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打响互联网造整车第一枪

文/李鹏飞

来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1月11日,百度和吉利双双发布公告,双方正式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面向乘用车市场,联手造车。

外界期待已久的“靴子”终于落地。其实,百度智能汽车业务已经布局多年,按百度自己的话说“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积累了长达8年的经验优势”。期间,百度从Carlife到无人驾驶,从小度车载语音助手到高精度百度地图,除了不造整车,百度几乎把智能汽车其他能做的通通做了一遍。

一度立志做汽车界“Android”的百度,最终还是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继续坚持Apollo技术开放平台,帮助车企造好车之外,开始躬身入局,亲尝整车制造的酸甜苦辣。

官宣之前,合作造车的传闻已经被路透社抢先发布。百度、吉利两家公司股价应声上涨:截至上周五美股收盘,百度股价大涨15.57%,市值一夜增加超100亿美元,总市值破800亿美元;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也在盘中大涨超20%,股价攀至33.85港元,总市值超3000亿港元。

从百度传出造车,到官宣牵手吉利,百度股价一个月已涨67%,相对2020年股价最低点,如果年内实现创纪录的千亿美元市值,相当于造车业务再造了一个新百度。

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成为二级市场看好百度的直接原因。

科技调研机构Navigant Research(NR)出具的自动驾驶竞争力排行榜单中,按照策略能力和执行能力两个排名维度,百度已由2019年的竞争者晋升至2020年的领导者象限,与谷歌Waymo、通用Cruise等并列第一梯队。

有了软件技术优势的百度,再联手吉利,就能顺势补齐生产制造的短板:通过吉利成熟的汽车架构、产线制造和供应链基础,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从而打造出一款兼有科技感与汽车硬实力的汽车。

但成立合资公司联合造车,只是百度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两家大公司如何互相取长补短还需要画一个问号。

有些模块两家都在做,以谁为主?汽车生态层面的数据和软件服务,百度如何与吉利进行工作划分与利益切割?既要合作共赢又不想沦为对方的工具,商业默契的培养磨合等都是潜在的风险。一个利好消息是,百度没有像之前一些互联网企业造车那样“骑墙”,而是掌握了主导权,吉利则处于辅助地位,双方角色明确,这场对马斯克的全力追逐至少不会变成互相掣肘的“二人三足”。

最终战略计划能否实现,现在来看一切还是未知数。外界正反两方面因素都在急剧变化。百度钻研无人驾驶的这些年,智能汽车从冷概念变成了热风口,入场的玩家也越来越多,造车新势力崛起、科技巨头与传统车企合作、特斯拉入华,这些都为市场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近期甚至苹果也被传出可能与现代汽车合作生产Apple Car。

2021年特斯拉Model Y打响了智能汽车第一枪,刚过10天,百度又鸣出一炮,未来的智能汽车这场大戏,更加热闹了。

A

百度不是业内第一家合作造车的科技巨头。这条路上,华为和阿里早已跑在了前头。

2020年11月,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三方出资百亿人民币打造“智己汽车”,其中上汽股权占比54%,浦东投资18%,阿里18%,其他占10%,首款车型预计将在今年1月份发布,上汽居于主导地位。

同样是在11月,长安汽车联手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将联合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据中国网消息,该品牌将以三家公司首字母联合命名,叫做CHN平台。基于CHN平台生产的首款车型,预计会在2022年上市。

虽然暂时还没有透露三方股权占比,但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基本是由长安汽车主导。

至于华为本身,虽然大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华为最终一定会下场造车,但至少任正非屡次申明三年“不造车”,所以三年内,华为大概率还不会高调冲在前面。

这次百度与吉利的合作区别以上两家科技巨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在股权安排上,百度方面表示新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且由百度发起主导,注册资金暂未公开,目前已知的是,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吉利控股,是除百度外的唯一资方。

此次合作,两家是这么分工的:合作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SEA浩瀚”架构,该架构同时整合了硬件层、系统层、生态层。百度则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对汽车公司进行赋能。

百度由此成为一众科技互联网企业中最先高调宣布下场、并主导造车的玩家。这也意味着新的汽车品牌,将具备更多百度的气质。

据悉,此次合作已经不是吉利与百度的第一次“牵手”了,双方此前已经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2019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书福和李彦宏2019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书福和李彦宏
在2019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书福就亲自到现场为百度Apollo站台,“二李”共同演示了吉利的车家互联功能,并宣布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AI技术在汽车、出行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同时还宣布,从吉利博越PRO开始,吉利汽车将全面搭载融合基于小度车载交互系统的GKUI19系统。

吉利也需要百度。身为一家传统车企,居安思危十分必要,如何在未来汽车升级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绑定合作一家技术突出的互联网企业确实可以增加很多胜率。

吉利花重金研发的大杀器“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历时4年,投入超过180亿元。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曾对外表示。“智能架构的核心底层硬件层要自研,软件层要进行部分开放,生态层要更加开放,让更多的合作伙伴进来。”

此次与百度的牵手也可以看作是吉利在软件以及生态层开放的进一步举动。

B

今天的百度造车,有点像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登场肯定是不算早,但到底是“赶了晚集”还是“压轴表演”,还要看最终结果。

百度首次发布 “阿波罗”计划,是在2017年4月,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提供开放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

“阿波罗”计划(Apollo)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名字,NASA用“阿波罗”实现了载人登月,百度可能也想靠“阿波罗”计划重回AT阵营。

Apollo提供包括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的功能代码,和完整的开发测试工具。

根据百度当时的目标规划,其要在2017年7月开放封闭场地的自动驾驶能力;2017年底要输出在城市简单路况下的自动驾驶能力;2020年前要逐步开放至高速公路和普通城市道路上的全自动驾驶。

既然计划明确了,阿波罗计划便启动加速,到了7月,不止是封闭场地,李彦宏坐无人车上了五环,也吃了中国无人驾驶第一张罚单。

●2018年7月,“阿波罗”计划公布一年之期,百度宣布与金龙客车合作开发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

●2018年11月,百度阿波罗与一汽红旗联合宣布将量产中国首批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

●2019年9月,百度与一汽红旗合作的红旗EVRobotaxi驶上长沙,这款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款前装量产的Robotaxi;

●2020年12月,百度与广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现有高精地图及自动驾驶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在自主泊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等领域的合作;

●2020年12月8日,威马汽车和百度Apollo平台开发打造的威马第三款智能纯电动SUV面世,新车计划于2021年发售。

百度旗下的apolong无人驾驶汽车,2020年11月26日,福州百度旗下的apolong无人驾驶汽车,2020年11月26日,福州
无人驾驶很诱人,百度在robotaxi投入了大量精力,但也耽误了太多时间,因为百分之百的自动驾驶要实现,至少也是10年,乃至20年后的愿景。而在这之前,robotaxi要做到真正商业化实现自我造血,千难万难。

哪怕强如谷歌,也未能给同样押注robotaxi的Waymo业务,找到一条可观的商业化路径。

而那些走自己造车卖车商业模式的车企,则随着自动驾驶的进步,逐步商业化。每前进一步,都能卖车,而且产品越好,卖的就越多,有了收入和数据,再反向促进研发。

这些车企想的很清楚,L5不能一步到位,可以从L2开始一点点迭代。等到L5级自动驾驶全面实现了,再做robotaxi之类的平台也不迟,实在不行还可以靠补贴塑造市场,总比死扛着研发更有确定性。

所以,这一阶段的胜利果实,都被自主造车企业摘取了,虽然他们刚出场不被看好,但时至今日,造车三剑客、特斯拉等都为自己争得了市场地位。

C

技术立命的百度,不得不选择软硬一体化路线。

参考手机和电脑行业,最先软硬一体化的苹果,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

汽车领域将这一策略发挥到极致的则数特斯拉,也被业界认为是目前自动驾驶的最佳方案。

珠玉在前,百度造车事业的追赶之势犹如微软、谷歌追苹果。百度急需一个自营的深度绑定样本,更好地展示其商业化落地应用:亲自下场做出可以锚定整个行业的硬件整车,插下“定海神针”,引导整个产业以自己嫡系产品为锚点上下浮动,最终软件、硬件两条业务都更健康地发展。

在固守移动内容生态之外,造车是百度当下继应用市场、O2O、外卖之后的新风口故事。

全球智能电动车行业,自2020年中迎来大爆发:特斯拉市值飙升到8000亿美元以上,一跃超过全球五大畅销汽车制造集团市值总和,并被列入标普500指数成份股;蔚来市值突破900亿美元,小鹏、理想也来到300亿美元以上。

特斯拉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资本市场上,主流咨询公司、分析师和投资机构的预期。

百度从去年12月就不断被传出造车消息,有说跟吉利汽车、一汽红旗、广汽集团合作,有说跟威马汽车合作。尽管百度当时尚未置评,但资本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支持。

百度市值从低点的500亿美元,一路上涨到600亿美元、700亿美元,截至上周五收盘,最新市值为819亿美元。

但资本看好是一方面,百度牌汽车能否落地和规模量产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蔚来、小鹏们趟过的坑,百度大概率也要趟一遍。

况且,8年后的这条赛道上,已经多了更加强劲的竞争对手。何小鹏在百度官宣造车消息后,在微博评论:“今年大概有数家科技企业可能会成为不同模式的造车新势力,这对智能汽车市场和新的移动生态真正的到来,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响。”

迈出第一步的百度,万里长征远不到胜利的时候。

参考资料:

1、《牵手吉利:百度官宣造车 股价一个月已涨67%》,新浪财经

2、《百度宣布组建智能汽车公司 吉利为战略合作伙伴》,百度

3、《一个月股价接近翻倍,亲自下场造车,百度迎来命运拐点?》,腾讯新闻深网

4、《百度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但之前他们都做了什么?》,GeekCar

5、《生态大会开幕,百度Apollo智能车联重磅发布小度助手、百度地图汽车版2021》,中国网

6、《百度缘何要“造车”?》,钛媒体

7、《百度终于下场造车了,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吗?》,奇偶派

8、《自动驾驶的残酷终局:特斯拉、华为、苹果、蔚来小鹏、百度、滴滴,谁能成为历史注脚?》,锦缎

9、《百度吉利造车定了!重点面向乘用车市场》,第一财经资讯

一个月股价接近翻倍,亲自下场造车,百度迎来命运拐点?

低谷中的百度如今正在经历回升。

2020年末,伴随着下场造车的传闻,百度市值一路回升。中银国际对百度重申“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由181美元上调至234美元。截至上周五美股收盘,百度每股报价240.25美元,涨幅15.57%,总市值达到819亿美元。2020年内股价涨幅达到71%。

image

今早,百度一则官宣验证了之前的造车传闻: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面向乘用车市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

当下百度,有两个问题引发资本市场的思考:一方面,此轮股价回调是源于业绩回暖,还是源于造车消息影响,造车对百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于百度的价值是否低估了,百度能否重回一线互联网阵营?

2018年起,百度发起了一系列变革,从业务架构调整到组织文化重塑。变革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在营收、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数字的变化上。

image
image
image

“现在我们打的仗,没有任何一场仗敢说一定能赢,不管我们投入多大的资源、多大的精力,派多优秀的人,都有可能打不成,这时候组织的韧性最重要。”在一次内部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这样说道。

《深网》独家获悉,针对百度最近以来的变化,沈抖在内部提出了“一攻一守”战略:“攻”是指百度搜索启动垂类赛道发力,并被定义为“全新业务”;“守”是指2019年确立的以百家号、智能小程序、托管页为支柱,形成更全面、多元化的生态布局。

调整后的百度“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移动生态,另外一条则是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移动生态主要围绕信息和服务,它代表着百度的过去和现在,为公司贡献着主要收入;而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则代表着百度的未来,是增长驱动。

20岁的百度在重新认识自己。新的一年,百度亟需通过新的增长潜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动驾驶和下场造车能否让百度迎来命运转折点?

造车讲出新故事?

2021年百度将在造车领域讲出新故事。

今日,百度正式宣布组建新智能汽车公司下场造车,这一次,百度不再是技术平台,而是整车制造商。官方消息显示,百度汽车公司选择吉利作为合作方,吉利控股集团出资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下一步双方将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全球领先纯电动架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

去年,12月就有百度造车的消息流出。当天百度收盘大涨13.83%,市值回到600亿美元,一定程度上,股价上涨背后是资本市场对百度技术,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估值,以及造车拉动百度未来增长潜力的期待。

有资深行业人士此前就对《深网》分析称,百度具备和大型车企的合作基础,自己下场造车的可能性很高。

如今,特斯拉、小鹏、蔚来都在构建自己的全栈开发能力,包括视觉感知、传感器融合、芯片、算法、自动驾驶技术等,而不是将核心系统、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外包出去。这种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俨然会成为未来趋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技术是百度的核心武器。官方数据显示,百度自动驾驶阿波罗测试车队规模已达500辆级别,获得专利数1800件,测试里程总计超过600万公里,获得测试牌照总计超过170张,其中载人测试牌超过120张;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小组发布的首批T4级别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如果只提供技术,那么即便投资过威马和蔚来,百度在当下和未来存在一定落地压力。而自己下场造车,或许是解决这种焦虑的更好选择,同时也更能拿回主动权。

不过,技术能力是一方面,能否落地和规模量产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上述人士称,造车意味需要投入大量硬件成本,百度也要面对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都曾面临的交付问题。

再来看百度过去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和未来的价值空间。

2017年4月,当时百度首次发布 “阿波罗”新计划,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提供开放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包括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的功能代码,和完整的开发测试工具。

根据百度当时的目标规划,其要在2017年7月开放封闭场地的自动驾驶能力;2017年底要输出在城市简单路况下的自动驾驶能力;2020年前要逐步开放至高速公路和普通城市道路上的全自动驾驶。

计划一经确定,阿波罗计划遍启动加速,这项计划的阶段性结果也逐渐被披露:

2018年7月,也就是公布阿波罗计划的一年之后,百度宣布与金龙客车合作开发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

2018年11月,百度阿波罗与一汽红旗联合宣布将量产中国首批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

2019年9月,百度与一汽红旗合作的红旗EVRobotaxi驶上长沙,这款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款前装量产的Robotaxi;

2020年12月,百度与广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现有高精地图及自动驾驶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在自主泊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等领域的合作;

2020年12月8日,威马汽车和百度Apollo平台开发打造的威马第三款智能纯电动SUV面世,新车计划于2021年发售。

今年以来,蔚来、小鹏、理想市值一路飙升,中国造车新势力走势凶猛。麦肯锡预测显示,未来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2300亿美元。

从自动驾驶市场研究Navigant Research发布的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来看,百度已经与自动驾驶公司Waymo(Alphabet旗下)、Cruise(通用旗下)、Ford Autonomous Vehicles(福特旗下)一同列入第一梯队。

横向对比几家自动驾驶公司,Waymo估值超过千亿美元、Cruise估值190亿美元;再看Uber ATG出售后给Aurora后估值达100亿美元,国内的小马智行估值达到53亿美元。以行业同类企业对标来看,瑞银对百度阿波罗的估值达100亿美元。

这仅是技术层面,短期来看,百度下场造车给资本市场新的想象空间。但长期来看,百度需要实际的造车业绩的支撑。

移动生态“一攻一守”

一家企业的架构调整往往发生在两个关键时刻,业务激流勇进时和应对内外环境剧变时。在围绕车和自动驾驶寻求新的增长轨道时,百度的基础即移动生态自2018年起发生了多次调整,这被认为是百度变革的重要信号和开端,同时调整效果体现在百度核心收入的变化上。

image

百度内部,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囊括了百度App、智能小程序、百家号、百度直播、好看视频、百度健康、知识垂类等重点业务的事业群组。百度对移动生态和商业化的迫切追求可见一斑。开篇沈抖所提到的“不确定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2019年2月,为了提升协同效率和刺激组织创新,百度对当时的三位副总裁沈抖、吴海峰、郑子斌进行干部轮岗调整,沈抖全面负责搜索公司用户产品;在那之后的3个月,搜索公司再度战略转型为移动生态事业群组,沈抖晋升为高级副总裁,挑起移动生态的“大梁”。今年以来,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针对新的内容方向直播再调整,搭建直播中台,并整合好看视频和全民小视频为短视频业务部。

《深网》获悉,沈抖带队后给移动生态事业群确定了“一攻一守”的战略。

“一守”指的是,2019年百度移动生态确立以百家号、智能小程序、托管页为支柱,形成了更全面、多元化的生态布局。通过百度APP、小程序发生的服务,每天有四五百万的规模。

“正是因为有了百度APP和小程序,我们才敢谈大力加强服务化。当然在搜索上这条路上还有人格化、视频化、feed化,很多工作要做。”一位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高管告诉《深网》。

“守”的效果也在逐渐表现出来。截至2020年9月,百度App登录用户达到70%,而一年前仅为53%,日活用户达2.06亿;百家号账户达到360万,同比增长52%;小程序数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月活跃用户达到了3.55亿;来自托管页的收入占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服务收入近三分之一。

“一攻”是指百度搜索在垂类赛道上发力。比如今年以来,百度内部拉了百度健康、汽车等多个条线在做,这些均被认为是有潜力的业务。来自官方数据显示,百度健康问医生已累计服务用户超2.1亿,同比日均咨询量增长4倍。

沈抖对内将垂类定义为“一个全新的业务”,“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依然还是跟搜索、跟信息流有非常强的关系。”

一位百度MEG中层管理者告诉《深网》,沈抖曾在内部说过,新产品最开始都是亏损的,最终的考核不是看一两个季度,而是要看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如果这个钱花下去值得的,亏损是可以接受的。

“垂类经常面对的问题是‘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因为折腾一个垂类挣那点钱,肯定不如广告业务增长快,但从生态发展的必要性上来讲,做垂类不是挣钱的问题,而是连接和服务用户的机会,是新的增长曲线。”上述人士表示。

建立组织韧性,李彦宏下场带新人

对于一家拥有三万名员工的大型公司来说,方向是否正确是一方面,具体到落地层面怎么去实施,怎么去设立标准和评估结果,怎么去复盘和反思,还是要靠下面的组织和具体的人。这些才最终决定上层的既定战略是否能够按计划推行。

因此,在上述百度对战略和业务调整的同时,组织重建和价值观也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深网》获悉,沈抖在内部经常强调“组织韧性”这个说法。他认为,无论是领军人物还是团队,如果一打不行就疲了,撤、换、走、矫情、玻璃心,这个组织很难持续成长下去。“我们打仗要刚、要硬,同时也要得有韧性,刚柔并济。”

组织韧性是行为的外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打破管理者和不同级别员工的信息壁垒,尤其对于百度这种成立20年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一个推动组织文化调整的重要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老将崔珊珊回归,掌管HR和公司文化建设,并率领百度在2019年初加入到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绩效改革队列。

OKR的好处在于,即便是最基层的员工,也知道他所在的BG核心目标是什么,老板目标是什么,同级别同事的目标是什么。百度有3万多员工,怎么做到目标统一、路径清晰,看起来OKR是一个有效方式。

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对《深网》这样描述他对绩效改革作用的观察,“对管理者来说,更加聚焦和明确整个组织要做什么事了”。对于大企业而言,打破内部信息壁垒、最大限度协调用好资源,非常考验管理能力。

经历了将近两年的绩效考核调整,这位人士称,“其实真正重要的事并不多,每季度制定OKR的时候,也是管理者和团队进行充分讨论和对齐的过程。以前往往只有核心管理者知道一个BG的目标是什么,现在不但这个BG所有人都知道,其他BG的管理者也知道,很多壁垒就打破了。包括资源共享、内部协同。”

另外一位在百度工作六年的老员工认为,百度过去比较大的问题还在于流量思维和业务思维之间的冲突,以及用户体验和销售冲突。在过去的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网站内外,百度做的是就连接人与信息,而当移动互联网到来时,百度必须去做更深的东西,于是才有了后来连接人与服务。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从用户产品、商业产品割裂到用户商业一体,从连接到服务闭环,这些思维的转变都要在内部不断传递,思想上逐渐对齐。”这位老员工称。

在业务之外,伴随百度几次重大调整的还有人才的流动,也不乏管理层。

上述移动生态事业群中层道出了他的想法。他认为,留人的关键还是业务发展。“内部对高管提了文化行为要求,其中一个是‘要跟自己的下两层成员建立连接’,并不是吃吃饭、review他们的工作就行了,建立连接的意思是,要用心、下功夫。”

百度内部今年启动了管培生计划,由公司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亲自培养,目标是在3到5年内将管培生加速培养至中层干部,以支持公司战略。

《深网》获悉,李彦宏也投入到管培生计划中亲自带人。据接近百度管理层的内部人士透露,李彦宏用30多个小时看完所有管培生候选人在商战比赛环节的视频,面试中还设计了考核题目参与小组讨论。

image

今年11月,百度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营收282亿元,归属百度的净利润达到137亿元,营收和利润均超出华尔街预期。李彦宏在写给公司全员的财报信中写道,“这是今年最好的一季增长,同时我也有信心,这是百度进入持续增长周期的开始。”李彦宏还说,要以归零的二次创业心态,为未来去战斗。

来源:腾讯

互联网热词盘点:2020这一年

文/小羊

来源:锌财经(ID:xincaijing)

1. 云监工

该词来源于抗击新冠肺炎期间。2020年1月28日,央视频的三路信号受到很多互联网用户的围观,在武汉开建的防治传染病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工人们在争分夺秒日夜奋战,大家虽然不能到现场出把力,但也给自己加了一个新身份:云监工,通过直播镜头去“监督”医院的建设进度。现泛指通过网络远程监督某件事的进展。

2. 后浪

《后浪》是于2020年5月3日首播,为致敬五四青年节,由bilibili推出的演讲视频。《后浪》一出,引起大量关注,朋友圈也纷纷刷屏。该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奔涌吧,后浪!”这一句被大量引用转发。但也有不同意见称《后浪》虽立意振奋人心,但视频中的“赞美”和“鼓励”可能反而是无用的鸡汤。

3. 职场PUA

职场PUA指的是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PUA”一词来自恋爱的“泡学”,职场上只是换了对象,即领导精准打击员工的自信,通过言语打击、挑刺等行为让员工在不知不觉间怀疑自己,以达到从精神上掌控员工的目的。职场PUA起源于2020年7月21日原火箭少女成员Yamy在微博公布了老板徐明朝对其人身攻击的会议录音。

4. 网抑云

网抑云,指网易云评论区中存在的抑郁情绪发言过多,使看到评论的人感到深有同感而与其一起陷入抑郁,或是可能有人无病呻吟、故意卖惨来装文艺,或博同情。例如,“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除此之外,“网抑云”在特定语境中,也可用作形容词,常见于“今天,你网抑云了吗?”等句子中,主要带有自嘲调侃意味。

但不少用户认为,故意卖惨装文艺对真正的抑郁症人群会造成巨大伤害。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正能量回怼丧文化,把网抑云变成网愈云。

5. 打工人

打工人,即打工仔,起源于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专生的身份,逐渐成为很多上班族的自称。打工人往往起早贪黑,拿着微薄的工资,但工作却十分辛苦,于是互联网上的打工人便会互相发鸡汤互相鼓励,随着时间的流逝,打工语录不断被改编,越来越多的人发起了打工语录:“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打工人一词自带自嘲与自我激励的属性,并且无论是什么职业,都可自称为打工人。

6.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此梗源于2020年9月22日(秋分),某互联网用户晒聊天记录,有人给她发52.0元的红包,说请她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因为奶茶和520(谐音:我爱你)都代表着甜蜜,之后该词逐渐演变为秀恩爱的一种新型方式。后也引申为向家里人和好友要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红包,然后发到朋友圈和抖音里秀感情。

7. 干饭

“干饭”一词真正火起来是源于抖音上一个梗,而最早带火它的,是一个抖音名叫“诗书达礼之山人”的吃播博主。视频中,在他每次端着碗吃饭前,都会说一句“干饭了,干饭了”,接着他家养的鸡就会奔过来抢食,于是他一个扫堂腿想要把鸡赶走,没想到自己反倒跌坐在地,前后反差颇具喜剧效果。

其实,在某些地方方言里,干饭就是吃饭的意思。不过相较于平常的吃饭,干饭是一种升级的狂野豪放版的吃饭。由此,“干饭”也衍生出新名词——“干饭人”:“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是人上人”。

8. 凡尔赛

凡尔赛原指法国贵族宫殿,现常用来看似低调、实则炫耀的朋友圈贵族。凡尔赛文学起源于著名日本动漫《凡尔赛玫瑰》的文学。这部动漫以异常华丽的修辞和高(zhuang)雅(bi)的语言,深受大家喜爱。其由微博用户小奶球首次提出,随后由微博用户蒙淇淇77发布的微博真正掀起热潮。该文体先抑后扬,自问自答,将装B隐藏在浮于表面的抱怨之中,装B者“谦逊式自夸”,但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贵族式的烦恼。此种写作手法被称作——凡尔赛文学,简称凡学。

“凡尔赛三要素”: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问自答;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举例:老公竟然送了我一辆粉红的兰博基尼,这颜色选的也太直男了吧,哎,怎么跟他说我不喜欢这个颜色呢?

9. 内卷

“内卷”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经历了多位学者的延伸与拓展,其主要强调发展模式的停滞不前。而当下,“内卷”更多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内卷”在国内火起来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其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10. 我裂开了

“我裂开了”是一个电竞梗,形容在遭受打击后,自己心态炸裂。含义包括我心态崩了,我炸了,我不行了等。该词原是CSGO主播冬瓜的口癖,后来被游戏主播PDD带火。在直播间玩游戏的时候,PDD一直重复“我裂开了”这句话,使这句话病毒式传播,迅速红遍网络。现在一般用于形容某人震惊或意外的心情。

11. 气氛组

气氛组,是指营造气氛的人。气氛组是酒吧里经常有的一个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就是营造现场的气氛,让现场更嗨,经常需要上去蹦迪,带动其他人。现在可以用在各种场合,用来形容活跃气氛、带动气氛的人。2020年12月20日,因为一张段子截图,“坐在星巴克里拿着电脑的那群人”被调侃“职业为星巴克气氛组”。对此,星巴克幽默回复称,立即招募官方气氛组30人,任期一周。

字节跳动怎么都十万人了?

到 10 万人,字节用了 8 年,阿里用了 19 年,腾讯还没到。

文 | 贺乾明 陈晶 实习生时娴

编辑 | 黄俊杰

张一鸣再也无法像公司成立第三年那样,自信地宣称,自己可以叫出公司 500 多人里,每个新员工的名字。

2020 年 12 月 3 日,张一鸣召开字节跳动 “CEO 面对面” 沟通会——最近半年来的第一次。透过屏幕听他演讲的人里,有一半入职不到半年,第一次参加全员会。

在这次 “CEO 面对面” 会上,张一鸣也第一次较公开地表达自己对于规模激增的担忧,在会上回忆起公司成立一年多,名字还是今日头条的时候,Android 和 iOS 各两名开发,却做了 20 多个应用。“我也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希望花更多时间去了解。”

6 天后, 张一鸣的担忧以更公开的方式表现出来。面对工作时间,字节跳动内部的《原神》游戏兴趣群蹦出几百条信息,张一鸣发出一条疑问:“一大早到现在就在群里聊天的同学 / 部门是今天工作很空闲吗?这很常见吗?”

image
image

这一年里,字节跳动的员工总数从 6 万蹿到近 10 万,平均每工作日约 150 人办理入职,加入字节跳动全球超过 240 个办公点。

仅在总部北京,字节跳动就有近 40 个办公点,员工们每天在食堂吃掉上万个鸡蛋、10 吨以上的蔬菜。

一个主业在线上的公司有 10 万员工,这在几年前还是件难以想象的事。马云在 2015 年一度冻结阿里巴巴人员扩张、维持 3 万人规模——他曾说阿里做到 102 岁,也不应该超过 5 万员工。

企业家往往警惕公司规模过快扩张,以及伴随而来的大企业病。马化腾 2012 年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当时他治下不过 2 万人。乔布斯去世前将苹果称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创业公司,市值全球第一,不到 5 万员工。

其它公司往往二三十年才能达到的规模,字节跳动压缩到了八年。伴随企业快速扩张而来的问题,也会出现。

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字节跳动将因此按下暂停键。

前所未有地快速庞大

中美科技巨头里,最短的京东也用了 17 年才完成 1 到 100000。微软、苹果等先驱则用了近 40 年。Facebook 和腾讯至今也没到过字节跳动的规模。

同样成立第 8 年,微软全员不到 500 人,盖茨刚下令开发 Windows 1.0。到了互联网时代,Google 和阿里巴巴第 8 年都到了万人规模——一个刚买下 YouTube,探索搜索以外的生意;一个刚在香港上市,筹钱去养还没有收入的淘宝。

更多资本支持下,新一代科技公司扩张更快。美团 2010 年成立,8 岁时员工总数 5.1 万人,是字节跳动今天的一半。

大并购往往是大公司人员快速扩张的原因。微软 2013 年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阿里巴巴 2018 年收购饿了么,才首次跃入 10 万人俱乐部。

字节跳动也经常收购公司,但基本每次只有数十人上百人,从未并购过上万人的公司。

4

苹果 14 万员工有一半在官方零售店卖手机、平板。亚马逊和京东的数十万员工大半不是在仓库备货,就是在路上送货。

字节跳动规模激增,也因为人员结构变化。

根据《晚点 LatePost》了解,字节跳动 2017 年起大量招募内容审核员,目前有超过 2 万人,多数被列入字节正式员工数。

它的广告销售团队近也快速扩大,包括巨量引擎在内的字节跳动商业化团队规模约 2 万多人。而新成立的电商业务仅客服就有 2000 人。

字节跳动早期也像百度一样,在大部分省市通过代理商向中小客户售卖广告,之后收归内部团队完成。

外包和自建团队各有利弊。外包可以降低成本、避免人员规模扩大。但广告代理商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不够透明,它们的利益、员工激励机制无法和公司一致。要达到像指挥手脚一般灵活,去和代理体系完备的百度竞争,自建团队效率更高。

多家科技巨头都在将外部职能吸入内部。比如苹果将广告创意从代理商收回;亚马逊在全球扩建物流团队加快配送,人力在过去四年翻倍不止。但没有一家的人力增长幅度能和字节跳动相比。

2000 个 HR,技术加人力建人才库

任何公司在担心 10 万员工有效率问题之前,先得有招募 10 万人的能力。

字节早期最主要的 HR 是张一鸣本人,他在 QQ、微博建了 “可招对象” 分组,早期连前台都亲自面试。张一鸣曾在内部强调,招聘是字节跳动最重要的管理工作,决定了战略能否成功。

他对招聘的重视程度可以从 HR 规模上看出。目前字节跳动有一个约 2000 人的 HR 团队,并有近 1000 名技术员工为其提供支持。而以重视招聘著称的阿里巴巴,在 10 万人规模时,只有 700 名 HR。

在今天的字节跳动,招聘既要技术,也靠体力。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字节跳动会汇总脉脉、BOSS 直聘等合作招聘平台的信息。同时新入职的 HR 和实习生需要去各平台人工找简历,5-6 人的小组平均每天要找 200 份左右的简历。

技术筛选、人工搜集、合作的猎头投递,所有简历都会进字节的人才库,目前已有超过 10 万份。HR 直接在人才库中搜索,快速找到候选人。

新加入的员工,没有类似腾讯的封闭培训,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搞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他会在入职前收到字节跳动人力系统 People 发来的邮件,一步步指导完成入职流程,疫情期间更是可以全部线上完成。入职当天,员工会被拉入所在部门的飞书大群,基本上当天就能收到包括工作内容的文档。原本空空荡荡的日程表,基本上工作一周后就会被填满。

理想状态下,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字节跳动员工工作。

如果他在使用内部开发的各种工具时遇到任何问题,有 24 小时帮助台随时帮助解决问题。一位前字节跳动员工表示,如果出现问题,一般几分钟就可以解决——这些负责 24 小时帮助台背后的员工,也都有处理问题时长的考核机制。

字节跳动的一切安排都充满实用主义:大部分部门大小周制度;居住在公司三公里内的员工每月有 1500 元房租补贴;免费提供早中晚三餐,晚 10 点后下班报销打车费。

张一鸣曾在 2016 年表示,对员工的补贴和加班没关系,节省的时间用于健身读书看电影也很好。但字节跳动的多项机制也确实鼓励员工将时间放在公司。

甚至到离职,基层员工的交接也是迅速而简单,大多步骤通过飞书文档和群聊完成,绝不耽误项目推进。

一个不间断运作的大型机器,是不少字节跳动员工对公司的形容。

来自硅谷、西雅图、北京的管理经验

管理这家 10 万人公司的方法,相当一部分借鉴自硅谷和西雅图。你可以从字节的各项规定甚至标语上,看到 Google、Facebook、Netflix、亚马逊的印记——大小周除外。

早年主要是 Google 和 Facebook。一名在字节跳动工作三年的人士告诉记者,想直观感受字节跳动的工作方式,就是去读《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读的时候脑子把 “Google” 替换成 “字节跳动”。这本书也是张一鸣要求管理层阅读的书目之一。

不过张一鸣在公司成立两三年接受采访时更愿意提及的榜样是 Facebook。这可能也和产品有关,今日头条早期基本就是没有社交关系的 Facebook。

2013 年,字节跳动成立不到 1 年,就全面启用了硅谷流行的 OKR 系统,将公司大目标一级一级拆解为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希望减小信息不对称,保证员工与公司方向一致。用张一鸣自己的话,如果员工能兑现大部分 OKR,公司整体的目标就能实现。

在员工的管理上,张一鸣崇尚 Netflix 的 “充分 Context,少量 Control”,注重坦诚沟通,他认为,优秀的员工应该是分布式处理器,给予他们充分的信息后,可以实现高效分工和协作。字节跳动的员工一度可以看到公司所有人的 OKR——这也是 OKR 的初衷。

随着公司成长,西雅图成熟公司的经验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字节跳动。Always Day One 成了字节的口号——这同样也是亚马逊的口号,以及总部大楼的名字。

亚马逊所注重的文档文化是字节让全员同步的重要工具。飞书业务负责人谢欣今年 11 月说,字节跳动的员工一年在飞书上创建的文档超过 2000 万份。它们记录着字节跳动各个业务、会议的大小内容,便于工作交接。

字节跳动内部最早用 Google 的办公套件协作。成立第三年,张一鸣在公司组建团队开发内部办公系统,演化出飞书。

2019 年年底,科技公司的快速扩张在全球范围与政府产生矛盾。字节跳动内部翻译了微软首席法务官布莱德·史密斯(Brad Smith)的新书《工具与武器》,发给部分产品负责人阅读。

App 工厂,同时进入多个新领域

2018 年,字节跳动员工总数翻番到 2 万人,是这个效率机器开始快速变大的起点。

这一年,字节跳动依靠今日头条、抖音聚集的大量流量,进入教育、游戏等市场。

据《晚点 LatePost》统计,2018 年-2020 年,字节跳动自研 / 收购了大量项目,在 App Store 上线的应用约 140 个,占其成立以来的七成。

5

字节一直以来推崇 “大力出奇迹”:进入一个领域时,通常会成立不止一个团队,投入大量资源,同时推进多个项目。

2012 年,字节跳动刚成立时,上架了 13 个应用,最后内涵段子、今日头条获得大量用户,推动整个公司增长。

2015 年开始,字节跳动陆续推出 20 多个应用进入海外市场;2016 年用 “火山”、“抖音”、“西瓜” 三路齐下短视频。最后,字节跳动在收获了今日头条后的增长曲线——抖音及 TikTok。

游戏和教育业务延续了这个模式,推出数十款游戏和应用,员工数也随之增长。

2018 年以来,字节跳动自研、收购、代理了 50 多款游戏,大多是小游戏和休闲游戏,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组建团队,开发中重度游戏。截止到 2020 年底,游戏团队规模已经从 1000 人跃升至超过 2000 人,由原字节战投业务负责人严授主管。

投入人员更多的是教育,目前有近 2 万员工。通过收购或自研,字节跳动在两年时间内,将产品线扩充到 20 多个产品,对学校和培训机构推出企业服务,针对学生提供培训,基本覆盖全年龄段全品类。

在线教育是个人力密集的生意。字节教育 2 万员工,大部分是辅导老师。他们承担着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工作,每增加 100-200 个学生,就需要增加一位辅导老师。

大量新应用快速上线,让字节跳动被称为 “App 工厂”。这与字节跳动的组织架构密切相关。

字节跳动没有像腾讯、华为、美团等公司一样,按照业务部划分建立前中台一体的事业群架构,在发展中形成了 “大中台-小前台” 的组织体系。

张一鸣认为中台这个词已经被互联网行业滥用。他觉得真正的中台需要做到规模化标准化,并能变成企业服务对外销售——类似飞书的发展路径。

他对中台的描述差不多就是贝索斯 2003 年对 Amazon.com Web Services 的要求。后来这个服务改名叫 AWS,一年产生上百亿美元利润,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榜样。

6

在业务中台上,字节跳动设立了技术、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三个部门,对应的职能分别是留存(功能实现)、拉新(客户获取)和变现(获得营收)。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字节跳动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武汉等地都设立了研发中心,技术团队超过 1 万人。

这些团队支持着一个新项目启动、增长、变现的全程。

项目早期阶段,中台会向前台输出通用的技术、运营等解决方案,加快开发速度、降低成本。

一位在字节跳动和美团都工作过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字节跳动实现一个产品功能时,从准备上线到复盘情况,最快只需要一周,“同样难度的事情,在美团可能需要两周”。

一名字节跳动教育员工回忆,瓜瓜龙英语从项目立项到交付中间只经历了四个月,并快速上线、投放广告。而它效仿的斑马英语上线了一年半才开始推广。

项目得到验证并积累流量池后,中台会输出商业化能力,帮助产品变现。对应的是 2 万多人规模的商业化团队,目前主要服务字节跳动的成熟产品——今日头条和抖音。

在庞大的中台支持下, 字节跳动建立了快速迭代项目的机制。

虽然对大方向的投入坚定不移,但字节跳动对重点方向下,具体应用的启动、调整、放弃也很快,其中数据起重要作用。

字节跳动的新项目通常由张一鸣和他之下两级的管理层决定是否启动,目前近百人。立项后,都会经过商业分析团队,论证收益预期,未来市场空间等。推进时,字节跳动会用 ROI(投入产出比)审核每一个项目。一名字节跳动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张一鸣会要求算清每个产品的人力投入成本,然后去跟行业做对比,找 “更好、更创新、更高性价比的方法”。

一名曾在腾讯工作过的字节跳动员工告诉《晚点 LatePost》,相比腾讯,他现在看到的内部决策更看重数据。从确定产品功能特性到给应用取名,最终都通过数据评估。

如果新业务达不到预期,业务层就会发出调整指令,关停或者撤换产品负责人。

平均每个员工撑起 220 万元营收,与碧桂园相当,华为的一半

根据《晚点 LatePost》在 2020 年 10 月获得的信息,字节跳动计划在该年完成超过 2200 亿元人民币营收,进展顺利。

作为成立 8 年的公司,这是惊人的数字。同样是提供免费产品聚集流量,再靠广告变现的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第 8 年的收入是 Google 同期的 3 倍、Facebook 的 6 倍、百度的 70 多倍。

但 10 万人平均下来就不高了。

字节跳动平均每个员工每年撑起 220 万元的收入,比富士康高一半、比百度略低。和其它科技巨头达到 10 万人规模时的收入,以及每个员工撑起的估值 / 市值相比,字节跳动基本垫底。

且随着人员增长,字节跳动的人均产出过去三年都在下滑。

7
8

(图注:2017 年,字节跳动大规模招募审核员,人均产生营收骤降)

不同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下,营收所产生的价值相差较大,不能直接说明员工产生的价值。不过这些数字多少也说明今天科技行业正变得越来越人力密集。

增长,并由此产生回报是商业公司的使命。但两万人维持一个社交软件或者搜索引擎向一二十亿人收税的机会已经被上一代公司抓走。

电商、教育、地产、餐饮外卖之类的新生意转到线上,都需要极其庞大的人力才能运作。

字节跳动的人均产出本可以比今天高很多。目前字节跳动的 2200 亿计划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今日头条、抖音的广告销售——大约是百度上一财年收入的两倍、腾讯广告收入的三倍。即便字节停留在 5 万人规模,获得同等收入也毫无难度。

换句话说,如果字节跳动不新招数万人启动新业务,字节的人效比可以比现在高出一倍甚至更多。但它选择进入更多市场,同时进入。

面对天花板,增加产出,而不是缩减投入

今日头条每天的活跃用户数基本维持在 1 亿。过去一年,每天至少用一次抖音的中国人从 3 亿增加到 6 亿——中国一共不过 9.4 亿互联网用户。

如果只通过分发流量做广告生意,字节跳动距离天花板已经不远。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中国 2019 年互联网广告收入不足 4500 亿元人民币,增速逐年放缓。贸易冲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行业连续两年缩减了广告投入。

原本有无限可能的海外业务也在 2020 年受挫。TikTok 虽然每月有 8 亿用户使用,但在特朗普政府的阴影下,它的拓展放慢,给了硅谷巨头们追赶的机会。而印度市场大获成功的类微博应用 Helo 也被当地政府关停。

接近增长瓶颈,大公司常常会控制员工总数,以提高人均生产效率。通用电气、惠普习惯在业务增长放缓后大幅度裁员,以提升公司利润。

腾讯、阿里、百度都在 2 万 – 5 万人阶段一度缩减甚至彻底冻结招聘,解决大公司病。

张一鸣也看重 ROI(投入产出比),但他 2016 年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自己更在意其中的产出而不是投入,“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

面对可见的数字广告天花板,字节跳动选择进入更多新市场,直接做产品与自己的大客户们竞争。

image

如 Bilibili 董事长陈睿 2019 年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的评价:“《狮子王》中有一句话,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都是我的疆土。我认为张一鸣真正的梦想是做一个 Super Company,一个突破人类过去商业史所有边界和格局的 Super Company。”

无边界的野心

著名管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将企业组织的能力归纳为流程和价值观两方面。流程是指企业将劳动力、资源、信息、现金和技术投入转化为更高价值产出的方法,价值观是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在做出优先决策时所遵循的原则。

最成功企业的流程和价值观,都帮助它在特定环境下取得巨大成功。但在另一种环境下,这样的流程和价值观则有可能阻碍企业的成功。

字节跳动曾大量借鉴的 Google 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所有成就搜索业务的数据收集和快速迭代,都不能挽救它屡战屡败的硬件生意。而当苹果尝试广告和新闻分发业务,也同样失败。

字节跳动的新业务现在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字节跳动过去两年的 “大力”,还没有换来新突破。它的用户增长和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抖音、TikTok——更多还是此前成功产品的惯性。

今日头条以来,成功的产品要么是基于算法的流量分发;要么是极度依赖流量分发的产品,有便宜流量就解决大半问题。

今日头条、抖音、TikTok 属于前者。主打免费的番茄小说以及《我功夫特牛》等简单休闲游戏属于后者。

但相对复杂的游戏,以及在线教育,字节跳动还没有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成功。这些业务遇到的问题,也是字节跳动早先业务成功的原因。

大型手机游戏需要 IP、模式、创意、运营等多方能力和往往数年的开发——当用户反馈到来时,很多重要决定已经做出。字节此前所依赖的快速反馈、快速决策、快速调整并不能有效发挥。

类似的还有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目前跑通的主要模式——双师直播大班课有数十个环节,从投放、试听、付费到续费等多个环节都依赖人力和强管理。且大班课一年有四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有至少 15% 用户流失。而新产品在字节跳动需要更快证明自己的价值。

“负责人短期需要证明价值,动作就很容易变形。每次人员一变动,业务重点就会调整。” 一位字节教育人士对《晚点 LatePost》表示。从 2019 年 12 月份立项至今,瓜瓜龙思维的产品负责人已经换了三个。

同时业务线扩张也在给字节跳动带来新问题。字节跳动往往从原有的业务抽调人手,启动新项目。快速扩张导致其人才密度下降。在张一鸣看来,这可能让字节跳动挑选人才更粗糙,最终整个公司人才密度下降,让业务增长陷入瓶颈。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字节跳动打算在 2021 年春节前调整组织架构,提升效率。但它没打算停下来。张一鸣已经表示不会给员工总数划红线,然后就停止招聘。

这一批新崛起的互联网巨头们,有哪一位能接受,自己公司的增长存在边界呢?

(记者高洪浩、姚胤米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晚点LatePost 微信号:postlate

特斯拉的降价,习惯就好

这个世界的认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有些观点,对有些人来说是老生常态,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颠覆认知,比如关于特斯拉就存在非常截然相反的两种认知,一种认为这是革命者,伟大的创新和颠覆者。另一种认为不过是投机主义,炒作概念割韭菜的商业。在网上,你很容易看到不同的观点对撞。

其实我想说,我们如果把视线放长一些,看看马斯克这些年做的事情,然后,努力抓一下底层逻辑,可能很多问题才可以豁然开朗。

先说特斯拉。

特斯拉成立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电池技术,用了松下的笔记本电池组。

开始很多人觉得这简直是玩笑,但事实证明行得通。

先不要下结论,继续来看。

马斯克搞火箭,有一则新闻,用民用芯片替代造价高昂的专用芯片,用了一套策略保证芯片的容错性,几十万的成本干了别人上亿的事情。当然,更不用说他还搞了火箭回收的设计,火箭回收的关键是什么?姿态调整,说白了,传感器加软件控制。AI机器人技术的极致体现。

还没完,马斯克搞星链,把高大上的卫星通讯直接干成平民版。

还有还有,地下高速隧道项目,低价买入二手传统挖掘设备并改造,建设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地铁等设施。

以上几个项目,看上去各不相同,杂乱无章,但如果你能看懂其底层逻辑。

很像我们软件工程常提的那俩说烂的词汇,高复用,低耦合。

擅长使用通用产品进行组合改造,提升工具的复用能力,降低对特定产品的依赖性,有没有体会到。

从科研到工程,用工程思维,规模化思维,极致成本控制能力。

很多人没意识到,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可复用,可规模化的极致成本控制能力。

所以特斯拉从来不是对标豪车的,科技感来自于成熟技术的商用,传统车企的墨守成规给了特斯拉机会。有人吐槽特斯拉服务一般,有人吐槽特斯拉车饰不够高档,这其实从来都不是人家追求的目标。

马斯克曾经公开表示过,感谢那些高价买他们早期版本车型的用户,这些人的支持才让他们能够坚持到实现更平民版本的发布,其实这不是作秀,这是他的真心话。

所有网上有人说,特斯拉是福特,我认为是有道理的,福特是第一个实现规模化生产家用车的企业,规模化和成本控制是福特当年成为霸主的根本原因,而今天,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走的是同样的路线,如果你关注他们每次发布会的关键词,成本一直是被提出次数最多的。

我相信再有两三年,十多万的特斯拉会满街跑,未来价格可能会维持在某个水平线上,但是科技含量和舒适性会有不断的提升,就好比,对,红米手机,虽然价格不会继续走低,但更新换代依然会很频繁(当然不会有手机那么频繁)。特斯拉会通过不断降价,血洗所有中低端车型,这一点,可以参见当年小米是怎么干掉了整个山寨机行业。

而且,很多人对电动车的趋势依然看不清,汽车的更新换代当然不如手机那么快,所以你可能很难看到说两三年安卓从零开始干掉霸主的过程,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放长一些,其实这个过程是一样的,我知道现在所谓电动爹的说法,各种认为电动车不靠谱不安全的声音,没错,但别忘了,当年燃油车刚问世的时候,更不安全,更不靠谱,适应力更差。

还记得以前我讲过的逻辑么,一个仍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的新生产品,已经可以获得如此的用户规模和销售热度,如果那些问题解决了,会怎样?而且,那些问题是无解的么?看看时代的进步,十年前的电动车是怎样的,五年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别装看不见,国内充电桩的普及率,你们可能见怪不怪,不以为然,我从南洋回国,每次都是大开眼界,感慨于充电配套和电动车拥有率发展的神速。

而更大的杀招还不是电力驱动,而是全自动驾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全自动驾驶的变革是什么,我就提个醒,全自动驾驶普及后,还需要驾驶位么?还需要后视镜么?还需要考虑盲区么?没有方向盘的汽车应该长啥样?

很多城市和地区,很多品牌的全自动驾驶路试正在进行,当然我不是说最近两年就会全面普及,但是真的不会很多年。而这个对汽车产业的变革是极为巨大的,很多车企和从业人员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汽车的外部形态,内部的空间设计,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理念。而道路安全的相关法规,也会出现非常大的调整和适应,五到十年,也许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中国的汽车产业,在电动车时代,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不是因为中国行业配套全,人力成本低,我们就能在成本控制上战胜对手呢?我觉得不要过于掉以轻心,这个玩家和传统车企路数全然不同,全自动工厂已经摆脱了人力成本的困扰,而复用性设计和超大规模化采购会建立极高的议价壁垒。对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来说,特斯拉绝对是比大众,宝马,丰田更难对付的对手。当然,最终市场不可能一家独大,但十年后谁还能站在巅峰,这个真不好说,安卓手机对传统手机厂商做了一次大洗牌,一些新贵崛起,现在汽车行业的洗牌也开始了,至少资本市场是这么认定的,但胜负尚早。

至于所谓保值率,所有享受快速科技发展的领域,都不要谈保值率。你买手机看保值率么?你买电脑看保值率么?你说苹果保值率高,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本文对某些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陈词滥调,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不可理喻的奇谈怪论。

不过时代的巨轮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观点而改变,让时间来检验吧。

我说过我的文章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不能说百分百吧,但至少目前看,大部分文章还是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来源:caoz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2021,逃离抖音

作者:寒凉,原文编辑:城南

2020年,短视频行业集中爆发,形成“两极多元”的竞争格局。

公开资料显示,每6个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就有5个在使用抖音或快手,二者垄断了国内短视频行业56.7%的市场份额。争夺“短视频第一股”,或将成为抖音、快手与对方拉开差距或缩小差距的关键一步。

头部尚且如此,腰部和尾部的竞争更为激烈。

老玩家腾讯微视、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加速迭代,在功能和资源上不断倾斜;沉淀3年,知乎重装入局短视频;小红书从上线打卡功能“hey”,到启动视频号;百度整合“好看视频”和“全民小视频”,成立短视频事业部,并“联姻”YY,吹响“决胜关键局”的号角。

这是一场烧钱大战,更是一场抢占用户时间的比拼。

对行业来说,短视频领域最终会“烧出”一家独大如滴滴出行,还是会出现双寡头如美团外卖、饿了么,抑或是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诸侯林立”的格局,2021年将会更加清晰。

而对用户来说,短视频就像是一个黑洞,不断吸纳时间、透支多巴胺。当沉迷的用户开始觉醒,意识到时间的价值时,短视频行业将迎来奇点——用户逃离、行业重塑、玩家自救。

时间黑洞

Sensor Tower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5日,抖音与TikTok全球下载量9.6亿次,预估收入超过Netflix。

美国是TikTok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随着TikTok的渗透,势必会触动到Instagram(社交)、Google(搜索)、Amazon(电商)、YouTube(视频)这些美国本土巨头的利益。

更深层次,短视频作为内容输出的一种形式,会长期影响用户的思维意识和价值取向。举个例子,当你刷抖音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语言、动作)、去改变(思维、风格)、去反思(事件、观点)。

这些显然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过去一年,特朗普政府几度向TikTok下达最后通牒,更有传言称扎克伯格在其中极力游说。

这和抖音在国内的“野蛮生长”形成鲜明对比。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110分钟,30岁以下的用户占比40%。按“8+8+8”的时间粗略划分(睡眠、工作/学习、休闲各占8小时),短视频占据了近1/4的休闲时长。

在早晚高峰地铁上、进餐休息期间,甚至工作会议中、睡觉前,抖音无孔不入,已经成为短视频用户无法割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抖音依靠算法博取市场,抓取用户的注意力。平台根据用户的观看习惯(关注、点赞、留言互动、停留时长),定向推送更有可能被接受的短视频,每一条都可能是用户喜欢的,根本停不下来。用户逐渐上瘾,陷入时间黑洞,不知不觉几十分钟甚至数个小时就过去了。

流量驱动之下,抖音的风格也在变化,从最初的技术流、慢风景,过渡到故事、剧情、模仿、挑战。因为技术流、慢风景展现形式和受众有限,而故事、剧情的内容更为丰富,受众也更广。

1

为了猎取更多用户,抖音在内容多元化的路上略显激进,逆袭、炫富、恶搞、摆拍屡见不鲜。某种程度上,这些内容引起了一部分用户的共情,但也经常被主流价值观质疑。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来说,有些内容可能会起到负向的引导作用。

那么用户在抖音上,到底获得了什么?

“用寂寞换回空虚和焦虑,时间长了会觉得没意思。”一位资深抖音用户这样表述。

短视频这种视听感官刺激,几乎不需要用户做过多思考和判断。用户本想着借助抖音消遣娱乐,却发现真正的收获不足以弥补消耗的时间,还时常被短视频勾起落差感,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此外,用户还有可能收获因冲动消费而带来的后悔。

在主播的诱导(买一送几、最后几件、价格最低)下,用户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买完才发现很多商品一时半会儿用不到。而购买之后,也时常出现退换货难、实物与宣传不符、假冒伪劣的情况,“交个朋友”罗永浩、“快手一哥”辛巴都深陷产品质量危机。

行业奇点

短视频行业经历爆发期,内容创作开始跟不上速度,内容低质化、同质化、结构性过剩、优质内容稀缺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短视频的“0门槛”和易传播,已经聚集起大量受众和创作者。

以美食领域为例,抖音头部大V李子柒、麻辣德子、浪胃仙、邹小和、贫穷料理、皮皮(教做菜),类型涉及原生态、家常、美食分享、个性,已经积累大量粉丝,类似内容很难超越。

失去先发优势,新晋创作者想要突出重围愈发困难,只能另辟蹊径或剑走偏锋。

2020年7月,美食领域出现了一匹黑马——@大LOGO吃垮北京,黄色的上衣+大背头造型,出入高端场所,探寻高端美食,满足了用户猎奇心理,不到半年,粉丝接近2000w。

同一平台中,短视频创作题材扎堆,主要集中于美食、美妆、萌宠、娱乐等大流量领域,因为内容生活化、大众化,制作相对简单且容易引起关注。

不同平台间,内容调性也逐渐趋同。快手“抖音化”,开始“上浮”;抖音“快手化”,开始“下沉”,彼此间内容重叠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在多个平台开通账号,用户可能会在不同平台看到类似甚至同样的短视频内容。

内容单一、趋于饱和、“僧多粥少”,使得商业变现困难,短视频内容亟需多样化。

但多样化的挑战是,创作者缺乏可借鉴的范例,投入产出比的不确定性增大,平台的流量支持,用户是否接受,都会成为问题。

短视频行业临近奇点,两个核心矛盾开始显现。

一个是,吸纳的用户时间与空间越来越接近饱和,多巴胺分泌接近甚至超越常识临界点;另一个是,用户开始反思,花大量时间刷短视频是否值得。

用户的兴奋阈值提升,对刺激的要求更高,创作内容跟不上,用户就会感到无趣,开始减少在短视频上消耗的时间,甚至不再关注短视频。对平台/创作者来说,如何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是关键。

行业内,玩家众多,竞争激烈;行业外,综合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内容创作、智能电视,也在分流短视频用户。

有行业分析师表示,短视频行业大爆炸在所难免,或将面临重塑。

抖音求变

近期,阿里巴巴、美团因涉嫌“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京东、天猫、唯品会因不正当价格行为,被各罚50万元。

2021年,有觉悟的互联网巨头,将不再单纯以规模扩张和利润提高为目标,向实体让利将成为主旋律。

短视频行业如何“向实体让利”?

一方面,用户可以看作实体,即减少“侵占”用户的闲余时间,把时间返还用户。

2019年3月,抖音曾宣布升级青少年防沉迷模式,控制使用时长、浏览内容、打赏充值。但相比之下,对成年人的引导和限制一直缺乏。如何与平台利益做权衡,从算法和战略层面避免用户过度沉迷,仍是抖音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实体商业,直播带货野蛮生长,诸多乱象需要规范。

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电商业务GMV达到1万亿元,已经接近拼多多2019年全年的GMV(10066亿元),京东2019年GMV(20854亿元)的一半。随着短视频行业的持续发展,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还将继续增加。

用户青睐直播电商的一大动力,是比传统电商渠道更便宜的价格。

便宜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以次充好、被主播压价。前者使平台信誉受损、主播承担连带责任、用户利益受损、供应商也被追责;后者使供应商被迫降价、上线活动,还要承担“坑位费”、支付佣金,一场直播下来,供应商亏钱很常见。

未来,直播带货将会面临更严格的规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10月发布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网上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的公告,都在释放监管加强的信号。

2021年的短视频,大环境上,监管趋严;行业层面,走到奇点;企业自身,问题待解。抖音该如何冲破行业奇点、沉淀更优质的内容、将用户带出时间黑洞?

字节跳动是抖音最坚实的后盾。近年来字节跳动在教育、医疗、智能制造、文娱等领域不断拓展边界,也为抖音进行资源迁移,加强其垂直领域的服务和变现能力。

2020年12月30日,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入股AI公司“百炼智能”,这是一家专注于提供智能获客服务的人工智能公司。抖音或可借此进一步提高获客效率、降低获客成本。

结尾

2021年,短视频行业将从流量之争过渡到内容之争,优质稀缺的内容将成为争夺的焦点。

但作为用户,我们不愿意被困在任何一款或一类应用中。当我们为新的一年立Flag、做Plan时,是否应该思考下,2020年在抖音上消耗了多少时间?

如果这些时间用在其他地方,是否会让我们的生活和状态更好?

来源: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yiou)

打赢共享单车战但焦虑犹在 哈啰寻找新引擎

文/王琳

来源:Tech星球(ID:tech618)

共享单车的战争结束后,赢家哈啰在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弱。

打开哈啰App,你会发现,这不再是一个仅仅提供两轮服务的App,你可以在上面打到顺风车、买到火车票,还可以借到钱。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在上面寄一单快递,由顺风车司机送达。

最新的消息是,哈啰开始进军网约车,开始涉足生鲜零售,起初是社区团购模式,后来又变成了到店自提。

当一家公司业务的触角不断延伸,它对增长的焦虑显而易见。

哈啰出行副总裁李开逐表示,未来哈啰出行将从两轮到四轮不断迭代,构建包括酒店住宿等在内的、基于出行的综合性普惠生活服务平台。

出行平台向生活服务扩张,生活服务平台渗透到出行行业,互联网公司总想把流量变成汩汩现金,但是想要通吃,现实比想象中困难。

被瓜分的两轮车市场

共享单车从来都不是一个赚钱的好生意。

它更像是巨头的一个流量入口,无论是摩拜基于美团,还是青桔对于滴滴而言均是如此。

2019年第二季度,美团的共享单车、网约车、买菜等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首次实现毛利由负转正,靠得是不断优化的定价策略,通俗来讲就是提价。

如今,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哈啰单车的定价策略是骑行30分钟以内收费1.5元,骑行超过30分钟,每30分钟收费1.5元。

更赚钱的是共享电单车。因为速度更快、骑行省力等优点,共享电单车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单车,再加上更高的定价,哈啰助力车于2019年就已经盈利,在疫情之前,哈啰更是占据了市场超过七成的份额。

哈啰曾经希望在每日高达10亿频次的出行市场做纵深。2019年6月,蚂蚁金服与宁德时代宣布首期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定位两轮电动车基础能源网络的“哈啰换电服务”。

如今,哈啰的单车和电单车业务正在被美团和滴滴蚕食。10月23日,青桔单车全天总订单量达到2300万,而美团和哈啰当天订单总量分别为1700万单和1900万单,不过这一数据被哈啰否认。而2018年,哈啰就被披露其日订单量超过了2000万单。

在新冠疫情前,哈啰电单车占据了七成的市场份额,而到了七月已经不到一半。

左图为助力车,右图为电摩。

左图为助力车,右图为电摩。

一位哈啰前员工告诉Tech星球,哈啰目前的困境是单车没有地方投放了,两轮电动车倒还是能开出不少城市,但是翻台不高,竞对太多。比如,在福建,一个小小的县城,都能有5家共享电单车在运营。

投放数量的竞争从来都只是表面。作为曾经市场的领先者,哈啰早期投放到市场的全是助力车,滴滴和美团早期也和哈啰类似,但今年,共享电单车的竞争升级,“没想到大家全部都换电摩了,包括一些小品牌也是电摩,电摩带减震,所以谁都愿意骑”。

美团和滴滴的大举进攻打乱了哈啰的阵脚。

一位哈啰员工称,“很多城市丢了,就是因为竞对是电摩,哈啰是2代车,这个仗没有办法打”。

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用户喜欢的始终是更舒适的产品。“哈啰电单车的难题是1、2、3代车投不出去了,现在所有的平台全部都是电摩了,很多城市把1、2代车都封存起来了。”上述哈啰员工表示,“哈啰少说有50万辆2代车没有办法消化”。

这些投不出去的车辆变成了过气的产品,它们消耗了大量现金,却没能带来切切实实得收益。曾经在两轮车市场一家独大的哈啰明显感觉到了危机感,一位知情员工表示,今年3月份,哈啰的2代车停产。3月底,哈啰最新款的助力车“小羊驼”亮相。

但限摩限电的禁令越发明显,哈啰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增长点。

低价版的网约车

哈啰押注到了四轮业务上,其早在去年2月就推出了顺风车业务,当时滴滴顺风车下线,市场留下大面积空白。

哈啰出行副总裁、普惠用车事业部的总经理江涛向Tech星球分享了一组数据:“今年整个业务有了超过100%的增长”

江涛补充道,“其实我们现在的数据跟嘀嗒的差距肉眼可见,我们内部已经反复强调,希望明年上半年在用户规模、用户体验和安全上都做到第一”。

顺风车模式存在天然弊端,即平台很难用非常快的速度把中国的2亿车主聚集起来。哈啰需要寻找到一个更快速增长的赛道——网约车。

“我们算过主流的打车人群,每个月只有几千万量级,但国内有14亿人,大部分人的需求还未被满足”,江涛表示,“出行和电商这种超级赛道,未来一定会出现分化,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调性的服务”。

今年11月在广东中山上线了哈啰打车,内部代号“经济车”的业务。江涛透露,12月下旬,哈啰打车将在河源、汕尾和惠州这三个城市试点。这些地方都是哈啰顺风车业务开展较好的城市。

滴滴长期以来占据着网约车市场第一的位置,无论从资金体量还是业务规模来看,哈啰想要拿下一部分市场份额,都必须要有一套生存智慧。

因此,哈啰打车更专注下沉市场,采用一口价模式,车主以兼职司机为主。同时,车主每天具备一定次数拒绝订单的权力。据江涛介绍,目前主流平台以及花小猪上面的司机,就不是哈啰要服务的车主。

在江涛看来,未来网约车市场一定会出现供给切分,司机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接单,而价格也会动态调整,而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得到了验证。

但该模式依然存在问题,即如何在车主拒绝权和用户体验方面得到平衡。因为花小猪的一口价和车主选单制度已经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但哈啰并不是想再做一个滴滴,“在中国绝大部分人多时间确定性的理解和对时间价值的衡量没有这么精确,我们在广东一个四线城市调研过程中,在拼车时遇到一个男孩子等了40多分钟车

这部分人的需要也应该被满足,他们是哈啰未来的核心用户”。

哈啰打车的另一个优势是足够便宜,其价格相当于滴滴的6折,而花小猪相当于滴滴的8折,其抽成比例为15%,远远低于主流网约车平台。

江涛介绍,未来不排除哈啰进入专车的可能性,“我们锁定的是人群,而不是品类”。

哈啰的突围战

哈啰是靠共享单车业务成长起来的创业独角兽,两轮车业务帮助其在出行市场获取了一席之地,毫不夸张地说,两轮车业务曾经是哈啰的引擎。

如今,单车的竞争已经从增量变成了存量,这个时候,比拼的是公司的精细化运营能力,这是哈啰所擅长的。电单车的竞争还未结束,面对美团、滴滴这样的对手,论资金实力及组织建设,哈啰都略逊一筹,它的市场份额正一点点被侵蚀。

根据Trustdata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哈啰出行日活均在300万左右徘徊,增长趋势放缓。

哈啰必须留住现有用户,同时,它也需要一个新引擎来获取更多的用户,而从用户规模、交易额来看,打车都具备成为新引擎的可能性。

哈啰还在寻找更多可能性。哈啰出行副总裁李开逐表示,哈啰将通过科技赋能,构建包括酒店住宿等在内的、基于出行的综合性普惠生活服务平台。

今年4月,哈啰出行上线了专注“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入口,包含酒店、餐饮等到店服务;5月上线跑腿业务“哈啰快送”;7月,在山东淄博桓台县试点首家生鲜店“哈先生”;8月,上线火车票业务。

哈啰也曾试水社区团购,该业务曾陆续在山东淄博、潍坊上线,由哈啰出行原助力车事业部一把手彭照坤负责,该业务被认为是肩负哈啰从出行进入生活服务领域的重要尝试。

但后来,该业务模式也被放弃。一位知情人士告诉Tech星球,哈啰惠生活(哈啰生鲜零售业务)还在寻找负责人,但目前哈啰还没怎么想好该怎么做。据悉,哈啰惠生活正在从社区团购模式转变为到店自提模式。

这意味着,哈啰依然没有放弃对生鲜零售的探索。这种新的探索是否能够帮助哈啰摸索出一条新通路,还有待时间观察。

过去,大部分创业公司的生存逻辑是去做巨头不愿意做的业务,但如今每一个哈啰在探索的业务上都有巨头在前,一家成立4年的企业,该如何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突围求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哈啰必须面对的考验。

没人能造出苹果想要的车

文/杨洁

来源: 燃财经(ID:chaintruth)

苹果的“割肾行动”越来越深入了。年轻人还在为iPhone 12慷慨解囊时,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想到,一年以后,更酷更贵的iCar可能就要来了。

日前,据报道,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报道还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消息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过5%。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12月2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近年来他曾考虑将自己的电动汽车公司出售给苹果,但苹果CEO蒂姆·库克甚至没有兴趣接见。据《财经》报道,原因是苹果早有造车的计划,2014年,苹果秘密筹划的“泰坦计划”浮出水面。资料显示,苹果最初目标是像Mac和iPhone一样,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特斯拉和蔚来们的下半场,即将和苹果狭路相逢。这是一场可以预见,但又意料之外的竞争。

科技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但现在,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日前,百度也传出了亲自下场造车的消息。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百度与吉利汽车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组建电动汽车合资企业事宜。几天后,有媒体报道,百度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日前,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并开始招募司机。

但引起轰动的还是苹果下场造车。因为,成立于1976年的苹果公司,已经多次用硬件改变了世界。苹果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Apple I,此后,个人电脑的概念慢慢深入人心,如今,电脑已经是生活的标配之一。

2007年1月,乔布斯发布iPhone第一代,拉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帷幕。也就是说,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是这十几年来,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正基石。

移动互联网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16年开始,就逐渐停滞下来。近几年,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大家众说纷纭,有人看好5G,也有人看好人工智能、物联网,还有人看好生物科技,等等。但其中有一个方向,看好的人特别多,那就是汽车。

作为通往新时代的钥匙之一,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后来下场的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都没有造出人们想要的车,如今,以苹果为首的科技公司,决定亲自下场造车了,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吗?

科技公司造车,新玩家下场

苹果的造车计划,早已经在进行之中。

12月22日,有报道称,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且需求量巨大,以备苹果明年发布汽车的要求。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的汽车上,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另据Dig Times的报道,苹果在美国的汽车生产线正在筹备中,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在2019年,苹果已经在汽车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而截至今年12月,苹果在一年之内,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汽车、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这些专利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例如,汽车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来操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术,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游戏、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在此之前,苹果在自动驾驶汽车方面的研发一直颇为低调。2017年,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这在当时看来,并不符合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从商业化角度来看,也相当简单粗暴。因此,和谷歌等老对手比,苹果在自动驾驶方面,显然表现并不突出。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正准备离开美国,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从事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占比达到了3.7%。

2018年8月,苹果召回了曾在苹果任职过的特斯拉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推动苹果在汽车方面的研发落地。随后,苹果又接连挖走了特斯拉的两位研发副总裁。2019年,苹果收购了吴恩达担任董事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

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苹果并没有发表相关的时间表。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苹果的汽车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而国内的科技巨头们,也同样被卷入了下场“造车”的风浪中心。

针对“百威”即将携手造车的消息,百度表示“不作评论”。但在消息传出后,百度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美东时间12月16日,百度股价盘中涨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百度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而百度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还是2019年的4月12日。

今年11月,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日前,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并已经开始招募司机。

12月17日,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这个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在一个月前正式启动。

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科技公司,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但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

在华为Mate 40的发布会上,华为就推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HI”,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等作为手机业务之外的突围方向之一。采用华为解决方案的车辆,车上将贴上华为“HI”的logo。华为曾声明不准备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但这种与车企的合作方式,坦白一点说,车企已经基本成了华为的“代工厂”。

除此之外,华为和长安汽车的合作,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华为、长安汽车和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打造新的高端汽车品牌。正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毕竟智能汽车,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不走“互联网造车”老路

科技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百度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来支持未来的发展,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汽车”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智能电动汽车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654.32美元,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股价和市值一路飙升的,还有它的“中国学徒”们,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在内的“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汽车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电动化和网联化在汽车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自动驾驶汽车,将和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智行者科技创始人张德兆对燃财经说。当汽车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汽车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技术提升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为了抓住这一波智能电动汽车的热潮,科技公司们也必然不甘于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提供商。

科技圈跨界造车,并不是个新鲜话题。

百度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百度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2018年,百度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2018年,百度和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对于造车,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对于“只争朝夕”的科技公司们来说,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无疑更具爆点。

2014年开始,贾跃亭在美国开始筹备超级汽车项目。第二年,乐视智能汽车(中国)公司成立。乐视也成为首家进军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但是,造车是个烧钱的项目,即使是乐视也承担不起。2016年11月,贾跃亭发布公开信,承认乐视资金链断裂,公司扩张太快、蒙眼狂奔让其“后继乏力”。到现在为止,法拉第·未来的造车动向,仍然是扑朔迷离。

为造车投入了大量心血的,还有董明珠。当年推动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未果,董明珠自掏腰包,前后投入了26亿元,成为了银隆的第二大股东。但珠海银隆也迎来了失败,在今年10月,它出现在阿里拍卖网上,合计2395万股股权被挂出拍卖。直至今日,格力电器的造车之路依然在探索中。

造车是个投入巨大的“烧钱”运动。为了避免踏入当年“互联网造车”的坑,新入局者们也必须谨慎行动。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百度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汽车,有可能与传统汽车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百度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和华为一样,科技巨头们可以不造车,但造车的,都是它们的代工厂。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科技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包括苹果在内,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将是条捷径。”颜景辉说。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据报道,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但并未进行下去。

苹果的策略,之前也在“自己造车”和“做软件”之间几经摇摆。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因此,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直到2016年底,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而在苹果最初的构想里,是秉承公司“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设计独立车型。据《纽约时代》早前的报道,苹果曾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汽车研发实验室,其中也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试图自己建设汽车产业链条。

但造车的难度,超出了苹果的想象。2016年,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项目甚至一度搁浅。之后,苹果汽车项目的倾向也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直到2018年,对于苹果“没有创新”的声音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一切,2018年8月,苹果开始重启智能电动车的研发。

智能汽车战火纷飞

亲自下场造车的苹果,曾经对特斯拉都看不上眼。

就在12月22日,马斯克爆料说,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他曾经找过库克,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

马斯克所说“至暗时刻”,大约发生在2017-2019年之间。那段时间,Model 3的产能爬坡,交付出现问题,公司也遭遇了做空。马斯克曾经回忆说,那时的特斯拉“距离破产只有一个月的时间”。2018年接受采访时,这位“钢铁侠”红着眼眶说,自己常常在工厂里一泡就是个三四天,困了就躺在地板上,甚至不得不靠药物才能入睡。

马斯克找到苹果时,给特斯拉的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但连库克的后脑勺都没有见到。此时旧事重提,不管马斯克是否是想要暗示库克没有眼光,“当年我你爱答不理,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但至少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特斯拉已经感受到了苹果的威胁。特斯拉和苹果,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迎面撞上。

现在特斯拉们必须重视来自苹果的挑战。尽管造车难度颇大,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一旦下场,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苹果这样的科技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尽管业界对于“后来者”苹果的技术能力还有所疑虑,但苹果多年来,也始终没有放弃对苹果汽车的研发。这次关于苹果造车的信息突然增加,也有可能意味着,它真的在加速了。

苹果想要造的车,在酷炫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特斯拉。

试想一下,当你拥有一辆汽车,可以和Siri自由地语音交互、实现自动驾驶;可以通过门把手进行人脸识别,保障安全;你可以在挡风玻璃上观看视频和VR路况,并且可以通话,开视频会议,对方的显示画面,和真人一样大小;乘客可以在座位上玩VR游戏;当你停放在狭窄路段时,你的车门可以向上滑动打开,产生剐蹭时,保险杠可以伸缩;在你的手机上,所有的信息和汽车也将实现打通共享。当车子电量不足,它可以自动驾驶到充电站自行充电。

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无论苹果与特斯拉战况如何,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留给新造车势力们的压力,也在增加。那么,百度滴滴们,又是否将与新造车势力们“必有一战”呢?

实际上,科技互联网公司们的影响,早已经进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2019年,蔚来汽车曾一度面临融资难题,新车销售量直线下降,亏损状况严重,又遭遇了车辆自燃风波,股价不断下跌,在当年10月一度跌至1.19美元/股的低位。2019年9月,蔚来发行了2亿美元可转债,腾讯出手认购了一半,为李斌缓解了危机。当年11月,腾讯又为蔚来从中金公司找来了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奉玮,担任蔚来的CFO。

而在蔚来汽车资金吃紧时,小鹏汽车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在今年6月,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汽车的D轮融资。蔚来与威马的背后,也都有着百度资本的加持。

对于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未来的风险和挑战仍然并存。”颜景辉说。但是,在他看来,苹果等下场造车的科技公司们,却将是搅动传统车企们的“鲶鱼”。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一旦科技公司进入造车领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颜景辉说,“但是,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而他也表示,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实现智能化,这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抖音称遭百度员工诋毁

  12月19日,抖音对媒体报道百度”打头办”员工假冒家长在小学张贴”大字报”诋毁抖音一案进行公开说明。抖音称,2019年8月互联网出现了大量批评抖音的文章,文章截图显示铁岭调兵山市三小、九小门口张贴了一份”抵制抖音倡议书”(以下简称”大字报”),”大字报”中家长称孩子因沉迷抖音出现了视力下降、学业成绩下降、上万元打赏主播的现象。

  抖音称经过实地探访和调查,确认大字报为百度时任员工宋某安排人张贴,宋某向时任百度大市场体系公关部总经理、内容生态市场部负责人汇报。法院审理,认定百度公司的行为明显不当,属于不正当竞争。法院判决要求百度公司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以下为抖音发表的《关于百度员工假冒家长在学校张贴”大字报”诋毁抖音的说明》全文。

  关于百度员工假冒家长在学校张贴”大字报”诋毁抖音的说明

  近日,有媒体报道百度“打头办”员工假冒家长在小学张贴“大字报”诋毁抖音一案,也有媒体要求采访,我们对此事做一下公开说明。

  2019年8月6日,互联网上出现大量批评抖音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引用了一张微博截图,该截图显示,铁岭调兵山市三小、九小门口各出现了一份“抵制抖音倡议书”(下称“大字报”),“大字报”中“一名本校学生家长”自称因孩子沉迷抖音,导致视力下降、学业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花费上万元打赏抖音主播的情况。

  我们对此高度重视,立刻开展了自查,同时希望找到该家长,沟通退款事宜。但是在此期间,诸多疑点接连出现:2018年,抖音就宣布未经家长同意的未成年人充值,将全额退还,但是我们查询了调兵山市近三个月的充值和客服记录,并没有“近万元”的充值,客服也没有相关来电、来函记录;“大字报”称:“我是本校四年级一学生的家长”,但“大字报”全文自述事实又显示,该“家长”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显然不可能同时在该“家长”张贴大字报的调兵山三小和九小就读。

  与此同时,许多合作伙伴和客户,将“大字报”相关的批评文章转给了抖音员工并询问情况,有从事文教行业的客户表示,这样的负面新闻,会影响与抖音的合作。

  随着对相关文章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了更为异常的情况:这些以“大字报”为根据批评抖音的文章,大多发布于软文、广告居多的“营销号”和软文网站上,这些渠道历史发文中几乎找不到评论社会话题的文章;而且相关文章在百度APP上却被明显人为热推,仅以百度百家号“全球热议榜”为例,其发布的文章就有19万阅读、2000余条评论,但该账号发布的其他文章,阅读量过百的寥寥无几;而且百度APP内专门就“大字报”设置了“互动投票”。这些线索汇集在一起,使得背后黑手人工操作的迹象逐渐明显,而这些操作的背后很有可能就是百度。

  我们早在2017年底就了解到,百度在内部设立了一个“内容生态市场部”,该部门负责人由百度大公关体系的负责人(总经理)兼任,虽经不断演化,但以打击竞争对手为主要目的,业内戏称为“打头办”(打击今日头条办公室)。

  这份大字报会是“打头办”的杰作吗?8月7日一早,我们同事就前往铁岭调兵山市调查情况。

  为了确定大字报张贴者的身份,我们先去了调兵山第九小学,但是门卫告诉我们,被张贴大字报的校门平时不怎么开,所以并没有装监控设备;随后我们去了第三小学,正好看到门口有一个摄像头,可以照到大门。

  向学校说明情况后,我们得知学校也在寻找贴大字报的人。事情发生在暑假,学校因此帮我们查阅了放假前半个月的监控,不过仍一无所获。我们继续在学校附近找线索。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位在附近工作的保洁阿姨并获知,大字报大致张贴日期为7月23日或24日的中午,当时该市的学校均已放假。阿姨说,她看到大字报的张贴者为两名40岁左右、操本地口音的妇女。

  在这位保洁阿姨的指点下,我们发现在第三小学校门不远有治安摄像头。在当地调查走访也获得了一些其他关键信息后,我们遂决定在当地报案。

  在此后的一个月,我们公证了“大字报”事件中,网络上的一系列的“稿件”以及百度APP上对此虚假事件大肆传播的情况,并咨询了律师。9月,正式向铁岭市公安局报警。

  经调查,“大字报”为百度员工宋某安排张贴。宋某当时为百度在职员工,向时任百度大市场体系公关部总经理、内容生态市场部(即前述百度“打头办”)负责人汇报。

  自2017年底以来,百度“打头办”针对我公司执行了一系列不正当行为,旨在打击、遏制我公司的发展。法院经过审理,均认定百度公司的行为明显不当,属于不正当竞争。法院判决要求百度公司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在此,我们呼吁同行,商业竞争要有“度”,良性竞争才能促进全行业健康发展。

  抖音

  2020年12月19日

没人能说服你买电动爹

前两天,我们同事发了一篇文章,叫《冬天了,请大家对开电动车的朋友好一点》,分享了下自己买了特斯拉 Model 3 后,在冬天充电的体验。文章评论区点赞最多的评论是:

我对早期电动爹用户充满敬意,有了这些这些电动爹用户当小白鼠,我在未来才有可能用到1000km续航的电动车。

这样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参加宝马纯电动 iX3 的试驾会时,宝马组织的一场辩论赛。

这场辩论赛的主题是:人生中第一辆车该买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正方是电动车,反方是燃油车。

宝马还是个挺开放的厂商,这场辩论赛并没有因为试驾的主题是纯电动车就事先安排好结果与辩论文案。场下的观众就是 70 名媒体。

整场辩论会的结果就是,尽管从辩论逻辑和精彩程度上,正方是明显优于反方的,但最终现场观众的投票,还是投给了反方:人生第一辆车应该买燃油车。

你看,没有人能真正说服你买电动车,每个人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都已经有了预设,别人再怎么说,你基本上只不过是看看有没有支持你心中预设的观点。

当然,对于宝马来说,你的人生第一辆车究竟是选电动车还是选燃油车根本无所谓,因为本身宝马燃油车和电动车都有,本质上,从十几万的入门宝马车型到接近千万的劳斯莱斯,都是宝马集团的,也就是因为这样,宝马才能扔出尊重消费者“选择的权力”这类看起来相当“站着不腰疼”的传播话术。

而从我个人作为媒体的角度,这件事情倒是让我释怀了不少,告诉我如果再分享任意一款车型的体验,有什么说什么就完了,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对某一款车型相当满意,恨不得马上下单,给潜在观望的人一些实际体验后的感想,试图去帮助一些摇摆态度给点儿实质性建议就完了。

废话说完,下面准备分享下我对宝马 iX3 的体验。

在 iX3 刚上市的时候,我当时觉得 iX3 和价钱类似的蔚来 ES6 或者是 ES8 应该互为竞品,但等真正开上 iX3 后,发现自己错了:

两家企业在打造纯电动车的时候完全取向不同,宝马的原则是即使做纯电动车,这车依然得是辆宝马,得保持品牌基因。而蔚来打造电动车的逻辑是:特斯拉已经非常成功了,所以得找点儿别的创新点,用有差异性的产品点去让公司成功。

所以即使是定价区间相似,但宝马 iX3 和蔚来的车型还是各有优劣的。

iX3 的优势很明显,这车因为用上了电动的驱动形式,配合宝马的底盘调教,开起来的感觉,就像是一台高性能的 X3,驾驶味道非常宝马。这产品逻辑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你买 iX3,一定是因为你走进了宝马店,而走进宝马店的原因,一定是你对这个品牌是有预期的:这是一个豪华品牌,且是一个注重车辆操控的豪华品牌。

让我个人很惊喜的体验其实是两点,一点是续航足够长,这是个很基础的必需条件。试驾路线大概是 270 多公里,有大半路线是高速路,基本上是按照 120km/h 的时速开的,这是个对于电动车来说相当耗电的时速区间。试驾当天还挺冷,全程开了热风空调,最后车的续航里程还剩 150km 左右。也就是说,即使是这种大部分高速的场景,iX3 的续航能力也是 OK的,在温度比较合适的日常工况下,iX3 的续航里程基本上能到 500km 左右,这是完全够用的。而且在一路的试驾过程中,实际开车的的里程和车辆仪表上续航掉的里程是基本匹配的,很准。

第二点是 iX3 上的驾驶辅助功能。这套驾驶辅助功能一共有两种主要工作模式,一种是低于 60 公里时速时双手可以完全离开方向盘的堵车辅助驾驶,驾驶员只用视线注意力在道理上即可,一种是在 70 公里每小时速度以上时的车道保持和自动变道功能,驾驶员只用轻打转向灯,车辆就能实现自动变道。

从实际体验看,可以让方向盘离开双手的堵车辅助是非常符合驾驶员操作直觉的,车辆仪表上方会有摄像头来保证驾驶员的视线是在道路上的,方向盘上的灯光会显示绿色,告诉你功能正在开启,HUD 抬头显示器也会显示现在的驾驶状态。而宝马这套自动变道,毫不夸张,是目前业内公认做的很好的辅助功能,变道动作非常果断,但也不突兀,不会让驾驶员产生紧张感。

而这一点,其实是最容易被消费者低估的产品点,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像高级别驾驶辅助这样的科技功能,基本上只有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做的好,但实际上,只要有做这类功能的厂商,自己都心知肚明宝马这部分做的很优秀。

当然, iX3 也有相当明显的问题,比如宝马 iX3 的电池支持从0充至80%仅需45分钟的快充,但宝马自建的快充桩其实并不多,如果你家里没有充电桩,依然需要通过一些充电服务商的 app, 去体验目前参差不齐,大概率会糟心的充电体验。

另一方面是因为特斯拉把 Model 3 的价格降得太快了,会给人造成一种电动车可以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的印象,会显得 iX3 46万9 的起售价有点儿贵。这本质上还是看你是认为这是一辆电动车,还是一辆宝马。

燃油车有燃油车的好,电车有电车的好,完全看个人条件,不存在智商税的问题,毕竟摆在网络用户最喜欢探讨的“智商税”面前更实际的,还是想要给国家交车辆使用税都不给你机会的大城市号牌政策。

而因为电动车似乎评判标准比燃油车更简单,技术也更好理解,网络舆论很喜欢探讨电动车所谓的“性价比”时,也经常容易忽略一个问题:虽然自古以来,交通工具的驾驶都是把人从 A 点送到 B 点,但私家车这个概念,从最早的马车到今天的电动车,除了交通工具的价值,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就是给车主提供一种身份标签。

你开电动车,我开燃油车,在手头这辆车的生命周期内,我们会都有光明的未来。

爱买啥买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