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的山姆代购:持卡上百张、月入 10 万元

付费会员超市在一二线城市加速奔跑,代购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从一车装不满到两车放不下”,最近找山姆代购杨艺下单的客户越来越多。她告诉时代财经,自己从今年 2 月开始做山姆代购,本来做好了前期亏损的准备,但是第一单就盈利了。到 3 月中旬,她的代购小队已经扩大至 5 人。

代购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原因。一方面付费会员制超市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如山姆普通会员的年费为 260 元,卓越会员为 680 元,这将部分不愿付费进场的消费者挡在门外。另一方面,仓储会员超市出售的商品分量偏大,也让很多非家庭用户望而却步。

1.png

山姆天河店

“一份商品加价 5-10 元,提供送货上门、分装销售等”,代购群体应运而生。据时代财经了解,随着消费者需求增长,有代购甚至能够做到月入 10 万元以上。

对会员而言,代购则大大影响了消费体验,许多特价商品、限购商品被一车车拖走,会员与代购争抢商品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而对超市门店来说,代购带来了销量的提升,甚至有门店会和代购 “合作”,一边赚取会员费,一边靠代购拉动业绩。

免费为客户代购,也能 “月入 10 万元”

如今的代购已颇成体系,不仅打通了高校,更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大学生汪彤购买山姆商品的方式就是寻找代购。她对时代财经透露,自己加了学校的代购群,山姆一般每单加价 5-10 元,“代购本人亲自送货上门,基本每天都过来,可以送到校门口,甚至宿舍楼下。不只是极速达商品,线下才能购买的熟食也会送。”

时代财经了解到,该代购目前的主要客群为在校大学生,已经打通多个高校,并在每个学校都建了代购微信群。其告诉时代财经,客户一般通过快团团小程序拼单,而他也在小程序上设计了完整的商品陈列页面,以及提交订单、下单、付款等流程。3 月 22 日,某高校的山姆团购就吸引了近 600 人浏览,50 人参团。

除了收取代购费,积分返现也是代购的一种谋利手段。

武汉的林桥已从事较长时间的免费代购,并积累起了充足、稳定的客源。她告诉时代财经,目前,自己不仅给个人买家代购,也会为荆州、襄阳、宜昌等湖北地级市的代购供货,“通过顺风车发货,代购 100 件以下每件收费 1 元,100 件以上免代购费,买家只需要出顺风车车费。”

看似不赚钱的生意却隐藏了生财的窍门,这与山姆卓越会员卡的积分返利制度有关。山姆官方资料显示,卓越卡拥有 2% 积分返利权益,即消费 500 元返 10 元现金券,每个月最多返 500 元,现金券可在次月直接抵扣。

林桥对时代财经透露,由于客户不断累积,她的卓越会员卡数量已经高达 200 张,虽然每年仅开卡费就需要 13.6 万元,但以每张卡每个月返 500 元现金券计算,200 张卡带来的月收益就能达到 10 万元,一个多月便能回本。

代购商品 图源:受访者供图

山姆需要 “冲业绩”,员工专门对接代购

事实上,根据山姆会员细则,每人仅可注册一张山姆个人会员卡,不过现实情况是,不少代购持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会员卡。山姆某店的前员工尹乐告诉时代财经,有些山姆门店与代购还存在合作关系。

尹乐表示,她此前所在门店有专门对接代购的员工,会要求代购提前一天打电话去会籍办定货,一般不会和普通会员 “抢货”。“不同区域的山姆都有销售任务需要完成,这会影响员工的绩效,我所在门店的业绩并不理想,因此需要依靠代购,代购确实能带来很多营业额。有特价商品的时候,内部工作人员也会通知他们。”

她进一步透露:“考虑到会员的消费体验,主管会安排我们在刚开门的时候接待代购拿货,早上一起来的代购有很多。不过,如果他们错过了 8:30—9:30 的时间段,在其他的时间过来,就会被取消代购资格。”

目前,仓储会员超市仍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拓店,而由于社交网络发达,低线级城市的消费者看得见买不着,这也催生了代购逐渐下沉。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山姆在国内的门店总数已增至 42 家,分布在 25 座城市,会员数超过 400 万。

2022 年 10 月,山姆广西首店在南宁开业,很快,南宁周边地级市便出现了跨市代购。白敏的家乡距离南宁 2 个多小时的车程,今年 2 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山姆代购的动态。令她意外的是,这条动态反响热烈,“第一次就接了 300 多单,到店之后都没时间逛,只顾着挑货拣货了。” 她透露。

小城市没有山姆,但是有消费人群,代购起到了连接作用。白敏告诉时代财经:“我们这里不限购,山姆的工作人员还鼓励我们冲销量,那么多员工要开工资,光靠散客很难养活,现在山姆已经有负责的工作人员和我对接把量做大了,去之前会提前预定商品。”

从山姆工作人员对待代购的态度来看,山姆无疑需要这些代购,他们不仅能够带来大额订单改善业绩,还有利于填补它在低线级市场的空白,为山姆带来更多的订单和潜在用户。

截至 2023 年 1 月底的 2023 财年第四财季,山姆会员店净销售额为 2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3%,会员收入同比增长 7.1%。其中,全球山姆会员商店销售额排名前十中,4 家店位于中国。

代购搬空货架,引起会员不满

随着代购现象越来越普遍,普通会员的不满情绪也在累积。

丁芳是山姆卓越会员卡的持有者,她告诉时代财经,由于店内代购太多,现在已经基本不去门店。“周末和节假日有去过几次,人挤人,根本买不到东西,店里有很多拖着几个购物车的代购。” 即便选择工作日去店内采购,仍然需要与代购抢货,“会碰到很多代购,一行少至 2 人,多至 3-4 人,人手 2 辆购物车。有的货架会由门店员工分发商品,每人只能限购 2 盒,但是代购们会轮流排队,员工也认不出来,照样派发。”

广州的周曦也会选择在工作日去逛山姆,但碰到代购的几率同样很高,“山姆的限购很形式主义,经常看到代购一种商品拿几十件去买单,而且山姆的员工和代购好像很熟的样子,我有看到他们聊天。” 有一次,周曦上午 9 点半就到了山姆,她告诉时代财经,“代购和普通会员都是在货架拿货,代购拿走普通会员就没得买了”。

代购抢货

广州山姆门店会籍办负责处理代购问题的员工对时代财经表示:“因为代购带给其他会员的体验不好,目前也一直在解决代购的问题。” 而山姆方面对此似乎也较为无奈,其告诉时代财经:“我们作为零售商,有会员卡我们就要接待的。”

作为目前仓储会员店的头部企业,山姆进入中国时间较早,尽管发展缓慢、遍地代购给会员带来困扰,但它仍是不少会员用户心中的首选。然而,若代购们不能得到合理约束,任何品质方面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压倒会员对山姆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山姆就因为食品卫生问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近日,据界面等媒体报道,山姆会员店的寿司被上海一位消费者投诉至黑猫平台。该消费者称,山姆店内售卖寿司致使多人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

针对代购影响会员消费体验等问题,山姆方面对时代财经表示:“我们还有很多环节没有达到会员的预期,会持续保持改进,通过提升产能和效率、采取限购等措施,全力保障广大会员的需求。” 同时,其亦建议,会员若有大宗采买需求,可以通过山姆门店或山姆 APP 中的大宗采购渠道与之联系。

时代财经注意到,最近已有山姆门店开始对代购进行约束管理。近日,有江苏网友称在山姆线上商城下第五单时被提示 “今日下单数已超个人生活消费所需,下单失败”。山姆客服回应称是系统自动监测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代购行为,为最近的新规定。与此同时,也有广州山姆会员告诉时代财经,其 3 月 23 日在番禺店遇到收银员不为代购结账的情况。

不过,在已经发展成熟的代购体系和庞大的代购需求下,代购问题是否真的能够得到解决,仍需时间验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时代周刊

餐饮 MCN 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作者|胡描 编辑|罗丽娟

“如果说餐饮有天选之子,贤合庄一定是一个。” 在餐饮咨询行业从业近 20 年,精英品牌管理公司合伙人毛翔宇如此说道。

以卤味火锅开局的贤合庄,在发展之初就集齐了令所有餐饮行业创业者都羡慕的要素:后端有供应链、配方和产品,前端有明星站台、品牌知名度,加盟商蜂拥而至,门店迅速扩至全国。

但贤合庄的土崩瓦解,也只在朝夕之间。

不只是门店事故,去年 5 月开始,贤合庄遭遇多个加盟商的维权起诉,甚至有人质疑明星艺人退出公司一事是 “割韭菜”。目前,贤合庄门店也从巅峰时期的超 800 家,减少至 285 家(窄门餐眼数据)。在今年 2 月,福建贤合庄品牌管理合伙企业也被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其成与败,均与其 “操盘手” 四川至膳有密切关系。

说是餐饮企业,四川至膳更像是一家餐饮 MCN。不只是做单一品牌,发展势头最猛时,它旗下曾拥有贤合庄、烧江南、谭鸭血、灶门坎、祥和轩等多个品牌。以明星站台等营销形式,让餐饮项目迅速打开市场,而后开放加盟,吸引大量加盟商加入,快速扩店,占领市场。

不过,在贤合庄 “暴雷” 之后,网友发现,四川至膳官网原本满满当当的明星餐饮品牌介绍 “品牌墙”,已几乎被清空,只剩下自己孵化的品牌 “谭鸭血”。

1.jpeg

它的收缩,无疑让人质疑起了这种餐饮 MCN 的商业模式。不过,在近期,一家叫做 “墨比优创” 的餐饮企业获得融资的消息,又一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

墨比优创同样是一家平台型企业,已孵化出了马路边边串串香、老街称盘麻辣烫两个主力品牌,并与嘟爷火锅杯、正南柒百等达成合作,开始输出自己的孵化连锁餐饮品牌的能力。

除了邀请明星站台,它的模式与四川至膳食几乎一致。而资本似乎也以 “投票” 的形式,认可了其餐饮 MCN 的能力与潜力。

事实上,为了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占领更多的市场,成熟的餐饮企业也在做着相似的尝试,试图孵化新的餐饮品牌。海底捞收购了 U 鼎冒菜,九毛九成功做出了太二酸菜鱼,呷浦呷浦做出了凑凑……

餐饮 MCN 模式,会是餐饮企业的下一个战场吗?

01 一家餐饮 MCN 的崛起

日前,小餐饮加盟连锁孵化企业 “墨比优创”,获得了来自天味食品领投,梅花创投、嘉兴品创参投的亿元 A 轮融资。

全天候科技问询多位餐饮行业从业者,大多数人表示,在融资消息出来之前并没有关注到这家企业。

相比之下,“墨比优创” 旗下的马路边边串串香、老街称盘麻辣烫要知名得多。

官网显示,马路边边串串香在 2016 年开出了首家门店,到 2022 年签约门店数量达到 1300 家(窄门餐眼数据为 721 家)。在 2019 年 12 月,依靠马路边边成长起来的 “墨比优创”,开出了第一家老街称盘麻辣烫,官网数据显示,到 2022 年 8 月,老街称盘麻辣烫的全国签约门店数量突破了 1000 家。

两者相比,马路边边与老街称盘虽同属麻辣烫品类,但前者为大餐,门店面积为 100-200m² 的大店,客单价更高,但投资的资金门槛也更高;而后者为小餐饮,店铺面积在 100 平以下,客单价虽低,但投资门槛也更小。

凭借这两个不同的门店模式,“墨比优创” 吸引了不同需求的加盟商,打开了局面。而在这两个产品做出来后,墨比优创也开始输出自己的孵化能力。在当前,“墨比优创” 与嘟爷火锅杯、正南柒百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从其商业模式来看,“墨比优创” 更像一个平台,旗下自有或合作多个餐饮品牌。平台通过对品牌进行定位、孵化,再搭建标准化体系、加盟体系,使得品牌能够快速在全国扩张。

在同类型的企业中,更为知名的是百胜中国。在其品牌矩阵下,不仅有肯德基、必胜客,还以收并购的形式,将小肥羊、黄记煌等中餐品牌纳入旗下,是国内当之不愧的餐饮巨头。

在当前,许多成熟的餐饮企业都开始探索起了子品牌的孵化。

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主营业务的增长进入瓶颈期,企业需要第二增长曲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区域差异。

中餐的多样性和食客的差异化,决定了同一种餐饮品类很难 “一家打天下”,南方人难以适应西北菜的口味,习惯吃辣的西南地区也很难长期适应清汤小菜。这也使得一些餐饮品牌在全国开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开始孵化新品牌。

此外,将企业内部的竞争外化也是孵化子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企业的人才储备饱和,而主营业务的增长放缓,许多人才选择离开企业并在同个品类中创业,带来竞争隐患。这时,创建品牌梯队,让团队在餐饮集团内部创业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

但发力新品牌也让许多餐饮企业受挫。

在百盛中国的矩阵中,小肥羊、黄记煌的发展远不如肯德基与必胜客。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百胜中国全国门店总数达到 12947 家。而其中肯德基 9094 家、必胜客 2903 家、Lavazza 85 家,其他品牌如小肥羊、黄记煌等中餐品牌加总仅有 865 家。

主营西北菜的九毛九,孵化出了太二酸菜鱼、怂重庆火锅、那未大叔是大厨等多个餐饮品牌,但能称之为成功的仅有太二酸菜鱼。甚至于其九毛九主品牌当前的营收,在 2022 年上半年也只占到了企业总营收的 16.5%。

2.jpeg

又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先后推出了西贝燕麦工坊、西贝燕麦面、麦香村三个快餐项目,却都在开店 3 个月后关停。接着又推出了超级肉夹馍、西贝酸奶屋、主打现炒下饭菜的 “弓长张” 等,许多项目最终也不了了之。

在主营业务之外,孵化出新的具有支撑力的餐饮品牌,似乎已经成为了许多餐饮企业的魔咒。

02 方法简单,却易 “踩坑”

在餐饮行业从业近 20 年的毛翔宇,在 2020 年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咨询公司。到目前,他已为多个餐饮品牌进行赋能。

在孵化子品牌上,毛翔宇总结出了三条常见的方法论。

首先是企业在同一供应链下孵化其他的子品牌。

以被海底捞收购的 U 鼎冒菜为例,冒菜与火锅的原材料共通,都可以采用蜀海的供应链;四川至膳旗下品牌所需的火锅食材、烤肉食材,也是同质化较高的原材料,可以采用同一供应链。而食材的集中供应,能够让品牌在供应链上做出优势,节省成本。

第二种则是在同品类中进行细分。墨比优创便是一个典型,在麻辣烫品类中,既有高客单价的 “大店模型” 马路边边,又有小店模型的老街称盘麻辣烫、嘟爷火锅杯等。

这能够让企业在招商时有更多的覆盖,加盟商可以在多个品牌中,选择与自己资金相匹配的品牌,或是加盟多个品牌。也可以覆盖到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且几个子品牌还在同一供应链下。

第三种则是在同一菜系中进行细分 —— 鲁菜、川菜、湘菜等,如同属于北京眉州酒店管理的眉州东坡、眉州小吃都主打川菜。

“大量企业用的都是这三种方式,因为除了这三种方式,他再组新的供应链,再做别的品类,再找其他厨师,成本就高了。” 毛翔宇说。

但在实践中,许多餐饮企业却依然踩了 “坑”

小肥羊发展处在巅峰时,连锁店数量曾一度高达 721 家。在被百胜中国收购,业界曾认为,小肥羊在百胜的标准化餐饮体系中,能够像肯德基、必胜客一般,快速在全国各地开花。

但事与愿违的是,百胜并没能拯救小肥羊。小肥羊仍然没有从闭店潮中走出来,其门店数量仅剩 167 家(窄门餐眼数据),许多一二线城市,已不见其身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小肥羊所需的供应链与西式快餐所采用的供应链很大程度上不能共通。百胜中国运营小肥羊这个品牌,未能发挥出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反而 “扬短避长”。

3.jpeg

小肥羊加盟条件 图片来源:官网

并且,中餐的差异化,使得品牌在不同的市场需要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同一品牌在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就需要用两套菜单,在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更需要重新做门店、成本模型。

而作为中餐品类,小肥羊一旦执行类似麦肯的标准化,便丧失了灵活性。

西贝在孵化新品牌上,一方面几乎已经跳出了西北菜的品类,进入到了快餐系统。另一方面却没有调整原有模式,“西贝原来的 1000 平米 – 2000 平米的开店经验不适用于快餐了。” 餐饮咨询师董建(化名)认为。

在发力新品牌上,许多企业都遇到过相似的问题。这就需要创始人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从自身供应链的优势上,找到一个尚有市场空缺的赛道。并判断在这个领域中,自己的团队能做到怎样的程度。也需要团队摆脱以往的惯性思维,快速对品牌有一个比较优化的设计。

而要成熟企业克服惯性思维,或许比重新搭建一个创业团队更难。

03 餐饮 MCN “死于” 快速膨胀

在孵化新品牌上,成熟餐饮企业的劣势在于已经形成的惯性。

许多企业依靠单一的餐饮品牌发展起来,惯性思维、组织结构、人员能力等,让内部团队更难跳出舒适圈。

此外还有业绩的压力,尤其是上市公司,面临着业绩增长和来自投资人的双重压力。比起冒进,它们更需要求稳。在诸多限制下,它们很难下重成本去搭建团队,发展新业务。

相比之下,新兴的餐饮 MCN 的优势在于更为灵活的组织。企业的组织结构、多种能力的组建,也为孵化多个餐饮品牌做了准备。

以 “墨比优创” 为例,其创始人何流介绍,从企业创立之初,墨比优创就非常注重提高平台的孵化能力,从门店营运、供应链服务、多样性招商、数字化管控、全平台营销五大版块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

其创始团队多半是互联网出身,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也有自己的理解。

但另一方面,MCN 类型的餐饮公司为弊病也很明显。在行业中,毛翔宇看到了太多品牌 “死” 于快速膨胀。

在快速的扩店之下,许多企业陷入资金链紧缺的困境。大规模开店,即便是加盟模式,也会导致企业内部快速膨胀,供应链、研发、运营、财务、市场督导部门等都需要扩充人员。

而市场会因为快速的放店使得翻台率下降,营业成本增加,而盈利能力降低。一旦前端出现亏损,加盟商开始关店、倒闭,企业也将不堪重负。

在早期,贤合庄凭借明星效应迅速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吸引来了一众加盟商。四川至膳并未进行风险控制、限制加盟店的快速扩张,还放权给了许多区域代理,使得区域代理疯狂扩充店面。在巅峰时期,贤合庄门店数量一度达到了 800 多家,一年开店数百家。

4.png

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董建透露,四川至膳并未成立大区公司进行管理,仅仅是在成都有一个办公室,这是十分不合理的。“这个时候需要做全国市场,打大区,在组织结构、组织架构、组织模型全部都要变,而不是原来松散的单一结构。” 董建表示。

也是因为缺乏品牌的统一管理,董建在考察中发现,贤合庄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做过有效的品宣以及品类升级。这使得它的经营曲线向下发展,并没有很好的释放品牌势能。

贤合庄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餐宝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4 月,贤合庄全国加盟店已关闭超过 300 家。

贤合庄的前车之鉴也给 “墨比优创” 旗下的品牌们增添了几分扩店的阴影。

在扩店上,马路边边与老街称盘的开店速度并不低。而行业人士认为:“在全国来看,马路边边门店已经快饱和了。大餐它在每个城市的开店量是有限的,一个三四线城市,马路边边只能开两三家店,中国几百个地级市也就有几百家店的逻辑。”

而在小餐饮上,老街称盘面临的是更多的竞争,不仅包括许多连锁麻辣烫品牌,还包括了街边夫妻店。

在未来,“墨比优创” 想要走得更远,就需要不断的保持并提升自己的孵化、运维品牌的能力,持续打造新品牌,并向新市场进军。

以 MCN 为底色,或许就意味着它需要以不断制造 “热点” 品牌来维持整个企业的增长,一旦企业孵化和运维能力衰退,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贤合庄。

来源:全天候科技

40 万地产人转行,他们都去哪了

大家知道这三年一共走了多少地产人吗?40 万人。

据数据显示,相比 2019 年,三年来地产开发从业人员减少了 40 万,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减少约 600 万个岗位。

1.png

此外 2022 年也是最多百强地产裁员的一年,大概 85% 的百强房企都在精简人员。对于这 40 万离开地产的人来说,我想每一个辗转的夜晚,他们脑子里或许都冒出过这两个字:转行。

如今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我开始好奇那些曾经选择转行的地产人们,他们身上到底经历了什么,是走向人生巅峰了,还是继续埋头苦干呢?

最近我和身边转行的地产人聊了聊,了解到了一些鲜活的真实经历。如果你也是一位地产从业者,相信看完你心里一定也会有所感触。

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去国企是挺好,但裁员那事让我贼没安全感”

说完这句话的强哥给自己点了支烟,就在上个周末我和强哥又去了那家常去的烧烤摊。

强哥算是这波地产裁员潮中留得最久的人了,为什么能被留下,说来还挺有意思,还得多亏了他的职位:工程岗。

要说行情不好房企不拿地了,但好歹早期拿的地总得把房子修完不是?于是,作为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强哥被留到了最后。那后来为啥还是转行了?

据强哥说因为行业下行,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裁员,而对于那些勉强被留下来的人,房企内部有了一个统一的原则:要么失业要么降薪。

是的,降薪。而且这次降薪的范围出乎意料的广。

总部统一降 30%、新合并成立的区域公司降薪 20%,同时,取消包括交通、餐补在内的所有补贴,公积金降至最低缴存比例,据说从原来的 12% 缴纳变成了 5%=…… 满打满算,强哥原来工资的一大半都给凭空蒸发了。

但是这还没完,记得强哥的职位吗,工程岗。

眼见着自己被派到一个接近收尾的合作项目上去帮忙,而帮忙的目的也很简单,对于在平台没有编制的工程岗来说,项目做完后还是一样:也是裁掉。这种方式基本已经是房企内部的常规操作。

一边是赤裸裸的直接降薪,一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到自己头上的裁员。强哥的心态,就是这样一天天崩掉的。

于是多难得哦,好久没碰过书本的强哥,一个成天在施工现场的大老爷们开始了两班倒。白天拼命跑工地,晚上挑灯夜战,看书准备国企央企考试。

就这样反复几个月上百个夜晚,强哥去了一家国企地产。

去了这家公司别的不说,福利那是按照六险一金的高标准足足的,逢年过节还能发一些超市卡。而更让强哥在意的是,在这家公司让他感觉更有保障。至少对于国企来说,都会陆陆续续地拿地,有了地自然也让强哥感觉更有盼头。

当然在整体大环境下,现在的国企其实工作节奏也和私企差不太多,本质上也是因为现在地产对产品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最后我问强哥后面怎么打算的。

“好好加油干呗,现在我就图个稳妥。”

虽然强哥前期挺操心的,但总归最后去了国企也真挺不错,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可可,同样也是换了公司,却没了强哥这份幸运。

二、“从甲方到乙方,宛如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其实可可能转到设计院去,已经很不错了。要说做甲方的哪有不和乙方设计院打交道的,平时接触多了真想要找下家的时候,首先想到就是设计院。

从甲方爸爸转到下游乙方,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还挺容易。但别忘了,人家设计院也是必须得有核心技术的,那就是图纸技术的功底。所以对于那些在地产靠着管理经验上了十几年班的老地产人来说,图纸技术早就生疏了。

没想到吧,这年头轮到设计院挑甲方了。

所以,也多亏可可入职地产没多久,手还没彻底生,然而真正到了工作中,可可才发现设计院说到底还是和地产紧密绑定的。于是地产连带着设计院,也开始一场自上而下断崖式的缩减。

可可跟我说了几个最直观的感受:

第一,设计院的业务量直接减半。就拿原来公司的资深设计师来说,以前一年至少能经手 10~15 个项目,而现在一年到头也就 7、8 个左右。项目少了不说,地产公司还要拼命精打细算省成本.

于是导致对设计院的要求也不断拔高,比如细控材料,现场打样,甚至是施工图可视化,施工图也要全部做成模型再来反复推敲,工作量巨大。而这样复杂的工作流程,在 5 年前是根本不存在的。

更糟心的是,如此精细化的管理下,有时候可可他们一个组连月加班熬夜做出来的图纸模型,结果因为开发商资金周转不到位,整个项目在中途直接垮掉了,前功尽弃。反而是公建类的项目相对更健康。

第二,很多设计院已经快发不出年终奖了。要知道为什么地产当初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老实说,工资高肯定是个重要原因,曾经在地产起薪 1 万的可可,这次设计院直接给她报了个数。

4000 元。

不止如此,以前在设计院工作都是以高额的年终奖来留下员工,而现在由于项目的锐减,年终奖也开始实行产值制。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以个人产值划分年终奖,如果没有达到规定的产值,抱歉年终奖都不会有。一瞬间,从上游开始的开发商问题显露,也直接把设计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记得可可曾经这么跟我描述她在设计院的事,说这个行业就像是一个大池塘,现在水洼干枯了,里面的鱼儿,要么被渴死,要么自己跳走。没想到的是 ,她是从一个大坑跳到了另一个泥坑。

上周我去询问可可现在设计院情况好转了吗,她就回我了一句:我已经提离职了。

三、“转到互联网,我可是学了半年 java”

汤圆是我认识的地产转行中最彻底的那个。要说转行这件事,对于汤圆来说最难的,还是在下定决心要转行那一刻最不容易。

因为汤圆这人吧,还有点小情怀,上学的时候凭借一句 “我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就让汤圆对地产那是非常憧憬。于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地产成本岗走起。入职后有成就吗,现在可不正是地产最抓成本的时候,那真是环境推动着个人能力蹭蹭往上涨。

建筑景观要变更了,得找成本反复测算找到那个最省钱的方案,方案出来了又得和供应商去协调价格变动,给多了吧后期追款追不回来,给少了吧又怕供应商做事不积极。最忙的时候,汤圆从早上 9 点上班开始要一直打电话沟通协调到凌晨,嘴起皮了,也来不及抽空喝杯水。

所以,汤圆最后下决定转去了互联网,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写代码不用说话。

于是,汤圆再也不相信什么上学时的浪漫憧憬了,转身开始了他的漫漫转行路。

转行要的不是情怀,空想等不来事业,于是汤圆也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汤圆辞职报了个培训班,大家可别小瞧培训班,学习强度可不比上班小。

上课时间是早上 8 点到晚上 9 点半,还有家庭作业,汤圆又住的比较远,每天清晨大概 6 点半就得起床收拾,晚上回家星星也都出来了,并且培训班的课程还是单休。

其次,作为一个门外汉,从最开始先自学了 python 和 c 语言,然后报班恶补学 java,其中需要多少心血也只有做了才有体会。就这样每天早出晚归,整整坚持了半年以上。当然,也有想过放弃,但让汤圆坚持下去的理由不是鸡汤,而是:

2.png

原公司降薪。

对于汤圆来说,或许真正想要的也就是那个让他更喜欢的工作氛围吧。

转行后的汤圆现在成功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每次我问起他现在的状况时,他都会告诉我恨不能重回大二,读一个计算机的研,然后校招。听说,汤圆最近又很快乐地给自己的衣柜里加了好几件花色格子衬衫。

四、最后

入职国企城投,下沉到乙方设计院,还有转行互联网。

这些深度参与楼市每次变化的地产人们,见证过楼市的疯狂,也感受过楼市的冰凉,而当整体大环境没有那么乐观的时候,有人留下,自然也有人选择离开。

但不可否认的是,地产从业者数量的锐减也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无论对于留下的人,还是已经离开地产的人,都希望大家能找到属于自己那份最好的工作。

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Moon

TEMU 上线 170 天

人们习惯以一个公司成名后的样子,去推断它会以怎样的姿态进入新的世界。半年前,《晚点 LatePost》发布拼多多即将出海的报道后,收到的数十条读者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 “砍一刀在美国行不通” 和 “另一个 Wish”。

几天后,2022 年 9 月 1 日,TEMU 正式上线。它的开端看上去是挺冒险的。这个产品的大部分功能都没有打磨完善,甚至大部分参与者也毫无经验:第一波去探路的主要是社区团购产品多多买菜的各省负责人,以及他们各自挑选的员工。过去两年,他们在多多买菜做的是泥点子溅到裤腿的生鲜交易,完全没有接触过跨境电商、美国市场。

不只是购物页面的简陋,电商依赖的物流也没准备好。一名居住在美国西部的用户和《晚点 LatePost》分享,他在 TEMU 上线第一周时下单,订单页面上的包裹还会有多次拆并,“订单到了距离我家一小时车程的仓库,但最后送到我手里却花了 5 天。”

上线 5 个多月后,TEMU 的广告曲登上了 “超级碗”(Super Bowl)转播。长度 30 秒、循环放了两遍的 MV,重复着 “你可以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 的广告语,强调衣柜里的一切都能以个位数美元的价格买到。

这宣告着,经历 5 个多月的打磨,TEMU 已经做好准备让自己现阶段的产品、业务形态去接受更多注目,它也需要更多的新用户 —— “超级碗” 是美国全民狂欢的职业橄榄球的年度冠军赛,会触达超过 1 亿美国人。

从应用到物流,上线初期的糟糕购物体验很多已经被修补。多位消费者向《晚点 LatePost》表示,自己从 TEMU 买到的商品基本符合自己对这个价格预期,“物流时效也是”。现阶段 TEMU 售卖全品类、且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时尚类的商品会被放在显著的位置,保证消费者能在 15 天内收到包裹、90 天内免邮退货。

“超级碗” 广告播出前,每天已经有上千万美国用户打开 TEMU 的手机应用 —— 这数字追上了在美国经营十多年的中国时尚跨境电商 SHEIN。到今年 2 月,TEMU 在加拿大上线,并筹备进入更多新市场。

截屏2023_02_22_15_58_16.png

大公司做新业务,花钱 “买” 用户不难。难的是,一个电商产品在用户增长的同时,客单价也快速提升。《晚点 LatePost》曾在 2022 年 11 月报道过,TEMU 的客单价为 20 美元 – 25 美元。仅仅 2 个多月后,其客单价已经超过 35 美元。分析师们的测算模型普遍显示,倘若 TEMU 的客单价超过 50 美元,平台则有实现盈利的可能性。

多位投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目前 TEMU 的单日成交额稳定在 700 万美元。1 月份成交额约为 2 亿美元。2023 年 1 月,正逢春节期间,按理说是海外电商的淡季,TEMU 的销售没有跌反而上涨,“春节期间一切红色的东西,贴纸、发财树挂件、剪纸窗花、中国结都卖得很好。” 一位商家这么解释。

没人能够判断一个不到半年的新尝试会是什么结果,特别是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环境下。但 TEMU 上线这半年说明,拼多多依然能在探索新业务、新市场时保持灵活,灵活得就像一个创业公司。

放弃 SHEIN 的形,学 SHEIN 的神

TEMU 上线前,许多市场预测认为拼多多有可能直接在美国市场再复刻一个 SHEIN ,或者以 SHEIN 纯自营的模式来做一个新的平台。

过去十几年,中国有成百上千个跨境电商诞生,试图把低价格商品直接卖到全球。SHEIN 是其中的胜出者,其主营品类服装的销售额一度接近 ZARA。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严格控制商品源头。为保证生产速度和质量,SHEIN 将供货工厂接入了自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每一个环节。这样有些 “沉重” 的模式解决了跨境电商的低质问题,让 SHEIN 成功进入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目前 SHEIN 1/4 的销售额来自美国。

SHEIN 卖到美国的商品发货周期为 8 天 – 12 天, 物流模式为国内直发,全部走空运,海外仓库不发货只允许退货,退货产品会进入二次销售。去年三月,进入美国市场 10 年之后,SHEIN 才宣布在美国开设转运中心,让商品能更快交付给消费者。

分析师们认为 TEMU 再造 SHEIN 具备合理性。一位分析师向《晚点 LatePost》解释,从前端看,拼多多主站以 “货找人” 的逻辑立身,擅长推荐算法,和 SHEIN 在巨量新款中推 “爆款” 的逻辑类似;从后端看,国内有充分的供应商,这两点或许能结合起来。

拼多多的确认真考虑过再造一个 SHEIN,不但调研了 SHEIN 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还挖了不少 SHEIN 在广州番禺办公室的员工,同时把办公室迁到了当地。一位曾与 TEMU 接触过的商家称,TEMU 前期储备的招商团队一度半数服务于时尚类目,甚至还学着 SHEIN 组建专门的团队深入服装生产环节,给衣服打板 —— 不过最终被取消。

TEMU 上线第一天,首页还有不少 SHEIN 的影子,商品里还有印着 SHEIN Logo 的连帽衫。上线初期,TEMU 的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渠道最初也总是推服装类的商品。

但在当时,TEMU 内部已放弃完全复制 SHEIN。有跨境卖家告诉《晚点 LatePost》,他看到后台的商品品类架构觉得熟悉,“和亚马逊一模一样”。

这位商家透露,TEMU 作为平台也会观察其他美国本土电商平台的变化,一般参考的是 Amazon、Etsy、Costco、Walmart 等,然而,同样主打性价比的老牌跨境电商 Wish 不在其列,TEMU 对 SHEIN 的关注度也在慢慢减弱。

虽然没有在 “形” 上复制一个 SHEIN,但 TEMU 深度学习了它的 “神”。

SHEIN 的成功仰赖于平台对商品的强把控,这也是最要紧的部分,当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在对用户消费习惯不那么明了的情况下,前期对商品的强把控能帮助平台最迅速、全面获取用户消费行为,快速调整平台的发展方向,也助于保证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第一批商家是 TEMU 定向邀请的,平台拥有商品最终定价权。TEMU 要求商家提前备货,以保证时效。货品入库后,商品链接才会在前端上线。如果一个商品链接对应的商品在仓内没货了,就会被自动下架。

TEMU 对商品品质的把控也远高于主站,有些品类需要 TEMU 品鉴岗员工先看样品,商家需寄样品到广州番禺的 TEMU 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备货到转运仓。商家只要把商品寄送到 TEMU 国内仓库,接下去的一切都由平台负责。

“强把控” 商品的同时,TEMU 也避免承担过多成本。最初商家寄送商品到国内指定仓库是 TEMU 包邮。去年双十二之后,这部分物流费用改为由平台和商家对半付。

去年 11 月,为了避免仓储管理问题影响发货,TEMU 推出 JIT 预售模式,卖家无需再提前备货到仓,而是根据实际产生的销售订单,在 24 小时内发货至 Temu 国内的官方仓即可。对 TEMU 来说,JIT 模式更省事,仓储面积在短期内也不用急着扩大。商家则需要更精确控制生产和送货节奏,如果送货不及时,仓库里货卖光了,商品就会被 TEMU 下架;生产太多,商家得自己承担仓储费用。

TEMU 对商家的 “强把控” 也包括对定价权的强势。1 月 27 日,中国春节期间的年初六凌晨,平台并未提前告知,未经商家同意自动下调部分商品的供货价格,24 小时内商家未登录后台处理则被视为自动同意,这引起了很多商家的不满。还有一些商家表示,当他不同意降价后,自己的商品被下架。

有商家分析平台为何要压供货价,是因为有的品类一开始缺货,平台就拼命拉卖家上货,“供货价高也能过审,导致溢价严重”。但像这次临时、未提前告知的平台端调价还是第一回。

如此看来, SHEIN 递给 TEMU 最宝贵的经验或许是,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市场,第一步怎么走才比较稳妥。

传统手艺还在,但调整频繁

拼多多曾是 “颠覆者”,对传统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而言,它调动市场现有的基础设施更轻巧地卖更 “性价比高” 的商品,用 “砍一刀” 和游戏式的产品设计获取新用户。

这一次来到北美市场,TEMU 还是拿出了传统手艺 “社交裂变” 和 “边游戏边购物”,但美国的 “砍一刀” 要比业已成熟的国内市场实在一些。

一开始是一个用户邀请 5 个新用户下单,自己可以获得 20 美元奖励,去年 11 月底变成邀请 7 人得 20 美元;面向美国华人,如果成功邀请 5 个美国当地新用户下单,就送 150 元人民币 —— 微信直接打款。现金的诱惑很容易产生效果,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有关 TEMU 的内容评论区中,会看到很多用户交换彼此的邀请码以领现金的信息。Facebook 还有相关的小组。

同样的,TEMU 也会在 Facebook、Google、TikTok 等渠道来拉拢新用户。一位长期跟踪跨境电商的分析师称,目前行业里在美国的拉新获客成本是每人 30 美元 – 35 美元,TEMU 说服一个新用户下载应用要花 5 美元,最终到完成下单要花 20 美元 – 25 美元。

一点进 TEMU 的官网,就会出现中国消费者在拼多多习以为常的大转盘,大转盘每部分都指向各类折扣券和满减。好处显而易见,TEMU 的次日复购较其他平台都更高,但其更长远的复购还有待观察。

拼多多最早在消费者心里种下的品牌形象是 “省钱”,TEMU 也在使劲挖掘最便宜的货品源头。《晚点 LatePost》曾报道过,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原本通过其他渠道在美国销售的跨境贸易商急需新渠道清库存,一些大贸易商已开始通过 TEMU 销售,有时甚至能给出低于拼多多在国内的优惠价格。

TEMU 的招商经理会告知商家的商品供货价要低于阿里旗下批发平台 1688 的标价,消费者看到的商品价格也不能高于亚马逊上的售价。“铺货量” 是 TEMU 招商经理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拼多多主站有店的商家也可以在 TEMU “一键开店”。

商家加入 TEMU 之后依然得不断压低价格,否则就会被淘汰。《晚点 LatePost》了解到,一批供应商上架商品后,TEMU 依然会在各种渠道找同一产品的供应商,如果找到价格更低的,就会替换供应商。

大范围寻求低价商品,这让 TEMU 平台上初期充斥着 “白牌商品”,不过因为 TEMU 有品控、质检团队,并没有出现主站初期明显的 “假货问题”。目前它也在向大量品牌方抛出入驻邀请,成立了 “品牌 KA 计划”,在 “已入驻品牌墙” 上能看到联想、华为、小米、小佩宠物等知名品牌。

不过,很多品牌仍在观望,一位消费品公司管理层表示,“品牌在意其定价权,TEMU 会破坏这一特权。”

目标明确、方法自由、执行极端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拼多多今年给 TEMU 制定了相当激进的用户增长目标。目前,TEMU 已经在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早期内测。

在北美市场,TEMU 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验证增长是否可以持续;也需要面对 “跨境购物” 这个形式的天花板,以及这种形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各家互联网公司对 TEMU 的尝试已经从密切关注转为直接学习。

TikTok 在中东 2 月起内测的货架电商背后的模式几乎和 TEMU 一样;阿里旗下的速卖通此前也在做类自营模式的 “全托管” 业务,TEMU 推出之后,“阿里内部对这一模式更加坚定,今年将加大招商,仅 2 月的招商会就要开 100 场。” 一位跨境行业从业者表示。

不过 TEMU 的业务模式没有根本差异,它的进展可能更多因为每个阶段目标明确、且执行效率更高。

过去 5 个多月,TEMU 核心指标已经经历了三次调整,从追求用户量、到提升客单价、再转变到提高转化率。

所有电商平台初期基本都会追求用户量,Shopee 等跨境电商老手进入新市场通常是首单免邮,拉新容易,但物流成本很高。TEMU 一开始也是各种促销拉来尽可能多用户,但很快就调整为提升客单价。

TEMU 团队目标转为 “提升客单价” 后,不少研究它的互联网公司发现其在购物拦截页上花了心思 —— 不断告知消费者,再购买多少钱的商品就能达到更丰厚的满减来优惠。“每个消费者的 Check-out 门槛还不同,拿不同用户来做小白鼠,这很拼多多。” TEMU 每件商品平均价格不到 5 美元,但用户一次性购买的件数正在提升,带动了客单价上升。

在这个阶段,TEMU 团队聚焦于每一单的总价格,很难兼顾成交额增长。第三方数据监测公司发现 TEMU 的成交额近日的增速比较平缓,“提升转化率” 或许是 TEMU 近期的新功课。

上线不到半年,拼多多的 TEMU 就数次切换目标,完全不像一家有 10000 多人的公司。

《晚点 LatePost》曾在解读拼多多管理体系一文中阐释过,这家公司的所有目标由一两个 “超级大脑” 来决定。其余的人,哪怕中高管理者所需要的也只是充分执行,尽全力完成目标。并且他们在执行目标时,不被大公司常见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也不必担心新办法失败。

TEMU 被拼多多内部视为创业项目,其社区团购业务多多买菜在早期也曾被这样定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灵活性 —— 敢于尝试新办法,试错后快速调整,秉持着 “目标明确、方法自由” 的特性。

在大公司,具体负责业务的人一般不敢尝试太超过公司经验的路径,因为错了通常会被质疑,而如果他沿着公司过去的成功路径,即便不成功也有充分理由。更常见的情形是,大公司资源充沛,足以让新业务沿着错误的目标高歌猛进,并持续几年维持成功的假象 —— 长到负责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可以升职加薪,转岗走人。腾讯的微视、阿里的淘特都是不远的例子。

这种灵活性的另一面,是拼多多员工的非正常工作状态。TEMU 启动之初,几乎所有参与的员工都加班到凌晨 —— 每天如此,连中秋和国庆假期都没有休息。等到国内主站陆续调过来更多的工作组和员工,情况才稍有缓解,大部分员工还是延续国内一周工作 6 天的工作时长。

拼多多的每次创业都是如此。多多买菜启动时,原本负责电商各业务的员工领到任务,几天后便奔赴全国各地常驻,开始无止尽的加班。响应是如此快,以至于拼多多上海总部附近的房屋经纪给这些员工急着转租的房屋起名 “买菜房”。

这一次,类似的灵活性和极端执行力腾挪到了跨境业务。

来源:晚点

Temu 北美狂飙,商家被迫低价内卷

文 / 佘伟航

来源 / 豹变(ID:baobiannews)

一年一度的超级碗(Super Bowl)上,一则 “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 的广告,让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 Temu 成为超级碗史上最年轻的广告品牌之一。

2022 年 9 月,拼多多上线海外版 Temu,高调出海美国,不到半年时间获得超高人气。SensorTower 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个月的 31 天里,Temu 有 28 天占据美区 iOS 免费购物应用下载榜首,在 2022 年 “黑色星期五” 购物节中 Temu 的单日销售额均超过 700 万美金。

在中国电商出海的过往经验中,东南亚一般是第一站,北美地区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 Temu 将第一站定在美国,通过复制拼多多的社交裂变、低价策略杀出一条血路。在美国取得不错成绩后,近期 Temu 正式进军加拿大,通过开启加拿大站点,以期尽快实现 “一店卖全球” 的目标。

Temu 打通更多市场,对于跨境卖家来说算是件好事,因为搭上这趟 “神速” 列车可以通向更多消费者,但已在车上的商家多是喜忧参半。

“低价” 之下的北美攻势

近期不少 Temu 商家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 1 月 27 日凌晨 Temu 没有和商家沟通就自动降价,24 小时内没有登录后台处理则视为自动同意,导致很多店铺的产品遭 20%-30% 的降价。

有意思的是,这个降价时间点正值春节假期大部分人处在返工归途中,对于后台信息处理不及时,一不留神就会被平台 “砍一刀”。

这已经不是 Temu 第一次引发商家不满,本就非常低的商品定价,在平台的强势主导下仍会被动压低,价格一路狂飙向下的同时,商家的生存能力遭遇极限挑战。

而低价策略,作为过去拼多多崛起的法宝,同时也被复制到孪生兄弟 Temu 身上。为了打造平台的低价可控,Temu 采取类自营模式,卖家供货,平台要求卖家报送产品底价并掌握商品定价权。过去半年 Temu 在美国市场如同一条鲶鱼,用极低的商品价格引来关注,开启了抢客大战。

打开 Temu,能看到比如亚马逊上一个折合人民币 250 元的冲牙器,在 Temu 只要 80 元就能买到,此外,还有 8.99 美元的无线耳机、不到 5 美元的裙子、0.4 美元的耳环……

浙商证券 1 月 11 日的分析报告显示,横向对比竞对在售同类单品,服饰及鞋履配饰对标 SheIn ,Temu 抽样单品价格低于 SheIn 30% 以上;家居百货对标亚马逊,Temu 部分标品配件价格甚至低于亚马逊一倍以上。

凭借补贴后的超低价格,Temu 获得许多美国消费者的 “真香” 认可,不得不说,一切营销手段都敌不过低价诱惑。

除了价格补贴,在社交媒体大量砸钱也是 Temu 实现 “病毒式” 传播的重要抓手。

通过在 Youtube、Instagram、Tik Tok 等多家社交媒体上投放广告,Temu 获取了巨大的新增流量,近期 Temu 还登上了美国的超级碗。Meta 广告库的资料显示,仅 2023 年 1 月,Temu 在 Facebook 上投放了至少 6400 条广告。而巨大流量的涌进,也意味着大量费用的支付,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Temu 上线两月时,营销费用就已投入约 140 亿元。

为了达到社交裂变的目的,Temu 发起了拉新换现金的活动,平台用户只要邀请 5 位新人下载注册软件,就能获得 20 美元,面对这样的诱惑,海外消费者纷纷下场 “薅羊毛”,进一步推高了 Temu 的火爆程度。

此外,Temu 还推出 “1 美分选 1”、“用户晒单赢奖金” 和 “Give40%,Get 40%” 等优惠活动,引导客户参与转盘小游戏和分享商品链接,增加平台的客户粘性。

在一系列烧钱营销、低价攻势下,Temu 上线后仅用一个月就拿下了 Google Play 购物类应用下载量的第一名,截至 2023 年 1 月底 Temu 全球下载量接近 2000 万次,北美地区用户贡献了超九成份额。

下载量的极速狂飙,也推动了销售额不断增长。在 2022 年的 “黑色星期五” 购物活动中,Temu 的总销售额达到了峰值,在 7 天里,单日销售额都超过 4800 万人民币。

Temu 的增速也扩大了投资人对拼多多的想象空间,2022 年 9 月 Temu 上线时公司股价在 69 美元左右,而在 2 月 10 日收盘价已经涨到了 93 美元附近,涨幅超过 30%。

不过,Temu 漂亮的出海成绩单是在疯狂烧钱之下取得的,根据招商证券测算,在保守假设下,Temu 年度亏损为 41.3 亿元,而在乐观假设下,Temu 年度亏损达到惊人的 67.3 亿元。

巨大的价格补贴和大量的广告投放,带来增速神话的同时,也考验着 Temu 的 “钞能力”。随着后续流量等成本的攀升,在竞争白热化之下,低价策略如何延续,同时有效控制自身财务负担,Temu 在消费者、商家两端相权,最有效的方式仍是以商家为破局点。

羊毛出在哪?

平台低价抢市场背后,商家想获益并不容易,目前不少卖家更像是 Temu 这趟列车加速的燃料。在产品定价上 Temu 就先 “砍” 了商家一 “刀”。

“产品什么时候上架的都不知道,价格也是他们自己定的,我没有权限编辑境外商品链接,我连下架的权限都没有”,在湖北做女装生意的王新向《豹变》吐槽,作为 Temu 的商家并没有定价权。

自上线以来,Temu 在商家招募上采取了 0 佣金、0 保证金的模式,但定价权没有下放给供货的商家,平台统一定价,然后以供货价与卖家结算,这也意味着卖家并不能自己在海外加价销售,到达商家的口袋的利润并不高。在亚马逊等平台上,入驻的商家通常会把商品价格设置得比国内售价更高,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在被问起销售利润时,王新无奈地说道:“开通之后出了七单,但是利润并不高,我翻外网看了我家商品,平台开出的价格,如果算纯利润,换成人民币,比我自己实际的高出了好几倍”。

为了能在平台上有更好的销量,大部分商家都在自我内卷,通过压低利润报出更低的价格,但是平台的低价需求似乎很难被满足。

在这种 “丛林法则” 式的卖家报价模式中,商家们先提报相关商品和价格后,Temu 再从中选出最低价的产品,如果后期出现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那前期被选中的商家就会被刷掉。

“前期让你们进来试试水,再通过大数据淘汰很多人,把价格打下来”,在浙江义乌做美甲贴纸生意的李辉告诉《豹变》,他觉得 Temu 有明显的压价行为。

不仅上架的时候没有定价权,上架后的产品甚至还会 “被动” 降价,1 月 27 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商家们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

为了减少亏损,近期平台对卖家的运费补贴也被砍了一刀。

Temu 发布新规称,从 1 月 12 日起 VMI 卖家寄到国内仓库需要承担 50% 的物流费,不再享受免费物流政策,如果商品的重量体积与实际填报的出入较大还需要支付违约金。VMI 模式,是指现货入仓,由卖家备货到 TEMU 国内仓库,商家须承担压货导致的退货风险。

在被问起平台现在对商家的补贴情况时,李辉向《豹变》表示,“补贴啥呀,现在连快递他们仓库还需要我们付钱”。

平台运费补贴减半,新增的物流成本和动辄几倍的罚款压力,让不少商家本来就不多的利润再次被挤压。

高压生存环境下,商家为了压低成本,只能提供低质产品来换取生存空间,而这样的产品销售出去之后换回的是海外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

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刘波,在 Temu 上购物后去小红书上发帖:“这批东西,我真的收到的全部是垃圾。买的小的平底锅没有锅把手,我也是服气”,并说到准备去 BBB 投诉。

而和刘波拥有同样遭遇的海外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外媒报道称,不少消费者在美国商业评价网站 BBB(Better Business Bureau)投诉 Temu。BBB 的发言人认为:“对于一家新公司而言,短时间内收到这么多投诉是不正常的。”

要低价的同时还想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Temu 对商家端出台了越来越严苛的经营条款,如果产品的动销率较差,那么将会被降价或者直接下架链接;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会被罚款 5 倍货款,同时还会降低店铺权重、移除资源位、禁止上资源位等。

这些让商家逐渐喘不过气,本想着搭乘 Temu 流量快车的商家发现,这里如同一座围城,已经入驻的商家想出来,没有入驻的人抱有期望。

商家们的进退抉择

在被问及是否打算继续留在 Temu 时,作为义乌地区的实力源头厂家李辉告诉《豹变》,“每天能出几十单,Temu 对我们来说只是带一下,商品销售多了一个渠道,能带就带,不能带就淘汰”。

李辉从事跨境电商已经超过十年,拥有丰富的外贸经验,目前已经入驻 Temu 三个多月了,除了 Temu,他还入驻了 SHEIN 等其他电商平台。

过往拼多多在国内下沉市场的巨大成功,让很多商家不想错过这波出海的可能性,不少商家期望 Temu 如同拼多多一样撬动巨量的 C 端订单,虽然低价薄利,但通过走量依然可以获得收益。然而相比国内拼多多通过社交裂变给商家带来的爆单甜头,出海让商家们更早感受到的是低价内卷和平台规则带来的严酷生存挑战。

“如果他们执行国内低价模式,将来在提升平台形象方面会很困难的,追求低价,质量就保证不了,” 做泳衣类目的源头厂家王罗也表达了对 Temu 当下经营模式的看法。

此前同样有 “北美拼多多” 之称的本土平台 Wish,因为商家鱼龙混杂,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遭遇发展困境。而如果 Temu 想要持续获得挑剔的北美消费者信任,就需要做好品控和履约服务,这些与低价如何能同时兼得?当前 Temu 将压力都传导给到商家。

李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拿货的商家都不好做,自产、源头厂家能算好成本和品控的话,还能做一做,以后随着大平台的崛起,会死掉一大批中间卖家”。

跨境电商卖家 “园长跨境电商日记” 的主理人园长,此前为了清理手上的一批库存,开通了 Temu,他在公号上记录了自己的一些心得,“目前一天 200 到 300 单…… 今年的目标做到日出 1000 单就可以了”“如果你是有供应链工厂的优势确实可以尝试一下 Temu,新平台机会还是很大的,大钱赚不到小钱还是可以的”。

王新正是这种贸易型的拿货商家,没有自己的工厂、品牌、供应链,自 2022 年 12 月入驻,到今年 2 月,王新迅速的试水,又迅速离开,“Temu 的发货、货款和售后问题都是坑,货款期时间长,我发出去的 7 单一个多月了,到现在都还没有回款,还有如果是质量问题,商家就要被处罚 5 倍的罚款”。

面对 Temu 的严苛规则,一边是像王新这样的已入驻商家准备退出,另一边未入住的商家也多了些犹豫观望。

据国内拼多多商家反映,拼多多每天都会推送海外版入驻通知和弹窗,关闭按钮也被设置得比较隐秘,不小心点到后就自动一键入驻,国内店铺的商品也会自动迁移上去。

“天天收到平台的海外版入驻推送,海外暂时不会做,” 拼多多商家吴奔坦言并不想入驻 Temu。

跨境电商平台就像一个天平,一头是海外消费者,另一头则是商家,随着 Temu 与亚马逊、SheIn 等对手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稳住商家也成为 Temu 需要考虑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悬念是另一位马总何时回归

从马化腾的降本增效大会,早一点的刘强东降薪换人内部三小时座谈,再到雷军冬至日官宣给小米集团换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纷纷回归,亮出快准狠、求真务实的风格。大众对这些大厂以及平台在 2023 年的表现普遍期待。

在中国经济全力追求复苏的档口,人们期待这些互联网大佬能带领平台企业走出谷底。马化腾、刘强东回归的同时,一些人也在疑问马云会在何时回归。

#01

撂狠话,来真的

“腾讯新闻整个砍掉都可以”、“你都活不下去了,周末还休闲地打球”、“内部贪腐触目惊心、吓死人”、“我不相信买量,买量都是坑”。

12 月 15 日,腾讯在线上召开内部员工大会,马化腾一改外部世界对他的 “温和” 印象,狠话频出。这些颠覆互联网职场八股文的大白话,给大众耳目刮来了一阵久违的新风。

人们印象中,马化腾没有退居过幕后,但此次被认为他将自己前置到了一线,拨乱反正。

1.png

与马化腾一样,对虚假造作开炮的还有刘强东。

近日,在京东内部管理培训会上,刘强东痛批部分高管醉心于 PPT 和奇妙词汇, “吹得天花乱坠但执行得一塌糊涂”,直言搞这些事的人 “就是骗子”,认为全集团讲真话的只有 1.5 个人。

一个月前,刘强东的一封全员内部信,率先点燃了京东内部变革的火焰。在这封信中,刘强东连发四支箭。

一是 2000 多名高管降薪 10%-20%;二是为十几万德邦员工(含外包岗)缴纳五险一金;三是拿出 100 亿元设立 “住房保障基金”;四是捐出一个亿扩充 “员工子女救助基金” 规模。

劫富济贫、共同富裕。被认为心系兄弟的强哥,似乎一扫美国明州事件的阴霾,“杨过” 之后每一个基于主流价值观的精准踩点,都在当下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回响。

从马化腾与刘强东的讲话中,大众不难嗅出两种信号 —— 强烈的紧迫感、追求真理的务实感。

紧迫感或来自于公司基本面。今年来,腾讯和京东都交上了表现相对稳定的业务答卷,但仍有不少挑战。

腾讯在最新的三季度财报中,营收同比下滑 2% 至人民币 1400.93 亿,略不及市场预期,而放在前 9 个月来看,收入同比下降 1.5%,显示出公司整体发展动能还有待激发。虽然利润实现了超预期发展,但腾讯也很清楚,其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和员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京东上半年净收入同比增速放缓至 11%,这是 2018 年以来最低的增速;年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也降至 9.2%,跌破 10%。

虽然京东三季度表现令市场相对乐观,但京东首席执行官徐雷很清晰地指出,今年利润主要体现在降本,“不确定未来反弹的速度和力度究竟有多大,经济改变对消费数据产生积极影响还需要一些时间。”

大佬们的务实感则来自马化腾与刘强东都强调,要摈弃各种花架子、专注核心业务,以赚钱变现为最优先。

马化腾强调腾讯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要放弃对规模和市场排名的执念,把精力放在提高利润上;游戏上要专注精品,不浪费版号;视频号是全公司的希望,大有可为。

刘强东强调,京东搞业务要回归商业五要素 —— 产品、价格、服务、成本、效率。在曾为京东带来成功的低价策略上,他认为要守护好京东在用户间的 “低价心智”。

有分析声音指,无论是腾讯还是京东,降本增效的实质是反对虚胖,希望通过强身健体来迎接新的发展周期。

#02

十字路口需要掌舵人

曾几何时,互联网创业大佬退居幕后一度成为风潮,大佬们的理由多是想要腾出时间、擘画新的蓝图。这当中也包括刘强东、雷军等。

早从 2019 年开始,刘强东就开始尝试放权,卸任京东集团董事长,数十次减持京东股份,今年 4 月又让徐雷接替自己成为京东首席执行官。

雷军则从去年 3 月以来,陆续从小米关联公司卸任,今年 9 月又卸任小米电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一系列动作被指想要专心造车。

但到了近期,互联网大佬又开始不约而同,重回一线。

今年 11 月 9 日,我们曾刊发《创始人正在重回一线》一文。过去几个月,B 站的陈睿重新抓起了游戏业务;陌陌的唐岩接替因健康原因辞任 CEO 的王力,重回董事长岗位;巨人网络的史玉柱又重新化身产品经理,对游戏大提修改意见。

刘强东近期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从未离开,反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对京东的战略把控。马化腾的狠话戳心,实际上也句句离不开他对一线业务的精准把握和宏观审视。

2.png

雷军在冬至日官宣山东日照人卢伟冰接任退休的王翔,也让外界知道,劳模雷军哪怕近两年个人工作重心发生了一点转移,但仍是小米方向的掌舵人。

从这些大佬的动作中,有两点值得观察。

一是时机的选择上,多集中在了 2022 下半年。

或是偶然或是提前有预判,当下被市场认为确实是一个辞旧换新的时机点。三年疫情防控迎来调整期,各行各业的复苏被寄予期待。

政策上,围绕互联网行业的相关规范与调整被认为已经释出,10 月国家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风向,增强了行业对未来的确定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二是此次大佬们重回一线,集中踩在行业周期转折的路口上。

过去 10 年,移动互联网借着资本支持、宽松政策、市场潜力,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极。

但同时,各互联网公司也出现了追求规模不求效益、非理性利用企业优势、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等诸多弊端。在行业加强双反,反垄断、反资本无限扩张的政策调控之下,互联网行业收缩战线,进入新的周期。

曾经躺着就能挣钱的市场,构成了互联网大佬退居幕后的安逸环境。但形势变得太快。

与过去大铺摊子、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同,新的周期给企业带来生死挑战,需要企业聚焦主营业务、精耕细作,追求盈利(活下来)去发展。

确定新的发展方式,这或许是创始人不得不出山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他们不得不扛起的责任所在。

#03

都在等另一位马总回归

在刘强东等之外,市场的一部分声音也在关心远居日本的马云何时回归。

据媒体报道,马云已经在日本小住半年,随行有保安和厨师。本人活跃在东京丸之内和银座的私人俱乐部,也会去曾属孙正义的箱根温泉别墅小住。

不少网友评价,马云的前半生学着赚钱,后半生在学着如何花钱。

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上,马云创造了行业记忆。基于其所创立的公司合伙人制度设计,马云被认为仍对公司决策保持着影响力。

在宏观环境变化的当下,阿里所在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

从黄峥的拼多多,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力电商,再叠加中国年轻人日趋理性的消费理念,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头部的互联网电商,还能有哪些创新和发展,行业一直在管窥窥豹,幕后的人还能有怎样的作为和空间。

时下,深圳、温州等多地举办 “企业家节”,呼吁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创造力。

经济学家张维迎日前在公开活动上也表示,整个人类的经济增长故事就是由一个个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故事组成,当下最重要的是先让企业家有信心,企业家真正需要的是稳定的预期,而不是政策性扶持,而稳定预期依赖于法治。

2023 年中国经济要复苏,还是得在企业家这门课进行再思考、再出发。

来源:真故研究室 微信号:zhengulab

出海的野心,比亚迪重金买船

撰文 | 马 路

编辑 | 龚 正

比亚迪是典型的拒绝中间商赚差价的企业。在其它新能源车企还在全面寻求代工的时候,比亚迪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大到新能源车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小到空调压缩机、气囊,均可以由自家工厂生产。

随着中国汽车出海大潮兴起,汽车海运一舱难求,与其让海运企业来薅自己的羊毛,比亚迪选择了自己下海,建立起自己的海运船队。于是,一个造车的企业,开始琢磨造船了。

#01

车企爱上买船

近日,全球最大航运新闻服务机构贸易风(Tradewinds)报道称,比亚迪已与招商工业签署了4艘9400车位的汽车滚装船订单,每艘造价约为1亿美元。该订单将由招商工业南京金陵和招商局重工(江苏)分别建造,预计2025年开始陆续交付。

自今年年中以来,已经不止一次传来比亚迪买船的消息。据财新网10月报道,比亚迪的关联公司将在山东烟台一家船厂订造多达8艘可装载7700辆汽车的滚装船,基本确定建造的是6艘,另外2艘是选择权订单。总造价接近50亿元。

如果消息属实的话,比亚迪在未来几年将一举成为拥有超10艘汽车滚装船的大船东。

滚装船的概念起源于军用坦克或车辆登陆艇,相比集装箱式的船舶运输,滚装船最大的优势在于码头装卸的便利性。汽车可以从陆地上直接开上甲板,极大地提升了装卸效率。由于无需起重设备,滚装船对港口条件也无太多要求,因此成为汽车海运的最佳运输工具。

1

▲ 图|滚装船,又名“开上开下船”。图源浙江海港集团官网

作为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订造的船也同样具备节能减排的特性。据悉,比亚迪订造的为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滚装船,既保证了符合全球各个地区的排放标准,同时又能节省至少15%的燃料费用。

自己买船出海,比亚迪并非首家。国内第一家拥有自己船队的车企是老大哥上汽,旗下的安吉物流拥有32艘船舶,年运输整车能力超过200万辆,滚轮业务遍布国内外。除了承接自家上汽集团的业务,包括长城、长安、吉利在内的“友商”同样是安吉物流的客户。

巧合的是,今年1月,上汽向江南造船订造了两艘7600车位滚装船。11月安吉物流又发布国际招标公告,拟新建7艘8900车位多燃料汽车运输船,分批在2025年和2026年交付,再次壮大自己的船队规模。

除此之外,今年奇瑞汽车也屡屡传出买船的消息,甚至连新势力中的蔚来,也传出有买船计划。

去年,全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被称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元年”,而今年似乎成为了车企集中买船的元年。

#02

为什么要买船

去年以来,汽车海运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强大到能把车送上外太空的马斯克,也在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吐槽,“每个季度的交付都受到运输不给力的影响,船不够、火车也不够。”

海运紧张最明显的表现是在价格上。据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6500车位汽车运输船一年期日租金自2021年以来一路飙涨,今年11月日租金水平高达10.5万美元,是2020年低点的9倍。即使相比此前2008年的历史高点,也是当时的2倍。

有车企人员以此估算,从中国运往欧洲单车的运费成本达到了1万元。这对于习惯以价换量、单车利润仅有几百几千块的中国车企,显然有些难以接受。尽管如此,专家预计未来汽车运输船的租金还会持续上涨。

造成海运市场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车企的出海潮。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历史性地突破20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5.5%,达到了211.7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从近几个月的数据看,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

其中,新能源车表现极为亮眼, 2022年1-10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 49.9 万辆,同比增长近1倍,尽管特斯拉占据其中的三分之一,但国产新能源的增幅也不遑多让。

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的崛起,促使汽车运输车成为“海上印钞机”,另一方面,不断上涨的汽车海运价格也在掣肘车企的出海之路。这样“快乐的烦恼”最终导致车企不惜重金买船,自给自足,自力更生。

今年2月,一艘大众汽车集团的运输船在大西洋上起火,这艘名为Felicity Ace汽车运输船载有3965辆汽车,其中包括1100辆保时捷、189辆宾利,以及奥迪、兰博基尼等车型。据统计,船上仅宾利的价格就超过3000万美元,全部损失达到了3.35亿美元。

对于起火的原因,Felicity Ace船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船上有数目不详的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起火,但无法确定是否是有电池引发的火灾。不过,由于锂电池的存在,救火工作也成为一大难题。大火持续烧了6天才被扑灭。与其说是被扑灭,不如说是烧无可烧了。

2

▲ 图|烧毁的Felicity Ace号

无论通过何种运输途径,动力电池都属于危险品。新能源车出海,对运输船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一辆车出现磕碰,可能就导致整船车鸡飞蛋打。从这个角度看,将车交给别人运送,总不如自己运送放心。

在国际上,车企或背后财团控股海运企业并不新鲜。

以日韩为例,去年拿下特斯拉从中国运往欧洲大单的Hyundai Glovis航运公司 ,隶属于现代起亚汽车集团。而作为全球汽车船市场的老大,日本的川崎汽船、商船三井和日本邮船三大航运公司在全球汽车船市场份额合计占比就达到了 37.8%。这些航运公司背后的财团,同时又控制丰田、本田、三菱等日本车企,到头来都是自己的车自己运。

#03

新能源车的出海

对于新兴行业而言,“30%的渗透率”一直被视为发展中的重要拐点。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在渗透率突破30%后,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几乎没有反应时间,功能机时代已经落幕。如今,新能源车也迎来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根据乘联会数据,在过去的9月和10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分别达到了31.8%、30.1%。连续两月突破30%,意味着新能源车已经有了足够的群众基础,即将迎来燎原之势。

依托于领先的市场和供应链,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浪潮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不同于此前传统燃油车主要出口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汽车至欧洲的出口量显著提升,2021 年出口至欧洲汽车量增速超过2倍,占出口总量的比重由 2019 年的 10.0% 提升至 22.7%。

如此显而易见的增长,新能源车做出最为重要的贡献。今年以来,以比亚迪、蔚来、小鹏、岚图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加速了在欧洲的布局,多款自主品牌车型亮相欧洲市场。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豪横买船的比亚迪。今年1-11月,比亚迪累计出口乘用车44596辆,其中11月出口12318辆。

3

▲ 图|出海到挪威的比亚迪

10月,比亚迪宣布拿下欧洲汽车租赁公司SIXT大单,SIXT将在未来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几乎是同一时间,比亚迪在欧洲召开新能源乘用车线上发布会,发布汉、唐以及ATTO 3(元 plus)车型,加速进军欧洲市场。

今年7月,比亚迪宣布进军“外资车企禁地”日本,ATTO 3、DOLPHIN(海豚)和SEAL(海豹)将于明年陆续在日本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在海外车型的售价远高于国内。

即将在日本销售的ATTO3,售价为4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2.61万元),而国内售价仅为16.58万元。在欧洲发布的汉、唐两款车型,售价高达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甚至远远高于新款奔驰GLC在欧洲的5.7万欧元的定价。这种定价策略,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国产车以价换量的刻板印象。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乘用车销售118.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60%。同时一举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销冠。

比亚迪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2676.9亿,同比增长84.37%;归母净利润93.11亿,同比增长281%。营收利润双双大涨,在一众车企中鹤立鸡群。

足够亮眼的市场表现,给了比亚迪一掷千金买船、高调出海的勇气。

来源:真故研究室 微信号:zhengulab

杭州,永远年轻

2019 年 6 月,在海外医药公司有十多年神经领域经验的吴博士辞掉了工作,从美国来到杭州医药港,开始了创业生涯。

他有一张漂亮的履历,在大集团公司搞过科研,也在小初创公司带过团队,且不乏商业认知。放弃在海外多年的积累,回到国内面对商业上的种种未知,既需要巨大的信心,也依赖足够的勇气。

从 6 月落地,到 8 月创立嘉因生物,吴博士仅接触了五位投资人,10 月,公司首轮融资就超过了 1000 万美元。相比国外,国内基因治疗在研究上稍逊一筹,商业应用上更是几乎空白。考虑到国内基因治疗领域药物的高昂费用,一旦能够实现低成本应用,无论是商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难以估量。

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是过去几年众多在杭州扎根的新兴产业之一。距离西湖 30 分钟车程的杭州医药港,是杭州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 ” 核心区 “,目前已经聚集了近 1600 家生物医药企业,全球十大药企中有七家在这里落户。

杭州医药港

提及杭州,出场率最高的要么是以西湖为代表的湖光山色,要么是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黄金年代。但事实上,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高新科技产业,杭州的底子都不算弱。杭州的 IC 设计销售规模常年稳居全国前五,截至 2021 年 7 月,当地 179 家 A 股上市公司里,三分之二是制造业企业。

关于城市发展有过无数研究与学说,但有一个道理是相通的:一个城市的起落浮沉,总是与其产业的兴衰紧紧绑定。

而如何吸引一个产业,如何做大一个产业,如何留下一个产业,却是城市治理中最复杂最深奥的难题之一。它的答案既隐藏在红头文件的字里行间,又闪烁在写字楼里的一个个格子间,有时在车水马龙的城际干道,有时又在城市郊野的无尘车间。

伴随过去几年生物医药、芯片设计、云计算等产业的纷纷崛起,杭州交上了一张优秀的答卷。

01

产业的转折

关于杭州,惯常人之中往往会有一个巨大错觉:杭州没有制造业。

事实上,早在 1984 年,杭州的工业产值就跻身全国前十,依靠的是以杭钢、杭玻、杭重机等一批 ” 杭字辈 ” 大型工业企业。

我国第一台制氧机在杭州通用机器厂(杭州制氧厂前身)建成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是一片被政策忽略的土地,依靠自下而上的商品经济,浙江发展出了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小商品经济。比如嵊州的领带、湖州的童装、诸暨的袜子,随便拎出来一个可能就是全球产值三分之一的占比。

但从产业视角看,小商品经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本质上就是赚个人力成本的差价;” 杭字辈 ” 们虽然撑起了杭州的工业底子,但一是核心的设备和工艺依赖技术转移,二是高能耗重污染,早晚得成为腾笼换鸟的对象。

所以,杭州并非没有制造业,而是制造业有规模,但缺少硬实力。

由于 ” 杭字辈 ” 的高能耗,杭州还出现过 ” 保西湖还是保工业 ” 的争论。根源在于杭州主城区面积小,最终解决的办法是把城市向外扩展,让厂房建得离西湖远一点。

体现在世纪之交的红头文件上,就是五大发展战略中的 ” 工业兴市 ” 和 ” 环境立市 “。

但搬离厂房并不能改变杭州工业彼时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后来阿里巴巴依托杭州的成功,既是原杭州市委书记口中 ” 广种薄收的产物 ” [ 1 ] ,但互联网产业的光芒也一定程度上容易让人忽视杭州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给全国人民普及了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也让杭州进一步审视了自己的产业结构,注意到了在先进制造方面的提升空间。在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数量上(53 家),前三批名单公布时,杭州在全国仅排第 17 位,是上海的五分之一。

抓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成为杭州的核心目标之一。

但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产业升级对企业而言是一次长周期重投入的冒险,对地方政府而言,也意味着需要对旧有路径依赖进行创新。

提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经典路径是借助财税、土地等政策倾斜,将产业龙头的成熟产线复刻至当地。对于汽车生产、电子加工这类领域来说,给政策、给补贴,把成熟产能平移到当地,对利税和就业的带动立竿见影。但对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来说,却很难适用。

最典型的是新能源车。新能源车固然是一张烫金的产业升级名片,但新品牌往往从创立到量产既需要漫长的成长周期,又依赖上下游供应链的配套,其间风险敞口不可谓不大。过去几年,许多地方政府在新能源车上屡屡翻车,更是闹出过被水氢汽车骗得团团转的笑话。

究其原因,新兴产业虽然附加值高,但大多需要动辄三五年的成长期,期间既要面对公司扩张中的治理问题,又要应付竞争对手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对地方政府来说,拿着纳税人的钱押注新兴产业,既需要魄力,也需要耐心。

2021 年 3 月,杭州创新基金启动,年底累计完成组建规模 444.44 亿元。今年上半年与红杉中国的合作落地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将选择处于早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的科创型企业作为投资重点。

这个创新基金是一个 ” 基金集群 “,由行业母基金、子基金和专项子基金构成。母基金不仅可以投资项目,也可以投资基金;与红杉的合作,属于子基金;专项子基金主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 ” 卡脖子 ” 环节,针对杭州的重大产业项目,进行一对一的投资。

与红杉中国的合作,标志着杭州创新基金离千亿 ” 小目标 ” 更近了一步 [ 6 ] 。

归根结底,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不仅是对企业家的考验,对肩负转型升级重任的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次既需要谨慎规划,又依赖大胆下注的大考。

杭州的实践已卓有成效:2021 年,杭州工业经济实现 2015 年以来最高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 4100 亿元,同比增长 10.6% [ 2 ] 。近十年,高端制造业年均增长都达到了 10% 以上 [ 3 ] 。2022 年,第四批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名单公布,杭州 155 家企业入围,创下新高。

事实证明,当舆论热衷于讨论杭州的房价和网红的时候,杭州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押注,都陆陆续续步入了收获期。

02

顶层设计

上世纪 90 年代,娃哈哈在杭州起步,宗庆后一度因产能紧俏焦虑不已,时任杭州市委办公厅主任来到厂房考察,在目睹了热火朝天的忙活和门外排队等着运货的卡车后,拍板支持只有 130 人的娃哈哈并购 2000 多人的国企罐头食品厂。

这种企业家遇到问题,政府官员亲力亲为的图景,是 90 年代水大鱼大的典型场景,而这种景象如今依然在杭州复刻着。

坐落在钱塘区的奥泰生物,其中一项业务是抗原自检试剂,是这个领域里不折不扣的隐形冠军,90% 的产品出口海外各地。然而疫情期间,药监局的第一批白名单里,却没有奥泰的名字。

当时,奥泰联系了医药港,提出自己有为抗疫出力的意愿,也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医药港第一时间联系到国家药监局,药监局则在第二周立马来到现场核验,通宵查看生产标准。没多久,奥泰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就进入了药监局的白名单。

在电商领域专注品牌全案服务的蚊子会,创立初期通过 ” 出版 ” 刊物的形式普及行业知识。不过,当时的书籍刊物都是免费赠送,因为公司不具备刊号。2017 年,时任杭州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造访蚊子会后印象颇深,特意撰写了一篇名为《” 蚊子会 “:一个公司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文章,把蚊子会形容成是 ” 一个人的出版社 “。

文章引起的反响热烈,而当地政府在了解情况后,立马着手帮蚊子会引荐了浙江人民出版社进行合作。从此之后,这个 ” 一个人的出版社 ” 也开启了专业、规范的 ” 三审三校 ” 流程。

另一家脱胎于浙大光电学院的 AI 公司竺星科技,创办于 2019 年。竺星科技团队研发的 ” 运动空间数字化 ” 技术,以非接触、免穿戴的形式,采集运动员在场上的数据,既能对比赛进行分析,也可以生成个性化的球员卡。

浙大的校园为团队创业初期提供了浓郁的创业氛围,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科技展会,还不断有校友回来分享经验。走出校园,落户余杭区,竺星科技随即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怀。

竺星四步骤战略

对当时只有十多个人的团队而言,余杭区 600 万研发经费的支持在当时资本的寒冬里可谓雪中送炭。竺星的故事,是未来科技城乃至杭州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总是在挖掘和帮助有潜力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科技城提供了一个与校园 ” 乌托邦 ” 氛围相当的环境。用竺星创始团队之一的黄文斌博士的话来说:” 杭州就是比较敢试,无论是母校,还是政府,他们都愿意相信和培养我们这样一个初创团队。”

不过,” 亲临一线的扶持 ” 并不足以概括政府营造优渥营商环境的全貌。事实上,高新产业集群趋势明显的当下,也对顶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杭州市领导曾这样表述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核心战略应该是环境立市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务是打造一个一流的环境,因为只有一流的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创办一流的企业。而企业怎么办,交给人才发挥就行。

这个观点是对阿里巴巴成功的一种经验总结,但对于如今成集群化的新兴产业而言,也未尝不贴切。

无论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芯片,这类产业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人才密度极高,一家公司动辄一半人都有博士学位;二是产业链环节高度细分,以芯片为例,从上游的设备 / 材料,到中游的设计 / 制造 / 封测,再到下游 AI、电子产品等应用场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规模和资本开支。

仅仅一个芯片产业,既有上下游的紧密连接,又有每个环节大量的技术开发投入,需要的远远不是官员的一次力排众议,而是一个关于营商环境打造的顶层设计。

对此,杭州给出的思路是 ” 链长制 “。通俗来说就是为一个产业匹配相应的产业链和政策,以及从源头上负责的一位政府官员。官方出台了《杭州市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点明了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生态圈。

而政府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产业层面的配套政策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企业行政事务上的便利服务。企业发展的好不好,交由市场化的竞争去解决,政府既不是教练员,也不是裁判员,而是服务员。

在 ” 卡脖子 ” 重灾区半导体产业,坐落在西湖区云谷小镇的平头哥半导体公司,率先介入 RISC-V 架构,推动 RISC-V 架构在国内物联网芯片取得领导地位,出货量突破 100 亿颗,与 ARM 和 X86 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今年 8 月,平头哥发布首个高性能 RISC-V 芯片平台 ” 无剑 600″ 及 SoC 原型 ” 曳影 1520″,首次兼容龙蜥 Linux 操作系统并成功运行 LibreOffice,刷新全球 RISC-V 一系列纪录。如果说 RISC-V 过去多用于中低端 IoT 市场,这次填补了高性能领域的空白。

在政府有意的布局下,杭州集成电路呈现出了 ” 高新聚 ” 的特征。” 高 ” 指的是产业高速增长:2021 年,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13.5 亿元,同比增长 25.7%,总量是 2015 年的 2.5 倍;” 新 ” 是创新活力迸发:维尔科技、华澜微等 30 多家企业参与了行业标准制定,300 多家企业拥有授权专利;” 聚 ” 则是产业聚集的版图清晰。

医药港也体现出了政府的这种集聚高新产业,并提供专业配套和服务的思路。

疫情焦灼时,抗原试剂的需求一时大增,上游的一种膜状辅料供不应求。这种辅料过去都是从德国进口,但当时价格一涨再涨,进口也多有不便。

企业在全省范围内搜寻辅料,终于在绍兴找到了替代方。医药港的相关负责人直接和企业一起跑到绍兴,希望对方能增加生产线,向奥泰生物供给所需辅料。在几次合作后,这家公司甚至愿意直接搬到杭州来落户安家。

放到城市和产业的语境里,这些案例各有各的可取之处,但在本质上传递出的经验是一致的:高新产业的繁荣依赖的不再是英雄企业家的豪情一掷,而是无数研发一线的工程师一天一天累计的微小进步的厚积薄发。

因此,政府层面的规划,既要有把控全局的思维和前瞻,又要懂得如何在细节上嘘寒问暖。

03

永无止境的创新

奥泰生物的副总郑孝君这样评价在杭州创业的感受:” 如果创业者在杭州呆的时间足够长,我相信他不太会离开杭州 “。

郑孝君是技术出身,谈论杭州的言语中少了几分浪漫,但却也可以从这样直白的一锤定音中,听出对杭州的偏爱。对很多初创公司而言,杭州的吸引力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浓郁深厚的创新基因:这一点不仅体现不断有创业者挑战新产业,同时也体现在政府营造的开明环境里。

开明包容的城市氛围:用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人间杭州》一书中的话来说,杭州是一个 ” 没有拒绝人格 ” 的城市,愿意尝试任何新鲜事物。于是,从电商到医药和半导体,新兴产业不断在杭州生根发芽。

能提供归属感的家园:无论是有一些资历的 80 后,还是前来冒险的 95 后,都可以在杭州找到归属感。它可能来自产业园区里灯火通明的科研大楼,可能是带货声此起彼伏的丽晶国际中心里的一户 loft,也可能是符合心意的餐馆、景观甚至夜店——在潮流的电音夜店,花 5000 元就可以把你的名字打在荧光屏上 [ 5 ] 。

1995 年以前,杭州市区面积仅有 430 平方公里,户籍人数 130 万。在受限的空间里谋发展,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 4 ] 。经历了近 30 年持续的摸索和建设后,城市的面积是当时的 40 倍,常住人口达到了 1200 万。

更重要的,是杭州对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带来的启示:兼顾因地制宜和多样性,包容开放的同时,愿意为新锐产业提供扎根的土壤。

杭州医药港,从第一期建到了四期。很多时候,建设的轰鸣还没有停下,有意向落地企业预定的订单就已经来了。未来科技城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 ” 青年电商网红村 “。备受关注的半导体产业,以平头哥为代表的公司开始在芯片设计环节建立根据地。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因此,如果仔细观察杭州的产业格局变迁,会发现无论是 ” 杭州依赖互联网 “,还是 ” 杭州没有实体经济 “,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事实是在众多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中,杭州几乎都有布局。

另一方面,将制造业和以软件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立的思路,其实也是一种有失偏颇的产业分析视角。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朝气蓬勃的技术手段,与制造业企业在供应、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多环节的结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早已成为共识。

浙江兆丰机电的生产车间里,传统的有线和工业 WIFI 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无线 5G 网络。生产车间采集的设备数据、AGV 小车的运行数据等,都会通过 5G 网络,汇聚到工业大脑平台,深度挖掘数据价值。

杭州电信和兆丰机电共同打造的 “5G+ 柔性作业车间 “,成功解决了传统车间信号不稳定的问题,将生产变得更灵活、更精准、更高效。

链长制方案,在明确产业方向的同时也划定了目标:构建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培育形成 2 个万亿级、1 个 5000 亿级、2 个 3000 亿级的产业集群等目标。

每当提起产业升级,似乎与之挂钩的都是以芯片设计、半导体先进制程为代表的 ” 高精尖 ” 科技。但实际上,产业升级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

产业升级的真正含义,更多在于站稳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继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创新方向。从这个角度看,许许多多的行业都有大量高附加值的战略高地。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她的产业升级就是想办法吸引人才,想办法留住人才,想办法降低税费、土地等要素成本,想办法孕育高附加值产业,继而推动城市的繁荣。

杭州产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4

尾声

最近几年,以 ” 产业升级 ” 为代表的一系列词汇,在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下迅速普及。

和三十年前的 ” 放权搞活 ” 一样,它看上去是个很好的词语,是产业界振臂一呼的突围路径,是经济学家挂在嘴边的灵丹妙药,是政府官员日思夜想的远大布局。

但具体到一个城市,它如何吸引新兴产业,如何做大产业集群,如何创造利税与就业,却始终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命题。城市连同产业的繁荣,往往是风云际会的年代、锐意进取的企业、包容开放的政府组成的天作之合。

归根结底,一座城市的朝气,永远来自年轻的产业,和它背后一个又一个年轻的个体。

这是杭州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来源:远川研究所

电商巨头,争夺中东土豪的钱包

文 / 唐亚华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 的中东人,这段时间因为世界杯成了全球的焦点。

其实,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早就盯上了中东这片蓝海市场,酣战了几年。

开放的政策、极高的国民 GDP 和购物客单价,旺盛的消费欲望和中东相对落后的轻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商机。看中这一机会入局的企业不在少数。

最早征战中东市场的是游戏公司。网游《征服》、腾讯的手游 PUBG 在当地都流行过。到了电商领域,从先行者 JollyChic,到 2021 年底宣布关停的 AjMall,还有后来居上站稳脚跟的 SHEIN 和 Fordeal,以及阿里速卖通,和走轻合作模式的京东,中东的战事一直没停。

如今在快递领域,极兔快速起网,蓄势待发,菜鸟专注干线物流,顺丰蠢蠢欲动。

疫情之前,一轮厮杀后行业格局初定,疫情之后,更多的中东人变得更依赖互联网,增加了网上的消费。加上东南亚、欧美市场渐渐饱和,中东市场又变得受人瞩目。随着中国快递物流入局,出海中东的电商再次热闹了起来。

不过,支付全靠现金、地址系统不完善、快递服务能力不足、国民对电商信任度不高、税收高、用工成本不低、宗教语言差异等,都是挡在掘金者面前的拦路虎。

财富与荆棘并存的中东,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国冒险家。

到中东去,赚土豪的钱

中东国家依仗石油资源,向来以富庶著称。居民消费力强劲,但本国轻工业发展相对不足,严重依赖进口。看中这个市场前景的中国从业者野心勃勃,想把国内物美价廉的产品输送到中东去,赚土豪的钱。

中国电商到中东掘金,要从 JollyChic 讲起。2012 年,曾是最早一批跨境电商卖家的李海燕在浙江创立了 JollyChic,做跨境电商平台。从 2015 年开始,JollyChic 把中东当作重点。

那几年,中东的大环境也为电商营造了相对良好的空间。以沙特为例,2015 年,沙特新一任国王继位,新政府积极发展经济,并且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女性。2017 年颁布,2018 年生效的法令,妇女首次被准许在沙特国内驾驶。同样在 2018 年,沙特妇女被允许未经男性亲属许可创业。获得了更多自由和经济权利的女性,成为了推动当地电商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在 2015 年,SHEIN 杀入中东。此后,创立于 2017 年的 Fordeal,和成立于 2018 年的 AjMall,四家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中东地盘上狭路相逢。

SHEIN 成立于 2008 年,以婚纱生意起家,后发展为跨境电商平台,主打时尚女装,从欧美逐步扩张到中东的市场。Fordeal 是成立于广州的的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创始团队是蘑菇街早期成员,成立以来获得了元璟资本、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的多轮融资。AjMall 是一个时尚电商平台,隶属于北京蹭蹭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美国顶尖大学海归创立,在香港、北京等多地设有办公室,主要面向中东和北非地区。

2018 年,JollyChic 获得了成立以来最大的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君联资本、兰馨亚洲等多家机构等跟投,投后估值超 10 亿美元,一时间风光无限。

同样是 2018 年,阿里的速卖通针对销往中东地区的卖家开通 “石油计划”,连同菜鸟物流一起,阿里的出海业务线也浩浩荡荡在中东行进。

京东在中东的布局比较轻,走的是合作模式。2021 年 7 月,京东与迪拜埃玛尔购物中心以及时尚电商 Namshi 签署合作伙伴协议,进入中东市场。另外,京东与阿联酋 B2B 电商平台 Tradeling 合作,用户通过 Tradeling 平台购买京东的任意商品,可免费送货。

12

几年时间里,中国出海中东的电商企业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2019 年,JollyChic 已经显示出了疲态,不仅不再大幅度增长,还传出 “拖欠供应商货款” 的丑闻。在这一年的沙特阿拉伯购物 App 下载排行榜中,Noon、Fordeal、AjMall 排在前三位,再往后是 SHEIN,JollyChic 已经掉队了。反观同行,SHEIN 在中东的销售额从 2018 年的 40 亿元增长到了 100 亿元,Fordeal 的销售额则从 2018 年的 10 亿元,增长到了 2019 年的 20 亿。

前赴后继前来掘金的中国企业,有的闯出了一片天,有的被拍在了沙滩上。如同中国电商早期的发展一样,许多品质并不好的商品出现在了 JollyChic、AjMall 等平台上,随着 GMV 的增长,用户对商品质量的抱怨也在成倍增长。

紧接着,以低价打开市场的 AjMall 和 JollyChic,纷纷遭遇口碑大幅度下滑,吸引不来高端客户,也服务不好低端客户,逐渐被市场淘汰。近年来,JollyChic 多次传出接近破产的消息。AjMall 直接在 2021 年 12 月宣布关停。

到目前,中东电商市场上的中国玩家主要是 SHEIN、Fordeal、速卖通,另外,强大的竞争对手还有中东本土电商平台 Noon,以及全球电商平台亚马逊。

不过,尽管中东市场在从业者眼中很抢手,但过去多年来这里用户的电商体验并不好。

“早期有很多割韭菜的独立站等,发一些空包裹或货不对板的包裹,甚至是有欺诈性质的包裹,降低了很多用户的信任,大多数人选择线下购物。”Fordeal 物流部门负责人王一舟说。

小小 2021 年来到阿联酋工作生活,她在网上主要买一些日常用品,用的电商产品主要是 Noon、家乐福或者当地华人超市的 APP,因为这几家的快递基本上是直营的,满 100 沙币可以免运费。但她经常遇到库存不足货送不齐,或是约定好的送货时间没有送的情况。

她不怎么在网上买衣服,因为价格比较高,商品页面也没有用户评价,对于想要买的东西无法做出判断,另外,客服回复和处理问题也很不积极。

大多数中东人的电商体验,是慢和贵。中东大多数城市地广人稀,电商订单分散,导致物流快递成本很高。王一舟介绍,在沙特,从利雅德往吉达寄一个手机,相当于国内从广州寄到上海,大概需要 160 元人民币,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到 1 个月。

是富矿,也是难啃的骨头

据 Nox 聚星的数据,2021 年中东地区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 317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490 亿美元。中东有 23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达 4.9 亿,以富饶的 “海湾六国” 为代表的国家,人均 GDP 极高,阿联酋、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0% 以上,但电商渗透率还不到 20%。

拿沙特来说,这里消费水平很高,据极兔速递沙特副总经理王子杰介绍,女同事们在本地买一个美妆蛋,需要 70 人民币,而在中国也就 10 来块钱。如果是美甲服务,收费折合近 1000 元人民币,上门服务稀少而且更贵。

在沙特,按照穆斯林习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一些沙特女性每次朝拜之后会再次补妆,消耗的美妆用品量可想而知。美妆产品之外,中东女装的需求也很旺盛。有报道显示,中东用户在 SHEIN 上下单的客单价达 130 美元,而美国用户的客单价只有 75 美元,很多中东 “土豪” 用户在 SHEIN 上一次性能买 200-300 美元的东西。

有如此好的先天条件,电商却没得到高速发展,足以证明中东是块硬骨头。

王一舟介绍,中东电商最大的障碍是支付和快递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支付方面,中东人习惯用现金,虽然有信用卡,用的人并不多,电商平台只能货到付款,这导致快递的签收率很低。“经常有用户在几个平台下单,谁先到先给谁钱,晚到的直接拒签。当地人对于不签收退回去快递的做法习以为常,不会有任何负担。另外,我们很多包裹是跨境的,下单后可能 7-10 天到货,有时候货到了但客户忘了买过这个东西,也不签收。”

王一舟提到,一般电商行业预付款订单的签收率能达到 98% ,但中东货到付款的包裹目前 Fordeal 的签收率只能达到 80% 多,一些独立站或小商家的签收率只有 50%-60%。

快递方面的问题就更大了。王子杰告诉深燃,中东的行政区划很不清晰,沙特首都利雅德有非常多小街区,但具体是多少个,缺少标准文件;其次,街道排序乱,有很多重名的地方,甚至发音都比较接近,比如吉扎和吉赞、白石和毕沙;另外门牌号也不精确。“我住的地方就有两个门牌号,一个是 2834,一个是 37。”

很多用户第一次填地址的时候都只能写:“某某清真寺旁边”“某某餐厅的对面”“邮局后面第几家”。

还有一方面是用户教育问题。多位从业者提到,很多用户写地址没有写到最小的单位,比如该用户在利雅德的一个小镇,但他下单时只写了利雅德,实际距离相差一两百公里;还有人在乘车途中,顺手把当时的地址设为了收货地址,快递送的时候发现那个地址在高速公路上。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让快递公司哭笑不得,只能打电话核实,协商方便的收件地址和收件人,或者退货。

快递是中东电商的卡脖子因素,自然,忙着出海的中国快递公司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2021 年年中,极兔在沙特和阿联酋组建团队,一年时间,极兔搭建了 2500 多人的本地团队,建立了仓储和分拨中心,配备了运营配送车辆,目前已经覆盖了沙特全境。

顺丰在中东与当地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作为试水。今年初,沙特阿拉伯阿吉兰兄弟控股集团宣布,与顺丰国际在沙特利雅得合资创办的 AJEX 埃捷国际物流于 2022 年 1 月正式投入运营。顺丰表示,AJEX 将致力于帮助中国电商打开沙特市场大门。

加上此前随着阿里速卖通进入了中东市场的菜鸟,快递三巨头也在中东完成了集结。

在具体做法上,王子杰告诉深燃,快递行业是网格化管理,要细化到一个片区、街道,他们正在逐步校对地址,复制国内快递的打法,尽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极兔入局中东,对本地快递公司是一个刺激,对出海的中国电商算是助力。王子杰听说本地快递公司高度重视,有快递公司的老板已经亲自坐镇沙特市场了。“我们来之后平均把中小客户的签收率提高了 20%-30%。” 王子杰说。

有前景,难突破

尽管有困难,但中东市场的前景是毫无疑问的。

例如沙特于 2016 年公布了《VISION 2030》,其愿景是将沙特打造成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心脏、全球投资的主导力量和中心,以及链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全球枢纽。具体来说,沙特要摆脱石油收入的依赖,让沙特的财政收入来源多样化,实现部分产品的国产化。政府也希望激活国内消费市场。

王子杰观察,中东国家现在开放的特别快,尤其是女性的地位正变发生着变化。

“中东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比如原本他们每天早中晚都要喝咖啡,后来奶茶流行起来,当地人照样喜欢。他们以前流行抽水烟,电子烟来了之后卖的也非常好。这边的人消费力够强,接受度也够高,不那么排外、封闭。” 王子杰提到。

中国产品出海中东,最大的优势在于物美价廉。当地人想买一些奢侈品、时尚品会选择欧美或者日韩的大牌,如果他们想追求性价比,就会想到中国货。而且疫情之后,当地的线上消费需求再次被激发。

据王子杰介绍,实体部分,中国企业在中东建厂目前主要集中在建材、汽配领域,如纸箱厂、瓷砖厂、玻璃厂等,收益状况都很好。

电商部分,以沙特为例,电子产品是沙特最大的细分市场,占电商收入的 58%,其次是时尚品类,美容产品类、家用电器类。王一舟提到,中东做生意,潜力比较大的首先是女装,包括穆斯林服装,其次是美妆、珠宝首饰、母婴用品、玩具等。“因为当地男人可以娶多个老婆,生育率也比较高,赚女人和孩子的钱的生意是有空间的,电商商家的毛利率能达到 200%-300%,净利率依据经营状况,差别较大。”

未来,王子杰预测,在目前的电商平台之外,拼多多和抖音大概率也要入局,中东电商很快会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至少还有 3-5 倍的增长空间,另外,快递行业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也会加速当地电商发展。

不过,中东电商市场发展相对初级,有巨大的空间,也意味着不小的难度。

首先是政策层面。跨境电商涉及到多项税种,例如,沙特对通过在线购物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 15% 的增值税。在品类上,王子杰提醒,进入中东市场的产品要经过当地政府认证,需要耗费时间和金钱。“它不是一个可以快速打开市场的地方,但一旦打开局面,收益将会很可观,需要扎根下来,好好把市场做透。”

当地的用工成本也不低。当地人大多不愿意送快递,派送人员基本都是来自东南亚等国家的劳工,但当地政府对 “沙化率” 有一定要求,例如沙特规定外企的 “沙化率” 要达到 40%-50%。“这意味着招十个人,有五个人需要是沙特人,但是本地缺乏专业的快递人才,且很多本地人的工作效率远远比不上中国人,这个成本需要考虑在内。企业想要深耕沙特,做到真正本地化,积极培养当地人才也势在必行。” 王子杰说。

其次,做中东生意要选好领域。近年来,找王子杰打听中东市场的人不在少数,“很多想开连锁咖啡店、美甲店,或做食品生意的厂家,我的建议是,先找一些本地化的服务商,再实地考察,从法律、经营、社会等各个层面做全面调研,比如中东的香水、咖啡等领域已经比较饱和了。”

此外,中国企业出海中东还要面临宗教和语言差异,出海企业在这些方面也要做相应的本土化。

从业者知元最近就在做出海中东的项目准备工作,他提醒,中东市场空间大,但是不确定性也多。“认证、质检、合同、税务、国际结算、仓库、物流,所有外贸会踩的坑电商全部会踩一遍。我不推荐没有外贸经验的人贸然去做跨境电商,产品卖出去不算难,但是卖出去了不代表能赚钱,物流涨价、港口压货、退货和赔偿、美金涨价、当地局势,有太多环节可能让人由盈转亏。”

知元就有朋友经历过一个月打款四次,都被银行退回的经历。每次打款都要交手续费,打完四次以后利润基本没了。

不差钱的中东市场,和尚待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对中国从业者来说,有新故事可讲,有机遇,也有挑战。

*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未标注配图来源于 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小、知元为化名。

直播啃拖鞋,花 1 亿买楼,疯狂小杨哥的疯狂帝国

也许你还不知道 “疯狂小杨哥” 是谁,或者并不关心 “疯狂小杨哥” 是谁。

但他的故事,是短视频时代下,一个普通人能迅速膨胀,并累积资本到何种程度的绝佳样本。他出身草莽,一路靠无厘头的 “疯狂” 内容风格,成为粉丝量破亿的内容创作者,同时也是变现效率最高的主播。从默默无闻到 “平台一哥”,他靠的是一种带有传染性的自虐式 “疯狂”,吸引了粉丝、品牌、真金白银,也引来了源源不断的麻烦。

网红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短视频的流量总是毫不留情,大数据的喜好也是说变就变,前有张同学、后有解散的疯产姐妹…… 与他们相区别的是,“疯狂小杨哥” 想打造更大的商业帝国,疯狂的野心背后,是疯狂的焦虑。

在最近一段直播视频里,1995 年出生的他,对学生粉丝说起自己互联网浪潮中翻腾 7 年的经验,镜头里他收起疯狂,难得严肃。“千万不要梦想着当网红。” 他反复说了两次,“很累、很卑微。”

文 | 常芳菲 饶桐语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月弥

出身草莽

如果问疯狂小杨哥最近的烦恼是什么,他多半会回答 “太红了”。

就在一个月前,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还是 “求求你们了,我真的不想红”。但流量像一阵狂风,身处其中往往难以掌握方向,尤其是原本就野心勃勃的人。

这一次,“红” 似乎让小杨哥陷入了麻烦,每一个都和 “1 亿” 有关。职业打假人王海将他拉到聚光灯下。王海发布微博,称疯狂小杨哥三只羊直播间售卖的金正破壁机和绞肉机均为虚标功率,其中绞肉机更是假冒 3C 认证的伪劣商品。这款产品售价 399 元,已售数量接近 7 万。如果按照退一赔三的法律规定,小杨哥将赔付的总金额高达一个亿。

几天后,中山市检察局抽查金正破壁机后,质量合格,对金正不予立案。疯狂小杨哥除了转发质检报告之外,还疑似在直播中喊话王海:“难道大流量还去反咬他一口吗?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别打什么旗号,装得自己跟大好人一样。” 但王海的质疑仍未停止,称要 “收集消费者的产品再集中送检”。

支持他的粉丝,“希望他能战胜这些流言蜚语”。就在这个月,小杨哥成为抖音个人榜粉丝量第一的主播,总数过亿。为了减缓涨粉速度,他宣称,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他清理掉近 200 万已注销账号的粉丝,还有意减少了短视频发布的频率。甚至会暂停直播,因为 “开播 10 分钟就有 100 万人在线,太害怕了”。

小杨哥公司三只羊网络的员工张帆肯定了这种想法,“太出头、太显眼总是不好的”。有时候,人们会忽略到他也只是个是 1995 年出生的普通人。除了直播间疯涨的数字,他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发生巨变。他只要出门不戴帽子,粉丝就会为和他合影自觉排起长队。有一次,从公司到步行街短短 100 米的距离,他走了 2 个多小时。

但是,他一面说着自己不想红,一面他又总是做出成为关注焦点的事。最近,他豪掷 1.03 亿,买下前科技上市公司嘉东光学的大楼,占地 5 万平方米,作为三只羊 “全球总部”。他在社交媒体高调宣布,这是 “人生最大的消费,清空购物车”。

三只羊内部人士透露,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大手笔买楼。现在合肥蜀山高新区占地 15 亩的两栋办公楼,就是小杨哥自己花钱建的。“直播需要打通房间、改变房屋格局,写字楼的业主肯定不会同意。” 张帆承认这和小杨哥不愿被掣肘的性格和野心有关,“他也希望三只羊能借此成为标杆企业,同时吸引更多电商品牌、人才来合肥”。

人们形容一个人的疯狂,常会说 “这人疯起来连自己人都打”。但在小杨哥这里,他打自己人是日常。他和哥哥,在视频里永远是互相捉弄、追打,到了最后,连自己老爸都打 —— 自我捉弄式的表演,从二人转、小品、相声发展到现在的草根短视频,在任何年代,总有一批观众好这一口。

这样的草莽性格,恰好成了小杨哥直播间的专属特色 —— 捉弄品牌方和自己。比如,粉丝 “强迫” 小家电品牌方以 299 元的低价打包销售空气炸锅、电蒸锅和平底锅;拖地机品牌负责人把刚拖完地的拖布,直接放到脸上、嘴上蹭,以证明产品的清洁力度;面对垃圾袋是破的、苹果是烂掉的翻车现场,小杨哥就会不耐烦地说 “把这个品牌方直接赶出去”“把这个品牌方拉黑”。更多时候,他自己欺负自己。为了证明洗面奶的清洁力度,他会随着音乐节奏,粗暴搓脸。镜头前,心甘情愿出丑的小杨哥,演得 “尴尬无措” 的品牌方,和想要 “快乐” 的观众,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今,小杨哥已经是绝对的头部主播,而三只羊还保持着和老板一样的草莽初创风格。小杨哥在直播中说 “公司员工接近 1 万人”,但实际上,内部人士透露,三只羊公司是一家绝对的新公司,员工在 200 人左右,今年年初,其电商部门才刚刚开始组建。

张帆发现这家公司和外界想象的截然不同。除了小杨哥和他背后的流量之外,三只羊几乎没有任何外部资源,“品牌、企业、官方资源,都没有”。他也试图跟过小杨哥的直播,看着出尽糗态的品牌方和老板,他感觉自己走进了另一个次元。他熟悉的电商直播逻辑是追流程、主播话术、看场景、流量转化,但是,“老板(小杨哥)完全是内容和剧本逻辑,看着挺无聊的”。即便如此,公司 2022 年全年目标还是在一个月前完成,他不得不承认,这是头部流量的力量。

三只羊 “没有 KPI,也没有绩效评估,评价直播工作的标准就是 GMV(商品交易总额)”。想要达成目标,靠的多半是员工的拼劲和热情。张帆最近完成了单场直播 GMV 破 50 万的目标。这建立在他每天工作超过 14 个小时的基础上。他也认同 “结果导向” 的企业文化。“没有好的结果,就不会有资源倾斜。(公司)竞争这么激烈,谁会理你?”

而和其他创业公司一样,三只羊真正的核心决策者也是小杨哥本人。不到一年的时间,三只羊的带货方向反复横跳了几次,最终定位在达人带货。张帆起初不太适应剧烈的变化。但很快说服了自己,“这就是职场,真正拍板的只能是老板本人”。

1

▲ 图 / 三只羊网络官微

被点燃的欲望

1995 年出生的小杨哥,本名张庆杨。他从一名安徽六安的乡村少年,逆袭成为一名头部主播、公司的决策者,只用了 短短几年时间。天赋、时运、贵人助推他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直到现在,小杨哥仍然会在直播、视频里念叨起童年的苦日子。他和哥哥刚满两岁,父母就外出务工,从此之后,兄弟俩就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小时候,家里甚至装不起电话,两个人每天只能眼巴巴盯着村里的广播,等着远方父母打电话来的消息。

过早体会到父母打工维生的艰难,兄弟两个人的生活费省了又省。中学的时候,他们宁可凌晨 5 点起床做饭、中午骑车回家,也要省下三四块钱的饭钱。渴望一家团聚的张庆杨一直在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小杨哥正在合肥读大学的时候,这个机会出现了。他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之后,沉迷在短视频的快乐里。他相信这个领域蕴含着机会。2015 年,小杨在快手注册名为 “疯狂小杨哥” 的账号,正式成为一个短视频创作者。

20 岁的小杨哥就此踏上创业之旅。在高新区两栋写字楼拔地而起之前,小杨哥的第一个工作室是在离学校很近的一间民房。房子面积小不说,还紧挨着马路,又脏又吵。即使这样,他也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搬了进去。

最开始,视频的主角都是自己和室友练习跳舞的日常,发了很多内容,但始终流量平平。小杨哥想过放弃,“就连父母也不理解这个决定”,唯一支持他的只有哥哥。

▲ 小时候的小杨哥。图 / 抖音截图

所幸转机没有多久就出现了。小杨哥开始走红的节点正是一个 “自我捉弄式” 的整蛊视频。他在阳台点燃爆竹,丢进墨水里,就在他想要逃跑的时候,室友关上了阳台的大门。这个爆竹炸黑了小杨哥的脸,也引爆了流量。这个几十秒钟的视频,最终给账号带来了超过 60 万粉丝,甚至被江西卫视一档幽默类节目选中。

他似乎找到了改变命运的钥匙。随后,小杨哥给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安排了明确的角色和人设:网瘾弟弟、妻管严爸爸、强势妈妈、爱恶作剧的哥哥。凭借不断的捉弄和被捉弄,他的人气越来越高。他也第一次通过短视频创业接到了第一单品牌广告,收入只有 500 元。

一年以后,小杨哥拥有了 300 万粉丝,也将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2018 年,快手平台曾因传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被要求整改,许多主播遭遇了 “封禁”,并决定出走。就在这一年,小杨哥入驻抖音,注册了同名的 “疯狂小杨哥” 账号,同步发布视频内容。

对那个时候的小杨哥来说,2000 万粉丝还是一个天文数字。小杨哥受散打哥邀请,到广州见面。这个短视频行业的老前辈夸赞了他的内容,预言总有一天,他的粉丝数能 “突破 2000 万”。小杨哥回答:“有 1000 万粉丝我就吃屎。” 而截至目前,疯狂小杨哥已在抖音创作出 23 条 300 万赞以上的视频,其中,数据最好的一条视频预估播放量破亿。

但在当时,变现途经上,小杨哥始终没有成绩。在带货榜单中,鲜少看到他的名字。网络流传一段视频连麦,这次连麦,被网友们发现,称小杨哥找到了教他带货的贵人 —— 网红 “安妮”,她以娃娃脸和与外貌反差极大的连麦风格走红抖音。

2021 年一个普通晚上,“安妮” 与小杨哥在直播间中连麦。安妮知道他业绩不好,建议他 “可以尝试反向带货,说不定比正向更好”,要把短视频里的表演风格带进直播间。小杨哥当场表现得敷衍,但随后的带货中,他开始肆无忌惮地啃拖鞋、粗暴洗脸、和哥哥一起穿上女士保暖内衣。整个直播过程,成了大型整蛊综艺的现场。

从此,小杨哥的 “钱途” 也被点亮。他早就告别了 500 元的广告报价,视频广告费用高达 60 万。而数据最好的直播带货,税后收入可突破 300 万。新抖统计的 2022 年 10 月 1 日 – 10 月 31 日的月榜数据,主播带货榜中,10 月带货销售额破亿的主播超过 30 位,“疯狂小杨哥” 位列第二,仅次于 “东方甄选”。

▲ 小杨哥的抖音粉丝已经过亿。图 / 抖音截

疯狂的 “切片”

显然,疯狂的小杨哥,还在继续起飞。除了越来越高的 GMV,另一个例证则是不断扩充的商业版图。

此前,小杨哥和他的团队一直属于家庭模式。2019 年,小杨哥也曾以自己和哥哥的名义,创立过 “六安市大小杨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却没有激起太大水花,短短一年,这家电商公司即宣告注销。甚至于带货成绩也不理想,粉丝数已经超过 4000 万的小杨哥,一回直播下来,销量也只有 1000 多单,远不及抖音一哥罗永浩的零头。

转折点出现在 2021 年,一家名为合肥三只羊网络科技的公司成立了。和法定代表人张庆杨出现在一起的,是个陌生的名字,杜刚。股东界面显示,杜刚持股 95% 的合肥微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三只羊中拿到了 49% 的股份,投融资金额为 98 万元。

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小杨哥的扩张开始加速,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合肥三只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肥三只羊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肥领头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山东财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相继成立。其中,合肥三只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股东还有王辉,他的认缴金额更少,只有 25 万,持股比例占 25%。

▲ 合肥,三只羊直播基地。图 / 视觉中国

在电商圈里,这两个名字并不算非常有名。比如杜刚,唯一一次出现在报道里,是他在今年参加了一场由 “老高电商俱乐部” 举办的 7 月大会 —— 这个俱乐部的官网上写着,要建立万亿级的电商企业家俱乐部,而使命是帮助会员成功,实现事业有成、精神充实、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有了背后的 “推手”,新团队的三板斧,已经 “哐哐哐” 落了下来。

首先是迎来了更知名的合作团队。三只羊官网显示,小杨哥的招商服务团队包括了遥望、尽微好物等,前者是签下贾乃亮等艺人的头部 MCN 机构,后者则属于杭州尽微供应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也是罗永浩交个朋友直播间的供应方,其老板李钧一直被称作罗永浩 “背后的男人”。

同时,有报道称,成立公司之后,小杨哥的直播带货团队也已被替换。出现在小杨哥直播间里的,不再仅仅是三块钱的零食,五块钱的拖把,取而代之的是 1999 元的洗地机,2799 元的按摩椅,这样的高客单价商品,只需卖爆个两三款,就能赚上几百万。这些举措,使得疯狂小杨哥直播间平均场观、平均停留时长、GMV 的指标,都在不断攀升。

资本不仅带来了热钱和新人,也带来了不同的盈利模式。在今年 7 月,小杨哥注册了 “小杨臻选” 商标,上线同名小程序,通过它,粉丝可以在小程序中直接下单,背后的行动方则是新成立的合肥三只羊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也透露出小杨哥试图打造供应链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一种名为 “切片授权” 的业务,开始成为小杨哥的赚钱法宝。相比费力打造供应链,或者辛苦直播,这种来钱方式就跟喝水一样简单。整个流程只需三步走:小杨哥向外界开放授权;被授权者在小杨哥漫长的直播间里寻找素材,再剪辑成几十秒的短视频,直接在自己的账号里卖货;最后卖货的收益双方分成。一位在切片直播间带货的主播表示,偶尔,她还能得到小杨哥直播间 “串门” 的机会。

这甚至可以被称得上对症下药的 “天才创造”—— 或许在其他老老实实带货的主播身上,这一招并不好使,但拍短视频出身的小杨哥,在直播间里,行为举止夸张吸睛,精力旺盛,就可以剪辑出无数个热闹的短视频。一般情况下,三只羊会拿走 7 成盈利,但如果能卖到 10 万元的月销售额或者更高,“切片们” 就能赚得更多,得到最高 5 成。

一个小杨哥,瞬间衍变为成百上千个小杨哥 —— 当疯狂和金钱挂钩,就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传染性。据上游新闻,已经有 2000 多个 “小杨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正牌授权,并开始带货。新榜数据曾经做过一次统计,“三只羊” 拥有 300 多个已授权账号,还有近千个在待审核阶段。

切片之外,小杨哥的疯狂风格,还在传染更多人,在向更远处蔓延。

最直接的是家人。如今,不仅双胞胎哥哥大杨哥成为直播间最常见的座上宾,大小杨哥的父亲也已经开始在橱窗里带货,加入 “反向带货阵营”。在镜头里,大杨哥会一口吸入整根棒冰,杨父会被螺蛳粉臭得露出痛苦面具,差点吐掉。

然后是自家的主播。在自带流量之后,小杨哥学会了引流,他会在自己的直播间,和一位美女主播连麦,剧情再演变为小杨嫂吃醋 —— 主播也签约在三只羊旗下。甚至于明星也需要他的流量助力,早已跨界的小杨哥,跟刘畊宏一起跳操,和演员李晨一起带货,对于后者,小杨哥甚至帮忙涨粉了 20 万。

还有另外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疯狂正在酝酿。在 “小杨臻选” 的小程序里,设置了 “小杨臻选官”,这一职务能够通过分享商城商品至朋友圈,来获得佣金。至于适合的人群,要有社群基础、分销经验,甚至要求有 1 万 + 的微信好友,和 20 + 的群。

这种气息和微商类似的社群,曾经吸引过迷恋张庭的宝妈们,如今她们又出现在了小杨哥的世界里。一张张相似的、重复的合照和视频,再次显示出,一个更庞大、更疯狂的帝国正在酝酿。

只是,在疯狂和资本的病毒式传播之下,到时候,小杨哥还能够驾驭吗?

▲ 小程序推出的小杨臻选官。图 / 手机截图

反噬和矛盾

小杨哥的疯狂,早前已经埋下风险和隐患。

头部主播的一言一行更加被关注。中秋晚会上,小杨哥和大杨哥登陆央视,和尼格买提一起带货。彼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头部主播,还是薇娅和李佳琦,如今,前者因为偷漏税折戟,后者才堪堪恢复元气。而看似草台班子组合起来的小杨哥一行,显然面临更大的考验。今年 4 月,小杨哥在直播中说了敏感词,一瞬间,抖音使其强制下播,停播长达两个月,还有直播间里乖张荒诞的行为,都是充满风险的擦边球。

就主播身份而言,小杨哥还没有自己可信赖的供应链。在某条微博里,小杨哥曾透露出野心 —— 买楼的关键,正是想打造一套成熟的供应链系统。

价格不划算,是头部主播被诟病的关键,也是无法抓住粉丝们的核心。以薇娅为例,其手下的谦寻,有接近 300 人的选品团队,和可以对全部主播开放选品的商城,能够拥有颇具吸引力的 “全网最低价”。但曾经有网友吐槽,自称 “把价格打下来” 的小杨哥带货榨菜时,同样是九块九,官网能买到 30 包,小杨哥的直播间却只能买到 20 包。

更重要的是,作为主播,和平台之间的平衡与较量,往往关系着他们最终的去向,一如和快手相爱相杀的辛巴。对于平台来说,不希望看到小杨哥一家独大,也不想让没有技术含量的切片降低短视频和电商带货的质量。“抖音生态仍然需要原创内容,所以切片授权的流量和收益一直在下跌。” 张帆说。

尽管如此,依附在小杨哥账号上的切片依旧没有停摆,粉丝们还在贡献 GMV,据飞瓜数据显示,粉丝量仅为 18.4 万的抖音博主 “疯狂小杨弟”,最近一期切片视频 GMV 也已经达 5.1 万。

在今年那场长达两个月的停播期里,小杨哥唯一的一次出现,又正是为了解决 “切片” 带来的问题 —— 在开放切片授权之后,已经有人冒充小杨哥所在公司,开始对外进行招商业务。在三只羊发布的声明里,小杨哥提及,已拿到授权的服务商,并没有转授权。显然,这一纠纷是正是源自于 “切片们”,会依靠自己获得的授权,去和其他公司或个人签署合同。

而在镜头前,你也能看到小杨哥露出的矛盾一面。

直播间里的小杨哥,面对粉丝时真诚满满,他会讲述自己曾经留守儿童的身份、拮据的家庭条件,强调自己 “不想赚快钱”。他自称曾有游戏公司找他做直播,一回就能赚 1000 多万,但由于不想误导未成年,“不差钱” 的小杨哥最终拒绝了。他还强调,自己肯定会依法纳税。但显然,切片这种隐患重重,却能快速自我复制的摇钱树模式,他还不想放弃。

小杨哥的版图还没有完全展露出全貌。11 月 22 日,小杨哥所持股的池州蛋壳互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企业状态一栏就被变更为注销。而未来,小杨哥的商业版图能到何种规模,也是未知数。

早前,有粉丝问他为什么不提高直播的频率,而是始终维持在一周两天。他强调,直播只是为了给粉丝带来快乐。“我可以一天播几个小时,挣几百个万,但有意义吗?身体没了,粉丝也不喜欢你了。粉丝是冲快乐来的,那你就得给他们带来快乐。”

而更值得追问的是,小杨哥本人还快乐吗?某一次小杨哥的爸爸走进直播间,当时小杨哥正被哥哥用洗面奶暴力搓脸,五官皱在一起,泡沫随着水流进嘴里。镜头前的爸爸突然拽了一下 “大杨哥”,提醒他尽快结束这个环节,然后看着小杨哥红了眼睛。

在一段视频里,他对学生粉丝说起自己互联网浪潮中翻腾 7 年的经验,镜头里他的样子很严肃。“千万不要梦想着当网红,这是我玩了 7 年网络总结出来的经验。” 他反复说了两次,“很累、很卑微。”

▲ 图 / 抖音截图

(文中张帆为化名)

参考资料:

[1]《疯狂小杨哥,遍地假分身》时代周报

[2]《网络达人 “疯狂大小杨” 的蜕变之路》凤凰网・安徽

[3]《抖音带货新一哥 “疯狂小杨哥” 的前世今生》凤凰网

[4]《4 年涨粉 7200 万,“抖音第一网红” 的疯狂宇宙》新榜

[5]《粉丝即将破亿,“抖音第一网红” 疯狂小杨哥凭什么?》娱乐资本论

[6]《李佳琦、薇娅抖音 “复出” 背后谁在操盘?》豹变

[7]《疯狂小杨哥粉丝刚过亿,就直接买下一栋大楼》电商报

来源:每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