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钻石缴纳 “智商税” 了

文 / 道总

来源 / 道总有理 (ID:daotmt)

对于资本而言,爱情永恒不永恒是钻戒说了算。

七十多年前的某个深夜,从美国 Ayer 广告公司的文案策划弗朗西丝小姐在纸上写下 “A Diamond Is Forever” 的那一刻起,那句经典的台词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到现在都还是广告界的扛把子。

也正因为这句不咸不淡的营销标语,年轻人求爱结婚没有一颗钻戒傍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爱。网易文创发布的一则调查报告显示,钻戒在男女婚恋中跻身刚需产品前五位,钻石能不能象征真爱永恒并不好说,但 “一颗就破产” 的确是无数热恋情侣无处可诉的内心苦水。

不过没关系,就算买不起天然钻石,也有培育钻石来充当 “备胎”。最近,培育钻石概念股突然火了,中兵红箭、黄河旋风、国机精工均涨停,ST 金刚、力量钻石、四方达、豫园股份继续冲高。

不管有没有人纠结培育钻石对爱情的折辱性,仗着零售价只有天然钻石的 20% 到 35%,培育钻石在年轻人的浪漫世界里大杀四方。目前,国际珠宝巨头戴比尔斯、施华洛世奇、潘多拉等纷纷推出培育钻石系列产品。

2020 年,培育钻石产量约为 750 万克拉,在全球钻石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 6% 左右;供应商 Statista 估测,到 2030 年其市场渗透率预计能达到 10% 之多。钻石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眼看天然钻石的真爱谎言落幕,培育钻石还将继续这场 PUA 游戏?

天然钻石被迫 “稀缺”

一直以来,钻石都是打着稀有的幌子纵横消费市场,“可遇不可求” 的情绪内核恰如其分地在爱情这个主题里存在了这么多年,收割着无数痴情男女。世人对爱情的理解不过是金风玉露一相逢,钻石不重要,重要的是难得一遇。

不得不说,两者之间的属性接轨是资本在消费市场上最聪明的一招,且屡试不爽。至于钻石资源到底有多少?大多数人是一叶障目。

相关资料记载,在 3000 年前,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钻石资源的地区,印度克里希纳河、彭纳河及其支流是世界唯一产出钻石的地方。那些只存在于历史传说中的著名钻石多数都来自于印度,例如那颗一度引起印度与英国皇室相互抢夺的 “光明之山”。

大约在十九世纪之前,那时候的钻石由于开发困难只供皇室与贵族使用,天然钻石即便对于皇室贵族也是奢侈品,有名字的钻石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光明之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有文献记载,无数帝王因为这颗钻石发起过战争,1526 年曾归苏丹巴卑尔所有,1738 年成为波斯王纳狄尔沙赫的战利品,1850 年归英国王室所有。

最近一次出现是在 2002 年 4 月,乔治六世的妻子英国王太后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葬礼,“光明之山” 就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椁上。钻石资源实现自由是在 1870 年,当年南非 Orange River 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数以吨计,据悉,单一的矿坑产量高达 1400 万克拉以上。

本来钻石有可能沦为平价宝石,但为了垄断钻石供应,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德斯买下了这座钻石矿,并创建了戴比尔斯矿业公司,加上几大钻石原料商,共同控制了全球至少 90% 的钻石资源,每年固定开采,硬生生地将钻石采成了稀有资源,自此戴比尔斯就开始了疯狂的营销套路。

1946 年,戴比尔斯一口气买下了 125 份报纸版,请了十多位好莱坞明星带货,最经典的一个画面应该是 1953 年玛丽莲梦露在电影《绅士爱美人》中的一幕,女神穿着桃色的礼服裙在人群簇拥中高唱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戴比尔斯的目的达到了,按照美国劳工统计局消费者物价指数,1960 年到 2016 年间,美元累计通胀率为 711%,而钻石毛坯价格涨了 1100% 还多。

几十年后,梦露与钻石被卡地亚在圣诞节的时候完美复制,表面上是致敬女神,其实是为了宣传新出的项链。似乎无论如何,钻石都与真爱、梦想、幸福脱不了关系。纳狄尔沙赫为 “光明之山” 痴迷倾倒,到了现代,天然钻石的每次出现都引起上流社会的轩然大波。

2017 年 5 月份,苏富比拍卖行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珠宝拍卖会,一对彩色钻石耳坠以 5740 万美元、约合 3.95 亿元人民币的总价,创下拍卖史上的新纪录。其中,粉色的那只被命名为 “阿泰米斯”,价格是 1.067 亿元,蓝色的 “阿波罗” 则是粉钻的两倍。

1

如此天价不禁让人怀疑 “稀有” 的钻石资源具体有多少?掌控着全球多数钻石资源的戴比尔斯有多么 “抠门”?

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钻石储量约 14 亿克拉,开采量却只有 5500 万克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找矿技术的精进,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矿区出现,百度百科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钻石资源从 2019 年的 14 亿克拉增至 25 亿克拉,最大的金伯利钻石矿坑,一个矿坑产出了整整 3 吨的钻石。

三十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平均年产量在一亿克拉左右。产量前五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扎伊尔、博茨瓦纳、俄罗斯、南非,以澳大利亚为例,自 1979 年澳大利亚西部发现钾镁斑岩中含有金刚石起,至 1986 年,澳大利亚的金刚石产量已经全球第一,其中仅是阿盖尔矿床储量就高达 5.5 亿克拉。

中国也不例外,我国金刚石探明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 10 名,年产量在 20 万克拉。除了印度,我国也有曾经名留青史的天价钻石,金鸡钻石重 281.25 克拉,遗憾的是在二战期间不知所踪,1977 年发现的常林钻石重 158.786 克拉,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钻石。

可以想象,吝啬的不是大自然,而是 “绑架” 大自然的资本。

钻石正在失去婚恋 “C 位”

天然钻石太贵,培育钻石成了平价替代品。

这几年,培育钻石的价格越来越低,打工人们也能拥有一份浪漫。贝恩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1 克拉(GVS)品级的裸钻,培育钻石的价格是天然钻石的 35%,在四年之前,这个数字还是 80%。

但价格降下来,年轻人就会为此买单吗?此前,央视财经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则投票,“你会买人造钻石吗?” 累计有 3000 个人参与,其中选择买的人占比有 54%,认为天然钻石更有意义的占比 19%,剩下的或许是觉得任何钻石都是一种智商税。

无关价格,事实上,钻石流行了这么多年,最主要的消费市场还是欧美地区。De Beers 数据显示,早在 2016 年美国钻石需求就同比上涨 4.4% 突破 400 亿美元,占全球钻石需求的一半。即便排除婚恋市场,美国女性为自己购买钻石首饰的比例超过 50%,平均价格在 1000 到 5000 美元之间。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钻石消费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的 60%-70%,而中国的钻石消费市场规模仅为 20%。原因可想而知,海外婚恋鲜花气球加钻戒,绿色的草坪上男主单膝下跪,1951 年,美国每 10 个新娘中就有 8 个获得了钻戒,但国内自古是凤冠霞帔,千金买笑。

虽然西式婚礼从民国时期就在年轻人之间风靡一时,但在国内婚嫁的传统里,钻石在黄金面前永远排名老二。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与美国正好相反。调查显示,美国的黄金饰品消费市场规模已经下跌至 6%-7%,中国目前的黄金饰品消费市场高达 60%。

可能会有情侣结婚不买钻戒,但很少有年轻人结婚不买黄金,根据调查,不少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已经从 “三金” 增加到了 “五金”。《安信证券研究中心》报告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黄金珠宝市场规模为 1097 亿美元,为全球最大珠宝消费市场,我国消费者偏爱黄金产品,2019 年国内珠宝市场中黄金类消费额占比高达 60%,钻石仅占 14%,相比全球 47% 的钻石消费占比低了不止一星半点。

世界珠宝协会数据显示,国内一线城市新婚女性钻石购买率 61%,三四线城市渗透率仅 37%。

不止婚恋市场,国内整个珠宝消费都往黄金市场倾斜,从前觉得黄金饰品俗气的年轻人尤其爱买黄金,小红书上,古法黄金首饰血洗时尚领域,就连投资界都有黄金的身影。

不难理解,黄金的保值属性加大了消费欲望,天然钻石贵得离谱,培育钻石的价格也不见得有多么便宜。

有一组数据对比,目前国内市面上培育钻石的价格在 2 万 – 3 万元人民币 / 克拉,钻石巨头戴比尔斯推出的培育钻石也要 800 美元每克拉,按照黄金每年的平均价格 300 元 / 克来计算,在国内买一克拉钻石的钱,差不多可以买 100 克黄金。

数据显示,今年淘宝天猫站内,整个黄金品类爆发 1700% 以上,90 后人群占比达到 50%。2017 年的时候古法黄金的市场规模还仅在 30.42 亿元人民币左右,2019 年市场规模就冲到了 303 亿元人民币,2024 年中国古法黄金饰品的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近 1000 亿元。

不难看出,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命运天壤之别,后者可以顶着真爱的光环在消费市场上制霸几十年,但前者显然就没有那么好运。如今,培育钻石缺少了一种爆火的契机,资本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卯足了劲儿制造各种消费噱头。

此前,维密大秀采用 Swarovski 提供的 2100 颗培育钻石制作出百万美金的 Fantasy Bra 刷屏时尚圈;仅仅隔了一个月,苹果首席设计官亲手设计的” 全培育钻石” 戒指就在拍卖会上拍出 25.6 万美金的价格。

但按照钻石消费在国内的现状,价格不高不低的培育钻石才很难做到真正的流行。

撑起培育钻石股的可能不是消费

人造钻最开始流行的领域在工业界,而非时尚圈。

1953 年,瑞典一家电气公司成功合成微晶钻石,1954 年,美国的研究小组也培育出了人造金刚石,时至今日,中国河南的人造钻贡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份额。实际上,国内发力人造钻石的初衷跟珠宝市场没有什么关系。

作为极佳的光学材料和半导体材料,钻石对一国工业来说不可或缺。六十年代,国内钻石资源主要依靠苏联与刚果进口,受制于人的情况下,精密制造与国防工业的发展都显得掣肘被动。人造钻石三巨头豫金刚石、黄河旋风、中兵红箭的相继出现正好填补了这片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的工业钻石资源并不怎么富裕。根据美国地质局的数据统计,截止到 2017 年年底,全球工业钻石储量是 12 亿克拉,俄罗斯、南非、刚果、澳大利亚、博茨瓦纳五个国家工业钻石储量占全球整体储量的 90%。

包括我国在内的几大工业国家,制造需求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数据显示,全球工业钻石的产量巅峰还是在 2013 年,自从 2013 年之后,工业钻石的产量持续下滑,四年之后的产量就下降到了 6.7 千吨。

我国工业钻石进口额一度高达 20 多万克拉,在钻石消费尚未在珠宝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前,撑起钻石概念股的实际上是工业制造。尤其这几年,微电子、光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半导体和消费电子等高科技新兴领域的进度不可小觑。

培育钻石巨头在成立至今的主要业务依旧是工业领域,比如豫金刚石围绕超硬材料产业链在国内、乌克兰及印度拥有三大研发团队;三磨所在 2018 年瞄准大单晶金刚石在电子功能材料,投入设备超过 80 台。

从去年开始,国内的人造钻石订单暴涨,并不是国内的钻石消费带动了上游产业链,主要还是因为 2020 年以来整条生产链上的其他国家产能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印度,从前印度的培育钻石产能高达 150 万克拉,约占全球产量的 20%。

2020 年之后,印度多家钻石工厂停工。美国的钻石培育设备也因为外部环境而少之又少,

据福布斯报道,今年 2 月,美国的钻石种植机就被一抢而空,不少公司的订单都排到了 2022 年,全球钻石培育行业只能寄托于影响不大的中国。

2020 年,我国人造钻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进入 2021 年,钻石股们纷纷亮眼于 A 股市场,其中黄河旋风涨幅 10.05%,股价 11.5 元 / 股,创近 5 年新高,力量钻石、中兵红箭、四方达涨超 7%。

不过随着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日渐增强,宝石级的培育钻石逐渐成了各大培育钻石股眼馋的新红利。据河南商报报道,宝石级培育钻石在黄河旋风主营业务中的销售占比已由 2019 年的 8% 上升到 2020 年的 30%。

豫金刚石年产宝石级钻石在 200 万克拉到 300 万克拉左右,2016 年还曾募集资金 45.67 亿元,用于投建年产 700 万克拉的 “宝石级钻石” 项目;2018 年 3 月,华晶金刚石展开企业资产重组,向消费端产业链业务拓展。

当然,至于年轻人能不能撑起培育钻石股,现在下结论恐怕还为时尚早,但 “智商税” 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他们所重视。

从家庭买房角度,是以前容易,还是现在容易?

王大胃

以前 70 后和部分早期 80 后家里父母积蓄极少,说是全家人买房,实质上是年轻人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当时房价低,但是年轻人往往要 30-40 多岁才能买的起房子。

现在 90 后买房就是一个家族在战斗,六个钱包一起出动,所以房价虽然大涨,现在的年轻人,反而年纪轻轻却都能买房子了。

最惨的,是那些穷地方出来的 90 后年轻人,他大学毕业后依旧象当年的 70 后,部分早期 80 后一样,在一个人战斗,但房价已过万重山。这些年轻人,承担了时代的一粒砂。

骆驼 1978

先说结论,一定是现在买房容易。

一是,不要总是盯着一线城市动辄 8 万一平米的房子,要把眼光放全国来看。三四五线城市居住了中国 80% 的城市人口,房价也就 5000 一平米,约等于一个月工资。

二是,要看住房的品质。几十年前的房子大多为砖混结构,建筑质量、卫生设置、物业服务和户型设计等方面比现在可是差远了。

三是,要看平均居住面积。过去 100 平米的套间,可是要高级别的官员才能分到的,普通人有钱也买不到。

我从小生活在内地县城,家里只有两间房,里面一间我爸妈住,我住的外面这间同时充当了厨房、餐厅和客厅功能。关键是两间房总面积一共也不到 30 平米,上厕所得去公厕,这样的房子现在就是送给你们住也没人愿意要吧?

要知道,我父母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才分到这么两间房,很多人单职工没房子,只能居住在县城郊区的农村自建房里。

arc8088

肯定是现在买房容易了,你不盯现在的市区,难度就小很多了,现在的新区,市中心,其实在当年也是郊区,当年买得起市中心的也是极少数人。

有人比较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然后如何如何。我想问下,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大学生一样吗?你拿现在的 211,985 也才能勉强跟以前的大学生比。

任何时候你能不能买得起房,是跟你在这个城市的排名有关。以前的大学生,你毕业来到这个城市,你的排名是非常非常靠前的,因为存量的大学生很少,你是天之骄子,虽然你年轻,但是你的排名很前,分分钟你在城市的排名是 10 万,几十万名,所以你买得起。

现在的大学生,你的排名是很靠后的,因为以前的大学生依然活着活着。。。。

你们毕业来到这个城市,你的排名起码千万名以后。以前的他们虽然被限购了,但是他们的儿女可以买,他们是谁?就是你们的领导或者父辈啊。你们得跟他们争有限的新房啊。

另外以前买房也是要 6 个钱包的,只不过,以前很多家庭都是很多兄弟姐妹,吃饭读书已经很勉强。以前的 4 个钱包在读大学的时候已经掏光了,甚至负债,绝大部分人都这样,4 个钱包不是不出是出不起,很多家庭养个大学生都要借遍亲朋好友,

以前的人吃过的苦,现在的人是想象不了的。不过别担心,年轻人,世界最终是你们的。

魏员外

仅以我身边情况作为参考。刚上班时,GDP 总量 10 万亿,学校旁边的多层新房单价 1000,现在 GDP 总量 100 万亿,学校旁边高层新房单价 8800,如果折算成实际居住面积,基本一样。

如果以工资为标准的话, 我一个月工资已经买不起一平方,更别说刚毕业的年轻人了,不过我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没有啥五险一金要扣。刚参加工作时,全家砸锅卖铁也掏不起首付,昨天的市值波动就相当于一套房了,可还是有点怀念那个勉强吃饱饭的日子,若再许我少年时,一两黄金一两风。

我心飞扬 33

现在容易,但难的是认清自己,不知道在北京上海月薪三四千的服务人员意义何在?还不如找一个房价一万以下,但月薪跟北京上海一样三四千的小城。

当然,有无数人哄你,除了北上,其他城市都不能住人,其他城市的教育差到极,医疗差到极,如果你有点脑子的,都会知道这说法多么可笑。

shshchen

就上海而言,现在买房容易。

有个经典的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1990 年上映,每年暑假必重播,反映了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上海人的生活。有普通工薪阶层,有知识分子,住房条件都很差,大家都蜗居。五十岁左右的知识分子,为单位做出不少贡献,仍然轮不上分房。

靠拿普通人的工资省吃俭用在上海买房是从来都是不可能的。现在高薪的人多,以前没有。现在存在发横财的机会,以前没有。现在照顾困难户有经济适用房之类,以前都是困难户照顾不过来。

债券小白

买房最容易的是经济危机前几年,即 03-07 年,那时候正是房地产市场周期的起点,大量小区相继建成,想要什么地段都有(现在好地段已经都开发完了);商品房和小区的设计理念也比较现代了,虽然干湿分离还没引进,但至少有地下车位了;最重要的是价格适中,房价还没有起飞,即使以当时的工资水平也可以接受。

陪伴成长

楼主比较的是 70 后和后面的人群的买房难度,所以需要先确定讨论的范围。

70 后靠自己的能力买房,基本都要到 2000 年后了。所以,讨论的范围,基本就是过去 20 年。讨论 2000 年以前的事情意义不大,因为那个时候绝大部分 70 后还没有开始工作,也买不起房。

如果是范围确定在 2000 年之后,那全国大部分地方已经开始普及商品房,所以讨论的范围就是普通商品房,其他房产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在以上的范围之内,讨论购买力最可靠的标准就是房价收入比。我相信正常人都能得答案:除了个别年份以外,过去 20 年,全国总体而言的房价收入比是持续增长的。不要讨论六个钱包,六个钱包本身就说明买房难度的持续增加。

既然房价收入比越来越高,那为什么现在的房产交易量会远远高于过去 20 年前呢?其实答案并不是因为房子容易买了,而是因为购房资金(特别要考虑住房按揭的杠杆)占居民所有消费的比例持续增大了。简单地说,20 年前,大家并不是买不起房子,而是大家没有将所有可能的资金(甚至不可能的资金)全部用于买房。20 年后的今天是什么样子,就不用我多说了。

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周边人群的情况:20 年前,身边绝大部分普通家庭都是类现金资产大于负债的(那个时候的普通家庭,不买房是没有多少负债的)。而 20 年后的今天,身边绝大部分普通家庭都是类现金资产小于负债(恩,各位大佬肯定不算普通家庭),也就是居民杠杆在持续增长。

对于那些认为今天买房更容易的大佬,我也只能说:大佬的世界,我们普通人确实不懂。。。

来源;集思录 微信号:jisilu8

山姆拯救沃尔玛

负面缠身的沃尔玛最近硬了一回,9 月 26 日开业的全球最大山姆会员店也是中国首家山姆旗舰店,完美重现了两年前 Costco 落地中国的盛况。

在互联网思维武装起来的媒体眼中,沃尔玛虽然不在恒大领衔的高危榜单,也属于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的那种,而且早在 2019 年 6 月就进了媒体的 “重症监护室”。

那一年,苏宁易购以 48 亿现金收购家乐福中国 80% 的股份,把这家 1995 年入华,在 51 个城市拥有 200 多家门店的外资零售巨头揽入怀中。

媒体立刻嗅到了传统大卖场一夜入秋的寒意,比家乐福晚一年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又如何呢?

支撑这一联想的黑料早在 2012 年已经出现。

从 1996 年到 2007 年,沃尔玛在中国开出了 100 家门店,2012 年转入闭店潮,当年关闭 5 家店,快速扩张变为谨慎收缩。

美国本土也不例外,由于 2015 年圣诞季表现不佳,加之成本攀升和亚马逊侵蚀,2016 年 1 月 15 日,沃尔玛宣布关闭全球 269 家门店,用 CEO Doug MacMillon 话说,我们 “需要专注于提高灵活性”,这经常被解读为大卖场黄金时代的落幕。

今年 4 月,一度传说沃尔玛中国准备把东北、华北的门店打包出售给物美,作价 30 亿美元,倒是物美创始人张文中相当清醒,“沃尔玛一个财年的销售额就有 5500 亿美元,中国最大零售实体的年销售额也不过 1000 亿人民币”。

讽刺的是,风评被害的沃尔玛,其实业绩正在悄悄改善。

2020 财年沃尔玛全球总营收 52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净利润增长 123%,预计 2021 年财年将增长 3%。在中国市场,顽强的沃尔玛制止了大滑坡,2019 和 2020 两个财年,净销售额分别为 107.02 亿美元、106.71 亿美元,在门店总数从 420 家削减到 412 家的情况下,这是相当惊人的表现。

刚刚公布的 2022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沃尔玛中国净销售额增长 6%,可比销售额增长 2.9%,可以说基本摆脱了近几年缓慢滑坡的状态。

在沃尔玛的几种业态中,真正承压的主要是大卖场。

作为上世纪的零售标杆,这些巨无霸本质就是早期线下零售入口,通过展架陈列和动线设计为产品导流,进场费相当于今天的直播坑位费。

而且当年的沃尔玛还看不上这个小钱,2005 年开业的上海浦东店照搬美国老规矩,只收取供应商年度商品零售总额 1.5% 的佣金,并没有堆剁费等巧立名目,虽然后来也入乡随俗收些 “赞助费” 以及重大节日的 Direct mail,终归算是业界良心了。

大卖场被嫌弃始于互联网时代。

2012 年中国沃尔玛开始加速关店,2012 年 5 家,2013 年 15 家,2014 年 17 家,2016 年到 2020 年,沃尔玛 4 年关了 80 家店,今年更是一口气关了 25 家,时间线与电商和新零售的崛起高度吻合。

因为大卖场讲究以多为胜,仓储会员店麦德龙 Slogan 干脆就叫 “我们是顾客的仓库”,但仓库再大也没法 PK 电商,沃尔玛 SKU 在 2 万以上,亚马逊轻松超百万,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大量平价产品以电商为主销平台是必然的。

沃尔玛初入中国,购物广场的单体面积店面都在 1 万平米以上,后来逐步缩减至 6000 平米左右,虽然不断加大生鲜等高价产品,铺租涨幅仍然逼近承受极限。

沃尔玛的自救措施,首先就是降本,第一刀挥向 HR。

大卖场单日单店客流基本稳定在 1.5~1.8 万人左右,业态无明显转型或 SKU 大幅提升,不会有明显变化。

所以单店人员配置削减 25% 几乎不影响运营,沃尔玛关闭了部分年销售额不足 1.5 亿元的店面,单店编制从 400 人压缩到 300 人左右,同时要求供应商派出更多的驻场促销人员,成本有所改善,代价是著名的 “三米微笑” 等超预期服务悄然消失了。

第二刀砍向电商。

沃尔玛看中了 2008 年上线的 1 号店,2011 年 5 月入股,次年 8 月增资至 51%,但协同效果不佳,线上超市理念最终败阵。2016 年 6 月,沃尔玛将 1 号店并入京东,换取了 5% 的股权和董事会观察员资格,以后逐步扩股至 12%,形成深度合作。

现在的沃尔玛和山姆有自己的 App,有京东的一级入口,有微信小程序,有沃尔玛到家,线上订单占比据说 2019 年已经接近 20%,这足以笑傲委身阿里的高鑫零售(大润发 + 欧尚)了,后者去年的线上订单占比也就是 20% 左右。

但电商之于传统零售是手段不是目的,今年的《财富》榜单,沃尔玛连续 8 年登顶,亚马逊屈居季军,非要说老大的志向就是变成老三,怎么看都有点搞笑。

所以沃尔玛的第三刀,选择了这两年很火的 “近场业态”。

近场就是向社区下沉,尽可能接近终端用户,算是新零售的一个变种,好处是客群成熟稳定,库存压力小,运营风险不高,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全国品牌便利店已有 20 万家,沃尔玛发力社区店,也是基于类似考虑。

这种最初命名为 “惠选” 的小店面积为 50~600 平米,SKU 控制在 6000 种左右,其中生鲜 800 种,沃尔玛计划用 5~7 年时间开出 500 家,通过前置仓优化实现低成本的终端下沉,想法很美妙,现实很无奈。

部分原因是社区团购的竞争,在新零售上吃到甜头的阿里、美团纷纷入局,但最后一公里撞上了 “与民争利” 的铜墙铁壁,无不碰得头破血流,沃尔玛也大受其累。今年 4 月,沃尔玛最早试水的两家深圳社区店歇业,宣告了转型之路的命运多舛。

这两年居民消费放缓,汽车、手机、白酒等风向标产品下滑,按照央行的数据,居民疫后净储蓄额上升到 55.27 万亿,显示大家正在捂紧钱包。

零售业态再进化是必然的。

互联网是拼命向终端下沉,在社区店、便利店等迅速复制的模式中,塞进越来越多的场景,把 711 已经验证过的玩法进一步深化。

传统大卖场向来是两手准备。

一种是德国 Lidl 模式的廉价超市,SKU 控制在 3500 种左右,连停车场都与别人共享,全力压缩成本,在德国居然赶跑了沃尔玛,把老板送上了首富宝座,但业态本身不算灵活,规模成本无法比肩大型超市,在中国未必玩得转。

另一种就是山姆和 Costco 为代表的仓储会员店,专注优质客群的复购,理论上说,如果你有强势品牌,掌握了用户偏好,有稳定的供应链,有合适的 SKU,绑定了会员的持续消费,你的生意就足以应对大部分外部冲击。

但在 Costco 爆火之前,中国的仓储会员店活得很艰难。

1997 年伪美资品牌普尔斯马特在北京五道口圣熙八号的原址开店,2005 年关店,2007 年管理团队因抽逃资金和诈骗贷款上了法庭,8 人被判刑。

1996 年在上海普陀区开出第一家门店的麦德龙,2010 年取消了会员制,2007 年入华的 Tesco 干脆把股份卖给合作伙伴华润,撤离了中国市场。

1996 年入华的山姆 24 年只开了 31 家店,这两年在建和筹划的新店就有 23 家,几乎是沃尔玛旗下唯一保持扩张的业态。8 月披露的 2020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山姆中国保持着销售额双位数增长,新注册会员同比翻倍,沃尔玛甚至放风说,山姆中国要开到 100 家。

物美运营的麦德龙有部分店面回归会员制,再加上新玩家 fudi 等等,仓储会员店有重新上位的趋势。

这意味着,存量搏奕的零售业态,流量筛选又香了。

在互联网语境中,打破消费门槛是最有效的蓄客手段,小米、拼多多都从中获益,但也让大部分零售生意患上了流量饥渴症。仓储会员模式正相反,刻意把部分流量拒之门外,很多人觉得山姆和 Costco 新店人山人海,心里肯定美滋滋,真不是。

因为排队是供给稀缺而不是物质富足的象征,山姆会员店 9 米高的堆剁和 3 米宽的通道,外加足够一周用度的大包装,都是丰盈有余的心理暗示。

还有人觉得 Costco 爆火之后排队退卡,美国佬一定很受伤,又错了,那些赶时髦的薅羊毛客户尝鲜之后 “退群”,反倒是净化体验,闭环商业模式的开始。

会员费之于 BC 两端有不同价值。

对山姆会员来说,不是每年节约了多少钱,而是花 260 元打开了一个窥视中产生活的窗口,相当于用消费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自我锚定。

被称为 “穷人超市” 的 Costco 上海首店的单会员年均贡献冲到了 8000 元的水平,相当惊人。

对于仓储会员店来说,沉淀了稳定可靠的消费能力,就在特定客群与特定产品之间形成了稳定连结,这是沃尔玛乐于展示给供应商的超能力。

山姆创造的网红产品如 39 元烤鸡,68 元瑞士卷等等,所扮演的角色与廉价超市让大爷大妈眼红的打折鸡蛋一样,区别只在于引流质量而已。

山姆的核心 KPI 是续费率。

一般情况下,生活服务型会员店的续费率很低,以健身、美容、养生为例,非标性很强,2018 年全国健身俱乐部平均会员续费率只有 11.3%,一个私教离职就可能带走大量会员,知识付费的续费率更是可怜。

仓储会员不同,Costco 全球续费率 87%,美加高达 91%,山姆中国在 80% 以上,不断增长的新客足以对冲部分流失的会员。

现在的电商玩不转薄利多销也转向会员制,阿里有 88vip,京东有 PLUS,新零售的盒马开出了 X 会员店,选品向生鲜和溢价特色产品集中,但传统仓储店的购物体验、折扣力度、商品质量仍然足以与新物种较量。

上海山姆新店的餐吧,提供热狗、披萨、鸡翅、沙拉,茶饮免费续杯,但不设座椅,用意还是以买为主,以逛为辅。

12

(图为作者拍摄)

在如今的消费环境下,山姆 20 多年持续捆绑有消费能力的中产群体,对供应商来说成了最安全的避风港。

但仓储会员店的命运取决于大包装如何对抗家庭的迷你化。

2016 年,山姆把基础会费从 150 元涨到 260 元时,中国总裁文安德曾表示,单个会员平均消费 7~10 次,每次 1000~1500 元,照此计算,每年最少 7000 元,有好事者分析,260 元的山姆会员一年消费 5000 元才能薅到羊毛。

如此之高的人均消费加上大包装,显然更适合人口较多的中产家庭,但中国家庭结构正经历深刻变化,1982 年户均人口为 4.41 人,去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户均人口下降到 2.62 人,大城市更是如此,上海 2.32 人,北京 2.31 人,深圳 2.25 人,广州 2.22 人。

长远来看,零售业态正在走进一个轮回。

大卖场是战后婴儿潮的产物,人口大幅增长,取代传统杂货店,靠的是规模和效率,一旦人口膨胀的势头逆转,需求势必变得灵活多样,便利店和社区店就悄然回归。

山姆一直依赖平价大包装提升会员消费水平,业态不如便利店灵活,又不是纯粹的精品路线,本质是理性务实消费观念的产物,更符合 70 后、80 后、90 后的精神特质,在大城市逐渐年轻化的今天,就面临网红消费和流量洪水的双重打击。

以山姆的提拉米苏蛋糕为例,口味不错,89 元也不贵,一直是爆款,但份量足够 8 人分享,如今的大城市哪来这样的家庭?开 party 还差不多。

沃尔玛有近忧,也有远虑,最近把全球供应商业务部搬到印度,有人高喊 “别让沃尔玛跑了”,其实只要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群体还在中国,沃尔玛就不会跑,也跑不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片开始(ID:panwaizhao),作者:虫二

联想失去的十年

文 / 何玥阳

来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GUIDE|

■这十年联想失去了什么?

■为什么多元化没成功?

作者|何玥阳

编辑|嘉辛

1984 年,北京中科院一间小小的传达室里,柳传志和一群科研人员用 20 万元创办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就是联想的前身。

虽是创业,但这 20 万是中科院计算所给的,联想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能继续使用原来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及所有资源。

三年后,44 岁的任正非因为被骗给单位带来了 200 万元的损失,他也因此丢掉了铁饭碗。一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面,连做饭、吃饭都只能在阳台上解决。在低谷中,他联手 5 位好友,用筹措来的两万元,开始创业。

联想的出生自带光环,有人、有钱、有技术,华为的诞生则略显草根。

一个卖电脑,一个做通信设备供应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们在各自的赛道上发光发亮,由于产品面对的用户不同,当时的民族之光 —— 联想,名头远远大于华为。

不同的创业故事,在 2011 年产生了交汇。这一年,联想加速多元化,华为开始二次创业,交汇点在智能手机。

十年后,手机成为华为重要业务板块,此外,华为云、5G 等业务多点开花。而联想,手机业务并没有挑起大梁,还是当年那个卖电脑的联想。

不仅如此,大众对联想的认识,已不是当年那家引以为傲的民族企业,夹杂着更多复杂且微妙的情绪,对联想产品的印象,从国货之光到电脑组装厂。

联想如何丢失了这十年?本文将从公司的多元化战略谈起,试图探究背后的原因。

  01

  多元化:努力了,结局不理想

联想集团的多元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智能手机,二是收购 IBM X86 的 system X 系统。在这两个方向上,联想延续了以往的行事风格,结果却大不相同。

2005 年,联想集团对于 IBM 个人电脑业务部的收购,可以说是里程碑事件。通过并购之术,利用 IBM 在全球的分销网络,联想在全球个人 PC 市场里,一路冲锋。

偶遇金融危机的风浪,已退居二线的柳传志再度出山扭转亏损,金融危机过后的 2010 年,联想集团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 10.2%,用杨元庆的话说就是 “成果丰硕,完美收官”。

对 IBM 的收购上,联想尝到了甜头。

在 PC 江湖杀到第三的位置之后,2011 年,联想集团开始加速进入智能手机方向的多元化。

其实,联想集团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试水手机业务。当时,联想方面表示将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诸如以合作、并购的 “灵活” 方式进入市场。联想也是这么践行的,2002 年,通过与夏华电子合作,联想开始切入手机市场。

由于市场环境、战略、盈利等多方面因素,联想的手机业务一直没做起来。直到国际上 iPhone 横空出世,国内三网合一,联想自身海外市场受挫,联想集团决定与 iPhone 背水一战。

2010 年,柳传志用希腊神话鼓舞联想:“一个小孩和一个巨人进行搏斗,两个人的力量相比可谓天上地下,但小孩有一个优势,大地是他的母亲。每当他处于困难的时刻,他就会跪来亲吻他的大地母亲,亲吻一次他就会长大许多、强壮许多,最后终于战胜了巨人。”

柳传志解释,iPhone 就是那个巨人、联想就是那个小孩,联想的客户、合作伙伴、政府领导,就是联想的大地母亲。

大地母亲给了联想超乎寻常的回馈。2011 年,中兴、华为、酷派主导的市场,次年就加入了联想这个新玩家。2012 年国内市场上,联想击败了苹果,成为第二,“中华酷联” 由此形成。

几年后的 2014 年,联想以 29 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联想对这次收购整合给予厚望,杨元庆曾公开喊话,要复制收购 IBM 电脑的辉煌。

结局,大家也都清楚,至少在国内,摩托罗拉已无声量,联想手机,已不在主流手机厂商之列。

再来看收购 IBM 服务器。

收购 IBM 服务器以后,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 X86 服务器供应商。尽管是低端服务器,21 财年(2020 年 4 月 1 日 —2021 年 3 月 31 日,以此类推),数据中心业务(收购 IBM 服务器的收入体现在这一分部)的毛利率只有 13.01%,赚的是辛苦钱,好在被称为组装厂的联想整体毛利率也不高,同期只有 16.08%。

从利润来看,数据中心业务盈利能力在逐年改善,不过,2021 财年,税前仍亏损 1.69 亿美元。

如果以杨元庆的标准来看,联想算是成功的,他认为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两位数就是转型成功的 “里程碑式” 标志。

多元化转型是否成功,见仁见智。总体来看,联想,还是卖电脑的联想。

  02

  并购苦果:流动性变差

当前,联想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智能设备业务,包括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移动设备,这一业务实现的收入比重近 90%。

具体来看,个人 PC 和智能设备贡献了了近八成的收入。移动设备,也即手机业务,占收入的比重逐年下滑,在 19 财年、20 财年和 21 财年,分别占比 12.66%、10.29% 和 9.33%。

上述期间,数据中心业务的收入分别为 404.15 亿元、382.48 亿元及 429.03 亿元,占该公司总收入比例分别为 11.80%、10.84% 及 10.42%,比重同样在收缩。

此外,关于联想集团的业务,被一些媒体质疑 “电脑组装厂而已,何谈含科量”。这种说法,源自于联想集团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 CPU、显示器、硬盘和主板。

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招股书显示,联想集团会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生产。以 21 财年的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为例,联想集团总产量为 9635.95 万台,其中 47.6% 是委托加工,自有产能利用率为 78.09%。

整体来说,多元化转型没有让联想走出舒适区。多元化转型和在 PC 业务上的收购行为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比如收购摩托罗拉的 15 财年,联想集团新增了 7.2 亿美元的短期借款和 18.8 亿美元的长期借款,而此前联想集团的这两项有息负债较低,14 财年底,合计才 4.5 亿美元。

第一个负担是负债。

把时间拉长来看,联想集团的趋势是资产负债率变高,流动性变差。

高达 90% 的资产负债率,也成了在回科创板上市时被攻击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由于 PC 行业已饱和,疫情前全球的出货量已经七连跌,惠普、戴尔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居高不下。

负债率高,则自有资本低,2021 年 3 月 31 日,联想集团的净资产只有 237.3 亿元。

第二个负担则是并购带来的副产物是商誉。

截止 2021 年 3 月 31 日,联想集团商誉的账面值为 318.54 亿元。商誉是一项每年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资产,一旦带来商誉的资产组发生减值,商誉首当其冲。

在 A 股曾经迸发过一股高溢价并购潮,很多公司跟风收购并非为了整合上下游或者业务协同,而只是为了市值管理,画大饼堆高股价,然后股东带着 “待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的态度” 套现走人。

这类收购中,被收购的公司往往因为无法完成业绩承诺或者无法带来预期内的现金流,造成商誉的减值,严重的,几十亿元的商誉直接减记至 0,为上市公司带来巨大伤害。

商誉就是这样一种比较虚的资产,也因此在会计处理上有过关于商誉是否应该由减值测试改为摊销形式的讨论。

联想集团 200 多亿元的家底属实薄弱,一旦黑天鹅事件发生,造成商誉减值,将给联想带来不小的冲击。

  03

  贸工技路线越走越窄

联想今日之局面,不仅仅是因为多元化和并购导致流动性变差。

第一,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业务层面不重视研发。在 “做大” 和 “做强” 之间,联想选择的是前者。

阿里的 CTO,工程院院士王坚,对联想有过一番尖锐的批评,“有一家公司大家很熟悉,叫联想,它就在中关村,看起来我们的物理的距离很近,但实际上它们的距离比这个硅谷还要远,我想差异就是联想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

后来,杨元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反驳,“我觉得联想从来不缺创新的动力,我们的创新源源不断。”

事实如何?实际上,如果不是这次回科创板,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联想集团在研发上的投入这么少,约占收入的 3%,和科创板格格不入。

另一个能体现研发在企业内部地位的是,薪酬。

截止 2021 年 3 月 31 日,联想集团的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分别为 10963 人和 10216 人,相差无几。

21 财年,联想集团销售人员工资及激励费用为 110.97 亿元,费用化部分的研发人员薪酬为 59.75 亿元,考虑上资本化率,按照同等比例计算,研发人员的整体薪酬约为 73 亿元。

简单计算可知,联想集团 21 财年销售人员的平均年薪是 101.2 万元,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为 71.5 万元,比销售人员低三成。

第二,是战略摇摆导致管理混乱。

联想的管理,不得不提的是手机业务的四次换帅。从刘军到陈旭东、乔健再到常程、陈允明,行业发展的大好红利,在换帅中消磨殆尽。

一个领导者一种风格,联想手机的产品线也众多,乐 phone、乐檬、moto、zuk、VIBE,联想使用过太多品牌,根本无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认知,“联想” 的品牌优势被淹没。

频繁换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有媒体提到,联想高层比较在乎短期效益,没有长远的计划,如果在一年内没有做出成绩,就会被调离原来的岗位,尽管做出成绩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第三,则是一些偶发事件。

一直以来,关于联想产品国内外两套定价的消息就活跃在各大网站上。尽管联想称有战略层面的考虑、两国环境的差异,还是引起了国内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兴华为被制裁,有媒体问联想如何应对,杨元庆的回应被解读为联想是一家全球性公司,不是一家中国公司。

后来,联想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也表达,联想可以、也完全有能力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避免关税政策的影响。

容易引发歧义的话、事后不够有力的回应,再加上 5G 投票事件,一桩桩事件反复让联想被动陷入舆情。

以上三个原因,归根结底是在企业的文化上。

谷歌有句话,“企业文化可以把战略当早饭吃掉”。自上而下的价值导向能让战略的执行更高效,部门间的沟通成本更低,整个企业的运转效率更胜一筹。

联想的价值观从选择 “贸工技” 这样一条最容易走的路时就定下了。当然,在造不如买的年代,贸工技是遵从了历史潮流的一个选择。

收购 IBM PC 业务更是让联想坚定了这条路。

比如,自研的低端手机因运营商退补后表现不佳,联想在重视用户体验、升级产品、改变传统经销商模式等方面下功夫甚少,转而采取并购高端手机的方式重振手机业务。

这样的不冒险文化,正在让联想变得中庸。

  04

  结语

此前,联想通过收购 IBM 在全球 PC 市场上拥有了姓名,又在市场份额下滑时祭出收购大招,购买日本富士通的部分个人电脑业务,重新回到第一阵营。

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从投资人更偏爱的风格来看,联想算得上是合格的守成者。

时代在变化,不可能一直属于守成者。PC 总出货量的江河日下,倒逼联想不得不寻找出路。

新的领域里,联想过往奉行的经验和原则不再适用。

如果没有那些不合时宜的言语或者行动,“属于联想的时代过去了” 就是这家企业的注脚。现实却是,联想不仅失去了时代,也正在失去 “大地母亲”。

9.9 元的财商课,凉了

作者/唐亚华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8 月,刚刚开发了一整套财商教育课程的刘卿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准备好投放素材的他却被抖音、快手、微信、百度等主流平台拒绝了,刘卿陷入了想投放广告但有钱花不出去的苦恼中。

原来,是因为财商教育成为了近期监管重点。此次专项整治活动打击的八类违规问题中,第七类明确指出要打击炒作社会恶性事件、负面极端事件,煽动悲情、焦虑、恐慌等情绪,借以推销所谓 “财商课”、各类保险产品等。

一时间,“财商”、“理财” 等成了投放平台的敏感词。9 月 3 日,认证为 “微淼财商教育” 的微信公众号改名为 “微淼理财创业教育”,在 9 月 6 日,该认证名称又被改为 “微淼教育”。

“前几个月跟我接洽并且有明显意向的投资机构不止三五家,现在,一些知名机构直接宣布不投了,有个别机构表示要看将来的转型表现。原本我还在挑选投资方,想找一些能够战略合作的,没想到这一挑错过了时机,拿不到融资了。” 刘卿说,几位之前抢着要投天使轮的投资人一哄而散了。

不能在主流渠道投放获客,资本不再入局,刘卿说:“现在行业基本上凉透了。”

监管重拳出击,财商教育一夜凉了

刘卿曾是某互联网大厂的投资、金融、教育板块的负责人,在一次跟某头部财商教育机构洽谈合作时他发现,该公司一年营收 20 多亿元,他好奇什么样的课一年能卖出这样的成绩。

一研究他发现,这生意简直暴利。开发一套固定的课程,用免费课或 9 块 9 等低价课程吸引用户,一番美好的财务自由图景描绘后,再售卖价格接近 7000 元的课程包,毛利率达到 90%,净利率也有 40%。

刘卿的想法是,财商教育的需求确实存在,把给用户科普金融思维、投资理念的内容做成知识付费课程,可能 300 元定价就能做到。

深入了解后他认为,财商教育行业创业门槛确实不高,只要团队会运营,能找到流量就可以做。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与财商相关的公司总计达 6054 家。

来源/亿欧智库来源 / 亿欧智库
据亿欧发布的《2021 年中国财商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财商教育存在五大主体、三大商业模式。五大主体为教育机构类(包含垂直财商教育和综合类教育)、泛财富管理类机构、自媒体 IP 类、金融机构类和其他机构类。三大商业模式为分阶课程服务、付费课程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付费会员制。

其中的头部公司要数微淼教育、启牛商学院、长投学堂。

天眼查显示,成立于 2011 年的长投学堂于 2018 年 9 月获得 1 亿元 A 轮融资,投资方为涌铧投资、成为资本。微淼成立于 2017 年,官方介绍是为零基础理财人群提供专业的理财教育,目前没有官方披露的融资信息。

旗下拥有快财商学院、启牛商学院、伴财学堂三大财商教育品牌的尔湾科技也是一家财商教育企业,成立于 2017 年。2021 年 1 月,尔湾科技宣布完成 D 轮和 E 轮两轮融资约 1 亿美元。其中,D 轮投资方为 PAC、启明创投,E 轮融资由新东方产业基金(行知资本)领投,领沨资本、启明创投、PAC 跟投。

2020 年疫情以来,财商赛道突然火了起来,煽动性极强的财商课广告充斥于各大长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上,宣传靠工资不能致富,理财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微淼商学院、长投学堂、启牛商学院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刘卿分析,当时赶上了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风口,很多人在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且过去两年出现了一波基金热,很多人在买基金、炒股中尝到了甜头,没买过的人也跃跃欲试,催生了一波新基民。再加上很多财商教育公司制造焦虑,鼓吹通过理财实现财务自由,行业就起飞了。

2021 年 5 月,刘卿拿了种子轮融资,就正式创业了。他带领团队用三个多月时间做完了课程,8 月份打算开始大范围投放时,政策出来了。在此之前,“财商” 这个词投放也有限制,但是可以开白名单,政策一出,投放直接被拒。

被叫停背后,财商教育行业的畸形发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财商教育怎样收割你的财务自由梦?

“快速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基金半年赚 10 万,做好这 4 点你也可以”、“一天赚 1000,这个白捡钱的机会了解一下”…… 在财商教育的宣传中,赚钱方法千千万,不来你就亏了。在这种煽动下,很多小白奔着财务自由的目标报了课程。

深燃通过某大 V 的文章推荐,加入了一个 0 元财商教育小白训练营。107 人的微信群里,有自称班主任、学长、学姐的工作人员轮番介绍机构资质、监督学员打卡、每日讲解理论知识、晒学员收益、分享百万富翁成长史。

某财商教育机构在微信群上课 / 深燃截图

“何以打败通货膨胀,唯有理财”。一段段深入浅出的故事,一碗碗精心炮制的鸡汤,群友们群情激奋,齐刷刷打出:“我要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第一个 100 万”、“月入过万,一起躺赚”。

某财商教育机构在微信群上课 / 深燃截图

某财商教育机构在微信群上课 / 深燃截图

深燃注意到,该群里提到相关的敏感词都做了处理,比如 li 财、gu 票、ji 金。另外,中间讲到一些略有深度的内容时,会指出提升班将详细讲,暗示学员报高级别的课程才能进一步学习。

到第一阶段接近尾声时,深燃收到了一对一的 “班主任” 私信,称 “下一个阶段就是实操课了,里面有基金初、中、高级的课程,还有保险、港股打新、股票课程,通过小白营报名是 4.5 折,3596 元,官网是原价不打折,还加送一年的会员,现在超级划算哦。”

某财商教育机构在微信群上课 / 深燃截图

某财商教育机构在微信群上课 / 深燃截图

这些机构的普遍做法是,先拿引流的产品吸引用户进群,讲授一些理财的基础知识,之后用各种电话、微信消息推销,用大幅度优惠诱导,辅以学员赚钱案例,如果用户称没钱,还能用花呗、京东白条等支付。

深燃比对发现,市面上几家主要财商教育机构同质化现象明显。首先,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均分为基础版的小白课程、升级版课程以及实操训练;课程内容也很雷同,《小狗钱钱》、《穷爸爸和富爸爸》是各家通用的入门读物;另外,各机构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卖课,有的会跟个别券商合作赚开户费,推荐保险产品。

最终的效果因人而异,但社交平台上的用户投诉不在少数。

截至 10 月 9 日,黑猫投诉上,关于微淼商学院的投诉有 2310 个,主要反馈的是虚假宣传、诱骗学员、退款难,启牛商学院投诉量 1111 个,投诉内容也是诱导报课,要求退费。

来源 / 黑猫投诉截图

来源 / 黑猫投诉截图

而且,也有报道显示,早在 2021 年上半年,多个财商教育平台就因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投资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约谈。

至于动辄几千元的学费到底值不值,刘卿认为,课程本身不值如此高的单价,但没有高单价,维持不了这些机构的商业模式。“今年一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已经涨到了 320 元,成功转化一个学员,班主任的提成大约是 1500 元,再加上课程、服务人员的成本,定价在 3000 元以下很难做这个生意,除非有像吴晓波这样自带流量的 IP。”

多鲸资本合伙人姚玉飞分析,知识付费的需求一直存在,以前很多人炒股买理财产品,都是交了 “学费” 才慢慢入门的,“教人理财有一定正向作用,但是目前行业内的玩法太极端。”

如今,整个财商教育行业正因为资质、经营规范、夸大宣传等问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不少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制造焦虑,鼓吹学财商才能财务自由,不懂理财永远都是打工人,借此 “割韭菜”。

裁员、转型,行业转入 “地下”

火爆了几年的财商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首先是资质。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机构大多没有证券投资咨询相关资质,如深燃报名的上述机构,其工作人员出示的是如下 “教育培训咨询” 资质。

教育行业专家熊丙奇认为,当前所谓的财商教育,大多是诱导参加培训者搞投资,存在诸多乱像乱象类财商教育课属于社会培训范畴,应当有办学许可证,但这类培训不少是咨询公司在做,并没有培训资质,存在监管漏洞,导致鱼龙混杂,“收割” 了很多急于赚钱的人。

其次是内容和宣传上的问题。

刘卿把市面上的课程拿过来逐个分析之后发现,里面大约有三成有用的知识,七成忽悠的成分。“这些课程的好处在于帮用户梳理出了一个框架,但这种程度的内容免费课里也有,有的人觉得越贵的课程越有价值,很多机构也利用了这种心理。另外,课程里面用了大太多煽动性内容,让人把理财课当成财务自由的救命稻草。实际上,即便学员学完了课程,也不是立刻就能赚钱。”

据刘卿介绍,几家头部财商教育机构加起来一年营收就超过 50 多亿,投放转化率可能不到 1%。这也意味着机构要做海量投放,覆盖的人群极大。

另外他指出,机构会故意推一些高难度的课程,一个财报讲 50 节课,很多人都听不完,学了 1/3 不到就放弃了,“最后就让你觉得不是机构骗钱,是自己学不会,退费也很难。这个模式本身不可持续,没有复购和转介绍,圈完人只能继续投放转化。”

而如今,投放获客无门,融资上市之路被切断,行业内哀嚎一片。

从业者向阳告诉深燃,9 月份,他们收到了很多头部财商机构离职员工的简历,在面试中他了解到,该头部机构已经从 2000 多人减员到 500 多人了,并且还在压缩。

刘卿现在开始转型做金融 MCN 机构,找专家、学者、教授、基金经理来做嘉宾,给这些大 V 做投教类课程变现,赚取一定的服务费。

微淼的几次改名也能看出其转型之路,仅仅在 9 月份,它的认证名称就改了两次,从财商教育改成理财创业教育,再到范围更笼统的 “教育”。

微淼微信公众号截图

微淼微信公众号截图

短期之内,各机构尚能依靠以前的投放 “吃老本”,但在消耗完存量用户之后,高度依赖广告投放获客的财商教育机构发展将举步维艰。

目前,财商教育行业转型有几条路:第一、自己做新媒体矩阵,减少对外部投放的依赖,用免费课吸引粉丝进群,再推荐课程;第二、帮助大 V 变现,变成纯粹的知识付费,做第三方服务;第三、拿到正规机构的资质,去做类似 “高顿” 提供的金融类教育培训,比如拿到证券投资咨询或证券投资者教育牌照,合规地做培训,但牌照获取难度较大。

未来,财商教育融资上市的路基本上断了,但刘卿指出,转入半地下,这些公司还有赚钱的机会。“比如改名叫理财教育、金融思维等,在一些隐蔽的渠道投放,或者下沉去更低线城市,也可以变成个人号运作,但就只是小打小闹,很难成规模。”

有人说,财商教育基本都是用来圈智力低的穷人的钱的。实际上,财商在当今社会跟开车一样是一个基本技能,各教育机构收费来培训财商也无可厚非,但抓住不少人想暴富、投机的心理,通过以偏概全、过度渲染效果、诱导投资的方式来的模牟利式肯定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投资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学会的,巴菲特也没成为财商培训大佬。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理财投资是个系统性、长期的过程,还要结合实践,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三五年可能才能成熟。年轻人要有防骗的意识,别抱着轻易想躺平、实现财务自由的幻想。

“要擦亮眼睛,这种课对思维训练有帮助,但指望借此快速赚钱很难,学习相关内容的成本也并不高,券商投教版的免费课,低价知识付费课都能实现。” 刘卿提醒用户。

* 题图来源于《华尔街之狼》。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卿、向阳为化名。

互联网离不开温州人

文 / 闫俊文

来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在海外,“东方犹太人” 温商正在默默影响着互联网。

2021 年 6 月底,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有一次参加分享会,聊到他们在伦敦等地开设门店,在开店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坑,比如门店开设比较难、国外接受不了中国小吃文化等。这时,台下一位来自欧洲的华人投资者说,“怎么不找温州人?”

那位华人投资者在西班牙做出了一个火腿品牌,而后因为疫情原因卖掉了,他现在在国内寻找合适的创业以及投资机会。在他看来,在海外华人社群以及当地关系网中,温州商人有着强大的能量和影响力。“互联网也好,实业投资也好,如果想出海更为顺畅,可以尝试多和温商合作。”

一位在广州跨境电商公司的从业者说,她旗下总共有 100 多位国外大经销商,其中有一位主要开发欧美市场,“温州人虽然并没有特别地显露出来,但他们的确是中国商品出海到欧洲线下的重要渠道。”

实际上,不仅仅是国内,在海外,尤其是欧洲,温商的实力有目共睹。据 2018 年统计数据,在世界 131 个国家和地区,有 68.8 万温州人经商创业,分布着 350 多个温州商会。

这其中最著名故事则是唯品会创始人沈亚的故事。在创建唯品会之前的 1998 年,沈亚和卖蓝牙设备的洪晓波合作,当时,沈亚负责组织货源,洪晓波负责在欧洲卖货,国内一个售价 5 元的手机配件,在欧洲可以卖到 5 美元,最好的时候,一年做到几个亿的营收。

这是前互联网时代跨境电商的最流行做法。

2008 年,沈亚创建唯品会,洪晓波继续在欧洲代理与采购奢侈品牌,售卖的商品均价都在 1000 元左右,但没有打开市场。随后,他们将供应链转向国内采购,获得巨大成功。2012 年,唯品会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从 12 亿美元最高一路涨到 200 亿美元,在阿里巴巴与京东的围剿中生存下来。

欧洲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重要市场,欧洲市场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高,但国家之间相对割裂,语种多,大多自成体系,每个国家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所以,作为目标市场,并不利于平台型企业的出海。但欧洲有较强的互联网普及率,人才也多,大量企业源生于欧洲。

欧洲作为目标市场不够大,但是关注程度来说,非常重要。“产品一旦获得欧盟承认,就可以作为标准,敲开其他市场的砖头。” 君乐宝的一位营销负责人如此评价。君乐宝是中国出口欧洲的奶企之一。

而温商在海外,尤其是欧洲有坚实的基础,甚至被称为 “东方的犹太人”。据说,在法国,温商独有的做人、做事方法逐渐将犹太人挤出了市场,天下第一的犹太商人惊呼:居然还有比我们更会做生意的人!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认为,在互联网出海欧洲的进程中,温州人或许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温州人在欧洲

林若是在巴黎的温商二代,他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大型商超百货,他们公司的货物基本通过温州的贸易公司获得,因为欧洲地区线下交易还很活跃,所以他们乐意通过贸易方式实现商品流通。

林若也是速卖通上的入驻商家,这是阿里巴巴旗下 B2C 的商务网站,是全球第三大英文在线购物网站。“我们推广网站,推荐当地人在网站上下单,这样的话,也能给当地人带来优惠。” 林若说。

一位在欧洲的 UP 主在 B 站做了一期关于在欧洲温州人的视频,她访谈了在欧洲的温州朋友,那位朋友发现,在欧洲,温商在餐饮、烟草、外贸进出口以及服装纺织业等行业占据了优势,欧洲 85% 的餐饮业、法国巴黎 60% 以上的烟草店、巴黎北部贸易集散中心城市 Aubervilliers90% 以上的人,都有温商背景。在意大利的纺织行业中心城市普拉托,服装行业几乎被温州人垄断。

并且,在服装品牌代理权上,温商也掌握了很多资源,比如法国时装品牌 ELLE、Pourchet (宝榭)、Pourchet,以及代工 GUCCI、PRADA 等,其中很多是国内电商平台上奢侈品牌流通的重要来源。

图/《温州一家人》

根据媒体报道,在欧洲的温商还主动施压航空公司,与荷兰航空签订了长期服务合同:从阿姆斯特丹到香港的航班,为温商提供 2.5 欧元每千克的空运费用。这比普通的货物递送便宜了一半都不止。

但陷阱也会发生。“近期有一批华人在玩 A 货,9 月初回到保税仓 900 万元的货,全是 A 货。” 一位国际品牌供应链商家说。他们采购货物一般会和欧洲当地的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华人会有限购。”

跨境电商也是在欧州的温商们的重要关注点。事实上, 在欧洲的温商很早就开始独立探索跨境电商,他们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建平台;另一方面,依靠本地化优势,争取欧洲品牌的一级代理关系,获得直销权,然后在京东或者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上销售。

比如,在 2015 年,在欧洲的温商刘若进创办 37VIP 跨境电商网和打通中欧物流渠道的 37 速运,一方面,他们在平台上线自己的商品,另一方面,他们争取了获得 70 多家在欧中跨境电商厂家直销的资格。

意大利温商沈平创建过一个名为 “我们家海外购” 跨境电商平台,根据媒体报道,“我们家海外购” 在 2015 年底在上海开了 3 家线下门店,

但这些平台规模小,所能集结的资源有限,他们开拓中国市场,需要直面京东或者阿里巴巴的竞争,难度很大,只能开拓区域市场。据燃财经查询,苹果 APP 商店中的 37VIP 平台最新一次更新是在 5 年前,此应用下面只有一条评论,且还是差评。而 “我们家海外购” 最初只能在江浙地区施加影响,且目前已经无法查询到任何门店信息。

一位长期定居法国巴黎的台湾商人说,温州商圈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服装类、鞋类与小商品贸易类,有着强大的供应链和零售能力。但不少接触过温商的人士说,和温商做生意可以,但想要深度融入到他们那个商圈中很难。“他们有自己的运行规则,非常抱团,不论是投资还是贸易,几乎可以做到闭环流通。”

温州人失宠互联网?

在传统印象中,温州人似乎更青睐线下交易,他们更擅长的是传统生意。

知乎用户王俊杰所在的企业老板就是温州人。为了赶潮流成立了电商部门,希望增加销售额,投入几百万元做电商。电商的经理也是温州人,由于没有投入压力,他们做好电商的决心前所未有。

可事与愿违,几百万元花下去后,除了做了几个网站和换掉了某些软件 LOGO 外,几乎一事无成,2012 年销售额几乎为零,2013 年的电商业务销售额只有 5 位数,现在,这家企业的电商主打又回淘宝开店了。

偏爱实业可能是温州人的传统。

20 世纪 80 年代,在老乡带老乡,朋友带朋友下,由浙江人(主要是温州人)自发形成了近 10 万人规模的 “浙江村”。他们集中的行业有五金电器、服装,几乎能做的小生意全都做了,他们从个体做到商场包柜台再到建设自己的大院和商场,一步步走向正规化。

温州人是北京 “浙江村” 的主力,打造了闻名一时的京温商场、连发窗帘城等市场,在北京大红门地区辗转腾挪了 20 多年。他们也乐于通过《温州人在巴黎》、《温州一家人》等影视作品输出自己的文化。

图/《温州一家人》

项飙在《跨越社区的边界:北京 “浙江村” 的生活史》中说,温州人在餐饮、服装纺织业等行业扎下了根,因为这些行业能够用劳动投入能够换取最大的经济回报。

温州人也热衷炒房,外界称他们为炒房团,携带数千亿元的现金,以一己之力撬动北上广深房价的资本客,倒手一卖,即可获得数千万元暴力,如滚雪球般投入下一个城市。据媒体报道,在沪购买商铺意向的温州人群中,半数以上喜欢购买 30-50 万元的小商铺,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购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整层商铺、写字楼。

但到了互联网时代,温州人似乎销声匿迹了。

在温州临近的杭州与上海等地,不管是电商、游戏行业还是投资行业,都鲜见温州人的身影,似乎他们缺席了互联网大潮,远远不如他们在房地产和小商品类目中呼风唤雨。很多人将这种情况归根于温州人重视实业的经商传统所致,他们有了丰厚的家族积累和抱团的社区氛围,很多交易在内部就可以实现。

不过,在更多人看来,这源于温州人与互联网行业存在时空差。中国互联网的萌芽发展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了,特别是 2010 年代开启移动互联网。而在 2010 年代,这时,一部分温州商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物质基础,他们从商业转向了资本游戏,比如房地产、投资等。

但也有在国内互联网呼风唤雨的人物。比如,在国内电商圈,唯品会的创始人沈亚被称作 “马云最想见的温州人”。

阿里巴巴的合伙创始人之一、十八罗汉之一的谢世煌也是温州人出身,他在阿里巴巴内部主管投资,帮助阿里进行多领域的投资并购,主导收购了恒生电子、华数传媒、光线传媒等优秀公司,帮阿里获得了不菲的收益,外界称其为 “马云的影子”。

同样的时间差也可以在海外看到。温州人出国潮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达到高峰,20 世纪 80 年代,温州地区偷渡现象相当普遍,仅 1980-1994 年间移居欧洲的温州非法移民平均每年就有 1. 1 万人,在法国,最开始,温州人群体从事的都是最边缘的行业,即所谓的 “三把刀”:皮刀(皮革业)、剪刀(服装业)和菜刀(餐饮业)。

中国互联网行业出海,是在 2010 年代之后。2010 年代,互联网工具应用出海探索,比如猎豹、360;到了 2015 年前后,则是游戏出海的阶段,比如网易或者腾讯;2016 年,国内电商加快 “走出去” 的步伐,各类传统零售商、电商巨头、跨境电商新秀、供应链分销商等纷纷入局,加速跑马圈地。

一如海外投资者所言,海外华人发展与中国互联网出海二者根本是两路人,两个次元世界,没有机会对话。

电商出海需要在供应链、物流仓储以及售后等方面重度投入,海外的复杂与高成本让一些公司只能在局部地区维持存在,但已经在海外打下供应链与物流仓储能力的华人公司,两者将会有更多化学反应。

现在,随着温州华人二代的兴起创业,他们将目光投入到新兴平台,将资本积累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在跨境电商等方面,他们开始延伸触角。

更大的市场在于真正本地化

阿里巴巴出海业务的策略是先从当地华人着手,而后逐步拓展。2018 年,阿里巴巴出海战略就定为:出海双通道、八大海外运营中心、重点品牌扶持计划。其中,出海双通道分别是服务海外华人的手淘和服务东南亚本地消费者的 lazada,天猫海外对 “天猫出海” 的用户定位主要是近一亿海外华人。

“如果没有在欧温商和华商,我想国内跨境电商平台也不容易成功。” 京东法国招商总代理 F2C e-solution 创始人 2016 年在接受《温州商业报》采访时说。在法国的招商会原先是瞄准了法国本土商家,但接触过程中却发现,因国情和文化差异,国内团队和国外商家往往会有谈判困难,反而是一批活跃的在法温商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惊喜。

中国卖家在亚马逊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0 年亚马逊头部卖家中 42% 为中国卖家,亚马逊美国网站上的中国跨境电商占比已达 63%。

但出海的风险钟声敲响。公开的资料显示,2021 年 4 月底,在过去的 5 个月,亚马逊关闭了约 600 个中国品牌的销售权限,其中涉及约 3000 个卖家账号,涉及帕拓逊、傲基、有棵树等头部大卖家。

“自建站可能是摆脱困境的方法之一。” 一位广州跨境电商玩家说,他已经在美欧当地寻找一些合作伙伴,自建仓、自建网站,实现独立运转,但投资较大。

也有人认为华人的作用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华人给予国内互联网出海的想象可能被夸大了。” 一位海外留学生说。他注意到,尽管华人和留学生可能是第一批用户,也可能是主要用户,比如爱奇艺、支付宝等产品,但市场规模很小。

但这些华人能在本地合规方面给予中国互联网企业以支持。

大观资本投资人徐瑞呈说,“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有一种思维,出海是为国内服务的,先做好国内市场,再做全球市场,但新一代的创业者,从创业第一天就朝着做一家全球互联网企业的目标去了。”

一位海外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说,在早期,日本出海企业,基本中层以上都是日本人。德国人也是,比如德国的中国汽车公司,中高层领导都是德国人自己。但中国企业出海不一样,他们更追求本地化,在一些细分领域,早期品牌出海企业也会引入海外合伙人级别来合作,但在中国优势赛道上,比如技术与运营上,往往也是中国人占主导。

“早期,互联网出海与华人实业创业是分开的,主要是老一辈华人注重实业,和互联网出海人是两路人,存在时空差,但现在,一些华人二代创业,越来越跟互联网发生连接,他们也参与到了中国互联网出海业务中。” 上述投资人说。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只有真正的本地化、海外化,才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市场之道。

为什么网上的有钱人总是比现实生活中多?

“30 岁至少要有存款 100 万!” 这句话还要流传多久?是时候用真实数据破除下对 30 岁人群的妖魔化了。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存款最高的为北京上海略微过 10 万存款,而广浙江,存款也只是在 5-6 万的水平,这些数据都是来自中国 31 省 30 岁人群平均存款数据。

在 a 股 1.9 亿的股民中,只有不到 3% 的人是账户超过 50 万,也就是按照沪深开户数来折合一下,也就不到 250 万的人账户超过 50 万,大部分都是为 10 万或更少的金额。

我实在理解不了为什么看到别人动不动就评论说月入过万,几十万几百万存款不在话下,出口就是几十上百万的口气。

在 a 股算是最有钱的群体了,也不过渺渺几百万。那些动不动几十万,出口讽刺的,根本没了解中国的打工人收入,在我身边,甚至我经历过的这么多公司来看,大部分人收入还是无法收入过万,尽管在广州一线城市,再次打开招聘 APP 一看,这才是大部分收入现实。

至于那些开口闭口知乎的年薪百万的,几乎在日常生活中凤毛麟角。在中国,月入过万的已经算是万中无一的人了,大多数人都是 5000-8000 收入水平,甚至更多的人收入低于 3000 元,中国低收入人群依然占据至少一半以上人口。

傻叔远山

多看数据少扯蛋,国家统计局 “国家数据” 库 “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 表截图如下

image

然后就是怎么看数据的问题了,简单来说,2020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189 元由 17917 元工资性收入 + 5307 元经营性净收入 + 2791 元财产性净收入 + 6173 元转移性净收入组成。

然后,对于很多拿死工资的工薪族来说,你只有其中一项工资性收入,而 2020 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水平是 17917 元 / 年,1493.08 / 月,不要意淫什么月入工资过万了。

经营性净收入是指剔除了经营成本后的经营利润。如果你不是独立经营第一二三产业的农民或老板,那你的经营收入就是 0。但在贫富差距比万恶的资本主义欧美各国还要大的中国,那些亿万富豪和大小企业主高达 7.4 万多亿的巨额经营性净收入,都是要算到你头上的,导致你 2020 年被平均了 5307 元经营性净收入。

财产性净收入分动产和不动产收入,其中动产收入是指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车辆、藏品等可以移动的财产所产生的利息、分红、升值收入减去税费、佣金等交易成本后获得的净收入。不动产收入主要是指不能移动的房产所产生的房租净收入。

对于租房居住或没有还清房贷的月光工薪族来说,看看居民支出项中的居住支出与服务消费支出就知道,你的财产性收入是负的,因为你必须要在人均 1493.08 / 月的工资性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收入支付房租,或支付金融服务消费支出中的房贷利息。好在有富人群体巨额的财产性收入平均到你头上,才让你由负转正,就有了 2020 年 2791 元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净收入主要由用人单位与在职员工共同缴纳的社保转移支付给退休老人的养老金组成,还有慈善收入、馈赠收入、政府补助等转移收入,在全国 8.6 万多亿转移性净收入中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你家没有老人领退休金,那你这一项收入不但基本为 0,还要通过强制缴社保的形式,对你人均 1493.08 / 月的可支配工资性收入造成很大影响。但还是要平均到你的头上,让你 2020 年有了 6173 元转移性净收入。

pxgeer

据我观察,越是收入低,那些小消费越是舍得,喜茶奈雪几十块的奶茶,买个几十块的盲盒,越是收入高的会觉得这个不值那个不值,转一圈后就只去便利店消费了个水。

ylshxajh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你已经说了有 250 万人账户超过 50 万。集思录是一个投资网站,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来集思录就有两千多人,两千多人中有 10% 的人经常发言就是两百多人。

两百个经常发言的人足够给你造成全世界都是有钱人的错觉了。你统计一下集思录用户排行榜前两百名那些熟悉的 ID 都有多少资金量就明白了。

全国只有两亿股民,你说的那些打工人根本没来股市,更不会来集思录,更不会让你看到他的发言。

来投资的都是有钱的,一个聚集了有钱人的论坛,说月入过万,几十万几百万存款不在话下,出口就是几十上百万的口气,还奇怪吗?

春满旧山河

这是因为网站、论坛都是开放性的,不对用户分层而造成的认知断层。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严格按层级交往的。

百万千万的中产不会去和底层月收入三、四千的交往,亿万富豪也不会去和中产讨论问题。20 年前我们单位(东部省会城市员工一百人左右),月入 1 万只是平均数的下限。我们的麻将圈子不带年薪 20 万以下的参加。

一扔大师

要看城市,上海月入一万非常容易,但小城市特别是小县城体制外,打工仔月工资收入一万的,真的是万中无一。

峨眉山帮主

30 岁能赚到 100 万现金,还有房有车的话,这比例大概是 1% 左右吧。我是 33 岁做到的,我比较清楚自己大概排在 3% 到 5% 左右,30 岁至少真是百里挑一了。就我这,还是靠着这十年的金融大开发和 14 年最低价房价精准抄底。我高考排名大概是 3% 左右。

因此 99% 的人做不到 30 岁有 100 万现金,90% 的人这辈子估计都没有。比如我这辈子都估计不会有 1000 万现金。

对了,30 岁时候我还是我证券营业部的 VIP 客户,第一个开 ETF 期权的客户,以至于他们都比较烦我。这么个破营业部,资金过 50 万的人才 130 人,真是穷啊啊啊啊啊。

你以为我是有钱人吗?不,我住在一线的外环外的郊区农村,没事喜欢打 CS,老婆都娶不到那种。

中国 99% 的人对中国富人是接触不到的,反正多有钱?应该是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钱,911 那是买菜车吧。。。对他们来说一亿那是起步,10 亿才开始,100 亿不是梦!

所以小目标这句话是很正确的,只是这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罢了。

投资中国心永在

他们没骗你,他们是有钱。

网上成功的才说话,不成功的不说话,当万中无一凤毛麟角的人都聚集到一个网站里,就会让你觉得他们说的话理解不了。

现实中见到什么样的收入和存款跟你的圈子关系很大,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圈子里,你见不到不同圈子的人,体会不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只有在网上你才能和这些人说话,在他们圈子里很平常的话,你会觉得很魔幻。

fxjvv

怎么说呢?我在一线城市上海,快四十了,到现在也没见过存款超过一百万。因为基本刚有几十万存款,就拿去买房买车了。然后背上车贷房贷,基本没啥存款可言了。在上海月入过万倒不是啥难事,但抵不住花的多啊!如果不还房贷车贷啥的,攒个 100 万也不难,可是没有如果呢。小城市可能房贷压力小点,但是工资太低,总之我同意楼主的观点,的确不容易。

walk_in_sky

人以群分,你看到的都是和你一样的人,提高自己,跳到另外一层看看吧,世界很大,感受一下世界的参差,你不知道的并不代表不存在。一万,在上海一万你需要操心的是怎么活下来,不被这个城市淘汰掉。

161812

2020 年两个数据摆着:一是中国居民人均资产 36 万元;二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27540 元。

来源:集思录 微信号:jisilu8

名创优品:把十元店开遍世界靠的是什么?

说到名创优品你可能会想到日本百元店祖师爷大创、百万年薪男士最爱的优衣库、以及完美模拟出家生活的无印良品。

乍一眼看上去,名创优品就是个低端缝合怪,每一个部分都让你觉得似曾相识但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但实际上这么说是小瞧了它,靠着这套看似简单甚至低端的打法,名创优品 7 年内在全球 90 多个国家开了 4700 多家店,每家都开在大城市市中心的人气商场,去年十月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了 100 亿美元。

名创优品早就不是什么套着漂亮外壳的传统十元店,而是一个把触手伸向世界各地,能够调动全球资源的模式创新小能手。

那么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来看看,名创优品究竟是怎么把各种新模式,玩出风格玩出水平玩转地球村的。

01

出海快谈,只谈出海,hello 大家好我是周雪玲。

首先在整个内容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定一个框架。所有最终会交付到消费者手上的产品,都可以用一个极简的模型来概括,那就是供应商,消费者,以及或多或少的中间环节,合起来构成了一整条供应链。研究名创优品,就是研究它在中间环节起到的作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说。

从供应商到名创之间的环节,是供应链的最前端,这是名创优品的杀手锏。

名创优品打响名号的代表作有两个品类,一个是传说中和 600 块的祖马龙香水有百分之 90 相似度的香体喷雾,一个是号称让两百块的植村秀大砍刀跌落神坛的旋转眉笔。

从包装到文案的全面碰瓷

前面这个香水,名创优品无论是在宣传软文还是官方采访里面都会提到,它之所以好闻,是因为香精和宝格丽、香奈儿、圣罗兰这些国际大牌用的是同一家供应商,全球香料龙头奇华顿。

而后一个,虽然我没找到眉笔的供应商,但发现名创优品的美妆供应商列表也不简单,包括但不限于给雅诗兰黛代工的韩国化妆品厂商科丝美诗(COSMAX),给迪奥阿玛尼做代工的彩妆龙头莹特丽(Intercos),和给悦诗风吟做代工的韩国护肤品公司詹尼克(GENIC)等等等等等。

这个名单我能一直跟你唠到山无棱天地合,因为像这种在细分领域内做到极致的供应商,名创优品一共合作了 600 多家。

这个数字的威力,要对照着它的产品数量来看。名创优品自身只有 10 个大品类,同一时段内总共只提供 3000 多个 SKU,什么意思,一款衣服两个颜色四个码,就算 8 个 SKU,3000 个 SKU 可能只有小几百款产品,所以名创的选品是非常精简的。

那这小几百款产品,交给 600 家代工厂完成,相当于给每一款都找了一家最适合的供应商来生产。所以名创优品根本不需要了解这个产品的生产细节,就能获得供应商和国际大牌多年磨合积累的经验,堪称无脑躺赢。

那为什么这些国际知名的代工厂,会愿意和名创优品合作呢?这就要说到它独特的合作模式了。一般一个品牌为了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会把大订单拆分成好几个小订单交给不同的供应商,这样一来你是不依赖供应商了,可供应商也不依赖你啊。

而名创优品的原则是,集中资源砸一家。不仅用全部订单砸单一一家供应商,还拿现金砸,一般品牌下订单都会要求赊账一到三个月,名创优品直接在下订单的时候就付现金,订单完成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只有一个月,这样,大供应商才会被你打动,小供应商才肯为你卖命。

名创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仅 28 天

02

说完供应链前段,我们再来看后段。

从名创优品到消费者, 需要经过一道线下的加盟门店。这个环节,名创推出了甩手掌柜式加盟,只需要出个加盟费,其余环节全都靠集团优势给你安排好了。

比如选址,名创跟万达谈好合作,之后全国的万达广场任君挑选;再比如加盟商最头疼的库存,名创是卖一件算一件,卖不完我运到其他门店继续卖,没有压货风险。

所以,你只看到了名创优品遍地刷存在感,实际上它迅速吸引加盟商的背后,是把艰难的加盟模式变成了一套出钱不出力的理财产品,能够广泛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而不只是吸引那些懂经营、肯冒险的传统加盟商。

加盟模式在国内运转两年后,2015 年,名创优品开启了全球化的扩张之路。但海外国家的国情各有不同,盲目复制国内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名创优品在海外采取了加盟、分销和直营三种开店方法。

东南亚地区是和国内最相似的市场,各国商人和消费者对中国商业巨头的认知度也比较高,所以采取和国内一样的加盟方式。

而非洲、南美和俄罗斯,市场有潜力,但商业环境难以捉摸,需要很强的本地资源,所以名创优品选择了分销。分销商一次性买断一个国家 2-10 年的代理权,再找本地有零售经验人来运营门店,这种方式下名创优品对门店的控制权比较弱,但能够快速打开陌生市场。

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扩张方式

最后,对于北美和印度这种人口规模巨大的单一市场,名创优品选择了躬身入局,开官方直营店。我们来看它的门店,这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购物广场,这是在洛杉矶的好莱坞大道,这是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离环球影城不到一刻钟车程,全都是吞吐大量全国甚至国际旅客的标志性区域。

开在地标性位置的名创优品

在这种地方进行高投入、强管控的官方直营,名创优品可以在全球树立品牌认知,给其他地方的加盟商树标杆,吃定心丸。

就这样,靠着加盟、分销和直营的三级火箭,名创优品 2015 年扩张速度翻了 3 倍,单年开店 1075 家,到 2020 年 6 月底,已经在海外拥有接近一千七百家门店,遍布全球 80 多个国家。

03

不过,疫情的到来对名创优品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的海外业务被暂停甚至关闭,导致名创优品在非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从去年一季度的三分之一,下降到今年同期的五分之一。

印度这个去年拥有超过 140 家门店的国家,疫情反反复复已经感染了三千多万人,更是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正常化。

于是美股投资人纷纷亮出了态度,名创优品的股价从今年年初的高位,已经跌下来 65%,接近膝盖斩。

名创优品股价自高位下跌 65%

因此,在海外市场投入巨大的名创优品,想到了另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跨境电商加线上营销。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名创优品为每一个国家都开设了官方账号,用各个国家自己的语言发帖,而且每一个账号都独立运营,没有统一的活动,甚至没有统一的风格,完全本地化操作。

比如各个国家里粉丝数最高的墨西哥 twitter 账号,你会觉得它背后就是一个沙雕女孩,每天换着花样冲你喊,小姐姐,来剁手呀;

墨西哥官方常发表情包

而这个沙特阿拉伯号就明显高冷得多,除了在穆斯林传统节日发发祝福,通常都是在一本正经的宣传自己陈列整齐严阵以待的店铺。

沙特官方常发空无一人的门店

针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名创优品还会推出本地特色活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洒红节。洒红节是印度教传统节日,每年二三月份,为了迎接春天,印度教教徒会走上街头互相往脸上身上涂抹各色颜料。

而五颜六色的外观,正是名创优品的产品卖点之一,于是印度名创优品顺势在 facebook 上办了一个叫 #ShowMinisoColour# 的活动,具体的玩法是让用户发布和自家产品合照,并写一句产品颜色代表的个人风格,就有机会得到免费礼品。

#ShowMinisoColour# 活动

当然了,为了扩大传播度,名创优品还要求用户加上官方 tag 并艾特好友,艾特好友最多的人有特殊奖品,靠这种方法低成本地吸引了众多关注。

今年 6 月 5 日,名创优品在广州成立了自己的跨境电商公司,正式把这项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运营,截至 6 月底,名创优品已经在接近 50 个海外市场上线电商,未来有希望成为疫情不稳定因素下的收入压舱石。

04

其实纵观名创优品的出海过程,你会发现它的核心优势,是国内发达的轻工业。

最开头提到的国际香料龙头奇华顿是一家瑞士公司,之所以能够给名创优品提供低廉的原材料,是因为它主要的生产基地都设在中国,去年底还在江苏常州建成了全球最大工厂。

其他韩国的意大利的美妆供应商,在中国也都设了工厂,所以才能让国内起家的名创优品,用上国际大牌的生产工艺。

实际上,这种模式的诞生和火爆,有它特殊的经济背景,日本在四五十年前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

1972 年,名创优品 copy 的对象大创诞生的时候,日本的轻工业水平冠绝全球,GDP 却从 10% 的高速增长切换到 5% 左右的次高速阶段,人们的收入预期降了下来,不再一心搞钱,而是开始关注个性化、差异化的生活方式。

1970 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换挡

于是在这个时期,日本创新零售品牌百花齐放,无印良品、大创、优衣库、宜得利等等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牌统统在上世纪 7、80 年代爆发。

而现在,中国有着能输出全球的轻工业实力,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年轻人也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开始注重个性化的个人消费。

但和日本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消费品牌还叠加了国内的电商 buff,2019 年,中国的电商渗透率高达 37%,而北美和欧洲市场只有约 10%,无论是数字化基础设施还是运营玩法,国内都走在了海外同行的前头。

结果疫情来了,原本不愿意接受线上购物的海外消费者也不得不尝试这种方式,于是大批新买家涌入亚马逊、涌入电商网站,成就了最近大火的女装品牌 SHEIN 和一众国内跨境卖家,其中有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两人经营的夫妻店。

他们或许没有名创优品亲自到海外开线下店的资金和招募加盟商的实力,但他们同样背靠发达的中国轻工业,同样能够利用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在这个时代赋予的独特红利期,他们之中,或许能诞生中国的资生堂,中国的三得利,和其他中国的跨国消费品牌。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张一鸣 “神隐” 130 天

张一鸣已经很久没有和字节跳动一同出现在新闻里了,内部员工也难观察到他的动向。至今,他的 OKR 仍旧停留在去年 12 月底。

他上一次被公众关注还是在今年 5 月 20 日,他宣布卸任字节跳动 CEO。张一鸣才 38 岁,创下互联网巨头掌舵者 “退休” 的最小年龄。过去 130 天时间里,字节员工熟悉的 CEO 面对面活动中,换成了张一鸣的好兄弟梁汝波。

和尊崇技术的张一鸣不同,新任 CEO 梁汝波或许更懂人,员工们对他评价最多的是,“说话会打太极。”

谈及这位新 CEO 带来的变化,“工资变了” 是许多员工想到的第一点,这和大家最初的预期完全不同。另外一件大事,就是 “取消了大小周”,给员工们 “减了负”。

不过,据字节内部人士透露,张一鸣还没完全脱离 CEO 的工作,他和梁汝波仍在交接期,这种交接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

只是一些变化已经发生,OpenDay 上对员工疑问的解答乃至大大小小的审批,都成为了梁汝波要面对的日常。而张一鸣自己,似乎彻底回归至普通程序员的角色,他不仅热衷于审查员工写出的代码,还会认认真真地提出指导意见。

而字节跳动这家公司自身,依旧在飞速地变化中,只是一切都与张一鸣任 CEO 时期不一样了。

张一鸣辞职的 130 天

继任 CEO 后不到一个月,梁汝波在今年 6 月 17 日首次在字节跳动的 Open Day 上亮相,就带给了员工们一个特别的消息。他声称公司做了一项调查,关于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三分之一的人支持。这项数据也让高层 “犯了难”,最终不得已给了个答复:暂无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

不过在一个月后,字节跳动官方还是发布了通知,大小周取消了。有字节跳动前员工认为,在是否取消大小周这件事上,这家公司似乎慎重得过了头。“犹犹豫豫的,反而让快手抢了先,于是就更被动了。”

来自运营线的张曦觉得有点不适应,“以前总和朋友抱怨没有周末,现在闲下来,还真是不知道周末能干点什么。”

当然,能休息自然是好的,但让多数员工不能接受的是,取消大小周后,工资水平一下子就下来了。

今年 8 月 31 日,是字节跳动首个调薪后的发薪日,许多人收到工资掐指一算,相当于月工资一下子减了 12%。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不少字节跳动员工在朋友圈、微博、脉脉等社交平台感慨:“有生之年终于等来了字节跳动的普调,全员降薪。”

更令字节员工担心的其实是到手薪资少了,但工作量未减。“周末的工作周中突击做,甚至可能还要带回家做。”

张曦说,本来字节跳动的薪资在行业内很有优势,现在这么一弄,薪资方面也确实向整个互联网行业看齐了。还有一位技术线的员工抱怨,来了字节跳动两年多,但职位始终升不上去,导致来了字节两年工资水平和行业比好像还变差了。

如果说张一鸣任职 CEO 期间,字节跳动是在大力踩油门,那么梁汝波任职后,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一切都在 “降速”。

2019 年 4 月,字节跳动旗下教育业务 gogokid 裁员时,字节曾在回应中提及过这样一个词 ——“去肥增瘦”,意为冗余的部分要减掉,缺少的部分要补齐,今年这个词也被各个业务线重提。有字节员工表示,上司的 OKR 中就包括了 “去肥增瘦” 这一条,但大部分员工认为只看到了前半部分,即去肥,“可能就是上市不顺利,把冗余的东西去掉吧”。

另一个频繁发生的现象是,一些员工则反映,身边没能通过试用期的人变得多了起来。

2020 年底时,字节跳动曾发布一条消息称,字节跳动当年在国内招聘员工总数已接近 3 万人,并计划在年底前再开放 1 万个工作岗位。招聘完成后,字节跳动的员工总数将突破 10 万人。

对比之下,张一鸣退居幕后以来,梁汝波最大的任务似乎就是调整人员,从调薪到裁员。

一些字节跳动员工原本以为,梁汝波曾负责 HR 业务,因此也更容易理解员工所想和所急,希望他能够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机会、谋求更大的福利、营造更好的工作氛围。然而,裁员、降薪接踵而至,他们的期待落了空。

一些字节员工发现,即便已经接手 CEO 有一段时间,梁汝波尚未在基层新员工间树立起威望。

在他作为 CEO 首秀的 OpenDay 上,加入字节跳动尚不足三个月的周受资也一同亮相,并收获了相当多的实时互动,有员工感慨:“周受资一出来,弹幕就变得不正常了。” 张一鸣也被评价 “面色红润”“看起来微胖却可爱”。

至于梁汝波,员工主要关注他讲述的内容,但他本人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关注。

最适合 CEO 的人选

2019 年 3 月字节跳动 7 周岁生日时,张一鸣搞了个 “回溯初心”,回到了字节跳动在北京知春路最早期的创业办公室锦秋家园,那还是一个民宅式的小办公室,一个会议室只有五平米。

这个回访的过程被拍成了一个小纪录片。在纪录片的一开头,是张一鸣进入锦秋家园小区的身影。他突然回过身对着镜头说,“梁汝波没来是吗?” 视频里有个女声的画外音说 “来了来了”。进入旧办公室里,身穿墨绿色夹克外套的梁汝波终于入镜。

张一鸣在前面介绍各个办公室当初的用途,梁汝波就在后面附和。张一鸣说当初的办公室环境好,梁汝波说很整洁。张一鸣问梁汝波,你最难忘的是什么?梁汝波说(和你一样)也是跟吃的有关。两个人谈起平常的过往,就似两个亲密无间的兄弟。

(图源:B 站截图)

的确,两人的相识甚至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时的张一鸣和梁汝波不仅是大学同学,更是同宿舍的室友。他们相识于微时,有过一人出主机、一人出显示器凑在一起编程的经历,也有共同创业、并肩作战的交情。2016 年,张一鸣重回母校南开大学,他在演讲中提到,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伴,其中一位正是梁汝波。

信任是张一鸣放心交棒的基础。知乎 ID 为 “你不知道我是谁” 的字节跳动前员工认为,对张一鸣而言,梁汝波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人。毕竟,字节跳动成立以来,他协助张一鸣做了太多事情,从采购安装服务器,到重要招聘、企业制度和管理系统建设;从接手张一鸣写了一半的系统,到如今接替张一鸣承担 CEO 的职责,守护他们共同的创业果实,他始终致力于基础的搭建和夯实。

在今年接任 CEO 的内部信中,梁汝波自己也表示,在 2009 年和张一鸣一起创业前,他曾表示希望有机会做一些重要不紧急的工作。所以,过去这些年来,他从做用户产品,到后来打造企业产品,再到负责人力与管理工作,“一直觉得很幸运能扎根技术、产品和管理,因为有一鸣在前面处理很多困难、突发的工作”。

现在,两个人就像换了个位置。“为了公司更长远的发展,需要张一鸣从日常管理里抽身出来,专注在对公司发展不紧急但很重要的工作上,创造更大可能。” 梁汝波说,这种调换,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压力很大。

员工们对梁汝波的评价不一,有人说梁汝波很温和,说话好似 “打太极”。但也有人不喜欢他这样的风格,觉得太温吞。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大家都认可梁汝波这个 “联合创始人” 的身份。

另一位字节跳动前员工回忆,自己刚入职时和梁汝波同一个办公室,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里开视频会议。某一次梁汝波反馈了一个 Bug,恰好是该前员工负责的部分,想解决问题还需要在他的手机上调试。“找了汝波问啥时候有空,汝波现场直接把电脑让给我:你随意。”

用这位老员工的话说,梁汝波既有深厚的技术、产品背景,又扎根于组织建设与管理,比起手握一块业务拼图的其他高管,由他站出来平衡各方、统筹全局,显然更为明智。“汝波在字节的地位,是没得说的。”

不过,随着创立第十个年头的到来,字节跳动这家公司,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组织人才方面。

放眼整个互联网行业,美团也好,小米也罢,走进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在强调人才梯队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字节跳动的业务触角已经延伸得足够远,以内容和算法为起点,它凭借自身流量优势,对新业务展开了大胆的尝试。

评价一个 CEO 是否合格,管理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课。在张一鸣的自我认知中,他算不上一个成熟的管理者,但梁汝波不同,后者是他口中那个在改进日常管理、保障公司健康发展方面 “比我更合适的人”。

接任 CEO 不久后,梁汝波就发表了一次有关管理的讲话。他说随着组织规模变得很大,字节的管理层们开始关注起管理效率与效果问题。在管理机制上,梁汝波做的最大改变是 “注重文化建设”,用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通过文化增加共识,减少规则,通过工具系统支撑效率和效果的实现。

张一鸣负责准,梁汝波负责快?

张一鸣任职的时候提出过很多创新业务。他在 2020 年 3 月,即字节跳动八周年的日子里特别点名了教育业务,“教育是公司跨界尝试的新业务方向”,张一鸣很关心这个新业务,把它和自己出任字节跳动全球 CEO 的消息并列在一起宣布,可见其对教育业务的重视程度。

然而就在张一鸣卸任 CEO 后不久,这个业务就出现了巨大的变故,因为 “双减” 政策落地了。

教育业务曾被视为字节跳动的第三条增长曲线,2020 年 10 月,字节跳动给旗下的教育业务迎来了统一的名字 —— 大力教育,陈林担任大力教育 CEO。陈林透露,未来字节跳动旗下的所有教育产品,都由这个品牌来承接。

细数字节教育的布局,包括 To B 的进校业务,以及 K12、少儿、成人教育等 ToC 的业务,几乎涉及所有教育的主流赛道。大力教育旗下产品包括 gogokid、开言英语、清北网校、瓜瓜龙启蒙、极课大数据等。而大力教育也在这一次大力教育品牌发布的同时,亮出了旗下首款硬件产品 —— 大力作业灯,整个教育口线合计人员规模超 1 万人。

尽管在 6 月的内部全员讲话中,字节跳动高级副总裁、大力教育 CEO 陈林还在强调 “公司管理层对教育板块是非常有信心,也有耐心,未来将持续投入”,彼时还宣称 “没有裁员计划”。

两个月后,大力教育还是拉开了大规模裁员的序幕。

8 月初,大力教育旗下包括瓜瓜龙、清北网校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均实行了 “N+2” 的裁员补偿计划,其中教辅团队几乎全部裁撤,素质教育、研发和硬件团队还有所保留。“你拍一” 和 GOGOKID 已被彻底放弃,于 8 月 5 日停止维护,瓜瓜龙和清北网校则转至素质教育和 AI 录播课等方向,继续探索。

因为张一鸣已经卸任了 CEO,他甚至没有机会向这个他曾经寄予厚望的新业务 “正式告别”。

进行业务收缩的不只是大力教育。9 月初,据公开报道,字节跳动拟出售旗下证券业务,整体估值约 5~10 亿元,其内部已明确,未来不会再从事相关业务。字节跳动在回复中证实了这一传闻,称公司收缩金融相关业务,确实有出售证券的计划。

当业务不在,负责该业务的员工也不得不面临离职与转岗的选择。根据字节跳动给出的方案,证券业务线的产品和运营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转岗,或在 10 月 8 日前离职,赔偿方案为 “N+1”;研发仅存在转岗选项,但可能会获得较低绩效。多数员工事先并不清楚自己所在的部门即将消失,一位字节跳动员工告诉 AI 财经社,他近期正在考虑转岗至证券部门,直至看到新闻才知道 “理想中的工作没了”。

梁汝波就像一个园丁,他面前摆着字节跳动培育出的众多新品种幼苗,但最终哪一株会顺利地结出累累果实,背后存在太多变量。但他收拾残局的节奏,却十分的利索。今年来,字节跳动对业务的收缩就尤为果决。砍业务和裁员的速度,比最初布局时还要快。

梁汝波曾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回忆,公司刚成立不久时,他和张一鸣从位于天津的机房返回北京,常常会在地铁上比赛背站点的顺序。看一眼,觉得记下来了,就转过身开始背,看谁说得更远。通常情况下,梁汝波比张一鸣更快,而张一鸣要比梁汝波更准。

在带领字节跳动这辆高速列车行驶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张一鸣负责的才是快,而梁汝波负责的则是准。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两个人重新调换了位置。

如此看来,与其说是 “萧规曹随”,不如说,梁汝波终于站到了他真正适合的位置上。

(文中张曦为化名)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变卖离场的潘石屹,逃不出自己的赌局

1

2019 年 3 月,地产大佬潘石屹将一个名为 “神棍局” 的自媒体平台给告了,引发了网上热议。

潘石屹气呼呼地发微博表示:“不愿意来 SOHO 的,就别来!”

这个名为 “神棍局” 的自媒体到底说了什么让大佬如此大动肝火,以至于要诉之公堂?

原来,2018 年双 “十一” 那天,“神棍局” 发布了一篇名为《北京望京 SOHO 风水大局,互联网 “滑铁卢”?》的文章,称望京 SOHO 所在位置 “煞气严重”,布局 “冲八字”。

文章还煞有其事举例熊猫 TV、小蓝单车等企业入驻后不是被收购就是倒闭等现状。

这种文章其实看看就得,从小学辨证唯物法的我们一向知道,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失败就有成功。

从望京 SOHO 走出的成功创业公司也不是没有,可人家根本不会觉得是因为 SOHO 风水好才获得成功,提都不会提。

这场风水官司后来以 “神棍局” 败诉,关停帐号而告终。

可看到潘石屹气急败坏的模样,网友却笑了。

不为别的,因为被潘大佬一句 “我不相信风水,我相信科学” 逗乐了。

互联网可是有记忆的。

潘石屹曾在陌陌上市那天,发微博以 “风水好,适合互联网企业发展” 来为望京 SOHO 揽租。

在他自己的微博里,无数次夸赞自己的好友、小学同学是著名的 “风水大师”,又多么 “奇准”。

1.jpeg

潘石屹可能也不记得了,他的大哥王功权曾无意间说起个小故事。

当年哥几个去海南炒房,王功权看中一套房子,于是带着大家伙去看房。

潘石屹一进去东瞧瞧西瞧瞧,说这房可不咋地,卫生间的朝向有问题。

王功权大吃一惊,说:没想到你还会看风水。

潘石屹憨厚一笑,为成功帮上大哥的忙兴奋不已。

看来,不管潘石屹信不信风水,起码他并不讨厌风水,关键是看这个 “风水” 之说对自己是否有利罢了。

事实上,让潘石屹真正恼火是因为这篇文章 “哪壶不开提哪壶”。

2018 年,由于潘石屹陆续抛售了四年的资产,SOHO 中国差不多出售了近 300 亿元资产,坊间不断传闻潘石屹在 “套现” 准备跑路了。

潘石屹一边回应 “跑不了,不要相信谣言”,一边和黑石集团眉来眼去,打算将 SOHO 中国卖出。

虽说那篇风水文章对黑石集团收购 SOHO 中国不会有太大影响,可节骨眼上出现个 “挑事” 的,总归让潘石屹心里很不爽。

作为当年下海经商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潘石屹成功靠着 SOHO 中国项目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地产大佬,却在上市之后一路高开低走。

就连潘石屹的 “跑路” 之举,也不是第一次。

事实上,正是因为潘石屹的第一次 “跑路”,才成就了他后来的地产事业。

2

1963 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的农村,他是家中的长子,后面还有两个妹妹。

由于父亲是 “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穷到潘石屹出门仅有一条长裤,从来不敢洗。

“一条裤子整整穿了 730 天”,他后来回忆说。

因为生活极其窘迫,两个妹妹后来相继送人抚养。

这样环境长大的潘石屹难免有些自卑又敏感,对财富也有着极度的渴望。

1977 年,潘家终于迎来了希望,父亲被摘了帽,全家从农村搬到了清水县城。

潘石屹也即将中学毕业,报考了兰州一所中专学校。

此时的中专含金量很高,不仅包吃住还包分配,潘石屹觉得毕业后能回县城当个国家干部就很心满意足。

谁知,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录取通知,潘石屹只好进入县城的一所高中就读。

没想到,高中刚上了一个多月,潘石屹忽然收到了中专的录取通知。

原来当时通讯落后,地址也不详细,这份录取通知辗转许多地方才被人送到了潘家。

等潘石屹提着大包小包坐了十多个小时火车来到学校,因为实在太累了,居然坐在教学楼的楼梯口熟睡过去。

叫醒他的是班主任金老师,问清楚来历后,便把他带到了班上。

身材矮小,又满口西北方言的潘石屹一开口,立即惹来哄堂大笑。

可能这段经历给了潘石屹很大的心理阴影。

读书时,除了教室、食堂和宿舍,他几乎哪里都没去过。

中专时候的潘石屹和人打招呼怯生生的,头都不敢抬,一米六几的身高更是不好意思和女生搭讪,只能埋头课本之中。

用一句话来形容,唯有学习才使他快乐。

因为学业优秀,潘石屹中专毕业后,顺利考上了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完成了读大学的心愿。

1985 年,22 岁的潘石屹被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吃上了梦寐以求的 “皇粮”。

2.jpeg

因为是石化行业,单位工资比较高。普通人一个月只有 40 多元,潘石屹可以拿到 100 多元。

本来感觉挺称心如意的潘石屹却被一件小事给触动。

单位一位新分来的女大学生去总务处领桌椅,却横竖不满意。

陪着她的潘石屹劝说对方别太在意,可人家一句:“潘石屹,你可不知道,这张桌子要陪我一辈子的,我得仔细挑。”

潘石屹听后,回到自己座位上,盯着面前的桌子发起呆。

他暗暗问自己:“是啊,难道我也要待在这里和这套桌椅陪上一辈子么?”

别看潘石屹个子不高,志向却很远大。

虽说是苦出身,可他有个很厉害的祖父叫潘尔燊,读过黄埔六期,参加过著名的中条山抗日战役。

虽然家里后来也因祖父的问题受到不少牵连,可潘石屹从小还是很崇拜他,希望自己有天也能够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看着新闻里播放的沿海城市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潘石屹更坐不住了,他觉得自己也不差,完全可以凭借聪明的脑子去南方 “淘金”。

3

1987 年,24 岁的潘石屹领到当月工资后终于辞去公职,孤身来到了深圳的南头关。

由于深圳是特区,进出需要专门的边境通行证,可潘石屹既没单位证明,又没合理的进出理由,属于俗称的 “盲流”。

无奈的他咬牙从身上仅剩的 80 元钱中掏出 50 元请 “黄牛” 带他从一处铁丝网的破洞里钻进了深圳。

踏上深圳的土地后,潘石屹有些后悔,这里原来并不是遍地黄金,一样得看关系,靠人脉。

两眼一抹黑的潘石屹也不好意思打道回府,只能循着一则招聘广告进入一家皮包公司混口饭吃。

从发传单到跑腿送货,再到接待内地来访的企业家,为了填饱肚子,潘石屹差不多把当时深圳所有底层工作通通体验了一遍。

困苦的生活和怀才不遇的郁闷让潘石屹内心总结为:深圳是不错,可惜咱来晚了点。

1988 年,海南省成立。

25 岁的潘石屹深感 “不能再错过历史机会”,再次南下到了海南,迎来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来到海南,潘石屹毛遂自荐应聘到一家有三百人的砖瓦厂当厂长。

砖厂算不上什么大业务,可初掌大权的潘石屹还是挺开心,觉得咱大小也算个管理者了。

只是看着不断涌入海南的人潮,潘石屹又会陷入沉思,自己的能力难道就只是管理个砖厂了么?

潘石屹守在砖厂的时候,一个叫冯仑的北京干部刚从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离职,转身投靠了当时的创业大佬 —— 南德集团牟其中。

3.jpeg

牟其中是此时中国无数创业者都膜拜的偶像。

如果说冯仑身上有股豪侠之气,那么牟其中身上就有股不怒自威的霸气,连自命不凡的冯仑都只能给他当个副手。

这位靠着以物易物方式换来飞机的大佬,故事值得单独一说。

正因为牟其中本事大,脾气也大,冯仑在他手下干的并不那么舒心,心思还是牵挂满是椰林和沙滩的海南。

但是牟其中以罐头换飞机的思路,深深启发了冯仑。

此时,守在海南某砖厂的潘厂长开始感觉郁闷。他的工作整天不是追赶盗窃厂里物资的当地乡民,就是安抚躁动不安民工的情绪。

因为总是得罪人,自己房间窗户玻璃都被人不知砸了多少块。

他时常长叹:虽然咱名字是带 “石”,可总不能真的守着这堆砖石过一辈子吧。

确实不用一辈子。

没多久,因为经济不景气,砖厂如愿以偿倒闭了。

1990 年年底,27 岁的潘石屹回到海口,那叫一个惨。

因为没钱,晚上只能睡在沙滩上的凉椅上。衣服得埋在沙子里,因为怕被人偷了;两元钱的理发费被他硬是砍到一元;跑到小店看个春节晚会,被人硬是中途撵走。

4

潘石屹穷困潦倒之时,冯仑打算再次下海创业。

冯父觉得儿子又不务正业,写信质问他。

一封信十个问号,全是 “你老了怎么办?”“你没有稳定的事业怎么办?” 之类义正言辞的话。

冯仑当即提笔回信给父亲: “我想要尽早实现财务自由,打劫不行,换爹也不行,除了创业,我还有什么办法?”

1991 年初,渴望 “暴富” 的冯仑再次回到了海南,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潘石屹。

相比冯仑,潘石屹起码算是在海南基层干过,头脑灵活,说话也谦虚,被有大哥风范的冯仑看上,收为了 “小弟”。

潘石屹可不傻,眼前这位大哥,正经部级单位出身,背景硬,人脉广,跟着不吃亏。

就这样,冯仑拉着潘石屹以及王功权、张民耕等人注册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 (万通前身)。

4.jpeg

这年 8 月,大哥冯仑决定带着小弟们杀进房地产市场。

兴奋的小弟们急切地问冯仑:大哥,启动资金在哪?干房地产可不是小数啊,哥几个凑一起都拿不出几万元。

冯仑笑了,表示钱不是问题,等着看吧。

果真,冯仑通过自己的人脉从北京一家信托公司高息借到了 500 万,接着又以此为抵押贷款 1300 万,买下了八栋海边别墅。

在当时人均工资还不到每月 200 元时,并不是什么 “二代” 的冯仑靠着一张嘴就弄到了一千多万。

这就是冯仑让所有人服气的地方。

房子弄到手了,卖房的事情被大哥交给了潘石屹,因为他让人放心。

据说有次冯仑带小弟们去海外赌场潇洒,其他人又玩又赌十分尽兴。唯独潘石屹换了 100 美元,赌输了直接回酒店睡觉。

就在售卖的时候,潘石屹的 “鸡贼” 本性显现了出来。

最初有个山西商人得知消息后,愿意以每平 4000 元单价购入全部别墅。谈得好好的,又来个内蒙大客户也想要,潘石屹乐了,打算以 4100 元卖出。

山西商人得知后很生气,揪住潘石屹不放。好说歹说,潘石屹最后以每平 4200 元卖给他 3 栋别墅;其余 5 栋别墅又被他以每平 6100 元卖给了不差钱的内蒙客人,皆大欢喜。

等还了所有借款和利息,一进一出,几个人数月时间就凭空赚了 300 万元。

几个人乐疯了,自此进入到疯狂炒房的阶段。

image

常常手里的房上午刚抢完,下午加个数转手就卖掉了。

冯仑也有些忘乎所以,时常叨叨说:“你看看,我们没钱的时候都赚到钱了,现在有钱了,不知道要赚多少钱!”

那是海南地产最疯狂的年代,也是冯仑后来描述的 “野蛮生长” 时代。

就在所有人炒房炒得忘乎所以,甚至有些房子看都不看就敢签合同转卖时,潘石屹一次规划局之行,意外救了大伙。

1992 年某日,王功权看着一堆资料没找到产权证,他提出要查下产权关系,否则哥几个就白活了。

醒过神的冯仑赶紧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心细的潘石屹。

5

等潘石屹去海口规划局某办公室想查产权文件,人家以资料保密为由赶走了他。

吃了 “闭门羹” 的潘石屹不甘心,就在瞎转悠时碰见位熟人。

人家给他支招,说得送见面礼,不用贵,买点水果就成。

潘石屹赶紧门口买了 5 斤橘子,想想又买了两条香烟塞进去。

对方看见拎着东西的潘石屹,心领神会,豪爽地把文件抱了出来随便他查。

这一看不要紧,潘石屹发现个巨大的问题。

他发觉海口市居然人均住房面积超过 40 平,而同期的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 7 平。

潘石屹心里咯噔一下,他意识到要出大事了,这意味着海口的住宅明显供大于求,房地产热很快就要撑不住了。

“跑!赶紧跑!” 这是潘石屹回去给大哥冯仑的建议。

冯仑听了很犹豫,因为赚了钱的他在海南过得实在太 HAPPY 了。

按他后来书里说:“天天过年,夜夜新婚”。

好在冯仑也不傻,他通过关系也查到海南已经有 18000 家房地产公司,都聚集在海口,而整个海口才 30 万人。

“撤!赶紧撤!” 冯仑大手一挥,撤回北京的万通顺利躲过了呼啸而至的海南地产泡沫。

此事,潘石屹功不可没。

回到北京后,冯仑更加看重潘石屹,拉着他吃住都在一起,共同谋划着更加宏伟的事业。

image

这时期,万通账面资金已经超过 3000 万,创业的几个哥们每人都已是百万富翁。

事实上,冯仑也确实离不开潘石屹。

回到北京前,潘石屹偶然得知北京市有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名额,可在当时无人敢接。

汇报给冯仑后,他当机立断表示干!

就在申报筹办公司时,潘石屹等人接到个电话,对方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要求他们尽快到国家体改委汇报公司筹备情况。

作为主要经办人的潘石屹再次挑起大梁,硬着头皮来到会场,迎接十多位司部级领导的询问。

第一次碰见这么多 “大人物”,潘石屹满头是汗,哆哆嗦嗦将材料念完,有些不知所措。

汇报结束,有位司长翻阅着四通提供的 “股权证” 点头称赞,表示北京公司就是有规矩,股权证像模像样,不像有些外地企业就拿个收据应付。

此次汇报算是正面肯定了万通的申报,也正式揭开了万通在京城的掘金之路。

1993 年,万通集团通过华远集团运作,在北京阜成门地铁附近拿到一块土地,投资建设万通新世界广场项目。

通过潘石屹的推荐,香港利达行的邓智仁被请来北京操盘营销,使得新世界广场项目大卖,盈利超过亿元。

新世界广场不仅让万通房产火遍北京,也使内地房产市场从自建自销变为开发与销售的分工模式,深刻影响了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

这时,万通的市值已经达到 50 亿,堪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 “扛把子”。

本来赚了钱,兄弟们都很开心。

可因为被海南泡沫刺激到的冯仑觉得只是搞房地产不保险,想脱离房地产开发新的市场项目,走多元化扩展之路。

其他人都表示听大哥的,唯独一直被大哥信赖的潘石屹站出来表示反对。

他觉得房地产热还会持续很久,现成的肉不吃,是不是傻。

6

潘石屹能说出这话,可能不完全是自己的意思,因为他身边已经多了一位 “海龟” 女友。

女友叫张欣,长于香港,学成海外,后在高盛就职,一口流利的英语。

张欣是经济学家张维迎介绍给冯仑等人认识的,本想帮万通引荐个人才,谁想到却埋下了另外的注脚。

张欣是因为看了冯仑和潘石屹撰写的万通宣言书《披荆斩棘共赴未来》,激动得不行,死活要见见作者们。

冯仑一副儒雅的模样没让张欣失望,倒是潘石屹给她留下了 “土鳖” 的印象。

但是故事就是这么奇妙,“土鳖” 潘石屹对 “海龟” 张欣一见钟情,对方半推半就,相识数周后就 “闪婚” 在一起。

要知道,潘石屹那时刚结束第二段婚姻。

人也不差,钱也不少的张欣到底看上潘石屹什么,谁都不知道,难免惹出无数闲言碎语。

毕竟,气质形象就不谈了;论资产,潘石屹此时还没创业,在万通只能算富裕,还谈不上富豪。

好在时间证明了一切,这对夫妇起码至今还在一起。

image

不管怎么说,张欣的到来改变了潘石屹很多想法。

因为在潘石屹和张欣的不断游说下,曾经坚定的人也动摇了,有的劝说冯仑继续干房地产,有的开始萌生退意。

看着小兄弟们都不听话了,冯仑很悲愤,拉着大家喝酒聊天,翻来覆去痛说革命家史。

酒也喝了,哭也哭了,第一个跑的还是潘石屹。

看着一帮老爷们天天搞得煽情无比,张欣看不下去,直接替潘石屹请来律师和冯仑谈分家。

冯仑最后同意了分家,但是直接告诉张欣,你把老潘弄走,我得骂你 3 个月,骂完了,我们还是朋友。

张欣乐了,没见过这么干事的老板。

骂就骂吧,反正也不少块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995 年,32 岁的潘石屹被娇妻张欣拽着耳朵带离了万通,手里多了数亿的分红。

他俩离去后,冯仑果然在公司痛骂张欣 3 个月,每天都骂不绝口。

之后,易小迪等人也另立门户。

剩下只有王功权陪着冯仑,等他也走了,就剩下冯仑做了万通的 “守夜人”。

冯仑后来评论此事是 “妻离子不散、家破人未亡、苦大没有仇”。

昔日的 “万通六君子” 就这样 “以江湖方式参与创业、以商人方式退出”,彼此又在各自领域做出了一番事业。

事后,冯仑依旧和潘石屹夫妇是好友,一直都有合作。

7

潘石屹再次的 “跑”,其实是拐进了人生的一条新赛道。

此事也不能怪潘石屹或者张欣,毕竟今天的局面早被王石瞧出来了。

1993 年,冯仑刚从事房地产,想找厉害点的同行请教,就去万科拜访了王石。

一见面,冯仑想在王石面前立个人设,说:“几个秀才下海成立了万通,赚了钱,但秀才赚钱不为财,为理想,将来报效社会。”

王石估计翻了无数个白眼:“做生意不为赚钱?那是圣人”。

因为话不投机,彼此谈了一个小时就散了。

等人走后,王石对身边人说:“一群理想主义者聚在一起做生意,早晚得散。”

万通后来的状况,“老江湖” 王石可谓一语成谶。

潘石屹自然也知道这事,理想主义的他也曾有心坚持,可还是架不住有个现实主义的老婆撺掇。

1995 年,潘石屹和张欣成立了北京红石(SOHO 中国前身),一猛子扎进了房地产行业。

夫妻俩开始寻找项目用地,最后看中了东三环外的原二锅头酒厂。

酒厂早因经营不善,到处破败不堪,四周全是烂泥路和臭水沟,巴不得有人接手过去。

因为受到当时日本 SOHO(居家办公)风格的影响,夫妻二人决定将这股风潮引入中国,建设了北京 CBD 的第一个大型综合项目 ——50 万平米的 SOHO 现代城项目。

原来中国房产市场都是住宅是住宅,写字楼是写字楼,可潘石屹却提出了 “商业化住宅” 的 SOHO 概念,深受创业者及年轻人的追捧,开盘三天就销售过亿元。

也不奇怪,谁不想着上班能有个居家环境,舒适还省钱。

从此,潘石屹夫妇开始专注在商业地产。

张欣负责建筑设计、资本运作,潘石屹负责销售和对外公关。

建外 SOHO、SOHO 尚都、朝外 SOHO、外滩 SOHO 等随之陆续亮相,许多项目因为设计时尚前卫拿到了国际大奖,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符号。

由于这些项目都是在城市的核心地段,交通便利,凭借着极致营销,以及散售的独特商业模式,潘石屹的 SOHO 项目赚到了丰厚的利润。

2005 年,SOHO 中国纳税 3.3 亿元人民币,项目利润率为同行业最高。

2007 年,SOHO 中国在香港上市,市值近 500 亿港元。

44 岁的潘石屹迎来人生的巅峰时刻,身价超过 300 亿港元。

image

不过,因为他之前以 “境外换手” 的方式将名下股份转给了张欣。因此,张欣才是 SOHO 中国真正的 “金主”。

钱装在谁腰包没关系,反正都是一家人。

潘石屹曾不无骄傲地对外解释彼此的合作关系:以前耍猴,先要有人敲鼓,我就是那个敲鼓的;负责耍猴的是张欣,可最后拿着帽子来收钱的还是我。

话说的有些粗糙,却很形象。

为了卖房子,潘石屹在山西、内蒙到处拜访客户,同时还充当起企业的形象代言人,在 SOHO 中国的广告牌上到处是笑容可掬的潘石屹形象。

幕后的张欣很少露面,却是业内谁都不敢小觑的资本大佬。

可能天性使然,又遭遇过海南的房产泡沫,相比那些疯狂激进的房产商,潘石屹在后来的房地产几个风口都表现出了保守的姿态。

就在 SOHO 上市不久,世界金融危机开始蔓延,政府随之开始金融管控,中国房地产市场也遭受波及。

王石和潘石屹在此时同时表态,中国房地产将遭受严重危机,许多企业可能很难支撑下去,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人家王石说归说,可万科还是在全国四处拿地,拿的还是 “地王” 项目。

潘石屹却当真了,认为房产市场百日内一定有惊天动地的变化。

秉着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他紧攥着上市圈来的几十亿元纹丝未动,没趁机抄底。

谁知,一百天还不到,中国房产市场果然发生了巨变。

2008 年 9 月,政府为救市,砸进市场 4 万亿,原本岌岌可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瞬间起死回生。

货币宽松政策使得曾经抄底和负债的房产企业,成了最开心的一拨人。

潘石屹有些酸,自己原本是账上现金最充裕一家,本指望靠此度过荒年。

谁想政府却 “开仓放粮”,荒年变成了丰年。

这还不是最令潘石屹烦恼的事情。

8

2010 年,SOHO 中国完成销售金额 136.8 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着北京市场销冠的位置。

可随后,北京市出台禁止物业散售的政策给了 SOHO 中国迎头一棒,销售额在 2011 年应声下跌,营业额同比大跌 68%,营业利润同比下降 72%。

2012 年,潘石屹为应对不利局面,对外提出将由 “开发 — 销售” 转为 “开发 — 持有”,想靠当 “包租公” 赚钱。

话一出口,SOHO 中国股价便暴跌 12%,市值直接缩水到 60 亿。

资本市场不傻,潘石屹想只租不卖,可租哪有卖赚得多,赚得快啊。

而且这个 60 亿,也很令人唏嘘。

几乎是同时期跨入房地产界的碧桂园已喊出千亿目标后,不晓得潘石屹听说后心里作何感想。

2013 年,SOHO 中国拿下最后一个北京丽泽地块后,从此就告别了地产开发商的行列。

image

不是不想拿地,是实在没钱了。

为了提升营收,潘石屹也是想尽办法。

从搞共享办公概念的 SOHO 3Q,到各种做秀吸引流量。

除了到处秀摄影技术,年过五十的潘石屹在公众面前狂做 “俯卧撑” 来体现自己身强力壮。

可惜这些都掩盖不了企业利润率、周转速度下降的现状。

连续几次转型后的 SOHO 中国逐渐式微,做多少个 “俯卧撑” 也撑不起来了。

2019 年,SOHO 中国的总营收从百亿缩减至 20 亿元。

坊间开始曝出,潘石屹夫妇早在 2014 年就一直在出售旗下资产,从最初的上海 SOHO 静安广场和 SOHO 海伦广场,到信誓旦旦说不会卖掉的望京 SOHO,SOHO 中国核心资产的 “八大金刚”,几乎能卖都卖了。

不仅如此,潘石屹就连旗下的 2000 多个停车位也卖了,将 7.6 亿收进口袋。

数年时间,夫妇俩已累计套现达 500 多亿。

潘石屹面对舆论质疑,站出来表示自己是中国护照,还有一堆固定资产,肯定不会跑。

话音还没落,今年 6 月 16 日,SOHO 中国发表通告,黑石集团拟以 5 港元每股的价格收购 SOHO 中国的 28.56 亿股股份,总交易价格约 236.57 亿港元。

其实这个黑石收购案去年就开始了,因为疫情不得不搁置而已。

说来说去,只剩空壳的 SOHO 中国还是被潘石屹给卖了。

这个价格可谓是 “贱卖”,按照 SOHO 中国原市值算,少说也是打了个 “七五折”。

网友戏称潘石屹这是搞了个 “618 大促”,可见夫妇有多急于抛售离场。

国内不停卖,国外是不停买。

2011 年,潘石屹先是斥资七亿美元买下了纽约曼哈顿广场旁的办公大楼,接着又收购了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的 49% 的股权,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大厦 40% 的股权。

2014 年,潘石屹夫妇向两个儿子就读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捐款 1500 万和 1000 万美元,还另外捐款 1 亿美元成立了基金会。

image

谎言剧本编得再好,也挡不住观众的嘘声。

夫妇对外表示是为了 “支持美国教育事业”,可面对更需要支持的国内教育却一毛不拔,遭到网友一顿臭骂。

潘石屹自己接受采访时不小心说漏了嘴,表示国内捐款没啥好处,国外捐款是能抵扣税款的。

亚当・斯密所说: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它的历史可能和语言一样古老。这句话用来形容精明的潘石屹夫妇或许再合适不过。

难怪当年曹德旺曾评价潘石屹夫妇:“他们鬼精鬼精的”。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夫妇俩在海外至少注册了 7 家公司,说明他们可不仅仅是跑到国外享福那么简单。

如果这次黑石收购成功,夫妻俩至少能再捞数百亿入袋。

不过,吃得肠满肚圆的潘石屹这次可能跑不动了。

9 月 10 日,SOHO 中国宣布,黑石集团出于种种考虑,暂停对其收购。

一句话,黑石收购 SOHO 中国这事,黄了。

根植于人性深处的贪婪,并非只有潘石屹,只是他选的时机更敏感,也更令人憎恶。

人算不如天算,58 岁的潘石屹跌落神坛的速度,远比他爬上去要快得多。

来源:跨海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