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高端化成功了吗?

文 | 严张攀 编辑 | 张泽一

来源:有数 DataVision

高不成,低不易 —— 一句话道出了小米近几年来最大的困境。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人们手中的 iPhone 开始变的卡顿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是不是这台手机用太久了?而当小米开始卡顿的时候,却会怀疑这芯片就是不行。

2021 年年底,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小米 12 的发布会上宣布,小米将在产品和体验上,全面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但用户并不买账。

3 月 22 日晚,小米集团公布了 2021 年财报,在当年上市之时被定义为互联网公司的小米,最新一季人均消费仅有 14.3 元,而它对标的苹果,人均消费超过 70 元。

华为的退出给手机市场留出了一块肥肉,小米在当时是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但到头来,不仅肉没吃到多少,提出的战略也到了需要自省的时候。

华为跌倒,小米没饱

2021 年 7 月 16 日,雷军在微博上宣布了一个 “天大的好消息”:第二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占率超越了苹果,晋升全球第二。当初人们预言的 “小米接棒华为” 似乎逐步实现,尤其在欧洲市场,小米的份额一度也上升到了第二位。

不过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实现。

不是说小米不努力。早在 2019 年,小米就提出了高端化策略。一个标志性的操作,便是剥离了红米,采用了双品牌策略。用雷军的话说,红米专注极致性价比,主攻电商,而小米则专注中高端和线下的新零售。

说到底都是为了利润。既然雷军坚定地声称不可能涨价,那么高端化之路势在必行。在这一方面,雷军确实有在努力,前有自研芯片,后有自建工厂。2021 年,小米 12 发布之时,雷军喊出了那句 “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对标苹果”。而在这之前,小米 10、小米 10 pro 和小米 11 系列,价格已经从 3000 多元涨到了 6000 多。

但一顿操作,终究难掩这份年报的颓势。

2021 年,小米智能手机实现总营收 3283 亿元,同比增长 33.5%,整体出货量达到了 1.9 亿台。具体到高端智能手机(零售价 3000 元人民币或 300 欧元以上),小米的出货量超过 2400 万台,一看占比,13%—— 与一年前华为退出时相差无几。

华为确实让出了一块,它的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13% 下降到了 6%,但把握机会的不是小米,而是苹果。小米仅提升了 2%,获取的份额与 OPPO 相当。

“华为的退出把小米推到了前排,但问题是小米是否具备了成为第一梯队的实力 [7]。” 一位小米国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还有一个重整山河的对手 —— 荣耀。

在经历了半年多的阵痛之后,荣耀在 2021 年三季度实现了逆袭翻盘。根据知名统计机构公布的 2021 年 Q3 国内智能手机销售情况,荣耀手机出货量达到 1420 万台,环比大增 96%,重回市场前三。

荣耀 CEO 赵明面对国产手机市场下滑的局面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友商过度备货是有风险的。如果我们快速崛起,他们压那么多货就成为库存了。智能手机行业,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 [6]。”

结合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番话可谓非常诛心了。

用户来了,却不花钱

在小米,手机不光是用来卖货赚钱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获得用户,让他们继而使用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和周边产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米光靠卖手机是很难获得高利润的,即使高端机也是如此,因为它的品牌溢价有限。同样是卖 1 万元,苹果能赚 6000 元,而按小米集团 18% 的毛利来看,可能赚 2000 都不到。

在小米的商业模式当中,是以小米手机作为起点,通过 IOT 设备构造生态链,强化用户体验,构建完整的流量闭环,最终通过互联网业务进行变现。

按照常理推断,高端化能够争取到消费力更高的用户,从而在互联网服务里获得更多收入。

观测这一变现路径是否走通,客均消费额这一指标对小米来说非常重要。但结果呢?自 19 年末以来就开始下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自然是因为高端手机占比仍然偏低,其次则是小米用户的消费能力低于预期。

小米的营收结构分为智能手机、IOT 和互联网三大业务。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手机营收维持稳定增速、IOT 和互联网服务营收占比提升。这意味着手机获得了更多的用户,而用户把手机作为流量入口,进一步消费了后续服务。

但事实上,IOT 和互联网的收入占比却并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

再看小米 MIUI 的月活净增量,与 IOT 与生活消费业务收入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关系。

据此可以进行合理推断:很多用户只是单纯的白嫖小米手机的 “性价比”,并没有加入小米的生态链中进行消费。

根据年报显示,小米最新一季的 ARPU 为 14.3 元,隔壁美团外卖都有 40 多元的 ARPU。而小米的对标对象 —— 苹果,2020 第一季度的 ARPU 超过 70 元人民币。

这样来看,光自己对标苹果还不够,还得想办法让米粉对标果粉。

这极低的 ARPU 值一方面是由于小米手机的海外用户消费显著较低,据测算仅有 4.22 元左右,显著拉低了集团的平均值,而更为重要的,可能得从小米自身的历史里面找原因。

抹不去的标签

小米高端化受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没有在消费者心中提升品牌调性,二则是在卖手机的线下渠道上姗姗来迟。

2021 年 2 月 3 日,在微博上相当活跃的雷军,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小米发布一款万元的高端手机,你会买吗?

微博下面捧场的言论不少,但现实却相当骨感。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小米没少推出高端价位的手机,但从它的平均售价迟迟未能有所突破,始终在 1000 元左右徘徊。

如果把财报的数据翻译成文字,大概是这样的:买小米本来就是因为性价比,如果要花费 5000 甚至上万,那么为什么不选择苹果呢?

成立之初,小米靠着 “性价比” 快速打开市场,但是这种 “低毛利” 的打法是一把典型的双刃剑。小米最终也被其 “极致性价比” 反噬。

一方面,这种定位让小米耽误对高端产品的研发。以手机的核心部件,芯片为例,小米虽然已经成功自研澎湃系列芯片,但仅在其低端手机 5C 上应用过,并且市场寿命仅有短短半年。而其旗舰数字系列,用的一直都是骁龙系列芯片。

而反观其对标对象苹果,其自主研发的 A4 芯片,不但早早的在 2010 年,就已经应用在自身的旗舰手机上。而且,在 WWDC2020 大会上,随着库克宣布苹果电脑将采用自研芯片 M1 MAX,成功实现全产品芯片均为自研。

另一方面,标签不是想撕就能撕的。

与雷军问卷调查 “万元机” 相比,大家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他对性价比的强调。

比如他一直念叨的 “小米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2017 年,他说 “最孤独的感觉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劝我把小米产品卖贵一点,我觉得大家不了解我的想法和追求。”2020 年,还有小米高管说过这样的话:“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得屌丝者得天下,得年轻人得天下。”

在高端化已经摆上日程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话语,小米的品牌建设道阻且长。200 万换得掉 logo,却很难更新人们对品牌的心理定位。

至于渠道,小米是一家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这种基因也体现在其销售手机的渠道上。初创时代的小米,甚至只在线上销售。

但在中国,超过 80% 的手机都从线下渠道销售出去。对于手机品牌来说,在线上流量红利枯竭后,线下渠道足以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存亡。不仅如此,线下渠道的体验对提升品牌影响力有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线下渠道帮助 oppo 和 vivo 取得的成果。

2016 年 3 月,首家小米之家开业,但是相较于其他品牌,小米线下渠道布局,属于是姗姗来迟。(我们曾在《小米之家,雷军之痒》一文中详述了小米线下的布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到 2020 年,国内手机市场,线下渠道销量占 70% 以上,而其中小米只占 7%。

小米在 2019 年改革了渠道,采用了小米之家旗舰店 + 小米之家专卖店 + 小米之家授权店三种模式。其中,前者是小米自营,而后两者都是加盟的方式。

三种线下门店虽然极大的提升了开店效率,但也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高企不下的销售费用造成对利润的损耗,小米的销售费用两年实现翻倍,达到 209.8 亿。与其 220 亿经调整净利润旗鼓相当。其次则是三种模式的店在服务体验上各不相同,并呈现出递减的关系。

去年 10 月,有人质疑小米销量增长与线下门店增量不匹配的问题。雷军给出的解答是需要时间的验证。半年过去了,结合最新的数据来看,小米的线下之路仍未走通。

尾声

虽然雷军又一次喊出了破釜沉舟的宣言,要压上人生全部的荣誉,为小米而战,只是这次奋战的目标不是手机,而是汽车。

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超过 1000 人,预计在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首期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 10 年投资额将达 100 亿美元。

第一梯队的蔚小理都已经朝着盈利进发,雷军的车,还停留在概念之上。同时,小米的手机基本盘,似乎也不是那么稳固。

想当年关羽也是这么想的:我先集中兵力打下樊城,再回过头来救荆州。

电动车有点类似几年前的手机市场

@北京塞冬: 关注了几个新车的新闻,蛮好玩:

1、理想 L9 卖到 45-50 万,作为有娃的三代同住家庭,3 块大屏、4 个杯架、冰箱暖箱、功率堪比电炉的音响、满座的通风加热等等,对我的吸引力蛮大(当然大概率不会买)… 个人估计卖得不会差。
2、比亚迪汉 DMI/DMP 价格出来后,骂的赞的声音都很大,个人觉得 —— 骂归骂,卖得应该也不会差。
3、百年福特新款萌丢,2.0T 6 秒车,“4K” 大联屏,丐版下探到 16 万(虽然可能这配置不产),能感受到满满的针对中国市场优化的诚意… 但个人觉得 —— 销量说不定还是扑街 [doge]

现在有点类似几年前的手机市场,那会的三星粉丝是懵逼和不解的 —— 屏幕 / 处理器 / 摄像,我三星都是顶级,我全系防水你没有,我同配置比你轻薄,我产能充足不用抢,我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定向设计了多款高性价比产品,比你便宜,为啥销量还是扑街?一定是中国厂商营销大法太洗脑,中国消费者民族主义太过剩 blabla

现在的市场很割裂:
1、收入差距拉开,用户群差异拉大:一波是 “不差钱用户”,需求是在预算确定条件下,追求先进、差异、逼格;一波是 “性价比用户”,先确定需求下限,再寻找给定条件下最具性价比产品。
2、产能不足,原材料暴涨:同样的产能,肯定优先供应高价、高毛利产品,对产品规划提出挑战。

对一些厂商而言,基于上述两点,拆解下来的动作就是 —— 优先抢 “不差钱用户”,在 25-50 万区间和 bba、以及其他合资品牌的中高端车型作战,类似当年 P/Mate 通过差异化产品力一点点撬动 iphone 份额。对另一些无法做到这点的厂商而言,就是相反路线,继续啃 “性价比”。

最后,就是不同路线的厂商、用户、粉丝群之间互道 SB,各走各的路,就像三星 / 联想 / MOTO / 苹果 / HOVM 用户之间互相不理解。

但大趋势还是大差不差。

据说:
1、3 月新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实时数据继续上台阶。个人还是保持之前的估计,今年某个时间点,新能源在新车里的渗透率会逼近 3 成,纯电逼近 2.5 成。
2、BYD/TSL 订单继续高歌猛进,产能提升快,但还是远赶不上订单增量。今年看 BYD 从几月开始成为全国最大车厂,以及 B 和 T 两家谁比谁的全球总销量高。

PS:无理想股票、无福特股票,BYD 股票占仓位不到 3%,不是这三家的车主,短期内也无意买这三家的车。

共享充电宝,拐进死胡同

文 / 柠檬 编辑 / 月见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每天都处在焦虑的边缘。

“现在不搞加盟代理就活不下去。” 某共享充电宝招商人员陈田告诉「财经新知」,“充电宝几乎全部沦陷为代理模式。”

翻看充电宝上市第一股怪兽充电宝的官方账号,几乎每天推送的文章都离不开加盟二字,如 “共享充电宝百元代理可开启创业”“共享充电宝代理还有市场吗?”“共享充电宝代理如何月入十万”……

陈田表示,除了头部品牌会对代理商抽成,大多品牌都不再抽成。这也就意味着,新晋玩家的生意,已经完全沦为批发充电宝生意。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三家头部企业 “小竹兽”(小电、竹芒、怪兽)均已转入代理模式。“抛弃” 笨重的直营模式,转为更加轻便的代理商模式,背后反映的是这门生意已经走入规模不经济的阶段。

近日据媒体报道,小电科技预计裁员约 2000 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 40%,随即小电科技对该消息进行否认,称主要是在进行业务调整。这样苍白的解释很难掩盖 “小竹兽” 们陷入焦虑的事实。

上市的股价暴跌,没上市的被曝亏损、裁员。赚钱却不吃香,在共享充电宝业务以外,“小竹兽” 纷纷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缓慢生长的第二曲线,真的能成为 “小竹兽” 的下一个拐点吗?

 01

  “小竹兽” 走出红利期

如今国内共享充电宝市场 “小竹兽” 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

参考以往的故事模板,一旦市场格局稳定,就能够结束烧钱,进入收获阶段,但共享充电宝的 “钱景” 在涨价声中看似一片光明,实际上已是一地鸡毛,与最初的火热截然不同。

小电科技的招股书再次沉没在港交所,2021 年 4 月以后,再无消息。这是小电科技的第二次失败,CEO 唐永波曾在 2021 年 2 月的内部信中表示,“疫情对公司业务已造成致命打击。” 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 年间,小电科技仅有一年实现盈利。

2018 年,这个刚走进爆发期不过一年的行业迎来第一次大洗牌,面对头部企业的绝对优势,大量中小厂商集体撤退,甚至连美团也放弃了这项逐渐边缘化的业务,三电一兽(街电、搜电、小电、怪兽)带领行业走进寡头垄断阶段。

2020 年,美团卷土重来,并未如当初大量行业人士预言的那样 “对共享充电宝品牌形成降维打击”,美团充电宝曾发布公告称将 “自力更生,绝不啃老”。据业内人士分析,美团指定商家使用美团充电宝并非难事,但充电宝业务本身并不值得美团进一步激化与商家之间的矛盾。

然而美团在线下渠道的绝对实力依旧不容忽视。2020 年初,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提高共享充电宝的线下覆盖率,美团开启了 “百城大战”,在超过一百座城市进行地推,其事业部规模达千余人。

2021 年 4 月,怪兽充电率先上市,当晚,搜电、街电宣布合并为竹芒科技,凭借代理模式在下沉市场的优势,在共享充电宝赛道处于领先地位,甚至隐隐掩盖住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的风头。这似乎是共享充电宝最后的高潮,此后的故事肉眼可见地走向低谷。

已上市的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怪兽科技略显狼狈,股价下跌近九成,市值蒸发超百亿元人民币,从其财报数据中,也能更清晰地看到整个行业的焦虑。

2021 年第三季度怪兽科技净亏损 7940 万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的净收入一亿元人民币,关于第四季度的收入预告,怪兽科技也表示,考虑到疫情的潜在影响,第四季度收入或许将在 8 亿人民币左右,即预计较本期收入下降超过 10%。

成本不断增加也是共享充电宝业务较明显的趋势,2021 年第三季度怪兽科技收入成本、营销费用均上涨 20% 以上,怪兽科技称,POI(商户站点)范围扩大以及合作伙伴奖励增加是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日据媒体报道,小电科技预计裁员约 2000 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 40%。同时有小电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公司已转向代理人的模式,“鼓励” 员工脱离公司,成为地区代理人。竹芒科技也被爆出内部出现难以融合的问题,多位部门一级负责人宣布离职。据《财经周刊》报道,有竹芒离职员工称,“原搜电团队已经把原街电团队‘干掉’了,内部情形蛮惨烈的。”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充电宝的细分赛道似乎还没跑通,在如今已是一片红海的市场中,“圈地运动” 愈演愈烈,头部企业疯狂地内卷导致扩张成本上升,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这一行业已经走进规模不经济的阶段。

 02

  卷死自己,累死同行

这是一门强烈依赖线下站点密度的生意,在共享充电宝地图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地点的共享充电宝价格差距较大,即使是位于同一商场,每小时单价也会在 3 元到 6 元之间浮动。

在人流量不是很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的盈利非常有限,同时近两年提现也出现拖延推诿的情况。不少商家已经把共享充电宝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仅期待它能够为自己引来一些客人。

陈芮告诉「财经新知」,共享充电宝在商超非常受欢迎,“大型商场里的充电柜很多,有商店里的,也有商场自己弄的。”

“充电是真的慢。” 陈芮对共享充电宝怨气满满,一个小时三块钱,逛了两个小时准备卡点还,却发现手机电量仅上涨了 30%,“用的时候可能遇到坏的、没电的,还的时候也不会很明显地提醒你是否归还成功。”

逛街时陈芮很难感受到时间流逝,除非自己定闹钟,否则往往等她意识到要归还时就已经超出自己预想的时间,“有时候一次就得十块钱,哪怕超出一分钟也会按一小时来算。” 但她最难以接受的问题是,手机没电就扫不了充电宝,没有充电宝手机就开不了机,“这就是个死循环,要是跟朋友一起还能借她们的手机扫。”

当问及是否会对某一家品牌有较深刻的印象时,陈芮表示,只认得美团。“一般都是逛街途中看到了就借一个,需要自己找地方的时候一般都用美团搜站点。”

由于鲜少有品牌会与店家签订买断协议,一家店内有时会有多个品牌的充电柜,这时就需要去辨认一下充电宝的牌子,以免还错。“有次就是没留意牌子,还错了,后来过了几天才发现扣了我 99,而且充电宝也没在我手上。” 陈芮至今对这件事都耿耿于怀,“亏死了。”

为了 “抢” 优质站点,在直营模式下,品牌会许诺出高到不合理的分成,据业内人士透露,在 “圈地运动” 最火热的阶段,甚至有过百分百让利的 “自杀式” 分成,优质站点的分成也能高达 70%-90%。

为了圈地,商家得到高分成,但品牌依旧需要盈利,最终的压力只能给到用户,从 5 毛到 3 块,部分热门站点以及节假日的景区甚至会出现 10 元每小时的共享充电宝。疯狂的涨价引发了监管部门注意,2021 年 6 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 “共享消费” 领域行政指导会,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在涨价之外,共享充电宝乱收费的问题也格外严重,在黑猫投诉、电诉宝等平台,小电、怪兽充电等均拥有数以万计的投诉,其内容超过九成都是乱收费。

来自资本市场的信号或许更加直接,2017 年行业爆发时,40 天内发生 11 笔融资,近 35 家机构先后涌入,融资金额累计达 12 亿元,融资效率是 2015 年共享单车兴起时的 5 倍。但这种疯狂如昙花一现,此后四年内,整个行业融资数量累计不超过 10 次。口碑山河日下,资方不再跟进,这一门不被看好的刚需生意,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03

  第二曲线,难以预见的未来

共享充电宝的生意不够牢靠,已经成为业内默认的事实。

大屏智能手机在为用户带来使用体验升级的同时,续航问题也常常被诟病。2017 年,在共享充电宝刚出现时,方正证券曾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项高频次的刚需生意,预计行业总体潜在空间约百亿量级。某第三方数据平台也曾相信,除了受疫情影响的 2020 年,未来几年行业仍将保持 50%-80% 的高速增长趋势。

然而,高频刚需的定义,恐怕未来将不再适用于共享充电宝业务。近两年,手机厂商已经扎堆在一代代更新的手机中探索 “快充”“续航” 等电池问题,在招股书中,怪兽充电曾坦诚地表示,如果手机电池升级,会对其业务造成影响。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共享充电宝在未来注定会是一门逐渐走向低频的生意。

除此之外,入行门槛低也是共享充电宝行业较为明显的特征,在淘宝平台能够轻易搜到不少品牌售卖的商用共享充电宝设备,商家无须与厂家分成,仅花费不到一千元就能够 “加盟”,开启共享充电宝业务。

共享充电宝该如何走向下一步,玩家们大概已经有了方向,至少 “小竹兽” 三家头部企业在计划表中,已经纷纷写上 “第二增长曲线” 的项目,公司定位也从 “共享充电宝企业” 转变为 “科技消费企业”。

率先上市的怪兽充电已经开始 “不择手段”,2021 年初跨界开发白酒品牌 “开欢”,开店一年,其淘宝旗舰店仅有五款产品,其中月销量最高的一款,仅 37 人付款。

走下沉路线的竹芒俨然是共享充电宝中的拼多多,但广泛的布局也并不能为其带来绝对的优势,着急地转向无人销售等业务。2021 年 5 月,竹芒科技董事长兼 CEO 梁凯向媒体表示:“(竹芒将)向着全场景、全产品、全渠道、全覆盖的消费场景智能基础设施制造商和运营商挺进。”

两次上市失败的小电科技也明显意识到共享充电宝生意已经很难说服市场,2021 年 5 月的招股书中,小电科技表示,公司计划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其他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

此外,据小电科技在招股书中透露,公司已研发出包括云端硬件管理系统、CRM 和 ERP 系统、数字化供应链系统,以及业务拓展运营管理等数字化工具,将瞄准企业服务赛道持续发力。然而,互联网巨头们一直未攻破的企业服务业务,仅凭小电科技一直不超过 2 亿元的研发投入,恐怕很难顺利前进。

不 “香” 的共享充电宝生意和缥缈的 “第二增长曲线”,让 “小竹芒” 们已经进入迷茫期。

或许共享单车们的结局能对 “小竹兽” 们有些启发,走进规模不经济阶段后,并入大厂会是最终归宿吗?

大厂回报缩水

作者 | 唐亚华 编辑 | 黎明

来源:深燃

“你的年终绩效为 C,年终奖为 0。” 听到 HR 宣布完结果,王嘉意识到,20 多万元的年终奖泡汤了。“知道了,我不接受,我会进行申诉。” 他回答道,无奈却又带着一丝倔强。

王嘉今年 36 岁,是互联网老人,曾在京东、网易等公司担任总监,现供职于某头部互联网房产公司。至于绩效不合理的理由,HR 的回复是:“我们知道你的产出,这次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有人投诉你不合作。” 当他继续问及是何具体投诉、对公司造成了什么影响时,对方没有正面回答。

过去二十年,一大批企业乘上互联网的东风,飞速发展,登上资本市场,市值飙升,企业地位也大幅跃进。与此同时,互联网公司以高薪、高福利,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有人借此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人从社会底层走上了金字塔尖。各类互联网公司,也将最佳雇主等奖项拿到手软。

但时至今日,狂奔多年的互联网行业还一切如旧吗?

近年来,听到最多的与互联网相关的声音是福利收缩、薪资下滑,还有时不时曝出的裁员消息。事实上,信号已经很明显,过去两年来,互联网行业招聘需求大大下降,不少公司日常餐饮、奖金收缩,年终奖变成未知数,就连合同上承诺的期权,也可能分分钟因为一些理由不予兑现。

随着互联网红利见顶,打磨核心竞争力,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才能端稳自己的饭碗。

初级缩水:

取消房补、免费餐、下午茶

曾经有人说,国内互联网公司像上个世纪包吃包住的工厂,承包了员工的基本生活。如今,这种现象正在被打破。

某短视频公司员工栗子告诉深燃,公司在 2021 年底取消了房补、免费的食堂三餐和下午茶。

栗子提到,影响比较大的是真金白银的房补,原本租房在公司附近的员工每个月有 2000 元的补贴,2021 年底,这项福利取消了。同时,此前公司食堂免费供应早午餐,晚餐只需要一张加班就能获得的能量券,几乎等同于食堂的餐食、水果、饮料全部免费供应。

调整后,食堂的所有菜品都明码标价,吃一顿午餐平均花费在 20 元 – 30 元,连打包盒都收费 1.5 元。另外,以前公司在下午三四点会供给下午茶,包括水果、零食、饮料,调整之后也没有了。折算下来,栗子每个月少了 3000 多元的实际收入。

栗子回忆:“当初面试的时候,HR 就拿这些福利来压工资,美其名曰福利也等于钱,结果现在福利都没了。” 另外,她和同事们现在换工作谈薪资时,对方根本不理会这些福利,只参考实际薪资,算下来很吃亏。

经过此事,她算是想明白了,以后再找工作,“跟我扯这些合同上没有的福利,我可不认。”

某互联网出行公司员工张威早在两年前就感受到公司开始控制成本。

“我们公司告别巅峰状态之后,福利一直在缩减。有一年,员工集体年终奖减半。另外,以前公司每年都有年会抽奖,我的很多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都是年会上抽到的。” 张威说,最近几年,公司取消了年会,过年也不发红包,每天的下午茶改成了每周两次供应,“以往每年年底会有 1000 元的出行卡福利,去年底也没发。”

除了直接取消福利,有的公司开始在福利发放形式上做文章。

25 岁的小源在一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工作,公司之前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餐补、打车费补贴,加起来大约 600 多元,另外,员工出差会有差补,之前这些钱都是随工资发放,最近公司新推出了一个员工福利平台,这些补贴全部变成了该福利平台 1:1 的积分,积分只能用于在福利平台上购物。

“去年底评选出的优秀员工,每人 1 万元奖金,也变成了积分,福利平台上的物品种类比较少,价格还远高于电商平台,同事们都在吐槽。” 小源补充,而且,公司规定在职的时候积分可以使用,一旦离职就作废,虽然表明了可以内部交易,“但谁会原价买这种积分呢?”

员工们强烈反对,但公司 HR 回应称:“这是公司经过深思熟虑,董事会决议通过的,员工应该积极正面地去看待,而不是抱怨。”

另外,小源公司以前规定加班到晚上 9:30 就可以报销打车费,现在改到了 10 点后。由于公司附近有很多互联网公司,10 点以后打车要等很久,很多人不想等那么久,只得选择坐地铁回家。而且打车报销也很麻烦,需要员工自己贴票报销,还有一个非常长的审批流程,加班次数不多的话,很多人都懒得去报销。

“公司今年还尽可能地减少人力,增加现有员工的工作量,现在我们部门每天早上 9:30 之前到,晚上 8:30 之后下班,每个月至少要有一个周六日来公司加班。薪资待遇没涨,工作时间延长了,等于变相降薪。” 小源说。

以前他觉得,互联网行业很前沿,每天都可以接触新的事物和知识,待遇福利也不错。“入行后才发现,其实挣的钱和付出都是成正比的。最近我在考虑离职,换一个行业。即使降薪我也能接受,只希望有时间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进阶版缩水:

不止被裁,还有难兑现的年终奖、股票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只是砍掉了吃吃喝喝、奖金补贴上的小恩小惠,大多数人也只是口头抱怨一下,但更严重的情形不止于此。

前文提到的资深互联网从业者王嘉,最初是通过猎头进入某互联网房产公司,双方达成一致的条件是:薪资由三部分组成,基础薪资 + 4 个月的年终奖 + 一定的股票。据他透露,大约是 100 万年薪和折合价值 400 万元的股票,股票按照 2:1:1 的比例分四年到手,双方合同期也是四年。

但在工作一年半之际,他被通知绩效不合格,年终奖为 0。对于这一结果,王嘉并不认可,他表示,公司用的是 OKR 绩效考核法,“2021 年年度总结时,我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在系统上提交了自己的业务完成情况,直属领导也通过了,这代表我的工作是合格的。” 随后,他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他先是把邮件发给了部门领导和公司上层负责人,也建议公司找跟他合作过的同事做调研,调研之后,公司的反馈是 “调研结果不予采纳”。

内部申诉不成,王嘉提起了仲裁。有一天,HR 找他谈话,表示给出一定的绩效补偿,还有 N+3 的离职赔偿,让王嘉离职。他询问离职理由,对方说,“你告公司了,那你跟公司肯定合作不下去了”,王嘉表示提仲裁只是为了解决误会,不是要离职,但对方说:“你既然告公司了,就是公司的敌人了,必须得走。”

王嘉询问自己的股票时,HR 以王嘉工作未满两年为由,表示不予发放。

来源 / 视觉中国

王嘉表示,在上述谈话中,HR 的话术让他感到不适,包括 “改绩效是不可能的,这个条件你能接受就接受,三月底走人,明天就没有这个条件了”、“你要想清楚,公司接下来就要查你的考勤和报销了”、“我们花了七个多小时,你还不愿意签署离职协议,我们真的很失望”。

在王嘉看来,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HR 跟他提起过,“入职时间不长的员工,有绩效保护,不能被打低绩效”、“公司绩效 361 强排(指团队进行人员绩效考核时,强制划分 30% 的人为优秀,60% 符合预期,10% 不符合预期)是有规定的”。他猜测,自己入职公司快两年,拿着较高的工资,但部门里大多数人入职时间不到半年,为了 “大局”,他被 “牺牲了”。目前,他还在等待仲裁结果。

和王嘉有类似遭遇的互联网人有很多,但像他一样奋起反抗的并不多。

恺恺在互联网行业已经 14 年了,谈好了薪酬 + 股票后,他来到了某互联网公司。同样是在工作未满 2 年、第一笔股票未解禁时,先是 HRBP 找他谈话,然后是上级约谈。“核心就是说我不合适,暗示让我离职,之后一轮又一轮地找我谈话。”

最后双方谈了一个相对可接受的方案,他选择了自行离职,最终未拿到股票。

洋洋是一名应届毕业生,毕业就入职某互联网公司,谈好了 16 薪,有 4 个月年终奖在年底发。但他在公司工作不到一年,2021 年 11 月要发年终奖之前,公司突然告知要裁员,让他签了合同,12 月底离职。“我当时还是想留下的,但是沟通后公司不同意。那段时间,公司很多人都被裁了,我后来就签字了。” 公司给了他 N+3 的赔偿,但承诺的年终奖没有拿到。

栗子所在的公司春节前已经有两拨裁员,公司内部有传闻,在发年终奖的 4 月之前还要裁最后一波,“一开始我觉得不会这么没良心吧,结果就是有很多人在 2 月、3 月被裁,休不完的年假也浪费了。之前有人说,参与公司大项目就相当于拿着尚方宝剑,结果,很多项目里的人今天还在对接需求,明天就被裁了。而且内部传言,没被裁的人,年终奖也会缩水。”

无数人期待中的高薪、年终奖,和公司上市后的财富自由,就此被打碎。

大厂开始过苦日子了?

曾经以高薪资、高福利著称的互联网行业,到底怎么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互联网行业红利到顶,企业要过苦日子了。”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告诉深燃,从最近两年开始,很多互联网企业营收规模受影响、利润降低、增速放缓或下滑、成本飙升,企业没有办法支撑过去的高薪酬、高福利。

其实从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上也能看出来,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大部分在过去一年里经历了股价大幅度下跌,阿里净利润近年来开始下滑,百度已经亏损好几个季度了。

葛甲解释,公司赚不到那么多钱了,首先要把一些支出缩减,招聘是一个前置的流程,生意不好了,第一反应肯定是减少招人;接下来如果情况还是没有好转,那就是缩减福利;缩减后还不能抵御冲击,下一步就是裁员。

猎头陆海天以前的主要客户就是互联网公司,近年来,客户们大大减少了招聘需求,他接触的不少公司也都在裁员,尤其是 35 岁 – 40 岁之间的老员工。

他回忆,2017 年,他曾经为游戏公司挖人,薪资涨幅是三倍。一般他们挖人,即使年薪百万的,起码也会有 30%-50% 的涨幅。2014 年,C++ 的资深工程师年薪 40 万元,现在很多能达到 100 万,并不是说在 5 年时间里 C++ 技术有什么质的飞跃,涨的部分其实就是时代的红利。

“现在互联网行业没那么多岗位了,也说明企业缺乏明显的增长点。一个行业大量用猎头,一定是行业正在爆发性成长阶段,用猎头是为了加快人才竞争,它是一个加速服务,不是孵化性服务。需求变小的时候,一般就是行业发展比较慢,或者公司没钱了。” 陆海天说。

反过来说,互联网公司前些年之所以愿意给员工这么高的福利、薪资,是因为公司需要拼尽全力快速成长。陆海天举例,上个世纪 90 年代,外资进入中国,外资进入任何一个赛道,这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就会大幅度提升。外企算是外来者,为了能快速成长,就不得不用更高的薪水在市场上招人。互联网公司的发展轨迹也类似,前些年,互联网行业的待遇被大大提高。

葛甲表示,前些年行业泡沫确实很大,大量人员涌入互联网行业的非技术岗,行业风生水起二十年,造就了无数财务自由的人。同时,因为股票价格高,各公司不控制成本,花费比较粗放。“这样做的好处是它的人才竞争力会比较强。也因为那时候企业股价高、财务状况好、利润率高,这些东西都能成立,但这一切总归有散场的时候。”

陆海天近年最大的感受是,特别高薪引才的公司越来越少,除了一些技术导向型企业,大部分公司都是打高性价比的路线,倾向于找 30 岁 – 35 岁之间的人,还有战斗力,薪资也不会过高。

虽然有些现象是个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互联网行业以后想拿高薪没那么容易了。因为没有行业红利之后就意味着要想挣得多,一定要比别人强,比别人效率更高,产出得匹配的上价值。陆海天表示:“以后是抢饭碗的时代,不是躺着等饭碗的时代了。”

葛甲指出,未来,企业内创造不了收益的业务,或者边缘的业务,都可能会陆续被裁掉,技术含量不高的互联网企业的利润率向传统企业靠拢。“发年终奖之前、期权到期前裁员,很多人觉得公司‘流氓’,但事实上,商业不讲感情,企业在合同里承诺工作满四年授予全部期权,但没写四年之内不会裁员。相反,企业就是为了缩减年终奖、期权等带来的成本,才来做这件事的,商业中不能相信任何口头承诺。”

葛甲提醒,要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工作,而不要只依靠企业美誉度、薪资去做决定。拿一份高工资并不难,难的是能拿多久。他也提到,未来在专精特新领域可能会有回报上的突破口,没有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岗位会越来越难。

不过,也要认识到,能够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的员工永远有竞争力。对个人来说,利用好自己的长处,通过掌握新的技术或找到增长点,做出产品上的创新,提高公司的效率,或许才是真正有效的职场生存法则。

*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 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嘉、栗子、张威、小源、洋洋、恺恺为化名。

从安慰剂组的疗效说起

@庄时利和:今天看到一条评论,说某药的临床试验中,为啥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比药物组的还大?顺着这个问题,我多说几点。

1. 什么叫安慰剂?简单来说就是几乎没有医学效应的物质,比如在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当中,最常用的就是生理盐水 —— 但是并非所有安慰剂用的都是生理盐水。

比如有的确实是单纯的生理盐水,有的是含有氢氧化铝等物质的生理盐水(科兴),有的用的是脑膜炎疫苗(牛津),这么做的原因或是希望更好的对比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及不良反应,或是让对照组人群即便没有接种到新冠疫苗,也接种到可以预防其他疾病的疫苗。

甚至在一些临床试验当中,两个组都会接种真正的疫苗,只是接种时间会有间隔,比如埃博拉疫苗。之前在几内亚的 III 期临床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就是对照组延迟 21 天接种而已,因为面对这么凶险的疾病,给对照组打生理盐水是不道德的,过不了伦理审核。

再比如一些药物的对照组,患者会接受标准的治疗,比如在 Remdesivir 发表在 NEJM 的临床试验中,作为对照的 SOC 组患者接受的就是标准治疗。

2. 我们在这些疫苗 / 药物的临床试验当中,会发现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率并不低。以辉瑞疫苗 BNT162b2 的 2/3 期临床试验为例,在 16~55 岁人群第一针接种后 7 天内,出现疲劳的比例有 33.4%,头痛的有 33.7%。

这里就要说另外两个概念了 —— 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

这两个概念大家可能之前都有听说过,尤其是前者。相关的例子网上一搜一大把,这边简单举几个栗子。

之前牛津大学开展过一项「强效止痛药」的临床研究,招募了 117 名有慢性背痛的患者,安慰剂组的患者在服用这个「强效止痛药」后(其实是米粉),有将近一半报告自己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有老年患者之前只能坐在轮椅上,靠吗啡止痛,在服用安慰剂一个月后疼痛消失,还可以自己站起来走路了。

甚至在被告知这个安慰剂确实只是安慰剂后,还有一部分患者选择继续服用,并且报告症状持续改善。

而反安慰剂效应同样是很强大的,这与患者的负面预期有关。例如之前 NEJM 的一篇论文表明,30% 接受化疗的乳腺癌女性,在去医院、见到医务人员、进入与输液室类似房间时会出现恶心反应。而在一项胃癌的临床试验当中,30% 服用安慰剂的患者出现了通常接受化疗后才会出现的脱发,56% 出现了与「药物有关」的呕吐症状。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回到新冠疫苗上。之前 JAMA 一项荟萃研究表明,在第一针安慰剂接种后,志愿者有 76% 的全身不良反应(第二针是 52%)归因为反安慰剂效应。头痛和疲劳等常见非特异性症状与反安慰剂特别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在疫苗的宣传当中,这些都被列为疫苗接种后的常见不良反应。

因此,在无论哪个国家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当中,我们都能发现安慰剂组也都有各种不良反应出现。

3.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药物的临床试验当中,不良反应可能跟药物、跟安慰剂都无关,而是与疾病本身有关。

例如在辉瑞口服抗病毒药物 Paxlovid 的 2/3 期临床试验当中,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9% 和 21%,大多数不良反应是轻微的。而相比于安慰剂组,药物组的严重不良反应率(1.7% vs. 6.6%)和由于不良反应终止临床试验率(2.1% vs. 4.1%)都更低一些。而在 Remdesivir 的 3 期临床试验当中,无论是 5 天治疗组还是 10 天治疗组,严重不良反应率都低于标准治疗组(4% vs. 4% vs. 9%)。

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药物和疫苗的临床试验当中,把什么物质设置为安慰剂、安慰剂对试验结果起到怎样的影响、哪些不良反应跟安慰剂 / 反安慰剂效应有关,这些都值得科研人员认真分析。

同样的,从科研到临床,一位优秀的医生,在治疗过程当中除了严格遵照诊疗指南以外,也要了解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努力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感受 ——To comfort always.

因为这两种效应真切地向我们展现出,信念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刷 “叙利亚显卡”

文 / 牙牙 编辑 / 常新

来源: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

已经过去的 2021 年,被主机 DIY 圈的玩家们称为 “最黑暗的一年”。

2020 年末持续至今的虚拟货币暴涨,让挖矿的利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市面上所有的显卡都加入到这场狂欢之中。

伴随着虚拟币 “矿工” 们的哄抬和中间商们的炒作,身价暴涨,摇身一变成了 “2021 年最好的理财产品”。

显卡的高溢价,让无数玩家望而却步。显卡,本来是诸多主机配件中的普通一员,如今却成为了制约主机性能的最大短板。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了一群小众的显卡爱好者,他们在 DIY 圈子一片冷淡的同时,选择了各种独特的方式去度过没有显卡的日子:

面对不温不火的市场和疫情带来的双重打击,有人在寒冬里艰难维持自己的生意;

面对挖矿带来的巨大机会,有的人抢占先机,成为了一名矿工;

面对市场上的种种乱象,还有的人开始了与黄牛和 “矿老板” 们斗智斗勇的战役。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如果 2022 年再挣不到钱,就只能转行了”

我对王勇的采访是通过视频进行的,他通话的背景是一间杂乱的工作室。

在那间屋子里,堆满了电线、包装盒和各种电脑配件,几台未完成的主机机箱在工作台上格外显眼。

“我从小就对 DIY 感兴趣 “,29 岁的王勇兴奋地说,他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当时的兴趣之一就是在论坛上帮人写装机配置单,“当时我想,国内玩 DIY 的人那么多,如果我自己也做这生意,就可以靠兴趣赚钱。”

图 | 王勇DIY工作室堆满了机箱和配件

图 | 王勇 DIY 工作室堆满了机箱和配件

于是,王勇在毕业后没多久,就靠着家里给的几十万,建立了一个线上装机工作室。

但如今,受到 2021 年挖矿热潮的影响,王勇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冷清下来。

“今年的显卡不是缺货就是价格高的离谱,相同档次的机器与往年相比要多花好几千块钱,除了刚需客户,基本上没有人会为溢价买账。”

王勇分析,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显卡还是相对陌生的概念,如果只是要组装一台合适的机器,在今年的环境下,“大家会更倾向选择品牌整机、笔记本电脑和游戏主机等溢价相对较小的产品。”

但对那些专业玩家、或是其他有工作需求的客户来说,矿工和中间商搅乱的市场则迎来了不小的麻烦。

显卡的性能直接影响了游戏运行时的画质、流畅程度。而在生产力方面,显卡是决定视频剪辑、深度学习等工作效率最大的那块短板。“如果需要配置一台心仪的机器,显卡和 CPU 是最关键的两部分。”

然而,显卡的溢价高到让大部分人都望而却步。2020 年底,英伟达发布了 RTX30 系显卡,其中定位旗舰级的 RTX3060 显卡的标价是 2499 元,而在年初京东搜索到的售价高达 5499 元。

“即使考虑到非公版显卡与官方标价的差别,他们的溢价也接近 200%。”

前来自行 DIY 主机的,绝大多数都是愿意 “折腾” 的玩家们,这种由兴趣爱好驱动的消费,一旦遇到大的波动,受到的影响也是难以预测的。

显卡价格暴涨,劝退了一大部分顾客,而年末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王勇位于西安的工作室难以正常发货,谈到此处,王勇直言 “如果 2022 年再挣不到钱,就只能转行了。”

整个 2021 年,王勇的网店收入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30%,然而事后他做统计的时候,发现利润少了远不止三成。

“我也和同行交流过,大家的订单量都受到影响,但有些商家采取了一些尽可能保证利润的手段”,王勇表示,DIY 最大的特色就是比较自由,通过推荐一些利润较高但性价比不高的产品,像海盗船、芝奇的内存条,再搭配某些定价较高的订制机箱,提高利润率。

尽管这些方法不会对主机产生较大影响又能多赚几百块,但王勇却很少使用。

“我会尽量选性价比高的组合,除了预算比较高的客户能赚一些差价之外,我基本上只收一些辛苦钱。” 他说,他自己也是从小白过来的,除了手工费之外,要尽量做到一分钱一分货。

王勇谈到,国内目前搞 DIY 主机的玩家大概在百万级别,“看起来很多,然而和庞大的商用电脑市场相比,DIY 圈子就只能算附属品了。”

抗风险能力低,是小圈子的悲哀之一。

“其实虚拟货币升值也是大环境不景气的表现,只不过显卡市场反映的比较明显罢了,虽说是圈子,但哪有可能把世界隔离起来,独善其身呢?”

“在最火热的时候,挖矿可以躺着赚钱”

由于显卡可用来挖矿,换取虚拟货币,导致显卡被哄抢一空,而挖矿的利润为溢价的显卡买单则绰绰有余,这就造成了显卡越来越少、越来越贵的恶性循环。

2021 年全年,到达王勇手里的显卡不仅数量少,批发价格也远远高于标价。“对于经销商、渠道商,甚至代工厂和英伟达而言,矿工舍得掏钱,根本不需要售后,赚他们的钱又多又轻松,那么大家都会用脚投票。”

正如王勇所说,在 2021 年中旬国家对挖矿产业打击之后,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显卡配货量也明显下降。

关于挖矿对显卡行业的冲击,矿工( 从事虚拟货币挖矿的人)阿辉则更有直观的感受。

挖矿,本质上是利用硬件的计算能力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来破解区块的密码,并获得一定虚拟货币的奖励。

阿辉说,如今的挖矿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基本上消灭了入门门槛。“其实挖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只要准备好硬件,通上电,一切问题都有自动化的软件帮你解决,之后你就可以等待收益了。”

早在 2016 年就有过比特币暴涨引发显卡短缺溢价的案例,而 2021 年初比特币的不断飙升,让阿辉注意到下一轮矿潮的到来,并开始了他的矿工生涯。

“我是在 2021 年 2 月开始挖的,用手里的闲钱入了 15 张卡,基本上都是 3070、3060ti 之类的,算上其他硬件、房租之类的,前期投入大概 18 万。我挖了三个月就回本了,此后的每个月基本上至少能盈利一万多块钱。”

阿辉告诉我们,只要时机合适,挖矿很少有亏本的时候,基本上做到了 “躺着挣钱”。

“挖矿的收益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币价,在前期投入之后,挖矿的产出就是电费与币价之间的此消彼长。”

就在阿辉开始挖矿之后,他所在的矿池 “以太坊(ETH)” 继续不断增长,这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挖矿,而显卡价格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高歌猛进的。

想到这里,阿辉有些庆幸,如果自己晚几个月入局,那么不仅前期买显卡硬件的投入会增加,离八月币价的低洼处也离得更近,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挖矿其实和炒股很像,基本上就靠玄学,一旦在错误的时机入手,那么回本周期就会长得难以想象。这个过程很考验心态,尤其是对拥有大规模矿场的矿工来说。”

新老矿工之争

阿辉这个级别的矿工,在挖矿圈子里只算初级成员。

“我这里只有十几张卡,那些有上万张卡的大佬们在深山里有自己的厂房和供电渠道,规模堪比小型工厂。”

“在这些颇有能量的大佬之间,甚至有人交易过二手水电站。”

一个大型的矿场,往往拥有数百台矿机,以及搭载的数千张显卡。挖矿的巨大利润让矿场主们对显卡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有渠道的矿老板们甚至会直接开着卡车到广东等地的显卡工厂门口拉货,从源头阻断了显卡进入市场的可能。

图 | 大型矿场内景,架子上是装载显卡的机柜

图 | 大型矿场内景,架子上是装载显卡的机柜

这些被玩家们称为 “矿老板” 们的矿场主鲸吞了市场上绝大部分显卡,而随着显卡短缺而来的不断炒作,让显卡溢价来到了高位。

小孔是 DIY 圈子中的活跃玩家,作为贴吧 “图拉丁吧” 的资深吧友,抱着抵制哄抬价格,恢复市场秩序的想法,他参与了玩家们自发组织的抵制活动。

在无数吧友和玩家的共同努力下,闲鱼上出现了大量的 “叙利亚产” 显卡。

小孔说,“如果我们在闲鱼上挂大量原价卡,根据平台算法,那些中间商的高价卡就会被挤到下面去,这样中间商的高价卡就不会获得足够的曝光度,很难完成交易。”

当然,这些自发抵制的玩家手里并没有显卡,这导致了玩家们在进行抵制活动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无效的交易信息,为真正想要购买显卡的消费者产生了不良影响。

“很多中间商的资金链是十分脆弱的,他们用借贷的资金高价收卡,同时用更高的价格出售,以此来赚取差价。但如果我们想办法让他卖不出去,那么商家资金回笼的速度就会变慢,资金链一断裂,他们就没办法继续做这种投机生意了。”

不仅如此,在京东这个电脑配件最大的交易平台,很多玩家也在利用平台规则,大量拍下高价显卡而在 48 小时之内不付款,利用无效订单占用商家库存,从而使部分店铺处于缺货状态而无法营业。

“没有人希望原本正常的东西被炒的这么高,尽管这些把戏的作用不大,但是大家都不想让中间商赚几千的差价,更不想为矿卡接盘。”

事实虽然没有那么美好,但是在玩家们的努力之下,显卡的溢价并没有下降,但是由显卡带来的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却成功出圈,来到了大众面前。

“搞 DIY 就是一个爱好,我们不可能竞争过那些靠它赚钱的矿工,但是没有卡的日子里,与人斗也是其乐无穷的。”

像小孔这样非刚需的玩家,当起了圈子中的 “等等党”,像大部分玩家一样,将精力转移到了其他爱好中。

“圈子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虽然有时对这种资本游戏义愤填膺,但是圈子并不是业余生活的全部。没有电脑可玩,我们就会去玩别的东西。“

小孔因为没有显卡玩不成游戏,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把装电脑的钱购置了摄影器材,在外街拍时遇见了自己现在的女朋友,因为没有显卡,他脱单了。

作为矿潮岸边的观浪者,我想他会感谢这段没有显卡的日子。

黑客没有帝国

无从醒来。

1998 年夏天,基努里维斯浑身插满导线,沉入浑浊液体中,这是《黑客帝国》拍摄的最后一场。

片场外,一个世纪的故事也缓缓沉没,柏林墙倒塌,科技树停滞,人们迫切寻找新世界寄托希望。

简陋网络因此延展成黑客帝国。电影中,人生皆编码,万物尽虚像,真实世界的人类已被 AI 圈养,成了用来发电的电池。

电影给出那道著名的选择题:吞下蓝色药丸,从此迷醉网络;吞下红色药丸,醒来直面真相。你是否愿意醒来?

这个带着庄周梦蝶意味的故事,出自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故事酝酿了整个九十年代。

兄弟俩是影视圈新人,之前职业是木匠和油漆工,他们带着剧本,游荡好莱坞三年,无人接拍,最后手绘 600 页分镜,才打动了华纳。

两人从中国请来刚拍完《水浒传》的袁和平当武指,请来基努里维斯当主演,并提前寄去三本书:一本哲学、一本进化学和凯文凯利的《失控》。

1999 年 3 月,《黑客帝国》上映,从此成为影史的地标,它 5 天席卷 3700 万美元票房,获得 4 项奥斯卡,并带动了全球 DVD 机销量。

在中国,《黑客帝国》刻入无数张盗版光盘,简陋封面上印着港台译名《22 世纪杀人网络》。

人大、北大、清华宿舍内,年轻人挤在笨拙显示器前,看着绿色数字倾泻而下,大时代须臾将至。

第二年春天,戴尔总裁到访清华,演讲结束后,清华学生提问:黑客帝国会实现么?

总裁回避了这个问题,笑称反正所有特效都是用电脑制作的。

那年的网络荒蛮简陋,但精神却与《黑客帝国》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分享和不受束缚。

聊红白机的网站演化成猫扑,聊足球的论坛演化成新浪,天涯论坛诞生之初只是为讨论股票,但三山五岳的奇人很快接踵而来。

当年明月在此重讲大明,慕容雪村在此将成都遗忘,整日混迹在此的宁财神写了《天涯这个烂地方》,傲娇地称,天涯不倒,网瘾难断。

十年砍柴多年后追忆,那时人们以蒙面为荣,一个人在网上的人气,与身家地位无关,完全取决于学识和智慧。

2002 年,网友我为伊狂,写下两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风行全网。

媒体牵线下,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与该网友对谈两个半小时。于幼军说,这是平等坦诚对话,爱之深,才责之切。

那年初出茅庐的和菜头回忆,“当年网络生存依靠的是你讲的道理,而不是你的级别和身份。这就是平等,ID 之间一律平等。”

一年后,海那端的瑞典,4 个年轻黑客建立了海盗湾,向全球网民共享下载资源。

网站上用各国字体写着海盗湾的目标:快捷、自由、公开、免费。高峰时,这里贡献了全球一半的种子。

2006 年,瑞典警方突袭海盗湾总部,扣押了 3 卡车服务器。

然而 3 天后,网站便在荷兰重开,海盗船 logo 前方添了单词好莱坞,枪炮朝其猛烈开火。

炮火之下,黑客们写下宣言:请记住,我们是关不掉的,你们想用那些可笑伎俩控制互联网,做梦去吧!

《黑客帝国 1》结尾,基努里维斯一袭风衣,在电话亭中拿起听筒:

我不是来告诉你,一切将如何结束,我是来告诉你,一切将如何开始。

我会让他们看到一个不再被支配和控制的世界,不再有国界和束缚,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新世界。而之后会如何,由你来抉择。

《黑客帝国 3》上映后第二天,北京天降大雪,再漫长故事也被一笔抹过。

拍完《黑客帝国 3》后,基努里维斯陷入漫长的流浪。他身在都市之中,却远离繁华所在,在公园独坐,或在街角和流浪汉聊天。

有时,他还会骑着他的川崎摩托,关掉车灯,狂飙于黑夜中。远方有商业文明的璀璨灯火。

那些灯火下,帝国从天而降,但和幻想的走向并不一样。

QQ 和 360 剑拔弩张,百度搜索中出现莆田医院,史玉柱说他麾下两万销售能让全国网吧都玩征途,而在那个灰苍世界中,金钱是最强大力量。

无数与商业无关的个人网站枯萎凋零,互联网在此画下沟壑,沟壑那侧是天真岁月,沟壑这端是白银年代。

黑客李俊在白银年代被捕,罪行是参与开发赌博网站。当年,他是熊猫烧香病毒作者,还天真到在病毒里炫技,写下网名 whboy(武汉男孩)。

2007 年,四处漂泊的海盗湾,看到《泰晤士报》广告:大西洋上的西兰公国正谋求出售。

那是英国领海外一座人工岛,一名退役上校在此自立为国。人工岛售价 6500 万英镑。

此前,海盗湾尝试过多种办法,避开监管,他们想过将服务器安装在热气球下,或射入太空中。可这些都比不上一个自由岛诱惑。

海盗湾在网站向全球用户募捐:我们将重举叛逆的旗帜,我们将打破垄断的限制,只要你捐出一点钱。

他们最终只募得 2 万美元,只能继续流窜。

荒原已被开发,蒙面已被扯下,没有超越规则的黑客,只有官兵与贼。第一代眺望矩阵的网民,开始服从引力。

2013 年,reddit 创始人,被称为互联网之子的计算机天才亚伦,自杀身亡。

他一直致力于免费分享知识,建立共享的互联网图书馆,2008 年,他在《游击队开放宣言》中写道:

只为第一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提供科学文献,却不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们?这是无耻和不可接受的。

他入侵麻省理工的服务器,下载了大批期刊免费分享,然而遭遇了联邦政府钓鱼执法,面临漫长监禁。

他因此自杀,死亡震动美国。麻省理工反省,开启了部分期刊免费访问。

亚伦死后两星期,有 14 岁少年从亚伦分享论文中,发现了胰腺癌早期检测方法。

比亚伦大三岁的杰夫,被业内誉为数据上帝,曾从零创立 facebook 的数据团队。

然而他只在 facebook 待了两年便离开。他说:

我们这一代最聪明的人竟然都在这思考怎样让人们去大量点击广告。真衰。

今年 1 月,《黑客帝国 4》国内上映,豆瓣评分一路跌至 5.7 分,往日情怀只剩断雨残云。

苍老的基努里维斯,重演主角,一名中年游戏设计师。前三部史诗般的故事,不过是他创作的游戏。

电影中用台词吐槽资本,“时代变了市场不景气,华纳决定推出续作”,电影外,评论称续集推出,是为了迎合市场的算法。

一切早已和 23 年前不同。宣传时,基努里维斯问朋友的孩子:是否质疑过世界的真实?

年轻一代回答他,“谁在乎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

千禧年的憧憬烟消云散,飞檐走壁的黑客终成帝国的臣民,接受生活被圈定,接受命运被驯服,接受成为人肉电池。

2012 年,海盗湾团队,将网站全部 16443194 个种子,压缩成 90 兆文件,装入 U 盘中。两年后,网站创始人被捕。

海盗湾网站残存至今,只是页面上被爆藏有木马,用户访问时会被窃取算力偷偷挖矿。轰鸣的风扇声像最后的嘲笑。

在国内,创立于 2001 年的铁血论坛,去年岁末关闭,告别信开头写道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临。”

和它并列互联网四大论坛的猫扑,在去年春天告别,直到一个月后媒体才注意到公告。

越来越少精辟的长文,越来越多盲从的喧嚣,到处都是算法的茧房,创作者不过是信息流的养料。大数据炉火熊熊,你我皆薪柴。

23 年前,我们忧虑虚拟会不会改变现实,23 年后,原来是现实改变了虚拟。黑客没有帝国。

2019 年,创造互联网的伯纳斯李,受邀到全球峰会演讲。

67 岁的老人语带伤感,“互联网已经演变成一个导致不公平和分裂的引擎,它被强大的力量所支配,任由其摆布。”

他正致力推出新一代网络,让每个用户自由掌握和分享数据,避免巨头垄断,然而应者寥寥。

《黑客帝国 4》重映时,世界又一次沉入浑浊液体中,疫情愁云笼罩世界,人们盼望新技术重振希望。

元宇宙和 web3 成为新帝国。亲历了这二十余年沧海桑田的人们,迫不及待重启。

如尼奥拿起话筒说 “我知道你能听见”,如如梁朝伟对张国荣说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这一次,如果发展商业时规避垄断,如果保护版权时保持分享,如果借助算法时不设茧房,如果攫取利益时尊重个体,会不会结局不再一样?

五年前,巴塞罗那世界通信大会上,扎克伯格带着尚是雏形的元宇宙登场。

《每日邮报》照片中,扎克伯格一个人从观众群中走过,独自清醒。

其他人带着硕大 VR 头盔,沉浸在虚幻世界中。恍如泥雕,也如禅定。

来源:摩登中产 微信号:modernstory

“杀死” 那辆混合动力车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来源:深途

给你 15 万,让你选一辆电动汽车,要能跑得了长途,开得了空调,上得了绿牌,拿得到补贴,最好一个月只用充一次电,一次最少能跑 1000 公里。你会怎么选?

没得选。

而且,这还不只是价钱问题。给你再加 15 万,甚至 100 万,你同样没得选。

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电动车的问题。

提到造车,造新能源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电动车,特斯拉那种。拿着手里的绿牌去买车,只能选个 “电动爹”。

格局小了。

中国定义的新能源汽车,一共有三类:纯电动(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氢燃料电池汽车(FCHEV)。其中纯电动车是国内最主流的技术路线,政府最重视,扶持力度最大,声量也最高。

这三者的区别,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 PHEV 中取出燃油发动机,增加电池容量,就成为纯电动车 EV;在 EV 装上储氢罐和氢燃料电池,就成为了氢燃料电池车 FCHEV。

纯电动车大家都很熟悉,深途就不展开介绍,氢燃料电池汽车,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无法规模化量产。剩下的这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下简称 “混动车”,不包括油电混动),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

混动车,是既可用电,也可烧油的车。车内有电机和电池,也有内燃机和油箱。在一定距离内可以用纯电模式行驶,在高速路况或电池电量快耗尽时,再用混合动力模式(以内燃机为主)行驶,同时给电池充电。

混动车可以通过加油和充电来补充续航。一辆满电满油的混动车,续航可以轻松超过 1000 公里。

电动车吹过的牛,先让混动车实现了。

现阶段,混动车被视为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的过渡方案,也被视为燃油车真正的敌人。未来,率先杀死燃油车的,可能不是那些炫酷的纯电动车,而是将 “接地气” 进行到底的混动车。

年轻人开始为 “混搭” 买单

现在很多人不买电动车,不是因为车不好,也不是价格太贵,而是真不方便。

赵鹏之前开过特斯拉 Model3 三个月,最大的问题就是 “电量到 30 就满脑子想找充电桩,然后为了充电去商场逛吃”。

“不然商场为啥那么多专属车位?互利互惠,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说。

开车回老家也不方便。他平时生活在上海,充一次电开不到老家,路上要补一次,回到老家村子里又没法充电。“开车回村炫耀的机会都不给。”

而遇到节假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抢充电桩,又是另一幅热闹景象。

只能老老实实在市区里代步,是现阶段电动车最大的尴尬。

混动车则不存在上述问题。从驱动方式来看,燃油车吃油,电动车耗电,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混动车却在中间挖了一条渠,把两者连起来了,可油可电,简称 “混搭”。当电车也可以加油,续航焦虑就解决了。

以 2021 年最火的混动车型秦 PLUS DMI 为例,这款车的纯电续航最高也只有 120 公里,但再加上一箱油的续航,综合续航就到了 1245 公里。这个续航能力,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燃油车。在同样油箱容量下,跟燃油车比续航,混动车不是追赶,而是赶超。

对于消费者来说,续航很重要,但它只是解决了购车的门槛问题。如果只考虑续航,很多人大可不必买混动,油车就够了。而相比油车,混动车在其他方面也相当能打。

混动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车辆同时搭载了两套动力系统,既有电动车的驱动电机,也保留了燃油车的内燃机。这两套系统通过串并联的结构,协同作战,将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一些优点集合在一起,从而具备比较优势。比如:更强劲的动力、更低的油耗、更低的使用成本、纯电的驾驶体验,以及更关键的,能上绿牌。

首先是动力响应快。由于起步时是用电驱动,混动车具备了电动车起步加速快的优势,让其动力性能可以跟电动车扳手腕。

“每次在等红绿灯,起步时都能把一众车辆甩掉。经常我都到对面去了,其他车才刚过线,让我误以为自己闯红灯。” 比亚迪汉 DM 车主乔长老对深途说。

混动车在起步及低速时用电,电动机可以单独工作,高速时用油,发动机开始工作。它非常巧妙地利用了电动车起步快的优点,又规避了高速耗电的缺点。

而发动机在给车提供动力的同时,还会给发电机充电,车越开电越多。另外,混动车也有动能回收功能,在刹车、滑行中本来浪费的能量会逆向存入电池。这又让混动车具备了另一个优势:油耗低。

比亚迪汉 DM 车主阿曼对深途说,他在市区开百公里油耗约 5-6 升,高速 5 升。此前他开君威,平均油耗在 7 升以上,开得猛可以到 10 升。“混动的意义并不在充电,而是省油。” 他说。

数据显示,早在 2019 年,混动车燃料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达到 4.3L/100km(NEDC 工况),相比整体油耗水平节油 25.9%,提前实现了 2020 年技术路线图 1.0 版提出的节能目标。混动车一直都比燃油车更省油。

而更低的油耗,就意味着更高的续航,这也是混动车的续航能轻松超过 1000 公里的原因。

这样一个装了内燃机的车型,开起来却是纯电动车的体验,不会有传统燃油车那种机器的轰鸣声和抖动感。

“个人感觉更像是电车。” 赵鹏评价,他之前开东风的商务车,手动挡车型,“就完全不是一个东西,现在感觉就和开电瓶车一样。”

上的是绿牌,开成了燃油车

对于消费者而言,混动车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 能上绿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新能源车的主要销量,都集中在几个限牌城市。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那些急于用车的年轻人,摇不到燃油车牌,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个新能源车牌,迫不得已承受着里程焦虑。

阿曼在上海,他拍了两年都没有拍到蓝牌,最后才买了混动。刘颂在深圳,他也是因为摇不到蓝牌,才用混动过渡。深圳混动牌不用摇号,符合条件的人提交资料就给指标。

他们之前都是燃油车车主,已经习惯了油车。“充电一小时,跟加油五分钟,当然是没法比的。大家的时间还是比较宝贵的。” 刘颂说。

而混动车,给习惯了开油车,想要开油车,又没有车牌的人,提供了一个渐进式的解决方案。

混动车上的是绿牌,有些人却把它开成了燃油车。

刘颂就是完全把混动车当成油车开。“有电开电,没电开油,车自己会选择 EV 或者 HEV。”

开高速,电会越开越多,油变得越来越少。开低速,电一直下降,油下降的非常慢。还有个设置叫强制充电,这种模式下,只要汽油发动机工作就会一直充电。所以车即便是不充电,也可以一直开。他是偶尔想起来就开出去充一次电。

“就用油呗,忘掉它能充电就行了。” 他对深途说。提车到现在,他已经开了 1 万 5 千公里,只充了六次电。

这对于那些不具备充电条件的人非常友好。他们是电车的面子,油车的里子。

不过,把混动车当成油车开会带来一个问题 —— 油耗高,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过油车。这就是业内所说的 “亏电油耗”,之前是很多混动车的一大硬伤。

“不充电,一直加油开的话,油耗还是比较高的,大概八九个油,以前开雅阁才六七个。” 刘颂盘算了一下。

这其实违背了混动车的初衷。混动车作为新能源车的三大类型之一,享受绿牌政策和国家补贴,是为了促进节能减排,尤其是减少汽油使用。如果当成油车开,像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不过车主们也有苦衷。充电设施不完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的布局还有很大空间。而在中国,很多居民小区不具备安装充电桩的条件,有些物业拒绝配合安装充电桩,而且,很多人没有车位,谈何充电桩。

“充电很麻烦,我在深圳没房子,没法装充电桩。” 刘颂直言。

政府是希望车主们用电而不是用油的。在上海,购买混动车必须得有私人充电桩,上海经信委在审查个人上牌资质时,这是考虑条件之一。

这个门槛将很多人拒之门外。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位上海混动车主对深途透露,可以用 “挂靠” 的方式解决充电桩问题。他租了别人的停车位,安装好充电桩,然后共用这个充电桩。但是,现在 “挂靠越来越收紧了。”

是燃油车超级杀手,还是电动车炮灰?

从技术路线来看,混动车被公认为是燃油车到纯电动车之间的一个过渡。但现在,混动车看起来似乎集合了电动车和燃油车各自的长处,规避了短板,就像是作弊。

而在注重实用性的中国,这条路线很符合国情,押注混动路线的车企正在快速抢占市场。

从产品维度而言,混动车最直接威胁的是燃油车。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 “DM-i 超级混动车型的竞争对手不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而是同级别燃油车。” 首款搭载这套系统的车型秦 PLUS DM-i,在 2021 年 10 月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深途接触的多位秦 PLUS DMI 车主,都表示提车等待时间太长,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大概在 3 个月到半年不等。

不只是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也在加大混动车型的布局。

2021 年 10 月,吉利高调发布了一套混动系统,叫作 “神级” 混动,听起来比比亚迪的 “超级” 更拉风。这套系统被市场寄语厚望,有望挑战比亚迪。

吉利星越L雷神混动版 来源 / 微博吉利星越 L 雷神混动版 来源 / 微博
而早在 2015 年吉利提出的 “蓝色吉利行动” 战略中,核心内容就包括要在 2020 年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 65%,超过纯电动汽车的 35%。这项计划未能如期完成,在 2021 年被一拆为二,其中一条路线就是混动车。

此外,长城发布了柠檬 DHT 混动,长安有蓝鲸 iDD 混动,奇瑞有鲲鹏动力中 DHT 混动。混动已经成为自主品牌逆袭合资品牌的一个有力武器。

此前很多年,日资品牌丰田和本田一直是混动王者。尤其是丰田,很多年一直独步江湖。1997 年丰田推出的全球首款混动车型普锐斯,在 20 年内卖出了 1300 万辆,曾占据全球 90% 的混动汽车市场份额。包括后来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推出的 “双擎” 卡罗拉和雷凌,也是混动车市场的重磅玩家。

不过,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混动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论是在技术还是在销量上,自主品牌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混动车抢走了燃油车的市场,并不意味着在未来能占据大部分新能源市场。

在很多国家的规划里,混动车都只是一个过渡产品,终极产品要么是纯电动车,要么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只是现在它们的共同敌人是燃油车。

在彻底替换掉燃油车之前,混动车都会有很大的市场,也会有相对长的生命周期。不过随着新能源历史进程的不断演进,未来混动车能否还占据一席之地,成为重要玩家,都还是未知数。

成为燃油车超级杀手,或者是电动车炮灰,一切皆有可能。

*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配图来源于 pexels。应受访者要求,赵鹏、阿曼、乔长老、刘颂为化名。

穿不起大鹅,别买电动车

出品 | 虎嗅汽车组

作者 | 王笑渔

每年冬天,都是电动车主们怀念油车的时候。

前段时间,蔚来创始人李斌在采访中表示:“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此番言论引来不少网友的质问:“我想不通为啥买电动车”。

在北京只有绿牌指标的刘先生,就后悔买了纯电动车。他告诉虎嗅:“我的车充满312公里的续航,在一天一夜的时间维度里(包含白天行驶和夜间停放掉电),连100公里都跑不到。必须每天都充电,每天找桩真心怀疑人生,有选择我肯定不买纯电”。

冬季续航打五折,早已是车主心里默认的事实。

懂车帝最近做了一次测试显示,让市面上41款新能源汽车,在外温-20℃、车内空调设为24℃的条件下跑续航,结果只有蔚来EC6(官方续航里程为615km)、小鹏P7(实测续航为316.2km)两款车型续航里程能突破300公里,NEDC续航达成率分别为54.78%、47.19%。

中汽中心也对6款热门车型做了续航测试,低温续驶里程平均下降率为39%。同时,部分车型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表显续航里程的估计准确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后者平均估计准确度仅为66%。

续航短、掉电快更是北方电动车主的常态。

通常来说,决定一台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1、电池容量;2、电耗;3、外部因素(驾驶习惯、行驶工况等)。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电动车车主来说,解决冬季续航焦虑的方法并不多:你要么换车/换电池,要么就更频繁地去充电,或者就少开空调、减少电耗。

“冬天电车再不开空调,那真是个冷棺材”,刘先生告诉虎嗅。难道,除了穿着大鹅绒服开电车,就真拿“冬季续航焦虑”没办法了吗?

一、冬季续航短,都是电池太娇贵

锂电池,它生来娇贵。

既受不了太热,也不喜欢太冷,最适宜的工作温度在15-40℃之间————广东省的冬季、夏季温度之差,大概也就是这么个范围。在2020年,广东省卖出新能源汽车155,878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东北三省卖出的新能源汽车总和为9,943辆,占比仅为全国销量的0.92%。

东北的低温寒冬条件,虽然不会对车辆的动力输出造成较大影响,但电池的容量会下降,而且充电过程对温度范围的要求更为严苛。更重要的是,锂电池在0℃以下充电容易产生析锂现象,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和安全问题——长期以往,还可能会诱发短路、自燃。

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内部的放电过程(图源:Materials insights into 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锂电池之所以娇贵,还得从电池材料构成说起。

业内主流的动力电池路线有两种: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它们的正极材料一般为三元(NCM/NCA)、磷酸铁锂(LFP),而负极为石墨(Graphite)。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晶格出来,穿过电解液隔膜到负极,嵌入石墨层间。而放电的过程,是从石墨负极层间里出来,再回到正极晶格。

别看这一颗小小的电池,这可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其中包括了固体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纤维隔膜等;以及液体材料:有机电解液(包含锂盐,溶剂及其他添加剂)等。

无论是材料,还是反应过程,都会受到低温的影响——固体材料的“热胀冷缩”、液体材料在低温下黏度增大甚至凝固、带电粒子的传质过程和电化学反应的速度降低。

举个例子,在低温下,电解液变粘稠,这时候负责放电的锂离子就难以穿过,那么放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同时锂离子的活性也会降低,自己“懒得动”。最终出现的结果就是,实际行驶里程与车企标定的续航里程完全不符。

在不同的温度下,城市和高速公路驾驶的续航航范围(作为为UDDS-Urban Dynamometer Driving Schedule城市道路循环工况、右图为SFTP US06-激烈驾驶工况)

此外,不同的正极材料,在低温下的表现也有差别。

NatureEnergy上的一篇文章,比较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LFP blade battery)、方壳三元锂电池(NMC622 VDA battery)组成的40kWh电池组的电动车,在不同温度下的续航里程表现。

高温下,两者在城市道路循环工况和激烈驾驶工况的续航里程大致相同,磷酸铁锂的续航稍稍高出三元锂电池。但温度下降至冰点以后,续航里程都出现了骤降,尤其是磷酸铁锂。

在UDDS城市道路循环工况下,温度降至-10°C时,LFP电池的车续航里程下降到了158km,在-20°C时续航航里程下降到39km相比之下,使用NMC622电池的车在-10°C条件下行驶里程为228公里,在-20°C下行驶里程为157公里。

在US06激烈驾驶工况下,温度对续航里程的影响更为显著。在0°C时,LFP电池的续航里程仅为NMC622电池续航里程的58%,在-10°C时,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至30%。

“磷酸铁锂电池在0°C环境下容量保持率约60-70%,零下10°C时衰减到40-55%,零下20°C只剩下20-40%,而三元锂电池在-20°C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正常电池容量约70%-80%,冬季对于搭载磷酸铁锂电池车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位动力电池业内人士表示。

二、冬季掉电快,是为了“供”着电池

如果你的车是磷酸铁锂电池,比如像“国产神车”宏光MINI EV这种。那么每到寒冷的冬天,你的可用的续航里程不仅更低,而且开起来也会相当耗电。

电动车和燃油车一样,在冬季的能耗都会比夏季要高。在低温下,燃油车的发动机热效率会下降,从而导致喷油量增加,或者开暖气启动压缩器等等原因也会导致油耗增加。但油车的好处是,燃油车的发动机产生的余热可以用于车舱内供暖,总整体能源使用效率上做到提升。

况且,燃油车可以轻松地找到周边的加油站,但电动车并不是随时都可以完成能源补给。所以,电动车更需要注重车辆的能源使用效率——说句人话,就是省电。

能耗,通常来说分为两种计算方式,“里程能耗”和“时间能耗”。里程能耗不解释,开得越远、越快消耗越大;时间能耗就是,不管你跑了多少里程,单位时间内的能耗都是固定的。比如你虽然只开了10公里,但堵了10个小时,开着空调电一会就掉光了。

而纯电动车的冬季能耗,除了驱动电机这项最基本的能耗之外,电池热管理以及采暖的消耗(乘员采暖、玻璃除霜、电池加热、电池保温等)占到了整车能量消耗的一半以上,达到54%——具体分为两大类能耗:电池制热、车内制暖。

前文说过,电池对工作温度要求严苛。

在低温条件下,电动车都会需要利用空调系统的制热能力,来消耗电能为电池进行升温:一方面,这样做是为了恢复电池充放电性能;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低温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比如前面说过的在0℃以下充电容易产生析锂现象)。

之前很多老款纯电动车上的制热系统,都是PTC加热。PTC,又叫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顾名思义就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也在升高,所以可以实现恒温发热。因为PTC成本低、结构简单、出热快、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因此从入门车到高端车都普遍在使用。

PTC有一个致命问题,因为它极其费电,从而直接影响车辆续航。

随着外界温度降低,PTC的电阻值随之减小,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其制热能效比最大值不超过1,也就是说1kW电量最多可产生1kW热量。假如你冬季行驶时打开暖风,全程至少消耗三分之一电量,功率越大耗能越大,时间越久耗能越大。

PTC和热泵的能耗对比(图源:Torben Fischer-Comparison of the consumption of a conventional PTC heating element and a heat pump system at an ambient temperature of 0°C )

一边给电池加热,一边给车舱内供暖,能耗也就直线飙升,续航也就蹭蹭蹭往下掉。

据SAE International的测试显示,在0℃时,采用PTC加热方式时的续航里程为无制热的45.2%,而热泵制热则为62.2%。在-10℃时,用PTC加热的续航里程为无制热的45.2%,热泵则为62.2%。

在零下十度和零度的环境下,无制热、PTC加热、热泵的行驶里程差异,来源:SAE International

什么是热泵?

热泵顾名思义就是,把外界的低温热量“泵”到相对⾼温的乘客舱⾥。热泵空调的原理,其实就是利⽤了我们在中学学过的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的热⼒学原理(忘记的朋友,去翻中学课文),再利⽤低沸点的制冷剂将环境中的热量带⼊到乘客舱中。

与PTC加热不同,PTC是实实在在的能量的产生过程,能效比大约在0.95,需损耗非常多的电能;而而热泵制热方案是以冷媒为介质的热传递的过程,是能量的搬运,最高能效比可以达到2,也就意味着同样的热量需求,热泵制热方案相比于传统的非热泵制热方案,电能损耗仅为一半。

但热泵系统,仅仅是解决燃眉之急,并不是终极方案。

比亚迪海豚的集成热管理系统

热泵系统之所以不常⻅,就是因为⼀个字“贵”。热泵比PTC要复杂得多,涉及六通阀、八通阀等这种对设计和制造能力要求较为严苛的零部件,因为做不到的话反而会产生多余的噪音影响驾驶体验。

相比较传统热管理产品,新能源热管理系统这套三电系统冷却和热泵空调等设备,足足将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了3倍。比如,在大众ID.4的CO2热泵选配包价格为9000元。而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的部分车型目前都是以标配的形式存在。

要说复杂性,热泵中的“集成阀”必须榜上有名。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了一个热泵系统能完成多少种工作模式,以比亚迪的e平台 3.0热泵系统为例,它具有11种工作模式:单电池加热模式、单乘员舱采暖模式、乘员舱采暖+电池加热模式等等。

以搭载热泵直冷直热技术的比亚迪海豚为例,在室外气温近-10℃的沈阳进行续航测试(测试条件:24度自动空调、标准模式动力回收、ECO模式、无座椅加热、车载两人),结果显示:实际行驶里程242km,表显续航掉了347Km,续航达成率将近70%。

比亚迪的热管理集成模块长这个样子,可以管它叫“六通阀”,因为有六个可以切换连通方向的阀

很多国内消费者接触到热泵的概念,应该是从国产特斯拉Model 3开始。在那套热泵系统中,特斯拉的工程师们,设计了一个可以电控切换水路循环流向的超级旁通阀门——八通阀,还别出心裁的在这个部件上画了一个八爪鱼。

他们将传统的热泵空调和车辆的电池系统、动力系统通过八通阀进行了打通,彻底压榨了不同系统的余热,同时进行了融合,产生了多达12种工作模式。

八爪鱼

对于这一精妙的设计,热心的知乎网友@cw5586就分析道:特斯拉的创新是把电池的冷暖系统和驾驶舱的冷暖空调结合起来了(用两个换热器实现),直接利用驾驶舱冷暖空调的大换热器解决电池的冷暖能源供给,优点有两个:

一是特别紧凑(用八通阀和两个换热器取代其它车厂用的直接发热元件和散热水箱),用两个小换热器把热量导给驾驶舱空调解决;

二是效率高,空调不管制热还是制冷都能实现相当于电能3.5倍的输出,相当于提高电池热管理效率3.5倍,同时还可以利用电池的热量(例如冬天行车电池发热就导向驾驶舱可以节约一点空调消耗的电),而其它厂家的分离系统电池加热是直接加热,效率比特斯拉差3.5倍,行车过程中电池发热无法利用只有直接用散热器消耗掉。

但需要注意的是,热泵系统也分“段位”。在极低温情况下,有些热泵系统可能会“罢工”。

比如,在东北这种冬天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车外温度较低的同时,空气中含有较多水分。这种极端条件下,空气中的水分会在车外表面结霜,结霜后导致换热装置很难再从外界环境有效地吸收热量,导致热泵空调无法继续工作,一般热泵系统在-10℃甚至更低的时候,就直接“歇菜”了。

到了-10℃,甚至更低的温度时,你仍然需要靠PTC加热来维持温度。以特斯拉之前公布专利来看,特斯拉Model Y配备的一个低压的PTC,会在电池温度在-10~10℃这个区间辅助热泵空调混合工作。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办法,像北汽新能源的出租车会加装柴暖,以及像威马EX5-Z上有一个柴暖系统——在车身右后侧开了一个加油口,用于加注柴油,再通过柴暖系统对电池包和空调进行加热。以此,来减少电耗。这种方法虽然抗冻,但与电动车的环保理念天然相斥。

总而言之,这些“暖宝宝”方案都只是过渡方案,谈不上完美。但解决温饱还是够了。

三、在东北,锂电池没有未来

那,有没有相对“完美的”方案呢?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了解一下。

今年10月,140辆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在大连通关入境。此次入境的MIRAI氢能源电池车是由日本丰田公司制造的氢能源电池汽车,续航850公里,该批车辆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提供运输服务。

锂电池在2021年风光无限,但到关键时刻却上不了台面。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比赛期间,延庆、张家口将投入700余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为赛事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而这种由北汽福田欧辉客车生产的11米48座高一级氢燃料电池客车,车辆配备8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8个氢气瓶组,续航能力达500公里以上。

相较于娇贵的“锂电池”,低温环境对于氢燃料电池的使用影响较低。

燃料电池目前主要是有两种路线,一种是金属双极板,另一种是石墨双极板。其中,金属双极板的热容小,更容易实现低温启动。比如,骥翀氢能在去年就发布了一款MH170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号称可以在-39℃完成冷启动。骥翀氢能创始人、董事长付宇则表示:“它可以在中国广大的北方,甚至是俄罗斯、中亚等极寒地区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我国西部、北部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纯电动车渗透率较低的区域,或将成为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空间。

“长城以北、西部和西北部基本上是冬季温度低、能源基地多,可再生能源的集中度高,具有氢能生产和利用的场景,非常适合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今后5到10年,氢能市场的突破口或者适合于市场化场景,就是在可再生能源氢的富余区域,尽量在当地就近利用。”欧阳明高表示。

除了氢燃料电池之外,全固态电池也是一种更接近现实的“理想方案”。

“固态电池充放电对温度的要求较少。”一位关注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虎嗅。“现在,固态电池一部分用在航天领域,外太空的温差可比汽车上大多了”。

Kentaro YOSHIDA and Keizo HARADA在“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with Wide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Mitsuyasu”文章中,对基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做了几项测试,其中在低温耐受性测试方面结果如下:

电池在低温-40℃规定的充放电(The test conditions were a constant current of 0.02mA, charged to 0.02mAh, and discharged to 3.0V)、循环(试验条件为恒流0.02mA,充至0.02 mAh,放电至3.0V)条件下。

可以发现——低温对于这种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容量影响,是非常小的。

“因为目前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在高温下的容量性能表现与常温下没有太大区别。而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环境下充放电,电池容量受到的影响也在5%以内。在充放电倍率上,一般的液态电池到0度以后充电的速度就会显著下降,这一点在硫化物固态电池上是几乎没有影响的。”上述人士告诉虎嗅。

在氢燃料电池和全固态电池未量产上车之前,东北老铁们还是再享受一下燃油车带来的快乐吧。

写在最后

最后,对于广大北方的纯电动车车主们和意向车主们,我们有四个小建议:

1、建议优先选择大电池容量车型;

2、建议出远门前提前规划好充电补能点;

3、建议优先选择有热泵空调的车型,即便是需要花钱选配;

4、如果上述三点都无法满足,那建议您在车中常备一件鹅绒服。少开空调,降低能耗。

马上就开始春运了,希望电动车主们提前规划好充电路线,以免出现在充电站过年的尴尬处境。

参考资料:

[1] Meyer, J.J., Lustbader, J., Agathocleous, N., Vespa, A. et al., “Range Extension Opportunities While Heating a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SAE Technical Paper.

[2] A materials perspective on Li-ion batteries at extreme temperatures,NATURE ENERGY.

[3] Temperature effffect and thermal impact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A review,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4] Xiao-Guang Yang, Teng Liu and Chao-Yang Wang ,Thermally modulated lithium iron phosphate batteries for mass-market electric vehicles,NATURE ENERGY.

对电动车的认知和判断

@EricTsui:#电车小白# 特斯拉 model Y 17000KM 小结,聊聊职业电动吹们故意不讲,但特别重要的 3 点,高明的谎言就是只说一部分真相,来诱导你相信。我作为被电吹们忽悠入坑的电车车主,反复提醒大家,对电动车的认知和判断,要全面一些,要长远一些。

①高速续航,在高速续航这件事上,普通消费者和职业电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差异,电吹只跟你讲的一部分真相是:电车在城市里开,时速 50-80KM/H 工况下,真实续航是表显的 85~90%,但是电吹不讲的另一部分真相是高速 120KM/H 的情况下,真实续航要打 5 折左右,如果天冷的话,要打 4 折左右。

有个朋友准备要提 model Y 长续航版,我第一反应是 model Y 已经有 30 万的两驱版了,为啥要提长续航,也就多了几十公里续航而已啊,我朋友说他家在温州,上海和温州 400 多公里,他觉得长续航版能从温州直接开回上海,我当时惊呆了,肯定是各种电吹跟他说可以开的到,实际情况是我的特斯拉 model Y 满电下,上海去海门 165KM,当地开 20KM,回程的电量是不够的,也就是我的 model Y,车里表显 506KM 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满电跑完 350KM 高速,这里特别提醒下,我说的是高速续航,微博上另外有位知名博主,和我一样卖了保时捷换了电动车 [允悲],南京开到盐城单程 300KM,盐城温度已经零下了,他的某来,中途要充电 2 次!才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职业电吹是只告诉你在电车最理想工况的情况下,实际续航是表显的 8~9 折,好让你自己想象:以这样的电池续航能力,表显 500KM,打 8~9 折,也能跑 400~450KM,实际这里还有另一个陷阱,就是电动车不可能跑到最后表显十几公里再去充电,一般来说,车子续航不到 100KM 的时候,就提醒车主要去找充电桩了,如果人生地不熟,能在断电前找到能用的充电桩算运气正常,假设运气不好呢?万一走错了一个高速路口呢?谁能保证自己的人生就如此的精准,100% 不会犯错?

②电车日常用车成本低,(注意日常这 2 个字)这件事也是普通消费者和职业电吹之间有巨大认知差异的,电吹只跟你讲的一部分真相是:电车的电费超级便宜,他们一般跟你算账,基本是以家里的电桩价格来计算,还要算到谷时电价来计算你一公里花多少钱,这个数字和油费一对比,很震撼,可能就几分钱一公里(我从来没算过这个),我之前的保时捷市区 1 元 / 公里油费。

但是职业电吹不讲的其他真相就太多了,首先现在卖的电车里只有 30% 左右的车主是有自己的充电桩的,其他 70% 的车主得去商业电桩充电,这个电费现阶段已经很不便宜了,上海便宜的 1 元左右一度电,贵的 2 元多一度电,特斯拉超充应该也不便宜,而且重点是,随着没有自己家充的电动车越来越多,这些商业充电桩的价格应该会越来越贵,特斯拉就已经在根据充电效率和网点的热门程度调整价格了,后面会不会引入动态价格工具?你猜呢

有电吹说了,就算全部商业桩充电,电动车用车成本还是特别低,电费便宜,而且保养便宜,是的,我这个 model Y 快 2 万公里了还没有保养,但是你知道 #特斯拉保费一夜暴涨 125%# 这件事吗?算出来 model Y 保费一万四还是一万八,我之前保时捷一年保费才一万不到,这算是精准收割吗?你省的这点电费,都给你拿去交保险。
BTW,你出门找充电桩的时间,节假日排队等充电桩的时间,充电时每次 1 小时的等待,你的时间不值钱吗?

③电车真实的综合用车成本是真的低,还是真的高?为什么电吹们从来不从车子的保值和电池耐用性上来分析电车的用车成本呢?我们以前算用车成本,都是结合车子日常使用费用、保养花费和贬值率来综合计算,最后得出每公里多少钱,电车还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电池有损耗,到了一定公里数,换电池是个巨大的费用。

所以,职业电吹永远只跟你谈日常用车费用,而不谈二手电车贬值巨大,二手贩子一般都不收,而且一般人买电车基本不考虑买二手,你看这里面就有个巨大的笑话:如果电车如职业电吹说的如此如此的好,为什么职业电吹们总在不停的换电车,为什么职业电吹们不去给大家推荐二手电动车,比如几折买次新电车?答案很明显,吹电车是工作,买电车也是工作。

就说这 3 点吧,作为我的电车年度总结,我觉得 2021 年买电动车是我人生的巨大污点,这是一个品味很差的选择,而把 panamera 卖了去买电车更是一个无比错误的决策,我对电吹的痛恨在于他们塑造了一种虚假氛围:电动车发展到现在,如此收欢迎,如此完美碾压油车,你还不来试试最新的高科技就是 out 了!
实际情况,电动车一点也不高科技,甚至还非常弱智,跟你吹无人驾驶都是纯骗纯忽悠;
实际情况,电动车没有颠覆油车,油车能高速 120KM/h 连续行驶 400KM 以上,电车不能;
实际情况,电动车综合用车成本昂贵,且以后会越来越贵,而且每次升级换代,前面买车的车主贬值越多。

希望大家冷静转发,并告诉你周围每一位想要换电动车的朋友,现在的电动趋势,有点像曾经的 “猫王谬误”:1977 年猫王去世以后,全美有很多人模仿猫王参加电视节目,当时人们统计,每年模仿猫王的人数都在不断地递增,把模仿猫王的趋势拟合成一条曲线,假如根据这个曲线一直往下走,到 2000 年,全美三分之一的人都会在模仿猫王。这是一个很荒谬的结论,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这种趋势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