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怎么走到如今这一步的?

这篇文章去年发过一次,不知道为啥被删了,而且比较诡异的是,把我的给删了,其他抄我的文章还留着,一直搞不明白他们的套路。这两天香港又开始闹了,不少小伙伴在后台说让博主把这篇重新发下,因为这篇文章从两百年的大格局来看香港的兴衰。我又改了改,看完大家就自然知道香港的命运了。

1

香港的开始

首先得说说贸易的变迁,这才是决定城市生死的关键因素。芬香 邀请码:YL6LRA

相比于城市,国家的崛起因素往往很多,而且一般时间跨度较大,我们以前讲过,一百年前的八国联军和现在的G8成员基本没变化,强国俱乐部的会员卡发放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城市的崛起却很容易,比如家里有矿,例如迪拜,拿钱砸出来的国际城市;

或者地处贸易通道,比如纽约和伊斯坦布尔;

再或者本身是军事重镇,比如北京。

而香港的崛起,本身就是贸易通道变迁的结果,如果没有近两百年来的国运纵横,香港顶多算一个宁波(此处并没有歧视宁波的意思,大家可以看看,宁波和香港位置差不多,都在超级港口外边,人口也差不多)。

我们现在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这么说不完全对,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是世界工厂,把生产出来的东西从丝绸之路卖到西方,货物向西方流动,金银向东方流动,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820年,现在只是又回归了一直以来的地位。

像上图这样,物资从中国出发,每隔几百公里倒一次手,加一次价,然后一点一点跟接力似的就跑西方去了,顺便养活了中亚的买买提们,敦煌和君士坦丁堡那种贸易中转站繁华的不得了。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热那亚和威尼斯,都是贸易节点,赚差价的中间商,想不繁华都难。

但是1453年之后,这条线断了,因为穆斯林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把索菲亚大教堂装修成了清真寺,而且占领了叙利亚,埃及等等,彻底堵死了陆上贸易路线。

这个背景下,西方人开始搞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开拓了东印度航线,是这样的:

大家看到了吧,一开始贸易路线是走甘肃的河西走廊,现在调整了,开始从海上跟中国做买卖,大家熟知的明末南方贸易繁荣,其实就是在和葡萄牙人做买卖,不过也有中间商,郑成功他们一家子就是中间商。

鸦片战争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写了,《开门!自由贸易!再不开门就开枪了!》,修正了不少教科书上比较含糊的东西。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就被割让了。

这里有个问题,英国人怎么一眼就看上了香港了呢?难道香港天生丽质人见人爱?

事实上英国人根本没看上香港。芬香 邀请码:YL6LRA

英国人对香港很熟,很早就在香港囤货,鸦片战争前英国人不是走私鸦片嘛,当时就是把部分鸦片藏在香港,然后广州那边的走私犯用小船把鸦片接到广州城里。看下图就能看出来,那时候的香港在英国人眼里,就是个存放毒品的仓库。

英国人知道香港那地方山多平地少,对香港没啥好感,一眼看去就知道不靠谱,将来发展非常困难,现在香港房价高企,也跟香港确实山多地少有关,英国人的眼光没啥问题。

鸦片战争后期英国人选了一堆地方准备租借,包括但不仅限于台湾、海南、福州、厦门、舟山等等。英国人最想要的是舟山,舟山在长三角嘛,英国人看出来长三角将会前途无量。所以英国人第一时间把舟山给占了,但是大清一个都不给,而且舟山那地方气候不太好,传染病流行,英国军队病死一大堆印度人,干脆撤出了。

后来英国舰队指挥官急眼了,随手占领了一个离英国舰队最近的一个岛屿,也就是香港,说是就要这个了,大清官员一看香港是个破渔村,就直接签约割让了。

不过占领香港并没有给当时的英军指挥官带来好运,当他上报英国政府,觉得自己拿下了香港岛,英国朝廷能够嘉奖的时候,英国国内很快就传来了免职令,免掉了这个指挥官,免职令上写着“让你去占舟山,你竟然占了个香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的破荒岛”,不过后来也就这样了,毕竟想要舟山大清无论如何也不给。

英国占了香港后,一度也比较苦恼香港的气候太不适合人类居住,大家去过英国就知道,英国那地方比较阴冷,跟香港差别极大。好在英国人带了不少阿三过来管理,也就凑合着过了。香港一直也不温不火,大家看地图就知道了:

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口岸,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除了广州之外,这种口岸还有四个,包括上海,当时“五口通商”嘛。广州这么大的港口开着,香港除了当仓库没啥用。

海外的大轮船到达广州的时候,广州海关仓库放不下,物资就先搁香港去,类似于一个buff,香港就这样一直混了一百来年,上边最多的东西就是各种货物和苦力。

2

机会来了

香港的崛起过程非常漫长,持续了一百多年依旧不问不火,不过正好摊了上中国最艰难的150年,它才有了机会。

香港第一轮大发展,从一个破渔村变成了城市,就跟太平天国和西北回乱有关。

我们说,太平天国,西北回乱,下南洋,其实都是一回事,中国在清末掉到马尔萨斯陷阱里这件事的几个表象。

人口太多,资源不足,技术又没突破,所以社会自发地通过天灾人祸来降低人口,活不下去的农民到处流窜。

如果向内流窜,那就是太平天国;如果流民从广州福建跑到南洋去了,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这就是下南洋。芬香 邀请码:YL6LRA

据史学家估计,第一次逃港发生在1850年左右,刚才说的那几个地方有将近50万华裔,此后不断增加,这支孤悬海外的力量一直在对中国施加影响,比如孙中山先生最早就是他们资助的。

第二次大规模流民进入香港,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张爱玲他们都跑香港去了嘛,还写本一个书,好像叫《倾城之恋》。当然了,不止张爱玲,内地当时一大堆人都跑香港去了,准备看看形势,如果形势不对继续跑。

第三次,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是在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国军精锐中央军全部被埋在了淮河以北,国共内战的形势已经明了,除了少数资本家觉得长江防线能守得住,其他人都已经猜到了结局,引发了百万级别的大逃港,大量的地主,商人,国军军官,黑社会老大等等,向香港澳门台湾逃窜。

比如军统少将向前,流窜香港回不了内地,就在香港搞起了黑社会生意,我们知道的“新义安”,就是这人的组织。

此外还有“14K”,一说就是由14个国军将军逃到香港后再接再厉搞起来的,里边的那个“K”就是国民党的英文“Kuomintang”的首字母。

还有杜月笙,也跑香港去了,不过跑的太仓促,啥也没带过去,在那边只能安安静静做个有钱的“前浪”了。

当然了,黑社会有助于增进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但并不能让一个城市崛起,香港的崛起关键依赖三件事:

一是从内地带来的天量资金;

二是内地被封锁了;

三是赶上了西方转移落后产能的机遇。

这三条缺一不可。

天量资金这事好理解,逃港肯定得带钱逃嘛,裸逃风险可想而知。

关键的问题是“封锁”,这又咋回事呢?

因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一方面为了防止美军踏上东北,另一方面也防止苏联来东北,果断跃境出击,把联军从清川江撵到了三八线,好处是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新中国,这也为多年以后美国“联华制苏”打下了基础,毛病是西方国家联合制裁了中国,要封锁死中国。

所以解放军打到香港边上的时候,毛主席果断叫停了进攻,因为要留一个口子跟西方打交道。从那以后,香港就成了个走私口岸,间谍口岸,技术口岸等等。比如我们熟知的霍家,就是走私起家并做大。

这里有个问题,大家在香港肆无忌惮的走私?没人管了?

也不是,按理说香港归英国管,可是英国人自己贱兮兮地一直在试探,比如九兵团准备跨海作战进攻TW需要军舰,英国人第一时间上门,表示皇家海军卖的军舰质量可靠信誉上乘,而且包教包会,卖军舰送战斗机等等。后来通过巴基也没少往新中国倒腾物资,比如那个三叉戟(如果不知道这是个啥玩意,可以百度搜索“三叉戟 913”,就知道了),这架飞机就是通过巴基从英国给弄来的。

也就是说,当时美国要封锁社会主义阵营,但是美国的盟友们一刻也没停止过走私。英国政府自己一直就在参与走私(法国德国日本都在参与走私),英国要是抓的话,得先抓他自己,在二十多年的封锁中,英国人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过分,一般不会管。

而且大家就算没看过香港史的书,如果长期看港剧也知道,香港以前基本无法无天,英国对香港的态度一直都是“凑合着过得了,又不是不能过,要啥自行车?”,香港的崛起跟什么民主法制没啥关系,60年代甚至一度说“警察管黑社会,黑社会管治安”,黑社会发起彪来敢去围警察局,我记得成龙说起过李连杰的经纪人被打死的事,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下。总之,香港一直都是乱哄哄的,混乱而野蛮地生长,政府大部分时候不太管事,只有实在不像话,阿三们上街狠狠用棍子修理不听话的人。

现在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那些年主要是吃这种“封锁红利”,一边搞走私贸易,一边又通过走私形成的资本来做合法贸易,只不过中国香港是个自由主义的堡垒,新加坡又是国家专治主义的楷模,他俩的做法基本是相反的,但是成绩却差不多。

不过那些年主要财富集中到了几个超级富豪手里,全港的变化并不大,真正的起飞是西方向第三世界转移低端制造业,亚洲四小龙接到了这一波行情。芬香 邀请码:YL6LRA

香港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从事高端金融业,但是回到上世界60年代,香港一度跟中国台湾、韩国似的,大力发展那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家看看这张图:

从上图大家也可以看出,香港的两个大发展期,一是60年代,二是80年代中后期。

那时候逃港的人太多,劳动力不值钱嘛,而且香港富豪们前期在封锁期间积累了大批的财富,可以自己对自己投资。那种感觉就好像猪肉价要上涨,如果你之前攒了些钱,就可以花钱去买猪崽子搞投资。如果你没钱,就只能等着别人投资你。所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都是攒了一点钱,然后买了缝纫机搞纺织,开始搞那些西方不想搞的东西。

等自己做出一些成绩,别人就会追加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四小龙当中除了中国香港,其他三个都是专制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韩国当时还是军政府,中国台湾就不说了,两蒋父子,新加坡大家懂的,李家坡。

所以大家不要听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举香港的例子,就觉得获得了真理,香港这种模式再全世界几乎仅此一例。全世界绝大部分小政府地区都乱的一批,就跟索马里似的。

而且亚洲其实最像美国的,是菲律宾,它就是美国的干儿子,为啥现在还那个鸟样呢?主要就是前期没有攒到钱,后来有红利也没沾到,有点像有些人手里没钱,眼瞅着房价上涨也买不起错过了机会一样。每次大家说美国的盟友都很发达,菲律宾就很惭愧地说,你们先聊,我还有点事,先走了。

到了1978年,香港迎来了最大的一波红利,也就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了。

改革开放的这个时机特别好,因为到了70年代末,香港那边也出现了员工工资太高,以至于继续生产衣服等低端产业也不再赚钱,正在纠结之际,内地开放了,于是香港资本家开始把大批厂子都搬到了珠三角。

当时有人去找党内大佬,说要在广东附近搞个工业园,给香港生产袜子什么的,然后把袜子卖回给香港,相当于给香港代工,大佬李先念大笔一挥,蛇口工业园就是这么来的。

我看网上很多人带着一群人强烈要求感谢香港人,说是香港投资内地,才改变了内地,进而把香港投资人说成了天使一样的人物。这个吧,是应该感谢,不过也不要太夸张了,有部分爱国企业家,但是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才来的,就跟那时候香港货车司机喜欢去深圳包二奶一样,just good business,谈不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什么的,有些人吧,总是用力过猛,不走极端就难受。

而且刚刚开放那时候,天量的产品进出口都走的是香港,涉及海量的订单结算业务和金融业务,香港顺利从制造业转到了服务业。这个过程就是对应上图的那个1985年之后的大发展。芬香 邀请码:YL6LRA

但是这种状态持续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整体形式慢慢起了变化。

因为中国不再只依靠一个香港了,我们刚才说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要求大清搞“五口通商”,这“五口”里,就有上海。从那个时代起,上海就是远东最具潜力的核心城市,大家可以拿上海和纽约去对比,非常非常像。在“二战”前,上海就是远东最大的城市,远远超过东京。

中国加入WTO之后,上海这只巨兽终于加入到了舞池,整个格局立刻就变了。而且其他沿海城市也都加入了进来,随便一个都是巨型城市。

3

竞争者来了

在中国加入WTO后,香港的制造业已经转移的差不多了,还剩最大的两项业务,一是金融,二是港口贸易。从此都遭受到了内地的激烈竞争。

金融不多说,主要是上海,上海重回远东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这一趋势现在已经变得势不可挡,跟香港形成了激烈竞争,香港现在主要依赖的是一些上海没法操作的业务,也就是说,依旧在吃“内地金融封锁”的红利,随着人民币的逐渐国际化,这部分红利也越来越少,现在大量的香港交易员也跑上海去了。

港口贸易直接遭到了内地的一堆口岸的竞争,比如深圳,广州,上海等等。大家看看这个图,可以看出这种比重在逐年下降:

这里就有个问题,其他三小龙是怎么面对这种冲击的?

事实上中国的崛起对大家冲击都很大,四小龙当时都在向中国转移落后产能,但是不一样的是,香港是自由港,直接转移完了。90年代时期还有一些香港品牌,是仅次于欧美货的玩意,到了这几年完全想不起来还有啥是香港做的。

中国台湾和韩国都学习的是日本模式,他们对这方面有严格的控制,转移可以,但是只能转移落后产能,而且必须得同步升级,所以在1990年之后,大家都在转,中国香港转的只剩下港口和金融了,中国台湾和韩国走了产业升级路线,去搞电子和半导体。比如韩国三星和中国台湾的那个台积电。

新加坡不多说了,一直都是政府主导,看着那么个小国家,却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以及制造业占比25%以上。

制造业一直都是稳定器,尽管不如金融赚钱,但是衰退起来也很慢。而且新加坡地处要道,只要克拉地峡一天没打通,新加坡就可以吃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到天荒地老。

这也是为啥自从2000年之后香港经济一直低迷状态,内地的封锁红利没了,又大幅去工业化,转型做金融和服务业之后,社会又迅速被撕裂。

而且香港除了商道的变化,最大的问题还是他们的内因。

首先是那个饱受争议的房地产。

香港我去过好几次,说实话,我个人感觉香港普通人的居住环境连巴基斯坦都不如,我的一个朋友说,有点品位的人这辈子都不会去香港。究其原因,大家知道的,产业家族化。

我们刚才就提到了,英国人当初不愿意要香港,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香港这地方平地太少,将来发展会受限。

不过英国人的想象力远远被他们所处的时代给限制了,他们哪能想得到,香港不仅平地少,而且有平地都不开发,原因在网上已经写得太多了,不外乎财阀们指使环保组织搞事,故意压低供给,抬高房价。

此外你别看香港老百姓住的跟个猪窝似的,内心是很平静的。他们那个畸形的房地产绑架了太多的人,大家竟然很适应。以至于政府说像新加坡那样,搞点“组屋”降降房价,首先得接受来自有房阶级的第一波攻击。

我之前问过一个香港小伙伴,我说你们是怎么树立起这么歪的三观才会接受这么畸形的东西?

他说这个得深入到生活去体验,语言在这方面非常苍白,描述能力有限。他年轻时候痛恨高房价,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恶心的玩意。但是等到有一天买了一套三十几平米的房(香港用“呎”,也就是英尺,一平米大概是10平方英尺,他买的房子一尺两万多,也就是一平方二十多万),背上了巨大的房贷,内心深处竟然有了一丝的窃喜,还很欢乐。

从那以后觉得房子就应该这么贵,“香港居,不容易”,而且就在买房那一瞬间,他也一样开始反感那些让房价下跌的政策,自己买了这么贵的房子,如果跌了,内心可不就跟日了吉娃娃似的。但是前几年卖了香港的房子,到深圳来住,住上了90多平的房子,又觉得前些年内心真变态,被虐待出来精神病了。

在这种模式下,香港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基本就是给房地产商打工了,房地产商能不有钱嘛,香港四大家族,李嘉诚,郭德胜,李兆基,郑裕彤,都是地产商,奇怪吗?

而且香港说是一个自由城邦,其实是一个寡头结构,英国人统治殖民地一向的思路就是以当地精英来治理当地,他们好无风险套利。香港也一样,香港的政治决策一直以来都受本地经济大佬们的左右。

而且香港的自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我们还是举一个房地产方面的例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便卖一块地都是10亿美元以上的成交价,所以能做成买卖的,全是跟英国大银行有关系的大佬们,小房地产商完全没法参与这个游戏。

香港战后有两个超级大亨,一个是包玉刚,另一个是李嘉诚,他俩都是“汇丰银行下的蛋”,也就是说,跟汇丰银行的深厚关系,这种亲密的关系让他俩有充沛的资金,去拿下那些基本稳赚的行业,比如电力,自来水什么的。

所以有外国经济观察家说,香港到处都是卡特尔,香港的教父们都会优先控制房地产,港口,能源,水泥等等的准入门槛极高,但是会产生巨大现金流的行业,通过控制这些行业,就可以变成超级大亨,继而让别人没法参加游戏。此外香港的立法委和行政局也跟超级富豪们勾勾搭搭,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跟中国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却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香港如果说是原教旨资本主义标本,那新加坡有点像个大国企,政府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日常,大家见过国企分宿舍吧,新加坡知道如果土地供应不足必然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做大,最后整个新加坡给房地产打工,很早推出了组屋,缓解需求,大家有地方住,自然就没有那么离谱的买房需求,新加坡房地产一直是业界标杆。

不过新加坡的那些正常的商品房也贵的离谱,我去看过,我当时住酒店的那地方一百平米的房子基本没有700万人民币以下的,不过新加坡人不像香港人那样只有一个选择,买不起房也没必要硬去买。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恶性高房价,导致绝大部分行业都没法生存,只剩下一些超高利润行业,而这些行业吸收劳动力又有限,尤其是金融,大家一说起金融就会说香港金融业比较繁华,问题是金融业本身对劳动人数需求并没有那么高,总不能整个香港都去做金融吧?

而且正是因为大家不能都去做金融,所以香港的行业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甚至金融行业内部,炒外汇的和卖保险的都是做金融,但是他们的收入差距天生地下,这也是为啥香港呈现出明显两种态势,中环的商业人士直接对标纽约华尔街,但是边缘地带很多老百姓住在棺材房里。

而且香港又和内地不一样,内地你在北京混不下去可以去天津,天津混不下去可以驻马店,香港的话,你去哪?

现在的香港,压力巨大,撕裂严重,年轻人看不到出路,内心充满愤怒,又没处发泄,全倾泻到政府身上了,有点像这两年一直在闹的法国黄马甲。芬香 邀请码:YL6LRA

4

尾声

说到这里也该收尾了,大家肯定有个疑问,香港接下来会咋样?

其实这个是不言自明的,香港本来应该跟其他沿海城市是差不多的,只是吃了封锁的红利变成了那么的巨无霸,现在的趋势,就是随着内地的不断开放,变回本来那个状态,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无论是心态,还是财富,都面临巨大的失衡,心情不好,稍微有人煽动,不可避免就要闹。

而且我的香港那个小伙伴说的一件事,他说不止他一个人这么想:他们香港人从小印象中内地老百姓都是穷亲戚啊,怎么突然间穷亲戚赶上来了,而且还要一部分超过香港了,这就痛苦了,世界上还有比你穷亲戚发了财更让你难受的事吗?

我说相比内地,香港依旧是高收入地区,他说问题是以前你们的有钱人跟我们相比也是穷人啊,现在你们一线高收入群体已经超过香港了,这在香港人眼里都觉得不能接受。我说好吧,原来是这样。

感觉他们需要一代人来接受“香港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香港了”的现实。

而且我建议大家平时不要关注香港的破事,除非你恨你自己,或者觉得生活太开心,需要找点气受,那你关注香港新闻绝对错不了,否则能把你憋屈死。现在这种状态弄不好会常态化,干脆别理他们了,爱咋咋地去吧。

9年前,德隆到底如何气走了斯隆?

两天前,斯隆老爷子仙逝,杨毅侃球也推出了缅怀的文章。但有不少朋友当时就发现,我们并没有说到当初德隆和斯隆之间的话题。现在,潘志立老师经过更深层次的调研,来对当时这件影响巨大的事件做一个更完整的还原,各位可以藉此回顾一番:德隆到底做了什么,他该不该挨骂,这件事发生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以及我们现在该不该原谅他。

34岁的拉加·贝尔在NBA打了11年,当过艾弗森和纳什的队友,锁喉过科比,在季后赛射进过7记三分,早在2003年就体验过杰里·斯隆的治军风格,但他打到了2011年,却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斯隆教练和德隆·威廉姆斯在过道里互相争吵,爵士老板格雷格·米勒迅速介入,但事态反而愈演愈烈。

这次冲突的直接原因很简单:斯隆叫了个“4-up”战术,希望球队在球场右侧执行这个战术,但德隆却改成了完全镜像的“4-down”战术,改成在球场左侧展开。“我想可能是因为米尔萨普和艾尔·杰弗森都喜欢在左侧的低位持球。”贝尔回忆道,“斯隆当时对德隆说:如果你想执行别的战术,至少让你的队友都知道一下,不然我们很容易陷入死球回合。”

德隆当时的回应同样很简单:“我的错。”

但是在中场哨声响起之后,两人的矛盾开始激化,斯隆找到米勒:“等比赛结束后我有话跟你说。”话音刚落,旁边的德隆就插进来:“是的,我也想加入这次谈话。”

斯隆迅速转向德隆:“你想让我现在就走人吗?”

场面迅速失控,三个人的说话声在长长的球员通道里回响,斯隆质问德隆:“你想执教这支球队吗?”德隆则冲着教练回应道:“你有权力,你能得到一切,但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斯隆和德隆在整个下半场都没有对话,球队主教练和球场指挥官之间的交流完全依赖于拉加·贝尔这个中间人:“斯隆对我说,嘿,你去告诉德隆,我们要打个A战术。然后德隆看过来,对我说,你告诉斯隆,我们要打个B战术。”

这场比赛爵士毫无悬念地输给了公牛,但比输球更严重的是,斯隆教练在比赛结束后,没有像平时那样喊出“一二三,爵士!”的口号,他这次说的是“一二三,好运。”

茫然失措的爵士球员们到第二天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斯隆教练早上七点半来到球馆宣布辞职,正式告别NBA赛场。

在斯隆正式宣布辞职之前,米勒一度疯狂挽留这位执教爵士长达23年的老帅:“我希望你明白一件事——如果有什么事情,让我们必须在一个球员和你这位主教练之间做出选择,这种事情但凡发生一百次,我们就有一百次站在你这边。”
但是斯隆的回应很简单:“我不知道我还剩下多少次,我真的累了。”

半个月后,爵士将德隆交易到篮网,换来了德文·哈里斯和两个首轮签,爵士解说员透露:“德隆告诉我,这并非他自己的选择,他现在也很震惊。”

我们很容易因为斯隆在辞职发布会上的泪水和德隆在篮网日渐下滑的表现而批评德隆“辜负了老帅”,也很自然地会在斯隆病逝后再把9年前的德隆拖出来批评一番,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我当然不是给德隆洗白,说实话德隆现在在国内的人气还不如他的中文网,但在德隆与斯隆分道扬镳的背后,其实是无法逆转的时代主旋律。

就算放眼NBA历史,杰里·斯隆也是出了名的强硬执着,他是“最初的公牛”,以搏命般的防守闻名联盟。根据某位篮球杂志主编的回忆,在1969年巴尔的摩全明星赛上,斯隆甚至冲着快攻上篮的厄尔·门罗来了一发恶意犯规,然后被裁判驱逐出场——当时的门罗是巴尔的摩子弹队的头牌。

以防守起家、每一回合都拼尽全力的斯隆,在成为爵士主教练后,自然就把球队改造成了一支以铁血闻名的防守大军。斯托克顿和卡尔·马龙就像为斯隆量身定制的强力棋子,两人16年如一日枯燥却无解的挡拆,加上斯隆对霍纳塞克和班诺特等角色球员的开发,让爵士成了90年代的顶级强队。

就算两度沦为乔丹背景板,就算马龙和斯托克顿相继离开,斯隆也依然坚守爵士,他先后等来了布泽尔、奥库、基里连科、德隆·威廉姆斯和米尔萨普,并在德隆加盟的第二年,成功杀回西部决赛。时隔7年,犹他爵士和杰里·斯隆,再次成为了西部球队的噩梦。

但是爵士的崛起建立在斯隆的完美掌控之上,他亲自调度球场上的细节,制定攻防战术,指挥球员严丝合缝地执行他制定的战术。他对球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06-07赛季的某场比赛后,斯隆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二年级的C.J.迈尔斯:“我不在乎他是19岁还是30岁,只要他在打NBA,他就必须站起来承受这一切,我们不能一下给他换尿布一下又给他敷冰袋。”

更关键的是,斯隆的批评不限于迈尔斯这种角色球员,哪怕是基里连科和德隆这样的主力核心,也逃不过斯隆的严格看管,基里连科曾公开表达过不满,并在2011年合同到期后径直离开了爵士。斯隆作为主教练,在球员之间的名声也可想而知。虽然迈尔斯前天还说“感谢斯隆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好”,但是穿越回当年,球员们在面对斯隆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另一回事。

早在2010年10月底,德隆就在比赛中,冲着球队新秀戈登·海沃德“发脾气”,他用一种泄愤式的传球方式,把球甩给底角的海沃德,然后施施然走到弧顶。在海沃德上篮得手之后,爵士立刻叫了暂停。

和下半场的拉加·贝尔相似,当时的海沃德也成了德隆和斯隆这两块铁板之间的尴尬夹心。

说到底,当NBA在商业化的大道上越走越远,当球星作为核心资产的价值越来越高,当网络和社交平台重构了所有人和所有媒体的交互模式,杰里·斯隆这种纯正的老派教练就越没有前景可言。

NCAA的教练之所以说一不二,是因为大学球员的话语权和收入远不如职业球员,NCAA这个联盟也没有完全商业化(正因如此,对NCAA榨取球员价值的指责也越来越多)。而现在的NBA,还容得下斯隆这样的教练吗?

换个角度,如果德隆这样的球队核心,在教练要求执行A战术的时候,临时换成了B战术,或者干脆选择自己打,他们的教练会作何反应?当科比无数次面对贴防选择干拔跳投的时候,当库里面对快船的三人夹击愣是运到三分线外闪电出手的时候,当哈登在三分线外运球十余秒突然撤步三分的时候,他们的教练会怎么说?如果把他们的教练换成杰里·斯隆,情况又会如何?

当斯隆和外界都拿德隆与斯托克顿作比较,当德隆开始吃饭睡觉打保罗,当德隆作为08梦之队的一员夺回金牌,他是否还会像斯托克顿、马龙乃至邓肯那般,愿意服从教练治军一般的严格要求?

德隆不是斯托克顿,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德隆·威廉姆斯,就像新时代的无数球员一样。

就算波波维奇从善如流地增加三分出手和外线进攻权重、放任吉诺比利这样的球员打出自己的风格,莱昂纳德还是和他分道扬镳;强如锡伯杜,也会被唐斯公开吐槽“过于严格”,更不用说斯凯尔斯这样不算太出名(但依然很严格)的主帅了。

承认吧,2010年以后的NBA,已经不是强力主教练的时代了,“以球员为主”才是执教的核心,杰里·斯隆正是亲身感受到了这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明白德隆这样的球星有更多的野望、时代已经容不下自己这样的“老顽固”,才会在那次冲突之后突然选择离开。

更何况盐湖城这种小地方,本来就不是球星们中意的栖息地。在市场地位、球星价值和球星意志愈发重要的时代,斯隆辛苦打造的铁军,他信奉的“决定比赛胜负的不是身高,而是你的心”,也显得愈发无力。

很难说这种趋势到底好不好,毕竟商业联盟以赚钱为第一要务,时代的变化不在乎个人的好恶,要么像斯隆这样转身离开,要么像波波维奇和科尔这样顺势改变。也许德隆和斯隆的分道扬镳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但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斯隆的肩上,却是一盆巨大的盐湖。斯隆教练那颗孤独的心,终究无法在赛场上继续安放。

36岁的德隆·威廉姆斯在NBA打了12年,当过詹姆斯、诺维茨基的队友,胖揍过保罗,在季后赛连续五场砍下20分10助攻,一进联盟就在体验杰里·斯隆的执教风格。然而当76岁、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的杰里·斯隆依然如数家珍地说出德隆当年干的种种好事错事,并最终接受德隆的道歉,这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沉重,已经远远超过了“主教练与球员冰释前嫌”的范畴——到最后,那份情永远是你忘不掉的。

在斯隆病逝之后,德隆写道:“我们之间的故事结局并不太尽如人意。但我很高兴能够在事情变得不可挽回之前,有机会与他冰释前嫌。这件事注定将在我余生中萦绕在我心头。你知道的,当你离开球场时,他总是会站在你身后支持你的。”

张一鸣:越是高级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

如果内部的管理,达不成外部的成果,那么管理再精细的组织,最终也会走向消亡。如何才能让内部的管理,达成外部的成果呢?“目标”是其中重要的落脚点。我们唯有完成一个个目标,服务好客户/用户,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最终达成我们的愿景。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目标达成,人是关键因素,其中高级干部的素养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张一鸣是一个以目标驱动的创始人,字节跳动是一家以目标管理著称的公司,为更好的助力于创业公司的目标达成。

一、高级人才看基本面
如今的字节跳动核心团队,大咖云集,连昔日收购漫威、曾主导Disney+的迪士尼前高管凯文·梅耶尔都被纳入麾下。但其实字节早期战功赫赫的核心团队,都不算所谓的“大家”出身,尽管他们目标的完成度和挑战度都很好。

张楠在抖音之前,没听说有什么大平台的光环,字节的人力老大华巍,上一家的履历是凤凰网做投资的。张利东之前在京华时报,从一个传统媒体人,到成为以算法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做董事长,这中间需要弥补的知识应该有一条银河那么多吧。

我们肯定不能说,是张一鸣改变了他们。人是无法被改变的,只能是被挖掘,被赋能。那么张一鸣早期选拔高级人才的时候,看重的是什么呢?他认为人才越往上走,越看重一些基本的素质:

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理性、逻辑、修养、企图心、自我控制力。

张一鸣强调的这五个词,大家都听过,但不一定认真细想过。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聊聊这五个“让字节搭建出早期牛逼核心团队”的基本素质的内涵。

1.理性

为什么高级人才需要理性?我们来看看理性的哲学定义:有目的的活动。成年人为什么相对于幼儿更加理性?因为成年人更能为目的负责。既然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目标管理,那么达成目标就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必然的,高管们就必须理性,时刻记住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不能被情绪或者琐事带偏。

如果任命了心智不成熟的人成为企业的高管,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灾难。比如说,在《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里,写到的希特勒,他有最强大的德国军团,有最牛的将军,但是因为他的“决策艺术性”,让他败于同盟国。这对于全人类来说,当然是好事。

我们再来看看感性的定义:指人情感丰富,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生而为人,感性当然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变得像机器人一样,也不是什么美事。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而言,“理性务实于外,感性浪漫于内”是一种修养。

2.逻辑

逻辑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是逻辑混乱,没有逻辑,你跟他说东,他跟你说西。公司的高管们如果是这样的人,那真是太糟糕了。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讲这个人有逻辑,实质这个人能够实事求是的看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厢情愿,自我强化,自我感动,觉得“我能行”能搞定一切。邓公的实事求是,能让一个国家改变。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务实一些,那是团队之福。

那么,如何才能有逻辑呢?其中很重要的关键点是:别装逼。张一鸣在创业初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和朋友聊天,问他对合作者对人才看重什么,其它点我已经记不住了,唯记住:不装B。当时楞了一下,随后越发觉得有道理。经常要提醒自己,这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锻炼。

3.修养

修养,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人一遇到反对意见,就容易激动直至大喊大叫。有的公司都走到C轮,D轮了, 大股东在公司里大打出手的都有。我曾经历一件事情,公司里的两个管理者吵起来了,互相谩骂。

最后公司决定要把其中一个人开掉——因为公司有一条原则,不许在公司公开场合谩骂中伤同事。当时不是很明白这种规定的道理,现在想一想,管理者是员工的表率。如果管理者的这种行为不被惩罚,就意味着被默许了。上行下效,这家公司就没法好好说话了。

修养是什么意思,即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修养也是一种领导力,我们常常听说一些年轻人说起自己的领导——他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言外之意,他是一个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长处,值得跟随的人。

4.企图心

谋事不求易成,具备强烈的成功动机和韧性才能成功。——张一鸣

公司定下同一个目标,但是公司上上下下,对于这个目标的理解和认领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想我就是来打个工,领个工资而已,你别给我要求太多。有的人知道目标达成之后,对于自己的好处是大大的,所以愿意搭车然后稍微出点力。有的人对于目标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这种人是最能为组织出力的。

“企图心”是一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发挥自我强烈的驱动力和追求成功的最大动力。字节跳动选人,不管是新人还是高级人才,强烈的动机是他们都非常看重的一个点。当尽可能的每一个公司的人,都有强烈的成功的意愿,这家企业就像绿皮火车堆的里的高铁,速度快?同行衬托得好。

5.自我控制力

很多人会开车,速度太快,容易出事故,速度太慢,就容易掉队。我们的一生,就是驾驭自己的一生。你开你自己的方式,是靠情绪主导?还是靠理性和逻辑主导?

在《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里,讲到了人的两套思考系统,快思考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思考系统,比如在黑暗里会害怕,因为在丛林里的时候,黑暗意味着可能会有危险。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城市,丛林的危险不再那么突出了,但我们还是会下意识的害怕黑暗。慢思考会促使我们做理性的判断和执行,这就是自我控制力。

优秀的自我控制力,帮助我们更以目标为导向。想要获得这个能力,需要我们反复自我修炼,遇到事情,如果已经上头了,别着急行动,冷静,引导自己去思考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该做什么样的判断和执行才能达成目标?长此以往,优秀的思考习惯就能建立。在研究了一些牛人的目标达成方法论之后,我发现这是非常普遍的自我修炼的环节。

二、德不配位的高层们
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某公司的二把手长期尸位素餐,具体表现是什么呢?自身毫无业绩可言,态度上还非常跋扈。比如开会的时候,他听别人发言不耐烦,轮到他自己讲,长篇大论。用王兴的话说,每次轮到他讲话,外面的树都能长高一丢丢。下属汇报工作到他这里,要么就是言之无物的建议,要么就是肉包子打狗,从不主张推进和解决,导致下面怨声载道。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说,这肯定不是二把手的问题,问题一定在一把手身上。的确,一把手创业多年,团队轮换几次,只有这个二把手不离不弃,人心都是肉长的,一把手自然对这个二把手另眼相看。芬香 邀请码:YL6LRA

不出业绩就不出业绩,他了解公司文化啊;

不出业绩就不出业绩,他对我忠诚啊;

不出业绩就不出业绩,他很安全啊;

不出业绩就不出业绩,他能起制衡作用啊;

不出业绩就不出业绩,我也不敢对他下手,我怕人家说我什么人都留不住。

总之,这个老大,对于重用这个二把手,有很多理由。于是这个二把手长期屹立不倒。

一把手和二把手达成了默契,害苦了下面的团队。在市场红利期还好,好日子大家都会过。红利期过去后,问题就越来越明显了。二把手不解决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堆积给一把手决策,整个公司的决策开始非常低效和质量差。尽管一把手也许有意愿培养出更多敢于决策的人,但二把手尸位素餐,下面的人也冒不出来,他不允许别人比他强。

优秀的人,一眼就望见了这家公司的前景,纷纷主动要求被裁员以寻找明处。没有议价能力的人,只能留在这里。

这个二把手也许并不是坏人,只是放错了位置,以及没有得到相应的职业要求,最后看上去成为公司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强大阻碍(实际上阻碍是一把手本人的不忍,不敢和不舍)。

以上这个故事,几乎发生在每一家更注重老大感受,而不是更注重高层准入素质的公司。尽管可能表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共通点——德不配位,害死公司。

三、公司的命脉都在头头身上
我们在给企业服务目标管理体系的时候,最难的部分,并不是制定目标,而是目标的过程管理直至达成。难在哪里呢?高层的基本素质不过关。

比如说一家公司制定了一个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公司制定了相应的价值观。价值观落地的时候,高层们表面高喊口号,行为不带头,反而要求下面的人要成为道德楷模,这就属于本末倒置了。

目标实现了,你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你们都不洁身自好?凭什么下面的小兵要遵守?领导好骗,群众难骗,他们一眼就知道贵组织的弱点所在了,从而好的走了,不太明白的只能留下糊弄事儿,哪里还有什么目标达成,只剩下互相残杀,互相抱怨了。

非常以目标为导向的邓小平,他抓军队的时候,有一句名言,他说:“贯彻执行的关键在于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高级干部办到了,全军就容易办到。高级干部办不到,就会一风吹,一切照旧。”在目标管理和达成这件事上,邓公的方法论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和学习。

不能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理性,是中国很多企业主的软肋。但如果这个毛病不加以改善,企业就没有未来。

没有一支优秀的核心团队,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可人才哪里去找呢?需要靠创始人自己的勤奋寻找和辨别。但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这样的人,你也很难辨别出这样的人才。所以答案还是在自己身上啊。芬香 邀请码:YL6LRA

张一鸣所说的高级人才的五个基本素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所幸的是,只要有强烈的企图心,以目标为导向,愿意去学习和进化,未来谁说得准呢?正如德鲁克说,卓有成效是可以习得的。

天龙八部里阿朱的死居然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太老:跟金庸先生来往多次。第一次是2000年。

我:您老对大理非常熟悉啊?书里写大理的地方很多很多。常去吧?
答:前年(1998年)第一次去。

我:(扶了一下眼镜)啊。这个,新疆去过吧?天山…
答:没去过,很想去。

我:(把眼镜捡起来,小心翼翼地)那,华山总该去过的吧?
答:没去过,很想去看看(后来,2003年他第一次到华山)。

我:先生对武术一定很有造诣,练过什么?
答:什么都没练过,就会一点点太极拳,自己锻炼身体用的。

我:(干脆把眼镜拿下放桌子上了,省得老掉)我知道您的围棋很好,听聂卫平说过。珍珑局的棋谱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我倒是真的喜欢下围棋,珍珑局么,我觉得应该有,但是一直没想出来棋谱。

几年后,在一次围棋活动中,有金迷画出了棋局。他赶紧叫人复制一份,亲笔题词送来给我。

我:阿朱死了,阿紫瞎了,听说这都不是您写的。
答:(大笑)唉,是这样,这确实是倪匡那家伙干的。当时天龙八部在报纸连载,我中途出门,叫倪匡代写几天,回来一看,就成这样了。没办法,只好接着写。

我:乔峰一定要死吗?
答:不然我也写不下去了。几十年来无数人希望乔峰不死。那样的话,天龙八部可能会到现在还没写完。

@不太老:记得倪匡后来在哪儿说过:当时他有点烦阿朱这个人物。金庸第一次出门,他刚把阿朱写成重伤,金庸就回来了,赶紧救活了。第二次金庸出门时间比较长,他就干脆把阿朱写死了。金庸回来有点生气,但是没办法了,这次救不活了

苹果的芯酸往事

2010年4月3日,苹果发布第一代iPad。在发布会上,乔布斯习惯性地用极致词汇向世人介绍这款产品:iPad搭载了我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芯片,强大到“让人尖叫”。紧接着,他身后的屏幕上出现一行傲娇白字:“Apple A4 Chip”。

这款首次被冠以苹果之名的芯片,半年后被搭载到了一代神机iPhone 4之上。只可惜,A4的光芒被淹没在iPhone 4棱角分明的纯平机身、Retina视网膜屏幕,以及新增多任务和文件夹功能的iOS 4之下。

科技分析师也大泼冷水:“我不觉得A4有多令人信服,似乎都算不上啥新产品。就算是,也没太大新意。”

当时,很少有人会预见到,从A4的平淡无奇,到A13的无可匹敌,作为近20年最成功的消费电子公司,苹果公司还同时建立起移动芯片霸权,成为最成功的芯片公司之一。

而这十年漫漫造芯之路,其实要从更久远的芯酸往事讲起。

一、PC时代苹果的芯酸往事

苹果本是七十年代个人电脑时代的开创者,却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眼睁睁看着微软和英特尔在八十年代,凭借兼容和授权模式抢占市场,建立起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

在Wintel体系中,下游整机厂左手高性能芯片,右手最新款操作系统,依靠高度产业分工,自己只要做好组装销售,就能在广阔的时代红利面前数钱数到手发软。惠普、戴尔,包括后来的联想,都是受益于此而崛起的。

贸工技虽好,但所有整机厂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病:只赚不到5%的毛利,却要受95%的夹板气;明明芯片交付延迟,自己却要为之背锅,打乱产品节奏。

就比如堪称移动芯片领域bug般存在的高通骁龙810,2016年发布时,以一种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干掉了智能机领域近一半的玩家。那一年810先是延迟发布,后是被吐槽发热严重。没有备胎的HTC、索尼与摩托罗拉,顶着bug强上,终于在那一年彻底告别智能手机,小米5则被迫延迟一年发布,最终市场份额被OV华为反超。

而这种倒霉事,PC时代的苹果其实也没少遇到。

九十年代,始终看盖茨不对眼的乔帮主不屑委身Wintel,曾拉来IBM和摩托罗拉组成了一个叫“AIM”的组合。其中,IBM与摩托罗拉研发PowerPC处理器,苹果和IBM负责软件。

只可惜,蜜月期刚刚开始。2000年,AMD就首发了全球首款1GHz主频的芯片。次年,英特尔的“奔腾”P3又冲上了1.13GHz宝座。而摩托罗拉却因为技术原因,在500MHz的性能上被卡脖子。崩溃的乔布斯,一边顶着用户骂声以原价售出降了50MHz的电脑,一边在电话里痛斥摩托罗拉CEO高尔文“你们的芯片烂透了”,两人为此大吵一架。[1]

摩托罗拉是猪队友,IBM也不是什么黄金辅助。通过将高性能服务器芯片下放桌面市场,IBM曾一度帮着苹果改换门庭。只可惜,到了2004年,在90nm工艺的升级款芯片上,IBM连续两个季度产能不足,导致苹果将新电脑的发售日期推迟至九月以后,错过了开学换机潮。

接二连三的问题出现,最终还是乔帮主放下了身段。

2006年的Macworld大会上,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身穿一套滑稽的实验室外套,在干冰烟雾中登场亮相。在以一种交党费般的虔诚将怀中的硅片交给乔布斯时,欧德宁讲出了一句影响两家企业此后15年合作的经典台词:“报告史蒂夫,英特尔准备好了!”

愿意配合当年电脑市占率仅有3%的苹果演这一场大戏,英特尔其实还另有算盘。当年,移动端崛起趋势已经日渐明显,苹果已靠着iPod在娱乐业崭露头角,正虎视眈眈打算入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文体两开花。靠着在PC领域卖乔帮主一个人情,欧德宁想借着自家凌动(Atom)系列的旧船票,搭上苹果的这艘移动时代新游轮。

但他不知道的是:已经在PC时代错付了一次又一次的苹果,在移动时代,正在筹谋着一个更隐秘,也更宏大的造芯计划。

二、移动时代苹果自研芯片的杀招与后手

驱虎吞狼是苹果使出的第一招。前几代iPhone中,苹果先选用了三星的处理器,随后,又与英特尔在iPad上的合作不欢而散。对此,乔布斯给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一来英特尔不够灵活,二来自己的东西会有被卖给竞争对手的风险。

与乔布斯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欧德宁,直接戳破他的谎言:“这只是乔布斯控制欲的另一个表现,他想控制产品的每一个环节,从芯片到材料……”[1]

果不其然,2010年4月,苹果秘密自研的A4芯片正式登台亮相。

之后十年,A系列从新入局的菜鸟玩家逐渐进化为独孤求败的王者。从首次采用自家Swift架构的A6,到首款移动64位处理器A7,苹果成为了各家安卓企业竞相“吊打”的对象。最新的A13 Bionic采用7纳米工艺,有85亿个晶体管,每秒运算数超过一万亿次,性能是当年A4的70倍,功耗却比上代A12又降低了30%。

A系列芯片成功的背后,是苹果造芯的两大杀招与后手:

收购专利,高薪挖人,是苹果造芯的第一重杀招。

花费数千万美元从ARM买来了最高等级的架构授权后,2008年,苹果2.78亿美金收购P.A.半导体,打响了芯片自研的第一枪,其产品也成为了后来A系列芯片的前身。紧接着,苹果又以1.2亿收购Intrinsity,两家公司加起来,一共为苹果带来超过250位优秀工程师。

此外,做闪存控制器的Anobit公司,做通信芯片的Passif半导体,飞思卡尔的200余项专利,也在日后相继被苹果收入囊中。

能收购企业,苹果绝不只是收购专利;但如果遇到收购不了的企业,苹果就是高薪挖人。

苹果主管硬件的高级副总裁Johny Srouji,曾在英特尔和IBM担任研发经理。在苹果只工作了两年,就带头研发出了A4和A5芯片架构大神的Jim Keller,老东家是AMD,同时也是日后“锐龙”团队的负责人。加上AMD的Bob Drebin,ATI的Raja Koduri,IBM的Mark Papermaste,星光熠熠的苹果芯片大军背后,其实是整个美国芯片设计的群英荟萃。

不贪心,专注芯片设计,是苹果成功的第二重后手。

芯片厂商有三种角色,一是设计制造两手抓的IDM,二是只设计不制造的Fabless,三是专做代工制造的Foundry。早年的芯片企业,几乎都是IDM起家,但是随着芯片制程越来越精密,晶圆尺寸越来越大,芯片制造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仅一座12寸晶圆厂,投入就已经抵得上半座三峡大坝,14nm更是绝大多数IDM制程的巅峰。

相比一度坚持IDM,导致产品性能被AMD反超的英特尔,苹果一开始就选择了风险更小、也更专业的Fabless模式。A4到A7,苹果先将代工交给了老对手三星,此后除了A9芯片曾采取台积电、三星的双代工外,苹果与台积电从A8时代开始,就彼此深度绑定。芬香 邀请码:YL6LRA

为争取订单,2010年,苹果COO杰夫·威廉姆斯就曾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私下聚餐,张忠谋向苹果承诺:“台积电永远不会突破制造与封测的边界。” [2]

更让苹果惊喜的是,为保证让苹果能用上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台积电此后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搞研发,先后帮助苹果用28nm赶走三星,在16nm奠定地位,之后凭借10nm扩大优势,最后送上7nm工艺,打造独孤求败的A13 Bionic。

不过,苹果的杀招与后手也不总是有用的,尤其是遇到了GPU的喜马拉雅,与高通基带的太平洋时。

2017年之前,Imagination曾凭借着为苹果提供GPU,而成为移动芯片领域的一霸,只不过苹果一朝宣布GPU自研,Imagination股价随之腰斩75%。谁曾想三年过去,苹果的自研GPU依旧石沉大海。最后面对现实,和Imagination重新签订了授权协议。

基带芯片苹果也是有苦难言。智能手机普及后,这个细分市场就被在通讯领域积累多年的高通把持。苹果付出的代价是每台iPhone BOM的5%。2017年起,苹果试探性的在iPhone 7的部分产品中使用了英特尔基带,此后又在iPhone 8时代完全抛弃高通转投英特尔怀抱。

结果英特尔基带性能堪忧。比如为满足苹果iPhone XS系列需求,英特尔提前一年多时间就开始了对自家7560基带的改进。然而历经四次大改,时间一拖再拖,iPhone XS、XR还是被基带拖累,出现了信号差、不稳定的问题。苹果又重新找回高通合作。

三、尾声

造芯一为自主,二来为钱;更重要的是,这是苹果之所以成为苹果的独一法门。

而苹果与一众对手的区别就是在于,一个根据软的需求来规划自己的芯片设计,软硬件强耦合;一个只能根据别人的芯片,来开发自己的功能,一不留神还会翻车。

2019年年底小米首发CC9 Pro,定价2599元,搭载一亿像素。这本该是个雷布斯交朋友的诚意之品,但用过CC9 Pro的人都知道,这款手机搭载的骁龙730G能支持的单镜头最佳像素其实只有3600万。强上一亿像素,一张照片就能运算卡顿五秒,128GB的存储,就算卸载清空全部数据,也就只够存储两千多张照片。

怎么说呢?小马拉大车。而苹果的不同,就在于合适,在于协调。芬香 邀请码:YL6LRA

苹果芯片部门的一位工程师还记得,当年在部门里经常能见到软件工程师,还有乔尼·艾维带领的设计团队,排队向芯片负责人Johny Srouji提需求,他们就像是如今互联网公司里的产品经理,细致准备着演示文档。[3]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在2007年初还没有涉足手机或芯片业务的公司,能拥有如此强大的设计实力和产能,统治着移动生态系统。

是苹果成就了A系列芯片,而同样,A系列芯片也成就了如今的苹果。

做花生日记的20个理由

1、只要下载注册就可获取淘宝天猫所有促销产品优惠劵

2、人家开商城投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我们花生日记APP零门槛,零风险

3、加入即可与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城共享粉丝红利

4、花本来要花的钱,赚你原来赚不到的钱

5、帮助别人省钱,自己就能赚钱,利人利己 花生日记 注册码: MWRSAWI

6、不花钱有生意做还不用操心

7、不花钱的生意不用交铺租,不用开工人工资

8、不用进货照样能做生意

9、不用发货照样有钱收

10、不用售后,通通由淘宝天猫全部搞定

11、我这24小时营业的商城连睡觉都有订单

12、建好财富管道,持续收入源源不断,管道事业可以长久干

13、自由自在无压力,实现财务自由

14、庞大的6亿淘宝天猫用户,不怕没客户

15、好玩,每天玩玩手机,发发朋友圈就有钱赚

16、团队运作,不是单打独斗

17、简单,一个二维码就锁定粉丝

18、不会有人教,不懂有人带 花生日记 注册码: MWRSAWI

19、零投资,不囤货

20、不花钱就不会伤人脉,沟通交流更方便

摩根财团崛起史:美国经济腾飞背后的华尔街拿破仑

只要和金融圈沾点儿边的人都对“摩根”两个字不陌生。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这两家叱咤华尔街的投行,在业内被叫做小摩和大摩,这两家投行在中国又各自直接或间接控股了两家基金公司,分别是位于上海的上投摩根和深圳的摩根士丹利华鑫。

这一堆“摩根”让人眼花缭乱,他们往上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摩根财团。无论是JP Morgan还是Morgan Stanley,在当今投行圈里都是数一数二的顶流,但和他们的老祖宗当年比起来,地位和影响力都相去甚远。

摩根财团可以说是美国金融业的开山鼻祖,华尔街的奠基人。他们的老总部位于华尔街23号,左大门正对纽约证券交易所,右大门正对美国财政部,曾经当危机席卷华尔街,股市交易面临崩溃的时候,人们是聚集在华尔街23号等待摩根救援,而不是旁边的美国财政部。

从一穷二白的英国移民到崛起成为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比肩,影响力横跨大西洋两岸的金融财团,摩根家族的故事承载了国际金融的变迁。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一家独大的金融力量在美国工业飞速发展时,几乎是抓住了每个风口,控制了美国的火车、钢铁和电力业;在金融危机中,它充当起中央银行的角色力挽狂澜;在国家战争和世界大战中,它又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主宰国际物资和资金流动,是20世纪动荡的历史中关键的幕后角色。

这一期我们就围绕这个家族的灵魂人物,来说说这个神秘的金融财团的故事。

一、贵族世家

17世纪初,摩根祖辈从英国威尔士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1636年的春天,20岁的英国小伙麦尔斯•摩根(Miles Morgan)乘坐的“玛丽号”轮船在波士顿靠岸。和无数涌入这片新世界的移民一样,麦尔斯来这里寻找新机会,他脚底下的这片土地当时还是一片荒芜,被欧洲列强殖民统治,此时距离美国建国都还有100多年。

从麦迈尔斯开始,摩根家族在新世界生根发芽,起初几代人靠当兵和务农谋生,为后人积累了大量土地,后来涉足商业和金融,家族历史绵延数百年,财富和权力的积累历经数代人的打拼。花生日记 注册码: MWRSAWI

这个家族有一个特别耀眼的人物,在他的手里,家族产业搭载上美国工业和经济崛起的列车,迅速膨胀成一个称霸华尔街乃至全球的金融王朝,成为国家资源和资本的翻云覆雨手,这个人就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JP Morgan(1837~1913)。

前面提到,摩根祖上以当兵务农为主,一直到皮尔庞特的爷爷辈才开始经商并涉足金融,到他父亲朱尼厄斯•斯宾塞•摩根(Junius Spencer Morgan,JS Morgan)(1813~1890)这里,已经成为巨富之一,生意遍布欧洲和美国,家底十分丰厚。

所以和同时代那些出生贫寒、白手起家的新贵们不同,皮尔庞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在美国完成基础教育并且专攻了数学,毕业后又被送去瑞士学习法语,到德国学习德文和艺术史。

皮尔庞特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但这个弟弟12岁就死了,父亲于是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皮尔庞特这个唯一的男性继承人身上。在那个年代,银行基本上是代代相传的家族生意,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和信誉,所以JS Morgan精心规划了皮尔庞特的教育和事业路径。

在父亲的安排下,皮尔庞特19岁进入纽约一家银行做学徒,24岁开始成立自己的公司。不过JS Morgan并没有放手让儿子单打独斗,而是牵线搭桥不断让年长有经验的人与皮尔庞特合伙,提携指点他。

当时,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在资本短缺的世界上,这里聚集了大量资金,美国发展也依赖伦敦的资本供给。摩根家族此时的业务中心也在伦敦,为美国各州政府和大公司发行股票、债券,进行高额融资。当时JS Morgan亲自驻守在伦敦,皮尔庞特则作为代理人留守在纽约,为父亲提供客户情报和资料。

父子两人长期分隔两地,性格沉稳冷静的JS Morgan一直觉得儿子过于性急鲁莽,想牢牢把他生活和事业掌控在自己手里,奈何总有鞭长莫及的时候。比如在做学徒时期,皮尔庞特就擅自用公司的钱做了一笔咖啡投机生意,收购了一船滞销的咖啡,转手一卖大赚了一笔,但这却把公司老板气得吹胡子瞪眼,认为他太过草率。

皮尔庞特二十多岁的时候,美国正在经历内战,本应该应征参军的他花300美元找了个替身,替他当兵,自己则疯狂地投身到了投机生意中去。比如他贷款给一个叫伊斯门的人,这个人用每只3.5美元的价格从政府那里收购了一批过时的卡宾枪,找人改造了一番,又以每支22美元的价格卖回给政府。这件事情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皮尔庞特一伙也被指责是比叛徒还可恶,从国家的不幸中牟利,简单来说就是发“国难财”。

不过皮尔庞特没有就此停手。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每一次战局都会影响黄金价格,北军战败,黄金暴涨,北军获胜,黄金下跌。皮尔庞特嗅到了机会,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报从前线获得第一手战况情报,抢先一步布局黄金买卖,赚得盆满钵满。

要说摩根也是名门贵族,皮尔庞特作为不差钱的富二代为什么要做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光彩的投机倒把的事情?这或许和环境有些关系。当父亲JS Morgan出入伦敦高雅的金融城时,皮尔庞特所在的华尔街还处于草莽年代,混沌中充斥着丑陋和卑劣的勾当,贿赂官员、非法侵占财务的拙劣行径比比皆是,相比之下皮尔庞特还算是凭自己本事赚钱了。

但皮尔庞特也不是一直都这么激进生猛,他从小身体不好,长期被猩红热、风湿皮疹和头疼困扰,性格里有非常极端的两面,时而精力旺盛,时而抑郁烦躁。24岁的时候,他深爱的妻子在结婚4个月后就因肺结核病故,皮尔庞特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笼罩在巨大的悲伤里。

而作为家中独子,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承担起家族重担,另一方面,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动力,反而常常使他精疲力竭,30多岁的时候他就多次萌生了退休的想法,但都被JS Mogan制止了。

在皮尔庞特事业生涯的前半段,他的主要角色还是父亲在美国的代理,依仗英国资本他的合伙公司在华尔街的地位扶摇直上,不过直到1879年 JS Morgan步入退休,42岁的皮尔庞特才开始走出父亲的阴影,成为家族事业的执掌人。

二、重组世界

和他父亲不同的是,在皮尔庞特的时代,摩根家族不再仅仅是帮别人融资,替他人做嫁衣的被动角色,而是开始介入公司事务管理,最终成为美国庞大实业的实际控制人。简单来说,以前摩根帮客户发行股票、债券筹钱,是客户的仆人,现在摩根成了客户的主人。皮尔庞特是怎么做到的呢?

1879年,也就是皮尔庞特在父亲退休后开始独挑大梁的这一年,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儿子找上门来了。在镀金年代,范德比尔特靠航运和铁路发家,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二富有的人,仅次于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范德比尔特死后给儿子威廉留下巨额财富,其中就包括纽约中央铁路87%的股票。但是这个儿子没有继承老爸的精明能干,看起来还有些木讷呆滞,一时间各种麻烦都来了,公众质疑他的能力认为他不适合管理中央铁路,政府也抓到了运营中的把柄要对纽约中央铁路罚款。

威廉找到皮尔庞特,是想脱手这烫手山芋,让他卖掉25万股纽约中央铁路的股票,这是当时最大的大宗股票交易。大股东要减持,股票常规来说是要跌的,这在今天也一样,皮尔庞特的任务就是既要完成股票出售,又不能让股价暴跌。

不过摩根家族毕竟在英国根基深厚,皮尔庞特在欧洲悄无声息地就把股票卖掉了,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笔交易中,皮尔庞特不仅大赚了300万美元的佣金,而且要求在纽约中央铁路的董事会上占有一席。此外,皮尔庞特还通过“股权信托“的方式把绝大多数控制权掌握在里自己手里。

这里股权信托(Voting Trusts)是指股权所有人保留股份的所有权,但把投票权委托给别人。皮尔庞特帮范德比尔特家卖了那么多的中央铁路股票,那些海外股东把投票权委托给皮尔庞特,就这样他掌握了大多数股权。

颇为讽刺的是,威廉卖掉股票分散了股权,于是政府放松了对他的监管,但政府没有想到的是,皮尔庞特又把分散的股票集中起来,把绝对控股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只是摩根家族对美国铁路控制的开始。

十九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但无序的发展阶段,各路资本乱哄哄一拥而上,弯弯曲曲的铁路覆盖了整个国土,远远超出了运输需要。铁路本应该是公共设施,但这时却成为了私人资本的投机舞台,于是出现了供应过剩、复线过多、轨距不标准等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讹诈线路“,就是在原有的铁路线旁再建一条平行线,然后等着同业者出巨资买下这条新路。

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赚钱,为了抢夺客户,铁路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争相降低费率,出现大量亏损甚至破产线路。

在那个没有工会,政府职能不完善的年代,银行常常作为中间人担任起仲裁调解的角色。比如当时纽约中央铁路和宾夕法尼亚铁路之间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两家公司的股票和债券都出现暴跌,实在看不下去的皮尔庞特把两家公司的老总请到他的私人游艇“海盗号”上,告诉他们欧洲投资者们对他们这种做法非常生气,毁灭性的竞争对双方都没好处,然后就把他们留在船上自己争论,直到互相达成妥协停止恶性竞争才让他们下船。花生日记 注册码: MWRSAWI

那时候皮尔庞特家里常常聚集了一帮铁路公司首脑们开闭门会议,商讨出解决行业弊端的方案,例如成立行业组织来规范运价仲裁争端,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于是财力雄厚的皮尔庞特开始自己出手,他买下那些陷入困境的铁路,出资进行资源整合,这个过程现在叫做兼并重组,但在以前人们称之为Moganization, 也就是“摩根化”。

通过大量兼并重组,皮尔庞特结束了美国铁路无序竞争造成的混乱局面,个人财富和权力也急剧膨胀。当时全美国铁路总长的六分之一都被摩根化了,包括伊利公司、北方太平洋公司、泽西中央公司、南方铁路公司等,这些公司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

不久后皮尔庞特又把目光投向了当时风头正盛的钢铁行业。1898年,他组建了联邦钢铁公司,短短两年时间就跃升成为行业顶尖,产量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卡耐基钢铁公司。卡耐基也不是等闲之辈,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从一个贫穷的苏格兰移民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钢铁帝国,两大巨头狭路相逢,惨烈的竞争一触即发。

但经历过美国铁路业乱象的皮尔庞特最痛恨的就是竞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他才不愿意做,通过卡耐基助手施瓦布的牵线,两大巨头同意组建钢铁托拉斯。

1901年,皮尔庞特以4.8亿美金买下了卡耐基的钢铁帝国,又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那里买下几家铁矿,最终以33家公司组建成了一个超级庞然大物——美国钢铁公司。这是历史上第一家10亿美元公司,资本金达到14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所有制造业资本金总和也不过是90亿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的产量当时占全美钢铁总产量65%,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工业蓬勃发展,美国钢铁也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它的钢梁支撑起美国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和工厂,它生产的金属板随着汽车和家用电器的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它的管材产品则构建起了全球能源输送的管道。

皮尔庞特主导的这笔并购被称为世纪交易,除了巨大的规模外,美国钢铁公司的成立还被认为是金融界与工业界力量结合的象征。在此之前,以卡耐基和洛克菲勒为代表的工业巨头和以摩根为代表的金融巨子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甚至是相看两生厌的。卡耐基和洛克菲勒们认为银行家们不靠谱,依赖他们来融资最终只会是作茧自缚,使自己沦为资本的奴隶,而出生贵族的皮尔庞特则觉得草根出生的卡耐基和洛克菲勒们举止粗鲁,缺乏修养。可以说是互相瞧不起对方,但利益还是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这时候皮尔庞特的事业已经是如日中天,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公元前4000年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又被摩根重组了一回。”作为兼并重组的开山鼻祖,皮尔庞特为美国工业带来了巨大的规模经济,而他所代表的华尔街也不再是美国工业的仆人,而是气宇轩昂地成为了美国工业的主人。

就连美国超级工业巨头、如今依然是世界500强的通用电气也是摩根化的产物。19世纪70年代,当人们还依赖煤油灯照明时,商业嗅觉灵敏的皮尔庞特就注意到电力这个风口,相信电灯将给人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请托马斯•爱迪生为他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宅邸安装电力系统,一台小型发电机点亮了400个灯泡,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以电照明的私人住所。皮尔庞特还投资成立了爱迪生电力公司,他想取代洛克菲勒,成为点亮美国的人。

不过提倡直流电的爱迪生在后来的直流电VS交流电世纪大战中败下阵来,离开了公司,皮尔庞特则主导爱迪生电力公司与基于交流电的汤姆森•休斯顿公司合并,形成了通用电气公司。

三、战争和金钱

不过真正让摩根家族具有神秘气质的是他们与国家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向主权国家发放贷款,做世界的债主应该是私人银行权力的巅峰了,有关19世纪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呼风唤雨, 左右地球经济和历史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事实没有那么传奇和夸张,但在战乱年代,银行作为金主确实能够影响一国命运,比如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就曾经写过:

“每笔贷款……或撑起一国,或颠覆一君。”

在皮尔庞特的父亲—JS摩根的时代,向主权国家发贷还是被罗斯柴尔德和巴林银行这些欧洲老牌的银行家族垄断,摩根当然也想跻身这一列。

1870年机会来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国内政局动荡,经济深陷危机。法国临时政府于是到伦敦寻求融资,巴林银行由于已经站队普鲁士,拒绝了法国官员们的请求,罗斯柴尔德则不看好法国能获胜,也拒绝了。受到外交孤立的法国几乎是被逼到绝境,这时候JS摩根决定借钱给他们,提供了1000万英镑的银团贷款,在当时相当于5000万美元。

JS摩根当然不是为了出风头来者不拒,他是在仔细研究了法国过去十几届政府的信用记录,觉得靠谱后才做了这个决定。两年后,法国虽然战败但还是提前按债券面值还了钱,加上债券升值,JS摩根这笔不仅大赚了150万英镑,而且一举成名,虽然不能说和罗斯柴尔德、巴林齐名,但也成为了跻身政府融资前列的顶级银行。

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而罗斯柴尔德由于没有重视美国崛起,影响力逐渐衰退,摩根开始接替这些欧洲老牌银行家族,成为左右全球货币流向的顶级投行。

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帝国主义国家狂热向外扩张,掀起了夺取殖民地的巨大高潮。英国在南非为了征服当地布尔人,持续战争三年,耗尽黄金,财政陷入困境。于是就连日不落帝国也不得不向当时已经执掌摩根的皮尔庞特求助。布尔战争是英国殖民战争中拖延时间最长,开销最大的战争,总共花费2.2亿英镑,其中五分之一的费用都是来自摩根财团的融资。

除了英国和美国,摩根也活跃在南美,墨西哥和阿根廷政府在财政困顿,经济危机的时候都曾经依赖过摩根的融资,甚至在遥远的亚洲,一百多年前就有摩根的身影。1911年,以摩根为首的财团为中国前清政府发行了750万美元的湖广铁路债券。

通过这些政府融资,摩根不仅赚了大量承销费,更重要的是扩张了海外影响力,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这些深厚的无形资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摩根的后皮尔庞特时代,随着世界大战爆发,摩根在国际物资和资金流动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后来也被争议大发战争财。一战刚爆发,美国就宣布我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我选择中立,但嘴上说中立,身体很诚实,背地里和交战国热火朝天地做生意。打战要消耗大量的军需品和消费品,忙着打战的国家自己无力生产,而刚刚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美国可以啊,于是美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协约国的物资供应商,源源不断地把食品药品、武器装备卖到欧洲,而摩根在这其中扮演的就是中间人的角色,基本上是独家代理了。当时英国和法国政府都委托摩根作为美国物资采购的总代理,最终采购金额达到了30亿美元,摩根只拿1%的佣金,就赚了3000万美元。

打战不仅要物资,还需要钱,这可是摩根的老本行,于是协约国又委托摩根在美国融资。用向美国借的钱买美国的东西,所以世界大战后,美国赚得盆满钵满,从债务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债主国,财力、军事实力和技术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世界格局就此改变了。花生日记 注册码: MWRSAWI

四、华尔街拿破仑

说回到皮尔庞特,虽然和同时代的洛克菲勒相比,皮尔庞特的财富远不及他,但由于金融对各个行业的渗透,皮尔庞特的能量和权力巨大,曾数次挽救美国于危机之中。

1895年,美国还笼罩在两年前经济大恐慌的阴霾中,物价暴跌,失业率高企,经济濒临崩溃。这种情况总是伴随着资本外逃,在当时的金本位制度下,人们纷纷到银行要求把纸币兑换成黄金,于是美国国库中的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一句话来说就是出现了黄金挤兑。

为了维持美元的价值,美国政府 1879 年开始承诺美元能够兑换黄金,并且储备1亿美元黄金来保证货币兑换。但到1895年1月,美国国库就只有6800万美元黄金,而且还在快速流失,一旦美国黄金储备耗尽,意味着美国政府的承诺破产,那就只能放弃金本位制度。

情急之下,时任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不得不向皮尔庞特求助。对于向私人财团求助这件事,总统一开始是拒绝的,而是寄希望向公众发债度过危机。但这时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就只有900万美元了,好巧不巧当时就有一个投资者拿着1000万美元的汇票等着兑换,这时候再靠发行国债来解决流动性危机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最后皮尔庞特提议,美国政府发行6500万美元黄金债券让由摩根牵头的财团承销,财团则负责为政府筹集350万盎司黄金。同时,皮尔庞特还使出了各种金融手段遏制黄金继续外流,到了同年 6 月,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又稳稳地站在了1亿美元之上,就这样拯救了濒于崩溃的美国金本位制度。

到了1907年,皮尔庞特已经七十岁了,时常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但当危机再次降临,他又一次展示了力挽狂澜的实力。

当时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资金需求旺盛,在这种氛围中诞生了一种新型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相比于银行,这些机构受到的监管较为宽松,基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是今天的影子银行。这些信托公司大量吸收储户的资金投资股市或者高风险、高回报行业,这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一次失败的股价操纵行为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当时有这么两个人,F•奥古斯塔•海因兹(F. Augustus Heinze)和查尔斯•W•莫尔斯(Charles W. Morse),奥古斯塔有一家公司叫联合铜业,这两个人想通过买断市场流通股票,碾压空头的方式,来操纵联合铜业的股票上涨。听起来略复杂,总之这个方案失败了,股价最终暴跌,这两人把自己作到破产,还连累了一批为这个操纵计划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其中纽约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就因此轰然倒下了。

尼克伯克就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率先倒下的雷曼兄弟,一时间恐慌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人们蜂拥向信托公司要求提出存款,挤兑风潮席卷全美,股市一泻千里,资金利率飙升,将近300家信托公司濒临破产。

一般这种时候,央行就该出手了,向被挤兑的机构提供资金,解决流动性危机,实在不行还可以印钱。但当时还没有央行,今天在全球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美联储当时还没成立。

于是,时任总统罗斯福又一次把希望寄托在皮尔庞特身上,民众们也聚集在华尔街23号—JP Morgan的大本营,期待救世主的出现。不在纽约的皮尔庞特连夜赶回华尔街,火速召集了一批银行家,组建了一个救援小组。

10月24日,危机经过几天发酵达到高潮,股市交易陷入停滞,纽约证券交易所至少50家经纪商面临破产。信托公司挤兑又怎么会波及到纽交所呢?资金传导的链条是这样的,当时信托公司向纽交所的股票经纪商提供无抵押的隔夜贷款,经纪商用这些贷款去买股票,然后又用这些股票做股权质押,从银行融资更多的钱,再用这些钱继续买股票,用收益来偿还信托公司提供的隔夜贷款,这是一个杠杆被不断放大的过程。信托公司在这个闭环里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倒下了,经纪商融不到新钱还贷款,就面临倒闭。

当天下午,纽交所总裁托马斯夺门而出,他没有冲向斜对角的美国财政部,而是街对面的华尔街23号,他告诉皮尔庞特,如果不立即筹集2500万美元,50家经纪商将面临倒闭,他想提前关闭交易所。

皮尔庞特告诉他关门时间一分钟也不能提前,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关门只会加剧恐慌。皮尔庞特立即召集纽约市最知名的一批银行总裁,告诉他们必须在20分钟内集齐这笔钱,16分钟后这笔钱到位了,一颗大雷被拆除了,皮尔庞特在自己的办公室听到了马路对面纽交所里传来的热烈欢呼声。

这场大恐慌持续了数周,摩根充当起了中央银行的角色,美国财政部把2500万美元的政府救市基金也交由皮尔庞特掌管,他带领着救援小组四处扑火,不但动用了自己的资金,还调集了整个金融圈中的资金来共同救市。危情时刻深夜召集银行家们到他的私人图书馆,把门锁上直到他们达成救市方案。这套路有点熟悉,和当年他把铁路大佬们困在船上谈判如出一辙。

到11月底,恐慌逐渐平息了,但这场危机余波漫长,对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推动了美联储的诞生,因为摩根财团在危机中的作用,让政府和民众意识到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五、尾声

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对于美国人来说,皮尔庞特就是民族英雄,这是他和他的摩根帝国最荣耀的时刻,这时候连皮尔庞特感冒了都是一条大新闻,能够登上纽约时报的头版。

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让一个银行家拥有如此大的权力好像也不太对,华盛顿的政客们也对摩根财团这个权力日益膨胀的金融巨擘有所忌惮,各种反托拉斯调查和听证不断被提上议程。191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议题都把矛头指向皮尔庞特和他控制各个企业上,人们认为摩根是货币托拉斯,这家华尔街托拉斯创立了多家工业托拉斯。

在声势浩大的反托拉斯运动中,皮尔庞特要面对无休止的听证质询和犀利的媒体声讨,这让已经年迈的他精疲力竭。1913年4月1日,就在离他76岁生日只有半个月的时候,皮尔庞特去世了,在外度假的他死在了意大利罗马的一家酒店里。

盛誉与争议并存,皮尔庞特的去世震动大西洋两岸,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盛大的悼念活动,纽约证券交易所休市哀悼,这一般是总统去世才会有的待遇。在他生前那些围绕托拉斯的批评和指责也暂时沉寂,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讣文,《经济学人》杂志称他是华尔街拿破仑,《华尔街日报》认为皮尔庞特之后再无来者。

在皮尔庞特去世一年前,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触礁冰山,1503人葬身大西洋,这艘当时世界最大的海上船舶正是摩根财团的。摩根旗下的国际商业海运公司拥有白星航运公司,这家公司打造了泰塔尼克号,皮尔庞特亲自参加了这艘巨轮的命名和下水仪式。

实际上皮尔庞特当时也预定了处女航,打算乘泰塔尼克号从欧洲返回美国,但在临行前取消了行程,从而躲过一劫。所以,泰塔尼克号沉没后,各种猜测和阴谋论纷飞,其中一种是摩根策划主导了这起灾难,因为当时船上有3位富豪,他们极力阻止成立美联储,为了除掉异己,摩根安排错误信号导致沉船。但为了消灭3个人,拉1500个人陪葬,这事听起来实在有点太疯狂了,实际上有资料记载皮尔庞特得知沉船的消息后受到非常大的打击,甚至进一步拖累了他的健康状况。

皮尔庞特去世后,他的儿子杰克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Jr.)掌管起家族事业,随着世界大战爆发,摩根财团进一步崛起成世界上最强大的私人银行,作为一股全球性力量,游刃于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在20世纪动荡的历史中扮演着关键的幕后角色。

但到了1933年,美国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瓦解了这个金融帝国,这个法案要求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于是摩根被拆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JP摩根,继续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另一部分被分离出去,由皮尔庞特的孙子领导,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这就是摩根士丹利。花生日记 注册码: MWRSAWI

到了90年代,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JP摩根恢复了投行业务,后来又和大通银行、美一银行等合并,在几年内快速发展为美国最大的投行之一。摩根家谱中还有一家银行是摩根建富,这是摩根财团当年在伦敦的业务,后来被德意志银行并购。

不过,无论是摩根大通还是摩根士丹利,如今他们背后已经没有摩根家族的身影了,在杰克摩根后期,摩根完成了从私人合伙制向公司制转变,由家族之外的业界精英来管理。随着政府职能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日益成熟,曾经被摩根财团主导的金融力量如今分散在遍布全球的大小机构手中,一代金融王朝的辉煌消逝在历史的烟尘里。

30天,0投资,服装店女老板多了一个线上店日赚400

这个姑娘我不认识她。

在我直播间直接买了一个富甲一方的小甲虫枕套,2个收纳袋。然后私聊说,是****推荐的。听说我是个总能干成事的人,想认识,想请教。

一个快人快语的姑娘。芬香 邀请码:YL6LRA

在工厂做服装设计10年。

去年自己开了一个服装店。

以为梦想的大门刚刚打开。做了一批货,卖的不好,然后就是疫情。盘点了一下:铺租5500,房租月3500。收入0,入不敷出已经6个月。

她说有没办法先活下来,再去追梦。

这孩子,脑子灵清,会抓重点。

虽然把喜欢的事情做的没饭吃了!

小姑娘让我帮她谈了几单生意。都有结果。

发现这姑娘执行力强。

基本上我提的方案,她都会去立刻执行。

3月初她说答谢我请吃料理,顺便请教我其他事。

当晚饭桌上时光悠闲。

晚上8点,我准时在社群发品卖货。

当时后台每天几十块。她凑过来看了一眼。问,要投多少钱?

答:0投资。

她哧溜溜喝着汤,嘴里泛着油光说:

不投钱,还收钱。那我也试试。

“别试试,试一试绝对干不成。

开始可见不到大钱的。你去折腾点马上见钱的事吧。”

“猛地一下大钱砸到我怀里,这事也不现实会在我身上发生啊。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干活赚小钱。”我抬头看了这姑娘一眼,脑子清楚的!有多少年轻人都认为自己天赋禀异,活该黄金从天上掉下来刚好砸自己怀里。她还算清醒。

注册的时候,发现她的号码不知道怎么被别人绑定了。

她说马上搞定,人就跑出去了。

20分钟回来,买多了一个新号码。

我笑着说,这回你可算是破了0元进入这个门槛,何必费劲呢。

她说,姐,你这样厉害的人,都做这事,一定行。

跟着做就行了呗。主要是这事看着简单。

烧脑的事和费劲的事和投钱的事,现在都干不了啊。简单点。

她毫不脸红。现在的孩子们啊

我看了她一眼,决定给点干货她。至少得让她立刻赚回来这个手机新卡费:”我分享一个小动作给你,你看有用不:你看我后台这100多个注册会员,就是因为我用一个1元包邮的京东电动牙刷引流来的。然后我让大家进群。群里继续发1元包邮和超值产品。这样就产生了第一批种子用户和一个群。“

哇哇哇。这个好啊。那我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学你,用京东1快钱包邮的产品来引流拓客。这样很容易吸引客户啊。我搞来10个客户都是赚啊。1分钱都不用花啊。这个超值啊。也不用自己发货。人家一看京东,多可信啊。这个好。这个好。她兴奋的脸都红了。说话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吵死人。

她马上去京东找了个1元包邮的京东丝袜,和一个10.9包邮的一个冷水壶+4个玻璃杯。大呼便宜。开心坏了。自己先下单买了一堆。特别得意的说:看,买了一堆东西,才花了不到200。便宜死了啊。这个太好了。

当天晚上,她说卖出去12个冷水壶。赚了11块多。

午夜时分,打了骚扰电话给我!说她朋友都问她找到什么供应链,这么牛。

然后用1元的丝袜,引到了7个陌生客户。

挺得意的说,这事有点意思啊。搞客户很容易嘛。就是真的不赚钱啊姐,看不到钱在哪里。先赚点人吧。也行。闲着也是闲着。赚点人,卖几件衣服也行。

这是她要做这件事的第一个坎:见不到钱。也恰好就是这点,80%人出局了。而我,只想带沙漏漏出来的人。让沙漏先漏几天吧。

连续几天,她的后台都是1块多,几块钱,我一笑而过。她也再没找我。

突然,有一天晚上,我看到她后台收入增长到200多/天。打电话问她:怎么突然收入增加了。她说,姐姐,你应该好好给我讲一下这个项目。真的很好。最近发现了一款荷花酒,性价比极高,超级便宜。而且佣金很高。好朋友结婚时用了这款酒,刚好一个男性朋友说需要固定的采购。买了2箱,她的推广佣金就200多了。

她用心了!

这算是过了沙漏一关!

值得我来讲解这件事。

于是,我仔细花了30分钟和她讲了芬香的游戏玩法。

听完。她说,我要奋不顾身竭尽全力用2周时间冲刺导师。

我打工10年,月薪才1万啊。还受气不自由。

这事值得我拼一下,2周拿到以后的稳定1万保底!

我要干!她咬牙切齿也斩钉截铁。

我让她做一个14天任务拆分计划,想要拿到1万的收入,打算怎么做。然后来找我。

第二天下午,她带了个胡子拉碴的男人出现在我家。吓我一条,以为我酒后失德又干啥人事不省得事了。她拉着我说,时间紧迫,每天都是钱,你看这样干,行不行。

首先截图给我看后台:这几天她用9.9包邮的产品,引流了30多个新客户。之后继续每天做引流拓客得动作。14天里轻松完成导师的20-80个人,太容易。而且她要全部搞新客户。借着这个机会,争取能拓新客100-150人,对她服装店重开会很大帮助,一举二得!

{我觉得这姑娘也算是会借用工具,有潜力}

“姐啊。芬香这个项目真的好。

你看,一分钱没出,我用好京东的百亿补贴,这些超值水果,10斤39.9的新疆糖心苹果,10元的四件套水杯,9.9元的刀具套装,链接了好多客户。一分钱没出啊。

而且,客户都很感谢我。真的很超值。

这些超值的水果,牛奶,客户会固定买,推广费很低,但是天天有啊,每天至少20。这是我的打底数。14天就保底有300了。

荷花酒,我找了开餐厅的朋友,他们固定消费。14天,最少出10箱酒,就能有2000的收入。我找2个朋友搞定了。

筋膜枪,我自己买了,很好用。店里怎么也要800多把。每个家庭都要自备一个按摩仪。我推荐每个朋友买一个。20个就有600的推广费了啊。我3天就能搞定啊。

护眼仪,现在人人都熬夜,用眼,必须买啊。我推广20套。就有600了。

这样,我一个人就能完成达标的所有任务。轻松赚4000很容易啊。

然后,我每天用30分钟引流拓客。每天多10个客户。一个月300个。还不算裂变的呢。

这样我2周稳稳到达导师,带5个小伙伴一起。

如果我哪里掉队了,他们随时可以补上去给我。

你看,不用囤货,不用发货,不用售后。谁每天不都要买柴米油盐酱醋茶啊。从我这里买就行了啊。

帮别人省钱,帮别人做副业,我还能做到导师,

我感觉这个月入1万很容易啊。

我笑了。这个姑娘很聪明,自己get到了所有重点。

果然是,只要你想要,就一定能达到!

在用心的人跟前,没有什么结果是不能拿到的。

你们猜。最后她拿到结果了吗!

在我写这篇推文得时候,她发来了最新后台截图:

一个月的时间。最后14天,她如期成为导师。拿到当月入1万。

团队和客户一起快2000人。

团队里也出现了新的服装店老板娘日入过1000!

她已经给自己打造成功了一个线上店。已经有了引流来的这2000人,啥东西不好卖啊。

现在,她清晰的告诉我:服装店继续开!用线上支撑线下!

线上冲刺到月入5万。就摆脱掉线下的包袱!但是,完全可以继续完成自己的服装设计梦。她一定可以做自己品牌的服装连锁店。我觉得这个姑娘,挺有趣!

她说,姐,你问我当时为啥啥也不问就傻干。其实,我不傻。你们这么优秀的人,做啥事都很牛的人,我不追着你,我才是真傻。

0元学个技能,月省300元 ,再赚3000按照这几个步骤完成

之前有个微博话题:疫情结束,你最想去见谁?最高赞的回复是:“我谁都不想见,只想快点出去挣钱。

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宅家赚不到钱的恐慌,车贷、房贷、信用卡,生活到处是大窟窿。一场疫情,一夜返贫,最受重创得是中产,因为存款不多,因为供楼供车,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这时才觉醒:人生需要一个plan b,才有可能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创。

一场疫情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无常,多赚点钱,真的太重要了。否则一旦出现意外,真是哭都找不着地方。同时,也要开始学习省钱了。开源,也要节流。

所以,疫情一复工,很多人马不停蹄地忙碌了起来。即使清明假期,为了生计,大家依旧在忙碌,没时间回家,没时间陪娃。

画家刘墉曾说:“许多爸爸在孩子的图画里,没有手”。陪伴的缺失,让父母在孩子眼中变成了一团影子,模糊的抓不着。
作家龙应台也曾说: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岁以后,任凭父母拼命补偿也无济于事,因为你们过期了!芬香 邀请码:YL6LRA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如果有可能,没有父母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可是,在生计面前,又有多少父母能够任性的选择?

放下工作无法养家,拾起工作无法陪娃!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诗意人生,是否有第二曲线?如何增强反脆弱,不要让突如其来,把中产家庭打回原形。
如何在疫情之下,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又能给他们很好的生活呢?
如何增加管道收入?如何省钱?如何赚钱?。。。。。
。。。。。。
来京东芬香,给你答案!
让你有第二创业曲线,不惧怕主业的漂浮。
让你放下工作也能养家,拾起工作也能陪娃。
京东芬香,能省会赚

加入京东芬香,月省300这样做

在京东芬香,0元注册,成为会员,
月省300,是基本起步。
学会省钱,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学会的一个技能。
未来一定是个技术活!
未来3年,每个人都将会有至少2个以上的省钱小程序。
会省,已经成为一个家庭基本标配。
能省到哪个程度。怎么省。
来看看。芬香 邀请码:YL6LRA

第一步)
0元注册京东线上小店,从此拥有了一个京东线上超市。
享有店主的3大权益!
也是自主省钱的开始。

作为店主,你有这些权益:
海量产品1元包邮,店主专享一次!
日常用品,先优惠券省钱,再省一个返利。
京东99%产品都可以拿到隐藏优惠!
如图随意举例,每个家庭都需要购买的

长按二维码直接购买,

先领取优惠券,

就可以华丽丽39.9元购买到3瓶500ml完美洗发水了。

如果这样省钱还不爽。来来来

京东百亿补贴‼

只想要你省钱‼️

一个账号一天只能买一件‼️

换号撸‼️

满意吗?

不胜枚举。。。。

学会省钱。你必须基本的2个技能:

1.先注册,成为店主。

2.学会找到京东隐藏的优惠券。

京东芬香,月赚1000这样做

第1步,自己省钱了,
奔走相告,让亲朋好友一起来省钱。就能赚钱了。
怎么做?
升级为超级会员!
有一个50人的群,即可升级。步骤为:
进入小程序【芬香】
点击【攻略】
查看【升级为超级会员】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为什么要50人的群,因为,这就是社交电商。你需要学习社群运营。简单说,你需要在这个群里分享,俗称卖货!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朋友圈分享,1对1分享。随你喜欢。而社群运营,是最直接和有温度的!

赚什么?
商家的产品推广费+
京东平台的推广奖励。

今日推广收益283.95,就是商家给与的产品推广费用。
平台奖励69.33,就是京东给与的平台推广奖励。

第2步,体验产品,体验京东,体验售后。
普通的妈妈,可以自己寻找优惠券,比价,在京东购买自己日常的卫生巾,洗发水,牛排,牛奶,水果。。。。。。应有尽有。先让家庭日常采买省下来一些。如果你不体验一下产品,是不是便宜到让你尖叫,如何分享呢?

第3步,收到货。在群里分享即可。
如果你只买了洗发水,觉得好,那么,推广佣金11,让亲朋好友们一起薅完羊毛,顺便你赚多少商家推广费呢?丰俭由人。取决于你想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芬香 邀请码:YL6LRA

再看这件天丝四件套。自己省了300,仅仅捡漏价158元买到顶级天丝4件套,分享产品,还能再赚推广费用38!

京东强大的供应链,让你每日不重复的推荐和分享。想要什么,就选什么。什么好。分享什么。仅此。
0库存,0仓储,京东发货,京东物流,京东售后。
我们只,分享好物,让朋友们省钱!

你是厨房高手,那么,分享厨具,美食。
你是育儿达人,那么,分享图书,纸尿裤。
你是酒鬼,那么,分享好酒,醒酒丸。
你是老师,那么,分享图书,文具。
你是胖子,那么,分享美食,蛋糕。
你是瑜珈老师,那么,分享瑜珈器材,瘦身食品。
你是医生,那么,分享口罩,酒精,退烧贴。
你是宝妈,那么,分享每日羊毛在哪里。。。。。

我们省钱,再奔走相告的让朋友们省钱,仅此!
此时,我们赚的是商家给与的商品推广费!

亲朋好友都觉得不错。也想赚个零花钱。话说,谁没有个亲朋好友呢,谁没有几个八卦闺蜜呢。谁不想赚奶茶妹妹给的红包呢。

那么,你会再赚到刘强东给的京东平台奖励,

因为你顺便帮京东做了更多的传播!

至于这个平台奖励是多少,取决于你推广了多少人。等于,你在线上开了一个京东超市,如果你只卖货,那么就只赚商品推广费。如果有人和你一起开0元的线上京东超市,现在,你的超市变成连锁加盟超市。恭喜你。又多了一份连锁管理费。

看看平凡的我们,平凡的每一天

加入京东芬香,赚10000这样做

想要收入超过10000.基本上,2个途径。芬香 邀请码:YL6LRA

1,成为卖货达人。在京东包罗万象的产品中,选出爆品,利润品,每天收益超过300元即可。如何建群,如何不断精进你的卖货技术。来训练营。手把手带教。

2.带领团队。成为导师。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边省边赚这件事。让更多的人开起线上京东连锁超市。放大你的平台奖励。

来导师冲刺营。手把手带教。

我们是这样来带队的!

《穷爸爸、富爸爸》中写道: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加入京东芬香,得到的,不止是金钱的财富,更是我们想要的自由,多些时间陪在爱的人身边。
加入京东芬香,想要的,是经济下滑时期,家里日用打折不减品质,学会花100出300的结果。使用优惠券,让1000个家庭月省300.这不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技能。
加入京东芬香,得到的,也是经济下滑期的一个plan b。在风险到来时,能够帮我们做一点抵挡。

那么对于实体来说,如我,有店有厂,京东芬香有什么好处呢?
1.帮300个实体店,再造一个线上店,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刚需和必然了。愿不愿意,我们已经被卷入互联网的巨轮下。翻身上车,已经是唯一选择。短短60天不到,参与的实体店,都完美的做出了答卷,线上销售远远大于去年同期的线下销售额。

2.利用京东芬香社交电商,打造了一支完美的线上团队。我自己40天的时间,完成千人团队打造。这是一个完全不能想象的速度和结果。而且,强大的培训体系,每个都是卖货王。这样一支团队,不要工资,只会干活

3.利用了京东强大的1元包邮利器,9.9包邮利器,不断的拓客引流,吸纳流量进入社群。目前,自己已经有6个活跃社群,团队活跃社群超500!而自己,0投资。

4.激活了沉积的朋友圈,让人和货,直接,简单,利他,完美的链接,激活和保持了良好的黏性。这才是真正的有温度,有交集的社群。

5.和时间为伴。稳稳的,每日收益从1.91到191到491,每天都在稳稳的增加。而团队,也从20-200-2000-3000稳稳增加。终于找到一个能享受到时间复利的,细水长流的商业模型,芬香,符合!

6.3月中,团队社群里,完美的帮助合伙人,3天,清理了上千万库存。我想,这样的凝聚力,爆发力,强渠道,这里有太多的可能性了。

芬香,不仅是副业,而是帮助我们在,复业!芬香 邀请码:YL6LRA
2020年,帮助1000个家庭月省300,帮助300个实体店,再建一个线上店。这不是一个口号,已经在践行。
风已到,顺势起飞,有你吗?

卖保险年入百万,容易么?

今天知乎看到一话题,怎么看待北京大学毕业后去链家当中介。

有些人觉得不值,有些人觉得只要薪酬满意,top2毕业卖房子没问题。

然后讨论过程中就有很多人提到,最近这些年名校毕业生出来后去卖保险的大有人在,年入动辄就是百万起,听的围观群众半信半疑。正好周末有闲,咱就扒一扒这个话题。

首先我觉得名校出来卖保险并不能算是教育浪费,当客户是体面的中产阶级以及小有身家的新贵家庭时,就要求销售有对等的素质,让一个没念过大学的人去劝500强企业总监买一份上百万的保险,那画面你脑补一下,真挺难的。

具体到卖保险的收入,我给大家说一个数字。

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1.05万亿

2019年全国总保费收入4.26万亿,增长了305%。

相当于复合年化增速 17%,比GDP增速快一倍不止,考虑到保险市场巨大体量,已可算是风口上的景气行业。

之所以说保费规模,是因为销售收入和保费是挂钩的,销售员每卖一份保险,大概可拿到总保费的3-5%。

举例,我买一份保险,每年交10万,一共交10年,那销售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能分到3-5万。

举例,我买一份保险,一口气趸交50万,那销售大概能分到约1.5-2万。

网上很多人说保险提成30-50%,那是针对多年交的首年保费来算的,比如我每年交5万,交20年,那是差不多第一年的一大半保费都给销售提成了。

这个比例你们觉得高吗?我觉得还好吧,因为保险真没那么好卖。

……

一个保险销售要达到年入百万,根据反向推算,他大概要在一年内卖出2500-3000万保费的产品。

他有4个选择:

每年交2万,一共交10年,这样的客户要卖150个。

每年交10万,一共交20年,这样的客户要卖15个。

每年交100万,一共交10年,这样的客户要卖3个。

每年交300万,一共交10年,这样客户搞定1个就行了。

坦率讲,A不是一个正常人有精力去做的,C和D也很难,能掏出千万下单的土豪不是普通人圈子能接触到,这样一排除,只有B看起来比较可行。

而即便是B,200万的单子卖15个,对人脉资源和经验都很丰富的金牌销售来说还行,但对普通人依然是难如登天。

所以卖保险年入百万不简单,和其他行业年入百万的精英一样,都是绝对的少数派。

……

之所以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名校毕业卖保险,年入上百万起步的案例,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这些也不全是骗人的,毕竟4.26万亿的盘子,哪怕精英销售的比例是万里挑一,那换算成绝对值也是成千上万。普通人只要碰巧连续接触了其中3-5人,就会有个以偏概全的印象:卖保险太赚了。

其次保险行业会刻意宣传这些年入百万的成功销售做标杆,吸引更多新人加入。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保险行业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在招人,因为底层员工刚入职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往往会给自己买保险,再找父母买保险,然后是关系密切的亲友,全部挖掘一圈。

所以明面上保险公司是在招员工,其实也同时等于是在招客户。

等到新员工把窝边草都吃光了,又没能力拓展陌生人客户,他就会被淘汰,保险销售员的淘汰率很高的,因为底薪很低,主要靠销售提成,所以保险公司也不亏,只要一直一直一直一直招新员工填补就行了。

而宣传年入百万的成功销售,就是给新人们最好的偶像目标。

也许几年后,这些新人里也有几个天赋出众的成长为金牌销售,但大多数都在被社会毒打后无奈的认清了现实。

……

最后回应一下标题:

因为近10年行业繁荣,能分的蛋糕变大了好几倍,因此吸引到了很多高学历精英加入。年入百万的销售在绝对数量上确实很多,但竞争激烈,按比例算并不高。别人的成功是真的,可你未必能复制。

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