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北家庭的浮沉80年

这两年,黑龙江的鹤岗因为超低廉的房价在全国一举闻名,其实我老家,同在东北的辽宁阜新,房价也同样“诱人”,四五万完全可以买一套小两室。这个曾经享誉全国的“煤电之城”,因煤炭资源丰富而兴起,也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逐渐衰落。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这个城市的荣光聚散之间,也有我们家四代人的浮浮沉沉。

1

我奶奶祖籍黑山县,外曾祖父是当地的私塾先生,曾与发妻育有一儿一女,发妻去世后,才又娶了外曾祖母。奶奶出生于1940年,几岁时,村子发大水,一家人不得不向西逃往当时人口稀少的阜新。

逃难时,一家人兵分两路,一路是外曾祖父夫妻俩带着他们的老父亲,另一路则由奶奶同父异母的大哥带着他们几个小孩子。为了避免被抓走充军,他们将自己伪装成要饭的乞丐,往往是白天赶一天路,晚上找人家借宿,饭还没端上桌,人就坐着睡着了。所幸途中一家人没有死伤或失踪,最终“殊途同归”于阜新。

当时的阜新,煤矿已经是“支柱产业”——1936年,“满碳(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在阜新成立矿业所,随后几年间,其下辖的8个“采碳所”,年产煤量达到几百万吨。采碳所只有少量负责管理的日本员工,煤炭的开采主要还是依赖廉价的中国劳工,像奶奶家这样迁徙而来的难民、流民,构成了矿工的主要来源。

外曾祖父在矿上谋得了一个薪资不高的会计职位,外曾祖母在家操持家务。后来奶奶又添了几个弟妹,一家十几口,日子过得十分拮据。我奶奶从七八岁就瞎了左眼,我舅爷说,那时家里有亲戚即将病逝,我奶奶就在跟前玩儿,亲戚去世前吐出的最后一口气喷到了她脸上,“那是人一辈子积攒出来的毒气,沾上了肯定会瞎掉的啊”。但其实奶奶当时患的是角膜炎,由于家里贫困,医治不及时,才导致了失明。

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各矿坑均收归国有,过渡十分平稳,一家人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震荡。

也正是从那时起,阜新市走上了它的荣光之路:1953年,新中国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正式交工,其地质储量上亿吨,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此外,在“一五”期间,阜新矿务局还先后开工建设了五龙立井和新邱立井,基本形成了年产千万吨的煤炭生产格局,成为全国四大主力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阜新依托煤炭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矿井建设、职工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一片欣欣向荣。

矿上工资高、待遇好,给工人发劈柴票和煤票,还会给结了婚的工人分房。外曾祖父后来就在新邱露天矿做会计,他和很多在矿上工作的人一样,希望家里的子女能够进入这一行,继承自己的衣钵。

为贴补家用,奶奶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作为矿工子女,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邱煤矿“背大筺”——将从矿底开采出来的煤块搬到运送煤炭的火车上,一个筐里能装五六十斤煤,每天要往返百八十趟。矿上夏天没有东西遮挡,毒辣的太阳把工人的脸和肩膀晒到脱皮;冬天气温能达到零下二十几度,早上带去的盒饭中午打开都结了冰。

虽然长得又瘦又小还瞎了一只眼睛,但奶奶干活从不落后,她筐里煤装得最满、每天往返次数最多,成为了矿上唯一一个女性“五级工”,每个月工资61块8毛4。这个收入在当时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了。就这样,奶奶年轻时供弟弟妹妹上学,成家后养育了3个儿女。父亲说,那时家里是邻里间第一个买电视的,一到晚上邻居都挤来看电视,“屋里坐不下,你奶就干脆把电视机搬到屋外头给大伙看”。

后来奶奶还当上了矿里的三八队队长,矿上曾经发给过她一朵近1米高的大红花和一本红皮的光荣手册。那本手册曾躺在我家的抽屉里,被我盖满了玩具印章,可惜后来搬家找不到了。80年代,由于字写得漂亮,奶奶被抽调到矿上的医院做总务工作,一直干到90年代退休。在这期间,她被评选为阜新市的劳动模范,还曾担任过两届区人大代表,那曾经是整个家庭的荣耀时刻。

2

奶奶跟爷爷相识于60年代末。爷爷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当了2年的侦察兵,退伍后被分配到新邱粮站工作。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后,带着个两三岁小女孩的爷爷,经人介绍,娶了当时因为眼疾一直未婚的奶奶,没多久,就生下我爸爸和姑姑。

在矿厂上班的奶奶,个性强势,做事雷厉风行,除了做饭,几乎包揽了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务。乐得清闲的爷爷,除了管好家里一日三餐,经常出去喝酒喝到烂醉。奶奶说,因为喝酒的事情,“不知与你爷爷吵了多少次架”——但爸爸却告诉我,奶奶从不当孩子面与爷爷吵架,他小时候觉得自己父母关系还不错。

当然,爷爷的个性乖张与不靠谱,我爸爸也是领教过的。他初中毕业后,由于体育成绩不够,与高中失之交臂,只能在考中专和考技校之间做出选择——从中专毕业的都是国家干部,归组织部管,从技校出来的分配进厂子,归劳动局管。在爸爸中专考试报名之前,学校校长来到家里,跟在粮站工作的爷爷要一袋大米。我爷爷当时正坐在家门口摇蒲扇,听见校长的请求,大手一挥,干脆回绝。于是,我爸爸在校长的“运作”下失去了那年中专考试的报名资格,只好去念了技校。奶奶知道这件事之后,大骂爷爷“王八犊子”。好在那个年代读技校也是个好出路,家庭风波很快就平息了。

日子虽然吵吵闹闹,但奶奶的生活总归也算安定——稳定的工作、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不错的工资收入,还有相处得极为融洽的邻里乡亲。

变故发生在80年代末的一天。那天奶奶下班回到家,爷爷就已经做好了一桌子的菜,见她回来,还从炕边端来热好的二两烧酒。可刚给自己满上,胡同口突然驶来一辆警车,两个警察下车,将爷爷带出了家门。

在我听说这件事时,爷爷已因病去世,奶奶也已经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我曾经向爸爸、姑姑、姨奶等各路亲戚隐晦地打探过爷爷入狱的原因,但他们都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最后打听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替领导顶了包,二是说他酒后性侵了一个弱智少女,但无论哪一种,都未能得到证实。

爷爷入狱前期,为了把他救出来,奶奶跑遍了所有机关单位,找遍了所有能找的人,给他们送烟送酒,甚至磕头下跪。她一辈子不曾求人,那是她唯一一次对别人点头哈腰,但并没有换得什么结果。后来,奶奶不再去监狱探望爷爷了,基本上从不写信,她一个人既要上班,还要拉扯几个还在上学孩子,生活的重担已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7年后,爷爷出狱。在监狱的那些年他是怎么捱过来的,至今无人知晓。或许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快要退休的奶奶还是重新接纳了他。爷爷丢了粮站的工作,托人去了一家工厂看大门,闲暇时就种一种家门口的小菜园子,周末去矿厂附近拣些碎煤渣子供家里烧火用。我爸爸兄妹几人也都相继从学校毕业,有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还算体面的铁饭碗。不过,他们没有像奶奶那样子承父业进入到矿厂工作。

自80年代以来,阜新市的煤炭资源已经开始枯竭。新邱三大矿之一的兴隆矿进入衰老报废期,而当年在报道上曾经被大张旗鼓作为荣耀宣传过的“可以以惊人产量持续产出42年”的海州露天矿也即将迎来它的第40个年头。从那时开始,新邱矿的年产量从百万吨骤降至十几万吨,大量的设备与人员被闲置,“煤电之城”的荣光逐渐走向末路。自此以后,阜新市的城市GDP一直稳居辽宁省倒数第一的位置。

等到找工作时,爸爸他们兄妹3人都避开了煤矿厂:大姑去了粮站的后方工厂做糕点,小姑在我奶奶退休的医院做了护士,而我爸爸则进了百货公司做劳资工作兼任出纳。他在工作期间经人介绍认识了我妈妈——我妈妈也是技校毕业,当时在精密齿轮厂工作。两人只谈了半年恋爱就迅速领证结婚了。1999年,他们生下了我。

就在他们以为一生都会这么平稳度过时,变故又一次发生了。

3

200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将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市矿厂的破产重组也在随后的几年间渐次进行,引发了矿工下岗潮。在当时,经常会有下岗矿工及其家属拦车堵路和集体上访的事件,吵架闹事与各种家庭悲剧更是时常出现。

实际上,在矿工主体下岗之前,1992年开始的国企改制早已经开始动摇了阜新人对稳定生活的美好愿景。截至2000年末,阜新市共有下岗、失业职工15万人,居全省之首。

我们家最早受到下岗冲击的是大姑。她作为“大集体”职工在90年代中期就“买断”了工龄。曾在纺织厂管劳务的伯伯说,从1998年开始,他们的厂子就已经被“托管”了。托管期间,工人不上班,每月发放100元左右的基本工资,单位给投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托管期3年。当时国家有政策,1年工龄,阜新市给补偿金312元,工人需要在3年之内依靠补偿金和最低基本工资独自完成由铁饭碗向自谋职业的过渡。

当我问爸妈,他们在下岗之前是否对国家的政策有所了解、是不是已经对未来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打算?他们却说:“当时厂子里也没贴公示啊啥的,我们对那下岗政策根本啥都不知道,再加上自己人脉也不广,就人家说啥是啥了,稀里糊涂地随大流就下岗了。”

2002年,我爸妈都下岗了。我爸爸去了一家塑料厂干原料加工,每天起早贪黑,一个月也就800块。由于对塑料过敏和腰肌劳损,干了两年后,他不得不辞职。我妈妈依靠上班时从夜校学来的手艺,在我家街对面租了铺面开了一家洗衣店,爸爸辞职后,两人便一同经营,爸爸负责手洗,她负责缝纫。

也就是在那时,为了照顾我,奶奶放弃了自己的职务,随爷爷一同从新邱搬到阜新市区与我们一家同住。搬家时,奶奶将一座约20公分高的汉白玉石毛主席雕像也带了过来,这座雕像已经在我们家摆了近20年。

平时照看我时,奶奶总是喜欢同我讲她过去的荣光岁月,而最常提起的是她在大连疗养的时光:60年代,新邱露天矿的效益大幅提升,矿工们的福利待遇也越来越好。当时厂里会奖励大部分员工前往大连疗养几个月,员工们不用花钱,工资还照开。

“在那块儿,我们住小楼房,天天吃白米饭,房子的窗户就正对着大海,每天没别的任务,就是去海边玩儿。”每次提起这段经历,奶奶的神情都十分骄傲,因为那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纯粹的快乐时光。

刚经历过下岗潮的阜新面临着两种景象的张力与错格,一边是失业找不到工作的下岗工人,另一边是拔地而起的KTV与歌舞厅。国企改制养肥了一批吃政策红利的老板,富起来的老板帮扶了一批失足妇女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当时我家就处在这小城的“红灯区”之中,手机还没有普及前,我家洗衣店里装了一部固定电话,1分钟1毛钱,要是多说,3分钟4毛钱,常有些女人过来打电话联系客户。洗衣店外面有一个修车摊,一溜的“摩的”在街边等着拉活。修车摊旁总是聚集着各种各样的人,有卖猪肉的黑帮大哥,蹬三轮的下岗大爷,还有楼上的痴呆老头跟他老伴,他们坐在小板凳上,聊天乘凉,偶尔还打打扑克。

开洗衣店能挣点小钱,但我们家的日子仍旧过得紧紧巴巴。于是经朋友介绍,我爸爸去了一家钢结构厂学习做电工,妈妈则继续在家经营洗衣店。几年后,妈妈攒下钱,买下了洗衣店的店面,我白天在店铺外玩耍,晚上回家里睡觉。我们家两室一厅,爷爷奶奶住在次卧,我与爸妈住在主卧,我的单人床和他们的大床之间用一个书架隔开来——长大后我一直很困惑,他们在那段跟我同住的时间里要如何解决生理问题。

爷爷奶奶搬过来后,每天都结伴出去遛弯,每次回来爷爷手上都会拿着很多捡回来的废品,我爸妈跟他吵了无数次架,但他依旧我行我素,最后我爸妈索性随他去了。爷爷的手很巧,那些废品都被他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摆满了他与奶奶的卧室。他曾经用废弃的橡胶圈做了两根拐杖,一根给自己,一根给奶奶,管自己的那根叫“龙杖”,管我奶奶的那根叫“凤杖”。他还用废弃铁丝和木板做了一架弦琴,每天用拨片弹琴唱歌,逍遥自在,自成一派。

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当时才上一年级的我闲着无聊跑到爷爷奶奶的卧室去玩。爷爷一脸神秘地告诉我:“我昨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狐大仙给我算命,她说我能活到76岁。”当时爷爷只有65岁,我拔着手指头算,觉得距离76岁还有好长好长的时间,长到仿佛那一天根本不会到来。后来在2015年,爷爷去世了,我算了算,正好76岁,不知是巧合,还是命里早有定数。

4

2004年,阜新市学生卖淫的事件因为一篇网上的帖子进入公众视野,警方捣毁了当地几个网上卖淫窝点,还对一些强迫少女卖淫的“鸡头”展开了抓捕。我家附近的歌舞厅开始渐渐消失了,第二年,那片“红灯区”就被整改成了早市一条街,曾经的灯红酒绿被清晨包子铺上腾起的热气取代,下岗后蹬三轮拉活的大爷们成为了那条街白天的主角。

阜新市矿务局在探寻转型与变革之路,但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反而进一步加速了矿厂的倒闭与破产。2005年2月14日,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发生特大瓦斯事故,造成214人遇难。同年6月,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海州露天矿因资源枯竭而正式宣告破产,上万职工被迫下岗,人均获得安置费两万元左右,除了2000余名职工被安置到煤矿资产变现后重组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其余职工均需自谋生路。

与煤矿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奶奶,记忆也从那时开始衰退了。只是忙于生计的爸妈并未将此放在心上。奶奶一辈子忙忙碌碌惯了,住在我们家时也一刻不得闲。她每天不停地擦拭着家里的桌子柜子,用手掌清洁地面,尽管无数次被我爸妈说没有必要,但她依旧乐此不疲。

白天我在家的时候,她总会拉着我说话,她听我讲发生在学校的故事,我听她说过去的事情。她的每件事我都听了不下十遍,我讲的每件事,她必然要重复提问一个问题。当时我才上小学,对老年痴呆没有任何概念,只是有时会觉得不耐烦,这时,奶奶会神情沮丧地用手敲自己的头说:“都怨我这个破脑袋。”不过大多数时候,我并不介意重复讲或者听一个事情很多遍,毕竟闲着也是闲着,与奶奶聊天,总会使我乐在其中。

爷爷依旧喜欢喝酒,每天晚上他都会温一小瓶白酒,切一个软桃,“饭后一个桃,活到九十九”。

洗衣机逐渐普及后,洗衣店赚不到钱了,妈妈转行开了小吃店,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晚上10点多钟才能收工,以此换取每个月几千块钱的收入。爸爸学成了电工,跳槽到一家环保公司工作,那家公司只有他一个电工,他不仅包揽了所有电器活,还要不时出差做工程项目。

2011年我升上初中后,由于太过劳累,再加之人手不够,妈妈关掉了小吃店,去了一家商场打工。为了我学习方便,爸爸与爷爷奶奶商量,将对街的店铺重新装修一下,让他们搬过去住,他们同意了。

于是,我搬到了爷爷奶奶之前的卧室,那些爷爷用废品做的工艺品都被当成破烂扔掉了。爷爷奶奶搬走前的那个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饭,搬离新邱以来从未喝醉过的爷爷,那晚喝醉了。他摇晃着身子从椅子上跌坐到地上,手里还稳稳地抱着我的小收纳盒。后来妈妈对爸爸说:“爸肯定是故意装喝醉的,他还是不愿意搬,要不然怎么可能摔到地上还记着手里抱住他孙女的盒子。”

2013年,阜新市发布了取缔市区内营运三轮车的通告,成千上万辆三轮车被销毁,那些蹬车的大爷们都不见了踪影,曾经热闹的修车摊也变得冷清了起来。搬到对街的爷爷奶奶,依旧每天上街遛弯,爷爷还保持着捡废品的习惯,只是没再见到他把它们做成工艺品了。每到周末,他们就回到我们家洗澡换衣服,然后到楼下的超市打一斤白酒,那是一个礼拜的存量。

那段时间,总有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中年男人来敲我家门,把我们家当成了他哥哥家,解释了多少遍也不听。起初我还十分害怕,后来索性就不再理会。初二的一个假期,临近中午,敲门声再次响起,我依旧不应声。没一会儿,敲门声就停止了,我没当作一回事,继续写作业。晚上,妈妈回到家,她从爷爷的口中得知,奶奶走丢了。

她和爸爸着急忙慌地出门找人,还报了案、找了电视台,在两小时后我们接到远房亲戚的电话,说奶奶就在他家附近。那地儿距离奶奶走失的地方有20余公里,奶奶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了一天,口中一直念叨着要“回家”。

爸爸妈妈白天不得不上班挣钱,家里条件有限又请不起护工,他们担心奶奶再次走失,也怨恨爷爷居然在奶奶走失后还能气定神闲地坐在家中。在与两位姑姑商量后,他们决定将店铺的门在外面反锁,爷爷奶奶从此失去了外出遛弯的自由,也很少再上楼来我们家了。爷爷最后一次来我们家,在我卧室的白板上用草书写了一个阜新的“新”字,那个字我很长时间都舍不得擦掉,从此以后,我所有的“新”字都使用了那种写法。

自从爷爷奶奶被反锁在房间里后,就淡出了我的生活。我有辆自行车,不好扛上楼,只好锁在店铺里,上学时爸妈会一早从店铺里帮我拿出来停在街上。有段时间,爸爸上班摔断了腿,妈妈骑车不小心出车祸脑震荡住进了医院,我只好自己去取车、放车。爷爷盼望着这一刻,他总会提前站在门口,在我打开门的那一瞬间冲出来。但我拼命地把他推回房间,迅速锁上门,仅存的那一丝愧疚也在骑上车不一会儿就消散了。

那时的我正过着紧张的中学生活,努力学习,拼命去实现和大多数同学一样的梦想——离开阜新,离开东北,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对于爷爷奶奶的渴求与期盼,根本无暇记挂于心。

那间店铺有些潮湿黑暗,爷爷奶奶似乎就藏身其中逐渐腐烂。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奶奶基本认不清楚人了,才想起带她上医院去检查。由于对小脑萎缩和阿尔茨海默症缺乏了解,一直以为奶奶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下降的我们,直到她的病症已经发展到晚期,才第一次收到医院的确诊书。我们买来了药,一顿又一顿地喂她服下,但却依旧难以挽回她正在快速衰退的记忆力。

平日,奶奶只是不停地、重复地用含混不清的语调述说着自己年轻时的矿上往事,而嘴上最常念叨的一个是外曾祖母,一个是“成宇”——我爷爷的名字。爷爷的身体还算硬朗,尚能照顾她,她一反原本的独立与谨慎,变得格外依赖爷爷,无论爷爷去哪,她都要紧紧地跟在他身后。

两年后,爷爷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再也无法走路,瘫痪在了床上。由于爸爸上班挣的工资更多,妈妈只好辞掉商场的工作,回家来照顾爷爷奶奶。我正上高中,繁重的学业使我无暇顾及其他。除夕夜,我们一家在爷爷奶奶家吃团圆饭,时隔近半年,我才再一次见到了躺在床上、双眼空洞无神的爷爷。我不知道疾病给他带来了怎样的痛苦与折磨,我只知道他早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尽管妈妈每天喂他吃饭吃药,给他端屎端尿,拉着他做复健,但依旧无法阻止他生命的流逝。

2015年的那个暑假,准备升高三的我在学校补课。一天我回家吃午饭,路上遇到爸妈,他们告诉我:“你爷爷去世了。”说罢就匆匆坐车驶向了医院。我一个人继续走在路上,仿佛被抽离了情感,直到泪水不受控制般涌出。

我后来不止一次想过,那天的敲门声是不是来自爷爷,他是不是在发现自己的老伴走失后赶忙跑来求助。如果我当时问一句,而不是装作家里没人,奶奶是不是很快就能被找到,爸妈和姑姑们就不需要因为担心奶奶走丢了而把他们的房门反锁。如果房门没有被反锁,他们就可以每天继续出去遛弯,或许,他们就不会在那间屋子里腐烂,直至消逝。

5

爷爷去世没多久,奶奶也因为脑血栓瘫痪在床。妈妈刚刚送走了爷爷,又要继续来照顾奶奶,她的个人生活早已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活彻底掏空。

一个晚上,我同她聊起个体自主性的问题,她说:“我再也没有年轻时候的那种闯劲儿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干啥,不管干啥都觉着特别没意思。每天就对着你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除了看看电视剧打发点时间,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了。有时候就感觉,自己已经跟这个社会完全脱节了。”我好像突然理解了她在我感叹生命虚无时的愤怒,那击破了她的完满生活的幻象,我还有多种选择可以尝试,而她却无处可逃。

2016年我考上大学,到了北京念书,实现了离开阜新的梦想。小城里的人和事也早已淡出我的视线。海州露天矿在破产后,市政府在矿坑处建立了遗址公园,但到目前为止也基本上只是作为市内中小学校的参观研学之地,并没有真正起到吸引外地游客的作用。

为了带动城市经济的正向增长,阜新市也开始大力发展房地产业,自2010年起,大量高楼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但由于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出,阜新人对住房的需求远抵不上其楼盘的扩张速度。2014年后,部分楼盘的售价甚至已经跌破千元的大关。大量新房在建成后被闲置,甚至很多楼盘还未建成,开发商就已经卷款跑路,只留下空荡荡的吊车与未完工的烂尾楼。

2018年暑假,我回到老家,突然发现大街小巷上贴满了标语,“长子情怀”作为“新时代辽宁精神”成为飘荡在阜新市上空的昔日荣光的魅影。但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知道,这座城市是如何一步又一步地走向衰败。

如今,奶奶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前后做了几次手术,已经无法坐起身来。全家人都做好了她随时可能去世的准备——或许这不仅仅对我们家人,对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妈妈依然在家操持,每天给奶奶打鼻饲、做雾化,想尽办法让她更舒适一点。爸爸换了一家环保公司做电工,工作辛苦,但他说自己“身体还硬朗,能多挣点钱就多挣点,省得以后给你添麻烦”。而我,已经做好了研究生毕业后留京或南下的打算。

20余年过去,旧的建筑被拆除,新的建筑拔地而起,阜新在艰难地换着新装。那些矿厂与国企早已远去,一同飘远的还有几代人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

来源:网易人间

步入社会需要做哪些准备?

步入社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明白这个世界“应然”和“实然”的区别。

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很抱歉:这个社会会让你特别失望,因为故事可能需要逻辑,但是现实生活完全不需要任何逻辑。在“应然”的世界当中,上班是8小时工作制,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完全可以分开;感情应该坦诚相待,双方之间没有隐瞒;朋友之间可以掏心掏肺,患难与共。

但是在“实然”的社会当中,以上所有的假设都是空话,没有人在乎你的权利和利益,没有人会关心你的感受。你的工作可能毫无价值,但是机械性的劳动和毫无价值的工作也会反复占据你的时间;没有足够的地位财富你就得不到尊重,而当你有了一定地位财富的时候,别人又都会只盯着你的利益开始打小算盘;关系近并不代表对你好,实际上越是关系好的人,反而越容易进一步伤害你……

年轻人最常见的情绪,除了迷茫,就是愤怒:因为这个社会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甚至这个社会本身都会以一种你最讨厌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充满愤怒的年轻人,他们对于这个不讲武德的社会满怀恨意,但是又找不到对抗这个社会的办法,他们总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但是又找不到可以怪罪的对象。

没错,如果你打算踏入这个社会,那么请一开始就意识到一件事:你心目中几乎所有“应该是这样的”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没有为什么。

说句实话:我十分恐惧任何方面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在我看来,理想主义者和恐怖分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因为在我看来,两者都对于某种追求有着狂热的执念,而在追求碰壁的情况下,又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和报复的情绪。而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第一要义,则是妥协与让步。

就好像最近热播的《奇葩说》当中的一个辩题一样:下班后工作消息该不该回?

站在应然的层面,工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不应该被资本异化。罗伯特.欧文从1817年提出“8小时劳动, 8小时休闲, 8个小时休息”口号,从1917年苏联正式颁布八小时工作制法令,先辈为为了对抗资方压迫整整奋斗了100年,不可以轻易放弃。

但是现实呢?现实就是:我们很难不回这个消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和老板扳手腕的勇气,更不用说很多时候本身给我们发消息的人也是一个社畜,社畜何苦为难社畜。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混职场最好的方式也无非就是在回复的时候态度积极,情绪饱满,等到真正实际工作的时候摸鱼划水,敷衍了事。

所以这些年我越来越能够理解别人,越来越不跟别人生气: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大家去维护一个制度,大家去保护既得利益者,大家去默认各种潜规则,未必是因为大家真的认同这些事正确的,大家真的认为这么做是应该的。

谁还不想站着挣钱呢?但是刚直起腰来,下顿饭就没了着落。

理想主义者,往往都没什么饭吃;而有饭吃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不过是现实主义者吃饱喝足之后,给自己画了一幅理想主义的皮。

很多人所谓的“中年感”或许就是在多次应然和实然的对抗当中,逐渐形成的:我知道这件事不对,我知道这件事不好,我十分清楚这么做完全就是不讲道理,但是因为我迫于生计所以我不得不弯腰低头——但是在弯腰低头的同时,得过且过,混吃等死,是我对这个社会最后的抗争。

我打不过你,我也不想被你整死,那我就这么苟着吧。

大部分年轻人都去瞧不上唯唯诺诺的中年人,但是大部分内心坚持“应然”的年轻人和在“实然”的社会抗争的的时候,都会变成唯唯诺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年人。

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是大部分人最后的归宿。所以这件事,最好还是早点知道,免得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满怀遗憾的问自己:

“这些年,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你经历的事情特别正常,无非就是在社会经过你的时候,顺手给了你几锤而已。

社会甚至都不会记得这件事,因为它不在乎。

这个社会不会是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样子,我们也期待它发生改变,但是相信我:这个改变,真的不太可能在你踏入社会之后发生;而你,也不会是把这个社会变成乌托邦的人。

日本是怎么做社区团购的?

文/婷婷

来源:深响(ID:deep-echo)

经历了一整年的乱战,甚至2020年12月出台的“九不得”政策,资本及巨头对于社区团购的热情仍未衰减。新价格战在春节前打响、团长争夺战仍在继续、仓储/物流/供应链的建设如火如荼。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如今在国内被美团、滴滴、拼多多们疯狂加注的‘社区团购’其实是日本在很多年前“玩剩下的”。

相比起中国的资本叙事,日本社区团购几十年的演变,是一段关于消费者运动、女性自我价值实现、流通业发展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变革的复杂历史。

329瓶牛奶与日本主妇联盟

日本的社区团购要从1955年说起。

1955年,也就是其战败投降后的第10年,日本已经完全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主要经济指标已经恢复至战前水平,进入了被后世誉为“高速发展”的时期。当年出现的“五五体制”让自民党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牢牢控制了日本的政治经济,从而引导日本走上了一条经济优先的道路,创造了日本奇迹。

1955年的东京涩谷区

1955年的东京涩谷区

但也就在一切欣欣向荣的1955年,日本各地出现婴儿无精打采、情绪烦躁、腹泻发烧、吐奶、皮肤发黑的情况,这些婴儿的共同点是,都喝了日本乳业龙头森永生产的奶粉。根据历史资料,当时全日本有1.3万名孩子出现了病状,130名婴儿死亡。

寻根究底,原来是森永在加工奶粉过程中使用磷酸钠作为乳质稳定剂,而其在德岛的加工厂使用的劣质磷酸钠混入了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这会让婴儿的神经、内脏严重受损。而这一极端案例背后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乳品市场的极度混乱。

除毒奶粉之外,当时日本市场上所售的牛奶三分之二都是脱脂奶粉等合成的乳饮料,商家吹捧下,这类营养成分不高、价格却比普通牛奶高很多的加工奶侵占市场。

为了能买到真正便宜的、有健康保证的牛奶,1965年一位名叫岩根邦雄的人,挨个敲开了邻居的门。在他的邀请下,有大约200户居民,集体订购了329瓶牛奶,开始了一个关于“共同购买”的故事。

岩根邦雄及其邻居以“集体订购牛奶”为初衷的小组织,逐渐发展为了一个由家庭主妇们构成的“生活俱乐部”。1968年,生活俱乐部被正式纳入日本生活协同组合(简称“生协”),并开始走向了规模化的发展。

生协可以看作是日本社区团购模式的运营主体,根据其官网数据,2019年度全国生协会员数为2961万人,地区生协的家庭加入率为38.4%。

也就是说, 近1/3的日本家庭是生协会员,这可能是美团、滴滴等重押社区团购的企业梦寐以求的渗透比例。不过,与国内电商主导的社区团购不同的是,日本生协是一个完全由岩根邦雄这类消费者发起的组织,这也是日本规模最大的NGO组织。

生协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就是“集体订购牛奶”式的共同购买。

共同购买以“班”为单位,一般为近邻五六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小组。班组织中会推举一位班长,在最早期,班长负责收集好每个家庭的订货单和货款,将其交给生协,生协在一个星期后把商品配送到班,再由班长进行分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原始的模式也逐渐向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变革。从上世纪80年代后,OCR单据识别、货款的自动转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类和包装的机械化等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共同购买的便利性。

在几十年后的中国市场中,“班”概念被扩展为了“社区”,“班长”成为了“团长”,技术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升级及线上化的转移。但核心的思路与玩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同的是,国内社区团购风口的升起,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是自上而下的。而日本生协的发展与演变,是消费者对自我需求的主动满足,是自下而上的。

再往前看,生协模仿的其实是英国1840年代罗虚戴尔地区工人们自主组织的消费者合作社。日本生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9年,但一直到二战之后,日本政府在1948年制定了消费生活协同组合法,生协才真正获得法人地位。

生协的发展壮大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

当时,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随后为了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成为时代风潮。在这样偏激进的发展策略下,一些企业因为过于追求利润而忽视产品质量,尤其是对于生鲜食品这一门类,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

开头提到的乳品市场混乱,就是当时市场状况的一个切面。这也是引发消费者通过自主力量,介入市场活动的最大诱因。生活俱乐部就诞生于这一背景,并逐渐从消费领域,向环保、政治领域切入。

以这“329瓶牛奶”为契机,集结在一起的生活俱乐部会员们发起了一场在日本社会掀起大风浪的“生活者运动”。成员们不称自己为“消费者”而称“生活者”,不称“商品”而称“消费材”,他们倡导一种健康的、公平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反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浮夸浪费的社会风气。

演变至今,生协除了作用于消费场景,也承担着老年人看护等生活互助责任。这也是日本生协与国内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区团购平台,在辐射范围、能力维度上的巨大区别。

此外,“共同购买”模式诞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日本社会中第一批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出现。

同样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日本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催生出一批专职主妇阶层。有时间、有经济基础的家庭主妇们,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了生协发展中的主要力量。

家庭主妇们主导下的生协,承担着与社区团购平台相同的功能,但更像是一场“从厨房看世界”的社会实验。而随着时代背景以及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生协“共同购买”模式也在不断发生调整。

新需求,新模式

尽管日剧中温柔贤惠的全职主妇在当今依旧不少见,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一系列促进妇女就业的举措,越来越多的妻子与母亲选择走出家门开始工作。

此外,过去几十年间日本社会还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人家庭”涌现、单身经济起飞;老龄化日益严重。

新的社会结构使得以“班”组织为基础的共同购买模式适用度降低,日本生协的产品供应模式也随之出现了大调整——这也可以为国内社区团购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毕竟,单身人口增多与老龄化也已经成为国内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销售端来看,日本生协的产品供应逐渐打破“班”组织模式,向个人配送调整。

转折点发生在1995年。

此前,生协其实是以门店业务为主,但随着生活俱乐部的诞生,宅配业务受到更多消费者欢迎,逐渐在1995年超越店面业务成为生协的最主要配货模式。同时在这一年,由于一些职业女性无法利用班组织配送,首都圈生协集团为这部分人群推出了个人配送业务,随即大受欢迎。

到2010年,宅配业务中的个人购买业务超越了共同购买业务,成为了生协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即使是个人配送模式,日本生协也非常看重与会员的沟通联系,比如说,生协要求配送员在配送商品时,要和会员闲聊两分钟后拿出下周的商品目录,介绍推荐商品。

从供应端来看,日本生协的购进渠道,从传统的批发市场购进逐步转向产直购进。产直模式中,生协更能够发挥对上游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这也是日本消费者对生协信任感的来源。作为由消费者自主发起的组织,生协确实通过加强把关、公开检测、促使立法等方式倒闭了日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但是生协也有过“翻车”的时候,在2002年生协由于对产直管理的疏忽,销售了使用化学饲料饲养的肉鸡,使得生协的声誉受到重创。这也使得那一时期生协不得不减少产直模式的占比。

总的来看,生协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模式,大方向始终是从“批发市场购进 – 共同购买”向“产直购进 – 个人配送”调整。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生协的自主品牌建设。

虽然是由消费者发起的NGO组织,但生协在参与市场活动时,体现出的依旧是一个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身份,这也意味着生协一直以来都需要和伊藤洋华堂、永旺、大荣等商超竞争。90年代,生协门店业务的萎缩,部分也是因为生协经营的门店与其他商超企业相比没有额外的竞争力。

生协打造自主食品品牌,背后其实是日本连锁商超建立自主品牌的大趋势。如伊藤洋华堂的“美味百选”、永旺集团的“mas-value”、大荣的“saving”。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认知度最高的应该就是伊藤洋华堂旗下7-11便利店中的自主生产商品。

7-11的自主品牌,一定程度上帮助当时增速放缓的7-11打开了第二曲线;同样对生协来说,自主品牌也是其保持竞争力的一张王牌。

相比起其他品牌,生协的独特之处在于消费者对其商品安全性的信任。生协的自主品牌中,以生协联开发的“CO·OP”最为著名,生产过程中,涉及质量、生产方法、流通手段等一切信息,生协联都一律公开,实现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监管。

在中国社区团购风口升起之后,也有人提出问题,中国的电商模式能否在日本复制,改造日本以生协为主体建立的社区内生鲜农产品团购模式。

日本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在一个视频中解释,日本的法律以及传统的流通商业习惯,限制了电商在传统食品市场的发展,农产品一般都通过“农协”(农业协同组合)流通,由商社作为中间商,来承担一定的监督和危机处理作用。电商很难获得大量采购新鲜食品及食材的机会。所以,目前日本国内的食品电商,主要是厂家直销或者以进口食品为主。

根据洪教授的说法,社区团购这类电商模式,在日本普及的希望并不大。生协虽然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区团购的功能,但其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功能维度和中国的社区团购平台还是大不一样。

在国内被作为一个经济学话题讨论的社区团购,在日本似乎更像是一个社会学话题。

父母不是职业

@汪有:奇葩说“老婆年薪几百万,我要不要当全职爸爸”这期,让我想起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
我女朋友碰到过年薪几百万的有钱中年人,想雇她去给他孩子当全职妈妈。

我个人认为不该当,因为压根就不应该有“全职妈妈”、“全职爸爸”这样的描述。
爸爸,妈妈这种称呼,是一种血缘带来的礼物和责任,而不是某种职场关系。
我能理解“全职”是个比喻,但正如我说:
人的思维决定我们的语言,语言反过来强化我们的思维。

一旦接受了全职爸爸妈妈这个比喻,立刻就有人试图把职场伦理引入伴侣关系:
就有大V开始顺着打抱不平:说是全职妈妈,但全职妈妈有工资么?你给钱了么?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为什么就被忽视?
职场都是8小时的,但是妈妈可是24小时的,累不累?妈妈要不要放假?
女青年纷纷称是,转发点赞。

也有道理,但——你们在说什么?
作为家庭一员,就算没出去赚钱,妈妈花家里的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
看着是老公赚的钱,但这只是家庭分工不同,赚回来的明明就是夫妻共同财产,凭什么还得做了家务当了妈妈才能收钱?
为什么在家庭里,只是因为分工不同,花钱的另一方就要被矮化成“雇佣关系”?
我寻思我就来结个婚,这咋还变成上下级了呢?

一旦你收钱了,领导就可以考核你KPI了。
孩子成绩上去了,是不是发奖金?
成绩跌了,是不是扣绩效。
你在家里刷微博,是不是职场摸鱼?
你管不好,我换个人行不行啊?
或者我给别人当妈别人爸爸给更多,我跳槽行么?

任何把职场关系引入家庭的做法,哪怕仅仅是比喻,也是在对爸爸、妈妈这些称号的贬损。
我在之前热转的长微博里说过,市场经济交易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地侵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空间都变得逼仄。

真回到辩题,老婆年薪几百万,我要不要做全职爸爸。
真是搞笑,都把爸爸当成全职工作了,我有什么自信,认为我就能聘得上我儿子“全职爸爸”这个工作呢?
你们天天说“真可惜当父母不需要考试”,现在机会来了——
我老婆年薪几百万,肯定都大领导了,她不需要面试的么?

她随便就能找到一群候选人:
这个是985教育学硕士,英语流利,能接受996带娃;
另一个学历不高,但有带娃经验,自家儿子都考上清华了;
第三个是体育达人,精通各种运动,阳光俊朗,能提高孩子的体质。
面试开始了,这些人拿出了上百页PPT,给我家孩子制定了良好的发展计划。他们表示:教育是专业化的,能生的未必能养能教育,把我们孩子交给他们,更能让我的娃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老婆频频点头。
我上哪卷过这帮人。
我能在这些人里脱颖而出?

我不是在搞笑,这是社会里真实存在的商机。
正如我开头说的,我女朋友当年找工作的时候,真的面试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岗位:给有钱中年男人的孩子当全职妈妈(当然offer不会说这么明白)。
不像你们想得那么猥琐,中年油腻男给孩子找小妈那种。

全程是一场非常正规严肃的面试。
雇主是一个做计量金融的大学教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家里特有钱,夫妻离异。
雇主长期在香港教书,两个孩子在澳洲,希望找一个类似全职妈妈的角色,陪伴孩子成长。
当然不需要和雇主发生什么身体关系,毕竟这都不在一个地方。
雇主就是觉得,光靠保姆照顾,老师教育,是不够的,需要一个人来补充家庭缺失的一环。
这份工作不需要24小时工作,只需要定期去和孩子交流,偶尔生活,言传身教。
这个工作不是要顺从孩子的要求照顾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该批评批评、该教育教育。
也不用给孩子补习,孩子有老师。
我女朋友名校硕士,很有责任心也很细心,雇主认为她很适合这份工作。
工作收入还挺高的,还承诺给我女朋友买辆跑车(显然只有使用权),以及如果她要在澳洲进修,学费也补贴一些(雇主当然愿意她进修,给孩子做榜样)。
聊天过程当然不存在什么对女性凝视啥的,就全程讲教育理念。

当然我女朋友最后没去啦,不然也没法跟我处对象。
以及这说得当然好,谁知道去了以后有没有坑呢。

这事儿让我和我女朋友都无比震惊:
原来有钱人眼里,“爸爸”、“妈妈”这个听来有点神圣的岗位,是可以外包的。
那个雇主,是个看起来非常聪明的人,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我要什么样的人,来承担“妈妈”的角色。
非常善于用经济学工具解决属于这个小小家庭的社会学问题。
把妈妈拆解成为了一个职场工作。
前阵子热议有钱人搞代孕,本质也是把妈妈的一部分职能外包出去了。

我相信未来随着商业社会发展,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庭形式更加多元,这种事儿肯定会出现。
而且肯定是先在“伴侣年薪好几百万”的人群里出现。
当父母真的可以成为一种专业的全职工作,甚至可能:
我年薪几百万的伴侣,看不上我这个全职爸爸的能力,找了个更厉害的教我们孩子。
我去给别人的孩子当全职爸爸。
等我终于下了班了,拿着别人家孩子的成长PPT回到家,开始跟我孩子闲扯淡。
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从功利主义者的角度看来,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效用”(所谓utility)。

这显然是商业社会对家庭关系的异化。
好不好,我不知道。
我现在本能厌恶,可能是我的思想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好比社会化抚养可能也挺好,但我的思想也没达到那个层次。就我生了娃上交给国家了那我生什么。)

所以在我目前的思想里,爸爸、妈妈,没有全职、没有兼职,而是一个身份。
当一个好爸爸好妈妈,是很难的,到现在我也没想好,如果我以后当了爸爸,我应该怎么跟我的孩子相处。
我并不排斥做一个比喻意义上的全职爸爸。而且我还非常赞同节目里刘擎教授的“那应该是我赚了几百万,我选择去当全职爸爸”。我相信当一个好的全职爸爸,即使不需要真的有教育学硕士学历,也至少需要很多其他优秀品质。

如果我真的做了这个爸爸,我也不会全都围绕着孩子转。
我会告诉他,我在家不是来照顾他或者专门教育他,我有我的生活,我也希望他有他的空间。我们依然是两个独立的人,我照样发微博上网闲扯,也可以想想父子俩一起干点啥能开心快乐。不是我陪他玩,他也在陪伴我。

昨天我问我女朋友:喂我挣几百万你愿意当全职妈妈嘛?
她说:当全职妈妈是不可能的,但我可以拿着钱全职在家躺着。

我看这就挺好,放轻松一些,大家都好过。

疫情下我的回国之路

最近全国很多地方疫情又反复了。快要过年了,不断增长的确诊数字让人担心,各种防控政策和要求也让返乡的路更难,所以这些天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年过年还回家吗?

这是我们最近才切身体会到的困难,而对于身在海外的人们,这样的难题已经持续了一整年。

对于从海外回来的人,网络上两方的争论从未停止。回国的人觉得自己被拒之门外,国内的人却觉得他们千里投毒。

疫情期间回国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找到了三位去年疫情期间回国的人,请他们来讲一讲自己艰难的回国之路。

张张,英国,硬件工程师

我叫张张,现在 24 岁,是一个硬件工程师。

我是 3 月底从英国回来的。当时英国的疫情刚刚开始,但这个病让我感到慌张,所以决定先回国。

我去找我的导师请假时,他说, 「你要相信我,在这次疫情中,你能感染上的概率绝对远远小于你出门被车撞死的概率。 」

我的导师平时很随和,肯定不是故意说恶毒的话,所以那一瞬间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

不过那时我已经默默订了机票,因为当时机票已经很难抢了。比较幸运的是,我临走那天收到了学校取消线下课程的邮件。

我在微博上加了个回国群,大家每天在里面更新自己的机票状况。当时回国的飞机突然紧缩,很多航班会在起飞前一天突然取消。所以我当时特别焦虑,每天检查自己的航班状态。不过好在航班正常飞了。

落地上海后,所有从国外回来的人都在航站楼里一个密闭区域隔离,那个地方就像个病毒培养皿。

当时我遇到了个男生跟我搭话,我本来不想多聊,结果后来发现我们第二天是同一个航班回西安。我感觉这个交流逃不掉了。于是,我们一起找了个角落坐着。

■ 张张待了一整晚的候机区域

我们是第二天早上 8 点的飞机,工作人员说会组织我们一起登机。可是到了 6 点多,还没人叫我们登机,我就想去催一下。

工作人员让我们耐心等候,我们在旁边等着,最后真的误机了。当时其实挺难受的,因为那会儿国内航班也不多,错过一班就得等好久,我们可能还得在培养皿待一晚。

当时有个工作人员还对我说, 「我们不是来服务你们的,我们是来拯救你们的。 」好像就算他们工作有失误,我们也得忍着,没有权利提任何建议或要求。我回国一路常常觉得自己像个站在妈妈面前,拿着不及格考卷的学生,心存愧疚。

之后工作人员安排我们去另一个机场坐飞机。在飞机上,我旁边坐了个大爷。刚上飞机,前面大爷就转过来跟后面大爷说, 「你知道吗 ?咱们旁边这些小孩都是留学生,从国外回来的。 」当时大爷就试探性地问了我一句, 「你是留学生吗? 」我说, 「是。 」然后大爷立刻把身子倾向我的反面,恨不得把上半身都伸到过道里。

按照国内当时规定,我们十几个留学生因为来自高危地区,落地时都要点名先下飞机。我们站在过道上,很多人就拿手机拍我们。有一个男的把镜头贴得很近,还边录边说, 「这些都是留学生,现在才想起来回国。 」

当时,我这一路的委屈愤怒以及劳累一下子都涌了上来,就骂了一句。下飞机的时候,眼泪一直在我眼眶里面打转。

隔离第 4 天晚上,我刚泡完脚,11 点多准备上床睡觉,突然就接到了一通西安防疫中心的电话。电话里说我是密切接触者,和我一起回来的一个人已经确诊了。当时我感觉刚泡暖的脚又凉了。

因为涉及个人隐私,工作人员不肯告诉我确诊的人是谁。但是没说我不能猜啊。我就问, 「是男生还是女生? 」 工作人员说是男生。当时一起的只有两个男生,一个是在机场坐我旁边的,另一个是小男孩。我又问, 「大的还是小的? 」回答说是大的。我当时更难受了,因为我跟那个男生待在一起的时间确实很久,的确是密切接触了。

凌晨 4 点站在医院的走廊上,两边空空荡荡的,病房也都黑着灯。我感觉好像那就是人生的黑暗时刻了。

在医院隔离,最痛苦的可能就是伙食。但我说这个会被骂吧,人家肯定说有的吃就不错了。但医院每天吃饭就是馒头、稀饭和小菜,每天都吃不饱。

■ 住在医院的时候,张张每天都看着美食节目吃馒头

我总共做了 60 多次体温检查,6 次核酸,第一次抽血就抽了 11 管,做了两次肺部 CT,最后才被放出去。

经历过这些,我觉得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和快乐。现在自己更惜命了,也更坦然了。因为最重要的东西我都拥有了,没有什么别的要过度追求了。

星仔,俄罗斯,做服装生意

我叫星仔,我在俄罗斯有个档口,和我弟弟合伙做服装生意。

3 月 28 日,因为疫情原因那边的市场即将关闭,我们就屯好了食物准备在家待着。

但是还没几天,我开始感觉吃东西没味,感冒发烧,浑身无力。4 月 5 日,和我们同住的两个堂兄弟先行回国,回国后被检查确诊为新冠肺炎。

我们当时人都木了,就想赶紧坐飞机回国。在国外我最害怕的就是死掉。因为语言不好,涉及到医院这样的专业领域一窍不通,所以非常恐惧。回国的话就感觉有了个保障。

我们马上买了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机票。海参崴是俄罗斯的一个港口城市,开车 200 多公里可以到中俄边境的绥芬河口岸,我们打算从这个陆路口岸回国。

卖票的人跟我们说,海关可能要关了。但是我们觉得,以后可能更难回,就决定闯一把。我们是最后一趟航班,第二天就没航班了。

在绥芬河过关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横幅,上面写着 「欢迎同胞回国 」。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因为这一路实在是太难了。

我有低血糖,平时只要不饿没什么事。但是这次路上不怎么吃喝,饿得胃都揪到一块,整个人特别崩溃。

从海参崴到绥芬河的路非常颠簸,车开了大概一个小时,我的低血糖就犯了。我之前忘了把吃的从行李里拿出来,随身没有食物。我就跟我弟弟说,你问问车里的人有没有吃的喝的,当时感觉就像要饭的一样。还好同车的老乡给我拿了水还有俄罗斯的肠。其实俄罗斯的肠特别不好吃,但是为了让胃里有东西,我就使劲往下咽,嚼都没怎么嚼。

■ 星仔在莫斯科的住处楼下

在绥芬河口岸,我如实说了自己的症状,检测排查后我就被确诊了。因为我肺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感染,所以后来被送到了一个重症医院住院治疗。

头三四天住院的时候,我特别难受。一方面是受病毒折磨,另一方面是精神状态很差,也没有适应医院的生活。有一天我都想从三楼跳楼了,不想再遭受这种折磨。

每天早晨吃完饭马上就开始吃药,之后立刻开始打点滴。刚住院的时候打得最多,从早上 9 点一直打到后半夜。我觉得我身体里好像没有血了,全是药物。

跟我同屋的也是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的时候看到他我就格外紧张。因为天天一打针他就乱叫,有时候我还没打呢,一听他叫就先害怕了。不过打针也确实很疼,我们每天不是抽静脉血就是抽动脉血,最开始恐惧到吃不进饭。

我记得我当时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 「兄弟,怎么办?能不能挺过去? 」后来我们就互相打气,吃不进去饭的时候,我就跟他说咱俩都把米饭泡水里,一起往下咽。

最难的时候我跟我弟弟说,能不能给我雇个护工。因为我周围都是大小便失禁,生活没法自理的,我害怕自己之后会像他们一样。我弟弟说,这是传染病,没人敢来这医院。我弟弟信佛,他说已经跟做法事的说好了,我只要闭着眼睛念阿弥陀佛,就没事了。其实以前我不信,但当时也就照做了,希望得到保佑。

还好挺过那两天就适应了,也能吃进点饭菜了。后来又从三层搬到了四层病房,那里都是治疗快结束,准备出院的病人。在重症医院一共住了二十多天,最后终于连续两次核酸都是阴性,达到了出院要求。

之后,我又被安排住过另外两三家医院,进行康复和观察,回家以后自己又隔离了 21 天。

我是 4 月初回国,6 月底彻底解除了隔离。

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感觉就像鸟从笼子里出来了,特别高兴。出门以后看到外头天也特别蓝,空气也很清新,我就围着我们城市的这条主街走,非常开心。

之后我先到了岳父家,因为我老婆孩子都在那里。其实当时有点不敢见家里人,总怕家里人也因为我得过这个病有反感,想的事情特别多。

其实我现在都是这样,明明可以出去找个工作,但是一想到自己得过这个病,如果让别人知道了,又害怕又恐慌,这可怎么办?现在基本上就是在家里待着,出去就到人少的地方走一走,很少出去参加朋友的聚会或者婚礼。有的时候别人结婚不得不去,把钱一扔,转身就走,都不吃饭。

我俄罗斯那边的生意也停滞了,所以现在家庭经济压力非常大,对未来也很迷茫。但是回想这段回国经历,我还是感到特别温暖,非常感恩这一路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 星仔在莫斯科拍的圣诞树

2020 年 6 月初,民航局公布,国际航班开始实施奖励和熔断措施。也就是说,同一航班如果连续几周都没有乘客核酸结果为阳性,这个航班就会被奖励多飞。如果阳性乘客达到一定数量,航班则会被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停飞。7 月,民航局再发公告,乘客必须有核酸阴性报告才可登机。所以相比三四月份回国,之后回国的人要面临更为繁琐的步骤,还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叒木,加纳,测量员

我是叒木,今年 23 岁,去年 11 月回国前在非洲加纳做测量员工作。

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感染的,因为我们每天上班时都佩戴口罩。

有一天晚上我们接到现场保安电话,说有人偷我们柴油。我跟另外一个同事就开车出去,把油带回来,当时车里空调开得有点凉。

早上起来就发现自己有点头晕不舒服,我就打算去首都的中国医院看医生。那个时候我已经没有嗅觉了,但我以为是感冒把鼻子堵住了,不过之后也做了个核酸。

第二天我刚到医院门口,我们翻译给我发消息说检测结果出来了,是不好的消息。发过来之后一看,我是阳性。

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手都发麻,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在车里坐了好久,想着自己会不会就交代在这个地方了。当时我刚跟女朋友在一起不久,很犹豫要不要把结果告诉她。可是出这种事肯定要说,不行就分手,万一有后遗症不能耽搁人家。

想了一会儿,我就先跟家里人说了一声。我给我妈打电话,说最近不太舒服,测了个核酸显示是阳性。但是我劝她不用担心,应该很快就会好的。我妈就特别难过担心,在电话那头哭。其实我心情也很压抑,但是我一直忍着。

我跟女朋友说了之后,我女朋友跟我说, 「你别想着分手,你好好配合人家治疗,我等你回来。 」

我下车进了中国诊所。医生告诉我,年轻小伙子身体好不用担心。医生给我开了点药,让我找一个地方自我隔离,过了一周左右我就转阴了。

我是 2019 年 9 月份去的加纳,一年之后就到期了,该回家了。

2020 年 9 月初的时候我跟公司提过要回家,公司没批准。后来得病了,再加上自己心情特别不好,就更想回家。我给我爸打电话,让我爸跟公司领导说,家里是独生子,必须要我回来。因为我年龄比较小,领导社会经验都很丰富,我害怕自己和他们谈,他们会吓唬我。我爸给公司领导打了电话后,领导就同意了。可能是同情我,也有可能是害怕担责任。

9 月中旬的时候,我已经在准备回国。但那会儿航班不停地熔断,我特别担心回不来,每天一睁眼就去查航班信息。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吃完饭,我都在一个没人的天台上面看月亮,有的时候我都会跪下来对月亮磕头,对着月亮说, 「求求你了,一定要让我回家,不要再让我待在这个地方了。 」加纳国内的航班还在正常飞,每次看到飞机飞过,我都想抱那个飞机,希望自己能在飞机上,每天都神神经经的。

终于, 11 月 1 日的时候我去公司办理了手续,准备回国。此前我的核酸结果已经都是阴性,又进行了居家隔离,按照要求申请到了绿码,就等着上飞机了。

■ 叒木回国的飞机,看到飞机上的灯就感觉看到了曙光

但很不幸的是,刚回国住进隔离酒店第二天,海关给我打电话说你是阳性,收拾东西准备去医院。

到了医院后,我和两个孟加拉人住在一起,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好玩的事情。

护士的英语不是很好,很难和两个孟加拉人交流。我虽然语言也不好,但是很简单的能说,所以护士就让我帮忙翻译。比如说,护士每天会问昨天大小便几次。我就说, 「You, yesterday, shit, how many? 」刚开始他们还一脸懵,然后我就做表情,之后他们很快就明白了。

之后其中一个孟加拉小伙还跟我聊天。他说他来中国当计算机工程师,准备去上海工作。我说那挺好的,还说他将来肯定会喜欢上海,上海啥吃的都有。

没过两天我转阴了,就换了病房。大概过了十天,孟加拉小伙给我发微信,说等自己病好了就得回自己的国家了,本来定好的公司因为他得过新冠不想要他了。他希望我帮他找找工作,但是我没什么人脉,也很难帮到他,而且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困境。

我出院之后坐地铁的时候,手里拿了一个袋子,上面贴了一个标签,标注我是隔离几区的。本来坐我旁边的人瞟了一眼,看到后就站起来立马走掉了。

12 月底采访的时候,叒木刚刚结束居家隔离。为了让周围人放心,他又去做了一次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拿到这个结果后,好像横亘在他面前的最后一道阻碍消失了,他终于可以和家人朋友团聚了。

我最开始也是为了挣钱才去的加纳。但是在这次经历之后,我觉得钱好像不值一提。为了钱差点把自己的命搭到那里,感觉特别不值。

■ 叒木在非洲拍摄的风景照

我很幸运自己是最后一波。我回来以后国家又发布了双阴性检测(注:核酸检测阴性和血清抗体检测阴性)的登机要求。很多中转国家是不具备检测资格的,很多人是回不来的。大家只要一看到是从境外回来的病例,都会去骂他们。但是我希望听到这个故事的朋友们设身处地想一下,其实那些在国外的人每天都盼望着回国,真的非常心酸。

不要相信双手交叉在胸前的人

2019年6月20日,有经销商在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的微博下面吐槽卖小米利润太薄,还不够交水电费的:

我吃多了卖小米?

这位经销商你看过卢总的百度搜索结果吗?第一顺位的联想是“卢伟冰 猪肉”,已经实现猪肉自由的人你跟他讲水电费?

果然,24分钟后,习惯于双手在胸前一叉,神挡杀神的小米金刚狼卢伟冰,亲自KO了这位经销商:

就是要淘汰你这种商家。

image

一年多过去了,经销商们发现卢总真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从今年1月上旬开始,小米许多专营店经销商发现,他们订不到货,原本到期的合同也无法续约。焦急的他们看到了小米的一封公开信,信里说小米要统一线下渠道,专营店要退出历史舞台。

按照专营店经销商们的理解,面前只有两条路:

要么掏钱升级,要么悄悄滚蛋。

公开信之前,小米的经销体系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直营的小米之家,主要负责一线城市;第二种是专卖店,可以加盟。第三种则是授权店,主攻三、四线城市。

销售体系最底层的,就是小米专营店,主要集中在乡镇和五六线小县城里。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所谓的“店”,个体户和米粉们从官网上订购上几十部手机,然后自带小马扎、红布和广告牌就可以去广场上摆地摊卖小米手机,卖出一部能获得2%至5%的米豆,可以作为下一次进货抵现金使用。

慢慢的,用爱发电赚些外快的游击队员们,被小米升级成了专营店体系。一位专营店主告诉乃悟,2018年前后,他花了几万块钱在老家租了个店铺,简单装饰一下,挂上了小米的牌子,就算加入了小米的销售大军。

那是小米和华为在乡村市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很多问题没来得及解决。

一位小米经销前员工告诉乃悟,不管大小经销商,小米全网进货价一致,返点也一致,基本都在5%至7%左右。但专营店主们因为货量小,发货仓库不一样,往往还能更先一步拿到专卖店都拿不到的新款,这让高几级的经销商们很不爽。

专营店的店主们对渠道改革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来得这么猛。比如,按照专营店主和小米的合同约定,不再续约需要提前30天告知,但他们没有收到。

摆在大家面前的两条路里,如果想继续给小米用爱发电,店面升级的80万以上的装修、押金、提货等费用还是其次,毕竟大家也没什么钱,最关键的是还要符合小米标准。

这个标准有点意思。所在城市有授权店的,不能升;选址不合适不让升;就算能走到最后一步,店铺装修符合小米要求,还是能被卡住:

你旁边店铺装修太low了,不能升。

店主们说,公开信里说大家可以有序退出,实际上就是让大家摘牌关店走人,哪有什么方案。如果真要说有,小米的城市经理们倒是很耐心,也很积极,他们反复劝导专营店店主们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愤怒的店主们托乃悟给卢总带句话:

你到是给说说哪个乡村能养活这么大一个专卖店?

乃悟研究了一下,通过这次改革,小米几乎不花一分钱,就完成了对线下店铺的升级,顺便还拿回一笔可观的现金流。更有意思的是,大量成熟有经验的基层销售队伍还可能进一步去开拓更为下沉的市场。

这些年,小米的经销体系高管换了好几茬,从秦涛,到汪凌鸣,再到张剑慧,没一个能像卢伟冰一样步子迈得这么大。

去年底,这个男人喊出了让中国每个县城都有小米之家的口号。乃悟查了查,中国有大约1500个县城,泥腿子李云龙们拿下的平安县城,终于要交到358团楚云飞手里了。

李云龙孔捷丁伟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和秀芹是一样一样的。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

为什么冒犯人的广告越来越多

全棉时代的卸妆巾广告引发了网络间的愤怒。事实上,冒犯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广告正变得越来越多。商业对于流量的焦渴,让低俗创意大行其道,作为流行文化文本之一的广告,正在失去下限。

女性和二手车广告的套路

2017年,一则奥迪二手车视频登录国内各大院线。

视频的开头,是一个温馨的西式婚礼现场,两位新人正欲宣誓。“等一下”,一声粗犷的吆喝打断了婚礼的进程。声音来自气势汹汹的男方母亲,她狂奔上台,在众目睽睽之下,捏新娘的鼻子,扯新娘的耳朵,揉新娘的下巴,甚至扒开新娘的嘴看牙口。

image

一番折腾之后,妈妈满意的对儿子比了个“OK”的手势。令人惊讶的是,一对新人在遭遇粗暴的打断时,居然毫无反抗,却在在婆婆露出笑容后松了口气。紧接着,婆婆又盯住新娘的胸部,刚放松下来的新娘一下子又紧张地抱住胸。
镜头里配合着新娘胸部的特写,出现一句广告词:“重要决定必须谨慎,奥迪二手车4S店,官方认证才放心”。

“历史上只有两种人会检查牙口,一种是买卖奴隶的奴隶主,一种是检查牲口是否健康的屠夫。”看到这则视频的网友气愤的评论道。事实上,这则视频在院线上映之前,从当年5月开始就在各大视频平台播出,在网络上传播了近两个月。

直到7月在国内影院上映,被网友@脸侠 看电影时偶然发现,他发微博谴责说,“把女性物化为二手车,真恶心”。紧接着,这条微博转发量冲到两万余次,而标签为#奥迪二手车#的话题由此登上热搜。甚至,这一冒犯举动还惊动了《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并爆出背后的广告制作公司。

“这是近几十年以来,由这样的国际化公司制作的最不光彩的视频之一”,纽约州立大学的女性问题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气愤地表示,“在仅30秒的视频中,奥迪成功地同时侮辱了女性、母亲、儿子和中国文化”。

将女性与二手车绑定,进行广告宣传,并非奥迪一家车商独有的操作,宝马、阿斯顿马丁等知名车商的广告中,都有使用过这类广告创意。

在阿斯顿马丁二手汽车发布的海报中,一位穿着情趣内衣的女郎是主角,她背对镜头,半裸臀部,光洁的大腿上只有一双高跟鞋,一脚踩地,另一条裸露的大腿放在吧台上。旁边的文案是:“你知道你不是第一个,但是你真的介意吗?”

2

如同一群中年男人在酒桌上讲不入流的笑话,传统车商们将二手车和女性做了高度绑定,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广告创意套路。可以说,他们正是靠着冒犯女性,以性暗示和歧视去物化女性,取悦着自己所谓的高端用户。在数十年间,一直如此。

直到互联网崛起,个人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这种冒犯才被识别出来,并且被置于公共讨论之中。但人们很快痛苦地发现,冒犯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广告,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被冒犯的消费主力军

无独有偶,全棉时代的一则卸妆巾广告也在近期触发众怒。

深夜,回家途中的曼妙女郎被陌生男性尾随。一开始,她显得异常惊慌,蹙眉思忖片刻,她从包里掏出——不是防狼喷雾,而是一张全棉时代的卸妆巾。卸完妆后,妆容精致的脸变成男性的脸,“她”回头一看,跟踪者发出“呕吐”的声音,犯罪因此中止。

网络的愤怒集中在两点:“容貌歧视”和“受害者有罪论”,这都是当下最敏感的女性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过去十年国内出现的冒犯性广告中,有将近一半跟“物化女性”、“女性敏感议题”、“色情信息”相关。

2017年双11前夕,绝味鸭脖天猫旗舰店也曾出现一则令人大跌眼镜的海报。画面中一位穿着紫红色短裤的年轻女子叉开双腿,两脚戴上镣铐,双腿下赫然出现这样的文案:鲜嫩多汁,想要吗?

在广告业发达的欧美,擅长用“性”来做文章的广告大师们比比皆是。时尚品牌Gucci的创意总监Tom Ford就是性诉求广告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曾设计了一幅臭名昭著的海报,女模特在画面里露出下半身,耻毛被剃成G的造型;而在他自己做的香水品牌中,他曾让一位不露脸的全裸女模用双腿夹住一款男士香水。
在这类广告中,总免不了拿女性身体做文章,把女性物化为一种可欲对象,色情化。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类广告的冒犯很容易就被识破。绝味鸭脖涉嫌色情表达的广告,在触犯众怒后很快被撤下,并被有关部门罚款60万元。
遭遇抵制后,品牌方们在涉及女性议题的广告上,会选择更加隐晦的呈现方式。

在宜家的一则广告中,晚餐时年轻的女子忧心忡忡地看向她妈,母亲重重的放下筷子,”如果你下次不带回一个男朋友,就别叫我妈!“紧接着,一个英俊的男性手捧花束出现在门口。女儿笑容满面地向父母介绍,而父母也飞快地用宜家的家具将家里打扮得焕然一新。这则主打“剩女”话题的广告,在网络出现异议后,不久便被撤下。

2020年,写字楼电梯间循环播放的新氧医美广告,则把目光对准了女性的容貌焦虑。一群身穿白衣的女性用圣母颂的曲调唱出,“新氧医美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广告女郎,有着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身体:高鼻梁、双眼皮、大眼睛、锥子脸、A4 腰、锁骨放硬币、iPhone6 腿。这些是网络上最盛行的标准“网红脸”。

此后,新氧医美在舆论压力下将“整”换成了“美”,但是网民依然不买单。一些人直指,这则广告倡导的美很单一,传达出的“颜值等于女性价值”,也冒犯了所有女性。

翻阅广告史,我们会发现日化产品广告中总是会有家庭主妇的出现,而对女性局部身体的展示,又是广告中最经常出现的画面。广告一直都在复刻着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女性的物化和色情化。事实上,人们对广告中的“性别暴力”早就习以为常,正是舆论环境的长期纵容,让冒犯女性的广告有了生存土壤。

可吊诡的是,女性如今早已成为买买买的主力,是消费背后真正的决策者,但冒犯女性的广告却层出不穷。可以说,这些广告正是靠着冒犯用户,抓取到用户的。

根据新氧公开披露的信息,其消费者平均年龄为24.45岁,多数收入不高,大部分是生活于三四线城市,以及在一二线城市打工的90后女性,她们寄希望通过整容改变命运。新氧的广告可谓对症下药。舆论的批评丝毫不会影响用户的追捧,一个例证是,刚上市的新氧医美并未因过于“陈旧”的价值观,而呈现出明显的销售量下滑。

如何抵制广告的冒犯

除开女性外,近年来广告对弱势群体的冒犯和歧视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最近因发布“低俗视频、歧视农民工”视频,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京东金融。

在广告中,一位身穿迷彩服的农民工男子带母亲坐飞机,母亲突然犯恶心、呕吐,男子叫来空姐,问能不能打开窗户透气或者换个座位。“没坐过飞机吗?还开窗户”,男子的要求引起周围人的嘲讽。空姐翩翩走来,向他推销起升舱服务。男子看看账户余额度,一脸无奈的摇头。

接着,一位身穿西服的中年男子挺身而出,将农名工的手机拿去从京东金融app上贷出15万元。这是京东金融在短视频平台上投放的一例广告。相同的几位演员还演绎了带母亲进城看病的儿子没钱入住酒店,同样一位老板出手用京东金融的借条相助。

360的贷款产品也曾发布过类似广告:一位空姐向一位穿着破旧服装的农民工推销360借条,声称如果不使用借贷服务就不会嫁给他。“你那么穷,凭什么我要嫁给你?”

卖惨、土味、一夜暴富、性暗示,其中一些广告内容,除了低俗之外,还会选择残疾人来出演,以期增强戏剧效果。拿残疾人生理缺陷取乐,宣扬女性拜金,可以说,这些擦边球的广告不仅冒犯了相关弱势群体,也冒犯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广告作为一种视觉景观,它是社会心理的缩影,看到什么样的广告,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当社会决心与冒犯人的广告不妥协,用实际行动去惩罚不良广告背后的商业机构,广告或许才能变得干净一些。这其中,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故事,或许能让人看见一些希望。

长期以来,维密秀挑选模特的身材最低标准是身高1.75米和腰围61厘米,丰乳、细腰、肥臀、高挑形成了维密天使最典型的面貌。

2014年,一张维密天使的海报在Twitter上引发了数万人的签名抵制。这张海报上,高挑、纤瘦的超模们身着品牌内衣一字排开,画面中央打出格外醒目的广告语“The Perfect Body(完美身材)”。

image

“凭什么要用大胸、细腰定义完美身材?”抗议者们在社交平台上创建了“#iamperfect我是完美的”标签,上传各种非标准身材的照片宣扬女性美是多样化的。紧接着,维密的竞争对手们也发起了一场针对维密价值观的“广告战”。

竞争对手Aerie采用大码模特制作了一组广告,并用“真实才是完美的”回击维密。同时,他们还拒绝为自家内衣模特修图。这些内衣广告广受好评,当年Aerie内衣销售额大增9%。之后,一个新西兰内衣品牌直接找了一位56岁的模特。

在经历了危机后,维密的首席营销官在接受采访时声称,依然不会考虑增加大码模特。因为,“这是一场梦幻秀”。但不断惨败的销售额,向维密证明了这一决策的过时。这是一个崇尚多样化的年代,拥有年轻而美丽的身体,不应被视为女性的最终目标。

在国内,针对冒犯性广告的抵制也越来越多,不少网友建立了专门的话题,来回击傲慢的广告和它背后的品牌方。不过,反击冒犯性广告之路还很漫长,一些人认为“如果这类广告没有市场,就不会出现”,只要这类广告能攫取到流量,而不受到惩罚,就会有人效仿。

“毕竟,互联网的记忆跟鱼一样。”悲观者说。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关于HPV的这些真相,越早知道对女性益处越大

​​-导言-
经过老六多次科普,姑娘们大概都有所了解:有过性生活的女性感染HPV病毒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长期持续感染HPV病毒最大的危害就是增加罹患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可能性。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身体健康、又特别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仅在咱们国家,平均每年就有约10万人患此恶疾(据估计,2018年新发病例数为106,430,约占全球新发病例数的19%)。

同时,最近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两例与宫颈癌相关的罕见病例,再次提醒我们注意这件事情。

两名日本幼童罹患肺癌,竟然是因为出生时「吸入」了母亲的宫颈癌细胞。现在,两位年轻的母亲因癌离世,两个小宝宝也不得已接受了化疗、肺叶切除等治疗。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宫颈癌的发病愈发年轻化,过去大家以为老年女性才会得的病,现在正在不断侵害年轻姑娘的健康,说起来,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宫颈癌患者只有15岁。

与其在发现了宫颈病变或宫颈癌的时候追悔莫及,不如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HPV病毒的感染,而HPV病毒感染的一级预防,就是接种HPV疫苗。2017年世卫组织《HPV疫苗立场文件》中也指出,9~14岁的女性是接种HPV疫苗的首要人群。

1、HPV疫苗怎么选?
目前市面上共有三种HPV疫苗,分别是二价、四价和九价。

二价疫苗可以预防高危型HPV-16和HPV-18感染;
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低危型HPV-6、HPV-11;
九价疫苗又在四价的基础上增加了5种高危型,包括HPV-31、HPV-33、HPV-45、HPV-52和HPV-58。
其中,二价HPV疫苗有进口疫苗和2019年厦门万泰生产上市的国产HPV疫苗。

▲图片来源:央视网▲图片来源:央视网

国外研究显示,在HPV感染导致宫颈癌的案例中,由16型和18型HPV病毒导致的占了70%;而在中国女性身上,这个比例更高,有84.5%。

二价疫苗主要预防的就是这两个亚型的病毒,从预防宫颈癌效果来说,二价、四价疫苗都可以完全防控这两种型别的病毒,九价疫苗则能预防92%的宫颈癌。

总的来说,对于HPV疫苗,大家完全可以按需选择。如果想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主要预防宫颈癌,二价疫苗性价比不错。

2、国产二价HPV疫苗
最近大家都很关注国产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接种的事情,估计咱们的读者里也有不少已经接种过了。但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厦门,13周岁至14周岁半的适龄在校女生也实现了「HPV疫苗自由」:自愿接种,费用全免。

▲图片来源:微博▲图片来源:微博

从消除宫颈癌的愿景来说,这还真是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厦门的姑娘们可以接种的就是咱们的国产二价HPV疫苗,而这款疫苗本就由厦门大学、厦门万泰沧海生物、北京万泰生物共同研制,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毕竟,也就只有二价HPV疫苗能够覆盖到9~14岁的青少年,所以对于预防宫颈癌更具意义。

咱们国家对于疫苗上市有着严格的临床试验流程,这一国产HPV疫苗经过了7000多人有效性验证,目前相关数据证实它对于预防HPV16和18型相关癌前病变保护率可以达到100%。

前面咱们说过,从预防宫颈癌的性价比来说,二价疫苗更「划算」,三针费用总计约千元,而对于9~14岁的青少年来说,只需在半年内接种2剂,预防效果好,更方便,费用也更低。

我们当然希望未来更多城市可以展开给适龄青少年接种的HPV疫苗项目,这无论是从青少年保护还是疾病遏制的角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进步。

而且这也不是咱们一个国家的问题,在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启动《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这是首次全球194个国家共同承诺要消除一种癌症——宫颈癌。这份战略当中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种的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这样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前面的消息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了。

3、其他问题
每次推送HPV病毒及疫苗的相关科普,姑娘们都有解答不完的疑惑,这次老六也为大家准备了干货密集的Q&A,值得你反复「盘摸」。

Q1:有性生活/结婚/生娃后是否可以接种?

首先我们要明确:首次性生活前接种HPV疫苗效果最佳,而9~14岁的青少年更是HPV疫苗接种的首要人群。

有了性生活就有感染HPV的可能,如果感染过,疫苗的效果会有所下降,但仍然有保护意义。

有了性生活,甚至生了孩子,大部分人仍然从未感染过HPV病毒,特别是极易导致宫颈癌的16和18亚型,所以你依然可以接种HPV疫苗。一句话:打了总比不打好。

▲图片来源:Pexels▲图片来源:Pexels

Q2:感染HPV病毒能否接种?

可以。

姑娘们看到HPV阳性的报告往往很慌张,但其中通常有1~2种亚型为阳性。这时候接种HPV疫苗,对没有感染过的HPV亚型是有预防作用的。

另外,接种疫苗前并不需要专门进行HPV检测。

Q3:男性是否会感染HPV病毒?

男性同样会感染HPV病毒。

而男性在传播高危亚型HPV方面基本就是个「搬运工」,可以在自身感染HPV病毒的情况下,通过密切性接触的方式导致伴侣感染。

严格来讲,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长期持续感染HPV高危亚型之后,都会增加发生口腔癌和肛门癌的风险,发生概率很低,但确实存在理论上的风险,所以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非常必要。

Q4:HPV病毒可以通过药物清除?

不可以。

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HPV感染。

感染HPV病毒通常是没有症状的,甚至很多人如果不是体检时顺便检查了这一项,都不会发现自己被感染。

70%~80%的感染者在感染后的1~2年内会自行转阴。这也就意味着很多人可能曾经感染过HPV,只不过自身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了。

想要转阴更多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提高免疫力,另外,在不明确双方感染的情况下,建议性生活中规范使用安全套。

▲图片来源:Unsplash▲图片来源:Unsplash

Q5:感染HPV病毒就会得宫颈癌?

感染HPV并不等于得了宫颈癌,也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得。

通常来讲,长期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病变(如果不及时处理最终可能发展为宫颈癌),所以即使感染了HPV高危亚型,只要你定期复查,基本上等不到癌症发生就可以提前解决了,这也是宫颈癌为什么被这么多国家称为「要消灭的癌症」。

Q6:接种了疫苗就能杜绝宫颈癌?

预防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虽然HPV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但目前仍然无法预防所有的病毒亚型,并非「一劳永逸」。所以定期的宫颈TCT和HPV筛查仍然需要。

Q7:接种疫苗后多久可以怀孕?

备孕期间可以正常接种HPV疫苗,但建议完成接种以后再考虑正式尝试怀孕。

如果在接种期间发现怀孕,也不必过于担心,目前疫苗的研究并未发现疫苗对胎儿有负面影响。只是通常会建议剩下的疫苗推迟接种。

Q8:接种HPV疫苗有很大副作用?

网络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关于HPV疫苗不良反应的谣言,搞得很多人疑神疑鬼——不打的人沾沾自喜,还没打的人更加犹豫,打完的人也开始惴惴不安。但根据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目前还没有发现那些不良反应跟疫苗接种有直接关系。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立场文件▲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立场文件

就拿老六身边来说,目前六团队有不少姑娘接种过HPV疫苗,除了有局部发红肿胀之外,个别人感觉胳膊比较疼、当天上臂感觉无力,其他就没什么明显的副作用了。其他还没有接种过的姑娘,询问过她们的体验之后也都把接种HPV疫苗安排起来了。

-完-
2015年国内一项针对全国37个城市11万女性的研究显示,其中15~19岁(已经有过性生活)的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率已高达31%。这件事情离我们很近,而且离孩子们也很近,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重视起来。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接种HPV疫苗能像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一样,成为健康生活的必选项。

最后,希望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看到这篇文章时,你以及你身边的姑娘或许刚好处于接种HPV疫苗的最佳时期,那就不要让自己,或者任何一位你身边的姑娘错过保护自己的机会。

我爱这个世界。

来源:六知健康

开滴滴能挣多少钱?

算账

我是一名兼职滴滴司机,坐标北京,人称Q师傅。工作日我朝七晚三上班,由于下班时间早,当天气不错的时候,我就在打卡下班之后兼职跑滴滴贴补家用,周末偶尔也跑一跑。

最早2014年到2015年前后我也跑过滴滴和Uber,那时候补贴多,但是我进入的时间比较晚,错过了烧钱补贴的黄金期,没薅到多少羊毛。后来网约车管理严格,没有相关证照跑滴滴被抓到要罚款,而且我的车也不符合规格,我就乘势歇了。

去年下半年花小猪出来后,看新闻说这一波司机补贴不错,我试着登陆了一下滴滴司机端账号,发现我的滴滴神奇地能接单了,于是歇了五年的兼职滴滴司机Q师傅再次上线。

从去年圣诞节后开始,我左右开弓跑了一个星期,没想到新年元旦假期第三天,滴滴又禁止我接单了。原因是我的车已经满八岁了,被强制退出。刚刚燃起的雄心怎么会被轻易扑灭。机灵的我发现花小猪对车况没啥要求,满八岁的车也还能接单,所以继续跑花小猪。

铺垫了这么久,废话不多说,开始进入正题,兼职开滴滴/花小猪能挣多少钱?以我的车型而言,只能满足滴滴快车和花小猪这些低端需求,二者收入差别不大,我就以花小猪来计算。1月17日,我早七点出门,晚九点回到家,14个小时接了25单,跑了300多公里,车费加上早晚高峰冲单奖励,共计623元。

支出之一包括花50块钱买的早晚高峰车费飞涨卡(7天),即在一周之内的早晚高峰(7:00-9:00,17:00-19:00)车费收入膨胀25%。打个比方,如果当单车费是20元,我会收入25元,膨胀的这5元是花小猪补贴的,而不是乘客支出。因为尾号限行和上班的缘故,我一周最多只能跑8个早晚高峰(4天),所以,这个飞涨卡每天的支出应该算是12.5元。

支出之二是油费。目前北京92号汽油是5.95元/升,在滴滴合作的加油站加油会有折扣,大部分差不多是5.1元/升。1月17日当天,我出门前是满箱油,跑了一天后,晚上收车前去折扣加油站再加满,26升汽油大约花了133块钱。

除了油费以及“车费飞涨卡”,其他的支出还包括午饭、晚饭,以及可能会出现的违章罚、车辆损耗,但是后面这几项支出平日也要负担,所以不能算在跑滴滴支出之内。这里插一句,开着接单软件几乎是一单结束接着就来了新一单,除了目的地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很少有停歇之时。接单软件要求,司机连续接单四小时后必须强制休息二十分钟,所以午饭、晚饭都是见缝插针地趁强制休息时,沿途看到有啥就吃啥来解决。

这么不停歇地跑14个小时,一天的净收入是623-12.5-133=477.5元。如果全职来跑滴滴,一个月的收入是477.5乘以30等于14325元。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市人力社保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又称社会平均工资)为77560元,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这样看来,滴滴司机的收入还算凑合。不过代价是,你有两颗好肾脏、一枚好胃囊、一具好脊椎骨。

image

我的车费收入

可能有人就要提问题了,说Q师傅你提供的这个时间和样本不够全面,只有你的一个人、一个周日的数据。为了让大家更信服,我来给大家提供另外三个师傅的数据。在提供这三个数据之前,我照例还是要铺垫一下,跟大家说说数据的来源。

在元旦假期我的滴滴接单被禁止后,我跑花小猪也只跑了几天,就被防疫措施给拦住了。花小猪要求司机必须提供最近七天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接单,之后平台又组织所有司机免费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后可以持续接单。由于提供核酸检测只能管七天,所以一劳永逸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于是,我就预约了时间去接种,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其他滴滴司机的数据。

接种疫苗的地点在靠近北六环的一个博览园,我预约的时间是下午1点到4点,当我三点半到博览园时,发现队伍已经排到园外两三百米。我走到队尾还没找到最后的一个人,就有两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拉着警戒带,说今天只能检测前面排队的这些人了。人群骚动,骂声此起彼伏。

我不想再跑一次,于是沿着队伍在警戒线外往前走,一直走到博览园门口,排队的司机有人说,进来吧进来吧。于是我跟着几个人一起溜了进去。没想到,在博览园里还有黑压压的人群在排队。零下三度、四级北风,我们一溜五十人左右排着队,唠嗑等着进场检测。

image

我观察了一下,大概十五个司机里面有一个女司机,恰巧有个女司机在我旁边。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自己从多远的地方来打针、聊路况怎么样、当然也聊到了收入。有个男司机每天七点出门,中午要回家吃饭睡午觉,晚高峰跑过之后就差不多了,他说自己每天跑够六百块就收车,另外一个男司机也点头称是,说自己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儿。女司机说自己跑的时间要更长一些,每天跑到七百五十就收车,每天大概是十点休息。每月30天,每年365天,全职无休。

按照这三个司机的说法,结合我自己跑了一整天的体验,平均差不多每个司机的日流水在650块钱左右,纯收入大概是500块,月收入是1.5万,年收入18万。2019年,滴滴公布的数据显示,抽成比例19%,所以一位全职司机每年贡献给滴滴的抽成收入大概是4.5万。

乘客的故事

帐算完了,我再说一些感受,跑滴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人衣着光鲜在SKP上班,住在六环附近的城中村;有人离婚了痛哭流涕;有人打电话不避嫌听得我浑身鸡皮疙瘩;有人路痴我太难接到。总之就是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1月17号傍晚,我在菜市口百货商场(北京卖首饰的著名商店)附近接到一个男子。当车经过菜百火树银花的大门口时,男子开口似乎自言自语:

“你说这结婚为啥非得买钻戒,买黄金不是很好吗?保值增值,日子过不下去了还能救救急。”

我顺口答:“是啊,这钻石买了就跌了,没啥升值空间。”

男子:“你结婚买钻石没?”

我:“买啊,不都时兴这个嘛。”

“你真做对了,女人要结婚少不了这个。” 男子叹了口气说,“我就没买。”

我:“你媳妇挺会过日子嘛。”

男子有点意兴阑珊,“当时她说不要,我的钱也都在她手上,所以也就没有买。之后一吵架,她就拿这个说事儿。“

我开解他:“找个纪念日给她再买个呗,补上不就得了。”

男子:“没机会了啊,我们离婚了。”

我没接话。过了半分钟,男子哽咽着说:“真是没机会了。”

他好几次带着父母去前妻家求情,都被拒绝了。前丈母娘总说,别看我女儿离婚还带个娃,她照旧不愁再嫁。男子说自己的父母都被这些话给羞辱了。我说你们还有娃,说不定还能补救。男子听到说到孩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他是邯郸人,在北京一家医院后勤部门工作,前妻跟他两人从上学的时候就好上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他前妻(当时还是女朋友)的老妈嫌未来女婿没本事,不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这小两口又情投意合,且生米做成熟饭了,没想到肚里的孩子还是被她妈给拉去打掉了。

两人终究还是结了婚,结婚时老妈子一脸不开心,但还是出席了婚礼。

结婚后两人又有了孩子,可惜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婚后不到三年两人就离了,孩子被老妈子带回河北去养,男子净身出户。小两口攒了三四年的钱原本准备买房,结果都留给了老妈子。

老妈子其实也不老,还不到五十岁,也是离婚好久了,后来再婚又有了个十来岁的儿子,于是女儿女婿离婚后的钱就被老妈子拿去邯郸买了房,那意思就是给自己小儿子以后做婚房。男子还说,现在老妈子还不让他见自己孩子,打电话过来就是要钱,各种理由都有。

那天男子说是他生日,兄弟们知道他一个人就叫他出去聚一聚,他都推了。有个发小说请他吃碗面简单庆祝下,他虽然没心思还是决定赴约,于是就上了我的车。

下车前他说当时把钱全部给前妻,是因为心里还有念想,说不定对方会回心转意。我笑了笑,祝他生日快乐。看他的背影消失在崇文门新世界的霓虹灯下,希望他能迎来新世界吧!

还有一个故事,那是晚上八点多将近九点,将华威南路的一位乘客送到豆各庄附近住宅区后,等了半小时才接到下一单,接到人时,那位黑衣女子正在打电话。

“你干嘛给他吃那个,他过敏不能吃的…你们到底会不会照顾人,孩子给你们我怎么放得下心…你不要再说了,我再也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儿子是什么好东西,赌博吸毒什么都来,我嫁给他真是瞎了眼了,现在好了,他进去了一了百了…我对你怎么不好,你活该,那么多子女都不管你,是你自己作孽太多,我一个做媳妇的,跟你儿子离婚了还有什么义务管你?我对你算是不错了,我孩子你要好好看着…呜呜呜”。

听起来像是给自己前夫的母亲打电话。

她的目的地是四惠桥附近的一个小区,前一个电话刚挂,马上打另一个电话:

“老公…我回来啦,就在小区里,你在家呢嘛,我马上就到了哦…嗯嗯”。

听起来像是给自己现任老公打电话。

来源:挖数 微信号:washu66

这届年轻人学会攒钱,是从经历医院陪床后开始的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从习惯被人照顾,到学会照顾自己的父母、亲人、恋人,可能只需要一次医院陪床就够了。

陪床,是年轻人成长,不再自称“宝宝”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医院里,能见到至亲至爱最脆弱的一面,甚至要随时做好生离死别的准备,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唯有逼着自己坚强。

同时,陪床也让人认真思索,以后该为家庭做些什么,要如何照顾自己的父母,如何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叔今天给大家分享三个90后陪床的故事,他们陪床时的年龄、家庭情况各异,这段陪床经历给他们的人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陪床经历:

独生女成了家里的靠山

@李梦瑶 女 陪床时27岁 陪床半个月

2018年7月,我在上班路上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父亲昨晚在公交车上摔骨折了,正在等着手术,要是我有空就回去看看。

那天是周一,我起床晚要迟到了,接到电话更加焦虑,抬高了声音,埋怨母亲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又细又弱,小心翼翼,说昨晚怕打扰我睡觉。我立刻和公司请假,订好了高铁票。

在路上,我又给母亲打电话,问父亲怎么受的伤。母亲说,昨天晚上,父亲上了公交车,像往常一样往后排的空位走去,谁知此时前方有一辆出租车忽然停下,公交司机猛地踩了刹车。父亲没有站稳,身体朝后仰倒在地,当时就不能动了。

公交司机叫来了救护车,把父亲送往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诊断为腰椎骨折,需要动手术植入钢钉,用来支撑断掉的骨头,帮助恢复。医生说,幸好没有伤到颈椎,否则有可能瘫痪。

父亲身材高大, 50岁出头,一向身体硬朗,承包了家里所有的重活累活,是我们全家的“靠山”。如今这座山一下子倒了,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赶到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在做手术了,我和母亲焦急地在门口等待。好不容易等到父亲被推出来,他面色苍白,嘴唇干裂起皮,鼻子上插着管子,身上盖着白色的被单。

原本高大伟岸的父亲,如今变得脆弱又无助,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

父亲看到我后,竟然挤出了一个虚弱无力的微笑,仿佛在对我说,他很好,不要担心。

我没忍住的泪水,刹那间便涌了出来。

接下来是6个小时的危险期,为了防止体内残留的麻醉药引起呕吐,必须禁食禁水。看到父亲唇部开裂出血,我用一根棉签沾了点水,轻轻擦拭。

医生要求父亲保持清醒,让我和母亲多跟他说说话,帮助他克服麻醉后的困倦感。

我一时竟无言,不知道和父亲说什么。

在北京工作这几年,我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生疏,明明离家很近,却总是以不好买票为借口拒绝回来。节假日的时候回家,多半也与父亲话不投机。

见过了外面更大的世界后,我越来越觉得与父亲三观不合,感觉他的观念陈旧、狭隘、荒谬。每次和他交流,都会以吵架告终。父亲不擅长辩论,每次吵不过我的时候,就长叹一口气,回到房间把门关上。

从前,在辩论中战胜父亲让我洋洋得意,现在,虚弱的父亲躺在病床上,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很难,我才意识到,对家人逞口舌之快,实在是肤浅幼稚。

那一刻,我多么希望他能像往常一样,中气十足地说话,哪怕他说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我也绝对不会和他争辩。

父亲平稳度过危险期后,撤掉了身上插的管子,只留下手上的输液管,我们需要照顾父亲的吃喝拉撒。

因为事发突然,母亲去医院的时候没有携带生活用品,我回了趟家,把饭盒、洗漱用品、换洗衣物等带上,又到医院门口的小卖部里买了一个廉价的塑料便盆。

由于不能下床,父亲无法正常洗漱。洗脸还好解决,用湿毛巾擦一擦就行,但是不能刷牙可苦了我们,父亲本来就有牙菌斑,几天不刷牙,一张开嘴,半米内都是臭味。我特意买了瓶漱口水,解决父亲无法刷牙的问题。

刚开始的几天,我发现父亲总是不喝水,吃的也很少,我和母亲每次打回来的饭,都剩了一大半。我劝他多吃一些,让骨头快点长好,可他每次都支支吾吾说自己饱了。后来我问母亲才知道,原来父亲是不好意思当着我的面大小便,只能尽量减少吃喝。

于是,我不动声色地用各种理由出门,每次回来都带一些他爱吃的水果和点心,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父亲的“尊严”。

在这期间,我还帮助母亲处理了事故的赔偿问题。一开始,公交车司机想撇清自己的责任,让父亲说是自己下楼梯时不小心摔着了。父母都是工人,老实巴交一辈子,根本不懂这其中的弯弯绕。幸好母亲及时问了我,才让公交公司和交警大队介入进来,一切走合理合法的正当赔偿程序,最终我们拿到了大约15000元的赔偿。

陪床的半个月中,我认真思考了未来的路。

大学毕业后,我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大城市闯荡,但工作了几年,日复一日的早高峰地铁、频繁的搬家、合租的种种不愉快,渐渐将当初的梦想消磨殆尽。

父母多次劝我回家乡发展,我却拒绝了。虽然我所拥有的也只不过是一份平凡的工作,但我还是希望能够留在北京,逃避家庭和熟悉的社交圈子。

现在,我不能逃避了。母亲一向体弱多病,常年靠吃中药调理,很难照顾父亲,作为独生女,我是父母唯一的依靠,该接替父亲成为家里的“靠山”了。

父亲出院后回家休养,我回公司办理了离职,正好租的房子即将到期,我就这样离开了北京。靠着在北京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回老家找到了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

在这期间,我不但揽下了大部分家务,还要去帮父亲处理各项事务,和公交公司交涉赔偿金、帮父亲去单位申请病退等。

从前父亲爱出门遛弯,现在只能窝在家里养伤,动不动就挑母亲的刺,像个孩子一样乱发脾气。这时,我需要承担劝架的角色,一边劝父亲一边安慰母亲,尽力维持家庭的安稳与和谐。

一年后,父亲恢复得很好,顺利做完钢钉拆除手术。手术在他后腰上留下了一道又粗又长的疤痕,也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宁可花钱打车,也不敢再坐公交车。为了方便父亲出行,我利用工作之余考了驾照,又买了一辆小代步车,做他的“专职司机”。

父亲去世后,我决定考编

@东山花灯路 陪床时14岁 陪床约4个月

我的父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毕业后到本地的一家龙头国企工作,30多岁就做到了中层管理岗位。

没想到,就在春风得意之时,突如其来的白血病,使他的前途和我们全家的希望化为泡影。

那时我还在读初中,母亲身体不好,在家操持家务,平时爷爷在医院陪伴父亲,每到周末和假期,我就过去帮忙。

绝症最可怕的地方,是它在肉体上摧残一个人之前,往往先从精神上击垮患者。渺茫的希望被日复一日的病痛磨灭,父亲变得分外暴躁易怒,除了治病,他不想管任何家里的事情。

有一次,家里的水管漏水,母亲和我去病房陪护的时候,试探着问父亲有没有熟悉的水电师傅,父亲立刻大吼道:“我是要死的人了,没心情给你办这事!”

母亲被吼得十分委屈,两眼含泪,爷爷见状,躲到外面抽烟去了,而我在一旁呆呆地望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大约过了十分钟,父亲才从暴怒状态中清醒过来,吃着母亲为他切好的水果,问了几句我的学业情况。

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做完作业的周末,我被爷爷的电话叫到医院,爷爷在一旁收拾东西,让我陪父亲说话、帮忙倒水、叫护士。我本来想和父亲讲一些班里的事情,断断续续说了几句,他听得索然无味,我也没有动力讲下去了。

父亲当时已经没有力气讲话,眼睛也不太能睁开,只是用手轻轻牵着我衣服的拉链晃动,显然是对我恋恋不舍。后来,我才从父亲同事口中知道,父亲最牵挂的就是我。他刚刚查出白血病时,总是会一个人站在窗口发呆,偶尔长叹
一声“孩子太小了”。

旁边的病友调侃我,问我多大了,在学校有没有女朋友,整个病房哄堂大笑。父亲闭着眼,也跟着咧开嘴,无声地笑。

父亲旁边的病床上,是位退休公务员,他心情不错,拿出了几个当时并不多见的车厘子送给我,我却吃不出任何味道。

长期卧床的病人需要及时翻身,避免长褥疮,我跟爷爷一个扶头一个按腿,帮他翻身,全程要十分小心,以免碰到插在肘部的留置针。父亲已经十分消瘦,病号服的裤管空荡荡的,一个老人和一个初中生合作,就可以很轻易地把他的身体翻过来。

翻过身,父亲用眼神示意要喝水,我把水杯插上吸管,放到他嘴边,他吞咽得很慢,一口水要努力几次才能吞下去,喝完小半杯,他缓了一阵,摇摇头,让我把杯子拿走。

爷爷从外面买了饭回来,有粥、小菜和茶叶蛋,他教我用勺子把鸡蛋捣碎,拌在米粥里面,慢慢喂给父亲。勺子在碗中翻腾,蛋黄慢慢化进米汤中,搅起微微的蛋腥味,我把头侧过去,用勺子轻轻碰父亲的嘴角,他微微张口,却什么都没吃到。

父亲恼怒地瞪我一眼,爷爷从我手中接过碗和勺子,坐在床边一点一点地喂他。我试图观察爷爷的动作,但我永远无法学会如何给父亲喂粥了。

那次陪床,是我和父亲相处的最后一天。当晚凌晨1点,父亲因多器官衰竭停止了呼吸.

我没有爸爸了。

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我们发现了另一家医院的病历本和缴费单,才知道,父亲的求生欲望一直很强,主治医师告知他病情已经恶化后,他曾经瞒着母亲和我,求爷爷陪他去了一家不知名的医院,想尝试中药治疗。那天爷爷喊我去医院,就是为了收拾东西转院,让我去搭把手帮忙。没想到,当天晚上他就去世了。

父亲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他去世后,我们不再是小康家庭,只能省吃俭用度日。好在我凭借自己努力做题,考上了省内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思考是去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此时,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去医院陪床,邻床那位公务员病友谈起他较高的医保报销比例,也永远忘不了当时父亲羡慕的眼神。当时我心里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而现在,我已经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一份编内工作,在关键时刻可以为个人提供一份保障,也能够挽救整个家庭的命运。

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也为了让自己的未来更稳定,我放弃了考研,从省城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中学老师,准备加入考编大军。

刚出校门就进病房

@紫薇 陪床时23岁 陪床3天

2016年,我与男朋友一同从大学毕业,刚刚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的我们,对外面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然而新鲜劲儿还没过,一场手术就把我们拉进了现实。

从小,男朋友的右大腿上就长了个粉瘤,一开始只有绿豆粒大小,随着他身体的发育成长,粉瘤也长得和一颗圣女果差不多大。

最初,不疼不痒的粉瘤没有引起关注。但是那段时间,男朋友感觉触碰粉瘤会引起刺痛,这才慌了神。粉瘤成了他心上的一根刺,他常常心神恍惚,但他把情绪隐藏得很好,我丝毫没有察觉。

有一天,我下班刚回到家,男朋友突然说他要做个小手术。原来,他瞒着我偷偷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粉瘤压迫到了神经,建议立即切除。

“去医院的路上我一直担心是肿瘤癌变一类的,我都做好最坏的打算了。要是不治之症,我就学你看的韩剧里的主人公,销声匿迹,绝不拖累你。”

他嬉皮笑脸,说得云淡风轻,我却抱着他嚎啕大哭。

我们都没有过独自去医院做手术的经历,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男朋友也没有告诉家里人这件事。因此,我俩从挂号到办理住院手续,全都自己完成,有不懂的地方,就咨询医院工作人员。

手术时间并不长,但短短的两个小时,对我来说却像两天。

手术室的门在我面前打开,我看到男朋友坐在轮椅上,被护士推出来,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之前还活蹦乱跳的他,此刻如此狼狈,让我心如刀绞。

回到病房,我还在哭。男朋友有点不知所措,他一只手按着伤口上的止血纱布,一只手还得腾出来给我擦眼泪。

估计是为了不让我担心,他装作没事的样子说:“打了麻醉以后一点也不疼,我和医生之间隔着一道帘子,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到手术刀在一刀一刀切我的肉。瘤子取出来以后,医生还问我要不要看一眼,我看了一眼,和咱家猫做绝育割下来的差不多大,血肉模糊的一小团。”

他本意是想逗我笑,我却哭得更厉害了。

同屋的护士和病友都笑我小题大做,一边笑一边感叹年轻真好。

夜里,护士每隔一个小时就来查一次体温,根本睡不好觉。迷迷糊糊挨到天亮,男朋友一条腿无法用力,我就搀着他去卫生间,帮他到食堂打饭,在他活动不便的时候照顾他。

我们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老夫老妻”,彼此的脆弱都暴露在对方面前。这让我意识到,爱情不只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重要的是在患难时相互陪伴扶持。

三天后,男朋友出院了,但他走起路来还是一拐一拐的,一周后才恢复正常。

尽管这只是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对刚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首先面临的是费用问题,男朋友还在试用期,公司不给他缴纳社保,这笔手术费和住院费需要自付,虽说不到两千块钱,但还是让我们捉襟见肘,省吃俭用了好久才缓过来。

雪上加霜的是,因为频繁请假,男朋友的试用期没有通过,经济上的压力让我们一度很焦虑,但很快就想通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要身体健康,钱总会有的。

男朋友彻底痊愈后,除了在大腿上留下了一道丑陋的伤疤,没有任何后遗症。他马上振作起来,去找新的工作。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他选择了一家更正规的大公司,能够给试用期员工缴纳社保。

通过这次小手术,我们意识到存款的重要性,除了努力赚钱,还要学会存款、理财,这样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如今,我与男朋友已经步入婚姻的殿堂。我不再是那个爱看韩剧爱哭的小姑娘,他也不再是那个脑补自己得绝症的少年,但我们的感情一如既往地热烈与稳定。

我想,可能是那场手术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无论未来的路多么坎坷,有彼此陪伴在身边,我们便能够无所畏惧。

来源:苍衣社 微信号:cang1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