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卖到 7000 块,净利润暴跌八成

今年 8 月 11 日,雷军在发布会上回忆往事,想起的是两次 “失败”,第一件是金山时期研发 “盘古” 失败,第二件是自己创办的卓越网,以卖身亚马逊收尾,然后还顺带谈了谈如何穿越低谷。

后视镜来看,雷军可能想说的是即使再走进低谷,他也有 “穿越的信心”。

毕竟在 8 月 19 日发布的小米财报中,今年上半年,小米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 83.5%,手机销量连续两季度同比下滑超 20%。

可惜,在演讲的最后,雷军也没有给出曾经的他是如何穿越低谷的。

 01

  能下滑的都下滑了

今年六月,OPPO 拿出 8 亿,小米掏出 10 亿,撑起了这次史无前例的超级 618 大促,效果是显著的 —— 当月出现了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唯一的一次增长 —— 出货量达到 2801.7 万部,同比增长 9.2%[4]。

与之相对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为 1.36 亿部,同比下降 21.7%。

最先感受到消费电子寒冬的,是街边手机店的老板们。有人打算放弃店长职位,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 [2];一位从业超过 20 年的手机经销商声称,其所在的北方某省份已经关了将近一半的手机门店 [3];国内消费电子市场的耶路撒冷 —— 华强北,也有一批手机店正在面临倒闭。

出货量的大幅下滑,也使得各个厂商不得不开始砍单。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迄今已削减约 1.7 亿部订单,比去年全球第二大手机消费市场印度全年销售总量,还高出 100 万部 [5]。

小米,也是众多砍单中的一员,砍单的原因,与其他厂商别无异样 —— 手机销量下滑。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全球销量同比下滑 2470 万台,同比降幅 24.1%。

但小米所遇到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大环境不好能解释的。

首先,相比于市场,小米明显超跌。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公布的二季度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因经济不景气跌破 3 亿台,同比下降 9%,小米作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跌幅是全球市场的 2.7 倍。

其次,小米最新的对标对象苹果,二季度实现了逆势增长。苹果二季度实现销量为近 5 千万台,比去年二季度增长近 380 万台。

上篇关于小米的文章,我们曾详细解释过小米的商业模式。简而言之,小米以手机作为起点,通过 IOT 设备构造生态链,强化用户体验,构建完整的流量闭环,最终通过互联网业务进行变现。

因此,手机业务的遇冷,也直接导致了 IOT 与生活消费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均首次出现同比下滑。而三大业务的下滑,最终使得小米上半年净利润出现了脚踝斩,相较去年上半年同比下滑超 90%。

正所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现在游泳池的水直接给抽干了,小米的困境暴露的一览无余。

今年的演讲中,雷军曾提到,自己在金山时期,首次面对微软,陷入了迷茫,并因此休息调整了半年。在那失意的大半年,雷军做得最多的就是泡酒吧,并在酒吧致郁的环境中,爱上了摇滚乐。

脚踝斩的净利润,不知是否会增加雷军对摇滚乐的热爱?

 02

  内卷的手机市场

对于手机,甚至到整个消费电子行业而言,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就是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如今手机的升级无非是老几样 ——CPU 处理更快了,摄像头又多了一个,屏幕又大了 0.1 寸,充电速度又快了几分钟。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手机行业都处于缓慢的技术创新阶段。没有大创新,各大手机厂商,想要做差异化,只能不断卷芯片,卷摄像头,卷屏幕一直卷到充电器。

苹果为何毛利率高达 41.78%,而小米只有 15.92%?

首先是决定手机性能的芯片,大家的选择除了高通就是联发科;其次是摄像头,在华为引入莱卡拍星星之后,大家都在抢着用;最后是屏幕,基本也都是在日本的 JDI,夏普;韩国的三星,LG 四家里面打转。

更别说所有人都在用的安卓系统了。

层层内卷之后,手机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也就变了 —— 堆料导致手机参数越来越高,一同推高的还有成本。

这些参数共同构建了自家手机的价格体系,参数最高的,就定位自家的高端旗舰机,价格就贵一些;参数最低的,就定位自家的平民机,价格就便宜一些。而各个手机厂商的角色也越来越接近一家组装代工厂。

而这些被作为核心卖点的手机参数都来自上游供应商,高价并没有给手机厂商带来高毛利。

这场内卷的幸存者只有苹果,苹果之所以能幸存,也是因为差异化明显 —— 自研芯片和自研系统,别人还买不着。

两者带来巨大的差异化优势转换成了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在全球市场,苹果的高端机份额进一步提升,57% 上涨到 62%;国内市场,则由原先的 43% 来到了 46%。

回到小米自己身上,为什么手机行情不好,小米是超跌的那个?

苹果给到的启示就是:差异化不够,有钱的也不愿买。

03

  高端化困局

品牌高端化的本质,是为了获取高端的客户。而高端化也是小米一直以来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小米打出了两张牌。

第一张牌,是通过提供高端的定价,来获取高端客户。

以 7 月份发布的新机小米 12S Ultra 为例,CPU 用的,是骁龙 8+ Gen 1,当下最好的处理器之一,屏幕用的是 OLED 曲面屏,摄像头用的也是莱卡,绝对是顶配的卖相。

定价 6999 元合情合理,接着在雷军 8 月份的演讲上回顾这款产品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提到销量。

并且,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小米也推出了多款高端价位的手机,自从小米 10 以来,定价就已经站上了 4000 元,但一直以来,销量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小米的第二张牌是加大研发投入,用来构建差异化。雷军在最新的发布会上也说,未来将投入 1000 亿用于研发。

但从小米最新推出的 MIX FOLD 2 的来看,虽然售价近万,但拆分来看,高价更多的来源依旧是高通研发的骁龙 8+,莱卡研发的光学摄像头,三星研发的 Eco OLED 材质的内屏,而不是自研的微水滴形态的转轴。

并且微水滴形态的转轴,并不是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差异化。毕竟,在 A15 芯片与微水滴转轴之间该如何选择,懂得都懂。

两张牌打完,平均出货价依然在 1000 元附近徘徊。

更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最新一季度的客单价下滑,小米的复购率却创造了近两年新高。下滑的客单价与创新高的复购率,产生的梦幻联动,不知雷军该如何解读。

迟迟未能突破的客单价,说明了小米消费群体最喜欢买的那些手机,一直都是千元机,而不是高端高价的旗舰机;而突如其来的联动,说明了降价是能够促使他们复购的。

两者共同传递的是,现有客群对于价格敏感度很高 —— 即很难把高价的产品卖给目前的消费者们。

高端化是小米不得不走的路。对于小米的商业模式而言,手机业务高端化之后,就意味着能够有付费能力更强的客户,来增强互联网业务的变现能力。

如何提升互联网变现能力,苹果带给小米的启发会更大。苹果背后的果粉是那群 “卖肾” 也要买一台万元 iPhone。

客户强烈的付费意愿,反映在报表上就是苹果互联网业务的 ARPU 值大约为 164 元。

而小米背后的消费者们给出的答案,则是最新一季度的 ARPU 仅为 12.8 元。

那么如果苹果降价,杀入小米的腹地怎么办?要知道一旁还有低端市场市占率第一的 vivo 虎视眈眈。

哦,还有折叠屏,这个苹果还没做。

手机卖不动,手表来续命?

文 / 王敏

来源 / 深燃(ID:shenrancaijing)

不知何时起,智能手表成为了手腕上不可或缺的 “时尚单品”。

这个 8 月,“国产智能手表有多卷”、“研究证明,智能手表能减肥”、“年轻人有多爱智能手表”,一连多个热搜,将智能手表拽进了大众视野当中。人们这才发现,有很多人除了充电时不得不摘下外,其余时间会一直戴着智能手表,运动记录、健康监测、接打电话…… 它的一系列功能已经让无数用户难以割舍。

而同在这个 8 月,OPPO、小米、三星都瞄准中高端人群,发布了千元以上级别的新款智能手表。9 月,苹果的 Apple Watch S8 也即将面世。

过去几年里,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出货量曾连续四年下滑。手机厂商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各家纷纷确立了 IoT 策略,智能手表便是重要一环。各家在智能手表的功能、续航等各个层面都在加速迭代。

到今年,整个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更是不太景气,智能手表市场的表现反而略好一些。从各大调研机构的数据来看,上半年,手机、电脑、平板的出货量都没有明显增长,尤其是手机出货量出现大幅下滑,二季度下跌到了七年前的水平;智能手表却有逆势反弹的迹象,近日,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全球智能手表市场报告显示,二季度期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了 13%。

相比手机,客单价更低的智能手表或许带来的利润有限,但厂商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还存在增量的市场。

谁入了智能手表的坑?

作为一名公立校老师,郭琳一直有一个烦恼,上课时如果看手机、接电话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状态, 还会让学生们分心。但是,如果不用手机,又可能会漏掉一些来自家长的电话,或是来自家长或工作方面的重要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去年郭琳入手了一款智能手表。使用安卓手机的她发现,市场上的智能手表真是五花八门。从各大手机厂商,到老牌手表厂商,以及近几年智能手表领域的新兴品牌,市场上主流产品的价格从一两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

入局较早的华为、小米的智能手表产品线覆盖范围广泛;老牌手表厂商佳明则是聚焦高端运动系列;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的 Amazfit 系列产品,也已经在全球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Counterpoint 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二季度期间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同比攀升了 13%,排名前八的智能手表品牌分别为苹果、三星、华为、Fire-Boltt、Noise、小米、佳明、Amazfit(华米)。

最后,考虑到和手机生态的适配性,郭琳还是决定选择同品牌厂商的手表,又把筛选标准确定为,即便脱离手机,也可以有独立通讯功能,很快,她便花了不到 2000 块定了一块智能手表。

自那以后,郭琳上课时只要带着智能手表,每次有来电或者有信息,手表震动一下就可以收到提示,而且还不会发出声音影响到学生们。这一点,让郭琳很是满意。

郭琳是出于手机的辅助功能而入坑智能手表,更多人选择智能手表,是为了健康监测。今年 5 月,艾媒咨询相关数据显示,在智能手表的众多功能中,健康数据监测是受访用户常用的功能,占比 61.1%;其次,GPS 定位和运动记录功能,分别占比 55.7% 和 54.7%。

不过,殊途同归。很多智能手表用户们最初被打动的点很简单,但慢慢就成为了智能手表的重度用户,郭琳就是这样。

现如今,早上起床时,她是在智能手表的闹钟中醒来;起床后,可以直接设置当天的待办事项,届时智能手表也会提醒;买东西时,可以直接用智能手表进行支付;运动时,开启运动模式,智能手表便会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并记录健身数据;游玩打卡,个人拍摄不方便时,也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远程操作按下快门;晚上睡觉后,智能手表还会为自己监测睡眠质量。

郭琳用一句话总结智能手表的作用:“可能对生活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作用又会在一些细节之处显现。”

和郭琳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智能手表当成了生活必备。一位智能手表骨灰级用户总结称,用户对于手表主要关注的功能,包括健康监测(心率、睡眠、血氧检测等)、续航、闹钟、消息提醒、移动支付、手机控制等。

瞄准这些功能,越来越多厂商们都加入了智能手表这个市场,不断迭代,想要分一杯羹。

智能手表厂商们有多卷?

智能手表诞生自上个世纪,直到 2014 年苹果发布第一代 Apple Watch 起,新一轮 “手腕上的战争” 才愈演愈烈。

Counterpoint 公布的智能手表 2022 年第二季度的市场调研显示,苹果市场份额为 29.3%,排名第一;第二名三星的市场份额为 9.2%,仅是第一名的三分之一左右。小米继上一季度位列第四之后,二季度期间,又位列第六。由于印度智能手表市场同比增长了 347%,面向这一市场的印度国产品牌 Fire-Boltt 和 Noise 的排位快速提升。

第一名苹果,其智能手机的优势就在于其自主研发的 A 系列芯片、iOS 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软件生态,Apple Watch 的优势同样在于其芯片性能和软件生态,也同样走高端路线,2021 年发布的 Apple Watch S7,起售价格为 2999 元。

国产手机厂商中,华为和小米的市场份额相对靠前。

华为从 2015 年第一款智能手表华为 Watch 问世,到如今已经拥有入门级别的 Fit 系列、主打运动和健康场景的 GT 系列、主打智慧场景比如商务办公的数字系列以及专业健康场景的 Watch D,产品线价位覆盖几百元到三四千元的区间。

小米从 2014 年起涉足智能手环,如今已经更新到第七代,在 2019 年正式进军智能手表,现如今有面向运动场景、价格在千元以下的 Color 系列,以及面向商务场景的小米 Watch S1 系列,价格在 1000-1500 元的区间上下。

后来者 OPPO 和 vivo 是在 2020 年才加入智能手表的战争,推出第一代产品。其中,OPPO 在今年 8 月刚更新至第三代,推出的 OPPO Watch 3 系列,价格在 1500-2000 元的区间上下,去年第二代上线时,还曾打出过 “安卓表皇” 的称号。vivo 智能手表的新款产品还停留在去年更新的 vivo Watch 2,起售价格为 1299 元。

从功能和外观上来说,国产厂商们在智能手表方面的探索趋势,可以说是 “智能手环手表化、智能手表高端化”。

厂商们对于智能手环的设计,首先从外观上,智能手环的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和智能手表难以区分。从以前的细窄条形向方形发展,而且在智能手环上堆放越来越多的功能,手表表盘、蓝牙接打电话、虚拟支付这些原本智能手表的配备,也都出现在了智能手环上。

而厂商们的旗舰智能手表,也在尝试通过 “堆料”、“堆功能” 等形式,不断上探价格,都达到了千元以上。在众多功能中,健康监测功能和运动是厂商们极其看重的迭代方向。健康监测中,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和血氧是五大重要指标。华为、小米、OPPO 的智能手表,都纷纷宣称已经支持 100 多种运动模式。今年 4 月,华为发布的 WATCH GT 3 Pro,还把检测动脉硬化这一专利投入了实际应用。

过去几年,智能手表究竟是智能手机的附庸,还是应当成为独立智能设备,一直是从业者们探讨的问题。2019 年,小米首次发布智能手表时,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观点是,只有手表形态的智能手机,才叫真正的智能手表,市场上绝大部分智能手表其实是大号手环。

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占据头部位置的 Apple Watch,2017 年支持 eSIM,能够独立接打电话,2019 年 Apple Watch OS 升级后,Apple Watch 有了独立的应用商城,开发者可以直接基于手表开发各种 App,智能手表的独立性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国产手机厂商的旗舰智能手表,也都推出了走独立智能设备路线的系列,只是,在软件生态上相较苹果还依然需要补课。以华为举例,华为智能手表去年开始搭载鸿蒙操作系统,但生态建设依然是鸿蒙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处于安卓生态中的小米、OPPO,在智能手表软件操作系统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定制化,也为应用厂商们的开发增加了难度,适配的软件应用还远远比不上 Apple Watch 的应用商城数量。

不过,国产手机厂商也早已攻上 Apple Watch 的软肋,卷起了续航。智能手表一直面临着 “智能和续航难两全” 的难题。Apple Watch 的独特优势是芯片性能强大, 但续航问题一直被诟病,用户到目前为止还需要一天一充。而国产厂商的旗舰智能手表产品,在以省电为核心的超续航模式下能够使用半个月,全智能模式下也能三四天一充电。

无论如何,手机厂商们的重要发布会上,智能手表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智能手表狂卷背后,厂商的增长焦虑

往更深层看,厂商们狂卷智能手表,是盯上了其背后广大的 IoT 战场。

在过去几年里,全球手机市场皆因创新瓶颈而陷入增长难题。直到 5G 的出现,加速了物联网的发展,万物互联的时代也意味着新机会的出现,IoT 业务被视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手机厂商们手握重要的 “控制中枢”,都确立了其 IoT 策略。

布局 IoT,国产手机厂商中华为、小米下场较早,其中华为早在 2019 年就提出了 “1+8+N” 的全场景智慧化策略,手表便是 “8” 个 IoT 设备中的一环,只是由于其中的 “1”,也就是手机这一核心因芯片的原因份额不断下滑,这一策略很少再被提起。但是,华为强调要在智能终端领域保持竞争力,IoT 业务依然是其终端业务的重点。

至于小米,从 2019 年的 “手机 + AIoT”,演变至 2020 年的 “手机 XAIoT” 战略,IoT 业务已经为小米带来了大比例营收。其最新财报显示,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为小米贡献了接近 30% 的营收。

OPPO、vivo 在 IoT 战略上,都属于后来者,不过二者的表现却并不相同。

OPPO 显得有些着急,在奋力追赶,快速进入了可穿戴(智能手表和手环)、电视、TWS 耳机这几个热门细分领域,在 2021 年成立事业群,将独立发展,自负盈亏,可见其焦虑。今年 8 月底,OPPO 还要发布代号为 “潘塔纳尔” 的智能跨端系统,从软件层面升级打造 IoT 生态。至于 vivo,时至今日外界对其 IoT 产品的了解,依然并不算多,vivo 的 IoT 战略,并不激进。

从各家的 IoT 策略来看,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物联网时代随身入口的智能手表,正成为重要一环。以往,智能手表一直被视为是刚需性不强,但如今在功能和实用水平上已经大大提升,它已经从 “有些鸡肋的存在”,成为一些人的离不开的智能产品。

和 Apple Watch 相比,国产手机厂商们在智能手表的核心芯片和软件生态上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手机厂商们的优势在于,同一品牌的智能手表和手机生态的适配性和流畅度是难以替代的。智能手表所处的 IoT 生态,能够为厂商留住更多的用户,进而为手机业务带来加成。

在 2022 年,受宏观经济、通货膨胀以及全球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手机市场寒气逼人。手机厂商们更需要在手机业务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往天花板低、毛利低的一些赛道,现如今也都被厂商们捡起来。比如智能平板,就是米 OV 们近两年重新盯上的产品线。智能手表领域也是如此,厂商们为了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愿意多加尝试。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对深燃表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有大概 10 亿左右,这些都是智能手表的潜在用户,也意味着智能手表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增量空间。

以 2021 年的数据来看,智能手表是为数不多能够维持在年增长 20% 的细分市场。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 1.28 亿块,同比增长 28.31%。这意味着,全球每 58 个人,就有一个在 2021 年买了一块智能手表。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2021 年中国智能手表市场规模为 295 亿元,并且这个数字正在逐年攀升,预计 2025 年超过 400 亿元。不过,和 2021 年全球市场收入超过 4480 亿美元的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手表市场还只能算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市场。

厂商们 “兵家必争” 的智能手表,是一个天花板较低、规模较小却依然处于增长态势的市场。而当手机市场乏力,越来越贵又缺乏现象级应用的智能手表,又能扛起多少份额?

*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 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郭琳为化名。

腾讯 “断舍离”:4 个月近 10 款产品停止运营

作者丨牧歌 编辑丨坚果

来源:螺旋实验室

不过一周的时间,腾讯又有两款 App 正式停服。

8 月 9 日,搜狗搜索 App 正式停止服务,搜狗搜索 App 更名后的 Bingo App 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也已经下架。

8 月 16 日,运营了 7 年之久的看点 App 也宣布关闭并正式停止运营,公开资料显示,高峰时期,腾讯看点活跃用户曾达到了 2.4 亿,并占据着 QQ 的一级入口位置。

事实上,今年以来,腾讯 “断舍离” 的速度明显加快,据螺旋实验室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 8 月,已经近 10 款知名产品或应用相继被腾讯官宣放弃,彻底成为历史。

这其中,不乏运营了十几年的 “古早” 应用,也有曾经为腾讯创造过巨大价值的功勋产品,但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如今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1

多款产品密集停服

腾讯 “断舍离” 的行动开始于今年 4 月,伴随过不少游戏玩家成长的 QQ 堂于 4 月 20 日正式停止运营,这款运营了超过 17 年的游戏就此与大众告别。

老产品作古,新项目也在被快速放弃,4 月 30 日,仅仅试水了两年的腾讯社交电商项目小鹅拼拼也正式关停,据腾讯相关人员表示,小鹅拼拼可能是近几年内部投入资金最多的电商项目之一。

一些收购而来的项目也在面临着被腾讯快速切割的命运,搜狗是明显的代表,去年 9 月,搜狗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并退市,成为腾讯控股间接全资子公司。

在加入腾讯之后,搜狗的众多业务和项目被逐渐放弃,除了前文提到的搜狗搜索 App 外, 搜狗地图也已于 5 月正式下线。

另一个例子则是剪辑视频软件 VUE,2020 年腾讯斥资 5000 万美元将其收入囊中,作为在短视频领域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在今年的 6 月 30 日,VUE 宣布正式停止新用户注册、会员充值服务,客户端部分功能也同步关闭。

作为腾讯 “现金牛” 业务的游戏板块,也在逐渐砍掉一些鸡肋的产品,移动电竞平台企鹅电竞于 6 月 7 日正式终止运营,在其停运之前,腾讯曾有打算将其作价 5 亿美元转让给斗鱼,然后再主导斗鱼和虎牙合并,但最终这样的计划因为涉及反垄断红线而作罢。

此外,腾讯官方游戏社区平台掌上 WeGame 也已经从 7 月 5 日起停止新用户注册,并将于今年 9 月 8 日 23 时 59 分关闭服务器。

腾讯在信息流赛道布局的多款产品,也在夏天迎来了关停的命运,但这些产品的凋零却让人倍感惋惜,因为很多产品从用户活跃度上来看还有 “抢救” 的机会,比如于 7 月 18 日停止运营的看点快报,在今年上半年仍有 700 多万的月活。

不过对于手握 10 亿量级流量入口的腾讯来说,或许也根本不在意这些 “微薄” 的用户基数。

除了这些相对知名的产品之外,腾讯在今年还有很多产品的退场是悄无声息的,比如在游戏领域,今年上半年就有全民斩仙、QQ 连连看、捕鱼来了等 20 多款游戏下架停服,但由于知名度的原因,这些产品的落幕并未引起更多关注。

2

为何走至末路

在腾讯过往 20 多年的企业发展历程上,可能从未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如此杀伐果决地进行业务关停,这给人最为直观的感觉是,腾讯放弃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在腾讯过往的历史中,很多产品虽然也已经不再流行,但也并没有立马就宣判 “死刑”,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七八年的腾讯微博,强撑到 2020 年才正式宣布停止服务和运营。

而纵观腾讯今年关停的部分产品,除了像 QQ 堂这样 “寿终正寝” 式的谢幕之外,更多的产品其实并未彻底沉沦,在市场上仍没有被大众所遗忘。

但为何腾讯还要将这些产品坚决放弃,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宏观层面的考量,通过业务关停,集中优势兵力发展重点产品。

今年被腾讯放弃掉的产品,其实最大的共性是在腾讯版图内都已经有了优先级更高的产品。

比如视频剪辑软件板块,腾讯先有秒剪,后有智影,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只剩空壳的 VUE。

而在游戏直播领域,腾讯牢牢把控着斗鱼和虎牙两大寡头,企鹅电竞当然就显得可有可无。

掌上英雄联盟之于掌上 WeGame,腾讯新闻之于看点快报,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

搜狗的情况有些特殊,但本质其实也相差无几,在并入腾讯版图后,搜狗除了输入法、浏览器等拳头产品外,一些边缘业务很难再保持独立品牌运营,而且这些业务都与腾讯自身有一定的重合,只能转向成为腾讯产品的附庸。

腾讯如此密集的对非核心业务关停并转,或许也是对于前两年 “买买买” 的修正,2020 年上半年,腾讯 VC 在投融资市场疯狂扫货,平均每三天就投资一家公司,但后来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腾讯的部分投资并未收到预期中的回报。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在线教育领域,腾讯在 2020 年上半年投资了超 40 家的教育公司,覆盖 K12、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多个细分赛道,但后来受到 “双减” 政策的影响,在线教育领域成为了市值缩水的重灾区。

3

腾讯准备过冬

2022 年第一季度,腾讯的净利润为 255.45 亿元,同比下降 23%,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昔日的中概股之王,也需要开始考虑过冬了。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 Q1 的财报会议上表示:“在短期逆风的环境下,会持续控制成本,但整体成本优化的目标是面向长远的,腾讯也有清晰的优化重点。”

为何要控制成本,核心还是来自于净利润率的问题,通过腾讯 Q1 财报数据来看,腾讯净利润持续走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B 端业务增速放缓、国内游戏收入减少以及研发投入加大。

另外根据 36 氪的相关报道显示,腾讯部分业务线在上半年还开启了裁员,其中 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裁员比例或超 20%,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也有 10% 的裁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短期内变现价值低的业务就注定要被果断放弃,这也就有了近期腾讯多款产品停止运营的一幕。

将有限的研发精力放在能够持续产出现金流的项目上面,是能够保障腾讯平稳过冬的必要措施,尤其是一些领域重合的业务项目,也已经失去了同时运营的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持续收缩成本,但腾讯并没有停止试错,比如种草电商项目 “小鹅拼拼” 停止运营的同时,腾讯又内测了另一个功能相近的产品 “企鹅惠买”。

在小红书带火了种草电商赛道之后,包括阿里、字节等大厂其实都在密集布局,腾讯自然也不愿意掉队,只是比起前几年数十款产品轮番轰炸短视频赛道的场景,腾讯已经将试错的成本降到了低点。

目前来看,在线视频和 To B 的企服业务,都是腾讯高度重视的方向,也是未来有望继续为腾讯带来正向现金流的领域。其中在中长视频赛道,腾讯视频已经逐渐领先爱奇艺和优酷,微信视频号在今年的高速增长,也使得腾讯在短视频赛道上又有了战略级产品。

而 To B 业务虽然本身赚的是辛苦钱,但却是公认的朝阳赛道,腾讯此前不少投资并购及项目孵化都是围绕着这个领域展开,这或许也是马化腾口中所说 “腾讯应该去做这些难而正确的事”。

而至于在今年停止运营的腾讯系产品来说,其走向消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腾讯今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加速了内部的迭代速度,一位曾经参与过电商项目的腾讯人士在今年对媒体表示:“死一个项目太正常了。整个公司都在收缩现金流,腾讯不会再允许烧钱去做一个看不清未来的项目”。

低谷里的互联网大佬

不足半月,已有三位商业大佬,在公开场合谈起了 “人生低谷”。

8 月 11 日晚,雷军的年度演讲中,没有谈及小米,而是讲了他曾经陷入低谷的三个故事,分别是,金山时期的产品 “盘古” 滞销后,亲自 “站店卖货”;和微软抗衡无望,“躺平” 半年;创办的 B2C 电商卓越网被迫卖身,没赶上互联网大潮,也错过了电商大潮。

7 月 31 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星空下的对话》中,才刚聊完宇宙星辰和人生奥义。

同样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从名校毕业后慢慢走上创业路,披荆斩棘,带领企业上市。在热血沸腾的二十多年里,这三位大佬经历了无数的高光与低谷。

在当下的节点上,大佬们回忆起人生低谷,并不令外界意外。

外部环境来看,过去的半年里,疫情持续,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市场短期内普遍缺乏信心。2022 年,整个互联网市场跑马圈地时代已过,进入到相对稳定与平衡的阶段。三位大佬掌舵下的小米、新东方还有搜狐都多多少少遇到一些难题。目前,小米、新东方、搜狐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是 3009.86 亿港元、344.48 亿港元、6.78 亿美元。

出走半生,商海搏杀的大佬们,依旧奔波在一线,面临的困难也从未减少,但都通透了许多。

和以往相比,似乎少了几分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的激情澎湃和凌云壮志,更多了几分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那些经历岁月淘洗和打磨后的阅历和经验,或许也会给当下迷茫中的创业者和年轻人以启发。

大佬开始谈 “低谷”

人生在世,高光难持续,低谷却常有。

如果总结三位商业大佬过往的人生低谷会发现,在早期,雷军的低谷,是错过大势;俞敏洪的低谷,是为内斗所困;而张朝阳的低谷,可能是迷失自我。

雷军出生于教师之家,从武汉大学毕业,在 1992 年受金山创始人求伯君赏识,加入金山,到 1996 年,他遭遇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低谷。

1

闭关三年,雷军带领团队开发的盘古组件 1995 年 4 月正式上市,原以为能够大卖并赚上一笔,“庆功宴都准备好了”,没想到产品滞销。

到 1996 年,为了销售盘古软件,作为北京金山总经理的雷军,亲自到一线,“站店卖货”,但在卖货的过程中却发现,盘古只是闭门造车,与这个软件相比,人们反而对 “电脑入门” 这样的基础软件更感兴趣。

当时,金山在和微软的竞争中,看不到赢的希望,1996 年 4 月,雷军主动向求伯君请辞,不过被拒绝,最后求伯君给雷军放了半年的长假,这半年里,雷军完全放松,沉迷泡吧、蹦迪、泡论坛。

回到金山后,当雷军还在专注内部重整的时候,网易、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出现,雷军自觉错过了互联网大潮,但却发现了 B2C 电商的机会,1999 年在金山内部成立了卓越网,但苦苦支撑到 2004 年,实在拉不到融资,最后被迫卖给了亚马逊,卓越网也就成为了后来的亚马逊中国。

他总结,卓越网的失败,是因为 “创办于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倒下于电商全面崛起之前”。也因此,雷军一直坚信要 “顺势而为”。

雷军低谷故事中没有提及的小米,也正处在内外承压之际。去年雷军年度演讲时,小米手机刚在 2021 年二季度首次实现出货量全球第二,到今年二季度,又回落到了全球第三。

市场份额还只是其次,2022 年以来,整个手机市场都不景气,而在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海外市场上,小米先后在印度和意大利遭遇重罚。

或许,这也是这次年度演讲,雷军讲点新东西的原因。“在科技行业干了 30 多年,全是漫长的挫折与煎熬。” 他在预告视频中感慨。

相较雷军,已经出版了多本书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无数场演讲的俞敏洪,这一生的高光与低谷,更是为外界所熟知。

出生农村,俞敏洪高考考了三年,才考上北大。上大学靠国家助学金度过,中间还因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

2

不过新东方在创立时,是踩在了出国留学潮的大势之上。1993 年,他创办新东方,1995 年请回徐小平和王强作为联合创始人,但到 2000 年前后,新东方内部利益分配的问题不断爆发,俞敏洪请回来的 “兄弟们”,和俞敏洪的亲戚们,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

内部为了利益闹得难解难分,为了继续合作,俞敏洪一度主动让出了新东方总裁职位,并从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有大概一年时间不能参加董事会,只是担任一名普通的新东方老师。

终于,2006 年,新东方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教育培训公司,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新东方从留学起家,到发力 K12,从线下培训到发力线上,和好未来雄踞线下培训双巨头的位置。

然而,升级打怪十余载,最终还是进入了至暗时刻。过去两年,新东方接连遭遇沉重打击,先是疫情之下,全国的线下培训都按下暂停键,去年 “双减” 袭来,整个 K12 行业都在政策性调整时,俞敏洪曾多次对外提及新东方业务转型中的焦虑与挣扎。

他在今年初对跌落谷底的新东方总结是,“市值跌去 90%,营业收入减少 80%,员工辞退六万人,退学费、员工辞退 N+1、教学点退租等现金支出近二百亿。”

到 6 月份,东方甄选的意外走红,才初步显现了新东方转型的成效。

“我跟 Charles(张朝阳)有个共同特点,我们的公司都遇到过巨大困难,也都不算业界最好的公司。” 俞敏洪在最近的直播对话中直言。

张朝阳为外界熟知的人生低谷,是曾深陷抑郁症多年。美国留学归来,1998 年成立搜狐、2000 年带领搜狐上市,还拿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赞助权、把 “看奥运,上搜狐” 的广告打到北京公共交通上,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

公司发展初期,张朝阳也曾经历过董事会的争斗,国外的董事会成员不断对搜狐的业务及张朝阳指手画脚,到 2003 年,张朝阳才把董事会的事情梳理清楚。但与董事会的斗争,和张朝阳和个人 “精神危机” 的斗争相比,只能说是 “小巫见大巫”。

在搜狐高歌猛进的时候,有钱又有名的张朝阳,开始沉迷 “名利场”,开 Party、买游艇、拍时尚杂志等事件不时传出,但表面风光之下,张朝阳感受到了巨大的虚无,开始出现精神危机,他自称 “人生经历太密集、太烧脑”,因此而陷入消沉,两度闭关调整状态。

然而,闭关让搜狐在微博之争中败下阵来,后来,无论是 2013 年前后开始的视频平台大战,还是 2019 年搜狐加注社交和直播,搜狐都没有大胜而归,慢慢离开 “舞台中央”。

大佬们靠什么走出低谷?

造成事业低谷的因素,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但在公司管理和财务上,大佬们会设置一个安全阈值。

雷军在微博发布的视频中提出,“有一次公司发不出工资,我焦虑得很多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以至于后来,我一定要在公司的账上留一笔现金,就是天塌了都不许动,就是要确保能发 18 个月的工资。”

在以预付费模式为特色的教培行业,当无数机构在 “双减” 之下因为退费难而被家长们口诛笔伐之时,新东方却平稳转型,也是因为俞敏洪在经历了 2003 年非典之下的停课退费潮后,就下定了决心,如果有一天公司突然倒闭,账上的钱必须能够退还学费并支付员工离职工资。所以去年,“双减” 后,新东方花了接近 200 亿学费退费和员工遣散费,依然没带来太多危险。

而在社交、长视频平台打得难舍难分时,搜狐一直对于烧钱竞争比较谨慎。保守的搜狐却也因此实现了盈利。

不过,比走出事业低谷更重要的是,如何熬过自己的精神低谷。从大佬们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这当然还是要靠自己。

“躺平” 的那半年里,雷军称完全放松了下来,但无论是泡吧、蹦迪还是泡论坛,他都在寻找机会。

泡吧蹦迪发现酒吧生意很火,雷军就直接调研,看是不是能开一家酒吧。即便是泡论坛,雷军也是有目标有追求,会认真准备每条帖子,多的时候每天能发上百贴,帖子发得多了还成了版主。也正是通过泡论坛,雷军认识了马化腾和丁磊。

在当时,别人都认为雷军是在逃避,甚至还有人为他感到惋惜,但雷军不这么认为。“只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娱乐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他在演讲中说道。

相较雷军,俞敏洪、张朝阳对外袒露了更多的心路历程。

3

俞敏洪曾透露,自己曾经身患狂躁症,15 年吃掉了 3000 多片安眠药。一次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出差时,在 20 楼看着打开的窗户,他一心想跳下去。但是因为有了孩子,知道自己肯定不能跳,所以穿上羽绒服,在零下 30 度的大街走了 4 个小时。

他坦言,“我更习惯低谷,或者说,也许我更加习惯一无所有,因为一无所有的时间太长了。所以,我觉得只要不把命丢了就没事,大不了我回农村,我家还有个宅基地。所以,我对低谷这个事情不担心。”

张朝阳对于 “如何走出低谷” 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很难”。

他的经历是,恢复高考后就开始读书,考进清华后又陷入了考试的竞争,大学毕业后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被扔到美国留学。或许是迷茫,让他在 2008 年搜狐的高光中,陷入精神危机,并两度闭关调整。

“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比如这辈子要追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什么样的认可才是正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那时候不会往这方面想。” 他说道。

尽管张朝阳从 2013 年就继续出现在大众视野,但他自认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慢慢找回来的。一直到 2016 年左右,张朝阳才慢慢重新振奋起来。

年过半百,大佬停不下来

比起那些离开一线、退居幕后的商业大佬,俞敏洪、张朝阳和雷军,这三位 60 后大佬,还都奔波在业务一线,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穿越无数人生低谷,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三位大佬,也并非都完全没有想过退休,但他们也明白,很难有真正的退休。

2007 年从金山离开后,雷军就曾退隐江湖过一段时间,一边做天使投资,一边对过去经历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总结。在他内心深处,人生的目标,是要实现 “大成”,而不是 “小成”。40 岁再出发,这才有了后来的小米及顺为资本。

到去年 3 月,雷军在一次发布会上宣布,未来十年小米将投入 100 亿美元造车,首期投资为 100 亿元人民币,而他将亲自带队,进行 “一生当中最后一次创业”。年度演讲这一天,也是小米官宣进入电动车行业第 500 天,雷军公布了小米汽车最新进展,目标是 2024 年进入汽车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在三位大佬中,年龄最大的俞敏洪,早在 2020 年疫情时,就曾在一场直播中公开表示,自己有退休的打算,新东方要交给更年轻的人去做。然而,事情并未如他所愿。

在和张朝阳的对话中,他也直言:“退休与否的界限在于,为新东方干活多,还是为自己干活多。如果没有新东方这次的变化,我应该只有 20%-30% 的精力放在公司经营上,其余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双减” 之下,俞敏洪不得不带领着新东方掉头转型,其中新东方在线转型做助农直播平台东方甄选,更是一次重新创业。他觉得,60 岁还是再创业的年龄,所谓的创业不是从零做起,而是不断能够翻陈出新,突破局限。现在,俞敏洪还停不下来。

而张朝阳认为人生就没有退休的概念,他表示 “不相信退休这个词”。从精神危机中走出来的张朝阳,重整自己的价值观后,人生意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明确。“人必须劳动,这是你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他在直播中提到。

4

在张朝阳的带领之下,尽管搜狐 “重回舞台中央” 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却从此前的连年亏损,到现在已经实现盈利。根据最新财报,搜狐今年二季度营收为 1.95 亿美元,净利润 1200 万美元,超出市场预期。其中,在线游戏版块贡献了 1.57 亿美元收入,占据总收入的八成。“佛系” 的搜狐,似乎日子过得也不错。

“吃老本” 之外,张朝阳这两年也一直在折腾,似乎找到了兴趣所在,自己上英语课、上物理课,带领搜狐押注知识直播。

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的消失,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每个人都要适应环境的改变。在人生这条爬坡路上,有阶段性的登顶,有攀登的艰辛,更多的是低谷的煎熬。但无论如何,这三位大佬们都用行动告诉我们,太累时 “躺一躺”、休息一下没关系,休整过后,还是得 “折腾” 起来。

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王敏

软银 245 亿史诗级巨亏

文|杜晨 编辑|VickyXiao

来源:硅星人

去年早些时候,孙正义在一次软银内部工作会议中告诉员工:创业公司的估值仍在飙升,你们的投资还不够激进!

他让助手创建了一个表单,专门用于追踪还没有接受自己的钱的潜在投资对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他还在内部进一步简化了投资决策的规则和流程。

孙正义的激进,让一部分还记得在 WeWork 等标志性填鸭式投资上糟糕战绩的员工们,感觉到不解和恐慌。

一年多后,孙正义毫无意外地又一次吃掉自己种下的苦果:由于软银愿景基金投资对象的估值显著降低,基金规模严重蒸发,软银在本季度录得约 245 亿美元的惊天巨亏,创下集团历史之最。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孙正义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以及日元贬值,表示 “世界正处于极大的混乱当中”(the world is in great confusion)。

而他目前选择了两条止损途径:1)不再发起新投资;2)全力削减开支,“我们需要降低成本,没有免受影响的地方。”

曾几何时,软银用千亿美元的钞票当作一把大锤,砸弯了风险投资的市场规则。然而今天的软银面临的情况是:不光锤子不再好使,连锤子都快要买不起了。

  | 软银投资逻辑的彻底破产

财报文件显示,软银集团在本季度录得约 3.2 万亿日元(文件内标注约合 245 亿美元)净亏损,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打破了上季度刚刚创下的最大单季亏损纪录。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事实上,软银集团在其它实体行业领域的投资都还挺好,亏损几乎完全来自于投资创新创业公司的愿景基金。

仅在本财季(4-6 月),愿景基金就蒸发了大约 231 亿美元,其中一期和二期大约各占一半。相比上季度的 262 亿美元净亏,这一季度只能说稍微好了一丁点。

资料来源:软银集团

硅星人之前的一篇文章曾经提到:品尝过太多太惨痛的失败教训的孙正义,似乎已经不再相信自己曾经笃信的填鸭式投资逻辑了。比如在去年软银大刀阔斧参与了欧洲先买后付金融公司 Klarna 的投资,却因为 Klarna 估值下调而被坑惨了。

结果相比一期大手笔式的激进,二期并不是保守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激进。

愿景基金二期的总规模比一期小得多,却做出了比一期多出好几倍的投资数量: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 3 月底,二期基金已经做出 252 笔投资,而一期到今天才做了 94 笔投资。在愿景基金的披露文件里,一期的名单只有不到一页纸,二期却有足足两页半……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虽然数量大,投资数额却小得多。公开资料显示,愿景基金本季度的总投资额只有大约 6 亿美元左右,是去年同期 206 亿美元的零头……

所以如果说前几年的软银是盯准了几只鸭子疯狂注水的话,今天的软银,更像是对着一群鸭子洒洒水。

然而即便像二期这样广撒网,也再难捞上像一期那样的大鱼了。以软银在披露文件里挑选的已上市投资对象为例,可以看出一期的投资组合赚和亏的各一半,赚的也基本都完全退出了,二期的却基本全都在亏,而且还未完全退出:

图片来源:软银集团

为了止损,孙正义宣布彻底叫停二期基金的业务拓展,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专心于管理目前已经做出的投资,不再发起新的投资。

—— 可以说,软银所有的投资逻辑,这次终于彻底破产了。

作为软银投资部门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阿里巴巴为这家亚洲投资巨擎赚了很多钱。软银也至今仍然持有其股票。然而就在上周《金融时报》报道,软银在今年通过出售预付远期合同的方式脱手了自己持有的阿里股票的大约三分之一,约合 220 亿美元。

截至目前,软银已经把手上的阿里股票卖掉超过一半了。

当然,阿里的长期增长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这也是为什么软银一直没有完全套现 —— 奈何今天的软银发现,在投资这件事上不光砸钱不管用了,连钱都快不够砸了。

  | 自嘲为 “狼狈窜逃” 的德川家康

曾几何时在孙正义的指掌下,软银投资部门以吹泡泡为荣,并且确实享受了六七年的骄人战绩。而在昨天,孙正义不得不承认,公司过去在估值上吹的泡泡太大了。

在糟糕的业绩和投资策略的破产之下,软银和孙正义已经彻底失去了在金融投资圈的美誉。就连一众曾经对孙正义顶礼膜拜、无比忠诚的高管,都离开了这位亚洲投资天王。

据彭博社报道,愿景基金的两位合伙人 Yanni Pipilis 和 Munish Varma 在 7 月底宣布离职,意味着近两年以来离开愿景基金的顶级高管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人:

软银的二号人物,愿景基金的直接老板 Rajeev Misra,也在今年 7 月宣布退出软银一线工作。尽管他仍然保留着一期基金 CEO 的职位,但据彭博社报道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成立的新基金上。软银集团首席战略官,被认为是日本金融业核心人物的佐护胜纪,在去年三月就已经离职了。另一位传奇经理人,被安排到 WeWork “救火” 的首席运营官 Marcelo Claure,也在今年宣布离职 —— 结果软银甚至连他索要的 20 亿美元分手费都付不起……

有传闻指出,就错过字节跳动、美团、小米等优秀公司的问题,一些软银投资合伙人此前对孙正义有所不满。如此频密的人才流失,更是体现出软银投资部门存在严重的业绩和策略问题,和高管对孙正义本人的不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报会议演示文档的第一页,孙正义的团队放了一幅非常独特,具有深意的画作,也巧妙地影射了孙正义面临的窘境:

《颦像》

这幅画中的人物是日本知名历史人物德川家康,描绘的是战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事件:

家康有着极大的政治野心,但当时作为家臣寄于织田信长篱下,急于争功而鲁莽出兵,挑衅对手武田军,结果大败于三方原,连自己的替身都被砍头。家康狼狈窜逃回自己的城堡,平复下来才发现裤子穿着很粘很难受 —— 原来是在路上因为过于害怕而失禁了……

但当时家康并没有掩饰尴尬,而是干脆找人把自己当时的窘样画下来,放在了卧室里,时刻查看和铭记鲁莽的教训,也就留下了这幅名画《颦像》。

借用这幅画,孙正义巧妙地承认了自己在糟糕的业绩面前极为尴尬的样子,品尝了失败的味道,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在半年里亏损了 6 万亿元,我也需要深刻的反省,时刻铭记这一教训。”

探访乐视大厦,我们看到了 “神仙日子” 的另一面

作者:苏舒

来源:凤凰 WEEKLY 财经(ID:fhzkzk)

下午五六点,太阳还没落山,贾跃亭曾经的办公室里就亮起了灯。

临近朝阳公园的乐视大厦(现乐融大厦)顶层西侧,曾经是贾跃亭的办公室。在这里,贾跃亭做了不少关键性决策,包括推出手机、电视等乐视智能生态,拓宽乐视业务边界以及造车。

现在,这间办公室早已是物是人非,乐视的员工稍作改动,搬到里面办公。

经历了贾跃亭的信誉崩塌,被供应商围在楼下高喊 “还钱”,最近,这栋办公楼周围突然又热闹起来。

这场热闹源于几天前的一则消息,有微博博主发文称,乐视剩下的 400 多人,过上了 “没有老板”、没有内卷和 996 的神仙日子。

靠着《甄嬛传》等作品的影视版权收入,还有出租乐融大厦的租金,留下的乐视员工从未被拖欠过工资和社保。

一开始,这则消息还是小范围传播,不承想 7 月 12 日,乐视视频官方微博来了一则堂堂正正的回应。

“乐视的确还有 400 多人,并且还在招聘。公司内部没有 996,没有拖欠员工工资和社保。”

互联网大厂裁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被迫离开的打工人都还在发愁自己的生计、房贷、社保,怎么一眨眼,被贾跃亭和孙宏斌双双抛弃的乐视,反而开始 “凡尔赛” 了呢?

01

高调的乐视:我没那么惨

办公楼的租金,确实是目前乐视收入中的一部分。

7 月 13 日下午,《凤凰 WEEKLY 财经》记者到访乐融大厦,工作人员介绍称,该大厦共有 14 层,其中 1-2 层为配套商业,3-14 层为办公用房。目前,乐视大厦共有 4 层楼对外出租,其余均为乐视办公区。

出租的 4 层楼人气也不低,其中一层是二房东出租,其余三层中,目前仅剩 3 套面积在 200-350 平左右的办公室还空置。

1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乐视风波中,乐视大厦产权经过几轮拍卖后,已非乐视所有,乐视目前还有 13 年租赁期。2021 年年初乐视正式对外招租。

从租赁平台给出的价格来看,一层楼 4 个办公区,一年的租金大约为 230 万 – 250 万元。按此粗略估算,乐视大厦对外出租 4 层楼,年租金收入大约在一千万。

这显然不足以养得起留在乐视的员工们。

乐融致新 CEO 张巍曾在 2021 年 2 月对外回应称,目前的乐视大约还有 450 名员工,其中乐融致新 240-250 人,乐视网大约 200 人,每个月两个公司支出薪酬大概在 1000 万,一年总的薪酬支出在 1.2 亿左右。

“乐视大厦的租金只占收入的一小部分,靠收租养活乐视员工的说法并不准确。” 探访过程中,大厦员工对《凤凰 WEEKLY 财经》记者如是说。

再看看网传的另一收入 —— 影视剧《甄嬛传》版权。

据公开报道,2011 年《甄嬛传》在电视渠道首播,之后由乐视视频获得网络独家播映权。2013 年,花儿影视(《甄嬛传》出品公司之一)被鼎盛时期的乐视网以 9 亿元的价格收购。2018 年,乐视遭遇资金链危机,花儿影视将《甄嬛传》版权分销给了优酷。

花儿影视曾透露,这部剧 “平均每年能为花儿影视带来一千多万元的收益”。

乐视视频曾发文自嘲称,“如果 2018 年版权不给花儿卖出,乐视现在回的血会更多,乐视视频可以安心养老。”

2

由此看来,两项收入加在一起,也就是 400 多名乐视员工两个月的工资。仅靠这两部分,不足以保证乐视员工过上 “神仙日子”。

但乐视已经不止一次对外表示,如今的自己没那么惨。

2021 年年底,乐视视频官网连发两条微博表示,乐视全员涨薪且宣布不裁员。

2022 年 7 月 13 日,乐视再上热搜后不久,许久未开直播的乐视官方账号 “乐视同学” 开了一段长达三小时的直播。

直播中,乐视员工现身表示,目前乐视员工公积金比例为 12%(最高额度)、14 薪,公司无拖欠工资现象,且五险一金按时缴纳。

3

从公开信息来看,如果抛开历史债务的影响,留下的业务板块,目前确实是在稳步向前运转着。

“乐视视频和乐视电视都有各自的会员和广告收入,这是持续多年的传统收入,乐视视频目前还有与其他第三方合作的 MCN、小程序等收入,乐视电视有智能硬件收入等。”7 月 12 日下午,张巍公开回应《第一财经》时表示。

2022 年年初,乐视在员工内部信中指出,2021 年 11 月,电视端运营、移动端运营、广告商业化等业务均提前达成年度经营目标。在不考虑历史债务影响的前提下,最新的经营数据实现了经营利润和现金流的双平衡。

02

6 点下班,员工 “带薪唠嗑”

“闲庭信步” 可以被用来形容现在乐视员工的状态。

下午 5 点半,乐视大厦就已经有零星几人走了出来。到 6 点钟,陆陆续续打卡下班的人越来越多。

一位招商部的乐视员工告诉《凤凰 WEEKLY 财经》记者:“我的确是 6 点左右就下班了。其他部门可能会根据工作内容有加班的现象。周六日除了极个别值班的同事会在大楼办公,也没有什么人。”

4

据极目新闻报道,一位乐视员工早上 9 点半上班,下午 6 点下班,中午还能午休 2 小时。

“幸福感比较高,也是乐视老员工留在乐视的原因。” 乐视员工在 “乐视同学” 中直播时强调,有意思的是,这场直播也在下午 6 点过后就宣告结束,原因不难理解,拒绝 “996” 的乐视员工要下班了。

乐视员工在直播中调侃,这种 “带薪唠嗑” 也的确是工作日常,但并不是所有部门都是如此。“乐视员工‘无内卷’过于绝对,只是‘内卷’程度相对较低,总共就 400 多人,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少内卷自然也少了。”

乐视员工告诉记者,目前,在乐视大厦办公的乐视员工主要包括技术人员、乐视视频运营等,除了北京外,乐视还在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四地开启招聘。

很难想象,如今因员工过着 “神仙日子” 而登上热搜的公司,是曾经 “蒙眼狂奔” 的乐视。

在乐视最鼎盛时期,员工入职时会收到一本《乐视员工手册》。翻开第一页,是曾经的乐视 CEO 贾跃亭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主宰自己,蒙眼狂奔,你就会成为最亮的那颗星》。

这封信,主要告诉新员工的就只有一个企业文化:“蒙眼狂奔”。蒙眼狂奔对于乐视,不仅是一种企业信仰,还是一种快节奏的工作状态。

5

有乐视员工在知乎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2016 年 4 月,这位员工去乐视面试时,面试的尾声,面试官问了一个问题,他还没来得及回答,面试官就跑去楼梯口一把抓住一个开发人员,确认工作内容,对话结束又回来接着面试。

快节奏、打鸡血的工作状态,立刻吸引到了他。乐视人蒙眼狂奔的激情和状态,也是他在日后工作中切身的感受。

这与当时的乐视战略有关。2015 年和 2016 年,乐视网市值达到千万级别。贾跃亭也开启了乐视疯狂扩张的阶段,乐视体育、乐视移动、乐视汽车、乐视金融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布局一个接一个地冒出,七大生态初现端倪,员工规模数以万计。

直到 2016 年年底,贾跃亭发布全员信,反思乐视发展节奏过快,供应链压力骤增,资金紧张,后劲乏力,并表示告别烧钱扩张阶段。至此,乐视才逐渐走出 “蒙眼狂奔” 的时代。

在贾跃亭疯狂拓宽乐视业务时,乐视的员工也曾 “蒙眼狂奔” 过。只是这一切,在贾跃亭出走美国,乐视资金链断裂后,戛然而止。

时至今日,乐融大厦里面,仍然能听到员工们对当年 “狂奔” 时代饶有兴致的回忆。

“回头看乐视去做智能手机、做电视机等智能生态,甚至于去造车,乐视可以说一直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前列。”7 月 13 日下午,一位乐视内部员工略带骄傲地向记者表示,“乐视手机出来的时候,小米在哪里?”

不过,这种 “想当年,风华正茂” 的语气,恐怕只有在乐融大厦内部才能听得到了。

6 月 1 日,乐视商场上线了一款新机 “Y1 Pro”,和曾经贾跃亭为梦想窒息的发布会相比,这一款手机上新时,几乎可说是悄无声息。

03

贾跃亭一天不回来,乐视网就能活一天?

随着贾跃亭远走美国,孙宏斌辞职离场,乐视的老板究竟是谁,也成了一个解释不清的概念。

乐视视频的回应中,似乎更不想解释清楚。

乐视视频称,“没有老板的神仙日子” 这个说法我们尚高攀不起,神仙日子般的工作基本会是任何员工的一种奢求,如果能让员工觉得 “工作似神仙”,那公司一定很成功。

夸完自己,乐视视频继续打太极。

而 “老板” 这个用词这些年本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不同语境有不同含义。很多企业部门员工私下称部门负责人为老板,部门负责人称 CEO 为老板,CEO 称董事长、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为老板。按此理解,乐视会有很多 “老板”,各业务负责人是老板,CEO、董事长是老板,股东拜访公司我们也称老板,创始人贾跃亭先生也是老板,原战略股东 “融创” 来了也是老板。

如同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老板多到一定程度,也就相当于没有老板。

6

没有老板,意味着当年的巨额负债,就没有什么优先级。

根据乐视网 2021 年年报显示,乐视网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约 – 188.95 亿余元。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 4.18 亿元,净利润为 – 21.46 亿元,扣非净利润为 – 15.67 亿元。

此外,乐视年报还显示,截至 2021 年年底,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应付账款 29.80 亿元,主要为应付供应商及服务商欠款。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其他流动负债近 36.96 亿元,其他非流动负债 30.49 亿元。

除上述负债外,乐视网还面临投资者巨额索赔。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11 名原告以乐视网虚假陈述为由,对乐视网等 21 名被告提起证券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索赔金额 45.71 亿元。

对于债务问题,乐视此次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一个理由是,经历了多重股权变更之后,乐视现在是无债的一身轻,有债的虽然泰山压顶,却毫不在意。

从乐视官方消息来看,目前乐视核心业务包括乐视视频、乐视智能生态(乐视智能硬件)以及乐视云计算。

在这其中,乐视视频背后是乐视网,乐视智能生态背后是乐融致新、乐视云计算背后是乐视云计算公司。乐视网的收入包括大屏运营(电视运营)、小屏运营(乐视视频 APP)以及商业化,乐视视频是乐视网最主要的产品。乐融致新的业务为硬件、电视、智能家电等在内的乐视智能生态。

7

据乐视网 2021 年年报显示,乐视网大股东仍旧是贾跃亭,持股比例为 62.41%。乐融致新是其长期持股子公司,乐视网持股比例为 25.11%。乐融致新的大股东是融创旗下的天津嘉睿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这样算来,乐融致新目前除了向乐视网贡献利润之外,暂时不需要承担贾跃亭留下的债务。

至于乐视网,看上去似乎不那么轻松。

乐视网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 2021 年末,乐视网资产总额约为 25.80 亿元,负债总额达到 220.64 亿元,负债比上年同期还增加了 7 亿多,截至年末的净资产约为 – 188.9 亿元。

不仅如此,在乐视网公布的风险中,包含了现有办公场所被强制腾退的风险。

但还是那句话,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别看乐视网现在负债累累,但如果债权人还希望自己借给乐视的钱能收回来,一个大前提就是,绝对不能把乐视网搞死。

道理很简单,乐视网一旦停业关门,留下的资产大概只够付得清员工的工资和税费,债权人再想要钱,就真的只能去等着 “下周回国” 的贾跃亭了。

只要乐视网活着,就在理论上有依靠正常经营还清债务的一天。

尽管,这一天和贾跃亭回国究竟哪个会先到来,没人知道答案。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微信号:CHReview

可以允许罗永浩失败了

文 / 未未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01

细红线

罗永浩的新公司叫 “ThinRedLine”,中文翻译为 “细红线”,做 AR 眼镜。

7 月 10 日的晚上,当老罗在 “交个朋友” 直播间公布公司名后,熟悉他的人立刻想起了 5 年前的坚果 Pro 发布会。那是他第一次浓墨重彩地介绍 “细红线”。

2017 年 5 月,深圳春茧体育场,罗永浩带着坚果 Pro 登上了舞台。在创办锤子科技的第五年,他即将发布自己的第五款产品。其中,细红线特别版本被提前制作成了一个短片 —— 侧身带着红铜色细线的手机从地球出发,驶向宇宙,所过之处留下一条长长的红线,并配合着宏伟跌宕的配乐。

它有一段足以打动人心的故事。

“细红线” 出自克里米亚战争,讲述了英军以少胜多的故事。在那场战役中,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国步兵与俄国骑兵对阵,对方人数更多、装备更好、且处在利于冲锋的高地。但最终,这些仅能排成两列的英国步兵,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在日后,他们被称为 “细细的红线”,被书写进了欧洲军事史 。据说,就连南丁格尔护士都曾受到这场战役的鼓舞。

现在,这条 “细红线” 被视作了罗永浩的化身。

在打开坚果 Pro 的 PPT 时,他激动到无法控制手抖而向观众道歉。那段经典的哽咽也很快出现:

“如果有一天我卖了几百万台几千万台,傻 x 都在用我们的手机,你要知道这是给你们做的。”

2017 年的老罗是昂扬的。在 2012 年创立锤子前,国际的苹果和三星,国内的小米与华为都已经完成了市场开拓,英语教师老罗的进入被认为不合时宜,他在 2016 年甚至没有拉到一笔融资。

为了让公司活下去,罗永浩每天只睡 5 个小时,一个月才能和妻子吃 1-2 顿饭,还在 2017 年签下了强制股份回购协议,这直接导致了后来账面的 1.7 亿元亏损。

曙光出现在 2017 年。他们全年有 10 个月是正现金流,这是锤子科技首次进入盈利年,坚果 Pro 的问世成为了关键节点,很快,锤子内部便定下了 2018 年做 4 款手机和开发 TNT 软件交互系统的激进计划。

图:2017年坚果Pro发布会图:2017 年坚果 Pro 发布会
在老罗的心中,他正如那条 “细红线” 般,抵抗着四周的巨头。

如今回首,那份 2017 年以为的曙光,更像是落日的余晖。仅一年后,手机行业销量便下跌了 20%,“真还传” 成了他的生活中的主旋律。

既过不恋。在 7 月 10 日那场 3 小时的直播中,后边的背景板被打上了 “今天聊天为主”,这标志着 “真还传” 正式进入了尾声。有粉丝留言:感觉老罗明显开心了许多。罗永浩大笑着回答:不做直播带货了,能不开心吗?

尽管这场直播的副播依然是朱萧木,他曾是锤科的 001 号员工,又伴随着老罗度过了两年的还债生涯。但相比近几年的采访,7 月 10 日的老罗提及锤子的频率明显降低了。可 “细红线” 代表的浪漫英雄主义被留了下来,并以一种更加醒目的方式出现:作为公司的名字。

只不过,这一次,老罗没钱再制作气势恢宏的概念片了。

为了节省成本,北京细红线科技有限公司的 20 多位员工将与交个朋友的北京公司在一处办公。老罗现在的希望是,半年后,可以带团队搬出去,租一处独立的办公室。

02

传播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于 1853 年。

抛开沉重的政治与军事话题,它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这场战争中,开始出现战地记者的身影,他们将光荣的远征和悲惨的生活一起记录,并传回遥远的西欧。比如,细红线的故事。

第一个写下 “ThinRedLine” 的是一位名叫拉塞尔的战地记者。他在文章《10 月 25 日巴拉克拉骑兵战》中记录:

“俄国骑兵…… 冲向高地人,他们的马蹄下方尘土飞扬,每一步都在加速,径直冲向那条顶着钢线的纤细的红线条(the thin red streak topped with a line of steel)…… 等到他们迫近到 150 码(约 137 米)之内,端平的步枪打出又一轮致命的齐射,给俄国人带来死亡和恐惧,他们打马回转,向左右两侧散开队列,跑得比来时还快。”

站在弱势一方,反抗强者,这个广为流传的军事故事与罗永浩的成名有诸多相似之处 —— 无论是怒砸西门子冰箱还是扬言收购苹果再到如今创办 AR 公司,老罗对面总是站着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

但一个更接近真相的事情是,细红线的故事并非真实存在。

一位曾经在现场的著名英格兰骑兵军官曾对《骑兵史》的作者乔治表示:

“俄军骑兵中队当时毫无冲击动机,只是想通过佯动迫使联军暴露部署状况,当 93 团在山上列出横队时,骑兵就已完成目标,随即撤退。”

罗永浩的科技梦想也没能实现。2018 年,三款坚果手机接连失败,锤科资金断链,债主围楼,独自扛下 6 个亿的罗永浩成了大家口中的 “老赖”。

他把锤科的失败解读为入局太晚 —— 尽管后来更多人认为这位创始人才是导致锤子失败的最关键因素,二者并不矛盾。这代表了创始人缺乏战略眼光,何况罗永浩还口无遮拦。

他为中文互联网昔日的繁荣甚至是喧嚣做出了足够的贡献。与方舟子吵架的时候,他会在网络发起恶搞比赛,“给舟子一个眈眈”;怒砸西门子冰箱的时候,并拒绝接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服务,还讽刺星巴克将小杯咖啡划为中杯。

他曾承认,因为自己个人原因,给公关同事带来诸多麻烦。

为还债而展开的这段直播带货生涯似乎真的改变了他。重新出发,老罗看起来冷静了下来。6 月,他宣布退网,将 “罗永浩” 的微博账号改为 “交个朋友”,只用于业务发布。

但很快,他又注册了一个名为 “罗永浩的辟谣号”。7 月 4 日,他发布了第一条辟谣微博,表示自己在直播中提到的 “不看好内容电商”,并非针对东方甄选。

老罗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像 “斗士” 般活在公众的视线中,既无惧权威,也不会容忍粉丝。他曾多次拉黑对他提反对意见的粉丝,有时候自己拉累了,就让同事登陆自己的账号继续拉黑。

7 月 10 日的那场直播中,他对用火烤钟薛糕的人嗤之以鼻,还表示看不懂叫 “蔚小李” 三家创始人为 “三傻” 的人。当评论区有粉丝留言 “三傻” 不行时,他立刻反唇相讥:你行,你干什么都行。

另一方面,他又疲于表达,害怕陷入争议的漩涡。他多次提到,锤科时期,比拉不到融资、发不出工资更令他痛苦的是每年的锤子发布会,有时候拉开酒店窗帘,看到对面是演讲的会馆,会有一种被判了 “死缓” 的感觉。

当然,这些浸泡在痛苦之中的流量也曾转化为商业利润或机会。比如他刚进入直播就拿下上亿的 GMV,还曾在 2017 年陆续收到电子烟制造商的合作邀请。作为一位饱受争议的创业者,他最初拒绝了这个同样饱受争议的赛道,直到锤科破产,他才短暂地去打了两天工。

但流量带来的影响并非都是正面的。2022 年,罗永浩投资了一个名为 “重新加载” 的运动鞋品牌,复刻的是耐克过期的外观专利。当鞋出现在 “交个朋友” 直播间时,熟悉 “理想主义” 的粉丝立刻开骂,最后就连合作方都抱怨老罗的招黑体质。

无奈之下,罗永浩表示:好吧,以后我不帮你们卖鞋了。我是冤大头,他们是精神病,你们是白眼狼,爱谁谁吧。

03

“罗永浩”

尽管 “细红线” 的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克里米亚战场,但 “ThinRedLine” 却在后来的诸多战争中,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甚至被赋予过更深刻的含义 ——“二战” 后,美国作家詹姆斯写了一本名为《细细的红线》的小说,并于 1997 年被改编成了电影。

在作品中,战场变为了 “二战” 中的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作战图上,红线代表着同盟国的美军,士兵威特的命运被红线所控制。他曾因醉心于太平洋的阳光、椰林和海滩从军队中逃离,与当地的土著过起世外桃源的生活,但又被上司找到再次加入战场。

图:《细细的红线》剧照图:《细细的红线》剧照
细细的红线,成了探讨情感、人性及环境的的符号。息影 20 年的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借其反对战争、探寻灵魂。

在某种意义上,“罗永浩” 有类似的含义。

在罗永浩的微博辟谣号上,他的简介是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对于这位办过培训、做过手机、当过主播,现在又要去 AR 创业的中年男人而言,他最好的产品还得是 “罗永浩” 这个 IP。

反抗权威、执迷细节以及幽默的天赋使他闪烁着令人着迷的特质,也为他赢得了呵护与崇拜。

在 “细红线” 成立后,秦爷和黄贺已经到岗,朱萧木还完债后也会再次加入。

崇拜更多表现在粉丝身上。

2017 年发布坚果 Pro 的时候,可以容纳上万人的深圳春茧体育场座无虚席,一些没能赶到现场的 “锤友” 们,在北京某电影院观看了转播。当罗永浩哽咽地说出:

“如果有一天,我卖了几百几千万台手机,你们要知道这个手机是为你们做的” 时,有人从座椅上跳起来疯狂鼓掌,有人伸出手臂冲罗永浩比心。

屏幕内外,欢呼声交织成一片。这幕后来被剪进了《燃点》中。这部描述中国创业者群像的纪录片,2017 年开拍,2019 年上映。纪录片播出的时候,老罗正处在财务状况最紧张的时候,早已不复当年风光,但大批创业者组织团队前往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

对更多人来说,罗永浩这一次能否成功已经不重要了。在曾经电商行业的 “四大天王” 中,相比其他三位,老罗成了唯一一个主动离开直播间的人,并在互联网收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再次投身科技创业的人,这件事本身就像一件行为艺术般令人心潮澎湃。

7 月 10 日的直播中,当老罗介绍完自己的新公司 “细红线” 后,甚至有粉丝开始期待失败了再来一部 “真还传 2”,还有粉丝留言:希望你 80 岁依然充满干劲儿,还有创业的梦想与勇气。

“别,别诅咒我,最后一次了。” 一片热烈中,罗永浩在急着摆手拒绝。

最激动的还得是老罗自己。那场为时三个小时的直播中,罗永浩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就要抽出一张纸巾擦一擦喷洒在桌子上的飞沫。

但正如被英雄主义的细红线难掩克里米亚争霸战争的实质,杂糅着理想主义情怀的罗永浩,依旧需要用个人影响力为自己的新事业铺路。

在 7 月 10 日的直播中,他讲述了两件小事,以论证旧日的巨头必将输给新人。

一件是阿里的朋友曾问他为何要从英语老师跨行做手机这样的科技公司,他反问对方:难道马云以前不是英语老师吗?另一件则是 “蔚小李” 三家创始人中,曾有两位对他能否战胜实力更强的科技巨头表示担忧,他同样反问对方:你们难道不是后来居上吗?

这场直播是在北京进行的。这是东北人罗永浩最熟悉的城市。他在这里成为新东方英语老师,成为老罗英语学校创始人,成为那个砸烂西门子冰箱的人,成为那个骄傲入场黯然离场的手机创业者,最终,成为意义更加丰富的 “罗永浩”。

2021 年 5 月,为了还债,罗永浩将公司从北京搬迁到了 “电商之都” 杭州。为了能更好地展示商品,他在直播间搭建了专门用于上货的滑轨,桌上摆着计时器,对每一个产品的介绍力求严格按照流程上的时间进行,就连空调的温度,也必须稳定在 18 度。

一旦出现偏差,他就会表现出来明显地不高兴,甚至在众人面前质问负责人。这样的流水线式的精密,在这座电商之都里是司空见惯的。在遍地都是财富神话的江南水乡里,无数间标准装修的直播间里,每一双熬得通红的眼睛中,闪烁着对成功的渴望。

罗永浩的渴望不在这里。一年后,他从杭州搬回了北京,日后每月一次的直播也都会安排在北京完成。

7 月的那场直播中,他还公布了 “细红线” 的简历投递方式。当场助播将 “所有商品已全部上架,请放心购买” 和 hr 的邮箱同时打在背景板上的时候,他立刻提出了抗议:这个字幕打得胡说八道。

但这一次,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调笑。

6 万家华为手机店,等待卖车救火

7 月 4 日,余承东在华为发布会上透露,问界 M5 上市 87 天销量破万,其中 6 月份单月交付了 7021 辆,大定超过 1 万个,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智能电动车品牌。M7 发布后,同样实现了 4 小时订单量 2 万台的成绩。问界汽车的销量火爆,与华为手机生意的惨淡形成了对比。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许多华为手机店老板都将卖车看作是新的希望。

华为造车,走到了风口浪尖。

不久前的新品发布会上,作为压轴环节 ——AITO 品牌旗下第二款产品问界 M7 发布,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直接用 “百万级” 来形容。早先上市的问界 M5 在销量上开始追赶,华为的带货实力可见一斑,也让更多车企开始重新审视与华为合作的可能性。有消息称,华为已敲定与奇瑞、江淮等车企以智选方式进行合作。不过这一消息尚未获得华为官方的确认。

和汽车业务的火热相比,华为手机店的老板们生意就要冷清了许多。

作为手机厂商的华为,有将近 6 万家华为手机店正在历经艰难时刻。一名华为经销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过去半年其旗下门店的手机销量下降了 30%,平板、手表等生态链产品降幅更是高达 70% 以上。

这名经销商共经营着十余家手机店,除了华为以外,也卖荣耀、OPPO 和 vivo,据他透露,今年以来所有手机品牌的销量都在全面下跌,华为的境况尤其艰难。因为芯片受限,华为手机仍只有 4G 芯片,还处于较缺货的状态,只能靠第三方的智选手机来冲量。但据多名华为经销商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华为智选手机 “并不好卖”,基本都是滞销机型。

从手机行业的大环境和芯片问题来看,华为手机的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众多的华为手机店,将目光瞄准了卖车,“现在只有卖车的店不亏钱,其他的店都亏”。

但对于华为在国内的将近 6 万家手机门店来说,“卖车”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华为卖车,走到台前

今年 4 月,准备换车的江莱放弃了原本打算购置的比亚迪汉,选择了华为和赛力斯合作推出的 AITO 问界 M5。6 月中旬,在正式提车之后,他还特地在 B 站发布了一条问界 M5 的体验视频。

谈起这款车,江莱评价颇高,“驾驶体验非常棒,比起我以前开的思域有质的飞跃,车重很重,悬挂很好,开起来很有安全感。”

但江莱觉得,问界 M5 的缺点也是有点太重了,“油耗和电耗都不算低”,不过在这个价位,他觉得还算值得。

问界女车主思扬,则是在逛商场时无意发现的这款车,试驾以后就决定下订单,5 月底正式提车当天,她在小红书发了一条提车动态。

如今开了一个多月,她已经将这款车研究得头头是道,她自己总结道,优点是智能化、用料良心、内饰高级、车机优秀、音响效果很惊艳。缺点则是风噪偏大、自动泊车不够精准、智能语音有时候有点 “耳背”。

640

问界 M5. 图 / 视觉中国

从《财经天下》了解的情况来看,问界 M5 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在车主群体中整体口碑较好。在江莱看来,这款车销量能够迅速爬升,很大程度上源于车主之间的口碑发酵,尤其是在 B 站、小红书,有大量与问界 M5 相关的 “提车日记”。

今年 3 月,问界 M5 开始交付,据余承东 7 月 4 日在华为发布会上透露,问界 M5 上市 87 天销量破万,其中 6 月份单月交付了 7021 辆,大订超过 1 万个,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智能电动车品牌。

这些车,基本都是通过华为手机店卖出去的。多名问界车主向《财经天下》透露,他们入手问界 M5,都是因为正好在华为手机店里看见展车,试驾和了解之后被吸引下定的。

和汽车行业传统的 4S 店模式相比,新能源汽车选择在商场里面卖车,而华为在国内拥有 5.6 万家门店和专柜,尤其是其中超过 5500 家体验店,成为华为卖车的一大优势。

作为对比,今年 4 月,据湾景投研统计,蔚小理门店数量分别为 387 家 / 357 家 / 206 家,特斯拉国内门店数 181 家,门店数最多的比亚迪目前也仅有 1792 家。

问界 M5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帮助问界 M7 积累了口碑。7 月 4 日,华为夏季发布会发布了 AITO 旗下的第二款车型,大型 6 座 SUV 问界 M7,同样是一款增程式混动车型,有消息称其发布后 48 小时预订破 6 万辆,72 小时预订破了 7 万辆。不过,有华为内部人士表示,“72 小时 M7 订单破 6 万” 是假消息,目前官方公布的准确数据是 4 小时订单量 2 万台。

除了可以直接卖车以外,问界车型的畅销,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华为手机销售。

一名 iPhone 车主提到,购买问界 M5 之后,其男朋友多次提到想要换一部华为手机,因为可以更好地 “车机联动”。江莱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所在的车主群,很多车主购车时,都会要求销售赠送华为手机。

7 月 4 日,华为除了发布问界 M7 以外,同时还发布了问界 M7 智能座舱新增的超级桌面功能。据余承东介绍,在超级桌面功能下,基于 HarmonyOS 的分布式能力,“手机上几千个 App 都可以无缝流转到车上”,支持手机和车机应用的无缝衔接。

江莱觉得,这个功能很吸引他,“如果真的能实现的话,以后出门就不用带电脑了,车机就可以当平板用来办公了。”

渠道等待问界救火

实际上,相比于卖车生意的火速升温,来自全国各地的华为手机经销商们正在陷入困境。

今年上半年,可能是智能手机诞生以来国内手机市场最艰难的一年。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今年 1-5 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 27.1%;Canalys 数据也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行业整体下滑了 18%。

由于历史原因,华为手机的处境确实更难一点。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剩下 6.4%。

“现在前五家(荣耀、OPPO、苹果、vivo 和小米)市场份额比较接近,华为距离他们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再下跌也没有空间了。”canalys 分析师朱嘉弢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在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之下,华为依旧要维持将近 6 万家门店的生存,大量的华为手机店只能靠智选手机自救。据朱嘉弢透露,上述华为市场出货量数据并未包含华为智选手机。

华为智选手机,也就是所谓的华为 “贴牌手机”,类似于当年的运营商定制机,是华为和第三方品牌合作的机型,由华为负责设计并出样机,然后授权给华为智选品牌生产。在华为芯片供应受阻的情况下,第三方品牌可以自由采购元器件,因此华为智选手机基本都拥有 5G 模块。

《财经天下》周刊在走访中发现,目前许多华为授权店都在靠卖智选手机维持销量,入驻华为手机店的智选品牌包括了鼎桥通信出品的 TD Tech、中国移动推出的 NZONE、中国电信和腾讯合作的麦芒手机、中邮推出的 Hi Nova 等品牌。

图 / 视觉中国

在线下走访时,一家华为授权店的店员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智选手机虽然不是华为出品,但是拥有 “华为黑科技”,而且都是 “华为负责售后,有保障”。不过,据《财经天下》了解,智选手机的产品力实际难以与华为手机相提并论,甚至部分外型会有点刻意模仿华为手机。

“现在很多智选手机都是跳楼价,比如 NZONE S7,一开始价格快两千,现在掉到了九百多。” 一名华为手机经销商略显无奈的表示。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这款机型采用的是高通骁龙 480 Plus 处理器,是高通处理器产品线中最低端的一个系列。

据上述经销商透露,华为的畅销机型现在利润很低,为了应对房租和成本压力,目前其只能在线下主推这类配置低的智选手机,因为这类手机进价低,品牌都是在 “甩卖”。

智选手机在短期内帮助华为保住了渠道,这些渠道也成为华为卖车的触手。

华为年报显示,2020 年底,华为全球零售点数量将近 6 万家,其中包括 5000 多家体验店;2021 年底,华为在全球拥有超过 5.6 万家门店和专柜,其中包括 5500 多家体验店。和 2020 年相比,华为 2021 年的门店数整体减少了约 4000 家,但是体验店数量却略有上升,背后反映的主要是第三方授权店和综合柜台的收缩。

在手机行业冷清的情况下,卖车反倒成了一些华为手机门店提振收入的手段。

据多名经销商透露,目前华为的各类门店基本都可以预定 AITO 汽车,可以将消费者引流到试驾门店,有经销商透露,他们现在正打算升级部分店铺,转为试驾门店。

一位来自江浙地区的经销商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种有试驾服务的门店有一定要求,面积至少要在 300 平方米以上。该名经销商有 20 余个华为店,能摆下车的也不过两三个。

《财经天下》周刊走访北京多家华为授权店 / 专卖店也发现,一般只有商场的大型华为门店会有问界车型入驻,大部分面积偏小的授权店并没有直接卖车的机会,多名华为经销商也透露,华为对卖车的门店有面积、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往往需要专门升级门店。

据余承东 7 月 4 日在问界 M7 的发布会上透露,目前问界的试驾门店已经有 600 多家,年底将超过 1000 家。但对于更多经销商来说,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

市场呼唤华为造车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问界 M5 的销量,很大程度上来自华为手机用户,其中又以 Mate 系列用户最多。在《财经天下》周刊的走访中,了解到的多名问界车主,基本全都是 Mate 系列用户。

江莱就是一名华为手机的十年老粉,从 2012 年华为推出 K3V2 处理器就开始关注华为,此前一直是华为 Mate 系列的用户,现在正在用的手机是华为 Mate40 系列。

问界车主阿文现在还在使用华为 Mate20pro 和 Mate30pro,这两部手机分别是 2018 年和 2019 年推出的,因为麒麟芯片无法继续生产,他已经三年没有换手机了。

另一名问界车主阿勇此前每年都会换一次华为的 Mate 系列新机,现在正在使用的是华为 Mate40 保时捷版本,自从华为 Mate 系列停止更新后,他也两年没有换手机了。

“我想等华为的麒麟芯片新机,如果暂时没有,就再等等。” 阿勇如此表示。

此外,多名问界 M5 车主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在他们加入的问界 M5 车主群中,基本也都是 “华为铁粉”,只有少部分 iPhone 或者其他手机品牌的用户。

实际上,即使是思扬这类使用 iPhone 手机的车主也表示,之所以购买问界 M5,很大程度也是因为 “华为背书”,她身边购买这款车的也基本都是华为用户。

“这款车提车大概花了三十多万,同价位都可以买 BBA 了,之所以买问界,除了产品给力以外,主要就是看在华为背书。” 江莱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尽管用户们买车都是冲华为,但华为却在各种场合中反复强调,自己不造车。

这种论调从 2021 年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甚至在业内引发了两派讨论:一派人认为华为会成为燃油车时代的博世,成为汽车厂商的强势供应商;另一派人则搬出了 “华为坚决不造手机” 而后反转的案例,认为华为始终会亲自下场造车。

无论哪个论调胜利,一个无需置疑的方向是,在电气化、智能化大趋势下,车企与科技、互联网巨头的联系只会越来越多。

现阶段,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 只提供车载 OS 等零部件售卖;Huawei Inside 模式 —— 做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全栈解决方案;智选车模式 —— 与智选品牌合作开发、设计和制造。

AITO 汽车目前是智选车模式唯一的品牌,与华为的合作也最为深入。除了可以直接进入华为门店销售以外,据塞力斯内部员工此前向媒体透露,华为还深度参与了 AITO 品牌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各个链条,赛力斯的智慧工厂也引入了华为的产品质量管控体系。

图 / 视觉中国

在 AITO 品牌官网,显示 AITO 汽车为 “赛力斯华为联合设计”,AITO 品牌的介绍则是小康股份旗下的重庆金康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和华为合作的高端智慧汽车品牌。

但是就像智选手机一样,AITO 本质上还是一个赛力斯旗下品牌。据多名车主透露,问界 M5 的售后和客户服务都是赛力斯的,华为只是作为销售渠道。不过部分车主也提到,目前有问题找华为,基本都会帮助解决,尤其是一些软件类的问题,车商反应不积极的投诉也可以找华为沟通,“基本都是当天提交意见,当天反馈”。

就在本月初,江莱发现,家附近的一家小康汽车的用户中心通知将改造为 AITO 用户中心,不再承接东风小康、东风风光和瑞驰电车的维修服务。

“我们车主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说明问界交付量越来越大,开始忙不过来了。” 江莱表示。

但是问界 M7 发布以后,看着蹭蹭上涨的预订量,江莱也在开始为这家小厂感到担心,“好怕这个小厂扛不住,产量、良品率、售后的压力,要是扛不住,跟华为闹翻了,那我们车主就扑街了。”

尽管深度介入了 AITO 品牌的设计、研发、制造,但是从资本层面来看,赛力斯背后目前还没有出现任何华为身影,据企查查信息显示,其股权结构是小康股份占比 80.65%,重庆金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占比 19.35%。

早在今年 4 月,业界就传出华为和小康股份正在洽谈收购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小康股份控股子公司)控股权的传言,但该传言未获证实。今年 5 月,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即为 AITO 品牌的运营方。

对于 AITO 品牌的未来,江莱表示,“在我们车主看来,最好的结果,就是被华为直接收购”。

可见,不管是用户与市场的强烈呼吁,还是为了保住渠道,汽车都似乎是华为必须要拿下的阵地。现在,其入局的边界正在变得愈发模糊,但剩下的答案依旧只有时间能解。

来源:AI 财经社 微信号:aicjnews

谁把陈春花 “吹” 上了华为的神坛?

作者 | 陈法善 编辑 | 张子睿

来源:豹变

“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

7 月 6 日,华为的一纸声明,与北大教授陈春花进行了切割,也引来各方热议。

过往,华为对外声明给人印象是客观理性、字字珠玑,但这次明显是有情绪的,让华为 “动气” 或许就在 “ 1 万多篇夸大、演绎陈春花教授对华为的解读、评论” 里。

在这些网文和短视频中,陈春花被称为 “华为幕后军师”、“华为的第二大脑”,甚至称 “任正非聘请陈春花当顾问,听得热泪盈眶,把每句话详细记录在册并奉为珍宝,按照陈春花的建议,大刀阔斧进行一系列整改”、“听了陈春花 3 点建议,任正非放下身段向离职员工道歉” 等。

在华为声明后,陈春花也发声明称,上述内容并非她所写,已联系律师进行维权。

《豹变》调查后发现,这些肉麻、夸张的网文其实都 “改编” 自 2017 年,陈春花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与任正非先生:围炉日话》,但原文表达的是陈春花对任正非的钦佩之情,改编后则完全颠倒,变成了任正非极力追捧陈春花。

其中的幕后黑手是谁??是谁在消费华为跟陈春花?

颠倒黑白的流量爽文

为了 “撇清” 跟一个人的关系,华为罕见发了声明。

7 月 6 日,华为在心声社区发帖称,近期网络上有 1 万多篇夸大、演绎陈春花教授对华为的解读、评论,反复炒作,基本为不实信息,我们收到不少问询,所以正式声明:华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

华为所说的文章包括《中国首富三顾茅庐,任正非亲自当司机,陈春花为什么能成为 50 多家企业的座上宾?》、《任正非亲自当司机接送,华为女军师陈春花的江湖传闻》、《任正非不顾高管反对,亲自开车接一位女教授,说:这是我的荣幸!》、《任正非给陈春花当司机,陈春花:任总,你的公司将面临巨大亏损》等。

陈春花是谁?为何能让华为如此 “大动干戈”?

北京大学官网显示,陈春花是北大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发院 BiMBA 商学院院长,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与陈春花同在北大国发院教授名单上的,还有林毅夫、黄益平、易纲、姚洋等知名学者。

在华为声明后,陈春花随即发声表示,近期网络上有逾万篇夸大、演绎其对华为的解读、评论,基本为不实信息,这些文章并非她所写,华为仅为学术研究案例之一,已聘请律师就此类侵权行为追究责任。

《豹变》在检索梳理百度和短视频平台后发现,华为和陈春花有关的内容主要有两个版本。

一是任正非称,自己常常半夜惊醒,出一身冷汗,想到公司每月都要发 5 个亿工资,就翻来覆去睡不着。研发一直没有结果的时候,抑郁的都想跳楼。后来想想,还好有一件事是做对了的,就是请北大女教授陈春花指点迷津。

12

二是 2016 年,任正非邀请陈春花到公司讲课,不顾华为高管反对亲自当司机去接陈春花。陈春花发现司机是任正非后觉得很惊讶,称 “任总,您大概是史上身价最贵的司机了,这我可担待不起!”。任正非笑了笑:“这是我的荣幸啊!” 本以为这会是一场愉快的交流,陈春花却直言:“华为公司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必然会面临很大亏损。” 一席话让任正非冷汗直冒。

截图来源于抖音
截图来源于抖音

《豹变》发现,上述与华为相关的内容改编自 2017 年 1 月 17 日陈春花在其微信公众号 “春暖花开” 上发表的文章《与任正非先生:围炉日话》。原文为:

2016 年岁末,田涛、孟平、曹轶,还有姚洋教授,我们一起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见面交流,约好早上 9:30 时见,想不到到了见面地点,任先生已经早早在那里等,很感动。坐下,任先生看到我们穿得单薄,就问身边的同事,看看有壁炉的会议室是否空闲,如果空闲,我们转场去那里,得到确认可以过去,任先生就带着我们转场去另一个会议室了。

令我惊奇的是,任先生自己开车做司机带我们过去,我和姚老师都说,这该是史上最贵的 “司机”,坐在任先生亲自驾驶的汽车上,更深地钦佩任先生,刚一见面的两个环节,已经深深地折服,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领袖。

截图来源于陈春花“春暖花开”微信公众号
截图来源于陈春花 “春暖花开” 微信公众号

所以,真相来了!原文是陈春花的第一人称视角对任正非的钦佩,但经过各种加工、演绎后,上述内容就完全反转变味了。

谁在背后操作?

网络上,关于陈春花有两个舆论场。

一个舆论场是陈春花官方抖音号、微信公众号,以及传统纸媒、金融城、活动行等机构。陈春花官方抖音号 “春暖花开” 运营主体为上海知到知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截至 7 月 7 日共发布 1315 篇原创内容,主要为陈春花在各大场合发言视频、文章及企业管理类内容,其中搜索 “华为”,共出现 120 余篇文章,并未出现上述夸大性内容。

经济观察报、活动行、金融城等机构也多次发布与陈春花相关内容。金融城人士对《豹变》表示,业内对陈春花认可度高,属于行业大佬级别。

另一个舆论场则是各大网站内容号,以及短视频平台账号。此番与华为有关的内容基本通过这些渠道传播,这些渠道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巨大利益链条。

《豹变》发现,多个与陈春花、华为及任正非相关的文章和视频结尾,均提及陈春花的一本书《价值共生》,并宣称无论是企业老板还是职场打工人,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升职加薪,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京东图书显示,该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 2021 年 4 月出版,售价为 75.5 元。

相关内容从 2021 年 6 月起至今持续在发布,其中 2021 年 10-11 月发布最为密集。不少账号发的都是同一条视频。

上述内容无一例外都将华为、任正非、北大教授放在标题及开头显眼处。北京资深互联网营销人士陈浩对《豹变》表示,这些内容应该是图书推广的人在操作,否则不会在结尾提到书,人为操作的痕迹很明显。“有的作者签约出版社后,后续营销都由出版社做,作者一般不管这方面的事。有可能被外包出去,里面的利益也比较大。” 陈浩说。

不过,显然出版社也不愿背这个 “锅”。机械工业出版社与陈春花合作出版了多本书,目前陈春花抖音小店在售的书都由该出版社出版。

在华为声明后,机械工业出版社也发表声明称:“近期,网络上有多篇夸大、演绎陈春花教授对华为解读、评论的文章和视频,这种用虚假信息吸引流量、售卖盗版图书的行为给陈春花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机械工业出版社造成精神上的困扰、名誉上的伤害和经济上的损失…… 我社已于 2021 年 11 月对涉嫌制作与传播该文案的盗版书商(包括自媒体账号)提起诉讼,并将继续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江苏一家网络营销公司创始人刘清对《豹变》表示,发布相关内容的人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推广书,可能是图书经销商或书贩子。

“出版社一般不直接卖书,肯定不是品牌层面的。说白了就是搞流量带货。蹭华为、任正非,更容易导流。” 刘清说。

北京一接近出版社的人士杨迪表示,出版社有专门推荐新书的人,一般会在业内群发一些书评或者内容简介,通常来说都是 “就书论书,很少扯上不相关的人”。上述内容更像是外包的软文广告,可能在中间环节失控了,就出现这种情况。

经济学家马光远在微博发文称:“说‘华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应该不符合事实。陈春花应该是受华为的邀请和任正非座谈过。而‘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这话更是武断了。” 他认为,这件事中,华为和陈都是受害者,双方应该追究这些炒作的人的责任。

盗版书贩的灰色链条

图书作为热门品类,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获得了较高关注度。

2021 年底,受 “双减” 政策影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转战直播带货时,率先尝试的品类就是图书。时至今日,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图书仍是直播间 “老面孔”。

抖音电商工作人员对《豹变》表示,平台对图书类商家入驻要求相对宽松,除提供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基础资质外,非进口图书专营店需提供两家及以上出版社授予的经销授权书,店铺保证金为 2 万元,处于中游水平。

不过比起自己开店,更多人选择 “空手套白狼”,“无货源” 为书店带货。上述抖音电商工作人员表示,只要账号发布 10 条以上视频且有 1000 粉丝,就能在发布视频时挂第三方链接带货,成交了就可以抽佣,比例一般在 10%-30% 左右。

从实际情况看,发布华为与陈春花相关视频的账号多为读书、企业管理、商业人物与商场故事等垂类账号,与陈春花的人设相符,且商品橱窗里有多部经管类书籍在售。

刘清称,他身边就有人用这种 “无货源” 的方式卖过书,效果挺不错。华为话题性强,很容易吸引流量,更容易成为书贩子的目标。

此外,较低的门槛也让不少低价书甚至盗版书在直播间找到了出路。7 月 6 日晚间,《豹变》在抖音搜索 “图书” 直播,出现的多个直播间置顶显示 “清仓甩卖”、“1 元 1 本乱买”、“一本不留卖完下播”。

在这些直播间,书的售价相当低,排在购物车前四的书售价均为 3 元多一本;全套 10 册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每册只要 2.38 元,一套仅需 23.8 元且包邮。

浙江互联网从业者王力表示,他曾在抖音、拼多多购买过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价值》、雷锋网创始人林军的《沸腾新十年》等书,售价仅需 4.68 元和 20.5 元,而京东上的售价分别要 70 多元、近 200 元。收到货后,虽然内容与正版一致,但是字体有时会有重影,纸张质感也较差,在阅读了一段时间后,书脊处便脱胶开裂了,明显就不是正版书籍。

浙江一抖音电商运营人员告诉《豹变》,短视频和直播卖书,需要刺激读者的冲动消费,常见套路就是低价,很多都是十几块钱打包十本一起卖。因为价格便宜,书的品质一般,不可避免会有盗版。

7 月 6 日晚间,主营图书的当当网在官方微博发布了致字节跳动和张一鸣的一封信。信中称:华为与陈春花互发声明一事源于盗版书商、个别自媒体,为销售盗版书籍做引流,将一两篇文章反复杜撰成不同版本,冠上抢眼球甚至庸俗标题。屡屡发现盗版书店在头条和抖音非常活跃。头条追逐流量的导向,成了盗版书商的魔指。并希望头条行动起来,保护正版、杜绝恶意炒作,让流量敞亮。

虽然当当网此举也有蹭热点的嫌疑,但各方指向目标都比较一致:盗版书商利用平台,通过标题党、杜撰内容,去吸引眼球,为销售盗版书籍引流。

一场因不良书商蹭流量、贩卖盗版书引起的 “误解”,让华为、陈春花成 “陌人”。随着真相逐渐清晰,也是到了各方斩断灰色利益链条的时候了。

华为之后,徕卡能将小米送上神坛吗?

2010 年,乔布斯在 WWDC 上掀开 iPhone 4 的神秘面纱,热情且自豪地赞叹自家这个划时代的产品在工业设计上如何凝聚了苹果的多年心血:

“你非得亲眼见到它,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完成的最精细,最漂亮的产品。”

随后,乔布斯风趣地打了个比方:

“就像一台经典的徕卡相机那样漂亮。”

徕卡不只是迷倒了乔布斯,也是英国女王和泰国皇室的心头好,更不用说一百多年来无数个摄影师用徕卡相机留下宝贵的瞬间:

从纽约时代广场的 “胜利之吻” 到阿尔贝托・柯达拍摄的 “切.格瓦拉”,从周恩来总理半身坐像到美联社的 “战火中的女孩”,徕卡相机始终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作为影像世界的 Top brand,人们痴迷可乐标,就像茨维格痴迷昨日世界里欧洲优雅知性的黄金时代,半是崇拜、半是怀恋。

这就是徕卡,一个承载着旧时代幻梦的相机厂商,即便在数码时代不再遥遥领先,但品牌留下的传奇故事依旧熠熠生辉。

手机最终颠覆了相机。尽管智能手机几乎消灭了相机作为一个大众消费品的可能性,但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徕卡和智能手机的故事,远不止乔布斯在发布会上的遥遥一望,它选择同手机相生相长。

徕卡和手机结缘,是从华为开始的。

2016 年 2 月,徕卡同华为宣布结成光学工程长期技术伙伴,随后携手发布了华为 P9 系列,徕卡 CEO 亲赴发布会为新手机站台。7 个月后,双方共同设立创新实验室。在之后的每一台华为旗舰的摄像头旁边,都刻着徕卡的 logo,来自东方的年轻高科技企业和典型的德国百年老店捆绑日益密切,用华为副总裁李昌竹的话来说,这是 “良缘天注定 “。

但随着华为的手机业务在不可抗力的影响中逐渐走向沉寂,这段天造地设的甜蜜恋情也走向尾声。

在 P50 发布会之后,业内盛传这将是华为和徕卡合作的最后一款产品,双方未曾置评。到 2022 年 4 月,华为的全新折叠屏幕手机 Mate Xs 2 发布会上,徕卡已经不见了身影,产品介绍页中取而代之的,是华为影像的自有商标。

在一片暧昧的猜测声中,小米宣布,已在 5 月 23 日与徕卡相机公司达成独家移动影像战略合作,双方联合研制的第一款影像旗舰手机将于今年 7 月正式面世,“徕卡技术工程师在小米驻场办公,双方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深度合作”。

两天之后,华为方面姗姗来迟地向媒体确认,双方合作已于 3 月 31 日结束。

华为手机的故事看起来不得不告一段落,但徕卡的旧爱新欢,在手机行业交替上演。

商业世界的联姻,各有各的算盘和道理。那么,同徕卡的这次 “闪婚”,小米到底在打着什么算盘,这次能够得偿所愿吗?

本文希望通过回顾华为同徕卡的合作历史,去解答徕卡到底在华为过去的商业成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更关键的是,小米牵手徕卡,能够再现这种成功吗?

01

徕卡的为与不为

尽管争议颇多,但华为和徕卡的合作真的是从影像技术开始的。虽说是合作,但从当时的角度来说,更像是徕卡在 “教” 华为怎么做拍照。

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之后,中德两方顶尖影像技术专家团队很快被拉了起来,徕卡的 Dr.Weiler 和华为终端的 Dr.Yi 分领双方的研发团队,目的在于实质性提升华为手机的影像质量。

技术团队主要的攻克方向是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前者将改善华为手机的光学素质,而后者则让华为手机也能拍出富有 “德味” 的照片。

这里有个值得关注的点,熟悉手机行业的朋友都知道,手机的感光元件,也即 CMOS,通常被作为手机影像的营销重点,却并非同徕卡合作的最主要的领域,这也是华为这场联名所受到质疑的一点。华为在手机上使用的仍然是索尼的传感器,又何谈可以在几千块钱的手机上重现徕卡的图像呢?

但其实这是根据徕卡的技术禀赋而做出的选择,放在世界产业变更的视角来看,见怪不怪。

在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的浪潮中,影像世界被卷入到半导体化的滚滚洪流中。随着世界半导体产业的制造中心转移到了东亚,日本的索尼、佳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在这场革命当中,德国人保留至今的,是光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徕卡和他的老对手蔡司,仍然掌握着全世界最尖端的光学技术。如今打开徕卡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官网的入口 ——“四个独立的公司分享着徕卡的商标”,其他三家公司分别是显微镜,地理测绘工具和医疗器械,都和光学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

言归正传,在这场华为向徕卡学习的旅程当中,华为像是一个勤奋但底子不太好的学生,遇见了一个优秀却极严苛的老师,显得底气不足。一个十分普遍的难题是,严谨的德国人根据徕卡相机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标准,给华为提出了一系列极高的参数设计指标要求,远远超过了华为及其供应链当时的技术水平。

光学系统的困难很有代表性。

徕卡坚持将其镜头级的测试标准用在手机镜头测试。比如,在鬼影和炫光问题上,徕卡要求使用的测试光源强度是华为的几十倍,并认为只有手机通过这种相当于投影机直射的极端强光源的测试后,才符合徕卡的光学标准。

这种高标准给华为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困难:手机空间天然的光学设计限制,塑料镜头在光学素质上的劣势,镜头模组加工难度更大等等,而这些困难投射到生产端,就变成了量产问题:成本和良率。在刚开始的时候,华为发现,每做出 100 组镜片,只能出品不超过 10 套符合要求的双镜头模组。

好在,P9 系列的双镜头最终获得了徕卡 SUMMARIT 系列的认证,徕卡的专家认为华为镜头的素质已经达到业界一流的水准。华为量产的问题最终也得到了解决。

重点是,徕卡对华为光学影像能力天翻地覆的重塑也可见一斑。

图像质量领域的标准很高。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徕卡使用的测试标准要高很多。比如,用来测试色彩还原的色卡,徕卡要求华为达到 140 个色块的准确还原,但华为之前的标准仅仅只需要还原几十个。

从华为和徕卡合作的种种细节中不难总结出这样的一个模式:

徕卡根据自己多年的影像积累和理解提出高标准,华为就运用自己的工程能力将其量产化。尽管徕卡的专家会亲赴生产研发前线做出指导,但在执行层面仍然是手机厂商和供应商提出解决方案。

一个更贴切的类比是,这群来自欧洲的 “光学硅谷” Wetzla 的技术专家,更像是 90 年代空降到华为深圳总部的那群来自蓝色巨人的顾问。恰如前文所说,徕卡更像是一个严格的好老师,一个富有经验的外部咨询专家。

徕卡对于如何造手机是陌生的,但对于什么是好的影像,如何拍出好的影像是熟悉的。这些审美和经验,帮助华为的工程师团队建立了一个好的技术标准体系。在这种合作当中,徕卡更像是一个为手机厂商指路的智者。

徕卡认证的华为也不能成为徕卡,双方对此心知肚明。

徕卡并不能亲自下场在德国为华为生产手机光学系统,也没有技术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手机厂商的影像能力,甚至也没有太多能够直接复用在手机摄影当中的生产经验。

4000 块钱的手机,最终也无法像徕卡相机拍出的照片那样大气沉稳。手机的光学结构也决定了它没法拥有像徕卡镜头的高解析力,以及那种过渡层次丰富的、具有特殊的油润感的图像质感。

但这并不妨碍徕卡为华为打开了手机摄影光学 Know-how 的经验黑箱,帮助华为建立好的体系,好的标准和好的审美,帮助华为的工程团队把华为手机从差等生拉进业界一流,甚至能够比手机行业的同僚做的更好一点。

以上,是徕卡所能做的,和不能做到的。

02

华为与老欧洲之间的纽带

2016 年 2 月的某个周末,刚刚履新华为西欧地区终端业务主管的戢仁贵,约了几位同事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南方公园一同散步。说是散步,却并无闲适的味道。戢仁贵和同事的内心并不平静,一行人绕着公园走了整整十圈,步履匆忙,心事繁杂。

戢仁贵此时接手欧洲消费者业务,欧洲市场份额还不到 3%,相比于内地市场华为终端市场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冷冷清清。而在这场南方公园的快走,一行人心中所反复念想的事,是即将打响的第一场硬仗 ——P9 在两个月之后的欧洲市场上市。

一行人在快走中并没有理出头绪,找了一家餐馆吃饭,酒足饭饱之际,脑袋一热,下属向戢仁贵立下了 “P9 就是西欧的 Mate7,销量誓要过百万” 的军令状。

这种豪言壮语并非空穴来风。

在消费电子行业,产品领先造就市场成功,几乎是业界常识,但品牌建构仍然是产品领先到市场成功不可或缺的纽带。徕卡的联名,就是这个纽带。

前文中所提及的 Mate7,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华为在中国手机行业真正走向舞台中央的关键节点,前后超过 2000 人参与研发,历史最高峰值是一个月内有 500 个工程师投入到研发当中去。这款倾注华为研发心血的产品,在产品力上追上了业界的主流水平,加上产品精确的定位和洞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在 2015 年甫一发布迅速断货,2999 元的发布价甚至被炒上 4500 元,单月销量超过百万台。

但即便是这样受到中国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在欧洲的表现仍然乏善可陈。

同新兴市场不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多年且历史传统深厚的欧洲,是个古板且稍显傲慢的市场。想要征服这个市场,不仅需要好的产品,还需要本地化的市场沟通策略。

“让欧洲主流社会认知并接受一个品牌,与知道一个品牌,完全是两码事。” 戢仁贵的前任,当时已经升任欧洲地区部副总裁的彭博如此感慨。戢仁贵也深有同感,“在欧洲做生意不难,但是要做成高端品牌,形成主流社会接受的形象很难。”

于是,华为的西欧团队,除了仍在等待一个产品力更强的机型以外,如何通过本地化的营销,本地化的自我讲述,实现欧洲人对华为的品牌认同,已经迫在眉睫。

摆在华为面前的一个问题是,文化和价值观是在欧洲打响品牌的核心,而这的确并非一个中国企业所擅长的东西。在刚刚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华为的形象更像是一个背包远行而来的工程师,面对的却是端着红酒杯的欧洲老钱。你不难说服对方合作,但想要达成认同,似乎又是另外的事情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华为在营销上的可选策略并不太多。在科技与人文十字路口的苹果,用艺术气息和文化认同打动了欧洲人,韩国的三星通过长久以来对体育赛事的赞助融入了欧洲人民的日常生活。

这些手段都很有用,华为也积极尝试和模仿过,但事实最终证明,作为后来者的华为,很难挑战苹果和三星在这些领域所建立的心智优势。

就像一个神秘的老钱俱乐部总是将新贵拒之门外,只有通过介绍人的层层推荐,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意外的,徕卡成为了这个介绍人。

这家企业具有这样稀缺的特质:既在手机行业的决胜中心 —— 摄影领域具有卓绝的声誉,同时又是一个具备传统欧洲贵族气质的百年企业,在欧洲公众面前建立了完美的品牌形象。

徕卡的认可,不仅是用自己的影像积累为华为的手机摄影背书,更重要的是,徕卡用德国人严谨的声誉,帮助华为赢得了欧洲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徕卡的 logo,让华为真正敲开了欧洲人闭锁的心门。

刚到欧洲的前七年,彭博每次在机场,都被海关询问,“华为是谁?” 彭博把手机翻过来,抠开电池盖板,向海关展示里面华为的小小 logo。

到了 2018 年二季度,华为以 670 万部的销量拿下欧洲市场 24.8% 的市场份额,成为欧洲第二大手机商。到了 2019 年,华为手机在西欧地区的销售收入中,有一半来自高端机。

此时,彭博已升任华为西欧地区部总裁。再到机场,海关人员改而向他打听华为手机的最新配置。

对于华为来说,欧洲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个 “本土市场”。

03

品牌高端化的拼图

除了征服欧洲市场,与徕卡联名还关系着一个雷总十分关切的议题:如何完成品牌的高端化。

欧洲市场和高端化之间有着若有似无的联系。比如,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华为既是唯一一个西欧发达市场取得优势市场份额的中国玩家,也是除了苹果和三星之外,唯一一个以后来者身份完成品牌高端化的手机品牌。

逐渐被大家所淡忘的是,华为的国内市场团队,也曾为冲击高端化失利感到苦恼。

在 Mate7 获得巨大成功后,华为看见了商务群体巨大的支付潜力,既然大家愿意支付高昂的溢价去购买华为的产品,那么下一步做价格的上探似乎也理所应当。在此背景下,华为做了一款自己都不再愿意提及的产品,Mate S。

对华为来说,这是一个在产品层面和市场层面都是巨大灾难的痛苦记忆。在产品体验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Mate S 价格却从 Mate 7 的 2999 元上探到 3599,滞销严重,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跳水,对品牌和渠道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终演变成一场罕见的失败。华为不得不提前发布 Mate 8 系列,并将原计划上探的首发价继续维持在了 2999,才勉强稳住阵脚。

一成一败之间的天差地别,让华为开始真正意识到,高端化只能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在缺乏产品和品牌支撑的情况下贸然进入高价格区间,同强势的苹果和三星直接竞争,只会酿成失败,闹出笑话。

直到 P9 系列的发布,华为的高端化才算是有了起色。

也正是从这一代开始,P 系列开始以徕卡联名为契机,用摄影作为长板,开始了价格缓慢上探的过程。P 系列开始坚守其影像旗舰的定位,紧紧围绕着消费者心智中构建的移动影像领先的品牌形象,宣传语从 P9 的 “瞬间,定格视界的角度”、P10 “人像摄影大师”、P20 的 “眼界大开”,到 P30 的 “未来影像”,再到 P40 “超感知影像”。

与之相应的,起售价也从 P8 的 2888 一路走到 P40 的 4188,成功在 4000 的价格段站稳了脚跟。

怎么会是巧合呢?

华为认识到,要在西欧这样的高收入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高收入人群中获得认同与好感,必须要有 “商品的生活提案” 能力。因为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理由不再只有功能,还包括仪式感和自我时尚。因而,讲故事和心智锚定的能力,是高端化进程中相当重要的一块拼图。

而徕卡,让华为补上了这一块拼图。徕卡的影像经验,帮助华为在手机行业成为了移动影像的领先者,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徕卡作为欧洲百年老店的品牌声誉,在华为的品牌沟通和心智占领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单来说,在徕卡的帮助下,华为实现了两大跨越:实现产品优化和品牌认同,在这样的组合拳之下,华为完成了它的高端化。彭博如此总结华为手机的成功:

“是产品与品牌组合式的成功。”

04

小米再现成功的两大挑战

和雷军在宣传片中所描述的 “徕卡主动上门” 不同,徕卡和华为的合作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徕卡从 2013 年礼貌回绝华为的第一份邮件开始,前前后后两年迟疑,才逐渐放下戒备,直到 P9 系列成功,才笃定心思真正拥抱华为。戢仁贵认为,当时徕卡并不完全了解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感。

但徕卡却是主动的、联系了也不那么了解的、同为中国厂商的小米。

一冷一热,难免让人感慨。但小米想要继承华为的徕卡遗产,起码需要面临两重挑战,既有直接的挑战,也又潜在的挑战。

最首要的挑战在于,时机。

在小米面前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营销层面,对于没有啖到头汤的小米而言,华为是否已经将徕卡的认知红利中最为肥美的部分吃尽,只给小米留下刺多而肉少的鱼尾?

在产品层面,在计算光学渐渐成为手机行业主流趋势的当下,徕卡的光学经验,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小米影像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这两个问题需要小米用时间去回答。

而潜在挑战要回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华为的手机业务为什么能够成功?

徕卡是整个答案中很重要的一块拼图,但绝不是全部。

以华为是如何在影像领域构建竞争优势为例,至少可以总结出三点:

第一,全球视野下的研发资源。从影像领域的研发来说,徕卡的指导虽然很关键,但也只是华为在图像研发领域全球版图的一角。华为在全球设立有多个研究所,分工明确:

美国研究所和欧洲研究所是前端口,紧盯各种前沿技术;日本图像所和芬兰研究所是中台,负责消纳先进技术,仿真验证,转化应用;国内的研究所则负责后端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可以调用几百名外籍专家投入到产品的研发攻关当中。

第二,高度可控的一体化研发。华为在 P9 之前,海思刚刚成功完成了第一款自研 ISP 在 Mate8 系列上的成功商用,没有海思团队在双通道 ISP 上的攻关,当年惊世骇俗的双镜头就也不具备技术上的可实现性。海思在手机 SoC 的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最终转化为华为手机业务相对友商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第三,全球本地化的营销思考。华为在内部提炼出 Glocal(全球本地化)的三角运营模型,即消费品市场规律、本地资源能力和本地需求相结合。这一模型强调品牌和产品的全球化,即利用全世界的研发资源和营销资源,同时要兼顾本地化的需求洞察和营销沟通。

在同徕卡联名之后,考虑到国内消费者对量化参数的敏感性,华为向消费者引入了法国公司 DXOMARK 的评分体系,对拍照能力进行量化。尽管 DXO 的客观性暂且不论,但这是典型的全球化的营销资源运营和本地需求相结合的案例。

功夫在诗外,这些在华为同徕卡合作水下不为人所注意的部分,也恰恰是很难被后来者所模仿的部分。

五年已然时过境迁,消费电子行业的故事已经被重新书写了。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在 16 年之后快速爆发,又在制裁的屈辱中极速坠落。5G 带来的换机周期潮起又潮落,一众厂商在抢芯片和清库存之间似乎只有一线之隔。唯一不变的,只有越来越具有统治力的苹果,以及想做下一个华为的中国厂商们。

徕卡也从一个传统行业小而美的奢侈品牌,变成了手机行业最为炙手可热的 IP,哈苏之于 OPPO,蔡司之于 vivo,不再有后来者复现徕卡降临在华为身上的奇迹。

而此时小米接棒徕卡,所期待的,恰如前文所述,正是徕卡助益华为之处,比如,做影像系统的好老师,敲开欧洲大门的介绍人,又比如,帮助小米真正走向高端。

君见前路光明却坎坷,小米牵手徕卡是契机,亦是挑战。

祝小米顺利。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微信号:kechuangy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