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款日常 iOS 应用也支持了小组件

自 iOS 14 支持小组件以来,大家就在探寻它的各种新奇用法。不过,随着新鲜劲逐渐过去,大家对小组件的需求也逐渐从「有趣」转变为了「实用」。

如今,不少常用 app 也陆续支持了小组件,如果你已经对小组件失去了新鲜感,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一起,看看有没有你的日常 app 吧。

关联阅读:

iOS 14 桌面小组件能做哪些事?我用这 22 款 App 试了一下
找不到满意的 iOS 14 小组件?这些 App 让你自己做一个
管理任务
对于任务管理工具而言,小组件是展示任务、日程的好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小组件快速了解自己接下来的安排,做好每一件小事。

Sorted³
Sorted³ 小组件延续了 app 上的极简设计,你可以通过小组件将接下来需要完成的任务摆在主屏幕上提醒自己。此外,Sorted³ 还提供了日历、新建任务 / 日程等小组件来满足不同需求。

新建任务 / 日程的小组件支持高度自定义,比如任务标题、所属分类等属性均可修改。对于诸如买菜、补充纸巾存储等重复度高,又没有固定规律的任务而言,你可以将它们交给小组件,实现一键添加。

Sorted³ 小组件
除了几个常规小组件,Sorted³ 还有两个颇具特色的小组件值得一试:「捷径」小组件可以帮你快速跳转至应用内,并打开某一具体功能;而「统计」小组件则能让你一览最近 7 天的任务完成情况。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Sorted³,应用含高级版内购。

Sorted³
相关文章
滴答清单
与 Sorted³ 比起来,滴答清单的小组件就显得有些简单了。滴答清单仅提供了「任务」和「今日习惯」两种小组件,用于展示当天的任务和习惯的完成情况。

尽管如此,滴答清单的小组件依然支持一定程度的交互。比如在 2×2 或 2×4 尺寸的「任务」小组件中,点击任务名称可以打开 app 直接查看详情,而点击右上角的「+」则可以进入 app 快速添加任务。

滴答清单小组件
「今日习惯」则只会打开应用的「打卡」界面,而不是查看相应的习惯。整体来说,滴答清单的小组件已经可以满足日常使用,对于现有用户来说,不需要额外的学习成本。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滴答清单,应用含高级版订阅。

滴答清单
相关文章
Fantastical
作为苹果生态中最老牌的日程管理 app 之一,Fantastical 受到许多用户的认可。Fantastical 的小组件也同样具有这款老牌应用「稳扎稳打」的特点,你可以把日历、月历摆在主屏幕上,或查看自己今日的行程安排。

Fantastical 的小组件更侧重于「展示」而非「交互」。在小组件上,你只能跳转至对应日程 / 任务的详情。

Fantastical 小组件
不过,与系统日历的小组件相比,Fantastical 拥有更高的自定义程度:你可以选择小组件要展示的内容,甚至还能为月历添加热力图,更直观地了解哪天最忙。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Fantastical,应用含高级版订阅。

Fantastical – Calendar & Tasks
相关文章
Timepage
与追求传统的 Fantastical 不同,Timepage 就像 Moleskine 的本子一样,追求精致与优雅,这一点也在小组件上毫无保留地继承了下来。除了日程和任务外,Timepage 还加入了天气小组件,帮助你快速了解今日情况。

Timepage 小组件
值得一提的是,Timepage 的小组件会根据你在应用中所选的颜色而更换背景色彩,减少小组件与应用本身之间的割裂感。单就使用体验来说,Timepage 与其他日历 app 的小组件差别不大,但精致的设计却为它加分不少。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Timepage,应用含高级版订阅。

Timepage
相关文章
Calendars
同样作为老牌日历工具的 Calendars 在小组件的表现上也显得比较稳重,该有的月历、日程、任务等小组件一应俱全。在设计上,Calendars 也不会显得「老气」,反而能与系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Calendars 小组件
在你完成了当天的所有任务以后,小组件还会用「真棒」来夸奖你。相比于同类应用冷冰冰的「今日无任务」,这样的小细节显得更有人情味。

你真棒!
你可以在 App Store 购买 Calendars,售价 45 元。除了 Calendars 以外,Readdle 家的 Spark、Documents 和 Scanner Pro 等应用也都悉数支持了小组件。

Calendars 5
相关文章
学而时习
正如俗语「活到老,学到老」说的那样,学习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事情。在 iOS 14 中,你可以利用小组件将最近在看的书、当天的课表放在主屏幕上,时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学习。

滴墨书摘
滴墨书摘的小组件像是一面「荣誉墙」,上面记着你今年读了多少本书。不仅如此,在 2×4 尺寸下,你还能看到最近几个月的读书情况;而 4×4 下,更是会随机挑选你的书摘,展示在小组件上。

滴墨书摘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滴墨书摘,也欢迎前往 少数派正版软件商城 购买会员。

滴墨书摘
相关文章
微信读书
在 iOS 14 更新后,微信读书不但在短时间内支持了小组件,并且体验还非常不错,确实令人有些意外。微信读书提供了两种实用的小组件,分别是「读书时长」和「最近阅读」。

微信读书小组件
在实际体验中,「最近阅读」对于经常使用微信读书的人来说相当实用。小组件至多能够显示你最近阅读的 4 本书,点开即可快速跳转至上次阅读的位置,快速开始阅读。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微信读书。

微信读书
相关文章
豆瓣
对于影视爱好者来说,豆瓣的小组件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小惊喜。豆瓣提供了两种尺寸的「影视日历」,每天更新一部优秀电影中的剧照和台词,点击即可跳转进入详情界面查看。

豆瓣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豆瓣。

豆瓣
相关文章
Sigma Planner
对于在校学生党而言,Sigma Planner 的小组件一定能成为你的学习好伙伴。它不但可以将你下一节要上的课展示在小组件上,甚至还能显示你的课程作业。当然,你也可以聚焦于某一科目,查看这门课还有多少作业需要完成。

Sigma Planner 小组件
相比于传统课程表,Sigma Planner 并不会展示一周的所有课表,反而是专注于下一节要上的课。这算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你更想要将所有课程展示出来的小组件,不妨试试这款 课程时间表,它可以将当天的所有课程展示出来。

课程时间表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Sigma Planner。

Sigma Planner
相关文章
保持健康
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状况,你才能拥有未来。为了吃得健康、动得健康,小组件也能在主屏幕上发挥自己的光热。

懒饭
懒饭通过易上手的菜谱把不少懒人「骗」进了厨房。懒饭的小组件则把这些诱人的菜品放到了更加瞩目的位置,让你在主屏幕刷到它时,就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小组件会把每道菜所需的制作时间显示在菜谱旁,以供时间不足的你参考斟酌。确定好要选哪道菜以后,点击想学的菜即可快速跳转至 app,跟着视频一步步操作。

懒饭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懒饭。

懒饭菜谱 – 查菜谱就用懒饭菜谱!
相关文章
YaoYao
YaoYao 是一款专为 Apple Watch 设计的跳绳工具。它不但能帮你计数,还可以通过 Apple Watch 的心率、加速度等传感器来计算你的运动消耗等数据。

YaoYao 的小组件显示了你最近的运动记录、坚持了多少天。不仅如此,在 2×4 尺寸的小组件下,你还能看到最近一周的跳绳次数曲线。通过曲线,你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最近的锻炼情况。

YaoYao 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YaoYao,应用含 30 元高级版内购。

YaoYao – 跳绳
相关文章
热爱生活
即使在重压之下,我们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妨用小组件快速打开喜欢的相机拍张照,或是看看刚买的东西到哪了,让生活中的小快乐冲散不满。

NOMO
NOMO 的小组件更像是一个「相机陈列室」,可以将你最近使用过的相机展示在主屏幕上,方便你快速调用。点击图标即可直接在 NOMO 中启动对应的相机,省去了打开 app 翻找相机的麻烦,更快速地记录生活。

NOMO 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NOMO,应用含高级版订阅。

NOMO – 你的拍立得
相关文章
网易严选
网易严选用小组件解决了网购爱好者最大的需求:物流查询。我们终于可以把平时最关心的快递信息放到主屏幕上,时刻计算着刚买的东西还有多久才能到。网易严选提供了 3 种尺寸的小组件,除了订单信息和物流状态外,在 4×4 尺寸下甚至还有地图。

网易严选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网易严选。

网易严选-精品生活家居品牌
相关文章
招商银行
如果你平时有关注理财资讯,恰好又有招商银行的卡,那么招商银行 app 的小组件也许很对你的胃口。它可以将你所关注的基金产品显示在小组件里,方便你随时观察它们的动态。点击产品名称,还可以跳转进详情界面进行购买,非常方便。

招商银行小组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
相关文章
珍惜时间
时间一去不复还,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有了小组件,你不光可以查看某件事情的时间进度,还能快速启用番茄钟,合理利用时间。

X Progress
把时间进度做成小组件并不常见,而 X Progress 之所以吸引了我的目光,正是因为它丰富有趣的主题。除了常规的终端进度条外,你还可以看到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乃至月亮、随时间变化的颜色。

X Progress 小组件
X Progress 内置了年、月、周进度,你也能在应用中自己选定一个未来的日子,将进度条摆在主屏幕上时刻提醒自己。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X Progress。部分主题需要订阅高级版解锁,价格为 1.99 元 / 月或 40 元买断,如果你只对某一个主题感兴趣,也可以单独为其付费解锁。

X Progress
相关文章
PomoNow 2
PomoNow 2 的小组件将番茄钟搬到了主屏幕上,你可以通过「计时器」小组件来查看当前番茄还剩余多少时间。小组件会随着时间自动更新,基本没有延迟。

PomoNow 2 计时器
除此之外,PomoNow 2 也提供了「统计」和「任务列表」这样比较常规的小组件,用于查看近期专注数据以及等待处理的任务。美中不足的是,「任务列表」暂时不支持交互,如果可以在点击任务后直接开始专注,或许会更加实用。

互联网公司的两万人陷阱

来源:乱翻书(ID:luanbooks)

文/潘乱

互联网公司员工到两万人后,常见动作是CEO写信发文,整肃管理团队,在公司搞整风运动。

1

中国14亿人口还能稳定和发展,富士康120万人还能稳定和发展,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到两万人就觉得管理难度很大呢?

互联网公司员工到了两万人,一种表现是出现了庞大的中台,一种是快速BU化。中台是一妻多夫费力不讨好,多BU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

可能因为国家是平台,可以依赖法律制定简单规则,组织在法理层面高度集权和有暴力机器。富士康是体力劳动者,流水线工人,只要你按照标准动作出活就好,方便管理。但这是真的嘛?

互联网是智力密集型,鼓励每个人突破自我,需要的是协同而非管理,这种业态本身就是相对追求平权去中心化的,什么事都要讨厌商量博弈妥协,这里面的内耗成本和阻力最后自然发(变)展(异)成中台和BU化的形态。

谁熵减,谁生存。用一个越简单越好控制的递弱代偿理论真的能够解释嘛?

2

互联网公司,员工两万人是道坎。

互联网公司到了两万人,基本都已经打下来一块成熟的基业,这时候会面临更大的管理和竞争发展问题。这时候CEO的常见动作写信发文,一手抓管理团队,一手搞整风运动。

一方面因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CEO都是研发出身的理工男,很早创业,没管过这么多人也没被人管过。“很多CEO有的只是口号式的技术改变世界梦或者低俗的IPO梦,在企业管理哲学方面都是顶层设计的矮子。大都没有形成独到的管理哲学,制定好完善的管理结构,调动和发挥强大的组织力量等,如同12岁的孩子虽然长到了170CM但心智发育不成熟。”(纪中展)

但我又觉得,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性格,管理风格就是CEO世界观的折射。我是想说,公司的问题他是管理和文化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CEO的认知问题,误判的问题。

举两个不成功应对的案例:谷歌押注社交,百度错判移动。

Google在2010年Q2公司到达两万人,人均营收明显下降,佩奇11年重新出任CEO发动产品线大清洗,Google wave ,buzz,knol,desktop,labs,Sidewiki, Reader。

产品线大清洗其实是为了给Google+ 让路,佩奇当时解释,“自再次担任公司CEO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提高公司的周转率和执行效率,并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最大赌注上。”

佩奇口中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赌注就是社交。为了强推G+,砍掉Reader,把用户私人相册Picasa变成公开可检索,YouTube必须要用G+才能登录评论,这是佩奇治下Google最败坏用户体验的一个阶段。

当时G+团队人数甚至超过了Facebook全部的工程师数量,但结果G+始终都是一座鬼城,最后关闭。

百度大概也是2012年到两万人。在2012年中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还认为移动互联网是醉驾,这其实是一个根本性的误判。后来在360大举杀入搜索市场后,年底又发了一封内部信,喊出要“鼓励狼性,淘汰小资”。当时这个措词在内部、外部都引起了一些的反弹。

这封内部信其实是一份整风邮件,标题是《改变,从你我开始》,表达了李彦宏对公司文化变异的担忧,希望消灭公司的啃老阶层。“呼唤狼性就是要胡萝卜加大棒,要让所有员工更明确如果想找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请现在就离开,否则我们这一艘大船就要被拖垮。”

这其实是个应急反应。搜索被360打的时候,是百度最紧张的时候,因为搜索是自己的命根子,360打的东西又恰恰是他熟的东西,搜索每个坑我都趟过。但因为360很狼性,所以百度也要鼓励狼性,忽视了当时百度的员工和干部都是不狼性的,好好学生突然嘴里开始喊打喊杀其实是不太知行合一的。

百度文化其实是讲聚焦,就是一切为了搜索。可能跟今天的字节跳动一样,大家都推崇的是绝对的资源带来绝对的优势。搜索牛逼的时候可以,但是搜索不牛逼的时候再聚焦,就容易逆势而为,就像谷歌做社交,阿里面对移动强推来往,百度和Facebook在面对移动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APP,要做H5。因为做在公司核心能力范围的决策和做其他的决策的时候,需要的点是不一样的。

方向高度不够,但是动作很快,一定会出问题的。

3

错过不需要理由,不错过需要理由。

两万人的互联网公司就算一家大公司了,这时候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团队变得傲慢,人均产出和招人选人的质量下降,后加入员工的薪资和发展区间受限。

要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要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先解决公司治理结构和文化整风的问题。

华为在01时候到两万人,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这三年来的管理要点讲的都是人均效益的问题。不抓人均效益增长,管理就不会进步。因此一个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追求长远地,持续地实现人均效益增长(财务和人均潜能)。”

阿里巴巴在2009年到两万人,十八罗汉集体辞职重新应聘合伙人,跟华为07年搞的七千人大辞职很像,让工号20000以内的集体辞职重新竞聘上岗。

2009年阿里B2B公司直销团队有一些员工,为了追求高业绩高收入,故意或者疏忽而导致一些涉嫌欺诈的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为维护公司“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及诚信原则,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因此引咎辞职。马云当时的表态是,“诚信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任何违背我们文化和价值观的行为都不能接受”。

当年卫哲位置跟今日蒋凡很像,很多人会用马云和张勇对这两位高管的不同处理方式,来观察两位CEO的区别。比如一位阿里同学表达公司主张不行法度不严的质疑,“卫哲只是管理事故,是收到牵连,之前只是降级,不开人。蒋凡的处理下手太轻了,看到处理结果比较失望。”但是另外一位阿里同学解释,“卫哲的问题是价值观问题,蒋凡的问题是私德问题,性质不同。”

公司内出现问题,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还需要调整组织架构和改进文化来做系统性的纠正。

4

很多人说慈不掌兵,的确在企业里面去平衡各方利益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当你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软的,或者说我是和平主义者的时候,我是不会主动挑起来这场战争,除非这场战争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2010年的马化腾可能跟2012年的李彦宏有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在3Q大战后被打醒了。

腾讯2012年两万人,因为受到3Q大战的刺激以及为了更好的面对移动互联网,公司做了组织结构大调整,要精兵简政,次年发表内部讲话,“领导干部要饥渴,不要做富二代。我们要有激情,要好学,要开放。”

腾讯在QQ已经做得非常好的情况下,还是让微信做出来,然后还能够持续保持对微信的资源投入,这件事在很多公司是很难做到的。能够去发现谁牛逼,甚至谁牛逼,就去选择这个新产品,这对管理层挑战是非常大的,要求他们敢于做决策,敢于分析。

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追求的是准确,能赢。创业公司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对业务的独特理解,全公司上下一心只干这一件事,而大厂充其量只能派出一只小分队。如果只是单纯比拼谁投入量更多就能赢得更好,那创业公司就不必要存在。

但公司到了某一个阶段之后,公司的心态就会应该产生变化,你要追求的是不错过,不错过是重要的事情。

腾讯是被360刺激的,快手是被抖音打醒的。在被抖音赶超一年后,快手在2019年也宣布要告别佛系。

宿华和程一笑他们表示对快手现状并不满意,松散的组织、佛系的态度,让他们寝食难安,认为必须要改变,反思自己一直忽视组织建设,“我们已经不是跑得最快的那支队伍,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肌肉开始变得无力,反应变慢,我们与用户的连接感知在变弱。”

反思的结果是,号召全员进入战斗状态,开启未来之门。“我们将变革组织、优化结构”,“一直以来,我们想成就一款伟大的产品,那么,现在,我们更想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从佛系变到狼性,动员公司上下投入。

从 run 产品到 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

5

但狼性真不是个好词,或者说有适用阶段。

鼓励狼性的公司一般都比较推崇军事化管理,部队的打法更多的是要打赢要打胜,以打胜仗为目标,打赢打胜为目标。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打赢,拿下某个山头或者打败某些人,第一出发点不是主动去帮助客户或者用户。

狼性文化会更偏向零和游戏,容易遭人恨,容易激化很多所谓的矛盾。

如果把企业想象成一个人,文化就是一个人的性格,Uber就是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规则挑战者、颠覆者。Uber的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无畏精神,有一种积极向上、冲破一切规则的力量,鼓励快速解决问题而不在乎规则和权威。

Uber的文化价值观,由CEO Travis Kalanick亲自起草,于2015年9月在Uber 5周年年会上首次公布。战斗到底 “Always hustlin” 、热血澎湃 “Superpumped” 、大愿景大风险“Big bold bets” 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三条。

下面的中文翻译是Uber China员工用《水浒传》的好汉歌改编而成:

● Celebrate Cities 路过城市一声吼

● Meritocracy and Toe-Stepping 该出手时就出手

● Principled Confrontation 遇见权贵不折腰啊

● Winning: Champion‘s Mindset 风风火火争上游

● Let Builders Build 说揍咱就揍啊

● Always Be Hustlin’ 水里火里不回头哇

● Customer Obsession 不分贵贱一碗酒啊

● Make Magic 从无变到有啊

● Superpumped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嘿嘿嘿依儿呀

● Inside Out 从里到外一条狗啊

● Be an Owner, Not a Renter 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 Optimistic Leadership 乐观豁达, 悦领未来

● Be Yourself 做自己

● Big Bold Bets 大愿景, 大风险

激进的狼性文化曾经帮助Uber一路披荆斩棘、攻城略地迅速抢占了全球市场,但Uber也因为激进、无所畏惧的狼性文化成为硅谷最反叛和最受争议的公司。后期成为员工无法承受的压力,以及Uber 2017年丑闻不断的导火索。

公司不能只片面注重增长和规模,还要及时强化质量和责任。

6

片面注重增长和规模,没有强化质量和责任。这是2018年4月张一鸣的道歉信内容,背景是千万级DAU产品内涵段子被有关部门突然拔掉网线永久关停。当时抖音正在崛起,但大家称呼这家公司还叫今日头条。

字节跳动那阶段公司刚超过20000人,也主动积极做了一番动作来对抗大公司病。

字节跳动坚持的实践是context,not control。直接影响来源是Netflix,而当时已经是成功企业家的奈飞的创始人们,希望能够在某个行业再造一个“亚马逊”。

奈飞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成年人文化。奈飞文化手册里面就有一条,不应该让员工将公司当成家。因为公司是战斗的地方,家是休息和抚慰你的地方。

一直到2017年底收购musical.ly,字节跳动都在围绕张一鸣2012年画的那张内容类型和分发手段的PPT努力。但到2018年,公司变大后,开始积极探索新业务,并更大力气投入全球化。公司的愿景也从“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连接人与信息,促进创作和交流。”升级为“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

愿景变化,学习对标也发生变化,从学习硅谷到学习西雅图。之前字节跳动参考Facebook和Google更多,比如字节的增长团队和广告业务可能就是照着Facebook建的,张一鸣也会让高管们都去读谷歌董事长施密特写的那本谷歌传记《How Google Works》,但到2017年之后,这家公司明显对亚马逊的研究和参考变得更多,因为公司业务变得更加复杂,以及亚马逊更偏爱成年人的文化与字节更相符。

比如2018年夏天TikTok日本办公室挂的这句“work hard ,have fun ,make history”工作口号就来自亚马逊的招聘口号。

贝索斯在1997年第一封致股东信里说:“当我面试人时,我告诉他们,‘你可以长期,努力或聪明地工作,但是在亚马逊,你可以’不要选择三分之二‘。”

尽管亚马逊已到达过全球市值最高企业贝索斯也已是地球首富,已经到达公司和CEO成就的顶峰。但是在他看来,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亚马逊特别爱PR白手起家的发家史,贝索斯也一直表示自己尚未建立“a lasting company”,并且“the Internet in general and Amazon.com in particular, is still in Chapter One。”

张一鸣也一直在避免字节跳动成为一家大公司,想在文化上保持一种车库创业公司的作风,所以字节范儿里也会有亚马逊的那句著名口号“Always Day One”。

张一鸣说他希望“把公司发展成一个产品”,而提高公司这个产品运转速度的核心是管理和价值观。管理是相对硬性,是公司的硬性规则。价值观是公司运行的基本理念。所以字节跳动的公司运作方式就是,在愿景的指引下大家能够围绕着如何让愿景更好达成的价值观工作。

字节跳动的价值观叫字节范,在2018年企业愿景变化时,也跟着做了一番调整。从2015年的“积极 坦诚 开放 极致 有判断力 始终创业”变成了“追求极致、务实敢为、开放谦逊、坦诚清晰、始终创业”。这一切由张一鸣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宣布。

防止公司和员工傲慢,要缩小ego听得见意见,加入了谦逊。同时公司超过两万人了,再要求每个人都有判断力可能有困难,这时把判断力拿下来当做对团队领导的要求。

你看,互联网公司到了两万人,CEO发内部信,对管理团队提出更高要求,升级公司文化,谁都跑不了吧。

乔布斯去世九年,库克到底改变了什么?

文/贾沛霖

来源:贝克街探案官(bkjtag)

2020年9月16日,万众瞩目的苹果发布会如期举行。但是库克上来就讲到,本次发布会只会发布新款Apple Watch和iPad,不会有iPhone 12。

虽然iPhone 12的消息早已满天飞,该披露的已经殆尽,但是所有人依然在期待每年一度的手机盛会。最终却让果粉和围观者失望。

在后乔布斯时代,库克走出了不一样的苹果风。与偏执狂乔布斯相比,库克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实践主义者。在他的手上,一方面苹果市值飙升,营收额大涨,另一方面苹果创新性下滑,已经不再是科技时代的领头羊。

时光回溯到2011年8月11日,当时已经病入膏肓的乔布斯给当时的COO库克打去了电话,让他到家中一谈。库克没有想到,这一番谈话是乔布斯决定将CEO的位置交给库克,让库克继续领导苹果这艘大船走下去。

乔布斯交代完后的第6周,10月6日早上6点,乔布斯停止了呼吸。库克接过了舵,如今又行驶了9年。

9年间,库克“打脸”乔布斯数次,大反其道而行之,几乎乔布斯生前宣称苹果绝对不会做的事情,库克都一一推翻。

3.5寸的分水岭

在乔布斯时代,所有人对苹果手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那块3.5英寸的手机屏幕。

当乔布斯在2007的苹果发布会台上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台iPhone第一代后,他所推行的触摸屏就风靡了大江南北。

那时的乔布斯为自己所设计的3.5寸触摸屏感到十分骄傲,他认为3.5寸是最为适合智能机的屏幕尺寸,最为适合单手操作,从而降低使用者的疲劳感。并且在iPhone第一代推出之时,市场上龙头诺基亚的旗舰级N95显示屏仅仅2.6寸。

“没人想要大屏手机”,乔布斯当时信誓旦旦地说道。

乔布斯认为将屏幕超过3.5寸之后会大幅降低触摸屏使用体验,在竞争对手纷纷推出大屏手机后依然坚持己见。哪怕是在三星加入屏幕大战后频繁推出大尺寸屏幕手机,也没能让乔布斯改变自己的主见。相反的是,在2011年10月4日,乔布斯逝世的两天前,由他主导的iPhone 4S发布,依然是3.5寸屏幕。

但是没曾想,乔布斯在世时十分坚持的“3.5英寸最优解”,在他逝世后不到一年就被库克打破。

2012年,乔布斯逝世后不及一年期内,库克第一次登上了苹果的发布会台上,向世人带来了苹果的第一款突破3.5寸屏幕的手机iPhone 5。

iPhone 5和5S都采用了4寸触摸屏,代表着苹果向大屏迈出了第一步。此后,库克就彻底“放开了自我”。

从iPhone 6开始,苹果在库克的带领下再不不固守乔布斯的“3.5寸黄金法则”,而是“越来越大”。甚至从iPhone 11开始,还出现了“中杯”,“大杯”,“超大杯”。最大的手机屏幕甚至达到了6.5寸。

虽然库克“打脸”了乔布斯赖以自豪的单手操作屏幕,但是iPhone系列在增大屏幕尺寸后带来的实际销量增长却是不容忽视的。iPhone 6系列销量甚至冠绝整个iPhone系列,达到2.224亿部。

  iPad加了mini

当乔布斯从发布台的桌子上拿起那个轻薄的平板时,iPad毋庸置疑的是震撼了整个时代的产品。

为了填补iPhone和MacBook产品之间的空缺,乔布斯发布了iPad。也有传言道,乔布斯是为了秉持自己的3.5寸黄金法则而选择发布一款大屏产品以避免加大手机屏幕。

不管乔布斯的思虑如何,iPad着实是传统电子产品的重磅炸弹。但是iPad发布后乔布斯也有他自己的坚持:那就是iPad必须是大屏。

著名的砂纸理论也源自于此:10寸以下的平板毫无用处。乔布斯认为iPad就是为了能够起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补充功效,如果小于10寸屏幕,将会带来一系列触摸的问题:无法准确触摸,使用面积更加狭窄。

但是这一点在乔布斯逝世后和iPhone一样,同样被打破。只是和iPhone走了相反的道路:变小。

2012年10月,7.9寸的iPad mini横空出世。可单手持握,相比较10寸iPad重量减轻了53%,乔布斯的“10寸一下平板无用处”论点被击破。

iPad mini的出现丰富了苹果平板的产品线,同时也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和游戏利器。

不仅如此,库克还让iPad变得“更大”。iPad Pro跟随其后出现,如今已经被库克定义为“下一台笔记本何必是电脑”,完全脱离了当初乔布斯对iPad的定义。

  那支笔又回来了

乔布斯很明显对于一切不能直观体验到触摸屏的产品都是深恶痛绝,这一点在当时发布iPhone第一代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很多智能手机包括龙头塞班都是需要搭配触控笔才能较好地体验触摸屏,但是那只小小的触控笔“惹到了”乔布斯。

于是在iPhone第一代发布会上,乔布斯问出了那句经典的“Who wants a stylus?”

谁会想要一只触控笔?在乔布斯看来,上帝给了人类十只最为灵活和便携的触控笔,何必再需单独配备一只触控笔。甚至乔布斯断言道:“触控笔是一种恶心的设备,没人要触控笔,我们不用。”

乔布斯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他引领了触摸屏手机摆脱触控笔的尴尬,带来了多点触控时代。并且为今天的手机屏幕越做越大奠定了基础。

但是乔布斯没想到的是,他费尽心思为触控设备去除了触控笔,引领了多点触控时代,但是没想到库克“复活”了触控笔。

Apple Pencil,搭配iPad Pro共同发布,库克宣称Apple Pencil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配合iPad Pro作为生产力设备而出,并且后来苹果也为了Apple Pencil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库克曾经说道:“如果乔布斯能看到用户现在可以用Apple Pencil做些什么,我想他一定是赞同的。”

乔布斯舍弃触控笔是因为触控笔只是为了在小屏幕上更加精确地点取;而库克迎合回了触控笔,则是为了在大屏幕上更加精确地点取。这不得不说,堪称一种轮回。

 不分红,不回购

乔布斯对于苹果的偏执不仅仅在于对产品的全面掌控,而且在于公司运营理念的体现。分红和回购,这两个在其他科技公司常见的操作,在乔布斯那里从未有过。

与触控笔一样,乔布斯对于分红也是深恶痛绝。他甚至认为“将现金返还给投资者,意味着公司已丧失了想像力”。

对于回购股票,乔布斯更是将它称之为“对投资者的行贿”,而不是更好地运用资本。

在他的坚持下,自从1995年之后,苹果没有进行过一次分红,更未有过股票回购。

最为明显的莫过于2010年,乔布斯逝世的一年前,苹果账面现金高达256亿美元。在10月份的电话财报会议上,乔布斯依然坚决地拒绝进行任何分红和股票回购,而是表示将会把现金用于战略收购。

但是库克算是彻头彻尾地反其道。

库克上台之时,苹果的市值不足4000亿美元。通过不断地股票回购,到2020年8月,苹果的市值突破了2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美股历史上首支突破2万亿美元的股票。苹果也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仅仅在2019年,库克就花费了671亿美元进行股票回购,支付了141亿美元的股息。库克上台后的2012年,就启动了苹果的新股票红利计划,每个季度都向股东派息。

回首看来,库克对于乔布斯的“打脸”还不止如此:苹果从一家引导消费者企业变成了迎合消费者企业,苹果产品逐渐在丧失创新性,乔布斯时代的多位高管设计师相继离任,背离了乔布斯的极简产品线……

但是这些并不是库克的“十宗罪”。

虽然库克打脸乔布斯频频,但是库克却将苹果带到了乔布斯生前并未带到的高度。在库克的麾下,苹果一路高歌猛进,丧失了乔布斯时代的精神,但是却更像一家盈利企业。

库克继承的,正是乔布斯的大业。

雅虎:外企折戟中国的非典型故事

文/黄亚男

来源/锌财经(ID:xincaijing)

有人曾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团购,几乎都是由模仿外国互联网公司而来,但当这些鼻祖们进入中国市场,总是节节败退。

在众多外企互联网公司进军中国的故事中,雅虎或许是那个最不典型的。

雅虎入华甚早,一开始就推行本土化团队,从收购中国创业公司,牵手中国重量级玩家,甚至一度将“雅虎中国”改名为“中国雅虎”,但中国雅虎却始终难占上风,最终随着全球雅虎的衰落也一同销声匿迹。

曾任雅虎中国区总裁的周鸿祎在其自传中回忆写道:很多跨国互联网公司初入中国,都面临一个选择市场还是选择血统的问题。当巨头来到中国市场,往往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惯常的手法来统治这个市场,不信任、不放权,最后通常都会遭遇惨痛。

中国雅虎的故事不够典型,但也最能彻底暴露外企公司每每折戟中国的原因。在雅虎中国的数次搏斗中,总部竟成为了牵制它向前的力量。资本席卷下,中国市场的战略模糊、理解错位,雅虎中国渐渐沦为了牺牲品。

雅虎初入华

  NO.1

在奇幻小说《格利佛游记》里,主人公云游到慧骃国,在这个国家,马是主人,而人则变成他们圈养的动物,表现野蛮粗俗。这种被倒置过来的“人形动物”被作者命名为“Yahoo”。

在1994年,杨致远和费罗就以这个小说里的角色 “Yahoo”为名在美国创立了他们的网站,网站提供索引服务,集合了不同搜索引擎的目录。

Yahoo在小说里虽然不受待见,但是在开天辟地的互联网时代,跑得极快。

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雅虎就登录纳斯达克。广告业务越做越大,同时其门户网站四面开花,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到体育、游戏纷纷涉足。1999年,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接触到互联网,雅虎就拥有了1.2亿用户。

上市后的四年时间,雅虎股价涨了100倍。有人曾说过,那时雅虎就是整个互联网。

1998年前后,雅虎试水中国市场。最初通过与国富通合作,后者负责雅虎中英文广告业务在内地的独家代理。

但正式成立国内分部是在一年后了。一年间,新浪网、搜狐均已经造起声势,获得了一定的国民度。虽然,像国内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在早期搭建均是仿照雅虎而来。

成立分部后,雅虎中国一切均仿照雅虎来:从新闻频道、邮箱到聊天室等等,几乎美国雅虎的汉化。而在做内容上,雅虎更多依赖人工编辑;对比之下,当时新浪、搜狐大多选择“填鸭式”的复制粘贴大面积曝光各路新闻。显然,后者的做法更能获得中国网民的喜好。

第一步并没有激起水花的雅虎开始调整策略。雅虎试图以收购中国公司的方式来打开市场,毕竟团队内部“汉化”,才真正可能懂得中国市场需要什么。

  “周鸿祎时代”

  NO.2

2003年,雅虎找到了周鸿祎和他的3721,彼时3721通过搜索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根据当时媒体报道,雅虎也曾找过百度,但是周鸿祎的要价略低,且上市欲望不如百度强烈。

同年,雅虎中国以1.2亿美元收购了3721,并入雅虎中国。

周鸿祎升为雅虎中国总裁,带领着雅虎中国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有个有趣的细节时,团队整合时,反而是雅虎中国的50名员工搬去了3721所在的办公楼。

周鸿祎上任后,试图用狼性的方式激活雅虎这种“不紧不慢”的跨国大公司作风。他倡导大步快跑、重新创业。雅虎中国开始从搜索、邮箱、通讯领域多方出击,而且不少是独立的产品品牌。譬如2006年上线的“一搜网”。

大刀阔斧下,周鸿祎将雅虎邮箱做到了中国第二的位置。而搜索引擎,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报告,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雅虎中国、3721、一搜)为30.2%,Google为22.4%。

雅虎通,雅虎曾经推出的即时通讯工具,2018年停止服务。

显然,从周鸿祎当时肆意实行新打法的行为来看,彼时雅虎中国的权限还是比较开放的。但雅虎总部始终是矛盾的,譬如对中国分部的注资上的矛盾表现,就是周鸿祎日后与雅虎分裂的最大导火线。

首先,雅虎对3721的收购就存在赌注的意味。根据IT时代周刊报道,收购金额并没有一次性付清,剩余一半是要以周鸿祎和3721完成雅虎中国的任务指标为条件。这也意味着,雅虎总部对3721的投资收购成本考虑隐隐中牵制了中国雅虎的发展。

雅虎总部始终以试探性的策略在中国开展业务。当下一年周鸿祎希望开展更猛烈的进击,希望雅虎总部投入更多资金时,总部却始终不为所动。

周鸿祎曾经提到,当时所有“突进式的资源和动作全都依靠3721来进行”,而跨国公司的重重上报制度是阻碍其在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5年8月,周鸿祎从雅虎中国正式离职。

“阿里时代”

  NO.3

2007年,刚履新中国雅虎总裁的曾鸣,一身白色唐装外套着西装,走进了ad:tech互动营销会议和展览现场。

唐装+西装,是曾鸣颇为有特色的服装搭配。就任雅虎总裁前,曾鸣在长江商学院任教,也为阿里提供企业战略上的咨询服务。

两年前,在软银孙正义的撮合下,杨致远找到了马云,雅虎也找到了一个更加重量级的玩家来继续它在中国的路。

2005年,雅虎用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全部资产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来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完全摊薄)。自此,淘宝网成为了阿里的全资子公司,雅虎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战略股东。

完全交由阿里的雅虎,做过一些彻底的改动。譬如,曾鸣在任期间,从改名开始,他将雅虎中国改为中国雅虎,并强调了中国雅虎的独立性。“中国人对中国雅虎负责。“

虽然一切都交由中国人来决定,但雅虎仍然没走好这一步。

中国雅虎当时的定位是明晰的:一个具备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集搜索、社区、邮箱、电子商务等于一身的门户网站。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雅虎并没有独立而长远的战略方针。

在用户眼里,当时雅虎中国的页面也被颠三倒四的更改,从门户网站到单一搜索框,再改为门户网站。

2008年,雅虎中国收购口碑网,开始主打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搜索。但随后一年,口碑从雅中国雅虎又脱离出来,重新专注门户搜索。中国雅虎的核心业务也被阿里内部不同部门吸收分化。有人评价,雅虎当时的打法就像是阿里子公司的配合战,需要什么做什么。

五年间,中国互联网格局斗转星移,而中国雅虎始终难以突破困境,以尴尬的角色夹缝生存。2010-2011年,随着阿里对支付宝的股权重组,阿里和雅虎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最终,中国雅虎的品牌按协议将于2016年底前重归于美国雅虎。

到2013年,中国雅虎宣布停止邮箱服务。此时,中国雅虎的业务仅剩邮箱和门户资讯,员工总数不到200人。

2015年,雅虎公司关闭北京研究中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大败局

  NO.4

雅虎战败中国,大背景下,是全球雅虎的江河日下。

早在2007年,雅虎就已经遭受到来自谷歌、Facebook的攻势。2007年,雅虎股价下跌了7%,而谷歌和微软则分别上涨了54%和22%。

而令人诟病的对Google、Facebook的收购之失,则让雅虎失去了一个个抢占新滩的机会。在因为最后时刻拉低压价而导致收购Facebook失败,雅虎就彻底错失社交媒体之机,也再没能补上。2009年,雅虎接连关闭雅虎关系、空间等社交产品。

2013年起,雅虎发生了数次数据泄露事故,但是知道2016年才对外公开。事后调查显示,仅2013年,雅虎就发生了30亿名账户数据泄露。

有人提出,雅虎失败,也因为资本吹高了雅虎的估值。

1996年上市时,雅虎营收仅9万美元,但是估值达到5亿美元,到2002年,雅虎估值就超过了千亿。

1995年,雅虎获得了红杉投资的200万美元;1998年,软银孙正义投入了1亿美元,一下拉升雅虎的估值。与此同时,雅虎的业务全线扩张,从搜索、新闻到电子邮箱,地域上从美国、日本到韩国、中国,像是一口想吞下整个盘子。

在全球雅虎对中国的定位中,始终没能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走向。虽然雅虎入华很早,也“汉化”得很彻底,在中国找来了几乎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玩家,但仍然敌不过雅虎的跨国基因。在创始人杨致远辞职后,雅虎股东中则更急于出售亚洲资产以分红套现。

雅虎的历任总裁均是中国人,但是更换速度太快。在曾鸣教授之前,曾有一位仅任职仅仅40天的总裁谢文,他曾任和讯网CEO。

上任初期,谢文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表示,他有九成把握成功。一切都表明,雅虎中国当时拿着一手好棋。

谢文上任后,砍掉了雅虎上网助手,在业务上全力向社区靠拢,意图发展起真真对雅虎品牌认可的用户。但是这一战略定位并没有得到总部的支持。谢文发现,雅虎中国派系过多,从原雅虎中国员工、3721员工到田健派系、阿里巴巴员工,人事关系复杂,工作开展缓慢。

一位曾经在雅虎中国短暂供职的人士回忆,雅虎的品牌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跨国互联网品牌,雅虎在国民认知上的积累其实远超过其它同行人。但十几年下来,运营最终辜负了品牌感。

雅虎历任中国区总裁与雅虎总部之间的倒戈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每当雅虎中国想要全力迸发,最终总是受到总部的牵制。在资本力量掣肘下,中国雅虎到底是要成为一个“钱包”还是战略市场,也始终悬而不决。无论是对周鸿祎3721的成本控制,还是与阿里的股权合作,中国雅虎在更多时候反而充当一个迁就的角色。

潮起潮落的互联网大军中,雅虎虽然辉煌,成为一代先驱,但是一旦错失风口,落于人后,就再难书写反转的剧情。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对雅虎的遗忘已经早早开始,最终,只有零星网民还记得曾经有一个“Yahoo”的标志存在过。

抖音刺痛美团

作者 | 朱晓宇

编辑 | 饶霞飞

抖音发力本地生活服务的一个大动作,是跟美团合作的“美团超级直播间”。

9月17日晚上7点,美团在抖音上做了直播首秀,主题是“随心飞,任意玩”,直播间里除了有99元特价机票、0元霸王餐、0元美团打车年卡,还有升舱卡、品牌餐饮类优惠券等等。

据统计,现场订单量近6万单,销售额也突破1000万元。

7月份,抖音上线了“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功能,彼时,这被外界解读为抖音试图挑战美团。但在抖音中搜索门票预订,粉丝最多的账号是“美团门票”。

早在2018年5月,“美团吃货节”就选择了与抖音合作。当时,抖音的日活刚刚过亿,但抖音在用户、流量、产品等方面的营销价值得到了美团的充分认可。

按王兴的观点,本地生活服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分支。相比送货上门的实物商品,本地生活服务提供的是出门消费的虚拟商品。消费者在美团买到的是一个消费凭证,需要到店后,才能兑现。

本地化电子商务的核心,其实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满足线下商家的营销推广需求,也就是带来流量。

美团诞生之初,是用团购的方式来做本地化的电子商务,最强的能力其实是地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军外卖和合并大众点评后,今天的美团拥有三大核心业务,包括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和新业务及其他。

简单的说,美团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在家和到店的需求。

而抖音,目前仍是个内容聚合平台。虽然拥有巨大的流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抖音(含抖音火山版)DAU达到6亿,但是,抖音自身的变现能力有限,目前,主要方式仍为广告,其次是打赏、带货等。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抖音布局本地生活服务是在探索营收的另一种可能,但抖音和美团在本地生活上的业务完全不同,很难同相竞争。此外,线下业务也是抖音难以突破的壁垒。

业内人士认为,抖音在本地生活的布局,其实更像曾经的大众点评。

2003年,留学归国的张涛苦于找不到好地方吃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创立了大众点评,开创了消费者点评餐厅的模式。之后,大批消费者养成了先看评分、评论,再去吃饭的习惯。

虽然,大众点评发展过电子会员卡、优惠券、团购、储值卡、移动搜索广告以及闪惠买单等诸多产品,但是,内容始终是其核心。

数据统计显示,演绎、生活、美食类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较高。事实上,近年来,抖音也不断创造出各类网红店,这一点,很大众点评。

抖音再造“大众点评”?

乔巧自称自己是大众点评的原住民,她的乐趣,就是每天翻看点评里的内容,“很多内容,其实是大家的人生,跟餐厅并没有什么关系。比如,有人会在某家餐厅下面讲自己的爱情故事等等。”

据《字母榜》报道,短视频热潮兴起后,大众点评在商户页面下增加了“拍视频”功能,在首页增加了“点评视频”页卡。不过,用户并没有对这个改变做出热烈反响,不少用户表示“大众点评只是个工具,我只需要看到简单明了的评分,为什么要在大众点评看视频?而且视频也就是拍拍菜,跟图片没有什么区别。”在短视频这个风口,从流量来看,大众点评并没有获得高速增长。

最近,乔巧发现,抖音很多内容,更像是视频版的“大众点评”。

燃财经体验后发现,抖音部分本地生活服务的内容,承载了抖音的营销推广+预收佣金的功能,简直是大众点评的翻版。用户点击视频链接进入到商家主界面后,可以直观地看到店铺地址、店铺浏览量、营业时间以及人均消费金额,与大众点评的功能极其相似。

image

一直以来,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都被认为是双赢的好棋。据《接招》报道,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于2015年国庆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到今年国庆已经5周年了。当时合并后新公司的估值在150亿美元左右,而今年美团市值已经数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5年时间市值增长了13倍多。“美团和大众点评是一对有着巨大互补性的CP,美团当时的核心优势是地推团队和刚起来的骑手队伍,强在线下;点评则是内容聚合,强在线上。所以这起超级合并大案更容易产生协同效应,而不是简单地财务并表。”

业内人士看来,阿里始终没有买到好的内容平台,以致于在流量上总是受制于人;王兴合并大众点评,是巨大的成功,大众点评的用户评价体系,大幅提升了美团用户的活跃度,拉新效果也很好。美团获得大众点评的内容后,就开始了高速发展。

9月11日,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名称拟简化为美团。公司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

虽然美团解释,这是品牌形象统一化的做法。不过,还是有观点认为,放弃点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团在吃喝玩乐方面的用户增长已经见顶。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团日活用户数已达到6985.86万,即将突破7000万大关。这与抖音6亿的日活相比,差距巨大。

商家对于流量的渴望最直接,北京餐饮商家刘晨表示,美团的尴尬在于,没有外卖业务的商家在其平台上的流量转化有限,如果上架外卖业务扣掉抽佣、活动折扣,几乎没有利润空间。“平时获客主要靠口碑和回头客,美团的流量转化也有,但比较一般,所以在美团、点评上的菜单已经一年多没更新。”

于是,不缺流量,再加上类似于“大众点评式”的内容模式,似乎成了抖音进军本地生活服务的优势。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正在内测“提及”功能,目前只应用于商家。用户拍摄视频并@商家后,视频就被集中归类,即可在商家主页显示被提及的视频。对于商家而言,可理解为,该功能是用户为商家的服务进行视频记录,也可以理解为是服务后的好评区,用户视频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对商家服务品质的评价,类似于大众点评。这也督促了商家在服务上要精益求精。

今年3月,抖音还上线了一款名为“团购”的营销工具,主要服务于餐饮业、酒店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商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号商户创建团购活动并添加至视频中后,即可在抖音平台与用户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用户浏览视频时可以看到团购活动,边看边买,快速下单(支持的团购类型包括“物流配送”和“到店核销”两种)。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上有海量吃喝玩乐的视频,用户看到好吃好玩的地方有很强的种草拔草需求,团购功能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抖音用户的购物需求,本地化的团购活动或许会成为抖音的一个流量转化利器。

刘晨告诉燃财经,“中小商家预算有限,用在抖音上就势必会减少在美团的投放。我每天营业额大概8000元,扣掉房租、水电、食材、折损和工资成本,可能利润就剩下两三千,营销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其一,如果都做就会白忙活。”

抖音布局本地生活服务

抖音上的美食、旅游等本地生活内容一直很多,但官方下场的时间大概是2019年2月底,当时,抖音曾联合10家民宿推出了民宿季活动,邀请了24位旅游达人前往民宿拍摄短视频,借由抖音的信息流推荐给用户。在活动过程中,这些民宿分别推出4-6折不等的住宿券,用户观看短视频时可直接点进购买界面。

据《字母榜》报道,这次由抖音商业化部门牵头发起的活动,主要是想试行抖音关于民宿的视频能否直接刺激消费者在抖音里完成交易闭环。民宿季活动上线3天,总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参与活动的10家民宿微官网访问量增长了4倍。

2019年下半年, “2019抖inCity城市美好生活节”上线,这是抖音的年度重磅IP活动,同年,活动落地全国多个城市,130+品牌参与,线上系列话题累计播放量破百亿。今年,“2020 抖inCity城市美好生活节”一上线,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9月初,抖音上线了“抖音心动餐厅”,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发掘国内最受欢迎的餐馆。抖音用户通过实拍餐厅视频,发布时携带餐厅定位及活动话题即可提名。截至目前,抖音话题榜“抖音心动餐厅”的播放量已经超21亿次。

image

当然,抖音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尝试,最受关注的还是今年夏天,抖音先后上线的“门票预订”、“酒店预订”、“民宿预订”等功能。与以往的简单尝试有所不同,此次抖音开始围绕自身的小程序生态搭建本地生活服务网,如今,用户在商家主页点击“门票预订”链接后即可直接跳转至同程艺龙、驴妈妈等内嵌小程序,无需跳出App端即可完成交易。

抖音的这一模式,吸引了很多商家入驻。根据抖音客服对燃财经的指引,只要在抖音手机端进行企业自助认证,认证完成后,“商家号”变成蓝V会自动生成小店链接,在发布内容时添加链接,用户浏览视频的过程中即可触达店铺或下单。抖音客服表示,“完成蓝V认证的企业号不仅可以为店铺导流,也会得到更高的曝光量”。

刘晨介绍,通过抖音的企业认证需要交纳600元的认证费,除此之外,抖音平台给到商家的流量有限,想要获得更高的曝光率还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推广,单条视频的营销费用500元起步,上不封顶,不同的价位对应不同的曝光量,具体看商家的需求和投放预算。

尽管营销推广存在资金门槛,但丝毫没有阻碍商家们的投放热情。有不少用户向燃财经表示,最近两个月,抖音推送的美食、旅游类的营销内容明显比以往多出不少,甚至打开App端第一界面就是带有商品链接和商家定位的短视频,有达人推送的营销内容,也有商家账号自己拍摄的“热门”视频。

“抖音上,明星店铺的营销最多、最火,他们的资金实力雄厚,又有流量,还隔三差五地找一些达人对自己的店铺拍摄宣传,维持着店铺的热度。像陈赫、郑恺、李维嘉的店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达人去给他推广,这些流量都是要花钱买的。”刘晨对燃财经表示。

而刘晨从去年4月开始,每天都会在认证过的抖音号上更新内容,每隔两到三个月在抖音平台做一次投放,投放周期为半个月左右,一个周期投入3~4000元不等。

在刘晨看来,餐饮的辐射范围窄,美团的流量有限,当有限的顾客开始调换口味时,美团即便给到流量也难转化。“抖音也会根据内容定位进行推送,给到的流量基本上是能覆盖店铺的辐射范围,虽说流量转化不如美团效果好,但是抖音的流量是美团之外的,投放还是很有必要。”

抖音是一根刺

想在本地生活服务发力的不止抖音,快手做得更明显。

7月份,快手最新版本的“更多功能”中,新上线了“本地生活”这一入口。

点击进入本地生活后,有美食、周边游、购物丽人、休闲娱乐等内容,还有推荐、当地美食、当地玩乐三大频道。

去年8月,在2019快手商家号升级发布会上,快手商业生态负责人徐晗曦就宣布,快手全新升级的商家号将重点发力本地生活。“快手上线本地生活服务是想把消费者需求与商家诉求连接在一起。”

徐晗曦表示,快手在本地生活服务上与美团和大众点评并非是竞争关系,只要能够帮助消费者顺利完成交易过程即可,并不介意与美团或其他品牌合作。

如此看来,抖音、快手都没有把美团作为对手。

虽然有业内人士爆料,抖音未来很有可能搭建“抖音外卖”、“抖音旅游”等小程序,为附近的商家或者视频中的景区直接转化交易订单。但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抖音的本地生活未来跟美团的竞争领域相对较小,因为美团做的是整个本地生活的全产业链的服务,而抖音目前并没有涉及到交易体系和服务体系,更多的是营销体系的部分。美团的崛起在于其构建起的服务能力,这些线下业务资产重,抖音即使想做短时间也难以追上。”

根据美团的财报数据,2020年Q2,公司营收247.2亿元,上年同期为227亿元,同比增长8.9%;净利润22.1亿元,去年同期为8.76亿元,同比增长152.4%。

4

其中,美团餐饮外卖收入达到145.4亿元,同比增长13.2%;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达到45.4亿元,同比下降13.4%;新业务及其他收入达到56.3亿元,同比增长22.1%。

表面上看,餐饮外卖是美团的第一大业务,贡献了近6成的收入。但事实上,到店和酒旅却是美团真正的利润来源。

2020年Q2,美团餐饮外卖的利润率在同比提升了65.7%的情况下,利润仅为13亿元;而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的利润率在同比下降11.9%后,还维持着超过19亿元的利润,是美团当之无愧的“现金牛”。

抖音、快手的流量,对于商家来说,吸引力巨大。目前,越来越多的餐饮、旅游等商家,都选择了在其中开号。抖音去年就为商家开放了橱窗功能,商家可以将京东、淘宝等平台的商品链接,摆放在橱窗中。这让商家多了一个选择,但对于美团的核心业务来说,依然不构成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做本地化电子商务的模式,更接近京东,消费者付钱给美团,美团再跟商家采购,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是不能直接交易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美团对商家的控制力较强,可以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约束,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而抖音、快手的做法,更接近阿里,消费者和商家是直接交易的,这种模式,需要建立起很强的信任体系,否则,对平台的投诉会很多。

一位接近美团的人士表示,抖音快手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尝试,算是一根针,或者是一根刺,会让美团不舒服,但算不是对手。对于美团来说,目前的任务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抖音、快手的流量。

来源:燃次元 ,作者燃财经工作室

雅虎:外企折戟中国的非典型故事

文:黄亚男,编辑:大风,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有人曾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团购,几乎都是由模仿外国互联网公司而来,但当这些鼻祖们进入中国市场,总是节节败退。

在众多外企互联网公司进军中国的故事中,雅虎或许是那个最不典型的。

雅虎入华甚早,一开始就推行本土化团队,从收购中国创业公司,牵手中国重量级玩家,甚至一度将“雅虎中国”改名为“中国雅虎”,但中国雅虎却始终难占上风,最终随着全球雅虎的衰落也一同销声匿迹。

曾任雅虎中国区总裁的周鸿祎在其自传中回忆写道:很多跨国互联网公司初入中国,都面临一个选择市场还是选择血统的问题。当巨头来到中国市场,往往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惯常的手法来统治这个市场,不信任、不放权,通常最终都遭遇惨痛。

中国雅虎的故事不够典型,但也最能彻底暴露外企公司每每折戟中国的原因。在雅虎中国的数次搏斗中,总部竟成为了牵制它向前的力量。资本席卷下,中国市场的战略模糊、理解错位,雅虎中国渐渐沦为了牺牲品。

雅虎初入华

在奇幻小说《格利佛游记》里,主人公云游到慧骃国,在这个国家,马是主人,而人则变成他们圈养的动物,表现野蛮粗俗。这种被倒置过来的“人形动物”被作者命名为“Yahoo”。

在1994年,杨致远和费罗就以这个小说里的角色 “Yahoo”为名在美国创立了他们的网站,网站提供索引服务,集合了不同搜索引擎的目录。

Yahoo在小说里虽然不受待见,但是在开天辟地的互联网时代,跑得极快。

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雅虎就登录纳斯达克。广告业务越做越大,同时其门户网站四面开花,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到体育、游戏纷纷涉足。1999年,中国大多数人还没接触到互联网,雅虎就拥有了1.2亿用户。

上市后的四年时间,雅虎股价涨了100倍。有人曾说过,那时雅虎就是整个互联网。

1998年前后,雅虎试水中国市场。最初通过与国富通合作,后者负责雅虎中英文广告业务在内地的独家代理。

但正式成立国内分部是在一年后了。一年间,新浪网、搜狐均已经造起声势,获得了一定的国民度。虽然,像国内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在早期搭建均是仿照雅虎而来。

成立分部后,雅虎中国一切均仿照雅虎来:从新闻频道、邮箱到聊天室等等,几乎美国雅虎的汉化。而在做内容上,雅虎更多依赖人工编辑;对比之下,当时新浪、搜狐大多选择“填鸭式”的复制粘贴大面积曝光各路新闻。显然,后者的做法更能获得中国网民的喜好。

第一步并没有激起水花的雅虎开始调整策略。雅虎试图以收购中国公司的方式来打开市场,毕竟团队内部“汉化”,才真正可能懂得中国市场需要什么。

周鸿祎时代

2003年,雅虎找到了周鸿祎和他的3721,彼时3721通过搜索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根据当时媒体报道,雅虎也曾找过百度,但是周鸿祎的要价略低,且上市欲望不如百度强烈。

同年,雅虎中国以1.2亿美元收购了3721,并入雅虎中国。

周鸿祎升为雅虎中国总裁,带领着雅虎中国准备大干一场。当时有个有趣的细节时,团队整合时,反而是雅虎中国的50名员工搬去了3721所在的办公楼。

周鸿祎上任后,试图用狼性的方式激活雅虎这种“不紧不慢”的跨国大公司作风。他倡导大步快跑、重新创业。雅虎中国开始从搜索、邮箱、通讯领域多方出击,而且不少是独立的产品品牌。譬如2006年上线的“一搜网”。

大刀阔斧下,周鸿祎将雅虎邮箱做到了中国第二的位置。而搜索引擎,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报告,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雅虎中国、3721、一搜)为30.2%,Google为22.4%。

雅虎通,雅虎曾经推出的即时通讯工具,2018年停止服务。

显然,从周鸿祎当时肆意实行新打法的行为来看,彼时雅虎中国的权限还是比较开放的。但雅虎总部始终是矛盾的,譬如对中国分部的注资上的矛盾表现,就是周鸿祎日后与雅虎分裂的最大导火线。

首先,雅虎对3721的收购就存在赌注的意味。根据IT时代周刊报道,收购金额并没有一次性付清,剩余一半是要以周鸿祎和3721完成雅虎中国的任务指标为条件。这也意味着,雅虎总部对3721的投资收购成本考虑隐隐中牵制了中国雅虎的发展。

雅虎总部始终以试探性的策略在中国开展业务。当下一年周鸿祎希望开展更猛烈的进击,希望雅虎总部投入更多资金时,总部却始终不为所动。

周鸿祎曾经提到,当时所有“突进式的资源和动作全都依靠3721来进行”,而跨国公司的重重上报制度是阻碍其在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5年8月,周鸿祎从雅虎中国正式离职。

阿里时代

2007年,刚履新中国雅虎总裁的曾鸣,一身白色唐装外套着西装,走进了ad:tech互动营销会议和展览现场。

唐装+西装,是曾鸣颇为有特色的服装搭配。就任雅虎总裁前,曾鸣在长江商学院任教,也为阿里提供企业战略上的咨询服务。

两年前,在软银孙正义的撮合下,杨致远找到了马云,雅虎也找到了一个更加重量级的玩家来继续它在中国的路。

2005年,雅虎用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全部资产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来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完全摊薄)。自此,淘宝网成为了阿里的全资子公司,雅虎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战略股东。

完全交由阿里的雅虎,做过一些彻底的改动。譬如,曾鸣在任期间,从改名开始,他将雅虎中国改为中国雅虎,并强调了中国雅虎的独立性。“中国人对中国雅虎负责。”

虽然一切都交由中国人来决定,但雅虎仍然没走好这一步。

中国雅虎当时的定位是明晰的:一个具备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集搜索、社区、邮箱、电子商务等于一身的门户网站。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雅虎并没有独立而长远的战略方针。

在用户眼里,当时雅虎中国的页面也被颠三倒四的更改,从门户网站到单一搜索框,再改为门户网站。

2008年,雅虎中国收购口碑网,开始主打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搜索。但随后一年,口碑从雅中国雅虎又脱离出来,重新专注门户搜索。中国雅虎的核心业务也被阿里内部不同部门吸收分化。有人评价,雅虎当时的打法就像是阿里子公司的配合战,需要什么做什么。

五年间,中国互联网格局斗转星移,而中国雅虎始终难以突破困境,以尴尬的角色夹缝生存。2010-2011年,随着阿里对支付宝的股权重组,阿里和雅虎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最终,中国雅虎的品牌按协议将于2016年底前重归于美国雅虎。

到2013年,中国雅虎宣布停止邮箱服务。此时,中国雅虎的业务仅剩邮箱和门户资讯,员工总数不到200人。

2015年,雅虎公司关闭北京研究中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大败局

雅虎战败中国,大背景下,是全球雅虎的江河日下。

早在2007年,雅虎就已经遭受到来自谷歌、Facebook的攻势。2007年,雅虎股价下跌了7%,而谷歌和微软则分别上涨了54%和22%。

而令人诟病的对Google、Facebook的收购之失,则让雅虎失去了一个个抢占新滩的机会。在因为最后时刻拉低压价而导致收购Facebook失败,雅虎就彻底错失社交媒体之机,也再没能补上。2009年,雅虎接连关闭雅虎关系、空间等社交产品。

2013年起,雅虎发生了数次数据泄露事故,但是知道2016年才对外公开。事后调查显示,仅2013年,雅虎就发生了30亿名账户数据泄露。

有人提出,雅虎失败,也因为资本吹高了雅虎的估值。

1996年上市时,雅虎营收仅9万美元,但是估值达到5亿美元,到2002年,雅虎估值就超过了千亿。

1995年,雅虎获得了红杉投资的200万美元;1998年,软银孙正义投入了1亿美元,一下拉升雅虎的估值。与此同时,雅虎的业务全线扩张,从搜索、新闻到电子邮箱,地域上从美国、日本到韩国、中国,像是一口想吞下整个盘子。

在全球雅虎对中国的定位中,始终没能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走向。虽然雅虎入华很早,也“汉化”得很彻底,在中国找来了几乎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玩家,但仍然敌不过雅虎的跨国基因。在创始人杨致远辞职后,雅虎股东中则更急于出售亚洲资产以分红套现。

雅虎的历任总裁均是中国人,但是更换速度太快。在曾鸣教授之前,曾有一位仅任职仅仅40天的总裁谢文,他曾任和讯网CEO。

上任初期,谢文在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表示,他有九成把握成功。一切都表明,雅虎中国当时拿着一手好棋。

谢文上任后,砍掉了雅虎上网助手,在业务上全力向社区靠拢,意图发展起真真对雅虎品牌认可的用户。但是这一战略定位并没有得到总部的支持。谢文发现,雅虎中国派系过多,从原雅虎中国员工、3721员工到田健派系、阿里巴巴员工,人事关系复杂,工作开展缓慢。

一位曾经在雅虎中国短暂供职的人士回忆,雅虎的品牌其实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跨国互联网品牌,雅虎在国民认知上的积累其实远超过其它同行人。但十几年下来,运营最终辜负了品牌感。

雅虎历任中国区总裁与雅虎总部之间的倒戈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每当雅虎中国想要全力迸发,最终总是受到总部的牵制。在资本力量掣肘下,中国雅虎到底是要成为一个“钱包”还是战略市场,也始终悬而不决。无论是对周鸿祎3721的成本控制,还是与阿里的股权合作,中国雅虎在更多时候反而充当一个迁就的角色。

潮起潮落的互联网大军中,雅虎虽然辉煌,成为一代先驱,但是一旦错失风口,落于人后,就再难书写反转的剧情。在中国市场上,人们对雅虎的遗忘已经早早开始,最终,只有零星网民还记得曾经有一个“Yahoo”的标志存在过。

特斯拉再砍自己一刀

文/允中

来源:对撞派(ID:ai7gua)

“不可能降价!”

“这车两年内都不可能降价!”

正在进行中的北京车展现场,一位衣着考究的特斯拉Model 3销售,毫不在意汹涌人潮带来的噪杂,面对询问自信满满地断言。

很快,打脸就来了。

昨天下午,特斯拉送上国庆贺礼:Model 3再次降价。

头茬韭菜笑了

Model 3最基础的“标准续航升级版”车型,现在补贴后的售价降到24.99万元。比之前最便宜的车型,还要再便宜2万多点,单论降幅约8%。

降价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Model 3的销售?这个还不确定。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老车主肯定是受刺激了。

比方,资深车评人韩路。

特斯拉官方宣布降价的新闻稿出来没多久,韩路就发出了这么一条微博:

△ 韩路微博

△ 韩路微博

你们这些人笑话我61.7万买Model3P,一年白菜价。于是,你们买了27万的Model3,你们说27万已经极限低了,难道还能成24万啊!

哈哈哈,刚三个月,今天!24万的就来啦!!!!哈哈哈!!!!

成韭的路上,谁也跑不了的!哈哈哈!肥美的头茬韭菜,瞅着刚刚露头就被割的小韭菜,露出了诡异而欣慰的一笑……

你们感受一下。

100步笑50步。

这条微博的评论中,各种韭菜梗乱入,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只要是Model 3降价的消息下面,评论的样子都大抵如此。

特斯拉上一次调价是在今年5月1日,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前售价由32万,降至29万,加上补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27万。

当时,就有人在知乎说,特斯拉Model 3从年初开始到今天,已经2次降价,每次降价2万元。拿这两万元加油,不比充电划算吗?于是提问:

“被特斯拉割韭菜了,怎么办?”

△ 知乎提问截图

△ 知乎提问截图

现在从五一到十一,这个问题还能继续问。看起来每逢过节,特斯拉的老车主都能收获一点新的刺激~

其实不止Model 3,其他特斯拉车主比方Model X等,也都经历过类似的心跳时刻。另外就在这两天,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讲了一下售价。

看到有人说Model 3要降价到17万元,马斯克赶紧澄清:我们不会把Model的售价砍到17万元。他之前说特斯拉正研发一款售价17万的全自动驾驶电车,现在他补充说那辆车:“会比Model 3还小”。

情理之内,意料之中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特斯拉进一步降价,抢占份额、挤压同行的生存空间,这是一件情理之内的事情。

不久前,一份理想汽车CEO李想的聊天记录,曾经在网上流传。李想引用的数据表明,Model 3销量远远高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他说Model 3“干翻一切”,并形容这种态势是:“灭顶之灾”。

即便成绩亮眼,特斯拉还要继续降价。

这也在意料之中。自从去年传出特斯拉与宁德时代合作,关于Model 3降价的推测和传闻就一直没有断过。

宁德时代给特斯拉带来了什么?无钴电池。

此前,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搭配的是镍锰钴(NMC)电池,而换用无钴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后,成本和能效均会得到改善。有报道称,宁德时代CEO透露,LFP电池的成本预计比NMC电池低10%左右。

今年7月,宁德时代就已经开始为特斯拉供货新电池了。

当时外界已经预估到Model 3换用新电池后,成本大约能降到20万左右,售价可以进一步降至24万左右的区间。果不其然。

当然特斯拉的卖点,可不只是价格。

品牌调性、Autopilot、超级充电站等都是买家看中的点。关于Autopilot有很多赞誉,各种指责和批评也不绝于耳。而超充,现在也被车主吐槽跟不上卖车的速度,导致充电站排队现象严重等等。

尽管一直有种种不足,现在你要买辆电车,特斯拉大概仍是第一选择。所以,降到不足25万这个价格,买Model 3还会被割么?

一堆微博网友留言说:“咱们19万那天见”。

OMT

有人给特斯拉免费设计了一个新Logo,看起来颜色更环保。

难倒创业团队的惊险一跃,是“李开复陷阱”

每一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都必须要考虑市场的应用能力和消费者需求。而这之中,存在着一个微妙而危险的“李开复陷阱”。

口述/吴晓波

来源/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曾经,我与创业工场的李开复博士有过短暂交流。

李开复早年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他从谷歌辞职后,在国内筹集了一笔资金,专门投资新科技类型的创业公司。

我问他,你见过很多技术高超的年轻人,也投资过无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你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这个曾经在苹果、微软和谷歌公司工作过的计算机科学家对我说,他最沮丧的是,当遇到一些“眼睛发光”的科技创业者,理解了他们研发的酷炫并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时,却不能投资它。

为什么?

因为,虽然这些产品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但是却找不到消费者,无法实现应用。这就意味着:

任何创新性产品,它从实验室到市场,其间会经历一个惊险的跳跃。

这个跨度横亘在创业者面前,很多人跃不过去。这并不意味着产品的技术不好,没有创新性,而是创业者没有找到消费的应用市场。

1

这就是产品与消费市场脱节的现象,脱节很大程度上与产品的“伪需求”性质有关。

对此,销售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如何把鞋卖给不穿鞋的人?

故事是这样,一座海岛的居民从来不穿鞋,原因不明。岛上来了一位产品经理,他需要设计合适的鞋子卖给岛上居民。如何卖?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产品经理认为岛民不知道鞋为何物,便将大陆居民对鞋的需求也当成岛民的需求,向他们销售了一款皮鞋,结果销量很差。

方案二,产品经理向岛民销售不易积沙、穿着舒适的凉鞋,结果销量大增。

两个方案的结果反差极大,为什么?

方案一中的皮鞋精致美观,是大陆上城市居民的需求。但经调研后,产品经理发现,居民住在海滩边,穿鞋走路时,鞋里常有积沙。岛民最终选择赤脚行走,是因为赤脚比穿鞋更舒适。

皮鞋也会积沙,因此,它精致美观的特征对岛民来说便是个“伪需求”。

舒适、不积沙才是岛民的真正需求。所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方案二才能销量大增。

2

关于“伪需求”的问题,李开复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当年在硅谷的时候,李开复曾在一家叫SGI(Silicon Graphics)的公司就职,它的中文名叫“硅图”。这是一家做视算技术起家的跨国公司,曾推出过很多优秀的服务器产品,比如Indigo系列。

SGI公司1993发布的Indigo2图形工作站   图源:SGI Tech

SGI公司1993发布的Indigo2图形工作站   图源:SGI Tech

虽然这家公司辉煌不再,但是在20多年前,SGI和谷歌齐名。

在SGI时,李开复研发了一款产品叫做3D浏览器。

他和研发团队想要在浏览器里建一个3D世界。他曾表示过,这个产品完全是科学家在脑海里的构想。

比如,他们希望这个3D世界,能够实现导航,物体可自由移动,并能制作非常酷炫的广告。

这个想法在当时非常有创新性。研发3D浏览器的2000年初,计算机系统甚至还没有足够容量的内存和足够快速的宽带去支持它。

但李开复却认为,不能等到所有的技术都能满足3D浏览器的需求后再去研发它。

之后,他们研发成功了,3D浏览器在前期运行得相当不错。

李开复对自己研发的这款高科技产品相当自信,认为它有着世界上最好的VR技术,必然也有充足的市场需求。

但当李开复团队把这个产品展示给公司的CEO时,CEO却给李开复泼了一盆冷水。

CEO表示,公司研发它已经耗费大量资源,但不认为这个产品有市场价值,因此不愿意保留这个产品。

李开复不服,想亲自收集证据反驳CEO。

于是,CEO给李开复定了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市场上寻找买家,推销这款3D浏览器,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它消费。

李开复最初的自信满满,当面临真实的市场需求时已经烟消云散。市场上果然没人愿意购买它,最后李开复不得不以很便宜的价格把它卖出去。

3

李开复销售3D浏览器产品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第一,技术无法产品化。

当创业团队研发产品时,只专注于技术性的创新,但并没有考虑技术的实用性创新。

第二,技术被证明为“伪需求”。

在当时,或许3D技术很先进。但是消费者在使用浏览器的时候,并没有使用3D技术的需求。研发团队认为它能实现导航功能、能制作酷炫的广告,但是消费者在使用导航功能或者看广告时,并不一定需要3D的效果。

所以,研发团队所构想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实际上是一个“伪需求”。

“伪需求”对很多高科技初创团队来说,往往并不易被察觉。他们常把辛苦研发的产品视为自己的孩子,为之投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它能造福用户的生活抱有无限期待。

因此,许多创业项目都带有团队最初的憧憬,但这些憧憬是否适合市场却是未知数。

很多产品经理都认同,一些创业团队其实掌握了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但凝聚着前沿技术的产品却并不一定符合需求的逻辑。

李开复研发和销售3D浏览器的故事,或许可以称为——“李开复陷阱”。

这个“陷阱”很美好,充满着想象力。但它最大的危险是,当创业团队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时候,这个技术能否被产品化?这个产品能否符合现在或者未来一定时间内消费者的需求?

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边界性和可量化性。

今天的中国,在产业进步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境况下,正爆发一场激动人心的科创热潮。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的产业经济而言,具有决定性的进步意义。

不过,具体到每一项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时,必须要考虑市场的应用能力和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之中,正存在着一个微妙而危险的“李开复陷阱”。

“风口杀手”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文/龚进辉

来源:龚进辉(ID:gongjinhui2)

那个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网红”罗永浩终于成功了一回。

昨天,他在《脱口秀大会》总决赛上自曝,自己欠下的6亿元债务已偿还近4亿元,不出意外的话,最快1年将还清余下债务。明眼人都看得出,罗永浩卖艺还债之路走得顺风顺水,与持续深耕的直播带货息息相关,简直是还债最大功臣,得以摆脱“老赖”身份。

都说直播带货来钱快,罗永浩实力演绎到底有多赚钱。据自媒体“Tech星球”计算,4月开播至今,他赚取的佣金费高达2.08亿元,坑位费赚了4亿多,这只是粗略统计,即便加上退货等因素影响真实收入、团队成本、税收,以及其带货能力起伏对佣金率和坑位费的影响,吸金能力也十分惊人,十足的人生赢家。

放眼所有行业,比直播带货来钱更快的行业少之又少,罗永浩抢占这一风口是明智之举。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优势、对产品的审美眼光,又能赚得盆满钵满,何乐而不为?因此,你会看到,短短半年,他便迅速成长为抖音带货一哥,跻身行业“四大天王”,成功打了场翻身仗,欠广大锤友的一次成功终于还上了。

罗永浩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胜利,而且是大胜,不仅给长期支持的锤友一个满意答复,更是对“风口杀手”“行业冥灯”等负面标签一次强有力的回击。至少直播带货赛道,并没有因为他的入局而遭受重大打击,以至于做不下去,相反仍保持旺盛、强劲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罗永浩杀入直播带货赛道后,这一热门行业迎来很多变化,好的坏的都有。坏的方面指数据造假等乱象非常严重,不仅刷直播带货观看数据、粉丝数据、销售数据,一些不靠谱的MCN机构还专做商家的“杀雏生意”,让人防不胜防。

不过,这是直播带货行业经历粗放式发展走向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这些阵痛属于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整体影响可控,只要经历优化调整,引导行业步入发展正轨,未来仍大有可为,不至于走向没落。显然,罗永浩承受住行业巨变的压力,直播带货做得有声有色,业绩并未出现较大波动。

当然,罗永浩也别怪吃瓜群众“毒舌”,之前被调侃为“风口杀手”“行业冥灯”不是没有原因,这与他经历手机、移动社交、电子烟三连败密切相关。

先说手机,2012年4月,锤子杀入手机行业,入场时机不早也不晚。与小米一样,其也是先从软件开始,再延伸到硬件制造领域,而且罗永浩的营销能力比雷军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尴尬的是,锤子销量、市场份额与声量完全不成正比,更无法与小米相提并论。

回顾锤子6年半做机史,2017年5月上市的坚果Pro是最畅销机型,半年卖出100万台,但在年出货量近4亿台的中国市场显得微不足道。更为扎心的是,罗永浩把坚果Pro大卖归功于用户只想要一个半价山寨iPhone。

众所周知,除了早期的T1、T2之外,锤子手机主要走性价比路线。用罗永浩的话来说,做手机不赚钱,只是用来交个朋友。的确,高性价比往往意味着毛利微薄,需要通过快速走量才能实现盈利,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下,锤子手机始终销量惨淡,不可避免陷入亏损境地,而尴尬的市场表现,又削弱了资本市场投资热情,无形中增加融资难度。

因此,在锤子陷入至暗时刻的2016年,曾两度发不出工资,各种版本的收购传闻四起,不得不通过向贾跃亭借款、大幅裁员等方式来度过难关。好不容易熬过2016年危机关头,2017年凭借坚果Pro的畅销,获得成都国资6亿元注资,成功实现起死回生。

但好景不长,此后发布的坚果Pro2、坚果3、坚果R1和畅呼吸空气净化器销量均不及预期,加上在备受质疑的TNT上倾注太多精力却颗粒无收,彻底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2018年10月,锤子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随之而来的是大幅裁员、股权冻结、砍掉产品线、缺货,债务缠身的罗永浩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2019年初,罗永浩把坚果品牌和手机业务作价3亿元出售给字节跳动,锤子背负的6亿元债务才有所好转,而坚果手机也彻底告别“罗永浩时代”。其实,锤子手机销量始终上不去,真心不能怪风口,只能怪自己。一个实锤便是,小米比锤子早2年起航,成功踩中智能手机换机潮的风口,如今已稳坐全球第四。

事实上,锤子手机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估计一向自信的罗永浩不会认为自家产品出了问题,因为他时常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并抨击行业抄袭乱象,来彰显自身对产品创新的独特、执着追求。不过,我认为锤子恰恰败在产品上,罗永浩所做的种种努力只感动自己而已,不是用户思维主导,更像是贯彻个人意志。

比如,罗永浩的得意之作T1曾被列入“失败博物馆”,这家博物馆对T1的评价值得他深思,“锤子失败得非常特别,冷门需求置于相当高的优先级,毫无意义的对称美学,很符合强迫症用户的喜好。”其他产品同样存在这一弊端。

2

再说聊天宝,从2018年8月正式亮相到2019年3月团队解散,聊天宝只存活了短短7个月。其前身是子弹短信,对外宣称由快如科技团队打造,实则锤子内部团队做的,目的是尽快拿到融资,来弥补锤子资金缺口。凭借罗永浩的光环,子弹短信一经发布便迎来用户快速增长,下载量节节攀升,并在7天内融资1.5亿元。

子弹短信迅速敲定A轮融资,与其具有过人之处不无关系。子弹短信主打高效沟通,在功能设计和交互上有诸多创新,比如无需进入聊天对话界面即可回复信息等。不过,这些贴心周到的微创新只是锦上添花,却不是雪中送炭,让用户在平台上搭建稳定的关系链这一核心问题不解决,微创新做到极致也是白搭。

彼时,微信已高度成熟,在移动社交领域形成垄断霸权的格局之下,子弹短信面临用户迁移成本极高这一现实难题,近乎处于无解状态,注定难以杀出重围走向大众市场。而那些让罗永浩引以为豪的微创新,在用户看来却无关痛痒,无法促使他们真正留下来,前期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尝鲜过后重回微信怀抱。

因此,在短暂风光之后,子弹短信不得不面临用户大量流失,加上其后续又未通过调整运营策略来扭转颓势,甚至一度因涉黄被下架,大有一种“出道即巅峰”的落寞感,在社交榜排名一落千丈。而子弹短信数据愈发难看,更难吸引投资人继续跟进。

2019年1月,子弹短信化身为聊天宝回归大众视野。吃一堑长一智的罗永浩似乎意识到,吸引用户注册不是本事,留住用户才是王道。因此,你会看到,除了继续强化高效沟通这一卖点,聊天宝还通过利诱方式来增强用户粘性,比如内置游戏模块“摇钱树”,玩游戏就能挣钱,试图通过补贴来吸引下沉市场用户。

不可否认,聊天宝运营策略有所进步,但仍未解决用户关系链这一根本问题,终究治标不治本。当这个留住用户的唯一理由不成立后,其不得不面临与子弹短信同样悲惨的境遇。尴尬的是,聊天宝提现套路满满,让用户大为不满,基本宣告补贴策略失效,救不了摇摇欲坠的聊天宝。

2个月后,随着罗永浩退出聊天宝股东行列,加上团队就地解散,聊天宝彻底走到尽头,还是没有摆脱短命的下场,来去匆匆,别说强大到足以挑战微信,就连自身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最后说小野,在科技界一路败走的罗永浩,将目光瞄向科技含量不怎么高的电子烟。去年3月,他创立小野电子烟品牌,投身创业之初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将重新定义一个行业,“让电子烟行业迎来真正的工业设计,告别乡村风时代。”

众所周知,电子烟是2019年行业热门风口之一,一大帮玩家蜂拥杀入,但由于国内电子烟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无监管、无标准、无安全认证,遂滋生市场无序等诸多乱象,使其备受争议。其实,小野实力算不上特别出众,但彼时群雄混战志在共同做大市场,并未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抢地盘地步,因此其在行业激战中活得还算滋润。

不过,11月初,包括小野在内的所有电子烟玩家遭受集体重创。10月底,小野发布新品,并宣布将于双11上线销售。11月1日,罗永浩在微博上转发“vvild小野一次性雾化电子烟”双11在电商平台正式开售的消息,微博发出20分钟后,电子烟全面禁售的消息便铺天盖地而来。

电子烟一纸禁令,彰显了国家对电子烟线上渠道管控的决心,也让罗永浩很受伤,线上渠道被禁止意味着直接砍掉1/4销售额,打乱了其赚钱还债的计划。罗永浩曾向好基友黄章晋透露自己做电子烟的初衷,除了看好行业之外,还希望通过电子眼实现盈利,为此前锤子欠下供应商的货款还债。

如今,电子烟这条生财之道基本断了,不得不另寻出路,而他治下的锤子已步履维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2019年5-11月,罗永浩在不到半年内将锤子股权质押多达50次,股权质押通常是公司现金流短缺但又无处借贷时最后的融资方式,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到期还不上,这部分股份就归质权人所有。

股权质押这招用了50次,锤子处境艰难可见一斑,既体现了罗永浩不遗余力地拯救锤子,不让公司走到破产清算这一步,但也暴露出他拯救锤子的筹码越来越少的尴尬,无计可施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烟重拳监管不仅彻底葬送了小野的前途,也让罗永浩老部下朱萧木治下的福禄电子烟迅速凉凉,后者创业失败后重新与他搭档,在风起云涌的直播带货赛道一路拼杀至今。

对了,罗永浩还曾错过口罩这一风口。今年以来,口罩成为非常抢手的硬通货,KN95口罩更是一罩难求,有网友翻出了锤子生态链企业畅呼吸当年生产的KN95口罩,而彼时空气净化器是畅呼吸的核心产品,KN95口罩以赠品形式送人,外界不禁感慨道,“再次心疼老罗,又错过了一个风口。”

更倒霉的是,畅呼吸不仅错失口罩这门生意,还因时运不济而无奈走到卖身这一步。2017年11月,其推出首款空气净化器,但2017年冬天北方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销量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而锤子仓库在北京,运输成本压力很大,截至2018年中仅出货3万台。在2018年底锤子深陷资金链断裂危机后,罗永浩无暇顾及畅呼吸,3个月后将其卖给好基友刘江峰创办的优点科技。

结语

显然,在经历手机一役惨败之后,罗永浩先后杀入移动社交、电子烟赛道,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对还债帮助有限,直到今年进军胜算极大的直播带货,他才终于如愿尝到成功的滋味,在享受功成名就的同时,也在还债上往前迈出一大步,实在太不容易。

为了尽快还债,脱口秀、游戏广告代言甚至婚丧嫁娶主持等赚钱门路,罗永浩一概来者不拒,也是蛮拼的。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年底前,他很有可能还清所有债务。到时候,无债一身轻的罗永浩或将进行更多有趣的尝试。毕竟,直播带货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只是他通往梦想的盘缠而已,加油老罗!

复仇者联盟5:打倒苹果

作者:古泉君

Spotify 起诉苹果、Epic 起诉苹果,欧盟起诉苹果……相信你在过去几年已经看过无数类似的新闻,“苹果税制度”确实让苹果收到了不少垄断的指责。终于,这些看不惯“苹果税”的公司,组建了一个“复仇者联盟”。目标只有一个,改变苹果已经实行十余年的抽成制度。

美国时间 9 月 24 日,《堡垒之夜》游戏开发商 Epic Games、音乐流媒体服务 Spotify 以及约会应用 Tinder 母公司 Match Group 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组建非营利组织——App Fairness (应用公平)联盟,共同向苹果和其他应用商店施压,迫使其改变目前的市场规则。

2

这三家发起公司的影响力都很大,基本上可以算是各自领域内的领头羊,其他创始成员还包括 Blix,Blockchain.com,Deezer,欧洲出版商理事会,欧洲新闻媒体,Protonmail和 SkyDemon。

App Fairness 联盟的网站也已经上线,网站首页,展示着联盟提出的 10 条愿景:

3

除了愿景以外,联盟还提出苹果和 Google 都存在反竞争政策,消费者缺乏选择的自由,没有竞争,没有选择,没有追索权。

CNBC 报道,该联盟的代表萨拉·麦克斯韦(Sarah Maxwell)曾在金融技术公司 Blockchain.com 和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竞选活动中工作过,她表示,该小组的成立是出于“对事情永远不会改变的希望”,其目的是招募更多的开发商。她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的联盟中有 Epic 和 Spotify 这样的大公司真是太好了,但我们并不仅仅是为它们说话。”

联盟的愿景中大多数都是合理且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有争议的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八条:“不应要求开发人员支付不公平,不合理或歧视性的费用或收益分成”,问题的关键就是,多少算是公平呢?30% 不合理,20% 就合理吗?10% 呢?谁来定义合理与公平呢?而且客观来说,苹果的 30% 不算高,国内的一些手游渠道是 5:5 甚至 3:7 分成,渠道方拿 7。

第九条:“应用商店不得禁止在其平台上线竞争性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开放的安卓一直是支持第三方应用商店的,但这是苹果绝对不能接受的,不仅仅是分走利益的问题,站在苹果的角度来看,第三方应用商店不可控,会对苹果一直标榜的安全、稳定的生态造成影响,这才是最致命的。

联盟的发起者都是头部应用,这很好理解,因为只有他们有反抗苹果的底气,尤其是 Epic,《堡垒之夜》是爆款游戏,而且是全平台的,Epic 自然会认为是自己游戏做得好才有人玩,PC 上面赚 1 块就到手 1 块,而到了手机上,凭啥你苹果啥都不干就从我这拿走 30%?

而那些没有自己发行渠道的小应用,反而会感谢苹果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有一定曝光机会的发行平台,30% 抽成也能接受。

Epic Games 是最近与苹果和 Google 矛盾最激烈的公司,这家游戏公司在《堡垒之夜》上线了一种绕过苹果和 Google 进行支付的方式,显然这损及了平台的利益,被两个平台先后下架。随后,Epic 将苹果与 Google 诉诸法院,指责两家公司利用行业地位进行垄断,并且夺走了开发者的自由。

《堡垒之夜》的下架会给 Epic 带来营收上的影响,拖得越久对其越不利,也因此,这场纷争必须尽快结束。

苹果和所引领的应用商店机制已经相当稳固,靠着它苹果与 Google 赚到了不少的钱,尽管有人说平台是“雁过拔毛”,但客观来说,平台确实给开发者们提供了曝光机会与发行服务,让不少开发者赚到了钱,另外,苹果也提供了开发工具的支持、安全的支付手段,完善的退款机制等等。即便是联盟的这些发起方来说,也在应用商店上赚得盆满钵满,尤其是 App Store 的总营收、平均收入等数据常年领先 Google Play,可以说是目前移动端最有价值的变现渠道。

针对 Epic 们的垄断指责,苹果辩护称,其 App Store 销售额的 30% 符合行业和其他数字市场的标准,并且苹果在安全和隐私上做出了努力,比如每周审查超过 100,000 个应用,拒绝超过一百万个应用包含有害,令人反感或非法内容的应用等。

“苹果税”的故事其实已经在主机游戏行业上演过一次了,当时任天堂权利金制度人人喊打,50% 的抽成直接让 NAMCO 投奔了索尼,新的时代,新的机制,各方势力都要争夺这其中的话语权。

其实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也都会拿出对自己有利的论据。开发者自然认为苹果提供个平台就拿抽成,赚钱也来得太容易,而苹果也认为自己建立平台,提供开发工具、审核与隐私保护、支付等等服务,当然要收钱,反而是开发商想白嫖我的服务。包括消费者也是,如果绕过平台充值能有优惠,那么自然会用脚投票,顺便跟着厂商一起骂平台是吸血鬼。

我们习以为常的应用商店制度,其实出现的时间也并不算长,话语权的争夺势必是旷日持久的斗争,谁都不会轻易让步。“复仇者联盟”的出现会让过去散兵游勇的状态结束,转而集体向苹果施压。但苹果肯定不会轻易让步,否则这事就没完了,所有开发商都会要求降低抽成。此次事件如何收尾,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应用商店机制未来的命运。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