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痴迷的玄学,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 | 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 | 李秋涵,编辑 | 魏佳

从事塔罗牌占卜、教学多年的90后猫巫先生,明显感觉到2020年行业的变化。

首先是收入增长,疫情期间他的月收入首次突破20万,比往常增加了30%;咨询的用户也多元起来,“以前基本都是女生来占卜爱情,今年男生也来了,可能是受经济环境影响,整体占卜找工作的也特别多”,他说。而最让他感觉到行业正在不一样的是,前来学塔罗牌、希望把它当成生计的人也在变多,培训班徒弟由2019年同期的100多人增长至300多人,“都知道这个赚钱了”。

这样的感受不止猫巫先生有。陈师傅从事算命行业5年,和深燃交流时,他的淘宝店铺一直有“噔噔噔”的信息提醒传来,最近的一次,是一位大四学生在咨询考研问题,一边觉得学习很累一边又不得不学,想算一卦,“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咨询,我的客户里,研究生、博士生都有”,他表示。

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下行,裁员、降薪的消息不时传出,为了从诸多不确定性里找到确定性,玄学正受到关注。这是个难以形成规模,难有大范围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行业,但不止一位从业者告诉深燃,2020年订单数量普遍提升。

一位曾投资过占卜公司的资深投资人告诉深燃,2016年-2018年,微信自媒体带来社交传播与流量红利,曾激发了玄学创业的小热潮。那时的玄学更偏向于娱乐消遣,他明显感觉到,现在玄学在往算命、命理方向发展。在他看来,这和经济回落,环境不确定性增强有很大关联。

一遇到坏事就归结为“水逆”来了,为求好运把头像换成“锦鲤”杨超越,有需求就能诞生生意。不过,和猫巫先生、陈师傅不避讳谈起收益不同,更多从业者对于今年增长多少单,一个月流水增长如何,选择了沉默。

用一位行业人士的话来说,他们只想“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玄学的财富密码

“大家(徒弟)心态都很浮躁”,猫巫先生说,虽然找到他学习占卜的人变多,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更开心。之前教的学生,对塔罗牌真正感兴趣,而今年新招的学生关注点明显不一样,私聊问的问题都是,什么平台流量更大、占卜师该如何裂变赚钱。由于咨询的人太多,他干脆做了几期关于如何引流变现的新课程。

这已经是有着成熟盈利模式的行业,涉及占卜、测算、转运等一系列与玄学有关的交易行为,公众号、小程序、淘宝店铺、第三方平台、APP,都可以是玄学从业者的主阵地。

这的确也是个赚钱的行业。以猫巫先生为例,他的收费金额分为188元、288元、388元三个梯度,每个月接100单左右,靠占卜收益稳定在4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人以从事玄学为生,教学成为他的重要收入来源,且占比增大。他组织的100天培训训练营,每位学生收费3888元,每月能为他带来10万左右的营收。也就是说,他每月收入合计可达近15万。

来源 / 受访对象提供

从事玄学业务的90后淘宝店主周深深,承认自己并无多少玄学知识,但打出低价策略一样获得了不错收益。他向深燃介绍,店铺价格分为三个档次,30元档瞄准低端人群,只需要10分钟就能解决“战斗”。88元面向中高端人群,可以进行一对一占卜。再往上,客单价高达300元,收割流量的意图更明显。这其中运营成本仅占20%-30%,剩下的即为纯利润。即便“不太懂行”,店铺每月也能为他带来小十万的流水。

不止是占卜。从事中式算命的陈师傅线下、线上生意都做,早早积累了财富,在长沙市区有一栋六层的房子。他直接将价格统一定为188元,他说自己并不擅长运营淘宝店铺,但“月流水能有二三十万,一年挣两百万,在这个行业问题不大。在网络上做算命、占卜,很多人都是挣了钱的”。

一些第三方数据也在侧面佐证着玄学的火热。

七麦数据显示,收录的iOS客户端里关于算命、星座、风水、紫薇斗数、姓名预测等的APP多达227款。随着短视频流量兴起,B站、抖音、快手也成为玄学APP的引流之地。在B站,关于占卜的视频前5000个,最高点击量超300万,最低点击量也近6万;抖音话题“塔罗测试”累计播放量22.8亿次,累计视频10.7万。这些UP主、个人号,在个性签名中备注淘宝店铺、微信号名称,并引导1V1付费咨询,这已经成为占卜从业者的重要流量来源。“今年通过B站引流到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尤其多”,猫巫先生也补充道。

B站占卜相关视频 来源 / B站截图

96年出生的青山近两年开始相信玄学。“很多人对这个没有正确的认识,是越迷茫越想算”,和上一代人依赖玄学不同,青山说他之所以愿意相信,是认为玄学能为自己带来理解世界的新维度。他平常喜欢算运气,“为什么要去算,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顺势而为。比如如果最近算出来明年我适合积累,积蓄力量,那我去发力冲刺,可能结果不一定好”,他解释道。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相信玄学,而之所以行业能有不错的效益,一定程度上与相信玄学的人口基数本就不低有关。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曾做过一项调查,在针对2033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显示,有70.3%的受访者称身边喜欢星座文化的人多。从日程安排到职业规划,从婚恋交友到专业选择,在调查中显示有近20%的人会利用占卜来做决定。而根据多年前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每4个中国人中,至少有1个人相信玄学。

相比于其他行业,这看似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藏着隐秘的财富密码。

仍不是一门好生意

不过火热的行情,并不代表玄学成为了一门好生意。

黄歌曾是2016年互联网玄学创业潮的一份子。据他介绍,玄学行业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内容创业。围绕命理、星座、神秘主义展开内容分享,以IP授权、内容变现方式盈利,例如因一系列星座吐槽漫画而走红的同道大叔,后被美盛文化以2.18亿元的价格收购75%的股份,一直致力于IP化运营。这一模式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但获取流量难,成为知名IP更难,所以截至目前后来者较少。

第二种为工具变现。这类公司利用技术,设置出关于婚恋、财运、运气、手机号、姓名相关测试的小程序、H5网页、网站,进行收费测试。市面上的成熟公司灵机文化、算术科技,都瞄准了这一模式。灵机文化创始人曾透露,公司曾推出超200款命理相关的APP,要打造流量矩阵,而此前杭州算术科技推出的大热小程序AI面相测评,也脱胎于此。

在黄歌看来,这类模式不需要太大人力成本,用机器服务设计好多份固定内容,不同答案排列组合套出更多新答案,用户付费就可进行简单测试。由于玄学群体稳定存在,只要运营人员将网页推广至能被看见的地方,就有机会将流量转化为交易,“投1万块钱的流量推广费,能赚回1万1千块钱,他们都是算好了的”,黄歌说。但这一模式风险高,此前AI面相算命小程序大火后就遭到微信禁封,只是昙花一现,而且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产品也难以大规模投放推广。

来源 / AI面相测试相关APP截图

第三种为服务模式。这是将线下算命、占卜搬至线上,常见的淘宝店铺、占卜师公众号就是提供这类真人服务。这是变现最快的形式,不过这类模式获取核心用户难,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拥有专业能力的算命师、占卜师稀少,他们时间、精力有限,一天订单量固定,想多挣钱,要么提高客单价,这不利于引流,要么降低专业性,增加人手,但影响口碑,“专业师傅产能有限,而真正厉害的专业师傅不需要平台提供流量,这一模式难以做大”,黄歌表示。

来源 / 淘宝截图

即便到了2020年,上述三种模式的三种困境,也并没有缓解。风险,依旧是最大因素。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75家公司从事“星座占卜、易经风水、命理分析”等相关业务。其中,31家公司曾获得过融资,融资事件总计达到54起,而其中有46起发生在2015-2018年间。然而热闹没有持续多久,2018年11月知名风水大V“神棍局”被封号,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赛道的不确定性。

这之后玄学经济归于沉寂,2019年仅有融资事件两起。2020年,玄学小热,但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还未发生一起融资事件。

华映资本投资人张倩鋆2018年密切关注过互联网占卜行业,她告诉深燃,命理虽然有着大众需求基础,但作为一个辅助变现的工具更为合理,合规上市太难,“之前资本有钱,想往这个方向去投,但测测等一系列头部项目,没有发展到特别超过投资人的认知,尾部的情况更差。后来资本缩紧,加上政策因素影响,也不再往这个方向关注了。”

截至目前,这还是小打小闹的买卖。

而就算是小打小闹,风险性也并不低。从事算命行业两年的李师傅告诉深燃,星座、塔罗牌比算命更安全,在淘宝上,如果店铺商品被系统判定为封建迷信,商品链接将被删除,“枪打出头鸟,我们不刷单不行骗,做成中腰部小店就行了”。不过在发稿前两天,李师傅的商品链接也被统一查封了。

李师傅淘宝店铺商品被删除通知 来源 / 受访者提供

鱼龙混杂套路多

92年的检验科医生张天一度要借钱改命。2017年,她在美容院遇到一位“师傅”, 对方说她命不好,如果不改会孤独终老。那时她已经单身三年,刚体检查出难以治愈的“困扰”,在对方的劝诫下,凑了近4万改命。后来,她才反应过来那是一场骗局,她也一度开始怀疑玄学的准确性。

2020年,她妈妈又找师傅给她算了一卦,对方劝诫她上半年别急着相亲,到了夏天才有机会成,结果就在年中,单身6年的她,遇到了她的现任男友。尽管这中间也有巧合成分,毕竟受疫情影响,夏天人们才开始陆陆续续有社交活动,但这一次又加深了她对玄学的信任。而这一次算命,花费不到一百块。

对于玄学的态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实在是参差不齐。“大家都以比较个人化的方式做,没有玄学协会这样的组织,没有衡量标准,甚至没有收费标准”,一位从业者表示,由于玄学难以规模化,带有部分灰色性质,从业者更多以小作坊、个人团队形式出现,再加上占卜准确与否有较大解释空间,也让玄学成为充斥着套路的行业。

首先是在运营模式上。李师傅告诉深燃,由于店铺风险高,淘宝上出现了大量赚快钱的算命店铺。他们只运营两三个月,花钱投放引流,进行收割变现,再关闭淘宝店。即便有投诉有差评,也并不会影响操盘手的生意算盘,“算命是脑力活动,一个师傅一天大概算十多二十单,第二天就得废了。如果一家店一天订单上千,就要注意是不是刷单了”,李师傅说。

周深深是在大学寻找兼职机会时,想到做一家塔罗牌淘宝店铺。理由很简单,这是一门门槛极低的买卖。“只要能认识牌,能和人聊天就可以了”,他表示,甚至有的从业者不需要认识塔罗牌,当用户抽到某张牌,再去百度里搜索含义即可。也有占卜师会拿通用版文字发给用户,复制文字没有成本,而愿意接受的用户也非常多。

看似用科技带来的变革,同样充满水分。近两年AI算命软件兴起,当用户想要解锁完整信息,则额外付费9.9元,如果还想了解更多信息,则还要继续支付19.9元。“这个原理很简单。软件后面有个数据库,根据信息可以向数据库里匹配答案。数据库里都是一些祝福的话,劝人向善的话,甚至是谎话。”一位从业者透露。

其次是话术上的套路也让人防不胜防。

在陈师傅看来,线上与线下最大不同是,客户觉得不满意,可以直接退款。为了避免用户退款,他告诉深燃,同行们在网上会有吹嘘之言,“比如有女性来看姻缘,按命理上需要两三年才能遇到,但师傅不会这样告诉你,会说只要两三个月就会遇到。时间太长,答案让人不高兴就会退款,而时间太短,又极容易被验证,也容易被退款。”

“网上的师傅,大部分说的是普通人的通性,”就连他自己也承认,“在网络上,我大部分还是为了挣钱。”

塔罗牌占卜解答也有套路可循。周深深有一条重要参考标准,“说好的不一定成,但说坏的一定成”,比如有客户来占卜和男朋友会不会分手,”这时候她的感情常常已经不可调和,从概率学上来说,后面就是分手了”,他说。

直接了当告诉对方分手,还是一种仁慈。现在行业还有一种套利手段是,先低价引流获取信任,接着再告诉对方,可以通过一些仪式,改善事件发展,让对方每个月都需花费上千元的资金。“前一段时间,有占卜咨询APP上的一个师傅就用类似方式骗了用户40多万”,周深深透露。而相比于占卜,符文是更好的“收割”工具,只要相信它的价值,薄薄一张纸,或是一串手链,就能卖出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不等的价格。

互联网时代,算命开始从线下转向线上,不过不止一位从业者告诉深燃,互联网算命,大部分充满了骗局。

“这个行业,全看师傅个人的良心”,一位从业者感叹。

是割韭菜还是心灵慰藉?

93年的王宇清晰记得12岁他父亲重病去世那一年,妈妈开始相信玄学。“开始是想算算是不是招惹到了什么东西”,他说。到了那年年底,他们还请过大仙,“大仙说,我爸挺不过飘雪的时候,然后他在小年前一天去世了”。

其实那时候爸爸身体就已经很虚弱,算准的概率很大。尽管他一直不相信玄学,但他觉得生病的人需要假借一些其他事物当作内心的支柱。在那一年,那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爸爸的心理安慰。

“大家不是傻子,为什么还想相信?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可以相信的了”,周深深说。他和女友都是研究生,也觉得做这门生意不算光彩,但他这么评价自己:如果以占卜结果而论,他开的淘宝店铺就是骗人的店铺,但如果是帮助人,“那就是做得还不错的”。他给店铺定下了一个规矩,3个月内同一个问题,不能重复占卜,劝诫客户不要把占卜当解药,也建议人们在网上占卜时,要辨别师傅是通过骗取少量的钱开导你,还是让你陷入更深的套路里,套出更多的钱财。

科学道理都懂,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相信玄学。这背后的心理成因是什么?

“科学是用可以证伪的方式解释世界。而玄学是用不可证伪的方式解释世界。”心理咨询师朱晓辉告诉深燃,科学是排除一切不可能,得到的结论,所以科学一直在证明一些理论是错的。玄学则要找到一切可以证明自己理论是正确的证据,从概率上来说,可以证明自己理论是正确的证据很多,所以玄学弹性空间很大。

心理学界有大量解释玄学的理论和效应,最知名的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巴纳姆效应。前者指人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会表现得更好的一种现象。后者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且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当形势变化莫测时,人们选择占卜算命,寻找慰藉的意义更大,而这些笼统模糊的提示,则正好满足了他们,这也正是为何总有人热衷于算命的原因。“当我们绝望无助的时候,信念和信仰是一个人坚持下去的核心动力。人们相信玄学,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朱晓辉表示。

他借助物理学“熵增定律”解释玄学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这一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世界一定会从有序转向无序,最终系统陷入混沌,并且过程不可逆。这引出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结论:事物一定会自发地向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这种令人绝望的科学定律,带给人大量悲观的情绪。玄学不会有科学依据,在他看来,对抗这种悲观情绪,玄学也是一种途径和工具。

甚至在心理咨询行业,有从业者将心理与星盘相结合,发展出了一套新型咨询方式。有从业者告诉深燃,星座是获取信任,打开交流话匣子的工具,由此引入,会比普通的心理咨询更为高效。不过,这位业内人士认为,人们过于依赖玄学,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其实现在大家不是疯狂相信命运,而是随着经历的事情越多,他们开始认知自己、思考自己、更想了解自己。”

魔幻2020,让玄学有了“用武之地”。在朱晓辉看来,这是人们需要信心的小手段,而玄学经济本是无根之水,商品价值最终会回归于其真实价值。经济活动究其根本是人的活动,反馈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玄学经济的影响时刻存在,但一定不会是经济活动的主流声音。

年轻人的孤独、苦闷、想要寻找寄托,就与中老年人要去拜佛、念经是一个道理,那些无法逃避的生活焦虑,需要不同形式的慰藉。

也许,混沌一定程度上能够战胜现实,但混沌也只是偶尔逃避的窗口。

*题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青山、周深深、黄歌、张天、王宇、李师傅、陈师傅为化名。

那些因婚致贫的人

从婚姻开始到结束,甚至离婚以后的日子,每一步都有人在其中变得更”穷“。因婚致贫,不一定真的到“净身出户”或者“穷得揭不开锅”的那一步,但生活水平的下降是真实发生的。

文 | 宋晓

编辑 | 楚明

运营 | 一凡

1

婚礼前的一个月,张钰哲去未婚妻家吃饭,岳母在饭桌上从家里近况问到婚后计划,话题最终绕到彩礼上。

自从两年前哥哥结完婚,父母给出去10万的彩礼之后,老人存下来的钱只够勉强给他办一场婚礼。岳母提出要8万彩礼,他挺希望未婚妻理解自己的难处,却也实在不好意思开口,在当地,这个数字并不算高。

婚礼和婚宴在县城里一家有些年头的酒店里举行,跟这几年县中心新开的、装修得富丽堂皇的新酒店相比,这家酒店的消费水平还能让他承受。两家人商量好,各收各的礼金,酒席钱张钰哲家付。婚前一晚,他和父母在客厅里坐着烤火,翻出了家里的人情账本,粗略算了一下,礼金能收回来十来万,再加上自己打工攒下来的三四万,应该足够支付婚礼成本和彩礼钱。

由于妻子家亲戚太多了,酒席增加了11桌。敬酒的时候,他不自觉计算着,光是酒席,就比原计划的开销多了两万六千块钱。

这场婚礼收来的11万礼金最终全部搭进了婚礼,没有一点点剩余。他也不忍心父母再去借钱,为了承诺好的彩礼,以创业需要钱为理由找高中同学借来5万块钱。

婚礼只是开始,一个来自湖南某县城的男生看见朋友在婚礼酒席上花了30万,他难以理解,就算请所有亲朋好友吃顿饭要这么多钱吗?其他朋友向他“科普”,婚礼酒席并不只是吃顿饭的事情,伴手礼、请柬、策划、婚礼布置、酒店和场地,样样都要花钱。他还是觉得荒唐,“30万,两个人可以环球旅行了”。

一名北京的男生坦白,自己特别逃避算结婚帐。彩礼和宴请亲朋费用都不算什么,但房价是真没辙。以自己每月1万出头的工资,买房是不可能了。按照大多数同龄人的模式,家里出完首付,自己还月供,那仍然是一笔“巨款”,没结婚之前,自己还能住家里,连房租都能省下来。所以结婚,对他来说,有可能是踏上“贫穷之路”。

1

2

更多普通人的婚姻,没有遭遇彩礼带来的痛苦和撕扯,但婚姻带来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藏在生活的各种细节里。

没有任何缓冲期,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进入婚姻之后,章子云工作8年攒下来的10万块钱迅速散去了,买房、装修、买家具让自己大出血,丈夫的积蓄也一分不剩。

随之而来的是婚后的各种人情往来,结婚时候自己的礼金覆盖掉婚礼成本,婚后的第一年,就赶上表弟表妹结婚,没有到手的礼金就要还回去。因为远嫁到东北,回老家的路费也成了一笔额外的成本,表弟结婚那个月,算上礼金和机票,她花了一大半工资。

算起来,买了房子虽然完成人生里一个重大任务,自己住得也更舒服了,但婚后从未停止的支出,使得危机感一直压着她。婚后好几年,她都觉得“缓不过来了”,更没有可能再恢复以前的生活状态。

消费自然是呈断崖式下跌的,以前自己会用雅诗兰黛这样的化妆品,现在,她的化妆柜上几乎全是“平价替代品”。她开始干自己以前绝对不会干的事情:蹭奶茶店的椅子歇脚,但不点一杯奶茶。衣服也几乎不买了,一年有两套能穿出去的衣服就行。

郭杏儿原来沉迷于各种文艺生活,一周要进两趟电影院,各种影展、艺术展、喜欢的书店新上的文创产品都不会错过。上一年结束的时候,她翻看豆瓣的年度总结,自己标记的电影数从前两年的300多部下降到了17部。

双方父母和这对新人在婚后的这一年里,相处模式迅速变了。婆婆以前身体不舒服,从来不会打扰工作的儿子,但婚后有一次,婆婆头疼,她带着去医院,门诊不能报销,检查费用和医药费是一大笔开销。自己的父母也开始考虑以后的事情,有一天晚上打电话的时候,谈到最近看好了一块公墓,她主动打过去几万块。

少女时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肆意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她意识到,婚后最大的变化是自己不再被当作小孩,女儿的、妻子的和儿媳妇的责任在这一年里同时降临。

2

3

不同于章子云在变化的家庭关系里窥寻婚姻里的经济关系,张雯是在走向离婚的时候,她才从写满了财产权利和义务的离婚协议书上意识到,或许当初根本忽略了,婚姻究竟意味着什么?

张雯的婚姻是以一沓18页的离婚协议收尾的。这个在美国读博、受过高等教育,始终记得要做现代独立女性的女生,在憧憬中走进婚姻。但婚姻远比她想象得复杂。

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太久。她无法忍受丧偶式育儿,疲于平衡读博和母职,产后2个月,她靠着止疼药坐进了课堂,直到痛感麻木。

但这些劳动无法被看见。反过来,哪怕丈夫一丁点家务育儿劳动不贡献,自己挣的所有钱,他都有权分得一半。假如突然离世,自己的养老金,寿险、意外险等很多保险,全部都是他的。而婚姻存续的时间越长,离婚时他便越有理由索要配偶赡养费。在离婚协议书上,她把这些一项一项解除。

张雯因为婚姻所遭遇的更像是一种隐形的贫困,因为不涉及到房产分割或家庭储蓄分割,两人都没有损失什么,也没人因此获利。可是在婚后,自己的经济却没有那么自如了。她和丈夫约定好,家庭开销按照40%和60%的比例摊销,自己少出的那10%是因为计入了生育成本。头几年,自己的博士奖学金足够支撑她的生活,但到后来几年,生完孩子之后,同时面临着育儿压力和博士毕业的压力,经济上开始拮据起来,她不得不借钱支付生活开销。

如果说这段婚姻让她得到了什么,她觉得是“一些教训”。

离婚律师吴杰臻曾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总结,现在女性虽然在社会上独立了,但是一到婚姻里面,存在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惯性,加上生育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容易回到那种女性默认牺牲的模式,又变成被动的角色。

3

4

维系或者摧毁一段婚姻,金钱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爱和浪漫,婚姻里还充满了各种经济考量。

财产问题从不同的将要步入婚姻的年轻人们口中问出来,却又如此相似:房子如何署名?如何还贷?彩礼属于谁的财产,万一离婚了要退还吗?

经济上的较量有时候到了疯狂的程度。律师张荆在过往的法律咨询工作里,接触过大量的婚姻样本。她见过一对夫妻来签婚前财产协议,男生提出家里的房子要算成婚前财产,不管将来产生的收益如何,都是男方所有。女生紧接着提出,自己父母的两套房将来继承的时候跟男方没关系。吵到最后,连工资里多出来的1万块钱也要排除在共同财产之外,两人不欢而散。

这种计较甚至会延续到婚姻关系解体之后。张雯离婚后,由于丈夫尚未全职工作,只规定了付14%的孩子抚养费。她每个月给丈夫发账单,其实根本没有多少钱,有时候一件小物品的14%只有几块钱,丈夫也坚持要看支付凭证,甚至让她证明钱确实是给孩子花了。她无法忍受这些经济上的低级纠缠,现在账单也不发了,自己独自抚养孩子。

谈恋爱时谁也没想过会因结婚而“返贫”。但事实是,从婚姻开始到结束,甚至离婚以后的日子,每一步都可能有人在其中变得更“穷”。

“变穷”,或许对一些人来说,也是维持婚姻关系的代价。章子云和丈夫相互理解对方的经济压力,并且学会了必要的妥协。

她在婚前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小房子。她想把大的那间做卧室,小的拿来做衣帽间,摆满自己喜欢的衣服和包。夏天回来住,就当度假。

但最终,这套房子只能被装修为极其普通的的两室一厅。她和丈夫在几乎没有娱乐生活的情况下,也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这套小房子的月供。这对婚龄3年的夫妻达成一致——狠心把它租了出去。

从婚礼那天开始,“缓不过来”的压力一直困扰着章子云。现在,她只能期待着,等孩子长大之后,自己也许能解脱出来。

4

来源:每日人物

为什么车厘子又水又贵还炒的这么火?以前好吃又便宜的大樱桃哪里去了?

提问:如题,几年前车厘子这个名字还不是很广泛的时候,大樱桃又甜又好吃,也不是特别贵。现在的车厘子贵不说,还特别的水,不甜也不怎么好吃,怎么还卖的这么贵。以前的大樱桃去哪了?

作者:嘟嘟樱桃

谢邀,前几天刚刚听完知乎的十周年新青年大会,这个重点提及的词汇还是要挂着的,嘿嘿

说说正题哈,没有理性的市场调研,或者经济分析我这边也没有准备,就随手描述下我的感受的猜测吧。

我家除了种樱桃,还种过苹果,种过葡萄,种过杏,种过毛桃,种过梨,目前家里的小院子还有柿子,核桃以及草莓。水果世家称不上,只是爸爸比较勤劳,这里面只有樱桃是作为售卖的水果,其他只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从我记事儿起,我家就种樱桃,到目前我都已经是幼儿园孩子的妈妈了,我爸爸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那个时候一斤樱桃,手掌的一捧就是一斤左右,比2斤肉还贵,我们村叫万亩樱桃第一村,当地只有我们那边靠山里的几个村有能种。那个年代每到樱桃下来都是一群人开车到我们这边采摘,村里的道路比较窄,部分还是土路,每次村口都被堵的水泄不通。

其实那个时候的樱桃就很贵,后来我上初中了市里才开始扶植樱桃,给创了一个樱桃节。但是这个时间选的有点飘。6月初,大多数的樱桃还么有下来,因为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樱桃都已经种了很多很多年了,市场的品种早已经经过筛选,大家都种品质好价格高的品种。6月初,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区,红灯都下不来。

这个时间点就已经不是我们几个村子的几户种樱桃了,就已经是附近村子8成以上都种了,只不过有种的晚的樱桃树还没有结果(一般三年才结果)。

这个时候樱桃的市场在我看来就没有之前那么好了,因为物价在蹭蹭涨,但是樱桃的价格几乎没有动,也就是变相在贬值了。

等我上了高中以后,开始有山东樱桃涌进了我们当地市场,但是本地市场市民会抵制,因为运过来的樱桃没有味道,比较水,只是价格便宜,大家都知道,对当地市场樱桃影响很小,此时我也知道了车厘子,那个时候没有钱,没有买过车厘子,只是听大家说车厘子很贵,但是很难吃,是国外的樱桃,此时的樱桃的价格依然没有怎么变化,价格只是因为物价疯涨而略略涨了一点,依然是很小的浮动,这个时候,樱桃不在比肉贵,比不上榴莲,比不上很多水果的价格,大家的日常水果选择也越来越丰富。也没有以前的新鲜感觉。

到我上大学,开始有自己可支配的钱,有了自己的手机,有了校园移动卡,有了足够用的流量,开始接触了微博,知乎,淘宝,这些也变成了我的日常,然后我知道了山东樱桃,非常有名。尤其是烟台的,也慢慢的改变了我对山东部分樱桃的看法,大学时他们已经可以走物流邮寄了,但是我们这边顺丰比山东晚了好久,然后大二的时候,大连樱桃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然后不知道又在什么时候四川竟然也有樱桃了,而且以飞快的方式上了樱桃优秀产地排名,而且本地樱桃在原来只有我们地方能种但是像县里以及原来地方不能种的地方,附近的北京等地区也都能种了。

但是因为现在技术发展了,原来不适合种植的地方也可以种了,在我大二大三的时候还有好多个“知友”私信我,问我种植方法呢,他们都是当地没有种植过樱桃的,然后想自己种植做当地的采摘园。

樱桃其实是一种特别娇气的水果,他果子娇气,树娇气,必须是丘陵地区,酸性土壤,而且还有各种病虫害,照顾不好就容易死,我爸爸也是一点一点摸索过来的,所以樱桃的价格起点很高,但是20多年了,那个时候的消费水平,在对比现在。竟然没有大变化!

这么多年的感觉吧。

第一,和市场是有关系的,因为种的地方越来越多,樱桃也更多的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网络发展很快。很多淘宝店都不是种植樱桃的人开的。比如我大学做过,网店只能开一个月左右,剩下的10个月是没有东西卖的,店铺早就被释放了,淘宝店都是团队运营的,个人家很难做到。中间商总得让人家赚赚差价吧。价格提高点这是难免的

第二,炒作肯定是有的,这个樱桃每年都会至少上一次热搜,要么是因为智利樱桃,要么因为价格贵,造谣有虫子的,因为预售樱桃骗钱的,反正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情况上热搜,今年又因为疫情,什么拦腰斩?能不能实现樱桃自由??这小词,最开始的那个人不做营销的我都不信呀。

第三口感问题,因为技术提升,本来气候土壤都不适合的地方都能种了,势必影响价格,同一个城市还有不同的土壤呢,别说一个省了,山东烟台的好,所有的山东的都好吗?不至于吧,以及淘宝上面那些烟台的樱桃怎么那么多?都是烟台的吗?会不会有假冒的?曾经有山东的知友告诉我们,山东烟台的樱桃确实好吃,但是很多都被定走外销出国了,大多数都不是烟台的。

第四,樱桃真不贵,物流贼拉贵,很多知友加我,我都是樱桃一个价格,然后自付运费,发完运费表很多都不买了,物流都抵上樱桃钱了,顺丰对于运费研究的可真是明白,而且没有赔付,坏果不包赔,我们又只卖樱桃钱,一大半的运输钱他们净赚,我们拿什么赔?每次都是自己搭钱,如果出现坏果,别人花钱不是买坏樱桃的,我们邮寄都是邮寄的好的,都是在运输的时候出现了问题,然后不赔钱,你心里都觉得过意不去,赔钱怕给我爸爸气个好歹的,然后我搭着人,出着时间,还得搭着钱,重点是还不能让我爸知道,弄得我真是疲惫,所以即便是红果,也不能发熟透的,发熟透的简直就是在赌博。

第五,大家都有对比价格的习惯,又都没有买过,也不懂品种,多数人都选择便宜的,有很多都是第一次吃樱桃,但是味道不好吃他并不知道的,就会认定樱桃不好吃,再有一个樱桃的红果和黄果口感差别很大的,大多数人更喜欢黄果,但是红果更好看适合送人,所以红果价格更高,黄果不利于运输,所以很多人都吃不到黄果,再有一个黄果果质软,很多黄果其实都没有成熟,并且价格便宜,所以一般摘樱桃都是直接批量摘,所以你压根吃不到成熟的黄果。各种原因下味道肯定是差一些的。

这两年村里面都在弄大棚樱桃,大棚的造价很高,所以樱桃更贵,你不能想象,大棚樱桃竟然能达到应季樱桃的5倍以上!!!!

我爸去年就想弄大棚,我拦着没有让他弄,我个人感觉还不如弄大棚草莓呢,草莓的大棚就不会那么贵了,而且草莓价格一点都不低,草莓的结果期也很长,至少在秦皇岛来说草莓可以从一月份一直吃到7.8月份!(大棚加应季)

而且樱桃市场这么乱,很明显已经没有前景了,20年了,物价都长成啥样了,樱桃还这样,重点是这个差值地方都被别人各路“神仙”挣去了,和我们果农也没有什么事儿呀

就冲着着这庞大的溢价,各路“神仙”能不炒作吗?就说顺丰每年夏天的冷链运输单樱桃他得挣多少?你是没见到,邮寄樱桃都得排2个小时队,一个村2个顺丰快递点,外加邮政,村村都有,这都忙不过来呀,邮寄樱桃我还得帮忙弄折快递箱子,放防水纸,递冰块,让把樱桃弄匀一些别压到了,轻点放,都得笑呵呵的一脸讨好,付钱都得连着问三遍才能回复你扫多少钱。

这就是真实且残酷的现状,感觉在看不到的地方水很深。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黑暗,想问题太复杂了,看看就好,现实描写都是真的,猜测仅供参考

来源:知乎

降价的特斯拉,疲惫的打工人

元旦这一次,Model Y发售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连日常客流量少得可怜的特斯拉中心,都变得和商场里的特斯拉体验店一样热闹,到处都是人,相比之前,我们销售不着急了,顾客变成了着急的那个人。

文 | 佟宇轩 李晶晶

编辑 | 金匝

运营 | 小小

2021年的第一天,特斯拉Model Y国产长续航版上线,售价33.99万元,相比起之前48.8万的预售价格,低了将近15万,这让众多的特斯拉门店挤满了跃跃欲试的消费者,上海一门店的试驾甚至排到了3个月后。

Model Y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尽管特斯拉这家公司一直处于“产品质量”“频繁降价”的诸多争议之中,最后却总能被消费者接受和包容,制造出新的销售记录。

身处一线的特斯拉销售人员,目睹了这次Model Y发售后的魔幻场景。在特斯拉,他们背负着沉重的KPI,也感受着“高收入、有股票、快速晋升”的诱惑。

每日人物和一位在某一线城市工作的特斯拉销售许闻(化名)聊了聊,以下是他的自述。

顾客变成了着急的那个人
今年元旦假期期间,Model Y一到店,来看车的顾客几乎涌进了我工作城市的特斯拉门店。尽管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当时的人流量,是我成为特斯拉销售后第一次看到的情景。

为什么说意料之中,因为1月1日上午11点model Y在官网上线后,我们就开始约顾客来看车了。顾客的反应是真实的,都有很大的兴趣,有些顾客迫不及待,甚至当天就来了。但对于我们销售来说,这个看车高峰来得晚一些,我们的实车1月4号才到店。在我工作的城市,Model Y基本是同一时间到达各家门店的,很多销售会告诉顾客,自己店里的车是最快到的,其实是利用了顾客的迫切心理。

▲ 重庆某特斯拉中心,新款model Y吸引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参观。图 / cfp

特斯拉在中国的门店有两种,一种是体验店,通常开在商场里,人流量很大,另一种就是我工作的特斯拉中心,接近于一般的汽车4S店。因为处在郊区,平时客人不多,一天也就两三组,最多的时候能有5组左右,剩下的时间,我们会给潜在的客户打电话,同事之间也会想尽办法争抢顾客。

最夸张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上门抢客,比如在马路上看往特斯拉体验中心这个方向开的车,我们会观察这是一辆什么车,一旦对方停下,如果是一辆豪车,比如奔驰、宝马、奥迪,甚至保时捷,就要赶紧过去询问他们对特斯拉有没有兴趣。

如果你慢了一步,其他同事也不会让你的。因为这种车主很明显就有钱,付1000块的订金对他来说就像买个菜,只要他付了,我就算完成了一个KPI。最夸张的时候,我们会跑到几十米外的大马路上去抢客,或者在停车场直接问:你是来看特斯拉的吗?

但元旦这一次,Model Y发售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连日常客流量少得可怜的特斯拉中心,都变得和商场里的特斯拉体验店一样热闹,到处都是人,相比之前,我们销售不着急了,顾客变成了着急的那个人。

来看车的顾客太多,销售们顾不过来,只能轮流接待,最多的时候,十多个工作人员要接待二十多个车主,在店里看车、试驾都要排队,20分钟一组的试驾,顾客甚至要排一个小时,一天下来,我们也只够接待几十组客人。Model Y没上之前,我们门店一天的销量是个位数,现在一天就能到几十台。

最想买的车主甚至不关心价格,他只关心什么时候可以拿到车。1月2号,Model Y的交付已经约到了4月份,2号之后下单的,更是排到了第二季度。

当然,我们店的情况远没有上海火爆,特斯拉在北上广深杭的业务,主要发力点还是上海,从销量来说,全国的top sales,基本上都在上海。

▲ 特斯拉上海太古汇旗舰店里挤满了来体验Model Y的顾客。图 / cfp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在一座城市,关于新能源车的政策会直接影响特斯拉的销量。在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如果车主买了新能源车,我们能直接包上牌。不同于汽油车,新能源牌照不需要摇号,因此,很多车主会选择买新能源车。但相比于上海,我们城市的新能源牌照优势没有那么大。平时来的顾客,大部分也不是为了一张牌照,毕竟因为如果仅仅是需要牌照,有那么多更便宜的新能源车可以选择。

很多人说特斯拉降价了,“狂降十多万”之类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特斯拉的官网很早就写了:最终以实际价格为准。正式上线之前,顾客看到Model Y的预售价格是48万,那是进口车的价格,实际上,国产Model Y,价格必然会降低。

但顾客们并不这么认为,我接待的顾客中,很多人对价格很敏感,预期Model Y是48万左右,发现只要33万,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么便宜了吗?他们会说:这个车外观也不差,性能也可以,还能自动辅助驾驶,这个价位,我不买它买谁?很多人是拿蔚来的ES6、EC6跟model Y对标的,所以model Y的降价,多多少少会影响蔚来的销量。

“我们要加速世界向新能源转变”
看到有顾客走进到特斯拉的门店,作为销售,我们的任务就只有一个,让他排除其他选择,买特斯拉。

通常我们会通过聊天来挖掘顾客的需求。和顾客讲解车的时候,我们就要挖出来他为什么来看车,为什么不看其他车而来看特斯拉,他是要多买一台车还是要换一台车,这是不是他的第一台车,他有什么顾虑……如果不买,我还要再去问出来他为什么不买,又看了哪些其他车。打听清楚之后,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逼单”,意思就是疯狂地推顾客下单,店长要求我们“逼单”——继续帮顾客分析,为什么其他车不行,你只能买特斯拉。

工作的时候总会出现这种情况:试驾也带完了,顾客担忧的问题也都一一回应了,他们还是会对新能源车有顾虑。

除了经济因素,顾客犹豫最多的是续航和充电的问题。很多老车主会抱怨续航里程。有顾客说,自己充满了电,也只能跑三百多公里。这个情况在第一批车主身上尤其常见——才过了一年多,电池衰减,只能跑三百多公里。

▲ 某特斯拉汽车专卖店,“自建遍布全国的超级充电网络”是特斯拉销售的卖点之一。图 / cfp

还有一些顾客担心自己买完之后特斯拉会突然降价。经常有老车主过来充电的时候抱怨,刚买了几天,自己的Model 3突然又降价了。“被当韭菜一样割来割去。”他们会这样说。

特斯拉一直宣称,要造越来越便宜的新能源汽车,让所有人都买得起,降价为了造福顾客,但归根结底,作为企业,它卖车也是为了赚钱。特斯拉一开始的定位是美国豪华新能源车品牌,但现在,基本是靠Model 3、Model Y这两种车型走量来赚钱。

对于我们这些销售人员来说,降价倒没什么坏处,毕竟老顾客钱都交了,也不会过来闹。这也是发展新车主的机会,对于那些还在观望的车主,我们正好可以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你不是想再便宜点买吗?我们又降价了。

但有时候,我也会跟车主们一起吐槽降价频繁。去年4月调过一次价,到了10月,Model 3标准续航版降了2.165万元,长续航版降了3.415万元。毕竟,两次降价间隔时间这么短,买了的车主会感觉自己被耍了一样。

频繁降价也会降低顾客对于特斯拉的信任度。2020年底,特斯拉推出了一个“提车送一年超充”的促销活动——买特斯拉,免费用特斯拉的充电桩一年。当时大家都知道Model 3会有改款,具体什么时候出还不知道。顾客会问,你们搞这种活动是不是预示着未来还会降价,或者是在清库存?其实这次活动力度挺大的,但很多顾客还是会怀疑、观望,这就是“狼来了”的次数太多的缘故。

每次特斯拉有负面新闻,过来的顾客也都会问。比如,新闻有时候会报道特斯拉的交通事故,如果是事故的调查结果显示是车主的误操作,我们就会这么和顾客解释:其实什么车都会出事故,但特斯拉一出事故,新闻就会满天飞,特斯拉是个明星品牌,所以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

1月7号那天,新闻又报道马斯克成了新的世界首富,但这些其实和我、和顾客的关联都不大,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接待的顾客并没有多少是因为看好马斯克才来的,更多人是凭借着一种印象:特斯拉是最先做新能源车的,是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如果拿手机来举例子,很多销售会把特斯拉比喻成汽车界的苹果。

在接受销售培训的时候,我们也会学习一些相应的话术。如果有顾客吐槽特斯拉的中控太过简陋,我们就会说:你看苹果全身也只有一个home键吧,也很简单,你从诺基亚的功能机突然换成iPhone也会觉得不适应,但是用久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是那么好用和好看。

▲ model Y中控。图 / cfp

但我内心其实并不认同这种比喻。相比于苹果,我时常觉得,特斯拉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和传统的车不一样,才选择造一个没有实体按键的车,而不是考虑怎么最方便、最人性化。有顾客经常吐槽的细节是:特斯拉后座没有一般车的扶手设计,在试驾的过程中,车速一旦快起来之后,后排的人没地方可以抓,心里会很慌,但可能是为了美观的考虑,特斯拉还是没有加上扶手。

马斯克经常会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汽油车,不是同品牌的新能源车。但其实培训的时候,我们分析的竞品恰恰全部是新能源车。培训的时候,公司整日强调特斯拉的使命,喊着“我们要加速世界向新能源转变”的口号。但这样的口号讲了一通,到我这里,就只剩下不停地卖车,不停地卖车。

只有一秒钟的成就感
2020年10月,我参加了特斯拉的面试。

特斯拉通常是集体面试,每一次都是近二十个人一起面试,最后只招几个人。这次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就明确告诉我:你要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那特斯拉不适合你,因为特斯拉不稳定,特斯拉一直是个创业公司,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每个人在这里都是可以被替换的,因为特斯拉一直不缺人。

面试过了,我们还需要参加一个体验日,提前适应工作。我的任务是在体验店拿到来店里的15个意向客户的微信和电话。这个不难,我也很快通过了。

在招销售时,特斯拉很喜欢有过教育、零售、奢侈品、房地产、汽车行业销售经验的人。特斯拉的管理层,包括我周围的同事,有很多是教育机构过来的,因为教育机构的推销能力比较强,也有一些是从传统汽车销售过来的。至于学历,特斯拉偏好本科以上的学历,在缺人的情况下,大专也可以。

我只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像一张白纸,当初选择特斯拉,七成是因为它的薪资,三成是因为特斯拉这个牌子,想进来镀个金。

在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特斯拉的薪资是最高的。最底层的产品销售也可以月入过万。不同于传统的汽车销售,特斯拉的收入是固定的。不管是卖出多少车,你都没有提成。但有一个吸引人的点是,在特斯拉,每个员工,哪怕是底层的销售和工人,也可以分到股票。入职之后,我曾收到过一封邮件,告诉我可以拿到股票,但这也是有要求的,必须工作满一年,才能获得一定数额。

▲ 2010年6月特斯拉在纳斯达克完成IPO上市。图 / cfp

但我并没有这个信心工作满一年。来之前,我在网上查资料,发现特斯拉全年都在招人,离职率很高,我大概能猜得到,特斯拉的薪资这么高,工作肯定不会是轻松的。

果然如此。虽然没有提成,但也要用订单来衡量销售业绩,打工模式还是很残酷的。

在传统4S店,销售一个人从头负责到尾,包括试驾、金融、交税等环节。如果车卖出去,会有一定提成,但特斯拉采取一种直营的销售模式,因为是统一价,顾客也没有办法砍价,作为销售,特斯也叫产品顾问,我的工作就是做好前端,讲解车的情况、引起客户兴趣、带试驾,至于后面的谈单工作,要移交给主管来做,和我没有关系了。

在上海,有产品顾问的KPI是一周卖7台车以上,我们的情况是,因为客流量比较少,所以每个人一周要卖4台以上。11月份、12月份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完成这个KPI。大部分人是一周3台车。Model Y上线之后,基本是每个人能卖出5台车。一些同事之前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会在Model Y上线的时候爆发,一周下来能卖十多台车,但我卖出的,还是个位数。

在特斯拉,每个季度产品顾问都会有个排名,如果你在你所处的整个区域排倒数30%,就会被劝退。入职之前,领导就告诉我,公司没有新人保护期,因此,在6个月的试用期中,如果没有完成业绩,也会离开。但同时,特斯拉也提供了一个快速的晋升通道,从最底层的产品顾问到主管再到店长,可能只需要一年,只要业绩好,一个员工在试用期内就可以升职。

我周围就有一个这样的员工,来到特斯拉后,连续两个月超额完成目标,在170多人的区域排名前30,考核期一过,他就直接晋升为主管了。

想要完成KPI,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和销售技巧,这一点适用于所有销售行业,如果手里面有客户、有资源,每天都能出单,那这份工作无疑是很轻松的,甚至不需要每天到店,但对于我这种刚毕业的小白来说,实在太难。

每天早上9:30上班,原本应该下午6:30下班,但实际上,晚上10:30下班之后还要开会,开完会还要交日报和总结,写自己今天带了多少试驾,收集了多少客户资源,有多少个订单……11点才能结束工作。背负着KPI的压力,下了班之后,我连特斯拉三个字都不想听见。有时候,我实在受不了,想要反抗,11点一到,我就关闭手机,什么信息都不回,第二天,主管就会来质问我:为什么报告你没发?不发你是想干什么?

▲ 特斯拉销售助理带客户试驾。图 / cfp

虽然名义上是双休日,但我基本上没有休过完整的两天,最多也就休过一天,而且那一天还是手机不离身,随时跟客户发微信,我的工作是特斯拉,生活也是特斯拉。

在特斯拉,大家吃饭很不规律,特斯拉专门给员工准备了一个屋子的零食,有面包、红牛、可乐、方便面,几箱的方便面,我们一个星期就能吃完。基本上除了睡觉需要回家,生活的一切,店里都给员工准备好了,但这种人性化,其实只是为了压缩我们的日常时间,让我们花更多时间工作。

我们的领导喜欢重复向我们传达一件事情:如果你的业绩不达标,你就要被炒,这让我很没安全感,仿佛在直接告诉我,你就是工具人,你要是不达标我就把你干掉,你要是想继续拿这个钱,你就必须给我做一个好工具,一直做下去,毕竟,还有大把的人等着要进来。

特斯拉每一个季度考核一次,前30%的人升职,后30%的人就劝退,中间剩下40%的人还是保持在原来的岗位,所以如果想要留在特斯拉,至少也要成为那中间40%的人。但我,现在就是后30%的人,正在被劝退。

但我其实对被劝退没什么执念。一个顾客进门,我跟着他讲解,带他试驾之后,最后到谈单,乃至买单,我本来以为这一系列流程走下来,我会有一种成就感。但实际上,喜悦感就只有一秒钟,就是他给钱那一秒钟,我像是解放了一样,一秒过后,剩下就是累,就是疲惫感。

这个1月,我正处于试用期的第三个月,也许哪天,就真的离开这份厌倦的工作了。

来源:每日人物

90后夫妻白手起家,在农村开超市的经历

位置在公婆家的村口,两边隔着50米还有两家超市,踩点之后与家人商量决心要干。一年纯利润除去吃喝拉撒养娃,一年能落下18-20万差不多。疫情以后就少了一些14-15万,不过也很满足,最近还开了分店,三四线城市要求不能太高。

天涯脱水贴:

突然想把自己开超市的经历分享给正在准备开超市和已经开超市了的朋友同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纯属个人爱好 写的不好请勿喷

还得从几年前家里的情况说起

我和我老公本来都是公司员工,我所在的公司因为效益不好倒闭了,之前在公司是文职类,没有自己做老板的经验,上大学那会在超市打工赚点零花钱,可也是没有订货之类的运行经验。而且时间间隔很久了好多产品都忘记了。我老公也是公司员工,奈何他不受拘束的性格在许多公司都呆不长,工资停高但是受不了气和压力,所以我们双双失业了,当时家里还有一个小成员我们的宝宝2岁多了。

之前就有想自己做点什么的打算,可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就不了来之了。

好了言归正传怎么开的超市怎么走入这一行的听我慢慢道来!有想听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不断更新中!
第一次开超市也是机缘巧合,和老公去公婆家吃饭,看到村口有一家超市贴出来转让的标语,我在车里突然有了精神,和我老公说呀这家超市不干了

说说这家超市的背景,这家超市在我公婆的村口,地理位置优越,进门有一间80平方左右的房间可以开超市,再往里面有一间40平的小包间,这家超市在这个小房子卖菜,大房子做超市。但是这个超市位置属于肉夹馍系列,在中间,两边隔着50米还有两家超市,一家是在村口的十字路口,开了好久属于最早的超市,也是租的房子,老板是两口子,中年人,菜是他们的强项。商品是中年人的品味。

第二家是我们目前看的超市,再往里走还有一家超市,房子是老板本人的,属于有自家房子系列,不用掏房租,也是有一定的优势,不用掏房租那么不用考虑利润点的问题,赚钱就卖,也是刚开。

我们看上的这家据说两口子老是吵架,生意就是这样吵没了。

平时我和我老公不在公婆这里,具体的情况我们也不知道。晚上回到自己房子我和我老公就在讨论该不该做。我老公意思是有所顾忌,因为这家超市已经被之前的老板做烂了,是村里有名的。没有顾客,做了也得很久才能缓过来。村里人不愿意到这家买东西,说老板时常不在,留着老板娘没好脾气,把顾客都赶跑了。

我的想法是事在人为。用心服务,也许会好的。

就这样搁浅了一阵子,我心里是着急的,因为毕竟我们现在没有工作了资金链也断了,我公婆属于保守型我们回去讨论我公婆是不支持的,原因就说还是上班好之类的。我回去找我妈想让我妈给出出主意,我带我妈去看了这家超市,我妈说位置很好也许能做。

当时晚上破天荒老板在,我们问了这家店里老板,如果想盘下来大概需要多少钱的资金,那个老板说最起码得15万。我这才仔细看了一下他店,昏暗的灯光,地上都是烂货,也许老板也不想干了,啥东西都往地上一扔,地板油的能滑倒,我们出来了我心想就是干他的货也不能要,都是最后卖不出去的砸手里的烂货。回到家和老公商量还是决心盘下来,老公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也决心配合,说干就干!

后续经历了一番波折,有想继续看的朋友请留言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1
2
3
4

一切都准备就绪 当时就是要在这家店开 由于我们的资金不到位 总共两个人才1万多的存款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也不知道那时候哪里有那么大的勇气 也许年轻吧 无知者无畏

我们打听出来这家超市的前老板房租也到期了 现在是按天给房东交房租 我老公通过认识的人直接联系到房东 跟房东谈成 房东去超市让前老板搬走了 我们顺利进店入驻

接到空店首先是我和我老公拿着租房合同去办理营业执照 卫生许可证 申请烟证 申请烟证要有烟柜 紧接着我们就去买柜子 由于前老板走的时候应该是生气的 哈哈 就把超市的电线 门锁 都拉走了 我老公又开始接电线 刷墙 由于资金紧张我们凡是能亲力亲为的都自己做 刚开始有热血 在我们一系列神操作后店面开张了!刚开始不太了解进货渠道 我们就自己跑 具体的就不细说了 总之就在人仰马翻后正式开业了!我 现在还记得开第一单时候心里的沸腾 激动 比中了500万还高兴!

刚开始开店就有记账的习惯,现在已经没有记账的习惯了。刚开始的时候是临近过年,每天的营业额4000多,然后麻将馆一天基本就是7-8桌,但是麻将馆有欠账的行为,这个让人很头疼,为了欠账的事儿我还和我老公吵架了不少次,麻将馆也是人鱼混杂的地方,有钱没钱都来!

刚开始开超市的时候我妈妈借了我6万元 村里的房费不贵 一年1万元 交了房费就剩下5万 面对一间空空荡荡的房子 满脑子就是一个省字 首先靠墙的三面全部上的是二手货架 中间的双排上的是新货架 然后就是监控设备花了2000多 走电线 第二件小房子商量着坐一个麻将馆用 刚开始只有2个二手麻将机 还都是小牌 就这样在慌慌张张中迎来了第一个顾客

说说我的麻将馆吧 刚开始我和我老公心里都没底 在这个村也不认识什么人 都不知道谁会来打牌 想着这个小房子没啥用就整个麻将馆 有几桌算几桌得了 结果没想到第一天就2桌都坐满了

打了几天牌以后就有人说我这牌太小了 让我换大牌 那时候一咬牙就添了麻将机 到现在那两个麻将机已经被淘汰了 有一个送给了我朋友 另外一个里面的零件也卸的七七八八了 现在开了不到两年 麻将馆扩张到6个机子 全部是大牌 一手机。

我们是2019年12月份开的超市,乱七八糟的开起来了就要过年了,恰巧烟证批下来了,那样就开始了春节四轮订烟 中,春节的这四次订烟,每次都会消耗大量的钱,那时候我们手里没有钱了,全部投进去了都不够,每天的营业额全部都投进去继续订货,加上 春节订烟的事儿,使我们两个人雪上加霜。愁的一晚上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结果在暴风雨四轮订烟过后,我还清楚的记得最后一轮订烟的时候我老公已经找到借钱的朋友了,就想着钱不够就得借,没想到当时卡里总共就剩下2万1千元,第四轮订烟刚好2万,挺过去了,当时感觉是劫后重生的,哈哈没想到老子挺过去了!

可是随后问题又多多了。

开了一个分店 今天去跑第二家店的烟证去了 回来晕晕沉沉的睡了一觉紧接着就去接孩子放学 又是一天要过去了 真快!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今天村里大喇叭开始广播说疫情来了 我们这边每周天都有会 就是集市 也很影响超市的生意 今天听村里人说不让集市了 心里五味杂陈 说高兴吧 是不影响生意了 说不高兴吧 是疫情真的严重了!惆怅!

刚开始开店问题很多

都没有经验 价位记不住 都是拿标价签一个个打上去 有的时候有灰尘标价签就会掉落 我进货我大概都知道价位 也有村里人过来蒙我的 说谁家谁家啥卖的比你便宜

刚开始我听到这话总会想是不是我进货价位高了或者是真的定价贵了 不过现在当你干了2年了你就熟悉价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 谁也蒙不了你 真的价位高了一说你就知道了 价位不高的 人家也蒙不了你 有的顾客说的太离谱的我也能欣然接受 就是卖不了 之前却非得争辩个123出来

现在不想争辩是非 该买的还买 斤斤计较的顾客你这次让他了 下次他还是会继续斤斤计较 不用想着赚到钱 不可能该买的总会来 只要你热情服务

我超市的位置是中间的夹心面包 位置有优势 也有劣势 好在房租不贵 麻将馆最初人很多 现在被疫情搞得很难叫人 有几点原因就是人手里都没有钱了 第二就是还是没钱了 哈哈哈哈难了好多 没钱的也来打牌 就欠账 还一时半伙还不了 有一个牌友一天打了两场 一下子输了1000多 还是打的10元的居然能输这么多 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最后赊账 我们几天都白玩 哎!挂着还不知道咋还给我们呢 闹心 刚开始开超市我和我老公也因为赊账问题吵过无数次架 因为刚开始我们两口子手里都没有钱 谁借钱我就很闹心 现在已经麻木 只要不是死账 该借的就借出去吧 我也懒得吵架 去年是临近过年都给还了 今年还在拼命催债中

超市之前是不带菜的 中途又带了 带了一段时间又停了 去年过年疫情影响又带菜了 一直持续到今年一直在带菜

关于带菜不带菜的问题 想开超市的老板如果纠结可以找我聊聊 沉沉浮浮的我还是有一定的经验教训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带菜是一个大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回首今年的成就就是养了个娃 买了一个房子首付贷款 还得还月供 哈哈哈就这样 没啥特殊的成就 不过日子过得也是平平淡淡 小风小浪天天有 大风大浪没见过 人家都问说你们挣钱不 其实说实话 挣钱 但是钱看不见 有时候是断崖式的增减 比如今晚睡觉看看卡里有10万 明天定个烟 定点货 一下子就剩下4万了 很正常 心脏不好都受不了 心突突 有时候就是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的问号?卡里钱去哪里了 说不上来 像吃了shi一样 哈哈哈

哎呀呀今天真是慌乱的一天 村里大喇叭响了一天新冠的事儿 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了 早上继续去工商局和市政府烟草办理第二家店的烟证 现在都是说什么少跑马上办 结果跑了4,5次都没成 中午12点人家必须去吃饭 就不管你累不累 折腾不 就必须下午才给你办 哎 没办法 谁叫人家有权利呢!

刚开始开超市没有带菜 只有食品日用品之类的 毫无经验 货品进价都记不住 就容易被人忽悠 而且没有是非观 会被那些挑拨的人轻易糊弄 还气的半死

刚开始我是记账的 进出都有账 每天的营业额 麻将馆的营业额 都有账本 每天大概也能算清楚利润是多少 就这样记账了几个月 可是我和我老公最后一算 钱不见了 开了一年卡里还是1万多一点 我老公就生气了

说我怎么管的账 我家的资金全部是我自己在管 他不碰 问的我也哑口无言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很无语很无奈 结果在一系列争吵以后准备上一个软件 收银系统 在这我也给大家想开超市的朋友一个经验 不管是大店小店 只要想好好开的 就上一个收银系统 不用特别高级 只要能用质量没问题就行 因为这个不仅仅能看出利润之类的 还可以把你抽身出来 谁在店里都行 要不就把你栓死

刚忙完 才吃完晚饭 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开超市 平时双方妈妈和婆婆也会来搭把手 不过主要还是我们两个人弄

现在说下时间表吧 两个人怎么转换过来的 其中也是五味杂陈 时间表也是我们自己慢慢钻研的 怎样确保身体好睡眠充足 还能保证心情好在超市对客人热情

每天早上6点左右我老公起床去进菜 我继续睡觉 因为菜市场距离我超市有半个小时的车程 来回就是1个小时左右

8点我起床开门 那时候我老公可能还没回来 不过也快了

然后我就开始开灯 开电脑 摆货 收拾着他也就进菜回来了

然后他把所有的菜放下 我继续摆货

他要去送孩子上学 孩子是每天早上8点送上学 8点20开始吃早饭 送晚了早饭就凉了就得在外面吃

本来之前一直是我开车送孩子上学 可是孩子看见我就不去上学了 哭哭啼啼的 最后换我老公去制服她 她一看见我老公 乖的像个小白兔 孩子是一直我婆婆在带 我们每天早上负责过去接 就在村里 不远

好了言归正传

他接完孩子顺便就在幼儿园附近吃早饭

然后我就还是摆摆摆货 带菜以后早上是最忙碌的时候

有时候都不洗脸 没工夫 口罩一带谁也不爱!

紧接着我婆婆就过来了 我们两个一起忙活

我老公吃完早饭回来了换我去上个厕所 因为我等他回来他可以称菜比较快 我一般不把收银台交给我婆婆或者我妈 因为老年人算账太慢了 顾客等的着急就会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
有的人干脆就不信任他们就直接问这个算了多钱那个算了多钱
然后我上完厕所他就直接去睡觉!

这一大觉直接睡到下午3,4点 一般情况我是不会在他睡觉的时候打扰他 除非是特殊情况 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默契 因为本来就很苦很累 睡觉的时候不必打扰

基本上早上就是称菜卖菜摆菜 以菜为主

忙忙碌碌不停歇 有时候也有没有生意的时候

一旦没有顾客也会很心烦 也会装作扫地看看别家生意咋样

等到中午11点半就要开始张罗麻将馆了 麻将馆用的就是情商与智商并存

叫人来打牌还得掌握技巧 这个人和那个人不打 那个人又和这个人是亲戚 这个人又不跟年轻人打 那个人又没钱得赊账 乱七八糟的很难弄

等到一切都忙完大概到2点了

期间我会让我婆婆11点回去做饭 因为我超市没有地方做饭 只能回家做

然后2点我婆婆把饭送来他就走了 下午就是我自己 吃完饭就是最轻松的时候 期间给麻将馆倒个水 看看有什么食品需要上货

等到3,4点叫我老公起床,然后换我开始睡,一般我会睡到7点多,自然醒,我婆婆下午过来换我老公去接孩子,这一系列活动我就不操心了我就会再睡梦中度过。

等我起来以后我看着超市,让我老公去麻将馆打扫卫生,打扫完我赶紧回去给孩子辅导作业,然后我回来超市基本是晚上8点半。

这个时候麻将馆有人没有人也基本差不多了,我们就开始看菜写明天要进的菜单子。我来读菜他来看我来写,我常常说我们现在都是下了火车上汽车 不停的忙

写完菜单子就要开始收菜,放冰箱,扫地拖地擦桌子整理。

一系列神操作之后就是最轻松惬意的时光,就好比现在,我可以写一写文章看看电视,

做生意嘛有得必有失,之前上班的时候老是想做生意 觉得生意人自己做老板自由还不受拘束,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当你深入这行以后,你会发现,出去你出不去,有时间就想进被窝睡觉!根本没有别的想法!

刚拖完地 等地干了就上去睡觉

真TM累啊

对着电脑眼睛都要睁不开了

今天面粉卖的很快 陕西人爱吃面

加上疫情 所有人都感觉恐慌起来了

前两天进的50斤面粉卖80 没人问

今天一抢而空, 连特一级面粉95的都卖完了

明早我老公首要任务就是进面粉

联系了好几家都没货 要么就说周一到货 我问他能打包票不 别拖到周一又没货还耽误我卖

他说不能

扯淡

超市进货 需要接触好多的供货商 我进货 大多还是看人品的 价位差一星半毛的都无所谓

凡是长期能打交道的人品是最关键的

关键时刻能给力的 才会合作长久

有的供货商随便承诺最后做不到 损人不利己 耽误我生意 失去了我的信任 这样的供货商就叫他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做生意 诚信为本

哪怕我的要求你做不到你直接拒绝 也比忽悠人最后放鸽子的好

现在我的日用品供货商,零食供货商,调料供货商,进菜供货商和鸡蛋供货商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共患难的。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很好 很省心!

明天有时间更新一下我的供货商们,也给大家提供一下参考,有
想开超市或者想做生意的朋友可以看看,好的供货商能给你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长久的合作好处多多,有时候我也会写的不好,灵感如泉涌,哪句话写的不 通顺不流畅的还望各位见谅!

刚才有个孩子个子都比我高 叫我阿姨!

哎 老了 我也才30啊~~~我的天。。。。

咱也曾经年轻过。。。

今天说谈谈供货商的事儿呢

刚开始开店的时候我们谁也不认识

我自己去批发市场找的货源 当时是一头雾水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先找的调料

进去了一个店面 是一个女老板 看见我来了很热情我跟他也说明了来意我说我没经验你要给我拿的调料是符合村里卖的 不要拿不认识的牌子 她很热情的说好好好放心

结果上了他家货之后村里人来买都说 哎呀我没用过这个牌子啊 你下次进那个牌子之类的

给我气的 明显被忽悠了

这让我再也不在他家进货了 这就是一次性买卖

刚开始去进货其实是很受气的

因为你进去以后琳琅满目的货品 你一时间都没了主意 都不知道拿什么好

那些批发的老板不认识你 看你面生 也不好好和你说话

有时候憋一肚子气回来

做这个生意态度一定要好 搞不好就调到一条大鱼

今天没有昨天势头猛烈 不过生意也还好

农村超市就是老年人的钱比较难挣 都一毛一毛给你扣啊

年轻人的钱比较好挣 尤其是年轻男士 中年男士的钱比较好挣

可是经常花钱的还是那些大妈 因为他们要买菜买调料

年轻人就是零食 烟酒 槟榔等

我的零食是在我老公他亲戚那里进货的 零食最怕过期

有的小食品卖价1元 进价8毛 一袋挣2毛

可是一过期5袋就白卖 所以这个零食大家一定要找值得信赖好说话的人

抠抠搜搜的可别找 到时候一堆麻烦事

刚开始我不想在他亲戚那里拿货 因为我怕拿啥不拿啥到时候有矛盾

可事实上证明你从别人那里拿货出什么问题人家也不鸟你 公事公办

上次我这有几个商品快临期了 我过去换 人家居然给我拿了一张A4纸 让我看

我忙的脚打后脑勺的哪有那心思读那些东西 一堆事儿 就是让我在超市我也读不下去啊 也看不明白 没那个心情 人可多了我直接就炸了 我说你给我拿这个纸是啥意思
你会不会说话?能说话不?我这还有别的事儿你就说能不能换货退货!

我也没给那批发的留脸一下子我就生气了心里一万个…奔过,我想进货的时候咔咔收钱,我要换货了你给我一张纸让我朗诵啊?

最后那家批发商解释意思就是:每次进货的时候会给一张打印出来的票据,保存好,上面说有售后的就可以换,但是得临期,过期了不行,上面写着没售后的就不能换。

我冷笑了一下 心里想 :对了我这个老板也不当了我来给你当马仔得了 我拿货都是随意拿 然后拿一堆到前台结账 我总不能拉一个你家的人一个一个问这个有售后没那个有售后没 你说打印出来票
那得全部拿完货结账的时候才打票呢 都结账了哪个谁售后哪个不行我还问你干啥?再者说你让我把票留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这票一个月就一个文件袋,且不说我能不能保存的住,即便保存了,保质期基本在6个月以上,到时候
我还得翻腾半年前的票子吗?好家伙我给你干活得了,真搞不懂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我一气之下就不去那里进货了,现在在我老公亲戚那里拿货,人很好,他说给我全部售后。省了我好多的时间和经历,她也是搞批发的,仓库
就在我村里,挺好!我要货还近,一会就给我送来了,这也算是我的幸运吧,我和她都很好说话,我不喜欢的商品就下架他全部给我售后没啥乱七八糟的说法。

今早开店我老公没起来 都8点了才去进菜我问什么情况 原来是昨晚有一桌牌友打到了今早3点多 我的妈 也辛苦啊 进菜回来都9点半了 赶紧摆菜 迎来了一波高峰期

其实做生意不仅看门店位置 还得看周围的竞争对手 有的坏心眼的自赔1000折你800的 大家都没好

我前面说我家是夹心面包

我左边这家两口子人还好 是中年人 孩子都跟我一样大了 人家两口子的德行就很不错从来没听别人说他们说我家的这个那个的

我右边这家就缺德 仗着自己的房子 然后不管咋的就胡卖 菜都不挣钱就往出卖 咱也不知道人家是咋想的 一整还说我家啥可贵啦 乱七八糟的嚼舌头 我是不愿意做那种人的

早上他门口停了很多的电动车 顾客很多

我这也是陆续的进人 但是实话确实没有他家人多

就这样我也不生气 因为他家去10个人都不挣钱

砸价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这样只会让同行记恨你 都不赚钱做什么呢

不过我们两口子心态还是很好的 各自做各自的生意

我老公一听顾客说他家卖的啥多钱 给我老公气的 两个眼睛瞪多大 骂人的话凸凸的说 我总是劝他 做好自己 不要与别人反驳 谁说什么你就说对 就好了 做好自己 不要被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左右

他现在改了好多了 之前谁一说啥他就说 那进价都多钱多钱胡++卖 哈哈哈 加号的话你们自己脑补。。。

现在我说你不要在愤怒的时候说那些不文明的话 体现咱们没素质的同时会传到别人耳朵里 到时候同行之间相互诋毁 冤冤相报何时了呢?

现在我们心态也放好了 总不能还没有功成名就就气出一身的病来

我家的菜主打新鲜 美 特价菜不进 小土豆小西红柿 我们都不要 只要精品

因为我们实验过 进一些特价的 特别不好卖

小土豆卖的费劲 没人买 在便宜也没人要

不如大土豆咔咔称 快得很!

有想进菜的朋友还是进一些精品菜 不要图便宜最后卖不动 特价西红柿一烂就是一筐 到时候哪多哪少自己算吧!

来源:天涯

战斗民族干的那些蠢事,连普京都躲不过去

1984年10月11日凌晨5点,在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木斯克机场,雨一直下个不停。

这天,气温非常低。

考虑到飞机跑道可能会结冰,场务员向有批准权限的地面管制员申请了除冰作业。也就是让车辆和人员进来除冰。

但他没找到当值的地面管制员,因为这会儿对方堵在了路上,人还没到岗。

于是场务员为了省事,找到了当时在岗的离场管制员,要求后者批准除冰作业。

这严重违反了机场的安全程序,可能会搞出人命。

或许是觉得这根本不算事,这位没有权限的离场管制员却让场务进了跑道。

在违规让场务进场除冰后,他就打起了瞌睡,因为昨晚他喝了不少酒。

就在他梦寻周公的时候,有一件事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没有在系统上标记:跑道处于占用状态。

当除冰作业开始后,跑道上先后四辆场务车,其中有两辆是装有空气压缩机的卡车,它们的车灯也没有被打开。

没有开灯的原因很迷,只是因为有场务员抱怨——

车灯照得他快睁不开眼。

而按照规定,场务作业时必须将车灯打开,用来示警跑道处于作业状态。

凌晨5点36分,从克拉斯诺达尔起飞,经停鄂木斯克的苏联民航3352号航班抵达机场上空。

机长在空中观察了下跑道,地面上并没有任何示警,说明处于可降落状态。

由于下雨,能见度特别差,他隐约看到跑道上好像有几个阴影。但又无法看清是什么,这令他感到狐疑。

于是,他向进场管制员询问跑道上是否存在物体。

依照条例,进场管制员必须跟地面管制、离场管制确认跑道安全,才能批准航班降落。

但进场管制员根本不可能联系得到这两个人,因为他们一位没来,一位正在塔楼上打鼾。

这时,进场管制员理应要求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指令。

然而,他在连自己都不知道跑道是否安全的情况下,仍然向3352航班发出了指令:

没有问题!请放心降落!

这番话,让3352号航班乘客和机组的命运不可逆转的滑向了死亡。最后一次降落开始了。

当飞机触地后,机长赫然看到跑道上横着四辆场务车。

在这个生死关头,机长将飞机控制杆拉向了右边,想要避开车辆。

但高速滑行中的飞机已然无法回避,他只能眼睁睁透过挡风镜,看着飞机冲向场务车。

巨大的爆炸将飞机撕成了好几块,燃烧的碎片散落了整个跑道,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气息。

这场空难导致了178人死亡,只有5人幸存。

目前为止,苏联民航3352号航班空难仍是俄罗斯境内发生的最大空难,也是苏联史上第二大空难。

在这场事故中,从地面控制员、场务,再到离场控制员,每个关键岗位上的人几乎都在玩忽职守。

这种吊儿郎当、漠视人命、浮皮潦草的毛病普遍存在于俄罗斯整个国家,就连军队和政府要害部门也不能例外。

这是深植在战斗民族基因中的根性。他们私下里干的那些蠢事,连普京都躲不过去。

01

如果说有什么动物能让人联想到俄罗斯,那必须是熊。就连俄罗斯人也很难不同意。

俄罗斯人的先民,东斯拉夫人就有崇拜熊的传统。在他们的神话中,熊是一种很有排面的神兽。

所以熊有一个很长的专属名称:

米哈伊尔•塔波塔维奇•托普提金。

米哈伊尔是“熊”的意思,“塔波塔”是象声词,模拟熊的叫声;“维奇”是父姓,加在一起意思是“叫这个声音的动物生的”;“托普提金”是硬造出来的一个词,可引申为凶猛的、强壮的。

这么多记不住不要紧,反正你不能管熊叫熊就对了。

2019年,塔斯社报道的一项民调显示:有65%的俄罗斯人认为最适合代表国家形象的动物是熊。

这个国家版图像熊,外号叫熊;就连执政党的党徽也是熊。

盘踞在俄罗斯政坛长达几十年的统一俄罗斯党,党徽就是一头健壮剽悍的棕熊。

跟北京的一个汽水品牌的LOGO很像。

image

该党现任党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就是那个和普京玩总(huang)统(di)轮流坐那位哥们儿。

他的姓氏梅德韦杰夫(Медведев)在俄语中,就是熊的意思。

如此说来,种种迹象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答案:

俄罗斯人是熊的传人。

俄罗斯人似乎也沾染了熊时而野蛮狡黠,时而愚蠢马虎的习性。从古至今,这两点在俄罗斯民族身上都表现得很突出。

而且,事例还不少。

在俄罗斯,有一项备受喜爱的体育活动。它源自古代俄罗斯人的谢肉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这是一个狂欢节,人们在吃饱喝足后就会组织这种体育活动来消耗过剩的精力。

说是吃饱撑的也没错。

参与者至少要有三对三的比例,上不封顶;规则也简单,对方倒了你就赢。

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中找到关于这项体育活动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苏联时期,各种国有大型工厂的工人把这项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参与人数突破了过去最多不过几十人的情况,发展到动辄上百人的规模。

image

这些一起成长、工作,拥有共同记忆的人们对彼此具有极强的认同感。所以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组织群殴就成为惯用手段。

如今,在超半数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俄罗斯联邦,打群架的爱好依然屡禁不止。

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书,名为《20世纪俄罗斯档案文件》,其中披露了苏联时代不少这种蠢萌蠢萌的事情。

有一位饱受酒瘾折磨的记者,在五十岁这年决定整点狠的,迫使自己戒酒。他站在街上高喊反苏口号,还跑到克格勃去自首,说自己是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的私人秘书。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班房,因为那里喝不到酒。

嗯,不仅能戒酒,还包吃住。

喝酒就是误事儿。一个民航领航员,因为酗酒被停职了心里不爽,就喊上了机场的钳工一起喝了顿大酒。

两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偷了一架飞机,准备从阿拉斯加飞到美国去,最后发现飞机油不够。

那这回就算了吧,下次的。

一个27岁的装卸工打算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劫狱,把自己关在那里的兄弟救出来。

他带着两把不知道从哪儿搞来的手枪扔在行李箱里,结果半路误了火车,行李被没收,枪也被发现了。

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闯入机场,把值班人员捆得跟粽子一样。然后抢了一架飞机,企图飞往瑞士。

上了飞机后才发现,没一个人知道怎么发动飞机。

于是他们只好拦了一辆公交车前往波兰边界,打算向资本主义国家申请政治避难和广播反苏声明。最后被苏联警察追上,悉数被抓。

有一个格鲁吉亚年轻人想要干掉赫鲁晓夫。为此他到莫斯科踩了好几次点。可能是他太笨,也可能是克里姆林宫保安看得严,反正没能进去。

他越想越不忿,就在回家的火车上跟周围的人吐槽这事儿,然后被听到的乘警给摁地上了。

这种凡事不过脑,一味蛮干的劲儿,早在二战时就已经成为俄罗斯人解决问题的定向思维。

《战争与回忆》是普利策奖得主赫尔曼•沃克所著的一部纪实性小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被誉为是史诗般的伟大作品。

书中记录了罗斯福、丘吉尔等各国政要的言行和事迹,皆出自史实。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谈到美国人经不起战场损失这个话题时,一位俄国将军告诉艾森豪威尔,他清除布雷区的办法是:

派几个旅走过去。

02

1999年,俄罗斯联邦与车臣共和国爆发了第二次战争。

次年,俄军攻占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后,车臣已丧失组织大规模作战的能力,战斗开始变转为对俄罗斯的小股恐怖袭击。

2002年10月23日晚9点,距离克里姆林宫仅45公里的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内,正在上演歌舞剧《东北风》。

下半场表演刚开始不久,一群身绑炸弹的蒙面武装分子手持AK-47突入剧院,挟持了剧院内的所有人。

挟持事件的策划者巴拉耶夫,是由车臣军阀抚养长大的,成年后他就只干了一件事:

与俄罗斯人厮杀。

巴拉耶夫挟持人质的诉求很明确:俄罗斯承认车臣独立,俄军撤出车臣并释放所有在押的车臣战俘。

否则,他就炸死所有人质。

他要求人质打电话向俄罗斯政府转达条件,但得到的回答是:

不。

普京为此还发表了电视讲话,意思是:随便你,但撤军是不可能撤军的。

收到回复后的巴拉耶夫随即释放了15名12岁以下的孩子,以为通过释放未成年人质就能让对方态度软化。

他显然是对俄罗斯政府的态度有什么误解。

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一开始就没想过顾及人质,强攻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让众多人质家属感到害怕,因为俄罗斯特种部队的救援能力确实堪忧。

1995年,车臣武装分子挟持了布琼诺夫斯克医院的1500人,俄特种部队在强攻的过程中造成了140名人质死亡,415人受伤。

这次,俄国著名反对派女记者安娜·波里科夫斯卡娅为了解救人质,曾只身进入剧院内和巴拉耶夫谈判,成功说服后者同意让她带些水和果汁给人质补充水分。

尽管人质家属一再强烈反对强攻,但俄罗斯政府仍然下达了命令:

将一种未知气体通过通风管道灌入剧院里,等所有人出现麻痹症状后,突入击毙车臣武装份子。

人质家属们顿时陷入绝望,他们只能站在剧院外的秋雨中,怀抱圣母画像祈祷、抽泣。

结果,强攻击杀了39名车臣武装分子,却导致了129名人质丧生。

这些人质大多数死于麻痹后无法自主呼吸导致的窒息。

行动结束后,俄特种部队急于了事,便把有生命迹象的人质像堆尸体一样扔在了剧院外,有一名女孩就这样被其他人压死了。

死去女孩的母亲痛苦地说:

没有人告诉我她是怎么死的,后来我才从报纸上看到,她是被压死的。

而俄罗斯政府发言人给出解释则是人质是死于缺水和饥饿,否认伤亡是未知气体造成的。

翻来覆去就是这个意思:关我屁事。

最终,有超过600人被转送到医院。但因为无法知晓气体成分,医生始终无法对人质进行有效的治疗,这使得很多幸存的人质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时至今日,俄罗斯政府仍然拒绝透露任何关于这种气体的信息。

俄罗斯政府只是一心想要消灭反抗他们的车臣人,而被胁持的850多名人质的安危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两年后,车臣武装分子又发动了新的恐怖袭击……

也就是说,这次后果如此惨重的营救行动,连吓阻的目的都没达到。

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营救人质的反恐行动。因为它完全无视了营救准则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共识:人质的安全。

曾撰写过《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的国内著名警务专家高峰就对营救是否成功有过一段论述,第一句话就是: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人质死亡,反劫持就是失败的。人质的生命高于一切。

03

苏联解体后,前克格勃第一副主席博布科夫曾经写过一本回忆录,写了些他在克格勃工作时的见闻。

里边不乏自曝的黑料,比如这个:

在顿涅茨克市的林荫道长椅上,有一位女士正在等候她的丈夫。她旁边坐着一位加拿大游客。他们素不相识,只不过是刚好坐在一起。

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任何目光接触。

过了一会儿,女士的丈夫来接走了她。

这位女士肯定想不到,仅因与外国人坐同一张椅子,克格勃就给她扣上了一项莫须有的罪名:

里通外国。

这也太冤了。好比在地铁上你旁边坐了个老外,一到站你就被戴红胳膊箍的老太太围起来,给送进了局子。

正应了郭德纲老师那句话:

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在20世纪70年代,克格勃对苏联民众进行侦查、定罪,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当时,克格勃拥有包括电脑在内的最新技术设备,但他们却用来干一些极其弱智的事情。

比如,克格勃会用电脑统计苏联公民与国外的通信数量,假如这份数据中有你的名字,那么你很可能会背上和那位女士相同的罪名。

如果没有,也别高兴太早。

那一定是有更合适的罪名在等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原克格勃机关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职责是处理俄罗斯国家层面所遇到的威胁。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仍受到苏联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困扰,政府并没有太多预算给到俄罗斯联邦安全局。

这使得该局发展一度停滞,直到担任过局长的普京出任总统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不过,这无法改变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底子弱的事实,该局的一些人员素质比前身克格勃还要糟糕。

负责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培养人才的FSB学院就出过这么一些人才。

2016年7月,FSB学院情报科50名学生为庆祝毕业,开着清一色的奔驰越野车在莫斯科街头招摇过市。

他们雇了摄影师随车跟拍,还剪辑成了视频发到了网上。视频中,每个人的相貌都是1080P的。

这批毕业生还未开始特工生涯,就把自己彻底暴露了。

这哪是什么FSB精英特工学员,这分明就是SB。

事后,这50个活宝们被FSB学院开除,多数发配到了堪察加半岛戍边。

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

image

事情首先被欧洲媒体报道,让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一度成了逗比的代名词。

2020年8月,俄罗斯硕果仅存的一个反对派纳瓦尔尼在机场被人投毒,因救治及时捡回一命。

纳瓦尔尼怀疑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干的,但又没有实锤。

他用假的手机号给几个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雇员打了电话,假装是对方领导的助手,试图从对方口中套出些情况。

没想到,其中一位化学药剂专家真上钩了。

image

(左边是纳瓦尔尼,右边是这位专家)

这位专家供出的下毒过程,让整件事不可避免地往喜剧的方向一路狂飙。纳瓦尔尼团队发在油管上的视频,观看者已经达到上千万人。

纳瓦尔尼之前把可能被下毒的地方都猜了个遍,但他肯定不会想到毒是下在了他的——

裤裆里。

专家说,之所这样做是因为越是贴近皮肤,毒药吸收越好,而且很难被人察觉。

废话,藏裤裆里怎么发现?他穿的又不是于谦老师的毛内裤,哪里会刺挠。

至于为什么没能得手,则要怪飞机迫降太快,而救护车又刚好那么及时……

不知道纳瓦尔尼听到这些话时,会不会想打人。

为了拿到内裤,这位专家的特工同事不惜扮演内裤大盗。

趁干洗房没人,溜进去偷走了纳瓦尔尼的内裤。事后为了毁灭证据,又一次溜进干洗房把内裤手洗了一遍。

估计纳瓦尔尼老婆都没给他手洗过内裤。

之后,纳瓦尔尼将电话录音发到了网上,无异于是把俄罗斯政府架在火上烤。

这场电话门充分暴露了俄罗斯政府体制内的无能和官僚主义作风。

纳瓦尔尼只吓唬了一句,就让对方再也不敢质疑:

你知道老板的习惯,每件事都要重复记录十五次。

对此,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则向广大网友呼吁:不信谣,不传谣。

而我觉得这里面有巨大的商机:

电话诈骗产业在俄罗斯是一片蓝海。

04

客观的说,俄罗斯民族绝对是当今世界上表现最为矛盾的一个民族。

一方面,这个民族在文化艺术上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大街上找个醉汉都能跟你从普希金唠到柴可夫斯基。

另一方面,现实中俄罗斯人处事又总是透着一股蛮劲儿,规范和安全是经常被作践的对象。

在油管上,有一个名为 We Love Russia的热门视频集锦,收录了不少俄罗斯人因为干蠢事而遭殃的视频。

比如,把车开到水里;把沐浴露当奶油抹在面包上吃;在郊外和熊追逐打闹……

这些视频足足约有:

3860000个。

如果没有出事,俄罗斯就是被津津乐道的战斗民族。然而一旦出事,就尴尬了。

连普京都无法躲过这种尴尬。

2016年5月12日,普京在检阅俄罗斯制造的武器装备时,试图打开一辆武装越野车的车门。他拉了两下把手,都没把车门打开。

一名中将舍甫琴科赶紧冲过来帮忙,不料一使劲儿把越野车门把手拉了下来。普京尴尬地笑了笑,说:干得不错。车也不上了,转身就走。

这辆车的厂家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汽车制造厂,它是俄罗斯军用载重汽车和装甲汽车的主要制造商。

事后,厂家发表声明说,当时车门打不开,是因为把手正好在闭锁状态。

但俄罗斯的网友不依不饶地问:那这车质量得有多差,把手一拉就掉?

还有人讽刺地指出这辆车的名字:

爱国者牌。

这两年,去我们东北第四省海南生活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了。

在三亚,随便拦个一口大碴子味儿的金链子大哥,问问他对俄罗斯人有啥看法,他一定会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

傻毛子呗。

来源:8字路口 微信号:crosseight

即使赚得盆满钵满,年轻人对白酒也爱不起来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茅台董事长曾对马云讲,现在年轻人不喝茅台了,将来茅台麻烦大了;马云回道,不用担心,我小时候也特讨厌茅台,但是等我有了人生阅历,酸甜苦辣,吃了很多苦头以后,我自然觉得茅台还是很有意思的。

这话的确不假,2020 年以来,A 股两大科技股——“酱香科技”和“浓香科技”股价不断创下新高,让不少早早上车的年轻人们狠赚了一波,纷纷大呼:年少不知白酒香,错把科技加满仓。

这构成了中文互联网中一条奇特的风景线:理财意识早早觉醒的年轻一代盆满钵满后纷纷“真香警告”,另一边确实白酒消费市场所面临的消费者断代引起的市场萎缩。

我们今天不聊金融层面的问题,单单从消费角度聊一个问题,年轻是真的不喝白酒了吗?

01
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

以往对于市场的判断,消费数据大多都能反映市场趋势。

但数据很有意思:在 2020 年的天猫双十一成交总额中,白酒的成交额是奶茶的 139.6 倍——好吧,奶茶的交易大多成交在线下;但 CBNDate《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报告》却显示:

2

90/95后是酒水消费市场中唯一消费占比提升的人群;白酒在 90/95后的酒类开销中占比远超热门的果酒和啤酒;并且年轻人消费白酒消费增速也在各品类的酒中遥遥领先。

当然,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需要指出的现象是:尽管 90/95 逐渐成为白酒消费主力军,但一方面在于线上渠道本身偏年轻化;另一方面,《报告》也指出:“从需求场景看,国产白酒是年轻人逢年过节孝敬长辈和赠送领导的最佳选择。”——对年轻人而言,白酒是用来送的。

这一点上,年轻用户居多的科技媒体爱范儿在微博发起一项调查也可以作为佐证:“你或者你身边的年轻人,平时会喝白酒吗?”的调查,1831 个参与者中,1435 人选择了“不喝”。

换言之,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白酒是用来送的,不是用来喝的。

关于年轻人为什么不喝白酒了?可以说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观点。

一类是所谓“过来人”派,比如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则在某访谈节目中表示:“年轻人不喝茅台酒,那是还没到时候,20 多岁还在玩,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这个所谓的“还没到时候”,恰恰触碰到了年轻一代的逆鳞,因为在大众语境中,这个时候往往暗示着传统的“酒桌文化”:火辣的白酒被视为下级向上级设下的一道测试题,喝得好是表忠心的投名状,喝得不好则被视为“不识抬举”和“没有眼力见”。

在腾讯广告发布的《2019年白酒行业数字化发展洞察报告》中就指出,白酒依然是正式场合的主流选择,如应酬、酒席和喜宴;智研咨询的《2020-2026年中国白酒制造行业发展模式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日常场合饮用白酒比例仅为 18%,远低于其他酒类。

可以看出,白酒和传统文化的勾连极为紧密。

这也就解释了,在知乎“如何看待茅台前董事长回应年轻人不喝茅台「那是他们没长大」?”的问题下如今已有超过 4600 条回答,几乎所有高赞回答都在猛烈攻击“酒桌文化”;而去年 9 月新员工因为拒绝领导的劝酒被打耳光而遭到辱骂的事件,更是因为一度引发热议。

一类则是“讲事实”派,他们的主张很简单,抛开喝酒的场合不谈,只说味道的话白酒是真的不好喝。一方面,在所谓八大烈酒中,横向比较主流产品上,白酒度数就已经排在前列;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烈酒可调饮可水格割,白酒几乎只有斋饮,更加剧了口感上的不友好。

换句话说,年轻一代对于白酒敬而远之,一在文化,二在口味,是一个真正的系统性问题。

02
财富密码与价值符号

需要理性一点来看待的是,如今舆论似乎已经将白酒与“酒桌文化”画上等号,这就导致在讨论年轻一代的白酒消费时存在着部分非理性的偏差。

3

首先,白酒真的能代表中国的酒文化吗?并非如此。

且不谈古代酿酒技术有限,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喝发酵型米酒为主;在上世纪 50 年代前,黄酒也是绝对的消费主流,全国产量曾达到白酒产量的 1.5 倍。到了 50 年代末农业集体化时期,粮食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放弃黄酒,转而生产粮食消耗量更低的白酒,后者才逐渐成为主流。

那么,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科技”和“浓香科技”们为何能成为投资标的?

当宏观经济向好时,市场往往选择潜力更大的行业。2007 年煤炭股成为最闪亮的星、2015 年的大牛市,则轮到互联网相关行业,比如被誉为当年妖股的暴风科技、乐视网等。而当宏观经济相对不确定时,白酒作为具备一定成瘾性的可选消费品的价值就出来了。

而以茅台为例,其财务层面还甚至比奢侈品更为优质。以 2019 年报数据来看,营业收入854 亿元,其中最大的成本是 127 亿的营业税金及附加、148亿元所得税费用,但生产这些酒花费的营业成本有 74 亿元;且不需要大量资本开支,因而得以连续三年维系50%以上的高分红率。

其整体毛利率为 91.3%,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的 58%,包装材料占采购金额的 52%,酿造成本极低。同时而其高端品牌茅台的毛利率更高达 93.8%,而奢侈品集团 LVMH 毛利率“仅”为 67% 左右,而爱马仕这类单一品牌的奢侈品,其 2019 年财报显示毛利率也“仅”为 69%。

吸金能力如此之强,股价自然是翻着翻往上涨。

当然,另外一方面只能点到即止的是,早年茅台对某些特殊渠道的注重,以及基于茅台镇特殊地理产区的认知强化,都在无形中为茅台营造了一种服务于上流社会的稀缺性,使其成为了高端商务场景下的,承担起了减少社会经济运行“摩擦力”的角色。

甚至有人做过这么一项研究,如果某个月中国基建投资同比增长表现强势,那某高端白酒的股价大多会提前一到两个季度迎来增长,两条曲线甚至呈现奇怪的相关性。

稀缺之下,茅台对于年轻人而言,逐渐成了等同于王一博的“财富密码”,前者一度拥有“点金术”,每次上脚一双球鞋,便会引起同款在二级交易市场的价格起飞。

而由火热的球鞋市场衍生出的“全民皆贩”,更使得茅台成为了各电商平台眼中与 iPhone 等同的引流利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诞生了大量的茅台抢购技巧,更不乏各类交流、代抢社群:

4
5

而恰恰是这样的角色,对于刚跨入社会的年轻一代而言,意味着一种规训。自然使其对于白酒对消费这一行为本身打上了更多关于“社会规则”的标签。

03
摸着茶饮过河

正如智能手机行业,谁都想当苹果——拿下了市场六成利润,茅台吃肉,其他喝汤也是国内白酒市场的特征:茅台产量占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不到 1%, 收入占 15.8%,利润则达到 31%。

既然茅台本身难以复制,当务之急还是解决我上文说到的,系统性解决年轻一代对白酒敬而远之的原因:一在文化,二在口味。而这两条路几乎成为了转型“年轻白酒”的两代路径。

2012 年创立的江小白属于典型的第一代路径,试图为白酒赋予不同的文化。早年,通过简约的蓝白色色调,以及在瓶身打上代表态度的文案,试图以此迎合年轻一代的消费观。从其前几轮融资后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其大量资金都用在了营销定位、市场推广等层面。

image

后期,通过大量与年轻人的消费的文娱内容相结合,比如与主打年轻群体的《奇葩说》、《这就是街舞》等综艺合作,在 B站上线同名动漫《我是江小白》,以及在线下落地快闪店和音乐节。

但尴尬之处在于,社交文化的速朽使其在很难形成长久的号召力,一度刷屏的“江小白”文案早已不在当年;而更尴尬的是,其本身并不出众的品质,哪怕是真的将年轻一代转化为白酒消费者之后,亦难以满足其后期在品质层面的需求,反倒为其他“老气”的品牌做了嫁衣。

这一压力,使其在去年 9 月完成 C 轮融资后,宣布会将全部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老酒储备。而这从某种角度上印证了,同一时期品牌推出的小包装“小酒”发力年轻市场的路线并不成立。

在我们看来,或许第二条对口味进行“年轻化”的路线尚有一线生机。

2020 年市场体现出来的一个趋势是:“+酒”类饮料正在成为年轻消费市场的新宠。比如,瓶装饮料方面,农夫山泉发布了 TOT气泡饮,主打 0.5 度的米酒;蒙牛随变和江小白推出联名款冰淇淋;现制饮品方面,喜茶从 2018 年开始就在旗下茶极客门店推出了各类饮品;

image

而普通门店也有醉醉粉荔和醉醉桃桃等人气产品;奈雪推出了酒屋Bla Bla Bar,主打含各种酒类饮品;而星巴克方面,也有Bar Mixato 创新酒坊,主打以咖啡、茶为基底调制鸡尾酒。

这一条线路,一方面解决了上文提到的文化问题——基于年轻消费品牌的场景,一方面缓和了白酒对于年轻人而言的“油腻”的暗示;而另一方面,也给品牌植入用户心智给出了空间。

比如,汉堡王的龙舌兰风味爆珠特调和肯德基的莫吉托新品,都会单独给消费者一小杯酒,以此传递仪式感,肯德基方面甚至还会特别强调,其选择的是来自百加得的朗姆酒。

而起家于成都的茶百道的 2020 年爆款“醉步上道”,更会强调加入了 0.3g 的泸州老窖;而后者在 2019 年与钟薛高合作的“断片”雪糕,也收获了一众年轻人打卡:

8

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无比精明(这一点看看喜茶奈雪们强调自己的用料就知道了)的大背景下,传统品牌多年的积淀不仅能成为新消费品牌们的背书,更有可能进一步搭建转化用户的桥梁。

以泸州老窖为例,在香水、奶茶、雪糕等领域不断试水之后,自己似乎也摸到了门道,在前不久曝出正在筹备一款名为“脱单”的新品,主打的就是留白酒+榴莲的组合。

从“+酒”到“酒+”的路子能不走通尚未可知,但面对在各个领域崛起的以完美日记、花西子、理然们面前,白酒品牌的确没理由不搞出一个“新国潮”品牌了。

来源:科技唆麻 微信号:techsuoma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

前几天,我看到坐我对面的小姐姐桌子上放着一个漂亮的本子,喏,长这样: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于是,我就借过来翻了翻,顺便问了问它的价格。
同事(淡定):不太贵,一千多块吧,这在手账圈的品牌本子里也不算很贵。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于是,我马上在微博搜了搜“手账圈”,结果又双叒叕刷新了我对“烧钱”爱好的新认知……
一、一个笔记本 3000 元,手账圈有多神奇?
微博上大片大片关于“手账烧钱”的消费记录,着实让我吃了一大惊。
“玩手账可比化妆品烧钱多了”
“让我背负花呗账单”
“手账支出好几千”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仔细研究了一下,我发现“手账圈”确实有点东西。
1.手账,到底是啥?
最早的手账文化来源于日本,日语里的“手帳”,“手”代表手边,随身携带;“帳”代表备忘的小册子。
所以说,手账就是随身携带的备忘册。
但发展到现在,手账已经不仅是“备忘录”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了一个小众圈层的爱好。
一本精美的手账,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手账本、配套书衣
钢笔、胶带、贴纸
手绘文字、垫板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常见手账本的笔记内容,有手绘型、拼贴型、日程管理型等等。
其中手绘型又包含简笔画、彩铅、水彩等分支,对画画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拼贴型手账,顾名思义就是以拼贴为主,不管是胶带拼贴、贴纸拼贴、票据拼贴,都可以在手账本上完成。
日程管理型的本子就更多了,像什么「国誉自我时间轴」,还有自成流派的「子弹笔记」等等。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2.玩手账到底有多贵?
玩手账能花多少钱,你可能根本想象不到。
从手账本,到手账配套的保护套、贴纸、胶带、钢笔、墨水、印章、印台、垫板等等“周边工具”,没有一种便宜不说,还样样都要囤上一堆……
手账本贵
手账烧钱第一步:买手账本。
从手账本内芯的设计板块、纸张质量,到手账本封皮的材质规格,每个品牌都大不一样,这也是它们售价不菲的原因所在。
比较出名的日本品牌 hobonichi ,光是一本内芯的最低价格都是 100+ ,更不用说加上外壳的完整手账本,价格直接飙升到了 1000+。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它主要贵在内芯用的是“巴川纸”,特点是纸质轻薄但不容易渗墨,号称是最适合手账的纸张。
同样是日本品牌的 knox ,以“鸣叫皮”封面出名(用手抚摸皮子的时候会发出吱吱的声音),价格基本是 3000 起步。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英国老牌活页本品牌 FiloFax ,它主打的是工作手账,内页设计更为精细,除了价格在百元之内的手账内芯,多数真皮封面的主题手账,在旗舰店的售价也是要几百元。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再往下翻一翻,号称毕加索、梵高、海明威都用过的传奇手账品牌 Moleskine、最适合钢笔书写的手账牌子德国 Leuchtturm1917(灯塔),价格也都在 200+ 。
周边贵
本子有了后,为了把手账做的漂漂亮亮,玩家们还少不了要买各式各样的保护套、贴纸、胶带、钢笔、墨水、印章、印台、垫板等等配套工具。
手账专用的胶带,一卷动辄三四十,积少成多,不少玩家一囤就是 100+ 卷,光胶带就是天文数字……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上面说的还是普通牌子,如果你想买胶带圈的四大贵妇:木田森果、巨光棉、大狸家、墨染一色,那更是要 100+ 一卷起步。
除此之外,大家还热衷于给手账套上保护套定期换换手感,行内话叫“书衣”,有PVC、牛皮纸、布、真皮等不同的材质。
材料越高档,价格自然也就越高。
而且从“书衣”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书的衣服,这就和给自己买衣服一样,自然是越多越好,越漂亮越好,钱也一下子就都花出去了。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像我们的小姐姐,就是手账的内页花了 400+ ,手账的定制书衣居然要 800+ ……(没想到富婆就在我们身边)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还有小小一枚的进口品牌印章,就要四五十块起步: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印章的类型也是大有内容,有旅行款、花卉款、字母款、数字款、邮戳款、建筑款、风景款等等,谁甘心只买一个呢?
手账这个坑,真的是进了一个还有无数个周边坑等着你跳。买一个 1000+ 的手账本,配备的周边就得 5000+ 。
一圈下来,玩家永远有想买的东西,花钱花到停不下来。
二、为了省钱,手账玩家有多拼?
虽然很多手账党都是富婆,但是吃土少女们才是主力军。
于是,为了省钱,手账圈出现了各种我们圈外人看来“迷惑”的操作。
1.胶带也能「分装」
比如,为了以相对划算的价格买到更多的胶带,手账圈出现了一种团购方式——胶带分装。大概长这样: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几十块一卷的胶带买多了心疼,也用不了这么多,花几块钱买一米的还可以接受的,胶带分装就完美解决了这个矛盾。
不过,胶带分装,是需要专人按照买家需要的米数来缠胶带的,这部分一般会有志愿者 or 兼职来完成。
不过,普通分装只能买到常规当季款,如果是想买还没发售的「预售款」分装,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拼米团」就出现了。
2.「拼米团」,真的很拼
拼米团,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个“团长”组织大家一起拼预售款的胶带;等胶带到了,再由团长做成分装的形式,寄送给拼团的各位。
一般来说,玩家们可以在这些渠道寻找一个靠谱的拼米团:
渠道一:专门的拼米团APP
现在,已经有专门的 APP 诸如撒米、benben 之类,可以在 APP 上参团,整个订单交易过程比较透明。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渠道二:微博
微博上有专门的拼米团超话,不定时更新“拼团”信息。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找到拼米团后,还有一堆注意事项:
①确认拼米团位置在哪,考虑运费是不是划算。
②观察拼米团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如果一个团连及时更新到货情况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考虑了,99%不靠谱。
③问好拼团需要的附加费用。有的拼米团可能需要胶带板子费,手工费,包装盒子费,押金等额外花费。
在这个繁琐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意味着“胶带不保”,时间金钱两失。
因为手账及其周边都是卖方市场,商品都是先交钱再拿货,买家不仅没有无理由退换货的待遇,等待收货的周期也被大大拉长,甚至还有胶带一等等半年竟然属于正常现象。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而且遇上态度恶劣的团长,发言一个态度不好就容易被拉黑、踢出群,不仅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还很容易碰见团长跑路,也是真的很糟心。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3.买东西要门票的「手账集市」
和其他小圈子喜欢的“聚会”不同,手账党们一般不“聚会”,而是直接参加线下的「手账集市」,大家可以在里面买卖各种手账用品。
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
不过,这个集市有一点特殊,是需要买票才能进入的。
发展到现在,手账集市已经有了专门的举办方,比如在微博就能搜到@深圳手账集市 、@魔都手账集市、@成都手账集市等账号。
三、为啥手账圈这么“烧钱”?
经过一番仔细了解,我发现,手账圈之所以烧钱,一方面是因为它和JK圈、鞋圈一样,背后打的是「收集」的概念。
虽然相比衣服鞋子,手账有的周边单价不是很高,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大大大大大支出。
特别是在手账圈,一掷千金地“集齐”限量版手账用品,看起来壮观,实则肉疼。
除此之外,手账产品被捧上高价,也少不了背后商家的“刻意”操作……
首先,是国外品牌溢价。
手账圈买的本子大多是进口品牌,而品牌所在地多为日韩和欧美。
国家之间货币的换算,再加上国际运输和销售成本,进口手账产品的价格自然就贵了很多。
其次,是独特工艺和稀有材料的溢价。
要天天使用,用得上一年的手账本,不但要纸质好,还要能经得起摧残不掉页,非高质量不可为。
更别提很多人都爱的真皮书衣,像是马臀皮这种稀有皮料,本身皮子就贵,不管是做手账皮,还是做包、做皮带,做啥都贵……比盲盒还烧钱?一个本子3000块,这个圈子有多“神奇”-2021早读课0113早读课
最后,手账圈周边单品,比如胶带、贴纸、印章,设计和制作周期都比较短,因此上新速度非常快,产品更新的速度像是无底洞。
买家已经买到的胶带、贴纸还没用完,新一波种草已经在各种预热群里蠢蠢欲动。
商家为了延长用户的消费周期,总能找到可以蹭的热点。而且通过设置限时购买、季节限定的门槛吊足手账党的胃口。
四、结语
讲真,现在很多人会对这种费钱费力的小众圈子抱有偏见:
记笔记的话,一个本、一支笔、一块橡皮不就够了?
弄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干嘛,看不懂
不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能力和空闲时间。高价的手账逐渐被接受的同时,一两块的本子也没消失。
每一种爱好都倾注了玩家们大量的心血,希望大家能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小众的圈子,而不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抨击…
来源:运营研究社

北漂十年见闻录

作者: ToBo

Tips:老婆儿子不在北京,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而已。

2011年7月23日,那年我23岁了,但是我始终认为那是我真正成人的一年。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第一次坐飞机。那个坐飞机的经历在我看来,就是我的成人礼。

那次山东航空的空姐给我有两个印象,一是年纪比我想的大很多,二是笑的很温暖。飞机上虽然人不多,我的A旁边BCD都没人,F有个蒙着脸睡觉的男子,但我依然紧张滴让自己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觉得我其实已经暴露了。

回龙观

那天的夜里,我们几个朋友,确切说是刚认识不过5个小时的朋友,各自拉着行李箱,寻找一个名字听起来很牛,却没有路人知道的酒店。

天下着小雨,如果搭配个《谁伴我闯荡》的BGM是极好的。其实酒店就在街角,被几棵树挡住了,但是附近的人都说不知道这么个酒店。

作为一个IT人士,租房当然要去回龙观。那是个幸运的月份,我们租了一个我在北京这些年住过的最好的一个房子。绿中介的一个月中介费,房东是个比我大四五岁左右的大哥小伙,签合同的时候还帮我们争取降低中介费,因为他的房子同时也挂在这里代售中。

那天他来收拾最后的东西,开车带我不知去哪里。内蒙人,瘦高漂亮的女朋友,要回家工作了,名片上是个大型煤炭国企,我羡慕的一切他都有。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一个是他说的:200万,这个房子卖给你了,你要不要?另一个是中介的女生说的:房东年纪不大,老是爱教育别人。

这个房子我们4个人分配,两个女生住在主卧,我和另一个男生强哥各自住一个次卧。但是房租是平均分配的(这很不好)。

强哥女朋友是第一个在那个厨房里做饭的人,一下点燃了做饭的热情。没习惯外卖的胃是无法感受厨房的魅力的。但是我们却早早要开始做饭,大概是有厨房不用就仿佛亏了,又或者是都迫切想找到家的感觉。

虽然是同一家公司,下班时间却因部门不同而不同。每次回到家,蓓姐天天在看电视,菁姐则盯在电脑前逛淘宝。智能手机还没到来的时代,2.2kg的戴尔就是我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屋子里,我记得很多事,也忘了很多事。

比如,馒头太硬,在微波炉里加热时着火了;办信用卡弄了个充气床垫,在客厅睡了一宿后发现已经着陆了;每次晒衣服都要通过蓓姐和菁姐的主卧去阳台,很尴尬;紫红色的闪电和就在耳边的雷声第一次让我和强哥在女生们面前也怂的主动往楼道里靠,我信了有人会害怕打雷闪电;女朋友来大姨妈陪我逛街,直到嘴唇都发白快要站不住,我第一次意识到女生大姨妈的严重性;还有就是她知道我和女生一起合租的时候很反对,因为信任即使多年的异地,我们最终还是一直在一起。

屋子外面的事情不那么多,宅男宅女们都不很爱出门。

在天安门广场上,“蓓姐,帮我拍个照吧”,结果按下拍照的时候,身后刚好一辆超长的101路路过,把天安门挡的结结实实;或者是在北海公园,站在白塔下,我整个人大概只占了照片的1/100的区域,不仔细看是塔上长了个痦子。

我们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蓓姐、菁姐想让我和强哥每人多交200房租,就因为这个,我主动放弃合租这个我住过的最好的房子了。我有多抠门,抠门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不可思议。

师傅

新员工都是有专门的mentor的,当然我们都叫师傅,甚至有点事师如兄的感觉。现在的新一代互联网精英们都有mentor但是既不会事师,师傅们也不会真心带了。

大家都扁平了,都是同事,教不教人不重要,你得先搞笑,先和谐才行。

公司招聘应届生巴不得遇到能直接干翻所有老同志的ssssssssp。

说回我的师傅,北京人,奋斗者,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拆迁更是让本就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leader是安徽人,早年在体制内研究所,后来成为一名奋斗者,对我很关照。他总是爱穿布鞋,颇有扫地僧的感觉。

有一次他带我和其他几个同事吃饭,我忘了谈的什么,但我记得那是我头一次吃“东坡肉”,或者叫梅菜扣肉,我二十年来第一次觉得肉好吃。我的家庭并不算穷,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身上凝聚了所有穷人该有和不该有的气质。后来异地恋的女朋友来北京,我特地带她坐地铁去吃这个肉,她觉得没什么,我觉得她不可理喻,这么好吃的肉你居然不满意?!

重新租房

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租房了,于是就开始自己找房子。很多北漂说自己崩溃的时刻是租房搬家的时候,然而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崩溃过,更不会因为租房搬家这种事崩溃。

中介太贵了,要抽走一个月房租,所以我开始自己找。当时的赶集和58不像现在彻底没法看,我找到了我租的第二个房子,那是我这些年来租过的最差的房子。住了大概4、5户人,隔壁大姐不上班,听到动静悄悄在门缝看我,把我给吓一跳。

我总感觉她好像是做皮肉生意的,因为不同的男人来过她的房间。另外这个房子是个小伙转租的,跟我说把房租给他,他把自己和出租房子给他的人签署的合同给我,就完事了。我一听就不对了,这是妥妥的接盘啊。只住了一个礼拜,我立马打算搬走了,给了那个小伙200块(当时普遍月租金1000左右)。

老太太

虽然打算搬走,然而我真的一时之间还没找到房子,三叔在北京密云,太远了帮不上什么忙,我也不想打扰别人。

那天是个星期天,阳光很好,从超市买了一瓶酱豆腐和一包馒头,然后停在小区门口看告示。

“嘿,小伙砸,zhei个字儿你认得吗?” 一个老太太扭过头问我。

“哦,是闵,上海有个闵行区,就是这个闵”。

“还是年轻人有文化。”

老太太刚好想把自己家的两个房间租出去,这不是想吃冰下雹子?!我搬进了在北京租过的房子里最新的一个房子,老太太还是有戒心的,在客厅打了个玻璃门,隔开我和另一个租房的小伙。老太太还是要“面试”的,跟我简单聊了聊,“我不喜欢河北人”

“为什么?”

“因为我之前被一个河北人骗过”

“……那倒是也对,不过我在学校一直是那种好学生的”

后来时间久了,我知道老太太姓金,满族人,一个人住,可能是儿女在外地,反正我从没见过她的儿女,也不好意思瞎打听。

到后来听郭德纲相声,说到北京姓爱新觉罗的满人在解放后改姓金,我脑子里的封建意识又隐隐作祟。慢慢的金阿姨对我开始信任了,当时大家都爱团购,但是工行的支付真是不好操作,各种验证,金阿姨就会喊我来帮她操作,可见有多信任了,也会喊我跟她一起去吃这个餐厅那个饭馆,一来我太宅了,二来无功不受禄。金阿姨的房租不贵,还有电视,我遇到好人哪能再去多占。

那段时间里我被公司给裁掉了,带着4000块裁员补偿走了。我也换了工作方向,从硬件转到算法,这其实是我好运的开始。

再后来有一次我看到金阿姨在跟小区门口的绿中介交流,后来她搬到沙河去了,整个房子交给了一个二房东,隔断也都建起来了,每天回家屋子里的桌子上都是一层灰,都是客厅打隔断飘进来的。眼瞅着挺新的房子,搞得从99新到75新了。

那会儿小区里有一户人家的灯光很亮,我每次走过那里,都会往里瞧,“要是我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该多好”“要是这个房子是我的就好了”“呸,你连购房资格都没有”。

但是现实总比理想来的更快。二房东知道我和房东认识,所以没有涨价太狠,但很快啊,1200 1400,终于有一次涨价,大家都很气愤,我们六个人集体不租了(对,原来的三居室改成了5户7个人住)。大家在斗争中结下了阶级友谊,4个女生2个男生,我们一起重新去找房子。

大大的房子和小小的狗

如果有人说,喜欢把房子租给女生,因为女生爱干净,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女生可以很干净,也可以很邋遢。

我们很快一起找到了一个新的房子,依然回龙观。大家都是上班族,平时很少会打扫,女生东西又多,很快房子里到处都是东西了。有室友表示想养一只小狗,我当时的想法是:咱们养自己的状态都很狼狈了,就别再养狗了。但是小狗还是如期来了,有一天一开门没看见,踩了一坨狗屎,哦,谢特。

然后另一个不同意养小狗的女生,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养狗的女生了,小狗也送走了。其实这小狗来了以后,我倒也没有那么大意见了。只是最好还是不要养了。我们的公共空间已经越来越差了。

那个小狗或许是那个女生的陪伴。

后来她和另外那个男生谈恋爱了,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还在一起,因为后来房子到期了,我又要搬家了。

冰冻魔窟

我不光搬家了,也换了工作,工资翻了一倍,与之对应的,是我的房租降了一半。我真的是个狠人。那时公司在西北四环,我从回龙观搬到了沙河高教园。那是我探索到的世界边缘,北京尽绝于此,世界的尽头在沙河。

那是个小小的房子,电费很贵,楼道里没有灯或者是灯很暗,电梯门一关,就像一张黑黑的大嘴等着下次有人来呼唤它。

更要命的是,没有暖气,夜里六环路上的大车咣当咣当,旁边就是侯耀文去世的玫瑰园,这里的路上车很少,但要命,三环路上不会有重大事故;而这里的路上被车撞了当场就能去世。

没有暖气,是对北京冬天最大的不尊重,很快我就尝到了恶果,膝盖疼。后来我每次看到冬天大街上的光腿女孩,都在心里想:多看两眼吧,不算道德败坏。

在新公司的时段里,我结婚了。蜜月旅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都更喜欢宅在住的地方,不爱出门,所以后面一半的行程直接放弃了。

新公司很好,国内大厂,每次晚上打车回住的地方,从西北四环到沙河,哦嚯,最多一次126个出租车司机同时抢我,无论刮风下雨,多么难打车的时候,我随时下单随时走。

每次报销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给公司造孽,所以后来我都会搭去回龙观的同事的车,然后在回龙观再打车去沙河。即使如此,我常常会想:公司把这些钱补贴给我,我在公司附近租个房子不好吗?又能多加班一小时,我也开心不是。

后来头条、快手肯定都是听取了我的这个意见,开始搞周边租房补贴了。

大公司的问题也很多,坑少人多,现在专家头衔越来越贬值,当不了管理岗又不愿意去死,这让领导们也很难办,所以都朝着专家奔了。

灰和迎春花

在沙河的日子让我知道,观里是多么高大上。很快我又搬回来了。但是从那一年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北京的空气从来就不会再好了。这次的房子还是挺大的,20平米。主要是老婆怀孕了,在孕期比较稳定的中间几个月里她会来这里,所以特地找了个大一点的房子。

有一次我在上班,老婆微信发给我一张照片,她在小区里转悠,开了很多黄色的迎春花,我才发现回龙观里到处都是这种花,原来这种花叫迎春花,就是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妹妹,叫迎春的那个。

后来老婆回家待产去了。

这个房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像一直在落灰。每天回到家,虽然门窗都是关着的,但桌面上总是一层灰,擦完明天还有。床单上也总是陌陌丢丢的,扫完明天还有。而在我家里床上总是干净的,直到现在我也没能解释这是为什么。那时也是北京空气质量经常爆表的时候,或许有关。

淡定

这个房子依然是只租了一年,我就离开了。搬到了同事租的一个房子里,一起合租。搬家的时候所幸东西不多,就用我的那辆自行车一趟趟的搬,白天上班加班晚上回家搬家,还好同事帮我一起搬了不少。被子用床单打包起来扛在肩上,锅碗瓢盆和书绑在自行车上,老远一看跟逃难的一样。

我赶快让同事帮我记录下黑夜里的这一刻,我都被自己的奋斗者精神感动了。有很多次,路上很冷,或者夜里很凉的时候,往往不会令人崩溃,反倒会激发“你过来啊”的奋斗情怀。

和同事一起住的那一年,收获有两个,一是我不用担心自己哪天猝死在这个城市,没人能发现;二是他由内而外的淡定气质。

在北京呆久了,每个人都有时刻表,30岁应该什么样,35岁应该什么样,收入应该怎么样,房子应该有几套,学区户口应该搞定。

大家都很累,这是一个现实的电影院效应富集场,很多人为了孩子能够免遭衡水中学、毛坦厂的电影院效应,而投身北京这个最讲究电影院效应的城市,开启建设内卷化人生的新征程。

而我从同事身上看到的,正可以中合这张时刻表给我的压力。无论什么时候讨论职业生涯,他的状态都会让我羡慕,宠辱不惊的状态。后来我多次模仿这种状态,给自己释放压力。

但很快,我又要开始找下一个房子了,因为同事的老婆孩子要过来,我本来就是临时合住,得赶快找新房子了。

1×1的卫生间

膝盖的教训也让我开窍了一点,我搬家到城里了。这么多年只要我的身体不提醒我,我就会一直坚持固有观念。

比如高中复读的时候,因为报考的学校爆了,985的成绩落到了普通一本,非常不甘心。夜里常常恼恨自己报志愿太失败,结果眼睛被检查出毛病,高考结束后的夏天,说好去旅游,结果变成了求医。

“本来说好拿眼睛看北京,没想到要来北京看眼睛。”在停车场,我跟父母开玩笑,那些天他们比我压力更大,我不相信自己会失明,我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比我多,比我远。

终于进城了,在五环外转悠了4年后,终于我搬到了人民大学附近。那是个大概80年代建的特别像违建的楼,最奇葩的是卫生间,大概是1米x1米的大小,脚底下是马桶,洗澡的时候真的是像在做体操。3家同住,即使如此,每家都在3000多。

卫生间的地上只要有水不赶快处理掉,就会开始往楼下渗水。这是有一次楼下一位比我大不了3岁的姑娘,气冲冲跑上楼来大发一顿脾气后我才知道的。从那以后我把我的一件厂服拿来作为“洗澡后处理地面积水专用服”。

说起来,开始从公司获得大量厂服的阶段,正是我体重提升蹭蹭上涨的阶段。所以间接促成了我最爱好干净的一个阶段,大量厂服拿来擦桌子、擦脚、擦地。

直到现在,我依然没能消化完攒下的厂服。

搬到单位附近的确大大提升了幸福感,不管是去哪里都不用预留一个小时以上了。加班也更方便了。那正是996逐渐“张掖”的几年,最晚的一次加班加到了凌晨4点。回去路上拍了个照片,算是见过凌晨4点的中关村了。

躺着就行

离开人大附近的那个房子,倒不是受不了卫生间太小,而是新公司提供周边租房补贴,我没有理由拒绝。我搬到了牡丹园附近,租了一个自如的房子,很小,只有8平米,月租3000。自从搬到五环里以后,我时常羡慕很多人。比如房东们,只要早来几年,靠收租就可以潇洒地活;比如刚毕业的新人,月薪16k,租一个6k的一居室。

前者,我总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后者,我总不能像他们那样潇洒。

我要找的,只是个夜里躺着的地方而已,在北京,我只有工作、通勤和纳税三件事要做。

刚有了儿子的时候,我常埋怨自己当初拒绝了提供北京户口的工作,后来逐渐淡然,这何尝不是脱离苦海的一条路呢。

几个月前,老家的表妹硕士毕业,北京的一所高中提供了offer,虽然我极力劝说她接受这个机会,但她最终还是放弃而回到老家的一个高中。我心里暗暗觉得她傻,又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同时又觉得人生是有命运定论的,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又觉得谁又能给人生一个盖棺定论呢?

下一个

很快,到21年下半年,我又要换房子了。因为我终于说服自己,愿意花6k租一个一居室了。这样老婆和儿子也可以周末过来。

另一个原因是,在32岁这一年,我又重新去参加考研了,在职的,问题应该不大,这让我的大学同学听到估计要笑我了,“当初学校保送你不去,现在自己考”,哈哈。这样一来,周末上课的我就没法回家了,只能委屈儿子和老婆来回跑。看到新冠确诊的34岁考研人,我一点不觉得他“惨”,大概永世居住在4环里的、中关村一小-人大附中的人会觉得“这还叫人过的日子?”

我惨吗?

我不觉得,我只能做到无论在哪里,都要“脱颖而出”,做不到打败没见过的人。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刚刚从农村转学过来,这是一所刚成立的小学,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罚讲台上抽耳光,但从第二年到我毕业的时候,年级第一就再也没有换过人。

初中的时候,我的初中以盛产“街溜子”闻名,从课桌里搜出一米长大刀,是我亲眼所见。但毕业的时候,我还是被提前锁定录取到市里重点高中重点班。

大学时候,因为成绩优秀被保研,后来又自己退学去做奋斗者,从来不是一个贪图安逸的人,甚至总觉得安逸是原罪;毕业后从被辞退,到适应北京,适应生活,一直都是相信奋斗价值的奋斗逼。

我和北京

老婆说她不喜欢北京。

我最爱北京的时候,是2008年我还没有来北京的时候,奥运会那一年。

后来的事情,都是过日子,说爱就太矫情了。有很多反应北漂的短视频、影视剧,都很喜欢这么一个桥段:站在桥头,“北京,我——爱——你”,“可是你TM爱我吗?

不用看一看,光是回忆一下这种桥段,我就能掉一地鸡皮疙瘩,忒TM恶心了,充满了矫情和自以为是。

北漂和北京的关系更多是人身依附关系,是经济利益捆绑关系,两边巨大的收入差距,只要不傻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我也从来不指望北京会给我什么,我不要户口,更无意去抢夺所谓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更是打心眼不想有抢的需要,仅仅是合作关系,我不想说爱不爱,也不想北京非要给所有人画一个三六九等的标准线。

我们如果合作愉快,就会一直合作,就这么简单;我们彼此做彼此的干电池就好了。

可以看到的未来里,我将依然是北漂,或许会是上漂、杭漂、深漂,但总归是漂。

我一辈子是学生,一辈子是奋斗者。

来源:水木社区 微信号:shuimushequ

西贝因涨价被频频骂上热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筷玩思维”(ID:kwthink),作者:李三刀

继“996算个啥”、“我们是“715、白加黑、夜总会”、“年轻人应该首选北上广”言论之后,一则关于西贝前副总裁楚学友转载微博的评论让“西贝”二字再次因涨价问题被“骂”上热搜。

日前,西贝前副总裁楚学友转发了一条有关西贝涨价的微博,其中显示,西贝和海底捞涨价之所以产生较大舆论反弹,是因为得罪了一大批微博网友,“毕竟95%的微博网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对此,楚学友评论“学习了”,似乎表达了“赞同”之意。

关于定价(过高)问题,华杉在做西贝项目时说了一段话,“好产品肯定价格不低,拼性价比往往会毁掉自己甚至毁灭一个行业。因为所有人一旦开始拼‘成本’时,产品质量自然会下降。所以,贾总在对待‘提价’这方面问题就秉着‘没钱就向顾客要’的观点,客单价加个10几块钱,几个亿不就回来了吗?”

华杉还表示,“西贝如果客单价下降,哪里还有我华与华的钱赚?哪还有‘I love 莜’?”

华杉还对一家健身房转述了西贝的一段话,“只管把产品做好,钱不够找顾客要”。

如果把上述这些话结合起来看,我们就能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儿,顾客“自愿”养活了西贝,更“包养”了华与华,西贝花出去的高额咨询费到头来却是消费者在买单。当然,“西贝的咨询费等该不该消费者来买单”这个我们且不谈。

只不过,关于贵不贵的问题,西贝前阵子又被顾客批评了,贾国龙的回应是“原料好、工艺好、设备好。”

1

关于定价问题,刘润表示,“价格高,从来都不是原因;价格高,是产品出了问题、客户定位出了问题、激励机制出了问题的症状。价格高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产品,让它配得上这个价格,找到更需要这个产品的人群。”

但刘润这句话似乎无法给西贝带来任何帮助,毕竟西贝很自信“原料好、工艺好、设备好”。不过这其中的矛盾是“顾客似乎不认”。

这就是筷玩思维(www.kwthink.cn)本篇文章要探讨的话题:好产品就一定要高价吗?唯有高价才能拯救一个行业吗?这样的观点顾客到底认不认?同样的产品,顾客认可,你卖1万元都有人追随,顾客不认,你卖100块都被嫌贵。

可能在十年前,这类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拿出来讨论,但在今天的新消费观念下,如果品牌方还在想当然式定价,还在想当然式沟通,就必然意味着这家企业过时了,这类企业只要老本一吃完,就会被时代拎起来丢入大海、成为看不见的前浪。

把付出的所有产品成本都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是不道德的

我们先从价格的种种要素说起。

1)、从成本转嫁到联合涨价

某销售总监要跨城市出差,CEO说你去办事,一切必要花费都由公司报销。如果销售总监认为,反正公司会报销,那钱就放开花吧,于是自己一个人也开了一间总统套房,对于这样的花销,老板会愉快的付钱吗?

再举个例子,某创业者在发展之际拿了投资人的钱,为了让公司跑得更快,创始人自己做主跑去阿里花一大笔钱挖了一个“CXO”,付钱后,这家公司账上的资金几乎见底,那么投资人该不该背这笔钱?

成本转嫁是商业的基本常识,似乎下游或者上游背锅成了必然,而且成本转嫁还披上了盈利的外衣。果农说近期天气不好,苹果价格要涨3毛,对此,超市老板只能接受,但担心明天又涨了怎么办,于是他也将终端超市的苹果价格涨了2元,这样即使果农再涨价也能应付。但消费者呢?超市老板认为果农涨了我得被迫接受,那么,超市涨了消费者也得被迫接受么?

2

价格也一直是法律的一大内容,反垄断法中就有关于“联合涨价”的说明,比如说同一条街的三家面馆,三位老板同时约定涨价,即使只涨了0.1元,这也属于“联合涨价”,要受法律制裁。

总之,随意操控价格不仅不为法律允许,更不为消费者允许。

2)、商家有定价的操控自由,但消费有消费的选择自由,更有批判自由

任何的定价都得考虑到消费者意志,某家奶茶店可以一天备上一千杯货,让消费者买个痛快,也可以少备货引发消费者抢购,同时通过将产品改造为抢手货而将之涨价,但消费者都有买与不买的自由。

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商家有操控价格和涨价的自由,消费者也有消费自由。强势商家有制定价格让消费者接受的设计,但消费者一反抗,商家就得掉层皮。

3

海底捞涨价,一个顾客说不吃,海底捞可以说你爱吃不吃,而一旦一大堆顾客说不吃,商家就得说,“对不起,我降价了,求求您们回来吃吧。”

再者,商家可以将某款奶茶定价为1元,赔本出售,也可以将之定价为100元。商家总以为消费者可以被随意操控,但大多消费者都会说NO,定价太低,见过世面的消费者会认为产品有问题,或者商家有套路;定价太高,消费者感觉智商被侵犯,无论价格太高或者太低,消费者总有认可或者不认可的选择自由。

3)、关于餐饮业定价难的两大矛盾,成本到底该谁来付?

在筷玩思维看来,要谈价格,总是无法完全避开成本问题。我们得谈一下餐饮业关于定价的两大矛盾:1)、情怀与体验的定价矛盾;2)、付出成本与定价回收周期的矛盾。

以鸡肉来说,某餐厅老板觉得海南文昌鸡更好吃,于是将食材全部换成了海南空运的文昌鸡,但实际上,在本地人看来,空运的文昌鸡还不如本地三黄鸡更好吃,问题还在于空运价格更高,且实际品质差异几乎微乎其微。

在定价上,老板也将空运费用算了进去。问题是:顾客并没有要求餐厅非得从外地空运食材,这个费用凭什么算在顾客身上?而如果不算到顾客身上,难道餐厅还做“慈善”不成?这便是情怀与体验的定价矛盾。

4

情怀是要付出成本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某老板为了做出最好吃的牛肉面,于是满世界打飞的去“考察”各地的牛肉,从南方吃到北方、从兰州吃到新西兰,耗费的成本高达几十万,最终老板讲了一个故事,告诉顾客这碗面有多神圣。

而通常,老板认为,高昂的定价也是神圣的表达。

这便是第二种矛盾,付出成本与定价回收周期的相关难题。你看,为了做这碗与众不同的面,老板“很辛苦”地满世界飞,耗费几十万和几个月的时间才落地产品,不卖贵点,之前的成本什么时候能收得回来?

但是,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锅难道老板自己背么?如果不转嫁给消费者,老板怎么快速赚钱?

要分清这是普遍的商业行为还是道德问题,我们得讲清楚两个词:一是顾客自由意志,二是定价者傲慢。

定个价格又是讲故事又是贴标签的,这要么是傲慢,要么是极度不自信的表现

“牛肉界”有两个曾经“很成功”的真实故事,一是牛爸爸牛肉面,老板讲了一个全世界找牛肉的故事,其成功将一碗“还是牛肉面的牛肉面”卖出了1万台币的价格;二是雕爷牛腩,这家不仅贴了一个“香港食神”的标签,更讲了一个500万买断秘方的故事,甚至连炖牛腩的锅都申请了专利。

1)、关于产品成本的功劳和苦劳,苦劳方面的支出到底能不能转移给顾客?

这两家的故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就不必多讲。

其中的问题是,牛爸爸能讲一个故事就将牛肉面卖出1万台币一碗的价格,牛爸爸能将在全世界的飞行成本注入牛肉面中,为什么雕爷花了500万、又是锅又是故事的,消费者却不认可呢?

5

老板打飞的的钱、买断食神配方的钱到底能不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就好比导演叫助理找一个二流明星,预算说好了是XX万,但助理擅做主张签了成龙回来,然后说,“成龙才一千万,我帮你答应了,这一千万你赶紧给了吧”。那么,导演该不该感恩戴德地给这个钱?

某老板想开一家炸鸡店,他跑去A、B、C三个地方吃了当地的炸鸡,结果都没有找到好产品,这时候,假设老板已经花掉了一大半的钱,他有两个选择:一是认为自己太蠢了,钱快花完了还没有找到好产品,应该就此打消开店的念头;二是觉得此时没有找到好产品是自己很认真的表现,这值得表扬,然后再接再厉前往下一个地方继续调研。

2)、定价者的苦劳和开创的新生活方式,这样的“为你好”可能消费者并不买单

大部分创业者都选择了第二种心态,毕竟少有人认为自己是笨蛋,老板觉得A地虽然没有好的炸鸡产品,但当地的装修风格不错,这一元素可以带走,B地虽然也没有好炸鸡产品,但炸鸡的小菜还不错,C地的炸鸡吃法也耳目一新。想通了问题后,老板把剩下来的钱拿出来找一个最会做炸鸡的名厨买断了配方。

再通过PPT说服投资人,一家炸鸡店就开起来了,这家店融入了A地的装修风格、带来了B地的炸鸡小菜还有C地的炸鸡吃法,再加上某厨神的炸鸡配方,同时申请一些刀具等的专利,最终的炸鸡食材也弃用速冻冷链产品,采用更为新鲜的三黄鸡,老板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有逼格的、年轻人肯定喜欢且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炸鸡生活方式。

老板找人写品牌故事,想起自己的艰辛,差点把自己给感动哭了。投资人推波助澜,说这么好的故事和初心,你卖贵点都可以。毕竟从理想的角度看,卖的越贵,投资人收益越快也越高。

老板讲了一个自己很辛苦的故事,用一个新的、包装出来的生活方式来试图吸引业内目光和消费者的热度,那么,普通冷链炸鸡20元一份,这份象征着新生活方式的独特炸鸡卖90元一份可以吗?

6

我们可以发现,在定价的时候,老板肯定把之前“光荣”花在ABC三地的成本也算了进去。回到西贝案例,这就是老板认为的原料好、工艺好、设备好,也完美用了西贝的一句原话,“只管把产品做好,钱不够找顾客要”。

那么,这样的好产品、这样的好产品匠心,顾客到底认不认?

再举个例子,某老板去深山老林请了一个大师出山,由于交通不便,大师的老骨头经过一天的牛车、马车、拖拉机的颠簸,到了城市的第一天就去医院挂专家号做正骨,调理好身体的大师做了最正宗的一个菜,在定价的时候,大师的正骨费和专家调理费到底该老板承担还是顾客承担?

3)、顾客付费能动性是可以评估的,顾客愿意给的钱,再贵都会给

要让顾客买单不是不可以,评估的指标只有两个:一是听完这个大师出山的故事,顾客会不会黯然泪下?有没有热血沸腾?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有没有加速分泌?有没有呼吸加快?瞳孔有没有放大?二是吃完产品后有没有感觉与品牌更亲近了?顾客的钱包与消费动力是否达到平衡且有一定的能动性?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贴标签,起码得让顾客看到诚意与必要性,否则商家讲的故事越多、贴的标签越复杂,顾客就越抗拒,这样的商家态度不是傲慢就是自信不足的表现,而无论是哪个答案,结果都不会好。

定价要尊重顾客还是要尊重定价者?

讲故事是不自信和傲慢的表现,这也是有事实逻辑的。

以一碗卤肉饭来说,在北京,一碗卤肉饭卖12元,顾客进店消费就行,老板和顾客可以不说一句话,仅凭“卤肉饭12元”这四个字和一个数字就能完成一系列消费行为。

7

如果这碗卤肉饭卖32元,要让之前消费了12元卤肉饭的顾客进来,这时候就得有故事了,比如说更好的环境、更多的份量,外加再讲个情怀故事,告诉顾客我的卤肉饭和别的卤肉饭都不一样,比如说别人的猪都是吃激素长大的,而我的猪是原生态喂养并听着佛经宰杀、是被超度过的猪。

后来者的傲慢来自于即使是同样的产品,但我改一些原有的要素、讲个故事给顾客听,价格就要往上涨,这一方面是不自信,害怕顾客不认同,另一方面是傲慢,反正就是和之前的不一样,是因为独特才贵。

从市场的角度看,傲慢和不自信也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生性格,如果不傲慢,就不会有新的产品,更不会有差异,其价值还在于能打破前人的优势。否则,后来者凭什么胜出?

我们还在行业看到,一些后来者即使不涨价,但也同样在讲故事,为什么呢?

比如说这条街原来就有一家卤肉饭品牌,但后来开了一家新卤肉饭,也同样是卖12元一碗,不同的是,这家新店讲了故事、贴了标签,如我的猪肉更好、卤肉配方更纯正、米饭更适合卤肉汁等。

与其说这是商家的傲慢与不自信,不如说这是后来者对顾客的乞求,商家用故事和标签在告诉消费者,“我希望我的价格和产品能得到你的认同,更希望你觉得我就是比之前的要好,请来我这里消费”。

8

事实上,在定价这件事儿的思考上,老板既不能完全以顾客为中心,也不能完全以成本为中心,更不能完全以定价者情怀和主观傲慢为中心。

如果以顾客为中心,顾客当然认为越便宜越好;如果以成本为中心,门店就成了中介了,自然也脱离了服务业的本质;如果以定价者为中心,定出来的价格不仅没有逻辑且问题百出。

老板倾向于卖越贵越好,顾客倾向于越便宜越好,成本倾向于越理性越好。这三方基本都找不见答案。老板也明白,越理性越好基本不可能,自己不能做冤大头,不能受制于成本,而越便宜越好需要更大的本事且容易把自己玩死。

大多老板认为,出路必然在越贵越好上,比如说某些品牌要做煎饼界的爱马仕,有些要做烤鸭界的LV,当然也有很多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