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看手机 脖子凉飕飕

走路看手机出事,9个动图告诉你有多危险

图1是最新的,合肥女孩下楼梯踩空摔伤。

图2掉商场水池里还算好的,后面都是惨剧。

中间出车祸的好几个。

图8掉河里没人看见,淹死了。

图9和图1类似,但是冲太猛摔死了。

走路你就走,下楼梯、过马路、河边走还看手机,不是找死?还有很多走在路上掉进没盖的洞里、高跟鞋卡在井盖的。

女孩尤其要小心,鞋子稳定性差更容易摔。

1
2
3
4
5
6
7
8
9

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租房时永远摆着两大难题:是“便宜500块”还是“省30分钟”。
在大学,从宿舍出发到教室上课也就15分钟,一年的住宿费也只要1200块。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租房,才是通往“社会人”的第一
2020年,北京市的平均通勤距离已经达到11.1公里,为全国之最;北上广深四座城市里,平均通勤距离最短的深圳也有8.1
选择住远一点的地方,一个月就能省下好几百块钱。对刚毕业、月薪只有几千块的年轻人来说,诱惑不小。
住远一点,看起来只是早起半个小时的事情。但当你真这么选时,可能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
一、真正的通勤,超过想象
对一个还未挤过早高峰的人来说,通勤是指“在地铁上坐一个小时”。但真正的通勤还包括排队进站的20分钟、在地铁门前挤不上车的30分钟,和跟着人群缓慢挪动的10分钟。
早高峰的地铁站被形容为“抢滩登陆”一点都不夸张。根据统计,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的一个小时里,北京地铁出站量可以达到102.8万人。
在早上八点北京的天通苑、四惠,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当然,也包括途径回龙观、西二旗的13号线。2018年6月14日,北京地铁西二旗站以每小时2.5万人次的出站量,成为早高峰最忙地铁站。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8年9月10日,北京172路公交专线地铁芍药居站

一名豆瓣用户这几年坚持在地铁上拍读书的乘客,并把这些照片上传至豆瓣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现在这个相册已经有1400多张照片。不过,地铁读书可以,早高峰不行。
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等了很多趟终于挤上地铁之后,便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丝毫能动弹的空间。连掏出手机都费劲,更别说想拿出一本书来学习了。而且,早起上班的你,整个人还是懵的。
不过,你也可能非常清醒。因为在地铁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推挤,并伴随着各种不可名状的气味。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20年8月18日,北京,晚高峰期间的街头行人

早晚高峰的通勤并没有那么美好,相反,它会影响一个人的状态。
白天,公司有比较重要的活动,你化了精致的妆容自信满满出门上班。
早高峰的地铁让精致烟消云散。高跟鞋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刚刚熨好的白衬衫也被挤得有点皱,挤过早高峰的地铁,一早上的好心情都可能没了。
每天经历着早晚高峰和长时间通勤,消耗的是你本准备拿来提升自己的精力。
二、通勤远一点,真的省钱了吗
住远一点,甚至不像你想得那样省钱。至少长远来看,还可能会亏钱。
我们计算省钱是怎么计算呢?只计算了房租成本。
比如2018年8月,在某租房平台上,上海市陆家嘴合租房源的平均价格为3560元,几站地铁之外的金桥价格只有2007元;地处北京CBD的大望路合租房源平均租金为3814元,通州北苑的房子只要2397元。
中关村一间卧室月租金都是3000元起步,而且房源并不多,可选择的范围很小。
2019年,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北京市通勤出行特征与典型区域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一共有四条主要的通勤走廊,其中一条便是回龙观到中关村。
在中关村上班,很可能会选择在回龙观租房。这里房源多,是昌平区的一片较大的居民区,曾经是李雪健、姚晨、樊登、陈佩斯等众多名人梦开始的地方。
与回龙观相似的还有北京的天通苑、霍营、望京。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7年10月29日,北京市天通苑,这里号称“亚洲最大社区”

差不多的居住条件,在回龙观房租只有2000多。
相比起住在中关村,在这里每个月都可以省下来几百块去买件衣服或者化妆品,还可以利用通勤时间看书、看电影。这样想的话,住远一点也可以。
真正住下来,便会发现,房租省了,但是通勤成本却增加了。
住在回龙观,到中关村上班单程的地铁票价为5元,按照一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每个月光地铁支出就有一两百元。
偶尔在公司加班到深夜,打车回家一次就得几十块。
住在中关村附近,每个月需要的只是一张10块钱的单车月卡。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7年4月18日,北京,晚高峰时段乘客打车困难

更别说平时出去玩的通勤成本。
跟朋友去西单玩,五环之外的你查了一下地图发现,地铁从回龙观到西单竟然需要一个小时。尽管这样,你还是同意了,就是要比朋友更早出门。每次坐个地铁都比别人更贵。
晚上还不敢玩太晚,错过了末班车,打车“回村”的价格高得离谱。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4年5月22日晚,北京地铁一号线建国门站。一位年轻姑娘在站台边,她等候的末班地铁列车正在进站

另外,通勤成本不能只看通勤费用,因为工作之后每个月200块钱的地铁费可能根本不算什么。真正宝贵的是时间。
2019年,北京市六环内平均通勤时间56分钟,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每天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9年8月14日,北京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道,住在回龙观的上班族骑车到西二旗上班

住在地铁站旁边,通勤时间会比平均时间短,但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现实是,地铁边租金贵房源少。大部分人租的房子离地铁还有一段距离,甚至需要先乘公交车或者骑车到地铁站。
号称亚洲最大社区的天通苑,拥有16个分区,645栋楼。住在天通南苑,想要到最近的天通苑南站坐地铁,首先得骑行2.8公里或者坐6站公交车。
不过,公交车会堵,走晚了共享单车会被人骑光,留给你的是远超过1个小时的通勤时间。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9年10月8日,北京航天桥,早高峰堵车严重

通勤时间越长,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越低。这体现在睡眠和工作上。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18到64岁的成年人每天应该至少保证6小时的睡眠时间。在通勤的压力之下,6小时其实很奢侈。
住得离公司远,不管前一晚加班到多晚,第二天都要早起出门赶地铁。
有钱不一定能买来优质的睡眠,但多几百块的房租起码能买来更多睡眠时间。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5年12月11日清晨,河北燕郊的燕灵路口公交站,前往北京的上班一族正在排队等待上车

原本属于睡眠的时间却被通勤取代,难免让人沮丧。长时间通勤产生的这些负面情绪也会转移到工作上。
每天经历着长时间的通勤,便会对工作不满意。一项研究证实,通勤压力与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不好的通勤体验可能会让你对工作产生厌烦,进而离职。
三、通勤,让你的生活只剩下工作
远距离通勤还有一个隐藏的杀伤技——让你的生活空间极大地缩小了。
家里住得远,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除了上班,每天的时间都花在通勤路上。
晚上九点多到家,没吃晚饭的你可能就点个外卖或者吃点零食水果对付一下。玩会儿手机洗个澡就该上床睡觉了。工作之外,租的房子只是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
住在公司附近,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多出了两个小时。心血来潮时,甚至可以自己准备一顿晚饭。做饭的幸福感指数是与购物持平的。
即使是工作日,你也拥有“夜生活”。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20年8月23日,深夜北京街头,风雨中的外卖小哥

而一心只扑在工作上,职业发展前景未必有注重工作生活平衡的人好。
当你还有自己的生活时间,而不是只有工作和通勤时,其实更有机会拓宽生活的边界。
B站上,最火的Python教学视频时间有30个小时,一套日语精讲教程有68个小时。
你想学编程,可以用通勤省下的时间去看视频自学。每天花费一个小时并且坚持下来,只需要三十天,至少可以对Python稍微有点入门。
想学一门第二外语,花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美国的外交人员学院(FSI, Forign Service Institute)根据70年的经验总结出二语习得一般所需的时间。对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和英语相近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需要600个学时,学习汉语和日语最难,需要2200个学时。
要想达到工作语言水平,这是必不可少的时间。通勤省下的时间,就可以拿来学一门新语言。
我强烈建议你租房离公司近点
2014年5月19日,北京地铁2号线末班车上,一名年轻男子塞着耳机疲惫入睡

同样,每天的这两个小时你也可以拿来读书。在安静的家里阅读,这种体验是远高于地铁的。
因为地铁上的噪声会影响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一项在学校的研究发现,安装隔音设备后,原先噪音侧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显著提高,与安静一侧孩子的成绩没有差异。
工作之外,休息、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一项新的技能,这无不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如果这些时间只用来通勤,反而会增加工作压力。
当初租房为了房租便宜住到郊区,搬家之后发现,小区附近甚至没有一个大型超市,更别说餐厅、电影院这类娱乐设施了。
当然,公司本身就在郊区时,就另当别论了。
房子要租到哪里,说到底是你选择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离公司近一点,房租虽然贵,但你起码还有自己的生活。贵了的房租其实都是你给生活付的费,工作之后你便能体会到,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海葬摆渡人

摘要:到定点海域了,船上响起三声汽笛的长鸣。家属们陆续把骨灰装进降解罐投入海中,有些手在空中举了许久,才放下,降解罐落在水里,扬起水花。船长说,三声长鸣本是代表船上有人落水需要急救。投下骨灰,也代表船上少了人。

那是个高25公分,外侧直径25公分的雪白罐子,形状是莲花,用来表达佛教“脚踏莲花,驾鹤归西”之意。材质是陶土,高岭土和海泥,是可降解的材质,人体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无毒无害,不会引起水质污染。降解罐沉入海底,两三天后彻底溶解,与大海混为一体。

海葬的宣传里有时会说,海是连通的,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见到大海,就像见到了亲人。但真正能做出这样浪漫抉择的,往往是那些生前就迷恋大海的人。

更多选择海葬的人是出于无奈。哭得最伤心的,往往是送别自己的子女。他们生命短暂,走在白发人之前,按照习俗无法进入祖坟。还有穷困的人,他们一生都未曾体面过,参加一场集体海葬,政府补贴过后,几乎不用花一分钱。由此,海葬仿佛天然就带有更隐晦而悲情的色彩。

在大连,陈琦做了40年船长,和家人一起从事海葬也有二十多年。他没有算过一共送别过多少人,最近每年从船上抛洒入海的骨灰有七八千具。

陈琦的海船注定要承载禁忌、眼泪与悲伤。甚至,变成日常的一部分。他们每天吃饭的桌子,就是家属日复一日倾倒骨灰的地方。那些送葬人的悲痛,大海也不能消融,经年累月,却意外地在这些海葬从业者身上得到了些许抚慰。

外界对葬礼从业者始终保持着古老的敌意。他们不断被驱逐,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就在不久前,他们又被附近海景楼盘的开发商投诉举报了。

1

海鸥、降解罐和鲜花。邹帅摄

文|邹帅

编辑|龚龙飞

一场集体海葬

9月末,在清冷的海风中,李金华,杨丽夫妇互相搀扶着,颤巍巍走进了船。一个人拿着沉重的行李包,另一位抱着手提袋,里面是紧紧包裹的骨灰。两位老人坐在最后一排,沉默严肃,和其他人不同,看不出他们有悲伤的神色。

前一天,他们和另外一百多位家属,携带骨灰,从鞍山坐了四个小时大巴来到大连。

次日,他们来到大连海葬服务中心,来参加鞍山市民政局举办的集体海葬。如果报名,民政局会提供包括葬礼、路费、住宿在内的补贴,家属几乎没有花销。但只能有3个人登船,超过的话需要加钱。

码头上摆放着鲜花,以及鞍山市民政局集体海葬的横幅。邹帅摄

十分钟后,马达响起,船缓缓驶出大连港。船舱里坐满了人,船头像陆上葬礼一样摆放着鲜花和祭品。不同的是,最前面的纸板上陈列着几十位逝者的名字,显示这个分别的时刻不独属于某一个人。

“再次提醒大家,检查下有没有带上亲人的骨灰。”几秒钟后,葬礼司仪李冬兰打开了麦克风,已经重复了上百次的悼念词再说起时,依然缓慢而克制。“鞍山市民政局骨灰安葬仪式,现在开始”,李冬兰向前鞠躬,“请全体家属起立,脱帽,向我们已故的家属默哀。”

过去几年,她几乎每个月都会主持十几场这样的海上公葬。那些话语早已熟稔,唯一变化的,是民政局前的城市名。

有时是铁岭,有时是哈尔滨、沈阳,大连等等。因为疫情的缘故,从9月开始,船上才恢复举行葬礼。前一天晚上,李冬兰以为自己早就忘光了,没想到那些字一个一个地自己蹦出来,压根不需要回想。

“今天我们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与我们的亲人做最后的告别,如果有来世,我们还是亲人,我们还是朋友,我们还是你的儿女,我们还是一家人,请记住,这是我们的约定。”

李金华夫妇还是没有什么表情变化。他打开了手机,想要录制视频,但是年迈的他不太懂操作,只好向周围的陌生年轻人询问。

他们前排的王兰已经忍不住开始发出啜泣和低语,哭倒在一旁的丈夫身边,她手里握住的是4岁小孙子的骨灰罐。

王兰说,孩子从出生时就带着严重的疾病,身体一直很差。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母在外打工,也没有时间怎么管他。王兰夫妇一直细心照顾着他,前不久他还是没能挺过去。

按照当地的风俗,家里的长辈没有过世,孩子是没有办法葬入祖坟的。拘于风俗,海葬,是这类家庭比较理想的选择。更何况,家里也没有钱来另买一块墓地。

船长陈琦在对舱内参加集体海葬的家属讲话。邹帅摄

船渐渐驶近了规定投放骨灰的海域。这条路线,船长陈琦已经行驶了几千次。家属们离开船舱,在甲板的桌子上、地上或者楼梯找到一小块位置,开始把携带的骨灰倒进降解罐。

哀乐在船上回响,伴随着或高或低的啜泣。在三三两两的人群中,一个双眼通红,紧紧戴着口罩的女生在低头倾倒骨灰。身边没有人陪伴。她愿意向外吐露的信息不多,只知道去世的是她病故的父亲,50多岁,一个人把她抚养长大。

直到现在,她也没有真的确定,父亲临终前说想要海葬,是想给她省钱,还是真的那么喜欢大海。

面对投放区域,船上的人集体三鞠躬,随后缓缓绕行三圈。送行的人将手里的花瓣和五谷抛洒下去,说着别离与祝愿的话,降解罐的周围飞来三三两两的海鸥。李冬兰说很多家属都特别喜欢海鸥,他们觉得陪伴亲人最多的,就是这类海鸟。每次来祭奠,都会买饼干来喂它们。

手中的降解罐投放出去了,李金华和杨丽还没有什么情绪的变化,甚至指着远方的海滩说,那里是昨晚散步的地方,仿佛送别的,是自己一位远方的故友。

几分钟后,船开始返航,家属们离抛洒骨灰的地方越来越远。微风从海面吹过,花瓣随着波纹摇摇晃晃,降解罐渐渐地变成了小白点。

李金华突然蹲了下去,埋在膝盖上的头越来越低,快要挨到地面。而杨丽的情绪也在那一刻失控,她一边哭一边喊:“儿啊,妈把你葬在你最喜欢的大海里了,可是妈妈再也见不到你了……”

李金华三十多岁的独子已经去世几个月了,是车祸。这对年迈的夫妇犹豫了许久,不舍得把他海葬,骨灰也已在殡仪馆存放一段时间。

但最后,他们还是遵从了儿子一直就有的愿望。杨丽说,儿子本来就快要结婚了。女朋友也想来参加葬礼,但她家里一直不同意。

几个月里,他们哭泣很多次,心里已经接受儿子离开的事实。当葬礼结束,船的返程意味着几个月的送别也行将结束。一种永别的真切感剧烈地涌来:儿子消失了,甚至连告别也全部结束了。两人的余生该怎么过呢。杨丽对着大海说话,直到船靠岸也没有停止。

家属们望着已经抛下的降解罐。邹帅摄

被驱逐的事业

这样的故事,经年累月地在船上发生着。陈琦认为选择海葬的一般有三种人。迷恋大海的人,家庭穷困以及无法葬入祖坟的人。他们并不独立存在,时常在一个人身上交织。

陈琦今年64岁,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80年代初他从当地一家国企辞职下海,卖了房子买了条船,正式开始做船长。他对大海有情结,小时候推开房间的窗户就能看到海,游泳也是在海上学会的,陈琦觉得亲切。

一开始带游客打渔,做旅游,辛苦但也能赚点钱。到了1997年,政府开始提倡海葬,但大连民政局既找不到愿意做的家属,也找不到船。登报,上电视,折腾了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一些散客,但又问了一圈,还是没有船长愿意接单。

陈琦有个朋友在民政局,第二次来游说他帮忙。那会儿旅游业务不太景气,他又不忌讳这些事情,觉得做几单也没什么大碍,就同意了。陈琦回想起第一次做海葬的时候,什么仪式都没有,甚至上了船之后,家属们还打了一架。从外地赶来的大哥还是不同意海葬,觉得太不庄重,像在过家家。

那会儿也没有降解罐,到了指定的地方,家属解开布袋就往下抛,风刮起来,骨灰洒人一脸。“有些挫骨扬灰的味道”,陈琦感叹。

但他没想到的是,做了海葬,旅游就没法再搞了。人们对葬礼有忌讳,更何况是在海上,平时游客都会担心安全。游客少了,陈琦只好降价,很快遭到其他船长的反击,他们说:“他们可是拉死人的,当然便宜,你敢不敢坐?”

64岁的船长陈琦在码头上。邹帅摄

没办法回去了,陈琦就继续做海葬。仿佛做亏心事一样,那些年他们都尽量在一大早出发,省得被更多人看到。那个时候返程的地点在公园,回来又会遇到三三两两晨练的人。他们也觉得晦气,翻白眼是常有的事情。

公园很快就待不下去了,晨练的人时常投诉举报,说他们影响大家心情。搬到另一个码头,不久后一所海事类高校说这里是教学用的,他们在这里不合适。陈琦又来到一个商业港,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说,你们走吧,我们还是想做点吉利的事情。

类似的事情不断上演,他们重复着迁徙然后被赶走的命运。至今,陈琦不讳言,他对当初入错行有后悔。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环保的普遍需求,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给了海葬发展的机会。2012年,辽宁省政府想大力推广海葬,深入殡葬改革,省民政厅出台了新的政策,各地政府开始对集体海葬进行政策补贴。陈琦一家,也被安排到了现在所在的大连港。

此前,每年来海葬的人数在缓慢地爬坡,从几十到几百,最多的时候也就刚过千人。那会儿也不是各地民政局来组织,省里需要把愿意做海葬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才能凑够一船,送到陈琦这里。

从2012年开始,参与者人数激增,陈琦创办的大连海葬服务中心也渐渐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海葬组织之一,渐渐地,团队有了二十几个人。据大连本地媒体报道,自1997年大连在国内率先开展海葬以来,截至2019年,大连先后有1.3万余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累计节约土地资源近5.2万平方米。

如今,一年四季,除了春节那天,陈琦都有可能出海。辽宁省八个市的集体海葬之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自己赶来的家属,远至四川、广东。他们带着骨灰,日夜兼程,一大早来为亲人举办葬礼。

葬礼结束,载着家属归来的海葬船。邹帅摄

难以旁观

与丈夫陈琦的大海情结不同,李冬兰晕船,待不了几分钟就想吐,轻易不来船上。最初的几年,陈琦一直把在做海葬的事情瞒着她,怕她无法接受。

直到有一天,葬礼结束后家属反复对陈琦致谢,他才恍惚意识到,自己做的至少是件好事,于是回家后就告诉了李冬兰。她也没有特别大的反应,只是念叨了几句,怎么要搞这个。

船上人手不够,一开始就三四个人,李冬兰只好经常来帮忙。她也不像陈琦一样毫无忌讳,骨灰是完全不想碰的,她也不情愿去打扫家属留下的垃圾。但实在太忙的时候,李冬兰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

陈琦的儿子陈金,也在船上工作。他毕业后做过厨师,做过导游,对海葬没有太感兴趣。也是因为船上事情太多,他抱着来帮帮忙的心态,结果一做就是十几年。

日子久了,好像什么都变得无所谓了。现在她们每天就在船头甲板的长桌上吃饭,那里也是家属们日复一日倾倒骨灰的地方。撒漏是常有的事情,但擦掉也就过了。“都是为了生活罢了”,李冬兰说。

船员们吃饭的桌子,也是家属倾倒骨灰的地方之一。邹帅摄

忙起来的时候她们就住在船上,时常疲惫,一开始总被晃醒,后来也习惯了,最大的痛苦就是情绪难以控制。家属哭,李冬兰也跟着哭,有的时候别人都下船回家了,她还陷在情绪里走不出来。

哭得最伤心的一次是接待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母亲根本走不动路,需要背着才能下船。她的儿子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几天,跳楼自杀了,原因是女朋友和他分手了。

李冬兰无法接受这样的殉情故事,她一边哭一边在心里骂,“坑不坑爹啊”。结束后又想起自己的老母亲,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她承受这样的痛苦。

陈琦说自己没有哭过,最初的年头里时常觉得被打动,但看得太多了,多少有些麻木。但李冬兰做不到,即便是现在,她也总是忍不住掉眼泪。她常叹气,觉得自己做这行至少得少活十年。

见到有个男人连续几年带着孩子来祭祀老婆,她又感动了。孩子穿的有些破旧,男人提着在家做好的饭,坐着公交车赶过来,明显条件不好。李冬兰不收他买花的钱,需要什么也都免费拿给他。

每年祭祀的时候,李冬兰都让他提前上船对着海面说几句话,然后把东西留下,等到出海的时候她替对方抛洒。这样他也不用掏出海费了。

陈琦有时候忍不住提醒,“这花咱们也是花了钱的”。李冬兰是被带着走上做海葬的路,她没得选,但似乎她又成为了陷得最深的那一个。

总有家属来年祭祀的时候给她带礼物,有时是水果,有时是大包大包的特产。船上现在有20多个员工,总是只有她有。有时,陈琦和其他船员也开玩笑地表示不满和嫉妒。

李冬兰也经常觉得错愕,不是每个送礼物的人她都记得。有的可能就是当时陪对方聊了几句,递了瓶水。在那个脆弱的特殊时刻,一点点不经意的安慰,或许就能在对方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海也无法安慰的部分

大海宽广,也难抚平生者的伤痛和思念。

连着五六年,严冬雪一家都在清明节那天,从内蒙古驱车1000多公里来到大连祭祀。船早上7点钟出海,她们前一天下午就会出发,路上十几个小时不停歇。害怕会迟到,路赶得急,每次早上五六点钟,她们就在船下面等着,一脸的憔悴。

李冬兰去年忍不住劝,别来了吧。那么辛苦,我替你们祭祀。都多少年了,还走不出来?但对方还是来了。

家属望向海面。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她记得那个13岁小女孩的葬礼,严冬雪没有为女儿选择集体海葬,而是单独包了一艘小船。她和丈夫都是公务员,家境原本不错,但孩子先天心脏病,为她治病几乎掏空了整个家庭。

已经没有钱买什么奢侈的东西了,只有满船的鲜花,公主裙,还有各种各样李冬兰压根没有见过的小零食。

即便是这些,也是小女孩生前没怎么买过的东西。她不舍得花钱。严冬雪想起来去游乐园的时候,问女儿坐不坐旋转木马,她回答说不想。买冰淇淋也拦着,说不喜欢吃。虽然只有13岁,但她已经懂事得让母亲心痛。

李冬兰也不敢多问,说什么她就听着,偶尔安慰几句,你们还年轻,可以再生。但严冬雪总是很疲惫地回答,我都40多了,够呛吧。

后来严冬雪在家里找到一本女儿生前的日记,上面零零碎碎的记录着一些日常,还有“妈妈,我好爱你”。她崩溃了,像珍宝一样拿着,每天翻看,睡觉的时候也抱在怀里。

李冬兰忍不住对她丈夫说,最好把日记处理掉,不然她太难走出来了。但严冬雪怎么都不同意。

成为葬礼的司仪后,李冬兰和家属的联系更多了。她本是不爱抛头露面的人,也从不愿意让来访的记者拍照。一开始的葬礼主持是陈琦,但忙不过来了,他就假装生病嗓子哑,逼着李冬兰出场。没想到做了一两次之后,就换不回来了。

陈琦说,家属需要一个有些年长的,温柔的司仪,她们觉得放心。总有人在结束后来加李冬兰微信,后来她干脆就打出来贴在船上,反正之后的祭祀等活动,也需要再联系。

不知不觉她的微信上居然加了3445个人,其中只有不到10个,是她身边的亲朋好友。还有很多不会用微信的家属,号码存在手机通讯录里。

李冬兰再也离不开手机了,咨询的人,想要来祭祀的人,还有向她倾诉痛苦的人,一会儿不看就满屏的小红点。她怕对方着急,赶上饭点也会先回信息。“对别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陈琦发现,时间久了,她渐渐地成为了家属的一个倾诉渠道。有些人走不出来,也不愿意对家人说,怕她们担心。对不熟的人,她们更是把自己的伤痛裹得紧紧的,一句也不想透露。

但这些做海葬的人仿佛得到了豁免权,尤其是李冬兰。

她时常接到一个女人的电话,五十多岁,丈夫去世了。有时是在半夜快十二点的时候。接通后对方也不说话,就是先沉默。联系的家属太多了,李冬兰没有做备注,但每次见对方半天不吭声,就知道是她。

还有个失独的母亲,总是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给李冬兰发来大段大段的语音,讲女儿的从前,讲自己的心痛。更多的时候,李冬兰就只是听着,很少说话。她也会劝对方多去旅行,散散心。于是,到很久之后,她都经常收到那个姐妹发来的旅行照片,以及时不时的早安、晚安。

船员张程遇到的情况和李冬兰类似,却又不同。他三十出头,讲话耐心温柔。有外地来的家属,不管多远,他有空就开车去接。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很容易就把他当成一个投射,他也乐得接下话茬,“那就当我是你干儿子吧,下次来我带你去吃饭”。

亲属向逝者骨灰作最后的告别。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每次见他和家属倾谈,同事们都会说他又多了个干妈。听得多了,张程觉得那些故事都有些相似,走不出的基本都是失去孩子的人。但每一个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幸。

看多了这样的事情,他们也没有那么在意死亡了。但更想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活。

虚实之间

能对外分享经历的,往往是那些遵循了家里老人愿望,真心选择海葬的家属。

过去的三年,王雨含每年清明都会和家人来到海边祭祀父亲王成。她们不会刻意地选择哪一片海,也不再登船出海。她觉得,只要有海,父亲仿佛就在身边。

王成去世时70多岁,年轻时曾是一名飞行员。每次开着飞机路过海面时,他都觉得很梦幻,仿佛天与海互相勾连。

后来他得了癌症,在人生的最后时期,向子女提出了海葬的要求。王雨含说,父亲其实还有另外的想法。他想到自己这些年祭祀,也就是到自己的祖父一辈,再往上的他也没有去过了。他不想麻烦子女,也不想自己的坟墓在未来无人记得。

家人们在一起开会商量,母亲原本是不同意的,但最后还是经不住王成的反复恳求。他是个爱节约的人,即便家里条件不错,最终王雨含为他选择的也是一场集体葬礼。

每年到了清明,都会有媒体来到陈琦的船上。他们拍下蓝天、海鸥,大海,降解罐,还有肃穆的人群。在评论里,年轻人最常见的字眼是美好、浪漫和感动。

家属向海中抛洒鲜花。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时代看似在轰隆隆地前进,距离上一次被驱赶也过去了8年。在陈琦觉得稍微安心的时候,两个月前,船上突然来了几位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他才知道,旁边有个商住两用的楼,开盘销售一直不好,房子卖不出去。老板觉得是他们做海葬影响了风水,向12315投诉举报了好几次。工商局又转给了民政局。

好在,工作人员调查了一番之后发现,陈琦的证件显示他们来到这里的时间是2012年,而那个楼盘是之后才开发的。如果要说陈琦他们有什么责任,未免有些牵强。对方好像也接受了这件事情,那天之后便没有了动静。

事情解决得顺利,但陈琦也会想,如果不是刚好自己先来,又得有多少麻烦?

对殡葬的忌讳是一个普遍的心理。也正因如此,到现在李冬兰也没告诉几个人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她情况的同学、朋友,加起来一共也就三四个。

难以改变的,还有人们最终的选择。肖凡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她记得,从小时候开始就经常听到这两个字。父母也经常会开玩笑说,等我们百年之后,也要海葬。但有一天她真的认真和父母聊起海葬的事情时,父亲不解地说道:“还真的有人会海葬啊?”

这与陈琦的观察类似。他说,虽然近年来海葬的人变多了,但全国来讲也只占火化总人数的1%左右。每年他们经手的七八千例葬礼中,大约只有一千是大连本地的,还没有周边的一些城市多。“大连经济好,穷人相对少一些嘛”。

会来海葬的大多还是两个极端,对大海有超越性情结的,或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而更为广泛的普通人,尽管对海葬有羡慕与好奇,但碍于观念以及种种人情世故,最终并不会是他们的选择。

陈琦一直在思考,怎样让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想法是,让葬礼更有仪式感,办得体面,走得也有尊严。他们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了4只船,可以选择集体葬礼,也可以私人包船,去更远的海域,随自己的喜好来装扮。想办得奢侈,他们甚至可以去租豪华邮轮。

不过,几千年来“入土为安”、“厚葬”、“孝道”等观念依然是主流。几年前,陈琦的父亲去世了。尽管已经耳濡目染了这么多年,但他还是想葬在自家的祖坟里。陈琦和陈金都尊重他的意见,一句也没有劝。

但对于自己,陈琦早就想好了。他想葬在海里,把骨灰嵌在环保水泥制成的人工礁石中,再刻上自己的名字。

而李冬兰的想法,是在日复一日的眼泪里渐渐形成的。她说,“下去的话,得有多少人认识我,我觉得挺好。”

陈琦在船舱卧室里,这也是他们经常过夜的地方。邹帅摄

(应受访者要求,除陈琦、陈金外,其余为化名)

来源:极昼

如何短时间进行有效放松?

缪斯谭说
1. 自恋一番,肯定自己。

试着放下对自己的苛刻敌对:

(1)把自己的优点罗列下来。

(2)打扮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3)对着镜子赞美自己,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暖暖的微笑一句热忱的加油。

当你学会发掘自己的美好,肯定ta,爱护ta,珍重ta,抱持ta,信任ta,无论于何种境地都能做到放松自洽,因为你知道这么优秀的自己一定能过关斩将走向光明。

2. 将内在包袱向外“卸”掉。

如内在包袱太沉太重是无法做到轻装上阵继往开来的,因此要学会卸下它,让它归于宇宙。

如:

(1) 接触大自然,登高望远,感受天地辽阔。

(2) 大声唱歌尽情跳舞(不得不说,唱红歌真的又爽又有效)。

(3) 妙笔生花,把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记录下来,便会发现原本使头脑紧绷的问题瞬息通透。

(4) 寻找最佳损友,“同仇敌忾”一番,人类的悲欢大都相通,你不放松的地方对方也不放松,通常在抱头balabalabala完之后,会被瞬间治愈,因为你明白人人都如此,自己并非异类,也没有被世界抛弃,只是偶尔感了一场小冒。

(5) 运动拉伸,包袱转移,在此过程中想象自己心中的负能量正在被往外输送。

3. 善待自己,接受平庸。

(1) 接受人有高低起伏成败输赢。

不因为过去某一时段的“峥嵘岁月”为制高点,苛求自己时时刻刻闪耀夺目,而是学会放下好坏判断机制,以体验心过生活,看到每件事情背后给自己带来的经验与体悟。

(2) 接纳自己只是一个大凡人。

允许自己有不擅长的事情,有不可变长的短板,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与此同时,不必逞能,不必装强者,不必超勤奋,你的世界里,主角是你,观众是你,无论你如何表演,接纳了自己,你就是一位优秀演员。

当一个人接受了自己的平庸,接纳了自己的普通,就是顺风顺水舒适人生的开始。

4. 分主次,不瞎忙。

不要作无头苍蝇式忙碌去掩饰紧绷,如此只会越忙越乱。

因此要学会:

(1) 计划精简,不贪多求全,将任务分先后,分主次,先主后次。

(2) 一桩接一桩,一次只做一件事,当你不顾此失彼专心致志处于“心流”状态之时,无论做何事,都能体会到“人事一体”的放松感。

(3) 任务完成后,允许自己有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不用忙碌投喂忙碌,营造虚假忙碌。

5. 设好界限,沉浸于无益之事中寻光热。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人是不必时时刻刻去追寻所谓的上进之事的,就如世间标榜的功名利禄,你得到再多,但不放松不开心,那么它们就彰显不出服务于你的意义。

因此在问心无愧做好分内之事的前提下,可以试着设好界限,给自己空出一段做无益之事的无聊时间。

如:

(1) 某时间里,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游戏发呆煲剧。

(2) 某价位内,可以眼都不眨地买买买。

(3) 某分量内,可以敞开肚皮吃吃吃。

但到了界限,就要答应自己及时收心,重回正轨。

总而言之,一个人会玩,因为需要有底气去玩,做正事才会有动力,达到松弛有度的良性循环,不会玩,做事就只是机械式的无意义运转,越做越拖沓。

6. 明晰己心,平衡所需。

面对求而不得,要想想让自己不放松不开心的事情:

到底是自己所需还是别人所需?

是自己喜欢还是世俗标榜定要如此?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些让自己不放松的事情。

因此要学会:

(1)从竞争机制中抽离出来,问问自己如若不与别人相比,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知足常乐,将紧盯匮乏处的目光收回到自己当下所拥有的幸运中,明白自己能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已经比很多人幸运有福。

7. 不作无意义担忧。

如若让自己不放松的顾虑或负面预设是对事情本身没有实际意义的,就无需庸人自扰为难自己,毕竟担不担忧,该来的总会来,不如留存心力,将其用在解决事情上。

只要放松心态,以打怪升级的游戏心态迎接困难,定会关关难过关关过。

8. 营造温暖之感。

如:

嗮太阳

洗个热水澡

温饮温食

身心一体,身体暖烘烘,心里自然暖烘烘,不畏惧于冰冷现实中披荆斩棘。

手机失窃,被贷款到倾家荡产,你的手机卡上锁了吗?

30秒快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挂失手机SIM卡、挂失手机SIM卡、挂失手机SIM卡

“哪种手机更安全的问题可以忽视,设置SIM卡密码才是关键。”

手机不慎被盗,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案很明确,立即挂失手机SIM卡并以最快的速度补办手机SIM卡。

或许有人会问,需要这样“如临大敌”吗?实际案例证明,这样做非常有必要。如果SIM卡和手机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不仅个人信息会泄露,手机支付、银行卡、信用卡极有可能会被盗刷,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贷款,损失无法估量。

9月25日,本报报道《手机被盗,30分钟后你可能倾家荡产》引起广泛关注,文中讲述了一位从事10多年网络攻防工作的人士“老骆驼”(网名),在家人手机丢失后,与黑产分子展开一番较量。但最终,“老骆驼”还是被盗刷了数千元。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事件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用户手机被盗后“中招”,遭遇财产损失。

这些惨痛教训告诉我们,需要给自己的手机屏幕和SIM卡上一把密码锁。

9小时被盗刷数万元

“老骆驼”的经历并非个例。

据封面新闻报道,四川眉山大学生张灵(化名)在自己的手机被偷9小时内,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依然损失了1.2万元,其中微信被转账5388元,京东白条消费7300元。

2

张灵的银行账单流水 图源/网络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苏苏(化名)身上。手机被偷后,苏苏没有及时挂失手机SIM卡,不法分子抢先修改了苏苏的手机服务密码,将其信用卡绑定在另一个微信上,还申请了邮政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京东的借贷。最终,不法分子转走了苏苏微信账户中的钱款,而且通过京东白条借款3000元、京东金条借款15000元。

一不小心“被”贷款

手机被盗,不法分子在借贷平台上申请贷款会很困难吗?答案是,NO!

上述案例中,苏苏补办电话卡后,立刻收到了邮储银行发来9笔不同金额交易提醒的短信通知。尽管对多张银行卡及时做了挂失处理,但因为漏掉了一张多年不用的银行卡,还是被盗刷,而且在京东白条和京东金条上“被”借款。

10月15日,沿着苏苏被盗刷的轨迹,记者登录京东金融App了解贷款细则,通过手机号码和短信验证的方式即可登录。点击“激活京东白条”后,界面跳出了两张记者本人名下的银行卡,不需要输入银行卡号任选一张银行卡,设置支付密码、同意相关协议后就能激活白条,可以进行话费充值、借款等。

3

京东白条激活后,不需要输入银行卡号自动跳出本人名下的银行卡 图源/IT时报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很多银行类、金融类App都提供“常用设备登录”,如果是本机登录操作,一般会默认是机主本人,通过手机号码和验证码方式便可登录。一定程度上,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屏幕锁能轻易被打开

梳理用户被盗刷案例后,记者发现,尽管有些用户设置手机屏幕密码锁,但被破解的难度不高,在这背后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在电商平台上花费几十至几百元,半小时内就能破解手机锁屏密码,将手机恢复出厂状态。

4

在电商平台输入关键字即能查询到相关服务 图源/IT时报

在某主流电商平台,记者输入关键字“手机屏幕解锁”并搜索,跳出不少提供此类服务的商户,费用大多在50元至200元之间,iOS系统、安卓系统、Win系统手机都可以解锁。

记者曾在9月23日通过某电商平台购买了解锁华为手机屏幕的服务。卖家告诉记者:“(解锁)大约需要1小时,账户、ID全包,做好了可升级、刷机、可登录账户、数据清空。”

花了160元之后,只用了30分钟,对方便顺利解开了一部华为Mate20 X,将其恢复至出厂状态。

5

华为Mate20 X恢复至出厂状态 图源/IT时报

通过商品详情信息可见,上述解锁安卓手机的卖家是一个10人团队,为安卓手机提供“刷机救砖ROOT”“账户屏幕锁”“保留资料解锁”等服务,与上万家维修店铺达成合作。

至于大众普遍认为安全系数较高的苹果手机,记者也于9月23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了相关的屏幕解锁服务,卖家承诺5天内破解。但直至发稿,并无实质性消息。

手机卡也应设置密码

如果手机丢失,第一时间一定要挂失号码、补办新卡,同时挂失所有的银行卡。

6

“破解手机后,除了进行上述盗刷操作,有经验的骗子还会打印出手机话费详单,通过手机号码来分辨哪些可能是家人,再进行电话诈骗,”一位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人士表示:“如果机主不挂失SIM卡,一旦手机卡流入黑市,犯罪分子还会用来注册微信号进行诈骗,后果不堪设想。只有新的手机、新SIM卡到手,成功登录微信、支付宝等重要App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技术专家建议,除了给手机屏幕上锁之外,手机卡也需要上密码。这样,换了手机便无法正常使用手机卡,具体的设置根据手机型号不同有所区别。

受害人“老骆驼”对此深有感触:“哪种手机更安全的问题可以忽视,设置SIM卡密码才是关键。”

挂失/解挂手机卡,或可引入活体认证

梳理这些实际案例,可以发现,手机卡挂失/解挂是问题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挂失/解挂需要用户提供手机服务密码及个人信息进行验证,通过后即可挂失/解挂。一旦用户挂失不及时,不法分子在掌握了机主的身份信息后抢先修改手机服务密码,借机实施盗刷。

7

以“老骆驼”的经历为例,不法分子通过一些途径获取了机主的个人信息,抢先修改了手机SIM卡密码,致使“老骆驼”在后续挂失手机卡过程中遭遇困难。

另外,即便失主抢先挂失了手机卡,也不能保证不法分子解除挂失的可能。“老骆驼”之所以与不法分子展开了一夜的“搏斗”,原因在于不法分子解挂了手机SIM卡。

10月14日,《IT时报》记者致电四川、北京、浙江、上海等地运营商,了解手机卡挂失及解绑规则。

各地运营商的普遍做法是,在用户知道自己手机卡服务密码的情况下,可直接办理挂失。不过,不少用户记不住自己的手机卡服务密码,这时用户需要提供机主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近1-3个月主动呼叫过的3个手机号码。

如果以上验证方式仍有难度,不同运营商做法不同。北京移动客服人员表示,用户报出近3个月消费金额、入网时间、最后一次为手机充值的金额,再对申请提出挂失的手机号码进行电话验证,通过后办理挂失。北京联通客服表示,在联通App里上传身份证信息,进行人脸面部识别后挂失手机卡。

解挂方面,上海移动、上海联通、四川移动、北京电信、北京移动、北京联通的客服人员表示,需要用户提供姓名、身份证号以及近3个月拨出的电话,验证成功后解挂。

手机卡解挂受理方式方面,运营商做法不一,有的需要挂失者本人去营业厅办理,有的可以通过App客户端人脸识别后进行操作,有的需要用户正确回答多个问题后才能办理。

在“老骆驼”手机卡丢失并被盗刷事件发生后,当地运营商对解挂规则进行了优化,用户在拨打人工客服进行解挂的同时,需要提供手机服务密码、机主姓名、身份证号等方式验证外,24小时之内只能解挂一次。

技术人员建议,在运营商受理手机卡挂失或者解挂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活体认证方式,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用户。

只有做过差生的人,才会明白把孩子送去好学校有多重要

@徐佳杰Pierre:只有做过差生的人,才会明白把孩子送去好学校有多重要。
今天受托去送朋友家孩子上学,听到旁边的家长在训孩子:“怎么别人都听得懂,就你听不懂啊?” ,于是有感而发。
许多家长都喜欢用这句话训斥孩子,可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就是悟性好,有的人就是悟性差。
悟性差的人,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搭。尤其是理科,你首先得懂,懂了以后再努力才有意义,否则你努力个屁啊?不懂的情况下你做再多题不都白搭,连方向都没有。

这个时候好老师的作用再凸显出来。
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你能把好学生教的有多出类拔萃,而是怎么让资质差的学生也能听得懂课,掌握得了知识。
我自己初中的时候就同时经历过好老师与“差”老师。我记得说过这个事儿?
刚上初三准备中考了,可模拟考三门理科(数学物理化学)分数加在一起都凑不齐一个满分。尤其是数学,怎么弄都弄不明白。
学校的数学老师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甚至会主动留学生下来补课,还是免费的。
可没用啊,你讲再多老子还是听不懂啊,还是搞不清楚为什么函数的开口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啊。

爸妈急疯了,托了几十个亲戚朋友,找到某顶级名校的数学老师补课。
在我那个年代,他就开出了200一节课的天价,一个月800~1200块钱。(因为有的时候会加课)
小班制,6个人,基本都是差生聚到了一起。第一、二节课他什么都没做,就拿出数学课本把所有的基础定理给我们重新一个一个讲明白,推导清楚,然后再开始讲题。
这个老师神在哪儿呢?他好像有预测能力似的,始终能猜到我们哪里会不懂?这一步到那一步为什么这样推导?这一步到那一步又是怎么来的?他都给掰扯清楚。
他永远知道我们羞于提问的点究竟在哪儿,当面点清楚讲明白不说,还能再举一反三,反复深化记忆。

中考结束的时候,他打电话来问成绩。
我妈说离满分只差一分,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好的数学成绩,要送红包表示一下。
他说不用了,从他那儿出去的5个补习班,只有三个人数学没考到满分,你孩子是其中一个。
您家孩子对数学的悟性实在太差,将来上了高中遇到好老师则罢,遇不到恐怕理科这条路就废了。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预测是对的。

但由此事件,我清楚地认识到,名校的老师与普通学校的老师,差距究竟有多大。
后来我和父母商量,说如果买不起某某附小和某某附中附近的学区房,我就不生孩子了。
因为听过他们的课后,我已经明白这个世界是有起跑线这样东西存在的,而且结结实实拦在那儿。
千万不要扯什么“山沟沟里也能出大学生”的鸡汤文,你九年制义务教育都学到屁股里去了吗?概率不懂吗?
山沟沟里一年出几个名校生,名校一年出几个,数数都不会了吗?

再扯得远一点。
很多人都支持所谓“在职教师不得在外补课”的决定。
但从我个人的经历出发,我是坚决讨厌这个规定的。
他们有没有想过,名师外出补课,是我们这些差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机会。
你不让他们补课,他们只会龟缩在学校里混混日子,绝对不会辞掉福利丰厚的工作专门出来当补习老师的。哪有这样的活菩萨?
如果当年没有他们的点拨,我可能会失去唯一一个上高中、大学的机会,然后在工地上搬砖。。。

所以,教育这个事儿的,是真的复杂。

我对人性是失望的,失望多了就通透了

@风中的厂长:我做了十几年生意,公司进进出出许多人,行业里见多了分分合合,总的来说,我对人性是失望的,失望多了就通透了。
有能力的人,基本上都会走的,因为他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我帮你赚了那么多,你只分我这点?”这只是托词,骨子里是想自己当老板。
而老板呢,总是高估平台的作用,“没有我的平台,哪有你的今天?”其实你就算分他一半也没用,能人是靠欲望驱动的,而欲望是不断增加的。
所以这种情况在传统行业里,基本无解。除了那种准备上市的企业。
强扭的瓜不甜,当他去意已决,不要挽留,也不要撕逼,更不要哭哭啼啼,这就跟恋爱分手一样,坦然面对,祝福他,与其决裂,不如给他一个洒脱的背影,这样他反而会记得你的好。

@风中的厂长:最近李佳琦的小助理离开直播间了,朱一旦和编剧张小策也分手了,表面上话都很好听,换岗,继续合作什么的,其实大概率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特别是聚光灯下的人,心态容易变化。总有一方是不甘的,不然好好的有钱赚,干嘛分手? ​​​​

@风中的厂长:朱一旦的短视频团队,看到这张照片你想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每天的开销,你需要用持续稳定时产出才能养活这样的团队。一些头部视频博主台前一个人,幕后上百人。
从本质上说,自媒体一旦规模化了,就和我们工厂一样,必须做成一条流水线,需要进原材料,再加工,输出成品,营销推广,才能确保稳定的收入。而且核心人员不能离职,比如技术师傅,车间主任这些,走一个就够呛。
自媒体,还是做小而美好,像我就是一个人写写,最舒服,有灵感就多写点,没灵感就少写点,团队来了,考虑的事情就杂了,写作也不那么纯粹了。

腾讯谷雨发布 年轻人性爱报告

谷雨数据发布的一项有关性爱的调查,共6万多份问卷,数据不只包含70后、80后、90后,还有来自00后的数据。

统计的内容包括性爱时长、地点、目的等,

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关键差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你能在这个报告中看到自己、了解对方,甚至改变一点点因性别或年龄带来的误解,便最好。

直达地址:https://page.om.qq.com/page/Ode2BU64Hct70_gr_4mGfgXQ0

你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上个月医院碰见她,和她视线对上的那一瞬间,封存多年的记忆瞬间被唤醒。

那天下午一直下雨,雨非常大,我从医院下班准备等雨小一些去旁边菜市买个菜。

我就站在医院楼层窗口那看手机,她刚好从窗口拐角旁边的电梯出来,我和她刚好对视,我当时有点不知所措瞬间懵逼就一直紧紧的看着她,她愣了一下然后对我笑了一下,走过来和我打了个招呼。

她问我:你怎么在医院呀?

当时我已经换掉了上班穿的白大褂 我笑着解释 我在医院工作,刚刚下班。

她哦了一声,笑着说,不错嘛,当医生了。

然后她告诉我她奶奶生病住院,她是来送点东西看望下她奶奶,很久没有见到我,都快认不出来了。

我当时嘴笨,其实我很想说点什么,哪怕多和她说两句无关紧要的话也好,但当时什么都说不出来,处于智障状态。

我说,那你忙去吧。

她点点头,转身走了。

唉,很久没有见到她了,上次见到她是五六年前在年货市场,远远的看到她但没上去打招呼,距离上次和她说过话差不多有十二年了。

一想起她我就满满的惆怅,遗憾。

我一上高中就注意到她了,她在我隔壁班,长得很好看,看起来很乖巧可爱。

有过几个男生追她,向她表白。但她好像不谈恋爱,我当时想着,果然看着那么乖巧就不像会谈恋爱。

她总是一个人走或者和那么一两个女生走,似乎没什么朋友。也不太爱说话。

我高中时性格内向,不太敢和女生搭话。后来到了高二,我胆子大了一些,就加了她 QQ,给她写信。

她并不太搭理我。后来在我的长期坚持不懈的骚扰下,她逐渐搭理我,虽然都是几个字那种,挺冷漠的。

再后来吧,我心灰意冷的放弃了。有时候发了长长一段文字,她就回了个哦字。那真的很心酸。女神终究是女神。

再后来,高三,我们学校弄了个数学培优班把数学好的抓一起进行拔高,命运的交响曲让我和她分到了一个班。

我看她是一个人坐第一排,虽然还有很多空座位,但我就假装眼睛不好使无奈坐在第一排。

她并不认识我,我之前坚持每天给她发消息发了八个月,她连我名字的没记住。二次心酸。

由于我很擅长数学,所以借着和她讨论数学题,和她搭讪,除了学习上的我们偶尔能聊一些别的。

然后我和她聊到了理想,她想做一名医生,我当时就顺着说,我们太有缘了,我的梦想也是做一名医生。在这之后我终于上升为她的朋友了。

嗯,有种终于被翻牌的幸福!我又幸福又纠结,时常幻想自己现在已经是她男朋友,并处于热恋期,烦恼自己不够帅不够高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她的追求者会不会嫉妒我之类的。

我甚至想到了以后和她读一所大学,再不然也要一座城市,然后和她走完医科院五年,结婚工作生孩子。

我还想到了,她会不会受不了我妈的性格,她们之间吵架我该如何调解。

然后还想到以后和她结婚买什么车,生几个孩子。嗯,很是傻 X。

幻想完又想起我和她现在只是朋友而已,但又总觉得和她男朋友差不多了。

然后我每天尽心尽力辅导她数学,写过的题和卷子拿给她看,给她讲解。这是我唯一可以为她做的。

我期间忍不住和她表白过3次1次是写信,2 次是 QQ 上。她前两次都是我们更适合做朋友呀,高中不想谈恋爱。

最后一次,她告诉我,高考后她可以答应我一件事,什么都可以。

我和她约定以后一起做医生,如果能考同一所医科大学就更好了。

我当时很想把她手抓住放在我胸口,告诉她如果你想要我把心挖出来我真的可以分分钟拿刀把心铲出来给她看。以此证明对她的爱到了极致。

最后一次告白得到了她的暗示以后,我更加拼命的给她讲题,为了她,一切都是值得的!

再后来,她高考成绩不错,超一本线七十多分,去了四川一个还算不错大学。

我比她低了三十分,报了省内一个医科大学。她去的那个学校并不是医科大学,和医学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大学。

我虽然知道她不会成为一个医生了,但我还是想学医,可能是那个约定被我融入到了生命吧。

高考完我约她出来,可惜她家人带她去旅游了,一直没有机会。

我好几次在 QQ 上码字说她之前说愿意答应我任何一个请求还能否兑现,可是打出这些字又默默删掉……

如果发送过去她会怎么回应让我有点害怕,可能是我已经预想到一些结果了。

我识趣了,我不问。

再后来,她并不联系我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联系她。

她现在在四川一个城市做广告策划……

她已经结婚了……

她老公给她买了一辆红色大众……

他们现在在还房贷,压力大……

这些是我翻她朋友圈和 QQ 空间所知道的。

而我,还是单身,倒不是因为痴情于她,只是比起恋爱我更努力于工作吧。

习惯了一个人,一个人也挺好的……

看缘分吧,希望能在明年 30 岁生日之前遇到命中注定的另一半!

后来我特别喜欢听李荣浩的在一起嘛好不好,听着这首歌总能让我回忆起高中时在她身边给她讲题时的满足与幸福感。现在想来,那时的青涩甜蜜仍然让我心动。

马上就三十岁了,我还是单着身。现在在医院工作稳定,虽然是一年比一年累,但我现在把医生这个职业融入了我的生命,热爱倒说不上,但是医生的使命感确实贯穿了我的全部。

如果不是她,我想我也不会有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生涯的执着……

我突然明白,我曾经把她当做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意义,后来我知道我和她再没有可能了以后,我便把曾经和她从医的约定代替她作为我生命的那部分意义。

那份年少时的懵懂倔强和爱一个人的执着真的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现在还爱她吗?我最近不停的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在内心深处依然爱着。爱一个人是无期的,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坚守在手术台上与死神争夺病人的生命。

我想用双手挽救更多的生命,成就白衣天使这个美誉。

她曾告诉我,白衣天使是天下最酷的职业,是她最想成为的那种人。

她永远也不知道我当医生的初衷是想替她完成她十八岁时的梦想。

来源:知乎日报 微信号:zhihuribao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我是真历史: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英美媒体为了吹嘘本国人的绅士风度,想找几个反面人物来衬托本国人的光辉形象。他们得知这艘船上居然有6个中国人生还,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搭乘的中国人总数才8个,这个生还率太高了!

于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6个中国人悄悄打扮成女人的样子,混入妇女中得以进入救生艇逃生。又有的说在大家秩序井然排队时,中国人偷摸摸跑到救生艇下面躲着得以逃生。

在媒体的渲染下,这6个中国人成了“奸诈、狡猾、不守规矩”的典型。很多西方人也因此对中国人产生了坏印象。

而国内上海《申报》非但没有哀悼遇难的同胞,居然也采纳西方报纸捏造的6名中国人逃生故事,对他们的不义之举加以斥责。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6人完全是靠自救活下来,并非抢夺妇女的生还机会。当时这些人都是在货船上工作的底层船员。为了去美国赚钱讨生活,他们8个人集体买了三等舱的船票登上了泰坦尼克号。

当巨轮出事后,他们因为身份不被允许登上救生艇。没有办法,这群人只好自寻出路。其中两人在逃生过程中不幸遇难。剩下的人在船甲板上发现了一条小船,因为破损看着无法使用,所以被抛弃了。

在混乱中,这几名中国人齐心协力把小船搬起来,抛在大海里,一个个跳海抱着船的不同部位,随着海浪载沉载浮。

相反西方报纸上吹嘘海难发生后,船上秩序井然,妇孺优先入艇逃生,乐队镇定自若,不断演奏乐曲,其实这个场景根本不存在。

头等舱的乘客第一时间就收到了逃生通知,当他们还在挑三拣四时,三等舱的乘客对危险浑然不知。工作人员甚至还锁上了舱门,以防混乱场面冲击了一二等舱的大人物。有权势的西方大人物买通船员,没等救生艇坐满就划走了。

在这艘船上,生命被明码标价。头等舱生还率62%,二等舱48%,三等舱25%。即便是生还的人,生命依然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些仓皇逃命不顾风度的人,被吹嘘成有骑士精神,绅士风度。而底层人物被奚落,被嘲讽,他们没有为自己发声的机会,因为没人在乎真相。

多你落后时,你就会严重自卑,认为自己的制度落后,文化也落后,人性也落后,一切都落后。

特别声明,这件事是真实的,英国导演今年拍了关于这件事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