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资,在古代值多少两银子

古代每月赚一两银子,十年就能买房?

《水浒传》里,鲁智深、史进、李忠三人在酒店里闲聊,看到卖唱的金家父女。

鲁智深可怜他们,自己“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后,又对史、李二人说:“借些与俺。”

史进二话不说,“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李忠则抠抠搜搜地“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2

小小一幕,便把明朝不同阶层的经济状况展现得一清二楚(《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但社会风貌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晚明)。

表面上看,史进豪爽,李忠小气,高下立判。但史进家是大财主,出逃时带了全部家当,十两银子不算什么。

鲁智深是中级军官,五两银子也算是将近一半的月薪呢。

李忠呢,是一个打把式卖艺的平头百姓,这二两银子没准儿就是他十天半月的辛苦钱,白银不好赚啊。

3

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采取综合性的货币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货币白银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体制促因、展开过程和格局奠定等问题,力图从长时段角度揭示钞、钱、银的变位与“白银时代”曲折落地的问题。/豆瓣

4

白银战胜纸币

白银在晚唐初露货币化苗头,到北宋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价参照物,主要被用于帝王赏赐、政府开支、百姓课税,以及对官员的贿赂。

仅就贿赂而言,很容易看到白银的优势。试想,你要贿赂一个官员,是推着一车铜钱好呢,还是怀揣一袋银锭好呢?前者招摇过市,估计不是胆大包天的官员还真不敢收。

同样,在还没有产生钱庄的时代,一个北京的商人带十万贯钱到广州做生意,真是无法想象的艰辛旅程。市场呼唤一种体积小、价值大,又不轻易贬值的货币,从宋朝起开采量就大增的白银,自然脱颖而出。

5

白银也有“贿赂官员”的功能。/《九品芝麻官》截图

朱元璋当皇帝后,将北宋政府的用银方法全部继承,但不准民间流通,大力推广所谓“大明宝钞”。老百姓不是傻子,他们不会相信一张纸上写“一贯”,就真把它当一千个铜钱。

在流通中,“一贯”的纸币,实际购买力通常不足面值的一半。

明朝中叶,纸币信用彻底破产,到了“新钞一贯,时估不过十钱,旧钞仅一二钱”的地步,以至于“积之市肆,过者不顾”。以集权著称的帝国政府,也不得不向经济规律低头。

正统元年(1436),刚刚即位的明英宗,或许是出于收买人心的目的,宣布废除祖宗之法——禁银令。从此以后,白银成了市场上的主币,铜钱、纸币降为辅币。

6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7

一两银子合多少人民币

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作为货币的白银,主要被铸成“元宝”。元宝上刻有产地、重量、经手官吏、工匠姓名等,通常能有五六十字。

船形元宝便于缠在腰间,使“腰缠万贯”的说法成为可能,如果真在腰上缠一万贯铜钱,土豪也得累死。最为常见的50 两元宝,面额太大,平时交易只用《水浒传》中好汉买酒的“散碎银子”。

银锭上传达的信息非常重要,因市场上流通的元宝都是合金,含银量不同。如清朝北京有松江银,上海有二七宝银,长沙有用项银……全国约有100 多种银锭。

后为方便流通,康熙时规定了作为单位的“虚两银”—— 纹银,纯度为935.374‰。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一两”在各地的重量也不同。通常而言,明清时一两银子重37.3 克。

8

银锭上传达着重要的年份、产地等信息。/图虫创意

在银元进入中国前,想要花银子,得先验成色,再称重量。花起来也很复杂,破整的时候,商人们还要用大剪子剪,用小秤称过。

将白银换算成人民币,通常是以米价为中介。不同时期,各个地区的米价差异颇大。

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中搜集的数据显示,一石米的价格,明朝从两三钱到一两,清朝从五六钱到二三两,都很常见。

明清时期1 石约合0.1 立方米,1 立方米大米约为800 千克,现在全国米价大致5 元/ 千克。如果用嘉靖年间均值0.8 两/ 石、乾隆年间均值1.5 两/ 石的米价来分别计算,一两白银在嘉靖时相当于500 元,在乾隆时相当于267 元。

这几百年间白银购买力跌了几乎一半,这是隆庆开海后,南美、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输入导致的。

9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黄冕堂 著/齐鲁书社/2008-1

10

社会中上层的高薪

在古代,官员是高收入阶层。以清朝来说,官员的俸禄包括白银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年俸是白银180两,九品文官年俸是白银33 两。

雍正以后,官员有“养廉银”这一合法津贴,通常是俸禄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拿“七品知县”来说,他们的年俸是白银45两加大米22.5石,约合白银80 两。而一个知县每年的养廉银有600~2000 两。

依照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一书所说,加上附加税“火耗”等,一个知县的年收入有白银3 万多两。但这些收入很多都要用于贿赂上级,真正到手也所剩无几。

读书人就是当不了官,一直做教书先生,工资也相当可观。大学者到书院去做“山长”,通常一年有几百两收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重建了南京的钟山书院,给予山长的待遇是年薪984 两白银,包括正式工资、伙食补贴,以及过节费。

11

曾小萍在《州县官的银两》一书中深入解读了清代“火耗归公”财政改革的成与败。

晚清山西士绅刘大鹏的东家也很不错,给他开了白银100 两的丰厚报酬,还为他配了一个仆人。但刘大鹏并不将教书视为理想工作,自言“为糊口计耳”。

其实刘大鹏比另一个同行朋友幸运多了,那个朋友一年教五六个学生,一人交“束脩”1600 文,加在一起不过白银10 两左右,每个月仅靠一两白银养家。

清朝徽州的生员詹元相,除塾师工作外,主要投资土地当地主。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詹元相“支银四两五钱,买贤生弟楼下埞田租六秤,田皮一秤”,第二年他再将“庄基山田皮五秤”租出去,得银“一两九钱五分”。

詹元相至少有11 块这样的土地。所谓“一秤田”,即能生产一秤(9~15 千克不等)粮食的土地。詹元相的土地名义上能有几十两收入,但实际很难如数拿到,因为佃农时常有抗租行为,经常还得打官司收钱。

12

作者在汗牛充栋的明代史料中﹐挑选出五份史料﹐全面评估明朝在1531-1602年间北方边防部队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数目)﹑粮饷以及中央白银拨款以倍数剧增的情形。/豆瓣

13

平头百姓的辛苦钱

那么耕种詹元相土地的佃农,一年忙忙碌碌,到头来能有多少回报呢?

江南土地分散,没有什么大地主,“自种租田三五亩”的情况很普遍。对生产所得,佃农与地主通常是对半分。少数情况下,有的佃农能获得全部收成的80%,有的仅能拿到15%,这是由佃户掌握生产资料的多少决定的。

如果佃户的农具、耕牛、种子都借自地主,又怎么好意思在年终时多分稻谷?

詹元相的“庄基山田皮”既收1.95 两白银的租金,那租户所得也大致相当。这个租户显然不会一年仅种这么一小块土地。

张履祥《补农书》说“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而徽州亩产粮食328 斤,一个农民年产3280 斤,自己落一半,约10 石,合白银15 两。这还不算家庭中的妇女们通过织布等副业获得的收入。

14

《大明王朝1566》剧照。

种经济作物来钱快,古人也懂。福建南靖县的邱双租种了一块甘蔗地,一年租金为白银2.4 两。收获的甘蔗后来卖了番银17元,大约合白银14 两。这么一算,邱双的地租不过是收成的17%。平均下来,一两白银恰是邱双每月的收入。

在绅士、自耕农以外,明清两朝还有工资日结、月结的短工,一干一年的长工。

清朝时,东三省禁止内地移民,人口较少,用工成本最高,通常一年需白银9~15 两。

内地工资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为最高,平均一年6~8 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大多数地区为4~6 两,待遇最差的是甘肃、广西、贵州,一个长工干一年只能得到1~3两。

这就是说,清朝一个长工要赚一两白银,最少要一个月,最多几乎一年。

短工杂役的薪水比长工多不少。万历年间,宛平县县令沈榜的《宛署杂记》记录了县政府的收支。他说,雇用没有技术的杂役,比如“打扫夫、短夫”,日薪是白银0.03~0.04 两;有技术的,如“油漆匠、装订匠”, 能有0.05~0.07 两的日薪。

至于医生,西门庆家请大夫看病,少则给白银二钱,多则有三五两。看来医生在什么时代都是高收入者。

明清时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都在一两白银左右,但因白银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清朝工人的生活水准较明朝有所下降。

15

晚明江南地区的商业文明一度很发达。/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卜正民 》

16

衣食住行真不贵

钱是挣了,一两银子能做些什么呢?一生用度,无非衣食住行,侯会在《食货金瓶梅》里搜罗了不少实例,展示了晚明社会的生活百态。

先说“衣”。《金瓶梅》里的常峙节穷困潦倒时,西门庆资助了他一笔银子。常峙节给妻子买“一领青杭绢女袄、一条绿绸裙子、月白云绸衫儿、红绫袄子儿、白绸子裙儿”,为自己买“鹅黄绫袄子、丁香色绸直身儿”,这7 件私人定制服装,再加上“几件布草衣服”,一共花去“ 六两五钱银子”。

对于这次消费,常峙节老婆说:“虽没的便宜,却直这些银子。”这么算下来的话,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大约也要1 两银子,也就是今天的500 元。《金瓶梅》中真正昂贵的衣服,还要数李瓶儿那件貂鼠皮袄,值白银60 两,也就是3 万元人民币。

17

古人买件好衣服也得花不少银子。/水浒传截图

再说“食”。《宛署杂记》中记录说,猪肉每斤白银0.02 两,牛羊肉每斤0.015 两,一只活鸡0.04 两,5斤重大鲤鱼0.1 两,烧酒每瓶0.05 两等。当时1 斤约相当于600 克。

在这种物价标准下,《金瓶梅》里下饭馆都极便宜。侯林儿与陈敬济在酒馆里点了“四盘四碟,两大坐壶时兴橄榄酒”,以及“两三碗温面”,总共花了“一钱三分半银子”,也就是0.135 两白银,不到100 块人民币。

再说“住”。房子让当代人操碎了心,在古代却不是个事。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说卖炊饼的武大郎都住得起两层小楼。其实真相是,潘金莲把钗子卖了十几两银子,“典”下了“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

所谓“典”,就是从房主那里获得使用权,房主保留产权,可在一定期限内赎回房产。虽不是买,但几千块就能在县城里几乎无限期地住上独立小楼房,那是相当划算。

18

巫仁恕的《优游坊厢》以消费为切入点,以江南城市为案例,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豆瓣

那时的“商品房”也不会让工薪阶层望而生畏。西门庆帮常峙节买的“前后四间”房,只花白银35 两。用明朝工人每月1 两的平均工资算,节衣缩食几年,也能全款买房了。当然了,阳谷只是山东一个小县城,房价相对京城这样的大都市,一定是便宜不少的。

最后说“行”。轿子是老爷们出行的必备行头,潘姥姥到西门庆家给潘金莲贺寿时,租了一顶轿子。潘姥姥进门找女儿要6分银子,付轿子钱。

潘金莲听了怒道:“我那得银子来?人家来,不带轿子钱儿走!”吵吵半天,最后孟玉楼“向袖中拿出一钱银子来”,才把轿夫打发走。潘金莲还不肯罢休,数落老娘:“你没轿子钱,谁教你来了?”

其实6 分银子不过30块人民币,明朝“打的”实在不贵。

19

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论述了14—18世纪江南官田的形成、变化、消亡的过程。/豆瓣

20

古人消费多奢侈?

当然,古人也有娱乐生活。

明末大臣陆文衡在他的《啬庵随笔》里说,万历年间,艺人演一场才“一两零八分”,后“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有一次,陆文衡请人搭台唱戏,已经是“价至十二两”,如果有女艺人参演,要另加“缠头之费”。折算成人民币,6000 多元就能请几个小明星到家里开演唱会。

如果雇人唱不过瘾,还能把人直接买到家里来,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

潘金莲9 岁时被卖到王招宣府里,十二三岁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要买这么一个才艺双全的少女,只要30 两银子。在大明朝,15000 元就能领一个“潘金莲”级别的美少女回家。

21

《水浒传》中,潘金莲登场的一幕。

在古人所有消费中,买官恐怕是最贵的。《红楼梦》里,宁国府的贾珍想给儿子贾蓉“捐个前程”,拿1200 两银子贿赂太监戴权,买了“五品龙禁尉”。

戴公公与贾家关系向来不错,这还是友情价,那“襄阳侯的兄弟”花了1500 两银子才当上同样的官。书中交代,这“龙禁尉”共有“三百员”,是个不大不小的虚职,月薪一两的老百姓如果要买,得不吃不喝一百年。

在流通白银的明清时期,城市中的一个普通人大约每月能赚到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约100 千克大米或25 千克猪肉,或者一件私人定制时装。在一个普通城市,省吃俭用存上十年八年银子,也能买房,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来源:B站

滴滴估值保卫战

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李玲

头图来源 | 视觉中国

虎嗅注:近期虎嗅陆续推出了“独角兽挣扎求生”系列报道,聚焦国内各热门赛道上若干高估值公司的生存现状。本篇是该系列最后一篇,针对共享出行行业的——《滴滴估值保卫战》。

2020年,在疫情、逆全球化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下,大批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巢IPO。世界在下沉,出行独角兽也不好过。即便有美团、阿里等巨头亲自下场或重仓加持,共享出行领域在今年仍少有资金流入。

仅有的两笔融资,由滴滴旗下的青桔单车在4月获得:第一笔是由君联资本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是共享单车领域2020年的首笔融资;第二笔1.5亿美元B轮融资的资方名字同样熟悉,除了滴滴的老股东软银,“联想系”君联资本再度出现。

对出行独角兽们来说,发展的压力大过生存压力。一方面账上还趴着大量现金,他们并不缺钱。另一方面,疫后用户活跃数与订单量迟迟未达到理想状态,收入增速没跟上来,只好多方出击寻求新的增长势能以保卫估值。

2020年至今,滴滴动作密集:先是试水跑腿、社区团购等本生活领域的新业务,又重新整合分配App资源,升级业务,推出更强调性价比的全新网约车品类,与此同时,还重金砸向下沉市场,争夺两轮车份额。

滴滴积极布局,竞对也没闲着。为做平台化探索,哈啰内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单车和助力车合并,合并事业部由单车原来的老大负责,助力车事业部老大去做社区电商。”一位接近哈啰的人士告诉虎嗅。

公司估值与平台想象力的压力,让独角兽们的开拓势在必行。一场浩浩荡荡的“下乡”拓新运动就此展开。

被低估的滴滴?

在近期一张国内Top互联网独角兽估值名单中,滴滴以800亿美元估值位列第三,仅次于蚂蚁、字节跳动。已有14轮公开融资记录的哈啰出行,官方透露的估值是接近50亿美元,未能进入上述榜单。

从2018年至今,滴滴多次传出被老股东低价抛售股权的消息。据财新7月21日报道,滴滴正在筹备港股上市,尽管滴滴目前资金状况仍然充沛,账面现金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但投资人方面有退出诉求。

“IPO不是滴滴当前最优先的事项”,7月22日,滴滴副总裁李敏回应滴滴上市的传闻,试图消解关于滴滴估值的争议。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出行领域不缺钱,缺的是认可。外界对出行独角兽未来价值的悲观情绪,也反映在坊间多次出现滴滴将与美团合并的传言中。

6月11日晚,滴滴美团合并,已进入法务和财务尽调阶段的传言散播开来,因细节详细而显得格外逼真。“滴滴快没钱了”“愿景想要强制赎回”“滴滴找不到接盘的人”各种猜测随之而来。

滴滴火速在官微上回应:“有人真敢编,有人真敢信”,并配图“虾扯蛋”以暗示消息过于离谱。

传言并未就此停止。7月24日,腾讯《深网》报道称,美团、滴滴开始为合并接触,“美团有意收购滴滴,但滴滴希望独立发展。”

滴滴真的被高估了吗?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外界对于滴滴估值及发展前景的质疑是难以理解的。“不觉得滴滴800亿美金是高估,出行市场确实很大。”

一位长期关注出行领域的投行人士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滴滴业务的刚需性已无需证明。随着越来越多资金实力雄厚的入局者加入,滴滴的价值能否提升取决于是否有颠覆性变革产生,如自动驾驶。”

“出行巨头里,几乎没有完全实现营收平衡的。上市融资不仅是老股东套现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手段。”上述业内人士称。

2020年4月,滴滴总裁柳青接受外媒采访时确认,滴滴核心业务已在疫情前盈利,这比原定的2018年年末预期晚了一年。但对国内网约车平台来说,滴滴模式跑通意味着网约车行业有了可参照对象,也意味着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有了更合理的想象空间。

滴滴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在一级市场估值太高,很难再引入新的战投方。另一方面,限于监管、舆论、经济周期等不可抗因素,滴滴错过了最佳的上市窗口期,如果不能迅速搭建畅顺的融资渠道,有可能耽误接下来出行领域的战略布局与策略执行。

钱,始终是行业独角兽们发展绕不开的议题。不同体量的行业领跑者,都试图通过扩充资本想象力以抵抗风险、壮大自身。虎嗅了解到,哈啰早在2019年就谋划上市。

出行之外的新故事

出行独角兽们出于估值考量的拓新,引发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2020年3月末,滴滴全员信中,确定了接下来三年的目标“0188”,即每天服务超过一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超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由此开启全面扩张模式。

除了3月初上线的跑腿业务,5月,小桔旅行社浮出水面,运营内容涵盖境内、入境旅游,火车票、机票销售代理,酒店、餐饮管理等业务;6月,滴滴推出社区团购小程序“橙心优选”,开始在成都试运营社区团购业务;7月20日,滴滴开始为试运营的同城货运全面上线造势;8月,滴滴在天津成立全资子公司花小猪,所属行业为新闻和出版业……

这其中,新闻出版、跑腿、送货、旅游中介等业务,是滴滴完全意义上的拓新,除了美团、顺丰这样的巨头对手,垂直赛道的分散玩家也在虎视眈眈。

滴滴脱离主线的业务,被看作提升估值的必要手段。但业务多且分散,也会被视作不专注。

“很多创业公司经过涅槃重生的阶段,会觉得自己好像无所不能,想要充分利用平台的资源。”上述投行人士认为,市场不大且玩家众多的领域,意味着投入产出比很低,也意味着难以超越出行业务本身的价值。

但作为超级独角兽的滴滴,情况显然不同。滴滴App上与出行相关的服务超过十种,算上在不同城市的内测服务,几乎囊括了出行有关的所有业务。这时延展想象力需要的新故事,赛道有没有巨头不要紧,市场够大反而才是关键。

滴滴App杭州服务项

“以出行为基础往生活服务平台拓展,考虑的角度是多元的,和原业务是否有协同或者链接延续,只是一方面。”业内人士认为,滴滴在巨量用户基数上,做任何业务都有流量优势,因此选定具有前景的领域就去做并不意外。

滴滴选定本地生活这一新赛道后,开始重新分配App流量资源,对核心业务网约车进行“合流”。8月,滴滴改版升级,打开App,首页功能分别为“骑车”“打车”“金融福利”“花式出发”。滴滴将即时出行的网约车功能聚合至“打车”入口,拼车业务升级为青菜拼车单独成列。

此次流量分配的两个显著变化是,升级后的“青菜拼车”居于曾经的现金牛业务“顺风车”之前,即时出行性质的“打车”业务占据最优位置。这表明滴滴业务地位发生变化——顺风车的核心地位不再,更能贡献订单量的即时出行业务正式占据C位。

选定本地生活的不止滴滴。4月,哈啰出行App上线了“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消费入口,里面包含酒店、餐饮等到店服务,正式被定调为一个以出行为基础的生活服务平台。

哈啰此前改版新增“吃喝玩乐”

5月,滴滴试运营跑腿的两个月后,哈啰快送也正式上线。哈啰告诉虎嗅,跑腿项目在疫情期间敲定,因为疫情期间人的流动被约束,货的流动就增多。

7月,哈啰首家生鲜店“哈先生”在淄博桓台县落地。“社区电商是主要投入的新业务之一”,接近哈啰人士称,这块业务由原助力车事业部老大负责,目前仅在山东淄博测试。

哈啰现有两轮业务中,助力车单价高,日均使用率高,回本快,是当之无愧的现金牛业务。“助力车早就全部盈利,单车部分地区盈利。现在最大的进项之一就是助力车。”上述人士称。

按照业务的市场价值排列,网约车>共享电单车>共享单车。无论从资本视角还是营收贡献来看,电单车的价值都远超单车。哈啰将电单车业务负责人派到县城做社区团购,足以证明拓新项目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而生活服务平台,不仅是拓宽业务边界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属性的高流量满足出行平台对增长的期望。

死守核心流量

规模化增长早已成为出行平台心照不宣的第一要务。“顺风车现阶段目标是规模不是赚钱,所以选择把钱去做投入,让规模更大。”上述人士告诉虎嗅,“顺风车的流水很大,很早就盈利了,是哈啰现在营收贡献最大的业务之一。”

7月,哈啰执行总裁李开逐称,哈啰已拿到郑州网约车牌照,正在探索具体的平台模式。哈啰在2018年10月以聚合形式上线网约车业务,此次增加自营运力的部分,意味着其瞄准了稳定的运力供给背后更大的市场增量。

曾与滴滴正面战争的美团也在暗中备战。7月30日,界面报道了美团频繁与出行供应商接触,加大对用户补贴的市场争夺计划。美团打车给出每单20%~30%的优惠,不设用户补贴时间上限,直到在主流城市抢占10%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对网约车的防守,滴滴早已做好准备。

7月末,滴滴官宣网约车新品牌“花小猪打车”陆续在天津、广州、北京、深圳等地上线。因花小猪3月在贵州遵义、山东临沂等低线城市进行试运营,且采取了类似于拼多多的社交裂变式拉新玩法,微信邀请一定数量好友,就可获得100元现金红包,也被解读为是针对下沉市场的产品。而目前上线的一百多个城市,既有北上广深,又有济南、长春、海口这样的低线城市。

花小猪分享页面

滴滴官方对花小猪的定位是面向年轻用户,看起来正好是滴滴所缺少的群体,但从整体业务来看,无论是拼车还是特惠快车,一口价形式的网约车种类都能满足时效敏感度低而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用户。滴滴为什么要重新“造”一个品牌?

“滴滴内部采用赛马机制,互相竞争。花小猪其实是内部资源打包的一个产品。”接近人士告诉虎嗅,2019年12月曝出的滴滴网约车公司副总裁孙枢离职,实际上是孙枢内部创业去做花小猪,项目名称叫霸王花。为了避免合规风险,花小猪和滴滴严密切割。“滴滴内部构架都没有霸王花这个项目名称,做的很隐蔽。在遵义推广时,当地司机、用户也都不知道花小猪和滴滴的关系。”

滴滴的赛马机制无可考证,但业务之间竞争摆在明面。花小猪在遵义推广时,推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补贴,但同一时期,滴滴特惠推出上下班0.1折的措施,比花小猪更便宜。

还可以窥见一丝痕迹的是,在滴滴官宣之前,7月13日,天津市道路运输局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总队约谈“花小猪”,没有出现滴滴相关的字眼,关注者寥寥。8月6日,深圳全面叫停滴滴花小猪,话题则冲上微博热搜。

“交通部约谈滴滴,要求滴滴必须承认花小猪,且对花小猪的安全负责,滴滴才迫于压力官宣花小猪。花小猪本来计划7月15号在全国130个城市上线的节奏也因此被打乱。”上述人士透露。

滴滴的网约车牌照无疑为花小猪扩张阻碍提供了“通行证”,但其本身的巨大影响力也意味着,公众对花小猪的安全与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战下沉市场

饱受交通堵塞的大城市给了网约车疯狂生长的土壤,但经过疫情的洗礼,高线城市恢复速度不似预期,政策相对宽松且未经开垦的下沉市场反而成为拓新的好场所。

事实上,两轮车(单车与电单车)的下沉之战早已打响。

2020年3月,滴滴两轮车升级为独立事业部,总经理张治东直接向程维汇报。4月,有山东地方媒体曝出,滴滴在淄博的部分“街兔电单车”变为“青桔电单车”。4月28日,美团被爆出独家买断了富士达一款Q8型电单车,下单百万台。

5月底,滴滴与国家电网旗下的什马出行达成战略合作。搭上国企的“后勤保障”,滴滴电单车在6月的日单量飙升到350万,距离市占率第一的哈啰助力车,只差50万单。

电单车速度快,价格低 ,骑行舒适且不受路况干扰,同等路程下比单车效率高,比公共交通更灵活便利,以往风靡于县城群众,如今受到低线城市追求时效也看重性价比的上班族的青睐。根据哈啰此前公布的数据,其在昆明投放的助力车,每辆日均骑行次数在5次以上。

因此对滴滴、哈啰、美团来说,电单车所能带动的下沉市场,其重要性丝毫不吝于一二线城市。

“对于两轮车来说,一二线城市与下沉市场同样重要。”滴滴告诉虎嗅,两轮车是滴滴大交通的重要一环,而电单车作为共享单车的延伸和补充,能补全用户出行需求的闭环。

美团大规模投入在即,滴滴也开始调转枪口,聚焦两轮车,曾占据两轮车市场份额约70%的哈啰也早有准备。

4月8日,哈啰与蚂蚁、宁德时代的合资公司宁德智享拿到上市公司中恒电气2亿元投资,开始为反攻做准备。哈啰助力车早在2017年9月就已上线,宁德智享作为其上下游业务被布局,主营电瓶车换电业务。

至2020年2月底,哈啰助力车入驻超320个城市,成为市占率老大。但情况在下半年急转直下,晚点报道称,哈啰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到一半。而随着美团和滴滴更猛烈的砸钱计划,哈啰助力车的先发优势逐渐被抹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沉市场是竞争一线,也是防守重点。哈啰面临的威胁不止于此,两轮车业务的半壁版图,单车也同样面临被围剿的局面。

曾经,哈啰单车稳居下沉市场第一。2018年年初,青桔单车开始进入非一线城市,在成都、佛山、南昌等多个城市与哈啰单车进行“暗战”。而美团单车在同一时期通过替换摩拜单车陆续进入下沉市场。哈啰的市场份额被逐渐挤压。

至2019年,各地对共享租赁车(单车和电单车)的管理政策逐步完善,单车平台开始应政府招标投放。据虎嗅不完全统计,美团、青桔与哈啰在各地的共享单车配额差距不断缩小。

郑州市区(除航空港区)最新共享单车投放总量为18万,摩拜单车(美团)、青桔单车、哈啰单车各占6万辆;

成都45万辆投放额度中,摩拜单车拿下24万辆,青桔单车为13万辆,哈啰单车为8万辆;

厦门最新的共享单车投放份额中,摩拜单车占7.5万辆,青桔单车有1万辆,哈啰单车拿下4.5万辆

……

最早提出精细化运营概念,并借此占领城乡市场的哈啰单车,其下沉市场的用户护城河正日渐瓦解。

在青桔、美团、哈啰三足鼎立形成的同时,各地监管对电动车的松绑促成下沉市场的进一步壮大。4月,青桔单车获得银川的投放资格,有关部门称,银川4万辆共享单车投放额将以定位功能好的电单车为主,之后市内的普通单车也将逐步被电单车所取代。

共享电单车曾在2017年8月遭到交通部的明令禁止——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转折发生在2019年4月,电动车新国标开始实施,各地方政府也由此放宽上路限制。如武汉规定共享电单车注册登记后可上路,昆明拟取消对共享电单车的限制,实行牌照管理制度。

5月,北京交通委在政府报告工作进展中称,已经研究关于应用”电子围栏”技术,正在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不仅是北上广,昆明也在考虑用电子围栏对单车与电单车进行日常管理。虎嗅了解到,哈啰、青桔、美团目前都在进行围栏定点投放的技术测试和试运营。

不出意外,定点停放将成为城市接纳共享两轮车的最终方式。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平台来说,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在更低线的城市,在运营效率与投放额度直接挂钩的政策要求下,市场占有比拼或将回归最本质的运营效率上,这也是市场未来的唯一变数。

疫情打破了独角兽资本积累的进程,城市陷入低潮,城镇迎来新机。出行巨头不断拓宽边界的同时在下沉市场“深耕拓土”,由此重构千亿估值的根基,获取监管、市场及民众的最终认可。

在新形势之下,出行独角兽们的每一次挣扎与调试,既是摆脱资本裹挟的求生本能,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产业互联网的进化样本。

超级富豪们的家庭出身

你知道黄光裕和曹德旺,都是什么家庭出身吗?

讲老实话,以前我一直以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背景。

直到专门研究过后,才发现:

黄光裕的祖父是大地主,外祖家族是泰国巨富,小时候他和哥哥就听惯了父母讲祖辈如何经商和致富的故事。

曹德旺的曾祖父是地方首富,父亲是在海外赚了大钱的归侨,三四十年代就在上海滩开夜总会和百货公司。

黄光裕和曹德旺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祖传的天分、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和耳濡目染的传承,绝不是寻常的农民子弟能达到的。

除了黄光裕和曹德旺以外,想必你还听说过:

马云的父亲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集团董事,王兴的父亲是龙岩市的水泥大王和亿万富翁……

哪怕我们印象中出身极度贫寒的刘强东,虽然父亲只是个跑船的小老板,但祖父也是资本家。

这些例子促使我思考:怎样的家庭背景,才能培养出一个超级富豪?

为此,我专门梳理了何加盐公众号曾经写过的22位中国富豪,分析了他们的家庭出身。

需要说明的是:我当时挑选这些人作为写作对象,并不是根据家庭出身刻意选择,而是看事业的成功程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结合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所以,从家庭出身的角度讲,这个挑选是完全随机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由于样本数量不够大,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请大家注意分辨。

令人沮丧的是,我发现:今天成为超级富豪的,他们的祖辈或者父辈往往都已经是当地出类拔萃的存在。

真正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少之又少。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22位超级富豪家庭出身的基本情况。

01
家里拥有一定级别的政界背景的
共有3位:王石、柳传志、曹德旺

王石:万科创始人。父亲是大别山老红军,母亲是1945年参加革命的东北锡伯人。解放后,父亲官居郑州铁路局副局长;母亲是郑州火车站副站长;前岳父王宁是广东省委副书记。

柳传志:联想创始人。父亲柳谷书解放前是上海金融系统的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曾参与中国人民银行筹建工作,后来在中侨委、贸促会等部门任职,退休后被贸促会派任驻香港公司的负责人。是新中国第2号律师证持有人和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开创者。

曹德旺:福耀玻璃创始人。曾祖父曹公望是福建省福清县首富;父亲曹河仁是旅日华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富商,上海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永安百货的股东;哥哥官至福建省副省长。

02
家里有经商传承或国企领导干部背景的
共有5位:黄光裕、刘强东、王兴、马化腾、冯仑

黄光裕:国美创始人。祖父是大地主,外祖家族是泰国著名侨商;父亲黄昌义是入赘女婿,曾经当制油学徒,后来做小生意;母亲曾婵贞,家里拥有制油作坊,经常给黄光裕兄弟讲祖辈经商的故事。

刘强东:京东创始人。祖籍湖南湘潭,曾祖父移居苏北,在骆马湖和京杭运河做货船生意;祖父是资本家,后来被镇压;父亲为跑船的个体户,80年代初就拥有自己的货船。

王兴:美团创始人。祖父是龙岩二中教导主任,龙岩市歌舞团编剧,文革期间受迫害自杀;祖母是厦门大学经济学毕业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资本论》中文版译者,厦门大学校长);父亲王苗是福建省龙岩市水泥大王,亿万富翁。

马化腾:腾讯创始人。父亲马陈术是深圳盐田港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冯仑:万通创始人。祖上是地主,后来破产;父亲是陕西某国企工会负责人。

其中,黄光裕和刘强东由于小时候都出身贫寒,可能会存在一点争议。但从祖父那一辈来看,他们家族都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都曾积累过巨量的财富。而且,他们的父辈,也都是生意人,而不是普通农民。

03
家里在文化、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的
共有2位:任正非、马云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父亲任摩逊曾创办贵州镇宁民族中学,先后担任贵州都匀一中等学校的校长,退休前是都匀市政协副主席,在贵州省教育战线有一定知名度;母亲是中学老师。另外,其前岳父孟东波是四川省副省长,但是由于任正非创立华为之前就已经和前妻离婚,他的创业史和岳父应该关系不大,所以我们不算做他的家庭背景。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父亲马来法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母亲崔文彩是评弹演员。虽然他父亲的行政级别只对应正处到副厅之间,但是曲协主席这个位子在浙江省文化界举足轻重,也能接触到地方上政商两界高层人士。

上面这三类共10位,可以算是上层精英家庭出身。他们的祖父辈或者父辈,都在社会上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或者在事业上(文化、教育、商业等)有一定的成就。

04
普通公务员家庭出身的,
共有3位:程维、张一鸣、周鸿祎

程维:滴滴创始人。父亲是江西铅山县公务员,母亲是数学老师。亦有传言说程维父亲是某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或某市副市长,但经查证,都和程维对不上号,应该是谣传。

张一鸣:字节跳动创始人。父亲是福建龙岩市科委普通干部;母亲是护士。后来父母下海到东莞开电子产品加工厂,但生意做得不大。

周鸿祎:360创始人。父亲周学斌和母亲胡少先均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同为河南省测绘局工作人员。

05
教师家庭出身的
共4人:段永平、雷军、方洪波、李想

段永平:步步高创始人。父亲段锡明是南昌工程学院(原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思政老师、母亲彭建华是同校图书馆工作人员。

雷军:小米创始人。父亲师范学校毕业,在县城当老师。亦有人说他父亲是电信系统的高官,但经查证,应该是谣传。

方洪波:美的董事长。祖父方树伯曾在冯玉祥手下当过县长和少将军法主任,解放后为安徽枞阳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父亲方继达是村里第一个师范生,后来为中学老师;母亲是医生。

李想:汽车之家和理想汽车创始人。父母都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父亲是剧团导演,母亲是教师。

上面这两类共7位,可以算是一般精英家庭出身。他们父辈虽然算不上地方上有影响力或事业上有重大建树的人士,但是都属于上过大学(或师专)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学历、眼界、社会地位还是教育孩子的条件,都超越了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农阶层。

06
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
共3人:董明珠、黄峥、李彦宏

董明珠:格力董事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具体职业不详)。

黄峥:拼多多创始人。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具体职业不详)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父亲是晋东化工厂锅炉房工人,母亲是皮革厂工人。

这一类3人,可称为普通家庭出身。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日子还过得去,称不上贫困。孩子可以安心读书,还能享受到课外班、夏令营等福利,只是在创业上得不到父母在知识和资源上的帮助。

07
贫困农民家庭出身的
共2位:俞敏洪、王传福

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父亲为木匠,母亲当了生产队妇女主任,80年代办工厂成为万元户。

王传福:比亚迪创始人。贫困农家出身,父亲为木匠,在王传福13岁时去世;母亲为普通农民,在王传福15岁时去世;哥嫂做小生意供王传福读书。

这一类2人,可以算是贫困家庭。小时候都过过长时间的苦日子,学生时代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属于“能够活着,都已经拼尽全力了”的类型,没有机会接触商业训练,也无法享受城里孩子司空见惯的图书馆、辅导班等。祖辈和父辈对干事创业帮不上任何忙。

看了上面这22位超级富豪的身世,相信你会有很多感受。我把我自己的感受总结为下面几条:

★ 精英家庭相对容易出超级富豪。

22位超级富豪,精英家庭出身的有17位,占77%,其中上层精英家庭又比一般精英家庭更容易出超级富豪,比例为10:7。

考虑到上层精英家庭在人口比例中的占比本来就极少(估计位居前0.1%),其成功概率比其他家庭要高很多倍。

当然,也并不是越精英的家庭越容易出现超级富豪。这里面官位最大的也就是王石的前岳父为省委副书记,曹德旺的哥哥做到副省长;财富最多的也就是王兴的爸爸是个地区性土豪,马化腾的爸爸是上市公司副总。

也许,家庭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就具备了竞争的入场券,并不一定要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或全国知名的亿万富翁。

★ 工农家庭较难出超级富豪。

22位超级富豪,出生于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只有5位(23%)。其中,农民家庭出身的,更是只有2位。考虑到中国农民的巨大基数,这个比例真是少得可怜。

工农出身几位超级富豪,一般都是遇到了贵人,或者自己有过硬的技术,才走上成功之路。例如:董明珠遇到朱江洪,同时自己在销售上也极具天分;黄峥遇到段永平,同时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也出类拔萃;李彦宏是网络搜索技术的大拿,俞敏洪是全国首屈一指的英语培训师,王传福是搞电池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家庭背景的缺陷或者避开这一障碍。

★ 纯粹务农为生的家庭,很难出超级富豪。

样本中,家庭以种地为生的一个都没有。就算俞敏洪和王传福是农民家庭出身的,但也不是纯粹务农,他俩的父亲都是木匠,属于农村里的手艺人。这又比纯粹的农民条件更好一些。

当然,我这里的样本太少。如果我们放眼全国,总能找出特例。只是,这样的例子太少太少,也说明农村孩子在财富上获得超级成功的概率太低太低。对于真正务农为生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而言,这个统计结果,真的是非常苦涩。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样的结果呢?

我认为,超级富豪的成长,需要家族积累和传承。

黄光裕、曹德旺、刘强东等,家里都是几代经商;柳传志、王石、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父辈都已经在社会到站到了一定的位置。

即使是普通公务员或教师家庭出身的,其父辈往往也已经是他们所出身的村子里,第一个走出村子吃上皇粮的。例如雷军的父亲和方洪波的父亲,都是村子里出的第一个师范生和教师,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他们自身的成就也许不是特别高,但已经足以给后代一个远超普通工农家庭的成长平台。

只有家里拥有一定的背景,才能积累和传承商业成功所需要的素质、资源,或提供成长的条件。

例如,黄光裕和曹德旺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从小灌输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经商的意识和经验。孩子长大后,从商的意愿、见识,办事的能力,自然而然就超过一般的小孩。

王石年轻时参军、上大学、找工作和早期创业,都离不开家里的背景;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在柳传志早期读书就业的过程,以及联想早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雷军可以从村办小学转学到县城名校,周鸿祎、王兴都是全中国第一批用上电脑和互联网的人,张一鸣从小听父母讨论各种科研、发明,马化腾14岁就可以买天文望远镜,冯仑从小就能看到工会图书馆大量的书、包括“仅供内幕批判”的读物,这些都离不开家庭条件的支撑。

而上面这些,都是普通的工农家庭无法提供的。更何况,每天饭桌上的交谈,待人接物的言传身教,不同家庭之间不啻天壤之别。

当精英家庭在讨论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对家庭有什么利好时,农村家庭可能在讨论家里的老母猪又生了一窝小猪,孩子要每天早一个小时起床多打一篮猪草回来。

精英家庭孩子习以为常的商业社会“什么事该怎么做、什么话该怎么说”,对普通工农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样,在踏入社会时,他们在商业上的起点,完全处于两个层次。

当然,事情并不是绝对。李彦宏、俞敏洪、王传福等人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天道不绝,终留一线。只要足够努力,掌握一门绝活,加上一点好运气,贫穷家庭出身的人,也有希望成为大企业家。

这个统计结果最终给我们的启示是:

1、如果我们自己只是出生于普通家庭,想要成功的话,就需要比那些出身优越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你本来起点就比别人低,还不加倍努力来弥补这个差距的话,那就不要奢望获得大的成功。

2、与其抱怨祖辈没有给自己一个好出身,不如自己努力奋斗,给孩子一个好出身。

你不一定要成为巨富或者高官,只要在一个小范围内能成为出类拔萃者,你的孩子可能就具有了更好的竞争优势。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奋斗,也许这一代人只是往上走一点点,但是能够给孩子留下一个更高的起点,也已经功德圆满了。

最后,这里统计的是超级富豪们的出身,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你也曾梦想成为超级富豪,或者希望后代成为超级富豪,可以把上面的统计和分析结果作为参考。

而如果你并不想成为超级富豪,也不奢望后代成为超级富豪,当个八卦看看即可。

毕竟,人生有无数条路可以走,谁说一定要成为超级富豪,才算成功呢。

来源:创业家 微信号:chuangyejia

1个月卖2.6亿,打败可口可乐

今年夏天,即便是对气泡水再无感的年轻人,也很难逃过被“绮绮子”张雨绮安排上的元気森林。

这个在综艺中时常出现,被多位明星种草,被健身爱好者推荐的新式饮品,如今已跻身成为当下年轻人最喜爱的网红品牌之一。

近两年,元気森林在消费市场的出色表现,可谓刷足了好感与存在感。

2019年10月,创立不到4年的元気森林,估值达到近40亿元;2019年双11,在全网销量位居第二,打败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今年上半年,元気森林销售额超过8亿,基本和去年全年销售额持平,据元気森林发布的业绩海报显示,5月单月的销售额就超过2.6亿元。7月,据36氪报道,即将完成新一轮投资的元気森林,投后估值约人民币140亿元(20亿美元)。

作为一个诞生仅4年的新品牌,元気森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身价飙升3.5倍的飞跃式上涨,成为饮品界炙手可热的“黑马选手”。

元気森林为何如此爆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元気森林在传统营销视角之外,获得成功的原因。

01
背后的男人,一个互联网老兵
说起元気森林的爆火,有一个人不能回避,那就是站在品牌背后的男人——元気森林创始人唐彬森。

提及唐彬森,很多人应该比较陌生,实际上这个人是一个互联网老兵。1个月卖2.6亿,打败可口可乐,这款国货饮料做对了什么?唐彬森,1982年出生,本硕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在22岁那年,唐彬森参加了国际程序设计大赛,并获得金奖。

硕士毕业后,唐彬森没有出去找工作,而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北航的地下室 ,创办了智明星通公司。

当时,互联网心理测试产品很火,唐彬森就带领团队,做出了一款心理测试的产品,并很快做到行业第一。不过,这个产品的营收却不尽人意,唐彬森一直没有赚到什么钱。

在一次创业论坛的演讲中,唐彬森将这段经历做了一个总结:“你再牛逼,你做的行业不好,你基数概率不行,你就是傻逼,牢牢记住。”

心理测试产品不赚钱,唐彬森开始寻求转型,他将目光瞄准了当时正在兴起的行业——电子游戏。

2008年,社交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在国内爆红。随即,唐彬森推出自家版本的《开心农场》,并率先推向海外20多个国家,在海外市场掀起一股“偷菜热潮”,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游戏之一。

开心农场,图源官网

走向海外让唐彬森尝到了甜头,赚到第一桶金,也让唐彬森开始将智明星通的业务重心转向海外,并在游戏行业里勤奋耕耘。

此后,唐彬森一路高开:

2012年,《帝国战争》上线,当年获得营收6亿元;

2014年,《列王的纷争》,迅速在海外市场畅销,名列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榜第一;

2015年,《列王的纷争》全年营收24亿元;

2016年,智明星通在 APP Annie2015 全球50大发行商排行榜中,位列第16位,在中国企业中仅次于腾讯和网易,排行第三。

有意思的是,虽然唐彬森在游戏行业成绩出色,但是据智明星通前员工透露,唐彬森自己并不玩游戏。

一个不玩游戏的人,却能在游戏行业乘风破浪,这背后,是唐彬森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洞察和把握。

在日后的公开演讲中,唐彬森屡次强调了趋势的重要性:

“我们在一个大趋势下,只能顺着趋势走,谁都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

“好的行业里面你做过一百名、第十名、二十名,都比一个烂的行业里面做第一名强”。

唐彬森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把握行业趋势,乘势而起,成为后来唐彬森一直恪守的信条。

2016年,唐彬森切入新赛道,成立元気森林,进入饮料行业。

02
新消费趋势下,精准定位
1、迎合新消费趋势

近几年,随着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崛起,消费主体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佛系养生大起底,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90后、95后一代信奉的健康理念。

更直接一点说,以前人们喜欢的是汽水冲击味蕾的刺激和快乐,如今,年轻消费者更看重的,是这个饮料会不会让我发胖。

随着市场上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强化,“糖分输入过多,容易造成人的肥胖”的知识点,牢牢植入了年轻消费者的意识,控糖、断糖的概念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健康化的潮流之下,如今中国80%的消费者会关注食品饮料的成分,特别是饮料当中的糖分占比。”

无糖成为热门词汇,消费者的关注点发生变化,投射到市场上,就是健康饮品的流行,标注为无糖、低糖的饮料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据数据显示,无糖饮料在2017年至2018年,连续2年的增速都达到了30%以上。市场份额的高速增长也给了健康饮品切入赛道的机会。

唐彬森创办的元気森林,正是在2016年进入赛道,打出“0糖0脂0卡”的卖点,迎合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在无糖饮料市场增长的初期,抢先占领增量市场。

事实上,2016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无糖饮料,像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康师傅的本味茶庄等等。

但是,这些无糖饮料的口感表现并不出色。东方树叶甚至一度被网友评为“史上最难喝的五种饮料”之一。

元気森林虽然也打出了0糖的概念,但是口感上却保持了甜味。在成分中,它率先使用了“赤藓糖醇”的代糖成分,在口中溶解时有温和的凉爽感,口感不错。另外,赤藓糖醇并不参与人体糖的代谢,所以不会长胖。

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对甜味与口感的需求,同时又照顾到消费者对健康身材的追求,打消其饮用含糖饮料的罪恶感。可以说精准地击中了都市青年的痛点。

靠着解决消费者的口感痛点,元気森林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形成差异,树立起自身“健康无糖”的品牌形象。

2、日系风设计

除了“燃烧我的卡路里”意识的觉醒,年轻人同样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对于饮料颜值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根据《2019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包装趋势洞察报告》显示,83%的消费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购买包装新颖独特的产品。

在饮料瓶的设计包装上,元気森林就采用了近几年流行的,颇受一二线城市都市女性喜欢的日系风。

图源元気森林官方微博

在名字上,他们用日文字“気”代替中文“气”字。元気在日语中则代表着精神、活力。此外,他们将包装设计成中日文对照的形式,申请了诸如“けしき”、“沢”、“江户茶寮”等日文商标,日系元素在外包装上无处不在。

他们还在日本注册了一家元気森林的公司,用来监制中国的元気森林,并在饮料瓶的外包装上打出“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気森林监制”的字样。

这也因此让很多消费者误以为这是一款纯正的日本饮料,实则这是一款妥妥的国货。

清新简约的日系风格,超高的颜值,迎合了一二线都市白领的品味和审美偏好,也容易激发年轻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认同。同时利用了消费者对日系产品质量的信任心理,也让5元的市场价格,变得易于接受。

而醒目的字体,则让元気森林在饮料货架上,能够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进一步刺激消费者购买的冲动。

03
线上营销,品牌乘“势”而起
元気森林的爆红,除了得益于精准的产品定位,与被年轻人认同的品牌理念外,还离不开常规营销方式外的,营销的“新”手段。

1、小红书的花式种草

在小红书中搜索“戒糖”、“控糖”,相关笔记超12万+篇,此外,“控制热量”有7万+篇笔记,“卡路里”有14万+篇笔记……以年轻女性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小红书,似乎是一个与糖有仇的平台。
但对糖避而远之,不意味着不爱甜。

在“抗糖”风的盛行下,深谙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消费心理的元気森林,在与目标用户保持紧密的品牌关联度时,便将目光投向了小红书。

元気森林燃茶主打的“无糖解腻”,与气泡水主打的“0糖、0脂肪、0卡路里”,在产品理念上,满足了小红书平台用户,对饮品“健康与口感兼具”的诉求。

另外,元気森林简约、和风的产品设计,在满足年轻用户对颜值的追求,提升品牌的识别度之余,还提高了产品在社交平台的“成图率”。

新品测评、无糖测试、自创喝法……购买过产品的KOL/KOC主动发布的种草笔记,让元気森林主张的“无糖”、“健康”产品理念一再被安利,并影响到“爱甜但要控糖”群体的消费决策。1个月卖2.6亿,打败可口可乐,这款国货饮料做对了什么?新用户在购买后,又将有一部分人在小红书进行新一轮晒图分享,如此循环,形成一站式闭环营销。

而元気森林在小红书开通企业号,并入驻小红书的电商平台,更是借助“社交+电商”的方式,从品牌曝光到产品种草,再到最终的下单购买,与目标用户保持紧密联系,提升品牌的营销转化。

2、注重场景化与体验感

在营销时,元気森林也尤为注重营销场景化,以及消费者对品牌与产品的体验感。

2019年末,元気森林与B站推出的美食纪录片《生活如沸》合作,将代表产品气泡水,与年轻人喜爱、熟悉的火锅场景建立联系,进行精准的品牌曝光,让观众在真实情境下感受产品的特点。

这样的营销模式,与公众所熟知的“饿了就吃士力架”、“怕上火喝加多宝”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的元気森林,又在今年初冠名《我们的乐队》、助力《我们的歌》等综艺节目,将产品融入乐队、音乐的场景中,吸引更多的潜在年轻消费者。

近期更出圈之举, 则是冠名了播出前自带话题热度的《元气满满的哥哥》,持续加大推广力度,通过在节目中的产品露出,增强年轻受众的场景化体验,情感共鸣与品牌认同。

3、借助明星效应

除了在综艺中频繁“露脸”,近两年,元気森林还与多位明星偶像合作,深化品牌在年轻人心中的印象,实现多领域的破圈传播。

2019年夏天,用燃茶应援助阵王一博职业赛车手首秀;2019年10月,邀请魏大勋作为燃茶品牌大使;今年6月,趁《乘风破浪的姐姐》热度正盛,官宣话题热度双高的张雨绮,为苏打气泡水品牌大使。1个月卖2.6亿,打败可口可乐,这款国货饮料做对了什么?

此外,品牌官方还擅于在微博制造社交话题,与邓伦、黄景瑜、王鹤棣、许凯、费启鸣等年轻偶像进行互动,将各个偶像的年轻粉丝群体,吸引到品牌微博中,进行转化。

元気森林让偶像们积极向上、充满元气、阳光开朗的正能量特质,与其强调的品牌调性达成一致,并产生共鸣,形成粉丝经济效应,让年轻的粉丝群体主动购买偶像同款产品。

这无疑也印证了,元気森林通过一系列线上的品牌营销手段,达成了流量与销量双重提升的目的。

04
线下场景,高效触达消费者
为了“站稳脚根”,元気森林也在线下的市场布局上,花了不少心思。

1、覆盖便利店

近几年,便利店呈现强大的扩张力。在一、二线城市,各大写字楼下、小区门口随处可见。

据CCFA《2019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从2016年的9.4万家,到2018年的12.2万家,再到2019年预测的13.5万家,每年的增长速率均超10%,相当于每月会有超1000家便利店开业。

比起传统小卖铺与大型商超,便利店有着相对完善的商品品类,便捷的消费体验,以及年轻人在情感层面寻求的“治愈感”,这是便利店在年轻用户圈层受欢迎的原因。

2016年创立并迅速崛起的元気森林,刚好借助了便利店自2016年以来“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

据媒体消息称,目前元気森林的产品已“覆盖国内30个省份,产品在近20万家便利店和线下传统店上架”。一方面,元気森林先从北京、上海的罗森便利店开始铺货,再蔓延至全国的711、便利蜂、全家等便利店,在年轻群体密度较大的一、二线城市大量覆盖,占据市场。

另一方面,元気森林推崇的“无糖”、“健康”理念,以及小众标签,都与以年轻白领为代表的,便利店主要消费群体的购买诉求相吻和。

因此,即便产品定价略高于其他饮品,也有许多年轻人愿意下单购买,这也是元気森林首选便利店作为线下销售场景的主要原因。

2、霸屏线下广告

2020年,已经在线上拥有较高热度与口碑的元気森林,也选择“挤”进小小的电梯间,或走向户外,在写字楼、公寓楼、商场等线下场景,进一步触达潜在消费者。

通过“0糖、0脂、0卡”的简单广告语、代表产品,与张雨绮成为苏打气泡水品牌大使的广告海报,元気森林将品牌广告词“强行植入”潜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强化他们对品牌的记忆,影响购买心理。

05
飞奔的网红,如何长红?
毋庸置疑,在品牌营销与渠道选择方面,元気森林的确是个眼光独到、能力优秀的选手。

但伪日系的营销、包装设计,既是元気森林增强品牌标识,成功出圈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品牌的“枷锁”,“伪日货”、“抄袭”、“误导消费者”的指摘声音正在被放大,难免不对品牌形象造成损伤。

例如,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元気森林售卖的茶叶礼盒“燃茶”与元気森林乳茶,分别被指出有抄袭日本茶叶品牌LUPICIA、日本食品生产商不二家的嫌疑。

而元気森林使用的代糖成分「赤藓糖醇」,并不意味着不可复制,这也就给其他“品牌掠食者”抢占市场的机会。

以喜茶品牌推出的“喜小茶”气泡水为例,定价5.5元,主打“0糖0脂0卡和纤维+”,代糖成分使用「赤藓糖醇」,这些特性都与元気森林高度相似。

飞奔向前的元気森林,在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同类竞品中,建立不可取代的优势,避免走入同质化竞争,产品生命周期变短的境地。

至少,在消费者心中,气泡水与元気森林的关系,目前还未达到像新茶饮与喜茶、奈雪,咖啡与星巴克,可乐与可口、百事这种品牌与产品间的高度捆绑关系。

如何跳出小众品牌的圈层,从“人气网红”变“实力选手”,满足年轻消费者“善变”、“喜新”的消费需求,正在“打怪斗boss”的元気森林,还有许多“升级任务”要完成。

6487家网吧的大溃败:倒闭甩卖

文/黎炫岐

来源:锌刻度(ID:znkedu)

在海口市国兴桫椤湾的2楼,一家网吧门外,十余张亮黄色的真皮沙发正被挨个搬运至楼下的大货车。目光投向另一侧,透过贴有“倒闭甩卖”四个字的玻璃门,依稀可见尚有近百张相同的沙发,被摆放在略显混乱而寂寥的室内。

2019年,网吧老板陈瑞迪(化名)以570元的单价,买来这些沙发,如今却只能以50元的价格将它们挂上二手交易平台,并盼望着,“早点卖完”。

陈瑞迪的境遇并非个例。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网吧相关企业一共吊销、注销了6487家。当不少互联网行业在疫情期间迎来新的机遇时,因互联网而生的网吧行业,却走进了漫长黑夜。

黯然倒闭:高端配置转眼成一堆“破铜烂铁”

2020年2月底,陈瑞迪关上网吧大门时,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告别。刚刚做完大扫除的网吧显得清净整洁,他在一尘不染的玻璃门两侧贴上了一副新年对联,并在门锁上方贴上一张白底黑字的温馨提示,“年后再会,不见不散。”

然而,疫情的不断恶化,让这场告别最终成为了永别。

5个月后,被房租、贷款、网管工资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陈瑞迪意识到,“网吧逃不了倒闭的结局了”。

2019年,刚刚毕业、喜爱电竞的陈瑞迪决定创业,回到家乡准备开一家高配置的网吧。“贷款200万元,其中装修费都占了85万元,就是想把配置、环境和服务做到最好。”陈瑞迪告诉锌刻度,对这家网吧,他曾寄予厚望,从选址到装修,再到采货,都由他全程决定。

除了真皮沙发,上百台高端电脑显示器和玩游戏必备的机械键盘,“样样都是下了血本的。”陈瑞迪称。

开业之初,网吧的高质量的确吸引了不少客流,经过近一年的经营后,网吧的老客户也培养起来,陈瑞迪还为老客户们建了微信群,常常做一些小活动。

按照陈瑞迪的规划,“2020年是打算新开一家分店的。”

事与愿违的是,疫情打乱了陈瑞迪的一切计划,并将他和他的网吧推向了倒闭边缘。“因为疫情,网吧关闭了近半年,人工和租金流水却一分不少。好不容易等来了恢复营业,每天最多有三四十个人来,很多电脑都积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下,陈瑞迪只能将所有设备低价变卖,并将网吧转租,用以回血,“虽然也必然是亏损,但至少能把欠下的租金换上。”

陈瑞迪的网吧

陈瑞迪的网吧

于是,近六百元的沙发现在只值50元,Intel英特尔i5-4460四核配置的电脑只值800元……“以前精挑细选的配置,现在和破铜烂铁没什么差别。”陈瑞迪语气里不乏无奈。

而在西南一隅,和朋友一起经营了四家网吧的张婵(化名),也正犯愁。“眼下虽然重新开业了,但是还在亏损,毕竟上座率实在太低了。”张婵告诉锌刻度,他们经营的网吧其中两家都在大学城附近,“寸土寸金,最大的一家店光是租金成本一年就超过30万。”

“在停业期间,一共亏损了大概50万元,尤其是大学延迟复学,对我们生意影响太大了。为了缓解压力,不得不把部分店的电脑和沙发座椅转手卖出去,至少弥补一点亏损,以维持剩下的网吧,或者回资做点别的生意。”张婵和朋友商议后,决定卖出148台电脑,“这些电脑都几乎全新,刚买来6个月,还有两年零3个月的质保,现在一台能卖个一两千就不错了,毕竟如果继续摆在店里,投资回报率太低了。”

事实上,锌刻度在各种二手平台搜索“网吧倒闭”、“二手电脑”或“网吧转卖”等关键词,发现近日来有许多卖家均为倒闭网吧的老板,转卖的货物详情内大多标明“网吧倒闭,无奈转卖”等。

数据则更为直观地显示出这一行业的困窘——2020年上半年,全国网吧相关企业一共新注册了1557家,同期吊销、注销了6487家。其中,2月份是注册量最少的一个月,当月全国范围内仅注册了43家企业。换言之,今年上半年网吧相关企业净减少4930家,行业整体出现明显的负增长趋势。

艰难存活:低价要亏本,高价无客流

“我们县城的十几家网吧几乎全部倒闭,眼下只有一家恢复营业。”爱好去网吧组队玩电竞游戏的李彰其其(化名)近日发现,尽管会员卡里充的钱还没用完,自己常去的几家网吧却已先后倒闭了,只剩下一家勉强存活,“每天去的人也不多,近三分之二的座位都空着。”

事实上,即便是在市区,从寒冬里活下来的网吧们,也依然不太好过。

“眼下的疫情尚未完全被控制,不少城市对网吧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有的城市要求网吧里的上座率最多只能50%,且只能隔位而坐,多一个人都有可能被关停。”上海一家网吧的老板告诉锌刻度,“七月末恢复营业后,网吧在消毒防疫方面的成本增加不少,除了消毒水、手套和口罩等成本,人工工作量也增加了,门外必须有工作人员做体温测量并登记健康码,漏登一个人,网吧都有被关的风险。”

网管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工资却被压低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每天定时需要给网吧消毒通风,从桌椅到耳机键盘,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网管陈率从2018年开始在上述网吧工作,对同事和老板都有感情,“很多老客户也很熟悉,疫情期间都经常微信上问我网吧什么时候开门,所以虽然困难,也舍不得辞职。”

但是,为了维持网吧的高成本经营,陈率们的工资都被暂时减少了1000元,“也能理解,毕竟就算现在辞职去找别的工作,也不太好找,工资肯定也低。”

陈率所在的网吧选择了节流,也有网吧试图通过“提价”来弥补亏损,维系经营。

李彰其告诉锌刻度,“由于县城里就剩下一家网吧还开着,网费从年前的一小时6元涨到了8元,虽然看起来涨幅并不大,但实际上一般到网吧玩网游一玩就是一下午,多给的钱还是挺多的。”

鲍石常去的网吧

鲍石常去的网吧

在西南地区,网吧常客鲍石(化名)也发现,常去的几家网吧都或多或少涨价了,涨幅在1-3元左右,而较为高端的网咖包间,一台电脑一小时的网费可高达25元。和熟悉的网管聊天后,他了解到,“网吧亏损太多,不提价确实没法活。”

“如果恢复营业了,还按照之前的价格来,的确是多来一个人,亏得更多,毕竟前期投入太多了,回本并不容易,更别提现在遭遇了疫情停业了那么久。”陈婵告诉锌刻度,“但是提价的效果也并不好,因为实际上网吧并非刚需场景,所以价格一提高,客户就会流失,实际上收益并不会提高。”

“价格低就必然亏本,稍微提高一点价格,又没有客流。”陈瑞迪和尚在营业的同行们交流后发现,大家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尤其是开在大学附近的网吧,一方面学生对价格都很敏感,一提价就用脚投票;另一方面,大学周边网吧多,要想涨价就得大家商量好一起涨价,单独一家涨价的话,既损失客流,又会被同行排斥甚至举报。”

洗牌期来临:从网吧到网咖

事实上,即便没有疫情,网吧行业也正走向衰落,而疫情无非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国网吧类企业注册量已经连续4年下滑,其中2019年近新增注册4667家,为过去10年中新增注册量最少的一年,但当年吊销、注销数量却高达14773家,是注册量的3.3倍之多。

一方面,手游的便捷性迅速抢占了PC端游戏的市场,而精品PC端游戏内容供给缺口越来越大。这一点也得到了鲍石和陈率们的认同,“现在在网咖中最流行的游戏大部分还是老游戏,新游戏寥寥无几。”

《2018中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上网服务行业网游排行前三名的游戏为《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均是发行超过10年的老游戏。

而早在2015年11月,由腾讯游戏天美工作室群开发并运行的一款名为《英雄战迹》的游戏在Android、IOS平台上正式公测,这款后来改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成为了网吧“杀手”。手游不受场地和设备限制的特点,一时间让许多人成为了手游爱好者。

此外,网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一度被挡在资本市场门外,目前,除了网鱼网咖等少数几家企业,网吧行业鲜见VC进入。

而网吧行业不受资本青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经营主体过于分散,多为个体网吧,连锁网吧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截至2018年,国内连锁网吧数量占比仅20%左右。

在这样的境遇之下,网吧们不得不寻求转型之路,正如2015年,中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在一份行业转型指南中写道,“上网服务行业别无选择,必须背水一战,转型升级。”

其中转型为与餐饮相结合的“网咖”是主要路径,但成效不尽人意。根据《2018中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在所有网咖网吧中,餐饮等收入占比才18,.5%,即便是顶级的一批网咖,饮料食品收入也仅占20%到30%。

锌刻度了解到,除了转型为单纯的网咖,投资成立手游网咖、电竞馆和女性网咖等,成为了不少网吧选择的路径。此前,福建、广州、湖南、陕西等全国各地都迎来了一批线下移动游戏社交场所开业运营。

电竞馆

电竞馆

然而,转型的效果并不算佳。“毕竟这些模式最终还是需要网费充值,而新模式下的用户需求并不算高,且多为短期需求,甚至不及PC端游戏需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况且这些新模式的价格大多更高,要想让客户买单,并不容易。”

网鱼网咖创始人黄锋面对媒体,也曾亲口承认探索并没达到理想的状态,他认为手游网吧的概念,包括VR吧、电竞馆,都无法演化成真正的商业形态,网鱼自试点的五六家手游吧全军覆没。

显然,在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20多年后,一场疫情将网吧行业推至了新的历史窗口,承载着无数人青春的网吧们能否迎来新的春天,令人堪忧。

消失在牛市

刚刚过去的几个月,股市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财富故事,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悲情故事。K线图上那条细线的起落,牵动着心电图上那条细线的搏动。一位上海的股票从业者告诉我,“这个地方,它很迷人,但是又很危险。”这位32岁的男士表露出痴迷和敬畏,像个试图摘下玫瑰花的孩子。

但这只是故事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发生在五年前。2015年千股跌停,他操持的资金和他整个人也跟着跌停了。他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喝口水都要吐,“那是一种幻灭的感觉”。

跟股民们聊天要做好准备,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显得炽烈。情绪只关乎数字——红色或绿色,欲望则丰富得多,有人是寻求刺激(没有比股市更合适的地方了),有人要为人生翻盘。还有人想要证明自己,但结果却让他们丧失信心。

在越来越多的微信群里,股票开始成为中心话题。今年7月之前,股市已经在3000点附近徘徊近五年,直到两个月前,还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为何股市总是停滞不前?变化发生在6月15日,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

此后,大盘开始抬升。人们从各种数据中嗅到牛市的气息。过去一个月的23个交易日中,共有20个交易日两市成交额破万亿。券商提供的开户数据印证了市场的狂热——今年7月,中信证券的新开户数量环比上涨30%,海通证券今年上半年的开户数同比增长超四成。

很多人都在谈论牛市,就像2015、2007和1996年时那样。

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对此表示不屑,“我见的太多了”。在股市历经三十年浮沉,过去的一个月,他的微博粉丝每天几千上万地涨——涨粉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暴涨时,大家不知道买什么股,都来看微博;一个是暴跌时,大家都被套住了,也来看微博。

他叫周思,是微博上的股票大V。过去三十年,周思靠炒股实现了财富自由。他自由到不需要看起来像个有钱人。见面那天,他穿一件梦特娇的Polo衫,一条皱巴巴的、宽松的白色长裤,但手腕上戴着限量版劳力士。

在他的讲述里,股市搏杀这么多年后,他攒下了20多套房子,全都买在靠水的地方。一般夏天他会去青岛避暑,10月去三亚过冬。

除了那些疯涨的金钱,和那些消失的金钱,谈到股市,人们还会说什么呢?善于技术分析的人,会把股票走势图画得越来越复杂。K线、上影线、下影线,然后又有了“十字星”、“斗鸡眼”。人们的欲望也就被耕耘地越来越精细。

但当这个炒股三十年的职业股民坐在你面前时,他却告诉你,“这就是赌博”。你似乎很难不相信他的判断。7月24日,大盘下跌的那一天,他微博的粉丝数从64万涨到近67万,私信哗啦啦涌进来,大多是哭穷的、拜师的,“老师救救我”。

他的文章需要付费阅读,每月798元,愿意掏钱的粉丝超过五百人。我和其中的几个粉丝聊了聊,他们把他看成传奇。2014年到2015年那波大涨,他从1849点抄底,五千点附近清仓。几天后,千股跌停。

如果说股市教会了他什么,那一定是谨慎——他的房车里常备棍子,出行时轻易不住酒店,就连在朋友圈发女儿的照片,也要在她的脸上打马赛克。

股市里没有神,“如果有,就是神经病”,周思说。

今年一月到六月,周思投的股指期货没有一单止损,但到了七月,因为过早做空,亏了17%。这符合他的逻辑。“连买了三把或者四把你都赚,最后一把你要大赔一场,经常是这样。”

最近一个月,股市的K线图显示出陡峭的上扬曲线,随后的下跌也一样陡峭,组成一个歪歪扭扭“W”。8月6日,这条线又开始向下。这是由数不清的金钱和欲望筑成的。有些人在波峰,有些人在谷底。而类似的觉悟,周思在1993年就有了。那一年,他目睹了做期货的同事从三十层楼跳下来。

周思讲述了这个时代关于财富和人性的故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我见的太多了”,他总是这样说。

以下是周思的口述:

可以贪心,但是不能贪婪

我的微博私信,每天一堆一堆的,都想拜我为师,想炒股发财。

来看这一条:“老师,我想拜您为师,收下我吧,我认真地想拜您,我是山东烟台人,特别喜欢炒股,但是赔了不少,还让人骗过,做了20年的专业美发……从2008年开始接触这个工作,我到现在真是无语,全是泪,特别是让别人带我炒期货,全赔了。”

他是10万块钱,炒到今年剩5万。然后这一次一涨,他就追进去了,追进去又给套了。说老师救救我,这种人海了去了。

我说什么不重要,你相信什么最重要。股票靠天吃饭。在这个市场,你是火中取栗、刀口取肉。

中国有句古话叫什么?记吃不记打。现在的市场情绪可以看出来。7月16日之前,还都在沸腾。哎哟,一天成交量上万亿了,行情好。但7月16日那天,大阴线(行情下跌)出来了。

大概在7月10日左右,我在券商工作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一个私募基金一下午搞20个亿的比比皆是。原来都是私募求券商,但现在反过来了,他们在私募门口排队,希望私募在他们那儿托管。

微博上,平常不怎么说话的,从来没见过的、潜水的,都开始出来吹牛了。有的说什么王府井(注:上市公司股票。因放出利好消息,王府井曾暴涨,然后下跌。)随便买,闭着眼睛买。一转眼,跌了。

还有个二货说,五周均线还在向上,没事。其实均线是滞后的,均线在向上,股价在下跌。他已经没有理智了。这些人,一看他的年龄、基本材料,都是年轻人。他们乱喊我满仓了什么的,一问全仓多少?1万、5万。

为什么微博上有的大V会有那么多粉丝?因为他是散户总代表。

那天最高到3458的时候,他说目标3500。喊冲呀,满上!我一看他们疯了。他要喊干哪,冲呀,我肯定放空单的,基本上90%的准确率。他代表了股民的心理。

我的好几个朋友平常根本不关心股票,但现在也来问我了,周思,买什么股票?一个朋友在沈阳老家养猫卖猫,40岁出头,一个月能赚两三万块钱。

别说炒股了,她平时都不怎么理财。7月13日,星期一,她问我(买什么股票),说股市应该会好。我说为什么应该会好?你给我个逻辑。她说不出来。

从指数上看,如果她买了,这周她还是亏。我算是把她劝住,没让她入场。可能她觉得(有点幸运),这笔钱没亏,7月底一高兴,花36万买了辆凯迪拉克。

作为一个职业投资者,不能只考虑赚多少。有一句老话,叫老人看天总是雨。当你很顺的时候,你就要谨慎了。原因很简单,人不能够运气总是这么好,不能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我总说,炒股,可以贪心,但是不能贪婪。

这波牛市,动都不用动,傻的都能赚10%。拿50万赚5万,可以了。这一波赚5万,到年底之前再赚5万,一年赚10万,比上班的工资还高,不就可以了吗?还要贪。

有人在我微博里留言,说他想哭,就三个交易日,他赔了20%。他本来可能买了10万,星期三又冲了10万,高点冲,再一跌,把以前赚的钱(赔了)。

这就是人性,跟喝酒似的。这人说今天喝一瓶吧,好,咱俩喝,一瓶喝完了,再来一瓶吧?来就来呗,对不对?就这样,越喝越开心,喝到最后“我没醉”,要酒喝。人一定是贪得无厌的。

这样的故事,这些年我听到太多了。

这个市场能杀人

我是1965年生人,80年代公派出国去日本留学,读东京大学的经济研究院。我那时候很穷,出国前,一个月工资加上补贴88元。我在日本做小时工,part-time job,在仓库里搬货,one hour ten dollars,一个小时10美元。

1991年三四月份,快毕业的时候,我(赚到了)第一桶金。那时候,日本国铁搞国有股民营化,意思是说,股票拿出一部分叫老百姓买,机构也可以买,就跟咱们的新股一样。当时我的导师跟我说,周思,对于你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当时监管不严,我找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借他们的国民健康卡——(相当于)咱们的社保卡,筹了270个,去申购股票,结果中了15签。我赚了100万日元,8万人民币。

真发了。生活大幅度改善,哥们儿可以去吃牛排了,没事就可以出去喝啤酒,就可以出去喝咖啡。那时候一杯咖啡是1000日元,80块人民币。刚去日本的时候喝不起,我一个月(工资)是88元。

我有赌博心理嘛,老是想挣钱,当时对期货感兴趣。期货的杠杆一般是十二倍以上, 涨5%就是六倍,也就是说,你一万块钱放进去就变六万了,很过瘾的。你要做反了呢,六万块钱放进去,就没了。

那时候我已经上班了,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我经常跟我们公司两个做期货的同事混在一块儿,没事就去操作室找他们,一起吃饭喝酒,让他们教我技术。他们技术很好,人也很谨慎、稳健,不会动不动就满仓操作。

1995年,这两个同事做橡胶期货,该他们倒霉,赶上一个阪神大地震。他们做空,结果(橡胶价格)暴涨,赔得太多了。应该有300亿日元,24亿人民币。

我当时跟他们在一栋楼办公。上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俩正在办公室里砸电脑、砸鼠标呢,咚哐咚哐。我就进去了,然后瞬间就看他俩跑出去。后边几个做期货的说怎么了,可能心情烦了。他们说过去看看吧,跟他们聊聊,抽一根呗。

一去,(就看见)窗户开了,三十几层,那时候办公楼的窗户都是不封死的。

我一伸头,人在底下呢。办公室里空气瞬间凝固,大家很震惊,没人说话了。

他们跳楼自杀了。在我看来这就是运气不好,他们技术很高,人又谨慎,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非常残酷,这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事情,就是说这个市场能杀人。

有几个月时间,我就处于那种(很颓丧)的状态,因为我没有梦想了,以前觉得做股票、期货是我人生的目标,现在突然发现目标没有了。

从这个时候起,我就没那么信任技术了。那几年,我没怎么做(股市),开始研究心理学,股民的心理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为什么一直都很谨慎,因为股市让我说就是赌博,金融市场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1

1991年,刚上班的周思站在公司楼下 图丨周思

1996年,我刚从日本回国的时候,正赶上互联网(概念股热潮),身边有好多股民。那一波火的时候,需要每天大早去排队,抢(认购证)。他们挤破头抢到认购证,拿到认购证要把钱交给柜台。那时候交易大厅外面全是自行车,都放到马路上了。

里面坐得满满当当,大多数是老头老太太。每天收盘之后,券商在大厅里给大家开会,一个个听得可认真了。等过一段时间大盘跌了呢?自行车就没几辆了。

这些人都是想暴富,都是手上省下来几个钱,进股市做发财梦。之后的几次大涨大跌也一样。2007年那次,我看不懂它为什么涨。作为一个投资者,你总得有逻辑吧?

但当时就是群魔乱舞、群情激昂。那时候,我加了一个炒股QQ群,群里二三十个人,天天可热闹了,一涨停就升“群旗”——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图片,就是一个红旗,上面写两个大字,“涨停”,然后下面一堆竖大拇指的。

群里还会有人组织聚会,去工体的糖果KTV唱歌,一次花一千多块钱,赚钱的人请客。然后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现在,群里估计得有一半人再也不炒股了。那几年,股票一直跌,群里也没人说话,慢慢就散了。

我一定会留下来两成保命钱

别人贪婪的时候我谨慎,别人恐惧的时候我勇敢,这是巴菲特的话,实际上这是很朴素的道理,谁都懂,但是股市真正跌的时候,谁都不敢买。2013年的指数是1849,那时候我公开唱多,但是(没人敢买)。7月17日,跌得狠的时候,也没人敢买,但是往上升,涨到3458的时候,都群情高昂。这就是人性。

牛市永远是杀散户的。2015年那一波(牛市),有些人本来可以买房子的钱,后来厕所都买不到了。我有个朋友,他是做空调里面的冷凝管的。那时候海尔做起来了,他是海尔的供货商,一下子就发财了。后来他开发房地产,又赚了几个亿。

2015年上半年,大盘都涨到4500了,他来请教我(怎么买股票)。我说真的不能入场。但是他当时生意做得好,志得意满啊,春风得意啊,再加上他身边有很多赚钱的人,吃饭的时候一聊就是谁拿了五个(涨停)板,谁拿了八个板。

我说什么,人家根本不听。他玩得也大,上亿砸进去了。之后就是股灾,把他做房地产的钱基本都亏进去了,之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他消失了。

我还有一个北京的朋友,两口子是公务员。2014年到2015年,他放了100万在股市,2015年春节的时候,他的100万已经变成180万。他花了60万买了个奥迪A6,给老婆开车上班,这不还剩120万吗?

我们吃饭的时候,聊起这件事,我说差不多就行了,挣台车。他说好,也没什么别的反应。我就觉得我说完之后,他们应该撤了。但(其实)他没听我的,春节回来后,他把通州的别墅给卖了,480万,又干进去了。

那波跌下来以后,就是那年5月份,他给我打电话,说周思你帮帮忙。我说帮什么忙?他就把情况跟我说了,480万加上原来的120万,(总共)600万。股灾一下来,这600万变成200万。

他睡到凌晨两三点醒过来,一看卧室里,没他媳妇儿了。他媳妇儿半夜两三点站在客厅里。他害怕她自杀什么的,就劝她,说钱没有了咱再挣。愁啊,这一辈子挣的钱全没了。

我说为什么没收住?他说,周思你真的不理解,120加480是600,她每天一下班,看账户上多30万,今天多28万,明天多32万,谁舍得卖?你也不舍得卖。每天来30万,兄弟,5%,你舍得卖?等想卖的时候,已经卖不出去了,那年的股灾是跌停。

人可以贪心,但不能贪婪,这个标准在哪儿?就是说你得到了这个钱,符合你现在的身份,符合你现在的生活。

职业投资者跟散户的区别是什么?职业投资者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

如果今年前面三个月就赚到50%,后面一定会谨慎,我把仓位降低,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仓位控制风险。因为趋势都很难判断,但是仓位可以自己把握。

我是从券商、投行出来的人,买股票到现在从来没有满仓过,三次建仓法,从来不满仓——一只股票不超过总资金的三成,所有股票加起来,不超过总资金的八成,我一定会留下来两成保命钱。为了防止意外。为什么呢?我在日本受的文化影响,居安思危。

我有一句话叫,炒股不买房,一辈子都瞎忙。我有了钱,全部都买了房子。2006年,我买了中关村那儿的中关国际,给我女儿买的房。女儿上小学,我在北大附小旁边又弄了一套。我一直在买房子,孜孜不倦,现在全国有20多套房子。

2013年之后,我每天看《新闻联播》,掌握大的政策。白天看盘,下午收盘我要看恒生指数,因为它比咱们多一个小时。晚上美股开盘,我要看到12点,不管有没有头疼发烧脑热,我没有停止过一天。我是学经济的,上市公司考察我也会去。

那我请问,上着班不能及时看盘,还想挣工资,还想炒股赚钱,有这个可能吗?有没有天理?

它(股市)给了人一个dream,一个梦。但是股市七赔一赚两平,这是几十年下来的规律。投资必须心静如水,不能在灯红酒绿的场合过于陶醉,一旦心浮起来,就会栽大跟头。别看有的人这一拨赚钱了,但是赚的钱下一波又还回去。

我团队里之前就有个人,太贪了。期货追求稳定盈利,但他操作太激进,一把赚三四百万,一把赔四五百万,后来我就让他走了。2018年5月,他把我约到护国寺那家卤煮店,就跟我聊,说美国股市已经见顶了,要暴跌,想跟我一起做空美国股市。

他很激动,说得天花乱坠,跟我讲了一堆大道理,说跌10%你就翻倍了。

我是不会让别人指导我的,就拒绝了。然后他又问我借钱,借多少就不说了,没有很多,但是也不少。我说借钱可以,12月31日还我,每个月按时给利息。他说行。我当时知道他手上有两套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爸妈住,所以不担心他不还钱。

但是你也知道,这些年看空美国股市的人统统被打脸。他给了我两个月利息之后,就不给了。我去他家找他要钱。做期货亏的人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时候,他眼神里完全就没有光泽了。一问才知道,他不只借了我的钱,还把两套房子压上找信托借钱,总共投进去1500万,全没了。

他已经翻不了身了,一辈子都翻不了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ID:guyulab),作者:崔一凡

60万元加盟奶茶店,娃哈哈的情怀值得吗?

7月27日,娃哈哈奶茶在广州开出了全国首个直营店,宗庆后也来到现场品尝主打产品、提出发展概念。

可事实上,尽管直营店才刚刚落地,但此前已有几家娃哈哈奶茶加盟店相继出现。对此,娃哈哈官方微博曾表示:“奶茶项目不是我们直营的,是我们授权给合作伙伴在运营。”

33岁的娃哈哈在近两年中一直不断遭遇“老化”、“过时”的质疑,在娃哈哈二代掌门人宗馥莉的带领下,娃哈哈频频跨界、同时启动四个电商项目,却还是没能止住这些质疑声。

当下,反射弧总是过长的娃哈哈又盯上了红到发紫的新茶饮市场。但这个需要极其需要创新的领域,娃哈哈能用情怀牌收割属于自己的新人群、新场景和新体验吗?

或许从踏出这一步开始,娃哈哈的目标就不是喜茶和奈雪的茶。

花60万元,排队等开店?

娃哈哈奶茶全国首个直营店落地后,加盟生意便更添一把火了。在微博上搜索“娃哈哈奶茶”可以发现,有多个第三方机构在发布有关加盟的信息。

文案大同小异,多是先打出娃哈哈的情怀牌——“这样的老品牌进军奶茶,这个绝对可以!满满的童年都在里面。”紧接着,再附上@娃哈哈奶茶加盟官方微博,索取加盟费用、条件的相关资料。

通过填写资料,相关招商负责人与锌刻度进行了沟通。在自我介绍时,招商经理李爽就对锌刻度表示:“娃哈哈奶茶没有专门的加盟招商部门,是委托给我们这样的第三方来做的。”

之后,对方发来了加盟娃哈哈奶茶店的相关资料和宣传册。同时也向锌刻度谈到了目前娃哈哈奶茶店加盟的一些问题,如对资金要求较高,不允许贷款,要求合伙人全职投入等。而娃哈哈奶茶公司由于团队人手短缺等原因,无法及时服务所有加盟商。

为了验证该李爽所说是否属实,锌刻度又进一步联系到了娃哈哈奶茶项目经理张炜。对方对所有第三方推介机构都予以否认:“这些是骗子公司,我们才是娃哈哈公司的。”

不过,双方向锌刻度发送的宣传资料和加盟条件是相同的文档。在与张炜的沟通中,也证实了娃哈哈奶茶目前接待能力有限的事实。张炜对锌刻度表示:“即使目前加盟,也至少需要等到十月以后才有人接待。”

1

根据两者发来的资料显示,加盟娃哈哈奶茶需要投入50至60万。其中25万元是运营服务、技术培训和运营培训,10万元是店内机器设别和收银系统及供应链,2万元是合作保证金,该保证金会转给杭州娃哈哈集团,而非负责奶茶业务运营管理的广州娃哈哈健康饮品有限公司。

另外,加盟商还需自行承担2万元的年度管理费,约8万元的装修费用,5万元的首批原材料采购费用以及10万元的店铺租金、转让费、日常运作备用金等。

50至60万的资金投入,已经属于价格较高的奶茶加盟费用。李爽对锌刻度谈到:“开奶茶店其实就是为了挣钱,品牌再大,也要看口味。加盟商就算做砸了,公司也可以以后都开直营店,不招加盟商了。”

尽管有33年的品牌耕耘,但娃哈哈奶茶的品牌效应真值60万吗?张炜一再向锌刻度强调,首期招商十分火爆,目前签约已经排到385号。但实际上,真正落地开店的还不多,加盟商的盈亏与否,还需时间来给出答案。

喜茶的成本,一点点的定价

“品牌加盟都是赚加盟费,50、60万投资门面都比加盟奶茶店好。”前奶茶供应商城市经理Blair对锌刻度表示。

她提到,开一家普通奶茶店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加盟实际就是买个品牌,但50-60万的投入太贵了。

据上述娃哈哈奶茶项目经理张炜所说,经过他们的市场调研,娃哈哈奶茶的毛利率能达到62%。

62%的毛利率在奶茶行业并不算高,Blair透露,“奶茶本身是成本非常低的商品,毛利率通常可以达到70%以上,高的甚至还能达到90%。”更何况,娃哈哈奶茶的毛利率恐怕也很难保持在62%。

从娃哈哈奶茶的定价来看,单杯价格最低10元,最高22元。张炜表示,加盟商使用的所有物料都需要从娃哈哈集团统一购买,包含原材料、杯子、吸管、打包袋在内的单杯物料成本在4-5元。

成本价格与喜茶差不多,但定价档次却和一点点、COCO一致,另外加盟商还需要承担高昂的人工、租金、水电等费用,剩下的利润空间实在薄弱。

“奶茶这个产品说到底其实还是属于快消品,基本上不会受互联网的影响,主要靠的是销量,娃哈哈是中国知名品牌,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张炜对锌刻度谈到了娃哈哈品牌的影响力,但事实上,奶茶是属于受互联网影响较大的产品。

2

从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赛道巨头的发展策略中不难看出,线下门店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营销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打造时尚、潮流的标签不断扩宽消费人群和场景。

然而娃哈哈从开店到加盟,都集中宣传一个点——情怀。不可否认的是,娃哈哈的确是国人的童年,但情怀也并非能够持续消耗的筹码。

一些已经打卡娃哈哈奶茶店的消费者在微博上吐槽:“诚挚建议娃哈哈放弃进军奶茶业,16块钱买杯AD钙奶真的太不划算了。”

据了解,娃哈哈奶茶除了使用AD钙奶、娃哈哈矿泉水等娃哈哈产品作为原材料之外,其余物料与目前市面上的奶茶店并无两样。尤其是芝士营养快线系列,如钙奶妃子笑、钙奶脆珠葡萄的组合方式与葡萄芝士水果茶相似。

想要在新茶饮领域的激烈厮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不断推陈出新是其中关键。光是靠娃哈哈的品牌影响力和情怀,很难为加盟商们带来长久的流量。尤其是,奶茶是个客单价低,需要很高的消费频次来撑起全店营收的餐饮类别。

加盟商们能看到的,是33岁的娃哈哈身上的情怀优势,但却很难看清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只属于懂行人的生存法则——外表光鲜的奶茶行业,创业者九死一生。

光打情怀牌就能让加盟商赚到钱吗?

娃哈哈进军奶茶业,优势不言而喻。作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老字号,吸引消费者产生初次消费就十分轻松,再从中筛选出忠实用户也是顺其自然。

与此同时,娃哈哈奶茶的原料与其自身产品链紧紧相扣,既能实现反哺也能在成本管控上有一定优势。但这只是一笔属于娃哈哈的好生意,加盟商们能够从中获得的,更多的只是一块招牌。

“以一点点来举例,成本如果1元左右,那么到加盟商手里就3、4块了。”Blair告诉锌刻度,加盟商的成本是远高于厂家的,而这些成本直接压缩了加盟商的利润空间,加大了生存难度。

3

娃哈哈带来的情怀效应,其实很难支撑着他们在新茶饮赛道上生存下来。

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针对高端市场,定价更高,自然也花得起更多的营销费用和物料成本;一点点、COCO等品牌针对中端市场,产品类目多、价格适中,尽管营销相对较弱,但仍然能够产生高频次消费;蜜雪冰城则主打下沉市场,成本在6、7毛左右,但去年底门店数量突破7000家,也算在这一市场一家独大。

而娃哈哈究竟属于哪一细分赛道呢?从娃哈哈奶茶项目品牌手册中能看到,其品牌定位是“国潮营养茶饮”,目标消费是“16-35岁茶饮主流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

无论是从自身定位还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产品创新来看,娃哈哈赶的这个晚集都并没有呈现出什么亮点,消费者的焦点几乎还是娃哈哈这块老字号招牌本身。但奶茶项目对于娃哈哈来说,不一定失败,冲着这块招牌而来的加盟商就足够让其赚得盆满钵满。

只是,加盟商到底是能赚到钱的合伙人,还是镰刀下的韭菜,还看天意……

来源:微信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作者 星晚,编辑 黎霖

闲鱼今年烦恼多

文 | 何寒秀
出品 | 零售老板内参 微信ID:lslb168

前阵子还在重点宣传提供免费创业平台,降低创业门槛的闲鱼,近日“意外”曝出了收费的消息。《零售老板内参》通过多方消息了解到,闲鱼官方近期将开始出售闲鱼Pro账号,届时账号将集合现在闲鱼玩家账号的所有功能。

不过该账号为付费账号,半年199元,一年299元。闲鱼Pro账号到期后,商家如不续费则全部商品将下架,由商家选择性重新上架。官方鼓励商家在账号到期后及时续费。作为一个纯个人二手品交易的网上集市,闲鱼的收费,一定程度上是默认类商家的存在“常态”性。

除了需要收费开通外,闲鱼Pro账号对在线商品数量做了100条的发布限制,超出此数量的链接将无法编辑。而此前玩家发布商品数量上限为500个。

7月17日前后,已有现有“玩家”收到身份被清退的通知。

闲鱼Pro账号预计正式上线时间为明天(7月31日)。不过对此时间官方运营人员也并不十分确定,只表示前期部分玩家将会收到闲鱼Pro账号测试邀约。

一名具有“玩家”身份的闲鱼商家近日询问相关运营人员,得到的反馈是拥有玩家身份的商家购买闲鱼Pro账号后,玩家身份将被同步取消。

一名运营工作人员在商家群表示,闲鱼Pro账号正式发布后,全量玩家都会收到闲鱼Pro账号邀约。

闲鱼另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只有部分玩家的身份被清退,并非所有玩家,预计此次将清退一万名左右的玩家。

所谓“玩家”,是闲鱼对符合要求引进的各领域“KOL”的称呼。

自从闲鱼打出培养10万有粉丝经营能力的个人卖家,覆盖二次元、潮玩、手工艺、复古、时尚等30多个垂直领域,提供10亿元资源包扶持孵化个人品牌后,平台上的玩家数量剧增。截至目前,闲鱼方面透露已有七八万玩家。

我们假设一万名玩家都购买闲鱼Pro账号,预计能给闲鱼带来近200多万的营收收入。

闲鱼这是要收技术服务费?对此闲鱼方面表示,上线闲鱼Pro账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清退不符合要求的玩家,保证平台玩家的稀缺性。二是筛选出有长期经营意愿的职业卖家。闲鱼依然是那个“离钱很近,离赚钱很远”的APP。

2017年,闲鱼打着“马云初恋”的标签才开始正式出圈,从“二手”概念中延伸出更包罗万象的“闲置”概念,代表阿里再度深耕C2C领域。如今闲鱼可以说是目前C2C领域硕果仅存的APP。

可随着职业商家涌入,闲鱼与淘宝链接的互相跳转,想要成为4亿人都在用的闲置平台,闲鱼开始面临由小众爱好转向大众平台的撕扯。在资深用户看来,职业卖家涌入是比各式擦边球、监管漏洞、违规欺诈交易等更具威胁的洪水猛兽。

闲鱼等于小淘宝?

闲鱼Pro账号的最大区别是添加了库存功能,显然具备这一功能就等于有了淘宝店铺的雏形,像是为了有库存商家量身打造。

在知乎等平台上,输入关键词“闲鱼”,你能看到各种教新手通过闲鱼月入上万的“技术帖”。

这些技术帖详细叙述了如何通过刷好评、浏览、想要等数据养号,如何设置关键词提高商品曝光量,在哪些平台上寻找货源以及如何与买家沟通提升交易水平。

流量大、创业门槛低,闲鱼如同早期淘宝,成了不少倒爷的乐土。闲鱼成为副业界的扛把子,于是顺势而为,直接打出了无门槛创业的口号。

对于一个具备交易属性的平台来说,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可这在资深用户眼里就有点变味了。

“想要的商品,很难通过关键词搜索到。排在前面的永远是职业卖家的商品,有些商品与关键词毫不相干。搜索热门商品,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重度闲鱼用户“闲鱼CEO”(网名)表示。

“早前闲鱼的很多商品,不是价格便不便宜,而是能不能买到的问题,具有一定市场但又不是大众商品,有些具备绝版属性,想要这些商品,(我)就会上闲鱼碰碰运气。如果淘宝、拼多多能买到,为什么不在淘宝?何况闲鱼的商品并不比淘宝价格便宜。”

闲鱼CEO闻仲今年6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因为账号、数据打通,闲鱼能共享阿里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这些基础中台能力。有用户则直接评价“闲鱼偷懒”,这其中的问题在于B2C的电商逻辑适不适合C2C生意?

按照所有电商平台逻辑,训练有素的职业卖家vs个人卖家,谁更精通电商的逻辑和规则,谁更擅长蹭热点做营销,自然就是流量大赢家。

尽管闲鱼方面表示目前平台上认定的职业卖家数量不过1万+,相比2亿用户规模,这点人数就像是一滴水落到了海里。但是这些职业商家因为回应互动更及时、交易更加活跃等因素,获得了更多集中展示的机会,已经让用户产生“职业卖家充斥闲鱼”的假象。

从去年开始,闲鱼和淘宝之间也完成了互通:淘宝用户搜索商品时,能看到闲鱼商品,点击链接就能直接跳转到闲鱼页面交易。同理,闲鱼上也可以看到部分淘宝商品链接,直接跳到淘宝交易。闲鱼获得淘宝的用户和流量,淘宝获得闲鱼的商品补充。

但是闲鱼的反向跳转似乎也没有给用户留下好印象:能在淘宝上买到的商品,为什么要来闲鱼?原以为自己逛的是跳蚤市场,结果发现市场被卖标品的商家给承包了。

闲鱼的变与不变

闲鱼于阿里,原本承载着两个功用,一是打造阿里电商生态链闭环。通俗来说,就是为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买买买(尤其是冲动消费)兜底,让购物体验之后的浪费,发生二次商业价值。

“闲鱼”原本就是“淘宝二手”的移动客户端,2014年7月份全面改版之后以“闲鱼”的名字重新上线。改版的目的是为了尝试多样化经营。

2019年12月,闲鱼就曾公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1.4亿件淘宝商品被“一键转卖”到闲鱼,近4成用户会转卖一个月内买入的东西。

另一个是为了扩充市场份额,打入长尾市场。闲鱼打造“鱼塘”,扶持“玩家”,实际就是为了聚拢尾部需求,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奇趣世界。用阿里王帅的话说,就是要满足大千世界的好奇心,从而打造长尾效应。

闲鱼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激励和孵化政策,包括为“塘主”和“玩家”提供了一种理论意义的向上游动的通道:如果市场成熟,可以进入淘宝和天猫开店。闲鱼就位于电商孵化的金字塔底端,往上一层是淘宝,最顶上是天猫。

但是为什么说这一种上升通道会是理论意义上的呢?比起主流市场,尾部市场是外部十分细碎,内部又极端封闭的存在。“尾”之所以为“尾”,是因为人群小众。本属性的人和非本属性的人会形成天然的次元壁。这道次元壁既保护了市场的存在,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

在迅速聚拢10万玩家的KPI指引上,闲鱼走上了玩家数量大跃进时代。短时间内玩家数量扩充到了七八万。导致玩家这一标签的稀缺性和独特性,被大大稀释了。

闲鱼对此的修正方案:第一是打通与淘宝之间的链接跳转,闲鱼卖家不一定要开淘宝店才能获取淘宝的流量;第二是闲鱼Pro账号的推出。

为了尽快完成10万玩家的KPI,闲鱼内部采取了相对宽松的审核机制,一部分不具备“玩家”属性的职业卖家“混迹”在玩家队伍中。这也是闲鱼急于借闲鱼Pro账号由头,及时清洗玩家生态的原因。

小众市场,究竟有没有这么多KOL,以及一个小众市场,是不是需要这么多KOL,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对闲鱼来说,流量的公平分配和扶持KOL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清退假玩家KOL也是为了兑现对真KOL流量的承诺。

一名闲鱼人士坦言,在引入更多优质KOL与在维护现有KOL关系上,闲鱼遇到的挑战是为了保证流量公平,“市面上很红的一个人,到了闲鱼流量并不高。在确保普通用户流量的公平性和打造头部KOL之间,是有一定张力的。”

闲鱼成长的烦恼

不过,从去年年底到今年,闲鱼似乎又承担了另一项集团重任:由于拼多多等新型电商平台的发展,闲鱼必须成为阿里更低门槛电商创业的平台。

“这么多的中小卖家如果你不去争取不去笼络不去做疏导,他自然会到其他平台。”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从闲鱼推出闲鱼Pro账号,能看出即便老用户对APP颇有怨言,闲鱼并不会因此清退职业卖家(或者说小B卖家)。

闲鱼对此的解释是,目前闲鱼上的职业卖家数量,还没有构成对C2C模式基本面的冲击,另一方面,小B卖家可以满足交易型用户的需求。

“闲鱼用户在闲鱼上有三种心态,寻宝心态、猎奇心态、交易心态。假设对方是个人卖家,不能很快达成交易,其实就会产生交易问题。一定的职业卖家能够满足交易的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商家很多。”

除了淘宝与闲鱼的互相跳转以及即将推出的Pro账号,闲鱼今年也上线了直播服务。这显然也是为了深库存的商家准备的。

毕竟散装用户为了区区几个闲置用品开一场直播的可能性很低。不过闲鱼方面表示做直播不为了大卖。“闲鱼上很难看到直播为了大单。而是从连麦、鉴定的方向走,因为闲鱼上有很多古董、手表、奢侈品等等,发展第三方担保服务,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小众产品出圈与大众爱好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豆瓣不再是以前的豆瓣,知乎不再是以前的知乎,每年B站创始人都会被问到B站还是不是原来的B站的问题。这些小众APP在这两年不约而同的开始走向大众。小众文化和大众爱好必然无法兼顾。

当池塘变成湖泊,深库存商家涌入,既是集团的要求,也是闲鱼由小众爱好平台走向大众平台的必经之路。

跟据阿里财报,2020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闲鱼实现了2000亿GMV,增速超过100%。闻仲称,通过做好社区,闲鱼做到1万亿规模的机会非常大。

在他看来,闲鱼这些年一直坚持做社区,做交易也不是奔着追求效率而去。但是闲鱼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姿态继续维持平台的独特属性,或许就是闲鱼今年所要面临的最大考验了。

来源:零售老板参考 微信号:lslb168

为何不是印度而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作者 / 申鹏

21 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家把印度吹到了天上,天天鼓吹什么“龙象之争”,把印度渲染成了亚洲的希望,中国最大的对手,更是民主的典范,吹印度,比吹中国时髦多了。

更有认为把中国的产能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各国,人家同样可以成为“世界工厂”。就好比特朗普搞贸易战期间,很多人就觉得,美国不一定要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和供应链啊,美国可以从印度进口嘛!

对,印度和中国一样,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中国的劳动力,和印度的劳动力,是一回事吗?中国的市场,和印度的市场,是一回事吗?郭靖和耶律齐都曾跟着周伯通学过武功,两人的水平一样吗?郭靖和周芷若同样都学过九阴真经,但实战能力是一个档次吗?乔峰和史火龙都是丐帮版主,都学了降龙十八掌,但威力一样吗?

大英帝国,曾经是“世界工厂”,美利坚合众国,也曾经是“世界工厂”,日本、德国曾经都做过世界工业的中转站,现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那么为什么全球的产业链不能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下去?

要知道,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拥有全部的工业体系;2、拥有庞大的受过中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3、大一统的国家,平等的社会关系,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一、工业体系不是天下掉下来的

首先看工业体系,当年的印度,工业基础其实是比中国更好的,因为他们早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厂、铁路和供电系统。在当年中国大革命期间,印度共产党罗易甚至来“援助中国革命”,在他眼里,印度是文明的工业国,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印度援助中国理所当然。

就算到了 1949 年建国之后,印度的工业化程度,也超过中国,1949 年印度钢产量 134.7 万吨,中国 15.8 万吨;印度生铁产量 163.6 万吨,中国 24.6 万吨;印度铁路里程 54754 公里,中国只有 21800 公里;1949 年印度拥有 600 万产业工人,而中国只有 120 万;1949 年印度拥有 122 万在校高中生,中国只有 26 万;1949 年中国的 GDP,大概只有印度的一半。

中国当时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之所以如此糟糕,是有其原因的:国民党执政期间所谓的“黄金十年”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工业每年增长 6%左右,最高的 1936 年才 6.7%。到 1949 年于 1936 年相比,国内轻工业下降 30%,重工业下降 70%,工业整体下降将近 40%,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 10%。1949 年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只有近 123 亿美元,人口约 5.4 亿,人均 GDP 只有 23 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16 美元。自然是比不上大英帝国重点投资的印度。

无论工业还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当年的印度起点是高于中国的,但在 1949 年之后,印度却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之后,一直在吃英国人留下的老本。而中国通过抗美援朝的付出,获得了苏联 156 项重工业援助,其中包括发电厂、炼钢厂、电子管工厂、战略火箭生产总厂、发动机厂、电机厂、化肥厂、机床厂、造船厂、飞机制造工厂、汽车工厂……,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这 156 工业援助,就是新中国所有的工业基础,我们的现代生活的起源,就在这里。当然,你要问了,为什么英国不给印度援助这些,那你就该想一想,印度有没有本事帮助英国打赢一场战争,逼得地球上最强的武装力量退回去,并且坐下来签停战协议?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是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

中国在获得工业援助之后,也不是吃老本,而是继续努力,在中苏交恶撤走专家之后继续努力,开油田,炼钢铁,造汽车,兴修水利,造化肥,造火箭,造原子弹,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积累的工业成就,其实是被低估的。然后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中国所积累的重工业体系加上发达国家转移的轻工业产能结合起来,就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一路狂飙突进,最后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在 1994 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就反超了印度,并且一路拉开差距,而两国的钢铁产量,更加是天差地远,中国钢铁出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粗钢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粗钢总产量的一半,而印度的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只有大约 6%,2015 年中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是印度的 7 倍多。

65 年来,中国 GDP 增长了 368.5 倍,中国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约 40%,总量达 5 万亿美元,而印度的工业产值占比仅为 24%,总量不到 6000 亿美元,只有中国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技术含量高的电子、机械等工业品,而印度更多的是原材料和服务业。中国钢铁、发电、石油、铁路、电子工业全面碾压印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印度想当“世界工厂”,取代中国,根本看不到机会。

二、人口红利不是人多就行

我们一直讲人口红利,在这个方面上,印度和中国同为人口大国,似乎潜力差不多,但事实上,人口也要讲究质量。印度的劳动力质量远低于中国。

人们常常说一个笑话,说印度其实只有“一亿人口”,因为剩下 10 亿都不算人,是“贱民”,印度是一个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就建立的“民主国家”,既没有自下而上的革命,也没有真正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的封建文化、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婆罗门、刹帝利、吠陀、首陀罗四大种姓泾渭分明,高种姓不可和低种姓通婚,大量农村的“贱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权,不能成为自由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大量印度农村的女性类似于男性的财产和物品,根本无法离开家庭,成为职业女性。

所以,印度看起来学习了“西方民主”,但一个没有经历过革命的国家,是不可能有民主的基础的,那些高种姓的“贵族”和“精英”们轻易就把持了政治经济命脉,所谓的民主,不过是地主和资本家们牌桌上的游戏而已,而广大的贱民,连自己的命运都主宰不了,又谈何参与政治?

在农村,印度缺乏一场“土地改革”,在城市,印度又缺一场真正的“十月革命”,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大量的人口因为种姓问题无法参与更多的生产工作,大量的女性成了全无人身自由的物品,这样的社会基础,越是“民主”,越是完犊子。没有广大的受过一定教育的自由劳动力,谈什么工业化?

当年的英国在工业化之前,通过“圈地运动”和“劳动救济”获得土地和自由劳动力,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奴运动”和“西进运动”获得土地和自由劳动力,说白了,这些都是“土地改革”,必须让农奴、农民从地主、种植园主手中解放出来,经过教育、培训成为产业工人,一个国家才能实现工业化,而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工业生产的化肥、农田水利、电力输送、农业机械、交通运输才能反哺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

而中国在建国之后,不但通过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和土地的问题,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还通过扫盲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给全国人们普及了基础教育。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 80%。新中国组建了一支七八百万人的农村教师队伍,深入到基层,进行了全民扫盲,这些扫盲教师,有的其实就是识字的农民、识字的战士、以及大城市里的青年学生,他们为全民扫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还包括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不是由于他们们的牺牲和奉献,我们很难在几十年内迅速获得一大批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

印度号称有 10 年义务教育,但在实际情况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和低种姓是无法入学的。印度四年级和五年级入学率不足 60%,五到八年级辍学率高达 50%,中国女性识字率为 99%,而印度不足一半,大量的女童,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所以,你看到印度影视明星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中的故事,是真的,不是抹黑印度对女性歧视和对基础教育的忽视。

印度的著名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鼓吹“素质教育”,鼓吹独立思考和自由人格,这个没有错,但请不要忘了,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大量的底层人民不会读,不会写,不懂得基本数理化知识,是无法进入现代化流水线,成为“人口红利”的。

很多人可能说,如今印度高素质人才也很多,在硅谷很混得开,甚至连微软总裁都是印度人纳德拉,印度软件外包业也很发达。但我们要知道,正因为印度高等教育培养出的软件人才都不愿意留在国内,纷纷去了美国硅谷,印度本土的软硬件还是举步维艰,除了做软件外包,他们做不出任何独立自主的东西。去年有人吹嘘印度本土的非智能手机如何受欢迎,却发现这家印度本土手机的内部芯片,全部来自于中国的展讯,而小米也已经占据了印度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第一。

印度的精英,从未想着如何建设印度,而是想着自己是高种姓的雅利安人,和欧美白人是一家,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离开印度,成为美国人。

三、要有大一统的国家,和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

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需要大一统的国家政权,需要人民拥有平等、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大一统和自由开放从来不矛盾,没有大一统的美国,就无法解决南方种植园和奴隶制的问题,只有消灭了奴隶制和种植园主,让农业为工业服务,建立现代文明,才会有自由开放的基础。

印度之所以存在封建残余、种姓隔离、歧视女性,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国家的大一统,政权、制度、经济都没有强有力、高效地整合。各个邦、各个地方政府,其实还是一盘散沙,无论多么高明的政策,都缺乏执行力。这就回到了第二个问题,印度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革命和统一战争,自古以来,印度其实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在近代以前,这块土地上就王国林立,宗教信仰繁杂,皇权不下县,一盘散沙。最终在英国殖民者的操作下,才诞生了这个现代的“印度”。

如今,“民主”的印度拥有一千多个大小党派,各个邦都有自己的传统势力,从中央到地方,互相扯皮,除了日复一日的贪腐和贫富分化,他们无法拧成一股绳带领这个国家前进。“民主”的真正内涵,是协商和妥协,是听取民众的意见,是高效执行符合大众利益的政策,而不是如印度这般,只有贵族、富人、高种姓的过家家。他们只有民主自由的外表,却没有民主自由的精神,一个不尊重女性和穷人的国家,谈什么开放?

重工业优先发展要求国家具有相当高的资本积累和资本动员能力,很遗憾,印度没有。你以为印度没有头脑聪明、眼光卓绝的领导人吗?印度的精英看不清症结所在吗?他们知道,他们也曾努力过,当年的尼赫鲁,也曾学者苏联的计划经济,大搞五年计划,但印度一边学苏联,一边学美国,学到现在,工业水平进步缓慢,直到现在,他们的农村还没有实现全部通电,他们的铁路交通,还在吃百年前英国人的老本,大多还是 1947 年前规划的,同时还老旧失修,没有高速铁路。而中国铁路总里程,已经世界第二了,中国高铁总里程,则已经是世界第一,占全球 60%。自 1951 年之后,印度的电力也再也没有赶上过中国,而如今中国国家电网的特高压输电,已经输出到全世界了。

印度的大量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上,没有土地,根本无法实施工业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进行土改,兴修农村的水利、电力、交通,让全国成为一个如臂使指的整体,这就有赖于执政党的基层组织能力,这个组织能力,就是印度党派最缺的东西。莫迪天天喊着改革,你让他派几个基层干部下乡和地主老爷谈判试试?

印度占这亚洲最肥沃的土地,最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一年三熟的水稻,却还不能摆脱饥饿。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印度非政府组织最新调查报告,印度有 21% 的人口,超过二亿三千万人处于营养不足状态,占全球饥饿人口 27%,高居世界之首。

连养活自己的人民都做不到,就不要谈什么“世界工厂”了。

不要觉得“中国行,我也行”!

你要知道,中国奋斗到今天,付出了多少努力?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再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最后到土地改革和工业化,我们下了多大的决心,流了多少血汗,才有如今的成果。

强大、富足、自由、民主、科学、理性这些东西,上天不会白白送给一个国家和民族,你得靠自己去争,我们有谭嗣同,我们有梁启超,我们有孙中山,我们有毛泽东和那一代代的仁人志士,而印度没有这些,他们只有恒河岸边的修炼者和纸醉金迷的富人精英,没有革新的勇气,就不会有真正的建设。所谓的“金砖五国”,其实有前途的,只有中国一个;什么“龙象之争”,差不多就是北乔峰和南慕容。

前不久有个新闻,说因为中国不再进口欧美各国的“洋垃圾”了,就是不再进口那些废弃的塑料、电子垃圾,东南亚各国表示我们的机会来了,处理废旧塑料、电子垃圾,也是有收益的,塑料这种东西,回收再生产,也可以成为工业原料,中国不干,我们干。

然后干了没两个月,以印度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纷纷表示:“对不起,这活儿我们也干不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因为他们港口的垃圾都堆成山了,根本就没有处理这些进口垃圾的生产力,他们没有中国成熟的垃圾处理系统,更没有强大的配套产业链,这个钱,不是想挣就能挣的。哪怕是中国淘汰的落后产业,也不是东南亚国家想吃下就能吃下的,你有配套基础设施吗?你有产业工人和教育培训体系吗?

有些事情,不能想当然,不要觉得“中国行,我也行”。

来源:知乎日报

草根华裔如何做成美国版蚂蚁金融

引文

1979年,4岁的小林建随父母从贫困的中国来到繁华的美国拉斯维加斯。

在那个年代,他们如何到达的美国肯定让人浮想联翩,然而已经无法考证。

林父在当地中餐馆一天从早忙到晚;林母白天在烘培店工作,晚上在赌场21点牌桌上做荷官。

小林变成了Kennith Lin(以下尊称Ken),从9岁就开始赚钱补贴家用。

勤劳俭朴的一家人后来终于攒够学费,Ken考到波士顿大学学习数学和经济学。虽然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的最高学历也就到本科为止。

波大虽然还不错,但肯定不算美国第一流大学,在2019年US News排名第42位,对比同城的哈佛和MIT直接抬不起头来。

在东岸那种WASP和犹太精英云集加上老钱横流的环境下,一个贫困的华人想进入上流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毕业后的Ken也只是打些小工而已。

然而,

今天,Ken坐拥一间价值40亿美金的公司,手握着8千万美国成年人机密信息。每个人住在哪里、电话多少、做什么工作、有几个银行账号、有多少贷款、每个月信用卡账单是多少、有没有欠款和法律诉讼,全在他的手掌心。

美国人最珍惜的隐私在Ken面前是不存在的。美国人打压华为的理由就是怕外国人偷了宝贵信息,但是他们主动把这些对Ken双手奉上。

一个长相憨厚的华裔草根是如何逆袭美国金融科技界,做成美国式蚂蚁金融的呢?

一、

我们先讲讲美国的信用体系。

不像中国的信用报告由央行统一管理,美国有三大信用局Equifax, Experian和TransUnion。这三家公司分别掌握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里的个人信息,但他们会互通信息,所以他们一起形成了一种垄断。

你找任何一家信用公司去查询自己的信用都可以,不过大概要付每月20美元的订阅费。

因为美国穷人太多,所以政府要求三大机构允许美国人每年免费查询一次,但是流程极其繁琐,要填很麻烦的表格并复印证件寄给他们。他们再平信把报告寄回来,狡猾的是这种免费报告还只有记录不含分数。

因为周期很长,很多人着急办贷款还是被迫支付费用在网上查看信用分数。

除了贷款和分期付款,美国人要去银行开个储蓄账户、办个手机套餐、申请个信用卡、甚至家里通个水电,都会被要求查询信用报告。这种机构向信用局的查询被称为Hard Pull(硬拉的报告),硬拉肯定会疼,所以每拉一次报告信用分都会下降。

自己去查询、或者入职调查背景调查等,被称为Soft Pull(软拉),不会影响信用分数。

所以,申请多个信用卡,或者去多个银行申请贷款来对比,在美国是需要很谨慎的事情,多个Hard Pull会让你的信用分大幅降低,而信用分和你能否获得贷款和利率是否优惠直接相关。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Hard Pull很宝贵。信用卡公司会offer非常优厚的申请新卡的条件,开卡奖励价值大于500美元的都不少。

这使得在美国薅信用卡羊毛的朋友比比皆是。巴菲特最爱的运通公司(Amex)在这方面特别慷慨,比如白金卡提供漂亮的金属卡并提供免费携伴的全球机场贵宾室服务,购买任何产品比如iPhone都可以自动延保一年;在一定期限内,你的手机摔坏了,甚至你说丢了或被偷了,运通可以赔你一个。

二、

信用记录对美国人来讲极其重要,因为美国人通常没有现金存款。超过60%的美国人存款不超过1000美元。所以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是先信用卡花钱,等发了工资再还钱。很明显,一不小心花超了还不上的情况很多,所以他们就会用信用卡的分期还款的功能。

分期还款这几年在中国也蓬勃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小型贷款业务。在美国,信用卡分期其实是高利贷,通常要支付20%上下的年利息。

美国信用卡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这些罚息,而不像中国主要是刷卡手续费。

美国人算术普遍都不好,如果商品是$5.30,你给收银员$10.30,多半情况她是算不出应该找你$5的。这就是现在砖家经常抨击的美国阶级自然分层,不重视教育的家庭都是快乐教学不做作业,最后当收银员。

因为算术不好,所以他们根本搞不清信用卡公司怎么榨取他们的钱,只是老老实实分期还款。他们买个电视机洗衣机之类的大件现金不够,也经常用分期付款。

美国信用卡公司为了鼓励多用卡,很多卡都提供了1-3%的返利,有时高达5%,这成为很多代购党的净利润。往返中美的头等舱里也经常是挤满了留学生,他们信用卡积分实在是太多了。

有人问,那这1-3%的现金返利是哪里来的呢?信用卡公司不是亏了吗?其实美国的刷卡手续费远高于中国银联,这部分是信用卡公司让利来鼓励你多刷卡。

商家为了支付这个手续费,其实已经暗自提高了商品售价。

所以真相是,不用信用卡用现金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吃亏为羊毛族买单的人。

三、

铺垫了这么久,我们终于要回来讲Ken大神了。

1998年毕业后,Ken在一家叫Partner First的小信用社做发卡工作,感觉和我们地摊办信用卡有一拼,经常是一对一推销。

那时刚刚是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Ken就是忠实信徒,自己业余开了个小网站卖电脑配件。打工之余,他还在哈佛开了个四年网吧,给学生提供联网打游戏。

2003年-2006年,Ken先后在Upromise(一个会员服务公司)和E-Loan(一个小型贷款公司)做数据分析工作。

在E-Loan的时候,Ken认识了自己的未来合作伙伴,Nichole Mustard。

Nichole Mustard也是一个绝对的草根,同样形象憨厚。她在相对不发达的俄亥俄州小镇长大,大学读了个动物学但她其实不喜欢。

Nichole自己跑到举目无亲的洛杉矶,开始在一个必胜客披萨店实习。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后来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证,最后做了一名财务规划师。

Nichole是个女同,她的女友找到一个波士顿的工作。所以她放弃了洛杉矶的业务飞去波士顿结婚找工作。(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更重要的是,在波士顿工作了几年后因为工作关系,她遇到了Ken。

不知道是不是草根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Ken邀请Nichole一起创业。

但是他们还缺一个程序员。

显然他们还需要找一个草根,大概是一个学历不能超过本科的人吧。

这个人就是Ryan Graciano,他当时26岁在IBM做低级码农。这个合伙人是网上找到,之前根本没见过面。

四、

搞互联网最好的地方肯定是硅谷,2007年三个人来到了陌生的旧金山落了脚。

Nichole卖了波士顿的房子和她的女老婆也带着孩子一起搬了过来(再赞一下爱情)。

这个新公司就叫Credit Karma(信用的报应,抱歉本文标题党)。

Ken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要永远为用户提供免费的信用报告,然后通过流量做广告赚钱。

他为这个理念坚持了十几年。

新公司获得了Ken前老板的天使投资,并且信用局TransUnion因为当年在三大里排名靠后想尝试新模式,答应一段时间内免费提供信用报告数据给他。

开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硅谷风投们排着队来和他们谈。

听完三个憨厚的草根讲解后,上百个风投夸赞了他们的梦想。

但是没有人认为他们能够成功,因为三大信用局实在是强大到掌握了每一个美国家庭。

没有人投资。

Ken头三年没拿工资,Nichole只拿60%。Ken给自己的工位就设在厕所旁边。

接下来,他们要在自己的网站上说服普通美国人,输入自己的隐私信息(地址电话工作单位社保号等),来免费查询信用分数。

习惯付费的美国人很怀疑这是个钓鱼网站。我们中国现在也有类似的代查信用的网站,你敢用吗?

所幸有个记者写了篇文章发到Reddit。年轻一代还是有人愿意尝试新东西,所以Credit Karma获取了最早的一批用户。

Ken特别喜欢在论坛和用户互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所以也获得了第一批铁杆粉丝。(雷军和黄章会在这里点赞?)

Ken想,我们有用户了,总该有人可以投资了吧。

然后2008金融海啸就来了,没有人再有钱投。

五、

Ken一直在熬着,从来没想过出卖用户信息赚钱。

到2009年他终于获取了30万用户和几十个广告客户,但他还需要给TransUnion付费,所以并未真正盈利。不过在初步验证了商业模式后,Ken等到了久违的A轮投资。

2010年,Credit Karma用户达到100万。

慢公司Credit Karma一直坚持为客户信息保密,不挣快钱,用户口碑越来越好。

但直到2014年的Fintech热潮涌起,Ken才算熬出头。

Google领投C轮,Credit Karma正式成为独角兽并且用户数达到2000万。

Ken的业务开始扩展到个人贷款、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等。他也根据用户的信用状况,提供再贷款和保险类服务,还有报税等服务。

Credit Karma越来越像蚂蚁金融了:阿里根据芝麻分来提供卖家贷款、花呗和保险等服务。但对比来说,芝麻分基于淘宝小额消费,缺乏用户在信用卡和贷款等金融机构的全面信息,这也许是个长期弱点。

结尾

今天,Credit Karma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贷款和信用卡导流公司之一,拥有7500万用户,面向商家的服务费营业额高达5亿美元(估)。

它对用户的承诺是:Credit Karma will always be free.

让人最欣赏的是,这几位创始人在成功后仍旧是谦逊憨憨的样子,以能帮用户省钱为最终目的。温和一定会对员工管理带来困难,而不忘善良的初心坚持梦想其实更难。

来源:金捷幡 微信号:jin-ji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