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地去了趟淄博,现场比想象的更夸张

这个假期我运气最好的事估计就是抢到了去

淄博的票

这个靠烧烤出圈的城市,火的突如其来,还火的绵延不绝

#淄博为什么火 #、# 淄博烧烤有多好吃 #、# 淄博烧烤的神奇配料 #、# 淄博劝退信格局打开了 #…

谁能想到一个热搜城市能火的一浪接一浪,越是劝退人越多

1.png

成千上万的烧烤画面配着热搜出圈,成千上万想吃烧烤的人不断往那奔赴

我已经数不清淄博两个字有多少热搜了,只记得那个小葱加饼吃烧烤的方式很别致

带着对烧烤的好奇、带着我的运气车票,这个五一假期我去了趟淄博

也是这趟人肉之旅让我看到现场比各位想象中的还要夸张

01

烧烤是真好吃,但是你吃不到

先不说什么烧烤专线这类细节,我先直奔的淄博最火的两家烧烤大院

在淄博大家喜欢把烧烤等小吃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院里,所以走在淄博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很多那种大院门,上面写着 xxx 美食城,然后里面就是各种小吃

淄博最火的两家烧烤大院就是这样,火的可能是大院名字,但其实里面是一个小烧烤世界

比如大家听过的临淄大院,没看导航的时候我还以为叫林子大院,原来是淄博的临淄区的一个烧烤大院

上午 11 点左右我到的大院门口,隔老远就看到它的牌牌

人群开始从各个方向过来往里进,不过真正提醒我接下来要面对什么大场面的是大院门口的警车、工商局的车、消防车,以及警察、工商员、马甲加身的志愿者

略带朝圣的心情我一步一步走了进去准备大开一番眼界

结果我的眼界还是被颠覆了

走进去就是各种各样烧烤店,大汉烧烤、齐国烧烤…

slogan 也蛮有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撸串喝酒很对胃,重燃先祖篝火,吃回真实自我…

渐渐我就感觉到不对劲,因为我找不到任何一家能让我进去吃烧烤

现场不是这样的爆满

就是这样的不再接单,看着烧烤老板煞白的嘴唇我知道他不是在玩什么营销,是真的接待不过来

一个拐弯看到了空摊,惊喜了片刻走上前,结果人家是晚上开摊,而现在用小马扎围坐矮脚桌前的都是等 着 晚 上 吃 的

也就是说他们为了吃烧烤,甘愿等 6-7 个小时。。。

受教受教,带着开眼界的心情走进淄博,结果被掀了头盖骨

不瞒各位说我在这个大院里绕了快 1 个小时,没有一家可以让我进去吃

去到任何一家烧烤店,不是爆满,就是不再接单

我就眼看着那个小炉子上的烤肉滋啦滋啦冒油,然后被狠狠的裹进传说中的烤饼里,他们就这么一口肉一口葱这么吃着

走街串巷的还有这种趁着客流量大叫卖零食水果的,我看她也是累的不行

旁边水果摊上 10 块钱一盒西瓜、20 块一盒大樱桃,老板生意好到我都怕他切西瓜切到手

最后各位知道我是怎么吃上烧烤的么,有一家拐角店本来不打算接单,但看我外地来的,又是一个人,于是把我领到后厨吃

烤肉裹饼进嘴的那一刻我差点哭了,好吃是真好吃,尤其配葱的时候,但就是太不 容 易

这还是淄博非核心区域,位于市中心张店被央视报道过的八大局就更夸张了

吸取中午的教训,我提前三个小时来市区准备会一会八大局

结果这里也是晚上营业,并且下午 2 点就开始放号(就是以前那种红色宣传单),我去的时候,人家早就没号了

第一批抢到的人就坐在里面等开门

其他抢到的人就在外面等着,那场面像极了那年高考我爸在校门外等我的场景

我甚至看到拖着行李箱从车站直奔烤场的幸运儿

总之现场的火让自认老油条的我除了震惊还是震惊,到了晚上 6 点营业的时候你就看吧,根本挪不动道

八大局门口围着一圈小吃摊,都是看准了这里的人流量,什么烤肠、竹筒饭、柠檬鸡爪、烤饼子

都是普通小吃摊,但逛街累的时候闻着香

02

还有那个八大局便民市场…

跟八大局烧烤是一个方位的,但是两个地方,全名就叫八大局便民市场

也是在这里我是真的真的见识到了什么叫 yin 山 yin 海,烧烤摊都没法比

让我带着第一视角镜头跟各位分享下 4 月 30 日下午 6 点左右是什么光景

我也不找什么形容词了,简而言之,目之所及都是人

都 是 人

耳边都是各地方言,本地的 nen 吃不吃,干 shuo 么,外地方言里北方居多,东北的、北京的、河南的…

也不怪大家都往这赶,除了名气,这里也确实有不少好吃的,都是没听过的

张店的烤饼、烤牛奶棒、博山菜、捞汁小海鲜,再来杯鲜榨果汁,最后猛男推荐的意大利冰淇淋收尾,烧烤饿出来的胃在这里找到安慰

所以人是真的多,不仅有纯玩游客,还有纯打卡网红

隔着屏幕刷抖音的时候不觉得,真听现场他们在那扯嗓子吼

一整个爱住了这个城市,太牛 x 了我的淄博

我还是忍不住鸡皮疙瘩起来了,原谅我只拍到一个两个网红,我很怕手机被挤掉

这一整条街逛下来,我不能弯腰系鞋带,不能回头走,路上还有被挤掉的小孩鞋,想象一下这个客流量吧

这样的八大局门口城市干道这个假期别想通顺,一直堵堵堵

一个便民市场门口居然配备了警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还有救护车

离开便民市场我看了下这一天的客流量,仅 30 日当天这个市场居然进出有 17 万人次

好吧,我也网红说句一整个被震惊住了

03

这样的淄博,背后的画面你根本想不到

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城市很火、烧烤好吃对不对

但当你人来到这里才发现,部分高速居然封路了,以往只有过年期间才有的 “待遇” 这个假期对淄博来说并不陌生

路边也停着全国各地来的车,京、晋、川…

我甚至还看到了从北京来的摩托车队,嗯从北京骑摩托来吃烧烤

去八大局的路上各种堵车,最后导航居然显示道路封闭

而且到了淄博也不代表能住在淄博,酒店根本找不到

街边最破的小旅馆也都满房,不仅市区如此,你到了非市区的临淄也依然如此

只有周边县市的住宿可以考虑,但是距离都在 30-40 公里,不知道别的城市是不是也是如此,各位小伙伴求分享,反正我现在是被淄博整懵了

连带着洗浴中心、足疗店我也得早早过去占位,不然真得留宿街头

这样的淄博也变得跟以往不太一样

出租车师傅跟我说,现在每天收入能有七八百,是平时的两倍

火的还不仅仅是烧烤,淄博当地的琉璃陶瓷也被大家关注起来,小手串、小摆件买起来做个旅游纪念也蛮好,关键还能也让当地大学生找机会试试创业

还有当地的齐文化博物馆,以前只有周边县市的人会去看,现在来到淄博的人都会好奇去看看

总之一个城市的火,爆掉的不仅仅是人流量,还有整个城市的就业跟收入

04

有一说一淄博确实做对了很多事

现在淄博的热搜主题已经从淄博好变成了淄博是不是好的过渡了

作为一个去过淄博的人我还挺想跟大家分享的

淄博对自己火了这件事,它的反应速度是真的快

我们很快就看到了烧烤专线这个特殊名词,集中并放大自己优势

坐出租车也会看到这种全市烧烤指示地图

然后 3 月底开始火,4 月底我们就看到了吉祥物

居然,,,还蛮好看,名字也蛮应景

临淄大院的美滋滋、香博博

4 月 30 日我去到临淄大院的时候,吉祥物已经被涂鸦上墙了

而且各种围绕烧烤的文艺作品也出街了

大家熟悉的进淄赶烤被印到手工袋上,我都没忍住买了一个

各区的烧烤还会简单搭一些这种游乐设施,虽然略土,但带着吃烧烤的家长就很实用

旁边的院墙上还涂鸦了各种个性文化

很多人吃完烧烤就过来打卡,让你在这不仅仅有烧烤吃

发现没,流量来了,它能接得住

而且这个城市还是让人挺暖的

现在淄博的热搜主题已经从淄博好变成了淄博是不是好的过度了

还是作为那个去过的人也想分享一些看到的东西

对于火这件事,淄博是很谨慎的,就比如大家吃淄博烧烤都会配的那个饼原本都是简易生产输出

现在统一都换成这种正规生产正规包装

你也不用担心在这里会被宰,唯一那个上新闻的酒店被宰消息,最后是淄博文旅局主动介入,最后将差价返还客户

更大概率的你在淄博吃的各种烧烤价格都是这样的

现在是淄博妥妥的客流高峰,人多车多,而且外地来的车经常会停错,淄博的滴滴司机跟我说,现在不管外地本地车如果停错地方也不罚款

刚刚我还刷到为了方便外地游客,淄博街头可以免费充电

还有那个我最后因为太堵没去成的淄博烧烤城,桌椅板凳、商品质量、安全巡查… 这些都不仅仅存在你刷的抖音里,而是你去到这个城市能真切感受到的真实操作

还有你去到的每个网红烧烤大院,门口都至少配齐警察、工商、服务三类人员

警察维持治安,还有门口人群疏散、工商负责现场商家正规经营,不能坐地涨价、志愿者就是解决路人一切疑难杂问

如果你只能住洗浴中心、足疗店,你也能看到这些原本不能留宿的地方,现在过了 11 点也可以留宿了

城市内部 “代号”—— 助力烧烤活动

而且说点比较感性的,当地人是真的热情,如果问路,他们都恨不得自己带你过去,在淄博的两天,如果不是滴滴师傅、出租车司机我可能真的找不到住的地方

淄博非常清楚自己是一个非旅游城市,所以它原有的酒店旅馆根本无法应对全国各地来的旅客

所以它才会一边劝退,一边极力管理,再一边想办法扩容城市住宿

那天我还八大局居委碰到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他跟我说现在居委平时都没人了,都出去维持现场秩序

而他作为上一级单位,也被下沉到当地居委,去现场跟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帮助游客、解决问题

他所在的八大局便民市场,节日期间每天游客都在 20 万人次,他们没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多人,除了惊讶之外他们能做的就是迎接好这次的城市流量

05

这样的淄博是真的好吃也好玩

虽然很堵、人很多,也找不到住宿,但烧烤确实好吃

而我全程感受到的除了这个城市对游客的热情,还有你想不到的清醒冷静

网红两个字代表流量,也代表非主流,每个人都在好奇这个城市,也都观察这个城市,它是不是真的好,它能火多久

淄博这里的老百姓其实也会和我们一样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热度能持续多久

对淄博来说,八大局那位工作人员说的挺受用,想都是问题,先做好眼下

来源: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巧克丽丽

一个家庭走上坡路 , 从戒掉 5 种内耗开始

作者:洞见・许朝暮

01

戒掉垃圾情绪

知乎上有人问:家人的哪些行为最令你讨厌?

一个高赞回答是:把家当成情绪的垃圾场,对外恭恭敬敬,对内凶神恶煞。

画家毕加索便是如此。

他对外人真诚而友好,从社会名流到普通市民,他都能谈笑风生。

熟识的修理工来家里干活时,他也热情地上前迎接,大方地送给对方不少画作。

可关上家门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 “暴君”。

爱人对他百依百顺,他却总是贬低、羞辱对方,发怒时还会对爱人拳打脚踢。

儿女对他敬重有加,他却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烦躁时还会粗暴地将他们赶出家门。

他的暴躁与冷漠,给亲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

儿子成年后靠酗酒缓解压力,女儿则患上心理疾病,接受了长达 14 年的治疗。

到了晚年,他被岁月洗去戾气,开始贪恋家庭的温暖。

但亲人们都不愿意靠近他,他只能在寂寞中走完余生。

亦舒说,人们日常所犯的最大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仗着斩不断的血缘,我们总是举起情绪的垃圾,无所顾忌地砸向家人。

也许家人不会怪罪你,但不代表他们不会受伤。

那些留在心里的伤口,无法被轻易治愈;那些随意消耗的感情,也根本弥补不回来。

家是讲爱的地方,别再把最糟糕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

扔掉一身坏脾气,方能换来好福气。

02

戒掉批评指责

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主人公卡罗琳总为一些小事,对家人大吼大叫。

女儿弄乱了房间、儿子将课本忘在学校、丈夫回家太晚,都会被她劈头盖脸地痛骂一顿。

有一次,她在家准备晚餐时,大声招呼家人过来帮忙。

丈夫和儿子忙着玩游戏,只有女儿过来摆好了一家人的餐具。

可她不但不夸女儿,反而生气地嚷道:“你就做这么点儿小事?”

女儿觉得委屈,跟她顶了几句嘴,她便不依不饶地责骂女儿不尊重自己。

丈夫听不下去,帮女儿辩解,她又将矛头转向丈夫:“都怪你太惯着她!”

不过是一件琐事,他们却大动干戈,争执不休,用恶毒的言语相互辱骂。

最后,女儿愤怒地选择了离家出走,丈夫和儿子也不愿再搭理她。

都说家是承载温暖的安乐窝,可一旦充斥着冷言恶语,它就成了制造伤痛的炼狱。

就像作家德赛莱所说:容忍和体贴,没有这两件东西,家庭还成什么家庭呢?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勺子总有碰到锅沿的时候。

如果总是锱铢必较、针锋相对,只会让亲情产生裂缝,将彼此越推越远。

亲人不是对手,无须一争高下;家也不是战场,不必论谁胜败。

小事不计较,大事不责难,在纷争中各退一步,家庭才能真正成为遮风挡雨的港湾。

03

戒掉相互拆台

俗话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

长久而稳固的关系,往往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帮衬和支持。

如果一家人心不齐,窝里斗,那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

电视剧《小舍得》中,南俪将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送到了金牌补习班。

为了督促孩子进步,她特意嘱咐老师少夸奖,多批评,严加管教。

但丈夫心疼孩子压力大,埋怨她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

有一次孩子想去游乐园,丈夫便带孩子逃了补习班的课,出去玩了一整天。

南俪得知后怒不可遏,当着孩子的面跟丈夫吵了起来。

丈夫要求她向孩子道歉,怒斥她不该把大人之间的攀比,延续到孩子身上。

她则挖苦丈夫自私,事事顺着孩子,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缺爱。

大闹一场后,夫妻俩关系恶化,孩子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日子过得特别糟心。

身处同一屋檐下,却各自为营,势必会折腾得鸡飞狗跳。

有句话说:家庭这辆马车,需要全家人规划好方向,朝着同一个方向拉车,才能跑得快又稳。

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庭里的成员应当统一目标,各司其职。

做决策前有商有量,出现分歧及时沟通。

彼此相互扶持,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日子才能蒸蒸日上。

04

戒掉掌控欲

每次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总会被其中的深沉父爱所打动。

但实际上,他的父亲强势又专制,父子俩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小时候,他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去哪里玩儿,父亲都要一一过问。

结婚后,他的小家也摆脱不了父亲的阴影,大事小事都要由父亲做主。

当时,朱自清每月从学校领回工资,总是一半交给父亲,一半贴补小家。

他接连有了 3 个孩子后,家里的开销变大,交给父亲的钱就少了。

父亲对此很不满,认为儿子的钱应该由自己来支配。

为维护自己一家之主的威望,父亲还擅自去找校长,取走了他全部的薪水。

面对这样的控制,朱自清忍无可忍,愤然从学校辞职,带着妻儿搬到了外地。

见儿子狠心与自己断绝了来往,父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他写信向儿子表达了悔意,表示不再干涉他的生活,这才缓和了父子关系。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过一个 “浆糊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家庭中没有边界感,一方总想掌控另一方。

父母仗着阅历丰富,不顾孩子的意愿,坚持一手操办孩子的人生;

丈夫自认劳苦功高,要求全职在家的妻子,事事服从自己的安排。

久而久之,令人窒息的控制欲,会逐渐腐蚀感情,让彼此心生隔阂。

真正的爱是尊重,不是控制,亲缘关系中永远没有上下级之分。

不管是父母、伴侣还是孩子,都是与你并肩的伙伴,不是任你摆布的提线木偶。

彼此理解,平等沟通,卸下套住家人的枷锁,才会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05

戒掉高期待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常被问道: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

他的回答是:因为你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家庭中的争执,也大多由此而起。

期待越高,落差就越大,失望和怨怼便随之而来。

博主 @河银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结婚七年后,她的丈夫还只是个平凡的小职员。

这让她怎么看丈夫都不顺眼,忍不住给他提了各种要求。

看到别人换了大房子,她便怒斥丈夫没本事,催着他多赚点钱。

听说别人当上了领导,她也指责丈夫不上进,督促他争取升职。

可她越是百般强求,丈夫就越觉得委屈,两人频频爆发争吵。

后来有一次,她半夜发烧,迷迷糊糊地要水喝。

丈夫立马起身,为她端水送药、冷敷降温,一直忙到天亮。

感动之余,她也恍然明白:丈夫虽没有事业心,却始终对自己温柔体贴。

从那以后,她不再向丈夫施压,家庭矛盾迎刃而解,她心中的失落也一扫而空。

行走世间,谁不希望父母强大、伴侣能干、孩子优秀,成为备受羡慕的人生赢家?

但平凡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没有备受瞩目的光环,只有柴米油盐的日常。

演讲家克里斯多福・孟说: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因为期望会把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完美无瑕是奢望,生而普通才是常态,我们终究要接纳平凡,与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解。

对家人少苛求,多鼓励,懂得知足,方能守住幸福。

英国法学家科克说:每个人的家都是他自己的城堡和要塞。

家是抵御万箭的盾牌,亦是滋养生命的源泉。

在这个充满爱、欢笑与温暖的殿堂中,需要相互尊重、关照、担待和理解。

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家庭自会兴旺发达。

“海归废物”:花百万留学,他们月薪5000

“loser”历来是有刻板印象的。美国电影共同塑造的典型废柴,首先他得酗酒,最好是从早上那杯咖啡开始,就偷偷往里加伏特加。其次他得无业,收入主要依赖偶尔的短工和不时的偷鸡摸狗。最后,他得自我放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糟糕到连他妈妈,都拒绝接听他的电话。

法国网络短剧《总而言之》(Bref),男主角就是loser特质的集大成者,巴黎青年、合租、失业、自我闲置、一事无成。只会心血来潮时去投简历和面试,工作没两天又很快跑路,连想泡妹子都迈不出正经一步。跟美式loser最大的不同是,法国废柴,过着一种可有可无的生活。时间大概是租来的,没必要珍惜着用。但法国年轻人的废物状态,与他们能领失业补助有关系(每月能领近500欧元,最长可领两年)。

图片
《总而言之》剧照

比照起来,在我们中国社会,仅仅回溯到五年前,没听说有人歌颂废物——并不是说现在有人歌颂废物,但现在起码有人自嘲是废物了。高学历失去性价比。听一个大厂的资深员工说,现在新招进来的孩子,动不动就是藤校毕业,哈佛这种名校毕业生,以前见都没见过,现在也来公司从最基础的岗位干起。他说有时候觉得公司配不上这些优质毕业生,但有时也会想,他们看上去谦逊得体,心里面恐怕一边翻白眼一边在想你有什么了不起。

三年前入职某智能驾驶公司的F同学,本科与研究生都在美国念,一年后她就感到庆幸,幸亏自己毕业早,选的这家公司当时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等到今年她的师妹来投简历,连简历筛选这关都没过。她给师妹推荐了相对冷门赛道的公司,告诉她要善于利用田忌赛马的思路。F同学刚毕业时,并没有广撒网地去找工作,入职这家公司只是因为公司不大,已经上市,有活力,而且不强制加班,她就抱着“老子随便来看看,攒点经验”的心态入职。现在,她的心态是心无旁骛。持续裁员的环境下,能找到工作,了不起的是自己。

图片
《亲爱的自己》剧照

更多海归,回国后找不到工作。年轻人没有前辈废物可以仰望,“985废物”和“海归废物”于是平地而起,成为一种“新典范”。“废物”这个词,从没像现在这样,与如此多优秀而正向的词汇并排而立。我们的年轻人不得不团结到一起,奋力打破这种印象,将高学历拉到废物的地平线上。

在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一位同学发帖说:“英硕一年真的像是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从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在这个5万多人的小组里,这句话统领的精神指向明确:不是我想躺平,只是没有公司愿意要我。一些海归发现,即便自己愿意去小公司,小公司的领导提出的第一个质疑也是,国外回来的人,能愿意加班吗?

真的找到工作,在上海月薪5000元,花了上百万留学的海归一算账,发现自己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回本。留学,从投资变成了消费,还不像消费一台电视机一样,闲置了可以挂到闲鱼低价回血。海归没有工作,只能靠父母回收利用。

图片
《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海归从心高气傲,到放低姿态也找不到工作,自我认同感一路下滑,滑到自称“海废”还有人嘲讽的地步。Z世代,前几年还在“整顿职场”,拥有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形象,如今正在面临严重的就业危机。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新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开始时的收入将减少7%。换句话说,时代没给Z世代机会,而Z世代还在为“一手好牌打烂”的评价而内耗。

大洋彼岸,美国千禧一代的处境也没好到哪里去。他们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期进入劳动力市场。背负债务,无法积累存款,与此同时还被困在低福利、死胡同的工作中。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早几年毕业的哥哥姐姐,都比他们更容易获得经济保障。《大西洋月刊》宣称,现代美国历史上,下一代永远都比上一代过得好,但千禧一代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生活境遇差于父母的第一代人。

一代海归有一代海归的命运。

图片
《我,到点下班》剧照

我回想我刚“海归”时,留学生虽然还有一些光环,但社会上正流行“海归名不副实”的声浪。天津卫视有档求职综艺《非你莫属》,主持人是张绍刚,一位留法毕业生在这个舞台上被主持人羞辱,原因是,那位声称读过导演系的毕业生,连特吕弗的《四百击》都没听说过。网友集体嘲讽那位留法十年的年轻人,普遍认为学历含水量过高。更何况,2016年,法国土伦大学前校长还因为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假文凭而受审。那段时间,当同事介绍我时,我的主要心态是,“求求了,千万别提留学这档子事儿”。

我在法国读的学校,名字很骇人,叫作“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乍一听,很像方鸿渐买假博士文凭的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像模像样,但纯属虚构。即便在法国,大众也未必听说过我的学校。校名缩写为“l’INA”,听上去易与“l’ENA”搞混(“l’ENA”指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其校友多从政,历史上有4位总统、7位总理及众多部长毕业于此),每当听者误以为是l’ENA时我还会脸红。更糟糕的是,在国内,连听说过“l’ENA”的都为数很少,更别说“l’INA”了。

回想起来,我读的那个专业对我现在的工作做出过的唯一一次贡献,是博洛尼亚电影节有一年修复了几部中国老电影并做了展映,我于是发邮件给电影节主席做了一次采访。而我知道这个电影节,是因为我们专业课程里有一项是“影像数字化与修复”,课程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去博洛尼亚电影节游学。采访虽然有一定价值,却并不是一个非做不可的选题,我现在回想,那是我很希望让留学物有所值的一次执念。

图片
《暴风眼》剧照

但十年前的海归,找工作毕竟不像今天这么困难,甚至,北京市还对海归落户有特殊通道。如今,当这届年轻人发现举全家之力攻读下来的学位,并没有导向自己和社会认同的职业,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一方面心里清楚这种心态不应当,一方面又到论坛上寻找同类聊以自慰。心理学家分析,当个体对过去的投入产出比的失衡感到失落,就会因为失控感而产生放弃的心理。沉没成本成为“海废”最容易陷入的心理困境。

我们的留学群体很少贷款,花的是家长的钱,或许不会因为上学而负债,但的确,毕业后就失业的恐慌,让海归们不由得自我怀疑。

高学历与废物之间,原本不在一个象限,现在却被一条曲线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变化是从何时产生的?社会新闻里可见端倪,“北大博士考上街道办城管”引起热议就是其中一条线索。当光鲜的学历找到的是一份文不对题的工作时,裂缝就出现了。

图片
《安家》剧照

数据也在佐证海归学历的通货膨胀。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9年,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423.17万人。但仅是2020年一年,这个数字就达77.7万人,同比增长33.9%,此后两年每年都在增长,2022年,这个数字突破100万。同年,全国还有1076万毕业生,开始漫漫求职路。这意味着,社会要为他们提供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但问题是,社会能提供这么多岗位吗?

经济急速发展时期的年轻人,被称为“自动扶梯上的一代人”,选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赶上红利期,发展得好并不一定意味能力出众。同样的,如今一些发展通道受阻,也并不意味着能力低下。“躺平”的本质是放弃希望。还在自嘲是废物的高学历年轻人,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物有所值,希望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一席之地,只是希望越大,有时失望越大。深究年轻人的心理,不过是一种对疲惫与痛苦的消解。

26岁,一个“家里蹲”7年男生的自白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6岁的尼这是一名标准的“家里蹲”和啃老族,大一时因对学校教育不满,选择主动退学后,他就开始了漫长的幽居生活。他终日宅在家里独自看书、上网、睡觉,迄今已经度过了7年的“茧居”青春,希望通过阅读和思考寻找到另一条人生出路。在此期间,他曾几次试过融入社会,但都以回家告终。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蹲”,尼这尝试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进行反思,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此与人讨论“蹲啃”这一社会现象。尼这的很多言论都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政治正确”,但他的坦诚不设防同样超乎常人。理解他,或许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脱离轨道,自寻人生道路。

文 | 唐梦婷

编辑|王海燕
退学和成为家里蹲

我现在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吃外卖或者母亲做好的饭。每天主要就是看书看影视和上网。看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偏好文史哲,最近在看近现代史,希望理解当代中国如何演变至今。上网主要是浏览社会新闻、刷刷豆瓣。我喜欢在豆瓣和朋友圈发表自己对于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评论,期待和网友交流,不过有时收不到什么回复,随缘吧。
图片

《婆婆和妈妈》剧照

我晚上常常会出门去附近公园转一圈。我不会和路上的行人交流,也不同阿猫阿狗玩,就是纯粹地散步。待在家里是很轻松,但久了会出现精神上的烦闷和肉体上的松弛,需要出去散散心并且适当地锻炼,然后再回来继续舒服地蹲几天。有时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会觉得我不想再看了,这种孤独感可能类似于你们和朋友社交聚会,结束了分手回家时的感受吧。
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过了7年。
8年前,我被外省的一所大专录取。因为对德国哲学感兴趣,我选了应用德语专业,这个选择是比较盲目的。最初的新鲜感褪去后,我对学校死记硬背的语言教学方式感到不满,每日只是待在宿舍与图书馆中,指望从课外书中找寻到人生真谛。
我也不适应宿舍的集体生活。室友们喜欢熬夜打游戏,他们一起打,我在一旁看书。我们的作息也有冲突,熄灯之后他们往往还在说话,等他们终于睡去后,我却睡不着了。睡不好又影响到我的学习和精神状态,看谁都不顺眼。我没想过和他们沟通睡眠问题,毕竟我是少数。
图片
《一起同过窗》剧照
这样的状态直接作用在考试结果上,我挂科了。第一学期期末,校方通知我补考,但我不想为了补考而学习,也不想混下去浪费时间精力,就直接退学了。
我怀着“反抗成功了”的胜者喜悦之情开启了家里蹲的生活,宛如回到七岁之前,每天都是周末。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逃兵,但在某种程度上我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获得了时间、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期待调和出一种平静从容的内心来抵御现实社会中的急功近利;期待博览古今经典,然后自己写书,超过那些做题家。
这样的想法不是从大学才有的,从高中就在我心中开始萌芽了,到大学才得以实现。
高二分入文科重点班,文史哲类的课外书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我喜欢周国平和尼采,他们填补了我青春期的内心。我一开始是在写作业之余看这些书,后来作业也不写了,就在自习的时候畅快地看。当时我最喜欢尼采的《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周国平译,译林),这本书成了一剂催化剂,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抗应试教育:迟到、早退,考试交白卷。
图片

《快把我哥带走》剧照
在高中我也没有什么朋友,总感觉别人关系更亲密,连上个厕所都要结伴,我搞不清楚是为什么,也不会过多去想这种问题。看书弥补了我在交流上的需求,我觉得看书也是在结交良师益友。
到了高三,随着高考迫近,我却发展出一套珍视兴趣、自由散漫的自学生活模式:常常独自逃课去图书馆看课外书。我随意又认真地翻阅着,似乎已与班集体分道扬镳。
从小学开始,学校里都是集体行动。如果我和别人不一样,比如排队时嬉皮笑脸,好像我比别人要快乐,就会被当众批评、被记名,即便如此,我的个性并未被彻底扼杀。
比起高分和名校,金钱与面子,我更珍重自由和兴趣。而我身上还剩多少创造力?以及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当时的我而言,追问这些问题比任何考试都重要。我在社会化上的失败,似乎也就此注定了。
原生家庭

我大一退学后和家人的关系很僵,母亲喜欢通过歇斯底里发泄情绪。他们无法理解我的退学和自学理论,我曾试图向他们解释,但后来放弃了这种努力。再后来,因为疫情,“家里蹲”似乎有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因为看不惯我成天在家,以前父母三天两头同我吵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完全不吵了,他们妥协了。
图片《人生重启》剧照
我觉得自己这种安逸懒散的习性,跟从小到大没吃过什么苦有关。我在苏北的县城长大,儿时父母都供职于体制内,生活比较优渥。小时候父母送我去学各种兴趣班,我总是半途而废,比如我喜欢画画,常常边看奥特曼,边画怪兽。我喜欢自由地画,不想去绘画班学技法,他们也没有强迫我去学到底。
8岁时,父亲失业,母亲和他离了婚,父亲之后外出打工,他曾对我说想去做生意,但十几年过去了,这只是句空头话——他习惯于体制内的优越和安逸,虽不满当下的处境,但是缺乏主动突破的勇气和才干。
母亲前几年退休了,但不满足于退休金,所以又找了份工作。小时候我曾对她说,长大后要给她买大大的房子住,她十分欢喜,似乎当了真。现在她不时还会生动地回忆我幼时的样子,提起我说过的童言。
图片

《妈妈的神奇小子》剧照
虽然家道中落,但是父母始终对我有着深厚的溺爱,我在生活上也就一直依赖着他们。我并非要将自己为人所不齿的“蹲啃”行为完全归责于家庭,但这无疑是我的起点。从小没有为了掌握某些特长而下苦功的经历,长大后我也成了一个笨拙的人,不擅长技巧性和团队性活动,同时也热爱自由散漫。
因为不满自己的现状,父母曾将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期待我能够像亲友同事家的子女一样,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工作、安家,然后将他们接过去带孙儿……可他们从未料到,我连基本的进入社会、自食其力都拒绝承担。
我也没有统计过我现在每月要花多少钱,反正有什么开销,最终都是由母亲支付的。父亲偶尔抱怨我不懂事,说不指望我给他养老。但总的来说,我们算是和解了,可以平静地同桌用餐。这里的和解,不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而是因为爱和宽容(这在很多人看来却是纵容)。他们对于我的将来是担忧的,目前只好以我健康平安地活着这一现状,来获得基本的安慰。
图片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作为家里蹲,可以睡饱觉,不用看见可憎的面孔,可以不去做我不想做的事——这是一种自由。当然这样的自由存在局限性,毕竟家里的钱并不多,所以我在开销上比较克制,之前母亲试过不给我钱,让我出去找工作;我就去父亲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过了几年,逐渐地,蹲的日子变了味。终日只是泛滥无所归地读读写写,自学也缺少切实的目标,我渐渐变得颓丧,意识到书籍不该是人生的全部,它们能答疑解惑,但是解决不了现实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在这些年的茧居青春中,并没有做出傲人的实绩,只能算是度过了一种“心理社会性延缓期”。
我对这种自由开始感到乏闷,对孤独由享受转为忍受,对于外界的渴望又觉醒了。我终于发现并且承认,原来我同样需要正常的社会生活,仍然不得不面对前途的难题。变化在我心中默默发生,效果远超任何过来人的说教,这算是我的收获之一,所以我并未感到后悔。
图片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脱蹲”

每当了解到我的同龄人读研了、工作好几年了、结婚了,我内心也会升起一阵烦躁——一种对于自我身份和处境不够明确和稳定的焦虑,这是极其普遍的时代性焦虑。直到今天,我仍然感受到出世与入世的两种倾向在内里撕扯着。
过去两年,我有出去尝试过三份工作。第一份是我自己在招聘平台上找的劳务派遣,工作内容比较机械,我还专门为之拍了证件照。但作为临时工,我没有门卡,出门上个厕所都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我感到领导并不尊重我,最终只做了两周。
隔了蛮长一段时间我才找第二份工作,做电话销售。别人一天能打六七百个骚扰电话,我只能打三四百个,达不到指标。周围同事可以一个接一个不停地打,而且毫无负罪感。我知道他们有经济压力,需要赚钱,比如说有一个是宝妈。还有人正打算结婚,得买房买车,而我作为蹲啃族,没有这些压力。最后人家叫我回家了。
图片

《欢乐颂》剧照
第三份工作是经人推荐的,而且我花了大半年时间考了一个职业资格证。但干了几天后,我和同事起了矛盾。于是我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工作纪律、也难以处理好职场的人际关系,更受不了成天坐对电脑屏幕,感到自己也没有坐姿自由。这份工作也没长久,我又想起家里蹲时的内心平静和安逸,那是在固定时间被人支配的工作中被剥夺掉的。
如今,我依然没什么线下的朋友。因为好奇,我去年参加过一次书友的聚餐,结果发现都是些普通人,基本都是有工作的。我介绍自己是个家里蹲,但没有说自己大一就退学了。我怕别人会把退学和违规违纪联系到一起;如果我解释说退学是为了回家看书,那对方可能会更加困惑。而说自己啃老,别人很可能误以为我是家里好多房的富二代。由此可见,人们既缺乏对于另类生活的想象力,又对于社会充满了刻板印象。那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不如我自己读书来得多。
对于退学与家里蹲,我其实并不感到羞耻。但因为这种身份和经历,社会中根本没人真正理解我、尊重我,我便对自己的过去与现状难以启齿。这种将我与外界对立起来的处境,同时妨碍了我在社交上寻求突破。
图片

《我的事说来话长》剧照

最近我又面试了一份文案工作。从自我中心的角度,我以前觉得工作毫无意义;但现在,我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发现工作的意义:我是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要维持运转,就需要大家的工作,假使别人不上班,发电厂不发电,又哪里来的灯光给我看书呢?
换作以前,我最多同你文字聊天,但此刻我却在与你语音交流,这也是我的变化之一。不管最后有没有达成共识,交流对我而言都是有价值的:我可以多一种思路或者视角,帮助自己做更多的反思。
回想我的过往人生,高三时的一场演讲算是比较戏剧性的事件。当时的语文老师比较开明,每节课会在开头10分钟让同学轮流上台讲课,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大多数同学都选择讲解课文,轮到我时,我问能不能讲点自己想讲的东西,老师也同意了。
我摘抄了《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里周国平写的一段导读,请老师复印出来发给全班同学,我原本打算根据收上来的读后感准备演讲,谈谈对于教育和人生的想法。结果回收来的反馈里,有人什么也没写,还有人只简单写了几句话。
图片

《青春派》剧照
那天我讲完后,老师当场说我“幼稚”,接着就开始讲试卷了。此前我和老师有过一些私下交流,我对他说,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文修养。他诚恳又直白地告诉我,人文修养对于高考是无益的、不必要的。我能体会到老师对我这个问题学生付出的耐心,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体制内庸师的一个典型:既想做个灵魂工程师,又得为分数负责,落得两头都平庸。
现在想来,高三的那场演讲有点太特立独行了,任性成分居多。一方面,我想和他们讨论交流、共同反思这令人痛苦的教育;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想表达自我、展示个性。我排斥集体活动,却又自我中心心理作祟,享受被关注。很多年来,我心里都想着老师说的“幼稚”,一直在想该怎么去反驳他,我最终得出了结论:没有幼稚,何来成熟?
图片

《无问西东》剧照
按照如今的结果来看,别人尽可以说我是瞎折腾、自作自受。可我只能活在一个当下,起码在这个当下,我还是感到满足的。我已经把真实的自我表达清楚了,至于别人理不理解,有多少人理解,那是另一回事,甚至没那么重要。另外,据我了解,近年因为疫情冲击和经济不景气,很多人都做了家里蹲和啃老族。我也想以这样的身份进行反思,展示出另一种生活方式吧,希望人们可以宽容看待类似人群。

86岁,独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是朱锦沁,86 岁,独居。

她在抖音开了个账号,记录自己独居的晚年生活。

图片
图片来源:抖音@多肉不老松

独居的日子如何度过?如何和子女交代后事?怎么看待疾病和死亡?她把这些思考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

这是一份 86 岁老人的生活 vlog,也是我们每个人终会抵达的未来。

下面是朱锦沁奶奶的自述。

86 岁,独居的一天是怎样的?

我独居是自己的选择。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们都很孝顺。在我老伴儿去世后,他们怕我在老房子里想东想西,都主动要接我去他们那里住。但我盘算了一下,儿子女儿都有自己的生活。去儿子家住,要占用孙女的空间,去女儿家住,要打扰女儿的作息。我一住过去,大家的生活习惯都要被打乱,不如还是我自己过自己的清静日子。

一个人住,说不孤独也是不可能的,但怎么办呢,我还是尽量想一些办法,把生活安排地满一点。

早上六点多我就醒了,醒之后我也不起床,我懒,就在床上玩手机。

第一件事是打开微信,给我手机里的三百多个联系人发早安图片。手机里的人基本都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我给他们发我花园里的花 + 一些问好的字,早上我就用手机 p 图,花个几十分钟。

图片
图注:朱奶奶的早安微信

有的人回,有的人不回,我也不怕别人嫌我烦。不过有段时间我发漏掉了几个人,老同学立马一个电话打过来了,问我好不好,怕我出了事。

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懂,要是同学群里活跃的人突然好几天不说话,过个几天可能就会收到讣告。这种微信也算是老年人互相关照的方式吧,每天报个平安。

起来吃早饭吃完药,第二件重要的事是视察花园。

我最早喜欢养多肉,多的时候养过 100 多盆,现在有个小花园,养的就更多了。月季、牡丹、美人蕉、绣球、橘子树、茶花、仙人掌、三角梅……可能有二三十种吧。我都自己提着水自己浇花,来来回回得跑个十几趟。

然后就是买买菜,我现在走的慢,买完菜回到家,怎么都得十点多了。

图片

回来之后休息休息,给我在青海的老同事打电话,彼此互通一下消息,聊聊身体的情况。年纪大了大家都有些病,互相交流交流也就不那么担心了。聊完天就自己做个简单的午饭,有时候做多点,把晚饭也做了。

图片

接下来的时间我是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身体的,一个是脑子的。身体上呢,如果天气好,我就出去散步,慢慢走,走个 4000 步。要是下雨天,我就自己对着墙打乒乓球,锻炼一下臂力,达到 500 拍左右结束。

图片

脑子上呢,我是有做数独的习惯。十几年以前我就开始,以前在书上做,现在在平板电脑上做,已经通关到大师级了。人老了,脑子一定要多动才不会僵硬。

空下来的时间,我就是看手机,和你们年轻人一样了。

主要是两件事:一个是给老同学帮忙,教他们用手机。我算是老同学里手机电脑比较懂的,我会在网上买东西,聊天,发帖子,也会做电子相册。大家的子女都忙,他们就来找我解决,我还给他们说,要防止电信诈骗,不要信网上那种乱七八糟的视频。

图片

还有一个吧,我还挺喜欢在网上发评论的。我是个四十多年的女排迷,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那个时候我就看,那时候郎平还是球员呢,女排这么多年,新老球员我都叫得出名字,我就是看不惯现在微博啊,头条上的人老是对女排瞎评论,动不动给人家起外号。我看见那种人身攻击,我就回复,叫他们不要一天到晚发人身攻击。

现在虽然我是八十多岁,对女排的爱还是在的,夜里头的比赛,不管多晚直播,只要是我们国家的我都要守着看。反正啊,人有个兴趣还是很重要的,不看女排的时候我就看看乒乓球,羽毛球。

图片

其实独居大概就是这样,一天天也蛮开心的。每天呢我也会和儿子女儿打电话,女儿怕我一个人住出意外,在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装了监控,有什么事他们也都能知道。

我想应该也有不少同龄的人,可能是和孩子一起住,孩子上班了也是一个人。如果我的生活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也是蛮好的事情。

我这个年纪,长肿瘤也无所谓了

很多人看我视频,以为我的身体特别好。其实,我身上早就一堆的毛病。以前得过肺结核,39 岁就发现了高血压,再后来又有高血脂,糖尿病,肾功能也不是特别好,每天都要吃很多药。

现在我对这些病有个基本的看法,慢性病我好好吃药,认真管理。肿瘤我就不管了,都这个年纪了,我就假装没有。

2020 年,检查扫出我胰腺上有实性病灶。医生建议我做穿刺,确诊一下是良性还是恶性的。

一开始我很慌的,胰腺癌是癌症之王啊,如果是恶性的基本就是不治之症了,要是查出来结果不好,那我到时候是治还是不治?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我心里反而是清爽了。我和医生说,我就不做这个确诊了,就当做不知道这个肿瘤。我都活了八十多岁了,也差不多够了,能潇洒地过一天是一天。如果确诊了是恶性的,家里人和自己思想负担都会很重,如果是良性,也会时不时担心,考虑手术的事情。索性就不想了,八十多就这个好,有些不好做的决定,就交给老天爷吧。

这么想明白之后,我的心态就平稳了很多。医院开的慢性病的药我都认真吃,每天也坚持锻炼,注意生活质量。控制得了的病我好好控制,控制不了的这个病灶我就当没发生过。

人啊,愁眉苦脸地生活也是一天,开开心心生活也是一天,我还是选择开心点过。

我和子女坦诚交代了身后事

老伴儿走了之后,我就开始想安排身后事的问题。他临走时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口,没能交代下来什么,但他单位上的事情,生活上的事情我都知道啊。可要是我走了,我的孩子们又不认识我的同事,也不清楚我各种各样的安排,我不愿意他们到时候茫然无措。

当时我就决定,要和他们当面谈一谈这个事情。主要就是三点,不要抢救,用最便宜的骨灰盒,不要追悼会。一方面,我不想在病榻上拖累儿女;另一方面,我也不愿意在临终之际受罪。一切从简,不要麻烦别人。

一开始他俩都是不能接受的。我一开口他们就是说妈妈你不要说这个,拒绝面对。后来我也慢慢说服,每次见到他们就讲,女儿就逐步能接受一点。

财产上的事情我做了安排,房子卖掉,钱子女平分,我就靠自己的养老金,医保,该花花该用用,我也不去特地节约什么钱了。

我把女儿和原来单位的同事拉了个群,让他们彼此认识一下。群里面的人有还在职的,有退了休的,我这些老朋友都是知道流程怎么走的,也能帮忙跑跑腿。我走以后,抚恤金啊,手续啊,他们还能互相帮忙。交代好这些事后,我也怕他们以后忘掉细节,我又把这些都在纸上写了一遍收好。

儿子至今没法接受安排后事的事情,他不能听到我嘴里说「死」,就不想面对这个事。后来我也不说服他了,他照常来和我一起吃饭,一起聊天。我呢就在家里的抽屉里放了个信封,里面是交代儿子的事情。一张给他的银行卡,我的存款儿子女儿一人一半,所以是一人一张卡。然后一些需要处理的文件。

我把这些事发到网上后,很多人都说我豁达看得开什么的,要我说,还是你们年轻人见到的死亡太少了。

到我这个年龄就知道,死是很近的事情。微信上的老同学真是一个个变少,有人就是跌了个跟头,过两天就没了。我还有个同学,就是突然说头痛头痛,过两天就猝死了,一句话也没留下来。

我不愿意这样,人世无常,到老都是要走这一步的。逃避也不能让这个终局消失掉,这么想的话你何必老是害怕死,逃避死啊?

我也是个学医的人。之前在青海做鼠疫研究,见过的生老病死比较多,所以说对死这个事看得也很淡。

人啊,真的就走这么一趟,与其忌讳这个结局,不如想得直白点,未雨绸缪,安排妥当,才能自己过个潇洒的晚年。

“跟风” 开淄博烧烤,赚了还是赔了?

今年五一,淄博烧烤依旧热得发烫。全国各地想去淄博吃烧烤的年轻人,早早抢空了车票和酒店房间,一些买不到票甚至被民宿毁约的年轻人,转而开始在自己的城市搜索 “淄博烧烤” 店。

除了淄博当地,这两年,很多淄博人将烧烤店开到了外地。今年 3 月以来的 “淄博烧烤” 热,也让这些老板迎来了开店以来的忙碌高峰。

开菠萝财经和多位店主聊了聊发现,他们有的人已经开店近一年,有的开在淄博烧烤爆火前夕,有的则是在今年 3 月,凑巧将开了 2 年的淄博烧烤店搬迁到了网红菜市场 “八大局” 里。

无一例外,他们都低估了食客们的热情,在与开菠萝财经对谈的过程中,多位老板的手机还源源不断地有预订电话接入,忙成了一颗停不下来的陀螺:有的老板一天接 200 多个电话,接电话接到耳膜都疼;有的一边招小时工,一边担心被偷学烧烤技术;有的白天上班晚上开店,家属也被拉来帮忙。

他们的门店也在经历考验。实际上,这些老板们此前大多都是餐饮小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蜂拥而来的流量,放大了种种难点 —— 选址、成本核算、顾客评价、等位处理、上餐效率等。

在关注与考验面前,他们有的手忙脚乱,有的积极复盘。淄博烧烤热,给他们的门店带来了空前的热度,还有不得不面对的 “地狱级别” 的运营难度。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又惊又喜:新店踩上风口,加钱急招小时工

孙卫强 | 山东淄博商家

曾经创业失败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机缘巧合下开的淄博烧烤店,能踩上风口。

我是餐饮 “新兵”,之所以转行开烧烤店,是因为疫情期间,装饰工程项目被应收账款压得喘不过来气,最难的时候,把车卖了,把房子也抵押了。我不得不换一个现金流比较健康的创业项目。

在我们山东淄博当地,大伙儿都喜欢吃烧烤,消费频次非常高。正好有一个朋友是做烧烤的,我就跟着他学习。开烧烤店,属于低成本、低投入、低风险的餐饮创业。

2021 年,我投入十多万元成本开店,开了一家自创品牌的淄博烧烤店 “鲁小串”。但受疫情影响,门店经常歇业。

好不容易熬过了艰难的前两年,到今年 3 月,又因为老店的店面问题,不得不搬家。我把新店搬到一个停车场里,室内、室外的面积加起来有将近一千平米,一年房租十多万,4 月初开始试营业。

没想到,新店搬迁正好踩上了风口,我的店面恰好开在网红菜市场 “八大局” 里。从 4 月 10 日到现在,门店天天客流爆满,一天到晚都有顾客排队,经常是从早上 7 点多开始排队,排到晚上还有一两百号。

有数据统计,今年 3 月、4 月,淄博新增的烧烤店有三百多家。这其中,少数是老店开分店,多数是跟风开店,有的是烤腌制肉,有的是像我们一样,只烤鲜肉。

从外地专程赶来吃烧烤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小饼、小葱加蘸酱的淄博烧烤三件套供不应求。因此,就算市场上涌现了这么多烧烤店,不论是资深还是外行,老店还是新店,每一家都不愁客人。

我们店因为位置好,客人更是多到接不过来,原本为新店开业准备的大促都不得不下架了。近二十天,店里全员上下都是一刻不停地忙碌,后厨每天切肉要切 200 斤,还得串肉,准备蔬菜、小葱等;两位烧烤师傅从早上 10 点一直烤到晚上 10 点;我也不轻松,每天早上 9 点半到店,一直待到凌晨 1 点。

全城烧烤热,商家还没到彼此竞争的地步,但因为这是一门重人力的生意,很多老板现在最发愁的是招人太难。

我们店原来有七八位员工,但因为现在的客流量和用餐量太大,每天至少需要十来位员工。我只能临时加小时工,只要来应聘的基本都留下了。小时工的工资已经涨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虽然赚的是时薪,但折算下来,一个月也有六七千元收入。

还有很多老板担心被偷学烧烤技术。我就遇到过一个来应聘的店员,在后厨偷学技术。但其实他能看到的、学到的只是皮毛,真正核心的技术是表面看不到的。

最近十多天,我们门店的流水平均每天有两到三万元。我判断这波淄博烧烤热能持续到下半年的十一黄金周,有些商家搭上这趟车、赚几个月的快钱不成问题。不过,我暂时不考虑扩店,我想把这当作长久的事业,现在只想着怎么把这一家店经营好。

餐饮小白兼职开店,从日入五百到日入八千

慧慧|北京商家

我在去年就有开店做副业的想法,直到今年春节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当时,我们约在淄博吃烧烤,这顿饭给了我灵感 —— 好吃、有特色、北京没有同类型的店。就这样,我和我的 “死党”(淄博人)开启了合伙创业之旅。

现在复盘来看,作为餐饮小白,我们的创业,带着一点莽撞冲动和一点幸运加成。

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曾走南闯北学习各派烧烤技艺的年轻师傅。之前有过创业经历的他,带着我们在附近菜场买食材,以及家具、店内装饰、餐具、厨具等,更重要的是帮我们解决了腌肉口味的难题。

我们原本已经订好了车票,准备带着他到淄博学习技术,没想到,他只是品尝了采购来的淄博当地的腌制肉,很快就复刻了出来。

这位师傅还在成本核算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在选猪肉供应商的时候,从零售价砍到批发价,最后因为一毛钱 / 斤的差价磨了许久。他告诉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毛钱,一天至少消耗 20-30 斤肉,一天差价就好几元,这还只是一个品类,做餐饮就得从一毛一分里省出来,等你做成大饭店,一年能省一辆车”。

因为门店开在北京,我们在烤法上也做了一些调整。原本的淄博烧烤需要在桌上放一个炭烤小炉子,但考虑到北京对烧烤经营的相关规章,以及换成电炉的整体改电难度和成本,我们只保留了小饼、小葱、蘸酱的 “淄博烧烤” 三件套,去掉了小炉子。

今年 3 月 26 日,“鲁 C 小烧烤” 门店试营业。我们邀请了三桌客人,结果当天 11 张桌子全部坐满,开业还算顺利。但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小店经营惨淡,有一次下雨天,只有三桌客人,流水只有 500 多元。为了吸引客流,我每天下班就到地铁口、小区发传单,直到 4 月 14 日,终于迎来了转机。

我们一般下午 6 点开门,那天,还不到 5 点,就有人前来就餐,6 点时楼上已经坐满,楼下等位 20 桌,一直到凌晨一点才送走最后一桌客人。第二天是周六,下午 4 点多就开始来客人,最火爆时等位 40 多桌。

和客人沟通后,我才知道,他们都是被淄博烧烤的短视频种草后,在大众点评搜相关关键词找来的。

目前,日营业额最高能达到 8000 多元,虽然整体还在亏钱,但是因为网红探店、客流增加,我们突然有了一种被关注到的成就感。

但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遇到这波热度,我们发现,小店面临的挑战刚刚开始。

因为厨房面积不够大,导致上菜过慢。我们需要马上扩大厨房,同时增加烤炉和烧烤师傅。

这也暴露出我们的运营和管理问题。目前店里一共有 4 位店员,我和合伙人及我们的家属也在店里帮忙,但是管理依然比较混乱。最开始,我们是手写等位号码牌,后来接入了线上排队系统,但由于我们没注意到系统自动开放了线上取号排队,一些线下等位的客人觉得不公平,还给了我们一个差评。

我和合伙人都有自己的主业,最近,两个人每天忙到连睡觉都觉得奢侈。五一期间,我们准备重新调整店内的各项细节,尽快做出改变。

如果要把它做成一份长远的事业,还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淄博烧烤的风口还会持续多久?等风口过去,我们的真正的特色又在哪里?

开门半小时排队 40 桌,预约电话接到耳膜疼

大璐哥 | 厦门商家

淄博烧烤的突然火爆,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作为淄博人,我一直有把淄博本地烧烤推广到南方城市的想法,加上疫情期间主业收入大幅降低,我就和一个好哥们合伙开了一家淄博烧烤店。

和其他地方的烧烤相比,淄博烧烤有自己的特色。淄博烧烤一般是后厨将肉串烤到 6 分熟,食客将食材放在烤炉上加热,再卷上小饼加热十几秒一起吃。

为此,我在开店前,专门托熟人找了淄博本地烧烤店的老板买配方、学技术,学完回到厦门,我们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选址和装修,最后把店开在厦门老城区的居民区附近。

去年 4 月正式开业后,因为淄博烧烤好吃又出片,我们的店积累了一批回头客。

去年年底,我预感到年后餐饮生意会迎来复苏,但没想到淄博烧烤突然火得一塌糊涂,而且在淄博人集体的努力下,热度持续上升,我们这些在外地做生意的也跟着 “沾了光”。

我们这家 “淄博肉串” 是厦门岛内的第一家淄博烧烤店,也是目前厦门烧烤排行榜的第一。因此,“淄博烧烤” 的流量迅速转化成客流,涌进了我们店里。

但我店里只有 11 张桌子,能接待的顾客数量有限。目前店里加上我有 10 个工作人员,实在忙不过来。最多的一天接了 200 多个预定电话,嗓子冒烟、耳膜生疼,现在打电话只能按免提。

现在连工作日也和周末一样忙碌,很多人都是拖着行李箱来吃烧烤。上周一,我们下午 6 点开门,半小时后就已经等位 40 桌。前两天因为超负荷运作太久,不得不歇业休整了一天。

进入 4 月以来,如何接待好客人、安抚长时间等位的客人,成了我最焦虑的事。我希望保证客人的就餐体验,在厦门运营好我的小店,把真正喜欢淄博烧烤味道的客人留下来。

为此,我们门店取消了线上取号,只能线下取号排队,如果翻桌比较慢,到晚上 11 点以后就不再放号。我会跟店门口等位的客人强调,与其等两三个小时饿着肚子,不如先换一家,下次早点过来。

“淄博烧烤热” 从 3 月中旬一直延续到现在,开淄博烧烤店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我的第二家店正在装修中,争取五一期间开门迎客,也有一些外地朋友联系我寻求加盟。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慧慧为化名

天涯死后,社区怎么赚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ID:hyzibenlun),作者:杨知潮,编辑:原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除了死去,天涯已经很难唤起大众的关注了。

在没有一则明确的官方声明的情况下,天涯社区悄悄地关闭了。虽然官方自媒体半开玩笑地表示“我会回来的”,但其糟糕的财务状况表明,天涯的死去已成定式,有消息称,天涯社区已拖欠海南电信十几年的服务器费用,金额高达一千万多。

第三方数据显示,去年10月,天涯APP还有约50万日活,加上PC端的流量还会更多。听起来不少,但对变现能力较差的天涯来说,这一用户体量已经不足以活下去。

事实上,就算在巅峰期,天涯的赚钱能力也不怎么样。坐拥着巨大的用户量,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变现模式,直到2007年前后,天涯才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有一两百万的盈利,而这已经算是天涯在业绩层面的巅峰。衰落后的天涯更是资不抵债,2013年,天涯陷入3000多万的高额亏损,收入也才刚过1亿元。

如今,天涯的生态位早已被一些更先进的内容模式所取代。但这些天涯的后继者们,在变现能力上,真的比天涯强多少吗?

好内容换不回高收入

社区难赚钱,这是一个跨世纪的问题。从1999年成立开始,天涯就不被资本看好,彼时最风靡的是搜索和门户网站,BBS这种模式的商业变现显得充满未知。

相比于早早拿到融资、早早上市的百度和四大门户,天涯的商业化进程十分缓慢。在成立的前五年,天涯都还在为实现盈利而努力,没有自己成熟的变现模式。

但或许也是这种远离资本的环境造就了天涯独特的生态氛围。彼时的天涯论坛是单纯的,用户会纯粹为了分享而创作。版主们没有任何工资,只因对社区的热爱管理版块,而在今天,北京字节跳动一位内容审核最少也要6000的工资,还不怎么好招。

天涯还是创作者的摇篮,2002年,网络作家慕容雪村在天涯上连载了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部作品红极一时,还被影视化改编。此后天涯上还出现了《明朝那些事》《黑道风云二十年》《鬼吹灯》等影响力更大的作品。

优质的内容和生态吸引着用户,按照第三方统计,到2005年,天涯已经是全国第一的社区类网站,在所有网站中也能排到第30名。

有内容,有用户,天涯开始受到资本的青睐。

2003年前后,就陆续有投资机构和大企业上门,商讨投资和并购事宜。但或许是价格不合适,也或许是天涯对商业化有自己的看法,投资始终没有谈拢。

直到2005年,天涯正式接受大资本的入驻,连续获联想、谷歌等大企业的投资,但股权出让的比例并不大。

那两年,天涯的收入增长率高达200%~300%。但这样的数字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成立5年多,天涯此前几乎没什么像样的收入。

有了资本的注入,天涯的商业化才进入快车道。与现在平台们所做的类似,天涯需要自己的广告投放工具。2007年,天涯做了两款工具,分别针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投放广告,那几年天涯吸引到了大量广告主,包括京东、7天连锁酒店、Maso等知名企业。

2007年时天涯创始人邢明透露,天涯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但规模大约只有一两百万人民币,这对于全国第一的社区网站来说远远不够。

不够就得找变现模式。社区最常用的模式当然是广告变现,但天涯的广告却遭遇用户的大批抵制广告,天涯必须想出变现的新方法。2008年筹备上市前,天涯内部有人建议做电子商务,有人想做游戏,有人要走媒体方向。天涯的想法相当超前,今天的电商和游戏就是快手和B站的重要收入来源。

但在当时,分辨哪些靠谱并不容易。邢明后来说:“社区发展方向上难达成共识,这是天涯在08年遭遇最困难的事情”。

那几年,天涯几乎尝试过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SNS、聊天软件、与网店联合运营……天涯还非常超前地提出了转型成“虚拟社会的生活商务综合平台”,有点像现在抖音的发展方向。

天涯在各种模式中摇摆不定,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真正定位,这也没办法,内容社区的变现问题实在是难以解决。

解决不了,那拖着吧。

邢明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行业的名言是‘剩’者为王,在互联网行业,只要坚持下来,就有盈利空间。”他还用腾讯的故事作为案例,马化腾曾经也困于变现模式,但后来几乎做什么都能赚钱。

遗憾的是,天涯不是腾讯,也并没有成为剩下来的那一个。

没赚过钱的天涯出局了

天涯的崛起用了许多年,但陨落只用了一两年。

2008年,天涯在社区网站中仍然如日中天,产出了火爆全网的网络小说《黑道风云二十年》。邢明对天涯的商业化充满信心,他自己预计,2009年天涯的利润有望达到8000万。

但还没赚钱,天涯就被时代抛弃了。

2008年,校内外和开心网风靡全国,开启了SNS时代。相比于BBS,这种模式有了熟人社交作为基础,可玩性更多,逼得天涯自己都向SNS模式转型,但没等天涯转型SNS成功,这一模式又被更先进的模式取代了。

一年后的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版正式发布,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微博时代。

2010年底,周源与两位合伙人联合成立了知乎,三个月后,他们拿到了李开复的投资。虽然产品模式不同,但早期知乎相当一部分用户都是来自天涯,双方的社区氛围也十分接近。

普通用户找到了更好玩的社区,创作者也因收入问题而出走。

在天涯刚刚崛起的年代,互联网的创作纯粹出于分享,但分享毕竟不养人,大米白面才养人。几乎每一个在天涯崛起的作者都会被起点这样的付费小说平台签走,在那里他们能拿到几十万甚至百万的大合同。发展好的,甚至能上任CEO投资影视作品。

而他们走后留给天涯的,只有书籍出版或者电影上映后末尾的一句“鸣谢天涯社区”。

在众多新平台的挤压下,仅仅到2009年,天涯已经肉眼可见的衰落了,一些爆款帖子的阅读量明显不比以往。上市计划也放缓,天涯自己说是资本市场形式不好,但外界普遍猜测,真实原因是天涯的财务数据太差没有通过审核。

此后的天涯还活着,也有着一定体量的用户,但已经淡出了主流大众的视野。天涯巅峰期都赚不到钱,衰落后的财务状况更是没法看,不仅遭遇严重的负债问题,甚至创始人邢明的股权都被质押出去。

2015年,没机会在创业板上市的天涯转而投向要求更低的新三板,终于圆了多年的上市梦。但也因此暴露了自己惨淡的财务状况。

据招股书披露:2013年和2014年,天涯分别净亏损3116万元、4465万元,两年的收入1.07和1.04亿,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净资产从2013年的2906万下滑到2014年的494万,每股净资产还不到1毛钱。

已经到了2015年,天涯想的招和七八年前还是一样的:“建设移动兴趣社交平台建设,围绕“社区游戏化”“社区型电子商务”进行转型升级布局。”但如果好用,这些办法早就应该奏效了,谁都明白,天涯已经走投无路了。

由于未公布2015年的财务数据,天涯上市仅仅6天后就被暂停转让。宁可被处罚也不敢发财报,天涯经营状况的严峻可见一斑,倒闭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

与此同时,新的社区形式已经逐渐成熟。那些从天涯成长起来的作者几乎全部被起点收编。爆款文章转移到了微信公众号。至于聊天吵架,微博代替BBS成为最主流的文字社区。长文字也没死,知乎成为新时代的天涯。

他们曾经亲手为天涯掘坟,但在夺走天涯们的用户后,却也陷入了和天涯一样的赚钱难题。

淘汰天涯的他们,自己赚到钱了吗?

内容化是互联网产品的共识,在今天,无论淘宝、京东还是美团、支付宝,甚至是BOSS直聘和携程,都将内容化作为重点布局。

但在所有平台都做内容的同时,内容社区自己却不赚钱,尤其是和天涯一样的图文社区们。除了背靠阿里的微博和盈利状况尚不明确的抖音,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不亏损的主流内容社区。

上市公司里,日活超过8000万的知乎2022年全年营收只有36亿,成立近13年仍在亏损。想上市的虎扑已经多次IPO失败。视频平台的商业化情况比图文平台好了太多,但最大的两家上市公司B站和快手去年净利润也都为负。

归根结底,内容离用户很近,但离钱太远了。

天涯之后,历代社区也都绞尽脑汁的思考变现方式,但遗憾的是,十几年后的后辈们仍然没什么有新意的变现手段,甚至他们做的都是一些天涯尝试过的手段。

首先是电商,几乎每一代内容社区都想通过把交易转化搬到自家平台的方式来直接变现流量。早在十几年前,天涯掌门人邢明就提出:“社区植入商务将是对淘宝这些现有交易平台具有颠覆性的新商务应用。”

十几年后,社区植入商务颠覆淘宝了吗?

即使是有电商基因的小红书,电商交易量至今还不足以让淘宝、拼多多和京东过于紧张。知乎这样的用户难以转化的平台更不必说,电商收入在其财务数据里几乎没有体现。

视频平台那边的情况好了许多,快手算是电商做得非常成功的一家内容社区,去年GMV超过9000亿元,但在2022年的财务数据里,包括电商的其他服务收入占比也只有10.3%,仍然比不上广告收入的五分之一。

2023年的今天,虽然抖音和快手在电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还没有内容社区真能像天涯掌门人邢明期望的那样颠覆淘宝。

除了电商,还有平台想搞内容付费,这也是天涯曾经尝试的模式。最像天涯的知乎在2019年推出了盐选会员体系,此后这一模式不断演化,目前成为了一种付费内容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花钱看故事会。2022年,这部分收入在知乎总收入中占比已经约为35%,算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

不过盐选会员与知乎原有生态极为不符,许多老用户都十分抵制这一模式,如果进一步发展,很可能伤害知乎原有的形态。在经历2022年翻倍式的增长后,这一业务创造的收入与广告和营销收入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除了付费内容, 知乎还在尝试职业培训,但这些都还在探索阶段,能不能赚钱谁都不知道。

图:知乎的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本质就是广告

目前在内容社区中唯一被验证可行的创新变现方式是直播,特别是秀场直播,这是真正能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模式。但其和文字平台不契合。视频平台虽然能做,但这一行业已经过了风口期,各大直播平台的收入都在下滑。

绕来绕去,社区最靠谱的变现方式还是古老的广告。

从天涯成立的1999年到2023年,涌现过多轮内容社区的风口,兴起过多种社区形式。但不变的是,内容社区的钱永远难赚。20多年来,内容社区商业变现手段上几乎没有什么创新,仍然逃不过广告和电商这两个最主要的手段,且几乎没有平台能够跑出一条真正能取代广告的支柱业务。

毕竟,只要内容本身是免费的,内容离钱本身就太远,想赚钱就不可能轻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ID:hyzibenlun),作者:杨知潮,编辑:原野

天涯往事

昨天听说天涯社区打不开了,一试,果然。

图片

于是想写写我的天涯往事,本来计划明天,算了,不等了,就今晚吧。

都是流水账,我随便写,诸位随便看。

一、缘起

我大概是2000年注册天涯的(没办法,打不开了,没法查证,我记性又差),印象中好像是在《南方周末》看到一篇关于天涯的报道。上网是在东莞虎门南栅工业区的一个网吧,那个时候我在那里打工,可参见我的文具厂往事。

前几天我还写了一篇谈读书分享的,说“看书是为了找答案,或者是为了跟人吵架”,此处的“吵架”就是在天涯吵架。天涯对我的意义,就是在工厂之外打开了一扇窗户,想想看,在厂里,谁跟你谈自由民主、国家命运啊。我记得当时给《南方周末》写了一封信,说我“很寂寞”,所幸,后面找到了天涯,一点不寂寞,热闹得不得了。

那时候,我每个月跑一次广州深圳,就为了买书(东莞没有像样的书店),买回来看了马上去跟人吵架。回头看,那段时间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要说读书、理解并写出来,一定没有比吵架更有效的方式——所谓如饥似渴,就是这个意思。

从一个没文化的高中生,成长为一个谈论世事还算言之有物的人,这都得拜天涯所赐。我曾经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一份报纸两个人:《南方周末》、胡适之和王小波。其实天涯对我的影响,还要大很多。

二、朋友

除了个人成长,另外一个收获是朋友。我成年后最好的朋友,大部分是在天涯认识熟悉的。而且在我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环节,都是他们帮助了我。

一个是阿登。从工厂出来,是阿登帮我渡过了最艰难的转型期。那时候我一门心思想要进入文化行业,再也不想开机床,然后就失业了一年:半年住在堂姐家,半年住在阿登家。那时候他刚毕业,自身难保,还是收留了我。后来我在一家书店找到工作,也是跟他一起租房,他付大头,住小房间,对了,那是程益中的房子。

然后是老莫,把我从广州叫到了北京。到现在,我在北京已经快20年了。老莫也是我思想上的指路者,记得有一次我看不懂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老莫说,你就当他是在传教好了(大意,不准确)。这么一说,豁然开朗。那时候不少人被称为老莫的门徒,包括前不久电影《不止不休》男主角的原型韩福东,也是被老莫叫到北京的。

还有石扉客,我进入传媒行业就是他介绍的,而且一下子让我这个学历低没有任何媒体经验的人进了央视新闻评论部。我的第一次采访也是石扉客带着去的,做一个卖淫女被杀的案子,至今犹记,在收容管教所采访她的同监,我汗如雨下。然后我跟石扉客也一起租房了一两年,半夜熬稿子的时候,经常窜到他房间的哀号。

在天涯,我还结拜了三个兄弟:黄阿狗、小闲和如风。我记得好像是跟阿狗打电话,聊着聊着觉得不如结拜兄弟吧……好啊……对了,小闲如风人不错,不如把他们一起结拜了……可以啊,要征求他们意见吗?……不用吧,回头跟他们说一声就行了。于是就都结拜了。那时候小闲在天涯连载他的《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如风是天涯的管理员。

三、那些人那些事

说到天涯的人,绕不过去的是王怡,关天茶舍的斑竹。我送过他一张贾樟柯《任逍遥》的木刻海报。他写过一篇《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我写了同题。他辞去关天斑竹之后,我去了海外网站海纳百川,使劲吹捧他。无论学识、文笔、勇气、智慧,他都是第一流的,我一直认为,他是中国70后中最杰出的人物,没有之一。

还有一件事,是教师李尚平被枪杀事件。石扉客去了当地调查(那时候应该还没做记者),介入甚深,我跟他商量在网上给李尚平老师做个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后来过了许多年,还一直有人去悼念。石扉客那个帖子,也时不时被人喊起来。对了,那时候我没钱,建纪念馆要交钱,还是问石扉客要的。后来他跟我说,那时候他也穷得要命。

后来天涯开了一个新闻众评的板块,我、阿登和石扉客是斑竹,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在天涯做斑竹。五岳散人当时经常写时评,是众评的常客。还又一位是四川曾颖,文如其人,温和坚定且悲悯,后来我回成都,专门找他一起喝过茶。

在天涯,我的最高成就是当选了关天仲裁委员会委员。当时关天茶舍经常发生与斑竹的争议,为了限制斑竹的权力,民选了一个第三方仲裁机构,大家都很积极,参加的人都郑重其事的写了参选宣言。最后选出了9名委员,我得票最多(不是因为我见识有多高,大概是大家觉得我为人比较厚道,谁能想到我今天变得这么刻薄有攻击性)。9人当中,还有一位唯一的左派,就是马前卒,现在人称马督工。

四、从线上到线下

大家并不满足于只在线上说话,总会延伸到线下。

2003年3月发生了孙志刚事件,除了线上谴责抗议,很多人去了线下。阿狗去了世界之窗,我和一些网友去了海珠广场。认识了一个广东的朋友,叫钟颖川。我很奇怪,问他:你一广东人,来凑什么热闹?他说,我可能不会被收容遣送,但谁能保证我其他时候不会被搞?我至今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等我们到了四五十岁,如果社会不如我们的意,千万不要抱怨,因为这就是我们不负责任造成的。”

这件事之后,还有一位叫温克坚的网友做了文化衫分发,我记得我选的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头像是孙志刚。这件T恤后来弄丢了,很可惜。

那时候我已经在广州学而优书店做店员,以书店的名义,组织了一次线下讲座,请的是中大的袁伟时老师。现场来了很多天涯的网友,声势很大。第二次线下讲座请的是杨支柱,支柱兄从北京赶过来,预定的宾馆被临时取消,于是大家都去了附近的一个公园,边走边讨论。

03年底到了北京,这样的线下论坛搞得热火朝天,三味书屋的论坛持续了很多,秦晖、贺卫方、陈志武等自由派公知都来讲过。还有一次是王怡,那也是我第一次做主持人,幸好不用我说什么,大家自然会讨论得很热烈。论坛结束,意犹未尽,大家一般还会在附近找个地儿聚餐,继续讨论。

多年后我还去过一次三味书屋,书店还在,店主也还在。

五、尾声

06、07年左右,我基本就不怎么上天涯了。很多网友也都离开了天涯,去了其他地方。

这里面最有勇气的人进了监狱;很多人去了媒体,当时媒体人中有过天涯经历不在少数;还有人去了国外,最近的一个是慕容,他出版了一本关于武汉疫情的书……更多人在苟延残喘,但仍不死心。

十年砍柴,是我们当中最勤奋的表达者,最近公号写得少了,书法写得多了。

我的兄弟如风,去了成都,人称风哥,这两年组织了无数的线下活动,创造了所谓的“成都生态”。

我很讨厌煽情,但如果不惮于煽情,那么,可以这么说:天涯,我们永难忘怀的青春岁月,永不消逝的精神家园。

如今最火的户外运动,为什么是自行车?

北京长安街从建国门到复兴门这一段,总共13公里长,不仅路面平坦宽阔,还区分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并禁止摩托车和电动车通行,因此非常适合骑行。近两年,每当夜幕降临,就会在长安街上看到大量骑行爱好者,公路车、山地车、旅行车、折叠车、共享单车,“各行其是”。
曾经长安街是很多新手刷成绩的地方,大家会在专门的骑行软件上设置长安街赛段,所有通过这一路段的骑友都会将成绩自动上传至软件,根据平均时速实时更新排名。但现在他们已经不鼓励大家再“刷长安街”了,因为近两年长安街上的骑行者已经多到提不起来速度了,人多提速也危险。
图片
西长安街上的骑行者。长安街曾经是新手刷成绩的路段(视觉中国 供图)
实际上不仅在北京,近两年,从上海的浦东滨江,到成都的天府绿道、广州的阅江路碧道,对中国人来说再日常不过的自行车运动好像正重新成为一股热潮。只是自行车的样式变得越来越丰富,骑行者的装备变得越来越专业,骑行也不再是简单的通勤方式的复兴,背后包含了运动健康、社交、环保等一系列议题。
骑意俱乐部负责人何冬东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经营自行车店。他从业20多年,见证了自行车市场的起落。以他的观察,自行车第一次火爆是2003年。“非典”来了之后,当时他在新街口的老店卖的都是300元一辆的通勤车,一天营业额能达到一两万。第二次热潮是禽流感后,持续了几年,之后市场在2015年进入下滑期,他将北京的店面从8家砍到4家。第三次就是2020年以来了,在新冠疫情期间,骑行成了为数不多的不会与他人产生太多接触的户外有氧运动,自行车市场供需倒挂,甚至一度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由于受制于供应链产能,很多人要等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收到车。不仅中国如此,欧美自行车市场同样在这两年迎来了大爆发,很多店面一天之间就卖光了全部库存。何冬东还发现,这两年,年轻人取代中年人成了买车主力。
图片
自行车回归城市生活,打开了“中速前进”的生活视野
根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数据,中国参与骑行运动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2019年的0.3%增长到了2022年的1.4%,在小红书用户调查中,骑行力压徒步和露营,成为2022年度最受欢迎户外运动。法国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兰在《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一书中总结说,在自行车200年的历史中,汽车取代自行车成为现代化交通工具后,几乎每当人们以为骑行可能就此消失时,它总会奇迹般地留存下来,甚至,不久便迎来一波新的繁荣。每一次,骑行的发展转折都超乎时人的预期,就如人们很难料到,自行车会在近两年意外地再次火热。
当然,前两年的疫情,催生出了很多户外运动的普及,从陆冲到路亚,从露营到自驾,甚至有一种说法,如今的自行车骑行,被认为是与飞盘、露营齐名的户外三大件,堪比上世纪70年代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组成的结婚三大件。那么,和徒步、露营、自驾相比,同样是流行的户外活动,骑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吸引力?
图片

环太湖沿路多数路段修有骑行绿道,实现真正的贴水而行(于楚众 摄)
实际上科学家们很早就对骑行进行了一系列测量、比较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行人的体能消耗是骑行者的3.5倍,自行车的覆盖距离是步行的12倍,每次停车再起步消耗的体能大约等于前进80米的体能消耗,骑行向上爬升1米的消耗相当于水平前进50米。美国生物学家万斯·塔克曾比较过多种动物和各类交通工具的前进效能,结果显示,自行车在所有比较的事物中效能最高,排在鲑鱼、飞机和溜冰之前。
至于骑行有别于徒步、自驾、露营的独特之处,我将这个问题向我所有的采访对象提出,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都给了我几乎相同的回答:开车太快,走路太慢,骑车刚刚好。这种可以掌控速度的感觉,让人获得一种自由;骑行者可以在快慢之间转换,并能在由此营造出的“中速风景带”中,足够从容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长短随心的里程、挣脱都市藩篱的快乐与自由、破风而行的速度感、沿途的风景,都只能部分描述这项运动的魅力。因此我们决定,几个同事分头去体验不同的路线,与热爱骑行却目的各不相同的人们聊一聊,他们从骑行中获得何种乐趣。
图片
偶遇的一支从贵州来的重装骑行队伍。在海南岛,每个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骑行方式(黄宇 摄)
我的同事肖楚舟去了最有骑行社群氛围的城市上海。作为骑行小白,她骑辆近两年爆火的折叠车“小布”,跟着大家一起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中。她发现,很多拥有“小布”的人,也还拥有一辆公路车,骑行者可以在休闲与竞速之间相互切换。她还发现,过去开在街角路边的自行车行,现在开进了商场,店里除了自行车,还出现了咖啡吧、啤酒吧,售卖漂亮的骑行裤、骑行鞋、头盔等周边产品。像她这种骑行小白和全年龄段家庭成员的加入,让骑行运动的受众扩大了许多。“无论是骑行通勤的上班族、骑行社群的发起人,还是关注城市慢行系统的建筑师,都体会到城市骑行的热情高涨⋯⋯背后是城市道路规划理念的转变,还有在‘中速前进’中被重新启发的生活主张。”
杨聃采访了北京“狂魔车队”女队队长茶壶。与休闲骑社群氛围浓郁的上海不同,北京郊区多是起伏山路,从戒台寺到妙峰山,从灵山到109国道,京郊的上下坡是竞速爱好者的天堂。杨聃跟着有“爬坡女王”称誉的茶壶去了京郊,试图从旁观中理解竞速骑行的魅力。但是最终茶壶告诉她,曾几何时,她把骑车环游世界当作梦想,而今她却更享受跟亲人或是三五好友随意去到一个地方,以骑行感受生活。
图片
茶壶在许多路段有“爬坡女王”的称号(赵嘉珩 摄)

在城市之外,我们还想回到那些骑行爱好者的经典路线上,回到真正的“中速风景带”中。我们也好奇,这两年城市骑行的再次火热,是否会影响这些经典路线?骑行者在日常骑市区、骑郊区、练爬坡、练下坡时,都在为哪些路线做准备呢?有多少人会真正地上路?
同事艾江涛因此去做了环太湖骑行。全长300公里的路程需要3天骑完,由于靠近城市,这条经典线路与都市、与城市骑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艾江涛在这条路上深深感受到城市骑行者带来的“内卷”压力,人们骑着公路车,以每小时三四十公里的配速从他身边掠过。
陈璐去了冬季骑行圣地海南岛,环岛全程900公里,通常骑一圈需要一周时间。海南岛的线路选择非常丰富,既有领略热带风光、村庄错落的沿海骑行,也有原生态的五指山爬坡路段,且沿途服务完善。陈璐与几位初级女骑手组成一队,每天观察骑行带给她们的变化。最后她发现,休闲的慢骑或许是体验地道海南味的最佳方式。骑行途中,“有人加入就有人离开,就算没有先约好,注定会相遇的人,无论如何一定会再见面的”。
图片

海南岛东线骑行穿过的椰林乡道,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宇 摄)
我在出发前,一直在选环青海湖还是318国道川藏线之间犹豫。环青海湖是大部分骑行者走出城市的第一站,也是前往至高荣誉318国道川藏线前的拉练站,作为全国知名度最高的骑行路线,据说旺季时每天有几万人在这条路上骑行。此外这里每年还举办中国最高级别的骑行洲际比赛,赛事级别仅次于环法、环西、环意。但就在我找到青海湖的联系人之后才得知,4月份因为天气寒冷,还没有人环骑青海湖,要等到5月中旬才有骑行者陆续来到这里。
但318国道川藏线,一年四季都有人骑上路。很长时间以来,318是骑行者的终极目标之一。这里以沿线各类骑行配套服务成熟完善著称,从食宿,到驮包、修车、救援,都无需担心。随着近两年骑行的再次火热,以及318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新手也敢于踏上这条路。年轻的骑行者们,能在这条传奇的路线上收获什么呢?
图片
318川藏线是很多骑行者的终极目标(蔡小川 摄)

然而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很实际:通常骑一次318川藏线需要25天左右的时间,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见识、感受、体会这条路呢?我的一位采访对象,8天川藏挑战赛的组织者、有着十几年川藏线骑行经验的豪客建议,如果时间匆忙,可以重点从两个点感受:第一个是成都起始点,在这里能听到很多人出发之前的豪言壮语;第二个点是在相格宗,接近全程三分之一处,是318最长连续陡坡之后的驿站,到了这里再听听骑行者们怎么说。两个点一对比,就能看到骑行318给这些人带来的变化了。
在成都起始点服务站每天送往迎来无数骑行者的笨叔否定了我认为318是骑行者至高梦想的判断。他说,318实际上是骑行者最初级的长距离骑行路线,是长距离骑行的起点,是登堂入室的门槛,因为318实在太完善了,什么都有。“只有在完成了318之后,他们才有可能骑行317、青藏、滇藏、香格里拉环线等路线,因为这些路线没有那么多服务和保障。”
图片
即使过往一直是独行侠的骑行者,在川藏线上也想搭伴骑行(蔡小川 摄)
在所有这些路线上,我和同事们都会问骑行者,骑行的魅力到底是什么?也许回答不尽然一致,也许同一个人,在起点的回答,与半路上的回答,再到终点的回答都不一样。我们也希望,通过阅读这期杂志,会有越来越多的骑行爱好者前往这些路线,在这些景点路线上真正感受骑行的快乐。那种,清风拂面的快乐。

“淄博烧烤”成顶流,谁是最大赢家?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翟元元 习睿

封面来源| 图虫创意

山东城市正在接力成为“顶流网红”。

继山东曹县走红网络后,淄博烧烤日前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出圈。“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已经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不少人将淄博定义为新的网红打卡地,短视频平台上关于“淄博烧烤”的相关视频总播放量已经超过62亿。

自3月开始,爆火一个月多之久的淄博烧烤,热度仍在持续攀升。从餐饮到酒店住宿、出行打车,淄博烧烤已经撬动了整个淄博旅游热。数据显示,仅3月份,淄博接待外地游客48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4%,旅游收入增长了60%。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淄博游客预计将超过12万人。美团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

烧烤店从业者成为淄博烧烤热中第一波吃到红利的人。淄博鲜羊村烧烤店老板告诉Tech星球,因为客流激增,客人咨询、预约的过多,他现在手机已经不敢开机,门店单日营业差不多是过去的2至3倍。即使是地处偏僻的烧烤店,生意也实现了翻一番。另一位烧烤店老板向Tech星球表示,他们家销量也比过去增长了2倍。

酒店、民宿老板,还有网约车司机,也在淄博烧烤热中迎来后疫情时代的“高光时刻”。民宿老板陈静告诉Tech星球,今年“五一”,民宿8间房提前半个月都已经被预定。根据滴滴提供的数据显示,4月以来淄博的打车需求持续上涨,4月18日通过滴滴呼叫网约车、出租车的打车需求同比去年上涨120.81%。

很少有城市像淄博这样,因为烧烤带火一座城。不少淄博人感慨,上一次淄博这么出名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也有人提出了疑问,淄博烧烤热能火多久?红利还能吃多久?

烧烤店营业额增长2至3倍,老板忙到手机不敢开机

烧烤店一线从业者,亲眼见证了淄博烧烤走红的全过程。

大众点评上位列烧烤串口味榜第一名的鲜羊村烧烤店老板向Tech星球表示,自过完年后,淄博烧烤门店的客流便逐渐开始增多。明显的客流激增是在3月初,山东省内大学生组团去淄博吃烧烤,再后来延伸成全国各地的人都去打卡。于是区域性烧烤就发展成了全国性烧烤地标。

“你在抖音上刷到的,实际情况比那个还要火”,鲜羊村烧烤店老板告诉Tech星球,他现在一天工作节奏是,早晨6点多起床,7点多到门店,晚上12点多下班,凌晨一点左右才能彻底躺下睡觉,“整天跟陀螺一样一刻不停地在转。”

消费者的热情转化到烧烤店就变成了生意。顾客太多,排队等位便成了淄博烧烤常态。一家网红烧烤店,用户可能需要等上2至3个小时才能吃到,其他不太出圈的网红店,也需要排队不同时间。

鲜羊村烧烤店老板称,为了不影响客人用餐体验,他们烧烤店采用控号策略,根据自己的接待能力发放排号,一次发放几十个号,过一段时间再放号。但即便如此,顾客有时候也需要等上1至2个小时。

地理位置偏远的烧烤店,也迎来自己的客流高峰。淄博小野烧烤店老板告诉Tech星球,过了年就是淄博烧烤旺季,这是规律。淄博烧烤在短视频平台出圈后,客流更多了,打电话咨询的人也明显增多。以前工作日跟周末界限分明,前者生意冷淡,后者生意繁忙。现在一周七天都很忙,晚上人多的时候客人也得抢座。“累并快乐着”,小野店老板坦言道。

小野烧烤店开在美食城里,餐桌有限,只有20张,位置也不像其他网红门店那样占据位置优势,但营业额也比之前增长了2倍。小野店老板称,他们现在一天差不多卖三四千串烤物,这个数量过去只有在节假日高峰时才能达到,现在日销三四千串已是常态化。他们中午甚至不再开放团购,因为肉串串不出来,本身晚上就已经很忙了,连轴转的状态。“张店那边能放下几百个餐桌的烧烤大店,营业额可能都不是猛增了,而是飞增了。”

当然,没有一个老板会拒绝挣钱的机会,淄博烧烤生意火爆,但对烧烤店老板而言,也并非全是令人开心的好事。鲜羊村烧烤店老板直言,现在太累,不希望有些人盲目跟风。另一家网红烧烤店老板,甚至因为超负荷工作而宣布暂停营业三天,称保命要紧。

即使烧烤店老板有意扩大生意规模,但招工难严重制约了大家的接待能力上限。鲜羊村老板称,所有的店都在招员工,但招人很难,现在忙,干得活多,大家要求的工资也就更高。但对于烧烤店老板来说,员工工资支出占比太多,又会拖累整体利润率。无奈之下,老板只能亲自下场。小野烧烤店老板表示,餐饮业利润点很透明,除去房租、员工工资,只有30%利润。所以现在她不仅自己上,而且得一个人顶5个人用。

随着“五一”小长假临近,烧烤一线从业人员将面临更繁忙的大考。

“网红区酒店全部满房,本地居民出租自家空房”

烧烤带火的不光是餐饮行业,酒店住宿行业也吃到了这波红利。

陈静在淄博的民宿有8间房。从3月初,陈静开始接待山东省外游客,尤其在周末,8间房全都被前来吃烧烤的年轻人预定走。而从4月开始,民宿连工作日也都是满房状态。

陈静对于突如其来的爆单感到很意外。过去两三年时间里,陈静的民宿多半住着淄博周边或是本地居民,她第一次接待这么多省外游客。

陈静也是第一次经历,“五一”节假日期间的房间提前半个月就被预定满。“从4月28日到5月2日的房间都已经没了,但每天还是接到很多的电话咨询订房”,陈静告诉Tech星球。在过去,“五一”期间民宿虽然也会被预定满,但只会提前几天时间。

满房也带来房价的上涨。在淄博市区,一家连锁酒店的大床房一晚的价格在210-230元之间。4月下旬,同样房型一晚的价格是150元左右。而在淄博旁边的东营市,同样的连锁酒店在“五一”期间的价格也在150元左右。

陈静也把“五一”的价格上调,但没有上涨得特别高,一晚在300元左右。而平日的价格也在250元左右。“区里前几天特意开过会,大家都不敢涨得特别厉害,都在正常涨幅范围里”,陈静告诉Tech星球。

陈静的民宿在淄博张店区,是淄博的市中心。牧羊村等在短视频平台上火出圈的烧烤店都在这。在张店区的酒店、民宿“五一”期间基本都是满房状态。在线上平台上,已经很难在张店区找到一间空房。

加入这场狂欢的,还有淄博本地居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淄博本地居民开始把自家空房对外租客。张金利就想趁着“五一”,把自己在张店区的一套90平的空房对外租客,一晚688元。

她试探性地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淄博民宿出租的内容,没想到立马有人联系问价格。“我那个小区位置比较好,附近的酒店全部都租满了”,张金利告诉tech星球。她已经申请入驻一些在线旅游平台,想给空房增加更多曝光。

为了一顿烧烤,年轻人并不在意住在哪。Tech星球咨询了近10家自家出租房,“五一”期间的房间都早早被预定。陈欣也把自家一套三居室对外短租,按每人150元一晚算,一套房一天可以租住6个人。一天的收入就有900元。从4月28日到5月2日,三间房都已经被预定满。

而相比民宿和酒店,陈欣和张金利等这些淄博本地居民几乎没有成本,也不用担心热度消失后,空房的压力。他们可以迅速加入这场狂欢,也可以不费力地抽身离开。

陈静已经忙到没有时间算这个月的流水。每天招待入住的客人,还要不停地接咨询电话。她也不知道几乎天天满房的一个月会是多少销售额,但相比平时,收入肯定翻了至少一倍。

网约车订单多到接不完,淄博旅游热或持续至“十一”

客流带动的不仅是烧烤和住宿,网约车司机也正享受着突如其来的红利。

“已经有一个月时间,每天订单多到接不完”,滴滴平台上的网约车司机赵鑫晨如此告诉Tech星球。

自从淄博烧烤出圈后,他每天都守在火车站附近的停车场,将全国各地来的年轻人送往各个烧烤店和网红打卡地。赵鑫晨每天跑车的时间和往常差不多,但空车时间大大减少,“基本几个地方都能连起来”。

他算了下,每天只要正常出车,每个小时的流水至少能达到30元。另一位网约车司机李疆也透露,他现在一天的单量是之前的两倍,最多的时候能跑40单。周末的流水至少能有600元,工作日也能有400元。

从烧烤餐饮、到酒店住宿,再到网约车,几乎多个行业从业者都享受到了“淄博烧烤”的红利。所有人都希望这波烧烤热能长红不衰。鲜羊村烧烤店老板表示,现在不止烧烤店用心,淄博各级政府都非常支持,开展各种各样的监督监管、检查,“大家都希望淄博烧烤长红”。

淄博政府的确响应迅速,及时将淄博烧烤的社交流量打造成了城市名片。新增21条烧烤定制公交线,增加24列从济南到淄博的周末烧烤专列,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筹备烧烤协会,还将举办烧烤音乐节等等。4月16日,山东淄博市发布《关于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要求宾馆餐饮、交通运输、旅游景点景区等明码标价,杜绝欺诈。

店家们也理解“有潮来也会有潮往”,不过按照往年旺季时间,不少人觉得淄博烧烤热至少可以延续到“十一”假期。

现在最大的变量就是消费者。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很多人冲着社交热度前去打卡,但这种行为更多属于单次消费,很难形成复购。

上周五晚上从北京专门开车前往淄博的任涛告诉Tech星球,以后如果有机会路过淄博,并且没这么多人的话,可以继续去体验,但不会单独去吃了。眼下的淄博属于“酒店订不上”“烧烤排不上”“车票买不到”。

网红城市需要消费者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及预算。任涛称,当时酒店订不到,他们只好改住在济南两天,然后从济南开车到淄博吃完烧烤再回济南住。

排队有多夸张呢,任涛告诉Tech星球,他们去了五个烧烤广场,每个广场里大概有8-10家店左右,都没吃到。因为人太多,老板们的反馈都是因为没有肉了,所以不给排号了。任涛表示,其实那几家烧烤广场基建环境都不是很好,就是一块空地放上一张张桌子烤炉和小马扎。但即使这样简陋,也依然是一座难求。

没能在烧烤广场吃上,任涛最后在回济南的路边找到一家烧烤店,才终于吃上淄博烤肉。“我觉得味道很不错,吃法跟在北京吃到的烧烤都不一样,有小饼蘸酱再夹肉和小葱调料。”任涛也表示,有可能当时的确是又饿又累了,记忆出现偏差,让那顿烧烤回忆起来显得尤为好吃。但是以后,他不会专门因为烧烤而去一趟淄博。

像任涛这样的消费习惯,让没有其他出圈旅游景点的淄博,看起来缺少了一点像三亚、西双版纳、西安等那样生命周期比较长的网红城市基因。如果要长红,淄博还需要在烧烤之外,发掘其他特色资源和因素的加持。

(文中陈静、陈欣、张金利、赵鑫晨、李疆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