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习欲望?

文长长说

这篇文章我想以一个毕业两年后才决定考研,以及最终成功上岸的学姐身份,从学习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以及长久保持学习专注力的。

1.给自己一个有仪式感的学习环境

对我来讲,一个有仪式感的学习环境是:一张自己很喜欢的书桌,书桌上亮度刚好且自己喜欢的台灯,台灯旁边笔筒里有自己喜欢的文具,桌上放着几张崭新的、适合我做笔记的A4纸,还要放有自己喜欢的小闹钟,旁边还放着装满学习资料只做学习用的ipad,再在旁边放着一盒小糖果或者是口香糖(用脑的时候,吃点糖效率会更高)。

然后再在开始学习前,泡一杯自己喜欢的茶或者咖啡。我能在这样的书桌前,一坐一整天。

给自己一个有仪式感学习氛围,一旦进入这种环境,拿着泡好的茶或者咖啡坐在书桌前,潜意识里就会提醒自己“我要放下其他的杂事,进入到学生身份,开始好好学习啦,不能辜负这美好的时光”。

传统的教育思维会告诉我们,古人在那么艰苦的学习环境下,都能读好书,我们学习之前也没必要搞得太复杂。但我始终觉得,现在社会诱惑挺多的,有趣的好玩的事也很多,给自己布置一个心动的学习环境,让这个环境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爱上学习的这种感觉,也很重要且必要。

好好学习,首先是从我们爱上自己学习时的状态开始的。

于我而言,我很喜欢自己与茶与咖啡与书与知识相伴的感觉。

2.学习过程中,远离手机,保持专注

我是毕业两年参加工作后,才决定要重新回学校读书的。虽然我的工作也是一直和文字打交道,这过程我也在不断地看各种书,可坦白讲,毕业后我没看过很专业偏理论的专业书。

所以,最初拿着完全生涩且枯燥难读的专业书,内心真的很崩溃。保持极高的专注力和热情,坚持读完十五分钟后,就泄劲了,没法专注,不停溜神,且会充满罪恶感地一次次摸手机。这也是很多最初想好好学习的人,都会面临的情景。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学习欲望,每个人内心都有过想要好好学点东西的欲望,我们欠缺的是不断延续自己的学习欲望,保持自己专注力的能力。

后来,我的解决方案是,下载了一个forest的手机app,每天断掉手机的网络,在App里种树。这个种树App有一个好玩的地方是,一旦你开始点了种树按钮,在规定时间里你不能玩手机,也不能切出这个界面,不然你种的树就会枯萎。

前期的学习性子是靠逼着自己断掉社交,一点点磨出来的。但当你能坚持完第一个两小时,第二个两小时………第十个两小时等等,你慢慢会对自己的专注力和自律力有信心,你会相信自己是一个能长时间投入学习的人。

前期靠各种学习效率软件帮我们培养学习的专注力,后期我们长期坚持形成的自律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学习专注的人。这点对学习任何技能,准备任何一项考试,都适用。自律的人生也是如此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3.及时给自己正面的学习反馈

游戏之所以能吸引我们,是因为它总给我们及时反馈。登录游戏,可以领金币;打一局游戏,可以领金币;金币攒到位了,可以买新英雄;一局游戏时间再久,半个小时也能看到结果是赢还是输;游戏中还有等级排序,清晰让我们看到在好友里自己的段位如何。

很多人之所以爱游戏,就因为游戏会很快地让我们看到自己努力打游戏的结果。反馈非常快。

为了吸引大家的兴趣,这种类似的“游戏”机制,也被应用到新闻报道中、互联网营销中,以及商家销售中。同理,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游戏”机制运用到学习中,给自己及时反馈。

就拿我自己来讲,我很喜欢在A4纸上做笔记(带着点自恋倾向,感觉自己的字在A4上写得特别好看哈哈哈),无论是看完专业书,还是看完任何电影电视剧,抑或是完成一天的工作,更甚至是我之前考科目三,每天练完车,一天结束都要坐在书桌前总结一下今天所掌握的东西,清晰地让自己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

尽管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还是想办法尽量给自己细分一下每天自己的所学所获,就像玩游戏一样,不断给自己及时正面的反馈,让自己相信这样做是有收获的,也让自己更愿意坚持下去。

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们会给我们设置很多奖励机制,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可等长大一点,会慢慢发现学习终究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再遇到中学时代那样的老师,费尽心思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得学着自己给自己奖励,自己鼓励自己。

学习欲望是可以被激发的,如果有人会想办法鼓励你好好学习,那是你的幸运;如果没有,那我们自己也可以独立完成这件事,做自己的摆渡人。

4.任何学习,都需要你自己的坚持

年纪小一点的时候,总把学习想得很简单,总以为只要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只要每天坚持学完多少时间,也可以变成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了,也曾以为别人学习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比我们多读几本书吗;

但如今我不会再这样想了,现在的真实想法是:学习本是一件很难的事,学习任何技能,准备任何考试,学习任何专业知识,这个过程都是很难的。学习一样东西,从不是多读几本书,就能随随便便很容易做好的;学习一样本领,更多需要你的专注,你的自律,你的信念,你的坚持。

坚持,不是我们一天天坐在这里,就能自然而然形成的品质,不是这样的。不被生活锻造过,没有真正的苦过甚至想放弃过,你是感受不到坚持的力量的。

学习中的坚持就是,在你觉得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很枯燥的同时,依旧能告诉自己再耐着性子认真看几页书;是你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依旧进步很小的时候,还愿意认真地跟自己说一句“厚积薄发,不要着急”;是你在看不到希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努力有没有意义的时候,也还愿意继续努力着,甚至再努力一点。

不想把学习说得很轻松很美好,学习本是严肃且真的很辛苦的,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是很难到达彼岸的。所以端正态度,别把学习只当成一件好玩的事。

而激发并保持学习欲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你要发自内心地自己想学,要自己想清楚学习任何技能,是对自己的提升,要不怕吃苦且关键时候能坚持,要很清楚你想要去的远方在哪里,你究竟有多想要到达那个地方。

方法再多,归根结底还是得你自己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看完一本本书,吸收一个个知识点,熬过一次次崩溃瞬间,别人帮不了你太多。学习,终究是你自己的事,需要你自己的坚持。

最后,偷偷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秘密。

一直以来,我有个从没跟人说过的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电视剧里的女生一样厉害:名校毕业,学习很好,学什么都快,做着了不起的工作,能独当一面,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会吃会玩会赚钱,还长得漂亮。

但长久以来,我一直不是那种很聪明的女生,读书时代是不会被老师表扬也不会被老师点名批评的中等生;学东西一直很慢,考个科目三都要被教练反复骂,每天被骂到怀疑人生,他说我是他这批学员中最差的那个,说我肯定考不过的;活了二十多年,所有的自信和荣耀都是写作带给我的,但在这个领域里也没做得特别出彩,也只是平平而已。

可现在,我还是能去到自己想去的学校继续念书,科目三也是超常发挥一百分一把通过,写作也一直在坚持,人生也在不断地进步。虽然一直走得很跌宕,也走了很久,但一切都在慢慢变好,我也在越来越靠近那个我曾不敢说出口的那个梦想。

而这一切,没别的方法。就是笨拙地努力着。

没别人学得快,那就老老实实多学几遍;也有偷懒的心,但为了心中那个更远的梦想,可以忍忍;也有觉得很难的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某方面没天赋,是不是真的不适合一件事,但怀疑完了之后,还是愿意坚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还是愿意再花点心思再努力一点;也经常被打击,但好在内心足够坚定,不愿意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会自己保护自己内心的小女孩,坚信自己虽然笨拙点,但还是聪明的是特别的。

学习这件事,终究也就只是这么回事,确定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虽笨拙但依旧坚持着努力着。

你是如何变得不浮躁的

作者:@十七亚seven

你是如何变得不浮躁的

1、看纪录片。

风景、人文、历史、美食。

2、收纳、整理、生活区域和工作区域,整洁有序。

也许有的人喜欢乱中有序,从一堆东西里面找出自己想要的。但对我来说,处在乱糟糟的环境时,心情就会有点躁。

3、学会早睡早起,可是试试”早起倒逼早睡“这个方法。

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保持清醒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固定的,坚持几天固定时间早起,晚上到点差不多就困了。

4、做知识的消化器,不做知识的储存器。

见多识广并不是浏览了多少网页、看了多少个公 粽 号文章。而是能踏踏实实地看完一本书、一则新闻、一个事件,提炼出来一些观点并形成自己的东西。

5、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不过多关注别人的生活。

看到很多回答里提到关闭朋友圈、不过多使用社交软件。我不太赞同,普通人也很少能做到。
重点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学会从中摄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消遣工具。

关于朋友圈,不要朋友圈一出现小红点,就立马打开去看。这样不仅很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夺走。
毒舌张爱玲说:内心空虚的人,才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

6、拒绝无用社交。

周末,你在家准备好了果盘和饮料,打开电脑准备看电影《天使爱美丽》。
这时同事打来电话:“出来逛街吗,商场正打折呢!······哎呀,你就来吗,权当陪陪我喽!”
想一想:我有需要到商场买的吗?同事跟我算很要好的朋友吗?
没有!不算!那就拒绝。
时间、健康、精力,最不应该浪费在并非特别重要的事情和人身上。
(如果是公司团建,那就另说啦~)

7、做手工。

说出来可能没人信,我每次烦躁到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就会找点东西缝,然后就慢慢平静下来了。也有人喜欢织毛衣、织帽子。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他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喜欢用螺丝刀修理家里的门和插座,给门刷上绿漆。
这类重复、不动用大脑的动手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浮躁。

8、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从外在到内在。

喜欢自己的第一步,从接受自己的外貌开始。
内在的,一方面有意识地改进,学着凡事有主意,不人云亦云;学会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生而为人,我得自己先高兴。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修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外界的事情就越无法干扰自己。

9、不纠结。

这个面霜今天降价了,买不买?可是万一下次更便宜呢?
对于购物,过多的纠结可能还是因为暂时没足够的钱,那就退一步想:我在一周内需要它吗?
对于人、事,过多的纠结可能因为太在意别人的心情、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那么请看上一条。

10、读书,构建自己的小宇宙。

如果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我首先会说:读书的人不会孤独。
即使孤单,也不会孤独。
因为通过读书,他们构建了自己的宇宙,会借用书中的人物经历和道理,对比,化解自己的问题。
他们会自己找心灵导师,最终也能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不过从读书到学会自己化解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即使唠叨一百次,不去解决,烦恼还是在那,人还是会暴躁、浮躁。

11、记账。

我的钱都花哪去了?
有一个词叫“糊涂账”,就是什么事都没有条理。
就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手忙脚乱,每天都觉得很忙很累似乎还没有效果。

杂乱的事情堆积到一块,看上去就会有很多未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就容易浮躁、着急。
但是学会梳理之后,把工作内容和轻重缓急编排一下,就会明朗清晰,不会浮躁。
工作、生活,乃至情感,都是如此。

百万成神

有些东西吧,一开始其实理解不了,等到理解了,发现自己已经一把年纪,没法再重新来了,今天说几个今年上半年体会特别深的观点,文章不准备写太长。

1

百万成神

这是网文圈的一句话,流传很多年了,说是你如果想做一个网文大神,那你先写一百万字,写完了,基本上问题不大了。上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2007年,博主那时候还是个精神小伙,当然对这话不以为然,这不13年过去了,当初天天更新网文的那几个人,如今已经成了大神。剩下没成大神的,基本上都退出了江湖。

当然了,“成名”这个操作本身是个系统性工程,能不能成名往往是一系列机缘巧合的结果,并不是说你是个高手就能成名,也不是说成名了就是高手。

不过丝毫不用怀疑的是,所有完成“百万”这个小目标的人,都明显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有些事我其实依旧说不清楚,不过“数量”确实是绝大部分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一般吃鸡游戏里,玩到三百多个小时就会发现自己有明显变化,基本能做到指哪打哪,并且之前看着巨难无比的一些操作也能在电石火光之间完成。

如果一个人写代码写到十万行左右,也会出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想出这么复杂的套路和算法来。

之前有个网文大佬,他写的文章是穿越回明朝,穿越回明朝之后的历史现在倒是很清晰,毕竟不想看明史,也可以看明朝那些事,但是有些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比如那些勾心斗角的描写,利益格局的分配,甚至包括怎么种地什么的,我问过那个作者,他是怎么想到的?

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每天都写,一边写一边查资料,越写越溜,到后来已经完全随心所欲,可以把自己获得的任何小知识小技巧都写到文章里去。

他说了一件事,说是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积累,脑子里也都有些绚丽的东西,但是绝大部分人功底太弱,倒不出来。那怎么训练这种“倒出来”的能力呢?没啥办法,只能是天天写,一直写,写不出来要硬写。

我理解这也是为啥各个平台要设置“每天更新字数”,比如起点网,你要是去那里写文,每天要求你更新3000字,这个数大家可能感受不深,大家试一下就知道了,99%的人挺不过第一周。

我理解这是个双重门槛,一方面可以把意志不坚定的人赶出去,毕竟天天更新3000对谁来说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我问过不少大佬,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难,尤其是开始的那几年),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地逼着作者们不断突破自我。

忘了谁说的,特恶俗,他说“妓女不能有了感觉再去接客”,高手都需要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趟过漫长的无聊和低成就感时期,趟不过就一直是二流水平。

2

性格并不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自我设限。

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这几个变量都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说个比较明显的,财富上升会让人的性格变得明显开朗阳光,社会关系也会变得和谐很多。

之前见过一个又自卑又自闭的人,本来是个技术宅男,后来从技术转市场,并且不知道怎么就发达了,然后变得热情开朗。这种热情开朗又给他带来了新的财源和关系,让他变得更加那啥。

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往往是一种“舒适区表现”,比如有人在陌生人面前慌得一批,跟个“社交恐惧症”似的不安而且不爽,但是在熟人面前却大大咧咧跟个精神病似的,并不是双重人格,而是担心陌生人不接纳自己。

越是担心吧,越是不对别人展示自己,别人对你也就越无感,也就缺乏反馈,由于缺乏反馈,就一直处于社恐状态。

当然了,并不是建议大家去主动治疗“社恐”,我自己尽管当了近十年的临时讲师,依旧没彻底治好。我是说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100%不可以变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经历形成的结果,如果换个工作或者行业,时间长了,性格说不定就变了。

3

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一本书看完了,到底记住了多少?其实很好检验,把看完的复述一遍,能复述出多少,就是记住多少。

再过几天,内容大部分都忘光了,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会伴随你一辈子,这部分你在今后的日子里几乎能做到信手拈来,信手拈来的记忆就是肌肉记忆。

同理,学了一门语言,有几句话一辈子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回想起来,编程也一样,有些算法用的多,可以毫不费力搞出来,稍微不常用的东西就得不断的试错,反复调试。

高手和菜鸟的差别就是他的肌肉记忆库里工具多的多,可以基本不出错地快速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拿出来一顿操作。

在所有的工作岗位,都是这样,一般都有个“工具箱”,高手做的就是多练习,把这个工具箱里的内容沉淀成肌肉记忆,占领先机后去抢下一个山头。

把这个问题扩散下,到了“心智”层面,其实更明显。为啥有人能挺得过各种困难,能承受各种艰难?其实就是经常面对这类麻烦,处理这类问题所需要的心态和技能变成了肌肉记忆,不需要刻意唤醒就能自然面对。

4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参加loser的派对

这句话原本出自美剧《纸牌屋》,我其实一直也没明白啥意思。

直到前段时间有粉丝问我,说他很迷茫,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关注了几个牛逼博主,那些博主说中国要完蛋了,经济要垮了,他也这么认为,干啥都提不起精神,觉得一切都没意义。这不快三十了,依旧一事无成,就指望今年了,今年有没有希望崩溃?

我突然就明白了那句话。包括我自己在内,年轻时候都有这种冲动,希望这个世界能倒霉,大家一起倒霉,所以很容易关注那种博主,加入那种社区。

问题是加入那种组织非常不利于身心健康,每天盯着社会的黑暗面,盼着倒霉,最后社会还是那样,可是自己却废了。关注我微博的小伙伴应该是知道的,我早年也跟着公知混过,也差点废了,幸亏醒悟的早。那时候天天盯着一堆负面消息看,天天都觉得社会快要完蛋了,明显出现了精神萎靡和肌无力现象。

不管咋样,不要跟loser们在一起混,有些博主自己不是loser,不过要赚特定人群的钱,评论区下边总是聚集了一大堆loser,大家要学会绕开他们。

人的心态是很脆弱敏感的,你可能本来对一件事充满兴趣和激情,可能被人说一两句丧气话就影响你了,那种体验直逼妹子们高价买了包包之后商家就打折促销还不补差价。

好像人类与生俱来对悲观和坏消息有种独特的偏好,这也是为啥大家能发现,那些席卷全网的案例,比如最近的李文亮事件,都是“悲观预期”。

我不是说不该去关心这类事情,而是说要稳定住情绪,不要被这类东西带跑偏了。人的所有行为本质都是在执行心智给的命令,人是没法在悲观预期下全神贯注火力全开的,问题是全神贯注都不一定能做好,三心二意就更完蛋了。

整体而言吧,想做好一件复杂的事,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身体状态,深厚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我们生活的日常就是不断打磨这几样,别让别人给搞坏了。

这一小节的末尾再补充一句,疫情打不垮中国,中国这个国家历史上出大问题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很少有被外部困难打垮的,外部困难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强,等到外部环境没有挑战了,就开始自己作。

5

15%法则

年初时候不知道在哪看到一个说法:

说是如果你准备学点啥,如果学的东西全是新东西,大脑很容易过载,导致沮丧和失落,然后就要放弃。

但是如果全是已经了解的东西,又会学着比较乏味。

最好的状态是15%的新东西,既可以维持挑战性避免乏味,又可以防止沮丧和失落。

大家可以把这事记下来,有了娃之后,给娃教东西可以想想怎么挖掘这个“15%法则”。

而且大家也有感觉,在一个领域知道的越多,学习的也就越快,因为前期啥也不懂嘛,学的东西都是新的,难免沮丧。后期存量很大了,新的东西就接近15%法则了,学起来又快又准。所以教育有两部分,前期的填鸭式教育,等到底子好了,就到了15%的快乐教育阶段,别人学的轻松,你学的苦,那是因为你俩的不在一个阶段。

其实学霸们都是这样,他们能快速趟过前期的焦虑期,迅速进入后期的“15%阶段”,越学越快。我这些年招聘到好几个高手,我发现他们学习新技能过程中并不快,但是能一直在那里琢磨,每天集中注意力保证投入时间,很快就进入“15%阶段”了。而一些比较差劲的,看着也在学,但是其实每天都磨磨唧唧,实际投入时间太短,趟不过筑基阶段,也就进入不了“15%阶段”。

6

尾声

文章就写到这里了,本来想写少点,一看已经三千多字了,分享出来一方面我自己也能加深一些思考,也希望万一能帮到大家。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