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的黑暗面

张鑫在北京市北七家租了一间位于一层、60 多平米的房子,月租金 3600 元,比其他层至少高了 600 元。

但张鑫还是坚持选了一层,因为这里带一个小院。

张鑫最近刚申请了做了某社区团购平台的 “代购团长”,每天下午 1 点,货车都要在他的小院停靠、卸货。

当 “团长” 没工资,但张鑫可以多享受一些食材的折扣 —— 除了 “代购团长”,张鑫的另一个身份是外卖小店的商户,他经常通过社区团购进货,寻找更低价的食材。

受疫情影响、蔬菜和肉食蛋奶涨价,张鑫小店进货成本、销售菜品的单价也随之攀升。

但这几个月,食材价格回落,张鑫却不想跟着降价,“好不容易涨上去的,傻子才会降”。

和张鑫一样的外卖店主还有很多。疫情导致食材涨价后,不少人在点外卖时发现:

许多菜品也跟着涨价,直呼 “外卖自由” 的日子越来越远了。

于此相伴的另一个现象是,疫情导致不少实体餐饮门店经营困难,更少的客流量、逐步攀升的食材和房租成本,一度引来实体餐饮行业大洗牌。

但实际上,随着疫情稳定,供需关系也逐步恢复平衡,这些外卖商户们的日子却似乎没有受到疫情的太多影响,甚至有底气不随着食材价格的回落而降低菜品单价。

为什么同样是做餐饮,实体店和外卖的境遇却一个上天、一个入地?

从利润、成本、菜品质量的角度来看,外卖和实体餐饮的差距到底在哪?

本期显微故事试图挖掘外卖行业里的黑色产业,在故事中我们得知了:

麻辣烫如何用低于猪肉售价的成本得到含肉量更高的腊肠和培根、肥牛卷里到底有没有牛肉;

为什么几乎每个外卖平台都会卖鱼香肉丝、花样打折大法如何让售价明降暗升、羊肉贵可羊肉串却从不涨价的原因……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唐山
编辑 | 卓然

01

外卖行业 “迷一样的利润率”

“疫情后,餐馆倒闭了,但外卖没事,甚至菜品都不涨价”

在特级厨师、餐饮业经理人詹谊印象中,2016 年前,只有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才做外卖,中餐馆很少参与。

因为外卖需快餐执照,申请难度远比餐饮公司难,加上不赚钱,所以大家不感兴趣。后在互联网公司推动下,外卖才逐渐火爆起来。

外卖火爆,因很多人想做餐饮,却办不下来执照。

一些外卖平台在线下推广时,承诺商户称可以帮助对方完成相关手续、甚至出租餐饮执照。

这使得餐饮业的投资门槛本来就低,这下更低了。随着大量民间游资涌入,过去实体餐饮店开外卖,是 “赔本赚吆喝”。

image

图 | 10 家餐饮店挤在这么小的空间中,且都在美团平台上有网店

但如今,堂食却成了形象工程,真正盈利还要靠外卖。实体店利润仅 15%,外卖承担送餐成本、回头率甚低,但利润却能高达 25% 甚至接近 30%。

詹谊很长一段时间琢磨不明白外卖的赚钱逻辑,在他印象里,北京一家经营较好的线下实体餐饮店的利润很难超 15%,网店更低。

一方面,平台服务费高:让平台配送,一般要扣除单笔订单价格的 25%,自己配送,也得扣近 10%。

另一方面,拿单成本高:想在平台上拿订单,必须拼命打折,否则很难进前 10。如果排到 10 名后,每天还接不到 10 单,排到 30 名后,可能一天都接不到一单。

然而,2019 年食材价格号称上涨 “50%”,去年正式统计是 “10.6%”,今年初又有一轮大涨,可外卖的价格几乎没动。

image

图 | 无人堂食,外卖配送员干脆占据了堂食的座位,不断有送餐小哥来取餐

“一份菜,外卖平台里 2019 年什么价,到 2021 年基本还是那个价”,詹谊说。

“即使有些顾客每月点餐 40 次,但每月 4 次点同一家店的顾客,概率非常低”,詹谊说,“如果外卖 100% 是真材实料,利润率很难达到 3%”。

可靠这么微薄的利润,网上餐饮店怎么能活下来?

02

麻辣烫和烤串外卖的 “骚操作”

“用鸭肉充当肥牛、加淀粉以次充好、细竹签换粗竹签,无所不用其极”

从 2010 年起,冯百烈就开始做麻辣烫。

选择麻辣烫入手的理由很简单,不用厨师,管理简单,味道粗放,靠 19 元自助。开店到第二年,冯百烈就开了第二家小店。

冯百烈介绍,麻辣烫是餐饮行业里利润浮动最大的品类。

比如,鱼豆腐采购成本,最便宜的 6 元 / 斤,贵的能达到 30 多元 / 斤,但吃起来口感几乎没区别。

此外,千页豆腐便宜的 7 元 / 400 克,贵的 20 多元 400 克;腐竹便宜的 8 元 / 斤,贵的 18 元 / 斤。

一开始做麻辣烫时,尤其让冯百烈惊讶的是,便宜的培根不到 7 元 / 斤,腊肉才 15 元 / 斤。

然而,制作 7 两腊肉都需要用到一斤猪肉,为什么培根和腊肉的价格还能比猪肉更便宜?

后来他考察了一圈市场上批发的培根卷和腊肉,才发现这些肉制品中都含有一定分量的鸭肉。

不仅如此,就连羊肉卷中也可能包含一定量的鸭肉。

image

图 | 这份肥牛米线中的肥牛肉是鸭肉

“鸭子生长期 40 天,饲养成本仅 25 元,鸭子出栏后,鸭翅、鸭脖、鸭肠、鸭胗、鸭肝、鸭血、鸭掌等立刻被卤货厂收购,剩下一只鸭的成本,才 8 元多”,冯百烈说。

然而,鸭肉口味腥,很多顾客不爱直接食用。

于是肉制品加工厂就会将鸭肉与羊肉按 7:3 的比例,缠在一起冻好、切成薄片。鸭肉纤维粗,烤后、涮后,与羊肉口感近似。

“这种处理对人体无害,在批发中,已成正常操作”,冯柏烈说,类似的操作还有牛肉,一般也会按 7:3 的比例掺入猪肉或鸡肉,加入香料,同样很难吃出来。

千页豆腐的价格则与大豆储存时间有关,大豆的存储时间越长,品质和价格都明显下降,用来做千页豆腐在合适不过。

image

此外,千页豆腐、鱼丸、鱼豆腐大多都在成分里标注鱼糜,“但鱼糜并不一定是鱼,鸡肉、鸭肉粉碎后,也可以叫鱼糜”,冯柏烈说,不同成本的鱼糜对成品价格有直接影响。

他特别强调:“所有这些,都是合法的”。在 2016 年之前,麻辣烫的生意非常好做,冯柏烈的门店利润几乎能达到 25%。

尽管 2016 年之后,许多食材价格上涨,但麻辣烫的生意依然是餐饮外卖里最好做的。因为,除了食材来源可用多重方式降低成本外,还有不少 “骚操作”。

首先,调料上 “下功夫”,如火锅红、飘香剂、辣椒精、一滴香等。

6

“绝大多数骨汤麻辣烫是用佐料配出来的,真用骨头熬汤,成本负担不起”,冯百烈说。此外,以辣椒精(合法添加剂)为例,每公斤 50 多元,辣度相当于 100 公斤左右的干辣椒,后者则需 4000 元。

其次,强推低成本产品。

客户点麻辣烫会一次性点 10 多种食材,冯百烈有时候会打电话给客户,告诉他们某几种食材售罄,建议用同等价格的其他产品替代。

客户一般不耐烦一一确认,就会让冯百烈自行决定,于是,点肥牛的,就用培根换,点羊肉的,就用鸭肉换。

“麻辣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分量多少,用户也没数。说 50 克一份,放在汤里,冻豆腐、面筋、腐竹等,你说多少就是多少。” 冯百烈说。

生意最好时,冯百烈曾最多同时经营 4 家麻辣烫小店,如今店租、人力价格暴涨,他就保留一家实体店,主要靠外卖生存。

经营烧烤外卖的徐桂峰则认为,除了麻辣烫(含麻辣香锅、冒菜等)外卖利润高,烧烤也是不错的外卖创业选择。

7

烤串利润大,原本就是实体餐饮店的拳头项目,徐桂峰说:“现在很多做小吃的餐饮门店都赔钱,但烤串店绝对是坚持最久的一。”

“干烧烤的‘规矩’就是掺鸭肉、猪肉、鸡肉等,鸭肉用的尤其多,因为成本只有羊肉的 1/6,拌上羊油,调料腌一晚,没人尝得出来” 。

徐桂峰 10 年前就在一家美食城开摊,他统计过,美食城里有 10 多家烧烤店,只有 1-2 家用了真羊肉。

“比如原油羊腰子,很少是真的,把羊尾油贴在腰子上算讲良心的,比较黑的是‘油包肝子’,将羊肝切碎,包在肠衣中,加调料腌,烤后几乎分辨不出来”,徐桂峰说。

疫情期间,肉类价格上涨迅速,开网上餐饮店,烧烤受冲击最大。但徐桂峰不敢涨价,怕影响客流量,于是他选择把串尽可能做小。

“过去 1 斤瘦肉加 5 两羊油大概能穿 40 串,如今至少要穿 50—60 串,多的能穿到 70 串以上”,徐桂峰说。

8

羊肉遇热会缩水,肉太少烤出来不好看,徐桂峰就将小竹签变成粗竹签,增加烤前腌制时间,让肉充分吸水再加淀粉,外面烤熟了,里面还半生不熟,体积就会显得大一些。

此外,腌制时间长,加淀粉,会影响口味,徐桂峰会用肉宝王找补。“它有肉香味,大多数卤肉都加肉宝王,每 10 斤原料只用几克即可,肉宝王 1 公斤才 20 元,贵的也才 60—70 元。”

“判断肉串里有没有肉宝王很容易,口感特别鲜,吃完有回顶的感觉,那肯定加了肉宝王。” 徐桂峰说。

03

明降暗升打折、多用 “菜肴包”

“你永远不知道,你点的外卖到底是几个月前做好的”

做麻辣烫、烤串,只材料 “挖潜” 不够,还要靠价格战略。

冯百烈的办法提供麻辣烫超大折扣、超大优惠,放明钱,收暗钱。

在外卖平台,冯百烈推出了 “全场一元钱” 的口号:除少数肉类,大多单品只要 1 元钱 / 份。但加一单品,收 0.3 元 “打包费”。

“顾客点麻辣烫,很少注意买了 30 元的东西,光‘打包费’已经 9 元钱了”,冯百烈说。

但比较让冯百烈头痛的是,平台支持大折扣,可折扣太大,成本都不够。

所以,“送货费一定要低,超过 3 元,顾客一般就会别家了,平台上那么多店,麻辣烫分项下至少几十家,顾客只看第一印象 —— 送货费低,甚至全免,他们会多看两眼。”

image

图 | 白衣的送餐小哥已经取了餐,准备出发

收 “打包费” 的好处是暗涨,1 元单品加上 “打包费”,其实是 1.3 元,但用户却以为是 1 元。

大折扣的背后,是明降暗升。

比如原油羊腰,标价 25 元,对半折 12.5 元,一次最少 2 份,第二份原价,实际单品价格是 18.75 元,但在徐桂峰的店,疫情前,原油羊腰标价才 17 元。

徐桂峰直白地说,“消费者不就是都想赚便宜吗?在账面上,我让你爽个够。”

徐桂峰烧烤外卖里,炒面标价是 40 元,打 0.55 折,只要 22 元,其实线下店一般只要 16 元。

因此,外卖用户经常看到这样的 “壮观场面”:在徐桂峰的店,买 40 元货,已减免了 70 多元,等于享受 3 折优惠。

“看到折扣大,谁还会想它原价不合理?打完折,就算比实体店的价格高,用户也不在乎。”

徐桂峰说,烤串店最方便打折扣,因为烤串可大可小。以千页豆腐为例,原价 3 元,打折后才 1.88 元,但过去一串挂 3 片,现在每片切成三角形,串在一起,看上去挺多,但最多挂 1.5 片,反而涨价了。

肉类涨价后,如今烧烤主要靠面筋、千页豆腐。从网络平台采买,一串面筋才 0.40 元,烧烤后,价格成 3 元,利润空间大于其他单品。

此外,外卖平台上还存在一个现象,即大多数麻辣烫、烧烤、盖浇饭之类的小吃和套餐,但炒菜类较少,就算有,也大多是韭菜炒鸡蛋、干锅千页豆腐、干锅菜花、麻婆豆腐、红烧肉、鱼香肉丝之类的菜品。

10

为什么不开发新品呢?因为,大家都在用菜肴包。

菜肴包是从日本舶来的概念,就是将菜提前炒好,再用速冻的方式封存,需要时微波炉一打,就成一盘炒菜。

菜肴包曾一度在台湾流行,2018 年进入内地,目前餐饮业中,70% 的炒菜来自菜肴包。菜肴包的优点也很明显,不用自己做,餐馆开张后自有人登门推销,一份成本最低的菜肴包,才 4 元钱。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餐馆的操作间才 10 几平米,却能快速做出几十份炒菜。相比之下,传统后厨的工作效率、成本等各方面都不如直接食用菜肴包。

“有了菜肴包,做炒菜的外卖只需办个照、在大排档或者索性在租住在居民楼,用更便宜的民用天然气炒菜。”

“餐馆多用大罐,一大罐用不了几天”,詹谊说,而民用天然气则便宜多了,甚至 1 立升比商用天然气便宜 1 元钱。在传统后厨,燃气的成本巨大,加上水电合起来能占到总成本的 25%。

image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使用的菜肴包大多是提前很长一段时间制作的。换句话说,用菜肴包所所制作的外卖大多是好几十天钱的 “剩菜”,不仅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还可能含有各种病菌。

传统冷冻保存方法,只能抑制菜肴包内细菌生长,无法杀菌,而在冷冻室放得时间越长,越危险。

你怎么能知道,你所点的外卖,到底是多久以前囤好的菜肴包?而这份菜肴包,又是多久以前生产出来的呢?

04

外卖虽便宜,但得不偿失

“你以为自己捡了便宜,但失去的比你想象得多多了”

“外卖正在杀死中餐”“点外卖是在交智商税”“点外卖就是慢性自杀”……

在餐饮业内外,类似担忧声不断响起。

外卖优先惩罚的是制作精细、食材讲究、工艺复杂的品类,食材上涨冲击下,烧烤、麻辣烫等可以缓涨、不涨,却把白案逼入死角。

比如,韭菜馅饼,从 2018 年的 2 元 / 个,到 2019 年 3 月 / 个,到如今 6 元 / 个,牛肉馅饼也从前年的 6 元 / 个,涨到今年 12 元 / 个,翻了一倍。

image

图 | 这家烧烤店绝大多数菜品只要 1 元钱,店面虽摆了桌子,但顾客寥寥,因为便宜,不少网上顾客知道它

此外,中餐品种多,食材溯源难度大,就更不要提外卖食材的溯源了。

詹谊曾在一家外国餐馆任职,除调料外,食材加起来不超 20 种,个个能溯源。比如羊肉,直接能联系到养殖户。

詹谊说:“开一家小中餐馆,食材至少上百种,怎么溯源?追来追去,大家最多都是追到新发地。”

中餐不缺优质食材。在在詹谊的记忆中,山西一种土豆的口感让他至今难忘,再如东北榛蘑、紫丁香蘑、花脸蘑等,“比肉好吃”。

再如老北京炒肝,原本用口蘑做汤,张家口外草原上才有,每到雨后,地面微鼓起,用手指挖出来,如果蘑菇拱出土,香味即散失,将口蘑和花椒一起放在瓶中保存,可如今还有哪家炒肝这么讲究呢?

优质食材产量低、价格高,一旦进入市场,便会出现大量仿冒。

客人吃到的都是假的,便觉得不过如此,反而将假冒当成正品,正品却滞销。从而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外卖鼓励的是便宜再便宜,只有大折扣,平台才给你推,各平台也用打折来抓眼球。行内人都知道,按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一份炒菜,价格 30—40 元才合理,可大家却都装着相信,20 元也能做出正品。” 詹谊说。

image

餐饮业的 “外卖化” 也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比如炒菜油,本应 7 素 3 荤,以健康为名,如今全用素油,却是最抵档的棕榈油、椰子油,它们早被美国健康协会列入对心脏有高风险食用油的名单。
几乎所有外卖都用食糖提鲜,一般不标注,顾客吃了下去,也不知道,这被称为 “潜糖”,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外卖大量使用花生,花生可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可能致人死亡。国外零食外包装上都有明显标识,家庭请客,必须事先咨询客人是否对花生过敏。

image

长期起来,国人误以为黄种人对花生不过敏,但从统计看,中国人的过敏率、过敏反应严重程度,和西方人不相上下。

“过敏反应很复杂,比如突然低烧、略感乏力,乃至有点鼻塞,都可能是过敏了,但很多人以为是‘上火’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务工作者说。

“外卖便宜,因为公共健康、美食传统等没有定价,被外卖免费占有,可这种便宜得不偿失。” 詹谊表示。

05

后记

下午 2 点多,张鑫夫妻开始忙起来。

他们网上餐馆的一个单品已冲到地区回头率第五位,因为送的东西多 —— 收藏小店,立送 2 元;加 0.1 元,送鸡蛋;加 0.5 元,送烤肠,或送泡菜……

成了 “代购团长” 后,张鑫的进货成本降了不少。此前天天盯手机,视力竟下降了 100 度以上,此前他以为,进入成年后,视力将不再变化。

虽然视力下降了,但张鑫暂时不打算重新配眼镜。张鑫的孩子已初二,明年将中考,这意味着,孩子即将回老家,花销也会会增加不少。

如今,他的外卖店每月已能赚 8000—9000 元。每出一单,他都会放上优惠券,承诺给好评,下单便宜 5 元。

刚开始,张鑫还会写上几句温馨的话,后来发现,根本没人看,用户重复消费的几率也没什么提升。

“点外卖的,大多是男青年,就是图省事图新鲜,不愿和你多接触”,让张鑫沮丧的是,不少人在凌晨两三点下单,打电话过去,往往换来对方的一顿训斥。
“这是个做不熟的行业,走一步算一步吧”,张鑫说。

做外卖后,经常熬夜,张鑫有了黑眼圈,眼珠也常是红色的。

可一听手机高声传来电子女声 “XXX 下订单了……”,张鑫会立刻蹿起来,冲进厨房,嘴里到老着:“有毛病么?还不到下午 3 点就下单,这吃的是什么饭啊……”

来源:显微故事 微信号:xianweigushi

1994 年,没啥大事却又影响深远的一年

大家知道《万历十五年吧》,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火之后,这本书也成功破圈了。

其实大家看过原著的话,就知道原著里对这本书没啥好评价,说是商界大佬们为了把一个村姑服务员训练成高级货去勾搭高育良,让她学习了全套的名媛礼仪,为了提高她的文学素养,还让她学习了《万历十五年》,方便老高和美女聊明史。

image

后来老高跟他媳妇摊牌了,不装了,说自己爱上了别人,因为那娘们看过《万历十五年》,把他媳妇给气崩溃了,觉得这是 “羞辱式摊牌”,因为老高媳妇就是研究明史的教授。

那种感觉就好像老高跟研究火箭的老婆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妹子,因为妹子热爱火箭,并且对火箭研究很深,突破性地提出应该用蜂窝煤代替液氢液氧混合物作为火箭燃料一样。

说明作者知道这本书在明史专家们那里评价并不高,“一提这本书就能气到明史专家”,这个梗用得非常熟。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原名叫《1587,没啥大事的一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因为黄仁宇觉得 1587 年这年确实没啥大事,稀松平常,但是暗流涌动,长期看来影响深远,而我们今天讲的 1994,也是这样的一个年份,当时看似没啥大事,已经被绝大部分人遗忘,可那一年对后来的影响,跟加入世贸差不多。

说起 1994 年,大家估计都不知道这一年还发生过啥,只有那些对电影兴趣极大的人,可能知道这一年是个 “电影大年”,井喷式地喷出好几个牛逼电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国内有《活着》、《九品芝麻官》等耳熟能详的作品。

大家可能不知道,那一年还发生一件大事,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让很多人痛不欲生,也让不少人跑步进入了财富自由。

因为 1994 年,可以被称为 “中国房地产转折年”。

这事还是要从我国的税制开始说起。

在 1994 年之前,我国采用的是 “财政承包制”,这个制度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就稍微过一遍。

大家知道小岗村的几个农民搞了个 “联产承包责任制” 吧,把村里的地分了,然后约定好每年向公家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家,这样大家也有了积极性。在当时,这可是坐牢的大事,所以小岗村的农民们说好了,如果事发需要有人去坐牢,那就让村领导去,其他人要把他孩子养到十八岁。

后来这个政策被推广,不少人说承包制这么好,那地方和中央的税收咱们也承包吧。既然摸着石头过河,那就摸一个试试呗,于是在 1980 年,啥都在搞承包,包括企业,也在承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是搞承包,地方上约定好每年上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己。

“承包” 这个词当时火得不得了,一直到 90 年代,当时很多村里的墙上依旧刷着 “承包为本”,能承包出去的几乎都承包了。

由于放开了各种限制,大家都各自突围,从 1980 年开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按理说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应该是也跟着增长,现实中也是一直增长的,可是国家财政占比越来越低,1979 年的时候,中央财政占总财政的一半左右,到了 1993 年, 一路下跌到 31.6%。

比例下降了,但是开支却越来越多,比如,当时人口和资源大规模从中西部向沿海地区集中,沿海地区经济暴走,中西部本来就没钱,时常还发生洪涝灾害,只能去向中央请求帮助,一看中央比他们都穷,此外军费、科研、大学等等,都需要钱,工作人员还一直要求涨工资。

当时不是说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个不是瞎说,那时候事业编就意味着低收入,你要是搞个小买卖,只要有工业品就能卖掉,一些人一天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年的收入,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尤其开小饭店的,非常赚,以至于现在不少人说起 “创业”,还是要去开饭店。

老百姓替高科技人才打不平,也替自己郁闷,要求涨工资,可政府又没钱。更关键的是,当时军队还经商,如果不经商经费就不足,可是他们经商这事很不好,具体怎么不好我也没法细说,反正很不好,如果大家实在想了解,就查一下越南军队经商的事。

所以当时中央就得向地方上借钱,地方上也不太愿意,担心借钱不还,场面相当尴尬。而且地方上有钱,底气太足,还顶领导,让领导一点面子都没。最后出现了公务员系统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境地。 每年扛不住,就去银行借钱,后来朱总理说每年借 200 亿,到最后银行都扛不住了。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 1993 年,在那一年,当时的朱副总理非常强势,他提出说,现在的这种状态下,中央非常困难,日子也过不下去,到不了 2000 年就会垮台,所以必须改革。那年大家一顿商量,准备按照发达国家的套路来,中央分 60% 以上,于是在 1994 年出台了个政策,叫 “分税制”。

分税制的核心是容易收的税种归国家,不容易收的归地方,大头归国家,小头归地方。这下很多地方本来富裕,一下子不够花了。

当时地方上有两个办法筹集资金,一是招商引资,官员们积极到各处拉外资,让外资到各地去建厂,外资在当地赚钱后,会充实地方财政。这一点充分释放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张五常说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有大量全年无休的官员们不断寻求突破。

另一个办法就是允许地方上出让土地来赚钱。

如果你觉得允许地方卖土地房价就要涨,那就小了,格局小了。

当时房地产政策还是 “国家分房” 那个状态,再说就算大家想买房,也没有可交易的房,而且也没钱啊,怎么办?

于是国家又推出了两个政策,这俩是关键,一是私房可以自由买卖,二是银行要给贷款。

如果你是个开发商,想在一块地上盖房,但是没钱怎么办?银行借给你啊。房子盖好了,大家没钱买怎么办?银行借钱给购房者。这样,借钱盖房,借钱买房。这就叫摸着石头过河,美国就是这么搞,房地产开发商就是那个时候暴走的。

不过当时房价并没有起飞,因为当时购房人也不多,有些单位愿意给员工购房补贴,还有拆迁了的那些人手里也有点钱(远远没有后来的拆迁户那么有钱),最早的购房者是由这些人组成的。

中国房价曲线整体也是个指数曲线,早期令人发指的慢,后来令人发指的快,由于前期房价太低了,心理上的 “锚定效应” 导致那时候过来的人从 2001 年左右就觉得房价要崩。

不知道啥是锚定效应?举个例子,比如一只股票从 30 涨到 300,你觉得太特么离谱了,因为你心里把股价锚定在 30 了。但是哪天跌回 250,你又可能跑去抄底,因为你这时候又锚定 300 了。房价也是这样,不少人觉得房价太高,可是如果跌一半,他们又想去抄底。

所以说从 1994 年开始,大家一直在犹犹豫豫中看着房价上涨,到了 2015 年左右,绝大部分人达成共识,觉得房价应该就这样了,然后 2016 年很多城市直接翻倍,击碎了无数人的三观。

房价的事还是不聊了,咱们再说几句 1994 年。

大家看出来了吧,“卖地” 这事的本质,就是通过银行,把居民未来的收入转到地方政府手里。

地方政府有钱搞基建,盖大楼,修公路,盖工业园区,然后招商引资,企业进驻工业园之后,雇佣当地老百姓上班,大家有了钱再买房,就循环了起来。很多国家也想学中国,但大部分国家都有个问题,就是没法征地,往往征一块地折腾好多年,最后事情给搞黄了地还没征到,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能发展起来,1994 年的这个法案非常重要。

不要小看这个循环,很多国家想玩都玩不起来,就好像富人借钱做买卖,穷人想借都借不到一样。

但也由于征地太过容易,也出现了大量烂尾工程,比如马前卒前段时间去的 “独山县”,遍地烂尾楼。而且现在房价被推的太高,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幸福感,拉大了社会的鸿沟。整体有利有弊吧。

而且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全国都在搞工业园,为啥有的地方荒废了,但是有的地方却能发展起来?

这就接上了我们前文说的话题,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唐朝开始就工商业繁盛,他们交通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注意下,全世界 60% 的经济总量都集中在各种湾区,比如美国的纽约湾和旧金山湾区,还有东京湾,中国这边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暴走,奇怪吗?大家看下图能看出来吧,超级城市圈的地形都差不多,得有海、有河、有湾。

image
3
4
5

上海那边更是得天独厚,太湖经济圈牛逼了一千年,苏湖熟,天下足,只要放开,那些地方立刻就暴走。

而且它们又有发达的民间融资能力,有长期的经商家族,在海外还有亲戚朋友,这些人能提供原始启动资金。这个很关键,南洋华侨、台商、港资,这些钱基本都投在了两个三角。

所以两个三角最先发展起来了,1994 年之后,土地供应也足,修好的工业园区也充分得到利用,甚至不够用,一直在扩张,现在那俩三角都连成了一片。产业发达,工人工资高,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同时吸引中西部人口和人才向东南沿海聚集。形成正反馈,市民工资进一步上升,对房子需求变得更大,房价进一步升高,现在苏南地区人均 GDP 跟发达国家差不多,房价也贵的离谱。

那边只要出来新房,就会被一扫而光,所以开发商拿地的时候肆无忌惮一直加价,政府卖地有钱,所以基础设施投入更大,甚至公务员工资都高一大截,整体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反过来,中西部很多地方政府想卖地也卖不上价,手里没钱,想投资也没的投,公共设施也不如沿海地区。长期下去,就是马太效应的急剧分化。

中西部本来交通就差,人口又外流,结果可想而知,改好了工业园也没有企业进驻,自然也就没法产生就业,市民工资一直上不去。还好现在交通发达,多少能弥补一些不足。

说到这里大家看出来了吧,如果没有 1994 年那一出,中国现在的房价应该不会这么疯,不过经济水准大概率也不会这么好,因为土地作为财富之母,后发国家基本没有选择得玩土地;而且土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一种税,这些税后来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高楼大厦和高铁公路等等。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一条臭鳜鱼,为什么能成为徽菜代表?

徽菜,中国传统菜系之一,它并不是安徽菜的简称,说的其实是徽州菜。

与其它几个传统菜系相比,徽菜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直到一条有味道的鱼出现。

臭鳜鱼,很多人听到名字就想把它拉黑,殊不知这样真的会错过不可多得的美味。

与臭鱼烂虾的味道不同,轻微发酵过的鳜鱼,有一种似臭非臭的气味,在徽菜馆子里,要是没有这种味道,那就显得不太正宗了。

image

01 臭鳜鱼是怎么来的?

鳜鱼,俗称桂鱼,是长江流域著名的河鲜。鳜鱼生性凶猛,爱吃鱼虾,尤其是它依靠伪装和速度冲出去捕食,练就了一身结实的腱子肉,相较于常见的淡水鱼,鳜鱼的肉质特别紧实。

鳜鱼与河豚、刀鱼、鲥鱼一起,都是江南鱼鲜的代表。尤其清明前后,桃花盛开时,是江南的春汛,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这个时期的鳜鱼被称作是 “桃花鳜”。

image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泼刺绿波间”,中国人自古就食得鳜鱼美味,也创造出松鼠鳜鱼、白汁鳜鱼、五柳鳜鱼等等美味。

既然是鲜美的小清新,为何到了徽州,却以重口味的 “臭” 来传世呢?

网络上甚至很多卖臭鳜鱼的店里都有这么一个传说,说两百多年前,徽州有个苗知府酷爱吃鱼,但徽州地处山区,大鱼都要从外面沿江地区贩入。苗知府派手下去买鱼,路上鱼死了,手下灵机一动,加盐腌制死鱼,运至徽州,已有微微臭味,但苗知府吃了仍然很开心,于是徽州臭鳜鱼就这么诞生了。

image

按照我们的经验,类似的这种传说,别说是一个区区知府了,就是搭上康熙、乾隆、慈禧,基本都是不可信的。

更何况有好事者查阅过资料,距今两百多年的雍正、乾隆年间,徽州也并没有姓苗的知府。

事实上,臭鳜鱼这东西不是什么灵机一动的偶然发明,而是人民群众成百上千年生活智慧的总结。

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 “臭鱼” 的腌制方法,与臭鳜鱼的做法并无太大差异。而在清代康熙年间,也有关于腌制鳜鱼的记载。

更何况,在徽州菜里,可不是只有臭鳜鱼这么一个臭臭的菜,腊八豆腐、毛豆腐…… 都为徽菜打上了 “臭” 的标签。

image

一个还有可能是偶然,当它成为一种口味,背后自然有必然的因素。

苗知府的传说虽然不靠谱,但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徽州的地理环境多山,少有江河大鱼,只能从长江边的安庆、池州、铜陵等地贩运。当时也没有冷链运输,全靠脚力,稍有耽搁或者天气一变,鱼就有可能腐败变质,所以要想方设法的延长鱼的保存期限。

当然,自然地理环境只能解释鱼,豆腐总不至于也要长途贩运吧,这其实与徽州另一个标签 “徽商” 有关。

image

古语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古徽州人多地少,光靠种地肯定是养不活那么多人,很多徽州人十三四岁就要背井离乡,外出学习做生意、挣钱养家。

而外出的路餐一般都要便于携带和保存,经过发酵和腌制的食物就特别适合,经过发酵的食材,不仅延长了保存期限,还赋予了食材新的滋味和风味,久而久之也成为人们钟爱的味道。

02 臭鳜鱼,香与臭只有一线之隔

如今物流发达,在徽州别说吃到江边的新鲜鱼,就是吃到太平洋对面的新鲜鱼都不是啥难事儿,但臭鳜鱼的这一抹味道,人们却始终割舍不下。

image

在几年前,臭鳜鱼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自此之后也从徽州一隅,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其实在徽州当地,臭鳜鱼又被叫做桶鲜鱼、桶鱼、腌鲜鱼,关键词是两个 —— 鲜鳜鱼和木桶。

新鲜的鳜鱼宰杀去除内脏,然后全身涂抹好盐,放到木桶里(杉木桶最好),一层一层的码放,最后压上一块重石,这样会把鱼肉中的水分挤出,肉质更弹。

这是干腌法,还有一种水腌法,是将盐换成淡盐水,码一层鱼,撒一层淡盐水,最后同样压上重石。

image

然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 —— 发酵。温度、湿度必须配合到最佳,稍有差池,就可能变成真的 “臭鱼”。

以前要看腌鱼师傅的经验,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随时调整腌制时间的长短。现在有了恒温恒湿的发酵间,可以通过精准的计算,得到发酵至恰到好处的臭鳜鱼。

并且在发酵期间,需要每天上下翻动鱼身,确保腌渍均匀。只有将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能把臭鳜鱼控制在香臭之间,闻着臭、吃着香。

image

臭鳜鱼的臭味,其实是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留下的印记。

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腐败的过程,其实就是微生物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胺类,其中的谷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都能让我们尝出 “鲜味”。

所以,腌制臭鳜鱼就必须讲究时间上的拿捏到位,在臭味还似有似无时,氨基酸最为充沛,这时候的鱼鲜味也是最足的。

而且在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鱼肉也会变得更加爽滑,这也造就了臭鳜鱼紧实爽滑的蒜瓣肉。

image

在烹饪的过程中,鱼身上大部分的臭味物质都随着温度的升高挥发掉了,而这也正是 “闻着臭、吃着香” 的由来。

其实不只是臭鳜鱼,很多美食都是在香臭之间掌握平衡,因为香和臭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很多臭味在稀释很多倍之后,产生的就是香味。

image

03 什么样的臭鳜鱼最好吃?

腌制好的臭鳜鱼肉质紧弹。

烹饪前先泡水去除重味,然后切花刀,入油锅略煎,随后加入笋丁等辅料红烧,一道传统的红烧臭鳜鱼就烧好了。

烧好的臭鳜鱼,鱼背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肉质紧实,用筷子夹起,可以看到明显的蒜瓣肉。并且,与其它的鱼肉不同,臭鳜鱼的鱼肉很容易就大块的夹起。

image

白玉色的鱼肉放入口中,由单纯的鲜美转化为丰富的滋味和无穷的回味。

在徽州当地,臭鳜鱼多是以 “炖” 为主,红烧、酱香、油淋…… 外皮软嫩、汤汁浓稠,充分展现出徽菜重油重火攻,色深味浓的特点。

也听人说过有清蒸臭鳜鱼的,但至今没有尝到过。

现在不只是徽菜馆,很多湘菜馆子里也在卖臭鳜鱼,虽然都叫臭鳜鱼,两者倒也有不小的差别。

image

徽菜里的臭鳜鱼是自然发酵出来的;而湘派臭鳜鱼则是用腌制湖南臭豆腐的臭卤,或者直接用王致和臭豆腐乳快速腌制出来的,味道更臭。

而在烹饪上,徽菜臭鳜鱼通常是一斤多的臭鳜鱼整条红烧,配上笋丁、五花肉丁、青蒜等辅料,大火猛攻,汤汁浓稠;

而湘菜臭鳜鱼最常见的是干锅,八两左右的小鱼两面煎黄,对切开来,洋葱丝垫底,搭配小米辣,放到干锅上,热辣鲜香。

那这臭鳜鱼到底应该算徽菜还是湘菜?

image

翻一翻老菜谱其实就不难得出答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菜谱,湘菜里确实有不少以鳜鱼为原料的菜式,但并没有臭鳜鱼;而且徽菜菜谱里,腌鲜鳜鱼也就是臭鳜鱼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

也就是说,现在湘菜里的臭鳜鱼其实是一种融合。

当然,提及这个的目的并不是说湘菜做臭鳜鱼不对,是在呛行,相反正是因为这种融合,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味道。

image

我们经常说,很多美食都诞生在大城市,是因为在大城市里有充分的商业竞争,逼着厨师想方设法的用味道来讨好顾客,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味道汇集于此,不同的味道碰撞、融合,才有可能诞生出新的美味。

追寻美味的终极,不是只探寻它是否正宗和传统,还要尝试出新的令人难忘的味道。

来源:三个料理人 微信号:sanjiangfood

天津的“卫嘴子”们,都爱吃点啥?

俗话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天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汇集了八方来客,也带来了八方美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津门美食生态。天津人被称为“卫嘴子”,不仅口才了得,还会吃、好吃,对吃不以贵贱论高低,只要口味独到,做法正宗,就会大加追捧。外地食客如果只知道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那可就外行了,其实天津市井中,还有一些更接地气的美食。

煎饼馃子

煎饼馃子算是天津最著名的小吃之一,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豪门巨富,都无法抗拒一套煎饼馃子的魅力。尤其是当年寓居在各国租界里的清朝遗老、下野军阀、富商买办,每天早晨都会派佣人买几套煎饼馃子当早餐。

少年时代在天津读书的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最爱吃煎饼馃子,定居北京后还对煎饼馃子念念不忘。张伯驹在给杨绍箕的信中写道:“年假来京,望将空城计研究带来有所用,并望带四五个煎饼馃子。”

图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人们可在一九四二年《津津月刊》第三期所载的《闲话天津》一文中,窥得早期煎饼馃子的做法。作者介绍了煎饼馃子的制作方法:“以绿豆磨汁,展成薄饼,中杂以小虾米及葱花,以平锅煎成,裹以馃子,或佐以面酱,味极甘美。”这应该是天津传统煎饼馃子最正宗的制作技法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煎饼馃子的师傅根据食客的需求,对制作工艺再次进行升级,才有了现在的煎饼馃子。

对于天津人来说,一套煎饼馃子从里到外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必须要讲规矩。煎饼皮要用清香的绿豆面,精选出来的绿豆泡一整天,用笊篱捞尽浮在水面的豆皮,再用石碾子磨成糊。制作面糊要用到牛、羊骨头熬制成的高汤。馃子和馃篦儿的大小有严格的尺寸。馃子和果篦约一尺长,配料有葱花、甜面酱、熟芝麻、红腐乳、韭菜花、蒜蓉辣酱等等。

要想品尝正宗的煎饼馃子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越早越好。早晨六点到八点最佳,一过九点,大部分已经收摊了。第二,到附近的居民楼寻找。一辆三轮车,车上有橱窗,橱窗里摆着各式工具、调料,立等可取。也有的在小区底商租一个店面,除了卖煎饼馃子之外,还配有云吞、面茶、豆腐脑等早点。买之前要注意师傅的口音,只要操着正宗天津话的师傅在摊煎饼,那套煎饼馃子的口味绝对正宗。

锅巴菜

锅巴菜与煎饼馃子属于“近亲”关系,因为锅巴菜里的“锅巴”,也是用绿豆面做的。天津的锅巴菜,在口语中称为“嘎巴菜”。天津锅巴菜亦饭,亦菜,亦汤,是本地独有的风味小吃。

图片
纪录片《早餐中国》

正宗锅巴菜的煎饼条,一般都用柴火炉摊,摊出的锅巴存放三天不变质,不变味。锅巴条切成柳叶状,微脆有咬劲,浇上卤汁后不会粉化,更不会黏糊沾牙。

卤汁绝非简单的八角水加淀粉,而是用清油煸炒茴香、葱末、姜末出香气,再加水、盐、酱油、淀粉制成,看着很是柔滑滋润。小料中的麻酱用芝麻香油调制,油炸辣椒讲究酥香,微辣不燎嘴。

锅巴菜要趁热吃,所以卤汁锅下总要有文火温着。吃时通常配火烧、馃子、茶叶蛋和豆浆。天津人吃完一碗锅巴菜,再喝上一碗豆浆,才心满意足地蹬着自行车去上班,如此便可以保持一整天的愉快心情。

黄汤拉面

天津人心目中的拉面分为“清汤”和“黄汤”两派。兰州牛肉面被天津人称为清汤派,黄汤拉面与兰州牛肉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细微的不同。天津人根据本地人的饮食习惯,选取上等牛骨,加入葱段、姜片、花椒、肉蔻、小茴香等香料熬汤。熬出一锅浓汤后,再加入咖喱粉、葱油、蒜汁。浓浓的咖喱香配着黄灿灿的汤,放入抻好的面条与几片牛肉,最后以碧绿的香菜点缀。

牛肉薄而不散,不硬不柴,咸淡适中,面条劲道爽口。还可以配上炸豆腐、素什锦、虎皮卤蛋等精美的凉菜,这才是最暖心暖胃的津味儿拉面。

图片
美食节目《觅食探店试吃》

在天津人的食谱中,那一碗飘着“黄油”老味儿的黄汤拉面总是令人魂牵梦萦。在我家附近,有一家黄汤拉面的生意非常火爆。那是一个临时搭建的铁皮亭子,不到十平米,摆着五六张桌凳,吃面的人肩挨肩、背靠背。煮面师傅把面盛到碗里放在一边,一个伙计浇上金黄色的汤头,抓几片牛肉,抓一小把香菜,端到食客的桌上。咖喱飘香,汤上浮油,牛肉劲道,面条爽滑。食客吃得满头大汗,大呼过瘾。便宜、量足、入味、汤浓,是天津食客对黄汤拉面的最高评价。

天津黄汤拉面的代表是美玲拉面,这家经营了三十年的老店,被天津人戏称为“天津拉面界的劳斯莱斯”。美玲拉面在天津本地很有人缘,几乎天天爆满。很多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的天津娃娃,都是吃美玲拉面长大的,他们对美玲拉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无论是出国、出差,还是到外地求学,总会想着那一碗黄汤拉面,只要回到天津,马上放下行李去吃一碗心心念念的黄汤拉面。

作为资深黄汤拉面“铁粉”,天津音乐人李亮节专门为美玲拉面创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抻上一碗雪白的面,熬上一锅黄黄的汤,撒上几块劲道的牛肉,味道鲜美扑鼻的香。美玲美玲我爱你,‍你的味道招人迷,天津人爱吃自己的拉面,生意红火是最好的表扬……”与其说天津人喜爱黄汤拉面,倒不如说黄汤拉面刺激了天津人的味蕾,从而激活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火烧

火烧又叫烧饼,一类不带馅儿,分油酥、芝麻、麻酱三两种。一类带馅儿,有白糖、豆沙、枣泥、红果、菠萝、牛肉等几十种馅料。无论带馅儿的还是不带馅儿的火烧,每一个都大小一致,分层多,材料足。

刚出炉的热火烧就着羊汤吃,就着面茶吃,涮羊肉时当主食吃,撸串时烤着吃……火烧这个配角,差一点就取代了主角的位置。地道的火烧即使没有馅儿也非常好吃,外皮焦酥,里层软嫩,一口咬下去,满口的酥脆咸香,连掉下来的渣儿都得拿手托着,一点儿都舍不得浪费。

图片
纪录片《味道天津》

在天津食客心目中,最正宗的要数杜称奇家的火烧了。杜称奇火烧店创建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杜称奇招牌的由来与它的创始人有关。杜师傅做得火烧与别家不一样,本地食客吃完后啧啧称奇,故名杜称奇。

杜师傅最早在南门摆小摊卖火烧,一边做一边卖。他自制的火烧、蒸食等,层次多而薄,外焦里嫩,内含油分,香、甜、酥、脆。杜师傅烙火烧有个绝招,就是用大葱和大茴香先把油炼制一下,然后再合酥。这一招儿使他烙的火烧味道特别纯正。

杜称奇家的火烧有牛肉、 椰丝、五仁、豆沙、枣泥、 巧克力、红果、芝麻、麻酱等十几种馅料,豆沙馅儿的是他们家的镇店之宝。每天早晨六点钟开始到晚上八九点钟,店门口购买火烧的食客总是排起长队。

图片
纪录片《味道天津》

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店内的玻璃上贴着一张梅兰芳的照片。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之间,经常往返于津京两地演出,他曾慕名购买杜称奇的火烧。品尝之后大加赞扬,说杜称奇的火烧油而不腻,口感很好。梅兰芳送给杜家一幅自己穿西装的照片,上面还写了赠语。

杜称奇火烧店因为得到梅兰芳的推崇,一夜之间声名远扬,成为享誉津门的金字招牌。外地游客到了天津,如果不品尝几个杜称奇的火烧,总觉得会留下那么一点遗憾,毕竟,这独特纯正的口感终归是他处难以尝到的。

最冷端午档:这届观众不好忽悠

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苗正卿

题图 | IC Photo

低迷“端午档”给中国电影业泼了一盆冷水。

哪怕是最自负的电影人都明白了一件事:那个“给啥吃啥”的市场,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来自国家电影专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截至6月15日零点,整个端午档期间全国票房收入仅为4.62亿元,这几乎只是2018年端午档收入的一半。

让一些电影人始料未及的,不仅是难看的成绩单。

在今年元旦档、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全国票房收入连续破纪录后,部分电影人相信,疫情导致的“用户饥饿”正在开启一个窗口期:原本小众向的、中低成本的影片,也可能在燥热的市场加持下实现票房逆袭。

但现在他们要失望了。

“今年以来《我的姐姐》《你的婚礼》这些看似小众向、低成本的作品,票房都过5亿,是名副其实的黑马。它们的成功,让更多人想试试运气。”资深电影宣传从业者王元参与了今年五一档、端午档总计四部电影的宣发,她表示“没有好莱坞大片竞争”和“高考后第一个小长假”让端午档的“黑马中奖率”看似增加,于是众多低成本、小众向国产片扎堆端午档。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据猫眼的统计信息显示,整个端午档期内总计15部电影公映。但它们中并没有绝对赢家:整个端午档期间,票房最高的电影《超越》累计票房仅为9000万元。

“健康的逻辑是:针对一个档期,研究市场并推出针对性作品;而畸形的逻辑是:抱着蹭档期红利的心,用库存片、低权重片闯一闯。”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影人透露,这个端午档其实缺少针对性强的优质内容。

以档期内票房较高国产片的《超越》《阳光姐妹淘》为例,据该人士透露《超越》原本杀青于2020年5月,整个影片的拍摄完成于疫情期间,当时剧组特意把片场升级为了封闭式片场,并大幅度缩减了群演人数,才勉强确保电影完成。

而包贝尔指导的《阳光姐妹淘》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这部电影在2020年6月杀青,整个拍摄过程完成于福州。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12月,包贝尔已经让剧组成员开始了“训练”,按照原本计划,完成训练后,2020年春节包贝尔的剧组就将开机。但疫情影响下,整个开机时间向后延误了近四个月,这意味着此前的训练效果已不明显,也因此影响了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

从豆瓣评分上不难看出端午档影片的“品质成色”:票房最高的三部国产电影平均评分仅为5.7分。而端午档缺少的并非只是优质内容,还有片方在新流量端的宣、销布局。

以《超越》为例,这部端午档票房冠军影片,在上映期间的抖音热度值仅为477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好,李焕英》,这部春节档爆款影片在上映期间的抖音热度值高达9043万。

在新流量端的“乏力”并非只是《超越》一部电影出现的情况。在端午档抖音热度榜上,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只有三部端午档影片,其中之一还是经典老片《天堂电影院》。

曾参与《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在抖音、B站宣传的营销公司负责人贾龙(化名)透露,端午档的影片大多选择了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

一个典型的玩法是通过给媒体人、影评人赠票,并寄希望于这些“权威声音”在观影后形成声浪,并引导C端用户消费。

贾龙表示,当时曾有某端午档影片的团队找到他,对方的宣传策划PPT中重点讲述了“150位影评人和媒体人形成的舆论引导力”,对此贾龙表示意义不大。

“去权威化已经是整个文娱产业的大趋势,甚至KOC而非KOL正在成为观影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据贾龙透露,在2020年年底,某互联网影票平台联合多家营销公司做过一个市场调研,结果发现参与调研的用户中,超过60%的用户对“知名影评人”“权威媒体人”的观影推荐兴趣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B站、知乎上的达人影评以及抖音、快手的二次创作内容,成为了影响这些用户消费行为的核心因素。

音乐人虞敢敢认为,这和在音乐市场正在出现的变化如出一辙:乐评人的影响力被削弱,C端用户更倾向于身边朋友的推荐、熟悉圈子的共同兴趣以及个人主观看法。“Z世代、00后,意味着更强的自信和个性化,去权威化的趋势已经是圈子共识。”

“和去权威化同时出现的,是流量去中心化。”贾龙认为,2021年以来网络电影市场的崛起,正是流量去中心化的体现之一。院线不再是唯一窗口,在经历了一轮洗牌潮后,“网大”逐渐向“网络电影”升级,当后者的内容门槛和制作质量逐渐提高后,院线电影所面临的“注意力战争”只会更为激烈。

就在端午档同期,网络电影《中国飞侠》在6月12日结束了自己的收费期。这部纯网生电影以2587万元的成绩收官,如果将之放到端午档国产院线电影收入榜上,该片名列第5位。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端午档的遇冷,意味着市场对行业敲响警钟:疫情带来的观影红利所剩无几,行业应该去研究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层次变化,而不是表层的营销玩法,而最根本的逻辑是回归内容本身。

疫情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被视为院线电影的新挑战。《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电影产业报告》显示,由于疫情重塑了用户的观影习惯,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之间的“次元壁”被进一步打破。这意味着只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去院线观影。

甚至这已经成为了全球趋势。

2021年,奈飞预计通过付费频道发布近70部电影。5月21日,导演扎克·斯奈德指导的电影《活死人军团》上线奈飞,在短短四周时间里,该片的观看数超过7200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网络渠道发布电影,已经是HBO、奈飞、Disney+的共同选择,而且他们也参考了院线电影的成功套路:通过同一IP的多部电影,构成电影宇宙,并以电影、网剧、短片、动画等多种产品形态丰富内容线。

《活死人军团》上线四周之内的观看数已超过7200万

美股分析师刘彬认为,疫情已经重塑了电影产业的供应链。“内容生产、电影宣销、口碑流量、IP养成四个环节都被重塑了。”在刘彬看来,这是一场2019年就开始的变革,只是疫情让一切加速了。

2019年奈飞旗下作品《罗马》首次以非院线作品的身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被视为流媒体改变影视产业格局的里程碑之一。其实在在国内,权威奖项早已对网络内容悄然打开大门,自2020年开始,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已经把网剧纳入评选体系。

权威奖项向网络内容的开放,意味着优质内容的选择空间更大:如果在院线之外,也能有平台让导演名利双收,为何一定要豪赌大银幕呢?

甚至院线电影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影视公司掌门人正思考的事情。就在端午档15部影片厮杀正酣之际,在6月12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中,博纳影业CEO于冬公开表示:“某些票务平台收取服务费过高,将近10%。”而光线传媒CEO王长田则直接点出了院线电影所面临的三角债问题:“院线欠发行公司的钱,发行公司欠制作公司的钱,制作公司互相欠钱……”

遇冷端午档对中国电影行业并非坏事,起码让所有人明白一件事:今天的市场不好混,如今的观众不好忽悠。或许对行业而言,在未来院线电影已非必答题。

被痛打的中年狗

48 岁二胎父亲再就业求助信曝光,拒绝 “躺平” 的中年人们该何去何从

楼主发帖:

最近这个话题可能大家也看到了,上海一名 48 岁的前外企失业人员写信给市长信箱,请求对大龄高学历失业者有一定的就业帮扶。

由于关键字都比较招打,上海、外企高管、高学历,众多的后浪及成功人士对其进行了批判,典型的观点有:

1. 在外企就是螺丝钉,就是混日子,个人工作能力差,找不到工作活该。
2. 快递美团滴滴直播四大发明放在那,不愿意做活该。
3. 二十多年外企管理工作经验,怎么也该 3 套 5 套房子,失业了还要来求助,活该。
4. 你的牌比我好多了,打成这样活该。

随后市长信箱也回复了,实质性的措施是提供了 3 个企业的招聘信息,仅仅提供信息,不保证对接成功。

写的内容看上去逻辑清晰,诉求也比较理性,就是请求政府为新 40/50 失业者创建再就业的对接平台。作为其同龄人,很能理解这位失业者写信时的心情。非铁饭碗单位,特别是就业于传统制造业,到了这个年龄随时就可能面对类似的困境,而当你落水时,只会招来社会的毒打和唾弃。

网友回复:

搬砖的韭菜

楼里有些人是多么不自信,或者说是多穷才会认为这样的人身价会是其他大多数人的十倍百倍。

难道只是看到简历里上高管不成

我们简单算一下,这人现在 48 岁,失业 3 年,也就是 45 岁失业,他硕士学历,硕士毕业 25 岁,满打满算 20 年工龄,算他一毕业(98 年)就进最后离职的外企,只要他爹不是公司股东,没道理毕业实习期就做高管对不对?实习 —— 转正 —— 晋升中层管理,晋升高管,十年时间最快了把,期间还要买房,结婚,生子,或许还要还房贷,98-08 这十年基本没什么积蓄的,35 岁做高管,算年薪百万好了,到 45 岁被辞退,一共十年,工薪收入 1000 万,期间要养两个娃,

这样的人,需要十倍百倍的仰望?

年轻的时候为外企打拼,年纪大了被人扫地出门,居然抱怨报国无门,这样的人也值得同情?

hzhdj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我们要重新理解这句话,,,,很多人说国家既然让你二胎三胎,必然有配套政策,乐观的人可能这么幻想,,,我觉得大家多点忧患意识还是好点!毕竟很多时候政策想的没那么全面!看看那个 48 岁精英的吧,他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会遇到!

coneagoe

我不清楚 lz 和一群冷嘲热讽的看客是什么心态。人家陈述事实,中年失业,退休早的很。当初延迟退休提出来早就有人料到这一出了。现在这人不幸应验了,不帮忙也就算了,还要背喷成狗。jsl 的大部分人,你们不会老吗?还是说你们能躲过延退?

元素_指引我吧

这人的建议,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一开始和市长拉本家关系,也不是想靠这就能得到市长特别的关照,这相当于开篇先谈谈天气,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等等,再聊正事。
第二,这人失业后,也没有选择躺平,而是一直在找工作。有网民会喷,怎么不开滴滴啊,不送外卖啊,显然这人还有点积累,没等等米下锅那一步,而且他也自认为受到过良好教育,有一技之长,能做些更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如果真选择开滴滴,送外卖,等于把时间全部套住了,会错失其他的一些机会。
第三,这人给市长提的建议,是些社会共性的问题,既没有公开到一些媒体上博眼球,也不是单纯只给自己要援助。

中年男人,是个很悲哀的群体,所有担子只能自己扛,上有老下有小,经济上还安全的话,就能过得还比较有尊严,一旦经济状况上出了问题,职业上出了危机,没几个朋友会帮你,不信你去找朋友借钱试试。甚至境况太糟糕的话,甚至连配偶都会离你而去。古语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道于他人听,只会招来嘲笑和挖苦。

二零 20 大吉大利

打工人职位再高也就是一个生产资料,当失去使用价值或者有更好的生产资料可替代时,这种结局几乎无法避免,应对方法无非就是放宽心态,按照现在的市场价重新出卖自己,要不就是闭关修炼提高自己的利用价值,或者自己想办法创业,掌握生产资料。

oammaster

做好更坏的打算吧,中年狗(包括我自己)。

以前,高薪职位是从国外,老外和假洋鬼子手里抢来的,当时产品价格竞争还没有这么激烈,外语人才还相对紧缺,工人工资还很低,人民币还很便宜,外资企业日期还比较好过,外企白领们比较潇洒……

现在,外企已日落西山,度日艰难,滴滴 / 外买等灵活岗位吸引了大批年青人,生活成本刚性上升(房价 / 房租等)推动基层职位工资的刚性上涨,再加上剧烈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的下降,高薪的中年狗必然是痛打对象。

在西欧,工程师工资只是比普通工人高 30-50%,一般经理比工程师工资高 20-40%,凭什么国内中年白领的工资是工人的 3-10 倍?

但是,即使你拿了工人的 3-10 倍的工资,每个月的收入可能还不够在一线城市买上一平方的房……

slzhgs

我就是名牌大学管理学专业,在国企做部门领导,不同的是不用担心会下岗失业。每当有同行们被反腐而开除公职,就很感慨,像我们这样的只会当领导的,没有工作了可怎么办?民企不可能请一个即将退休的只会当官的大爷。反而技术部门的领导被开除公职以后,民企就会蜂拥而上,高薪给请走。所以掌握一门技术是多么重要。

jeffrey810

我也写过一个帖子,我妈 90 年代下岗提前退休,也是经历很多努力实现再就业。如果放到现在恐怕更难了,戾气充斥于整个社会,已不是当年的氛围了。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心态的不平衡,也必将产生代际歧视,你以前活得比我好,所以只要你跌下来活该受苦。反过来中年人也只有更加注意及时兑现自身价值,及时用好手中权力,占好资产先机,才能安排好自己的未来。

stock2

想想我也是到中年了。我单位也是 2018 年相当于关闭的,第一家企业做了 16 年,还没拿到补偿。
3 年过去了,一直在换工作。适应能力相对年轻人是要差很多。
贴子里的主角估计也过的不差,只是相当于重新上岗,落差太大。现在的机会太残酷。
如果都来次重新上岗,何尝不是重生呢?
我尝试过,一份经理的职位投简历在 300 人 +,年过 40 的机会更加难。
自己还算勤奋,找份中意的工作也是非常难的。如果比较懒散,就相当于失业了。

感觉市场一直在变化,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上班也就比较辛苦,多调整心态,接受现实,改变可以改变的。都到了 40 不惑的年龄,肯定也是有积蓄的。很多就看的开些,往后的下坡路努力自己擅长的,多欣赏一路的风景,争取身心健康为主了

来源:集思录

顺产到底有多痛?

作者 / 撸大包
这大概是全网最细节的生娃过程分享了!因为……我真的很怕你们不知道到底有多痛哈哈哈哈哈,就是这么神经。前方高能预警。。。

———————

9 月我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生娃。

这段经历真的!刻!骨!铭!心!

长这么大,我从没经历过如此之痛和绝望,产后的几天根本无法平静,生产时的痛苦画面,不断在脑里回放,失眠。

直到现在,经历了哺乳,分娩的痛苦才逐渐被哺乳的痛苦所掩盖,但偶尔想起分娩的细节,还是会不自觉地全身发力。

P.S.1. 我不是一个完全正能量的人,我有很多负能量的时刻,这才是真实的我(目前还是个被激素控制的大包)。

P.S.2. 我相信无痛可以极大程度地减低痛苦,甚至做到真正无痛,但每家医院操作不一样,我无法控制,也因此,我确实没有因为无痛而得到救赎。

1、待产

我的待产经历比较特别。

就是有一天晚上发现屁屁在肚子里闹腾得不行,于是去了急诊,总之就是一顿折腾(此处省略 3000 字,我真的码了 3000 字,全删了,觉得废话太多),最后我入院待产了。

(生之前火速买了顶鸭舌帽,用来遮油头的)

其实那时我没阵痛、没见红、没破水,什么都没有,就是单纯地、一点也不痛地开了一指(甚至后来直接开到两指都完全不痛)。

我以为自己特牛逼,不用痛就可以生了,于是收拾家当,直接住进了之前预订好的 VIP 套房,结果。。。。这一住就住了 6 天。。。。中途很多次想出院,原因很简单:房费太贵(你说我去哪家五星酒店住不好,非得住医院里

(把医院当家了,Ipad 支架都搬来了,连快递地址也写医院)

但又怕一出院就发动,还得折腾回来办入院,反反复复纠结了几天,算了,住吧住吧!屁屁,你说你咋那么费钱呢?

住院的 6 天,我只能在房间里颠球,或在走廊里散步。一条 100 米的走廊,我一天硬生生地走出 6、7 千步来。

那些护士、月嫂们都认识我了,一见到我就打招呼“又出来遛弯啊”、“还没动静啊”……每天哪床生了、哪床在分娩,我门儿清。

这 6 天,我是重点保护对象,老妈、婆婆轮流送饭;梁同学每晚睡医院陪我;亲朋好友们带好吃的来陪我聊天,除了心情焦急以外,其实过得还蛮爽的,我甚至在医院收起了快递。

住进去的第一天,我就开始算时间,网购了一批保质期很短的美食,想着一发动我就吃,结果我把东西都吃完了,屁屁还稳稳地呆在肚子里。

(看!我把医院冰箱都塞满了)

后来我宫缩频繁了,可就是没发动。于是,我的医生决定在 9 月 22 日给我人工破水 + 催产。

激动啊!害怕啊!我终于可以生了!但,真的好怕好怕好怕好怕好怕好怕……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2、人工破水

分娩的前一晚,整个大失眠,因为明天无论是自然破水,还是人工破水,我都一定要生了。期待是期待,但怕也是认真在怕的。

第二天,我 5 点多就起床洗漱,等待着 6 点被召唤到产房人工破水。

我以为破了水还能溜达溜达,回房间吃吃早餐什么的。结果被告知进了产房,就必须生完才能出去了,心咯噔一下,真的好怕,我好像准备了很久,但又好像一直都没准备好。

我躺上产床,感觉很舒服,身下的垫子干燥又温暖,左侧的窗户透进几缕阳光,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切都很平静、柔和、舒适。殊不知,后面有多大的绝望在等着我。

没多久,医生进来内检 + 人工破水。内检我经历了很多次,已经不太怕了,无非就是医生伸出九阴白骨爪深入下体,前后左右捣腾一番,再拔出来,那感觉就是两个字:酸爽!

这里分享一个让内检好受点的秘籍:

1、彻底的肌肉放松松松松松;

2、一定要楚楚可怜泪眼汪汪地哀求医生手下留情,下手轻点,不然真是分分钟内出血。

扯远了,其实人工破水一点感觉都没有,就是在内检的时候,医生小小操作一下,完全没感觉、没有一点点防备,一股暖流哗啦啦地涌出来了,嗯,就……破水了。

之后就是等待,等待阵痛,等待宫缩。

期间,我手上被扎了一根很粗的滞留针管(疼),打上了不知道什么点滴,还被抽了血,绑上了胎监带……反正就感觉自己是一块任人宰割的鱼肉,这里戳一针那里戳一针,医生说怎样就是怎样,不能反抗,不接受辩驳。

期间,梁同学拿来了我提前准备的早餐:半熟芝士、芝士蛋糕、沙琪玛……一口口喂我吃,然而那时我才知道,再好吃的东西,在快生的那一刻,都吃不出滋味。

3、阵痛

等了快 2 小时,阵痛依然不是很痛,宫缩的强度还不够,于是医生就打催产素了,其实就是打点滴。我很敏感,催产素打了没多久就开始频繁宫缩,贼疼,我当时看了一眼时钟,早上 9 点,我正式开始痛了。

医生让我下犬式跪爬在产床上,这姿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舒服,因为手上扎着针管,肚子贼大,一会手麻了,一会腿麻了,关键是肚子一阵阵的疼,但还好,还可以忍。

早上起来,我只是随便扎了个丸子头,此刻整颗头已经乱成鸡窝;眼睛,因为早起,是肿的;眉毛,产前计划了无数遍,一定要画了眉毛才进产房,计划泡汤;嘴唇,也在产前想好了擦点口红保持气色,失败。

我不知道那些化妆进产房的妹纸是怎么操作的,反正我彻底认输了,我做不到。当时的我,只求头发别糊脸上就行,于是护士给我编了个巨结实的辫子,直到后来生完都没散开。

阵痛越来越痛,这期间,梁同学、我妈、养生飞、婆婆不断轮换进来,产房每次只能进 1、2 个人陪产。

当时我已经顾不上谁谁谁了,我已经痛到发抖了,是真实的止不住地发抖,身体在抖、牙齿在抖、说话的声音在抖,当时我抓住的是我妈的手。人在绝望的时候,就很想要握住一个人的手,不然根本没有支撑下去的力量。

(此刻我回忆着一个个细节,写得真的很想哭,眼泪一直在打转)

我开到 3 指了,麻醉师已就位,可以打无痛了,我颤抖着蜷缩得像个虾米,等麻醉师救我。

打无痛的痛,根本不算什么,就是酸酸胀胀的,麻醉师还很轻松自在地跟我聊天,问我视频里那个是不是李诞。

嗯内啥,我忘了说一个细节,我把 ipad 带进产房了哈哈哈哈哈,一边播放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一边分娩,我想我大概是医院史上最奇葩的产妇(当然,我根本无法看综艺)。

我才顾不上回答他,赶紧给我上无痛!!!

无痛终于打完了,然而左右两边不均匀,左边不痛了,右边的肚子还是痛啊!而且这家医院的无痛不能自己根据疼痛程度加剂量,所以,无痛只撑过了 4 指,后面该怎么疼,还是怎么疼。

屁屁当时体位不正,是侧着在肚子里,于是我又开始下犬式跪爬在产床上,试图让他转过来,医生说,如果体位正的话,早就发动了。

当时我很害怕,怕体位不正,顺不出来被拖去剖腹,那现在岂不是白疼了?于是我一刻不休息地跪了 2 小时。

太疼了,四指以后,好像我妈被轰走了(说是怕我在妈妈面前容易脆弱),梁同学好像也不让进来(难道怕他会有阴影?)。养生飞在陪我,后来婆婆也进来了。每一次阵痛,我都疼出了眼泪,疼出了低吼,疼出了新的认知。

以前得过的什么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要死要活的,现在根本不值一提,so easy。

阵痛分娩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听到“你很棒”“你真的很厉害”“你很坚强”“加油”之类的鼓励,我还想所有人给我喊口号,但我无法说话了。

4、正式分娩

疼到意识模糊了,十指也开全了。

其实疼还好,就疼吧,大不了疼晕过去(疼死算了),但疼到飞起的同时,还让你“健身”,这就贼特么难受了。不信你急性肠胃炎的时候,跑去健身房做一小时无间断臀腿训练试试,那滋味,才叫爽!

我用健身来形容分娩的用力,是因为生完以后,我全身肌肉酸疼了好几天,程度完全不输健身。

这个健身(分娩)动作是这样的:手拉腿蹬的同时,拼尽全力“拉屎”(不好意思,拉屎这词后面还会频频出现,太不雅了我道歉)。你说,手脚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力,然后,腹部还得向下发力,这。。还得思考四肢不同的发力方向啊,连生娃都得带脑子,还考验四肢协调性,我可太难了!!

太疼了,真的太&@¥#%#疼了!是一种我不知怎么形容的疼,疼到无法思考方向。

于是医生让我下床,扶着床沿,养生飞和婆婆一人一边搀着我,每次阵痛就蹲下,用力“拉屎”,让我感受如何用力。

我头发散乱、面目狰狞、带着哭腔、脸色惨白、嘴唇发紫,像濒死的、只剩一口气的病人,还要被逼着健身!!在巨痛中蹲下去,拼命地“拉”,再在搀扶下站起来,再蹲下,再用力拉,再站起来……每一个动作都耗尽气力,每个一动作都异常艰难。如此循环,很多很多遍。

下蹲一次,绝望一次。屁屁就像几吨的巨石,稳稳地堵在下面,那么小的出口,他根本无法出来。

我当时喊不出来,只能在心里吼啊:出不来!他出不来啊!他怎么可能出得来?!我的妈呀!!我干嘛要怀孕!!为什么生孩子的不是男人!女人怎么那么惨啊!!苍天啊!!大地啊!下辈子绝不做女人!巨大的绝望充满了整个身体,我看不到希望。

即使身旁围满了医生、护士、家人,我却史无前例的孤独。

蹲差不多了,再一次爬上产床,摆好姿势,助产士让我在阵痛的时候用力,当时我已经没什么力气了。

手拉把柄,腿蹬脚架,继续用力“拉屎”。

憋住一口气,憋到脸发紫、憋出四个下巴、憋成大饼脸、憋出人生中最丑陋的模样,同时,使出“即使肛门炸成一朵大菊花也无所畏惧”的力气,emmmm!!!

每一次拼尽全力以后,我还得再用灵魂续力。是的,全身力气远远不够,必须用意念、用自己的灵魂往下发力。

每一次用力到最后,我都会不自觉地流泪,并且控制不住地发出一声绝望的嘶吼。有人说生娃的时候不要叫出声,不然会浪费力气,我只想说,这还能控制?!

内检是疼的,但到了最后,我好希望助产士不断地伸手进去,帮我把屁屁挖出来,我不想只靠自己的力气,我自己好像真的做不到,做不到啊!!!但对顺转剖的恐惧感支配着我,一刻不停歇地发力。

真的,疼得我都快成仙了。

5、一声啼哭

从十指全开到生出来,用了 1 个多小时吧,感觉经历了千年,不知耗尽多少力气。终于,整个产房此起彼伏响起了我最想听到的一句话:出来了!出来了!看到头了!

那一刻,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之后,助产士在侧切与不侧切之间纠结,就在此时,屁屁突然完全正位了,不需要侧切,于是,他们让我撕裂。

我撕裂了,撕裂的那一刻,疼到了巅峰。我感受到了每一寸皮肤、每一寸肉裂开的疼痛。

那种疼痛怎么形容呢?大概就是有个人拔开你的嘴,嘴被拔开到极限,你的嘴角开始裂了,流血了,再继续拔开,硬生生地把你的嘴角撕裂到耳根,的那种疼痛(画面太美)。

好在,这种疼痛只持续了十秒,只是轻度撕裂,这是最好的结果(感恩我产前十个月的体重控制,真无法想象重度撕裂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

9 月 22 日,下午 13:06,哗啦一下,屁屁出来了。哇的一声啼哭,我成功了!顺出来了!解脱了!不用被拉去剖腹产了!我太特么牛逼了!

但我依然无法从痛苦中脱离出来,彻底虚脱了,像一块死肉一样,瘫在产床上,我连灵魂都没有一丝力气了。

后来助产士给我缝伤口,我甚至觉得还挺舒服,一点也不痛,所有的极痛,终于过去了。

人对极度痛苦的部分记忆,好像会消失。就像我问了很多妈妈分娩的细节,大多数人都想不起来,只知道疼,非常疼,非常非常非常疼。

而我,居然彻底忘记了自己生产后跟屁屁的第一次肌肤接触,我以为没做接触,后来去问养生飞,她说:有啊,屁不是在你怀里趴了半小时吗?

我……真的完全想不起来了,失忆了。

6、屁屁,我们都爱你

真不敢相信,我居然“拉”了个人出来,而这个人曾经呆在我的体内,长达 10 个月。这 10 个月,我们同呼同吸,一秒也未曾分离,这大概是我们这辈子黏在一起的最长、最亲密的时光。

产房外,一大堆人正守候着屁屁的到来。

屁屁,我们都在等你,等着爱你。

妈妈爱你,爸爸爱你,外婆爱你,外公爱你,爷爷爱你,奶奶爱你,姨娘爱你,姨父爱你,姐姐爱你,哥哥爱你,叔叔阿姨们都爱你……

希望你在爱之中,慢慢长大。

7、我为什么怕你们不知道有多痛而写那么多细节。

因为我希望能通过以上文字,让还没生儿育女的你们,感受到自己妈妈当初的不易;让无法分娩的男性,心疼老婆曾经的那份坚毅。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懂了当年老妈有多难,甚至比我难百倍。因为那时没有无痛、没有完善的剖腹产技术、没有尿不湿、没有隔尿垫、没有月嫂,她完全是赌上了性命,才把 7.8 斤的我顺了下来。

虽说世上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但经历过才明白,妈妈口中一句云淡风轻的“生娃很痛”,到底包含了多少泪水和无助。

相比起很多妈妈,我算是幸运的那个,因为我只痛了 4 个小时,而很多妈妈痛了几十个小时,也未必能顺产下来,最后被拉去剖腹产,承受双份的痛苦。即使没被剖腹,身体也免不了要受撕裂、侧切后的恢复之痛。

在产房的这几个小时,是我人生中最丑、最狼狈、最难堪、最没有尊严的至暗时刻,但也是我人生中最坚毅、最拼命、最一往无前、最所向披靡的高光时刻。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只知道除了用尽全身力气,还赌上了毕生的勇气。

仅以我自己的顺产日记,向所有妈妈们,致敬!

48 岁二胎父亲再就业求助信

前两天看到一条消息,一位 48 岁高学历,曾经外企高管的老大哥给上海市政府领导信箱发了一封求助信,信中提到了他接近三年失业的同时还要养育两个孩子,生活上捉襟见肘,事业上也看不到出路,思前想后还是向政府发出了这封信。

image

48 岁,理应是人生中精力与经验综合最强的年纪,刚刚过 45 岁中年,如果身体还不错,确实还有好多年可以继续工作的基础。

但即使曾经优秀,如今居然也会这么难。

反正我们这些年龄小一点的人看了,不免也有点慌。

我们未来会不会也是如此?

如果是我,会选择 “躺平”,还是鼓起勇气向社会发出求救,最后一搏?抑或寻找其他出路?

想到这里,我不免感觉有点心酸,不知道是同情大哥,还是感叹生活的不易。。。

找找原因

虽然有点慌,但心里也明白,眼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想找找这位大哥到底怎么会处于现在的困境,我发现他的经历有几个关键之处:

外企,学历不错,高管,大龄,有两个孩子。

20 年前,正是外企在华的黄金时代,这位学历不错的大哥,又是上海人,自然是离外企工作机会最近的那波人才,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肯定是吃到了红利。而且他有一定能力,后续又坐上了高管。

但外企相对是看效益的,人情味会少那么一点点。工作多年后,这位大哥估计在公司看来,应该是性价比不高。所谓性价比不高就是,工资福利好,但是干的活给公司带来的额外效益已经越来越少,于是,随着外企的黄金时代落幕,这位大哥应该是遭遇到了裁员或者与公司和平分手。

其实企业人才更替是正常现象,如果能一直往高层走自然是好,但人数肯定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到一定年纪肯定会遇上天花板。只是这位大哥可能对自己在市场上的估值信心比较高,也没有提前做好转型的准备,一旦风暴来袭,便束手无策。

而且,对于高学历的高管来说,小庙不愿意去,也不可能再去做一些基层工作,和 90 后,95 后平级多尴尬,大公司又没那么多坑,那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工作确实是很有挑战性。

有一个细节,他提到在招聘网站上求职两年,这个确实有点疑惑,因为一般像智联这样的网站是不会有高管位置的,高管位置通常都是通过猎头或者行业内介绍的,所以我想说,这位大哥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如果只是以上这些问题,可能还有很多时间做调整。

关键是生了二胎,家庭负担也重了,一旦失业,鸭梨山大,然后又容易脑袋一热:创业!

本来家里负担就重,如果不是家里有矿,那创业可得三思而后行,可真别以为外企高管创业就成功概率大。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很多高管到了一定年龄,已经缺乏了对一线市场的敏锐度,安逸的生活也可能磨平了对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原来外企高管的成功可能大部分是来源于平台的成功,一旦离开了平台,可能感觉自己啥也不是。

3

如果创业还需要投入毕生积蓄,那真的就是赌博。

赌博赌输了,损失小一点的或许还能保住房子,去小公司老老实实打工,损失大的房子积蓄都没了,搞不好还要被迫离婚背上债务,自己开网约车送外卖。

你说一把年纪了,从曾经的高管掉落到送外卖,是不是很心酸。

如果想躺平,等退休,不巧,现在要提倡延迟退休,还有接近 20 年才能退,领养老金,这二十年怎么办?

所以,这位大哥也确实没办法了,只能向政府求助。

好在政府最后给了回复,建议了三个岗位:

1、XX 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2、XX 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管理岗。
3、XX 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城市合伙人。

实话说,可能第二个更合适一些,能利用上一些管理经验,其他的恐怕都拼不过年轻人。

话说回来,这位大哥 48 岁拒绝躺平,不把怨气撒向社会,还是值得点赞的。

想想办法

说了那么多,可能有读者会问,你又能好到哪里去呢?现在能做些什么才能尽可能避免?

其实我也是一个刚过 40 的中年人了,也算是名校本硕,也曾经在多家外企工作,职位 title 看着都还不错,但一场疫情就可以马上把我打回原点。

天有不测风云,人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自己的能力也要有客观的认识。

但好在我早就意识到,一味地靠公司一直干到养老退休,这个真的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当我的上级都是老外时,我也明白向上走的机会不多,如果不甘心长期摸鱼,或者等着实在干不下去就被裁,我不如想办法多学一些硬核技能,多积累一些行业人脉,心态上多做一些转型的准备,譬如了解新的行业,读书考证等等。

image

目前全身心做首席商业评论自媒体,我觉得也挺好,源于多年的热爱和若干年前的初心,为用户多提供一份价值,我就感到努力有了意义。

如果一定要说一些建议:

1. 如果你还在读书,真的建议好好读书,因为这可能是你人生中为数不多可以全身心读书拿学历的日子,等以后工作了,有了家庭了,时间和精力会越来越分散。

2. 如果已经工作了,多了解一下行业运行的基本规则,哪些岗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对公司也有核心议价权),譬如保险公司的精算师,IT 公司的研发,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等等,尽量往这些方向靠,换家公司也能做,职业风险会较小。

3. 多认识一些同事,行业内的专家,积累一些人脉,多学习多思考,看看有没有整合资源的机会,为以后转型或创业需要做铺垫。

4. 对自己的职业规化要有一个概念,譬如是走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不同的路线需要不同的经验积累,在人才市场上别人会根据你相同路线的时长来给你估值,切忌不要频繁切换路线,除非你在某一块的积累已经达到行业最高水平。

5. 如果不想在商业上打拼的,那就早点考虑老师,医生,律师或者公务员等专业路线。

6. 平时有时间,可以考虑考个更高的学位,或者搞点与时俱进的副业,万一失业了还可以顶一下。

7. 家里没矿的,三胎就别考虑了。

希望大家到了 48 岁,内心都会感到安宁,游刃有余的感觉。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微信号:CHReview

中老年男性再就业神器要上市了

二梯队互联网中最让人期待的两家还没上市的公司之一滴滴在 6 月 11 日递交了美股 IPO 招股书。

老规矩,冷冰冰地给大家罗列一些招股书中的关键数据:

在中国所有出行方式中,共享出行在 2020 年的渗透率为 4%,市场规模是 2330 亿,这其中有大约 1750 亿来自网约车。

未来 5 年,共享出行的渗透率有望提升一倍至 8%,对应超过 8000 亿的市场规模,CAGR 超过 30%,行业规模和增速还是很可观的。

滴滴已经事实性垄断了中国共享出行市场,从订单量和月活人数角度来看,市占率 90% 左右,这还是因为 2018 年顺风车事件后有所下滑的结果,之前的占比更高。

滴滴覆盖了全球 15 个国家,4000 个城镇,年度活跃用户 4.93 亿,日均订单量 4100 万。

滴滴最大的护城河就是烧钱,成立以来融资超过 20 轮,超过千亿人民币,一路烧钱吞下了快的,赶走了 UBER,终于一家独大地吃下了这门利润率为 3% 的生意。

我们支付的每一笔打车费,其中的成本构成是这样的:

司机分成和补贴占 79%,乘客补贴占 11%,所有经营支付成本占 7%,利润 3%。

哦,从这个角度看,滴滴和美团真的很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提供了比美团还要多的工作岗位,堪称中老年男性再就业神器,每单赚着极其微薄的利润(美团外卖净利润率 4%)。

不同的是,美团的高毛利酒旅到店业务贡献了净利润大头。

而滴滴除了网约车以外,真没啥能赚钱的业务了。

这里插一句,美团打车并不会掀起什么风浪,它现在的定位跟高德、百度地图一样,就是个聚合平台。滴滴的市占率虽然高,但全国的地方网约车平台还有不下百家,聚合平台的定位就是为包括滴滴在内的所有平台导流。

滴滴在全球有 15914 名员工,其中近一半是研发人员。

此外还有 1500 万年度活跃司机,其中中国司机 1300 万人,也是创造就业大户。

这些司机近三年从滴滴分走了 6000 亿元,平均每位司机赚 4 万,每年 1.3 万左右。

滴滴在招股书中将营收分成了 3 部分:

1

出行业务分为国内和国外,国内占绝对大头。

共享单车、货运、自动驾驶、汽车解决方案、汽车租赁等归入到「其它业务」中。

2018 年营收 1353 亿,净利润 – 150 亿
2019 年营收 1548 亿,净利润 – 97 亿
2020 年营收 1417 亿,净利润 – 106 亿

受疫情影响,2020 年营收同比下滑,但即便没有疫情,2018→2019 年的营收增长也并不可观。

所以前文说的共享出行赛道的规模和增速还需要持续观察验证。

2021 年 Q1 净利润 55 亿,但并不值得激动,这部分利润来自投资,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不可持续。

滴滴自己也知道只靠共享出行没法赚钱,在招股书中它强调自己要做四件事 ——

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自动驾驶。

出行平台不多说了,就是现在的老业务。

车服网络主要是泛汽车后市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其它业务」里的事,市场规模超万亿。

造车业务目前看得到的落地就是和比亚迪合作的定制网约车 D1—— 侧滑门、有一键接单功能、价格便宜更省电等等,主要面向滴滴司机。招股书里说已有近千辆 D1 在路上跑了。

自动驾驶,这是滴滴最想做的,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操作系统。

这么说吧,滴滴在烧钱死撑苦等一个黎明,即自动驾驶能把所有司机都炒鱿鱼的那一天到来。

多久到来不敢说,但美团一定比滴滴提前实现。

毕竟从风险和政策可行性来看,用无人驾驶送货要比送人的难度小太多。

来源:老钱说钱 微信号:tobeoldmoney

[一种声音]@张五常:评复旦姜文华事件

关于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姜文华刺杀王永珍教授的事,当然是悲剧。我不想评论,但好些朋友问及,我不妨将自己的观点说说。首先要说的,是我知道的只是一些网上数据,没有其他。

姜文华显然是一个天赋不俗的数学家。这样说不仅因为他在国际的知名学报发表过好些文章,重要是有一篇据说被“大量引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文章在西方被引用不容易。种族歧视明显。举一个例,诺斯的一本说明是拜我为师的书,被引用了约四万次,但我这个可怜的师傅的所有英语作品加起来,被引用还不到九千!杨小凯就曾经为文直指斯蒂格利茨抄袭我的一个脚注获诺奖而破口大骂。其他还有几位诺奖得主也被中国的同学替我骂了。这些事我历来不管,因为认为将来的经济思想史会有公论。不要误会,我绝对不是说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有什么了不起。在经济学来说,无数的被引用次数多的文章是废物,何况我对姜文华从事的数学一无所知。我只是要说,一个炎黄子孙在西方发表学术文章,多被引用不是那么容易。

姜文华的学术生涯本来不错。他在美国攻读博士的Rutgers University有水平,而博士后参与研究的NIH 与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皆属世界级。2012年回国后任教于苏州大学五年,其后姜文华进入复旦大学任教职。从美国的常规看,过了五、六年,姜文华从一家大学转到另一家,复旦聘请他时应该给予他终身雇用合约。这是美国的惯例。这里,姜文华从苏州大学转到复旦,是往高处转,应该获终身雇用合约为起点才对。但没有。算是有学术贡献的姜文华,博士后在美国研究两年,苏州大学五年,复旦大学五年,共十二年,还没有获得终身雇用合约,被解雇,不是悲剧是什么?

也不要误会,我绝对不是说姜文华应该被升为副教授或获终生雇用合约。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纵观上述的姜文华的履历,他的上司应该在两三年前就给他信息,让他知道获取终身雇用合约的机会如何。美国的大学就是这样处理的。姜文华从苏州转到复旦是向上走,复旦给他的合约应该是tenure track的,即是走向有机会获取终身雇用合约之途。从我知道的美国的制度看,这一关的重要性难以夸张,因为如果拿不到终身合约,一定要离校。离校的选择,要向档次较低的学校走,较高的免问。我很怀疑,姜文华走的数学研究路线会有多少家档次较低的大学让他选择。

听说姜文华在复旦教书教得不怎么好。然而,在复旦这种高水平的大学,教书不好不应该是问题:转去主持一些研讨班就是。以研究为主的大学,从来是管思想的深度,不多管教书的如何好听,更不应该讲什么人际关系的。这里的关键,是姜文华今天三十九岁,再不年轻,被复旦革职,于是前无去路,而纯数学家是不容易转业的!

数学的天才稀有。印度的拉马努金的数学天赋不见古人;美国的纳什百年一见。但我们要知道,数学天才患上精神失调的或然率是比较高的。纳什曾经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但普林斯顿没有炒他。天赋更高的拉马努金,虽然在精神上属正常,但他曾经说,他有些写出来的令人叫绝的数学方程式,是在梦中母亲告诉他。这不是有点不正常吗?

人的脑子是有着很特别的生理机能。弗里德曼曾经告诉我,思想是脑子的运动,要持续操作才有可为。可惜我们也知道,脑子不停推敲或思考,跟任何体力运动一样,可以受伤闯祸。脑子受伤,小小的伤,也是灾难!

在学问的思想上,我是个可以持久地拼搏的人,但唯恐自己的脑子会出事,就需要混合着多项的其他造诣或玩意。这些行为在香港惹来非议,但在美国却被赏识。我还是幸运的,因为当年博士后正式出道的第一天,就获终生雇用合约,几个月后无端端地被升为正教授。然后,重要的帮忙是西雅图华大的系主任诺斯与社会科学院的院长鲍特文清楚地告诉我,算文章数量与论学报高下这些衡量准则完全与我无干。我要做什么都可以。只这一点,我就自由自在地在完全没有压力下写出一系列今天一律被认为是经典的文章。要是我出道时有今天美国或中国的大学初出道的教授遇到的发表文章的压力,我那些经典文章不可能写出来,也可能弄出精神问题了。

最后要说的,据网上所载,这次被杀的王永珍书记是一位忠厚随和的教授,出现这样的不幸让我心境难平,这里我谨向王书记的家人表示慰问。

来源:张五常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