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十万的高级中产是怎么破产的

这两天突然想起了这个中产破产的案例,一直让我印象很深。

最先我是在多年前在一份报纸上看到的香港高级中产家庭的案例,现在在网上也可以找到相关的文章提到这个案例:是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下对香港普通家庭的影响。

这个家庭是香港的一个高级中产家庭,李先生夫妻两人的工作都不错,月入加起来有 12 万港币一个月,90 年代初买了一套房,月供 4 万港币,有两个小孩。

夫妻俩的生活是不错的,收入挺高,月供只有收入的三分之一,雇个菲佣一个月也才 4000 港币左右,可以说绰绰有余。

由于在 1998 年之前香港的房价是一路上涨,楼市非常繁荣,于是夫妻俩在 1997 年买入第二套房,总价 850 万港币,付了 260 万首付,贷款 590 万港币,月供 5 万港币,这样两套房加起来月供 9 万港币。

但是买入第二套房之后很快 1998 年的金融危机来了,经济开始下行,香港楼市迅速的大跌了 50%,买入的第二套房的市价从 850 万港币下跌到了 420 万港币。但是此时夫妻俩的工作还在,因此还可以继续工作维持 9 万的月供,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男方很快在 1999 年初因为公司倒闭而失业,光靠女方的工资不足以维持 9 万的月供,但是第二套房又无法卖掉。因为按照 420 万港币的价格卖出去,也还不清 590 万的房贷,还要再倒贴大约 170 万港币。两人根本没有那么多存款。

于是夫妻俩只能把早年买的第一套房卖掉了,但是因为此时房价大跌了 50%,所以即使卖掉第一套房,在还清银行贷款后收益也并没有太多。

同时夫妻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因为第二套房没有装修是毛坯房),并没有住进第二套房,而是在另外再租了个房子,而此时第二套房 5 万的月供 + 租房 + 日常开支,全家现金流仍然是负,全家存款持续减少。

到了 2001 年底女方不幸也因为公司裁员而失业,导致完全无法负担月供和家庭开支,拖欠了房贷,因此两人都被银行宣布破产。

我看完这个例子当时很受震撼,因为除了数字不同以外,感觉和深圳的中产生活很像,因为深圳也有大把家庭,房贷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一家四口两套房,也算不上多么奢侈。所以我一直思考:怎么就破产了呢?

仔细研究了下,觉得这对香港夫妻的例子不具有普遍性,只要正常的做好家庭规划,不仅不会破产,而且两套房子都可以保住,核心还是现金流管理问题。

第一点,这个家庭第二套房贷款 590 万港币,月供高达 5 万港币,这个数字我一看直观感觉就是太高了,按照中国内地的房贷利率,我拿房贷计算器算了下,贷款 590 万的话,30 年期限全部商业贷款,按照二套房上浮 10% 的利率,月供也就是大约 3.4 万,如果香港的房贷利率更低,那么 3 万港币也能搞定,根本到不了 5 万这么高。

如果不是报道的数字错误,那么第二套房高达 5 万的月供就肯定是夫妻俩选择了 15 年甚至更短期限的房贷,这样可以节省利息,但是却导致每个月现金支出增加了 2 万港币,大大降低抗风险的能力。

所以贷款选择 30 年的长时间,选择等额本息,有利于家庭现金流安全,反正后面如果现金比较多,想少付点利息,再提前还款也不迟。

第二点是夫妻俩买的第二套房居然不能入住或者出租产生收益,可能因为是毛坯房,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香港房租贵,算下来一个月减少了 1~2 万的收益。

第三点是夫妻俩储备现金明显不足,按理说这么高的月收入,又工作了这么多年,存够一年收入的现金其实是没问题的,也就是 12*12=144 万港币。我是平时是按照现金存款 = 一年收入 作为底线来管理家庭储蓄的。

比如家庭年收入是 30 万,那么应该保证至少有 30 万人民币的存款,以保证不时之需,因为通常来说,收入是大于支出的,有一年的收入作为存款,同时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意味着可以维持 1~2 年的家庭支出(所有支出,包括房贷),而在实际情况中,我会维持家庭存款大于这个底线,也就是实际上存款会高于家庭一年的收入,足够家庭 2~3 年的支出。

我身边有认识的人,是按照夫妻双双失业也能够维持三年开支(包括房贷)的金额来计算自己的底线存款金额,说明了风险意识其实大家都是有的,但是这个例子里面,这么高收入的香港家庭,居然没有太多现金存款来支撑非常情况,这也让人难以置信。

最后,我觉得在以上三点都做对的情况下,就算夫妻双双失业,哪怕去做最底层的工作,在香港夫妻俩合计月入两三万港币也是可以的,这也可以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实际上这对香港夫妻只要坚持到 2003 年,香港不仅是经济大为好转,而且楼市也触底反弹一路上涨,一直涨十几年,他们的日子就会很好过了。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以上都是家庭的财务管理,是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从这个例子看出来,不管是房价的大涨和大跌,都会给普通家庭带来很大的风险。本文的例子中,失业 + 房价大跌就是这个香港中产破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果我们推及到中国内地,政府必定是会维持就业稳定,同时对房价不管怎么调控,必定是维持房价稳定,目标绝不会是让房价大跌或者大涨。

同时香港房价明显太高,一个月入 12 万的香港家庭,一家四口买了两套房,算不上奢侈,但月供竟然就能占到家庭收入的 75%,因此一旦经济形势不好,必然会有现金流不好的家庭出现破产,所以要对房价严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里就不展开了。

尽管我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乐观,但是中国经济不会永远不遭遇寒流,我们作为个人也是有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去年的疫情暴发,其实对我们很多家庭是有影响的,从事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的受到很大冲击,今年的教育培训行业也是类似。

从外部环境来说,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超过美国的关键期,这个世界有一些人、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不希望中国强大的,因此这期间注定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果一切顺利的,稳当,和平的渡过,那自然是好事,但是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一些风浪的。

而当前还在进行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不可能就是事情的顶点。

因此我觉得年龄 30+,或者 35 + 的家庭,尤其是有孩子的,必须要重视家庭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要能够对抗各种潜在风险的冲击,香港家庭在 1998 年金融危机中破产的典型例子,值得我们反复的阅读和借鉴,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毕竟把自己的小家经营管理好,也是在为国家出一份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宁南山(ID:ningnanshan2017),作者:深圳宁南山

在酒吧喊一次「这轮酒我请」大概得花多少钱?

周末被朋友带去了酒吧,不知道是因为年龄大了还是我太土,感觉自己和身边的气氛格格不入,反倒是想起来很多电视剧里的桥段。

印象尤其深的,是在酒吧大喊「这轮酒我请」的主角们。每当看到这种剧情,大家最关心的应该就是在酒吧喊一次「这轮酒我请」大概得花多少钱?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似乎是有钱人才能拥有的操作?

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和我们拥有同样好奇的答主 @李明阳 说他曾经问过公司一个老外同事:

老外说「Drinks on me」,也就是「这轮酒我请」的意思,如果你是私下和某人说,那么代表你希望请他和你一起喝酒,不是一杯,而是这顿酒你请,类似于我们请客吃饭的感觉。

如果你公开说「Drinks on me」,也不是你来给所有人买单,而是给每人都额外上一杯酒的意思,上什么酒,你来定,别人之前的账单,并不用你付,还是他们自己付,你就付额外上的这杯即可。

国外人口没中国这么密集,很多人口都生活在小镇子里,大家都认识,这也是「Drinks on me」的基础,跑到一群陌生人里面喊「Drinks on me」,反倒让人觉得怪怪的,通常没人这么做。

「Drinks on me」的流程:

1、找到老板或者服务员,表明你想「Drinks on me」,然后由你挑一款酒。

2、大喊「Drinks on me」

3、服务员会以最快速度把酒送给每个人

4、你端起酒,说两句,然后「cheers」。

5、大家共同举杯,高呼「cheers」,并对你的喜事表示祝贺。

6、可能还会起个哄,有乐队的话,乐队会为你献上一曲他们拿手的,或者你点一个。

喊一次会花多少钱?

酒吧老板,答主 @周晓楠 说,在非夜店的普通酒吧,请全场一轮用不掉多少钱:

我开酒吧遇到过两次。

一次是一个苏格兰老头,似是清华请来的教授,因为我店里有一首他喜欢的歌,一激动请所有人喝一轮,包括我自己,记得是小两千。

一次是一美国回来的华人,周六,喝得半醉,因为我酒吧后半夜可抽雪茄,他认为自己抽会影响别人,非得给所有的客人买单,最后花了八千多吧。

答主 @stan 也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

17 年大年 29,是在老家的一个特别熟悉的小酒吧。

首先要说一下,真的是特别熟悉,跟老板已经认识 5 年了,熟客我也基本都认识,地方小,四线小县城,年轻人就那么些,如果从某个角度来说,来这个吧的,就算互相不认识,微信里也一定有共同好友。

跟几个小兄弟约了去喝酒,大家热热闹闹的,喝大了。这帮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次喝多了都让我给他们唱歌,这个酒吧因为我跟老板比较熟,所以我可以上去嚎一下,然后,我被撺掇的上去唱了几首歌。

记得第一首唱的是成都,然后全场都安静下来,在那里听我唱歌,唱完成都之后,全场都沸腾了,然后让我继续。

那个时候的我啊,刚刚考过司法考试,刚刚进了律所,却失去了她。

于是,我又唱了一首山阴路的夏天。

这首歌,我唱着唱着,眼睛湿了。

我多么想念你走在我身边的样子,想起来我的爱就不能停止。

南京的雨不停的下不停的下,就像你沉默的委屈。

有些人注定要分开。

这首唱完之后,全场安静了。

我最后唱了一首已是两条路上的人,唱着唱着,是哭着唱完的。

唱完之后,我举起啤酒,敬全场,吹了。

掌声响起来,我走了下去,找老板说,今天全场我买单。

最后加在一起 4000 多块钱吧,我们自己喝了 3 瓶格兰菲迪 12 年,两打科罗纳,消费了 2000 多,剩下的人喝的基本都是啤酒之类的,没多少钱,也就 2000 块钱。

但是那个晚上我可以记一辈子。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这些钱都不多,想要「疯狂一把」,也很简单,同样作为酒吧老板的答主 @xiaoyi lv 就曾经遇到过一次:

我是开酒吧的,那天有个哥们全场敲钟送 xo,酒吧大概 100 张台,每台送一只人头马 xo,一共花了大概 30 多万人民币。

有的客人一个人来的,只买了饮料,看着桌上突然摆了支 xo,眼神有点迷茫…

image

看完这些,有没有满足你的好奇心呢?

饮酒伤身,小酌怡情就好~

还要再次提醒大家,喝酒是为了开心,千万不要给他人灌酒!禁止恶俗酒桌文化,从你我做起。

来源:知乎日报 微信号:zhihuribao

精英阶层是怎么心甘情愿被收割的

前段时间北京有个 30 来岁的知名女投资人意外身亡,坦白说,我不认识她,但我朋友圈有好几个是她的好友。这个事情挺让人震惊,网上很多人追热点,有一些猜测,说是跟某某课程有关,没有实证和公安机关的认定,我不敢认可这种结论,所以我的文章,也不会以这个作为案例阐述。

那为什么还要提这个事情,因为各种爆料中,至少有一个现象是明确的,就是这类课程,收费昂贵,而且充斥着各种让人不舒服的互动环节。我不认为这和某些悲剧存在必然关系,但至少这个现象是明确的事实,而且有很多明确的见证人。

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什么以这个事情为引子,我猜还是有人会说我追热点,我特意冷了一周多才动笔是不是。

现在市场上确实有很多类似的所谓领导力课程,所谓精英成长课程,收费极为昂贵,内容除了一些永远正确的成功学之外,往往还偏向玄学,或者一些莫名其妙的伪科学。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其实这类课程的用户,大部分还是很满意的,而且乐意跟身边的人推销和分享这类课程。

今天,我来拆解一下这个逻辑。

所谓课程,如何评估效果?

其一,是有明确的标准和效果体现。

比如说,刷算法题,会做就是会做,不会就是不会,学了课程后,常见的面试算法题,leetcode 题库,从不会到会,这是能很容易证明的。

比如说,学围棋,随时网上下下看,自己的段位是不是提升了,做死活题的能力是不是提升了。这也是很容易评估的。

比如说,学一些操作技巧,投放能力,知道如何投放,知道如何计算回报,知道如何分析长期价值,从不会到会,很明显的感知,这也是很容易评估的。

这种属于有明确标准和效果体现。

这种虽然可能也有忽悠的成分,比如有些培训班会说,快乐围棋,输赢无所谓,要享受围棋的乐趣,享受围棋独特的文化魅力,教出来的孩子基本上不会下。但大部分这类培训还是可以看到效果,看到成绩。

其二,无法明确评估效果,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比如说,嗯,比如说我的知识星球就是,咱也不敢说别人对吧,咱说自己吧,你加入我的星球会有什么好处,会有什么效果,对不起,没法评估,没法定量考核。

有人说,我加入曹老师的知识星球找到好工作了,工资提升了,创业成功了,好,我谢谢你夸我。但也禁不住有人加入我的星球后工作丢了,创业失败了,欠债还不上了,这样的案例有没有,也是有的。

所以我的知识星球,一年收读者这么多钱,其实坦白说,无法明确评估效果,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那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到,其实很容易评估啊,续费率不就是评估标准么,用户的好评率不就是评估标准么,用户的推荐率不就是么。

是的,这也是一种评估标准,但问题是,这种评估标准,有时候,是容易被操纵的。

比如,某些传销课程,推荐率就很高对不对。如果是短期没有出事,可能续费率也很高对不对。直到暴雷前一刻,所有指标都是很好很好的啊。

好了,不扯远了,回来说,按逻辑来说,某些无法明确目标,明确结果的课程,如何算是商业上的 “好课程”。那就是,让用户觉得很满意,并且愿意宣传!

是不是这个逻辑。

传销课程是通过利诱让用户觉得满意,在爆雷前利诱的因素足够强。

那么我们知道,那些精英人士的成功学课程,并不是传销课程,而且他们都有很强大的反利诱的能力,怎么让他们觉得满意呢?

说白了四个字,精神控制。或者说,pua,洗脑,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你的认知,你的解释权。特别着重一点,你的解释权,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什么,你的事业成功,你的收入超过 99% 的国内同胞,你希望知道自己过去的成功是因为什么,你也希望知道未来进一步上升的通道在哪里,这里可能有无数原因,并不是那么容易解释,但如果这些成功学导师掌握了解读权,记住我说的,谁掌握了解读权,谁就掌握了事实。

无论你之后的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无论你之后因为什么原因更加发达或者落魄,都会落入他们的 “解读” 里,古时候的算命术,仍然是可以与时俱进的。

那问题又来了,凭什么你会把解释权让给他们呢?

精神控制的重点来了,强行植入他们的观点和认知。

你说这怎么可能,别人怎么可能植入他们的观点和认知,精英阶层又不是小孩子,又不是笨蛋,各个都在社交,商业战场身经百战。

终极秘笈来了,打破你的精神防御,卸掉你的精神护甲。

什么是你的精神防御,什么是你的精神护甲。

廉耻心,羞辱感,这是最基本的,每个人都会有的精神防御体系。

为什么要通过侮辱手段,通过各种羞辱的方式来建立集体意识,建立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彻底打破你的精神防御体系,然后就容易植入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以及解读权了。

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企业的破冰文化也会这么做的原因。

如果你看过小说《1984》,最后主人公的结局,也是同理。

当他们被破防后,他们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认知灌输。并把这个观点输出给身边的人,并以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成长。

客户满意度高,而且无偿为这种课程推广,商业大成功有没有。

那么,灌输的是什么,似是而非的解释权。其实他们灌输的所谓指导思想,所谓认知提升,更多的是一种解释能力。

作为精英人群,他们的焦虑是什么,第一,并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什么成功。第二,并不是很相信自己能否持续成功。这是他们的焦虑。高明的解释能力可以让他们自以为掌握了成功的窍门,对,跟算命技巧其实是一个道理。比如说,成功人士们很信奉的所谓 “递弱代偿理论”。

其实给成功人士,精英人群讲课,确实也是挺难的,我旧文说过,你讲怎么流量获客,怎么数据分析,怎么做架构设计,对不起,那是小弟们干的,人家不 care 这个,人家要听革命性的,具有伟大普世价值的。你说讲讲量子力学,讲讲天体物理,这下麻烦了,大部分人听不懂,再说了,就算精英人群学霸多真的懂,你讲的出来么?人家直接上网看美国名校的在线课不比你牛逼。

那讲啥,讲不了实操,讲不了科学,就只能往玄学上靠,玄学还要上理论,就只能把高中物理的 “熵增” 各种换皮,然后用一套虚虚实实,自圆其说的逻辑套进去,再辅之以成功学鸡汤打底。(光有成功学鸡汤是不行的,成功学的畅销书那么多,总要有点不一样的对吧) 用羞辱性的破冰行为给对方精神破防,实现精神控制,灌输进去,再把自己的利益诉求偷偷塞进去,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去给你宣传,给你拉新,给你好评。

就是这套逻辑,就是这种套路。

坦白说,我总觉得自己经常走在黑化边缘,之前说过一句夸张的话,有时候会觉得,不收割那些人都对不起达尔文的进化论。

很多很多典型收割的套路都懂,玩法门清,人性通透,唯一欠缺的,就是真下不去手,不愿意走向自己鄙视的那一面。

真的,真的有人劝过我,“有些人天生就是要被收割的,你不去收割别人也会去,还不如你收割后拿出一些来回报社会。” 听上去好有道理对不对,但我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借口。人一旦黑化,一旦丧失底线,沉沦下去,就没有什么在乎的,没有什么坚持的。除了堕入深渊,没有别的可能。

我还是有在乎的,还是有坚持的。

就酱吧,继续佛系。

最后说一句,那个女投资人的去世,根据相关报道,应与缺钾有关的,我还是会重述一下,之前也强调过很多次的,买一些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那种产品,什么品牌的都好,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都有的那种,每天一片,简单又健康。如果是孕期、哺乳期,或者重体力,或者饮食品类过于单一,每天两片我觉得也问题不大。当然别每天吃一把就行,啥玩意都不能过量摄入。

不带货,没有购物链接,也不强调品牌,但这个真的是有意义的。

来源:caoz 的梦呓 微信号:caozsay

该不该从大城市离职回老家工作

@写书哥:#该不该从大城市离职回老家工作# 说一下我的合伙人吧,我有六位合伙人,其中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在北京买房扎根,孩子也在北京上学,属于留在北京的。

其他几位都是在北京做了几年(3~8年不等),然后带着项目回老家,在北京买不起房,早晚都要走。反正我们做图书策划,联系作者,只要能上网就行。

现在几位合伙人都很滋润,支出是当地的房租,收入和北京一样,多爽。如果你能像我的合伙人一样,网上搞定一切,那坚决支持回老家,幸福感大大的。

这只适合一部分行业,如果你的工作只能在大城市,和别人协同完成,那就要小心了。小城市很可能没有这个岗位,这就不是杀鸡用牛刀,而是让你用牛刀砍蚊子,有劲使不上。大城市年薪30万,到小城市可能会降到月薪5000。

还有一种说法:在大城市赚了不少钱,有了互联网思维,到小城市创业,开个餐馆、开个咖啡馆,搞个特色农业,那还不是降维打击,很快赚大钱啊?

死了这条心吧,创业考验的是综合能力,和打工完全不同。我见到太多大公司精英创业,搞得灰头土脸了,把房子赔光的不在少数。

再补充一个大坑,就是手里有几百万,向富爸爸学习,想通过投资(买房、买商铺、买股票、入股别人的公司)持续赚钱。这个看上去简单,做起来也很难。

我建议投资之前,多读书,多找高人请教,不要轻易全仓出手,宁可不赚钱,也不要损失掉本金。没有成熟理念的投资,还不如把钱送给我,至少交个朋友。

总是,要想享受岁月静好,那就要有收入下降的心理准备,这么看来,世界还是公平的

@菊厂刘掌柜:这个话题每年都要说一遍,拆骨法说下。第一该不该离职?第二该不该回老家?其实不能说该不该,没有规定可依,说适不适合更好。离职了老家有岗位么?你学的是编程,回老家没岗位只有编筐。你老家什么资源没有,只认识几个醉生梦死的酒肉朋友,回去能独善其身么?要是老家千般好,出来上学工作找罪受?

我在教培行业,刚被裁员了

上周五,一周的最后一天。我本来想早点下班回家过周末,调整休息一下。但我忽然发现我们的投稿库里有一封投稿,勾起了我的兴趣。这封投稿来自于 故事 FM 的一位听众。

他说,我刚刚接到通知,我被裁员了。这位听众是一位教育培训行业的从业者。

因为最近在「双减」政策下,很多教培行业都开始收缩,无数的从业者受到影响。所以我立刻联系了这位听众,我很想记录下他刚刚接到裁员通知的时候,在当下这几天里的真实状态和感受。

***

我叫可乐,在一家大型教育机构的技术岗位做研发工作。今天我想讲的是关于自己被裁员的故事。

-1-
被裁的那一天

被通知裁员时,我正在和别的部门对接一些业务上的事情。这时,领导突然过来说要跟我聊几句。然后,我们一起走到了一间特别密闭的小会议室里。

领导是一个 40 岁左右的女性,一毕业就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她刚接手我们部门的工作不到一个月,对我并不了解,所以聊天的内容首先是唠家常。

她问,「你爱人是什么工作?」、「你和你爱人有几个兄弟姐妹?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工作?」、「你们需要赡养父母吗?」,诸如此类的唠家常问题。

但我知道,其实这些问题只是一个铺垫,因为「双减」政策,公司面临着许多调整,包括人员组织结构的调整,上午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小伙伴逐个在会议室里面被约谈了,我想应该快就到我了,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于是我直接跟她说,

「XX 老师您好,咱们可以不用说这些事情了,直奔主题吧。」

然后她说,「你的能力真的很强,公认的强,但是很抱歉,我们现在需要保留的是只做基础业务的同学。」

我回答道,「好,我理解。」

看到我的反应,她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我表现得有点过于冷静了,于是我反过来安慰她,说,

「不要紧,我都理解。」

然后,谈话基本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按照流程办事。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人力约我去会议室,我们简单聊了一下具体的赔偿方案,以及我最后的赔偿金额,双方都没有什么异议,我也没有什么波动,只是很冷静的回答了一句,

「我们下周签字。」

我听说,这次裁员是整个集团层面的裁员,我们这个部门就被裁掉了好几十个人,当然其他的部门也都在裁员。

image

■ 可乐在海淀黄庄地铁站旁,拍摄的夕阳街景

-2-
初入教培行业

我是在 2020 年进入教培行业的,准确的说是在去年的 8 月份。那个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一些问题,我跟原来的公司主动提出了离职。后来因为朋友的介绍,我了解到教育行业在当时很火,而且不用加班,挣得也多。于是我想,既然这样不如试一试,所以当时毫不犹豫就进了教育行业。

我进去的时候,这个行业应该算是极盛。印象中,我入职一个月之后,伴鱼就完成了第一轮轮融资。其实我在入职这家公司之前,也去伴鱼面试过。包括好未来、学而思等公司也都简单接触过。当时的情况就是教培行业大量招人,大量扩充写字楼,你能看到满电梯全都是广告。

现在这家公司,我其实是第一次进入这样大的企业,全国各地一共有好几万员工。我第一天报道的时候去的是主楼,办理入职的程序很正规。它们是每周定时集中办理入职,并且会有宣讲会,介绍一些合同方面的问题,以及入职的部门等等,都会讲得很细致。

当时我的感觉就是,终于进了一家像样的互联网企业。

-3-
未知的未来

回到座位上以后,其实我还是挺冷静的。因为已经看到很多人被约谈了,所以我知道,如果我被约谈大概率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我心里已经默认了,而且以我的个人能力也造成不了什么改变。我冷静的坐在那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给我爱人先回了一个消息。

当时她在高速上开车,我消息打了一半,最后还是取消了。因为我想到,如果她现在看到这个消息,可能没法接受。于是我等了一会儿,问她能不能在服务区停一下,她停下来后我给她发了一条消息,

我说,「我真的被裁了。」

过了一会她没回我,于是我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她比较冷静地问我,

「要不回老家?」

image

我的老家是一个小城市,工作机会非常少,如果回去的话就只能坐吃山空,或者靠朋友关系介绍一个营生。我还是不想回去,想再看看机会。聊到最后,我俩心情都不太好。

我的爱人也是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工资不高,大概一万上下。在北京看着生活条件不错,但其实是很难的。

一方面,我们是北漂,没有户口,车还是外地车,只能偷着开,还要供孩子上学;另一方面,房贷房租压力都很大,每个月的生活成本,包括赡养老人、吃穿住行等等,就得有小三四万块钱了,所以我们压力还是挺大的。一旦失业了,赔偿金可能只够坚持一两个月或者两三个月。

而我自己其实在技术领域的积累并不是很深,而且做的领域越来越窄,结果到现在就显得稍微有些被动了。换工作的时候,大家一听你是做技术的,都以为工作很好找。但其实并不是,可选的很少,能被选的几率也很小,因为年龄在这儿摆着。

对于开发行业来说, 30 岁和 35 岁就是两个坎,一般企业会需要一个 30 岁的程序员,但一定不需要一个 30 岁的基层程序员。

所以我们在择业上面临着转型,企业会综合考虑成本和风险,如果我再去了解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新的领域,自己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跟刚毕业的孩子比起来确实会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我在 20 来岁的时候觉得熬夜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一到了 30 岁左右,我明显感觉到两点就是个坎了,熬不过去。

被通知裁员的那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当时我爱人没回来,孩子也没在家,我就约了以前的同事一起聊一聊,看看有没有自主创业的机会。我们一起吃了个饭,在饭桌上我就喝了一杯扎啤,但是那一杯扎啤我就有点喝多了。

回到家以后我有点儿晕,有点儿难受,就躺在沙发上直接睡着了,在沙发上睡了一夜。这个季节的北京,大概 4 点多天就亮了,醒来以后我就坐在沙发上,看着镜子里特别油腻的自己,感觉有点惶恐。

-4-
「双减」政策的颁布

其实在今年春节那段时间就有了一些传闻,说要对教培行业进行严打,但实际收紧还是在四月份左右,那会大家已经开始有一些慌张了,公司也开始考虑如何转型,如何应对这些落地政策。

「双减」政策是在最近一个月正式颁布的,我记得颁布的那一天是一个周六。在此之前,「双减」政策的执行条例一直被大家俗称为靴子,靴子一直没落地,这次终于落地了。就在靴子落地的那一天,我记得我的朋友圈被刷屏了,无论是同事还是家长,大家都在发。

面对「双减」政策,大家有叫好的,也有不叫好的。不叫好的大部分都是相关从业者们,比如培训老师们可能面临下岗。

image

■ 一栋满是教培广告的楼 图 / 视觉中国

叫好的是一些家长。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加入了好多鸡娃的群,他们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热火朝天地在聊。你能看到群里面有拍好叫座的、有争论的、有很哲学的,简直看到众生相。

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可能对课外培训这种事情已经恨得咬牙切齿了,所以对「双减」政策是非常支持的。

我个人其实是支持「双减」政策的。因为就我的理解而言,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作为第一责任人去陪伴,而不是把孩子交给老师之后就不管了。所以「双减」政策是给家长们提了个醒,提醒父母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培训的乱象确实存在,企业把它当作一种投机而不是有使命感的公益事业,所以这个结果我觉得是必然的。

虽然我受这个政策影响被裁员,感觉还是挺无奈的,但无奈归无奈,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而且我来到这家公司以后,发现公司存在很大的问题。每一个中层管理者都有很强的地盘意识,他并不是为了做好事情,而是为了圈人、保人去扩充业务,把业务范围扩大,这样的话可能没人威胁得了他。这样的情况,在这个公司比比皆是。所以这一次离职我一点也不遗憾,因为我看到了大企业内部不堪的一面。

在离职的前一周,我们开了一个会,这个会是一个管理层的会,然后他们把这个视频的链接发给了我们,视频里面领导说到了一个观点:

「现阶段我们一定不要顶风作案,现阶段我们一定要规避学科教育,现阶段我们一定不要挑战国家底线。」

但这些话里,都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现阶段」。所以,我不相信教培机构,因为他们是资本驱动的,我对资本没有任何信任感。

image

■ 电梯间,上课的学生和家长走出电梯 图 / 视觉中国

-5-
离别

今天下午 5 点左右,我到公司楼下散心,就坐在写字楼旁边的一个花坛边上。我静静地看着离去的人,断断续续有人拿着他的行李包走了,有的老师是兴高采烈的,有的是哭着鼻子的,而大部分人都是在焦急地等待出租车。那些行李包里是他们从自己办公桌上收拾好的东西,包括一些书籍。我一会儿可能也要开车回公司拉一下我的书之类的。

今天白天我写了在公司的最后一个日报。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就是自己给自己写日报。所以今天早上在地铁上,我就把今天可能要做的事情详细列了一下,包括要跟谁做一个简短的道别、与谁做一些业务上的对接,等等。然后上面括号了一下:

「大概是最后一次写日报了。」

来源:故事 FM 微信号:story_fm

“成瘾型” 餐饮,正在收割一代年轻人

文 / 李橘子

来源:远川商业评论(ID:ycsypl)

在餐饮这条容量巨大、刚性增长的超级赛道上,从来不缺乏新奇的创业故事和投资热潮。

2012 年,宣称自己 “画出了百度的 Logo 让李彦宏改” 的赫畅,开了家名叫 “黄太吉” 的店,把三五块钱的煎饼果子卖出 15 块钱,还让老婆时不时开着奔驰去送外卖。

当时引领一时风骚的还有 “雕爷牛腩”。宣称要把消费品重做一遍的雕爷,在正式开门迎客前请了一路名人来吃牛腩,甚至推动了 “偶遇苍井空” 的营销话题,一下子让餐厅成了爆款。

尽管开局猛如虎,“黄太吉”、“雕爷牛腩” 却都迅速走了下坡路。上一批网红餐饮品牌退潮沉寂数年后,新一批品牌在资本的助推下迅速崛起。

2020 年以来,喜茶、奈雪、马记永、陈香贵、费大厨、很久以前、Manner、钟薛高等新餐饮品牌喷薄而出,在茶饮、面食、肉食、咖啡、雪糕等品类上迅速风靡市场,并获得资本持续投资。

那么问题来了:

1. 这一批新餐饮品牌有什么共同特点?

2. 它们会重蹈 “黄太吉”、“雕爷牛腩” 的覆辙吗?

新潮:新式餐饮来了

餐饮企业融资难、上市难一直是众所周知的。那些做到万店的龙头餐企 —— 正新鸡排、华莱士,或者 5000 多店的杨国福,都没有出现在资本市场上。

一来,餐企现金牛的属性,致使龙头餐企对引入外界资本并不积极。杨国福通过赚取加盟费、原料供应费完全可以自负盈亏,为什么要接受资本的拷问?

另一方面,餐饮行业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A 股市场对餐饮企业上市的审批节奏偏慢;资本退出路径也不明朗,所以产业资本对老一辈餐企普遍持保守态度。

但事情起了变化,餐企变得越来越拥抱资本。今年 7 月,和府捞面完成了 E 轮融资,金额高达 8 亿元,创下餐饮行业的融资纪录;遇见小面、巴奴火锅、很久以前羊肉串、乡村基等也都是资本座上宾。截至 8 月,国内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 2020 年全年的总和。

营业时间各店面存在部分差异

营业时间各店面存在部分差异

这些得到融资的品牌有共同的特点:重做小吃,加入更多的肉蛋奶糖含量。并且在门店上塑造出如肯德基麦当劳的品牌标识,打造更高端的餐厅环境,客单价也更高,往往在 30-40 元之间。

具体门店布置方式如下 ——

(1)做品牌、高颜值

例如和府捞面,它主打的调性是官府书房,进入门店就有浓浓国潮风。又如遇见小面,打造亲民面馆,马记永则是高端化的兰州拉面…… 还有已经上市的太二酸菜鱼主打漫画和 “二” 文化、凑凑火锅则是台式火锅,这些品牌都有意识地做差异化的品牌形象,贴近当下消费情景的整体调性。

(2)精简菜品数量,打造大单品

摒弃正餐餐厅的大本菜单,翻看这些连锁品牌的菜单,不难发现菜品越做越简单,基本上一张纸就能解决。

例如,和府捞面只用了一个看板,就把自家的菜品都涵盖到了。而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这三家兰州拉面连锁店则有高度相似的大单品:兰州牛肉拉面、烤羊肉串和牛奶鸡蛋醪糟。快餐店老乡鸡、大米先生每天出的菜品平均也不超过 20 个。

(3)用餐动线明确、店面整体布局简明

多家连锁餐厅的厨房设置为半开放、流水线作业;以和府捞面为例,200 平米的店面用餐区占了 3/4,可以容纳 60 人左右用餐;除了送餐的服务员,外场基本没有员工招呼、服务。一个门店的送餐员约有 3-6 人,厨师 2-5 人。

图:和府捞面将配菜流程做成了快餐的选餐模式,增加自助占比,减少服务成本

图:和府捞面将配菜流程做成了快餐的选餐模式,增加自助占比,减少服务成本

一般而言,方形餐桌适合上班族工作期间快速用餐,而圆桌则适合商务请客谈生意。在连锁店里,主打快餐的几家店选用的都是方形餐桌,将桌间距离设置为成人正好侧身能通过的大小,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

例如,马记永的餐厅面积较小,100 平米左右,主要是直线长条形,可容纳 30 余人就餐,单店服务员和厨师人数控制在 10 人以内。此外,每个餐桌上都设置了 1-2 个点餐码,方便用餐的上班族们餐前扫码点单,餐后 AA 买单,还有自助取筷子、调羹和纸巾。

图:消费者自取餐具

图:消费者自取餐具

这些都是学习美国快餐连锁店的有限服务制:服务员专门摆桌、点餐、服务,大大减去了翻台的时间消耗和用工成本。

总结一下,如今的重做小吃品牌正在迅速连锁化,这些 “新式餐饮” 的单店运营高度模式化,设计不仅仅是呼应品牌,更是为了提高运营效率,同时降低经营成本。

为什么资本偏爱选择小吃赛道的餐企?又是什么因素让单店所有设计都更加标准化?其背后是经营者想让 “成功可以复制”。

密码:复制 “成瘾性”

这里有两个要素:复制 + 成瘾。

做酸菜鱼还是麻辣烫?做轻食沙拉还是烤串火锅?不同的品类决定了公司的扩张天花板,好的品类能跑出大公司,也在餐厅运营和供应链上有大优势。

而评判一个品类是不是好赛道,一个核心的标准就在于:这食物让不让人 “上瘾”。

上瘾为什么重要?主要两个理由:

(1)高频消费。复购率够不够高?不少网红餐饮做不持久,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去消费是出于尝新心态,后续却不再复购。

(2)需求量大。换一句话说,它是不是有普适性?换一个城市,消费者是否也能接受?一般成瘾性强的产品都具有普适性,可以在各个城市不断复制。并且,人们对流量高的产品往往有天然的迭代需求。

总结近期这些受到资本青睐的餐企,它们多是走成瘾性小吃赛道。即使是打着健康牌的轻食餐厅,也为了提高人们的复购率而加重口味,设计菜谱时把辣、咸、甜都进行了适口改良,就是围绕着人们的上瘾性设计的。

而成瘾性强的食品还有另一个好处:量上来之后,便可以打造成熟的供应链,反过来让成瘾性可复制。

餐饮企业规模化的关键在于供应链。拥有成熟的供应链,能很大程度地降低食材和人工成本这两个大头开销。根据羽生餐饮咨询数据统计,食材成本占餐饮行业比重约 35%、员工薪酬约 30-35%、租金折旧摊销占比为 10-15%。

目前,工业标准化做得比较好的餐企,供应链基本如下图:

图:餐饮行业产业链概览,华安证券

图:餐饮行业产业链概览,华安证券

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将原材料生产打包好运输到中游的中央厨房,由训练有素的 “厨师” 把原材料制作成料理包,再运输到下游门店中。

一个品牌餐厅要做出规模,便是将供应仓储的标准化拿捏得死死的。

(1)上游:供应链企业

纵观传统中餐,菜系繁多品类复杂,意味着大部分餐饮企业的供应渠道是相当多元的。中物联冷链委的数据显示,7 成餐企的供应商数量在 100 个以上,这就导致中游食材流通渠道和环节复杂,进而抬高下游餐饮企业的原材料成本。

但当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培养出了专业的餐饮供应商企业,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及行业内积累优势,通过规模化集中直采省去中间环节,为终端的餐厅带来物美价廉的食材。

2020 年餐饮业融资中,有 65 起给了供应链企业,其中不乏大 V 投资公司的身影,还有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可见国内的供应链正在走向成熟。

(2)中游:中央厨房

一个规模化的餐企,其仓储供应链往往由一个关键机构把控:中央厨房。它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将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优化餐厅的整体经营效率。

央厨是独立于餐厅之外的工厂,有专门的仓储空间和炒菜厨房。以九毛九的太二酸菜鱼为例,它目前在广东、湖北及海南三处设有中央厨房,每个厨房配有三个仓库,各个物流设施的服务范围约为 200 公里,可以保证太二酸菜鱼全国的门店料理供应。

央厨的职能包括采购、选菜、切菜、调味制作料理包,通过央厨做出的料理包在下游餐厅中简单加工处理,就能很快上桌。这允许餐厅缩小后厨面积甚至取消自有厨房,餐厅对大厨的依赖少,极大程度地节约员工成本,增加用餐区也能提高营收。

此外,央厨能反向监督上游供应链企业,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规格标准,也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到了连锁餐厅的料理包基本是早就配比完成、制作好的半成品,简单处理一下就能上桌,大大降低了餐厅对厨师的依赖,精准把控餐品的口味和分量,与此同时还提高了翻台率 —— 这是评估餐厅单店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图:菜品标准化制作流程图,华安证券

图:菜品标准化制作流程图,华安证券

而相比于传统正餐餐厅的菜品繁多,连锁餐厅则精简很多。这都是提高运营效率的结果:一来能集中供应链,减少分散采购时,质量和程序难把控的问题;还能提升出餐效率,再度提高翻台率。

一切工业化、数字化都是在互联网管理中得以实现,但可复制的 “成瘾性” 却也让饮食男女索然无味。

变化:新式餐饮会走老路吗?

从餐厅的店面设计、增大品牌势能,到菜品简化,发展成熟的供应链,归根结底,被资本看中的 “新式餐饮” 是将食品标准化做到极致的同时,打出独特而有效的品牌的企业。

2017 年,资本对餐饮行业曾有过一场狂欢。IT 桔子曾统计,在 2017 年中国国内的餐饮融资额达到顶峰,约为 234.9 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至今都未能超越。

图:国内餐饮投资额;数据来源:IT桔子

图:国内餐饮投资额;数据来源:IT 桔子

但是极盛过后却是极衰,2019 年整个行业融资额迅速冰封,掉到了 2014 年之前的水平。而让资本市场对餐饮突然的冷漠是源于几家 “明星餐企” 的黯然离场:黄太吉、西少爷、雕爷牛腩等。

这些靠互联网运营快速规模化的餐厅都有几点令人诟病的问题:

(1)品牌势能提前释放,后续做不出大单品

(2)选择的赛道品类窄

(3)管理能力缺失,服务 + 食品质量双缺失

最终主创团队把融资来的钱都烧完了,烧出的却是 “倒闭” 俩大字。

那么,这次的资本热会重蹈上一次的覆辙吗?一些条件比之前更成熟了。

首先,疫情餐饮业大洗牌。

有机构预计,整年餐饮商家从 1107.05 万家降至 941.4 万家,现金流、租金以及人工成本提高等刚性成本的压力之下,中小餐企被洗牌的现象尤为明显。[1]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餐企在加大力度扩张。比如海底捞在 2020 年预计新增超 500 家,比 2019 年的 302 家多了百余家。

图:太二酸菜鱼、海底捞餐厅扩张统计,国信证券

图:太二酸菜鱼、海底捞餐厅扩张统计,国信证券

倒闭潮催生优质物业的闲置,连锁餐企火速入驻,一个萝卜一个坑,整个餐饮版图因为疫情重塑。

其次,餐饮产业链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

中国餐饮行业格局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餐饮企业营收透明化(越来越多餐企使用扫码点单、支付,建立了数字化可追踪的资金系统);企业内部管理也越来越现代化,加盟商业也可通过数字化来进行长臂管理;而餐厅供需制餐的中枢 —— 供应链愈发成熟。

最后,年轻一代对美食的消费更不吝啬。相比上一代人,这一批新消费者在延迟结婚生娃的几年里,瞬间显得富了十倍。

尾声

十年里的两波餐饮投资热潮里,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从选择战场上就错了。

牛腩、煎饼并不是日常消费品种,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 获客成本(LTV/CAC)注定偏低。

而奶茶咖啡辣椒容易上瘾,LTV/CAC 可能会很高。

换句话说,这一批新的餐饮品牌和背后的资本,都在赌谁能更快让年轻人上瘾。

只不过,把七成茶 + 三成配料的奶茶变成三成茶 + 七成配料的新茶饮、把二十块的小炒肉变成六十块的黑毛猪小炒肉,简直让老一代 “上瘾制造机” 可口可乐、雀巢都快变成良心企业了。

高学历难换得高薪酬 文科女在内卷中心

文 / 杨柳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近 10 余年,中国女性教育优势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女孩被父母寄予与男孩相似的计划和期许。这批成长于中上阶层家庭、拥有高文化资本的 “文科女”,进入社会后才发现,在学校里优秀的表现和家庭所投入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财力,并没有转换成同等的收益。

“精英弃儿”

陈楠的一天从揉着眼睛给自己的微信号连发几条信息开始。“姐弟水杯添水,整理药包,出门前喷驱蚊水,提醒吃维生素。给弟弟装好足球和琴谱。” 一边打字,混沌的思绪也渐渐清明。和她同住在地下室的保姆阿姨早在 5 点半就起床了,楼上传来隐约的锅铲碰撞声。给自己洗漱整理后,早晨 7 点半,陈楠小心翼翼地上楼,叫醒儿童房里还在睡觉的两个孩子。他们今天要穿的衣物摆放在床尾。这是陈楠昨晚就搭配折叠好的。

从早上 7 点到晚上 12 点,发给自己的聊天记录拼凑着陈楠的生活。起初,她会完整叙述需要完成的事项,并以星星图案作标注,后来只剩零散的词语,连在一起的三个感叹号也越来越多。消息里的人除了最常出现的 “姐姐” 和 “弟弟”,有时还有 “李阿姨”,“孩子妈”,“奶奶”。

在这个南方一线城市家庭,陈楠是一名家政服务者。她与保姆和司机一起,负责照料雇主家的两个孩子。

“主要任务就是陪同孩子上兴趣班。” 陈楠说。姐姐语数外都有补习,光是英语一门就有外教课、听力课、阅读课。兴趣班则有舞蹈、瑜伽、钢琴。弟弟则是绘画、编程、游泳、攀岩、羽毛球。7 月暑期,姐弟俩最多时一天要分别上三个补习班。每节课两个小时,确定的 12 个小时分割了陈楠奔波的一天。

12 小时外的时间,蔓延出同样的繁重和琐碎:前一晚,她要帮孩子们准备好需要的材料,练习册、课本、足球、琴谱、水杯、食物、必要的药品。早晨上课前,她要帮他们叠被铺床、搭配好衣服,然后监督洗漱,吃早饭。与司机一起接送孩子的路上,陈楠播放英文故事给孩子们听。

回家后,把足球等物品归原处,脏衣服洗好脱水后,她开始带领着孩子们在 iPad 上打卡:姐姐要完成语数外功课和额外的中英文阅读,弟弟要打卡国际象棋和游泳。每次打卡大概需要 20 分钟,完成所有打卡后,通常已到晚上 9 点。她要和保姆一起给孩子们洗澡,帮姐姐涂上润肤乳、精油、抗过敏的药膏。玩耍片刻后,度过的每一天都以睡前的读绘本和哄睡为结尾。

孩子上课时,陈楠仍不能松懈。陈楠记得有次雇主问她,“姐姐表现怎么样”,她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事后,司机悄悄给她支招,“你录个视频然后主动发给他妈妈,那她感觉肯定不一样啊。” 从那以后,每次上课时,她站在窗外,隔着玻璃观察小孩和老师的互动。然后发给自己关键信息,以便给孩子妈妈反馈:

“弟弟羽毛球课,教练说整体不错,要多注意架拍姿势。”

关于工作,陈楠极少向朋友说起,收到的回馈多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不是给别人端茶送水吗”。在父母眼中,这也是一份 “不体面” 的工作:女儿学历高,到头来却做了个佣人。

陈楠毕业于北京一所 “985” 重点院校的社会学系。在此之前,她一直是 “别人家的孩子”。

图|陈楠大学时的课件

图 | 陈楠大学时的课件

2019 年 6 月大学毕业后,陈楠社会学系的同学多数选择考研或是出国留学。除了保研的几人继续攻读社会学,同学纷纷转专业,金融,市场营销,或是翻译,进入工作的只有不到 5 人。陈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做英语老师,只能拿到不到 6000 元的薪水,转正后,薪水也不过只涨了一千。

父母认定这是一份 “没有编制、给别人打工” 的工作,因此劝她回河南老家考公。但陈楠知晓这份工作的来之不易:与她年纪相仿的同事们都与她相似,来自重点大学的本科或者硕士生,甚至还有海外名校的留学生。

“虽寄人篱下,但好歹薪水比之前高了不少。” 陈楠简略地评价现在的工作。

学历高,工作难寻薪酬少,另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女生 yilia 则感受着比陈楠更强的冲击。2019 年 6 月,yilia 从 Q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十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出于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班里的男生断断续续转去就业前景更好的其他系。毕业时,全班只剩三个男生。毕业三年后,从事社工的同学也仅有两名。

在社工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广州,一线社工平均薪酬为 4240 元。“真正能从事这行的都是本地女孩。没有什么养家和供房的压力。男生有转系的决定我也非常支持他们。”yilia 记得大学老师曾这么告诉她。

回国后,yilia 进入北京一家媒体实习了半年,2400 元的月工资甚至负担不起她每月的房租。入职后,她从上司口中得知,与她同时竞争这个实习岗位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她离职后,内容编译岗位的实习生则来自常春藤盟校的哥伦比亚大学。

与陈楠、yilia 有相似经历的高学历文科女生不在少数,她们是教育的受益者。这些女孩多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家庭的全力资助,花费巨资,获取硕士甚至是博士学历,不少人还远赴海外进行深造。仅仅在国内,2015 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女硕士研究生已经比男硕士研究生多出近 7 万人。

而现实中,拥有高学历的她们却难掩失落。她们集中的人文社科相关专业,就业率低下,薪资待遇远远不如理工科,据 2019 年麦克斯数据,毕业半年后收入最低的前 10 名专业有 8 个都是文科专业。在教育中受益的文科女生,很难将优异的学历资本兑换成现实中一份可靠的收入。

岗位少,薪资低,竞争久会白热化。文科女生处于内卷的核心。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艺术等传统低就业率专业相比,有着清晰就业路径的财会专业女孩们,也正在面临越发激烈的竞争。

2021 年 4 月 9 日下午 3 点,张一帆接通视频,与另外两位竞争者一起,开始了北京字节跳动渠道运营岗的第二轮群面。

面试官用英文简单开场后,一帆第一个开始自我介绍。墨尔本大学职业会计学与商法双硕士学位,本科毕业于 211 重点大学经济学,语言优秀,校内社团表现积极,也有世界 500 强企业财务分析岗的实习经历,张一帆自认自己的履历不算太差。但随着后两位女生的发言,一帆本就为数不多的自信也消失殆尽了。

第二位发言的女生也是留学生,硕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本科就读于国内财经类大学中排名更靠前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厂看重本科学历”,张一帆脑子里冒出这句话,走神了几秒,心里一沉。

最后一位女生从高中起就去了美国念书。虽然本科学历在这场面试中不占优势,但她毫不怯场,“有留美学生的特质”,张一帆总结为,“大胆,开放,擅长表现自我”。在美国,这名女生有三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其中一所在业内闻名,面试官有熟人在那所事务所工作,她们围绕着那所事务所聊了很久,言语热络,气氛融洽。

图|张一帆在面试中

图 | 张一帆在面试中

这是一帆的第八次群面。自 2020 年 10 月硕士毕业回国后,她断断续续投了超过 50 份简历,选投的方向包括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的会计、运营岗,还有国际快销品宝洁、达能、卡夫亨氏的管培生,以及 “国际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和 “本土八大” 会计师事务所。

以往的面试中,一帆会侧重突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留学经历。但群面过几次后,一帆发现参与者 90% 都有在海外读硕士的经历,本科也几乎都是重点大学。求职的半年是缓慢受锤的过程,唯一收到的 offer 来自八大排名末尾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拿到 offer 前的第三次面试,快结束时,另一位求职者问面试官薪资如何,“6k。刚开始会很辛苦,不过在这里工作会成长很快……” 面试官话未落音,一帆看到发问的女孩不加掩饰地撇了撇嘴。

“她的抗拒太明显,即使发了 offer 她肯定也不会去。可能就是这样才发给了我。” 一帆说。

与一帆同年硕士毕业的还有南开大学金融系的杨译。2020 年上半年,她参加了华北一家券商的无领导小组面试,除了她和两名同学外,其他十几个人都毕业于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优秀显而易见:当面试官抛出一个话题后,“大多数参与者会很快在脑中形成清晰的逻辑框架,表达地很自如”,面试流程推动地快速又干脆。

从 2019 年 6 月到 2020 年 5 月,杨译一边投递简历,一边在行业排名前十的投行实习。诸如这场面试的竞争程度,在她看来已是常态。半个月后,来自这家券商的拒信淹没在早已习惯的大小失败里。度过两个月的自我怀疑期,杨译不再执着于投行线。现在,她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上班,月薪 6000 到 8000 元。

“杨译很努力,成绩和实习经历都很扎实,不输男生。” 杨译的硕士同学小赵说。金融业的各大岗位常表现出不同程度对男性的偏好,在金融圈,用人单位甚至不会遮掩性别歧视。许多大中券商在诸如投行等高薪前台岗位的校招中会注明只招男生,或者虽然不明说,但并没有女生能通过面试。说起 “金融女” 的就业前景,继续在南开攻读博士的小赵有些无奈。

在正在进行的这场面试中,一帆雅思 7.5 分的英语能力不算突出,所有人的表达都清晰、流畅、有条理。这样的竞争让一帆始料未及。在面试前,她向实习时的导师打听情况,导师坦言渠道运营是互联网大厂的边缘岗位,薪资低,所学几乎用不到,他并不推荐。这场面试,一帆本想用作保底。

最后,面试官出了一道逻辑思维题,其他两位应聘者很快地回应了,一帆一时想不到答法,只能安静地倾听别人发言。脸上的微笑像一幅刺绣,针针线线勾连着皮挂在她的脸上。屋里空气变得沉闷,她觉得喉咙发紧,有些喘不上气。

4 点,面试结束。一帆陷进沙发里静止着,疲惫和虚弱顺着窗外的光线爬满她的全身。为了不影响自己面试,母亲在卧室已经没有任何声响的呆了两个小时。一帆想到有次和母亲散步回来,气还没喘匀,就接到了卡夫亨氏打来的电话,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挂电话后,母亲正一脸惊喜地看着她。没隔多久,她就听到母亲给朋友打电话,“帆帆可太厉害了,接起电话就聊,全是英文,聊得可自信啦!”

想到母亲这半年来的小心翼翼,想到自己已经可以预见的失败,一帆鼻子发酸,突然想扑进母亲怀里大哭一场。

高等教育的 “幸运儿”

回溯教育经历,一帆坦然自己是受惠于家庭文化资本的 “幸运儿”。既往的日子在一条宽阔规整的河道里奔流:从市重点小学,到全市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 —— 流向确定,没有波折,也鲜有崎岖。

一帆口中的文化资本理论来自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他认为,在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会把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融入子女的学校教育中。他们的子女继承了这种文化资本,更容易与之契合而取得学业成功。

今年 27 岁的一帆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母亲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在银行工作,父亲是当地国企的领导层。从 2018 年 2 月到 2020 年 10 月,在澳洲留学的两年半,一帆家庭为此支付的价格约 60 万元。60 万可以用来概括硕士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成长过程中更细碎的金钱和精力支出,则无法简单地用一个数字衡量。

一帆自嘲 “补习班专业户”,只要是临汾有名气的补习班,她都去过。从小学,一帆就开始上英语学校。每个周末,母亲带着她辗转于可幻双语学校、李阳疯狂英语和剑桥英语。高中文理分科前,母亲还会请来家庭教师为她补习物理和化学。同时,兴趣班也要上,从国画,书法,民族舞到钢琴,一帆什么都学,什么都会。

2005 年,新东方在山西太原成立学校。每年的寒暑假,一帆都会参加新东方的集训营,初中时多在太原,高中则是参加北京的集训营,报班费用从 5000 到 10000 元不等。在一帆印象里,这不算昂贵。线上最贵的课程是母亲在她高一、高二时为她报名的北京四中的网课,所有网课加起来花费约 4 万元;线下则是高考前参加某著名数学老师的私人补习班,一节课超过 1000 元。

这种高投入回馈显著。一帆提到 2013 年的高考数学,补习班老师压中了多个考点和一道大题原题,这让数学最薄弱的她在高考中拿到了 128 分的成绩。优等生的标签始终伴随着一帆,也让她享受到相契合的 “优待”:老师的关注,班委的任命,同学中的好人缘。

除此之外,一帆性格开朗,自信,朋友评价一帆 “仗义,从不吝啬帮助他人”。与学业上的优秀相似,这种性格的养成同样有迹可循。在《区分》中,布尔迪厄提到,中产阶级孩子身上看似自如的东西其实是以一种不自觉的耳濡目染的方式在家庭文化资本中生成。他们无意识获得了知识储备、审美配置、协作精神、自信与优越感。这些 “惯习” 首先发生在家庭中,而后又在学校里得以强化。

图|留学时一帆最常去的公寓图书馆

图 | 留学时一帆最常去的公寓图书馆

多数出生于中产家庭的高学历文科女孩的成长轨迹与一帆交叠。不过,与一帆大量课外补习不同,在深圳女孩 Abey 的家庭,文化遗产以更隐蔽、更间接的方式传递。2014 年,22 岁的 Abey 从华南一所 211 重点院校毕业后,一边在国内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一边往返欧洲,在芬兰、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多个城市游学。两年后,Abey 在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攻读艺术类硕士课程。2018 年,作为优秀毕业生荣誉毕业后,她继续攻读艺术方向的博士。

对教育过程中的花销,Abey 概念模糊。“每次出国前,爸爸也会给我一笔出国的钱。有时多,有时少。不过很少超过 5 万。”

在奥地利公立大学读书没有学费,但身为艺术系的学生,除了留学生常规的住宿费、交通费、生活费,Abey 需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也需要策展、做艺术项目。虽然大学会给学生一些支持经费,但并不能覆盖全部。粗略来算,留欧几年,花费不可能少于 40 万。

图|Abey经常在周六买超市的半价食物

图 | Abey 经常在周六买超市的半价食物

至于从小上的兴趣班,她说,“几乎你能想到的,我都学过。” 父亲是医学博士,也当过乐团的小提琴手,外公生前是一所学校的校长。Abey 得到的文化教养,甚至不需要父母有意识地进行启蒙。她学习小提琴,学象棋,毛笔字,学素描。回忆起童年,她最熟悉的场景是坐在外公的书桌旁,听他讲故事,和他一起读书。

耳濡目染获得的知识和音乐艺术的修养,无形中巩固着文化资本的形式,Abey 作为文艺积极分子,高三时,因文化课成绩在班内排名前十,她在学校安排下去北京学美术专业课。

Abey 评价自己是主体性较强、驱动力也足够强的人。多数时候,父母更多地是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她也承认自己的独立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母亲是鼓励式爱的教育,父亲虽然理性,但也尊重她读艺术的选择。

越是富裕的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也会越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们有足够的金钱、资源和见识为自己孩子的发展助力。中上阶层的父母除了为孩子聘请额外的课外辅导班训练,也倾向音乐、艺术等美育提升课程。“鸡娃” 成为热词的当下,这种观点不再只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更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除了可以量化的金钱投入,父母的见识和可提供的建议也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杨译的父母均接受过大学的高等教育。高考后,父母收集 5 年内各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和排名,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 Excel 表格。做完功课后,杨译的分数能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父母基本了然于胸。

被南开大学录取后,母亲从网络得知南开有开设复合班,鼓励杨译参加选拔。经过笔试和面试,排名学院前 15 名的她顺利进入经管复合实验班。对于一般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只要修满 150 多个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但经管复合实验班四年要修满 227 学分,3982 个课时才能够毕业。四年本科完成后,杨译获得两个学位,被保送南开大学金融系的研究生。

出国前,母亲告诉一帆,60 万元是为她将来买房时攒的首付,现在用作留学,以后家里可能拿不出这么多积蓄了。家庭二十余年的投入,到女孩们毕业,才得以揭晓实际的性价比。

找工作屡屡碰壁,并不是一帆一人面临的困境。《2018 出国留学蓝皮书》指出,近年 “海归潮” 的加剧使得海归就业已从 “黄金时代” 逐步进入 “镀金时代”。付出高额留学成本的海归希望通过高薪迅速赚回自己的学费,但是目前,留学生的身份仅能作为招聘的 “敲门砖”,并不能带来薪资上的差异。

母亲偶尔也会流露出忧虑。一个夜晚,母亲突然说,“我还是希望你能过一种忧裕的生活”,“忧郁?” 一帆疑惑。“优秀的优,富裕的裕,过富裕充足的生活。” 母亲解释着,叹了口气。

怎么办

2017 年,李禹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接着,前往一所英国 G5 超级精英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的硕士。硕士毕业后,她决定继续申请北美的博士。回国后,用大约一整年的时间准备读博需要的考试、相关材料和课题,2020 年 2 月,李禹收到申请院校的拒信,开始应急性地找工作。

突然收到拒信,李禹困于无处可去的状态。混乱中,为逃避自我怀疑的情绪,不继续呆在家里,她抓住了手旁最容易、也最快能抓到的东西 —— 在云南昆明的一家补习机构教英语。

雅思 7.5,托福 115 分的英语成绩胜任这份工作不难。6 个月实习期过后正式入职,李禹又迎来一个打击:受疫情影响,出国留学的人锐减,报班的人也很少,同多数老师相同,李禹长时间处于没有课上的情况,只能拿一、两千的基本工资。

留学已经花费了家庭大约 40 万元,李禹不想再问家里要钱,只能用自己攒的压岁钱和读书时的奖学金拮据地保证基本开销。情况并没有好转,在昆明,她需要支付每月 1300 元的房租,到后来,父亲会每月会再给李禹 3000 元,以帮助她度过日常生活。

李禹最平常的工作是守自习 —— 监督学生们做题,听写单词,批改试卷,辅导问题。教室空空荡荡,学生最多时有十几人,勉强坐满两条长桌,最少的时候就只有 3、5 个人。时间漫长又难熬,备完课后李禹无所事事,她有时会突然出神,“在大学时我就是做助教,怎么研究生毕业找正式的工作,我还是在助教?”

文学抑或知识,在逼仄的真实生活里显得无用。听外国教授讲《马可・波罗游记》,读外国文学史,沿着赫尔曼・黑塞诗性的语言踏上悉达多的求道之旅…… 这些宝贵的,与文学相融的日子,现在看来遥远,触不可及。

2021 年 2 月,李禹辞职。现在,她在珠三角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李禹说,她打算考编制,从事基础语文教育。当问到理想的薪资是,她回答如果到手有 1 万,会比较好。在谈话的结尾,李禹若有所思地说,“如果我有弟弟妹妹考虑出国,我会用更现实的角度建议他们,而不仅仅是鼓励他们遵从兴趣。”

像杨译和李禹这样获得更高学位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岗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2021 年,硕士研究生规模在 2020 年扩招 18.9 万的基础上仍稳步扩大。杨译苦笑着说,“现在文凭太贬值了。”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书中提出的 “文凭通货膨胀” 现象,正在中国重现。

在书中,柯林斯反驳了 “高技能需要通过高教育获得” 的常识,他指出,教育水平的攀升事实上远远超过了工作技能升级带来的需求,存在 “教育过剩”。大多数实际技能是在职场而非学校中获得的。大学的重要之处不在于培养技能,而在于其发放文凭的能力。人们渴望获得文凭的符号价值,以凭借文凭优势做 “脑力劳动” 的闲职。

对陈楠来说,知识和工作所需技能的割裂则更明显。工作内容是琐碎的穿衣、接送、陪读、陪玩,每日,她都因十几个打卡任务而手忙脚乱。有一天,在给弟弟拍游泳视频准备上传打卡时,看着在床上伸手蹬腿做游泳动作的孩子,她突然想到社会学家齐美尔。齐美尔说,“目标为手段所遮蔽,意义为工具所窒息,这是现代文明、现代人生存感觉的突出特征”。打卡,本来只是一种手段,而现在却变成了学习知识时唯一的目的。陈楠觉得荒谬,无比讽刺。镜头里,弟弟仍然费力地划拉着动作,脸上看不出快乐或是抗拒,就只是在完成。陈楠忽然觉得有些心疼。

让陈楠困惑的,她仍未得到解答。从早上 7 点到晚上 10 点,陈楠谨小慎微,时刻紧绷着应对每一次的被打断,“给孩子倒杯水”,或者 “叠一下衣服”。入睡前没有给孩子拉严实窗帘,打卡提交作业时格式没有调对…… 这些都算犯错。7 月 30 日晚上 10 点,帮孩子倒果汁时,她不小心打翻了冰箱里给孩子泡的中药。“完了,我又闯祸了。” 脑里首先蹦出的是惊慌,直到听到雇主惊呼,她才留意到玻璃瓶迸落的碎片,割伤了自己的小腿。

父母仍在催促着她考公、考编制。陈楠只能在闲暇时,一遍遍看从前读的齐美尔。货币经济全面切入现代社会,一方面是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主体精神日益受到前者的排挤与压制。齐美尔对此开出的药方是 “距离与疏远”:主体应该远离和摆脱那个日益物化的社会现实,返回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精神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是,该怎么疏远,怎么离开呢,陈楠没有答案。

Abey 早已放弃买房的打算,更真实的原因是即使父母给她付首付,她也还不上房贷。在 Abey 的认知里,“成功不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更重要的是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2019 年到 2020 年,她在珠三角一家博物馆工作。2020 年 4 月,从博物馆辞职后,她以自由艺术家身份接项目过活。没钱的时候是大多数,住朋友家,偶尔住 80 块一晚的青年空间,总有法子过下去。

失眠问题始终伴随着 Abey。即将 30 岁,Abey 知道自己不可能、也不应该再靠着父母的接济坚持做艺术。想法摇摇晃晃,有时候想,是时候找个稳定的工作了,有时候还是觉得应该坚持自己喜欢的。

来过一次 yilia 所住的北漂出租屋后,母亲开始劝她回家,“至少不用蜗居在那么小的单人间,连客厅也没有。”

“原来拥有客厅也算是一种特权。”yilia 心中震荡。她开始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思索自己经历的一切,学业成就、房车、薪酬等,究竟什么可以衡量一个人。思考给人自由。唯一遗憾的是,留学花费的 30 万,她应该永远也不能还给母亲了。

图|yilia在硕士毕业典礼

图 | yilia 在硕士毕业典礼

“yilia 们” 有着相似的内疚。一帆说,从小母亲就带着她各地玩。现在,她甚至负担不起带母亲旅行一次。

2021 年 7 月 20 日,张一帆收到了另一个 offer。薪资税前 8000 元,在深圳,她租下公司附近一间小一居室,房租每月 4200 元。下一周,一帆即将入职。独自一人蜷缩在还未熟悉的床上,她半梦半醒时想到刚到澳洲的那天。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天朗气清,阳光普照,光点在桉树叶上跳跃,好像数不清的叮当作响的钱币。拿着签证走在松软的草地上,一帆心中雀跃,她确信,未来有数不尽的好日子在等着她。

阿富汗老百姓为何选择塔利班,真相比你想像的更残酷

塔利班又回来了。

美军一撤,他们扶植了20年的阿富汗政府军立刻如鸟兽散。

无数新闻工作者发现,平时可以跑得很快,但现在,连他们的报道发出来的速度,都跟不上塔利班推进的速度。

8月6日,塔利班占领阿富汗第一个省会,8月15日,就围住了首都喀布尔,开始和政府进行权力交接谈判。

没有任何抵抗,总统逃了,首都被塔利班占领。65.23万平方公里的阿富汗,不到十天全部沦陷。

许多媒体想不明白了:这个炸毁大佛、摧毁学校、要求女性全部穿罩袍的政权,根本就是反人类的,为什么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

塔利班的推进速度,哪怕遇到最轻微的抵抗,都不可能这么快。

阿富汗老百姓面对塔利班,真的很像中国人在书上看到过的一个词: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如果塔利班背后有大国角力还好说。问题是:并没有!

这块被战火反复蹂躏,又在美国巨额军力和美援下好容易维持了二十年的土地,几乎是外国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阿富汗的老百姓,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多看看阿富汗的过去与现在,就会发现,和我们大多数人震惊、叹息的态度相反。

塔利班这种组织,说不定还真是“阿富汗人民的选择”。

01

2021年了,阿富汗的人均GDP是500美元,连军人都有90%是文盲。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GDP大概也有人均600美元。

同样是没点亮科技树的农业国家,阿富汗到现在,还没赶上积贫积弱的晚清。

阿富汗这个国家,从一开始,抓到的就是一把烂牌。

它是一个完全被山地覆盖的内陆国家,周围是一圈邻国: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伊朗。跟中国其实只有茫茫雪原上的一个山谷接壤。

作为中亚和南亚之间的战略要地,阿富汗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战火。阿富汗一开始就是英国和俄国的角力场,先后打过几场战争,首都毁于一旦。

然而,两个国家先后不约而同地做出一个决定:

不要占领这个国家,留着它作为一个缓冲国,足矣。

为什么两大列强如此一致,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实在太难统治了。还不如留着它,给竞争对手一块绊脚石。

山地割裂了这个国家。

不同族群、不同的教派聚居在山间的峡谷地带,交往非常困难,各部族之间想要互通有无,跟西天取经一样难。

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深深的矛盾,动不动就你死我活。

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会把国家是否多山作为一个变量:山地意味着交通困难,再强大的政府也很难有效管理。无数的峡谷和山洞,也给叛军提供了绝佳的藏身之地。

因此,阿富汗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大一统的中央政府。

唐僧经过阿富汗的时候,亲眼看到了后来被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可是直到1747年也就是中国的乾隆年间,阿富汗王国建立,这片土地才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的雏形。

这时候,中国几千年的中央专制政权已经没剩多少寿命。而阿富汗在这条路上还刚刚起步。

又过了整整一百八十年,直到1927年,阿富汗才第一次发行全国性的货币。

所以,阿富汗居然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躲过了两场世界大战。

02

二战之后,阿富汗有过繁荣而稳定的几十年。

那时候,喀布尔有不少高楼,西化的白领在喝咖啡,街上的小姐姐都穿着短裙。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这个国家十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难民逃到国外。直到现在,这场战争留下的阴影,仍然笼罩着这个国家。

随便一个牧羊人都可能是AK47和毒刺导弹的操作高手。

1989年苏联走了,1994年,被美国扶植起来对付苏联的塔利班来了,2001年,美国又因为塔利班收容本·拉登,派出飞机对阿富汗的山洞投掷炸弹……

现在的阿富汗政府,是美国驱逐塔利班之后,扶植起来的民主政府。但在这样一个没有工业、到处都是文盲的前现代国家,谈三权分立显得有点可笑。

政府的基层治理能力极差,到处都是低效和腐败。

在阿富汗,所有服务业从业者,包括开业的店主,街道商贩,出租汽车司机,大巴司机和替人扛行李的苦役,都必须支付“行业费”,其实就是一笔税款。

可是,这些收费的绝大部分并没有流入国库,都被层层贪污掉了。

有权力的公职人员中饱私囊,基层公职人员拿不到太多工资,只能靠贪污和索贿养家糊口。

由于连年战乱,再加上许多人用假证件出售国有土地,阿富汗几乎所有土地的所有权都是存在争议的,想卖地就得打官司。

阿富汗的法院大门不知道朝哪儿开,但肯定是有理无钱莫进来。法官不认文件,只认钱。

首都喀布尔稍微“文明”一点,向法官行贿需要找中介人,而在地方省份,直接拿着现金找法官就行了。

在喀布尔,行贿用美元;南部省份通用巴基斯坦的卢比,阿富汗本国的纸币没有任何信用。

不愧是首都,果然是首善之区。

在这种地方,你跟老百姓去说“I have a dream”,他是听不懂的,他们只懂“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

塔利班扮演的,正是替天行道的“闯王”角色。

“塔利班”的意思是“学生们”,这些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就是阿富汗难民营宗教学校的学生。

在无休无止的政变和内战中,少年们在难民营里接受教育,那里唯一的老师就是宗教人士,唯一的课本就是《古兰经》。

1994年,抗苏老兵奥马尔带着塔利班C位出道。

有一天当地军阀抢走了几个女学生,奥马尔听说这件事后,带着手下,扛上枪就打了过去,把女学生解救回来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农民心中的朴素正义感。

塔利班打着消除军阀、惩治腐败的旗号,飞速崛起。直到今天,这些口号在阿富汗还十分具有影响力。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就是替天行道、维护正义的真主使者。

虽然这些人要求男人留大胡子,女人全身包裹在罩袍里,不让女性上学,偷东西直接剁手,但让阿富汗农村的老百姓接受这一套,他们并不会太过抗拒。

毕竟千百年来,他们也就是按照这一套规矩生活的。只不过现在执行得更严酷一点儿。

然而,塔利班只会建立一个想象中纯正的伊斯兰教国家,并不会搞经济。他们当政的五六年里,阿富汗陷入了极度贫困。

而且,他们同样搞不定各地的部族势力、教派纷争、长老和军阀。

2001年,美国赶走塔利班之后,这个组织并没有消失,而是蛰伏在那些政府管不到的山沟里,慢慢地满血复活,并发展壮大。

现在,美国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又回来了。

二十年,阿富汗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

03

曾经,阿富汗这个国家在中国的存在感不低。

2001年,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人看到了重建世俗化政府的希望。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回到国内,希望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建立新政府。

现在逃到塔吉克斯坦的总统加尼,就是那时候回国的。

他当时正在世界银行工作,一听说塔利班撤退的消息,连工资都没领,就辞了职,回到祖国。

加尼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了硕士。90年代苏联解体后,他在俄罗斯参与过一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还来过中国考察和指导。

2003年,加尼担任阿富汗财政部长,主持阿富汗的经济重建工作,整顿了腐败的阿富汗海关,被称为亚洲最好的财政部长。

2014年,他被选为阿富汗总统。

一些文化界的精英也回到国内,试图重建这个几乎被摧毁的国家。

从小生活在伊朗的女导演萨赫拉·卡里米回到了故乡,拿着摄像机,开始记录那些阿富汗女性的故事。

2009年,卡里米拍摄了纪录片《方向盘背后的阿富汗女人》,记录阿富汗第一位女司机的故事。

从塔利班倒台开始,女性重新获得了工作的权利,这位女司机开出租车,每天赚10-20美元,养活家里的15个亲人。

为了搭载乘客进入塔利班占领区,女司机在车上放了一把步枪。

卡里米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多次受到层层阻挠,乃至塔利班的死亡威胁。这部电影的素材量只有100小时,她却拍了三年。

2015年8月,中国旅行探险家张昕宇、梁红夫妇到达阿富汗,带着《侣行》摄制组采访了卡里米。

卡里米的办公室挂着奥黛丽·赫本的照片,尽管随时遭到塔利班和其他极端保守势力的恐吓,但她表现得十分乐观。

张昕宇对她说,你是我们在阿富汗见到的最快乐的女人。

卡里米说了一句让这对中国夫妻永远不会忘记的话:

我得快乐,才能在这样的国家活着啊。

那时,阿富汗还有一点希望。然而现在,事实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

经济学、文学和电影,改变不了近4000万人口的,贫穷落后的阿富汗。

加尼总统上台之后,他金灿灿的人设很快就绷不住了。

民众发现,他名下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这个家族企业从事运输等业务,专门为阿富汗政府提供服务,由他的侄子担任总裁。

从70年代到现在,阿富汗把各种政体试了一遍,从君主立宪到军人执政,从极左专制到民选政府,统统无效。

这块土地顽固地拒绝现代化。

各派精英轮流登场,但唯有政府的腐败和民众的贫困愚昧没变。

这次塔利班卷土重来,卡米拉导演发了一篇字字泣血的公开信,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她充满了痛苦与恐惧,担心塔利班上台后,近二十年的建设成果化为乌有,女性再次被禁锢在家庭里,失去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阿富汗再次变得一片死寂。

这二十年里,美国扶植起来的,是一个虚弱无力的傀儡政权。

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给阿富汗投入了1200亿美元的援助,大城市里建立起了交通、电力、电信设施,喀布尔的4G信号很好,然而农村依然凋敝。

阿富汗至今没有像样的工业。由于恐怖袭击频发,旅游业和服务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现在的产业支柱仍然是农业,然而农村多数人没有耕地与农具,任何一口能抽水的机井都是奢侈品。

农民只能选择一种来钱快的作物,就是罂粟。阿富汗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鸦片出产地。

一位美国女兵回忆:

无论是军队还是慈善组织,所有人都拿罂粟束手无策。

如果放任不管,塔利班游击队会拿走农民种罂粟换来的钱,去买武器。但如果烧掉罂粟,农民就会加入塔利班。

有人试过给农民化肥去种粮食,但农民只会把化肥卖给塔利班做炸弹。

对这些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农民来说,他们不理解民主是什么,无法与城里的知识分子共情,也无法接受西方人扶植起来的这个腐败政府。

城市里建立起了“文明”的政府,在搞选举;老百姓依然过着和一千年前同样贫苦的日子,依然被腐败的基层官员欺压,穿着军装的美国大兵在阿富汗晃来晃去。

这样的日子让他们越来越愚昧,越来越暴戾。

而美国扶植起来的不靠谱的政府和腐败的地方官员,让他们更加仇恨西方,拥抱塔利班。

好歹,这些人有信仰,生活朴素,不说空话。

04

一直以来,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现代文明的坟场。

因为它特殊的地形条件,这个国家充满了贫瘠和匮乏,先天不足,没有什么利益可言。

但它的地理位置,给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它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焦点。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中亚交汇处,像一个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根据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理论,谁控制了阿富汗,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进而控制世界。

想过控制阿富汗的国家有三个: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苏联和21世纪的美国,他们称霸欧亚大陆的雄心壮志,先后被埋在了这片“坟场”里。

现在,美国终于看明白了,继续在阿富汗驻军,就是烧纳税人的钱,去填一个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无底洞。

阿富汗依旧是一个部族林立的丛林社会,很难凝聚共识,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广大的山区,机枪和炸弹说了算。各个部族的武器越来越先进,社会却越来越倒退,渐渐回到蛮荒的部族时代。

仅有的几个大城市如同孤岛,同样经受着动荡、战乱与贫穷,三天两头有枪击案和炸弹袭击,一颗炸弹就可以摧毁所有的财产,夺走一家人的生命。

四十年来,城市里的居民一直在用脚投票,想方设法离开这个国家。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德勒·胡赛尼是逃离阿富汗的第一代知识分子,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在巴黎做外交官的父亲匆忙带全家逃往美国。

搞外交的父亲去工厂流水线打工,当过小学校长的母亲在餐厅里当女招待,胡赛尼像所有新移民的孩子一样,为了稳定的收入去学医。

2002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追风筝的人》,讲述阿富汗人逃离家园的故事,随后成了现象级畅销书作家。

能看到胡赛尼作品的阿富汗人,对他相当不满意:他在安全的美国,消费着阿富汗人的苦难,贩卖阿富汗人的痛苦谋利。

然而,骂归骂,这些骂他的阿富汗人,还是在努力逃出去。

这些年,喀布尔街头最多的是英语培训班,有点积蓄的家庭都会送孩子去学英语,即使没法去美国,至少可以去相对稳定的巴基斯坦。

大家已经想明白了,接触了现代文明的人,想保住命、过上好日子,最好一走了之,剩下的人,就在这片没有希望的土地上继续待着吧。

那么,阿富汗的未来该怎么办呢?

恐怕还是得一步一步走,补上一个必不可少的历史发展进程。

也许塔利班会吸取教训,变得逐步文明起来;也许塔利班最终仍然会被推翻,但最重要的是,阿富汗人需要意识到:

一个民族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拯救。

简单地说,阿富汗人需要意识到与世界和解的必要性,等外部的通信和交通技术逐渐提高,逐步改变大多数阿富汗人的内在思维,加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让国家现代化。

就像那些后发的国家一样。

这条路,有的国家走了上百年。而阿富汗要走多久,能不能走,还都是未知数。

对那些阿富汗学者、导演、作家来说,也许在他们有生之年,阿富汗都无法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这一两天,网上流传着许多视频:喀布尔的机场里,挤满了想要离开的人,人们不顾一切地想冲上飞机。

在一架飞机的机舱里,密密麻麻挤满了成百上千人。

有人抱着美军运输机的起落架一同起飞,结果从空中坠落身亡。

阿富汗的现状令人感到无奈,但也是残酷的现实。

人类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还不时倒退两下。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阿富汗人祈祷。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今天感叹的:

无论离开还是留下的,被卷入时代洪流的平民,能活下来就是幸运。

只要活下来,在这片历经苦难的土地上,也许总有一线渺茫的希望,值得人们去期待。

华尔街英语“人去楼空” 学员哭诉:我交了80万学费 它就这么跑了?

文 | 新浪财经 刘娜

  编辑 | 韩大鹏

  “我交了80万学费,课程还没上完,他们就跑了?”

  在一个400多人的华尔街英语维权群中,一名学员发布了一条语音,语气中夹杂着哭泣声……一天时间,有几百人在群内诉说着自己的遭遇,而这样的维权群,少说还有十几个。

  有华尔街英语学员向新浪财经透露,在北京地区,7月份还有不少顾问在推销课程,很多学生贷款上课,若没有赔偿,则生活将陷入两难境地。

  对此,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游云庭表示,首先需要判定公司的破产是否有预谋的,“明知要破产还故意卖课,这就属于欺诈客户,要承担赔偿更重的违约责任”。他建议学员,核心还是要控制华尔街英语目前的资产,并且将资产进行变卖或者拍卖然后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去进行分配。“除了他们现有的资产,也可以查一下该公司投资方有没有抽逃资金侵占挪用的情况。”

  实地探访:人去楼空,学员维权

  8月12日,一则华尔街英语即将宣布破产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随后,新浪财经探访了北京“华尔街英语”的国贸校区和大望路校区,均已“人去楼空”。

华尔街英语国贸校区华尔街英语国贸校区

华尔街英语大望路校区华尔街英语大望路校区

  “上个月刚刚报班,学费8万多,准备要好好跟外教学习英语。一个月学校就没了?”在华尔街英语北京大望路华尔街校区,装修华丽的华尔街英语已经人去楼空,现场已无工作人员。门口聚集了五六个声讨学费的学员以及多名维护秩序的物业工作人员,他们为学员登记了个人信息,试图疏散。

维权申报表维权申报表

  现场学员告诉新浪财经,目前大家面临“课没上完,学费却不能退”的状况,不少学员贷款报班,目前仍在还贷。也有极个别学员还不清楚情况,“来华尔街上节电脑课,刚到就发现学校倒闭了。”

  在一个425人的大望路校区维权群中,学员自发报备损失的学费,不少学员缴纳18万、11万的高昂学费,也有学员缴纳80万、64万更加高昂的学费。据了解,每个校区都有类似的维权群,北京地区这样的维权群还有十几个。

  这些学员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华尔街英语在今年3月已经出现关店、退费困难等状况了,其CC(课程销售)在今年7月还在极力怂恿续费,甚至不惜怂恿贷款续费。

  华尔街英语CC对新浪财经表示,之前并未接到通知,华尔街英语北区销售负责人昨日才下发通知公司将于下周宣布破产,并要求通知员工尽快办理离职手续。对于最后坚守的员工,目前公司尚未给出具体的赔偿方案。

  此外,一名华尔街英语员工在微博透露,此前公司已经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8月12日得知公司即将破产的消息之后,有大量员工提出离职。

  据了解,华尔街英语主要面向一线城市职场英语培训,学费相对昂贵。华尔街英语普通学员学费2-10万不等;VIP学员学费10万起,一般20-80万不等;VVIP的费用百万起。

  律师:或存在欺诈 核心是要控制住资产

  截至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有570余条涉及华尔街英语的投诉,大多数投诉者的诉求为退款。

  “目前还是证据收集阶段,不确定是否立案”,现场警察对新浪财经表示。截至发稿前,建国路派出所已经受理了这个案件,部分同学已经做了涉案金额登记。

  对于那些“被抛弃”的学员而言,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游云庭表示,如果(华尔街英语)收了钱之后不能提供服务的属于违约行为,根据民法典,学员有权起诉,同时也有权投诉到消保委。

  对于7月还在销售,8月破产的行为,游云庭解释道,在维权过程中,学员可以判定华尔街英语的破产是否是有预谋的,破产行为是有预谋的那他们在7月份所做的相应营销,就属于欺诈客户,要承担赔偿更重的违约责任。

  “除了他们现有的资产,也可以查一下该公司投资方有没有抽逃资金侵占挪用的情况”,游云庭律师补充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核心还是要控制华尔街英语目前的资产,并且将资产进行变卖或者拍卖然后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去进行分配。

  曾经的高端英语培训何至于此?一位华尔街英语前员工Nelson表示,华尔街英语长期依赖地推获客,CC一对一销售敲定订单。疫情以后,依赖线下业务和面对面授课的华尔街,受到在线培训的冲击不小。

  实际上,自疫情爆发以来,地推受到很大影响,华尔街英语在全国各地的学习中心持续关店,多位学员在社交平台投诉平台只收费、不授课。

  “华尔街英语也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不少员工主动离职是在那期间”,Nelson还表示,但更主要的冲击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销售模式在疫情期间受到线上培训冲击。

来源:新浪科技

国产啤酒的骗局

作者:良叔

国产啤酒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那就是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

夏天来了,又到了喝啤酒吃小龙虾的季节。

前两天,良叔请团队小伙伴们吃小龙虾,给大家点了几瓶进口啤酒解辣。

有个很喜欢喝啤酒的小伙子,连连称赞:

第一次喝进口啤酒,想不到竟然比国产啤酒好喝太多了。

看着他惊讶又满足的表情,我想起多年前,刚来深圳,有个领导带我去吃饭,当时第一次喝优质的进口啤酒,我也有同样的感慨。

也是从那时起,就一直指望中国能生产出一款好点的啤酒,不敢说比肩茅台,但最起码,你得是真正的啤酒啊。

不要惊讶我这种说法,这个行业我略知一二,说句实话:

其实,大部分国产啤酒,并不是啤酒,而是啤水。

01

国产啤酒最近几年销量并不好。

从2014年开始,产量首次出现下滑,到2015年大幅下降5.1%,之后的增速分别为:-0.1%、-0.7%、0.5%。

不仅负增长,而且产能利用率极低,徘徊在50%左右。

有很多工厂也关闭了,销量第一的华润雪花也撑不住,就在2018年,一口气关停了十几个分厂。

与之相反的是,进口啤酒销量迅速攀升,每年几乎以超过50%的速度在增长,进一步冲击了国产啤酒。

虽然国产啤酒价格确实便宜,但依然被进口啤酒追着打。

难道低价的薄利多销策略,完全失效了吗?

显然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质量太水了。

水到什么程度呢?

纯正的好啤酒采用精酿艾尔工艺,而国产啤酒大多是拉格工艺,俗称工业淡啤,就是在夜宵撸串时,几块钱一大瓶的那种,越喝越寡淡。

本来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就4种: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

但国产工业淡啤,真是抠到家了,不仅在制作工艺和发酵时间上动手脚,更是在原材料上搞搞事。

为了节约成本,大量采用大米、玉米等淀粉辅料,来压缩麦芽的比例,成本自然降低不少。

然而,这种口感非常寡淡,如同喝凉水,丝毫没有啤酒应有的粘稠感。

更没有啤酒那种特有的“苦涩”味。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苦味太重的啤酒不好喝,是劣质啤酒。

错了。

啤酒的苦味,其实来源于啤酒花,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新疆、甘肃、内蒙古、四川、黑龙江等地。

它在生长期,是这样子的:

啤酒花是“啤酒的灵魂”,它赋予了啤酒独特的气质——迷人的苦涩和清爽的香气。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

如果不放或者少放啤酒花,那么啤酒都不能存放14天以上,极易变酸或腐坏。

但国产工业淡啤,为了节约成本,加入糖浆或其他原料,不断稀释啤酒花比例。

当最核心的麦芽和啤酒花比例不断降低,那么几乎就只剩下水了。

国产工业淡啤的含水量,高达90%以上。

所以你会经常看到有人一口吹一大瓶,一晚上就着花生吹牛皮,不知不觉干完一箱又一箱。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酒量好,而是那啤酒实在太淡了。

哥们,你喝的哪里是啤酒啊,那简直就是凉水和忧伤的混合物啊。

02

我们再来看看,国产工业淡啤的成本结构。

以一瓶5元的啤酒为例:

包装费约占30%,也就是1.5元;

分销成本、运输费、税费合计20%,是1元;

生产和人工成本16%,是0.8元;

麦芽、啤酒花等原材料约占14%,是0.7元……

也就是说,最大的成本居然是包装费,而最重要的原材料,其实占比最少。

5块钱的啤酒,原料只花了0.7元。

这样的啤酒,真的好喝吗?能喝得放心吗?

即便如此,还有很多被误导的人,居然在为国产工业淡啤站台:

5块钱能买500毫升啤酒,这么一大瓶,还如此便宜,你就知足吧。

但即使这么便宜的啤酒,打起广告来,却是大手笔。

在大排档和超市里,印有品牌商Logo的精美遮阳伞、桌椅和冰箱非常多,而且几乎都是免费赠送的。

还有很多推销啤酒的漂亮小姐姐们,据说提成很高,有不少人月入过万。

那这些费用从哪里来?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吗?

这让我很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国产啤酒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的国产啤酒,色泽金黄,麦香浓郁,真的可以称之为“液体面包”,和现在的进口啤酒差不多。

为何现在就沦落至此,从啤酒变成了啤水?

说白了,就是厂商为了省钱,再多赚钱。

看看现在国产工业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和酒精度,你就懂了。

原麦汁浓度越低,意味着啤酒越没味道,酒精含量也会越低,酒味就越寡淡。

现在的国产啤酒,原麦汁浓度基本上是10P,低的可能只有8P。

10P是一个分水岭,很少看到有国产啤酒高于10P的。

这是为啥?

因为8P相比于12P,可以节约50%的大麦。

另外,大米在国产啤酒原料的占比越来越高:

2002年,麦芽占12.6%,大米是2.9%;

2010年,大米占8.1%,提升了2.8倍。

到现在,又一个10年过去了,这个数据查不到了,以前还在年报中公布一下,现在毫无踪影。

这个“偷天换日”的技巧,真妙。

啤酒酿造过程中,原本上不了台面的大米,却从配角悄悄升到主角位置。

只是因为,最贵啤麦的价格,是普通大米的10倍左右。

当然,你“偷工减料”,卖的便宜点也就算了。

更可恨的,是那种无下限割韭菜的。

有一次宵夜,惊喜的发现,某国产品牌推出“精酿啤酒”,要70多元一瓶。

我心想着,价格这么贵,又是行业第一大品牌,还是“精酿”,那质量肯定没得说啊。

但只喝了一口,我就知道,上当了……

我并不死心,又一次出去吃饭,发现了一瓶138元的“原浆啤酒”,用黄色油纸包着,透漏着一丝贵族气息。

这一定是好酒了,马上买了一瓶,然而,喝到第二口,发现又上当了……

也许包装能提升逼格,也许价格能彰显档次,但是,口感真的骗不了人……

03

你可能会说我一个人的口感太过主观,其实群众们会用脚来投票。

国产啤酒不好喝,那就买进口的。

2011年至2016年间,啤酒进口量从64203千升猛蹿到646384千升,6年上升10倍。

现在可就更多了,因为这两年在很多超市货架上,进口啤酒已经随处可见,网上下单也很方便。

为什么进口啤酒,虽然价格贵,却依然越卖越好?

因为对比之下,国产工业啤酒的坑,实在太多了。

第一坑,配料表中有糖浆。

无论哪种糖浆,加在啤酒中,就是为了提高啤酒的发酵率,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这极大影响了啤酒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因此,配有糖浆的啤酒,口感不会那么纯,体验感极差。

第二坑,配料表中没有麦芽,只有大米或淀粉,或者大米、淀粉排在麦芽和啤酒花之前。

就酿造工艺而言,纯麦芽酿出来的啤酒,口感最正宗、醇厚,不过成本也最高。

于是聪明的工程师们,退而求其次,在麦芽中掺杂一些大米和淀粉,这产品研发能力真强。

第三坑,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

一些啤酒大厂,稍微“高端”一点的是“纯生”系列。

大部分国产工业啤酒,都是高温灭菌消毒,大大影响了啤酒的新鲜感。

而纯生,是一种新的酿造工艺,采用无菌膜过滤技术,所以口感比较好,卖得也稍微贵一点。

不良厂商自然有在包装上动手脚的动机了。

于是有商家把纯生二字弄得很大,再到下面加一个极小的“态”字。

乍一看是“纯生”,仔细看却是“纯生态”。

但是正规的啤酒种类,只有纯生啤酒,却没有“纯生态啤酒”之说。

第四坑,原麦汁浓度太低。

我们前面说过,啤酒的原麦汁浓度高,成本就高,质量也更好。

10P是一个分界线,原麦汁浓度低于10P的啤酒,一般酒精度也很低,稳定性差,保存时间短。

可悲的是,国产工业啤酒,极少有超过10P的,大部分徘徊在8P-10P之间。

而进口啤酒,绝大部分都在11P以上。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可以看见的,通过包装和数据,你可以辨别真假与好坏。

但背后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那就不好说了。

我只知道,30多年前我们老家附近有个本地啤酒厂,那时候一列列装满大麦的火车开进厂区,啤酒销量也很好。

但后来被一个大牌啤酒厂收购,运进厂里的大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直线下滑。

产出的啤酒再也喝不出从前的味道,销量也遭遇滑铁卢,没几年就关厂倒闭了。

04

其实,一瓶5块钱的国产啤酒,原料只有7毛钱左右,在这个上面动手脚,有点本末倒置。

一味地压缩原料成本,导致口味越来越差,从啤酒变成了啤水;而与此同时,包装费和广告营销费却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