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聊聊这次桌面布置的契机吧:
2019 年下半年,我住在校外
元月 14 号,我回到家,这一待就是大半年
返校之后,我打算从校外搬回校内
在学校方面,我住的宿舍也换到其他公寓楼
所以,我需要把原宿舍的一屋子东西全部带到新宿舍
当然,校外租房里的一屋子东西也要带到新宿舍
当然,疫情在家这大半年所添置的东西也要带到新宿舍
总之,当我安顿下来之后,宿舍已经堆满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箱子,这还不包括从家里寄来并且还在路上的行李。
好消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在进行了 5 年的大学长跑后,终于步入大四的轨道。六年大学生活也意味着我对新宿舍开荒与工作空间布置方面更加轻车熟路,也有着更多的发言权。所以,这次就借着这个机会,聊聊一名大学生可以如何改造自己的桌面以及工作空间,使之无论从观感还是使用体验上都更加宜人。
本文还是本着目标导向的原则,先原理后方法论。
啥是「有限桌面」
既然是大学宿舍,那么桌面改造自然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我姑且把它称为「有限桌面」——有限的空间大小、有限的预算、有限的改造余地等等,各种各样的限制。
有限的空间大小
桌面不仅仅是桌面,而是一个「工作生活一体化」的整体私人空间。这个空间寸土寸金,我们需要在面积不大的桌面以及书架上摆放所有需要用到的物品,最好还能实现「工作生活娱乐分离」的目的。
有限的预算
我们没法花很多的银子来进行改造。作为普遍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大概率不会去选择类似于 ScreenBar 屏幕挂灯等一看就很「布尔乔亚」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杠杆」,用更低的成本去撬动相对舒适的体验。
有限的改造余地
不同的大学宿舍会有不同的既定布局与细化限制。
拿我的学校举例,既定的布局是这样的:
桌面后方是唯一的插座
上方是一个书架,分为上下两层
下方是常规的办公桌抽屉
侧方紧挨着是一个衣柜
此外,我的宿舍没有空调风扇,每晚 11 点断电,等等。这些限制都会直接作用于我选择桌面物品的原则,比如我必须购买一台可以插电断电两用的大风力台扇,插排需要提前规划好位置,书架也需要在「放书」和「放生活用品」之间找到平衡。
什么样的桌面才算「合适」
「合适」这个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恰当的职能转换或融合、称心如意的使用体验、舒适的观感。说人话就是:能干哪些事、好不好用、好不好看。
恰当的职能转换或融合
这个讲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桌面是为了承载某种职能而生的,布置桌面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某种生活场景(比如办公、阅读等等)。
只是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生活场景不止一种,而桌面只有一块。所以它需要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办公桌、工作台、写字桌,甚至充当网吧。一块理想的桌面,应该能够在各种职能之间切换自如。通俗点讲,就是当自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娱乐状态」、「阅读状态」时,桌面能够快速「变身」成各个不同的版本。
如果这样实现起来有点困难,也可以把要求适当降低,退而求其次将它改造成一块可以把各个职能融合起来的「综合性桌面」。
此还有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功能区的划分,让桌面「专区专用」。一般来说,应该先确定桌面上最高效的工作「甜区」,再让剩下的区域各自扮演不同的职能。
针对整个工作空间而言,划分功能区也同样重要。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凭着意识流把各种物体归类摆放,比如牙刷牙膏放在一起,天经地义。但是东西一多,就需要给工作空间「分块」。有些东西是常用 / 日用的,所以要便于拿取,可以放在储物架的下层。而上层物品相对不那么常用,用一次之后收拾好就行。
称心如意的使用体验
打开各大电商,想要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商铺中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生活用品,甚至比找到合适的另一半还要难。虽然生活用品便宜、随处可以买到,但是可以供我们选择的其实不多,很多物品的实用性与美观性都得打个问号。在营造桌面物品的「高级感」方面,我有一些选择技巧,来帮助你「弯道超车」。
首先,我想要聊两点:
高级感无关价格。和对于同样价位、同样功能的物品,有的就可以带来高级感,有的却一看就显得很廉价。
并不是所有的「宿舍神器」都很神。相反,绝大部分都是华而不实的,实用的那些也未必就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要保持冷静的判断。
琳琅满目的「宿舍神器」
而对于桌面物品的选择,我有几个大的方向:
材质
能用哑光面的就不用亮光面。哑光面带来的高级感是一种「微纹理」的强质感,而亮面经常会反射一些不必要的光线,干扰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亮面的物品买回来真的帅不过三天,然后就会布满划痕。
颜色
能用纯色的就不用印花。不仅不要印花,什么条纹、波点、甚至撞色,统统不要。纯色所代表的高级感是一种「做减法」的干净,不需要各种和主题不搭调的花纹来画蛇添足。
护理用品
尽量多用分装瓶。分装瓶带来的高级感是一种「Pro 感」,可以从细节上给人一种「生活家」的感觉。同时,分装瓶也可以让花花绿绿的护肤品从风格上得到统一。
DIY
无论桌面怎么布置,都应该老老实实借助工业化的力量,尽量不要DIY!虽然我知道作为大学生,平时总有一些闲得无聊的时候,采用 DIY 生活空间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无处安放的雅兴。但是,现实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连起码的「边缘整齐、表面平整」都做不到,视觉效果大打折扣,DIY 的结果往往就是——四不像。
话说回来,常用的生活用品价格相对低廉,所以在摸不准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大胆买,时间会告诉你哪个更合适。这些日子自己在整理的时候,也越发有这样的感觉:有些物品,买时都认为它可以陪伴我们四年,但是随着审美和需求等因素的变迁,它们就和眼前人一样——留不到最后。
光线
光线在影响高级感的因素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宿舍条件的天然限制,使得我们对采光没有太多的改造空间,但是作为要陪伴自己整个大学生涯的桌面,至少也应该有一盏拿得出手的台灯。
如果想要在宿舍快乐地学习,一盏护眼灯是重中之重。选购的指标主要看这几点:显色指数不低于 Ra80、中心照度不低于 250 勒克斯。
舒适的观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刚刚脱离枯燥的高中,随着表达欲的增长,个人的喜好与审美也在逐渐成型,自然会对桌面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然而请允许我泼一盆冷水:包括我本人在内,大多数刚步入大学的朋友,心中所谓的收纳美学,仅仅处于脱离了淘宝爆款的层面。
审美这个话题虽然听起来很玄学,但说来说去不外乎两点:符合普世的美学、符合自己的个性化审美。相比较而言,前者的意义远大于后者。
符合普世的美学
普世意义上的美,我的理解是:第一眼看上去比较赏心悦目,并且在整体风格、色调搭配、收纳方式等维度上没有明显的原则性错误——是的,有时候观感舒适即意味着「少犯错」。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一种「预想法」思维的参与。
预想法是著名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前期拍摄时要预想这张照片想要达到的效果,再来根据这个预想的效果来调整前期拍摄的方式。
桌面布置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需要提前构想出自己想要的工作空间风格,然后再根据这个风格来采购物品。
整体风格
活泼一点?稳重一点?时尚一点?简洁一点?朋克一点?复古一点?都可以,重要的是风格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变更,并且所有的物品都要围绕这个风格,互相呼应。
对于是否要体现「风格化」,一个普遍的规律是:风格化的程度往往与第一眼观感成正比,与耐看程度成反比。通俗来讲就是,风格化越强烈,越容易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同时也会越不耐看。
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简洁素净一点,不会出什么大错,生活用品搭配起来也较为容易。
色调搭配
颜色方面,梁景红老师的《色彩设计法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对于桌面布置同样适用。在这里我把色调搭配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两种。
黑白灰是一种容错率很高的色调搭配,养眼,而且不显得太过「类型化」,并且可以让桌面显得更整洁有序。
彩色的加入使得搭配难度变得更高,因为需要额外考虑自己桌面上的东西与之是否相称。比如选择红色,那么生活用品中也应该适当加入同频的红色来进行视觉引导与强调。
如果想要加入彩色的元素,最好确保整体的颜色不超过两种,并且尽量采用大色块来让视觉效果更统一,摒弃条纹、波点、贴图等等缺乏高级感的元素。此外,纯色尽量挑选低饱和度的颜色,也就是不那么艳丽的颜色。适当带点灰(比如著名的「莫兰迪配色」)可以让颜色具有更强的高级感。显而易见,这样搭配的难度就明显上升了很多。
此外,所谓的实物图案也尽量避免。大学宿舍的桌面和书架有着各种各样的拐角,也很少出现大块的平面。如果采用实物图案的话,首先想要保持花纹的完整性就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实物图案用在桌面上是否符合现实逻辑。
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我曾经采用过砖纹来贴满整个工作空间,被舍友形容为「住在灶里」。画面太美,图就不放了。
收纳方式
首先,不迷信所谓的「收纳神器」,包括各种篮、框、盒等等,还有近几年很火的洞洞板、铁架等等模块化的收纳工具。其实,相比于绞尽脑汁做桌面收纳,不如把能拿走的东西尽量拿走——既然难以收纳,何不干脆让它们待在别处?
我眼中正确的收纳方式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第一要义是整理线材。对于不常移动的线材,原则上要利用一切「暗空间」,尽可能减少线材裸露,所有能走背线的地方都不要走明线。而对于经常带来带去的充电线,则恰恰相反,应当抛弃收纳的想法,怎么方便易拿取怎么来。
第二点是不乱放东西并且勤收拾。就好比计算机桌面一样,有时候在当下整理得再完美,过不了三天就还是老调重弹,因为桌面上再一次放满了各种临时物品:擦完手的抽纸、随手甩在一边的随身包、拆完没扔的快递盒子、吃了一半的零食等等,各种各样想到的想不到的杂物。所以,想要保持整洁,必须管好自己随意放东西的手。
最后,在不影响功能区的职能的前提下,再慢慢考虑克制地添加收纳工具。
符合自己的个性化审美
少犯原则性错误,比宣扬自我的个性重要得多。而当桌面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之后,就可以考虑适当添加一些自己喜好的元素了。添加个性化的成分时,需要注意一点:最好可以让它们形成特定的「个性化区域」,这样就不会破坏整体的风格。
拿我的桌面举例,我可以在桌面后方的墙上贴一台自己喜欢的挂钟,旁边再挂一些相框,洗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这样我就把个性化的区域限定在「桌面后的墙上」这样一个特定的边界里,不显得杂乱无章。
方案还没落地,可以脑补一下
我的桌面布置方法论
洋洋洒洒,写了太多的原理。接下来就从上面提到的几个维度,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桌面方法论吧,希望可以抛砖引玉,给你带来灵感。
恰当的职能转换或融合
首先从桌面本身开始。我把桌面分成了 A、B、C、D 四个区域。
离自己最近的 A 区是我的「黄金工作区」,也是效率最高的区域。和大众化的电脑桌一样,我在这里铺了一张鼠标垫,然后放上打字超爽的青轴机械键盘和有线鼠标。
离自己的较远的 B 区则是一个「后备区」。除了一台 24 寸显示器之外,还放置一些暂时需要归置的物品,以及一些「强需求、弱存在感」的物品,比如蓝牙音箱等。这些东西日常生活都不可或缺,但是我又不是那么想让它一直出现在视线里,那么显示器可以很好地做一个遮挡。此外,一个备用的插排也放在了 B 区。
左侧的 C 区是一个专属「充电区」,主插排上固定插着一台 65W 的 PD 充电器,它是我所有电子设备的食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设备没电了,往左找充电器就行。此外,我把几素的桌面风扇也放在了这里。
右侧的 D 区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喝水区」,放着一台几素上水器和一个 Rivers 随身杯,作用只有一个:接水喝。
对于我来说,这张桌面平时用得最多的情况就是当作一台电脑桌,所以这就是它的第一个形态。
事实证明,在宿舍里组台式机最好不要买 ATX 的主板,不然就会像我一样,无论把机箱横着竖着侧着站着躺着趴着 jojo 立着,都无法顺利放上桌面,甚至连桌柜里都放不下——总是就差那两三公分!万般无奈我只能把机箱扔在地上了。
总之,在这个桌面形态下,我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剪辑视频、编辑照片、网上冲浪、以及在《守望先锋》里成为一名合格的死斗白金麦克雷选手。
接下来聊聊在其他使用场景中,桌面的职能转换。
学习桌
当我需要学习或阅读的时候,我可以把显示器整体往右移动,然后将键盘和鼠标全部移到 B 区,这样,A 区就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 iPad、Pencil 和书本。左侧的桌边还固定着一台工作灯,从左往右洒下的光线就可以方便我阅读与书写,如果需要用到钢笔,也可以直接从书架的最上层拿取。这个形态很好地解决了以往一直困扰我的「宿舍里没地方学习」的问题。
当然了,即便不作学习阅读之用,老朋友送我的这只 Ra97 / 450lx 的灯泡也可以在我修照片时提供帮助。
办公桌
当我需要轻度办公的时候,也许一台台式机就会显得太过庞大,这时候我也可以同样采用学习桌的形态:把显示器整体往右移动,然后将键盘和鼠标全部移到 B 区。不过这时 A 区放的是一台轻薄本加上静音的罗技鹅卵石鼠标。这时候,轻薄本可以方便地用 C 区的 PD 充电器进行充电。如果我需要的话,也可以使用扩展坞,将后方的显示器作为分屏来使用,或者用随航功能将 iPad 作为分屏。这样,桌面顺利变成了一张办公桌。
餐桌
显示器不用移动,键盘往 B 区一推,外卖就可以放在 A 区,然后就可以一边吃外卖一边看下饭视频了。
考虑到桌面和书架是一个整体的工作空间,所以我需要把上方的书架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
第一象限用来专门摆放手冲咖啡原料和器具,包括云壶、分享壶、手磨机、滤杯滤纸、豆子、秤。放在最上层的原因是,它们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且要用的时候全部取下来,用完洗干净再全部放回,会很整洁。
第四象限用来专门摆放各种理护用品。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小技巧:如果把所有护肤品全部排开的话,确实看着很整齐,但是实际上想要拿取后排的物品就会很不方便。所以我用一些闲置的盒子垫在了后排,形成阶梯状,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件物品拿起来都很顺手。由于时间匆忙,我就没再添置分装瓶,不然还可以更好看一些。
第三象限的左侧放一些常用书籍,右侧放置自己的摄影系统,包括相机、灯、滤镜、电池、八爪鱼,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我把和相机相关的所有充电器和线全部放在了抽屉里,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这个区域同样是个「甜区」,因为一抬手就可以拿到。对我来说,把书和相机放在这就是最好的安排。同样,摄影系统的立式布局也是尽量为了方便拿取。
第二象限暂时没什么可以放的,左侧继续放一些矮一点的书籍,与下方的书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区域。中间放一些买回来没吃完的零食吧,要吃的时候站起来取就行。
到此为止,我的桌面连同整个工作空间的布置就介绍完了,整个空间并没有用到任何收纳筐 / 收纳板,但也井然有序(至少我觉得是这样,嘿嘿)。显然,我的个人物品远不止这么多,剩下的我就全部收进牛皮纸盒抽屉,堆在其他地方,并贴好标签。
称心如意的使用体验
这个话题怎么说呢?你看,少数派的鼠标垫、少数派的风扇、少数派的随身杯、少数派的上水器……那我不敢不称心如意呀!
哈哈开个玩笑。其实我选择的这些物品,基本都具有很强烈的数字生活气息,很契合我桌面的整体风格。用我一个女生朋友的话说就叫:一听就很「互联网+」。那既然这样,就走一个「数字生活家」的路线吧。
这个风扇有讲究,是我今夏最值的单品。之前提到我们学校的宿舍没有空调电扇,晚上 11 点还断电,所以所有人的桌面上都少不了风扇。夏天很热,宿舍里更热,宿舍以上铺为最热,装了蚊帐的上铺比最热还热,晚上没有风扇和充电宝基本就活不成了。但是众所周知,USB 供电的风扇风力大多小得可怜。几素的这个风扇,好看自不必说,重要的是可以插电 / 断电两用,平时在桌上用,熄灯之后直接带上床,内置四节 18650 供电,吹一宿不成问题。另外,它的自然风模式可以说是我体验过的「最自然的自然风」,而且风扇噪声很微弱。这几天每天洗完澡之后,等待我的就是一个凉风习习的美好夜晚。后来,我果断就把之前买过的所有张牙舞爪五光十色的风扇全部该卖的卖、该送的送了。
几素的上水器也是快乐源泉之一,当时买它的时候本着「好不容易大四了,对自己好一点」的朴素想法,而目前它已经稳稳占据我桌面的 D 区,给我的懒人生活增添了十足的底气。
舒适的观感
这个有必要展开讲一下。
就如刚才讲到的一样,我刚开始布置的时候,考虑的是一种「数字生活家」式的素净风格。所以全部的内容都围绕它来设计。
首先,我用墙贴把桌面和书架改成了白色(这也是整个桌面上仅有的 DIY 成分)。在杂乱的宿舍里,这是我能够想到的最显干净的颜色了。
然后,桌面后方的墙上我选择改成黑色,这样在视觉上不至于太单调,也可以起到分割视线的作用。重要的是,我平时经常会用相机拍一些小玩意,黑色可以充当一个很好的背景板。
最后我想了一下,又把书架的内框也做成了黑色,同样起到视觉引导和隔离的作用,并且与黑色的背景有一个呼应关系。
此时,大的格调已经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物品颜色的选择。桌面上的鼠标垫、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全部是黑色的,而风扇和随身杯则是深一些的绿色,这样色调就得到了统一。另外,我还选择了白色的抽纸盒,避免软塌塌的抽纸破坏整体的观感。书架上用来制造层次的旧包装盒是白色的,可以和书架融为一体。
关于线材整理,左右双插排的布局让很多线缆可以就近存放。我尽量在 A 区和 B 区不留明线,多利用桌子背后的暗空间,将鼠标键盘的线从桌子正后方绕到侧面的机箱,并且连书架上的电动牙刷和 C 区的风扇都坚持走了背线。
到目前为止,桌面其实也应该算是放满了,但是各个区域各司其职,并不显乱,并且观感也尽量做到和谐统一。
「有限桌面」总结
最后,再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初的问题:面对「有限的桌面」,我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进行规划的?
空间大小有限,所以我不得不让桌面扮演多个角色,并划分出特定的职能区,目标是让一张桌面实现多种场景之间的转换。
预算有限,所以我用淘宝随处可以买到的便宜墙纸来进行改色,选择了便宜好使的宜家工作灯和 E27 螺口灯泡来照明,购买了抽纸盒、上水器等不太贵的小物件来让自己「过得更好」。在规划立体空间时,我并没有急于购买洞洞板等收纳工具,而是利用了素色的旧包装盒。
改造余地有限,所以我在现有条件下把线材走得更考究。为了让狭小的空间显得更整洁一点,我不得已而采用了「插排串联插排」的方案来曲线救国,并且桌面上尽量少放物品。
十天时间,很仓促,还有很多一直想要实现的地方没能够实现:比如在桌面上加入绿植、做好书架防尘、适当地进行克制的个性化装饰等等。在你手中,这些个性化的部分也许就是桌面改造的点睛之笔。
文中提到的这些,很中性、很朴实,这就是我的「数字生活家」式的有限桌面。也许在你看来,它并不像大多数类似的桌面那般一眼看上去就很「布尔乔亚」,并没有那些在数字生活领域里人尽皆知的尖货,一些实用单品也都价格平平。但是我很自豪能够自食其力拥有这一切,让它们陪伴我整个大学生活。对我而言,在每个月一千多元生活费的平均水准框架下,我已经过得足够好了。
「桌面布置」到底意义何在
8 月 28 号,我来到空空如也的新床位。十天之内,我基本将它布置成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掰着手指头数一数,其实这已经是我大学里换的第四个住处了。而每当我换一个新的住处,花一周多的时间来改造自己的个人空间时,总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为什么要布置得这么考究?
能在这住几年?
就算住到毕业,不还是得走?
不整这些花里胡哨的不也一样过?
我确实尝试思考过「桌面整理」的意义。但是,当「得过且过」的风气不断地蚕食着身边大学生的秉性,当「实用主义」逐渐演变成「功利主义」、演变成「懒」和「缺乏自理能力」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生活中所剩无几的仪式感(有的甚至称不上仪式感)在数不清的场合中被一句「别整那些没用的」完爆得体无完肤……我也不知道这样坚持到底意义何在了。
我只知道要把物品放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毕竟这是我每天都要待的空间,我起码应该让它看上去像样一点。
也许等将来回忆这些的时候,我会很庆幸:庆幸自己在显得和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时候,能够保留生活的本心;庆幸自己当初没有为了趋同,而毁掉了自己的异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