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来航”和日本追求自身足球的开始

1853年(嘉永六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东印度舰队远渡重洋,出现在距江户不远的浦贺港,向德川幕府递交了开港通商的国书。幕府面对“黑船来航”,无力屈人之兵,只得打开国门,踏上开国之路。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幕藩体制内患重重,一批改革志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鼓召之下,借民众之力发起倒幕运动。幕府无奈只能选择大政奉还。1867年(庆应三年),不满15岁的皇子睦仁在维新义士拥立之下即位,翌年改元“明治”,实行维新。

明治维新可谓日本史上最为浓墨重彩、风云激荡的一页,社会政经变革之剧烈前所未有。西方各国军人、海员、外交官、商人、学者和传教士纷至沓来。这些“外国人”有的稍作停留便离任还乡;有的旅居岛国经年,甚至终老于此。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洋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人文学艺、教育体制以及其他典章制度,还有现代体育运动。

无论是来自英国的高尔夫和赛艇,源于美国的棒球与篮球,还是自中、北欧大陆国家传入的滑雪与体操,这些“舶来品”散发着各自母国的气息,在明治日本这个“各国体育的共同租界”中杂居生长,成为日本人在近代化道路上欣赏到的一道新风景,感受到的一种新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着日本人的身体,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扎根异乡的过程中反映出岛国独特的精神面貌与国民根性,这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另一个岛国的运动——现代足球。

一、舶来的“足球”
1.1 足球的名称变化与争议

“足球”一词出自英语“football”,在早期发行的日文书籍中表述各不相同,所指也有所区别。在讨论足球何时传入日本的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探讨“足球”一词在日语中的名称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

1883年(明治十六年)3月,日本近代体育倡导之先驱、英国人弗雷德里克·威廉·斯特兰治(Frederick William Strange,1854—1889)以英文写成《户外运动》(Outdoor Games)一书,专门介绍各种近代体育项目,书中记有“Football”一项,此为在日发行书籍中有关足球的最早介绍:

此项运动为英国冬季各运动中最为流行者。比赛于两球门之间举行,各门相距约一百码。参赛者须分两队,各自人数均等。各队之目的在于将球踢入对方球门之内,并阻止球进入本方球门。

1885年(明治十八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坪井玄道与田中盛业共同编写出版《户外游戏法》(又名《户外运动法》,金港堂,1885年),在书中将“football”音译为“フートボール”。“足球”一词终于有了最早的日语表现,“フートボール”也成为其后整个19世纪日文体育书籍上表现“足球”概念最为常用的词语。

1898年9月,博文馆发行《内外游戏法》一书。书中仍以“フートボール”表现,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旁辅以括号,填上了“蹴鞠”二字。蹴鞠本为源自中国的古老球技,约在皇极天皇时期(642—645年)传入日本。日本蹴鞠分文、武两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踢法与现代足球大相径庭。《内外游戏法》作者之所以借用“蹴鞠”二字恐怕一在于一时难以找到更好的字眼翻译,于是信手拈来、移用于此;二在于这项新运动不为人所知,不如借古语做注解以便读者更好熟悉罢了。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10月,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编写、钟美堂发行《足球》(“アソシェーション フットボール”)。书中对“足球”的日语表述做出了两处重要改动。其一,将原来“フートボール”中的长音改为促音,以“フットボール”代之。东京高师足球部亦于同年由原来的“フートボール部”更名为“フットボール部”;其二,在“フットボール”前加上“アソシェーション”。“アソシェーション フットボール”即“Association Football”的日语音译。

明治时代西洋新鲜事物大量涌入,音译虽不失为文化吸收过程中的简便快捷之路,但欲使外来事物为本土受众更好理解与接受,势必需要创造更加地道、更具和味的新词。东高足球部的师生们取“蹴鞠”之“蹴”字,以“球”字取代较为生僻的“鞠”字,结合创造出“蹴球”(“蹴球”)一词,以图更好推广这项尚不为人熟知的“踢球”运动。《足球》发行一年之后,即1904年7月,东高足球部便将名号从“フットボール部”改为“蹴球部”。“蹴球部之歌”“蹴球比赛”等字样频繁出现在校友会志上。及至1908年6月东高再次编辑出版《足球》, “蹴球”二字已经广为接受,与“フットボール”一直并用于大正至昭和前期。

然而,正是这样的音译造词为今人留下了不少悬案。众所周知,彼时英国公学盛行之球戏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用脚来踢”,即今之“足球”(Association Football)。另一派主张“手脚并用”,被称作“拉格比式足球”(Rugby Football),即今之(英式)橄榄球。今人在参考早期史料时对于二者往往模糊混淆,原因有二:其一,足球与橄榄球早期都被习惯称为“フートボール”或“蹴球”,没有具体说明,难以分辨。例如,庆应义塾大学同样也有“蹴球部”,只不过踢的是日本最早的橄榄球,足球部成立已是晚至1927年昭和时代的事情了。

其二,足球与橄榄球早年同出一体,渊源颇深,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规则方面并不固定且多有相似之处,彼时身在日本的球戏者缺乏共识,比赛规则往往各式各样,为明确区分制造了困难。东高足球部1908年出版的《足球》一书第一章第二节“足球的历史”第三小节“我国的足球”中就有详细描述:

(足球)虽然于我国各地广为传播,但其方法多种多样。想来于传授之中多以误传误,或自己随意创立方法。就目前各地开展情况所见,实为千姿百态。多为徒有一球,完全不知其用途如何,唯于球后追逐,数百人互相推挤,行粗野之事。

规则的不明确以及参与者缺乏共识使得难以明确界定当时足球与橄榄球的区别。因此,使习得者能够明辨二者的区别也成为当时有意介绍普及足球人士的首要任务。1898年的《内外游戏法》虽然对足球与橄榄球仍然同冠以“フートボール”之名,但终于开始对二者加以辨识,不仅加注“蹴鞠”代表足球,而且分别以“第一类足球”(“フートボール第一種”)和“第二类足球”(“フートボール第二種”)进行了明确的规则说明:

今日英国施行之足球分为两种流派,一为足球协会流,一为拉格比联盟流。协会流设立各规则以确定该游戏之限制,是为“第一类足球”。(中略)各队均由十一人组成,其中队长一人,前锋共七人,后卫四或五人。较之前锋,队长由后卫担当为宜。(中略)任何人不得以手持球运球,或以手击球握球,但唯有守门员于我方球门柱之间为防止球通过,可以手击之或投之。

东京高师《校友会志第2号》上亦对足球与橄榄球的区别进行了阐述:

所谓“足球”之游戏初起于罗马,此后传入英国,渐盛行之,分为拉格比流与协会流两派。如今此二者亦于美国开始流行,不过美国之足球既非纯粹拉格比式亦非协会式,实为以拉格比流为基础之美国化产物。(中略)我国多数学校过去开展之运动,应当以协会式为主。

要之,明治至大正时期的通行做法是将足球称为“ア式蹴球”(“ア式フットボール”或“ア式蹴球”),即“アソシェーション フットボール”的略称,将橄榄球音译为“ラグビ フットボール”,简称“ラ式蹴球”(“ラ式フットボール”或“ラ式蹴球”)。昭和时代,足球多被单独冠以“蹴球”之名,橄榄球则被称作“ラグビ”。

语言作为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具体反映,体现出一个民族对异文化外来事物认识、了解直至接受的过程。从最初以平假名“フートボール”记音,到添加汉字“蹴鞠”以示注解,再到后来创造“蹴球”一词并形成共识,语言文字的变化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足球运动逐步形成的明确辨识,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该项运动在这个国家的起步。

1.2 足球的传入

那么,足球究竟于何时、又以什么方式传入日本,日本体育史学界基本已形成定说。日本足球协会在1974年编写的《日本足球的轨迹》中有如下一段记述:

东京奥运会之前,将足球最早引入日本的被认为是1874年(明治七年)前往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之工学寮的英国讲师赖莫·琼斯。现在形成的定说则认为是在1873年(明治六年)秋赴海军兵学寮指导的英国军舰副舰长阿切博尔德·卢修斯·道格拉斯及其手下的33名军人。英国军人在训练闲暇之余以此作为娱乐,并且为了对士兵进行体力强化训练而开展足球运动。

上述文字出自该书主编、有“日本足球史研究第一人”美誉的新田纯兴之笔。新田在1966年发表“对日本足球作出贡献的在日外国人介绍”一文。有关工学寮与海军兵学寮的记述如下:

1.赖莫·琼斯

明治七年,作为位于赤坂的工学寮教师到任的英国人,此人首次将“足球”(“フットボール”)介绍引入日本(当时多被称做“フートボール”)。
所谓工学寮即今东京大学工学部之前身,此人当为工程技术系学者。然而,是在土木科还是在电气科,其专业科目难以断定,究竟在何种程度指导过“足球”今天也完全无法判断。

不过,东京奥运会临近之际,有关报道者对外国体育传入日本的年代与经过进行大量调查,通过报纸、电台等手段广为传播。其中提及一人为:

2.道格拉斯海军少校(副舰长)

现已查明,此人在赖莫·琼斯之前一年,于明治六年在建于浜离宫附近至木挽町的海军兵学寮(海军兵学校之前身)任教师,在训练闲暇之余作为娱乐,与33名部下一同教授足球。道格拉斯少校虽于翌年返回英国,但在归国之前在我国首度举行了运动会。而且,由于这些比赛项目的名称相当有趣,因此报道颇多。

对此,担任日本体育协会五十年史编辑的权威记录者广濑谦三认为既然史实确定无误,因此协会正史必须订正为最初由道格拉斯少校于明治六年在筑地开展足球运动。(后略)

从上述论述可以判定足球最早约在明治初年的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人传入日本,地点在新式学校之内,方式则由外国教师导入或引导,与明治时代的洋学引入息息相关。

明治新政府成立后以强兵为要务,大力发展海军,1869年开设海军操练所,翌年改称“海军兵学寮”,是专门培养海军军官的军事教育机构。1873年7月,英国海军少校阿切博尔德·卢修斯·道格拉斯率顾问团访日,拉开了兵学寮专业海军教育的序幕。

对于以海权立国的大英帝国来说,强大的皇家海军在扩张英王势力的同时也在传播帝国文明。英国人发明的种种现代体育运动亦由海员和水兵散播到世界各地。道格拉斯在抵达兵学寮之后不久发现日本学生体力不足,因此试图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训练生员之体力,其中便包含球戏。《帝国海军教育史》对此记叙道:“招聘英国教师之前,学生授业专以坐学为主。招聘之后于午前坐学两小时,午后补充课外作业两小时。为此于本月设置球戏场,供学生娱乐之用。”

然而,上文所述“球戏”是否真是足球呢?道氏于兵学寮曾仿效英国海军学院举行运动会,设立竞赛与游戏项目共计18种,竞赛项目包括12岁以下学生150码跑,15岁以下学生300码跑,15岁以上学生600码跑,跳高、跳远与整列步行等。游戏项目有头顶水桶平跑、捡鸡蛋、追逐小猪等,其中并无足球记录。
对此疑虑,有三点姑且可以作为旁证。首先,书中“于本月设置球戏场”据上下文推测当为1874年1月。鉴于足球为冬季运动,因此很可能是足球。

其次,当时海军兵学寮生员年龄介于12岁至15岁之间,身材瘦小,体质较差,且对球类运动完全没有认识。道氏引入球戏之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力,提高身体素质,从对运动会项目的设置便可看出他对学生年龄与身体条件的精心考虑。采取拼抢凶狠的橄榄球明显不合情理,足球应该更加恰当。

再次,沢鑑之丞1942年出版《海军兵学寮》,在书中写道:“英国教师到来后不久便就学生在体育上的缺点提出种种建议。现在开展的马术、剑道学习固然不错,亦开始适当注意一些更加令人舒适的娱乐性的运动,如台球、足球、板球等。(中略)此外,足球亦由英国教师教授。于校内马场之内,分甲乙两队比赛”。沢书出版于1942年,即昭和十七年,所用“足球”一词为“フットボール”,括内加注“蹴球”。昭和前期以“蹴球”单指足球,此为极有说服力的证据。

总之,足球由道格拉斯最早引入已成定说。不过,道氏在日本待了不过短短一年便因病归国。当年接受指导的学员毕业开始舰上生活之后,便将此项运动淡忘,回忆中从未言及足球二字,兵学寮亦未见相关校规制度,很难谈得上系统的足球教习。相比之下,足球在工部大学校的引入意义更加深远。

工部大学校即今之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为工学寮,专为培养工业人才于1871年设立,后并入东京帝国大学。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编纂会为纪念东大成立50周年编写的《旧工部大学校史料》“运动”一节中列有各类运动八项,第二项为“足球”,略引如下:

足球乃明治七年大和宅地时期开展之唯一运动。由赖莫·琼斯氏指导。迁至虎之门后由基维与马绍尔二氏继续指导。明治十五年期间于各项运动中最为盛行。规则亦极为简单,分为二队,以踢球为主。

文中提到的赖莫·琼斯为苏格兰工程师,1874年受聘来日,任工部省测量司御雇测量师,于工学寮先教授预科数学,后任本科机械与测量学教师。从上文可以看出足球在工部大学校的开展较海军兵学寮更为系统。究其原因,不能不提到工学寮创始人、工部大学校校长——苏格兰人亨利·戴尔。

戴尔出生在格拉斯哥的一个工人家庭,早年干过学徒,勤奋好学,20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获硕士学位,1873年受恩师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兰金所托,应岩仓使节团副使伊藤博文之邀前往日本,为新式工科大学的成立出谋划策。戴尔一反欧洲国家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大力倡导工场实践操作,使工部大学校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实践教育之典范。其本人在日潜心教育近10年,直至1882年辞任归国。

戴尔追求的绝非单纯的学业进步,而在于通过教育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所谓“全人的教育”,他上任伊始大力提倡体育运动,成为日本体育教育之先驱。工学寮于1873年12月采用陆军步兵体操,1878年改名工部大学校之后体育科目更加规范。明治十一年学则中体操科目包括田径、游泳、赛艇等12项,另有娱乐科目14项,其中就包含足球。1885年4月修订的《工部大学校学科及诸规则》第六章“体操”中亦将足球作为游戏项目列入其中。

由此可见,工部大学校的“足球”运动是创始人戴尔作为体育一环开展的正规活动,学生自然更有规律地参与到这项“用脚来踢”的游戏之中。至于这项运动到底是不是真的足球,学生们的回忆可以佐证。1884年(明治十七年)土木专业毕业生、日本土木协会第九任主席古川坂次郎回忆道:

记得从那以后队长便是玉木弁太郎君与田边朔郎君。因为玉木君个子比较高(后来长胖了不少),因此踢球的时候总是当守门员。

文中既然用了“守门员”(“ゲートキーパー”)这样的词语,当是足球无疑。1891年土木科毕业生、原日本商工会议所主席门野重九郎的回忆更加鲜明。

此项游戏在贮水池运动场最为流行。应该可被称作今日“协会足球”之前身。规则极为简单。并无如今日前锋、中卫、后卫之类确定的阵型,只是努力将球快速踢进球门而已。

由此可见,工部大学校开展的当为足球。诚然,足球规则此时距离最早确立不过10年左右,明治初年于兵学寮和工学寮出现的足球都不可能依照今之正式规则进行,只是以脚踢球、初具足球运动雏形的游戏。

1.3 YC&AC与KR&AC

在日本足球的历史版图上,关东与关西堪称“两极”。“东西对立”反映了日本足球的早年风貌,为这幅画卷写就第一笔的是那批来自西方的外国人。

1858年(安政五年),德川幕府与美、英、法、俄、荷五国分别签订修好通商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于长崎、金川(即横滨)、新瀉、函馆和神户五地开放建立外国人居留地。侨居于此的西人纷纷组建起具有各自母国气息的体育团体,开展各式各样的竞技运动。对于这群“外国人”而言,体育不仅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还是排遣寂寞、人情交流的手段,是了解所在国度的一扇窗口。日本人固然将居留地视为民族耻辱的印记,却选择了以更为容忍的态度面对,从中汲取自身所需的近代化养分,不但对这些西式体育运动产生了好奇,更为这群西人参与时的热情与技艺所吸引。这些舶来的西式运动就在日本“观众”注视的目光中扎根、发芽、生长,从居留地向外面的世界蔓延开来。

在这些外国人居留地中,横滨与神户以其别具一格的管理体制、建筑风格与经济社会活动,成为明治时期最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场所。两地成立的两家外国人体育俱乐部“横滨乡村与田径俱乐部”(Yokohama Country& Athletic Club, YC&AC)与“神户赛艇与田径俱乐部”(Kobe Regatta &Athletic Club, KR&AC)也成为日本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社团。

横滨在日本近代史上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这座城市成为几乎所有西方体育运动初次亮相的舞台。YC&AC堪称体育在这座城市早期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868年,23岁的苏格兰小伙詹姆斯·潘德·莫里逊(James Pender Mollison,1844—1931)出于对板球的酷爱,与好友共同成立“横滨板球俱乐部”(Yokohama Cricket Club, YCC)。在此之前,横滨已经有了诸如步枪、壁球、田径等多家外国人俱乐部,各种运动触手可及。不过,促使这些运动飞速发展的却是一场令这些外国人有些后怕的变故。

1862年9月14日,英国商人查尔斯·理查森与三名同伴前往川崎参拜神社,途经生麦村时因不愿下马为大名让路,被刺身亡,史称“生麦事件”。西方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国民,遂派兵进驻居留地。驻军的大规模到来极大刺激了居留地体育运动。驻军士兵中不乏运动好手,运动人口的增加使得橄榄球或足球这些需要更多参赛者的运动成为可能。YCC成立之初许多重要比赛正是与这些身披红色军服英军士兵之间的较量。莫里逊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1870年到1871年那会儿,我们的板球已经开展得相当不错,主要是和第10营的军官们比赛,那帮家伙对打板球可真够来劲儿的。”文中提到的第10步兵营于1868年4月被派往横滨,就有一支军官板球队。

莫里逊对体育的热爱使得YCC最终成为横滨体育界的标志。他为了拥有更大、更好的运动场,不辞辛劳,在19世纪70年代初与当地政府谈判,购置大片空地平整修葺,运动设施初具规模。YCC在19世纪80年代逐渐吸纳棒球、橄榄球和足球等运动,成为一个综合性体育团体,1900年在扩建球场与增加跑道之后更名为“横滨板球与田径俱乐部”,1912年7月为了购置新地、扩大发展,又废弃旧名,重新注册为“横滨乡村与田径俱乐部”,即今之YC&AC。

YC&AC随着竞技项目日益增多,不再满足于只是与来港的海员和当地驻军切磋,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其他港市。各种交流比赛成为俱乐部日程安排上极其重要的一环。这些比赛既是捍卫所在城市荣誉的一场竞技,也是促进在日外国人交流联系的一次聚会。对于YC&AC来说,最大的交流伙伴与对手便是坐落于另一座关西港市的神户赛艇与田径俱乐部。

KR&AC初名“神户板球俱乐部”,成立于1870年9月23日。彼时距离神户开港不过短短3年,居留地的外国人(除在日华人)不足300人。KR&AC能够发展壮大并最终繁荣,创始人亚历山大·卡梅隆·西姆(Alexandra Cameron Sim,1840—1900)功不可没。

西姆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市,一生钟爱体育,1870年来到神户,半年之后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创立神户俱乐部,12月24日成功举办神户及关西地区首届赛艇比赛,1871年举行田径运动会,翌年再度举办自行车比赛。

西姆不但是赛事策划者与主办者,还亲自上场,展现出过人的体力与技艺。他热心公益,大力推动神户公共事业的发展。1875年,在西姆的积极筹措之下,居留地内一块土地被划归俱乐部托管,用于外国人与日本人休闲娱乐之用。这便是被神户市民亲切称为“东游园地”的“神户内外人游园地”。这块场地也成为KR&AC开展足球、橄榄球等大型球类赛事的场地。1900年11月28日,西姆在访问大阪期间感染伤寒,不幸去世。他一生旅居神户30年,为体育运动的普及及公共慈善事业的开展倾尽毕生精力,是日本近代体育史上最为功勋卓著的外籍人士之一。

西姆创立KR&AC的目的在于借体育活动促进居留地外国人的交流联系,推动当地社会活动发展。KR&AC的会员同样主要来自英国。他们严格恪守各项运动的季节时令制度,夏季多从事板球、赛艇、高尔夫、游泳,到了10月、11月至翌年3月这段时间,足球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冬季项目。1887年(明治二十年)3月发行的《神户港新闻》上便登有“神户居留地召开足球比赛”的消息。文中用了“蹴鞠会”一词,当是足球无疑,比赛场地就在东游园地。

由于神户居留地当时人数较少,集体项目常常人手不足,加之英舰入港时间较横滨要晚,因此经常没有对手,俱乐部于是自成立之初便将重点放在了与横滨外国人的比赛之上。

“北港”横滨与“南港”神户之间的“两港对抗赛”自19世纪70年代初拉开帷幕。最初仅有赛艇比赛,自1970年代中期之后演变为多项目综合竞技比赛。1884年,双方开始正式的板球对抗赛,1896年首次进行棒球对抗赛,1902年又开始举行橄榄球比赛。

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2月18日,KR&AC与YC&AC在横滨举行了首届“两港足球对抗赛”。本场比赛是经国际足联官方认可、在日本举行的首场正式足球比赛。远道而来的神户人最终以2∶1客场取胜。在KR&AC的选手名单之中,创始人西姆的名字赫然在列。第二届两港足球对抗赛原定翌年在神户举行,因故推迟一年至1890年举办,此后由两地轮流举办,每年一届,明治时期(1888—1912年)共举行24届。KR&AC以7胜11负6平的成绩处于下风,原因虽然不一而足,但神户居留地外国人较少,不如YC&AC那般拥有更多比赛对手,是不能不考量的原因之一。

两港足球赛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足球对抗赛。YC&AC与KR&AC作为横滨与神户,乃至关东与关西地区近代体育的两面旗帜,是足球等几乎所有舶来运动的“孵化器”,引领推动着日本体育的发展。这些比赛从一开始便吸引了那些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尤其是那群在西式学校里接受教育的青年学生们。俱乐部亦将目光投向了后者。这不仅仅出于俱乐部发展的需要,亦是生存的必要。随着明治后期日本逐步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羁绊,走向自立,在日外国人如果无法更加紧密融入寄居生长的这片土地,等待自己的终将是被驱逐和消灭的命运。对于普通日本人而言,他们对这些外国人的游戏与比赛充满好奇,乐于作为看客、加油鼓劲。随着体育作为明治政府大力推行学校教育的一环在各中、高等学校渐次普及,日本学生们也不再甘于袖手旁观。他们跃跃欲试、要与这些外国人切磋较量一番。

自19世纪末开始,YC&AC分别与第一高等学校、庆应义塾以及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进行了首次棒球、橄榄球和足球比赛,除1896年棒球比赛初战失利,以4∶29不敌一高之外,在另外两项比赛上均取得大胜,先是1901年在橄榄球上赢了庆应义塾一个41∶5,接着又在1904年以9∶1足球大胜东京高师。这样的结果也反映了上述三项运动在当时日本学校界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棒球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后两种球戏。高校之间当时已有正式比赛,一高与明治学院、农学校的对抗赛早已开展多年,竞技水平较高。橄榄球与足球则依旧处于刚刚登堂入室的阶段,尚且谈不上普及,根本无法对YC&AC构成挑战。

YC&AC与日本高等学校的一系列比赛不仅提升了自身地位,同时大大促进了各项运动,尤其是足球与橄榄球在学校的开展。这些赛事作为日本人自身最初的比赛体验,具有里程碑式的时代意义。日本人也不再满足于看客的角色,也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足球。

图片
选自符金宇《日本足球史》,新华出版社,2018-03

梅西用了多久才成名

2004年10月16日,身披30号球衣的里昂内尔·梅西代表巴萨一队,踢了生平第一场正式的西班牙甲级联赛,对阵同城劲旅西班牙人队。

第82分钟,他替补德科上场,当时他17岁零114天,巴萨队史最年轻的出场球员记录。

当然有人谈论说:梅西年纪轻轻,运气很好,暴得大名。

后来在一则广告中,梅西如是说:

“我起早贪黑地训练,我用了17年114天,才完成了一夜成名。”

话说从头。

1

梅西从小就是天才。1994年他7岁时,就开始在阿根廷老派劲旅纽维尔老男孩队的低级别球队训练,作为87队的成员——那支青年队以队员出生年份为队名——他踢了六年球。1994年4月9日他第一次为少年队出赛,那场比赛纽维尔6比0击败对手,不到七岁的梅西独进四球。第一年他为纽维尔出战29场,进40球。1999年,29场,55球。2014年,他当时的主教练厄内斯托·韦奇奥回忆:

“看到里奥(里昂内尔的昵称)如此小小年纪就踢得这么好,真是令人诧异。你无法相信一个如此小巧的孩子,踢得出这么好的足球。”

但1998年他经历了两件大事。先是1998年5月8日,外祖母西莉亚·奥利维拉·德·库奇蒂尼逝世了。对里昂内尔而言,这打击实是锥心刺骨。从那之后,他每次进球都会仰望天空,双手指天,向外祖母致敬。

再是他被确诊了生长激素缺乏症:别说成为职业球员了,他连健康长大都不容易。

他需要生长激素治疗,每月至少花费1000美元。纽维尔老男孩队望而却步了:他们没那么多预算花在一个孩子身上。

这才促使他去到巴塞罗那,2000年底草签了合同:他的生长激素医疗费用,巴塞罗那全包了。

2001年3月,他开始随巴塞罗那少年队出赛,身披9号球衣,对阵安波斯塔,进了一球。

但很少人在意的事:

下一场比赛中,他就被马克·贝杰斯铲伤,被迫休息了三个月。父亲得知伤情后,问他是否要离开巴塞罗那、回故乡休养。里昂内尔回答:

“留下。”

2

那时他13岁,已经决定在他乡面对伤病,一路奋战下去了。

2002年2月,里昂内尔加入了西班牙皇家足球联合会(RFEF),可以为巴萨踢正式比赛了:此前他只能踢友谊赛,但不妨碍他所向无敌,也在这时候,他的生长激素治疗很成功。

2002-03季,梅西得到U14A队教练阿莱克斯·加西亚的青睐,一年31场进了38球。

那年的加泰罗尼亚杯决赛,是所谓传说中的“面具之战”。此前一周,梅西颧骨骨折。俱乐部要求他必须戴塑料面具保护住伤处,才好出战。

大他9岁、当时已经在巴萨一队效力的后卫卡莱斯·普约尔,送了梅西一个面具,于是梅西得以出战了。被面具遮盖,他踢不舒服。比赛中途,梅西奋然扔掉面具,连进两球,让巴萨U14A队以4比1战胜同城死敌西班牙人队。

到2002-03季结束时,年满16岁的梅西收到了第一封海外邀请:来自于当时英格兰超级联赛劲旅阿森纳,阿森纳的当家阿瑟·温格,拥有足球史上顶尖的慧眼,善于发掘年轻人,他觉得梅西是个可造之材。

但梅西没去。他的同龄队友法布雷加斯与皮克去了英格兰。梅西留在了巴塞罗那。

17岁时,梅西的技艺已经让巴萨震惊。当时来到巴萨的法国右边锋久利如是说:

“这孩子在训练时把我们都摧毁了……一队的球员们把他踢得东倒西歪满场倒地,以免被他盘带晃过羞辱,但他就爬起身来,继续踢球。他会在训练中盘过四个人进球得分。连一队的后卫都紧张得很。他就是个外星人。”

更直接的赞美,来自于巴萨当时的10号,史上技术最优美的球员之一小罗。出于天才们的惺惺相惜,小罗在目睹梅西首次随一队训练后,就说这个小他七岁的孩子,“会成为比我更好的球员。”

于是终于在2004年10月16日,梅西“起早贪黑地训练,我用了17年114天,才完成了一夜成名。”

他此前经历了多少伤病与奋战,才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但哪怕是一夜成名,也不意味着他一帆风顺。2006年3月,巴萨对阵切尔西的欧冠联赛第二场,由于切尔西的凶猛踢法,梅西脚筋撕裂,赛季提前结束了。他因此错过了当年欧冠决赛。

是的,即便2004年已经一夜成名,但得到了2006-07季,他才真正获得飞翔的自由。

2007年3月10日,巴萨对阵皇马。虽然那个赛季最后,皇马拿下了联赛冠军,但梅西这一战上演了帽子戏法:那是他职业生涯第一个帽子戏法,而且是在巴萨对皇马这种世纪对决之中,加倍地有分量。

妙在那场比赛,皇马进一球,他进一球扳平;皇马再进一球,他再进一球扳平,如是者三,巴萨3比3战平皇马。

对巴萨球迷而言,这简直是天使降临:皇马夺冠算什么?我们击败了皇马!我们有梅西!我们有梅西的帽子戏法!!

但还没完呢。

2007年4月18日,西班牙国王杯半决赛。巴萨对阵赫塔菲。

那时全世界都知道,巴萨右路有个少年,每次拿球,都将使出一连串美妙的盘带,让右边线外的观众们血液奔流。全世界都知道,那是个地道的天才:快速、节奏、果决,在狭小空间内嗅到最便利的突破路径,然后奔行而去,刺的都是对手最柔弱的穴位:他拥有匪夷所思的一对一魔术式过人技巧,但他却总是选择最直接、最省力的方式。

但梅西能做到这个地步,谁都想不到。

比赛第29分钟,梅西完成了足球史上最卓越的进球之一。他庖丁解牛般,在右侧中场两记横拉轻松扣过对手,然后朝禁区一路狂奔,期间又两次扣过对手,面对守门员路易斯·加西亚,梅西又是不经意地一扣,推射空门得分。

狂奔60米,晃过五名防守者,小角度射门得分。蝴蝶般飞舞,蜜蜂般叮咬。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除了镜头极度放大后看到他晃动前脚踝的抖动,以及只有赫塔非后卫才能感觉到的那些微细假动作,整个进球并没有太过华丽的把戏。最简洁、最有效的技艺,靠节奏、速度和变线,游刃有余卸倒对手。

以及他付出努力锤炼的、比起2005年世青赛时,已经大为强健的身体。

这一球后来,被各种机构选为2007年度最佳进球,被用上各种最高级的赞赏词汇。而对阿根廷人而言,这个球还有另一重意义:

这一球,从开始到结束,几乎就是1986年1/4决赛,马拉多纳代表阿根廷对英格兰射进的第二球,即世纪最佳进球的翻版。

所有人都说他是马拉多纳的接班人,连马拉多纳都亲自指名了他。

但直到这个球一进,阿根廷人相信了:梅西是真要成为马拉多纳接班人的!左脚!差不多的身高!巴萨!10号!天才!连进球都一模一样!

这个进球,加上梅西在赛季最后13场比赛为巴萨射进11球、整个赛季36场比赛17球的事实,都让2007年春天的巴塞罗那(和阿根廷)球迷相信:

虽然这一年他们战绩平平,但他们拥有未来。梅西,没满20岁的梅西,就创造出了马拉多纳级别的神迹。

就在2007年夏天,梅西也吸引来了大量的赞助商,佳得乐则是其中最长情的品牌之一,此后15年,他都是佳得乐品牌签约运动员,见证了他不断前进的传奇步伐。

佳得乐相伴于左右,科学补给为梅西提供强力保障,让他能在球场上时时保持好状态。

在科学补给这块,佳得乐也算得上一个传奇了。

早在1985年,佳得乐就意识到运动补给、营养等相关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模式。

因此,佳得乐专门成立了运动科学研究所(GSSI),在运动人体科学、营养补给科研领域进行了长期的投入。

当然,佳得乐本来就是备受欢迎的运动补给,乔丹、小威、王霜、国羽雅思组合、巴萨俱乐部、NBA联盟等球星和俱乐部,都喜欢在赛后来上一口。

之后的一切,我们都知道了:

2008-09季,梅西拿下欧冠,开始进入巅峰期;2010年,温格认为梅西的记忆不可思议,还认为梅西“还有六七年的巅峰呢!”

决赛后,佳得乐成为欧洲冠军联赛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足球运动的发展。

然而神奇的是……梅西在2019年32岁时,拿到第六座金球奖;2021年,第七座。

这时他早已超过温格预计“六七年的巅峰”了。

时间并不是格外优待梅西,但伟大球员是有办法别寻路径的。

到2017年,梅西的爆发力、体能、长距离奔跑能力,也不如2012年。但有些东西,他还在持续进步。

梅西的绝技,是他几乎冠绝古今的触球、重心和步频调整。就在2017年夏天,哈维还忍不住谈论,梅西的那一两脚触球如何美轮美奂,恰到好处。

体现在比赛中就是:结合到球,面对人(或人群),梅西的游刃有余程度几乎古今独步。他甚至不需要假动作,只要靠细密的触球和步频,在适当的时机轻描淡写地一划拉,对面就会重心失却。触球的球感、重心的保持、步频调整和无球意识,是不会被年龄冲洗掉的,而且理论上,老而弥辣,越老越妖。

3

再然后,是任意球。

2008-11这三年,梅西进了4个任意球。据说2010年时,马拉多纳还认为梅西任意球不够好。

2011-12季,3个。

2012-13季,6个。

2015-16季,9个。

2017-18季,7个。

2018-19季,8个。

2019-20季开始之后,迅速就进了4个——事实上2019-21这两个赛季,梅西各进了5个任意球。

话说,像梅西这样,生涯不同阶段在几乎所有有球技巧(带、过、停、射、传、定位球)都达到过当世最顶尖的,也是足球史奇观。

梅西的盘带不以幅度著称(不像大小罗和内马尔),好在触球的精确和节奏;梅西的射门不以大力著称(当然不像巴蒂,其实也不像类似身高的卡洛斯),好在出球的突然与角度的微妙;梅西的低传、带球、停球,都是以幅度小但精确著称的。

任意球也是。他的小腿摆动、脚踝旋转和吃球位置的精确。

其他球员的老去、换位、转型,往往伴随着表现下滑。

而梅西的老去、换位、转型,伴随的是年复一年进球如潮,日复一日每一个触球都很精到,还不小心又破了一堆记录。

2021年11月29日,梅西生涯第七次获得金球奖荣誉。

佳得乐第一时间向梅西发来祝贺视频,共同见证这伟大时刻,

“如果你打破了一个记录,那就让它牢不可破。”

梅西也一直都是“不止”的“传奇”,传奇永不落幕。

无他:以正确的、团队的训练与踢法,一直继续下去。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公布影史最伟大100部佳作(导演版)

从1952年起,每隔十年,《视与听》杂志都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影评人与导演投票选出他们认为的有史以来最好的十部电影。直到1992年,受邀影评人和导演们的投票才被编制成一份清单。但是自1992年起,影评人与导演的投票被分为两份独立的榜单。#视与听影史最伟大100部影片#

480位导演选出的导演版榜单:
1.《2001:太空漫游》(1968)斯坦利·库布里克
2.《公民凯恩》(1941)奥逊·威尔斯
3.《教父》(1972)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4.《东京物语》(1953)小津安二郎
4.《让娜·迪尔曼》(1975)香特尔·阿克曼
6.《迷魂记》(1958)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6.《八部半》(1963)费德里科·费里尼
8.《镜子》(1975)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9.《假面》(1966)英格玛·伯格曼
9.《花样年华》(2000)王家卫
9.《特写》(1989)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12.《出租车司机》(1976)马丁·斯科塞斯
12.《巴里·林登》(1975)斯坦利·库布里克
14.《军中禁恋》(1998)克莱尔·德尼
14.《七武士》(1954)黑泽明
14.《精疲力尽》(1960)让-吕克·戈达尔
14.《潜行者》(1979)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18.《现代启示录》(1979)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受影响的女人》(1974)约翰·卡萨维蒂
20.《罗生门》(1950) 黑泽明
20.《偷自行车的人》(1948)维托里奥·德西卡
22.《阿尔及尔之战》(1966)吉洛·彭泰科沃
22.《穆赫兰道》(2001)大卫·林奇
22.《大地之歌》(1955)萨蒂亚吉特·雷伊
22.《愤怒的公牛》(1980)马丁·斯科塞斯
26.《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26.《教父2》(1974)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28.《好家伙》(1990)马丁·斯科塞斯
29.《为所应为》(1989)斯派克·李
30.《词语》(1955)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30.《圣女贞德蒙难记》(1927)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30.《持摄影机的人》(1929)吉加·维尔托夫
33.《日出》(1927)F·W·茂瑙
34.《四百击》(1959)弗朗索瓦·特吕弗
34.《堤》(1962)克里斯·马克
34.《甜蜜的生活》(1960)费德里科·费里尼
37.《驴子巴特萨》(1966)罗伯特·布列松
38.《大路》(1954)费德里科·费里尼
38.《游戏规则》(1939)让·雷诺阿
38.《奇遇》(1960)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41.《玩乐时间》(1967)雅克·塔蒂
41.《猎人之夜》(1955)查尔斯·劳顿
41.《死囚越狱》(1956)罗伯特·布列松
41.《天涯沦落女》(1985)阿涅斯·瓦尔达
41.《自己去看》(1985)伊莱姆·克里沃夫
46.《蔑视》(1963)让-吕克·戈达尔
46.《西部往事》(1968)赛尔乔·莱昂内
46.《城市之光》(1931)查理·卓别林
46.《亚特兰大号》(1934)让·维果
46.《惊魂记》(1960)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46.《奇爱博士》(1963)斯坦利·库布里克
46.《威尼斯疑魂》(1973)尼古拉斯·罗伊格
53.《母亲与娼妓》(1973)让·厄斯塔什
53.《雨中曲》(1951)吉恩·凯利、斯坦利·多南
53.《夜》(1961)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53.《钢琴课》(1992)简·坎皮恩
53.《恐惧吞噬灵魂》(1974)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53.《维莉蒂安娜》(1961)路易斯·布努埃尔
5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1962)阿涅斯·瓦尔达
53.《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英格玛·伯格曼
53.《橡皮头》(1976)大卫·林奇
62.《晚春》(1949)小津安二郎
62.《午后的迷惘》(1943)梅雅·黛伦、亚历山大·罕密德
62.《日落大道》(1950)比利·怀尔德
62.《沼泽》(2001)卢奎西亚·马特尔
62.《撒旦探戈》(1994)贝拉·塔尔
62.《热带疾病》(2004)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62.《银翼杀手》(1982)雷德利·斯科特
62.《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大卫·里恩
62.《热情如火》(1959)比利·怀尔德
62.《大白鲨》(1975)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72.《唐人街》(1974)罗曼·波兰斯基
72.《第七封印》(1957)英格玛·伯格曼
72.《生之欲》(1952)黑泽明
72.《钱》(1983)罗伯特·布列松
72.《对话》(1974)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72.《萨罗,或:索多玛120天》(1975)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72.《一次别离》(2011)阿斯哈·法哈蒂
72.《小孩与鹰》(1969)肯·洛奇
72.《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72.《搜索者》(1956)约翰·福特
72.《土狼之旅》(1973)吉布里尔·迪奥普·曼贝蒂
72.《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杨德昌
72.《日月无光》(1982)克里斯·马克
72.《摩登时代》(1936)查理·卓别林
72.《家乡的消息》(1976)香特尔·阿克曼
72.《蓝丝绒》(1986)大卫·林奇
72.《蜂巢幽灵》(1973)维克多·艾里斯
72.《浩劫》(1985)克洛德·朗兹曼
72.《野草莓》(1957)英格玛·伯格曼
72.《红菱艳》(1948)迈克尔·鲍威尔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72.《上升》(1977)拉莉萨·舍皮琴科
93.《暖暖内含光》(2004)米歇尔·贡德里
93.《月光男孩》(2016) 巴里·詹金斯
93.《石榴的颜色》(1968)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93.《同流者》(1970)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93.《隐藏摄像机》(2004)迈克尔·哈内克
93.《寄生虫》(2019)奉俊昊
93.《樱桃的滋味》(1997)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93.《旺达》(1970)芭芭拉·洛登
93.《战舰波将金号》(1925)谢尔盖·爱森斯坦
93.《扒手》(1959)罗伯特·布列松
93.《一一》(1999)杨德昌
93.《蜘蛛巢城》(1957)黑泽明

为什么人类没有发展出攻击性的器官?

作者 / 远方青木

有一种攻击器官,或者说攻击方式,独属于人类,且攻击威力极为巨大。

因为杀伤力太大,在人类绝大多数竞技运动中,已被列为禁招。

这个禁招,就叫肘击。

这一招并不是常规的攻击招式,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必杀技使用的。

一旦直接命中人体软弱部位,大概率可以一击必杀。

所谓肘击,就是用肘部攻击。

其威力,远远大于你倾尽全力的重拳。

首先,肘击的时候,你可以动用全身几乎所有的力量,且小臂大臂形成三角支撑,极其有利于发力,而且还省去了一个小臂的过力环节。

这一切,都让肘击可以爆发出远远大于拳击的力量。

1

其次,肘部的骨骼非常特殊,这块骨骼的硬度和人的头骨一样硬,而且肘部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几乎没有留任何软组织和肌肉。

这一切的进化,都是为了让这块骨骼可以直接对敌人进行强力打击。

然后,肘部骨骼的样子也非常特殊,人体内独一无二,这块骨骼目前进化成型的样子,非常的像老鹰的嘴,因此在解剖学上被称之为鹰嘴骨。

鹰嘴造型 + 无软组织的搭配,让肘击同时具备了钝器打击和锐器伤害的特征。

古泰拳特别喜欢肘击,对肘击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说法,比如 “宁挨十拳,不挨一肘” 以及 “ 肘过如刀” 等。

肘击除了具备强大的钝力冲击外,还极其容易割开对手的皮肤,尤其是攻击头部。

现在很多正规比赛都已经禁掉了肘击,只有部分限制较少的商业比赛还保留,最大的原因就是肘击经常会把对手弄的鲜血淋漓,让场面变得异常血腥残暴。

上面这个图片,只是个示意,真正的肘击割裂流血图过于血腥残暴,会导致整篇文章因为血腥被和谐的那种级别,一记肘击甚至可以切掉半个耳朵,所以才被称之为 “肘过如刀”。

而肘击中威力最大的一个动作,就是垂直向地面的方向进行砸击,不仅可以完美利用全身的发力,还能借用体重的势能,威力极为恐怖。

这个动作,哪怕是无限制商业比赛也都全部禁止。

因为下砸式肘击正常情况下是无法对站立的人类对手使用的,你砸不到任何人,所以通常都是对倒地的选手使用。

对于已经倒地的选手使用这种下砸式肘击,这已经不是竞技了,而是屠杀。

人类之所以进化出这种必杀技,不是用来砸人的,而是用来砸其他动物的。

在自然进化中,老虎狮子进化出了尖牙利爪,而人类看似什么都没有,一个纯粹的被捕食者而已。

那你有没有想过,人类在发明火和长矛之前,是怎么活下来的?

人类虽然没有尖牙利爪,但人类有一个其他所有动物都没有的优势,就是可以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让人类在同吨位的动物中,具备碾压式的身高优势。

50 公斤的人类绝对比 50 公斤的狼要高大很多,这就让拥有尖牙利爪的狼需要跳起来才能威胁到人类的要害部位,但人可以居高临下的对狼进行攻击。

但狼的速度远胜人类,不会给人类太多机会进行攻击,所以人类需要拥有一个可以直接对狼构成生命威胁的必杀技,来威慑狼不敢过于贴近人类。

下砸式肘击,就是人类的这个必杀技,让人类可以轻易对一切身高不如人类的掠食动物造成生命威胁。

如果全力一击命中狼的腰部,甚至可以直接砸断狼的脊椎骨。

即便在没有火和长矛的远古时代,人类的肉体战斗力都是一等一的。

同等体重的情况下,人类能对所有掠食者构成生命威胁,绝不是食物链的最底层。

不要动不动就把人类和老虎狮子相比,一头老虎 300 公斤重,它就是没有尖牙利爪你也打不过,不信你去挑衅下棕熊试试看?

但是在体重接近的时候,比如说一头狼甚至一头豹子,哪怕有尖牙利爪,攻击壮年人类都会遭遇很大风险。

2019 年 2 月,一名美国男子在野外遭遇美洲豹的袭击,当时他赤手空拳。

结果这名普通的人类男子,直接把美洲豹给活生生打死了,仅仅被利爪划破面部,缝了 28 针。

这名美国男子叫 Travis,他躲闪了美洲豹的第一波袭击,然后爬到了它的背上和豹子进行纠缠。

然后,豹子就死了,被 Travis 活生生打死了。

你猜在这种超短贴身距离内,最适合攻击豹子的动作是什么?

不会全部是肘击,但肯定绝大部分都是肘击。

人类肘击的威力,远超普通人类的想象。

格斗赛场上的肘击我就不谈了,大部分人没看过类似的比赛,我举几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

比如说 NBA,普通的篮球赛,这里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肘击。

虽然 NBA 里严格禁止一切形式的肘击,但在激烈的争抢篮球的过程中,总有人的肘部不小心碰到别人。

那些那些体壮如牛的 NBA 选手被肘击后,犹如豆腐一样脆弱。

并非以武技的形式进行全力打击,就是以打篮球的姿势甩动下胳膊。

下面,给大家看看被肘击的下场。

NBA 选手马龙曾经在跳跃抢球的时候,肘部碰到了罗宾逊的脖子,构成肘击违规。

你知道这一碰的下场是什么吗?

身高 216 厘米,体重 113.4 公斤的硬汉罗宾逊,当场倒地,昏迷了足足 2 分钟才被医生救醒,差点没命。

NBA 选手慈世平,曾经在赛场上用肘部顶到了哈登的头部,构成肘击违规。

你看这个打击的姿势,也不像专业的武林秘籍对吧。

少林寺的 72 路绝学里,肯定没有用这种姿势打人的,太不上档次了。

结果哈登当时就被打成脑震荡了,被迫退场,直接送医院急救。

还有劳森抢球时对迈尔斯的肘击。

迈尔斯什么下场,你看看他变形的脸部骨骼,应该猜得出来。

美洲豹也就是尖牙利爪的攻击力厉害点,防御力没多强,一旦被这种程度的肘击命中头部和腰部,下场不会比 NBA 的壮汉们好多少。

人类肘部鹰嘴骨的硬度和头骨类似,但鹰嘴骨的厚度远远超过头骨,这就导致全力肘击甚至可以硬生生击碎人的头骨,人类最强的防御部位。

在国外的一些无限制商业比赛中,就曾有一位选手遭遇了致命的肘部攻击,额头骨骼直接粉碎。

万幸的是,大脑没碎,这位选手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不过下辈子算完了。

人类肘击的威力,恐怖如斯。

在真正的各国传统武术中,都必定有肘击这个动作,因为肘击的攻击力太大了。

现在各国的特种部队,练习近身格斗这门课时,都必修肘击。

但肘击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攻击距离短,比拳击要少一个小臂的长度。

一旦攻击落空,尤其是全力肘击落空了,后果很严重,自己很容易被反杀。

所以在格斗中,攻击力爆炸但攻击距离短的肘击,会被当成必杀技一样的存在,只有在有命中把握的时候才会使用。

在人类目前的格斗竞赛中,肘击这种单纯追求威力的必杀技,极易对选手构成生命威胁,但观赏性很弱的动作,实在没有什么存在价值。

相比之下,拳击好看多了,打的有来有回的,对选手的伤害也小很多。

所以,肘击被大规模禁止了。

你现在很难在电视上看到肘击,就是这个原因,但原因并不是因为肘击威力小,而是威力大,大到举办方无法接受肘击所造成的伤亡。

这世界上最喜欢肘击的武术,就是泰拳,泰拳的很多动作都是依据肘击来制定的,肘击也是泰拳中最惯用的攻击手段,文章开头关于肘击的格言也都是泰拳留下来的。

很多国家的武术,肘击都是必杀技,轻易不用。

泰拳就不一样了,这种拳法不是一般的喜欢用肘击,为了释放肘击经常主动找机会贴身近战。

肘击的对轰,造成泰拳的拳手伤亡极其惨重,泰拳的凶残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为了保护拳手的安全,如今的泰国,在正规比赛中已经把肘击给禁了。

肘击是泰拳的核心精华,结果在泰国表演的泰拳赛上,居然不准用肘击。

这玩意有多么的不适合文明社会,由此可见一斑。

肘击,是一个独属于人类的种族天赋武技,任何人类生来就会,而豺狼虎豹和猪马牛羊,永远学不会也练不来,包括近亲黑猩猩也不会这一招。

当初人类进化出肘击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自然界的搏斗中杀死对手,是一个纯粹为了屠杀其他生物而进化出的肉体技能。

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长矛后,肘击的作用慢慢的就小了下去。

到了如今的文明社会,肘击的作用就更小了,哪怕在格斗赛场上都成为了血腥和暴力的代名词。

没了,就没了吧,今天的人类有了钢铁武装自己,当年在肘部进化出的鹰嘴骨,用途确实不大了。

不过大家不能忘记了,在大刀长矛被发明前的几十万年,人类的祖先,就是靠肘部的这块鹰嘴骨来保护自己和部落的。

来源:知乎日报

为啥说国际足联就是个黑社会

这两天我也被隔离在家了,工作倒不受影响,但是门是出不了了。世界杯期间,再发点轻松愉快的吧。

2015 年 5 月 27 日早上六点,一群瑞士警察冲入坐落在苏黎世湖湖畔的豪华五星级酒店,出示警方证件后,就开始按照名单索要客房信息。随后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挨个去敲门,7 名嫌疑人从每晚几千美元的豪华套房里被揪了出来。

抓捕他们的是瑞士警方,背后策划的,却是美国司法部,被抓的这帮人,正是国际足联的高管们。

在美国司法部,给国际足联的外号正是 “MAFIA(黑手党)”,而给他们的罪名,是有组织贿赂,敲诈,洗钱。

这已经不是国际足联第一次碰上这样的麻烦,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今天就说下这个组织怎么一点点变成这样了。

1

FIFA 的历史挺长,1904 年就建立了。属于国际奥委会的一部分,主要工作是办奥运会足球比赛。

咱们经常听说类似 “足联官员” 的说法,很容易误解这个组织是个政府组织。其实不是,它是个民间的非营利组织,类似行会,英文缩写叫 “FIFA”,咱们文章里 “足联” 和 FIFA 会混着用。

这种组织在早期非常普通,跟现在嚣张到上天的 FIFA 完全不是一码事,随便几个人就可以弄一个,本质和 “国际斗鸡协会” 或者 “国际弹珠协会” 差不多,只是东南亚人玩斗鸡,小孩才玩弹珠,所以这两个组织注定不可能像足联那么大。

足联早先无所事事,因为他是奥委会的下属组织,权力和荣耀都归奥委会,他们就是一群打酱油的。足联壮大的起因是 1928 奥运会上,奥委会禁止了职业足球队员参加奥运。

这个非常难理解,不过也正常,因为那时候奥运会宣扬的是所有人一起参与到运动中,最极力避免的,是运动变成马戏团那种,甚至变成特权。所以就不让职业运动员参加。

于是就需要组织单独的比赛,两年后 1930 年第一届世界杯在乌拉圭开赛。效果非常不错,因为足球这个运动本身融合了军事,竞技,体操,田径等一堆元素,天生就是个吸睛产业。

没想到第二届世界杯就出了幺蛾子。

时任意大利总理的墨索里尼,作为出名的好大喜功战五渣。对世界杯产生了兴趣,想靠世界杯提高国家形象。于是申请办 1934 世界杯,并在长达八个月的” 运作 “下,终于拿到了举办权。

可以说 FIFA 的 “暗箱操作收贿受贿” 几乎就等于 “不忘初心”,后来爆出那么多丑闻也没啥奇怪的,因为从一开始就这副德行。

墨索里尼给意大利队做了足球史上最 “激动人心” 的赛前动员:大家心理负担不要太重,不要紧张,发挥实力就好。但是不夺冠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不配做罗马后裔,各位都要枪毙,加油啊!

好在最后意大利夺冠,全队终于活了下来。

意大利足球队能全员幸存,主要也是因为当时实力最强的英国人没去参加,不然意大利靶场上就会多一队足球运动员。

在那时英国人足球非常强,在英国人看来,其他国家踢得那个叫足球么?只有英国人玩的才叫一个地道!英国一开始坚决不加入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足联,他们甚至不屑组个国家队和他国比赛。

即使后来同意加入了国际足联,英国也表示自己太强,我一来你们都只能洗洗睡了。所以英国四个联邦各自单独做会员,这也是为啥到现在只有英格兰队、苏格兰队等四支球队,并没有英国队。并且表示他们参加世界杯,并不是为了奖杯名次,只是要给大家开开眼。

搞笑的是,英国直到 1950 年才扭扭捏捏同意参加世界杯。然后英格兰 0:1 输给了美国,小组都没有出线。而美国在足球方面完全就是个战五渣,在美国,提起足球,美国人第一反应那是娘们才玩的运动(美国确实是小女孩踢足球,咱们经常听说美国女足,美国人确实对男足不太感冒)。

而且因为过于轻视对手,英国只有一个记者去看了这场比赛。比赛结果发回英国。总部收到电报觉得肯定是弄错了,于是大笔一挥把比分改成 10:1 横扫美国。还上了报纸,这件事成了世界杯一大笑柄。

2

国际足联运行了几十年,依然是个小机构,在瑞士一栋陈旧的老楼里办公。1974 年足联主席选举,巴西人阿维兰热当选第一个非欧洲主席,某种意义上讲,这人改变了国际足联。

阿维兰热接手的时候,FIFA 只有一百多位工作人员。很多日常工作主席还要自己干,账上也基本没有钱。每年开会连自己的会场都没有,还要租酒店,因为瑞士的物价高,还不敢租太贵的,跟如今 FIFA 官员一晚上几千美元的住宿标准简直天壤之别。

当时的盈利方式也就是在场内卖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赚几个烧饼钱。但是电视开始普及,观看节目的人数指数倍上升。

1

新上台的阿维兰热就跟少林寺的释永信一样,敏锐地意识到有这么多信徒,不卖广告简直愧对祖宗。

于是联系第一个赞助商 —— 阿迪达斯,阿迪给足联打钱做广告,足联有钱去把赛事做大,有钱后的足联把世界杯的影响力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赞助行列,足联和世界杯整体规模滚雪球似的成了一个巨无霸。

相比起来,奥运会明显后知后觉,直到 1984 年洛杉矶奥运才正式大规模商业化,比世界杯晚了十年。到现在奥运会式微,倒也不止商业化太晚,主要也是奥运会有太多项目根本没有群众基础,大家平时几乎不接触,就那几天看几场,也就卖不动广告,过几天观众把绝大部分运动员名字也忘了。

现在从收视率上讲,世界杯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奥运会,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多人数收看的体育赛事。这么大收视率,通过卖广告和卖转播权,FIFA 迅速变得富可敌国。

到如今,跟世界杯被抢着申请不一样,申办奥运的城市越来越少,2024 年的奥运会原本有 5 个城市在申请,结果事到临头,有 3 个城市宣布退出了。只剩下法国的巴黎和美国的洛杉矶两个城市。

国际奥委会心里一咯噔,突然意识到弄不好 2028 年没人申请了,于是格局打开,一口气把两届奥运会都甩了出去,24 年巴黎办,28 年洛杉矶办,套牢了这俩货,瞬间化解问题于无形,说不定领导们还互相击了个掌。

而奥委会的小弟足联却风生水起,越来越有钱,缺乏监管加上人性贪婪,慢慢 FIFA 的黑社会性质渐渐显露了出来。

说起黑社会,可能大家第一反应是杀人越货。其实并不是,黑社会的目标是赚钱而不是砍人,如果不砍人就能赚钱,他们也选择这种细水长流的模式。由于表面上严格守法,越是法制国家越难以根除黑社会,法律就是他们的保护伞。

FIFA 就是这么一个组织,能量极大,极其腐败。但是躲在瑞士,完美避开各种法律监管。每次出事,基本都可以花钱顺利过关,实在不行就让小弟顶账,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腐败,但一直风生水起,组织安然无恙。

FIFA 是注册在瑞士的非营利组织,财务不透明,也不需要披露内部运作信息,连套基本的监督机制都没有,缺乏监督的组织,看着那么大的财富规模,不腐败才有了鬼。而且组织里边运行也是 “寡头制”,有几个人权力大到了极点,完全可以做到谁都不鸟。

如果 FIFA 主席有问题,唯一的法子是依靠主席换届选举。但是现任主席手里掌握巨大权力,有投票权的都是他小弟,连任是板上钉钉的,理论上可以一直连任到他不想干为止。

阿维兰热从 1974 年干到 1998 年,并顺利把权力交给布拉特这个亲信,一点都不避嫌。当然也不是完全不避嫌,早期这哥们想把自己的位子交给女婿,后来可能觉得实在是太难看就算了。

跟所有牛逼黑社会一样,国际足联麻烦和丑闻不断,但是生意却越做越大。

比较过分的是 2002 年世界杯,因为郑梦准在投票前的巨大帮助,韩国 “奇迹” 一般地一直打到半决赛。各大赌球机构都看出来有问题,甚至拒绝为韩国的比赛设定赔率。而 FIFA 管理层作为管理者,整个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原本半决赛韩国还准备干翻德国队,但是” 足球皇帝 “贝肯鲍尔发动欧洲各国一起抗议。硬是换掉了原来安排的主裁判,才使得比赛稍微正常了一点。

从此以后,FIFA 的腐败问题更加严重,布拉特作为主席既然可以把转播权倒手获利。大家手里有啥卖啥,能捞一笔就捞一笔。原本藏着掖着的行为也就半公开了。

最著名的,应该是一个叫 ISL 的公司,这个公司为了世界杯的代理权,前后给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和他女婿塞了 1800 万欧元,当时所有人都知道这事,但谁都没证据。

直到那个 ISL 倒闭后,瑞士检察官对 ISL 的账务审计了十年,才掌握了确凿证据足联受贿的事。

解开一个案子需要十年,也就懂了这个组织这么多年作恶多端却屹立不倒的原因。

当时间到了 2009 年,FIFA 的骚操作到达了顶点。

因为执委会即将换届,很多人将不再担任执委。为了最后捞一票,他们决定来把大的:一次性宣布 2018 和 2022 两届世界杯举办权,将未来资源套现。并且打着 “多样性” 的招牌,表示 2022 年世界杯应该在亚洲举办。

明显是在疯狂暗示中国,可以按照韩国的 “先进经验”,中国队可以通过各种操作,获得不错的成绩。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在 “运作” 上努力一些。当时俄罗斯已经表示要办 2018 世界杯,并开始到处花钱。FIFA 觉得以中国的经济实力,出手必然会比俄罗斯更大方。

可惜我们不是韩国人,中国压根就没有打算申报,可能也是归功于我们国足能力太稳定,再怎么运作也动摇不了他们在球坛绝对垫底的位置。原本 FIFA 的目标落空了,卡塔尔半路杀了出来,说它也是亚洲国家。

卡塔尔各方面条件都有问题,它的球队从来没有打进过世界杯。之前所有主办国中成绩最差的南非,也三次打入过世界杯决赛圈。而且当年南非世界杯,依靠的是曼德拉的光环,还有传说南非给中美洲国家的 1000 万美金” 援助 “。

而且卡塔尔所在的中东沙漠,夏天白天气温 40 度朝上。这时候如果打比赛,估计没有哪个保险公司敢卖保险,运动员也都跑不起来。但如果改时间就必须是在冬天,那时世界各国的联赛正在打。到时候停不停?赛季贸然停一个月是多大损失?如果球员受伤怎么办?

不过卡塔尔是个耿直小伙,从始至终就一句话,“你们说这么多困难,不就是钱没给够吗?”,FIFA 内部甚至流传着卡塔尔的开价:一票 250 万美元,如果有特殊情况还可以考虑,也就是 “可加钱”。

强大的金钱攻势下,尽管美国人也想申请 2022 年世界杯,不过鹰酱对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没有对足联进行充分打点。

2010 年 12 月 2 日开会投票,卡塔尔击败美国,成为举办国,鹰酱堂堂超级大国,竟然输给了中东马仔的 “钞能力”,这口气怎么都咽不下去。

3

换一般国家也就算了,下次再申办呗,但是美国爸爸是能忍的?尤其手里还握着一堆足联黑账。

于是美国国税局在司法部的授权下开始调查这事,国税局向来办事妥帖,只在阿富汗查美军账目失手了两次:一次是税务人员的飞机不知道被谁打了下来;另一次税务人员朝自己后背开八枪自杀了。其他时候 IRS 都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不过 IRS 出手也有些问题,首先就是卡塔尔和美国的关系。

看过前面那篇的都知道,卡塔尔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马仔。所谓 “亲不亲阶级分”,如果伤害了卡塔尔就不好了。

经过一番 “严谨” 的调查研究,IRS 确认卡塔尔没问题,错误都是 FIFA 的。

“我兄弟这么忠厚老实可爱,你们这些坏 B 竟然把他教坏了,你们还是人啊?”

布拉特也知道自己这次得罪了美国。他倒是机灵,从 2011 年开始再也不去美国,也尽量不从和美国关系近的国家过境,比如加拿大,以为这样美国就拿他没法子。

只能说太年轻,在 FIFA 这个小天地作威作福久了,不知道得罪鹰酱是什么下场。

其实原本事情还有转还余地,FIFA 表示 2026 年的主办权一定补偿给美国,并解释按照举办次序确实 2022 应该亚洲国家举办。

好死不死 2014 年出了大事:俄罗斯强占克里米亚。到处都在制裁俄罗斯,英美等国要求 FIFA 取消俄罗斯 2018 世界杯举办资格,并禁止俄罗斯的足球队参加国际比赛。

结果 FIFA 居然不同意,一方面专横惯了,另一方面是拿了俄罗斯的钱,不想退。感情和钱总得伤一个,FIFA 最后决定伤感情,这下它美国大爷彻底怒了。

2015 年 IRS 和 FBI 决定动手,并因为案情复杂又重大,制定了一个 “一锅端” 抓捕计划。

FIFA 管理层也不是没准备,当初为了躲避查账,把组织注册在了瑞士,高管也都在瑞士上班,会见重要客人谈生意也在苏黎世,重要事务几乎都面谈从不打电话,会谈的时候也用高科技防止录音。整体充满了安全感,觉得美国再嚣张,也不会去瑞士抓人吧?

图样,图森破。

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刚正不阿的人设一直很稳的。唯二的例外,一个是 “奈何给的太多了”,比如二战黑掉一部分逃难犹太人的钱。一个是 “美国爸爸要搞你不能怪我,哥们你下辈子投胎做个好人吧”。

到了 5 月 27 日,瑞士警方突袭了 FIFA 官员的酒店。抓走了 7 名 FIFA 高层,有了我们文章开头那一幕。

其实这次美国的行动还算克制,只是把美洲地区的 FIFA 官员几乎一网打尽,没有追究其他地区官员责任。

可能美国觉得 FIFA 官员拿钱办事也不是问题,毕竟都是社会人。但是当年申办世界杯,美国联络过美洲这些人,作为美国后院的南美和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区,收卡塔尔钱骗美国就不能接受了。要不狠狠收拾一下,以后没人把大哥的话当话了。

主席布拉特还准备继续在位置上耗下去,并且顺利当选下一任话事人,毕竟手底下的人都是他自己人。可是各位金主们被他敲竹杠很久了,一看美国在调查他,顿时觉得机会上来了。

可口可乐、百威啤酒这些多年伙伴,纷纷公开要求布拉特下台。布拉特再也没法拖下去,只能赶快下台。但是这种不情不愿态度已经惹怒了美国,于是开始对他进行司法调查。FIFA 道德委员会也认定布拉特有违规行为,不再允许他参加任何与足球有关的工作。

同时美国表示” 一个都不放过 “,把矛头指向了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作为当年在卡塔尔和法国之间牵线的角色,普拉蒂尼从 FIFA 主席热门人选,直接被干翻在地抓了起来。

到此,美国展示自己强大影响力的目的达到了,也没有真赶尽杀绝。表示自己忙完了,大家不要怕,该干嘛干嘛吧,下次再惹大哥,大哥再修理你们,别以为瑞士能罩得住,下次要跑记得往俄罗斯跑。

4

尾声

因为卡塔尔世界杯申办捅的娄子实在太大,FIFA 经历了一轮改革,现在相关人员都已经低调多了。

不过专横的作风,依旧没变。

我在上篇文章里,说卡塔尔跟俄罗斯一样,反同性恋嘛。这激怒了欧洲,弄了个袖标,也就是下图比利时女外交部长(中间那个女的)胳膊上戴的那个,用来支持同性恋顺便谴责卡塔尔。

2

这让足联非常不爽,粗暴地说球队上场踢球敢戴那玩意,就罚一张黄牌,看你们还嚣张?

要知道,这是个非常非常政治不正确的举动,遭到了巨大压力。后来德国队他们敢怒不敢言,于是拍照的时候用这个姿势反抗足联的粗暴作风,这就叫恶人自有恶人磨:

3

文末再总结下吧,整体而言,足球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和足联强大的运作能力强相关。不过就跟所有缺乏监督却暴利的领域一样,腐败几乎不可避免。足联腐败几十年了,一直到现在,管理难度可见一斑,可以预测的未来,估计会一直这样折腾下去。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大小 S 原生家庭克隆剧

当汪小菲和张兰抛开公关和律师,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以一种特朗普舆论战方式砸向徐家母女的时候,大 S 终于没有了之前强装的体面,不得不做出回应。

这篇因为急于脱身而有几个错别字的声明,其实蛮狡猾的:分别在暗戳戳说汪小菲违约、性格暴躁、出轨、以及辩解自己没吸毒和出轨。

在台湾八卦媒体直播下,把床垫还回去,已经足够家丑外扬了。

就像她 32 岁那年,在八卦媒体的连篇累牍报道之下,不得不打破之前家庭和睦的虚假描述,解决父亲烂赌欠债被黑道押走的丑闻一样。

1

這是一間由丈夫.爸爸.爺爺.外公.老爺爺留下的店,「正」大光明,是我們從商三十幾年不變的堅持,國「泰」民安,是我們對這個小小世界的大大期許……

徐家的祖产,是一个叫做「正泰银楼」的首饰店,在网络黄页里,它这样的一段介绍文字,如今看来颇有一番讽刺意味。

2

1949 年的大江大河之中,和国军一起败退小岛的军人之中,山东临沂郯城的徐家算是上道较早,不像其他老荣民一样等着那点少得可怜的救济,而是早早就经商,靠着老岳父是济南富商的底子,在台北开起了一家银楼,过得也还算殷实,作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老派山东人,老徐一连生了七仙女,才生出了小儿子徐坚。

作为家里的独苗,徐坚从小的生活当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了之后也理所当然的成为花花公子。

不过,徐家小少爷却跟他的两个(或者是三个?)女婿一样,既是妈宝男,又是花花少爷,可又怕女人。

大小 S 曾在节目中说:「我爸爸非常怕女人,非常不喜欢和女人在一起,因为从小都是被女人围着长大。后来我们出生,家里还是女人,所以他很痛苦,总是能躲则躲,尽量避免和我们在一起。」

徐坚每天的生活就是来往于茶楼酒肆之间,他想找到那种能给他提供生活无微不至照顾,又不像七仙女姐姐们压迫自己,还要颜值差不多。

酒楼服务员黄春梅,人称小梅,就是这么个合适的人选。

小梅 1954 年出生于台湾省彰化县农村,早年丧父,家里一贫如洗,她小学没毕业,就去台北打工。

小妹的职业理想是当「公共汽车售票员」,因为觉得可以在公共汽车上遇到有钱人。为什么这么想?因为她穷得坐不起公共汽车,所以觉得能坐的都是有钱人。

在酒楼当服务员的时候,小梅看上了徐坚,那个时代,长相不错,抽烟喝酒烫头的小少爷,是每个女孩实现豪门梦的选择,虽然不是什么大豪门。

等小梅嫁入徐家,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豪门。19 岁那年,小梅如愿以偿嫁进徐家,却没有过上想象中的日子。

新婚第二天,出身济南名门的婆婆就给了小梅下马威,把家中的佣人都辞退了,让她打理家中的日常。

老徐家是一个超级大家族,对吃食很讲究,早晚吃的从来都不重样,小 S 在节目里说过:「光是上桌吃饭人口,大概就有十几人。」

于是小梅要做饭,伺候婆婆,受大姑子们的气,帮大姑子们照顾小孩,吃饭时候不上桌,默默收拾。

然后还要去银楼帮忙做事,当廉价劳动力,而银楼的法人则是自己大姑子。

母凭子贵,成了小梅唯一的改命方式。

第一个孩子是闺女,爷爷只希望能是个贤惠的妻子,于是叫徐熙娴。1976 年,在老徐家期待的目光中,老二诞生了。

当护士把孩子抱到妈妈面前时,虚脱的黄春梅突然满脸通红地大叫起来:「快把她抱走,我不要,为什么不是个男孩?」

两岁的徐熙娴被吓得哇哇大哭,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这回老爷爷心情好,希望二孙女当个名媛,没想到一语成真,之后这个女孩的生活,还真一直活在了聚光灯下。

等到怀老三了,爷爷希望「给孙女生个弟弟、停一停不要再生女孩了」,所以叫徐熙娣,小名「婷婷」,要不是老爷爷恪守大家族的辈分,小 S 就应该叫「徐招弟」或者「徐引弟」。

不能生下男孩,徐坚不但被剥夺了银楼的当家权,还要面对一屋子四个女人,这让他终于渣男狂暴了。

在外花天酒地,左拥右抱,烂赌狂醉,醉酒回来的他常常对妻子破口大骂,后来变本加厉演变成拳脚相加,有时候小梅大哭,公婆和姑姐直接选择视而不见。

没喝醉的时候,徐坚又会表现成慈父的样子,给二女儿剥虾吃,这点短暂的温柔,成了徐熙媛生命中关于男人的唯一暖色,多年之后,还要在真人秀中展现那段著名的「剥虾论」。

3

可是她想不到的是,父亲给她剥虾,很大成分上是因为爷爷奶奶喜欢这个二孙女。

她可能更想不到,自己的前夫也跟父亲一样,好的时候给你剥虾,口口声声爱你,不好了,你那点隐私全抖落出来。

4

小 S 写过一首歌,叫《欠揍的你》,这首歌,是写给自己爸爸的。

5

当又一次,小梅因为被嘲笑生不出男孩,而和姑姐打成一团的时候,徐家老太太下令让她「滚」,小梅说了声「谢谢妈」,带着三个女儿,离开了徐家的豪宅。

徐坚有一件事比自己的前女婿做的狠,就是不签离婚协议,也拒绝支付抚养费,更不可能给小梅买个床垫。

为了生活,小梅一天打三份工,早上帮别人卖早餐,白天做房屋中介,晚上去大排档洗盘子。

生活压力之下,小梅也打孩子,老大乖巧听话,老二倔强自立,就数起了个倒霉名字的老三挨打最多,小 S 说过:「我妈从结婚到生我们,其实都非常辛苦,有时候她压力很大,大姐乖巧二姐倔强,最后只能拿我开涮。」

为了减轻妈妈养家的负担,11 岁就曾经以童星的身份出过道,客串过电影《大海计划》大 S 上了艺校,小 S 也走上了这条路。

在艺校,他们被制作人签入了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当时只打算签大 S,小 S 并不感冒,但梅姐说,必须两个女儿一起签,一起出道,后来又拒绝了公司要让大小 S 去日本学习的想法。

直到王伟忠的出现,为大小 S 量身打造的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娱乐百分百》,成为了大小 S 综艺道路中的代表作。

从那时候开始,《娱乐百分百》的精华就成了「大小 S 胡侃」很多人觉得这是「艺人的真实生活,实况转播,多刺激。」

蔡康永曾说大小 S 是「台湾的楚门」,她们的出名,与其说是少女组合的甜美,倒不如说是第一个把自己私生活活在镜头下的台湾演艺家族。

自然还包括她们的母亲,这个家庭妇女不但自学成才成了经纪人,成了能保护女儿又不得罪大哥的高手,更是也成了半个公众人物,她会上综艺,王伟忠刘德华谈笑风生,她会弄出「张兰说我们是满族人,梅姐说我们家是不满足人」这样的经典过招,当小 S 被家暴时候,媒体更愿意去打给好说话又刚睡醒拥有沙哑性感声线的小梅,当大 S 河汪小菲陷入互泼脏水的大战时,也只有她,能进退自如,气得同样有社会阅历的张兰在直播间破口大骂。

6

小梅还是把自己的悲剧遗传给了女儿们,那就是每个女儿都梦碎豪门,而又为爱情付出过多,几乎都在走她的路。

7

大小 S 几乎都在热衷于给老公生孩子,大 S 到了 38 岁还在做高龄产妇,为此癫痫发作,长期吃药,离婚了之后还要被汪小菲当成嗑药来说。

小 S 嫁给许雅钧之后,接连生下 3 个女儿,在怀上第三胎的时候,小 S 曾试过生儿子的偏方,得知还是女儿,躲进厕所里号啕大哭,多像当年的母亲。

小 S 曾不止一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深夜醉酒痛哭的视频,关于她的婚姻状况总有各种猜测,被家暴了也不离婚,以致于没有人不会怀疑她在嗑药。

大 S 和小梅一样,都是汪家的廉价打工人,免费代言有她,合作出资办房地产和酒店有她,前夫志大才疏处处赔钱,她也要承担。

而在感情生活上,大小 S 几乎都是被婚内出轨。

小 S 从怀投胎开始,许雅钧就在不停的出轨和家暴之中,2021 年,小 S 在节目中更是直接说:「我和我老公,大概已经有 3 年没有了。」

大 S 呢,不但要为汪小菲现在已经被验证的历次婚内出轨弥补,甚至要被前婆婆扣个「早就和光头有联系」的荡妇帽子。

而她们的母亲在干什么呢?

要求两个女儿凑钱还账,按月给前夫生活费,隔段时间上门探望,每个月会给徐坚 10 万元生活费,直到他离世。

因为徐坚不但继续烂赌,还找了个槟榔西施,这位庄大姐的出身,不亚于今日的张 XX 了,怎么连这点元素,前女婿都要学去呢,真的一家人传承有序,传男不传女啊。

8

巧合的是,这位小三还 PUA 徐坚,跟黑道一起,要徐坚还钱,足足 500 万。

而因为两人没有离婚,徐坚还可以用签字来要求母女几个给他还债。

小梅不但同意了,还原谅了之前赶自己出门的恶婆婆,只因为人家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我对不起你,徐家对不起你。」

神奇的是,大小 S 竟然在母亲的要求下跟父亲和解了,甚至还感动于这种和解:

小 S 曾经在和阿雅在节目中聊到自己的父亲,她放了一首写给父亲的歌,听着听着就眼泪止不住的流。

有一年父亲节,大 S 还专门发文:坚,祝你父亲节快乐,欣赏你追寻自我的执着和追求自由的勇气,希望你健康快乐,别再闯祸。

姐妹俩甚至还给因为经营不善和快破产的徐家银楼免费代言,热心推广,直到徐家在 2019 年彻底干不下去。

而徐坚告诉媒体,自己对两个女儿起到的父亲职责,就是默默做了几份剪报,买女儿们代言的东西,好容易的父亲。

9

徐坚倒是一辈子活得挺好,年轻时候有姐姐和父亲们供养,老了家族产业不行了,又有前妻和女儿养着,甚至到了最后,还能被女儿们送进三军总医院进行高昂而专业的治疗,以及女儿和前妻们的最后陪伴。

倒是他的女儿们,婚姻生活一直在复制着父亲的元素:妈宝男、小富二代、一事无成、懦弱、家暴、婚内出轨……

10

小 S 怀第一胎的时候,许雅钧逛夜店被拍到,当她在镜头前说:「婚姻应该是轻松且愉快,没有任何忍受,任何痛苦,也不需要配合谁。我觉得婚姻不应该是我现在这样的。」的时候,身旁的母亲在劝她「看开点」。

难怪同样是在修罗场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张兰,对「徐家堡」的主攻是黄春梅,因为两个女儿其实都是母亲价值观的提线木偶 —— 可张兰自己也终究是越不过去,到现在麻六记真正的控制人,还是她的前夫汪玺 —— 所以你看,女人最终为难的都是女人。

或许正应了别人说的那句话,「大 S 像极了清醒过后痛彻心扉的黄春梅,而小 S 却像极了曾经委曲求全,试图守住婚姻的黄春梅。」

一切的一切,都在徐坚和黄春梅这个悲剧性的原生家庭之中,种下了苦果,并且在自己的女儿那里继续被继承,至今仍看不到解脱的希望。

11

在公布离婚讯息的前一晚,大 S 独自到餐厅吃 1 克 800 元白松露大餐,吃了将近 1 万多元的白松露,喝了 7 杯高档酒,没人看出她有别的表情。

她并非对失败的婚姻没有任何责任,在真人秀节目中,很多人能看出她对汪小菲的各种 PUA:自己睡醒汪小菲不在旁边要讲,自己吃饭慢汪小菲不陪着自己吃饭要讲,骑自行车快了也要念叨,甚至还有最被人诟病的「剥虾」。

12

或许在她和妹妹的潜意识里,自己不生儿子,就会重蹈母亲黄春梅的覆辙,而生下了儿子之后,她似乎有了支配对方的权力:带着儿子女儿常年定居台湾,逼汪小菲来回奔波。

最终,她自己经营不下去了这段婚姻不得不悄悄撤退,却又一边精明算计趋利避害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一边又转移支付给另外一个妈宝男。

而前夫每次对她的攻击,都能让自己的酸辣粉和预制菜销量暴涨 500%。

毕竟,比起刚离婚就不守妇道「无缝衔接」,尽量表现没有感情外溢滴水不漏的「台湾捞女」,谁不心疼一个花钱养前妻的现任,看上去似乎没有心眼憨厚老实的「北京孩子」呢?

来源:姐是女司机 微信号:jsnvsj

勇闯世界杯:那段被我们封印的黄金日子

10 月 5 日,辽宁大连渤海边,78 岁的米卢走出酒店,他刚刚解除隔离。

潮湿的海风瞬息将他包裹,45 岁的孙继海仿佛踏风而来,张口就是孙式调侃 “真不相信你还活着……”

当天,米卢受邀去棒棰岛参加一位球迷婚礼。现场年轻人只隐约知道这位白发老人名头,而年长球迷则无比亢奋。

那可是神奇教练米卢,一生漂泊四海,传奇无数,而最神奇成绩无人能及:带领中国男足队,闯入世界杯。

婚礼现场,足协官员赠送米卢《足球周报》号外。当年,这份号外曾印刷数万份,散满沈阳城。

号外头版是一首 60 行长诗,开篇称 “这是一部圆梦的大片,一号主角是神奇的米卢”,收尾是 “他就这样让我们赞叹,我们就这样被他征服”。

两天后,米卢携带当年的队员,在江苏昆山踢了一场简单的纪念赛。

队员们已大肚便便,白发苍苍,开场前米卢指挥热身,范志毅蹦出一句,“不能热身了, 热完身就没力气踢球啦”。

话虽如此,当他们换上古老队服后,仍卖力奔跑,仿佛要追上远去的时光。

无声的欢呼从清冷的看台腾起,越过铁网,跨过长天,遥遥指向 21 年前。

21 年前,10 月 7 日,沈阳五里河。数十万球迷涌入此地,到处是国旗、喇叭和笑脸。

有酒厂老总拉着一货车白酒进城,希望宴请全国球迷,很快陷入人流动弹不得。人流中的保安举着对讲机呼喊,但声浪震耳欲聋,全程听不见对讲机里的声音。

五里河体育场内,比赛即将开始,球童用足球摆出一个大大的 V 字。

米卢孤独地站在场边,拉了拉红色 T 恤。他向看台挥手,挥向哪里,哪里就山呼海啸。

看台上球迷早已奉他如神明,他和球员,以及眼前绿草如茵的球场,如同一个珍贵又易碎的梦境。

开赛前,球迷乐队奏乐造势,选曲时却犯了难,国歌和军歌演奏过太多遍,之前半场 3:0 赢阿联酋时,连《难忘今宵》都唱了。

最后还是那首《歌唱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晚上 7:30 分,比赛开始,全中国屏息凝神。

那夜的中国,凡有电视的地方,都是同一频道,所有广播台,都在呼喊同样声音。

现场十面巨鼓,锤破了四面。一面印着 “圆梦” 两字 21 米长的大旗,在看台上飘舞传递。

开场 36 分钟,于根伟垫射,足球呼啸着飞入球门。

无形的氢弹在 2001 年的大气层爆炸,冲击波涤荡中国每一角落:

“于根伟进球后,整个小区都在欢呼,很快有人放起鞭炮。跺脚声和鼓掌声一浪接过一浪,整个楼都在微微抖动,像地震一样!”
球场之上,中国队每一次持球,都引发巨大欢呼,场边高悬的时钟,分针和秒针缓慢又坚定地前移,不断累加幸福感。

终场哨音响起,中央电视台迫不及待打出了五个红色大字,占据了整个屏幕,“我们出线了”。

范志毅倒在草坪上掩面痛哭,李玮锋扯着球衣对镜头高喊 “中国万岁”,年轻球员换上纪念衫,上写 “中国足球从未感觉这么好”,米卢被高高地抛向空中,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大步流星,“今天,你们终于改写中国足球历史!”

五里河成为幸福的起点,人们唱着国歌向沈阳进发,沿路饭馆免费提供啤酒,“那喝的哪是酒呀,是热血!”

沈阳早已沸腾如海。当夜,沈阳桃仙机场上空的航班盘旋无法降落,机长们说雾大,找不到跑道,事后才知道那是成千上万挂鞭炮所致。

在北京,人们冲出学校、胡同和小区,像洪流一般涌向天安门。住在南城的北京爷们,整齐划一蹬着三轮车向北开进,车后坐着脸画国旗的女孩们。

他们吹响哨子,高喊着中国队牛逼,声震云霄。央视记者兴奋拍摄,只是第二天早上播出时,把牛逼二字,替换为加油。

天安门广场上,人流密集如海,几个足球,从海面上弹起,又落下。落下时总能砸起一片欢呼。

有人坐在天安门华表围栏上唱歌,吉他声曼妙,“等这一天等了多少年,想当年我还是少年”。平日里严肃的警察,站在一旁,微笑着听。

在长沙,球迷们去贺龙广场上香。中国足球要告慰的人太多了,香烛火苗旺盛,球迷欢笑流泪,最后唱起《国际歌》,“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那一夜,沈阳绿岛酒店,阎世铎喝光了一瓶五粮液,酒店女老总承诺给所有功臣修铜像。李玮锋拎着一塑料袋出线奖金,摇摇晃晃走出酒店大门,无数人指着他说,“天啊,快看,那是李玮锋”。

多年以后,他回忆,那种手上沉甸甸脸上火辣辣的感觉,让他觉得:老子这辈子干足球真是太值了。

两周后,中国足协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答谢宴。阎世铎用洪亮声音说,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

绿岛的女老总并未失言,五里河体育场外竖起了 44 座铜像,耗资 300 万。

除此之外,沈阳球迷协会会长孙长龙,为中国队出线功臣,造了一个巨大的 V 形群像。

为此,他卖了车子,卖了房子,背了 140 万债务,但无怨无悔。

他在纪念群像的大理石基座下,秘密留了一个方形小格,准备在死后,安放他的骨灰。

出线后,中国男足开始享受罕有的宠爱时刻。恨有多刻骨,爱就有多铭心。

出线后第 19 天,米卢去郑州,他说,那感觉就如皇帝出巡。

政府调派了 1600 名警察维持秩序,结果距离米卢最近的一群警察,率先索要签名。

米卢睡过的酒店房间,此后房价一度涨到五位数。还有人千里赶来,只为感受下米卢用过的电梯。

离开郑州,米卢奔赴桂林,在漓江一艘游船上,广西一药厂向他送上一块金匾,重 2002 克。

中国队同样风光无限。荷兰足协发出邀请,希望能和中国进行热身赛。那年荷兰无缘世界杯。

中国足协拒绝了,中国队只跟能进世界杯的球队热身。

中国足协给即将到来的世界杯之旅,下达三个难度递增的任务: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

如果同时完成了得一分和赢一场,中国队可能以小组第二出线,跻身十六强。如果十六强时遇到日本,还可能晋级八强。幸福像一道闪电。

在花一样的憧憬中,中国队出征了,许多人在那一年,开始了与足球的初恋。

多年以后回忆 2002,那一年仿佛只剩下一个漫长又火热的夏天。啤酒、哨音和荷尔蒙搅拌成巨大旋涡,吞噬着一代人的青春。

AC 尼尔森数据统计,2002 年,82% 中国人观看了世界杯,其中 66% 是非球迷。

公司放假、工厂歇工、新浪公司规定,下午看球时必须腾出会议室,用投影仪让员工们看球。

全国 40% 中小学组织收看世界杯中国队的比赛。上海有小学在教学楼垂下三层楼高竖幅,“全体师生为中国队加油”。

有作家回忆,那年他高三,纠结要不要看球,老师大手一挥,“去看吧!反正不知道下回中国队踢世界杯是什么时候了!”

2002 年 6 月 4 日,韩国光州,中国队迎战哥斯达黎加。

中午一过,长安街上车流冷清,无数国人期待地等在电视前。盛夏蝉鸣响起,那个下午就这样封入记忆。

中国队三战皆负,一球未进。踢巴西时,卡洛斯直接任意球破门,那是世界杯历史上球速最快的破门。

守门员江津回忆:只记得一阵风声和一道白光,球就进了。

最后一战对阵土耳其。佝偻后背的前锋,冲刺传中,杨晨铲射,足球狠狠击在立柱上。

目前为止,那是我们与世界杯最后的缘分。

长夏结束,国足归来,从此活在各类段子中。米卢悄无声息离去,没有鲜花和送别。

唯有那场足球盛宴,在世纪之初留下一道光荣又伤感的烙痕。

此后每四年的夏天,我们欢呼醉酒,我们怅然若失,我们想念,但无从纪念。

米卢离开中国时,用集装箱运回两尊高大的仿制兵马俑,立在他墨西哥城的别墅门口。进出时,他常与东方面孔无言对视。

这次来华,刘建宏问他:为什么你走了之后中国男足就打不进世界杯了?

老人说: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问负责足球的人。

一切早已沉没封印。

2007 年,五里河体育场被爆破拆除,仅用 6.6 秒,曾经的圣地化作一片废墟。

爆炸后的飞屑,像沙尘暴一样飘散到几百米外民宅,球评人说,那是英雄的尸体。

在西亚淘金的米卢,很久后才知道这个消息,他长时间沉默,“这么做太愚蠢了。即使所有人都忘了那段历史,但是我不会。”

五里河爆破前,孙长龙倾家荡产浇筑的铜像,被切割锯断,安放在沈阳观音屯一工厂库房内。米卢被锯成半截,球员人头散落一地。

几年后,足坛反黑风暴开启,谢亚龙、祁宏等人入狱。互联网飞速进化为移动互联网,五大联赛视频浩如烟海,但很少有视频能重温那个遥远夏天。

2012 年,为迎接全运会,孙长龙的铜像被修复,和绿岛的铜像群一起,摆在沈阳儿童足球公园。因为有人入狱,44 尊只留下 32 尊。

铜像锈迹斑斑,没有铭牌介绍,孩子们在铜像前奔跑,已不知铜像名姓。

江津祁宏入狱出狱,曲波高尧音信杳然,李铁正下落不明,张恩华已大醉辞世,当年被称为天使的安琦,一度在路边卖起大连樱桃。

出镜最高的还是范志毅,范大将军耸着肩膀说了那句:中国足球脸都不要了。

那份中国勇闯世界杯的名单,沉入烟海,只有在每届世界杯前才会被翻出提及。

球迷们念叨着那些名字,小心翼翼触摸那个炙热夏天。一切从未遗忘,只是封印。封印恰恰是因一切太过美好。

张佳玮说,那段记忆不仅连着足球,也连着接轨世界,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连着 “那个个血气充盈、天真但又纯粹的年代”。

……

几天前,我路过长安街,落叶萧索,人们戴着口罩行色匆匆。

当年华表栏杆犹在,少年歌声杳不可闻。

这是一段难捱的日子,但当以世界杯为时间刻度,它也只是一节。

希望它折叠在世界杯之间,希望黄金日子等待在远处。

鼓声已遥遥从卡塔尔传来。

来源:摩登中产 微信号:modernstory

德国公布世界杯 26 人大名单 格策 入选

卡塔尔世界杯日益临近,各队主教练相继公布参赛名单。其中,德国队主帅弗里克于昨日公布了参加世界杯26人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最为引发关注的并非众望所归的中锋菲尔克鲁格,也非年仅17岁的天才穆科科,而是8年前在世界杯决赛贡献绝杀进球的昔日金童格策!

回想2014年7月14日,巴西马拉卡纳球场,世界杯决赛第113分钟,替补登场的格策在禁区前点胸部停球,随即凌空扫射破门。然而,这粒珍贵进球似乎耗尽了格策的毕生能量,竞技状态就此急转直下。在被拜仁和多特相继扫地出门后,外界一度认为格策的职业生涯趋向结束。然而历经过往数年的强势崛起,历经潮起潮落的格策硬是靠着顽强意志,即将再度踏上世界杯的舞台。

【决赛英雄,向全世界证明你比梅西更优秀】

格策的职业生涯,或许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1992年6月,格策出生于巴伐利亚州梅明根,自幼便成为拜仁拥趸。据少时填写的足球志愿册,格策曾如此表明——我的梦想:踢德甲;最喜欢的俱乐部:拜仁;我的偶像:埃尔伯。至于最不喜欢的俱乐部,嗯,格策当时填写的是“多特蒙德”。

然而,后来由于全家搬至多特蒙德,格策就近进入了多特青训营。接下来,凭借熬人天赋,格策自青少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先后入选德国各级青年队,并在2009年11月便完成德甲处子秀,此时的他年仅17岁。再到2010-11赛季,18岁的格策已跃升多特主力攻击手,凭借6粒进球和11次助攻的表现力助黄黑军团时隔9年再度举起德甲奖盘。

自古英雄出少年!格策在该季顺利入选国家队,并成为乌维-席勒之后的最年轻德国队上场球员。再到2011年底,在完成国家队首粒进球后不久,格策击败蒂亚戈、阿扎尔等青年才俊,被授予年度“金童奖”。对此,时任德国足协技术主管萨默尔称赞格策是“德国足球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球员之一”。

单看此时的格策,娴熟的个人技术、超强的传射能力、完美的人球结合,无疑为传统的德国足球带来了一缕春风。有人评价在格策的身上看到了当年哈斯勒的身影,还有人认为格策将成为德国足坛的伊涅斯塔。当然,更多的声音则把格策形容为“德国梅西”,以至于红遍欧洲的格策几乎引发了所有豪门的关注。

2013年,就在两支德甲球队会师欧冠决赛的赛季,格策以买断合同的方式加盟拜仁。暂且不提这笔转会带来的巨大争议,“儿仁梦”的格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追求梦想。此时的拜仁边路有“罗贝里”,中路有穆勒、曼朱基奇,深处如此竞争的格策自然出场时间锐减,但是他在加盟拜仁的首个赛季还是交出了职业生涯的首个“两双”数据。

结束了拜仁的首季,格策随德国战车踏上了2014年世界杯的舞台,然后便是载入历史的时刻:决赛第88分钟,格策带着主帅勒夫那句“向全世界去证明你比梅西更优秀”的激励登场,随即便是加时赛中的决胜进球。这粒进球,不仅让梅西和世界冠军失之交臂,也让无数梅西球迷时至今日仍对格策“怀恨在心”。

【不进反退,世界杯绝杀成为职业生涯分水岭】

世界杯的英雄表现,自然让格策的“球王”之路充满期待,却不想这粒绝杀却成为格策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回到拜仁后,格策无法再找回马拉卡纳余晖照射的温暖,也没有展现进一步书写传奇的踌躇满志,却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褪去“金童”本色。于是,在持续糟糕的表现过后,格策在拜仁的位置开始变得可有可无。

有观点认为,未能用好格策的时任拜仁主帅瓜迪奥拉是罪魁祸首。然而《不为人知的佩普》却记载着瓜迪奥拉为格策付出的努力,甚至和他多次深入分析,直至江郎才尽也未找到充分发挥格策能力的契合点。“我很尊重格策,他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我曾想要格策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对他来说这几年过得并不容易……”

带着最后一季仅3粒进球(其中2球还是在联赛末轮打进)的最差表现,格策的拜仁之路并没有因为瓜迪奥拉的离去而看到希望。2016年,安切洛蒂接过拜仁教鞭,并在一次长谈后向格策下了“逐客令”。于是,格策的“儿仁梦”醒了。在拜仁耗去宝贵三年后,他婉拒了利物浦、热刺、尤文图斯等豪门邀请,而是选择重返多特蒙德。

或许,在外闯荡的失败经历触动了格策,让他深感最熟悉的地方才是最合适的:“我在多特的目标是重返职业生涯巅峰并踢出最好的足球。”只是残酷的现实在于,此时的多特与他离开时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其中,登贝莱、魏格尔、普利希奇等新一代青年近卫军完成接棒。不仅格策,早他一步回归的沙欣以及香川真司便已无法找回曾经的地位。

不仅如此,时任多特主帅图赫尔的战术体系中,也没有考虑为格策留个位置。再看多特该季击败莱比锡的关键一战,图赫尔在下半场换上普利希奇和帕斯拉克两员小将,而格策不得不在替补席枯坐90分钟。名宿马特乌斯赛后指出:“这对格策来说是记耳光,让人们更加明确地看到了他的现状。”

从拜仁的替补席到多特的替补席,格策深知唯有努力付出才是获取机会的唯一途径。然而此时的他却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刻苦训练,身体状态却是一天不如一天,甚至体重也在不断增加。进入赛季下半程,格策又遭遇久治不愈的肌肉伤势,由此接受了一次全身内科检查——正是这次检查得知,格策其实染上了一种代谢性疾病,即新陈代谢紊乱。

【双重影响,为巨大压力和超负荷训练付出惨痛代价】

还记得巴西传奇球星罗纳尔多吗?大罗在职业生涯末期持续发胖,便源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所导致的新陈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身体的一种状态,是机体对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出现病理性,不协调的供需不平衡的状态,由此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和疲劳,进而影响职业球员的爆发力和速度。

当格策查出代谢紊乱这个“罪魁祸首”,但是具体病因却一度难以确定。此时,为了避免外界干扰,格策不得不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并私下接受专家诊断与治疗。不过,《图片报》还是“逮”住了格策父亲,“格策现在除了坐在家里等着,别的基本都做不了,谁也不知道他要休战多久……”

好在德国足坛拥有公认的全世界最优秀队医,享有“神医”声誉的沃尔法特博士。在他的帮助下,格策找到了最好的主治医师和方案,并在复杂因素下找到了新陈代谢紊乱的原因——由于过高的压力和拼命的训练,导致格策的身体超负荷运转,进而自动关闭了调节系统,最终结果则是格策的身体渐渐出现了异样。

此外,那些多年来形成的老伤未能根治,例如青少年时期便出现的耻骨炎症,以及2013年欧超杯被切尔西球员恶犯造成的脚踝问题,在新陈代谢紊乱的影响下进一步击垮了格策的身体。可以说,内外的双重影响让格策的职业生涯付出了惨痛代价,以至于勒夫多年后表达悔意“当初不该公开世界杯决赛时把格策比作梅西的言论”,由此成为格策的巨大负担。

动图封面

最终,格策在2017年花了近6个月的时间才治好新陈代谢紊乱问题,并在2017-18赛季备战期回到球队。不过,长达半年无法训练导致他的富态更为明显,代谢紊乱的后遗症更导致他的身体素质根本无法恢复到此前的水平。于是,格策的爆发力和速度消失不见了,这让他在球场上再也不能轻松地突破过人。

接下来的三个赛季,多特主帅从博斯到施托格,再到法夫尔,格策的队内地位则不断下降,甚至成为“补锅匠”,哪个位置缺人就踢哪个位置。马特乌斯解释:“格策的踢球方式不再受欢迎,他的速度跟不上多特的比赛节奏了。”于是2019-20赛季,格策仅15次出场(场均34分钟),多特高层在赛季尚未结束时便宣布合同即将到期的格策不会留队……

【转战荷甲,在施密特的精心照料下完成蜕变】

来到2020年夏天,此时的格策已步入职业生涯最低谷,身体状态更是看不到复苏迹象,这让那些昔日追求者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有媒体称格策要步许尔勒的脚步而退役。为此,格策再度更换经纪公司以寻求下家,只是外界的传闻不少,真正有意向的屈指可数。其中,新晋土豪柏林赫塔表达出兴趣,却明确表示难以满足格策的出场要求。

据报道,时任拜仁主帅弗里克也同格策通了电话,并表示“我非常重视格策,清楚他的能力。”再考虑弗里克和格策的国家队师生情,自然希望帮助格策如穆勒那般重焕新生。然而,弗里克的建议遭到了高层拒绝,因为他们担心这笔交易会给俱乐部和格策带来太大压力,于是这个球迷期待的童话故事便未发生。

接下来,另一位格策的昔日恩师克洛普也站了出来,并向所处困境的格策提出建议。他表示格策依然优秀,但是需要更多的比赛去证明自己。因此,加盟一支要求并不高、环境相对宽松的球队,无疑是最佳选择。或是源自恩师的这般建议,格策在转会窗口关闭后的最后时刻终于明确了下家——荷甲劲旅埃因霍温。

对此时的格策而言,加盟埃因霍温无疑是最为明智和正确的选择。时任埃因霍温主帅施密特是德国人,熟悉格策的技术特点,而球队趋向地面战术和细腻配合的风格也非常适合格策。同时,埃因霍温队内的德甲因素(球员)众多,帮助格策迅速融入球队并成为核心球员。随即,格策便在荷甲首秀和欧战首秀中相继贡献进球。

动图封面

最重要的是,施密特教练结合格策的技术改变,精心设计了更有利于特点发挥的战术体系和场上位置。自此,格策不再是过去的速度型、突破性攻击手,而是位置渐渐向中场区域回撤,更多发挥自己的小技术和场上视野,成为球队进攻的组织者和发牌器,在避开身体素质软肋的同时,凭借娴熟的技战术素养成为球队的真正大脑。

因此,或许有球迷指责格策近两个赛季在荷甲的数据并不出彩,但是若你真正看过格策在埃因霍温的比赛,就会明确感受到他的意识和技术,在荷甲赛场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所以,格策只要身体健康,定会占据球队的主力位置。直至上赛季带队赢得荷兰杯冠军后,施密特决定迎接新的挑战,而格策也深知是时候重返德甲了!

【完成升华,格策绝非德国队的吉祥物】

其实,格策在去年底刚刚同埃因霍温续约2年,但是施密特的离队让他决定:为了世界杯而最后一搏。最终,格策在今夏诸多邀请中选择了上赛季欧联杯冠军法兰克福。一方面,法兰克福主教练格拉斯纳的执教理念彻底打动了格策;另一方面,格策可以再度征战阔别已久的欧冠联赛。

于是,加盟法兰克福的格策不仅迅速占据主力位置,更是成为格拉斯纳崭新战术的重要依靠——对比过往几个赛季,法兰克福的进攻完全依赖左边翼卫科斯蒂奇,以至于有没有科斯蒂奇在场的法兰克福完全是两支球队。本季以来,格策渐渐成为法兰克福的进攻新核,力助法兰克福彻底摆脱了“科斯蒂奇依赖症”。

动图封面

法兰克福体育主管克勒舍表示:“格策的技术水平?我不需要多费口舌。我们多年来始终缺少像他这样的球员,特别是面对回收很深的对手时,格策的技术特点足以极大提升球队的进攻水平。此外,格策可以在场上任何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而增加我们的战术灵活性。还有一点,格策拥有丰富的顶级比赛经验。”

诚如克勒舍的解释,回归德甲的格策凭借独特的技术特点在法兰克福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守转攻时,格策的接应和策动是球队进攻的重要发起点;面对密集防守,格策的小技术和穿透力也是破解大巴的关键武器。于是我们看到,格策的本季数据(22次出场2粒进球3次助攻)并不出众,但是法兰克福的每次进球、每次威胁进攻似乎总有他的身影。

目前,法兰克福不仅在德甲积分榜追至第4名,欧冠联赛也是顺利小组出线。对此,弗里克怎能无视昔日弟子的出色发挥?特别是维尔茨至今未复出、罗伊斯因伤落选,格策独有的技术特点不正是德国队丰富战术、破解密防的重要备选吗?这就不难理解,弗里克本季多次现场考察格策,而德媒早已准确预测格策入选德国队最终名单。

就是这样,历经八年的人生起伏,格策将再度踏上曾经让他永载史册的世界杯赛场。哪怕有些球迷嘲讽为德国队的“吉祥物”,但是当你真正了解格策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特点蜕变,就会明白这位昔日“金童”从未离去——带着梦想、带着意志,格策有理由高昂着头踏上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舞台,并告诉全世界:我,回来了!

20 个减肥真相

@营养师顾中一:下面这 20 个减肥真相,能帮你在控制体重这个终生事业上,少走一点弯路。

1、 中年发福,不是因为代谢慢。我们的代谢率从 20 岁到 60 岁一直很稳定,并不存在 25 岁或 30 岁后明显降低的情况。动太少了才是重要原因 [1]!

2、对于 BMI 达不到医学上超重和肥胖标准的人来说,用隔日断食的方法减肥并不如传统减肥效果好,还会造成肌肉流失以及运动意愿下降 [4]。

3、快速减肥营其实不是啥新鲜事物,在过去的几十年,美国有大量的商业减肥营以及减肥真人秀,最终大多数人都反弹了。

4、咖啡因不是减肥药,但从多个方面来说对减肥有利,帮你在少吃、多动、多耗能方面轻松一点。前提是你选纯咖啡,而不是加了很多糖、脂肪的卡布奇诺什么的。

5、左旋肉碱减肥不靠谱,除非运动量极大的人都不需要吃。吃了感觉有用要小心其中添加了违禁药品。

6、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走路消耗热量大概是跑步的 70% ,但跑步等剧烈运动结束后还能消耗更多热量。追求减肥效率,跑步及其他高强度运动更好,但走路更容易坚持。

7、喝饮料的时候,空嚼几口再咽下去,就能增加「食物热效应 (DIT)」消耗,也就等于是摄入的净热量会变少一丁点儿。固体食物多嚼一嚼也有同样效果。细嚼慢咽还能让人感觉更饱,从而利于减肥 [2]。

8、「素 – 荤 – 主食」这个吃饭顺序能帮你降低餐后血糖,长期坚持还可能有助减肥。饭前 30 分钟吃点蛋白质或者纤维类零食也有类似效果 [3] 。

9、生酮饮食短期体重下降速度确实快,但长期减肥效果并不比别的饮食优越,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风险上升。

10、长期不吃主食,或者主食吃得不够来减肥,可能导致低血糖、焦躁易怒、便秘、姨妈出走。

11、运动能降低对垃圾食品的渴望感,帮助养成「吃够就饱,不想再吃」的体质。

12、「白芸豆碳水阻断剂」里的核心成分是 α- 淀粉酶抑制剂(α-AI),它能阻止淀粉被吸收,降低你吃主食获得的热量。但它不能阻止单糖(葡萄糖、果糖)和脂肪被吸收,实际生活中还是别指望吃它减肥了。

13、一般人 BMI 应在 18.5~23.9 之间,BMI 的计算是以千克为单位的体重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出来的结果 18.5 以下算是消瘦,24 到 28 之间为超重,28 以上为肥胖。很多人其实不用减肥。

14、由于环境、饮食、活动等因素的变化,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重在 2.5kg 范围内上下波动其实都很正常。对于减肥中的人,我个人鼓励每天早晨上完厕所空腹时称一下体重。

15、BMI 不适用于很多群体的肥胖评价,因为这个公式带入的重量没法区分究竟是脂肪还是肌肉。同样的体积,肌肉要比脂肪组织重 18%。

16、减肥食谱的关键,是在低热量、健康的同时,你能便捷地吃到、吃得下。从热量角度,当你试出一个能接受的食谱,里面的同类食物都可以互相替换。

17、对于一般人来说,每天能量摄入比原来减少 300~500 kcal,不运动也能瘦(当然能运动最好),每个月能够瘦 4 斤已经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速度。

18、运动对短期内体重下降的效果不如节食,但节食是脂肪和其他成分一起损失,但是运动却能更好地帮你减掉脂肪。

19、没有什么负卡路里食物。含有产能物质的食物,最多就是在你消化过程中消耗自身热量的 30%,比如纯蛋白质的食物。其他普通的食物大体上就是 10% 左右的能量会被用于消化和吸收这个过程。

20、吃不胖的人并不存在。

殷桃获金鹰奖最佳女主角

11月6日晚,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上,殷桃凭借《人世间》中的郑娟一角获得最佳女主角。发表获奖感言时,她感谢导演李路“把这么美好的一个角色”交给她来饰演。
在今年年初接受本刊专访时,殷桃曾表示,此前饰演的角色多少都有点自己的影子,而郑娟的生命底色特别不一样,“她身上有的品质是我非常向往的。”
以往殷桃会更多着力在情节上,这次她更多是在人物自身上去下功夫。在殷桃看来,“郑娟不仅仅是让人同情和有保护欲望的,我希望她那份善良、包容,和经历过那么多苦难和恶之后,依然用善的方式跟世界交流的这一份气度,被人尊重。”

记者 | 杨聃

图片

殷桃对《人世间》原著中一段关于郑娟和秉昆的描述印象深刻,“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不是 1+1 等于 2, 而是 2-1 小于 1”。在殷桃的理解中,郑娟和秉昆两个人分开时,都是很有自我和精神力量的人,两个人在一起时则会十分依赖对方。殷桃最初接触到郑娟这个人物时就很有创作冲动,近年来少有作品真正从普通人视角切入,某种意义上,这也更难演。

郑娟和弟弟光明都是被信佛的养母捡来的,特殊的身世造就了她吃苦耐劳、隐忍善良的品性。作为那个时代贫家女的缩影,郑娟孝顺、有骨气,不食嗟来之食,但她也无力改变自己的人生。真实的城市底层生活即便有温情,也躲不开残酷。本来她也要上山下乡,但是放不下家里,只能东躲西藏打零工。未婚夫涂志强死后,怀孕的她靠着串糖葫芦、糊纸盒勉强维持生计。

拿到剧本时,殷桃就在想,把文字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要做哪些加减法。王海鸰曾在采访中透露过,拍摄过程中,殷桃不断地跟她阐述对角色的认识,说服她加减一些细节。王海鸰觉得殷桃说的都很对,“演员有一个长处,会全情投入地关注自己饰演的角色的人物线。而一个好演员全情投入后,是会对人物感同身受的”。

图片

所有细节的调整都基于一个基础。“郑娟不仅仅是让人同情和有保护欲望的,我希望她那份善良、包容,和经历过那么多苦难和恶之后,依然用善的方式跟世界交流的这一份气度,被人尊重。”殷桃对本刊说。

以往饰演的角色多少都有点殷桃自己的影子,比如《鸡毛飞上天》中的骆玉珠。骆玉珠的身世也极为坎坷,年少时母亲亡故,她被好赌的父亲卖给人贩子换取赌资。好在她机警,成功脱身。在四处流浪的生活里,骆玉珠的经商天赋逐步显现,经过白手起家和不懈努力,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但比起郑娟,骆玉珠仍然是大女主戏里最常见的成功逆袭的角色。“骆玉珠从个性到说话的方式离我更近,包括很多对事的态度,我都非常理解,甚至我会认为如果是曾经的我,我也会这样。”相较而言,郑娟是离她最远的一个。原著里对郑娟的出场描述说,“有张蛾眉凤目的脸,像小人书《红梦楼》中的小女子,目光里满是恓惶”。殷桃是典型的杏眼桃腮式美人,她和郑娟除了都生得好看,其他几乎没有半分相似的地方。

“生命的底色特别不一样,她身上有的品质是我非常尊重和向往的。”殷桃用了一种多年没有用过的方式走进郑娟,“有点像上表演课为了解放天性,模仿一只猫,扮演一棵树,用这种最基础的方式从外在找。”殷桃能理解郑娟的内心,也有想通过人物表达的东西,问题是要怎么通过声台形表,准确表达出来。从她说话的声音、节奏,再到她在外部形态上相对符合人物的状态,“我先让外在更接近她,再来刺激内心更接近她”。

剧中,秉昆替水自流给兄弟涂志强的遗孀送生活费,才与郑娟有了交集。水自流嘱咐秉昆,郑娟家不太好找,也尽量别问人。这个“不太好找”从侧面点出了郑娟家的居住状况。在《人世间》原著里,“阶级”是个避不开的词。周家居住的“光字片”属于相对贫穷的区域,而郑娟住在连“光字片”都不如的太平胡同。这条胡同没有砖房,都是黄土脱坯垒成的房,密密麻麻地一间紧挨着一间,各家各户的入口都是低矮而朽残的门。对郑娟来说,秉昆的出现就是奇迹。

剧中一段旁白,道出了郑娟的精神内核,“郑娟是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女人,以前的忧郁只不过是由于她曾经几乎活在一种完全没有希望的日子里,而她后来的乐观才足以支撑着她和他们的家走过最艰难的岁月”。秉昆就是她生命里的阳光。

周家两兄弟都算情深意重,喜欢一个女孩就能为她对抗世俗,但也各有各的纠结。秉义爱上了“出身不好”的郝冬梅,可以为她放弃升迁的机会,也能毫无芥蒂地接受她因意外不能生育的事实。秉昆对郑娟一见钟情后就掏心掏肺地对她好,她未婚夫被枪决的名声问题,还有养育盲人弟弟和未出生孩子的负担,都不能阻止秉昆的爱。但即便是有情有义的大哥,也不能支持弟弟爱上“死刑犯的寡妇”,毕竟在那个年代的道德观里,“阶级成分”和“名声”都决定着人的分类和标签。

初见秉义时,郑娟对他说:“大哥,您劝劝秉昆,我不值得。”“不值得”三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听上去轻飘飘的,里面包含的心酸外人难以感同身受,也因为这三个字让秉义改变了对郑娟的看法。“她只有前期面对秉昆的时候有一些自卑,如果他们彼此相爱,相爱的人当然会期待婚姻,但是在那个年代她那样的经历,会觉得她配不上秉昆,甚至会给他带来非常多的麻烦。”殷桃说,“但是她又非常爱秉昆。在她前半生如此苦难的经历中,秉昆像她生命中照进来的一束光,她也不想撒手。”

郑娟的内心是强大的,“有难处的人多了,别人都能过去,我郑娟也能过去”。带着幼子和盲人弟弟,走过流言蜚语的人群时,她也都是昂首挺胸的。所以,戏里除了几个重要节点,郑娟的哭戏并没有那么多。周父认可她,允许她改口喊“爸爸”的那一段,是郑娟第一次完全释放自己的情绪。她原本以为周父会反对她跟秉昆结婚,之前没有得到周家人的认可,在她心里是个很难过去的坎儿。周父起初不了解郑娟的品行,在看到她为整个家的付出之后,责备儿子亏待了好女人。那场戏殷桃在门外站着,听到父子俩在里边的对话,心里五味杂陈,有委屈,也有感动,唯独没有台词,镜头就这么干净地对着她,看得出她想让郑娟克制,眼泪仍旧啪嗒啪嗒往下掉。

“郑娟本身就比较内敛,台词也少,所以我会希望对于她每一次的表达都能特别符合这个人物的状态。”这是殷桃处理角色的基调。

大部分家庭场景中,郑娟都在干活:和面、择菜、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晾衣服……阖家团聚时,一大家子人闲话家常,她也几乎没有台词。这种状况下,怎样去表现人物的状态和情绪反应,是殷桃需要花时间琢磨的。大家通常会用概念化的词去形容郑娟,比如贤惠、温柔,殷桃在想,背后是什么东西在支撑她有如此的温柔。温柔分很多种,一种是什么都不太明白,也不太有自己想法所表现出的无意识的温柔,相对的,另一种是什么都明白、有意识的温柔。两者呈现的状态可能差不多,但内在的支撑力有所不同。殷桃更多时候是在探讨这种概念化的描述之下,应该传达什么。

图片

郑娟看似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人物,一辈子没正式工作过,全心全力只为家人活着。“但你深挖她在周家近50年的过程中,对于家庭的凝聚力贡献非常大。”还是剧中一场过年的戏,郝冬梅发现,同样都是儿媳妇,周父眼里只有郑娟,秉义反问冬梅:“你还想跟郑娟比?”可见郑娟在周家的位置。“这是以前无论是我自己,还是我饰演的角色,常常会忽略掉的方面。”殷桃认为,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很熟悉但又常常不被看到,要想让观众一眼觉得这就是我身边的“那个人”还挺难。“现在,身边的人见到我直接叫娟儿,没有人叫我名字,对我来讲是最大的褒奖。”

采访过程中,我总想从殷桃那里得出郑娟的普适性,或者说她人生中的偶然和必然,是不是改变一个“出厂设置”,就能改变她的一生,还是殊途同归,她必然是这个普通人郑娟?殷桃的所有回答都指向一个答案——郑娟平凡,但不妨碍她认真对待生活。

“那个年代也会有骆玉珠这样的女孩,被人贩子卖了,她就会想方设法把人贩子再卖回去,甚至对自己的父亲选择不容忍,不原谅,直到最后。”相比于泼辣伶俐的骆玉珠,温柔寡言的郑娟是平凡的,“我在饰演郑娟的时候希望她能更加真实,没有要把她塑造得让人觉得怎么样伟大。但看完她平凡的一生,那股面对生活的劲儿,倒是让人觉得这个姑娘不一般。”

郑娟很平凡,也很性感

三联生活周刊:剧中那个时代对爱情和婚姻的束缚比现在多得多,郑娟和周蓉对爱情都是比较勇敢和主动的那一方,你觉得她们两个人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吗?

殷桃:我觉得周蓉是比较浪漫和冲动的,她特别无畏,她的成长环境让她有这样的底气,从小被保护得很好,虽然说唯一的遗憾是爸爸常年不在身边,但是哥哥、弟弟、妈妈在,她又漂亮,学习成绩也好,街坊邻居都很喜欢她,她是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我觉得她会相对天真,尤其在我们都还比较年轻的时候。而郑娟不是的,她所有的主动都是在她完全想好了各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而且她认为结果是自己可以承受的,她才去做这样的事情。她们的生长环境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可能在作决定那一瞬间,周蓉是更感性的,郑娟是理性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过虽然郑娟读书不多,但是她非常有生活智慧。生活智慧具体折射在哪些方面?

殷桃:她的世界非常简单,后来融入周家之后,就是家里的这些人。哪怕在这个家里边,她也特别知道什么时候她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回避,什么时候说话,我觉得她的分寸感非常好。某种意义上她比较谨小慎微,因为她太在意这个家了。只有单独跟秉昆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看到她稍微轻松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跟秉昆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她比较自在也比较真实的一种状态?

殷桃:你说“自在”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其实跟爸爸、妈妈,包括姐夫、姐姐相处的时候,她也没有不真实。她觉得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她是这家里的一分子,就非常满足了。她不是很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期待别人认同。

相比其他人,郑娟和妈妈有很多底色很像,但郑娟比妈妈更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说在遇到变故的时候,郑娟还是会向外找力量去帮助自己,她不是毫无还击力的人,虽然她也没办法翻天覆地改变什么,而妈妈更单纯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剧中郑娟的情绪和欲望都没有被太多展现,大多数时候她把自己放得低一些,把身边人看得重一些,所以观众用“贤妻良母”和“无私”来形容她。对于郑娟,这种美好的品质是不是有点被理想化了?

殷桃:她无私吗?我觉得她不是无私,是所求的已经在身边了。她做所有事都是因为她的欲望——秉昆给了她一个家,她的丈夫爱她,这个家里所有的人都在她的身边,她要的温暖,她要的安全感,她要的被尊重都有。这就是她的欲望,而且她是非常直接表达出来的,所以我不觉得她无私。

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会觉得她怎么有点委屈,其实她自己根本都没有这个感觉。她会觉得家里人对她都很好,尤其是妈妈,她所有的付出妈妈都看在眼里,她们俩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妈妈已经把她当女儿看,最依赖她。别人觉得她苦,她自己不觉得,那是别人对她的定义。

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编剧王海鸰说你在拍摄过程中,不断跟她阐述对郑娟的认识,还成功说服她调整了一些细节。能分享几个细节的调整吗?
殷桃:比如说在法庭上的那一场,她最后算是自揭伤疤,说出了她曾经被骆士宾强暴过,这本来是她一生想要守护的秘密,不光是为了自己,还为了这个家。但我认为,在那一刻对于郑娟来讲会竭尽全力为秉昆做点什么,因为秉昆是她的命,但她又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我觉得这一刻可能比原小说里更勇敢一点,原著里我觉得她更懵懂一些。

图片

在这些时候,我给她加了这些东西在里边,更想强调她是一个知世故的人。她的经历难免从小就要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所以她应该非常会观察人,而且善于躲在一个角落里。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心里什么都知道。我觉得这是她的本能。我不会觉得她是那么不谙世事的一个人。

还有一场是她问哥哥秉义:“哥,为什么你不能当时替秉昆说一句话?”那时候秉昆已经出狱了,在此之前她完全没有流露过任何这方面的情绪,但我觉得再善良的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这会是她心里的一个结。她不是天然对所有事情都能完全理解,只不过她不理解时,通常用隐忍的方式去自我消化,去接受。她理解哥哥,这么多年在这个家耳濡目染,知道他工作的特殊性,但这是他亲弟弟,秉昆对她如此重要,我觉得在合适的时候她要问出来。我希望她的情绪能更加丰富。

殷桃对原著中一段关于郑娟和秉昆的描述印象深刻,“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不是 1+1 等于 2, 而是 2-1 小于 1”

三联生活周刊:儿子周楠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称秉昆“他”而不是“爸”,原剧本写的是打周楠,后来在导演同意调整的情况下,你给了自己一巴掌。

殷桃:我觉得这个肢体动作有特别多的含义,观众都是能够感受到的。她有自责,有不知所措,又想尽快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而且当下还不能让妈妈和秉昆知道,那个动作比说什么都要来得复杂得多。

孩子知道了真相突然对父亲有疏离感,这个不能全都怪他。长到15岁突然知道我那么爱的爸爸不是我亲爹,对孩子来说是很委屈的,他有些不一样的反应或者情绪很正常。郑娟更多是心疼楠楠,孩子这样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她造成的。再者,万一打他一巴掌,他一嚷嚷家里都知道了,所以我认为打他是不合适的。但确实又需要一个行为能够制止住他,甚至是震慑住他。我当时认为这样的方式相对全面,又能表达郑娟这种复杂的情绪。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部从普通人视角切入的年代剧,除了怀旧,你觉得我们还能从人物当中得到哪些启示?

殷桃:从郑娟到这个戏里的很多人物,我觉得都在传达这样一种东西:现代人都很忙,生活、工作都有压力,再加上各种电子产品,大家越来越“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一些感受力在慢慢变弱。我觉得这部剧唤醒了大家感受身边细小温暖的能力,以及愿意付出这些温暖的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像郑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这辈子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也不是那种意义上的榜样,但她能持续提供给别人情绪价值,让人觉得很安心。在任何时候,不管自身境遇如何,她都很体面。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品质。

三联生活周刊:整个拍摄过程中你觉得最受益的是什么?

殷桃:我好像在表演或者寻找、塑造一个人物上有了更多元的方式。以前会更多着力在情节上,这次我更多是在人物自身上去下功夫,希望角色本身是有魅力的。我觉得郑娟不是常规上的贤惠,她是一个非常性感的女人。这个性感不是来自于她的外在——当然外在是基础,她还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但我觉得她从少妇阶段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是性感的,有力量的,这源自她骨子里的那份宽容、善良和永远向上,不轻易被生活打倒的那股劲儿。

(文中部分图片由片方提供,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