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第一次去男方家里都洗碗吗?

作者:李疯子

都收过压岁钱吧?

阿姨掏出钱来塞你口袋,你推辞,阿姨再塞,最后你勉为其难的收下。这才是正常流程。

压岁钱来了,你直接装口袋里,这叫不懂事。

你推辞一下,阿姨直接收口袋里不给了,这叫更不懂事。

过年进门阿姨直接说今年压岁钱不给了(你还十几岁),这叫极度不懂事。

回到洗碗问题:

你主动去洗碗,对方父母推辞,几次之后,你男朋友陪你看电视他父母洗碗/他父母陪你看电视你男朋友洗碗,这叫正常流程。

对方父母拗不过你,但让你男朋友陪你洗碗,这叫你不懂事,对方帮你圆场。

你主动去洗碗,对方同意了,让男朋友陪你洗碗,这叫对方不懂事,但男朋友懂事。

对方直接让你洗碗,这叫极度不懂事。

男朋友陪你去洗,如果结婚不用和公婆一起住,那还能凑活过。洗就洗了。

你要自己一个人去洗了,那就是脑袋被门夹了。

同样,男生第一次去丈母娘家忙前忙后,丈母娘家人嘘寒问暖的递茶递水,做一桌好菜才是正常。一家人看着电视嗑瓜子看着你忙前忙后一身汗,这婚也没必要结了。

来源:知乎

再见,深圳

作者:何求知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毕业来深5年,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娃。到了买房定居的时候,终于还是被房价劝退,选择离开。

临别之际把感受写下来,除了给自己留个纪念,也为了以防万一。万一20年后孩子长大成人又来到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问为什么身份证是4403开头,而我却没有在深圳给他留套房。真有这么一天,我反手就甩回去一个链接:该说的20年前就说了,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不接受你可以穿越回去在宝安机场把我拦住。

我尽量把这半年来的纠结写得清晰一点,也算给各位纠结中人提供一个案例吧。

如果要留怎么留

家庭讨论出的留深方案主要有两个:

1、福田区一般学位90多平小三房,800万左右一步到位。

选择福田是因为老婆在福田工作稳定,我在南山也不会太远。要求学位是因为深圳教育资源非常紧张,我们有两个娃,公立学位房是相对稳健、经济、不坑娃的选择。三房是二胎之家对隔壁香港鸽子笼形成压制的底线。

深圳在售的二手房一共3万多套,锁定了这些要求之后可选的房子不多,且几乎全是一个样:单价7~9万(租售比1:1000左右)、03年左右修建(房龄近20年,不知道还能舒服的住上多久)、停车位紧张(能停车,但晚上6点之后可能要绕很多圈才能找到车位)、非中心区但是近地铁、配套或者户型一般。

1

以我们租住的梅林一村为例,租金8千,房价8万,首付税费近260万,贷款500多万。首付方面,我和老婆工作5年存了近一半,加上公司提供的50万无息贷款,剩下的家里支持一下(主要靠老婆家里),不够再找朋友借一些,勉强可以搞定。但2.5万左右的月供压力就非常大了,我们算了一下,月供加上请阿姨、养小孩、吃饭穿衣等日常开销,家庭收入基本月光,只能祈祷无病无灾、公司不裁。

2、买小租大,买小面积学位房,租房十年后再战。

买小租大的选择就更确定了。买小指的是买200万左右的30平小房子用来上小学(可选深圳第一\二梯队的小学,比如罗湖的螺岭小学),租大指的是在学校旁边租大房子过日子(比如螺岭小学旁的合正荣悦,三房月租1万多点)。

这样选经济压力要小很多,租的房子比较新住起来也会更舒服。但租房10年(等娃读完小学再考虑换房子)意味着平均2年搬一次家,买任何喜欢的家具之前都要三思:方便搬家吗?

此外买小租大还有被查到「没有实际居住导致小孩无法上学」的潜在风险,一般的操作是把小房子租出去之后,告诉租客如果有人来查就说帮朋友看房,像做贼一样。这就很奇怪了,租房吧积分不够上不了学,买小房子然后在旁边租个大的,实际租住在学校附近方便小孩上学,怎么就成了贼了呢?

为什么如此纠结

去留是选择,选择靠对比。所有的纠结都来自和谁比、怎么比、比较标准是啥。

纵向对比是自讨没趣。还是以我们租住的梅林一村为例,这是个公务员小区,刚建成时属于福利房,意味着03年左右的劳动者,踏踏实实工作就可以“附带赠送”一套房;15年之前单价不到3万,同时经济高速增长,工资水涨船高,房贷压力不大;如今经济增速换挡已定(哪怕没有疫情),以8万的单价上车,很可能是辛勤工作30年供完一套房。

2

相同的自我奋斗,在不同的深圳楼市历史进程下,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挺让人苦恼,但也不至于为此纠结。一方面历史进程一去不返,纠结也没用,此外单纯的经济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比如我观察过以下几种生活:

在大城市\小城市拥有多套房,收租过日子
在大城市\小城市轻松拥有一套房,想工作才工作或者努力工作
在大城市\小城市努力拥有一套房,工作体面或者一般,收入颇丰或者尚可

他们可能人生难易程度不同,但只要生活能得到保障,幸福程度我觉得不会差太多。(当然也可能是有钱人的生活,我真的想像不到哈:)

真正让人纠结的是横向比较——选择定居城市。因为横向比较的关键是选指标,定权重,然而指标众多、权重难调。比如深圳气候好、工资高、发展快,但是房价贵;成都好吃的多、朋友多、工作机会不错,但是离家远;贵阳避暑胜地、房价便宜、老婆的故乡,但是工作机会一般;武汉…

除了茶米油盐的思虑,还有外界的干扰。房产中介说:“你现在不买,以后你的小孩还是得来深圳”,领导长辈说:“一线城市视野还是不一样,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最纠结的时候,一周可以改变三次决定。周一觉得要不买小租大算了,经济压力小,租的房子新还有车位,挺不错的。周三想想觉得不行,两个娃东西太多搬家费劲,好家具也不能买,不如咬咬牙一步到位算了!周末看了几篇文章又觉得何必花这么多钱买个老破小啊,回二线城市不香吗,教育医疗可能更好些。

为什么会如此纠结?因为说白了,这个选择其实是让你回答:你是怎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对孩子有什么期待,想给他创造什么条件。

为什么不留

不考虑小孩的话,做决定其实不难。我和老婆都是没啥大想法的人,既不想赚大钱、也不想当领导,有份不错的工作干着,周末多陪家人孩子,再有点闲钱吃吃喝喝出去玩玩就可以了。其实生娃之前我也折腾过,搞过微博创过业,小公司也干过大公司也去了,但生娃之后基本上所有的假期都用来陪娃了,说实话真想搞点事也没这个时间精力了。(顺便给毕业生说一句,刚毕业如果能去对口行业大公司,别犹豫直接去就好,要折腾可以之后再折腾。心酸总结哈~)

完全可以列个表把所有关心的指标都写下来,逐一量化,然后打分。可能分都不需要打完,写着写着答案自然就有了。

3

一旦考虑小孩,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望子成龙很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大多数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免不了对下一代有很高的期待,就会被“哪个城市对娃的未来最好”这个问题困扰。

具体来说,我对小孩的期待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长期坚持,做到顶尖。方向可以任选,唱歌跳舞也行,画画编程也行,电竞电工也行,但如果是科研这条路就更好。

可这个虚无缥缈的期待如何和选择城市挂钩?深圳长大的孩子比贵阳长大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优势?《人生7年》纪录片里农场长大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上物理和化学并考入牛津大学最终成为核物理教授?看《他乡的童年》,觉得芬兰的教育很酷很自由,而日本某些学校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可问题是那些上课气沉丹田集体喊口号的孩子里面,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宫崎骏或者北野武?顶尖人才靠的到底是教育,是天赋,还是莫名其妙的热爱?

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纠结了很久,一直没有答案。为人父母之后,感觉被神奇的激素操控,不自觉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机会。

这个心结是这样解开的。有一天散步时和老婆谈起小孩教育问题,我才讲完期待,老婆就怼回来了:不要对小孩要求太高,给这么大压力,很容易适得其反。我不以为然:你这是典型的习惯性思维,一提到高期待就联想到高压力,就联想到无法接受现实,就联想到跳楼…其实不是这样啊,我就高期待而已,我逼娃干什么呢?高期待不代表我就无法接受现实啊?这件事不是多米诺骨牌,是可以拆开了单独来看的。

事后回想这段对话,才发现我自己也中了招,“哪个城市对娃的未来最好”这个问题太抽象了,包含的东西太多,把不该放在一起的事情整体打包考虑,自然云里雾里。拆开来看其实是这样的:

高期待:希望小孩成为顶尖人才。【无论在哪个城市,成为顶尖人才的概率都不会超过万分之一(我拍的)】
达成路径:给小孩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多陪伴多引导多出去看看。【无论在哪个城市,好好工作经济上都是可以满足的】
高要求:和城市无关。正面管教就行了,压力搞这么大干什么。

是否接受现实:和城市无关。我自己是普通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能接受我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你看,只要把事情拆开了看,就非常清晰了:成为顶尖人才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可以认为不会发生,根本不需要纠结。就像高晓松采访刘慈欣时问:许多伟大的作家都生活在小镇,小镇人际关系稳定,方便长时间观察人,你觉得两者有联系吗?刘慈欣回答:没有。我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在哪里对他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就算在大城市,我也可以潜心写作的。

所以关注茶米油盐、努力工作给娃创造基本的条件就行了。想通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没费多大劲就选定了成都,虽然不是故乡但我们都在这里读过书,比较熟悉也有些朋友,工作机会也不错,房价由于限购严格也没涨得太离谱(13万套二手房选择也很多)。

临别感言

按惯例从一个地方离开的时候,通常要讲讲他的好,他的不足。其实也有不少想说的,刻薄的吐槽和由衷的赞美都有,但比起房价微不足道,不说也罢。

有人建议我们买套房再走,选一个有投资潜力的小房子,把房票用了,过几年说不定能赚钱。我们拒绝了,不是说好的住房不炒吗?我反正是信了。

还有人建议我们留一个人的户口在深圳,继续观望,后面多条路。我们也拒绝了,过日子而已,何必呢?

坚定了选择之后,感到特别轻松。实际上去成都等一年后有资格买房是彻底定居,但心态却像是从农耕社会返回采集社会一般自由~

再见,深圳。

麻烦别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陈允皓说
1、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首先说一个原则,当我们遇到了问题,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无能为力时,可以借助工具,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等设备寻找答案,最后实在不行才会张口向人求助。

这时遇到在自己能力之外事情,学会求助很重要,人们很难靠自己完成一切事情,整合身边的资源来解决问题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很多人不愿意寻求帮助,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宁愿把遇到的问题放弃,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这种“与世隔绝”的思想本质上是:我不去麻烦你,你也别来麻烦我。

这种思想的确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严格的私人空间,但是在遇到问题时会比较死板。

一个新职工在公司自己很努力埋头苦干,却没能解决问题,而另外一位不懂就去问同事领导,使自己快速掌握了技巧,问题解决的同时也和同事们建立了不错的关系。

在人情社会,不好意思有时会害了你,人脉是互相麻烦出来的,在尽量不给他人造成困扰的情况下,寻求一下帮助,对于双方都是好事情。

2、诚恳地表达需求

当你需要麻烦别人时,一定要态度诚恳,明确自己的诉求,礼貌地询问对方是否答应。

在寻求帮助时要用“谢谢你/您”“给你/您添麻烦了”等类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谢,如果对方婉拒了你的请求,也应该表示感谢,并且用“没关系,我再想想其他办法”“没事儿,我就是问问,实在不行也没关系”来表达出自己没有因为被拒绝而生气,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能缓解尴尬的场面。

切记不能在请人帮忙时还表现得趾高气扬,或者只是在有求于人的时候才表现得态度诚恳,别人帮完或者拒绝了你,你的态度就变得冷漠,这样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诚恳就是一张名片,与人为善的人哪怕这次被拒绝了,下次有机会别人还会帮你,如果你的态度不好,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么今后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

3、麻烦别人,要有分寸

评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做出合理的请求。有些人做事毫无分寸感,比如喜欢和朋友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让人招架不住,心生反感。

有句老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与人交往讲究距离感,什么关系说什么话,不可交浅言深,也不可做没有分寸的事情。

拿借钱来说,跟一位关系普通的朋友提出借一笔巨款,显然会让对方十分为难。跟朋友借了钱,到了归还日期不还,不解释清楚缘由,也是没有分寸。

电视剧《欢乐颂》中,樊胜美的母亲不断要求樊胜美来供养无底洞的儿子,这是在物质上的纠缠不清,即使身为母亲,也不能毫无底线地压榨孩子,界限感的缺失让樊胜美欲哭无泪,却只能做一个“孝女”承担所有的压力。

与人交往,没有把握好分寸会让人生嫌,不要把自己不当外人,无论是对父母还是朋友,哪怕你们亲密无间,适度的距离感让人在心理上舒适,三毛在《万水千山走遍》中说:“我不问别人的故事,除非她自己想说。”把握分寸感,才能让人际关系简单舒服,轻松自在。

4、体现出对方的价值

在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时,向他人寻求帮助是无可厚非的,但世上还有另一种人,能让人帮忙的绝不自己动手。

不论是大事小事,他们把请人帮忙当做家常便饭,从来不自己做,老是靠麻烦别人方便自己,一点也没觉得自己给对方带来了麻烦。

有些大学生自己不愿意去打饭,每次都让舍友帮忙捎带,原因只是因为自己懒,时间久了对方会产生反感。

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完成,麻烦别人是需要消耗成本的,所以一定要恰到好处,最好能够体现对方价值。

这件事你实在完成不了,但是这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那么这时你的麻烦在他心中很有成就感。

就像某女生自己在家,电灯泡忽然坏了,于是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请来帮忙,对于男生而言换个电灯泡是举手之劳,但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还能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这种麻烦是有助于双方关系的。

如果习惯性因为自己懒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找人帮忙,自己从不努力去尝试,只会打扰到别人的私人空间,利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帮你做毫无意义的小事,这种“伸手党”不断消耗人情,心理上还没有负担,在我们看来就非常自私。

5、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这几年,关于公交车上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的问题被拿上桌面讨论激烈,有的人认为,老年人身体弱,年轻人理应让座,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规则,更多人认为,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这是我们所提倡的道德品质,但这并不是强制的,不能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而我的观点是:我欣赏你让座时的风采,也捍卫你不让座时的权利。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道德绑架了我们的行为。

因为是亲戚关系,所以帮忙办事就觉得理所应当,如果遭到拒绝就是不近人情。

因为自己年长,就必须让着弟妹,所有的亏都得自己来扛。

因为是“好兄弟”,所以敬酒你得喝,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我们深受这些道貌岸然的道德绑架苦恼,你得知道,别人没有义务帮你承担压力,帮你是因为他人好,而不帮不等于他人不好,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在向人求助时

应学会换位思考,在与己方便时也应与人方便,理解他人。

6、麻烦别人,要懂得回报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礼尚往来,麻烦了别人要记得感恩,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平衡的,你帮了我一次,我给你回报,这样在对方心中你才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可交之人,有来有往才能留住人情。

我老家有一亲戚,很多年都没联系过,有一天他们一家登门拜访,带来了两只土鸡和一箱土特产,难得大老远跑过来,我们一家热情招待了他们,带着他们去饭店吃饭,言谈之间,他们表示有事相求,但他的需求我们一家也实在无能为力,告知他们缘由后,婉拒了他们,由于他们的事情没有办成,临走时他们又将两只土鸡和土特产拿了回去。

这件事让人哭笑不得,用到我们的时候才来联系,没有帮忙就把带来的礼品拿走,这样的为人处事,功利心太过明显,今后让人想帮忙都很难。

高情商的人在麻烦别人时,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请人帮忙时,态度要好,可以带上一点小礼品表达心意。

(2)别人帮了一点小忙,也要及时回馈,可以请对方吃一顿饭表示感谢。

(3)如果在重大事情上对你有所帮助,要时常提及,过年过节时常看望对方。

(4)即使别人帮你没能成功,也要表示感谢。

(5)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在对方需要帮助时自己要尽力相助。

懂得回报和感恩,才能树立良好的口碑,别人对你的付出不会落空,而那些不懂回报的人,希望用低廉的成本获取别人的帮助,觉得捡到了便宜,殊不知既失去了体面和尊重,也失去了别人的信赖。

7、允许被别人麻烦

别怕被人麻烦,当你学会麻烦别人,自然别人也会跑过来麻烦你,被人麻烦的确是一件苦恼的事,毕竟人们都想要无事一身轻松,但是被人麻烦有着非常显著的好处:

(1)别人麻烦你,是相信你的能力,也是表现自己价值的一次机会,获得成就感。

(2)有些事情对别人来说很难,但是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被人麻烦相当于对方欠了你一个人情,下次你不行的事,他说不定可以办到。

(3)在你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时,调动自己身边的人脉关系,这样你又可以联络身边的一些朋友,互相来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帮助别人时,需要动脑筋,想尽办法完成任务,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5)事情办好了,对方肯定会对你表示感激,你们的关系会更进一步。

(6)有助于你在整个朋友圈提升威望,赢得他人的信服和敬意。

有句话说:自信来源自一次次成功的经验。帮助别人也是在为自己积累经验,也能赢得朋友们的点赞,变得更加自信。但是不得不说,帮助人时要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夸下海口却能力有限比什么都不做更让人看不起。

8、被拒绝了,别往心里去

麻烦别人被拒绝了是很正常的事,面对拒绝人们有两种常见的心态:

A:Ta拒绝我了,一定是我不好,故意针对我,是我打扰到Ta了,早知道我就不去请Ta帮忙了,自己的事还是得自己完成啊。

B:Ta拒绝我了,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太难办了吧,连Ta都没有办法做到,看来我得再想想别的办法,多找几个人问问。

相对而言,A的心态比较消极,他习惯自动将他人对事物本身的看法看成是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变得自卑敏感,而B的心态属于就事对事,相对理性,不管对方到底是为什么拒绝了自己,都要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对方的拒绝,就不再寻求帮助了。

被拒绝是一种常态,如果因为拒绝就止步不前,那么那些成功人士早早地就被扼杀在了摇篮,学会就事论事,以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去做事,被拒绝了也没关系,我们不往心里去,这是我们的格局,下次需要帮忙还是会找你。

对于拒绝太过敏感怎么办?

陈允皓说
你是否有这样一种心态:

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想邀请心仪的人约会,想问一位朋友借钱,想争取一份工作,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都因为害怕被拒绝,给自己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反正可能性也不大。于是不了了之。

害怕被拒绝,本质上讲是不自信的表现,因此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我们把这类人称为“拒绝敏感者”,《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中讲到:高拒绝敏感者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担心自己是否会被他人所拒绝, 对他人可能的拒绝存在焦虑性的预期,预先认为别人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当被拒绝时,拒绝敏感者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对于人际关系中那些模棱两可的社交情景,拒绝敏感者更能察觉到自己被拒绝,产生生气、沮丧的情绪,为了防止丢面子,就产生了逃避的想法,为了不被拒绝,哪怕选择什么都不做。

我们究其原因,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认为,早年父母不正确的行为给孩子传递了不恰当的拒绝信号,比如独断专制的教养方式,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从而导致孩子遭到外界拒绝时会更加沮丧;比如早年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之中,父母经常争吵、诽谤、家暴,缺乏安全感成长的孩子往往过度敏感、自卑、自尊心极强,面对拒绝就会感到无地自容。

对于拒绝过度敏感,不仅仅让我们错失非常多的机遇,也导致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厌倦、抑郁的情绪,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因此作出一些改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1、从拒绝别人做起

你一定体验过被人拒绝的尴尬和失落,而拒绝敏感者会将这一情绪放大化,他们觉得被拒绝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当别人过来请求他们帮助时,为了不给他人带来痛苦,他们往往就不会拒绝——哪怕委屈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抱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只会让自己陷入纠结,这是将拒绝妖魔化的心理,其实拒绝只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会拒绝他人,也会遭到他人的拒绝。

学会拒绝是杜绝害怕拒绝的开始,当有人来找你帮忙,在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是要拒绝对方,这时你的拒绝是合理的,只要你能够注意拒绝时的方式,尽量委婉一些,表达清楚自己的处境,别人也不会因为你的这次拒绝而疏远你。

当你可以自如地拒绝别人,你会发现拒绝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你会尽量想要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是当时的情境或者能力导致了你无法满足对方的诉求,于是你选择拒绝了他,你的拒绝没有丝毫的贬义,而在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你被别人拒绝时,别人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他们的拒绝也都没有什么恶意。

2、养成就事论事的心态

平时我会和朋友辩论,有时激烈到火花四溅,在外人看来我们像是在吵架,其实辩论完我们又会开心地去喝酒。

因为我们辩论的是事,而不是针对的人。

有一些人总喜欢“人事不分”,当自己被拒绝时,别人拒绝的是“事”本身,而他们却会想成是因为针对他本人,是因为对自己心怀不满或者自己不招人喜欢。

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是无中生有,自己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在男女相处的过程中,这一矛盾十分常见,比如一个男生因为有事拒绝了一个女生的某个要求,这个女生会想:他不爱我了。这就是没能够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人,男生是因为“有事”拒绝了女生的“要求”,这位女生理解成了男生将“有事”作为借口,拒绝了女生本人。

所以,养成就事论事的心态就是去除“脑补”的过程,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当真是因为讨厌你而拒绝你,我们自己只需要就事论事,问心无愧,那也没有什么好可怕的。

3、外向归因解决拒绝敏感

斯坦福大学Lauren Howe等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对拒绝时的反应,发现一类人倾向于内向归因,他们将被拒绝的原因和自身联系在了一起,被拒绝后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缺点,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遭到拒绝,他们往往会有类似的想法:

“是我太内向了,所以他们才不喜欢我。”

“我真的不适合拥有爱情,永远得不到幸福。”

“我没有能力,太过懦弱,对于别人并没有什么价值。”

……

虽然反思自身的问题不是一件坏事,但过于质疑自己会变得自卑,无视自己的价值和优点。

另一类人则倾向于外向归因,当被拒绝时,他们显得更从容一些,被拒绝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别人的想法,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所以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从自身找问题,这并不完全正确,无法抗拒的外界客观事物也能决定人的一生,因此,在面对拒绝时,不要只是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学会外向归因,你会轻松很多。

4、转变心态,不以获得接纳为目的

当你向别人争取一件事情时,是否会将获得接纳作为目标?

比如去参加一次面试,将获得公司的offer作为目标;参加一次比赛将获得冠军作为目标;寻求朋友帮助想着对方一定要帮忙。

对于拒绝敏感者,如果以获得接纳为目标,一旦没能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打击了积极性,长此以往就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学会转变心态,不以获得接纳为目的,不需要太强的功利心,而是将个人体验作为目的,即使被拒绝,没能取得想要的成绩,但也能够在追求自我的体验中获得成就,完整地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展示自己的优势中获得提升,这也是一种生活目标。

有很多事,我们去做了,不一定达到预期的结果,但去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阅历,而这些阅历也增加了我们被拒绝的勇气。

5、抱着被拒绝100次的心态去做事

我对TED演讲中的一个人物印象深刻,他叫蒋甲,这期演讲中他的主题探索了很多人都害怕的领域——拒绝。

小时候,蒋甲经历过众目睽睽下被拒绝,因此困扰了很多年,于是他做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

在马路上向陌生人借100美元;

在汉堡店里向店员提出“汉堡续杯”的要求;

捧着一束花去陌生人家里,询问是否可以将花种在他家里;

对不认识的大学教师提出,帮他上一节课……

这些疯狂的举动自然也招到了无数次拒绝,被拒绝了100次后,世界开始对他说“yes”,被拒绝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从此不再惧怕被拒绝。

我在上大学时兼职去发传单,当我将传单递给路人时,有的路人并不搭理,匆匆而过,一开始我心里并不好受,于是我降低了心理预期,抱着会被拒绝的心态去发传单,哪怕被拒绝也在意料之中,心里也就平静了很多。

后来生活中,我抱着被拒绝的心态去做事,哪怕知道会被拒绝也要尽力一试,而惊喜往往藏在不经意之间。

想要克服对拒绝的敏感,除了这些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厚着脸皮就尝试,增加被拒绝的次数,抱着被拒绝100次的心态去做事,直到对拒绝麻木,才能够真正放下那些虚无的面子和虚荣心,走向成长。

拒绝敏感者,并非无法改变,我们需要抛弃被拒绝后“我不行”或者“他没眼光”这类想法,以积极的心态看人,以自爱的心态看我,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简单得去生活。

厂妹14年,这是我能拼到的最好生活

1

2006年初,19岁的我提着行李来到深圳一家日资企业——姐姐的朋友李雪在里面做工,听她说待遇不错。彼时的我,已经辍学两年,在一家电子厂待过一年,工资不高,人却极辛苦。

我到的那天是正月十四,厂里已开工一周,李雪打听到下次招人可能得等一星期。没办法,我只好趁人多混进她宿舍住一阵。白天别人去上班了,我就趴在窗前,好生羡慕那些穿着粉红色工衣打打闹闹上下班的女孩。一周后,工厂发布招工30人的消息,条件还挺苛刻:只招女工,年龄18到25岁,身材匀称,视力好。

“也就是太矮太胖太瘦都不行,听说脸上痘多的也不招。”李雪调侃道,“不过,即便这样,想来的人也很多,毕竟这里底薪加班费都严格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加班多,也按时发工资,从不拖欠,年底有双薪。你得早点去候着。”

我知道,这样的厂并不好找,便按李雪的嘱咐一大早就去排队。所幸,可能因我站在前面,被挑了出来,随后的考试、测视力都很顺利。当天下午,我便如愿领到粉红色的工衣,也分到了自己的宿舍,6张上下铺,12人间。

这家日资集团公司当时在深圳落地10多年了,总部在香港,东莞和中山都有分厂。主营业务是生产电子塑胶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只做进口来料加工,有注塑机80多台,有将近8000人。负责生产的主要是组装部和涂装部,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被分到了组装部下全厂唯一可以坐着上班的车间——测试PCB板。

试用期3个月,白夜班两班倒,底薪700元,转正后能到810元,加班费另算——每天加班4个小时,吃饭的半个小时,也算加班。工作也简单,就是将比指甲盖还小的电子元件PCB板放进机器里检测,按检测指示灯区分良品和不良品就行——不过,做久了,容易在犯困时将不良品放到良品区里,QA(质检员)抽检被查到的话,就要全部返工。

那时候订单量很多,周末很少休息,有时候一个月只休一两天。我第一个月拿到的工资就有1600块,往后几个月都差不多,我已经很知足了。

家里虽清贫,但好在哥哥姐姐也在自己打工,父母务农,也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往家里寄钱。妈妈说:“你们自己赚的钱自己存起来,别乱花就行。爸妈没什么本事留给你们什么,但也尽量不拖你们后腿。”厂里吃住都有,所以我每个月都能存下2/3的工资。

宿舍有个女孩叫小满,湖南人,脸蛋圆圆的,特别可爱。她妈妈在我们厂食堂上班,她的工资卡由她妈妈保管,每个月只给她三四百的零用,伙食在工资里扣。可她很喜欢打扮,总想买些时髦的衣服,也常去网吧上通宵,因此,一到月底零花钱花光了便到处借钱,可又从不让她妈知道,下个月就找借口向她妈多要点。

剩下的几个女孩里,阿媚是广西人,跟我一样话少,她的工资大半要供她哥哥上大学,每个月基本剩不下钱;秋华是河南人,比我们都大,已经结婚生子了,老公也在附近打工,她的钱都是一块掰成两块花,“得寄给在老家的娃”,她说自己吃不惯南方的米饭,经常中午只吃泡面,晚上去外面的夜市吃,那时夜市的炒面只要两块五。

宿舍里和我最要好的是娇娇,我俩同时进厂还在同一车间,她长得娇小,眼睛又大,整个人如洋娃娃一般。记得第一个月发工资时正好上夜班,一大早我俩就跑去逛街,中午才回到宿舍,拿出一堆刚买的廉价化妆品,往对方脸上抹。

粉底、眉毛、眼影、口红,腮红什么的都不太会用,抹了又擦掉,然后又换个颜色,最后两人看着彼此五彩缤纷的脸笑到肚子疼,一直玩到下午三四点,才不得不洗脸睡觉,因为晚上8点还得上班。

可惜娇娇在厂里做了半年就离开了,她男朋友在市内上班,帮她找了个卖化妆品的工作。那时我渐渐发现,漂亮又活泼的女孩子一般在厂里是待不久的(李雪这时也离开了)。而像我这样放在人堆里不扎眼、性格又内向的人,才不会轻易挪窝——当然,也没那机会。

娇娇走时给我留了个号码,但那时我还没手机。等我有手机时,她的电话已是空号了。

2

一晃两年,日子过得平静,我也踏踏实实做好分内的事儿,每个月的绩效评定都是优,会额外有100元奖励。娇娇走后,我没太遇到更贴心的朋友,所幸这里上班时间长,每天车间、宿舍、食堂轮着转,也没多余的心思。

2008年,我已经调去当物料员,工作就是从仓库把生产所需的物料开单领回来分给相关人员,同时也将他们做出的成品打包记账,然后每天报数给负责管理这个机种的办公室主管。工作繁琐,好处就是不需上夜班了。

干了几个月物料员后,车间里的班长要辞职回家结婚,张主管见我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处得不错,而且做事踏实细心,觉得我有做管理方面的特质,硬推我当班长。其实我不太想当,一来我胆子小又不爱出风头,不太想管人;再就是当时的部门经理是个厉害人物,虽然我很少见到他,但只要他来车间视察,每个车间上到主管下到工人都如临大敌,当了班长,还不得时时应对他阴鸷的眼神?

不过既然被张主管推荐了,我也就硬着头皮上了,况且她还说,“当班长后公司内招文员你可以去报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班长和员工的底薪一样,只是每月多300元的职务补贴。

班长每天早上需给员工开会,那时我负责的车间有60多个员工。头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讲话,我不免有些紧张,头天晚上辗转难眠,索性写好纸条列出早会要说的问题点,无非就是“产能”、“品质”、“纪律”、“5S”等。

可到了第二天,看着下面员工排成几排的队伍,我有些哆嗦了。最要命的是,张主管在后面听,我刚讲了两句,她就喊道:“大声点,后面听不到。”我只能尽量提高音量,准备了6个问题点,不到5分钟就说完了,最后还得张主管来补充。

好在这个车间人员、业务我都熟悉,早会多说几次胆子也就大了,和大家也相处得其乐融融。可这样的好日子只持续了3个月,我就被调去生产加湿器的车间。

当时这个车间因赶货新开了一条生产线,全是新员工。我此前从没接触过加湿器的流水线,相关流程都不熟悉。车间的秦主管是经理的小姨子,以泼辣闻名,工人犯了错就要狠狠骂,常把人骂哭为止。她可能不太喜欢我这种温吞的性格,连工人都说:“你说话太温柔了,就算板着脸讲话,人家也不觉得问题多严重,还是跟你嘻嘻哈哈。”

秦主管没让我学习加湿器的组装流程,只是让我管好纪律、5S,做好报表、催物料等。每当我闲下来想去学一下,她便叫我做其他事儿,“你又不用坐工位,做好管理就好了”。不过,一旦生产线出了问题,秦主管批评的却是我。没办法,我只能私下向别人请教,结合作业指导书,将每一个流程都学会。

可她还是不满意,时不时找我的茬儿,比如去工具房领工具,有时碰上一两样刚好发完,她就指摘:“怎么别人都能领到,就你领不到?”有时跟她汇报工作,别人都听明白了,她就挑刺:“说话要说清楚一点,你有没有上过学?”

听人说,她背地里常说我做管理不行,“不知当初是怎么会被提拔上来的”。我心里不好受,也只能默默忍着,但情绪总要找到释放的窗口,那段时间赶货加班的夜里十一二点,我都会冲出去吃宵夜,好像只有胃里塞满东西才能让我心里有些许慰藉。几个月时间,我便长胖了20斤。

回到宿舍,室友看到我闷闷不乐又暴饮暴食的样子,也没多说什么。阿媚前一年就辞工走了,她哥哥大学快毕业去实习了,不再需要她寄钱,家里给她物色了个对象,和我熟一点只剩小满和秋华了。

小满还在原车间,她越来越会打扮了,还在网吧认识了一个外地男朋友,她妈不同意,因此每次去约会她都很小心谨慎,生怕被撞见。秋华这时也经常来食堂吃饭了,因为夜市的小吃都涨价了,而食堂没涨。她在这干了七八年了,文化程度又不高,接受能力有点慢,经常哪里缺人就调哪里去,工作总是不稳定。

跟她俩说起我的烦恼,她们却觉得我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小满说:“你也是刚去那个车间,等你熟悉了就好了。有些人想当班长还当不上呢!你看你现在不用上夜班多好,我老上夜班,皮肤都变差了。”

秋华也说:“对啊!加班多,工资才高嘛!受点委屈算什么呢?像我老是被调来调去,经常都没有班加,一点都不稳定,我都不想干了。”

听她俩这么说,我也不好再当着她们的面“矫情”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时拿着3000多的工资,虽说不算低了,但心里真的不开心,每天早上很恐惧去上班,总怕秦主管刁难,而要变成她喜欢的泼辣模样我也做不到。

我想到了辞工。打电话给家里说了我的想法,我妈说:“可是你回来又能干什么呢?”爸爸叹了口气:“出门在外打工,总要受点委屈的,再忍忍吧!”

对啊,穷人家的孩子没资格任性。当年辍学,也是受不了迟迟交不上的学费被老师在班上点名的“羞辱”,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多少有些虚荣心作祟,此时想来也是后悔。如今自己能赚点钱了,只好忍着吧。那之后,我也想明白了,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儿,让秦主管尽量少找茬就得了。

3

2010年,厂里内招文员,我之前在家里的电脑培训班学过两个月,但仅限会五笔打字而已。我瞒着秦主管去报了名,没曾想,却还是被她知道了。她直接在晨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怪腔怪调地说:“哟,要去考文员了,考上了可别忘了请大家喝水啊!”

那眼神里的鄙夷和戏谑,让我背脊发凉。原本这件事我不想告诉任何人,怕没考上惹人笑话。既然人尽皆知了,我也只能拿出股狠劲,不能失败。有时间,我就去厂里的网吧学习表格制作,熟悉厂里的企业文化、年度目标、品质方针。

经过笔试和经理面试,我考上了,结束了在这里当班长的噩梦,也搬离了曾经的宿舍,住进了条件更好的两人间干部宿舍。

在仓库做文员,经常和数字和电脑打交道,一年多后,我眼睛就近视了。相对于生产线的班长,这里的工作我做得得心应手,工资高了些,每个月算上加班费有4000上下,时间也相对自由,认识的人也多了。

丹丹她是仓库的小组长,老公也是我们厂的工人,工资没她高。她生孩子时正常产假是3个月,她孩子刚满月时,工厂很忙,主管问她愿不愿意提前回来上班,给她升职。她便毅然回到岗位,小孩从老家带过来,婆婆帮忙带,早上出门前把母乳放冰箱里。她工作很拼,对钱看得很重,也很节省,有时候周末不加班还去别的地方做临时工。所以,她看起来也比同龄的人苍老些。

我问过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还房贷,养孩子,养老人,一家人的开支全指着我们两口子,没有家底不拼怎么办?”

我这才知道,她公婆自从他们结婚后,家里的一应开支都问他们两口子要。原本在老家建新房花光了二十几万积蓄,见别人都买房投资,她又在城里借钱首付了一套房。

当然,像丹丹这样在厂里顺利“成家立业”的女人还是少数,所以我很佩服。

此前提拔我的张主管30岁出头还没有嫁人。她身材长相都不错,只是在厂里做管理久了,性格不免有些泼辣,眼光也高,比她级别高的男人大都结婚了,级别没她高的她又看不上。我听别人八卦说她喜欢厂里技术部的一个日本人山口,但山口不喜欢她。

同事小米长得漂亮,会打扮、嘴也甜,做文员经常要去各部门印发资料。她干了不到一年,就辞工结婚了,老公是我们这技术部的一个主管,据说为她离的婚,孩子归前妻。这种事在工厂挺多,这里年轻漂亮女孩子多,想换老婆的男人也很多。

小满谈男朋友的事还是被她妈妈知道了,便棒打鸳鸯让她辞工回家了。后来在食堂碰见她妈妈,问起小满的近况,说她在老家已经结婚了。

那时我也24岁了,爸妈倒没有说不能找外地的男朋友,但还是希望我不要嫁太远。其实他们多虑了,我长得又不出众,在这个肉多狼少的环境里,找个男朋友挺难的。家里也介绍过一两个,但人在异地,也没什么共同话题,聊着聊着就不了了之了。我不太爱说话,但却喜欢话多、乐观幽默的人,至少得能聊得下去。父母拗不过我,也不催了。

文员工作清闲,舍友小曾便提议我和她一样去自考文凭,到时候想换个工作也容易些。

小曾和我同龄,老家在江西,高考落榜后出来打工。她男朋友是她高中同学,在部队里当兵。她在厂子的报关部做文员,宿舍里有自己的电脑,教了我文档编辑、Excel表格的制作,也教会了我网购、农场偷菜、植物大战僵尸。

她前一年就报了成人高考,每周末都要去上课,原本她约了我一起去考,但我没有高中毕业证不行。这年,她又让我报没有学历限制的自考,“哪怕只有小学毕业也能参加,虽然门槛低,但含金量却比‘成考’高,毕竟最终能毕业的极少,不到25%,你可以试试。”

开始我不明白,后来我用了6年的时间证明了这句话。我选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一则我喜欢文学,二则这个专业省钱,专业性太强的课程要报培训班才能学得懂。

两年后,小曾拿到毕业证,跳槽去了别的公司做报关员,而我的自考之路走走停停,没有伙伴的影响,总是三分钟热度,就在我想放弃的时候,遇到了我后来的老公张洋。

那是2014年10月份,我去莲花中学参加自学考试。我学的专业一年只考2次,每次可以报4科,但那段时间我有些想放弃,便只交了1科的报名费。去找考场时,遇到张洋,便一路同行。他是专升本,专业是电子商务,工作是采购,考证只是为了跳槽时更有资本。我问他,会不会觉得我选的专业不切实际,学人力资源或会计更有前途吧?

他说:“女孩子只要有养活自己能力,学一门感兴趣的专业是一件好事。男人不一样啊!以后要养家,事业第一位,兴趣才是第二。”

当时对这个有些许大男子主义的男孩产生了好感。我问他:“那你的兴趣是什么?”

他嘿嘿一笑,说:“现在是赚钱,等老了当一个没有压力的农民,养花钓鱼。”

后来我们经常周末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共同监督,最后终于我如愿拿到了毕业证。学信网上也终于有我的名字。

4

也是在2014年,我因表现突出,被调到了大办公室负责生产计划方面的工作。办公室拿月薪,每月4500元,虽不比当文员时高多少,但非紧急情况基本上不用加班。我那时想着多学点东西再去换份工作,但日资厂的分工是很细的,能学到的东西也有限。

当然,也有突如其来的“学习机会”。有次,课长找我,说同部门的负责生产部包装材料的小谢因为怀孕胎位不稳见了红,要即辞即走:“她的工作得跟你交接下,尽快学,明天就得你来办了。”

小谢负责的工作繁杂,交接时,我问她有没有计算每周“包材用量”的表格。

“没有——这要看第二天生产什么,你就通知供应商来什么货就行了。”

“如果生产计划提前了呢?”

“他们没提前通知就不是我们的责任。”

总之,小谢做事的原则就是“凭经验”。我也知道原因——负责包材仓库的林主管是她表哥,通常情况下,林主管会去现场查看第二天需要的包材再告诉小谢,她只需安排供应商来料就行了,所以不会出现太大失误。

我和林主管接触得少,只知他为人风评不是很好,喜欢吹牛、勾搭小姑娘。起初,我想拜托他能否像以前一样,意料之中,他拒绝了,说那不是他分内之事,只是因为小谢是亲戚才帮忙的。

最后好说歹说才,林主管同意帮我“过渡一周”。那7天,我几乎没睡个囫囵觉,忙着整理BOM表,查询作业指导书,去仓库熟悉包材的种类,做出了一个只要输入生产数量就能自动算出一周包材用量的计算表格——这样,往后只需我自己分类统计用量就行。

课长看我工作努力,多接一个人的活也没发牢骚,给我写了升职报告。工资也由原来的4500元涨到了5500元,职级也从最低等级的文员升为了主管——再往上的级别便是课长、经理、总经理。

在大办公室里,我才感觉算真进了“日资企业”——以前在生产线很少见到日本人,这里日本人却很多,大都是经理以上级别的。他们经常四处转悠,看你是不是偷偷上网或在看小说、玩手机,所以大办公室的日子并不轻松,总觉得有双眼睛在盯着你似的。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很强,汇报工作这样的事情必须要课长职位以上的人直接向上一级汇报。他们大部分人表面都是很客气和善的,但经理佐藤是个例外。他很强势,经常动不动就拍桌子大声嚷嚷。曾经有一个女主管因为工作问题和他起了争执,他用那不太标准的汉语说:“能做就做,不做就走人。”女主管也相当有脾气,把文件往他脸上一甩扬长而去。

我也曾上过佐藤的黑名单。

那天坐我旁边的同事上班用电脑QQ聊天,把界面设置为半透明的状态,远看很难发现,但却没在打开任何文档。佐藤估计盯她很久了——毕竟,电脑上什么文档也没有,她却一直敲键盘。

佐藤走了过来,看到了聊天界面,立马让这位同事“下班”。他想让聊天界面明显一些,拍照作为明天通报批评的证据。可日本人不玩QQ,不知怎么弄,就叫来别的部门的中国员工,大家因为讨厌他,都托辞不清楚如何调试,他便只好叫来几个日本人细细研究。

我和那位同事关系不错,心想他们这样“研究”下去,迟早会弄出来,便假装弯腰找东西把脚下同事的电脑电源拔了再迅速插上。电脑就黑屏了,佐藤什么也没拍到,他肯定也知道是我在搞鬼,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第二天便向我课长告了状,课长也没怎么理会他,只应付说会批评教育。

不久,佐藤当上了总经理,想必是为了好好“惩戒”一下我们,开始实施各种奇葩规定:比如办公桌上不准摆与工作内容无关的东西,包括绿植;不可以带零食饮料进办公室;课长级以下的人员不可以使用文件座,当天的文件必须当天处理完成,等等。

好在,总经理的位置他只坐了3个月,因一次生产事故就被董事长撤了。这里虽是日资厂,但各部门管事执行的都是中国人,大家都不配合工作时,就算是个窜天猴,在这里也只能当个哑炮。

工作整体还算顺遂,2015年我和张洋结婚了。我们没在深圳买房,这里的房价我们负担不起,便在他老家常德按揭买了套三居室,首付15万,都是我俩这些年的积蓄,月贷两千多,也没有什么压力。

次年,孩子出生,我和张洋商量好了——别像其他父母那样只顾赚钱为孩子备好一两套房子就行,我们要把钱花在对孩子培养和教育上,以期他有足够的能力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婆婆过来帮忙带孩子,省了我不少事,公公在家里还有几亩田要照看,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大钱,但自给自足还是绰绰有余的。

丹丹总说我们这样太安逸了不好,劝我们再买套房子投资,说以后只有房子会不断升值。我们不想生活压力太大,况且觉得当所有人都觉得买房是稳赚不赔时,它也成了高风险投资了。况且,一二线城市的房子有投资价值,但我们负担起来实在太难。

5

2016年后,国际市场持续萎靡不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多客户的订单转移到了菲律宾和越南,厂里的订单越来越少。深圳在陆续淘汰这种落后产能且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单纯的来料加工企业已经越来越难生存,周边很多工业区都空置出来。我们厂的规模已经缩减到2000人左右,工资也基本没再涨过。

到了2018年,中山和东莞的分厂已经卖掉了,集团公司就剩下深圳厂了,这年也开始准备裁减一些干部。

裁员方案是以自愿申请和公司决定为准,前者我们可以申请,但同不同意,老板说了算。听到这个消息,几人欢喜几人愁。有能力的人希望被裁,拿到N+1的工龄补偿,再出去找个工作不成问题。没有能力的人怕被裁员,因为这里的工作熟门熟路,管理也不严——都说日资厂管理规范,但这个厂已经20多年了,该腐蚀的都被腐蚀了。

老板当然不愿意有能力的人走,但“能力”这事也是各部门的老大说了算,他们只留听话的,能力是次要的。我也想过要辞职,可小孩开始上幼儿园了,老公换了几次工作,当年自考出来的学历确实起到了作用,他工资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忙。我时间宽裕,离家近又能方便接送孩子,每月扣完五险一金拿到手也有6000多,换到别的地方其实也差不多,跳来跳去图什么呢?

丹丹想辞职回家照顾孩子,当年她坐月子时就出来上班,孩子没照顾好,经常一点小病就要住院。可她做事能力强,勤快又听话,上司不想让她走,也就没帮她在老板面前说话。没办法,她只好自己去办公室找总经理闹,最后闹得很不愉快,只拿到了一半的赔偿——那些有关系想走的人,拿到N+1的赔偿是很容易的。

2019年,我迎来了自己入职这个厂以来的第六位总经理,是个中国人,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车间,走廊、办公室装了100多个摄像头,厂区和宿舍区装了闸机,要刷工牌才能出入,防止有人上班时间回宿舍。一些闲置的老旧机器、呆滞的物料能卖的就卖掉,一时间弄得轰轰烈烈,只是这其中的猫腻,得益的又有几人,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应该不会是老板。

接踵而至的是管理高层的人事的变动。负责生产的廖经理突然离职,他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20几年了,有能力、有威信,只是有时太过强硬,连老板的面子都不给。当然,要说在这个位置的人没有点油水是不可能的,不然在深圳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怎能光凭工资就买得起两三套房子?顶替他的是钱副经理,他俩面和心不和很多年了,都想把对方弄走,只是老板想要制衡他俩的权力,谁也没能如愿。现在看来,这一局钱副经理赢了。

可钱经理扶正没两个月也离职了,听说是升职后要求加薪太多,总经理没同意。新任的生产经理是总经理带过来的,很多人都说,这其实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然,办公室里还有很多人升职了,多数都是新任总经理的老乡。老朱就是,他平时工作很是懒散,工作量没多少,嘴上总念叨着“忙死了”,三句话能解决的事,可以啰嗦半个小时。不过,他不是没能力,只要工资到位,他可以变得很全能,不知这次给他升职加薪,他的热情电量能续航多久。

我在这场暴风雨中没升职也没被裁,想着可能是我工作能力还行,安分做事,但却不善于奉承领导,也甚少邀功抱怨,所以不妨碍别人但也难有仕途。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混下去,没想到今年年初的疫情的突发,让公司经营更加雪上加霜,订单大幅减少和取消。老板一边要求营业部尽量开发新客户,一边也想尽办法降低成本,力求能渡过这个难关。

当所有成本已经压到不能再低,员工的薪资成本也就被调整了——拿月薪的干部从3月到6月降薪20%,工人周末的加班取消,即便加班,也是“最少的人员控制”。合同到期的员工全部不再续签,有自愿离职的,马上办理,不扣工资。

这样严格的措施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遇到,但都是为了生存,相互体谅吧。

后记

疫情平缓后,偶尔漫步在公司下的小树林,想想,不知不觉中我也在这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从一个一线员工到办公室主管,见证了这家日资企业从鼎盛到日渐衰落的过程。有的人相处成了朋友,有的人分开后就再没有联系过。

其实这么些年,看到这些跟我差不多的姐妹,纵使起点偏低,大多数都在努力生活,生活也都相应地回馈了。

阿媚出出进进这个厂好几回了,总是做不长久,疫情后一直还在家里,听说现在工作不太好找,就先不打算出来了——家里有田有地,总是饿不着的;秋华老家房子拆迁了,拿了笔拆迁款,在老家市场弄了个摊位卖菜,日子过得不错,也不担心疫情的影响,反正怎么样人要吃饭总有要买菜的。

小满在家开了个服装店,听说本来生意不是很好,疫情期间已在尝试着经营网店;丹丹为了给孩子看病,卖了县城那套房,小县城的房价没有涨多少,但好在还是赚了点,现在她的重心是孩子,只求平平安安就好,对钱倒没那么在意了。

小曾是混得最好的一个,和老公在深圳按揭买了房,她所在的公司待遇一直不错,每年都会涨工资,现在已经月薪过万了。疫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些冲击,房贷的压力比较大,她在考虑要不要私自接一些小公司的报关业务赚点外快。

我虽降薪了,但老公的公司业务本就做的国内市场,受疫情冲击较小,再说家里也有些积蓄。人近中年,有份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不敢轻易冒险。有时候迷惘,自己喜欢安稳,总窝在一个地方不曾出去闯荡,是不是慢慢活成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害怕出去面对新的环境和认识新的人。

和老公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兴趣和工作能兼容的人很少,而不管在哪儿能做到塔尖都是凤毛麟角,如果工作只是你谋生的手段,踏踏实实的,做好金字塔基座的工作,安稳一点又有什么不好?

工厂里,比我工龄还长的人还有很多,也许这个企业有一天会倒闭,而我们只关心到时是不是会有赔偿。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怕什么呢?船到桥头自然直,有手有脚又不懒的人,总不会饿死的。

来源:网易人间

父亲节 朱自清感人的《背影》,背后的故事

@李鲆:有#南京最美车站# 之称的浦口火车站,又叫南京北站,1914通车,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都在这里取景。

这也是朱自清著名叙事散文《背影》的发生地。

我写过一篇博文,《美化父亲,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大概提了一下对《背影》的本能的疑惑和反感。

————————————

随后,有网友贡献了一个大瓜:

朱自清写《背影》时,其实已经与父亲反目多年——背影里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实际反目已经四年。

简单说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个读书人,也是个官僚,娶过几房姨太太。朱自清虽然对此不满,但也一直隐忍。

1917年,朱鸿钧在徐州做到“烟酒公卖局长”,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于是老家宝应的一位姨太太,姓潘,跑到徐州大闹,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

朱鸿钧的差事交卸后,他的母亲,也就是朱自清的祖母,一气之下,生病去世。

《背影》里写,“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如果完全写实,应该是:“父亲因为娶姨太太,差事交卸了,祖母被气死了。”

————————————

朱鸿钧一蹶不振,直至老境颓唐,一直靠朱自清养着,却又摆大家族家长的谱,脾气很坏,“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朱自清的太太居家伺奉他,他因为儿媳偶有笑容,便会大怒、打骂。

当时朱自清有个教职,每月薪水一半交给朱鸿钧。朱鸿钧犹不满足,自己跑到学校,让学校把全部薪水都交给自己。

朱自清实在无法再住在大家庭里,就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小家庭。是1921年的事。

(我也曾从父亲家搬出来,自己租房住,大概是能理解朱自清的感受的。当然我父亲可能没有朱鸿钧这么恶劣)

朱鸿钧大怒,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1923年,朱自清两次回扬州,朱鸿钧都对他不加理睬。

此后,朱自清再也没有回过家,直到1925年。

————————————

1925年,在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接到朱鸿钧的家信。

就是那一段:“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其实算是一封示弱、求和信。朱自清由此写下《背影》,记录八年前的一段往事,也算是与父亲和解。

长期积怨,反目四年,都轻轻带过,只留下背影。

或者也可以说,除了背影,这八年,再无可记之事。

有网友说,父亲其实对他们很坏,但弟弟总记得父亲的好,总是提起,有次下雨,父亲给他送了伞。

伞和背影,是同一性质的东西。

————————————

上一篇文章的结尾,我写到:

为什么总是会美化父亲呢?

我们没办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父亲其实不爱、起码是不够爱我们。父亲其实是个庸常之辈、甚至是个混蛋。

美化父亲,是因为我们内心一直住着一个小孩子。
他需要一个全能的父亲,爱他、陪伴他、保护他。

这个小孩子,总是隐忍,习惯原谅,擅长从黑暗中发现一点微光。

一直忽视、甚至虐待他的父亲,偶尔给了他一块糖。
那一点甜,他记了一辈子。

——————————————

那背影,那橘子,那把伞,就是那一点甜。

在酒店发“色情小卡片”的是哪些人

2014年的夏天,学校没什么课了。

身边同学都在准备考研,我无事可做,也是巧合,先前做兼职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发了则招聘,要招酒店前台,不需要工作经验,相貌大方、口齿清晰即可。

有朋友介绍,面试只是走个过场,问了几项常规问题,店长安排我隔天入职。

酒店在青羊区一环路,算不上干净,但也不糟。店里除了店长和经理,剩下四名前台、三名客房、一名保安和一名维修师傅。经理负责我的入职培训,她叫王靖,是个矮矮瘦瘦的姑娘,高颧骨薄嘴唇,看上去很刻薄。靖姐说话时,嘴快声响,倒是十分有气场。

我初来乍到,努力表现得勤快嘴甜,对她靖姐长靖姐短。后来团体办健康证,才知道她年纪比我小,但“姐”叫习惯了,也就没改口。

靖姐教我前台的操作流程,录订单、办入住、退房、会员卡制度和其他琐碎事项。服务行业全年无休,因此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排班制度,我们这里的前台是四个人轮岗,头一天白班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第二天大夜班从下午4点到第三天上午8点,之后休息一天半,到第五天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我的另外三名同事都不满二十岁,两个姑娘和一个胖小哥,都是本地人,对彼此说方言,对我就只能说普通话。他们是一个小团体。入职两个月,我和同事们没有熟络起来,反倒和常来酒店发小卡片的人打成了一片。

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是两个小伙,穿着光是看到就觉得有一股臭味的黑色皮夹克。前面的留着“报喜鸟”发型,狭长的小眼睛,面色凶悍,他骑一辆电瓶车,后面驮着的人染了一头红发,被发胶抓得支棱起来,像“杀马特”似的。两个人把车停在门口,报喜鸟留下抽烟,杀马特一言不发地闯进门就往楼上冲。

我赶紧扯着脖子喊,“哎哎,您先登记下!”杀马特回头狠狠剜了我一眼,没作声,抬脚继续上楼,跺得楼道里全是回声。

许是在象牙塔里待久了,让我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丝毫不怵,瞪起眼睛冲报喜鸟喊:“一会儿您朋友出来,让他补一下登记。”

报喜鸟瞅了我半天,感觉很有意思似的,忽然笑了一下。

过了十几分钟,杀马特从酒店另一侧的楼梯下来,两人汇合,报喜鸟看了我一眼,并没说话。两个人跨上电动车骑走了。坐在前台最内侧办公室里的靖姐这时走出来,拍拍我的后背:“他们下次再来,你就装作没看到。”

靖姐告诉我,他们就是酒店里的“卡片党”。

靖姐从事这个行业的几年,遇过保洁大姐被客人拉进房间强奸的;遇过小偷开房偷走客房电视的;遇过女人拖家带口捉奸的;还有离家出走的孩子锁在屋里闹着要烧炭自杀的。她说平价酒店鱼龙混杂,“我们开门做生意,讲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找麻烦是最愚蠢的。”

她说的麻烦指的就是报喜鸟和杀马特。

他俩从去年开始搭对在附近的平价酒店里散小卡片——写着“清纯学生”“至尊尤物”,底部用暧昧的粉色标出一串电话号码。

两人分工明确,一个负责骑车带人,一个负责分发,配合十分默契。我们酒店有六层楼,一共七十多个房间,他们十几分钟就能结束战斗,扬长而去。

靖姐说,“不要招惹他们,他们只是团伙里最底层的成员,背后少说也有二三十人撑腰,惹不起的。”说完她又用前台的对讲机跟分散在楼层里清扫的大姐打招呼,让她们挨个去空房间看一眼,把卡片扫出来。

在前台待久了,我才知道附近不止他们一个团伙,还有另一组人也常来(不过他们的模样太普通了,我一直没能记住),两个团伙明争暗斗,时不时还打电话举报对方。我在职期间,一时暗戳戳地期盼这两伙人来发卡片时撞个对脸,看会发生什么事,但他们好像也商量出了轮班制度似的,从没有同时出现过。

再次见到报喜鸟,是我值大夜班的时候。凌晨两点多,一同值夜班的保安去巡楼了,酒店前厅空荡荡的,就剩下我一个人。一般到了这个时候,鲜少有客人上门,为防止值班人员打瞌睡,店里允许员工玩手机来消磨时间。

我正低头看电视剧,听见外面的停车场有动静,打起精神准备迎客。推门进来的是杀马特,他看也不看我一眼,埋头就往楼上跑。

夜里,酒店里的大部分房间都有客,他这么贸然上去,恐怕会吓到住客,引发投诉。我正捏着拳头担忧,门再次被推开,报喜鸟进来了。这回他穿一件白色卫衣,看着还算干净,但牛仔裤上深一块浅一块的,斑斑驳驳。

我有些奇怪,因为按靖姐的说法,他从来都是在外面抽烟望风,没有进来过。

报喜鸟自顾自地在前台旁的小沙发坐下来,隔着高高的柜台盯着我。我想起靖姐的嘱托,就对他礼貌地笑一下,低头继续看电视剧。

“你是新来的?”他突然发问。

我只好再次按下暂停,向他点点头。

这回我认真地直视了他的脸,才发现他面相的凶狠其实完全怪罪于眉毛的形状,他的眼神是友好的,脸颊的肌肉上扬,是带着笑意的。

看穿他的凶相只是纸皮老虎,我的敌意也就削弱了一些。

“你是哪里来的?”他摆弄手里的打火机,自然而然地与我攀谈起来。

我不想表现得太过热情,没有说出家乡地名,只是报出学校的名字,他听后的反应很有趣,瞪圆眼睛说:“那你怎么混到这里来了。”

我明白他说话的意思,说我不至于混得这么差,至少是个大学生。

我笑笑,说只是短期兼职。他“哦”一声,继续问:“有没有男朋友?”

我怕给自己找麻烦,就说:“有”。

连着几句问话都只得到寥寥回复,他自知没趣,就换了方式,开始聊起他自己。

“你听得出我是哪里人吗?”

我摇头。他接着说:“我是郫县来的。”

“郫县我知道,豆瓣酱。”

他嘿嘿笑了一阵,跟我讲还有其他的土特产。

他说他家里是农村的,家里条件不好又没有文化,几年前偷了身份证,一个人跑到成都,刚开始也在酒店打工,不过是五星级的高档酒店,他在后厨做帮工,一个光头师傅带他,教他怎么洗菜和配菜。

他正说到兴起时,杀马特从另一侧楼梯下来了,冲他打个手势,就往门外走。报喜鸟急匆匆追上去,又回头扬扬手:“古德儿拜!”

我不由地也笑起来,对他喊:“拜拜。”

此后,我在岗时,凡遇上他来,都会随口聊上几句。说起来,我们拢共见过五六面,彼此也不知道对方姓名,但就是莫名地熟络起来。

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主动问他的一个问题,是:“你们是仙人跳吗?”

他听后却像是被戳了笑穴,弯腰发颤,好一阵直不起来。终于止住笑,他正色道:“我们是良心买卖。”

关于是怎么走到这条路上来的,他说后厨帮工太辛苦了,也赚不到钱,后来就辞职去做别的,在会展帮人卖过货,在奶茶店打过工,也被骗过钱。

再后来,认识的人介绍他来发卡片,发一家酒店赚10块钱,他就跟着做,时间长了才知道那人抽他的成,他每赚10块,那人就赚20块。

“现在就好赚些了。”他摸着肚子,但又不肯透露具体好赚多少。我做前台的底薪加提成,每个月拿两千多块,他应该比我高不少。

报喜鸟还说,他管那些小姐叫姐姐,但实际上她们大部分都是他妈妈的年纪。

又压低声音说:“四五十岁的人,要是有更好的出路,不会还在做这些。”

不久,靖姐被一家火锅店挖走了,去当大堂经理,到了她离职的当天我才知道。

走之前,靖姐买了一大袋水果零食放在前台,请所有同事自取。做完当天的交接,她换上一身常服,像顾客似的歪着身子倚在前台,对我说:“你呀,什么人你都傻乎乎地打交道,早晚要吃亏。记得,防人之心不可无呀!”

我知道她的警告是有所暗指,就点点头。

靖姐走后,店长新招来的经理是个小伙子,寸头,戴眼镜,一派不苟言笑的模样。熟悉酒店情况后,就开始严格要求各项制度。

虽然大家对新来的经理印象不太好,我却觉得他挺好说话。听他说,他的上一份工作是某商务酒店的大堂经理,工资比现在高一倍。

他跟我讲之前酒店的床品价值多少,枕头用料如何,会员卡折扣力度,我都不关心,打断他问,“那你怎么来这边做一个小经理?”

他停顿了两秒,说:“在那边把客人打了。”

我当时听了也不觉得如何,因为确实会遇上那种讨厌的客人,情绪一上来,恨不得把对方的脸按在地砖上摩擦,但想归想,动手是绝对不应该的,尤其他还是经理,公关更要到位。

由于前台只设一名员工,因此当我们想上厕所,或者午休吃饭的时候,就会叫经理过来顶一会儿班。有一次,大概是晚上九点,经理即将下班,我赶紧拦住他,要他替我顶一下。当天晚饭时我吃了一碗芒果沙冰,有些闹肚子,在厕所蹲的时间有点久,当我回来时,看到两个警察正在前厅与经理攀谈。

见我出来,经理赶紧招呼我,又向警察道:“问她吧,她可能记得。”

两个警察向我展示了证件,说:“扫黄。”

我头回遇见这种事,心情激动,连连说:“配合调查,配合调查。”

警察进前台查看住房记录,鼠标移动,特意点开其中两间房,默记一下名字,就转身上楼。他们前脚上楼,后脚有两个女人从另一侧楼梯下来了,高跟鞋小心翼翼地敲着地面。

我自然猜出她们是谁,心中恶作剧的心思一起,故意高声道:“两位慢走!”

等她们走了,警察也无功而返,没多久,两名青年房客心有余悸地在前厅里碰头,相约出去喝酒压一压惊。我看着他们的脸,记起他们是下午入住的两个出差客。

经理像是忘记了他还要下班,还在原地发愣。一直坐在旁边沙发上目睹全程的保安走了过来,用一口川普给我们回忆:

两个青年分房后,约好一起嫖娼,但没商量谁来打电话。附近有两个团伙做皮肉生意,是死对头,但青年从外地来出差,不知情,分别捡了门口的小卡片,给两家都打了电话。结果四个小姐在酒店门口一碰头,傻眼了。

这两个青年也傻,不管不顾的,就在这四个小姐里一人挑了一个,把剩下两个打发走了。这家没做成生意,白跑一趟,一出门就报了警,还把房号都说得一清二楚。

青年傻,对家不傻。这些开车送小姐来的人,一般都会在酒店门口守着,看到警察就给里面的小姐发信号,引导她们开溜。从她们录完身份证到警察上楼,不过十几分钟,大概连衣服都没脱干净,就狼狈逃离。

“无间道呀!”我笑着回应保安。

经理抿着嘴,方脸一凛,回身钻进了办公室。

后来我心生好奇,多看了一眼前台录的客房信息,发现这两个小姐,平均年龄比那两个嫖娼青年大20岁。报喜鸟说的果然没错。

再次见到报喜鸟,是在一个下午。我刚套上工作衫从更衣室出来,准备和同事换班。

他与我擦肩而过,不打招呼,急匆匆地往顶楼跑。前厅里只有等我接班的胖小哥一个人,但不知为何,气氛显得特别压抑。

这诡异的气氛从我踏入酒店时就有的。进来时,我看见酒店前门的停车场的地面上洒满了小卡片,车的顶棚和前窗玻璃,也被均匀地铺了一层。这显示他们的业务不太好了。

我没弄清楚怎么回事,胖小哥凑过来,八卦道:“经理和人打架了,知道吗?”

“打架?和谁?”

“老来发小卡片的,那个红毛。”

胖小哥依依不舍地脱了工服,临走前向我嘱托,要是出了什么下文,记得在小群里跟大家同步一下,要八卦一起八卦。

我应付性地答应了一声。

等店长赶到时,经理已经和报喜鸟他们从楼上下来,两位值班的客房大姐在中间拉着他们,嘴里用方言不停嚷嚷着“不要闹嘛”。

这边客房大姐做着调停劝架,那边的房客在楼梯口不时发出两声“打嘛打嘛”,颇有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样子,而他们却又不敢上前。

经理的嘴角受伤了,他用手腕轻轻揉着,眼睛死死瞪着杀马特。杀马特两只胳膊都被人架着,胸脯向前冲,作势要扑上去的样子,他脸上没挂彩,但头发和衣服都凌乱不堪,整片后腰在外面露着,裤子都快要被扯掉了。

店长好声好气地让众人都先撒开,然后挨个上去递烟递水,说说好话。两边人其实早就打累了,现在正缺个台阶下。

没热闹可看,人群都散了,剩下几个人在办公室里和和气气地谈了一阵儿。中途报喜鸟出来抽烟,见我嬉皮笑脸地盯着他,也没绷住,龇着牙笑起来。

我说:“怎么打架?不怕我们经理报警啊。”

“报警怎么啦,也不是我先动手。”他搓搓鼻子,有点儿不好意思。

“你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儿吗,发这种卡片,可是介绍卖淫罪。”

“我又不是没被抓过,”他扯起脖子,“就是批评教育一下,还没我骑电瓶车带人被交警罚得多。”

我说:“那是侥幸,介绍卖淫是要判刑的。”

这是我第一回对他说心里话,我想劝劝他,找份正经工作。

我还没组织好语言,他看出我打算说什么,忽然丧气地说:“我没你厉害,你是大学生。”

也不知怎么的,我有点生气,没好气地问:“哪里厉害?”

他被我的语气吓得一怔,半晌才说:“你是我朋友里学历最高的了。”

这下换我愣住。

在此之前,我没想过,我们是朋友。

当天报喜鸟和杀马特离去后,店长在群里对经理公开批评,经理也承认处事不周,做了检讨。胖小哥和两个姑娘纷纷私聊我,话语间,他们都表现出认为经理是“自作自受”,但我隐隐有些难受,明明他是这里最正直的人。

我在酒店工作六个月,只接待过一次熟人。是我高中的老同学。

当初我们不约而同地考来成都,他考进一所211,我考进一所二流大学。大一寒假时,我找他一起买过回家的火车票,再没过联络。

几年不见,他的模样变化许多,如果不是拿着他身份证,我都不太敢认。

我叫出他的名字,他皱眉看了半天,也终于想起我。老同学见面,分外热情,站在他身侧的娇小女友被冷落,不满地瞪着他。

我怕自找没趣,赶紧帮他们办开房,低头忙活了一会儿,听见老同学发问:“你现在怎么在这儿工作?”

“打工攒钱,打算去毕业旅行。”老同学搂了搂女朋友的肩,“我就不能到处去玩,她来陪我考研,盯着我连游戏都不能玩……欸,我们要住好几天,你给挑个窗户朝向好点的房间。”

“那肯定,我给你俩开顶层的,安静。”

“你们这儿,晚上安全吗?”女朋友东张西望,忽然插话。她像是第一次出来开房。

“安全呀。”我礼貌性地微笑说,“只要你俩不打小卡片上的电话,就不会有人骚扰。”

“你们这儿有那种小卡片呀。”

“是呢。”不知怎么的,我多余补了句,“发小卡片的是我朋友。”

瞬间,老同学和女朋友不说话了,他们僵硬地立在原地,等我把房卡和身份证递出去。我就是再迟钝,也感觉得气氛的尴尬。

最后,像接待普通客人一样,我将卡片递过去,说“您的房间xxx,这边上楼”,同时四指并拢,指向楼梯的方向。不再多说话。

隔天清早,大部分房客还没睡醒,我也还没换班,老同学的女朋友提着行李“蹬蹬蹬”地下来退房。他们原本预定入住五天,但她说想把后面的四天都退了。没有任何迟疑。

我给她退押金时,看见老同学从另一侧楼梯下来,像鬼一样,径直向门口飘去。我装作没看到,把押金退给她,说:“您慢走。”

我不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多少能猜出一些。这种情况常有发生,无非是情侣事先没有沟通好,进了房间,发生了什么都不好说。

我最后一次见到报喜鸟,他交了一个女朋友。

他的女朋友是江油人,身材小小的,齐刘海,穿一件缀满彩色标签的大号牛仔服,模样可爱。报喜鸟说,他们是网恋认识,才见过几面,打算长期发展。

小姑娘很害羞,我和报喜鸟说话时,她就在门外乱逛,不时抠着玻璃墙上的泥痂,目光轻飘飘地瞥过来。

报喜鸟说,他所在的团伙最近出了事,领头人被举报,正在接受调查,手下的十几个“姐姐”早前为分成不均闹了矛盾,也趁着眼下抓紧投奔了别人。一夜之间,整个团伙分崩离析。

我听后只说,迟早的事。

他没反驳我,继续说:“我马上要离开成都了。”我插话:“真巧,我也要走了。”

他问我去哪儿,我说毕业了,总不能一直呆在这里,已经提了辞职,过两周就走。

他点点头,“挺好。你要有出息呀,你可是我学历最高的朋友。”

再次听到这句话,我大笑:“我尽量吧。”

报喜鸟说,他的女朋友在做一点卖衣服的生意,有个网店,他要去江油帮女朋友打理,过几天就走。

我感到欣慰,忍不住说到一个梗:“嗯嗯,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他不知道这个梗,以为我在卖弄文化,愣了一下,随即又特别高兴地重复了一遍:“说得好,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来源:全民故事计划 微信号:quanmingushi

承认平庸可能才是进步的第一步

前段时间公众号提过一次这个话题,几天前微博上又讲这事的时候,不少小伙伴让博主展开讲一下,所以我们今天专门说一下这个话题,毕竟说起“平庸”和“普通”来,这是博主比较熟的一块。

1

均值回归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年轻时候一度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问题产生严重的兴趣,然后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最后竟然有了突出贡献。

他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父母如果身高较高,或者比较矮,下一代也这样吗?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们的孩子能维持这种高成就吗?

其实这个问题东西方都有疑惑,但是近代科学精神崛起后,大家面对这类问题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前人说的一个结论,然后大家产生分歧的时候互相举反例,而是开始从统计学层面分析是不是真的,或者像伽利略一样抱着俩铁球爬到比萨斜塔上扔下去,看看前人说的对不对。我经常看不少人因为这个问题吵成一团,但是两方好像不知道这玩意都早已经有结论,他们还在那里瞎吵。

结论就是“均值回归”,长得跟下图似的:

啥意思呢?

也就是说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会出现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还会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大概率不会像父母那样。孙子辈会进一步向正常值偏移。

个人成就也一样,也明显呈现出了这个趋势,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36%,孙子是9%,尽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是也是呈现出回归常态的特征。

有点像《道德经》里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的是自然规律。

其实学过经济学的小伙伴也看出来了,这个曲线和经济学里的价格曲线,股票的价值曲线都非常接近,无论是股票还是鸡蛋价格,在长期看来都是围绕着一根主线在波动,这根主线就是他们的价值。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了,不对啊,为啥欧美豪门呈现出了明显的家族化和传承性等特点,为啥跟这个理论对不上呢?

其实不复杂,大家记得前段时间某人说资本很脆弱不?后来脸被抽肿了,那种感觉就好像说人类在地球上是很弱小的动物一样,但是丝毫不考虑这种动物可以玩工具,通过工具猎杀虎豹鲨鱼,把飞行器送上太空等等。

这个逻辑可以到处推广,大家就能发现,现实中到处是这种例子,比如我们上文说的高成就人群的下降趋势,如果你是个很牛逼的家长,你知道了这个逻辑,你能坐视这个逻辑在发挥作用什么都不做吗?看着你家娃一代比一代平庸吗?

肯定不会嘛,大家记得我们前文的这篇文章不?《哄抬房价,院外游说,基金会到底是什么鬼?》,欧美豪门很早就发现后代里容易出败家子,极其聪明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娃蠢的像头猪,怎么办?一般会通过“慈善”把自家的钱“捐出来”,然后钱就跑自己家的信托和基金去了。

或者通过多生孩子多种树的方式来对抗自然律,这个我以前经常说起过,尽管现在“多生孩子”这事自带倒刺,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讲,豪门大姓最关键的一个操作就是多生娃,择优培育,剩下的各自突围。

将来娃多还可以互相联姻,之前仇鹿鸣有过研究,他发现司马家在三国后期异军突起的关键操作就是孩子多,活得久。欧美也一样,如果生不出孩子来,就代表着家族完蛋了。我们之前讲过,那么牛逼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因为后期生不出孩子来绝嗣了。

几乎所有的家族信托或基金都有个基本条款,就是不准后代随便碰那玩意,防止败家孩子给败掉了,这些钱重点资助家族里的精英分子,剩下的当猪养,每个月给点生活费。这些钱通过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孩子可能是个败家子,但是职业经理人可以选拔嘛,找经验丰富的。

再或者提前向大学捐款,让大学将来给你家娃留个位置,尽管有点“才不配位”的感觉,不过毕竟去那里边混一圈总比不混强嘛。

大家看出来了吧,严重偏离基准的变异总是要变回到正常值去的,之所以有些人回归不明显,是因为他们在玩道具,大家玩过游戏就知道,你指挥的那个角色可能本来某些属性就比较强,可以是人民币玩家,通过充值买装备的属性给搞上去。

也像《道德经》里说的,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说的是社会规律。

《道德经》里前几句话总结连起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把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说了。

磨磨唧唧说了一大坨,大家肯定纳闷了,博主你到底想说啥?

博主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会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显,是因为他爹妈给他充钱买了道具。

2

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是多么的幸福

我以前总不愿意承认自己又庸俗又正常,为了显得自己比较奇特,甚至经常在想宁愿做一个精神病也不愿意做个普通人。

后来发现很多小伙伴都有此类困扰,觉得自己应该是很特别,可是深度审视之后发现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撒泡尿都尿不太远,也不是太近,完全掉落在68%区间,可是又不愿意承认,觉得承认之后自己活得也没啥意思。

这里有个奇怪的数字,68%是啥玩意?对,普通人在人群中的占比就是68%,比较聪明的是13.6%。

很多小伙伴的生活的状态基本是一种波粒二象性,在自己觉得自己很牛逼和别人基本无视自己这两种状态间切换,随着观察者的变化自身定位也变来变去。

这样倒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据我观察,很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有问题。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大家参加过高考吧,我的一个师兄大学毕业后去搞培训了,专门针对高考这事,他们长期研究了高考所有真题,整理出哪些是通过重复的基础训练能搞定,也就是说,你把教材上的那些题都弄明白了,你能搞定多少分。以及哪些需要那种特别聪明的才能搞定,也就是说,一般人搞不定,需要平时研究研究难题才行,总结出来的结果还是很惊人的。

比如他们发现,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材上的东西,正好是本科,也就是说,随便翻开教科书上的一道题你能做出来,并且做对,就能达到本科水平了。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来个专注练习,就可以冲211了,他们的培训中心主要是干这个活,如果孩子基础扎实,就带着练练不太难的题,效果非常明显。

这也是为啥他们假期搞培训,总要从教材里找一堆题,看看孩子们基本功咋样,如果孩子们教科书上的东西都一知半解,他们就会把家长们拉到边上,循循善诱地说,要不咱别高考了,呸呸,要不咱别补课了,你家娃需要的是回去做作业,说不定能考个三本。

搞了这么些年,他自己有个体会,他说整体而言,90%的娃都差不太多,智商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关键就是过去的整个学习生涯里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练习”,也就是把基础的东西是不是练习了足够长时间。

大家知道,这就是非常基本的事了,但是绝大部分人做到了吗?当然没有,那为啥没做到呢?

主要是狂妄,觉得自己非同凡响,要做就做牛逼事,怎么能看得上课本上那些基本的事。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搞不定这些基本的,你就一直没法向下走一步,去搞些有挑战性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锁死在了基础区。

这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常见的一个逻辑,人生路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完成所有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有点像游戏里升级,但是生活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人告诉你有哪些任务是这个阶段必须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锁死在低阶状态,陷入“低水平循环”。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举高考的例子,主要是因为大家都经历过,有感觉,而且很多人理解不了国家为啥那么重视高考,为啥要一考定终身,一方面是公平,所有阶级的娃都统一装备下场比拼,不存在你家娃练了十八般武艺,别人家娃开着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下场了。

另一方面高考本身是个虚拟任务,看看你完成的咋样,如果这个虚拟任务都完不成,就可以初步判断你整体人生观有问题,嗯,我没写错,确实是人生观,并不是智商。

而且这种人生观,还融入了家长的一些短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娃非常牛逼,以至于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满足需求,让孩子去做难度超高的题,去参加不必要的培训,反而忽略了基础性的东西,最后两头乱。

我们上篇文章中咋说来着?

孩子会继承家长的生理基因,长得多多少少跟家长有点像。此外还继承了家长的社会基因,思考问题也多多少少有家长的影子。比如家长觉得自己的娃非常牛逼,百年奇才,孩子时间长了自然也有种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波粒二象性”,一边觉得自己是个大牛逼,可是从成就来看又非常普通,人生艰难,雪上加霜。

博主以前也讲过,这辈子最豁然开朗的时刻,就是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

因为记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笔记;

因为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鸟先飞,不仅先飞,而且要多飞,多重复几次,反而记得更熟;

因为读书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尽管看的慢,但是投入时间量巨大,也能形成规模优势。

认识到人生唯一能依赖的只有多重复多练习,反而踏实了太多,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过目不忘,不过好在我后来发现我不需要那个神技。

3

家长要勇于承认娃普通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实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的娃应该是基因突变。卧槽,这是病啊,得电。

我其实这些年看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娃是个普通人,导致家庭生活一团糟。

我大学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夫妻俩都是学霸,博士毕业后直接留了校,他们夫妻俩一度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差点情感破裂,并且一度相互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毕竟自己当初读书的时候没这么笨,后来我这个同学开导别人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们第一节说的那种“均值回归”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了。

自己的娃并不是笨,只是普通,他们俩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娃只是个普通娃,不过很快也就想明白这事了,毕竟想不明白只能是生二胎了。

这几年他们夫妻调整了思路,慢慢也豁然开朗,开始专注培养孩子一些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以及刻意练习什么的,不再去逼着小孩达成家长自己的目标,这些年说是有了明显起色,毕竟从班里成绩靠后慢慢成了成绩中等了,由衷的开心,看,调整基线之后任何一点小进步都能使人欢乐。

而且上次他在朋友圈说了一件事,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之前对小孩期望太高,小孩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认同及格线,试几次就再也不做尝试了,小孩知道自己让父母失望,时间长了慢慢越来越郁郁寡欢。调低预期后,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尽管差劲,但是依旧在努力成长,对他多一些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我这些年也有个感触非常深。

很多人自信不太强,跟父母强相关,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但是意愿好不代表行为是对的,有时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让速腾跑的像战斗机那么快,会发生啥?

想也不用想,小汽车不是战斗机,它无论如何也表现的不像,而且容易断轴,连汽车的价值也发挥不出来。

4

认识到普通就要放纵吗?

说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不满意了,博主,我比较平庸,我孩子比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

谁说要放任自流了?

其实全文说的都是一种“认识自我”,这句话说的很多,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为啥做不到呢?因为大部分人真认识了自我就得承认自己很多方面是个傻X,这多难接受啊,所以大家倾向于呼吁别人认识自我。

问题是通过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状态来采取必要的应对手段,你会把你家的汽车当战斗机用吗?但是为啥你把你儿子当奇才看呢?

我有多年的跟自己斗争的经历,整体而言,一些毛病,比如“急功近利”,比如“一夜吃成胖子”,还有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本质都是对自身条件的误判。

比如大家一定熟悉下边这个图吧?

这是个学习图,如果你想学习什么东西,当前的状态就是舒适区,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在稍微比现在懂的东西复杂一点点的地方训练,而不是直接跑到那个挑战区去,那个区域你肯定搞不定嘛,搞不定就有了受挫感嘛,多挫几次,我还不信你能学的动。

问题是绝大部分人学习一个新东西,总喜欢直接跳过“练习区”,直奔“挑战区”,这个时候这个区域就成了“自寻烦恼区”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区”,再或者“从入门到放弃”,就像有些人总想像个战斗机一样一段加速之后直接起飞,可是忘了自己只是个小汽车,没跑多远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其实小汽车如果正常跑,也能跑个几十万公里。

而且吧,有些事大家是有错觉的,其实那种特别厉害的人,一般有两类。

一种是真天赋强,这种是自身硬属性强,本身没啥可说的。

我们重点说另一种,就是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很高很高的境界。其实大家看到的大牛逼,往往都是这种,前者并不是太多。这类人就是我们上图说的那种,一直在练习区混,训练的东西总比当前自己知道的要复杂一丢丢,但是这类事又总能搞得定,自信心越来越强,舒适区越来越大,在外人看来他能力越来越强。

一些人干某一件事非常厉害,不一定是多有天分,可能性只是在那个领域投入时间量非常非常大,显得非常熟练,举重若轻,所以到最后,在绝大部分领域,都是在相互拼有效时间的投入量。

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了吧,如果一点一点向外扩张,能力圈很快也会达到“挑战区”,之前的“训练区”变成了“舒适区”,就好像你读初中时候很使劲,上了高中再看初中的东西就比较简单一样,成长就是不断把训练区变成舒适区的过程。到时候举重若轻。但是你直接一开始就跑“挑战区”去玩,结果自然是死的很惨。

正确认识自己其实非常有助于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如果很平庸,并且接受这一点,日拱一卒,慢慢来,考虑到绝大部分人很快就放弃了,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数几个没出局的,并且通过大量练习,还会有人关心你到底资质怎么样吗?

5

结尾再写点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通过上文的描述,大家看出来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看法是正确而且不言而喻的。

不过我们说,普通是一种属性,跟你能做成什么事关系不大,除非你非要去玩职业西洋棋棋手或者当数学家,这类工作依赖高天赋,你要是执意要去做这个,我无话可说,其他绝大部分领域,基本都可以通过老老实实的训练达到很高的水平,如果一个领域都没做到,真可以反思下。

最差的一种策略,就是太过高估自己,太过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来能做好的事,应该把目标和过程分开,就跟你眼前一栋高楼,家里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电梯上去了,蜘蛛侠直接爬上去了,如果你老老实实爬楼梯,花点时间气喘吁吁也能到楼顶,但是你非要选择像蜘蛛侠一样操作,啥结果大家都知道。

简单来讲,认识偏差会害死人。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你是如何被职场PUA慢慢毁掉的?

前几天我发布了一个征集:

你遭遇过哪些职场PUA?

后台收到了几百个读者回复的亲身经历,还是能看出许多共性的问题。今天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应对职场PUA。

可能还是有朋友不了解什么是职场PUA,我先简单解释一下。

PUA,全称是Pick-up Artist,这是起源于美国的“搭讪艺术”,原本是用于男女两性交往的一套方法。后来这个东西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用洗脑、诱骗、威胁、心理暗示等一系列精神控制手段,来欺骗异性的感情和钱财,甚至掌控对方的人生。

前段时间轰动的北大女学生包丽自杀事件,就是因为PUA而起。包丽被其男友长期精神折磨,最终导致崩溃自杀。

类似的事件网上还有很多,大家可以百度自查。

而职场PUA,是从爱情PUA上延伸出来的说法。它多发生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同样是通过一系列精神控制方法,来让下属丧失自我,最终对上司唯命是从。

曾看到一份职场白领心理调查显示,中国有64%的职场人都遭遇过职场PUA。

我上次的话题征集发出之后,后台收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PUA故事,有几个让我看了简直胆战心惊。

可以说,职场PUA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职场PUA的套路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接下来我会结合实际案例,给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今天的文章较长,可是如果大家耐心看完,一定能有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职场PUA的通用套路,简单总结有下面4点,我一个个来说:

一、通过否定来实施精神打压
“你太差了,什么都做不好。”

这是最普遍的职场PUA套路。在我收到的案例里,70%以上都是如此。

这个套路的核心关键在于,不断对下属的工作能力进行否定,以此摧毁对方的信心,让其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任领导摆布。

比如有一位读者A说,领导平时和自己沟通工作时,总是对他进行酸溜溜的讽刺。A在请示工作的时候领导也是极尽挖苦之能事,每周开例会的最后一项日程永远是骂他:

“你是个垃圾,愚蠢的猪,你一无是处,你是个笑话,你什么都做不好,你活着就是浪费。”

渐渐的,A在这样的语言暴力下变得浑身紧绷,每天看到领导都战战兢兢。领导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丝毫怨言。即使后来A把工作做好了,也得不到领导的肯定,而是继续打压,让他觉得“这是应该的”。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许多人在工作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上司的批评和教育,但和职场PUA不同的地方在于,正常的批评教育都非常具体。

什么地方没做好,什么原因导致没做好,接下来可以怎么改正,这些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并且这些答案都能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让下属逐渐领悟到,从而采取行动。

而职场PUA非常模糊。

它的精神打压,都是以情绪做主导,并没有具体行动上的理性指引。我们看下面几句话:

“你有什么用,这都做不好。”

“你做的事情一点价值都没有,我当初是怎么会把你招进来的。”

“客户跟我投诉你,说你太笨了,要我把你换掉。”

以上这些话在我收到的案例中频频出现。它们都在宣泄情绪,而非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去反问具体细节,要么是被捣糨糊糊弄过去,要么会遭到更为严厉的语言打击,告诉你这都想不清楚是你自己的问题。

这导致的后果,是听者的人生信念被一点点摧毁,变成不能思考和判断的“工具人”。

有许多人在校期间或之前的公司里,都是表现很不错的人。可到了新公司经历无情的否定和打压,最后精神状态和个人能力都直线下滑,有的甚至发展成抑郁症。

长期处于这种精神压迫下,没有人能正常工作,只能对上司唯唯诺诺,从而被操控。越是如此越不可能做出成绩,越做不出成绩越是被继续打压,最后变成恶性循环。

二、灌输虚无缥缈的希望
“你还年轻,不要想那么多。”

这是第二个职场PUA的常见套路:通过不断的“‘望梅止渴”来给下属灌输希望,最后达到操纵的目的。

比如读者B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B在大四期间,去了一家知名金融公司实习。实习期间他一直努力工作,加班什么的都是任劳任怨。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B终于得到毕业转正的承诺。可到了转正时间,领导却告诉他公司政策有变动,得晚两个月给他办转正手续。

于是B又辛苦工作了2个月,等到第二次提出转正申请的时候,领导又故伎重演,告诉他要等到明年才可以转正。

这时B留了个心眼,开始到外面投简历。

没想到这事被他领导知道了,开始给B各种画大饼。什么公司很看好你的发展不要跳槽,转正了给你加薪,公司有很多大项目会让你参与等等。漂亮话说了很多,但就是不见行动。

就这么拖了6个月。

B拿着实习几百块的工资给领导做了半年的廉价劳动力。等他终于醒悟过来时,领导又告诉他要认清形势,现在年轻不要想那么多,你有缺陷,能找到一个地方上班已经很不错了。

甚至这个领导最后还威胁他:“你面试的那家公司我知道,我一个电话打给他们老板就能让你去不成!”

于是B只能继续被牵着鼻子走。

作为局外人,我写到这里已经感到很气愤。可身处其中的B,像被下了蛊一样依然相信领导的美好许诺。

这个套路并不高明,但却非常奏效。究其原因,因为B被拿住了把柄。

他在这家公司实习了大半年,错过了外面其他公司的招聘机会,这其实产生了沉没成本。如果现在离职,重新找工作又会花费大量时间,有可能找的比现在的还差。

其次,这个领导不断告诉他以后会得到重用,但始终没有让他如愿,这就跟“驴子眼前挂萝卜”是一个道理。持续用希望吊着他,如果此刻放弃,相当于又增加了他的沉没成本。

最后,这个老板还威胁B说“一个电话就能让他上不成班”,可谓胡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但仔细想想,这个说法很不合实际。

B去面试的那家公司和现在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现在实习的是金融公司,另外那家是互联网游戏公司。

且不说这位领导能否真的决定别家公司的录取情况。“一个电话就能让你上不成班”,这种霸道总裁的语气,只能用来欺骗新人。

三、营造狂热崇拜
“在我手下工作是你的福气!”

前面两个套路都比较常见,可段位都不高。接下来这个比较少见,却是真正的降维打击,我把它叫“内部造神运动”。

比如读者C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

她进入这家公司的契机,是参加了一场行业活动,听到某位领导台上的演讲后瞬间被折服。

用C的话说,那位领导无论是外形,举止还是谈吐都俨然一副高级精英模样,如果能在他手下工作肯定能学到不少东西。

机会说来就来,C通过身边好友打听和猎头咨询,费了好大力气终于进到这家公司,并且被委派到那位领导手下做事。一切看上去像做梦一样不真实,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出成绩来。

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上班的第一天,C就被领导叫进办公室,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洗脑教育。

这位领导介绍自己毕业于常青藤名校,拥有多年硅谷工作经验,回国后担任过多家知名公司的董事,甚至连自己家住在哪个富人区,平时喜欢用什么奢侈品告诉了C.

最后总结下就是,这位领导有钱又有才,C能在他手下工作是前世修来的福气,一定要好好珍惜。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眼熟的感觉?

这就和爱情PUA里那种费力打造自己高富帅形象的渣男如出一辙。

C和部门其他同事一样,都被这位领导的魅力所吸引,内部大家把他当神一样崇拜。日常工作中,这位领导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精神纲领,不允许受到任何质疑。甚至领导说过的“金句名言”,还会被贴在会议室墙上。

有一次开会时C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领导马上脸色大变,痛斥C不懂事,并且还发动其他人攻击C,批评她故意挑战领导,不以大局为重。

日常工作中但凡有人敢质疑这位领导的权威,就会被疏远甚至隔离。重要工作不再找你,同事说悄悄话也故意躲着你,整个气氛变得极其压抑。

这种内部造神运动,把正常的工作环境变得如同邪教一样。

教主(领导)打压所有异见,不允许任何辩驳,同时辅以教训和威胁,如此潜移默化剥夺教徒(员工)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建立“以我为准”的唯一法则,达到精神操控的目的。

这种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恐怖手段,在职场上再次“发扬光大”,成为职场PUA高级玩家手里的秘密武器。

四、颠倒是非,当众羞辱
“这全是你的错!”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刚进入银行工作的职员半泽直树,被欺骗卷入到一场5亿日元的贷款诈骗案中。上司各种暗箱操作想把责任推卸到新人半泽直树身上,剧中的银行高层大和田常务于是说了下面这段话:

你是如何被职场PUA慢慢毁掉的?-20200621早读课

“下属的功劳被上司占为己有,上司的过错却是下属的责任。”

这句话道出了职场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在我收到的职场PUA案例里,有不少人都给上司背过锅。本不是自己的过错,却被上司强行拉来当炮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上司会不断告诉你就是你的责任,不准狡辩,甚至还会当众羞辱你。

就和电视剧里演的一样,这样的上司在用得上你的时候和颜悦色,一旦用不上或者出现危机了,随时可以牺牲下属。并且还会口口声声说道,这就是职场生存法则。

职场没有这种生存法则,这就是PUA。

读者D就给我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

有一次,D操作的项目中途出现了问题。按照领导的指示D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可并没有挽回损失。于是领导把所有责任都推卸到D的身上,在董事长面前大肆告状,还当众骂D“蠢猪”、“傻X”、“做之前不用脑子想想”、“公司损失了1000万全部要你承担!”。

在这种高压打击下,D很快精神崩溃,当天回家的路上差点跳桥自杀。后来还是女朋友和旁边的路人把他劝了回来。

这件事明明不是D的责任,但他的领导颠倒是非,强行甩锅。D作为下属又无法越级和董事长报告真实情况,再加上领导的当众羞辱让D尊严扫地,这一连串狂风骤雨般的操作彻底击溃了D的理智,最终导致他想不开。

采用该手段的人,往往有意忽略和掩盖理性事实,转而用情绪化的语言和动作来不断进攻受害者的心理防线。于此同时利用自己的领导高位来强行扭曲现实,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对于心理素质不强的人而言,这招特别特别有效。

以上就是职场PUA的4个常用套路。

如果全部审视一遍,是能看出一些共性和端倪的。比如强行灌输错误的价值观,通过精神打压来抑制独立思考能力,用职场等级差实行高压统治等等。

长此以往,会对我们的正常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精神伤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职场PUA呢?最后分享3个小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坚定信念:上司并不是评判你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

记住这句话,能避开80%的职场PUA。

领导、老板、上司,这些人只在你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扮演角色,他们没有权力和能力否定你的整个人生。

所以即使他对你否定、嘲讽、谩骂甚至羞辱,都只能说明他们的人品不怎么样,并不代表你一文不值。

尤其警惕那些只有情绪,没有细节的“辱骂”。

说你做得不好,说你不够聪明,那么最好他们自己能做得好,自己表现得很聪明。如果他们自己都做不到,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好,至少在专业能力上你们的水平是一样的。

既然大家都一样,就不要谁瞧不起谁。

反而是那些能够给到你具体建议,让你听了马上知道怎么改正的上司,才值得你去追随。

2. 果断行动:打开自己的信息通路。

在许多职场PUA的案例里,实施PUA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操作:

关闭受害者的信息通路。

什么意思呢?

他们会有意去屏蔽掉受害者接受其他观点和信息的通道,让受害者最后只能接受自己单方面的信息,听命于自己的安排。

比如刻意让其他同事疏远你,也不让你和客户接触,你做的工作到底好不好,对不对,你没有一个判断标准,最后只能听他的。

再比如告诉你不要去外面听信别人的话,那都是谎言,只有他是为你好。但是不是谎言,这个并不应该由他来替你决定,你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兼听则明,旁听则暗。当你发现有人刻意屏蔽你的信息通路时,一定要警惕,然后勇敢采取行动,打开信息通路。

比如拓展自己的职场交际圈,和不同的朋友聊自己的经历,多看看相关的书籍甚至寻求一些专业咨询帮助,这都能帮你认清楚眼前的这个人到底是为你好,还是想控制你。

当观点越多,信息越全面时,你就越能辨别是非,判断出对方的话有没有道理。切莫一个人胡思乱想,学会借助周围人的力量帮助你走出思维牢笼。

记住,你的职场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3. 培养勇气:不要害怕辞职

一份工作和你的整个人生比起来,孰轻孰重?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经历7份工作。跟人生的长河比起来,眼下的工作并非不可替代,未来的道路永远都充满未知的惊喜。

所以当你发现对方开始越过底线,得寸进尺的时候,切莫再忍让。你的忍让只会继续助长对方的气焰。辞职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它只是你拒绝接受不公正待遇的最后选项。

我也经历过职场威胁。那时我刚工作不久,因为不服一位老板的决定,被告知他一个电话能让我在上海所有广告公司都找不到工作。

他以为这样能让我乖乖听话,但我依然果断辞职。后来事实证明他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世界那么大,他也只是一个给人打工的普通人。

对于那些喜欢给自己树立神话人设的领导,我们要在心里默默把他拉下神坛。记住他也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年轻时也可能和你一样什么都不懂,他能做你领导,只是因为经验比你丰富。

你能向他学习的,只有技能和经验 。除了工作以外,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心里地位一旦拉平齐,你就不会过高仰视他,更不会被PUA。

最后分享一句话: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轻易交到任何人手里。

共勉。

如何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1.

女生不要和异性聊太污的话题。

你以为自己性格开朗,但是在男生眼里,他们会认为你很轻浮,还会讨论你和多少人滚过床单,这些话传到女生圈子里大家会对你的人品打一个问号,但更多的男生是想找机会睡你,并且还会经常拿荤段子挑逗你。

2.

如果内心喜欢一个人却没有机会进一步发展,就和她一起做比较冒险的事。

比如:去鬼屋、做过山车、滑雪、看恐怖片,做这些比较刺激的事情的同时,会心跳加速,同时会让对方对你产生依赖感,认为你非常可靠。那么其他事情都自然水到渠成。

3.

想要真正让别人觉得你大方,愿意和你交朋友,不是你一见面就请他吃 500 的日料,而是平常生活中请他吃 10 次 50 的普通饭菜。

刚见面的热情很容易让人觉得你带有目的,之后如果你稍微不注意,他就会觉得你变了,相反,你开始就普通对待,之后也没有减少,他就会觉得你特别的真诚,把他当真朋友。

4.

年轻时最好的处世之道就是真诚+认真。

人靠谱,自然就会有前辈愿意提携,不要端着,也不要太谦虚,不懂就问,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谈谦虚,你不配。

5.

平常心接受别人的一些小的分享。

比如零食,自己做的甜点或者老家带来的土特产,不要总觉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好。别人真诚的分享,你硬是拒绝的话会让他很尴尬。

6.

当你在想「这句话要不要说」的时候,把嘴牢牢闭上,这句话说出来你百分之九十会后悔。

7.

现实生活里,对那些看起来不顺眼的人最好的态度就是公事公办敬而远之。

你很难摆脱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减少交集。

8.

学会真诚且具体的赞美别人。

要发自内心,而且不能太过宽泛,夸一个女生的戒指很漂亮远比直接夸她漂亮受用的多。

9.

不要在他人面前质疑、修正上级或者长辈的决定。

就像在开会的时候,你感觉领导说的有一个点不太对,就在会议中指了出来,这样会让对方下不来台,即使你说的很对,他后边也会给你穿小鞋。但是如果你私下单独和他说出来这个问题,他会认为你识大局,值得培养。

10.

第一印象的修正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所以一定要给被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映像,这会极大的节约日后的修正成本。

11.

帮过别人的忙以后尽量别提。每提一次,之前帮忙的情分就会少一分。

12.

不要太过频繁的主动给别人提建议,这会让别人感到冒犯。

13.

让别人相信你的前提是要自信。

这不是客套话,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对你并不十分了解,无法在合作之前的短时间内建立信任,在这段时间,你越自信,双方的信任感就会越强烈。

14.

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坚持做完。

就像在知乎上看回答一样,一定要坚持看到最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5.

如果交谈的时候对方长时间左顾右盼,大多是回答而不是提出问题,那就可以考虑一下尽快结束话题了。

16.

如果有人一直对你唠叨个没完,两种方式可以打断他的讲话:

① 假装弯腰捡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

② 说你要开会/打个电话,直接迫使他闭嘴

对于职场人来说,开会永远是万能的借口

17.

对小孩子和老人要有耐心,谁都会经历这些阶段。

他们接受的慢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认知断层的问题,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沟通。

18.

不要插手别人的家务事。

你可以去安慰,但不能通过贬低另一方来安慰,因为他们总是会和好的,到时候你说的那些话都将成为心里的一根刺。

19.

不要为自己强行树立敌人,只要可以合作,可以双赢,那之前的竞争对手就可以变成合作伙伴。

20.

与别人握手的时候,可以适当多握一会加深印象表示亲密。

当然,与异性握手时还要观察对方的态度,时间尽量短一些。

21.

少强调自己的努力,多用作品来说话。

22.

不要太过费心的去维持自己的交际圈。

只要你的价值没变,这些人散不了。平日只维持两三个真心朋友,就足够了。

23.

少和认知层不同的人辩论,更不要作杠精。

24.

控制你想说话的欲望。

不要谁来问你两句,你就把什么事都给他说了,你想拿来交朋友的秘密,也许是他拿去交换别的朋友的八卦。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交换秘密得来的,而是靠互相吸引,用秘密交换的朋友,必然也会 因为秘密出卖你,只有用能力吸引来的朋友才能成为你长久的人脉。社交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

25.

在备忘录里,将好朋友的生日记录下来,并设置提醒。

不用追求送出什么大礼,只要在那一天给他送上祝福,对方就会很开心。

26.

拒绝的时候干脆一点,是对双方的共同尊重。

27.

高频率的脏话并不能说明你是个直率的人,只能说明你控制不了自己。

28.

微信收到消息及时回复,看到有帮助的回答第一时间点亮「在看」,这样不仅会让你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还会让别人感觉到你很温暖。

29.

生气是件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好好控制你的表情。

如果你生气,那一定是因为想要别人知道你生气,而不是下意识的生气。

30.

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维护好再还。东西可以擦一擦,借车记得加满油。

31.

看到别人的付出并且愿意鼓励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因为他们懂得感恩,不会去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消失和你斤斤计较,就像在知乎日报上看到一个有收获的回答,一定会点亮「在看」(疯狂暗示)。

来源:知乎日报 微信号:zhihuri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