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炼自己的“气场”

气场,是个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必太理会,个人理解就是类似于“气质影响力”的东西,子曰过的君子三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就是一种很好的气场表述。也就是你站在那儿,什么话也不说,所给人的一种感觉。

网上有篇“人的气场是怎么炼成的”的文章,出处不详(谁知道的说一下),其中观点可以作一些参考。

1、知识的副作用

知识,很有可能成为智慧的敌人。人接受知识,就像吃了肉一样,如果没有消化好就容易变成多余的脂肪,只不过知识没有消化好,变成大脑里多余的脂肪而已,大脑多余的脂肪必然会阻止人获得智慧,甚至毁灭智慧。

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不然行万里路就变成了脚夫了。但,不要乱读书,这个世界上值得读的书不是很多,特别现代人写的书,值得读的更少,因此,要少读,读透,慢慢咀嚼,然后吞下去,化到自己的血肉、骨骼里。

2、有知识未必有文化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未必需要学历。近日读倪萍的姥姥语录,感受良多,甚至常常让我热泪盈眶。大字不识半个的姥姥,分明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其中流露的超凡智慧与思想力量,如白岩松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建议30岁以上的老师和家长有空读一读。

3、认真是一种能力,而非态度

史铁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底盘,他走了,就像汽车底盘坏了……对我们这一代人(70后)影响最大的句子,除了“认真是灵魂获取回报的惟一形式”,还有就是“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两句话,完成了一个精妙的、完整的精神课程。

4、想象力

我经常和同事们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再进一步想……我知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像大海,只有不断深入的挖掘,一定可以挖出财富来。想象力概括了全世界,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智慧。

5、配套是一种大智慧

越是聪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比如,找到一枚钉子,但无法打进墙去……聪明人,总是去找一个锤子或者石头,然后把钉子打进墙去,尽管,找锤子和石头是需要花功夫的。可惜的是,如今,愿意花时间找锤子和石头的人很少,不懂得“配套”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是笨人。

6、教育者之美在于气韵宛转

一个人有气场,就是指这个人的能量在扩散、传递给周围的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能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可以说,“气”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在教育上,却很少人引用这个概念,其实,从某个角度上看,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运气、然后收敛 为一股平静之气的过程。气顺则人顺,气和则人和,人都是在一种生动的气韵中生活、成长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种气韵生动的“场”,是孩子的心灵得以滋养的 惟一途径。甚至可以说,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涵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收敛为一股气息、气韵,首先要从人的心情谈起,因为心是“气韵”的生发之源。所谓心情,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之外在展现,因此,人也可以从把握人的情绪角度,理解人的心灵。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

对于教育者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人的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成令人生厌,教育者之美,也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关尹子》中说:“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情感、情绪就像水流动时的波浪。人的意愿和愿望,就像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趋向,有一定的态势(动能和势能)。而“性”就是人的本能、需要,像水一样。教育者的美丽当如静水流深。

7、如何修炼自己的气场?

在浮躁与麻木之间,人的“现实”不是错,但“太现实”,就很容易迷失自我了。

因此,在我看来,人生需要有方向、需要有格局,然后不断提升自己,全面造就自我,修炼自己的气场。

饶宗颐先生讲到全面造就自我之道在于:忍耐+精进。

我的体会是:忍耐是感觉上很难受的事情,忍耐才能坚持到底,进而豁然开朗,忍耐确实是人最伟大的地方。而精进是人内心超越必然之路,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一天必然会实现飞跃、甚至飞翔,人的内在是螺旋式上升的。

1)关于忍耐。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另一半还是耐心。

忍耐应当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在佛教中,忍是属于自在的第一境界(戒)向第二境界(定)迈进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第三境界(慧)的前提。日本有一种传说中的奇门遁术——忍学,应该是忍耐学的一个实践版本吧。

学会忍耐了,心胸才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才能装下知识和财富。有人说,人的心胸是冤枉撑大的,不无道理。

就 我们常人而言,忍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我们坚决地和自己的欲望、快感做斗争,更需要一种异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与坚定意志。特别是在确定了一件事情,并 坚持到一定程度将要突破之前,会出现一种难以忍受的难过,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出现分化,忍耐到位的人,巨大的快感会不速而来,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种从未 意料到的欢喜,欢喜在拐角的地方!没有忍耐到位,就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很形象很准确。

2)关于精进。

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忍受超过半小时以上的孤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精进是分阶梯的,阶梯是人内在精神生长的基本过程,也是基本规律,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阶,第一阶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精进之道,在于修炼自身的气息与气场以及状态,不断的精进,将不断提高自身内心世界丰富程度,在我看来,精进的途径无非是,内省与感悟,内省是扩胸运动,使人有智慧,而感悟是益智运动,感悟后的东西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

普通人也许能借势赚点小钱,但很难成为大佬

@何夕:告诉大家一个扎心的事实: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屌丝逆袭。普通人也许能借势赚点小钱,但很难成为大佬。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大家都知道 AT 二马出身不一般,王兴等小巨头创始人也是富二代出身…… 貌似穷苦出身的大佬就刘强东了。

但其实刘强东其实并非穷苦出身的农家子弟、而是商人之子,他父母是跑船的个体户,家境不差 —— 1996 年为了还债,跟父母借了 24 万元。

刘强东上大学,“当年全村凑了 500 块钱和 76 个鸡蛋” 之类的说辞,大概率是京东对刘强东的人设塑造和宣传手段。

电商做得是 TO C 生意,需要讨好目标客户。京东依靠 3C 产品起家,目标客户多为普通男性,把老板塑造成草根出身,很容易获得这些人的好感。

包括阿里也是,马云在名声没有坏掉之前,公开演讲是非常注重赞美女性的。因为阿里是靠女装和化妆品等起家,目标客户多为女性。

你可以去刘强东接受采访时对行业的理解和阐述,深刻且有预见性,普通出身的农家子弟根本不可能有如此见解。事实上,刘强东祖上是湖南在长江跑船的,自己有一只小船队 (这也是他父母下海跑船的原因),富裕且有知识 —— 所以刘强东在接受外媒采访,被问及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时候,他归咎于自己的基因。

能够从底层成为大佬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祖上有积淀 (不一定非得是钱,而是教育和思维方式等),只是由于各种原因 (比如公私合营等) 而导致家道中落。

比如曹德旺、宗庆后等,你可以自己百度下,他们父辈和祖辈都是什么人、当年做什么的。

综上,如果你祖上三代都是普通人,当然有可能抓住机会赚点小钱,但很难成为大佬 —— 后者需要文化积淀和容错能力,任何人却都不可能运气一直好下去。

@何夕:接上条,这就涉及到对公平的定义了。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无论中外,貌似都不太认同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看待公平。

比如很多年前的那个梗,“我努力十四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其实就是在控诉起点不平等;包括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生在罗马”。

但是,别人是富二代、你却是普通家庭出身,难道不是因为别人的父亲当年在冒险或者奋斗、而你的父亲当年却没有吗?

无论你认同与否,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独立而割裂的个体,都不得不是历史的个体,需要承载上一辈带来的无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或者财富。

换位思考,如果你发达了,会尽你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会动用自己的人脉给孩子铺路,会给孩子提前准备婚房吗?如果你会如此,为什么不让别人这么对待自己的子女?

很多短期看起来不那么公平的,长期来看其实都是公平的,包括父荫。从长期来看,其实是公平的,因为即使起点高的富二代,也很容易在政策、产业瞬息万变中突然阶层大幅滑落 —— 凭运气赚到的钱、早晚会依靠努力亏掉,这也是公平。

拉长时间线来看,均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

包括人种之间的智商高低,这在西方是禁忌,因为涉及种族主义。比如犹太人平均智商最高,东亚人智商较高,然后是白人,最后是黑人。

事实上,平均智商最高的犹太人,其实是指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而不是所有的犹太人。其他分支的犹太人智商并不出类拔萃。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智商之所以高,原因他们祖上 n 代人都是放贷的 —— 如你所知,犹太人没有祖国而是客居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基督教国家。这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居民的利益,不允许犹太人这些外来人拥有土地 (没法干农业这个当时主流工种)。

另一方面,当年教会和有钱贵族有大量资金需要保值增值,保值增值主要依靠放贷,而基督教教义又不允许放贷 —— 但犹太教没有这个规定。所以犹太人就慢慢掌控了放贷业务,并在西方古典文学成为负面角色。

而要做好放贷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数学好,其次需要识字并具有不错的写作能力 (签订合同契约),最后还要有见识和判断力等 (是否贷款给这个人,能否收回贷款)。你会发现,这个职业需要非常强读写、社交、判断力、商业敏感等能力。而当时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文盲,读写能力掌握在教会等少数人手里。

也就是说,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做放贷这份工作,本身就比当年大部分做普通农民的欧洲人,聪明得多。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N 代人都只能做放贷这份工作,相当于将读写、社交、判断、商业敏感等能力一代一代传承和积累下去…… 所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而不是所有犹太人) 以极小的全球人口占比,获得了大量诺奖。

非洲人为什么整体上智商相对最低,因为非洲的自然条件太好了。阳光雨水都非常充沛,根本就不需要耕种,随便摘个果子、打只兔子,就能吃饱。所以,非洲人也就没有发展出跟农更相关的复杂能力。

说到底,不同种族之间的智商差异,也是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看,积累的结果。但同样,这种差异如同代价之间的差异一样,不被认可。

你说种族之间的智商差异,就是种族主义;你讲代际之间的财富资源差异 (富二代 vs 普通人) 也不讨喜,因为各国都有遗产税等着他们。

总之,公平的维度从长期到短期:种族 > 代际 > 过程公平 > 结果公平。

貌似我国官方对公平的定义,在 “过程公平” 和 “结果公平” 之间,而且最近几年不断向结果公平倾斜。

我写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

千万别再问我,在…… 的背景下,普通人应该怎么办了。 ​​​

人都是 “历史” 的人,逃避不了原生家庭和祖上 (财富认知文化积淀思维方式等) 的影响。你能比祖辈父辈上升一个阶层,就已经完成你这代人的任务了;由你的下一代接过你的大旗,继续攀爬……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用历史思维看待竞争和阶层晋升,试图一代人一步登天、本就是不现实的,也必然造成巨大焦虑。

金庸留下了一个怎样的江湖?

三年前的今天,许多人都感慨这是 “一个时代的终结”,认为 “武侠小说、武侠片会持续衰落”。但近几年,依然有不少 00 后把金庸的武侠小说看作经典,在知乎、豆瓣等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喜爱,分享自己的解读。

这让我们好奇,现在的年轻人,究竟如何评价和理解金庸的武侠?他们喜欢金庸的哪些作品、哪些角色?和平年代,年轻人的武侠观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DT 财经联合塔门发起 “当代年轻人‘金庸成分’大调查”,并根据回收到的 1768 个有效样本,完成了这份《当代年轻人 “金庸成分” 报告》。其中,90 后 (27%) 、95 后 (27%) 和 00 后 (18%) 占比最多。

欢迎一起来看看,年轻人眼中的金庸武侠江湖。

#01

年轻人还会看金庸武侠吗?

金庸武侠小说首次面世,至今已经过去 66 年。

1955 年,当时还在《新晚报》编辑副刊的金庸,经过几番纠结,开始尝试在报纸上连载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不料很快就引起轰动,金庸武侠的传奇江湖就此开启。

梁文道曾以为,金庸只是他们那一代人少年的回忆。但从数据来看,金庸的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欢。

在我们的调研中,9 成以上的人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或影视剧。而且男女都爱看,看过金庸武侠小说或影视剧的男性和女性比例相近,接近 1:1,打破了 “男看金庸,女看琼瑶” 的说法。

12

从年龄段来看,80 前自不必说,年轻时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出版之时。

从 80 后、85 后到 90 后,他们对金庸的小说、影视剧也十分熟悉,看过的人数占比都接近 100%。每天在课堂上、被窝里废寝忘食地偷偷翻阅借来的武侠小说,或是回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最新一集电视剧,曾是他们的青春回忆。

尽管年龄越小,没看过金庸作品的比例越高,但依然有9成以上95后看过金庸武侠小说或影视剧,00后则接近8成。

尽管年龄越小,没看过金庸作品的比例越高,但依然有 9 成以上 95 后看过金庸武侠小说或影视剧,00 后则接近 8 成。

可以说,当初金庸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不仅到今天依然受用,而且喜欢这些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

#02

年轻人喜欢哪一部金庸武侠作品?

从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初,金庸一直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直到 1972 年金庸宣布封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中涵盖的 14 部小说,再加上一部《越女剑》,就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全貌。

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基本以《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为主。

数据显示,这 6 部作品不仅是金庸所有作品中传阅最广的,也是最受欢迎的。其中,《天龙八部》名列 “最多人喜欢的金庸小说和影视剧” 榜单第 1。

但时代变化,每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白月光。

但时代变化,每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白月光。

在 00 后眼中,《天龙八部》只能屈尊第二,《神雕侠侣》才是 yyds。95 后、90 后和 85 后,则把《天龙八部》奉为经典。80 前更是大不同,不仅最喜欢《射雕英雄传》,对《鹿鼎记》也十分欣赏。在其他年龄段中,《鹿鼎记》都排名第 6,在 80 前的榜单里却跃居第 3。

不同年龄,对金庸武侠人物的喜爱也不同。

不同年龄,对金庸武侠人物的喜爱也不同。

总的来说,令狐冲、乔峰、杨过、郭靖可以被称作是 “金庸四大男神”。无论是 00 后还是 80 后,金庸小说和影视剧中最喜欢的男性角色都离不开这 4 位。

再具体一点来看,00 后最喜欢放荡不羁、对爱情忠贞的杨过,95 后最喜欢希腊悲剧式人物乔峰,牺牲小我,成全大局;90 后、85 后、80 后和 80 前则最喜欢潇洒自由、退隐江湖的令狐冲,其次是乔峰。

出生于 93 年的吴雨 (化名) 告诉 DT 君,小时候他就最喜欢令狐冲。“他武功高,但是不争不抢。后来任我行用他和盈盈的爱情逼迫他继承日月神教魔教教主,他也不畏强权,不妥协,最后成为了自由的隐侠。”

同样武功高强但随和善良的张无忌,和翩翩公子段誉,也受到00后和95后的喜爱,分别位居第5名和第6名。

同样武功高强但随和善良的张无忌,和翩翩公子段誉,也受到 00 后和 95 后的喜爱,分别位居第 5 名和第 6 名。

00 后还偏爱亦正亦邪的人物。作为《笑傲江湖》的代表人物之一,东方不败首次上榜最受欢迎男性角色的前 10 名,排名第 9。

至于 “金庸四大女神”,几乎由小龙女、黄蓉、赵敏和任盈盈 4 人包揽。00 后最喜欢温柔但坚定反抗世俗礼法的小龙女,80 前和 80 后最喜欢机敏聪慧、样样皆通的黄蓉;95 后、90 后和 85 后更偏爱直爽坦率、勇敢追爱的赵敏。

郭襄、阿朱和王语嫣,也受到全年龄段的喜爱。

一个有趣的趋势是,在所有年龄段中,越年长的人,越喜欢温柔贤淑的小昭和双儿。 越年轻,越喜欢因爱生恨、努力成为峨眉掌门的“坏女人”周芷若。

一个有趣的趋势是,在所有年龄段中,越年长的人,越喜欢温柔贤淑的小昭和双儿。 越年轻,越喜欢因爱生恨、努力成为峨眉掌门的 “坏女人” 周芷若。

在 80 前心中,小昭是排名第 3 的 “金庸女神”,双儿排名第 7,周芷若作为《倚天屠龙记》的重要配角,甚至没有挤进前 10。但在 00 后最受欢迎女性角色排行榜里,周芷若排名第 5,小昭跌至第 9。而在 95 后的排行榜中,双儿跌出前 10。

《好奇心日报》曾采访 “六神磊磊读金庸” 的作者王晓磊,他认为金庸的作品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句话中,分别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由此延伸出两大类不同的人物。一类是有着家国情怀的大侠,如郭靖保卫襄阳城、乔峰断剑自尽玉门关;另一类是被权力、爱情、复仇等扭曲的人,如东方不败、周芷若、阿紫、林平之等等。

可以看到,尽管年轻人依然敬佩为国为民的大侠,但对第二类人物的共情也越来越深。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03

为什么年轻人对金庸武侠作品的喜好发生了变化?

年轻人喜欢不同的金庸武侠作品,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接触金庸作品的方式不同了。

调研结果中,80 前有超过 9 成的人都是通过原著小说了解金庸武侠,通过影视剧的虽然也有,但选择的比例不高,大约一半。从 80 后到 90 后,人们通过影视剧了解金庸武侠的比例不断上升,超越原著,成为当时的年轻人了解金庸的主要方式。尤其 90 后一代,有 92.3% 的人都是通过荧幕走近 “江湖” 的。

与此同时,选择游戏的比例也不断上升,成为80后、85后乃至90后了解金庸武侠世界和人物角色的另一维度。而00后了解金庸武侠的方式比较分散,通过影视剧 (57.7%) 、原著小说 (49.2%) 、各大媒体的新闻和评论 (22.1%) 等方式的都有。

与此同时,选择游戏的比例也不断上升,成为 80 后、85 后乃至 90 后了解金庸武侠世界和人物角色的另一维度。而 00 后了解金庸武侠的方式比较分散,通过影视剧 (57.7%) 、原著小说 (49.2%) 、各大媒体的新闻和评论 (22.1%) 等方式的都有。

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最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人们只能通过阅读报纸,追更金庸武侠小说最新的连载。后来集结成册,出版成原著小说,让不少年轻人如痴如醉。

到了 80、90 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衍生电影、电视剧越来越多,曾经在纸上对 “江湖”“大侠”“武功” 的天马行空都变成 “现实”。而从 90 年代初开始,一些游戏公司买下金庸 IP 的游戏版权,陆续推出单机游戏、端游和手游。2002 年的单机游戏《天龙八部》就因为画面精致,游戏体验丰富多样,被誉为当时武侠单机游戏的集大成者,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

林林总总,这些衍生作品都为年轻人构建起一个更为真实的 “理想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生活。

尤其是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近年来,金庸武侠的魔改剧越来越多,豆瓣评分基本低于 5 分。但不少经典版本都是年轻人的童年回忆。

95后张牧之 (化名) 小时候就看过不少金庸武侠电视剧,对经典版本的演员都了如指掌,“黄日华和胡军饰演的乔峰都不错,正气又坚定;陈浩民演段誉,风流倜傥;高圆圆和贾静雯在同一版《倚天屠龙记》里扮演周芷若和赵敏,让书里的角色更立体了。”

95 后张牧之 (化名) 小时候就看过不少金庸武侠电视剧,对经典版本的演员都了如指掌,“黄日华和胡军饰演的乔峰都不错,正气又坚定;陈浩民演段誉,风流倜傥;高圆圆和贾静雯在同一版《倚天屠龙记》里扮演周芷若和赵敏,让书里的角色更立体了。”

“当然,年轻时的邱淑贞、黎姿、林青霞太美、太惊艳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常常把她们以前的影视剧照翻出来,豆瓣上也能看到不少帖子在欣赏不同金庸影视版本的演员。”

#04

从现实生活来,最终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整体来看,现在的年轻人依然会看金庸的小说或影视剧,只是相比较之前有些变化。看的人数比例会低一些,对人物的偏好也不太一样。

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类型的网文崛起,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了。

根据调研数据,那些没有看过金庸武侠作品的年轻人,平时最爱看现实、科幻、悬疑、都市和历史类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其中,男性更爱看军事、历史,女性更爱看言情、耽美。

另一方面,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不一样了。

面对 996 和内卷的挤压,他们被 “效率” 和 “方法论” 推着走。“悬浮” 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怎么办。

于是,小说、文学、影视,就成为人们的喘息之地,甚至是 “答案之所”。

人们带着现实生活中的想法和困惑走进文学,试图在文学中找到指导方法,找到自己的理想人物,然后将它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未来的方向。

调研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除了性格魅力大、武功高强有才华、人生经历丰富、道德品质高尚以外,“想成为该人物” 也是年轻人喜欢一个武侠人物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动荡的年代,人们更想成为像乔峰、郭靖那样保家卫国的大侠,而今天的年轻人更想成为像令狐冲一样,随性而活,自由自在。

网络爽文固然也是一种纾解情绪的办法,不少男频爽文都脱胎于武侠小说,加入穿越、修仙等“开挂”元素。但大部分时候,它们更像是一种麻醉药,只有片刻的快乐,缺乏现实参考意义。

网络爽文固然也是一种纾解情绪的办法,不少男频爽文都脱胎于武侠小说,加入穿越、修仙等 “开挂” 元素。但大部分时候,它们更像是一种麻醉药,只有片刻的快乐,缺乏现实参考意义。

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包罗万象。有不同时期的侠义观的转变,也有不同人物成长经历的变化。虽是虚构,却呈现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价值观。

正如作家马家辉曾说,“金庸作品不仅是文学上面的阅读的经典,更是华人文化符号里面有待去发掘的、使用的资料库。不管你是哪一类型的中国人,哪个时代的中国人,你都可以在金庸作品里面看到你的影子、朋友、爱人。”

我们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侠、义、情”,但无论是什么,年轻人都不会停下脚步,追求自己心中的 “理想之国”。

向金庸先生致敬。

来源:DT 财经 微信号:DTcaijing

什么时候家人让你觉得心凉?

女儿说,我的家产不跟她和她哥平分就不给我养老时,最寒心。

上网之后发现这种嘴脸的子女真的还不少。

我把你养到 18 岁换不来你的养老,我花 10 万把你从大学供出来换不来你的养老,现在,我还必须把我一辈子千辛万苦积攒的家产分你一半,才能换来你对我的养老。除了觉得悲哀,没别的感受了。

我就想问一下我们的子女,父母有没有处置自己私有财产的权利?还是说我们的子女已经想当然的把父母的私有财产当成了自己的个人财产囊中之物?父母处置自己私有财产时,还需要听取子女的意见?笑话!

小时候,女儿就远比她哥要皮的多,学习不好好学习整天就想着玩,可我该给俩孩子的学习资料、教材都是一式双份,一个有另一个也必须有,从没有说过对哪个另眼对待。然后她哥把买的卷子都做完了,她把炫舞练到满级。从小到大我没打过孩子,也没说过让她向她哥学习这种话(虽然她哥确实值得她认真学习),从来都是好说歹说和她沟通讲道理,不听。

我为什么知道这游戏?就是我想了解她,尝试和她交流沟通,于是就关心她的一些东西,发现除了游戏,她还爱玩微博,真的,很爱很爱玩,感觉周末在家她能什么都不干抱着手机刷一天微博。我觉得我该给的能给的都给了,她自己学习不行考上个烂大学这怪谁?她哥大学学费贵一点,她学费便宜她都要和我闹,让我把和她哥差的学费补给她!行,可以,我把女儿养成了我自食苦果,补就补我活该,不说啥了。

我自问从小到大没亏欠过儿女什么,就怕俩孩子说我偏心对他们成长不利,连他们上大学的生活费我都一视同仁尽可能多给,而不论当地消费水平的差异。然后,地方消费水平低的女儿总给我抱怨她生活费不够,我就纳闷她那些钱花哪了,一提让她有规划的消费,她就说我宠她哥;而消费水平高的儿子,每个月生活费还有结余,寒暑假时还给我买一些小东西(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 0.0)。俩孩子上大学区别太大了,女儿学期期末把钱花的精光,就连回来的机票还得给我另外要钱;儿子上学拿奖学金,我基本上就没怎么为他的生活费操心过。我说给买机票让回来(给女儿买机票了给儿子就得买,一碗水端平),儿子说不,他要坐火车回来,省钱。

俩孩子结婚时的钱,我也尽可能做到给的一样多,绝没有说是让他俩为对方出钱这个道理,因为子女结婚是我这做父母的责任。从他们大学的志愿,到他们各自的婚姻,我都没有替他们做过决定,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因为我知道我哪天嗝屁了他们总要自己开始决定一些重大的事情。然后现在,我特么还没挂呢,女儿就惦记上我的财产了。

我发现女儿她已经魔怔了。现在是只要我给她哥什么东西没给她让她知道了,她就要说我 “重男轻女” 什么的,然后给她东西时候她照单全收,却绝不关心我是不是也给她哥了。我真不明白她怎么有脸说?

儿子现在在外地上班工作忙,还不忘每天给我打个电话(实话说有时候我着急看电视都烦了),说长说短先不论,就是每天都还记得家里有个他爹妈在,只要放假了就往家赶,我都不让嫌浪费钱。女儿就在我们本地上班,坐公交就能来看我,现在已经半个多月没露面没电话了。大家都忙我也理解子女生活不易,可这和生活没关系,这就是纯粹的上不上心。

你们说我应该对谁好?我已经做好有法律效力的遗嘱,我过世后,我的所有遗产包括不动产在内,都归儿子所有,女儿她一个子都得不到。我要真让你和你哥分的一样多,我觉得这对你哥很不公平。

她哥劝我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毕竟那是我女儿他亲妹妹,再怎么样也是血亲。我不这样认为,不认这女儿就是了,这地球,谁离了谁都照样转。我查过,法律可没有 “只能成年子女和父母断绝关系,父母不能主动和成年子女断绝关系” 的规定。绝情吗?子女绝情的时候谁来指责子女?怕是会去扒子女绝情背后的原因继而骂父母一句 “活该” 吧?轮到父母 “绝情” 时,就是真的绝情了,就没人关心是不是子女让父母哀莫大于心死了。

实话说,她要不现在就争家产,将来看在你我今世亲人缘分上,不论你好也罢坏也罢,或多或少我都会给你留点东西,自己孩子嘛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你这样,我就只好让你一分钱都拿不到。为了这点破家当闹的跟泼妇一样,她不嫌丢人我嫌丢人。

我看网络上子女对父母这架势,很可能还会让我反思自己为什么养俩孩子,儿子养得好女儿养成这样子。感情我们的子女都特么没脑子自己分不清什么好什么坏?子女自己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父母没提醒吗?然后自己被影响思想发生变化,开始怪父母?不要说我不讲感情,既然子女能这样,那咱就在商言商,不要谈感情的事。

现在网络是年轻人的天下,50% 的网民年龄在 30 岁以下,在网上子女怎么可能说子女不好?而我们的父母怕是不会上网的远比像我这样会上网的多得多得多。别的先不说,我希望我们的子女能够清楚明白的告诉自己父母,他们有权处置自己所有财产,他们就是把自己所有财产给街上素不相识的乞丐,子女也不能置喙。给不给子女另说,希望我们子女能够教会父母让父母明确这一点。

希望我们的父母在处置自己财产时认真考虑,想清楚。现在的子女,有时候还没花钱雇的护工靠谱。在中国,你花 10 万含辛茹苦把孩子供出大学时,你的子女正惦记着你的财产,正在说 “天下父母皆祸害” 呢,这就是中国父母目前面临的现状。

我想劝我们父母一句,子女对你好还罢了,不好也不必太痴心死皮赖脸生怕他们过不好。相信我,父母离开混蛋子女只会过得更好不会变差的。记住,至少在财产上,一切以是否对父母好对父母有利为衡量标准,对你好的多给,不好的且省省吧。不要再以 “子女利益最大化” 做为标准衡量自己的生活了。

父母自己的家产,就尽量拿着自己花了。我们的父母挣钱是不容易,可花钱还不简单?欧洲去一趟,日韩浪一圈,巴西也还没去过,多去国外转转多好?自己的钱自己花难道还不占理?估计只有在中国才可能不占理吧。

之所以有这个事,是那天他俩刚好凑一起来看我,说话说到养老这事了,我就给他俩说,将来只要我胳膊腿能动弹就不招呼你们,你们该忙自己的忙自己的,一旦我瘫到床上屎尿齐流的时候,你俩再忙都得管我,谁条件好多看一下我条件不好算逑,糊里糊涂把我混下世就行。然后,我亲女儿就让先把财产平分了再说,这才直接促使我下定决心做出一些决定。

她说这话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虽然她什么德行我和她哥都知道,可也没想到她能说出这话。我当时气的,感觉一腔血直冲脑子,憋了半天说不出话,晚上喝汤手还抖,舀一勺全还给碗了。感觉,唉,真的特别没劲。你能信她现在还跟我计较她哥和她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比她多的学费的帐?就算我上网有年头了,我本来也不信的。

她这算是超生,光罚款前后就交了两次,出生时收了一次,后来又说政策变了让补缴了一次,那时的几千块啊!没办法,谁叫是我孩子,然后就这么养大了,结果我这真是还债来了。其实她小时候还挺好的,最少我跟她讲道理,她能静静坐那把话听完,现在,别说我这了,我只要跟她一提让她把钱省着点花她就急。你将来还有孩子要养,就算不要孩子生个病怎么办?不听。

几十岁的人了手里还没点存款,出什么大事就找我和她哥借钱,她哥也有一个家要养活能有几个钱?好嘛,那就我借她,我是想着,她在我这借不下还会去外人那借,向外人借还不如我直接给她,就算她还不上好歹咱自家人什么都好说,咱家的人腰杆要硬不能落别人闲话。这倒好,借出一个平分家产。她真就跟那十几岁青春期小姑娘一样,好话赖话分不清,吃今不管明,总说我偏心,难道我非得看着她花钱如流水还一个劲夸她给她钱支持她才算不偏心?多少岁的人了你?

说点偏激的话,就像有些子女后悔怨怼父母让他 / 她降临到这个世界一样,我坦承我有时也后悔过,毕竟儿女对比在那放着装看不见不可能的事,但往往只是一闪念,谁还没点负面情绪,可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再没记到心上,以后该怎么样对她就怎么对她,直到她这次这样,真的寒心,这是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后悔。

以后,她过她的我过我的,她日子好坏和我都没关系,包括借她的钱,我不要了,好了不沾她光坏了也别找我更别烦她哥!她到现在还没拎清,她即便再找我再无理取闹,在我这她这个理都是顺的,可她找她哥在她哥那闹她根本没这个理,这个道理她现在都不懂。

对女儿,你我的亲人情分就到此为止。我现在、将来都不用她管,她不给别人借钱叫人家下眼观看她,能把她自己日子过囫囵就好。

对儿子,你把你日子先过好。只要我在,你妹她不用你管,她是我的责任。我下世了,你得替我管她。不论她是依然怪我还是骂你,她要还今天花明天的钱吃今不管明,你不必多管给她口饭吃别叫饿死就行,有你一口就有你妹一口;她要慢慢知道过日子了,你就帮她把日子往圆的过。

不为别的,就为这世上她就你一个亲哥,你也就她这一个亲妹妹。就是苦了我儿了。

我把我作为父母现在能做到的做到,至于她将来日子怎么样,看她自己了,我眼一闭什么都不知道。好,她不必谢谁,坏,也不要怨谁。

我这人心气高,可这父母做的挺失败的,唉。

小时候,我就怕女儿心思细腻多想,所以格外注重她,对她绝对比她哥小时候好,我也知道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一听女儿说我在哪哪重男轻女了,我就跟抗日时那伪军见了小鬼子一样,赶紧诚惶诚恐的给补上。结果,我越怕什么,她就越往我怕的方向发展,直到现在养成了扳不过来,唉。她当初要是个男娃,那也不存在什么重男轻女的问题了,男娃嘛,一天打两顿怎么着都教好了。以前儿子还说过我重女轻男,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跟女儿头一回说我重男轻女时一样,忐忑不安,仔细瞄了瞄这兔崽子,看上去像是开玩笑才放心。

儿子老早就叫我过去跟他过,依我意思,我真不想去。倒不是儿媳妇不懂事,儿媳妇是个讲理的人,当年小子结婚时人家对房和彩礼没什么要求也愿意嫁过来,这是小子和我的福分。再说儿媳妇这我也看得开,我又没生养人家,我将来瘫到床上,人儿媳妇只要做到儿子照顾我时,她能端盆水搭把手,这儿媳妇就不错算尽到责任了,要是能和儿子一起照顾我,那是我前世烧高香。其实是我自己不想去。人一多矛盾就多。像我们这种老家伙在现在这社会老了很多都是猪嫌狗不爱的,坐个公交车腿脚慢几步年轻人嘴上不说心里怕是都要埋怨的。我又还没老到胳膊腿动弹不了,我自己房子自己住着不比住他们那自在?干嘛非跑上门去讨嫌看你跟你媳妇脸色?

现在想想算了,去就去吧。我把你养大,你尽一份心,这是成全你也是成全我。但我跟儿子挑明了,你将来要变得跟你妹一样分家才养老,以我这气性,快赶紧麻利的给我有多远滚多远。我就是死了臭了你俩把我撂野地叫野狗拉走,我把家产全捐给国家也不要你俩这种东西养老,什么玩意。父母是让儿女养老,不是求儿女养老,更不是让儿女给自己气受的。

以前吧,我比较贪图这个亲人情分。现在经过这事我也看开了,就像现在流行的 “父母养子女是本分,子女养父母是情分” 一样,子女养我我受着,不养我,我就找个专业点的护工,你把我送下世我房子钱都归你。给房给钱也没护工愿意的话,房子钱捐给国家,我自己就赶在动不了之前一瓶药也就去逑了。

我不是那种永远放不下子女的父母。我们有些父母,孩子都工作了,过得不好,宁愿自己夏天不敢装空调也要贴补子女,我不是这种父母。皆因你舍不得装空调,末了可能还要被儿女说 “我又没让你不装空调”,这是何苦?从我这来说,子女过得不好,我会贴补子女,但我也会给自己装空调。而你要是自己吃喝玩乐过得不好,那是你活该,我没义务为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享乐消费买单。我是你父母,不是你的提款机,我的钱是用来帮你度过生活难关的,不是用来让你买名牌包包出去炫耀的。我清醒的明白,我们的子女往往不会像父母一样,当父母有难处时以不给自己装空调来贴补父母。这不是说子女不好,这是人性使然,子女未来做了父母,他们的子女也会这样对他们,而他们,也会用被他们子女认为是 “自我感动” 的方式对自己的子女。我觉得,做父母的要有一个 “对自己好点” 的意识,至少不要总觉得 “孩子没过好是自己欠孩子的”,这种意识不要有。现在又不是我们那时候,翻遍整个家钱就那么多必须得花到刀刃上,那时苦就苦吧毕竟还要养崽崽。现在条件都慢慢好了,没必要再苦着自己,不是苦着自己不对,而是现在的子女变了。

现在的子女嘛,记仇不记好。

你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大学子女是记不住的,还要说这是你自愿的是你的义务,说这叫 “父母的自我感动”;

你看子女不用你的钱学习,却拿你的钱出去一顿饭几百上千的吃,再想想自己天天吃素心里委屈冲子女发火,我们的子女立即就把你发的这一次火记住了。

以我对中国子女的观察,我们有些为人子女者,他真的会有一种 “父母是求我给他们养老” 的思想意识,养老成了他们从父母那获取更多利益的威胁工具,而有些父母因为心软拎不清,明明家产颇丰足以自我养老却贪恋所谓的儿女亲情,遂只能任子女宰割被子女横挑鼻子竖挑眼。关键是,你对你的子女有情分,你的子女却只对你的家产有感情!这种情感错位下的父母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怕只能郁郁而终了。还有一种子女,他喜欢窝里横,在外他比谁都乖和气的不得了,比如在公司老板批评他他屁都不敢放,但回家后,立即摇身一变成大爷,在家里稍不如意便肆无忌惮指爹骂娘。

常在新闻里看到当爹妈的打官司向子女要养老钱,其实要搁我以往的性子,我才不要你按月给赡养费,我也不要你还什么养你花的钱,更不会要你的感情,你只要天天回来给我做饭,连做 15 年就行,一天也不要三顿饭,两顿就行早饭不做,我怕你没办法像我在你幼时上学给你做早饭一样,在我 6 点晨练之前起床做好。但是,一天两顿饭里,头 3 年你要做成流食,温度要是婴儿能吃那种,后 12 年我注重口味,今我说你饭咸明儿你得少放盐,明儿我说你饭不辣后你得加辣子,后我想吃回锅肉你要不会得去学。(川菜是真的好吃)等你做够 15 年饭,咱俩两清互不相欠。这要求不过分吧?可现在,我真的不这样想了,只要不是确实养孩子养的身无分文的父母,如此耗下去,真的不值得。

这世界发展变化太快了。我自认都算很潮的能和孩子聊得来的老家伙了,然而即便我再努力融入年轻人,再与时俱进也跟不上你们的想法。即便我再学习年轻人的那一套,代沟依然存在。比如对我说超生罚款的理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什么意思,而年轻人就有不同的看法。老人,终归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

父母种什么因确实要得什么果,我们的子女往往也不吝于让父母获得这个结果,但希望我们的子女也能够了解,子女种什么因,也是同样要得什么果的,即便这个果不是你父母给的,社会也会给你这个果。

来源:知乎

考公怎么突然那么热了?

国庆的时候,跟以前同学吃饭,说起来说是我们班的另一个同学,毕业后辗转反侧,先出国,后来回国去了大厂,现在去当了公务员。

这事让我非常感慨,因为我大概是十年前毕业,我毕业那会儿,大家最热门的三个选择,就是 “出国、去软件通信相关大厂(那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太出现),考公”,考公排在最后,是因为大家普遍没法接受那种一眼望到边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考公。

这不别人正常选其中一条路,他倒好,把三条路选了个遍。写这篇文章前,我还专门给他打了个电话,了解了下他到底啥心态。

他的心路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他自己出生在一个二线公务员家庭,生活条件比大部分同学都要好一些,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做父母那样的人,不能把有限人生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上,所以大学好好学英语,毕业后就去了美国。

在美国工作几年后觉得很没意思,收入倒是比国内高,但是确实没意思,后来萌生出了 “要不回国” 的想法,仔细想了想,发现回国确实不是一个差选择,后来干脆回国了。

回国后进入某通信大厂,干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快要到头了,因为惊讶地发现通信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后半期,更郁闷的是,后边不断有人涌入,行业整体处于稳态,他又不太能升的上去。

再加上有段时间他怀疑自己被各种新闻 app 的算法盯上了,天天各个平台给他推各种让他不爽的消息,类似,《35 岁的老男人,如果没啥特别技能,在职场上绝对是狗不理的类别》,还有这种,《loser 回忆录:一年前我月薪两万被人叫 X 总,如今在美团送外卖》,总之时不时被这种新闻骚扰一下,忍不住点进去看看,然后平台给推的更多了。

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竟然对 “稳定” 有种深刻的渴望,而且父母也说已经替他打听过了,他学历高,四十岁想去考公都可以,要不去试试?

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很搞笑,后来越想越觉得不那么搞笑了,再后来去研究了下,发现跟自己想的也不太一样,再后来就彻底接受了,觉得也还不错。而且如果考了公,时间好像更充沛了,可以陪孩子。然后折腾了一年左右,好在学习能力还在,又有对口技能,本来觉得希望不大,竟然考上了,已经开始上班,感觉很好。

现在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有种看山不是山的感觉,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跟同事的关系,他在美国和一线大公司都呆过,发现跟体制内完全不一样。

在以前大厂里,几乎没有人准备在自己的岗位上准备干一辈子,毕竟你准备干一辈子,说不定过几年你们部门都没了,所以肯定跟同事的关系也就不咋样,不差也不好,大家都把彼此当做匆匆过客。

但是进了体制就不一样了,大家瞬间就意识到周围的人要打好多年交道,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一起混,升迁什么的也没那么竞争激烈,毕竟很依赖资历什么的,需要慢慢熬,竞争压力很小,所以感觉单位里温暖的多。

更重要的是,工资也跟自己以前想的不一样,本来以为从大厂去当公务员,收入得掉一大截,后来发现不至于,主要是因为体制内工资只是一部分,一年下来在工资基础上翻两三倍很正常。

感受到了体制的温暖后,他突然明白了为啥之前有年薪百万的基金经理考上证监会的公务员后果断跳过去了。

我在微博和头条上也聊过几次此类话题,中间有不少小伙伴参与分享,我也了解到一些,所以再往深里说一下。

首先很多人没注意到,互联网上被提及最多的群体,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互联网一线大厂员工,还有设计院,本身都是中国最靠前的一群人,也就是极少数人,比如公务员看着队伍庞大,其实每年录取一两万人,去年算比较多的,2.4 万人,码农队伍就更别说了,看着好像遍地码农,其实也没多少。大部分互联网人讨论月入三万白菜价的时候,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收入连五六千都不到。

但是互联网人、公务员、设计院这些话题现在在网络上这么频繁,跟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严重不相关,互联网上关于职业的讨论,基本上都是这些,给人感觉就好像中国 80% 的人都是做这些行业的一样。

主要原因是全世界的互联网,“发帖权” 都控制在这些人手里。大家可以看看各个平台的博主都是干啥的,大部分都是上边这些人,有学历,能码字,又有点见识,所以大家愿意围观,很少听说谁是 “农民自媒体”,或者 “厂哥厂妹自媒体”,导致中国人口中占比最大的那群人,在网络上处于禁声状态。

这也是为啥不少人在发现,在微博和网上达成共识的一些话题,一到生活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生活中的人跟你上的不是一个网。

也就是说,网络上关于职业的讨论,本身都是我国的 “头部职业”,也是我国头部人才们的选择。

而公务员这个职位,有点像国债在金融市场里的地位,比较保险,但是收益率也不高,大家有更好的选择,就会集中涌向那个领域,等到没啥好玩的,又会选择公务员。所以这些年整体是一波一波的。

最早是上世纪 80 年代,体制内是很香的,毕竟那时候体制外没啥岗位,大家还不明白将来路往哪里走,所以体制内是一个又安全又收益率高的选择。

到了 90 年代就不太行了,因为当时深圳那边有太多的神话传来,开饭店的,搞走私的,反正动不动一个礼拜赚体制内一年的收入,当时航天院有句话,“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这里边的钟山,就是我国红旗七号导弹的总设计师。

到了 2000 年之后的十年,我国开始给公务员涨工资,不过外贸也不错,大量大学生去了东南沿海,这十年可以看做是双头并进。

2010 年之后的十年,公务员就不那么热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开始暴走,淘宝时代也降临了,这些从业者动不动一年顶体制内十年,这谁能受得了。

但是到了这几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互联网增长空间没了,但是程序员却持续涌入,最后形成了一个让每个人都岌岌可危的状态,公务员的春天似乎又来了。

现在码农头部集团的收入高的吓人,比如今年鹅厂校招白菜价直接干到了 40 万,有些算法岗直接到了六七十万,你们能想象吗?二十刚出头,一年六七十万的收入,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法到这种状态的,第二集团收入就差多了。

更关键的是,由于人多,有些企业玩起了 “养蛊”,也就是开一个不错的工资,雇佣一堆人,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内,用变态的企业文化赶走绝大部分人,最后留下最适合的那几个,这样看着挺费钱,可是仔细一算,也挺划算。

被人才市场搞这么几年,一小部分人成了胜利者,但是这种胜利本身也是暂时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裸泳,本身就是一个 “跑的慢就会死” 的事情,而且这种奔跑不能停。

大部分人拿不到超额那部分收益,反而稳定性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毕竟大部分时候,“多数人的境遇”,就是我们自己的境遇。

回顾下这个历程,大家就明白了为啥现在很多北方地区老百姓对公务员有种莫名其妙的拜物教式的崇拜,因为现在的中老年,他们成长过程中,公务员一直都是最吃香最稳定最有效率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眼里,很多人理解不了月薪三千的公务员和月薪三万的码农,为啥父母那种中意前者。

主要是他们没经历过父母经历的,绝大部分父母们走过这几十年,他们看到了很多事,但是不太能说的出来,比如最基本的一件事,在中国过去四十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持续大火十年以上,只有公务员的热度能一直维持住。

你肯定纳闷公务员的工资低啊,可父母们不这么想,但他们又说不出来,不过医学院的人知道怎么描述,他们有个公式:

1.1 的 40 次方,等于 45.25。

啥意思呢?医院里每年如果涨工资 10%,从二十多岁开始上班,六十多岁退休,四十年收入会翻 45 倍,老人眼里的公务员也是这个逻辑,只是他们说不出来,最后总是憋出一句 “越老越吃香”。那别的职业就不能这样?上文也说了,市场大潮下,没啥行业能持续十年以上,不管你做啥,总会被从中间打断,失去连贯性,也就没法持续增值。

现在这种全民追捧公务员的状态,如果硬要评价好不好,如果我早些年,肯定会使劲批评这事,觉得大家太丧了,现在不那么想了,觉得对于个体来讲,公务员确实是个好去处,既然是好去向,那么多人去追捧,也就没啥可说的。

至于有些人总觉得清华北大去当公务员可惜了,这么理解也不对,发达国家文官队伍全是各国名校毕业生组成的,既然文官是名校生,那就得名校生先去当公务员,不然咋当文官?

我们这边管理十来个人的软件项目组都需要 985 硕士毕业生,还得从基层做起,先写两年代码,再经过反复选拔后才能做 PL,一个 PL 管着十来个人。那管理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这样 1000 万人口以上城市,不更得大牛逼吗?让一群糊涂蛋上,你们放心?所以名校毕业生去做公务员这事也正常,现代社会就得用专业人士。还有证监会,监控那些充斥着人精的金融机构,这就需要证监会里的人更牛逼,大家想想是不是?其他部门一个道理。

而且看现在的形势,应该是要往香港那种模式发展,一方面要高压反腐,另一方面提供保障和稳定,公务员越来越变成受人尊敬而且门槛很高的职位,这对社会来说也是好事。

不过也应该警惕,社会整体性的 “企稳” 本身就不健康,如果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都不去冒险不去突破,整个社会都会陷入明清那种稳定状态,稳定系统最后都会走向衰亡。

上文讲美国的时候,就讲到过,美国两百多年,其中有一百多年引领世界,靠的不是全部美国人,而是极度依赖一小撮极具创造性、突破性和进取精神的美国人,这些人创立了美国的国债制度,这些人研发出了原子弹和计算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其他人跟在这些人后边喝汤。

老百姓往哪个方向发展,并不是你跟他们说教就顶用的,关键问题是激励,也就是给钱,当然了,这里的 “给钱” 不应该是国家给,而是让市场去定价,而公务员这个职位,类似银行存款,如果存款利率太高,那谁还会去投资新领域,直接把钱放银行吃利息不就行了嘛。

所以公务员的收入应该是比社会中位高一些的,不过也不能太高,不然就会扭曲社会的价值判断,如果稳定还能获取高收益,那谁会去争取不稳定的收益?谁会去冒险?所以国家现在高压反腐,我理解也是这个思路,避免体制内获取超额收益。

文末还是要说两件事。

一件事是王思聪,曾经拿着五亿创业最后一地鸡毛,这种行为绝对不应该被嘲笑,还有人说小王去炒房就不会这么输惨了,说实话挺鄙视这种想法,无论如何不应该嘲笑合法创业的人,如果一个社会里,创业被鄙视,这个社会真完了,你们的儿女们也不会有啥出路了。

另一件事是罗永浩,他说还完 6 个亿要继续进军科技领域,一堆人赞美了他还钱的举动后,说什么 “甄嬛传”,又嘲笑了一番他要搞科技的事,也让人挺无语。

有时候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真是让人很惊讶,欠债还钱这事对于很多人来说竟然是一件超预期的事,他去搞科技这事更需要我们支持好不好。我对罗永浩倒是没啥感觉纯路人,不过确实碰见过几个人受他鼓舞去创业还挺成功的。对于创业者,你可以不买他们的东西,不过不要嘲笑,不然你的孩子天天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也会鄙视创业鄙视冒险,变成一个活在套子里的人。

总结下吧,追求稳定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嘲笑那些创业冒险的人,前者是我们的本性,后者是社会的希望。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

文 / 苒一

来源:新熵(ID:baoliaohui)

“希望是个可怕的东西,尤其对于他们来说。”

卢森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他当下的状态。

2019 年毕业于江西一所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卢森进了工厂的第一个岗位,是在流水线上打螺丝。

早上八点,工人们排着队到车间 “训话”,无非是一些打打士气、提提要求的内容。工作开始后,每隔两小时可以休息 15 分钟。女人们大都坐在工位上休息,男人们则有个好去处 —— 位于车间顶层楼梯拐角的吸烟区。

站或坐在那两层水泥台阶上,玩手机或闭目小憩,大多数时间工人们都十分沉默,偶尔能听到些许刷短视频的声响。卢森更喜欢倚在窗台边,他说,“这 15 分钟才是彻底自由的。”

15 分钟过去后,他必须要回到工位上打螺丝。要按照编排的顺序打,一整天都在重复这一个动作,每一天都在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时间久了就只剩下枯燥甚至有些莫名的 “痛恨” 和害怕。他没学到什么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往技术方向上发展,也不知道离开工厂还能做点什么,令他更害怕的是,变得麻木。看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卢森学到了一个新词 —— 体制化,他认为这个词很适合他。

一开始你恨这个围墙,然后你慢慢习惯它,最后你依赖它,这是体制化。“我好像离外面的生活有些远了。” 卢森说。

影片中,监狱中的老托马斯温和、积极,努力工作清洗自己的过错,50 年的监狱生活后,他获得假释。但出狱后,托马斯是那样的惶恐与不安,他已经无法回到高墙之外。自由给了他希望,希望带给他死亡。

“工厂里的大部分人都是麻木的,他们可能想过离开,但是离不开了。” 卢森想要走出这里,他说,“今年年底,我得好好考虑还能做什么。”

《中国青年报》教育学科部曾于不久前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共收到有效问卷 26596 份。调查发现有 63.97% 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此外只有 32.8% 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发现周围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

「新熵」所接触的在一线基层岗位工作的受访者,对工厂的描述多为环境差、收入低、枯燥、脱离社会,他们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工厂工人真实的生活现状,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再去往工厂。

  1

  那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生活

戎月的美容工作室开在某商圈内的一栋住宅楼内,进门靠墙的柜子上摆满各式各样的护肤品,大门正对的房间里放着两张美容床,地方不大,但干净整洁。每日,戎月在这里热情地招呼每一位上门做皮肤护理的顾客,并向他们耐心讲解日常护理技巧。

她已经不是那个刚从工厂里出来,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的小姑娘了。

三年前,中职毕业生戎月有些迷茫,抱着试一试和先赚点钱的心态,随大潮进了深圳一家纸箱厂。在那里,戎月明白了 “工厂不是她该去的地方”。

工人们每天起码要在流水线上待 10 个小时,重复 4 个动作 —— 盯产品、停机、剔除废品、开机。听起来这 10 个小时很难熬,但是在大多数工人的感知下,流水线上的时间是很好打发的。戎月说,“经常是早上 8 点机器开动,我低头开始工作,机器停下我再抬头已经是下午 6 点了。”

车间机器声能轰轰隆隆持续一整天,在流水线工人们很难与别人正常交流,时间一长,工人的分析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都会被慢慢腐蚀。戎月回忆,那些做了 20 年一线的员工,他们的眼睛基本都是呆滞的,当生产出现一些情况了需要他们分析,他们更多是会告诉你 “听从领导安排就好了”。

离开的念头是在一个凌晨产生的。

伴随着最后一个产品被送出流水线,戎月当天的工作终于结束了,拿起手机一看 “噢,已经是凌晨 3 点了。” 她打开手机中的手电筒往宿舍的方向走,自己手中的那一束光只能看到前方不到 5 米的距离,剩下的就是无尽的漆黑了。那是一种让人绝望的寂静,除了偶尔的几声蝈蝈叫。

恍惚中,戎月突然发觉自己已经重复这样的生活很久了。光阴似箭,在无限的重复与折腾中 478 天如一日,失去的又何止是时光呢。

离开深圳后,戎月来到离家最近的省会城市 —— 郑州。几番周折,她决定去学美容。可能是在厂里待久了,起初美容店老板与顾客的对话,她一句也听不懂。“那是一种痛恨自己没用,又无力改变的状态。”

戎月也没想到一年之后的今天,她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家店。回老家时,经常有年轻人跟戎月抱怨,“工作这么难找,不如我先去工厂呆两年。” 戎月只会告诉他们,“去工厂还不如去便利店做售货员,起码能与人打交道,能获得更多信息。”

去工厂的毕业生中,也不乏真的想踏实从事制造业的人。

2020 年毕业于普通二本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张宇,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 —— 技术工人。刚毕业时,张宇就明白做 “技术工人” 是有门槛的,所以想着先踏实从一线做起,积累经验。

但很快,张宇就发现自己只是每天重复在流水线上干一件事,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3 个月过去了,张宇觉得自己的知识水平依然停留在书本上。

为了能够早些从事一些技术上的活,张宇想报个培训班,一打听才知道学费不菲,2 万元。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张宇来说,这不是小数目。

他询问了身边工友发现,愿意花这笔培训费的学员,大多数已经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多年的人,离开这个行业不如学点东西往上再走一步。

往上走并不代表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待遇,比张宇大一届的学长在完成积累后去了深圳做工程师。张宇说,“公司制造设备卖给工厂,学长的工作内容是去现场调试,完成最终交付。”

这份听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工作体验却十分 “劝退”,应届生试用期半年,月薪 2500。工作一年几乎都在出差,只有一个月待在公司。而这一个月,张宇的学长几乎天天加班赶设备交付期。

张宇没有交那 2 万的培训费,10 月份他从工厂辞职去考研了。

  2

  不愿去工厂的 B 面

职业学院毕业生不愿去工厂的另一面,是工厂 “用工荒”。

十年前,像富士康这样的 “大厂” 还是很受追捧的地方。如果想去富士康工作,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有硬性要求。一切达标后,男员工需上交 1300 元,女员工上交 1200 元才能入职。而一个普通员工的月薪仅 470 元。

现在,富士康这样的流水线工厂却遭遇了 “用工荒”。9 月底前,富士康急招 20 万名工人,并许下高额奖金。只要在职 90 天,在岗 55 天,遵纪守规,每个新人都能拿到 10200 元人民币。在郑州港区富士康,这个数字在几天前曾达到 13000 元。

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很难招到正在 “逃离制造业” 的年轻员工。

其他各类工厂的日子也不好过。

“招聘一名电工,薪酬 6000-7000 元”,前脚在深圳某 QQ 求职群发出消息的王峰,后脚就被踢出群聊。工人都嫌这点工资太低了。

可这和深圳普工 4500 元的工资 “天花板” 相比已经不算低了,王峰给出的 “很少加班” 也很人性化,但是却没人相信,毕竟工厂的薪资还是以加班为主。

浙江宁波,戴新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所在的实木家具定制厂用人缺口高达 30%,为了和 “缺人” 这个问题对抗,戴新不断给工人加薪,普工的工资从 5000 元上升到 7000 元。

企业招工的成本日渐提高,从业 9 年的蓝领招聘从业者李华深有体会。李华进入蓝领招聘行业,那时劳务市场正在发生 “调转”。

2011 年以前,个人想要进工厂是需要给劳务中介交钱的。李华入行的时候中介已经要开始掉头找工厂要钱了。“除非一些特别好的工厂,还需要个人支付 400 到 800 元介绍费。” 再往后就没有个人交中介费的说法了。

相反,工厂招人成本逐渐提高。李华大概给算了笔账,现在市场上,工厂每从中介这里收一个人就要交大概相当于工人工资的 15%-20%。现在普通电子厂的普工工资涨到 4000-5500 元,而且劳务公司介绍的工人每多干一个月就要交一个月中介费。这样看来,工厂每从中介那里招一个工人,一年就要花费 6000 元以上。

由此可见,工厂无论在工人薪资还是招工方面成本都有所上升,与此同时,摆在工厂面前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原材料的上涨。

2020 年开始,锂、铝等原材料成本上涨了 30%-40%,木料板材的成本价格则上涨了 30%-50%,这种情况下,没有议价能力的小厂是扛不住一直给工人加薪的。

  3

  互联网成了新工厂?

那这些出走工厂的年轻人都去哪了?“好些人都去送外卖了。” 李华说,“现在有技术的人越来越难找了。”

据央视财经报道,2019 年,中国快递业务从业人数已突破 1000 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 700 万人,网约车司机总数突破 3000 万人。2020 年的疫情更是加剧劳动力产业间的迁徙,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 58 万人,其中 40% 来自制造业工人。

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也显示,农业人口转移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51%,主要从事家政、物流、餐饮等服务行业。

“宁跑外卖挣三千,不当工人五六千” 成了千万打工人的一句口号,急速壮大的互联网产业,如同一块海绵,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

从本质上讲,劳动力群体的转移是从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加工制造业,转入到服务业中同样低门槛的快递外卖行业。

为什么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类零工对年轻劳动力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从收入来看,此类平台型企业工资制度简单直接,大都采取计件或记次方式,劳动者可以在软件中直观看到收入的上涨,从而产生一种 “多劳多得” 的公平感。

同时,平台兴起之初总伴随着较大规模的风险投资,所以会采取较大力度的就业者补贴吸引来吸引劳动者参与,外界 “动辄过万” 的收入传闻让不少年轻劳动者心动。

此外,互联网工作的 “自由” 与工厂的 “重复” 比起来,似乎更符合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工厂流水线工人常称自己为 “拧螺丝钉的人”,高度重复、服从于机器的高速节奏,劳动者逐渐标准化。

而平台型企业中,大多劳动者只需要完成非连续性的工作任务,工作地点、时间都可自行决定,虽有平台的监管,但相比于工厂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平台型企业显然更为人所接受。

但是,随着平台黄金期的消逝,平台型经济的劳动力红利也进入了瓶颈期。36 氪曾指出,美团每开一个新城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且骑手的流动性不断加剧,美团骑手今天的用人缺口依然高达 30%。

同时,随着从业人数的增加,骑手的收入也正在被稀释。美团财报显示,2019 年,一个骑手的月均工资下降到 5968 元左右。平台型企业是否真的能成为蓝领工人的新栖息地有待观望。

  4

  产业转型期的阵痛

劳动力流失、“用工荒” 等一系列问题也让工厂意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2018 年 7—10 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中伟,与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邓韵雪,曾在广东省 19 个地级市共 608 家制造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问卷和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 299 家(占 50.08%)企业已经或多或少实施了 “机器换人” 项目,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电脑数值控制机床等自动化设备来替代人工;另有 16.42% 的企业也准备实施 “机器换人”。

调研结果也明确指出,企业引进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与 “招工难” 有关。有 40% 的企业引进机器人或者自动化设备是因为当前招工比较困难,人工成本较高,使用机器人可以缓解招工压力,降低人工成本。

无论是因为劳工市场的变化还是因为市场要求,中国工厂的转型是必然且为人乐见的。然而新发展必然带来新问题。“机器换人” 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岗位和技术需求,但大部分企业却存在普遍性缺少技术型员工。在孙中伟和邓韵雪的调查中,59.82% 的企业表示缺技术工人,54.06% 的企业表示缺研发人员。

但职业学校的教育似乎没有跟上 “产业升级” 的轨道。

江苏师范大学讲师杜连森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于今年 6 月发表了一篇名为《“打工人” 的困境:去技能化与教育的 “空洞”》的论文,他在职业学校里看到了一个 “空洞” 的世界。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 “一技之长” 的地方,职校生虽然是现行考试制度的 “失败者”,但他们仍可以通过学习技能来实现人生发展的另一种可能,这既是职业学校的目的,也符合职校生和家长的期望,因此,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应当是在技能培养方面。

然而杜连森调查期间所在的职业学校,核心内容是身体动作、精神气质、着装配饰等学生的规训与管理,与之相比,技能培养反而退居较为次要的位置。

学生一旦进入职业学校这个大环境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 “混日子”,杜连森将职校学生的 “混日子” 理解为一种结构性力量的驱动。这种结构性力量的真实面目,就是学校整体 “重规训,轻技能” 的底层教育逻辑。

大部分学生寄希望于,从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弥补在学校期间仅学到一些 “皮毛” 的遗憾,然而工厂重复、枯燥的生活却让他们更加苦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职校毕业生不愿意再去工厂工作,但更深层的问题则在于,工厂要去哪里找技术型工人?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在看一本关于癌症的书,看到了一个我完全意想不到的细节

@尉迟燕窝: 在看一本关于癌症的书,看到了一个我完全意想不到的细节。
书里写到了近年来女性肺癌病人数量增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吸入了有害的厨房油烟。

“厨房油烟里含有很多食物油炸之后的产物,这些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废物当中,就包含很多致癌物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废物致癌的概率比较低,但是日积月累,风险也会逐步增加。

女性之所以受到厨房油烟的伤害如此之大,也是因为她们在烹饪时常常不打开抽油烟机。”

OK,正常的话是不是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是并没有。作者接着讲女性,为什么不打开抽油烟机的原因,这一点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是因为很多女性要独自照顾孩子,抽油烟机打开时的巨大声响,会让她们无法及时观测到孩子的动静。”

这个细节真的,哎,让我感慨万千。

另外还学到一个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三手烟。“三手烟主要是指烟草燃烧之后,有害物质附着在沙发衣物上面,会对人体造成持续伤害。这些浓度很低的致癌物质,对于吸烟男性可以说是虱多不痒,对人体致癌所增加的风险可被忽略,但对于女性和孩子来说,日积月累被损害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小说剧情 “这里是两千万,离开我儿子”,女主要拿到钱应该走哪些程序?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普法课堂。

来来来,我借着这个问题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在社会上签合同不吃亏。

1

当有一个人,持两千万欲与你达成某项合意。

她说 “这是两千万,你离开我儿子。”

第一部分是义务,她支付你两千万。如果达成合意,这对应着你的权利,你可以找她要两千万。

第二部分是权利,她要求你离开他儿子。如果达成合意,这也对应着你的义务,你必须离开她儿子。

这时候产生了一个问题,她到底是先履行义务还是先履行权利?也就是先给钱还是先办事?

风险就这么产生了。

对她来说你拿了钱不办事怎么办,对你来说你办了事她不给钱怎么办?

于是你基于你的利益考量,争取让风险产生在交易对手那一方。所以你说,阿姨,先给钱,事我后办。

阿姨也不是吃素的,能有两千万资产的人干不出先给钱,后等着你办事的蠢事。

于是阿姨说,这样吧,我现在付你个定金,20%,后期款项依照你远离我儿子这个项目的形象进度给你按阶段付款,比如你跑到日本呆三年,这期间未与我儿子产生接触,我给你给付余款 20%;你到巴黎待五年,我在给你 30%……

鉴于事项太过复杂,你们决定订立一个合同。这个合同就是对双方在商务洽谈中基本确定好的事实的一个固定,随着后面事项越来越多,免得当事人遗忘,或者因为情势变更产生纠纷。

2

你们找餐厅服务员取来了两页纸

准备在上面罗列你们确定好的事实

首先

你提醒阿姨,20% 的首付款您刚才答应现在就支付给我。

阿姨说,没问题,但是这 20% 的款项如何定性呢?我看是定金吧。

所谓定金,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支付定金的一方,如果违反合同约定取消交易,定金不退还。也就是有一天你超级厉害了,阿姨觉得你做儿媳不亏,这时候她想毁约你可以不退她这 20%,也就是 400 万。

情况二: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想交易了,则要双倍退还定金,也就是 2×20%×2000 万 = 800 万。也就是你只要舍不得他儿子你就得付 800 万出来。

可你哪有 800 万呀,而且明显情况二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情况一,所以这对你来说不是一个公平的条款。所以你决定改变它。

别了吧阿姨,我看还是订金比较好。

订金属于合同款的一部分,也就是如果合约不履行了,比如他儿子突然事业有成不用依赖家里,也就不用听父母的话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你也只用退她给你的 400 万。

阿姨觉得你这小姑娘心眼有点多,算了她也不在乎这 400 万,于是在合同上将定金记录了下来。

3

阿姨为了确保完全隔离你和他儿子,要求你拿了定金后前往塔克拉玛干,并永久居住在那里,不得使用任何通电设备从而从物理上断绝你和他儿子的来往。

但你提出了异议,我们一开始说的我的义务难道不是离开您儿子吗?离开有很多方式,我这边提供三种离开方式:

A 见面 800m 外绕着走;

B 改名、整形、换电话;

C 伪造意外事故造成本人已死的假象。

这是我的三套方案的详细资料。您说的那种不是我的服务范围。

江湖上混了一辈子的老辣阿姨,这时候默默打开了手机录音机。

因为这套销售方案属于你提前编制好的,和任何一个对象的妈妈进行 “离开你儿子” 服务都是这三套方案。在法律上属于格式条款,如果你没有对方案内容尽到提示说明业务,那么这部分方案中加重你的权利,减少你的义务的条目将不能约束该阿姨。

阿姨说,你说的这些我都不喜欢,我给你的是 2000 万你搞搞清楚,我就要你去塔克拉玛干。

这时候你意识到再赚一笔的机会来了。

你说,定制内容不在套餐里面,需单独付费,每次 500 万,因为是定制内容,你只能提建议更改,不能退货,您接受吗?

阿姨表示接受,于是她现场给你了 500 万先,你拿出塔克拉玛干方案,并在主合同中注明,离开她儿子的技术方案完全依照《附件一:塔克拉玛干方案》执行。

4

你继续提示阿姨,进度款如何支付还没有确定。

阿姨表示依照离开她儿子的时间来定,2 年 20%,7 年 30%,20 年 60%,40 年 95%,留 5% 作为诚信保证金,到你去世后支付给你的塔克拉玛干儿子。

你表示难以接受,心里想:就她儿子的那个浪,自己消失 2 天内他就能找个新欢。这就加大了人家不会继续付费的风险。

于是你提议找一个人来做担保人,并要求阿姨提供担保物,如果你履行了合同,她却不付你钱,或没有能力付你钱,则你有权要求以担保物价值拍卖后偿还欠付的合同价款,或者要求担保人承担相关欠付款项的清偿责任。

5

关于税费你希望阿姨来承担,因为这是一个卖方市场,我可以选择离开或者不离开你儿子,但你只能选择让我离开。类似二手房,都是卖方市场,所以税费依据行业特性,由买方承担,也就是由掏钱买你服务的买方承担。

6

你们在已经罗列好的合同上面签上了合同签订地为 A 市(地级市)

并约定了管辖条款为在合同签订地管辖

你仔细想了想觉得不可接受

自己在塔克拉玛干,如果自己权利受损还要到 A 市法院起诉,维权成本非常高,又加巨了对方违约风险。

但你迟疑了一下又暗自开心起来,约定管辖不能约定为某市法院,因为一个地级市有众多法院,如果约定为某市法院就会因为约定管辖不明而沦入法定管辖。

而自己要求她给钱的诉求属于合同纠纷中的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也就意味着自己在塔克拉玛干相关行政区划范围内就可以起诉。

反倒是阿姨这边,她起诉只能起诉合同解除或者继续履行,根据合同纠纷管辖要求,要么是合同履行地要么是被告住所地,而这两个地方均是我的住处,也就意味着现在只要不说出这个瑕疵,往后阿姨想维权就必须到塔克拉玛干来找我,无疑是她维权路上的有利绊脚石。

7

合同起草完毕,你们开始签署,你故意用不常用的左手签了一个歪七扭八的字,保证哪个鉴定专家都鉴定不出这是你写的,而且你画的那个弯弯绕的鬼画符根本都不是你的名字。

你正洋洋得意的时候,你看到阿姨从包里拿出了一盒印泥……

8

你不开心的擦着手指上的红色指印,阿姨向你讨要身份证核对签名部分的身份证号码你写对的没,你给了她,然而你发现她把你的身份证正反面拍了照片。在法院起诉的时候,被告主体信息是必须要的材料。当然只有身份证号也行,但有身份证还是踏实一些。

9

到这里你们就达成了一份正经的合同

这个合同里面包括了主体信息,双方主要权利义务,付款周期,所购服务,保证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管辖法院,签字和盖章以及身份证明的互相留存。以及非常复杂的,合同主文说不完的技术标准等其他附件。

这是目前通行的一份较为完整的合同应当包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想我教会了大家如何考虑一份合同的某些条款是否对自己有利,以及商业谈判中如何控制己方风险,还有一些合同签订的法律小技巧。

时间关系,没有再过于深究,比如背靠背条款,涉及第三方的合同签订等,同时后面有些没有人物内心描写,不过不影响阅读。

这些知识点你都学废了吗?

大家点赞积极的话,下期再更个 “他妈给我两千万,我让他妈蹲监狱” 系列。

来源:知乎

什么样的老板值得下属去追随?

作者 / 菲凡
识人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尤其在职场,你的领导是否值得跟随,决定了你在一个平台是否有发展。

我们假定在同样的城市,行业和平台,因为跟随不同的领导,发展会千差万别。

如何考察一个领导是否值得跟随。

01

第一次见到直接上级,通常都是在面试环节,从这一刻开始就要避免入坑。

有的领导是行业精英,刚到新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刚好你有机会和 ta 一起共事。通常来说,职场新人会被领导在行业里的地位和光环迷的失去方向。大神说啥就是啥,你就只会点头如捣蒜。

我的建议是无论多牛逼的领导,ta 在新平台至少干满 6 个月,你再接受 Offer。

因为很多老板或 CEO 也是大忽悠,会把行业人才先忽悠过来,无论是因为业务拓展不顺利,还是领导和高层有各种摩擦,总之,能力过强的人在新平台死的更快,而渡过适应期大概需要 6 个月时间。

所以,如果你尚未羽翼丰满,即便对方是行业大神,尽量不要马上跟随。

我身边很多朋友入职的是时候就是领导离职之日,导致摔的很惨,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另外,面试中,学会通过提问来考察领导。面试是双向的,几个开放式问题,就会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比如,面试到最后环节,领导都会礼貌性的说,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你就可以很自然的问问:

您在企业做了多久了,那么是什么吸引您在这里

我们部门的发展方向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这个岗位的发展和晋升路径如何?

您对行业的发展和挑战有什么看法?(如果你自己没有独到见解,就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其实就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足够一个稍微有点水平的领导展示 20 分钟,任由 ta 孔雀开屏,你静静的聆听。

有一些人就是半吊子,你也能听得出来,没什么水平,表达不清,逻辑混乱,在公司工作的意愿不是很强烈,或者对业务也一知半解,甚至是闪烁其词。

总之,这个环节,跟随还是不跟随,相信自己的判断,之后在圈子内再做一个背景调查,了解下此人在圈内的风评验证自己的判断。

对于新机会,不要总是心存幻想,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安排。

我们都知道企业对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同样,我们求职者更应该对新机会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背景调查,尤其是未来的领导,领导风格,团队文化,一点不能马虎。

02

工作中的好领导无外乎具是工作能力强,具有正直,爱分享,能扛事的品质,以及能够给你争取升职、加薪。

以上这几条都能做到,在公司的层级还够高,那么就值得长期跟随。

有一些人特别能忽悠,承诺的事情总是不能兑现,或者特别懂得视而不见,装聋作哑;遇到事情自己先躲起来,扔手下人出去背锅,生怕弄脏了自己的小羽毛。

这类领导,即便在公司有些权力,也不会给手下什么红利。自私自利,除了利己,绝不利他。要是跟着这种人,学学工作皮毛也就罢了,心中有数。

还有一些领导什么都好,就是贪心太重。当然,人很难在权利面前克服自己的贪念,所以,如果你的领导就是贪心太重,那你最好不要成为 ta 的左膀右臂,帮助 ta 暗度陈仓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贪获得的各种红利都是一时的,跌倒的那一刻,一直都在倒计时。

要么坚守自己的底线,要么趁早远离。

还有一些人有点权利,当个小领导就没方向了,好像自己掌控了全球,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要开除谁谁谁。说白了,在公司我们敬你是个领导,出去你算个屁?屁都不是。

遇到这种人呢,就当是修炼自己的时候,可以刷新自己的下限,但趁早远离。

当然,在职场发展的初期,在一个不错的平台,跟随一个肯带着你升级打怪的好领导,其实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有的人能遇到,有的人很多年都跟着很渣的领导瞎混,还全然不知。

除了提高自己的识人的能力,同时也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出 3-5 年,你也会走到一个管理岗位,慢慢成长成为一个小领导。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值得跟随的人。

03

职场是有限游戏,有特点的规则:

首先自己要行;
其次要有人说你行;
再次说你行的人要行,
尊重规则,适应规则,不按规则玩,注定是普通陪练。

你住的房子可以撑多少年?

作者:子木

来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

本文系一篇旧作,但仍具参考意义!

从封顶开始,中国的房子到底可以撑多少年?

70,50,30?

你错了,大部分撑不过20年。

这个结果显然不可思议,可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中国修建于90、00年代的房子已经不可阻挡地走向了衰败。当然这里的“撑”指的不是房子塌了,不能住了,而是居住体验已经跌破人们的预期。

拿北京的某些老房子举例,典型有几个特征。

1、垃圾处理失控,打扫和清洁处于瘫痪状态。

2、楼道门禁被破坏,楼道贴满标签无人管理

3、公共场所被私自占用,摆放杂物等

4、绿化杂草丛生,狗屎成堆,绿化带停满私家车

5、电梯使用寿命达到极限,但还没有有效解决方案

有人说,这些还是问题?聘请一家品牌物业不就行了吗!至于电梯翻新,也简单,家家户户出点儿钱找一家电梯公司……

这是局外人说的话,如果你现在身处20年以上的小区中,你完全不会这么说,毫不夸张地讲,90%的小区都无法解决这样的事情。

小区走向衰败,是无法阻挡的。

1

灵魂还是金钱

前段时间,一个老同学就被此事折磨得睡不着觉。在几度周折后,最终选择在疫情过后换房,按她的话讲,自己纵使有回天神功,也无济于事。

这位老同学是海淀某科技公司高管,几年前选择在海淀以高价6万/平米,买了一套90年代的二手房,完全是出于房子的学位价值,自己的通勤时间也比较短。

但这几年来,每天被小区问题折磨,已经深感疲惫。例如自己每天乘坐的电梯,每次到达一层的时候都要“咯噔”晃一下,心惊胆战。电梯已经几十年了,真担心哪天咯噔一下就掉到负一层。

小区绿化更是惨不忍睹,之前下楼还能看到郁郁葱葱的草坪,但这几年小区里突然狗养的多了,草坪里都是狗屎,无人打理。还有秃了的地方,则是业主带孩踢球、游戏的杰作。

防盗门形同虚设,隔三差五就被人搞坏,溜进来贴小广告喷电话号码的人。自己有一次还逮住一个,大吵了一架,结果贴小广告的变本加厉,自己门口的鞋子还被偷走一只。

这位老同学不是没做过努力,身为高管平时强势,哪能受得了这气。于是准备组织业主们准备引入一线品牌物管,换装电梯,为此还成立了“拯救社区行动小组”。

为此她找了小区里几个有号召力的热心业主成立了“业委会”,召开业主大会,讨论相关事宜。然而这一步,用她的话来讲,就已经“折了半条命”。

每次开业主大会,一半业主都无法参加。基本都在推脱,要么是家里孩子开家长会,要么公司加班,要么家里老人生病,总之,能不来就不来。

最后采取一栋楼一个代表的方法,终于开展了工作,在经过2天的交流后,讨论的结果让人失望。

换句话说,如果想换物业,按照现在的费用,根本请不来一线品牌,只能找一些服务更少的地痞公司。隔壁小区前几年因为物业更换,还发生了物业和业主互殴事件,还登上了报纸。

破解之法唯有提高物业费。还有换电梯,需要提取公共维修基金。提取维修基金需要在业委会的基础上,2/3的业主投票同意才可以进展。

涉及金钱,就是触及灵魂。

拿提高物业费这件事来说,天王老子都无法推动。

有的业主的房子是出租的,自己也不住,物业好坏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有位业主说,电梯咯噔一声挺好的,说明到了一楼,已经习惯了。还有业主说,自行车放在外面多不安全呀,楼道里挺好的。

有的业主还说,换电梯干啥,自己住在3楼,每天还靠这个健身锻炼身体,电梯用不到。

这位老同学,拿着投票箱,每天带着业委会伙伴挨家挨户组织投票。最后发现,每个业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根本不同,有的愿意花3块、甚至5块,改善环境,有的分文不掏,认为现在的环境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不掏钱的人,没有任何惩罚,小区改善与否他们都是获利方,而那些花了钱,想去为社区做贡献的业主,反而成了亏损方。这个根本矛盾无法解决,最后大家反目成仇,开始怪这位老同学:

凭什么?

这让我想到了一本讲“公共关系”,书中的一段话。“任何公共资源,或者公共福利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恶人的数量,一小部分恶人的错误,要靠一大部分好人去买单,在长期不公平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公共关系破裂。”

举个例子,有的业主为了方便,在社区草坪上和自家小孩儿踢球,草坪秃了,还得大家去筹钱种植。有的业主带着家里的狗,到处拉屎撒尿,臭气熏天,还得大家去请物业去处理。

最后,谁还愿意呆在这种环境下?

这位老同学得出的总结是,要想改善生活条件,就要努力赚钱,不断换新房子住,或者拼了老命换一套豪宅,类似于上海滩的汤臣一品那种,十几年房子和小区环境,焕新如初。

我打趣道,房子能买得起,物业费你可真交不起。

2

无法破解

不可否认,在一线核心城市的北京,老社区都能面临这样的窘境,何况往下数的二三四五线,乃至县城的社区?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快速折旧的小区大概率存在在高层类型的住宅区中。中国又是世界为数不多,以高层为主要居住类型的国家。如果你关注楼市,你会发现高层住宅已经大面积在县镇中出现。

前段时间就有一个县城的读者问我,为什么我们县城的人都爱买高层,而大城市的购房者反而喜欢底层小洋房?

我一时没答上,询问了几个读者朋友后,大概的结论是,大家在县城没怎么见过高层住宅,带电梯的高层住宅高级,有面子。

而在开发商那边的解释是,地方批地太节制。能在一片土地上能创造出更多收益的,只有垂直发展,能盖几层算几层,地下也得掏空,能挖多深算多深。反正创造出来的空间都有人买单。

所以这几年,在2015年起步的大浪潮助推下,一夜之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大型高层住宅区。

当然这些大型高层住宅区,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可以借助社区优势,做一个大型的广场、喷泉夜景、儿童游乐场等等。

但是问题也同样出现了,物业是否有能力将最初的样貌维持下去?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10年前一个保安的工资可能一个月是2000元,那时候这个保安非常幸福,每天按时上班下班,给大家问好,但10年后这个保安的工资依然是2200元,他还会笑脸相迎吗?他肯定对这个工作充满厌恶。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伦敦有百年建筑之称,美国也能走完80年历程,香港高层密集,人满为患,小区环境依然井井有序,是因为国外的物业费会随时间调涨,而且有属于自己的市场体制和行情。现在的香港物业费,高达北上广深的5-10倍,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

但这时候让业主集体给物业涨价30%可以吗?这拿我老同学的话来讲,“你会被社区所有人当作叛徒,信不信给你门上贴条子?”

所以此事无解。

高层因为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和设施使用率高,会致使整个社区的折旧率加速,同时因为人口多,声音嘈杂,很难管理,很难成立像样的业委会去监督物业水平。

你会发现,社区管理的每个环节的逻辑都是走不通的。

业委会基本都是公益,没有工资,谁愿意去做免费劳动力?

坏人破坏,好人买单,谁能约束坏人行径?

人们观点不一,物业矛盾重重,谁还会坚定缴纳物业费?

业主拖欠物业费,物业下调服务水平,更多的业主拖欠物业费,继续下调物业水平,你会发现这几年,大部分小区都在以此恶性循环走向绝境。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

3

能避免吗

那么未来的购房者,如何规避这种事情出现自己身上呢?

当然至于让你多赚钱,换豪宅这样的废话也没有理由去说。

首先第一条,买房的时候对物业要心知肚明。询问开发商物业管理水平,查询物业资质,最好找到被服务5年的社区,观察小区环境。如果看到小区里垃圾满地,小广告贴满楼道,这种小区不要碰。

要记得一文价钱一文货,这是行业规则。而且在物业费用一经敲定终身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物业管理水平会成为未来房价的增益部分。在房价增值面前,物业费不都是毛毛雨吗?

第二条,关心一下社区素质。

我有一个亲戚的小区是大学家属楼,住户一多半都是教师。所以在对待公共空间和设施的管理层面,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当初在更换电梯时,几个老教授出面,从成立业委会,完成业主大会,投票选择,引入一线品牌物业,只花费了半年时间。因为大家都懂得,小区环境维护好了,到时候房价增值,永远有自己一份。

当然大学教师家属社区并不多。你也不可能买房时轻松找到这样标签鲜明的社区。所以得多花功夫去询问,例如去小区门口的保安递一包烟,问问小区拒交物业费情况,小区日常有没有业主矛盾,养狗的业主牵绳吗?

第三条是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买小开发商建的大型住宅区,还有农村回迁房和高低配住宅。

大型住宅区需要成熟的建设体系和运营规则,包括物业的引入也要较强的资金品牌实力,这一切都注定大部分小型开发商无法驾驭。所以尤其是四五线城市的大型高密度住宅区,很容易加速沦为贫民窟。

这不是危言耸听。

提及农村回迁房,并不是对农村回迁房有颜色视角。而是绝大数回迁房,都存在着自己的特有生态。例如把楼道当作储物间的,还有在楼道里烧饭的,楼道里塞满电动车。把公共设施据为私有的案例常在。这对房产未来的价值影响很大。

所谓高低配,就是在高端社区中,强制开发商配建保障房。近几年,因为政策因素,这样的住宅很多。为什么不能买?

是因为高低配住宅类型的业主财富分化很大,却共用一套物业服务和公共设施,阶级矛盾会长期存在。

前两年在北京,一个高低配住宅区还出现了“暴力推墙”事件,原因是物业为了平衡利得关系,在社区中间架了一道“柏林墙”,为了隔离别墅和高层业主的公共设施。

高层业主受不了,联合起来一夜之间把墙推翻了。为此还大打出手,无法和解。

一边说,我房子8万一平米,你4万一平米,你凭什么用我们辛苦买的绿地?

另一边说,你8万一平怎么了?小区是大家共有的,只要在一个社区,公共的东西我都能用!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那么一千、两千个和尚呢?

大家只不过是想要一个能快快乐乐,长期居住的家而已。这一天能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