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这肉不让吃、那肉也不让吃了?

人类有资格谈论 “这肉不让吃,那肉不让吃” 的历史,其实颇为短暂。

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蛋白质与肉类都如此珍贵,人类其实也没有挑选的余地:

延续至今的绝大多数民族,那都是但有便吃,一路吃下来的。

我们吃口肉,是真的不容易。

中国上古有八珍,什么淳熬淳母,其实有点类似于现代腌肉酱盖浇饭、腌肉酱搭米饼;什么炮豚炮羊,其实类似于叫花鸡方式处理猪肉羊肉,再油煎鼎烧;捣珍则是各色牛羊鹿獐一起煮 —— 这玩意,荷兰人 17 世纪也吃,各色肉堆一个罐里,胡椒啤酒和盐一起咕嘟咕嘟。

因为那会儿肉少啊。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也只是理论上的。孟子说到吃肉,“鸡豚狗彘”;勾践鼓励生孩子,奖励狗和猪。

所以高渐离和樊哙都是狗屠,也可以理解了:不是人类不爱狗,刘备还爱 “狗马音乐美衣服” 呢,但蛋白质太少了,逮什么吃什么吧。

而且也不能放开吃,《礼记・王制》规定: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太不容易了。

image

《次柳氏旧闻》说法,唐玄宗正吃烤羊腿呢,让太子李亨负责割肉。李亨一边割,一边用饼擦刀上的羊油;玄宗看着有些不快,回头太子把蘸了羊油的饼慢慢吃了,玄宗很高兴,夸太子:

“就是该这么爱惜!”

反过来大概可以证明,到大唐盛世了,玄宗也懂得可惜饼和羊油呢?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吃肉不容易,吃牛肉尤其不容易。

因为牛跟农耕息息相关。所以自唐到宋,都是羊肉猪肉为主力。

吃牛肉有名的,李牧在边塞,魏尚在云中,张辽合肥突袭孙权之前,犒劳士兵用的。要不就是《水浒传》景阳冈,武松吃牛肉牛筋;大城市里,吃牛肉的就少。

《金瓶梅》全书基本不吃牛肉。

大概到清朝,马益著的《杂字》里说到肉,有段文字,我看了几乎热泪盈眶。

冬天肥羊肉,烧黄酒数坛。

狗肉常常用,牛肉蘸醋盐。

血肠脏腥气,肝肺买一连。

芥茉调肚子,蛋是淹半咸。

南湖金色鲤,鳞鱽爱尝鲜。

对虾并蟹子,贵些不疼钱。

围心肉一块,鹅鸭鸡相连。

金华腿好吃,肘蹄烂才黏。

奶猪奶羊羔,烧烤盛大盘。

解手刀子片,蘸着酱油餐。

鹿筋鲨鱼翅,参鲍肉丝掺。

驼蹄与熊掌,猴头燕窝全。

哪怕天鹅肉,说要也不难。

野鸡兔子飵,拿着不稀罕。

一路走来,肉食终于能充裕一点,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就很幸福了。

反过来,欧洲人吃肉的经历,那也不挑拣得很。

欧洲人以前过节时,吃各类鸟。比如大英贵族在中世纪时,每逢节日,吃得煞是奢靡:烤个孔雀(古罗马人也吃这个),来头野猪。

问题是这二物稀罕,非王族贵胄吃不起。英国人初到美洲,就很痛苦:苍茫大地路都不认识,哪来的孔雀给你吃?看那厢火鸡肥大壮实,端的是好:火鸡别跑,一起过节吧!—— 抓来烤吃了。

现在火鸡成传统了,其实早期也无非是:看见就吃,管他呢。

现在大家养宠物狗了,觉得吃狗肉太残忍了,可以理解。但往以前追溯,没得挑时,中国有高渐离和樊哙这样的狗屠,有五台山鲁智深吃蒜泥狗肉的传奇;19 世纪之前,法国人也吃狗肉;中欧老食谱里,把狗肉当做羊肉的替代品:瑞士人吃切片狗肉。甚至墨西哥人和罗马人传统里,还有熏狗肉这个吃法。

“可爱到通人性的动物不能吃” 这个论题,现在说来理直气壮;但大多数延续到如今的民族历史传统一摆,都会底气不足。

鸵鸟长得也挺可爱,不妨碍象牙海岸人拿来做鸵鸟肉三明治。

孔雀美丽,河马憨厚,但古埃及王公就爱吃这俩货,尤其是孔雀的舌头,罗马名将兼美食家鲁库鲁斯尤其爱吃,当然其中不乏 “老子吃得起,你们吃不起” 的劲头。

澳大利亚人至今依然吃袋鼠肉:澳大利亚南部,选袋鼠腰肉香煎后,用澳洲红酒来炖,是 1980 年代很流行的款待游客菜式。

世上一定还有人觉得大白鲟和闪光鲟很可爱呢,但因为俄罗斯人发现它们在里海流域不少,其鱼子还是制作鱼子酱的上好佳品,那就下手吧……

都是一路猛吃过来的嘛。谁比谁清淡呢?

image

提一个很独特的案例:日本。

众所周知,日本人经常因为捕鲸的事,跟国际上各色组织吵起来。说起来似乎日本人很野蛮,连鲸都吃,但细想一下的话……

进入工业时代之前,日本人的食谱很无奈:主要是蔬菜、鱼肉、粟米和各类豆制品(酱油和豆腐)。日本传统食谱里不太吃牛肉,猪肉也少(除了所谓牡丹锅),偶尔吃樱锅即马肉锅,红叶锅即鹿肉锅,本土食谱里索性没羊肉。甚至德川幕府第五代将军纲吉,布下 “生物怜爱令”,非只是牛马不许动,连吃狗肉都违法。

日本人变着法子吃海产,也不难理解。

所以日本人传统要吃鲸,而且吃得很有花式。老式店铺里,会备花鲸的肉片,留皮,川烫到恰到好处吃;也有生鱼片吃法,先以柑橘汁配酱油、萝卜泥制酱,取鲸肉布满网状脂肪的部分,卷葱,蘸酱吃;也用鲸小肠蒸过再烫熟,令其紧缩而后吃,取其脆。

这些吃法,当然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而是经年累月,锤炼而成,算他们自己的饮食文化。

后来美国人来了,不吃牛肉的日本人,也开始学着吃牛肉了;接着便是上世纪后半段,日本人的捕鲸被各色限制起来了。

虽然是为了保护海洋,听着很政确,但我们说句前因。

欧洲和印度洋历史上捕鲸,那是源远流长。历史上捕鲸最猛的,恰是美国人。1840 年,美国专门捕鲸的船超过 600,远到夏威夷和塔希提,到处捕鲸。麦尔维尔的名小说《白鲸》里,特意列举了美国浩瀚壮阔的捕鲸史,以及他们处理鲸的许多讲究:他们如何吃鲸肉排,他们如何从鲸身上提取龙涎香,他们如何用鲸脑点灯。

到 20 世纪,鲸眼看要被吃完了,1937 年才签署了《国际捕鲸管理协定》,四年后,国际捕鲸委员会强制性禁止商业捕鲸。

日本人一向跟各色国际组织就捕鲸的事扯皮,大概因为在他们角度看来,是这样的:

以前美国人放开捕鲸放开吃;等捕得少了吃得差不多了,抹抹嘴巴,回头告诉日本人:不许捕鲸不许吃了。

听上去总让人感觉不太对吧?

一个事实:

关于饮食的禁忌,越是上古越少。

上古人类有口肉吃就不容易了,没法挑挑拣拣。

中国古代平民,必须吃狗肉和私宰牛肉来补充热量和蛋白质;日本古代平民,如果不吃鲸,多半也未必活得到这时候。

罗马人吃鸵鸟、河马、孔雀,也是肆无忌惮。

古代没有动物保护法,大家物尽其用,为了生存而搏命,见什么就吃什么,无可奈何。

你可以说现代了,物资发达了,有替代品了,但那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地方与年代,才能挑拣。

我们能活到现在,真是靠我们的祖先见什么吃什么,一路存活下来的。

如果非要讲历史,谁家的历史都吃一路吃肉吃过来的。如果论分量,比我们过分的多了去了。

image

所以我对吃肉,有一些极朴素的看法:
尊重历史也罢,爱护宠物也罢,到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还是:犯不犯法,检疫合格不合格。

我自己养猫。我不会吃猫肉;我妈养狗,我也不会吃狗肉。
但这是我自己的一点心理忌讳,我无权拿去强求别人,绑架别人也不吃。
能约束人吃不吃肉的,是动物保护法,是公共卫生检疫,而不是我个人对猫狗的态度。

某种肉,让不让吃,怎么吃,明文见法即是。
只要合乎公共卫生规范,合乎法律,大家各取所需就是。

佛家戒杀生戒荤腥,也只针对出家人;也没有恶狠狠规定普通在家人:不许吃肉!
佛家只告诉你:杀生吃肉,会造业。你吃肉,自己承担可能的后果。

禅宗传说里,百丈禅师遇到过狐狸,狐狸问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说大修行人当然落因果,但是不昧因果。
我很喜欢这个态度,觉得可以运用到吃肉上:
我知道吃肉可能是造业,很抱歉,我知道这一点,还是要吃,并愿意为此承担因果。

人生于世,吃什么东西其实都是在造业。吃狗吃猪,吃鱼吃羊,猪狗牛羊都肯定会不高兴,但我也没法周全众生。
如果真有所谓地狱,真会因为吃肉转世为饿鬼,那是我的事。

但凡一天吃某种肉不违法,而且检疫合格了,那我就还继续吃自己爱吃的肉。
等吃某种肉违法了,或者有碍公共卫生了,那我就不吃了。

谁要煽情,请便;但如果我没违法,谁却来阻挡我吃肉,就是你的不对了。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

这世界上顶尖的食材,十有八九都是中国产

@雁归塞北: 其实吧,这世界上顶尖的食材,十有八九都是中国产的或者中国都可以产。

法国人当年吹自己的松露鹅肝,说云南猪拱菌水气大充满了廉价感,明显没有接收到地中海阳光照射的法国货醇厚。结果后来就翻车了,混在一起一堆所谓 “美食家”,一大半根本没吃出来区别,另一小部分反而觉得云南猪拱菌更加醇厚美味。鹅肝就翻的更彻底,压根没人吭声的情况下大量的顶级法国餐厅就彻底放开使用以前被他们瞧不起,中国产的 “不快乐”、“心情不好” 的鹅的鹅肝。。。

后来日本人吹了半天自己的河豚,最后发现日本根本就不产几条河豚,而且为了保住饭碗,日本厨子非常喜欢中国产的排毒河豚,因为养殖的缘故,排毒河豚脂肪更多,所以这边又成了日本人吹虚的 “日本河豚特殊旨味”,最后大翻车。

日本那些卖寿司的吹自己的山葵泥,其实一多半山葵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早先日本还吹过自己的风味独特的鲤鱼刺身,其实那些脂肪很少的风味独特的鲤鱼 100% 是中国在鸭绿江里面养的饿瘦了卖给日本人的。

日本人吹虚的自己的木鱼花很厉害,吊高汤一绝,可是绝大多数木鱼花都是中国产的。

就连日本人常吹的生食鸡蛋,很多也是中国出口的。鮟鱇鱼肝,大部分是大连和烟台产的鱼肝罐头。

大吉岭红茶,双盲压根干不过武夷山土产。

韩国人吹自己的白菜,结果翻了车,不过这次翻车日本人很淡定,因为日本人认为山东出的 “胶菜” 才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大白菜,倒不是日本人良心发现,而是上上个世纪末,日本人就这么认为的。。。成传统了。

越南吹自己的鱼露醇厚,其实大部分都是广东福建产的出口给越南。

意大利和西班牙吹自己的火腿,后来金华火腿厂发现唔呦生吃火腿这么高的利润,于是经过简单的研究,摸透了技术,就可以生产生顶级吃火腿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擦这玩意儿真赚钱,于是宣威金华乃至于山东的得利斯,都能生产顶级的生吃火腿。

总之最后你会发现,中国的食材才是最顶级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某样顶级食材不是中国产的,那很有可能是中国根本不产这个东西,比如印度咖喱,里面很多香料中国不产。

顺便说一下,这个和牛。也不是日本的最好,据可靠的信息,澳大利亚的谷饲牛更好吃。为毛我们国家牛肉不是最顶级的呢?

因为我国最常见的牛肉吃法并不太适合谷饲牛发挥特长,这个市场太小。。。而且我国的养牛水平确实暂时还不高。

我个人就很喜欢俄罗斯人,他们从来不说中国的红菜头做的红菜汤不如俄罗斯的。

有人在说国产食材,我想说个鱼子酱的故事

@卢诗翰:看见有人在说国产食材,我想说个鱼子酱的故事。
前些年经常有知识分子喊大国崛起小民幸福,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大国崛起,科技发展,就是民众幸福,大炮和黄油在工业时代完全就是一回事。
鱼子酱技术是典型中的典型。

鱼子酱在千年来一直是高端奢侈食材,原因在于产量低。
为什么低呢?
鱼子酱必须用鲟鱼的鱼卵制作鱼子酱,并且小鱼还不行,必须要成年期大鱼才产卵。
而鲟鱼成熟期又要10年左右,并且,取卵这个过程是一次性的,鲟鱼本身会死亡。
等于说,一只鸡养了10年,然后只能下一次蛋,这鸡蛋的价格还不上天?

但是,中国进场了,中国大规模上线了现代鲟鱼人工养殖技术。
不要看不起人工养殖技术,很多人觉得不就是养鱼吗?你那是养常规鱼,有个鱼塘就行(更别说很多人养鲤鱼黑鱼都能翻车)

鲟鱼本身是濒危鱼种,体型大又长的慢,对水质要求还高,一般人根本无法养殖。
中国是水科院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发才找到解决方案。
“鲟鱼繁育及养殖产业化技术与应用”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且,技术上搞明白还不够,配套解决方案本身就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在养殖水体方面,研发出了生态网箱集污技术及配套装备,通过船一样浮动网箱,养殖水体中85%以上的粪便及沉淀物都可以被收集处理。
再比如喂食饲料,口粮使用的鱼油加上南极磷虾粉制作的鱼饲料,专利就达到数十项。

你觉得养鱼就是找个鱼塘就行,但大规模的养殖业,是从饲料到配套设施的一整套工业体系支撑,一般国家根本搞不了。目前全世界54%的鲟鱼养殖场都在我们国内。

但如果仅仅到这里,还不能说把欧美搞的没法玩。
重点是,中国不但解决了大规模养殖技术,还捣鼓出了活鱼取卵技术。[跪了]
你取鱼子酱,鲟鱼本体会死去,一条成熟期十年的鲟鱼就这么一次性消耗了
我取鱼子酱,是用剖腹产,取完后鲟鱼还能放回去继续养殖,过两年又能取了。
不但产量大,我还提前预判你人道主义方面攻击[偷笑],

—2014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1/10;
—-2015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1/5;
—-2016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1/3;
—-2017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占世界40%;
2018年,我国鱼子酱产量已经占世界60%.

到今天为止,欧美等国餐桌上的鱼子酱已经基本都是中国生产的了~
工业时代,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钢铁和大炮,还意味着你能更廉价的制造出满足民众的黄油。
什么叫产业升级,这就是产业升级。

所以我一直说,中国知识分子做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实体产业这块,国内早已经在不少领域把欧美按在地上摩擦了,但是,在品牌方面,尤其是高端品牌方面,国内品牌无法得到知识分子的帮助,一直攻不下高端市场。

欧美的文科生知识分子,那是可以给你编品牌故事,什么匠人精神,寿司之王,钻石恒久远,少女大腿卷雪茄的。10块钱的产品能给你卖到100块。你买到还得偷笑。
你买的是雪茄吗?你买的是加勒比海的浪漫风情!!!

而且,他们还会制定人道主义环保主义钻石的24种切法不买钻石就是不爱你只有法国香槟区生产的酒才叫香槟等各种标准,总之就是怎么让对方产品不合格怎么来,你泰国椰子油挤压我油料市场是吧,好,你涉嫌奴役猴子采椰子,禁售。先给你来三部纪录片,再来份BBC套餐,加点私货一顿编,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所以欧美文科生是真的在生产价值啊,他们给自己的本土产品创造了附加价值,就这水平我看了都服,拿高薪不应该吗?

理解这个你就明白为什么国内文科生感觉不赚钱了,国外喊什么你不会思考不说,你还跟着喊,还觉得很有道理,那你这就一复读机啊,能拿高薪吗?你不为本土企业和品牌创造附加价值啊?

你觉得他们标准怎么这么高啊,傻瓜,人标准就是针对你的能不高吗?

等你什么时候能捣鼓一个
“千岛湖的鱼子酱才是世界最优秀鱼子酱”,沐浴在北纬29°阳光下,在江南水域成长,富有人文气息,小孩吃了都能变聪明,不信你看江南是不是读书人多?

等欧美都觉得你千岛湖鱼子酱才是最优秀鱼子酱应该加钱了,你还能不赚钱吗?

母亲和房子缠斗的这 30 年

1

2011 年初冬,母亲从超市带回了大量的食物,她往冰箱里塞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放在外面:“冰箱里的,晚上你饿了拿出来热热吃。外面这些不要动,我要拿着和你爸去排队。天这么冷,半夜多吃点挡挡寒。”

那时我大学毕业 2 年,正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母亲为了我的婚事,着急买房。开发商说次日上午 8 点开盘,先到先选。母亲听说买房的人都是头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她和父亲商量,穿上棉袄,带上毯子、马扎和食物,也去连夜排队,为我选个好房。

我心疼他们太辛苦,母亲却说这不算什么:“你忘记当年你上大学,我为了省一晚上的住宿费,和那些家长在学校的操场上坐了一个晚上吗?一点都不累,人多,说说笑笑,一晚上一会儿就过去了。”

我知道自己拗不过母亲,她对城里的房子渴望太久了,甚至是有执念的。

我的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本有机会进城教学,却被她拒绝了 —— 那时候,我们家的条件太差,调令都下来了,她觉得在农村可以省下买粮买菜的钱,下班后还能去地里干活,一年下来也能卖点钱。

2001 年我中考失利,母亲托了好几层关系,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送到县城复读,寄宿在亲戚家。那所学校很少有插班生,第一天进班上课,母亲特意给我换了一件新衣服,把我送到教室门口,对我说:“以后你要独立了,这是你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我呆呆地在班级门口站了许久,不敢进去。母亲见状,突然转身冲过来,牵着我的手往教室里走。

因为下雨,我的新鞋子在农村的泥土中踩得很脏,我们在教室里留下了两串泥脚印。有人喊:“刚拖过的地,弄这么脏。” 我羞红了脸,母亲却不理会,她在教室里寻找空位,每次拉我坐下,都会有人喊:“这里有人坐。” 最后,变成了全班齐声喊:“这里也有人坐。” 而后,是哄堂大笑。

最后,母亲气急败坏地搬了一张堆在角落里的桌子,放在最后一排,对着我喊:“坐这里。” 然后便冲了出去。她撞见了正要进教室的老师,却没有打招呼,只是低着头匆匆离开 —— 我知道她一定是哭了。

一周后我回到家,母亲问我课上得怎么样,在亲戚家过得怎么样。我说同学挺好的,老师讲得也好,只是晚上冷,吃不饱。母亲又哭了,父亲想安慰她,却被说了一顿:“如果我们在城里有一套房子,会受这个气?孩子能像城里孩子一样顺顺利利去上学,我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我受点委屈不算啥,孩子受同学歧视,在亲戚家吃不饱睡不好,这在孩子心里会产生多大影响啊!”

哭诉完之后,母亲又捧起我的脸说:“一定要考上大学,去更大的城市,买大房子。”

此后,母亲再也没提在城里买房的事,但我看得出,她工作更加努力了。

2008 年金融危机来袭,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是金融危机,但亲戚朋友都在向她传递一个信息:“房价大跌,买房好时机来了。”

母亲压抑已久的买房念头又萌生了。她给正在念大三的我打电话,征询意见,还说了一堆理由:“你马上要大学毕业了,没有房子找不到好媳妇,总不能带女朋友回农村老家吧?现在是房子最便宜的时候,都说明年就要涨价了。”

我没有反对,也没有赞同,只撂下一句 “我不在乎,你想买就买吧”,然后就挂了电话。

彼时,我们那个县城的商品房价格在 1000 元 / 平左右,母亲嫌贵,一直在看城中村村民自盖的小产权房,每平米在 600 元左右。

她看的第一处房子位于县城中心。房屋正在盖,据说总共 6 层,但主家说要等盖成了才卖。她和父亲又骑着电动车继续往前走,看见了一处刚刚盖成的楼房,一楼门面上留了卖房的电话,拨通后,对方很快赶来了。

那栋房子坐西北朝东南,倾斜而建,一梯两户,一大一小。上楼后,母亲发现屋后是一条臭水沟,水面上飘满了垃圾。主家却说这个房子位置好,西边是商场,东边不远处是汽车站,“自己的房子,价格好商量”。

母亲想要那套大的,4 室 2 厅,她考虑我未来结婚生子,想给儿孙留个朝阳的房间。她在那套房子里转了好几圈,最后站在 3 楼的窗户旁,看见了西边的商场 —— 那是她在县里最喜欢逛的地方,以前逢年过节,她都要乘坐 1 小时的公交车赶到这里买一些好货。

母亲动了心,可父亲不说话,就知道站在一旁抽烟。经历一番纠结之后,母亲终于下了狠心,掏了 500 元定金,定下了这套总价 8 万元的大房子。主家给她 1 周的时间去准备钱,钱到手后给钥匙,如果最后不买,500 元也是不退的。

母亲兴冲冲地下了楼,仿佛这房子已经是自己的了。当时她手里有 4 万元积蓄,回家后又向亲友们借了 4 万元。母亲给主家打电话,双方约定了一个好日子,可就在这时,有人对母亲说小产权房不能落户,“将来你孙子上学,附近小学不认,还得托关系”。

母亲的心顿时就凉了,她思前想去,最终放弃了那套房子和 500 元定金。她给我打电话说不买了,“等你毕业了,我们在大城市买房子”。

2009 年,我考入河南省某地级市的事业单位,父母也都退休了。他们把老家的地承包给别人,来到我工作的城市,一家人租住在一处老旧小区里。

当时,和母亲同龄的同事乎都在老家县城买了房,而我们家还是没有。买房成了母亲的一块心病,她身边的人都在说 “房价只会越来越高,不会下跌,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这些话让她焦急万分,像着了魔一般又开始四处看房。她发誓,不买则已,要买就买最好的。

2

2011 年,母亲终于选中了离我单位不远的一处高端楼盘。彼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回暖,本市的商品房均价已达到了 3500 元 / 平,而她相中的那个楼盘,开盘前对外释放的价格是 5000 元 / 平。

母亲算了算手中的存款,觉得再借点钱,凑 30% 的首付应该够了。她嘟囔着 “全款变首付”,然后严厉地对我说:“我只替你解决首付的事,贷款我不还,装修也不管,我和你爸都老了,没本事了。”

那天夜里 10 点左右,我的父母就赶到了售房部。工作人员正在里面热火朝天地布置现场,乱成一团,根本无暇顾及客户。

父母在沙盘前转了一圈,又看了看户型模型,更坚定了选择 9 楼 92 平米的东户。一个置业顾问抽空对他们说,河南老百姓对 3 楼、6 楼、9 楼很执着,“因为以前皇帝上朝都是初三、初六和初九,所以这 3 层楼很抢手,已经好几个客户在预选这个了,到时候不一定能抢的到,备选一个吧”。

那栋房子总共有 32 层,13 到 23 楼价格高,母亲有些犹豫,不知道选哪层好。置业顾问建议他们往高处选,光线好,空气好,基本能看到市区的全貌。可母亲果断地拒绝了,她说自己老了,不敢住太高,心脏和血压都受不了。置业顾问摇了摇头,去忙了。

走出售房部的时候,外面已经有人在排队了,母亲赶紧占了一个位置,往前数了数,10 个人。她心里稍微安稳了些。

那一晚,天冷得很,售房部门口的广场上空荡荡的,四处来风。起初大家靠得很近,边说边聊,相互取暖。可是到了深夜,寒风愈发刺骨,靠近也没有用了。母亲有高血压和轻微的冠心病,十分难受,就让父亲坚守,说自己要去背风处歇一会儿。正要站起来的时候,有人提议用马扎排队,大家纷纷赞同。

第二天早晨 7 点多,母亲给我打电话,让我赶紧到售房部选房。经过一夜的折腾,她和父亲的身体都有点吃不消,人太多,她脑袋嗡嗡的。

等我赶到时,选房已经开始了。售房部里人山人海,有人拿着喇叭在叫号,一次进 5 个人,每人有 1 分钟的选房时间,如果定不了就不允许再选了。

广场上人也很多,我找了好大一会儿才找到母亲,她说父亲已经进去了。很快,我们就看见父亲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母亲焦急地问他:“选到没?多少钱?”

“选到了,5200 多。各种优惠下来,合 4500 左右吧。”

母亲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边说 “太好了”,一边拍着我的肩膀:“以后就靠你了啊。”

这时,父亲突然插话:“选的是 25 楼。”

母亲拍我的手突然停下来了,质问父亲为啥选那么高的房子。父亲说他进去的时候,低楼层的房子已经没有了,置业顾问说高楼层好,价格还低,他脑袋一懵,就选了 25 楼。

母亲抢过父亲手中的资料,就要往售楼部里闯,却被保安拉住了。母亲嚷着要退房,工作人员说想退房也得等明天。母亲气恼又沮丧,回到家就开始骂父亲没本事,没脑子,然后就开始哭诉自己一辈子就这么一套房子,还买得不称心。

我只好给房管局的朋友打电话求助,到了下午,对方让我带着资料去售房部调房,说是开发商某领导买了 11 楼的房子,愿意和我进行调换。

母亲很高兴,兴冲冲地跟我去了售房部。我们到的时候,广场上垃圾成堆,宣传资料到处飞,还有被挤掉的棉拖鞋和旧衣服。因为有房管局的朋友帮助,调房顺利,我们交了 12 万多的首付,母亲的情绪终于平稳了下来。

此后几年,本地房价经历了波折性上的上涨,到 2019 年,那处楼盘的二手房单价已涨到了 8000 元 / 平米。母亲常为自己当年的 “奋不顾身” 感到自豪,对亲戚朋友说了无数遍买房的细节。

3

工作几年后,我的事业发展顺风顺水,升职加薪,结婚生子,日子越过越好。存了一定的积蓄后,我提前还清了首套房的贷款。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母亲有了换套大房子的念头。一开始,她只是 “漫不经心” 地对我说说,后来就变成了很正式的一次谈话。

“孙子和孙女越来越大,这套房子越来越住不下来了,没有独立的房间,写作业都是问题。我身体不好,睡觉浅,你爸晚上打呼,我总失眠,我想分开睡。我想好了,必须得买一套大房子。我已经相中了一处房子,150 平,4 室 2 厅,很敞亮。我算了算你手里的钱,如果不够,我手里还有几万,也给你凑凑,估计够首付了。”

我不想承受那么大的压力,而且我想攒钱去郑州买房。所以我以 “现在地产形势变化莫测,房价不稳定” 为由拒绝了。母亲却给我说了一堆理由,如:钱越来越不值钱,存银行赶不上通货膨胀,投资怕赔个血本无归,只能买房子;房子既能自己住,还能不断地涨价,等于变相存款了。

见母亲讲得头头是道,我又以 “二套房贷款利率高” 为由拒绝,母亲似乎已经提前想到了,说:“办个假离婚 —— 置业顾问可以帮忙办的,手续 200 块钱,齐齐全全的,楼下你刘阿姨家的二套房就是这样。”

我无言以对,无奈去看了她相中的那套房子。这是一线品牌开发商进驻本市的第一个项目,听说品质做得很好,价格也不高,关键是离我们现在住的地方较近,2021 年 10 月 1 日能交房。

我略微有些心动,回到家,母亲干脆拿出 10 万现金放在餐桌上,劝道:“买吧,这是我给你们的钱。”

2019 年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像 8 年前那样红火了,买房很顺利,置业顾问的态度也很好。回家后,母亲像小时候捧着我的脸一样,捧着我儿子的脸说:“你爸爸买了一个大房子,单独给你一间,你得好好学习。”

原以为我们的生活会平静地过下去,没想到刚过了半年,母亲又动了去郑州买房的念头。

本市有条河穿城而过,两侧修建了许多的公园,母亲常去河边散步。一天,一个从郑州过来的置业顾问在河边发传单,说航海路上有一处新楼盘位置极好,价格也合适,很多地市的人都在那里买房。

母亲对郑州不了解,只问了问价格,对方说一房一价,每平方米的均价在 1 万 4 左右:“我们有大巴车,每周二早上 8 点出发,我们先在郑州各大景点游玩,下午再去售房部参观。如果相中了可以买套,如果相不中,权当是免费旅游了。”

这些事,是母亲从郑州回来之后才告诉我的。在她眉飞色舞的描述中,我得知这套房子位于郑州向东向南发展的主线上,离郑州东站很近,目前周边还没发展起来,所以价格不高。

“最最关键的是,我徒步丈量了下,步行不到 10 分钟就是一所区级知名小学,正对面就是省级知名中学。将来我孙子要是在那里上学,我这辈子死都值得!” 母亲说。

我忍不住抱怨,说如果要在郑州买房,那就不该在本地置换大房子。郑州的一套房随便都是百万元以上,就算我们卖掉现在的住房、老家的老宅,依然是杯水车薪。

“我的傻儿子啊,你还没我看得远啊。老家的房子你甭管了,只要儿孙越过越好那就是福。他们给我算过了,一套 100 平的房子总价 140 万,首付 7 万,再加上各种税费,10 万块钱就够了。剩下的钱,每半年付 5%。”

母亲买意已决,加上我也想在郑州买房,就和妻子商量,决定拼一把。我算了算手中的钱,是可以勉强维持的。

次日,我们一家便去郑州考察。那处楼盘的确离东站挺近,但周围全是工厂,连个配套的公园、商场都没有。置业顾问一个劲地说工厂迟早会搬,商场交房就有,我们还是犹豫了。

之后,置业顾问频繁给我打电话,他的朋友圈还不时放出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大发展”、“马云前往郑州投资”、“郑州严查首付分期”、“房价马上要涨” 等信息。加上母亲不断催促,我和妻子在那段时间都异常焦虑。

2019 年 12 月 12 日,我终于被置业顾问说服,交了 3 万元定金,定下了一套 92 平米的小三室、一个车位和一间储藏室。我将此事告诉母亲,她高兴坏了,给所有至亲打电话报喜。

可是没两天,母亲的喜悦就变成了恼火:“你买储藏室和车位干啥?没用!房子已经够贵了,再花 20 万买车位储藏室?咱买房子是为了孩子上学,储藏室和车位要不要都行。”

我说那是绑定的,如果买住宅,必须买车位和储藏,否则他们不卖。与置业顾问再三周旋后,对方终于答应,3 天后只用先把房子的首期款交了,而车位和储藏室的钱要在 1 个月之内补齐。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了。谁也没料到,这场疫情会打乱所有人的生活。郑州的售房部关门了,我缴纳车位和储藏室尾款的事也被暂时搁置。

4

2020 年 4 月,售房部重新开放。由于资金压力大,开发商急于卖房,就推出了一个新政策:从 4 月 1 日起,买房不再绑定车位和储藏室。

置业顾问仍旧给我打电话,让我补齐车位和储藏室的尾款,理由是我下定金的时候没有这项政策,并且他们已经给我延期几个月了。母亲得知此事又气又恼,不仅强制要求我不能补钱,还要求我把那 2 万元定金给要回来。

我觉得自己不占理,就没有和开发商交涉,没几天,那位置业顾问又离职了,这事就搁置了。可母亲每每想起那 2 万元钱,就夜不能寐。她偷偷找人做了一件外套,上面写了:“昧良心开发商,快还我血汗钱。”

我在业主群里看到有人发照片、视频,才知道母亲竟然穿着那件衣服去了郑州。她在售房部里来回走动,不停吆喝,希望有领导出面解决这件事。我给她打电话,让她赶紧回家,她却坚持要待在那儿。

晚上,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了家,她说自己吆喝了一天,转悠了一天,却没人搭理她:“卖房子的还在卖房子,买房子的还在买房子,没出来一个人制止我。我就这样晃啊晃,喊啊喊,像个小丑。都在看我笑话。”

母亲退休前是个教师,在生活中也永远保持优雅的姿态。可如今为了房子,她拉下面皮,豁出去了。我心疼母亲,就把买房绑定车位和储藏室的事反映给了郑州市房管局,没多久开发商就回复说,如果我不要求他们退还那 2 万元定金,剩余的尾款可以不交。

我接受了,但我骗了母亲,说钱要回来了。

那段时间,到处都在传言房价要降。母亲毫不在乎,“降就降吧,买都买了,咱有契约精神”。

哪怕是疫情汹涌、水灾来袭,生活艰难,都没有改变母亲执意要买大房子和在郑州买房的判断。

直到两套房子全部延期交房,有可能影响孩子一年级入学时,她才开始慌了。

本市的那套大房子在临近交房的前 1 个月,我们收到了一封延期告知函,一页纸,写得很简单:受疫情和水灾的双重影响,在相关政策的允许下,延期 3 个月交房,且无违约金赔付。没过几天,郑州那套房子也收到了延期交付通知书。除此之外,两个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降价、降配的现象。

业主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嚷嚷着要维权。母亲闷恹恹地坐在餐桌旁,说:“降价咱啥都不说,但是降低标准,这就是他们的不对了。再延期交房,影响我孙子上学,那就不应该了。”

母亲说了一堆的不满意,而后肯定地对我说:“有人召集着去维权,咱俩分分工,你去郑州那个,我在当地维权。不闹闹,他们还以为我们好欺负,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全打了水漂。”

我拒绝了,她气得直跺脚:“你不去,我去!我一个老太太,看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从那天起,母亲就把看孩子的任务完全交给了父亲,自己加入了 “维权大军”,并不定时地给我讲述他们维权的细节。

他们建了个群,核对每一个进群人的身份,要把购房合同中的房号和业主姓名拍照发给群主,以防开发商的人混进去;此外,把那些在群中不积极响应、拉后腿的人都踢出去,只留下一些 “激进派”,大约 200 余人;每人交 10 块钱,用于制作条幅,打印资料和采购小喇叭 —— 然后他们涌进售房部,楼上楼下到处吆喝,要求领导给他们一个说法,到底啥时候交房。

“你是不知道,大领导全跑了,留下一些说话不管用的小兵在那儿办公。后来终于出来了一个人,说虽然下发了延期告知函,但是一定会积极抢工,力争按照合同约定时间节点准时交房。”

有了这个承诺,大家才散去,临走前,他们约定维权群继续保留,待交房后看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维权。

到了国庆节当天,开发商果然准时交房,但现场还有很多工程尚未完工:草皮凌乱且枯死,路面刚刚硬化,散发出刺鼻的沥青味,墙角堆满了建筑垃圾,墙壁上一层灰尘。当初说的 “公共区域奢华精装”,现在变成了大白墙,连一片瓷砖都没有,完全是安置房标准。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小区大门变成了商铺,业主只能从旁边小门经过,连消防车都过不去。

业主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一两百号人拉着条幅,聚在售房部门口喊口号。警察匆匆赶来,以疫情期间不准聚众为由欲把人遣散,但很快就被群众质问得无言以对,只能远远地站着。

开发商派出代表发言,被业主们哄下台去。次日,业主们又叫来了省电视台的记者,母亲说不上话,跟着跑前跑后,一会儿跑到售房部大堂,一会儿坐在售房部大门口,一会又去交付现场爬楼。

现场乱糟糟的,采访时,业主提出的每个细节,开发商都能巧妙地一一化解。他们拿出了建筑规划图,说已经通过了政府的审批,手续合理。电视台的记者又带领业主去政府,希望讨个说法,但被一顿安抚后,就没了下文。

第三天,业主又叫另一拨记者。同样的流程,同样的操作,但同样没有结果。

业主无奈,再次来到售房部门前维权。突然一群人出现了,他们抢夺资料、条幅,双方发生了拉扯。有人喊:“开发商打人了!开发商打人了!”

那帮人却说他们是二期业主:“你们天天闹事,造成开发商经营困难,万一我们买的房子交不了房怎么办?”

维权的业主顿时傻眼,大家不知道说啥,最后不欢而散。

天气突然降温,母亲的心脏有点不舒服,就不再跟着闹了。可她在家总是一脸的哀愁。

我问她:“你跟着维权,想要什么呢?”

她不说话,半天憋出来几个字:“为啥?为了你们。”

我差点哭出来,站起来正要走,她又说:“咱赶紧把这套房子卖了吧,看形势,房价还会降。”

“卖了我们住哪儿?大房子装修之后还得放一段时间散散甲醛。”

“先挂出去吧,我怕市场不好,不好卖。”

我只好按母亲说的办,按照 2020 年本小区的成交均价,把房子挂了出去。然而看房者寥寥,哪怕有人看,也是一问价格就走,再没下文。

5

由于房地产政策频繁调控,房地产市场提前入冬,很多房企度日艰难。本市的一些工地大面积停工,索要工资的农民工和维权的业主交织在一起,令有关部门忙乱不堪。

后来,某城市有业主因维权被抓,留下了案底。慢慢地,母亲他们的维权队伍从最初的 200 多人减到只剩几个。可不管他们怎么闹,开发商就是不出面。

母亲终于死心,彻底退出了。自此,她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坏了。先是血糖、血压急剧上升,而后是心脏跳得厉害,连夜住院。

她一直躺在病床上闷闷不乐,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是:“还有钱吗?”“房子有买家了吗?” 病情刚稳定,她就急着要回家:“现在哪有钱住院啊!两套房子,又是贷款又是首付款的,这日子必须抠紧了过。”

不管我怎么劝,母亲还是坚持出了院。

一个周末,我一天没见母亲,便到附近的河堤公园去找她。只见她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河堤附近的长凳上,悄悄抹泪。

我挨着她坐下,说:“不要多想,迟早会过去的。”

她说:“没关系,妈觉得值。”

来源:网易人间

那些上班时间开房的深圳人

深圳人,除了 996 熬夜加班,还有一件秘而不宣的事,就是不少人在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去开房。

深圳人约会,往往不是在晚上、周末、节假日,公开的酒店数据显示,更多发生在普通工作日的下午。

640

01

“深圳写字楼附近的钟点房,就像春运车票,常常一房难求,你得提前抢”。

年轻的 “老司机” 小吴,正跟朋友分享自己的开房攻略。

位于滨河大道的湖北大厦,中间楼层是某天大酒店,上面是写字楼。小吴就是这座大厦写字楼里每天打卡上下班的一员。深圳有很多这样酒店,藏身在写字楼里,或者说,不少写字楼与酒店同栋上下层。

杯酒下肚,小吴讲起了前几天他在上班期间溜出去 “开房”,结果又遇见老板的故事。

所有 “又” 的故事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发生在 18 年的秋天,是小吴来这座大厦工作的第二个年头。

那时正热恋,跟女友定了几次的周末约会,都被各自种种临时的工作打消了计划。女友是地产人,负责的楼盘在龙岗一带,周末正是最忙的时候。

七夕前几天,公司决定让小吴带队出差北京跟一场品牌的七夕线下活动。情人节眼看要错过,正为难期间,女友发信息说她下午在卓越见客户,4 点半样子结束顺道来找你吧。

小吴听了大喜,一想又略失落,因为今晚要赶活动方案,自己是项目牵头人,总不能自己回家约会让团队小伙伴在公司加班吧。

但比自己更忙的女友都亲自赶来,并且已经路上了,怎么办。

小吴下楼抽烟,两难之下,看着大厦里的酒店大堂,灵机一动有了两全解决方案。于是,小吴人生第一次在上班时间开房就在那天发生了。小吴记得很清楚,是下午 4 点。

那个午后,公司方案如期,自己约会如期。那个晚上,公司灯火通明,酒店灯光旖旎,小吴的工作和爱情都没有耽误。

唯一花絮是,两人在酒店楼层等电梯时,竟遇见了同样带着伴侣来开房的公司老板。

场面一度难以形容。

几年后,小吴当初的女友早已作别,前任换了几任,但没想到的是,午后开房的习惯竟一直保留了下来。

上周三,小吴像过去一样,午饭后开了间钟点房,结果在房间楼层又一次碰到了老板。

老板看了一眼,没说话,径直进了自己房间。小吴想打招呼又不知说什么好,也来不及说,后来想也没必要。

这里是深圳,大家都成年。

02

不要以为深圳人每天就忙着炒房、买房、供房,那只是一部分声音比较大的。更多不声不响普通的深圳人,过着 “长年租房,没法买房,不时开房” 的生活。

深圳人除了 996 熬夜加班,还有一件秘而不宣的事,就是不少人在上班时间偷偷溜出去开房。

记得某团做酒店业务伊始,有个关键又朴素的商业发现:本地人会在本地住酒店。本地人在本地住酒店,其中一个很大群体是小时房或者叫钟点房。

深圳密集分布的酒店,其中一个功能,有点类似香港随处可见的茶餐厅。

我以前问过一个香港人,香港街头怎么这么多茶餐厅,其他城市很少这样。他说:茶餐厅是香港人的客厅啊。普通香港人住房空间太小,没有像样的客厅,朋友相聚最经济最便捷的地方就是楼下茶餐厅。

关于这点,深圳住公寓的年轻人,应该最知道。通常的两房往往被改成四五间小隔间,空间小人多不说,关键它还不隔音。

深圳某公寓空间

很多住在城中村的年轻人,情侣约会这么美好的事,不会选择在自己简陋的出租屋里将就。即便熟识后,从恋人到同居,也有漫长的路要走。

这期间,最舒展最可行的就是酒店。在住宿条件和时间成本的共同作用下,那些 “跨区即视为异地恋” 的深圳情侣约会,最常见的相会地点往往是一方写字楼附近的酒店钟点房。

深圳的不少中档酒店经济酒店,比如维也纳,都有推出钟点 / 小时房业务,售价一般是房间正价的三分之一,经济便利。

罗湖一间老牌星级酒店的前工作人员透露,很大一部分住客虽然来时开的是全日房(星级酒店钟点房业务较少),但从实际退房时间看更像是钟点房。

有的酒店,钟点房经过特别精心设计,有常见营造浪漫氛围的鲜花红酒巧克力一类,也有各种在此不宜描述的自助玩具。

有时钟点房也会续成全天房,更多时候是结束了便 “洗洗回”,各自忙去,各回各家。

03

除了小吴这些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得已的年轻人,更多深圳人上班时间开房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一种 “深常态”。

很多人不知道,在深圳,一对情人约会,最佳时间往往不是在晚上、周末、节假日,公开的酒店数据显示,更多是发生在一个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再精确一点,是下午 3 点到 5 点之间。

背后逻辑很简单,看时间线,两人酒店约会之后,还要去接娃、要去做饭,要按时回家,要各自扮演家庭里丈夫妻子的基本角色。

如果选择时间在晚上或者周末,不但影响正常家庭生活,也容易让家里对方察觉。个中微妙,过来人都知道。

宝安新桥立交附近有家特色酒店,在私密性做到了极致。门口即前台,不用下车,前台会过来办理入住。每个房间都有对应的室内专属私密车库,客人可以直接从车库乘电梯到自己的房间,入住车库自动关门。

个性的释放追求与伦理责任的不可调和,在工作日几小时的钟点房里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深圳某酒店

在深圳有些事大家都只做不说,就像这个城市的性格一样务实。

不用互相盘问户口,不用海誓山盟为谁负责,只是在茫茫人海中,你看见了我,我看见了你。一眼之间,彼此都对此刻的自己做主,不盘问,不纠缠 ,不再见,甚至互相连名字都不曾问及。

那份美好,相信经历过的深圳人都懂。

04

写字楼里进进出出的深圳人在附近的酒店开房,就像他们午后去星巴克喝杯美式咖啡、去奈雪来口欧式软包一样,再寻常不过。

上班时间溜出去开房,乍一听彷佛有违职场道德。

其实在深圳,尤其互联网公司,仅对考勤负责,能正常朝九晚六痛快上下班、周末完全休息的是极少一部分人。不少人工作属性不一定一直要坐在办公室,这里有自由职业者,有公司高管老板,也有很多诸如销售、业务型工作场景本来就在外面的群体。

如果说大大小小无处不在的酒店提供了物理便利、南来北往高度交融的人际提供了地理上可能,那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则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

适逢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公司就近酒店开个小时房,洁白宽大的床,舒适格调的床品,无案牍之劳神,偷几个小时的闲,无论是情侣相逢还是独自休憩放空,都是一种身心上的自洽。

想起深圳客前文 《深圳酒局里的女人们》有一句 “个体的平等与微醺的自由,远比任何酒局更美妙”,同样,那些上班期间溜出去开房的深圳人,个体的释放舒展与工作生活的平衡,远比开房这件事更重要。

也摸鱼,也加班,也不时开房,也按时回家,这就是深圳人。

深圳没有朝阳大妈,在这座汇集了天南海北 2000 万之众的年轻城市里,大家都心照不宣,只做不说,各自自洽。

很多人喜欢这座城市原因之一,不就是深圳一直包容着普通人那份自洽吗。

当深圳人在开房的时候,到底在开什么。一个深受市民欢迎的公众号因为 “低俗” 而被人举报的今天,这份 “开房自由”,恐怕是为数不多能感受 “开放深圳” 之所在了。

来源:深圳客 微信号:szhenke

从文峰浩哥,看如何拍领导马屁

01.

最近,文峰这家美发美容店给我们科普了两个知识点。

一个是文峰的创始人不叫文峰,而叫陈浩。

另一个是创始人陈浩有天眼,掌握万物之规律,是首屈一指的三百六十行状元大满贯。

image

前者的信息,百度百科上也有。后者的内容,则是第一次被其秘书披露。

这位叫白寅的秘书写了一篇名为《秘书眼中的上海文峰美容美发集团总裁陈浩》的文章,里面称陈浩为浩哥,并对其事迹大书特书。

我们将其与马屁文章整合起来,一睹浩哥真容。

要知道,我们的这位浩哥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他开创了名为文峰的美容美发矩阵技术。

当顾客来到他的店里,他会好言相劝,你的运势将如何,通过美容美发就能实现逆天改命。

这些技术,浩哥从不藏着掖着,他常常小展神技,运用 “六合还阳术”,治愈 “一会儿脸色潮红,一会儿暗淡无光” 的女学员。

如果学员认真刻苦勤学,一定会领会到其中的要义:

“这六合还阳术能够打通人体各个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甚至可以让濒死、已死之人重新活一次。”

有了这样诺贝尔医学奖级别的技术,任何学员当然可以开店致富,造福乡里。

但浩哥目标更为远大,他要 “运用文峰,立志于让国人年轻二十岁,长寿三十年。”

为此,浩哥平均每天睡 4 小时,加班加点地去改善国人的生命健康水平。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浩他成功了,在全国开了 400 多家门店,招收 1 万多名员工。

还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第三届中华十大管理英才”

“科学中国人十大新闻人物”

“2005 年度中国企业十大最具魅力培训师”

“2006 年湖南省常德市支持新农村建设十大功臣”

这么励志的鸡汤教材怎能不启迪员工们呢?

于是,秘书和员工们纷纷表忠心,他们创作了《十颂浩哥》《文峰校歌》《歌唱我们的文峰》,歌词藏不住那滔滔不绝的崇拜之情。

“六颂浩哥懂阴阳,

七颂浩哥学习狂,

九颂浩哥是英雄。”

整首词朗朗上口,又非常对仗,虽然词作者显示为陈浩,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员工们提供了巨大的灵感支持。

毕竟他们是真的在爱这个宇宙第一猛男。

他们写各种文章夸耀,他们开会疯狂鼓掌,他们眼神里饱含热泪,仿佛没有浩哥,就没有他们的人生一般。

谁让浩哥无所不能呢?

“浩哥有奇功异能,浩哥参透万物,浩哥可以穿越时空,浩哥可以飞过千山。”

在这其中,如果让我选一个最佳员工,我一定会挑选摄影师。

他既把浩哥能歌善舞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他又领会了浩哥的指示精神,拍出了公司朴素而大气的一面。

可以说,做到了起码的对称美。

在他的镜头语言里,文峰公司不可一世的气质昭然若揭。

02.

这些事也让我想起恒大集团著名的 “把球传给许家印” 的现象。

恒大第三届职工篮球赛,高管队大战员工队。

许家印代表高管队出场,他身穿 9 号球衣,让队友倍感振奋。

他们突破至 3 秒区,也不自己上篮,偏偏要传给他。前面没什么对方压迫,也不自己得分,偏偏要传给他。

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复杂呢?因为得传给圈外不远处的许老板。

在他们眼里,许老板是行走的灯塔,是胜利的星火,只能围绕,不能疏离。

三分投不中没关系,高管抢篮板,许家印只要负责进球;三分继续不中没关系,高管干脆在篮筐下等着,一拿到球就传给许家印,让他再远射。

而为了让壮美时刻锦上添花,就需要对手的协助。

员工明明可以协防,偏偏愿意露出巨大空挡,让许家印投篮;明明可以去盖帽,偏偏宁愿自家人防自家人,以便让许老板轻松出手投篮。

特别是对于紫色员工队的 6 号球员而言,他主要精力是在防守自家 16 号,为了让 16 号队友不去干扰许家印的投篮。

说的很绕口,但也很现实。

实在没什么烘托高管队的办法了,就只能犯规,从根本上提高许家印的命中率。

乃至于,伸伸手做实际毫无用处的防守动作、故意传错球让许老板进攻等行为都不值一提。

这一切是在许家印在场的时候发生的,他一下场,员工队肆无忌惮地进攻起来,疯狂地将比分从 41 比 25,改写到 43 比 40。

场面十分焦灼,员工队只差 3 分,但他们有反超的趋势。

这时候许家印上场,篮下强攻,拿到关键 2 分,锁定 1 分胜局,集团高管队以 45-44 的微弱优势战胜了员工队。

这一出老板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戏码,恰恰又是高管们和员工们联合导演的,目的就是为了暗示这样的主题:

一支球队想要运转,的确可以离开许家印一段时间;但一支球队想要取胜,则离不开许家印半步。

可以说,没二十年的攻心计,玩不出如此跌宕起伏的套路,《纸牌屋》看了会沉默,《甄嬛传》看了会流泪。

全场比赛下来,许家印拿下 30 分,没有争议地拿到了 MVP 头衔。

助攻王则是副总刘永灼,8 号,一个从进场开始就围绕在老板身边的人。

除了这些名誉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其他改变命运的细节时刻。

那个打球时老态龙钟的高管,一听到比赛终场哨,百米冲刺进场内,为了和许家印击掌相庆。

员工队那些赛后疯狂为高管们鼓掌的球员,好像是他们才是赢下了比赛的主角。

每个人把画面搞得和和气气,才都有美好的前途。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戏份,每个人都需要死扣细节,记住,即使你是群演,也要贡献出影帝级别的表演。

因为在恒大很多事情太多琐碎,对于领导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网络上热传的资料《恒大集团各级领导客史记录总表》,里面记下了高管们完美主义的个人习惯。

有人要喝最新批次的矿泉水,有人房间湿度不能大于 50%、温度要保持 26°,有人房间要有金粉色玫瑰花。

还有,

“不喜别人称呼其中文名,可称许总。”

“早餐点餐至房间,先送至秘书房间由秘书送至房间。”

可以想见,为了完成这些细节,员工们得做出多大的努力。

在其中,如果让我选一个最佳员工,我也会挑选摄影师。

他通过极致的对称美,拍出了恒大许家印的指示精神,而且避免了奢华。

同样,在他的镜头语言里,恒大公司那种永久强盛的面貌若隐若现。

03.

本来这事到拍马屁的阶段也就结束了。

大不了就是老板爱听,员工会说的关起门来的事罢了。

但此时此刻文峰和恒大的现状又提醒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件事。

那就是,员工们甚至帮助陈浩去干坏事,为什么?

薪资待遇仅仅是一方面,毕竟照浩哥秘书揶揄的,“奖励制度” 其实不靠谱。

既然物质上的原因解释不了太多,那往往就是精神层面的。

其实,无论是恒大、文峰、还是其他深度拍马屁公司的一大特征就是,领导犹如神灵、员工卑微似奴。

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更像是在输出权力。

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权力无孔不入地植入到员工的生活里。

躲也躲不了。

有点儿像福柯说的全景式监狱,你的一举一动当然不需要领导时时刻刻的监督,但你全部人生都处在了他的窥视下。

尤其是这种权力特别喜欢去渗透下班时间,但其实这些所谓的晚上 11 点的重要事情,往往第二天第三天都不一定需要推进。

它们存在的意义更像是表达领导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意思。

员工永远等着领导的信息,于是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物品,其核心含义在于可控二字。

由于可控,也就能出现拍马屁的种种怪谈。

很多领导需要员工的谄媚,不是因为他们中了魔咒,只能听好话,不喜欢苦口良药。

非也。

而是谄媚能让领导看到你的忠心。

就像 “酒桌文化” 是权力的服从性测试。

而且马屁越是赤裸裸越好,这样越能简单粗暴地筛选员工。

随着内卷越来越严重,权力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更进一步而言,他们已经越来越见不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有人不给自己谄媚了。

越来越需要员工唯命是从。

毕竟所谓的业绩,最后常常是领导一张嘴的事。

只是有时候谄媚是可控的,有时候不受控了。

就像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文峰公司的屡屡违法犯罪行为,恒大对于普通人造成的影响里面,必然有企业人员不专注业务本身,而一心拍马屁的因素在。

如果老板喜欢大过一切的话,那么一家公司的生态总是有点儿诡异的。

这也是如今一些年轻人不热衷上班的一个原因。

没办法,在职场中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纯粹之物,越来越难了。

来源:雷叔说事 微信号:normalbeauty

耿哥的创业经历

家人们,今天是【失败大赛】的第四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号选手 —— 耿哥的创业经历。

耿哥的经历很丰富,他开过电脑维修店,干环保工程欠了 500 万,还开过广告公司、洗车行和互联网智能洗车。(这篇挺长,你忍一下。)

以下是他的自述。

2

我出生于西北某四线小城,今年 36 岁,读大二的时候跟班里的一个同学一起开了一家电脑维修店,每人投入 5000 块。

那时是 2007 年,我们的维修店主营三个业务:一、回收和售卖电脑,二、维修电脑,三、租赁电脑。

一开始,修电脑纯粹是个人爱好。开店不久后,我发现当时硬件 DIY 已经是成熟的区域代理模式了,想赚钱就需要资金稳固渠道,终端店铺大多是辛苦维持,利润有限。

我自认为看明白了行业的模式,所以很早就决定只把修电脑当成上学的副业,毕业就不干了。当时店里每个月都有利润,我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image

毕业后,我本来想考完研再去考公务员,但跟学院书记聊规划的时候,他觉得我的个性更适合在社会中历练和经营。

结合我家里的情况,书记把我介绍到了号称 “环保设备之都” 的江苏宜兴,他有朋友在那儿开了一家环保设备厂。

那时侯环保是个朝阳行业,我在那家工厂做总经理助理,每月工资 4500 元。

到了厂里,我拿了些环保技术的书看了一下,发现近 30 年来污水处理这个行业在技术上面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的创新都是旧知识的新组合。

而且都是非标准设备的加工,到了当地之后就是安装。唯一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是调试,因为你要养出水里面的微生物。

image

在厂里工作了近一年后,我对环保行业有了基本认识,也积累了一些行业资源。当时因为感情受挫,非常急于证明自己,我感觉干工程是积累第一桶金的最快方式。

于是在 2010 年 6 月,我辞职回到老家,注册了环保工程公司开始接项目。公司开起来只花了 5 万块。

我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个金额 940 万的河道治理的水利工程,虽然是转包给我的,但是毛利率很高。

第一个项目做完之后就有了现金流,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钱可以用于维持和开拓人脉了。

image

△我当时做的第一个项目

2012 年,我开始自己投标,做总包,毕竟大家都想躺着赚钱。期间我还干过绿化、市政等各种工程。

那时候招投标比较混乱,有时候资质不全,自己也会挂靠一些公司,所以有些回款并不那么顺利。

比如你拿到了 70% 的回款,已经收回成本了,那这时你还得继续接项目,把你的资金链滚起来。

没有新项目进来,你就没有预付款,也就没有中间的资金,那么你的现金流就会断,现金流一断,问题就全暴露出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都有项目做,我接完项目别人给我打钱,我再把活儿分包给材料供应商、施工队。别人没付清我的钱,我也没法给下面付钱。

image

比如别人付了我 100 万,我给下面结算 90 万,自己留 10 万,这算是我从下面的每个人身上扣了 1 万。这对他们来说不是事儿,对我来说也很正常。

明年我又给他们活儿,别人又付了我 100 万,我又付了下面 90 万,那么这时,我就欠他们一人 2 万了,他们看在我每年给他们项目做的份儿上,也不会计较这件事。

只要一直有活儿滚,大家就不会在意这件事。

到了 2015 年,我意识到工程项目以后会越来越难做,便把生意慢慢停下来了,有些人就从我这儿接不到活儿了。

那么他就开始算账,说这几年我一共欠了他们多少钱。少的有十几万,多的有六七十万。

image

原来做项目时有现金流入,账上随时都有三五百万的现金,等我 2016 年~2017 年开始清算时,我发现我欠别人大概五六百万,当然,外面也有六七百万的账没回款。

直到现在,外面还欠我 250 多万,我还欠别人 400 多万。每天都有要钱的电话打来,尤其是过年前,我一天能接十多个电话。没办法,大家都想过个好年。

为啥我说工程项目以后会越来越难做,因为整个行业的招投标会越来越规范,审计和预算控制会越来越严,这意味着你不会再有特别高的利润了。

随着资质要求越来越严,你也不可能再轻易拿到一手活儿了。

image

我最开始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后来才发现做工程的门槛比较低,鱼龙混杂,大家拼的就是谁能熬。

那时候,招投标还非常混乱,里面也会产生大量的商务费用,也就是维护关系去吃喝玩乐。毕竟做工程讲究人脉资源,维持好人脉,你才能在行业里赚到钱。

做工程那几年,我一年 365 天基本有 300 天在外面应酬,早的话十二点能散场,晚的话就得到后半夜。

image

但我恰恰最不擅长的就是应酬,我酒精过敏喝不了,抽烟也不会,又不爱打牌。2016 年,最后一个项目验收后,我就不再承接项目了。

这期间,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另一门生意 —— 广告。

10

2013 年,随着我在当地的人脉越来越广,我也接触到其他行业的资源。有个对广告一直有兴趣的朋友找我合伙做传统平媒,于是我就拿了 30 万,朋友拿了 20 多万,一起开了个广告公司。

我的合伙人负责广告的运营和投放,我负责拉广告资源。那时候我还在做环保工程,两个业务一起干。

我们先是拿到了一些地下车库、临街墙体的广告位。2014 年,我们当地通了高铁,高铁广告的业务刚好空白,动车广告是一块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

铁路公司虽然旗下有自己的广告公司,但他们不做运营,而是把这块外包给广告公司。他们只负责给你位置,你负责去谈客户、包装广告、运营广告。

image

一辆列车上的广告分很多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的广告。对于铁路公司来说,挨个对接客户资源很麻烦,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做乙方。

把业务外包了对他们的业绩也好,他们的财务也好管理,每年有固定的营收和固定的利润。

2015 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传统平媒开始出现疲态,国内几个大广告公司把全国的铁路广告以招投标的形式拿走了。我们只能从他们手里再接活儿,利润更少了。

2016 年底,我从广告公司里抽身而出。广告公司在 2016 年初开始回本盈利,做了两年,净利润大概十几万。

开广告公司期间,我也在研究其他项目。2015 年中,我在国外的论坛接触到了精致汽车美容,这种洗车方式瞬间戳中了我的强迫症。

研究学习了半年后,我打算开一家精致美容洗车行。

12

2016 年 3 月,我跟两个朋友在市郊开了一家汽车美容工作室,一共 1149 平米,我们三个人一共投了 120 万。当时我们想着以汽车美容为主,精致美容当时还比较新鲜。

我们会给你全车上下都洗得干干净净,包括发动机、底盘、内饰,轮毂,车漆都会给你做还原,之后再给你来个镀晶,洗完一辆车大概收费 6500~7000 块。

image

△我们开的汽车美容工作室

实体最大的成本就两个,一、房租;二、人工。我们的店虽然很大,可我们的工位却只有六个,所以平摊下来整个店的坪效不高,但还好能够保住成本。

一开始,我们做精致洗车其实是想做口碑、做品牌,始终是盯着汽车后市场,但做了之后才发现,我们的定价把 99% 的人挡在了门外,我们的品牌并不那么容易传播。

2016 年底,车衣的崛起改变了汽车洗美行业的消费内容和盈利模式,我们原本的技术门槛被打破。

我也意识到,汽车后市场始终是大众消费,车作为工具,并不是人人都会为它投入那么多精力的,想做汽车后市场还是要有平台思维。

这家洗车行的成本还未收回,但我们每年都有分红。

image

2017 年末,无人值守的智能洗车概念慢慢出现,经过大半年的调研,我发现已经有大厂开始关注投入智能洗车了。

一、二线城市成了他们争夺的战场,而我这四线小城还有 2~3 年的真空期。虽然我这里是小城市,但 70 万辆私家车的保有量依然可观。

2018 年底,我和朋友 A 无意中聊起了我的思路后,自己开始着手启动项目。2019 年初,我和两个大厂投资的智能洗车公司签订了城市合伙人协议,然而他们却迟迟不能推进落地。

与此同时,我发现朋友 A 已经自己开了 3 家店了,但她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于是,她邀请我加入。谈妥条件后,公司开始改变经营思路,我们把洗一次 15 块钱变成年费 299 元无限次洗。

image

当时我们的效果也不错,4 个月增长了 6000 个会员。这里面除了 299 的会员之外,还有 1000 多元全年内外都能洗的会员。

我们做了两种店,一种是旗舰店,里面有 4~6 个洗车通道,我们有两家。

另一种是跟加油站签合作协议,用加油站的地方和他们原有的装修,然后给加油站分钱。这样的店,我们有六家。

image

△我们的店

现在,我们每年复购的会员不到 2 万人。我目前在公司不参与管理,因为我和合伙人的理念后来产生了分歧。

image

△我们的智能洗车还拿过创业大赛二等奖

她主张引进资本,做强做大走向全国,而我更想深耕细作,维持住高黏度客户。

我就拿 2 万名高黏度客户来举例子吧。

客户在我们的平台上除了洗车,还可以把保养交给我们来做。如果除了加油之外都在你这里消费的话,一辆车能赚到 500~1000 块的利润,那么一年就是 1000~2000 万的利润。

我一直强调复购的客户,因为我的理念就是咱服务好这 2 万名客户,把品质抓好就行。

在大城市做智能洗车,轮不到我们来做,我要是真想铺遍全国,当年我也不会选择在小城市开始。

image

△我们的店

只要培养起高黏度客户,一年 500 万的利润很稳定,十年就是 5000 万。我认为所有的东西是靠时间去积累,一夜暴富的事情动不得。

我干了这么多年工程,别人总感觉我手上经常有个一两千万,以为我很有钱。但实际上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些钱最终都不在我自己手里。

产生分歧之后,我就跟合伙人说:“公司你去做就行了,我那 30% 的股份你啥时候愿意就分我点,没有就算了,大家还是朋友。”

19

现在我在深圳,开始了新的征程 —— 和大学时的学长一起做改性塑料加工厂的项目。

我有两个学长在塑料行业里干了 10 多年,然后学长目前所在的上市公司也在做这个行业。我们自己来孵化项目做技术,准备去做他们的上游供应商。

我的总结特别简单:

10 年创业未成,皆因我每次似乎都精准地看到行业发展,提前筹划。

回头看看,自己的判断完全没错,甚至可以说十分精准。但在那个走下坡路的赛道里,当年的同行们依然在,有些甚至越来越成功。只有自己似是全身而退,实则一事无成。

我想说,年轻时不要总想着一夜暴富,别嫌钱赚得少,最重要的是时间。

你只需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进去,在里面趴得时间足够久,沉淀就越久,让自己在行业里面一直活下去就行,不管钱赚得多还是少。

只要你能活下来,就说明你不仅把别人和自己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 微信号:xrich666

感觉又被「会员卡」套路了

早上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大概意思他是楼下洗车房的,我会员卡去年充的钱还剩900元没用完,到年底如果不用完就作废了,来电提示一下。

说起办卡这个事情,我估计能看这篇文章的朋友多少都会被套路过。什么剪发卡、健身卡、礼品卡等等,跑路的也是屡见不鲜,就像老俍上次在小区碰到的《办卡之伤「环球水童话」跑路事件》类似。

再来说一下我们地库的洗车房,本身洗车房属于A公司,洗的挺好而且价格很便宜,又因为就开设在地库洗车也很方便,办卡后 SUV 车型25元一次,没有时间限制。但后来道听途说物业领导换人了,洗车房也被强行易主。

那就面临这一个问题,之前的会员剩余费用如何善后,那这次易主毕竟和物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最终结果就是,新的公司B接收以前所有办会员的剩余费用。但有一个限制就是剩余费用的使用期限只有一年。

所以就有了开始我接到的那个电话,还剩900元马上就要到期了。

上午也和新的洗车房沟通了一下后续事宜,如果想继续使用剩余的900元就要在充值900元才可以,而且新充值的900元就不是25元一次了,35元一次,有效期还是一年。

这样一算,我如果充值了,接下来的一年我就要用完62次洗车(原900元36次+充900元26次),平均一个月5.16次。但以我自知情况一年洗个20次就差不多了,如果到了一年还想继续用就还要再继续充钱!感觉又被套路了!

了解了工地啥样

最近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迷上了手机看普通人生活。

在这些视频里,一个个日常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通过手机记录每天的生活,然后分享在网上,让我们可以和他们交流,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些人里面,大多数都是些很普通的人。比如跑长途的司机大叔,开烧烤店的小老板,宠物医院的年轻医生,横店做二百一天群演的临时演员,开废品收购站的 “鉴宝师”,兼职跑网约车和代驾的城市白领……

不同于充满美颜和剧本的老式短视频,这些更加真实和粗糙的东西,有着难以描述的力量,在我看来比电视上大多数节目都好看。这些让无数和我一样的人看得非常上头,根本停不下来。

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工地生活了。

随着我看得越来越多,我知道了 “拉线”(工程定位)“打灰”(浇筑混凝土)“炒油”(弄沥青铺路面)这些术语。不过看到听到最多的就是 “提桶跑路”。意思就是实在干不下去,找个桶(以红色塑料桶和油漆桶为正宗)赶快改行。

以至于这些视频被称为 “考研加油站”,意思是作为考研的土木建设学子,本来已经没力气打算放弃了,看了视频里面这些工地生活,感觉自己一下子就有力气了。与其到时候提桶跑路,不如努力考研,拼一把免得落入苦海。

也有非工程专业的来留言的,考公务员的称这里是 “考公加油站”,程序员称这里为 “码农加油站”。

因为网上的各类信息不敢保证准确性(主要是负面情绪太多),我找了几位有多年铁路工地经验,其中还有混到高层的小伙伴。经过一番认真的谈话,算是对这些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写成了本文。

先说结论:网上说的居然基本都是真的,真是震撼到我了。

1 工地的苦

按照我的认识,基本上只要干过工地,提到工地的辛苦大多口出粗鄙之语。即使是一些早已离开工地多年的人,都发生过曾经半夜被噩梦惊醒的事情。

有的是梦见用的钢筋标号搞错了,有的是梦见自己掉进了深基坑,有的是梦见陷在水泥里而且四周一个人都没有。

我找的这个小伙伴更绝,他有天做梦自己几年前建的铁路桥塌了。事故责任调查认定他有一定责任,判了三年,梦里连自己囚服的号码都很清楚,而且和当时的一帮同事关在一个房间。醒来以后他吓得特意开车去了那个桥一次。

说起来,工地是真辛苦的,而且是那种全方位的辛苦。

最明显的就是环境太差,估计小伙伴都见过工地围墙,里面立着两层的蓝色铁皮施工房,这就是工程人员办公住宿二合一的地方,保证你冬冷夏热。工地里从来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从里头出来的人和出来的泥头车一样,边走边掉渣子。

干活的时候不管天热天冷都要露天,夏天顶着太阳站在水泥地上,冬天站在四面透风的露天场上。小伙伴说最惨的是一次夏天浇大体积混凝土,头是四十度的太阳,脚在十度的水泥里(大块水泥浇筑为了防止内部过热,必须将水泥降温)。

环境不好的一大特点是吃得差,网上很多工地人认为,他们厨子是没考上新东方烹饪学校后出来报复社会,不然无法解释怎么能把平凡食材做得如此难吃。一个提桶老哥走了以后,又舍不得工地的兄弟,跑回来卖盒饭,最后发现比干工地挣得多得多了。

为了验证,我特意关注了一些做工地食堂的号,据说基本是这一类的天花板,看了以后我认为这天花板够低的……

不但环境不好,工地很多还都偏远。这个很好理解,除了少量的拆迁改造的房地产项目和地铁,绝大多数工地肯定都不在城市。比如修路修桥,肯定是在没路没桥的地方。加上工作特别忙,所以工地上的人出门也少,很多时候变得比山里的农民还要闭塞。以至于去一趟县城,开车就要两个小时,见到超过 20 个人都会很激动。

比如一个视频里,一位从小长在重庆,大学在上海的小哥。在进入两年铁路工程局两年后,对参加乡下赶集都非常高兴,认真地记录了自己吃早点的过程。

还有一个和同事去住快捷酒店,然后退房的时候舍不得走,实在是不想回工地 “坐牢” 了。

地理位置偏僻,很多时候无处可去,所以工作时间非常的长。

无数工地人对于社会上抱怨 “996” 持轻蔑态度,在工地早上六点起来,干到下午六点吃饭,然后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工地人来说,除了 “通宵打灰” 这种反人类行为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干个 “606” 算不了什么大事。

按照那个小伙伴的说法:“别的地方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地上十个坑,却就硬是只准备八个萝卜,哪个萝卜闲了都有坑等你。”

又偏又忙,加上进了工地,快速晒黑三个色号,饮食不规律造成快速肥胖,很多人会烟酒一起来,搞得不论以前什么颜值,普遍的都会快速崩塌(说崩塌都说慢了,应该说直接就稀碎了)。

工地上男性的占比又接近 99%(按照小伙伴的说法,扣下剩的 1% 是怕工地人骄傲),于是难免的终身大事就很容易耽误了。

按照那位小伙伴的说法,他大学是有女朋友的,去工地三个月没有见过面,后来见了一次对方差的认不出他了,再后来渐渐地黄了。家里介绍了一次,他和人聊了两个月愣是没能见面,最后和经理以辞职相威胁请了三天假(他工地去女方那里要 10 个小时),结果去了一次又没下文了,女方后来说是家里不希望女婿是个黑人。

就算是有了老婆孩子,很多人也是常年两地分居,一年里见不了几次,这种日子比光棍还难挨,有的人有了家反倒跑得更快了。

所以网上有所谓 “工地三宝 —— 台风停电来美女”,发生一件就值得加菜庆贺,如果三件同时发生,地球基本就保不住了。

至于工地上的风险,随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小到踩钉子打破伤风,大到掉进水泥搅拌机里。各种安全事故每天都会发生,干工地的没有不受伤的。夏天干活一天能喝 10 升水,但是休息的时候一点尿都没有。每天爬上爬下就不用说了。这种日子过久了要说没有点职业病,都是对工地的不尊重。

就算你很小心,有时风险也会自己找到你。有个造价师,居然被工地养的猫开了瓢,那猫从工棚顶碰掉下来一块鹅蛋大小的碎砖。滚了半天然后正打在洗完澡出来的他头,打的一头血,足足缝了四针。全工地的人都笑他 “哪有人洗澡不戴安全帽的?”(这个梗来自电影《黑社会 1 龙城岁月》的钓鱼事件)。

最叫人心不平的就是很多 211、985 毕业的学生,到了工地也还是打灰拉线干起,学了多年的东西用不上。虽然据说干到总工和项目经理级别用得上。但是看当年中专毕业的项目经理也干得好好的,自己学的到底有多少用心里真没底。

这个情况不只是工地,工程建设企业很多都有这个问题,即使是设计院这种听起来最有技术要求的地方,绝大多数的工程都是普通工程。使用先进的制图软件,大量原本需要很多计算的工作都自动完成。不能说知识没用,但是在工地上,使用的知识和书上的知识差异太大了,除了考证书上的东西作用很有限。

这些之外,最核心的就是收入少,这一点我经过了反复的确认,工地人的收入不能说非常低,但是如果考虑到上面那些困难,特别是算时薪的话,真的是低得离谱,大量新入职的低级技术人员。收入低地说出去,会被认为有卖惨众筹的嫌疑。

所谓 “三千块绝对招不到一个民工,但是绝对招的来一个大学实习生。”

即使做了正式员工,收入也非常有限。前几年几乎可以说是白干,就算过几年上了级别,收入的增加也很有限,再说高级别要忙的事情也多了不少。特别是对于好大学出来的,和学热门专业的同学一比,真的是所谓 “男怕入错行。” 以至于网上所谓 “土木劝退一个,胜造七级浮屠”。当然了,他们也说 “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具体我也不太清楚。

汇集在一起,就是年轻的就想着提桶跑路,年纪大的就是 “这辈子就这样了”,然后表示 “家里孩子要是学这个,我一定打断他腿”。

2 为什么如此惨

其实据我的了解,工地上苦是一直如此的,多少年都是这样,各种设施不完备,加上工期紧任务重。而且据年纪大的说,这些年随着时代发展,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早年日子更惨,这些年工地的条件有了显著的变化,而且总体是一直在改善。

但是工地到底是个临时设施,所处位置又偏,即使欧美发达国家,施工的地方也都大多非常简陋。

说得直白一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收入。“工资加个零,我今天就是累死,我就是从这边跳下去,我都不能剩一点工作。”

多年之前,在 21 世纪起初时期,工地人的收入并不低。但是至少在最近十年里,收入没有什么变化。不但是工地人,包括设计在内整个产业链上都是如此。

主要是因为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变了,不再是大发展大基建的时代。十年前一个经理能拿到 20w,收入远超社会平均,能够在城市买车买房,虽说买了住不上几天,但是起码心里还是能平衡,对自己吃得苦有个交代。那时候做工程的收入,比起金融 IT 都不差的,特别是房地产的崛起,很长一段时间,大学土木建筑的录取分几乎是所有专业最高的。

2021 年,物价房价变了多少,收入还是 20w,这个收入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再说还要长期加班,个人生活又缺失。

更可怕的是和人比,同样一个大学,去了互联网和去了工地天上地下,谁比谁流泪。就算是普通工作,同样学校的,这么多年了,收入少比你也少不了多少。人家起码还能和家里人在一起,这一来心里不平衡和迷茫就来了。

而且随着发达地区基建的减少,大量的项目越来越远,地方越来越偏僻,想回家越来越难。如果出国,甚至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除了收入增长停滞,更要命的是升级难。

以前在大基建时代,真的是发展快得要命,每天无数项目上马,到处都缺专业的技术人员。一个大学生毕业进工地,好好干,大项目一个做下来就能升级一次,小项目做个两次也升级,让你赶快带队出去独当一面。

那时三年做到总工,五年做到项目经理,简称 “三总五项”。虽说有点夸张,但是五年总工七年经理还是可能的。

就好像海底捞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加入的早,做事靠谱,因为开新店如同下饺子。一个员工很容易就成为店长,甚至一年做店长的,而店长的收入能高到几十万。

而每年毕业的相关专业学生数量太大,20 年前全国大学只有一百多个学校开了建筑土木专业,到现在已经到了五六百家,还有师范学校也开建筑系,最后去工地。那时候一窝蜂地上马,使得大量不管合格不合格的毕业生都进入这一行,搞得最后企业除了大学生好招,什么人都不好招。

这么多的学生,但是这些年来工程建设技术变化虽然大,具体工作流程没多少进步。甚至因为高技术手段,很多工作技术含量更低了。

再说大多数工程,只要看得懂图纸,按照上面写得按部就班干,不违反规程不偷工减料,都不会出什么问题。

这一行业早年的快速发展,现在造成严重的僧多粥少,也就是 “内卷”。以至于工程单位最重要的工作,一个是找活干,一个是结工程款,也就是你干工程,在这两个领域干得好,基本上爽的要死。

而且现在有工程资质的公司太多,都想尽办法压价,很好理解,就算压低到不挣钱也要干,不干的话这么多人闲着也要成本,以至于价格战打的昏天黑地。

不但压价,还垫资,也就是甲方不拿钱,干活的先掏钱垫着,干了再结款。结款的时候,没有不扯皮的,据小伙伴的说法,每次结款都和打仗一样。“喊哑了嗓,拍烂了桌,喝坏了胃和肝,最后还被扣着尾款。”

只要是干工程的没有几个身体没问题的,早年在工地累得腰腿膝盖累废了,等当了领导五脏六腑都喝废了。以至于单位每年体检,几个领导比谁不正常的项目多,谁少谁请喝酒。

说到底,是随着 20 年的大建设基本完成,国内的各种项目不可避免减少,但是 20 年的积累,我们的基建狂魔属性已经点满。

我看到一个招工告示,说招土木专业大学生去非洲工地,每月工资居然只开 7000 人民币。下面有人留言,说这种工资就是侮辱人,如果有人干了,下次他们会给的更少,直到让你倒贴钱。

这个待遇之低有点惊到我。而且还是一家很有规模的正规公司,开这么价钱明显是投石问路,这种做法实在是对全国工地人的挑衅。

3 如何变化

说了这么多,似乎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工程建设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如何能够改变现在的情况,让他往积极方向转变?

不论是我询问的人,还是网上的从业者,一个观点就是 “年轻人都不来干工地,这一行才有希望”,话虽说有些赌气,但是可以说是现阶段比较好的办法。我前文提到过一件事,德国八千万人,四千万劳动力,工人只有两百万,其他的都去服务业了,所以他们工人的待遇非常好,“物以稀为贵” 这个逻辑到哪都成立,工人太多,可不是互相压价?

其实改变早几年就在发生,工程公司招人越来越难。几乎每一个从业者都说,新人入职培训吃得好住得好,直到把你送到工地之前,你都觉得自己找对了工作。

甚至有的说到了工地,为了把新人留下,前两个月,项目经理都让新人在室内弄资料。直到确定你不能再以应届生身份参加招聘,才会以 “小伙子老坐着不好,我们到下面去看看,我给你介绍一下现场的情况。” 为名带你去干活。

“按照广东话,这时候你就从靓仔变成叼毛了。” 小伙伴边笑边说。

大学招生也越来越难,土木建筑的招生分数线已经降了下来,说明很多人已经从各处知道了不少事,这几年的颓势已经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社会上。

2020 年清华大学发布了强基计划之后,有一系列大类专业设置调整,其中最醒目的是土木类不再一批次招生,只在提前批和贫困批招生,并且强制规定了提前批不准转专业。把土木放在了提前批次,说明学校已经知道难以吸引到人。

对于这次调整,大家的解读就是清华搞了个 “官方劝退”,很多工地人对清华大加赞扬,称之 “业内良心”。

这几年工地的条件变好,领导对于新人态度也越来越好。一旦有提桶思想,一般都是表示理解,然后先画饼,不行就放假,再不行就承诺转你去轻松岗位。虽说都是些空话,但是据说这是工地人最能感受自己价值的时刻了。

前二十年,在整个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骨干,这些人短时间都不会退休,这保证至少后十几二十年中国的工程建设实力依然不会有多少下降。

出海算是一条路,不好走,但是如果能全面开拓海外市场,起码消化一部分积压的生产力,让一些人从严重内卷里走出来。

4 尾声

工地上都自称 “牛马”,说 “羡慕 996”,虽然有调侃,但真的有现实写照。

中国速度,基建狂魔,说起来是每个国人的骄傲。而这些的基础,是大量在工地工作的人。二十年来这些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内卷得这样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后续的发展。

虽说都在劝人 “提桶跑路”,但是大多数人还在想着考证提高自己。

因为大量的沉没成本,使得改行并不容易,特别是 985、211 的建筑土木专业学生,现在和同学比较起来,真的是除了自嘲 “牛马”,没有别的办法排遣。

有一个视频最后把我看得破防了。up 主不小心掉进了两米的下水道,从脚到头全摔了还弄得一身脏,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弹幕上一排排的 “笑着笑着我就哭了。”

真的希望能有改变,按照这个小伙伴的说法:“赶工期是免不了的,累也是免不了的,也不指望能严格计算加班费,就希望既然平时钉在工地了。能不能把时间积累一下,集中起来每个人每年能错开时间放三个月假,休息一下陪陪家里人。都说海员辛苦又寂寞,我看他们干一段时间也能休息一段时间的啊。”

似乎觉得这个要求 “太高” 了,他还解释了一句:“其实,如果这样,大家干活也踏实,晚上加班效率也能高一些。到时候跑的人能少一点,天天跑也会耽误进度,细算不一定就亏多少……”

他们行业的事我也不太懂,不过我也觉得,还是要多照顾下工人的感受,哪怕每次稍微改善一点点,时间长了都会有大变化。写本文也是这个目的,希望大家能多了解一些土木人的辛苦,如果有关单位能尽量去改善下他们的待遇,那就更好了。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豆瓣鹅组为什么能火起来?

“一开始成立鹅组,只是为了有个宽松一点的聊八卦的地方,但其实我不相信有一档节目能永远播下去,哪天《康熙来了》停了该怎么办?”

“审核入组的时候,我会看谁给众所周知的大烂片打了五星 —— 这个人起码是不客观的。”

“很多组员会把明星团队花钱求删帖的私信截图挂出来,让大家来看,心态是:你这点钱算什么?当众挂你,我更开心。”

“你觉得鹅组的言论风向出现变化,可能这正是当下大部分网民的倾向,可能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柳无码当了 8 年豆瓣鹅组管理员,我们跟她聊了聊这个网络热门舆论场。

采访 文 吴喋喋
编辑 刘敏

11 月 23 日,星期二,整个下午,我每隔几十分钟就忍不住打开豆瓣 APP,刷新一下 “豆瓣鹅组” 的页面。据说这天下午,鹅组就能重新开放使用了,作为一个七年老组员,我已经两个月没有在鹅组 “吃瓜”。

今年 9 月 23 日,鹅组受到饭圈清朗整治影响,被封禁两个月,这两个月里,鹅组错过的最可惜的娱乐圈 “大瓜”,莫过于发生于 11 月 22 日的大 S 汪小菲离婚事件。很多人不知道,鹅组建组于 2010 年,起因就是大 S 和汪小菲要结婚,当时豆瓣 “康熙来了” 小组被这件事刷屏,引起节目粉不满,其中一部分组员就干脆单独成立了鹅组,当时组名叫” 八卦来了”,专门讨论娱乐八卦。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大 S 是鹅组之母。

23 日下午,鹅组真的开放了,点进小组页面,帖子的最后评论日期不再是 “9-23”,手指往下划,几秒内就不断有新的帖子冒出来。

鹅组的这十一年,是内娱发展的一个缩影。鹅组早期讨论港台综艺,很快重心转移到大陆流量明星,大量的粉丝涌入豆瓣小组,试图抢占这个舆论场,粉丝都希望爱豆成为 “组宠”,他们给偶像主演的烂片打豆瓣五星,在娱乐小组屠版吵架,也把鹅组带向了流量顶峰。

鹅组是一个给明星祛魅的地方。用八卦的形式,组员们评价明星演技,批判明星违反社会秩序的举动。很多公众人物的负面、正面新闻,在组里获得了集体记忆。“诈捐”“不可说”“绿大暗”,常常用一两个专有名词,就立刻粉碎掉主贴的明星光环,甚至有位流量女星在组里的名字就叫 “她”,一用 “她” 做标题,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谁。

豆瓣小组是传统 BBS 风格,去中心化,没有算法和流量加持,反而让每个用户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常常有主流舆论场忽略的议题,在 68 万用户的鹅组一天之内从 0 发酵起来,变成一场网络事件。

去中心化和集体认同感,让豆瓣鹅组里活跃的发帖用户极多,却并没有诞生出一批组内 “豆红”,组员们发布一些独家照片视频时,会自发打上 “鹅组” 字样的水印,而不是把爆料人的 ID 打上去,将自己的产出视为集体结晶。

鹅组也被诟病是 “智商洼地”。一个拥有 68 万组员的庞大社群里,什么声音都可能出现,鹅组组员以女性居多,活跃在保护女性权益等社会议题的第一线,却也经常热衷打 “小三”,显出某种不太自洽的反智倾向;

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变化是,如今的鹅组的审核基本上已经上交给豆瓣,而非单纯的民间小组了。

我们采访到鹅组创始人之一、前管理员柳无码。2011 到 2018 年,她每天泡在小组里,见证了这个中文舆论场的急速兴起。

2018 年,柳无码卸任管理员,离开了这个她运营 8 年的豆瓣第一娱乐小组。当年年底,审核入组的工作从管理员手上移交到豆瓣,官方通过大数据算法来筛掉水军账号,选人进组。

以下是柳无码的自述。

1

2018 年 3 月的一天,早上八九点,我正在家里睡觉,豆瓣突然打来电话说,中午 12 点之前,要我把 “八卦来了” 的组名换掉。

这是我们的小组遇到的第一次整顿。当时豆瓣官方联系不上组长老段,就让我们管理员来决定。

我赶紧和几个管理员讨论了一下,想到组员自称 “八组 er”,简称 “八组鹅”,那就叫鹅组吧,我又随便搜了一张鹅的图片截了一下,换成新头像。

整个过程非常仓促,不仅要起好新名字交给豆瓣去改,还要写一个公告,公告写出来要给豆瓣审,豆瓣审完了还有其他管理方要审,手忙脚乱之间,八组就这样变成了鹅组。

除了改名,鹅组当时还被关停三天,这对我倒是没有什么影响 —— 小组被停了,我也没法审批入组申请,正好那时候我在打《阴阳师》,干脆就玩了三天游戏。

但外界把这件事看得挺大的。当时好多和我们有竞争关系的娱乐小组,觉得鹅组被封了,它们就能趁这个机会壮大起来。流量粉丝也很开心,觉得黑他们爱豆的地方没了,但他不会想到说,给爱豆制造热度、让他们发安利的地方也没有了。

在 2018 年,我们的流量已经很大了。现在鹅组有 68 万用户,当年是 30 万,帖子更新速度可以精确到秒,隔几秒钟你一刷新,一整版就都是新帖,几十万人在这里讨论娱乐八卦和社会热点议题。

我是鹅组的创始人之一,我当管理员的职责,主要是删除违禁帖子、设置屏蔽词、审核入组申请。

而生活中,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家图书公司的编辑,做鹅组管理员只是我的兴趣,下班后、上班摸鱼时间稍微管一下,没有花很大的精力,也没给我带来什么经济收益。

这个小组最早是 2010 年成立的。

2009 年那会儿,我在豆瓣 “康熙来了” 小组里面玩。第二年大 S 和汪小菲结婚的事情在组里刷屏,小组管理员很厌烦,要求不在组里谈跟《康熙来了》节目无关的事情。2010 年 11 月,我和几个 “康熙” 小组的组员一合计,决定自己建一个小组。

一开始成立小组,只是为了有个宽松一点的聊八卦的地方,但或许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我总在想,虽然当时《康熙来了》如日中天,但除了《新闻联播》,我不相信有一档节目能永远播下去,哪天《康熙来了》停了该怎么办 —— 我想得没错,六年后,2016 年,《康熙来了》真的停播了。

我们把一个朋友闲置的空白小组改了名字,变成 “八卦来了” 小组。老段当组长,她当时还是个医学生。我和 “lex”、“日立” 担任管理员。

既然手上有了一个组,我肯定是想把它做好的。不到一个月,鹅组人数就突破了 15000,现在回忆起来,有三个方法起了作用 ——

第一,写长帖吸引读者。

小组刚建,我就写了一个长帖叫 “那些明星教给我们的事”。我把看《康熙来了》嘉宾的不同感受,一段一段写下来,陆续更新。

这是我早年玩天涯积累的经验:写长贴不是一口气把所有内容贴到主楼里,而是不断在楼里留言,吸引人不断刷帖子,过来跟你讨论,如果别人想回复你的贴子,他就必须要加入小组。

我还更了另一些长贴,主要是平时写稿子时看到的有趣的东西,那时我在做一些历史入门读物的稿子,不方便放在文章里的,我就摘出来,写成帖子。

第二,允许别人在鹅组里挂人讨公道。

当时豆瓣有一些早期的网红,其中有一个人卖东西坑友邻。被坑的用户到其他组发贴,帖子被删了,人也被踢出来。

这些被坑的人也到鹅组来发帖。我从来不删,怎么卖东西坑人还不让人说了?还不能给人一个说理的地儿吗?这导致很多豆瓣用户来组里掐架、看帖子,我当时没有想过这会带来流量,但客观上让鹅组更火了。

第三,限定话题。

这是本职工作给我的启发:拿到一本新书,如果宣发时说这书什么人都可以看,没有年龄段、没有用户的区分,那它绝对卖不出去。卖得好的书一定只有一个主要购买理由,只卖给一类特定人群。

做小组也是,你不能让大家什么都讲。如果在一个小组里什么都可以讲,大家其实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你要做限定,要么限定话题,要么限定形式,就像” 当时我就震惊了” 小组,就规定帖子的标题必须要打感叹号。

在鹅组,聊娱乐八卦是最主要的,一些生活类的话题,虽然原则上我规定了不可以聊,但我也没有特别地去限制,只要保证当你点进小组版面,整个一看能知道它主要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就可以了。

有时候人家想说一个生活上的烦恼,也没问题,我一定会去卡的是晒自拍、晒照片的帖子,如果不管,就满屏都是晒照片的了,会冲掉你的版面。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年春节前,好多女生要做指甲,有一个组员晒了指甲,等我上线的时候,铺天盖地都是指甲,最后晒脚趾甲的都出来了,人的自恋情结,真是没办法。

我还看过有人发自拍,问 “大家看我的牙龅不龅?” 我没在帖子里说话,因为毕竟是管理员,不能让组员觉得被针对了。但我没忍住发了一条广播:“自己牙龅不龅照镜子不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发照片问?”

就这样,不到几个月时间,小组就火了,变火的标志是开始有人在小组里发广告了。这时我不用自己造热度,专心删广告就行了。

2

2014 年,鹅组第一次经历粉丝掐架造成的屠版。

那一年,豆瓣站方有次联系我们做个活动,要求我们把小组大门完全敞开,不审核就可以加入。我也刚好正忙,就一直没盯着小组。等我再次上线,发现组里刷版吵架,很多人问,四大流量小生的名字怎么都发不出来?

当年的 “四大流量” 是鹿晗、吴亦凡、李易峰和杨洋。我一问,是其他管理员把四大流量和张艺兴、黄子韬等人的名字设成了屏蔽词 —— 不设门槛,导致四家粉丝大量涌入八组开帖,吵得一塌糊涂。管理员们等大家都冷静了,再把违禁词放出来。

流量鲜肉出现以前,鹅组不会这样。虽然早几年 “快乐女声” 那些选秀明星也有粉丝,我记得是郁可唯她们。但那都不是有组织的粉丝,只是大家爱看节目,喜欢的选手不同,偶尔会吵起来,但帖子里大部分人还是在讨论节目。

2010 到 2014 年之间,我观察到一些变化。小组一开始讨论港台日韩的明星比较多,渐渐的,国产电视剧和综艺的讨论多起来了。

经历过天涯,刚来豆瓣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人怎么说话有气无力的,吵个架都没有什么战斗力。但 2014 年之后,粉丝吵架的战斗力全都升级了。

各家粉丝都希望偶像在鹅组有正面形象。豆瓣小组的页面和天涯不一样,比较封闭,如果你一眼扫过去,首页满满的都是某个爱豆的夸奖贴,大家就会觉得他好红,比其他人更红,粉丝因此特别活跃。

2015 年,有一部网剧播出,我记得两个主演的粉丝掐得很厉害,我有时怀疑,粉丝吵架是不是也是剧方炒热度的手段?我本来疑惑,粉丝为什么不能圈地自萌?后来发现两方粉丝吵架,会有一圈人围着看。

你看沈玉琳做的那个节目《分手擂台》不就靠吵架做热度吗?大马路上两个路人吵架,都会有一堆人在旁边看热闹。很多组合也是,有黑称之后,大众也跟着起哄,他们反而能出圈了。一些组合内部也是粉丝常年吵架,我觉得这也是他们一种保持热度的方式。

粉丝之间都想自己喜欢的偶像拿到好的角色,可是好角色就这么多,同类型的明星有这么多,谁也别说谁演技比谁好,大家都看在眼里。只能靠吵架给自家偶像争取热度。

流量粉丝涌入后,我就要花很多时间审核,我需要排除掉太激进的粉丝,来保证组里的氛围。

每个申请,我都会点开用户的主页看看,我会拒绝掉几种人的申请:

注册时间太短的 —— 我会觉得 Ta 注册一个号很容易,进组后可能不会珍惜这个账号,会用账号随意攻击别人;

给众所周知的大烂片打五星的 —— 这个人起码是不客观的。

爱骂人的 —— 有人会在主页里四处开喷,那我干吗要把这样的人放进来给自己找麻烦?

这时候即便我一整天什么都不做,从早审到晚,也只能放四五百人进来,被我拒绝的人会比被放进组的多。申请进组的页面,一页有 50 个人,每天有 20 到 30 页的新增申请。我一打开豆瓣,常年有 70、80 页的待审要看。

遇上有热点的时候,申请进组的人还会更多。有一次特别好玩,不知道是谁把八组的内容弄到虎扑论坛去了,虎扑直男就开始骂鹅组的女生,鹅组也会反过来骂虎扑臭直男。就有一天,突然好多新用户申请入组,说自己来自虎扑。都是新注册用户,我当然不允许他们进来。

很多人觉得进组速度是玄学,有的人等了几个月,有的人一申请就进组了,这背后其实就一个原因:看我当时忙不忙。当时卡人进组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在管,运气好赶上我正好在家休息,那很快就进组了。

3

怎么删帖、有没有收钱删帖,好像是外界对我们最好奇的事情之一。有的人看见帖子没了,上来就骂我,说我为什么删他的帖?实际上我去后台找,发现帖子是被系统吞掉了,有一阵子豆瓣会吞掉带链接的帖。

这时候我不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对他说,不是我弄的,你干嘛这么骂我?我只会说,你的帖子是被系统吞了,告诉我标题名字,我去回收站找出来。也会教 ta 之后要避开哪些字。我会解释,但我不太在乎对方后面的反应,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道歉的。

有一次我上班比较闲,就摸鱼多审核了几个人放进组,刚好赶上范冰冰查税的事儿。下午就看见很多人骂我 —— 他们发现那个时间点组员人数在增加,就认定我收了范冰冰的黑钱,新增的这些人一定是水军,这个思维就是很直线的。

你知道好多时候人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举起一个正义的旗帜,去打击自己讨厌的人。我经常收到那种邮件,是粉丝发来的,Ta 不会明说某个 ID 老发自己偶像的黑帖,而是上纲上线,说这个黑粉嘴多臭,在这待着侮辱了鹅组。但我一看就明白,这还是粉丝之间的斗争。

在今天你能看到很多人上纲上线扛着大旗举报,实际上我们在 2014、15 年那会儿,饭圈就已经很会上纲上线了。

还有一些帖子,是触发了关键词被屏蔽的。每年双十一前后,我们一定要把 “长筒靴”、“大衣” 这种词屏蔽掉,否则就是铺天盖地的讨论,“买什么长筒靴好?姐妹们,帮我看看这双怎么样?” 就是这样的。

我还记得曾经组里有人发帖吐槽流量艺人,是属于正常的 diss,但这个艺人的粉丝就故意在留言里放政治敏感词,她以为我会因此把整个对她偶像不利的帖子删掉,结果我只删掉了她的留言,然后把她踢出组。

还有一些帖子,是豆瓣比较害怕的话题,都不用我动手,社区管理员就删掉了。你去看删贴记录能够看到帖子是谁删的,管理员删的就会写小组管理员,豆瓣删的就是社区管理员,后者删的帖,我没有权限把它从垃圾站里弄出来。

4

做管理员会有很多人骂你。

我刚到现在这个图书公司上班时,同事会好奇地在微博搜我(现在我的名字是微博的敏感词了,搜不出来),她搜完后眼睛红红的,说,世界上怎么有这么恶毒的人。我说怎么了?她说一搜就发现很多人在非常恶毒地骂我。

有一个用户给我邮箱发恐吓信,一般人骂我也就坚持个两三天,这个人坚持了两年,我觉得那个人很偏执,她思路已经混乱了,咒我祖宗十八代去死,我好想回复:不用咒,早就都死了。

而且你知道她骂我是为什么?她说我是一个爱豆的粉丝,故意限制她偶像的流量,我说我还有这本事呢?

我被说成粉丝的原因很搞笑:我以前待过的机构,瑞丽是他们旗下杂志,有一次瑞丽找这个爱豆拍了封面,我作为公司员工在微博上随手一转,这就成为了证据。

还有人会造谣我做管理员收黑钱、月入三百万,连公司的同事都刷到了这种文章。我当时回答他,我要月入三百万,还来这上班?我直接跟老板谈合作去了。

我很少为此生气,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会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是挺多元的。我工作时也是这样,遇到有冲突,听见难听的话,我知道对方是在针对我,但我觉得要赶紧把事情解决,不会把精力耗费在情绪上,我是一个很懒的人,能不用力气就不用力气。

同期的管理员除了我还有芳汀和一个男管理员,他是个男护士,后期 “姨妈的鸭” 加入进来,大家都有被骂心情不好的时候。

男护士是个非常有原则性,而且很倔强的人,比如生活帖,我不会全都删掉,只是控制数量而已,但他会看见一个删一个,你赶上他的话,那就是赶上了。

他还因为删掉时政贴被扣帽子不爱国,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主贴很正能量,你删我,说明你观点和我相反。而实际上,小组不可以讨论时政话题,不管你持有怎样的观点。

芳汀是我找来做管理员的。她很擅长做内容,我觉得万一有一天,小组没有热度了的话,芳汀有能力把大家重新吸引过来。她还是一个情绪非常稳定的人,因为她是幼儿园老师,每天面对小朋友肯定更难。可是后来她也不做了,因为到后面你的心理压力会很大。

姨妈的鸭是现任鹅组管理员,她有一次删了一个违规帖子,那个用户就集合自己的小伙伴来攻击她。我记得那天在上班,上午她给我打电话说很难过,然后那一天我们都一直在通话 —— 你知道林志玲和她老公打一整晚电话的事吗?我也经历过了。

等我晚上回到家,十点多钟,躺在床上的时候这通电话才结束。她也不是一直跟你倾诉,中间也会沉默一段时间,想说了再接着说。姨妈的鸭反应这么大,肯定也不是就因为删帖这个事,是她长期做管理员累积的情绪。

所以找管理员是很难的,你要让这个人不偏不倚,还要情绪稳定。我更倾向于找一个跟小组同呼吸、共命运的人,而不是看这个人性格怎么样,性格是很难考察的,尤其隔着网络。但是如果这个人不偏不倚、不由着情绪和喜好去挤兑别人,对她来说收获更大,她会更持久地管理好这个小组。

比如姨妈的鸭,她是位美妆博主,八组组员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她成为管理员,我觉得也许会为她带来一些曝光 —— 你不可能让一个管理员什么好处得不到,每天却要承受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管理员在处理问题,组长呢?组长老段现在是名医生,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管小组的具体事情。她的神隐也是件好事。我读一些历史书的时候,学到一个道理,就是绝对不能让组长去管理很具体的事情。

因为管理具体的事情,一定会有管理不好的时候,一旦你是组长,因为具体的事情没管理好,被一堆人冲击,直接后果是冲击到整个小组。我开玩笑说就像日本的天皇、英国的皇室,这些国王都只是个吉祥物,管事的另有其人,他们反而能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底下真正管理的人,做不好是可以被换掉的,这种更换不会冲击到整个系统。

我看历史书,就会对标鹅组的管理方法。之前也有人提议说,为什么不投票选管理员?这绝对不可以:一旦投票,最后肯定是各大流量的粉丝成了管理员。整个小组就没有公平可言。在鹅组之外的空间,粉丝管控的后果,已经有很多案例了。

5

确实有明星团队会找到我,要求删帖。对方在私信里直接亮明身份,或者直接亮律师函,让我删帖。

我不会随便删组员的帖子,只会让他们不要动我的心思,直接去联系发帖人。有的帖子随后真的消失了,有些反而把事儿闹大了 —— 发帖人把私信截图挂出来,让大家来看,某明星团队在花钱让我删帖。

发帖人的心态是:你这点钱算什么?当众挂你,我更开心。

鹅组是一个消解明星光环的地方。李易峰曾经起诉过鹅组用户,我们把他的名字,包括他的代称都设成了敏感词,在组内无法显示 —— 你都来告我们了,我们还要给你留热度吗?鹅组不是互联网大平台,我们还有小小任性的空间。

当时李易峰的粉丝抗议,说为什么组里只有对李易峰不利的帖子?实际上相关的帖子都少了 —— 粉丝、黑粉都在举报对方的帖子,管理员只是处理举报,并没有专门删某一方的发言,但双方都觉得自己才是委屈的那方。

一些社会话题的帖子也是一样的,我有我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一些观点放到鹅组也会被骂的,但我不会因此去干预组员的帖子。发表观点,是组员的自由,你觉得鹅组的言论风向出现变化,可能这正是当下大部分网民的倾向 —— 这不只是一个鹅组,可能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豆瓣小组这种 BBS 的发帖方式,跟市面上其他社交平台都不一样。

像知乎、小红书等平台,是一个人说话,站方用算法和流量给你推广,这中间是有大数据做选择,读到的人只能跟在这个帖子下面表达观点。

鹅组是传统 BBS 方式,没有大数据,没有 KOL,首页每个帖子被看到的几率都是相同的。这是一堆人凑在一起聊天,一起发表感想。

这几年,有很多人是为了鹅组专门注册的豆瓣账号,他们打开 APP 就是为了刷小组。而十年前,鹅组的成员,基本都是豆瓣的传统书影音用户。现在大家都知道,书影音用户和小组用户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很多书影音用户都希望把小组用户赶走。

我以前还专门发过帖子,建议新来的小组用户们,如果没什么可玩的,先去各个小组转一转,多关注一些人,自己的首页就热闹了,你也就真的在豆瓣玩起来了。但后来发现,高流量的小组虽然活跃,但一个用户很难跟另外哪个账号保持频繁互动,这些小组用户是没有交朋友的诉求的。他们也不会转去看书影音内容。

2018 年 11 月,我卸任了鹅组管理员。当时我的正职工作换岗了,要经常代表公司跟网友打交道。我怕爱好和工作掺杂在一起,而做图书,对我来说比做娱乐更快乐。

不当管理员,我不碍着任何人的利益,被骂的邮件也没有了。

做了 8 年鹅组管理员,对我来说只是玩耍而已,我放弃得很干脆。事实上我对娱乐其实兴趣不大,以前接外稿,我去采访过很多明星,从来没有 “上头”“下头” 的感受,因为一开始我对明星兴趣就不大。我也很少看电视剧,只把电视当背景音。

回想这八年,我还是觉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 从零开始建立起一个平台,没有 KPI 的考核,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我们做出了一个六十多万人的社区。放眼全国,几个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而一切都是无心插柳,如果一开始就目的性很强,抱着 “一定要把这个小组做成什么样子” 的想法的话,可能就什么就做不成了。

来源:先生制造 微信号:Esquire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