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变阵:一位 CEO,四位大总裁

文 | 管艺雯 马可欣
编辑 | 宋玮

一年一度,阿里每年双十一之后的组织大调整如期而至。

调整涉及到阿里巴巴两位关键人物 —— 戴珊和蒋凡。调整前,他们分别是阿里第一个业务 B 系和最重要业务淘系的两位总裁。现在,戴珊从蒋凡手中接过大淘宝(淘宝、天猫、阿里妈妈),蒋凡将分管原来戴珊负责的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两个海外业务。两人一个负责阿里在国内的零售和批发业务,一个则负责国外。

《晚点 LatePost》独家获悉,阿里在董事会主席兼 CEO 张勇和近 20 位事业群总裁之间,增加了 4 个分管大总裁,他们是戴珊、张建锋、俞永福和蒋凡,分别负责中国数字商业、云与科技、生活服务和海外数字商业四大板块,是阿里最核心的四位业务高管。

张勇在今天宣布调整的邮件中提到了阿里全新的组织战略,从 2015 年的中台战略升级为 “多元化治理”。《晚点 LatePost》了解到,多元化治理的基本成型,张勇思考了一年多,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称,“这是逍遥子(张勇花名)设计的组织关系,他下了很大决心。”

阿里习惯调整组织来驱动业务变化。过去十年,阿里的整体组织脉络经历了 “集中 – 分散 – 集中 – 再次分散” 的演变。早期强调业务突破,中期强调灵活创新,接着更多考虑防范风险,如今再次强调组织要灵活敏捷。

2012 年 7 月,阿里当时提出 “One Company(一个公司)” 的目标,并首次设立七大事业群;但不到 3 个月,创始人又说 Company 这个字是错的,言下之意是阿里不能只有一家公司,得有好多家。当时阿里的逻辑是,为积累足够丰富的数据,在平台上每长出一个新的、独立之后能改变所在行业的垂直业务,便尽快分拆。

到了 2015 年,阿里的业务越来越多,为减少业务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张勇主导推行了 “大中台,小前台” 的组织战略,这家公司又走向了 “一个阿里”。

过去一年,是阿里极具挑战的一年。自去年 11 月蚂蚁集团的 IPO 终止,阿里的股价已经下跌超六成,市值蒸发了约 4000 亿美元,目前刚过 3000 亿美元。这期间,阿里还因为垄断行为交了 182.28 亿元的罚款,举办了一个颇为低调的双十一电商购物节。

现在,阿里的组织再次从 “集中” 到 “分散”。面对复杂的竞争和宏观环境,过去的 “一个阿里” 在今天对一线业务变化的响应速度太慢,张勇希望通过 “多元化治理” 让组织变灵活。

CEO 和事业群总裁之间

多了四个分管大总裁

最近在阿里内部频繁被提及的有三个词:

“经营责任制”,指的是张勇在事业群(BG)层面放权,业务总裁承担更多责任,成为一个商业 Leader(即小一号的 CEO),除了对业务负责,还要管理财务、法务、人力、公关等,类似一个独立的公司。

“板块治理”,如果经营责任制是为了让单个业务实现自给自足,那么板块治理指的就是把多个相关业务划分在一个板块,分别设立负责人自主管理每个板块,重点在 “独立和自主”。

阿里第一次对外正式提及 “板块治理” 是在今年 7 月初的调整中,当时,张勇用了一个拗口但力求准确的表达 ——“各业务单元经营责任制上的板块治理模式”。

“多元化治理” 包含了板块治理,在本次调整邮件中首次提出,同时被上升为和 2015 年中台战略同等地位的集团全新组织战略。

它比 “板块治理” 更进一步,一位阿里人士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 板块治理像是亲兄弟分家过日子;多元化治理则像是亲兄弟各自组建了两个气质、文化、价值观都不一样的家庭。

阿里拥有超过 25 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组织,部门太多、业务复杂,“需要用新的组织治理方式来梳理组织和部门,不然理不清楚。” 上述人士称。据《晚点 LatePost》不完全统计,向张勇直接汇报的高管超过 30 人,应该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直接下属最多的一位 CEO。

现在,张勇有了明确的四个业务帮手。在 CEO 张勇和事业群总裁之间,阿里设立了四个分管大总裁:

戴珊,负责中国数字商业板块,即阿里在中国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包括主营电商业务大淘宝(淘宝、天猫、阿里妈妈)、上个月新升级的 B2C 零售事业群、社区团购业务淘菜菜、淘特和国内贸易(CBU)等,它们在阿里的总营收占比高达 65%(数据来自最新第三自然季财报)。

蒋凡,负责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包括东南亚电商平台 Lazada、帮助商家在海外卖货的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国际贸易(ICBU)等,它们的营收占比为 7%。

张建锋,云与科技分管大总裁,主要负责业务包括阿里云智能、钉钉、天猫精灵、达摩院和平头哥等,营收占比 10%。

俞永福,负责包括本地生活、飞猪和高德三个业务的生活服务板块、同城零售事业群和灵犀互娱事业群,营收占比约为 6%。

分管大总裁在内部被阿里员工称为 “0.5 层组织”,如果 0 层是 CEO,1 层是事业群,那么分管大总裁就是位于其中的 “0.5 层”。

“多元化治理” 下,每个作战单元的责任、指挥官都十分明确。一个可能的典型变化是,比如过去一度在张勇繁忙的工作日程中,每周至少会把一天的时间分给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但现在这些事会交由对应的分管大总裁俞永福来负责管理。

本次调整的两个关键人物:戴珊和蒋凡

戴珊接管大淘宝出乎大多数淘系员工的意料。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在戴珊过往的工作经历中,并没有直接与淘宝业务相关的经验。

除了大淘宝,此次调整中戴珊还分管了阿里各业务中营收增速最快的 B2C 零售事业群。从分管业务的重要程度来看,戴珊目前掌管着整个阿里营收占比三分之二的业务,在阿里的地位和重要性快速上升。

戴珊今年 44 岁,是唯一一个还在负责一线业务的十八罗汉(阿里最初创业的 18 个人),她是马云在教师生涯带领的最后一届学生,从 22 年前阿里创业之初就跟着创始人马云。戴珊是阿里的第 11 号员工,花名苏荃,在阿里,员工们习惯称呼戴珊为 “MM”。

在 2017 年初出任 B2B 事业群业务总裁之前,戴珊负责的多为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职能岗位,她曾对媒体表示,“公司让我做销售我就做销售,让我做客服我就做客服,我不会想太多,就愿意乐呵呵地做。”

一直以来,相较淘宝、天猫甚至本地生活,戴珊作为一号位的阿里 B 系因其缓慢发展并不太受外界关注。但在最近两年,情况有所变化,无论是年度买家超过 2.4 亿的淘特,还是今年 3 月整合了阿里内部多条社区团购业务后成立的淘菜菜,都让外界看到了 B 系和戴珊的战斗力。

在多位阿里人士的眼中,戴珊的产品能力和商业洞察力在阿里并不突出。但一位阿里人士评价戴珊对阿里绝对忠诚,“戴珊不会离开阿里,甚至不会退休,会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

一位淘菜菜人士回忆,戴珊曾对内表达,“807 事件当然会触动我们去反思组织和员工关怀,但我从来没有对阿里这家公司有任何动摇和失望。我对公司的热爱从第一天开始没有任何变化,以后也是。”

和戴珊不同,至少在过去一年,阿里内部关于蒋凡要离职的传闻和讨论就没有停过。

在以运营为主的阿里,产品能力颇强的蒋凡很快因淘宝无线化转型一战崭露头角,后又推动了手淘的千人千面和内容化发展,蒋凡在 2017 年双十一之后出任淘宝总裁,又在两年后统管淘宝、天猫以及阿里妈妈。

当时,1985 年出生的蒋凡在阿里有着光明的未来。蒋凡几乎不用电脑办公,只用手机,经常拿着一个很大的充电宝。同事评价他,开会和领导有不同意见,他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过一周再说一说。

一位阿里淘系员工向《晚点 LatePost》评价蒋凡对产品盯得很细,做淘宝 “二楼”,是他发现用户喜欢滑动,不喜欢点击;2019 年,蒋凡还想过在商品购买详情页加上天气提醒,以便双十一的冬装销售,“是不是营销鬼才?”

在 2020 年 4 月,随着桃色事件的发酵,蒋凡在内外部受到了很大质疑 —— 当了几个月的合伙人被迅速除名,内部围绕价值观的大讨论把矛头指向他 —— 蒋凡公开露面越来越少,今年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他也没有出现在媒体面前。

今年在消费疲软的背景下,第三自然季度,阿里传统的核心收入来源 —— 来自淘宝和天猫的客户管理费(包括广告费和佣金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从两年前的 50% 降至 36%,同比增速仅 3%,是阿里所有业务中除大文娱之外最差的一个增速。

有阿里人士认为,蒋凡更像淘宝的产品经理,比如今年双十一分享购物车到微信、购物车图标变大,都是蒋凡推动的。

蒋凡从大淘宝被调至负责国际业务,在不少人看来这是被边缘的表现,但对蒋凡来说并没有那么糟。首先他升职了,从过去的副总裁变为分管大总裁;其次海外是新市场,更容易做出业绩,而大淘宝是成熟业务且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处于守江山而非打江山的阶段。

海外市场足够复杂,国情、监管政策、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要做好挑战很大。一个典型例子是阿里的速卖通在俄罗斯是当地的头部电商平台,已经准备在当地上市,但俄罗斯要求国资控股且由其运营,走俄罗斯官方邮政,阿里能从中赚到的钱并不多。

2021 年第三季度,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创造了 113 亿元收入,同比增长 34%,占阿里总收入的 7%。增长主要来自东南亚电商平台 Lazada 和土耳其电商平台 Trendyol,其中 Lazada 的单量同比翻了一倍。

2015 年,阿里在宣布张勇出任阿里 CEO 的内部信里写道,希望在 2019 年至 2024 的五年里,阿里的商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可以服务 20 亿消费者和数千万企业 “全球买,全球卖” 的商业生态平台。

阿里最新财报显示,截至 2021 年 9 月底,阿里年活跃消费者达 12.4 亿,其中 2.85 亿来自海外。这意味着,海外是阿里实现 20 亿目标的重要战场。

这个战场足够大,也足够重要,尤其对现在的蒋凡来说,他太需要一场胜仗了。

9 年前,阿里就 “拆” 过自己一次

2019 年的一次分享中,张勇说自己作为阿里的 “一号位” 有两大责任,一是商业设计,二是组织设计。他对组织设计的总结是 “在特定的时间点,解决纵和横、分和合的问题”。他认为,当组织追求速度时,应该把业务变成纵向的,让业务分开快跑,当组织需要积累和沉淀时,需要把有些东西横过来。

对一家大公司来说,横纵、分合的平衡也许是永恒的话题。过去十年,阿里整体的组织脉络经历了 “集中 – 分散 – 集中 – 再次分散” 的演变。

2012 年 7 月,阿里提出 “One Company(一个公司)” 的目标,将原有的 6 大子公司调整为 7 大事业群,分别是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国际业务、小企业业务和阿里云。这次调整被称为 “七剑合璧”, 把人、财、物集中到集团层面。

但不到三个月后,阿里管理层又说 “One Company” 错了。“我们好不容易把这个公司变成 ‘One company’ 体系,后来发现 Company 这个字是错的。” 言下之意是阿里不能只有一家公司,得有好多家。

2013 年 1 月 10 日,阿里将原有的 7 个事业群分拆为 25 个事业部。阿里当时将最终的阿里生态系统设想为 “同一个生态,千万家公司”,希望更多小事业部的运营影响到更多的细分领域。

但阿里在上市后,组织脉络又从 “分散” 走向 “集中”。2015 年底,阿里提出要构建更创新灵活的 “大中台、小前台” 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组建中台事业群。张勇在今天发表的内部信中称这是 “过去几年集团最重要的组织战略”。

过去业务要快速响应,一定是一根业务的杆子从上到下,都由一个人负责,速度最快。然而当业务越来越复杂,竖着的杆子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而所谓中台战略,张勇希望建设统一的技术架构、产品支撑体系、安全体系、服务体系,也就是一个 “横过来” 的支撑体系,去支撑上面多种多样的业务。

此后几年,阿里越来越走向 “一个阿里”。2019 年,阿里集团和蚂蚁集团设立了一个 13 人的经济体发展执行委员会,在当时是阿里的最高组织机构,以张勇为首,蚂蚁董事长兼 CEO 井贤栋为其副手。

从去年起,13 人的经济体发展执行委员会已停止运作。一位阿里人士称,阿里和蚂蚁不是一个经济体,而是两家独立公司,有股份关系,互为客户。

中台在阿里也已经发展了 6 年,《晚点 LatePost》此前报道,去年底开始,张勇对当时阿里的中台并不满意,他在内网发布文章直言,现在阿里的业务发展太慢,要把中台变薄。“敏捷的组织” 成为张勇频繁提及的新的关键词。

9 年后,伴随着经营责任制、多元化管理和分管大总裁的设立,这家公司再次走向分散,从一个阿里分为四个作战业务单元。分合之间,看似是一个轮回,但今天阿里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

来源:晚点 LatePost 微信号:postlate

大厂,过冬

文 / 李秋涵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1 个月时间里,伍冬经历了两次 “裁员”。

10 月,他还是腾讯 PCG 事业群下某业务线的员工,部门设置了一场考核 “考试”,没过关即淘汰,他们业务线 100 多人淘汰了 40 多人。他有些不服气,“题超级难,没过关的人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拿到赔偿后,他办理了离职。

11 月,他入职爱奇艺,培训了 7 天,HR 告诉他们,因 “内部调整”,他们参加培训的 20 多人,全部被裁。伍冬回忆,大家都乖乖走了,作为补偿,对方给了他们每人一张爱奇艺的会员卡,月卡。

没过多久,12 月 1 日,爱奇艺被曝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裁员比例为 20%-40%,对此,爱奇艺官方并未回应。有多位爱奇艺员工向深燃证实了裁员消息,“现在,空了好些工位”,一位爱奇艺员工表示。据他了解,仅爱奇艺文学,就从 80 多人精简到了 35 人。

在裁员的大厂,不止是爱奇艺。

在此之前,字节跳动的教育、游戏、本地生活业务,腾讯 CSIG 事业群下的儿童启蒙教育业务,均曝出裁员、转岗的消息。此外,多位腾讯 PCG 员工告诉深燃,该事业群正在进行人员优化,百度、网易、快手等大厂也有员工表示,公司有精简人员、缩减开支的迹象。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2021 年的冬天有点冷。

某互联网行业人士向深燃感叹,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本质上只发生了一件事 —— 抢流量,只是方法不一样。而从流量到变现,模式逃不开广告和电商。

广告方面,教育、游戏两大广告收入来源受到冲击,根据多家互联网大厂们 Q3 的财报来看,广告增长陷入停滞。腾讯广告收入增速降至 2017 年以来的最低点,有着字节跳动 “印钞机” 之称的抖音,被传出 Q3 广告收入增速明显下滑的消息。电商方面,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巨头,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营收增长难、净利润增速下滑等问题。

冬天似乎真的来了。那么,互联网大厂打算怎么过冬?

 裁员、降福利、提升 KPI,能省就省

过冬第一步,即缩减开支。根据深燃与多名在职、近期刚离职的互联网大厂员工的交流来看,裁员、降福利,压缩非主营业务预算,提升 KPI,是大厂们节流的主要方式。

裁员方面,目前来看,字节跳动与爱奇艺的动静较大。

下半年,字节跳动教育、游戏、本地生活、房产业务均被曝出裁员。根据晚点此前报道,8 月,字节跳动旗下瓜瓜龙 8000 人辅导老师团队一半被裁撤,GOGOKID、清北网校、你拍一等停止运营,到 11 月,已彻底放弃中小学业务。本地生活方面,甚至有地方 “除了十来人的本地生活业务团队,被保留负责善后,其余 100 多人被限令 2 天内办理完离职手续”。据《财经》消息,11 月 30 日晚,字节跳动旗下的房产交易平台幸福里突然通知部分北京新房销售员工裁员消息。

而爱奇艺则在 12 月 1 日被曝出裁员 20%-40% 的消息,涉及市场、投放、渠道、游戏、短视频等多个相关部门。

被裁的人之中,试用期员工与应届生是重灾区,毕竟不论赔偿是 N+1 还是 N+2 方案,给他们的补偿相对更少。

以爱奇艺为例,汇总已曝光的信息来看,爱奇艺还没有熬过试用期的员工,几乎都在裁员名单里,像伍冬这样在入职培训期就被裁的人,不在少数。同时,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在字节跳动试用期被裁的员工发帖讲述经历。一名字节跳动前员工告诉深燃,在试用期满的当月,她被告知裁员,“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近还有字节跳动的人向她咨询,试用期被裁应该如何谈判。

中层也未能幸免。

根据新浪科技的消息,爱奇艺此次裁员,中层(总监级别)被裁的较多,另外还有司龄比较长、年龄比较大、薪水比较高的员工,多在被裁之列。

一名字节跳动员工告诉深燃,之前公司会大规模招中高级别岗位人员,现在已经没有了,虽然看起来是 “开了一波,再招一波,但招的都是级别略低的人,管理层都是内部抽调了”。

互联网行业猎头文晶分析,这样做是为了 “裁掉高成本的老员工,吸收性价比高的新员工”,一来一去,成本同样在降低。

而没有被曝出大规模裁员的大厂,也有人员精简的迹象。

搜狗员工并入至腾讯后,PCG 成为腾讯首个员工数突破 2 万的事业群,人数是微信事业群的五倍。一位 PCG 事业群员工告诉深燃,大家私下在传 PCG 要裁员,人数由各业务线分摊,“合并搜狗,HC(即 Head Count,指员工名额)的缺口要分摊到 PCG 上面”。他所在的部门,外包员工部分被优化。据他了解,PCG 另一业务线也有裁员计划,不过应该 “不会明确裁人,而是会给 2 星绩效(较低绩效考核)。”

同时,另一位刚被 “优化” 的腾讯 PCG 事业部员工对深燃表示,11 月他们整个部门业务被砍,“已经没了”。

据网易员工菜菜反映,她接触到的设计、行政、人事类岗位,在精简人员。另一名网易员工告诉深燃,HC 和实习生名额申请变得严格。还有接近快手的人士表示,快手年底也会有一次裁员,会涉及一些中层,同时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快手员工提到,绩效为 C 的员工,正在被优化。

不过,以上裁员信息均未得到各大厂官方证实。

人手少了,KPI 不降反增。

一名百度员工提到,有不少部门现在 HC 锁了,“只看到有人离职,没有招人,11 月没有任何人入职”,现在他一个人干着两人份的工作,据他了解,有业务线预算缩减,并划分了更重的考核指标。一名腾讯 PCG 事业群的员工也表示,现在 “整个部门都在拼业绩,比前段时间 KPI 压力大很多。”

一些福利开支,也在缩减。

一位爱奇艺员工感受到了异样,11 月保洁阿姨被精简,工位的垃圾桶被取消,换成了定点的大垃圾桶。“连日常从行政那里领的抽纸,都统一换成迷你版的了,小了快一半”,他说。还有爱奇艺员工提到,今年各种福利都在精简,“端午的粽子,以前人手一份,后来变成抽奖,中奖的人才有机会在公司参与包粽子。”

网易员工菜菜告诉深燃,他们以前的下午茶是满记甜品,Q3 开始变成了普通的泡芙。而百度方面,有员工表示,年终奖发放时间被调到了年后三月底,较往年的一月前后有所推迟。

调整不赚钱的业务线

裁员是表象,大厂想要的是 “降本增效”,一些业务线在被抛弃。

以字节跳动为例。一直以来,字节跳动以不设边界的方式扩张,11 月 2 日,字节跳动 CEO 梁汝波发布内部信将公司业务划分为抖音、教育、飞书、企业服务、游戏、TikTok 六大板块,部分以往受关注的业务未提及。9 月,根据界面新闻报道,字节跳动提到,公司正在收缩金融相关业务,确实有出售证券业务的计划。公司内部已明确未来不会再从事证券业务。

大厂业务线太多,得 “去肥增瘦”,从结果来看,调整的业务线,要么是不赚钱,要么跟政策变化有关。

比如,随着 “双减” 政策的出台,部分互联网大厂的教育业务明显收紧。

字节跳动教育前后有两次大裁员。根据晚点的消息,第二次裁员中,除 K12 外,还包括未直接受到双减政策影响的业务线,比如校园合作、学浪(类似腾讯课堂)、硬件(大力智能学习灯、写字板)、开言英语(向成人提供英语课程)等业务。这意味着,其教育板块的四大业务里,除了智慧学习(面向高中学生的小马 AI 课),其他三大版块团队都在缩减。加上其间部分人员流失,字节教育年初 1.5 万人,到 11 月,还有不到 1 万人在职。

受双减政策影响,腾讯也调整了业务线。11 月,腾讯被曝出放弃学龄前在线教育业务,旗下 3-8 岁儿童启蒙课程开心鼠暂停售卖,涉及 1500 名员工。对此,腾讯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应,基于业务调整,腾讯开心鼠阶段性停止售卖,开心鼠 APP 会继续提供服务。

一名被裁员工告诉深燃,其实双减政策出台后,9 月他们的项目就要被内部叫停了,他们撑了两个月,想向儿童绘本、动画片一类转型,但资金并没有批下来。他表示,他们整个项目组当天宣布裁员后就全体解散,可选择内部转岗,但机会并不多。

网易有道也缩减了 K12 业务,选择加码硬件,其首席执行官周枫在 Q2 财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专注于智能学习产品、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某社交平台上有员工爆料称,K9 辅导团队全被裁,“核心内容裁人增效,目标小而精”。

游戏方面,尽管这一度被视为互联网行业赚钱的业务,也来到了需要节流的时候。因为版号缩紧,再加上休闲游戏投放广告的效果也不如以前,字节跳动游戏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根据新浪科技消息,字节跳动的游戏平台 Ohayoo 人员调整 79 人,其中涉及校招生 30 人。后 Ohayoo 方回应,因业务变动对部分岗位和人员进行调整,并表示相关校招生已优先安排转岗。

一直以来,爱奇艺都对游戏抱有期待。2015 年影视剧《花千骨》热播时,同名手游爆火,首月玩家破 1000 万,总收入 2.5 亿元,让爱奇艺将 “影游联动” 视为美好未来。但在此之后,鲜少有成功案例出现。这一次裁员,根据报道,爱奇艺游戏中心几乎全员被裁。

还有一些烧钱的业务也在调整之列,各大厂动静不同。

字节跳动方面,本地生活和房产业务受到影响。今年 10 月,字节跳动本地生活被曝出从 22 个城市撤退,仅保留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字节跳动 HR 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裁员信息属实,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根据《财经》消息,11 月 30 日晚,字节跳动旗下对标贝壳找房的房产交易平台 “幸福里”,通知北京新房销售员工裁员,并让他们次日一早到公司洽谈赔偿事宜。相关负责人称,近期的确有个别城市业务做了小范围调整。

一直想赶上短视频快车的爱奇艺,旗下短视频 APP “随刻” 被视为重点业务,在今年 5 月举办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 CEO 龚宇在开幕式演讲中,就重点介绍了 “随刻”。在这次的裁员里,根据公开报道,短视频产品随刻会和其他产品合并,只有 40% 的人可以留下。

其他方面,如百度今年一直在加大力度推广的好看视频,阿里一直想扶起来的本地生活,快手一直觊觎但迟迟没有声响的游戏,在脉脉上都传出了裁员消息。不过,这些信息未得到各大厂官方证实。

 回归主业,拓展出海、下沉

过冬,让增长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各大厂 Q3 财报会议上高管们应对分析师的回答来看,一方面要牢牢抓住核心主业和增量业务,另一方面探索出海、拓展下沉市场。

例如,在 Q3 财报电话会议里,马化腾提到,未来会花更多精力的领域,包括云、地图、CSIG 事业群内的多种业务,还强调了游戏领域人才的重要性,表示将进一步投资在线游戏。百度方面,要重点花钱的则是它近年一直在押注的云服务、智能驾驶、人工智能业务。

除了用短剧、体育等内容留住用户,快手在变现上,试图抓住的还是广告。根据海豚投研,“加快品牌广告的渗透” 是快手当下的努力方向,Q3 快手新设了 “电商 SKA(Super KA)品牌运营中心”,专门为核心的品牌商提供一个广告、品牌建设、电商的整合解决方案。

随着元宇宙概念爆火,带动 VR 赛道,爱奇艺智能被放在重要位置。尽管这次爱奇艺智能也面临裁员,但比例较低。并且在裁员消息爆出来的第二天,爱奇艺智能正式推出爱奇艺奇遇 Dream VR 一体机。

仅仅这些还不够,尽管大厂们早早打起了下沉市场的主意,眼下还有细分市场可开发。

百度高管就提到,今年一直在推动 App Light(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的轻应用),吸引来自低线城市的用户。爱奇艺方面,推出了爱奇艺极速版,专注于低线城市。这其中的内容为免费观看内容,但用户需要看广告,爱奇艺特地提到,爱奇艺极速版广告的收入贡献比例很高,表示 “需要 1 到 2 年的时间来改进和增长,将继续致力于这个应用程序”。

瞄准下沉市场的还有阿里。财报会议上,阿里高管表示,在中国欠发达地区,淘宝特卖持续增加他们的整体用户群,Q3 淘宝交易 AAC(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 2.4 亿,淘宝特卖日活跃用户中,有近一半是淘宝日活用户之外的唯一增量用户。

除此之外,随着国内市场红利快被瓜分殆尽,出海被互联网大厂寄予厚望。

财报会议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提到,爱奇艺做海外业务希望把国内已经开发完、制作好的自制内容,在更多国家发行、变现。考虑到翻译成本增加,会优先找对中文感兴趣的领域,以东南亚为主。

阿里高管提到 Q3 将全球化视为三大战略支柱之一,并特地分享了数据,在中国以外,实现了 2.85 亿 AAC 和 33% 的收入增长。尽管出海屡次受阻,快手也强调了对海外业务的重视,网易高管更是表示,正在寻找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补充研发技能的人才和团队。

大厂们的降本增效之路还在继续,未来的路如何,还是未知,但放慢速度是大势所趋。

在 Q3 财报电话会议上,马化腾展望未来时表示,“我们每年员工在以超过 30%、40% 的比例增长,至少在 2022 年,会更加温和”。快手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明年没有大幅增加人数的计划。

可以肯定的是,人员缩减,是 2021 年互联网大厂的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崛起以来,互联网大厂稳坐塔尖,被视为年轻人求职的圣地,尽管这并非互联网行业第一次出现大规模裁员,但这一次震动,也终于让一些年轻人看到,互联网大厂光环背后,隐藏着的变化和不安。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表示,“天晴的时候要补屋顶”,在他看来,国内互联网大厂动辄 10 万员工,在业务快速增长时,不容易暴露出问题,但在下行时,“人效比” 的问题就出现了。裁员增效,从优化财务方面是最简单的方法,但需要担忧的是,眼下或许还没有到最难的时候。

电商流量枯竭的号角

今年双十一,大部分电商企业都显得静悄悄的。

前两年轰轰烈烈的双十一晚会声量降低了不少,“第 x 个小时突破去年销售规模” 的例行宣传也有些销声匿迹,虽然线下仍然遍布双 11 的广告牌,但细看那些精美的画面,品宣的意味却似乎盖过了卖货。

而 “昨日之子” 拼多多的境遇则更加令人唏嘘。

上周五公布的三季报业绩其实放在任何公司都是个很不错的数字 —— 营收突破 200 亿元,同比增速 51%—— 然而这显然不是资本市场对拼多多的期待,因为业绩发布后,股价直接就暴跌了 15%。

比起收入增速下滑,我觉得更令投资者警觉的是,拼多多赖以崛起的社交裂变式营销似乎没有那么管用了 —— 三季度拼多多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是 7.415 亿,而这一数字只比上个季度增加了 300 万。

这几乎就是在宣告,这家电商行业的后起之秀,流量终于也进入了瓶颈期。

相比之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电商却显得朝气蓬勃。

从稚嫩到老练,这些短视频平台的电商能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走过了传统电商五年甚至十年的路。数据推荐、流量反哺,这些招数玩的炉火纯青,而无论是抖音号称的 “兴趣电商” 还是卖方分析师冠以的 “发现式电商”,背后其实就是四个大字 ——

直播带货。

关于这个模式,几年前我参加一家头部电商代运营公司调研的时候,还曾经听到高管对其嗤之以鼻,宣称这不过是电视购物的移动互联网版。

然而在疫情的刺激和平台的大力支持下,直播电商却扶摇而上,被冠以了电商行业新红利的名号,成为从商家到消费者再到投资圈的焦点。

根据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直播电商在电商行业的渗透率已经从 2018 年的 1.74% 飙升至了今年上半年的 17.9%。

换句话说,到今年为止,已经有接近 1/5 的网购行为都是在直播间发生的了。

image

如果说这个数据已经非常惊人的话,那么两个头部主播的 “双十一” 数据就更加让人咂舌。

在今年的 “双十一” 启动当天,也就是 10 月 20 日,李佳琦直播间累计交易额达到了 115.38 亿元,而薇娅的直播间数据则是 85.33 亿元。

换句话说,这两个超级大 V 用一整天十多个小时的直播就换来了将近 200 亿的成交额,而这一数字已经追平了 2019 年 “双十一” 当天淘宝直播的总交易额,顺便还碾压了 4000 家上市公司去年的全年营收。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投资者们显然认为,原本以为已经尘埃落定的电商大战,突生变数。

1

其实很长时间里我也抱着和前几年那个电商代运营公司高管一样的心态,认为直播电商就是电视购物的 “回光返照”。

毕竟无论是夸张的表演还是煽动性的话术,我甚至怀疑很多电商直播间写脚本的员工直接就是在古早的电视购物节目中找灵感。

你可以说直播带货有更多的互动性,但如果主播回答一下弹幕中对商品的问题就算是互动的话,难道不是去线下门店的一对一互动感更好?更何况看过直播电商的人都知道,平台和商户会故意用各种组件让弹幕刷得飞快,一个大直播间的主播能看到弹幕里的问题其实是小概率事件。

不过最近看了太多直播电商后,我倒觉得把它作为游戏和娱乐的人不在少数。所谓的互动也未必是和主播的互动,可能是和其他直播间看客一起达成的气氛烘托成就,然后在这其中获得了满满的认同感。

你也可以说直播带货是所谓的场景化消费,是比双十一和六一八这些促销节日更高级的刺激消费的方式。因为每次听到主播 54321 的倒计时口令,似乎就是吹响战争的号角;而每次看到直播间小姐姐穿上这件衣服,就会想象自己穿上的样子。

这些说法都没错,但依然无法解释为何直播带货突然就成为电商行业的 “救命稻草”,成为品牌和平台都必须重视的销售方式。

直到我看到了一组研报上的数据,才真正想通了这个问题。

现如今在国内,互联网红利真的已经进入了消退期,无论是内容平台还是电商平台,流量增速都已经临近枯竭。

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2021 年 6 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 11.64 亿人,相比两年前的同期仅仅增加了 2700 万,增速还不到 3%。短视频行业的月活用户规模为 9.05 亿人,增速也从去年的 8.6% 下滑到 6.2%。至于移动购物 APP 的月活用户规模,则已经突破 10 亿人,渗透率超过 90%。

如果说曾经的电商行业是给每个品牌一个没有地理位置限制的线上店铺,来自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买家涌入其中,先认知品牌,再转化购买。

而后来的社交电商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的关系网让老买家把新买家拽进店里,从而实现了新流量的导入。

那么时到如今,随着最长尾的消费者也伴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电商的繁荣进入到主流的电商圈后,新流量真的无处可寻。

那么,下一步怎么办?

直播电商就此孕育而生,它相当于要求每个品牌都成为在街边大声吆喝的路边摊,利用不断放大的声量将客人吸引来自己的店铺;又或者是把货交给街上最会吆喝的那个 “靓仔”,由它来代为获取流量。

在这个过程中,声量大的会压制声量小的,谁不发声就会导致自己的流量被源源不断的虹吸到了其他直播间中。

于是,直播电商就成为了一场没有人能打赢,但没有人敢逃避的战争。

2

通过吆喝来获得流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音量获得的流量事实上是夺去了声音小的店铺流量。

换句话说,这是一次重新切割流量蛋糕的过程,而不再是像过去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那样,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也正因为此,现在的直播电商,都在 “吆喝” 中紧紧抓住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两个重要用户心理 —— 一是更便宜,二是更方便。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要价格最优惠。要么全网最低价,要么给大量的赠品。之前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是这么成功的,现在头部大 V 直播间祭起全网封杀大品牌的大旗也是同样的目的。

毕竟一旦形成了用户认知,知道来某个直播间可以获得最低价,那么流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积聚过来,从而万众瞩目,瞬间秒杀。

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就好像双 11 的促销期会将前后好几个月的消费能力全都吸干一样,头部大 V 的直播间会将这些期待促销的流量吸到了更少数人的手中。

于是在李佳琪和薇娅创造奇迹的同时,其他直播间的数据万马齐喑,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而后者,也就是满足 “更方便” 的需求,其背后是洞察 “更懒” 的人之本能。这让我想起了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中说的那句话:

“若想引起人们的兴趣,首先要将原始形象抽象化,再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地表现出来。”

事实上,在进行购买决策的过程中,我们并非无所不知,所以往往会想求助于那些善于将事物提炼总结,再形象化的有才华的人。

前有什么值得买这样的分享社区和小红书这样的种草平台,后有李佳琦和诸多垂类主播强大的选品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要达到的都是同一个目的 —— 减少选择,相信背书,从而让消费者买得轻松、买得放心。

但问题是,电商主播的选品能力到了一个阶段后,必然会与强势品牌发生冲突 —— 好的商品都是有溢价能力的,真正优质的品牌为什么还需要你的背书?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茅台开个直营网店做电商直播,那么只要卖到出厂价,管你是头部主播还是关麦黑幕,一样会被秒杀。

而需要被推广和宣传的品牌则会被迫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把货铺进 “吆喝声最响亮” 的摊子里,微利赚吆喝甚至是亏本赚吆喝。至于过分依赖这些摊子的结果,就是只要一旦稍微松懈会立刻掉队,从 “国潮” 重新打回到 “国货” 原型,甚至还不如之前的地位。

比如前两年很火的国货护肤品牌 “完美日记” 和 “丸美”,这次双 11 的销量一个下滑 30%,一个下滑 50%,甚至连李佳琦立捧出圈的 “花西子”,此次销量也出现了原地踏步的情况。

所以,直播电商在造就了更加喧哗繁荣的景象的同时,实际上却是让流量加速在新老品牌间流转。

看起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热闹,可背后却是品牌方越来越卷,越来越留不住消费者的窘迫现状。

3

事实上,直播电商在起步的时候曾经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对于做内容的主播或者明星来说,通过直播电商的流量变现唾手可得,不但相比广告而言消耗粉丝的程度更小,而且还可能带来更加立体的人设;对于商家来说,低价可以换来直播中的销量,所以不但可以用作去库存,还能获得平台的流量倾斜;对于平台而言,这是广告之外更有力的一条商业路径,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更是天赐良机,是商业化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但凡事都讲求一个度。

当头部大 V 不再是引流的工具,而变成整个平台的流量抽取机;当强势直播间不再是品牌的推广之友,而将逼迫品牌给出全网最低价视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当平台为了追求停留时长和商业转化率将流量过分的倾斜给直播电商模块,这一新业态就不再是所谓电商行业的救星了,而成为整个行业该怒不敢言、“天下苦秦久矣” 的大山。

在中国的直播行业发展中,曾经有过诸多闪亮的明星业态,从最初的秀场直播到后来的游戏问答,无一不是曾经资本极度追捧的对象,却在动作变形后迅速消退成为昙花一现的流星。

对于直播电商来说,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仅仅是给一部分粉丝带来商品的 “全网最低价” 么?那么今有欧莱雅道歉,明就一定会有优质品牌选择逃离。无论是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还是投靠其他直播间,看重性价比的流量都会直接离开。

是给粉丝提供专业的选品建议和商品组合吗?那么目前 90% 以上的直播间都无法承担这样的 “重任”,尤其是商家自己的直播间,主播的专业度甚至比不上线下的导购,又如何能在众多的 “吆喝” 中脱颖而出?

而对于整个电商行业来说,可能更头疼的问题是,如果通过直播这一终极手段依然无法获取足够的新流量,那是否意味着,狂飙数十年的中国电商业,真正进入了流量的瓶颈期?

而如果真的进入到流量的存量竞争阶段,传统的电商平台还有优势吗?

今天抖音和快手可以依靠短视频的流量用一年时间就做到直播电商的三分天下,那么明天还会有哪些平台可以依靠自己的流量优势切入这块市场呢?

最后,配一张最近很喜欢的图,送给所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平台和商户们:

image

来源:起朱楼宴宾客 微信号:the_great_time

这届年轻人,实现钻石自由只需要三千块

钻石是数亿年地球演化的结晶,所谓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它代表爱情,代表长长久久,但如果机器能很快制造出一样的钻石,那它还能代表爱情吗?如果钻石不能代表爱情,那在消费主义为一切赋予价值的当下,为什么还要买它呢?本文作者作为一位年轻男性,决定追寻培育钻石的路径,撕破这种纯碳矿物的华丽包装。当然,你尽可以将这篇文章看作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如何突围并打破市场逻辑的励志故事,或者人类这种动物一定要有所幻想才能活下去的故事。但最终,这是一个作者企图用科技打败魔法,并最终失败的故事。

撰文丨郝库 编辑丨张瑞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国庆前夕,我和女朋友去了趟 SKP,就随便逛逛。SKP 是北京著名的奢侈品商场,空气里充满了金钱的香味儿。马上就是结婚高峰期,一层珠宝店前都排起长队,为了保证顾客体验,店员们在店前摆上围栏。珠宝店金闪闪的,配色是黑金或白金。向外的橱窗里摆放着最华贵也最贵的钻石,其中一颗,我数了数 0,两千多万。店里的灯亮得晃眼,穿着整套西装的店员一路跟随,问我们要婚戒还是项链。

image

我感到有些紧张。更迫切的问题是,她的生日快到了,礼物我还没想好。我曾想送她一部 iPad,实用时尚且价格适中,但被她弟弟捷足先登;后来又想送一台扫地机器人(她总是猫毛过敏),但她及时伸张自己的女性权利,认为把扫地机器人当 “礼物” 的潜台词是家务理所应当由她负责。

作为一名男性,我从未了解过钻石。但当我身处珠宝店,还是会本能地感到压力 —— 它并不来自女朋友 —— 而是钻石本身。不同物品能带来不同的社会地位标识,生活方式,或者某种态度 —— 虽然我坚信它们本无高下之分,但 “一克拉” 与 “50 分”(1 克拉是 100 分),“阿迪达斯” 与 “阿迪王” 让它们产生了区别。

image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财经杂志的报道,叫《河南人要革全球钻石巨头的命》。讲的是,以河南为基地生产的培育钻石已经达到首饰级水平,此种技术进步或许会颠覆钻石行业的逻辑。钻石是数亿年地球演化的结晶,所谓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它代表爱情,代表长长久久,女明星佩戴它,高贵的妇人们也必须拥有。下一秒钟,男人们就把它装进盒子,举过头顶,伴着愚蠢的单膝跪地。看吧!它从头到尾都弥漫着让人发笑的神秘主义。

但现在,那篇文章告诉我,只要把石墨放到机器里,不到一个月就能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如果机器能很快制造出一样的钻石,那它还能代表爱情吗?如果钻石不能代表爱情,那我为什么要买它呢?我感到一种釜底抽薪的快感,决定追寻培育钻石的路径,撕破这种纯碳矿物的华丽包装。当然,你尽可以将这篇文章看作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如何突围并打破市场逻辑的励志故事,或者人类这种动物一定要有所幻想才能活下去的故事。

一个钻石品牌的诞生

今年 10 月 1 日,我到郑州参加了中南钻石线下体验店的开业庆典。你或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我之前也没听说过。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南钻石是工业金刚石领域绝对的龙头,生产了全世界近一半的工业金刚石。在首饰级培育钻石领域,他们也是全球范围内技术(高温高压路线)最强的公司。这是他们面向消费者的第一家门店。

image

庆典设在郑州凯旋广场一层中心区,舞台上是一块大屏幕,屏幕左上角写着 “中国兵器”。中南钻石的母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往上追溯的话,它的前身是 1931 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兴国县官田镇创建的第一个兵工厂。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一种质朴踏实的气质。主持人的串词将钻石与兵工联系在一起,谓之 “守护你的爱情”;舞台两侧摆放着花篮,有些花篮里不是鲜花,是黄灿灿的麦穗,有不少是兄弟企业送的。

不一会儿,裙摆宽大的模特们依次上场,展示着这个新品牌的全新设计。中南钻石主打的是 “情系军工” 系列,钻石造型包括五角星、盾牌,以及手榴弹。这让我大受震撼。后来我见到中南钻石的市场负责人胡兴国,他告诉我,中南钻石的初心就是做出 “让老百姓都买得起的钻石。” 这句话让我心生敬意,甚至有些感动。是啊,我永远都是胡主任口中的老百姓。

image

中南钻石的体验店在商场二楼。店里,一克拉的钻戒,价格 3 万左右,打完折两万多就能拿走。众所周知,在钻石行业,超过一克拉的钻石都被叫作 “鸽子蛋”,需要三克拉的毛坯钻才能打磨出来。

“这也是真钻石”,穿着黑色制服的店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她拿出产品手册,上面明确写着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对比:化学性质:碳 C、碳 C;折射率:2.42,2.42;色散:0.044,0.044…… 所有的指标全部相同。

来这里之前,我已经做足了功课。我知道行业里流传一句话,说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区别,就是河里的冰和冰箱里的冰的区别。意思是,它们没有区别。都是碳元素,只不过一个在地底下深埋上亿年,一个在工厂里,10 天到 1 个月就能长出一克拉。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无法区分,目前常规的检测设备是光谱仪或电子显微镜。光谱仪通过分解光谱分析钻石内杂质的结构方式,而电子显微镜要把钻石放大上万倍或几十万倍,分析其内部是否有晶格缺陷(比如培育钻石某处缺少了一个碳原子)。总得来说,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区别是原子级的。

image

在庆典舞台正对面是一家著名的珠宝首饰品牌店,他们一直宣称自己专注天然钻石领域。这位店员先生穿一身黑色西服,发型规整得往右侧偏,似乎戴着一对美瞳。我进店找他搭话,问他是否听说过中南钻石。他摇摇头,没听说过。那如何看待培育钻石的前景呢?他露出一丝不屑,跟我讲 “真正的钻石” 更加耐磨,火彩更加明艳之类的话 —— 我更愿意相信他把培育钻石和莫桑石、锆石搞混了,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同。

事实是,最近几年,培育钻石随着技术进步,正在逐渐攻陷原有的天然钻石市场。包括戴比尔斯在内的天然钻石企业,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培育钻石品牌。今年 5 月,珠宝品牌潘多拉宣布不再出售天然钻石,完全转向培育钻石。在培育钻石推广较早的美国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已近 10%。

闲聊的时候,我得知美瞳先生已经从事珠宝行业十几年,在不同的珠宝公司工作过,但没接触过培育钻石。出于拆穿钻石包装的险恶目的,我问他结婚了没有,他说没有。如果结婚的话,“你会送对方钻石吗?” 我继续追问。“呵,我买两根金条也不买钻石啊!” 再问他为什么不买,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不再回复。

为了了解培育钻石是如何打破钻石神话的,我想我需要更进一步了,到工厂看看。我想工人们会把包装精美的钻石拆成一个个碳原子,并告诉我一些人定胜天的道理。

工人阶级的铁拳锤烂了天然钻石的神话

金刚石是已知最硬的材料,是 “工业的牙齿”。它广泛应用在包括机械加工、石材加工、地质勘探、石油勘探及军工、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有 “材料之王” 的称呼。

国内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产自 1963 年,由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三磨所)研制。此后,围绕三磨所,河南成了工业金刚石生产基地,诞生了包括中南钻石、黄河旋风、力量钻石等著名金刚石企业。去年,中国生产超过 200 亿克拉的人造金刚石,占全球 95%。其中,绝大多数产能在河南。最近几年,随着培育钻石技术的发展,人造金刚石企业获得了资本和市场的关注。就在今年 9 月,力量钻石在创业板上市,之后股价飙升,市值达 200 亿元。

image

目前培育钻石的技术路径分两种,一是高温高压法,模拟金刚石的天然生长环境,利用人工制造的高温高压环境,让同为碳元素的石墨转化成金刚石。二是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需要先制备金刚石种晶片,利用反应炉把甲烷里的碳氢院子分离,分离出来的碳原子在金刚石种晶表面上一个一个沉积,一层一层生长,最终得到金刚石单晶。

从成本角度出发,高温高压法适合生产 1 克拉以下中高品质的钻石,CVD 则适合生长 1 克拉以上的大颗粒钻石。目前,高温高压法主要集中在国内,中南钻石、黄河旋风等是其中的代表企业。在 CVD 领域,技术领跑者包括美国戴比尔斯,新加坡 Ⅱa,上海征世和杭州超然。就内核而言,它们都是在 “生产” 钻石。

十月份,我前往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中南钻石的所在地。准确地说,它位于伏牛山系南麓,距离南阳城区 50 多公里。厂区被群山围绕,中间有座小山包,叫馒头山。至于这个质朴的名字,“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期望吧!” 和我对接的员工说。

中南钻石的前身是豫西特种弹装药装配厂,承担照明弹、火箭燃烧弹、发烟弹等特种弹药的制造任务。

上世纪 80 年代,工厂开始 “保军转民求生存”。几经探索,才走上生产金刚石之路。

我参观了金刚石合成车间。车间像个巨大的方盒子,白绿色的方柱支撑着高高的房顶,墙上贴着工人排班表。厂房中,三四百台绿色的六面顶压机均匀分布,放出低沉的吼声,它是高温高压培育钻石流程中的核心机器。站在六面顶压机前,我第一次理解了 “生产资料” 的含义。它身量庞大,方形,两人多高,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六个缸体,液压控制;上下两端通电,内部达能到上千度高温。你不得不赞叹它的力量感。过去一百多年,正是机器击碎了农业社会的逻辑,以及所有不顺从它的世界的逻辑。

制造钻石的原理十分简单,石墨和钻石是同素异形体,六面顶压机通过模拟地壳运动时的高温高压,改变碳原子排列形态,石墨也就成了钻石。合成过程一样简单到没什么可说的。工人们把石墨柱放进六面顶压机,然后靠仪表盘上的旋钮调节温度、电流和压力。几小时或数天之后,石墨块内部逐渐生长出淡黄色晶体。

我拿过一块儿合成棒,放在工作台前的显微镜下。透过 20 倍镜头,我看到里面闪烁的晶体,它们有大有小,呈现不同样貌的立方体,像是远离城市的天上的星星。像这样的工业金刚石,中南钻石一年能生产 60 亿克拉,是世界天然钻石年产量的 54 倍。

目前,中国在高温高压法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在宝石级培育钻石领域,据统计,2020 年,全球培育钻石近一半由中国高温高压法制成。其中,黄河旋风、中南钻石、豫金刚石产量位居前三。

高温高压培育钻石的另一个技术关键点是原料,也就是放在六面顶压机中的石墨,及相关的触媒技术。中南钻石技术中心主任刘骏告诉我,培育钻石所用的石墨纯度必须达到 “4 个 9”(99.99%)。他带我去了智能化石墨芯柱车间。这个车间看起来是立体的,机器有高有低 —— 这是国内金刚石行业唯一一个自动化车间。刘骏仰起头,抬手画了一个大圈,跟我讲石墨怎么从这里运到那里,怎么搅拌,怎么加入金属触媒。制成的石墨块通过流水线走来下,像一个个纯黑色实心玻璃杯。

此前,困扰国内企业的主要是触媒技术。上世纪,国内的金刚石产量低,质量差,“连做砂轮都用不了”,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当时工业金刚石市场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美国 GE,韩国日进,英国元素六,三分天下。市面上工业金刚石卖十五六元一克拉 —— 这是八十年代的价格,还不一定能买到。

2001 年,中南钻石率先突破了粉末触媒技术,石墨与触媒接触表面积更大,生产效率更高。生产线配置完毕后,金刚石产量暴增十几倍。相应的,也就意味着成本下降,2001 年后,一克拉工业金刚石售价,从十几块钱跌到几毛钱。原先的三巨头放弃了市场。

与此同时,宝石级的培育钻石也在不断发展。2014 年,吉林大学贾晓鹏教授完成技术突破,实现一毫米左右宝石级培育钻石的批量化生产。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中南钻石开始攻关宝石级钻石。刘骏所在的科研团队做实验,调整参数,把这些发黄的小石头一步步做到净度 VVS(十倍放大镜下看不到杂质)。到 2017 年底,在高温高压领域,中南钻石成为国内首个钻石毛坯做到一克拉以上的厂家。

image

刘骏跟我讲了一个天然钻石领域的规则,“克拉溢价”。0.99 克拉和 1 克拉的价格差距,远大于 0.98 到 0.99 克拉。溢价一方面来自天然钻石的开采难度,越大的钻石越稀有;更重要的是,人们追求完美 ——1 克拉是完美,99 分不是。而在培育钻石领域,克拉溢价几乎不存在。车间里的六面顶压机会告诉你,不管 1 克拉还是 3 克拉的钻石,一个月前都是一样大小的石墨块。

略显枯燥的故事背后,是工人阶级的铁拳锤烂了天然钻石的神话。

钻石是怎么开始恒久远的

钻石是怎么开始恒久远的,大致内容如下:

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印度人就开始采集并交易钻石,成为当时富裕阶层的配饰。现代钻石的故事则始于 1886 年,南非发现储量丰富的金伯利钻石矿。两年后,英国人 Cecil Rhodes 成立戴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掌握了南非各大矿场,并逐步扩张。最鼎盛时期,戴比尔斯控制了全球 85% 以上的天然钻石毛坯生产,是钻石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image

钻石逐步进入大众视野。1931 年,罗伯特・M・希普利创立美国宝石研究院(GIA),将 4C 标准(克拉、颜色、透明度、切工)引入钻石行业,成为行业标准。1947 年,戴比尔斯推出载入史册的广告词,“A diamond is forever”,也就是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与此同时(甚至更早),各大报刊、好莱坞电影中,越来越多出现女明星佩戴钻石,或者男人用钻石求婚的场景。自此,钻石与忠贞不渝的爱情,牢牢捆绑在一起。

此后数十年,培育钻石也在缓慢发展。戴比尔斯于 1946 年设立人工钻石研究部门,就是后来的元素六。1954 年,美国 GE 制造出人类首颗人工培育钻石,但当时的人造钻石主要应用于工业。进入 21 世纪,培育钻石技术逐步向宝石级进发。此后,就是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旷日持久的话语权争夺战。

我联系到中山大学钻石博士,美国 GIA 宝石学家苑执中。他来自中国台湾,祖籍河南周口,从事钻石研究四十多年,是近几十年钻石发展的见证者。他是位精力旺盛的老先生,因为浸淫行业多年,他习惯从成本和各方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

大概是 2006 或 2007 年,在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苑执中参加了 GIA 举办的钻石行业论坛。论坛的主要话题,是讨论是否要给培育钻石 “打证书”,也就是提供信用背书。苑执中记得,新兴的培育钻石从业者希望培育钻石得到和天然钻石相同的鉴定,有了权威机构背书,钻石才好卖,而天然钻石企业表示反对。

“结果当时没有任何结论。” 苑执中说。

那些年里,以戴比尔斯为代表的天然钻石企业一再发表声明,表示只专注天然钻石领域,戴比尔斯甚至研发出了区分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仪器。2015 年,戴比尔斯联合数家天然钻石企业,成立钻石生产商协会(DPA),宣传语是 “Real is Rare, Real is a Diamond”,钻石与 “稀缺的”、“真正的” 联系在一起。

在苑执中的讲述中,我发现在钻石行业里,最初令我疑惑的钻石与爱情的关系的问题,或许是最不重要的。各方代表自己的利益,而钻石到底恒不恒久远,并不取决于钻石本身,也不取决于消费者 —— 而是谁的力量更强,谁就说了算。

转折发生在 2018 年,5 月 30 日,戴比尔斯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宣布建立培育钻石品牌 lightbox,且 1 克拉(裸钻)售价仅 800 美元。关于 “1 克拉 800 美元” 的策略,行业内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解释是,戴比尔斯一方面要布局培育钻石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对天然钻石的保护 —— 用极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打下思想钢印 —— 培育钻石只是廉价饰品。

image

随着原石成本上涨,以及培育钻石的挤压,2019 年,戴比尔斯原石销售额下滑 26%。2020 年 1 月,戴比尔斯正式开卖 1 克拉培育钻石。但让人不解的是,其中一些设计,是在完整钻石上打开一个小洞,用金属圈圈住。在苑执中看来,这是明确的信号,就是要告诉消费者,“这是大量生产的,价格不贵,只作装饰用。”

现在,更多年轻人将环保、绿色当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钻石行业讲故事的方式也发生改变。一些天然钻石商家组成 NDC 组织(Natural Dlamond Council),委托环保专家,证明生产培育钻石消耗的能量是天然钻石的数倍。但见招拆招,培育钻石行业也找来专家分析,证明开采天然钻石造成的碳排放是培育的几百倍。对立双方要在环保上分个高下。

“这完全就是互相在乱搞嘛!” 苑执中说,“平心而论,天然钻石比培育钻石消耗的能源要高,但这其中也有设备不同,技术高低的问题。”

最近几年,包括戴比尔斯、Alrosa 在内的天然钻石品牌开始推广 “钻石溯源”,即告诉消费者,手中的这颗钻石来自哪个国家,哪片矿区,生产出来消耗的能源是多少。苑执中认为这是天然钻石的促销噱头。当然,对立的另一方也有自己的魔法。苑执中设想,以后制造培育钻石可以全部用清洁能源,只用水力风力和太阳能发的电,拒绝火电。甚至可以回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先转化成甲烷,再制造成 CVD 钻石。至于溯源呢,培育钻石一样可以,给消费者开具证书,这颗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制成的,那颗是用大西北风电制成的。

看谁的故事讲得好了。

至于钻石到底是不是 “百年骗局” 的问题,所有从业者都给了我否定的答案。虽然钻石标价高有营销的成分,但其稀缺性也是事实。目前探明的钻石矿藏,只有约 2% 纯净度较高,能被称为真正的宝石。而在这 2% 中,又仅有 5% 左右能经切磨做成 1 克拉以上,且成色不错的饰品。最近几年,基于和各家钻石采矿企业的交流,苑执中推测(但无确切证据),天然钻石将逐渐枯竭,主要矿藏仅剩十多年寿命(开采成本大于利润)。“应该说我们的年纪都是可见的。” 苑执中说。

事实上,虽然不少天然钻石公司依然坚持不使用培育钻石,但对于钻石行业的未来趋势,大多数人心知肚明。不止一位钻石从业者,向我提到最近发生的一起乌龙事件。今年 10 月,市场上突然冒出来一家叫 CAMA 的培育钻石品牌,新的名字,新的 logo,没人听说过。但看他们的网店,“手法熟练得大家怀疑这绝对是一个大厂”。后来有人往上追溯,发现这家公司的法人是周大福集团的元老级高管之一,新品牌的全资股东也是周大福的控股子公司。再后来,网店被撤下(这也导致如今我没能搜索到这家网店的信息,无法复现传闻的全貌)。根据 JCK 报道,周大福就此事表态:公司一如既往地支持天然钻石行业,并且目前仅销售天然钻石产品。

“其实很多商家几年前已经开始布局了,” 在中南公司办公室里,胡兴国对我说,“很多大的珠宝公司来我们这里考察,我们跟一些品牌也有合作。”“比如呢?” 我问。“这也要问吗?” 他笑,“你可以去小白光看看。” 我分别在胡兴国和苑执中口中听到了小白光,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商家,在 “一颗永流传” 的故事失效之后,我想知道他们还能讲些什么故事。

另一个魔法开始了

小白光是个创立仅一年多的新品牌,静安大悦城是他们第一家线下店。大悦城更多面向年轻的消费人群,你能看到衣着精致的都市白领,偶尔也有孩子拉着父母在店前停留。他们的店面在商场一层,一百平米左右,正对面是一家潮玩店。当然,距离不远的地方,也有一家周大福。

你能第一眼就看出这家店与其它珠宝店的不同。店门口的玻璃柜里摆着一只大兔子,类似潮玩手办。进门处也展示了钻石,但是分别放在气泡状的塑料球里,气泡下面铺着一层细碎的黑色石子,像是某个赛博世界里的荒原。

image

负责接待我的店员叫 Cherry,是个 96 年出生的姑娘。这里还有 98 年的,以及两位 00 后。他们穿着统一的黑色高帮帆布鞋,卡其色的 “宇航服”—— 一种连体衣,中间束腰,显得人很挺拔。

她带我体验了店面正中椭圆形的 “太空舱”。太空舱内部纯黑,上面镶嵌着小小的蓝色灯饰。舱体上方透明,视野可以连接至屋顶的黑洞,抬头就能看见一层层光圈和深邃的星空(当然这也是灯光布置出的效果)。我戴上 VR 眼镜,体验了一次太空漫游,从地球出发,飞到月亮,火星,然后是不知道什么星系。小白光的 LOGO 出现在宇宙的不同角落。

我问 Cherry,为啥钻石店里要放 VR 设备?她告诉我,是为了让顾客 “寻找自己的星星”。我一度以为这是个文学性的描述,不由得赞叹她的诗意。后来她跟我解释,店里正在做活动,只要购买一克拉以上钻戒,就能得到一颗星星的命名权。

image

店里的钻石首饰分三类:有主打大克拉婚戒的;有主打高级钻石礼物的,送家人送朋友;还有 Neo 系列,更时尚,也更便宜,大多一两千块,几百的也有。另外,消费者还可以把钻石镶在手机壳、手表,或者电子烟上。

那天下午,我在店里见到刘韧。他是小白光创始人之一,主要负责品牌推广。刘韧光头,蓄着不长不短的胡子,几绺发白。他是珠宝行业里的品牌营销专家,早年间做广告,后来涉足珠宝,相继在 I Do、莱绅通灵等公司负责品牌工作。你能从他口中听到不断蹦出的专业词汇,“颗粒度”,“人货场”,或者 “紫色奶牛理论”,我得不断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

刘韧告诉我,最初他们决定做培育钻石是在 2018 年。当时发生了这么几件事。首先,2018 年 7 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修改了延续 62 年的 “钻石定义”,删去 “天然” 一词,承认实验室合成钻石也是钻石。自培育钻石诞生之日起,一直被叫作 “合成钻石” 或 “人工钻石”——“合成” 意味着廉价的、假的,不同于天然的完美。培育钻石从业者并不希望这种叫法延续下去。

政策背书有了。第二件事是市场。过去三年,美国培育钻石市场从 0 做到 10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到近 10%(“这么好的东西,它藏不住了”)。然后,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还记得中南厂宝石级培育钻石技术什么时候取得突破的吗?正是 2017 到 2018 年。当时中南厂的高温高压技术,在宝石颜色方面比 CVD 更具优势,做出了和天然钻石一样的白钻。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月就能造好的钻石还能跟长久的爱情联系起来吗?我在他们的广告词里找到答案 ——“光是自由的,爱情是自由的,克拉也是自由的”。看来是我格局小了。事实上,刘韧告诉我,除了 “克拉自由”,最初还有另外一个选项,叫 “普世闪耀”。但后来觉得 “普世闪耀” 跟产品的 “连接度没有那么强”,就放弃了。我其实到现在也不太明白 “连接度不强” 是什么意思,但凭借一个不到三十岁的互联网从业者的直觉,“克拉自由” 的确更能吸引我。

image

刘韧将培育钻石定位成一款科技产品,“是个未来的产品”,所以要塑造一种 “未来式的情感关系”。他们的店面设计找的是中国台湾设计师,90 后,玻璃柜里的兔子,以及太空舱都是他们的创意。去年八月,他们赞助了环法自行车赛,冠军戒指就是 “环保的” 培育钻石。你能在店里看到牛头梗样式的钻石饰品 —— 它在小白光里的名字叫 “甜(通 “舔”)狗系列” ,都是塑造这种情感关系的一部分。“为什么说我们是新一代的珠宝品牌?” 刘韧解释,“它关于一些新的文化符号,年轻人新的文化诉求”。

我再次抱着险恶的目的问刘韧结婚了没有。

“我孩子都快能结婚了!” 他说。刘韧结婚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没钱,给老婆买的对戒,花了小几千块钱。后来自己做珠宝行业,更重要的是有钱了,得补上,在珠宝展给老婆买了个一克拉的天然钻石戒指。但他并不打算告诉我花了多少钱,“因为会跟别人说很贵,” 他笑,“但女生肯定都是喜欢的,这是一个创造幸福感的事情”。

“那我能不能说,钻石其实是个造梦的行业呢?” 我问。

“当然!” 他的坦诚让我有点惊讶,接着他解释,“任何一个品类都是造梦的过程对吗?依云的矿泉水凭啥比娃哈哈贵那么多倍?那是因为依云告诉你它是阿尔卑斯山的这个那个,农夫山泉告诉你它有点甜,就连快递都会让你觉得,这么多人在无私服务于你。任何品牌都是在造梦,对吧?”

第二天,我再次去小白光店里逛了逛。一位女士正在教新员工,如何跟消费者解释培育钻石一样是真钻石,面对对方的询问应该说什么。后来,我和 Cherry 熟悉起来,得知她之前也在传统珠宝店里工作,她跟我讲了很多面对不同顾客,要如何突显产品卖点,比如黄金主打保值,而钻石更显气色。另一位店员告诉我,来买培育钻石的,女性白领居多。这也符合刘韧的说法,他们的广告片里,会拍一些女性在爱情中的状态,其中是没有男主角的。

image

这时,另一位店员从身后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来买钻石了吗?” 他开玩笑问我。“那必须的啊!” 我答。话说出口,我意识到完了,我已经忘了自己来到这里的初心。这里可以做 DIY 款式,我找出女朋友之前发我的一个红宝石饰品,问了她的意思,设计稍改,红宝石换成钻石。我问 Cheery 价格,10 分的 3XXX,5 分的 3XXX,只差几百块钱。我说我买 10 分的。

这或许是一次冲动消费,我后来仔细回想,又大概率不是。我曾抱着拆穿钻石神秘主义的信念去到中南厂,六面顶压机所代表的工业逻辑给我震撼。我又与行业内最顶尖的专家交谈,听他讲钻石行业的利益之争,这一切足以把 “钻石” 还原成 “纯碳矿物”。然后是上海,小白光,刘韧的坦诚让我确信,关于钻石的故事的确是一场幻梦。

但我依然失败了。我无法确切说出变化是何时发生的,应该不是看到店员们穿着太空服的时候,我明白这是塑造品牌的一部分。当然也不是用 VR 眼镜纵览宇宙的时候,毕竟我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原因只能是,我心甘情愿落入 “陷阱”,为的是避免落入另外一个更贵的 “陷阱”。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或许每个人都无法逃离魔法。记得一本书里说,人类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类相信虚构的故事。

胡兴国、刘骏为化名。

来源:腾讯深网

当前国际航运市场的 “卷”

@Degg_GlobalMacroFin:听一个搞集装箱航运研究的前辈聊当前国际航运市场的 “卷”,挺有意思的

1、远洋集装箱的运输流程是这样的。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船到美国港后开始卸货,然后开始装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的集装箱。由于中国向美出口商品远远多于美向我出口商品,航运公司为了最大化利润,还会把之前的自己航运公司的空箱子运回国来节约成本。这在业内被称作 “集装箱箱流均衡”。卸下来的重箱会送到买家仓库,把货掏空了以后再把空箱送到港口附近的 “箱站” 存放,随下次集装箱船运回。

2、疫情前,从上海、宁波到美西海岸洛杉矶、长滩港的集装箱船大约只需要 16-18 天。集装箱船到港后就开始装卸货,一个岸桥的卸货速度大约快的是 1000TEU(标准箱)/ 天(青岛港),慢的是 500TEU / 天(美国港口)。20000TEU 的大型集装箱船可以调用 6-10 个岸桥一起卸货,大约需要 2-5 天才能完成卸箱。卸箱完成后会继续装出口箱子或者空箱子装满,又需要 2-5 天。所以里外里算,跑完整一趟(中国装货 + 航运 + 美国卸货 + 美国装货 + 航运 + 中国卸货)大约需要 50 天。

3、但是疫情完全改变了航运公司的收入、支出结构和对应的激励机制。

4、今年以来,全球运费暴涨,航线运费大约涨了 5-10 倍,大约为 1-2 万 / TEU。与此同时,船租、海员工资、油价等航运成本暴涨。比如 20000TEU 船的单日租金也大约上涨了 10 倍,至 20-30 万美元 / 天。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运费是按 “趟” 来算的,而成本是按 “日” 来算的,因此航运公司的运营模式由 “控成本” 切换为了 “高周转”—— 如何节约每一趟的时间成为了所有航运公司的唯一出发点。

5、大家的选择很简单 —— 回程不装箱。这样可以在美国港口节省 5 天的装空箱时间,在中国港口又可以节省 2 天的卸空箱时间,里外里相当于一趟光租金就节省了大约 200 万美元,而且运营效率还提升了超过 10%。中国这边缺空箱也不要紧。各大航运公司正开足马力造空箱,据说某大型航运公司现在单月就能造 20 万个集装箱,成本也不高。

6、然而,这种高周转运营模式带来了两个负外部性。一个是全球各大航运公司看别人开始高周转,自己也开始高周转,导致美西海岸和中国港口抛锚等入港的船数量居高不下。由于港口的装卸速度有限,每家航运公司的最终的运营效率反而还下降了。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 一起卷一起惨,而你不卷就更惨。

7、另一个是,美国那边空箱堆积在箱场没人运,严重阻塞了重箱 – 空箱的运转流程,空箱子已经无处堆放了。现在好多航运公司打算把那边的集装箱按废铁卖出去。

8、这位前辈最后表示,非常担心当下大量扩产船舶、集装箱在明后年可能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海底捞关店 300 家

这个月,餐饮行业有两家明星企业发布了关店的公告,一个是持续排队并红了十多年的火锅品牌海底捞,一个是近几年爆红的奶茶品牌茶颜悦色。

餐饮店关门其实不新鲜,只是明星品牌关门,许多人可能就要 “惊呼”。平复一下心情,跟你聊一聊我的一些看法。

1、关店是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

一个企业,起起伏伏很正常。尤其是当一家经营时间足够长的企业出现问题,那就更正常。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是一帆风顺的。

关店也好,开店也罢,就像人会生病,但也会痊愈,你不可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企业也会生病,但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这个病。有些病其实很简单,医学上的处理就是直接切除病灶,就像餐饮品牌关店一样。

关店,有时候就是一种得病后的自我修复。比如人吃了有毒的食物,身体就会有反应,恶心呕吐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保护机制,吐出来就把一部分毒解决了。

关闭有问题的门店,就像人呕出有毒的食物一样。

2、商圈人数是餐饮店的基本共识

一个餐饮品牌,根据它的模型不同,是有商圈人数限制的。就是说,一个商圈有多少客流,才能保证一家门店生存下去。理论上来说品类越小众、客单价越高,需要的商圈人数就越多,反之也完全成立。

比如蜜雪冰城是大品类,低客单,所以它需要的商圈人数就很少,可以开到一个小镇上,一两万人就可以支撑一家门店。喜茶是大品类中的高客单品牌,它需要的商圈人数就要很高。

烤榴莲就小品类、高客单价,所以它需要的商圈人数也特别高,我遇到的一个烤榴莲品牌甚至要配以私域流量加全城配送生榴莲才能维持北方的一个县城一家店。

因此,即使不考虑竞争对手也在开店,任何一个品类的品牌它能开的门店数都是有上限的,如果无视这个基本规律盲目增加门店数,出现亏损也就很正常。

上周我去福州一个客户醉得意那里拜访,我们去走访三坊七巷的时候,客户说原来海底捞在三坊七巷这个地区开了一家店,确实爆火。但后来这一个区域就开了五家海底捞,结果是不但每家海底捞都不赚钱,这个区域所有的火锅品牌就都不赚钱了。

海底捞也好,茶颜悦色也好,即使可以通过品牌效应相对减小所需的商圈人数,但都不是特例,也要遵循基本规律。

3、要习惯低速增长

中国的餐饮市场在过去好多年,一直是不断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种高增长之下,连锁品牌的发展就更快,因为还存在一个连锁品牌逐渐替代夫妻老婆店的过程。

但 2020 年起,疫情对线下门店的影响以及整体 GDP 增速的放缓,让餐饮行业的高增长戛然而止。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2020 年全年新开店数 2514978 家(约 250 万家),关店门店数 3559501 家(约 355 万家),一年减少了 100 万家门店,这是这么多年来的首次。
火锅店 2020 年的净关店数是 3 万家。
习惯了高速增长,一旦放慢速度就会不适应,就像你在太阳底下呆久了,进屋里感觉像失明一样。

过去中国的市场大,品牌少,增速高,所以大家开店都蹭蹭地开,没想到过原来还有门店数的天花板。

而突然之间,天花板就到了。没别的办法,你只能接受天花板这个事实。餐饮行业怎么突破营收的天花板呢?

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比较容易,就是新开一个品类的品牌,比如九毛九去搞了个太二酸菜鱼,蜜雪冰城搞了个幸运咖咖啡;第二种,比较难,就是要通过破坏性创新(包括技术、产品、经营模式、商业模型等等)达到更高的收益。比如,南城香从单纯的电炉烤串到全时段社群餐饮,就是探索了一个适应面更广、营业时间更长的模式,让单店营业额和门店密集度大大地提升了。

如果说最近几年就要到来的餐饮破坏性创新,我认为自动炒菜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机器人等等都可能是方向。

4、面对变化的时代,固守过去就会丢失未来

企业经营时刻应该审视环境的变化,环境变了,你的经营模式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很可能就会被时代抛弃。

比如火锅这个行业,过去说海底捞服务好,是因为过去的中国消费者很少在就餐的时候被这么伺候过,所以他们觉得这样的服务真好。

但今天大部分知名餐饮品牌都做到了服务热情周到(西贝还出过一本书《西贝的服务员为什么那么爱笑》),海底捞的服务就显得没那么突出了。甚至有许多顾客抱怨海底捞的服务有点过头,变成了对顾客的打扰。

海底捞为了加强 “服务好” 这个优势,在人力资源上不惜血本,所以它财报中的人工成本占比为 30.1%(19 年财报),而行业平均水平大概是 20%。

同时,行业平均的租售比(租金与营业额的比例)为 10% 左右,海底捞在 2019 年财报的租售比竟然只有 0.9%。

顾客关注点的变化,当服务逐渐成为标配而非选择一个品牌的核心理由,那海底捞重金打造的强项壁垒,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个经营思路,还是会遇到问题。

5、警惕负面反馈的增强效应,海底捞面对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们可以算笔账。

刚才说海底捞的租金占比非常非常低,低到只有行业平均水平的 1/10,因为海底捞在大部分综合购物中心面前具有非常非常强的租金议价能力,甚至有些购物中心为了争取海底捞到自己这里开店给出免租金和上千万的补贴。

这是海底捞租售比极低的原因,2019 年的海底捞财报显示,租售比 0.9%,净利润 8.8%,如果它回到同行普遍 10% 的租售比,那么海底捞就是不赚钱的。

为什么过去海底捞一直可以享受租金优惠呢?

因为海底捞能带来顾客,能带来人气,这个品牌自带流量,所以许多商场虽然给海底捞的租金很低甚至有补贴,但海底捞拿的位置几乎都是商场里最差的位置。最差的位置,顾客还愿意曲径通幽地去吃火锅,这就是品牌的能力。

但如果海底捞的人气下降,今后再也不能带来人气的时候,这个负面反馈就很可怕。商场就不愿意给你更低的租金了,经营中的租金成本会上升,而翻台率却在降低。

我去年中午时段在几家海底捞就餐就有这个体会,虽然外面看起来还在排队,其实店里只开了一半的就餐桌椅,那是一种人造的排队场面,已经不是真正的繁荣了。

我问当时的服务员为啥有一半的餐桌关灯隔断,却还要我们排队?她的回答显然不能说服我,她说我们服务员不够,服务不过来。

未来,海底捞可能还需要学会一种过去不具备的能力,就是在翻台率不够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持利润。或者说,怎么增加一种吸引顾客的优点,继续保持排队和高翻台率?

6、门店数量的诱惑与陷阱

假设你是一个火锅品牌,已经开了 500 家店,而且前 500 家门店都是赚钱的。如果你再开 250 家门店,但发现却出现了这 250 家门店都是亏损,那你现在的盈利能力相当于过去的多少家门店?

肯定不是 750 家,甚至也不是 500 家,其实是 250 家。也就是说,当你从 500 家店再开出 250 家亏损门店的时候,你表面上拥有了 750 家门店,却只获得了相当于当年 250 家门店时的利润。

这也是许多公司人数涨了几倍,业务量增加了数倍,却突然发现利润还没有原来高的原因。

当然我说的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就是你亏损的 250 家门店会抵消另外 250 家盈利门店的利润。所以说,不是店越多越好。有不少餐饮品牌就是在经营利润良好的情况下,因为拿到了投资,盲目开店给开死了。

7、当前阶段餐饮品牌竞争获胜的关键是经营效率

海底捞过去这么多年,一直靠 “服务” 形成了特色,但我认为这是过去时代赠与海底捞的红利。

在今天这个普遍水平都不错的时代,大部分连锁餐饮品牌的 “独特性” 都会逐渐被抹平,餐饮品牌如果还能在这样的时代能够胜出,那它大概率是因为组织能力和经营效率的提升。(除非你有熊彼特讲过的破坏性创新,但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凤毛麟角)

你的组织能力和经营效率比同行更高,你就能获得更低的经营成本,利润比同行高,也就能生存下去。那些经营效率低下的品牌则会被淘汰。

如果你想做一个更多店数的连锁餐饮(比如对奶茶品牌来说,1000 家是个最低门槛),所谓的 “特色” 很可能不会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管理和效率才是。当然经营效率的提升,也许是来自技术创新,也许是来自经营模型创新,也许是组织能力的提升,不同企业只能各显神通了。

所谓特色餐饮,也只能开出少量的门店,通过保持数量的稀缺来制造神秘感和稀缺感,从而获得经营的利润。

这不是大餐饮的逻辑,不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范畴内。

8、海底捞和茶颜悦色不同

虽然两家都宣布了关店,但情况其实不同。

海底捞貌似是遇到了增长的天花板,茶颜悦色不是。

茶颜悦色关闭的门店很多是长沙五一商圈的门店,在那么小的一个商圈中密集开了 100 家店,也是没谁了,关一些也正常。加之茶颜悦色有好多顾客是慕名而去的外地游客,这在旅游被重创的时期,也可以理解。

茶颜悦色固守在长沙这么多年没有向外扩展,广阔天地还大有可为。

我认为茶颜悦色在增长上还没有遇到太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可能是直营门店的人才培养问题,毕竟茶颜的服务员水平要求太高了。

就说这么多吧,写得我困了。

来源:小马宋 微信号:xiaomasong999

对话元气森林唐彬森

连续创业者唐彬森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十年,赚过大钱,但没有获得和赚钱能力相匹配的名声。2016 年,他一脚踏入饮料行业,在这里,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互联网大佬。

唐彬森所创立的元气森林,今年仅无糖气泡水就卖出了 1 亿箱 —— 其中 80% 来自线下销售。元气森林冲进了传统饮料企业牢牢把持的线下渠道,今年卖饮料收入预计有 83 亿元,赶上 1/3 个农夫山泉 —— 农夫山泉已经成立 25 年。

一群做游戏的年轻人,五年创造了整个中国消费行业这些年最大的创业成功故事 —— 这在几年前几乎没人能想到。

38 岁的唐彬森可能也没有想到。十多年的创业生涯,他已然成功,但主要在网页游戏、导航站、工具出海等投入短回报快的生意。直到唐彬森找到了饮料这个大行业,一个还没有被互联网成功改造过的行业。他试图推倒规则,创造新的规则。这和他的性格,以及他连续创业成功带来的自信有很大关系。再加上新鲜的钱,一切都显得这么热闹 —— 正如过去十年的中国互联网一样。

在唐彬森身上,你能看到三个显著的特点:像超级富翁一样有钱、像海盗一样有着野蛮的扩张能力、像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一样思考和学习。这三个优势保证当他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时,他不一定能成功,却能把行业搅得天翻地覆。

唐彬森和他的创业故事,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商学院的一个经典案例,这个案例可能是关于成功,也可能关于失败,但它一定无比精彩。

以下是《晚点 LatePost》对唐彬森的访谈:

1

《晚点》:元气森林第一款爆品是气泡水,但这个成功目前没有复制到其他品类,为什么?

唐彬森:不可能每款产品都能爆,但我们每款产品在各自品类都卖得很好。燃茶用了两年做到无糖茶饮料第二名,第一名是十年前上市的东方树叶。气泡水一年销售额是燃茶的大概十倍。

《晚点》:差了十倍。

唐彬森:因为后者品类小。

《晚点》:还有像气泡水一样大的品类吗?

唐彬森:矿泉水、奶。

当年互联网有一个思维,一个邮箱不支持大附件,你就做个支持大附件的,一个聊天软件卡顿,那就做一个不卡顿的。我把这种打法叫送分题。矿泉水就不属于送分题,它的工艺已经很好了。我们公司有一个立项清单,第一看市场大不大,第二看配料表能不能比别人好。元气森林在碳酸饮料份额占比还是较低的,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出现像气泡水一样大的品类。奶门槛也高,但我们有机会,需要最好的奶和工厂。工厂、牧场,我们一个一个在建。

《晚点》:是否找到某些统一的打法或公式能够复制气泡水的成功?

唐彬森:其实就是敢用对手不敢用的好原料。一个食品饮料企业要想迎合用户的口感,加糖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加甜味剂(代糖)是贵的方式,还有一些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成本便宜但口感不好。

四年前我们抓住的一个机会是,率先用了最好的代糖赤藓糖醇,赤藓糖醇比阿斯巴甜贵三四十倍。我们是第一个敢用这么好的代糖给中国用户的。我们还用了最多的 “气”,所以气泡水喝起来气很足。但这会让生产中容易爆气,而爆气会带来 5% 的损耗率。

当时研发看到我们毛利只有 10 个点,他说这个老板肯定扛不过三年。说完他就离职了。

《晚点》:但元气乳茶用了结晶果糖,这是你能提供给用户最好的原料吗?

唐彬森:乳茶这个产品很难,如果降糖度,大家一定觉得不好喝,用赤藓糖醇,会更难喝。我们没办法,加了一点果糖。你说我甜,你看别人有多甜,很多乳茶配料表这么长,内涵物成本就 5 毛钱,一年能卖 100 亿,中国都是这种产品。

《晚点》:不能因为比一个很差的产品好一点你就说这是一个好产品。

唐彬森:所以我们知错就改,今年 4 月份之后生产的乳茶已经全部去掉了结晶果糖。

中国市场需要好产品。很多企业都是强渠道建设,只要有货,往渠道一扔,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但现在信息对称、渠道扁平,所以产品有机会了。这个在游戏行业也发生过。

元气最早换了三波人,全是饮料行业专业人士,条条框框很多。后来我干脆找了一些做游戏的小年轻,我说不要跟我讨论什么成本,就做一款自己想喝的产品。我们有一个原则,产品上市前必须让身边十个人一人买一箱,身边人都买才能说明产品靠谱。去年我们主动下架了一款产品 —— 果茶,我跟团队说,现在卖得有点量,是因为我们有渠道。但我们不能这样。

《晚点》:听说元气内部像游戏公司,很多团队在赛马,只有数据好的才给资源。

唐彬森:我认为好和坏的东西都不是主观的,是相对的,就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所以元气的产品理念是不要说好不好,要说你试了多少次。我们有些部门一年试错预算几千万,从口味、包装都做数据测试,最后选数据最好的。

游戏公司特别能耐得住试错,因为在这个行业,失败很正常。传统企业希望提高产品成功率,我们是承认我们不知道未来,所以要降低每一次试错的成本 —— 这是两个世界。

《晚点》:你如何通过机制让员工感知到公司愿意承担更多的试错成本?

唐彬森:我们不鼓励员工去做只关注到眼下的、有短期效果的事情,奖励都是事后追溯。比如今年我们颁给燃茶团队一个奖 —— 叫产品改变公司命运,给整个团队奖励公司股份。

《晚点》:元气森林和你之前创业做的游戏公司智明星通在方法论上有多大比例是复用的?

唐彬森:我之前说,战略要向二级市场投资人学习,管理要像 “海盗” 学习,产品要向游戏公司学习。巴菲特动动脑筋就能获得收益,所以战略想得最明白的是二级市场那帮人。很多公司看上去管理好,实际是因为业务牛 *。如果公司不挣钱、不牛 * 还能把队伍带好,那是海盗 —— 拼命,干的还是脏活累活。

产品能力上,游戏公司非常强,每年出很多产品,一款接不上就挂掉。很多互联网公司表面产品能力强,但它出一款产品就够了,其他时间都在维护这个产品。

《晚点》:产品上模仿游戏公司,渠道和营销上,你们做对了什么?

唐彬森:以前便利店、夫妻老婆店很少接入新品,因为很多新品牌很多都起不来,让这些夫妻老婆店赚不到钱。

渠道上就一关一关过,接受规则。第一年我跟团队说,先把楼下芝麻粒大的小卖部做好。第二阶段是获得外围便利店的认可,再进入主流便利店,第三阶段是全国从头组建地推队伍,进夫妻老婆店,最后是全国下沉市场,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全国加经销商有 6000 人,覆盖 80 万终端,10% 是便利店。

《晚点》:看来元气森林的成功路径和传统消费品公司并无不同,无非是大明星,大广告,大通路。

唐彬森:我们去年只做了一个分众(广告)、一个 B 站(晚会)、还冠名了湖南卫视的三档节目。我们希望元气的用户,吃到嘴里的广告、渠道成本占比是最低的。

《晚点》:但你们铺广告很猛。

唐彬森:铺广告是为了和对手正面较量。在中国做生意,如果关键时候不做好关键性的努力,就会错过机会。

《晚点》:广告上如何打透?

唐彬森:我们在 B 站晚会上花的钱和某些冠名商一样,但你记得他们的广告吗?不记得。我们要冠名就冠名这一天最好的节目,就只说一个产品 —— 气泡水。当时团队都反对,但我没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多花点钱少花点钱不是主要矛盾。

《晚点》:言语中总是透着财大气粗。

唐彬森:全是教训。当时我们在美国是第一个发布农场游戏的游戏公司,但我们不敢花钱,对手 Zynga 一个月亏 1000 万美元,往死里砸,砸到 5000 万日活。12 个月后上市,市值 100 亿美元。后来我总结,人生每七年会遇到一手同花顺的牌,不 all in 就没戏了。

《晚点》:为什么是七年?

唐彬森:如果你每年都有好牌,那说明这个牌不够好。你每天都有机会就不是机会。

《晚点》:有哪些事是农夫山泉会做但你们不会做的?

唐彬森:我们自己研发智能冰柜,它可以提醒业务员没货了去补,而不用到现场去验。农夫没做这些。

《晚点》:可口可乐很长时间只有可乐一款产品,为什么元气要做这么多单品?对标游戏公司来看,如 Supercell 就不是靠大量开发产品赌概率来赢的。

唐彬森:你看过《创意公司》那本书就会理解,用户看到的精品都是内部失败过多次。如果我做一个很烂的产品扔到市场,这不叫试错。试错是做了很多方向的尝试,不断推倒再做。

《晚点》:现在同行也把气泡水里的阿斯巴甜换成了赤藓糖醇,你们的竞争力在哪里?

唐彬森:我们每半年做一次升级,我们全线气泡水去掉了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这类常用的防腐剂。而且降糖是全世界的趋势,我们还要继续降。除了赤藓糖醇,还有甜菊糖苷、罗汉果糖等代糖用于产品的迭代。但这些代糖更贵。

《晚点》:赤藓糖醇价格上涨很快,未来会走到上游,去控原材料吗?

唐彬森:这不是老板层面想的事,我只解决大问题,比如建厂。

今年 3 月一家国际巨头把我们的供应链断掉了,通过施压我们的代工厂,立刻停掉了合作。我们的渠道也遇到了挑战,我们在早期很小的时候不会遇到这种事情,但发展后一定会遇到。所以我们要自己建厂,我们还要建更美的工厂,成为可以卖门票的景点。

《晚点》:这和你做游戏时的理论相悖,你曾经说最好的生意是要用一款非常薄的产品打全球市场,而不是用一个非常重的产品做垂直。

唐彬森:以前是薄,现在要重,因为时代变了,行业也不一样。为啥搞工厂?因为我们想缩短配料表,想做不含防腐剂的气泡水,但国内的工厂做不了,我们只能自己来。

当时生产团队说,要建厂,有两个方案,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成本贵一倍,但可以无菌生产,我说无菌生产啥意思,他说就是气泡水可以不用防腐剂。我说那不用讲了,就这个。因为没有防腐剂,所以我们得保证瓶盖难拧。很多消费者抱怨,于是我们又从德国引进一个瓶盖工艺来解决这个问题。光改进一个产线就花了 2000 多万,产线每次升级都需要投入很多钱。

供应链建设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但也不难,就是花钱的事。

2

《晚点》:你最早是元气的投资人而非创始人,什么让你决定亲自下场?

唐彬森:换了三拨人,实在找不到人接手,当时好的创业者都去搞 P2P、O2O 了。那是我最惨的时候,最糟的时候我自己往里面充了不少钱。

《晚点》:“充” 钱。

唐彬森:对。我们第一款产品花了 500 万,请朋友喝,他喝一口就不喝了。销售提议把货铺到下沉市场卖掉。我说这样我们未来品牌就毁了。最后还是花了 100 万销毁,找的那帮饮料专家也走掉了。第二拨人,我说搞全员持股,低底薪高绩效,结果又走了。

当时 COK(智明星通旗下游戏 “Clash of Kings”,列王的纷争)挣了很多钱,大家都觉得老唐你搞饮料干啥。每次都问我,你还做不做?我说我一定是最后一个放弃的。2016 年,我把元气森林接过来自己干了,也是为了表示我对做成这件事的决心。

《晚点》:2014 年,你 32 岁,卖掉了智明星通,为什么要卖?今天米哈游等新一代游戏公司的崛起证明了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空间。

唐彬森:他们爱游戏,我不爱,我只希望中华有为。我也不玩游戏,天天做游戏跟坐牢一样,还挣钱了。

《晚点》:不爱游戏,还赚那么多钱,内心爽吗?

唐彬森:不爽。卖掉公司那一年,我们是中国游戏行业第三名。我也纠结,但后来我想明白了,人生做重大决策时不能算账,会格局特别小。就想未来 20 年你想做什么事?就算不挣钱也干。我说我肯定不想做游戏。

公司卖了 27 亿,朋友们都觉得我卖亏了。因为当年利润 1.5 亿,卖掉之后利润翻了七倍。

《晚点》:说明接盘的那个人比你会管公司。

唐彬森:我们的业务基础很好,队伍一直很稳定。2008 年我们做游戏出海,我们是第一个。但 2014 年海外游戏已经全是中国公司。我证明了这个赛道中国人是有可能做成的,使命完成,我就觉得没意思了。

《晚点》:听上去你结束和开始一个事情的标准都是中国人有没有在这个赛道做起来。游戏是,消费也是。

唐彬森: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第一桶金怎么挣的。我人生第一桶金是 2004 年作为北航研究生,在海外参加程序设计比赛打败老外成为第一名挣到的,挣了 25 万欧元。

当时比赛是在法国 3GSM 展会里,我们一个中国团队,举目无亲。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华为的展台,他们是展会上唯一的中国企业,找到亲人的感觉你懂吗?我们还跑去和华为团队说你看我们也是中国人。所以元气森林后来有一个品牌标签就是中华有为。

《晚点》:你是连续创业者,自我认知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你还做过一个云计算平台,但失败了。

唐彬森:不存在擅长不擅长,一切都是命。

三十而立,就是要多试多闯。四十不惑,要找到并专注你喜爱的事情。但最后你会发现就是命。你做的买卖本身好不好,决定了谁牛 *。中国、韩国、俄罗斯之前最大的三家互联网企业,都是搜索引擎、社交、电商。

有的人是五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知天命就傻了;更多人是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也不行。节奏不能错。很多互联网大佬是撞上了大机会,他们也没多想。但我们是真的需要找机会,所以要持续创业,不断去找答案。这叫 “游牧民族”。

《晚点》:不想找一个肥沃的市场吗?

唐彬森:所以我来做饮料。

《晚点》:是否因为这是个大生意而不是你有什么使命感。

唐彬森:我 2014 年成立挑战者资本,使命是 “中华有为、挑战巨头、投资好产品、相信年轻人”。“ 中华有为 ” 是说,行业前十名没有中国企业,我们应该投;“ 挑战巨头 ” 是我认为这个世界没什么新概念,应该围绕老买卖去干。当时按这个逻辑选了很多行业。

我觉得很多公司一定要把战略想明白,我是相信中国人很牛 *,所以我要找老外做对手。巴菲特有一句话,你要想拿冠军千万不要跟世界冠军一个牌桌。我认为最好的牌桌是跟外资做竞争,不是跟本土企业做竞争,因为本土企业都很牛 *。

我之前还投了一家公司叫老虎证券,当时创始人想做炒股软件,我说要做就大做大买卖,要干就要干证券公司。如果对手是个 1000 亿美元公司你牛 *,如果对手是个 1 亿美元公司那没用。

《晚点》:经常有人评价你,成就动机很明显。做一件事,往往想的不是事有多大价值,而是怎么赢,以及如何赢得最大。

唐彬森:你要创造价值你必须赢。如果一个人不打胜仗,他就无法创造很大价值。秀才很牛 *,土匪也很牛 *,最牛 * 的是把秀才跟土匪整合在一起的人。所以赢很重要。

《晚点》:你是秀才还是土匪?

唐彬森:我是把秀才跟土匪整合在一起的人。

《晚点》:一个大赌大赢的人。

唐彬森:大赌大赢是一个结果,关键是你要有持续的韧劲。我们公司有一个文化,不打老怪的游戏不是好游戏。你这个事牛 * 不牛 *,就看遇到让你想放弃的事情次数多不多,想放弃越多越说明牛 *。

《晚点》:想过几次要放弃元气森林?

唐彬森:好多次。

《晚点》:从觉得行业好到沉淀下来做好产品,中间发生了什么?

唐彬森:因为我看到中国市场上大多数做得好的消费公司都是外资。我想要做一款配得上辛苦奋斗的中国人的好饮料,就像美国有可口可乐,瑞士有雀巢。

《晚点》:有人认为元气一开始贴边日本品牌,是借势,也是品牌上的失败,因为今天中国消费者更多对 made in china 买单。

唐彬森:我们真的搞了一个日本公司,日本有十几人做研发。一年后我们觉得会出问题,就跟团队说别搞了。所以我们后来强调 “燃” 字、“気” 字。我们要像日本三得利一样把威士忌放上大大的汉字卖到全世界。

《晚点》:但这个 “気” 是日文。

唐彬森:整个亚洲文化受到中国文化深远影响,不能严格界定是日文还是汉字。

《晚点》:消费品的品牌核心很重要,可口可乐过去几十年一直强调一个词是 enjoy,那么元气森林的品牌核心是什么?

唐彬森:平淡是真。我们希望成为消费者平平淡淡的陪伴,我曾经想拍过一个广告片,别人给你送 999 朵玫瑰,我就陪你按时下班,不离不弃。我们想为更多人提供更普惠、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晚点》:今天构建一个食品饮料帝国,和国外老牌食品饮料巨头相比,会走怎样不同的道路?

唐彬森:我们不构建,我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版图慢慢清晰了。硬搞有用吗?

《晚点》:元气森林最终会是一家什么公司?

唐彬森:一家解决问题的公司。如果一个问题被现有公司解决得很好了,你去做是没有意义的,那是抢别人的蛋糕,这个世界不会奖励抢别人蛋糕的公司,整个人类信息系统都在不断鼓励对人类更好的行为。

《晚点》:人类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唐彬森:人类的终极问题跟我没什么关系,我解决不了,我也没那个水平。但有一点我相信,饮料这个市场最终跑不赢游戏,实物消费增长长期一定跑不赢虚拟。人类社会满足高阶需求的产品,会越来越重要,满足基础需求的产品在 GDP 占比会越来越低。

游戏是人类的最终方向,过去 100 年,就是不断把现实东西往虚拟世界搬运的历史。你不觉得人在一个真实世界里实现自我,太消耗环境资源了么?游戏是让人在虚拟世界里实现自我,环保高效。

我不玩游戏,但我喜欢游戏底层的东西,比如 IP。IP 和品牌很类似。未来元气森林可能会联手我投资的游戏公司一起开发 IP,否则又踏空了。

《晚点》:在什么情况下元气森林会被市场淘汰?

唐彬森:淘汰是注定的。不断有年轻公司,有年轻人出现,这个行业才有未来。作为行业领先的公司,让行业好起来的最好策略就是自己死掉。自己不死,作为一个老公司活下去,行业就没有未来。

3

《晚点》:有人说元气内部把员工激励搞得像海盗一样,不论资排辈而是论功行赏。做得好奖期权、OKR 完成不好直接扣期权。

唐彬森:我这个人天生是喜欢海盗一样的团队。元气森林的基本法之一就是,对待老实人不能吃亏,对待烂人必须狠,对待优秀的人不能平均主义。我个人在元气的股份不超过 50% ,投资人十几个点,剩下都是团队的,20% 员工都是公司股东。我觉得一个公司组织应该有一种兄弟情谊、土匪情谊,不应该搞得太职业,应该有一种海盗的感觉。就是大家是平等的、简单的,一堆有情有义的人做一个有意义的事情。不能搞太多条条框框,搞得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应该更真诚、更简单。

《晚点》:你的同事说你每年在微信上发几十万红包。

唐彬森:我经常会做一些价值观的问答,谁答对了就给谁发红包。比如问 “这件事情违背了我们公司的哪句土话?”

《晚点》:举个例子。

唐彬森:“沟通有问题,两个人都是笨蛋”;“好公司是健身房,坏公司是养猪场”,健身房是你干的时候很累,干完之后爽。养猪场是去的时候爽,走的时候被宰掉。

《晚点》:元气森林现在几千人,你有想过到几万人要怎么管理吗?

唐彬森:几万人的话,管理产品团队最重要。管理这个问题随着系统化会变得简单,相比起来,找到核心问题才难。公司到底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如果没想明白,你整个战术上都对了,战略上也是错的。

《晚点》:多大的钱你会管?

唐彬森:公司很少有审批到我这儿。

《晚点》:在什么情况下会妥协?

唐彬森:我大多数情况是授权的,所以我很少会妥协什么事。

《晚点》:什么时候收权?

唐彬森:在一些关键性、其他人不敢做这个决策的时候。有一种决策是你做对了,大家从来不会感到对的价值。还有一种是,出问题了,肯定是因为你没做这个事情。

《晚点》:元气早期的几位高管都离职做饮料创业了,如何看待这件事?

唐彬森:我都已经习惯了,祝福他们。一位出去的高管去年还给我送了一箱茅台,我说不用,他非要给,那就要了呗,再退回去多不好。

你要想,一个优秀的公司是不会让优秀的人离开的。如果离开的是一帮烂人,说明这个公司牛 *。如果离开的都是人才,说明这个公司傻 *。

《晚点》:你也招了从字节跳动离职的高管,那说明字节跳动是牛 * 还是傻 *?

唐彬森:招这人是因为这是个对产品有爱的人,有爱,且不为钱发愁,才能把产品做出来。

《晚点》:一个投资人想问你,元气森林融资时,为什么给投资人的条款这么苛刻?你也是投资人,你希望被创业者这样对待吗?

唐彬森:那这个投资人想不想投?

《晚点》:他想投。

唐彬森:这不完了吗?我反正没有强迫你。我们当时定这个估值,他们都在抢,抢就抢吧,我说反正谁来就给谁。我不提价,就营造这种氛围,大家抢着进来。

《晚点》:什么项目元气森林自己做,什么项目挑战者资本投?

唐彬森:元气森林能做的挑战者不做,挑战者做元气森林解决不了的问题。

《晚点》:比如白酒?

唐彬森:白酒、啤酒,元气也在搞,界限还是不太清楚。酒不能太着急,你看最后中国活下来的消费品都是国企,因为慢。我们最近还投资了一个英国儿童食品公司,买了澳洲的一个燕麦奶。我们的理念是全球最好的东西服务全球市场。

《晚点》:如何挑选被收购消费品品牌的 CEO ?

唐彬森:看一个创始人有没有挣过钱,是一个最简单粗暴、证明他有没有能力的方法。有一次沈南鹏(红杉中国创始人)问我,“活力二八” 这个项目好不好?我说老板自己创业挣了两千万,你看着办。

4

《晚点》:听说你经常与人打赌,2019 年 3 月,你跟一个投资人打赌,赌拼多多到底行不行。

唐彬森:当时打了两个赌,一个瑞幸,一个拼多多。我赌这两个都不行。最后拼多多输了,瑞幸赢了,刚好对冲了。(此处展示微信的赌约聊天界面)

《反作用力》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当时没人觉得黎巴嫩战争会持续十几年,所有人都觉得一年就结束了。但事后再看,大家都觉得至少 10 年。打赌的好处是让你记住你当时的决定。我也喜欢写日记,可以随时看看当时决策有多傻 *。

《晚点》:你擅长赌什么?

唐彬森:认知。所以在自己公司里赌,我基本上都会赢。比如我说把饮料提个价,同事说提价会影响销量,我说你们试试看影响吗?

《晚点》:当时为什么不看好拼多多?

唐彬森:我也反思,我把我做产品的逻辑去理解做平台 —— 这是错的。做产品的公司不能烧钱,如果用户真的爱你的东西,你就不应该亏钱。所以当时我认为拼多多补贴太多,可能是因为平台不好,没想到补着补着补成平台了。平台是一定要奖励的,因为它提高了产品的效率,这和产品公司是不同的故事。

《晚点》:除了写日记这个爱好,听说你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看《新闻联播》。

唐彬森:以前每天看,现在太忙,只能每周看,一次看七天,快进,20 分钟看完。

你们都不知道怎么看吧?小米电视的视频热点,点进去有一个《新闻联播》频道,能回放。

《晚点》:看到什么会停下来?

唐彬森:又建了什么工程、修了什么路,讲这个地方怎么扶贫的。我从小就爱看,每天看看国家有什么积极的变化。

《晚点》:从小就爱看《新闻联播》,那时你的理想是什么?

唐彬森:想当合肥市市长,但我入党没成功。高中的时候当过班长,也被撤掉了。因为我跟班主任说,“你这个(数学)解法有问题。” 老师一下子楞了,问你是啥情况。

《晚点》:如果你当合肥市市长,会投资蔚来吗?

唐彬森:不知道,可能我到那个体系里面,会是另外的思考方式。人的价值观都是小时候形成的,所以我听一个人唱歌就知道这人是什么年代人。

《晚点》:你 1982 年出生,你的朋友说你爱唱《在水一方》,那你是什么年代的人?

唐彬森:我跟任正非是一代人。因为我从小跟我爷爷奶奶在一起长大,我奶奶唱邓丽君的歌,我爷爷唱《歌唱祖国》,我听到《歌唱祖国》会哭的你明白吗?

我还爱唱《女儿国》,我觉得唐僧其他关能过,最难的一关就是女儿国。我经常讲老板一定要有心力,不是脑力。所以我认为唐僧就是最好的 CEO。

《晚点》:你多次表示很佩服华为,最佩服华为什么?

唐彬森:我觉得任正非是一个用大白话讲基本规律的人。

我上大学时特别想问学校,为什么不教我们学 Java、学 PHP,老跟我们讲计算机系统。我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可讲的,又解决不了问题,我要去写代码,要做网站,我甚至想报一个什么网站速成班。后来我理解了,有些东西是变化的,今天你需要 Java,明天需要 PHP,过两年又需要别的,那些东西是不值得学习的。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系统、语言、数学等最基本的东西。

做企业也是这样,任正非说得对,没有什么道理,豆腐磨好有人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商学院的商业模式是以卖课来挣钱,诱导大家速成。但真正牛 * 的教育机构就是哈佛、耶鲁,他们教的是第一性原理,他指望学生给他捐钱,所以他一定想办法把学生给教育好。

《晚点》:但你也参加了中欧商学院、湖畔学院。

唐彬森:我当年是没事干。我从来没觉得课重要,我交朋友去了。

《晚点》:什么人在你心里是朋友?

唐彬森:有一次我在中欧跟新生讲,上商学院应该有四个原则:第一是不要面向机会,要面向未来大趋势。第二不要交生意上的伙伴,要交心灵的朋友,好多人去商学院做生意,这种人越做越差。我觉得一个 CEO 是很孤独的,需要一些人喝喝酒聊聊天。第三是不要只寻找变化的东西,要寻找不变的东西。

《晚点》:总结得很好,但这是贝索斯说的。

唐彬森:我引用下来我也无所谓。我就喜欢研究那些挣过钱的人说的话。贝索斯、乔布斯、巴菲特,别人的话我不信。

《晚点》: 你很喜欢用两个词,一个是 “牛 *”,一个是 “傻 *”,来描述很多事情,为什么?

唐彬森:简单直接。

《晚点》: 有中间状态吗?

唐彬森:中间状态重要吗?我自己大多数情况都这样,偶尔牛 *,偶尔傻 *。

来源:晚点 LatePost 微信号:postlate

互联网公司不敢赚钱了?

撰文 / AI 财经社 何畅
编辑 / 董雨晴 游勇

腾讯阿里十年来首度亏损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长都是互联网公司财报一贯的主题。然而,在这一季度,情况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腾讯、百度,其财报都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 —— 巨头也没过去那么能赚钱了。腾讯和阿里,这两家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巨头 Q3 季度的财报营收都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两家企业都在今年出现了亏损,这也是近 10 年来的首次亏损记录。

而除了腾讯阿里,网络上突然流传出一份字节跳动的内部会议内容,称字节跳动的收入增长也停止了。这还是字节跳动自 2013 年开拓商业化以来的首次。

风光的互联网企业都一改之前的高调作风,更多在 “塑造” 不赚钱或者亏损的形象。

具体来看,11 月 18 日,阿里和京东先后发布 2021 年 Q3(阿里巴巴为 2022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阿里营收为 2006.9 亿元,同比增长 29%,但若不考虑合并高鑫零售带来的影响,增速仅为 16%;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 285.24 亿元,同比下降 39%。

京东的境况看起来要好一些,其营收为 2187 亿元,同比增长 25.5%,与上一季度基本持平。营收尚可,利润不佳 —— 本季度京东由盈转亏,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 28 亿元。当然,如果按照非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其净利润为 50 亿元,同比依然下降了 11%。

阿里巴巴将净利润的下滑归因于两点,一是对关键策略领域投入的增加,财报中提到,本季度其对淘宝特价版、本地生活服务、社区商业平台及 Lazada 的投入同比增加 125.75 亿元;二是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商家的举措,以降低后者的经营成本。

与此同时,随着竞争进入存量阶段,市场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市场,有越来越多的对手试图抢食电商这块蛋糕,这无疑对阿里巴巴造成了冲击。本季度天猫实物 GMV 增速已降至个位数,而代表佣金及广告收入的客户管理营收增速仅为 3%。

主营业务低迷时,更要加注未来。和阿里巴巴类似,京东同样在加大对物流和新业务的投入 ——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其整体利润率。本季度,京东物流亏损为 7.2 亿元,包括社区团购等在内的新业务亏损 20.73 亿元。另一方面,投资损益与因上市公司股权投资股价下降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也被认为拖了京东的后退,两项损失共计 50 亿元。

不只是京东,百度也是中概股震荡的 “苦主”。本季度百度营收 319 亿元,同比增长 13%;净亏损为 166 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 50.9 亿元,同比下滑 27%。其中,有 189 亿元恰是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投资亏损。

作为百度目前的主要营收来源,广告业务的增速也因监管等不确定因素出现放缓。尽管本季度百度广告营收为 195 亿元,同比增长 6%,但在今年前两个季度,这个数字分别为 27% 和 18%。

这并不是孤例。腾讯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5% 至 225 亿元,但环比下降了 1%。而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字节跳动在商业化产品部全员大会上披露,其国内广告营收过去半年已停止增长,或意味着其营收增长全面放缓。报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被外界视为 “印钞机” 的抖音陷入营收增长瓶颈,另一内容核心产品今日头条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但 “不那么赚钱” 未必就是一件坏事。以腾讯为例,本季度其营收为 1423 亿元,同比增长 13%;净利润为 395.1 亿元,同比增长 3%;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达 317.51 亿元,同比下降 2%,为近十年来首次。

制图 / AI 财经社

对腾讯来说,作为其核心业务的游戏依然保持了增长,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营收总和为 449 亿元,占总营收的三成 —— 这个比例相对稳定,稍有下降。不同的是,未成年人在本土游戏时长和流水方面的占比均出现显著下降,分别为 0.7% 和 1.1%,去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 6.4% 和 4.8%。由此可见,游戏虽然短期承压,但防沉迷也初见成效,这自然是腾讯喜闻乐见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腾讯的研发与薪酬成本大大增加。财报显示,其一般及行政开支为 238.62 亿元,同比增长 38.82%,这主要是由于研发开支和雇员成本的提升 —— 本季度腾讯研发开支为 137.3 亿元;总薪酬成本为 259.63 亿元,去年同期为 177.03 亿元。当然,薪酬成本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员工规模迅速扩大,从 2020 年的 8.5 万人增长到今年超 10 万人。

当下,互联网巨头不再 “展露锋芒”,净利润的下滑仿佛只是一件平常事,他们拿出了更多的 “平常心”,押注未来趋势、提高员工福利、关心社会公益…… 力求撕掉自己 “善于赚钱” 的标签,这其中固然有竞争环境的影响,但其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快” 不再是唯一的主题,高质量发展才是新的关键。

互联网的美好时光

今年以前,互联网公司的赚钱能力完全不用质疑。这里又以腾讯和阿里最为典型,前者的主要收入很长一段时间都来自现金流最强悍的游戏业务,后者的主营业务来自于做平台的电商。

以 2018 年 Q3 季度为例,阿里巴巴光是电商业务一天的利润就高达 3.3 亿元,赚钱能力比肩中国移动。当时阿里巴巴 CEO 张勇还意气风发地说:“阿里巴巴集团又收获了一个卓越的季度及财年,这得益于核心电商业务的强劲增长,以及过去数年对具有长远增长潜力的项目所做的投资。”

而腾讯尽管遭遇了游戏备案政策调整,很多热门游戏都没有拿到相关部门的版号,对整个游戏行业打击不小。但即便如此,腾讯的游戏业务同比依然有小幅度上涨。当年,腾讯游戏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占腾讯总营收 33%。而之前传播最广的一个事情是,《王者荣耀》卖一天皮肤的收入就高达 1.5 亿元。

如果横向对比,观感会更加鲜明。2019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对比。华为在前一年的收入超过 1000 亿美元,超过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总和。然而在赚钱能力方面,华为的利润率却不及腾讯一半。

另一方面,腾讯这一年的员工只有 6 万多人,而华为在全球超过了 18 万人,这一切的背后是科技制造业与互联网在赚钱能力上的巨大差距。这也是为何很多互联网公司能在资本市场享受上百倍估值的原因,美团和 B 站甚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依然不妨碍股民对这些公司的追捧。

正因为赚钱,在过去多年,资本一直在疯狂追捧互联网行业。投中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8 年国内互联网的融资总额达到 936 亿美元,投融资案例达到 1085 起。从社交到电商,从本地生活到网约车,从在线教育到互联网金融,凡是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都享受着高估值。

除了资本,人才也在疯狂涌入。因为互联网公司优秀的赚钱能力,带来的是员工高福利。腾讯员工在 2020 年人均年薪达到 81 万元,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傲视群雄。腾讯最大股东南非报业在 20 年时间,靠着腾讯这一单买卖,获得了超过 7500 倍的回报。

而阿里巴巴在 2014 年赴美上市时,不仅将马云抬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上,合伙人和早期员工都获得了数以亿计的巨额财富。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诞生了上千位千万富翁。这种财富盛宴一度蔓延到了杭州的房地产市场,阿里巴巴凭借一己之力带动了周边房价的疯涨。

当年正好赶上了阿里总部搬迁至西溪园区,也带动了总部周边豪宅的销售。至今,阿里巴巴周边的房价在杭州都算是高地。

而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在利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促使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走向新高。

腾讯在 2020 年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好财报,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其游戏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了 400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 2020 年前三个季度中,其游戏业务始终保持着 30% 以上的增速。

转年来到 2021 年的 2 月,腾讯的股价达到历史巅峰的 760 港元 / 股,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涨幅达到 40%。美团的股价也在这时期突破了 460 港元 / 股,涨幅更是超过了 60%。

同样据 2021 财年阿里财报,其全年营收达到了 7172.89 亿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 40%。尤其是在第四季度,如果剔除掉国家监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对阿里巴巴处以的 182.28 亿元罚款,其在当季度的净利润应为 105.65 亿元,同比增长 48%。

换句话说,这些虚拟经济以摧枯拉朽之势,抢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以至于形成了某种特别的虹吸效应。

该换挡了

金融界的人往往容易健忘,但提及发生在上世纪末的全球互联网泡沫危机,却令许多人难以忘怀。

那还是第一次计算机革命时代,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事物飞速成长,围绕互联网以 Facebook、Google 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引发了投资者的无限遐想。年轻人编织梦想,风险投资者付诸金钱,他们一拍即合,颠覆了许多传统业态,并最终在纳斯达克完成了大集合。

纳斯达克的互联网概念股引发了更大一轮疯狂,千亿美金涌入股市抢购当时仅有的数十只股票。而在此期间,作为新经济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从 1500 点直冲 5000 点,创下历史纪录。

一本万利的思想在这里酝酿,凭借 “新经济” 这个不灭神话,烧钱之风也在这个行业蔓延。

许多公司内部开销大手大脚,为员工开疆辟土提供各种预算上的便利。并承诺期权以员工,以至于许多人坐等公司 IPO,随即做起一夜暴富的梦。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由于当时投资金额远超过当时互联网所能实现的盈利水平,最终泡沫戳破,纳指大幅下挫,犹如坠入了悬崖,灾难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一触即发。

当时一家对冲基金在《巴伦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它调研了 207 家互联网公司,预估 51 家网络公司面临现金流枯竭的问题,以当时的烧钱程度看,几乎所有公司都撑不过 12 个月。

后来在这一轮周期变化中,人们也总结道,泡沫的出现也的确有基本面的支撑,比如飞速发展的经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外部政策的支持,从长期逻辑看,其也没有绝对的错误,只是发展得过于迅猛与野蛮。

回到今天的现实中,中文互联网世界也似乎正在穿越新一轮周期,迎来新的换挡。

过去几年间,互联网的高速增长从巨头们的财报中可见一斑。珠玉在前,与这些收入趋于稳定,且利润不断增长的巨头相比,一些同样受益于虚拟经济爆发的企业,不惜也要用高投入的烧钱换增长,试图搭上互联网这趟高速行驶的列车。比如短视频和直播经济的最佳代表,字节跳动和快手。

据此前披露的信息,字节跳动 2016 年至 2019 年的目标收入,分别为 60 亿元、150 亿元、500 亿元和 1400 亿元。2020 年,其披露的实际收入为 2366 亿元,同比增长 111%,但同时 2020 年经营亏损达到了 147 亿元。收入大幅增长,净利润却表现不佳。

同样的,在 2021 年登陆资本市场的快手,披露的 2020 年营收为 587.76 亿元,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也达了 79.48 亿元。

虚拟经济与资本本不该获得无序扩张,烧钱更加不是长久之计,随着互联网明显出现换挡迹象,前述这些高投入换增长的公司也明显放慢了脚步。

据字节跳动商业化全员大会的消息称,面对字节跳动过去半年国内广告收入停止增长的问题,字节跳动内部正在进行组织和战略复盘,认为确实存在业务和组织臃肿问题,强调业务创新和提升管理,淡化短期目标,争取长期突破。

不久前,快手科技董事长宿华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互联网作为重要助推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短视频直播平台,正在与实体经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既提高了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便捷性,也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迸发出更大的经济潜能与社会价值。

而以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将精力放在了 “投入” 上。

据腾讯 2021 年 Q3 财报显示,其净利润的下降体现在腾讯在持续加大对实体产业的服务和融入,持续加大对新基建和研发领域的投入。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腾讯研发产生的开支达到 137.3 亿元,创出今年单季度新高;今年腾讯前三个季度累计研发投入达到 378.59 亿元,同比大增 36%。

腾讯集团 CEO 马化腾也表示,“腾讯也将积极拥抱监管,投入产业数字化、前沿科技和共同富裕,探索新的增长趋势。”

阿里也在这一季财报中提及了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比如在总收入中,由阿里云和菜鸟构成的企业数字化及服务板块收入已经在截至 9 月 30 日止的 6 个月同比增长 32%,贡献了超过 575 亿元的收入,数字服务开始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

无一例外的,互联网巨头们正在加大对硬科技、实体经济的投入,由虚转实,而紧随其后的互联网新贵们,则放慢了烧钱的脚步,不再用投入换增长,而是探讨更多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

一定程度上看,互联网世界的泡沫,正在以另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破碎。

但这并不能说明互联网的全面溃败,相反,一些新的秩序正在建立。告别高增长,全面提升效率,拒绝烧钱和无序扩张,一个新的互联网世界恐怕就快到来了。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到底多少人能在腾讯拿 8 万月薪?

月薪 8 万,对于绝大多数互联网员工,只是一个极少数、被神话的薪资数据。虽然在互联网公司中,与代码打交道的程序员属于收入颇丰的那一批,“但在行业内,就算一个非常有经验的程序员,一般月薪大概就是 4 万 – 5 万元”。

文 | 钟艺璇
编辑 | 周维
运营 | 月弥

入职腾讯前,何振涛在老家的一个软件公司做程序员,税前月薪只有 7 千元。工作半年后,他跳槽到了腾讯,工资 “直接有了倍数的提升”。

不过,何振涛说,他的收入,可能还比不上刚刚入职的应届生。

腾讯内部员工将此称为 “倒挂” 现象。“老员工层级提升所带来的薪资涨幅,赶不上应届生月薪的上调比例。有时候,工作两三年的老员工,还没有新人拿得多。”

新人在腾讯能拿多少呢?

根据各大招聘平台数据综合统计,腾讯 2022 届研发岗应届生基础月薪在 1.7 万 – 2.3 万之间,签字费(针对优秀人才的额外奖励)3 万,股票依据不同等级从 6 万到 20 万不等。相较去年,该岗位月薪整体上调 2 千。如今就算是被称为最低等级的 “白菜包”,年薪总包也已经超过 40 万元。

当然,腾讯更资深的 “老人”,拿得就更多了。

根据腾讯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腾讯员工三个月的总酬金成本为 259.63 亿元。以此计算,腾讯员工三季度人均月薪为 8.06 万元,对比去年同期的 7.61 万元,季度平均月薪增加 4500 元。

平均月薪 8 万,这是个令人咋舌的数据,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压过腾讯十年来首次单季度利润的下降。

但相比外界的波澜,一些内部员工倒是显得平静。直到有人将平均月薪的截图发给何振涛,他才知道自己的平均月薪 “又上涨了”。在他的印象里,上次,这个数据 “好像还是 7 万多”。

“被平均的大多数人”

何振涛的月薪自然没有达到 8 万这个数字,他说,自己只不过是 “被平均的大多数人”。

根据此前腾讯半年披露的核心高管薪酬显示,其中高管收入超 800 万港元以上的就有 13 位。

至于 8 万月薪是否靠谱,有匿名腾讯员工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这 8 万并非等于月薪,而是平摊在每一位员工身上的人力成本,包括薪水、公积金、社保以及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花费等。但他也披露了一个数据,“(腾讯员工年薪)最低级别为 30-50 万,平均数位 50-70 万,高级别为 70-120 万,极少数高管大约在 200-1000 万。”

在美团程序员王文杰看来,月薪 8 万,对于绝大多数互联网员工,只是一个极少数、被神话的薪资数据。虽然在互联网公司中,与代码打交道的程序员属于收入颇丰的那一批,“但在行业内,就算一个非常有经验的程序员,一般月薪大概就是 4 万 – 5 万元”。

作为一个 5 级工程师,何振涛的薪资由基础月薪以及年终奖构成,其他福利包括股票、房补、餐补、免费班车以及保险等。按照上述数据来看,他的收入只属于最低级别区间,“但我对现在的收入挺满意的,在刚毕业一年的学生里,已经算中等偏上的收入。”

不久前,脉脉上有一位房东问,“本人是南山区房东,听说腾讯今年房补 4K?”

image

▲ 脉脉上关于腾讯房补的讨论。图 / 手机截图

大厂福利一有风吹草动,蠢蠢欲动的房东便嗅着金钱味道而来。今年,何振涛所在的城市房补的确由过去的 2 千不到涨至 4 千,但他和身边的同事们却不敢提及。“现在如果非必要,我们租房都不敢和房东说自己是腾讯员工,不然被黑的可能性很大。”

但腾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高额年终奖和股票。一直以来,外界对腾讯高收益部门奖金的猜测从未停歇,甚至有自媒体称王者荣耀团队年终奖高达 100 个月工资。

尽管腾讯游戏官方后来对此的回应是 “该传言太离谱”,“但微信和游戏这些核心部门的年终奖相对其他普通部门的确会更高,这些部门的职级定档也是独立的”。

类似何振涛这样的普通程序员,到手年终奖一般是 4-6 个月工资。

今年 2 月,腾讯给做出特别贡献的员工授予了一笔同心同行奖 ——100 股的一次性激励。以当天的收盘价来看,100 股约合 6.1 万元人民币。消息流出后,一张图开始在腾讯员工朋友圈中流传:“这一刻我感觉我一定要给 Tencent 腾讯卖命。”

这并非腾讯第一次以股票形式发放员工奖励。5 年前,为庆祝成立 18 周年,腾讯阳光普照,向所有员工每人发放 300 股股票,按当时股价算值 5.3 万元。现今,这些股票价值已超过 8 万元。

这样的高薪高福利,并非腾讯一家独有。去年年底,美团和滴滴的两份 offer 同时摆在程序员王文杰面前。他此前在一家中型互联网企业工作了三年,薪水一直不上不下。随后,这两家大厂的 HR 在王文杰面前上演了一场薪资博弈。

当时,美团先开了一个价,滴滴在询问后,当即顺势加了一千。他又将滴滴的开价如实报给美团 HR,美团再加了一千,对方随后紧跟而上。最终,滴滴给出了高于原 offer 三千的价格。

除去明面的待遇外,隐性的时薪也是大厂员工们考量的一部分。“进一家公司前,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这家公司的下班时间。” 在薪资差不多的情况下,自然会选择下班时间更早的公司,毕竟加班费不是次次都能拿到。有时候可能会是一个被迫加班的状态,大家都在自愿加班,你也要跟着进入这种模式,怎么好意思申请加班费呢?”

彼时美团给的官方说辞是早 10 点上班晚 8 点下班,而滴滴是早 9 晚 9,王文杰最后选择了美团,而这份工作的薪资,是他原公司的 2 倍左右。从中小厂跳到互联网公司,往往意味着工资将以倍数为单位上涨。

但王文杰并不认为美团的福利有多好,“业内都叫我们白开水厂”。除去每月 400-500 元的餐补外,美团并没有房补,王文杰只能租住在距离公司 45 分钟地铁的地方,以此避开高额房租。不过,他并非特别看重补贴,“我真正在意的是年包工资。假设这个公司没有这个补贴的话,我们可以和 HR 沟通,希望能在年薪总包里得到一个补偿。”

人心似乎总是不知足的,不同大厂的员工们,仍会羡慕其他公司的待遇。身在腾讯的何振涛,觉得字节跳动的福利好 —— 至少在伙食上,“我有时会看他们员工的 vlog,餐品种类多,环境看起来还像个高级餐厅”。美团的王文杰,则向往腾讯的高房补,每日的通勤是他最苦恼的事。

image

涨薪的背后

作为公认的高收入群体,互联网员工们一样会为自己的薪资而苦恼。工资的上涨,与职级、部门地位以及领导评价相关。

“我们公司的涨薪在 5%-10%,按照 271 的比例排比:20% 的人拿到优秀绩效,会有 10% 的涨薪;70% 的人可能是 5%;而剩下 10% 的人可能什么都没有。” 一位大厂员工告诉每日人物。

王文杰所在公司的制度大同小异。为了成为涨工资的少数人,同事们迅速拉开了一场加班赛。大家都非常在意领导对自己的评价,拼命想做最后一个下班的人。

他逐渐发现,身边同事下班的时间越来越晚。“大家都不走,如果突然开会,你又不在的话,自然会影响领导对你的评价。” 这让他入职前打听到的早下班,最终成为泡影。真正入职后才发现,“上班时间倒没错,只是经常 10 点甚至 11 点才能下班。”

在大厂,有着分明的层级与上升渠道。“以我所了解的另一家大厂为例,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刚毕业进去都是 P4。如果表现良好,晋升频率基本是一年一次。”

但现在,当大家争破头做竞升的那一个时,“很大程度上晋升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做得有多好,而是你的人设”。王文杰讨厌这种飘荡在办公室的加班氛围,“也许会有一些人享受这种状态,但我觉得这是对我生活的一种压榨”。

这种压力,当然源于涨薪。刘静在字节跳动某运营岗工作,她所在的部门每年只有 30% 的人能涨薪,“涨薪幅度还控制在 10% 以内”。她身边有一位已经工作 4 年的运营,工资一直维持在 13K 左右。

但薪资有时候并非能直接和付出相互挂钩。刘静身边两位不同组的同事,同样做出了爆款业绩,前者领导给开出了 12 个月的年终奖,后者仅仅是涨薪 10%。“10% 也只是人家 1 个月的工资而已,这些都与领导的喜好有关。”

而令她疑惑的是,公司对跳槽员工的待遇却颇为丰厚。她的一位朋友跳槽过来后,工资翻倍,“从 8K 到 15K,她当时还只是个刚工作不到一年的应届生”。

“在公司内部,员工的职级和工资是不允许相互打听的,甚至直系领导也看不到下属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下属从对家跳槽过来,可能会出现工资高于自己直系领导的情况。当然,低的那方肯定是不知道的。” 刘静说。

近两年,王文杰已经明显发现一个趋势 —— 校招生的收入已经逐渐赶上社招。在王文杰刚毕业时,校招的薪资待遇还远不如社招,但近几年两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校招甚至超越社招。“我知道的例子是,去年有特别优秀的应届生可以直接拿到 30K 的月薪,这就比我要高了。”

何振涛的收入,也比不上一些腾讯入职不久的应届生。社招在入职之后,层级的上升与具体工作年限以及项目挂钩,“如果碰到一个好项目,上升的过程可能就没有那么漫长。但如果跟了一个普通的项目。可能两三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老员工有限的层级上升所带来的薪资涨幅并不太明显,而应届生待遇每年却在稳定提高。“当层级提升所带来的薪资涨幅无法超过应届生月薪上调比例时,那么有些工作两三年的,就没有新人拿得多。”

刘静去年以社招身份进入字节跳动。她透露,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社招薪资会低于校招。“起码校招会有一个最低的薪资限制,一般都是 12K 起,但社招就不一定了。”

当然,想进大厂,并不容易。2020 年,一共有 15 万以上的毕业生申请了字节跳动国内 3000 多个岗位,平均录取比例为 50:1。就算是社招,刘静当初也通过了 5 轮笔试面试,才跻身为大厂人。

image

焦虑

互联网造富神话,曾为大厂吸引了无数毕业生。在快手传出上市消息时,据快手招股书披露,快手有一个 4551 名员工的持股平台,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累计认购 5.24 亿 B 类股份。按照目前快手股价,人均身家超过 1165 万港元;而如果按照快手曾经的股价最高点 417.8 港元计算,这个数字将超过 4800 万港元。

有快手员工告诉媒体,公司上市暴涨后,他可以根据 “车价” 来推算同事大概持有多少期权。每天办公室闲聊快手股价时,大家都会用 “凡尔赛” 式的语气感叹:“今天跌了一辆大 G”,“又涨了一辆特斯拉”。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接住了大厂的造富神话。

就在前段时间,各大厂陆续取消了大小周加班制度。而久被诟病的加班,在一些大厂薪资中却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取消大小周前一个月,字节跳动 CEO 梁汝波公布的一份公司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员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人支持。

刘静发现,取消大小周后,实际工作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工资却变少了。尽管周末不用上班,但多余工作却匀到了工作日,周一到周五几乎每天都需要加班。“取消了加班以后,听说有些程序员去掉加班费,总年包可能会少十万块。”

在毕业时,一家行业头部公司曾经向刘静抛出橄榄枝,工资甚至超过现在这家互联网大厂,但刘静选择了互联网赛道,“年轻、扁平、透明” 是她选择的理由。如今,一些暗藏的不公平和不透明,却在大厂曾经引以为傲的薪资上体现出来。

在刘静看来,自己所在的部门并非核心业务,工作内容可有可无,收入、前景又并非外界所想象的美好,她时常陷入焦虑之中。“大家觉得我们好像高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薪资和福利的落差,以及一些她眼中 “不公平” 的工资划定,无论下午茶和小零食有多管饱,“都没办法弥补”。

大厂部门之间的落差以及业务的剧烈变动,也开始令这份曾经令人艳羡的工作开始变得人心惶惶。据《晚点》报道,就在几日前,腾讯放弃学龄前在线教育业务 “开心鼠”,1500 名左右的辅导、销售员工将在内部转岗。字节跳动的教育业务 “瓜瓜龙” 以及房地产业务 “幸福里”,也在今年下半年陆续裁员。

这是大厂的另一面。一方面,在需要时,大厂会壕气地给予远超其他行业的薪水和福利;另一方面,在没有太多剩余价值时,大厂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将你踢开。

11 月初,一名程序员在政府网站留言:“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今年 45 岁,精通 java 的各种技术体系…… 而我辞职回家半年后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

一个显著的现实是,互联网企业在变得越来越年轻。2020 年,腾讯的员工人数超过 8.5 万人,平均年龄为 29 岁。快手平均年龄为 28 岁,拼多多和字节跳动平均年龄只有 27 岁。

image

对于大厂的员工来说,年龄越大,焦虑越深。而 35 岁,是一个关口。2017 年,华为劝退 34 岁以上的交付与工程维护人员。2019 年,滴滴宣布裁员 2000 人,主要是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

2018 年秋天,腾讯开过一个著名的会议。马化腾说,腾讯一两千个总监级干部,30 岁以下的有多少?答案是,不到十个。总裁刘炽平则表示:腾讯不可以把干部变成终身制”,要把位置留给后起之秀,每年淘汰 10% 的干部。

“你别看现在工资高,30 岁或者 35 岁以后,去哪里我都没想好。” 王文杰说。

在互联网职业社区脉脉上,很多程序员们分享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但大部分都是苦闷和焦虑的倾诉,集中在工作压力大、没时间谈恋爱、脱发、身体变差、薪资不如应届生等方面。

2020 年以来,疫情和政策等因素,让大家见证了许多公司的迅速没落。一位程序员感慨,“身在互联网,我没有安全感。”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来源:每日人物 微信号:meirirenwu

兽爷:坐了一回过山车

今年年初,龙湖董事长吴亚军跟高管们开会,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出现极端情况,所有银行对龙湖关门,公司的销售额降一半:

我们还能不能发出工资,能不能还得起债?

万科王石好多年前说学习新鸿基好榜样。不仅因为新鸿基房子盖得好,还因为它商业地产加住宅的成熟模型,这种风险控制能力在全亚洲都是标杆。

只是万科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产商,但就是做不成新鸿基。反倒是龙湖,越来越有新鸿基内味了。这些年他们住宅和商业并重,去年他们购物中心回报率达到7%,平均融资成本才4.5%。这意味着,租金已覆盖利息,模型和新鸿基越来越像了。

前段时间,还有机构做了一份“TOP50强房企财务抗风险能力排行”。抗风险能力最强的,不是万科,也不是华润、中海这样的央企,而是龙湖。过去一年,央企们也纷纷跑去龙湖取经,把这家民企当成学习标杆。

只是面对吴亚军抛出的问题,极端条件下的压力测试,龙湖高管研究后给出的答案是:

不能。

也就是说,假如行业来一场疾风骤雨的速冻,中国地产业公认最稳健的公司,认为自己同样很难幸免。

吴亚军提出这个问题的时间,是今年2月。彼时虽值春节,但中国楼市还是一片炙热,房企头两个月销售业绩超出预期,很多城市楼市都出现过热信号。老板们都摩拳擦掌,筹资参加第一轮集中供地,准备在2021年大干一场。

谁也想不到,下半年的行情,跟吴亚军年初提出的假设几乎一样。

1

11月5日,地产从业者的恐慌情绪,达到了历史极值。

之前一天,深圳佳兆业3亿的理财产品逾期了。500多个投资人找上门来,要求兑付。和恒大新力们不同的是,佳兆业是一家三道红线指标处在“绿档”的房企。

接着就是11月5日一早,一则是世茂正和陆家嘴信托谈展期,董秘辞职的的消息,引爆了风声鹤唳的地产金融圈。随后,世茂多支债券下跌超20%。

下午四点半,世茂的许公子紧急召开了投资者交流会,辟谣说这笔信托规模30亿,今年没有到期,主要集中在明年和后年到期。今年世茂也没有到期美元债。

许公子说如果不能借新还旧,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自己北京、上海的办公楼和酒店都有可能出售。香港的楼明年估计也会卖,能换200多亿来。如果付款快,9折和85折都能考虑。

一位投资者问,如果政策没有很大的改变,开发商可以撑多久?

许公子回答说,每家企业情况都不太一样,他听到一个说法,如果政策不转向:

即使是中国最厉害的开发商,也撑不了多久。

这种话,我听好几个开发商说过。前段时间,一位二十强房企老板告诉兽爷,财务状况好点的民营地产商,资金最多坚持:

三个月。

世茂紧急开会时,港股已经收盘了,他们下跌了13个点。多家地产公司因为这则谣言陪跑,同样股债双杀。

那天下午两点钟,一位三十强地产商老板睡了个午觉。过去一个月,他一直东奔西走,为公司筹集资金。午睡一个小时后,他醒来看了一眼自家股价,当时就懵了。

大跌的原因,是因为购买地产债券的公募遭遇投资人提前赎回,被迫结构性平仓。投资者要求继续给钱兑付债券,否则威胁会继续平仓。

想到努力了半年,最后可能还是无用功,他情绪在那一刻掉进冰点。他跟助理说:

早知如此,还不如躺平呢。

2

三天后的11月8日,深圳五洲宾馆2楼长江会议室,召开了一场房地产座谈会。

参会的有万科、卓越、平安、南方基金、中信银行等房企和金融机构代表,主要讨论房地产行业总体形势和风险。

深圳已经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点。卓越说九月销售额下降了一半,十月促销也同比少了近三成;万科说九月销售降了37%,十月又降了31%,下滑程度超过了2008年。

房企们的主旋律还是融资难。四季度传言的信贷放松大家还没有感受到,他们希望金融机构国企民企一视同仁。

房企们的语气很重。比房企语气更重的,是金融机构。

南方基金说房企新增了10家信用债违约,涉及2200亿,预计还会有13家违约,涉及6600亿,占了房地产信用债的三成。他们担心风险会上下游传染。

中信银行判断今年不是市场最低点,会越来越难,企业资产没人敢买,没有回款卖掉资产也于事无补。他们主动建议要加大按揭力度,恢复正常融资。

其实去年年底,有主管金融的领导从另一个角度说过类似的话。之后,出来的是二手房指导价、房贷集中管理、土地两集中制。然后,恒大、蓝光、新力等一批高杠杆房企就暴雷了。

现在,连地主家都没余粮了。前不久,融创又向华北区域调拨了约三十亿现金支持。他们的第一次拨款,就发生在今年夏天。

夏天的老孙,是有信心度过这次调控的。有人在中期业绩会上问他,下个谁会暴雷呀,老孙摆摆手,谁都有可能,反正不是融创。

一周后,恒大财富暴雷了,集团总部被投资者包围。有大问题的房企终于捂不住了。那天深夜,计算恒大负债的包叔梦回成都:

2000000000000元。

各地政府也被搞晕了。一边处理恒大在建项目,一边盯住了监管账户资金有没有少零。北京刚刚明确,商品房首付款要先监管保护后再网签。

万科也隐晦地提到,房企的钱来源于客户和融资,现在两头受挤压。但大家心照不宣地没有建议放松监管资金。

根据年中报,世茂有823亿现金,76亿受限制;融创有1231亿现金,220亿受限制;碧桂园1862亿现金,近800亿受限。开发商的一个钱包被端掉了。

客户也不敢买了。统计局今天公布了10月份的楼市数据。10 月份全国一手住宅的销售额是10945亿元,差不多只是6月份的一半。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64个,只有6个城市没跌。

之前大家都以为恒大危机只是个例。但现在,上半年还过热的楼市,下半年向下直冲。

前几天去了环球影城,从霸天虎过山车上下来后,脚像踩在棉花上,软了半天。民营房企都在这列过山车上。而且基本上都没来得及系安全带。

3

恒大暴雷到今天,差不多两个月,民营地产商的美元债,几乎团灭了。

曾有人算过,如果未来三成地产公司倒下,地产美元债平均价格约为75;未来五成地产公司倒下,那么平均价格应该在60;但现在,平均价格是:

50。

境内融资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一家专门为房企提供表外融资的头部金融机构,在恒大暴雷后,收获了二十多亿信用类贷款的准坏账。

他们后续依然在向一些房企提供融资。直到最后一批放款的房企中,一家身处绿档的优质房企,突然连三个亿都拿不出来,他们才想一个问题:

三道红线还具有多大参考性。

这家金融公司开始停手观望。因为他们看不懂这个市场了。

小部分继续在做的私募机构,也不再看对方是否五十强房企,而是看项目管理。把项目握在手里,严格监管资金的房企优先考虑。

融创各城市公司,就在把项目的财务统一收回,纳入平台管理。老孙还自己无息借给融创30多亿。

一家20强房企正调集全集团五大板块帮地产公司卖房子,抓回款放在第一位。因为融资受阻,他们又开始找员工借钱,利息十来个点。

主管部门也发现事情偏出了轨道。上个月刚开会号召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的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再次表态,部分金融机构对“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存在误解。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

深圳会议的最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没有明确会落地什么政策。但他说广东是市场化的晴雨表,反映问题实事求是。

上次在广东调研限电事件,就很快得到批示解决了。

深圳会议果然是转折点。两天后,暴跌了两天的地产股,迎来久违的红色。万科涨了4个点,融创涨了15个点,世茂涨了17个点。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一张没有被证实的、人行通知主要银行放松信贷的微信截图。

清理挤压五个月以上的按揭;

开发贷和个贷上量;

存量项目银行可展期,不可降级……

这两天,不少准业主收到新房按揭款下发的短信,信贷环境确实在放松了。山西有开发商接到了多家银行的主动报价,有额度了。

最前线的广州,从这周开始,也有银行开始向优质房企陆续放款了。

这些开发商是本身就有授信的。他们前几个月就在向银行申请,银行按程序批准了符合条件的,但因为没有额度一直积压,不能放款。

陆续放款需要一段时间。一些已经告急的房企,可能还要熬一段时间。

银保监会也有了最新动向。昨天,郭主席主持召开党委会议,说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对于这次会议,中国基金报的标题是:

关于房地产,银保监会发声:稳!稳!稳!

地方政府也在步步试探。哈尔滨、义乌、武汉先后小范围放松调控。11月10日,沈阳还开会研究出了一个大招,发明了申报制:

只要你承诺自己有购房资格,你就有资格。

吃瓜群众太激动了,消息满天飞。当晚,沈阳房管局不得不对外辟谣。一切好像发生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但看起来,政策已经触底了。这两天,有传言说银行迎接巡视检查的内容中,新增加了一条——是否有新增房企贷款。而我们的老朋友高盛,也回来抄底地产了。

但市场底还没有到。

房住不炒。城镇化的下半场,人口还是将持续向核心大城市、都市圈聚集,很多三四线城市楼市就算全面松绑限购,也很难回去了。

站在2021年11月,我突然想起去年7月4号,在深圳同一家宾馆同一间会议室里,召开过同样的房地产调研会。

当时深圳楼市万人摇新盘频出,均价7.5万一平米,成了宇宙中心。十一天后,深圳就开启了改变中国楼市风向的715调控。

大家习惯把人生比作过山车。这事真的挺离谱的,坐过山车最有趣的那部分,是下坡。

来源:@兽爷:“每当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就会被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