小品行当。

一个是说相声的范伟,一个是被誉为“小郭兰英”的高秀敏。多年后,他们如愿在春晚舞台上圈粉,跟着本山一起《卖拐》《卖车》。

2

「2001年《卖拐》」

2001年,《卖拐》火爆春晚。也就是那年,赵本山跟着高秀敏去看剧场二人转,看完张小飞演出,当场收其为徒,并且砸下巨款,搞了个“本山杯二人转大赛”。

同年,范伟跑到北京,在张一白《开往春天的地铁》里演了个小配角。

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一方面凸显出本山、范伟截然不同的来处,另一方面,又为日后两人的情感崩裂埋下伏笔。它们衔接过去,又揭示未来。它们是本山、范伟两条前进道路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两个方向坐标。

那注定是两条不同的人生路。

2

1978年,国家百废待兴,社会急用人才。77、78这两年,无数考生奔赴考场,借此改变命运。这里面就有被列入“20世纪影史百大事件”之一的“北影78级”。可惜,高考恢复跟远在铁岭莲花乡的赵本山没半毛钱关系。

当时本山大叔唯一的心愿,是能回公社曲艺团唱曲。这样就不用种地了。

本山出身贫寒,5岁母亲病逝,爹又外出谋生。本山自小跟二叔学弹唱、曲艺。那时穷啊,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幸好本山天赋奇高,学啥会啥。17岁就靠曲艺在乡里混上饭。后来艺团解散,他回家种地,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全靠当时老婆帮忙。1978年,曲艺团重组,这才又吃上饭。

不但吃上饭,本山大叔对民间曲艺极高的领悟力,很快帮他实现了“进城”的心愿。没过两年,本山成了台柱子,被推荐到威远乡曲艺团。1981年,铁岭文工团弄出个《摔三弦》,要找人演瞎子。找来找去,发现全铁岭,非本山莫属。本山他二叔就是瞎子。学瞎,正是一手绝活。果然,《摔三弦》一演,火遍东北,还在全国拿了大奖。

本山大叔,从此被誉为“东北第一瞎”。

凭借《摔三弦》,本山进入铁岭文工团。不久,又与潘长江合作《大观灯》,在东北连演200场,惊动了到东北演出的姜昆。

image

「本山的《摔三弦》」

1987年,广播说唱团团长姜昆到东北。东北人跟他说,你这叫啥呀,比咱们铁岭的赵本山差远了。看完本山演出,姜昆心说卧槽,这是大才啊!当即推荐到“国庆晚会”,让演了《1+1=?》。第二年春晚,本山在哈尔滨分会场演《跳大神》,结果因为现场收音不好,没播。那一年春节,赵本山根本没敢出门见人,话都放出去了,全铁岭都等着看春晚呢,你小子人呢?

然后《老有少心》,继续命运多舛。本来都要上了,被领导一句话拿下。真是好事多磨。次年,本山终于在春晚《相亲》里演了“赵老蔫”,从此连登春晚四年,给“本山时代”打下良好根基。1994年,本山大叔想要拓展戏路,带着小品《儿子大了》参加审查。节目演完,在座领导没一个笑的,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够呛,回去吧”。

最终,小品上了东三省春晚。

那是1990年后,本山第一次没上春晚。在当时观众眼里,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那年头,还有陈佩斯和赵丽蓉。可对本山而言,想必耿耿于怀。所以数年后,他用小品里的角色名字,拍了部电视剧。

名叫《刘老根》。

还在《昨天今天明天》里面,复述了一遍《儿子大了》里那句台词:

“改革春风吹满地,XX人民真争气。”

image

3

《儿子大了》里面,范伟演的就是“儿子”。

比本山一波三折上春晚,范伟在春晚发光要更曲折。整个90年代,都只是本山身边递话的一个工具角色,毫无光彩。

1978年,本山大叔回莲花乡曲艺团时,17岁的范伟在舅舅介绍下去学了相声。他和本山不同,出生于沈阳工人家庭。父亲是工厂宣传干事,一个文学青年,母亲很有生活情调。范伟自小热爱表演。可惜那年头,地方没有电影、电视剧,只有全国相声热。

为了圆梦,范伟决定先学相声。

1980年,范伟跟师父到了铁岭艺术团。3年后,又被调回沈阳曲艺团。他前脚刚走,本山后脚进铁岭。两人就此错过。然而命运注定要让这对搭档走到一起。到了沈曲团,为了评职称,范伟开始创作,《一个厂长的日记》被央广拿去播。1993年,他的《要账》拿了个首届相声节一等奖。

image

「相声时期的范伟」

《相亲》登上春晚那年,东北笑星们眼睛都直了。觉得看到了一条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范伟也跟着凑热闹,转型演起了相声剧。他转型小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相声表演上,始终放不开。范伟自小性格拘束,在生活中也很拘谨,寡言少语。站在台上说相声,总觉得撒不开欢。但演小品不一样,那纯粹是在表演另一个人,可以完全抛弃生活中的自己。

转型小品后,范伟在东北有了名气。赵本山也知道他。1992年,范伟赴京参加政协晚会排练,突然接到本山电话,说小品里有个角色想换,问他有没有空。范伟兴冲冲去了,结果领导那边又不让换人。为了不让本山犯难,范伟一句怨言没有,悄悄走了。本山觉得他这人品性不错,就记住了。

1993年,赵本山排小品《走毛道》,主动拉上范伟。第二年,两人带着《儿子大了》进京赶考。当着十几个领导表演时,范伟出了一身汗。没有任何意外,带着“回去吧”三个字,小品上了东三省春晚。

而这只是范伟坎坷春晚成名路的开始。

接下来5年,他还要很多失落要吃。

4

1995年,铁岭文工团的崔凯给老赵弄了个本子,叫《红高粱模特队》。本山演农民教练,范伟演洋专家。领导看了很喜欢。当时都进组了,春晚总导演突然给崔凯打电话,让他看条新闻,说的是某乡干部陪酒致死。

导演就问崔凯,能不能赶紧弄个本子出来,把这个现象给批判一下。

崔凯一听,觉得创作涉及干部,先把坑问清楚,别写出来不能上。导演请示后,得到的答复是“批评不正之风,可以,但说话要把握分寸”。于是崔凯写了《牛大叔提干》,讽刺乡干部公款吃喝问题。结果审查时,不通过。意见下来,本山、范伟彻夜难眠。范伟有点崩溃,觉得这次又完蛋了。

结果本山给审查的首长打了电话,说去年没上,回去不好跟乡亲们交代,今年再不上,后面就续不上人气了。首长想了想,最后给批示,说把乡长改成乡镇企业家吧。台本里那句明显用来骂人的“四个重要客人三个王八蛋,这我分不了”,也给拿下了。但小品最后,赵本山很机智地找了个“扯淡”的包袱。他让道具师弄了一串兵乓球,管这道菜叫“扯蛋”。

image

「1995年《牛大叔提干》」

《牛大叔》里,范伟的秘书角色很不起眼。第二年,为了填这道讽刺的坑。两人又演了个主旋律《三鞭子》。范伟演司机,还是没彩。小品本来就不好看,本山说这种说教东西太累了,没包袱,硬演,脖筋都给喊出来。第三年,《模特队》上春晚。范伟的洋专家戏不少,照样没出彩。

那二年,范伟出门,一直希望被人认出来。有次在机场,还自称是本山的搭档,旁人都没在意。拿他自己话说,那时赵本山实在太强了,谁跟他站台上,都只能落得垫戏。观众所有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包袱也都在他身上。只要他开口,观众就冷了,只要本山开口,观众就笑了。一来是本子问题,二来是范伟能力有限,当时的演技,确实没办法在观众眼里留下一点深刻印象。

那二年,本山压力也大。跟范伟连续合作三年,本子都不好。1998年,他俩加上高秀敏,“铁三角”首次合演《拜年》,终于为东北小品挽回些颜面。即便如此,当时春晚人气和口碑最高的,还是咱们赵丽蓉老师。

1999年,赵老师在春晚演了最后一个作品,《老将出马》。同年,本山和丹丹姐合作,出演《昨天今天明天》,彻底炸了。这成为赵本山春晚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此奠定其无可争议的春晚一哥地位。

7

「《红高粱模特队》」

相比之下,一直被他提携的范伟,始终处在被遗忘边缘。2000年,“山丹丹”继续搭档,演陪聊故事《钟点工》。

范伟连春晚都没上。

也就是那年年底,他的编剧朋友宫凯波跟他讲了件趣事。说有个病人手骨折,结果拿错片子,拿了别人的腿片给医生。医生说腿骨折,病人很困惑,说我没感觉啊,医生说你走两步给我看看,病人一听,走两步,走着走着腿就不行了。两人把这事儿拿到本山团队那边,最后搞出个叫《卖拐》的本子。

并留下那句经典台词:“来,走两步!没病走两步。”

就靠这两步,范伟红了。

5

《卖拐》是本山表演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小品多半靠四六八句的东北语言包袱支撑,这才成就了B站镇站之宝《念诗之王》。《卖拐》后的几部作品,情景冲突占据主导,语言包袱退居次席。

而对范伟来说,《卖拐》在那年春晚造成的轰动效应,总算把这个上了5次春晚的男人捧红了。接下来的《卖车》《功夫》,直接将他提到“本山黄金搭档”的高度。范伟再不是那个给本山垫活的秘书、司机、洋专家。

image

「2005年最后一次春晚合作《功夫》」

那之后,他改了发型,以一副憨傻形象示人。其实这个造型,早在1996年的电视剧《夜深人不静》里,就有了。当时范伟30岁,要演50岁的男人。导演想了半天,就让他剃了这样一个头。憨直气质,瞬间逼人。

这里饶舌一句,《夜深人不静》的编剧,名叫何庆魁。也就是高秀敏的老公。

1990年,本山大叔走红时,还在东辽县剧团当外聘作家的何庆魁,业余捡废品补贴家用。一看《相亲》火了,便全力写小品,并力捧高秀敏,想让她也红。在全国拿了几个大奖后,何庆魁成功引起业界关注。

1994年,《儿子大了》铩羽而归,高秀敏凭借何庆魁写的《密码》,首登春晚。

随后,何庆魁操刀《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等作品,成为本山的御用编剧。写完《夜深人不静》后,2001年,何庆魁又帮本山弄了一个更出名的剧本,这就是当年收视率惊人的《刘老根》。后来接受采访,说起高秀敏何以能成为本山合作最久的女演员,老何说:

“那是我这支笔把他伺候舒服了。”

《刘老根》奠定了“本山帝国”的根基。但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剧当时第一个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演“药匣子”的范伟。

image

「《刘老根》里的药匣子」

在初始剧本里,“药匣子”的戏份并没有那么多,算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范伟爱琢磨、会演,给这人物赋予了更多色彩。和本山对戏时,两人又很爱即兴,戏份就越来越多,甚至单独发展出单独的故事线来。搞得拍摄期间,每晚十点,何庆魁、赵本山还在和范伟商量如何加戏。

那年《刘》剧一播,居然拿下高达13.45%的收视率,勇夺年度亚军。剧集播完,高秀敏光接观众电话就花了几千块。“药匣子”范伟受到的关注,自不用多说。前两部拍完后,本来要拍《刘3》,结果被“非典”耽误了。

等非典结束,老赵没找到好思路,就先拍了另一部剧,《马大帅》。

这部剧里,本山给了范伟演的“范德彪”一个更突出的位置。很多戏上,甚至盖过了他本人的光彩。以至于不少观众认为范伟演得比他还好。“范德彪”这个水库浪子、东北第一狠人,可以说是“本山电视宇宙”里当仁不让的头牌,就连日后《乡村爱情》的尼古拉斯·赵四和刘能也只能尊称一声“彪哥”。

时至今日,老早就拥有个人网站的“彪哥”,依然是B站顶流之一。

image

「东北第一狠人范德彪」

凭借《马大帅》傲人的收视以及“范德彪”这个角色,在春晚之外,范伟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建立起了更牢固的根基,更广泛的粉丝基础。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他的表演,范伟也有了更多与外界合作的机会。

2004年,《马大帅》首播结束,范伟知名度越来越大。但也就在那年,他和赵本山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了一些裂隙。

不是范伟膨胀了,想自立门户。

而是他有了新的方向。

6

最早的裂隙,是因为范伟要去北京。

2004年,考虑孩子将来的发展,一番深思熟虑后,范伟和妻子打算把家搬到北京。跟本山说了后,赵大叔起初有点不乐意。觉得范伟去北京,离东北远了。以后合作会不方便。但最终,老赵还是跟煤矿文工团的瞿团长“打了招呼”,把范伟推荐到团里。

从此,范伟在北京安家。

而在那之前,范伟就跟“京圈”一位大咖有了交集。这人就是冯小刚。

如果说《开往春天的地铁》只是玩票,那么2003年受邀参演《手机》,就是范伟步入电影圈的正式试刀。他终于可以脱离春晚舞台,在表演这件事上,开拓出一点更大的上升空间。两年后,《天下无贼》开拍,范伟又受邀跑龙套,演了个弱智劫匪。短短几分钟表演,留下极佳口碑。

image

「《天下无贼》里的范伟」

2004年底,《天下无贼》上映。2个多月后的2005年春晚,本山、范伟出演小品《功夫》。同年8月,高秀敏突然去世。何庆魁自称“我的世界被连根拔起”。而实际上,被连根拔起的,还不止是何庆魁的世界。

后来外界一致认为,高秀敏的突然去世,加速了赵、范二人的分崩离析。

《功夫》成为迄今为止,本山、范伟两人在春晚上的最后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前,本山就对范伟有了意见。

还是因为电影。

2001年后,范伟老往北京跑,除了跟本山合作,想在电影圈有所发展。2003年,北影厂拍《看车人的七月》,制片方考虑用范伟,觉得他群众基础不错。但导演安战军觉得范是个小品演员,不太想用。

范伟听说后,专门从沈阳赶到北京,谈了谈自己对电影和角色的理解,还提了些修改意见。安一听,可以,用他!电影里,范伟演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喜剧角色,而是底层小人物悲欢。凭借出色表演,他拿到2004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影帝。这不但让范伟过足戏瘾,还给了他继续进军影坛的信心。

那几年,他频繁往北京跑,在外面接戏,老赵心里很不得劲儿。以前赵本山招呼一句,范伟立马赶来。等有了点名气,有了新想法,也不是你招呼一声,立马就能腾出时间的。拿老赵2005年接受采访原话说就是:

“以前我找他,他会把所有的事都推掉,现在他就做不到了,因为他也忙。”

这时期,两人的合作关系还维持着。在《马大帅2》里,范德彪戏份依然突出。《马2》播出后,口碑下滑。本山突然从一个叫张继的作家手里拿到一个剧本,写的是农村轻喜剧。1998年,老赵投资过一部电影,叫《男妇女主任》,就是张继小说改的。这部轻喜剧,2002年就写好了,被非典耽误,没拍。拿到本子,老赵非常喜欢,赶紧拉来徒弟们。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乡村爱情》。

image

「赵本山谈范伟在《乡爱》的戏份」

2006年,《乡爱》央视开播,平均收视率高达11%,力压神作《武林外传》。2008年,第二季收视率超《亮剑》,甚至单集碾压《新闻联播》。在这两季里,同样有范伟的身影。范伟的表演为《乡爱》增添光色,《乡爱》的高收视率又给范伟增添人气。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双赢。

可就在2009年《关东大先生》发布会上,赵本山不高兴了。在媒体连连追问范伟为何不到场的情况下,老赵带着笑腔说:

“他是我的好朋友,曾经是我一把手给带出来的,现在人家演艺发达了,高走了一步,一开手机就能进来100多个电话,很忙。你们没必要写我俩的坏话,他是我弟弟,我们合作10多年,留下的记忆很深。他吃过很多苦,能有今天很不容易,也特别忙。能答应我在剧里客串个角色就很帮忙了,有范大腕赏光还能增加收视率呢,我得感谢他。”

当着媒体,还有段原话是:

“他现在毕竟是发达了。我给范伟打了几天电话,不接。我就跟大宽(高大宽,赵本山经纪人)说,发个信息说我找他。后两天他给我发回来一个信息,‘你转告本山哥,我早跟他说了,春节晚会我不想上了。对不起,近段因为拍戏太忙。’我说,哎呀,你还不给我接电话了,小样儿。”

此言一出,满场寂静。

赵、范关系崩裂一事,终于浮出水面。

image

7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看当年本山给媒体递话,早在2005年,他和范伟就闹过别扭。那时,“彪哥”走红,去《可凡倾听》做节目老赵就说:

“如今他也有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没变化。我的心态要放平和。他现在是社会焦点,我说话也要照顾他的情绪。我们会有一点小的摩擦,但没有大的恶病。”

当时范伟正往电影圈探头,不像以前,一年到头的时间都能留给本山。有一次老赵急了,点了范伟几句,说这部戏拍完你该上哪儿上哪儿去吧,弄得范伟心里很不是滋味,还落了泪。对于范伟的变化,老赵确实不爽。在他看来,范伟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

拿节目里对曹可凡说的:

“这是我的功劳。他刚介入时,春晚都不接受他,但我一直在坚持。我觉得他人很真诚,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有事都装在心里的人。在《马大帅》中,他的角色光彩都压过马大帅了。我不能跟他抢角色,谁出彩,我脸上都有光彩。他也没有太多的奢求,他绝对没想到能有今天。”

image

「本山的不满」

话说得直,但确实是这道理。95年到97年三个本子,范伟都没什么存在感。但老赵一直要求带他。2000年和丹丹演《钟点工》,老赵要给范伟加个角色,希望他维持上春晚的人气。范伟看了本子,觉得画蛇添足,就说算了,没上。后来拍《刘老根》《马大帅》,本山更是在不遗余力地推他。

还不仅仅是资源、人脉。范伟一路表演,都是被本山带着走。范伟最早根本来不了即兴的包袱,是跟着本山练出来的。他在小品里演的正角儿,都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的“药匣子”“范德彪”,走的是本山那套东北喜剧路子,口吃、憨直、彪乎乎的表演方式,离不开老赵启蒙。所以本山才会说:

“我这套东西,都让他‘偷’干净了。”

image

「本山针对范伟演技」

对此,范伟并未“忘恩负义”。不但不否认,还经常表示感恩。2005年记者问他,说外面都说是老赵捧红了他。他的原话是:“绝对是这样。一个再有才能的演员,没有好平台,你是展示不了的。本山大哥他是分阶段帮助我,刚开始他是看上我这个人了。我刚一开始演小品,演得很不好。我们这种感情吧,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刘老根》和《马大帅》这两部电视剧,给我搭建了特别好的平台。”

那两年,针对老赵的“是我捧红了范伟”,范伟从不否认,而且强调:“我是个饮水思源的人,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

拍《马2》时,范伟拿了影帝。回来跟本山吃饭,老赵就“影帝、影帝”地调侃叫他,搞得范伟心里别扭,跟他说“哥,咱以后别这么叫了”。两人虽有这些小摩擦,但在明面上,老赵依然照顾范伟。2005年的《功夫》写剧本时,本来还想让范伟被“忽悠”一次,老赵让把本子改了,一是让故事有个正义结局,二是让范伟的戏份更出彩。

春晚结束,老赵还说呢:“要说表演上能压我一头,只能是范伟。”

范伟那边,也很自谦,一直强调虽然受到关注,但只要和本山大哥在一起,光彩还在他那边。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达到他的高度。

image

「范伟表示本山是贵人」

矛盾爆发,是因为2009年春晚。

《功夫》那次,范伟一上台就说错台词。后来对春晚直播发怵,说要休息两年。于是老赵就又找宋丹丹合作。2008年《火炬手》演完,老赵下台就哭了。因为本子太差了,包袱过于生硬,生演。宋丹丹也不想演了。直播太吓人,当着几亿人,压力太大。

到2009年,老赵还得上,就说找范伟。

结果范伟躲了。

情急之下,老赵只能拉徒弟小沈阳演《送蛋糕》。节目又被枪毙。直到春晚前十几天,才临时弄出个《不差钱》。那年为了春晚,老赵七天七夜没睡觉,压力大到痛哭。《关东大先生》发布会上,终于绷不住,才半笑半怒说出前面那番话。

并且旁敲侧击地批评范伟:“以前我们都是靠春晚这个平台火的,现在你怎么就不愿意上了呢?”

虽然后来找补说“我理解他,他名气大了,有他自己事”,但两人的关系,终究还是崩裂。此后,范伟再没演过赵本山的剧,《乡爱》里再没出现他的身影,两人再没在春晚上合作。面对媒体,都避谈对方。

一段长达十多年的情谊,就此落下帷幕。

各自的人生,朝不同的方向奔去。

8

赵本山的人生,早在1993年就定好了基调。日后他与范伟产生龃龉,多少与这基调有关。甚至可以说,这里面藏着老赵的私心。

1993年,响应市场经济,本山大叔开了一家公司。说是艺术开发,其实是倒煤。生意随后拓展到木材、钢材、果茶。究竟赚了多少,外人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要做这些生意,里外要打通不少关系。

做果茶期间,本山赔了钱。生意越发难做。2001年,他被高秀敏拉去剧场看二人转,被张小飞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当场收其为徒。回去后,本山反思这些年发展,觉得脱离二人转太久。既然二人转是自己的根,就应该回到这上面。同年,“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举办,老赵为此砸了数十万。

打这儿起,本山就把生意重心转移到了“二人转”上。2002年,他租来沈阳大舞台,在里面搞起了二人转表演。正逢《刘老根》上映,剧场就命名为“刘老根大舞台”。头两年,剧场生意并不好,连连赔钱。

但老赵心里有底,丝毫不慌。剧场是一张底牌,他还有另一张王牌:影视。

image

「《马大帅》」

因为和央视的关系,《刘》《马》二剧在黄金档播出,培养了一批铁粉。厉害就厉害在,演电视剧的这批演员,就是“大舞台”的演员,还是本山的徒弟。因为是徒弟,所以用人成本非常低。白天拍电视,晚上干剧场,只开一天的工资。这是其一。其二,电视剧播出,收获观众缘,再反哺剧场。

这一来,电视剧卖了钱,演员名气上去,票也卖得更好,可谓一箭三雕。

2003年,也就是范伟接触冯小刚、演《看车人的七月》那年,“本山传媒”正式成立。第二年,集团花重金买下沈阳大舞台。随后又在辽宁大学开设“本山艺术学院”,为整个集团培养、储备人才。最终形成从“艺术学院”到“本山影视”再到“民间艺术团”的链条,从人才培养,到影视创作,再到剧场生意,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型。自2005年起,6家“刘老根大舞台”财源滚滚。2007年演出总收入5800万元,上缴利税1300万元。

2008年,本山举办收徒仪式。次年,又花55万进入长江商学院入读。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开业一年,创下6000万票房。

时至2012,刘老根大舞台的收入超过2.5亿元。影视方面,由于是徒弟们出演,拍摄费用一部不超过1000万,但光《乡爱2》版权就500万。有“本山影视”高收视率保证,首播、重播权加上衍生产品,几部剧收入数亿。另外,“本山传媒”与黑龙江、辽宁卫视绑定深度合作,开设《本山快乐营》《明星转起来》两档节目,旗下艺人不愁曝光,身价纷纷上涨。

可以说,不足十年的经营中,老赵打通了剧场、影视之间的生态,保证“本山传媒”有源源不断的进账。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离不开“影视”这张王牌。只有在电视上出名,建立观众群,“刘老根大舞台”票才好卖。本山自己的身价,自然不用担心,而想要徒弟们出场费变高,无非就是上春晚。

春晚,一年就一回,能上几个?而电视剧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又能火多少人?

不管怎么说,本山得搞好跟央视之间的关系。他一个人,其实早够了。但要让整个“本山传媒”活得更滋润,春晚不能不上,“本山”的招牌,不能不亮。

就像当初他接受采访时说的:“就是我想停下来,现在也没这机会。”

18

「B站顶流之一,彪哥鹰爪」

要是身边多一员大将,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2005年前后,范伟朝北京影视圈探头时,正是“本山传媒”建立根基的日子。后来“彪哥”火了,“本山影视”要用他,却找不到人了。老赵要上春晚,继续撑招牌,找范伟,范伟不接电话。这事儿换做是你,你也不高兴。

也难怪演完《不差钱》,本山赌气似的说:“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我的老搭档们都不来了,换徒弟来,这要是不成功,人家咋说啊,你离开他们就不行了。”

事实证明,以本山的能耐,要捧红一帮徒弟,并非难事。2009年后,本山再上春晚,就只带徒弟们上场。也正是从那之后,“本山传媒”开上了快车道。小沈阳、王小利们的走红,保证了“刘老根大舞台”的流量。刘能、赵四的圈粉,让“本山影视剧”招牌越来越亮。一个商业帝国,就此成型。

赵本山,毫无疑问是这个帝国的王者。

而这时,范伟已经选了另一种人生。

9

当初跟范伟闹别扭,老赵曾说,范伟这个人一辈子谨小慎微,树叶掉下来都怕砸脑袋。话听起来有点损,其实说的没毛病。

本山是个性情很直的人,而且胆子大。当初为了上春晚,受艺术团委托,去北京送茅台酒。人没找到,他自己敢把十来瓶茅台喝了。当年跟潘长江去日本演出,住酒店里,别人都不敢点菜,他该吃吃该喝喝,还请大家一起痛快,后来一问果然是组织报销。

为了“本山传媒”发展,他跟政商两届的人来往频繁,接见领导、援建当地建设、帮人牵线搭桥,没有几斤酒量和分寸拿捏,哪样关系能拿下来?能在1993年做起倒煤生意?

“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

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范伟则是另一个极端。生活中,他非常拘谨。虽是东北人,一不抽烟二不喝酒。每次去酒席都别扭,喝二两白酒就倒。一旦要应酬,浑身不自在。饭局上不知道该说什么。综艺节目也不爱上,不会递话头,也接不住梗。总而言之,银幕外,他是个沉闷、无趣不爱跟陌生环境接触的人。

只喜欢待在自己舒适区里。

image

「生活里的范伟,并不是什么浪子」

此外,范伟还有两大毛病。一是敏感,怕说错话,惹别人不高兴,但不发表点意见,似乎又不行,他害怕跟人冲突,又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二是好面子,假话说不出口,真话又不敢说,怕给人添麻烦。当年他和巩汉林出去演出,巩借了他几百块钱,忘记还了。那时工资一个月才几十,范伟不明说,去巩家送了两次礼,才把这事提起。怕委屈,又怕伤面子。

一来不会交际,二来做事拘谨,范伟天然不像本山大哥有做生意的命。他全部的人生追求,都落在演戏上了。2006年后,“彪哥”那套喜剧路子,已经被他演到极致。接下来还有很长的人生,他不甘于只做个小品演员,也不想靠着“彪哥”这套戏路安身立命。

交际上,范伟很笨拙。可在演戏上,范伟很细腻。当初《手机》里演河南农民,他专门找河南老乡把台词学了一遍。拍《芳香之旅》时,他演劳模,觉得劳模不该臃肿,仨月没吃主食,写了一万字角色笔记。对于角色,他有观察和理解,非常有想法。陆川拍《南京南京》请他来,很多戏还没定,跟他接触了一段时间,立马有感觉,说捡到宝了。

从《看车人》《芳香之旅》到《耳朵大有福》,范伟一路演的都是底层小人物的悲欢。人物情感的处理,平凡却复杂,质朴却深刻。从那几个低票房文艺片来看,当时他的追求并不是钱,纯粹是过戏瘾。后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找他,他明明有另一部商业戏可以演,毫不犹豫地推了。

2016年,凭借文艺片《问题》,范伟拿下金马影帝。这算是对他10多年来表演追求的最高回报。如果他纯粹图钱,还不如留在本山身边。要知道,2009年上了春晚的小沈阳,出场费一度暴涨到30万。

当然,范影帝也不能光指着文艺片活。演完《天下无贼》后,范伟深得冯导赏识,也算是靠上了京圈。想当初,冯小刚给雅虎拍广告《跪族》,弄了个雅虎选秀,选出一个青涩女主角,名叫赵丽颖。

而广告片的男主,正是范伟。

后来,冯小刚没少找范伟客串。《私人订制》里,还单独给了很长一段出彩戏份。

出演《私人订制》,是2013年的事。

也就在那年,本山正式宣布退出春晚。

10

时至2014,范伟早就成为独当一面的演员。2010年《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收获巨量关注,央视差点给他开了个叫《范伟笑场》的栏目。那几年,老赵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谁也没想到,一退出春晚,就遭遇风波。

2014年,本山缺席中央文艺座谈会。第二天,一篇叫《莫言参加了座谈会,赵本山去哪了》的文章疯传网络。老赵那边还没回应出个所以然,紧接着,辽宁、铁岭的会议同样缺席。“缺席三级会议”消息一经传出,网上流言四起,说在老赵家查出20吨黄金,弟子们纷纷出走。大家聊他的私人飞机,聊他的车牌、潮鞋、财富。

聊得最多的,是赵本山的江湖势力。

关于被点名一事,民间众说纷纭,猜测不断。有人说是二人转低俗,“大舞台”整顿就是证据。但更多人觉得是“政治问题”。

人们发现,2014年初,本山就跟同年落马官员前去扫墓。后来某些合影里,又找到与政商往来的不利因素。风波发生前,老赵手的确伸得很长,不但跟当地电视台、媒体有绑定合作,被曝出霸王条件,又被曝出“大舞台”是官场必去之所,曾设下天价包间。那些年,四处招收弟子,高调拜师仪式,老赵真有种“一代宗师”的气场,成了娱乐圈大佬。加上把晋翼会馆改成高档会所,花2亿买私人飞机,他的江湖地位,一度显赫非常。

2016年,本山出演《过年好》,媒体称为“复出”。老赵路演开玩笑:“我以为没人敢找我演戏了,高导胆子挺大。反正能不能播,我是不管了。”

此后,本山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同年,范伟修成正果,拿下金马影帝。

连跟他搭戏的女星,都从东北大辣椒,变成了李小璐,和林志玲。

《一代宗师》里,丁连山怎么说来着?

过什么河,脱什么鞋。

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

“人呐,此一时彼一时。”

11

2009年,关系崩裂后,赵、范二人渐行渐远。面对媒体,很少提及对方。后来拍《建党伟业》,一个演黎元洪一个演段祺瑞。虽说是并肩拍照,看上去却貌合神离,心有芥蒂。拍摄期间,韩三爷还叫上两人吃了顿饭,说要有误会就过去吧,大家还是该一起做点事。

那顿饭吃得很开心。吃完了,老赵让范伟上他那边去。范伟害怕又聊春晚的事,去了抹不开面子,不答应不行,最后还是没去。没人知道被拒绝的老赵心里是怎么想的。此去一别,本山开始把精力用在“帝国”经营上,日渐成为江湖王者,范伟一步步奔向影帝桂冠。

六年间,江湖风雨,故人情仇,王不见王。

image

「《建党伟业》里的短暂合作」

这六年,春晚味道变了,巩汉林、黄宏、宋丹丹们早已退场,小品界多了一个“郝建”,岳云鹏时不时靠人气撑几个段子。中国电影票房的纪录,从《阿凡达》的13亿狂奔到《美人鱼》的33亿,导演界冯、张、陈三驾马车再也没能制霸票房榜,多了徐峥、乌尔善这样的新锐。六年里,本山、范伟在艺术道路上再无火花,人们只能上网看二人旧作鬼畜。

2014年舆论风波两年后,赵本山出现在网上,玩了一场直播秀。农家小院里,带着徒弟们,唱起《月牙儿》,说这是和范伟、高秀敏合演的《夜深人不静》里的歌曲。弹幕里,理所当然有人呼唤二人继续合作。

岁月波澜,本山头发全白了。出镜时,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老蔫儿”。面对媒体,范伟偶尔表达过再度联手的意愿。但人生路迢迢,走远了,顶多是一眼回望。2018年,何庆魁去沈阳见了赵本山一面。

半年后,《刘老根3》宣布开机。在随后放出的宣传片里,“药匣子”范伟回归。

离《刘2》落幕,已过去整整17年。

《刘3》播出,观众才发现,范伟不是常驻,只来客串,给“药匣子”的结局一个交代。58岁的药匣子与刘老根深情相拥时说:

“这不就你一句话嘛,你一说我就回来呗。”

满头白发的刘老根,泪眼婆娑。

21

「重逢一抱泯恩仇」

重逢是重逢了,“药匣子”到底要走。对本山而言,东北之于他,二人转之于他,一如高密之于莫言,南方之于苏童,北京之于王朔,上海之于金宇澄,离开这些滋养他们的土地、语种,就失去了个人魅力。从出生到成名,从成名到反哺,本山离不开他的东北乡。

而范伟,早在2004年安家北京之际,身心都奔向了他苦苦求索的那条路。

不知剧外二人重逢,又是何等心境?

《渴望》里面唱得好: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

恩恩怨怨25载,两人曾为一个时代留下过无数笑声,欢笑总算多于唏嘘。可路总是要往前走的。《伴我同行》讲话,人生中有些朋友有常是一闪而逝, 就像路上的行人。既然有不同方向,再老的老铁,也要分别。

我不能答应你,我是否会再回来。

不回头,不回头地走下去……

本文具体事实相关出处:

[1]《范伟 暗里妖娆》,人物

[2]《文化商人赵本山》,三联

[3]《从相声演员到金马影帝》,记者观察

[4]《生存大师赵本山》,陈一鸣

[5]《范伟的顿悟》,南方人物周刊

[6]《孤独赵本山》,中国企业家

[7]《高秀敏:“你”的艺人走了》,三联

[8]《旋涡中的赵本山》,南方娱乐周刊

[9]《冯小刚:范伟就是“冯男郎”》,时代商报

[10]《何庆魁:赵本山是个天才》,三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宅总有理(ID:zmrben115),作者:宅少

“挖人狂魔”雷军这次失手了?

文/费雪

来源:CV智识(ID:CVAI2019)

下一个十年,朝着“手机 X AIoT”新方向前行的小米需要新鲜血液。

“找人不是‘三顾茅庐’,要三十次顾茅庐!”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以招揽人才闻名。

在小米创办的第一年,雷军80%的时间在招人,这才有了一支梦幻级的创始团队:小米的7个超级合伙人,均来自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碧桂园、金山等世界级公司。

但此次从联想挖人,雷军似乎“失手”了。

今年1月,刚从联想离职的常程入职小米,担任小米集团副总裁,负责手机产品规划。

随后常程陷入与联想的竞业协议纠纷,联想方面表示,其共向常程支付了竞业限制的股权对价500余万元,但由于常程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纠纷案,要求常程返还并支付违约金、同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不仅是联想的常程,今年以来,小米“挖人”的速度加快,魅族的杨柘、碧桂园的彭志斌、中兴手机的曾学忠、暴风TV的刘耀平陆续加入小米,同时创始人逐步退居幕后。

与此同时,小米十周年之际,雷军还宣布要“重新创业”,下一个十年,朝着“手机 X AIoT”新方向前行的小米需要新鲜血液。

从“复仇者联盟”到梦之队?

手机圈有这样一个传说,每一个高管最终的去处都是小米。

金立集团原总裁卢伟冰、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中兴手机原副总裁苗雷等等,小米一度被戏称为 “复仇者联盟”。

特别是在2020年,围绕着新的“手机 X AIoT”战略,小米已经将五名大将纳入麾下,其中有手机业务的掌门人,也有智能硬件的老将,还有人力资源和营销领域的知名人士。

1月,2020年1月,小米创办人雷军通过其个人微博发文称,刚从联想离职的常程入职小米,担任小米集团副总裁,负责小米手机产品规划,这也是引发开篇争论的原因所在;

5月,小米宣布原暴风TV CEO刘耀平加入小米,担任电视部总经理。

6月,前魅族科技高级副总裁,TCL通讯中国区总裁杨柘加入小米,任职小米集团中国区首席营销官,负责中国区市场营销战略制定、计划实施以及品牌建设和推广等工作。

7月,原中兴集团全球副总裁,紫光展锐副董事长兼CEO曾学忠加盟小米,担任小米集团副总裁、手机部总裁,负责手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向雷军汇报。

9月,碧桂园原副总裁彭志斌加入小米,出任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人才官(CHO),负责小米集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及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以及,还有媒体报道称,就在几天前,小米集团还公告,瑞信亚太区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及科技、媒体与电信业务主管林世伟将出任CFO一职,并于2020年10月8日正式履职。

多位行业大咖的加入,也印证了小米的战略转型。在8月16日,雷军发表公开信宣布,下一个十年,小米的核心战略将升级为“手机 X AIoT”。

雷军解释称,智能手机是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的核心业务,是商业模式持续成立的基石。小米会坚决攻下智能手机主战场,AIoT业务将围绕手机核心业务构建智能生活,做小米价值的放大器。

而新进的曾学忠和刘耀平,正是执掌小米手机业务和Alot业务的新大将。

公开信息显示,曾学忠在通讯行业拥有二十多年的经验,曾担任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中兴手机CEO,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紫光展锐CEO,以及深圳市汇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学忠在 5G 领域具有丰富的积淀和经验,曾带领紫光展锐成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基带芯片设计公司。这与小米的 “5G”战略十分契合:在2020 年,小米推出 “5G+AIoT”战略,预计 5 年在该领域投入 500 亿元,5G 成为小米集团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至于刘耀平,则是一名资深的电视从业者,在电视行业深耕多年,被誉为“互联网电视第一人”。

根据公开资料,刘耀平曾担任创维彩电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营销总经理,并确定了创维的互联网电视发展战略,促成了酷开品牌的独立。

相对应的,现在,小米电视正是小米AloT战略的重要支点。

2019年,中国电视行业总销量同比下降2.62%,小米电视却逆势上扬,全年销量突破1000万台,销量同比增长40.12%,成为首个中国市场年出货量破千万的电视品牌。

对于刘耀平的加入,雷军曾评论称:“此次任命再次彰显了小米海纳百川的人才战略,同时表明小米将全面强化AIoT战略的执行能力,巩固并继续扩大电视领先优势,发力大家电业务,打响彻底奠定AIoT胜势之战。”

新旧交替,重新创业的起点

小米集团最著名的“外来和尚”莫过于卢伟冰。

8月16日,雷军发布内部信宣布,王翔、周受资、张峰和卢伟冰等四位高管成为小米合伙人,也是小米下一个十年“联合创始人”。其中,卢伟冰从进入小米到成为合伙人,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

2019年,小米与红米(Redmi)独立发展,作为金立手机原总裁的卢伟冰加盟小米,担任Redmi品牌总负责人。

让卢伟冰“出圈”的,是他逐渐以 Redmi 品牌总经理的角色活跃于微博平台,并以“怼”荣耀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甚至在荣耀的官方微博下开怼。背后,独立后的 Redmi 在品牌宣传策略上正是以死磕荣耀为主,有了卢伟冰的死磕,Redmi 越来越受关注了。

在Redmi独立以来的一年多里, 已经形成了四个智能手机产品线,分别是 K(旗舰定位)、X(新锐科技)、Note(重在影像)、数字(高品质入门级)等系列,形成了广泛的价格覆盖。

此外,Redmi的销量也是可圈可点:根据 Canalys 数据:2019 年全年智能手机机型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Redmi Note 7 排名第六;2019 年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机型畅销排行榜前十名中,Redmi Note 8 和 Redmi Note 8 Pro 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十。

随着新鲜血液的到位,原来的小米联合创始人也逐步回归总部,专注顶层制度和战略决策。

现如今,小米成立之初的八大金刚目前都已经全部淡出业务一线:周光平、黄江吉、黎万强均已离开小米,刘德与洪峰分别出任组织部部长、小米金融董事长兼CEO,林斌卸任小米法人代表、经理等职务,变身为战略委员会副主席,而最后一位在业务线的联合创始人王川也在今年2月份正式调任小米集团首席战略官。

以小米2号员工、2号人物的林斌为例,此前他曾亲自担任小米手机部总裁,并曾在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暂离时接手了小米网,也曾在创始人雷军之后接管了手机部,早年还是小米国际化的关键人物。

凤凰科技援引行业分析认为,小米集团高级管理人才团队逐步完善,小米持续强化总部大脑,不断引入产品、品牌、5G 等方面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的升级,将会不断赋能业务增长,提升小米的行业竞争力。

也是如此,此次随着曾学忠进入小米,林斌卸任小米手机部总裁的职位,出任战略委员会副主席。接近小米的人士透露:“创始人回到总部是管理层的共识,林斌也一直在等待合适的人出现。”

当然,在企业战略转向时,新旧交替必不可免,雷军曾说,“持续不断地发掘、引进和培养人才,组建有能力、有抱负、有冲劲、有担当的人才梯队,是我们事业能够永续发展的根本。”

此前雷军在多个公开场合透露,他一直在思考怎么调整组织架构才能让内部的协同性和管理、工作效率更高。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就曾多次强调:“小米将坚持海纳百川人才政策,持续引进更多牛人,欢迎大家加盟。”

8月11日,雷军在公开演讲上宣布小米的“重新创业”,将人才战略放在了重中之重。随后,8月16日,小米宣布实行合伙人制度并启动“新十年创业者计划”,进一步落实雷军人才战略布局。

只是,正如联想方面的回应所说,契约精神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石,而法治则是其持续发展进步的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既受法律保护,亦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我们相信,遵守法律,尊重契约,讲求诚信,方能致远”。

小米在成立十年后的今天,手机行业面临 5G+AIoT 时代的变革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而这支新队伍,能否像当年的初始团队一样抓住机遇、创业成功,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马克和马斯克

文/ 衣公子

来源:衣公子的剑(ID:yigongzidejian)

在互联网行业,姓马,就有一种神秘的优势。

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创办网景(Netscape),24岁就登上《时代 Time》杂志的封面。人类第一次见识年轻聪明的科技极客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马克·安德森被捧成了整个时代的偶像。

1995年,马斯克(Elon Musk)认识到互联网将改变世界,于是去网景找实习。面试那天,马斯克被领到大厅,让他等着。他在网景公司的大厅盘桓一整天,最终并没有人再理他。羞涩于自己的南非口音,他也不敢和任何人打招呼,于是默默离开。

既然无法加入互联网公司,那就只能自己创立一家。第二年,马斯克从斯坦福大学休学,创办Zip2,这是一家提供城市导航和餐厅指南的互联网公司,相当于百度地图+大众点评。1999年被康柏(Compaq)收购,28岁的马斯克分到了2200万美元。

同一时间,马化腾在深圳刚注册好一家名叫“腾讯”的公司,OICQ(也就是后来的QQ)根本找不到盈利的途径,但是随着用户增长,买服务器的开支成为巨大负担,公司随时都可能倒闭。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才15岁,就读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美国最贵最好的中学之一),编写了一款名叫Synapse的mp3播放插件。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被放上互联网,被微软和美国在线(AOL)惊为天人,双方都给这位天才中学生开出100万美元的年薪。但是马克·扎克伯格“十动然拒”,去了哈佛。

冥冥之中都是天意。微软和AOL,恰恰是同一时间马克·安德森再熟悉不过的。

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产品一鸣惊人,引起了微软的注意。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每一个Windows系统中捆绑IE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这样一来,用户一拿到新买的电脑,里面已经有一款功能齐全的IE浏览器,谁还会掏钱去买网景浏览器呢?于是网景迅速陨落。1999年,也就是马斯克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那一年,网景被AOL收购,作价42亿美元。

马克·安德森后来的创业项目都不太行,基本是做一个垮一个,但是投资却做的风生水起,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投资了哈佛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

01

马斯克童年优渥,但是少年时家境很差。因为家暴,妈妈带着三个孩子辗转到加拿大生活,一家四口挤一个小房子。直到马斯克从Zip2赚到2200万美元,家里的经济情况才第一次真正改善。

除了买下一辆奢华的迈凯伦F1跑车(美国当年仅进口了7辆),马斯克把剩下的钱都投资于新的创业项目,一家互联网支付公司X.com,也就是后来的PayPal。这比支付宝的诞生早了整整5年。

世纪之交,纳斯达克泡沫破裂,紧接着又是911恐怖袭击,经济一片阴霾,但是互联网行业里的马斯克却顺得要死。PayPal要上市了,他手里的股票价值1.6亿美元。

在赌城拉斯维加斯(Las Vegas)的硬石酒店(Hard Rock Hotel & Casino),庆祝PayPal上市的party热闹非凡,空气中夹裹着酒精、电子乐和女郎的尖叫。在角落里,马斯克正翻看着一本又旧又破的苏联火箭手册。

此时的马斯克正被一个巨大的挑战压得喘不过气——才30岁就成了亿万富翁,漫漫人生路,我要怎么花掉财富?我要怎么度过余生?

世纪之交,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改造才刚刚开始,亚马逊刚刚闯出一点名气,Google、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才刚刚成立,至于Facebook压根还没人想到社交网络这么妙的生意。但是马斯克,作为互联网行业最早的实践者,已经到达了自己在这条路上的终点,从互联网这条涓涓河流中抽身上岸。

少年成名,多少让他产生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而立之年,他的新目标是——让人类殖民火星。

往后的悲情和荣耀都源于此。

02

2001年,马斯克和新婚妻子去非洲度假,不幸感染疟疾,差点死掉。这件事对普通人的教训是:非洲很危险,以后别去。但是马斯克的结论却清新脱俗:度假很危险,不要休假。

除了全身心的工作,围绕着殖民火星的目标,他的巨额财富先后投资在:研发可回收火箭的SpaceX,造电动汽车的特斯拉Tesla,和利用太阳能发电的SolarCity。

其中,SpaceX负责送人去火星。SolarCity负责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火星没有石油)。而特斯拉承担着在火星出行和运输的艰巨任务。

你肯定听过,越努力,越幸运。这一点,在马斯克身上尤其明显。很快,他就幸运地发现自己再也不用为怎么花掉巨额财富烦恼——他的钱像放进碎钞机一样,一下就烧完了,从亿万富翁变成了向朋友借钱还信用卡的负翁。

火箭、汽车、能源,每一样都是极度烧钱的生意,行业内的生态静止,已经很多年没有大的突破。就拿电动汽车来说,通用、日产、本田、大众等巨头都有过大手笔的研发和尝试,但是最后都归于沉寂。

这几个汽车巨头哪个不比你马斯克更有钱?哪个不比你马斯克更懂车?

电动车不好搞,归根到底,瓶颈有二。第一,电池技术极度不成熟,第二,经过一百年迭代,燃油车正在最好的舒适区,成本、技术、安全性、基础设施全部非常棒。美国页岩开采技术后突破,大大利好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长期价格。因此,短期内完全看不到淘汰燃油车的动力和需求。

对比一下,电池真是个吓人的玩意。不知道是哪个特斯拉的奇葩员工,为了庆祝美国建国,把20块电池绑在一起点燃。场面相当炸,电池像火箭一样飞射开去。亲眼见证的员工都吓傻了眼——特斯拉正在研发的第一款车Roadster,这样的电池一共有7000块,如果事故起火,那就是人间地狱。

技术不成熟的另一个体现是荒唐的造价。Roadster的预算一超再超。买一台亏一台这就不用说了,马斯克从头到尾只是求少亏一点,别让公司死在起跑线上。为此他还恬不知耻地把交了订金的车主叫到一起开会,要求涨价。求锤得锤,马斯克被媒体和客户骂成了猪头和骗子。

爆炸、缺钱,又是爆炸,又是缺钱,然后再爆炸,再缺钱,马斯克的前十年基本就是这样度过。

2008年SpaceX的前三次发射通通失败,团队们见证火箭当场爆炸坠毁,还有一次以为发射成功,香槟都开好了,结果工程师发现卫星没有进预定轨道。

“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说这话的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够权威了吧?可是连他都说不看好马斯克。

阿姆斯特朗是马斯克小时候的英雄,也是马斯克想投身航天业的原因之一。更可惜的是,阿姆斯特朗在2012年就去世了,没有看到马斯克后来的翻盘。想到自己的偶像,到死都看不上自己,镜头下的马斯克哭得像个孩子。

03

没人真的有空去聆听马斯克的悲伤,时代永远向着新的宾客,Zip2和PayPal的荣光早就被世人翻页了。

SpaceX 连续爆炸的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

以卖书起家的亚马逊,推出Kindle完成了对人类阅读彻底的数字化改造,网站的访问量已经是零售巨头沃尔玛门店人流的2倍。

Facebook的访问人数超过了Google,跻身世界前三大网站。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找来衣公子最喜欢的编剧艾伦·索金(Aaron Sorkin),准备做一部叫《社交网络》的电影致敬新的时代偶像。

还有更宏伟的。苹果发布iPhone,智能手机出现,互联网方兴未艾,人类又要跑步进入移动互联网了!

人类的科技真的有巨大进步吗?

个人觉得。没有。

硅谷英雄辈出,但是一代比一代保守、乏味、无趣。

彼得·蒂尔(Peter Thiel),是PayPal的另一位创始人,Facebook另一位最早期的投资者。他就这样挖苦硅谷: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你却给我140个字符。(140个字符指Twitter)

如果把世界切割成比特世界(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和原子世界(物质世界)。

比特世界正在突飞猛进,30年前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如今变成了精致美观的iPhone。在我的口袋里,在我们的手指间,娱乐、购物、社交、资讯空前繁荣。

与此同时,人类的原子世界几乎停滞,1969年上市的波音747到今天依旧是最流行的机型。汽车和70年前没有重要的变化。1972年之后地球人再也没有访问月球。我们的居住方案停滞甚至倒退,除了极度富裕的人,全球所有大城市的居民都在拥挤、旧房子、高房价之间局促地苟活。2020年的疫情更是充分暴露,我们对抗病毒的手段其实也没有很大的进步(还是靠隔离,再耐心等待能够催生人体分泌抗体的疫苗)。

硅谷和北京杭州深圳的创业精神还是那么澎湃,但是,毫无疑问。那些年,比特世界的创业太多,原子世界的创业太少。毫无客气的说,我们对原子世界唯唯诺诺,对比特世界重拳出击。

硅谷诞生之初的意义原本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开拓人类边界的使命和创造全新行业的伟大想法。如今这里只是在批量生产简单应用,去取悦消费者,去迎合肤浅短视的物质主义,去诱惑人类对虚拟世界的沉迷。

当我们这代人中最聪明的大脑,全部在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雄心壮志都去哪里了?

再这样下去,我们永远不配飞不出这颗蓝色星球。

04

这恰恰是马斯克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曾经无比熟悉,如今异常稀缺的东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对宇宙的渴望,对物理世界未知的挑战。探寻人类的命运,构思人类的未来,是文明的本源,也是我们这个物种生命力的体现。

这显然比怎么让用户多停留在我家APP,怎么让他们多点击广告,怎么更多地卖货,更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难道不是吗?

图:《时代》杂志封面的马克·安德森
图:《时代》杂志封面的马克·安德森

《时代》杂志上那张24岁充满胶原蛋白的年轻脸庞再也找不到了,互联网的大神在物理世界里也逃不过中年、油腻、发福、秃顶的原子规律。大神最后一次引发行业大讨论是在2011年,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软件正在“吃掉”世界》(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核心观点是,软件将接管经济的大半部分。

马克·安德森的先见之明确实高。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果然因循着马克的判断,用后人总结的话来说:算法、数据成为生产力。

成立之初的Facebook也是举步维艰,用户越来越多,但是没法赚钱。直到发现用户数据就是生产力。

其实,不只是Facebook,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企业成立之初大多数都盈利困难,直到开始窃取用户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再提供个性化、高转化的广告,才终于找到了致富之道。

2020年,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形象完全坍塌了。

他包装自己节俭,开本田飞度,但是买起豪宅挥金如土。除了自住的一套,四周的几套也买了,只为保护自己的隐私,但矛盾的是,Facebook就是在用用户的隐私赚钱啊!

想争取中国的时候,马克就来北京雾霾里跑步,请一位中国人给自己孩子取名字,组织全公司都读他的书,但是当Tik Tok成为重要竞争对手,他立马在国会游坚称中国企业窃取技术(同时参与国会询问的苹果、亚马逊、Google、微软CEO都表示“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企业窃取技术”)。

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名人,能同时引起美国民众和中国民众团结一致的反感。

马克·扎克伯格没有朋友。但是即使失去了世界,他还有马克·安德森。

这些年多少股力量想把扎克伯格从CEO的位置上拿掉。但只要马克·安德森为首的几位铁杆还在Facebook董事会,那就休想。

有一次Facebook的股票分拆,扎克伯格却获得一笔巨额股票奖励。股东极度不满,要求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但是,马克·安德森就是这个特别委员会的三名成员之一,会议中途,他偷偷拿出手机给扎克伯格发了短信……

真是现实版的,“有内鬼,终止交易”。

05

和马克比,马斯克的每一项投资都是极度的冒险。

前些年,看着后辈的互联网公司股价蹭蹭地往上涨,自己却常年在破产的边缘挣扎求生。马斯克这样为自己辩解:在我看来,失败是一种选择,如果不失败,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创新。

马斯克视野很高,胸怀却很小,人品差,又极度自傲。

比尔·盖茨说自己不看好电动汽车做长途运输,马斯克就在Twitter怼盖茨“不懂电动汽车”。鄙视贝佐斯(Jeff Bezos)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坚称它剽窃SpaceX,评价亚马逊是垄断。去年来中国参加AI大会,马斯克还和马云上演了一场击穿地板的史诗级尬聊,马老师想和以往一样端出一碗温暖感人的人文鸡汤,却偏偏被马斯克掀了桌子。

但是马斯克最不喜欢的人肯定是马克·扎克伯格。2016年,马斯克为了抗议Facebook侵犯用户隐私,让特斯拉和SpaceX把自己的Facebook账号注销了。尴尬的是,SpaceX为Facebook发射两颗卫星,但结果都爆炸了。马斯克可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高冷地答复,“不是还有保险嘛”。

人工智能越来越热,扎克伯格很为Facebook的数据能力骄傲。但是马斯克认为,AI很危险,甚至会灭亡人类。他评价扎克伯格,“小扎对AI的认知非常有限”。

最近这两年,两个人的关系继续恶化,马斯克时刻确保身边的每一个人知道“Facebook sucks”(脸书烂透了)。每当有Facebook的负面新闻,总能看到马斯克类似这样的转发和评论——“震惊!”。

只要是和马克·扎克伯格有关的话题,硅谷钢铁侠瞬间变成了“推特键盘侠”。

什么“没有失败,就没有创新“,千万别听马斯克装逼,其实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哥失败的时候是挺狼狈的,但是你们不准笑!他们互联网公司玩的都是哥上世纪玩剩下的,Facebook为什么不会失败?因为全世界互联网公司都只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的确,Google、Facebook、亚马逊、阿里、腾讯偶尔也会遇到挑战,彼此是有那么一点点竞争,除了桃色,偶尔也出几个正正经经的负面新闻。但是,即使争议不断,这些带有垄断性质的互联网平台从来没有真的面临过全面倒塌的危机。

但是,马斯克不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经常性的陷入发不出工资、离破产只有几天的窘境。

2017年,特斯拉冲产能,来到一个生死关卡,每个小时就要烧掉50万美元。美股前100上市公司有一个做空排名,特斯拉自IPO上市以来就常年第一。

往前说,2008年更惨,外部有次贷危机,内部是火箭和电动车的各种爆炸和故障,SpaceX和特斯拉同时陷入绝境,马斯克剩下的钱最多最多只够救一家,没有人觉得他可能同时带领两家公司走出这一劫。马斯克把自己仅剩的一切都投了进去,口袋里的钱不够买三明治,连还信用卡都要向朋友借钱。

马斯克的第二任妻子,非常担心他猝死,因为马斯克在半夜睡着的情况下,会爬到她身上尖叫。

面对《纽约时报》的摄像机,这位中年发福的“钢铁侠”脆弱、疲惫,几乎失控,一边哭,一边说自己很久没有睡个好觉,没有社交,没有朋友。

06

每当特斯拉或者SpaceX完成某项壮举,走出一个高光时刻,以上种种委屈、苦难都会被各路文章翻出来。马斯克常被各国作者按进锅中,配上他经历的苦难,然后熬出几千碗励志鸡汤。在献给马斯克的赞歌里,他被叙述成单纯、专注、锲而不舍的样子。

其实,完完全全不是。

傻白甜,是绝无可能穿越人生的诡谲和命运的拷打,到达人迹罕至之处的。能够直面残酷和讥讽,能够不断突破极限的人,往往是自私、无情、偏执、疯狂的狠角色。

马斯克领导下的特斯拉,每次选址建设新工厂,都会竭力榨干当地政府最后一滴血。

当年建美国内达华州的工厂,特斯拉挥舞着增加6500个岗位的诱惑,先挑起7个州疯狂竞标。有些佯攻,有些智取,对于失业率高达14%的内达华州,马斯克玩尽了心理学家和宫廷政客才会的手腕。在此之前,内达华州在招商引资上,从未提供过大于8900万美元的现金,但是这一次一口气给了特斯拉14亿美元的超级大礼包。成功拿掉内达华州的First Blood.

毫无疑问,马斯克是一位有远见的领袖,既有无可匹敌的技术专长,同时保持对细节的极度痴迷。体现在自己身上,他撒尿只要三秒钟——就是一直憋着,到了地方,迅速开闸,像消防水枪一样,三秒搞定。

连自己的膀胱都要用到极致的人,怎么可能不压榨身边的人。

小李子(Leonardo DiCaprio)是马斯克在加州的邻居,2004年出演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飞行家》(Aviator),在里面饰演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一位花花公子富二代、同时又是一位对制造大飞机极度痴迷的冒险家。

电影里休斯对一个新招聘的员工说:不管你原来的薪资是多少,我给你两倍,现在开始,你为我工作了。

新员工很感激,说道:谢谢,我想我必须拿出双倍的努力报答您。

休斯:双倍?我要你四倍的努力!其实,我只是花原来一半的钱雇佣了你。哈哈哈……

和马斯克一样,霍华德·休斯是富二代出身、花花公子、美国名人,一度是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痴迷于工程和机械、对天空有着偏执的向往。

图:埃隆·马斯克和霍华德·休斯
图:埃隆·马斯克和霍华德·休斯

除了无休止的工作时间、你永远无法赶上的时间表,马斯克和乔布斯(Steve Jobs)一样,从不在乎你的自尊。

为他做高管和当工人,都谈不上愉快。

不仅特斯拉的高管常常爆发离职潮,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所订的标准也显示,特斯拉加州工厂从2014年到2018年的违规件数,是全美前十大车企违规事件总数的三倍。

07

最有创新力的人,往往是天才和魔鬼的组合。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企业家?社会能不能根据自己的臆想,捏造一个创新者的标准模板,然后用社会的条条框框扼杀掉“魔鬼”的那一部分,强行研制出一个“伟光正”的天才呢?

这是肯定不行的。

2006年,特斯拉发布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小批量的高价车,以证明电动车的可行性,即跑车Roadster;

第二步,有性价比的车,即Model S和Model X;

第三步,生产3万美元以下、面向大众的电动车,也就是现在的model 3

前面两项是“赚个吆喝”,是“生产给有钱人的玩具”。只有实现了第三项,特斯拉才能成为一家真正的车企。到了model 3阶段,困扰特斯拉的已经不再是技术,而在产能,即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为此马斯克早早盯上了世界工厂+基建狂魔的中国。

尽管年少成名,但马斯克很晚才被中国熟知。2013年才第一次接受中文媒体的采访,Elon Musk这名字有着五花八门的翻译,直到2016年他的传记《硅谷钢铁侠》出版才统一。甚至,当特斯拉想进入中国,“特斯拉”这个商标已经被一个中国人注册,对方开价3000万美元,死不松口,还摆出一副自己真的要造车的模样……

但是,这些都不算最大的困难。众所周知,外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要合资,且外方持股不得超过50%。马斯克是千千万万个不愿意。

当时中美摩擦仅仅有一点开端,马斯克在Twitter上大谈XXXX汽车贸易不公平,违反了当初加入W的承诺,然后@特朗普(Donald Trump)。

Trump很高兴为马斯克出头。施压后,中国在汽车业开放上松口。马斯克该怎么报答总统先生的呢?——他立刻跑到中国商谈投资建厂。

Trump愿意出头干架,直接原因是让制造业回归美国,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可是马斯克却这样利用老人家的拳拳爱国心,而且用完即扔,真是无情。

很快,马斯克就在上海弄堂口吃鸡,在北京紫光阁和副主席聊哲学。特斯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100%外资控股的车企。

基建狂魔果然没让马斯克失望,2019年初上海工厂在一片荒地上奠基,12个月后第一辆model 3就下线了。一片荒地,打地基,造厂房,通水电路,建配套,搭生产线,组织供应链,开启机器,招聘员工,组装整车,以上种种,12个月就完成了!

搭上中国超高效的供应链、超完美的市场容积,特斯拉实现了报复性的增长。一开始交付,就毫无悬念地霸占了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很快又频频打败燃油车成为所有整车里的销量冠军。

马斯克是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的忠实信徒。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舍弃条条框框,从核心目标出发,围绕最终结果,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这就是马斯克,目标是第一位的。原则嘛,合适的时候可以扔掉,客观条件嘛,如果挡住了我的路,也可以被扭曲。

2020年5月,SpaceX的火箭搭载两位美国宇航员升空,这是一个重要的高光时刻。很多报道都把马斯克吹上了天。

Ashlee Vance在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发了一篇文章,Elon Musk Is the Hero America Deserves,《马斯克是美国值得拥有的英雄》。

Ashlee Vance是马斯克传记的作者,文章的标题很光鲜,说马斯克是美国英雄,但是全程都是高级黑。

当时,正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连欧洲都已经禁止美国人入境。美国政府终于开始强制居家隔离,特斯拉的工厂被迫关闭。但是,正如前文所说,量产是决定特斯拉生死的关键。

于是,马斯克再次坚定地站在总统先生这边,很坚定地认为疫情并不可怕,感染者数据被高估。和Trump一样,他拥护chloroquine(氯喹,一种常用于预防疟疾的药物)可以治疗covid-19。尽管专业的医生已经发出足够的警告,没有证据证明这玩意儿有用,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任意使用对人体有害。

3月份,马斯克就在Twitter预言,最晚4月底美国就会进入“0新增”的阶段,疫情一点都不可怕!真实情况是,疫情不断起伏,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趋于稳定。

其实,马斯克罔顾事实的叫嚣,真实目的只有一个:产能——这是特斯拉当下最重要最关键的事,美国的工厂必须马上复工。

终于,在威胁州政府,再不允许特斯拉工厂开工,就把工厂搬到德克萨斯州去之后。马斯克复工的愿望得逞了。

这就是最矛盾也最讽刺的地方。

马斯克为什么痴迷移民火星?就是因为他坚信,地球会毁于瘟疫、核爆炸、彗星撞击等极端灾难。不过,当地球真的面对一场疫情灾难,这位世界商业领袖、硅谷钢铁侠又是怎么作为的呢?他对客观证据视而不见,以一位科技企业家和一位超级KOL的身份,颠倒黑白,反对隔离。

熟知马斯克的人,多有过这样的经历,谈话中,他突然停住,经过一阵沉默,突然问对方“你觉得我疯了吗”。

很多人被问得无所适从,后来我们才知道。

他只是在问自己。

08

曾有人在美国知乎Quora上提问,“我怎样才能与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隆·马斯克一样了不起?”

马斯克的前妻贾斯汀,写了这样的回答:极端的成功源于极端的性格,这是以许多其他事情为代价的。这些人和常人的世界格格不入,最终沦为别人眼中的怪咖。

同样的回答也适用于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很多马克,但是中国没有马斯克?

因为,我们不能接受极端的性格,如今名人稍微有一点点越界的言行,都会被上纲上线,扣大帽子,直到社会性死亡。

罗翔是少见的安分守己的法学老师,作为教学者的创新,在网上用通俗幽默的视频讲解艰涩专业的法学知识。怎么看,这都是一件极好的事。但是,因为一条分享读书感想的微博,被扣上“屁股坐歪了”,最终退出微博。

用这样的标准数数“钢铁侠”马斯克,那可不是“爱你三千遍”,该是鞭尸三千遍。

年轻人赚了钱就高调提车迈凯伦F1,用500支玫瑰花求爱,这难道不是铺张浪费?

因为插足婚姻,被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加勒比海盗)骂“Mollusk”(无脊椎动物,和Musk的名字很像),这难道不该全网封杀?

马斯克因为压力太大, 有一次在直播节目上接过了主持人递过来的大麻(当时加州已经合法化)。我的天啊!最后,利用总统施压,却不和建国同志的中央保持队形,立马去中国设厂,眼里只有自己的企业利益!马斯克何止是屁股坐歪了,简直是XXXXX。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所有的企业家都逐渐被逼成同一个模样,他们不能表现爱财,时刻强调自己的质朴节俭,言行保守刻板,向暴戾的网络民意低眉顺从,小心翼翼维护好一个爱国的慈善家形象。

当所有人被按压进同一个模子,曾经的想象力、野心、愿景和冲动就统统没有了。马斯克不是好东西,但是一生都在战斗。反观我见过的很多的中国企业家,从成功的第一天起,就阳痿了。

没有对创新型人格的宽容和鼓励,光有对世俗成功的崇拜。等于鼓励大家去做简单的赚快钱的事。比特世界的创新,比原子世界的创新容易太多。尤其是这两年,正如马克·安德森的预言,数据成为了生产力,算法和数据正在互相喂养,依靠平台优势互联网巨头足以坐享其成。

于是,你我成了被囚禁在算法和系统里的人。

周鸿祎说过,与其说马斯克是企业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梦想家。

什么是梦想家?梦想是和现实是对立的,梦想家是要向现实的一切开战的。

因为觉得NASA订单竞标不公正,马斯克2004年就把NASA告了。因为觉得空军或者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在资金分配和订单竞争上不合理,马斯克动不动把联邦政府告上法庭。

李奥纳多的《飞行家》可以帮你读懂马斯克。但是,李奥纳多的另一部电影《好莱坞往事》,可以帮你读懂中国。

《好莱坞往事》有一段戏,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打败了李小龙。李小龙的女儿很不高兴,不想让这部电影上映。在美国,这位小姐只能努力在社交网络发声,但是没有赢得支持,电影正常上映。

但是在中国,这位小姐告到了“有关部门”,说电影“辱华”。由于昆汀(Quentin Tarantino)拒绝删减,最终《好莱坞往事》这部当届奥斯卡最有趣味的电影,没有在中国上映。

其实,昆汀一生都是李小龙的超级粉丝。电影的改编基于事实,看过电影的人会发现,李小龙被打败,无伤大雅,不影响他的成就,和“辱华”更是没有一丁点关系。

再者,李小龙和李小龙的女儿都是美籍华人。想来真是奇怪,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控诉一个美国白人的电影侮辱了另一个美国人。于是,中国人失去了看一部好电影的机会。

一个高度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环境是很不利于创新的,这和断供华为芯片一样,是西方尝试扼住中国咽喉的方式。

大张伟:五月天就是了不起

五月天被称为华语第一天团,每年在鸟巢开一场十万人演唱会。除了他们,如今没有一个华语乐队有这样的号召力。

时间拨回1998年,那时五月天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地下乐团。前途迷茫的他们,在险些放弃音乐之前,决定拼力一搏。

贝斯手玛莎翘了课,骑着他的“小绵羊”,从辅仁大学开到实践大学,接走刚完成点名的主唱阿信,然后把精心准备的Demo,寄给光复南路的滚石唱片。

由于他们不知道寄给谁,就写了“唱片制作人收”,还在包裹上附注 “就算要丢进垃圾桶,也拜托听完再丢!”滚石唱片公司的制作人很多,邮件收发室的员工一看这个包裹上没有明确的收件人,还是把它丢进了垃圾桶。

不久后,五月天接到一个电话:“你好,我是李宗盛。”

他们起初以为是诈骗集团打来的,不客气地回道:“你是李宗盛?我还是罗大佑呢!”

没想到,对面还真的是李宗盛。

李宗盛路过垃圾桶时,被包裹上面的附注吸引。他把Demo捡出来的那一刻,也把五月天捡进了滚石唱片。

1. 梦想

五月天起初是几个学渣的故事。

阿信的父亲经营过一家唱片店,虽然它在阿信出生前就倒闭了,但没卖出去的唱片成了阿信的玩具。每天一放学,阿信就飞奔回家,坐在老式的唱片机前,从凤飞飞的《凉啊凉》听到林淑容的《昨夜星辰》,最喜欢的是张雨生的《天天想你》。

相比繁重的功课,他觉得音乐更有意思,于是报名了合唱团。谁知自己刚唱两个音,就被老师叫停。回到家后,母亲也质疑他的唱歌天赋,让他专心学习。

阿信心里觉得苦闷:“读书就是生到这个世界上要还一些人的债!”家人看他功课这么差,八成考不上好学校,就让他走美术特长生的路线。

1

< 阿信 >

和阿信比起来,玛莎更加叛逆,从幼稚园就开始逃学。

母亲为了让他学乖,花了好大一笔钱买钢琴,还请钢琴老师到家里授课。玛莎意外地喜欢上音乐,一坐到钢琴面前,就能安静下来弹奏。母亲感到十分欣慰,觉得他可以成长为气质型的男生。

谁知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钢琴老师建议玛莎到国外念音乐学校,遭到玛莎父亲的反对。他认为搞音乐不能拿来当饭吃,还觉得学钢琴会让玛莎变得“娘娘腔”。

不久后,玛莎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把他丢给亲戚暂时抚养。玛莎陷入父母离异的痛苦中,不仅出国梦泡汤,钢琴课也中断了。但他还是无法割舍音乐,在无数个听着披头士入眠的夜里,他喜欢上保罗•麦卡特尼,把兴趣从钢琴转向贝斯。

2

< 玛莎 >

不像从小拥有钢琴的玛莎,石头家境窘迫。

他父亲是货车司机,因为车祸差点锯掉一条腿。为了支付医药费,石头和母亲一起做手工补贴家用,从发夹到贴纸,一件工资一毛五。石头觉得很迷茫,看不见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心思念书,最大的娱乐是和同学在速食店玩撞球。

直到有一天,他在速食店认识一个玩乐团的大哥,从大哥口中认识到范•海伦乐队和大门乐队,才开始沉醉于西方摇滚乐。为了追逐喜爱的乐队,石头每天只吃一个面包,用剩下的钱买进口CD。

3

< 石头 >

彼时,三个少年谁也不认识谁,但他们都处于成长的烦恼中,认为音乐可以将自己解救出来。后来五月天出了一首歌,名字叫作《憨人》,唱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阿信说:“我是一个沒有考过第一名的小孩。一个班有五十个人,可是第一名只有一个,剩下的49个人,我为他们,为自己,写了这首歌——《憨人》”。

背景无够强 天才无够弄

逐项是拢输侬

只好看破这虚华

毋惊路否行 毋惊大雨淋

心上一字敢 面对我的梦

甘愿来做戆侬

2. 叛逆

五月天几人当中,唯一的学霸是吉他手怪兽。

他初中成绩很好,一直保持在全校前六名。律师父亲希望他考上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然后进入台湾大学念法律系。没想到怪兽考试失利,与建中无缘。拿到成绩单的他心里满是愧疚,不敢抬头看父母。

母亲没有过于责备他,还买了一把价值2000台币的吉他给他当毕业礼物。在初升高的那个暑假里,他几乎天天和同学到乐器行学吉他。怪兽不愧是学霸,连吉他也学得很快,不久后便可以拿着吉他到处走,碰见熟人就弹奏。

1992年,考试失手的学霸怪兽和特长班的学渣阿信,在师大附中相遇。

一开始,怪兽觉得阿信长得像黎明,太受女孩子欢迎,阿信觉得怪兽吉他弹得太好,比学长还厉害。两人互看不顺眼,在私下较劲。

高一下学期要选社团干部,学长有意栽培阿信和怪兽,把他俩派去观看外校吉他社的成果发表会。两人第一次独处,深聊后觉得相见恨晚,从对社团的看法到与吉他相关的问题,一路说个不停。

直到发表会结束还不过瘾,阿信索性到怪兽家过夜,两人聊到天亮。

高二时,他俩当上了吉他社的社长和副社长。为了把教室变成空旷的排练场地,他们不得不把桌椅腿卸下来,因此经常被训导处广播通报批评。

但在他们的任期里,创下了吉他社招生人数的历史纪录,有将近300名新生入社,其中包括学弟玛莎和石头。阿信和怪兽觉得他们很有才华,在卸任之后把社长和副社长的职位传给了他们。几个人开始玩在一起。

那时,阿信经常被母亲恐吓:“你要想好了,组乐团这条路和捡垃圾一样。”但怪兽母亲很支持他们,不仅同意怪兽把同学带回家里练吉他,还给他们做大鸡腿当夜宵。后来五月天有一首歌叫作《任意门》,其中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

行天宫后 二楼前座 那个小房间

兽妈准备 宵夜是大鸡腿

4

< 阿信和怪兽 >

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又面临着考试的烦恼。

怪兽一直考前几名,阿信永远吊车尾。他很努力地帮阿信补课,却没有什么成效,期末考试阿信数学考试只得了5分:“选择题都是多选的,好难猜。”

1994年,怪兽顺利升上高三,阿信留级,和玛莎、石头一起念高二。阿信把成绩单带回家,母亲看了转身去浴室擦眼泪。

同时,玛莎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成绩单,才知道他瞒着自己悄悄从理科转文科,气得不跟玛莎说话,还断了他的生活费。

阿信和玛莎觉得很愧疚,但转眼还是一同去听李宗盛的演唱会。他们用攒了好久的零用钱,买了前几排的座位,全程仰起头来,痴痴地望着偶像。

那时,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四年后李宗盛会给他们打电话。

3. 低谷

1995年,阿信考上高三,玛莎和石头却留级高二,而怪兽已经上了大学。

阿信觉得自己一个人很寂寞,反复地听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或者独自骑车到淡水的河边,坐在河堤上听流水拍打的声音。

1996年,阿信考上实践大学念设计,石头和别人组了“无名”乐团。

玛莎住在只容得下床和书桌的三坪大出租屋里,一边K书一边看《拒绝联考的那小子》,经常忍不住一个人偷哭。

1997年,所有人都摆脱了高考的阴影,终于可以自由地玩乐队。

起初团名是“so band”,即台语“便所”反过来读。阿信说:“希望我们的音乐能跟厕所一样,遍布大街。”这个名字不太文雅,为了报名台湾最大的音乐活动之一 “野台开唱”,他们改用玛莎在网络BBS的代号“MAY DAY”作为团名,正式更名为“五月天”。

阿信原本不是主唱,由于之前的主唱退团,大家就把他推上了这个位置:“你吉他弹得最差,贝斯弹得最差,鼓也打得最差,只能当主唱啦!”

怪兽因为猜拳输了当选团长,包揽了所有的苦差事。一会儿印乐谱给玛莎练习,一会儿催阿信快点写词,永远不说休息,熬夜熬到肝脏发痛。

他们在野台开唱的舞台上,表演了好几首原创歌曲,其中包括《憨人》。

伍佰正好在现场,怪兽和阿信看到偶像,兴奋地过去攀谈。伍佰欣赏这几个新人,让他们来看自己在LIVE A GO GO的小型演唱会。那时伍佰是摇滚乐团“China Blue”的主唱,《浪人情歌》红遍全台湾。

怪兽和阿信看了伍佰的现场表演后,感叹道:“别人在盖房子,我们玩泥巴还沾沾自喜。”

5

秉持着笨鸟先飞的精神,五月天加大练团的频率。不论有没有报酬,只要有演出机会都会去。

德州炸鸡店开幕,请他们去唱歌,虽然没有出场费,但可以让他们免费吃炸鸡。不过是边演出边吃。石头在吃炸鸡的时候,怪兽弹吉他和阿信唱歌,怪兽在吃的时候,石头弹吉他和阿信唱歌。因为阿信一直要唱歌,都没有吃到多少。

但他们不介意,因为下面有听众。酒吧生意时好时坏,下雨天可能一个客人都没有,只有老板在听他们唱歌。当老板为了接电话离开时,他们面前真的一个观众也没有了。

比这更糟糕的是,骑电动车到偏僻的地方演出。身上背着琴,后面载着人,前面两脚还要夹着音响,这已经很辛苦了,一不小心还会在深山里迷路,周边没有路灯,冬天晚上又很冷,似乎把他们心中的火都浇灭了不少。

有一回举办音乐活动,阿信怕夜里器材被偷走,自告奋勇留下来看乐器。那晚他彻夜未眠,还被咬得全是蚊子包,觉得内心更加彷徨:“也许这只是年少轻狂的一场梦,醒来什么也没有了。”

阿信问玛莎:“罗大佑24岁的时候就做出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我们的《之乎者也》在哪里呢?”没想到玛莎坚定地告诉他:“放心,我们也可以做到。”他转眼又看到石头盯着U2海报的眼光,闪闪发亮,蕴含着斗志。

怪兽的父亲希望他回归正途,成为一名律师,不要和阿信他们瞎混:“我们交朋友,都是交读书好的、用功的,这种不用功的我们绝对不能跟他交朋友。”怪兽沉默片刻,只回了一句话:“阿信很有才气。”

在大家的支持下,阿信没有放弃五月天。

6

那时他们有一首歌叫作《轧车》,唱出了他们被压抑的欲望。

愈骑愈紧愈爽 我想欲唱歌

头脑底飞 身躯底颤

风底吹我 心底流汗

是按怎那会这爽 要了解我的感觉

这时阵上好作阵来去轧车

4. 希望

1998年,滚石的音乐制作人李宗盛看了阿信的歌词,觉得他和很多新人不同,有特殊的人文气味,便找他们到公司碰面。

四年前,阿信和玛莎看李宗盛的演唱会,只能遥远地仰视他,如今偶像就站在他们面前,请他们和滚石签约。一行人有点紧张,玛莎最激动,看到李宗盛顿时有种天旋地转的感觉。

李宗盛后来回忆见面的那天,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

“他们不是找人出唱片吗,找了几家也没有人理他们就是了。这种看走眼的事,每家唱片公司都会发生。我觉得这几个小朋友看起来,气已经融合得很好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像是一个团。几个人在情感上先是一个团,比音乐上先是一个团更重要。”

7

不久后,五月天的原鼓手Robert因录音方式意见不和而退出,他们邀请冠佑担任新鼓手。

当时,冠佑经营录音室有稳定的收入,每月赚十几万台币。为了加入名不见经传的乐坛新人,放弃大好的商业前程,旁人觉得并非明智之选。不过,冠佑内心深处一直埋藏着组乐队的理想,打定主意要加入。他和阿信、怪兽、玛莎、石头组成五月天的固定班底。

李宗盛给他们足够的创作自由度。

1999年,五月天发行了加入滚石之后的第一张专辑《第一张创作专辑》,里头包括《疯狂世界》《拥抱》《志明与春娇》等歌曲,表达了台湾新一代年轻人内心无处安放的青春迷茫。

他们原以为专辑不会卖得太好,没想到销量超过30万,和周杰伦第一张专辑的销量持平。其中最火的一首歌是《志明与春娇》。

某天,阿信在公交车上,想起高二留级时独自跑去淡水闲逛的日子。河水拍打的声音,蕴含着奇妙的音阶,促使他写出《志明与春娇》的旋律。后来,歌曲启发彭浩翔拍出同名电影。

志明真正不知要按怎

为什么 爱人不愿阁再相偎

春娇已经早就无在听

讲这多 其实拢总拢无卡抓

走到淡水的海岸 两个人的爱情

已经无人看 已经无人听

这一年阿信刚好24岁,也就是罗大佑做出首张专辑《之乎者也》的年纪。他感慨道:“我们赶上了!虽然有种跑得很喘的感觉。”

8

< 第一张创作专辑 >

李宗盛让他们一边做自己的音乐,一边担任任贤齐的校园演唱会乐团。

那时,任贤齐凭借《心太软》红遍大街小巷,是滚石的王牌歌手。五月天跟着他既可以学习经验,又能多曝光积攒人气,于是三天两头到处跑。

任贤齐看他们几个赚了钱也不挥霍,老老实实地存起来,便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留着买乐器。”

不久后,五月天在台北市立体育馆举行第一次大型演唱会。这场演唱会的名字叫作“第168演唱会”,因为他们此前已经举办过大大小小的167场演出。不同的是,之前167场演出加起来的观众才两万人,而这一场演唱会就要挑战一万人。

五月天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能号召多少粉丝。

没想到,平时反对他们玩乐队的家长,这时也跟着着急起来。玛莎母亲在淡江大学卖卤味,不忘为他们宣传。阿信母亲担心家里那个小鬼头唱歌不好听,没有多少人来捧场,于是带了一百多号亲朋好友,浩浩荡荡地杀去体育场。

他们万万没想到,现场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填满了场地。阿信父亲看完这场演唱会,态度终于软化,对他说:“以后要好好做,不让辜负别人对你的期待。”

9

五月天一连串完成了三张专辑,《第一张创作专辑》抒发了青春迷惘,《爱情万岁》探讨了情感需求,《人生海海》展望了一个人如何在人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它们统称蓝色三部曲。

当时台湾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茫然。走出低谷的五月天,用《人生海海》向歌迷传达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管是好是坏,都要有积极勇敢的态度,人生原本就像海一般广阔无边,充满诱惑也充满疑惑。但就像潮水随时会产生新的行进,潮落之后必会有潮起。”

就算是整个世界

把我抛弃

而至少快乐伤心

我自己决定

所以我说就让他去

我知道潮落之后

一定有潮起

有什么了不起

5. 分别

2001年,五月天获得金曲奖最佳乐团奖。

他们一时间成为最有前途的新人乐团,于是追着李宗盛问:“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乐团?”李宗盛开玩笑说:“要成为伟大的乐团,最重要一点——就是一定要解散。”

没想到,他们很快就迎来濒临解散的问题。

除了已经当过兵的冠佑和心脏有问题的石头,阿信、怪兽、玛莎都到了服兵役的年龄。那时,几乎没有一个台湾乐团能逃过当兵魔咒,服完兵役要么解散,要么过气。

这年,五月天举办“你要去哪里”暂别演唱会。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确定。为了举行这场盛大的告别式,许多圈内的好友都来当嘉宾,任贤齐与他们合唱了《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梁静茹也推掉通告来到现场。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底下两万歌迷淋得湿透,脸上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只是不停地大喊:“五月天我爱你,能不能不要去当兵?”

演唱完预定的曲目,阿信对歌迷说了三次:“回家吧。”歌迷脸上挂着泪水,大喊三次:“不要!”于是,他拿起麦克风,又从演唱会的第一首歌《疯狂世界》唱起。

如果说了后悔 是不是一切就能倒退

回忆多么美 活着多么狼狈

为什么这个世界 总要叫人尝伤悲

可惜时间无法倒退,这个世界总是叫人伤悲,五月天唱完最后一首歌《嘿我要走了》,然后深情地向观众告别。

“真的是最后的最后了。这个演唱会的名字叫《五月天你要去哪里》,我们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五月天哪里也不会去。就像大家刚开始认识五月天一样,五月天一直躺在各位的随身听里,一直躺在各位的CD音响里。往后的两年,请大家…请大家常常拿出来听。”

阿信哽咽了,其他几个团员也哭得张不开眼睛。

嘿 我要走了

昨天的对白 已不再重要

我已见过最美的一幕

只是在此刻 都要结束

许多人觉得,这是五月天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

6. 不散

仿佛是老天爷跟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怪兽被查出地中海贫血,阿信有扁平足,都不满足当兵的条件,只剩下玛莎必须完整地服完兵役:“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我什么病也没有。”

以前因为五月天的档期太满,成员都没有自己的空档。石头趁这段休团的日子,赶紧到英国利物浦的音乐学校读书。

他经常和怪兽相约远程喝酒,聊他在异国的见闻。但玛莎服完兵役后,石头就不再多提这段经历,因为他一想起玛莎有个未能完成的留学梦,就有一种莫名的负疚感。

2003年,玛莎兵役结束,几人为回归专辑《时光机》做准备。

没想到冠佑的腿关节严重发炎,医生警告他不许再打鼓。接着,怪兽的母亲突发疾病变成植物人,他必须天天在病床前照顾。

一直猛打鸡血的怪兽,突然产生动摇:“就好像你在打撞球一样,一号打完打二号,二号打完打三号,最后就是要把九号球打进袋。可是当你在专注这个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别的一些事情。以前很容易把所谓的‘音乐就是我的一切’挂在嘴边,可是真的比如说,妈妈真的出事时,好像音乐什么都不是。”

专辑的进度一再被搁置,五月天解散的传闻又起。

10

阿信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的脚伤了,有的母亲病了,但是我们五个还是在一起玩音乐,因为我们都记得李宗盛大哥曾经对我们说过的话,他要我们永远不要散。”

五月天没有散。他们把乐器搬进了医院,一边照顾怪兽母亲,一边督促冠佑打消炎针,一边录专辑。专辑中有一首歌叫作《九号球》,是怪兽作曲,阿信填词的。

2004年,五月天举办“天空之城复出演唱会”,奏起这首歌。阿信说:“我们想要借用大家的时间做一件有点自私的事情。希望在这边的四万个人,可以跟我们一起为怪兽的母亲祷告。”

四万人挥舞着荧光棒,怪兽泣不成声。

也许我这一生

始终在追逐那颗九号球

却忘了 是谁在爱我

却忘了 是谁在罩着我

同年,阿信的奶奶去世。

他接到这个讯息时,立刻问爷爷自己要不要赶回家。爷爷说:“你先做好你自己的事,奶奶会理解的。等你做完你该做的事情之后,再回来吧。”

于是,阿信留在北京做通告,和怪兽他们在一条小船上,五个人不停地讲笑话,讲到天色暗了,活动才结束。当时他的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很不孝。

没想到为奶奶举行告别式时,被狗仔拍到阿信的父伯、叔叔、堂兄弟,不少是混黑道的,甚至竹联帮的帮主都到场追悼。一时间,媒体又传起五月天是因为黑道背景才这么火的。

在这段压抑的日子里,阿信写下了《倔强》这首歌。

李安很喜欢这首歌:“我对《倔强》的歌词很有感受,有些事情我也会不知道要不要坚持下去,听完这首歌,有被激励到的感觉。”再后来,这首歌成为了考生的战曲:“要么复旦,要么复读,这是我的倔强。”

我的手越肮脏

眼神越是发光

你 不在乎我的过往

看到了我的翅膀

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

逆风的方向

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

只怕自己投降

在李宗盛看来,五月天越来越成熟。

“你们接下来的所有努力,都是要往一个伟大的乐队迈进;或是说,你们接下来的所有努力是要做到,当一个能够成就伟大乐队的时代来临时,你们已经准备好了”。

7. 在路上

2004年,五月天进军内地,在北京三里屯的无名高地进行首次演出。

虽然他们在台湾混得不错,但在内地知名度很低。门口的宣传板上,第一行写着未来脚踏车,第二行写着joyside,最后一行才是五月天,还备注了一个括号,里面写着台湾。

据说,joyside给麦克风套上避孕套,一出场就躁翻了,把一旁的五月天,衬得像稚嫩的学生仔。他们害怕内地观众的口味挑剔,自己被嘘下台,于是猛灌啤酒。

11

2005年,五月天击败黑豹、花儿、木马,获得音乐风云榜的最佳摇滚乐队和最佳摇滚专辑。乐评人王小峰说:“这是中国摇滚耻辱日。”

在某些摇滚老炮的眼里,不够穷不够惨的五月天就是伪摇滚。阿信说:“如果摇滚是对这个世界的制度的颠覆。那么,五月天就是对这个颠覆的再颠覆。”

和平盛世的摇滚乐,逐渐不再是面对社会议题的抗争武器,而是独立人格的表达工具。就像五月天那首《生活》唱的:

有场战争 就在眼前

斗志斗不过温暖棉被

水龙头里 流出眼泪

又是残酷的美好一天

眼前有一千件事 正等着解决

Everybody 想要改变

Everything won’t be OK

8. 憨人

2012年,五月天的鸟巢演唱会10万张票在3分钟内被卖光。2016年,五月天用四年多时间打磨新专辑《自传》,第一时间拿给大哥李宗盛听。

这是一个关于他们出道以来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的作品。

李宗盛很喜欢:“这些年来我冷静地看你们,我真的认为,五月天是华语乐坛最成功的乐队,近20年来从没有冷场。”

这二十年中,许多风靡一时的台湾乐队都解散或单飞了。飞儿乐队、SHE、飞轮海…李宗盛担心五月天散团,经常打听他们有没有吵架。

五个人总是喜欢开玩笑:“五月天就是随时处在解散边缘。公司简直是用工作把我们结合在一起。只要一下通告,我们就会解散,每天都解散一次。”

当初和五月天同年出道、又同台竞技过最佳摇滚乐团的花儿乐队也不复往昔。大张伟说:“整个华语乐团,除了五月天没有解散,剩下的都解散了,就是感觉五月天特别了不起。”

12

如果要选一首歌代表五月天的精神,那就是《憨人》。阿信说:“真正的快乐就像这首歌里讲的,心上一个敢字。”

回头看阿信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次演讲比赛:“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三年十二班的陈信宏。今天的演讲题目是……”

阿信过度紧张,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呆呆地站在讲台上三分钟,便灰溜溜地跑下台。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勇气唱歌,之所以会被大家看到,是因为有几个愿意陪他做梦的憨人:“如果你要做一件让人家比起大拇指的事情,你只有大拇指是办不到的,还需要四根手指合起来。”

五个手指少了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或许这就是他们不会解散的原因。

13

以五月天的资历,现在大可以出来在音乐节目里当评委,但除了演唱会,歌迷鲜少看到他们的身影。

阿信说:“我们在一个小节目做过评委,目睹了一位小选手淘汰后,哭得伤心欲绝。那时起,我们就决定不再当任何评委,评判打分这件事,有时候其实会左右一个人的命运,甚至让他从此不再爱唱歌。我们害怕不小心就灭掉了别人的梦想。”

李宗盛一路看着五月天,觉得很庆幸:“五月天成功了,但他们没忘记自己从哪来。”

部分参考资料:

[1]《五月天: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

[2]《真情指数:五月天》,蔡康永访谈

[3]《五月天的素人自拍》,五月天自传

[4]《摇滚本事》,五月天纪录片

[5]《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邹小樱

[6]《阿信:当我和世界不一样》,开讲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 叉少

关于李雪琴

1、 李雪琴是铁岭开原人,跟赵本山是正宗老乡。

2、 李雪琴初中一直是年级第一,高中进了辽宁最好的中学(之一):本溪市高级中学。李雪琴喜欢找同学唠嗑,老师觉得她影响到同桌,就让她一个人坐一桌,然后她又跟前后桌聊,最后老师把她的课桌搬到了讲台边。

3、 虽然爱唠嗑,但李雪琴成绩一直很好,2013年她考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当年北大自主招生辽宁省第一名。

4、 进了大学后李雪琴不太喜欢这个专业,一度不想读书,她想的是:我终于不用当好学生了,我在北大,身边这么多牛逼的人,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考倒数了。但是那些同学好学生当惯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个个都很卖命。刺激之下,李雪琴也稍微努力了一下,于是就拿到了奖学金。牛逼之处是,很多课她平时根本没去上,但她擅长考试。

5、 李雪琴大四确诊抑郁症,每天都很痛苦,一点小事就会难过起来,比如水瓶掉地上,就开始难过,接下来还有哪件事会难过也不知道,时时刻刻心慌。当时她在五道口一个酒吧兼职,工作就是洗碗,但是洗碗的这一两个小时是她一天里面最舒适、最安心的时候。她去北大心理中心做了咨询,医生告诉她情况比较严重,李雪琴苦苦哀求他们不要告诉学院,学院知道了就可能通知她妈妈,她不希望让妈妈担心。但医生最终还是通知了学院(应该是怕她自杀,学校要承担责任),这件事让李雪琴对北大很失望。

6、 本科毕业后,李雪琴去纽约大学读教育学硕士,有一次去参加纽约的北大校友会活动,她还特地化了妆,当天到场的都是各行业的精英,李雪琴跟师兄师姐介绍说自己正在读教育学硕士,根本没有人搭理她。这让她又一次对北大感到失望。

7、 纽约天气不好,雨天多,城市高楼林立,很压抑,加上美国看病很贵,李雪琴停了药,抑郁症加重,于是2018年6月就休学回国了。

8、 回国后她加入朋友的创业团队,做节目。参与节目的都是北大清华的学生,每次谈个很小的事都要上升到价值输出,这让李雪琴很不舒服,她说:“有什么可上价值的呢?清华北大怎么地了呢,咋这么把自己当回事呀?你经历过啥呀,你就跟人家讲这些,就给人家传输价值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你不应该用一个很标准的价值观去说教别人或引导别人。”

9、 闲暇时间她就自己发些视频在网上,这是她自己想做的。她有个保留节目,到哪儿都要cue一下吴亦凡,比如:“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来到了清华大学,你看这是清华大学的校门,多白。”有时还加一句经典的“你吃饭没呢?”一开始这些视频并没有太大反响,直到有一天,吴亦凡本人用一段相似的视频回应了她:“李雪琴你好,我是吴亦凡,憋管我在哪儿,你看这灯,多亮。”

10、 李雪琴红了,但她是个聪明人,而且学的是传播专业。她很清楚,这种走红状态很难持续,用她的话说:“我得到的很多东西就是靠运气。迟早有一天要凉,这个认知是根深蒂固在脑子里的。人贵在自知之明,我心里有数,什么行什么不行。什么东西是虚的,什么东西是实的。什么东西是你真正的能力,什么东西只是你暂时的。”

11、 目前来看,李雪琴并不是昙花一现,从去年突然走红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了,今年在李诞邀请之下参加《脱口秀大会》,她作为唯一一个毫无脱口秀经验的选手,一路闯进了决赛,前面几场的表现都很精彩,这让她的知名度又一次大幅提升。

12、 李雪琴说:本质上,我是一个悲观的人。我的口头禅是:这事不行。但我悲观,不代表说我不能让你快乐。我的共情能力很强。

13、 李雪琴又说:“能逗别人开心,和能让自己开心,这是两回事。” 其实她现在并未完全摆脱抑郁症困扰,去年还割过脉。

14、 喜欢李雪琴的以女生居多,李雪琴说:第一我长得不好看,女生对没有自己好看的女生防备度是低的,好感度是高的,加上我挺有意思,女生都挺想跟我做朋友。

15、 李雪琴的一个同学这么评价她:大多数人喜欢李雪琴是喜欢她的真实。因为真实,看似反差的精英身份和土味气质可以在她身上完美兼容,她的东北嗑,她的怯懦,她的欲望,她的拧巴,她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生活的粗砺的噪点。

16:最后想说一点纯个人的看法,如果单从创作来说,王建国未必配得上李雪琴,王建国有小机灵,但写不出李雪琴“宇宙尽头”那种梗,尤其最后呼应到北京地铁环线那一段,非常厉害。她的口音、外型以及表演方式有点土味,但创作的内核其实很高级。

部分参考资料:
《与吴亦凡隔空对话 我是李雪琴自述本溪高中毕业因老师一句话考北大》/Aha视频
《李雪琴:北大毕业留学回国成网红 自曝有抑郁症》/Aha视频
《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让别人快乐》/gq报道

押沙龙|林冲:中产阶级的岁月静好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水浒传的文章,本来写完就算了,可是我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有了点想法,想说句。

01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多对林冲的印象比较好。有位网友在我那篇谈《水浒传》的文章下面留言,就说林冲是个“暖男”。以前我甚至还看到有个说法,说是嫁人当嫁林教头,交友当交林教头。

在整本书里头,林冲确实是比较正派的一个人,谈吐斯文,做事低调,有点像现在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他武功这么高,也并不持强凌弱。在梁山那帮子人里头,林冲确实算是个好人。

但你要是说嫁人该嫁给这样的人,交朋友该交这样的人,我不信。

你要说他是暖男,我更不相信。

我觉得林冲一点都不暖。金圣叹批水浒传的时候,说他是个“毒人”,这说得有点过了。林冲并不毒,他只是比较冷漠。

林冲就是一个所谓“50%”的人,感情是50%,道德是50%,做事也是50%。

他有点小道德,但是也不怎么坚持;有点小追求,但也不怎么当真。

他能爱一个人,但爱得并不彻底;他也能对朋友好,但好得也很有限度。

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轻轻松松地过安稳日子。只要日子安稳,其他事情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

这个世界上,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林冲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武功高。撇开这一点,整本《水浒传》里,他是最像我们这些普通人的。

02

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冲属于典型的中产阶层。

他父亲是提辖,岳父是教头,自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职位听上去很酷炫,其实就是个中下级武官,地位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

林冲在单位里混的还可以,这主要是因为他专业水平好。陆虞侯跟他喝酒的时候,就说:“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可见领导挺器重他。后来高太尉让人请他到府里比刀,林冲也没有怀疑,这说明他跟领导平时也有来往。

林冲工作也很清闲。从书里看林冲好像也不用坐班,不用打卡。“心里闷”,就能随便窝在家里不出门。想喝酒了,巳时(上午十点)就能和陆虞侯出去喝酒。顺便说一句,从林冲上班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北宋打不过金朝是有道理的。

1

才早上十点,你们俩不上班么?

林冲收入也不错。书上就说他受高太尉的“大请大受”。什么叫大请大受?就是工资高,待遇高嘛。林冲买把刀就花了一千贯。待遇不高怎么买得起?

体制内,领导器重,工作清闲,待遇又高。林冲就跟现在的中产阶层一样,觉得天下太平,岁月静好,只想这么一天天过下去。

谁知道出事了。

中产阶层就是这样。不出事的时候,整个世界看上去都是很友善的。可一旦出事,生活瞬间就会天塌地陷,友善的世界顿成幻象。他们会发现自己就像草芥一样,对灾难毫无抵抗能力。

林冲出事,是因为高衙内看上了他媳妇。

而林冲的态度呢,始终就是息事宁人。看见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把他媳妇骗进陆虞侯家里,他也第一反应也不是踹门,而是“立在胡梯上叫”。

当然,林冲也不想表现得太窝囊,也想做出勇敢的姿态。所以他把气出在陆虞侯身上,先是把他家打得稀烂,然后拿着一把“解腕尖刀”去堵陆虞侯。陆虞侯躲进了太尉府,林冲又拿着刀在太尉府门口堵了三天。

但这就是个姿态,表演给别人,也表演给自己,可能更主要的还是表演给自己看。

他真想杀陆虞侯么?当然不想。真想杀陆虞侯的话,就该不动声色地等着,找准机会一刀攮死算了。武松杀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时候,就是这样。那是真想杀人。

林冲提把刀满世界转悠,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我很生气!我要杀人了!陆虞侯你要躲远点!

就是个姿态。

他要是真碰见陆虞侯怎么办?估计也不会上去把人一刀捅了,多半还是戟指大骂:你这泼贼!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来骗我!今番看你这厮却哪里走?

然后,等着别人拉架,或者等陆虞侯逃走。

其实林冲这也是人情之常。我们碰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也会做出这种反应。

如果毫无反应,先不说别人怎么想,自己心里这个坎儿就过不去。但真要杀人,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想想实在又不敢。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作势要打要杀,但又寻人不着。

所以,三天寻不着陆虞侯,林冲就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每日与智深上街吃酒,把这件事都放慢了”。

看着是有点窝囊,可是中产阶层的小人物多半也只能这样。总不能真去杀人吧?

03

其实林冲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离开。

在《水浒传》的开头,出现过一个叫王进的人物,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发现高太尉想找他的麻烦,当下就“收拾了行李、衣服、细软、银两”,说走就走,离开了这块是非之地。

王进的选择非常明智。如果林冲也这么干,他就不会被逼着上梁山,媳妇也不会自杀。天下之大,哪里不活人呢?

但是林冲舍不得。他太留恋岁月静好的中产阶级生活了,不愿意颠沛流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所以,他选择留了下来,假装一切事情都没发生。

他告诉自己:事情过去了,风平浪静了。

说着说着,自己可能也就信了。

这并不能说明林冲傻。如果换上我们,很可能也会这么选择。王进那种决断力,大部分人是没有的。普通人多半会像林冲那样,选择不作为,然后盼着一切都往好的地方发展。

但问题是,事情没有往好的地方发展。林冲被骗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中产阶级的岁月静好一下子被打的粉碎。

出发前,林冲给了妻子一份休书,意思你不要等我了,找个人嫁了算了。

对林冲这个举动,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有的说:看,林冲是暖男,怕自己耽误了媳妇一辈子。这是为媳妇打算。

有的说:看,林冲是个胆小鬼,怕不离婚,高衙内还会找他麻烦。这是为自己打算。

其实站在林冲的立场上,这两个因素可能都有。

对自己来说,一旦离婚就不会再成为高衙内的打击目标,是保身之举。对妻子来说,离婚后“有好头脑,自行招嫁”,也不耽误青春。那么“好头脑”是谁呢?金圣叹有批语说:“好头脑”就是高衙内。林冲的意思,就是让妻子嫁给高衙内算了,但怕伤了对方的心,所以只能含糊的说。

金圣叹说的有道理。高衙内能害林冲,当然也能害林夫人的新丈夫。嫁给谁都不安全,除非嫁给高衙内。但是嫁给高衙内,当个阔太太,也不见得就不幸福。嫁就嫁了吧。爱情不要就不要了吧。

林冲的安排就是这个样子。

他向现实彻底低了头。

04

但是林太太不同意林冲的安排,所以高衙内他们还是不肯饶了他,于是就有了野猪林那一出。

按理说,经过野猪林之后,林冲应该明白一件事:对方就是要赶尽杀绝,自己是没有活路的。高太尉能在路上安排人杀他,当然也就能在沧州安排人杀他。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他最理性的选择就是跟鲁智深走。

但是林冲还是舍不得。岁月静好的中产生活没有了,但是他还是想当良民,过安稳日子。所以,能骗自己就骗自己。他假装想不明白这个道理,老老实实地去了沧州当犯人。

在路上他还说了一句特别奇怪的话。

董超薛霸想套出鲁智深的身份,鲁智深很鸡贼,说:“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

鲁智深不上当。

可是等鲁智深走了以后,林冲替他说出来了,“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了”。一下子就把鲁智深给定位了。

林冲为什么说这话?不知道。有人说这是向高太尉示好,我觉得过于诛心了。多半还是一时口滑。但就算是口滑,也说明了一件事:林冲对鲁智深的安全并没有特别挂在心上。林冲心思重,做事谨慎,这事要是放到他自己身上,他绝不会口滑的。

鲁智深对林冲一百个好。那林冲对鲁智深呢,最多也就五十个好,所以我说他是“50%”的人。

2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倒霉的是鲁智深,林冲会跑到野猪林里杀解差救他呢?不可能的。他多半也就是提着食盒,拿点银两,给鲁智深送行,“洒泪而别”。

交朋友交林冲这样的,其实挺没意思的。

所以《水浒传》写到后头,鲁智深和林冲的关系就变得生分了。以前鲁智深对口口声声是“兄弟”,后来在梁山上两人碰面,鲁智深怎么称呼林冲呢?“林教头”!

征讨方腊以后,林冲在杭州生病风瘫,鲁智深也在杭州,可是照顾林冲并不是他,而是独臂的武松。

为什么呢?很可能就和林冲那次“口滑”有关。鲁智深看着莽撞,但并不是傻子,很容易知道林冲是什么样的人。

05

接着说林冲。

林冲到了沧州以后,还是继续实行鸵鸟政策,假装太平无事。后来李小二向他报警,说陆虞侯到这里来过,和管营、差拨交头接耳,一会儿说“高太尉”,一会儿说“好歹结果了他!”

这么清晰的报警,林冲又是什么反应呢?

还是当年那一套。拿着“解腕尖刀”寻陆虞侯,寻了三五日没寻着,就拉倒了,“也自心下慢了”。

这是不是蠢么?

也不是蠢。说到底,还是自己骗自己,还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林冲对“安稳日子”实在太眷恋了,只要还有一丝一毫骗自己的余地,他就会骗下去。

但是该来的还是要来。

最后林冲在山神庙被逼上了绝路。这个时候再没有一点侥幸的余地了。林冲才第一次施展武功,杀了陆虞侯他们三个人,当了逃犯。

“风雪山神庙”这段和“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很像,但是又有极大的不同。说到这儿,就顺便岔开来,说说武松这个人。

武松跟林冲不一样。林冲是中产阶层出身,武松则完全是草根。他在江湖底层混迹得太久,黑暗的事情见得太多,心肠也就林冲硬的多。

武松其实也一心想进体制内,也很会搞体制内的那一套。比如他见了县令啊,张都监啊,动不动就是下拜,一嘴一个“小人当以执鞭坠镫,服侍恩相”,很会来事。武松的上进心比林冲是要强的,当阳谷县都头就当得很尽心。他要是到东京,当了八十万禁军教头,肯定不会像林冲动不动翘班喝酒。

但是这种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江湖人士,心往往太狠。武松在飞云浦杀了解差以后,书上是这么说的:“武松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然后就是血溅鸳鸯楼,连杀十五人。

3

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里来

施耐庵没有说武松在踌躇什么,闪过的念头又是什么。但是,站在飞云浦的桥上,武松的精神世界一定发生了崩塌。

在此之前,武松也杀过人,可没有滥杀。他杀的都是伤害过自己的人。在此之后,他开始无差别的杀人。在鸳鸯楼,那十五个人里就有个十二个是无辜者。在蜈蚣岭,武松更过分,人家道童没招他没惹他,他为了“试刀”,冲过去一下子就把道童脑袋砍下来了。

从飞云浦之前,武松绝对干不出这样的事来。飞云浦上的“踌躇”,就是武松的黑化时刻。

“一个念头”之后,武松的兽性就展现出了。

那么林冲呢?

林冲的“山神庙时刻”就是武松的“飞云浦时刻”。但是林冲并没从此变得滥杀,多少还是守着中产阶层的那种道德底线。山神庙之后,有一阵子他脾气变大了,变野了,抢人家老庄客的酒喝。但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像武松那样,一枪戳死人家。而且很快他气就消了,又变回了那个低调温和的样子。

所以说,哪怕在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林冲也没有变成野兽。这是他比武松正派、厚道的地方。

但是这个道德底线守得也很勉强。后来王伦让他杀个人交投名状的时候,林冲也没有犹豫。如果换上鲁智深,很可能就会破口大骂。但是林冲没有。他接到任务以后就急着交上投名状,好在梁山落户。所以林冲提着朴刀就下山了,一门心思要杀个过路人。

林冲有道德底线。但这个东西就像他的爱情或者友情一样,说有肯定有,但不会太浓烈、太执着。如果这个东西妨碍他过安稳日子,那就算了。

道德是这样,那仇恨呢?他也并不执着。

后来高太尉被捉上梁山,林冲的反应也就是“怒目而视”,然后就没了下文。电视剧里不是这么演的。导演觉得这是个大冲突,所以特意安排了一下剧情。宋江把林冲隔离开,不让他见高太尉,事后高太尉下山,林冲气的要吐血。

导演就是想多了。林冲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施耐庵的描写是对的。他见了高太尉,只会“怒目而视”,表示:我很生气!

这就跟他拿了“解腕尖刀”去太尉府门口寻陆虞侯一样,是个姿态,做给别人看,但更主要的是做给自己看,让自己能心安一点。

他当然恨高太尉。但是林冲的仇恨就像他的道德一样、就像他的爱情一样,确实存在,但如果妨碍了他的安稳日子,那就算了。

林冲后来写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这首诗其实写的一点都不准确。这说明什么?说明林冲都没搞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人。

他仗义么?可能有点儿。朴实么?好像也有点儿。忠诚么?说不定也有点儿。但也就是有点儿而已。至于“英雄”、“威震”,那是一点都没有的。林冲并不想当英雄,也不想威震什么地方。他就像找个安稳地方,过个安稳日子,吃喝不愁,受人尊重,有份工作干,有份薪水拿。

很中产阶级的一份梦想。

06

我写这么多,并不是想要指责林冲,说他怂。

事实上,林冲就是无数普通人的影子。他们有道德,心眼不坏,对人厚道,也有爱别人的能力。但是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可以一步步后退。只要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他们会把自己珍贵的东西一点点都舍弃掉。

这个世界只要不把刀赤裸裸地架到他脖子上,他就会假装岁月静好。

但是刀会不会架到他脖子上,那就是碰运气的事情。

王进不是这样。周围的世界刚刚向他露出一点刀的寒光时,他就断然选择了逃亡。而林冲则是默默地等着,假装一切正常,能拖就拖,能骗自己就骗自己,眼睁睁看着对面的刀慢慢出了鞘,慢慢伸了过来,慢慢架到了脖子上。

直到这个时候,他的第一反应还是哀求: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刀的回答是:说什么闲话?

来源:财新网

押沙龙|武松:底层草根里的天伤星

前些天写了一篇关于林冲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几句武松,今天就重点说说武松这个人。

01

写这篇文章前,我特意跑到B站上把《水浒传》电视剧翻出来,过了一下跟武松相关的那几集。《水浒传》电视剧有两个版本,我对比了一下,有个明显的感觉,2011年版的武松不像原著里的人物,98年央视版很像。

差别在哪儿呢?

不是差演技上,而是气质上。

1

看上面的图就知道,央视版的武松有凶悍的一面,目光流转处,鹰视狼顾。新版武松光有正气,却没那股狠劲儿。

可《水浒传》里的武松首先是个狠人。

比如这段里:

武松的刀早飞起,劈面门剁着,倒在房前声唤。武松按住,将去割时,刀切头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便抽身去后门外去拿取朴刀,丢了缺刀,复翻身再入楼下来。

丁海峰版的武松就有点这种狠劲儿,而陈龙版的完全没有。

后者像一个正气凛然的侠士。其实很多人对武松都有这种误解,到网上随便搜搜就知道,一说武松就是“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

其实这是胡扯。

行侠仗义、打抱不平,那是鲁智深。武松从没这么干过。一次都没有。

整本书里,武松就“夜走蜈蚣岭”时救过一个女人。但他不是想救人,主要是为了 “试刀”。刚得宝刀,想杀个人试试,所以上去不问青红皂白,先劈了一个道童。这让人觉得侠义吗?只有恐怖。

话说回来,武松也没有理由行侠仗义。

他跟鲁智深、林冲都不一样。武松是彻彻底底的草根阶层出身,而且是最底层的草根。

武松很小就没了爹妈,跟着哥哥过日子。武大郎又是个侏儒, “不怯气都来相欺负”。这也不奇怪,自古以来,最底层差不多就是那样,弱肉强食,非常残酷。对困境中的人来说,道义本就是奢侈品。

在这个环境里头长大,很难对世界抱有太大的善意。看到弱者被欺凌,鲁智深会忍不住冲上去打抱不平,林冲也会掏俩钱帮帮忙,可武松是无感的:你被欺负是你没本事,关我屁事?!

这也不能怪武松心狠,他从小到大见到的世界本就如此。当年哥哥被人随便欺辱时,谁又帮过他们呢?

你要是说:不!泰戈尔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

武松肯定会问:凭啥?

是啊,凭啥?

02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在孟州。

孟州犯人的日子真是暗无天日。

趁饱带你去土牢里,把索子捆翻,著藁荐卷了你,塞了你七窍,颠倒竖在壁边,不消半个更次便结果了你性命,这个唤做盆吊。再有一样,也是把你来捆了,却把一个布袋,盛一袋黄沙,将来压在你身上,也不消一个更次便是死的。这个唤土布袋。

书里写过好几个监狱,孟州牢房是其中最恐怖阴森的一个,简直地狱一般。

那地狱的狱长是谁呢?施恩父子。所以说,这两个人压根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那武松了解情况后,有什么想法吗?没什么想法。

他对施恩父子又有什么看法呢?也没什么看法。

老管营提议让武松跟施恩结拜,武松并没有说“他是猪,我不要理他”。相反,他很谦虚:“如何敢受小管营之礼?自折了武松的草料!”等武松抢回快活林,成了座上宾之后,他也从没提过犯人受虐待的事儿,更没劝施恩手下留情。

原因也很简单,武松觉得其他犯人死不死、活不活,关我什么事儿?施恩爱弄死谁弄死谁,只要对我不错就行。

再一个例子就是十字坡。

孙二娘两口子的黑店里有个人肉作坊,“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武松在人肉作坊里头和孙二娘谈笑风生。等解差醒过来以后,武松还替两口子辩白:你休要吃惊,我们并不肯害为善的人。

不肯害为善的人?那梁上的人腿都是坏蛋的?

孙二娘剥皮前还查过人家品性?

武松就是随口一说。其实孙二娘他们害不害为善的人,他不在乎。别人死不死关我什么事儿?孙二娘爱剥谁的皮剥谁的皮,只要对我不错就行。

非要找出一条逻辑的话,那就是:我是好人,他们两口子不害我,就能证明他们并不肯害为善的人。

武松就是这么一个人。

相比之下,林冲显得更善良些。《水浒传》里一个小人物,叫李小二。他在东京时偷了钱,被捉到官府。林冲出头替他赔钱说情,还送了他笔盘缠回老家。武松就从没干过这样的事儿。

这能说明林冲本性更好?倒也不能,说到底还是处境的问题。

林冲倒霉前,属于顺风顺水的中产阶层,世界对他充满善意。他对世界也容易还以善意。他有做好事的心情和资源。可武松不行。他是最底层的草根。对他来说,世界狰狞如斯,能活下来就很辛苦了,哪还有心情对世界报以善意?

自己的死活从没被在乎的人,又怎么会在乎他人死活。

武松见到的残酷,林冲这种中产阶层又哪里见识过呢?

03

但我们也不能说武松就没有自己的道德标准。相反,他自我道德要求很高。

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武松特别爱“洗漱”。几乎每次出场都要“洗漱”。洗澡也多,在孟州牢房里动不动就要洗澡。另外,武松也很讲究穿着,不是“鹦哥绿纻丝衲袄”,就是“新纳红袖袄”,就算穿土布衣服,腰里也要系一根“红绢胳膊”,很少有邋遢的时候。

在《水浒传》那帮糙汉里头,武松能算有洁癖的。

2

他的洁癖不光表现在身体上,也有精神上的。

潘金莲勾引他的时候,武松大发雷霆,说:“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其中就包含着武松对自己的真实期许。

再看十字坡。

孙二娘建议干掉两个解差。武松不但不同意,还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两个公人于我分上,只是小心,一路上服侍我来。我若害了他,天理也不容我!”

“天理也不容我”,有一种道德上的紧张感,鲁智深和林冲都不会这么说话。

所以说,武松的道德感是很强烈的。只不过他的道德不包括同情和善良、也不包括尊重生命。如果你是陌生人,死在他面前,他也不见得多瞅你一眼;但如果你是他亲朋,他会豁出命来保护你。

如果武松碰到李小二,可能理都不理。但反过来说,如果林冲的哥哥被人毒死了,林冲会摆灵堂,割人头么?

我相当怀疑。

中产阶层出身的林教头,和底层草根出身的武都头,他们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他们处理事情的决绝程度,也不会一样。

04

武松虽然凶狠决绝,但他并不是黑社会人格。他对官府,或者说体制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

他打死老虎后,阳谷县令让他当都头,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张都监让他做亲随,他跪下称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伏侍恩相。”

武松口齿伶俐,很会来事,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进入体制、往上爬的机会,对公务员身份充满了渴望,一旦得到又会充满自豪。

这种渴望甚至成了他的软肋。以至于张都监要害他的时候,武松毫无戒备,一头扎了进去。武松本来是个很机警的人,猜疑心非常重。景阳冈的店家劝他别过冈,他都怀疑人家是要黑他。到了张都监这儿,怎么就一点怀疑都没有呢?

说到底,还是太渴望编制、太渴望被领导提拔。对于武松这样的底层来说,这个诱惑力实在太大,根本就舍不得猜疑。

一旦进入体制内,武松干起活来就像头小毛驴一样。你看林冲上班是什么状态?比我在外企的时候还散漫。说不上班就不上,说出去喝酒就出去喝。武松就不一样。他当都头的时候,“每日自去县里画卯,承应差使”,大雪天气也不肯偷懒,当差当到“日中未归”,害得潘金莲一通好等。

3

因为珍惜啊。中产习以为常的岗位,对于草根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林冲顺风顺水就当了禁军教头,而武松要活活打死一头老虎才当上都头,他又怎么能不珍惜呢?

而且武松也会给自己捞好处。张都监抬举他的那一阵,“但是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外人俱送些金银、财帛、缎匹等件。武松买个柳藤箱子,把这送的东西,都锁在里面。”你看,武松也很会官场这一套嘛。

但武松最后还是倒了霉。

他倒霉是因为卷入了高层斗争。管营和团练两股势力都想染指快活林。武松就是斗争的工具,而冲在前头的工具当然容易出事。

这个道理他懂么?可能懂,也可能不懂。但这不重要,因为他没得选。

施恩找上门的时候,武松要是说:我不惹事,你找别人吧!那当天晚上他可能就被施恩“盆吊”了。

武松没后台、没人脉,只有打架的能力,这是他唯一的资本。高层赏脸让你当工具,已经给了你一个改变人生的机遇,你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

所以,武松就算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又有什么办法?

他只能冲在前头,当别人的工具。

05

然后,就是飞云浦,鸳鸯楼。

杀了公人后,武松站在飞云浦的桥头,“提着朴刀,踌躇了半晌,一个念头,竟奔回孟州城里来。”这句话写的真好,凭白就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武松在想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一刻,他心灵里的某些东西肯定坍塌了。

在飞云浦之前,武松下手狠,心肠硬,但是他从没有滥杀无辜。而在鸳鸯楼,他一口气杀了十五个人。就连张都监答应许配给他的玉兰,也被他一刀“心窝里搠著”。

就连古代人读到这一段也觉得过分。李贽在点评这一段的时候,就不住口地说:“恶!恶!恶!只合杀三个正身,其余都是多杀的!”

4

是恶。但是武松顾不上了。世界对他太狠,那他对这个世界也就加倍的狠。兽性一旦爆发出来,就血粼粼不可逼视。你看古代史书里的那些记载,底层饥民一旦暴动,抓到敌人往往就骇人的酷刑折磨死,还要把全家斩尽杀绝。我们可能会不理解:何至于此呢?

其实那就是“血溅鸳鸯楼”的大规模翻版:世界以痛吻我,我则报之以刀!

我对比过几个电视剧版本的“血溅鸳鸯楼”,几乎所有版本都把这一段给篡改了,没有让武松滥杀无辜。只有在98年央视版的《水浒传》,真的让他血溅了鸳鸯楼。

98年央视版电视剧也做了改动,淡化了兽性。它特意编排了一段情节,说玉兰曾被逼着指证武松偷东西。这样一来,武松杀她就不是完全无因。

最后,玉兰向武松求饶。但是武松选择了一个都不原谅,也一个都不放过。

一刀捅死玉兰。

5

到目前为止,央视版的处理在我看来是水平最高的。它照顾到现代观众的道德情绪,淡化了杀戮的兽性。但是又保留了武松那种野蛮的爆发,留下了一个立体的武松。

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被称为经典,不是没有理由的,真的是有专业精神。

06

接着说武松。

在“飞云浦时刻”,武松心中的黑暗破围而出,很多东西都坍塌掉了,但有一样东西没彻底坍塌,那就是对体制内的仰视。

血溅鸳鸯楼之后,武松逃亡路上睡着了,被人捆了起来。这个时候武松的想法是什么?“早知如此时,不若去孟州府里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剐,却也留得一个清名于世。”

哪怕在这个时候,武松还觉得自首体面,跑路可耻。官府把自己杀了剐了,也算留下一个“清名”。换上鲁智深,绝对不会这么想。

对招安这件事,他也怀着一份希望。

大家都知道宋江天天盼着招安,可这本书里最早提到“招安”二字的,不是宋江,是武松。武松是这么对宋江说的:“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打心眼里还是希望有一天被招安,重新进入体制内。

他想当都头,想当亲随,想当相公的“体己人”,想做领导的好工具。努力干下去,有朝一日就能像林冲那样,成为稳定的体制内中产。换句话说,林冲的起点,就是武松这些底层草根梦想的终点。

可是忽然之间,这条道路就断裂成了一道深渊。

到了二龙山之后,武松的戏份一下变少了。戏份虽少了,可我们还是能发现,武松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就是放弃。

他先是放弃了招安的想法,激烈地反对招安。为什么会发这样呢?不知道。也许是受了鲁智深的影响,也许是自己想通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武松最终都放弃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

然后就是打仗,打仗,打仗。武松被砍掉了一个胳膊。

6

于是,他连世俗都放弃了,决定留在杭州“做个清闲道人”。宋江也没有挽留,只是冷淡地说了句:“任从你心”。多少年的兄弟情长,当年几次的依依惜别,到头来也不过一张薄纸。

武松出了家。

林冲也留在了杭州。他得了病,最后半年就是武松照顾的。这两个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最后一个风瘫,一个断臂,在六和寺里孤寂相对。中产也好,草根也罢,面对命运的怒潮,终究也都是风中草芥。

林冲很快就死了,但武松却活到了八十岁。他的后半段是平静的,平静的代价是舍弃。武松的断臂,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切断了杀人活人的臂膀,再也成不了别人的工具,也就切断了所有的执念。他不再是县令的都头,不再是施恩的打手,不再是张都监的心腹,也不再是宋江的“兄弟”。

他只是一个独臂人。

《水浒传》里说,他是天伤星。

7

07

武松就说到这儿,最后再补充几句话。

《水浒传》也好,《西游记》也好,用现代人的道德标准看,都有很残酷的地方。作者有时也确实显得比较冷酷。有些网友就留言说,这些书就是垃圾。

这话完全不对。

无论是《水浒传》、《西游记》,还是《红楼梦》,都是超级伟大的经典。它们有一种巨大的深度。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它,观察到世界不同的侧面。其中既有光明,也有黑暗。它们给你的不是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复杂丰富的世界。哪怕是你的批评和反对,本质上也是对它丰富性的一种赞美。

正是这种丰富性,构建了我们文化深层的一部分。

说完了书,顺便再说说电视剧。

B站新上架了经典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包括98年版《水浒传》、94年版《三国演义》、87年版《红楼梦》,86年版《西游记》,还有2000年版的《西游记续集》。目前来看,要看四大名著电视剧,B站还是最方便的一个平台。

不仅可以看剧,还可以研究那些弹幕和评论,这些反馈要比想象中有意思,我是指,把他们当做真实世界的镜子去看。

我在B站上,顺手把每一部都翻着看了几集,拍得确实好。你要是仔细读过原著,更能体会到它们的好。它们也有改动,但那是基于理解之上的动,保留了原著的丰富性。有的翻拍版太迎合潮流,看着热闹,但弄的太肤浅,太平面。

拍这种电视剧不容易。它就像是现代世界和古老世界的一场对话。对话得好,就是一道桥梁,能带我们进入那个复杂丰富的境界。

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我建议他们看看这几部经典版电视剧, 真的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凛冽感。

就像丁海峰饰演的武松,是如此的果决,如此的强悍,最后又是如此的落寞,像极了那颗草芥中的天伤星。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