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58同城上写下失业笔记的人

最近,一组「 失业笔记 」在互联网上突然走红,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讨论、转发甚至多番感慨。

起初世超在微博里刷到这组笔记时,还有些惊讶,毕竟这样的心情记录在互联网上一直存在,为何偏偏这组内容突然走红?

带着好奇的心态,世超进行了一番探索。

所谓「 失业笔记 」 ,顾名思义,就是一些网友用文字的形式分享自己失业后的生活和心情。

点开一条条笔记,你会发现虽然它们叙事琐碎,文字平平无奇,但胜在情感真挚,而且记叙内容包罗万象,反而成功拉开了一幅不一样的众生浮世绘。

有人记录下的,是找工作的艰辛。

“ 我说儿子,老妈找不到工作了,所有招聘信息都年龄限制了,18-42岁,而我已经45岁了。“▼

有人记录下的,是找不到工作的迷茫无措。

干过工地、码头、装卸、出海、KTV、足浴主管、摆地摊、烧烤店、微商、内保….,半生多姿多彩,往后不知道做什么了。▼

有人记录的,是上一份工作被坑的经历。

95 后的女生跟着搬运货,原本就想赚个辛苦钱,结果还被中间商赚 “ 差价 ” ,工资跟原来说的不一样,加班也没能拿到老板说的多算工资。

有人啥也没问就应承下了一份工作,只为了多少有点进账,不会坐吃山空。

我啥也没问,就答应他去了,草率了点,不过总好过没有工作,坐吃山空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去做了再说,只要肯动手脚,多少有点儿进账。▼

这些难以为外人道的烦恼,源自生活的无奈,被人们一股脑倾诉在了网络上,仔细读来,就像是在窥探一场他人的生活纪实。

只是,在这场生活纪实里的活法,与不少人的认知似乎大相径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穿着体面的面试,以赢得心仪的工作。

只是,对于一些人,体面是从衣柜里挑一套昂贵得体的正装,但对于一些人,体面却是在仅有的几件衣服里挑一件最好的,是肉疼的花掉几十买套化妆品。

工作这两个字,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自己赚钱自己花,是为了功成名就,遇到失败最差不过回家依靠父母。

但对于另一些人,是生活所迫,是无所依,是「 不得不 」。

一位老哥在笔记中仔细的算了一笔账,自己开车,妻子干保洁,辛辛苦苦刚好能够维持家庭开支,没有任何意外支出的话每月还能结余 700 。

在笔记中留下了「 钱没有多少够花就行,幸福不幸福知足就行 」的真诚感言。

但这 “ 700 块钱的幸福 ”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也是奢侈。

有些人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失去资金来源再看眼账单,感觉天都变了。

有的人虽然不用养家,但也遭遇了困境,每天只能用一盒面 + 五斤开水来维持身体。

有的人面对母瘫父亡,自己儿子也没有钱去上康复学校的处境,只能落寞打出「 没有教好 」、 「 没有钱上学 」的文字,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焦急和无助。

这些失业笔记在被互联网爆出来了以后,一下子就触动到了无数网友的内心,因为他们的生活跟我们的那么一样,但又那么不一样。

事实上,当大家在互联网上搜索「 失业 」相关的词汇,看到的会是截然不同的情形。

豆瓣上有一个名为「 裸辞群众小型交流组织 」的小组,组里有 5.8 万用户,裸辞,也就是没找好下家就辞职,决然离开,进入失业状态。

在这里,有人因为裸辞激动不已。

有人分享自己经常裸辞的任性。

有人已经裸辞三个月了,依然不想找工作。

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直接裸辞,主动休息,或是对薪资不满,或是觉得上班辛苦,又或是因为突然涌上心头的焦虑。

组里大部分人会很快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来组里分享。

也会有人因为很久没有工作感到焦虑,但不一样的是,他们不用养家,甚至还可以得到家里的支持,自己也小有积蓄,待业期反而变成了珍贵的重新认识自己的时间。

很多人在降低标准后往往也能很快的入职,然后又陷入新一轮不开心之中。

抖音上,有很多年轻人分享因为找工作压力大而崩溃的故事。

而在知乎上,失业的人压力似乎更大,毕竟都是有房贷车贷的人。

失去工作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困境,但困境和困境之间的确是不同的。

有人虽然担忧,但有车有房;有人虽然失眠,但是尚有积蓄;而在写出失业笔记的人笔下,这一切却是令人透不过气的山穷水尽。

一个月前, B 站的《 后浪 》 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海啸般的传播。

视频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 “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 。

但这却不是最触动世超的话,世超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段是: “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受,自幼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我们赞同的同时,应该也无比清楚,这描绘的并非是所有人的生活蓝图。

人和人之间,从未奔涌在同一条河流。

同一轮明月下,有人定了一个亿的小目标,有人在 CBD 写字楼的楼梯间哭,有人铺睡街边、餐风饮露。

我们总说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命运轨迹一出生就已经注定,辛苦劳作也只不过能让自己恰好生存下去而已。

全员都是绷紧神经,不敢松懈。。。上夜班的日子里没有见过太阳。我感觉好累,我真的觉得自己努力了。上个厕所得跑,车间外面还有人计时,晚了就叫你签名,整个人感觉就是变成一颗生产线上的螺丝。

有人在家里休息半年不上班,有人在为了养家每天算着仔细的账。

有人在对比着自己手上的诸多 offer ,有人辗转脏活累活谋求碎银几两。

有人坐办公室,有人为了谋生走向了搬运货物。

看看他们的日记,也许你只是更幸运一点罢了。

来源:差评

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

陈允皓说
信任于你我而言是立身之本,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里,第一阶段就是“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一岁左右时就开始与身边最亲密的人建立信任关系,一开始是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信任和依恋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在童年时期开始信任伙伴,在青春期信任情侣,成年后我们越来越发现信任的重要,别人对我们的态度都来源于我们自身,取得信任是当代社会的通行证,如果把一个人看做一个品牌,你要努力让每一个遇见你的人,都成为你口碑的传播者。

一个好的口碑意味着聚集了资源和人脉,当猎头有一份高薪职位需求时会想到你,当朋友有个好的项目合作会找到你,甚至在相亲市场上,好的口碑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些都是他人对你的信任,而信任也是需要经营的。

1.大道至简:少说漂亮话,多干实诚事

很多人谈起人际交往,就会想起那些能说会道,精明细致的人,他们似乎在各种场合都显得游刃有余,特别是在一些应酬或者娱乐活动中,一般不怎么善于言谈的人往往羡慕这类人“会来事”,但是如果身边有一些经验老到的人就能看得出,会说话和办实事是两码事,越是聪明的人越不会被漂亮话忽悠住。

那种只会说话做表面功夫的人,适合做一竿子买卖,拉不来回头客,多接触几回,大家也就看透了,很难取得信任。这些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大道至简的道理,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必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功夫,重要的是待人以诚,简单待人。

我有很多朋友,他们不善言谈,甚至嘴很笨,却是实实在在的实诚人,身边交往的也都是值得信赖的朋友,长期交往看的是为人,不狡猾,不功利,于人无害,大家才能对你放松警惕。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那些自以为精明的人觉得自己很会为人处事,但别人也都不傻,有时候看破不说破而已,市面上很多教人处事的攻略数不胜数,而在我看来还是真诚最得人心。

社会上真正优秀的精英,他们做事往往磊落果断,与人合作时不兜圈子,提出自己的需要,问清对方的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少说漂亮话,多干实诚事。

也许在你看来他们不够老练圆滑,甚至会吃亏,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种下的因必将收获成熟的果,这种人才真正值得信任,才能获得长线的回报。

2.树立口碑:降低交往中的风险

当你信任别人时,本身就带有风险。

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套风险评估机制,假如一个朋友找你借1000块钱,这时你内心肯定需要评估一下你们之间的关系,对方的人品和经济实力,假如借了你的钱没有如约还,你对他的风险评估一定是大大提升的,如果他最终都没有把钱还给你,你会发誓再也不会借给他一分钱。

我们想要在与人交往中树立口碑,就得降低别人信任自己时带来的风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引起信任危机的风险:

(1)借钱不还。

(2)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3)朋友需要帮助时未能援助。

(4)出尔反尔,言行不一。

(5)斤斤计较,占小便宜。

(6)能力有限,无法胜任。

(7)别人的恶劣评价。

人们对人的评价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的,你在一次重大的事情上出现了失误,也许并不会引起别人的不信任,真正改变他人态度的是一点一滴的细节,我们可以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中看出他的品质,所以不要以为不在大事上出错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信任的建立,是诚恳+细节+时间,就如《小王子》中的一段对话:

“只有被驯服了的事物,才会被了解。”狐狸说。

“那么应该需要做些什么呢?”小王子说。

“应当非常耐心。”狐狸回答道:“开始你就这样坐在草丛中,坐得离我远些。我用眼角瞅着你,你什么也不要说,话语是误会的根源。但是,每天,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3.自我告白:吐露内心里的事儿

如果你想加快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可以试着主动谈起自己的秘密,当你谈起自己的秘密时,说明你没有把对方当外人,这样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自我告白”。

当你率先讲出自己的秘密时,其实表现出来的是对对方的信任,而对方往往也会因为你的信任而向你谈起自己的秘密。

信任能够让人更真实地袒露自己,经常和身边的朋友谈谈心里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共同吐槽同一件事,也可以宣泄情绪或者吐露困境,这种看似自我暴露的行为其实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近一步,因为我们需要彼此了解,需要看到你最坚强和最软弱的一面。

而那些喜欢掩饰自我,不向任何人吐露心声的人,人们永远不会走进他的心里,更谈不上信任,从而陷入压抑,你要知道,别人信任的是那个真实的你,当你不断地表达自我,得到了对方善意的反馈后,你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乐于做真正的自己。

4.适度麻烦:麻烦出来的好关系

如果想让一个人喜欢你,你就让他帮你一个忙。

富兰克林说过,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你的人更愿意帮你一次。

那些曾对你付出过的人,会更加珍惜他的付出,就像是当你对一个人越好,你就越离不开他,你舍不得的可能不是他本身,而是舍不得自己付出的精力。

当你想要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时,试着麻烦他一下,在他帮助你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被人需要的自豪感,如果你总是怕麻烦别人,很难结交到新的朋友,好的人脉是互相麻烦出来的。

就像男生追女生时总是喜欢给她制造一些小麻烦,从而引起她的注意,比如请求女生教自己一些题目,问路顺便闲聊一会,一来二去中两个人才能相识,并且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如果什么都不去做,双方很难有机会了解彼此。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写道: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

人性就是如此,一味地付出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因为付出会更加喜欢对方。

因此适度地麻烦别人,让我们有了联系的借口,也巩固了双方的关系,在彼此帮助中取得信仰。

5.人际选择:过滤信任对象

我们之所以会信任一个人,很大原因就在于三观相似,如果对方和我们有共同语言,并且在性格行为上也有着相似性的人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认为在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时是有选择的,有的人对你不信任无法改变,不需要委屈自己的本心去迎合他人,用虚假的伪装换来的也只能说虚伪的信任。

我们不能无条件地去信任所有人,如果选取的信任对象合理,当你面对困境时就有人陪你应对,如果信任了人品糟糕的人,你的秘密可能在第二天就传遍了朋友圈。

总之,人生遇到可信之人十分可贵,信任让我们在痛苦和孤独的时刻有所慰藉,我们始终要成为一个可信之人。

因为信任,你我不孤单。

你认为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

作者:良大师
来源:知乎

这一篇1.2万字的长文,是良叔有史以来写过最长的一篇。我知道,看到这个字数,你会有些胆寒。

这很正常,手机已经将我们驯化,你很难专注于这么长的文字。

但是,我建议你一定一定要看完,否则你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而且,这篇文章能存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我已经尽我最大的能力,力争写的不枯燥。

文中匹配了巨量的案例,只为了向你展示消费主义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共分为以下三大结构:

一、个体的弱点:从两个方面展示人性的弱点,是如何成为消费主义的温床;

二、群体的裹挟:主要从群体依赖的角度,展示商家是如何通过虚假的身份感,让你陷入消费陷阱;

三、商家的诡计:揭示了5个商家惯用的诡计,是如何使你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干瘪的。

1、个体的弱点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物,但是支配我们决策的只有两样东西:

恐惧和希望。我们所有的情感都依附于此。某些时候它们也会成为弱点,将你我卷入到消费主义的漩涡。

1、恐惧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说:疾病、衰老、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

很多商家就是利用这点,达到营销的目的。

影片中请到英国Carex公司产品部前任经理,这家公司以生产保洁用品而著名。

这名经理揭露了行业的一个潜规则:香皂及清洁剂,只要加上“抗菌”两个字,就特别好卖,而且价格还能提高不少。

但是那些有“抗菌”功能的清洁用品,真的就有特别的抗茵效果吗?

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和普通清洁用品根本没有区别,所谓的“抗菌”,只是个文字游戏罢了。这就是商家利用人类对细菌的恐惧,玩的一个小把戏。

与恐惧相关的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商业模式就是:越野车(SUV)的崛起。通用汽车为了提高销量,曾邀请心理学家拉贝尔博士去做咨询。

博士给出的建议是:汽车的外观,一定要帮驾驶者克服恐惧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车更霸气,更强壮。

于是,一台台外观坚实,风格硬朗的越野车(SUV)出现在了生产线上。而且如拉贝尔博士所料,这些车极受驾驶者爱戴。

尤其是911事件后,越野车(SUV)的销量如井喷式爆发。汽车厂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大众源于恐惧,感性地认为越野车(SUV)很安全。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其实越野车(SUV)的危险系数更高,翻车概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而大概60%的SUV死亡事故,都是因为翻车。

当然,这些数据一般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因为SUV在汽车产业中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普通汽车……

在中国,利用人们恐惧心理做生意的事例,也随处可见,以营养品最盛。

因为谁都害怕衰老,谁都恐惧病痛。于是,这个白金、那个黄金、这种药酒、那种口服液风靡起来。

而且这些商家与各方的关系盘根错节,实力强大到不可思议。

倘若哪个商家轰然倒下,我们这些小媒体人才敢上去踩上两脚,否则,真不敢写啊。

搞不好,把你从大力水手变成光头强,这着实让良叔恐惧。

2、希望

一女孩去健身房办卡,对方一直劝她买私教课。

她一撩头发,说“不了,好不容易换个健身房,我怕又忍不住和教练上床”。前台好多人听得一愣。

从此,虽然她没买课,但每次去健身,都有好几个教练在旁争相指导。

这当然是个故事,不过却说明了: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驱动你付出精力和金钱。

商家深谙此道,利用「希望」赚钱的生意,也层出不穷。

无论是减肥产品,还是知识付费,都在给你创造一种把自己变好的希望。不过,当下利用「希望」赚钱,最好的生意莫过于儿童市场。

中年人对自己节俭很正常,如果对孩子节俭就很不正常了。

只要负担得起,再贵的学习班、兴趣班,家长也情愿报名。在商家的诱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郎朗,或者是爱因斯坦·郎朗。

花了大钱,能不能成才不好说,顶多损失点钱。但是,商家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出售劣质儿童保健品,就显得十恶不赦了。

他们会用各种数据、各种案例说服家长,补身体要从娃娃抓起。

于是乎,各种软糖、滴济铺天盖地……其实正常儿童根本不需要补充营养品。如果补充过量,反而会中毒。

这款L’il Critters牌的小熊软糖,是很多家庭的必备。

可以补充儿童维生素D,又好吃,家长孩子都超爱。

但是,2015年12月,佛山市药监局发现,这款小熊糖的维生素D含量比包装上多4倍,长期服用容易中毒……

这是补身体的,还有补脑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给一款叫做“脑清新”的保健品打广告。说是可以提高记忆力,以及学习成绩,还可以考上名校。

可实际效果根本不像广告吹嘘的那样。据很多服用过的学生反应,根本没啥效果,还会拉肚子、睡不着觉。

“脑清新”客服的反馈却是:一个疗程不够,建议再买一个疗程。

后来这事儿,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良叔一个朋友告诉我,其实国家根本就没有批准过“提高智商”的保健品。

这些说法都是编造出来的。而这背后,都是专业团队运作的结果:创造一个品牌,捧红、拼命吸金,出现问题爆光,立即消失。

过段时间,再换个名字,如法炮制,每次家长们还都接招……所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都是在为自己的爱心买单。

生而为人,恐惧和希望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商家们对此已经研究颇深。

他们精心营造环境、潜心把握你的痛点和痒点,用形象、文字等符号予以暗示,让你在无意识中就范。

2、群体的裹挟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有多大?无穷大。

群体不但赋予个体安全感,更能为个体营造一种身份认同。

这让我们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否则我们会感到失落和无助,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

通过一个人对群体的认可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喜欢,并且希望加入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迎合”;

另一种是,你讨厌,并极力回避的群体,我们可以称为:“群体排斥”。

商家们很明白这两个概念,因此也匹配了各种“骚操作”。

1、群体迎合

《迷恋》一书的作者是莎莉·霍格斯黑德,她是美国广告营销界神一样的人物。

在《迷恋》中,她提到“野格酒”的营销手法。“野格酒”被誉为最难喝的酒,简直就是止咳糖浆加机油的味道。然而,如此难喝的酒,在美国却非常风靡。

▲为了写这篇文章良叔专门买了这款酒来尝,嗯,确实难喝到不可描述

“野格酒”原产于德国,主要是狩猎驱寒所用。

1985年,德尼·弗兰克把这款酒引进到美国。但是,由于这酒太难喝,所以销量很差。

不仅如此,一份报纸刊登了一篇短文,抨击这款酒。说不但味道恐怖,可能还含有一些违禁药物。按说,德尼·弗兰克应该去告对方诽谤才对。

但是他思考了一会儿,决定让手下去把这个报纸复印上千份,分别贴在各个大学附近的酒吧。

结果奇迹发生了,“野格酒”开始在大学生之间疯传起来。是因为大家突然爱上这款酒的口味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恐怖”的味道、再加上神秘的配方、机油一样的颜色、商标上鹿头和十字架,赋予这款酒一种“反叛感”。

试想一下,在酒吧,几个男生,大家都端着一杯“野格酒”,而你却拿着一杯香槟,你一定会被众人取笑。

因为你不够爷们,你只是个乖乖仔,你不是一个挑战世俗的年轻人。

你当然不希望被打上这种标签,你更不希望被孤立。于是你也拿起“野格酒”,一饮而尽。

此时,你通过行动证明自己想加入的这个群体,你也就得到了身份认同。

你看,这就是身份感的魔法。你对商品的喜恶,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群体对你的评价。

你可能会嘲笑这些年轻人的盲从,可是你真的就能置身事外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即使公司没有规定,你为什么不穿着绵绸睡衣去上班?

鲍德里亚在其经典作品《消费社会》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比如,你是一名职场女性白领,可以自由选择发型、包包、服装,以及各种化妆品、护肤品。

但是,你没权力选择你妈妈年轻时穿的“的确良”花裙子。

因为大家都会告诉你,这东西“过时了”。

你若执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体的白眼和排斥。你甚至丧失了不化妆、不洗头、不洗澡的权力。

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欢的群体,你必须要用相应的消费品来响应。

商家也会创造各种具有身份感的产品来套牢你:抢到“猫爪杯”,你似乎就成为小资中的一员;

拥有高档AJ,你就是年轻朋克;

戴上一块万国,你就是精英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通行证,只是为了让你满足某种身份的想象。

2、群体排斥

乔纳·伯杰在《传染》中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美国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叫泽西海岸,记录了一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

影片大火,里面的人物也都出了名,成为了网红。其中一名女主角叫妮可。

一天早上,她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古驰”高档手包。

妮可幸福到眩晕,却不知道是谁送给她的。难不成是“古驰”想请她做代言,或者是粉丝送的?

都不是,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古驰”包是“古驰”的竞争对手送的。

也就是说,古驰的竞争对手,希望妮可背古驰的包!这

是什么逻辑呢?原来泽西海岸中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底层有色人种。

他们没文化没素质,大家当作笑话一样看这个真人秀。

▲妮可

而剧中的妮可有点芙蓉姐姐的感觉。

“古驰”的竞争对手觉得,只要妮可背着“古驰”包出现在众人面前,原有的“古驰”用户一定会嫌弃,转而投入他们的怀抱。

据说,“古驰”品牌负责人得知此事后,吓得菊花一紧,赶紧出高价从妮可手里把这个包买了回来……

不得不说,商家的套路实在是深,这就是对“群体排斥”心理的应用。

人们不愿意让自己所在群体被玷污,更不希望被归为自己厌恶的群体。

商家很会利用这个心理,而且往往让你察觉不到。

美国一位博主Mar,背着一个仿冒的古驰包。去古驰专卖店逛,差点被店员赶出来。

为了维护尊严,她便买了一个古驰包。她说,自己不想被对方看成是低层次的人。

如果你去一些奢侈店,应该也会发现,店员几乎很冷漠。

很正常,这可能就是他们惯用的套路。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在高档用品商店中,店员适当的傲慢,可以提高销量。

因为“顾客此时会更容易通过购买行为,来证明自己能承担的起这个商品。”

按中国的话说,被冷漠后,顾客更想证明对方是“狗眼看人低”。

自己不是店员认为的“穷逼”。你看,要面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

是的,有时我们花钱就是想去掉某个标签。

良叔曾经的一位学员,前段时间参加某知名平台的线下大学。那个平台打出的口号是“拒绝屌丝”。

号称来参加的同学都是经过筛选的精英,因此价格不菲。

那哥们去后很丧气,说小组的同学不是卖理财产品的,就是卖保险的,这不是屌丝又是什么?

我没好意思说透,因为这哥们是个工业品销售,他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个屌丝……

你看,多魔幻啊,谁都不觉得自己是屌丝,可是又觉得对方是屌丝。商家对此却很通透。

只要你给钱,你就不是屌丝,你若再加点钱,他管你叫精英爷爷都行。

3、商家的诡计
电影《战争之王》的开头,尼古拉斯·凯奇站在战争的废墟中,感慨地说道:你们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每12个人就有1人配有枪支。

转过身,凯奇继续说:好了,问题来了,我们怎样才能把枪卖给剩下的11个人?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人的不二法则。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你揭示商家的一些惯用伎俩。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你的钱包变得越来越瘦,把他们的账户变成天文数字的。

1、创造需求

二战后,英国电视上突然铺天盖地的出现了一则广告:

一个美少女,在网球场上,不停有男人过来搭讪。然而还没说两句话,男人们便眉头紧皱地离开了。
少女一脸茫然……最后,广告中出现了李施德林漱口水的广告。

这个广告,在营销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因为以前的营销人以为,产品就是要迎合人的需求。

而这个广告告诉大家,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它也确实创造了一个概念:口臭。

是的,“口臭”这个概念是李施德林硬生生创造出来的。

在这之前,“口气”只是身体机能的正常反应,没人觉得是个问题。

但“李施德林”却告诉你:有一个无声的社交杀手,一直就在你身边。

李施德林的前身,是一种手术消毒液。开发漱口水,当初只是为了口腔清洁。结果,产品卖不出去。

当营销人员想出“口臭”这个大杀器后,只用了7年,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营销额就从11万美元,激增到800万美元。

直到现在,李施德林都是漱口水的一哥。

几乎与李施德林发迹的同一时期,戴比尔斯公司,一直为自己钻石销量的停滞不前而苦恼。

直到他们顿悟——原来需求是可以创造……1946年,戴比尔斯集团,买下了125份报纸的版面。还请了几十位好莱坞明星代言,大肆宣传钻石与爱情、婚姻的关系。

不仅如此,戴比尔斯还斥巨资,买通电影公司,把钻石巧妙地安插进电影里。

所以,直到现在,但凡电影电视中的求婚,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单膝跪地,殷勤地望向他的心上人,手中捧着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是闪闪的钻戒。

是的,这不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仅仅是营销。

通过这种塑造,钻石和婚姻成为你心目中想象的共同体。

戴比尔斯为了配合这种感觉,还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一枚钻石代表永远)。90年代初,戴比尔斯准备加大力度开发中国市场。

但是“A diamond is forever”如何翻译,让他们头疼。

最后,他们决定有奖征集。1993年,一位有才的大学老师,翻译的一句话被选用,那句话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由此,钻石也潜移默化地植入到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成为美好婚姻的代名词。

如果你是一名单身狗,准备结婚,送钻戒一定是个必要选项。倘若你不识趣,非要问未婚妻,为什么一定要送那么贵的钻戒?

她一定会怒不可遏地回答你:什么为什么?!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你看,多奇妙!本来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通过一番操作,竟然变的不可取代,且不容质疑。

其实,钻石、漱口水,仅仅是商家创造需求的两个范本。

你可以盘点一下,我们身边到底围绕了多少没有意义的商品。

它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却又让你觉得不可或缺。

2、编造故事

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当然,我不仅为之流泪,还要为之买单。

保罗·柯尼特是美国孩之宝最早的创作团队成员。他们研发了一系列玩具,六辆汽车和六架飞机。

和一般玩具不同的是,这些汽车和飞机可以变成机器人。然而,产品并没有那么畅销。

一次,保罗·柯尼特和一个同事出差。3个小时的车程中,他们想到可以编一个故事,来提升销量。

于是,“汽车人”、“霸天虎”一一跳了出来。变形金刚的故事也由此诞生。是的,变形金刚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广告,只为了让产品更畅销。

令保罗·柯尼特没想到的是,变形金刚的故事竟然这么吸金。

2018年,变形金刚的玩具收入,超过30亿美元。

国际知名时尚品牌香奈儿,也是讲故事的高手。

香奈儿的创始人Gabriella·Coco·Chanel女士,拥有传奇的一生。她在孤儿院长大,后来为了生计流落到酒吧当歌女,又成为一位百万富翁的情妇。

后来她又爱上这位富翁的朋友,并为他终身未嫁。出身卑微的Coco·Chanel 在上层社会打拼。

因为打扮不够时尚,受到排挤和白眼。于是,Coco·Chanel决定自己创造时尚,开始了艰辛的创业。

Coco·Chanel的创业故事,分为12章,在其官网上以视频的形式播放。

这种自由、倔强、挑战世俗的风格,自然受到新女性的喜爱。

于是在迷恋Coco·Chanel故事的同时,也投射到Chanel的产品中。

后来,香奈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资了一部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

还请来了《天使爱美丽》的主角奥黛丽·塔图,来扮演Coco·Chanel。

可以说,香奈儿运用故事来营销,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而且确实无比成功。

▲《时尚先锋香奈儿》剧照

用创始人的故事来增加品牌影响力,在商界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你可以想想中国那些新崛起的大品牌, 是不是都对应着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还有ta励志的故事?

除了讲人的故事,为产品讲故事,更是常见。

尤其是在奢饰品、高档酒类等领域。

一瓶82年的拉菲,价格不菲,难道真是味道很好?我们来看一个测试:

心理学家Richard Wiseman曾做过一个红酒评测。

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类。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品酒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53%的品酒者能成功选对更贵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绩只是略好于扔硬币。

更要命的是在红葡萄酒的分类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换言之,多数人都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你看,贵的酒不见得就好喝。那是更有营养吗?懂点营养学的人知道这一定是瞎扯。

其实真相是,贵就贵在他们编造了一个更好的故事。

也就是说,你花了大笔银子买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已。

就像著名营销学家丹尼尔•平克说的那样:其实很多商品的溢价,就是在故事里。

3、劳力辩证

“劳力辩证”是个心理学名词,简单讲就是:当你对某事或某人投入了精力和劳力,你也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评价。

500强企业通用磨坊公司,拥有哈根达斯、湾仔码头等多个知名品牌。通用磨坊公司有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

▲通用磨坊总部

们曾推出一款叫做“贝蒂妙厨”的蛋糕粉,配料是完全搭配好的。

家庭主妇只要直接放入烤箱即可。然而,销量极其惨淡。于是,通用磨坊便找了一位心理学博士。

博士想了想说:你们把配方中的鸡蛋粉取消,要求家庭主妇自己打鸡蛋进去。虽然有点质疑,但通用磨坊还是照办了。

结果销售激增,供不应求。

他们请教博士,这是什么原因?

博士说:“原来傻瓜式的操作方法,太简单了。那可是给家人的美食,这样会让家庭主妇有种负罪感。

让她们自己打个鸡蛋进去,她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对这个产品也就有了好感。”

你看,这就是“劳力辩证”在商界的应用。有些难度是卖家刻意增加的,让你得到或使用这个产品时,要付出一些代价。

这看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往往会有奇效。

前段时间,济宁市的某匡威门店,限购匡威的1970s款。消费者需要排队抽号,还要带着身份证,同时还必须穿着匡威的衣服和鞋子。

▲图片来自网络

买个运动鞋,搞这么高的难度,想必没什么人买吧?

错,大众竟然还是趋之若鹜,排起了长龙。

这类事,你应该已经见过不少:前段时间,星巴克猫爪杯风靡一时。众人为抢得一个,丢尽了颜面。

优衣库事件,也差不多是这个模式。一件联名款T恤,竟然引起很多人的哄抢,一些人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很多文章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抨击。要么说商家搞饥饿营销,制造稀缺感,要么说这些人不可理喻。

前半句说对了,商家确实是有意制造购物的难度。

但是,有个问题,鞋子、衣服、杯子都不是必需品。

你制造稀缺,我可以不中招啊。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显得如此愚昧,非要去凑那个热闹?

神经营销学家戴维·刘易斯给出了答案:因为抢购成功,会让人有种不可自拔的快感。

戴维·刘易斯在伦敦某商场做过一个测试。

那时是某游戏机的周年庆,商家推出大幅度限购优惠。头一天晚上,商场便排起了长龙。

戴维·刘易斯说服几个顾客,让他们戴上测试设备,监控到他们的心率、皮肤电导率以及脑电波。

当这几个人抢购成功后,刘易斯读取了数据。

他惊奇地发现,这些人的生理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大脑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就如同服用了兴奋类药物一般。

当他采访其中一位受试者时,那顾客说:“抢到商品的一刹那,有种眩晕的快感,真是太美妙了……”

同样是在伦敦,BBC记者佩雷迪,为揭示商家的操控术,去采访了在“iPhone手机”门前排队等待新机型的发烧友。

他们很多人都已经等待了两周以上。

当问及新iPhone有什么特别之处时,几乎没人能准确答出。

大概也就是说颜色不同、速度快些。但是,当这些果粉终于得逞,拿到新机时,佩雷迪观察到他们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在苹果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在其他果粉的欢呼中,那个等了15天的男孩高举手机,仿佛是在炫耀一个战利品。

可以预见,他处于一个怎样的高峰体验中。这就是“劳力辩证”的作用。

苦等的「15天」和得逞的「一刹那」,形成一种奇妙的因果联系。让人欲罢不能,也赋予了产品某种特殊的意义。

所以,你嘲笑那些抢购者的洋相百出、被人蛊惑,那是你不明白他们得到了怎样的快感。当然,这种快感只是商家刻意制造的。

4、计划报废
良叔以前有台打印机,后来坏掉了。

本着环保节约的精神,到厂家的维修点维修。可是,被告知这款打印机已经停产,所以零件匹配不到。

建议报废这台打印机,再买台新的。这摆明就是欺负消费者。

我的倔脾气来了,表明必须要修,不给修就投诉到消协。维修点和厂家沟通了很久,终于决定修复这台打印机,只是零件比较贵,要199元。

与此同时,维修点的师傅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他们的新款打印机现在特价是219元。问我还要不要修?

还修个锤子,我只好放弃环保计划,报废了旧机,买了一台新的打印机。不知道你有没有和良叔一样的感受:

这年头,大到家具,小到电子产品,如果坏了,维修成本特别高,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

而且,关键是,它们还都坏得特别是时候,往往刚刚过了保修期…..别以为这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是商家的另一个诡计:计划报废。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一份关于“计划报废”的秘密文件。

那是20世纪20年代,几家灯泡垄断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二战期间,放置档案的地方被损毁,这份文件才能被公众看到。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几家公司联合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之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小时。签订协议后,寿命缩短成1000小时。

这样大众购买灯泡的频次就会增加。随着时代的变迁,灯泡公司的协议已经土崩瓦解。

但是“计划报废”,却成为商家们的惯用手法。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的主持人,采访了柏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后者揭示了打印机行业的一个秘密:墨盒的计划报废。每个墨盒有个计数功能,能记录一共打了多少页。

每个墨盒还会设置一个页数上限,一旦到达这个数值,墨盒便会自动锁定,让你以为是没有墨水了。

然而,这位教授及其朋友,可以解码墨盒,让计数器重置,这样墨盒可以多用两到三次。

“计划报废”也是iPhone的一个惯用伎俩。

2004年,纽约青年凯西·内斯塔特,花费400美元买了一个iPod。

可是一年半后,电池寿命便到了极限。客服告诉他,电池已经过了保修期。

如果想修,就得花225美元,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再买一个新iPod了。

愤怒的凯西·内斯塔特,制作了一个视频来揭露iPhone的诡计。这个视频,已经超过500万人浏览了。

▲凯西·内斯塔特制作的 喷绘标语

良叔问过一个手机业内的人,他说这种做法很普遍,也很简单。

手机中的芯片,可以记录电池使用的次数和时间,过了保修期,就可以使电池强制报废。

而且,芯片还可以检测电池是不是原装。如果不是原装,芯片会快速消耗电池,于是你就不得不买原装电池了。

苹果更聪明的一点是,它的机型是封闭式的,而且是独特的款式和螺丝,让你没办法打开进行自主维修。

这样,它们的“计划报废”才得以顺利进行。

两年前,iPhone爆出“降速门”事件。

随着新系统的更新,老iPhone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跟上节奏就要换新手机。

这当然引起了民众的愤怒。iPhone出来解释,说这纯粹是技术问题……今天你应该知道了,这也许就是“计划报废”的一部分。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持人说:“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消耗掉。”

你可以盘点一下你手上的电子产品,它们是不是总以各种原因变得无法使用?

而你又不得不买新的。不仅是电子产品,你可以想想身边的物品:孩子的新玩具,根本玩不了几天;家里的雨伞,撑不过几场风雨;一支钢笔正在被一排签字笔取代……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耐用品”沦为“快消品”…..

它们不停地被报废,不停地推陈出新。我们在创造越来越多垃圾的同时,也为商家创造了节节攀升的业绩。

5、科技之恶

如果前面几种诡计都属于传统行为,警醒一点或许可以避免。

那么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到来,很多人注定无法逃避商家的魔咒。

魔咒一:算法杀熟

媒体人琢磨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事。他经常使用某打车软件约车去机场和车站,他助理也经常用这个软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琢磨先生发现:同样的距离,助理打车的价格比自己低了不少。

后来,他问了身边很多朋友,发现这是个共性问题。

越是经常使用这个软件的人,价格越高。其实这就是一种算法杀熟。

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因人而异地制订出不同价格的策略。

就如那个软件,能算出你对它的依赖性高低,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价格。因此给你的画像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高频消费者。

互联网公司就喜欢你这样的金主。于是,自然匹配较高的价格。

当然,关于“算法杀熟”,互联网公司打死也不会承认的。但有很多实锤证据,却很难推翻。

去年,作家王小山发了一条微博,点名旅游APP“飞猪”杀熟。他这几年都在“飞猪”上买机票。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机票竟然比别人贵很多。

“算法杀熟”的问题,很多人在知乎上讨论。

其中一位商务人士,晒出一张对照图,并讲了自己的故事。他长年在某知名旅游平台上订酒店。

一次到了酒店发现,挂牌价竟比自己订的还便宜。

他留了个心眼,回去后用老婆的手机去订。结果发现,确实比自己订的便宜一些。而且老婆基本没怎么用过这个软件……

那位商务人士有点伤心。他说,2012年就注册了这个平台,频繁地预订机票、酒店、景点门票以及餐厅。

他一直是这个平台的忠实用户。没想到,被别人卖了,还在帮着数钱。

你看,多么痛的领悟。所以千万别和商家谈忠诚,他们口里说着情怀,眼睛却瞄着你的口袋。

魔咒二:神经营销

“神经营销学”诞生于2002年,由阿勒·施密茨教授提出。

刚刚问世,就马上得到商家的追捧。因为这种方法让商家避免了大量的用户调研。

只需要找几个人,让他们带上专门的头盔和眼罩,便可以测试出他们对产品的感受。

一个人的感受很难表达准确,但是你的眼神和心跳会出卖你,这一切都会被机器读取。所以,在商业中已经广泛应用神经营销了。

以当下最流行的“眼球追踪技术”为例。商家可以通过仪器,追踪你眼神聚焦顺序和强度。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测试海报如何制作,才能让受众更喜爱。

也可以设计出让人更有购买冲动的促销页面。

还可以优化商品的摆放,吸引人的注意力。以及为游戏设计,更为刺激的画面……

这一切都是为了用户最好的体验。当然也是为了让你不经大脑,便把银子拱手上交。

其实,当下我们所看到的商品包装、产品外观、APP界面,之所以如此精美,不仅是用心设计的结果,更多的是通过神经系统测试过的。

所以,一个当代人活着真特么难。

你对抗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团队,他们瞄准着我们的本能,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你很难不深陷其中。

魔咒三:透支消费

行为经济学教授德拉赞·普雷勒说:信用卡对商家是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消费者却是一个糟糕的发明。

因为人在付现金时,会有一种类似疼痛的不适感,让你压抑消费行为。

而信用卡,则会把这种不适感降到最低。

为了证明信用卡会让人花销更多,德拉赞·普雷勒做了一场实验。

他组织了两场拍卖会,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是支付方式。

第一场,要求只能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二场,可以用信用卡支付。结果表明,第二场的拍卖价格比第一场高出一倍还多。

信用卡透支已经是个乏善可陈的话题了。目前中国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网贷。

无论是BAT还是TMD,只要你能想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不在经营网贷的。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征信的完善,让个人贷款有了肥沃的土壤。现在你随便打开一款APP,就有可能跳出一个低息贷款的广告。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你就可以拿到一笔本不属于自己的钱。

而且,那些网贷广告还都挺高逼格的,不是大海、就是别墅。

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如果你不按时还款,等待你的是什么。

去年3月,一名叫罗正宇的理工硕士,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己25岁年轻的生命。

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

当他再也无法坚持时,催债者通过微信,不断以暴力相逼,最终压断了罗正宇最后一根神经。相信罗正宇的事情不是个案。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上借过钱。这些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

固然,不少人是为了生意周转,可是又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而坠入商家编织的幻境中?

那些欲壑难填的借款者,当然有自己的责任。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诱处世未深的消费者,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知乎上有个问题:科技是善还是恶?

有一个高赞回答:科技只是一把放大镜,放大了善与恶。

在此,我想补充一句:最终取决于,放大镜在谁的手中……

4、希望你能成为漏网之鱼

良叔的父亲,一支钢笔曾用了8年,前前后后修了5次。

放到现在,这事儿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整个体系都不再支持你这么做了,你甚至已经找不到能修钢笔的人了。

节俭,我们曾经歌颂的美德已经不合时宜。

似乎整个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需要不停地消费,来支撑经济体的发展。

但是,我们变富裕了吗?

整体来看,好像是这样。但是从数据上看,中国35岁以下的人,近6成没有存款。

所以,如果你殷实富裕,大可将这篇文章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

你若多消费一点,就再好不过了。因为你是这个经济体的主力军。

倘若你是那6成中的一员,那么在消费主义的暗网下,你就是在裸奔。

我只能祝福你,在网口收紧之前,能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你被迫学会了哪些社交常识?

缪斯谭说
一、要“谋”人首先要“谋”心。

人人皆利己,在人际交往中,要别人真心实意至真至诚地帮你,首先要获得他的心。

三点建议:

1.投其所好

(1)不吝赞美

人人都自恋,骨子里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赞美,但身居高位的人身边偏偏不缺讨好逢迎的马屁精,因此如果要夸赞,便要注意两点:

| 夸赞其不为人知的优点。(人人都夸过的优点你再夸也只是锦上添花)

| 在他迷茫困惑的时候为其分析优势,增添信心。

(2)话题选择

要获得对方的认同,与其交流的话题必须要让他觉得和你是“一路人”,因此与其交流不能是不走心的泛泛之谈,譬如:

“您吃了吗?”

“您的爱好是什么?”

“您有什么要求?”

而是应该花点心思:

| 通过对方的朋友圈研究其兴趣爱好。

| 通过第三人了解对方品性习惯。

| 关注对方的专业领域。

继而在这些话题上多请教多了解。

如此才能赢得对方发自内心的信赖与认同。

2.知恩图报

(1)合理回馈

如若对方为你引荐了资源与人脉,要懂得合理回馈。

譬如:

| 一个项目谈成了,可以按分成的形式予以感谢。

| 一个人脉搭成了,送些小礼或发个红包表达谢意。

(2)不过河抽板

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能功成名就达到目的后转头就忘,而是要铭记于心,时刻感谢,节假日亦要予以问候或送礼。如此,别人知道你是有良心的,帮了你不吃亏,日后还是会不吝帮忙。

(3)表达忠诚

真正的大人物钱财不缺,缺的是知心人,因此要获得其真心,要学会表达自己的忠心真诚。

3.分析利弊

哪怕别人帮你,如若不是牵扯到自身利害关系,难免会有得过且过不走心的一面。

因此要获得别人的尽心帮忙,便要为其分析:

| 帮了自己有何好处?

| 不帮自己有何不好?

当他意识到你们是利益共同体,才会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地帮你。

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管闲事。

三点建议:

1.不圣母心

如若别人没有主动开口请求帮忙,就不要圣母心爆棚觉得:

“他很可怜,他需要帮助,他是弱势群体。”

相反的,别人的“弱”可能是故意为之,别有目的,你多管闲事反而会招致怨气。

2.不问隐私

别人不说,就不要家长里短以问隐私的方式拉近关系表达亲密。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如果恰好问到的那个问题是别人的伤疤,大家都尴尬,实在没有必要。

3.换位思考

觉得别人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

“如果我是他,经历过他所经历的事情,能否做得更好?”

不能的话便应该尊重他的做法和决定。

三、有所定力不左右摇摆。

自己道路,专心走好,孤僻也行,合群也罢,人群中总有你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若为了些许质疑便委曲求全戴上面具,支持者会离你而去,反对者亦会质疑你立场原则,到最后,形单影只,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真心话,社交场上不是越讨好越谄媚就会越受欢迎,相反的,有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人才会吸引“铁粉”与同频人。

所谓的,跟随己心,才能留住真心。

四、自信自爱少作负面预设。

有很多人会有社交障碍是因为想象力过度“卓越丰盛”,认为:

“他一定会这样那样。”

“自己说错一句话就会带来XX严重后果。”

继而导致于人际交往中唯唯诺诺无法舒展,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沟通效果。

因此,要明晰两点,就是:

| 自己不是世界的焦点,别人不会时刻关注自己。

| 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自己认为的并不等同于别人认为的。

因此,请遵循让自己舒适的原则去与外界接触,轻松状态下的人际交往才能收获真心和胜利。

五、谨防得寸进尺的试探。

无论是职场还是情场,哪怕这个人对你另有所图,但当他不知道你底线原则何在的时候都不敢肆意妄为的,他们只会一步步试探,继而对你开展“攻”势。

因此要注意三点:

| 谨防跟你初相识便哭穷借钱的人。

| 谨防饭局酒局中对你言语冒犯(譬如开黄色笑话)的人。

| 谨防职场情场上因为妒忌你而对你倍加打压的人。

以上三种人,有可能不是贪财就是好色,或通过打压你的自信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防之躲之。

以上内容,望能共勉。

那天早上,我被骗了 15 万

爱哲按: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

人这一生啊,难免要上一回当,受一回骗。

2006 年,我刚毕业的时候,在站台网认识了一个在北京学中文的德国留学生。

我们看中了五道口旁边,东王庄小区的一套两居室,打电话给房东约看房。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还是挺谨慎的,我和房东说,「您记得带上房产证,要不然我们碰到骗子怎么办。」

第二天看完房,我们都很满意。小的那间我住,2000 块一个月,德国小哥住大的那间,6000 块一个月。

房东是个小伙子,当时带的房产证、身份证甚至户口本都给我看了,没什么问题,房东还是本地口音,也不像骗子。

北京这边租房的规矩是押一付三,相当于我们每个人直接交了四个月的房租。我现在还记得我们俩当时从提款机里取完钱,房东坐出租车离开的画面。

第二天,我联系房东来装空调,电话打不通。过两天又打,好像变成空号了。

我们有点摸不着头脑,如果是骗子的话,他房子我们还住着呢?

又过了一周,越等越蹊跷,我们就去社区居委会,查到了房东的名字和电话,都很陌生,和房东户口本上的也不吻合。

我们照着那个号码打过去,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说他就在附近一个餐厅工作,让我们去找他。

结果竟是个 60 岁左右的老大爷。

他说,他的房子前不久租给了一个小伙子,当时说自己手头紧,只付了一个月的房子。

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用一个月房租的成本,骗了我们四个月的钱。包括当时他给我看的那些证件也全部都是假的。

这个真房东让我们住满一个月就走人,我们也只好自认倒霉。

后来社会经验多了,我发现,上当受骗这种事,跟你的学历、见识没有必然联系,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被人骗过。

我们在整理后台投稿的时候,也发现了各式各样的受骗经历,俨然走进了一个「骗局人间」。

今天的三个骗局故事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启示。

-1-

真假劳力士

布丁,23 岁,会计,武汉

「小伙子,请等一下。」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他看起来是那种很标准的中年油腻大叔,身材稍微有点发福,提着个公文包,穿着格子衬衫,经常在外跑业务的形象。

口音也是南方口音,不像武汉本地的。

他说自己初来乍到,身上手机钱包全部被摸掉,但今天下午他要去一个地方开会,请我帮他支付路费。

我第一反应,你别是骗子吧。第二反应,他诉求挺明确的,如果距离不远,几十块钱的话,我就付了。

我问去哪儿啊?他说「仙桃」。

打开手机一查,我晕,离这里 100 多公里。而且我们在的地方,前不靠火车站,后不靠汽车站,这个人到底是从哪儿跑来的,还要打车去仙桃。

事后想想这点也很奇怪,我当时为什么没问呢?

我直接说,这个风险太高了,万一你是骗我的怎么办呢,我好歹也是学财务的,这点风险意识还是有的。

一番博弈之后,他主动提出要把手表当在我这里。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他的手表了,是一块镂空的劳力士机械表,一看就非常名贵。我心里一边犯嘀咕,一边将信将疑地把联系方式和姓名写在他给的便签纸上。

然后突然反应过来,我问他,「如果你这个表是真的,我拿着就跑了,你不是血亏?」

他笑笑说,「怎么可能,你刚才写的电话和姓名大概率是真的,如果最后表不还我,我一报警你不也麻烦?」

我想了想,确实有道理,准备帮他叫车。车得我来打,防止他和旁边的黑车还是网约车串通好来骗我。

打到第一辆车的时候,出了一个插曲。

他的手表和我的手机一起放在右侧的口袋里,我拿手机出来付钱的时候,手表「啪唧」直接摔在马路牙子上,碎了。

两个人当时都愣在原地。

我第一反应,完了,这可不得了,万一要我赔怎么办,我一个月才 1000 块工资。转念又想,毕竟把人家东西弄坏了,我说,我要承担赔偿责任。

大哥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说,不用你赔了。今天是你热心帮助我,手表才碎的,我要是追究你,实在是过意不去。

当时立刻对这个大哥的好感度飙升,而且心里断定,这表肯定是真的。

正因为这段小插曲,我们打的第一辆车也开走了,串通的可能又降至为零,我可以说完全相信这个男人了。

第二辆车来了,大哥问我要 800 块钱,500 是路费,300 用来应急。

刚才还对他佩服的不得了呢,下一秒又因为要付真金白银,不免肉疼。最后上车前,我咬咬牙,只打了 550 元。

我心心念念,第二天他会给我打电话,让我把表还给他,结果再也没有联络。

其实那天分开后,我还拿着这块表去隔壁大型超市的鉴定柜台,想要检测一番。

人家一开口,「检测费 400 元。」我又没钱。

我只好旁敲侧击地问,「小哥,请你以专业的眼光帮我看看,这块表是否已经到了,如果不拆它就无法坚定真假的水平了?」

小哥爽快地回复我,「建议你直接报警。」

后来我还得知,劳力士根本没出过镂空机械表这种款型,彻底假无疑了。

当然,我们不能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有没有可能是他遗失了我的联系方式呢?有没有可能这块表本来就值 1000 块,被我一摔,现在只值 500 了,他何必还要回来呢?

都有可能。本来一段可以传为城市佳话的故事,被我这一抖,给毁了。

虽然我已经做好了是假的准备,但我愿意相信他是真的。

这表虽然摔停了,但是看起来还挺美观的,你别说,还挺体现机械之美的的。

这可是个纪念啊,我会一直保存的。

-2-

空头支票

李解放,25 岁,互联网从业者,波士顿

2018 年 4 月,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路上,碰到一个黑人大哥。

他 30 多岁,身上穿着非常好的西装,皮鞋也亮。他接近我的时候很着急,直接冲过来,当时把我吓了一跳。

他拽着胸前的两串钥匙,语速非常快,首先表明他很有钱,他的两辆车,一辆宝马还有一辆什么牌子,被拖走了,因为晚上他有飞机要赶,所以他现在急需现金把车赎回来。

我意识到他可能是想问我要钱。

我是一个很内敛的人,当时出国半年多了,无法融入当地,一直很没有安全感。我很着急地想有一个机会可以好好接触当地文化,这可能是我第一反应没有直接走开的原因。

他看出我有些犹豫,就提出他可以用支票换现金的做法。

在中国长大,我也不知道支票到底是怎样一个运作机制,但是第一,我觉得他不会明目张胆地骗我;第二,拖车费应该也没多少钱,所以我就鬼使神差地答应了。

接着,他把我带到偏僻一点儿的地方,掏出支票本开始写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需要那么多钱,折合人民币有 1 万以上。

他告诉我,拿我银行的 APP 把支票扫进去,就等于到账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最大的一个陷阱,因为支票已经被拍进我的账户了,无论真假,我和他都已经有了一个契约,就再没有办法去拒接后面的事了。

拍完支票,他又说不要在这附近取钱,带我打车去了另一个地方。你想一个黑人在旁边看着一个亚洲人取钱也挺奇怪的,所以我一个人进去取了钱。然后又打电话给银行增加取钱的额度,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取完钱,挺厚一沓,他往兜里一揣。

当时已经很晚了,八九点了,他说要送我回家,其实就是送我上公交车的意思。上车前还对司机说,「一定要把他安全送回家,他是我兄弟。」

晚上回家后,心情竟然还挺亢奋,毕竟没经历过这种事,直接就睡了。

第二天醒来,立刻感觉不对头。我打电话给他,很委婉地向他表达了,你是不是在骗我,他突然变得很激动,用非常坚定的态度说我在侮辱他,不可能骗我。让我再等一等,如果支票真的没到账,会当面和我赔罪。

可想而知,后来再也没接到过他的电话。

后来我很确定自己被骗了,有人提示我让我去支票上面写的地址去看一看,说不定能找到什么线索。地址写的是一个环境非常富裕的社区,我很忐忑地敲开房门,一个白人老大爷走了出来。

他拿过支票仔细一看,很震惊地说,「这是我妈妈的支票,不过她五六年前已经去世了,这支票已经没有效用了。」

后来警察告诉我,这个骗子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了这本支票本,已经在当地用同样的手法骗了不少人,其中多数都是像我这样的留学生。

在整个骗局的过程中,其实我想反悔的心情无时无刻不有的,但很神奇,很难讲清楚是因为什么,就是停不下了。

-3-

鬼使神差的 15 万

罗莎,36 岁,白领,北京

2011 年,我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了两年。

我家经济条件不太好,那两年我拼命兼职干活儿,攒了差不多有 15 万块钱。

前一天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凌晨到的北京。早上 8 点,我还迷迷糊糊在睡呢, 忽然一声巨大的电话铃把我惊醒。

电话那头是一个听起来挺年轻的男生,有南方口音,他在电话里面说,他是北京大兴某派出所的民警。他说我涉嫌在大兴用医保卡骗保,可是自从大学军训后我就再也没去过大兴了,怎么可能骗保呢?

他继续说,不对,我们这边有明确记录,并且还发现你同时涉嫌一起金融诈骗案。他当时说涉案金额是 50 万还是 500 万,我记不清了,反正他这样一说我脑子就懵了。

他严词说,「我们要求你立刻配合调查,请你把你的资金全部转到我们指定的卡里面。你现在有多少钱?」

我说,差不多有 15 万。

他让我不要挂断电话,也不要和任何人说话,现在就去银行转钱。

那天是工作日,银行没什么人,很快就轮到我了。柜台人员看出来我状态不太好,还问我,「你知道汇款对象是谁吗?」我说我知道,然后就把钱汇出去了。

几乎在汇出去的那一瞬间,我就意识到我被骗了。

从电话铃响的那一刻,直到我把钱转给他,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整个人完全是鬼迷心窍了。

因为下午我还要上班,就收拾了一下,打起精神,上了出租车。平时我都坐地铁,但那天我觉得实在没有办法坐地铁了。

我在车上给骗子回拨了一个电话,我说,「我已经知道这件事是诈骗了,我就想知道你是怎么拿到我的手机号的。」

他说其实他没有我的手机号,他打的是当时我兼职公司的办公室电话,谁知设置了呼叫转移,转到了我的手机。我还不死心,我问有没有可能把钱退我一部分,他说,那肯定不能。

在很长的时间里,整件事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在北京这么辛苦地打拼,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积蓄,结果竟然以这种方式一下子全部消失了,这对我的智商和学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侮辱。

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我对很多听起来特别愚蠢、特别不能理解的诈骗故事,多了一份同理心,我也希望大家能多理解一下受害人。

人一旦陷入某种心理状态之后,真的很难跳出来。

来源:故事FM 微信号:story_fm

生活有哪些残忍的真相?

1.

当你觉得自己想要死去时,你真的不是真想死,你只是不想这样活着。

2.

认真做事的人,领导永远会把难干的工作派给你,因为只有你靠谱,指得住,不会连累到他被上级批评。好处永远是给和他私交好的,还有特别难缠他不愿意惹的人。

3.

上学那会跟朋友决裂简直是一件要命的事情,特别伤心难过,现在不会了,走着走着就散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4.

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

5.

虽然有些人帮助我成长了,但他们的方式不值得我一声感谢。因为帮助我成长的,不是他们的方法,是受到的伤害

6.

有时候,给某人第二次机会,就像给他第二颗子弹。 因为第一颗没能打死你

7.

很多時候啊 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个好人 而是先失去一个人才想起他是好人

8.

你总是在期待假期,以为放纵一下人生就可以重新开始

9.

真正浪费粮食的,是把食物做很难吃的人

10.

当一个人跟你说「只想搞钱」的时候。

基本可以确定,他现在除了钱没搞到,爱情也木得。

11.

我有无数金色的梦想

遗失在生活的路上

——顾城

12.

我国家长们的通病,喜欢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游戏小号,大号让自己玩废了,但是觉得已经自己掌握了大部分通关秘诀,拿小号再修炼一遍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岂不知游戏规则早变了

13.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大概是因为懒。

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14.

欲望跟下雪一样,积得越多,路就越少

15.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 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16.

为了得到食物,恐惧饥饿的人在争夺中吃坏自己的胃;为了得到爱,缺爱的人在渴求中毁掉了自己身上所有可爱的部分。

17.

泡夜店、纹身、打洞、买醉这些事看似很酷,其实这些事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愿意去做就能做到。更酷的应该是那些不容易做到的事,比如看书、健身、赚钱、用心爱一个人,这种在常人看来无趣且难以坚持的事情

18.

老境凄惨不会因为没有孩子,而会是因为穷。记住这一点

19.

“给我学狗叫!三声!”

“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感冒很难受的”

“不要睡懒觉,不吃早餐对胃不好”

“我想你了”

20.

回趟家2000多块,小一个月工资就没了呀。他笑笑,对同事说。#芸芸众生

21.

有些人自己不好看,但却是外貌协会资深会员。

22.

好久不见,这两年你又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又比以往更加沉默了,不知道是对感同身受失去了信心,还是对人生有了更深更阔的了解,所以才愈加惜字如金,只谈风月,不谈内心。有时候很想说一句我懂,可又觉得比起你所经历的那些百转千折的日子,这点理解和体谅实在不算什么,于是也羞于说出口了。

23.

长大以后过生日,不仅蛋糕懒得买了,就连愿望也懒得许了!

24.

新月社中的批评家,是很憎恶嘲骂的,但只嘲骂一种人,是做嘲骂文章者。新月社中的批评家,是很不以不满于现状的人为然的,但只不满于一种现状,是现在竟有不满于现状者。————鲁迅《三闲集》

25.

那种“内容引起舒适”的爽文,多半是主角先是被压制,后来主角反杀并碾压对方。如果你觉得这种文章看起来特别爽,可能是因为你在生活中就是一个经常被压制但却没有实力反杀的人。

26.

“爱一个人就像在海滩上捡贝壳。不要捡最大的,也不要捡最漂亮的,就捡你最喜欢的那一个。捡到了,就永远不要再去海滩。”我很乖啊。我只捡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就回家了,也听话没有再去海滩。可是为什么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了

27.

内向的人就像平行线,他们或许共同点很多,但他们永远不会相见

28.

作者本来就是乱写,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认真的读者却以为里面有着深意,用心的来研究它,结果是到底莫名其妙,只好怪自己浅薄。假如你去请教作者本人罢,他一定不加解释,只是鄙夷的对你笑一笑。

——周树人《“寻开心”》一九三五年三月七日

29.

当了三年的舔狗,男孩终于追到了女孩,可是在追到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索然无味。原来他没有真的喜欢她,只是单纯的喜欢当舔狗而已。

30.

我不想工作了,我真想马上结婚,天天在家躺着花老公的钱。老公要逼我去上班,我就躺在地上装死。老公要家暴我,我就马上去网上讨伐众筹,然后离婚找下一个老公。

31.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会裹挟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

希望你能因为自己生产了好东西而感到骄傲,而不是洋洋自得于消费了什么好东西,好品味不值得骄傲。

32.

年轻的时候认为没有对象没有性生活不要紧,现在多努力以后有钱了自然都会有。

结果忙了小半辈子才明白,再努力也不太会有钱。

33.

别总犯同样的错误了,还有很多新错误等着你去犯呢

34.

没被爱过的人,遇到一点善意都诚惶诚恐。

35.

人就活这么几十年,有话就好好说吧,喜欢一个人就说喜欢,心存感恩就说谢谢,说反话并不会让人更重视你,只会把别人越推越远。

36.

“世间治愈的是愿意自渡的人。”

37.

林语堂先生说过:”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38.

这些年来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认真你就输了”,说的好像你不认真就会赢似的。

39.

成年生活真的好难啊

每次觉得可以稍微放松的时候

它立刻就会扔给你一堆垃圾事情垃圾人

用事实告诉你

就你这个辣鸡还想放松

是头发掉的少了 还是你最近飘了

40.

你只是看起来很快乐,那些漆黑的夜晚,那些不敢哭出声的日子,眼泪在眼眶打转的感觉,只有你自己知道。

41.

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肺。而长大后成熟的我们避免了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开始的勇气。

42.

“假如我只是爱你,事情就简单得多,可是我想要你。这意味着我们势必会发生许多争吵,来源于我的完美主义、狂妄的自负、近乎偏执的控制欲和喜新厌旧的天性。”

43.

我有把聊天记录截屏的习惯,大概潜意识里也知道过了这村没这店,有的话注定只能听一次。把承诺和深情截下来放进我的口袋里不是预备来日拿出来质问,只是有的时候有意无意翻到,发现我们之前起码一秒钟,还是交换过真心。

44.

有时候觉得最重要的人都是被命运带走,不得不离开我的。明明我觉得他很重要,他也一次一次地告诉过我,用很多很多他的方式来证明过我很重要。但还是,到了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就默契地再也没有跟对方讲过话了。

45.

余秋雨先生曾说: “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46.

《人间失格》

“叶藏想要什么? ”

被父亲这样一问,我顿时语塞了。

有人问我想要什么时,我总是突然就什么都不想要了。什么都好,反正任何东西都不能让我快乐—这样的想法总是突然涌上心头。另一方面,只要是别人赠与我的东西,即使再不合意,我也不会拒绝。

对讨厌的事说不出讨厌,对喜欢的事也总是偷偷摸摸,我总是品着极为苦涩的滋味,因难以名状的恐惧痛苦挣扎。可以说,我竟连二选一的能力都没有。我想,正是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最终导致我可耻地度过这一生。

47.

你总是看大量的讯息,你以为你热爱学习。但事实上,大脑本身就喜爱被讯息刺激,这跟你是否热爱学习无关。… 真正判断是否热爱学习,要看是否喜欢动脑思考,大脑本能上并不喜欢思考,因为太消耗能量和时间。人们太在乎讯息,太忽略知识,所以猛看新闻,却不看书。

48.

你越了解自己的抑郁,就越难向别人解释··

49.

“忘记在大学里学到的一切。那些东西在这工作里起不到作用。”

“但是我从未上过大学。”

“哦,那么对不起。你没有资格在这里工作。”

50.

好吧,我现在可能无法成为一个 “儿童 “演员,但我可以成为一个 “成人 “演员。

我可以演一个挣扎着努力支付账单、洗澡时默默哭泣、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不开的男人,我表演一定非常令人信服。

51.

抑郁症会让你白天很累,但晚上却能保持清醒。

52.

还记得小时候在外面看到的那些鸟吗?他们都死了。

53.

「先知总是孤独的。」这句话不是先知发明出来砥砺自己的,而是孤独的人发明出来安慰自己的。

54.

心理学称,如果两个过去的恋人可以继续是朋友,要么他们还在恋爱,要么从来没有爱过。

55.

看到一句解读先富带动后富的解读笑死了:先富的人带动自己的孩子后富…

56.

如果你足够焦虑的话,所有的快乐都是有罪的。

57.

长大后的很多努力,就是为了摆脱过去经历对自己带来的影响。

58.

美丽的网美照背后常常是牺牲睡眠提前1-2小时起床化妆、事前搜集景点细部资料,与当场各种努力才能产生出来。

也是一种「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59.

成熟的大人就是

下班路上看到同事走在前面,也不会刻意去打招呼的人

打招呼者一律视为没长大!

60.

有魅力的人告诉没有魅力的人长相不重要,就像富人告诉穷人钱不重要一样。

61.

人生就是看着自己多少钞票变成多少发票。#当今社畜

62.

我们已经习惯了每个人的无礼的,以至于善良的人都是可疑的。

63.

再凶的甲方,接孩子班主任电话也像小羊羔一样。

64.

人们真的很努力地创造东西来增加懒惰。

65.

电子游戏之所以让人上瘾,是因为你可以在整个世界中做出积极的改变,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不像现实世界。

66.

穷人讲情怀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作为一个穷人就该想着怎么赚钱才对

67.

作为孩子,我们猜想会有好事发生,对坏事感到惊讶。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则认为会有坏事发生,而对好事感到惊讶。

70岁二婚,87岁三婚,我那个风一样的爷爷

2020年3月,内蒙解除一级响应。在牧区困了两个月的我,迅速跑去市里吃了个火锅。

我爸反复安顿我,回来路过镇上去看看爷爷,打个招呼。

“行,我回来就在那儿住一天!”

爸爸愣了一下,“你看着办,不想去也别勉强。”

我进门的时候,爷爷和三奶奶(爷爷的第三任老太太)都有点意外,看我大包小包的进来,局促地从炕上坐起来,问我这是准备去哪儿?

“我刚回来,哪儿都不去。”我把东西放到柜上,脱鞋上炕,尽量表现的自然熟悉。

上次住在爷爷家,还是我八岁的时候,一晃二十年。

小时候不愿意去,长大没时间去,总是路过匆匆忙忙看一眼,买点东西留点钱,靠着柜子站一会儿就走。

看我脱鞋上炕了,爷爷试探性问了一句:“今天还回去吗?”

“不回去了。”我想了想,又补了一句:“我等我爸,明天他也要来。”

爷爷赶紧起身下地,“ 饿了吧,我给你做饭,你想吃点啥?”

他一边招呼三奶奶醒骨头炖肉,一边噼里啪啦给了我无数个选项。“吃不吃饺子?要不爷爷给你烙点馅儿饼。你在南方呆久了,爱吃青菜,爷爷上街给你买点菜炒着吃?”

看爷爷准备穿衣服上街买菜,我赶紧制止:“不用不用,太麻烦了,有啥吃啥,我不挑。”

这突如其来的热情,让我感到局促不安,无所适从。

提起爷爷,大部分人评价的关键词是“精明且自私”。爷爷是个很传奇也很矛盾的人,当过兵坐过牢,平反后当了干部,改革开放下海经商。

70岁二婚,87岁三婚,这是一个不太在乎旁人眼光的老头。在混乱动荡的年代,他巧妙避开了时代风险,一生不落人后,追求体面。

1986年,大伯突然离世,家里的饭店旅馆轰然倒塌。两年后,好赌的二伯离家出走,二娘大着肚子带着二姐姐,一个人过了三年。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上门讨点米面,爷爷没管。二娘只能去镇上起诉离婚,那是镇上第一起起诉离婚案件,街上的流言蜚语爷爷充耳不闻。

二娘把五岁的二姐姐扔在爷爷家门口,带着两岁的小姐姐远走他乡。面对被遗弃的二姐姐,爷爷果断做出“最精明”的决定,坐在炕上指挥我爸把二姐姐送到她姥姥家:“她妈一定会回来领。”

送回二姐姐,爸爸还没走出村口,就听见我二姐姐响彻天际的哭声。背着小包裹,跑三步摔一跤,一把鼻涕一把泪。

我爸咬咬牙又把二姐姐带了回来,奶奶和爷爷打了一架,二姐姐留下了。

爷爷并未放弃甩掉这个拖油瓶的念头,把主意打到我妈那儿。我妈刚怀二胎,爷爷游说她把我引产,抚养二姐姐。

那一年正是计划生育最严的时候,有人为了生二胎抛家舍业,有人为了一点钱挨家挨户举报。

戴红袖章的老太太定期上门盘查,哥哥在街头放哨,看到红袖章老太太来了,撇着腿一路小跑,让妈妈赶紧藏起来。

我妈体型瘦小,加上提心吊胆、营养不良,五个多月才开始显怀。显怀之后更藏不住了。当时爸爸在蒙古贩马,爷爷运筹帷幄,想借着红袖章老太太之手把我引产了。时不时派奶奶去分析利弊,连劝带吓唬:“万一生两个儿子拿啥养?就算生了女儿,罚款也交不起。谁谁谁家超生,房梁都被挑了,日子不过了?”

我妈心一横,跑!去牧区。

两个姑姑都嫁到了牧区,那里没人挨个儿查孕妇。妈妈领着哥哥,挺着大肚子,不敢坐火车,在路上拦住拉羊大货车,挤在羊群里一路颠簸,抱着肚子生怕把我给颠没了。

跑到牧区,住在姑姑家冬营盘一个废旧蒙古包里——牧区草场分冬夏营盘,每年11月迁移可以抵抗风雪的冬营盘,次年5月迁移夏营盘。

为了保险起见,我妈忍着一定要等我快生的时候回镇子,孩子一露头就是一条命。内蒙入冬,白毛风呼呼地刮,我妈肚子大了行动不便,没水没电没吃的。我爸忙着和姑姑迁冬营盘,哥哥拿个小盆子舀雪,化雪做饭。

我生在冬至,内蒙最冷的时候,预产期快到时大雪封路,彻底回不去了。妈妈即将分娩,爸爸骑马去接产婆,等回来我已经出生。爸爸总说,我和成吉思汗一样,命大,连产婆都不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后来,我户口落在姑姑家,取名娜仁,寓意像太阳一样生生不息,上学才迁回原籍。

爷爷没有骗人,老家房梁真被挑了,粮食也充了公。爸爸经常调侃,说我生下来就是讨债的,我一出生,倾家荡产。

就这样,我们一家留在了牧区,养羊放牧为生。

爷爷家在察哈尔后旗一个古老的蒙汉通商集贸小镇上,位于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交界处。往北是锡盟苏尼特右旗,生态基本接近纯牧区。往南是商都县,农牧区结合。

爷爷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大伯最争气,大集体解散之后,爷爷盘下公社的旅店和饭店,产业靠大伯经营。这家车马店坐北朝南,正房8间,偏房10间,每间房4个床铺,供来来往往的商人歇脚,热闹程度堪比一个小型的集贸市场。

大伯过世后,爷爷把饭店关了,给儿女们下了赡养指标,专心养老。

奶奶腾出两间房子,看管家里八个孩子吃喝,学习。

大姑家三个,二姑家两个,大伯家两个,二伯家留了一个。奶奶的锅边常备一把鞭子,只要有孩子打架,就一鞭子甩过去。打人的,被打的,同步挨打。

爷爷宣称自己得了心脏病,再不管事。

爷爷总是躺在炕上,手里盘两个核桃,脱个袜子都要伸脚让孙辈脱。口袋常备速效救心丸,睡醒要吃个黄桃罐头,吃饭有个专门的小桌子,有好吃的先紧着自己。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再小的孩子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悄悄吞口水。“爷爷奶奶把好吃的留给孙辈,甚至直到过期也舍不得吃”的情节,我从来没体验过。我只记得,爷爷吃完黄桃罐头,我们把瓶子仰起来,巴巴舔几下残余的汁儿。

那时,我以为爷爷真有心脏病。二十年后,我第一次坐爷爷的电动小三轮。90多岁的他简直草原飞鹰,追风少年啊,颠得我根本坐不稳。他的速度连小轿车都赶不上,路上沟沟坎坎不带躲的,咔咔咔轧过去。街上的阿姨追在后面喊:“大爷,帽子!帽子掉了!”

一晃七年,大孩子们陆续读完初中毕业了。二姐姐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二伯依旧杳无音讯,她没钱继续读书,只能辍学,去学手艺。

同年冬天,奶奶走了,爷爷的心脏病也好了。奶奶过世刚满一百天,爷爷就戴着大墨镜,精神抖擞地四处相亲,很快开启了他的第二春。

二奶奶是个漂亮精干的老太太,那时60岁,比爷爷小10岁。这个老太太最符合爷爷择偶标准,和亲奶奶相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第二年开春,我和哥哥住进了爷爷家。我发现,爷爷的家庭地位出现了极速大反转,从炕头转到了锅边,劈柴烧茶做饭,样样不拉。他心脏病好了,一口气劈一垛柴也没问题。因为爱情,70岁的爷爷还去镇上打了份工。

二奶奶对我们说不上坏,没打过我们也没骂过我们,只是态度冷冰冰的。我和哥哥大气不敢出,扒拉完几口饭就跑回房间写作业。我俩和二奶奶住了一个学期,基本没说过话,也没叫过一声奶奶。

爸妈捎回来一包奶豆腐,爷爷给了我和哥哥几颗,我们捧在手心,不舍得咬,抿着吃,一点一点尝味道。剩下的被爷爷锁在柜子里,说要等我们听话表现好才给吃,不过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了。

二奶奶的外孙女儿和我一个班,叫晓宇。晓宇属于那种没什么存在感的女生,学习成绩中下游,平时不怎么说话。第一次在爷爷家碰到晓宇,我根本没认出她来,她与我打招呼,我才发现:“哦,咱俩一个班啊。”

某天早上,我看到晓宇拿奶豆腐分给同学吃,冲过去问她:“你这是哪儿来的?”

晓宇懵懵地说:“我姥姥给的,你要吗?我有很多。”她大方和我分享着原本属于我的东西。

我喉头一哽,像是被生生塞进一团棉絮,眼泪打转转,千言万语化成了五个字:“我才不稀罕。”

放学回去我偷偷拿钥匙打开柜子,空荡荡的柜子窜出一个叫委屈的东西。爷爷不能理解小屁孩的自尊心,把这一切粗暴定义成我嘴馋,小气,不懂事。

爷爷的心思都花在讨好二奶奶的家人身上,晓宇每次过来,都会喜眉笑眼拿出一堆好吃的。对于爷爷来说,晓宇能叫一声姥爷,是他该阶段首要战略目标。

晓宇的妈妈有时也会来访。她人很好,会把吃的送进房间给我。我横眉冷对,她却是笑眯眯的,爷爷骂我时会帮我说话:“孩子还小,慢慢的就好了。”

那是两个世界,外面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我和哥哥在小房间相顾无言。

我家和爷爷决裂是因为哥哥的一双球鞋。

内蒙入冬很快,妈妈的钱还没捎回镇上,突然就下了一场大雪。我和哥哥穿着球鞋单衣,爷爷没管,我俩也不敢说冷。

那时学校还没有暖气,教室生个煤炉子,学生轮流从家里带柴火和炭来烧。有的家长小气,象征性带一点,烧到下午烟熄火灭,抗寒基本靠抖。

下午三点半后,有45分钟课外活动时间,老师锁上教室门,要求学生们去室外活动,美其名曰增强抵抗力,其实是为了节约用炭。

这个时间段,对于我和哥哥来说,太难熬了。就算跑个五公里,单薄的球鞋也扛不住内蒙零下二十几度的白毛风。鞋已经不是鞋,那是两个冰冷的铁砣砣,跺一跺,咔咔作响,震得脚生疼。

哥哥神秘兮兮把我带到操场的小角落,搂了一堆树叶子,点着烤火。我俩在寒风中,围着烧着的树叶取暖,被烟熏得眼泪直流,也傻呵呵不肯离开火堆,对于我俩来说,那是生命之火。

一阵小旋风吹散这生命之火,烧着的树叶子失控了,盘旋在天上,像飞舞的火蝴蝶。我看呆了,哥哥把我推开,脱下外套开始扑火,火蝴蝶沾到身上,他的鞋子裤子都烧了。

幸好老师发现及时,人没烧伤,也没引发火灾。老师把我俩拎到办公室,气冲冲准备给一顿胖揍,看到我俩单衣球鞋冻得哆哆嗦嗦,对熊孩子的怒火转到大人身上。

老师翻开紧急通讯录,打通电话就是一顿训:“这是什么大人,都不管孩子的么?零下二十几度的天,穿球鞋,孩子冷得不行只能烤火,裤子都烧了。腿不想要了?冻掉了就残废了!”

接电话的是邮局的一个姨娘,她一听,不得了,孩子的腿烧着了。她指挥小儿子迅速套马,出发下牧区捎话,话捎到爸妈那里,成了我哥烤火把腿烧残了。
妈妈险些昏倒,跟爸爸开农运敞篷三轮车,连夜赶600多里路回镇上,到学校已经是第二天放学。

哥哥身上还穿着那条烧了半截的裤子,里面红秋裤极其扎眼。别的孩子红光满面,兴高采烈像只小麻雀,我和哥哥面黄肌瘦,冻得哆哆嗦嗦,耷拉着一个大书包,回家像上刑场。

不被爱的孩子,形象和气质是鬼祟的。

接到我们,爸爸一路没言语。回家默默揭开锅,两碗看不见油花的土豆烩菜,三个黏糊糊不知热了多少道的馒头。

“你们就吃这个?”爸爸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在爷爷家不是白住的,得照米面粮油的市价给伙食费。除此之外,妈妈每个月会捎很多肉回来,爸爸在牧区打猎逮兔子,不舍得吃,也托人捎回来给我们补身体。

我哥冻伤的脚成了我爸过不去的坎儿,他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爸爸,按市价给钱,已经将期望值降到了最低。爷爷违背的,不仅仅是血脉亲情,连基本的商业规则都没有遵守。”

我俩被爸妈带走。后来我在镇上读了六年书,月底生活费用完了,馒头榨菜对付一周也不去爷爷家。我对爷爷爷谈不上怨恨,只是单纯生分,不熟。

时隔多年,再次坐上爷爷家的炕,我像披上龙袍一步一步登上皇位的武则天。有生之年,我居然能上这个小桌子上吃饭。

吃罢饭,趁着三奶奶出去锁大门的空当,爷爷偷偷塞了一百块钱给我,说:“明天上街给你奶奶买件衣服,孙女儿买的,她高兴。”

我很迷惑,不知道该做何反应,觉得很奇怪,又觉得这就是他能干出来的事儿。

“不用,我明天带她出去买就行了,我有钱。”

爷爷硬把一百块钱塞进我荷包里,三奶奶进来了,我俩没有再拉扯。

“明天孙女儿带你上街买衣服去,过年的时候不是想买那个褂子么,明天去买。”爷爷对三奶奶说。

三奶奶是五年前来爷爷家的,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干活一把好手,伺候爷爷尽心尽力。除了爱捣腾点东西到儿子家、变着法儿要钱要东西之外,没别的毛病。

家人对三奶奶和二奶奶的态度很不一样。二奶奶进门时没人支持,总有一种对待侵略者的敌意。三奶奶进门时家人极力促成,像对待客户一样讨巧,能夸就夸,只要不触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小事。

晚上,爷爷拉着跟我讲了一些他过去的事,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应和着。

讲着讲着,年过九旬的爷爷突然哭了起来,一开始我以为是咳嗽呛着了,赶紧递水过来,仔细一看才发现是真的哭了。我吓了一大跳,生怕他一口气没缓过来,那我就成全家的罪人了。二十年不怎么来,一来就惹事儿。

爷爷的故事,要从太爷爷走西口说起。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山西有句老话: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走西口十去九不回,在山西十年九不收。

对于走西口,太奶奶是坚决不同意的,家里还有几亩薄田,大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女儿也找了婆家,剩下三个小儿子勉强能温饱。走西口一路凶险,饿不死,就不想挪。

太爷爷带着不破不立的气势砸掉了烧饭的锅,变卖家产,连家里烧火的铲子都卖了,带着哭哭啼啼的太奶奶和四个孩子走向杀虎口。

那年二爷爷15岁,爷爷11岁,四爷爷才9岁。

路上赶上国民党抓壮丁,二爷爷当了国军,解放后去了台湾。用爷爷的话讲,不知道官大官小,好光一分钱都没沾上,倒受了不少连累。二爷爷去台湾导致爷爷入党政审没通过,还坐了几个月牢,家里差一点就被打成反动派。

太爷爷是个赌鬼,跑到内蒙的察哈尔,置办了几亩薄田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活计全靠爷爷支撑,家里没有耕牛,只能靠人拉犁耕地。犁重,爷爷背不动,放在地里怕被偷,就睡在地里守着。

奶奶是太爷爷赌钱赢回来的,爷爷一百个不情愿。奶奶和爷爷是两个极端,爷爷聪明精干,做事讲究,穷也要体体面面,不落人后。奶奶人懒还邋遢,能将就绝不讲究,泼妇中的王者。她蹲墙根儿晒太阳,上厕所也懒得走,大吼一声:“都给我起开,我要尿尿了。”人憨还倔,重大决策上爷爷基本拗不过奶奶,惹烦了还被揍一顿。

“宁跟聪明人打一架,也不跟傻子多说一句话。娶一个愣子,扎一后辈愣根儿。”这两句话,就是爷爷对自己第一段婚姻的终极评价。

娶了奶奶不久,爷爷就去当兵了,在桃林县大队当班长。解放战争时期,桃林的国军指挥官是爷爷同乡,他一个人去劝和,桃林和平解放。

提到这段儿,爷爷满面红光,抿了一口酒:“别看爷爷当时只是个班长,收编了国军,不亚于排长。”

解放后,立功的爷爷被选到呼和浩特念军校进修。他意气风发回乡探亲报喜,才知道太爷爷已经去世了,奶奶带着两个孩子,照顾身体已经不太好的太奶奶,地里的生计全指着四爷爷。

孤儿寡母,家徒四壁,经过艰难的权衡,探亲假到期爷爷没有归队。领导专门过来看爷爷,给他第二次选择,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家里。

爷爷这一生最大的遗憾,第一没有入成党,第二没有退伍证。现在国家对当年的驻村老干部有很多优待,可爷爷心心念念惦记的,还是那个象征荣誉的退伍证,以及被二爷爷拖累了的入党资格。

回村之后爷爷当了村干部,文革时期当了革委会主任,白天批斗晚上偷偷送粮食,上下都没得罪。四人帮倒台之后,革委会的人直接进去了,爷爷在众多乡亲的求情下,上了十五天的学习班,出来又当了农场的场长。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三十多年的时间,爷爷凭着个人努力,一直过得不错。家里六个孩子,没受过饿。举国还债期间,为了省粮食爷爷从不回家吃饭,缺粮就骑马去部队借。

“为啥要去部队借呢?”我问。

“借了大队的要还呀,借一年还一年,死了之后骗一年。”爷爷眼里泛起狡猾的光,“大队也穷,我借了村民们吃啥,别人进不了部队啊。”

改革开放之后,爷爷是第一个下海经商的,生意最红火时,算镇上的大户。

大伯最像爷爷,其余孩子都像极了奶奶,脑子不够,脾气不好。大伯去世之后,爷爷直接被打垮了,根据地转移到炕头上,一心盘核桃,心脏病就是这个时候有的。

直到奶奶去世,爷爷的人生才又重新开始。

这是爷爷头一回跟我讲他的故事,像一出四倍速的默剧,在我眼前掠过。他12岁扛梨耕地,18岁被迫娶了不中意的人,20岁当兵入伍,24岁立功建业,却又被迫放弃理想……50多岁丧子,70岁二婚,87岁三婚。他一直在努力活着。

这些故事像翻滚的黄河洪浪,我只是里面的一条小鱼,存在过,参与过,但不是主体。

第二天突然降温,特别冷。早上吃罢饭,我在炕上睡了一会儿,有点逃避逛街的意思。

家里来了很多串门儿的人,我迷迷糊糊听到爷爷炫耀:“这是我孙女儿,三儿子家的。大学生,在武汉自己创业,写的文章要拍电影了。”

三奶奶一心期待着带我出去买那个因为太贵没买成的褂子,刚过十点半就邀请串门的老太太们一起逛街,委婉赶客。

我只好起来,把能穿的衣服都套着,坐着爷爷的电三轮出发,一家一家地逛。每到一家店,爷爷都迅速停好车,插空跟店主介绍:“这是我孙女儿,来给他奶奶买衣服了,我孙女儿有钱,自己开幼儿园的,一篇文章能买你这一家店。”

三奶奶毫不客气,进门就问那个300块钱的褂子还在吗?300块钱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代表着这个镇子的最高消费。逛遍所有的店,最后终于在镇上的最繁华处,找到了传说中最贵的褂子,标价399,打九折。

卖衣服的嫂子真是销售的一把好手。“你家的老太太就是给你省钱,从来不穿好的,都是百儿八十的衣服。人家老于头家的老太太,百儿八十的衣服看都不看。就买这个,穿着多像个退休老太太。”

“我不买有人给买,这不就有人给买了么。“爷爷突然cue我。

嫂子瞬间领悟要义,来了一波儿商业互吹:“老太太就是命好,家里的子孙都孝顺。别说这是二家孙子,亲孙女这么孝顺的都少哦。”

我笑了一下,挥挥手,给爷爷也挑了一件,一起买。在嫂子的推荐下,每人挑了一件最贵的褂子,总价678,然后骑上小三轮回家了。

下午串门的老头老太太来了,三奶奶一个个展示:“看看这料子,这质量,正是时兴衣服。”

爷爷躺在炕上,笑眯眯地盘着核桃。

“孙女眼光好啊,一挑就是最贵的,四百几来着?”爷爷插话。

“诶呀,我忘记了,微信支付的,没细看。” 我懵了一下,跟不上爷爷炫富的节奏。

“标签上不是写着么,699。现在便宜了,四百多块钱就买上了。”三奶奶恰当助攻。

“啧啧啧,你真是命好啊,我那亲孙女儿也指望不上诶。” 串门的老太太说。

之前去我家吃年饭,三奶奶逢人就告状,跟我妈、我嫂子各说一遍,还拉着外面干活的我爸也讲一遍:“我尽心尽力照顾他(爷爷),大过年的,连个300块钱的褂子都不给我买。”

我想到这,打电话跟妈妈说:“ 那个300块钱的褂子,找到买主了。”

“谁买了?”

“我啊!哈哈。”

“不愧是你爷爷,慧眼识人,能找到买主,雁过拔毛啊。”我妈笑着说,“买就买了,回来妈给你报销。”

当时我的版权收入还没到账,全部身家1756块钱。

来源:不可思议编辑部 微信号:bukesiyitv

贵族的衰亡史

1

贵族是哪来的?

贵族这个概念首先是个血统概念。

咋理解呢?就是说,你想当贵族,前提是你爹是贵族,你爷爷也得是贵族,这倒是有点像贵族犬,不能掺入普通狗的血统。

那么如果一直往上推,得推到哪呢?第一代先人的帮助先皇有过定鼎之功,所以初代基本都是军事贵族,跟着先皇打天下,自己被裂土封侯,有了封地,开始了爱的供养,过上了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此后生活的核心就是跟对领导,研究各种“站队小技巧”,别瞎搞把自己的地位给搞没了。

映射到东西方,基本差不多。

中国贵族时代最为明显的是商周,商朝太久远,我们说周朝,周朝是算命的周文王奠定了基础,然后武王和钓鱼爱好者姜太公一起去讨伐纣王,武王伐纣嘛,在牧野击败了商朝的奴隶兵团,然后周朝就建立了。

周朝建立后,就该分家产了,毕竟大家当初冒着全家被拖去纣王那里被做成烧烤的风险跟着你去造反,不是因为你长得帅,而是大家觉得将来能有个光辉的未来。所以天下平定后,就跟分大饼似的把天下分成了70多份,分给大家。

周朝皇族姓“姬”,土地优先分给他们自己人,姬家自己分了五十多块,剩下的分给功劳卓著的异姓王,比如功劳卓著的姜太公,拿走了齐国的封地。

此外有一伙人养一手好马,天子一高兴,也把一块地分给了他们。大家知道“烽火戏诸侯”吧,天子为了让一个面瘫妃子笑一下,天天点烽火台玩,后来大家感情受到了欺骗,都不来了。

有天游牧部落打过来,天子又点烽火台,只有刚才提到的这伙养马的二愣子前来救驾,这伙人姓“嬴”,他们就是他们秦国人的祖先。皇帝一看这伙人二了点,但是忠心可嘉,进一步册封,慢慢也就成长起来了。

这些人分到领地,就是后来的诸侯,诸侯他们家的儿子孙子远房侄子充当各级官僚,上上下下都是他们一家子,这就叫“家天下”,欧洲那边是诸侯拿到领地后分给手底下的骑士,英国有1500个大小封臣,这些封臣按照大小又养着10到60个骑士,整体是个树形结构,底层老百姓交公粮养着他们。

他们衣食无忧,饱食终日又无所事事,只有打仗一个义务,而且只是极少数人参与,剩下的闲人们平时可以专心地研究一些没卵用但是有助于区别阶层的礼仪,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老百姓的礼节,而这些闲人,后来成了欧洲的风向标。

这玩意是跨越文明的,从中国到印度,再到波斯,然后到西欧,英国等等,所有文明里贵族和普通老百姓的礼仪都不一样,而且贵族们也相互抄袭相互鄙视,比如欧洲贵族听说奥斯曼高门的大户小姐们平时胸前插着郁金香,他们也插。印度的豪门大姓听说法国人贵族喷香水他们也喷,以至于别人说他们身上的臭味像用发臭的恒河水天天淋浴。

贵族的礼仪在中国集大成的就是《周礼》,在西方最明显的是英国人,英国上层形成了最为精细的礼节,这也是为啥现在一些附庸风雅的人喜欢学习英伦贵族样式。其实按照真贵族的礼仪,平民学习贵族本身就是僭越。也就是说,关于贵族礼节,你应该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别去学,如果你真认可他们那一套的话。

孔子非常懂那些贵族礼节,因为他们儒家的本职工作就是给贵族主持利益的,他最得意的事情就是非常了解《礼记》,孔子喜欢吃肉的时候要把肉切的四四方方的,切鱼片也要切成薄片,这都是周朝贵族的玩法。他还喜欢听高雅音乐,孔子说“绕梁三日”,啥东西这么好听?就是周朝王室的专用乐队演唱的皇室专用大交响乐。

跳舞也是有规矩的,天子才能看64个舞女一起跳,有大臣在家偷摸也搞了64个舞女,孔子目睹后气坏了,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贵族们打仗更像是竞技不能“半渡而击”,不能趁着别人过河的时候砍杀人家,这就叫贵族精神,因为贵族讲究的就是规矩和风度,欧洲打仗一般也不杀贵族,而是绑起来去要赎金。

而且不能追杀藏到教堂里的人,很多人把这事当成对神的敬畏,其实是他们担心惹怒宗教势力,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后来英国宗教革命,打劫的就是教堂,这个时候咋对神不敬畏了?

整体而言,贵族精神的核心就是闲的蛋疼的一群人研究那些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们闲的蛋疼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们之间有种“熟人社会”特有的温存,毕竟说不定两个贵族之间还有血缘关系呢,再不然他们共有一个情妇呢,互相戴绿帽的关系也不是关系不是。做人得留一线,毕竟经常要相见,就算不想见,也会跟情妇见。

至于很多人说的什么责任诚信勇敢什么的,那玩意在贵族圈里出现比例不会比其他人种更高,而且无论东西方,贵族们道德败坏程度绝对高于普通人,毕竟普通人想败坏也没机会。如果你了解欧洲史,就知道贵族那伙人道德败坏到了极点。

如果你还不服,听听伏尔泰的这句话,“贵族们哪个精神是普通人没有的?如果贵族们的精神普通人都有,那哪来的贵族精神?”嗯,现在知道欧洲贵族都喜欢伏尔泰,但是伏尔泰不鸟他们的原因了吧。

西欧的贵族的成因跟中国差不多,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提到了,《碎了一地的德意志是怎么崛起成为欧陆强权的》,欧洲的贵族一部分就是在罗马崩溃后蛮族部落军事领袖转变过来的,那时候罗马以为的地盘绝大部分都是蛮族控制着,后来罗马崩溃了,他们上位了。

罗马崩溃前,北方蛮族部落里的酋长昨天头上还顶着个狮子头带着大家到处打劫,今天就成了伯爵,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或者跟着他们的酋长去灭了西罗马,也被裂土封侯了。德意志和法国那一带的贵族都是这么来的。

后来有些部落实在是太猛,比如什么“铁锤查理”,你就算不知道这人是干嘛的,听这外号也能多少了解下这人的性格爱好以及行事风格,他们部落打服其他周围的部落,大家低头认怂,主动上贡,形成部落联盟,慢慢的,部落联盟就变成了国家,“铁锤”自己做元首,其他部落元首做公爵,一起被平民养着。

欧洲一直保有这种部落联盟的旧风俗,皇帝本人代表的是一支力量,被其他部落给制约,所以欧洲皇权要小的多的多。这种制度,一般称为“军事贵族民主制”,也可以称为“贵族共和”,类似我国商周,两晋,隋唐。

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因为英国贵族是外来的。

英国的结构比较奇怪,源于一次诺曼人的入侵,啥?不知道什么叫诺曼人?就是维京海盗,我找了张剧照,大概长下图这样,北欧现在也盛产死亡重金属,看看造型就知道千年来是有传统的。

维京人跑去人家法国住下了,不走了,法国当时也四分五裂,赶不走他们,于是法国国王就分了他们一块地,就在现在诺曼底那一带,当时叫诺曼底公国,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这伙人就在诺曼底那一带跟英国隔海相望,英国以前是有土著的,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类似中国人里的河南人)跑到岛上去一顿砍杀,把土著赶山上去了,就是我们上图的那个造型,好地方被盎撒人占着,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是凯尔特土著,现在大家知道为啥爱尔兰已经跑路了,苏格兰也要离开英国了吧?

没想到诺曼人在1066年入侵到了英格兰,把英国以前的上层杀了个干净,这三千武装入侵的诺曼人于是成了英国上层,也就是大家说的英伦贵族,让英国人当爹给养着,一直玩到1999年,甚至现在的英女皇,也有诺曼人和德国人的血统。讽刺的是,最爱聊贵族的英国人的贵族反而不是英国本土的,也就是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上层是维京人。

英国贵族非常有代表性,贵族都是起源于暴力,最早的贵族都是军事贵族。

俄国也是这样,俄国上层贵族成分非常复杂,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地层,最早跑到俄国那一带的维京人,征服了当地的斯拉夫人,过上了不劳而获幸福的贵族生活,大家可能听过俄罗斯历史上的“留里克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就是维京人。后来又来了蒙古人,蒙古人把维京人为中心的俄国人打的跪地叫爸爸,蒙古人又当上了当地的贵族之上的贵族,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共同统治俄国。

这也是为啥大家经常说,剖开一个俄国人,会跳出一个鞑靼人(鞑靼人就是蒙古人)。

至于印度就不多说了,种姓制度嘛,啥叫种姓制度?就是贵族制度,一层一层的,互相之间不通婚,下层养着上层。历史上来一批征服者,就多出一层贵族来。印度本地的老百姓到现在都处于最底层。

印度的种族隔离做的最有成效,印度上层现在长得跟普通老百姓都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印度明星基本都是入侵进来的雅利安人,长得跟波斯人有点像,印度土人长得像猴子,不多说,放两张图吧,仔细看看鼻子嘴型肤色,就能看出来人种都不是同一个:

2

血统到底可以有多硬?

我国古代的南朝就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共和时代,晋朝北方不是发生了游牧民族入侵乱了嘛,皇帝带着一群大户人家一溜烟跑到了南方,在南京那一带继续混,历史上叫“东晋”,首都跑东边了,所以叫东晋。

但是到了当地后,人生地不熟,大家又不是很认他们,多亏了大户“琅琊王氏”大力支持才站稳脚跟,琅琊王氏本来是在山东青岛那一带混,后来跟着皇帝到了南方后,势力竟然比皇帝都大,当时琅琊王家和东晋皇帝是平起平坐级别,当时的人就说是“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氏和后来的谢氏并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这两伙人,权势熏天。

欧洲也一样,拿破仑都当上皇帝了,后来娶了一个哈布斯堡宫廷的公主,那妹子尽管下嫁给拿皇,不过从来也没看得起过拿皇,不止她,欧洲贵族们没有一个把拿破仑当贵族。

反倒是哈布斯堡家族,正统欧洲豪门,家族内部所有人都长得跟马戏团里的猴子似的,长得个奇怪的下巴和外翻的嘴唇,他们自己觉得帅的不得了,如果没有这么帅的下巴和嘴唇就不配做哈布斯堡的人,为了保住这个奇怪的下巴,他们内部长期保持近亲结婚,就跟狗子似的,为了维持性状不退化,坚决不能跟其他狗杂交。

哈布斯堡的下巴是这样的,都是一副鞋拔子脸,通过长期近亲结婚才能保住这副模样:

同理,前些年英国的那个哈里王子没秃头,英国人都怀疑他不是亲生的,真亲王怎么可能不秃头呢?戴安娜王妃生活不检点,大家都怀疑哈里王子有问题,直到哈利王子也秃了,大家才安静下来,纷纷表态确实是亲生的,错不了。下图最左边这个就是哈里王子,也秃了。

懂了这些,大家再看下边这句话,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

醒醒,贵族是血统啊!

血统能培养吗?就好像一个土狗能通过三代培养成一个柯基吗?而且有些人在那里学贵族的玩法,就像是土狗在学柯基走路一样,比东施效颦都难看。而且没必要学,学啥学,咋不去学哈布斯堡王朝的大下巴去呢?那才是真贵族。而且贵族就跟加菲猫似的,为了维持血统纯正,长期近亲繁殖,大部分是脑残,问题是加菲猫才是他们猫星人中的贵族。

这也正是贵族制反动的地方,这个体制的本质是划了一条几乎没法逾越的线,把人分成好几等,一个人的成就一切是由家庭决定的,很多游戏你天生没法玩,连门都不给你开。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奇怪了,那拿破仑不照样爬上去了嘛?其实尽管当时欧洲贵族鄙视拿破仑,但是他的出身并不低,属于科西嘉当地上等人。而且他正好碰上大革命了,贵族被杀的七零八落,风云际会,机会多,能力强,得到了新兴权贵的支持,上位也快。

整体而言,贵族这条红线,无论是曹操还是拿破仑,他们都逾越不过去,这一点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俄国,或者德意志,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或者穆斯林的苏丹地盘上,甚至远到印度次大陆和日本,都像一堵玻璃墙一样竖在那里。

3

贵族的衰亡

贵族们这么牛逼,少量的人,玩转着全社会绝大部分资源,按理说应该能一直欢乐到天荒地老才对,但是这玩意本身是低生产力的配套社会结构,等生产力稍微有点提升,最先灭了他们。

有点像人类历史上一直以来的噩梦,游牧部落,动不动就攻城略地,伏尸百万,但是机枪和轻型火炮出现后,他们几乎瞬间变得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就叫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秦朝开始国家转型,到了唐宋完成,由于耕种技术不断进步,国家的统治力量由贵族豪门转向了平民,也就是说,政府内部的统治阶级主力开始从基层选拔的,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全是贵族。而且这些人地位是不稳的,面对激烈的竞争,随时可能被倾覆,他们自然得更加兢兢业业一些,不像欧洲哈布斯堡那样的马戏团家族能持续一千多年。

这也是为啥中国两千多年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在西方同时代简直不敢想象,在西方,社会上层那就是血统决定的,你普通老百姓敢闹事,不仅会遭到本国上层的镇压,还会遭到邻国的镇压,比如法国革命了,老百姓杀了法国贵族,立刻就遭到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匈的围攻,一次接一次的反法联盟,直到拿破仑被流放他们才停手。

但是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从来也不管你喜不喜欢。

欧洲在大航海之后,天量的海外财富从新大陆流向旧大陆,并且迅速在原本的体系之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新阶层,历史书上叫他们资产阶级。

其实这个说法有误导性,让人感觉好像是有钱人似的,其实不是,只有一小部分是贵族之外的有钱人,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当时海上贸易越来越多,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水手?水手们在海上溜达时得带上啤酒,不然淡水很快就臭了,是不是需要大量的酿酒师?那么多船,是不是需要造船,需要维修?维修是不是需要大量的木匠铁匠?一直推导下去大家就会发现,这种类似后来工人阶级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当时不叫工人,叫“匠人阶层”,他们是有生产资料的,所以和后来的工人不一样,资产阶级的核心就是这伙人。

现在大家也理解了为什么天量财富跑贵族以外的人那里了吧,这些脏活累活贵族们看不上也干不了,然后没想到给自己造就了一个掘墓人。

但是新兴的这伙人跟农民不一样,本身就不依赖贵族阶层,跪不下去,而且农民对地主施加在自己身上的高额赋税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农民都是原子状态,互相没法联合,只能默默接受,但匠人们就不一样的,他们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都聚集在城市里,此外还有各自的行会,经常互相勾勾搭搭。这个阶层弱小的时候没啥事,但是迟早有一天会发展到开始对抗皇权和贵族们的那一天。

迟早会发出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那个问句:“凭啥贵族有特权?!”。

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样的一个时间点,新兴阶层起来发问,国王和贵族们纸醉金迷的日子也就到头了。然后法国贵族遭到灭顶之灾,排着队被推上了断头台,当时还有一首歌,叫“挂路灯”,说的就是把贵族砍了后挂到路灯上。连国王王后都被他们给剁掉了脑袋。

大家肯定听说过拿破仑代表了资产阶级,但是如果你去看拿皇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他一天资产阶级都没当过,一个撸大炮的,怎么就成资产阶级代表了?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政治是一群人的事,新兴资产阶级觉得他能打,又能帮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派出代表跟他联络,说好资产阶级支持他,将来他制定那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法律,比如废除贵族的特权,国家公布税收用途,一伙人不能无条件欺负另一伙人。这玩意就是《拿破仑法典》。

观念这玩意就跟癌细胞,一旦出现就很难被扑灭,革命思潮从法国蔓延到全世界,几十年后,链式反应下,德国也跟着爆发了农民杀贵族狂潮,整个俾斯麦时代,天天担心暴民们冲进皇宫,把他和皇帝一起拉到广场上吊死,德皇好几次跟俾斯麦说,看到广场上那两根柱子了没,一个决定不慎,一根挂我,另一根挂你。好在德国贵族是列强里最穷的,反而啥事没。

1917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濒临崩溃的俄国发生革命,农民无差别屠杀贵族,随后军队也开始倒戈,大规模处决军队中的贵族军官,最后连沙皇全家都被一起被枪毙在了西伯利亚。随后奥匈帝国也发生革命,贵族彻底被推翻。

在英国,贵族政治本身就是腐败政治的代名词,不过好在英国人相对觉悟较高,面对汹涌澎湃的民意冲击,贵族也主动通过自残和让权来防止被革命,历史上发生了三次议会革命,贵族权力越来越少,反倒是保护了他们。

整体而言,有两件大事影响了英国的政治生态。

第一件事是拿破仑革命,把英国给吓坏了,英国刁民们听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国王被砍了,贵族们也被推上了断头台,非常冲动,当时英国主要是贵族政治,贵族们非常担心发生法国那样的事,所以才有了第一次议会革命,把权力向底层开放,让底层也选派代表到议会,有话好好说,别喊打喊杀。

而且随后开始了文官考试,大家想去政府当官第一件事是参考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贵族们的智商大部分有问题,进一步退出权力部门,大量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进入政府,这部分人进入政府后长期致力于削弱贵族特权。

第二件事是苏联成立,1917年西线打个热火朝天,突然几百万士兵不听上级指挥,扔下枪不打了,随后俄国革命,士兵们就地处决了贵族军官,沙皇也被枪毙,工人阶级上台了,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工人家家挂红旗,眼瞅要迎来一波社会主义新高潮,那本《巨人的陨落》里也有这方面详细描述,要知道,共产主义革命本来是马克思给英国量身定做的,好险,差点在英国重演俄国发生的那一幕。

搅屎棍总有一种神奇的技能,碰上打不过的就站到那一边。

在1884年,英国爆发了史无前例规模的大规模集会游行,要求废除贵族们的世袭特权,要求更多的平民进入议会,大批资本家和代表平民的议员开始被选入政府。

到了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一次选举中,179名新贵里,只有20个地主,你们就知道已经衰落的不成样了。

而且跟着贵族一起地位下降的,还有国王,英国皇权在伊丽莎白那时代达到了巅峰,随后就一直在下跌,中间国王还被资产阶级代表克伦威尔处决过一次,换过两次,一次是荷兰人去英国当国王,另一次是德意志人,到后来国王连内阁开会也不去,再后来干脆只有当吉祥物的权利了,贵族是国王的附庸,国王地位下降,他们也跟着下跌。

当时英国贵族主要盘踞在上议院,在两百年间,英国整体的趋势就是给上议院“去权力化”,到了1999年之后,完全成摆设了。当然了,能撑到1999简直算开挂了。

贵族们权力慢慢转到了平民那里,反而避免了他们重演俄国和法国贵族的悲剧,可以说因祸得福吧。

4

后记

经常有人说,我国没有贵族精神,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夸我国,因为我国两千年前就致力于消灭这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特权阶级。

我们没有贵族,也没有贵族精神。

我们有的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人民有选择不被奴役的自由。

我们也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千多年前通过教育就可以改变命运和地位。

我们还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汉家儿女共赴国难,三千里外觅封侯。

最重要的是:

如果你说“诚信,勇敢,自律”等观念是贵族精神,其实你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年轻人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机会

关于工作地点的选择

这也是很多年轻读者咨询过的问题,第一份工作,哪个城市更好,有的人会觉得大城市太难打拼,回老家好不好。有的人会觉得,不同城市的offer很难选择。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城市,但我觉得,只要你对自己的未来有点追求,我建议你年轻的时候,工作尽量选择大城市。

那有人说,北京,深圳,哪里更好,这个,我觉得,哪里有更好的offer就去哪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在信息产业来说,我认为,差别没那么明显。具体看给你offer的公司和职位。

有人觉得一线城市不好混,房价太高,生存不易,坦白说,我身为北方人,在北京呆了十几年,后来去了厦门以后,我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北京了。确实我也不喜欢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但作为年轻人职场起步而言,我觉得你应该先在大城市打拼一圈。人生路很长,一份工不是一辈子,但大城市见识多,视野开阔,机会也多。你到一定阶段,有足够的职场背景和一定的资金积蓄,回二三线城市安家,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

那么如果拿不到一线城市的offer,尽量选择比较骨干的二线城市,而且尽量选择市场环境充分,商业氛围发达,执政效率充分的城市,这是什么意思呢?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差距还是很大的,人毕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小富则安;有些地方的人觉得人脉关系就是一切;有些地方的人觉得除了公务员没有正经工作;你如果真的想打造自己的竞争力,要尽量远离这样的城市。

很多话,说起来不正确,开地图炮毕竟是不对的,但我们看很多新闻,有些地方非常不适合投资和创业,很多好的企业都会躲着这些地区,如果你在这种地方打工,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有很好的企业可以投效。

我认为,年轻人在职场,视野和格局是非常非常关键、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应该知道最优秀的人是怎样的,最优秀的企业是怎样的,应该知道优秀的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你应该尽量寻找这样的地方,如果你经常跟一些很平庸的人做同事,做朋友,你很难让自己上一个台阶。

之前我说过,有些创业公司能不能去,做背景调查,如果创业者和核心团队是业内顶尖的人才,值得去,项目成败不用太介意,和这些人做朋友,跟他们学东西,后面的机会非常多。

那么还有很多人焦点话题,自己的男/女朋友在另一个城市,如何处理?我之前也提过,伴侣之间,如果确认要组建家庭,那么以家庭为目标思考,职场要尽量向占据经济显著优势的一方妥协。简单说就是,谁的收入高,就应该尽量向收入高的区域靠拢。但作为收入高的一方,建议也要让渡一部分权益,比如部分家庭财务的管理权,毕竟对方为了你的职场做出了一定牺牲,你不能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但毕竟,家务事很多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如果你愿意为另一半牺牲自己的职场,我不能反对你。但我只提醒一点,家庭是个需要双方不断互相妥协的环境,如果其中一方从来都不顾及你的感受和诉求,一昧的要求对方无限妥协,而自己则永远正确,我说句恶毒的话,尽早分手。

我旧文说过,不要二十出头,老气横秋,还是这个观点,很多读者看着不爽,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但我真的不建议刚毕业的年轻人就开始想着养老,想着一辈子的定居问题。第一你真的没办法保证你的工作可以包你一辈子无忧,你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向上走,真的没有可以一辈子高枕无忧的饭碗。第二,人生有数不清的体验等你去挖掘,就这么放弃自己,其实真的很可惜。

还有一种就是觉得家里长辈要照顾,不想离开太远。我旧文也说过,现在人均寿命很高的,而且交通工具方便,通讯工具方便,你多去看他们,有能力了接到身边,都是好的,不要年纪轻轻就守在身边。当然,你要是李子柒,守着奶奶的同时还可以光耀全球,那我祝贺你,绝不拦着你。

关于工作行业的选择

我以前说过,为什么互联网行业把技术人员薪酬抬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个巨头的资深技术专家的年收入可以超过传统上市公司的高管。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互联网行业,相对来说,是市场化最充分,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当然,不绝对,别抬杠,相对而言。

很多人惧怕竞争,觉得能不能去垄断企业养老。请问你家里有什么背景让你去垄断企业养老?

垄断行业,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依次为资源,背景,可靠度,沟通表达能力。

竞争行业,人的价值衡量标准才是技术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对,沟通表达能力依然重要,但至少缺乏沟通表达能力,而技术能力突出的人,仍然有机会闷头赚一份说的过去的薪水。

竞争行业才有技术人才的机会,市场竞争越激烈,人才价值越能体现。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只有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才会给你开出足够高的薪酬天花板。

如果你觉得你这辈子不指望靠本事吃饭了,但你特别会来事,察言观色沟通表达超一流,你去垄断机构应该还是很有机会的。但记得别太高估自己,很多自以为很懂事的孩子也会被社会暴打,校园里的社交容错性比职场高太多了。

路人甲最近有篇文章,我觉得也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做个996社畜挺好!》, 择业现状其实真的触目惊心。

优秀的人才,应该拥抱市场环境;当然,有些学霸希望在教育行业或者学术领域有所成就,这没问题,我绝对表示尊重,不过这个不在我的讨论范畴内。现在当个老师的门槛也比以前高太多了,清北研究生应聘中学教师的比比皆是,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是不敢想的。

关于岗位的选择

很多人会觉得热门职位很好,追寻热门的工作。

我不反对你去追寻你认为热门的职位,但我觉得,当前职场环境险峻,人力竞争激烈的时候,最好让自己多些选择。

我之前也提过,建议多投一些岗位,多投一些不同职位。

很多人会担心说,投了一个不好的岗位,自己前途就没有了。说句不客气的话,大多数年轻人根本分辨不出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岗位好吧。

前段时间星球收到私信,有人咨询我说他择业困难,学校背景一般,没有像样的工作经历,但其实这个孩子还是有点小聪明的,做过一些羊毛党和灰产的生意,中间还赚了些钱,只是都不长久,所以想找个正规的公司,找份正规的工作。

我给他的建议就是,试着投一下大公司的风控岗位。

他就奇怪,不知道风控是干嘛的,有什么前途。

那我的出发点,第一,他的这份简历,七搞八搞的那些玩意,放在其他岗位上,都是负面的,但放在风控岗位上,就是正面的。因为风控恰恰需要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所以他的劣势就变成了优势。

很多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职场过往,在不同岗位上的价值是不同的,有些岗位觉得不合适的,其他岗位可能觉得刚刚好。很多时候你不具备择业优势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第二,风控是个非常好的岗位,先不说天花板有多高,这个岗位是开天眼的岗位,视野极佳,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套路和玩法,对行业的认知是很有帮助的。

很多人对这类信息不以为然,觉得要不我做研发,要不我做产品,要不我做数据分析,看不到其他一些岗位的优势和特点。

15年前,数据分析这个岗位一点都不热门,在公司内也没人待见,我当年招本科应届生进百度,学历背景也不是很强的那种,我坦白说待遇没优势,职位也一般,当时在公司内也没话语权,但我说这个岗位会让你看透互联网,这个优势对你后续职场的帮助是巨大的,那么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小伙子现在身价已经比我高的多了。

还有很多年轻人觉得做测试没前途,感觉是螺丝钉,我恰好有两个特别熟悉的朋友,是不同巨头的高级测试总监级别,早就靠工作收入实现财务自由的那种,你说测试没前途,你自己境界没上去好吧。

类似的还有内审,合同管理,很多岗位,很多人看上去好像没啥前途,但如果你深扎下去,你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你不是说为了这份工作工资如何,你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别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别人不知道的你知道,然后认真总结,你能了解业内合作沟通的很多坑,了解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这种认知能力会非常值钱,因为很多新公司,很多上升的企业都会在这方面交学费,这时候,你不是一个简单的盖章执行者,你是一个火眼金睛的洞察者,你能帮企业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你找不到好工作?开玩笑么,别人排队来挖你好不好。

很多岗位的价值,需要你自己挖掘,如果你就是把自己当作,按照领导安排,按部就班去做事,那么你在多重要的岗位,恐怕也不见得有出息;但如果你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总结能力,你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不断深入。很多普通职位也会出现高阶人才。

从客服出身的高阶人才,光游戏行业我都见过很多了。

从前台出身的高阶管理者,从美工出身的顶尖制作人,都有的。关键看自己怎么对待你所在的岗位和工作。

风险提示

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不知道规避风险,很容易吃亏,其实旧文也提过很多次,我还是重复一下。

1. 如果需要你担任法人,除非你能明确公司的具体业务和收支构成,并拥有业务的直接决策权,否则,坚决不当。

2. 用自己的身份证信息给公司办理担保,贷款等业务。坚决不能干!

3. 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一些第三方账号给公司使用。

尽量避免,如果觉得很难避免,咨询律师,你的连带责任的边界在哪里。可能的征信风险是什么。

4. 公司建议你购买股权,期权。需要你对公司支付,并获得一定的股份配售。

咨询公司里你最信任,水平最高的高管。购买协议和退出条款,咨询律师核对。

有些确实是暴富的机会,但很多坑也不少。如果公司老板之前有过诚信劣迹,建议非常非常非常认真核对条款。如果期间没有知名投资机构进入,建议不要碰。

5. 公司提升你当合伙人,参与投资条款协议签名。

必须请律师核对条款,一个字不能漏,让律师明确告诉你你的责任和风险是什么。

其实旧文我都提过,但类似的案例总是不断重现。

还有,有老板或投资人说,这个咱们说好了,不用签的,相信我就对了。

或者说,这个签了没事的,违约责任只是范本,不会真的执行的。

一个字都不能信!

一个字都不能信!

一个字都不能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oz的梦呓(ID:caozsay),作者:caoz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