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 无处可去:小米生态链再难出爆品

记者 | 伍洋宇

编辑 | 文姝琪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小米生态链的爆品变少了。

2020 年年底,在北京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里,生态链部门总经理屈恒谈论了这个不太轻松的话题。底下的人神情不一,想法也不一。他们之中,有的直接造成了这一现象,有的早就意识到却也无可奈何。此时他们唯一能达成的共识或许就是:屈恒所言是事实。

这场会议是小米生态链部门每年都会与生态链公司召开两次的分享会。在屈恒面前的,是各家小米生态链公司的 CEO 或其他高层。同样的话题,他将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各讲一次 —— 随着生态链公司接近 200 家,老板们早已不能再轻松聚到一个城市。

小米生态链是雷军在 2013 年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智能手机业务上起步还算平稳的小米,将以投资的方式孵化生产智能硬件的硬件公司。这项任务被托付给彼时在 ID 部门的刘德,而作为背后的最大推手,雷军亦开启了自己为小米生态链的站台之旅。

生态链起势凶猛。2014 年开始,紫米的充电宝、华米的智能手环、Yeelight 的台灯、石头科技的扫地机器人、创米的智能插头、智米的空气净化器、青米的插线板、九号机器人的平衡车,无一不是刚刚投入市场就激起巨大水花,小米生态链 “擅长做爆品” 的名声也在市场中正式打响。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 2018 年。在此之后,那种由小米打爆市场的场面,越来越少见。

“仪式感没那么强了。” 在一家生态链公司做中层的杨平说,“对于米粉而言,他们的期待感也没那么强了。”

2018 年对小米而言是个特殊的年份。炎夏的 7 月 9 日,小米正式挂牌,成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 —— 而这与屈恒所提出的爆品变少的时间点也大致吻合。一名接受采访的生态链企业高层也表示,小米生态链在公司上市后有些 “变了”。

上市固然不是那条最清晰的临界线,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在那之后的小米生态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它遇到了新的难题,也采用了新的打法,但这些变化没能让它延续 “神话”。

“竹林” 内耗

王晨然非常得意的一个产品方案被抢走了。

他在一家生态链公司做产品经理,把一个新项目推到小米内部的评审流程不容易。“但另外一家生态链公司的成本比我们好得多,最后这个方案就由他们去做了。” 对方是一家无论品类数量还是销售规模都更大的公司,在供应链上显然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他一开始没什么怨言,但那款产品卖得并不好,导致对方决定停产,方案又回到了自家公司手中。这个看似好的结局,让他产生了一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感受。

“这种合作过程让人觉得,头部公司哪怕顺手做,方案也比你便宜,就能把项目拿走了。” 他说,“而我们这样愿意做深度研发的反而没兴趣了。”

这算是 “大鱼吃小鱼”,奇怪的是,“虾米吃大鱼” 的故事也在发生。

杨平所在的生态链公司属于 “元老级”,但类似的经历也有过不下四五次,抢走方案的不是什么资深玩家,而是一些进场一两年、规模和产品都不如他们的新成员。

这些公司没有强议价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压低价格和成本。“无论多低的价格,他们都愿意把这个单接下来,哪怕稍微亏点钱。” 杨平说。因为 UI 等设计元素的通用,设计图纸对方可以拿走直接使用,但差别就在于用材精简,物料的价格也更低廉。

“但这样的话会就破坏整个生态链和影响小米口碑。” 杨平说,“一方面大家都不赚钱,另一方面这些项目处于一种品质达不到、非常畸形的状态。”

类似的故事在办公室里传得并不少,在小米生态链部门工作已久的徐梵见怪不怪。“没办法,米粉支持小米的就是性价比,你想做生态链,就得先赔钱。”

高管对此不是没有感知。屈恒在前面那场会议里提到,爆品变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过度的内部竞争”。显然,其中一个 “过度” 之处,就在于竞争重点被放到了成本结构上。

故事的最开始不是这样的。

小米起初对于生态链企业有很明显的保护倾向。一家生态链公司高层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小米在 2014 年至 2016 年大面积投资的时候,有一个叫做 “两年内独家赛道” 的承诺。

“小米希望我们能放心、专心地做研发。” 他这样揣测小米的心理,“但同时他们说得也很清楚,两年后会引入适度的竞争。”

这种竞争很快从 “适度” 变得激烈起来,虽然外部看来并不明显,但实际暗潮汹涌。

竞争的展开也分主动和被动。被动是指一些体量更大的公司,当品类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些小品类属于 “顺手” 做了,就像前面王晨然所经历的故事。主动则是小米放开了某一个赛道的坑位,有意识地引入竞争。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目前在小米有品商城上,就米家品牌的 “扫地 / 扫拖机器人” 这一个品类而言,就有五家不同的供应商。根据产品背后提供测试数据的实验室,这五家公司分别为深圳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追觅科技、石头科技、云米科技以及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追觅、云米、石头科技,是已经相对知名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一家成立于 2005 年的老牌国产扫地机器人生产商,杉川科技据了解曾是受云米委托的一家生产商,而后向小米直接供货。

在大众熟知的故事中,米家扫地机器人最早的供应商是石头科技,后者也成功借助小米的订单以及自有品牌的发展成为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但几年时间过去,小米已经在各个价位段的扫地机器人引入了不同的竞争者,甚至不乏纯代工模式 —— 这一现象在其他品类中也并不少见。

更常见的是,生态链公司发展壮大后,与小米之间会更趋近于单纯的商业合作关系。石头科技创始人兼 CEO 昌敬就曾在今年一场媒体采访中表示,当前与小米的关系是 “主要看订单能不能达成共赢” 的 B 端生意 —— 这被外界视为二者关系从合力转向为一定程度的离心力。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与小米生态链的初衷却有所偏离。

熟悉这一生态的人都知道著名的 “竹林效应” 理论 ——2017 年 1 月,刘德在一场内部分享课上用它来指代小米与生态链之间,以及生态链公司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更像竹子,只要时间对,一夜春雨就能长起来。” 他说。

竹子的问题是生命周期短,但只要成为竹林便很难死掉,小米就要做一片 “竹林”:通过投资的方式,让小米生态链企业成为小米周边的一片竹林,底下根系蔓延不断,培育出竹笋进而长成竹子,实现自我迭代和内部的新陈代谢。

“竹子们在地下根系相连、互通有无。” 这样的寓意很美好,在一开始也的确奏效了,但随着 “竹子” 越来越多,一些曾经的互哺行为已然转向为一场内耗。

职业化 “阵痛”

杨平和王晨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随着上市后一批人才的调动,小米生态链的团队能力发生了变化 —— 确切地说,是他们的行动准则发生了偏离。

“会放弃某些标准和品质方面的要求。” 杨平说,“(比如)引入了一些做低端模仿但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 前述生态链公司高层也有相同的看法,另外,对品类扩张的追求也导致了一些平庸产品的出现。

至于背后原因,他们揣测是小米上市后的营收增速和盈利压力造成的。

据界面新闻记者从小米内部了解,生态链部门没有 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概念,销售额之类的 KPI 也没有在政策和动作中落实过(包括上市后),但团队想要追求翻倍增长是事实。

“集团会给到生态链今年的销售任务,再拆分到各个产品线以及品类,最后落到具体的 SKU,这个数字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调整。” 一名小米员工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每年销售额翻番,保利润,但没有强制的利润指标。” 年底的部门会议上,他总能听到这样的指示,但这不会让他焦虑,因为不会跟工资和绩效挂钩。

即便非强制,执行层的员工还是会卖力达成目标。

去年二三月,疫情正在四处猖獗,生态链产品的供应已经受到了停工的影响。但转眼就是四月米粉节,部门的计划、采购和销售三大岗位都开始对市场需求犯难起来。

徐梵还记得同事们对某个品类的争执,负责预测的人说 “没必要下这么多单”,但销售坚持要保增长,最后连去年同期的销量都未能达到。

事实上,这样的执着并未带来明显效果。

小米生态链部门产生的收入没有确切数字,只是收录在小米财报 “IoT 与生态消费产品” 这一部门营收中。不过,财报会注明小米智能电视与笔记本收入,扣除之后所得数字大概可以反映生态链部门的收入情况(还包括小爱音箱等)。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2018 年至 2020 年,IoT 与生态消费产品部门营收同比增速连年大幅度下降,分别为 87.2%、41.8%、8.53%。

其中,智能电视与笔记本营收同比增速下跌幅度更为明显,依次为 119.3%、33.0%、-7.0%。相较于此,扣除后的部分尽管同比增速也在降低,但幅度相对较小,依次为 69.5%、48.1%、18.5%。这意味着后者必须业绩表现更好,才能带动整个板块收入增长。

2

如果拆分成各个季度来看,这样的情况则更为明显。

3

尽管疫情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但生态链部门正承受着业绩压力是无法忽视的事实。

对比 2018 年至 2020 年同期小米总营收 52.6%、17.7%、19.4% 的年增幅,IoT 与生态消费产品营收增速已经从当年的 “超越” 转变为 “落后”。这对于部门来说不是什么好信号,甚至不失为敲响了一次警钟 —— 为什么当小米在手机业务上补课成功之后,IoT 业务却似乎要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不止一名内部员工表示,随着小米的壮大,生态链部门也会担心如何保住自己在集团的地位。用更直白的话来理解,“事业部越来越多,他们(中层)怎么让雷总一直注意到自己呢?”

在外部的人看来,这场转变可被视为小米上市后所经历的职业化阵痛的缩影。

杨平回忆称,在 “草莽” 时期,有些问题只要给 “刘德、德哥” 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解决问题了,但在团队职业化之后,双方便要重新搭建这一联系。

现在他们也会时常去小米总部与屈恒坐在会议室沙发上面谈,“领导说话都是比较大气的,但不可能事事都找他。” 杨平说。

这一变化无可避免。刘德还在负责生态链部门时就表示过,“如果 80 家公司的事情都到我这来决策,瞬间就崩盘了。所以我们做了一个中层决策制,很多事情在中层就把它解决掉。”

他认为,只有角色系统化才能突破决策效率瓶颈,即便一开始会有效率降低的局面。“最后应该到一个什么境界呢?公司所有的动作都是这个系统造成的,而不是你判断造成的。”

前述生态链公司高层对于这种流程化沟通也有感受,并认为这种体系会固化部分人的创造力。此外他还表示,“第一波比较天才的那帮兄弟,要么退休,要么就是换岗,我个人认为后来这波人(能力)是稍微往下了一些。”

已经离职的生态链部门早期成员严潮没有反驳近两年爆品减少这一观点,只是表示 “介入太深,不方便回答”。但他隐晦地说,产品打磨质量开始下滑与 “人的能力问题” 有关。

“你不可能再聚齐那么多强的人了。” 严潮说。

“鲶鱼” 无处可去?

“内部其实一直很重视爆品,只是稀有物种的消失,可能是因为有人打猎,更可能是因为环境变化。” 严潮坦言。

小米生态链所处环境的确不同以往。

2017 年 5 月,一本叫做《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的书正式出版,记录了彼时 77 家小米生态链的成长过程,以及小米爆品打法的精髓之处。

雷军为这本书亲自作序 ——《小米,就是要做中国制造业的鲶鱼》:“小米模式,就是像鲶鱼一样去进入一个行业,搅动一个行业,进而促使一个行业革命的发生。”

鲶鱼效应在互联网行业不是个生词,而 “鲶鱼” 小米要钻入的市场并非随机,而是那些叫做 “蚂蚁市场” 的池塘。

蚂蚁市场是刘德提出来的譬喻,指的是某一行业中,所有的玩家都如小蚂蚁一样、市占率不超过 10%,共同瓜分这个市场。“在它们中,也许可以找出第一名,甚至还能隐约地瞥见第二名,但第三名是谁?没人知道,选不出来。”

蚂蚁市场没有标准、没有认知、没有品牌,没有创新的动力,更没有高性价比的优质品 —— 早期打爆市场的几款生态链产品无一不符合这些特点:充电宝、台灯、智能手环、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

但七年时间过去,这样的市场还多吗?

2017 年开始就在湖南常德有一家小米生态链门店的马老板认为,小米能做出爆品的种类越来越少了。现在他的门店里卖得最好的生态链产品是小爱音箱和小米智能摄像机,再就是 2018 年底出现的小米智能门锁。

至于其他的品类,“除非是买过小米的人,不会太纠结,新客户已经很难打动他们了。” 马老板说。

此外,面对小米的冲击,市场早已学会了防御。

小米曾经想要依靠青米在公牛一家独大的插线板市场闹性价比 “革命”,但公牛面对小米的进攻反应迅速,几个月之内就在聚划算上线了一款被称为 “像素级” 对标的产品 “公牛小白”:纯白色、设计极简,带有三个插孔及三个 USB 口,定价仅 48 元并且包邮。

这在当时一度被称为公牛的 “觉醒之作”,但许多评论非常清醒,表示如果不是小米搅局,“高冷” 的公牛是不会做此改变的,而这也是一次典型的行业对于小米的防御行动。

在颠覆了如此多行业之后,对于小米来说,不仅是 “蚂蚁市场” 的数量急剧减少,所剩无几的个别特定行业也有新的鲶鱼伺机加入。

界面新闻记者从小米内部得知,小家电领域其实近年来深受生态链部门重视。不过,借着小家电崛起的品牌阵营中似乎并没有小米的身影,除了美的、苏泊尔、九阳这样的传统厨电品牌,还能榜上有名的便是靠互联网打法大获成功的小熊电器。

事实上,小家电在很多维度上都符合 “蚂蚁市场” 的定义,但小米为何没能从这里脱颖而出?这个问题目前还很难归因,所谓的 “有人打猎”、“行业防御”,或许都可以解释一二。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米生态链的产品思路也开始向细分市场演变。

前文提到的扫地机器人是一个最好例证。在米家,这一品类之下包含了扫拖机器人 Pro、扫拖机器人 1T、扫地机器人 1S、扫拖一体机器人、扫拖机器人 G1 共五款 SKU,价格分别是 2699 元、1999 元、1699 元、1399 元和 799 元,几乎覆盖了除高端系列之外的全价位段。

“每个品类里开始拓展越来越多的 SKU,是近两年很特殊的一个趋势。” 前述小米内部人士表示,“这么多年,适合小米生态链(打法)的就这么多,该做的已经做完了。”

对于小米生态链的核心团队而言,他们应该更早就意识到了这一事实。

经历了生态链部门成长的严潮表示,“某种程度上来说,2018 年之后的生态链,已经过了用爆品推进发展的草创期,算是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生态链在投资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孵化不是唯一主题了,投资倾向性也开始后移。” 严潮说,“早期是创投加孵化,后面是合资公司和投成熟公司更多,同时开始覆盖上下游,跟产业投资打通。”

从 VC 的视角来看,这种投资倾向的后移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小米早期那种冲着一个想法就可以投资的创投及孵化模式,其可带来的收益已经不大了,又或者说,已经很难再找到从前那样的标的了。
重回三大铁律

爆品减少这件事,生态链的管理层并没有避讳,徐梵就在朋友圈刷到了老板们开会复盘的内容。“但到底什么叫爆品,领导们都没讨论清楚。” 他说。

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于行业有冲击” 是个很虚的形容,每个品类达到什么样级别销量才能算爆品,其标准也是动态的。

相较于此,人称 “屈爷” 的屈恒想得更明白的,大概是怎么做爆品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在 2020 年年底的分享会上,他讲了很久都是在指近两年生态链没能做到这三大铁律。

“一定要回归。” 屈恒说。

在这一决策背后,除了屈恒,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陈波。

在对外宣布的人事安排中,陈波仍是小米有品电商的副总经理,但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陈波已于 2020 年年中被调往生态链部门担任副总。在陈波的新浪个人微博上,他的 ID 也从 “陈波_小米有品” 改为了 “陈波_小米生态链”。

陈波是小米生态链草创阶段最优秀的一批设计师之一,他的回归被几位身处生态链公司的受访者尤为看重。“屈恒是做米家路由器出身的,虽然也懂硬件,但更多的是软件思维,陈波是设计师出身,我认为他更多的是延续同为设计师的刘德的风格。” 前述生态链公司高层表示。

重回三大铁律的宣言加上人事调整,的确带来了正面影响。

产品经理王晨然告诉界面新闻,至少从战略层面来看,未来那种成本导向的立项将被尽可能避免。“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会让大家进行比对,以方案为主,鼓励深度创新。” 他说,“重提这个事情,我才愿意继续干。”

杨平的感知与王晨然如出一辙:“这半年,产品的标准在渐渐恢复。” 最直接的体现,也就是很少再出现低价竞争方案的事件。

正常标准下,生态链产品有一套严格的立项和管理流程,光一份立项报告就有五六十份表格要填:从产品的痛点、利益点、决胜点,到产品的定义、方案、成本差,都会包含在内。

在最终交付环节,相关负责人还在各个环节对生态链企业进行打分,这一打分体系将直接影响这家企业未来在生态链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 参与过这套流程的人都会表示:“难受,但是靠谱。”

实际上,许多受访人认为,除了前述所有因素,促使生态链部门这场转变的关键,仍是小米永远的灵魂人物:雷军。

一个重要信号是他近两年在公开信中反复提及 “重视研发”,另一个则是小米核心战略从 “手机 + AIoT” 向 “手机 X AIoT” 的转变。

2019 年 1 月 10 日,雷军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正式启动 “手机 + AIoT” 双引擎战略,并称 “这就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将在未来 5 年的 AIoT 领域上持续投入超过 100 亿元。此举在当时高调突出了 AIoT 业务在小米战略层面的地位。

一年半后的 2020 年 8 月 16 日,雷军又在小米内部信中宣布,下一个十年,小米的核心战略升级为 “手机 X AIoT”。

从 “加号” 到 “乘号”,小米的 AIoT 业务被视为要与手机业务从简单的并列关系,发展成具有 “乘法效应” 的催化剂和助燃剂,“渗透更多场景、赢得更多用户,获得流量和数据,成为小米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雷军说。

“雷总的话对下面部门的感染作用是很大的。” 一名小米内部人士表示,“这表示生态链部门不能再做 1 分以下的产品了 —— 以前是加法,你还会有增加收入的作用,但是变成乘法以后,1 分以下就是‘拖后腿’了。”

自我觉醒也好,外力推动也罢,无可置疑的是,坐拥上百个品类、上千个 SKU 的小米生态链已经发现了自己的新疾,并意图及时疗愈,至于结果如何则将要交给时间和市场来判断。

但作为身处其中的人,生态链部门的每一员应该都不想目睹这艘年轻的巨轮搁浅。

“创新靠末端的大量生态链公司,但是创新风险也很高,一个产品或者一家生态链公司因此死掉了,其实可能无关系统。” 对生态链很是有感情的严潮表示。

“生态链是难得长出来的松耦合组织,一场社学会实验。” 他说。

(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徐梵、严潮、王晨然、杨平为化名;记者徐诗琪、实习记者李彪对本文亦有贡献)

打烂一把好牌,丰田错过特斯拉

文 / 张嘉豪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不管是拥抱还是拒绝,汽车将进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新入局者没有历史包袱,可以无所顾忌地横冲直撞,但传统汽车巨头因为利益牵连甚多,所以要仔细考量变革的节奏和路径。夺得 2020 年全球汽车销量冠军的丰田,就处在类似的焦虑中。

据外媒报道,丰田汽车公司计划与特斯拉联手打造电动小型 SUV 平台。消息称,双方从去年起就开始对此次合作进行评估,现已进入最后阶段。

如果这项合作能够最终成行,丰田公司将会向特斯拉提供成本低廉的汽车平台。作为交换,特斯拉将会提供车载电子控制平台以及软件技术。普遍认为,这对于两家公司将是双赢的局面。

但实际上,这并非新老汽车巨头的首次合作。人们或许已经开始淡忘,丰田在特斯拉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11 年前,特斯拉还只是没有成长起来的一棵小树苗,并且仍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挣扎着。正是那个时候,丰田对特斯拉伸出了援手。

而 11 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将丰田笼罩在它所投射下的阴影中。截至 5 月 20 日收盘,特斯拉的市值是 5652 亿美元,丰田只有 2240 亿美元。也就是说,1 个特斯拉顶将近 2.5 个丰田。

1

丰田章男(左)和埃隆・马斯克(右)

恩怨情仇

特斯拉和丰田的渊源,要从 2010 年说起。

马斯克邀请丰田章男到他加州的家中,两人开着马斯克的跑车 Roadster 一起兜风。Roadster 是特斯拉公司成立 7 年来产出的第一款车型,而那时的丰田已经在汽车行业发展了 73 年,推出的车型更是不计其数。

章男和马斯克见面几周后,两家公司一拍即合,迅速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丰田先是用 5000 万美元买下了特斯拉约 3% 的股份,然后又将丰田位于硅谷附近的一座废弃工厂卖给了特斯拉,这也就是后来的特斯拉弗里蒙特超级工厂,是特斯拉最大的产能基地。

注入资金、提供制造工厂,丰田可谓是给特斯拉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丰田当然也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与特斯拉在纯电动车技术层面展开深入的合作,借此来开发纯电动车市场。毕竟在纯电动车方面,特斯拉在行业中已经有领先优势。

2

随后,丰田和特斯拉合作推出了纯电动版的 RAV4,这是两家公司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的第一次尝试。这款车型于 2012 年上市,当时制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卖掉 2600 辆,但最终的销量远没有达到预期。

而随着表现平平的 RAV4 在 2014 年进入销售尾声,两家公司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丰田开始售卖所持有的特斯拉股票,并在 2017 年全部卖出,彻底结束了与特斯拉的合作。

两家公司对外宣称,合作的结束是由于发展战略的不同。不过,事情可能并非这么简单。时任丰田汽车发言人约翰・汉森(John Hanson)曾表示,就 RAV4 电动版的开发过程而言,“这是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在用完全不同的行事方式合作”。

参与 RAV4 电动版项目的人士曾透露,合作开始不久,双方工程师就爆发了 “冲突”,这是合作终止的直接原因之一。

其中一个例子是,特斯拉希望为 RAV4 电动版配备与 Roadster 相同的电子驻车制动,但丰田团队却驳回了特斯拉这一设计,坚持使用传统的机械式驻车制动。丰田希望在此次合作中,得到特斯拉的纯电动技术,但 “丰田无法与特斯拉分享他们的实际代码,特斯拉也无法与丰田分享他们的实际代码,这是一个黑匣子”。

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分道扬镳。

纯电动 “滞后”

随着新能源,特别是纯电动车的潜力得到认可,丰田开始有些被动和沉默了。

如今的局面,很大一部分与丰田所押注的技术路线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共有三条路径,分别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汽车。三条路径意味着三种不同的选择。

21 世纪的头十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起步,丰田们还无法断言上面三种路径哪个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真正的发展方向。

它们能做的,也只是综合当时的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并且尽快在其他车企还没追赶上来之前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丰田是全球最早开始新能源探索的车企之一。从其早期发布的新能源技术路线来看,丰田在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电动车(EV)以及燃料电池车(FCHEV)等方面,都在积极布局。

1996 年,丰田开始了纯电动汽车 RAV4 EV 的研发和产出进程;1997 年,丰田推出了世界首款量产的油电混合动力乘用车普锐斯,并连续多年成为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1992 年开始推进氢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并在 2014 年推出了氢燃料电池车 Mirai。

3

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后,丰田尝到了混合动力的甜头,再加上自身在混动行业的领先地位,选择大力发展混动新能源汽车也就毫不奇怪了。

2018 年,丰田在全球销售了 160 万辆混合动力车,占其全球总销量的 15% 左右,超过了特斯拉、日产汽车和其他所有汽车制造商销售的全电池电动车 130 万辆的销售总量。

与此同时,丰田并没有将混动视为最终的发展目标,而是更倾向于将它作为一个通往氢燃料汽车的阶梯。氢燃料汽车才是丰田最为看好的前景。

于是,沿着自身制定的战略路线发展的过程中,丰田在油电混合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专利,甚至可以说是一骑绝尘。同时,精明的丰田还将混动方面的专业知识严格保密,设置了重重技术壁垒,阻止其他汽车厂家进入。

技术专利掌握在手中、追赶者望尘莫及。

这条由混动到氢燃料的发展道路丰田走得看似十分顺利。但是这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混合动力技术渐渐变成了丰田一家的 “独角戏”,其他车企如果不想踏入丰田的 “技术陷阱” 遭到处处掣肘,就必须寻找其他玩法。

历史已经证明,很多时候,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丰田手握混动技术和氢燃料专利,以为自己发现了未来,但是却没有在现实世界找到出路。

现实最终选择了纯电动车,这条路也正是特斯拉、蔚来、小鹏们的选择。乘联会数据来看,全球市场中,纯电动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为 68%,插混占比为 32%。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主。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36.7 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占比均在 80% 以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占比不足 20%。

接近 70% 的全球市场份额,以及大众、宝马等大手笔押注电动车,很好地说明了纯电动车的统治地位,也给丰田最初的选择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下一个 “诺基亚”?

行业巨头遭到后起之秀的竞争、超越,最终遭遇 “吊打” 的故事,在商业世界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诺基亚 2007 年被苹果一举赶超的故事算是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

把视线转移到 2006 年的手机市场中来。那个时候,诺基亚占据了整个手机近 50% 的市场份额。如果问一个人 “你用的第一部手机是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可能会是某款诺基亚功能机。

但是,看看现在身边人们所使用的手机,哪里还能看到诺基亚的影子呢?

这一巨大的转变开始于 2007 年。当乔布斯在旧金山苹果发布会上,将 “一个带触摸控制的宽屏 iPod,一个进化性的手机,一个突破性的互联网通讯器” 这句话重复了三遍,举起手中的 iPhone 时,诺基亚还仅仅对于智能手机只有一些模糊的构想,并且仍固执地将未来押注在曾称霸一时的功能手机上。

4

最终的故事我们现在都已熟悉,功能机退出历史舞台,智能手机成为了未来。

苹果已经是一家市值超过 2.1 万亿美元的公司,而诺基亚则在 2013 年将手机业务以 73 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微软。乔布斯成为了那个改变世界的人,而诺基亚当年的掌门人奥利・佩卡・卡拉斯沃早已尘封在历史中,很少被人提起。

正像当年诺基亚对于智能手机的态度一样,对于电动车,丰田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方面,2017 年,丰田章男亲自挂帅电气化研发部门,正式宣布进军纯电动,并计划 2020 年之前至少再全面投放 10 款纯电动车型。

但另一方面,丰田对电动车又持怀疑态度。2020 年 12 月,丰田章男罕见地吐槽了目前的电动车行业,他直言 “电动车被过度炒作了,如果汽车行业仓促转向电动化,眼下的商业模式会彻底崩溃”,并认为日本应该正视电动车的弊端。

对此,丰田股东认为丰田章男立场 “不够坚定”,有可能落后于正在推出电动汽车的其它竞争对手,同时丰田还为其他寻求避免大变革以实现气候目标的公司提供掩护。

而马斯克,已把犹豫和顾虑抛在脑后,正在美国积极继续推进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火箭事业和狗狗币。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丰田如果最终没能从商业世界的历史中学到点什么教训,或许就要成为下一个诺基亚了。

张一鸣“退”上头条

虎嗅机动资讯组作品

作者 | 黄青春

题图 | 视觉中国

前有黄峥,后有张一鸣,两位互联网新贵CEO都因“退”上了头条。

5月20日,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发布内部全员信,宣布卸任CEO一职,字节跳动联合创始人梁汝波将接任成为新CEO,两人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字节跳动CEO交接工作——其风头很快在朋友圈盖过了陈思诚与佟丽娅离婚的新闻。

图为张一鸣(左)和梁汝波(右)

与此同时,天眼查显示,张一鸣近日已退出天津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人员,不再担任执行董事;张一鸣还曾从西藏源代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藏源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股东中退出,并不再担任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至于“接棒者”梁汝波,其与张一鸣相识于大学,之后2009年的九九房项目、2012年的字节跳动项目,两人一直是创业伙伴(联合创始人)。

而且,梁汝波担任字节跳动产品研发负责人期间,曾主导过多个重要产品和业务,包括今日头条、头条号、广告系统和用户增长系统等,尤其梁汝波负责的飞书和效率工程极大推动了字节跳动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发展。

目前,梁汝波已有十余家字节系公司任职信息,包括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锥之外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映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均由梁汝波担任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

此外,梁汝波还在北京飞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文星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不亦说乎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字节系公司有历史任职信息,多为法定代表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张利东、梁汝波也已接连退出数十家字节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主要人员,涉及深圳市脸萌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基石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朝夕光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飞书科技有限公司等,接任者包括张楠、李飞、陈韬、夏绪宏、严授等。

从卸任时公司组织调整到关联/子公司法人变更,张一鸣此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从拼多多功成身退的黄峥。

在此之前,无论黄峥还是张一鸣,身后企业都有强烈的个人烙印。比如,张一鸣一手缔造了字节帝国——无论今日头条、内涵段子还是抖音、火山小视频皆深谙人性,设计又过于精巧,说它们是算法掌控下最成功的产品形态也不为过。但这也导致张一鸣的言行极容易被放大、过度解读从而引发争议。

从这个维度看,如今黄峥、张一鸣选择抹去企业的个人色彩,先后隐身业务幕后,反而更利于企业今后的管理和发展。

就像俞敏洪那句话,“人生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无休无止的奔跑。”当一场奔跑没有终点的时候,谁跑的快就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你能跑多久。

不过,卸任向来是一门学问,或称之为玄学也不为过——退得好,公司与自己皆能更上一层楼,何享健之于美的便是例证;退不好,创始人二次躬身救场,李宁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经历过剧烈的人事动荡后会走向衰败。

而且,过去一年,字节跳动全球员工数从6万人增长至10万人,梁汝波或许比张一鸣更适合掌舵字节跳动接下来的发展。

张一鸣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延迟满足感强、极度自律的“非典型”理工男(无贬义,理工男很少不沾游戏)。比如,梁汝波就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不打牌、不玩游戏、不看碟,还给自己起了个封号叫‘道德状元’。”

甚至,有报道称,张一鸣会像机器一样训练自己,且没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善于用数据寻找缝隙,最后一切用增长说话——这显然缺乏管理的“温度”和“柔性”,且不近人情。

反观梁汝波,在过去很长时间负责改进公司日常管理,推动了字节跳动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发展。诚如张一鸣在全员信中说的那样:

“汝波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字节跳动是我和他一起创立的第二家公司了。他在字节跳动陆续承担了产品研发负责人,飞书和效率工程负责人,集团人力资源和管理负责人等工作。公司创立以来,从采购安装服务器,接手我写了一半的系统,重要招聘、企业制度和管理系统建设,很多事情是他协助我做的”。

除了这层考虑之外,谈及卸任原因,张一鸣表示,“虽然公司业务发展良好,但希望公司还能持续有更大的创新突破,变得更有创造力和富有意义。因此,决定放下公司日常管理,聚焦远景战略、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长期重要事项,计划相对专注学习知识,系统思考,研究新事物,动手尝试和体验,以十年为期,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

对此,梁汝波亦随后在内部邮件表示:“现在为了公司更长远的发展,需要一鸣从日常管理里抽身出来,专注在对公司发展不紧急但很重要的工作上,创造更大可能,所以由我来接替他承担CEO的职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压力很大。过去几年,公司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也组建了优秀的团队。我有信心,通过大家的合作努力,我们能不断突破,再上台阶。”

据了解,字节跳动正在探索教育公益、脑疾病、古籍数字化整理等新的公益项目,张一鸣表示,“我个人也有些投入,我还有更多想法,希望能更深度参与。”

在张一鸣看来,科技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变化,“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科学计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已逐步显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决定了字节跳动“需要突破业务的惯性去探索,并持续学习企业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从陈天桥到马云、从黄峥到张一鸣,他们卸任后部分精力都投身到了科研、教育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即便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其目前仍担任数家字节系公司法定代表人、高管,包括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石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字节跳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而梁汝波担任法人的多数公司也由字节跳动有限公司间接或直接全资控股。

也就是说,张一鸣仍是字节跳动帝国背后数百家公司的实控人。

附录《张一鸣内部全员信》全文:

这几个月,有不少同学问我怎么从今年开始没有更新双月OKR。实话说,对去年关于探索远景新战略、研究组织和管理、提升社会责任的三个年度OKR,我觉得都挺不满意的。所以从新年假期,我就在思考双月的,一年的,更长期的OKR,如何不仅仅是线性延伸。我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我决定卸任CEO的角色,放下日常的管理工作,作为公司创始人,聚焦到远景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长期重要的事情上去。

我们有幸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在移动端和视频上进行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毕业之后到字节成立之初,我自学了很多东西和思考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更有效的分发信息,如何把产品和技术结合,如何把公司当作一个产品来改进等。这些思考对字节跳动的创立发展都有帮助,而创业的经历又丰富和验证了思考。虽然现在公司业务发展良好,但未来更长时间,我们是否能不停留于此,能够不只是业务变大,而且变得更有创造力和富有意义,践行“激发创造,丰富生活”的使命。

持续的深度思考和大胆的想象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的基础。但大家更容易关注商业模式的变化和品牌渠道的更新,很少注意到技术变革已经在酝酿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洞察未来,创造趋势。现在电动车行业如火如荼,多数人可能记不起来特斯拉18年前就创立了,当时用笔记本电池来做原型尝试。

很多人知道Mac的软件包管理工具是HomeBrew,但是比较少人知道上世纪70年代,极客们就在HomeBrew Club展示和讨论Apple I和其它一些个人电脑原型。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科学计算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已现黎明之曙光,这些需要我们突破业务的惯性去探索。同时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要持续学习企业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7周年年会的时候,我和大家分享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一个句子——“有时候早餐前,我已经相信六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会发生了”。我很喜欢思考理论上可能存在,但是现实中尚未发生的事情。我的签名档一直是喜欢发呆,我所说的发呆,不是放空,是自己思考一些非常无边无际和少有人讨论的点子。但在忙碌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很多事情在现实中已经发生,但我并不知道。我感觉过去几年很大程度都在“吃老本”,比如,在17年之前我还能保持关注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进展,近三年已经没有太多学习了,我在头条、西瓜上收藏了很多专业视频和文章,但是断断续续的阅读,进展非常缓慢,在技术讨论会上也难以跟上进展。

三年前,我跟一些创业者做了一个分享,核心是说CEO要避免一个普遍的负规模效应——当业务和组织变复杂规模变大的时候,作为中心节点的CEO容易陷入被动:每天要听很多汇报总结,做很多审批和决策,容易导致内部视角,知识结构更新缓慢。所以最近半年,我逐渐形成这个想法,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个调整,脱离开CEO的工作,能够相对专注学习知识,系统思考,研究新事物,动手尝试和体验,以十年为期,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同时,公司在社会责任和公益上已经有一些进展,其中教育公益、脑疾病、古籍数字化整理等新项目也持续探索中,我个人也有些投入,我还有更多想法,希望能更深度参与。

与此同时,公司当下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到更好,我希望有比我更合适的人来改进日常管理,保障公司的健康发展。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熟管理者,我也不是很擅长社交,我更喜欢研究组织和市场原理来减少管理,喜欢自己上网、看书、听歌、发呆。 3月份的时候,我在小范围讨论了这个想法,并提议让汝波来接手CEO的工作,大家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同意了我的提议。

汝波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字节跳动是我和他一起创立的第二家公司了。他在字节跳动陆续承担了产品研发负责人,飞书和效率工程负责人,集团人力资源和管理负责人等工作。公司创立以来,从采购安装服务器,接手我写了一半的系统,重要招聘、企业制度和管理系统建设,很多事情是他协助我做的。未来半年,我们两个会一起工作,确保在年底时把交接工作做好。请大家支持好新CEO汝波的工作!

几年前在一次旅途中,我发了个朋友圈说:旅行的部分意义在于时空切换,更容易把主体当作客体, 审视自己和生活本身。卸任CEO之后,在聚焦远景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长期的事情之外,我也能更容易从外部视角来观察公司。在公司2012年的商业计划书中,我对团队说,希望大家把创业的过程当作同行去欣赏风景的旅行。希望大家支持我在这旅行中的“旅行”。

一鸣

芯片厂商日子不好过,高通与联发科的厮杀越来越激烈

作者 | 袁斯来

编辑 | 苏建勋

在手机芯片战场,坐稳行业一二把交椅高通与联发科的厮杀愈发猛烈。

5 月 19 日,在高端芯片市场横行多年的高通发布了中端芯片骁龙 778G,主打影像、AI 和游戏功能,这是高通第一次启用 6nm 制程。

而在一周前,吃下了大部分中端手机厂商的联发科发布了新的 5G 芯片天玑 900,同样使用 6nm,同样拎出 AI 和影像的增强特性,性能号称和旗舰芯片比肩。

曾经在各自领域偏安一隅的两家公司,如今的交锋次数越来越多。

高通的确有些坐不住了。从 2019 年发布至今,联发科的天玑似乎已经稳住阵地:2020 年天玑出货量达到了 4500 万套。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 年第三季度,联发科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31%,他们预计联发科今年的市占率会继续上升到 37%,高出高通 6%。

他们的野心不止于此,在发布会上,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彦辑表示:“联发科今年的目标就是冲击顶级旗舰。”

高通感受到逼近的压力。在联发科天玑接二连三发布时,高通也一反常态,推出了一款 “次旗舰” 的芯片骁龙 870。

这并非高通和联发科第一次在中高端市场的对弈。5 年前的 4G 时代,联发科的 Helio 就希望能拿下高通的中高端市场,彼时高通因为骁龙 810 焦头烂额,财报营收和利润双跌,市场忽然出现一块空白,联发科一度扬眉吐气,吃下不少高通的份额。

可惜高通很快靠骁龙 820 翻盘,继续稳站高端,反而 Helio 因为技术问题逐渐沉沦。

天玑的崛起和 Helio 起家有相似之处:通讯技术代际交替的黄金期,又恰逢高通中端产品线空缺,高端旗舰供货不足。不同在于,这一次联发科技术上了个台阶,起码目前拿出的产品实力不错。

然而,高通再一次行动起来,放下身段,着手补齐中端产品线。

最光鲜的时刻也是最危险的时刻。高端线刚有些起色的联发科,正行走在暗流汹涌的冰面。

扔不下的高端梦

联发科的高端之路一直走得很艰难。

早年 Helio 也有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以 “X” 系列去拿下高通 “8” 系列的市场。Helio 的 X10 刚上市时,的确也不负众望,首发 X10 的 HTC M9 Plus 在当时就定价超过 4000。

但很快,同样搭载 Helio X10 的魅族、小米打起价格战,魅族 MX5 价格 1799,红米 Note2 标价更是只有 799 元。在那年内部主管会议上,时任联发科副董事长的谢清江无奈地说:“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含泪数钞票,一个是含泪不数钞票。”

事实上,并不能把当时 X10 的败北归罪于小米或魅族。联发科一直难以在高端有所突破,终究在于其技不如人。定位高端的 Helio X10、X20 出现 WiFi 断流、功耗太大发热严重的问题,接连翻车直接让他门错过高通缺位的宝贵空窗期,到 X30 发布时,只剩下魅族和美图手机捧场。

联发科看到自己技术短板,研发费用连年增加。2018 年,他们已经投入 20% 的收入到研发上,达到了 575 亿新台币(约人民币 131 亿元),2020 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 770 亿新台币,2021 年,他们还打算投入千亿研发经费,并号称要在全球招揽 2000 多个研发人才。

更关键的是,联发科终于能抢到台积电更先进的产品。Helio X20 时代,联发科的产品和高通比落后了两代,当联发科的旗舰 X20 还是 20nm 制程时,高通的骁龙 820 已经用上 14nm 制程。

2021 年的联发科,终于能抢到更先进的产线。天玑最高端的 1200 虽然也没有使用最先进的 5nm 制程,6nm 好歹比 7nm 先进,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而根据爆料,即将发布的天玑 2000 会用上 5nm,直接对标骁龙 888。

产品有所进步同时,联发科一改温吞的节奏,从 2019 年上市至今,从天玑 1000 到 1200,旗舰换了几代,期间还夹杂 Plus 版本,中端的 800 系列、700 系列也密集发布新品,猛烈的攻势之下,联发科自然市占率大涨。

高通放下身段

高通不止一次被唱衰,又不止一次证明自己难以撼动。

联发科虽然在去年出货量亮眼,但实际上多数还是中低端产品。对于联发科的增长,Counterpoint 研究总监 Dale Gai 分析出三个原因:搭载联发科芯片,定价在 100-250 美元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大卖;华为采购;三星、荣耀、小米因为华为被制裁增加了用量 —— 多少算时势造英雄。

联发科的营收去年达到了 3221 亿台币(约合 114 亿美元),对比来看,高通同年营收是 235.3 亿美元,是联发科的一倍。市占率高于高通,但营收更低,只能表示联发科的产品价格仍然无法难与高通相比。

以高端产品为例,国外分析机构 TechInsights 报告称,骁龙 865 芯片加上 X55 基带的价格大概为 150 美元,而天玑 1000 前期报价是 70 美元。

显然天玑 1200 仍然没能摆脱 “性价比” 的禁锢。即便夸赞吹捧如潮,厂商们还是表现出了矛盾心态:他们会在 Reno 这样的中高端机型尝试,但更喜欢把 1200 放在走量机型上。刚发布没多久的 realme GT Neo,就搭载了天玑 1200,价格定在 1799 元 —— 和旗舰搭不上什么关系。这种分裂和当时 Helio X10 刚上市时如出一辙,让联发科很难维护自己的高端形象。

更大的变数来自高通。Helio 时代,高通只要调整好阵脚,就能改变逆势。联发科一路猛进时,高通推出的骁龙 870,可以看成是反击的序曲。

过去高通高中低之间界限分明。旗舰 8 系列、中端 7 系列和 6 系列之间性能差距明显。骁龙 870 是第一款介于 8 系列和 7 系列之间的产品,明显他们是希望以此避免联发科田忌赛马式的降维打击。

这是一款切分精准的产品,870 是去年顶级旗舰 865 Plus 的升级版,性能比 “7” 系列更优秀,成本又低于最紧俏的骁龙 888,这是高通给出的旗舰机 “性价比” 方案。

实际上,高通以此封住了天玑往上突击的井口。用不起或用不上骁龙 888 手机有了骁龙 870 这个新选择,自然不会再使用品牌力和跑分逊一筹的天玑。Find X3、一加 9R、红米 K40,这些定价更高的当家花旦们,仍旧诚实地使用了骁龙 870,Pro、Ultra 这样的顶级旗舰,更以用上了骁龙 888 为荣。

高通的加入,让中端芯片跑道变得拥塞,他们的反攻不止于此,刚发布的 778G 就是高通在中端线的狙击,和旗舰、次旗舰交织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络,未来高通或许还会紧锣密鼓地推出更低端的产品。

好在联发科在中高端芯片如日中天,提供了资本和时间。它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迅速让自己的产品出现在顶级旗舰上,否则全球产能恢复后,联发科会再次面临高端根基不稳、中端再次失城的困局。

来源:36kr

美的造车,虚晃一枪

美的不造车,只想把“空调”卖给车企。

5月17日,美的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称,美的新能源汽车重磅新品将于5月18日发布。很多人原本以为,美的集团将会成为继百度、360之后又一个跨界造车的企业。但其实美的不造车,造的是汽车零部件。

5月18日,美的旗下的汽车部件公司美的威灵汽车部件,正式官宣其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三大产品线全线投产,并正式发布5款汽车零部件产品: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和EPS电机。

有趣的是,就在一个月前,威灵汽车以零部件厂商的身份在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已经发布过上述几款零部件产品。

这次,重新发布的意义在于,美的拉来了进军汽车零部件背后的大山——合肥高新区,另外像华为、华人运通、理想汽车、江淮商用车、奇瑞商用车这些企业的高管,也出现在了活动现场,为美的站台。

17年前,曾闯入造车领域,但最终黯然离场的美的集团,再次站上新能源汽车造车浪潮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莽撞追浪。与华为一样,美的集团的选择是,先把自己的优势转移到新的领域,先站稳脚再说。

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善战者,立于不败,而后求胜。

一、把“空调”,卖给车企

一开场,美的机电事业群总裁伏拥军就向自己发起了灵魂拷问:“一家以家电产品为主的企业,为什么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一家以ToC为主的集团公司,为什么又进军汽车零部件这个ToB的行业?是不是不玩汽车,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大集团?”

创立于1968年的美的集团,如今已经步入知命之年,突然杀入汽车领域,显然不是为了炒炒股价那么简单。

美的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布局时间表:

1998年,进入汽车空调压缩机领域;

2011年,开始进行EPS转向电机的研发;

2016年,开始进行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的研发;

2018年,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公司成立。

撇开电机、EPS转向电机,我们最应该先聊聊空调压缩机——因为这既是一家家电企业必备的技术领域,同时也是当下电动汽车最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很多人都喷“电动爹”,其原因就在于锂电池的特性决定了,纯电动汽车在冬季的续航会打折扣,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除了电池本身特性以外,使用空调制热(制冷)也是影响电池续航的重要原因之一。

燃油车的制热就是利用了发动机的余热,直接把冷却液中的热量散发到车内。但是电动车没用内燃机,只能消耗额外能力去制热。有个别厂家采用柴油暖风机制热,但这显然违背新能源汽车环保的初衷。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PTC热敏电阻制热,原理类似电吹风。通过加热电阻丝放出热风。至于哪来的电加热电阻,那当然要压榨电池。

就拿早期的蔚来ES8来说,它前置5.5kW、后置3.7kW的双PTC组合。按照本就不算多的355公里续航来推算,仅全力运转10分钟,7公里就这么没了。

PTC加热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一方面会让风机直接把热空气吹进车舱变成暖风;另一方面,会给动力电池加温。要知道,动力电池本身是特别“娇贵”的,温度太低会影响放电功率,温度太高会造成热失控。

所以,这等于两次加热损耗,车辆不仅要为驾乘人员提供暖风,同时要用加热后的防冻冷却液,为电池组内部的电芯进行温控——这正是,纯电车冬季开热空调,续航大打折扣的原因。

不久前,特斯拉在新款国产Model 3上增加了热泵空调。小鹏汽车最新款的P5也标配热泵。耗电大户PTC空调,逐步走出历史舞台。

特斯拉的热泵

我们先普及一下,什么是热泵空调?

你先需要知道,任何物体都有热量,而热量只会从高温度的地方,流向低温度的地方。此外,当物质的相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就会相应的放热和吸热。

空调加热与空调制冷,背后其实就是:气态转化成液态,称为冷凝,放热(制热)。液态转化为气态,称为蒸发,吸热(制冷)。

这个中间有个很重要的组件,叫压缩机。

视频截图来自易车

制热的过程,就是压缩机把气态进行压缩,然后在冷凝器进行液化,也就是冷凝,产生热量并完成制热。制冷的过程,就是冷凝器里出来的液体变为常温后,会流向膨胀阀,这时压力突然降低,导致液体进行气化,在蒸发箱会大量吸收热量,最终完成制冷。

家里的冰箱,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家用空调的原理就比冰箱要复杂,它多一个四通换向阀,能够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进行制热、制冷的切换。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压缩机相当于空调系统的发动机,自身是不具备制冷或制热能力的。制冷要通过压缩管路中的制冷剂,耳熟能详的有氟氯昂,但是因为这种制冷剂如果泄露就会严重破坏臭氧层。

常见的替代制冷剂有R134a——“四氟乙烷(CH2FCF3)”,它不会破坏臭氧,特点是在零下26.2℃就会沸腾,也就是成为气态,这是制冷的基础。

压缩机,也是家用空调最核心的零部件之一,相当于掉到美的碗里了。

这次,美的推出的R134a涡旋压缩机,采用的制冷剂正是R134a,是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空调制冷剂,相对成熟,具有成本优势。据美的威灵汽车部件公司总经理陈金涛表示,R134a涡旋压缩机的转速达到12krpm,远超海外竞品的8000转的水平,工作温度低至零下40度,而且针对现在3C快充,有14千瓦的制冷量,来保证可靠的电池快充。

不过,R134a这种材料在欧美国家因为环保要求,开始逐渐被限制。国内暂时还没有出台相关规定,但其实大家都在寻求新的制冷材料——二氧化碳。

自然冷媒二氧化碳压缩机,是美的推出的另外一款新产品,它所采用的制冷剂用的R744,即二氧化碳,CO2。按照陈金涛的说法:“它来源于火电厂发展回收的二氧化碳,非常环保。”

按照美的官方的说法:该电动压缩机拥有国内发明专利高达220项,国际专利达14项,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更为重要的是,该产品采用的CO2环保冷媒,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的提纯。

当然说到这,已经很清楚的展示了为什么卖空调的美的,能够跨入汽车领域。另外,相比美的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汽车领域的企业现在是更缺,有热管理技术实力的企业进来。

此前,有车主表示,国产特斯拉Model 3的热泵系统,虽然能够缓解冬季续航骤减的问题,但在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噪音。比如,还有像大众引以为豪的CO2热泵技术,在ID4 CROZZ这款车上,需要花费9000元进行选配。

所以,热泵技术的噪音问题、成本问题,确实急需被解决。

二、不造车的美的,美得起来吗?

美的不是第一次涉足汽车。

2003年,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工业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原先不涉足汽车的企业,开始进入汽车行业,整个制造业掀起了一股“造车热”。

2004-2006年,美的集团先后以17亿元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舟汽车有限公司、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成立了三湘客车公司,计划投资35亿元进行研发和生产。

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

但好景不长,2009年,美的两大基地易主,其中美的三湘客车公司长沙生产基地被湖南长沙市市政府以1.08亿元接手,美的长沙汽车生产基地被比亚迪以1.08亿元接手。

当时,和美的一样进入汽车领域的家电企业,还有春兰、奥克斯、波导等等。这些公司甚至最后自己主营业务都丢了。

那个时期跑出来的车企,其实只有比亚迪一家。如果简单回顾一下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电池一直是比亚迪潜心钻研的领域,无论是过去的手机产业,还是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始终紧抓着自己的核心技术。

抓住核心技术,谈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简单。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然而却没有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大型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暂时没有类似博世、大陆、佛吉亚、电装这样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出现。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如此,很多市面上热捧的国产车型,其三电系统中电控、电机大多来自于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并非是本土供应商。优质部件供应商相对稀缺,是当下国内汽车企业不能言说的“卡脖子”隐痛。

比如像比亚迪汉的带传动式电动助力转向BD-EPS来自德国的采埃孚,小鹏P7的电动助力转向来自博世,压缩机来自韩国的翰昂。而蔚来ES6的电动转向则来自德国的蒂森克虏伯。

就拿EPS电子助力来说,其中EPS电机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关键部件,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顿挫感、噪音振动以及中高速欠压转矩输出等难题。但车企并不可能因为这样一个小零部件,投入资金和人力去做,因为即便采购外资品牌的成本昂贵,也远低于自己从零研发要更高效。

按照美的集团的说法:美的机电事业群深入底层技术的基础研究,最终发现了关键问题并成功解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实现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如果真能解决卡脖子问题,对国产新能源汽车供应商是一大利好。

从市场大行情来看,据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可达6600亿元,2021年有望突破7000亿元,至2025年,将向9000亿元逼近。

单拎出来看热管理市场,2017年电动汽车空调国内市场规模为18.3亿元,预计到2020年翻三倍达到54亿元。市场空间上,以2020年热泵系统10%的替代率计算,则有超过16亿空间,2025年30%渗透率市场空间将近150亿元。

但需要警惕的是,国内零部件企业品牌溢价能力弱,利润率普遍偏低。

比如自称非智能化不做的均胜电子,公司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达20%,净利润率长期在5%之下。保隆科技虽毛利率达到30-35%,但近年来净利润率也仅在5%-10%的水平。被公认为零部件“白马”的华域汽车,同样没有摆脱盈利能力偏弱的窘境。

想要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绝对不是美的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更多像比亚迪、华为、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去打破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壁垒。毕竟,国产汽车,如果核心技术不是国产的,又有何意义呢?

写在最后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有句名言:“如果有一天美的出现了危机,绝对不会是竞争对手把我们打垮了。其中一个真正的原因是美的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如今,美的集团选择踏入汽车行业,想必也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应届生在面试中,如何做好自我介绍这个环节?

作者 / 夜猫学姐HR
求职面试中如何开口就能让面试官记住你? 这就是『自我介绍』中的注意力争夺技巧。

90% 的面试面试官考验你的第一个问题都是:来,介绍一下自己吧!求职者应该如何把握这个黄金时间,在短短的 60 秒内,推销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非常重要。

“请做下自我介绍”的潜台词是——“请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我记住你,让我觉得你是最适合这个岗位的人”。如果你只是把姓名、专业、经验说一遍,怎么能让人记住?平铺直叙讲一大段话,等于白白浪费了一次好机会。

1、一个高分自我介绍有什标准?

第一,能够让面试官记住你;
第二,让他对你产生兴趣,引领面试官进一步发问;
第三,证明你是应聘岗位的合适人选。
自我检测:对照一下,你现在的自我介绍达到这三个标准了吗?

2、第一个万能公式:1+3+1

首先,自我介绍整体架构如何设计?

学姐给大家总结了一个万能公式:1+3+1

第一,你是谁 ,用一两句话做简单的背景介绍。比如: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夜猫学姐,专业为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你的 3 个亮点,或者说公司应该选择你的三个理由。可以是相关的经历、有事实支撑的技能、与岗位的匹配、你的优势等,梳理出独一无二的三条。

这个 3 的展开有两种方式:

1、全面展示式。比如从学习专业、社团实践、实习 3 个方面。
2、单点优势式。比如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 个优势。
第三,你为什么想要这份工作?用一两句话最后表达意愿,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或者认为这个工作如何适合你。

比如:

面试官好,我叫李磊,来自东北大学,今天来应聘新体运营这个岗位,我有 3 个优势,第一,专业相符,四年的学习给了我扎实的功底;第二,经验丰富,我曾经帮实习单位运营公众号,半年时间,粉丝量增长 5 倍 +;第三,我性格开朗、有创意、有好奇心,符合工作要求。我期待能在贵公司发挥我的特长和专业,与公司共同成长!
运用这个法则,可以结合岗位要求,充分展现个人优势。

比如:我给一位同学修改的自我介绍 Before&After

修改前他这么介绍:

修改后是这样的:

万能公式很好套用!

3、第二个万能公式:ABC 法则

除了 1+3+1 公式,再教大家一个 ABC 法则:

A:attractie,你的优势是什,比如经历、性格、专业。
B:Backgroud,我的背景,有过哪些实践经历,做过什么项目 / 大赛 / 案例。
C:Can,我能做什么。我可以为公司提供。
要注意:

第一,结构性:

开头先介绍基本信息,如名字、院校等,再阐述我为什么适合这个岗位(我有最满足要求的三个技能)。最后简要说明自己申请这个岗位的原因(我对岗位有怎样的浓厚兴趣)。

第二,相关性:

在描述自己学习到的、锻炼过的所有技能都要和职位切实需求相关。重点应该放在实习经历部分。可以按照技能点 / 实习类型 / 时间顺序,说明过去的实习经历如何让自己做足准备,以更好的匹配你现在面试的这个工作岗位。

4、2 种吸引人的巧妙方法

1、关键词介绍法

仔细研究目标职位 JD,提取和自己匹配的关键词。比如“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快速学习能力”,找 3 个自己最有优势的能力,逐一展开介绍。

比如:

尊敬的面试官您好,我是 XXX,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 XXX 专业。今天面试的岗位是腾讯的产品策划。首先,总结一下自己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我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数据思维。在以往的参与、负责的 4 个科研项目经历中,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分析经验,熟练掌握数据分析软件(Python, MySQL, Excel)以及数据可视化软件(Tableau, Xmind, Visio)。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帮助产品进一步改进优化。例:在对京东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时……(讲述在京东实习的例子)。
第二,我具备良好的产品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 Axure 原型图软件,具备撰写产品需求文档、产品分析报告、竞品分析报告的能力,曾写过小红书与网易考拉海购这类跨境海淘类产品的竞品分析报告,并尝试给出改进建议。并且积极思考日常 APP 使用过程中,产品可优化的地方。例:比如发现微信中,年轻人非常喜欢使用表情包进行交流,但自己制作表情包又比较繁琐,当下微信小程序正是发展大好的时机,开发一款可线上一键生成表情包的小程序会大大便利人们的使用。
第三,我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擅长倾听与推进,有亲切感与同理心,熟练跨部门合作且学习能力较强。比如:举一个实习中的例子。
2、故事介绍法

即通过一个有趣、有意义且为应聘岗位量身定做的故事介绍自己。

比如:

我具备较高的诉讼专业能力,比如其中一起劳务分包合同纠纷案,这个案件已经积压了 5 年,一直没有解决,我接手后,快速妥善解决了这个陈年旧案,那么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专业且高效的 360 度沟通协调能力,包括对公司内部、对方当事人、法院、政府,同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抓住了对方当事人的弱点进行针对性突破;其次是熟练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细节处理,比如我会坚持让法院出具调解书结案,以防止对方当事人再次违约的法律风险。
这位同学通过讲这一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沟通折腾能力、洞察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故事介绍法有风险。如果你逻辑不够清晰,选取的故事不够吸引人,本身也不是一个很好的 story-teller 的话,很容易暴露多方面缺点,从而让面官对你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5、拆解一个让学姐赞叹的自我介绍案例!

最近某平台正在热播的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不含推广!)非常好看,第一期是 10 位实习生的真实面试现场,堪称教科书级别,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期。

其中,00 后墨大留学生梁坚洛选择了 10 万元薪资椅子,让人为他捏把汗,00 后这么张狂!? 但听完他的自我介绍,我竟然觉得他确实值……

首先,梁坚洛从多个方面介绍自己,不仅条理清晰有逻辑,而且非常别出心裁。

因为知道面试官董明珠关注直播,所以他选择直播带货这种巧妙的方式介绍自己,将自己的实习经历和成果做了展示和推荐,引起了董明珠的兴趣。

接下来总结一下,他自我介绍的内容中有这么 4 个亮点,都值得我们学习:

1、实习经历突出与公司相匹配

在自我介绍的开始,他先说明了自己的实习经历。

曾经在宝洁中国担任过客户生意发展部的暑期实习生,参与过线下新零售的布局,自己设计并落实了一系列京东到家的宣传计划,其中包括了线下超市和线上平台联动的直播活动。

并表示:

“我觉得这段经历和格力正在布局的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里,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梁坚洛将自己的实习经历与格力公司的企业发展和规划联系了起来,证明了自己的实习经历是与公司相匹配的。

2、亮眼的校园经历突出个人足够优秀

接下来,梁同学向董明珠展示他的过往经历以及参加过的一些比赛。

曾在百威少年挑战赛中获得过全国季军,对百威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啤酒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案例咨询比赛,在复赛阶段 1100 支队伍里获得评分第一的成绩。
3、敏锐的观察力,洞察企业文化

梁坚洛注意到了办公室里的许多细节,然后通过这些细节,给格力公司来了好一顿猛夸,包括公司的企业文化等等。

能从董明珠与钟南山的合影联想到,董明珠曾在直播时推荐了一款消毒液制造机,并称赞董明珠的产品能真真切切解决老百姓需求,进而表示能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只是一份赚钱的工作。

他还能从董明珠办公室里悬挂的员工上班班车线路示意图,引申到“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是被重视的”,夸赞格力是一家有责任心以及员工关怀的企业。

并表明这就是为什么想要来格力原因:

这是一家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企业,也是一家在乎员工的企业。
这种现场的观察力、随机应变能力、快速组织表达能力也太赞了,谁听了不叫声好,谁听了不马上录用!

4、我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节目中,董明珠犀利指出几位同学共同的一个问题:作为应聘者,想争取机会磨练自己的是对的,但是同时也要说明自己选择这个位置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自己怎样做能为公司增添一份力量?

这时梁坚洛再次发言,表示自己给公司带来了两个创意,并且已经打印了出来,附在了简历的背后,有机会希望和董明珠有进一步的探讨。

董明珠忍不住夸赞:

“这就是搞营销的,这就是营销的特点,这是做营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你今天表现的是最老成的。”
梁坚洛这种成熟与他对企业的了解和熟悉是离不开的。这也告诉我们,在面试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和规划,让面试官感受到你来这家公司的诚意。

最终不出意料,董明珠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留下来工作的机会。

小米正在活成格力的样子

文 / 张榕潇

来源:远川商业评论(ID:ycsypl)

小米最近一直活在聚光灯下。

华为承受的贸易制裁打断了华为手机的上升势头,加上从 4G 到 5G 换机浪潮,原本 “生于性价比,困于性价比” 的小米,又重新得到了新的产品突破空间和改头换面的时间窗口。

在产品端,小米一口气推出了 10S、11Pro、11Ultra 和 MIXFOLD 四款高端高价机型,力图改变以基础机型、主打性价比的过往路线;创始人雷军也终于下定决心造车,并声称要 “押上全部战绩和声誉”。

在销售端,小米也大刀阔斧地改变线下销售渠道。

去年 11 月,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在 RedmiNote9 的发布会上表示,2021 年要让每个县城都有小米之家,不只卖手机,还要卖一堆家电、生活用品。随后,小米通过配售加发债,募资约 40 亿美元,开始高速的门店扩张之路。

去年 12 月,第 1000 家小米之家开业。短短一个月后,1000 家小米之家在一天内同时开业,进驻河南、江苏两个省份的县级市场。

今年 4 月,第 5000 家小米之家门店在沈阳落地。

这种迅速下沉开门店的扩张思路,像极了小米的老对手格力。

本文将聚焦三个问题:

01. 小米以前的线下渠道有什么问题?

02. 小米这次线下战役有什么新打法?

03. 快速扩门店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琳琅满目的商品,如果按照同质性、差异性来划分,可以分出两大阵营:

一类是同质性很强的,例如饺子面条床单空调冰箱。

一类是差异性很强的,例如时尚服装手机相机电视。

同质性强的产品,通常要赚人口基数和竞争格局的钱;差异性强的产品,则要用优秀的产品力来赚细分人群的钱。

小米靠卖手机起家,后来也卖空调插线板电饭煲等等,横跨两大品类。去年 2459 亿收入里边,手机贡献了 1522 亿,各种家电贡献了 674 亿。

但在跟多个垂直品类的对手竞争的过程中,飞轮效应和销售渠道也为此而一直摇摇晃晃。

先拿主要收入来源的手机来说。各种日新月异的功能,以及换手机所需的配套服务,让中国至今仍有超过 70% 的手机是通过线下门店卖出去的,而不是通过声势浩大动辄百亿补贴的网购平台,尤其是在广袤的低线城市市场。

例如,总是连在一起开店的 OPPO 和 VIVO,截至 2020 年前三季度,各有超过 20 万家门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安卓机市场份额占比均约 20%,合计占据了近半江山。

又如华为,在 2020 年,国内市场上一度每卖出 2 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是华为的。支撑这个销售量的基础,是数以万计的销售网点。

显而易见,跟 OPPO、VIVO、华为的门店数量相比,小米的 5000 家门店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规模庞大的销售网点,需要同样数量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来支撑。在中国,只有 10% 的手机是厂家直销的,90% 都是由经销商卖出去的。

简单说,在卖手机这件事情上,谁有更多的门店和经销商,谁就能更容易地抢占份额。

在华为手机遇到困境后,剧本也确实是这么写的。

从去年 11 月到今年 2 月,OPPO 市场份额上升了 8%,VIVO 也增长 4%,而小米只多了 2.4%。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的经销商、门店数量滞后于对手?

想让人帮忙卖货,就得让人能从中赚钱。

在 2020 年底重建线下渠道之前,小米搭建了一个想覆盖不同层级市场的门店体系,共有四种门店:

一是小米之家,自建自营,一开始只在一二线城市才有,2016 年开放加盟,但加盟商只出店面,小米产品仍然归小米来卖。

二是小米专卖店和直供点,加盟商投资并由加盟商经营。

三是小米授权体验店,加盟商投资并由加盟商经营,主要开在县级市场。

四是大卖场渠道,例如苏宁国美等等。

但构造再复杂的销售体系,都绕不开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怎样让经销商赚到钱?这恰恰是小米的弱点。

在一个普通的手机店里,OPPO、VIVO、华为、小米同场竞技,通常会是小米落于下风。这跟产品质量无关,而是一个渠道利润空间的问题。

小米以自营平台和直销起家,早早划定了手机毛利率的上限不超过 5%,然后从小米出厂到销售前线,扣掉物流、租金,留给经销商赚钱的空间就可想而知了。

相比之下,OPPO、VIVO 不仅会给拿货多的门店配一个店家不用自掏腰包的销售,还会免费做广告、更换门面。

OPPO、VIVO 这种做法,叫做 “产销联合体”,是段永平在经营步步高的时候,从娃哈哈手上学来的,跟全国的渠道商建立的互相交叉持股的关系,再加上高额返利,例如 OPPO、VIVO 现在给到渠道的加价空间是 25% 左右,远高于小米。

除此以外,还有 “深度分销”。在销售一线,厂商并不只是简单地给高提成,而是只要手机店拿一定数量的货,厂家就会派销售员到店里去,而不是让店家自己销售,从而更直接地控制住价格体系。

这一套 OPPO、VIVO、格力、公牛、海天、伊利等等线下霸王玩得滚瓜烂熟的销售体系,对互联网基因浓重的小米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掌握的事。所以,这一轮渠道改革,小米打算另辟蹊径。

其一,小米打算用 “资金回报率” 替代直接的加价率来作为测算标准,具体算法是用毛利减去费用,再乘以周转,鼓励经销商卖热门商品、而且要卖得快。

其二,小米将积压库存都记在自己账上,减轻渠道的资金周转压力。

其三,把更多的新店做成大店,开在购物中心。跟满大街的 OPPO、VIVO 短兵相接抢铺位肯定不是好策略,还不如把更多的产品放在新店里,在更宽敞的购物中心里开业。

然而,能不能让经销商赚钱,还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而已。

在消费行业,一家公司在自建渠道和销售网络后,经常能享受到每多一款成功产品就多一份纯利的事半功倍。

例如,上海家化先有六神花露水再有佰草集,公牛先有插线板再有开关和 LED 灯,海天先有酱油再有蚝油虾酱等等,这些后发的成功产品都借用并进一步推动了公司的业绩上涨。

但想做到事半功倍,前提是产品跟渠道得是匹配的。不匹配的例子也有,例如娃哈哈卖白酒,就做得不成功。

放在小米身上,手机 XAloT 的口号小米已经喊了很多年,此次扩张依然延续了此思路,小米之家的产品品类包括数码、家电、出行等,电视、空调、洗衣机和冰箱四大件也是小米之家的主力推广产品。

同时,小米之家也是展现小米百货生态链的方式。门店里品类丰富齐全,大到电视、空调,小到音箱、手环、插线板等都可以在小米之家买到。

结合小米布局在各地购物中心的选址,可以看出小米力图用丰富的 sku 打造一种生活家居业态 —— 在门店实现一站式的购物,以 loT 平台连接所有智能产品,实现 “智能家庭”。

但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消费场景。并不是手机、空调、插线板、电视、电饭煲都适合在同一个门店中进行销售。

以占据插座市场 60% 以上份额的公牛为例,它的两千多个经销商辐射了 23 万家五金店、22 万家日杂店、13 万家超市、12 万家手机店、2 万家办公用品店。卖插线板、卖灯泡,都符合同一个消费场景:下班回家,突然发现家里灯泡炸了,插座坏了,来到小区门口的小店,买来应急。

所以对消费者来说,买插线板、买灯泡的时候,不图便宜,最好就近。

而小米卖插线板,门店如果开在中大型购物中心,上午十点才开门,价格也没有很强的优势,拿什么跟公牛抗衡?

实际上,小米之家的门店客单价一般在 700-900 元,依然主要依靠手机,电视等大件的支撑,IoT 设备等其他产品只是小部分连带销售,协同效应有限。

2017 年 8 月,雷军花了 4 天时间去河南县乡考察,并宣布要以 “小米小店” 打下县乡市场,但小米小店最终没能成功。

2020 年,下乡调研的人变成了小米总裁卢伟冰,不变的是小米的县乡政策。

无论如何,小米终于下定决心,重新开始了线下渠道的补课之路。

开门店、派员工、吸引渠道商,雷军的打法,也和老对手董明珠曾经走过的路越来越像。

互联网亲吻上海

曾经被认为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上海,如今在互联网未来发展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将是互联网下半场的主战场。

4 月 26 日,天猫宣布正式启动 “天猫上海中心”,天猫美妆事业部、运动户外事业部和消费者策略中心等团队将首批入驻。“上海离品牌更近,把团队搬过来,有利于彼此的沟通和合作。” 一位接近天猫的人士介绍,很多国际大牌、老字号和新品牌都聚集在上海。天猫与商家之间的沟通会,也经常在上海召开。

抖音、快手的动作更快。4 月 15 日,快手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达成战略合作。据悉,快手将在上海建设商业化区域运营中心。更早之前的 2 月份,36 氪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字节跳动正筹备将包括北京团队在内的抖音电商业务总部整合落地至上海。2020 年 7 月,字节跳动曾表示,未来 3 年拟将上海员工增至 2 万人

大厂的动向,也会影响人才的流动。

2020 年,不少北漂的互联网青年,就痛下决心选择奔赴上海。在他们眼里,上海不仅是下一轮的互联网掘金场,也是能为他们提供安定下来的保障 —— 上海户口。

任豪是勇闯上海滩的一个代表,去年,他收到商汤科技的邀请,薪资涨幅 50%。与此同时,他还手握多家上海互联网公司提供的 offer,薪资涨幅都在 20-50% 之间,其中包括小红书、B 站和抖音的上海岗位。任豪认为,现在上海的互联网就业岗位,要比北京更有诱惑力,前景更大。于是,他放弃了在北京积攒了十年的人脉,前往上海。

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的远不止任豪一个。早在 2019 年,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 年中国互联网就业洞察白皮书》显示,从北京流出的互联网人才依然选择了在一线城市找工作,流向上海的人才占比为 21.9%。

上海缺乏互联网基因,其实是一个误解。源头是 2008 年,上海政府曾反思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像马云这样的人,没有在我们这儿(上海)成长?” 后来,因为大众点评、饿了么相继被收购,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说过一句话,“互联网行业就没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 经媒体报道后,加深了这个印象。

事实上,上海曾是互联网最活跃的城市,1999 年,马云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同一时间陈天桥与梁建章在上海分别创立了盛大与携程。从创立到上市,携程用了 4 年,盛大用了 5 年。几年后,另一位上海男人 —— 江南春,创立了分众传媒,只用了 2 年,就上市了,这样的发展速度哪怕在今天也堪称传奇。后来,从创立到上市不足 3 年的趣头条和拼多多,也都是上海的互联网公司。

上海也一直很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数据显示,从 1999 年 – 2015 年,上海的互联网投资规模,虽然不如北京,但比深圳、杭州、广州之和还要多。

如今的上海,也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如拼多多、Bilibili、小红书、趣头条、商汤科技、哈啰单车、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盒马鲜生等公司,仅仅因为没有诞生 “BAT”、“TMD”,上海被误解至今。

众所周知,PC 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产生了三大机会:人与人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商品服务的连接,对应崛起了腾讯、百度、阿里三大巨头,以及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新贵。

而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按王兴的说法,发展方向是上天入地全球化,这正好与上海的优势相匹配,上海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有强大的金融行业、先进的制造业、还有很好的零售消费和潮流文化,这些都是互联网下半场竞争的要点。过去几年,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游戏电竞、社区电商和产业互联网也是上海的重点发展方向。

近两年,造车成为新的风口,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场,而上海已经初步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布局,也就是说,进军新能源领域,上海就是最佳合作城市。

据未来汽车报道,如今的上海,坐拥着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北方有众多主机厂和零部件巨头盘踞的嘉定汽车城;南面有特斯拉凭一己之力带起的临港新贵;西面有财大气粗的恒大汽车和台积电等关键供应商;东面则是以上汽通用为中心成熟的产业片区,以及具有半导体技术优势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前往 “上海滩” 寻找新机会,这也会给上海带来更多的活力。人口的增长就是一个明证,2019 年,上海的总人口为 2428.14 万人,而在 2008 年,这个数字是 1900 万。

如果说,上海曾经对互联网发展有过失落,那么,现在机会来了。对上海互联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迟到的春天,也是积蓄了多年的一次井喷。数据也在印证这种说法,工信部发布的《2019 年 1-10 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上海互联网行业收入以同比增长 37.1%的增速,超越浙江、北京、江苏、广东,居东部地区第一位。

人才流向上海

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宽松的人才吸引政策,是上海抢人的利器。据公开数据,2017-2019 年,上海连续三年都是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

几乎是因为同样的理由,程序员任豪和新能源汽车工程师张掖,先后从北京来到上海。

“不想留在北京了。” 这是任豪在社交媒体上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最后记录。

曾经被这座城市的繁华和高收入吸引,任豪在北京读书、奋斗共十年,虽然从事互联网行业收入不菲,但是北京的房价也高,薪资水平依然追不上北京的房价。

随着结婚、备孕等计划的推进,户口的问题显得尤其迫切,由于无法获得北京户籍,任豪的孩子可能在入学等问题上遇到困难。

于是,房价高、没有户口、子女入学难等,在年近 28 岁的任豪眼里,突然成了未来人生的阻碍,而这些困扰,如果去到上海可以很轻易地解决,尤其是落户问题。他认为上海的落户政策比北京宽松很多,以自己现有的硕士学历,拿到上海的户口只是时间问题。

这两年,上海在不断加大人才吸引的筹码和竞争力。上海市人民政府屡次更新和推出人才落户新政,每次新规都在一定程度上降级了人才落户的门槛,其中一些特定条件下的本科、硕士人才也可直接完成在沪的常驻人口落户。

1

比如,为了吸引更多的新能源领域的人才,今年 2 月,上海市政府表示,针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优秀人才,可以给予直接落户、人才奖励等支持;如双一流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也可在上海直接落户。张掖也是寄希望于此,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优秀人才的身份,完成了在上海的落户。

而促使任豪真正下决心离开北京的,是一份来自上海商汤科技的 offer,对比自己现在这家公司的技术岗位,任豪认为商汤科技提供的职位更加符合他的研究方向,就连薪酬都比现阶段高出大约 50%,这份 offer 很难让他不心动。

更重要的是,跳槽到上海之后,任豪也不用担心往后的发展空间。早在 2018 年,上海就发布最新人工智能产业规划政策,从产业链建设、资本支持、人才聚集、创新平台搭建等多个角度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这两年任豪明显感觉上海互联网的就业机会多了起来,不断有猎头打听任豪的求职意向,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的 base 是来自上海。对比下来,上海互联网企业的就业薪酬并不比北京低,有些甚至会高出一筹。

近几年,“逃离北上广深” 的话题很热,引发广泛讨论,但是从整体数据来看,只有北京因为严控人口规模,导致常驻人口在减少,上海、广州、深圳的人口均在增加。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 2153.6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0.6 万人,并且北京总人口已经连续 4 年出现负增长。

一线城市中,流入北京的人才来自全国各地,有 11.2% 的人才来自上海。而从北京流出的互联网人才依然选择了在一线城市找工作,流向上海的人才占 21.9%。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杭州成为了求职者的新选择,这部分人占流出人才的 19.1%。
电商进驻上海

吸引公司入驻上海的原因要复杂的多,比如,更好的营商或融资环境,更有利的产业政策扶持等等。而基础设施完备,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最新出版的《上海市电信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0》显示:截至 2019 年,上海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 4007.9 万户,同比增速 7.7%,全国排名第一;4G 用户占比 89.8%,全国排名第一;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 24.7 万,占全国千兆宽带用户总数比例超过 30%……

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能在上海找到强大的支撑点。比如,品牌林立和强大的消费能力,就深深吸引着电商。

据统计,上海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约 6 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767 家,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去年 9 月,CBNDATA 联合天猫分析发现,注册地在上海的新消费品牌线上销售额占全国的 16%。

天猫上海中心将承担天猫与在上海的品牌之间的日常沟通和服务。“在上海设立中心是我们的新开端。天猫小二要多上客户门,客户的问题能现场处理就现场处理。”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事业群副总裁吹雪说。

2

吹雪透露,天猫上海中心 5 月投入使用。美妆、运动户外行业的品牌大量在上海,所以团队会整建制地搬过来。而品牌消费者资产运营最需要的部门 —— 消费者策略中心,也会整体搬迁到上海。此外,商家培训中心,以及产品、技术团队等也会有小二常驻办公,在上海更近距离地服务品牌和客户。

过去一年,快手、抖音验证了做电商的可能性,今年,它们开始加速,3 月 26 日,“2021 快手电商引力大会” 在杭州举行,4 月 8 日,“2021 抖音电商生态大会” 在广州举办,这都是快手和抖音第一次面向商家举办行业大会。在会上,快手和抖音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对品牌的拉拢。

快手表示,在 2021 年,将打造 100 个十亿 GMV 的生态合作伙伴。此外,大会还正式发布 “商家全周期红利计划”,其中,品牌在快手电商可享受品牌专属 IP 活动、品牌 JBP 计划等利好政策。抖音则宣布,未来一年,希望帮助 1000 个商家实现年销过亿,100 个新锐品牌年销过亿。

直播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更好的购物体验,而品牌是其中关键一环,因此,抖音、快手先后进驻上海,也就很好理解了。

据天下网商报道,20 年前的电商创业,是线下商品 “上网”,是 “求温饱”,所以要靠货近。第一批在淘宝上火起来的商家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要么是自有供应链,要么是靠批发市场发财,当年杭州的四季青服装一条街、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不知养活了多少人。

现在的新消费创业则一脚迈进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高层 —— 个性满足阶段,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热情的风投机构把规模化生产、融资都变成了相对简单的事。在这样的背景下,靠前沿消费趋势最近、靠专业人才最近的地方,就成了孕育新消费品牌的母体。

而这正是上海的优势。“上海是一座开放、创新、务实的城市,也是一座经济密度大、消费能级高的城市。当新兴需求出现、新消费场景发生,新业态、新模式就会产生,因为创新往往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的。”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MBA 学术主任苏涛永教授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表示,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上海的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又具有优势。当技术遇上需求,加上有好的商业土壤,新业态、新玩法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电子商务交易额从 2015 年的 1.7 万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3 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15 年的 1 万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6 万亿元,位列全国城市首位。

上海重回互联网中心

曾经上海是妥妥的互联网第一梯队:先有全中国最高调,最烧钱的亿唐,然后是电商先驱的易趣,以及曾经风头无俩的携程。但是后来亿唐倒闭,易趣凋落,携程也从第一梯队跌落。

曾有一段时间,上海互联网企业总是逃不出被人兼并的命运:土豆被创始人离婚拖累,最后被优酷收购。大众点评被美团合并,管理层出局,易迅和一号店被京东收购,德佑被链家收购,安居客被 58 收购……

这不可避免给人一种上海在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利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前几年 TMD 崛起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但是,在整个互联网发展中,上海其实从未缺席过。根据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 2019 年 12 月,在 135 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中,注册于北京的占比 33.3%,排第一;其次是上海,占比 17%;杭州、深圳、广州分别占比 11.9%、11.1%、4.4%。从数量来看,上海的互联网产业排第二。在所有网信巨头中,北京占比 45.5%,其次是上海,占比 19.8%。

关于上海一度在互联网发展中落后的原因分析很多,大多集中在上海的规则完备,不适合野蛮生长的互联网早期阶段。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文祥认为,过去十年里,上海的定位有所偏差,过多关注吸引外资跨国巨头和国企总部的落户,忽视了本地创新企业的培养,因此上海没有培育出自己的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大厂,这对上海的触动很大。尤其是消费互联网,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没有诞生自己的互联网零售巨头。

“好在上海已经在积极扭转,这些年,上海也在积极调整,大力扶持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引进的新型企业也可以看出上海的改变。” 文祥说。

楼市调控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上海是一线城市里房价管控最早最严格的城市。这两年,上海楼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假离婚” 购房漏洞被堵,法拍房被纳入限购范围,严格审查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偿债收入比,限贷,首次对新房明确提出限售等,而上海的学区房价格回归理性,成交量也开始下降。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才,流入上海。

早在 2016 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推进 “互联网 +” 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提到,互联网 + 需要在民生、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领域加速渗透,以实现智慧民生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2017 年,上海市开始着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先是引进特斯拉,之后吸引蔚来汽车入驻,虽然蔚来汽车在去年的生死风波中,把中国总部迁到了合肥,但是全球总部依然留在了上海;之后上海市国资领投威马汽车 D 轮融资,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初步布局。

2018 年底,上海还率先在全国启动 AI 应用场景建设计划,已累计开放场景 30 个,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 10 大领域,洋山港智能重卡、电力智能巡检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场景已成为 “上海实践” 样板。

燃财经了解到,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上海设立了分部,或者重要的业务中心。

据天下网商报道,在天猫上海中心落地之前,上海已有阿里巴巴 “三总部三中心”,“三总部” 包括支付宝总部、盒马总部、本地生活总部,“三中心” 是阿里上海研发中心、阿里新零售中心、蚂蚁科技中心。

如今的上海,以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中心,也坐拥着国内众多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北面有众多主机厂和零部件巨头盘踞的嘉定汽车城;南面有特斯拉凭一己之力带起的临港新贵;正南方 20 公里处是腾讯和字节跳动的漕河泾;西面有财大气粗的恒大汽车和台积电等关键供应商;西南方有百度、阅文集团和喜马拉雅;东面则是以上汽通用为中心成熟的产业片区,以及具有半导体技术优势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这些坐落着的大大小小的互联网新势力,推动着上海乃至全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比如,拼多多市值达 1676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美团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B 站的市值为 390 亿美元,远远超过爱奇艺。

从现有互联网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曾经上海失去的,现在都在努力的拿回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 “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燃财经工作室

买矿机被坑的我,改变思路决定卖矿机

事情起源于一月末,我卖掉了一些比特币,试着买一台挖以太坊的显卡矿机。当时,我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就是买台电脑吗?只不过一般的台式机只有一张显卡,我这个八张显卡。

我买的是一台组装好的二手矿机,当时核算下来,单张卡的价格比市场价格高一些,我想着少麻烦少折腾,早一天买就能早一天开挖然后屯币。

所以,我一冲动就下手了,这个现在看来很草率的决定,成了我后来一直忙活到现在的原因。

我不是很懂电脑硬件,收到货之后,我费劲地装上显卡,接上了网线和电源,启动之后就有算力了。

虽然比商家说的 420m 少了 10m,但等了三四个小时,算力还算稳定,我也有点折腾累了,过了 24 小时就按照合同约定付了尾款。

我开始盘算,这台矿机什么时候能让我回本,到哪个时间节点能攒多少以太坊,到时候以太坊和矿机一块儿卖,能跑赢我卖掉的比特币的百分之多少。

我算得可好了,那天晚上,我睡了至少近两个月内最安稳的一觉。第二天,我这个想当然的、没见过几个骗子的大学生,就被糟心事儿缠上了。

△就是它

交完尾款不到一天,那矿机上的卡就掉了,”掉卡” 就是系统识别不到这张显卡了,所有信息都没有了,这张卡不工作了。

开始只有一两张卡是单纯没算力了,过几个小时,嘿,整张卡都掉了,连信息都不显示。

我联系销售,销售比我还懂得少,又给我另找了技术支持,折腾了两天,我发现掉过的卡有六张,而这台矿机里一共才八张卡。

我叫来一位卖电脑的朋友帮我看看这些显卡,根据外观的磨损情况和频繁掉卡的现象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 这台矿机的八张卡可能都不咋地,撑不到牛市结束就得完蛋。

当时我就想退掉矿机,再去闲鱼一张张收显卡自己装一台矿机,然后我就去看了一眼合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得,我这算是被骗实锤了,这已经过了合同里的验收期了。当时要是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可能就发现不对劲了,哪个正经卖家验收期就一天啊?

而且,这 24 小时一过,马上就有一多半的显卡出了问题。

没办法,维权挺难的,牛市里时间就是金钱,我也做一回王八蛋,把这六张显卡稍微便宜 200 块放闲鱼卖卖试试。

结果我是真没想到,买家的热情就像是牛市里抢空气币的韭菜一样,比我还上头,签收点亮就确认收货了。

我这贵买贱卖,一进一出的差价加一起,一共才 37000 元,直接赔了六七千块钱,也算是被市场教育明白了,就当交学费了。

之后,我开始老老实实地一张一张地收二手显卡,赶上过年时还加大投资,不光拿所有压岁钱买了卡,还借了 2 万块钱,分三期还。

这次买卡的时候我就学精了,我从品牌官网打全国的咨询电话,以矿场的身份一层一层往下问。

这样一来,第一个找到的一定是相对比较高级的代理商,相对来说,他们有充足的货源,而且价格也比专门倒腾二手矿机的贩子和屯矿卡的大矿场便宜。

除了我手里的比特币、以太坊还有一些其他的区块链资产,我几乎把所有的现金都换成了算力。

等挖矿稳定下来之后,我便开始盘算着怎么把被骗的六七千赚回来,骗人坑人的事情我不乐意干,我还是多干点好事儿吧。

至于卖掉那几张濒临寿命极限的显卡,就看买家有没有本事修了,嘿嘿!

我寻思着,既然市场这么火热,大家很少冷静思考,那我也干脆试试卖矿机得了。

反正我能从区域总代理那里拿到相对便宜的新卡,手里也有两三台用二手显卡组成的稳定运转的矿机。

如果把矿机卖掉了,我就再慢慢收卡接着攒,电源和主板都好说,系统也能帮着装,就算买家不知道显卡长啥样,我也能把矿机卖给他,还能教他怎么用挖矿软件、怎么提币。

顺便警示一下不会分辨的小白,买二手显卡和二手矿机要当心,别收到矿渣。

确定了货源,确定了我的目标客户 —— 初入市场一心想挣钱的小白,我就办了个营业执照也开始拟购销合同了。

我尽量推销新卡组装的矿机,这样就不会出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了,虽然利润不大,但是至少有钱可赚。

我手头一分钱没有,只能办个营业执照,然后以公司法人的身份来签合同,收预付款。

收了钱,我就赶紧打到总代理的账上,然后抱着显卡回去装矿机,发货。

简而言之,合同条款就是我保证显卡是新的,三个月内出了问题我兜着,但是你付完钱,我把显卡装机了可就不退款了。出了故障也好办,有问题我就去找总代理,哈哈!

反正就是空手套白狼呗,装个系统装个挖矿软件,拆六张八张显卡,再拧拧螺丝,接上线装到主板上,就能赚好几千块钱,还是挺爽的。

从 3 月到 5 月,这两个月我一共卖了十二台矿机,赚了大概 5 万块左右,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一笔非常不错的收益了。

△这是一台八卡 2060s,卖给了一个北京大哥

开张之后,我慢慢地也见识了各式各样的客户,有一个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是个卖绝味鸭脖的大哥,跟我打电话说了半天,他认为电脑是个极其复杂的东西,挖矿是件很复杂的事情,矿机上每一个东西都得是最好的。

他向我再三确定主板上的 CPU 和内存是否是大牌的、高级的,我说了半天才给他讲明白,除了显卡和电源,剩下的东西都不是很重要,就算没硬盘,插个 U 盘都能让矿机运转得好好的。

后来大哥把我问烦了,我就转移话题,问他:”你知道挖出来的以太坊要怎么卖掉吗?”。

大哥说:”能不能在矿机上绑定个银行卡啊?”

我的表情如图:

我们先不说炒币的风险,单说以太坊挖矿的事。

一、显卡质量:你有一定概率会买到坏卡,即便你是一个老手。而且并非所有显卡都能挖矿,不同的卡体质不一样,有的型号挖矿稳定,有的挖矿就不稳定。

PS: 轻松矿工官网有不同显卡挖矿算力和注意事项的详细总结。

二、显卡价格:你买显卡之前要想想,这个价格得到的显卡,你的人民币回本周期和以太坊回本周期分别是多少?能不能在牛市结束前回本?

矿机什么时候卖?到时显卡残值多少?折合成人民币的总收益不能低于多少?在你入场的时间节点挖矿是否比持币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三、挖矿收益变化:预期七月份实行的 EIP-1559 协议会导致矿工收益大幅减少,而且影响 Gas 费走势的因素也是很复杂的,一定要做相对坏的预期来估算以后的挖矿收益。

△星火矿池近一年来每 G 算力的 ETH 收益变化

△近一年全网算力和币价的变化

最后我想说:挖矿有风险,如果说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那你越晚进场,就越有可能做接盘侠。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 微信号:xrich666

为什么人会有起床气?

作者 / 耗子领袖
恕我直言,高赞的几个回答都是在就着跟睡眠有关的几个专有名词在编故事···

起床气到底怎么回事?睡眠研究领域内其实没有解答,甚至没有人做过专门的相关实验,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很奇怪,因为这个现象很普遍,按理说应该会有不少研究的才对,可现实是连调查研究都没有,哦,可能有,根据印度一个小哥的博客说,印度孟买的一个大学做过一个调查,说 21.6% 的男性和 99.3% 的女性体验过起床气[1],英文叫 Morning anger 或者 Morning rage,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他说的这篇文献和这个大学我都死活找不到。

和起床气擦点边的是一个叫“混乱的觉醒”(confusional arousals)的现象,别的回答有提过,但这玩意跟我们常说的起床气其实也还是似是而非。

啥是混乱的觉醒呢?顾名思义,就是突然醒过来时脑袋懵逼,对周围事物缺乏判断,但是莫名其妙地会有攻击和敌意。

混乱的觉醒最早的记录是在欧洲中世纪,一个名为伯纳德·谢德迈济格 (Bernard Schedmaizig) 的波兰伐伐伐木工木工在夜里睡了几个小时后突然醒来,抓起斧头就把睡在自己身边的妻子给剁了[2]。

现代也有一些混乱觉醒后伤人案例,但不多,目前很多混乱觉醒后伤人案例。例如英国的某对夫妻睡得好好的,妻子半夜被自己的咳嗽弄醒,抄起刀就捅了枕边的丈夫 15 刀,她老公也是命大,这都没死,甚至挽着妻子的手一起上了法庭,对妻子的举止表示谅解,但估计他们以后都要分房间睡觉了[3]。

为什么说混乱的觉醒不是起床气呢?因为这玩意一般是和梦游、夜惊一样,被认为是睡眠障碍。人群中出现概率不太高,根据一项电话采访了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一共 13057 人的调查,混乱觉醒在人群中的出现概率只有 2.9%[4]。看见其他回答有说有 15%的,那可能数据录入标准不太一样。

关于混乱觉醒的解释,目前没有神经科学报道,只有一些睡眠专家的推测,可能跟梦游差不多,是因为大脑只醒了一部分,高级认知功能相关脑区没觉醒,低级的本能行为脑区掌管了我们。

说起来,混乱的觉醒不仅体现在攻击上····还有性欲上,有报道的混乱的觉醒后的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一样多,大致都是夫妻俩 / 小情侣睡觉,其中一方突然爬起来把另一方给办了,我小时候就偷偷在我妈订阅的杂志里看到过,当时就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然啦,也不排除起床气是混乱觉醒的弱化版本,这也是很合理的。

OK,既然混乱的觉醒不是起床气,至少不完全是,那么起床气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个人推测,是因为皮质醇的昼夜节律变化。

皮质醇是身体的应激激素,应激可以激活 HPA 轴(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素)释放皮质醇,它可以作用到身体的各个器官里,让我们进入紧张、战斗状态,其中也包括大脑,皮质醇结合大脑中的相应受体,可以引发焦虑、警惕和攻击行为。

皮质醇除了随应激事件发生变化,本身也是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很多研究都发现,自然状态下,我们体内的皮质醇在清晨是最高的:

修正:皮质醇不是皮质酮
不同的文献里皮质醇峰值的时间不太一样,但基本上都是 5 点 -9 点之间。

为什么早上皮质醇会高呢,可能是身体让你为觉醒做好准备,是昼夜节律调控的生理机制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很合理地推测,起床气很可能是因为早上皮质醇高,增加了我们的应激状态,使我们比平时更容易情绪化导致的,这在女性中可能更明显,因为女性的激素水平受生理周期影响,波动更大。

如果说皮质醇给我们早上的情绪上了一个底色,那被吵醒就是给这个情绪火上浇油。

首先,取消奖赏是一种惩罚,可以导致多巴胺的下降,继而引发不愉快体验(比如小时候我看动画片的时候我妈让我去做作业)。而睡觉,尤其是睡得正香时被人吵醒,甚至从被窝里拖出来,显然是一种非常令人不爽的事。

其次,如果骤然从睡眠中被吵醒,我们大脑中掌管本能的脑区会优先激活,如杏仁核和下丘脑,此时的”战斗 – 逃跑”反应会激活,刺激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肾上腺素疯狂分泌,让我们做好战斗准备。这可能是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睡觉时是最容易受到捕食者袭击的,尤其很多捕食者还是夜行生物,所以一旦被风吹草动惊醒时,必须马上进入战斗状态才更容易保住性命,留下后代。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起床气,是因为皮质醇在清晨分泌较多,而被吵醒本身也是一件不愉快的体验,会激发我们的本能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