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我在海外卖手机

8月中旬,中国信通院发布最新报告,2020年7月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230.1万部,同比下降34.8%。1-7月整体来看,中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量达到1.75亿部,同比下降20.4%。

1

国内手机市场表现惨淡,有疫情冲击的因素,但国内手机市场增速持续下滑,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国产手机厂商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从早年的印度、美国,到后来的东南亚、欧洲,再到如今的非洲、拉美,国产手机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本期《亲历》聚焦国产手机的出海故事,五位国产手机的海外工作人员口述,覆盖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地区。

他们的经历把国产手机出海的轮廓渐渐描述清晰:

“性价比”已经不再是国产手机的唯一标签,在冲击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中高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产品功能方面,拍照、电池容量、快充等成为国产手机攻占海外市场的重要武器;

相比于国内发达的电商体系,线下店铺、卖场连锁仍旧是当地重要的销售渠道;

……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01

口述人:

OPPO中东非大区公关经理 Ren

OPPO终端形象经理 Freddie

所在地:迪拜

迪拜是个“大熔炉”:土豪买手机要顶配,外劳几个人用一部手机。

2

我们两个人是今年年初来到迪拜的。我们一个很直观的感受:迪拜其实是一个包容性很强、非常国际化的地方,他们对于外来的手机品牌接受度还是蛮高。我们刚进来的时候,三星和苹果比较强势,但这几年随着中国品牌的崛起,OPPO以及其他中国手机厂商正在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OPPO是2015年进入中东非市场的。一开始我们的大区总部是在埃及那边,去年开始正式进入到迪拜市场。其实OPPO在非洲,尤其是埃及市场,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们无论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还有消费者的偏好度,都已经做到了数一数二,现在在埃及市场排名第一。

但在迪拜我们算是才刚刚起步。那为什么选择搬到迪拜?我个人有一个观察是:迪拜是整个中东非大区的潮流趋势发源地。

在整个中东非大区,有影响力的机构、媒体,他们的总部都在迪拜。年轻人喜欢用的产品、年轻人的潮流,很多都是先在迪拜出现,然后慢慢辐射到其他海湾国家,甚至是北非国家,所以可以说迪拜的江湖地位是比较特殊的。

我们也希望更能够利用到当地这些有效的资源,在迪拜形成一个传播高地,因为在这边产生的影响是可以辐射到整个阿拉伯地区的。

我们也跟北非团队的同事讨论过两地的差异。迪拜跟埃及这些非洲国家相比,用户、消费者的分层会更复杂一些,它就像一个大熔炉,各个阶层、各种文化背景的消费者会特别多,进而就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

对于迪拜,我们普通人印象里都是那种养狮子、养豹子的土豪:这部分人主要是当地跟皇室有关系的人,或者在政府工作,收入水平很高,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这部分中高端用户,他们换机的频率非常高,可能平均八个月就要换一次手机。而且他们很多人不止有一部手机,一般都有两部或者是两部以上,因为这边的人还是比较注重家庭生活的,所以在手机通信方面,也希望把工作和家庭做一个分离,工作用一部手机,生活用另一部手机。

但迪拜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收入没有这么高,比如从印度、巴基斯坦过来的劳工,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手机。这部分人不需要手机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所以更多看重功能,像电池电量、大功率扬声器、闪充一类的实用功能。在中高端用户人均两部手机的情况下,底层的用户不但换机频率比较低,甚至会有多人共用一台手机的情况。这个是我们平时在国内很难想象的。

更有甚者,中东非这边功能机还会有一些份额。中国已经见不到诺基亚功能机,但在这边还有专门的销售渠道,主要也是面向来迪拜务工的北非或是其他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不过这也能说明,迪拜智能手机的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3

针对这样的市场,我们在产品线和渠道上都做了很多布局。像我们刚刚进入迪拜市场的时候,也给自己定位为自拍神器。不过,接下来我们的定位也越来越广,不会只关注于自拍这些功能。我们的策略是,让OPPO逐渐渗透到中高端市场中去,然后让更多用户关注到我们的高端旗舰手机,让大家认识到中高端手机就是OPPO。

比如推Find系列手机,我们在中东市场就特别选择了Pro版本,内存配置上到了512G——在这边市场我们推的都得是最高的配置,就是因为这边的土豪希望手机所有的性能和配置都要是最高端的。

迪拜的中高端用户对5G也还是挺关注的。虽然5G在迪拜还没有全面覆盖,但运营商已经加大了5G基站建设。现在本地换机的用户,也还挺看重手机是否可以支持5G网络了。我们也为了迎合这样的市场主推了一些5G机型。

迪拜手机市场目前的销量主要还是靠线下的门店。这两年电商逐渐起来了,尤其是最近疫情的影响,迪拜很多线上电商发展还是挺快的,这期间我们也去重点谈了一些电商上面的合作。

但他们这边线上支付还不是特别完善。最近的疫情影响,使得这边去现金化的趋势会比较明显一点,但当地人大都会现选择线上下单、货到付款的模式。他们线上支付也就基本上就是绑银行卡,连Paypal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很少会有。吐槽一点,他们这边的物流确实不是特别快。

整体上,迪拜现在线上渠道的占比还不是很大,我们主要还是线下门店贡献主要的销量。这其实也是跟当地的消费习惯也有一些关系,他们也更喜欢去商场逛,而不是网购。

刚刚提到迪拜市场是个熔炉这一点在渠道上也有体现。我们一方面要去突破一些KA连锁店,像这边重视的所谓中东六大连锁等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去拓展周边集市的小经销商店铺,像是一些夫妻店对我们触达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途径。

今年的疫情确实会对之前的预期有一些影响,但整体趋势还是比较乐观的。OPPO刚刚进入迪拜的时候,感知度并没有那么强,但今年第一季度,即便有疫情的影响,我们的市场份额同比也增长了214%,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目前来看,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已经算是全部开放了,所以我们下半年也会真正开始发力。

02

口述人:Edy Kusuma

职务:vivo印尼品牌高级总监

所在地:印度尼西亚

刚进印尼的时候,“vivo”的名字被本地充电宝公司先占了。

4

我是2014年加入vivo的。我们刚刚进入印尼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认识vivo,尤其是当地还有个做充电宝的牌子也叫vivo,这对我们的产品形象就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印尼这边主要还是本地供应商生产的低端手机的天下。说实话一开始有很多人怀疑中国品牌,都认为中国生产的产品价格比较低,配置也比较低,一开始这种观念还是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像我们当时刚开始跑市场的时候,见零售商老板,他们并不知道vivo的品牌,而且当地用户多多少少也会有民族企业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打开知名度,我们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2017年为了把品牌打出来,我们直接找了当地九个电视台一起直播我们的发布会,一下子就把声势造了起来。

看这个方式有效,到2018年vivo V9发布的时候,我们就专门在印尼的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屠举办了大型发布会,一次性请了12家电视台一起直播我们这场发布会。婆罗浮屠在印尼人民心里还是挺有分量的,所以你看在这里开完发布会之后,vivo的影响力、品牌认知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5

除了打品牌,做适合本土市场的产品也很重要。我们有一个口号叫做“More Local, More Global”,翻译成中文就是“本土的才是全球化的”。vivo内部有独立的海外产品部门,我们会针对当地市场进行调研,基于对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判断与研究,来定义当地的产品,以满足印尼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长期的观察,我们把当前的印尼消费者分成三个层级:

第一是入门级消费者,他们最看重的就是电池的寿命,能否去支持他们各种各样的基础工作。

第二是中端消费者,他们会考虑先进的科技,想得到更好的拍照功能,同时也希望手机能支持专业工作的功能。对这些消费者而言,手机已经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伙伴了,手机能用来处理日常工作任务也很重要。

第三就是高端消费者,他们就更看中我们通常定义的高级功能和产品细节了,比如材料、颜色、外观设计、后置、前置的拍照能力以及摄影的结果。尤其是相机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整体来说,在印尼这边,市场份额最大的还是价格在1500元-2500元人民币的中端产品。印尼消费者越来越在乎有价格上面有竞争力,但同时也会寻求更高的规格,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也会先考虑品牌,官方商城、售后服务、保修服务等等。

5G手机的话,印尼消费者都知道5G这么回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印尼是一个群岛国家,政府还在规划之中,5G网络质量还不是那么稳定,所以何时要上5G手机,还得看市场的需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进入印尼市场,中国的公司已经向印尼消费者证明了我们生产的质量也蛮好的,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ID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vivo在印尼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就已经升到第一了。

这也说明,印尼消费者关注的核心也还是产品,大家都还是用产品来说话的,只要你的产品能够打动他们,他们就会购买。

随着市场份额的扩大,我们现在也越来越本土化了,vivo在印尼也设立了工厂,和本土的员工、消费者都有不错的文化融合。此外,vivo会在各个方面充分的尊重印尼当地的宗教、文化以及习俗,我们的员工和消费者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们还与印尼的公益组织合作,向印尼民众分发捐款,并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战斗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援助。这些努力都为我们在本土赢得了很多的认可。

所以这几年下来,充电宝早就已经是过去式了。谈到vivo,印尼消费者都能在第一时间想到我们的手机品牌,零售商和合作伙伴也都很信任我们的品牌。

民族情绪在哪里都多多少少会存在,但基于互相的尊重和产品的实力,我们还是相信我们能在印尼打开一片天地,也希望未来能跟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起更好的关系。

03

口述人:Kevin

职务:OPPO南亚大区营销负责人

所在地: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觉得中国人是兄弟,喜欢中国手机超过本土品牌。

6

我是2014年来到巴基斯坦的,OPPO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开拓巴基斯坦市场,到现在已经六年时间了。

刚到巴基斯坦的时候,渠道拓展并不容易。当地没有国内类似苏宁、国美这样的3C连锁店,少部分是我们自营的专卖店,绝大部分都是我们开拓的经销商。经销商基本上都是夫妻店或者兄弟店,一开始说服他们信任OPPO的产品就是很难的,必须得逐一攻克。

刚进入巴基斯坦市场的时候,我们很多同事都是冒着四五十度的高温,一家一家去扫,一家一家去谈的。当地的温度真的很高,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温度的时候,都怀疑是不是显示出错了,但一查发现确实温度就是这么高。

我们团队为了谈渠道就必须冒着这样的高温,拿着OPPO手机,面对面给经销商介绍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就这么才一家一家谈下来的。

渠道以外,要打开市场,还得找准市场定位。我刚来巴基斯坦的时候,这里最大的品牌是三星,其次是一个当地的品牌QMobile。QMobile主打低端,三星会把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带到当地。

从市场本身来看,巴基斯坦手机市场覆盖最大的价位段其实还是100美元以下的产品,相当于咱们国内的千元机。巴基斯坦的用户买手机,首先特别注重价格,因为当地的收入不是特别高,他们对价格比较敏感。

不过,我们后来也发现,在当地市场1000美元以上的价位段,还是能有一些份额的。

这是因为巴基斯坦新出了一个政策,如果你的手机不是在当地购买,没有交进口关税,过了一段时间手机就会被锁——当地有钱人如果从国外买了一个高端手机,拿回巴基斯坦就用不了,还不如在本地买一个手机。这个政策导致1000美元以上的机型在当地又畅销了起来。

我们进入的时候,也就重点选择了中高端产品这一块细分市场,所以使得我们在这一块市场,抢占了先机。在巴基斯坦,我们主推的产品覆盖了300-400美元,以及500-600美元之间的价位段,目标群体是18-35岁的年轻人。

当然了,主攻这个价位段和人群,我们也是走过弯路的。

一开始国内有什么产品,我们改改版就拿到巴基斯坦卖,并没有什么当地洞察。结果就是我们觉得很不错的产品,在当地并没有那么受欢迎。

比如Find 7,这是我们2014年的产品,它的口碑和销量在国内还是不错的。但我们直接拿到巴基斯坦卖,就忽略了当地很多消费者并不一定能买得起这么高端的产品。

7

后来我们就注意到了,当地的用户是没有高价位段手机的消费能力,但他们又期待一些外观精致的手机,所以中高端产品这个档位就出现了空缺,也就给了我们机会。

我们针对本地市场也有了新的产品洞察。比如说,巴基斯坦消费者对于新功能的接受度其实也是很高的。我们之前推的带升降摄像头的机型更贵,但卖得反而比同期没有升降式摄像头的机型还好一些,这也说明当地消费愿意为这样的功能点去付出额外的费用。

又比如,在巴基斯坦手机电池容量一定要大,因为巴基斯坦经常停电,停电之后人们只能玩手机。手机电池大,就意味着他们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玩手机。

而且,巴基斯坦的二手手机在当地的销售非常火爆,消费者在买新手机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把旧手机卖掉,这样就会额外有一笔钱去支持他们买一个更好的新手机。所以对他们来说,手机的品牌价值就特别重要:如果这个品牌的价值不是特别高,就会影响他们卖旧手机。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即使巴基斯坦有自己的本土手机厂商,当地人也不排斥中国的手机。他们觉得中国和巴基斯坦就是兄弟,所以对中国品牌充满好感。

反而是他们当地有些民族品牌,曾经被媒体爆出有过一些逃税漏税的行为,这种丑闻就让当地消费者比较失望,也让他们会更加偏向于正规经营的国际品牌。

我在巴基斯坦市场已经六年了,也看到一些接下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巴基斯坦有人口优势,他们有2亿人口, 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50%,这个市场未来两到三年肯定会有一个重大的发展和上升的空间。

第二,OPPO本身在巴基斯坦坚持Glocal(Global+Local)战略深耕了几年了,我们也培养了很多本土精英员工,团队正在逐渐壮大起来,能有更强的市场战斗力。

第三,我觉得目前当地消费者对5G还不太了解,通过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的引导之后,5G手机在中高端市场是一定能撑起来的。但5G在巴基斯坦目前还只是一个新的概念。消费者也就觉得5G比4G速度快一点,除此之外5G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还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对市场去做进一步引导。

不过,光是看到这个市场本身快速发展的红利期,就已经让我对巴基斯坦手机市场的未来抱有很大的信心和期待了。

04

口述人:Juliana Pereira Mott

职务:联想摩托罗拉巴西市场负责人

所在地:巴西

续航和拍照是巴西市场的关键。

8

加入摩托罗拉之前,我一直在快消行业工作,为联合利华等巨头服务过。之所以在2017年选择跨界,加入摩托罗拉,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因为看到了巴西手机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虽然竞争压力很大,但机会也很诱人,正是这个原因把我吸引了过来。

摩托罗拉早在1976年就进入巴西市场了,扎根当地已经40多年。巴西用户虽然知道摩托罗拉现在是联想旗下的品牌,但因为联想在巴西的时间没有摩托罗拉长,所以摩托罗拉的品牌认知度还是要更高一些。

随着联想其他业务线在巴西的发展,当地用户正逐渐了解摩托罗拉身上的中国属性,而且这个认知度也正处于一个快速的上升期。

巴西现在是摩托罗拉全球前三大手机市场,仅次于美国、墨西哥。在巴西市场,从2014年开始,我们的市场份额就一直是第二,仅次于三星。

除了摩托罗拉以外,之前也有一些中国手机品牌试图进入到巴西,但是涉及到和谷歌、安卓的合作问题,就导致个别中国手机厂商在巴西当地的发展并不是特别顺利。

巴西市场上也有LG这样的一些老牌厂商,不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都不算高。所以,整个巴西手机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摩托罗拉与三星之间的竞争。

我们之所在能在巴西保持领先,一个很关键性的转折点就是2016年。那一年我们在巴西市场推出的手机,主打快速充电和长续航功能,其中搭载了一项当时最前沿的技术,充电15分钟就可以实现七个小时的续航。

根据我们的调研,巴西用户户外娱乐时间很长,尤其是周末休闲的时候,经常在户外,所以非常看中手机的续航能力。所以,我们主打的快速充电和续航概念帮我们抢占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也奠定了我们在巴西市场的地位。

9

去年2月,我们还推出了一款有拥有5000毫安时的手机。从目前来看,我们在巴西市场上的电池续航能力可以说是最好的。所以,在巴西市场上,摩托罗拉就意味着“长续航”。

除了续航,巴西用户也对拍照能力非常关注。从去年开始,摩托罗拉还加强了对拍照技术的创新,比如让手机拥有和运动相机GoPro一样的功能,这些都是我们在尝试做的。

当然,如果单单是长续航和拍照,还无法支撑我们的竞争力。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能让用户把摩托罗拉的品牌和更强的“科技感”联系起来。而要让用户对我们建立新的品牌认知,就要求我们在最快的时间里,推出最新的技术和最优的配置。

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就采取了相当激进的的新品发布策略,加速了我们的新品发布节奏:18个月内,摩托罗拉在巴西总共发布了12款新产品。

之所以如此频繁地发布新品,是因为我们要在不同的价位段上多点竞争。我们之前的产品策略是主打“性价比”:把最好的产品配置拉到一个大多数用户都可以负担得起的价格区间内。

但现在我们要把高端市场也拿下——目前我们的产品配置非常齐全,从入门级产品到高端市场应有尽有,这样就给到了用户更多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需要成为巴西市场上最快上新功能、新产品配置的厂商,这样才能在用户心中建立起“科技创新”的印象。目前从市场反馈来看,喜欢琢磨手机配置的硬核手机用户对我们的策略接受度还是很高的。

5G对我们来说也是重要的一步。巴西目前还没有开始真正推广5G,但本土运营商的计划已经在路上了。

我们也在非常积极地跟本土运营商进行5G方面的合作,今年7月成为了当地首个发布5G手机的厂商。5G的到来必然能改变巴西的移动手机战局,而这也会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来源:深响

“地图”的往事、中场与转折

一份地图能给一个行业带来多大的影响?

1900年,法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商为了促进自家的轮胎销售,他们将地图、加油站、旅馆、汽车维修等有助于汽车旅行的资讯集结起来,出版成了随身手册大小的《米其林红色宝典》。

在米其林兄弟看来,《米其林红色宝典》能够促进汽车旅行的发展,而如果汽车旅行兴盛,那么他们的轮胎也将会卖的更好。

所以,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米其林红色宝典》最终从成为世界美食评价中最具权威的榜单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在这之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这份红色的小册子都是被作为免费刊物赠送给顾客的。

可以看到,在历史的发展中,地图从来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但就像轮胎一样,所有赚钱的行业都在似有似无间和地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行业的发展中,地图一直矜矜业业地走着绿叶衬托红花的剧情,并且逐渐在人们的认知中成为一种习惯。

不过,这种习惯的角色定位,却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有了一些改变。

作者 / 指北BB组 大浅
编辑 / 蒲凡

1

无可否认,在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当下,地图软件早已经像微信、淘宝一样走进了每一个人的手机。

据艾媒咨询在2019年发布的手机地图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手机地图成为出行刚需,预计到2020年,手机用户规模将达到7.68亿人次。也就是说,以2019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11.38亿来算,那么每两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在使用地图软件。

2

只是,虽然手机地图已经有了如此高的渗透率,但在人们的认知中,地图作为一种工具,始终缺乏一种特别的存在感。

例如,当微信、微博、网易云音乐或者其他产品更新时,我们能在网上看到相关话题的讨论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激烈的争议,而在地图行业里,或许软件已经更迭了几代,但人们却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知。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地图就像手机里的短信,虽然每个手机都有,但却容易被人们选择性的忽视。这其中,既有地图产品功能单一且服务同质化的原因,也有地图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例如,与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行业中所有玩家共同做大一个市场不同,在地图行业里,由于自身业务侧重不同,所以参与者们几乎都各有各的打算。

最典型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由于体量庞大,地图作为基础支撑提供流量、数据和服务的同时也作为独立的发展体系。

在这类企业中,地图和企业业务已经步入了一个深度融合的阶段。

image

其次是以美团、顺丰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对这类企业来说,虽然地图有实际需要的场景,但由于体量相对较小,就现阶段来说,自研地图并不是一个经济的选择。但是考虑到长期发展,地图又是一个值得投资的事情。所以,当长远布局大于眼前的实际需要,美团和顺丰布局地图就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和布局。

最后则是滴滴,华为为代表的出行和科技企业,同时它们也代表着目前地图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高精度地图和自动驾驶。

同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业一样,自动驾驶遭遇早期的发展瓶颈之后,也在最近几年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高速发展的风口行业之一。

据蔚来资本测算,自动驾驶在智慧城市、物流、公共出行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它在跨城物流、RoboTaxi和同城物流等方面更是分别达到7000亿元、3500亿元、2500亿元的市场规模。

4

作为自动驾驶的基础,就像水电之于工业、支付之于电商,高精度地图与自动驾驶同样拥有着“强需求+无可替代性”的紧密联系。

在产品类别上,高精度地图一般分为静态高精度地图和动态高精度地图两种;而在功能上,高精度地图能够实现地图匹配、辅助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而与普通地图相比,高精度地图又蕴含了更为丰富的静态和动态信息,所以在制作难度上高精度地图也远远高于传统的电子地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子地图作为驾驶员辅助导航使用,其绝对坐标精度一般在10米左右;而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高精度地图,其绝对精度的要求则在1米以内,而如果是横向测算的话,那么相对精度要求还会更高。

在国内,自动驾驶从百度开始,随后有阿里、腾讯、博世,传统汽车厂商如吉利、上汽纷纷入局。到2019年7月,随着国家自然资源部公示华为正在申请地图甲级测绘资质,高精地图和自动驾驶之间的竞争开始正式浮现在水面之上

image

而随着地图测绘资质的落地,“华为造车”也曾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坊间传言,今年8月14日在2020中国汽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就曾明确表示,“在迎接汽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华为不造车,我们将结合自身在ICT技术的积累,聚焦在开发工作量大和难度大的数字平台基础要素。

与华为跨界不同,滴滴做地图相比于华为还有更多的产业承接。据公开数据显示,到2020年3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而致力于出行领域的滴滴占据着中国网约车市场超过90%的份额,被认为是无人出租车的最大潜力股。

所以,对于滴滴来说,除了数据安全的考虑之外,无论是网约车从司机到用户再到平台对地图的高频需求;还是自动驾驶作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巨大前景,滴滴都有不得不做地图的理由。

但不管怎么说,从互联网产品背后的技术支撑,到自动驾驶的技术应用,地图显然都已经越过了一个行业发展的门槛,并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image

从电子地图到自动驾驶,地图走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如果我们回顾行业的发展历史,那么我们会发现,地图行业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态。

首先,地图从来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由于地图测绘涉及国家机密,所以从事地图测绘就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而这个资质对企业来说也并不容易。

从2001国内第一家企业四维图新获得地图甲级测绘资质,到2019年底,全国仅有18加企业取得资质。而这其中,真正拥有完整的地图制作能力的公司又只有5家。

image

一般来说,一个行业的入行门槛越高,行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速度也就越快。但商业的吊诡之处往往就在这里,对地图行业来说,超高的入行门槛可能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却并没有推动行业获得应有的发展。

以四维图新为例,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企业成立之后专注于导航电子地图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中,基于电子地图销售的导航业务、芯片业务和车联网业务是其业务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2019年的收入中,分别占比35.97%、17.66%、30.17%。

而即使是四维图新最赚钱的前装导航业务,从2010年至今,市场渗透率也仅仅是2016年时堪堪超过20%。而据Analysys易观分析显示,由于受手机导航冲击影响,前装车载导航渗透率从2016年之后开始下滑。受此影响,四维图新2018年电子导航地图销售收入7.75亿元,较2016年下滑17.63%。

受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影响,传统图商发展缓慢,虽然电子导航业务给四维图新带来了高额的毛利率,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费用等各项开支巨大,多年以来传统图商对地图行业的发展贡献十分有限。

8

虽然传统图商发展受阻,但随着中国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阶段,地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地图行业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据职场蛙创始人施志广在知乎回答中介绍:2007年前后,其在某汽车厂商做采购时,曾主导过一次5万张地图的采购活动,涉及金额占供应商年营收的50%以上,但即使如此,当时的采购单价仍然超过1千元一张。

而如今的地图采购成本如此便宜,这背后的转折点就是从智能手机的兴起开始的。

2007年初,在上海一次智能交通展会上,当时还是手机行业巨头的诺基亚宣布,在下一年度,他们的塞班手机将标配智能导航功能,这在当时的地图行业来说,算得上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

不久之后,诺基亚开始采购中国地图,一年采购量达到1亿个Copy。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高德地图和四维图新为代表的主流地图供应商纷纷开始降价。施志广表示,降价之后,基本没有哪家供应商报价高于20元人民币的。

从超过1000元到不到20元,地图地图供应商跳楼般的降价极大的降低了手机等移动终端安装地图软件的门槛,这也为后来地图软件成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奠定了基础。

image

所以,当诺基亚通过海量的移动终端打破地图高价市场的同时,它也带领着电子地图行业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电子地图也即将开启与互联网巨头在商业生态上的协同模式。

2013年百度收购长地万方,正式入局地图行业;
2014年,腾讯以11亿美元收购四维图新11.2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同年,阿里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高德。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强势入场,地图所携带的势能开始更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之中,例如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服务、广告分发、地理位置推荐等模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高速发展的时代。

另一方面,在地图给互联网巨头带来商业协同时,互联网巨头也给地图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例如商家可以在百度地图上通过广告投放展示商家信息,高德地图不断探索基于地图的生活服务场景,逐渐在地图之外形成类似大众点评的信息平台。

总的来说,这个时候地图基于自身商业场景的应用,虽然比不上当时火热的搜索或者在2014年前后成为风口的团购,却也在实际上为地图探索更多更丰富的商业模式打开了大门。

2017年,随着Uber和滴滴大战落下帷幕,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依托在C端用户中长期积累的流量优势,先后通过聚合模式布局网约车市场,成为行业黑马。

在这个过程中,地图由导航向出行迈进,也从长期的B端盈利模式走向C端服务市场,而地图也通过不断地挖掘自身商业价值,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image

回过头来,地图经历的发展,从产业到消费,又从导航到自动驾驶,地图在行业的发展中一直作为一种陪衬,而鲜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时刻。

像高德、百度地图可能因为网约车领域的应用让其在消费市场领域大放光彩,但短暂的发展也还不足以匹配其庞大的用户价值。

但如果我们抛开巨头笼罩的隐形,就单纯的地图而言,地图的发展又是什么样子?

以华为应用市场上搜索地图软件为例,除了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有超过亿级的安装量之外,超过千万级安装量的应用寥寥可数,更多的应用安装量集中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在这些应用中,如果我们以百万安装量作为门槛的话,那么受用户亲青睐的地图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其中,最受欢迎的应用是基于卫星影像的实景地图,例如拥有超7千万的安装量,并曾在抖音红极一时的奥维互动地图和具有同样功能的实时地球。这类应用的主要功能是卫星影像的实景展示,其主要数据来源于谷歌地图。

其次,主打出境需求的全球中文旅行地图是用户比较喜爱的第二类地图应用,代表产品如旅图、探索离线地图等。以探索离线地图为例,它拥有全球中文旅游地图、全球网红打卡地和游玩路线推荐、有全球公交规划绿线和360度全球街景,在出境游成为热潮的当下,这类产品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至于最后一类地图,则是服务于小部分用户的专业地图和极客地图,它们适应某一个领域的特殊需求,让服务触及到普通地图无法触及的位置,例如主打户外出行的两步户外助手以及专注于货车导航的货车宝货车导航等。

image

这样来看,地图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征服和探索,但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地图的处境却十分尴尬。

一方面,从商业场景上来说,在LBS繁荣的当下,地图强大的入口价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另一方面,地图实用场景仍然十分有限,在高德、百度地图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差异化的竞争显得尤为艰难。

这不禁让人们怀疑,抛开巨头的商业协同之后,地图是不是就失去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

2017年底,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在纽约举办了一次 “地理学 2050” 大会。在会上,Niantic Labs的 CEO John Hanke 和 Uber 公司的 Brian McClendon 分享了他们对于未来地图的看法。

John Hanke和Brian McClendon都是地图方面的专家,John Hanke 曾创建地图视觉化初创公司 Keyhole被 Google 收购,此后他曾加入 Google 地球和地图团队;Brian McClendon曾是 Keyhole 的工程副总裁,后来也曾到过 Google 地图和 Uber 地图团队工作。

在他们看来,未来的地图一定是语义化的,并且是与自动驾驶和增强现实技术深度融合的。所谓语义化,就是指地图产品能够完整地、动态地了解周边的世界,它可以从现实世界中不断学习,持续改进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另一方面,在今年四月,华为悄然推出了自己的AR地图。这款目前仅支持华为P40系列机型的应用在上线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有了93万次安装。

而在去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就曾表示,在地图领域要打造一个地球级的、不断演进的,与现实无缝融合的数字新世界。而这种想法就与John Hanke和Brian McClendon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而当虚拟与现实融合,地图的应用场景或许将会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定义,在此之外,更丰富的地图应用,仍然有待于人们的探索。

来源:互联网指北 微信号:hlwzhibei

你怕的不是自燃

电动车自燃之频繁,已经到了上不了新闻头条的程度,当大家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

说来奇怪的是,燃油车也会自燃,频率又不在电动车之下,但偏偏人们对锂电池要比对汽油更加望而生畏。一方面,二者确实特性迥异,另一方面,人们熟悉汽油,却不熟悉锂电池——至少不熟悉这么一块体积容量巨大的锂电池整天放在自己屁股下边。

一切恐惧源于未知,这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电动车下面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电池包裹是怎么从零到有?对于电动车企业,电池部分往往是重中之重的机密所在,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这次有机会进入上汽通用位于上海金桥的电池生产线。一块块锂电池如何组成一辆汽车的动力之源,在这里可以一窥整个流程。

首先,电池包的基础个体,是许许多多个电芯。电芯按照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软包、圆柱、方壳等类型。单个电芯的生产说复杂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以上汽通用目前使用的软包电芯为例,先是将用作电极的浆料涂覆在铜或铝箔上(术语叫涂布),完成涂布后经切割和烘干成为极片,将多个极片层叠(叠片)后封装在铝塑膜中,留出极耳,注入电解液,大体上电芯就成形了。

不过通常来讲,整车制造商并不会自己去生产电芯,而是由 LG、松下、宁德时代这样的专业供应商生产。对于整车厂,关于电芯的主要任务是合作研发和测试。他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车型的规格和标准,然后去和电芯供应商对接生产工作,以及对采购电芯做各项相关测试,保证它们达到了相应标准,并为下一步探索未来发展做准备。

当供应商将电芯运送到电池工厂,整车厂作为“客户”首先需要对电芯做逐一监测,避免因生产或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瑕疵或者故障电芯。电芯通过检测就可以被送入生产流水线。

上汽通用的电池工厂目前规模不算太大,厂房区域只占整个金桥工厂的 1/5 左右。这里主要生产微蓝 6 插电混动(Velite 6 PHEV)和微蓝 7(Velite 7)纯电动车两款车型的电池包,而因为这两款车上市都没多久,暂时还不需要占用太多生产力。由于微蓝 6 和微蓝 7 电池包内使用的电芯不同,需要在两片不同的区域进行组装生产。

微蓝 6 PHEV 是一款标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其实在 2019 年,上汽通用别克品牌就推出了纯电版的微蓝 6,一年过后又增加了插电混动版本。但其实,微蓝 6 在基础设计方面更适合插混动力,这表现在早期的纯电版微蓝 6 只有 301km 的综合工况续航(后期版增加到 401km),其实原因就在于插混才是它的最适动力。

微蓝 6 PHEV 在前机舱中布置了一台 1.5L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后备箱下方是 9.5kWh 锂电池组,提供约 60km 的纯电续航里程。

作为一款插混车型,微蓝 6 与 2017 年上汽通用首款国产混动 Velite 5 使用了类似的电池结构。只不过 Velite 5 是一款增程混动车型,所以电池包要比微蓝 6 PHEV 大一些,占据了中央通道和后座下方的 T 字型空间。而微蓝 6 作为插混车型电池容量更小,只需后备箱下方就足以安置,给车内留出了更多可用空间。在微蓝 6 的电池包中,也使用了 Velite 5 颇具上汽通用特色的片层式液冷板。

微蓝 6 电池包内只有两个模组。模组是由单个电芯组成,通常一套电池包系统内会包含多个模组,一方面方便电池管理系统调配电量,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分隔增加安全性。微蓝 6 电池包的每个模组由 20 多块软包电芯组成,这些电芯两两之间,夹着泡棉和液冷板,即每块电芯都拥有单独为之冷却(或加温)的液路。

片层式水冷板夹在每两块电芯中间,水冷板上均匀分布着毛细管路,冷却液由外围框架两侧的密封通道流通,最终使得每块电芯都能拥有很大的热交换面积,确保对于电芯的冷却或升温效果。这种片层式冷却方式最早出现在 Velite 5 上,如今又被插混版微蓝 6 应用,已经成了上汽通用新能源车的特色。

(水冷板中的毛细管路)

上汽通用真正意义上的主力纯电动车微蓝 7,在 2020 年终于来到中国市场。与混动车相比,纯电动的微蓝 7 显然需要大得多的电池包,使用的电芯形状也与微蓝 6 混动不同,更为细长的形状更适合平铺于车底,尽可能减小对整车高度的影响。

在微蓝 7 上,单个电芯会首先两两成组,由外围框架和金属外壳固定。这样一个双电芯单元,再以若干个合并为一个模组,整个电池包由 5 个模组组成,外围则是高强度钢材外壳。

混动的微蓝 6 使用独特的片层式水冷板,微蓝 7 则和很多纯电动车一样,选择了电池包底部水冷通道散热。因为电芯是两个一组垂直布置,双电芯单元外有金属外壳,所以实质上底部冷却板是先冷却金属外壳,再由金属外壳传热冷却电芯。这样的冷却方式,相当于在双电芯单元的四个面都产生冷却效果,从而避免了冷却板在下直接冷却电芯可能的上下散热不均匀。

上汽通用这两条电池包生产线,负责为所有微蓝 6 PHEV 和微蓝 7 纯电动 SUV 供应电池包,但员工总数却很少,加一起不过 30 多名员工。高度的自动化机械臂占据了绝大多数工序,像电芯单元的组装、电芯极耳的裁剪弯折焊接、多个单元组合在一起(堆垛),都是由自动化机器人完成,再由流水线送至下一工序。人工负责的仅有管线布置、最后封装等个别工序,以及系统报错时的排查工作。

电池是电动车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技术密度最高、最能体现出厂商功底的部分,但其实它们的结构并不复杂、原理并不难理解、也并存在什么魔法。用粗浅的眼光去看,无非是电解液+电极组成的单个电芯,以某种组合方式堆叠在一起,再辅以冷却系统和控制元件,既不值得为之称奇,也没必要无故恐惧。

而当你了解了电动车电池包的基本组成,至少会自然明白,规范的电芯布置、合理的冷却管路、严格的质量管理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在那些冰冷冷的能量密度数字之外,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同样也代表着电动车的电池水平高下。

扎克伯格才是真正的朱朝阳

文/红袖 半佛仙人

来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7月29日,美国国会“反垄断”听证会。

议员们坐在高位,台下是一台显示屏,苹果、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四大巨头CEO轮番接受质询。

36岁的扎克伯格是被讯问次数最多的CEO,足足62次。

问题很尖锐,比如,“你收购INS,是不是为了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

被称为机器人的扎克伯格全力恭维,眼睛也不曾眨一下。

“如果说科技产业是美国的一部成功传记,脸书只是它的一部分。”

质询持续了五个小时,议员们始终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渐渐失去耐心,问出了最尖锐的一个问题。

“中国公司是否窃取美国技术?“

三位总裁齐齐发声,据我所知,没有。

“你呢,扎克伯格?”

议员问向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的结巴了一下,两度眨眼,然后果断的说道。

“议员先生,我认为中国从美国科技公司偷窃技术是证据确凿的。”

他的识趣让议员心满意足,破天荒的感谢。

“THANK YOU。“

1

扎克伯格,80后,从小天赋异禀。

如果拿一个角色对比,那就是最近大火的网剧《隐蔽的角落》里的朱朝阳。

朱朝阳能够越级作答高年级的卷子,书架摆放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扎克伯格也在编程上表现了惊人的天赋。

10岁拥有电脑,11岁时开始学习编程,别人的家教还在教语数外的时候,他的家教在教他编程。

至高中时期,扎克伯格便开发出ZuckNet,让他在家就可以和父亲远程交流。

随后他还编写出根据用户音乐习惯而进行机器学习的音乐软件,堪称北美网抑云。

这个天才少年还没上大学,就收到了微软95万美金的高薪邀请。

而他选择了哈佛深造。

你得承认,这是一个真正的后浪。

选择哈佛是明智的,在哈佛期间,他打造了一生最得意的作品,Facebook。

Facebook起源于一个名叫Facemash的游戏之作。

这个网站就是简单地将两张学生照片放到一起,由年轻人评比打分,热情的学生一度让哈佛官网休克;而他推出的选课软件也让同学们趋之若鹜,毕竟每个人都想离女神坐的更近点。

关于“人脉”的灵感触动了扎克伯格,两年后他推出了Facebook这个社交帝国,发展至今,Facebook月活用户20亿,7月荣获福布斯品牌价值百强的第五名。

Facebook对他,如同朱朝阳的日记本。

朱朝阳日记里记录着他的心路历程,Facebook就是扎克伯格的成功史,一个天才少年变成理想主义商人的全记录。

成功了就该纸醉金迷花天酒地?俗了。

事业成功后的小札,反而像更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理工男,穿着极简风的衣服,开着两万美元的本田车,把绝大多数身家投入慈善事业,换来绝世美名。

他满足了人们对于知识分子全部的朴实幻想,知识分子也能白手起家,打造一个仁慈的商业帝国。

这个商业帝国,欣欣向荣,不但君主贤明,就连王后也是贤后。

二人相见来在扎克伯格在哈佛风起云涌的时候,死党怕他被开除,于是事先给他准备了个“欢送排队”,灰姑娘、华裔女孩、学霸普莉希拉·陈碰巧出席,两人在宿舍楼相遇,相谈甚欢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第二天,扎克伯格跟陈说,

“跟我约会吧,因为我快被开除了。“

这位华裔皇后其貌不扬,充满了个人魅力,直教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第二天就宣布要举办婚礼。

某种意义上讲,就像是朱朝阳注定要遇上普普,开启全新的人生之旅。

一切都是美好的。

2

普普爱唱歌,有个治疗弟弟的梦想,为此充满动力,坚忍不拔。

小陈是标准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踩着凳子学洗碗,凭借肯吃苦的毅力考上哈佛大学,陈对于扎克伯格是神秘的,充满智慧且性感的。

在婚礼前四天,甚至懂王前来“善意提醒“,拟好婚前协议,不然离婚了她净赚百亿。

扎克伯格笑着摇了摇头,你们总觉得她图我什么,你们不懂。

年轻时候的扎克伯格,是可以说懂王不懂的猛男。

小陈低调朴实,没有顺其自然的就职Facebook,而是做起了孺子牛,当上了自然老师。

相处越久,越着迷,也让扎克伯格对她背后的国家开始着迷上瘾。

他认为他的作品里,该有这个国家一笔。

他吃起中餐,学起了中文,甚至给自己的女儿取名陈明宇。一年后,他可以用中文与人沟通交流。

他采访中甚至说到,如果这13亿人的市场都排除在外,那还算什么连接世界呢?

他的态度换来了好结果,10年,他终于踏上了这份神奇的土地。

一切都在变好。

他不但拜见百度、新浪、移动、阿里等四家企业,与国民爸爸马老师同行。

到了14年,他入选了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会员,15年,他握着领导的手连说了一分半的欢迎。

他与中国的关系,水到渠成陷入热恋。

大年初一,他跟妻子一起包饺子,穿着红色用中文跟大家拜年。

他爱吃北京烤鸭,去拜访霍元甲的家乡天津、无神论的他,也跟个普通中国人一样,在大雁塔前叩拜许愿。

他就是一个想拼命表现的中国女婿。

就像是打破生活节奏的朱朝阳,第一次获得了新生活的快乐,这个庞大的国家开始对他张开怀抱,随着他往来中国的次数越多,他越爱这里。

终于,他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最高点。

在雾霾最严重的时刻,他在自己的日记本Facebook上,晒出了他在天安门跑步的照片,每个人都夸他热爱中国,他与中国的关系,花团锦簇中到达了高潮,他的呼吸中,都带着幸福感。

他找到了理想国,他的Utopia。

3

剧情到这里,是你认识的扎克伯格。

也是大家眼中的朱朝阳。

但总有Facebook以外的扎克伯格,以及与日记完全相反的世界。

4

朱朝阳露出马脚,让人发现他不是一个好人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妹妹的不幸逝世,让他面对着父亲看似和蔼的,实则套话的审讯,明知道包里装着录音笔,甚至悻悻作态伪装清白,心平气和的表示自己对父亲的爱。

而扎克伯格在18年爆出了数据泄露的丑闻。

5100万用户的Facebook用户的信息惨遭滥用,扎克伯格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在长枪短炮下,接受百位参议员、长达10小时的质询。

那时人们对于Facebook的喜爱降入冰点,市值一夜雪崩。

他们想弄明白他到底跟谁一伙儿,这些人甚至质问道:

“你的梦只能在美国实现,而不是别的国家吧?”

他纹丝不动,极度平静地接受质询,缓慢地喝水,脸上浮出程序化的微笑。

“中国也有很多实力强劲的巨头。”

他太过冷静了,仿佛不像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像是机器人,根据不同时刻执行不同程序,露出一张张脸,这一切源于他有一张底牌,名叫中国。

为此他演出了全套的戏。

你看到的那个爱跑步的扎克伯格,照片可是出于世界著名摄影师的摄影师Ommanney之手,这位摄影师最擅长的就是拍难民拍出史诗感。

多达十名的陪跑员,身强力壮,会把凑近拍摄的普通记者推个跟头;

他的华人公关团队,每年费用投入足足2500万。

后来他被传说干预大选,出卖隐私数据,就连一张包饺子的照片,都可能在作秀。

那个光彩照人的扎克伯格,那个理想主义商人,背后充满了各种龃龉。

从泰勒兄弟到挚友爱德华多再到贵人肖恩相继告他背叛,他的人格和忠诚饱受质疑。

他的Facebook也可能跟朱朝阳的日记一样,充满了谎言。

你很难相信,他对中国的热爱到底是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诚恳,还是为了中国,他磨练了近十年的演技。

理想国就在他眼前,眼前就是一处翻盘的机会,马上,他就会进入中国市场,届时些许指责,根本无关紧要。

他有恃无恐。

他努力在等到了2019年,他发现Facebook始终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于是,雪崩自此开始。

5

很多人觉得扎克伯格是两面派,是画皮怪。

这个说法不准确。

准确的说法是,扎克伯格从不是任何角色,他只是资本本身的一种具象化体现。

资本的宿命,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在处女地滚雪球撒野。

严良觉得自己跟朱朝阳是真的铁,最大的敌人是张东升,但是他错了,朱朝阳本来就是年轻时候的张东升。

朝阳东升。

扎克伯格为了需要可以爱中国,扎克伯格同样可以为了需要恨中国。

一切,只看资本的需要。

另外,毫无保留的相信与好感,本来就是一种原罪。

朱朝阳只是想要父亲的爱,张东升只是想好好生活,只是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从不怕用任何黑暗手段。

极致的结果导向中,从来没有留给道德喘息的空间。

我们总说一个丑小鸭的故事,但鸭子怎么会变成天鹅呢,除非它本来就是天鹅;屠龙的少年变成了龙,少年持剑之前,真的那么胸怀坦荡吗?

很多人屠龙的目的,本来就是要变成龙呀。

扎克伯格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惜任何代价捍卫他的Facebook帝国。

甚至他公司流传着一句座右铭,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

可别因为太骄傲,而不屑于抄袭。

这句话一点都不奇怪,因为Facebook本身就是抄袭起家。

传闻Facebook内部有一套名换“早鸟“的预警系统,专门识别小型初创公司的威胁,然后通过抄袭和收购的方向绞杀对手。

instagram刚刚成立两年,便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下载,平均使用市场仅比Facebook少五分钟,扎克伯格随即豪掷十亿美金砸下了这家只有13个员工的小公司,将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Timehop上线了“那年今日”的概念,在移动端斩获了600万日活后,Facebook迅速上线了On this day 的功能,让用户随时可以观看那年的今日。

Craigslist是美国二手商品的广告分发平台,由于Facebook推出了相应的Marketplace应用,抢了Craigslist的市场,后者推出自己应用时,反而像是抄袭了Facebook。

在Tiktok之前,最强劲的对手,是Snapchat.

他先是试图收购,放言狠话,我已经推出了一模一样的应用Poke,不收购就等着硬碰硬吧。

没想到十二天后Poke就不争气的败下阵来。

随后他低了低头,30亿总该行了吧?没想到两位90后创始人坚定如铁。

恼怒的推出了略有差异,瓜分功能的Slingshot、Rooms、Riff三员大将,却分别惨淡退场。

最后扎克伯格顿悟,自己还是太proud了。

随后推出了instagram shorties,赤裸裸的抄袭snapchat stories,随后将这功能复制到了自己的产品矩阵里 。

群狼撕咬住了Snapchat,终于将它拖入泥潭。

没有什么是他的Facebook解决不了的。

唯独今天,2020年的中国。

扎克伯格拔剑四顾,看到空白东方战场,这么多年了,低头也低头了,他什么都做了,但是结果怎么是这个样子。

这么多年了,他没有进入中国,反而自东方的科技公司,正在逐渐占据着美国年轻人的时间,正在抢占他最爱的作品Facebook的市场。

面具背后,他是一个暴躁的人。

他的Facebook臃肿而老迈,在崭新的国家毫无竞争力,他赖以为生的技巧不再灵验,他试图抄,但是抄不动了。

他在流逝着用户好感,YouGov上对他的好感仅为27%,他在失去年轻人,也没有得到梦中的Utopia。

朱朝阳和张东升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没有机会了。

扎克伯格也在思索,这么大的市场,谷歌能做到,微软能做到,但是他偏偏拥有不了这里。

如果爱而不得,那就恨。

6

朱朝阳和张东升,最终选择毁掉了最爱的人。

扎克伯格也一样,他看向东方市场,做出了最终选择。

他先是走进白宫,做了硅谷精英最不耻做的事,四处游说。

随后在19年10月,在乔治城大学发表了半个多小时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从各个角度批评中国,尤其点名批评中国的社交软件。

月末,他终于得到机会,在白宫与高层共进晚餐,谈了什么,不得而知。

随后他在各类政治活动中,成为了一把枪。

可高层还需最后一个投名状。

在最关键时刻,在万千瞩目的听证会上,四大巨头中,唯独他好好表现,温良恭俭,他说,中国在偷窃。

中国,偷窃,美国,科技。

他站稳了队。

很多人说他变了,是渣男,中国女婿捅了老丈人一刀,真的不是人。

但我只是资本,资本只是逐利。

你们恨我,与我何干呢?

7

2020年,Facebook旗下的INS推出Reels功能,主打短视频。

从界面到推送,与中国应用相似极了。

也许是扎克伯格投名状后的奖赏,也许是万事重回了他的成功轨道。他依旧是平稳成功的扎克伯格。

他的看家本领再次奏效,股票大涨,祝他一跃进入了千亿俱乐部。

他越来越像朱朝阳。

一样体面。

一切机关算尽,剧情如同《隐秘的角落》的结尾

朱朝阳在经历了一系列巨大波折变故后,坐在家里,面对静默不语的母亲,依然平静的说道。

“妈,我又考了第一名。”

我在阿里最神秘的部门上班

7月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施平,在入职阿里之后接到了第一个任务。

在没有任何参考范本的情况下,他要快速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反欺诈模型,用于实时识别骗子账号。

26岁的施平不会想到,在4个月之后,他会收到来自CEO的表扬邮件。

“很牛逼!”在10年之后的今天,施平依然清晰地记得邮件里的那句话。

故事时间:2010-2019年
故事地点:杭州、重庆等

2010年11月底的一天,施平早早来到公司。他有些兴奋又难掩紧张,一场由他设计的特殊“抓捕行动”即将收网。

在此之前,他已经没日没夜地筹备了4个多月。

办公室里,施平和3位同事围住一台电脑,紧盯屏幕上的后台数据。数字飞快滚动,施平在一旁掐着表,第37分钟,1000名不法分子被系统“捉拿归案”。

这是阿里巴巴首个实时反欺诈模型上线的第一天。

施平所在的“抓捕小组”隶属阿里安全。成立于2006年的阿里安全,职责是防控各类网络风险。

那几年,电商刚刚兴起,普通人对网购还不太熟悉,常有不法分子冒充卖家用木马链接盗取买家的账号密码,谋取钱财。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阿里安全研发了一套风控系统,试图通过筛查前一天的数据,揪出“骗子”。

但这一天的时间差,已经足够不法分子转移钱财,买家的损失很难追回。案件频发的情况下,整个电商体系的安全,必须有一套新的武器。

一个可行的想法是,通过大量数据挖掘、分析,设计一个全新的实时模型,随时辨别卖家身份,并将其中的骗子账号处罚掉。

这个现在看来并不难的事情,当时作为紧急任务落在了刚入职的施平身上。

接到任务时,施平还有点懵,建立实时反欺诈模型在国内外没有任何参考案例,身边同事也没有经验可传授。施平像是被派到一片从未有人涉足的荒地,要在短时间内种出第一棵树。

对着电脑苦想了几天,他决定利用最擅长的数学,先挖掘大量数据,将水流引入荒地,土壤湿润后,再用系统分析数据、用算法建立和调试模型,一步步栽种、扶正树苗。

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忙了4个多月,终于到了成果验收的时刻。

37分钟“抓捕”1000人,新模型的战绩很快被汇报给管理层。淘宝网的多个高管回复邮件点赞,就连CEO也发来了邮件,整个邮件言简意赅,核心就一句——“很牛逼”。

那年施平26岁,研究生刚刚毕业的他不会想到,他和阿里安全的故事才刚刚开场。

2

图 | 施平参加在悉尼举办的KDD会议

接下来的10年,电商席卷世界,海量交易进入了虚拟网络空间,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渐改变。

10年间,为电商平台保驾护航的阿里安全,从几十个人扩大到1000余名员工,一支年轻的“守护者”队伍在不断地壮大。

从为单一的业务场景保驾护航,逐步深入到搭建网络安全体系,年轻一代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在这一过程中披荆斩棘,和团队一起得到了最为快速的成长。

2016年,在阿里安全主攻安卓系统的团控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

由于他曾向Linux内核社区上报安全漏洞,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向这位25岁的年轻人发来了感谢信。

2019年,阿里安全高级工程师青惟受邀前往世界顶级信息安全峰会CanSecWest2019。在演讲时,他发布了和同事侯客的最新研究成果:攻击者可以利用公共wifi将用户导向钓鱼网站。也就是说,每个在公共场所连接wifi的普通人,都可能因此遭遇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这一漏洞在过去十几年从未有人发现,而实现这一突破的青惟,研究生毕业还不到两年。

收到Linus Torvalds致谢邮件的前一年,团控正在重庆邮电大学自学网络安全技术,那时身边人对他的印象还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技术宅”。

校园里,周围的男生在围着实验室和女朋友打转,而他整天在寝室对着代码,研究如何破解游戏。

团控说,自己对网络安全的兴趣完全是个意外。初中时,他热衷打网游,一次登上账号时,发现辛苦打下的装备被洗劫一空,他被盗号了。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怎么才能防止别人“下黑手”。

到了高中,他更痴迷钻研各种电子设备,为了玩懂游戏机,他还攒钱买了本厚厚的词典,自学日语。

保送到通讯系研究生后,有了更多自由时间,他跑到专业论坛上自学技术,发帖交流经验。

没过多久,竟然有几个阿里安全的员工顺着帖子找过来,邀请他到公司实习。

面对阿里安全的邀约,团控还觉得很诧异。尽管他在高中时就接触了网购,还是双11的第一批用户,但对这个号称“阿里最神秘的部门”还未有什么了解。带着好奇心,他加入了这个团队。

正是在那一年,团控和阿里安全的命运同时到达了转折点。

2015年,整个电商系统都在遭受着“羊毛党”和“黄牛党”的猛烈攻击,他们平日里聚集在各类秒杀、抢购活动中,到了促销的日子更是指挥着上百亿机器人,企图用垃圾访问挤垮平台。

除此之外,阿里的外卖、口碑等业务逐步上线。商业领域扩大,黑客也瞄准了这块“大蛋糕”,随时准备钻空子,用各种方式进行网络攻击,从中获利。危机一次次升级,阿里安全意识到,是时候由被动解决问题转为主动防控。

团控主要负责安卓系统漏洞攻防,那是整个网络安全行业的核心战区。

假若一个付款软件的代码出现问题,被有心人利用,后果可能涉及数亿人的钱包。他要从中找出代码漏洞,和黑客争夺主动权。

这样的战场其实并没有硝烟,甚至安静得让人生疑。每天早上坐进工位,打开代码编辑器,盯着屏幕看一天是常态。他一度很困惑该怎么和别人解释自己的工作,尤其是面对外行,经常讲了半天,也只能得到对方一个懵懂的目光,让他哭笑不得。

团控也很迷恋这种近乎“隐身”的感觉,沉浸在技术里,就像是仰卧在网络世界的河底,眼前流过无数代码,他伸手,随时准备帮别人捕捉漏网之鱼。

2018年,他真的捉到了一条“大鱼”。

那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漏洞。确认的那一刻,团控只觉得心在怦怦跳,他强迫自己平静下来,冷静地上报公司,和同事配合将漏洞修复完毕。

主动防控的战略发挥了功效,一场危机化为无形。团控没多说什么,再次“隐身”。

3

图 | 团控在新加坡参加black hat 会议

冷静几乎是长期训练下的结果。在安全行业待久了,他见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漏洞来自研发人员一个疏忽,有的危机来自利益驱使的疯狂攻击。对他来说,代码组成的世界最简单,复杂的是人性。

隐身和低调并不代表着深藏功与名。当初在寝室自学安全技术的团控,获得了被誉为黑客界“奥斯卡”的Pwnies奖提名,那是整个中国区少有的荣誉。

就在团控试着从代码中读出人性的时候,裕宏则完成了入职阿里安全的关键面试。

一场3个多小时的漫长谈话中,面试官一句“人工智能和安全的结合,将碰撞出很多挑战和机会”,让他瞬间决定在这里扎根。

2016年前后,裕宏所从事的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已经有了“算法工程师”的专业称谓。在澳门大学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后,裕宏本想找一个能深度钻研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机构,安全行业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但那时,阿里安全正在进行一场“内部升级”。意识到要主动防控危机后,巨大的商业体系急需智能算法来完成风险防控的实时策略配置。

看到隐藏的机遇,裕宏打算先试一试,没想到他这一试就是 4 年。

4

图 | 2015年裕宏参加ICDE会议

2016年8月21日,一个诈骗电话骗走了徐玉玉上大学的近万元费用,女孩伤心欲绝,最终心脏骤停离世。这一事件使电信网络安全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也使阿里安全的技术人员们开始思考,是否能让技术更直接地作用于日常生活。

裕宏和同事们接下了这一挑战,他们要用算法解决反诈难题。

作为国内最大电商平台,阿里利用成熟的算法技术,通过与外部运营商、企业等共建号码库的方式,分析号码行为特征,可以迅速识别来电是否为诈骗号码,大大提升了诈骗电话识别的准确率。

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成了阿里安全的内部共识,也成了裕宏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痴迷算法,甚至为此一路念到博士,就是希望能触及人类认知边界,享受技术突破的快感。

经此一役,他突然意识到,技术的迷人不仅在于未知,更在于它能改变普通人的真实人生。

随着直播元年的到来,阿里安全迎来了新挑战。每天数十万场淘宝直播同时上线,有的主播试图利用软件刷时长,扰乱商业秩序,有的主播可能会无意间提到违禁词汇。

实时把控直播风险也是阿里安全的职责,年轻的裕宏被推到了这一最重要的位置上。由研究团队转入业务团队后,他看到了商业与技术的结合,甚至从中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一场直播,图像、语音、弹幕需要同步做审核处理,依靠一般的算法,完全无法覆盖现有风险。为此裕宏和同事研发了多模态算法模型,同时利用智能决策机制,可以精准识别哪些直播内容需要全程跟踪,哪些时间段的直播需要重点处理。

在新技术的作用下,裕宏为直播风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成本,而商业领域的迅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前行。

这几年,裕宏总会回想起导师的一句话,“读博是为了在专业领域,把人类的认知边界往外推一点点”。

迈入而立之年,独自带领团队,面对和他当初同样懵懂,一心热爱技术的年轻人,他总忍不住再补上一句,“要知道我们究竟为何推动”。

阿里安全成立14年来,几代工程师研发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项目,默默维护着网络世界的安全。

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也不总是一帆风顺,进入公司第 1 年,青惟感觉自己要被开除了。

2014年,正读大四的青惟参加安全比赛,一举成为国内破解特斯拉第一人。

带着光环进入公司后,他主动提出要做物联网设备网络安全研究,当时物联网设备还未普及,他提前预见了安全隐患,打算率先解决这一问题。

可研究做了几个月,项目最终因各种问题流产。刚进职场,遭受迎头痛击,这让青惟有些挫败。

5

图 | 青惟在工作间隙

施平对这种感觉太过熟悉,研发反欺诈模型时,他也不只一次想过离职。

那段时间,他像是被数据埋了起来,找不到任何方向,很简单的问题都需要请教同事,问了几次后,再见到同事都恨不得贴着墙边走。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不能逃避困难,更不能因为困难而离开,困难越大能力提升也越快。

那是他向算法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也是阿里安全用算法来解决复杂风险问题的开端。

之后的1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阿里安全也随之完成数次迭代升级,由几代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一次次走进无人涉足的荒地,为普通人的网络生活种下一片“守护林”。

2019年的天猫双11,总交易额突破2684亿元人民币,在安全团队的默默守护下,这场全民狂欢没出现任何纰漏。

14年间,一代代安全工程师为阿里安全的故事谱写出了丰富脉络。见证阿里安全由被动解决问题发展到主动防控,覆盖业务风险从传统电商扩展到新零售、智慧物流、云计算等阿里巴巴经济体所有业务。

亲历这一变化过程、在算法领域浸润多年的施平又有了新想法。

事情起源于4年前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那天闲鱼突然涌现大量低俗留言,施平被叫过去紧急处理。用算法模型搭配相应规则,他坐在电脑前,和团队几个算法同学一起,用几个小时搞定了以往10多天的工作量。

人工智能在那次“救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施平趁机提出不如建一个“防控大坝”,在不同场景实时调节风险。

安全行业是技术与人性的博弈,施平认为既然人的贪欲无法消除,技术也可以再向上探索,由主动防控升级为智能防控,一举拦下所有领域的基础风险。这个设想一旦实现,整个安全行业的防控工作都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防控大坝”落地之后,施平并未止步于此。面对越来越丰富的阿里生态和越来越复杂的风险问题,如何从算法到算法架构,进一步提升算法防控的效率和效果,施平一头扎进了新的研究中,带领团队啃了两年“硬骨头”,如今风控算法架构初具雏形,正逐步落地到各类风险防控中。

此时,青惟的新研究也已走出了低谷。经历了第一个项目失败后,团队的前辈注意到他情绪低落,主动过来安慰:“安全工作要平衡研究和业务不容易,你不要被牵着走,踏实做你的研究,等时机成熟,一切自然有结果。”

事情的发展走向,果然被这位前辈言中。又埋头苦干一年多之后,青惟的新成果“物联网设备安全自动化评估工具”即将派上用场,利用这一工具,物联网设备的安全评估工作可以达到“流水线”般迅速便捷。

看着团队中为精进技术不断钻研的年轻人,施平总会想起10年前的自己。那时他拒绝了更高薪的工作,带着满腔的对技术的热情,来到尚不太知名的阿里安全,离开家人朋友独自漂在杭州。

那时,他最大的娱乐活动是和同事爬山,山路好像没有尽头,经常要从天亮爬到天黑。10年过去,事业给了他应有的回报,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网络安全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但在这个7月,好像一切都未曾改变。看着身边后浪们的身影,施平恍惚间觉得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富士康备胎上位史

几天前,彭博社(Bloomberg)和富士康之间打了个小口水仗,喜欢搞大新闻的海外媒体老师们发了篇报道,总结一句话就是“富士康跑了”;而富士康当即发文澄清,指责彭博不实报道。

关于富士康的传言不止一次了,早在2019年6月,就有消息称富士康高管表态“iPhone四分之一的产能位于中国之外,如果美国市场有需求,可以转向美国”。随后,富士康通过公众号各种澄清。

讲真,富士康对于大陆就业改善,还是做出过贡献的。而今,其实不管它有没有说过什么话,会不会离开大陆,带来的影响,就是杨坤老师的那首歌:无所谓。

而这种底气,并不是鲁莽。大陆的电子产业不断提升,实力已非五年前。

就以立讯精密为例,过去十几年,公司完成了从单品到多品的扩展;今年7月还成为了大陆首家iPhone代工厂,从富士康小跟班成为了富士康“备胎”。

2020年6月,立讯精密市值已经超过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截至7月20日收盘立讯市值达到3889亿元,比富士康(工业富联)的3038亿元高出28%。

2

立讯精密,昔日富士康的拥趸,正逐渐向另一个“中国鸿海”的目标挺进。

image

如果总结立讯的成功,一半归功于中国电子产业的黄金二十年,那么另一半则要归功于对富士康的像素级模仿。

到底有多像呢?

立讯掌舵人王来春曾经是富士康的第一位内地女课长;

立讯的早期投资人之一是郭台铭弟弟;

立讯创业前十年几乎一半订单来自富士康;

立讯早年的车间中到处贴满“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不懂就要问,想要保住面子的人,最后连里子都会输掉”等郭台铭金句……

但这些其实都是表面;能够成为内地版富士康,选对了连接器这条可攻可守的赛道,才是立讯成功的基础。

立讯创业初期,连接器起家的鸿海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电子代工厂,虽然连接器业务仅占其总收入的 5%,但却为鸿海创造出了高达 20%的净利润。

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连接器作为是电子终端中用于实现信号传递与交换的基本元件单元。是所有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更是整个电子产业价值链中仅次于半导体和PCB的存在。

连接器本身的下游应用十分分散,机械、交通、制造、航空等多种领域的连接器产品型号加起来有几百万种之多。即使成为这个产业的世界级巨头,也最多能够覆盖几十万或者一百万种型号。可以说,连接器本身是一个具备高度定制性的轻资产行业。

这就导致,市面上一般的连接器价格不容易陷入同质化的产能大战,更少出现半导体或者面板这样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价格波动,自然,也就为新进入的企业留下了足够广阔的长尾市场。

不过,市场机遇大,并不意味着门槛就低,要想做好连接器的生意,还得修炼好精密制造以及管理的内功。

要知道,连接器虽小,但要想做好,却必须在各种极端温度、湿度以及外力之下,依然能保证成百上千个触点每一个都能稳定工作起码五年。这对企业的精密品质管理、研发能力都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

此外,与市场分散伴随而生的,还有连接器产业迭代周期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性。一般来说,在电子产品中,一代产品,一代芯片,一代连接器,如果绑定苹果,产品可以有一年的生命周期;而如果绑定小米等国产品牌,厂商就必须跟随下游终端厂商的步伐,做到两三个月就进行一次产品迭代。如何进行生产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就成了这一过程中的技术活儿。

也是因此,一个成功的连接器企业,往往也是精密制造以及成本管理内功的一流玩家。

image

并购,对于许多企业来说,目的往往是做大营收、获取技术、甚至讲一个转型的故事,因此往往规模庞大,在资产负债表上留下一项巨大的商誉,最后成为财务炸弹。

但立讯的并购,数量虽多,却几乎从不暴雷;金额不大,却总能赚到翻倍。因为收购有形资产只是一个虚招:借此切入新的客户,获取新订单,才是立讯的核心目标。

作为立讯的师傅,鸿海(富士康)对这一套再熟悉不过。

2003 年,鸿海收购芬兰艺模成功获得诺基亚订单,收购摩托罗拉奇瓦瓦厂成功获得摩托罗拉订单;2008 年收购 Sanmina-SCI 在美国、匈牙利和墨西哥的工厂,鸿海获得 HP、IBM、联想等重量级客户;2009 年收购 Sony 代工厂,鸿海借 Sony 这一世界消费电子巨头进入电视代工市场……

可以说,鸿海(富士康)能成为如今的巨无霸,主要靠的就是并购带来的大客户扩张。老师将标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立讯只需要把答案原封不动地再抄一遍。

那谁才是电子产业里最有钱的大客户?非苹果莫属。2011年,立讯通过收购联滔电子股权,顺利切入苹果平板电脑连接器产业链,一举和苹果搭上了线。

为实现风险对冲,同年,立讯又以6~8千万元并购科尔通讯,顺势切入华为供应链;2016年之后,随着国产手机四巨头的崛起,立讯与国有手机厂商的关系日益密切。

切入了苹果、华为两大手机霸主供应链后,立讯又开始密集收集汽车市场的门票。

2012年立讯并购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55%股权,由此收购切入日系汽车电子产业链。2013年,立讯又收购德国SUK,切入汽车精密塑胶件领域,拿到优质德国客户的供应商资质……

image

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并购,原本寂寂无名的立讯用十年时间,在技术上搭建起了“机、电、声、光”全覆盖的精密制造大平台,市场上,实现了从手机到汽车再到摄像头模组无边界扩张;而客户上,则借助“苹果全线产品生产组装商”、“华为概念”等概念,一举超越海康威视,成为了新的“中小板一哥”。

集齐了全部王牌的立讯,已经不再是那个富士康亦步亦趋的学徒了。

image

从富士康学徒到富士康最可怕的敌人,立讯的赌性,在惊险一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典型的案例的就是AirPods。

2016年,苹果第一代蓝牙无线耳机AirPods面世,立刻迎来果粉的一片嘘声,有人直接指责苹果想创收想疯了,还编出一个男生宿舍用Airpods,左耳哥德巴赫,右耳苍老师,但就是没有自己手机追剧声音的段子。

可以说,没有多少人可以预计到,这个苹果自iPhone 以后最大的爆品、引爆TWS耳机革命的产品,会在这一片欢乐的嘲讽声中诞生。毕竟,就连苹果自己,对这个是之前产品十倍售价的新品,最初也没敢做出太乐观的销量预计。

image

但立讯却在当年收购了苏州美特的51%股权,进入声学器件行业,并且开始紧锣密鼓的研究AirPods的代工技术。2017年,准备充足的立讯不但获得AirPods部分订单,还帮助苹果提高生产良率,极大缓解了产能瓶颈,这让库克专门赶到立讯的昆山工厂,给予高度的赞誉。

image

之后,立讯精密AirPods代工订单快速增加,并超过英业达成为第一大供应商。2019年,AirPods全面爆发,销量超过5000万幅,接着东风,苹果顺势推出高价AirPods Pro,由立讯精密100%代工,立讯已然成为AirPods的主力供应商。

而立讯抓到这个机会更不是偶然,它已经陪苹果连赌了好几轮。

2011年-2013年期间,立讯刚切入苹果产业链的两年间,主要做的还是MacBook 内部线、iPad 内部线、MacBook电源线和iPhone/iPad Lighting 线这些都是一些传统的连接器业务,竞争对手虽多,但也足以躺在苹果生态中安心赚钱。

但这时候还在打杂的立讯,就已经开始默默准备切入苹果手表的无线充电这些探索性的新产品。

要知道,在当时,可穿戴设备并不普及。一旦苹果手表的市场表现不达预期,立讯为无线充电投入的研发和设成本,多半就要打水漂,毕竟苹果砍单的时候,供应链的生死从来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次的立讯,运气不算太差,苹果手表没能成为AirPods 一样的爆品,但也在第一年就售出了1200万块,到今年,销量则超过了3000万块,比整个瑞士的手表销量高了足足50%。

一起共过患难,苹果对立讯的回报也很大方:立讯精密不但一直稳坐苹果手表无线充电模块的主供应商;2019年更是接过广达电脑退出的Apple Watch组装业务,在整机组装再下一城。

image

到了今年7月,立讯又收购了台湾代工厂纬创集团的iPhone制造业务,内地的首家苹果iPhone代工厂商。

至此,立讯在消费电子、汽车、通讯的横向扩张之后,通过对苹果产业链的纵深切入,完成了从连接器到零部件供应商再到精密制造平台三级跳的新征程。

image

巴菲特有个理论是“子宫彩票”,指自己有幸生在美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长牛。而对于国内科技公司而言,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

国内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完备的供应链,都是制造、科技公司发展壮大的温床。虽然国内不少公司还存在着技术占比低、迭代升级慢等问题,但是,中国并不缺少生长富士康的土壤。缺了郭屠户,也不会吃带毛猪。

走了富士康,还有立讯精密以及其他更多的企业。而如何留住他们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而立讯精密的发展,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表面看,靠的是时代红利、子宫彩票,但其实真正依靠的,还是一代代认真做事的企业家,一批批贡献青春的厂哥厂妹,而这也是我们抵御任何外部摩擦的底气。

过去十几年的付出,立讯精密们已经成为了富士康的“备胎”,但他们要走的路,还远不止“代工”而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未来,也远不止此。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微信号:kechuangych

为什么TikTok能够横扫美国市场?

虎嗅注:TikTok作为字节跳动最成功的全球化产品,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次特朗普政府的强势干涉是否会成为TikTok海外发展的拐点?美国为什么如此惧怕TikTok?本文编译自Eugene Wei的博客,原标题《TikTok and the Sorting Hat》,作者曾在Amazon、Hulu和Oculus供职,从TikTok的发展、算法、产品逻辑等方面剖析其在美国成功的原因。编译:黄青春;题图:视觉中国

尽管我经常以文化决定论者自居,但更多时候只是为了把自己和主流世界观的人区分开来,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文化决定论的忠实拥趸。更重要的是,每当人们把因果关系归因于文化以外的某些事物时,我马上就会产生怀疑。

2010年代是跟踪中国消费科技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2011年我就离开了 Hulu(hulu是由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和福克斯在2007年3月共同注册成立的网站,洛杉矶、纽约、北京均设有办事处),不过此后仍然与Hulu北京分部前同事们保持着联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在过去十年里跳槽到不同的中国科技公司任职。

2011年离开Hulu北京办事处时,对于中国新兴科技公司能否进入美国市场我持怀疑的态度。不仅因为彼时美国已经科技巨头林立或者中国的科技公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是基于默认的假设——“文化无知之幕”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

那些non-WEIRD(约瑟夫·亨里奇对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和民主的缩写)国家的公司很难融入到WEIRD国家的文化中去。我甚至怀疑,美国公司进入中国或印度市场,是否也面临这样的竞争(两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远,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另一个国家参与市场竞争时面临的困难就越大)。而克服这个问题的途径似乎只有组建一支本土领导团队,或者从美国派遣一个对该国文化了如指掌的人。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正确的做法。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科技公司并未放弃对于美国市场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微信就曾试图打入美国市场,最终却只在华裔群体中流行,因为他们需要用微信与中国的朋友、家人及商业伙伴交流。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同样“水土不服”。在少数几起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中,比如优步中国,最终也没能站稳脚跟。

源于此,我一直对TikTok非常着迷。尤其在2020年,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来说,TikTok 已经成为最受欢迎且最具娱乐性的短视频应用了。

虽然“美国政府考虑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封杀TikTok”是最近每个人都在谈论的热门话题,但我对于追踪TikTok是如何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尤其美国站稳脚跟的更感兴趣。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就像我总能从“例外”中学到更多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样。但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等美国科技巨头环伺的环境下,两个上海小伙子设计的应用程序是如何突出重围,成为一个与其诞生背景如此不同、文化圈层最丰富的App?我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未来的跨境技术竞争、产品开发者实现产品与市场匹配有重要的意义。

Tik To的崛起开拓了我的思维。事实证明,在某些行业和产品类别中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有着极高的响应性和准确性,这能够进一步穿透“文化无知之幕”。现如今,文化有时是可以被抽象化的。

TikTok的故事始于2014年的上海。

彼时,朱骏和阳陆育推出了一款教育短视频应用程序,但市场反响平平。他们决定转向对口型(唇形同步)的短视频制作平台,并在美国和中国推出 Musical.ly。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款应用在太平洋彼岸迅速获得关注,两人很快放弃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专注于美国市场。

Musical.ly早期用户大多是美国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年轻女孩,其对口型“唱”流行歌曲、将视频分享到社交圈的功能在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得到了用户群体的积极反馈。

市场对于Musical.ly的关注无疑是一种成功。然而,这也给朱骏、阳陆育团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并不了解美国年轻女孩群体的喜好。当然客观地说,大多数美国父母也会不完全了解自己十几岁的女儿。

在这个中美技术场景高度重叠的年代,美国科技公司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科技公司亦无法在美国市场立足,除了 DJI(大疆)。DJI在美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无人机控制界面大量借鉴了标准的飞行控制界面,在文化上并不具有特定性。因此,大疆完全是依靠强大的硬件实力得以在美国市场生存下去。所以说在 Musical.ly 之前,没有哪个中国应用真正意义上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

据说“现代汽车之父”福特曾问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时,客户给出的回答都是“更快的马”(真实性有待考证)。

首先,不排除顾客本身就是骑手,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其次,你不能完全听取顾客的意见。虽然关注客户需求是建立一个稳固 SaaS 业务的可靠方式,其在消费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正如我前面提及的,客户可能会告诉你他们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你接下来该做的不是给马注射类固醇药物,而是要挖掘出顾客“嫌现有马车太慢”的诉求。

朱骏和阳陆育就将Musical.ly 用户反馈界面设计在显眼的位置,Musical.ly用户也因此方便提出产品优化建议,正是这些用户反馈一定程度上帮助Musical.ly修正产品的发展路线。再加上团队积极的引流策略,比如允许带有水印的视频通过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等其他渠道轻松下载和传播,都帮助Musical.ly 在美国市场实现曲线式爆发增长。

不过,Musical.ly最终还是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毕竟在美国,十几岁的女孩群体数量有限,当市场饱和时,产品使用率和增长率都会逐渐趋于平稳。

正在这个时候,曾经被他们拒绝过的追求者——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突然变得有吸引力了,就像《小妇人》(Little Women)结尾处巴尔教授(Professor Bhaer)对乔•马奇(Jo March)一样。

具有戏剧性讽刺意味的是,字节跳动克隆Musical.ly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款名叫抖音的应用发展迅速。如今,字节跳动买下了这款给它带来灵感的音乐应用。

Musical.ly被收购之后更名为 TikTok,但字节跳动所做的并不止于此。

Musical.ly在字节跳动的运营下不仅扭转了增长停滞的现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当初,字节跳动仅通过10亿美元便收购了Musical.ly,如今美国政府批准微软与TikTok的交易新闻中,据传这款应用出售价格已经飙升到300~700亿美元。

概括起来,字节跳动在推动TikTok的发展方面做了两件特别的事情。

第一件事,它开始投入大量资本从市场获客,就像中国富人过去在美国房地产一掷千金。有传言称,TikTok每月在广告上的支出高达惊人的八、九位数。YouTube、Instagram、Twitter、Facebook、甚至手机游戏上无处不在的TikTok广告也为这一传言增加了可信度。

但是,我看过几十次的两则广告,一个是老太太在她的客厅里做弓步练习,另一个小孩吹干他的头发,过程中他的头发变了颜色。TikTok 的广告似乎并没有传达出应用是什么或者要做什么。

一开始,我觉得这部分资金投入并不明智。有传言称,所有新用户30天留存率不到10% ,他们简直就是在浪费广告预算。但最终结果证明,这些广告投放回报率非常高,这得益于他们在进军美国市场过程中所做的第二件事。

字节跳动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在TikTok中引入了一项重要技术: 更新 For You Page (FYP)推荐算法。最新数据显示,字节跳动公司内部的软件工程师有超过一半完全专注于算法,这个近乎荒谬的比例也让字节跳动成为一家“算法公司”。

字节跳动最先将推荐算法应用到今日头条的“新闻”中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它成功从 Musical.ly 克隆出抖音,现在是 TikTok。

在 TikTok 之前,我或许会说 YouTube 拥有视频领域最强大的开发算法,“开发”与“探索”一直是算法设计中的难题。出于讨论的目的,可以把它简单地看作是选择要向用户展示哪些视频的问题。“开发算法”会推荐给用户更多喜欢的内容,而“探索算法”则在试图扩大曝光的范围,这个范围不仅仅是你所展示出来的喜欢的内容。

YouTube 是“开发算法”的典型,因为它更倾向于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不过,它也会在用户意识到之前推荐一些另类视频试图欺骗你。但与 TikTok 相比,YouTube 的算法则显得稚嫩(YouTube上的顶级创作者很久以前就知道如何利用YouTube算法对点击率和观看时间的依赖谋利,这是许多YouTube视频随着时间推移而延长时长的原因之一)。

在 Musical.ly 被字节跳动收购并改名为 TikTok 之前, Musical.ly 的克隆版本抖音已经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成功,这正得益于字节跳动强大的推荐算法。

几年前,我在访问北京时遇到了以前在Hulu工作的同事,他们给我看了自己的抖音动态。他们形容这款应用“令人恐惧地上瘾”,其算法拥有可怕的洞察力。其中不止一人表示,他们不得不连续几个月把抖音从手机上删除,因为每天晚上只是躺在床上看视频就会浪费一两个小时。

那次旅行中我和一位前hulu开发人员还喝了杯咖啡,他现在是字节跳动工程组的高级主管。当然,他对于字节跳动的算法如何工作守口如瓶,但他们致力于开发算法的团队规模是肉眼可见的。在我进出办公室的途中,我呆呆地看着成百上千的“码农”并排坐在开放办公空间。这与我在美国 Facebook 这样科技巨头看到的情况类似,但密度更大。

他带我和朋友们去他们办公室的地下室喝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并让我们通过他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点饮料。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些人民币付钱,他把手放在我的胳膊上阻止我,“别担心,我买得起”,他笑着说。

后来,当我们在字节跳动办公室外面的停车场等候时,他走过来问我是否需要搭车。我说不用了,我可以坐地铁。这时一辆特斯拉 Model x 停了下来,一个工作人员跳下车,而他跳上车开走了。

有传言说,字节跳动会比其他公司“审查”更多的视频内容。不管你喜欢游戏视频还是喜欢小狗的视频,都会在极短时间被推荐算法捕捉到,并通过推荐相似视频让使用者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字节跳动引入 Musical.ly 最关键的技术升级,也是为什么 Musical.ly 可以成功蜕变为TikTok的原因。

在Musical.ly更名为 TikTok 初期,那些热衷于发布对口型视频的年轻女孩依旧占据绝大部分。年轻人对什么是“酷”的定义往往变幻无常,所以在当时,需要用手指滚动屏幕的应用程序感觉很小众,虽然具有娱乐性,但很难成为主流。但随着字节跳动利用资本的力量并为TikTok引入推荐算法后,事情开始起变化。

字节跳动的朋友们曾颇为自豪地宣称,在他们将 Musical.ly 插入字节跳动的后端算法后,用户在该应用上活跃的时长翻了一倍。我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直到我问朋友要了一些前后对比的数据才发现图表中数据曲线陡峭的曲线。

在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下,TikTok开始注入越来越多的新用户群体/亚文化群体。此时,TikTok需要帮助不同的群体达成两个目的:1.迅速找到彼此,2.将他们分流带所属的圈子。

在我的记忆中,字节跳动的短视频算法比任何其他的feed算法都更满足这两个要求,它是一个快速、高效的匹配系统。仅仅通过观看一些视频,而不需要关注或加任何人为好友,你就可以快速训练TikTok推荐出你喜欢的内容,进而将内容与TikTok要取悦的观众连接起来。

当然在此之间,通过个性化每个人的 FYP 内容,TikTok 成功将这些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区分开来。毕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要弄清楚每个用户的独特喜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如此看来,TikTok的算法就像《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的分院帽。那顶神奇的帽子通过感应把霍格沃茨的学生分到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和斯莱特林学院,TikTok的算法则复杂的多,要把用户分成几十个亚文化群体。

分院帽作为哈利波特世界中最奇怪的情节设计,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是基因决定论的隐喻吗?德拉科·马尔福有希望不成为斯莱特林吗?通过把德拉科分类到斯莱特林学院,这是否塑造了他最终的命运?被归类到格兰芬多的哈利 · 波特是一个既定的传奇吗?

在抖音,没有两个 FYP 算法推荐是相同的。

事实证明,对于所谓“舆论场”所有的天真以及理想主义,第一代大型社交网络平台基本上没有做好准备,他们亦没有准备好应对由此引发的文化战争。除非他们有一些实质性的想法和创意来解决持有不同意见陌生人的争论,否则他们最好把这些人分隔开来。毕竟,喜欢和意见相左的人在一个圈子争论大多是网络上的喷子,他们似乎能从网络暴力中获得快感。

我们可以看一下Twitter 在内容审核上遇到的问题,其中有多少是因为Twitter把“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放在一个时间线里”而产生的?Twitter 的员工经常说希望能够改善公共话语环境,但在他们有实质性的方案解决低信任度对话的问题前,他们最好能把斯莱特林和格兰芬两个学院完全分开 ,这样情况会好得多。

过了一段时间,新的亚文化群体真的在 TikTok 上出现了,这个应用上不再只是十几岁的女孩对口型假唱了。TikTok 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亚文化群体,我甚至无法追踪他们全部,因为在我的个性化推荐中,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这扩大了TikTok的吸引力和整个潜在市场。抖音在中国就走了这条路,但我不确定它是否会在美国行得通,因为美国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媒体和娱乐市场。

在一个更大的社交网络中,即使是亚文化群体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虽然字节跳动为填补漏斗的顶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它的算法最终帮助聚集了包罗万象的亚文化群体。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完成速度非常惊人。

想想大多数其他社交网络是如何扩张的,通常的途径是用户被鼓励关注和加好友来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层,一次一个地连接。这样做的挑战在于,它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构建过程,你必须为用户提供持续的吸引力让他们留下来构建这个圈子,这常常被概括为: “为工具而来,为网络而留”。

现如今,规模化的网络已经学会复制任何工具来达到任何程度的牵引时,要建立“工具”部分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西方,Facebook是快速迭代适应市场的佼佼者。它努力推出自己的新社交图谱,但如果它发现任何竞争性的社交网络构成威胁,就会将其锁定并马上发布一个克隆版本。好的艺术家借鉴,伟大的艺术家抄袭,最好的艺术家抄袭得最快?Facebook 让我想起了电影中的僵尸,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醉醺醺地摇摇晃晃,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像猎豹一样冲向目标。就像你在《惊变28天》和《我是传奇》中看到的那些僵尸一样可怕。

一些人仍然认为,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将围绕一种新的内容格式建立起来,但几乎不可能有一种格式不被临时组建的Facebook团队在两到三个月时间里复制出来。正如我在《作为服务的地位》中所写的那样,一种新的内容格式可能会创造一种新的流行形式,但同样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结构,将这些内容分发给匹配的受众,以结束社交反馈循环。

最近几年出现的规模最大的新型社交平台是什么?你可能想不出来,因为真的没有。就连Facebook也没能推出任何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新社交产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专注于围绕一些内容格式噱头来打造新产品。

回想一下我用来区分网络作为服务地位的三个目的:社会资本、娱乐和效用。几乎所有的网络都是这三个轴的混合体,但大多数网络都倾向于这三个目的中的一个。

例如,像 Venmo 或 Uber 这样的网络,更注重于效用: 我需要付钱给某人,或者我需要从这里到那里旅行。像 YouTube 这样的网络更多的是娱乐,逗用户开心。还有一些网络平台,例如 Soho Club,人们则将其归纳于通用的“社交网络”。

与其说 TikTok 是一个专注于社会资本的纯粹社交网络,不如说它是一个娱乐平台。

我虽然不和 TikTok 上的人交往,不认识他们,但TikTok 由一个人与人之间串联的网络组成,用户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明显的连接点,那就是创作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短视频接触到观众。

字节跳动还没有成功地建立一个社交网络来与微信竞争,尽管它并不缺乏尝试。

我认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正如许多公司一开始并不是以社交为第一目的一样,社交并不在产品的DNA。Facebook大规模构建功能性社交管道的能力最初是被低估的,这其实是一种罕见的设计技能。像亚马逊和 Netflix 这样的多元化公司都曾尝试过开发社交功能,但后来都放弃了。

我怀疑他们是在没有足够的用户来创造一定的社交规模时尝试的,很难想象这些缺乏社交DNA的公司会取得成功。但是Facebook拥有“社交优先”的DNA也意味着其不擅长创建非社交产品,所以他们的视频以及观看标签仍然处于一种无焦点的混乱状态。

人们关于“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一个社交网络”的争论似乎永远都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应该意识到,娱乐平台的背后其实是“兴趣聚集”。

TikTok从一组用户那里获取内容,并将其与其他喜欢这些内容的人进行匹配。它试图弄清楚世界各地数十亿观众分别对什么感兴趣。当你用这种方式框定TikTok算法时,它未来连接的巨大的潜力就会浮现出来。

此前,使用社交网络建立一个“兴趣圈子”的想法一直是一种近似黑客的行为——似乎只有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才能办得到。你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关注了一些人,该应用程序就会假设你对这些人发布的内容感兴趣,并为你推荐他们创作的内容。这在 Facebook 仍处于大学孵化阶段时很管用,因为一群荷尔蒙旺盛的大学生对彼此是真的很感兴趣。

虽然花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这个方法在 Twitter 上成功了。Twitter 的单向关注功能让人们可以比 Facebook 最初的双向好友模式更灵活地挑选关注对象,但 Twitter 在早期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反馈机制来训练用户该发送什么内容。

早些时候,人们在批评社交媒体时会引用各种各样的状态更新: “没有人在乎你午餐吃了什么。”而Twitter 进入市场的缓慢道路,正符合“状态即服务”(Status as a Service)的模式。

但是,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为你建立一个兴趣圈子,而不需要你跟随任何人呢?如果你可以跳过关注这个漫长的中间步骤直接获得一个兴趣圈子,那会怎么样?如果我们能够在数百万用户中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实现这一目标,又会怎样呢?如果实现这一点的算法也可以近乎实时地调整你不断变化的口味,而不需要你主动调整,那会怎么样呢?

拿社交圈当做兴趣圈的问题在于,社交圈会产生大规模的负面网络效应。以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为例:单向跟随图结构非常适合兴趣圈构建,但问题是你很少会对你关注的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事情感兴趣——你可能喜欢格鲁伯对苹果的看法,但不喜欢他对扬基队的推文,诸如此类。你可以尝试使用Twitter列表,或者静音或屏蔽特定的人或话题,但这都是一个大麻烦,很少有人有精力或者有意愿去花时间设置自己的各种列表。

想当初,你的Facebook 好友列表里从只有同学到同事、父母都被囊括其中。即使是在朋友婚宴上偶然遇到人也觉得自己有义务接受你的好友请求,尽管第二天早上你就对他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这也表现在人们访问 Facebook 的次数和在 Facebook 上发帖频率的下降上。

Snapchat 曾在如何区分“作为朋友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与“作为名人向粉丝传播内容的娱乐场所”两个不同“效用”之间挣扎。在一次备受争议的重新设计中,Snapchat 将广播内容从有影响力的名人用户分割到右边的 Discover 标签里,而你与朋友的对话则留在了左边的聊天面板中。这似乎是在告诉你:你和那些名人们可不是朋友。

TikTok 并没有因为使用社交圈的规模而遭遇负面的网络效应,因为它并没有真正的社交网络。它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兴趣圈——源于它的短视频内容。而且,它的算法是如此的高效,以至于它的兴趣圈子可以组合起来而不会给用户带来任何负担。

这是一种被动的个性化,通过用户的观看内容不断学习用户喜好。因为视频非常短,所以用户每单位时间提供的训练数据量非常大;也因为视频很有趣,所以对用户来说,“被训练”的过程也轻松有趣,甚至很享受。

我常喜欢说“当你凝视 TikTok 时,TikTok 也在凝视着你”。

试想一下,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工程师们花了多少时间致力于算法,鼓励人们加好友和关注他人,不断弹窗希望访问用户的电话通讯录,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走出死胡同,达到最小可行的社交规模,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健康的内容推荐库。

试想一下,在你开始使用一些新的社交产品之前,你已经经历了多少次兴趣选择, 你感兴趣的主题?最喜欢的音乐家?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上次我尝试使用 Twitter 的新用户注册时,它甚至建议我关注唐纳德 · 特朗普(Donald Trump)等人的账户。他们有无数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了解用户,为他们提供很棒的体验,但这不该是其中之一。

TikTok的出现成功绕过了这一切。

他们一方面为创作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频创作工具,并提供了潜在的流量推荐;另一方面,为观众提供无穷无尽的娱乐内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乐内容越来越个性化。

虽然此前TikTok的产品团队和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在中国。但在这个过程中,TikTok迅速崛起,成为与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YouTube和Netflix等巨头一样的全球娱乐应用,这不完全是灰姑娘的故事……也许是花木兰的故事?

TikTok不仅仅在美国非常流行,其在印度和中东也十分风靡,难以置信字节跳动产品团队对于这些文化和语言都陌生的国家能够如鱼得水。想象一下,有一种算法如此聪明,以至于它的构建者能够将另一个市场和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黑盒子。他们思考的不仅仅是那个国家的人喜欢什么,而是那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喜欢什么?这些算法都知道并能够处理好。

在了解美国等外国文化方面,我不认为最近几年在中国遇到的产品团队比我2011年遇到的团队更好,但字节跳动算法所做的是,将这个问题抽象了出来。

不过,关于中国与字节跳动联系的一个担忧是,它或许会成为反对美国的宣传工具。我倾向于认为,这个问题被高估了,因为我的感觉是,许多中国人仍然不理解美国文化的细微差别,就像美国人不理解他们的文化一样。

现在,想象一下这种高度有效的利率匹配适用于其他行业和市场将会如何,比如未来的个性化电视?教育?我已经在我的TikTok feed中找到了很多教育视频,从烹饪到魔术到iPhone技巧,包罗万象。

然而,对我来说,TikTok 虽然仍是一个纯粹的娱乐消遣时间杀手,而抖音的感觉远不止于此。我在另一部手机上为研究追踪抖音,它感觉就像一个依托短视频形成平台生态的应用。

今天,许多美国人把社交媒体描述为工作的一部分,这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像我一样,觉得TikTok是一款更有趣的应用程序。像 Facebook、Instagram 和 Twitter 这样的应用程序都是建立在社交图谱之上的,因此,他们放大了我们“表演性社交”所负担的规模、普遍性和范围。他们努力将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和实用功能分离开来,由此用户需要学习一种从未存在过的社会生存技巧。

Facebook正在努力更多地向“效用”过渡,这将为其提供又一条发展道路,使其成为一个更加社会化的操作系统,就像微信在中国一样。公平地说,在美国,这些功能平台的竞争要激烈得多。

例如,在支付方面,Facebook 必须与信用卡竞争,而信用卡运转良好(当然在美国大多数人都违约使用信用卡)。而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与现金主导的社会文化竞争。

不过,在美国,Facebook还没有在商业等重要的实用应用领域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我经常谈到视频作为一种媒体被技术精英们低估了。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Facebook 很可能会做出更艰难的转变,成为一个只有视频的应用程序,从文本到照片再到视频,也许他们会成为 TikTok 之前的 TikTok。

Facebook在过去就曾颠覆过自己,他们愿意走多远是有限度的。我计划在未来的帖子中比较中美两国的科技生态系统,其中最广泛、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在向视频等领域的转变方面已经超越了美国。就目前而言,美国在几个方面都是落后的。

Instagram是一个奇怪的社交和兴趣圈子的混合体,现在它也是以一个很混乱的形式存在,Instories内容推荐降级到了应用程序的顶部栏,而更加停滞和不活跃的原始的图片内容推荐继续在默认状态下垂直运行,消息栏则被推送到一个单独的窗格中,并且通过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观看更长的视频需要你跳转到 Instagram TV。

我猜这只是一个超越时间限制的视频应用程序?与此同时,他们有一个“发现(Discover)”标签,或者不管它叫什么,这似乎是默认的标签,他们可能是想采取一个基于兴趣推荐的方法,就像 TikTok一样。但他们似乎已经在做什么的抉择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这个应用程序只是一个由feed、格式和功能组成的混乱体。

Twitter似乎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问十个不同的Twitter员工,你会听到十个不同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公司主导的产品似乎总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我一直希望Twitter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协议,让开发者社区进入市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Twitter 的发展速度和蜗牛一样缓慢。

而且令人遗憾的是,Twitter在兴趣网络上的领先主要是通过用户的工作来实现的,用户通过他们关注的内容画像来表明他们关心什么。这本来可以成为他们开拓各种新市场的基础。他们本可以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社交网络,但用户大多是通过这个被严重忽视的DM产品互相发送信息来获取价值。

当然,Twitter也曾经购买了Vine,然后Vine就开始走下坡路。在所有可能收购TikTok的科技公司中,Twitter或许是最不该被选择的一家。至少,他们应该被要求提交一份报告,表明他们了解他们购买的是什么。

还有一些其他的科技公司也值在这里得一提。YouTube是一个庞大的视频网络,但说实话,这些年来它输出的内容甚至比 Twitter 还要少。他们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视频制作工具,所以 TikTok 成功偷走了美国市场的短视频份额,这既令人震惊又感到惋惜。

不久前,亚马逊推出了一款短视频商务应用程序,但它来去匆匆,我甚至没有时间去尝试追踪。尽管亚马逊擅长很多事情,但它没有足够的社交基因去建立像 TikTok 这样的东西,也缺乏中国应用引领短视频潮流发展这样的商业愿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短视。

如果苹果有社交平台基因的话,Imessage 可能会成为一个社交网络巨头,但其他的即时通讯应用在功能和设计上每天都在拉大距离,我猜苹果最终会在 iMessages 中加入各种功能,并在下一个 iOS 版本中宣布?至少他们会随着每一代iPhone新机的发布持续改进相机硬件。

这并不是说TikTok的市值接近上述美国科技巨头中的任何一家。只是想说如果你仍然认为它是一个新奇的恶搞视频应用程序,那就太幼稚了。

当然TikTok也存在缺陷,就是算法可能太黏人了。有时候我喜欢某个领域里的一个视频,第二天TikTok就会给我提供太多同一类型的后续视频。

但是超响应算法的厉害之处在于你可以快速调整它,想要在你的 TikTok feed 中注入一些新的亚文化元素,通常只需要从中找到一些相关视频(你可以很容易地在 YouTube 上找到它们,或者通过与你的内容推荐不同的朋友找到它们) ,并且给他们点赞。

TikTok另一个问题是,很多视频被设计成竖屏模式。竖屏有益于观看真人秀、舞蹈和化妆类视频,但不适合其他类型,比如讲故事、交流等。

更进一步说,字节跳动和TikTok在美国还有很多机遇与挑战,即使有可能错过其中的一些机会我也不会惊讶,毕竟其中很多都需要新的形式去表达,目前还不清楚TikTok产品团队会有多强大,特别是剥离字节跳动后,微软这个在消费者市场并没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创新,TikTok的潜力能否发挥就成为未知数。

不过,一款中国发布的应用来到美国并迅速进入市场,这为那些自满的美国科技公司敲响了警钟。更别提这些公司中有多少仅仅是依靠直觉来了解用户兴趣、并向他们销售产品或者分发广告的,而 TikTok 找到了重新创建兴趣图谱的捷径,这从各个方面来讲都应该引起美国科技公司全方位的警觉。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采取强硬手段收购TikTok前,美国科技巨头并非采取行动。我在网上看到过TikTok报出300亿美元的价格。如果这是真的,那绝对是一笔好买卖,我会毫不犹豫地付两倍的价钱。

有了算法,一个庞大的团队(主要由那些从未离开过中国的人组成),在他们从未亲身体验过的文化和市场中攫取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像我这样的文化决定论者来说,这简直就像是黑魔法。

2018年我去中国访问字节跳动时,Hulu的一位前同事帮我组织了一次Newsdog的访问。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北京的初创企业,产品是为印度市场开发的新闻应用。

当我走出电梯进入他们的大厅时,迎接我的是对面墙上一幅巨大的壁画,上面是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名言“永远是第一天”(It’s Always Day One)。

一个朋友的朋友是这家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他在一间会议室向我介绍他们的产品。就在那年的前几个月,他们刚刚从腾讯筹集了5000万美元,当时他们已经是印度市场排名第一的新闻应用。

他打开手机上的应用程序递给我,类似于中国的今日头条,在顶部的滚动条中有不同的主题区域,每个主题区域下面都有一个垂直的故事提要。所有这些故事都是通过算法选出来的,就像今日头条的风格和中国的许多应用一样。

我浏览了所有的故事,都是印地语的(有一个提要,里面有一些迷人的印度女孩的照片,她穿着颇具挑逗性的服装站在瀑布之类的东西下面)。然后,我不经意间抬头,透过会议室的玻璃墙望去,在一间坐满了大约40名中国工程师的办公室里,他们大多是男性,正在电脑上敲击键盘。然后我回头看了看应用程序中一页又一页的印地语故事。

“等等”,我突然问道,“你们办公室或公司里有懂印地语的人吗? ”

他微笑着看着我,“没有,我们谁也看不懂。”

台积电活得还好吗?

作者:邓宇
编辑:刘芮/董指导
支持:远川研究所科技组

6月9日,离台积电执行华为禁令仅剩98天。

华为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2019年贡献了361亿元销售,占台积电总营收的14%。这么一大块肉突然丢了,换谁都会心疼、担忧。

于是,在当天台积电股东大会上,便有投资人提问,“没有了华为海思的订单,是否会冲击台积电?”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严肃地说道:“我们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但紧接着,他又补了一句:“但如果真的没有海思订单,其他客户都抢着补上空缺的产能。”

翻译一下就是,“酒照喝、舞照跳”。

image

这个表态让不少人唏嘘。台积电,这是实力斐然?还是吹哨走夜路,给自己打气?

两个月后,答案揭晓:台积电还真不是瞎嘚瑟。

台积电的5nm产能排期满满:苹果率先包下华为留下的产能空缺;又有AMD、英特尔,高通、联发科,英伟达、Altera为先进产能厮杀。而化为如果想重新排上订单,估计要一年多后了。

也正因此,从禁令公布的5月至今,台积电股价却则足足上涨了50%有余。离开了华为的台积电,似乎活得挺好。而事实上,不止是华为,哪怕离开了苹果,台积电也能潇洒如故。

那么,台积电凭什么能如此嘚瑟?只能说“爱技术的工程师,运气都会很好”。

2

台积电依然活得好,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优势:7nm稳定领先,5nm独树一帜。

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指标,首先便是制程。制程指芯片内部晶体管的栅长,也就是最小线宽。制程工艺提升,单位面积上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增加,随之性能增强,功耗降低。

同时,制程越先进,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相关的设备、材料投资也就越大,相应的,留在场内的玩家也就越少:

环顾台积电四周,中芯国际目前还停留在14nm,老江湖格芯和联电已经放弃冲击10nm及更高。真正的高端制程,只剩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足鼎立。

3

三家其实并非齐头并进:相比台积电2018年量产7nm,今年上半年5nm投产,三星今年2月才正式量产7nm,5nm技术虽然已经官宣,却始终因为日本对光刻胶的管控,而打乱生产节奏,导致良率始终提不上来;英特尔则干脆在14nm节点挤了多年牙膏,10nm刚拿出手,7nm还遥遥无期。

更可怕的是,台积电不仅成熟制程稳定供货,先进制程领先一步,下一代的3nm也已开始布局。

也就是说,只要想在制程领先,不管是苹果、华为,还是高通、英特尔,没有谁能绕过台积电的支持。

4

作业做得又快又好,台积电的工厂门口自然排起了长队:华为刚一退场,苹果、高通、联发科就立刻替补而上:

产能排在最先的自然是苹果。

根据此前曝光的台积电5nm工艺的客户名单,2020年,台积电的5nm制程只对苹果以及华为海思开放。9月之前,台积电开足马力在最后期限内为华为代工,9月之后,台积电又需要保证10月份的苹果新机的8000万块A14芯片,再次火力全开。为此,苹果也向台积电发出敦促,要求优先确保5nm A14处理器的供应。

紧接着替补的是华为的老对手,高通。

今年年初,高通一度将自己的首颗5nm芯片骁龙X60交由三星代工,只可惜,三星5nm EUV工艺迟迟上不来的良率,以及被日本卡住脖子的光刻胶,最终倒逼着高通转向台积电求助。不过,要想排上台积电的订单,高通预计要等到明年才有机会。

与此同时,一直在低端产品中打游击的联发科,也因为海思缺货,获得了来自华为的1.2亿颗芯片订单,进而成为此次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借助“天玑”5G系列,联发科得以快速复苏,分三批向台积电追加12nm和7nm订单,每月增加超过2万片,并明确表态5nm芯片会尽快的实现量产。当然,这些订单最后还是会流向台积电。

也就是说,仅仅手机领域,台积电的5nm尚未大规模量产,订单就已经排到了数年后。

不过,如果只是海思与联发科、高通、苹果四家手机芯片左手倒右手,对台积电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

海思退出,留出的市场空白并不只是5nm高端产能,在诸如28nm、40nm等成熟制程中,替补华为的,其实还有索尼等台积电的新晋金主。

而这些新客户新订单的补位,其实也增加了台积电的潜在营收空间。一般来说,针对苹果、海思等大客户,台积电一般会给出10%-15%的批量优惠。如今,7nm满载,5nm排队,对于那些没有太高议价权却又别无选择的小客户而言,自然一切唯台积电涨价之命是从了。

5

台积电左右逢源,抵消了华为订单丢失的损失。而英特尔的流年不利,才是台积电大年的根本动力。

第一重暴击来自苹果。

WWDC上,库克宣布 “苹果硅”计划,表示苹果将在两年内在桌面端转用自研芯片,全部交由台积电代工,吃上5nm的螃蟹。

6

要知道,2019年,Mac销量达1768万台,占个人电脑市场6.6%。而在此之前,苹果的电脑全部采用英特尔芯片,相应的代工,也自然全部交由英特尔大包大揽。如果以苹果即的桌面端A14X芯片,成本75美元左右来测算,台积电仅从英特尔手中抢过苹果,就有机会多入账十余亿美元。

英特尔的老对手AMD也是台积电的大客户之一。

这两年,在苏姿丰的带领下,AMD桌面、笔记本、服务器三线发力,锐龙、雷龙、霄龙卖得火热。AMD yes已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趋势。但早年间,AMD也一度被英特尔逼到桌面端市占率不足10%。能够翻身,AMD最英明的决策就是甩掉自家的格罗方德代工厂,全面拥抱台积电的7nm先进制程。

用户自然不傻,大同小异的X86架构,一边是英特尔14nm牙膏挤了一年又一年,另一边是AMD 7nm披荆斩棘,5nm候场跃跃欲试,而且价格还比Intel便宜了不少。AMD市占率两年翻倍,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7

不出意外,这一趋势还将在明年继续维持,趁华为被挤出产能,苹果转向5nm,AMD抓住机会将订单翻倍,直接包下了台积电20万片晶圆的产能,成为台积电7nm的最大客户。

一边是苹果变心,AMD紧追不放,将台积电产能直接排到了后年;但另一边谁也没想到的是,就连英特尔自己也跟着变心了。

8

7月24日,英特尔发布Q2财报,同时透露自己“挤牙膏”受阻:7nm制程工艺仍存在缺陷,将延迟大约6个月,也就意味着芯片正式上市至少推迟到2022年。消息一出,英特尔股价暴跌16.24%。

但这并不意外。其实早在英特尔10nm受挫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如今暴跌的种子。

当年,芯片制程在14nm向10nm惊险一跃时,传统的DUV(深紫外光)光刻技术,已经被压榨到极致,为突破难关,台积电选择保守的小幅度升级技术,静候EUV光刻机到来。但英特尔却激进地选择用DUV死磕10nm节点,一次性用上四重曝光和COAG两种新技术,还更换了芯片数个地方的材料,用钴代替了铜。

想要一口吃个胖子的英特尔自然没能如愿,一直到2018年10nm芯片初步量产时,良率甚至还不足1%,这就导致英特尔的14nm用了一年又一年,7nm也迟迟未见踪迹。

但这并不只是个简单的技术延迟的问题。在英特尔,先进技术的更新往往以两年的Tick-Tock为期,第一年Tick制程更新,第二年Tock架构更新;在这期间CPU、GPU全线使用先进制程与架构;到第三年,技术彻底成熟,英特尔非核心部门以及外部代工等渠道用此量产,而CPU、GPU则继续跟随Tick-Tock的最新步伐。

9

相应的,10nm卡壳,在产能上,就导致了14nm大堵车,一些排不上号的边缘部门不得不率先“叛逃”寻求台积电帮助。技术上,本应分去10nm、7nm的研发人员也不得不为了保证产能,而回到14nm,从而耽误高端制程的研发。

恶果循环叠加,英特尔不但边缘部门被逼化缘;就连CPU这样的核心部门也在AMD的穷追不舍下,开始瞧不上自家的14nm与10nm技术,对外公开喊话:“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会准备好外包部分制造业务,使用别人的代工厂。”

外包给谁,结果不言自明。根据台媒消息,英特尔已与台积电达成协议,提前预订18万片6nm芯片。

一来二去,英特尔与AMD、苹果神仙打架,台积电却成了最大赢家。

10

其实,不管是海思退出,还是英特尔被撬,台积电大年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半导体行业格局的转变。

如果说,以前是“有晶圆厂才是真男人”,那现在,“敢外包”才是真汉子了。

先有AMD放弃格芯,后有英特尔落寞承压,两手都要抓的IDM巨头,已经开始逐渐让位于专精手中活的设计商和代工厂们。

这个趋势背后有两大推手: 一是智能手机、AI、5G、IoT相继爆发;二是,制程的氪金越来越恐怖。

在消费电子时代,下游需求、潮流快速变化,就迫使品牌公司必须更聚焦在设计研发,把代工外包,提高响应效率。比如苹果、高通、华为海思,以及索尼CIS、以及现在的英特尔、AMD皆如此。

而且,不只是在逻辑芯片领域。存储、分立器件、传感器、光电器件等传统IDM的厂商,也从2008年起,就主动改变了。英飞凌、飞思卡尔、东芝等巨头纷纷关闭自家工厂,交由台积电、中芯国际代工。

其实,不想给也不行啊。随着制程越来越高,工艺越来越难,晶圆厂投入也越来越高。单座就达到了25亿-30亿美元。一旦失败,风险越来越大。

于是,不如交给技术更专业、手法更娴熟的专业代工厂。虽然台积电也不完美,比如产能不足、2018年生产线受电脑病毒感染,还导致订单发货延迟。

许多客户都很生气,而且肯定不会忘记这些历史,但他们毫无例外,依然是选择“原谅他咯”。因为,在芯片领域,领先的高制程,代表着超高利润。就像屠龙宝刀,江湖人人皆抢夺之。

这正是台积电生活滋润的原因,也是台积电击败英特尔的关键。很遗憾,华为没有足够的筹码迫使台积电做些什么,但台积电的经验,却告诉我们,在高精尖研发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还远远不够。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微信号:kechuangych

张朝阳每天只睡4小时

文/巴九灵

来源: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

如果一个历史悠久的公司能够永葆青春,它要有一个好的内部创业文化,要敢于否定自己的过去。

1

最近的张朝阳很活跃,几天前还上了热搜。

这次上热搜与搜狐的动向无关,而是因为张朝阳自称每天只睡4个小时,已经坚持了2年。他说自己睡得很好,还有很多时间做别的事情,这种睡眠方法“值得(大家)试一试”。

这条微博下的评论并不算友好,有人说他“萎靡不振”,有人说他越来越像那个“吐枣核的裘千尺”,还有人让他“不要误导别人”。

在那几天同样登上热搜的企业家,还有在进行小米十周年演讲的雷军。从2010年银谷大厦的一锅小米粥开始,小米已经沸腾了十年。

二十年前,张朝阳是中国互联网教父,雷军刚刚当上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二十年的时间,让张朝阳和搜狐的存在感越来越弱,也让雷军却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人尽皆知的雷总。

2

“天哪,好久没关注,搜狐的市值竟然跌到6.8亿美元了!”美团王兴2018年在饭否上写道。如今,搜狐的市值是7.8亿美元,和两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

多数人都和王兴的感觉类似,对搜狐的印象还停留在它的辉煌时刻。

张朝阳1998年将自己创立的爱特信公司更名为搜狐,搜狐赶上了PC互联网时代的浪潮,迅速成为新闻门户网站,张朝阳因此当选了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50位全球数字英雄”。

张朝阳成了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圈当之无愧的领头人。马云来搜狐应聘过;马化腾在听过张朝阳的演讲后,受益匪浅,回去就把OICQ改成了QQ。

全盛时期的搜狐,拥有全国最大的媒体搜狐门户,搜狗输入法享有50%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搜狐还坐拥经典网游《天龙八部》,股价一度攀升到91.50美元。

论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在当时没人能和张朝阳相比。他主动申请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互联网内容赞助商,2008年全北京的地铁站都是“看奥运,上搜狐”的广告。搜狐在2008年5月完成了火炬上珠峰的网络报道演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张朝阳开创了中国网络直播的先河。

3

十几年前,互联网方兴未艾,张朝阳的每一次尝试都没有扑空,他是搜狐营销最大的IP。

谁都想不到,曾经与网易、新浪、腾讯四分天下的搜狐,如今市值不足八亿美元,还不到网易市值的百分之二。搜狐的四处办公大楼估价的总和都超过了八亿美元,楼比公司还要值钱,有人打趣地管张朝阳叫“寓公”。

张朝阳的日渐式微并不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悲剧,而是所有风头正劲的企业家稍有不慎都可能跌入的深渊。在个人IP日益鲜明之后,张朝阳“沉醉于名气这杯烈酒”,放松了管理,他开始不接高管电话、忙着接受记者采访、在2004年半裸登上时尚杂志封面、频繁地举办各种私人聚会。

这种高调最终引来了反噬,2012年,张朝阳被名声所累,患上抑郁症,只得停止工作。

搜狐从那时开始掉队,它错失了社交、电商、O2O等风口。

在2016年,张朝阳曾经表示过,他打算用3年时间“重返中心”。

4年过去了,张朝阳还在寻找“重返中心”的路:

比如身着花衬衫,面朝台上15名“校花”进行选美,还发到搜狐的社交软件“狐友”上去;

亲自监制两部可能不太符合他品味的偶像剧,一部叫《奈何Boss要娶我》,另一部叫《姐姐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邀请明星郑爽来跑马拉松,跟伊能静一起跳《无价之姐》。

但终究没太多人想看,网友不爱玩他的梗。就连说出“每天只睡4小时”,也没人想了解拼命进行时间管理的张朝阳为搜狐带来了什么。

4

网友更喜欢玩雷军的梗。

让雷军火起来的“万恶之源”,是在2015年。

雷军去印度开产品发布会,他讲了3分钟,全程都用口音浓重的中式英语重复“Are you ok?”“Thank you very much.”“Do you like?”等简单句子。

他的散装英语没有影响到印度米粉的热情,反而在国内引起热议。王思聪在微博上嘲笑他“出国丢人”,网友在大笑过后把他演讲的几分钟做成了鬼畜视频。

一开始小米的员工看到这段视频后,觉得“不舒服”。

或许是发觉自己被消费不仅没让小米公司形象受损,反而让小米更接地气,雷军觉得“大家开心就好”,还自嘲说自己也是“发行过单曲的人”。

一张圆圆的脸上永远挂着笑意,说话慢吞吞的,有点拘谨的肢体动作让他看起来没有侵略性,只有在发布会上作为“雷布斯”的时候,他才展示出据理力争的一面。这种反差很难让网友对这样一个成功却不自满企业家产生疏离感,弹幕里总有人说他“亲和”“可爱”。几天前小米十周年的发布会上,雷军和小米再次吸引了全网关注。

但雷军的成功营销,并不仅因为他的“观众缘”。早在2013年,雷军曾经参加过一档叫《赢在中国》的企业家公益节目,雷军的任务是去街头做问卷调查,他慈眉善目的样子和现在相差无几。只是当时沸腾了3年的小米,还只是米粉小圈子里的狂欢,雷军在街头遭到了15次拒绝。

网友喜欢他,乐于调侃他,归根到底喜欢他背后的产品,只有保持观念或产品的持续输出,才能撑得起企业家的个人IP。

然而搜狐,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社交到搜索,表现都乏善可陈,摊子铺得太大,搜狐曾经“大而全”的优势,已经变成“泛而不精”“用户黏性差”的劣势。

好在搜狐一直都有稳健的现金流,这让张朝阳找存在感的方式很随性,“无数次追逐风口,总有一次能踩对。”“我80岁的时候还在做搜狐,你做得过我吗?”或许搜狐最大的问题不是高开低走,而是张朝阳的目标不够明确,还想通过“撞大运”翻盘。

十几年前,张朝阳被认为是数字化革命的点火者,承载了中国互联网的梦想。像现在这样不被寄予太多希望,对张朝阳来说似乎更适合沉下心来做好产品。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落寞,但是现在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雷军:五十而已

文/林默

来源:花儿街参考(ID:jdsy2020)

1

这是一个大一新生,看了一本书,然后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夜一夜地暴走的故事,他决心像书里的人那样,投身一场伟大的事业。

这一幕听起来你会想到啥?是不是又一个好人家的孩子被传销组织骗了?

然而这一幕发生在1987年,大一的雷军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翻开了《硅谷之火》。

世界安静,有的人的内心,却忽然燃起了一场熊熊大火。

1987年,这个叫雷军的无名小卒,喜欢上了书里跟盖茨作对的乔布斯。

这一年,美国开始对日本首次实行报复性经济制裁。

这个世界的剧情总是相似,对抗与制裁其实从未停止,但几十年后,人们会看到,原来当年的飓风里,也点亮了最终改写世界的小火苗。

2

每个18岁的年轻人都相信这个世界是为自己准备的。

大部分中年人都在努力让别人相信,自己是为这个世界准备的。

如果你在40岁时,财富自由,江湖中亦是有头脸的前辈,你会做出怎么样的人生安排?

如果是我,一定归隐山林。

眼看着一波新的技术浪潮来了,会不会再次创业?

如果是我,绝对不会。

赢了不会对人生的物欲有什么重大提升,输了还要被嘲笑,“当年凭运气赚到的钱,终于靠勇气失去了”。

但40岁依然不甘心的雷军,还是选择再出发一次。关于雷军创立小米的故事,坊间耳熟能详的,是2010年4月,中关村银谷大厦,一众人手捧着小米粥,雷军宣布小米公司正式呱呱坠地,目标是做最好的手机,卖一半的价钱,推动智能手机在全球普及。从手机开始,逐渐地改变中国的制造业,创建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小米十周年的传记《一往无前》里,这一段记录却更像雷军当年的状态——

“那时雷军刚刚学会滑雪,我让他自己在绿道练习,他却非要和我们一起上红道。要知道阿尔卑斯山红道的那个难度,在国内基本算是黑道级别了。他就那样跟在我们后面一起滑,速度快极了。我买不到护臀,只给了他几个暖宝宝护腰,那可能是他有生以来摔跤最多的一次吧。一些陡坡下面就是悬崖,简直是在玩命。”

前路不是中关村,大家手捧一碗小米粥的温和。是雪山之巅,贴上几个暖宝宝出发的凛冽。

40岁的雷军,纵身一跃。

3

有人以为,雪道的凶险,是你无法预测下一个弯度。

雪道更大的凶险,是那些你明明看到,却绕不开的凶险。

2010年底,小米推出即时通讯工具米聊,却很快遭遇了腾讯推出微信。转角处不止有爱情,还有庞然大物。

但让雷军更心有余悸的,也许是当年发生的另一件往事。

2010年9月30日,为了获得高通公司的专利授权,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和周光平在嘉里中心对面的一家酒吧里,见到了高通中国负责授权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罗伯特·安,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

这次会面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之后不久,林斌收到厚厚的高通格式合同。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林斌几乎每天都随身带着这本英文法律词典。研究了一个月之后,林斌才揣摩出一些条款的深层含义。他在合同的每一页都画上了线,然后密密麻麻地附上自己的标注,希望将来和高通谈判时可以重点讨论。

然而高通给出的回复是,合同每修改一处,他们都要发回公司总部进行复核。等待的时间不能确定,从三个月到半年都有可能。

一些小米员工在午休散步时悄悄议论,目前硬件部分没有任何进展,是不是公司已经无法继续推进?

林斌看了一个月合同的结果,是和高通最后签订的协议一字未改。

因为小米没有等待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与高通进行商业谈判的资本,他们必须快速推进。意识到这一点,11月中旬的某一天,在卷石天地的办公室里,雷军和林斌看了看对方,然后说:“别谈了,闭着眼睛签吧。”

雪道上,所有的跌倒和惊险,都能让下一次转弯变得从容一点吗?

有时可以,但有时候,你也只能在下一次滑行时变好一点,然后下一次,再来一点。

虽然在与微信的对阵中最终失利,但后来,小米用米聊的积累搭建了云平台,成为安卓阵营里第一个搭载存储云服务的手机操作系统。

自2019年开始,小米平均每个月会宣布一项投资,而在2020年,这个投资的速度被进一步提速。

小米除了孵化投资了200多家生态链企业之外,也在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投资。比如小米就投资了很多纯设计的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企业,以帮助小米以及生态链企业进行芯片定制。

4

时间再拨回2014年年初。

一组灯泡放在了雷军面前。一个叫高自光的年轻人掏出手机,在屏幕上轻轻一点,一个小灯泡灭了,再点,另外一个也灭了。随后,他又用手机把这些灯泡一个个点亮。

明明灭灭的光亮里,有人想到了睡觉再也不用下床关灯,也有人看到了万物互联隐约显形的蔚然大观。

2014年1月8日,小米成立生态链部门。一个月后,IoT团队成立,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划入生态链部门。

能用手机联结起来的,不只是灯泡,还有手环、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摄像头……而与之同生的,是绑定在小米战车上日益庞大的“生态圈”。

也是这一年的新年,贾跃亭在公开信中称,乐视将全面向生态型公司进化。在生态化反的宏大梦想驱动下,这家彼时势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公司开启蒙眼狂奔。

雪道上的一往无前,很多时候不是你不知道要去向哪里,而是看到了那片风景,却无法抵达。

当你挟持巨大的势能跳下,能做的只有尽力控制强大的惯性、及时纠偏,以及祈祷上帝给予更多一点幸运。

2017年,豪迈补贴硬件产品的乐视没能踩住亏损的刹车,资金链轰然断裂,随后贾跃亭远走美国。

坚持IoT业务微利但不补贴策略的小米,从倒下的对手身边掠过,前方出现新路标:人工智能。

AI+IoT=AIoT,一片全新的茫茫雪原。

5

2020年2月13日,在当时关于萧瑟和未来的恐惧中,小米开了一场线上发布会,那是农历新年以后,第一场商业发布会,在空荡荡的演讲大厅,雷军介绍了正式冲击高端市场的小米10。

那场发布会,我是跟我爸我妈一起坐在电视前看完的,其实当时也没有多关心手机,觉得在看的是,“要往前走”的信念。

在小米十周年生日,雷军在演讲中,他坦言面对2020年的这场全球大变局,自己也很焦虑,“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50岁的雷军开始每天走10公里,7月,他走了318.11公里。

在这场演讲中,他自嘲了自己10年的所有,输给董明珠的赌局,被B站做成鬼畜视频的英语。

这个世界,能自嘲的人,才能卸下一切,再次出发。10岁的小米,今年的研发预算高达100亿元。“今天的局面,我们还是需要拿出重新创业的热情。”

小米的创业不是喝下一碗小米粥,然后看过若干个凌晨四点的北京,下一幕就是敲钟上市。

小米的创业,是喝下一碗小米粥,连护具都找不到最合适的,就站上了最高手如云的赛道。要极速前进,要与风险相伴,要在膨胀之后跌最狠的跟头,要滑一段野雪,也许能找到一条新的路。

2020,小米10岁,有人说它在10岁这年,面临的世界太过复杂。

比如印度市场会不会受到影响,但他们也许忘了,小米得以顺利打开国际市场,恰恰是因为要处理砸在印度市场的10亿天量库存手机,不得不组织“救火队”满世界找卖库存的渠道,由此快速建立起全球市场的销售团队,才有了小米手机业务在5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前5的这张集邮图。

就如在那本记录了小米十年的《一往无前》的最后,有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话:

“如果意外总会发生,那么,我们唯一希望能够实现的一个最终的理想,就是——学会如何爱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