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 2008

在互联网的角落里,藏着一个名叫 “欧酷” 的电商网站,只有三千多件商品,只卖四种货品:

男装、女装、童装、手机壳。

2008 年的时候,它是中国第三大手机电商网站,前面是卓越和京东。

在诺基亚年代,想在手机上安装汉化或者破解的软件,需要安装证书。想拿到证书,需要先找渠道申请手机证书。

用户发现申请证书最方便的渠道,就是欧酷网,全天都可以申请,一般十二个小时后就能收到。凭借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欧酷在创办三年后就做到了 6000 万营收。

它的创始人叫黄峥,这是他第一次创业。

欧酷是黄峥在谷歌上班时私底下偷偷创办的,正式辞职前的三个月,黄峥每个周末都去中关村的手机柜台上兼职做销售,观摩别人是怎么卖手机的。他卧底的两个卖场分别是:

苏宁和国美。

那正是苏宁和国美的黄金岁月,“美苏大战” 的价格战在一二线城市的每条街道上演。

欧酷创办那一年的福布斯榜上,国美老板黄光裕是中国首富,苏宁老板张近东排第 60 位。当时,马爸爸还和凤凰卫视刘长乐一起,并列第 76 名。

1

按照黄光裕的打算,“美苏大战” 本来是要在 2008 年结束的。

2008 年情人节,黄光裕收购了三联家电。从大中到永乐再到三联,抬眼望去,能挡住黄老板一统江湖道路上的,只有张近东了。

国美打到了苏宁的大本营南京,把店铺开在了张近东办公室楼下 50 米处。但就在两家决战来临前,黄老板出事了。

2008 年 11 月 17 日晚上 9 点,警察撞开了黄光裕大门。

张近东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的。苏宁立刻召开了一个内部会,张老板喜出望外地对下属说:

机遇千载难逢,我们要大干快上。

一个多月后,苏宁宣布了宏大的扩张目标:新开店铺 200 家,招聘员工 4000 人,新进入城市 70 家。

张近东的巅峰很快就到来了。2010 年 8 月 25 日,南京奥体体育馆内人声鼎沸,一年一度的苏宁之夏台下,坐着六千多个观众,全球两百多个会场同步直播。大屏幕上打着一位中央领导的寄语:

苏宁要超越沃尔玛。

成立二十年后,苏宁站到了家电零售行业之巅。年底他们算了一下,一年之内开店 396 家,营收达到史无前例的 755 亿。抬眼望去,国美、大中等一系列对手如雨打风吹去。

苏宁之夏的会场内,打出了一句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苏宁登顶后的第二年,让国美从此一蹶不振的股权大战,也以陈晓坐着迈巴赫离开了鹏润大厦而结束了。

张近东的对手,也换成了刘强东。他对着中关村卖碟片儿出身的刘强东,嘲笑京东就是个小孩子:

可惜我的身份(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政协委员),没法像刘强东一样有个人微博。

凡尔赛文学作者们,真该向张老板好好学学。

苏宁转型过多次。像过去一样,张近东对两年拿下京东充满了信心。他又和大强子打赌,如果苏宁增长率比不过京东,就把苏宁送给大强子。

不知道当年赌场授信 2.8 个亿的黄光裕,是怎么看这个赌局的。

陈晓离开国美时和我聊过一次,说自己会把国美电器所有股票卖掉,他说家电连锁卖场模式早摸到天花板了:

你看北三环安贞附近,国美和苏宁加起来有十几家门店,需要吗?

2

2015 年 8 月 10 日下午 4 点,因为台风的影响,南京城下了一整天的雨。

苏宁总部的会场里,挤了好几百号记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是被阿里请到镇江参加活动的,却被神秘地安排坐上了去往苏宁的大巴。直到发车前他们才知道,阿里和苏宁有大事要宣布。

原定于 4 点半开始的发布会晚了 19 分钟。张近东和马云,两个昔日的对手满面春风的步入。用马云的话说:

像是婚礼一样。

双方宣布相互持股,阿里以 283 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苏宁以 140 亿认购 2780 万阿里的股份。

第二天开始,苏宁连续四个涨停。

从那一年开始,张近东开始疯狂挥舞支票,以救助首富为己任。这一点和包叔很像,他一直在默默地为钟睒睒和马云花钱。

140 亿投资蚂蚁,95 亿入股万达商业,200 亿投资恒大,48 亿收购家乐福,27 亿收购万达百货,这就是炒股小能手张近东的基本全部持仓了。伟大的友谊就此结成,叫前首富 “健林”,和家印主席喝交杯酒。

谈笑皆首富,往来无包叔。

在公子张康阳指挥下,苏宁还开始玩足球,从 PPTV 到中超再到国际米兰,花了超过 200 亿人民币。张公子骄傲地说:

在意大利提到苏宁,老百姓眼里满满的敬畏。

这些年苏宁赚来的钱,都被张老板又撒了出去。他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舍不得去一次路边摊、看一次电影了。在苏富比上,他以 3 个小目标的价格拍下一幅《五王醉归图》。

这些钱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阿里,苏宁分批套现,从阿里的股票上净赚 140 亿,回报率接近 100%。要知道,过去五年苏宁的总利润是:

250 亿。

人们只看到了苏宁年年盈利,甚至利润大涨。但没有人注意到,苏宁零售业务的毛利率从 2011 年的 17% 下降到了 19 年的 13%:

从 15 年到现在,苏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利润全部为负。

可能张近东也没意识到,他活成了当年黄光裕的模样。

黄光裕当年就是靠着零售沉淀资金池,然后加杠杆投资地产,再用地产反哺零售行业这一手,坐上了首富的宝座。

黄光裕入狱后,有人研究了苏宁的年报,发现 2005 年苏宁的年报上,“其他收入” 占到了苏宁盈利 70% 以上:

更激进的黄光裕,为张近东挡下了所有的子弹。

但进入 2020 年,没人为他挡子弹了。张近东一睁眼,周边全是依靠他的人,他没有可以依靠的了。

许首富的 200 亿,王首富的 95 亿,马首富的 140 亿,竟然都出了问题。万达商业回 A 早已雨打风吹去,然后是恒大回 A 失败,甚至原本板上钉钉的蚂蚁 IPO 也终止了。

连永煤债券违约,也把他捎了一把。许老板后来求着几个债主展期,张近东是头一批答应的。

2021 年 2 月 25 日,许老板和王老板胸口戴着小红花,出现在新闻联播里。

当天,苏宁停牌。

最后,救了张近东和苏宁的,还是国资。深圳国资变成了苏宁易购的二股东,投票权已经和张近东非常接近了。微博上有人说:

坐了 12 年牢,国美依旧姓黄;但苏宁,已经快不姓张了。

3

《东方体育日报》报道说,2021 年的第一天,巴西球星特谢拉在苏宁俱乐部群里给队友发了新年祝福,接着就和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催债。克罗地亚球员桑蒂尼也祝大家新年快乐,配上了眼角带泪的表情:

image

去年 11 月,领导视察南通的时候,参观了张骞生平展,他说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那些天,媒体报道的标题很多是:

呼唤 “张骞式” 企业家。

江苏人就爱听人讲实业,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商人普遍有着避险心理,偏爱重资产实业领域。就算是去年初疫情最凶的时候,江苏规模以上的高新产业投资还在激增。

苏宁不仅成了中超冠军,也成了世界足坛的冠军:

从联赛冠军到就地解散,只用了 78 天。

苏宁发不出工资,国米也还欠着球员 2480 万欧元的薪水,卢卡库的转会费还没有给完。张近东开会说要回归零售主业,把其他的业务该砍的都砍掉。在这一点上,前首富已经做了很好的表率。

苏宁的仓库、物流、金融业务、小店以及阿里的股票早就都被他卖了干净。拿着从马云那里质押股票换来的钱,苏宁宣布提前兑付超过百亿的债券。嘲笑中国的银行只会做当铺的马云,也欣然当下了这些股票。

这依旧只能缓解苏宁的一部分危机,苏宁总部塔楼门口,每天都有人讨薪。研发二部的同事已经搬回了总部,原来的园区已经卖掉了。

黄光裕曾说,今天你一无所有,但明天你什么都有了,而后你又回到了起点。

当年,黄光裕第一次到北京,是从内蒙一路坐火车过来的。被摇得七荤八素的他站在车站前,举目无措,不知道该去哪里。一位三轮车夫 “好心” 帮忙,说能帮他找到便宜的旅馆,拉着他一直绕到天黑,才住下,收了他一块钱。

第二天,从 5 毛钱一晚的宾馆出来时,黄光裕发现自己被骗了:

原来还是在车站附近。

包叔说,马云常说要把阿里做成一个 102 年的伟大公司;王健林也说要做百年企业国际万达;张近东这两年挂在嘴边的,也是要做百年苏宁。

有科学证明,人类过太多生日就会死。

美苏之争似乎又不可避免了,假释期结束后,黄光裕开了一个内部会,宣布要用 18 个月让国美重回巅峰。很多国美卖场外面挂起了标语:

王者归来。

国美的账上趴着两亿美金的投资,来自拼多多,那个当年在苏宁国美卧底站柜台的小伙子。

兽爷的好友包叔说,现在和 2008 年唯一不一样的,就是电视里没有《北京欢迎你》了,上证指数还是 3000 多点,黄峥还在国美,苏宁还是很苦:

这不会是做梦吧。

来源:兽楼处 微信号:ishoulc

张坤究竟行不行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ID:caituandzd)

作者|王一川

2021 年基金市场饭圈化的讨论纷纷扰扰,极具传播性的话题被媒体轮番炒作。这里面当然有从业者的调侃和夸大,但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过去两年里基金市场的火爆。无数基金投资者赚到了真金白银,自然对 “财神爷” 基金经理们顶礼膜拜。

去年四季报显示,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成为首位管理规模突破 1000 亿的权益类基金经理。这也意味着张坤成为了最受基民推崇的基金经理,无数年轻的基民打着 “坤坤勇敢飞,ikun 永相随!” 的口号为 wuli 坤坤打 call。

然而一个月不到,市场风云突变,贵州茅台为代表的机构股高位血崩。张坤的基金重仓白酒,净值大幅回撤。面对缩水的基金账户,爱的有多突然,恨得就有多无情。喊 “坤坤” 的基民越来越少,以 “蔡坤” 为题的讨论倒是与日俱增。

2 月 23 日晚,张坤打出一套组合拳,易方达中小盘停止申购,并大举分红,这让市场的质疑被推向高潮。此时我们或许应该回答那个简单又重要的问题,张坤的投资水平究竟几何,他是巴菲特门徒,还是 “酒庄” 代言人?

01. 实力

业绩是衡量基金经理投资水平的硬指标,但看业绩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观察基金经理从业以来的长期业绩,一目了然的年化收益和最大回撤可以从整体上对基金经理有个定位;第二层则是考量比较极端年份里基金经理的表现,在市场遇到系统性风险时,基金经理的风控水平才最能得到体现;第三层则要看基金经理在自己手风不顺的时候业绩如何。

我们先从第一步入手,从张坤的履历分析其长期业绩究竟成色几何。

2008 年,张坤加入易方达担任行业研究员,4 年之后的 9 月 28 日,张坤正式出道,成为易方达中小盘混合的基金经理。我们将张坤从业以来的表现与同时代的各路豪强做了统计,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长期业绩这个维度张坤是十分的优秀。

自其出道以来,易方达中小盘全市场收益率排名第四,而最大回撤这一防守指标同样优秀,可谓攻守兼备。

image

分析完长期业绩,我们再来看极端行情下,张坤是否能顶住压力。我们选择的样本是 2018 年和 2016 年,这两年是 A 股历史上著名的熊市,前者遭遇了贸易战股市暴跌,后者则是熔断下的股灾。张坤在这两年里业绩相当出彩,不仅大幅跑赢沪深 300,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也较高。

最后,我们看下,当 “时不在我” 时,张坤还能否逆势前行。我们选择的年份是 2014、2015 两年,这两年 A 股处于创业板浪潮中,市场热衷炒小炒新,与张坤偏蓝筹、消费的风格相去较远。可以看到虽然风格不适,但张坤的业绩总体还过得去,仅在 2015 年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image

因此综合来看,无论是整体区间内的业绩,还是极端情况下的表现,乃至 “时不在我” 时的发挥,张坤都能给出不错的答卷。但回归投资的本源,这些年他又是如何进化,成为如今的千亿第一人呢?

02. 进化

要探究张坤的进化史,还得从投资理念入手。早年间张坤在访谈中提到过只看两类企业:

1. 变化最快的行业,依靠超高速成长迅速形成统治力;

2. 变化最慢的行业,凭借品牌壁垒,一招鲜吃遍天。

相对应的是,渐进式变化的行业,反而是张坤的 “禁区”。因为这样的行业往往同质化极强,深陷其中的企业只得 “以价换量”,缺乏不可替代性 [1]。

但几年之后,张坤逐渐改变了早期 “最快”、“最慢” 双向并行的思维,更聚焦于第二类企业。在后来的访谈中张坤坦言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投资第一类企业是个更高难度的动作。正如巴菲特著名的栏杆论,不要去跨 7 英尺栏杆,而应专注于 1 英尺栏杆 [2]。

在这样的转变下,重供给,轻需求,寻找即使遇到糟糕的管理层,也能活下去的企业成为了张坤的目标。而这样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盈利含金量极高。

而张坤也极为看重这点,他解释道如果企业为了表面的盈利增长,而开展一些 ROIC(资本回报率)小于 WACC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无意义项目,就会摧毁公司甚至是股东的价值。

理论框架的进化也反映到了张坤的持仓上。根据易方达中小盘的持仓行业变动,可以很明显看出这其中的门道,早期张坤在行业上还是比较分散,电子、房地产等均有涉及。但随着投资经验渐深,张坤更喜欢在护城河极高的行业中挑选内生现金流较好的企业,并最终形成了目前较为集中的持股模式。

image

纵观张坤如今的持股,无论是高端白酒还是港交所、上海机场、腾讯控股等行业龙头,都呈现出独特供给的特征。因此并不是张坤喜欢 “屯酒”,而是高端白酒作为一个护城河极高的行业,契合了他对 “慢” 的定义。

03. 争议

集中持仓的模式为张坤赢得了声誉,但在如今的极端行情下,却备受质疑。但张坤其实有自己的坚持,他在访谈中曾说过,想获得收益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而 “撒胡椒面” 式过于均衡投资在他眼里反倒是一种极端的风格。

张坤是依靠自下而上选股,轻行业轮动、轻博弈,天然就无法配置主题性以及偏周期的标的。而在 A 股环境中,能够符合他投资框架的公司,本就数量有限。因此对于他而言,在持仓上保持集中,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所以接受张坤优异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承受其过于集中的风格带来的潜在风险。而近些年白酒板块,走出以年为单位的暴涨行情后,场外资金争相助阵,无疑是加剧了该风险。

image

以张坤代表基金易方达中小盘为例,五年时间内该基金的份额就从 3.65 亿份增长到 43.86 亿份,前后差距达 12 倍之多。不仅是老基金份额的急速膨胀,许多新发基金也选择了白酒这个优质赛道,就此无数 “筹码” 被迫铁索连船成为命运共同体。

但是一旦基金的赚钱效应消失,白酒不败的神话开始动摇,无数基民便恐慌式的赎回,保全利润。而基金赎回潮进一步强化了机构股的下跌,于是下跌便成为了下跌的理由,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也就在牛年 A 股的头几个交易日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机构股反身性的下跌,也让张坤意识到盛名之下的负担,资产端已然失控,那负债端可得严防死守。于是 2 月 23 日晚,易方达中小盘正式停止买盘,只出不进,并分红了近一成的净值,强行按住了意图借 “基” 接白酒的基民,“你们都坐下,这次听我的”。

image

以张坤的功力,再加上白酒板块的容量,都无法消纳无限入场资金所带来的反噬,更遑论其余以集中度高著称的基金经理。那 “张坤们” 的问题究竟在哪?我们认为是公募的特殊性导致基金负债端的错配。

赚钱效应叠加理财搬家的大逻辑,促使基金开启 “正向循环”,手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不得不把筹码投向核心资产。从某种意义上,基金经理也没得选,因为是基民按着他们的手买的。换句话说,如果管理规模只有 100 亿,张坤一定比现在更为从容。

错的同样也不是基民,面对通胀的压力,面对都市财富传说,选择更为 “丰厚” 的理财产品无可厚非。但公募产品本身在资产负债端已有所错配,我们在投资时更不能出现错配。

第一是,时间的错配,应该要把相对长期的资金,投入公募基金这一相对长期的产品之中,而不是执迷于追涨杀跌的短线交易。第二是,风险错配,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如果无法承受高波动,那选择较为分散的基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张坤偶像巴菲特曾说过,“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在基金投资中这同样成立,如果你不想持有 “坤坤们” 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2020 全球 CEO 年薪大榜

来源:新智元(ID:AI_era)

马斯克和贝索斯,就一直在首富的宝座上你追我赶。

在 2020 年财富暴涨 1600 亿美元后,马斯克短暂的戴上了王冠,但随后,又被亚马逊的主人甩在身后。

我们好奇的不只是这二人,科技互联网大佬们究竟年薪多少呢?

非盈利组织 As You Sow 从 2015 年开始对世界大型企业的 CEO 收入进行研究,近期,As You Sow 发布了第七份年度报告,其中详细介绍了 100 位薪酬最高的 CEO。

一起来‘柠檬’下!

CEO 年薪大排行,皮柴登顶,完爆 1085 名员工工资合

在最近发布的 CEO 高薪排行榜报告中,全球最会赚的 CEO 不是马斯克,也不是贝索斯,而是 Alphabet 的 CEO 孙达尔・皮柴。

他拿了最多的工资,达到 2.8 亿美元,相比之下,Alphabet 员工的工资中位数为 258,708 美元,1085 名员工的工资和 CEO 的薪酬大致相当。

微软的总裁 Satya Nadllea 排在第 24 位,工资超过 2789 万美元,大致相当于 249 名微软员工的年薪。

社交媒体网站一向被认为是硅谷巨头,然而只有 Facebook 的扎克伯格出现在了榜单中,位列第 73 位,年薪大概相当于 94 名 Facebook 员工。

除了科技公司,榜单的前 30 名还有迪士尼的总裁 Bob Iger,福克斯的总裁 Lachlan Murdoch,以及卡夫亨氏的总裁 Miguel Patricio。

是否高薪就代表着能力更强,公司的业绩更好呢?As You Sow 指出:未必是这样!

自 2015 年起,这份榜单每年都发布一份,其中,有九家公司的 CEO 一直在榜上,合计薪酬超过了 20 亿美元!

实际上,固定的工资在 CEO 薪酬中占比很少,例如 Netflix 的 CEO 工资占比仅有 3%,他们的高薪都来自于业绩的奖励和达到业绩目标后的股票奖励,也就是说每年赚多少钱全凭业绩。

难道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是高管们取得高薪的秘诀?

除了 CEO,其他岗位的高管薪酬差距也很大。

例如在迪士尼,董事长兼 CEO 的年薪达到了 4700 万美元,而副总裁和首席通讯官(CCO)的年薪‘仅有’750 万美元。

大概就只是一个零头罢了。

Neflix 的 CEO 和 CFO 的薪酬分别为 3857 万美元和 1200 万美元,而前任 CFO 的薪酬则‘只有’513 万美元。

疫情让大家宅在家里,也让新媒体行业的高管们拿到了更高的薪酬,看来确实是时势造高薪!

不过,高管的年终奖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相同点:根据绩效考核

不同点:数量不一样

例如,由于 2020 年苹果的销量远超预期,苹果决定授予‘最强打工人’库克 100 万股的股票,以资鼓励。这按 2 月 24 日股价计算,大概相当于 1.2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8 亿元。

如果库克以 007 的工作制为公司奉献的话,他的秒薪是 25 元。好像也不是很多,毕竟我们一年只有 3153 万 6000 秒。

大佬们为世界作出的科技贡献固然值得我们钦佩,但是,对环境保护者以及气象学家来说,他们看到了富豪们‘毁坏’世界的另一面。

大佬碳足迹 = 普通人活 550 岁,马斯克却环保的很意外

在过去流行病、经济衰退和死亡的一年里,马斯克并不是唯一一个财富大涨的人。根据《福布斯》的数据,2020 年,全球亿万富翁的财富总共激增超过 1.9 万亿美元。

这个天文数字意味着什么?

根据我国的情况,普通人要想实现财富自由,一线城市 2.9 亿,二线城市 1.7 亿,然而,这些还只是人民币。

1.9 万亿美元,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消费、取乐。

但是,当这些财富转化为能源后,由此产生的碳足迹,也同样惊人。

富人拥有游艇、飞机和多处豪宅,这些都会给大气层带来温室气体。根据印第安纳大学开放人类学研究所的调查,亿万富翁的碳足迹可能是普通美国人的数千倍。

交通和房地产占了大多数人碳足迹的绝大部分,根据计算,一艘拥有固定船员、直升机停机坪、潜水艇和游泳池的超级游艇每年会排放大约 7020 吨二氧化碳。

为了选取亿万富翁的样本,研究人员从 2020 年福布斯榜单中的 2095 位亿万富翁开始。

为了了解情况,我们先来看看普通人的碳足迹。

美国居民,包括亿万富翁,2018 年每人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 15 吨。全球平均足迹较小,每人仅约 5 吨。

相比之下,样本中的 20 人在 2018 年平均贡献了约 8190 吨二氧化碳,有些人产生的温室气体远比其他人多。

 据《福布斯》报道,除1月份去世的谢尔顿-阿德尔森外,其他财富的估计都是基于2月15日的数据 据《福布斯》报道,除 1 月份去世的谢尔顿 – 阿德尔森外,其他财富的估计都是基于 2 月 15 日的数据

‘喷气式’的亿万富翁

罗曼・阿尔卡季耶维奇・阿布拉莫维奇 (Roman Abramovich)是名单上最大的污染者,他的 190 亿美元财富大部分都是通过买卖石油和天然气获得的。在俄罗斯之外,他最出名的可能是伦敦切尔西足球俱乐部的头条新闻老板。

阿布拉莫维奇驾驶着他的超级游艇在地中海巡游,这艘名为‘日蚀号’的超级游艇从船头到船尾长达 162.5 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游艇,可与一些游轮相媲美。

他乘坐定制设计的波音 767 飞机在全球各地旅行,这架飞机拥有一个 30 个座位的餐厅。他乘坐湾流 G650 喷气式飞机、两架直升机中的一架或游艇上的潜水艇进行短途旅行。

他在许多国家都有住宅,包括伦敦肯辛顿花园的豪宅,法国安提布角的城堡,以及圣巴特岛 28 公顷的庄园,该庄园曾属于大卫 – 洛克菲勒。2018 年,他离开英国,定居以色列,成为双重国籍,并在 2020 年以 6450 万美元的价格购房。

据估计,他在 2018 年至少要负责 33859 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 超过三分之二来自他的游艇,而他的游艇一年四季都随时可以使用。

巨型豪宅和私人飞机

比尔 – 盖茨目前以 124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富豪,但他是一个 “适度” 的污染者 — 按照亿万富翁的标准,他是典型的可能不拥有巨型游艇,却用私人飞机来弥补的人。

微软联合创始人,2020 年退休后管理全球最大的慈善机构比尔及梅琳达 – 盖茨基金会,捐赠额达 500 亿美元。

20 世纪 90 年代,盖茨耗资 1.27 亿美元在华盛顿州梅迪纳建造了 Xanadu– 以奥森 – 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中庞大的虚构庄园命名。

这座巨宅占地 6131 平方米,有 23 个车位的车库、一个 20 人的电影院和 24 个浴室。他还在南加州、华盛顿州的圣胡安群岛、纽约州的北塞勒姆和纽约市拥有至少 5 处住宅,以及一个马场,

4 架私人飞机、一架水上飞机和‘收藏’的直升机。

据估计,他每年的碳足迹为 7493 公吨,主要来自大量的飞行。

有环保意识的科技 CEO

尽管,出生于南非的特斯拉汽车公司和 SpaceX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是世界第二大富豪,拥有 1770 亿美元的身家,但他的碳足迹却出奇的低,而且他似乎打算为其他亿万富翁树立一个榜样。

他不仅没有超级游艇,还说自己连假期都没有。

通过,2018 年他的碳足迹比较适中,这要归功于他的八套房子和一架私人飞机。今年,他的碳足迹会更低,因为在 2020 年,他卖掉了所有的房子,并承诺将剥离他的其他世俗财产。

尽管他的个人碳足迹仍比普通人高出数百倍,但他表明超级富豪仍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他们愿意,确实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从他 2018 年的资产看出,他的估计足迹是 2084 吨。

保守估计

但随机或有代表性的亿万富翁碳足迹样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富豪都不敢公开,所以他们不得不把重点放在那些消费是公众所知的人身上。

这就排除了亚洲和中东的大多数超级富豪。

利用广泛的来源,如美国能源信息署和碳足迹,来估计每个房子、飞机、车辆和游艇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不得不从卫星图像或照片中估计房屋的大小,并通过搜索大众媒体和借鉴其他研究来估计私人飞机和游艇的使用情况。

但是,这些可能都是保守估计。

因为研究人员没法计算每项资产的‘内含碳’排放量 —— 即在制造产品的整个供应链中燃烧了多少二氧化碳;以及其家人、家庭雇员或随行人员产生的排放量;也没有包括他们拥有部分或全部股份的公司的排放量,因为这将增加另一个重要的复杂性。

例如,在计算马斯克或贝佐斯的碳足迹时,特斯拉或亚马逊的排放量没有被计入。

anyway,从环境角度来看,与拥有的财富相比,这是他们目前拥有的最糟糕的资产。

作者表示,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让人们思考财富的环境负担。

虽然大量的研究表明,富国和富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超过他们的份额,但这些研究可能会让人感到抽象和学术性,从而更难改变这种行为。

他们认为,‘超级交易’会导致超级富豪们的能源密集型消费习惯产生重要影响,使他们成为人们不应效仿的过度消费的典范。

气候专家表示,要想将全球变暖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1.5 摄氏度的任何希望,各国必须在 2030 年之前将排放量减少一半,并在 2050 年之前将其消除。

但要求普通人去完成这一目标,显然不现实,毕竟,他们要大约有 550 岁的寿命才勉强等同于名单上的普通亿万富翁。

苏宁未老先卖

作者:周哲浩 / 杨婷婷

编辑:姚书恒

出品:远川研究所消费组

2020 年 11 月 12 日,苏宁 2:1 力克广州恒大,江苏足球队历史上第一次站在了中国男子足球顶级联赛的最高领奖台。

赛后,意气风发的张近东给全队发了一封嘉奖令。字里行间尽显澎湃心潮:“大家用表现证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冠军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这些句子还特意加粗。与夺冠一同传出的,还有老板奖励 2000 万的消息。

牛年伊始,奖金还没到手的球员们发现:新的开始和自己原来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张近东就对员工表示,苏宁 2021 年的工作阵地主要聚焦在零售主战场,对于不在主赛道的,要主动做减法。随后《足球报》的消息称,苏宁的这支卫冕冠军球队可能 “零转让”,条件是买家承担约 5 亿人民币的债务(主要是上赛季的欠薪)。

考虑到苏宁的近况,卖球队的传闻只能说是情理之中。作为苏宁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苏宁易购已经连续六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最后的账面利润是靠卖资产卖来的:2015 年靠卖门店和 PPTV 股权获利 17 亿元,2016 年卖仓储和子公司京朝苏宁电器获利 18 亿元。在 2016 年到 2018 年间,苏宁易购靠着卖掉阿里的股票获利 141 亿元。

盈亏还不是大事,做生意最怕现金流紧张。然而在去年的疫情突袭之下,苏宁的门店经营、资金周转显然陷入了短期困难。去年 12 月 10 日,苏宁控股集团将全部股权质押给淘宝。虽然苏宁回应称质押是正常商业合作,但盖不住人们对苏宁缺钱铺天盖地的讨论。

而到了今天(2 月 25 日),苏宁易购更是在深交所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张近东以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预计转让公司 20%-25% 的股份,传闻将由南京国资接盘。

从中国零售巨头,到如今不断 “卖身”,苏宁的轨迹令人唏嘘。

本文试图解答三个问题:

1. 苏宁生意的核心是什么?

2. 为什么在转型互联网、文创、体育的路上这么颠簸?

3. 生意人/投资人要给自己安排什么后路?

image

攻池掠地

在苏宁南京总部大楼的展厅里,墙上贴了许多记录了在苏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刻的照片。其中有一幅,翻拍自 1993 年 5 月 22 日《扬子晚报》的头版头条。这幅照片的下方有一行注解:1993 年夏,南京爆发了代表旧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八大国有商场和代表新的市场经济的苏宁电器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

这个头版头条,其实是张近东当年登的一则广告,上边列出了市面上主要空调品牌的成本、出厂价、零售价,鼓励消费者到苏宁用白菜价买空调。

这种让利给消费者的操作,一下子把其他商场都 “得罪” 了。一周后,广东三洋空调到南京召开经销商大会,张近东正准备上台讲话,在场的南京八大国有商场的经理集体离场,扭头就宣布要联手控制货源围剿苏宁 [2]。

1990 年代的中国空调行业,上游有春兰、华宝、格力等数百个品牌,产能过剩格局分散。下游则是人民群众巨大的消费需求。苏宁做的是销售渠道,连接了两端:一方面,苏宁在销售淡季向厂商提供资金,帮厂商渡过低谷,换取在旺季获得稳定的货源;另一方面,组织了一支 300 人的队伍免费配送安装空调。

凭借这种扶持厂商、服务用户的模式,苏宁在 1991 年的营收就做到了 6000 万、净利润达到 1000 万,也让苏宁的网络铺得比其他商场更猛更广。即使是在八大国有商场号称要围剿苏宁的 1993 年,苏宁也交出了销售额突破 3 亿、同比增长 182% 的成绩,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

值得一提的是,深谙渠道重要性的张近东曾试图从董明珠那儿直接拿货。他给刚当上格力江苏负责人的董明珠打过电话,提出用 500 万现金让董明珠绕过原来的经销商,把货卖给苏宁。董明珠一口回绝。

互相问候 40 分钟后,吃了闭门羹的张近东气急败坏,“你这个女人真不是东西,给你钱你还不要 [3]”。

苏宁茁壮后,一边走出南京在全国布局,一边从专卖空调转型成卖家电。为了发展综合电器连锁零售,苏宁砍掉了 50% 的批发业务。面对高层的反对,张近东在会议上拍了桌子:“谁再说要搞批发,就开掉谁 [4]。”

很快,苏宁要面对的对手,就不再是只能盘踞当地的国有商场,而是另一个卖家电的连锁巨头 —— 国美。

2004 年,苏宁、国美先后上市,弹药充足,“美苏争霸” 就此拉开帷幕。2005 年,国美杀入南京,把旗舰店开在了张近东在新街口的办公室对面,封路搞庆典活动,派出了 10 个方阵的人马喊口号。这一年,国美的营业收入为 179.59 亿元,比苏宁多了 20 亿。在门店数量上,国美也以 259:224 领先。

2006 年,张近东在钟山高尔夫球场接待了国美创始人黄光裕。面对后者提出收购苏宁的意愿,张近东这样回复:“你不要买苏宁,我做不过你就送给你。买,你是买不起的 [4]。”

跟步步进逼的国美相比,苏宁显得有点 “不动声色”,但张近东有自己的心思。当国美接连收购家电连锁卖场永乐和大中,迅速扩大门店数量的时候,张近东的回应,是投资 8000 万打造了一套 ERP 销售管理系统,还花了 3 亿元请来 IBM,帮苏宁全面实现人力、绩效、财务、物流、供应链、客户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数字化。

后来张近东谈到这段往事的时候表示:“有人今天把房子盖到了 5 层楼,就说他房子最高;苏宁的房子还没有出现。但我的计划是盖 100 层,现在还在打地基。苏宁做的更多工作在后面,是别人看不到的 [4]。”

苏宁的地基,就是这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所带来的效率优势。2007 年,苏宁的门店数量比国美少了近 500 家,但单店产出远超国美。一年后,苏宁的整体收入就反超国美。其后随着国美创始人的入狱,一度轰轰烈烈的 “美苏争霸” 戛然而止,当初的家电连锁 “四剑客”—— 苏宁、国美、大中、永乐,只有苏宁的张近东还活跃在战场上。

2009 年,时任总理造访苏宁的数据中心,留下了一段寄语:“我曾经讲过一句话,苏宁要成为中国的沃尔玛。我今天再讲一句,苏宁要超过沃尔玛 [5]!”

就当苏宁看上去已经站上巅峰的时候,新的时代给它送来了新的竞争者。

image

一波三折

2008 年 11 月,正在开会的苏宁董秘任峻接到了老板的电话。张近东问他:“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这时候的苏宁蒸蒸日上,任骏给了一个标准的拍马屁式回答:“我们自己”。敏锐的张近东却在盛世给出了危言:“苏宁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互联网 [4]。”

他的断言很快得到了印证。虽说苏宁早在 2010 年就上线了苏宁易购,但还是受到了其他电商渠道的冲击。2012 年前三季度,苏宁的利润同比下降了近四成,线下实体零售业务部分调整关闭门店 133 家。

也是这一年,苏宁和自己内部视为 “小孩子” 的京东打了一场著名的价格战。

2012 年 8 月 14 日,刘强东在微博放话称,“京东未来三年内大家电产品零利润,同时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 10% 以上。” 次日,京东写字楼还打出了这样一张条幅 ——“炮打苏宁指挥部 [6]”。

当时的苏宁还在协调线上线下价格不统一的问题,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但面对昔日的 “小弟”,张近东的心态还是十分轻松的。他还跟朋友打赌说,如果苏宁当年的增速低于京东,就给在场所有人送一台 OLED 电视。

没想到这一年的战况十分胶着。京东战书一下,苏宁、国美等老牌家电巨头被迫卷入,易迅网等电商也陷入混战。一年后之后,阿里、当当等方也加入了混战。直到发改委的介入,这波价格战才逐渐偃旗息鼓。

在这 “烧投资人的钱,请全国网民的客” 的一年里,京东和苏宁受到的影响却不太一样。

京东从一次又一次的价格战中,顺利塑造了低价形象,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而那些新增的用户又会购买平台上的其他商品来 “回血”。但此时的苏宁却有着依旧有着强烈的 “家电化” 标签。

说白了就是,所谓 “互联网思维”,其实应该是追求在现有渠道的高密度覆盖下,以边际成本最低、边际收益最高为标准,来开展新业务,例如加油站也做便利店,711 罗森也卖咖啡,公牛不仅卖插线板还卖电灯开关,而不是加油站、711、公牛也跑去做电商 app、做配送。

但在这场意犹未尽的价格战后,苏宁下定决心要全面 “互联网化”。

2013 年 2 月 21 日,张近东宣布,公司名称正式更名为苏宁云商。张近东是这样解释这个抽象的名字:一条包揽线上线下以及零售服务的云商之路。

按照他的构想,苏宁将包罗万象。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未来的苏宁业务和商业逻辑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之前设想的 “亚马逊 + 沃尔玛” 模式。

张近东首先在公司内部极力推进线上线下同价,同时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将电商部门和线下门店合并,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从此苏宁的线上线下平台经营正式合二为一,原本各自为战的市场营销、广告投放也统一服从集团指挥。

面对京东的咄咄逼人,苏宁和阿里在 2015 年正式牵手。当年 8 月,阿里以 283 亿元战略投资苏宁,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苏宁 1600 多家线下门店和苏宁易购也接入了支付宝。在这之前,张近东和马云这两位掌门人只见过两次面,却 “心有灵犀,所见略同”。

与张近东所见略同的马云在 “云栖大会” 提出 “新零售” 的概念后,苏宁马上 “心有灵犀” 地跟进。主打解决一日三餐的苏宁小店提供了提供生鲜、乳饮、零食、烘焙、果品、生活用品、便民支持等全品类服务。

与此同时,苏宁用三年的时间,把 “零售云” 从一个概念扩展到了 7000 家门店,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6000 多个乡镇。在这个过程中,苏宁还顺手买了江苏苏宁易购队、国际米兰队这两支足球队,用 5.23 亿英镑买下英超联赛的大陆转播权。

2018 年,苏宁再次改名,从苏宁云商改为了苏宁易购。次年,苏宁易购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为了天猫历年双 11GMV 第一的店铺。就在改名的同一天,张近东在年度工作规划与部署会议上表示,公司业务扩展为易购、物流、金融、科技、置业、文创和体育八个板块。

庞大的产业愿景,带来了极长的战线。即使很会融资、很会结盟,却可能会受困于经营性现金流在短期内的难以输血。

4

断臂求生

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张近东就对员工表示,苏宁 2021 年的工作阵地主要聚焦在零售主战场,对于不在主赛道的,要主动做减法、收缩战线,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其实核心问题就一个,八大板块里,烧钱的多,造血的少,而且还遇到了黑天鹅的打击。

在上市公司报表层面,2015-2019 年,苏宁遭遇互联网渠道的竞争,加上不断收购资产,导致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累计净流出 831.15 亿元;为了周转资金,苏宁在这期间主要通过发行股份、发行债券以及银行借款融资了 874.78 亿元,才让筹资和经营、投资的现金流勉强持平。

但代价就是,债台日渐高筑。2015 年至 2020 年前三季度,苏宁易购的负债规模从 561.5 亿元扩大到 1361 亿元,流动负债从 457.3 亿元扩大到 1100 亿元,短期借款从 32.26 亿元扩大到 281 亿元,但账上的货币资金大约只有 124.66 亿元。

说人话就是,这是典型的杠杆烧钱追求白富美,结果不仅没有逆袭成功,还要还债。

例如,当时 PPTV 买英超版权的价格,一年大概 17 亿人民币左右,平摊到 380 场比赛,每场比赛成本就是 450 万元。

450 万元一场比赛,如果有 100 万人看,每场比赛要收费 4.5 元才能回本。如果有 10 万人看,要 45 元。但除了豪门之间的比赛,能有 10 万人看的比赛,其实很少。

而这 450 万元还只是版权费用,从版权到播出,还要有制作、解说、带宽等等成本。

又例如,收购两支足球队。在足球产业链里,不考虑博彩公司,能赚钱的首先是服装、设备供应商,耐克、阿迪达斯等等,其次是海外高客单价的电视台。

而球队,不仅需要有训练基地、球场等重资产,而是重人力、出品无法标准化、球员职业周期短,各种开销大,但天花板肉眼可见。还在去年遇到疫情打击,损失了门票收入,连发工资都难。在主业风光的时候,收购知名足球队算是打广告,但在现金流紧张的时候,这样又烧钱又花瓶的业务肯定要被砍。

5

尾声

商业与竞争如车轮滚滚,困扰苏宁好些年的业务转型问题,也同样困扰过很多一时豪杰,但有些人能成功度过危机,有些人却奋斗几十年一夜清零。

就拿金融界的两大传奇人物来说吧。

理查德・丹尼斯(Richard Dennis)在 1970 年问家人借钱,揣着 400 美元开始炒股、炒期货。4 年后身价过百万,并开创了著名的海龟交易法;到了 80 年代,已经管理着几十亿美元的资产。但在 1987 年美国股灾中几乎一夜回到解放前。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的轨迹也类似。他在 1980 年创立了老虎基金,在接下来的 18 年里,资产规模从 800 万美元一路飙升到 220 亿美元。但在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 年互联网泡沫中连续误判形势造成巨大损失,不得不宣布破产。

但真正让人唏嘘的,不是两位传奇人物英明一世、最后基金解散,而是两人对待后辈的差异。

罗伯逊尽管自己的基金关门了,但因为投资了很多旗下门生的基金,反而在个人财富层面依然获益良多。反观丹尼斯,尽管当时培训出来的 23 位门徒之中有 20 人的年均收益率高达 100%,但因为自己不愿意投资他们的基金,几乎任由他们被其他公司高薪挖走,导致自己基金关门后,比起罗伯逊,晚景要凄凉不少。

商场如战场,没人可以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不管是顺风顺水时的 “十倍股”,还是面对困难时的 “及时止损”,难道仅仅是字面上的股票或者公司业务吗?

在应对这个问题上,段永平做出了表率:让接班人去奋斗吧,我去买苹果股票了。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前首富血崩

张近东想出售苏宁易购的控股权,一代大佬的传奇让人唏嘘不已。

image

1990 年,27 岁的张近东辞去了体制内稳定的工作,下海创立了苏宁交家电,专营空调业务。他看准未来空调市场的需求,采取了销售送货安装一条龙的打法,解决用户购买空调的痛点,迅速打响了名声。此后,苏宁通过薄利多销、推高周转等方法越做越大,也遭到了其他厂商的红眼。

1993 年,南京八大国有商场联手封杀苏宁,宣称八家将统一采购,如果谁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部不销售该产品。这是在时代浪潮下,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一次碰撞,当年的民营经济处在政策鼓励的方向,苏宁有东风借力,不但没被打倒,还与诸多品牌签订了经销合同,规模反而越做越大。

1994 年,苏宁的空调销售额已经成为全国第一。此后就是大规模的扩张之路,连锁店从南京一路开到全国,业务也从专营空调扩到全面销售家电,再从家电扩展到 3C。

2004 年,苏宁电器上市,张近东身家暴涨 5 倍。2007 年,张近东评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首富,看起来是比 “中国首富 “差了点,因为当时的苏宁被老对手国美压着打,不过在 2008 年,国美掌门人黄光裕进去了,苏宁迎来自己的黄金发展时期。

image

2011 年,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的 46 亿元,是国美的两倍多,在业务规模、门店数量上也全方位辗压了国美,在很多人都觉得苏宁将称霸零售业的时候,时代的主角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互联网逐渐兴起,京东入侵了国内核心的 3C 品类,当初不被张近东放在眼里的刘强东,打得苏宁措手不及。

此后苏宁进行过两次改名,2013 年改名苏宁云商,代表公司往线上销售发展的战略;2018 年改名苏宁易购,代表了公司要搞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战略,但不管那次都是跟在互联网巨头后面走而已,公司的零售业务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

从 2014 年开始,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每年都是负数,全靠着各种财务调节手段来粉饰,2014 年靠卖门店然后租回来;2015 年继续卖门店 + 卖 PPTV;2016 年处置子公司权益;2017、2018 年卖阿里巴巴的股权;2019 年靠苏宁小店、苏宁金服、LAOX 的股权变动进行账面利润调节……

苏宁在主营业务不振的时候,想的就是依靠各种投资,其中既有比较成功的投资,比如买了阿里巴巴的股权,后来卖了挣了大约 140 亿;也有不少持续亏损的资产比如天天快递、LAOX 等,公司近年还花了 48 亿买家乐福股权、27 亿买万达百货,买回来的都是重资产的公司。

苏宁易购 2017 年 – 2020Q3 的经营现金净流出合计 408 亿,主业持续失血,2020 年又是疫情冲击的一年,线下零售更加难做。

苏宁集团不是没有努力过,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集团把摊子铺的很大,零售、地产、金融、体育、文创、物流什么都想做。但是越努力越错,再也没找到实业赚很多钱的节奏。

既然自己不能打了,找牛人一起打,2017 年入股恒大 200 亿,结局大家也知道了。去年恒大哭穷以后,苏宁都不要求回购了,钱没收回来,大手笔投资就像大手笔的割肉。

2018 年,苏宁 95 亿入股了万达,现在暂时没有新消息,坊间只知道苏宁资金链十分紧张。

关于苏宁系资金链紧张的事传了大半年, 去年九月苏宁旗下足球队发不出薪水,后来英超与苏宁旗下的 PPTV 因为拖欠版权费,闹出了解约风波。

12 月传出苏宁资金链断裂,苏宁的债券大跌,苏宁辟谣后宣布大手笔回购债券。不过很快,张近东就把苏宁控股全部股权质押给了阿里系,间接说明了苏宁系资金确实很紧张。

现在,张近东想出售苏宁系最核心的资产 —— 上市公司苏宁易购,这已经是自救的终极操作。

苏宁易购现在市值 652 亿,如果苏宁当年拿着阿里的股权不卖,这笔投资现在大概值 460 亿。张首富曾经投过阿里,可能就以为投资其他公司也会像阿里一样回报斐然,这怎么可能呢?

留着阿里股权,把那些失血的资产砍掉,也许苏宁的情况会好很多,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来源:搬砖小组 微信号:banzhuanxiaozu

辛巴还要怂多久?

本文经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瑟曦

因为一碗糖水燕窝开始崩塌的辛巴帝国有复苏的迹象,但比想象中慢得多。

被快手封号 60 天后,2 月 21 日 18 时,辛巴解封了。其快手主页已无 “封禁” 标识,但三天过去了,迟迟没有复播的消息。

有业内人士向开菠萝财经透露,存在两种可能,其一是快手官方并没有把辛巴账号的直播权限解封,其二是辛巴在观察快手和粉丝的反应。辛巴显然不会放弃近 7000 万粉丝,于是目前只是通过进到快手其他主播的直播间打榜,营造回归的迹象。

辛巴到底多久能复播?有分析认为,他短时间内很难正式复出卖货,至少要等到一个月之后了。

少播一场、迟播一场,对于辛巴最直接的就是赚钱少了,掉粉多了。消失 60 天,粉丝量一路往下掉,从 7 千多万掉到了 6 千多万。

过去,冲突是辛巴成名故事的关键词,“性不性情” 常被他挂在嘴边,等他归来,发现江湖已经变了,那重回自由身的他还会继续 “真性情” 吗?迟迟不复播的辛巴和快手平台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还能延续此前在快手、在直播电商界的地位吗?

2

“两个月终于过去了,我和朋友都在等辛巴复播,没想到到今天也没消息。”

开菠萝财经联系到一位常在辛巴直播间购物的老铁时,他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他猜测是因为外界对辛巴的态度并不明朗,他或许不敢贸然开播。

辛巴怎么也不会想到,2020 年 10 月 25 日,因为他徒弟时大漂亮在直播间卖了一款即食燕窝产品,引来了如此风波,让自己真正 “破圈” 了。

11 月 19 日,先是被职业打假人王海用一份检测报告实锤辛巴徒弟卖的是 “糖水” 饮料,接下来浩浩荡荡折腾了 50 多天,辛巴的道歉和 “退一赔三” 的赔偿方案才姗姗来迟。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先是辛巴被央视点名,辛巴旗下公司被广州市场监管部门罚款 90 万元,随后快手出手:封停辛巴个人账号 60 天,辛巴家族旗下 27 名主播被封 15 天。

从 12 月 23 日到今天,在被封禁的两个月里,辛巴一直在想办法露面,自己的号迟迟不解封,就试探性地出现在他徒弟蛋蛋的直播间,但是每次 “试探” 出镜几秒钟后的第二天,蛋蛋的直播间都会被判违规。

最近一次是大年初八当天,蛋蛋开播展示辛选公司开业大吉,辛巴以及老婆初瑞雪和徒弟时大漂亮出现在镜头中,蛋蛋直播间又被封了三天。可见快手是一点情面也不给辛巴留,封禁期间就是不能出现在公众面前,哪怕是徒弟的直播间也不行。

image

真性情的辛巴确实变得小心谨慎或者说理性了。解封当日,他反而没有露面,没有迫不及待开播。上海财经大学电商专业教授崔丽丽对开菠萝财经分析,他应该是在观察快手和粉丝的反应,虽然这不太像辛巴的风格。

他也并非完全坐以待毙,一是在快手大本营熟练地通过挂榜告诉外界:我辛巴,回来了。解禁当晚,他现身快手多个网红直播间,狂刷礼物近 10 万元,让主播帮忙宣传、点关注。

image

二是转移阵地,辛选团队在微博上开启开工大吉的话题,视频场面锣鼓喧天热热闹闹,画面里多次出现辛巴本人。开菠萝财经观察到,辛巴解封后的近 3 天,在 #辛有志超话 #,有大量 “我们接你回家”“终于等到你”“迎接班长” 的帖子,这些粉丝都在互相询问,“有谁知道班长啥时候开播”。

image

少播一场、迟播一场,对于辛巴最直接的就是经济损失。

据小葫芦大数据显示,2020 年下半年的 6-11 月,辛巴直播 28 场,累计销售额达 76 亿,场均销售额 2.7 亿。封禁 2 个月,相当于直接停掉了辛巴将近 30 亿的生意。

而被快手连坐封禁的 27 名主播都是辛巴家族的核心成员。2020 年双 11 期间,整个辛巴家族的销售额超过 88 亿。小葫芦大数据显示,2020 年下半年,辛巴及辛巴家族的赵梦澈、初瑞雪、陈小硕、蛋蛋、猫妹妹、时大漂亮的累计销售额超过 164 亿,每个月创造 27 亿元,封禁风波后的 2021 年 1 月份,这几位主播的累积销售额只有 2.2 亿元。

在李佳琦即便生病也只敢休息一天的直播行业,长时间不上播,掉粉是必然的。消失 60 天,辛巴的粉丝量也一路往下掉,从 7 千多万掉到了 6 千多万。根据新榜数据,在 “掉粉达人榜” 上,辛巴排在第二位,7 天掉粉超过 20 万,辛巴家族的其他主播同样榜上有名,粉丝大量外流。

image

解封不复播,这在某平台电商负责人边旭看来合情合理,因为存在两种可能,其一是快手官方并没有把辛巴账号的直播解封,其二是辛巴在观察快手和粉丝的反应,所以他只能通过进到快手其他主播的直播间来营造回归的迹象。

前者的原因可能是,快手出于平台利益的考虑,想加重对辛巴的处罚;或是双方没有谈拢接下来合作的利益点。

辛巴到底多久能复播?结合政策对直播带货的监管态势、以及辛巴的燕窝事件是这场监管的导火索,边旭预测,辛巴短时间内很难正式复出卖,至少要等到 315 之后了。针对辛巴的复播时间,开菠萝财经向快手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图片

7

过去的辛巴,应该是所有平台里最难管的主播之一。

他的一位粉丝对开菠萝财经说,辛巴常把 “真性情” 挂在嘴边。而这种真性情在大多数看过他直播的受众眼里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情绪化、简单粗暴,真性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制造冲突,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质问、嘶吼、声泪俱下。

卖羽绒服,为了验证是真羽绒,粗暴地把衣服剪开给大家看。

卖锅,用户在评论问他这是第几代产品,他说不知道,工作人员跟他讲,他也听不懂。

卖冰箱,有用户下单后发现有的城市不能发货,辛巴生气了,说品牌方不诚心,说离仓库远就加钱运过去,不就花点钱嘛!

蛋蛋和网红男友闹分手,辛巴在直播中喝醉了,带着酒气向男方喊话:谁 ** 欺负我姑娘,跟你要命!

辛巴常常直播到一半,蹲在凳子上,或飙脏话,或站起来感谢大家。

他的真性情不但喷洒在直播间,还面向自己的父母。据新浪科技报道,在以主播身份出道前,辛巴最落魄的时候,在日本打电话给父母:“三年时间,我要是混不出来,你们 40 岁的年纪也不大,再生一个,就当没有我,我就死这儿了。”

“性不性情?”“你就说性不性情?”,是辛巴和徒弟们在直播间的常见问句,但他大多数时候的 “真性情” 伤害的是品牌、明星,甚至是他自己。

在直播间卖荣耀手机时,辛巴临时要求加送一副耳机被品牌方拒绝了,他便以 “交不了这个朋友” 为名鼓动粉丝退货,要挟 “荣耀老板”。

去年 6 月,快手电商代言人张雨绮来到辛巴直播间,说自己掏钱给快手的老铁补差价,两个月后,辛巴在直播时 “反水”,说,张雨绮是装大方,钱是自己掏的,补贴了 1200 万。“你们领辛巴的人情,不需要领任何人的人情。” 但快手声明称,补贴总额不超过 600 万,是由快手和辛巴一起承担的。

燕窝事件是最经典的一次,也是他的 “真性情” 最出圈的一次。最初有人爆料他卖的燕窝是普通糖水时,他回应说,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告你们造谣诽谤!“我(起初)不回应你们,是给你脸,不想给你热度,你记住了,我今天奉陪到底,我让你们这些收了点钱、丧尽天良的、一点不去见证产品品质的人,付出相应的责任。”

上一次辛巴退网,起因是 2020 年 4 月他和快手主播散打哥起冲突,二人均被快手停播警告。辛巴不服,发视频公开喊话平台:“快手,我希望你们把眼睛擦亮一点,我辛巴在大部分类目当中,可以调动整个国内的资源,请运用好我身上的本事和资源……”

这一次,在被封号一个月后,辛巴到蛋蛋的直播间抹着眼泪向粉丝鞠躬道歉,最后,他用长达一分钟的鞠躬告诉大家,他犯错了,之后一定更加努力。

8

辛巴在蛋蛋直播间鞠躬道歉

有人感叹,从这一刻开始,大家看到的辛巴,变了。在 “燕窝事件” 中,辛巴的态度从怼人到赔款、道歉。快手上另一位人气主播二驴这样调侃,“桀骜不驯的辛巴,终于学会了鞠躬道歉。”

9

辛巴何时复播未知,那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回归自由身的辛有志还会继续 “真性情” 吗?他和平台快手的关系会变吗?重回江湖的辛巴,能延续此前在快手和直播电商界的地位吗?

“辛巴不是那种踩一个坑之后,从此变得特别小心的人,他过去成功的路径就是不顾一切。” 边旭说,真正到了复出的那一天,辛巴一定会以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高调复出,复出后会比过去更加高调。崔丽丽则认为,辛巴应该会收敛个性,更加注重维护铁粉的利益。

但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复出后的辛巴会重点提升辛选团队的公关能力和供应链能力。

相对和李佳琦、薇娅一样是头部主播的地位而言,辛巴团队公关能力确实偏弱,轰轰烈烈的燕窝事件就充分暴露了这一点。据边旭了解,辛巴的公关团队更多是负责辛有志个人形象的输出,他们的问题是,一直没有想好,如何让辛巴以快手上接地气的红人身份和外界打交道、和媒体打交道。

一位找辛巴带过货的商家则表示,辛选团队关系非常复杂,一个品可能涉及十多个人的利益链,导致很多资金都在中间人手中,结果是很多产品无法保证质量。

不论是在婚礼上请明星、为了 “宠爱粉丝” 骂保安,还是一切 “真性情” 的行为,都说明,辛巴是一个非常懂目标用户心理的主播,擅用心理战、用剧情和表现博得同情和销量。如果辛巴改变套路,他还能撑得起这么大的私域流量以及 GMV 吗?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辛巴的套路不会变、all in 的状态不会变。边旭甚至认为,辛巴还有可能变本加厉,快速做收入。

风格不会变,但辛巴归来会发现,江湖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必须改变。

边旭告诉开菠萝财经,当政策方面没有明确导向,当他个人与快手双方没有达成完全确认的情况下,他不会再冒冒失失地复出了。因为他的舞台只有快手。

据《人物》报道,有知情人士称,2020 年辛巴曾与淘宝洽谈,表示自己到淘宝直播能在一个月之内做到头部主播位置,但遭到淘宝拒绝,原因是淘宝要做的是品牌和商家自播,不想主播达人独大。

淘宝打店铺直播,抖音推蓝 V 直播,快手今年加码供应链和广告商业化,并扶持中腰部主播,三大平台的立志方向都不再是扶持头部主播。辛巴很难转去其他平台,快手是他目前唯一且最优的选择。

image

在辛巴消失的这段时间,外界一直在淡化他对于快手的重要性。接下来,双方的合作关系一定会发生大的转变。

从 2018 年做 MCN 起,快手就一直在努力摆脱对粉丝总数一度超过 5 亿的 “六大家族” 的依赖,尤其是辛巴的 818 家族。2019 年,快手全年 596 亿的 GMV 中,辛巴家族占到了 133 亿,占比超过 22%,到了 2020 年,辛巴家族 TOP10 主播贡献的电商 GMV 不到 10%。辛巴在快手的能量越来越小,而在他退网期间、在辛巴家族大部分主播缺席的 12 月份,一批中腰部主播已经逐渐成长起来。

“今年快手直播加速狂奔,就是在去辛有志化、去家族化,力度还在继续。” 边旭对开菠萝财经分析,快手还是想得很明白的,做好了失去辛巴的准备。在这方面,快手正在努力向抖音看齐,打破外界对平台的认知,让外界认为普通人也有机会在快手成为网红、做商业变现。

而现在,快手还会不会扶持辛巴,取决于辛巴的社会认可度,他和他的公司还能不能让大众重新认可,更直白的说,取决于辛巴是不是能在不触碰红线、不引得反感、在平台规则之下的情况下回归。

这就不取决于快手单方面了。一位接近快手的内部人士称,快手内部的人会和辛巴沟通 “他能不能再次获得大众认可”。如果能,辛巴和辛巴家族的账号矩阵、粉丝矩阵,能带给快手的影响力和商业变现能力依然价值巨大,平台会继续把辛巴当作一个绝对头部的主播且重点的合作对象去看待。

如果按照带货量来评判私域流量,在边旭看来,辛选公司排第一,之后依次是薇娅的谦寻文化、李佳琦、罗永浩的 “交个朋友”。“如果辛巴和他的徒弟火力全开的去做直播的话,带货量可能是薇娅团队的数倍。辛巴之前说 2020 年 GMV 破千亿,即便 2021 年完成 500 亿,对于快手来说也是非常可怕的比例。”

总结来看,辛巴还会继续 “真性情”,继续高调,但高调的点可能是,捧自己的徒弟,提升并宣传辛巴的产品和供应链能力。

经此一 “役”,辛巴可以继续是辛巴,但要和其他头部主播一样,在平台的规则下生存,不能越界,更不能自己创造规则。这种默契以辛巴的妥协作为开始,他 “随时会带粉丝离开” 的喊话终将成为历史。

主播在平台永远都是运动员,当运动员有了当裁判的念头,裁判一定会想办法让他出局,哪怕这个运动员的成绩再出色,哪怕知道比赛会失去乐趣,也会想尽办法等新的种子选手出现。成也平台败也平台,大主播应该尽早认清这一点。

* 题图来源于辛巴官微。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边旭为化名。

临期食品有多赚钱?

01 90 后开了 5 家临期食品店,年收入超 1500 万

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卖临期食品也能致富,还能实现财富自由!

小王,南京人,1990 年出生,他现在经营着 5 家临期食品超市,每家超市的规模都在 150 平米左右。在一次采访中,他向外界透露了这 5 家临期食品超市的主要经营数据。

按照他展示的流水,其中一家超市在工作日的收入为 1 万元左右,周末两天的收入在 1.5 万左右,这样粗略的算一下,他手上的总共 5 家临期超市的月收入约 150 万,年收入超过 1500 万。

1

更让人羡慕的是,他的超市没有花钱做过引流,也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在媒体或平台上打广告,但是超市里还是每天人流如织。

2

为什么?临期食品本身就是引流的最佳工具啊!

做过商超的人都知道,什么样的商品天然适合引流?牛奶、鸡蛋、生鲜等每天都需要摄入的食品!而临期食品最大的特点是便宜,超出常规的便宜。比如说,一打益力多牛奶,电商卖 10 几块,临期食品超市拿货 2 块多,对外批发 3 块多,零售做到 4 块多,对很多人而言这个价格还是很有吸引力;德芙 250 克的巧克力,电商卖近 30 元一盒,临期食品超市拿货 10 元,对外批发价 15 元,零售做到 20 元,还是有人觉得太便宜了。

小王说,别人不知道,他做临期食品超市的利润可以维持在 50% 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沃尔玛等大型商超都很难达到这么高的利润率。

当然,除了临期食品在价格上无与伦比的优势,作为 90 年出生的小王能够年入超 1500 万,还离不开过人的商业思维。

首先,临期食品超市不要完全做临期食品。

小王的超市一开始做的全部是临期食品,后来发现,这种商业模式是有很大的漏洞的,因为说到底,要想长效运营一家超市,最终不能靠拼低价,只能靠拼服务;还有,不是每一款临期食品都可以卖出去,对临期食品而言,局部商品卖不出去就是对全局的极大损耗,所以,他的商超后来就主打几种爆款的临期食品,而且主要是将它们作为引流的工具,并且严格将临期食品的比例控制在整个商超商品的 30% 左右。

其次,不要因为做临期食品而忽视了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小王的这 5 家临期食品超市,在装修上走的是优衣库的简洁精致风,店里商品的陈列井然有序,从视觉上就带来不错的享受。就像小王自己说的,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是吸引人流不断涌过来的原因之一,就算你做的是临期食品。

那么,小王是怎么走上做临期食品这条路的?

02 前辈让他相信了临期食品有多赚钱

小王能将自己的临期食品超市做到眼下这个规模,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有一次,他开车穿越某个城市时,因为口渴要买水喝,泊完车后无意中进入了一家超市,发现这是一家临期食品超市,刚好这家店的老板也在。

小王进去后发现,这家超市规模很大,超市里陈列着好几百种食品,而且都是临期的。

因为之前对这种快过期的食品抱有一定的成见,他进来后意识到自己进错了店。但是就在他要退出时,他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进店的时间是中午 1 点钟左右,这个时候,一般的大型超市通常都没什么人光顾,但是这家店在这个时间段还是不间断的维持着 20 多个人的人流率。而且,这些人都是以都市白领为主,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这从他们购物时一买就是一大袋就可以看得出来。

消费者不担心食品的安全问题?好奇心驱使之下,他就和这家超市的老板攀谈起来。

老板告诉他,早在 2012 年,北京就出台了 “食品保质期临界” 的 6 级标准,明确了离保质期多久的食品被算临期,换一句话说,临期食品不同于过期食品,就像这家超市里售卖的食品,都是在商品截止日期内,在安全性方面是绝对可以保障的。

《重庆森林》里,大帅哥金城武还专门满世界找那种过期前一天的凤梨罐头吃呢,老板戴着王家卫式的墨镜,面无表情的对他说。

当然这么多人过来买临期食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牛奶、鸡蛋这类东西,每天都要吃,那么,如果临期食品在最近几天都能吃,而且在价格比正常商品便宜那么多,为什么不选择临期食品?

3

当小王感叹这家临期食品超市的规模居然做得这么大时,老板告诉他,你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于是,老板特地带着他去了自己的仓库,小王后来说,就像当日许知远参观薇娅的仓库时一样,震撼中的小王发现,这位老板用于存放临期食品的仓库面积之大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而在仓库外面,还停着十几辆加长版的运货车,大冬天的,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的将一箱一箱的临期食品正从车上卸下来。

4

老板办公室的桌面上,堆满了几十种刚刚到货的临期食品样品,老板助理被几个供应商围着核实商品数量,忙得不可开交。

“到明天,所有这些食品就会全部卖出去了”,戴着墨镜的老板云淡风轻的对他说。

5

作为一个曾经的电商从业者,虽然小王此前也听说过做尾货能带来超高的成交流水,但是毕竟自己没有实践过,所以一直是半信半疑的;而在参观完这位老板的仓库后,小王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现在就上车做临期食品!

03 从一天只卖两小时到一天只休息两个小时

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的终点都是从起点开始的。

下面是小王真实的创业经历,相信他的这段经历对很多人都有借鉴意义。

卖临期食品,首先得搞清楚你的商品是卖给谁的。

通过后来对那家临期食品超市的长期观察,小王发现,临期食品这门生意是有时间段的,早上以大爷大妈、宝妈为主,而中午和晚上以年轻的上班族为主。这也让他意识到,过去自己以为老年人是临期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的看法已经落伍了,年轻人在认识到临期食品的价值后,他们在这方面的消费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年人。

了解到目标客群后,对实力不济的初创者而言,接下来是根据目标客群合理选择交易地点。

刚开始,小王是在大厂门口售卖临期食品,因为大型工厂的人流量大,几分钟内就可以汇集起可观的人流,形成群体效应。但是,大型工厂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时间局限性强,只有中午 12 到 1 点之间,下午 5 点到 6 点之间这两个时间段,也就是说,一天只能卖两个小时。

6

因为在大厂门口卖临期食品有时间局限,后来,他找到一家菜市场,给了一天大约十几块的摊位费,在菜市场找了个相对稳定的摊位。因为这个菜市场辐射了周围好几个小区,前来买菜的市民还是很多的,而且因为在这里售卖时间较大厂拉长了不少,一天下来,也能产生 1000 多块的交易额。

在菜市场做了一段时间后,小王慢慢的积累了一些回头客,每天的交易额都在稳步上升,一天成交 2000 多块成为新常态。

从这时起,小王有意识的和一些顾客加了微信。那时候,他已经在构想着做社区团购的事了,即像那个老板一样,在社区中开一家每天只有 2 个小时不做生意的临期食品超市,而那些和他交换了微信的人,就是将来的潜在顾客。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 5 家临期食品超市和年收入超 1500 万的真实案例。

04 电商时代,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致富的机会

说了这么多,有些准备入行做临期食品的人可能早就想问了:货源从哪里来?下面就解答一下。

其一,电商平台批发拿货。

其实,现在大多数电商平台都设有 “临期食品” 专卖店,在这些临期食品” 专卖店里,有些商品的价格低到惨无人道。比如说,淘宝一家名为 “LJ 临期特卖进口食品超市” 里,一袋临期的乐事薯片只要 0.99 元,一大袋临期的沙琪玛也只要 0.99 元,这不是卖东西,就是在白送!如果要做临期食品超市,电商平台的临期食品专卖店是主要货源之一。

其次, 各地经销商的串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每年生产和进口的食品规模越来越大,食品品类也越来越丰富和细分,这也意味着各地经销商的队伍会越来越庞大,各地经销商的串货也会成为常态,而这,也是临期食品超市的货源之一。

以及,电商平台的退货。

实际上,因为有严格的规则制约,一些食品类品牌在退货时是不允许返回厂家的,这时候,厂家最通常的做法是将它们就近处理掉,即以象征性的价格转让出去。所以,一些规模做得比较大的临期食品超市或机构都和很多食品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一些专门处理临期食品的平台还获得了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电商平台的巨额投资。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应该感谢眼前的这个电商时代,正是它的到来让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致富的机会;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消费临期食品是有效利用商品资源,有利于我们的社会进入一个理性消费的时代,综合来看,临期食品的市场,还会像大江大河一样不断奔腾向前。

来源:微信公众号 “电商报”(ID:kandianshang),作者:电商君

奶茶第一股凭什么是蜜雪冰城?

文 / 李可馨

来源:DoNews(ID:ilovedonews)

草根代表的高端打法。

茶饮市场的热闹很快会被 “第一股” 所笼罩。

奈雪被传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另两家排队的喜茶和蜜雪冰城,或许也将不日敲钟。此时,奈雪、喜茶、蜜雪冰城的估值分别已达 130 亿元、250 亿元、200 亿元。

三家公司中,蜜雪冰城显然是 “异类” 代表。它不仅证明了茶饮市场的另一种成功范式,甚至还在咖啡市场验证这种范式的威力,同时它也诉说着茶饮市场多种模式并存的可能性。

“土味” 神话

“草根”、“平价”、“奶茶界拼多多”,从默默无闻到冲击上市,蜜雪冰城已有太多标签加身,成长的故事也早已不鲜见。

但若仔细观察蜜雪冰城的成长轨迹,它早已超越了一家简单朴素的茶饮公司,这也预示着它会有更大的野心和可能性。

严格意义上说,蜜雪冰城并不属于新式茶饮。它生于奶茶行业的 “街头时代”,即产品主要仍为粉末冲调,有少量鲜奶和鲜果出现。

蜜雪冰城的奶茶、冰淇淋等配料,依然是奶茶粉、奶昔粉、果酱、罐头等,虽然也有柠檬等鲜果出现,但因为容易储存,原材料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相比新式茶饮 60%~65% 毛利,蜜雪冰城将毛利压到 50%~55%,所有产品均价在 2~6 元,最低原味冰淇凌只有 2 元,奶茶、鲜果茶多在 4 元或 6 元。

在下沉市场,蜜雪冰城还不用考虑频繁创新及研发,也不用费力营销和联名,鲜红撩人的优惠折扣,足以在熟人社交场中,让人们趋之若鹜。

蜜雪冰城的门店选址和装修风格,更让其迅速成为首个破万家门店的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官网显示,其门店在全国超过 1 万家,覆盖 31 个省份。

三四线城市城中村、学校旁、商业街、交通枢纽是主要据点,不仅数量未饱和、增长空间巨大,还不用受商场营业时间和调性的限制;

接地气的红底白字门头,足够吸引人视线;不修边幅的室内装潢,省去了追求设计感的高成本,复制起来简单迅速,大大缩短装修周期。

不过,“土里土气” 的蜜雪冰城,却有着成熟高端的商业打法,和令人艳羡的吸金能力。从刨冰摊起家,蜜雪冰城已创立 23 年,如今它已经建立起完整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据餐饮品牌观察报道,蜜雪冰城不仅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中央工厂,实现了核心原料全部自产,而且还拥有自己的仓储物流中心,是全国饮品行业第一家实行物料免费运送的品牌。

不仅如此,蜜雪冰城的运营管理、研发生产和仓储物流,分别有独立的公司来运作,与海底捞将装修、人力、原材料等业务分别独立运营非常类似,重点是海底捞还向全行业赋能攫取利润。

完善供应链得以将原材料成本压至更低。据业内人士介绍,蜜雪冰城某品类的原料比同类型品牌拿货价低 20% 多。尽管目前蜜雪冰城还只停留在赋能加盟门店,但不排除未来向同行输出的可能性。

不只是原材料,蜜雪冰城的人力成本、开店成本也很低,这变相提高了其赚钱能力。

据奈雪的茶公关高级总监王依表示,蜜雪冰城标准化程度更高,所需人力少,奈雪的员工需要培训两到三个月能才到店操作。而蜜雪冰城新手半个月便可掌握产品制作。

目前无法考证蜜雪冰城具体开店成本,但据其官网显示,开一家蜜雪冰城加盟店总费用预计 30 万左右(包括加盟费、管理咨询费、设备和原材料采购等各项费用在内)。

而根据奈雪招股书显示,标准店面开店费用大约为 185 万,奈雪 PRO 开店成本也在 125 万左右。

如此算下来,毛利率较低的蜜雪冰城,却坐拥了较高的净利润。有关数据显示,2019 年,蜜雪冰城单店净利率达到 13%。而奈雪招股书显示的 420 家门店的整体净利润率仅为 0.2%。

平价范式

“上市后的想象力”,是人们习惯抛出的命题。

喜茶试图用喜小茶、喜小瓶作出回答,奈雪寄希望于奈雪 PRO,而蜜雪冰城寻找的答案在咖啡市场。

2017 年蜜雪冰城创立了 “幸运咖”,并将茶饮的平价革命,迁移到咖啡赛道,试图完成 “让每个中国人喝上高质平价的好咖啡”。

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幸运咖由三大公司协同运作,河南幸运咖餐饮管理公司主管运营管理,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主导研发生产,郑州宝岛商贸有限公司提供仓储物流服务。而后两者同样为蜜雪冰城提供服务。

从产品定位、门店装修、扩张策略,幸运咖都完美复制着蜜雪冰城的平价范示:

1)产品白菜价,性价比极高

快咖啡 4~7 元,现磨咖啡 5~10 元,另外冰淇淋、牛奶、波士茶也都在 10 元以下,即便把店内所有的产品一次性点完,总价也才 124 元。

2

如此极具性价比的咖啡,与精品咖啡的高消费门槛比,简直是让贫民窟女孩感动到哭的存在。

而所谓的高质,据幸运咖总经理张红莆介绍,“没有用廉价的越南豆,也没有用国产的,我们用的是巴西、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埃塞俄比亚四个国家的百分之百阿拉比卡咖啡豆。”

之所以能喊出低价,幸运咖依然选择蜜雪冰城那套,利用规模和效率,将价格打下来。

2)接地气 “红桃 K” 作 IP,门头招牌越大越好

蜜雪冰城 IP 有雪王,幸运咖则选择红桃 K 作品牌形象。蜜雪冰城招牌是红底白字,幸运咖则黑底白字,在幸运咖的加盟介绍中,也提出对门头的要求:招牌越大越好。

这样的门店装潢,与早前打入低线城市的 OPPO、vivo 手机门店有得一拼。美感什么的不重要,抓住路人的视线才最重要。

3)高优惠扶持开放加盟

蜜雪冰城曾为加盟创造过新模式:免费贷款,且鲜少投放加盟广告,而是靠品牌的口碑和每家店的财富示范效应,吸引人过来加盟。

幸运咖则对加盟商提供大力度优惠政策,政策期间包括加盟费、保证金、管理费、设备费用、咨询费、首批物流费用等在内的总计优惠价格才 14.38 万元,而且针对已开放的加盟区域,加盟费用有不同程度免除和减免。

低投入的加盟标准背后,是幸运咖想快速取得成绩决心。张红莆也不曾掩饰这样的野心:“我想在五年之后复制出来一个今天的蜜雪冰城!” 只不过,从现阶段成效看,平价策略运用在咖啡上,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张红超曾直言,幸运咖营业额 “没有火爆”。2020 年加盟店的营业额目标仅为 2000 元。据南方周末报道,幸运咖开店三年来,全国门店为 165 家,河南便占据 110 家,主要开设在县级市。

对小镇青年来说,接受咖啡口感或许还存在难度。张红超曾为此解释道:“需要时间让他们敢进幸运咖,了解幸运咖,有磨合期。”

在这之前,幸运咖也走过弯路,只不过铩羽而归。定价 10~18 元,店面 70~100 平,选址高铁站开旗舰店,应对瑞幸开进写字楼…… 一系列偏差之后,2019 年年底累计损失了两千万,盈利却遥遥无期。

此后,幸运咖才确定了做小镇平价咖啡的基调。咖啡以外,蜜雪冰城也不是没动过向 “高端” 看齐的心思。

2009 年,蜜雪冰城曾开出 “高端店”,并将冰淇淋粉换成康派克奶浆,推出 “高端冰淇淋”,两年半后,这家 “高端店” 关门大吉。

2017 年,蜜雪冰城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2018 年,蜜雪冰城深圳研究院成立。此外有意推出高端品牌 “MIXUE 蜜雪”,尽管尚未营业,但一系列操作背后,是蜜雪冰城对 “高端” 的渴望。

对蜜雪冰城来说,它也在不断探索,到底何为正确的路:是沿着平价范式,向多品类拓展,还是在同品类里,试水不同价格带。

中间地带

消费市场很难像互联网那样,存在垄断性巨头。这让很多进入者看到成功天梯,但攀至顶端的机会少之又少。

至少在茶饮市场,一种机会已经给了定位高端的喜茶、奈雪,另一种平价的机遇被蜜雪冰城抢去,而处于中间价格带的机会窗口似乎已经开始关闭。

MIXUE 蜜雪想在中端市场,谋求一席之地,想必面对的竞争会愈来愈烈。

Coco 都可、一点点、茶颜悦色、书亦烧仙草、沪上阿姨、古茗茶饮、益禾堂、黑泷堂…… 无不精准定位,找到自己位置,并在门店数量、融资速度和规模上,取得亮眼的成绩。

长沙的茶颜悦色,凭借中国风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 “网红茶”;同样主打国风的沪上阿姨,则开创了五谷粥底奶茶的先河;武汉的益禾堂独创了招牌产品 “益禾烤奶”;成都的书亦另辟了烧仙草赛道;杭州的黑泷堂则首次尝试以芋泥为奶盖的 “芋霸牛奶”,打造出店内爆款……

他们有着诸多相似秉性:产品价格普遍在 10~15 元左右,分布在二三四线城市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市场,而且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多占据着区域市场的霸主地位。

此外,门店数量和融资规模也相互簇拥着向前奔跑。益禾堂用 6 年时间将门店数量发展至超过 2000 家,古茗则用 10 年时间在全国开出了 4300 家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 4 月古茗的门店数量仅为 3000 家左右,而在拿到首轮融资的半年多时间里,这个品牌的门店数量快速增加了约 1300 家。

3

如今,茶饮市场竞争已经行至中后段,留给新进入者机会已经非常渺茫。前有车头喜茶、奈雪,尾有蜜雪冰城,车头、车尾的神话传奇,几乎不会再出现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属于中间地带的茶饮故事,将会更加丰富多元,但又激烈异常。

一方面,喜茶们很难制霸 “地头蛇”。喜茶们的价格,在区域市场的下沉空间有限,而且核心商圈的数量不多,地头蛇们的门店覆盖密度,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规模壁垒;

另一方面,区域霸主却难再诞生下一个喜茶了。一二线城市,几乎已经被喜茶、奈雪所占据;且客单价太低,很难有较高的承租能力;开发高端子品牌,实力又还不允许。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餐饮行业本地化、区域化运营非常鲜明,茶饮品类尤甚。在南甜北咸、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材料供应链等影响重大,很难有深入每个城市高密度布局的品牌,即便喜茶、蜜雪,也难逃这样的魔咒。

以奈雪为例,据奈雪的茶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奈雪的茶在中国大陆 61 座城市拥有 420 家门店。这其中,广东省拥有门店数量最多,为 132 家,深圳总部占据了 83 家,数量多到足以力压所有省市。

这就像火锅江湖里,允许有海底捞、巴奴和呷哺呷哺,也容得下香天下、刘一手们,茶饮国度也必将如此。

上市前,滴滴还有哪些故事可以讲

文 / 郭德帆

来源:陆玖财经(ID:liujiucaijing69)

无疑,滴滴将会是今年上半年最耀眼的一次 IPO,快手的巨大成功,让很多投资人对滴滴充满了无限的幻想。

最近随着反垄断如火如荼的进展,各家互联网巨头都在重新梳理自己的业务,曾经每一个公司都在力争让自己在所在的细分领域内,成为绝对的领导者,但是绝对的领导者就会涉及到一系列的麻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滴滴已经是国内网约车绝对的王者,一方面要面对监管的压力,一方面要面对上市前天花板的压力,如何解决?也许,滴滴应该找到一个业务放大镜,放大自己的业务,不要让外界总觉得,滴滴就是一家专注网约车的公司。

那么,上市前夕,滴滴还有哪些可能性的故事可以讲?

在大出行下滴滴并不是很大

早些年,谷歌曾经在美国也面临着垄断的压力,说谷歌当时垄断了互联网广告,但是谷歌的解释非常聪明,它说自己是一家综合性的广告公司,谷歌当时的广告成交额只占到全美所有广告渠道并不高的份额,提高自己所在的市场级别,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很多问题。

滴滴应该是一家专注于出行的公司,无论飞机、火车还是汽车领域,客运和货运都要做,这样来看的话,滴滴的市场份额就会少很多,甚至少得可怜。

滴滴的企业愿景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滴滴的企业愿景是,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

网约车是滴滴的基本盘,基于这个基本盘,滴滴应该占据更多的未来业务,包括未来的流量业务、奶牛业务、持续性投入的亏损业务。

前段时间,我们几个老媒体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一起喝了一下午茶,磕了一下午瓜子,杞人忧天的替滴滴操了一下午心。

为啥替滴滴操心?因为滴滴作为全国最大的老司机,似乎有点不想好好开车了。

在我们看来,滴滴在交通出行这一块,进度也就走了 30%,货运、火车、飞机然后切入酒旅,这才应该是滴滴要走的路,但是狂奔了几年的滴滴似乎志不在此。

比如,滴滴今年祭出了橙心优选,程维似乎也对这玩意儿抱有极大的幻想,但是在我们一下午的操心过程中,大家都认为,滴滴是不是更应该在这个阶段打掉货拉拉和满帮,然后顺道再把矛头对向携程? 最后再去做本地生活的业务拓展。

专注,应该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滴滴擅长的事情一定是出行交通。

持续发力货运的好处

网上有个段子,现在打不到车的时候,还不如叫个货拉拉,比打车还便宜。

其实,货运赛道滴滴应该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赛道里,滴滴有两个主要的竞争对手,一个是长途货运的满帮,一个是短途货运货拉拉。

这个赛道其实竞争非常激烈,大家也都在疯狂的融资和扩张,最近的融资就可以看出端倪,满帮集团获得 17 亿美元投资,并有消息称下半年即将 IPO;货拉拉获高瓴资本领投的 15 亿美元 F 轮融资,估值 100 亿美元,这一轮融资距离货拉拉在 2020 年底完成的 E 轮 5.5 亿美元融资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而近日,滴滴货运也宣布完成 15 亿美元 A 轮融资。

目前来看,滴滴也正在发力这个项目,很明显能感觉到,最近街上多出了很多滴滴货运的面包车,滴滴的战略也很清晰,先从同城的短途货运开始,直接对标货拉拉的市场,根据滴滴货运官方微博公布的数据,上线仅三个多月,滴滴货运八城订单单日破 10 万大关,货拉拉的压力应该非常大,所以也在拼命的融资。

根据 Analysys 数据显示,2014 年,国内同城货运市场的市场规模在 8000 亿元左右,2020 年同城货运市场规模较 2014 年增长预计为 78.1%,达到 14245 亿元。

滴滴在组织架构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去年 12 月份,滴滴通过内部信公开了新的一轮人事调整,其中一项任命就是将原两轮车、代驾、跑腿、货运业务合并为 “城市运输与服务事业群”,由付强担任 CEO 兼事业群安委会主任。

这一块的业务,按照目前对手公司的估值来计算的话,起码可以给滴滴带来 100 亿美金的估值盈余,是目前业务之外的一个巨大幻想空间。

这一块的业务逻辑也很清晰,先利用资本和流量的优势,打掉货拉拉;然后再把业务扩展到长途运输,跟满帮进行业务竞争;总体来说,滴滴打击货拉拉的优势更大,但是跟满帮的竞争会相对更难。

短途闪送的可能性探讨

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为了着急拿一个东西,我们会原则打一辆滴滴,然后把东西给滴滴司机,然后让滴滴司机把东西送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比闪送更快的闪送模式。

有需求就应该有配套服务。

滴滴其实稍微在算法上做出一定调整,就可以利用遍布各地的网约车,做小件的闪送业务,甚至可以跨城运输,只要算法能够匹配得当。

比如一个人从 A 点打车去 B 点,另外一个人整好住在沿途,然后有个东西也需要送到顺路的 C 点,这样的话,只要打车费稍微下降一些,然后用送货的运费中和,这样的话,运力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然后滴滴本身,也可以在首页推出一个闪送的业务入口,可以选择急速闪送,那就是包车去送这个小东西,但是多一个平台保障,免得东西丢了或者出现意外。

闪送如今的估值超过 10 亿美金。

如果滴滴开设这一块的业务,无论从时效上,还是规模上,以及覆盖面积上,都会直接吊打现在的闪送业务,能够跟滴滴的运力以及速度相竞争的,也许只有美团的跑腿业务了。

滴滴应该做一些类携程业务

滴滴和携程,按说是两家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司,但是滴滴发展到今天,其实应该可以尝试做一些类携程的业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每个人无论去哪个城市,都会使用到滴滴,打开滴滴,然后如果滴滴有了酒旅业务,就可以跟酒店去谈判运费减免的合作。

比如一个用户去上海,下了飞机用滴滴打车去一家酒店,如果这个酒店是在滴滴上预订的,打车费就可以减免,这样一来,吸引力就会很大;再或者,一个人被算法判定不在主生活城市后,从 A 点打车到 B 点,软件就可以推送一系列的本地生活服务给用户,饭店、按摩、娱乐等等,滴滴不是不能做本地生活,只要滴滴能够解决到店履约的问题,这一块的业务完全可以做。

再一个就是火车和机票业务,这一块业务目前来看虽然利润不大,但是绝对是高流量的业务,这一块均属于出行领域,可以有效的跟滴滴现有的网约车业务形成一个闭环。

美团是用吃来撬动整个世界,而滴滴则可以用打车来撬动,逻辑是一模一样的,就看如何去执行,一天我们得吃三顿饭,一天我们也得起码打两次车。

橙心优选业务很难整合

目前滴滴正在下大力气做的橙心优选,其实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因为从基因上来分析,觉得跟滴滴今天的业务很难整合到一起。

但是目前来看,橙心优选的各项数据还可以,业务进展也不错,在多个省份算是头部玩家;但是盯着这个赛道的玩家,都是巨无霸,滴滴在这个赛道里,并不算顶级实力的玩家。

社区团购这个生意,说到底,比拼的是供应链、仓储以及品控,这三块有着电商基因的美团和拼多多优势更加明显。

而且,滴滴的主战场基本是在城市里,在下沉市场做生意的经验有多少,能做成什么样,都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据一些内部的从业者透露,目前在很多下沉市场,几大社区团购玩家都派驻了大量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在做数据模型分析,在做市场调查,这个赛道很大,但是竞争一片惨烈,滴滴有没有必要在这个不确定性更大的市场里,做自己可能不是非常擅长的事情,目前来看,滴滴觉得有必要。

这一块业务,不好说,如何整合到滴滴的生态链,形成一个看似不那么突兀的业务,需要时间来验证。

1 秒 240 万,被争夺的春晚前 10 分钟划算么?

文 / 谭丽平

来源 / 盒饭财经

参与春晚百亿元大项目之余,春晚开播前几分钟广告你可有注意到?

自从 2012 年春晚正式实施 “零广告” 之后,每次开始前的十分钟就成为了新的广告 “黄金时段”。

作为每年公司广告投放的制高点,在 2021 年前十分钟的黄金时间段,你能看到这些企业的名字:古井贡酒、中国银联、中国邮政、飞鹤、猿辅导、中国劲酒、金领冠奶粉、中国移动、作业帮、云南白药、贵州茅台、君乐宝、苏宁易购、老村长、雅迪电动车、青花汾酒、易车、五菱汽车、海尔三翼鸟、安慕希、习酒、快手、海澜之家、梦之蓝 、淘宝、抖音。

这其中,有与春晚合作过多年的老伙伴,也有首次登陆的新贵。相比 2014 年以来就长久被互联网大厂霸占的春晚独家合作伙伴,春晚前十分钟广告相对较多且内容丰富,可以说是过去一年的热点集合:比如,2020 年大火的在线教育与短视频,让猿辅导、作业帮、快手、抖音等明星公司成为 2021 年春晚广告中的大金主。

盒饭财经梳理了近十年来春晚前十分钟的广告,了解它们的共性与特点。可以说,这些广告企业所属行业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国市场经济变化特点,纵观广告主的更迭,是巨头之间地位的变化,也是中国商业变迁史的缩影。

1

  流水的广告主

2010 年春晚的植入式广告引发了全民大讨论,2011 年央视春晚宣布 “零植入” 广告,2012 年起,“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 及其广告冠名等也被取消。

也正因此,2012 年以后,春晚开播前几分钟的黄金时段,成了最紧俏的广告时间。

近十年春晚前广告,盒饭财经制图

近十年春晚前广告,盒饭财经制图

梳理 2012 年到 2021 年这十年的广告发现,在春晚开播前的十分钟内,每年出现的广告品牌数不等,大多在 20 个左右,单只广告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不等。

这些广告形式各异,有的是将其他周期的广告投放内容照搬过来,有的则将病毒视频风格的广告搬上了电视,有的选用员工拜年的形式,也有不少企业会贴合春节、家、温情等主题专门推出制作精良的广告,打感情牌,比如小米春晚广告片《我们的时代》,滴滴《滴滴是一种习惯》、美团《致敬在每一个岗位努力奋斗的人》等。

这些广告主所涉行业主要集中在酒业、家电、金融、汽车、消费、零售、互联网。其中,梦之蓝、美的、苏宁、古井贡酒是常客,在 2012 年到 2021 年间,均上过 7 届春晚,小米、伊利、太平洋保险、君乐宝也都数次携手春晚。

广告内容通常是以产品或者品牌为主,比如 2015 年,美的集团便以蒸汽洗和变频空调两款产品各推出一条广告;2017 年和 2018 年,支付宝分别就集五福活动和蚂蚁森林产品推出广告;而对于一些只 “露脸” 几秒钟的品牌,则主要以宣传品牌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也曾登陆过春晚前的黄金位广告。2018 年,《捉妖记 2》出现在两则春晚前广告里,一则是宣传电影本身,另一则是与麦当劳合作款。彼时,《捉妖记 2》近亿元投入春晚 60 秒广告的新闻稿现身各大网络平台,该电影宣传公司对外称,这也是国产电影第一次和央视春晚深度合作。遗憾的是,尽管票房冲到 20 亿,还有梁朝伟与李宇春助阵,依然口碑坍塌。

春晚广告战中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开场前的十个广告时段,也被称为 8 点前倒数前十,因为越靠近 8 点的含金量越高,总体看来这些黄金时间段的费用在几千万到亿元不等。

比如,2015 年,小米以 2238 万元竞得标底价为 1890 万元的倒十(春晚开始前倒数第十个广告)位置。而彼时想要把生态故事讲上春晚的乐视,2015 年用 7199 万竞得了标底价为 3780 万人民币的倒四位置,30 秒,相当于贾跃亭的脸每出现一秒,就烧掉 240 万投资人的钱。由于一些资源会打包卖出,最终算下来可能就上亿了。

虽然广告费动辄数亿,但对于商家而言,能在央视春晚做个广告,还是非常划算的。“在央视春晚做广告按投入和产出比来说是最合算的。” 蒙牛乳业联合创始人孙先红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商家往往看重的是央视春晚的传播力度和收视率,“在春晚做广告是塑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的好机会”。虽然随着新媒体的分流,春晚的魔弹效应不再,但它依然是灭霸级的传播机器。

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 2001 至 2019 年,央视春晚保持了平均 30% 的高收视率,这意味着至少 7 亿人次观看央视春晚。

为了吸引广告赞助商,央视也从每年 8 月份选导演开始,一直到明年 2 月份,通过巧妙的议程设置,持续制造热点,增加曝光度。还开办了《我要上春晚》等一系列对标春晚的互动类综艺节目。

2

  流量模型的投影

从财经角度看,春晚自带吸金光环,是中国经济的放大镜。

总体看来,春晚广告见证中国商业的四轮变迁:上个世纪 80 年代,春晚主流赞助商以钟表、自行车等 “老三样” 为主流;90 年代则开始过渡到家电厂商争夺战,中国制造业偏爱春晚,吸引了海尔与美的等家电龙头展开争抢,美的开启一段霸屏时代;21 世纪以来,知名酒类品牌与快消产品迅速加入大战阵营,国窖、五粮液、洋河梦之蓝、伊利、蒙牛等主流快消品牌入场;在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互联网巨头则成为重要替代力量。

如今,互联网公司成为主角。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2014 年,腾讯、百度、360、小米、京东开始在春晚黄金时间段打广告。也是在那一年,微信支付 “偷袭珍珠港”,推出微信红包,开启了全民微信发红包模式,从除夕到初八,超过 800 万用户参与了抢红包活动,也开始对支付宝构成了威胁。

随即,阿里、百度相继押注这一赛道,BAT 成为春晚常客,一众互联网企业也相继登上春晚前广告,包括店连店打折网、赶集网、易车等,到 2021 年,有四分之一广告主为互联网企业。

互联网公司在春晚的地位也面临更替。

2019 年春节时,中国移动互联网形成两大主要梯队,占据中国用户上网总时长超 70%。第一梯队腾讯、阿里、百度,用户量分别达到 10.8 亿、10.6 亿、9.8 亿;第二梯队新浪、头条、美团、网易,用户量则达到 3 亿到 5 亿级别。

但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短视频开始成为春晚主角,快手、抖音相继成为 2020 年、2021 年春晚独家互动合作伙伴,也在春晚前的黄金时间段占据重要位置。

支撑短视频巨头上春晚的,是整个互联网流量模型的变化,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截止到 2020 年,短视频平台平均日活跃用户达 6.29 亿,每位日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为 84.3 分钟,且数据仍有不断增长趋势。

可以看出,广告主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也是我国商业权力变更的一个缩影。

在 2021 年,共有 26 个品牌登上春晚广告黄金档。从广告主所属行业上看,这次春晚前的广告投放延续了快消、互联网、零售为主的结构,快消与互联网仍是投放大头,可以看到,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

3

  王者 or 陪跑

2015 年春晚前的广告中,出现了一则思埠集团的广告。

许多人当时对于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对于旗下的产品应该有所耳闻。这是一家依靠微商起家的公司,除了面膜品牌天使之魅、黛莱美之外,公司还有素佳、植美村、纾雅等女性品牌,庞大的产品线曾经一度占领朋友圈。出现在春晚前的广告时,思埠集团成立不到一年,却控股四十余家企业,成功借壳上市,据称,为了登上春晚,思埠斥资 2501 万元,露出了旗下黛莱美、天使之魅、素佳、植美村等产品。

不过仅一年之后,微商就开始面临行业整体整治,思埠自身也被负面新闻缠身,信誉受损,集团也渐渐走向下坡。

在春晚黄金时段,品牌商你来我往,有的旋踵即逝,有的盘亘多年。这就像商业权力的变迁中,有胜出的,也有被抛弃的。

被视为正面的典型,是表现最为 “财大气粗” 的是中国家电龙头美的,已经连续十几年在春晚上的广告投入,常年盘踞零点报时。美的霸屏的时期,国民家电消费处于国产替代的黄金期,美的集团也高速发展,数据显示,美的集团 2003 年到 2007 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每年都在 110% 到 270% 之间,在 2010 年成功跨越 37 亿元规模。

也不乏被在时代洪流中消失的,2014 年,国内网约车市场曾掀起了一轮疯狂补贴大战,当时打得最火热的就是分别背靠腾讯和阿里的滴滴与快的。在四个月时间里双方曾烧掉了将近 20 个亿。激烈竞争中的滴滴与快的为了争夺市场,到 2015 年也同时买下了春晚广告的席位。但最终,二者在春晚还未开播前就选择了合并,春晚前的两个广告算是两家大战的谢幕。

此外,类似于店连店打折网、赶集网、微店、百合网、世纪佳缘等品牌,也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游戏中日渐式微。

在今年的广告中,作业帮、猿辅导备受关注,过去一年中,在线教育的火热催熟了行业的头部企业,在这场持久赛上,未来行业又会生出怎样的变化?能否在 2022 年春晚前的广告中发扬下去,还需要观望。

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发现,目前春晚合作品牌已经稳定在行业巨头或者层层合作过的品牌上。替换频率渐渐变低,对于许多品牌而言,春晚只是的一个过场,在商业的变迁中,发展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