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巨头绝不会松口的

社区团购最近闹得很凶,一边互联网巨头们激战正酣,另一边上头一顿批判,瞬间让巨头们噤若寒蝉。

那天突然看新闻说,拼多多美团宣布退出社区团购,花爷直接愣了一秒,what?花了这么大精力血战,说停就停了?

果然,后来辟谣了,业务还没停,偷偷的发展,宣扬的不要。

为啥花爷认为巨头不会这么轻易松口呢,因为社区团购是10年才会出现两三次的机遇,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前百度滴滴的产品大佬俞军说的。

我估计很多互联网巨头的高管们,也都是这么想的。

那社区团购凭啥十年一遇呢?不就是买个菜买个油吗?

咱们详细唠唠。

1.社区团购为啥又火了

不关注互联网的,可能以为社区团购是个新东西。

其实不是。

2016年开始,就有过一波社区团购的创业潮,松鼠拼拼、呆萝卜、你我您、十荟团等一波公司,名声都蛮大的。

但到了2019年,这些公司有的资金链断了、有的因为涉嫌传销暴雷了、有的被整合收购了。在19年底基本的论调就是:社区团购不行了。

那同一个项目,为啥之前不行,到2020年又火了呢?

就因为拼多多、美团、滴滴能烧钱吗?

不是,烧钱是一方面,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区团购看上去名字没变,但到2020年,模式变了。

大家知道,社区团购里有个很重要的角色,叫团长。

在旧模式里,社区团购对团长的要求很宽松。不管是小店店主、宝妈,只要有点时间,不管你是专职全职都能做。

然后这些团长,负担的责任还非常重。团长需要在小区里做拉新、运营微信群、培养代理、甚至偶尔还要送货。

简单来说,旧模式的团长,本来就招了一帮普通老百姓,分配给老百姓的工作还特别多,又要当爹又要当妈,什么都指望团长干。

我就问一句,下沉城市有多少人有这能耐?

但现在不同了,美团、滴滴、拼多多们招团长有2个要求:

1.有配备冷柜的小店。

2.有个微信群(拼多多的团长甚至都不太care微信群)。

看到没,新模式的门槛变高了,但团长的任务却变轻了,基本就是个“社区自提点”。

我也不指望你做太多工作,能维护下微信群,有个店让居民上门取货,就够了。

不用担心流量,不会也没关系,有巨头给你导流。

不用担心要拉代理,能拉你就拉,拉不到巨头们每个城市都配了几百上千个专业的BD去拉。

这就是社区团购底层的模样,典型的三角关系。

1

(图片来源网络)

团长拉熟人微信群,在群里推广商品;用户通过群内链接或小程序下单;次日在团长的线下门店里取货。

说白了,新模式下巨头让团长真正的成为了“工具人”,团长反而明确了分工,把模式给跑通了。

2.巨头到底有多疯狂

有机构统计,2020年初资本曾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向社区团购公司疯狂输血达50亿元,下场的机构包括GGV纪源资本、启明创投、渶策资本、金沙江创投等。

美团、拼多多、滴滴高管纷纷亲自带队下场考察业务,在2020年下半年相继开城。

这小半年来,三小巨头在地方上短兵相接、近身肉搏,打的不可开交。

但战况之激烈,不是一般媒体新闻上,跟你说今天美团在招人,明天拼多多100个销售凌晨喊口号这么简单。

而是商业模式核心环节的全面竞争。

社区团购这个模式,最重要的三要素是啥?

人,货,运。

先看人,所谓人,这里不是指用户,而是指团长。

做过生意的都知道,团购生意,普通老百姓是跟着团长走的,有了团长就有了用户大盘。

团长资源如果崩溃,那就跟微商的代理全被竞品挖走了一样,是关系生死的大问题。

各家为了争夺团长,有多拼呢?

美团给团长的返点是15%左右,而且直接设置了“人带人”模式。

新开团下线如果1周内能超过1000元,补贴100元;超过5000元,再追加60元。团长对直接下属和二级下手可持续抽成。

这种政策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但在发展初级,直接粗暴,非常诱人。

2

橙心优选给团长的返点是12-15%左右,也有号称“合伙制度”的人带人模式。

合伙人的团队,也就是他自己的订单加上所有下线的订单,如果能完成任务,最高的佣金可以达到13.2%。每完成1000单,额外还有1000元奖励,每拉一个新用户,奖励8元。

拼多多虽然没有搞类似的团长制度,但它对团长的要求极其简单,你只要家里有店、有冰柜,就能当团长。

为了拉人当团长,三家投入了无数的地推销售资源抢人。

拼多多进入西安的时,一天之内签下4家BD公司共1000名商务拓展,当天就开出了500个团长。橙心优选在四川招了200名专职BD和2000多名业余BD。

美团就更不用说,地推大战的老玩家了,直接在二线城市开出月薪9000-15000元的工资大量招BD抢人。

3

社区团购不仅要抢人,还要抢货。

因为在交易平台,“货”是核心。人来了,货没了,最终还是一阵白忙活。

在供应端,三家的模式都大体相同 —— 找本地供应商采购新鲜蔬果禽肉。

做过实体生意的朋友都知道,跟零售商合作,最主要的就是看账期,即供应商交货之后,零售商在几天之后付钱;一份垫资一份现金流,账期越短、对供应商的吸引力越大。

为了把本地供应商收拢过来,巨头们一开始就拿出十足诚意,直接把账期改成t+7。

要知道,供应商如果给京东这类传统电商平台供货,账期是30-60天,甚至更久。

美团、滴滴、拼多多都在疯抢“地头蛇”,所以直接在账期上来个颠覆式的改变。但还没过多久,社区团购供应商的账期普遍缩短成了t+2、t+3,巨头们看到竞对在不断地悄悄缩短时间,自己也一定要跟上。

眼看着别人都追上来了,多多买菜更是在最近宣布了t+1模式。

t+1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多多买菜先出钱从你这里采购了、再卖给消费者,平台不仅自己承担了可能发生的退货费用,还给你垫着现金流;供应商一听无压力、回款快,眼睛都亮了。

当人、货都有了,双方媒介——运力,也成了被争夺的稀缺资源。

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要挣运力。

因为从网格仓到门店这段,必须要灵活机动的运输能力,才能顺利履约。

各家的运力紧缺到什么程度呢?

橙心优选在运力紧缺的时候,直接用快车送货。虽然到头来快车没送成功,订单全部白送给了用户,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激烈程度。

4

因为目前在3家都还没有自建物流,要完成网格仓到门店的配送,只能靠第三方服务。

现成的小型货运资源就是货拉拉,所以货拉拉成了争夺的焦点。

各家都拉开了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哪怕我自己不用,也不能让你用。

多位长沙供应商表示,在11月11日美团长沙上线当天,橙心优选直接采用“当天货运司机无论送货量多少,只要送货到仓,就有金额奖励”的重金补贴方法,圈走了大部分司机,导致美团运力非常紧张。

当然,竞争的奇闻逸事远不于此。

美团买菜去拼多多某个主力城市开城时,直接把中央仓选在正对面。

某巨头的买菜运营突然发现自已办公室网络不可用,疑似信号干扰,无奈只能去仓库办公。

花爷一个转去某城市拼多多买菜业务的朋友告诉我,他已经大半年几乎没休假了。

3.凭什么十年一出

对于社区团购,王兴和程维都给团队传达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指令。

为什么社区团购的风口,能够让大佬们赌上这么多资源去挣?

这里引用下前百度滴滴的产品大佬俞军的话——不完全是原话,但是这么个意思:

盒马、每日优鲜等快速送货上门的传统生鲜电商,运费很难低于10元,于是客单价平均100元的模式才成立。

拼多多的规模发货商品,在江浙沪和大城市,运费可以低到平均3元,于是客单价平均30元就成立。

而社区团购才用“团购集采+集配自提”,可以把运费压到1元,于是客单价平均10元也能做。

客单价10元的交易空间,是30元、100元的N倍,再算上全国的覆盖面、次日达的sku数量级,这个生意还会更大,所以社区团购是十年只出两三次的大机遇。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简单来说,社区团购相当于电商生意的衍生,而所有的电商生意,都涉及到运费的问题。我们平常看到的包邮,只不过是把运费成本加到售价里去罢了。

就拿社区团购举例。

三四线城市的老百姓买个菜,平均一单也就是十来块钱,这种情况下,你搞每家每户送货上门,现实吗?

不现实。每家半小时上门送货,配送费至少是3-6元,老头老太本来就买十几块钱的菜,怎么可能愿意额外花这么多钱买配送呢。

但社区团购把配送改成批量送到社区小店,居民自提的模式,一下把运费降到了1块钱。这1块钱的运费成本,就很容易解决了,整合一下上下游供应链,优化出1块钱的空间总是不难的。

一旦买菜上门的逻辑成立,全国多少家庭、多少人口,每天都要买菜,这个市场多大,对巨头平台的意义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4.后续

自从被上面敲打之后,社区团购仿佛一下子凉了,真是这样吗?花爷不觉得。

本质上,巨头其实并没有压榨小菜贩的生意,他们只是把小菜贩的生意,转移给了社区团长。

类似的财富分配,在社会发展中十分常见。

汽车抢了马车的生意,织布机抢了纺织工人的工作,电商抢了实体店的生意……

本质上,社区团购仍然是十年一遇的机会,错的不是社区团购,错的是巨头吃肉的方式。

最近的舆论苗头,都是骂资本吸血、互联网巨头割韭菜,反正资本生来就是坏。我是觉得,资本其实没有好坏之分,资本就是喜欢赚钱罢了。

为了赚钱,资本要助推社会发展,这是好;为了赚钱,资本有时候吃相难看,这是坏。

那么谁去管控,让资本多发挥“好作用”,少发挥“坏作用”呢?

国家监管呗。

所以你们看,前十年互联网创业,是能拿到很多“创新空间”的。

干电商的,前几年交税了吗?干网约车的,车辆达标了吗?干共享单车的,单车乱停解决了吗?

早期这些问题都没解决,被默许了,促进了我国贫瘠的互联网行业,一飞冲天到世界第二。

现在呢?我们互联网已经够发达了,大家记住一句话:

在我国,只要你到一定规模,你就不光有企业责任,你还要承担社会责任。

最近,不管是舆论风向,还是各地政策,都说明互联网巨头到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时候了。

同样的模式,前些年的发展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前的成熟期,就是不行。

社区团购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发展,巨头大概率还是会吃肉。

但以后,都得在笼子里吃。

从蚂蚁推迟上市,到社区团购被批,国内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新篇章了。

来源:花爷梦呓换酒钱 微信号:qianzhanggui000

学会与无解共存

我们读书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每道题都会有一个答案。

到了社会上,突然发现,不但答案没有那么明确和标准,甚至连问题都需要你自己去找。自己找到问题,自己寻求答案。

很多人很焦虑,因为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却找不到答案,我也不例外。

最近这两年,我越来越习惯说一句话,某某问题是无解的。

这个无解,通常可能存在两种情形。

1、以你我的能力、地位和资源,是无法解决的。

2、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无法解决的。

当然,如果你要较真,数学上或物理上有些证明,某些问题确实是无解的,这个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但确实,到了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境地,他们就已经习惯,无解是一种常态,无需大惊小怪。

但普通人,往往不习惯。

社会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往往不止黑白,有很多灰色的东西,也有很多隐性的因果往往被忽视,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有些人的认知跟不上,会觉得解决问题很容易,看到一个社会热点,脑袋瓜子一热,这就是什么什么问题,怎样怎样不就得了。

只看到了一面,看不到隐藏的n多面。

说起来比较玄,举例子来说。

很多家庭长辈与子女的关系,其实就很无解。固执强势又守旧的长辈,对子女的诸多苛求,你应该如何平衡亲情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陷入这种烦恼的人就非常多。

年轻人学历与生育率倒挂的现象是全球现象,大量发达国家陷入人口衰退,政府的鼓励往往无法有效刺激高学历家庭的生育率,我知道有杠精会有个例说明某某高学历家长生了好多娃,我说的是统计学意义。这事如何解?

西方曾经认为,民主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良药,事实证明,现实并没有那么乐观。而有段时间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最终社会形态,按照当年的定义,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可以进入按需分配了,我们现在其实已经达到了啊,中国产能过剩,各种鼓励内需,为啥没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且还会继续各种内卷呢。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啊,物质确实丰富了,但人们还会有更高的追求啊,所谓高端的诉求,永远是稀缺的,哪怕之前的高端已经普及了,新的高端诉求总会出现,永远都有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和独占心理永远会催动人类竞争,这也是无解的啊。

当然,很多问题,其实也可以交给时间和技术进步来解决。

比如生育率问题,如果技术成熟,可以体外妊娠,然后国家统一养育婴幼儿,可能生育率就成为一个完全可控的指标,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但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可能又将是另一个无解的话题。

比如社会终极形态的问题,以后如果科技进步,人类可以将精神世界虚拟存储,虚拟生活,如同陷入一个深度的游戏世界,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所谓稀缺资源,不就是一组二进制字符串么。

我不是社会学家,有些话可能班门弄斧,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很多历史上无解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可以解决,比如历朝历代的水患,蝗灾。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但新的无解的问题总会出现,无穷无尽。

1、认识到有些问题无解,是一种认知进步。

很多时候,无解来自于你想要更大、更全的目标,而超出了你的能力或者当前社会层次和科技能力。

很多普通人误以为某些问题可解,是因为对困难和障碍认知不全。

举一个最简单又常见的事实,普通人会认为国际形势的问题好解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一大套的说辞,但却解决不了自己家庭,自己职业,自己收入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前者只是说说而已,而后者却需要身体力行。

同理,很多人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却认为自己可以教马云赚钱,教张小龙做产品。

所以,你意识到一些社会问题,一些商业逻辑问题无解的时候,其实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2、降低诉求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很多无解的困难来自于你既要,又要,有时候,要认识到,有些诉求,是无法满足的。

父母固执而又对社会充满偏见,你想发展自己的事业或者建立自己的家庭,却难以兼顾他们的期望,你怎么办,做好自己,这是现代社会,你没必要为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内疚。

3、搁置无解的问题。

邓公的智慧,中国八十年代要重新融入世界,要跟世界做朋友,但历史上有些问题大家还心怀芥蒂。邓公去日本访问,有记者不怀好意,询问钓鱼岛的问题,邓公说,相信下一代人比我们更聪明,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这是不是太软弱了,太没有骨气了。

80年代的中国之贫弱,能够重返世界,能够搭上全球化的快车道,这是头等大事,邓公用搁置争议的方式,甩开了一系列的历史包袱,我们才有了后来的快速发展。

有些问题,当前无解,其实可以放放看,也许某一天,这个世界会有新的社会形态出现。

比如,某一天地球受到来自外星文明的生死存亡威胁,那么地球联邦将不分彼此为生存而战,这时候你再提国家领土之争还有意义么。

又或者,200年后,马斯克创建的火星联邦要与地球原住文明就争夺太阳能源的控制权,展开殊死搏斗,你还认为需要纠结中美关系问题么。

我们现在看似乎好像很遥远,但想想我们中国的历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我们的祖先不也曾刀兵相见,征战不休么,现在你还会去说,“哎,老子赵国的跟你们秦国的可是世仇。”

4、学会与无解的问题共存。

你不可能降生于一个完美的家庭。

你不可能生存在一个完美的社会。

你不可能进入一个完美的公司。

你不可能遇到一个完美的伴侣。

你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不可能完美。

不但不完美,而且有些问题,永远也纠正不了。

有些人会说,我的老婆/老公,如何如何不好,怎么能改变她/他。

你自己选的不是么,有些是改变不了的,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分开,或者接受。

很多时候,试图强制解决问题,往往带来更深层的伤害。

无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理解无解的存在,学会放下执着,学会搁置,学会和无解共存,很多烦恼,也就会消退。

后面的,再多说一点,这世上最常见的有两种人。

第一种,我们所谓的傻白甜,他们眼里的世界特别简单,不懂得人心险恶,不懂得各种错综复杂,他们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最后被现实教训的鼻青脸肿。

第二种,所谓老油条老江湖,他们太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和逻辑,所以各种委曲求全,各种曲意逢迎,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左右逢源,四处得利,但午夜梦回,他们也会扪着胸口问问自己,这是曾经的理想和追求么,假面之下,自己究竟在哪里。

能够理解世界的复杂,能够认清各种灰暗和隐晦的人性及商业逻辑,却又能保持简单的心态和追求,做好自己,但求无悔,无问西东,这其实是一种境界。这样的人,屈指可数。

来源:caoz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参加了一场985相亲局

北京下第一场雪,798艺术区举行了一场 “985相亲局”。这场活动壁垒森严:参与者必须名校毕业,精英圈子。青年男女,期待在这里遇到匹配的另一半,培养出更精英的下一代。

2

壁垒森严的相亲局

“爱的博物馆”餐厅位于北京798艺术园区北一街的拐角处,下午两点钟,撑伞的青年男女冒着雨雪汇聚在这里。他们是来参加高端相亲局的,相亲机构已经包下了餐厅。

餐厅门口,参与者会拿到活动嘉宾信息表,并被贴上与本人编号相对应的号码牌。这张细密的表格一面是100位男嘉宾的信息,另一面是100位女嘉宾的信息。

参与活动的200人中,硕士和博士占9成,嘉宾们无一例外都是985高校毕业生,或者,就是拥有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校的学历。参与者高端,更体现在他们从事的行业,近一半嘉宾在金融行业工作。从性别来看,男嘉宾多来自互联网、咨询行业,也有央企和机关单位,女嘉宾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

上下两层的餐厅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除了占据大部分空间的“八分钟约会”,餐厅包间内,嘉宾们可以自由组队玩桌游。面对面的交流显然更直接,我走向了八分钟约会区。

八分钟约会由三名女生和三名男生组成,自由聊天8分钟后,女生不动,男生则会移动到下一桌。

image

更像是一场面试,桌旁的6位嘉宾轮流充当应聘者和面试官。男嘉宾首先说自己的编号,然后介绍自己的毕业院校、职业经历和职业内容,最后是爱好,通常是马拉松、网球、游泳等对健康有益的运动。桌上剩余的5人拿起表格,在纸张翻动的哗啦声里,心照不宣地扫动眼神,暗自衡量他的学校和职业。

与我同桌的一位女生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含蓄地通过自我介绍展露自己的优秀后,就再无发言。相比她的沉默,1994年出生的小夏十分亲和。小夏硕士毕业于QS排名靠前的香港某大学,从事教育行业,看起来有些马虎,经常对应错男生的基本信息。多数女性参与者年纪介于1993年—1988年之间,小夏年纪偏小,对每一位男嘉宾都充满好奇,毫不羞涩地展现她对其他行业的兴趣。

小夏的天真让气氛活跃了不少。但8分钟还未到,听完三位女生的介绍后,有男嘉宾拿起大衣和手机,欠身礼貌地说了声“不好意思我出去接个电话”,就再也没有回来。

尴尬开始弥漫,我很诧异在相亲局上没有人询问感情。我就恋爱经历问了几个问题后,有位男嘉宾似乎感到被冒犯,嘟囔了句“陌上的相亲局很少有人问这个”,便也起身离开了。

男嘉宾的接连离去让氛围陷入冰点。这桌散场后,我与小夏聊天。私下里的小夏有种不同于先前表现的理智。小夏说:“我还是母胎单身,觉得这个年纪还没有谈过恋爱太失败了。这两年开始有婚恋焦虑。有很多人追我,但我觉得他们有所图,只看中了我的物质条件。”

恋爱经历空白的小夏期待相亲平台帮她筛选男生。对1991年出生的Kate来说,参加相亲局则是她唯一可以认识异性的机会。

Kate本科和硕士就读于西南的一所985高校,回到家乡北京后,又继续读了博士,现在在科研所上班。Kate高挑大方,外形出众,身高接近170cm。平日工作环境女多男少,身边优秀的男士几乎全都已婚。Kate坦言:“我比较看重形象和人品,男生至少要180cm以上吧。”

“刚才8分钟加我的男生也很多,但是个子和年龄我都不是很满意。唉,上学的时候觉得180cm以上的男生挺多的。”Kate语气失落,拉着我的手亲昵地问,“你刚才有遇到长得帅的小哥哥吗?高不高?能带我认识一下吗?”

室内烘热,“八分钟约会”结束前的最后一桌,已经有男士不耐烦地玩起了手机。跟三批男士反复介绍了自己的毕业院校和职业经历后,我仿佛经历了三次紧绷身心的无领导小组面试,有些喘不上气。在室外透气时,我遇到了同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L。L在英国8年,在新加坡6年,目前在南方一所大学教书。他衣着考究,古龙水味道闻起来平和沉稳。在与L的聊天中,我意外发现我们曾登上过同一座山。气氛融洽,正当我为此雀跃时,他问了我的年龄,开始变得心不在焉。

“我想找个有海外生活背景的人结婚。我年纪已经不小了,但参加活动的女孩,年纪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像你,看起来近两年不会结婚。”L生于1983年,是北京本地人,为了这场相亲会,他专门从外地飞回北京。但活动才刚刚过半,L回餐厅围上围巾,拿上长柄伞,留下一句“我还是有些失望”,离开了。

4

剩女紧张,剩男不慌

小夏告诉我,11月12日,她早早定好9点半的闹钟,抱着手机等着相亲公众号推送,抢一个线下报名的名额。通常情况下,相亲局线下活动报名很难,女生的名额放出后会在5分钟内被抢光,男生则不用抢,有时甚至需要主办方邀请才能凑够活动人数。

中国男女总性别比达到了104.45,单身群体男多女少,在北京高端相亲平台,男女嘉宾的比例大约在3:7。社交媒体上,北京有80万大龄单身女青年的传言,也一再刷屏。在一线城市的婚恋市场,优质男性才是紧俏资源。

相比于女生的投入和更外显的焦虑,相亲局里的男生显得很疏离。Ziv就是其中的一员。

活动开始后,Ziv仍不紧不慢地坐在沙发上,小口啜饮一杯花茶,没有参加八分钟约会,也没有组局玩游戏。多数时候,他一个人在二楼的栏杆处站着,俯身看着楼下围绕着桌子来回走动的男女神游。

与Ziv聊过后,我发现,这种远距离观望并不源于他对这种场合的不适。相反,他早已在相亲活动身经百战。从2019年第一次参加陌上组织的七夕线下活动,这是他第四次参加“985”相亲局。至于其他相亲会,从2019年5月1日开始,他早已参加了不下50场。

Ziv自嘲来自安徽小地方的自己是“小镇做题渣”,但名校毕业,进入光鲜行业,年收入20万以上。从日本TOP2的大学研究生毕业后,Ziv在上海工作,2019年年初,他考进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国企,定居北京。Ziv直言单身的原因:“在婚恋市场上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只是我太挑了。”

“经济方面肯定得和我差不多,太差的我不会接触。”31岁的Ziv目前仍是单身,但他并没有太重的焦虑感,“男生可以向下兼容,女生就不行,她们不想找比自己差的。对我而言,普通本科也可以接受,找个漂亮的女生结婚不是很难的事情。”

Ziv无法描述自己喜欢哪一种“感觉”的女生,但说到自己抗拒的类型,他温和的语气突然变得激烈:“我无法理解那种端着的女生。已经来参加相亲会了,就不要总等着男生联系你,要我迁就着你,我会觉得很累。”

“去年我在陌上的活动加了一个女生,她比我还大,1987年的。我回去给她发了三条微信,她都没有回复我,我就把她删除了。你猜怎么着,今天我又看到她了,她主动添加我为好友。在相亲群里,但凡有女生主动加人,只能说明一件事——她真的着急了。”

三条未回复的消息带给Ziv的屈辱感,让他一年都未能忘却。多数参与者与Ziv相似,他们优秀,但被动,一边焦虑一边挑剔,在意互惠和等价交换。展示完自己的高价值后,便把自己置于冷漠的高地,而主动向下探就吃了亏。

只有说起户口,Ziv才会流露出罕见的不自信,“我最近喜欢一个女孩,她似乎很看重北京户口,我很怕她会因此拒绝我。”但片刻后,Ziv又恢复了自如,“不过户口也不重要,有户口买不起房也白搭。我已经打算在北京买房了,而且我买的起。”

有些懵懂的小夏,面对爱情也保持着清醒:“要说我喜欢的类型,除了硬件上的学校好、家庭好,性格阳光、三观契合也很重要。”

小夏期待着有个人能真心实意地为她付出,“我觉得经济条件是加分项,不是必要的。如果我足够喜欢他,就算他没有北京的户口、房子,收入不算高,我也觉得不是问题。因为户口和房子,我都有。”但小夏很快收回少女般的想象,“我最看中的还是男生的学校背景和是否门当户对。”

在这场势均力敌的爱情博弈中,没有人愿意向下看。这是一个共识:不相互拖累是最低要求。相亲局中的人试图通过婚恋再次确认或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位置,不管这个标签是财富、职业、户口、还是学习。

5

正在绩效化的爱情

组织相亲局的HIMMR的全称是“How I Met Mr. Right”,机构介绍是:致力为不愿将就的你找到最好的爱情。Mr. Right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模样?平台和参与其中的男女嘉宾都说不清楚。

但至少有一点为平台和参与者认同,嘉宾优质和配对高效是通往最好爱情,寻找到对的人的最佳路径。

自2015年成立以来,HIMMR共计服务的男女超过 10000 人,根据机构介绍说,脱单率超过 35%。这种效率的脱单,离不开平台红娘的包装。

在公众号发文称为“挂牌”,平台会发送男女嘉宾的信息,看到的任何人都可以发送自己的信息应征。只要购买金牌红娘的服务,红娘会帮你挖掘亮点,甄选发文素材,优化文字,选图P图,打造精致的挂牌贴。

能够挂牌的女孩,几乎有着相似的“凡尔赛”文案:父母是高知,彼此恩爱,家境殷实。虽然父母的要求严格,但家庭教育开明通达,所以女嘉宾们不仅成绩优异,工作光鲜亮丽,更有小提琴、芭蕾、钢琴等多项才艺,从未缺失过温暖与爱。

线上的无暇与标签化在线下也同样适用。与姿态较高的Ziv不同,男嘉宾乔森主动热情,深谙高效的重要性。在八分钟约会环节,乔森会用几个关键词介绍自己,“羽毛球、炒股、头条算法”,并就这几个关键字延伸,主导聊天的话题。

八分钟结束后,乔森熟练地打开微信面对面建群,把在座的6人都拉入群组。去年陌上的双十一活动,乔森给群里100位女生都发送了好友申请,通过的有30多个。今年,他只是加了和自己有过碰面的女生,最终通过的有十几人。在申请介绍里,乔森依旧备注自己的昵称和关键词:羽毛球、炒股、头条算法。

乔森说:“那样的环境一定要给自己贴标签,很多女生自我介绍后,我什么也不记得。虽然加了这么多人,但我不知道谁是谁。”

乔森曾就职于百度,后跳槽去另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职业道路明朗化,拿到北京户口后,他开始积极寻找爱情。工作日的白天,乔森忙到没有时间回复消息,我们只能趁晚上10点他下班后,才有完整的交流。

“全部的生活都被工作挤占了,还有时间谈恋爱吗?”乔森沉默了几秒,回复我说:“谈恋爱也并不一定花时间,周末还是可以一起出来玩嘛。”

乔森谈起先前的恋情,充斥着争吵,不理解和痛苦,耗尽了他的时间和精力。去年分手后,乔森觉得终于解脱。乔森说自己喜欢爱运动的高瘦女孩,不希望有消极的情绪,只想和简单的女孩一起快乐地玩。

在《爱欲之死》里,韩炳哲写道:“绩效原则已经统御了当今社会的所有生活领域,包括爱和性。”在乔森身上,可以看到这种“爱”的消退:积极地认识新的人,快速建立联系。但同时,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爱必须提供愉悦,并且要免于受到伤害、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如果一有问题出现,就会选择退却。

无论是讲究效率的平台运营和设置投放,还是拒绝爱的消极面的参与者,在绩效的洪流里,男女双方谈户口、年收、房子、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唯一拒绝不谈的,是爱本身。

活动结束后,走出“爱的博物馆”,天已经全黑了。雪落在温度尚存的地面融化成一滩滩脏水,穿高跟鞋背名牌包的姑娘们小心地避开可能溅起的泥点。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男嘉宾开着跑车轰鸣离开,相见甚欢的男女们一起叫车相约共进晚餐。更多的人裹紧围巾,只身走向冷风中的望京南地铁站。

我与新认识的女孩莎莎一同走出大门,谨慎地询问她是否可以聊聊对婚恋的看法,1988年出生的莎莎摆了摆手,苦涩地笑着同我告别:“这么多年,我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image

背后“爱的博物馆”里,粉色心形气球已经被工作人员撤开,墙壁上关于爱的关键字还在熠熠闪光,“荷尔蒙、多巴胺、自私、焦虑、疯狂、真心。”

手机里弹出关于初雪天气的推送,是作家纳博科夫的句子:“你是否爱过一个人,她看起来就像圣诞节清晨的阳光,初雪以后松树枝上的小松鼠,雨天小路上溅到行人裤腿上的泥点,还有那些最美的玫瑰花。”

真是美好的初雪之夜,我在“爱的博物馆”,见证了一场优质的失败。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网友分享的他的老师住养老院的经历

@北京大土豆:一位网友分享的他的老师住养老院的经历。

坐标上海,我其中一个老师,去年脑梗后下不了床,年轻的时候也是风流倜傥,与前妻离婚后没有再婚,没有儿女只能去选择养老院;

他在去养老院前委托卖掉了自己在南京路的房子,加上自己手上的存款,一次性付清养老院剩下日子的所有房租,养老院是属于上海高端医疗养老院,独立房间,每个人都配置看护与医生,加上定时做康复训练,身体检查,日常用药这些,一个月至少4万起步;

就是在这样一个养老院,我老师两个月不到就去世了;他在进养老院前精神状态还是不错的,后来我在我看到他的时候就已经脱相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他是如何度过的;

进了养老院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像其他人有儿女探望,养老院护工对他的态度恶劣,在他没有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只能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躺着,偶尔看看电视听听广播,用的成人纸尿裤,尿饱了拉满了护工看心情给你换洗,擦个身子,护工嫌弃你臭,偶尔给你擦一下就很不容易了,饿了,啃口床头放的饼干,渴了,忍着等护工来;

什么自尊全都没有了任人摆布,最可怕的是你的大脑很清醒,却无能为力;

就这样度过了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初他的哥哥来看望他了,哥哥看他过成这样从心里难过,偷偷塞给护工红包,给他擦了身子,买了他爱吃的面,可惜哥哥年纪也大了,身边也没啥人照顾,大老远看他也很不容易,哥哥说了很多希望他能坚强活下去的话,第二天哥哥回去后,他的状态好些了,能自己下床稍微动一下了,但就在我们都以为他开始好转的一个星期后,他就去世了,他临终前说感觉没有了活头,这么努力的活着也没有牵挂,不想熬了。

人活下去的信念没了之后,很快就走了。

这只是我接触的其中一个而已,这样的事太多了。起初我也觉得有钱就行,现在看来是需要有家人的。

很多人说你以为养孩子就能给你养老了吗。

确实不一定,毕竟你连教育好孩子的信心与能力都没有,最后只能自食其果。你能不能有个幸福温暖的晚年取决于你自己,不在孩子。

你给予了孩子多少孩子就会给你回报多少,这是人的良知而已。

在看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去死已经不是勇气,而是你唯一的路。

卖盲盒竟然比卖房还挣钱?

“抽盲盒,只有一次和无数次。”多多仔细地把一块提示牌放在盲盒柜上,牌子标明“不要动我的娃娃,以免赔得倾家荡产”。入盲盒坑半年多,为了柜子里的180个盲盒,她花了超过1万元。她常听说有人为了抽到心仪款,整个“端箱”,一次花费便超过8000元,“第一次听到感觉像做梦,后来就习以为常了。”

在盲盒爱好者的圈子里,花钱上万的人大把存在,有人刚入坑3天,就花了3000块,有人计算后才发现,砸在盲盒上的钱已足够买一辆中等价位的汽车。

年轻人们几乎已不再需要解释什么是盲盒了。它的魅力之一在于,你只知道可能拿到哪个系列的潮流玩具,却并不确定。

依靠让人疯狂剁手的盲盒,泡泡玛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泡泡玛特”)不仅摆脱了亏损,还开始一路大赚,即将上市。12月1日,泡泡玛特宣布正式开启公开招股,预计将于12月11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盲盒第一股”。

资本市场展示了对泡泡玛特的慷慨。泡泡玛特宣布,本次计划全球发售1.357亿股,招股区间为每股31.5港元至38.5港元,另设15%的超额配股权。假设以招股区间上限完成定价,泡泡玛特将在本次IPO中至多募集52.24亿港元(约合6.7亿美元),估值将在IPO后达到70亿美元,折算人民币接近460亿元。

短短一年多,泡泡玛特的估值“膨胀”近23倍。2019年4月,泡泡玛特从新三板退市时,按前一日股票最终成交价计算,市值为20亿元。小小盲盒为泡泡玛特带来了巨大财富。从2017年到2019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迅速增加,从156.9万元升至4.51亿元,增长约289倍。

卖盲盒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门比卖房还要挣钱的生意。

招股书显示,由泡泡玛特运营IP的品牌产品,自2018年以来毛利率均超过70%,2019年毛利率为71.3%,以该年盲盒平均售价51元计算,成本仅为14.6元。

卖盲盒竟然比卖房还挣钱?泡泡玛特这样收割年轻人-20201209早读课
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由泡泡玛特运营IP的品牌产品毛利率超过70%

在泡泡玛特的毛利率面前,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暴利代表——房地产头部企业也不是对手。财报显示,万科集团2019年毛利率为36.25%,其中房地产及相关业务的结算毛利率为27.2%。2019年,恒大的毛利率是27.8%。相比较而言,泡泡玛特品牌产品的毛利率几乎是头部房企的两倍。

但“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面对的并不都是好消息。抄袭争议和质量风波长期笼罩。2020年2月,大量用户质疑其产品设计涉嫌抄袭,引发集体维权,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斥责,“不会再买!”在某消费投诉平台上,泡泡玛特因质量、发货等问题累计被投诉2400次。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其更大的难题是回答“如何把年轻人留在盲盒里”,资本和市场正在等它的答案。

一、盲盒造富:3年净利润增长超289倍,创始人身价暴涨,亏损店铺大幅增加
玩家疯狂“剁手”的盲盒,成就了年仅33岁的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巨额财富。

泡泡玛特聆讯后资料集显示,王宁在IPO前持股55.22%,按照70亿美元市值估算,价值约3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3.1亿元)。2020年4月,王宁入选《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同一榜单中有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滴滴创始人程维等。

但在几年前的2016年,别说凭借泡泡玛特跻身商界精英,其正陷入越来越严重的亏损,令王宁发愁。

当时,泡泡玛特的定位是“时尚潮品零售公司”,产品包括玩具、家居生活、数码影音等多个种类,卖零食糖果,也卖服装配饰,大多通过“低买高卖”模式,赚渠道差价,目标是成为潮流杂货界的屈臣氏或丝芙兰。

先批发再零售的生意不好做。据泡泡玛特在新三板的年度报告显示,其在2015年亏损1655.5万元,2016年亏损同比扩大92.5%,亏损3015.7万元。

盲盒给困境中的泡泡玛特带来了一线转机。泡泡玛特的一位高管事后对媒体回忆说,“王宁的那条微博,可能价值一个亿”。“大家除了喜欢收集Sonny Angel(注:日本潮流玩具品牌)外,还喜欢其他什么呢?”王宁发现,主要以盲盒模式售卖的Sonny Angel的销量几乎占了泡泡玛特的三成。

许多人回复了同一个答案,“Molly”。拿到IP授权后,泡泡玛特开始以盲盒模式运营,试图摆脱“渠道商”,向以IP为中心的“潮流玩具公司”转型。在招股书中,其定位为“中国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

转向IP和盲盒,泡泡玛特的赚钱速度比靠渠道时容易多了。

泡泡玛特赴港IPO聆讯后资料集显示,其现运营93个IP,自有及独家IP为37个,非独家IP为56个。2019年,营收16.83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过36倍。近两年营收保持着高增长态势,同比增长均超过200%。从2017年到2019年,泡泡玛特的净利润飙升,从156.9万元升至4.51亿元,增长约289倍。

高速奔跑中,泡泡玛特正调整业务模式,实现从“卖渠道”向“卖IP”的转变。

泡泡玛特对其运营的IP具有开发产品的权利,被归类为“品牌产品”,此外仍销售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以赚取差价。但相较品牌产品,第三方产品的IP由他人所有,泡泡玛特无法拿到利润“大头”。

“我们实行专注品牌产品、精简第三方产品的业务策略。”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玛特品牌产品营收6.8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84%,而在2017年,品牌产品的营收占比仅为29%,其在招股书中强调,“将有策略地将资源转向品牌产品”。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做过渠道商的泡泡玛特也试图将批发零售环节的差价收回囊中。

泡泡玛特的销售模式可分为直接销售与批发两种,直接销售包括零售店、线上渠道及机器人商店,截至2020年上半年,共有136个零售店及1001间机器人商店。

相较直接卖给消费者,批发模式中,泡泡玛特需部分让利给经销商,毛利率远远低于直接销售,近乎腰斩。自2017年来,泡泡玛特的批发收入占比逐步减少,自2017年的占比18.9%不断下降,2019年已跌至6.6%。

卖盲盒竟然比卖房还挣钱?泡泡玛特这样收割年轻人-20201209早读课
2017年至2019年,批发渠道收益占泡泡玛特营收的比例不断缩小

相对应的是,零售店和机器人商店开得越来越快。2019年,泡泡玛特新开零售店52家、机器人商店565家,较上年同期增长近2倍。其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继续在一、二线城市增加店铺数量。

店越开越快,越来越多,但赚钱却没以前容易了。其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上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零售店中,同一家店铺的收益下降23.1%,机器人店铺跌幅更大,下降超过五成。泡泡玛特解释称,主要原因是疫情导致店铺暂时关闭。

同期,亏损店铺的数目也大幅上升,亏损的机器人店铺增长超过五倍至231家,亏损的零售店占比自5.4%上升至11.2%。也就是说,2020年上半年,每十家泡泡玛特零售店中,即有一家亏损。

二、暴利盲盒:51元的品牌盲盒,毛利或可超过36元,毛利率为恒大2.5倍
不过,做年轻人生意的盲盒还是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挣钱。

泡泡玛特招股书显示,品牌产品由泡泡玛特运营IP,生产交由第三方制造商。自2017年以来,品牌产品的毛利率从64%不断上升,2019年升至71.3%。在2019年,房地产头部企业恒大的毛利率是27.8%,泡泡玛特是其2.5倍。

这意味着,每卖出一件品牌商品,泡泡玛特仅需为其付出不足三成的成本。

“如果你看到它的物理实质就是一堆塑料的话,的确是这样。但是除了这些,很多产品都会带来心理溢价。”创始人王宁解释盲盒的高溢价,它是“集邮一样的满足感”和“精神层面的陪伴需求”,“如果Molly的头部,拔下来是一个U盘,就不会有很多人买它了”。

谁在为“低成本,高利润”的盲盒买单?是年轻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泡泡玛特的消费者年龄介乎15至40岁之间,是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年轻一代,对重复购买潮流玩具表现出很高的忠诚度,且能够接受较高的零售价。王宁在一次活动中强调,泡泡玛特75%的客户是女生,泡泡玛特之所以能够“破圈”,增加女性消费群体起了很大作用。

王宁找到了赚年轻人钱的办法。从在校园摆摊卖饰品开始,他的目标就集中在年轻人身上。

王宁早在上大学期间就在学校旁边开过格子铺,租下空间再切割出租,卖的大多是配饰文具。2010年成立泡泡玛特后,早期业务是“时尚潮品的连锁经营零售业务”,泡泡玛特在新三板发布的报告中描述自己“为都市潮流青年打造全新的Life Style体验”。他曾对初创团队放言,“现在给你们两个选择,要么十年后跟我一起上电视,要么十年后在电视前看我们上电视。”

但这些生意都算不上成功,年轻人的钱也没那么好赚。后来,王宁发现,年轻人愿意为了“感性消费”买单。

“理性的消费,人们会精打细算,但感性的消费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更重要的是物和人之间的情感链接,而非实用性。”王宁在一次访谈中用LV举例说,“LV从不打折正是守护消费者买的这个梦想,我们这代人和上几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不只满足于刚需的产品”。

不具备“实用性”的盲盒支撑了泡泡玛特的绝大部分营收。其赴港IPO聆讯后资料集显示,2017年以来,盲盒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不断提高,自2017年的57.8%攀升至2019年的80.7%,盲盒在2019年卖出约2445万个,创造了13.59亿元营收。

泡泡玛特不得不加大投入,以留住对其保有“感情滤镜”的年轻人。相较近两年营收超200%的同比增长幅度,其广告和市场推广开支增长更快。2019年,泡泡玛特投入5380万元用于营销,较上年同期提高超过4倍。为吸引新粉丝及提升用户忠诚度,其表示计划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

三、IP隐忧:抄袭争议曾致用户集体维权,单个爆款IP占据营收三成
“这还不退坑吗?设计师的言论已经触犯我的底线了。”多多的一名“娃友”愤怒地将展示柜里的泡泡玛特产品收进箱子,并在视频中“劝退”其他人,“希望大家擦亮眼睛,花钱也要花得舒心”。

起因并非质量问题,而是“情感”上的缺陷。2019年,泡泡玛特运营的IP之一“FLUFFY HOUSE”的设计师在国外社交账号上发布疑似涉港不当言论,引发粉丝大规模抗议。虽然泡泡玛特宣布下架该IP的所有产品,但此举并未安抚所有用户,有粉丝评论称,“太伤感情了”。

这并非泡泡玛特第一次面对IP带来的争议和风波。冲着IP和故事买单的消费者,也更容易因为IP的情感瑕疵消失。

2020年2月,泡泡玛特发售新品AYLA动物系列盲盒,大量用户质疑其设计与娃社DollChateau的娃娃雷同,被指抄袭,引发集体投诉维权。DollChateau在微博表示,“发现泡泡玛特盲盒新品中有部分造型与我司产品过分相似”。有网友发布视频,宣布不再购入泡泡玛特的产品,并斥责其为“抄抄玛特”,靠抄袭挣钱。

卖盲盒竟然比卖房还挣钱?泡泡玛特这样收割年轻人

2020年2月,泡泡玛特就AYLA动物时装秀系列产品设计问题致歉

事情发酵后,泡泡玛特官微在约一周后发布致歉声明,称“个别款式设计过程存在问题”,将全渠道下架并召回产品。但这种亡羊补牢的行动,对其品牌的损伤或难以挽回。

“IP是我们业务的核心。”泡泡玛特在招股书中强调,创始人王宁也在多个场合表示,“真正吸引用户的不只是拆盲盒带来的惊喜感,更重要的还是盒子里面的东西。”泡泡玛特正加快扩大其IP资源库,预计2020年将推出30个新IP。

除需顾好IP不出问题外,泡泡玛特也正为被他人盗用IP而烦恼。天眼查显示,2020年,由于IP纠纷,泡泡玛特已57次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

急于扩充IP资源库,或许将引发更多“翻车”和麻烦,但泡泡玛特可能已没有别的选择。

“当家花旦”Molly撑起了泡泡玛特的大部分营收。截至2020年上半年,其共运营93个IP,但收入严重依赖爆款IP。2017年,Molly创造的营收占比接近总营收九成,在泡泡玛特不断扩充IP的努力下,其他IP的创收能力持续增长,但截至2019年,Molly一个IP的营收占比为32.9%,加上第二大IP PUCKY,两者营收占比合计为55.7%。

卖盲盒竟然比卖房还挣钱?泡泡玛特这样收割年轻人-20201209早读课
招股书显示,Molly和PUCKY为泡泡玛特创造了绝大部分营收

对资本市场来说,鸡蛋都在同一个篮子里不是好事,意味着风险变高。券商东吴证券在研报表示,潮流文化迭代过快,泡泡玛特的核心IP生命周期老化加速,将直接影响公司业务。

泡泡玛特也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减少对Molly的依赖,但隐忧仍在。其在招股书中提示,“倘若Molly受损害或未能保持其目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则无法保证我们可以开发或物色可资比较的IP作为替代品”。

王宁此前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再给泡泡玛特5年时间,公众将会觉得泡泡玛特是国内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业,“会像迪士尼一样拥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超级IP”。不过,在上市路演中,泡泡玛特改变了措辞,“内部已不再强调争做中国的迪士尼,而是要立志成为中国的泡泡玛特。”但在资本市场,“中国的泡泡玛特”仍需要拿出更多的超级IP来说服投资者。

来源:凤凰WEEKLY财经。

一元一个的蛋挞都是怎么赚钱的?

来源:网易上流(ID:heyupflow)

作者:潘舒怡

“蛋挞一元一个!”

相信没几个人看见这几个大字,能忍住心里流下的口水,扭头就走。毕竟现在随便一碗面就十块钱了还没有肉,蛋挞一块钱一个,约等于不要钱,买!

曾几何时,学校门口的路边摊、蛋糕店、面包房、地铁边、广式茶餐厅里,宿舍楼下的自动售卖机里,都能时不时地瞧见这神奇的“白嫖”蛋挞。“蛋挞一元一个”的招牌往店门口一挂,就能吸引长龙似的人来排队薅羊毛。

2

哪怕你不爱吃蛋挞,都会忍不住犯嘀咕:“这有啥好吃的,这有啥好排队的。”然后因为好奇跟着排起了队。

一口气吃完十个蛋挞后,你可能再度琢磨起来:“好像味道也不赖,一块钱真的不会亏本吗?这一块钱的蛋挞,不会有问题吧?”

蛋挞成本玄学

作为对比,在葡式蛋挞的发源地澳门,玛嘉烈和安德鲁蛋挞都是8块钱一个,肯德基的葡式蛋挞也是8块一个(一个冷知识:隔壁的M记没有蛋挞卖),味多美的蛋挞9元一个,好利来的半熟芝士蛋挞卖25元两只。

就算是本地的面包西点房,大多数也会定在3-4元一个,而以便宜著称的华莱士,蛋挞5块钱两个。

这一元一个的蛋挞……里头有什么猫腻没有?

这就要说说蛋挞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了。

1989年的时候,英国人安德鲁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传统点心Pasteis de Nata的基础上,加了点自己的创意,用猪油、面粉和鸡蛋,配上英式糕点做法,在澳门路环岛开了一家安德鲁饼店。

没错,最初的葡式蛋挞,就是一种表面焦黑的奶油酥皮馅饼。

后来安德鲁婚姻破裂,他的妻子玛嘉烈在散伙后开了玛嘉烈蛋挞店,之后又把葡挞的配方卖给了肯德基,这也是肯德基蛋挞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

但问题又来了,8块钱一个的蛋挞,和1块钱一个的蛋挞,成本差异都在哪里?

其实但凡你在家做过蛋挞,就会知道,蛋挞就是蛋挞皮和蛋挞液放进烤箱烤制,so easy。甚至这两样你都可以自己在网上买,22块钱你就能买到51只蛋挞皮,折算下来蛋挞皮才4毛钱一只(当然,好不好吃就不一定了)。

3

有知乎答主做过实验,即使用上传说中的肯德基供应商的蛋挞皮和蛋挞液,算下来一只也只需要1块9毛钱。

4

但若是想全部动手做,还得看原材料。

先来说说蛋挞皮。蛋挞皮烤得好不好,得看用的什么油。

一般来说,牛油起酥口感好,但会遇到一个问题——牛油熔点低,起酥效果差,不好看。棕榈油就相反了,虽然起酥效果好但是口感上就稍次一等。所以,要想做出正宗32层酥皮同时又口感细腻的蛋挞,在用油上也得舍得花钱。

至于蛋挞液,里面也大有讲究。市面上的蛋挞液配方一般是牛奶,鸡蛋和糖。这还是比较好的,差一点的会往里头掺水,优秀的蛋挞液则会加上淡奶油——任何甜品一旦加了淡奶油,成本可就蹭蹭往上窜了。有些还会加上蔓越莓、红豆。

5

很多蛋糕店其实采用的是和在家自制类似的办法,用半成品蛋挞皮,自制蛋挞液,蛋挞液里的奶油、鸡蛋、牛奶都选用有品质的品牌,以保证口感。

但是一元蛋挞就不同了,既然消费者就能买到4毛钱的蛋挞皮,批发的蛋挞皮只会更便宜,店家如果自己做挞皮,成本可以更低。

至于蛋挞液更是能简单就简单,鸡蛋、水、糖、牛奶都用最便宜的,用便宜的吉士粉来代替鲜奶油,其他的提味用的炼乳都一律阉割、能省则省,一只蛋挞的成本完全可以控制在5毛钱以内,一元一个的蛋挞赚钱实在是绰绰有余。

所以,蛋挞既可以低到一块钱一个都能赚钱,也可以卖到十几块一只依然有很多人追捧。

一块钱引流担当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是五毛钱的纯利润,那也低啊。但所谓薄利多销,玄机在这儿,就算单个获利再少,但只要有盈余,哪怕是指甲盖儿大的盈余,卖得足够多,就一定能走量获胜。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专卖一元蛋挞的流动摊位车。摊主在家中购入设备、采购原料,自己生产挞皮和挞液,做好了之后摆在小车里拉出去,到学校门口、步行街这类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卖。几乎相当于某宝卖家,省却了店铺租金、运费、流通环节等所有中间成本,卖多少就能赚多少,岂不美哉?

开一家蛋挞店的成本也并不是很高,一个小门面就能开张,加盟费可以低到1万块,堪称是小本生意的典型了。

6

当然,也有一元蛋挞其实是赔钱的。比如蛋糕店、茶餐厅里头的一元蛋挞,它更多地是担当了一个“引流”的角色,哪怕是最理智的消费者,路过时看到招牌上简单粗暴超大字体的阿拉伯数字“1”,能不瞳孔地震?

只要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吸引他们走到店里,那一元蛋挞的营销目的就达到了。因为真正赚钱的,是店里的其他东西,既然路过了一元蛋挞店,那榴莲酥、泡芙也来一点?

听听,榴莲酥、泡芙,哪个是便宜的?蛋挞一元一个是真的,泡芙、榴莲酥15元一斤也是真的。

7

这种低价引流的方式在营销界可谓是屡见不鲜却又百试百灵。

商家利用里价格信息的不对称,突出展现物美价廉低定价,隐藏高定价,因为即使是最会算计的小脑瓜也不可能记住全部商品的价格,来提高客单价(单次购买所有商品的总价)。

同样,当大家为了一元蛋挞排起长队时,“喜茶效应”就自然出现了,毕竟许多人坚信一个真理,排队多的地方就是好吃的地方,在这种从众心理下,总会有人好奇想去排一排。

而且大部分消费者都会抱着“进都进来了/排都排到了/买都买了,干脆捎带点别的东西吧”的心理,顺便儿挑点别的——看,盈利点就自然地出现了。

这背后其实是承诺和行为一致的消费心理——人们一旦做了选择,就会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因此,当顾客在为了一元蛋挞做出了进店的决定之后,就会通过购买其他商品来佐证这个决定的明智。

更何况,买的总是没有卖的精。这种一元蛋挞不是每天都有的,而是像福利彩蛋般间歇性出现在店门口的招牌上。

8

一人只能买三个的限购,一天只卖前三十个幸运顾客,星期天才卖一元一个……你永远不知道一元蛋挞背后究竟有多少附加条件。

一元蛋挞能吃吗?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那这种一元一个的蛋挞,到底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能敞开肚子放心吃不?

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蛋挞确实可以以合法、安全的方式将成本降低到1元以下,或者用少量赔本的方式将一元蛋挞当作网红头牌来推。

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元蛋挞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同时,市面上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部分黑心商家,在购买面粉、鸡蛋、牛奶等基础食材时,购买劣质材料,用隔夜的过期材料,在制作时不注重卫生的也屡见不鲜。

随手一搜,确实曾出过不少关于蛋挞的食品安全事件。曾有厂家被发现用已经霉变发黑、长满绿毛的回收月饼来再造蛋挞,有人曾在超市自制蛋挞里吃出死苍蝇、毛发、玻璃渣……

9

一些肠胃不太好的顾客吃了后,甚至会引发肠胃炎。原本是图它美味价廉,花几块钱买几个蛋挞尝鲜,结果吃爽了却给医院送了好几百,自个儿身体还遭了罪。

尽管现在百香林、云都西点这些平价蛋糕店的一元蛋挞还在卖,但一元蛋挞的生意却是越来越难做了。很显然,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吃过了好的便不会再为1块钱的蛋挞而激动,再好用的引流手段,多用几次大家也疲劳了。

街上的一元蛋挞也越来越少见了,而超市里的一元蛋挞,有时可以从早到晚摆放整齐,无人问津。

仔细回想一下,当年还是学生的时候,为了一块钱的廉价蛋挞,可以开心一整天,一元蛋挞也许并没有很好吃,但那种薅羊毛的快乐却是朴素的,这或许是曾经满大街的一元蛋挞最令人怀念的一点(但并不是建议大家去开店)。

最后一个贴心提示,蛋挞虽然好吃,但一个蛋挞的热量有300卡,相当于一碗米饭,健身减肥的朋友建议慎买慎吃。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自双十一过后,多了无数省吃俭用的尾款人。

没想到,我的姐妹却突然阔了起来,买了各种很贵的进口零食。我正在疑惑的时候,她还甩给我两张订单截图: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好家伙!原价 99 的进口薯片打了 5 折、10 元一盒的牛奶也只要 2 元……

我一边听姐妹安利临期食品,一边打开淘宝搜索起来,零食酒水应有尽有,果然都很便宜,还有星巴克的咖啡直接打了 3 折!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姐妹还拉我加入了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这个小组刚成立 2 个月,就吸引了超过 2 万组员加入: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分享我今天买到的临期食品”,“打卡第一次买临期”……临期食品小组的组员在这里分享种草和避雷的零食,还戏称自己就像神农在尝百草。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临期食品今年在网上的种草风刮得越来越猛了,不仅有美食大V 晒微博,小红书的攻略更是多达上千篇。

而最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亏本的买卖,却有人因此能每年赚到上百万!

01
临期食品为什么这么便宜?
“临期食品”,其实指的就是那些快要到保质期的食品。

按照 12 年确立的标准,临期食品一共分为 6 种,我整理了一下,大致如下: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来源:北京工商局)

临期食品有多便宜呢?像星巴克卖十多块的依云水,现在只要 5 毛钱一瓶: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其实,临期食品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比如,超市里晚上 8 点过后的货架不仅摆满打折的生鲜,还有低至 1 折的面包,都属于临期食品,不过,之前抢夺的主力军一般都是阿姨们。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为啥会有这么多临期食品呢?其实也很好理解:

不管是线下的商超、便利店,还是线上的食品店,都不可避免会在仓储、运输上耽搁时间,可食物等不起,很容易就拖成了“临期”。

一旦打折促销还卖不出去,这些临期食品就得退回给供应商,面临集中销毁的结局。

之前,不少人会从供应商手里专门进货临期食品,把包装拆成散装,再以超低价批发卖给餐厅食堂这种需求大、消耗快的渠道,从中再牟一次利。

不过,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卖起了临期食品。淘宝上标着“折扣”、“促销”、“尾单”、“清仓”的很多零食,都是临期食品。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到了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零食流通受阻,再加上不少人收入减少、购买力降低,临期食品行业更“火”了。不论是国产还是进口的零食,折扣力度都很大:

像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品牌,之前对价格把控非常严格,哪怕食品快到保质期了,也不做大降价的促销,以免伤害品牌形象。

但在今年疫情面前,它们也不得不低头。比如三只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礼包,淘宝价 148 元,临期卖价仅为 30 元 ,直接打了 2 折。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瞄准这个好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打起了卖临期食品的主意,做起了批发或零售的生意。

随着卖临期食品的人越来越多,买家也开始暴增 —— 这么香的价格,真的让人很难不动心……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本着“ 1 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原则,买临期食品的人越来越多。

02
临期食品到底有多暴利?

虽然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大额的销售流水、高利润率和高复购率,让临期食品的销售成为了一门低调却暴利的好生意。

1)销售流水惊人

临期店生意非常红火,不管是线下店还是线上店超乎了我的预料。

根据知乎网友爆料,某专注临期零食的平台「有临期」,今年拿了一批三只松鼠的货,一个星期就走了一千多万流水。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线下折扣店“饴食货仓”也很火热, 4 年来一共开了 16 家门店,营业额以火箭般的速度在增长,每家店的一年流水更是超过 250 万。

在淘宝,临期食品店铺足足超过 3000 家,不少卖家开店更是超过 10 年,做到了好几个皇冠。

如果不赚钱的话,哪里来的这么多店呢?

像一盒快到期的丹麦曲奇饼干,原价 15 元,临期货售价不到 5 元,几家店铺都卖出了 3000 多单。我粗略算了一下,很多店铺一个月的销售额都能有二三十万。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2)利润率高达40%,有人年入百万

讲真,临期食品的利润率是真的高,居然可以达到 40%,不少折扣店的单日营业额都能有 1w+。

根据 @豹变对临期食品批发商的采访,以一批价值 50 万的临期巧克力为例,批发商只要 3、4 万的价格就能拿下,最后能卖出 15 万 。这样一买一卖就可以赚 10 多万,利润翻了好几番。

有合肥折扣店的店主向 @新零售商业评论介绍,不到 20 平方米的小店,就能塞下 300+种临期商品,单日营业额经常有 1W+(我酸了)。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员开的折扣店)

店主算了一下,临期食品的毛利率在 70% 左右,再去掉人工、运输、租金,综合利润率可以达到 40%(一般的食品店只有 20% )。这样一来,每天的净利润就有 4000 元,年入百万妥妥的。

3)消费者欢迎,复购率超 50%

比起一般的食品,临期零食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消费者的黏性非常强,近一半的人愿意“买了又买”。

淘宝店主也在采访中表示,临期食品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自己的店短短 4 年时间就升到了 4 颗皇冠,90 天复购率足足有 63% 左右。

而线下的折扣店为了吸引消费者多次购买,瞄准了大学城、农贸市场和办公楼,经常推出拼团活动,非常受欢迎。

店家会拿出一款主打的低价产品来引流,附赠网红小零食,一周拼个两、三次,同学、同事像拼奶茶一样,拼满零食即可“发车”。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4)蓝海市场,规模远超百亿

临期食品的行业基本盘非常大,未来绝对是一个远超百亿的市场。

2016 年,我国生产的零食总产值就超过了 2 万亿,同时,作为全球最大进口食品消费国,每年还要进口 1 万亿的海外食品。

也就是说,哪怕每年只有 1% 的食品变成了临期食品,那也有超过百亿的市场规模,而且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大。

资本圈也开始注意到了临期食品这片蓝海市场。2018 年,阿里巴巴给专注临期食品的电商平台“好食期”投资超过 1 亿元。另一个平台“甩甩卖”也在去年拿到了豪钥科技 3500 万的投资。

「快过期零食」,有人靠它年入百万 -20201203早读课

03
结语
讲真,临期食品这个行业虽然火了,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临期既是卖点,也是痛点:

首先是临期食品的安全无法百分百保障,经常发生饼干潮了、糖果变质的情况,消费者很容易踩雷。

其次,食品的品类限制很大,我们方便买到的只有膨化食品和牛奶、饮料。

最后,临期食品的库存也不够稳定。热门的网红零食经常断货,有时候消费者还得加钱才能买到,不如去买正价食品了。

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忙着省钱的时候,也别忘了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注意食品安全才能吃得放心。

你怎么看“临期食品”?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参考资料:

打工人的胃,又撑起了一个百亿市场 – 可杨

临期食品,买还是不买?- 从浅

富人被割韭菜的案例

昨天晚上很多读者留言说,镰刀只割穷人,不割富人,那今晚就给大家说一个富人被割韭菜的案例,就最近的事,发生在北京。

这几天微信群里有一则新闻被刷屏,关于山水文园豪宅合同诈骗案。

山水文园是北京的一个小区,位于东南3环和4环之前,每平米单价8.3万,在北京是中游偏上水平。不过这个小区逼格还行,因为它做的都是大户型和别墅,所以总价不低,主要在800-3000万这个区间。

照理说像这种开发了很多年,前前后后卖了5期的老楼盘应该没啥问题,但这次出的事就是120户业主被合同诈骗,少的雷了大几百万,最多的还有雷了7000万的,现在可能要面临钱、房两空的境地。

你们看,富人照样会被割韭菜。

……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北京这些年房价飞涨,山水文园的老板大概是想捂盘待涨,就暂停了项目开发,把地块资产抵押给了长城新盛信托,借了38亿资金出来。

好好的地产商不做,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要转型做文旅小镇,签了美国一个叫做六旗游乐园的品牌,然后在全国各地大手笔砸项目,几十亿几十亿的往外花。同时疯狂招兵买马,集团最多时据说有4000多名员工。

钱投出去,但收入并没有起色,就这么烧了几年,钱烧完了。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没钱了那就倒闭呗。但资本家是不会这么想的,我以前说过,改开以来暴富的人99%都是用了杠杆的,这些人在遇到现金流断裂危机的时候,就是输红了眼的赌徒,会不择手段的卷钱自救。哪怕是不该拿,不该用的钱,也先挪过来再说。

管它死后洪水滔天。

想想小黄车,想想蛋壳,想想贾跃亭,这事不新鲜。

这个时候山水文园想出来的馊主意,就是把已经抵押出去的房子开发出来卖,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说的那120个倒霉蛋。

山水文园没有预售证,就套用之前楼盘的预售证。不能签购房合同,就忽悠买家签“借款合同”,让买家把买房的钱自愿先借给地产公司。

可能网友看到这里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有钱人会这么蠢,明明不合规的操作干嘛要自愿入坑。我一开始也不理解,但想想北京一手房楼盘向来是卖方强势,这些买家估计也是买房心切,而且山水文园是开发了十几年的成熟楼盘,普通人估计也想不到地产商已经是资金即将枯竭的赌徒,就没有考虑风险把钱交出去了。

……

现在最新进展是信托公司已经查封房产,后续可能要进行司法拍卖,所得款项要用来偿还38亿贷款的本息。

至于那120户买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法律上都不能算是业主,没有网签,只是把钱借给山水文园的债权人,回头根据拍卖结果按债权受偿。不过顺位也在信托公司之后,信托自己的那38亿都未必能全身而退,等轮到他们可能连口汤都未必喝的上。

讲真,堂堂首都竟然会出现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我也是很惊,买期房可真得留个心眼,必须必须要看到《预售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否则谁敢交钱。

这次的雷全让富人趟了,吃瓜群众们长个教训,不要掉进同一个坑里。

来源:招财大牛猫 微信号:gushequ

如何温柔地表达不满?

小时候的我并不是一个擅长拿话语保护自己的人。那时候我瘦,也不算高,刚刚转学到陌生的地方,难免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起初我只会哭,去找班主任解决,后来也学着反击,去教训那些欺负我的男孩子。

也许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现在变成了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

长大之后,拳头和辱骂绝对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甚至激进一点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会遭到强硬的反击,哪怕错误是对方的。

当然,表达自己的情绪绝非错误,只是采取不同的方式,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梳理一下,什么叫做不满。

诚然,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并且会令自己感到生理与心理等多重不舒适的情绪。而导致这种情绪的原因,可能是某件事,也可能是某个人。所以通常身边人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是直接表达和不表达。

这两种都不是合适的方式。

第一种直接阐述,可能会导致上文中我们所说的情况。而第二种则是使情绪累积在自己身上,既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又容易导致积怨。

温柔地表达不满则是相对高级的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转变一下思路——温柔的人如何表达不满,以及如何才能变成温柔的人。

这时候我们又需要了解什么是温柔。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天赋,有些人生来便温柔,洞悉一切又包容一切。实际上温柔也可以是一种能力,因为爱、因为年岁渐长、因为感同身受,都可以使人领悟到这种能力。

言归正传,温柔的人如何有效表达不满。

1.卸下愤怒,体察需求。

不满这种情绪虽然来源于某人某事某行为,但根源是自己本身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正视自己的需要,明确问题本质,将情绪从中抽离出来,做好理性非情绪化的准备。因为诉说出不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新的问题。

表达不满不应该变成不满地表达。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愤怒与不满的时刻,卸下愤怒并不是说不能愤怒,而是令自己的负面情绪仅仅存在于一个周期之内。

以感情举例。爱情是一种很容易令人产生困惑、与人发生矛盾的感情,男女朋友之间可能因为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争吵。有些人会因为暴躁地争吵而分道扬镳,也有人会引导对方共同解决问题。

我所见过最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女生是多年来的朋友,她身上有一种难得的气度。那种温润如玉绝非伪装,而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浸润到骨子里的良好教养。

说实话,在情绪控制方面,我一直是不如她的。我是一个容易被感情驱使的人,曾经也冲动,也充满戾气。这种情绪对我的影响大部分是负面的,除了能得到一个“有个性”的标签,实际帮助几乎为零。

我有幸见过她的母亲几面,那是一个温柔优雅的女人,像是诗文里江南的意向,岁月不败美人。头次见是在快递点,一份早该签收的快递不翼而飞,快递员一派不肯合作的态度也实在令人咬牙切齿,如果放在我身上,应当会大吵一架才能解气。

朋友的母亲讲话很柔和,从开头到解决都保持着一种风度,很容易让我想起文学里淑女的标准。她坐在那里,听快递员的吵闹和站点的推诿,起先是同快递员协商赔偿,无果后再去邮政投诉。

哪怕在快递员出言不逊时,也没有激烈地打断,她只是平静地等对方说完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她并非不愤怒,只是觉得这种情绪无用,在快递点脸红脖子粗地争吵太过难看。

朋友说二十多年几乎没有见过她母亲愤怒的模样,因为温柔而坚定地交流,远比争吵更有力量。

2.善于描述,合理期待。

在阐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时,最重要的是做到“对事不对人”,尽量不将负面情绪传导给沟通的对方,撕心裂肺的争吵、纠缠不清的愤怒是隔阂与不信任的来源。

表达不满不要跳出事件本身,不然难免给他人一种上纲上线的错觉。客观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提出自己的核心论点,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同时自己也去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诉求。

用“我觉得”、“我认为”这种主观词语,代替“你让我”、“因为你”这种表达。

譬如亲密关系中情侣吵架,很容易从眼前小事变成翻旧账,最后演变成“你到底爱不爱我”这个致命话题。而亲密关系实际上是最应该坦诚的关系,我们大可以信任为基础,及时直言,忍耐伴侣的不足和歇斯底里地争吵都不能换来长久的稳定。

两个人相处总会产生冲突与隔阂,如漆似胶也不能算作爱的证明。想来大家也总见过许多相爱的情侣,因为难以抹开面子认真提出自己的需求而提出分手。其实认真考虑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相反,强行忍气吞声、用拐弯抹角的争吵去佐证对方对自己的在意,才是愚蠢的行为。毕竟避免吵架最好的方式,就是平静地说出自己的不满。

很多人喜欢说“对我好”、“人好就行”这种似是而非的含糊条件,他们以为自己体谅大度,但是对方往往达不到他们的真实需求。同时,要求会随着关系的深入而水涨船高,导致更难以沟通。

这绝非温柔体贴,在两性关系里,合理“讨价还价”,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真正温柔的人很大程度是出于见过世面。知世故而不世俗,心怀纯真而不天真,能够在各个场合游刃有余,又不会故意显摆;不会因为过度用力而显得丑陋,也不会因为唯唯诺诺而丧失尊严。

在职场上表达不满,则更需要慎重,提出意见,合理划归到工作层面而非私人感情层面。工作事由工作毕,莫因愤怒攻击对方生活,也不要将这种情绪带回自己的生活。

3.寻找措施,及时解决。

我们始终应当秉承着表达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发泄这一原则。沟通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世界减少耿耿于怀与怨恨憎恶,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与对方聊一聊,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以及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面对与解决。

在心里做一个汇总表,也可以在纸上列一个清单。我有一个朋友,每次需要找人理论之前,甚至会打印一张Excel表格,从起因经过写到结果解决,还会列出多种可能性。她会考虑到某个事件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结果,提前给自己设置一个心理铺垫,不论最后是否如愿,都不会过多失落。

她不是擅长讲话的人,甚至在很多场合显得口齿笨拙,但总能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也不会令人产生不舒适感。

这种做法虽然比较夸张,但是可以有效地帮我们梳理头绪。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沟通无效的情况,毕竟人与人所想、性格多少不同。被人伤害而得不到解决固然难受,但是将自己禁锢在伤害中,浪费更多时间去回想那些坏情绪,难免会加重负面心理体验感。

毕竟沟通不是政治对错所以不论结果,心怀坦荡,牢记与人为善之言,也不任人相欺。

少记仇、多交流。遇到任何事情,不妨仔细想一想利益最大化。

不要吝惜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要轻易宣泄愤怒情绪。

可能这个回答略显得像一味心灵鸡汤了,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选择。

希望你能够成为那样的人,温柔而不失锋芒、亲切亦包含锐利。

一份忧伤的大厂生存百科

撰文丨荆欣雨 邢逸 帆 插画丨六十

在大厂,到了一定年龄,有些人会自动消失,至于去了哪里,我们无从知晓,也不敢打听。

大厂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有些是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才会发现的,而有些可能至今还没被发现。算你走运,我们整理了一些条目,编辑了这份生存百科。

1

在大厂,精心打扮可能会让你看起来像个游客。

很多大厂人会穿文化衫——和想象中的不一样,穿格子衬衫的大厂人没那么多—— 你会为他们文化衫的丰富种类而感到惊奇,编程马拉松参与奖文化衫或者母校100周年校庆纪念衫。

有时候,五花八门的文化衫(还有各种背包、杯子、玩偶)是他们为大厂打过仗的证明。业绩再创新高、部门成立周年,都可以成为发文化衫的理由。穿上文化衫,就好像士兵将各种勋章骄傲地别在肩头,况且,还能省下买衣服的钱(切记:换工作会使原勋章全部作废)。

偶尔有打扮很入时的人出现,会引来所有人的目光。一位每天穿运动装的程序员某天被迫穿了女朋友买的驼色大衣,就被同事索要了购物链接;还有一位男士,每次买衣服都要到十几公里外的侨福芳草地,他坚持穿西装上班,成为那道闪亮的风景。

对于一些同事来说,好衣服的标准只是当天衣服的颜色,“如果都是很亮的颜色,他们就会夸炫酷,如果是很低调的一身搭配,哪怕牌子更好也没人反应,因为他们都不认识”。

很多大厂都坐落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边缘到从工位望出去,能看见连绵的群山。

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对城市生活失去了感觉,比如在北京,去一趟朝阳区宛如度假旅游。 “我周末要去东边逛逛,”有人会这样说,其实他并不是要去北戴河,只是要去朝阳区购物。“好的,去东边记得穿得时髦点,不要穿秋裤。”他的同事还能保持幽默。

不少大厂人陷入了 没处花钱的窘境,好在大厂本身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便利店、水果店、理发店、咖啡馆,纷纷开进大厂,但假如你想喝一杯精心调制的果汁,或者是想来一杯长岛冰茶,那么最好还是打消这个念头。

在身边购物困难,很多大厂人不得不网购,大厂的快递提取处永远人多、永远热闹,是除了食堂之外最有烟火气的场所。

在任何一个拥有共同目标、几万人生活在一起的人类社群(这相当于古雅典的城邦规模),都会形成一套特别的语言系统,大厂也不例外。

每个大厂都有一套例行的“黑话”,外人是很难听懂的。有一些“黑话”已经不再稀奇了,比如打法、闭环、反哺、下沉、深耕裂变。

假如一个人说,“请问这件事情的diff是什么?”外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想表达的只是“这件事有什么不同”(diff是difference的缩写);假如想夸一个工程师写的代码厉害,最好说“你的impact(影响力)很大”;但是, 假如有一个团队经常说要“拥抱变化”,那未必是件好事,有可能他们总在面临心酸的调整,也有可能他们一直没想清楚目标是什么。

有时候,一个人使用“黑话”的频率,体现了他沉浸在这个系统中的深度,新人使用“黑话”时总是会有不适配感。

而一个人说话非常抽象,可能只是在掩盖经验不足,这时最好不要遇到洞若观火的领导,因为领导只需要追问几句,就知道他有没有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不同的大厂,“黑话”是不同的。

文化上的差异有时还会造成一些误会。比如一个人跳槽到一家新厂,他可能要适应一段时间,不然当有老员工形容干一件事“又猛又持久”,他可能会误认为那是言语骚扰。

在所有的词中,最叫人介意的一个词是 package,即入职时公司开出的工资和股票组合;而最悲伤的一个词是 “优化”,当一个人听到这个词的时候,那意味着他可能要被裁掉了。

大厂有许多热爱生活的人。格子间密密麻麻,但并不总是雷同的。

假如你在大厂转一圈,就会发现,这些工位的主人 ,从来不缺乏醉心塑料小人儿的人、热衷养殖的人、有收集癖的人,以及走遍世界的人。

一位员工修习日本剑道多年,打坏若干柄竹剑,全部都插在显示屏后面,每次路过他的工位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

一个人的工位上摆满了没拆盒的汽车模型,层层叠叠宛如立体停车场,一眼望去看不见人坐在哪里;还有人的工位,整个被书籍霸占了,甚至地上都堆满了书,它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有从事创意工作的员工,工位上不仅有多肉植物,还有一大块上水石盆景,彰显着巨大的存在感。

还有特别幸运的员工,工位在一个视野开阔的地带,就把整个客厅都搬了过来,全套真皮沙发、抱枕和盆景。

但是切记,不要真把工位当成自己的家,因为随时都可能有行政姐姐拿着新发的“安全须知”,来把你的加湿器、小风扇、按摩仪、宠物(鱼)和收藏品(竹剑)拿走。

一般在大厂工作一个月, 就会发现自己有开不完的会。有些会是必须的,比如脑暴会、选题会,有些会议是为了刷脸,有些会议是为了汇报,还有些会议是为了“对齐”。

当有人跟你说我们 拉齐、拉通、对焦、复盘时,都是开会的意思。

如果涉及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对接,往往考验一个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这个需求很简单”可能意味着 “明天上线且怎么实现我不管”,“你这个需求不清晰”有时候相当于说 “我不想做”。

在一些“对齐”的会上,虽然工作时用一套话语,但此时将用另一套,尽管你根本不是这么想的。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这场会议就永远无法“对齐”。

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会议过于繁琐,但这个问题似乎不可能得到解决。有时会议的组织者搞不清楚到底该邀请哪些部门参会,就总是会有人被莫名其妙地拉进一个和他无关的会议。

对于一些业务部门来说, 如果不组织会议,就无法发现他们的存在,这可能也是他们组织开会的原因。

哪怕已经在此工作半年,在大厂里行走仍有可能迷路。这不仅是因为楼层面积过大且每个方向的装修风格都趋于一致,也是因为昨天还是空地的地方,今天可能就突然冒出了工位,而且迅速有新同事填上。

一些公司大到占领了整片园区,需要手机导航才能找到会议室,一不小心,走着走着眼前可能惊现一片湖;还有些会议室相当文艺,比如一家公司的会议室名称叫做“灯月辉映”,但是千万不要以为那是在路灯和月亮交相辉映的地方。

为了解决迷路的问题, 有些大厂每层楼的路标上都附带二维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路痴员工“鬼打墙”的症状。开会时为避免迟到,最好提前20分钟开始找会议室(但因为领导自己也是路痴,所以不用太紧张)。

大厂有很多隐秘的角落,这些角落背阴避光,冬暖夏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摆满了一排排行军床,你可能会在推开一扇防火门时突然撞到。有些床上甚至自然生长出了抱枕、毯子、暖水袋等具有个人特色的物品,另外有些床上的东西看起来很久没人拿走了。

为保护床主人的隐私,路过时最好不要多看,不要拍照,以免看到不该看到的东西。还有些行军床会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多到叫行政的人员感到头痛,他们经常提醒,注意不要阻挡消防通道,有时候还威胁说如果不收拾起来就没收。

每天中午,从高处俯瞰过去,人们以各种姿势蜷缩在一起,就像国际航班深夜的航站楼,你以为一觉醒来,他们要飞往旧金山或法兰克福,其实只是回到桌子前继续工作。

在大厂,无论一个人的工作是什么,最终可能都要写作。

有的公司崇尚文档管理,在开会前,每个人把要讲的内容提前写在文档里,所有人共享。如果某个关键词需要解释,写作者的选择通常不是在下方展开,而是附上链接,指向一个新的文档。

在新的文档里,又可以点进新的文档,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个“文档套娃”。

而有些公司, 每到周末都是痛苦的写作周报时间,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创作周报”,即使一个人想要逛街或者休闲,最后也不得不回到电脑前。

有人要花半天的时间,才能想清楚这一周干了什么。而有的人非常擅长创作周报,总会写几千字。最痛苦的是那些项目周期很长的部门,由于本周没有内容可以写,就只能努力凑字数,把一件事拆成十件来写。

周报的字数取决于小组leader的兴趣,但有时候leader也身不由己,因为leader的leader喜欢看周报。在这里, 一位leader的核心技能可能是“合并周报”。

一些互联网公司会有自己的图书馆或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永远是关于大厂自己的书,还有创始人传记、激荡xx年。这些书往往卖得最好,因为总会有到访的游客买来当纪念品。

卖得第二好的书不是技术类,而是“如何管理下属”和“如何让钱生钱”,前者关系到职场发展,后者关系到物质生活的幸福。有些书是在员工的建议下进货的,比如最近大受欢迎的《增长黑客》和《投资是最重要的事》。

在科技圈,流行的哲学是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她的《源泉》构成了一个时期最时髦的哲学。但所有哲学都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比如以前资本对创业感到乐观的时代,很多人会读凯文·凯利,后来对人类前途感到悲观了,开始读尤瓦尔·赫拉利。

最近两年,这些名字被提到的次数没那么多了。但有一阵子,达里奥突然大受欢迎,他的 《原则》告诉我们,为了得到你想要的生活,你必须面对现实,特别是那些残酷的现实。很多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

和任何地方的人一样,大厂的人对小道消息也非常敏感,而且他们有国际视野。假如你想知道任何关于科技公司的最新八卦,那么 网络上的匿名社区是个不错的去处。

这里不乏幽默感,有人发帖,表示谷歌招了曾在某大厂被打过低绩效的员工,评论回复,“低绩效说明不会被PUA,是正常人类,正常公司当然要了。”

有时候 ,刷着帖子,你会产生一种自危感:A公司即将开始996,B公司要大小周了,C公司今天正式开始软性裁员,D公司资金链断裂了,E公司楼下又停了辆救护车。

偶尔会出现一些唏嘘和心酸的帖子,一位自称是前大厂员工的人发帖,说自己即将离职,这几年得到了过硬的技术、年薪100多万、不错的社会地位、车子、房子和票子。

但付出的代价是:得了痔疮、视力由200度上涨到400度、头发少了一半。但评论区没有同情,而是嘲讽: 社会地位你可真想多了。

有时候,看着看着,会叫人感到羞愧,总有人深谙凡尔赛文学,用不经意的语气炫耀自己的成功: A公司现在给钱这么抠了吗,X的职级,130W的年包,是正常水平吗?

互联网公司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是不问同事的工资。有时候,做同一份工作的人拿的薪水差别是巨大的。而入职的时机和谈判的技巧,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薪水。

表面上看,大家对别人的薪水并不介意,但还是会有人私下打听,他们往往会根据一些外围特征来判断,比如办公软件上的职级和入职时间。出于那些人们能理解的感情,他们也只是想确定自己的位置。

不过,知道太多人的薪资有时是一种负担。

楼内是绝对禁止抽烟的。但大厂也有很多抽烟的人。有独立办公室的老烟民,可能会偷偷抽上两根,只要不被抓到就万事大吉,还有一些女士会转向电子烟,开会时趁人不备,或者下意识地来一口。对他们来说,烟雾可以叫一个人的神经放松。

偶尔会看到这样的实名通告——xxx和xxx在楼道里抽烟被逮到,他们大概连下楼的两分钟都无法忍受了。

一些公司会设立抽烟的地点,一般在楼外,有的在楼顶。有些地点是约定俗成的,烟民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 大家很沉默地站在那里,一般不会互相说话,就像是在进行俄耳普斯教的秘仪。

偶尔会在这些人中出现一个打扮特别漂亮的女士,烈焰红唇,手里的烟嘴上沾着口红,不知道是什么来路。还有大风的天气,某个时间会看到西二旗一座楼顶有两个人站在那里,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吞云吐雾。

有时还可以在抽烟的地方碰到边抽烟边读书的人,随身带着一本《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或者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不过这种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在很多公司,厕所是一个没有职级的地方。

但是要想快乐地如厕并不容易。不知道为什么,一家公司为员工贴心地安装了智能马桶盖,墙上却贴着告示:为了你的健康,请专心如厕,此处通讯信号已屏蔽;还有的公司安装了智能坑位显示系统,人的如厕时间暴露无遗,具体到秒的计时器时刻在提醒人:该回去工作了。

有时候,在厕所会遇到一些叫人挺为难的事,一些快速扩张的公司,厕所永远需要排很长的队,比如来自一家市值千亿公司的员工在互联网上爆料—— 有人在小便池里大便。原谅那个人吧,他可能就是忍不住了。

厕所还是公司文宣的重要阵地,小广告会放置在蹲下正好能看到的高度,四格漫画告诉你,不要什么事情都拖到DDL结束时才开始做;忽视版权,你可能会为公司带来上千万的损失。

在有的公司,厕所的文宣栏非常抢手,一些部门会争取在上面展示自己的业绩,因为老板可能不会有耐心看完邮件汇报,但是他一定会如厕。不过,为了避免尴尬,在厕所遇到老板,有的人会躲着走。

一般大厂都配有多个食堂,风格各异,从需要等待20分钟才能吃上的麻辣烫,到拿了就走人的“敏捷餐线”。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食堂会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吃完之后会叫人昏昏欲睡。还有的大厂早晚餐是免费的,有人吃完之后会再打包两份烤鸭蘸酱,也有人(实习生)中午在各个档口徘徊,默默记下想吃又不舍得买的贵菜,晚上再有的放矢。

减肥餐会限量供应,晚到是没有的。还有的公司每到周五下班,三明治的窗口前会排起很长的队,他们可能只是想给周末准备免费早餐。

不要责备他们,那些一口气点了很多菜的人啊,只是为了打包给家中等待的伴侣和孩子。

但单纯从有人提前15分钟下楼吃烤鱼这点来判断,也许还是有工作不饱和的大厂人存在的。

对此, 一些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员工表示,“晚饭不是回家吃的吗?”他们5点下班。

大厂员工的流动性很高。办理离职入职手续的窗口前永远需要排队,一边是交出工作电脑,一边是发放全新工牌。

离职的人和入职的人不会互相问候,但在目光短暂撞到的瞬间,他们会交换一个好奇的眼神。

走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拿完第一波股票就可以走了,也有人认为,如果5年都没有晋升,那再留下也没什么意思了。

在大厂工作,如果你不努力晋升,总有一天会发现,那些原来职级比你低的人现在成了你的leader。晋升失败,一些公司为了安抚员工,会为他们颁发一些鼓励性质的奖品,例如Apple Watch,但这有时候安慰不了一颗受伤的心灵。

很少能见到中年的程序员,到了一定年龄他们会自动消失,至于去了哪里,我们无从知晓,也不敢打听。

陈露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