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遮住宋丹丹

听说最近大家都在看《乘风破浪的姐姐》,很多人被节目里姐姐们的独立、勇敢、自信所吸引。

今天我也想给大家推荐一位这样的女性。她充满起伏的经历,诠释了女性的一生该如何摆脱男性凝视,找到自我,勇敢而丰富地活。

2005年夏末,宋丹丹在自己家办了场奥斯卡颁奖典礼。

她找来近100位朋友,在屋后的草坪上支起帐篷,架上烤炉,甚至请来歌手和乐队。

做演员的第一天起,宋丹丹就想拿奥斯卡。现在奖是拿不上了,但获奖感言早已提前写好,憋得挺难受。于是在这块北京的空地上,她发表了一段没有获奖的获奖感言。

那年,宋丹丹44岁,结过三次婚,上了十次春晚。

1981年的一个下午,发小张旗拿着一份《北京日报》来找宋丹丹。

“丹丹,人艺正在招生呢,我觉得你应该去当演员。”

20岁的宋丹丹还不知道北京人艺是干嘛的,也不知道怎么当演员。但她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两次失败的高考,再考不上大学,可能就要去卖酱油了。报名费两块五,她只有五毛,张旗帮她垫了两块。

为了不辜负这两块五,初试这天,宋丹丹拿出家里的火筷子,在灶膛里烤烤热,卷了卷娃娃头前面的刘海,又从床底下掏出二姐的一双半高跟皮鞋,穿上在镜子前照照,出了门。

北京人艺剧场门外,乌泱泱的年轻人占据了整条街道。他们个个光彩夺目,混在其中的宋丹丹并不起眼。她凑上去看了看招生名额:男生15人,女生5人。

钱已经交了,不考也不给退。老师让她跳一段舞,她不会跳舞,就做了一段广播体操的上肢运动,又念了一段报纸。考完她撒丫子就往家跑,让二姐发现偷穿了鞋就瞎了。

没成想,宋丹丹就这样过了初试。复试的时候,一位老师打量了她一番,说:这孩子将来准是个大胖子。宋丹丹急了,说:老师,我还有很多本事呢,我会学老太太!

终于熬到三试,在大排练厅,全体老师看着。宋丹丹接到的题目是母亲病危,给父亲打电话。

“爸,我妈病了,住院了……”,宋丹丹“哇”的一声哭出来,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到的,就这样自然地进入了情境,“爸,你快,快来吧。来的时候给我带……带两瓶酸奶!”

神来之笔的两瓶酸奶,让所有老师哈哈大笑,也把宋丹丹送进了人艺的大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宋丹丹都觉得自己很笨:成绩很差,数学物理根本学不懂,满脑子都是谈恋爱,高考落榜。在20岁这年,她发现自己比谁都聪明。

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床。在这张床上,她可以做一个美梦。

进入人艺后,宋丹丹的表演天分很快展露。23岁演第一部大戏《红白喜事》,就得了文化部观摩演出一等奖。奖金加起来有1100元。当时,她的工资是每月23元。

一位老演员对她说:宋丹丹,我工作了一辈子,全家的存折上也没有1100块钱,你应该把奖金交给剧院,感谢组剧院对你的培养……

“奖金我谁也不给,这是我应得的,而且以后我要让你们习惯,我会经常得奖。”二十几岁的宋丹丹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演员。

梁天第一次见到宋丹丹时,她还没毕业,在话剧里演一个炸油饼的姐姐,连名字都没有。梁天觉得,全剧数她演得最好,还给宋丹丹写了赞美信。

在人民艺术剧院汇报演出时,赵宝刚去看,“惊着了,一小孩儿,能演得倍儿好!”这位捧红过无数演员的导演说,宋丹丹是他见过的,唯一的天才。

刚毕业,宋丹丹通过朋友去一个剧组试镜,是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里,一个动辄大吵大闹的女流氓。简单念了几句词后,导演许雷说:行,就是你吧,你演宋晓丽。

在那个只能看电视的年代,能拍一部电视剧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

苦等了几个礼拜通知后,宋丹丹打电话过去问,发现剧组已经搬离了招待所。追到剧组新的地址后,才得知自己被换掉了。一委屈,直接哭了起来:你们不能对一个青年演员这么不负责任!

场记跑到导演房间通风报信,告诉他宋丹丹找来了,正哭呢。导演当时正在犯胃病,捂着肚子慢悠悠地说:那……咱们还是用她吧。

1985年,凭借这个角色,宋丹丹获得了“飞天奖”最佳女配。那年她24岁。

两年后的一天,人艺剧院要排话剧《纵火犯》,宋丹丹在里面演一个戏很少的黑人小女仆。这部戏没有在她的演员道路上留下什么痕迹,却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

少女

1987年,英达从美国回北京奔丧。正值林兆华要导一部叫《纵火犯》的戏,他任副导演,算作实习。

建组的那天,演员们围坐起来讨论剧本。导演正在讲构想,英达收到了一张小纸条:我能喝你的水吗?我没病。传纸条的是坐在他身旁的宋丹丹。英达笑了一下,在下面写:当然能。但我有,艾滋。

以这样的对话为开场,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

几星期后,她请英达去白桦林西餐厅吃饭,这回她接到了来自英达的纸条,上面写满了:我爱你!我一定要娶你!我一定会娶你的!

接下来,英达火速回到美国,火速修满了学分,火速回国。1989年7月,他娶了宋丹丹。

在此之前,他们两个都有一段婚姻。宋丹丹的每次感情都满是敏感,细腻,冲动。虽然很难把国民大妈和少女联系在一起,但她的少女心会让你理解,为什么她是个有天赋的演员。

19岁那年,宋丹丹初恋了。她对同学袁钢一见钟情,喜欢到差点拔了假想情敌的气门芯。有一天,她正在窗子撒进来的阳光里,深情地念着他的名字,妈妈突然推门进来,问:你干嘛呢?宋丹丹吓了一跳,想说:这儿的阳光真好啊。结果说成了:这儿的袁钢真好啊。

她给袁钢写小纸条:“我恨你,我必须转学了,因为我什么都学不进去!”那天放学后,她回家换了自认为最漂亮的衣服,傍晚,袁钢在北海公园吻了她的脸。

1979年,忙着恋爱的宋丹丹高考落榜了,两年后终于考上人艺。又两年后,有天她正坐在袁钢家和他父母一起吃饭,突然得知,袁钢要去美国了。意识到两人就要分手,眼泪一下子扑簌簌的掉下来,骂他:国民党的后代就是不行!

分手后,她还一直幻想着他将来回国时的情景:白发苍苍,穿着西装走在北京杂乱的胡同里,摘下金丝眼镜找门牌号,问有没有个叫“宋丹丹”的老太太住在这儿……

为了摆脱初恋结束的阴影,她很快认识了另一个男孩,恋爱3个月后闪婚。

当时那个男孩正在读夜大,一次他要交篇作文,但没时间写。于是整个上午,宋丹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奋笔疾书,中午,急急忙忙的把作文拿给他。他一边吃饭,一边把作文心不在焉地誊抄下来。

那篇作文后来得了96分,还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

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办完离婚手续,宋丹丹和他一起看了场电影,吃了顿饭。饭桌上,他对宋丹丹说:将来你有名了,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提我的名字。

主妇

第二段婚姻不需要宋丹丹守口如瓶。英达家世显赫,父亲英若诚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老艺术家,翻译了老舍的《茶馆》,做过文化部副部长。

进英家第一天起,宋丹丹就卷起衣袖,有了家庭主妇的觉悟。她把英达母亲生前保存下来的旧东西都翻出来,送给邻居和亲戚。英家有一块地毯特别宝贝,只有贵客临门才铺。她直接把它打开,铺在地上。

英老爷子惊愕地看了她一会,问:“天天都铺着啦?”

“啊!”

“脏了怎么办?”

“洗!”

“坏了怎么办?”

“再买一个!”

婚后一个月,宋丹丹准备接拍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就在这个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要这个孩子吗?”她问英达。

“要吧,反正早晚得要。”

“那拍戏怎么办,我应该再演几年。”

“那就别要了。”

“为什么你不想要我们的孩子?”

让英老爷子沉默后,这次宋丹丹又让英达沉默了。最终,她推掉了《黄河谣》的角色,兴奋地准备扮演母亲的角色。

1990年初,宋丹丹产下巴图。那个时候,她的体重已经180多斤,胖得更有幽默感了。

可恨的笑

怀孕7个月的时候,黄宏邀请宋丹丹一起上春晚,演《超生游击队》。

“我演不了,我大着肚子。”宋丹丹回绝。
“要的就是这个,你还省得往里垫枕头了。”

一年前,宋丹丹第一次上春晚,扮演《懒汉相亲》里的魏淑芬。公公得知后,瞪着她说:“干嘛?拿肉麻当有趣?”一句话吓得宋丹丹差点退出春晚。最后导演好说歹说,还是上了台。在台下坐着的黄宏,已经打定主意,要和她合作。

1990年春晚,《超生游击队》一炮而红,宋丹丹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夜成名。连去菜市场,所有人兴奋地和她搭话。

产后,她接到黄宏的电话:丹丹,你在家生孩子,起码耽误我挣4万块钱。

英老爷子听了吓一大跳:4万?我要有这4万,这辈子什么都不干啦!

于是,生下巴图的两年里,宋丹丹跟着黄宏在全国各地走穴演出,所到之处,县长都等着和他们合影留念。演出费从1000涨到了一场5000,每人。

宋丹丹连着上了三年的春晚。1993年,演完小品回家,已经快到午夜。儿子高烧39.9℃,她抱起孩子跑到医院。

“大夫,我儿子快40℃了,您快给看看。”
大夫抬起头,发现是她,立刻笑起来:宋丹丹,你演的老太太真好!
“我儿子快40℃了。”
“你的豁牙是怎么弄的,真像!你先告诉我,不告诉不给你看!”

宋丹丹听了想骂人,急得眼泪掉下来。她把眼泪擦干,告诉大夫:我牙上染了黑颜色。

她开始厌恶人家见她就笑,厌恶被称为女笑星。不只是生活中的打扰,在自己最爱的话剧台上,她演个悲剧角色,一出场,观众都会哄堂大笑。那之后,她连续四年没上春晚,黄宏单漂了四年。

可即使她不上,小品也年年在放,让她一直在观众眼前晃,一辈子都有名,一辈子都招笑。

悲喜交加

除了春晚,还有一部喜剧让宋丹丹家喻户晓。

她在《我爱我家》里织了120集毛衣,心直口快,俗气善良,是人人都爱的和平女侠。

结婚前几年,英达没有出门工作,但总能带给她惊喜,28岁生日的前一个晚上,英达整夜没睡,为她布置第二天的生日。宋丹丹觉得,他是那么聪明,那么可爱,那么懒。她鼓励他写作,1991年,拍《爱你没商量》时,又坚持让英达和自己演对手戏。

1993年春节前,英达终于跟王朔一起拉到了《我爱我家》的投资。可刚把剧名定好,王朔就撂挑子了。王朔给英达推荐了梁左,他曾给姜昆写过经典相声《虎口脱险》。梁左把自己一家子的生活,都揉进了《我爱我家》,又拉上了自己的妹妹梁欢做编剧,三人一同在西山创作剧本。

《我爱我家》大获成功,英达终于赚到了钱。回到家里,他把6万元一叠一叠抽出来,撒向空中,有一些掉到了房顶的大吊扇上。那个冬天,一家人把吊扇打开,欢快地撅着屁股捡钱。

成名后,英达忙起来,宋丹丹成了家里的和平女侠。修灯,修煤气,修马桶,什么活都来。家里房子拆迁后,她一人包了11个房间的装修和家具。历时一年,终于快装修好了,才对英达说:抽空来看看新家吧。

这个工程量或许可以解释她为什么选择了话剧舞台——每天演两个小时就能回家。

英父病重后,宋丹丹日夜陪伴。有一天,她在病房用3把椅子搭成的椅子上正睡着,凌晨3点半,收到一条英达的短讯,写着:感谢你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会永远爱你。

生活不是情景喜剧,毛衣总有织完的一天。1997年,和平女侠终于累了。她和英达提出离婚,结束了10年的婚姻。去民政局的路上,英达给她唱了一首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宋丹丹哭成了泪人。

进民政局前,她问英达,你真的和那谁好了吗?

英达诧异地望着她:可能吗?丹丹,可能吗?

宋丹丹如释重负。

办完手续,她发现英达的呼机落在了自己的车上。打开一开,里面都是那谁的留言。

“事儿办成没有?”
“怎么还不回电话?”
……

一个月后,英达和梁欢结婚。

出走

1997年冬天,36岁的宋丹丹离开英家,走在街上,她觉得现在推车的老头都不会要自己。

她开始从一无所有的绝望中寻找新的生活。夏天,她把巴图监护权要了回来,娘儿俩在亚运村租了套公寓。房租很贵,为了维持生活质量,很久没有拍戏的宋丹丹打算写书赚钱。

有一天宋丹丹正写着自己的血泪史,朋友们打电话找她出来吃饭,实则是介绍对象。在那顿饭上,她认识了商人老赵。

“这个人,条件也忒好点儿吧?是不是生理上有问题啊?”她问朋友。
“没问题,不信咱们可以打个赌。有问题我给你2万。”朋友说。

当晚,老赵跟宋丹丹回到了她的小公寓。28天后,在她36岁生日那天,两人登记结婚。

宋丹丹有巴图,老赵也有个女儿,叫赵婷。第一次见的时候,小女孩瞪着她,从嘴角挤出了三个字:宋,丹,丹。

夫妻俩用心维护,日子久了,一家人关系还是好了起来。他们把儿子和女儿相继送到美国读书。巴图回国后当了演员,经常演宋丹丹的孩子。赵婷在美国做了导演,提名过戛纳,即将执导一部漫威的新电影。

1997年底,老赵对宋丹丹说:妮儿,往年都是我在电视里看你上春晚,现在你是我老婆了,你也让我尝尝这滋味儿——年三十儿,我们全家围着电视看我媳妇儿。

于是,宋丹丹给黄宏打了个电话,一起上了1998春晚。小品叫《回家》,黄宏在戏里也叫宋丹丹“妮儿”,这是她送给老赵的礼物。

第二年,他们合作的时候出现了分歧。宋丹丹放弃了上春晚的念头,黄宏找来句号一起演。在春节前十几天,她接到另一个老赵——赵本山的电话。

《昨天,今天,明天》诞生,白云大妈登场。

从那之后,提到宋丹丹,就是白云黑土,日子月子,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相当难受。

宋丹丹还是不满足于做一个笑星。在春晚上演完《火炬手》,宋丹丹决定再也不上春晚了,“除非他们拘留我、给我判刑,不然我真的不想去。”

回归

网友统计,宋丹丹在电视剧角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句台词是:

1,嘿,你可真行嘿!
2,嘿,你干嘛啊你!
3,嘿,你给我过来!

从36岁后的10年,宋丹丹除了断断续续拍了3部的《家有儿女》,再无戏可演,每天打麻将、炒股。直到2008年,47岁的宋丹丹接拍了电视剧《马文的战争》。

次年的上海电视节上,当颁奖嘉宾公布白玉兰最佳女演员得主时,听到自己名字的一刹那,宋丹丹弹簧一样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满脸写着诧异。

《马文的战争》让年逾不惑的宋丹丹看到了自己转型的曙光。她紧接着接了一连串的电视剧,演婆婆,演妈妈,都是些婆婆妈妈。

家庭伦理剧演来演去,宋丹丹还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她又一次在观众心中定型了。大差不差,还是在演你丹丹姐。

宋丹丹还是成了电视上的老大姐,无论是电视上还是综艺里。不止一次,她的言行被推上风口浪尖。她依然能带来欢笑,有时会给人压迫感,更多的时候,她还保留着那份敏感和柔情。

接过很多烂戏,蹉跎许多岁月。过了50岁后,宋丹丹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天才。她意识到,年轻时的那些经典作品,大概就是自己才华和运气的极限了。

2004年,宋丹丹重回人艺话剧舞台,在《万家灯火》中扮演住在金鱼池危房,独自守寡多年的何家老太。临近尾声,舞台上仅有一束灯光打在何老太身上,她踉跄,悲切又骄傲地讲述着自己的一生。

很多看过那段表演的观众,都会不由自主地起一身鸡皮疙瘩,意识到宋丹丹不只是一个喜剧演员。

“表演时,我就像手中有线牵着剧场中的所有观众,我手一紧,观众就哭了,手一松,观众就笑了。作为演员,那种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太过瘾了。”

只有在这个时候,观众会把宋丹丹和那个白云大妈切割开,而宋丹丹也会短暂地忘记,时间在自己身上汹涌的流逝。

关于那个遥不可及的梦,宋丹丹说:就算得了奥斯卡又能怎么样呢?她开始享受生活,和朋友,家人在一起,虽然她一直都是如此。无从得知,她是否在给自己颁奖的时刻释怀。

半夜睡不着的时候,宋丹丹打开电视,看见自己从前演的小品,哈哈大笑。她忍不住想:这女演员如果不是我,我会觉得她多逗啊。

来源:往事叉烧 微信号:wschashao

黄圣依嫁的到底是不是豪门?

在这个疫情飘忽不定的夏天,还好有30多位兴风作浪的姐姐们不断引起话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中,黄圣依自带8个行李箱录节目,首秀身着超豪华公主裙,从30多个争奇斗艳的女人中吸睛成功,引发了新一轮“黄圣依家到底多有钱”的大猜想。

上次全民讨论这个话题是2018年芒果台综艺《妈妈是超人》里,黄圣依在河北保定徐水区上千平米体育馆式的大豪宅,以及黄圣依儿子安迪的奶奶面对镜头说:“安迪喜欢出去玩,我就给他修了一个游乐场!冬天想要滑雪,就给他修了一个滑雪场!”

节目镜头前透露的奢华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个关注教育的亲子节目,无数父母看到后估计会羞愧落泪。

这架势,身家没有个上百亿应该撑不起来。

黄圣依的壕,来源于嫁了个传说中的豪门——中国巨力集团。

黄圣依的老公——杨子不仅是一名男演员,在电视剧《天仙配》中饰董永,更是巨力集团的重要股东,和哥哥姐姐们共同持有巨力集团的全部股份,自称富1.5代。

杨子也是“中国炫富界”常任理事了——不计其数的天珠,亚洲唯一一台加长悍马处处都是壕的印记。

巨力集团这个中国索具行业的领头羊成长起来不容易。当年杨子的两个哥骑着自行车从河北来往北京卖插套机时,应该没想到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会成为弟弟“面子工程”的垫脚石。

01黄圣依嫁入的豪门到底壕不壕?

巨力集团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中国巨力集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现已形成索具、新能源、影视文化、刘伶醉酒、地产商贸、金融投资六大产业,所有产业由集团集中管控,使每个产业管理,更加科学、严谨。

巨力集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杨家产业跨度挺多,但巨力集团最核心的资产是上市公司巨力索具。

杨子家共有兄弟姐妹5人,按年龄从大到小依次是:杨会茹(女)、杨会德(女)、杨建忠(男)、杨建国(男)和杨子,其中杨建忠与杨建国是一对双胞胎。杨家产业主要由杨建忠和杨建国两位兄弟打拼下来。

巨力集团由杨建忠持股27.5%,杨建国持股27%,杨会德持股23.5%,杨子持股17%。而巨力集团直接持有上市公司巨力索具20.03%的股份。此外杨建忠、杨建国、杨会德姐弟三人目前直接持有上市公司巨力索具股份,分别为5.21%、5.21%、3.32%。

巨力索具在索具行业确实是领头羊,在中国的专业索具市场巨力一家独大,没有明显的竞争对手。

索具本身价值并不高,但是被吊物体的价值往往很高或者难以用金钱衡量,这使得索具的质量非常非常重要,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

比如航母拦阻索被称为全世界最贵的“绳索”,是目前世界上技术要求最高的索具,用于舰载机在航母上着陆之用,为航母这种战略武器上一个关键的组成系统。世界上能够自行研制拦阻索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据说辽宁舰上的拦阻索就是巨力制造的。因此巨力索具还是一个军工概念股。

技术实力强,不代表一定在经营上财源滚滚,受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巨力索具的财务状况和刚上市那会儿差距较大。净利润甚至只有几年前的十分之一。

虽然贵为领头羊,限于索具行业的垂直性,所以市场并不大。

2010年刚上市时巨力索具营收为14.46亿元,2019年营收为19.66亿元,2014年和2015年一度出现营收负增长。

巨力索具2010年净利润1.93亿元,随后出现七连降,2017年甚至出现-0.17亿元的亏损,一度收到将退市风险警示。

好在2018年巨力索具挤出了1800万元的正净利润,才免于收到退市警示函。

与巨力集团孱弱的财务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氏家族的疯狂套现,杨子本人直接持有的巨力索具股份早已套现完毕。

2013年到2017年间是杨家人减持的高峰期,杨家的兄弟姐妹和大股东巨力集团总共进行了50多次减持,套现金额超过29亿元。

其中杨子在限售股份解除后,自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之间累计套现7次,卖完了直接持有的3.75%的股份,从股市提走2.17亿元。那两年黄杨夫妇的电影事业正如火如荼,黄圣依一年一部女主角。

利润不断下滑,主要股东却疯狂减持,让人觉得这家人好像要拍拍屁股走人了,对股价当然伤害巨大。

2010年1月26日巨力索具上市首日收盘价是25.98元,截至2020年6月24日收盘,巨力索具股价7.80元,股价跌去了70%。巨力索具现在总市值28.22亿元,也就和套现的钱差不多了。

杨家住着千坪大豪宅,慈祥的奶奶给孙子盖滑雪场,盖游乐场的时候,那边股市里被套牢的韭菜估计心里奔涌出一万只羊驼。

02主业不挣钱,副业也不行

巨力集团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本应该归为中国制造业的一抹亮色。

杨建忠、杨建国两兄弟从上世纪80年代用2000元做插套机起步,随后到上海打拼,最后在1997年回到保定徐水正式成立巨力集团,将重心从插套机设备转移到索具产品上。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巨力在软索具领域成为领先者,相关的国内技术标准很多都是由巨力参与制定。

主业之后,巨力开始多元化涉足房地产、白酒、影视、金融领域。

但除了索具主业之外,巨力做的都没什么起色。

地产这块,巨力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巨力集团持股50%的子公司,其余股份由杨家各子女和亲属分别持股。黄圣依的丈夫杨子并未直接持股。

在巨力房地产公司公示的22个购地信息中,所有地块全部集中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并未在徐水之外进行业务延展。有网友戏称,“巨力集团快要把徐水给买下来了”。

巨力集团确实在保定市尤其在徐水区是知名企业,巨力索具是保定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保定有一座“巨力大桥”,是保定市区通往京港高铁保定站的必经道路,该桥即为巨力集团兴建。

只是,徐水人民对于杨家什么评价不好说。

2019年7月,由巨力地产开发的保定“天空之城”项目,被曝出开盘预售整整一年后依旧未动工。因为还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预售许可证,已交款用户出现退款维权难乱象。

当时天空之城项目销售单价从9900元/平方米到11400元/平方米之间,创下了徐水房价的新高。

而为了规避当时的限价政策,巨力将房价分述为毛坯价格和绿建价格两部分组成,天空之城绿建费为3000元/平方米。

奶奶给孙子造滑雪场、造游乐园,用自家的地和建筑公司,造价实际也要比我们想象的相对容易。不过后来有徐水市民指出,杨家的那个滑雪场其实还对外收费开放。

这个滑雪场就是位于巨力集团10公里路程的刘伶田园小镇中的“七星雪滑雪场”,常年对外开放营业。

只有一条120米长, 100米宽,最大落差30米的滑雪道。

另一个有点尴尬的事情是,有徐水网友指出:其实《妈妈是超人》里面杨子家那个上千平米像体育馆一样全玻璃的大豪宅,是巨力集团在徐水区的办公楼,以前是巨力影视公司的驻地。

2006年南都周刊的一篇报道也证实了这个说法,当时这个房子还被称为——“生产基地”。

而在节目里,这里成了杨家的住宅。

巨力集团旗下的白酒板产业指“刘伶醉酒”。“刘伶醉”本是河北省的老牌名酒,此前因经营不善,负债缠身,2010年被巨力集团收购。

目前刘伶醉酿酒公司由巨力集团持股70%,杨子直接持股5%,其余股份由杨子两个哥哥和姐姐杨会德持有。

刚接手刘伶醉时,巨力集团颇下力气营销。要“以猛烈的攻势在全国开展宣传活动,依托巨力影视传媒的文化传播,强势将刘伶醉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具生态的白酒第一品牌。”在全国各地进行招商。

黄圣依亲自为刘伶醉酒代言,巨力影视甚至筹备了一个电视剧叫《醉侠刘伶传奇》,只是最后没有拍成。

其后刘伶醉酒昏招迭出,开始进行“老酒收藏”和“封坛大典”酒的炒作,变相强行加价。

一坛10斤包装的酒,刘伶醉官方标注“8888元/坛”全球首发价,打出“限量发售、独立编码”旗号。由猪八戒扮演者马德华和扬子签名的10坛封坛大典酒,据说拍卖出了35万元的天价。

这些俗气的炒作,不但没有取得效果,反而在市场上恶评如潮。白酒市场虽然炒作、营销为王,但是名不见经传的刘伶醉酒操之过急要收智商税的样子,实在太明显,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市场上出现过最低叫卖价500元/坛的封坛大典酒,一折大甩卖。

援引华夏时报2019年报道,“刘伶醉相关负责人表示,刘伶醉2016年才扭亏为盈,和曾经10多亿元的销售盛况相比,目前营收规模只有2亿元左右。”

所以巨力集团算豪门吗?不能说不是,毕竟在资本市场“对韭当割”套现了20多亿呢,也算富甲一方。其他产业虽然一般,但多少也会有些收益,但是杨家人数众多,杨子自己套现巨力索具的钱前后不过两亿元。

但黄圣依此前在李湘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说,杨子每年给他的零花钱就有两亿。

这“不经意”镜头下露的富,杨子起码身价要跟李嘉诚媲美才对啊。

03拍一部赔一部,杨子还有多少家底?

杨子也喜欢在各种场合 “不小心”露富,包括:亚洲唯一的加长悍马;46亿年才能产一颗的祖母绿戒指;22万美元的VERTU手机;暗藏12种功能的瑞士军刀名片;拥有一百多种玩法的zippo打火机;收藏的3300颗天珠。

其实真正属于杨子的财产除了那17%的巨力集团股份,就剩下巨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杨子想要维持奢华的生活大概率还是要自己挣钱。

自从杨子和黄圣依两夫妻双剑合璧搞电影事业之后,杨子就越赔越多,黄圣依的星途就越来越暗。

2011年上映的《白蛇传说》,为了捧红黄圣依,巨力影视耗资1.8亿,还请来李连杰坐镇,黄圣依担任女主角。最终《白蛇传说》票房只有2.11亿,除去其他成本等,需要3亿票房才能保本。

2012年由河北巨力圣依影视投资的《一夜成名》,依旧由黄圣依主演,虽然投入不大,但是最后票房只有150万元,依旧亏了。

2014年由巨力影视投资,杨子担任出品人的《我在路上最爱你》最终票房1770万元,还是亏。

但这些与2015年《叶问3》杨子遭受的打击相比都不算什么。

2015年,杨子遇到了快鹿集团老板施建祥。施老板惊人的拥有27个title:制片人、联合国和平大使、美中文化交流特使、国际著名电影制片人、2015东方卫视春晚总策划总导演、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

2015年网贷p2p野火四起,混迹于电影圈的施老板独创:“互联网+金融+电影”的高端玩法。让一部电影还没上映前就通过期货概念、证券化概念出售未来的票房收益权,直接收回成本。

遇到施老板,杨子突然顿悟了,意识到自己玩这么多年电影,越拍越赔的原因竟然是没有用上“互联网+”。

2015年杨子高调宣布自己要重新回归影视界,虽然也没人注意到他啥时候离开的。随后杨子一口气宣布自己要拍四部电影。并成立了火传媒,专门为快鹿系电影做宣发,火传媒是《叶问3》的发行方之一。

在《叶问3》上映之前,施建祥就把它打包成多个票房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自家旗下的东虹桥、快鹿集团进行担保,然后再通过P2P网贷、理财公司进行融资。让一群大爷大妈成为电影的“投资人”。

快鹿的销售人员甚至带着大爷大妈到电影院看“我们投资的电影”。

没想到后来《叶问3》被曝出票房造假,此事惊动了广电总局彻查,随后快鹿系遭受挤兑,4.6万名投资者的钱不知所踪,涉及本金达148.4亿。施老板直接远走异国,成了红色通缉犯。

火传媒直接解散,员工讨薪无门。

杨子钱没赚到,落下了一个大大的人生污点。

祸不单行,随后小崔爆料“7.5亿阴阳合同演员夫妇”直指杨子夫妇,巨力影视投资的两部影视作品《大清相国》《中南保镖》上映无门。

拍电影是赚不了钱了,杨子一度想靠着卖天珠挣钱。因为天珠多,捐的也多,杨子被故宫研究院聘为特聘研究员。

唱多天珠是杨子一直在做的事情,杨子数次在节目中公开预测未来天珠会获得百倍的增值空间。2014年黄圣依主演一部名为《天珠的诱惑》电视剧,其实这部剧原著名叫——《爱情的诱惑》。

可惜杨子夫妇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天珠直到现在也仅限于小众圈层,大多时候有价无市。

杨子专门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天珠传奇”的淘宝店,这家8年老店卖的最好的是月销6件的199元的转运珠。那些价值几万、上百万的天珠,8年来一件也没卖出去过。

按理来说,杨子手中套现的那点儿钱,早已经不起这么折腾。杨家确实对这位小兄弟支持不薄,不过在试水其他莫名其妙的产业同时,家族的根基、保定的名片、上市公司巨力索具别丢了才好,毕竟按照前几年的跌法,巨力索具股价低于一元可能只需要数年时间。

现在巨力索具重要股东交易上,只剩下二姐杨会德在不停增持维稳股价。

明星立人设很重要,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表现出什么的时候,说明他越缺什么。黄圣依夫妇的壕,可能是薛定谔的壕。你觉得她很有钱,处处露富,但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壕,但她又不是真的没有钱。

只是,花着韭菜的钱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一下韭菜的智商。

来源:网易

老炮们的青春往事

没有人见冯小刚穿过短裤,夏天或运动时他也不穿,永远是一条长裤。有人问过他,这么热不穿短裤?冯小刚说:“不穿,不好看,就跟裤子外面插两根棍似的。”

当然,穿长裤也没有多好看。那年代裤子不修身,冯小刚又竿儿瘦,老远看像是一条裤子走过来,所以得一诨号——“冯裤子”。

第一个这么叫冯小刚的人,是王朔的大哥——叶京。不仅如此,叶京还拍了电视剧,按着冯小刚写了一号人物,让他再也没能摘掉这个外号。

有人和叶京说,你要是有冯小刚十分之一性格,就能成中国最大的腕儿。叶京嗤之以鼻:我太知道冯小刚那套是怎么回事了。

叶京与王朔

王朔和叶京是一个部队大院长起来的,俩人住上下楼,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在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

小时候的王朔漂亮得像个姑娘,父母也按姑娘那么养他,给他穿裙子梳辫子。王朔老实乖巧,叶京小时候就能打能闹。王朔父母每天教导他,少跟姓叶的来往。

< 左前,幼年王朔 >

叶京、王朔的童年游戏就是无数次扮演革命电影中的片段,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英雄儿女》里那段:“我在,阵地就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在革命理想熏陶下,六十年代的北京小男孩有一个共同的梦想——第三次世界大战。待战争硝烟弥漫时,自己冲上去堵枪眼、炸碉堡,像英雄一样死去。再不济就是走出中国,去解救那些深陷资本主义泥潭的苦难人民。

然而现实一片苦闷,没有战争,也没有人可以拯救。浪漫理想在胸中激荡,憋久了,就发展成暴力行为。那年头,最流行的活动就是打架。

所有人受的都是集体主义教育,一个人出了事,全院子都不会袖手旁观。七十年代,北京的街头胡同经常有人“碴架”,两伙人骑着“二八大杠”赶往约定地点,接着就是一场恶战,挨板砖刀子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中打出名气的,除了外地的“小混蛋”,就是叶京和他的大哥“夜猫子”。

叶京的院子有三四百孩子,隔壁海军大院有上千,但每次交锋都是一小撮绿衣服的追着一群蓝衣服的打,叶家兄弟更是一个打十个,后来海军院的见了姓叶的就跑。

类似战争英雄,叶京和“夜猫子”是当时青年的偶像。王朔也跟着崇拜,认两人是自己的大哥。

因为打架,叶京在社会上的名声不好,进部队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叶京的父亲自尊心很强,拉不下面子求人,最后还是他的母亲出面。

叶京进了坦克师,成为坦克兵。当时冯小刚也在坦克师,因为会画画,进了宣传队。不过两人不是一个圈子,一直没说过话。

宣传部不熄灯,在部队,冯小刚度过了最自由的一段时光,每天除了画画就是四处看姑娘。叶京则完全是另一番样子。

接收叶京的团长顶了很大的雷,担心他毁了部队的声誉,一直考验他。叶京为了证明自己玩儿命表现。

叶京从小打篮球就有名,不到一米八的个子可以原地起跳扣篮。刚好部队喜欢体育尖子,那会儿打了一场新兵联赛,场上几个一米九几的人投篮,叶京跳起来哐哐盖帽儿。营长看完乐坏了,说:“这兵我要定了,谁也不许要走。”

叶京憋着劲要干出点样子,他每天跟农村来的新兵比勤奋,凌晨起床去厕所掏粪。为了军事训练,叶京一晚上一晚上不睡觉,穿着军裤衩,光着膀子在四十多度的坦克里面演练。

在部队的三年,叶京是全师坦克射击第一,还发挥能打的特长,拿了全军比武第一。

从部队回来,负责转业安置的见了叶京的档案眼睛都直了,直接给他推荐到海淀当政府干部。

同时期的王朔去青岛,进海军当了操舵兵。王朔没有野心,安心做了卫生员。复员回京后,王朔进了医药公司,卖生理盐水和葡萄糖。

单位领导给王朔下死任务,让他卖滞销货。王朔烦得不行,一下班就和叶京混在一起。

叶京闲不住,上着班还和朋友去广东,带回来一堆墨镜、收录机、喇叭裤在北京卖。王朔干的就是销售,嘴皮子又灵,叶京五块钱进的电子表,王朔卖八十五,卖完两人就去涮羊肉。

当时“倒买倒卖”是非法行为,叶京被盯上了。因为不知道叶京长相,公安局没法抓人。叶京的父亲主动送了照片,还保证儿子回家一定缉拿归案。

1983年“严打”, 叶京因投机倒把被抓,审查半年。

监狱里面一天两顿饭,上午10点钟吃一顿窝头,没啥油水。倒霉的是隔壁就是海淀食品厂,叶京每天饿得不行,还要闻着奶油巧克力蛋糕的香味。

监狱里有一个小天窗,叶京每天看着窗外一群鸽子带着哨飞过去,他感慨:“人生失去自由真是比什么都痛苦。”

审查结束,叶京又在单位熬了半年,决定不干了。他没想清楚自由是什么,但单位里人浮于事,对领导要百依百顺的日子他实在过不下去了。

当时还没有辞职的说法,政府干部自愿不上班了,这件事太过离奇,还引起了一阵讨论。

回家那天,叶京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家可不能养你啊,你不能坐在家里吃闲饭啊。”

叶京父亲是老革命,一辈子没低过头,抗战时候日本鬼子还给他跪过。知道叶京扔了铁饭碗,老爷子噗通给他跪下了。

离开单位,叶京又干起老本行。他去广州进了一堆漂亮衣服,装在包里去西单截小姑娘,像卖黄色碟片那样,有人感兴趣就拉去胡同里交钱。当时的北京土到掉渣,很多小姑娘都对他的衣服感兴趣。

也是因为这些事,叶京把按部就班的王朔拉下了水。

公安局找不着叶京,总去王朔单位打听。那年代风气紧,一个人要是被认为和流氓倒爷有联系,工作就没法干了。

王朔说:“我他妈不想给单位卖命,我得找到我自己内心的自由。”他和叶京前后脚离开单位。回到家,父亲冲王朔大喊:“滚!这个家不留你!”

这句话王朔记了一辈子,每次想起那个“滚”字都会伤心。

被家里撵出来那天,王朔和叶京进了饭馆,聊起父母和前途,两人感到满心的悲伤和迷茫。

为谋生计,叶京在五棵松附近开了个川菜馆,叫天府酒家。开饭馆要有三个法人代表,而且都要无业,王朔很符合,加上他是个二级厨子,跟着开饭馆再合适不过。

王朔开始写小说,下了猛劲,中指第一指节被笔磨下去一块。因为家里不给饭,每天就去叶京的馆子吃。

天府酒家生意相当红火,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三百多,最多的时候五百多。饭馆开了一年多,每个人都挣了一两万,在当时算是大钱。钱是挣了,但几个人没有社会地位。那年代个体户是进过局子和没出路的人做的事。

开饭馆的那些日子,叶京的父亲没认过他。叶京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市场买菜,总是压低帽檐,生怕遇见以前的熟人。

两个长期处在中心的人突然失了地位。叶京发狠说自己必须成为人上人。王朔说:“我写小说,要成名、成家、成腕儿。”

冯小刚

冯小刚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他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身体不好,一个人拉扯着冯小刚和他姐姐。

妈妈跟冯小刚说:“孩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

1984年,部队精简整编,26岁的冯小刚转业,去城建开发总公司工会当宣传干事。那段日子冯小刚经常跟工友提着暖壶去打啤酒,每天惦记着和女孩儿跳贴面舞。业余还搞些文艺生活,隔三岔五跑去听一场音乐会。没多久,领导看他不顺眼,要把他打发到库房去。

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真去看仓库了。

冯小刚不是一般人,遇贵人的方式也很奇葩。有天冯小刚去医院找朋友,被一个女孩迷住了。他说:“这女的挺漂亮的,还会抽烟,真有个性。”冯小刚准备追她,托人打听一圈,得知是郑晓龙的妻子,吓了一跳。

郑晓龙当时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冯小刚放弃姑娘,转攻郑晓龙。他没钱,巴结郑晓龙的方式就是聊天,谈自己的理想。多年以后,郑晓龙仍然记得冯小刚的理想:在路边盖一个炮楼,收过路费,然后把花姑娘通通拉进来。

郑晓龙没见过这么会说的人,加上冯小刚会画画,就把他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美工。说是美工,其实是打杂跑腿,加上形象原因,没人拿冯小刚当回事。

拍摄《凯旋在子夜》时,有人拿冯小刚的长相开玩笑:“瘦小干瘪、外加一排大门牙,不演个越南军官太可惜了。”冯小刚立马换衣服客串了一把。

1985年,郑晓龙在片场导戏,休息时看了一本文学杂志,边看边笑,嘴里还骂着:真他妈孙子。冯小刚凑了上来,问谁把您乐成这样。郑晓龙说:王朔,我一哥们儿。

冯小刚接过杂志一看,《浮出海面》,是王朔写自己与沈旭佳的情感生活。

后来,冯小刚又看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有机会就在郑晓龙面前夸王朔,希望能引荐自己认识认识。

当时这本书出版,很多人受不了,觉得王朔流氓,有人在《啄木鸟》上撰文,说王朔笔下的男主角没有任何正面的社会意义。

有个女编辑说:“我可不敢跟王朔约稿,我去了他要是强奸我怎么办?”王朔听了说:“她怎么那么瞧得起自己呀?”

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王朔和郑晓龙到了冯小刚的住处。冯小刚上来就把王朔一顿猛夸。王朔看起来口无遮拦,但内心还是个腼腆的人,冯小刚一串好话把他夸得不知所措,一直尴尬地微笑。

冯小刚做了一桌菜招待他俩,从那以后,冯小刚就王老师长、王老师短地叫着。多年后回想认识王朔的这段经历,冯小刚说:抬头望见北斗星。进入王朔的圈子,其他人都是大院出身,普通出身的冯小刚一直在饭局末席。

那时,冯小刚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你每说一句话,不是你自己高不高兴,是要知道人家高不高兴,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取悦他人的程度。”

影视

因为王朔写小说,天府酒家都是叶京盯着。做久了,叶京觉得没意思,一天净跟顾客打架。隔几天就要打一次,基本都是叶京先动的手。有一回碰上一个会武术的河南人,跟叶京说:俺跟恁会会。

饭店开腻了,叶京开始经商,去了广州、深圳,还把生意做到了新疆。

刚开始做生意,叶京对所有人都客气,但那些老板觉得他好欺负,欠钱压货还每次给他甩脸。叶京拉下脸,养活一帮人天天去追款。他说:“那些老板以前见我如见空气,现在反而哈着我,恭恭敬敬的。”

后来,只要叶京一电话,第二天就能把钱要回来。

那些日子叶京过手的钱超过了千万,但他厌倦了那个行当。

1988年,王朔的小说《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水面》和《橡皮人》全部被拍成电视搬上银幕。很多媒体把这一年称为“王朔年”。

< 王朔 >

那年冬天,王朔请叶京一块去看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也是根据他小说改的。天下着大雪,叶京开车拉着王朔。去影院的路上,王朔跟叶京说:“中国电影,哥们儿现在平趟。”

1989年初,马未都、王朔、莫言、海岩、苏童、刘恒、刘震云、魏人、史铁生等人在北京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开始市场化生产、出售影视作品。王朔是法人兼理事长,马未都是秘书长。

第二年,郑晓龙策划,王朔参与编剧的《渴望》大火。

那以前,大家一直认为影视比文学低级,《渴望》火了之后,电视剧热潮兴起,王朔转了写作方向,改写电视剧。

他说:“1991年前我是个职业写作者,1991年之后我基本上就是一个放任的态度。”

1991年,“海马影视创作室”主力阵容开始写《编辑部的故事》,剧本写完后,送了好几次才过审,正要开拍,突然发现剧本丢了,没人愿意再重来一遍。

冯小刚找到王朔,说希望能一起把这个本子弄完。那时候冯小刚对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写出的电视剧和王朔真假难辨。

郑晓龙评价冯小刚说:“在编剧上冯小刚比王朔不同的是,王朔的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而冯小刚呢就比较在嘴皮上下工夫,比较贫嘴。他长项是有悟性,弱项是有时缺乏思想。”

剧本重写完,冯小刚说之前丢的剧本找到了。

冯小刚对王朔说:“这本子我是想着一个人写的,你必须带我去见见。”王朔问:“谁呀?”冯说:“葛优。”

当时葛优有戏约,冯小刚力劝他违约推了另一家,说来我们这儿给你当主角。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李东宝(葛优饰)和葛玲(吕丽萍饰)成了很多人的理想对象。

从此以后,冯小刚算是真的进圈了。他开始做编剧,又跟着郑晓龙去了趟美国,联合导演了《北京人在纽约》。

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很多人不希望冯小刚参与导演,王朔说“不让冯小刚参与我就退出。”

等到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找了冯小刚,给他安排了一个愚蠢的老师角色。

姜文看不上冯小刚,每次找他客串电影都是丑角,大多活不过五分钟。

1993年,冯小刚拉上王朔,投资十万块,开了「好梦公司」,王朔是董事长,冯小刚是总经理,公司总共三个人,董事长天天自己擦桌子。

他们几个管公司叫“窑子”,开业当天,王朔没让嘉宾们带贺礼,把公司采购的发票丢在纸箱里,叫冯小刚拿到门口:“让他们抓去,抓着哪张就替咱报销了!”

因王朔的名气,剧本还没写出来,投资就上门了。王朔带着资金和冯小刚四处拉关系,吃吃喝喝了一圈儿,冯小刚的本子却死活写不出来。

王朔又拿了一本自己的小说给冯小刚,让他拍了处女作《永失我爱》。

接着,好梦公司拿了刘震云的小说,拍了电影《一地鸡毛》,虽然没有之前王朔的电影红,但票房还行。随后好梦又拍了几部电影,都反响平平。

1993年,徐帆与男友王志文闹矛盾。在王朔的撮合下,冯小刚和妻子离婚,跟徐帆走到了一起。

也在那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等人写的《旷野上的废墟一一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拿王朔和张艺谋开刀,说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精神信仰的破碎以及时代人文精神的萎缩。

这件事的影响持续了好几年。

1994年初的一个晚上,王朔,沈旭佳和几个朋友在西苑饭店顶楼旋转餐厅吃饭。吃到一大半儿,冯小刚一脸凝重进来找王朔,有消息说,今后各类媒体均不得报道有关他的新闻。

那一年,好梦公司的三部电影一部都没拍成。《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无一过审。

那会儿王朔认识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徐静蕾,和沈旭佳离婚了。后来,沈旭佳带着女儿王咪去了美国。

就在王朔离婚这一年,有一家公司投了五百万,拍《我是你爸爸》,王朔第一次当了导演。

在现场,他一直钻车里和叶京聊天,还经常在片场睡觉。最忙的是冯小刚,一溜小跑过来问朔爷你看这个这么弄行么,王朔回一句,你看着办,转头接着聊。拍电影的事儿都是冯小刚在忙活。

后来王朔自己也说过,冯小刚是一个工兵型的导演,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需要有冯小刚这么个人一直在,但冯小刚并没有这个打算。

王朔说:“我心里暗暗希望,我真正拍电影的时候,他给我干执行导演,当然人家有自己要发展的路,所以最后我对他有点不满。”

1996年,“好梦公司”多部电影被要求停机,给出的理由是:“剧本对于挑逗、追逐、强奸女性津津乐道,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错误引导大众审美。”

那一年,王朔为好梦写了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机不到十天,接到了停拍通知。那时,片子已经花进去一百多万。没多久,韩三平告诉他们,《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

冯小刚找到韩三平:“您说怎么改,我们一定好好改。”韩三平说:“改也没用,这片子你们拍不成,赶紧回去吧!”

从北影厂回来的路上,王朔和冯小刚都没说话。

美工给冯小刚打电话,问剧组布景拆不拆。冯小刚神情恍惚地说了一声“拆”,当晚就喝醉了。

第二天醒来,徐帆把镜子递给冯小刚,他看到自己脑袋的右侧露出一块头皮,头发不知去向。

人极度焦虑时会出现这样的斑秃,俗称“鬼剃头”。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自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但那会儿全国掀起了批判王朔灰色人生观的活动,这个剧本被认为是宣扬灰色人生观,再次被毙。

王朔在国内彻底待不下去了,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凭借之前在美国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积累的声名,王朔申请了杰出人才绿卡,去了美国。

走之前,王朔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甲方乙方

那是冯小刚一生中最灰暗的日子,眼看40岁将近,一事无成,没人愿意给他投资电影。

当时中国电影受电视剧冲击,不景气到了极点。国营电影制片厂接连亏损,上影、西影靠借债度日。韩三平为了救市,就想找导演拍点受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张艺谋、陈凯歌这种拿奖的导演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想来想去,想到了冯小刚。

韩三平找冯小刚拍一部反映下岗工人生活的电影。冯小刚说:“下岗工人没人爱看,也没人愿意花钱去看,不如咱拍个喜剧?”

这就是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制作费只有340万,但开头就有坦克群的大场面,一辆坦克一点火就是五六千块钱一个磨合小时。

冯小刚求叶京帮忙,叶京当过坦克兵,托人给他借调了一个营的坦克,还在电影里客串了想过苦日子的土大款。

< 叶京客串《甲方乙方》>

冯小刚下了豪赌——导演零片酬,只拿票房收入分账。最终《甲方乙方》拿下3600万票房,接近投资的十倍。

那段时间,冯小刚没事就哼唱一首歌:“1997年,又是—个春天,有—个导演在中国拍了—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这算是冯小刚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一战,但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冯小刚把王朔、叶京全得罪了。

怕被王朔连累,《甲方乙方》上映,冯小刚只署了自己的名字。回忆起这段儿,冯小刚说:“那些年,我是趴在王朔的肩膀上狠狠地吸了几口血。”

《甲方乙方》筹备时,王朔刚从加州回来,冯小刚让制片主任给王朔送去五万块钱稿费,王朔给扔了出来,俩人闹掰。

叶京问王朔:“你这么讨厌这人,早干嘛了?”王朔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梦开始的地方

1987年,叶京父亲患癌症,时日无多,当时家里人轮流到301医院去伺候父亲。叶京值班的那天傍晚,他临走时和父亲打了声招呼。刚走出病房门,就听见父亲在床上叫了一句:“小京啊,现在冬天外面冷,开摩托车一定要小心,把大衣围脖赶紧系紧了,别着凉。”

叶京答应了一句,然后脑子就懵了,一片空白。父亲从小到大跟他说话都像是教育阶级敌人,从来没对他这样说过话。那一段时间,叶京觉得自己长大好几岁,不能再混下去了。

1995年春节,叶京又想起了父亲,他没回家,一个人喝了几十罐啤酒,留着泪,用圆珠笔在纸上写下了《梦开始的地方》那部电视剧的第一个字。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父亲在医院去世了,儿子跪在地上。其实是叶京为了纪念父亲写的。

《梦开始的地方》完成,姜文和赵宝刚都想做这部戏。

那时冯小刚正忙《甲方乙方》,但叶京的本子也不想放。王朔说:这人有好事从来不落空,他生怕你的事跟别人合作,没跟他合作。

于是,冯小刚说帮叶京搞定投资,拉着他一起宣传《甲方乙方》,说路上还能跟他一起探讨《梦》的剧本。

一路上,冯小刚对《梦开始的地方》的剧本只字未提。叶京发现冯小刚最大的动机是想拉着他打扑克,那段时间冯小刚天天沉迷于打扑克,老凑不齐人。

《甲方乙方》宣传结束,冯小刚要了高价,把《梦开始的地方》投资谈崩了,然后连声招呼都没打,就没信儿了。

被冯小刚放了鸽子后,叶京重新筹备电视剧,拍到一半的时候,冯小刚突然给叶京打电话,差点哭了。

冯小刚说自己想拍电影,但本子是和王朔合写的,必须王朔认可才能拍,但他一直不接电话。冯小刚跟叶京说:想来想去只有你能请动王老师。

叶京找王朔在酒吧见面,说自己是受冯小刚之托谈《一声叹息》剧本。王朔说要拍就拍跟我没任何关系。叶京说冯小刚也不容易,为了这事都在他面前哭了。王朔来了一句,他就这样。

在叶京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与冯小刚见面。一听这个消息,冯小刚开车过来,激动得都迷路了。

2000年,《一声叹息》电影上映后,得了埃及电影节的奖。冯小刚请王朔看,王朔说挺好,但转头就跟媒体说,这片儿把中国电影的弊病全集齐了,另外,埃及电影节的奖也就相当于乡镇企业奖。

冯小刚知道后,抱着叶京痛哭:“朔爷怎么能这么对我。”

那时王朔的哥哥父亲接连去世,朋友梁左也被高利贷逼死。他重新审视生活,觉得自己前四十年是演猴戏给人看,挣了钱也没得到什么快乐。

2003年春节前后,王朔缓过劲,写了《致女儿书》,他对女儿王咪说:“我希望你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你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是挣点钱,让傻逼们知道吗?”

冯裤子

按王朔的定义,冯小刚成功了。

2003年底,《手机》上映,虽然败坏了崔永元的名声,加深了他的抑郁症,但电影票房达到5600万。

2004年,冯小刚拍《天下无贼》,剧本改了很多遍,怎么都通不过,刘震云也没辙。

电影局的理由很简单:让贼做主角,没有先例,贼做好事的动机是什么?无奈之下,冯小刚只好找到王朔。王朔一看:“简单,让女贼怀孕,然后进庙烧香,人心向善,自己这辈子毁了,希望下一代美好,宗教情怀也加进去了,格调一下子就拔高了。”

编剧一听:“王朔太老辣,太聪明了,不服不行。”

《天下无贼》票房过亿,冯小刚摇身成为类型片导演。在投资方眼里,冯小刚已经不次于张艺谋了。

那几年,冯小刚出尽了风头,但制他的人还没出手。

叶京瞧不上冯小刚,但和冯小刚决裂主要还是出于和王朔的哥们儿义气,结果王朔倒先和冯小刚好上了。

为此,叶京好几年没和王朔说话。

叶京越想越气,觉得都是冯小刚搅和的,他闷在家里一年,写了一部电视剧,在里面比着冯小刚捏了一个叫“冯裤子”的人物。

这个人胆小怕事,欺下媚上,遇到点事就哭,最后当了导演,还成了大名。

电视剧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从2003年5月建组开始,到2005年9月30日关机,叶京一共和人打了8次架。

当时叶京在广东拍摄,开始挺顺利,后来因为占用当地街道,镇民不干了。镇上几百人游行,剧组走哪,就在哪捣乱,意思很明显,就是要钱。

这戏本来资金就紧张,叶京把火全撒在当地人身上了,抄起家伙就抡,把人全赶跑了。镇长出来说:“导演你理智一点儿,这样不好,容易出事情。”

电视剧拍的是年代戏,有次镜头前面的一个女演员顶着一头染过的黄头发,叶京急了,脱口就是几句难听话,惹恼了群众演员,双方动起手来。

北京的群众演员头头们紧急开会,决定集体和《与青春》剧组抗衡,让全北京的群众演员都不来拍这个戏。

剧组找来群众演员的头头们协调,恩威并施,才要到人。再次开拍时,因为叶京要求打得逼真,演卓越的文章几乎是在真打,把群众演员打急了,开始反击。

最后,戏里戏外,真打假打已经分不清了。

剧组走马灯似的换人,从开始建组到最后关机,前后共炒掉了66个人,跟到底的只有10个人。

< 演员陈羽凡、白百合、佟大为、文章等 >

叶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讲公理的地方,我忽然发现,事实证明,用暴力全解决问题,你跟这帮孙子特好,跟丫掏心窝子,没有一件事可以通过好好做事的方式解决!”

这部戏是叶京和王朔的青春,叶京是真走了心,他调侃自己在拍摄现场“比冯小刚还能哭”。

剪辑完成,这部戏因为题材灰暗、台词粗口、情调不健康,一压就是两年。投资方失去了耐心,把52集砍成30集。片子变得“积极正面”了不少,但味道和感染力也被毁得差不多了。媒体采访中,叶京始终拒绝承认30集版本是自己的作品。

直到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全版在网上播出。

为了宣传这部戏,叶京接受了媒体采访,炮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说他们是中国电影的三架驴车。

刚好那会儿王朔帮王子文打官司,被媒体追着采访。时隔多年,王朔也抛头露面。

王朔说,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把他看疯了。“当年我放过话,要写一个大小说《残酷青春》,最损写成《飘》,一不留神就写成《红楼梦》。现在不必写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是。这一段儿我不写了,写不过他。”

那会徐静蕾打电话给叶京,说:“王朔都批评我了,说我再不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没法跟他对话了。”叶京领会了和好的暗示,主动打电话给王朔。

那两年,全网最热的两个人就是王朔和叶京。因为王朔炮轰武侠小说,被金庸迷炮轰,加上他口无遮拦,又成了人们眼中的流氓。

叶京说,王朔多腼腆一个人,愣被人说成是流氓,逼得他自己出来说“我是流氓我怕谁”,然后大家又接受了他,这不是逼良为娼吗?

叶京、王朔两人见面,王朔哭着跟叶京说:“我不是名人,傻逼名人,谁是名人我啐谁。装什么大尾巴狼?”

和好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上映,“冯裤子”火了,冯小刚早年间的黑历史也被扒出来了。

有人说:冯小刚用二十年的时间脱掉了这条裤子,随着这部电视剧的上映,一晚上又给穿回去了。

徐帆看不惯,出来打嘴仗:“冯小刚要是只会哭,他能有今天吗?”

冯小刚没在公众场合回应过这事,在2008年的《非诚勿扰》里,设计了一句台词,借葛优的台词服了软:

“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王朔哈哈大笑,联系了冯小刚。

王朔说:“小刚你这个《非诚勿扰》还挺有意思的,我一看老觉得我有下嘴的地儿。”冯小刚说:“你要有兴趣的话,要不你来弄一个续集”,两人一起弄了《非诚勿扰2》。

《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成功之后。冯小刚想向理想冲刺一把,他要拍《一九四二》。

历史纪录改成剧本十分困难,送审过程又一波三折。

为了过审,冯小刚欠下人情,必须给春晚当一次导演。过审的那天夜里,冯小刚醉醺醺地对着王中磊和王中军说:“下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

王朔跟他说:“你放心大胆地拍吧,要是赔了钱,我给你写个喜剧,挣了再把这个窟窿给堵上。”

为了王朔的交情,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为王子文安排了角色。

结果首映票房只有2600万,冯小刚最看重的电影票房扑街。很长一段时间,冯小刚自己过不去:“我不该拿公司的钱,来满足我一己之私。这钱我得想办法帮中军赚回来。”

春节一过,他就天天上王朔家泡着,没多久,两人就弄出了《私人订制》。这几乎是冯小刚拍得最快的电影,因为太过简单,直接上手就行。影片上映前,靠预售、植入,成本就收回了。最终票房7.1个亿,分账后全是利润。

年底,《一九四二》拿了奖。冯小刚说:“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一九四二》的挫败,对冯小刚影响极大,他觉得干导演没劲儿了。

冯小刚说:“一年一年都在拍电影,我没有了生活。我觉得正在一个特别窄的胡同里长跑,怎么跑两边都是一个墙,越跑越窄。”

结局

其实,王朔当年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比如那会儿说“庄稼长势良好”,王朔套用在伤口上,说“伤口长势良好”,就有了不一样的讽刺意味。当那一套说辞成为历史,王朔的文风就失去了土壤。

马未都说:“我记得王朔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有一天走在大街上突然觉得精神大厦轰然坍塌,他意识到了,他的长处在丢失,他的生活没了。他本身不是一个刻意写小说的人,就是因为他不刻意,如果他刻意写一定一塌糊涂。”

魏人觉得,王朔写影视剧本把手写偏了,写不好小说了。

2013年9月7号,王朔的女儿王咪在北京大婚,王朔没有到场,按陈丹青的说法:他没勇气站这儿。冯小刚顶上来救场,出席并担任司仪,撑住了场面。

那之后,王朔接近隐居。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面的十多年里,叶京依旧在拍大院情怀。后来叶京因为和投资商发生了不愉快,被终止合作。还是冯小刚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出资帮助叶京渡过难关,并亲自出马替他站台助威。

王朔退出后,叶京也基本和外界断了联系。最近一次大新闻也在好几年前:一生没打过败仗的叶京卷入婚外情,被人雇凶打了一顿。

三人在大众面前活跃时间最长的,反倒是才情最普通的冯小刚。

但他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也要先拍两部不想拍的。

去年,冯小刚拍了《只有芸知道》。他说:“年过六旬,是时候直面本心了,在《芳华》里我摘掉了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脱掉了铠甲。我双鱼座,就别伪装成变形金刚了。”

电影上映,口碑票房都扑街了,影评人说要是早十几二十年,电影主人公还能惹人羡慕,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

换句话说,价值观太老了。

当王朔、叶京、冯小刚再次坐在一起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 冯小刚依旧情绪激动,几杯酒下肚,又哭了出来。

余音

王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演过混混头子“小坏蛋”,这人的原型是北京当时有名的“佛爷”小混蛋。有关他的故事大约有上百个版本,最接近真实的应该是叶京那版。

小混蛋是第一个敢跟部队大院子弟作对的一个地方流氓。

小混蛋是靠“吃佛的”,意思是靠小偷供养,小偷偷完钱包都要给吃佛的人进贡,否则要挨打。

小混蛋手下叫菜刀队,是真刀真枪。那时小混蛋很猖,见到干部子弟拿刀就捅。大院子弟王小点儿要和小混蛋算账。

小混蛋被干部子弟围住,挨了很多拳脚和刀子。小混蛋从来没认过怂,但那天他浑身是血,跪在地上求饶:给留条命吧。

大家准备把他拉到海军总医院,往门口一扔,让他自己爬进医院去。在路上的时候,一个叫小谭子的来了。他着急自己没赶上战斗,拿了一把芬兰匕首走了过去。

那年代芬兰匕首很有名,比藏刀还漂亮,传说那刀子是带毒的。小谭子就拿着这样一把匕首,给小混蛋补了一刀。

那一刀扎进去,小混蛋血滋地冒出来了,瘫在自行车上死了。

那个自行车上孤独的身影,有点儿像王朔,也有点儿像叶京。

如果退后几步看,也像是冯小刚。

关于失眠的 6 个事实

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睡意昏沉的同学只要给个枕头,仿佛倒头就能呼呼了。可是,也有一群人无缘享受这样的「福分」,美好的睡眠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他们是失眠的受害者。

失眠,又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安或有睡眠质量干扰导致觉醒后缺乏满足感。

失眠者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而且睡眠质量也不好,大约 30% 的成年人受此困扰。目前医学届对睡眠和失眠的认识还存在较多未知的领域,相关研究还在继续深入。关于失眠,人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
我们收集了一些失眠相关的资料,整理了 6 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分享给大家。

1. 睡眠有多重要,失眠的危害就有多严重

人的一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对维护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在睡眠状态下,人体的合成代谢明显超过分解代谢,机体大部分活动强度降低,有利于弥补损耗、储存能量、消除疲劳。就好像我们的汽车或高速公路,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否则就容易出现故障和事故。

而失眠,就意味着这些检修和保养没有做到位,人体就会出现疲劳、倦怠、焦躁,甚至崩溃。

2.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

女性在月经周期和更年期的激素变化会影响睡眠。在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潮热和盗汗,从而影响睡眠。

怀孕是另一个干扰女性睡眠的因素,孕期有激素的、情绪的、身体的巨大变化,容易影响睡眠。怀孕后期的女性因为膀胱被子宫压迫,可能会经常在夜间被尿意唤醒,或者因为身体不适而中断睡眠。

此外,女性也更容易患上一些导致失眠的疾病,如抑郁、焦虑、纤维肌痛和睡眠障碍,如不宁腿综合症(RLS)等。
女性不易,女性朋友需要更多呵护。

3. 环境温度略低有利于睡眠

环境温度在 15.5 至 19.5 摄氏度是比较适合睡眠的。当人准备入睡时,体温会略微下降,然后开始正常的睡眠周期。如果房间温度处于理想的状态,可以促进入睡。

但如果房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则可能会导致睡眠不佳,并干扰快速眼动(REM)睡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较大。

婴幼儿理想的睡眠温度稍高,为 18.3~21.1 摄氏度。

4. 药物治疗不应是第一选择

提到失眠的治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吃安眠药。其实不然,认知行为疗法才是失眠的一线治疗。

所谓「认知行为疗法」,简单地说,就是医生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看法、调整睡眠习惯等来促进睡眠。它是治疗失眠比较有效的方法。

药物虽然可以帮助你睡眠,但它们可能会上瘾。如果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很可能最终会在没有它们的情况下无法入睡。通常睡眠药物一般只用于短期治疗,但严重慢性失眠的人也可能会被迫使用较长时间的药物。

使用药物治疗失眠的副作用和潜在危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能会上瘾
可能会掩盖导致失眠的潜在疾病。
可能与所服用的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可能会导致白天嗜睡或昏昏欲睡,不能进行驾驶等需要较高注意力的活动。

可能会导致反弹性失眠,停止药物后比开始服用它们之前更严重。

新的治疗药物虽然相对更安全、更有效、成瘾性更低,不过并没有完全消除安全问题。
药物治疗需要配合睡眠卫生来进行。

5. 睡眠卫生很重要

睡眠卫生是指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能促进睡眠的安稳和白天的清醒度,预防睡眠障碍,使人体受益匪浅。推荐以下方法来改善睡眠:

尝试固定每天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
设置安静、少光、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
避免在床上看影响睡眠的视频、书,或者听激烈的音乐。
试着不在睡前使用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和游戏机等设备。
不在临近睡觉时吃大餐、吸烟、大量饮酒或喝咖啡等。

6. 褪黑素不是万能的

褪黑素经常被用作为帮助睡眠的辅助手段。褪黑素是一种由大脑中的松果体产生的天然激素,协助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褪黑素作为非处方膳食补充剂,被 FDA 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特别是老年人。临床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减轻与昼夜节律睡眠障碍有关的失眠问题。此外,还有 Ramelteon 和 Tasimelteon 两种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也可用于治疗失眠。

但是,褪黑素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搞定所有失眠。而且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疲劳和头晕等。

所以,可以尝试使用褪黑素,但不必迷信。必要时可以咨询医生。

来源:无码科技 微信号:noCodeTech

周迅:影后无用武之地

1993年,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拿下戛纳金棕榈,为中国首次。女主演巩俐在戛纳海滩上白衣黑裙的照片传回国内,一时成为各大报刊头条。

陈凯歌意气风发,回国后就开始筹备自己的新片《风月》,主创用的基本上都是《霸王别姬》的原班人马,目标很明确,再次冲击戛纳。

当时周迅19岁,艺校毕业就从老家衢州到北京当北漂。学过舞蹈的她,本来做的是歌厅伴舞,但后来她发现唱歌赚的钱比伴舞多得多,就改行在海淀区“大富豪”歌厅里当驻唱。

那时期的周迅喜欢英国“警察”摇滚乐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摇滚主唱。因为外表乖巧,声线低沉,不久她就小有名气,每晚收到的花篮总比别人多。她一晚唱三首王菲或梅艳芳就能赚150元,其他同场歌手一般只有50元。

一心唱歌赚钱的周迅,并没有想到戛纳奖导演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她甚至都不知道陈凯歌是谁。直到有天晚上,陈凯歌带着剧组20多个人来到“大富豪”听她唱歌。一曲唱完,她被带回去试戏。

试的是主角的戏,台词是:女人比姑娘漂亮。

试镜时,刚说完台词,周迅的眼泪就精准地落了下来。周迅不是表演科班出身,后来她回忆:“我其实不太理解那句台词,女人怎么可能比姑娘漂亮?但不知为什么,说到那儿就哭了。”

组里的人都很喜欢周迅,但最后定妆照一出来,太显小,主角还是找了巩俐。知道错失这个机会,周迅问陈凯歌要了一颗安眠药,当天才能正常入睡。

虽然最后陈凯歌只让周迅出演了一个配角小舞女,但他已看出周迅的不同,特批她跟组,专门学习主角巩俐和张国荣如何演戏。周迅一看就是半年。

周迅一度以为,这次能和国际大导演合作,自己多少能有机会红一把,不用再唱歌。

但是并没有。

《霸王别姬》的剧本是芦苇写的,到了《风月》,陈凯歌经过戛纳之行已经信心满满。他拒绝芦苇提出的帮忙,亲自上手写剧本,对再夺戛纳桂冠势在必得。

演员们都很卖力,张国荣在其中一场戏中层次分明地展现出四种情绪,国际影后巩俐也倾情出演,但电影一出来,恶评如潮。好多人说:完全不知道剧情在说什么。

陈凯歌的二刷戛纳梦夭折。

《霸王别姬》和《风月》的制片人都是徐枫。她很是后悔:合作《霸王别姬》时我和陈凯歌很默契,但是到《风月》时就不一样了。我当初曾劝他不要拍《风月》,因为这个剧本中的每个人物都令人讨厌,人物关系也不对,但陈凯歌没有听。

网上至今仍有张国荣的粉丝痛心疾首:《风月》严重浪费了几个好演员。

1995年,没有凭借《风月》大火的周迅,又回到歌厅唱歌,一唱三年,偶尔接戏。

她觉得自己的演员梦就要这样不温不火下去了。

在周迅刚到北京当北漂的1993年,一个叫李冰冰的姑娘从东北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

她家境一般,学习还不如妹妹李雪好,为了糊口就先读了鸡西师范中专,毕业后分到哈尔滨一小学当音乐老师。不久,她不甘这种生活,成天成天不睡觉地复习,发奋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

好胜心强的她,在上戏四年,出勤率全班最高,一旦考试考不好,就会在宿舍嚎啕大哭,惊动半栋楼。

1998年,李冰冰毕业不久,正逢陈凯歌同班同学李少红的新剧开拍,她去面试成功,拿下了其中安乐公主的角色。

这部戏叫做《大明宫词》,讲的是武则天和女儿太平公主的故事。全剧请来叶锦添做服装,郑重、王要做编剧,自成一派美学体系。

同时在这部戏中面试成功的,还有仍在歌厅唱歌的周迅。

周迅本来陪着当时的男友贾宏声来试镜,吊儿郎当,还穿着拖鞋。李少红看到她,让她换上戏服看看。试戏时,李少红发现周迅演戏全凭感觉,没有学院派教条的那一套,当场定下她出演小太平公主。

开拍后,为了保护周迅的这种 “感觉”,李少红在全剧组下令:“现场的人都要把周迅当做公主对待,不管她做什么,都不要指责。”

周迅天生有小孩的一面,在组里待不住,经常到处疯跑。她有件非常昂贵的羽毛长裙戏服,被她跑得羽毛直掉。李少红见了也没有阻止她,只是给她找了一个袋子,让她把裙摆装进去,提着袋子继续跑。

拍完时,剧组邀请每个演员临别签名留言,一众真挚的感谢和怀念之词中,周迅的留言最短:“当公主真过瘾!”

因为这个角色,2000年,周迅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领奖盛况现场直播,主办方当着全国人民的面送了她一辆奥迪车,价值32.8万。如果周迅还在唱歌,得唱好多年才挣回来。

相比受万人宠爱的主角小太平,李冰冰饰演的是最后发疯的安乐公主,一个配角。

李冰冰很勤奋,但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天赋,这个角色也没有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很多人是在她成名后,才发现这部剧里有她。

演完这部戏,李冰冰转身跟了更加市场化的王牌经纪人王京花,主演《少年包青天》《机灵小不懂》等更接地气的剧集,没过两年,又投奔了以商业运作闻名的华谊门下。

周迅与李冰冰在《大明宫词》中短暂相遇,又分开。周迅还不知道,日后两人再碰上,将会上演“狭路相逢”的戏码。

《大明宫词》播完后,周迅明显感到自己火了。走去公司的路上已经有路人会叫出她的名字:“这不是周迅吗?”她感觉很新鲜,几乎飘飘然。

李少红怕她忘了初心,提醒她:“你知道费雯丽吗,你一定要走她的路线。”这是周迅第一次听到费雯丽的名字。

她后来知道,费雯丽是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的主演,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英国女演员,在美国影协“百年最伟大女演员”中排名16,以天才和演技著称。

周迅与李少红签下长约,开始在文艺剧集里打磨演技。

周迅本身状态偏孩子气,李少红在《橘子红了》中打算展示她成熟女人的一面。戏中,周迅扮演的是清末江南佃户之女秀禾,被迫进入包办婚姻。

有一场戏拍的是秀禾知道自己怀孕后的反应。李少红希望秀禾表现出初为人母的喜悦,她给周迅解释:“因为这是生命。”

但当时的周迅完全不能理解——这个角色这么讨厌这段包办婚姻,怎么可能笑得出来?她拒绝笑。

拍这场戏时是大年三十下午。两人讨论了一小时,又僵持了两小时,互不相让。最后李少红说:等你有感觉我们再拍,初三回来再说。

那天晚上周迅到朋友家,因为这个镜头没拍出来,哭得特别伤心。大年初二,周迅出门,看到路上刚变绿的一大片禾苗在阳光下闪光。她盯着看了许久,突然给李少红发了一条短信:“我好像知道生命是什么感觉了。”

有段时间,打开电视,就是周迅主演的各种连续剧,2000年甚至被称为“周迅年”。有媒体说周迅“蹿红”,周迅反驳:“我这是‘走’红!一部部戏拍出来的。”

2002年,她被《南方都市报》誉为全国“四小花旦”之一,和她并列的是章子怡、赵薇和徐静蕾。她和章子怡更被视为其中的演技派。

“四小花旦”名号一出,有一个人表示不服,这个人是李冰冰的妹妹李雪,她当时已是李冰冰的经纪人。李雪说:我姐姐一点也不比她们差,应该跟她们站在一起。

李冰冰当时已借着华谊的平台,拿到了热门电视剧《少年张三丰》以及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等头部资源,慢慢明确了自己的商业化道路。

没两年,“四小花旦”的名号逐渐有了演变成“四旦双冰”之势(另一位“冰”是当时同在华谊的范冰冰)。

这是中国内地娱乐圈第一批市场化的女演员。就在她们通过不同方式纷纷上位时,中国电影也光速进入大片时代。

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张艺谋最先有所反应,找来张曼玉和梁朝伟,开拍耗资3000万美元的商业大片《英雄》。

周迅当时最喜欢的演员就是张曼玉。

在周迅赢得奥迪车的2000年,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花样年华》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梁朝伟拿下影帝,但张曼玉以两票之差输给了《黑暗中的舞者》里的Bjork,没能成为戛纳影后。

冲着张艺谋,张曼玉接了《英雄》。

拍完《英雄》,有媒体让张曼玉给自己的表演打分,她很谦虚:“演技发挥主要还是看电影需要,这个片主要是群戏……我看自己演的戏特别挑剔,因此我给自己打的分很低。”

为《英雄》配乐的谭盾看完成片后说:“《英雄》的主角其实只有三个——张艺谋、谭盾和杜可风(《英雄》的摄影师)。”

戛纳的座上宾们就这样意外地被淹没在宏大制作中。

张艺谋本来想用这部电影 “冲奥”。片子出来,他也改了口风:我现在更看重的是票房。

虽然被猛批 “形式大于内容”,但《英雄》当仁不让以2.5亿票房刷新国内单片票房纪录。

此后十年,不论质量如何,“大制作+大卡司”几乎成为几位国内名导拍戏的标配。

张曼玉太聪明,拍完《英雄》后,对此类大片不再留恋,转身去法国拍了小成本剧情片《清洁》,扮演一位平凡的母亲,为了夺回儿子抚养权痛苦戒毒。

导演阿萨亚斯是她的前夫,师承法国新浪潮,在这个被很多人认为平淡的故事中,拍出了主角的光芒。

因为这部片子,张曼玉成为首位拿下戛纳影后的亚洲演员。

消息传回国内,周迅说:“希望以后的我可以成为今天的张曼玉。”

但成为张曼玉,除了实力,还需要运气。

周迅那时运气还算不错,第二年就等来了陈可辛。陈可辛曾经为张曼玉拍过文艺片扛鼎之作《甜蜜蜜》。

2005年的《如果爱》,是陈可辛从香港北上发展的第一部戏。

陈可辛在还未做导演的时候,就一直被同样是导演的父亲灌输:“电影这东西是商品,要收回成本,不可以成为艺术。”

因此陈可辛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是一个非常实话实说的人,就不要虚伪地去说什么,我是艺术家了。”他目标明确不纠结,要拍部好看的爱情片。

《如果爱》中女主角孙纳歌厅北漂的背景,几乎就是周迅人生的翻版。孙纳最后为了成为大明星离开了同为北漂的初恋。她和初恋男友的许多感情戏份都是在北京结冰的河面上完成的。

因为是歌舞片外加戏中戏,周迅在其中又唱又跳,入戏很深。拍完快一年多,又到北京冬天。某个下午,周迅偶然路过拍戏时结冰的那片河面,忍不住给远在香港的陈可辛发了条短讯:“导演,北京的河结冰了。”

这部戏让周迅在那年包揽了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一跃成为两岸三地电影宠儿。

电影发布会上陈可辛对大家说:周迅让我想到了十年前合作《甜蜜蜜》时的张曼玉。

周迅横扫“两金”时,张曼玉刚在前一年手握戛纳奖杯,宣布息影,演技派领军位置空缺。随着《如果爱》横空出世,两岸三地电影人扫视一圈后,都自然而然把周迅视为张曼玉的国际影后接班人。

那年周迅31岁,有媒体问她:希望自己40岁时能达成什么目标?她回答:“这个职业被许多人误解,希望我在40岁时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演员。”

周迅以及许多对她寄予厚望的人都不会想到,直到今年她46岁时,2005年的“两金”影后仍是她职业生涯中的最高光。

拍完《如果爱》,周迅的工作重心放到了电影上,与李少红盛产电视剧的荣信达公司分手,外界有传闻分得很不愉快。

后来李湘采访李少红问起这段,李少红没有多说,只是回答:周迅已经把她最宝贵的8年留在这儿了。

告别荣信达,周迅满怀憧憬签下了电影资源最多的华谊。在那里,她与已经成为华谊一姐的李冰冰再度相遇。

陈可辛曾评价:“周迅抗拒当明星。”他还善意提醒过周迅:“你是没法避开这一部分的。”

不少圈内人士认为,周迅加盟华谊兄弟后,凭借奖项和江湖地位,理所当然会坐上“一姐”位置,挤掉李冰冰。有好事记者直接开问,周迅耐着性子解释:我只想做一个好演员。

在此后的公开亮相里,不断有人问起这个问题,周迅终于有了脾气:我不想回答这个无聊的问题,“一姐”或不是“一姐”没有意义。

2006年,华谊给她安排的第一部戏是冯小刚的《夜宴》。

受同行“冲奥”攀比风潮的影响,拍惯了本土幽默剧的冯小刚明确说:这就是冲着奥斯卡去的,讲的是一出宫廷悲剧,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改编。

片子找来了冯氏喜剧御用男主葛优、ABC帅哥吴彦祖,以及周迅和章子怡两位新生代中的演技派。

从故事到大部分演员,都与人们印象中的冯氏风格相距甚远。

电影上映时,当葛优扮演的历帝说出“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半夜还踢被子”这样的台词后,观众疯狂笑场。耗资2000万美元的悲剧变成了喜剧。

冯小刚知道后很不解——戛纳影帝葛优深情演绎若此,你们到底在笑什么?

当时有评论说:电影从布景、服饰、道具均超越了《英雄》……叙事一向是冯小刚导演的长项,《夜宴》应该不会在故事上像《无极》那样令人失望,但意外恰恰发生在这个环节……中国大片距离好莱坞也许还是有着遥远的距离。

即使电影遭到如此恶评,周迅还是通过其中 “青女”一角杀出重围,赢得了自己的第二座金像奖——最佳女配。她是唯一凭借那部电影获奖的演员。

让周迅委屈做配,是因为当时冯小刚想靠章子怡在国际上吸引投资。记者会上,又有记者提到番位——“同是风头正劲的四小花旦,怎么看待章子怡做主角,你演配角?”

周迅回答:“在我看来,角色没有大小,只有我喜不喜欢。”青女虽为配角,但周迅喜欢她的为爱执着,曾说:“戏里的情感,是我和青女共同经历的”。当时的她,正在与李大齐热恋。

相比那两年周迅在烂片里做配都能拿到金像奖,李冰冰的百花奖之路相当曲折。

从2005年周迅拿到金马、金像奖后签约华谊开始,李冰冰也开始暗暗较劲,连续四次冲击百花奖。一年一部戏,不可谓不勤奋。

勤奋为她赢得“华谊最赚钱女星”的称号,甚至威胁到周迅的地位,但可惜前三次奖项全部落空。

终于在2008年,李冰冰凭借《云水谣》拿到百花影后。上台领奖时她忍不住哭了:“这四年就像是一次奥林匹克,我坚持了我自己的奥林匹克。”

进入华谊以来,较之更能赚钱的李冰冰,周迅随性又淡泊,虽然演技顶尖,但华谊并没有给她太多资源,五年只有三部电影。

《夜宴》之后,《明明》为新导演作品,毫无水花,值得一提的就只有一部《李米的猜想》。2005——2009五年里,“想当一个好演员”的周迅突然发现自己多了好多时间,可以做公益。华谊老板王中磊也对此大加鼓励。

也是那五年里,李冰冰一口气被公司安排了八部电影。

两个女演员的暗斗终于在2009年半公开。那一年,两人共同出演电影《风声》。

片里,周迅饰演中共卧底“老鬼”,李冰冰饰演的是与她姐妹情深的国民党情报员李宁玉。

片中,两人是敌也是友。李冰冰在知道周迅的“老鬼”身份后,狠狠扇了她一巴掌,片中效果看来,下手着实不轻。

客观来说,两人表演都很出色,但周迅饰演的角色层次更丰富。金马奖上,两人双双被提名。

许多媒体都打赌周迅获奖,可没想到最后开奖时,是李冰冰爆冷夺冠。很多人都不相信,一度有传言这个奖项属于内定。

周迅没有对外多说什么,但她拒绝现身那次金马奖,不久,又黯然离开华谊。

她始终有一个演员的自觉。她曾说:“作为一个称职的演员,应该有责任让自己保持天真,因为要给这么多人看到你演的角色。”

11年过去,这部让周迅错失一个金马影后的《风声》,仍是许多人眼里最好的国产谍战片。

离开华谊后,周迅发现,找她拍的片子不少,但好电影太少。

那一时期,娱乐圈流量兴起,小鲜肉大行其道。文艺咖周迅空有一身演技,在IP横行的年代,却没有太多选择。

2014年,她40岁,是当年她说“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演员”的年纪,也是张曼玉隐退的年纪。

那一年,她接拍了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虽然这再次为周迅获得金像奖提名,但她清楚,这部电影和这个角色,与9年前的《如果爱》,都不可同日而语。

观众看了《撒娇女人最好命》,不由发出感慨:周迅这是有多缺钱。

离开华谊10年,周迅参与的电影近30部,合作的导演中不乏名导,尔冬升、袁和平、徐克……但豆瓣评分最高的,是她配音的一部外国动画电影《小王子》,8.0分。其余许多片子,都在6—7分徘徊。

周迅接戏越来越谨慎,有人问她为什么近年拍电影少了,她比年轻时更有底气回应:“剧本都那么烂,怎么拍啊?”高晓松直接替她惋惜:“一个能演空气和水的人,现在演的都是生活层面的东西,都是商业片,她能满足吗?”

眼看电影界无片可选,周迅退而求其次,去拍了电视剧《红高粱》。40岁出演19岁的角色,全靠演技震场。她演完,上海电视节马上把白玉兰奖颁给了她。

至今豆瓣上,周迅最受好评的三部作品是:《家园》(配音),《大明宫词》,《绝对隐私》。后两部都完成于早年李少红麾下,已是快20年前的旧事。

黄磊早年在《人间四月天》里和周迅演过戏,两人是多年好友。

他曾感叹:“周迅是明星的一生,可她其实应该是一个更伟大的演员的一生,但她没有做到这个角色。因为我们的电影没有给她这样的演员够大的格局。”

曾被视为张曼玉接班人的周迅,至今还没有运气等来自己的阿萨亚斯。

目前她获得的唯一一个国际奖项,也是她演戏生涯的第一个最佳女主角奖——1998年第15届巴黎国际电影届最佳女主角。获奖片子是禁片之王娄烨的《苏州河》。周迅一人分饰两个女孩,灵气十足。

那是拍摄《大明宫词》的前一年,周迅还是个摇滚少女,对去巴黎参加电影节这事情完全不上心。

那天她因为睡过头,错过了早上8点的飞机,本来想就此不去,但剧组要求,又不得已改签了晚8点的飞机到达巴黎,全部行李就是一条换洗的牛仔裤。法国海关问她:你的行李呢?她回答:没有。

当地翻译一看她穿着牛仔裤就来了,逼她去买裙子。她个子小,在香榭丽大街上逛了好久,都没有适合自己的号码,最后终于在一家童装店里买到一件能穿的。

当晚,她穿着童装上台,拿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影后。站在台上,看着来自各国的热爱电影的人们,她第一次觉得,演戏似乎是值得自己做一辈子的事情。

来源:叉烧往事 微信号:chashaows

钱钟书那代文化人有多倔强

邓伟把相机推到了镜头允许的最近距离,离他的拍摄对象钱钟书只有0.45米远,钱先生没有丝毫紧张,竟然在镜头前微微地笑了。快门声响,瞬间定格为永恒。

一星期后,看到照片的钱钟书对邓伟说:“这就是我。

< 钱钟书 >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系学生邓伟领到了学校配发的海鸥205旁侧取景照相机,他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为刚经历过磨难的文化名人拍照,理由很简单,这些人多生于清末,再不拍,就来不及了。

带着惶恐与崇敬,邓伟鼓起勇气敲开了一扇扇陌生的门,门后是一个个高山仰止的名字,也是一位位秉性各异的倔强老人:巴金、沈从文、茅盾、萧军、丁玲、冰心、叶圣陶、梁漱溟、冯友兰、杨绛、钱钟书、萧乾、费孝通、艾青、李可染、朱光潜……

1986年,中国第一部名人肖像摄影集《中国文化人影录》出版,邓伟完成了自己的致敬和抢救,也为我们留下了那一代大师最后的风采。

邓伟镜头前的第一位文化老人是国画大家李可染。

因为表姐在积水潭医院工作,邓伟从小就见过很多名人,有事迹传遍全国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也有攀登珠峰的藏族登山运动员仁青平措。1976年5月的一天,医院住进来一位老画家,知道邓伟爱画画,表姐就让他带着速写去认个老师。

在一间狭小的病房里,邓伟见到了做完叠趾手术的老画家。看他来了,老头儿颤微微站起来,从床头柜摸出了一个铝饭盒,“这里面有油炸咯吱,是北京全素斋做的,我最喜欢吃了”,说着自己吃了一块,还拿了一块往他嘴里送。

受宠若惊的邓伟一边给老人倒水递药,一边拿出自己的画,老人看了看他的速写,又问了两句家常,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了行字递给邓伟:三里河三区61门8号,“等我出院了,欢迎你来做客”。

回到家,一头雾水的邓伟跟表姐说,这位老画家光给我吃炸咯吱,巧克力,对我的画一句话也没说,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邓伟父亲笑着说:“要向老师虚心学习,这是缘份!”

两个月后,邓伟敲开了老画家的门,老头儿开门看见他手里握着那张纸条,说了句“你是一个认真的人,我没看错你。”走进满墙挂着山水画的画室,邓伟看到了画上的署名,他愣了一下,小声问老人:“您就是画家李可染?”

老头儿看了看他,全然没有在医院时的憔悴,作了一个京剧演员亮相的姿势,声如洪钟地“唱”道:“正——啊——是!”邓伟觉得整间屋子都亮了起来,他痴痴地看着画上的小桥和房子,脱口而出:“画得真好,老师,您就是英雄啊!”李可染一怔,“此话怎讲?”,邓伟说,“表姐以前带我去医院看的都是英雄人物,您果然也是。”

17岁的邓伟还无法理解,眼前这位微笑的老头儿可不止是画画的“英雄”。生于1907年的李可染,九岁时已被人上门求字,十三岁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十六岁入刘海栗所办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二十五岁创作《日本侵华史》,三十五岁所作水墨写意画《牧童遥指杏花村》被徐悲鸿订购,四十岁拜齐白石为师,并收到白石老人“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的评价。

< 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

到饭点儿了,李可染冲邓伟喊:“小孩,吃饭!”邓伟哪里敢留下,嘴上说着不了就往门口走,老头儿一把拉住了他,神色严厉地说,“我第一次见齐白石老师的时候,也不好意思留下吃饭,齐老师对我说‘如果你不在我这里吃饭,以后就不要再进我的门了!’”

说完,李可染走进旁边吃饭的房间,邓伟只好跟进去,两人十几年的师徒情谊就此展开。

邓伟是个实心眼儿的孩子,他曾为了不打扰老师作画,站在雪中等了一上午,也曾带着苹果去看老师,把不收礼的李可染急得直结巴,可也正是这股实在劲儿,让年过七旬的老画家把他当作亦徒亦友的忘年之交。

李可染从磨墨写字到画画理论无所不教。有一天,老头儿突然一字一句地教邓伟背诵苏轼的《留侯论》: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深远也。后来的日子里,邓伟已经记不清自己给老师背过多少遍《留侯论》。

多年以后,他才明白这篇古文对老师的意义,当年李可染的名作被批为“黑画”,所有展出的画作全部撤下,精神重压之下,他的高血压一度发展到失语、头颈僵直到连回头都困难,只能用笔和家人交流。

所以,给邓伟讲《留侯论》开头那几句话既是慰藉,也是宣泄。不过,当一代大师只能向一个高中生宣泄时,他心中的痛苦又有谁能理解呢。

1978年,邓伟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和张艺谋、顾长卫是同班同学,系里给每人发了一台海鸥205照相机,他拿着相机到老师家里“显摆”,给李可染拍了好几张肖像照片,洗出来被很多报刊要去发表。

< 李可染 >

入学后的一天,邓伟对老师说,他想拍一套《中国文化名人》,再不拍就来不及了,李可染一听愣了,“这个小孩的胆子太大了,不听话,功课都跟不上,还要拍这个。”两人许久都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李可染对邓伟说:“那就拍吧,我也帮你介绍几个文化人。”

1979年2月,邓伟的拍摄计划正式开始,通过老师的推荐信,他飞到广州拍摄了著名画家关山月和古文字学家容庚。

从那时起,邓伟的人像作业常在班里造成轰动,张艺谋他们顶多到大街上拍个工农兵,可是邓伟的照片里却都是“大人物”的肖像,连老师都不知该如何点评。

1980年秋,邓伟攥着父亲为他策划的拍摄名单来到了三里河南沙沟,名单上的两个名字是钱钟书和杨绛。

因为不知道钱老的门牌号,他硬着头皮走进了居委会,一位老大妈看了看他的学生证,“你在做毕业实习吗?”邓伟说不是实习,是艺术创作,他认真得有点幼稚的样子打消了大妈的疑虑,在厚厚的名册里,给邓伟找到了钱老的门牌号。

来到门前,邓伟感觉自己敲门的手都有点发飘,一位样子和善的妇人开了门,“您找谁呀?有什么事吗?”邓伟说明了来意,表示想给钱先生拍张照片。“这个事挺好的,不过钱先生从来不喜欢拍照,你说的名人录就更不感兴趣了。”妇人说完后客气地关上了门。

邓伟呆呆地立在门口,第二次敲响了门,开门的还是那位妇人,邓伟赶忙说,钱先生不同意,我想找一下杨绛女士,我也想为她拍照。妇人笑了,“我是杨绛,小伙子,我也跟钱先生一样,不喜欢拍照。”

门再次关上了,邓伟静静地站在楼道里等待,不知过了多久,准备出门的杨绛吃惊地问他,你怎么还站在这儿。邓伟老实地回答:“如果钱先生在家,我能不能跟他本人谈谈。”这时,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穿蓝色对襟上衣的人走了出来,“我就是钱钟书,我从不愿意拍照,也不愿意见客人,你请回吧。”

门“咣”地一声关上了,邓伟想走,但又觉得一旦离开他将再也没有勇气回来,站到中午十二点,楼道里已经弥漫着各家炒菜的香气。这时,眼前的门又开了,钱钟书走了出来,说,“我们商量一下吧,看样子,我是说服不了你的,你倒是要说服我了。”

燃起希望的邓伟拿出了相机和三脚架,“我只想用所学的技巧,为您拍一张照片。”钱先生点点头,“你既然有这么大的诚意,我也就破一回例,下个星期天,你来我家拍照,只拍一张,好吗?”

一周后,邓伟如约而至。他走进钱先生的家,感觉简单整洁,水泥地擦得光亮,书房和过道里的书架满满当当摆的都是书,钱先生和杨女士穿着家常的衣服,在镜头前没有一丝矫揉造作。

看到照片后,钱先生说,“这就是钱钟书,就是我。”照片里是他很少向世人展露的调皮和天真。杨绛女士也很满意邓伟为她拍的照片,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笔补造化天无功。钱先生说我来翻译一下,接过笔补充写道,“相机能够弥补自然的不足”。

< 杨绛 >

临出门,钱钟书送了邓伟一本自己的小说《围城》,杨绛也送了一本她的书《干校六记》。

1981年2月,为了说服梁漱溟同意拍摄,邓伟与父亲一同登门拜访了这位时年87岁的思想家。因为和邓伟的祖父有交往,老人最终还是同意了。

三个人聊起了摄影的话题,梁漱溟说,“我不喜欢照相,更不情愿去照相馆,拍照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按快门的时候要求我笑笑,我天生就不会笑,这就是我的性格。”

邓伟请老人坐到一张座椅上,说“我要拍的正是您的性格和真实的自己”,说话间,他趁着梁老思考问题双手紧握的瞬间按下了快门。

< 梁漱溟 >

梁漱溟一辈子没说过违心的话,即使在“批孔”的狂潮下,他仍以《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表明己志,对于批判过自己的大儒及挚友冯友兰,梁漱溟拒绝参加其九十寿宴,并在给冯的信中写明原因,“因足下曾谄媚江青”。

几天后,邓伟走进了冯友兰的家,来之前他读了冯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他斗着胆子问这位比梁漱溟小两岁的哲学家:“您在‘批孔’中写的那些话,都是真心的吗?”

冯友兰出乎意料地平静,他看着邓伟,“你懂哲学吗,就跟我谈这个问题。”邓伟说,“我没学过哲学,也没资格跟您谈,但您让我来了,我想跟您请教。”冯友兰没有再说话,邓伟给他拍了一张彩色照片。

第二次去,冯友兰还是一副不欢迎也不拒绝的态度,自己在那儿写毛笔字,邓伟见老人不想说话,就抓拍了他聚精会神的样子,这回拍的是黑白照片。临走前,冯友兰突然对邓伟说,“小子,给你写几个字吧,回去慢慢看。”邓伟接过来一看,是杜甫的一句诗:意匠惨淡经营中。

< 冯友兰 >

1988年6月23日,94岁的梁漱溟在中午溘然辞世,最后一句话是“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两天后,冯友兰给老友写了悼文和挽联: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延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在一次采访中,邓伟说自己拍了好多倔老头,印象较深的有著名战地记者、沈从文的学生萧乾,聊到他当年受迫害的经历时,萧乾头发直竖,左手握起拳头“帮”地一声砸在座椅上,拍到这一幕的邓伟赶紧放下相机,看老人的手砸坏没有。

< 萧乾 >

萧乾是唯一一位全程报道二战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这位战地硬汉在不堪羞辱的年代选择了安眠药和红酒,倒地几小时后被同事送到医院,奇迹般地把他救了回来。当萧乾看到病床旁的爱妻文洁若时,他决定不死了。妻子俯下身子,凑在他的耳边用英文说:We must outlive them all!萧乾在心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我们一定要比他们都活得更长!”

那天用拳头砸完椅子,萧乾跟邓伟说了好多让人回味的话,他仿佛又回到了1939年,那年英法对德宣战,29岁的《大公报》记者萧乾坐在开往伦敦的火车上,前方有一场惨烈的空袭在等着他,邻座的希腊大姐不停问他,“这仗打到哪年是个头啊”,萧乾说,“我从中国来,我家里已经打了两年的仗,如今还在打,侵略者要奴役,我们不让,那就只好打。”

在邓伟拍摄的文化老人里,有倔老头萧乾,也有让人感到温暖的冰心,她给萧乾起了个昵称叫“小饼干”,因为萧乾原名萧秉乾,谐音就是小饼干。

冰心老人的家在民族大学里,屋子不大,邓伟的相机三脚架都支不太开,冰心说她和先生吴文藻共用一张写字台二十几年,住在这儿图的就是离城里远,清静。

邓伟和老人谈起她的作品《给小读者的信》,冰心高兴地对着镜头说起了当年写作的情景,照片出来后,邓伟拿着它给小朋友看,孩子们都说,“老奶奶对着我们说话呐!”

< 冰心 >

让邓伟感到温暖的另一位老人叶圣陶住在东四八条,他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草,还有两棵大海棠树。叶圣陶是苏州人,18岁时当过小学教员,当时自认并不适合与小孩子打交道,特别是碰到天性顽劣的孩子,除了训斥他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因此常为自己是个不尽职的老师而苦恼。

小学教员的日子让他觉得苦闷,日记中甚至有“上课越觉无精神”、“如坐针毯,时思引去”、“见诸生如见鬼魔”的话语。那时候的叶圣陶肯定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名满天下的教育家。

在院子里拍照时,叶老指着海棠树对邓伟说,““ 现在还没到结果的时候,等到结果了,给你摘几个海棠吃”。

< 叶圣陶 >

老人们的宽厚感动着邓伟,他给住在后海北沿的作家萧军拍照时,老头儿要请他吃东西,“我给你两个肉夹烧饼吃吧”。广东的老漫画家廖冰兄则给他画了一幅长着翅膀的飞猪,因为他知道邓伟是59年生的,属猪。

< 萧军 >

邓伟这时才意识到,他在拍照之前要研究拍摄对象,而这些前辈大师也“研究”过他。

想一次拍出大师的神采十分不易,邓伟为诗人艾青拍了三次才拍到满意的照片。第一次是在旅馆,摆拍了很多张,邓伟都觉得很一般;第二次在艾老的家中,还安排了专门的拍摄时间,仍是效果平平。

第三次,邓伟在艾青的写字台前架好相机,艾老对他说:“我的脸不大好看,还是不拍吧。”邓伟没说话静待时机,一小时后,专心写稿的艾青忘了他的存在,连手上的烟都燃了一大截,就在停笔思考的瞬间,邓伟按下了快门。

艾青问他,“你拍了吗,我希望读者们只看到我写的作品,但你如此投入拍的这张例外吧。”

< 艾青 >

后来拍摄杨振宁时,邓伟也用了这一手,他把相机架在杨先生的实验室里,焦点已经调好,快门线就在手里拿着,希望捕捉到这位诺贝尔得主标志性的双手合掌。

那天雪下得很大,杨振宁给学生进行论文辅导,很快就把邓伟给忘了。又过了一会儿,杨振宁被学生的一个问题难住了,他碍于面子没有去查资料,就说让我想想,当他在思考中第二次作出双手合掌的动作时,邓伟按下了快门。

按下快门后,邓伟把拍照的事儿忘了,也投入地听着一点不懂的物理。杨振宁停下笔,拿过一张纸给他写了一句话:诗词有意境,摄影亦有意境。

< 杨振宁 >

这两回是邓伟拍摄计划中少有的奢侈机会,遗憾始终伴随着他的相机。

为茅盾拍照时,久未露面的老作家一直在和访客交谈,再加上室内光线较暗,邓伟没有拍到传神的照片,他和茅老相约春天再拍,但天不遂人,这几张照片成为茅盾逝世前最后的留影。

在上海华东医院为巴金拍完照,邓伟马不停蹄地赶到复旦大学,却还是错过了数学泰斗苏步青,工作人员告诉他,苏老要到北京开会,刚从办公室离开半小时。

< 巴金 >

邓伟最遗憾的是没有拍到人口学家马寅初,守在马老门外的家属先是要电影学院的介绍信,然后是文化部的介绍信,最后是北大的介绍信,办齐手续的邓伟依然没能进门。

透过半扇敞开的门缝,邓伟看到了在院子晒太阳的马寅初,他只能隔着门大声问候,无法再近一步,直到老人去世也没能见上一面。

电影学院毕业后,邓伟留校任教,他担任摄影的电影《青春祭》获得了第6届香港金像奖评选的十大华语片第八名,老同学张艺谋多年后还对他的镜头运用印象深刻。

< 张艺谋、邓伟、顾长卫 >

1986年,邓伟出版了《中国文化人影录》,照片里那些身穿蓝色或灰色中山装的文化老人,触动了正随改革浪花奔向商海的人们,邓伟收到了几大箱子的读者来信。

1988年中秋节,邓伟到李可染老师家看望,老头儿 “啊”了一声,“你来了?有一年没见面了吧?你生我的气了吗?我还欠你的画呢。”邓伟说就是太忙,哪能因为画的事就生老师的气,李可染说:“我也忙,要忙着画应酬画,不画不行啊!这样的环境,能毁了一个画家。”

看到邓伟带来的新疆葡萄,李可染马上摘下一颗,边吃边说:“真甜!就是小了一点,你怎么没给我买大的呀?”邓伟还像小时候一样,把老师的玩笑话当真了,老实地说:“新疆的葡萄都是这样的。”

临近中午,有事在身的邓伟来不及在老师家吃饭了,李可染抓起果篮里四个大苹果塞给他,头一次把徒弟送到了屋外,老人站在门口不住地招手,“我还欠你的画呢!我还答应给你画张画呢!”

这是师徒两人的最后一面。

1990年春,准备去英国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到钱钟书家告别,或许是感觉到他对前路的彷徨,钱先生没有再过多谈及邓伟的新计划。道别时,杨绛给了邓伟一个信封,说“穷家富路”,不善谈钱的邓伟没有打开。回到家后看到信封里是八张崭新的50元面值人民币。

为出国花光积蓄的他用这400元买了一个铝制的摄影箱,一用就是十几年,陪他走遍了世界五个大洲。

1997年,短暂回国的邓伟在医院探望了钱钟书,老人平躺在床上,头发被理光了,没有戴眼镜,脸上不见了调皮的神情,认出邓伟时,眼角淌出了泪水。

邓伟告诉钱先生,自己环球拍摄世界名人的设想实现了,老人费力地发出含糊的声音,“好,不容易”,头在枕头上来回蹭着。邓伟流着泪在留言本上写下“我非常想念您”。第二天,杨绛女士给邓伟的母亲打了电话,“你儿子有出息了,还来看我们,真是瞧得起我们。”

1998年12月19日,88岁的钱钟书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的话是“肯辞花圈、不留骨灰”。遗体火化前,杨绛女士将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了钱老的身上。

十年前,钱老在西南联大的同事沈从文先去一步,临行前家人问他还有何要说,沈从文回答,“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 沈从文 >

赤子其人,风骨凛然,生于20世纪初有独立精神的那一代学者就此远去。

邓伟说过,自己可能会死在照相这件事上,就像好多画家死在绘画上那样。独行国外的那些年,他靠打工为生,饿了就吃一块能最快补充热量的巧克力,同学旧友们在国际影坛的闪耀,也没有动摇他拍摄世界名人的决心。

1988年,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邓伟独自去新疆爬天山。正巧那天他的老同学摄影师肖风和导演张军钊也在天山拍电影,架好摄影机后,肖风他们看见山上有个小小的人影在走动,全剧组都等着这个人走出视线。

过了好久,等不及的肖风把长焦镜头推上去一看,他觉得这个人怎么像是邓伟,赶紧把导演叫过来:“军钊,你看看像不像邓伟?”导演看完惊讶地说,没错儿,就是邓伟。毕业后几年没见的老同学都蒙了,拿着剧组的大喇叭朝着千米远的地方喊邓伟的名字。

正在爬山的邓伟隐约听见有高音喇叭在喊他,心中一惊,登山前当地森林的工作人员跟他说过,遇到偷猎的人,他们会先用喇叭喊,如果对方不停下,他们就会开枪。邓伟当时心想,坏了,肯定是把我当成偷猎的了,马上拼命地回应高音喇叭的呼喊,然后沿着雪线走了下来。

看到下来的人果然是邓伟,肖风和军钊都迎了上去,满脸不解地问,你一个人在那儿干嘛呢?你不是有病吧?邓伟的回答逗笑了提问者,也逗笑了在摄影系同学会上听到这个故事的所有人,他说“我在磨练意志,因为我要干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了”。

2013年2月,53岁的邓伟因病去世,他最后的工作是在古巴拍摄一组新作,镜头里是当地的民众。

< 邓伟 >

1978年,邓伟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海鸥205,那年有个叫肖全的小伙子在前门花了169块钱也买到了这台上海牌、江西产的相机,两人先后开始拍摄人像,一个与时间赛跑,抢救行将故去的历史,另一个凭感觉漂流,寻找正在闪耀的后浪。

肖全纪录了英勇,邓伟定格了脊梁。

今天,历史还是历史,后浪却已不再张狂。

文中所用肖像照片出自邓伟摄影集《中国人》(五洲传播出版社)

部分参考资料:

[1]《学画记》,邓伟

[2]《门轻轻地敲:邓伟文集》,邓伟

[3]《中国人》,邓伟

[4]《记忆的暖光》,张泉

来源:叉烧往事

战场上有哪些阴损的技巧和历史?

答主:吴联辉(1.4 万+ 赞同)

诡雷不管是看起来、摸起来、闻起来还是舔起来,都损的可以。

当然地雷也好不到哪去……

如果说什么死法最尴尬,那么死于诡雷应该是个极为有力的参赛选手。

因为诡雷还有个叫法是 booby trap。

翻译过来就是大傻帽陷阱。

诡雷主治症状:运气不好

兼治各种其他疑难杂症:太胖、太高、屁股过大、嘴唇过大、脚码过大、感冒、发烧、手贱、脚贱、眼神不好、缺觉、精神涣散、粗心、性子急……

诡雷不能直接解决上述症状,但是一般能解决患者本人。

现在,假设你走在小路上,看到脚边的地面上有一顶敌军头盔,上面也许还有个弹孔……

你会怎么办?

头盔这种最能代表敌人形象的东西,不踢一脚当然浑身难受了!

很好,你会听见一声清脆的「咔嗒」,随即触发新剧情:

答主:梦沧海(4500+ 赞同)

太平洋战场上,鬼子日子不好过,有些岛地势不行,守不住,干脆就撤了。

有个闲的,走之前在一扇门上写了几个字:霍乱隔离所。

近万美军登陆后,发现鬼子已经跑干净了,那就先找找还剩下点啥线索不,于是就找到了这个屋子,在翻译的帮助下顺利的认识了这几个字。

然后这帮美军就被隔离在这个岛上了,还上去一帮军医,逮人就扎……

答主:李梦阳(6400+ 赞同)

中国古代城防体系里的瓮城就挺阴损的。

电视上电影上总是演着拿冲车撞城门,城门一撞开,这城就算破了。

呵呵,真的吗?

实际上,第一道城门破了,攻城的将士就会发现里面还有有第二道门,惊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古代城池大多设有瓮城,撞破一道城门,攻城方也不敢随便攻进去

什么叫瓮城呢?

即在城门内或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小城池。随便从百度扒拉一个图示例如下:

现存最大的瓮城是南京中华门。

瓮城其历史悠久,可追述到公元前 4000 年的石卯遗址,其作用是保护城门。

有个词叫做「关门打狗」,还有个词叫「瓮中捉鳖」这两个词就形象的解释了瓮城的作用。

攻城一方如果看到第一道城门被打破或被守军故意打开而冲了进去,那下场么………被守军居高临下站在四周城墙上集体围观是一定的。

吃瓜守军围观之余,射点箭啊、扔点西瓜皮、丢点万人敌、震天雷、臭弹、大便什么的,砸到进入瓮城里的花花草草也很正常吧。如果第一道城门是守军故意打开的,待攻城方士兵进入后就关门…………那可真是羊入虎口了。

可谓阴损到家了。

所以……很多时候攻城的军队宁愿费力搭云梯爬城墙或者干脆挖城墙墙角把墙挖塌了也不愿意打城门……

答主:肥叔(7000+ 赞同)

写一个虽然不那么阴损,但是在冷兵器时代,能够非常明显的影响战损比的小东西。

阶梯高度的不同。

一段距离内,阶梯高度一致,让人习惯用相同的步幅登梯。

突然有一个高度比较高的阶梯出现,会让人抬腿高度不足,而不小心摔倒。

手持利器的冷兵器时代,两人搏斗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的那个人,基本也就等于是送命了。

防守方,长年在这个阶梯上训练,阶梯的高度,已经固化到人的肌肉记忆上去了,摔倒的概率,会大大低于不熟悉路况的攻城的一方。

这是我去山海关老龙头游玩的时候,导游特意给我科普的知识,鳖问我为什么导游会特意给说这个,回想起来,膝盖和脸现在还觉得疼……

答主:光头裁判克劳福德(7000+ 赞同)

李光弼和史思明打仗的时候,史思明三天两头的去河边放马,炫耀呀,我的马又多又好,李光弼我就问你怕了没?

李光弼看了以后想出来了损招,放出一群母马。

史思明一开始吓一跳,以为唐军冲出城了,结果一看只有马没有人,也就放心了。

两家的马在一块干一些不可名状的事情……

这时候李光弼在城里把马驹都栓起来。

马驹都叫,马驹一叫,城外母马一听,自然赶紧往城里头跑,史思明的战马这时候已经靠下半身,啊不,后半身思考了,于是乎果断跟着进城了……

这个事,同样可以回答,有谁装 X 失败反而丢人了——主角换成史思明呗。

答主:Zpuzzle(9400+ 赞同)

有一段时间,八路军为了对付日军的通讯系统,琢磨出一个损招,那就是用一种特制的钳子剪日军的电话线。

这种钳子既不破坏电话线的绝缘层,也不把电话线完全剪断,但会让电话线经常失灵。又或者,把某些地方的螺丝拧松,但在外表上同样也是看不出来。

日军发现电话线有问题,肯定会派人来检修。但是日军也怕八路军埋伏,所以一开始会派出装甲车和小队的日军保护。刚才说了,这种手法从外表是看不出哪儿有问题的。所以,日军的检修人员也只能无功而返。

可是,人虽然回去了,问题没有解决,电话线失灵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是,日军就只能再派人去检修。如此反复几次之后,上级就觉得每次都派装甲车和其他士兵保护太费事了,反正前几次出去也没遇到八路军,干脆就让检修人员自己带着枪出去就行了。

这时候,八路军也是很有耐心的。就算发现检修人员独自出来,也忍住不动手,继续搞破坏。再这么折腾几次之后,八路军就瞅准时机,把检修人员直接俘虏——八路军也需要通讯人员和专业教师嘛。如果检修人员死战到底,那就直接打死——反正打死个日本士兵也不亏。

因为这个检修人员是单独外出了几次之后才失踪的,所以日军没有想到这个事从头到尾都是八路军搞出来的阴谋,只以为是这人运气不好被跟敌人遭遇被打死了。

答主:Hans Landa(3000+ 赞同)

你们还记得《三毛从军记》里的情节吗,国军在构筑工事得时候把战壕多挖深一尺~据说这是抗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法,由国军桂系将领-凌压西创造。

国军部队利用日军士兵个子矮想出了一个妙招,给每个士兵配发一个小板凳,然后构筑野战工事时,将战壕比平时作战时的战壕深挖一尺多,士兵站在小板凳上,可以窥视战壕外面的动向,对敌射击。

在和日军的交战中,开始集中火力阻击日本鬼子,待敌军临近阵地时,立即组织撤退,并将脚下的小板凳撤走,一个不留。

日本人扑杀到战壕前,立即跳进战壕,想以战壕作为掩体,可跳进国军挖的大坑就是直立站在里边,也看不到战壕外面的情况了。

这个时候,国军就向战壕里的日本人投掷手榴弹,造成不小的伤亡~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弹:伊能静

@艺能界研究中心: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都很有故事,陆陆续续会讲一下,今天先聊年龄最大的一位。伊能静今年52岁,她17岁就出道了,成名之前的经历非常坎坷:

伊能静本名叫吴静怡,父亲是山东老兵,49年随老蒋部队到了台湾。伊能静母亲怀过7个孩子,两个死于难产,一个13岁夭折,剩下4个全是女孩,伊能静是最小的。伊能静出生后父母就离婚了,因为她父亲一直想要个男孩,但她母亲实在没办法再生了。

伊能静母亲是艺工队歌手(相当于我们的文工团),经常要到各地慰问演出,所以就把女儿托付给了生父的战友,住在眷村。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伊能静被接回去上学,但她跟带她长大的干妈感情很深,对亲妈反而是很疏远,有一次小小年纪的伊能静居然自己走了4小时路,跑回眷村找干妈。

到了小学年龄,伊能静妈妈被派到香港做美军顾问团的常驻歌手(老蒋在大陆的时候就有美军团队给他做顾问,到台湾也一样,后来越战爆发,香港成为美军休假和补给地,顾问团很多人也在那儿,所以伊能静母亲被派去做慰问演出)。于是伊能静就被送到香港的教会学校读书,所以她粤语讲得不错。

1979年美军顾问团全面撤离,伊能静母亲又去了日本华人侨胞团。伊能静也转学到日本的华侨学校读初中。为了能拿到日本身份,伊能静母亲与日本人伊能祥光结婚,女儿也改随他姓“伊能”,日本名叫伊能静江,伊能静是后来改的艺名。

华侨学校的生源非常复杂,有很多派系,伊能静个性古怪不合群,但高中部学长经常找她玩,加上她画画和作文都很好,经常得奖,于是就引起了学姐的嫉妒,为此经常遭受校园霸凌。有时被关在学校厕所打,有时放学在樱花堤上又被打一顿。伊能静那时想,高中不能再读这个学校了,一定要考到别的学校。

伊能静跟母亲的关系也不好,因为童年相处时间很少。初三的时候伊能静出去打工,一是不想回家,二是赚点零花钱。由于未成年,她只能在后厨刷盘子。

一年后,伊能静考入关东女子学院戏剧科(高中部),相当于我们的艺校,一边学文化课,一边学舞蹈和表演等等。高中期间伊能静继续打工,去料理店端盘子,经常被喝醉的顾客骚扰。

伊能静回家时常听到母亲一边给台湾亲人打电话抱怨一边哭哭啼啼。她很想回台湾,但因为女儿的前途只能留在日本。听到这些,伊能静只想早点离开学校,赚了钱母亲就可以回台湾了。

高二暑假因为要办些手续,伊能静回了趟台湾,她在朋友家的照相馆拍了张证件照,由于照片拍得很好看,老板就多印了几张压在桌面的玻璃下。

当时台湾有位巨星叫刘文正,他的办公室就在照相馆旁边,有天来拍证件照,偶然看到了伊能静的照片。刚好那时候他在物色新人,于是通过老板打电话联系了伊能静,让她来面试。

伊能静去面试的时候借了一套很成熟的衣服,烫了头发,化了浓妆。结果刘文正一看怎么跟照片上完全不一样了?他要的是那种清纯自然的感觉。

这次面试可以说是失败了,伊能静回了日本。但不久后刘文正突然杀到日本,要求再见一面。原来,他规划的女子组合“飞鹰三姝”已经找到了方文琳、裘海正,还缺一个人。虽然面试不太理想,但伊能静的谈吐举止以及专业方面的素养还是给他留下了印象。那天见面的时候伊能静输着双马尾,穿着海魂衫校服,从校园门口走出来那一刻,刘文正呆住了,怎么跟上次面试完全不一样了?不过,这个形象正是他当时在照相馆心仪的女孩该有的样子。

听说出一张唱片可以赚1万台币,伊能静很快做了决定。她没有告诉母亲,晚上趁着下楼倒垃圾把行李先放在了楼下,第二天留了一封信就偷偷跑到台湾去签约了。母亲知道后大怒,唯一可以上大学的女儿跑了。

伊能静那时才16岁,未成年无法自己签约,妈妈姐姐也不在台湾。她只好去找生父来帮她签字,她已经很久没见过父亲,其实小时候也没见过几面。

生父帮她签了字,后来他又专门跑了一趟公司,跟工作人员仔细交代了很多事。而就在那晚,伊能静父亲在回去的路上遭遇了车祸。

第二天一早,伊能静去太平间认尸,因为是直系亲属,她在父亲的死亡证明上签了字。。。

1986年飞鹰三姐妹正式出道,瞬间红遍台湾,30多年过去了,三位成员中只有伊能静仍旧活跃在演艺圈。

附: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是女团养成类的节目,而是类似变形计类的真人秀节目

@sven_shi:乘风破浪的姐姐不是女团养成类的节目,而是类似变形计类的真人秀节目。为什么女团一定要年轻的女孩子来做?不仅仅是因为青春活力,关键是她们的身价低,更适合团体化的商业操作。

最典型的比如少女时代,都是一群十三四岁就开始做练习生,差不多到了快十八岁再集体签约8-10年出道。在女团期间她们有商业合同的束缚,在团队内根据经济公司的需求去扮演她们需要的角色,积累名气,这时候是商业公司拿大头,她们拿小头。

再然后是商业合约到期,她们每个人获得自由身。这个时候她们再去签约就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了。比如金泰妍主攻演唱,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Solo歌手;允儿也唱歌,但是主要的时间还是放在了影视银幕上;Jessica不断的尝试转型,最后走到了时尚路线。

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身价,也有了自己独有的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回到一个团体内,牺牲自己的事业,以团队的模式对外长期展现了。

你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明白“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女团的。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不同的发展方向,身价也不一样。所有的一切最多也只能持续到她们这档真人秀的合约结束。

那这类真人秀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湖南卫视之前做的特别好的变形计类真人秀类的变体。

这和把一个城里的孩子送到乡村生活产生摩擦不适应带来节目效果的本质是一样的。你之前看见的女团类节目,是一群还没有名气的女孩子集体想要出道成团成名,而现在是把一群已经成名的女星,放到一个练习生的位置,让她们重新回到一个比较初始的状态,来制造娱乐效果。

就像城里的孩子变形完了要回家,这些明星们,节目结束了还是要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状态去的。你甚至可以说,她们从来就没有办法真正进入一个练习生的状态。因为已经成名的明星,最多也只能扮演一个练习生。

我在北京逐梦演艺圈

故事时间:2017-2018年
故事地点:北京

上午十一点,历经一小时车程,换乘三次地铁,我从东五环来到丰台。出了宋家庄地铁站,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我慢悠悠地走,额头手心全是汗。

在一家影院的负一层,我见到那幅白色月牙形的立体logo,旁边紧贴着巨大的花体字:诚心剧社。

几天前我来这看过一场即兴喜剧,那天加上我,场内不到20个观众。我坐在前排的中心位置,戏演到中后段,演员的目光扫射到我身上,频繁跟我互动,甚至根据我的反应改变剧情的走向。过后他们告诉我,这就是近景即兴喜剧的玩法。

谢幕时,一个带着黑框眼镜、脸庞白净的壮硕男演员站到前面。他介绍自己叫陈一松,是本剧的导演和编剧,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他在国家话剧院做了一段时间演员,后来辞职,创立这家剧社,因为做即兴喜剧才是他的初心。

陈社长说,剧社营收不佳,几乎入不敷出。有次,到了开演时间,台下只有一位观众,大家把这个小姑娘围了起来,专门给她演了一场戏。说到这,陈社长语气更激动了,眼里泪光闪闪,说哪怕穷得天天吃泡面,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会演下去,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到场的每个观众都能笑出声。

灯光十分配合地只保留了一束,打在陈社长身上。我被他的发言触动,差一点热泪盈眶。苦得只吃得起泡面,还能被梦想喂养得如此身形肥硕,有情怀的人多么了不起啊,我心想,照在陈社长身上的,就是梦想的光芒。

小的时候,我也有过演员梦。那时孙悟空是我的偶像,他长生不老,会七十二变,很令我羡慕。我恨人类的寿命比不过孙悟空,活几十年就没了,能体验的人生实在有限。看电视时,我总幻想自己钻进电视机,参与那些电视剧、动画片的剧情。

高考时,我报过几个艺术学校的表演专业,均没通过校考,最后被一所综合类大学录取。大三实习,我奔着做演员的目标来到北京。我查过,北京的剧场,大大小小,共80多处,招聘网站上,有影视公司连续发了50多条招聘启事。演员缺口如此之大,一定有我能演的戏。

但来京一个多月,我投出的个人简历均无后文。仅有一次,一个办公地点在四惠的影视公司约我面试,接待我的男人自称许老师,问了我几个“学校”、“专业”之类的问题,就提出收身份证登记,说公司包食宿,入职新人会请中戏的老师来带。

听到要收身份证,我有点怀疑这家公司的可信度,追问:“是表演系的老师吗?”他闪烁其词,绕过我的问题,一味地催促我交身份证。我看他不像老师,倒像是骗子,转身走了。

没有工作的日子,我整天在胡同里逛荡,或是翻看票务网站上有什么话剧,拣个票价便宜的去看。

在诚心剧社,听到陈社长那番慷慨陈词,我产生了加入他们的想法。

2017年9月14日上午,我再一次推开剧场大门。演员们正在台上排练,一个留着胡子,皮肤黝黑的男人抬眼看了看我,问,是来面试的吗?

我点点头。男人引我走到观众席后方,边走边自我介绍,他叫吕奔,是副社长,又问我老家哪儿的。得到“东北”这个答案,他挺兴奋,说我也是东北的,你哪旮旯的呢,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奔哥,别不好意思。

结束一番客套,他推开一扇隐蔽的门,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摆着管控音响灯光的设备和几把椅子。陈社长坐在里头,表情严肃,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问过我的基本情况后,他介绍剧社的待遇,平时没有工资,年终,会基于票房收入和演员们的上戏比例一次性分配酬劳,不包食宿。他解释,剧场租金不菲,卖的票钱抵不上,都要他自掏腰包,不过,进了剧社,保证能学到东西。

了解到我住在定福庄,社长眉头紧锁,问我:“真想来剧社吗?想来就赶紧搬家,我们每天早上8点出早功,之后上课、排练,每天都得到很晚,住得远怕是跟不上趟儿。”我赶紧说自己不怕起早,以前在学校广播台,天天都要出早功的。

陈社长要我明天来剧社,先试课一周,再进行表演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留下,等会儿他们有一场戏,我可以待在这看。末了他强调,不用买票。

我仿佛受到某种恩赐,开心得不得了。坐在角落的我开始幻想,未来某天,自己也能在台上演戏:戏台拉开帷幕,灯光变幻,演员逐个登场。

两年后,我看到一段话,人一旦有幻想便容易想入非非,便容易走火入魔,便容易上当受骗。

我开始了早出晚归的奔波生活。清早六点钟起床,倒三趟地铁到剧社,出早功、上课、看老演员们演戏,有时还负责卖票。一整天结束,勉强赶得上最后一班回家的地铁。

来剧社第一天,我就出了差错。帮忙检票时,我一紧张,把专门用来扫二维码的手机摔到了地上。陈社长站在旁边,数落我,“你这心理素质,以后上台表演可咋整,还想让你当女主角呢。”

我心一凉,这下可好,把女主角的机会给摔没了。

我偷偷问一个女演员,“我会不会过不了考核啊。”她语气笃定,说我肯定能留下来,因为社长很喜欢我。

“真的吗?”我难以置信,面试的时候,陈社长始终不苟言笑,我以为自己肯定没戏了。我问她是怎么看出来的,她没正面回应,只是感叹,她在剧社待了一年多,还没演过女主,一直是跑龙套的。

女演员叫莺子,90年生。演不到女主,莺子认为自己是输在外貌上,社长总说她长得丑,只能演老太太、大妈或者搞笑的角色。她个头不高,微胖,五官虽说不上好看,可也绝不至于丑。但对于社长的评价,她深信不疑。

当时剧社还有2位女演员,演女主的女生擅长舞蹈,说话细声细语,气质像韩雪。另一位叫闪闪的女演员外貌条件不太出众,她患有癫痫,因此,社长不敢让她在台上演太久。

上了一周的课,我惦记着社长说的表演考核,追着问他,“我能留下来吗,什么时候进行考核?”他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随口应了“可以”,没提表演考核的事。

后来剧社又来了两个新人,我发现,主动来面试的,不论条件,都会被邀请试课,试着试着就留了下来。

我们的表演课分三类。一类是主题表演,演员们分成两组,每组分得一个词语,各派出一个演员演一场即兴小品,最终戏落回到哪个主题,就算哪个组赢;一类是“喜欢和讨厌”,每个人分别说出喜欢、讨厌在场的某个人,并把表达过程演出来,喜欢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喜欢,亲情、友情或爱情,讨厌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讨厌。另一类表演课,是解放天性,我们会模仿一只狗或一只猪,还有不同身份的人。

社长说,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带着面具,但我们在表演的时候,要撕下这些伪装,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再把角色的属性套在自己身上,这样,角色才能演得活、演得真。他让我们说出埋在心底最难以启齿的秘密,这个过程,叫“撕面具”。
他做了个示范,讲他漂亮清纯的初恋女友,与他相恋多年,最后把他绿了,很让他受伤。讲完,他突然看向我,说我跟他的初恋气质很像。

我感到尴尬,不知道他到底想夸我还是骂我,不过他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我的初恋。高中时,我曾为了初恋男友离家出走,他却突然玩失踪,到大学我才知道,他和我的好朋友在一起了。我把这个故事讲了出来。

剧社里的每个人都有伤痕,听完每个故事,大家就抒发一阵同情。轮到莺子时,她是哭着讲的。

莺子家在农村,有个弟弟,从小到大,她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家里找不到一丁点存在感,立志以后要离家远远的。大学毕业后,她自学日语,跑到日本打工。后来在一次“喜欢和讨厌”的表演练习中,莺子说,她讨厌我,因为我让她想起了她的弟弟。在家,父母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弟弟身上,而她没人爱。自打我来到剧社,社长天天夸我会演戏,眼里有灵气,腿又长,更加不关注她了。

那个叫闪闪的女演员,因为患癫痫的缘故,上学时被校园霸凌过。她自认不是一个叫人喜欢的女生,总是讨好别人,避免遭到更多排挤。对异性,她更是会释放暧昧信号,做出大尺度的举动。一次表演练习,闪闪演妓女,其实只要象征性地搂搂抱抱就能过关,但她伸手去解了男生的裤子。

男生吓坏了,社长倒觉得她放得开,不怯场,说一定要帮她圆梦,表演梦。

社长极爱看我们演渣男出轨、原配撕第三者,恩客戏妓女的情节,上表演课,永远逃不脱这类戏码。我想,或许是因为他曾被女性狠狠伤害过。

表演练习时,大家都很投入,尤其是有过情伤的人,在社长的引导下,我们用一种近乎发泄的方式重复过往的口舌,然后煞有介事地,把它转化成对表演的热忱。

有次,我过于入戏,情绪失控,把一个扮演渣男的男演员脸扇肿了。

大学时,我报过一个表演培训班,是个女老师授课。她教我们,演员的戏是互相给的,一定要懂得团结协作,学会给予。但社长的表演课,一直把演员们分成两组,形成敌对关系,鼓动大家互相抢戏。

我感到不适,但不敢当面质疑。社长性格强势,总强调他专业上的权威,频频提起自己是中戏毕业的研究生。他上课时问我们,演戏时问观众,“看过话剧荆轲刺秦王没有?里面的秦王就是我演的。”

私底下我和演员们吐槽,“演戏怎么能有这样的竞争关系?”大家不可置否。

除了我,无论老演员还是新人,都没在剧社以外的地方上过正经的表演培训课,在横店漂过、当过群演的,已是最高从业资历。他们怀着表演梦,被各个剧组、剧社拒绝,几番周折后来到这里。

北京的大剧场,无名之辈根本进不去,小剧场大都集中在东城区,以实验艺术戏剧为主,也不待见我们这样的演员。常抛来橄榄枝的,是些诈骗性质的演艺公司,工商网站上根本查不到,剧社里不少人都被骗过。

偶尔中午吃饭,一些老演员会凑到一块,背着社长谈论行业动向,交流手里的资源,哪里哪里有演戏的机会。

论演戏,经验最丰富的,是一个18岁的男孩。他自小习武,十几岁就开始做群演,跑过很多龙套,一晃三四年,没混出名堂。他劝大家打消跑组的念头,在剧组,穿得肮脏,吃住都差劲,还不如在剧社,好歹能学学表演,到台上演戏,灯光一打,多体面。

来剧社的第二周,我开始上台演戏了。我演的是个小角色,但那种被观众注目、掌声围绕的感觉,足够我激动整夜。

我感受到了站在台上的快乐,也希望观众们感受到快乐,是台下的他们成就了我们,将这场戏变得完整。甚至,我有点明白社长为什么每次谢幕时都要长篇大论地发言了。一个演员渴望站在台上的时间,永远比观众希望他站的时间要久。

隔一个月,老演员们突然抱团撤出剧社,一下子走了5个,其中包括女主角。传闻,走之前,他们和社长大吵一架,原因不明。社长说,他们是翅膀硬了,把剧社当跳板,一个个都没良心。

当时社长根据老演员们的特质写了个新剧本,已经演了几场,很受欢迎。老演员们走得突然,他不得不跟已经购票的观众解释。在台上,他语气郑重,说演员们在剧社习得了一身本领,现在有更好的发展,他虽不舍,但也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原女主的离开,让莺子嗅到了等待已久的机会,她拿着剧本问社长,她可不可以演女主。社长说她不符合角色清纯的特性,拒绝了。莺子又问,那女二呢?社长仍摇头,说,不够妩媚。

最后,社长叫我紧急加练女主的戏,其他新人演员也都顶替了老演员的角色。晚上赶不及地铁的,男演员住社长家,女演员由剧社出钱,安排住胶囊旅馆。

第一晚排练结束,已经零点过半,我们去了那个所谓“胶囊旅馆”的地方,发现是一个打通了墙壁的大房子,隔成30多个小单间,每间3平米,里头摆了一张窄小的床。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板,跟天花板没有连接,留了几十厘米的距离。站到床上,就能看见隔壁房的人,是男女混住的。

社长租了个二居室,他和女友住主卧,次卧住着副社长和副社长的父亲,客厅睡了三个男演员,其中一个在老演员出走之后顺利上位,成了剧社的台柱子,开始掌管剧社的资金和内务。

一栋房子睡了7个人,是我当时很难接受的事,但随后不久,我也加入了这样的群体生活。

紧密排练新戏的两周,我们夜夜加练到后半夜,没人抱怨辛苦,反而因为朝夕相处,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我和几个住得远的演员打算在剧社附近合租一个房子。

2017年11月,我从东五环的小次卧搬到了丰台一个更小的次卧,跟我一起合租的,是三个男孩。我们租了个50多平米的二居室,离剧社步行十分钟的距离。主卧住了一个热爱演戏的富二代,承担房租大头,1800块,我的房间是1200块。客厅摆了张两张沙发床,两个男孩睡在上面,共摊1000块。

签合同那天,社长也在,他帮我们跟房东谈条件,从押一付六讲到押一付一。

即使是1200块的月付房租,于我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加入剧社后,我没彻底失去经济来源,只能靠妈妈偶尔接济。

搬进新房没多久,富二代浑身长满了疹子,排练或上课时,总忍不住伸手去抓,检查后发现,是房间里的小虫子咬的。

他没有搬家,只是减少了去剧社的次数,依旧每晚等我们回家一起开黑。大概对有钱人来说,体验穷苦跟演戏一样,是件乐呵的事儿。

判断一个人对梦想的渴望程度,就要看他肯为之牺牲多少。闲聊时,副社长吕奔和我说,最初他没想跟社长创办剧社,但社长多次上门找他聊,很是诚心。他手里没什么钱,为了办剧社,在家里一哭二闹三上吊,逼父母掏了10万。

副社长将这看作是对剧社的伟大付出,我心头一震,不知该回应什么。他察觉到我神情讶异,又说,嗨,还好现在我有钱了。

我干笑了两声。剧社年年亏损,他哪来的钱呢。

有天,一对穿着得体的母女来看戏,谢幕后专门找到社长,指出剧情设置的逻辑漏洞。母亲语气和善,说她的女儿在读艺术高中,常编排话剧,以后也会考相关高校。

社长投去鄙夷的目光,态度居高临下,又开始摆出自己“中戏研究生”、“国家级话剧演员”的身份。女儿察觉到不对劲,扯扯母亲的衣角,说咱们回家吧。

我和演员们站在旁边面面相觑。当晚的总结会,社长突然调转话题,攻击这对母女,说小女孩读的是垃圾学校,什么也不懂。说话时他眼神威慑似的扫过我们,空气安静异常,见没人附和,他的眼光又慢慢黯淡下去。

这天晚上回家,向来不爱八卦、睡在客厅的一个男演员突然爆料,问我们知道吗,其实社长的身份是假的,他查过,社长并非毕业于中戏,也不是国家话剧院的演员。

爆料的男演员和我一般大,比我早半年来到剧社。另一位演员在旁边补充,其实剧社没社长说的那么潦倒,只是钱都扣着不给我们,他看过电脑上的财务报表,还有剧场的承租凭证。他怀疑,那些钱,是让社长、副社长和台柱子三个人瓜分了。

我很震惊,问他们,既然清楚社长是骗子,为啥还要在剧社待着。他们不加思索,“也找不到别的能演戏的地方啊。”

我问这些事都谁知道,他们说,上一批出走的老演员,就是因为日子实在过下去,要钱不给,受不了才走的。

爆料的男演员正在谋划离开剧社,他和副社长一直排练的是同一个角色的戏,但每次,上台演的都是副社长,他感到自己被打压了,心里很不平衡。

另一位男演员选择了留下。来剧社之前,他在老家县城做手机销售,做梦都想当演员,现在他有戏可演,还是社长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角色,他要等实在撑不下去了再走。

我琢磨着,自己现在还是女主角,不能撂挑子不管,且在心底,我依然迷恋着戏台。我想先找个兼职,往几个公司投去简历。在新的简历上,我增加了剧社演员的身份。

也许是剧社演员的履历起了作用,这次,很快有公司回应我。我跟对方在招聘APP上聊了几句,约好次日上午面试。

第二天,我跟剧社请了假,坐地铁到国贸面试。按照昨天的约定,出了地铁,我拨打了对方留给我的电话。电话拨通后,响了很久彩铃,却一直没人接。我连着打了五六次,最后一次,对方关机了。

我依照招聘APP上写的地址找过去,发现根本没有那个地方。我傻眼,又是骗局。

离开的动念受阻,我又在剧社待了几个月。第二年春末,剧社终于开始给演员们分票房,我分到了3000多,质问社长怎么这么少,他说,是因为我刚来剧社的几个月总是迟到,扣了一些钱。其他演员和我拿到的差不多,甚至,有好几个戏少的,只拿到了几百块。收入最多的是台柱子,高达7000多块。

之后不久,我因为一场戏跟副社长起了冲突。当天,我正和副社长在化妆间对峙着,台柱子突然从化妆间内侧的更衣室里冒了出来,斥骂我讲话阴阳怪气。一位女演员路过,听到化妆间里的喧闹,走了进来,二人矛盾顿时升级为群体矛盾。
台柱子责问女演员,为什么无故朝他发火,女演员转头看了看我,说,因为你骂了她,她是我的朋友。

那位女演员,我们曾在一次表演练习里扮演第三者和原配,互扇了好几个巴掌。因为这场冲突,我们一起离开了剧社。

听说上一批离开剧社的老演员,有的去当了群演,有的在密室逃脱的店里,演唬人的鬼怪。跟他们同期进入剧社的老演员,只剩下了莺子,她依然在等待着一个当女主角的机会。

*本人根据当事人口述撰写,信息有模糊。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 微信号:zhenshigushi1

快手凭什么搞定了周杰伦?

出乎所有人意料,曾经社交软件只玩ins的周杰伦,几天前在快手开通了自己首个中文社交媒体账号,并连发4条短视频。短短几天时间,就有1000多万粉丝关注了快手里的“周同学”。

从2000年底首张个人专辑《Jay》发布至今,周杰伦已经红了20年,即使在唱片工业时代告终多年以后,这三个字仍然很容易地让人的记忆穿越回到整个华语乐坛的巅峰时期,听见80/90后一代的青春回响。周杰伦当年的粉丝——这批如今已经自嘲为“中老年粉丝”的庞大人群,既具备将一张演唱会内场票炒到近万元的购买力,遇到需要微博“超话”打榜的时候,也毫不含糊。

近5年来,社交媒体在娱乐宣发链条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攀升,在各个平台上开设个人账户早已成为艺人出道的标配,但周杰伦不在此列。

和粉丝经济制造出的“顶流”不同,周杰伦的名气是靠一首又一首全民传唱的流行歌曲经年积累而成的,不管对于各个中间环节或是终端用户,他都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入驻快手之前,除了2017年开通的Instagram以外,周杰伦并没有直通粉丝的渠道,日常资讯则通过公司官方账号进行传达。

事实上,这并不是周杰伦和快手的首次合作。此前,快手已经独家冠名周杰伦推出的新综艺《周游记》,又获得了杰威尔音乐旗下歌手周杰伦全部歌曲及歌曲MV的短视频平台版权授权。

尽管如此,粉丝们仍然有很多问号:为什么“不随波逐流”的周杰伦这次决定开设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这个全网唯一的账号又为什么落在快手?

宣发没变,但流量转移了

2003年7月16日,周杰伦发布第四张专辑《叶惠美》,当天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主打歌《以父之名》,超过8亿人同时收听。

17年以后,音乐电视节目已消声灭迹,音乐电台影响力式微,短视频BGM、直播和在线音乐APP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打歌平台。

要理解宣发模式的嬗变和整个快手体系内的明星内容生态,无法避开这20年间整个娱乐产业话语权的转移与重构。

在周杰伦红遍大街小巷的年代,主流宣传平台以电视台、电台、唱片店为主,传统宣发方式包括媒体访谈、电台访谈、歌曲打榜、线下签售会等等,电视电台访谈是尤为重要的渠道,在广泛受众面前,通过与专业音乐人对谈的方式,歌手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将音乐体验和创作理念进行大范围传播。

这一时期,“天王天后们”的命运掌握在唱片公司和传统媒体手里,但从2012年开始,流量大规模从线下向线上迁移,娱乐宣发进入了众媒时代。

在新的数字音乐时代,听众不再只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是在低门槛的互动表达中将制造流行的决定权从大公司手中抢了过来:各个音乐APP、音频电台、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将用户的注意力大量分流切割;流行音乐的底层生产逻辑发生了转变,网络音乐与付费专辑的高低之分不再牢固;在不同的审美圈层,每个人选择接收的资讯可能是完全不重叠的两个圆圈,再也很难出现一首公认的“年度之歌”……“好作品自带流量”的年代已到尾声,不管是创作歌手还是流量明星,只有站到离受众最近的地方,才有被听见、被记住的可能。

因此,周杰伦选择入驻快手,并不是“放下身段”,只是顺势而为。因为周杰伦的价值显然绝不只是一部分人的“青春记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歌迷一辈子听他的歌。“00后不识周杰伦”的过气明星梗虽不是事实,却也是一次危险信号,新一批年轻人的青春记忆已经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想要击穿这一壁垒,周杰伦的作品必须持续向下兼容,在每一代人当中释放影响力,这并非易事,而快手是最贴近这一目标的渠道。就在昨天,周杰伦刚刚表示“下礼拜有新歌听了”,快手直播恰好可以成为他发布或宣传新歌的绝佳通道。

过去,歌迷影迷将情感寄托在钟爱的作品中,作品是与明星连接的唯一方式,买唱片或买电影票,核心是在为作品买单;但在碎片化的当下,“明星”本身就是作品,高频次、强互动的直播无疑是明星最快、最直接抵达粉丝的渠道。

快手重新构建和再现了唱片工业时期“试听、吸引、了解、购买”的宣发链条,基于3亿DAU的用户规模与去中心化的产品逻辑,明星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发布、打歌、访谈、互动等功能,在非推广期,明星也可借力平台完成对潜在粉丝的触达与激活。

归根结底,娱乐宣发的本质从未改变——流量在哪里,宣发就在哪里,改变的只是聚集流量的容器。

为什么明星的快手直播总“出圈”?

在周杰伦之前,快手上的明星直播内容爆红出圈并不少见。

在快手上开辟了“念情书”栏目的黄渤便是其一。入驻不到两年,黄渤每几天就要发一回视频,偶尔“日播”,有别于其他平台以发广告为主的“营业”内容,黄渤在快手完全放下了明星包袱,从摊煎饼到逛花展,颇具朋友圈风味。疫情期间,黄渤账号更是变成了粉丝树洞与深夜电台,他每天为抗疫前线念出的“粉丝私信”成为了特殊时期的温情注脚。

黄子韬的爆火则有着更复杂的况味。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黄子韬的快手内容都和偶像本分不相符合,他顶着植牙后发肿的脸开播,全程不开滤镜,身为“爱豆”却坦陈自己想谈恋爱,像孩子一样分享打游戏和追剧,喝醉了深夜直播心里话……看似漏洞百出的内容却为他建立起有趣、好玩的真性情人设,吸引海量的“路人粉”。

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愿做一个被安排的“工具人”,这已经是快手入驻明星的普遍共性。和制造偶像的模型相比,入驻快手的明星拥有一股“狠劲儿”,他们不惮于展露弱点,不肯套用千篇一律的滤镜、照背“宠粉”台词,而是更主动地去记录生活与工作中的情绪。

这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快手与明星之间双向筛选、互相塑造的结果——当其他平台诉诸“精致”,快手的底色是“真实”,真实就意味着会有破绽,但适度的破绽正是建构独特人格魅力的核心。

打破了精致假面的“反套路”内容屡次爆红出圈,这是大众对那套经过精心设计与筛选的“流量明星量产机制”心生疲倦的结果。精致妆发、华丽衣裙,经过滴水不漏的打光和调色,再配上15秒副歌背景音乐,虽然能够形成“杀时间”的短期成瘾机制,但久而久之,用户终究会审美疲劳。因为在炮制完美的模型下,只有滤镜和滤镜的差别,没有人和人的差异,失去真实个性作为依仗,再顶级的流量明星亦是面目模糊,名气有如浮萍。

相反,放下对精美的执念,才可能产出多元内容与具有包容力的社区氛围。

2月底,快手直播间里的UCCA良樂音乐会上,出现了刷屏的坂本龙一30分钟专场演奏,这些音乐人许多已不再年轻,他们套着俭朴的T恤或polo衫,挂着耳机拨弄吉他轻轻弹唱,画面并不唯美,甚至有点“高糊”,却奇异地有着激荡人心的力量。

与此同时,快手的推荐算法注重公平与用户导向,并不会仅仅因为是明星就给予不合理的流量倾斜,这意味着每个明星的胜出都是在内容自由市场上公平竞争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更能反馈行业现实。

现在,快手已经成为多元优质内容走向大众的起点。这种建立在真实之上、同时被海量用户反向验证过的内容生命力,对于周杰伦这种既具有强大创作才华又个性鲜明的“老牌”明星来说,不仅有助于稳住既有的“歌迷基本盘”,也能使其向更大的用户群体渗透。

从私域流量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

快手对明星带来的价值并不只是粉丝影响力,它同时也构建了商业变现的直接通道:一方面,明星以个人品牌为自己的音乐或影视作品“带货”,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中高端甚至奢侈品牌选择与明星合作直接在移动端APP进行推广,明星在快手平台内与就可完成商业变现的闭环。

后者,也是包括周杰伦在内的明星在选择新媒体平台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媒介流量的转移对商业的影响力不次于娱乐产业:过去被高端时尚产业拒之门外的“网红”,近几年已登堂入室;几十年前只在昂贵百货商店开设门店的奢侈品牌,开始试水直播卖货;以前只有上流阶层持邀请函入内的米兰时装周,现在所有人都可观看线上的全程直播……

“线上化”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理性的品牌或明星都不会拒绝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快手上卡位“私域流量”的明星,也借此换了一张通往未来商业的船票。

对快手而言,这一批头部明星所构建的娱乐生态,又能为它带来什么?

今年是快手的第9年,也是快手继续穿越争议的又一年。某种程度上,快手的成功多少带有“反主流”的意味,它所固守的“流量普惠”原则,避免了5%内容占据95%流量的媒体化倾向,让普通人也获得曝光与连接的机会;为了防止过度运营造成产品与用户的距离、导致内容均一化,快手在过去几年里始终保持克制,确保大多数用户可以不加修饰、没有负担地记录生活、找到同类。

从去年开始,很明显,快手开始加速了。一个平台调性和内容土壤的培育需要漫长时间和耐心,但好处是,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被扭转。快手已经完成了这部分最艰难的工作,下一步,它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成立9周年之后持续突破天花板。

这取决于三个因素:用户增长空间、商业化价值、社会影响力。

泛娱乐内容生态的形成,对这三者均有强大的正面影响。在用户增长方面,3亿DAU之上,以周杰伦为代表的顶流明星将是新一阶段拉新促活的重要推动力;在商业化上,娱乐明星天然就是“私域流量”的代言词,明星产出的高质量内容将进一步抬升整个快手平台的品牌价值;同时,明星可成为快手与公益活动的连结点,放大曝光量,进一步提升快手在社会层面的综合影响力,此前郑爽、王祖蓝和央视的湖北公益带货直播合作就达到6100万的规模。

这也会成为快手整个电商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快手电商动作激进,“超级品牌日”创下7场6.2亿成交额之后,又拉来董明珠亲自“带货”,3小时爆卖3.1亿,前不久,快手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流量和内容上,娱乐内容生态的繁荣将让私域流量向电商变现的全链条运行得更为顺畅。

每一次平台流量的迁徙,都会造就一批应时而生的新偶像,但也总有明星能够把握住每个时代的风向流转,长久立于不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快手9周年之际,周杰伦入驻,是平台流量与私域流量的加成反应,也许会带来超出想象的结果。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