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高、壁垒低,共享充电宝拿什么故事冲刺上市?

文 / 凤梨

来源:连线 Insight(ID:lxinsight)

2021 年或成为共享充电宝上市元年。

去年年中,小电科技签署上市辅导协议,预备在创业板上市。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创业板上市审核流程缩短为 7 个月,小电有望今年实现上市。

近日,怪兽科技亦传出赴美 IPO 的计划。据路透社报道,怪兽充电目前正与花旗、中金、华兴资本及高盛等投行洽商,目标或定于今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募资 3 亿美元。

至此,“三电一兽” 中的 “一电” 与 “一兽”,将争夺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最新的涨价风波过后,共享充电宝使用均价提到了 3 元 / 小时,使得该行业收入水涨船高。

“优质店铺投放设备一个月回本,普通店铺三个月回本”,在网上,充电宝厂商类似的加盟销售标语比比皆是。而在半年多以前,他们普遍宣传的回本期还是 3-6 个月,在一年多以前,则是 “不到一年”。

在这个时间点上市,龙头企业的选择颇为明智。2018-2019 年行业洗牌期刚过,龙头市场份额增加,“钱” 景蒸蒸日上。

此番上市潮到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数据即将披露,外界可以一窥这个行业的实际盈利情况。

不过,仅仅只是赚钱还不够。

目前,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不仅要应付第二梯队厂商 “以让利换取市场” 的激进扩张策略、防御来自互联网巨头美团的强势进攻,更面临着一二线城市市场饱和、三四线城市两三年内即将饱和的现状。

相比于主板,创业板和美股科技板块,显然偏好高成长而非 “绩优” 的故事。共享充电宝企业,能拿得出具备想象空间的 “性感” 故事吗?

闷声赚大钱

近两年,关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烧钱混战的消息少了,更多的新闻则聚焦在涨价潮上。

2020 年 7 月起,有关共享充电宝涨价的新闻时不时刷屏。这是继 2019 年 8 月以来,行业的第二波大规模涨价潮。

“一小时三块钱,充了 20% 的电”、“出门花了 10 元,手机电量从 10% 充到 60%”,共享充电宝太贵,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

两年内,共享充电宝从 1 元 / 小时的 “白菜价”,涨至平均 3 元 / 小时,高者甚至要 10 元 / 小时。有网友测算,特斯拉 Model3 使用公共桩每小时电费约 2.6 元,而共享充电宝在 2-3 元,费用堪比特斯拉。

共享充电宝涨价引发央视调查,图源中国日报官方微博

共享充电宝涨价引发央视调查,图源中国日报官方微博

用户吐槽的背后,却是玩家们闷声赚钱的现状。

倍电科技深圳某代理商告诉连线 Insight,在深圳罗湖区核心地带,将共享充电宝设备投放到商场、酒吧、ktv、医院这些人流量大的场所,平均 1-2 个月就能回本;投放到饭店、奶茶店、棋牌室、网吧等地,回本期也不超过 3 个月。

“上一波涨价,我们仅针对酒吧、KTV 等高消费场所,或是高铁、博物馆等相对偏远的地带。这些地区有充电刚需,所以涨价后客户没有减少,行业回本期缩短了。” 他表示。

云充吧上海地区一位销售则向连线 Insight 透露,共享充电宝厂商或代理商与商家的合同是一年一签,所以调价也基本是一年一次。年前涨价后,今年年内价格将保持稳定。

“无论在大城市人流密集地带,还是二三线城市核心商区,目前行业基本都能盈利,代理商没必要以大幅涨价的方式收割用户”,他说道。

2019 年,怪兽充电曝光的商业计划书显示,除去 BD 与销售部门人工成本 20%、分店利润 23%、充电宝及柜机折旧 16%,以及仓储、运费、安装费、配件费等,日均每个共享充电宝毛利率为 31%。

怪兽充电,图源怪兽充电官方微博

怪兽充电,图源怪兽充电官方微博

根据倍电科技某代理商透露的运营情况,在部分数据更新后,厂商利润率更高了。

据他透露,在深圳人流量大的商场,一台充电宝按 3 元 / 小时计费,平均每天可入账 900 元,扣去每月 500 元租金和 60% 的商家分成,不到 3 个月便可回本。折算成年均收益率,大概在 35% 左右。

向好的盈利状况,推高了共享充电宝厂商的业绩。

2020 年 6 月,小电科技与浙商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创业板挂牌上市。据艾瑞咨询《2020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2019 年小电科技营业收入在 15 亿以上,按 2020 年 17% 的行业平均规模增速、20% 净利率保守估算,其净利润至少有 3.5 亿。

计划赴美上市的怪兽充电宝,近两年发展更是亮眼。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共享充电行业发展报告》,2019 年怪兽充电以 36.4% 的市场份额跃居市场第一,成为行业首家年交易总额迈入 20 亿元大关的企业。

“三电一兽” 中,“一电” 与 “一兽” 将在今年年内上市。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它们在资本市场上,将有什么样的表现?

头部玩家的护城河够深吗?

经历了两年行业洗牌期,共享充电宝头部厂商优势尽显。

据 Trustdata 数据显示,2019 年,“三电一兽” 四家公司合计垄断共享充电宝 96.3% 的市场份额。其中,街电以 28.6% 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小电和怪兽分别以 27% 和 25.1% 的份额次之,大有 “三分天下” 之趋势。

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份额,图源中商情报网

2019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份额,图源中商情报网

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加速向龙头集中。有观点认为,“强者恒强” 的逻辑正在这个领域兑现。

但和业内人士交流后,我们发现,龙头的护城河并不稳固,正面临着重重挑战。

倍电科技执行董事吴生告诉连线 Insight,一台 7 口的小型充电宝设备,倍电与小电在同样配置、同样批发量的情况下,售价几乎没有差异。但代理商买断后,以小电为首的头部厂商,还会收取合计约 10% 的税费和提现费,倍电科技则给代理商分润 100%。

“资源较好的商家,往往需要五成以上利润分成,而且他们话语权正越来越强。厂商让渡 10% 的收益,会大大缩短代理商回本期”,吴生介绍道。

在深圳罗湖区核心商圈,连线 Insight 了解到,2018 年,优质商家与代理商的分成比例为四六开,到了 2020 年,这一比例颠倒了过来,商家分成六成以上,代理商却拿到越来越少的利润份额。

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利润敏感的中间商,开始选择与第二梯队的厂商合作,推动了这些厂商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2018 年以前,倍电科技设备投放量还在行业十名以外,但 2020 年,其以 40 万共享充电宝的投放量,跻身行业第七。位列第二梯队的云充吧、搜电等,也大多将 “100% 利润分成” 作为主要卖点。

对于共享充电宝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财经评论员陈嘉禾曾提到,在 “客户感知非常容易和透明” 的共享充电宝行业,用户只需看看手上充了多少电,就可感知到厂商服务质量。

因此,在市面上充电宝产品高度标准化、彼此间质量差距不大时,厂商的品牌效应,将非常难以建立。

生活中的经验也验证了此逻辑:当我们手机电量告罄,急需充电应急时,往往会就近选择共享充电宝,而对品牌本身并没有特别在意。

由此,共享充电宝这场生意,弱化了品牌效应,变成了生产商、代理商与商家之间 “赤裸裸” 的利益博弈。从这个维度来讲,第二梯队厂商让渡利益的打法,将威胁头部企业。

共享充电宝最终还是一个抢点位、争商家的游戏。这也是美团进入后,迅速抢到市场份额的原因。

2020 年 5 月,美团带着 “百城大战” 计划,再度杀入共享充电宝领域。这一次,作为后来者,美团颇有 “坐收渔翁之利” 的姿态。

一位共享充电宝地推告诉连线 Insight,美团的入场,对共享充电宝几家头部企业的影响很大,“美团大规模地推后,与商家捆绑更紧密了”。

亦有商家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门店从外卖到收银机端口都是与美团合作的,不敢不用美团充电宝”。

美团充电宝,图源美团充电微信公众号

美团充电宝,图源美团充电微信公众号

该地推进一步透露,“如果一家商店门口放置了两家及以上厂商的共享充电宝设备,那么几家品牌商都赚不到什么钱。虽然美团目前签订独家协议的商家,流量资源都不是最优质,但通过非独家协议,稀释了同行的利润”。

“不排除等别家品牌商一年一度的协议期过后,美团用更多利益条款,诱使商家签订独家协议”,这位地推说道。

互联网领域总是频繁上演巨头收割市场的戏码,而护城河不深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也面临这样的危机。

当美团强势杀入,共享充电宝龙头企业,迫切需要融资以扩大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随着上市潮的到来,行业战争必将更加激烈。

共享充电宝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可以预判的是,共享充电宝的增量战争,还有不到 5 年。

艾瑞咨询《2020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一二线城市市场已基本饱和,未来两年,市场将向三四线城市下沉。行业发展增速将有所下滑,从每年 100% 的增速区间回落至 50%-80%。

2017-2022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交易规模,图源艾瑞咨询

2017-2022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交易规模,图源艾瑞咨询

参考以往,从 2017 年起步到 2020 年铺满一二线城市,共享充电宝厂商花了不到三年。“现在只有三四线城市的 KTV、酒吧、商场还有盈利空间,但窗口期也不会超过 5 年。我们做代理同行的,都是趁这两年抓住最后一波红利”,倍电科技代理商告诉连线 Insight。

等到下沉市场渐趋饱和,共享充电宝必将陷入激烈的存量战争。而天花板之上,还有一把 “达摩克利斯之剑” 高悬。

成都共享充电宝代理商谢进告诉连线 Insight,据他多年的市场经验,在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人群中,安卓用户和苹果用户的比例大约在 1:4。共享充电宝服务,绝大部分为苹果用户提供。

苹果饱受诟病的电池技术,为共享充电宝创造了大量需求空间。为了保持 “高端化” 品牌形象,苹果坚持自家 IOS 系统和轻薄的外观设计,从而牺牲了一部分电池性能。“一天充三次”、“一把吃鸡没了 6% 的电量”,类似的吐槽在 iPhone 12 推出后愈发频繁。

“安卓手机得益于快充技术,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次数大大减少,可以说,苹果决定了共享充电宝行业规模”,谢进分享道。

但种种新动向暗示着,苹果距离电池性能大幅提升,不会太久了。

去年 10 月上市的 iPhone12 Pro,将 “快充” 作为重要卖点,尽管 20W 功率与安卓系 40W 功率仍有差距,但应用于小容量电池的苹果机,效率亦提升不少。

有网友测评,同样是两台电量耗尽的 iPhone12 Pro,使用原装充电配置,需要 3 小时 25 分方能充满电,而使用 20W 快充技术仅耗时 2 小时 5 分。

在新曝光的 iPhone13 新机渲染图中,苹果充电方式引发热议:新机取消了电源接口,完全采用无线充电模式。业内人士推测,苹果或将在背面安装 “背夹电池”,配合新型的磁吸充电设备。

尽管 “磁吸充电” 效果还未得到验证,但无论是苹果新支持的快充技术,或是即将推出的无线充电新技术,对于共享充电宝厂商而言,都将是不小的打击。

“手机电池技术日趋成熟,共享充电宝行业就会慢慢衰败,这注定将在五六年以内发生”,谢进表示。

而那之后,即将上市的厂商们,将拿什么新故事换取估值?

早在 2017 年产品发布会上,来电 CEO 袁炳松就介绍,在未来 10 到 15 年中,来电科技将不会局限于手机充电,而是会拓展把电力应用转化为商业应用的新思路。

2019 年,怪兽充电宝在融资计划书中同样透露,“基于海量用户和商户建立强大网络渠道,致力于成为一家科技 + 零售的公司”。

这份计划书数次提到,新零售才是其面临的千亿级市场。通过快速搭建以共享充电宝为核心的下沉渠道,厂商可实现其他品类渠道复用,比如礼品机、智能零售柜、电子烟、IP 玩具柜等。

目前来看,两个玩家的想法还未得到实践,未有相应动态曝出。

而小电科技则开始进军电子烟领域。

2019 年蓝洞财经曾报道,小电正在申请 iCool 电子烟商标,拟与电子烟初创品牌益爽合作,推出名为 iCool 小爽的自动售烟机设备。但这之后,小电电子烟再没有相关进展。

对于共享充电宝厂商来说,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或许是他们短期不可失守的 “基本盘”。但五六年之后,当行业趋近红海,当来自手机厂商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终于落下,如何讲好新的故事,才决定了他们能否持续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生、谢进均为化名。)

对话快手宿华:最底层的原则是利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源资本(ID:the5ycap),对话嘉宾:张斐、袁野(五源资本合伙人),宿华(快手董事长、CEO),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十年一剑,快手上市了。

2011年起,我们从天使轮开始一路陪伴,见证了程一笑与宿华——一个天才产品经理和一个技术极客,联手开创了一个移动短视频的时代。

近期,五源资本的两位合伙人张斐和袁野与快手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宿华进行了一次对话。张斐和宿华也分享了他们2019年底的一次冒险旅程——在海拔近5000米的山里,没有水,路线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天徒步近18个小时。他们有一些穿越无人区的心得,可能和创业有些像,但创业明显要复杂得多。

我们整理了对话实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左起:袁野、宿华、张斐

一、印象

袁野:很高兴有机会和二位进行这样一次对话,首先想请二位回顾一下最初认识的场景。

宿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五道口华清嘉园的小房子里,在我们小会议室里那个脏脏的沙发上。

张斐:当时是一位创业者介绍的,说张栋的一位合伙人很厉害,问我要不聊一聊,所以我就跟Elwin(袁野)一起去了。

袁野:当时你们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宿华:我想说投资人不都是有钱就是爷嘛,为什么会这么主动?

张斐:(笑)直接冲到你们那个黑漆漆的办公室是吧?宿华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他是个能量很高的人,肚子里特别有东西,但是说话很慢。有这种特质的人其实不多,因为聪明人大多喜欢表现自己,语速会比较快。只有经过很多磨砺的人,才会小心地选择输出,我认为那是一个人很好的状态。

袁野:从2011年认识到今天这十年时间,觉得最超出彼此预期的一个印象是什么?

宿华:我一开始以为Fisher(张斐)是早期投资人,结果他后来每轮都追加投资,我每次还要协调。

张斐:我比较惊讶的是宿华的坚韧。快手这么多年其实很不容易,经过很多起起落落,在特别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聊过几次,他作为一个CEO,在面对巨大压力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韧,把事情扛过去的决心,很让我佩服。

二、最底层的原则是利他

袁野:创业是件特别辛苦的事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是什么在驱使你们不断地付出这么极致的努力?

宿华:我觉得内心最大的动力还是想做一些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事儿。因为比较早就发现,通过利他让自己有幸福感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事,所以就想做最广泛的能够利他的事情。

张斐:其实做早期投资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我们打交道的不止一家公司,每家公司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果你重度参与其中,对心智的折磨是很厉害的。

因为如果你有同理心的话,一定能感受到别人很强烈的痛苦,而如果深陷其中,你感受到的是很多人痛苦的叠加,如果意志不够坚强,就很容易走入抑郁。

但我觉得这个事业最好的一点是,每当你内心很郁闷、消沉的时候,看看身边这些创业者,他们在做一些很神奇的事情,在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你就会觉得这还是特别值得尊敬的一个事业。尤其是看到那些也被痛苦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创业者依然精神抖擞的时候,这种相互激励是特别有趣的一件事情。

袁野:今天来看我们人生中有很多的选择,面对不同的机遇,不同的资源,有很多取舍之道,当你们在做重要选择的时候,什么样的原则对你们来说越来越重要?

宿华:感觉我的原则体系还蛮多的,通常在碰到冲突的时候,这些原则才会显示它的威力。

最底层的第一个原则,我觉得还是利他,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能够广泛利他的基础之上。

第二个原则是现在比较流行讲的第一性原理,还是希望能对一个事情的本质理解得比较透了,再去做艰难的决策,尽量减少模糊决策、冲动决策的可能。

然后长期利益和短期之间的平衡,也会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

快手小的时候是一个工具,后来是一个社区,现在慢慢变成了一个综合的生态,当承载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不同业务之间的利益怎么平衡,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张斐:今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做到“无我”,我前阵子做过一个分享《无家之犬·传教士·神》,其实每一页PPT都是写给我自己的,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的道理。当你真正做到没有“我”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上的事情其实都非常简单,你会很容易理解别人的想法,很容易把别人的诉求做理性的解读,事情就变得特别简单。

第二个原则类似于第一性原理,但是我可能把它诠释成更有趣的一件事情,其实这个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原理通过复杂的组合构建的,所以面对复杂事件时,你需要了解两件事情,第一,它最底层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是什么?第二,它组合的机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你都理解得很通透的话,对于复杂事件会有很多奇特的认知。所以我对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会观察,分析抽取它最本源的东西,在这个本源的基础上它是以什么样的机制生长、组合、变异的。

宿华: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期待“无我”的,有一段时间又觉得要尊重一下自我。你之前讲的比如“无家之犬”,那是生物的自然状态,但“无我”不是人的自然状态,要做到“无我”状态其实挺耗能量的,“无我”的同时,也在持续地消耗自己。

张斐:对。你会觉得太费心力是吧?

宿华:是的,当然如果能量控制得好,可以比较持续而平静,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修炼到你分享中提到的那位高僧释广德的状态。我可能还会倾向于自己是个俗人,做到俗人里相对“无我”一些的状态。

张斐:你讲得挺客观的。虽然我自己天天讲“无我”,但我也不是那种已经修炼到在任何事情里都能完全抽离出来的状态。

我自己在理解“无我”的时候,分几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我前几年才慢慢体会到的——你的很多思考模式是带了很多固有的基因程序的,这个程序就像滤镜系统。认知的第一步,其实是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基因程序的缺陷。

第二层是说,你其实能够建立一个程序,让你跳脱出来看自己的想法。在我大脑里有另外一个Fisher,可以客观地把“Fisher今天因为什么原因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个行动可能产生什么后果”这样一个理性、完整的因果过程记录下来,如果有这么一个客观的程序一直在你大脑里形成的话,你会对自己越来越了解。

其实就像你讲的,无论我们怎么做,我们底层的基因都在折磨我们,在消耗我们的能量,这些底层的基因程序是很难被消除的,但是可以观察、体会它,慢慢做到不被它们所控制,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无我”的状态,也是我今天在尝试去理解、去磨练的一个阶段。

三、更好的决策

袁野:二位作为CEO和投资人可能每天都要做很多大大小小的决定。今天的你跟三五年前的你相比,决策的方式有什么变化?通过什么方式尽量保证今天的决策质量比过去的更好,未来的决策质量比今天的更好?

宿华:我们做决策其实跟遇到的问题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早期我自己还在球场上踢前锋,碰到的问题相对来讲更具体,就是一个球传到我脚下,我如何去过人射门,它很具体,偏用户洞察和业务判断,那时候就是先有一些直觉的引导,然后再到大数据里去做观察和矫正,就可以得到相对高效率、高质量的决策了。

但是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问题过滤层次越来越多,最后落到我身上的问题复杂性也变得越来越高,反馈周期也越来越长。

我现在在测两种方法,一种是更加的理性,比如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相关信息,我们要求古今中外全搞清楚,不能只看自己,也要看外边,看他们过去怎么做,现在怎么做,甚至要看他们对未来怎么认知,使得我们的决策不是从零出发,而是能够站在历史的巨人的肩膀上。

张斐:那会不会需要很大的信息量?

宿华:相对来讲研究的投入会很大,时间周期会偏长,但可以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第二种,是用手上已有的信息,通过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感知,对问题中利益方情绪的感知或者利益的判断,偏直觉性地决策。

这两者都是我近期在修炼的,前者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有时候可能会来不及,所以只能在极少、极重要的问题上用这个方法。当碰到很多需要相对快速决策的情况时,就要用第二种方法。只要自己的直觉是自洽的,碰到不同问题都有相对自洽的解法或者能给出方向性的意见,我觉得就还好。但我个人目前可能还是会倾向于前者,就是对于一个决策所需要的输入做充分的收集。

张斐:过去几年在决策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我变得特别不喜欢中庸。我对人有极高的要求,以前我觉得80分都还可以,但今天我希望看到每个人都是120分,如果你做不到120分,我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你不能像Elon Musk 那样努力,如果人家每周能工作120个小时,为什么你只能工作100个小时?

可能这些标准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的严厉,但在一个极端的高压情况下,你很容易辨识一个人的品质,我会逼自己去看一些更极致的人,想一些更极致的事。

但另外一个维度的话,我对灰度有了更多的包容,很多的决策其实有非常多灰度,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不确定性很高的领域里面,哪怕你把所有信息都收集了,还是很难做出一个高质量的决定,或者说最终还是要有一个驱动因素让你去做A或者B的选择。

我觉得当我们面临投资中的灰度选择时,有一个特别好的工具箱,就是权重。你可以通过权重来小心地设计出对你更有效、更好的灰度。灰度对你不太有利的时候,你就用小的权重,灰度对你有利的时候就用大的权重。如果你用灰度来思考的话,你会发现,我虽然对人、对事的要求很极致,但我对出现状况的概率的包容性变大了,因为我有权重的工具箱。

四、走过无人区

袁野:听说你们一起参加过一次徒步登山,我觉得很难得,你们平时也都很忙。聊聊那次经历,有什么收获?

张斐:那次特别好,我现在都特别怀念。我看了照片,宿华笑得特别开心,但我一路都是愁眉苦脸的,我也觉得很奇怪,可能我当时特别紧张。

左一:张斐,右二:宿华

宿华:对,因为你会担心我的安危嘛。那是一座没有被开发过的山,高度接近5000米,不过还是普通人能去的地方,不是特别专业的登山路线,但Fisher(张斐)和我都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一路上都是那种滚石滩和悬崖峭壁,峭壁旁边是那种石头铺的特别窄的路,也就刚好一匹马能走,下面就是悬崖。

张斐:对,如果摔下去基本上就挂了。我第一次检查宿华的背包的时候就有点担心了,他带的完全不是专业工具,登山鞋还是在迪卡侬随便买的。

宿华:因为我觉得不就是出去玩嘛,还能咋的,我一般出去都穿拖鞋,那次带了个高帮的,已经突破我的底线了。

张斐:然后还带了一件很厚的羽绒服,不是登山用的那种,速干衣也没有,穿的都是秋裤。

宿华:后来就湿透了。

张斐:我们进山之后就要在山里待五六天,因为海拔比较高,晚上非常冷,我们就住在马帮的一个漏风的小木屋里。

宿华:木屋里面的水都是结冰的。

袁野:这么糟糕的条件,你会担心吗?

宿华:没有,因为有睡袋,而且向导他们都去过。虽然那个滚石滩看着坡度很大,但咱学过物理嘛,滚石滩滚成那个形状,说明已经滚不下去了,它刚好在石头能滚下去和滚不下去的边缘形成的坡度,人其实也是滚不下去的。所以从理性的计算视角上看并不可怕,这是我当时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但我觉那种峭壁确实非常险,那是垂直悬崖,要是摔下去就完蛋了。

张斐:我们骑着马帮的骡子和马,山路特别窄,路上还有雪,有雪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看不出深浅,骡子只要一踏空,很容易翻下去,旁边就是悬崖。当时我们真的出现了状况,一个同伴带着他9岁的女儿去的,当时她从马上摔下来了,还好是摔在里侧。摔下来的时候,那个同伴大叫,把我们都吓坏了,因为我们根本看不见前面发生了什么,但也很害怕叫声把骡子给惊了,如果骡子受惊的话,所有人都会撞飞出去。那还是一个挺险的事情,还好小朋友没有受伤。

但那时候你就会感觉到,生命还是挺渺小的,活下来真的是运气。

宿华:确实是,在走的过程中,我看到大峡谷的对面有一座滚石坡的山,接近山顶的地方隐隐约约有一条线,像是一条小路,看着真的不像人能去的地方,结果发现自己用两天时间就走到对面去了。走的时候看着还是挺凶险的,但是我又觉得,生命没有贵贱之分,我骑在马上,马的压力比我大,它不也得惜命嘛。再就是从物理角度来讲滚石坡是滚不下去的。这两点还是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

拍摄于徒步过程中

袁野: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的思考方式都还是偏理性的,期间有过恐慌之类的感性情绪,失去理性的判断吗?

宿华:我整体都还好,因为全程算是有惊无险。

张斐:最惊险的一次是走了大概差不多18个小时,早上8点多出发,凌晨2点多才到目的地。

我们的行程是要从4000米处的营地走到4800米左右的垭口,翻过垭口走下山,再爬到另外一座山上的牧场里。当我们翻过垭口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摸着黑往下走的时候是极其痛苦的,因为你知道往下走只是开始,还要再往上爬。

那时候我已经走不动了,宿华把最后的骡子让给了我,他在后面走,天黑得路都看不见,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经常就是走着走着 ,“bang”一个树枝把你脑袋打一下,“bang”一下,骡子踏空了,差点摔下去。

那天我们水也都喝光了,我很担心迷路,就不停地问马帮有没有来过这儿,他们都说没来过,只有马帮的一个老人说他很多年前来过一次,但也记不清路怎么走了。但我们也只能相信他。

宿华:其实我把骡子借出去,是觉得上山的时候我骑了,下山再骑对不起天地良心,但哪知道下山的路程比上山还长。而且那天没有月亮,所以是纯黑的,当时是有点担心头灯没电,怕到时候人家找不着我,其他倒没太大的担心。

张斐:我们因为骑着马和骡子,所以比宿华他们先到牧场,那时大概晚上12点多,大家累得不行,一群人进了小木屋很快就睡了。我那天真的不敢睡觉,因为宿华还在后面,从他们的头灯能看到他们还在山上往下走,我就在那等,一直到凌晨两三点。

宿华:凌晨2:30左右到的。

张斐:为什么我说跟宿华这次的旅行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跟向导出现的时候,宿华是面带微笑的。但我都快疯了,脑子里一直在想,宿华如果挂了,我去北京怎么和他老婆解释,当时倒没想什么公司的事。

袁野:凌晨两三点终于走到终点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宿华:我记得还有1000米要下的时候,那时候感觉腿就快断了,大概走几十步就必须歇一会,不歇的话,腿是属于抽筋状态。

张斐:我当时去帮他把那件很厚很不专业的羽绒服脱下来,羽绒服就像淋过大雨,哗哗地滴水,全是汗,那个体力消耗巨大无比。

袁野:当时为什么要策划这么艰难的一个行程?

宿华:2019年做K3战役的时候,对每个人的挑战都特别大。同事当时觉察到我的压力有点大,而我自己没啥感觉。

张斐:你是很能扛的一个人。

宿华:对,当他跟我讲之后,我也仔细观察了自己的状态,发现确实是这样。他建议说应该通过体力上极致的累,把精神上的辛苦对冲一下,放空几天。

袁野:下次还会去吗?这么大的冒险。

宿华:如果我自己去的话可能还好,但如果是拉一笑或者其他同事去,我可能会有心理压力,因为无法传递危险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袁野:这种艰难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创业比起来哪个更难?

宿华:创业的困难和复杂性更高,但没有生命危险,这个(户外冒险)有生命危险。不过我觉得创业其实也是一直在无人区探索,人迹罕至的地方才会有少见的风景。喜欢去人迹罕见的地方探索新的道路,对创业者来说可能是蛮自然的一个选择。

袁野:刚刚聊了很多风险,我看Fisher分享的照片,景色都特别美。

张斐:无人的地方都挺漂亮的。

拍摄于徒步过程中

袁野:我们旁观者看到的都是很美的一面,就像创业一样,外部的人看到的可能都是光鲜成功的一面,但背后其实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时刻。类比这次户外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快手的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

宿华:对于快手来说,2019年决定以战役的方式解决组织活性的问题,那是下了比较大赌注的。组织的整体氛围如果偏佛系的话,是没办法从局部解决的,也没办法一点点去调,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势能把整体的风格切过去,但这件事情第一历史上没做过;第二,做得不好有可能起副作用;第三,投入成本巨大无比,得全公司动员而且把所有资源都投进去。这是最近冒比较大风险的一个事情,其他决策总体来讲我觉得都还好,因为大多数决策都是基于理性的。

张斐:从冒险的角度来说的话,快手过去那么多年,K3战役确实是一个很关键的节点。另外我能很明显感觉到,这一两年无论是宿华还是一笑,对于变革、不确定性的开放心态变化很大,以前可能更多是一种滞后的反馈,但今天他们是更加主动、积极地在一个巨大的动态变化的环境里,努力找到自己更好的位置。

五、启发与期待

袁野:两位平时也读很多书,能否分享一下,哪些书或者人,最近对你有比较深的影响?

张斐:我最近推荐比较多的是《孙正义传》,那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孙正义比常人更能把事情极端化。比如有一次他找到他最信任的战略人,让他制定公司300年的战略。这听起来毫无逻辑,300年后这世界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如何制定一个公司300年的战略?但这哥们就是这么执着,真的让人家做出了一个300年的战略,这之后,他再让人家做了一个30年的战略,就变得特别清晰了,因为有了300年的长期思考。

我觉得历史上特别有趣的一类人是说,他用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再慢慢收敛到一件更能够被观测的事情上。如果我上来就做个5年或者10年的计划,大概率没有他这个30年的计划好。这其实对我冲击特别大。当然孙正义今天还是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他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争议时刻,但从内心里我是非常尊敬这样的思考模式的。

宿华:我和一笑约定每个月看一本书,通常跟管理、组织或者战略有关,我们会互相推荐。最近看的是《非暴力沟通》,是一本关于沟通的入门级的书,它提到的沟通方法跟我们习惯的儒家沟通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在儒家社会里面,大多数沟通场景是有高下之分的,像师生、君臣,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强调的是,哪怕我说错了,你也先听着先接受。这不一定叫暴力沟通,但整个沟通体系是有尊卑之分的。

在中国,平等沟通的场景出现得比较晚,所以真正适应的人是比较少的。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出现得比较早,而中国以前都是偏师徒制、家长制,1993年才有公司法,2000年以后,特别是有了互联网以后,才开始有这种平等交流的公司出现,所以最近这20年的实践和学习下来,才开始有人掌握和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个方法其实并不难,但它需要有需求,需要足够多的环境去实践和普及。

张斐:你是在管理公司中领会了非暴力沟通,我是在跟我们家孩子打交道的时候,知道了要学会非暴力沟通,暴力沟通在他们这个世界里几乎无效。

袁野: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给10年后的自己定一个目标的话,会是什么?

宿华:我会希望10年后的自己更懂得表达自己。我觉得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好的表达者,而是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

袁野:Fisher给十年后的宿华一个祝福,你有什么期望?

张斐:从事业上来说,我特别想祝福宿华,能够带领快手成为一个富有强大生态的互联网视频相关的公司,这个生态就像亚马逊河一样,万物丛生,繁荣不息,这是我最想看到的一件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源资本(ID:the5ycap),对话嘉宾:张斐、袁野(五源资本合伙人),宿华(快手董事长、CEO)

视频号,我看腾讯上1000的重注

文/陈帅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ID:kechuangych)

出品:远川研究所科技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似乎不少人认为,腾讯错过了短视频风口。毕竟抖音,日活已经超过6亿,快手也达到3亿,两个先发者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用户。按照互联网先发制人的逻辑,腾讯的短视频故事难道走向了终局吗?

我看不见得。

如果把短视频作为和长视频并列的一种娱乐内容载体,它的确可能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留下的蛋糕也不多了,但如果把短视频看作是与文字内容并列的内容载体,可能腾讯的短视频故事,才刚刚开始。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视频号:

1. 腾讯对视频号究竟有多重视?

2. 视频号相比抖音和快手,产品力上有什么区别?

3. 视频号最后的定位会是什么?

前所未有的加码

微信常被人提起的一点,就是“克制”,不添加太多功能,更不会轻易把微信流量这座金山,随意露出一个口子。

而在微信8.0中,可以观察到的是,微信视频号被腾讯添加了整整9个导流入口,这在以克制著称的微信产品设计上,是从未有过的。

9个入口,总结下来就是,腾讯已经对视频号开放了所有的公域流量入口和私域流量入口。

这九个入口分别包括:

社交类:朋友圈分享、微信群分享

页面展示类:独立的视频号入口、 附近的直播与人、个人微信账号名片显示视频号内容

与微信其他产品打通类:视频号插入公众号文章、搜一搜显示视频号、微信tag#关联视频号、看一看信息流优先显示视频号

这种看似把所有流量入口全部押上的逻辑,其实未必是一种冒险。

在腾讯的规划中,短视频号很可能将作为与文字平行的一种内容存在,因此,凡是出现文字的地方,都针对性的开出一个短视频入口,是一个正常的选择。

但一次9个入口开放的背后,微信毫无疑问会缔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复合流量池。

产品力:公域流量+私域流量

如果分析视频号,发现它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是唯一一个可以同时利用私域流量链和公域流量链的短视频产品。

流量经营上有一个常谈的概念: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公域流量:即平台上的公共流量,比如一家商户在天猫/淘宝上开店,流量基本靠平台分配。

私域流量:即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自由控制、免费、可多次利用的流量。这类流量或是从公域导入,或是自主建立。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典型。

对于一个内容产品来说,走公域流量启动的好处是:

公域流量池比较大,分配方式以推荐算法为主,所以一旦做出算法喜爱的内容,能够很短时间内制造爆款。当然坏处就是,如果算法不给你推,你就真的一点曝光量都没有。

相比公域流量在爆红和默默无闻的二选一,内容的私域流量则更偏向于细水长流

原因很简单,内容的私域流量传播主要依靠,社交分发,依靠关系链的分享和点赞,几百上千个微信好友就是内容曝光的启动用户,用户的点赞和分享就是扩充流量池,增加曝光的途径,这也注定了大部分私域流量起步阶段不过是几千次的曝光机会。

就目前的短视频格局来说,曾经的抖音,更加偏向公域流量分发,那么爆款为王之下,抖音成为了制作精良的MCN机构的天下,而曾经的快手,则更依靠社交分发,造就了所谓“老铁”经济。

比如快手最流行的一个社交分发案例就是:挂榜。

众所周知,快手上有“六大家族”,占据了不少流量,那这种““xx家族”的强势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成因,就是快手网红圈独特的“挂榜”玩法。

当红主播在直播时,其他主播通过打赏的方式,进入打赏榜前3,主播间内的榜上刷礼物到前三名的话,头像会在主播的直播间榜单上显示。

而挂榜的意思就是说当自己在上榜的同时开启了自己的直播,即为挂榜然后当红主播再号召自己粉丝关注打赏榜上的人,这就让粉丝从一个直播间,导入了另一个直播间。

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大流量主播,向其他主播出售私域流量。久而久之,这些核心主播和买榜,买流量的主播自动结成利益同盟,形成家族模式,几经整合,最终形成“六大家族”。

这种模式,在快手上相对盛行,因为快手重社交关系,私域流量分发增粉速度甚至快于向平台买量或者自己精心做爆款内容。

那么,腾讯将如何在视频号上,做出公域和私域流量的组合呢?

视频号的公域和私域

而分析视频号的9大入口,以及产品设计,会发现视频号是唯一能做到不但同时脚踩公域和私域,而且把流量故事都讲通了的产品。

视频号的公域流量:

进入视频号后,有三栏,分别是关注,朋友,推荐。推荐是标准的公域流量分发。

直播和附近,作为一级入口,以地域为要素,进行视频分发。

搜索、tag、看一看等功能,也能带来一部分公域流量。

三个维度的公域流量池,给了微信视频号进行分发,对流量池进行“宏观调控”的本钱。

这个流量池有多大呢?根据张小龙透露,虽然目前视频号的点赞流量和推荐流量基本上是55开,但活跃的视频号用户,看朋友点赞的视频和看推荐的视频差不多是2:9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视频号如果开始走向大众化,那么推荐的流量池,将占据70%以上。

另外,微信搜一搜,也是一大公域流量来源,如今微信搜一搜月活用户已达到5亿,把视频号内容嵌入,也能稳定带来一部分流量。

直播和附近,则是通过地域进行公域分发,和微信曾经的主打功能附近的人一脉相承,流量潜力也不小。

有了扎实公域流量池,算法推荐实现爆款传播就有了基础。

在私域流量这一端:

首先就是公众号和视频号的打通,这就给了数以万计的公众号内容团队向视频号转型的“启动资金”,这些号可以在公众号文中插入视频号内容导流。

其次就是开放的朋友圈和转发,此可以利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实现裂变,这个和公众号的传播逻辑也基本一致。

所以结论很清楚了,对于一个内容创业者,微信视频号是少有上来就有本钱的(创业者自带朋友圈,以前的公众号)、并且既可以走裂变,走关系网传播,又可以做爆款走算法传播的平台。

视频号的三体一位

但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的集成,似乎会带来一个问题?视频号的定位是什么?

抖音打开,可以以最高效率刷到刺激大脑多巴胺的娱乐视频,快手可以看到更多真实的生活和直播。

那视频号的定位呢?娱乐、鸡汤、猎奇?

很可能真正的答案是:视频号定位是内容发布基础设施,因此不会有格调,群体的导向。

一个例子是,抖音和快手都非常热衷于请明星开号,还主动分派流量,以提升平台调性,

而张小龙却对此并不感兴趣的,他曾公开表示:

“刚开始我们去邀请一些明星进来,明星会说有没有签约费。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希望你进来,因为你应该经营自己的粉丝。[2]“

相比之下,张小龙更强调视频号是一个新ID,而没有谈希望看到什么内容。其实也是为了给视频号一个更大的定位。抖音是小姐姐,快手是老铁,那视频号呢,视频号应该是所有人,是所有人的一个视频化的ID。

但这个视频化的ID,有什么用处呢?从微信内另外几款产品的协同,可以看出端倪:

微信公众号可以插入视频号视频内容,也可以添加视频号直播预约,实现公众号和视频号打通。

视频号页面,开始灰度测试和微信小程序打通,视频号可以跳转小程序购物。

这意味着,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的功能被全部打通整合,这让视频号足以承担远超娱乐视频之外的功能。例如:各种线下交易场景的提前展示,更多维度的信息展示(文字+视频),这些功能可能会用在社区团购的团长身上,也可能用在准备直播电商身上。

不要忘了,2020年,微信小程序的GMV已经和拼多多持平,它和视频号进行商业化协同,产生的新GMV,将难以看到天花板。

我们也能因此看到视频号最终的结局:组成三位一体中的一环(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

尾声:春节倒计时,腾讯的小心思

在花了一年多,搭建完视频号的诸多功能后,腾讯悄悄上线了一个功能:

视频号封面红包

通过这个红包,视频号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视频内容配置到红包封面,

设置完成后,当微信用户打开你的红包,下拉即可查看视频内容、还可跳转到你的视频号主页。

这个功能的目的非常清楚,抓住春节流量红利。

在每年春节都会有两个现象:

1. 互联网产品渗透下乡。

由于城区大规模的人口向下流动,以及高密度的社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春晚这种全民性的节目播放,都让春节成为了互联网产品向下渗透的良机:

这也是为什么百度、快手、抖音,都会拼尽全力的拿下春晚,也会在春节期间疯狂砸红包。

2. 微信红包流量暴涨。

2019年春节期间,共有8.23亿人收发红包,按照平均每个人20次红包收发,这将是一个160亿次以上的曝光流量池。

如果视频号能在红包发送中获得10%的流量曝光,并且借此在社交中传播,将会快速逆转和抖音、快手之间的流量差。

也许一场让所有人吃惊的短视频变局,即将展开。

参考资料:

[1] 小步快跑,微信视频号不是短视频, 东方证券,项雯倩

[2] 张小龙2021微信公开课PRO演讲

小修车厂也被互联网改造了

吃饭的时候听我爸说了一件事。

他有个朋友是开修车厂的,我买的第一辆车是二手的小赛欧,擦碰了都是找他修,后来炒股赚到钱换车,小赛欧还是他找路子帮着卖了个好价。

这位叔叔还在开修车厂,但已经不雇工人了,也减少了厂房面积。现在有一种APP可以网上约工人来修车,按钟点给钱,类似于你们用APP约钟点工上门打扫卫生。客人来修车他就自己接待,特别小的问题就自己解决了,麻烦点的问题就用APP约工人上门,如果判断问题比较大还可以转包给大厂。

过去修车厂常备工人,没活儿闲着也得给工资,活儿紧的时候还得给加班费,通过APP共享工人一年能省不少费用,厂房面积减少则节约了租金。小厂本来太复杂的问题也处理不好,直接共享大厂的设备和技术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一年下来单子差不多少,但净利润增加了不少…

对工人来说也不是坏事,按单付费比过去经常闲着的总收入要高。对大厂来说也很不错,相当于每年能白捡不少订单,分点利润出去甘心乐意。

我知道互联网牛逼,但没想到已经牛逼到这种地步了。这种小修车厂属于整个经济运营的神经末梢,都已经被互联网完全改造、极大提升效率。

有互联网加持的企业和传统企业基本就是两种生物,效率上完全是降维打击。所以港美股那边会给互联网、云服务公司这么高的估值,未来的确就是他们的。

来源:刘备教授 微信号:LiuBeiJiaoShou

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势力造车公司,哪家最有可能先倒下?

作者 / 张抗抗
虚构的问题,咱们就用浪漫主义写法来回答:先讲蔚来与理想,然后单独讲小鹏。

一、理想主义:蔚来与项羽

说到蔚来,我想到的是充满英雄气节的项羽。

年少年志的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 5 万大破 40 万,战胜秦国名将章邯,时年 25 岁。

破釜沉舟
麾下名士云集,谋士有「亚父」范增,名将有「国士无双」韩信(后投刘邦)。

「亚父」范增与「国士无双」韩信
2014 年,蔚来汽车横空出世,投资者包括易车创始人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腾讯公司马化腾、京东创始人刘强东、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顺为资本 CEO 雷军。

顶尖的投资者,顶尖的工程师,顶尖的供应商。所谓含着「金钥匙」出生,也不过如此。

蔚来汽车创始投资人
如巨鹿之战一样石破天惊,蔚来 EP9 横空出世,以电动车之躯 6:45.900 的成绩刷新了纽北最快量产车圈速纪录。

蔚来 EP9
如何评价蔚来 EP9 以 6:45.900 的成绩刷新了纽北最快量产车圈速纪录?

浪漫主义的项羽,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巨鹿之战中,士兵问他:你把我们的锅都砸了(破釜),那我们吃啥啊?

项羽遥指远方:打败秦军,用他们的锅吃!(此句传神描述来源于[1])

项羽具体有什么战绩,会被评为千古无二呢?历史名将如此多,为什么就项羽是公认的第一猛将?

仗还没打,先把自己的锅给砸了,这是务实之人能干出来的事吗?浪漫主义的项羽,就是这种风格。

在初代蔚来 ES8 仅装载 70kWh 电池、NEDC 续航只有 355 公里的时候,李斌放出豪言壮语:中国任何一个汽油车能去的地方 蔚来 ES8 都能去。

这是只在乎卖车的老板能说出来的话吗?胸怀 Blue Sky Coming 梦想的李斌,就是这种风格。

蔚来 ES8 从布达拉宫出发,开到了珠峰营地
项羽与李斌选择的路,注定艰险万分。

楚汉之战中,刘邦率韩信、张良、陈平、彭越、樊哙、周勃、灌婴名将布下十面埋伏,用尽阳谋阴谋,最终让项羽陷入四面楚歌境地[2]。

为什么项羽要在垓下突围后自刎呢?

四面楚歌
蔚来也承受了各种「黑料」: 补电拖辆柴油车,东北之行百公里 40L 柴油[3];自燃与召回事件;长安街上趴过窝,股票跌成一块多……

蔚来股票跌成一块多
所谓四面楚歌,也不会比 2019 年的蔚来更难吧?

蔚来李斌,2019 年最惨的人[4]!

蔚来李斌,2019 年最惨的人
面对乌江,项羽仰天概叹<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然后拔剑自刎。

李清照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蔚来呢?

如果站在整整一年之前的今天,提出「蔚来、理想、小鹏谁最可能先倒下的问题」,恐怕 90%都会押蔚来。

我喜欢<霸王别姬>的故事,但我同情霸王、虞姬与程蝶衣的结局:

&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霸王别姬&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 剧照
我更喜欢百万雄狮过大江的史诗:

渡江战役:百万雄狮过大江
毛主席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演讲时说: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我们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5]。

1938 年 8 月 1 日,毛泽东同志在抗大四期学员毕业大会上讲话(提及项羽的讲话是 1939 年)
正如杜牧<题乌江亭>所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lt;题乌江亭&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amp;gt;
好在蔚来汽车没有放弃,它熬过了最惨的 2019 年,迎来了辉煌的 2020 年。

蔚来学习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却避开了悲剧终局。一周后 NIO DAY 将发布 150kWh 电池包、首款轿车、新一代自动驾驶等重磅技术。

蔚来的终局是什么?

关于终局之战,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做了一个简约而精准的描述:汽车的终局是智能电动车,三个维度 —— 智能,电动,汽车。

秦力洪描述终局之战,李斌听得津津有味
蔚来涅槃重生,让人不禁欣喜地感叹: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还没有不可救药,真好!

二、 现实主义:理想与刘邦

刘邦并非贬义 —— 正是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强汉盛世。

刘邦与项羽,都是英雄
在讨论理想之前,先讲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故事一:

11 月,上海公布更严的限牌政策,不少「从未考虑过、也不太了解电动车」的朋友,被迫要买绿牌车。

他:「我不能买电动汽车,只考虑插混或增程式」

我:「为什么?」

他:「因为偶尔要跑一下长途」

我:「多远的长途?」

他:「苏州、无锡」

我:「……」

消费者对「电车开长途」的认知是非理性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故事二:

深圳某著名企业高管,城市使用、有家用桩,但买了一辆理想 ONE。

我:「为什么?你不喜欢蔚来吗?」

他:「挺喜欢的,但纯电我有焦虑。即便这辆理想 ONE,最近搞搞定物业安上充电桩,否则我也不敢买」

我:「增程式没家充桩也不会抛锚的啊!」

他:「电动车嘛,不充电就很焦虑」

我:「……」

消费者的充电焦虑是刻在骨子里的、是非理性的。

在电动化的征途上,消费者的认知进步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渐进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面对消费者这种滞后的、非理性的认知:

蔚来的选择是改变它:吃力不讨好,吼着「汽油车能去的地方电动车也可以去」,拿出真金白银去推广换电站、在川藏线上布满 20kW 家用充电桩[6]。

蔚来汽车,在川藏线的崇山峻岭之间修建充电桩,图片来源[6]
有人的选择是收割它:想要绿牌吗? 我这里有。想要电动体验吗?我这里有。 对了,你想的没错,充电真的超级不便利,所以选增程吧!这位收割者,本身就是一位剑术奇高、善于定位的超级产品经理,这次拿上了「新能源」这把倚天剑,杀伤力真的不得了!

左:理想汽车十一海报,踩着电动车搞宣传 右:剑术奇才 + 倚天剑,近乎无敌
少一半电池、加个发动机,出一个增程版、降价 10 万元的 ES6,蔚来没这个技术能力吗?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就像秦力洪所说:「汽车的终局是智能电动车,三个维度 ——智能,电动,汽车。我们很尊重丰田章男,他有他认为的终局,不能去改变人家想法。但过渡技术,蔚来肯定不会去用。」

蔚来就是那个项羽,以剑指 Blue Sky Coming 的方式来经营企业,缺了点灵活性,却多了绚烂的人格魅力!

项羽击败章邯,推翻秦王暴政;刘邦收割天下,开创强汉盛世。

项羽推翻暴政,刘邦开创盛世
我们必须承认,最懂得需求的是消费者自己。但关键问题是,如果消费者的认知存在滞后性呢? 我们应该去消除这种滞后性、还是强化这种错误认知?

我支持增程作为一种技术上的过渡方案,满足特定时期、特定消费者的需求;我反对以嘲讽纯电的方式来「过度」强调增程的优势 —— 因为这会强化非理性的、滞后的认知,而从整体上阻碍整个电动化进程。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我不看好理想、会觉得理想最有可能率先倒闭?

不,恰恰相反。

如果你是韩信,选刘邦还是项羽? 韩信选择刘邦,因为项羽会自刎,刘邦才能夺取天下。

能忍胯下之辱的战神韩信,一开始选择项羽,最终选择刘邦
如果你是投资者,投蔚来还是理想? 谨慎的投资者会投理想,因为只有理想可以很快地现金流为正。

我不是投资者,没必要按照投资的逻辑来评判,只需要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声 —— 即便蔚来、小鹏最终会败,我也会坚定地站在改变者的一方、而不站在收割者的一方。

这份执拗,正如李清照的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我也想尽微薄的力量,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在大部分情况下,纯电动车也可以跑高速长途,很多充电焦虑、长途焦虑都是非理性的,并且不太远的将来就能做到:能抵达、无规划、不额外消耗时间。

再次强调:做刘邦,不一定被歌颂,但也是英雄。虽然不是他打败了秦军主力,但他的确开创了强汉盛世。

陈道明饰演的刘邦,开创了强汉盛世
此外,我看到此题下关于理想的讨论是:增程路线存在政策风险。我却觉得,增程路线也许存在政策风险,但绝不会成为理想汽车的风险。

刘邦在鸿沟和议中换回了被项羽羁押的父亲和家人,双方按约定罢兵[7]。不到一年,刘邦撕毁约定,追击楚军,真真切切的「宜将剩勇追穷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是刘邦式的领导者 —— 他们总是能根据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做出个人形象上的牺牲,成大事不拘小节。

食言的大佬们
如果李想真的是刘邦式的卓越领导者,个人认为增程式很快就会演化为我在半年前说的那样两条路线:

普通产品:从插混逐步转型纯电动。
高端产品:以氢燃料电池赋能增程式概念。
增程式的华丽转身,很有美感。

如何看待大众中国 CEO 炮轰「增程电动车」: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

三、 Hard 模式的超级玩家:小鹏与刘备

在完成蔚来与理想篇幅之后,我花了好长时间来想:应该用哪个英雄人物来比喻小鹏汽车呢?—— 楚汉争霸,只有项羽刘邦两个英雄人物,看来得跳出那个时代找寻。

想了很久,觉得把小鹏汽车比喻成刘备不错:Hard 模式的超级玩家,百折不挠,终成大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且听下文分解。

先不提四世三公的袁绍,就算与官宦世家的曹操、继承父兄事业的孙权相比,出身贫寒的刘备,与母织席履贩为生 —— 如果这不是 Hard 模式,那是什么?

左:出身贫寒的刘备 右:同辈人跑得飞快
夏珩、何涛联合创立小鹏汽车之前,只是广汽新能源的「打工人」工程师。而与之同台竞技的李想、李斌,早已褪去学生的青涩,而是身家百亿、身经百战的成功企业家。

如果这不是 Hard 模式,那是什么?

左:夏珩、何涛创业之初 中:年轻创业时的李想 右:年轻创业时的李斌
官宦世家的曹操,有名门后裔荀彧辅佐;继承父兄家业的孙权,内事不决可问名士张昭;白手起家的刘备, 跟随他的是卖枣通缉犯关羽和杀猪屠夫张飞。

左:张昭 中:荀彧 右:刘关张三兄弟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蔚来汽车,除了投资人阵容强大之外,高管与技术人才也堪称豪华[8]。而何小鹏加入之前的小鹏汽车高管成员,大部分你可能都叫不出名字来。

如果这不是 Hard 模式,那是什么?

左:2017 年蔚来汽车豪华高管团队 右:2017 年的小鹏高管团队
当曹操灭董卓打袁绍奠定魏国版图之时、孙权巩固江南六郡之时,颠沛流离的刘备出身太低,根本没有谈战略的资本:投公孙瓒、丢徐州, 投曹操」勉从虎穴暂栖身」,投袁绍投刘表…… 年过半百,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煮酒论英雄: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蔚来汽车定位高端、高举高打,熬过 2019 最惨之年之后,均价 40 万朝上的蔚来 ES8、ES6 已成为中国汽车品牌成功向上的榜样。

理想汽车产品定位精准刁钻,新能源的牌、燃油车的价,电动车的体验、燃油车的续航,以一款理想 ONE 也站稳了 30 万的中高端市场。

站稳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再推出新产品都不难卖,它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理想 ONE 与蔚来 ES8 产品,都成功地让品牌站稳中高端
资源有限的小鹏汽车,第一款产品能造出 G3 已属不易,暂时没有挑战 30 万元中高端产品的资本。有人走中高端路线、有人走平价产品路线,这不也很合理吗?

关键在于,作为从零到一的造车新势力,以平价电动 SUV 开局,得到了练手升级的机会,却平添了品牌向上的难度!

这种开局的游戏有多难?你看看其它几家造车新势力的现状就知道了!练级机会再多,只能成为早期刘备那样的朝不保夕的老兵油子,而很难突破成为煮酒论天下的英雄。

如果这不是 Hard 模式,那是什么?

小鹏 G3、威马 Ex5 及其它几款产品,都不足以帮新势力立稳品牌
正如 @张佳玮 所说:」46 岁那年刘备遇到 27 岁的诸葛亮 —— 诸葛亮给他来了一套战略:拿下荆州,联络东吴,拿下西川,然后宛洛与秦川一起向中原」。

如鱼得水的刘备,从此像开了挂,攻成都、取汉中,最终成就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霸业。

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
2020 年的小鹏汽车,以推出 P7 产品为标志,也启动了开挂之旅:不仅站稳了新造车三强的位置,还有向上的趋势。

小鹏 P7
小鹏 P7 这款车意义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多地在于产品之外。

并非说它可以和保时捷 911 这种载入史册的产品相提并论,也并不是说它是一款多么完善的产品。

我与保时捷 911 的摆拍照镇楼(不要问尾翼咋回事)
相反,很多 KOL 吐槽颇多,例如下面这个回答:

老和山老司机:试驾小鹏 P7:亮点很大,槽点更多

这并不妨碍小鹏 P7 更大的意义:它在品牌一穷二白甚至为负、工程经验刚攒三年的情况下:如何剑走偏锋、成功推出一款月销 3000 辆的 30 万级别轿跑来实现企业的三大战略目标? —— 品牌向上、以产品为中心、智能化战略。

就像火烧博望坡,只是一个小胜仗,其意义不在于占了多少地、抢了多少粮,而在于以一场久违的胜利振奋了刘备集团的军心、让关羽张飞对诸葛亮刮目相看。

火烧博望坡
1. 以轿车实现品牌向上

小鹏 P7 经常被拿来与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对比,肯定是有优有劣、不同属性上互有胜负。

在我看来,它们三个都是成功的产品 —— 不仅成功在产品本身相对完善,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实现了战略目标:Model 3 吹响了特斯拉从豪华奢侈向平价实用进攻的号角、汉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碳化硅等先进技术的集合体、P7 成功地帮助小鹏汽车完成了品牌向上。

先推出十几万级的车型,再推出 25-30 万级的车型并成功站稳立住的自主品牌,你能想到第二个例子吗?这不仅仅是我想提的问题,这是上汽、东风、长安、吉利、长城都想提的问题。

成功的例子不好想,红旗算是一个吧,但红旗毕竟是红旗……失败的例子倒很多:荣威 Marvel X、奇瑞观致……

红旗 H9 和小鹏 P7 两款车,荣获最有含金量的「轩辕奖 2021 中国年度汽车大奖」。看看轩辕奖是怎么评价小鹏 P7 的:

小鹏 P7 实现了人车合一,颠覆了业界对电动跑车一味求快并不线性的刻板感受,让消费者完成了从传统汽车驾乘体验到拥抱电动化的完美过渡。它是 AI 交互时代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成功之作;它追赶世界先进同时又努力实现超越,开始树立自信,代表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代表着中国汽车对未来的一种新的追求和期许。
这两款车有什么共同点:

第一,都是轿车
第二,都是站稳 30 万元级别的自主品牌
轿车,30 万元,这两个特点对自主品牌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侧面印证小鹏 P7 产品力的另一个事件,是特斯拉 Model 3 在 2020 年 10 月的降价,很多人认为将对小鹏 P7 造成致命的打击。事实是,过去三个月小鹏 P7 的销量不仅没降低,反而屡创历史新高。

自提车之后的这三四个月,来借 P7 开开试试、来租 P7 对标的订单,基本就没断过…… 不止一家车企在对标、不止一个部门在对标,它对于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借鉴意义之大,可见一斑。

我甚至都在考虑再买一辆 P7,这样租一两年就回本了……

一旦 P7 能够站稳月销 3000,那可以说是奇迹般的通过了考验 —— 如果说 BBA、保时捷推出这样一款产品并不难,但对于只设计过 G3 这款「小破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奇迹?

站在 2020 年的今天,如果你告诉我,将有一个造车新势力直接以 30 万的轿车产品实现品牌突破,我是不敢相信的。

——造不出 P7 才是常态, 能造出 P7 是奇迹; 不是我军不争气,奈何共军有高达!

小鹏造车 P7,就像共军造出了高达
一周之后,蔚来将在 2021 年 NIO DAY 上推出轿车车型。在蔚来品牌加持下,这款轿车应该不愁卖。有悬念的是:这款轿车会助力蔚来品牌开拓更大的纵深呢? 还是仅仅依赖蔚来品牌惯性在细分市场上占个坑增加销量呢?

我希望是前者。

简单概括一下:

从品牌上来说,蔚来先完成了中国汽车史无前例的突破,借品牌之势推出轿车
从产品上来说,小鹏率先完成了一次大考,以轿车实现品牌向上
2. 产品能力与工程技术的验证

简单来说:

造轿车比造 SUV 难: 造轿车(特别是轿跑)必须要个性、要立足小众辐射大众;而 SUV 只要立足大众、肉多馅足,总有人买 —— 这是对产品与营销能力的一次考验。
造电动轿车比电动 SUV 难: 整车布置难、电池成组难 —— 这是对工程技术能力的一次考验。
在此仅举两个例子,供大家管中窥豹。

一是产品上的克制与自信

电门调校:与大部分电动车更倾向于强调起步加速性能不同,P7 的加速感是平稳上去的,有点类似于燃油车的感觉,避免让燃油车老司机感觉突兀与头晕。这种克制的加速感让人感觉更舒适,但要有「不需要强调电车起步加速」的自信才敢这么设计。
简约内饰:自主品牌设计内饰时,一般都要以堆料、堆配置的方式来让用户满意,否则很容易陷入一种消费者的原罪思维:这么简陋我为啥不买合资? 而 P7 敢用简约的风格设计成完整的内饰体验,这也是一种克制与自信。
更详细的产品解读见:

超级体验营|小鹏 P7 的实际体验如何?值得入手吗?

二是以产品为核心的运营方式

例如,小鹏 P7 电池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同级最低的 110mm 电池高度,以同时实现足够的离地间隙和驾乘空间。

小鹏 P7 80kWh、170Wh/kg、110mm 高度电池包
为了实现这一点,肯定有很多工程与技术的创新。如果是放在工程思维较重的传统车企里,这一点肯定要大吹特吹一番的 —— 尽管这一点并不是直接的消费者感知点。

但小鹏并没有这样做,110mm 电池包高度从来不是小鹏的主要宣传点。这背后就反映出,小鹏在营销层面也是以产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而没有让工程技术喧宾夺主。

你可能会问,这很难吗? 传统车企工程师可以站出来说两句。

3. 智能化战略的载体

小鹏一直强调自己是「智能电动车」,但 G3 上的硬件配置其实很难支撑它的智能化战略:

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而小鹏 P7 的硬件配置,可以真正地践行智能化战略:14 个感知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传感器。

即将在近期开放的 NGP 与停车场泊车功能,是消费者能在量产车上体验到的自动驾驶功能之一。

和特斯拉 NOA 相似,小鹏 NGP 也已经实现了算法与数据的全闭环,它们可能会以超出大家预期的速度实现加速进化,明年就有好戏看了!

在特斯拉 NOA、小鹏 NPG 与蔚来 NOP 三家中,仅有蔚来 NOP 还未实现算法与数据的闭环。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智能化可能会成为 2021-2022 年的蔚来的一次大考,而小鹏走得早一些,压力会小一些。

个人认为,Model Y 给 ES6、EC6 最大的压力是,后者的芯片、传感器、屏幕等都是上一代的,而且几乎没法升级…… 也就是智能化上面的差距吧,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呢?
小结

涅槃重生的项羽,开创强汉盛世的刘邦,百折不挠、在 Hard 模式中练就一身绝活的刘备,他们都是大浪淘沙之后、战斗力最强的造车新势力,每一个都很难倒下!

大家可能有意见了,怎么滴,你洋洋洒洒讲了几千字,到最后也不回答问题啊?这可不是知乎遗风啊!

如果非要分享一下关于这个虚构性问题的思考,我在此提出三个趋势判断,供大家参考:

智能化在加快: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在过去五年进步速度比预期要慢,但在未来五年可能要比预期更快!
充电设施飞涨: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2025 年充电基础设施比 2020 年增长 10 倍。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消费者对于充电焦虑的认知更理性,纯电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好,而插混的生存空间有可能在达到预期的顶峰之前,就会走下坡路。
得用户得天下:直营模式及用户运营越来越重要,赢得圈层用户认同的品牌,将爆发更大的后劲。
最后再发一张电动三傻的销量图,纪念魔幻的 2020 年有一个不错的结局:2020 年第四季度,新势力三强的销量都节节攀升、再创新高,说明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足够大,不是非此即彼的红海 —— 它们共同剑指的是燃油车市场,也理应如此。

中国终于造出了圆珠笔小钢珠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宇多田

封面来自视觉中国

几年前,一个关于『中国连圆珠笔笔尖钢球都造不出来』的报道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大家痛斥中国精炼钢技术如何落后。

没错,至少5年前,我们用的圆珠笔头上的那粒碳化钨球珠,中国是不具备这种特种钢钢材的生产能力的。

之后,中国太原钢铁厂,专门对这个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的生产材料做了技术攻坚,在2016年终于造出了圆珠笔球专用的精炼钢。

再后来,出炉、量产、圆珠笔厂商用上了中国制钢球的故事,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虽然很多人把『中国造不出什么』归咎于在钢铁技术研发实力的落后,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忽略了市场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利润可能只有几块钱的圆珠笔,会吸引一众钢铁厂去造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但不赚钱的小钢球吗?

而同理的,也有最近某名人在演讲中所说的『中国造不出打火机垫片,需要依赖日本进口』的故事。

圆珠笔头的钢珠,中国很长时间都造不出来

其实,诸如『钢球攻坚战』『中国造不出打火机垫片』的故事,仅仅映射出了不为大众熟知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的一角。

多年来,我从小时候看新闻联播,到现在真正接触钢铁工业,这个行业2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几个痛点:

产能依然过剩。

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仍然在增长,而且总量非常大,达到10.5个亿,占全球钢产量的60%。但是这里面的钢,大部分是建筑(房地产)用的普碳钢。很明显,房地产繁荣造就了钢铁行业的30年产能辉煌。然而,在经济效益褪去,步入寒冬后,就越发凸显出下面两个问题。

结构性失衡,技术含量低。

60%的普碳钢占比,意味着技术含量高一点的钢占比就很低,进口多于自产。上面提到的『圆珠笔钢球』用的钢材,就是产业里的一个技术瓶颈(主因当然不是这个)。而相关的瓶颈,还有很多。

特别是早些年像汽车钢板这类高级钢材,主要依赖进口。因此发改委一直在严控新增产能,压制落后产能。

此外,『集中度低』也是失衡的表现。中国产钢企业多而散,全国前十大钢铁公司只占这10.5亿中的38%。『散户』多的结果,一方面是采购铁矿石的议价能力弱,另一方面是容易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家都在低段位竞争,陷入『价格战』死循环。

给环保和安全生产带来的巨大压力。

只要稍微了解炼钢工序和环境,都不难想象钢铁厂的『污染指数』。矿山里乱窜的灰黑矿粉,炼钢厂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以及废弃的『毒』金属…以至于2018年,河北炼钢重镇唐山勒令钢铁厂如果不整顿转型,就必须集体搬迁。

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12月31日,工信部开的『新药方』,体现在一份叫做《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里,总结下来其实是这三个词——

技术、人才和规模。

工业互联网企业傲林科技的钢铁专家告诉虎嗅,企业规模越大,上下游协同性就会变得更好,对技术(信息化)的要求也就更高。

而反过来讲,同样成立——信息化更高,那么协同就会做的越好。

而这样为钢铁企业带来的直接好处,通俗来讲,就是尽可能做到『不浪费』『降成本』『多赚钱』。

『之前有家挺大的钢铁厂,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有些重要数据还是存在误差,比如300吨的转炉,废钢装入量误差也在±3吨左右。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数据了。

很多小一点的钢厂,炉子小,自动化水平又比较低,误差就会大一些,导致数据不准确,影响生产。』

钢铁厂的转炉,图片来自『混乱博物馆』的视频

因此,中小规模钢厂在议价权、信息化程度和环保治理上的『低人一等』,从宏观来看,更容易在市场价格波动中『受害』,也更容易被停业整顿;

从微观来看,也更难把控炼钢过程中的质量检验与称重等问题。

『这样的企业在供需上的匹配就有盲目性。举个例子,如果一家钢厂在制定明年的生产计划,那么预测与市场实际需要之间往往有时间差,对市场信号的研判和反馈不及时,也不准确,所以才会有这种来来回回的波动。』

图片来自『科技奇趣』的视频

因此,在工业互联网创业高潮迭起的2018~2020年,要么有技术公司瞄准某道工序纵向切入,为工厂做生产效率优化;要么是技术公司从全域性数据治理和平台业务入手,为工厂做横向的『多快好省规划』。

但是,作为多年来一直在曲折升级的传统产业,钢铁真的可以被所谓的工业互联网『一击即中』吗?

分而治之,逐个击破

其实钢铁生产这门生意,虽然一直被誉为『制造业脊梁』『现代工业骨骼』,但它也被行业内的人都戏称为一个『傻大黑粗』的产业。

这个特点不仅来源于社会观感,也来源于它的工艺特质——用『几千几万吨』来计数的钢材产量,无论做的多精细,都存在一定的『粗放性』。

轧钢,图片来自『科技奇趣』的视频

『你看那几米高的大炉子,那大块的铁矿石和粗钢粗水。既然要讲求规模,那么势必要放弃一定的精细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里面没工作可做。』傲林钢铁专家指出,作为流程性产业,钢铁厂无论是车间里,还是办公室,都有技术优化空间。

L1~L6代表着工业往自动化、信息化、数据化不断进阶,图片来自傲林科技

从上面这张工业数字化的『分级』图上,我们可以看到,L1到L6,是每一家工厂从底层到高层的『进化』过程。

我们所熟悉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MES(生产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都属于L1~L4的工厂信息化改造。

在很多大型自动化工厂里,PLC机柜和MES操作系统是很常见的配置,而它们也大多来自西门子、Rockwell、施耐德等工业巨头。

PLC机柜,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上一篇《一支卷烟里的大江大河》里就提到,像香烟制造、汽车、精密设备制造(芯片)等行业,其自动化水平之高,让他们有『扎实的地基』往更高层次进化——L5~L6。

因此,很多基础条件不错的钢铁工厂,就会对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有更高的要求。

譬如,宝钢与武钢合并后的宝武集团,2020年产量达1亿吨。他们有一家叫『宝信』的子公司,专门做信息化。

但是,与精密设备产线不同,钢铁产业的特殊性,也在于其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

大公司(国有)规模越大技术越强,走的越快,已经往L6进发;而体量小的企业则技术相对落后,连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L1和L2都没走完。它们中的一部分,也会变成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被关停』的时代牺牲品。

工人在车间,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有些地方的小工厂非常落后,人工操作的工序很普遍。譬如曾在这几年被连续取缔上千支的燃煤土竖窑,就是污染非常严重、非常落后的制造工艺。』

钢铁专家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钢铁行业想的多么高大上,即便是大厂,作业环境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恶劣。

钢铁制造流程,大体可分为烧结、球团、焦化、高炉炼铁、铁水预处理、电炉炼钢、二次冶金、连铸、再加热、热乳和冷化等工序。

也就是说,每家钢铁厂,因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遭遇的难题完全不同,需要不同类型的技术公司帮忙解决。

『比如,有给车间里的工控设备做连通协同的,也有专门给高炉减能耗的技术公司,每年给你抠出一个点的能耗,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还有些自动化公司,把热电偶(钢铁产业里的某种传感器)埋在高炉炉缸的周围,可以测炉壁的温度,这样系统就能根据炉壁温度来监测炉缸情况,做危险预测。』

高炉,图片来自混乱博物馆

但傲林认为,从成本着眼,在现有的设备不换的情况之下,通过对工艺优化的方式,成本降了一个点后,再往下降,难度就会变得非常大。

『工厂更换设备也有一个长周期。对于重工业,不可能建了一个高炉后,两三年技术升级了,就拆掉高炉再建一个;

你也不可能隔很短时间换传感器,因为炼钢是一个流程性作业,一般几年才停炉检修一次,停了的损失更大;也不能采购了MES和ERP系统后,两三年再采购新系统。』

当然,除了考虑到经济利益,还有一些不可控的人为因素(大家都懂)广泛存在于传统产业。

举个例子,烧结部门采购的是A公司的ERP,连铸部门采购的是B公司的ERP,两个部门都有使用什么系统的决策权。一家钢铁厂可以存在若干种相同功能、不同品牌的系统。

因此,即便要全部更换,也可能是个时间和资源完全不同步的大工程。而让甲方工厂最可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是——那就靠第三方去打通吧。

另一边,不想跟设备制造商、传统信息化系统供应商抢肉吃的『轻量化』技术服务和平台公司,跳出被系统和设备框住的思维模式,用互联网思维,选择从另一个可以『连通』的属性切入——

数据。

这也是L5与L6层存在和创造的价值。

工人在用电脑统计数据,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实现降本增效,并不是只有改造产线,也可以做一个钢铁厂内部的横向协同,』

傲林钢铁专家讲到了一个叫做『产供销平衡』的概念。简言之,就是我们在制定生产计划时,报出的数字尽可能跟实际产能、原料供给,以及销售市场走势相匹配。

『除了数量,对产品结构的把握也非常重要。

譬如我每月要生产多少螺纹钢,多少镀锌钢板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都需要定一个数字,这也对应了对矿石采购、生产排期、物流安排、销售策略等的要求。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其实『产供销平衡』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相反,你可以在20世纪80年代的期刊上看到它频繁出现在与工业结构调整的文章里。但几十年过去,伴随着钢铁产能的持续过剩,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依然非常骨感。

傲林的工程师们在走访地方钢铁厂时发现,公司内部的横向跨部门协同方式相对原始,与现代化有点脱节:

『大家一起开所谓的经营分析会,既慢又不够精准。一旦市场信号出现了某些变化,根本来不及反应,特别是单个企业。』

他们提到有家钢厂的董事长想看一张可视化报表,这听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很多软件都能做。然而,就这件『小事』,他最终等了三天半。

『因为他想看的那张表要从不同的信息化系统里取采数据,而数据的格式、规范以及采样频率都要对齐,让好几个人折腾了三天才做好。』

生产线上的信息化系统,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某种程度上,这与我们讲的『数据孤岛』,有类似之处。

在钢铁行业,数据孤岛问题也叫『数据烟囱』。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自己的小网络,连铸有一个,精炼也有一个,以前都是互相隔离的,像两个小烟囱,数据是不通的。

『有家钢铁厂的炼钢工序和连铸工序数据信息沟通不太好,导致连铸拉速不稳定,铸坯质量出现了问题,影响了生产。

现在,把这两个工序打通了,消除了数据烟囱,转炉工序和连铸工序都能实时了解生产情况,无论是生产节奏还是成本控制都有了明显效果。』

连铸车间,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而专注于L5&L6层的技术公司们,包括傲林,某种程度上,做的就是『时间生意』——

在存在于许多不同系统里的数据拉出来,放在一个湖里。然后做梳理分析,最终把一份清晰的综合性数据和分析结果呈给这家公司的一把手,以及各部门一把手。

『把MES、ERP、CRM的接口打通,从销售部门拉出过去每年每月的销售和订单数据,从采购部门拉出材料库存和供给数据,从财务部门拉出的人力和收入数据,还有产线上的产能数据,以及宏观市场走势数据,都放在一个库里,』

图片来自傲林

其实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过程。相反,傲林也认为,这是一个其他影响因素远大于技术的『苦活累活』。这个时候,技术部门是辅助,市场作为核心部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他们设想的更具技术含量的任务和服务增值点,则是数据真正打通后,能不能通过算法产生更具价值的东西——

智能辅助决策。

『我们不是ERP,而是一个全域化的数据治理和全局化的效益优化,除了收取按期支付的实施费用,钢厂需要支付持续的SaaS模式服务费用。

哪个地方能挤出钱来,挖出效益来,我就帮你去找,但前提是数据得打通,按照最后你的真实总效益来收钱。其实客户也不是很在乎你这一百万到底是采购省下来的,还是销售增加出来的。最后他看的还是整体效益。』

实战里,全都是数据造的坑

理论上的无懈可击,往往在现实中藏着巨大的陷阱。

不做ERP,做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与量化分析,是一个大故事。而大故事,则意味着大麻烦。

像前面说的,L5与L6建立在健全的L1~L4基础上,如果产线上的工控协同没做好,或者很多环节都有人为因素在里面,那L5与L6也不会成立。

但是,L5与L6围绕数据的再加工,全依赖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我们一个很大的挑战,』傲林钢铁专家告诉我们,由于粗放性,很多环节『大面』由系统管控,而细节则有很多人为影响因素掺杂其中。

目前很多生产环节还是需要人为手动统计数据,而且在恶劣环境中,工人不方便用数字化工具

因为很多数据不是机器直接产生的,而是人手动输入进系统的(这也意味着实现了自动化,但未实现智能化),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这就相当于,工人是『数据标注工』,而数据的质量,则取决于人的不可控性。

喂丝机。喂丝,指将添加剂破碎调和成一定形态,用薄钢带将其包裹起来制成包芯线。

『举个例子,精炼有一个「喂丝」的环节,喂丝长度以及速度都要靠工人在机子上设置,凭经验来加。数据没有自动采集到系统,也不能通过系统精确控制喂丝量,对钢水质量和生产都会带来影响。』

傲林钢铁专家还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在钢铁的精炼环节,需要工人用铁锹来扔造渣剂,但是因为造渣剂重量控制不准,就会影响钢水质量和生产成本,所以工人都会掂量着来:

『如果感觉还不够,就直接再铲两铲子,直接丢进火里去!』

因此,用传感器来自动采集数据,是产业在努力推动的事情。然而,这又涉及到成本、工序难度和用人等各方面条件,进程相对缓慢。

此外,传感器在高温高压的严酷烧炼环境里,也很快就会变得不准,所以传感器的精度保持和安装难度也很大。而工程师们也在通过一定的算法补偿来校正数据质量。

热电偶,相当于钢铁生产流程中的一种传感器,主要用来测温、测压,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有时候不单单是数据质量,而是『你要的数据到底有没有』的问题。

拿『预测性维护』这个很多工业互联网公司都在打广告的能力来说,很多工程机械、挖掘机以及飞机的发动机,的确应用了非常成熟且有效的预测性维护技术。

但是,在中国技术更迭没那么快的老旧工厂,有很多所谓的『哑设备』,既没有PLC,传感器也很少;

另一边,一些工艺先进且复杂的特殊设备,也没有给第三方留打通数据的『余地』。

『国外一些设备里面都有“黑匣子”,做预测性维护就要拿到数据,但除了设备生产商其他企业都拿不到“黑匣子”里的接口和数据,所以就做不了预测,』

傲林钢铁专家提到,连铸工序有个设备是一家国外企业生产的,但这设备他们就是不给你接口,你就预测不了。

连铸,图片来自『科技奇趣』视频

总的来说,不仅仅是钢铁行业,有个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工业产业中——经营类系统(ERP、CRM)的数据品类与质量,要远高于生产类系统(PLC、MES)。

因此,如果要做一个工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势必要解决『短板过短』的问题。

你绝不能忽视和跳过任何一个环节。

一把手工程?

对于一家工厂来说,对于『把各个部门完整数据收集上来,并做系统分析』最乐见其成的,显然是老板。

但就像刚才所说,要让所有部门和车间欣然拿出自己的数据交给工程师们做统一治理,技术实现并不难。既然牵扯到利益关系,它就变成了一个『苦力活』。

根据我们此前获悉的其他产业新兴技术落地的结果来看,很多所谓的5G、人工智能设备,或者是智能化平台,要么采购后被搁在某个办公室角落里落灰;要么被当成『阶段性成果』宣传一阵儿后,随着支持款项中断便无疾而终。

这些都是『一把手工程』的表现。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我们服务了一些民营钢铁工厂,除了老大,其他领导的态度也很不错。有家工厂的总经理专门开了动员会,给员工提要求,说「如果谁不配合,到年底就拿你是问」。』

傲林客户经理说,对于钢厂每个部门来讲,如果不干领导就会稍微调整一下KPI,那下面就不得不干。

『有些功能,执行层也不是全面排斥。譬如我们有家客户企业,每两周就开一次关于数据治理的项目分析会,看项目进展效果。大家为了统一的目标,其实很愿意配合。』

但傲林工程师也没有掩饰遭遇的非议。

对于非常看经验和资历的工业人来说,不少人认为『辅助决策』是个伪需求,甚至有人当面就给他们搁下这样一句话:

『我不用L6,我的脑子就是L6。』后来经过沟通,他们最大的顾虑,是会觉得系统有威胁到自己的一部分职能。

此外,既然是跨部门的供产销联动,让他们感受到工厂每个部门由于做事风格完全不同,经常遇到『销售部门说很好,但生产部门说不行』的局面。因此,就不得不逐个击破:

『财务部门非常严谨,但不善于说自己的需求,必须靠产品经理挖掘和引导它们的需求,否则他们表达的其实连潜在需求30%都不到;

而销售部门则是非常健谈但思维很发散,说的需求其实都不太好落地,那这个时候怎么去控制他们的需求,毕竟我们都需要根据周期按时上线。』

截至目前,傲林所有的行业首项目周期在半年以上,虽然在供给侧,他们在推行模块化、产品化的思路,但往往行业的属性就决定了这种『了解需求,说服客户,融入其中』的“苦力活”需要占用不少时间。

『我们老大也会带上安全帽,每去一家工厂,就在工地和办公室之间来回穿梭。美名曰:融入工业。』

传统的互联网,特别是消费互联网,就像是一片高地或者平原。那如果有产业大鳄带着足够大的决心和资金来铺行业,是可能打通的。就好像一瓢水泼下去之后,所谓卡一下就打开,就往下奔流。

但是,工业互联网这个领域,有点像纵横的沟壑。一个一个的细分行业之间是有壁垒的。所以你如果想一瓢水泼下去,把这地方全占领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会被隔成一个一个的小水洼。

而对于专供工业的技术企业,只能按部就班先做好每一个小水洼,没有任何捷径。

我是虎嗅科技组的傅博(笔名宇多田),关注智能制造、芯片、自动驾驶,欢迎行业人士一起交流。(微信:fudabo001,加微信请务必备注身份)

寻找华为之外的中国十大技术硬核公司

文/李平

来源: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

尽管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A股科技股的表现依然抢眼,多家龙头科技公司股价创出历史新高,涨幅惊人。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基建、地产、出口驱动型向科技创新、内需拉动型转变的关键时期,5G、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受到政策支持,基本面及景气度持续改善。

虽然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挑起的贸易摩擦仍在不断加码,逐步显露出“技术战争”的本质,但是在美国持续的芯片断供、技术封锁背景下,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科技公司业绩仍保持了稳定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713亿元,同比增长9.9%,净利润率达8.0%。

华为业绩之所以能逆势增长,与其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有关。根据已公布的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清单,华为以1317亿元的研发经费再次位居国内TMT企业第一名。

科技进步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而时代也给了深耕技术的企业最大奖赏,这是众多明星科技股股价持续走强的内在原因。除华为外,中国还有哪些技术硬核公司?《砺石商业评论》从市值、涨幅两大维度盘点2020年表现最好的10大科技公司,并分析其股价上涨背后的技术驱动因素。

1、宁德时代:世界级的动力电池巨头企业

最新市值:9423亿元,2020年涨幅:230%,所属行业:动力电池

2020年,全球科技股中最耀眼的明星是特斯拉,在中国则是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导者,宁德时代从公司创立到产品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一仅用了七年的时间,研发投入、技术工艺等优势为其构筑了宽阔的护城河。

宁德时代的前身为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事业部,核心高管均来自ATL,而ATL则是苹果手机的主力电池供应商,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功底深厚。早在2012年,宁德时代获得宝马公司第一款纯电动车之诺1E的动力电池订单。随后,公司又赶上了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一路成长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绝对霸主。

过去三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分别为16.32亿元、19.91亿元和29.92亿元。截止目前,宁德时代在电芯、模组、电池包、BMS等各细分领域均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各项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9年宁德时代实现电池装机电量32.91GWh,同比增长37%,国内市场份额超过五成。

2018-2019年,宁德时代连续两年力压松下、LG化学等日韩电池巨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霸主,截至2020年9月,装机量达到19.2GWh。

宁德时代不断提升设备、产线及物流自动化水平,陆续导入了管理系统(ERP)、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应用软件。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设备以及数字化方面的超前布局也保证了公司电池生产的高品质、高效率,这是宁德时代的另一大核心竞争优势。

2、美的集团:中国首家研发投入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

最新市值:7242亿元,2020年涨幅:73%, 所属行业:家用电器

2020年,美的集团终于跟老对手格力电器拉开了距离:无论是业绩还是市值。除了渠道变革、产品线优势之外,与美的集团对科技的重视及研发的投入密不可分。

实际上,与格力自带流量的董明珠频频高调出镜不同,美的集团一直以低调形象示人。自2011年转型以来,美的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视新品开发,聚焦研发创新,“产品领先”成为公司三大战略之首。

2016年,美的集团以29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世界四大机器人制造商之一德国库卡公司94.55%的股份,让世人感受到了“隐形房间里的大象”的实力与胃口。2019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过百亿,也是国内首家研发投入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

与华为类似,美的集团不仅重视实用技术研发,更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目前,公司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搭建起从先行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四级研发体系,2018年公司入选“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科技品牌榜”中国品牌十强,已经从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全球科技创新型企业。

3、比亚迪 :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双打王

最新市值:6207亿元,2020年涨幅:308%,所属行业:新能源汽车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早期的开拓者,比亚迪曾是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新能源汽车销售的双冠王。然而,对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过分坚持以及电池不外供政策,让公司在之后的三元锂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中陷入被动,动力电池装机量被宁德时代超越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头衔也被特斯拉夺走。

2020年开年以来,比亚迪高调祭出大杀器“刀片电池”,宣布王者归来。动力电池领域一直存在着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相对而言,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更好,但能量密度较低,续航能力不及三元锂电池。由于里程焦虑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痛点,三元锂电池逐渐成为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

通过全新的叠片工艺,比亚迪刀片电池体积比和能量密度较传统的铁锂电池提升了50%,成本降低了30%。由于取消了模组的设计,使得电芯的尺寸不再受限制,电池长度最长可以达到2500mm,是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10倍以上。由于单体电芯较长且呈现扁平化,故命名为“刀片电池”。

除了能量密度达到主流三元锂电池同等水平外,刀片电池还保持了磷酸铁锂电池散热效果好的优势,安全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行程寿命可达8年百万公里以上。

新一代旗舰车型“汉”上市之后,更将“刀片电池”的热度推上新台阶。而事实证明,有了新电池技术的比亚迪汉也愈战愈勇。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比亚迪汉售出12089辆,连续两个月销量过万,已经接近蔚来、小鹏与理想其中两家的销量总和。而随着秦plus与宋plus等几款新品的上市,2021年的比亚迪应该还会创造更大的惊喜。

4、恒瑞医药:国内创新药研发的标杆与楷模

最新市值:6037亿元,2020年涨幅:53%,所属行业:医药

2020年全年,恒瑞医药涨幅达53%,总市值突破6000亿元。作为二级市场中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多年来对创新药的坚守进入到收获期,公司卡瑞利珠单抗、氟唑帕利、吡咯替尼、阿帕替尼等多款重磅产品获批上市,并陆续进入医保。其中,覆盖四个适应症的卡瑞利珠单抗销售峰值有望达到200亿元。

随着上述新药商业化的持续推进,公司未来营收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根据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要求,恒瑞医药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将不低于20%、42%、67%。

保持国内领先优势的同时,恒瑞医药也在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PD-L1/TGF-β、URAT、JAK1、AR等10余款热门靶点已经申报FDA临床,研发进度处在业内前列,为公司后续业绩成长注入了新动力。

2020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研发费用达到33.44亿元,同比增长15.25%,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7.23%,在国内药企中遥遥领先。实际上,恒瑞医药已经成为国内创新药研发的标杆与楷模,这也是公司持续获得估值溢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5、迈瑞医疗:大象起舞的医疗器械巨头

最新市值:5469亿元,2020年涨幅:126%,所属行业:医疗器械

作为医药制造业重要的细分领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容量高达4000亿美元,而中国较欧美发达国家存在30年的代际差,这让医疗器械尤其是创新器械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赛道之一。

2019年,迈瑞医疗全球营业收入为165亿元,国内收入95亿元,全球市场份额约为3%,在国内占比约为9%,是亚洲第三、中国第一医疗器械公司。实际上,迈瑞医疗在国内医疗器械中的地位甚至要超过恒瑞医药在创新药领域的领先优势,无论是营收规模和净利润水平都远远超过行业第二名。2020年,迈瑞医疗股价上涨了126%,是目前唯一一家市值突破5000亿元的医疗器械公司。

这一成绩的取得同样与公司技术领先及对研发的重视密不可分。过去三年,迈瑞医疗研发投入累计达到42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鉴于医疗器械行业的特征,公司进行了10余起国际并购,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产品线优势。

截至目前,迈瑞医疗在监控仪、麻醉剂领域排名世界第三,国内市场稳居第一;同时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和医疗影像业务同样处于高速增长趋势,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020年疫情期间,公司重磅推出了MX及ME系列高端便携彩超产品,受到了国内高端医院、医院连锁集团的广泛欢迎,渗透率和覆盖率大幅提升。截止目前,迈瑞医疗产品已经覆盖了国内99%以上的三甲医院。

国际市场方面,公司产品基本覆盖美国500床以上的美国大型医院,实现对北美万家终端医疗机构的覆盖;在欧洲和印度,公司产品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70%以上。只有真正走出国门,才能快速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国产替代和国际化进程将是迈瑞医疗未来发展的两大看点。

6、海康威视:世界排名第一的安防巨头

最新市值:5358亿元,2020年涨幅:51%,所属行业:安防

尽管美国已经将贸易战的目标瞄准了海康威视,依然没有阻止公司成长的脚步。作为全球安防领域一哥,海康威视已经连续九年在全球视频监控市占率稳居第一。公司产品已实现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硬件设备的全覆盖,并在前端采集、后端存储、集中控制及储存设备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软件方面,海康威视持续推进统一的软件研发体系,提升了软件之间的兼容性,目前基于统一软件架构平台行业应用软件已经达到60余款,并开启了AI Cloud+行业解决方案的应用,同时公司在积极布局物联网、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存储等8大创新业务。2020年上半年,海康威视软件增加值占比达到32.31%,再创新高。

从模拟时代的跟随到数字时代完成超越,高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领先优势是海康威视的重要武器。公司核心创始团队均来自中电五十二所,技术出身的工程师团队使公司拥有研发与创新基因。2017-2019年,海康威视研发费用率由7.62%提升到9.51%,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升至11.28%。

2020年全年,海康威视股价上涨了51%,市值已经突破5000亿元大关。美国出口管制并没有对海康威视造成严重冲击,侧面反映出公司的核心技术掌控力与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随着对美国物料的持续替代以及软件业务的持续提高,美国制裁对海康威视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弱。

7、立讯精密:高度重视研发的新型代工厂

最新市值:4201亿元,2020年涨幅:100%,所属行业:电子制造

2020年,打工妹王来春逆袭首富郭台铭的故事成为投资者热议的话题,背后是立讯精密市值对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反超。作为富士康深圳工厂1998年首批招聘的150名员工之一,王来春2020年身价已经达到910亿元。

同时,王来春2004年创建的立讯精密目前是AirPods全球最大的代工厂,通过收购纬创(Wistron)进入到iPhone组装领域,成为富士康集团的一大劲敌。

作为后起之秀,立讯精密能够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代工领域成功突围,研发投入仍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过去三年立讯精密研发费用率维持在7%左右,远超富士康平均2%左右的研发费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立讯精密在打破传统代工厂重制造、轻研发的传统,成为了更具有创新精神、竞争力更强的新型代工厂。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苹果推出AirPods产品之后,其主力代工厂英业达一直面临良品率不高的问题,成为严重制约AirPods供应的瓶颈。无奈之下,苹果将部分订单交由立讯精密来生产。接到AirPods订单之后,立讯精密展示出了极高的技术水准,整体良率达到了很高水平,交付水准持续超出苹果预期。2019年,苹果推出新一代降噪蓝牙耳机AirPods Pro ,由立讯精密100%代工。

2017-2019年,立讯精密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46.18%、61.05%和73.13%,业绩增长不断加速。随着iPhone组装的导入,立讯精密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8、隆基股份:飞速发展的全球光伏王者

最新市值:4164亿元,2020年涨幅:277%,所属行业:光伏

2020年以来,不少行业因新冠疫情遭遇寒冬,而光伏行业“风景独好”。2020年1-9月,隆基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38.32亿元,同比增长49.08%;归母净利润63.57亿元,同比增长82.44%,再一次证明了其光伏界“茅台”的实力。

坚守单晶硅路线、金刚线革命以及光伏全产业链的拓展让隆基股份在激烈行业竞争中笑到最后,公司目前的规模优势以及光伏行业的重资产投入特征,有效阻止了潜在的后来者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

截止2019年末,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市场份额已上升至62%,全球市场份额则达到24.3%(包含多晶硅片)。下游组件领域,隆基组件产能已经超过传统的晶澳、阿特斯等组件大厂,成为单晶组件的绝对龙头。

与业内多数资本玩家不同,隆基股份创始人及核心高管均是技术出身,这使公司能够笃定单晶技术路线并通过金刚线切割带动单晶硅对多晶硅路线的反超。从某种意义上说,隆基股份用一己之力推动了光伏平价时代的提前到来,也成就了公司目前全球光伏行业的霸主地位。

9、三一重工:数字化驱动的全球工程机械巨头

最新市值:3875亿元,2020年涨幅:110%, 所属行业:工程机械

如果还将三一重工视为一家传统的工程机械公司,很可能就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2020年全年,三一重工股价大涨110%,继2019年(2019年涨幅117%)之后再次翻翻。

强势的股价表现首先源于公司业绩的高速增长。2018-2019年,三一重工主营收入增速分别为45.61%、35.55%,净利润增速达到192.33%和83.23%。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24.5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112.07亿元的净利润水平,在疫情冲击下仍然保持了35%的高增长。

实际上,工程机械行业己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三一重工净利润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强大的研发投入保证了公司数字化、智能化战略的持续推进,进而带来公司降本、增效等经营维度的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三一重工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7.41亿元。截至2019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204名,在员工总数中比重达到17.37%。通过长期的研发积累与自主创新,三一混凝土泵车三次刷新长臂架泵车世界纪录,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多次创造世界单泵垂直泵送世界新高。三一重工挖掘机、混凝土运输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等产品产量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则位居世界首位。

声名远播的长沙三一重工“18号厂房”目前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其生产周期比普通厂房压缩40%,产能提升50%,自动化率提升80%。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2019年三一重工人均产值突破400万元,大幅超过瑞典山特维克、日本小松等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公司同期水平,科技投入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已经成为三一重工的另一大竞争优势。

10、万华化学:走向世界的中国化工之王

最新市值:3412亿元,2020年涨幅:66%, 所属行业:化工

作为中国化工行业少有的全球性龙头,万华化学是全球第一大MDI生产制造商,同时也是TDI、ADI、聚醚、TPU等产品主要供应商。截止2019年末,万华化学MDI产能达到210万吨,占全球23%,位居行业第一。

MDI核心技术的突破成为万华化学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环,并让公司从濒临倒闭的烟台合成皮革厂成长为全球第一大MDI生产制造商。MDI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高危毒气,技术壁垒极高。通过吸收学习日本技术并经过近十年的自主研发,烟台万华最终掌握了生产MDI的全部技术,突破了西方国家的长期技术封锁。

作为行业后来者,万华化学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成为该领域成本最低、产品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公司。过去几年,万华化学的MDI业务毛利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科思创、亨斯迈等竞争对手,成本优势也是万华化学能够在全球大幅扩产、市占率持续提升的一大关键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万华化学近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维持在50%左右。

与此同时,万华化学借助核心业务MDI的竞争优势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两端拓展。随着以丙烯、乙烯产业为主的石化产业集群以及以高吸水性树脂、三元锂电池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张,万华化学正迅速成长为中国重要的烯烃及衍生物供应商以及新材料核心供应商。

数据显示,2009-2019年,万华化学营业收入由64.93亿元增长至680.51亿元,净利润由10.66亿元增长至101.3亿元,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以及国际市场的持续突破,让公司在强周期的化工行业中保持了持续稳定的业绩增长。显然,万华十年十倍增长的业绩表现足以媲美任何一家消费类企业,这是公司股价持续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

“山寨机”起死回生

1 “山寨机”又活过来了?

2 走访线下,上海手机批发市场已经不见山寨机的踪影。

3 但在线上,小众品牌、“类山寨手机”仍通过拼多多、快手直播等平台销往各地。

1

这个手机品牌,你熟悉吗?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昨天遗忘啊,风干了忧伤,我要和你重逢在那苍茫的路上。”

你可能已经遗忘“山寨机”这个词,但你绝对忘不了手机外圈五彩斑斓、疯狂闪烁的跑马灯,忘不了用最大音量外放的这段“有毒”旋律。

时移势易,“中国的山寨机已被彻底消灭”成为小米创始人雷军的金句,国产手机的高性价比一度挤走了山寨机最后的市场空间。

然而,中国是手机厂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当国产手机纷纷与苹果、三星抢夺高端市场时,留出了低端手机市场。

中国也是全球手机产业链最成熟的基地,华为Mate 40和小米10至尊纪念版迅速被像素级模仿,朵唯、酷派、小辣椒等小众品牌再次活跃起来,“小而强”的中国手机厂商总能找到生存的夹缝。

在拼多多上,以号称“千元制霸”的 ivvi M40为例,拼单价只要535元,有的店铺总销量达1.7万件;与小米10至尊纪念版外观极其相似的小辣椒X11 pro至尊版8GB+256GB配置,“不要5599元,只要688元”,拼多多官方旗舰店显示已拼1.1万件。

中国手机市场被“华米OV”(华为、小米、OPPO、vivo)与苹果统治的格局会再次松动吗?

01 线下:山寨机在上海手机批发城消失

为了探寻山寨机的踪迹,《IT时报》记者来到曾经上海最大的山寨机集散地之一环龙通讯城,这里目前依然是上海最大的手机批发市场之一。

只是,整个商场都找不到山寨机的踪影。

一个个柜台前,摆放着苹果、华为、OV、小米等主流品牌的样机。

2

在上海曾经最大的山寨机集散地之一环龙通讯城,这里的柜台已被华米OV和苹果占满,图摄:钱奕昀

“山寨机好几年前就不做了,现在国产品牌机越来越优惠,山寨机质量不行,触屏不灵敏、内存虚高等问题很多,之前我曾经卖砸过几批。”一位店主表示,“山寨机品质没有保障,出了问题维修困难”。

无独有偶,紧贴着环龙的大奥通讯城,不仅见不到山寨机,许多档口老板都表示两年多前就不做金立、朵唯、天语等小众品牌生意了。

3

大奥已找不到山寨机的踪影,图摄:李玉洋

“这些品牌早就不做了,你买红米9吧,700多块一台。”一位店主如此推荐。

附近的手机维修店铺也向《IT时报》记者表示,没有维修过山寨机或配件。 山寨机的生态圈已经彻底在上海消失。

唯一能与山寨机联系在一起的,是部分柜台仍然在售的老年机。“大听筒”“可读短信”“万能充电宝”……这些老人机屏幕上张贴着标签,正如贴牌的OZZO、LX等厂商名一样,充满浓浓的山寨味。

4
5

上海部分柜台在售的老年机,图摄:李玉洋

这些手机拥有实体键盘,只被用来接打电话、发送短信。超低的价格、简单的操作,使它们在一众大牌低端机都不愿争抢的市场中求得一丝生存, 然而利润十分之薄。

“一个月只能卖出百来台,每台利润只有几块钱。”大奥一家从事老年机批发档口的销售说,这些功能机都支持全网通4G网络。

另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上述“老人机”接近过去常说的“白牌机”(无品牌),可以归入山寨机一类,大多没有入网许可证。

02 线上:“山寨味”手机热销

根据IDC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第三季度,华米OV四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从78.3%上升到88.7%,而中小手机厂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从12.5%压缩到2.5%。

当被划归为“Others”时,无论山寨与否,在生存面前,山寨、抄袭或复刻,都不值一提。如果说一线城市没有“Others”的生存空间,那就下沉到低线的县城。

6

在拼多多、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上,朵唯、小辣椒、ivvi等你所听过或未听过的品牌,风风火火地推新,只不过看到后你会直呼面熟,从外观到名字,一股“山寨”的味道扑面而来。

在拼多多上,朵唯一款手机外观几乎和华为Mate 40 RS保时捷款一模一样,但价格却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

7

这样的情况,同时也出现在小辣椒、ivvi等品牌上,这些品牌拼多多官方旗舰店客服均表示没有线下店,“正品保证,假一赔十”。

学生机、老人机,成为这些品牌打开市场的新标签,平均售价普遍在700元以下,触及到红米等品牌都打不到的价格区间,直面二手手机“肉搏战”。

“电商的优势就是能精准找到目标客户。”旭日大数据董事长孙燕飚总结道。

另外,上述品牌也把时下流行的直播带货加入到营销之中。去年年底,快手主播马洪涛为了打年度赛,带货和华为Mate 40 RS长得一样的朵唯手机,直播中却并不直言两者区别,于是掀起一阵直播打假风波。

8

快手主播马洪涛带货风波:华为变“朵唯”,图源:网络

在ivvi直播间里,一款号称“制霸千元档”的ivvi X12手机被力推,主播不断演示玩《王者荣耀》、刷抖音、分屏等操作,以此体现手机的流畅度。这款手机配置了双扬声器,外放音量足够大。

至于ivvi X12所采用的核心处理器,直播中并没有强调。据官方信息显示,ivvi X12使用的是联发科P60处理器,这是一款定位中端的手机处理器。

直播间数据显示,ivvi X12手机已拼单了600多件,而一款券后价只要397的ivvi X11已拼了近6000件。

其实,在工信部网电信设备进网管理网站上,朵唯、小辣椒等手机品牌能查到部分机型的进网许可证,但ivvi绝大多数进网许可证都显示过期,没有进网许可证的手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寨手机,在外观和名字上高仿知名品牌的手机被称为“类山寨”手机。

9

就手机外观为何与华为、小米等产品相似度如此之高,以及公司未来战略等问题,《IT时报》记者分别致电朵唯、小辣椒以及ivvi,但都未获得答复,其中朵唯手机官网已无法正常打开。

03 山寨手机式微,山寨耳机、手表崛起

“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很少看到山寨机和小众品牌手机的踪影,但由于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以及消费能力的参差不齐,实际上这部分零星市场还是存在。

在消费能力比较低下的地区,仍然会有购买低价手机的需求,只是不会形成规模。”GfK高级分析师孙景辉表示。

孙燕飚的观点更为激进,直言不管是以前的山寨机,还是酷派、小辣椒等“类山寨机”的小众品牌已很难获得生存空间,“山寨手机没什么市场了,现在主要的市场空间在于山寨耳机和山寨手表。”

孙燕飚进一步指出,像赛博宇华等ODM厂商以及闻泰科技、龙旗科技等第三方手机设计公司都在发力TWS(无线立体声)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而这些厂商效仿的对象就是苹果,“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9年至2020年爆发,苹果占多少,他们就占多少。”孙燕飚说。

10

某山寨耳机广告,一股浓浓的苹果味

据IDC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无线耳机市场出货量报告,2020年上半年我国无线耳机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宝座仍由苹果牢牢占据,占比18.1%,第二至第四名则是国内厂商的天下。

其中,第二名华为的出货量占比10.1%,出货量约429.9万台;小米和夏新并列第三,出货量约为353.2万台,市场占比8.3%;第四名则是传统音频厂商漫步者,占比5.6%。而剩下的49.6%市场份额则由其他厂商尽数瓜分。

12

在中国无线耳机市场,“Others” 仍占据半壁江山,图源:IDC

在TWS耳机研发生产方面,孙燕飚称大部分手机品牌耳机都有专门的ODM厂家,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拿到了华为、小米、OPPO等客户的订单,佳禾智能、朝阳科技等传统电声产品ODM/OEM厂商,正从原来的智能终端及耳机品牌商代工转向TWS耳机代工。

据了解,我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成熟的TWS耳机代工产业链,比如为华强北“山寨AirPods”代工的中小型工厂单子接不完。而得益于TWS耳机市场的不断升温,佳禾智能、朝阳科技两家代工厂已分别于2019年10月、2020年4月上市。

来源:微信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作者:李玉洋 钱奕昀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文/刘芮/陈帅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ID:kechuangych)

出品:远川研究所科技组

支持:申万宏源电子首席分析师骆思远

刷屏整个2020年的特斯拉,在2021年初因为Model Y继续在中国媒体上刷屏。但在热闹中人们似乎忘记一个事实:特斯拉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核心研发团队。

这家曾被中国制造业工人和消费者拉出泥潭的公司,仍然把几乎所有的研发力量都布局在美国加州。比如连线杂志就曾报道过特斯拉在加州的“神秘二楼”——特斯拉以电池、传动、动力电子等先进制造技术全部孕育于此,催生了特斯拉最多每周50次的工艺改进[3]。

而在中国,特斯拉不仅没有独立研发团队,其网站上面向中国大陆招聘的1831个职位中,大多数都属于生产、交付、销售、客户支持等岗位,制造技术的研发岗位极少,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更是几乎没有。换句话说,特斯拉的核心秘密,仍然在千里之外的加州。

以Model Y为例,这辆刷屏车之所以能顺利国产化,上海临港超级工厂里的工人不分昼夜的三班倒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还是特斯拉对自动化设备的研发。

比如在去年12月,一家外媒就通过航拍捕捉到了临港工厂里一台长19.5米、高5.3米、篮球场大的巨型机器。这是特斯拉与意大利工业机械巨头意德拉(IDRA)联合研发的铝铸工艺压铸机。这台压铸机几个月前才刚刚抵达上海,在调试完成后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运行[1]。

这台机器名为GigaPress,重量高达410吨,相当于5架航天飞机之和。它可以将传统车架中的需要加工再组装70个零件,焊接1000至1500次的复杂生产过程,变成一次简单压铸加工,让焊接两小时变成压铸两分钟,同时也为Model Y省下了20%的成本[2]。

GigaPress压铸机,Fremont, California

GigaPress压铸机,Fremont, California

为了让这台压铸机能够有用武之地,特斯拉甚至还挖来了苹果合金专家查尔斯·柯伊曼研发相应的铝合金材料。苹果合金团队的成名作是MAC电脑的一体化铝合金机身,在同等密度下,材料强度比标准铝合金高60%。这意味着,即使别的厂商买到特斯拉的压铸机,也没有好材料来加工。

压铸机和铝合金只是特斯拉在制造技术方面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宣称要实现100%国产化的特斯拉,制造设备、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依旧由美国研发中心牢牢把握,给到中国的,依旧是组装厂、配件厂以及售后中心。

上一个产品在中国疯卖大卖,但在中国却几乎没有核心研发团队的企业是谁?没错,是苹果。

苹果每年销售的2亿部手机中90%以上都在中国生产,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最新的产品规划,设计图纸,全部在位于加州的苹果总部中完成。苹果的心法一直都清晰地印在它家产品的背后:Design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而这种“中国只有供应链,没有创新研发的”产业分工,也就造成了一个关于中美制造业的特殊现象:论产业链体量、就业人数、,美国的企业在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在产品终端,苹果的净利润相当于A股最大的12家苹果概念股利润之和的20倍。

远在大洋彼岸,库克只需一通电话,就能够让十几万中国的流水线工人连夜爬起,为苹果的万亿市值增砖添瓦。而每当他们在富士康的工厂里组装好一部最新的iPhone,库比蒂诺小镇苹果总部里库克的电脑上,不断跳跃着的数据就会被再一次刷新。

这背后既是一场渗透产业链的权力游戏,更是一场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危险分工。核心问题在于:美国的制造能力到底是如何控制大洋彼岸的每一环节的?

慈父的馈赠

一个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秘密是:一般的手机厂商对于供应商来说最多被尊称一声爸爸,但苹果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它的身份更像是:“慈父”。

比如你翻开苹果的研报,就会发现苹果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有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其中75%以上开支用于设备和软件购买[4]。然而早在90年代末,苹果就已经甩卖掉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工厂。那么一个几乎没有工厂的企业,买这么多设备到底给谁用?

答案是:供应链企业。

在富士康的各条苹果产线中,有20%-50%不等的设备,由苹果提供。而在一些小型的苹果代工厂中,几乎每一千台设备里,就有500台是由苹果承担的。

比如,2012年,为了力推全金属机身,苹果将CNC(数控机床)变成了手机产业链的当红炸子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垄断了市场上全部的高端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售价,单台就高达100万美金。苹果采购之后,尽数配送给相关供应商[5]。

数控机床在加工金属机身

数控机床在加工金属机身

当然,苹果也不是无私奉献。供应商用了苹果提供的机器之后,那么这条产线就会被单独划给苹果,不能用于生产其他厂家的产品。这就能够保障即使同行想来“抄作业”,也找不到产能,从而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苹果硬件的特色吸引力。

而在新品投产前,苹果也都会派出资深工程师,入驻代工厂来帮助解决问题。比如产业内流传的一个经典故事是:

苹果的某家南方代工厂的仓库里,经常出现老鼠啃食双面胶的问题。苹果总部知道后,直接派人从美国过来,制定了一套仓库养猫方案,包括猫的品种、年龄、数量、采购预算、采购途径、工作福利,甚至于猫的绩效考核与猫的心态保持,以确保猫能按照纪律打工。

不过,“慈父”会无微不至,“慈父”也会无比严谨。

比如曾经有一家机床供应商在苹果工程师面前王婆卖瓜,夸自己产品的加工效果可以像镜子一样亮。结果被苹果工程师连续追问:像镜子一样亮到底如何量化?最终,这家企业花了100多万元,从美国采购回了阿美特克的白光干涉仪,这才回答出了这个灵魂之问[6]。

除了教工厂生产,苹果给供应商撒起钱来也毫不手软:2019年9月库克宣布从苹果公司的“现金制造基金”中拿出2.5亿美元,用于奖励康宁公司,后者曾帮助过苹果公司研发出大猩猩玻璃。这基本与康宁半个季度的利润相当了。

与苹果的深度绑定,为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资本市场回报:2019年以来,苹果产业链A股三大龙头:立讯精密、歌尔声学、蓝思科技,平均涨幅高达5倍,同期,大盘上涨不到40%。所以有人戏谑:只有苹果的上游才配叫产业链,国产机的上游,只能叫概念股。

但对于挤破头想进入苹果产业链的公司,最终会发现:苹果的馈赠,既是他们十年增长十倍的蜜糖,更是让他们逃不出苹果掌心的索套,这个索套的根,则在大洋彼岸加州的一座办公室中。

帝国的监视

苹果产业链上,有来自49个国家与地区的1142家供应商,超过200万工人在三班倒的不停生产,有500多家遍及全球的苹果商店和数以千计的渠道在不间断的营业,每小时卖出2万部苹果手机。他们塑造了人类历史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新时代的日不落帝国——苹果。

这个庞大帝国的首都,是耸立在加州小镇库珀蒂诺上的苹果总部(Space Ship),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办公楼,汇集着苹果从全球招揽的1.2万名精英,占地超过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如同国防部一般指挥着全球各个为苹果征战的军团。

傍晚的苹果总部

傍晚的苹果总部

而帝国的心脏,则是一个摆放着U2主唱波诺(Bono)创立的慈善基金会海报与一台iMac的办公室。每天清晨,当库克沉思着面对这台iMac上不断变化数字时,就如同一位帝王,在俯视着他的江山。

苹果则通过安插在供应链的两套系统,监视着帝国诸侯的一举一动,来给他们拨调资源、预留利润、规划产能。

第一套是掌握了全球情况的疆域图,苹果重金投资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

在这套系统里苹果从零部件供应商到组装厂,最后到渠道的数据全部被打通。库克的电脑中,可以呈现苹果全球供应商当天的运转情况:从每个零部件的产量,到每个产线的开工情况,甚至具体到每家工厂的生产良率[7]。

每当富士康几十万流水线女工组装完一部iPhone,大洋彼岸库克电脑中,就会出现一个更新跳跃的数字。

库克与富士康女工,2014年

库克与富士康女工,2014年

另一个案例是,作为苹果的重量级声学器件供应商,瑞声的苹果产线上,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部来自苹果,相关的产线负责人经常会收到苹果的远程邮件,指出某一条生产线上的问题。重点是,指出问题后,只有苹果开权限后,相关负责人才能去现场查看[8]。

也就是说,在这一条产线上,除了厂房、工人,以及部分设备是瑞声的,剩下的都由苹果控制[8]。

当然,支撑一个帝国对各个军区的管控,不会只有无形的手。帝国系统的第二套:是由人组成的密布整个帝国版图的钦差系统。巅峰时期,仅仅在富士康这一家代工厂,苹果就投入了2000多位“钦差”。

在这套钦差系统里,有EPM(工程专案经理)、GSM(全球供应链经理)以及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各种角色,有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有的负责沟通协作帮助上达天听;有的则负责监督企业一举一动,上到人事任免,下到一台机器的摆放位置。

2009年8月,因为在一个小零件的成本控制上没能达到苹果的要求,苹果相关负责人一通电话打到了郭台铭处问责,让直接负责此事的郭台铭钦定接班人蒋浩良,一夜之间被贬成了数码相框等新产品的董事长室特助。

通过这两套系统,苹果与供应链形成了半监督半合作的关系,所有供应链在苹果面前都是透明的:

一位台湾的光学企业高层清晰的记得自己多年前初次与苹果GSM见面的震撼。在去往美国的飞机上,这位高管与业务骨干们经历了一路沙盘推演,终于算出了公司一颗镜头0.99美元的成本价。

却没想到见面后,苹果GSM直接拿出了一叠评估报告上面清晰的写着这家企业的产品良率、镜头产品射出成型状态、产线规模、物料进口甚至加工成本,然后不由分说的给出了10%~15%利润空间,售价1.1美元的决定。高管当场目瞪口呆[9]。

在两套监视之下,苹果产业链玩家的底牌和底裤,都被清清楚楚的亮在苹果的后台,而迎接他们的,是苹果馈赠之外的另一面。

围城的苦果

苹果产业链光鲜的另一面是:替苹果研发试错、为苹果扛库存压力。简单的说就是,拿了大哥的好处,那为大哥挡枪流血、为大哥打架坐牢,也是应该的。

2013年,为了用蓝宝石替代康宁的玻璃屏幕,在苹果支持下,美国一家叫做极特先进(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的企业花了整整9亿美金在在亚利桑那州盖蓝宝石工厂。按照合约,苹果会预付5.78亿美金的预购款给极特先进,用于扩产以及相关的设备投入。

也正是由于苹果的支持,那一年的极特先进,即使财务亏损,股价却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大涨曲线。

相似的温情开头,却迎来了不一样的结局:仅仅一年后,苹果就就因为蓝宝石成本高且易碎,重回了康宁怀抱并“含泪”增长一整年,再一次创下成立以来的历史股价新高。而激进扩产的极特先进,为了偿还债务,甚至沦落到了卖熔炉还债、裁员破产的故事收尾。

蓝宝石玻璃最终只被用在了苹果手表之上

蓝宝石玻璃最终只被用在了苹果手表之上

绕过了研发的坎,还有库存的沟:众所周知,苹果凭着“零库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在Gartner推出的全球前25大供应链厂商的排名中,曾连续七年稳坐第一。后来甚至倒逼Gartner在2015年于正常排名之外又推出了“供应链大师”称号,苹果再次蝉联大师之位5年。

然而苹果的“零库存”背后,却是供应链的一把血泪。近十年来,苹果的平均库存往往不到营收的2%,但苹果的供应商们的库存占比却是苹果的十倍之多,大陆的果链三剑客,旺季前的库存平均,则足足达到了收入的1/4以上。

即便强如富士康,面对苹果的“甩锅”也依旧毫无还手之力。

2018年,苹果的iPhone X与XR系列销售不及预期,连带全产业链在2018年全年遭遇大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的股价也从年初的118元跌到的年末的70元,而原本给苹果准备的60条生产线直接荒废了12条不论,苹果还直接提出了砍单的要求,扬言如果富士康讨价还价,就把订单交给竞争对手。

说白了,这种前期高成本投入+后期高库存的财务状态就像在钢丝上行走:将企业的财务安全牢牢与苹果的订单量绑定在了一起,订单好的时候,跟着苹果吃肉喝汤,订单不好的时候,替苹果坐牢挡枪。

但供应链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换来苹果真正的信任,苹果对于供应链的态度,依旧是冷酷的帝王术:即利用二号打一号,三号制衡二号。

一个关于苹果供应链的名场面是:2007年乔布斯手里拿着没有物理键盘、没有手写笔的初代iPhone发布时激情演讲“它将改变一切”,台下镜头一扫而过,两个华人模样的中年男子,正激动的失声痛哭。这两人,正是台湾触摸屏生产商TPK的老板江朝瑞与孙大明。

为了这块苹果的屏幕,TPK在6年里烧光了代工赚的12亿新台币,其中仅仅与苹果的联合研发周期就有足足两年。在苹果几乎变态的苛刻要求下,TPK的技术长一度被折磨到九次找老板痛诉要撂挑子放弃,产线爬坡阶段,更是每天与苹果开会到凌晨一点后,又继续与主管开会到凌晨4点半[7]。

业内流传:一方苹果屏,几万青年肝。

如此劳苦功高,遗憾的是,TPK激动的泪水挂在嘴角还没干,苹果的劈腿就来了:2010年,苹果以供应链安全为由,迫使TPK将技术专利对外授权。一年之内,仅仅大陆,就冒出了不下五家竞争对手。

那么TPK们就没想过反抗吗?当然想过。但对于订单在人家手里,核心技术也在人家手里的供应商来说,反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宿命的抗争

苹果的把戏是全球通用的,但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受伤的角色在中国大陆格外的多。

2017年,立讯精密抢单瑞声科技的声学器件以及触控马达业务,让瑞声稳定了多年的41%毛利率压到了次年的37%;而两年后风水轮流转,立讯的AirPods订单被歌尔股份分掉一杯羹,新品AirPods Max更是交给歌尔独家代工,让歌尔的股价两年涨了接近5倍。

不过早在歌尔抢单AirPods之前,2018年主营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就通过投资豪恩声学,杀入了歌尔的势力范围……

苹果的几个大陆供应链商,不但接受苹果监视、替苹果背锅,而且在苹果的制衡术游戏里玩的不亦乐乎,杀伐不断,利润率却往往越杀越低。相比之下,苹果几次对高通、三星、台积电的制衡术,却最后都悻悻而归。

这背后是苹果产业链赛道的不同。

一部手机,可以分解为核心芯片、高价值元器件、精密件、模组、组装代工五大环节。将这五大环节上的企业与其地域分布结合,又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产业链诞生之初,苹果就在全球范围内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赛道分布:

美国,牢牢把控了价值最高的手机芯片,这是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苹果自己研发处理器,基带芯片由高通提供,Wi-Fi芯片由博通,射频芯片由思家讯、Qorvo提供,这几家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企业。

次一级的是存储、面板灯高价值、但是价格波动剧烈的大宗元器件,在美国的一手主导下,由日本转移到韩国,苹果入局后则将这一产业格局进一步稳定:存储是三星、SK海力士的天下;面板由三星、LG共同供应,中国企业在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切入。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打压后的日本,则主动据守在了市场虽小但格外稳定的精密元件生产:比如村田、太阳诱电的MLCC,AKM的电子指南针,TDK的电池。

在今年的iPhone12 Pro 的拆解中,这三大家占据了62%的零组件价值,也是最稳定的赛道。

相对底端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公司。

相较而言,中国台湾厂商所把控的系统组装,利润低但体量大,需求稳定,富士康、和硕、纬创基本上成了苹果的御用代工厂和采购大管家。而大陆的产业链公司,则密集的集中在两大赛道,即模组与精密件。

模组,可以理解为把数十个细小的零件拼装成一个可以即插即用的小模块,这个模块的核心往往是来自欧美日韩的芯片,不严谨的说,可以理解为电子产业链中的乐高。这条线上的代表企业,有做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组的欧菲光、马达模组的金龙机电、电池模组的欣旺达、微型麦克风的歌尔声学。

精密件则是另一条战线,主要包括了构成机身和机身外观的各种外观件、结构件、功能件。具体来说,就是老板们凭着几台CNC(数控机床)起家,为苹果组织工人,就能搭起产线开工的零部件:其中代表有蓝思科技的玻璃盖板、长盈精密的机壳、科森科技的金属中框、立讯精密的连接器。

简单来说,大陆的两个赛道就是苹果的“芯片打包店”和“五金加工店”。

但这两个店,生意却并不怎么稳定。芯片打包店模组不必多说,门槛低,利润更低,随时都有被半路杀来的对手打到家门口的风险。毕竟干打包细小零件的活,门槛并不高,总会有手脚更勤快的对手。进而给了苹果利用二号打一号,三号制衡二号,不断压低毛利的机会。

相比之下,精密件被人打到家门口的概率小了,但却面临着在苹果的不断升级改版中,将整个技术路线都踢出局的尴尬:

单就精密件中的外观件来说,从iPhone 3G的塑料、到iPhone 4 的双层玻璃、到iPhone 5的全金属机身,到iPhone X对玻璃机身的回归。可以说,每次果粉们惊呼苹果带来的外观大变样,往往就意味着一家精密加工企业出局,和另一家的升起。

比如2017年,苹果将金属机身改为玻璃机身,主营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当年完成了股价的底部反弹;而供应金属机壳的长盈精密当年股价应声暴跌,虽然早在一年前,长盈精密就从陶瓷材料到汽车零件一路并购,但也没有阻止公司一年后利润跌到1/20。

而在苹果反复横跳中被玻璃-金属机身周期困扰的蓝思科技,也今年8月抛出了对苹果金属机身壳供应商可成科技的泰州工厂的收购,完成金属玻璃两头下注。

蓝思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一条道有风险,那就把规模越做越大,品类越扩越多,多踩几条道。

不过,扩张真的能够治百病吗?

这是几家代表性苹果产业链企业的业务版图,纵向看,每个企业都是四面开花的全能选手,从而避免了单一赛道被淘汰的噩梦;

但横向看,多者如天线、声学,少者如射频,几乎每一个苹果的产业链赛道上,都至少有两到三家企业竞争[10]。

也就是说,有限的市场里,每一个供应链企业手里的筹码越多,苹果用二号打压一号,用三号威胁二号的筹码,压低整个产业利润的筹码也就越多。这一场四面突围,迟早会变成一轮轮内部对决。

走入苹果产业链,难;跳出苹果给予的宿命安排,更难。

尾声

总结来说,苹果的手段其实很简单:

慈父的馈赠:给设备、给软件、给资金、给技术支持,悉心带领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让供应链离不开自己;

帝国的监视:软件附带监视功能;技术支援深入企业运营与机密,通过紧密的合作让供应链企业的最后底牌无可藏匿;

围城的苦果:用订单将供应链企业变成苹果的库存、创新的风险转移器;挑动供应链的竞争,压低他们的毛利;

宿命的抗争:在赛道划分之初,就将竞争最大、门槛最低的模组、精密件留给中国,利用人口红利加剧内卷。

而这种苹果陷阱的本质正是在于,用二十分之一的利润,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让他们组织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的年轻的劳动力为它服务;用顶尖的软件监控他们,用深入到企业生产管理方方面面的锦衣卫系统盯着他们的底牌,再将风险、内斗加在他们头上。

最终将中国走向老龄化前最珍贵的劳动者红利、工程师红利,变成源源不断输送给华尔街股东们的分红。

如今,接着苹果而来的特斯拉,也正在续写苹果的模式。可叹的是,眼下我们还沉浸在特斯拉的中国效率以及特斯拉承诺的100%国产中沾沾自喜,却忘了我们正在从一个苹果陷阱走到另一个特斯拉陷阱之中。想要脱离陷阱,首先就得正视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关系。

在中文自媒体上,美国制造业衰落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比如苹果手机靠中国造、特斯拉汽车靠中国造、通用跌落神坛、波音马上完蛋,美国没有生产能力,唯一的制造业就是印钱。以至于有人会发帖求问:美国什么制造能力都没有,具体到哪天会崩溃?

在数据上,这个观点也并非没有例证,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8%,比美国领先了10个百分点。

美国的制造业规模早在2010年就已经被中国反超。在2000年到2010年间,美国大约有六万家工厂倒闭;制造业在职人员数量从1730万减少到1150万,骤降35%,此后十年间,数量常年固定在1200万,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就业机会,已经美国永久流失。

但是,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近些年来,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总占比常年稳定在11%上下,但是美国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中,制造业企业占比却高达68%之多。如果真的在不断走弱,为何制造的研发费用却在不断的提升呢?

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业确实流失了,一个以美国为总部,生产基地遍布全球的组织化网络,却在不断放大。

因此,位于这个网络核心的美国制造企业,反而加大了研发支出。这种强势也反映在了资本市场:美国制造业的市值,占据了全球制造业市值的一半。毕竟海外的收益,还是会体现在本国的股票上。新时代的产业链殖民,正在一轮轮的上演。

这也无怪乎,相比网络上的沸腾,决策层却异常冷静,2020年9月,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就在一场峰会上表示:美国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也没有放弃制造业,如果把美国服务业中为制造业服务的部分和制造业合并的话,美国围绕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总量超过60%。

同样,在2020年底中国工程院出版了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用制造业产值、劳动生产率、研发强度等18个指标对世界制造业强国进行打分,结果是美国以169分遥遥领先于三个制造业立国的强国:德国(126)、日本(117)和中国(111)。

细看分数,原因一目了然,除了制造规模类的指标,中国对美国的大幅领先。在制造业品牌、装备制造、研发投入强度等领域,近7年分数差距仅仅缩小了3分,2019年与美国差距甚至还有微小扩大。

这显然就是特斯拉与苹果等跨国巨头布局的结果:在加州,他们研究材料、设备和系统,在中国,他们运来加工设备、装上管理软件、然后叫来中国的供应商,要求不分昼夜的批量交付。

大规模制造能力,是过去几十年用血汗换来的一张牌,但这绝不是中国制造的终点。如果我们沾沾自喜这一点,认为特斯拉实现国产化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就会像苹果90%在中国生产一样,最后只成就一个传奇的商业帝国,和一众围绕着它争风争宠的供应链厂家。

不要让苹果的陷阱,变成特斯拉的幻觉。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制造业,还有最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资料:

[1]. TeslaModel Y Single-Piece Casts Spotted in Giga Shanghai with NewActivity,Torque News,2020年

[2]. 从70个零件减到1个,特斯拉Model Y车身将改为整体铸件-第一压铸

[3]. Tesla’sSecret Second Floor-wired

[4]. Thecost of building Galaxies (and iPhones)-Horace Dediu

[5]. 苹果产业链与CNC机床产业发展-数途信息

[6]. 向苹果学习制造美国制造体系从未外包-林雪萍

[7]. 《苹果内幕》-亚当.蓝辛斯基

[8]. 新零售终局拼的到底是什么?-峰瑞资本李丰

[9]. 苹概股之王!苹果恶劣砍价和两手策略,为何碰上大立光就没辙?-天下杂志

[10]. 11月电子产业趋势观点-申万宏源骆思远

单飞66天的荣耀,攀北坡与下半场

文/罗宁

来源:商业数据派(ID:business-data)

当上帝关了一扇门,也会打开一扇窗 。独立后的荣耀不仅可以拥有“高端梦”,还能重获供应商的支持,并且在融资和期权激励上更加灵活 。

成为独立品牌第66天后,荣耀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熟悉的产品、熟悉的风格,却少了那个让人熟悉的标签,一切似乎变得不再一样。

作为“大当家”的赵明带着“荣耀终端有限公司CEO”的新称呼首次亮相,一幅“破茧而生”的图片在他背后展开,象征着新荣耀的开启。他大概不会想到,入职华为22年后,有一天他要以脱离华为的身份带领荣耀重新出发。这个崇拜乔布斯的理工男,曾自诩“笨鸟”带领荣耀飞越高山大河。

在重新飞翔的2021年,这场新品发布会背后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时隔五个多月的新品发布会上,最重磅产品莫过于2021年首款荣耀新机V40,除了曲面屏、高刷新率、5000万像素RYYB摄像头、快速充电等卖点外,其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采用联发科天玑1000+,而非海思麒麟作为手机CPU,尽管荣耀此前也曾推出过采用联发科芯片的手机,但在自家旗舰机型上这样做却是第一次。

华为和荣耀,这次真的走上了不同道路。

实际上,就在不久前的1月12日,荣耀便完成了与华为最后的交割,荣耀官方商城正式上线,同时华为Vmall商城也下架所有荣耀相关产品。此事在荣耀用户群中引起不小讨论,也是荣耀独立之后必须重新面对的新挑战——品牌认同感。

而对荣耀来说,独立生存是当下最重要的课题,“先活下去,才能继续跑起来”。

不过,当上帝关了一扇门,也会打开一扇窗 。独立后的荣耀不仅可以拥有“高端梦”,还能重获供应商的支持,并且在融资和团队期权激励上更加灵活 。

单飞后的高端梦

对荣耀来说,这是一首带着独立色彩的“命运的交响曲”。

2020年11月17日,华为正式出售荣耀,《深圳特区报》整版版面对此进行公告: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宣布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收购协议,完成对荣耀品牌相关业务资产全面收购。

消息公布后,荣耀法定代表人由饶俊祥变更为万飚,后者曾任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运营官,赵明则担任荣耀终端有限公司CEO,此外,新荣耀核心高管多数也曾任职华为。同时,新荣耀公司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30.73亿元,增幅近30倍。外界推测,在补充资金和人才后,荣耀面临的研发、供应链问题将会更好解决,此举也将为华为省下更多宝贵的自研芯片。

独立之后,荣耀可以冲击高端产品线,在中低端手机竞争成为红海的背景下,冲击高端会增加产品的品牌度和利润。

赵明透露,荣耀的新定位是打造全球标志性的科技品牌,构建全场景,面向全渠道,服务全人群。荣耀的产品战略将延续1+8+N,但他称未来会走向中高端,打造顶级旗舰。

不过,荣耀依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就是芯片供应问题导致的产品定价。

据商业数据派统计,荣耀在2020年共发布12款手机,覆盖899元-5499元价格区间,其中既有采用联发科处理器的中低端品牌手机,也有采用麒麟芯片的中高端手机,但采用麒麟芯片的产品相比联发科处理器产品拥有更高的产品定价。

独立之后,荣耀要想在手机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寻找高端芯片的替代方案。

如今通过和联发科合作发布搭载天玑1000+(台积电7nm工艺制造,2020年5月发布)的V40手机,应该也是权宜之计。毕竟就在V40发布前两天,联发科正式公布全新的6nm制造工艺芯片天玑1200,而高通也带来了7nm升级工艺的高通骁龙870。

“站在消费者角度来说,外观设计是一个方面,其实大家也希望自己买到的手机有最新最快的处理器,毕竟厂商竞争力也来自于此。”一位三线城市的手机经销商告诉商业数据派,手机的配置更新快、价格在网络上很透明,荣耀V40这一次产品竞争力并没有V30系列那么强,即便他依旧会代理销售荣耀产品,但在他看来荣耀一季度很艰难,在下一代新品之后有望会逐渐恢复。

从2020年国内外手机厂商发布的售价高于5000元机型观察,除苹果、华为、荣耀外其他厂商均采用高通芯片,过去荣耀主要采用海思麒麟芯片,在手机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都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在高通、联发科等芯片竞争对手发布周期外有策略地应对,产品定价也更有自信。独立之后,荣耀将希望依然寄托在高通身上。

去年12月的高通骁龙技术峰会上,高通骁龙888芯片正式亮相,这一中国人熟悉的名称表明高通对中国市场愈发重视。谈及与荣耀的关系,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提到“从高通公司角度,非常希望能够为荣耀提供产品,支持他们在移动通信上的发展。”

荣耀CEO赵明在发布会后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荣耀独立后至今的2个月左右时间内所有供应商已全面恢复合作,包括高通、美光、联发科、三星、微软、英特尔等。

除了芯片正在恢复,在销售渠道荣耀也做好了准备,赵明表示,计划在未来实现线上、线下4:6的销售占比。

荣耀品牌独立之后,所有线上产品改为从荣耀官网预约,但无法直观看到用户预约人数。另外一个线上重要渠道京东,在荣耀V40发布前,预约人数有二十多万。

荣耀线下渠道门店如今已经开始独立运作,据荣耀官方说法,此前通过华为官网购买荣耀手机的用户依然可以在华为线下店进行售后,而之后荣耀推出的所有新产品,用户则需通过荣耀线下店进行售后。

(图片来源:商业数据派拍摄)

(图片来源:商业数据派拍摄)

而对于第三方渠道而言,此前在《深圳特区报》刊发的公告中出现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与30多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设立,其中不乏行业内为人熟知的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音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顺电实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代理商。——这也都为日后荣耀重启做好了渠道上的铺垫。

攀北坡与下半场

荣耀这一品牌的估值始终是一个谜。

2020年11月,坊间流传“荣耀将被神州数码、TCL收购”,曾有知情人士根据2019年荣耀60亿元利润,16倍PE来猜测荣耀品牌估值约为1000亿人民币,相较于现在估值约6500亿人民币的小米,荣耀的估值还有很大空间,但过去七年荣耀市场声量并不小。

2018年,IDC数据显示,荣耀手机在当年第四季度成为中国智能手机线上市场第一名,份额达24%。2019年,在中国整体大盘下滑近10%的背景下,荣耀在中国市场份额整体达到13%,成为排名第四、增长第二的手机品牌。

2020年6月中国市场5G手机TOP15畅销型号出货量(单位:万部)   数据来源:国内市场研究公司

即便在艰难的大环境下,荣耀依然拿下了六月中国市场5G手机Top15销量榜第6和第8的名次,其中原因虽然也和其他厂商2020上半年5G新品节奏较慢有关,但依然可见当时荣耀线上和线下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假如没有遭遇芯片危机,2021年将会是其攻城略地的又一年。

余承东曾在2019年4月的华为内部誓师大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打造华为高端品牌守住南坡,荣耀也要守住北坡”。

如同走南坡和北坡攀登珠峰一样,华为高端产品线瞄准苹果、三星等高端品牌,需要在技术上做突破,啃硬骨头,也需要通过品牌树立起中国高端形象。而荣耀则更多聚焦在与OPPO、vivo、小米等本土品牌的直接竞争,在品牌上填补华为高端手机之外的市场,两大品牌过去如同双子星,又经常被外界看作是“父子”、“兄弟”。

2019年,在印度市场为OPPO攻城略地的realme进入国内,并在当年5月15日发布了面向中国市场的realme X、realme X青春版和realme X大师版产品。同一年vivo子品牌iQOO正式成立,红米作为小米子品牌也升级为Redmi,各家都打起了组合拳,这种主品牌冲击高端,子品牌建立新用户群的方式彻底成为国内各大厂商的标准动作,后续被证明是一套有效的运营方式。

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Q3到2020Q3三年9季度时间,realme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突破5000万台,成为全球最快达到该里程碑销量的手机品牌,其在海外市场的高性价比策略在国内依旧奏效。

这意味着,荣耀的对手变多了,对手打法也更灵活了。

同时,下半场的比拼不仅在多品牌组合拳,也包含多产品、多维度的生态圈。

智能手机竞争如今已延伸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等领域,不论是前面提到的realme、iQOO抑或是OPPO、vivo,都不仅在手机产品上发力,各自的真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等产品线也已经初见成效。

当然,最大的对手或许是Redmi。2020年Redmi共发布11款手机、此外还有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等产品,根据Omdia的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行中,Redmi Note 8、Redmi Note 8 Pro两款机型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第四的机型,Redmi智能电视MAX更是将98英寸智能电视的价格成功拉低到了19999元的价位段。

面对如此全方位的挑战,赵明称,荣耀将延续“1+8+N”的产品战略,并透露荣耀2014年仅有2两千万用户,而到去年,荣耀全场景智慧连接设备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

另外在发布会上,新荣耀首次披露了其独立之后的团队规模,荣耀8000多名员工当中有超过50%的人员是研发工程人员,其中包含五个研发基地,超过100个实验室。作为一个成长到第七年的品牌,荣耀自身积累下来的这些能力,或许才是对外界风险无声却有力的应对。

知名苹果分析师、天风证券郭明錤提到“华为出售荣耀手机业务对荣耀品牌、供货商与中国电子业是多赢局面。一旦荣耀从华为独立,前者采购零部件不受美国禁令限制,也有助荣耀手机业务与供货商增长。”

荣耀在新征程上的战役已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