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媒体来说,这个世界上可能又少了一座素材富矿

@阑夕:对于科技媒体来说,这个世界上可能又少了一座素材富矿。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饭否主页已经显示该用户仅展示最近三个月的内容,也就是一张空白页。

考虑到饭否在技术上早已荒废多年的因素,就不难理解这是临时抽调了人手专门为王兴增添的新功能。

王兴在饭否的个人简介一直都是:「如果我一整天都没看到、想到、或做过什么值得在饭否上说的事,那这一天就太浑浑噩噩了。」

考虑到至少三个月以来他都没有发出半点声音了,这一天天的过得该是有多么浑浑噩噩啊⋯⋯

好吧,不开玩笑了。

王兴和张小龙的饭否、张一鸣的微博、黄峥的公众号被并称为互联网及产品行业的四大富矿,隔三差五就会有人从头到尾扒上一遍,试图汲取大佬们的思想火种。

除了王兴一直还在饭否上碎碎念以外,另外三个人的账号都基本上废弃掉了,早就没有初时那般热忱澎湃的发言欲。

张小龙曾在饭否上言必称自己是哥,写诗写段子吐槽微博的产品体验,张一鸣早期在微博上总结创业得失,连睡不着觉都事无巨细的发出来,黄峥则在微信上长篇累牍的记载要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创业思路,然后,就像一记哨声吹响,所有的声音都嘎然而止了。

微博上也有人怀念最早时候那些明星艺人们毫无顾忌的把这块地方真的当成社交场所的记忆,就像是⋯⋯真人在使用微博账号说话一样,不少古早的截图还能看到他们回评论爆粗口的记录。

这不是在怀念过去,因为恐怕过去都是有风险的,因为对过去的迷恋完全可以指向对当下的不满,对一轮又一轮伟大胜利的不满。

曾经不可一世的明星们和资本家们都乖乖的夹起尾巴做人,还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的呢。

只是我本来以为王兴会是一个特例,他是真的喜欢在饭否上叨逼叨,什么都往上发,然后几乎所有写美团的文章,都会在堆砌论据时贴上几句王兴的发言记录,如同真的面对面采访了他。

从今往后,这样的偷懒也办不到喽。

20 世纪最大的智商税,终于要被这几个河南人治好了?

国庆长假还没正式到来,但是,全国各地男女老少已经开始 “大出血” 了。

“发小婚礼、同学婚礼、同事婚礼…… 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了。”

“不是在婚礼现场,就是在去婚礼的路上。”

“假期过完,估计 9 月份的工资也‘随’出去了……”

这几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个感觉:

每到五一、国庆这样的婚礼黄金周,手里的请柬把假期安排得明明白白不说,随出去的份子钱也总是多得让人心里滴血。

12

不过,不光是大家感慨随礼不易,看上去收钱收到手软的新人们,实际上也只有 “亏钱” 的份儿:

中国人体面地举办一场婚礼,越来越贵了。

《2021 年中国结婚消费趋势洞察》显示,2020 年,中国平均每对新人的结婚消费已经达到了 23.1 万元,是 5 年前的 3.7 倍。

而这一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32189 元。

也就是说,为了让整套婚礼的流程顺畅地走下来,新婚小两口就算不吃不喝,也得攒上个 3 年半。

而这,还不算婚前的彩礼、房产、购车,婚后的生育、教育等等一系列支出,分分钟能掏空一家两代 6 个人的钱包。

结婚成家的开销已经这么大了,那何必把一场婚礼也办得这么贵呢?

细数一下婚礼账单,就会发现前 3 项中,“婚戒” 赫然在列,俨然成为某种刚需,并且,占支出的比例还越来越高。

按照 2020 年的消费数据计算,这项开销平均近 2.8 万;

在市面上,一枚普通成色的 1 克拉钻戒更是动辄 5 – 6 万起步 ——

一枚小小的戒指,不当吃不当穿,使用率极低,却要花掉普通人辛辛苦苦大半年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对于刚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来说,真的有必要下血本买枚钻戒吗?

01

究其原因,还是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句广告语实在是太洗脑了。

毕竟,“爱” 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人们总想找点美丽又稀缺的物品来证明一下。

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这句无数新人绕不开的魔咒,不是因为钻石稀缺,反而是因为钻石供应量井喷式爆发才诞生的。

甚至于,求婚送钻戒都不是啥西方的古老传统,成为刚需也就这 1 个世纪都不到的事儿。

一切还要从 150 多年前说起,当时,宝石级别的钻石确实是稀有之物,每年产量也就几公斤。虽然暴利,钻石商们也只能赚个小盆满小钵满。

但在 1870 年,巨大的南非钻石矿被发现了,以当时落后的开采技术,每年挖个十几吨出来都不成问题。

习惯了暴利的钻石商,不可能走薄利多销路子,不可能让人人买得起钻石。

为了自家东西继续卖高价,全球几大钻石商联合了起来,在 1888 年成立了戴比尔斯联合矿藏有限公司(De Beers)。

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他们每年只拿一点点钻石出来卖。全世界哪儿有新的钻石矿出现,戴比尔斯就冲过去买买买。

总之,只要继续保持市场的供不应求,维持大众对钻石稀缺的错觉,钻石价格就稳定了。

暴利生意稳了,戴比尔斯家族的子子孙孙也都能稳做人上人了。

上世纪巅峰时期,戴比尔斯在钻石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 80%。

而垄断上游供给端,还只是操控了定价,要想让更多消费者掏出真金实银,更要紧的是讲个好故事。

戴比尔斯开始花大价钱砸一件事:把钻石和爱情捆绑起来。

就这样,1948 年,一个堪称天才的 “A diamond is forever” 广告横空出世了。

这句话后来流传到中国,就成了本段开头那句让无数国人男默女泪的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燃烧钻石(5 倍速)| wwwperiodictableru )

尽管钻石是一种会褪色、被切割、被粉碎,烧成灰烬什么都不剩的物质,并不能恒、久、远。

但财大气粗的财阀们,具有改变历史的能力 —— 用钻石套牢永恒的爱情。

深谙明星带货能力的戴比尔斯,在好莱坞爱情电影中大量植入广告,赞助各种社会名流的婚礼,并邀请英国王室夫妇在公开场合佩戴钻石首饰。

要的就是让钻石成为普通人心中的 “白月光”,让人心甘情愿掏空钱包。

(1953 年的电影《绅士爱美人》里,玛丽莲・梦露佩戴着闪亮的钻石唱到:“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

更绝的是,这些钻石玩家把钻石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加工难度也拿捏住了,什么 “五种切割办”、“钻石分级制度(4C)” 的规矩也是他们定下的。

它想说谁的钻石不行,谁就是不行,连讲理的地方都没有。

啥叫又当选手又当裁判员?这就是。

这一套连环组合拳打下来,慢慢的,小伙子们不送个钻戒,都不好意思求婚了,钻石的价格也顺理成章地一路疯长 ——

按照美国劳工统计局消费者物价指数,1960 年到 2016 年间,美元累计通胀率为 711%,而钻石毛坯价格涨了 1100% 还多。

—— 也就是说,尽管钻石矿越挖越多越来越不稀缺,但钻石价格涨幅把美元通胀都甩出去好几条街。

(图:1982 – 2019 年钻石毛坯价格)

更离谱的是,这玩意虽然死贵,却根本没法保值。前脚买到手,后脚卖出去,一般只能收回 10% 的成本。

早在上世纪末,钻石就已经被回过神儿来的海外消费者评价为 “20 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

而彼时彼刻,得益于改开后我国经济腾飞,钻石饰品才刚刚开始成为国内婚嫁的必备珠宝。

并且,由于中国钻石矿产极少,且多达不到宝石级,因此钻石裸石几乎 100% 依赖进口。

这可让戴比尔斯等海外钻石巨头乐开了花。

根据 Diamond Insight Report 2019 数据:2017 年,中国新娘获得钻石订婚戒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47%,并保持上升态势。

(中国新郎们虽然起步晚,但追得快)

下面这张上海钻石交易所的历年数据,能更清晰看出这一点:

其实按理说吧,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钻石是不是智商税” 就会在网上引发一场沸沸扬扬的讨论。

但问题在于,几乎在所有普及钻石是智商税的内容下面,都至少会有一句这样的评论:

“就算知道了钻石是骗局,我还是会买。”

道理也很简单,人家戴比尔斯近 70 年的洗脑式营销也不是白干的,你女朋友就认钻石,难道求婚的时候你要和她讲道理?

更何况,这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别的更具有普适性的爱情信物。

——

发现了没?

即使已经充分明白是智商税,不少人也得掏空钱包买上一颗钻戒。

这,才是钻石营销最恐怖的地方。

(一位虎扑老哥的求助帖:“这个智商税,我是不是难逃一缴?”)

那么,只要人们对于真爱与婚姻的向往依然坚定,戴比尔斯通过钻石向消费者造的梦就足够稳固咯?

不幸的是,咱们河南企业的人造钻石来了。

从此之后,海外钻石巨头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02

钻石,不过是碳元素组成的石头而已。而地球上最不缺的就是碳元素。

如果人工模拟天然钻石的结晶条件和生长环境,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钻石。

实际上,这种技术 60 年前就有了。

1953 年,瑞典的一家公司就已经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而钻石,就是宝石级的金刚石。

不过,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种高温高压合成法(HPHT)还并不能生产宝石级别的钻石。

1963 年,中国也成功合成了金刚石,和天然金刚石的数据完全相同。

这批珍贵的原石和科研材料,当时被转交给河南郑州的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三磨所)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

而河南三磨所更是不负期望,不仅在短短 2 年后,就安装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金刚石的设备 —— 六面顶压机,还在 1966 年,就把国产人造金刚石产量突破到了惊人的 10000 克拉!

要知道,金刚石不仅广泛应用于钻探、打磨和切割,在光学领域、半导体领域、机械领域乃至量子科学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钻石最常见的用途,就是切割玻璃)

解决了中国人造金刚石问题的河南三磨所,不仅缓解了中国工业的燃眉之急,也让中国企业开始在世界金刚石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这种自主研发的六面顶压机,此后更是成为了我国超硬材料合成的主导设备。

并且,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常用的两面顶压机,这种设备具有升压、卸压速度快,良品率高、可操作性强的优越性,单台设备生产周期仅需 24-32 小时。

中国从 1965 年设计制造这种六面顶压机,至今仍是生产人造钻石的先进核心设备,并在行业内形成了技术壁垒。

更大的故事转折,发生在 2000 年之后。

由于六面顶压机的技术优势,在全球订单的孵化下,河南郑州、许昌、商丘、南阳等地,形成了一个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全球最大人造金刚石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的人造金刚石原材料产量占全球的 90% 左右,并且,已经连续近 20 年保持世界第一。

而河南地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近 80%。

当然了,比起做钻头,还是做钻戒更赚钱。

在工业钻石领域技术精湛的河南人,也开始把筷子伸向外国人的蛋糕。

2012 – 2015 年这几年间,人造钻石开始在部分国家的时尚消费市场零星出现。

2016 年前后,我国采用 HPHT(高温高压法)方法生产出的无色小颗粒钻石也达到鉴定天然钻石的 4C 标准。

此后,河南人造金刚石企业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放到了宝石级金刚石上面,纷纷拓展业务线,尝试小批量生产并销售小颗粒人造钻石。

要知道,虽然金刚石和人造钻石的合成原理有所差异,但生产的工艺和所用设备基本相同,更何况,河南企业早就在 HPHT 法生产人造金刚石领域形成了垄断,很容易切换到人造钻石的生产。

2020 年,全球人造钻石产能高达 600 万至 700 万克拉,其中,约 50% 的产能都来自中国。

而在中国生产的人造钻石,又有近 80% 来自河南。

这一年,光是河南的黄河旋风一家,其人造钻石的产量就占到全球人造钻石市场约 20%,在高端人造钻石的市占率更是高达 50% 以上。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不在南非,也不在俄罗斯,而是在中国,在河南。

并且,作为人造钻石的最上游行业,原石生产商的毛利率是产业链中最高的,甚至能达到 70% 左右。

而在这方面,河南已经走出了包括老牌工业金刚石巨头黄河旋风、中兵红箭和豫金刚石,以及今年 5 月 IPO 过会的力量钻石。

根据行业数据,就在今年,中国的六面顶压机拥有量还要翻一番,达到 3000 台,每台设备对应年产能约为 1000 克拉。

不过,要获取重新制定钻石产业游戏规则的最大话语权、一举打破国外巨头在天然钻石产业链源头长达 130 年的高度垄断格局,光靠一个河南,谈何容易?

最重要的是,之后钻石价格真的会狂跌,让普通消费者捡个大便宜吗?

03

钻石贵,一直以来,仿冒和平价替代产品都很多,如锆石和莫桑石。

但它们的主要成分分别为氧化锆和碳化硅,终究是和纯碳成分的钻石不同的东西。

所以,面对这些廉价的 “冒牌货”,天然钻石巨头一点也不会慌,听之任之就是了。

但人造钻石不同,它就是钻石。

如今,和天然钻石在物理、化学、光学性质上完全一致的实验室人造钻石正在源源不断地从河南的工厂里生产出来,成本价还只是天然钻石的几分之一,直接把所有人给打蒙了。

不淡定的海外天然钻石生产商,赶紧重启拿手好活儿 —— 在营销概念上大做文章:

2015 年,戴比尔斯联合其他 6 家世界级钻石公司成立了 “钻石制造商协会”,把那个名垂广告史近 70 年的广告语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Diamond is forever)” 给撤下来了。

新的宣传口号,叫 “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

翻译翻译,就是:“真实是稀有的,真实是钻石”。

考虑到 “Real – 真实” 这个字眼出现了两次,该协会意欲何为,不言自明:

“天然钻石才是真实的,代表‘真’爱。”

“实验室出来的人造钻石是假的啊、不值钱啊,快别买了!”

只可惜,戴比尔斯越是强调钻石的 “真实” 性,越是证明人造钻石已经对天然钻石形成了切实的威胁。

直到 2016 年,已经销售增长不济的戴比尔斯仍在坚决抵制人工钻石,甚至还推出了一种能够鉴别实验室人造钻石的仪器。

然而,在量大、便宜、质优的人造钻石冲击下,那个凭一己之力将天然钻石宣传成稀有、高贵、永恒爱情象征的戴比尔斯公司,终于还是真香了:

2018 年 5 月,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戴比尔斯推出了人造钻石珠宝品牌 Lightbox Jewelry,也开始卖一些由人造钻石制成的首饰。

(戴比尔斯・真香警告)

不过,戴比尔斯还是耍了个滑头:

Lightbox 不卖钻戒等婚庆珠宝,主要产品是项链、耳钉这种时尚饰品。

这些更适用于非正式场合的珠宝,白、蓝和粉钻的价格还都一个样,并且 1 克拉只需要 800 美元 / 克拉(约合 5136 元)——

这个价格是当时市面上人造钻石售价的 20%,天然钻石售价的 10%。

就,摆明了要砸人造钻石的场子,让天然钻石继续做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呗。

当时,业内一片哗然,人造钻石的价格也急剧下降,

不过,当全球最大钻石开采商也开始销售人造钻石,人造钻石的地位已经不言而喻 ——

戴比尔斯横行全球 130 年,如今他们的骗局,终于要被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逼得玩不下去了。

而人造钻石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下降后,降幅也慢慢缩小了。

2018 年 7 月,在最新发布的珠宝指南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使用了 62 年的钻石定义进行了修改,删除了 “天然” 两字:

在消费市场的倒逼下、在 IGI、GIA 等组织的配合下,大家也开始接受对人造钻石采用和天然钻石一样的分级方式(即:4C);

这无疑又给人造钻石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既然,人造钻石就是钻石这一点已经得到充分证明,那么,作为一种理论上可以无限量生产的科技产品,之后带动整个钻石行业降价也是必然趋势。

根据贝恩咨询《2020 年全球钻石行业报告》,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的价格比率已经从 2016 年的 80% 下降到了 2020 年的 35%,至于批发价,更是下降到了天然钻石的 20%。

并且,2020 – 2021 这 2 年间,河南人造钻石的纯净度、色度等品质还在进一步升级,并且加速规模化量产,预计价格方面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毫无疑问,这会进一步颠覆整个钻石行业的格局。

人造钻石持续增加的市场渗透率,也表明不少消费者也已经身体力行地作出了选择:

2020 年,人造钻石产量约为 750 万克拉,在全球钻石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 6% 左右;

而根据数据供应商 Statista 估测,到 2030 年其市场渗透率预计能达到 10% 之多。

有了物美价廉的河南人造钻石,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过神儿来:

“人造钻石跟天然的毫无区别,甚至纯度更高、杂质更少,那我为啥要花 10 倍价格买天然的?”

有人说:“人造钻石” 是钻石巨头们的灭顶之灾,而中国河南制造则给天然钻石产业敲响了丧钟。

这话,倒确实没说错。

尾声

也许会有人问,那河南人这样把钻石卖出白菜价,图啥呢?

河南人,将为全世界普通消费者培育性价比更高的钻石,而中国人,无疑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要知道,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钻石珠宝消费市场,并且在未来很可能成为第一大消费市场 ——

戴比尔斯的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只有 20% 的城市居民拥有钻石首饰(美国居民为 70%),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钻石饰品市场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难看出,在天然钻石巨头的长期洗脑下,国人对钻石的消费习惯是不好改变的。

河南人造钻石的入局,图的就是这个 ——

让普通人享受不被物欲裹挟的、更加真材实料的婚姻和爱情,让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不再为区区一个饰品而掏空钱包。

这就像中国制造一贯所做的那样:一旦入场,就要把行业用 “科技颠覆” 和 “人民需要” 的标准重新定义一遍,打掉西方在霸权时代形成的虚高价格。

图的,就是让咱们老百姓都能享受现代化工业品的便利,让 “高档货” 变成每个人都用得起的平价好货,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摆脱被收割的命运。

未来,河南人,会让爱美的中国人实现 “克拉自由”。

而中国制造,也会继续对 “人类共同体” 做出贡献。

来源:36kr

榫卯工艺比用钉子好在哪里?

作者 / 碎影立画
在当下的木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榫卯真的比钉子好吗?

有一年,在 798 的一个艺术品商店里,看到了一个设计师品牌的胡桃木六屉柜,当时顶板与侧板的燕尾榫已经全部涨开了。也恰恰是这一次偶遇,让我开始思考榫卯结构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烟台海边渔民的手里得到一个筷子盒。喜欢上它是因为惊喜的发现,它是用传统的鲁班锁的结构做的,不需要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着。一直觉得这个结构是用在传统的大木作和家具上的,而用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是当地渔民在船上用的,海上的颠簸,风浪的侵蚀,如果用绳子和钉子来链接,应该是抵挡不了多久的,时间长了,木头会被海水腐蚀,也会在海浪的颠簸中散架,但渔民却巧妙的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建筑结构方式,规避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个结构在出现几根木假损坏的时候,可以随时换掉。这个很像中国传统建筑里的“偷梁换柱”。

鲁班锁是中国独有的发明,是一种榫卯咬合固定的木结构。中国传统的建筑大多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而最基础的结构就是榫卯结构。中国传统的房屋很少有现在这样的地基,它基本是在地面构筑台基,靠柱础于台基接触,用柱子支撑起来的。梁、柱等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又以榫卯相结合,利用木材固有的弹性和张力,来完成整个房屋的架构。

这个结构的好处是,在地震的时候,可以通过木材的变形来减少房屋所承受的压力。换句话说,就是这样的木结构,虽然结构很紧密,但在经历大的震动的时候,可以根据震动产生一定的变形,也可以根据震动产生一定的晃动,在一定的度中,不会房倒屋塌。

渔民的筷子盒也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建筑上的这个结构,在漂泊的海面上,虽然颠簸,筷子盒却能随着晃动,调整着最合适的状态,轻易不会损坏。

同样,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其实也是来自中国传统建筑大木作的结构。中国传统建筑所用木料密度偏小,质地偏软,这正适合了作为支撑作用的特点。而传统家具则选用了像紫檀、黄花梨等密度大,质地硬的硬木。

木材的密度不同,对其木性影响很大。有的密度很小,可长时间浮于水面,有的很大,入水即沉。这是由木材内部组成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腔所占比例不同决定的。壁薄腔大,则木材密度小,这样的木材吸水率高,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产生收缩,变形甚至开裂,像目前家具常用的几种木材 – 胡桃木、楠木、榆木、橡木等;相反,壁厚腔小,则木材密度大,吸水率很低,收缩比小,产生形变的可能性也很小,像紫檀、黄花梨、乌木等,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家具大量使用这样的木材的目的。

俗话说:榫五卯四, 就是说榫头要做大一点,卯要小一点,这样可以很好的利用木材微小的收缩力,让彼此咬合更紧密。所以,听老人们讲,明、清家具很难拆开维修,如果拆开了也很难再装起来。老祖宗也的确厉害,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各种失败,才最终选择了这些收缩比小,很少形变的比较致密的木材来制作家具。这样,木材在成型后,基本不会有大的收缩变形,同时,也利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原理,变得更稳固了。

和大学老师石老师谈起中国传统家具,他不停的感叹,很多传统制作家具的工具已经失传了。比如,有一个叫开榫锯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最近听说在山东做古典家具的严兄又实验出来了,还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开榫锯就是用来开榫用的,我们知道,常用的锯是对齿分开的,这样才能快速锯开木材,而开榫锯在后端的是完全打开的,这样,一锯下去,会在木材表面带出毛茬,这时,刷上熬好的鱼膘胶,插入卯中,热的鱼鳔胶使表面的毛茬遇水略微膨胀,合着粘稠的鱼鳔胶正好填补上了所有的缝隙,使彼此咬合更牢靠了。这和现在的机器开榫,手锯开榫所形成的光滑表面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闭上眼睛,想象着老祖宗在树荫下,拿出汗巾搽把汗,拿着木方仔细端详着,然后拿起开榫锯,果断的一下,一个漂亮的燕尾榫就瞬间出现了,再鼓起腮帮,一口气吹掉上面的木屑………,这一切好美啊!

很多东西也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看似平凡的在衣食住行中方最常见的器物,承载着我们几代中国人的记忆和经验,每一个器物都记录下了每个中国人夜以继日的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也传递着中国人的独有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这些日常器物所呈现出的一切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的、最为生活化的的模样。

这可能也是我们对传统榫卯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根源所在吧!

但现在已经很少能遇到这样的硬木了。在清中期,我们已经用光了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紫檀、黄花梨,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榉木(南方称为南榆)和榆木来制作家具了,可这些木材的密度没有那些木材密度大,很容易型变了,所以,现在再原封不动的用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已经显得不那么现实了。

如果依然还继续使用,就往往会出现像我在 798 遇到的那个家具的那个问题了。因为现在的木材密度小了,吸水率大,型变的可能性特别大。虽然很多工厂利用各种方法来试图克服,比如我们现在的工厂,烘干时间是 60 天,其中烘干窑 40 天,自然风干 20 天,有时甚至还要进碳化窑 20 天,但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各异,也只能将木材型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很多时候,我们使用木材是纹理相垂直的(如上图),这就导致木材的横纵向收缩比不一样,这时,再使用榫卯结构,可能出品时候很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动、变形。

所以,我们在设计家具的时候,大量的参考了日本的榫卯结构。我们知道,日本是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以,他们的家具选材大部分是杉木、柞木还有榉木这样密度小,质地很软的木材,所以他们是直榫直卯结构,这样对加工和生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更有帮助。

如果我们现在还有很大批量的紫檀、黄花梨,而且价格不像现在这样贵,我们可以尽情发挥那榫卯之美,但如果我们现在使用的木材变了,那也许我们该思考一下,榫卯在家具中的利弊了。

对于每个人而言,原有的记忆和经验是我们认知新事物的基础,而这些记忆和经验就储存在我们的日用器物中。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新”是相对“旧”而言的,“新”又是从“旧”衍生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未来是可以依靠想象推演出来的,但如果我们没有了过去的记忆和经验,这种想像也会变成无本之木,所以,对“旧”的了解和认知,恰恰是为“新”提供了想象的基础。

而老祖宗在榫卯中所呈现的智慧和美,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想象方向。

如何把青菜炒得更美味?

作者 / 蜜桃厨房
好吃的青菜首先肯定是翠绿爽口的

比如我们在外面餐厅吃到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家就是做不出那个口感和味道!

我以前觉得炒青菜嘛~~ 那可不简单吗

但是,每次做出来菜叶子蔫蔫巴巴的,口感也不好

后来经过我不断摸索,原来是我低估了炒青菜

炒青菜有它的一些小技巧的,不是简单的下油下菜放盐炒熟就完了这么简单的事

今天我就来唠唠怎么才能炒出清脆爽口好吃的青菜吧一般呢青菜可以根据它们的特征来选择做法

这样才能大大的突出这个食材本身的口感和风味

首先这一步如果做对了,炒青菜就成功一大半了

接下来就来说道说道青菜的特征以及该怎么根据这些特征去选择最好的做法吧

常见的青菜有

生菜,油麦菜,上海青 ,菜心,芥蓝,茼蒿,西洋菜,菠菜,空心菜,西洋菜等等等

(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青菜的,每个地区不一样,但是在广东,青色的绿叶蔬菜都算青菜,不要杠我!!不然我会拿出广东人眼中的各种青菜跟你进行一场“植物大战僵尸”,恶战到底)

常见的做法呢就是爆炒,白灼,上汤,啫啫等

第一:对于叶子很薄茎很脆的青菜,如生菜,油麦菜,上海青最适合的做法就是爆炒!!

这类青菜很容易熟,要保持它们清脆的口感,最好的做法就是急火快炒

时间一般控制在 1 分钟左右就起锅,根茎稍微粗一点的就 2-3 分钟

不要恋战!!

但是要做到快速炒熟

还要有这样一口大铁锅是最好的,锅太小了青菜倒下去容易受热不均匀,导致出水就失去爽脆的口感了

来以爆炒生菜为例说说吧

食材就这些啦

生菜 250 克 蒜蓉 3 瓣 蚝油 15 克 食用油适量

做法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炒青菜的流程

热锅倒油,下青菜,放盐调味

但是呢,有些细小的细节,直接影响到这道简单的青菜能不能做的好吃

首先把生菜根部切掉然后洗干净

清洗的时候,在水里加几滴白醋浸泡十分钟左右,可以防止青菜里面的叶绿素流失,炒出来的青菜才能保持翠绿不发黄

洗干净之后一定一定要沥干水!!!!水分太多下锅直接导致锅里的温度下降,炒的时间过长,青菜就容易出水了

先把大铁锅烧热,烧到微微冒烟再倒油。热锅冷油

油量要多一点,炒出来的青菜才有油光锃亮的感觉

餐厅里的炒青菜都不会省油的,油量少青菜就很难做的好吃

接着下蒜头炒香,然后把生菜倒下去滋啦滋啦的声音就出来了

大火快速翻炒

记得是大火!大火!!!,猛火炒出来的青菜才有锅气

炒到青菜断生即可,千万不要恋战

否则就会的到一盘水汪汪蔫巴巴还发黄的青菜

准备出锅前把盐和蚝油等调味料放下去

炒青菜,盐千万不要加太早,临出锅的时候再加

太早加盐进去,青菜也会出水,所以这点也是很重要的

调料倒下去稍微炒均匀就可以关火出锅了

整个翻炒的过程 1-2 分钟左右

第二:对于叶子厚实但茎脆嫩多汁的青菜,如菜心,芥蓝等最适合的做法就是白灼了

根茎爽脆,但比较粗壮,直接炒的话通常时间比较长,口感一不小心就容易把控不好

所以白灼是最好不过的办法,既能节约制作时间,又能保持青菜的口感和味道

吃起来口感清脆香甜多汁

白灼菜心

食材在这里啦

菜心 250 克 蒜蓉 3 瓣 蚝油 20 克 鸡粉适量 玉米淀粉适量 盐适量 油适量

首先还是把青菜清洗干净,水里加点醋浸泡一下

接下来烧一大锅水,把水烧开

加点盐,加点油进去,这样可以焯水可以让青菜保持翠绿的颜色

水烧开就把青菜倒下去焯水

青菜断生即可

时间大概 2 分钟,焯好水就把青菜捞起来过凉水降温

不然青菜的余温会继续让青菜熟成,也是导致青菜口感不脆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菜焯好水了

接着做一个调味酱汁,起锅倒油,下蒜蓉炒香,加入蚝油鸡粉拌匀

另外拿一个碗,淀粉加清水拌匀成淀粉水,一点一点加进去

调到酱汁微微浓稠的状态就可以了

最后把酱汁淋到菜心上

白灼菜心就完成了

吃起来口口爽脆清甜,蘸着鲜香的酱汁

味道不咸不淡,鲜香爽脆,一份简单的青菜也可以做的很好吃

最后就是对于根茎特别长的这类青菜,如茼蒿,西洋菜,菠菜等最适合的做法就是上汤

这类青菜通常根茎长,叶子多

做成上汤,混合着汤汁,最是爽脆鲜美

上汤西洋菜

食材在这啦

西洋菜 250 克 蒜 2 瓣 瘦肉 50 克 骨头汤 300 克 盐适量 2 克 糖适量 3 克 鸡粉 5 克 枸杞一小撮

先把西洋菜用清水清洗干净,还是一样加醋浸泡一下

接着起锅烧水,水开后放点盐和油,然后把西洋菜倒下去焯水大概煮 1-2 分钟

煮熟后捞出来过凉水装到盘子里

继续起锅下油,下蒜蓉、瘦肉爆香,接着倒入一些鸡汤或者猪骨汤

开始调味,下食用盐、白砂糖、鸡粉,搅拌均匀就好了

上汤煮沸后倒入装西洋菜的盘中就好了

撒上一些枸杞

青菜混合着鲜美的汤汁

爽口的菜梗,带着汤汁的菜叶子

一根根入口鲜美

青菜不一定要炒着吃,做成上汤也别有一番风味

其实所有的青菜没有固定的做法

我只是根据它们的特征选用一种最适合,最能突出这类青菜的口感特点的做法

总结一下做好一份青菜关键点吧记住这些点,做出大厨级别的青菜完全没问题(满脸自信.jpg)

1. 先从洗菜开始,洗菜的时候,水里加点白醋可以让青菜更加爽脆

2. 洗好的菜一定要尽量沥干水分再下锅。水分太多下锅会导致锅里的温度下降烹饪时间较长,青菜发黄,水分流失不爽脆

3. 炒青菜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锅一定要大!!! 锅大受热才均匀,锅太小的话,一次尽量不要炒太多,少量炒最好吃

4. 炒菜不仅锅要大,火也要大,大火快炒。有条件的话最好的明火炒更香

(当然。。。不是这么。。大哈)

5.想要炒出跟外面饭店一样好吃的青菜,油要多!!

5. 对于要焯水的青菜,水里加点油,盐,可以保持青菜的颜色翠绿。焯水时间不要过长,焯好水马上过凉水。

6. 炒青菜千万千万不要中途加水进去

7. 炒那些根茎比较粗的青菜,把菜梗菜叶分开下锅,先下菜梗炒一会再下菜叶,这样可以保证菜梗菜叶同时熟。

8.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盐一定要最后再加,加盐太早进去青菜容易出水,口感不脆

9. 炒菜好吃还有一个隐藏小技巧,酒店大厨不会告诉你的! 加点猪油进去炒,贼香!不信你试试,你会发现你也可以做出酒店大厨一样好吃的青菜!!

再来分享几个我平时做的比较多的炒鸡好吃的炒青菜做法

炒好吃的青菜,不仅要有技巧和知识!!

还要有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神仙美味搭配

1. 豆豉鲮鱼炒油麦菜,咸香的豆豉和特有嚼劲的鱼肉,搭配上油麦菜可真的太绝了

2. 还有就是腐乳炒通菜,这个吃法也不知道谁发明出来的,绝配! 哪怕我这种不爱吃腐乳的人,吃一口都沦陷

3. 还有一个很赞的做法那就是沙茶炒芥蓝,那也是一个超好吃的搭配

你们如果还有什么青菜的神仙搭配好吃的做法,求评论区分享

最后我要来一波宝藏青菜的疯狂安利这些青菜相对小众但炒鸡好吃,你们不许不知道吼吼

枸杞叶

枸杞叶猪肝汤,广东人下火神器,真的赞!我原来只知道枸杞,后来才知道枸杞叶也是个宝藏

番薯叶

清炒番薯叶也很绝!以前老家拿来喂猪,没想到炒着吃这么绝,有点羡慕猪了

丝瓜尖

凉拌清炒都很好吃,丝瓜尖不吃不知道,一吃就沦陷了

豌豆尖

煮汤一绝,直接清汤煮或者加点肉煮都很可以

草头

一般在南方春天比较多,长的跟路边的野草差不多,第一次在上海吃到,被一道青菜惊艳到,至今想起来都觉得美味

记住炒青菜的一些小技巧

青菜也可以做的很好吃!!!

为什么很多人开着灯就睡不着?

作者 / 晨长进行时
正好这两天遇到了这个问题,专门研究了一下,来写一下回答~

我现在睡觉相对来说比较早,往往这个时候室友还没有睡觉,那寝室的灯就亮着,为了帮助自己快速入睡,我上研究生后就买了眼罩,入睡时戴着。以前大家都睡得晚,没太注意影响。

然后最近就发现:为什么不关灯,我戴着眼罩入睡,还是会受到室内灯光的影响,不太容易睡着呢?

当然不只是眼罩漏光的原因哈。

按理来说,眼睛是感受光刺激的器官,那我们戴着眼罩或者紧闭双眼,是可以避免光刺激的,应该就感受不到光了才对。

但是很显然,实际生活经验并不是这样的:

室内不关灯,很多对光比较敏感的人即使戴着眼罩还是很难入睡;

即使紧闭双眼,身处于有灯光的地方,自我感觉还是可以感受到光,有时候即便是很微弱的灯光,都会影响到入睡;

当室内灯光突然关闭时,能够感觉到仿佛全身的眼睛都关了一样,身体似乎能够感受到周围光线的变化。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这次就来个硬核科普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人体为什么能感受到光?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视觉依赖于眼睛,那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体内的感光细胞检测到光,都依赖于一类蛋白家族——视蛋白,这类蛋白当遇到光时会改变自己的形状,并打开感光细胞中的信号通路,使得这些信号最终向大脑发出信息,告诉大脑:我感受到光了。

那么,感光细胞都存在于哪里呢?

最被人们熟知的是眼球内的感光细胞,人体的视网膜上有两种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可以将光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几乎就是哺乳动物视觉的全部了。

但在 21 世纪初,美国 Brown 大学 David Berson 课题组却在小鼠视网膜中发现了对光有反应的其他细胞,这类细胞里含有一种新的视蛋白——黑视蛋白,它们似乎不参与有意识的视觉。不过这类细胞也还是在眼睛内。

那么,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是不是我们可以有一种猜测:人体的其他部位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感光细胞?比如皮肤这种暴露在外面的,或许就可以检测光呢。

然后,我就搜了一下,发现还真是这样!

除了眼睛,哪里还有感光细胞的身影?

为了与眼睛里的感光细胞进行区分,科学家把眼睛之外的感光细胞称为“眼外光感受器(extraocular photoreceptors)”。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就想,存在视蛋白的地方大抵就有感光功能吧,于是他们找啊找,发现,许多动物(包括人类)确实在眼睛之外的地方也存在光感受器,最常见的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地方。

在动物中,除了眼睛之外,科学家已经分析了很多类型的动物组织,如皮肤、肌肉、大脑、神经系统、生殖器、精子等,结果发现这些组织中都存在视蛋白,分布可真广。。。

那么这些眼外光感受器存在的功能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这些眼外光感受器的功能取决于它们的位置。

动物研究发现,通常,它们参与调节意识水平以下的光介导行为,并且不需要对光源在空间或时间中的位置有极其准确的辨别。

我自己的理解哈,对人来说,眼睛识别光源,并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我们意识到光,而眼外光感受器主要是感受到光,但是不需要对位置之类的信息有准确的判断。所以我们身处于有灯光的环境里,眼睛用来判断光源在哪里,而眼外光感受器只需要知道有光就行了,但是不要小瞧它们的作用哦,因为它们还参与了下面这些功能的调节。

眼外光感受器比较典型的功能还包括参与监测警觉性、睡眠和觉醒、情绪、体温以及许多其他的内部生理周期,因此这些光感受器对于维持有规律的生理周期及引起时差不适的生物钟非常重要。

另外它们还参与调控眼睛瞳孔的打开和关闭,帮助适应不同的光线水平。

在某些动物中,它们甚至参与探测地球磁场力。

2007 年发表的一项英美联合研究就发现,由于遗传性疾病而失去所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患者,仍然具有对光发生反应的日常节律和瞳孔反应。

Johns Hopkins 大学的 Solomon Snyder 和 Dan Berkowitz 开展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小鼠的血管内含有黑视蛋白,参与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考虑到人体内可能拥有相同的系统,或许这项研究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早晨心脏病发作增加,这可能与血管感受到光刺激从而引起血压变化有关(当然,肯定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与相关激素水平有关)。

大家还记得之前分享睡眠时介绍过的褪黑素吗?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pineal gland)产生的,而松果体也属于眼外光感受器,被称为松果体眼或第三只眼(the pineal eye orthird eye)。

在可见光中有一种波长大约在 450 到 500nm 之间的光,被称为蓝光。太阳光、电灯、电脑、手机等都可以发出蓝光。

图片来源:www.healthline.com
而即使我们闭着眼睛,松果体也可以接收来自外界的光线。松果体内的感光细胞可以监测透过眼睑的蓝光,尤其对微弱的光线特别敏感。

监测到蓝光后就会抑制松果体内褪黑素的分泌,释放水平大大降低,影响生物节律,从而影响到睡眠。

图片来源:Wikipedia
至此,我们对眼外感受器是什么,存在于哪里,它们存在的功能是什么,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有没有感觉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哈哈哈~

那么,我们再看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晚上开着灯,戴眼罩睡觉还是不太容易入睡,会受到灯光的影响?

很明显,睡觉不只是闭眼就可以了,周围环境的灯光影响也很大,原因是除了眼睛之外,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神经系统和皮肤内也存在光感受器,尤其松果体的作用是比较明确的,它们可能参与了诸如生物节律,瞳孔开闭调节,睡眠与觉醒等过程。

所以,即使戴着眼罩,可能还是会受到周围灯光的影响,从而不易入睡。

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戴着眼罩,周围灯光也很亮,仍然能够睡着呢?

我自己的理解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睡眠觉醒是由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我猜想这就像一个 balance,当促进睡眠的各种因素总体大于觉醒时,我们就入睡了;而促进觉醒的各种因素总体大于睡眠时,我们就醒来了。但各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的,可能你今天正好白天全力以赴,睡眠压力积攒了很多,晚上周围环境又刚刚好促进睡眠,就入睡很快;而如果你今天白天就昏昏沉沉的,睡前又刷手机停不下来,室内还特别亮,可能入睡时间就会久一些。

所以,了解这个之后,就清楚了要想促进入睡,那么周围环境的光线还是要注意滴!

有条件的当然是睡觉时就及时关灯啦,这样能够更快入睡。

没有条件的,可以和室友商量一下是否能够同步作息,不能的话,就准备好眼罩和遮光帘吧,能遮多少是多少。

不过,凡事要记得反过来想,既然室内有灯光会影响到我们睡觉,那么到早上起床时室内没有光也会影响到起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遮光帘的遮光效果太好,其实只有利于入睡,不利于起床。

事实上,我把这个搞清楚之后就入手了遮光帘,还真是被我说中了:改善入睡还是蛮明显的,虽然不能完全遮光,但遮光帘 + 眼罩,基本入睡比较快了。但是,早上比较暗,就有点不太想起了,哈哈哈。。。

这么看,如果自己一个人住的话,还是镂空窗帘更好一些(房屋周围晚上灯太亮影响入睡的就算了),早上能保证阳光透进来,而晚上又是黑的。

再次强调一下,睡前别刷手机啊!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的,而且影响睡眠会导致瘦素分泌下降,胃饥饿素分泌上升,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还会影响到皮肤状态。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2019 年就有一项研究表明:睡觉时室内开着电视 / 灯的女性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等健康隐患。这么看,睡不好,会变胖会变丑,爱美的男生女生注意啦!

那,再提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熬夜直到很晚睡觉,一直补觉到中午都觉得睡不好,感觉怎么补觉都不够?

其实也可以用上面分享的知识来解释:熬夜到很晚,由于入睡前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紧张状态,导致副交感神经很难占据主导地位,入睡时大脑甚至会有发胀的感觉;并且,如果是熬夜前一直接触带蓝光的各类产品如手机电脑等,都会影响到褪黑素的正常分泌,从而也导致我们的节律被打乱,很难入睡。

入睡困难会影响到最初 90 分钟的深度睡眠质量,而睡眠是一整个循环过程,环环相扣,前面的深度睡眠不好,也会影响到后面的睡眠质量。

好不容易睡着了,可能已经都凌晨四五点了,再往后,慢慢太阳升起,光线照进来,又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告诉你该起床了,所以虽然你一直迷迷糊糊补觉到中午,但其实后面的整个睡眠质量都很差,几乎相当于无效睡眠了,补觉之后依旧很难受,根本没睡好。

那如果是因为工作或者别的原因导致晚睡,需要补觉怎么办?一定要让室内完全没有光,早上的光线也不能透进来,这样褪黑素才能正常分泌,也才更容易保证睡眠质量。

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啦~

附上了参考文献,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最后,晚安,睡个好觉~

猝死前有哪些先兆

作者 / 急救医生贾大成

平时出去讲急救课时,经常有朋友问我:「贾老师,您天天抢救急性心梗的患者,经验多,您给我预测一下,我会不会猝死?什么时候猝死?」

这个问题,我还真预测不了。

不过呢,我能预测的,是可以根据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来判断您到底是不是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并告诉你一些猝死的「潜在征兆」。

关于猝死的高危性。

猝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令人感到畏惧的医学难题,因为它发作突然。

我们先来说下猝死的相关定义。

猝死,指发病后 6 小时内,突然、意外、自然地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SCD)占 80% 以上,于发病后 1 小时内死亡。

心脏骤停,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突然停止,心脏停止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瞬间泵血功能丧失,导致以脑为首的所有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完全中断。表现为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脉搏消失……

但心脏骤停并不意味着死亡,如果能在数分钟内进行正确的抢救,部分患者有望救活。否则,进入生物学死亡,即脑死亡,而无可挽救。

如果心脏骤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心肺复苏失败的心脏骤停称为猝死。猝死是心脏骤停的最终结果,而无可挽救。

可怕的是,据统计,超过 80% 的猝死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地方,比如公共场所、家中,地铁、影院、学校等。

我们知道的很多名人,都是因为猝死而离我们而去的。

2006 年 12 月 20 日上午 9 点,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因高血压引起的突发心肌梗死去世。曾经给亿万观众带来无尽欢笑的一代艺术大师突然辞世,令人感到无比震惊和痛惜。据参与抢救的北京 999 急救中心专家介绍,马季先生坐在马桶上发生的意外,死因是排便用力导致高血压引起心脏猝死。

2007 年 6 月 23 日傍晚 18 时 30 分左右,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位于昌平沙河的家中突发心脏病。经 999 急救人员抢救 40 分钟,仍未能挽回侯先生的生命。

2008 年 10 月 18 日凌晨,一代名导谢晋在赴母校参加百年校庆时,突然离世。上虞市委宣传部对外公布了谢老的死因:凌晨,有酒店服务生到谢晋导演下榻的客房内清洁,发现谢晋停止呼吸,救护车送到医院已经手脚冰凉,确定抢救无效死亡。

猝死,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已经成为愈发年轻化的突发疾病。它不仅带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还会彻底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庭。

所以,了解引发猝死的诱因和猝死的急救措施就显得愈发重要。

猝死为何越来越年轻化?

如今,发生猝死的年轻人逐渐增多,且原因多样。

常见的诱因:

一、情绪激动: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暴怒、悲痛等。

二、体力活动:过度的体力活动,如上楼、跑步、搬重物等。

三、饱餐后:尤其是脂肪餐,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四、过度吸烟、酗酒。

五、长期疲劳、熬夜。

六、久坐、缺乏运动。

七、肥胖。

八、天气突然变冷、连续高温、桑拿天。

九、豪饮冰冷饮料:可使冠状动脉痉挛。

十、原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不按医嘱服药。

某日,苏州一位 24 岁小伙在熬夜加班时突然晕倒在地,额头及后背都出了大量的汗,同事立马拨打了 120。 遗憾的是,3 个半小时抢救依然没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据了解,猝死的小伙子在一家电机公司做工程师,平时生活一直无不良嗜好,不抽烟也不喝酒,只不过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工作压力大,常常熬夜加班。

像是过度的熬夜、劳动强度大、多吃少动等不良的习惯,长期下去会导致人们心脏问题加重,从而出现猝死的症状发生,对此患者要重视。

在平时一定要重视猝死的现象,因为这类的病症会严重的危害到患者的身体,需要积极的控制疾病,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对此患者要注意:

如果持续疲劳超过六个月,休息不能缓解,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咽喉痛、关节痛、睡眠紊乱及抑郁等症状,就要引起重视,你真的该休息了。

哪些人群属于猝死高发人群?

猝死的发生往往是有前因后果的,我们可以根据症状发生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来分辨,到底哪几类人群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第一类:长期形成不良习惯诱发猝死的人群。

如:大量吸烟、「三高」、肥胖、过度劳累、用力排便(老年人)、缺乏运动、熬夜、饱餐后(尤其脂肪餐)、久坐、情绪激动、A 型性格(性格急躁、自制力差、争强好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这个人群是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高发人群,当然也就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第二类:近期有出现可能发生急性心梗表现的人群。

这种表现多见于猝死发生前的 1~2 周,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极度疲劳、胸闷憋气、心前区极度不适,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次数增多,疼痛程度加重、疼痛持续的时间延长。出现这些表现则预示着近期可能会发生急性心梗。

第三类:已经出现急性心梗表现的人群。

急性心梗最典型的表现,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压榨感,逐渐加重,患者大汗淋漓、面色口唇青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心律增快或减慢、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等心梗的症状,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第四类:已经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不一定发生心脏骤停,但如果出现了下列表现,随时会发生心脏骤停 —— 猝死,尤要警惕!

1. 严重心律失常:如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迅即恶化为室颤,这是急性心梗早期最多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和心脏电击除颤,则发生猝死而无可挽救;再有心率过慢,可能发生了致命性的房室传导阻滞,致使心脏停搏。

2. 急性左心衰: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凶险表现,说明心肌坏死的范围较大,可迅速致命。

3. 心源性休克:主要表现之一 —— 血压下降,是心泵衰竭的极期、是死亡率极高的凶险急症。

第五类:已经发生了心脏骤停。

能否抢救成功决定于众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患者是否得到了及时的心肺复苏和电击除颤,另一个是虽然得到及时的现场急救,但由于病情过重而抢救无效。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 —— 猝死。

急性心梗是导致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心脏骤停未得到即使的抢救,或抢救无效,其结果就是猝死。

典型急性心梗的表现可以立即引起人们对重视,而更可怕的是不典型急性心梗的表现,往往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被忽略,造成悲剧。因此,了解急性心梗的不典型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典型表现:无胸痛或仅自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无胸痛而表现为上腹,并可伴恶心、呕吐等,易误诊为急腹症;无胸痛而表现为肩、背、臂、颈、颌、咽、齿等部位疼痛易误诊为骨、关节、或软组织等局部病变;不明原因的晕厥、心衰、休克、猝死等,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表现出现,应予高度警惕,勿使漏诊。

我曾遇到一位 40 多岁的男性患者,上腹部剧烈疼痛一小时,伴意识模糊、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表现,根据经验一看,首先想到是急性心梗,马上要给患者做心电图,家属极为不满,认为是过度经检查,胃疼做什么心电图?我很快说服了家属,心电图证实是急性下壁心梗,并出现了致命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九死一生。经过全力抢救,患者逃过生死一劫,后来好转出院。

预防猝死,我们该做些什么?

1、有家族史的人,要控制好体重、血糖、血脂、血压,避免患心血管疾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家族史,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戒烟

3、合理膳食

5、戒酒,或适度饮酒,当饮酒过量,则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概率。

6、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尤其是肥胖者,使体重指数保持在 18.5-23.9。

7、睡眠规律,切忌不要熬夜,保证晚上 22:00 – 第二天 7:00 的睡眠时间,或保证 8 小时的睡眠时间。

8、适量运动,结合自身情况,做有规律的中低强度的运动,注意!非运动员切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9、心理健康,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过高压力、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10、选择相对环保低污染的生活环境,遇雾霾天气戴口罩出门。长时间暴露在有污染的空气中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11、切记要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劳逸结合。

心肺复苏

我们除了在生活中尽可能地预防猝死外,还要掌握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的急救技能,及时正确地抢救才能挽救生命。

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只有 4 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拨打急救电话,然后等着救护车到来,事实上,这种等待,很有可能会错过这至关重要的「黄金 4 分钟」。

在我国,医院外抢救成功率只有 1%,而欧美国家的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 15% 以上,之所以有如此明显的区别,在于拯救心脏的「神器」——AED,他的全称是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是一种便携式医疗急救设备,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AED 被广泛安放在校园街道机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公共区域。

AED 的使用方法非常方便、安全,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操作,仅需几分钟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旦有人发生心脏骤停,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实施救助。

当你确认患者为心脏骤停,应立即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CPR+AED 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具体操作如下:

1、判断:立即拍打双肩、分别在耳朵两侧大声呼唤,如无反应;用 5-10 秒

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如无起伏,即可确认为心脏骤停。

2、呼救:立即请人拨打 120,尽快取来 AED。

3、按压: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

(2)按压深度:5-6 厘米

(3)按压频率:100-120 次 / 分钟

(4)放松时,要使胸部充分回弹。

(5)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次数,每次中断按压的时间不得超过 10 秒钟。

4、除颤:AED 随到随用。

(1)开机:按语音提示操作即可。

(2)按图示贴好电极片。

(3)AED 自动分析心律,需要除颤则自动充电。

(4)除颤:按放电键。

希望朋友们倡导和实践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和减少包括猝死在内的疾病发生。为了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乃至陌生人,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再次呼吁:预防、急救,两手抓。人人学会 CPR,处处安装 AED。

谁在隆基股份上赚了 100 亿?

1986 年,兰州大学给老校长江隆基树了一尊雕像。

江隆基的名气虽然没有马寅初、蒋南翔、吴玉章等人的高,但他属于建国后最杰出的那一批教育家:江隆基学生时代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27 年入党,后受杨虎城资助赴德留学,1936 年回国,并以西安绥靖公署上校秘书身份参加了西安事变。

他后于 1938 年奔赴延安,位至延安大学副校长,1952 年调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协助校长马寅初,一度兼任北大党委书记。1959 年,他因为反佑不力转调兰州大学担任校长,然后于 1966 年 8 月自杀,于 1978 年 1 月平反,追悼会的主持人是宋平。

江隆基主政兰州大学的 7 年里功勋卓著,以一己之力恢复了教学秩序,培育了兰州大学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并打造了有机化学、原子核物理、细胞生物、理论物理等优势学科。在江隆基逝世 20 年后的 1986 年,兰州大学为他树立起了一座雕像。

image

江隆基遗孀宋超同志于雕像落成仪式,1986 年

但江隆基恐怕不会想到的是:他的名字「隆基」,会被台下参加雕像落成仪式的三个物理系新生传遍全球。

这三个物理系新生的名字,分别是钟宝申、李春安和李振国。当年兰州大学把江隆基的雕像立像过程,当成给新生安排的入学教育,并给他们讲述了江隆基的生平事迹以及为兰大作出的贡献 [1]。这给三位物理系新生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1990 年,李振国从半导体材料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营 741 厂拉制半导体材料单晶硅棒。当年和他一起在铜像前参加入学教育的两个同学兼室友钟宝申和李春安,一个被分配到辽宁的一个稀土磁性材料厂,一个则被分配到兰州一家公司做业务员。

1993 年,钟宝申和李春安一起下海,创办了一家磁性设备公司沈阳隆基。2000 年,李振国在西安创办西安新盟,从事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业务。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振国决定引入外部股东,彼此熟悉的大学同学自然成为最合适人选。

2003 年,李春安出资 880 万元投资了李振国的西安新盟,占股 44%。而又过了三年,钟宝申也加入西安新盟,以 “兰大系” 为主导的高管团队随之建立,然后新盟电子也被正式改名为:隆基股份。

对母校的感情这么深,恐怕只有创办无人驾驶卡车品牌 “图森破 (TuSimple)” 的上海交大校友可以媲美了。

隆基成立的 18 年后,光伏产业正式跨过临界点,中国近 80% 的国土上光伏发电成本都低于燃煤,而隆基的市值逼近 4500 亿,股价 9 年上涨 56 倍。拔地而起的光伏电站和资本市场的财富盛筵交相辉映,成就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光伏造富运动。

那么隆基到底强在哪?9 年 56 倍的上涨背后动力是什么?谁是这轮造富运动中最大的赢家?这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01

崛起:硅片、组件双龙头

提到光伏,很多人会想到世纪初遍布居民楼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虽然看起来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两者原理完全不同。

太阳能的本质是把光转化为热,光伏则是把光转化为电。换句话说,一个是烧水,一个是发电。相比太阳能,光伏行业最大的特点是,既是规模大、资本密集的制造业,又是一个技术迭代比较快的行业。

自 1954 年第一块硅电池诞生在贝尔实验室起,光伏行业的路线斗争就从未停止。光伏发电常规路线有两条:薄膜和晶硅。

薄膜的特点是转化率低,但成本也低,非常适合快速做大规模。当年力压马老师问鼎首富的李河君走的就是薄膜路线。只不过李首富脑路过于清奇,从光伏汽车做到了盖房子的光伏瓦片,结果公司深陷财务造假疑云,最终退市。

晶硅则可以分成单晶硅和多晶硅,单晶杂质含量少,转化效率高,但缺点是生产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多晶虽然杂质多、转化效率低,但技术成熟,产业基础好,生产成本低,赢在性价比。

2006 年,李振国将隆基的业务从半导体材料切换至光伏硅片,面临的首个难题:就是选单晶硅还是多晶硅。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本质上和传统能源一样,关键在于哪一种技术路线的度电成本(发电项目单位上网电量所需成本)更低。而且打赢了内战还不行,还需要对标火电厂,实现平价上网(和燃煤上网标杆电价相比)。

另一方面,光伏是个高负债重资产的领域,很难同时押注多条技术路线。新技术出现时,先行者很难第一时间扩张产能,先发优势往往会变成先发劣势。因此,对技术路线的选择,无异于一场豪赌。

隆基股价起飞的第一个伏笔,就是坚定押注单晶硅路线。

当时,市场上主流的技术路线是多晶硅,代表企业是 “民营电王” 朱共山创立的协鑫集团,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在硅料环节实现了国产替代。2010 年,协鑫集团切入硅片领域,很快就成为全球硅料和多晶硅片龙头。

但隆基作为后来者,选择了转化效率更高、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更大的单晶硅路线。

在李振国看来,单晶和多晶成本上的差距,最终可以通过技术改进来抹平,而不同技术路线之间存在的效率差,却是天生注定的 [2]。李振国一度放出豪言:即便多晶硅的铸锭成本降为零,单晶硅也能赢。

image

李振国从自己熟悉的单晶拉棒环节入手,用 RCZ 技术(多次装料拉晶技术)代替传统的分批直拉法。分批直拉法的缺陷在于坩埚不能复用,一个坩埚只能拉一根硅棒;RCZ 技术可以做到一个坩埚最多一次拉 9 根硅棒,迅速缩小了与多晶生产成本的差距。数据显示,RCZ 技术使用后,2020 年,硅棒拉晶成本较 2011 年下降了 79%[4]。

硅棒拉制完成后需要切割成硅片。隆基股份在金刚线切割技术上的国产替代,让其在 “降本” 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传统的切割方式是砂浆切割,不仅切割速度慢,而且出片率低,对硅料的损耗较大;金刚线切割速度是砂浆切割的 4-5 倍,出片率高出 15%~20%,环境污染也更小,但这项技术一度被日本 “卡脖子”,隆基联合供应商攻克技术难关后,充分发挥 “发达国家粉碎机” 的本色,将金刚线的价格从最初的 500 元 /km 降低至现在的 50 元 /km [4]。

image

最重要的是,由于单晶硅的晶体结构稳定,硅片天然可以切得更薄,硅料损失小;而多晶受制于晶体结构差异无法薄片化,导致金刚线切割只适用于单晶,不适用于多晶。多晶企业曾想过引入这项技术来降低成本,但很快体会到了 “臣妾做不到” 的无力感。

根据开源证券测算,2019 年非硅成本降低至 0.74 元 / 片,与 2012 年 5.12 元 / 片相比,下降幅度达 85.6%;隆基股份 2019 年硅片单片成本降到了 1.86 元 / 片 [5]。

2014 年,隆基收购了乐叶光伏,向中游电池片、组件环节延伸,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 PERC 技术路线。这项技术与金刚线切割类似,对单晶更为友好,用在单晶电池上可提效 0.8%-1.0%,而用在多晶上只能提效 0.6%-0.8%[3]。

看上去两者效能提升看似相差不大,但正所谓 “不能抛开剂量看毒性”,金刚线和 PERC 技术的成本优势叠加,成为了压垮多晶硅路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image

同一时期,国家能源局扮演看得见的手,为隆基的起飞送上神助攻。

2015 年,“光伏领跑者计划” 开始执行,对光电转化效率划了红线,通过 “倒逼” 下游电站运营商选择单晶技术,引导行业转向效率更高的单晶路线,从而加速产业的自我造血。

需求刺激下,此前不愿改造多晶产线的电池企业,也大规模转向单晶,最终实现了单晶对多晶技术的彻底反超。

image

作为单晶技术龙头,隆基股份也迎来了高光时刻:2015-2017 年,隆基股份硅片营收从 25.57 亿增加至 57.53 亿,太阳能组件营收 3 年翻了 3 倍多,从 25.19 亿暴增至 91.75 亿元。2020 年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达 19%。

在偏爱成长股的国内资本市场,有一个颠真不破的铁律: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坐上了高铁,那么它的股价,一定会坐上火箭。

02

逻辑:周期与成长兼具

2012 年 4 月,隆基股份叩响了上交所的大门,至今涨幅高达 56 倍,一跃成为 A 股光伏行业市值最高的一家公司,最新市值接近 4500 亿元,相当于行业内第二大市值和第三大市值公司的总和。惊人涨幅背后,原因何在?

自上市以来,隆基经历过四轮显著上涨,背后都跟业绩高增长有关,而最近三轮上涨则是因为估值与业绩齐飞,发生了股民们喜闻乐见的 “戴维斯双击”[6]。

image

第一轮:2014 年末至 2015Q2,主要动力是公司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带动硅片和组件需求放量。

一家公司很难支撑起一个产业,液晶电视完胜等离子电视就是前车之鉴:当年松下在等离子电视上一家独大,形成技术垄断后选择卡脖子,导致许多电视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纷纷选择液晶屏幕,反倒是带动了液晶屏幕产业链的繁荣。而松下原本想着独吞整个行业蛋糕,但最终缺乏产业链配套,优势尽失。

作为单晶技术的引领者,隆基在 2014 年也面临着松下当年同样的境遇:尽管单晶硅片的成本大幅下降,但由于与供应商制造设备不兼容,中游电池厂家不愿投资改造产线。一旦产业链不支持,单晶硅很有可能和等离子电视一样,空有潜力无法兑现。

看着中游厂商有钱不愿意赚,隆基只好含泪自己把钱赚了 —— 出资收购了浙江乐叶光伏,向电池、组件环节延伸,迅速扩产。2014 年,隆基股份的组件业务营收只有 0.69 亿元,到 2015 年就跃升至 25.19 亿元。由于产业链的延伸,打开了硅片的长期发展空间,此后半年里,隆基股价上涨了 193%。

第二轮:2017 年下半年至 2018Q2,主要驱动因素是单晶替代多晶,作为龙头充分享受到了技术红利。

2015 年至 2017 年,是单晶技术市占率快速提升的阶段。2015 年,隆基在金刚线切割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带来单晶硅片和组件的持续放量,作为单晶技术龙头的隆基,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光伏引领者” 计划开始实施,下游电站需要从多晶硅向单晶硅转型,释放大量单晶硅片需求,导致单晶硅片价格异常坚挺,隆基在硅片和组件上的优势逐渐明朗。

2017 年,隆基单晶硅市占率首次超过多晶硅,硅片毛利率也快速增加至近 33%,组件营收更是从 2016 年的 57.01 亿元,直线飙升至 91.75 亿元,2018 年则超过 130 亿元。而这个时期公司股价翻倍,最高 PE 估值水平在 30 倍。

image

第三轮:2018Q4 至 2019Q3,主要推动力来自需求提升,海外业务放量。

2018 年,“531 新政 “后行业估值大跌,但需求逐渐回暖,海外光伏市场快速放量,公司营业收入水平较 2018 年迅速拉升并重新升至高点,再加上技术红利和成本管控优势,公司业绩大幅超预期 [7]。

与 2018 年相比,隆基 2019 年在美洲地区的营业收入就翻了一倍多,达到 45.56 亿元。这个阶段,隆基股价涨幅达 130%,估值水平最高在 35 倍左右。

第四轮:2020 年至今,中欧政策支持、平价上网、BIPV 和氢能新赛道布局进一步打开了成长空间,股价涨幅高达 3.7 倍,估值长期维持在 40 倍以上。

image

表面上看,隆基股份股价每一轮上涨的原因,都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技术革新 + 需求放量导致公司业绩超预期。但本质上看,隆基股价上涨是公司自身成长性与光伏行业周期互相加 Buff 的结果。

跟很多新兴行业相似,光伏行业兼有周期和成长双重属性。

比如对政策的敏感:2012 年的欧美 “双反”、2018 年的 “531 新政”、以及新冠疫情等这样的黑天鹅,都会影响到下游装机需求,进而造成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盈利波动 [4]。隆基股份上市 9 年多里,跌幅最大的年份分别是 2012 年和 2018 年,均超过 30%,足以说明政策对股价的影响之大。

又比如产业链各环节产能扩张周期不同,经常会导致供需错配,以晶硅的原材料硅料为例,由于硅料投产周期长,供给增加难度大,在下游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硅料价格从去年年初的 8 万元 / 吨,涨到了如今的 20 多万元 / 吨,逼近历史高点。

一方面,硅料上涨让该环节上的公司业绩暴增,比如通威股份上半年净利润接近 30 亿,同比增长 194%;但另一方面,上游硅料涨价,意味着中、下游成本增加,势必会压制部分需求,对中下游环节的公司盈利带来冲击。

而光伏行业的成长性体现在,行业未来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近 10 年里,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下降了 82%,进入化石能源的发电成本区,这意味着光伏发电正在从补贴输血走向自我造血,同时,2019 年全球光伏发电量占比仅 2.7%,能源替代的空间非常大。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也同时具有成长性和周期性。复盘隆基上涨的驱动因素会发现,拉长周期来看,行业和公司的成长性决定公司股价的长期逻辑,而周期性主导着公司短期涨跌,这也是隆基股份乃至整个光伏行业的投资密码。

只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股价涨多少,能赚到大钱的人终究是少数。

03

赢家:“神兽” 与牛散

二级市场上,谁参透了隆基股份的财富密码?这里有一个 Z 世代倍感陌生的名字 —— 陈发树。

陈发树出身乌龙茶原产地福建安溪、靠贩卖木材赚得第一桶金,在上世纪末转战福州,开起了百货公司,旗下实业主体新华都,曾与永辉超市并称福建商业零售双巨头。

image

陈发树(右)与 “打工皇帝” 唐骏

和很多企业家一样,陈发树在炒股上造诣和他获得的财富远超做实业。紫金矿业、云南白药、中国中免、隆基股份等个股都是都是其成名之作。也许是因为实业出身,陈发树深谙生意之道,所以在投资中屡现神来之笔,他逆势抄底隆基股份的时机堪称精准 ——

2018 年,“531 光伏新政” 出台,明确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市场信心遭受重创,哀鸿遍野。尽管当时隆基股份已经完成了对多晶硅技术路线的替代,垂直一体化的战略也逐渐明朗,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补贴退坡,依然未能避免连续跌停的命运。

从 2018 年 6 月初到 8 月底,隆基股份的股价从 13.57 元腰斩到最低至 6.71 元,陈发树果断出手,买入 4937.28 万股隆基股份,首次进入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位居第九大股东,是除高管团队之外唯一自然人股东。

此后,陈发树一路涨一路买,连续 6 个季度加仓隆基股份,最高时持有 1.44 亿股,直到去年 Q2、Q3 才逐步兑现收益。今年一季度,因疫情卷土重来,隆基股份跟随市场调整,陈发树也没有放过这次难得的加仓机会。

image

而从公司股价走势可以发现,2018 年 8 月 20 日创下的 6.71 元,是隆基股份自 2017 年 7 月以来的最低价,而陈发树几乎就是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建仓。此后,隆基股份一路高歌猛进,2018Q3 至今涨幅超过 8 倍,仅 2020 年涨幅就高达 2.8 倍。

image

截至二季度末,陈发树依然持有 1.22 亿股隆基股份,假如三季度持股不变,按 85 元 / 股计算,持有市值接近 104 亿元;而 2018 年 Q3 他首次买入隆基时,若按 8 元均价计算(可能更低),耗资不足 4 亿元。

不考虑中间增减仓带来的成本变动和利润增厚,粗略估计,陈发树在隆基股份单只股票上的收益超过 100 亿。这相当于 3.6 个新华都的市值。

在隆基股份股东名单中,还有一只私募产品格外扎眼,买入公司的逻辑有迹可循,那就是陕煤 – 朱雀产业投资单一资金信托。

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相当于 “私人定制”。这只基金就是陕西煤业向朱雀定制的一款产品,资金来自于陕煤,朱雀负责管理,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私募基金向来以仓位灵活、收益彪悍著称,在隆基股份身上,朱雀算是为数不多的坚定持有者。

早在 2013 年一季度,朱雀旗下 4 只私募产品就集体买入了隆基股份,但很快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直到 4 年后,陕煤 – 朱雀产业投资单一资金信托亮相隆基股份前十大股东,当年 Q4 还进行了大手笔加仓,持股一度逼近举牌线。

此后,这只基金进入 “龟缩” 状态,连续 11 个季度保持对隆基股份的持有比例不变,即使在 2018 年遭受补贴退坡的冲击、股价暴跌时依然持有,直至 2020 年 Q3 才退出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

image

朱雀基金目前已经转型为公募机构(当年重仓隆基的时候还是私募),而那些老牌的公募基金,在隆基股份投资机会的把握上难尽人意,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12 年,隆基股份上市后的首份中报,即出现了公募基金的身影。华商基金(2 只)和金鹰基金(1 只)旗下产品进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但是持股数量较少,小打小闹而已。

此后 2 年里,比较看好隆基股份的是易方达基金,代表产品是由明星基金经理宋昆管理、首募规模过百亿的易方达科讯混合。

2013 年 Q3,宋昆买入隆基股份,只不过此后几个季度频繁的进进出出,当了把时间的炮友,2014 年底即草草收场。股灾之后,虽然易方达旗下仍有产品时常现身隆基股份股东名单,但很多时候属于陪跑。

股灾后的很长时间里,隆基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几乎看不到公募的身影,直到 2017 年底,还在兴全基金管理兴全社会责任的傅鹏博杀入隆基。2018 年离开兴全转战睿远后,傅鹏博的首只产品睿远成长价值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重仓该股,直到今年二季度才选择获利了结,但中报显示依然留有底仓。

傅鹏博当年的操作,也给兴全的后辈们打了个样,比如 2018 年开始建仓隆基股份的谢治宇。

今年 5 月,兴全基金在上海浦东嘉里城举办了一场峰会,隆基创始人李振国也受邀参加。在发言时,李振国讲了一句 “技惊四座” 的客套话:浦东嘉里城堪比中国的奥马哈。这让同在浦东嘉里城办公、坐在台下做纪要的笔者,笑的合不拢腿。

不过客套是客套,投资是投资,谢治宇所管理的兴全合宜 2021 年中报显示,其持仓已经没有了隆基股份的踪影。

有意思的是,在谢治宇持续减仓隆基股份之际,另一顶流广发基金刘格菘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操作。2020 年 Q3,刘格菘开始买入隆基股份,此后可能因为公募 “双十原则” 被迫减仓,但截至二季度末,除刚成立的新基金外,他剩下的 5 只基金依然顶配该股。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上,牛散碾压机构,私募领先公募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04

尾声:让专业的人笑到最后

关于光伏,还有一个热知识和一个冷知识。

热知识是,光伏行业曾是中国的首富集中营 —— 除了上文提到的汉能薄膜的李河君,无锡尚德的施正荣、江西赛维彭小峰也都当过地方首富。如今的他们有的元气大伤,有的沦为旁观者,有的深陷债务风波,有的成为通缉要犯……

以至于有人调侃:“光伏出首富,首富多末路。”

冷知识是,在 “光伏 1.0 版本” 的那些翻云覆雨的首富里,“专业对口” 的企业家算得上凤毛麟角 —— 保利协鑫创始人朱共山和汉能的李河君都是电力出身,勉强算对口;彭小峰之前做劳保用品,英利创始人苗连生以前卖化妆品……

如果我们审视 “光伏 2.0 版本” 的企业家们,则会发现不同的画风:隆基三个创始人都是科班出身、中环股份的掌舵人沈浩平同为兰大校友、天合光能的高纪凡出身吉林大学量子化学硕士、阳光电源创始人的另一个身份是合工大博士生导师……

经历了声势浩大天雷滚滚的光伏首富运动,笑到最后的都是专业的人。

2019 年后,中国光伏正式进入了 “平价上网时代”,无论是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还是市场份额与技术实力,中国都是绝对世界第一。同时,中国光伏行业早已走过了跑马圈地、大干快上的草莽时代,而是进入精耕细作的管理时代。

而中国光伏的突破,固然有顶层决策的纵横捭阖,有产业政策的运筹帷幄,但最终成就这个产业的,更多来自一种专业主义的坚守。

以更宏观的视角看,随着很多产业逐步接近技术壁垒、甚至深入技术的无人区,越是财政天量投入的领域,越是政策穷追猛打的领域、越是壁垒深不可测的领域,越需要一种对专业人士的尊重,越需要提高对 “外行指导内行” 的警惕。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他们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光伏行业如此,在其他行业也应该如此。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苹果降价,奔着小米 OV 来了

文 / 贾琦

来源:财经琦观(ID:cjqiguan)

我今天算得罪了你们一下。

“5199。”

库克把牌打到桌上,雷军们瞪大眼睛。

01

记不清多少年了。

自库克上任以来,人们对苹果发布会的预期已经从 “激动人心” 变成了 “玩梗大会”。

“刀法精湛”,“没什么新意”,“挤牙膏创新” 等说辞,每年都可以改一改再用一遍。

由于这样的高度可确定性,媒体老师们也养成了提前写稿,发布会后直接补充素材,迅速成稿的良好习惯。

今年不一样。

当降价和粉色结合在一起,我愿称之为最强。

123.png

李嘉诚说:“永远不要赚最后一个铜板。”

我二姑父说:“做人不能吃独食,干的也好,稀的也罢,你总得让别人有口饭吃。”

2021 年手机行业,苹果准备把干的稀的都喝掉,还要把碗摔了。

02

一开始我们说这个 5199,乍一看确实意思不大。

前车之鉴,数据显示,2021 年 1 月,作为刚刚发布的新品,iPhone 12 mini 只占了 iPhone 12 销量 5%。

随后 6 月份,也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已经主动停止了 iPhone 12 mini 的生产,败得一个干脆。

二十年前李成儒老师也早在电影里给我们普及了相关常识: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但问题是,现在手机已经成了 “通货膨胀” 最为严重的领域。

横向看一看,你这 5K 上下的价钱,已经严重脱离了成功群众,可以说是非常的接地气了。

在全球缺芯,原材料暴涨的大背景下,以小米 OV 为代表的一众国产品牌早已加价不加量了多时。

数据显示,2016 年 Q2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平均手机售价为 1714 元,而这一数字在 2020 年则是 2100 元。

小米今年的 Q1 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总裁王翔也用了一个比较隐晦的方式谈到:“因为芯片短缺,大家在定价上也趋于保守,这也帮助我们维持了一个比较健康的毛利率。”

华为跌倒后,全球手机市场呈现出一片 “你好我好大家好” 的欢愉场面。

三星,苹果抢高端赚钱,小米 OV 占低端走量。

除了三星在中低端市场中被国产品牌打得有点难看之外,大家的营收和销量都纷纷创下历史最高。

在刚刚过去的上一季度,iPhone 销售额涨了 50%。而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 iPhone 12 系列的销量在今年 4 月已经突破 1 亿部。

公司营收达到了 8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创下历史新高,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 93%。

库克直接在电话会议上表示:“这是公司史上表现最好的第三季度。”

小米这边也同样如此,连续两个季度创下历史新高,营收 87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4%,净利润达 63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87.4%。

然而,就在今天,就在刚刚,苹果通过 “降价加量” 对整个市场发出了声音。

“不接受这个新常态。”

03

大约在 2019 年初那阵,许多我尊敬的前辈都做出了一个判断,包括我个人也同意,即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将进入惨烈红海。”

但后续两年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

价格战没有出现 —— 反而越卖越贵;

更为残酷的兼并,破产,巨头倒下没有出现 —— 反而大家的营收都在屡创新高;

头部企业的转型或者市值萎缩没有出现 —— 苹果至今没有造车的动静,且两周前才刚刚刷新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记录(2.54 亿美元);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行业前辈的认知错了?

我个人认为,在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两个意外,外加一个错误感知。

第一个意外自然是华为。

2020 年中旬,华为手机(含荣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销售额占比高达 48.71%,2020 年 Q2 季度,华为以 5580 万部的出货量排在全球第一,占当期市场份额的 20%。

随着断供的釜底抽薪,一大块市场空了出来,让原本已经竞争惨烈,空间逼仄的赛道喘了口气。

苹果抢高端,小米 OV 抢低端,一时相安无事。

第二个意外则是疫情。

2020 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各国均采用远程办公、远程上课的方式避免公众接触,这就导致了笔记本、平板电脑需求量的显著提升。

另一边,由于芯片产业链高度分工,投入高昂。在这种情形中,迅速扩产,既风险巨大,又不具备现实可能。

投射到智能手机市场就是芯片以及其他原材料的严重短缺,成本高昂。

在这一背景下,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原本竞争激烈的市场,有所缓和。

而另一个所谓的错误感知,则是指 “中国市场的高度内卷,在阶段上领先于全球”。

据了解,北欧市场的手机做工及品质,差不多落后国内手机市场一到两年。

此外在非洲、南美市场等地区,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处于有待进一步开发的节奏。

因此,所谓的红海,更多是指中国市场。

而在全球市场中,智能手机依然还有相当可观的一块增量。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手机市场是不是即将进入红海?”

我个人认为前辈们的判断是没有错的。

仅就中国市场来看,如果不是疫情与政治的影响,那么我们会很早就看到惨烈的贴身搏杀。

而此次苹果手机的 “降价加量”,就是红海开启的第一声号角。

04

最后,再集中谈一谈几个没讲到的问题。

第一,苹果是不是真的降价了?

对此,我重点想表达的是市场水平以及相对身位。

在大多数玩家都在 “加价不加量” 的同时,苹果的 “加量降价” 就显得尤为突出。

具体来说,2017 年,苹果起售价是 5888 也好,5444 也好,其实对小米 OV 们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大家主要朝向的目标市场差得很远。

但 2021 年后,小米 ov 们都已经普遍上攻到 4000 + 了,所谓的中高端市场人数也越来越多了,那么对这一批新晋的(主动或被动)中高端受众用户,苹果的这次降价就很有杀伤力。

第二,如何看待此次苹果降价?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次步伐极大的战略调整。

就算抛开 mini 不谈,单论更重要的中高端产品,13 比 12 容量翻了一倍,价格降 300;

Pro 容量不变,价格下降 500 到 700 不等;

Pro Max 也有了 500 到 300 的降幅。

但另一边在更高端的手机市场上,比如 1T 容量机型,苹果还是延续了李成儒老师的教诲,继续向着更高的价位上探。

总体来看,苹果手机价格分别向着上方和下方均做出了延展外扩。

但从战略角度来说,这两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价格上涨是常态,是 “高端化”、“高利润”、“品牌价值” 的逻辑顺延。

而价格下探至五千出头,则很有可能是苹果下沉的开始。

最起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号。

在过去,苹果不肯下探的最大原因,在于 “低价会影响自身的品牌逼格”,进而影响自身在高端市场的护城河。

但随着华为的退出,苹果的高端市场已经是高枕无忧。

今年 5 月 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一篇跟踪报告显示,在收入份额 Top 10 机型中,苹果和三星占据了 9 个席位。

其中 iPhone12 Pro Max 位列榜首,其次是 iPhone 12、iPhone 12 Pro、iPhone 11 和 Galaxy S21 Ultra5G。

更可怕的是,单就 iPhone 12 一个系列,收入就占到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总收入的 34%。

反观国产手机,除了华为 Mate40 Pro 还在苦苦支撑之外,没有任何一家进入这份榜单。

对小米 OV 而言,过去一年半的安逸时光不可能是常态。

如今,苹果已然显露出了 “我全都要” 的巨大野心。

如果我们打不上去,对方好像真的不介意打将下来。

造车的风口来了,最懂车的我却要被淘汰了

为了抢人,猎头们不得不放眼硅谷、慕尼黑,还有人从无人驾驶的相关论文署名处挖掘合适的对象。梁薇的一位猎头朋友,甚至混入了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外卖群,去认识无人驾驶领域的学生。

文 | 曾诗雅
编辑 | 金匝
运营 | 月弥
凛冬已至

徐采景感觉整个人的精神头被抽走了。

这是今年 5 月的一天,在公司的小会议室里,他握着手机,耳边面试官的话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地砸下来。

“你来面试我们岗位?我们是新能源车企,和你根本不对口…… 学习?太晚了,我们要的是能立马上岗的人,你再看看吧。”

徐采景不再争取,挂了电话。会议室突然安静,他把身体蜷缩进座椅,心也跟着沉下来。这是他今年投出的第 30 份简历,结局没什么不同。

33 岁的徐采景,是一位发动机缸体开发总工程师,这 10 年,他都是围着汽车发动机打转,“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汽车的心脏”,让它们排放更少的尾气、发出更低的噪音。但刚刚,他面试的是一个新能源汽车车身内饰的项目经理岗,和过去 10 年的工作毫无关联。

徐采景迫切渴望转行。新能源造车的浪潮一丛推着一丛,这些汽车没有机械手刹,没有变速箱,也没有发动机,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取代了它们,就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在慢慢取代传统的汽车工程师们。

早些时候,徐采景所在的公司,不少工程师和他一样,在小会议室接过猎头打来的电话 —— 大家都渴望抓住一张开往新世界的船票。去年 10 月,组里出现了第一位离职的同事,徐采景当时只觉得那是个人选择,没有放在心上,紧接着,第二位出现了,来不及消化,很快,第三位、第四位同事离职了……

27 岁的程鸣也感知到了时代的变换。今年是程鸣入职上汽的第三年,年初的时候,他听说一位比他只大一岁的发动机工程师转岗了。离开前,这位同事对他说:“我才二十几岁,但发动机一定活不过十几年。” 程鸣记起来,刚入公司时,好几款发动机一起研发,但这些项目后来不是经费砍少了,就是整个都停了。

同事的话像子弹一样击穿了程鸣。“当时我真的感到,原来不是‘winter is coming’,而是‘winter has come’。” 他立马修改了自己的简历,挂到了网上。

远方的鼓声也在不断传来。

今年 3 月,百度和吉利共同成立的集度汽车正式注册;同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立项,投入资金达 100 亿美元;等到了 4 月上旬,滴滴也开始筹备了。后来,仅一周的时间里,美团、360、创维、OPPO,都相继传出了 “造车” 的声响,甚至靠吹风机出圈的戴森,因无人机立足的大疆,所有与科技沾边的公司,都要留下姓名。

一个更具象的现实是,今年春天的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成了必不可少的名片。小鹏的 P5、蔚来的 ET7、威马的 W6,新势力来势汹汹,而传统领域的奔驰、宝马、奥迪等车企,也推出了纯电车型和汽车智能系统。

徐采景陷在观展的人群里,他发现,传统燃油车前,已经没有人在宣传讲解了,耳边传来的词汇换成了 “电池快充”“电动悬架”“无线转向”…… 智能、电动、无人驾驶,这些字眼在各个展台的背景板上被加粗、加亮。等他出了门,场馆外摆放的四个白色大字又映入他的眼帘 —— 那是这次车展的主题:“拥抱变化。”

时代巨变的气息扑面而来,所有的信息都在刺激这位 33 岁的传统工程师,“新能源不是未来,就是现在”—— 徐采景也开始积极寻找船票了。

▲2021 年上海车展的主题是 “拥抱变化”。图 / 视觉中国

站上塔尖

显然,徐采景的寻找并不顺利。他面临的,是一种现实的错位。

梁薇是一位在汽车行业沉淀了 10 年的猎头,类似徐采景这样的传统汽车工程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联系到她,请她引荐。她大都拒绝了,“因为真的没有职位了。” 早在 5 年前,她就劝过一批发动机控制工程师转型去新能源领域,“那时人才储备还不足,车企还是愿意接受的。” 但现在,她正忙着为车企寻找另一类工程师 —— 懂芯片的、懂软件的、懂自动驾驶的。

那是故事的另一面,在新能源造车领域,“抢人大战” 已经打了起来。

有人把简历挂在网上,第一天就接到了 20 多个挖角的电话;有团队一夜之间全被挖走,整个汽车业务都因此暂停;有公司为了留住人,每 6 个月会下发一份竞业协议。

大厂毫不掩饰对新人才的渴求,小米 6 月发布的相关招聘岗位信息前,每一项都标注了红色的 “急” 字;百度连 Boss 都亲自下场了,集度汽车 CEO 夏一平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每个周末都在面试,从早上 9 点开始直至晚上 9 点结束,已经面试了两三百人。

需求的大口已经张开。BOSS 直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汽车行业,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 1.8 倍。供给却有些跟不上,2020 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说,相关领域的人才净缺口就达到了 3.7 万人。

为了抢人,猎头们不得不放眼硅谷、慕尼黑,还有人从无人驾驶的相关论文署名处挖掘合适的对象。梁薇的一位猎头朋友,甚至混入了美国一所顶尖大学的外卖群,去认识无人驾驶领域的学生。

高桥今年刚硕士毕业,就被时代的幸运砸中。从机械学院 “智能汽车” 专业毕业的他,算不上科班出身,当时学院里的导师们懂算法的不多,但就算是偏机械工程,大家的选题也都开始向 “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 靠近。最终和高桥一起毕业的 11 位同学,有 7 位选择了新造车行业。

大厂的闸门也顺势打开,一些和造车相关的岗位,从上一年的秋招一直开放到了今年 5 月,“这可是百度、滴滴啊,换做其他岗位,早招满了”。

闸门变得越来越宽。去年秋招时,高桥的一位同学去滴滴应聘无人驾驶的相关岗位,一开始,连简历关都没过,但到今年 5 月,还是滴滴,还是那位同学,还是类似的岗位,简历、笔试、初面、终面一路直通,最后拿下了 offer。高桥也陷入了一阵 “甜蜜” 的烦恼,他手里握着大厂、新势力、新创公司、传统主机厂的各种 offer,给出的最高年薪已经到了 35 万。

至于那些中高层人才,梁薇透露,其实他们是一个小圈子,不是同学就是前同事,彼此的薪资加上期权,可以达到数百万,甚至千万元。这也是新闻标题里频频出现的惹眼数字:“200 万挖角”“500 万成硅谷挖人标配”“700 万一个高管”“年薪无上限”…… 在造车的新世界里,钱袋子叮当作响。

林家骆就是被抢夺的那一类人。和徐采景一样,他今年 33 岁,工作 10 年。但不同的是,他是一家造车新势力的测试工程师,因为一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赶上了这波浪潮,每周,至少会有两三个猎头给林家骆致电,请他去理想、滴滴。

毕业那年,林家骆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所在的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位居全国第一,2011 届车辆专业就职的毕业生们,一半留在一汽,剩下的一半去了上汽、北汽 —— 在当时,传统合资车企是顶尖人才们的最优选项。

但林家骆不同,他想去朝阳的行业:新能源车企。

当时可供林家骆选择的车企其实只有两家 —— 长安新能源和比亚迪,其中比亚迪的岗位还包括了传统汽车岗位,得等入职后分配,林家骆果断选择了更确定的长安新能源。

进入长安新能源的竞争并不激烈,用林家骆的话来说,“几乎投了简历的都能进”。毕竟这是一支刚成立的团队,面试地点是在租借来的酒店,来面试的领导才 35 岁,刚从中科院的象牙塔出来,林家骆记得,对方当时拿着简历的手和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

最终谈下的薪资是 4500 元,连领导都承认,“工资低了一些”,只能宽慰他,“3 年翻一番,5 年翻两番,8 年以后就看个人”。

那时,新能源汽车是一个距离普通人太遥远的话题。造车新势力们没有出现,李想还是汽车之家的李想,何小鹏还是 UC 优视的何小鹏,李斌算是最早织梦的人,2011 年一个冬天,他在一家小餐馆,第一次告诉贝塔斯曼中国的 CEO 龙宇,说自己想造车,然而,等这个梦抽芽,已经是 3 年后的事了。

林家骆并没有那么介意薪资。对他来说,他押注的是这个行业的未来。现在看起来,他赌赢了。

▲图 /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截图

跷跷板人生

林家骆和徐采景的人生,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一端上升,一端就会下沉。

10 年前,传统工程师徐采景坐的也是上升端。

2011 年,徐采景念大四,一家顶尖的合资车企去他所在的高校做宣讲会,学校最大的一间会议室座无虚席,连走廊外都站了一圈人,“感觉整个汽车学院 90% 的人都来了”。

去一家合资车企,几乎是当时整个车辆专业学生最好的工作归属。毕业生们都听说,这家车企一年发二十几个月,甚至三十几个月的工资。前沿的技术、体面的薪资和稳定的晋升路径,深深吸引着徐采景。和所有同学一样,徐采景在网吧投递了简历,那是他第一次网申,当时他甚至还没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最终,整个学院只有徐采景和另外 4 位同学进入了这家车企,成为令人艳羡的对象。入职的时候,徐采景离开武汉,到达上海,坐火车、地铁、公交,最终站在公司园区前,看到方形的大楼、宽广的草地,以及合同上写着月薪 5700 元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 这是徐采景所打听到的这个行业里应届毕业生的最高薪资了,其他传统车企只给出了三四千。

“那时我就觉得车子(燃油车)是永远卖不完的,市场是永远不会饱和的。公司里好多车型甚至还会加价售卖。”10 年后的一个夜晚,徐采景再谈起最初的选择,话语里多了很多感慨。

站在那个时间点上看,没有人觉得自己选错了。徐采景所在的团队很快扩充到 20 多人,每位工程师手上的项目也从一款车变成了两款,甚至更多。他的工作几乎满足了家人对 “成功样本” 的各种想象,后来亲戚家的孩子们要上大学,也总会问他,要不要选车辆工程专业?

即便是后来的新能源汽车迎来了井喷的 3 年,徐采景也还是有过一段光鲜的日子。

2014 年,蔚来汽车成立,李斌的种子发芽了,两年后,蔚来首款量产车型 EP9 在伦敦发布。与此同时,理想汽车的前身 “车和家” 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SEV” 项目。比亚迪更是连着三年拿下来电动汽车的销售桂冠。到 2017 年,国内共出现了 200 多家新能源车企。

那时,新能源车企苦于 “如何造出一辆真正的车”,抢夺的对象还是像徐采景一样的传统汽车工程师。

同样是疯狂的 “抢人故事”,在上汽、北汽等老牌车企的门口,新能源车企们已经支好了帐篷,每走出一个人,他们都会上前询问:“你是做什么的?” 只要是能给出工资条证明的工程师,车企们就开出两倍、三倍的工资,并追问:“考虑去我们那儿吗?”。

徐采景证实了故事的真实性。那阵子在公司后门,蔚来、蓥石、奇瑞路虎、沃尔沃都来了,徐采景被抓住问过几次,对方给出的薪资涨幅达到了 30%-50%,但他没有任何心动。在他眼里,两三年后,自己所在的车企也可以给他同样的薪资。

彼时的徐采景还处于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所在团队的研发成果在整个集团内得到表彰,喜报群发给每位员工。他参与研发的车,卖的最好的一款年销量达到了 40 多万台。很快,他又成为一个国际小组的 leader,带领着国内的、韩国的、巴西的、德国的工程师们一起工作……

聊到这些过往,徐采景的兴致终于高昂起来,他讲起自己熟悉的技术,陌生又繁杂的名词频频出现。成就感最高的一次,是距离新车上市只剩一周,公司测试时却发现有几辆车启动时车身会抖,没人能找出问题。当时的技术总监建议让徐采景试试,他就带了七八个工程师去检查,判断得很快,问题得到解决。他说这源自一种工程师的 “common sense”,是时间和经验馈赠他的礼物。

意气风发的工程师,都曾笃信自己会继续站在塔尖。徐采景和同事们私下讨论起新能源电动车,都觉得那是未来 10 年、20 年后的事。他们周围还没有人在用电动汽车,大部分人认为电池续航、安全性、充电桩等问题尚未解决,新行业难成气候。甚至有人提出:“也许等我们退休的时候,它能发展到传统行业的 10% 、20%,或者 30% 就不得了。”

也有人选择了另一条路,比如许良。许良是一位底盘工程师,触动他的是一个机械手刹工程师的故事,“有同事害怕公司有一天突然宣布,后面量产的车都不用机械手刹车了,风向变了,一个工程师十几年的积累就灰飞烟灭了,只能转岗去做一个和技术无关的岗位”。

工程师们转岗后,有做工程质量的,有做项目经理的,“实质上就是管文档的、管流程的,和研发毫无关系”。许良把这段残酷物语视作伏笔,他感到固若金汤的传统堡垒已经开始摇晃,而他自己,得赶在堡垒崩塌前离开。

蔚来汽车的邀请出现得正合时宜。许良已经记不清具体的面试细节。他只记得,2015 年的蔚来,还蜗居在一栋破败的旧楼里。

同一年,林家骆因为一万多元的薪资诱惑,也差一点走进这栋旧楼。像那栋不起眼的建筑一样,当时的蔚来没有什么声量。面试前,林家骆在网页上提问这家公司的情况,回答者却寥寥。面试后,他又询问了认识的猎头朋友,朋友只能告诉他公司创始人是谁、在哪一年组建,说不出更多的背景。这也是林家骆没有去蔚来的理由。

许良也没有选择蔚来,但他选择了另一栋旧楼 —— 新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上海蓥石。当时蓥石的团队里只有一百多个人,全挤在宝山的一栋老旧办公楼里,员工们连工位都要自己凑合着腾挪。许良 “埋” 在密集的办公桌里,却忍不住想,也许某一天,这里会长出更广阔的天地。

▲图 / 电影《蓝调传奇》截图

坠落

故事曾顺延着传统工程师们的设想发展过一阵。

新能源造车第一波浪潮袭来时,刘阳正在一所北方 985 高校就读车辆工程专业。蔚来赞助了学校里的 “电动方程式” 大赛,参赛车队里的一些学长毕业后去了蔚来,但还没等到整车交付,一年后学长们纷纷离开。“大家当时都说,新能源车企是 PPT 造车。”

置身其中的许良也察觉到了新兴水域里的不稳定。2017 年,蓥石开始量产首款车,是一款小型的电动物流车。售卖的订单却迟迟没有出现,老板不断画出大饼,“与租赁公司达成了合作”“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但始终没有落地。

对一位工程师打击最大的是,因为急于交付,传统车企 3 年的流程,这家车企一年半就走完,很多评审流程被省去了 —— 许良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了怀疑。

公司有人开始离开了,另一边,蔚来、威马、小鹏纷纷拿到了 BAT 的融资,行业前三已经出来了,许良的公司却陷在融资的困境。他感到 “战争似乎要提前结束了”。

离开北汽新能源后,林家骆也曾去汉能汽车待过 3 个月,公司除了一辆太阳能样板车的模型,并没有实质性成果,同一批招进去的四五十个人,又在这 3 个月里陆陆续续离开。

第一波造车潮褪去了,留下一些遐想,也留下一地泡沫。工程师们就像被丢进了迷宫,各自找寻一个看着正确的出口。

徐采景一度觉得自己选对了方向。去蔚来的前同事也告诉他,有两个月工资发不出来了,最后连年终奖都没下来,全靠手里拿着的股票撑着信心。直到去年,疫情之下裁员潮四处涌动,徐采景仍为自己待在原公司庆幸不已。

但行业里的一些暗涌,被徐采景忽略了。他是后来才想起来的,淘汰的大浪,其实早就一点点地靠近。

第一个掉落塔尖的信号是 2018 年,徐采景所在的车企作出决定,要成立电动汽车平台。“不是一款车、两款车的立项,而是一口气开了 10 个项目的平台建立。公司从各个部门抽走了 2-3 位工程师参与到新平台。但是我们部门一个人都没有。” 徐采景又强调了一遍:“真的一个人都没有,人家做得热火朝天,但和我们无关,你就觉得很荒诞。”

一场公司内部的技术答辩大会,再一次证实了传统发动机的 “坠落”。徐采景花了半年时间,将一款发动机的尾气噪音,从 40 分贝成功降至 37、36 左右。他在技术大会上兴奋地汇报,领导却当众泼了冷水:“这东西都上百年的历史了,你把它从 90 分做到 91 分有什么意义?”

但在新能源领域,一切都是从 0 到 1。徐采景公司的新能源研发团队成功研制了一款电池无线充电,先后获得了集团、市里的表彰,而他的成果只徘徊在高级经理、高级总监那一层。他意识到,公司已经把人员重新划分了一遍,而他,已经从塔尖掉到了底端。

差距无处不在。传统工程师们的薪资在这两年也近乎停滞了,20%、30%、50%,这些涨幅数字发生在别处。

一些中年失意的片段在徐采景周身不断闪现。他观察到,转岗后的工程师们,远远地瞧着,“就能感受到一种失落”,“都是从核心部门去了支持部门”。

有一位机油滤供应商公司的朋友,45 岁了,“他两年前就找新工作了,到今天也没找到”。一次,他们在一起开会,意见有些不和,这位朋友发火了,言辞激烈地说:“这个行业本来就不好了,让你们这几个人一搞,我们公司马上就完蛋了!”

“他不是那种不分场合的人,那一天肯定是太焦虑,才无意识地说了这些话。” 这场中年人突然爆发的失态,留给徐采景极深的印象。

另一场尴尬的交流会上,做发动机的供应商的 PPT 前几页,讲的还是传统领域,中间却话锋一转,变成了新能源,讲起他们与特斯拉、蔚来的合作。

PPT 越往后翻,徐采景和同事们的脸都有些挂不住了。一位工程师开玩笑说:“你这半年没有来我们这儿,原来是给特斯拉搞新业务呀,我们都快失业了。” 所有人哄堂大笑。

只是很快,工程师们笑意流动的脸上又滑落出失意。大家都知道,燃油车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会上的玩笑话一语成谶,同事们一个接个离开,在入行的第 10 个夏天,徐采景也开始寻找转型的出口。

他把自己推向各家车企的猎头、HR,就在四五年之前,他们也曾主动把工作机会推到他面前。30 份简历投出,没有太多的回音。偶尔会有一两个 offer,但都不在上海。徐采景放不下上海在建立的一切,这里有他的妻子、孩子、房子。

作为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压力全沉在他肩上。为了解压,他一周会打三次篮球,挥汗如雨,也会在周六趁孩子上网课的间隙把自己关在书房,看一些史书。“沉浸在史书里,就不会想到眼下。” 也有难以排解的时候,他一天抽掉了一整包烟,还时常责怪 10 年前的自己,当初为什么不慎重地选择行业?

家里人曾宽慰他:“实在不行,就待在原地吧。” 连面试官都劝他:“你就在这家公司干到老就完了。”“但我不想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一次我想自己拥有掌握权。” 徐采景说。站在 35 岁的危机前,这位工程师决定再搏一搏,“我还是相信自己的 common sense”。

▲ 中年人换工作需要背负着更大的压力。 图 /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没有标准答案

汽车猎头梁薇眼中,工程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被争抢的芯片、软件、自动驾驶人才,“有 10 个岗位空着,却只能找到 3 位候选人”。第二类是在整车研发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才,“有 3 个岗位招人,却有 10 位甚至更多的候选人,竞争激烈”。而第三类是最残酷的,传统发动机相关的工程师们,几乎没有岗位在等待他们。

林家骆属于第一类。他在 2018 年抓住了小鹏汽车的机遇,拿到了 “目前学历、经验所值的最高年薪” 和一些股票期权。

许良是努力跃升到第一类的工程师。关于无人驾驶的消息铺天盖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工程师的招聘需求上,月薪已经上涨到了 3 万。这个数字直观地告诉了他,“无人驾驶才是未来”,他决定开始自学无人驾驶。

一段漫长而枯燥的旅程就此开始。许良刚开始写代码,一运行就出现几百个 error,一些 bug 迟迟无法解决,数次他都有砸电脑的冲动。在一整年的时间里,许良几乎没有休息,连节假日都去公司自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上班、上课、参加论坛,靠着一天两杯咖啡,他自学完全部课程。后来,他在文章里记录下这段时光,写道:“非常压抑痛苦,无数次的怀疑自我,无数次的疲惫无助。”2017 年年底,阿里菜鸟的无人驾驶研究岗终于向这位年轻人伸出了橄榄枝。

而入行 3 年的程鸣和刘阳都属于第二类。“如何成为一个被选中的人” 是他们的共同难题。他们所在的领域与发动机相比,还不算被淘汰的那一块,但与最前沿的领域相比,又有一定的差距。

3 年是一个尴尬的数字,它称不上经验丰富,无法成为新一轮 “抢人大战” 的对象;它又走完了研发的所有流程,程鸣和刘阳都有种预感,继续守在原地,未来的日子不过是 3 年的反复、再反复。

程鸣翻看了知乎上各种传授 “转型” 经验的帖子,去寻找未来的答案。在这里,“传统汽车工程师如何转型” 的问题被浏览了 1.4 万遍,他想要从别人身上看见一些前路的指引。同学可能是他最直接的参考系,有人已经放弃了汽车行业,去了金融公司、去了互联网大厂。几周前,他跳槽去了一家造车新势力。

殷玮提供的正是这样的服务。他是上汽一位无人驾驶领域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近 3 万粉丝的知乎答主。目前,已经有 110 人向他付费咨询,抛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关于 “转型的焦虑”。殷玮认为自己开价也不算便宜,“88 块钱 6 个问题,但如此多的人愿意支付费这笔费用,可见焦虑的普遍性”。

前阵子小米发布第一批岗位招聘时,刘阳去官网查看,“全是关于自动驾驶的,我连个机会都没有”。后来第二批岗位招聘公开,涉及整车业务的,要求工作 5 年。此时,他心中的第一梯队已经不是如今身处的泛亚,而是百度、小米这样的大厂。为了追回丢失的 3 年,刘阳每天花两小时自学软件相关知识,希望未来可以跨赛道到智能化方向。一个让他不安的细节是,他毕业后,母校新增了 “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转型对徐采景来说,可能已经有些晚了。他属于梁薇描述的最后一类工程师 —— 传统的、被大浪抛下的。“他们最好的出路也就是去宝能、恒大。” 在梁薇眼中,这两家企业已经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 “传统工程师的回收站”。

徐采景也争取过,他建议领导让团队去其他部门学习技术,或者说让团队研发更靠近新能源,最终被否决了。领导告诉他,公司的组织架构已经固定了,换岗不可能。

因为不愿意像一颗螺丝钉被紧紧旋在老旧零件上,徐采景终于离开了原来的堡垒。他进入了一家跨界造车的企业,成为了一名项目经理。领导在面试时就告诉他,公司需要的不是他的技术,而是他在上一家车企沉淀出来的 “工程师的素养”“对流程的熟悉”。

出乎意料地,原公司领导没有任何挽留,而是应了句:“你早该动动了。” 散伙饭的宴席上,大家回顾着过去 10 年的光景,祝福语说了好几轮,默契地没有提起这一行的当下和未来。

累积 10 年的技术,终究是用不上了。离开围城后,徐采景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开心。他要面对更大厂化的一套管理系统,新公司提供班车,把人固定在食堂、公司、宿舍的三点一线。他还要面对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合资车企跳出的同事,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总有争议。“在上一家公司待久了,做什么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但现在,没有了。”

但他对技术仍然有眷恋。直到最后,他才坦露,其实从去年 10 月开始,他就开始自学三电领域的相关知识,“我没想过一定要站在潮头,只要不是潮尾就行”。

不久前的一个夜晚,林家骆发来一张照片,长桌上摆满了烧烤、可乐、西瓜,一群人围坐一圈,脸上堆满笑容。他说:“今晚公司发宵夜,哈哈。” 那是 7 月 7 日,小鹏汽车回港上市的日子。一个多月后,另一家新势力理想汽车也回港上市。而许良也已经离开了阿里,他正在创业,成立了一个名为 “九章智驾” 的汽车业服务机构。

与此同时,宝能陷入了欠薪、裁员的丑闻。而另一家 “不被看好的” 恒大,在今年车展上展出几辆汽车模型备受争议,最近又传出了出售 “汽车业务” 的消息。

造车浪花依然堆叠起潮头,也制造出泡沫,徐采景不知道它们的尽头会去往哪里。

但他确定,对一个传统汽车工程师来说,有标准答案的人生,已经结束了。

▲ 图 / 电影《飞驰人生》截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许良、殷玮外皆为化名)

来源:每日人物 微信号:meirirenwu

快手vs抖音,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虽然宿华并不想承认,但在投资人眼中,快手一直被作为抖音的B面,而快手和抖音之间的竞争,也被外界视为一场长期战争,而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便是双方都铆足劲的电商业务。

前两天,快手发布最新财报,今年上半年营收362亿元,净亏损648亿元,调整后净亏损96.9亿元。日活用户虽然达到2.932亿 同比增长11.9%,但依旧没有突破3亿大关。

除了贡献了营业收入超过5成的线上营销服务之外,快手电商目前是外界最为关注的业务模块。快手电商今年也发展迅猛,仅第二季度交易额就达到1400多亿,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

营收同比增长212.9%至人民币20亿元,电商交易总额达到人民币14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0%。

其中,快手小店对电商交易总额的贡献率持续提升,从2020年同期的66.4%,增长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90.7%。

虽然纯拼流量早已经落后抖音,但电商领域,快手依旧强势,过去两年中,已经成长为仅次于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大主流电商平台的电商第四名。

不过,外界一直在预测这个格局还能维持多久,毕竟抖音的电商业务已经被字节内部定位S级最高级别的项目。去年抖音的GMV是在5000亿左右,今年抖音也提出了10000亿GMV的小目标,差不多朝着100%增长速度去努力。

但无论抖音还是快手,短视频电商都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行业新势力。

兴趣VS信任
短视频电商的同与不同

从淘宝到短视频,互联网电商的形态也一直随着发展在改变。

在互联网商业大潮的初期,网友并没有网上购物的习惯,于是淘宝和支付宝这样从未出现过的的商业平台和支付方式占领了生态位,培养了用户习惯。

再后来,人们需要精细的品类、购物质保和物流便捷,京东顺势崛起。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手机上网,于是pdd又凭借砍一刀的病毒社群传播异军突起;

而在短视频使用人数已经突破8亿大关。人均使用时长突破70分钟当下,从流量到变现,一切都并不显得突兀。

短视频电商的共同点都是通过优质内容,以高频打低频的优势,来拦截用户的半确定或不确定消费需求。提升用户边“逛”边“买”的体验。双方都是区别于淘宝京东这样传统的需求导向型电商。

传统电商的逻辑,是先产生需求,再去满足需求,比方说我想买一双鞋,所以我去淘宝搜鞋,所有的购物行为,是基于需求这个维度来说的。

而短视频电商是基于不确定或者半确定需求来买的,也就是我刚好看到,觉得合适,就买了。

相比较传统电商通过搜索入口的漏斗式模型,二类电商更加去中心。不过,仔细分析短视频电商,也能看到基于平台特性的而出现明显不同的模式分野。

而在匹配人和货的方法上,两家巨头差异较大,抖音更加强调兴趣,快手更加强调信任。

抖音电商的逻辑是基于算法的精准匹配度,

比方说,抖音推荐了一个特别好吃的火锅底料,你原本没打错去买,但是被视频里的美食吸引了,就忍不住下了一个单。

那系统是怎么知道你想买的呢?根据你浏览的视频,停留时间,点赞,收藏等等数据。

这就是抖音兴趣电商的逻辑,根据你的喜好,在你没有明确需求的情况下,给你推荐商品,促成交易。

而快手电商信任电商的核心逻辑,是要商家成交流量更多来源于关注页私域,也就是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算法也好,关注也好,私域也好,所有的销售行为,是希望你相信ta,所以去买ta推荐的东西。

原因在于,快手认为,公域平台的流量竞争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商家获客成本持续走高,而私域流量主导的内容电商在增速、时长和粘性上,均将领跑传统公域电商平台。

抖音背后的张力
蕴藏了更多可能性

从目前财报对比来看,两种模式还是不分伯仲的,兴趣还是信任更好其实没有完美的答案,相比两个电商背后的家底,抖音无疑更厚。

这不仅仅体现在两者日活之间的巨大鸿沟之上,从赞助春晚开始,快手努力了两年,日活依旧没有突破3亿,而抖音的天花板却远不止6亿日活,就在本月,7亿的tiktok刚刚超越facebook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这已经是一个全球日活13亿的超级互联网产品了,要知道微信才12亿呢。

其实从日常生活中就不难看出,短视频已经是和微信一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了。

根据CNNIC近日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21年6月,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而其中短视频成为用户消费的主力: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看直播,互联网已经重塑了整个社会的形态和肌理。

比起游戏、外卖、图文来说,短视频的低门槛、高停留时长,成为目前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赛道,从18年的74.1%,已经成为为目前的87.8%,这意味着什么?100个人里面,差不多有90个都爱看短视频。

庞大的流量造富了一批抖音上的网红、KOL,也让抖音赚的盆满钵满,根据第三方数据,抖音占据2021国内上半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市场总份额的30.2%,遥遥领先其他产品。另外字节系产品:抖音、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今日头条合计占据整个中文互联网广告收入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抖音的“九宫格”也呼之欲出。有餐饮老板已经表示接到了抖音心动外卖的推荐,事实上,抖音对于餐饮这个万亿级别市场一直觊觎,早在几年前就和美团饿了么有合作,而抖音去年也推出了“心动餐厅”,主打基于短视频的美食榜单,排名是由用户实拍、线下打卡等多个维度共同决定,首批有600家餐厅入围。

除了餐饮之外,旅游也是抖音推广的重点,之前像摔碗酒、重庆赛博朋克都是靠抖音带火,所以基于旅游推出新的九宫格,去颠覆去哪儿、携程的机酒生意,其实很容易实现。

事实上,抖音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大量的民俗、酒店、景点开始在抖音合作,不少景点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和传播,还邀请游客拍摄视频上传抖音——比起费劲的去点评,视频的传播还来带来更多的关注,为自己导流。

这样的结果便是,不光是在短视频上给快手、百度、腾讯巨大的压力,还在不断通过流量+场景的组合拳,给其他赛道,比如外卖、游戏、电商、教育、搜索等等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换句话说,抖音强大的流量,和精准的算法,能够像一个八爪鱼一样,向四面八方出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闭环。

而无论美团也好,滴滴也好,都不可能在自己产品上起一条短视频业务与之抗衡,理由很简单:抖音捕获的是边逛边消费的不确定需求,而目前这些产品,在用户点开之前,已经有明确或者半明确的需求,至少是某一个领域层面明确的需求,所以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对称战争。

视频搜索突破4亿、800万抖音企业号的入驻,私域流量新地标、每天消耗全国人民441.6亿分钟的抖音,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娱乐梦工厂,在这里,你几乎能够找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也能满足你的所有需求,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抖音的发展空间和想象空间,都不仅于此。

来源:科技唆麻 微信号:techsu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