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对字节跳动有多重要?

文 / 何旭

来源 / 海克财经(ID:haikecaijing)

字节跳动旗下网文平台番茄小说明显加快了催熟 IP 的步伐。

近日,番茄小说上线了 “魁星计划”。这是一个由早前番茄小说 “特别题材奖” 升级而来的潜力作品投资扶持计划。从奖励标准看,这个以传说中主宰文章运势之神命名的计划,主要是为了鼓舞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优质作者在番茄小说持续深耕,期待从中长出爆款 IP。

依据该计划,签约作品需首先经番茄小说内容运营团队判定分类为古代言情,题材以宅斗、女强、种田、神医、女玄、科举、权谋等优先,同时在质量要求上要能满足这样两点:一个是当前字数为 20 万 – 50 万,一个是 10 万字完读率不低于 15%-35%;在此基础上,对应作者网文创作历史战绩的高下,番茄小说给予不同级别的投资,或者叫扶持 —— 目前是魁星计划第一期,从 3 月 1 日到 6 月 1 日,在这期间申请获签的作品,单本书投资金额为 8000-40000 元。

这只是番茄小说在培育原创 IP 层面的诸多动作之一。很多人知道,在这之前,番茄小说还设置过一个读者可用看广告的方式给作者催更、同时作者产生收益的玩法。据番茄小说官方数据,平台头部签约作家、《天神殿》作者燕北 2020 年 9 月站内稿费月收入已超 80 万元。标杆也已树了起来。

2 年间,番茄小说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它所需要的生态,而这背后能够看到免费阅读平台在商业模式上探索的影子。

网文江湖的付费与免费模式之争,已存在许久。应该说,两者路径的不同是由最终去往目的地的不同所致。说到底,这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过程,两者可各行其是,也可兼收并蓄,至少目前看分别都有生存空间,因为它们满足的是不同用户的需求,只是需求会有大小,未来可能性会有所不同。

拿掉付费门槛,让海量用户参与进来,对于番茄小说来说,在构建平台生态之外,它显然还有一个更为宽广的字节系图景。流量如何变现,变现规模能有多大,它能否像米读给趣头条带流量那样给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带流量,这些很可能都不会为番茄小说带来实质性困扰。

字节跳动在文娱领域仍在不断深拓,作为 IP 源头的番茄小说,其使命正逐步清晰起来。

01

不只是 “免费 + 广告”

和抖音刚出道时相差不多,从今日头条引流孵化而出的番茄小说来势汹汹。

2018 年 10 月,今日头条加入了长篇小说连载功能。据天眼查信息,番茄小说开发商北京阅读无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其实也是这一时期注册成立的。2019 年年初,番茄小说上线,低调运营了两个月后,它堪称迅猛地爬到了 App Store 图书类榜单第三名,引起了一些行业媒体的注意。在此后的竞争中,番茄小说稳步推进,2020 年 4 月官宣日活已达 1000 万。半年多后,又是一轮洗牌,番茄小说来到了整个在线阅读行业的头部位置。

据 QuestMobile 数据,2020 年 12 月,在免费阅读平台中,番茄小说以 6162 万的月活数据高居榜首,七猫小说以 5434 万月活位列第二名,排第三的是疯读小说,月活 2371 万。

免费模式发展了两年多,网文平台的各自玩法和当初相比也都有所变化。

在文章中插入视频广告现在已经成了通行做法。头部平台番茄、七猫、疯读、米读等都采取了在读者阅读完几页内容后插入视频广告的办法维持免费模式。其中一些平台依旧较为强调免费概念,比如七猫不仅打出了 “七猫免费小说全,免费看书一百年” 的口号,而且在小说每页内文的底部,还标上了这么一句 ——“广告是为了更多的免费内容”;把 slogan 设定为 “免费好书,尽在番茄” 的番茄小说则在打广告时说,“广告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正版”。可见都在以各种动人的话术,诱导读者把广告看下去。

广告的呈现方式也在迭代。

拿七猫为例,在用户整个阅读过程中,其底部栏会一直出现穿山甲联盟的广告,而且在多次放映某推广视频后,会最终强制弹出该 APP 的下载界面;而趣头条旗下的米读,除了在每章结束后推视频广告之外,在内文中以遮挡一半文字的形式插广告,也成为变现手段之一。

网赚依然是这些平台用以维持用户粘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米读不必多说,它延续的是趣头条的网赚成熟打法,每日签到、观看广告、分享给朋友等都能领到金币。番茄小说、疯读小说等也都有看书领金币及提现功能。

免费平台也在接入付费模式。区别只在于,它们各自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力度如何。

除了吸引用户免费阅读赚金币,米读同时在大力推广它的付费会员。付费会员拥有所谓尊享标识、无广告看书、免费听书、离线下载等 “8 大特权”。米读甚至把会员按钮设置在了底部栏,占了仅有的四个位置当中的一个。

除了广告、付费会员等模式,米读在 IP 上的变现也值得关注。2020 年 9 月,米读和快手达成了合作,之后它的多个 IP 改编成了短剧在快手播出,付费点映也是尝试之一。

付费平台也在试水免费模式。

阅文在 2019 年年初推出了免费阅读平台飞读,奈何并未在竞争中取得优势,2021 年 2 月更引起市场对其运营状况的一番猜测。而就在此前不久,阅文低调上线了两个新的阅读平台 —— 九天中文网和昆仑中文网,其中昆仑中文网为免费模式。

据海克财经了解,纯粹的付费或纯粹的免费平台已经不多,各平台已先后或深或浅地走向了模式的融合。从阅文涉入免费模式也可看出,即便是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巨头,对未来行业竞争风险也不会掉以轻心。

在免费赛道已初具优势的番茄小说,当前还在做更为深入的布局。

内容多样性或为发力方向之一。在番茄小说近日上新书目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别,包括推理悬疑、经典文学等。在女频推荐书目中,下拉菜单首屏中还出现了《红楼梦》《素媛》等读物,这在免费平台中不多见。番茄小说想要进入的,大概不只是各种调研报告中提到的下沉市场。

02

攻入文娱上游

字节跳动在网文领域近来多有投资,这已引起业内好奇。

2019 年年底,字节跳动投资了吾里文化,吾里文化旗下有 6 家原创文学网站,分别是时阅文学网、栀子欢文学网、粉瓣儿文学网、迷鹿有书网、恒幻中文网、轻世界;2020 年一年时间,字节跳动相继投资了鼎甜文化、塔读文学、九库文学等多家网文平台,另与中文在线达成了合作。中文在线在 2020 年 7 月发布的公告中提到了双方合作的部分内容:中文在线将知名 IP 作品授权番茄小说、西瓜视频等平台使用。

为何如此频密地结盟网文平台?这要从字节跳动在文娱产业布局的逐步深入找原因。简单说就是,字节跳动当下及未来对优质 IP 的渴求,已超过了旗下网文平台的生长速度及供应量潜能。

目前承载字节跳动文娱战略的主要产品是抖音和西瓜,两者探索方向各异,但都走向了文娱产业链上游,深入到了内容制作层面。

时任西瓜视频总裁张楠 2018 年 8 月曾介绍说,他们此前发现大量用户在西瓜视频观看了综艺内容片段之后,还会去找完整节目来看,说明用户有这个需求,因此从移动端出发的西瓜视频决定因势利导,推出综艺自制内容。彼时西瓜视频宣布,未来一年内投入 40 亿元,打造西瓜视频移动综艺 IP。

2019 年年中,西瓜视频上线了包括《亮剑》《重案六组》在内的一系列经典老剧,开拓方向深入到了影视剧。

2020 年,除了高调打出中视频概念,西瓜视频还在长内容上有所着力。它一方面购买国产老剧,以及与欢喜传媒合作、上映《囧妈》,一方面加大了与海外影视机构的合作。

2020 年年初,西瓜视频上线了 BBC、Dicovery 纪录片;年中和 Netflix 同步播出了日本动画电影《无限》,上线了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雪国列车》;下半年上线了美国传奇影业的《福尔摩斯小姐:失踪的侯爵》。此外,它在最新日剧方面也有铺展。

稍显遗憾的是,尽管以上影片都属一流制作,但在用户层面,这些内容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算大。

对比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崛起的路径不难发现,在早期购买老剧、海外版权剧,确实是引起市场注意的重要手段,但最终还是自制剧让这两家平台相继在社交媒体成为热议话题,这也是最有效的拉新手段,毕竟国内知名 IP 的受众面还是要远大于海外影视内容。

以爱奇艺为例,早期独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其引来一大波流量,但最终它是靠着《盗墓笔记》成为行业一股新生力量的;腾讯视频早期和 HBO 合作买了大量英美剧播映权,但它是靠着对《鬼吹灯》系列作品的持续改编,赢得用户及大幅拉高用户活跃度的。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买剧尝试,西瓜视频如果想继续深耕长视频赛道,自制便是它必走的一步棋。

与早前情况不同的是,网文行业 20 多年来沉淀的经典 IP,现在已几乎都被阅文包揽,大神作家大部分也都在和阅文合作。

据艾媒咨询《2020 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创新趋势专题研究报告》,截至 2020 年上半年,中国数字阅读内容储备量排名前三的网文平台分别是阅文集团、中文在线、掌阅科技,其中阅文 1300 多万部,遥遥领先,中文在线 460 多万部,掌阅 50 多万部。

尽管西瓜视频在综艺、影视剧上已分别有了很多投入,但或许因为受众、IP 等种种原因,还未在长内容上碰撞出足够耀眼的火花。目前看,字节跳动在影视宣发层面倒是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 这主要靠的是抖音,抖音已借此将触角伸向了影视产业的上游。

2017 年年底上映的电影《前任 3》在抖音成功营销之后,大片特别是热档大片开始更多地通过抖音来做宣传,2021 年春节档大赢家《你好,李焕英》便很好地利用了抖音这个渠道。

字节跳动要做的显然不只是宣发。

2018 年 10 月,字节跳动注册成立了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后来出现在了 2019 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出品方名单中,它同时还是 2021 年春节档影片《唐探 3》的联合出品方之一。

和西瓜视频做综艺水到渠成的逻辑类似,由于在电影导流方面有着巨大优势,抖音从上游宣发走向更核心的内容制作是有用户需求这一基础的,并非不可能,更不要说它还有西瓜视频这个并肩作战的兄弟。但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做网剧,IP 都是创作起点,番茄小说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字节跳动在综艺及影视剧这两大领域暂时还没有爆红的成果,但可以看到,抖音已经抢先用上了番茄小说的原创 IP,形式是短剧。

03

批量试水短剧

2018 年 9 月,在抖音里发布了十几个古风视频的作者御儿,首次发布了一个长度为 20 秒的宫斗短剧。大量网友对这一形式感到惊喜,互动区有这样一条评论:“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在抖音里追剧。” 目前这条最热评论已获得 6942 个赞。当然也有网友对这一形式表示不解,询问在哪可以看到全剧,以及如何大屏观看。

短剧也是平台生态自然生长之下产生的需求。在抖音,小剧情本来就是一大内容分类,对古装作者来说,顺着这种需求,拍些有剧情的作品,是件十分自然的事。

短剧带来了流量,同时连续剧的方式也更容易增强用户粘性,这也是平台内容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2020 年 8 月 28 日,一个名为 “番茄小剧场” 的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它的第一个短视频。这是为即将上线的改编自番茄小说 IP 的短剧打广告。

影后被陷害,醒来发现自己成了 18 线小明星,同时还拥有了读心术,得知真相后她想为自己报仇…… 就剧情来说,这一短剧和其他平台爆款模式差异不大,属于描写娱乐圈的爽文。12 集的连续剧在抖音上成绩不错,截至海克财经本文发稿,总播放已超过 4000 万次。

值得一说的是,这部短剧在持续更新过程中,还实现了番茄小说和字节系 APP 的互相带流量。

且不说官方账号就直接名为番茄小剧场,每部剧的剧情介绍都加上了番茄小说的话题标签,在每集故事结束后,官方账号还都会发布一条消息,邀请观众去番茄小说阅读同名作品,并将其置顶。在番茄小说,这部作品也被打上了 “抖音热播剧” 标签,可直接观看全部剧情。

并非每部短剧都能火。

番茄小剧场一年多来发布了 3 部短剧,只有前面提到的那个作品即《当影后有了读心术》实现了千万级总播放量。根据番茄小说《在吗?超级老爸》改编的短剧,目前总播放量只有 200 多万。

无论如何,短剧已成为抖音一大自制方向,抖音同时开始更多地强调与头部影视公司合作。

2021 年 1 月发布的《2020 抖音娱乐白皮书》提到,抖音将在 2021 年正式进入精品微短剧赛道,全年至少开发出 30 部以上精品微短剧,合作方包括真乐道文化、华谊创星、五元文化、唐人影视等头部公司。涉及到原创 IP 的剧,部分来自番茄小说,部分来自字节跳动此前投资的网文公司。例如,即将在抖音上线的某甜宠微短剧,就来自字节跳动 2020 年投过的塔读文学,但被摆在第一出品方位置的仍是番茄小说。

已在抖音走红的一些短剧,并非全部来自 IP 改编。2021 年 1 月底上线的幻想类短剧《做梦吧!晶晶》就取得了不错的播放成绩。该剧用的是知名演员,和徐峥的公司合作,上线不到 48 小时实现超 3600 万播放量。这表明轻快的现代喜剧在抖音上也有很大市场。而这其实是当下网文较少涉及的题材。

字节跳动必然不会止步于这些短剧。

短剧之外,一直想要实现 “以短带长” 的字节跳动,目前迫切需要一个足以破圈的长内容,它可能是综艺,也可能是影视剧,而且接下去最好能够做到源头活水滔滔不绝,进而引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战略。

现在看,实现这个目标的大任,很可能要落在番茄小说的肩上。

黄峥辞任拼多多董事长,他离段永平更近了

文 / 秦安娜

来源: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3 月 17 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发布 2021 年度致股东信,宣布不再担任董事长和拼多多管理职位。经董事会批准后,董事长职位交棒给现任 CEO 陈磊。

此外,黄峥的 1:10 的超级投票权也将失效,名下股份的投票权将委托拼多多董事会,以投票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同时黄峥承诺,个人名下的股票在未来 3 年内继续锁定,不出售。

黄峥在拼多多高速发展阶段,卸任董事长一职的操作,像素级 Copy 他的 “精神偶像” 段永平。后者在 40 岁的时候,选择 “急流勇退”,退出步步高的日常管理,举家搬到美国。

中国企业家里,贪恋牌桌不愿离场的很多。段永平不是,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的牌桌不一样。因为对妻子的承诺,段永平拥抱家庭,搬去美国。这种 “放弃”,并没有令他的人生有所缩减,反让他成为一名价值投资人。

将军从来不会只有一处战场,黄峥辞任拼多多董事长后,将专注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他说为十年后的拼多多探索高速高质量纵深发展的新空间。

在此借 “略大参考” 的一篇旧文《黄峥复制了段永平》,我们依然能通过其中的 “信人所以大成” 的经营哲学,去评估黄铮卸任董事长一事。

40 岁的黄峥,选择卸任拼多多 CEO 职务,远离公司一线业务,思考未来的长期规划。

他的人生导师段永平,也是在 40 岁这一年退出了步步高日常经营管理,举家定居美国,每年只回国几次,参加公司董事会。

几乎相似的人生节奏,背后是两位长期主义者对价值的思考。他们关注资本的积累,也关注分配,在他们的思维里,金钱、公司等资本要素,都不如 “人” 来得更有价值。

段永平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一直有他的传闻,因为他成就了多位优秀的企业家。他建议丁磊做游戏,成就了网易近 20 年的繁荣,他将步步高一分为三,有了如今的 OPPO 和 VIVO。

他发掘黄峥,并一路指点历练,后者硬生生在巨头割据的电商市场,用五年时间跑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

段永平不在江湖,外界却一直关注他的神话。因为他的价值观在不同的企业家身上得到贯彻。段永平糅合了松下幸之助和巴菲特的经营理念和投资方法,如今,黄峥又复制了段永平。

育人

最近,拼多多突然搞出两个大新闻。一是,黄峥宣布卸任 CEO,由原 CTO 陈磊接任。

二是,黄峥出让部分股权,用于合伙人建设和慈善事业,他的控股比例由 43.3% 降低到 29.4%。

一家成立五年即成长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且市值已经破千亿美元的电商企业,掌舵人突然宣布退出一线业务,关注长期发展,不免令外界惊诧。

拼多多的任命也很特别。

作为强调流量的电商企业,它的新任 CEO 却是技术出身的 CTO,而非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更擅长营销和流量的高管。比如, 接替了刘强东的徐雷,就以擅长营销跟统筹著称。

图:陈磊

图:陈磊

另一方面,黄峥宣布要完善合伙人制度,划出其个人名下 3.71 亿股拼多多普通股 (约占公司总股数 7.74%),用来完善合伙人集体。

黄峥说,“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整,管理层可以逐步把更多的管理工作和责任交给更年轻的同事,让团队加速成长,让拼多多成为一个更好更强的持续充满创业活力的公司。”

这个想法跟他两年前的思考几乎背道而驰。

拼多多上市第二天召开全体员工会,现场有员工问上市之后有 “期权” 吗?黄峥说没有,决绝的回答同当时欢庆的气氛并不相宜。

企业的核心并不应该只有一把手。我们提到阿里巴巴,会想到马云,但并不仅限于马云,也包括张勇、井贤栋、彭蕾等阿里巴巴合伙人。

提到腾讯,我们会想到马化腾、刘炽平、张小龙、任宇昕等等。

拼多多跑出了中国商业史上独一无二的速度,快到在资本介入社交电商赛道之前,就已经跑出了规模。但是,提到拼多多,除了黄峥,你还能想到谁?

一家企业长期发展一定要培养人才梯队。显然,拼多多需要除黄峥之外,另具辨识度的名片。

何况,黄峥这张名片,本身个性也不够强烈。

这位创业者低调神秘,不喜站在人前,就像他的导师段永平一样。

段永平因为持有网易股票获超 50 倍的收入,一战封神,被封为中国的股神。但据他自己说,购入网易股票时,会很刻意规避 5% 的限额,因为按照 SEC 的规定,持股超过 5% 需要申报。段永平不希望被外界关注到,他会选择将持有的网易股票捐给家族基金 Enllgnt Foundation,或者是卖掉一部分股票,达到不需要向 SEC 申报的持股比例。

此番,黄峥拿出个人名下 10.11% 的股票用于慈善和合伙人计划,被外界解读为不愿意当中国的第二富豪。

这种做法也很黄峥,他曾说过,自己如果不是拼多多的 CEO,根本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

本分

“我只想要富一次。”

这是段永平用 62 万美金成功竞拍巴菲特午餐之后,获得的 “秘籍”,当时黄峥也在现场。

图:段永平

图:段永平

如果将时间的长度锁定为一生,就会知道 “只富一次” 是多难达到的目标。漫漫人生路程中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将现有积累起来的基业全数打翻,重新来过。

巴菲特讲,投资成功九十九次,一次投资失败,会将一切收益归零。

段永平将这份理念拓展为 “发现错了马上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他将及时止损的逻辑发挥到极致。

段永平曾用这个逻辑说明他当初为何离开小霸王,创办步步高。他说,如果你感觉到 5 年以后,这项业务是没有未来,那么现在结束,是付出代价最小的时候。

而这些原则的底层逻辑,是段永平的价值哲学。他将此定义为 “本分”。

段永平是将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和投资之神巴菲特的理念合二为一的人。他借鉴松下幸之助的管理经验 “素直”—— 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受任何事物束缚,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 创造出了 “本分” 的概念。

段永平说本分就是回到事物的本原,就是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他说很多人经常做一些明知是错的事情,是因为抵挡不了短期利益的诱惑。

黄峥将本分也作为拼多多的价值观,他将拼多多的本分解释为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任命陈磊为公司的 CEO,很符合他对本分的看法。

拼多多代表的电商匹配场景里,“货找人”,即 AI 智能推荐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陈磊研究分布式 AI,被视为将提高消费者与商品的匹配效率,实现「货找人」的 AI 电商应用场景。

黄峥的本分还体现于拼多多上市后,他曾宣布拼多多的高管所持股份锁定三年不能卖。

分配

每一位长期价值者都会关注巴菲特。

黄峥称赞巴菲特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能把资本的游戏玩到极致的资本家;更是一位可爱的人,他清楚地知道钱不是目的。他一方面享受着资本游戏带给他的快乐,另一方面有智慧地把绝大多数钱捐给了比他年轻的比尔盖茨,放心地让盖茨去完成财富应有的再分配。

图:黄峥与巴菲特

图:黄峥与巴菲特

黄峥关注财富积累,也关心分配。拼多多是他关注财务分配的一次实验,如果将 “用户” 不确定的需求确定化,它将创造新的需求,它可以成为用户同企业谈判的筹码。

拼多多以拼的形式,汇总用户需求,去获取低价。

同样,黄峥个人也像他的导师段永平一样,走在 “资本先积累再分配” 的道路。

起初,他用钱解决自由。通过在 Google 的工作经历,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务自由。拼多多上市后,一路高涨的市值,让这份自由更具财富价值。

现在,他要实现对钱的自由。在拼多多内部的告知信中,他宣布划出个人名下 10.11% 的拼多多股份,用于慈善和拼多多的合伙人建设。

黄峥说钱是工具,不是目的。段永平说钱很麻烦。

他们都将自己积累的资本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段永平捐助了浙江大学的图书馆,并宣布竺可桢基金会的每一元慈善支出,他将同比例配相关资金。黄峥选择成立 “繁星慈善基金”,推动社会责任建设和科学研究。

在他们眼中,钱只是一串数字。他们终究要用公益、慈善去实现对资本的自由。

想靠基金发家的年轻人,最后反被 “抄了家”

年轻人,你的基金还好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众号界流行一款「年轻人 ×× 了」的句式,比如「00 后已经秃了」「90 后开始弃养爱情了」「80 后开始愁葬礼上放什么歌了」。在这两天,年轻人句式又多了一个选项 ——「年轻人又双叒被割韭菜了」。

回想起年前的投资热,似乎所有软件都在讨论基金。点开朋友圈和微博,一群人在聊今日收益,就连平时习惯性买买买的小红书,首页居然也堆满了怎么用基金搞钱的帖子。

看似一切向好的行情,加上鼓动人心的话术,让平日里用消费改善生活的人跟着野生基金导师们的指导,把提升生活质量的资本投入了基金当中。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春节返工后,原本承载了致富希望的基金页面,如今就是一份日更的账单。生活品质打了水漂,年轻人只能戴着痛苦面具度过本就难熬的上班时间。

虽然现在说这些有马后炮的嫌疑,但小红书上的基金热不仅是投资狂欢时期的缩影,也像是一台时光机,能让我们穿越回行情不断上涨的那一段时间。

今天,我们趁着回调之际,回过头来看看一些早已出现的端倪,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

小红书上有多少 “野生投资学家”

在行情一般的时候,专业社区之外的理财气氛并不浓厚,年轻社区里的讨论度也不高。比如小红书上的基金帖就一直没热度。

截至 2021 年 2 月 25 日,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字「基金」,一共有超过 27 万条帖子,我们将其按「最热」排序,选取了其中 1875 条热门帖子。

这些基金热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最明显的特点是,这些基金科普帖一看就不像科普。在小红书上,基金博主们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作为封面。一张亲切可人的笑脸上还要打一些 emoji 和小贴纸,似乎在强调一种「我的样子很亲民,我介绍的基金其实也很亲民哦!」的感觉。

2

第二个特点在于他们的网络延迟似乎有些高。

2020 年前,小红书上关于基金理财的帖子几乎没有什么热度。考虑到这个社区一以贯之的「只聊用钱买来的大 logo,不聊钱」主题,其实也在意料之中。直到 2020 年 7 月,上证指数开始有明显的抬升迹象,高热度帖子才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当理财热在非专业平台蔓延,2021 年初,理财也正式成为了小红书的重要议题之一,基金相关高热度帖子陡然增加。仅这 2 个月的发帖数量就占总热帖数的 72.9%。这个社区里的人和社区的管理者,似乎和市场上的理财大潮有些时差。

3

社会的毒打可能会迟到,但从来不缺席,只是这份毒打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光临得太早了些。在小红书基金内容大热的 2 月,上证指数开始动荡,年轻人手头持有的热门基金大多给了小白们迎头一击。

野生「投资学博主」们不仅存在网络延时比较严重的缺点,还有另一个问题 —— 输出观点的专业性存疑。

比如小红书上输出高热度基金内容最多的 5 位用户中,有 4 位的创号初衷并非分享基金信息,他们分别是母婴博主、励志博主和美妆博主。虽然部分博主自称拥有相关背景或基金市场从业经验,但一位博主输出观点时仍然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4

(图注:似乎部分博主都在说着类似的话)

当你点开这位博主的首页,你会发现他前期的视频主题都是「普通人挣 100 万要花几年」「学历不高也能做的高薪职业」这类速食类的励志视频,点赞数也在几十到几百不等。但当他调转方向讲基金时,点赞数突然就上涨到 7.1 万。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年轻人们愿意相信野生基金博主们说的话?

如何快速在小红书宇宙 成为一名基金博主

年轻人急着学理财,大概是因为穷怕了。但从小观看移动餐车广告而通晓「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 90 后小白们,又对投资二字又爱又怕。爱的是基金界面上「连续上涨 ×× 日」的标签,怕的是自己一通瞎操作让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所以相比专业社区里上天入地的板块分析、打法解剖,谨慎的初学用户更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手村。当小白瞄准了基金,瞄准了小白的「基金博主」们也准备好了。

在他们看来,想做好科普,话术、战绩和颜值,一个也不能少。

作为基金文化的传教士,他们的科普起点通常不会太高,先教大家「到底什么是基金」。在小红书上,基础的布道方式是手写封面、出录屏教程,手把手地从打开支付宝开始教大家怎么投资基金 —— 像极了幼儿园老师教小宝宝们怎么用勺子吃饭。

5

足够优质的内容也需要精良的包装,博主们还在标题上下足了功夫。有的人用 「保姆级教程」「3 分钟学会」「一图看懂」等一系列让人放心的辞藻;有的人堆砌了「让你悄悄变有钱」和「赚钱大法后悔没早看」等闷声大发财的说法,把握了中国人的心态。

细微的用词差异显示出了新媒体博主们强大的文字功底,单单将他们归为「基金博主」简直就是抹杀了他们身上的斜杠,应该用「懂基金 / 懂投资的潮流新媒体人」称呼他们才对。

小红书上的博主们甚至把基金教程的门槛做到了「极致低」,逐渐获得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点赞。这难免让媒体人们连连感叹有差距。

除了标题,足智多谋的新媒体人还要让封面足够吸睛。在小红书这个社交语境下,吸睛的封面当然是自己精雕细琢的颜值。

除了科普硬实力之外,各类非专业平台的博主还有软实力,因为他们大多自带粉丝。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母婴博主、美妆博主们,这些博主早已通过早期视频与受众建立了信任感。

曾经帮你避雷「不适合恋爱的男生」的博主现在转头为你推荐「适合新手的基金」,暗中建立的信任感难免让你快速地照着录屏教程,完成支付。

6

专业领域的博主只能靠收益率博取你的信任,但小红书博主早就和存量用户们建立了信任。他们能够更快地接近用户,更快地向小白传递理财知识。

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小红书,也出现在其他社区。只不过与小红书传统的社区氛围相比,「努力搞钱」的另类感在这里更为明显而已。

当投资小白按图索骥,看到博主们推荐的基金的确大有所为,难免对这些野生基金导师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信任感。

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清楚一点 —— 到底是博主的推荐让大家发现了明星产品,还是明星产品太过耀眼以至于让博主们看见了它们?

年轻人固然有顾虑,但当同龄人甚至年纪比自己更小的人已经用零花钱理财,并已经获得了一定收益时,这种现象已经无暇让人纠结于「买」和「不买」,而是「买多少」。

就这样,年轻人半推半就地上了车。

穷怕了的年轻人 会在这场狂欢里输掉什么

来了来了,年轻人怀揣工资、奖金和压岁钱进场了。

如果 2020 年进场的年轻人要学会如何止盈,那么 2021 年春节前进场的小伙子小姑娘们要思考的问题更加严峻 —— 到底是现在跑还是再等等?

年轻投资者哪里见过这么护眼的场面。自己跟着投的白酒、医疗和新能源不都是明星经理 + 优秀业绩的优质搭配吗,怎么就今天 – 7.79% 明天 – 5.52%。自己精选的基金甚至还被贴上了「估值大跌」的标签了。要知道,他们进场时可是冲着超高收益率来的。

腾讯财经发布的《2020 年中国股民行为年度报告》(后称 <报告>)显示,去年的大涨让市场上的年轻人对行情充满了期待。各年龄段中,90 后最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实现资产大幅增长」。但填写问卷时的行情也许让他们忽略了选项的后半句,「愿意承担很大风险」。

7

当新闻不断报道「比特币突破 5 万美元」「×× 市楼盘均价突破 × 万元」时,总算靠打工赚到一点小钱的年轻人,也急于让钱生钱的事情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他们想趁着行情来到基金市场,通过理财实现财富自由,告别自己的韭菜命运。但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

普通人意图翻身却一步步加深了自己韭菜命运的矛盾,在这场理财大作战中凸显无疑。但赚了钱的人觉得赚到的钱还没亏完,有继续玩下去的资本;亏损本金的人又想搏一搏。

于是,凭运气赚钱的人和凭本事亏钱的人,都在这场博弈中越陷越深。

年轻人对基金投资报以高期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失望。当基金的日收益超过辛苦上班带来的回报,躺着也能赚钱,大家「躺着赚钱」的梦想似乎也近在咫尺。以至于当年轻人们「躺着亏钱」的日子里,他们吐槽得比谁都厉害。

基金产品诺安成长的经理蔡嵩松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不然也不会说出那么有哲理的段子 ——「不要赚了钱就叫蔡总,亏了钱就叫菜狗」。

8

(蔡经理在 1 小时内就能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生活 图源:知乎)

尽管投资者追捧明星经理是正常现象,某位基金经理后援会的负责人也在一次采访中称「基金饭圈化是个误会」,但当年轻人在未来的投资过程中习惯性地盲从明星经理人,也就给了机构更多操作的空间 —— 尤其当热搜充斥着各种投资信息时,或许就是收割的好机会。

除了机构能够得利,其实还有另一拨人正在暗暗受益。他们才是真正穿越牛熊,不管怎么样都能赚到流量、名声和财富的赢家。他们就是在各个平台上教别人投资的博主们。

我们看到的博主总是在怂恿大家「跟着基金经理买」「认准这几个产品买」,但他们却很少提及风险,行情下滑时他们就告诉大家「基金需要长期持有」。

当大家投入的真金白银,对方只要在视频前加一句「视频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就能免责,再顺势卖卖基金理财课,稳赚不亏。反正用户亏损的钱都是责任自负。

当年轻人意识到这些问题以后,其实就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投资策略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基金,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持有基金,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投资。

前一天还在向 ofo 追讨 199 元押金的你,转头就在投资市场上「呼风唤雨」。

这好像,有点不对劲。

本文转载自 DT 财经(ID:DTcaijing)

亏损的完美日记与被证伪的 “新国货” 美妆

文 / 倪叔

来源 / 新消费雷达(ID:gh_a845a5bd2dee)

3 月 11 日晚间,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发布上市后的首份财报,透过财报数据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用十二个字总结就是:营收增长,亏损扩大,成本激增。逸仙电商 2020 年全年 52.3 亿营收背后,是近 27 亿的净亏损,市场营销费用的激增是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报显示,逸仙电商 2020 年第四季度销售及营销费用为 13.8 亿元,远超前一年同期的 4.5 亿。结合之前的招股书数据可知,逸仙电商 2020 年全年的总营销费用逼近 35 亿,占总营收的 66%。

把时间周期拉长我们可以看到,逸仙电商的营销费用一直处于激增状态。招股书数据显示,逸仙电商 2018 年、2019 年与 2020 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营销费用分别为:3.09 亿元、12.51 亿元、20.34 亿元,分别占营收的比重为 48.69%、41.28%、62.16%,占比逐年增加有失控趋势。

2049 亿美元的欧莱雅,最高点时营销费用占比仅 20.3%,日常占比不超过 15%。而成立不过四年,市值仅为欧莱雅二十分之一的逸仙电商,营销费用却是欧莱雅的三到四倍,实在让人不安。超 60% 的营销支出是否会常态化?营销支出高企的逸仙电商,未来将以何为继?

逸仙电商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1

忽略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逸仙电商的问题,其实是个普遍问题,当前许多新消费品牌都面临类似的问题,那就是:重营销,轻产品,活生生把品牌做成了营销公司。

对比不断刷新的营销费用,逸仙电商的研发投入简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数据显示,逸仙电商 2020 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在总收入中占比连 2% 不到。反观完美日记的目标,欧莱雅每年研发投入则高达 8.77 亿欧元,在全球拥有 20 余个研发中心,每年申请专利 500 多个。

当然,逸仙电商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中,逸仙电商特别强调:第四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91%。看增速,实在了不起,但奈何总量太小,仍是杯水车薪。跟营销费用一比,多寡立判。

加大研发投入背后,是深深的危机感。

数据显示,完美日记 “首次购买用户在次年至少复购一次” 的用户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2019 年,这一项指标的增速高达 30.8%,2020 年锐降至 2.6%。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复购增速断崖式下跌,但营销成本却在不断创新高,无异于灭顶之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下?

答案是用户没有忠诚度。完美日记的用户,大部分都是真金白银从营销渠道引流过来的,或者直白点说:从 KOL 那里买回来的。

在招股书中,逸仙电商称自己为 “中国最早在所有主要社交平台上大规模使用 KOL 的美容平台之一”。在各种场合,逸仙电商都强调,其与 15000 多个 KOL 进行了合作。站在流量的角度看,这 15000 多个 KOL 就是逸仙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有多少 KOL,品牌能有多少销量。

结果:品牌被 KOL 绑架,用户没有忠诚度。

2

跟着你走的才是真粉丝

完美日记一直以其私域流量为傲,以其社群为傲。但实际上这私域、这社群,并不稳固。盒饭财经在其文章中表示,完美日记曾发生过 KOL 因对合作费用不满转推竞品的事情,结果:该 KOL 粉丝纷纷退群,最后成为竞品的 “粉丝”。其私域粉丝质量,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粉丝,许多人一直有误解,以为关注了就是粉丝,进社群了就是粉丝,其实未必。有时候,买过你东西,甚至反复买你东西的,也未必是你粉丝。我天天在楼下包子店买包子,也不可能是包子店的粉丝。

我只是需要吃包子,正好那有家店。

线上消费也一样。表面上看,完美日记有海量粉丝,有海量消费者,但大家别忘了,这些粉丝,这些消费者,大部分是完美日记斥巨资,从那 15000 多位 KOL 手中买来的。表面上看,他们已经被完美日记从 KOL 那引流至自己的账号下了,聚集沉淀在了自己的私域社群里。

但是,人家并没有取关之前那位 KOL。这是重点。完美日记的品牌形象是这 15000 多位 KOL 共同塑造的,消费者信任完美日记,首先是因为信任 KOL。张三把自己的好朋友李四介绍给王五,不代表李四就要跟张三断交了。如果张三说,我觉得王五有问题,李四是一定会听的。

于是,便出现了盒饭财经提到过的,那起大规模脱粉事件。关注你账号的不一定就是你粉丝,能跟着你走的,才是真粉丝。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想办法建立自己的流量渠道,于是我们看到,完美日记加速了线下开店的步伐。2019 年,完美日记宣布要在 3 年时间内开出 600 家门店。随着实体门店计划的展开,完美日记的成本更重了。

3

到头来是为大牌做嫁衣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完美日记目前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核心价值不足,二是粉丝忠诚度不够。核心价值,也就是产品价值,这是品牌持续成长的动力;粉丝忠诚度,这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品牌如果没有真粉丝,全是别人介绍过来的流量,那品牌就会沦为吊牌。

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就只能算是互联网时代的贸易商。一个从代工厂那里拿出货来,上个吊牌,讲个品牌故事,然后找 KOL 们出货的贸易商。和传统贸易商相比,互联网贸易商们,还不赚钱,持续亏钱,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这些 “他人”,就是真有粉丝的大牌。

完美日记以 “大牌低价平替” 为主,产品价格区间在 30-50 元左右,吸引了许多需要低价的用户。这个模式有大问题。因为用户忠诚度低。她们心在 “大牌”,但是不能日常消费,只好找个 “平替”。但是只要经济允许,一定会对大牌下手。低价平替,是个很危险的标签。

对比完美日记,花西子就聪明多了,从来不提低价,而是强调 “国货国风”,从一开始就走高端定位,高颜值的中国风迅速引爆社交网络。

为解决品牌下滑的问题,逸仙电商祭出新招,收购国外美妆大牌。但是留给逸仙电商的时间不多了。上市的本质,是为了套现。网红品牌着急上市,是因为估值太高,资本亟需一个退出通道,于是只好推网红品牌上市。站在品牌的角度看,上市意味着,未来的路需要自己走了。

基金热潮中的短视频博主:我天天劝年轻人别冲动,没用

文 / 沧海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30 万本金,年化收益 37%,这是丁小白在 2020 年的基金成绩单。

她是新人,2020 年 1 月才入场。7 月,基金收益超过 7 万,她收到支付宝提醒:您已经打败了全国 99.1% 的财友。喜悦涌上心头,她顺手把截图发在了抖音账户里。

一个新故事就此开始。

这位年轻妈妈此前在抖音分享女儿日常,平均播放量只有 100 多,而那张截图,很快突破 4000。她抓住这个信号,随后几天又继续发了几张。

转机在 7 月的最后一天出现,她如常打开抖音,意外发现了 “新增粉丝 99+” 的提示。再打开,是粉丝新增数千的惊喜。

她似乎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晚,她出门去剪头,路上甚至生出一丝关于未来的烦恼:可能要成为粉丝百万的博主了,如果今后在路上被认出来,应该说点什么好?

希望,确实在去年夏天落在了很多基金博主头上。

随着大批 90 后入场,基金理财出圈,抖音 B 站小红书等平台上,基金博主成为新的网红。没有专业背书,只做成绩分享,丁小白在几个月里收获了 8 万粉丝。她也就此见证了这波年轻人基金理财的疯狂。

以下,是她的自述 ——

流量

7 月 31 日突然有流量之后,我很开心,又觉得不太踏实,赶紧在第二天录了期风险提示的视频,一直到现在都是置顶。

声明就讲了三点:我是小白理财,不是专业人士;我选的基金风险比较大,就算跟我一样操作,也不可能稳赚不赔;没有社群。

买基金也好,做短视频也好,对我来说都是副业,我不想担风险。我知道,很多人都靠社群赚钱,几百块钱入群,多少天教会你之类的,但这其中的风险太高了,就算我没做错事,万一有骗子混进群,有人相信了,上当受骗,我还是脱不了责任。

我的投资心态还算稳。买基金之前我已经炒了 6 年股,锻炼出来了。我清楚得很,虽然现在玩基金赚了十几万,但很可能后面都要还回去。

粉丝增长倒是实实在在的。

有了几千粉丝的时候,我很开心,每天热情地在抖音里跟他们互动,恨不得对方问一句我就答两句。幸福感最强的时候,是 2 万粉丝那会,真觉得自己要火了。3 万粉丝时,就有朋友跟我开玩笑:一个镇的人都认识你了。想想也是,在我老家四川,镇长也就管这么多人。

但后来就慢慢麻木了。7 万粉丝的时候,我还想着,等涨到 10 万粉丝,要发个朋友圈官宣一下。结果从那之后就涨得很慢,这个愿望,到现在也没能实现。

去年 12 月底,我一度觉得 10 万粉丝就在眼前了。那几天基金暴涨,我每天盈利五六千,截图晒出来,流量也很好,每天增长几千粉丝 —— 当然,这可能跟我那几天在广东也有关系,抖音会把我推荐给附近的用户,广东人对于理财的热情,确实比北京高很多,平时我直播间只有 100 多人,在广东的那几天,都是 200~300 人,他们还抢着打榜,占领榜单。

可惜,没过多久,系统直接把那几条视频下线了,给我的通知是:审核不通过。

直到现在,我对抖音的推荐逻辑也不是很清楚。同样的收益截图,我前两次都没有发布成功,第三次只是换了背景音乐,播放量就直接突破了 100 万。

收益

年前那段时间基金太火了,所有人都在聊基金,我预感不太好,春节前最后几天,每天都在止盈,出来了五万左右。

现在看来,还是出少了。现在我的收益,已经从最高 14 万多跌到了不足 10 万。

年后我也考虑过清仓,等行情好转再进来,但有一条投资理论是,“闪电发生的时候你得在场”,如果下跌的时候跑掉,很可能错过反弹。

实在纠结难受的时候,我就跑到持仓 1000 万以上的博主那里看看,他们一天就能赔掉几十万,这么一比,我这点损失就不算什么了。

抖音,尤其是小红书上,有很多这样的博主,他们用千万级别的资金在玩基金,有几十万粉丝。当然,人家赚钱的时候也很猛。比如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去年 12 月基金收益就有 75 万。

我不是很清楚他的商业模式,但现在基金博主主要的变现渠道,也就是卖书、直播、打赏、社群。

除了社群,其他三样我都在做,现在做到 8 万多粉丝,加起来挣了一万多。

我在直播间里卖基金理财方面的书,但说实话,不太好卖,到现在也就卖出去几百套。我的粉丝大部分是年轻男性,好多还是在校大学生,经常是我一卖书他们就哀嚎,“看书?丁姐要我命了”,“书是不可能看进去的”。我只能发福利吸引他们,比如,下单后可以凭单号来找我看部分持仓。

我主要卖中信出版社的书,虽然佣金低,只有 10%-20%,但他们品质有保障,在理财图书方面比较有优势。也有小的图书公司来谈合作,佣金给到 50%,结果样书寄过来,我一看,盗版,还是算了吧。

我还给老同学卖过花生,但粉丝们也就是给个面子下个单,到最后,我直播间里卖出去的花生,可能还没有朋友送我的多。

很多证券公司来求合作,都是想让我引流开户的。我全部拒绝了,虽然是个小博主,但我不想赚这些风险偏高的钱,还是想对粉丝和自己负点责吧。

抖音直播间里有个打赏是嘉年华,一套大概人民币 3000 多,我到手能有 1500 左右,可惜,到现在都没人送过我。有点寒酸是不是?我去过其他网红的直播间,有人也没说啥内容,舞也没咋跳,一晚上打赏就有几十万,我只能感慨:自己跟新世界的鸿沟真的有点大。

粉丝

最近孩子上学时间早,我在家晚上开直播不太方便,声音大了会影响女儿睡觉。停了两周后,粉丝们就开始在留言区喊,“姐,求求你开个直播吧,聊几句,让我们亏钱也开心一下。”

上周五,我年后第一次上播,特意压低了声音,粉丝又调侃我,“亏钱了,丁姐也没地位,说话都不敢大声。”

很多粉丝还是很友好的,我的粉丝 67% 是男性,年轻人居多,很多是 20 岁出头,还有在校大学生。他们都管我叫 “姐姐”。

但年轻人买基金,确实还有很多通病,比如喜欢追热点,容易追高。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也不够理性,经常只看最近一年的收益,或者,看谁头发少 —— 在他们眼里,这代表了基金经理的努力程度。

比如最近大火的蔡嵩松,虽然他经常上午被年轻人喊蔡狗,下午就变成蔡皇,但人气确实高,是唯一一位拥有周边产品的基金经理。不过,你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风险了,他入行三年,当上基金经理只有 1 年,完全没有经历过熊市。

跟风,很大程度就是偷懒。

我的评论区里,经常有人喊我交作业,或者询问 “有没有群”,“能不能带带我”,“你买了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有点烦,他们不想学习,不想自己花时间研究,就想又轻松又快地挣钱,其实只是增加了自己被骗的几率。

我经常在视频里提示风险,但很多人选择忽视,还有人问我:“基金收益那么高,你怎么不卖房买基金?” 我觉得又好笑又好气,最后反问他:“如果赶上熊市了,我是要去住桥洞吗?”

那些胆子太大又不听劝的人,其实不太适合做风险投资。

有粉丝曾经问我:“手头钱不多,但最近行情好,想抓住机会,用校园贷炒基金靠谱吗?” 我吓得赶紧说:“不要贷,听姐一句劝,省得上天台”,但对方只是礼貌回复:“好的,谢谢。”—— 我也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年后闯进来买基金的这一波,基本全军覆没,但愿他没有。

粉丝里还有千奇百怪的众生相。

比如疑似骗子的。我遇到的套路都差不多,有一个声称自己是被骗到倾家荡产的退伍军人,当我流露出恻隐之心,就开始问我:“想绝境逢生,又没有钱,怎么办?” 这句话立刻就让我产生了怀疑。后来,再看到 “退伍军人” 这几个字,我就直接撤了。

比如出手阔绰的。一位粉丝告诉我,他之前投资损失了几百万,现在还有 100 多万,准备玩基金,想拿出一半或者三分之二交给我打理,支付佣金。我只能暗自纳闷,“大家怎么都这么有钱?”

也有励志的 ——

有位单亲妈妈,离婚,自己带孩子,没时间也没钱,她最开始留言,希望我能直接告诉她每天的操作,她照抄,赚点养家糊口的钱。“如果我这么教你,就是在帮倒忙”,我拒绝了,随后建议她,先看入门的书,建立系统的基本知识,如果无法抽出时间看书学习,千万不要盲目投资。

她听进去了,真的开始认真学习,后来再跟我交流时,都是问,“这是我配置的基金,麻烦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缺的。”

从我的感觉来说,女性其实更适合做风险投资,她们更愿意听取意见,也有不错的耐受力。而很多男性基民,天天喊着 “重仓军工”,怎么劝也没用,好像只要买了军工,就真的拥有了一把枪,能为国家上前线。半导体概念,也是同理。

年后这波行情,很多年轻人成了韭菜。他们脑袋一热就冲进来,根本没有准备好,一跌就跑,基金经理也没办法,只能卖,这就很容易发生 “踩踏事件”。

但长远来看,这其实是好事。

年轻时候交学费也挺好的,毕竟持仓金额有限,学费不至于过高。如果能吸收经验教训,等他们长到我这个年龄,应该会比我厉害很多。

我家 6 岁的女儿,也受到了耳濡目染。有段时间,我每天在饭桌上跟我妈讨论消费、医疗、科技板块的基金,女儿想插话又插不进来,突然冒出来一句,“妈妈我问你,今天消费怎么样?” 后来还学会了问,“妈妈,今天涨了还是跌了?”

当然,我知道,女儿只是在学大人说话而已,对理财没有概念。但这是个不错的起步。研究生阶段吸引经验教训,我参与过一本金融类图书的编写,但码完字领完稿费就结束了,完全没有自己学习理财的意识,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学课堂里的知识。

这届 “韭零后” 惨是惨点,但至少,他们的起跑线,已经提前了。

被提前的西南雨季,与暴富的比特币矿工

文 / 丸子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距丰水期还有两个多月,四川、云南的深山矿场,还是一片沉寂。

一批批矿机,即将从内蒙古被运往此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们会被放进藏匿于深山之中的矿场,在暗夜中闪烁。那是财富的信号 —— 它们挖出的比特币,如今一枚价值已经达到 5.4 万美金,相当于一辆 Model S,或者西南小镇上一套房子的价钱。

往年,矿机们在 5 月雨季快到时才会抵达西南,这次,因为内蒙古计划关停挖矿项目,一部分矿工的迁徙被迫提前。

对于矿工而言,这依然是一桩不错的生意。过去 12 个月里,比特币最高涨幅超过 1400%。在中国,收益与之相当的合法投资项目,几乎为零。

而迁徙一直是矿圈生活的常态。丰水期迁徙往南方,枯水期迁徙回北方;从熊市迁徙到牛市,再迁徙回熊市…… 他们的生活,就是一次迁徙接一次迁徙,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

沙漠植物会在干旱时蛰伏,在雨水到来时肆意生长。如今,矿圈又等来了自己的雨季,整个行业都弥漫着财富的气息。

风波

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内蒙古的一条新政,直接引发了一场矿圈风波。

2 月下旬,内蒙古宣布,4 月底之前,计划全面清理关停挖矿项目,以完成 “十四五” 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影响很快落地,当地矿场主墨非发现,有些矿场关了,有些则在限负荷,“比如原来 2 万千瓦,现在 1 万千瓦”。

市场风波由此开始。在内蒙,一小部分挖矿设备被打包装上物流货车,驶上高速,它们要经过日夜不歇的几日奔波,目的地是新疆、四川和云南。

去西南,这原本是它们在每年 5 月之后才会经历的迁徙。

挖比特币,新疆和内蒙古用的是火电,四川和云南用的是水电。而水电季节性很强,只有在 5 月到 10 月的丰水期,电费才会比火电有优势。

矿工陈恺平的矿场位于云南北部的崇山峻岭中,他的合伙人中,包括一位水电厂老板。方志明了解到,在当地,枯水期拿电成本约为二毛八,丰水期拿电成本是一毛一到两毛。如果是托管矿机的矿场,还要收场地、运维、管理费用,每度电的成本会多出五分钱。

而内蒙古的电费一度是三毛多。对比之下,在枯水期,云南的电费并没有优势。因此,矿工都是枯水期在新疆和内蒙挖矿,丰水期将矿机运到四川和云南挖矿,如是往返。

陈恺平已经捕捉到了这场被提前的迁移。“听说已经有部分矿机在来云南和四川的路上了”,他对 “首席人物观” 表示。

在比特币高企的当下,因为迁徙带来的电费成本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如今占据着比特币全网 65% 的算力,也就是说,全世界有六成五的比特币都是在中国被挖出来的。但在国内,挖矿产业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政策并不明朗,各地政府对于挖矿的态度也不一致。

在四川,它是受欢迎的。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四川每年都会产生很多富余水电 “弃水”。最近,四川还被国家能源局点名:2020 年全国主要流域 “弃水” 电量约 301 亿千瓦时,四川就占了 202 亿千瓦时,而这些 “弃水” 又主要集中在大渡河干流。

“政府发现,挖矿可以消纳很大一部分弃水,所以对挖矿的态度相对开放。“在四川某矿场负责运维工作的小娟表示。这个矿场就坐落在大渡河畔。

但在内蒙等地,则有所不同。“内蒙古的火电可以直接输到北京,不存在浪费问题。实际上,从 2018 年到现在,每年内蒙古都会出台整治挖矿的政策。今年具体会如何发展,大家都还在观察。” 墨非说。

狡兔三窟。为了应对政策变化,一些矿工很早就开始在海外设立矿场。

墨非有 5 个矿场,其中的一个就是 2019 年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的。那一年,“虚拟数字货币挖矿活动” 被国家发改委列为 “淘汰产业”,为了分散风险,墨非通过一个在哈萨克斯坦经商的朋友,跑到当地开矿场。

哈萨克斯坦煤气资源丰富,火电发达,电费也很便宜,每度在两毛左右。墨非的这个矿场逐渐发展到了 20 万千瓦负荷,“现在一年收益大概五六千万”。

目前,中国矿工的脚步已经走遍了世界,哈萨克斯坦之外,在中东、俄罗斯、美国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逐 “水草” 而居,就是对这个群体最贴切的形容。

“内蒙不让挖,还有四川,有新疆,有云南。比特币是全球化的,如果国内不让挖了,把矿机拉到国外去就行。” 墨非从来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而内蒙古计划全面清理关停挖矿项目的消息,对币价未必是利空。

3 月 1 日,比特币跌到了 4.3 万美元。一天之后,就又涨回到 5 万美元。有外界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担心内蒙古关停挖矿产业后,比特币将更加紧缺 —— 中本聪在 2008 年设计比特币时,就将其总量定为 2100 万个,永不增发。

数量有限的前提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放大人们 “物以稀为贵” 的心理。

丰收

2020 年下半年到 2021 年上半年,是挖矿行业大丰收的一年。

陈恺平有几千台矿机。一边挖,一边卖,现在他和合伙人每天能赚十多万元。

自己挖出来的币,成本只有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比特币卖 5 万美元,那自己挖出来一个,成本只要 1.7 万美元,净利润就是 3.3 万美元。

很多入场早的玩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的老客户中,80% 到 90% 都在今年赚到钱了。” 在四川某矿场工作的小娟说。

矿场为矿工托管矿机,收取电费和托管费。越是牛市,生意越好,小娟表示,尽管距离丰水期还有两个多月,但他们的大部分负荷都被订完了。

囤积和转卖矿机,也能带来巨额收入。“在上涨周期中,矿机涨得更快,也更保值。” 墨非把手头的绝大部分比特币都换成了矿机,现在他已经有几百台矿机,身家不菲。

囤矿机的利润不亚于炒币。

2020 年 6 月,比特币价格是 1.82 万美元时,墨非开始囤矿机。他买了 S19 pro 的期货矿机,当时价格是一台 1.78 万元,如今已经涨到 8 万元,涨了 4 倍 —— 这显然超过了比特币的涨幅。

仅这一个操作,墨非就赚了上千万。

但这样的财富故事很难直接复制了,现在哪怕有钱,也很难买到矿机,比特大陆和神马的期货矿机,排队排到了 10 月以后。

去年,陈恺平卖给一位客户 200 台神马 M21 矿机,现在,同样的矿机,价格翻了三倍多,“如果对方一直拿着,能赚一两百万”。

牛市一旦到来,空气里都弥漫着财富的气息。

只是,比特币的起落太过剧烈,在牛市到来之前,很多人挺不过熊市。

最近的一次至暗时刻,发生在 2020 年 3 月 12 日。当天,比特币 24 小时跌幅超过了 30%,次日,又一口气跌到 3800 美元。当时有报道称,“一大批矿民们倾家荡产,纷纷变卖矿机,甚至发誓永不踏入这个行业。”

市场心理从极度贪婪到极度恐惧的骤变,发生在一夜之间。

图:币圈的爆仓和暴富往往就在一夜之间

图:币圈的爆仓和暴富往往就在一夜之间

那天,比特币合约市场单日爆仓金额超过 10 亿美元。墨非也爆仓了。

因为有比特币信仰,一些矿工和矿场主持币不卖。要交电费、买矿机时,他们就会在一些平台抵押比特币,换得法币或其他数字货币。墨非就抵押了几十个比特币,抵押率是 60%,即抵押价值 200 万的比特币,换得 120 万的现金或者其他数字货币,剩余 80 万,相当于保证金。

3 月 12 日,当看到比特币那条一路下滑的曲线时,墨非慌了。他一路追加保证金,但比特币跌得太快了,而网络则因为抛售出现拥堵,没等最后一笔保证金到账,他的手机就收到了爆仓通知。

那天,他损失了 100 个比特币。

同一天,陈恺平也尝到了痛苦的滋味。此前,他和几个合伙人打算卖掉比特币,但有一个合伙人坚持再等等,就没有卖成。这一等,就等来了暴跌瀑布。在很短的时间内,比特币价格几乎腰斩,他们账面上的资产少了一半。

“做这个决定的人一直很内疚,其他人也不好意思责怪他。但我们当时都想,不知道什么时候行情才会回来了。” 他说。

币价暴跌之下,他们的一些矿机也一度被关机。但他坚持没有抛售 —— 这是来自熊市的经验。2017 年,他曾购入一批高价矿机,结果刚买就赶上暴跌,当时他以为 “这辈子都回本无望了”。但后来,行情又慢慢好起来了。

只是,“3・12” 太过惨烈,阴影至今仍在。

“2016 年入行时,我有坚定的比特币信仰,但行情反反复复,人被现实痛苦折磨,到现在,你只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规避风险。” 陈恺平说。于是,他不加金融杠杆,不用矿工常用的套保工具,不炒币。

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这个高风险的行业,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入场

当收益足够诱人,风险的存在,总容易被人有意忽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是那个满载而归、全身而退的幸运儿。

挖矿生意吸引的不只是个人,行情暴涨之下,以公司为主体的玩家们也涌入进来。

嘉楠和亿邦这样的矿机厂商来了,中环球船务这样的航运公司来了,第九城市这样的游戏公司也来了。在资本市场,只要一宣布要进军挖矿行业,新玩家的股票涨幅往往惊人,哪怕有的公司还没有拿到矿机。

比如说,半年不到,美股上市公司第九城市的股价从 2.04 美元涨到了最高 89.2 美元,涨幅最高达到 40 倍,甚至远远超过了比特币的涨幅。

然而,挖矿也变成了一门越来越拥挤的生意。入场者增多,全网算力增大,要挖出一个比特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对于新玩家,挖矿的风险实在不容小觑:行业处于牛市,一切成本都很高。比如矿机在不断升级,价格越来越贵,回本周期也在变长。一旦币价大跌,新玩家就可能成为接盘侠。

“现在最新的蚂蚁 S19 系列和神马 M30 系列矿机,在扣除电费之后,一台一天能挣 160-170 元。这意味着,在币价维持现状的理想状态下,矿工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回本。” 陈恺平说,如果币价大跌,回本周期可能会延长到 3 年,甚至更久。

贸然追逐风口的风险在于,等风口一过,追逐者就有可能成为跌死的那口猪。2018 年,在币价低迷的时候,二手矿机曾经被论斤贱卖。

不过,这些陈年往事带给世人的震撼,都停在了当时。挖矿热潮之下,无人在意前朝尸骨,人人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比特币,到底能涨到多少钱?

彭博社最近称,到 2021 年底,比特币的价格,可能达到 10 万美元。

“10 万美元只是一个小目标,未来的一天,比特币涨到 100 万美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小娟说。

作为比特币的信仰者,墨非在 2018 年就判断,比特币的高点在 15 万美元 —— 当时,比特币的价格还徘徊在 3000 多美元。

他认为,华尔街大鳄入场后,对比特币的定价权,已经从矿工转移到了华尔街的手中。如果美国证券交易所有一天批准了比特币 ETF,比特币的价格一定会涨到 20 万美元,但不管涨到多少钱,有一部分比特币,他是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卖的。

相对来说,陈恺平更加谨慎。他觉得比特币未来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土崩瓦解,一个是走向世界。

至于哪个未来更可能实现,他 “不敢猜”。

他不知道现在的行情能持续多久。实际上,2020 年 11 月,在比特币达到 3 万美元的时候,他就清仓了手头的大部分比特币,并没有将这条 “大鱼” 从头吃到尾。

“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大家最后比拼的,不是谁短期赚了多少,而是谁能活到最后。” 他说。

然而,在这个 24 小时交易的市场里,更多人只是活在当下。目前,比特币在前段时间从 5.8 万美元快速跌至 4.3 万美元之后,又回到了 5.4 万美元上下。对于想搞钱的人们,比特币的造富神话仍在继续。

金钱永不眠,欲望永不眠,只有新疆荒漠上、西南深林里那些 24 小时不停的矿机们,默默记录着矿圈的跌宕起伏 —— 它们躺过的矿场,或许曾经上演抛售矿机的惨烈;每天与它们沉默以对的墙壁,或许也溅上过逐风者的泪花。

而在进入下一个周期之前,总有人坚信,不幸都是他人的,只有财富会是自己的。

成年人做起梦来,远比孩童天真。

备注:应采访者要求,本文人物皆为化名

跟着 UP 主买基金的年轻人:人还在,钱没了

2021 年春节过后,基金持续下跌。此前为基金疯狂的年轻人发现,原以为买基金会带来额外收入,没想到成了每天最大的支出。而那些跟着 B 站、小红书 UP 主买基金的年轻人,也开始怀疑 “手把手” 教自己买基金的人,是否值得相信?所谓 “躺着赚钱” 的传说,可能只是一场白日梦。

作者 | 宋美璐

编辑 | 刘杨

“过了个年,人还在,钱没了。”

21 岁的小彤对着满屏的绿色说出自己的无奈。

小彤是在去年基金火热的时候入场的,最开始赚到了一些钱,但过年放假回来之后,自己的基金每天都在跌,不仅盈利没了,本金也已经开始亏损。

春节后持续下跌的行情给基金热泼了一盆冷水。盲目跟投的年轻人受到了第一波打击,基金话题下一片哀嚎 ——“给老子钱,我不玩了”“原本以为是额外收入,没想到成为了每天最大的支出”。

Wind 数据显示,全市场超过 2000 只基金,在 2 月 18 日至 2 月 26 日期间,净值跌幅超过 10%,超 500 只基金同期净值跌幅超 15%,有的跌幅甚至超过 20%。

而那些活跃在各个社区、缺乏资质的 “野生基金大神”,也在持续下跌的行情中露出了真面目。做基金实操展示的 UP 主 “蛋黄哥 – 千万基金实投” 的视频标题,从年初的《赚爆,冠军基一年涨 183%》,变成了现在的《25 岁最惨 UP 主》《血亏 117 万》等。

很多基金小白也发现,自己追随的 UP 主根本不懂基金涨跌的逻辑,只是前两年凭着运气好,跟着市场赚到了钱。

盲目入场的年轻人

基金在 2020 年频繁登上热搜,成为全民话题,年轻人的入场功不可没。根据支付宝发布的《中国家庭理财趋势报告》,2020 年的新增基民中,有一半以上是 90 后。

与股票相比,基金有相对较低的门槛,无需开户、有基金经理把关、没有初入金额限制,这让许多年轻人把自己的小金库贡献出来,希望自己能 “早理财,早发财”。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年轻人缺乏理财知识,此时,各平台的基金入门教程,就成为他们了解理财知识的主要渠道。

在 B 站、小红书等平台搜索 “基金”,热度排名靠前的视频中,“新手”“小白”“入门” 等关键词频频出现。

作为一张白纸,基金小白们很容易无条件相信博主,以至于头脑一热把钱投进去。这里面有人梭哈了自己的压岁钱,有人放进了自己的生活费,也有人借钱买基金。

另一方面,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基金博主本身也是小白,在没有资质和经验的情况下,就自称行家。

UP 主 “二狗学长好” 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年更新的视频还是实习 VLOG,今年已经是操作几十万流水的 “基金行家”。

他的第一个有关基金的视频是《大学生理财赚 20W,预测这只是个开始》,视频中干货内容不多,甚至都没有任何基金实操界面、数据分析,只是靠口述就足以让急于入门的 “小白们” 心动,误认为自己也能成为年入几十万的大佬。

“千万基金实投”“一年收益 20 万”,B 站的 95 后基金 UP 主轻描淡写地讲述自己的流水,在他们身上,几十上百万的亏损盈利仿佛只是一个数字。

实际上,这些大额投资并不能给小散户带来可行的投资建议,很多小白在看了一圈之后,只搞明白几个专业术语,就觉得自己懂了。

“大学生也该玩玩理财了,不然感觉有点窝囊。” 大山研究了 20 几天后,投入了自己 5000 余元的存款。而他所谓的研究,就是偶尔在 B 站翻翻视频,看到感兴趣的就点进去了解一下。

UP 主小魏 huhu 在买了基金很久之后,才知道买基金有开市关市时间,“以往我都是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后来才知道要在 3 点之前才能买到当天预估的价格”。而这时候,她已经跟着那些所谓的基金博主 “学习” 挺长时间了。

而且,基金小白很容易在上涨的行情中,盲目追加投资。

小彤今年刚刚 21 岁,去年在室友的建议下买了一笔基金。当问及如何选基金时,她表示完全凭直觉,“看哪个顺眼选哪个,我研究不透这个。”

最开始她只是拿几百块试水,在行情好的时候,基金不断上涨,小彤也不断加码,如今已经加到 2000 元。而过年之后,基金却在一直亏损,“本来已经赚了 400 块,现在全亏完了,还倒贴了。” 小彤说。

在连续亏损后,小彤每天都带着期待又担心的心情打开软件,看一眼基金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跌,小彤都坚决不退出,“就不退,我就不信它不涨。” 这种自信不是对基金走势的把握,更多是一种赌气,“我都亏了肯定不能退啊,总得捞点什么吧。” 小彤说。

沣京资本基金经理吴悦风将年轻人盲目跟投的行为总结为 “后悔心理”。小白在面对未知恐慌的时候,倾向于把选择权和背锅权让给大 V 和 UP 主,这样就可以在亏钱的时候暗示自己是别人的错,而看到自己跟投的 UP 主亏得更多的时候,心里就舒服了许多。

这也是动辄亏损几十万的 UP 主仍有很多粉丝跟随的原因。

“基金大神” 占领短视频平台

随着 2020 年基金行情大好,各平台的基金博主突然增多,“保姆级基金入门教程”“手把手教你买基金” 等视频火热。

除了新入场的 UP 主,许多美妆、VLOG、穿搭博主也变成了 “基金行家”,教人理财。

金妮 Jinnie 是小红书一位粉丝近 55 万的博主。在她以往的视频中,“金妮穿搭”“金妮聊美国” 是主要内容。

去年 9 月份,她的小红书主页增加了 “金妮聊投资” 等投资理财视频,其中《手把手教你买入第一笔基金》获得 7.8 万的点赞,被推上首页。

现在她仍然会分享穿搭、美妆,但基金理财内容比重明显增加,且在其 276 篇笔记中,热度较高的几个视频都和基金股票投资相关。在简介栏,她对自己的描述是:金融专业。

收割流量费只是一小部分,真正割韭菜还是要指向私域,在 B 站可以看到,许多基金类 UP 主的简介上,都写着自己的公众号或者粉丝群号。

豹变关注这些 UP 主的公众号发现,大多数的群都是收费的,几十块到几千块不等。

豹变曾加入一个收费群,承诺分享基金算法。群内有 1300 余人,气氛很活跃,但是豹变观察了几天,未曾发现群主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而至于群主所谓的算法,多位群友表示 “看看就得了,没啥用。”

有关基金博主恰饭的争议越来越大,常见的恰饭方式除了加群费,更大头的是和基金公司合作分销基金,基金跟投,知识付费等。

基金分销是券商和博主合作推销证券的一种方式。据《证券时报》报道,部分券商会找基金博主合作分销基金,博主从中分成。销售申购费无折扣的新基金,销售 5000 万,第一年可以拿到 35 万的分成。

二狗学长的公众号提供多项服务,包括 499 元入群、基金跟投、基金知识付费课程等。

基金跟投是在一个 “头号理财” 的公众号上完成的,在这里散户只需要决定要投多少钱,剩下的调仓由博主操作完成。

也就是说,刚毕业一年的二狗学长已经开始担当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有人在评论区询问:“会亏吗?” 得到的回复是:“会的,高风险。”

在他的基金付费课程中,价值 199 元《一听就会的基金课》已经有 768 人开通,而价值 499 元的知识星球社群也已经近 400 人,不算基金分销的分成,收益已经有 35 万。

在二狗学长的视频评论区偶尔会看到网友对他的质疑,也有网友吐槽被删评。

即便是有投资经验的博主,也不能保证客观。“硬核强少” 在 B 站的粉丝有 26 万,自称投资经验 10 年。在他的公众号里,推荐的不只有基金,还有股票,以及引导粉丝开户。不过,他在文章最后强调 “这不是一条恰饭文章,而是强少反复和资本家们博弈换来的大礼。”

我们无法确定是否恰饭,但推荐毫无经验的新手入股市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吴悦风在 B 站的视频里说的一句话值得思考:“UP 主和散户,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 在他看来,在这种不一致的利益下,UP 主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暂的收益刺激,选择越来越激进的风格,越来越集中的持仓,把用户效果拉满,最终被割韭菜的还是散户。

在涉及高风险的业务上,传道者应当有一定的门槛。然而,基金博主在展示收益的时候很少会提及风险,只需要一句轻描淡写的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就可以逃避责任。

平台监管不该只是隔靴搔痒

知识类内容是 2020 年各大平台都在发力的方向。B 站在去年 6 月正式上线了知识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在去年针对泛知识视频创作,推出了多轮补贴和流量激励政策。

在 2020 年 B 站百大 UP 主中,知识区 UP 主入围数量达到 10 人。“巫师财经” 等硬核知识类 UP 主,成为各平台争抢的对象。

而根据 B 站发布的数据,相比 2019 年,B 站投资理财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 464%。

对于平台来说,虽然投资理财类知识内容的增加是好事,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平台应该如何承担起监管的责任。

B 站近 70 万粉丝的 UP 主 “喜欢玩基金的小瑜哥” 在 1 月 26 日发布消息称,自己因未持有 CFA 资质证书被停更,而以往的基金操盘视频也要陆续被删掉。

在 3 月最新的视频中,小瑜哥解释称,是自己主动删除视频,因为过往视频带有太多主观意见,对小白有误导,而接下来他会努力去考证。

虽然持有 CFA 证书不一定就是专业可信的,但是正如吴悦风所说,“持牌 (CFA) 以及背后考证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这让持牌人做基金推荐的时候相对考虑道德风险”。

3 月 2 日,豹变咨询 B 站客服,做基金 UP 主是否需要资质审核,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入门门槛,审核人员会针对稿件整体的呈现情况进行判定。”

实际上,无门槛也是大多数平台的现状。在理财知识分享入门门槛和审核方面,大多数平台仍没有将其与其他内容进行区分。

关于创作者内容发布,知乎回应称:“内容只要遵守社区管理规定即可,没有其他明确限制。” 而要想成为付费咨询的答主,知乎盐值达到 500 即有资格开通。

在风险预警方面,有些平台做了一些改变, 在 B 站和小红书搜索基金后,会在上方显示 “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的文字提醒。

不过,在相关视频主页没有类似的提醒。而且, 这种提醒与下方 “别再靠死工资”“往后 10 年,靠基金逆袭” 等标题相比,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

微博的基金超话高居财经超话第一位,已经有 24 万用户关注,阅读量达 17.5 亿,在超话里,用户自称 “韭韭”,互相分享、讨论与理财相关的内容。

该超话的主持人是微博基金,超话置顶的管理规定显示:“基金超话内涉及导流至 QQ 群、微信群、公众号等站外平台的违规营销信息的账号一律永久屏蔽处理。” 并提醒该类信息的诈骗性。

超话删帖屏蔽依赖人工,这就存在一定的延迟,因此仍会有加群、会员等信息出现在超话,并自带水军顶贴。

可以看出,尽管平台已经有所动作,但比起狂热的市场,这种力度的管控显得有些隔靴搔痒。

2021 迎头泼下的一盆冷水,对刚开始接触理财的年轻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毕竟早一些感受投资的风险,才能早一点避坑。

只不过,这次的学费应该给年轻人一个警醒,要能享受 “睡后收入”,也能接受 “跌妈不认”。不管选择哪种理财方式,保持理性,增强风险意识才是根本。

你的基金还好吗?

来源:腾讯网

张坤究竟行不行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ID:caituandzd)

作者|王一川

2021 年基金市场饭圈化的讨论纷纷扰扰,极具传播性的话题被媒体轮番炒作。这里面当然有从业者的调侃和夸大,但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过去两年里基金市场的火爆。无数基金投资者赚到了真金白银,自然对 “财神爷” 基金经理们顶礼膜拜。

去年四季报显示,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成为首位管理规模突破 1000 亿的权益类基金经理。这也意味着张坤成为了最受基民推崇的基金经理,无数年轻的基民打着 “坤坤勇敢飞,ikun 永相随!” 的口号为 wuli 坤坤打 call。

然而一个月不到,市场风云突变,贵州茅台为代表的机构股高位血崩。张坤的基金重仓白酒,净值大幅回撤。面对缩水的基金账户,爱的有多突然,恨得就有多无情。喊 “坤坤” 的基民越来越少,以 “蔡坤” 为题的讨论倒是与日俱增。

2 月 23 日晚,张坤打出一套组合拳,易方达中小盘停止申购,并大举分红,这让市场的质疑被推向高潮。此时我们或许应该回答那个简单又重要的问题,张坤的投资水平究竟几何,他是巴菲特门徒,还是 “酒庄” 代言人?

01. 实力

业绩是衡量基金经理投资水平的硬指标,但看业绩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观察基金经理从业以来的长期业绩,一目了然的年化收益和最大回撤可以从整体上对基金经理有个定位;第二层则是考量比较极端年份里基金经理的表现,在市场遇到系统性风险时,基金经理的风控水平才最能得到体现;第三层则要看基金经理在自己手风不顺的时候业绩如何。

我们先从第一步入手,从张坤的履历分析其长期业绩究竟成色几何。

2008 年,张坤加入易方达担任行业研究员,4 年之后的 9 月 28 日,张坤正式出道,成为易方达中小盘混合的基金经理。我们将张坤从业以来的表现与同时代的各路豪强做了统计,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长期业绩这个维度张坤是十分的优秀。

自其出道以来,易方达中小盘全市场收益率排名第四,而最大回撤这一防守指标同样优秀,可谓攻守兼备。

image

分析完长期业绩,我们再来看极端行情下,张坤是否能顶住压力。我们选择的样本是 2018 年和 2016 年,这两年是 A 股历史上著名的熊市,前者遭遇了贸易战股市暴跌,后者则是熔断下的股灾。张坤在这两年里业绩相当出彩,不仅大幅跑赢沪深 300,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也较高。

最后,我们看下,当 “时不在我” 时,张坤还能否逆势前行。我们选择的年份是 2014、2015 两年,这两年 A 股处于创业板浪潮中,市场热衷炒小炒新,与张坤偏蓝筹、消费的风格相去较远。可以看到虽然风格不适,但张坤的业绩总体还过得去,仅在 2015 年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image

因此综合来看,无论是整体区间内的业绩,还是极端情况下的表现,乃至 “时不在我” 时的发挥,张坤都能给出不错的答卷。但回归投资的本源,这些年他又是如何进化,成为如今的千亿第一人呢?

02. 进化

要探究张坤的进化史,还得从投资理念入手。早年间张坤在访谈中提到过只看两类企业:

1. 变化最快的行业,依靠超高速成长迅速形成统治力;

2. 变化最慢的行业,凭借品牌壁垒,一招鲜吃遍天。

相对应的是,渐进式变化的行业,反而是张坤的 “禁区”。因为这样的行业往往同质化极强,深陷其中的企业只得 “以价换量”,缺乏不可替代性 [1]。

但几年之后,张坤逐渐改变了早期 “最快”、“最慢” 双向并行的思维,更聚焦于第二类企业。在后来的访谈中张坤坦言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投资第一类企业是个更高难度的动作。正如巴菲特著名的栏杆论,不要去跨 7 英尺栏杆,而应专注于 1 英尺栏杆 [2]。

在这样的转变下,重供给,轻需求,寻找即使遇到糟糕的管理层,也能活下去的企业成为了张坤的目标。而这样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盈利含金量极高。

而张坤也极为看重这点,他解释道如果企业为了表面的盈利增长,而开展一些 ROIC(资本回报率)小于 WACC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无意义项目,就会摧毁公司甚至是股东的价值。

理论框架的进化也反映到了张坤的持仓上。根据易方达中小盘的持仓行业变动,可以很明显看出这其中的门道,早期张坤在行业上还是比较分散,电子、房地产等均有涉及。但随着投资经验渐深,张坤更喜欢在护城河极高的行业中挑选内生现金流较好的企业,并最终形成了目前较为集中的持股模式。

image

纵观张坤如今的持股,无论是高端白酒还是港交所、上海机场、腾讯控股等行业龙头,都呈现出独特供给的特征。因此并不是张坤喜欢 “屯酒”,而是高端白酒作为一个护城河极高的行业,契合了他对 “慢” 的定义。

03. 争议

集中持仓的模式为张坤赢得了声誉,但在如今的极端行情下,却备受质疑。但张坤其实有自己的坚持,他在访谈中曾说过,想获得收益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而 “撒胡椒面” 式过于均衡投资在他眼里反倒是一种极端的风格。

张坤是依靠自下而上选股,轻行业轮动、轻博弈,天然就无法配置主题性以及偏周期的标的。而在 A 股环境中,能够符合他投资框架的公司,本就数量有限。因此对于他而言,在持仓上保持集中,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所以接受张坤优异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承受其过于集中的风格带来的潜在风险。而近些年白酒板块,走出以年为单位的暴涨行情后,场外资金争相助阵,无疑是加剧了该风险。

image

以张坤代表基金易方达中小盘为例,五年时间内该基金的份额就从 3.65 亿份增长到 43.86 亿份,前后差距达 12 倍之多。不仅是老基金份额的急速膨胀,许多新发基金也选择了白酒这个优质赛道,就此无数 “筹码” 被迫铁索连船成为命运共同体。

但是一旦基金的赚钱效应消失,白酒不败的神话开始动摇,无数基民便恐慌式的赎回,保全利润。而基金赎回潮进一步强化了机构股的下跌,于是下跌便成为了下跌的理由,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也就在牛年 A 股的头几个交易日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机构股反身性的下跌,也让张坤意识到盛名之下的负担,资产端已然失控,那负债端可得严防死守。于是 2 月 23 日晚,易方达中小盘正式停止买盘,只出不进,并分红了近一成的净值,强行按住了意图借 “基” 接白酒的基民,“你们都坐下,这次听我的”。

image

以张坤的功力,再加上白酒板块的容量,都无法消纳无限入场资金所带来的反噬,更遑论其余以集中度高著称的基金经理。那 “张坤们” 的问题究竟在哪?我们认为是公募的特殊性导致基金负债端的错配。

赚钱效应叠加理财搬家的大逻辑,促使基金开启 “正向循环”,手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不得不把筹码投向核心资产。从某种意义上,基金经理也没得选,因为是基民按着他们的手买的。换句话说,如果管理规模只有 100 亿,张坤一定比现在更为从容。

错的同样也不是基民,面对通胀的压力,面对都市财富传说,选择更为 “丰厚” 的理财产品无可厚非。但公募产品本身在资产负债端已有所错配,我们在投资时更不能出现错配。

第一是,时间的错配,应该要把相对长期的资金,投入公募基金这一相对长期的产品之中,而不是执迷于追涨杀跌的短线交易。第二是,风险错配,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如果无法承受高波动,那选择较为分散的基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张坤偶像巴菲特曾说过,“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在基金投资中这同样成立,如果你不想持有 “坤坤们” 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盛产 “老铁” 的东北,没有直播带货神话

东北作家郑执在《生吞》里的第一句是这么写的:“越冷的地方年越长。在东北,过完十五,年才算完。听说南方那些大城市的人,初五之后就把日子过回正轨了,该做买卖做买卖,赚钱没有嫌早的,人家天气也允许。”

震哥也羡慕着这样的环境,经过一年的考虑后,他放弃 “猫冬”,离开东北,一路向南,准备去看看真正能滋养出直播带货的土壤。因为,在他的考虑里,火热的直播带货绝不属于东北的黑土地。

震哥脑子活泛,早在 2017 年,就闯进了直播的热潮中,最早做的是秀场直播,靠着公会小赚了一笔,在 2019 年的时候,再次发现了直播带货的契机,没料到这一次却是以血亏收场。

他把主要的原因归结为:东北没有电商生态。

震哥的决定折射出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直播生态现状,这里的姑娘美、小伙靓,嘴皮子更是巴巴响,天生幽默乐呵,就像东北小品一样,逗得人咯咯笑,传说中的快手 6 大家族,5 个都出自东北;这里仿佛有天然的直播带货土壤,但这里却无法诞生过千亿 GMV 的神话。
出走,到南方去

2018 年之前,“暧昧经济” 上行期,秀场直播还是主流,震哥靠着安排颜值主播跟金主大哥互动,赚到了第一桶金。

电商和娱乐,原本就是两条赛道,井水不犯河水,真正把两池水合流到一起的节点,是在 2018 年 3 月,监管部门对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进行集中整顿,对涉黑、涉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集中拉网整治。风头正盛的天佑、牌牌琦皆是在此期间被封杀,整个行业进退维谷,这时出现了直播带货的苗头。

震哥迅速感受到了变化,开始转型直播带货。之前毫无积累,他选择直接去批发市场上就这么直愣愣进了一批货,让自家的主播开始卖货,但年轻的主播们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跟上震哥的步伐和节奏。

光鲜靓丽的主播们普遍 20 岁左右,年纪小,玩心重,更没耐性,作为毫无供应链支撑的原始团队来说,需要主播负责一切,卖一双拖鞋,有的大,有的小,不合适了还要配合换,远没有唱歌跳舞,靠金主打赏那样钱来的快,美美地坐着都有金主大哥给刷火箭、游艇等打赏礼物,而直播带货则需要不停地介绍,很多主播干几天就放弃了。

震哥反思,当时不懂,觉得我搞的秀场直播也是直播啊,转型应该更容易才对,后来才恍然大悟,直播带货,是开在电商上的花,电商才是根。

后来反倒是在早市、夜市、路边摊、批发市场的中年妇女们在直播带货的路上都干的挺起劲,但 “一件代发的东西几乎都没啥品质,适合有粉丝的大主播割韭菜,不适合小机构演变”,震哥分析。

随着全民直播的到来,以及李佳琦、薇娅这样的超级明星主播诞生,更多的目光汹涌地涌入直播带货的热潮中,看到震哥率先做起来了,很多东北当地的厂家开始咨询直播带货的事。

然而,困难重重。比如,就一个直播商品的详情页制作,就能难倒一众英雄好汉。

“很多卖大米,做红肠的工厂来找我,要直播带货,我问他有没有店铺链接,请把链接发给我,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链接是啥,我说你要开个天猫、京东,或者淘宝、拼多多,把链接给我主播才能给你带货。”

对方的回答往往都是,“兄弟,我不懂啊”,“哥们,我不会呀,你就都帮我整了得了呗…”

当时间的加成和直播带货的魅力,让更多东北当地的厂家意识到,自己该有个电商门店时,他们才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专业的服务机构,从店铺申请、注册,做商品详情页,到产品上架,以及后续的运营、物流等等完全都是缺乏支撑的,即使临时找人搭起来,后续的直通车、运营、客服,都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最终又转回到留电话、加微信的旧模式里。

东北商业生态的不太完善,也导致在主流圈层中没有成长出知名的头部企业家。

潘石屹曾拍了一组中国企业家的照片,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这些影像里竟找不到东北企业家的影子。就这样,潘石屹用照相机在无意中发现 “东北没有企业家”。

有组数据也颇为有趣,中国电商平台在 2012-2016 年几年间已有 13 家公司上市了,可这个时候的东北电商却刚刚起步。

“东北现在真实的情况是,有流量的主播,直接南下对接电商公司和供应链,已经进到电商世界。”

而那些停在原地的主播和厂家继续野蛮生长着,“卖大米,卖土特产,卖红肠的工厂和手工业者,更愿意花钱租门面,买设备,多开门店,多发展加盟商。因为这些容易看到成绩,方便刷存在感。组建专业的团队或者花 20 多万开个天猫店,这已经超出了大家的认知,轻易不敢往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砸钱。” 震哥说。

大的东北企业也开始往南方迁移,震哥的朋友,东北最大的土特产的公司老板,把自己的天猫店和哈尔滨红肠的电商带货都迁入了杭州和上海。

这也更加坚定震哥的信心,去南方,去直播带货的风暴眼中心。
候鸟

和震哥相比,霖旭更像是一只候鸟,这只老家在沈阳的候鸟,时不时南下觅食。

霖旭是造星传媒的联合创始人,造星传媒是沈阳当地颇有规模的 MCN 机构,旗下最大的 IP 兼股东是赵本山的女儿球球,是在快手拥有 2400 万粉丝的主播,除此之外,不仅孵化新的网红直播,直播带货人才,还承揽一些直播代运营的工作。

在一次助农扶贫的直播上,霖旭团队邀请到快手一名 2000 万粉丝的大网红来直播带货,一晚上就帮助当地农户卖掉 15 万斤梨,看到这个结果,可把当地的农户们高兴坏了,“哎啊妈呀,这个节目搞得挺成功,网红挺成功。”

高兴的同时,很多人忽视了一个细节,很多已经熟透的梨已经被装进了打包箱里。

三天后,发往全国的快递开始陆续收货,这时,热心的消费者却发现,自己收到的 10 个梨里面就有 3-5 个是坏的。事后,不仅带货主播收到大量投诉,连带着霖旭的合作关系也受到牵连,最关键的是这份扶贫助农的热情被冷却了。

这个案例表明,直播带货考验涉及到供应链的上下游每一道环节。

霖旭分析,直播带货就是三大方向,服装、美食、美妆。服装的优势在江浙沪,化妆品的大本营在广州,东北的优势主要是食品,还是食品里最不时髦的土特产。

比如,东北有 50 多年历史全国最大啤酒厂 “雪花”,被东北人亲切地称为 “老雪”,这瓶 16 度的佳酿,承载着东北人的情怀,也寄托着东北产业走出山海关的希望。

霖旭也承接过雪花啤酒的直播带货。直播间卖货,肯定要拿出优惠价老铁们才会买,霖旭算过一笔帐,一箱卖 98 元,这中间刨去成本,平台扣点以及给直主播 20% 佣金,利润大概是 15 元每箱。但刚开始播,就有几个云南的观众下了单,发往云南,这一单运费就是 85,不赚钱,还要倒赔进去好几单的利润,但东北人实在,为了留住粉丝,硬着头皮也要卖。霖旭知道,在南方,最低的物流每单可以低至 1 块,8 毛每单。

霖旭感叹,电商直播这个行业,其实前期是需要很多的像供应链、物流这种商业基础设施的,就像南方很多城市,它已经把基础设施建好了,主播、运营这些只是为它增色添彩。但东北这方面的电商基础设施薄弱,这是难以拉平的鸿沟。

直播带货的这波东风,吹响振兴地方经济的号角,但有时候,初心常常会和落地效果事与愿违。

霖旭在另一次地方带货运营中,由于货品都是当地农户生产的土特产,质量参差不齐,主播爱惜羽毛,因为品质达不到要求,临时决定不直播了。当地的工作人员直接威胁该主播,“你还想不想在东北混了,信不信我能全网封杀你。” 出于这样的忌惮,主播极不情愿的完成了这次直播,但带货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在东北创业,霖旭在南方有一个化妆品品牌专线,常常要去广州考察,所有化妆品的选品和成本都门儿清,对直播带货的新玩法,新趋势也是最前沿的参与者,而他知道,很多小主播是意识不到外面的世界。“他觉得我原来一个月赚 5000 块,现在我直播能一个月能赚 3 万块钱,那就挺好的。”

但大主播就不同了,赵本山女儿球球的工作室注册在北京,人有时候也会待在沈阳,她走到哪,运营团队就跟到哪,她在北京或沈阳,销量上没有什么区别,反而因为定位的同城,客单价还会有提升。

“直播行业,有一种《西游记》里‘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感觉,其实每个月的变化都是很大的。刚入行肯定会踩很多坑,但你不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总结不成长,就永远会是原地踏步。” 霖旭说。

说完,霖旭急忙补了一句,“我这就是说实话,绝对没有说不爱家乡的意思,我也希望家乡的直播带货能越来越好。”

“东北农民的儿子” 辛巴的直播基地辛选在广州,其 “徒子徒孙” 全都跟着一起,这其中多是东北主播,东北出身的抖音一哥罗永浩的团队也都在北京,大主播 “小伊伊” 发迹哈尔滨,前两年也携团队南下了。

1
2

据小葫芦 1 月直播带货的最新数据显示,快手前五的主播里,蛋蛋、赵梦澈是东北人,猫妹妹大火前也长期在东北;抖音前五的主播里,罗永浩的老家是东北,而这 TOP 10 名单中,现在无一在东北带货。

东北虽然是老家,但老家没有直播带货的神话。
留守与心痒

网红直播小镇营口,是辽宁腾出政府办公楼,提供给主播做直播带货的产业聚集地,正打造 “中国网红经济之都”。2020 年 11 月,这里正展开一场直播带货的免费培训,主办这次活动的是峻峰,身为残疾人的他,现在正在培养残疾人直播带货,为他们寻求生存的更好出路。

峻峰分析,现在东北大多数直播带货卖的基本都是便宜货,可你看看头部主播李佳琦、罗永浩哪个会卖便宜货呢,他们不仅卖好货,还有性价比。

“选品这一块,东北就属实是赶不上南方。”

峻峰参观过薇娅超千人的直播间后,特别羡慕,想打造和薇娅、李佳琦一样的团队,可第一步就被难住了,没有人。

在南方,商业和产业链集中,入局直播带货更是先行者,聚集着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如果我在南方,想请个高手,那我花大价钱就能请到,在东北,你有钱可能都找不到高手。” 峻峰的团队里没有一个是真正懂直播带货,之前从事的职业是销售、企划、行政方面的。就算有过一点点直播带货的经验,也非常非常浅。“我的发心,是想帮助残疾人走上直播致富的道路,但现在还很难。” 峻峰说。

3

人才的匮乏,折射出是认知的层次。

付姐是疫情期间因为一条做凉皮的视频火起来的主播,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万粉丝了。付姐有一个表妹,被一家直播机构看上想签约,回家拿证件时被亲戚盘问,“是不是拍那种黄色的?” 令付姐啼笑皆非。

“都说北快手、南抖音,这在东北成了一个非常隐晦的事实,就是好像谁不知道干点啥,就会想到玩儿短视频。但是,最后也仅限于玩玩,研究透的人真的很少。”

他们更关心眼前的利益,把眼光放到长远是少部分人。

付姐从 2019 年 1 月份开始正式拍段子,坚持了一年都没什么起色,粉丝非常少,但付姐还觉得这事一定要坚持。2020 年 2 月,付姐一个做凉皮的段子,突然就火了,浏览量达到了 4000 多万,一下子涨粉涨到了 100 万。

4

在 2020 年,直播已经很火,进入短视频 2 年的付姐,终于想到要开始直播。

刚开播时,她就给粉丝直播做饭。后来,有个粉丝跟付姐说,你别老做饭呀,可以卖点货啊。付姐才想到卖货,“等于说,我做了快两年短视频,现在才想到变现。”

刚接触直播带货,付姐也没有货源,她想到,既然凉皮现在这么火,不如就去批发做凉皮的盘子吧。就这样,付姐和老公开始从批发市场批发回盘子,付姐直播卖货,老公在旁边打包,下播后,两人一起打包,经常打包到凌晨两三点。

后来,这段经历被同行笑话,“直播带货是要赚钱的,你们还自己打包,连个工人打包的钱都挣不出来,还百万粉丝呢。”

“在东北,虽然玩直播,拍短视频的人很多,但大家私下的交集度并不高,也不善于讨论学习,这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封闭。” 付姐感慨,如果再给她一次上热门的机会,她一定会好好抓住时机努力卖货。

付姐分析,东北和南方除了自然资源和氛围的差距,还有一个很大的制约点,就是思维。“大多数人都有一些,’挣点钱就差不多得了,就挺知足的了‘思想,这容易阻碍进步。”

付姐接触到的一个南方卖小食品的厂家,作为上市公司,在各大超市商场都有渠道,但还是会拓展更多的方式,想办法变革创新,比如尝试直播带货,去铺路。而东北的厂家和企业却不是这样。

付姐非常难忘的一个例子,“我们当地有一家辣白菜厂家,在东北人人皆知,口碑很好,我们就想卖给我们全国各地的粉丝,于是跟老板联系,老板立马拒绝了。他的意思大概就是,现在实体店卖得很好,不需要别的销路。有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他说,‘那你们都把我的货卖了,我卖什么呢?’”

不少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小钱不愿意赚,大钱难挣。什么都想搂个大的。但是中间慢慢积攒的这个过程,他们是看不到的。”

付姐坦言,她也考虑过去南方,她知道,比如,深圳有全国最大的高品质的服装批发市场,还有美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她,“上南方发展有老多奇迹了”,但现在的现实,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开。

像付姐、峻峰这样的电商主播,选择在东北坚守。对于直播带货而言,虽然南方更好的土壤、商业环境,更完备的商业基础,以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但是,东北依然是老家。

来源:微信公众号 “Tech 星球”(ID:tech618),作者:乔雪

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吗?

作者:王子君

海底捞强在哪?强在服务?

觉得服务是重点的,千万别去开连锁餐厅。

服务是一家餐厅的重要板块,但服务绝对不能成为连锁餐厅业务的核心。

因为服务不可控。你一家店几十号人都很难保证人人服务态度好,海底捞门店上千,你要怎么管服务质量?

体量稍大的连锁,没有服务,只有规章制度和流程。因为只有机械式的管理才能突破人与人的差异。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底捞服务已经够好了,他们家服务流程严重过剩。

海底捞的强,强在餐饮供应链。

首先,火锅这类餐厅,天生需要供应链,天生也适合搞供应链。

没有复杂的加工,就是在几类汤里煮着,食材的品质能直接表达出来,没办法用复合味和煎炸等高温手段来遮掩。

黄焖鸡为什么火?再烂的陈年冻鸡肉也能通过高压熬煮入味,你吃的是酱料。

而且火锅菜品少,消耗量稳定,也适合启动标准化。

火锅来来回回就那几样东西。北京南城有几家确实好吃的羊肉涮锅店,靠的就是认识几家好的羊肉供应商,可以开十年;

换个鲁菜淮扬菜馆子,后厨每个季度还得研究点新菜,采买能及时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就算厉害,哪有时间去深化供应链。

负责海底捞供应链的蜀海公司,07 年就开始独立运作了(还有颐海等公司)。

你一家店是能够轻松保证食材优质。要是在北京上海各有一家,你就开始抓瞎。

07 年海底捞全国铺店,供应链有段时间混乱不堪,张勇于是跑去百胜取经(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但餐饮行业提百胜就是提他们的供应链部门),回来开始搞海底捞自己的供应链独立运营。

这 14 年下来,单蜀海公司,22 个城市有自己的冷链物流中心,多温区超 20 万平米,冷链车和常温车 2000 余辆。

京东物流做冷链已经很彪悍了,到了和顺丰冷运抢一哥地位的水平,京东的生鲜仓加总,去年刚过 40 万平米。

靠着这个底子,蜀海号称能做上万种食材和菜品,有专门的 SaaS 系统进行管理,还能给农场和肉厂这些上游供应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服务?那是什么?

当你的对手做到可以给这块牛肉的供应商放贷时,比赛已经结束了。

打仗,你要去买子弹,而人家给子弹厂投资、包车包仓储存运输、做系统来管理,甚至给子弹都写好了使用说明。

打毛啊。

一两个城市几家店的局部战争,别的火锅店可以靠在当地的底子和海底捞拉锯一下;全国火锅市场,没几个是海底捞的对手,因为连食材标准化都没法保证。

呷哺呷哺可能都更有点希望,毕竟人家有自己的三级配送仓。

很多餐饮品牌其实早就选择依附海底捞了,蜀海现在支撑了至少 600 家餐饮连锁品牌的食材供应。

这才是中国现在的产业竞争,早已经不是 “一项服务一款爆品” 就能做起一家公司。没有足够坚实的系统化支持,微创新只能带来短期内的收益。

然后迅速被人抄袭,再被人用强悍系统支持的改良版打趴。

海底捞的目标根本就不是做什么 “优质服务” 或 “口碑火锅”,海底捞就是奔着肯德基麦当劳去的。而且不止要留下一个消费者记得住的大众品牌,更要留下一个餐饮行业的基础建设。

做到一个行业的基础建设,那就是百年买卖,不管你喜不喜欢海底捞,你都会用到海底捞。只有大环境能影响,一两起负面新闻没有意义。

胖友们,要加深对 “巨头” 的理解啊。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