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摇滚乐队才能配得上最伟大的称号?

作者 / 郭佳
我觉得,讨论一个问题,尤其是最如何如何的问题,需要先划出一个标准,你不认同我的标准的话就自己提个标准回答下。如果认同我的标准,可以协助我修订答案到更加客观。

对于这个问题我再说下,我的标准是:最伟大要么开宗立派,要么集大成,在这个流派影响了大量乐队。否则只能说是优秀的乐队。

如果标准不同,请自己开个回答。

如果以这个标准讨论,我列出的并非全部并非全部!没上榜不是没资格,而是忘了写。第二档我列了 40 多个,事实上扩展到 60-70 是可能的。第三档奔着 100-200 个列得出来的。

另外这个标准也就是那么一说,这个标准是有漏洞的,就是说大风格的第二集团的乐队甚至无法上榜,而小风格乐队可能就上榜了!

比方说 The clash,比方说 the cure,比方说 rainbow,ozzy,比方说 alice in chain,pearljam。

越是扎堆牛逼乐队的年代,越吃亏。

但是同样,恐怖海峡、Rush 又因为错生了时代,也吃亏了。

换个标准,当然就解决了,比方说我们玩一个影响力指标排行榜,以 all music guide 的影响乐队为指标,抓取数据写一个也是可行的。

第一档,摇滚史大风格开创者或代表

Chuck Berry 和 猫王: 生物爹。
the Beatles:养大爹,重新发明摇滚。
Bob Dylan:干爹,民谣摇滚开创者和代表。摇滚精神化的爹。
The Velvet Underground:干爹,美国地下音乐音景最标杆的乐队。
强一档

Jimi Hendrix 与体验乐队:大哥,吉他之神,摇滚技法大发展,迷幻摇滚代表。
Black Sabbath ,大哥,重金属开创者。本来光说影响力,齐柏林飞艇和黑安半斤八两,我特地写过对比,但是以我现在这个标准而言,黑安要比飞艇伟大。
弱一档

the Rolling Stones : 英伦入侵代表,早期硬摇滚代表,坏孩子摇滚发轫者

the Ramones,Patti Smith,朋克开创者与代表。

第二档,子风格流派中称得上运动的,的开创者或代表,和一线风格运动中后来的代表乐队

the Beach Boys:冲浪摇滚大成,迷幻摇滚开创者和代表。
齐柏林飞艇与深紫:齐柏林飞艇影响力巨大,深紫对硬摇滚的贡献更大。
大门,感恩致死:一个最流行的,一个最极客的,两极代表现场迷幻摇滚。2017 补。
Pink Floyd,迷幻摇滚代表,前卫摇滚先驱和代表。
KC ,Yes,前卫摇滚代表,其他 Genesis、VDGG 等确实没他们影响力大
发电站:德国前卫摇滚最知名的(但不是最具代表性的),对后世电子乐影响很大,橘梦、Can 这些影响力还是不够。
Nirvana:美国地下音景走上地上 breakthrough 者,grunge 代表。
Greenday:流行朋克 breakthrough 者。
Black Flag: 硬核朋克标杆。
Joy Division 和苏克西女妖:后朋开创者,哥特开创者,后朋美学的塑造者:生生把 the clash 这样的早期大佬的风格挤出了后朋美学… 我的意思是,今天新出来个后朋,他风格更可能继承自 jd 而不是继承自 clash、gang of four…
Bauhaus:哥特开创者。
Sex Pistols: 英国朋克的开创者之一,掀起英国的朋克风暴。朋克的精神代表。
悸动软骨:工业摇滚开创者,孤独的工业先行者,黑暗音乐鼻祖。
Einstürzende Neubauten:同上,比悸动软骨在工业普及化中更关键
Cocteau Twins 和 Dead Can Dance:仙音中世纪和 Dreampop 开创者,黑暗音乐的先行者。
Queen: 不是任何开创者和集大成者,特例破例放在这里,因为是英国的国民摇滚乐队~,确实影响了大量的后进乐队
The Kinks:影响力很大,英国吉他驱动摇滚的传统的塑造者之一。
The Who:不用介绍吧,摔吉他一件事就影响了多少吉他手。至于音乐本身,主要集中在硬摇滚的成型阶段,光轮音乐本身影响力应该算三档。
Iggy Pop& The Stooges : 原型朋克。几个原型朋克中影响力最大的。
Eagles:民谣摇滚最卖座的
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 和 Neil Young:乡村民谣摇滚的代表乐队
Judas Priest 和 Motörhead:现代意义上的金属开创者
Iron Maiden 和 Def Leppard:不列颠新金属开创者,现代意义上的金属开创者。其中威豹略勉强,铁妞比较没争议吧。
AC/DC:硬摇滚集大成
Venom:铁妞代表主流重金属的开创者的话,venom 代表极端金属的开创者还是够格的。
Metallica,激流代表。考虑到激流金属在极端金属领域的连接性、入门性地位。
Van Halen:流行金属长发金属开创者,因对点弦技术的开发而提档;Jimi Hendrix 之后对电吉他技法最具开创性的吉他手。
弱二档

激流美四 的另外三位,MegaDeth,Slayer,炭疽,激流代表。德三的话,影响力还是比美四差一点。
Death,死亡金属开创者(他们的影响力值得更高,提到 2 档,确切说,2.5 挡更合适)。
The Smiths:莫名其妙的 80 年代英国国民乐队,80 年代英国主流吉他摇滚的守护者,独立摇滚的重要早期代表。
U2 和 The Replacements 和 R.E.M 和 Pixies:学院摇滚和另类摇滚代表。但考虑到学院摇滚不太重要,另类摇滚大运动中早期也没有王者(算起来 R.E.M 是最成功的了),也就 2.5 档足矣。Sonic Youth 放在这里其实也没问题。
Oasis、Blur、Suede、石玫瑰:其中 Suede 和 Blur 是 Britpop 的开创者,Oasis 和 Blur 是英式代表乐队。(和 @米兰城车子 讨论,包括前几天和周宇航讨论,觉得 Britpop 并不是一个足以对标 Grunge 的运动,降档。其中 Suede 呢,再降一档当然也无所谓,放在这也无所谓,没必要单列一条了。
Silver Apples:对某个具体流派影响没那么大,但是对整个实验先锋摇滚都有影响力。
Suicide:同上。
第三档,风靡一时的子子风格的开创者或代表,或者大运动中实在没有明确的王者乐队的

(比如 new wave 运动,这么大的一个运动却实在选不出一个王者乐队,Duran Duran 我觉得只能算是三档伟大的乐队)

这一档至少 100-200 个乐队,肯定列不完,大家看个意思明白下就好了。

Bon Jovi: 流行金属长发金属开创者。
Korn 和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说唱金属,新金属开创者。
Paradise Lost,哥特金属开创者。
Accept,德国的,速度金属早期代表,对激流的开创有重大启迪
Pantera:后激流代表,美利坚金属新浪潮代表。
Dream Theater,前卫金属代表(注意国内大部分前卫金属这个名词是被误用的)
Helloween, 德国的这个乐队是 Power Metal 开创者和早期代表
Bathory:现代黑金、维京金属的前辈
Darkthrone,Emperor,Burzum,Mayhem:黑金代表,各个子流派开创者
Carcass、Cannibal Corpse、病天使,等等,这一票死金代表乐队
Ministry,工业金属开创者。
Nine Inch Nails,工业金属集大成者
Red Hot Chili Peppers: funk metal 而言算是领军乐队。
你看,这个档次光金属我还没展开列呢,旋死啥的我都懒得提,还有我大 Math Metal 数学金属呢哦,太多了,就不继续列举了。这个档次的其他风格我就不穷举了,再列几个大家感受一下:

Duran Duran,新浪潮代表
In Slaughter Natives,黑工业代表
耶玛锁链 和 我血淋淋情人节,盯鞋开创者和代表,
Current 93 和 Death in June :新民谣开创者。
Lydia Lunch, No wave 开创者与代表
Sonic Youth,Noise pop,Jangle Pop 代表(你看你看,我最爱的 sonic youth 我都忍痛放在第三档哦)
Gang of Four,现代 Funk rock 开创者(之前 Jimi Hendrix 等人也有 funk 元素)
X Japan,日本视觉系大发展最重要的乐队,这个后面有详细评价,请看。
Kiss,Alice Cooper,震惊摇滚的代表,化妆、舞台表演,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档:子子子风格

比如旋死:大敌、COD、In Flames 这些;实在太多数不清,大家自行把握。

至于评论中提到的枪花,我觉得以我的标准无法上榜。可能需要别的标准才可以,也可以看做我这个标准不够好吧。

枪花,只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带动了硬摇滚的复兴,并没有形成很大的风潮;究其历史地位,其实与新世纪 The Strokes 带动车库回潮 / 后朋回潮运动一样,只能和 The Strokes 相提并论,恐怕属于第四档的伟大的乐队吧。

当然了,其独特之处还在于:他们是洛杉矶日落大道酒吧一条街摇滚运动 的 最成功的产物。这个酒吧一条街摇滚运动大概可以和 80 年代 洛杉矶佩斯利地下摇滚运动 相提并论吧,对应的可以相提并论的乐队不过是 The Three O’Clock。这该算第几档了?

(其实我挺喜欢枪花的,别误会我在黑他们)

至于 Queen,我真不知道放哪级好,姑且放在二档,因为风格在硬摇滚和前卫摇滚间游走,硬摇滚的影响力比不上滚石,前卫摇滚的影响力比不过 Pink Floyd 和 ELP,但是又是个大流行乐队影响了很多乐队》。。。。。

红辣椒以 funk rock 而言,开创性不如 gang of four 的影响大,甚至首专都是找 gang of four 的吉他手一起录的。后面销量倒是挺大,但在同类风格称不上领军乐队。以后来 90 年代后转型 funk metal 而言算是领军乐队,funk metal 可以看做另类金属的 子类型,因此历史地位而言,最多三档我觉得差不多了。

X japan 感觉刚刚够有有点不够放进去三档的样子,就视觉系而言,他是个历史上重要的乐队,影响巨大,但视觉系毕竟从摇滚史来讲是 glam rock 的更加极端化,影响力仅限日本 / 东亚,毕竟摇滚是欧美人的摇滚,打进摇滚史的最多就几个澳洲乐队加拿大乐队,巴西的极端金属都很难进入摇滚史。就运动中王者地位而言他够格了,但是运动本身档次低点~ 姑且放进去吧。

Marilyn Manson 放在主流还可以,但是也谈不上开宗立派或者集大成,放在摇滚乐评圈的评价,和对乐队的影响而言,比不上九寸钉,甚至也就和Rammstein(战车)一个档次。

就是说,如果战车能附带跟在九寸钉屁股后面上榜,他们也能上;战车如果不够格,他们也不够格。

Eric Clapton 的影响力更多在于吉他手身份,在整体上单飞后称不上伟大,要说早年雏鸟可能更有价值一些,类似 Jeff Beck。

The Cure 在几个风格变迁里面,都不是引领或者集大成者,

The Smith 在 80 年代末的英国吉他摇滚里面一枝独秀,可以考虑。

Rush 完全是个孤悬海外的存在,对主流风潮影响不大

《投名状》背后的史实更残酷

之前写过几篇电影了,一直专注电影背后的大时代,效果非常好,今天这个话题也已经酝酿了很久。

电影《投名状》我看了好几遍,个人非常喜欢,而且也觉得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电影的剧情比较简单。李连杰扮演的男主角庞青云被太平军击败后落难,跟两个土匪兄弟纳投名状结为兄弟。但是大哥庞青云和二弟(刘德华饰)的媳妇有一腿,最后杀了二弟,然后被三弟反杀(金城武饰)。

截屏2020-07-03 下午4.00.43

电影演得非常好的地方就在于逻辑流畅,比如大哥杀二哥的剧情,不只是因为儿女情长,更有权力斗争相关原因,确实是没啥选择。李连杰在里边把那个阴狠、无奈的军头饰演得非常逼真,非常符合晚清将领们的气质。

不过电影也有港台导演们特有的毛病,就是睁着眼瞎编,对历史毫无常识,剧中庞青云明显在描摹曾国藩,而且又像李鸿章,而且还很像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但整体却有点四不像。

抛开这些,瑕不掩瑜,《投名状》是部好电影。

我们本文主要讲的是《投名状》背后的故事,这又牵扯进去了晚清的各种纠结和政治斗争,看完本文,这不电影就彻底捋顺了。

1

曾国藩

地摊文经常有句话,叫“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

比较巧的是,如果你真学这俩人,你啥也做不成。

如果你去政府上班学曾国藩,基本没悬念连个科长也当不上,那是个拧巴人。晚清大变局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晚清,给大清续了半个世纪命,不过他本人确实不是个当官料。

曾国藩的前半生是遭人嫌弃的前半生。杠精+喷子+装逼犯,高考考了好几次才考上,考上也没啥大起色。做官这种事是需要大量技巧的,太装逼的人往往啥也干不成,所以曾国藩当京官的时候,一件正经事都没干,成天忙乎“戒色”了。日记里充斥着:

总看别人小妾,我真是禽兽也;
看了又看,丧尽天良;
还看,确实是禽兽。
。。。。。

早年百度有个特别大的“戒色吧” ,曾国藩一度是吧里的大神,因为他发表了大量关于戒色相关的格言,戒色吧老铁们就日常学习钻研老曾的文件精神。如果大家有兴趣加入戒色吧,也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到处都是老曾戒色格言。

至于胡雪岩,这货就是个“官倒”。搞官商勾结,倒卖军用物资,发战争财,吃垄断红利。按理说确实是能发财,问题是这玩意咋学?这是两下子能学会的?

反而咱们熟悉的林则徐,那是个人精,官运亨通,官场玩得风生水起。曾国藩恰好相反,根本不是个做官的料,所以前半生啥都没干成。

南方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正好在村里奔丧,于是开始主持练兵跟太平天国死磕。但是前期打得一塌糊涂,后来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分裂。而且清廷内部也发生了一件事,对全局至关重要——以往很少被提及,那就是慈禧太后他老公咸丰皇帝死了。

咸丰是个苦命人,自上台就没过几天好日子,动乱此起彼伏。他费尽心机,殚精竭虑,最后帝国越来越糜烂,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双击。既觉得自己脑子有问题,达不到祖宗们的业务水平,将来死后要被祖宗们鄙视;又觉得自己运气有问题,自己这么努力,国家越来越烂,他自己也心灰意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跑避暑山庄避暑了,再也没回北京。

在避暑山庄期间,心力憔悴的咸丰皇帝不顾太医劝阻,带病坚持性生活,元气大伤,很快就死了。太医也不客气,把皇上不听话乱搞的事写宫廷记录里了。

他死后上位的是慈禧太后,这个年轻的寡妇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很深的认识,知道自己啥都搞不定,大字不识一箩筐,只在政治斗争中有一套。她发动政变杀了自己的宿敌肃顺,但是把肃顺“重用汉臣”的宗旨推到了极限。

这也是为啥大家看曾国藩,发现他前期要多憋屈有多憋屈,后来好像一夜之间顺风顺水,其实问题不在曾国藩,在于朝廷换人了,新主子不再添乱了,开始大力支持他的剿匪工作。

甚至把财权也彻底下放,让地方军阀们自己想办法征税,征到的税随便用。汉族大佬去京城提款也不再被为难,朝廷基本要啥给啥。

而战争后期清廷和太平天国战争后期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双方都从欧美买了大量军火,咱们熟悉的罗斯福家族,他们祖上就没少和大清做军火生意。清廷和太平军都买了军火,都雇佣洋人雇佣军,武装流民,互相屠杀。

多说一句,湘军里确实是大规模装备了火器,不过不是全部。比如鲍超的队伍就没啥火器,曾国藩曾经多次写信夸奖鲍超;曾国荃的队伍里火器多一些,曾国藩还有点不太高兴。此外早期最爱用火器的其实是太平军,只不过后来他们买不到火器了,也就用不上了,《投名状》那部电影里这一点倒没瞎说。

太平天国战争后期其实没啥技术含量,尤其是曾国藩这边,纯粹是拼消耗,跟同期的美国南北战争一样,美国那边更是一点技巧都没,完全是硬耗。

清廷赋税底子厚,再加上可以向洋人贷款,所以在消耗战中慢慢占了优势。而且太平天国倒霉催的,内部分裂的时候早期骨干差不多被杀了个干净,剩下的都跟着石达开跑了;后来在大渡河被全歼了。太平天国后期的将领都是新启用的,要不是出了俩天才将星,太平天国早完蛋了。

既然整个战争过程中没啥技巧,纯粹是拼消耗,曾国藩那种沉稳型操作优势也就越来越大,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最擅长进攻静止的目标,又是堆墙又是挖壕沟,然后困死对方。

而且就在跟太平军死磕的过程中,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和洋人签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条约反而让欧美束手束脚,很好理解嘛,他们担心大清死了条约没法兑付了。这么好的条约作废了他们自己都没法原谅自己,于是慢慢开始对太平天国搞武器禁运。太平军前期火器非常厉害,后期买不到军火了,也就不太行了,战争天平开始倾斜了。

正是因为曾国藩和湘军这种静态玩法,打太平天国还好。后来湘军打捻军一败涂地,因为捻军都是骑兵,来去如风,湘军那种“结寨围杀”的套路就没法玩了。

回到太平天国战争。到了后期,安庆被攻陷,太平天国的物资补给线彻底崩溃,军火和物资都上不来,也就没救了。几十万太平军攻不动曾国藩弟弟在南京城下的大营。要是搁以前,太平军能把曾国荃给掐个稀巴烂,现在根本打不动。后来被曾国荃炸开南京城墙,湘军一拥而入,城里太平军知道湘军会屠城,所以基本战到了最后一兵一卒。

与此同时,一道捷报通过八百里加急传往京城,跑死三匹马,两千多公里跑了四天四夜,捷报上醒目地写着,“江宁克复”。

至此,曾国藩也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2

湘军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曾国藩也面临巨大的人生问题,也就是自己的定位问题。

当时湘军内部大佬们疯狂暗示,让如日中天的曾国藩取代清廷自立。以往大家分析,说为啥曾国藩不造大清的反呢?因为他愚忠。

这就是典型的文人式瞎猜,文人们有个毛病,就是从来不分析利弊,只分析心态。

我们上文说了,清廷能打败太平天国,主要靠西洋军火和全国赋税,后方扎实前线才能打得动。如果曾国藩造反,也面对武器禁运和后勤资源不足的问题。拿啥造反?

湘军的将领们自然不懂这个,毕竟他们打仗从来也不关心物资哪来的。

而且列强是要做买卖的,不可能支持中国打下去,一个虚弱半死不活能做买卖的大清,对于各方都是一个好大清,他们不会支持任何改变。

再加上曾国藩队伍并不是铁板一块。

淮军系统的李鸿章,楚军的左宗棠,这俩都是人精,战争后期他们就表现出剧烈的反曾国藩倾向,都摆出一副非常讨厌曾国藩的姿态,并且都有向太后打小报告的举动。我看过几本写曾国藩的书,作者们还有模有样从性格方面分析为啥这几个人分道扬镳,其实这么明显的事怎么就看不明白呢?

太平天国完蛋后急需处理的就是汉族权臣,如果他们几个出现结盟态势,肯定会遭到两宫猜疑。所以李鸿章和左宗棠都见风使舵跑西太后那里去了,并且气势汹汹要帮着太后防曾国藩,这么做他们和曾国藩反而都安全了。

曾国藩经过那些年的磨砺,自然对这些事了若指掌,而且知道就在天京(太平天国对南京的叫法)陷落的时候,清朝的其他几支主力就在南京边上围观,随时准备动手。楚军、淮军心态也不确定,洋人的心态也没法琢磨,一日三变。

而且眼瞅“文正”(中国古代文人死后最高的待遇就是谥号“文正”)到手,一把年纪,怎么可能扔下稳定存量去追求那个完全不可预期的变量?

既然不造反,就只能接受朝廷摆布。朝廷对曾国藩什么态度呢?

从后来的际遇来看,两宫太后是非常欣赏曾国藩的。在曾国藩死后多年,西太后碰上麻烦,还经常感慨曾国藩不在了,家没长子,国失栋梁,不然应该能给个好主意。当然了,太后最喜欢的还是李鸿章和张之洞。尤其张之洞,他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有生之年对慈禧无限忠诚。

但是欣赏归欣赏,公事要公办。

湘军此时已经成了太后和恭亲王共同的眼中钉,这个也不复杂:

首先,湘军在攻克南京时,大家争着抢着挑财宝,竟然让洪秀全的儿子跑掉了。曾国藩担心朝廷问责他弟弟,在折子里为这事撒谎,说洪二已经死了。没想到很快被知名大喷子左宗棠给捅出去了。左宗棠在奏折里举报湘军只顾打劫误了正事,朝廷对这事非常不满意。

其次,朝廷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欠了一屁股债,而且接下来要重建南京和苏杭,也需要大量的钱。

当时恭亲王他们几个大佬都日思夜想,希望南京城破后太平天国那些年打土豪的钱能被送到中央。可是天京陷落后,那些钱都被湘军给分了,曾国藩上奏折说南京城里没找到钱。这就是睁眼说瞎话,在南京城边上围观的英国顾问都看见他们往城外搬珠宝了,朝中大佬们对他意见更大了。

最后,湘军已经尾大不掉了,就算曾国藩没想法,手底下的人难保没想法。如果再反了,再来一次太平天国,就算能顺利平叛,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也要哭晕在厕所,这日子没法过了。

所以清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仗一打完,就把曾国藩给调到北方去当直隶总督去了。

直隶总督是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中权力最大的一个,可以说给足了荣光,属于明显的升迁——不过一下子升到太后眼皮子底下去了,太后亲自盯着。朝廷的用意也很清楚,让他离自己的队伍越远越好。

同时开始大规模裁撤湘军,曾国藩也知道国家养不起这么大一只部队,所以积极配合裁军。

湘军在太平天国被剿灭后竟然有30万人。而且这些队伍素质堪忧,战争后期动辄屠城,打劫老百姓的程度比土匪还过分,前后屠了三次城,九江、安庆和南京,男女老幼一起杀了个干净。

有说法认为,曾国藩屠城一方面是为了激励湘军,另一方面他也不太在乎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态度,当地老百姓越是反感他,朝廷反而不再怀疑他。如果他和南方老百姓太融洽,朝廷反而容易急眼,纳闷他想干啥。不过这种事仁者见仁,大家自己权衡吧。

反正“曾剃头”这名声没跑了。

曾国藩心态倒也不错。他到了直隶上班后,请了几次病假,奏折里写了个错别字,暗示自己老眼昏花。按照晚清官场潜规则,这是想说自己年纪太大,准备离职了,让领导尽快发招聘,物色接班人。

当时曾国藩身体确实很差了,尽管早年坚持戒色,但是镇压太平天国那些年对身体伤害太大,有一只眼睛也看不见了,日常头晕。他自己也知道时间不多了,准备人生最后几年回村去搞教育,提高下他们湘潭那一带的文化素质。

随后曾国藩处理了一次天津教案。这个案子不复杂,老百姓以为传教士用婴儿做药引子,去找教堂理论,传教士开枪杀人,老百姓怒了杀了十几个洋人。

当时洋人的炮舰又开到了大沽口闹事,考虑到英法联军刚烧了圆明园,曾国藩不想闹大,砍了几个中国老百姓里带头的,然后向洋人交钱道歉,洋人终于收起了炮舰,这事就结了。多说一句,屁大点事洋人就飚炮舰这个毛病整整持续了一百年;到了1949年,解放军准备过长江,英国人军舰又在长江里溜达,被解放军给打了,这是列强最后一次在中国搞“炮舰外交”。

天津教案这事对曾国藩的伤害极大。民间都说他是卖国贼,朝中其他人对他也没好气,他自己也难受,嘴上不说,但心里委屈。没多久他就死了(过了一年多),也跟这事有关,所以说老年人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

以往说是西太后把曾国藩给坑了,让他去背骂名,其实这个也不对。这事是曾国藩主动要求去处理的,处理之前就知道啥结果。

天津教案发生时,他当时请了病假,在家养病,如果坚决不去,没人说他啥。他可能是担心天津教案那么大的事别人处理不好,所以执意要自己去,然后把自己名声搞臭了。啥叫国士,这就叫国士。湖南被称为“近代中国的斯巴达”,一点也没夸张。

不过死之前,还有件麻烦事。

3

刺马案

刺马案是曾国藩生前处理的最后一件麻烦事。

南京被攻下了后,湘军大部分也被留在那一带,而曾国藩北上去当直隶总督了。谁来主政江南呢?

这个问题让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没少闹心,因为选这么个人太难了。

首先这个人不能是湘军系统的,跟曾国藩他们一伙没啥关系才行,因为太后是要让新任两江总督去限制湘军的,跟湘军穿一条裤子肯定没法操作嘛。

其次这个人得是个狠人。湘军都是一群亡命之徒,尸山血海里过来的,怂包去了就等着被他们欺负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还得是个有能力的人。毕竟既要压着军头们,又得重建江南,不是个轻松活。

太后和恭亲王的意思是选个旗人。九个封疆大吏加漕运使,共十个地方权臣,竟然有8个是汉臣,让太后多多少少有点心慌(这也为后来大清崩溃埋下了伏笔)。不过选来选去,确实没有能担事的旗人。

最后看上了马新贻。马新贻就是《投名状》里李连杰扮演的那个角色。

截屏2020-07-03 下午4.01.00

这个马新贻是个狠人,而且对朝廷忠心耿耿。当时清廷组织部队对大员们有个排序,认为马新贻是排在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之后的猛人,而且跟那几个人不是一个系统的,所以他上位是当仁不让。

这人本来是个文官,考中进士后到安徽上任当县官。如果熟悉大清吏治的就知道,清朝进士最好的要进翰林院当图书馆管理员,其他的一般会留在京城各衙门上班,再过一些年外放当巡抚什么的。只有极少数会要求进步,去地方上当县官,从基层干起。这种人一般都强悍,江湖上有个说法叫“老虎班”,有点像现在读完清华去当村官一样。

马新贻上任后没多久,南方太平天国、北方捻军起义一起爆发了。安徽也是倒霉,正好处在中国南北方中间,同时被太平天国和捻军骚扰。马新贻就带着村里的乡练和乱军死磕,一度因为全军覆没,被朝廷修理过一次。不过乱世太缺人,很快又官复原职了。

大家可能对捻军比较陌生,这个也正常,咱们历史书里没咋提。太平天国一般被认为是农民起义,那捻军就是一群土匪,总是一股一股地出没,北方话叫“捻子”,所以叫捻军。

马新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继续跟捻军转战,从始至终都没跟湘军打过什么交道,后来通过军功一直升到了浙江总督。

而且这人以前也打了很多年仗,手底下有一群精兵悍将,还带了一个北方跟捻军长期作战的优秀将领去帮忙,叫袁宝庆。

袁宝庆这人大家可能没听说过,他当时带着个侄子给他当管家,这个侄子就是袁世凯,当时大概十三四岁。

马新贻上台后立刻就雷厉风行地折腾起来。

当时湘军已被裁撤不少了。被裁撤的湘军高级将领自然是衣锦还乡,大肆在地方上买地,过上了幸福生活。

但是之前曾国藩有个小算盘。他不希望退役湘军都回湖南去,带那么多银子回去不就扰乱了地方经济了嘛,所以让大部分湘军留在了南京那一带。这些士兵把退伍费坐吃山空后去当土匪了,近代的很多帮会,一部分正是起源于这批退役湘军。

当了土匪心态却没变,天天吹牛逼“九载艰难下百城”。江宁克复,洪杨被灭,都是湘军和曾家的功劳,打劫一下怎么了?

这次马新贻去上任,最关键的工作之一就是弹压这帮地头蛇。袁宝庆他们几个带着亲兵到处捕杀作乱的湘军。这些“土匪化”了的湘军就跑去还没有退役的那些湘军将领们那里哭诉,一时间,马新贻和地方上军头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还有人跑去京城找曾国藩诉苦,曾国藩能说啥。只能是安慰老部下,希望他们好好做人,不要惹事。

然后马新贻就被杀了。

那天他去校场上检阅新训练的军队射击操练,一个亲兵模样的人上去跟他打招呼,突然掏出一把刀捅了他一下,没过多久竟然死了。

这可算是爆炸性新闻了,大清立国两百年,还没有哪个封疆大吏莫名其妙被人给捅死,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个级别的大佬上次被刺,还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杀人凶手叫张文祥,迅速就成了英雄。因为南京街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故事解释凶手行凶的原因,这两个版本对凶手都非常有利。

第一个版本就是我们看《投名状》里的那个,马新贻和二哥的女人有一腿,还杀了二哥,事情败露后被三弟给杀了。

当时的文艺工作者迅速开展创作。马新贻还没凉透,热门影视作品《金陵刺马》已经在各大戏院上线,观众观影体验非常好,纷纷表示为张文祥打CALL。张文祥每次从牢里拉出来去受审,场面就跟明星下飞机似的,受到了金陵老百姓的夹道欢迎。

第二个版本更加离奇。当时西北正在闹回乱,当时左宗棠也已经干到了陕甘总督,正在西北筹划战局。各省也都派出精锐去西北参战,大家平时的热门话题就是西北战况。

这种背景下,有流言说马新贻其实是回族(他确实是穆斯林,不过是山东穆斯林,跟作乱的那群不是一伙的;中国慕斯林其实分成好几支,其中有几支不但不作乱,反而一直坚定跟着政府),留言说马新贻要勾结乱党祸乱江南,行凶的张文祥听说之后压不住火,就把他杀了,所以张文祥是民族英雄,为国除害。

这两个版本里,凶手张文祥都是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孤胆英雄式的人物。要知道,在大清,行刺封疆大吏可是“大逆”的罪行,要承受鱼鳞剐的,也就是用小铁钩把皮肉勾起来,一小刀一小刀地割。这更增加了张文祥的“孤胆英雄”气质。

反倒是马新贻一会儿是“背信弃义的人妻爱好者”,一会儿又成了“勾结乱党的朝廷心腹大患”,也有人发挥想象力,说他是“爱好人妻的乱党”。这不给朝廷封疆大吏抹黑嘛,朝廷和两宫太后的脸往哪搁?

所以很快地,西太后就对这事有了定性,她做了重要指示:

马新贻是个好同志。
这事有后台。
你们几个好好查。

但是谁去审理这事呢?

恭亲王说让曾国藩去,反正湘军现在裁撤得差不多了,曾国藩也就没必要呆在京城了,回去主持他们总不能连老曾一起干掉吧?直隶总督让李鸿章上。

公正起见,还让当时的刑部尚书郑敦谨也去南京一起审问。这人是个铁面无私的人,各方都认可。

不过刑部尚书一到南京,立刻被曾国藩拉去单练。两人一顿聊,聊天内容现在只知道一部分。曾国藩说是这事不宜深究,攘外必先安内(对,这话是曾国藩挂在嘴边的,蒋委员长处处在学曾国藩),一定不要把这事搞大,小心没法收场。

刑部尚书立刻明白了,敢情果然是你们湘军在搞事?

不过他也认可了曾国藩的说法,决定不把这事扩大化。

后来确实也没问出啥来,凶手张文祥就一句话:我为天下除一通回乱的逆贼,为何不好?

又不能屈打成招,防止他乱指控,随便说一个朝中大佬指使他杀人,到时候想结都结不了。所以最后给太后上了个折子,说这事确实是没啥后台,这个人自己糊涂杀了人,凌迟了吧。

一起参加审讯的几个人都表示没意见,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示愿意对结果负责。曾国藩也写了个帖子,说是“实无主使别情”,暗示太后别闹了。只有马新贻的那几个手下不满意,拒绝签字,表示如果查不出后台,他们的主公死不瞑目。

瞑目不瞑目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也不需要他们签字。

随后折子被封好送往京城,太后看完知道背后有隐情,不过太后作为晚清最有手腕的政治大师,她也猜到问题在哪了。地方军头在闹事,但朝廷控制力开始下降,还是决定不追究了,这事也就这样了。

4

尾声

这事结束后没多久,那个刑部尚书郑敦谨在这件事处理上明显没有秉公执法,作为少数有理想有原则的读书人,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且大家说他一世清明毁于一旦,他内心受到重大打击,干脆辞职回村去了。这让太后很不爽,不过体恤老臣,也没再追究。

没过多久,已经回到湘潭老家的曾国藩突然中风,被人扶到书房后,端坐在书房椅子上死了。据清宫相关人士回忆,曾国藩病亡的消息通过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后,太后听说江宁来了急报,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曾国藩出事了吧。

看完急报后,西太后竟然滚下两行热泪,怅然若失。她老公死了她都没这么伤心,下一次这么伤心还是听说她儿子要弄死她。倒也好理解,当时曾国藩坐镇东南,左宗棠在西北指挥平叛,直隶是李鸿章,现在折了一根柱石,太后不能不痛心。

而且“刺马案”也给太后和晚清重臣们留下了阴影,每次选封疆大吏,慈禧总会纳闷这不会成为下一个马新贻吧?

如果要问“刺马案”到底意味着啥?

咱们先说一个别的事,大家自然明白了。说是任何一家大公司,每年都会花大量的钱找公关公司。公关公司的目标不是给你解决重大舆论问题,而是给你预防这类问题,如果一个大公司全年啥负面新闻都没。说明这个大公司明显花了重金请了高手来做这事,而且做得很好。

如果一个公司的名声特别臭,它还扭转不过来,或者经常爆出恶性新闻来,那说明这个公司已经快黄了,太缺钱,以至于都没钱去请专业团队来搞这事,只能找些二流水平的团队来操作,这些团队既没法预防,也没法降低影响。说的是谁,还请大家对号入座。

“刺马案”也一样,标志着朝廷对地方已经开始失去控制了,所以才有人敢干这事。要是搁大清第一个一百年,因为几句诗就兴大狱,敢动封疆大吏?听说过“瓜蔓抄”没?听说过“诛九族”没?

也有点像之前《毒枭》里的剧情。墨西哥毒贩子虐杀了一个美国缉毒警,美国特种部队找到毒贩子,给他们来了套豪华版的满清十大酷刑;从那以后毒贩子再嚣张,也不敢碰美国缉毒警。

太后知道这个逻辑,大清已经沦落到保护不了自己的封疆大吏了,自然也就快完蛋了,所以她有生之年只能通过自己的手腕平衡拉拢各方势力,试图保住祖宗的基业。等她死了,大清没几年就崩了。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134张照片与红磡一梦

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位在现场记录了魔岩三杰红磡演唱会的摄影师,高原在去年年初找回了当年的底片。所有照片中,她印象最深的是演出结束后大家散场的那一张,老狼也特别喜欢那张,他说,那个画面象征着一个时代落幕了,摇滚乐也退场了。

文|枕木编辑|金石图|高原

高原是一位摄影师,这是她最喜欢的自我介绍。许多时候,人们会在「摄影师」前面加上「摇滚」或者「女性」二字,这都不是她想要的。

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高原都是浸泡在中国摇滚圈子里的,她和上世纪90年代那些知名的摇滚乐手几乎没有距离,是他们「举着相机跑来跑去的」好朋友,她也记录了这些年轻人在舞台之上、生活之中的很多时刻。

德国汉学家阿克曼曾这样评价高原那一时期的照片:高原与他们如此贴近,拍摄下他们的一举一动,记录了他们触犯禁忌时的快乐,和在贫穷中即兴式的生活方式。正因为拍摄距离这么接近,表达这么直接,使得这些作品具备了跟当时的摇滚乐一样的特质。他还从高原的照片中看到了,20多年前,北京的摇滚乐手跟西方的摇滚乐手们一样地执着于表现欲,一样地渴望自我成功,一样地精疲力竭,一样地追求浪漫的酷,一样地想穿越山川和大地,一样地彼此嬉皮打闹,一样地孤独行走在世界的某个地方。

前段时间,高原出了一本摄影集,大红的封面,名字叫《红磡1994》,里面收录了她拍摄1994年红磡那场《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的134张照片,还有一些手写的话。

对许多摇滚乐迷而言,那场演唱会是一次摇滚「神话」,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演出,永恒的经典。高原自己也在摄影集中写道,那时,那些留着长头发、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扛着乐器,去到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舞台,除了演出,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摇滚乐的「彼岸」是何处。再次整理这些照片时,她仍旧能够想起当时的一些场景、一些声音,一些理想主义者,从一个极为边缘且特殊的环境中一路走来。

高原说,她目睹了北京摇滚乐从无到有,目睹了文化上的认同、个体意识的觉醒,这些都让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北京极富创造力,而她所经历的「红磡」,只是一场普通的演出,是众多文化形态中的一部分,也是一群年轻人,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做的一场值得怀念的梦。

以下是她的讲述:

1

出这本摄影集其实挺偶然。

2019年初,魔岩唱片的牛佳伟找到我,说咱俩见一面呗,他搬家翻出了一堆东西,里边也有我的,我们就约在丽都的一家咖啡馆见面。见面后他掏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30多卷胶卷,我估计就是这个东西,(红磡演唱会)底片。

其实我在几年前就跟魔岩总部要过我的底片,他们当时回答我说,所有的底片、母带,还有原始文件都在台北的地下室被水淹了,相当于全都销毁了,不可能找到,我就没想着这东西能回来,所以佳伟给我的时候我还是很开心的,当着那么多人面不太好意思哭,但眼睛还是湿润了一下,因为失而复得了。

演出是1994年的夏天定的。那年,窦唯、张楚、何勇都推出了个人专辑,有了「魔岩三杰」这个称呼,他们还在北京儿艺做了一场演出,也算是红磡的一次预演,那场我也在,当天现场的情绪是非常真实而直接的,台上演出的年轻人仿佛打开了那时人们对音乐的想象,解放了一些被禁锢的东西。

大概是9月初的时候,公司通知我和乐队一起去香港,拍这场演出。我很兴奋,还专门管我爸借了一件皮衣,因为我自己买不起,当时想着,你跟着一大帮搞摇滚的人出去,穿一毛衣就觉得特别衰,那时候,很多音乐人都喜欢穿皮衣和牛仔裤,好像是一种身份的标示,结果到了香港完全用不着,因为香港那会儿还穿短袖。

我们从北京飞到深圳,然后从罗湖过关去香港,在过关之前,我跑到队伍后面拍了一张照片,大家扛着大包小包,当时觉得自己还挺潮,现在看好土啊,就是一群土包子。

香港给人的感觉和北京是不一样的。北京那个时候还比较粗犷,而且比较散漫,香港有一种特别压迫的气氛,所有的楼跟楼都很近,又近又高,站在马路上往上望,天空就是一条缝,所有的行人都是忙忙叨叨的,我们住的那边可能是城区,全都是上班族在那儿走倍儿快那种,也没有老人。

整个行程一共七天,安排得很满,我们只能在去排练的路上逛逛街,很多乐手买琴,买效果器,买唱片,因为这些在内地都买不到。我就跟着他们瞎凑热闹,因为只带了200美金,也买不了什么,就去先把胶卷买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看看花花世界。

香港当地的摄影师带我去过他的摄影棚,还给我拍了一套棚拍的美人照,那时候特别流行的柔焦,他可能在前面放了一个柔光镜,整个人是看不出任何颗粒的,柔得都不行了,我当时看到那个片子,就觉得,哎呀,资本主义太牛了,能把人给美化成这样。

记忆中,香港的排练室很小,但是很专业,我整天跟他们泡在排练室里,太热了,有人光着膀子练,我也就这么拍了,排练室的照片我少见地用了闪光灯,因为太黑了,我不想闪他们,但实在没办法。

当时,公司还为乐队安排了化妆师,但他们基本上都拒绝了。吉他手邓讴歌大概是一行人中年龄最小的之一,当时才刚满20岁。他在香港斥巨资买了一条超短裤,花了很多钱,他当时穿这个是想致敬自己喜欢的Axl Rose。Axl Rose是枪花的主唱,他们在东京开演唱会时,其他人穿得整整齐齐,Axl Rose穿了个超短裤上台。但后来演出的时候,工作人员还以为讴歌穿得是内裤,差点没让他上台。

对我们那群人来说,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走出中国内地。小窦往来香港和大陆比较多,他可能比较从容,张楚又比较飘,他是一个游侠,何勇很早就开始排练,所以我感觉他是对待这场演出最认真的,是卯足了劲儿在干这件事儿。

在舞台上何勇也是相当的活跃,窜来窜去的,但唱《钟鼓楼》的时候,吹笛子的是小窦,弹三弦的是何玉生,何勇当时给他们俩都鞠了躬,他介绍,三弦演奏,何玉生,我的父亲,笛子,窦唯。

何勇的演出都会自己设计流程,包括什么地方浇水,什么地方踹邓讴歌屁股,什么时候给邓讴歌浇水,他都设计好了,每场都这样,后来讴歌就烦了,说你也别浇我了,你换一人浇,我不干了。真正演出的时候,有一个风扇,是从下面往上吹的,讴歌发现了这个东西以后(笑),就一直站在那个地方solo,我挺喜欢捕捉这样的画面,因为觉得好玩,有意思。

2

整个演出大概三个小时,老有人问我,为什么VCD录的只有一个半小时,剩下那一个半小时去哪儿了,到现在得有上千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中间换台的时间,也有可能是别的。

现在回忆那场演出,现场是挺热烈的,他们音响、灯光、舞美都比内地的要讲究,所以很出片儿,舞台效果好不好和拍出来照片成不成功是直接成正比的。演出本身反而没什么印象了,因为我带着相机,是一个工作人员,摄影师,大家在pogo的时候,大家在「啊啊啊」的时候,我都不能动,呼吸也不能急促,因为快门在那儿摆着,要动的话就全虚了。

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谢幕的照片,所有人都演完以后,主持人把大家都请到台上,宣布演出结束。现在看你这张照片可能会有一种曲终人散的感觉,可以这么去解释——是一张预言性的照片,但是拍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后来再看这场演出,的确就是巅峰了,后来就再也没有了。老狼特别喜欢这张,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摇滚乐也退场了。

还有一个歌迷我印象也比较深,那是演出结束从后门开出去的时候,他就在那个地方等着,一看到我们开出去,就脱了衣服一边甩一边追我们的车,具体喊了什么我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他是讲普通话的。当时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人,相机也就都收了,等我从包里现往外掏,装上闪光灯再闪,什么都没拍到,洗出来都是白的。

那天谢幕后,我们还去吃了庆功宴,是自助餐,之前大家都习惯吃盒饭,看到自助也挺嗨的,排着队在那儿领各种吃的。我后来看照片,那会儿咱都吃什么呢,香肠、火腿,怎么就吃这个呀,还有很多香港记者围着他们采访,那是我们第一见到娱乐记者,他们不问音乐什么的,就问,「心情怎么样」,「喜欢吃什么」。

演出完的第二天,我们就回北京了。返程的飞机上空空荡荡的,脑子还有点儿回不过味儿来,依然停留在前一天晚上的舞台上。

这么多年过去,如果要我评价一下红磡1994,我还是觉得它只是一个制作比较精良的正规演出,它的意义可能就是让所有当时魔岩签的歌手站在了中国内地以外的舞台上。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没有人知道这场演出会带来什么效果,没人想这些,它就是一场演出而已。

只是演出完之后,什么盗版啊这种东西就越来越多了,魔岩也开始往下坡走了,因为他们是先驱,物质上的好处他们都没享受到,那时候就是一个精神上痛快。总之后来起起伏伏的,最后就是全散伙了。

红磡演唱会结束后,高原记录下了散场的那一刻

3

现在想想,他们那时候真的很纯粹。现在的乐队都要求要商务舱,要五星级酒店,休息室必须是无印良品的毛巾,必须是依云的矿泉水,包括车接车送,我们那时候,吃的盒饭可差了,估计就是5毛钱一份,在塑料袋里装着,直接扣在一个盒子里。

我接触到这些做音乐的人其实也是很小的圈子,这个圈子里没有真正的坏人,人都很单纯。而且那时候我们玩的都是北京小孩儿,北京孩子连房价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家里都有房,饿了回家吃饭。

那时候20多岁,日子就是起床、吃饭、找朋友玩、拍点东西,晚上去看演出或者去谁家瞎侃,玩累了回家睡觉。其实就都是那帮人,每天肯定都在一块儿。天天都挺高兴的,我爸会主动给我生活费,没钱了就问我,用钱吗,一次给一两百。那时候对未来的想象,也就是结婚生小孩,然后有一帮玩得来的好朋友,就这么简单,没了。

大家玩摇滚,都是从爱好出发,可能是因为听了某个国外乐队的某一首歌,然后突然就机灵了一下,决定要投身于这个事业。具体这个事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上不上得了舞台,没有预想,我喜欢摇滚乐,我发现你也喜欢,那咱俩儿就一块玩儿吧。

我们有很多据点,大都是外国人比较活跃的地方,外交公寓、友谊宾馆,华侨饭店、马克西姆之类的。如果有演出就去看演出,看完演出去新疆村吃烤串,实在没事就喊一声儿,明天去颐和园吧,大家就都骑车去颐和园。

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去外交公寓,那儿有新的电影、有音乐,有各种我们见不到的东西。为了进去,我们会假装说英语,俩人穿着牛仔服,边聊英语边走进去,看门儿老大爷也就那么回事。为了混进友谊宾馆,我们会坐公交车坐到离友谊宾馆最近的那个地儿,在那儿打一辆出租车,那会儿都是外国人打出租车,我们就坐在出租车里说,你给我开到那门里头,友谊宾馆有一个露天游泳池,我们会在那儿游泳,晒太阳。

到了晚上,外交公寓里面会经常有很多朋友聚在一起的party,有时候你被带到这人家里,到里面一看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是这家的主人,满屋子都是人,大家拿着饮料在那聊天,聊各种不知道是什么的事儿,一问,谁家啊,不知道。一群人凑到那儿,这件事听一会儿,没劲,听不懂,再换个地儿听,那时候老崔他们也都是这么社交的,就跟着瞎串。

那会儿我会拍照,跟那帮玩摇滚乐的整天整天待在录音棚,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时常都是耗着,因为他们在那琢磨用哪个音色,试鼓就试俩小时,就很无聊。我那时候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把他们抽的烟,底下有一个塑料的纸,褪出来反着套,那帮人发现了就说,「又是你干的吧老头儿」。

现在往回倒,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没有多久,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在复苏的状态,不光是摇滚乐,不光是音乐,其实电影、话剧、戏剧、艺术、诗歌,所有的艺术方面的这些东西都在发芽,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好像是很美好的,对以后的生活是有梦想的。

虽然大家都穷,也没什么钱,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我有时候也会想,为什么现在的人没那么容易开心,因为现实已经很累了,每天的日子就是挣钱,怎么交房租,还贷款,怎么养老的、养小的,怎么在这个社会中给自己留一席之地,出人头地,都是这些事儿。

我想可能人在这种状态中没法开心,没法快乐,想的也就是我挣十万,我怎么能挣一百万,钱虽然真的是个好东西,但是你要是一天到晚的就琢磨这个吧,就真的很难快乐了。

4

最近我去《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录制现场拍摄,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再拍出以前那样的照片很难了。

20多岁的时候,我拍那些摇滚乐手,我们是朋友,我们每天一起玩,因为真的太熟了,我们也不讲究构图,更不会摆拍,别的人是拍不到这样的东西的。我先开始也没有这个意识,没觉得这些东西特别珍贵,但是慢慢老有人那么说,这太珍贵了,太珍贵了,太珍贵了,我就也开始慢慢觉得好像是挺珍贵的,因为太真实了,太自然了。

那时候我们没有造星的概念,因为也没有网络媒体,往往都是歌红了,歌迷还不知道唱歌这人长什么样儿。所以那个时候拍宣传照,单纯就是说,我给你们看看,我长什么样儿,也没有那么多事儿,没有化妆师,也没有造型师。

老狼说,要发专辑了没照片,我就说,那走吧,拍吧,我们就开车去郊区找一个没人的、安静的地儿就拍了,他问我,穿什么呀,我说别裤衩、背心了,你穿一白衬衫吧,牛仔裤,就这样。

我喜欢那种气氛,因为轻松,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那时候拍了很多音乐人,一听,您是重金属乐队,行,走,找片废墟转转,这拆房子呢,就这儿了,车一停,大家都稀里糊涂下来,脏了巴叽的头发,就站在废墟里。

那时候拍照片有几个景点,要么就是铁路,要么就是马场、麦地,还有798的破厂房,反正就这么几个地儿,还觉得老酷了。去马场是因为马场有圈马的栅栏,房子也是那种小木房子,跟我们市区的楼房不太一样,好像自己到了国外。

后来为了养孩子,我还去拍过菜单,拍过酒店介绍,拍过服装,也跟过电影的剧组拍剧照,在剧组,录音、美术、摄影都是团队作战,只有剧照是一个人,我一个人要干所有的活,经常累到不知道自己在干吗。几乎能用到相机的所有拍摄我都拍了,但是觉得真的有的东西它不适合我,我还是比较适合之前那种更自由的拍摄。

现在给我一种比较浓的造星的概念,他们都是要先有策划案。要拍一套片子,要有化妆师、造型师,要去借各种各样的衣服,找各种各样的图片做参考,你这一期的主题是什么,这个人怎么来包装,都是整体策划,这个人他想要什么样的东西,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什么状态,并不是完全是摄影师自己的创造力。

有些明星可能也不愿意让我拍,因为我要自然的东西,是天然的,纯粹的,有多少个艺人是愿意展现他自身的呢,很少,真的很少。

现在拍《乐夏》也是,大家都知道你是谁,你一去,人家说,高原老师您来了,但心想这女的拿一照相机,所有的人就开始戒备了,我能感觉到我的出现让他们很紧张,但我想要的是完全放松,是他信任我能拍出来东西,不在乎在镜头面前自己是什么样儿的。这弄得我也挺失落的,再也拍不出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了。

但我还在拍,因为我是这样想的,没有人能再拍到过去的东西,好像只有我一直从过去拍到现在,所以突然莫名其妙产生了一种使命感,没人能干这事儿,那我就来吧,至于很多事儿,慢慢来吧。

最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摄影集出版之后,有人给我发私信,「幸亏有你在」,当时心里还是暖了一下,觉得自己这些事儿,没白干。

英雄本色往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叉少,头图来自:《英雄本色》

1986年的一天,40岁的吴宇森在酒吧和35岁的徐克互诉衷肠。

吴:三年了,我在台湾过得太委屈了,你知道他们怎么说我吗?

徐:怎么说。

吴:票房毒药啊,让我回家去看录影带,看看流行什么再拍什么。

徐:我拍完《蝶变》也有人说我是毒药。

吴:我不想再拍喜剧了,拍够了。

徐:那就回香港嘛,我手上有个剧本,你来导吧。

吴:什么戏?

徐:《英雄本色》。

徐克说的《英雄本色》是1967年龙刚导演的作品,主演是谢霆锋的父亲、“四叔”谢贤,讲了一个出狱的黑道大哥被同门迫害的故事。那天在楼顶酒吧,徐克向吴宇森建议把这个故事改成警匪片,“把你这几年的感受也写进去”。

吴宇森提起了兴趣,他隐约觉得这个类型的电影没人拍过,几瓶啤酒下肚,他看着窗外香港的黄昏升起豪情,“我们一起来改变香港电影吧!”多年之后,回忆起这一幕的徐克拿吴宇森打趣,“你那时说的好像是改变世界电影。”

1986年,几个失意的电影人聚在一起,拍了一部开启香港英雄片时代的电影,虽然它的情节异想天开、脱离现实,却意外获得了最多的共鸣,因为它讲了一群犯了错的人如何拿回尊严的故事。

一、毒药发

说起票房毒药,就不能不提八十年代初期的周润发。发哥是苦孩子出身,小学毕业就离家打工糊口,干过酒店服务生、洋行信差和售货员,稍有疏忽就会被老板骂一通后卷铺盖走人,可谓尝尽人间冷暖。

1973年,18岁的周润发被朋友怂恿去考邵氏兄弟的邵氏电影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面试那天,毫无表演经历的发哥一念台词就把众考官吓着了,没人认为他是演戏的料,只有一位叫钟景辉的考官投了通过票,因为他从这个充满热情的小伙子身上看到了明星的潜质。

意外成为第3期艺员后,穷小子周润发开始了没日没夜跑龙套睡片场的生活。1976年,他主演了无线台的电视剧《狂潮》,跟他搭档的女主角是当年港姐大赛的“最上镜小姐”缪骞人。

1

朝夕相处拍了一年戏,发哥动心了,但无奈书读得不多,跟书香门第的缪小姐总是聊不到一块儿,人家想探讨张大千的画,可周润发只看过漫画《老夫子》,再加上当时的风流大叔谢贤半路“杀出”,只能眼睁睁看着美人被别人抱走。

恋情无果之后,发哥着实失落了一阵,以至在电视剧《奋斗》里扮演志在振兴家乡的企业家时,总让观众觉得多愁善感,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两年后,新入台的6期小师妹陈玉莲又走进了发哥的视线。

2

陈玉莲的荧屏处女作就扮演了一个精神病患者,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气质又让她获得出演《倚天屠龙记》小昭的机会,得以和当时无线台的当家小生郑少秋、当家花旦赵雅芝、汪明荃一起合作。

人气渐旺的陈玉莲没有着急更进一步,因为他和周润发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那时发哥主演的《上海滩》热播,许文强火遍大江南北,陈玉莲也想安心做他背后的女人。但是,据说发哥母亲不满意这位未来的儿媳,发哥陷入痛苦的两难境地,一边说着分手,一边当着爱人的面喝下清洁剂。

后来被问起这段往事,周润发说就像做梦一样,醒来看见陈玉莲守在床前,但“死”过一次的他终于决定放手。经过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被无线高层雪藏的陈玉莲迎来爆发,接连扮演金庸武侠剧的小龙女和王语嫣,金老爷子称赞她是最符合原著的小龙女。

反观周润发,他在1983年闪婚又闪离后,开始远离电视剧,接拍小成本电影,虽然有让人叫好的作品,比如许鞍华导演的《胡越的故事》,但是票房一直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徘徊,是“实至名归”的票房毒药,人送外号“毒药发”。

3

1986年,筹备《英雄本色》的吴宇森想到了“毒药发”,就把他叫来看剧本,当周润发看到那句“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威,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的时候,激动地说,“衰了三年,这就是我的台词啊!”

二、过气龙

周润发说自己衰了三年,但期间好歹还拿过金马奖的影帝,《英雄本色》里演他大哥的狄龙才是真的“人到衰年”。

狄龙原名谭富荣,是广东新会人,他爸娶了两个老婆,他妈妈生了二子三女,小时候住在木屋区,经常吃不饱饭,穿的鞋都是最廉价的白色帆布鞋,鞋面跟鞋底是分开的,需要用鱼线把它缝起来将就穿着,妈妈跟他说,“东西破旧不要紧,最紧要的是干净”,所以狄龙每天都会洗那双鞋。

有一回大太阳天在学校操场排队,狄龙被晒晕了,刚要往地上倒,脑子突然过电般想起鞋底有个大窟窿,愣是靠意志又站起来了,可见面子在他心里有多重要。

十几岁时,狄龙长得又高又瘦像根竹竿,当时他已经退了学在尖沙咀的洋服店做小学徒,每天的工作是在地上捡掉落的大头针。捡了三天,狄龙回去跟母亲诉苦,“闷到死,我不做啦”,后来姐夫找人给他换了一家洋服店。

别人三年出师,狄龙只用了一年半就升做设计师,因为他故意把饭煮得很难吃,师父只好教他技术,设计师的工作干了一年半,狄龙又觉得闷了,正好有天看报纸,邵氏招武术训练班学员,他就报名考了进去,艺名谭荣。

4

让狄龙没想到的是,邵氏学员每个月的工资才四百,每年会加一百。业余时间,他还会到洋服店兼职,有天邵氏当红女星丁红去买衣服,店里伙计跟她说,“看,那个人也考进了邵氏”,丁红把狄龙叫过来说,“后生仔,别进这行呀。”

那时候,狄龙一心想的是从一千多个学员中脱颖而出,然后把演戏当作终身职业。很久之后他才明白,演艺公司要的是一代新人胜旧人,跟这行比,做洋服才更容易成为终身职业。

1969年,23岁的狄龙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武侠片大导演张彻。张彻从十个新人的试镜中挑中了狄龙,在他首部现代片《死角》中出演男主角。据长期为邵氏写剧本的倪匡回忆,当时张彻拿着一本新人照片相册给他和蔡澜看,大家都觉得那个叫谭荣的小伙子能红,张彻还给他改了个艺名,“像法国的阿兰·德龙那么红好不好,你就叫狄龙吧。”

5

狄龙和张彻

《死角》之后,狄龙成为张彻的御用男主,主演了《新独臂刀》《报仇》和《十三太保》,1973年他在张彻力作《刺马》中出演反派角色马新贻,获得金马奖的“优秀演技特别奖”,自此和片中男主、多年搭档姜大卫产生嫌隙,促使他转投另一位武侠导演楚原,演出古龙小说中的大侠,狄龙版的楚留香和傅红雪让他风靡影坛。

受片场“暴君”张彻影响,狄龙在邵氏当红的那几年也是豪气冲天,同门兄弟午马时运不济,演配角只有两万片酬,终日借酒浇愁,狄龙找到午马的导演鲍学礼,直接从自己的六十万片酬里给午马拨过去了十万。

拍《大海盗》的时候,剧组坐船出海,有个武替晕船难忍,但不敢跟导演说,就悄悄跟狄龙说了,狄龙叫了一艘船送他上岸,这个武替就是时年19岁的成龙。当年成龙还托人找到古龙,想走个后门要个角色,被古龙的一句话把眼泪都说下来了,“我的小说是给狄龙、姜大卫拍的,不是写给你拍的”。

那时,成龙每上演一部武打片,就会被狄龙的武侠片“暴锤”,以至成龙每回见到狄龙都会双手作揖地说,“老豆,拜托你别整天打‘我’啦!”有回成龙非要拉着“老豆”喝酒,说到自己不红哭得昏天黑地,狄龙一开始还轻声劝他,“淡定一点,慢慢来”,最后对着泪眼朦胧的成龙喊,“开麦啦,收声!”成龙一惊,果然不再哭了。

6

1985年,狄龙和邵氏的合约到期,以往每当合约还有一年多到期的时候,方小姐(邵逸夫太太)就会找他谈续约,十几年从来如此,而每当拍戏遇到低谷的时候,张彻、李翰祥、楚原几位大导演也会助他重回巅峰,但是这一次,狄龙收到了邵氏的一封信,里面只有一行字,“谢谢你多年来为公司做出的成绩。”

离开邵氏,狄龙连BP机都不会用,几个月没接到戏的他给方小姐打电话,秘书总是说,她不在,晚点回你电话。不甘心的狄龙又给一直想挖他的嘉禾公司创始人何冠昌打电话,以前他在邵氏时,何冠昌整天打电话约饭,如今换成他秘书整天说他不在香港,连一直叫他“老豆”的成龙也改口叫“龙哥”了。

7

接连被拒绝,狄龙大哥般的自信荡然无存,甚至想过退出电影圈。最焦虑的时候,狄龙也接到过无线的邀约,但都是要他演主角的师父、老爸或师伯。关键时刻,午马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狄龙,你帮人跟你求人大不相同,别什么都接,做坏了自己的名声。”

就在这时,同门师兄弟吴宇森打来了电话,“龙仔,听说你不做大哥很久了。”

三、崩溃森

1980年,香港电影人黄百鸣、石天、麦嘉创立新艺城影业。开山之作是纪念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滑稽时代》,导演叫吴尚飞,其实就是吴宇森,因为他当时在嘉禾,不好用本名出来接私活。

《滑稽时代》投资一百万,票房赚了五百万,几位老板都劝吴宇森转会,但当时他在嘉禾干得风生水起,就推荐了香港新浪潮电影旗手徐克。转过年来,徐克就凭借《鬼马智多星》拿下金马最佳导演和七百万票房的成绩。

8

几年后,在嘉禾拍腻了喜剧片的吴宇森转投新艺城,因为当时有位高层许诺,你过来就让你拍想拍的东西,当时吴宇森最想拍的就是独行杀手的故事。可是到了新东家后,他被要求接替张艾嘉到台湾开拓市场,而且还是拍喜剧片。

据张艾嘉回忆,那时候吴宇森每晚都会喝醉,然后跟她在电话里叹气,“我太惨了”。

几部票房扑街的喜剧拍下来,吴宇森被视作过时的导演,有人说他已经不能吸引潮流了,吴宇森问什么是潮流,那人指了指电影院门口的海报,全都是那种搞怪的闹剧。

1985年,吴宇森拍了最后一部喜剧片《两只老虎》,这是部贺岁片,公司找来了红星潘迎紫,给她开了百万片酬,合约还注明她近期不能接电视剧,要把关注度全都留给电影。

为了助吴宇森翻身,黄百鸣亲自写了剧本的第一稿,还邀来泰迪罗宾友情出演,徐克也赶来客串,但天不遂人愿,票房又扑街了,吴宇森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以张彻副导演入行的他知道自己能拍出不一样的电影,但再拍喜剧他真的受不了了。

9

吴宇森和泰迪罗宾

心里最难受的时候,吴宇森想起了和恩师张彻并肩拍戏的日子,张彻爱发脾气,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人偷着给他打电话,吴宇森到了片场就夸昨天的样片拍得好,还模仿演员的动作,他一学张彻就会哈哈大笑,忘记发脾气的事。

吴宇森当年也想当演员,但是张彻劝他还是专心在幕后为好,男主就让龙仔他们去演好了。在片场或剪辑室,张彻会问他的意见,然后传授自己的经验。张彻很重视吴宇森的意见,经常让别的导演按他的意见改,搞得其他人有怨言,吴宇森单飞前,特意给张彻写了纸条解释和道歉,“我从你那里学了很多东西,但是现在外面有人找我做电影”。

10

吴宇森和张彻

吴宇森26岁成为导演,有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镜头,“男主的剑在雪地上一甩,血就洒在地上”,这个新奇的手法惊艳到了他,一打听导演叫徐克,所以他才向新艺城的老板推荐从未谋面的徐克。

往事如烟,后来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为报知遇之恩,徐克把自己想导的《英雄本色》拿出来,给了在困境挣扎的吴宇森。

回到香港后,吴宇森发现当时的年轻人对传统和信念这种东西很不在意,日本歌星留半边头发,他们也去留半边头发,坐电梯时还会在他面前吐口水,所以他希望《英雄本色》能唤回已经被人们遗忘的信用、承担和义气,给电影的英文名起作“A Better Tomorrow”,还把那首童声合唱的《明天会更好》放在影片高潮之前。

四、英雄

伪钞集团大哥宋子豪的人选最先确定,吴宇森和徐克都认为要找一个过去很风光,后来没落了,但仍然坚守原则的人,最合适的就是找一个过气的明星来演,所以非狄龙莫属。

11

弟弟宋子杰的人选确定了当红歌星张国荣,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投资方,如果从导演到演员都是过气的,恐怕就没人愿意出钱投资了。

反派阿成找了和周星驰、梁朝伟、吴镇宇同期的李子雄,艺员培训班毕业后,觉得当艺人竞争太激烈的李子雄就去考了公务员,只在业余时间拍拍广告,估计和这些明日巨星一起上课压力太大。有一次拍广告时,徐克问他,有一个新戏你有兴趣吗?两个星期后试镜。李子雄没想到自己能通过,就这么懵懵懂懂地拍了《英雄本色》。

在原剧本里戏份不多的Mark哥(小马哥)反而是最后才确定的,本来定的是公司老板看中的林子祥,但是林跳槽了,只能换人。黄百鸣就决定用新人郑浩南,郑的英文名字叫Mark,索性给这个角色取名叫Mark哥。

12

不料郑浩南档期排不开,于是徐克女友施南生就建议请票房不佳的周润发,反正是个配角,连片酬都拿不到整部的钱。

当时周润发有四部电影同时开机,他看了剧本欣然接受,并让张国荣大为紧张,“豪哥就够威风了,Mark哥也这么帅,要抓他们的子杰会被观众骂的”。后来果不其然,只要小马哥一出现,影院里一片叫好,子杰一现身,则是一片嘘声。

13

周润发在片场表面上玩世不恭,有回迟到被狄龙训,“发仔,你不能这样,这样戏拍不好”,发哥跟他说,“龙哥,我们捞嘛,捞就算了吧。”实际上,他是进入了角色,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的即兴发挥。

周润发越演越尽兴,自己设计了叼火柴、吃盒饭的镜头,吴宇森也忙着给他加戏,发哥还安慰他,“你不用跟我计较拍片的天数,没有关系,我钱就拿这么多,档期也不跟你算,你要加我多少天都没关系。”

小马哥瘸腿吃盒饭那场戏看哭了很多人,当年在片场有的工作人员拿起盒饭吃一两口就丢下,周润发就捡起来吃完,还告诉大家不要浪费粮食,后来剧组没人再丢过盒饭。

14

结果,小马哥的戏越加越多,张国荣的戏份越改越少,戏里的大哥狄龙过来问他有没有事,张国荣很理解地摇摇头,还说你教我演戏,我教你唱歌。后来徐克也觉得对不住张国荣,就承诺以后专门给他打造个角色,这就是《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

黄百鸣日后常对后辈演员讲周润发拍英雄本色的例子,他说新人不要在片酬、戏份上计较太多,如果你的戏够好,角色够抢眼,配角也能脱颖而出。

没有退路的吴宇森拿出了所有的本事,他首次把张彻武侠片中的飞身、弹跳、以一挡百的招式用到了现代枪战上,侠客挥舞的双刀变成小马哥手握的双枪,观众也不用担心子弹会被打光,并在结尾痛快地“结束”小马哥的生命。

15

众志成城的主创们在拍最后一枪的时候产生了分歧,按剧本所写是子豪开枪打死的阿成,但是实拍的时候吴宇森让张国荣开最后一枪,狄龙坚决反对,他跟吴宇森说,“这一枪是子豪为了当警察的弟弟开的,补偿此生欠弟弟的,如果让子杰开,前面的伏笔就没用了”。

吴宇森听狄龙说完,说给他十五分钟考虑一下,随后认同了他的意见,还是由子豪来打最后一枪。后来有人问狄龙,导演临时改戏的原因,他想了一下说,可能国荣认为他应该开那一枪。狄龙自嘲学不了发仔,不会柔软地跟别人商量“改戏”。

16

离杀青还有十天的时候,新艺城的老板麦嘉听说吴宇森在片场喝酒,就跟施南生说,“不管拍了多少,都给我把底片烧掉!”听到消息的徐克气得不行,工作人员问怎么了,他说“上头要把这个片烧了。别管他,我们把片拍好就行了。”

1986年8月2日,《英雄本色》在香港上映。第二天中午,新艺城工作室旁边的电影院门口挂着一面旗,写着“全员满座”,意思是连三天后的票都卖光了,可还是有人在排队买票,影迷看见下楼吃饭的徐克、吴宇森都挥手喊他们的名字,工作室的年轻人看见此情此景都很激动,心想“这才是做电影嘛”。

《英雄本色》以三千四百万的票房创下港片纪录,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张国荣演唱的主题曲《当年情》也成为永恒的经典。

吴宇森和黄霑相识于1974年的电影《鬼马双星》,那时默默无闻的两人一见如故,12年后,为纪念友情的黄霑免费为《当年情》作词:

今日我 与你又试肩并肩

当年情 再度添上新鲜

五、本色

1986年11月,第23届金马奖在台北揭晓,最佳导演奖的颁奖嘉宾刚念出“英雄本色”四个字的时候,台下的吴宇森已经掩面而泣,老友徐克亲自把奖杯颁给了他,吴宇森激动地语无伦次,“几年前徐克拿金马奖,我就希望自己得奖的时候,颁奖人是他。我们是惺惺相惜,所以才有英雄本色。”

狄龙和周润发双双入围金马最佳男主,最终演大哥的狄龙胜出,一扫过气阴霾的他高举左拳,“从影二十年,演了八十部戏,只拿过一个小金马,这回终于凑成一对。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戏里的豪哥做错了事,他能承认而改过。”

那晚担任主持人的是姜大卫,他在后台获悉狄龙拿到影帝时,主动走上前悄悄向狄龙说了一句“恭喜你”,狄龙错愕片刻后再也忍不住满心激动,紧紧与姜大卫相拥,两个疏远多年的武侠金童都流下热泪,在旁边的尔冬升也眼含泪花。

17

几个月后,连续三届陪跑的周润发终于捧得金像奖影帝,颁奖礼那天 , 他正在拍《江湖龙虎斗》,身上还穿着戏装,赶到会场的他惊喜又“无奈”地说, “这个奖 , 我等了三年 , 我穿了三次礼服出席颁奖典礼,可是三年都失败了。为何偏偏在我没有心理准备时,得到了这个奖。”

说完感言,发哥从衣服里掏出两个结婚请帖送给司仪郑裕玲和钟景辉,在全场的欢呼中宣布了自己的未婚妻陈荟莲,接到请帖的郑裕玲下意识地说了句“又来”,没想到发哥发嫂一直携手走到了今天。

喧嚣过后,各自兼程。为帮朋友石天度过难关,徐克说服无意拍英雄本色续集的吴宇森再执导筒,还用孪生兄弟的桥段“复活”了小马哥,但是志不在此的吴宇森拍下这部“自认最差电影”后单飞远走,吴徐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涅槃重生的狄龙不再纠结自己是否“大哥”依旧,并在八年后的《醉拳2》中再次听到已是大哥的成龙叫自己“老豆”,因为在片中,他演黄麒英,成龙演他儿子黄飞鸿。

前两年,《英雄本色》重映,有人问狄龙想不想再演豪哥,狄龙反问,“你能再给我找来个张国荣吗?”

18

“香港之子”周润发在独霸八十年代香江影坛后,只身闯荡好莱坞,高开低走多年后返回故乡,还是那个爱逛菜场的发仔,许文强、小马哥、船头尺是他最爱的三个角色,虽然小马哥让他攀上巅峰,但他自认吊儿郎当的船头尺更像出身草根的自己。

2013年,多年不见的吴宇森和徐克在北京聚首,两人又聊起了当年的英雄本色,聊起那些在天台喝酒纵论天下的日子,哪有什么分道扬镳,不过是打拼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19

34年了,我再也没在电影中看到过像《英雄本色》那样的兄弟情,小马哥那句台词如今依然在我耳边回响:

“真想不到香港的夜景居然这么美!这么美的东西一下子就没有了,真不甘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叉少

没有谁可以永立时代潮头,除了高晓松

“要记住,

世上并非所有的人,

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作家·菲茨杰拉德

「逝于1940年12月21日」

出自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

01.

1988年,文娱圈出了不少新人。王老师四部电影上映,史称“王朔年”;郭四在石景山堵到窦唯,拉他加入“黑豹”;王菲正跟戴思聪学声乐,准备次年出道;张艺谋的《红高粱》从柏林捧回金熊,为第五代争光。

30年后,王朔的书没多少人看了,窦唯的歌也没几个人听了,王天后半隐半退,新曲寥寥,老谋子早被人从票房王座上拉了下来。岁月跌宕,他们或被遗忘,或荣光不再。偶尔露一脸,也不见得能成话题。相比之下,倒是1988年考入清华的一位学生,始终坚挺如初,堪称越战越勇。

能够傲立潮头30年,老在人们眼前晃悠,纵观整个文艺圈,恐怕只有高晓松。

高老师不但投胎有术,自打投身文艺,一路运气也是好到爆。此人身上仿佛有一种神秘磁场,总能帮他找到时代潮水的方向。

1989年,高晓松被关在上海石库门阁楼里,写出处女作《逃出城市》。然后回校组乐队、给“黑豹”热场、去厦门流浪,本以为只是玩玩,写的歌不会有人听。没想到代表作被大地唱片看上,成为《校园民谣1》的主打曲目。

「《同桌的你》MV里青涩的老狼」

当初北京高校写歌那拨人里,佼佼者无数,作品发表出来都没火,唯独一首《同桌的你》火了。录歌的时候,大家都自己唱,就他嗓子差,请老狼代唱。结果那些自写自唱的人都没红,就他和老狼红了。

从“清华写歌票友”到“中国民谣先驱”,大紧没费个什么劲。辍学后,他拍广告成为阔少,搞不搞文艺都行。要不是沈庆四处推销他当年那些歌,高老师说不定成了一名优秀企业家。最终,上帝看不过眼,亲自出面干预。《同桌》发表时,正好赶上内地原创音乐爆发。

拿音乐策划人黄燎原的话说就是:

“1994年发片的歌手,想不红都难。无数的资金洪水般涌入乐坛,把这个刚刚兴起的行业恶捧成一轮红日。”

于是那一年,在几家唱片公司的运作下,好几拨人和高老师一起登上历史舞台。首先魔岩那边,带着三杰、唐朝去红磡,吓坏了香港的歌星。《高级动物》《姐姐》和《钟鼓楼》,荡漾了滚青们的心。大家还没回过神,红星社又推出一个写《赤裸裸》的郑钧。全国文青一夜间都想“回到拉萨”。

要说运气好,郑钧也算一个。当时窦唯离开“黑豹”,乐队招主唱。郑钧带着800块钱从杭州杀到北京,主唱没当上,见到了红星社老板陈健添,成为红星力推的第一位艺人。要知道,当年松鹤大酒店的套房里,多少人想拿陈老板一纸合同。据郑钧回忆,里面就有蔡国庆。要是蔡老师签红星,用摇滚范儿唱《三百五十六个祝福》,那酸爽,简直无法想象。

「路学长导演的《回到拉萨》MV」

北方摇滚激荡,南方流行崛起。在陈小奇耗时2年的包装下,广州军交出满意答卷。李春波搞出个“小芳年”,毛宁登上春晚,陈明横扫全国电台,林依轮《爱情鸟》洗脑风行,高林生《牵挂你的人是我》四处打榜…

1994年,南方这批歌手简直红到毫无人性。只因陈明那首《寂寞让我如此美丽》霸台,上海广播系统硬性规定:无论直播、录播,任何频道一天放同一首歌,不得超过三次。

跟这些人比起来,那年老狼去工体看球被人排着队签名,真的不算什么。就更别提当时身居幕后甘当绿叶的高晓松了。

可到头来呢,还不是大紧笑到了最后。

02.

1994年,南京经济台搞了个“光荣与梦想”活动,展示我国流行乐丰硕成果。广州军悉数到场,那英、老狼也被请去。林依轮上台后,观众疯了,那英差点没能上台;老狼头一次上大舞台,紧张得吐了一地;陈明没有化妆,上去唱《寂寞》时,当地DJ差点哭了。每位歌手只拿到3000块的出场费,在媒体造势下,众人获得一个江湖名号,叫“94新生代”。

第二年,老狼和林依轮、高林生就上了春晚。年底,上海“东方风云榜”颁奖。日后,高晓松无数次提到颁奖礼结束大家聚餐的盛景。坐在他身边的,是滚圈儿先锋何勇、罗琦,是广州军代表林依轮、高林生,是北京优秀歌手那英、谢东,而他和老狼作为民谣先驱,拿到了当天的第一名。

席间,那英豪壮举杯,宣布内地流行乐坛正式成立。大紧听了,呵呵直笑。

「春晚上的林依轮」

当时一起吃饭这帮人哪儿能想到,对他们而言,这或许是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可对高晓松来说,这只是开胃小菜、蜜月前戏。他们手上那个奖杯,就像大银幕上的“END”,灯一亮,再没下文;大紧手上那个奖杯,却好像“新闻联播”滚字幕时的片尾曲,观众往后见他的日子,还长着呢。

94那股音乐洪流,来得猛,去得快。

“校园民谣”第二年就不行了。天津三个盗版商先于大地弄了张《民谣2》,把钱薅走,等大地出片,几乎没声儿。《民谣1》里的歌手,也就老狼能维持名气,出去走穴。但老狼自己不写歌,没作品支撑。

其次摇滚。95年张炬横遭车祸,圈子颓了一半,上面看到这帮“流氓”产生警惕,所有演出都不给批。头两年,“黑豹”穿刺行动还被歌迷撕衣服,此后跑去酒吧驻场都没人敢接。和大紧一起吃饭的,罗琦吸食海洛因,被司机送到警察局;何勇因“李素丽事件”遭禁。

然后是广州军。95年后,大批歌星北上,希望对接更好的资源。起初那两年,他们确实还能靠名气变现,在穴头的带领下,一场最高能拿十几万,最少也有七八千。王菲在香港走红后,回内地看望大家,发现大家吃得比她还好,出手比她还阔。这帮人之前都唱歌厅,苦日子太久,一夜暴富,自我膨胀,远低估了公司的力量,以为离开资本,自己也能搞钱。可事实证明,他们大多是因一首歌走红,离开包装、运作,只会吃老本,再也掀不起风浪。

「唱《快乐老家》的陈明」

时至1996,这三波歌手都快不行了。可就在这一年,唯独高晓松,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以年仅26岁的年纪,开了一场万人音乐会。

原因无他,高晓松遇到回国卖假首饰的宋柯,脑子转得快,非要拉清华师兄一起成立唱片公司,直接从创作者升为老板。

第一张唱片,就是捧自己的《青春无悔》。

军事爱好者高晓松,不愧为战略大师。

03.

1996年,初创的“麦田”推出高晓松作品集,一通狂销。别说当时,就是搁现在,也没几个幕后创作者有这待遇。能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林夕字传》。专辑出来后,大紧不但开了音乐会,还拿到上海声像给的40万预付金。

这为3年后“麦田”捧红朴树,埋下深刻伏笔。

94新生代转瞬凋零后,那年和高晓松一样风光的,是来自红星社的田震。

田大姐成名极早,以模仿邓丽君出道,又赶上西北风热潮。她把《好大一棵树》唱红时,高晓松还在报考电影学院呢。不过田大姐很有艺术追求,走红后,一直觉得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泪洒舞台。幸好陈健添在流芳宾馆租下两间房,成立红星,帮她找到了自我。

「96年的内地乐坛被称为“田震年”」

签约郑钧后,陈老板一口气把《赤裸裸》卖到50万张。郑钧一飘,违约转投宝丽金。陈老板正着急手头没货,许巍突然从西安赶来,在各大唱片公司受挫后,敲响红星大门。

接待许巍的人问他都有什么歌,他弹了还没填词的《两天》和《青鸟》,说别的也有,就是自己不喜欢。最后,红星社把许少年并不喜欢的那首《Don’t cry baby》买下来,改名《执着》,拿给了田震。

那时候,田震红到什么程度?《执着》《野花》响彻九州,媒体索性弄出个“田震年”。许巍也顺利出现在《红星一号》中。无论到哪儿,都能听见田大姐那沧桑唱腔: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

1996年,靠推出田震、许巍、小柯,红星迅速在业内积起声望。虽然就两间办公室,在外人看来,却是一间硕大无朋的公司。

「当年的红星社,那叫一个风光」

与田震辽阔的嗓音相比,高晓松的《青春无悔》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可对一个26岁就开了万人音乐会的青年而言,还要啥自行车?从五台山下来后,高晓松日渐膨胀,觉得自己才华过人,整天拿下巴看人。直到3年后给朴树做专辑,他才发现自己跟不上朴树节奏,离天才很有一段距离。

朴树写的民谣,录歌时就不喜欢了,想做电音。高跟不上他的爆发,气得朴师傅中途跑去云南。最后没办法,只能掏一笔钱,请张亚东重做《我去2000年》。

大概从那时起,大紧就意识到自己在音乐上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以他的能耐,要像朴师傅一样被文青们牢牢惦记,几乎不可能。

而就在前一年,影视圈出了几件大事。《还珠》让赵薇成为全民偶像,《苏州河》令周迅大放异彩,冯小刚和葛大爷用《不见不散》为市场注入强心针,王中军开始投资影视剧…90年代一度沉寂的电影,突然又热了起来。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电影刚起势,又让大紧赶上了。

04.

实际上,1997年高晓松的创作激情就冷却了下来。在清华读书时攒的灵感都用在《青春无悔》里,一时半会儿憋不出什么东西。那年,他在三里屯锄大地,拿了个全国冠军。整天跟郑钧泡吧厮混。次年,为疗愈情伤,跑去国外旅行,花光了所有钱。

回国后,想开第二场音乐会,没人投钱了。

和94那帮人一样,音乐上,他也过气了。

更倒霉的是,在港台流行的夹击下,在盗版的攻城略地中,内地唱片公司没有一家活得踏实。94年,魔岩老大张培仁被召回台湾,96年,骨干黄小茂离开大地,99年,陈健添去了澳大利亚,红星只剩空壳。《我去2000年》一上市,麦田就看到几十个盗版。想靠写歌赚钱,无异于痴人说梦。

「大紧的代表作也算是抚慰了一代人」

偏偏这时,喜洋洋找高晓松给黄绮珊做《似水流年》。当时喜洋洋公司的常务副总叫张卫宁,96年给田震做专辑的那位,也就是后来田震的经纪人兼老公。高晓松曾和他一起在红星混饭,由此建立革命友谊。

朴树的专辑制作失败后,大紧反正也没什么事干,就跑去帮哥们儿一个忙。

结果由于某些龃龉,唱片没做成。喜洋洋却看中高晓松的才华,非要给一笔钱拍电影。彼时,电影行业还没那么多热钱,很多导演脑袋都磕出血了,也未见得能拿到投资,高晓松却成功掌镜《那时花开》。

阵容也够吓人:夏雨、周迅、朴树。

电影相当于半个自传。他本来想让郑钧、老狼来演,可惜这哥俩已经满脸褶子。他去找哥们儿黄磊,黄磊当时醉心于教学,把夏雨、周迅推荐给她。由于预算有限,高只能给周迅很少一笔钱,经纪人一听就不干了。高晓松动情地说,我就要她35天,从夏到秋,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的时间。

对了,电影最早的女一号,定的是谋女郎章子怡。小章刚演完《我的父亲母亲》,势头正旺。结果半路被李安叫去演《卧虎藏龙》,很不好意思。高晓松倒觉得没什么,一听立马放人,还祝小章前程似锦。

周迅当时还没演《大明宫词》,但好歹在《风月》里和张国荣对戏,靠《苏州河》拿到第一个影后。至于夏雨,已经拿下威尼斯影帝。一个影帝、一个影后加一个新晋偶像来演自己的处女作,你就想大紧心里得有多美吧。

「《那时花开》的三位主演」

电影记录了三位主演年轻时最好的模样。尤其周迅,正在爆红前夜,全靠天分演戏,可谓灵气逼人。遥想大紧出道时,她还在歌厅翻唱梅艳芳的歌,一晚上50块钱,转眼间就被陈凯歌招走,成了文艺片导演的宠儿。

从杭州日历女郎变成巴黎电影节影后,迅哥儿全托爱情的福。她在杭州当歌手时,遇到了窦唯的堂弟窦鹏,当即杀入京城。

1998年跟窦鹏分手,她又爱上了贾宏声,共演《苏州河》。要不是贾宏声去《大明宫词》剧组试镜时带上她,她也不会被李少红看上,出演小太平。出演《那时花开》,她和朴树也有短暂的欢愉。拍戏期间,朴树一度为让她多休息和高晓松大发脾气。

至于两人为何分手,高晓松分析是两个艺术家在一起燃烧,会把对方烧没了。大紧曾回忆,一天夜里,这两人打开冰箱,空空如也,看了半天,便打电话叫他出来,告诉他,你知道吗,孤独是三角形的。

孤独是不是三角形的我不知道,反正周迅的爱情不是三角形的,一直很不稳定。跟朴树分手后,周迅跻身“四大花旦”,开启自己的时代。千禧年之初,有她的戏,就有流量保证。对她的赞誉,涌如潮水。

此后,她拿到了内地女演员能拿的所有奖项。

唯独爱情这件事,从李亚鹏到李大齐再到高圣远,费了老鼻子劲。

「《大明宫词》时期的周迅」

1999年,《花开》杀青,高晓松自信满满。没想到成片交上去,给了160多条修改意见。上面始终不让放。电影搁了两年才公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电影上映时,周迅已经火得一塌糊涂,按理说,应该大卖。

可惜高老师“能量密度”不够,到底赔了钱。

一般新人导演玩儿砸了,再找钱就不容易。可这条铁律对高晓松并不适用,两年后,靠着三页纸,高晓松又遇到张震燕。此君是张艺谋的老铁,御用制作人,《秋菊》《活着》《有话好好说》,都是他帮忙完成的。

见到大紧时,张制片刚弄完一部大片。

电影的名字,叫做《英雄》。

05.

2002年,高晓松灵光一闪,想到个看手纹的故事,刷刷写了三页纸,带着剧本去找清华邻居杜宪的老公,陈道明。希望他能来演一演。陈老师刚演完《英雄》里的秦王,有一颗不怕死的心,不但帮大紧顺好故事,还帮他找到张震燕。通过圈内亲密关系,高晓松顺利拿到华谊兄弟的投资。

电影叫《我心飞翔》,拿着华谊巨款,高晓松又请来当时刚走红的一位花旦,内地偶像剧鼻祖《都是天使惹的祸》的女主,李小璐。

2002年,那可正是小璐如日中天的日子。

那时内地还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偶像剧,演完《天使》后,李小璐放眼望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她那副精灵古怪劲儿,不像日后烂大街的网红脸透出一股橡胶感。邻家妹妹的气质,让不少男生蠢蠢欲动,其中就包括在哈尔滨读艺校的贾乃亮。贾乃亮说自己第一次见她时,连走路都是顺拐的。

「《我心飞翔》时期的李小璐」

仔细去看《我心飞翔》的海报,上面李小璐的眼神,看起来像极了周迅。当时媒体也老管她叫“小周迅”,在容貌、灵气、演技上,将其作为迅哥儿的接班人。可实际上,要不是《天浴》遭禁,她的起点比周迅还高。周迅在她拿金马影后这个岁数时,还在《古墓荒斋》里演一个不为人知的配角呢。

可惜李小璐在艺术上并没有周迅那么高的追求,因为《天浴》的“裸戏事件”,他们家对陈冲意见很大。之后陈冲找她和梁家辉演《万人情妇》,李小璐果断拒绝。

她八成是觉得拍文艺片太苦,所以扭头去拍电视剧。2002年前后,她一连演了两三部爆款,瞬间赚足人气。虽然那些剧回头看多少有些雷人,跟迅哥儿的几部显然不在同一档,但已经甩开了别人一大截。

毕竟那时候,李小璐才21岁。

拍《飞翔》时,高晓松比拍《花开》自如多了,一来投资够大,二来有陈道明帮忙。不过看得出来,大紧在电影上的追求和李小璐一样,意思差不多就得了。姜文拍电影,胶片使劲儿用,他拍到最后,胶片都没用完,杀青前拿来给剧组滚了一圈儿合照。

可见不仅脸大,心也很大。

电影里,高晓松找了一大帮男人给李小璐配戏,还让李小璐当时的男友李晨在片中客串了一位伪军。如果大卖,那就是双赢。李小璐用她的人气帮大紧攒戏,大紧用众星拱月的剧情让李小璐更红。结果很不幸,刚要上映,就遇到非典。电影一耽误,耽误到2005年,跟周星驰的《功夫》面对面。

去新浪宣传时,高晓松还说呢:

“今后会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把电影拍下去。”

「《十三格格》里的李小璐和李晨」

即便老天爷想再给他机会,投资人也不愿再给他机会了。《飞翔》赔钱后,为表歉疚,高晓松帮华谊监制了一部《醋溜族》。大紧能在行业里广通人脉,靠的就是这一手情义牌。相比之下,艺术追求淡薄的李小璐差远了。

日后她参演《冈拉梅朵》,因为拍摄条件艰苦,导演要求高,直接从剧组跑了。害得电影损失上百万,剧组只能吃泡面,导演不得不临时换主角,卖房借钱重拍。

《手机》里,费墨是怎么说来着?

“严守一,做人要厚道!”

06.

连续两部电影砸手上,高晓松听见了梦碎的声音。自成名以来,他第一次陷入“不知往何处去”的颓废。那两年,盗版猖獗,彩铃兴起,选秀出世,传统音乐人夹缝求生,“麦田”转手卖人。除了给李宇春写了出道曲《冬天快乐》,他几乎没干什么正事。

唯一“入世”之举,就是开了个博客。

「李宇春这种“时代顶流”,愣是让大紧赶上了」

其实早在2000年,高晓松就开始走背字儿。那一年,互联网风口正旺,门户大旗高扬,他被张朝阳弄去搜狐,当了个娱乐总监。结果没多久就碰上互联网泡沫,转投新浪,还是无所作为。高调入职,悻悻而去。此后,拍电影、结婚、开公司,均以失败告终。

2003年还得了肝炎,狂吃巧克力威化,从此吃成大胖子,仅存的颜值一去不返。

紧接着,李宇春、周杰伦、杨臣刚混战,音乐圈没他什么事;电影这边,冯、张、陈三驾马车奔袭,后面跟着宁浩、贾樟柯,他更没戏。他偶尔拍拍广告,导导音乐剧赚钱,跟几个法国人拍文艺片冲击戛纳,还是没得奖。这一路背字儿走到2006年,他又因为帮兄弟陆川打架,被韩寒啐到自闭。

那时候,新浪给他和徐静蕾都送了手机,邀请入驻博客。同样以“才”著称,大紧就没有人家徐才女那么风光。这个3岁就苦练书法,从小在父亲教导下饱读诗书的北京大飒蜜,博客上线才112天,点击量就突破1000万大关。在2006年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人”,紧接着又登上全球博客排行榜首。

徐才女这个姑娘很奇怪,她虽然和赵薇、周迅、子怡并称“四大花旦”,但要说有什么过硬的作品,你一时半会儿真想不起来。论经典角色,赵薇有小燕子,周迅有小太平,子怡有玉娇龙,徐才女有什么?

可人家上世纪末就被票选为“最受欢迎的时代女星”,成为匡威中国区的代言人。

「1999年代言匡威的徐静蕾」

身为才女,不屑浮名,所以2001年跟张元合作完《我爱你》,扭身去导了《我和爸爸》,拿了无数奖。《我爱你》是王朔小说改的,《我和爸爸》是王朔基友叶大鹰帮忙,连徐才女入行也和王朔脱不了干系。

身为时代女星,她一直站在京圈阴影里。

2006年不一样了,徐静蕾用一系列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日常琐碎,靠着真本事收获“博客女王”的桂冠,还差点因为广告的事和新浪闹掰,气得去开了自己的鲜花网。就也是那时期,韩寒把北京文艺圈一帮人骂了个遍,造成了“博客文艺争鸣”时代的一场奇景。

起因很简单,评论家白烨在网上给80后抬轿子,说他们文学尚待时间考验云云。文中提了一嘴韩寒,说他离文学越来越远。当年韩寒什么脾气,马上写了篇《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回应,行文夹杂不少粗话。韩粉也牛逼,冲上去把白的博客骂到沦陷。这下北京的老战士看不下去了,觉得韩粉红卫兵,解玺璋说自己要是韩寒爹,直接大嘴巴抽他。

面对敌势汹涌,韩寒临危不乱,有一个啐一个。其中就包括陆川他爹,作家陆天明。陆川不是文学界的,也不搞文学批评,但对红卫兵作风看不惯,抄起家伙就上。眼看陆川被骂,高晓松也坐不住了,翻了翻《三重门》,发现韩寒引用过他的歌词,说要为哥们儿报仇,找韩寒要版权费。

下场同样惨,在韩寒一句“高处不胜寒”的回应中,高晓松被韩粉们骂得心情崩溃,连夜删留言都删不过来。那时节,韩同学意气风发,反叛感人,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敢,本来不占理的事,愣让他一战成名。最后,高晓松发了三封告别信关博,说还是回录音棚,和干净的声音待在一起。

临走前,他希望韩寒成为优质偶像。

「“公民”二字,当时可是不一般」

高晓松的期待没有落空。

“韩白之争”时,韩寒表现得有点像骂金庸时吃了枪药的王老师,光顾着痛快叫骂,说了许多胡话和笑话。但一年后,他慢慢开始介入公众写作,对时事辛辣点评,为弱者发声呼吁,迅速蜕变为“公民韩寒”,接过了徐才女头顶的王冠,成为“博客之王”。

那盛景,是如今任何一个公号写手都无法想象的。每当韩寒发文,全网便有上亿点击,每当热点出现,年轻人都在等韩寒发声。日后,韩寒赴京,跟高晓松化敌为友,北京半个文艺圈都在打听他们在哪儿吃饭。

不久,韩寒就登上《时代》封面,面颊旁竖着一支笔,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而此时此刻,在国内心灰意冷的高晓松,选择到好莱坞从头开始,写故事、做编剧,在洛杉矶守护08奥运火炬。

面对这样一个沉寂的高晓松,上苍显然又看不过眼,不打算让他闲着。

所以第二年,大紧又红了。

07.

身为上世纪末过气的音乐人,高晓松虽然没一开始就赶上选秀风口,但终于还是搭上了一辆末班车,并在2009年,遇到了曾轶可。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清华学霸,高晓松在超女火爆时隐身,实属情有可原。因为选秀时代的第一波评委,无一不是靠毒舌博出位的。你很难想象一个被八十年代灯塔照亮的知识分子在台上飞快摁铃攻击素人选手,但黑楠、柯以敏、杨二车娜姆等流就不一样了,反正他们也没什么偶像包袱。

早在2004年,选秀就进入内地卫视。湖南首届“超女”决赛,评委里还有李宗盛。第一名叫做安又琪,第三名叫张含韵。之所以出圈力度不大,还是评委和选手的争议性不够。等到05年,过气歌星、音乐人齐上阵,以黑楠和柯以敏为代表的毒舌评委横空出世,终于提高了收视率。

当评委之前,黑楠不过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人,柯以敏不过彻底过气的老歌星,结果就因为一路Diss选手,这俩人成了话题中心。2007年,黑楠光代言费就赚了700万,甚至签下叶一茜。至于柯以敏,更是因为现场刁难张靓颖,被数十万粉丝发起轰轰烈烈的“倒柯”运动,风头无俩。

「当年风头无俩的“柯楠”组合」

由于嘴巴太欠,两人最终离开选秀舞台。然而毒舌这一招毕竟是好用的。没什么人气的巫启贤一上来,立马被戏称“格格巫”。这位鲜有佳作的歌星,出场费迅速提高到一个令人咂舌的数目。但比起“红花会”教主杨二车娜姆,还是略逊一筹。那两年,杨老师以夸张的造型、奇葩的言论、神经病一般的点评风格金句频出,吸足了眼球。尤其是她评点男生唱歌“不要晃动下体”的段子,还被肖央拿到《老男孩》里狠狠调侃了一番。

05到07年,无数青年男女冲往选秀追梦,杀到最后只剩一两个幸运儿,还未必能拿到一纸合约,过上光芒万丈的生活。而像柯老师、杨老师等人却靠一张鸡蛋里挑骨头的嘴,就身价翻倍,成为万众皆知和唾骂的红人。

也难怪后来观众唏嘘:

“星没造几个,评委都火了。”

寂寞如晓松,直到09年才喝到这碗残羹。而且,要不是那一年出了曾轶可这位顶流,大紧恐怕连个新闻头条都捞不到。

选秀搞到那一届,质量已大不如前。曾哥引起高晓松、沈黎晖和包小柏意见相左并导致包老师离场后,稚嫩的绵羊音迅速引起互联网攻击狂潮。曾轶可进入20强时,其贴吧发帖量远远领先他人,发帖数高达90多万。有网友戏言,她简直就是老天爷派来拯救快女那岌岌可危的收视率的。

曾哥不但拯救了湖南卫视,也拯救了高晓松的音乐事业。头一年还在洛杉矶找饭辙的大紧,这一年就成了曾轶可首张专辑的制作人。也别说高晓松了,被曾轶可这么一闹,连气得离场的包小柏,出场费都涨了好几倍。

「“红花会”教主,杨二车娜姆」

选秀结束后,高晓松带着曾轶可跑了几圈通告,顺利回归观众视野。没喝上头汤又如何?没靠毒舌被骂又怎样?时至2009年,柯以敏和杨二车娜姆被广电封杀,不得出现在评委席上。昔日黑楠今何在,不见当初巫启贤。

咱们大紧呢?带着“快女”余晖,仿佛踏上垫脚石。第二年,他就跟海派甜心周立波做搭档,坐到了爆款节目《中国达人秀》的评委席上。

还是老人那句话说得好啊:

“先胖不叫胖,后胖压倒炕。”

要知道,2010年,不是谁都能站在周立波身边的。凭借《笑侃三十年》走红的海派甜心,在头一年可谓出尽风头。一张票炒到3000多还有人看。巴蜀鬼才魏明伦称其为“舞台社论”,昔日上戏院长余秋雨说他“一百年才出一个”,南方系说他是上海精神代表,连市长都去看他笑侃时事,文化圈甚至将《笑侃大上海》拔到“目睹中国怪现状”的历史高度。

随后,波波又从剧院走向电视。《壹周立波秀》一开播,就拿到收视率第一,并以到处扒网络段子点评新闻的手段,成功俘获了广大中老年朋友的心。周立波也一举成为当年最红的电视明星。内部消息说,他跟东方卫视合作后,出场费都是几十万起跳。而隔壁江苏台的老郭,一期才3万块。

面对外界不断吹捧和剧烈上升的人气,海派甜心当年放了很多狂话。比如他自称一天看14份报纸,从《立波秀》抄段子情况来看,这话我是不信。还比如对于评时事的风险,波波自称是文化人,不会拎不清。这话后半段我相信,前半段我是不信的。再比如他提及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说自己站上舞台是演员,脱下衣服可以是流氓。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玩笑,后来发现这他妈是真的。

「全人类都阻挡不了周立波膨胀」

上帝欲使其疯狂,必先使其膨胀。高晓松就吃过膨胀的亏,日后回想起来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周立波那年膨胀起来,天底下估计没有那么大的地缝能容纳他。那可真是拳打脚踢、浑身燥痒,四处讨人嫌弃。

连老郭都忍不住写段子劝他:

“去你奶奶个嘴儿吧!”

可正因为有波波流量加持,高晓松才尽兴露脸。这个差点被遗忘的音乐人,凭借侃侃而谈,俘获观众芳心,一季酬劳就超过400万。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从这天起,大紧终于靠说话挣大钱了。

08.

1997年,高晓松带着啤酒、肉串和《青春无悔》的CD直奔乐评人李皖家中。

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你千万别把歌坛那些人当回事。”

当时大紧正在膨胀期,在李皖面前抒发巨大情怀。他很明显地把自己和娱乐圈区分开,表示自己想做一个“知识分子”。除了写歌,他还要出书、写诗、拍电影。之后那十来年,他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导演、作家、诗人都过了一把瘾。但离“知识分子”标签,还有一些距离。

万万没想到,互联网给了他这个机会。

只不过在打上这一“标签”前,高晓松人生出现一点失误,因为醉酒驾车,进去蹲了184天。以我国劣迹艺人的种种下场,好多人都以为他要凉了,结果大紧出狱,电话被打爆,各种书约、节目约上门不断。之前许家印跟他说的“恒大音乐节”也照约进行。唯一的不快,大概是《大武生》给宋歌赔了几百万,高晓松因此荣获金扫帚奖、豆瓣年度最令人失望导演。

《大武生》的主角是韩庚,中国小鲜肉鼻祖。2010年微博年度十大关键词,就韩庚一个人名。演唱会创下亚洲抢票纪录,专辑半个月破27万,那都不能那叫“流量巨星”,该叫“流量银河系”。就这,高晓松依然拍砸,必定没治了。但从另一方面看,还是得佩服大紧,一回观众视野,就有人给他投钱。

「没见识过韩庚有多火的人,不足以谈流量」

这事儿很快就过去了。后来高晓松为表歉意,把《同桌的你》这个IP拿给宋歌拍,导演是拍《流浪地球》的郭帆。投资1700万,票房4个亿。总算还了宋歌一个人情。你看他一不当导演,这票房蹭蹭就上去。

那时起,他也明白了,自己在电影上的天花板,也就那么高。

但在说话上的造诣,那可就高得吓人了。

1997年去见李皖那次,高晓松一个人喷了整整半宿,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无所不知,把李皖惊着了。2011年服完刑后,他因祸得福,一下子接了4个卫视的评委。没想到,优酷也找上门来,非要拉他做节目。

高晓松实在不愿当评委,说你干脆给我弄台摄像机,我吧嗒吧嗒一个人说算了。

原本是图个省事儿,没想到成爆款了。

要不说老天爷一直宠他。什么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啊。2011年,正是内容创业蛮荒期,罗振宇还在琢磨怎么搞项目建立个人IP呢,高晓松就一张大脸坐在镜头前,单靠一张嘴,就撞上了互联网内容爆发的风口。

没错,他又一次站在了潮头上。

「罗振宇公开感谢这张大脸对自己的启发」

《晓说》上线后,拿到6.3亿的播放。大紧只花了26个下午,就在数千万粉丝心中建立起博闻强识、纵贯中西的伟岸形象。这时候大家才发现,他不是一个只会写民谣、拍电影、吹牛逼的京城阔少,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对人类历史和命运十分关切的民间知识分子。

第一季结束,身价就被传到了一个亿。

09.

《晓说》不是他第一次跟互联网大佬牵手。

高晓松忙着去国外疗愈情伤的1998年,带着海外风投的清华师兄张朝阳将“搜乎”改名“搜狐”。当时张朝阳可谓意气风发,99年去深圳演讲,台下坐着的可是马化腾。2000年,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深深将其触动。张朝阳意识到,互联网迟早要进军娱乐业,于是想找个人来做娱乐总监。

恰好大紧跟他登上同一本杂志。活动期间,师兄弟一见如故。查尔斯张就让高晓松来为搜狐娱乐掌舵。可惜那年,泡沫涌起,全世界互联网企业都开始裁员,高晓松没干多久就走了。这一走,不幸错过了风口。

搜狐熬过了寒冬,经过几年努力,查尔斯更是搞定董事会,拿下控制权,一路把网站做成三大门户之一。时至2008,搜狐拿下奥运会转播权,创下互联网历史上好几次访问量纪录。第二年,查尔斯再次赴美敲钟,登上中国首富宝座。紧接着,4.1万平米的搜狐大厦落定,张朝阳迎来人生巅峰。

「2000年,高晓松加盟搜狐」

要是高晓松当年没离开搜狐,跟着师兄查尔斯一路打拼,到了2008年,想必也是风光无限,不至于窝在洛杉矶的酒吧里跟人聊故事。

可历史告诉我们,一旦大紧人生路上错过好事,老天爷都会想办法给他补回来。

搜狐奔突之际,出了古永锵、龚宇两位战将。移动互联网兴起,微博、微信给了查尔斯两个耳光。而古、龚的视频网,已经站稳脚跟。

虽然没拿到搜狐的股票,出狱归来的高晓松,却轻易攀上了内容生态风口。优酷把《晓说》捧红后,龚宇在丽都饭店附近一处露天酒吧约他见面,直接开出了天价,就为把他拉到马东身边,帮爱奇艺做好内容。见到马东后,大紧想起北京四中一位能言善辩的师兄,就问马老师,不如咱弄个辩论节目?

最终,这档名叫《奇葩说》的初代网综之王,又帮大紧圈了无数新粉。

他的能言善辩、远方与诗,他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在节目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位上世纪抚慰70、80后的老人,又打动了90后。

以为这就算完了?然而并没有。

2000年,一个叫马云的小咖,曾在杭州搞了个“西湖论剑”。他害怕自己请不来大佬,特意联系了金庸坐镇。当时门户大佬们都去了。张朝阳、丁磊等人在他面前谈笑风生。几个人合照的时候,马云只配站在最边上。

「请注意一下马云的站位」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短短十几年间,阿里巴巴就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庞然大物,96年接到风投08年站上巅峰的搜狐,却瞬间被时代抛在身后。时至2015,财大气粗的阿里,已经能够花几十亿美金收购上市的优酷。古永锵也不得不靠着这棵大树过活。当初立在时代潮头的查尔斯,一度陷入抑郁。当年站在最边上的马云,却走到哪儿都是众星捧月。

依然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高晓松又被马爸爸看上了。

2000年,潮头上的查尔斯张,找的是他。

2015年,潮头上的杰克马,还是得找他。

可惜这一次,高晓松的贡献跟在搜狐一样稀薄。他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接手天天动听,开发阿里星球,一年时间不到,就把平台搞死,只能仓促卸任。为了做好这个董事长,大紧还专程去跟柳传志求教。事实证明,他在企业管理上同样没啥才能,做商人的天花板比做导演还要矮。最后,董事长由宋柯接任,高晓松只捞到一个战略委员会主席的虚职。

那又怎样呢?杰克马开酒吧,照样请他捧场。太极马拍《功守道》,还得找他写歌,连马老师的乡村教师颁奖礼,都要请他出席。

「高晓松向马爸爸介绍霉霉」

对于阿里的厚爱,高晓松谈到:

“阿里喜欢我什么?因为我是一位企业家吗,不是吧?因为我是一个科技先锋吗,肯定不是。因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你对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思考,你对行业和未来的思考。”

《晓说》里,大紧夸了阿里无数次,这位当年憎恨互联网盗版原罪的知识分子,如今以能为阿里树传为骄傲,打算余生一直做阿里人。

马爸爸希望阿里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年。

照这么算,大紧还能在潮头上站一个世纪。

10.

从高晓松写出第一首歌算起,整整30年过去了。这30年间,多少跟大紧一样站在风口浪尖风光过的人,都消失在了历史的缝隙里。

那些和他同时期走红的人,制造“小芳年”的李春波,2015年戴着面具上综艺,直接把孙浩唱哭了;头一年,当初横扫上海电台的陈明开演唱会,票价最低到了10块钱;2013年,被崔教父钦点过的麒麟王子何勇,跟张楚一起去《天天向上》,唱了几首经典作品,贴吧里都在打听这俩人是谁…

「发福的何勇再问这句时,已经没人接下句了」

郑钧、老狼、许巍这仨人早就佛了,隔几年才出来一回,年轻人还不一定认识;田震自打患病,就与歌坛渐行渐远,去年她带着《胜梅桥》复出时,有几个人知道?当初风光无限的红星社,后来也卖给了太合麦田。

跟他合作拍电影的那几个演员,时光荏苒,灵动的迅哥儿也不得不对着《大明宫词》落泪,说一句“我那时好年轻啊”,后来出演如懿,还被全网热议;李小璐更别提了,硬生生把自己的演艺生涯搅成一团浆糊,演完杨晓芸之后,再也没塑造过深入人心的角色;至于韩庚这位中国第一鲜肉顶流,如今流量恐怕比不上蔡徐坤一个指头,他在微博上纪念自己出道11周年,除了自家铁粉关注,媒体们都没舍得给他多写几句祝福的话。

也别说他了,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鹿晗又如何?《上海堡垒》扑得不够惨么?

当初频上头版的选秀评委们,如今你是一个都看不到了。时代不同了,现在评委都不毒舌了,开始互抢选手了。祖国70大庆之际,历经“一方有难八方点赞”的海派甜心,开始在某APP上搞《壹分立波秀》,彻底没人关心;徐才女如今主要靠“独立、思考、女权”等话题在观众脑中晃悠,最新导演的作品都没能过5.0分;韩寒遭遇方舟子的胡搅蛮缠后,甩下“韩三篇”的博客绝唱,发福又减肥,发福又减肥,难得才出来露一次脸…

曾在天安门前玩儿轮滑的查尔斯张,如今正在努力提高搜狐市值;《奇葩说》这档爆红节目,第五季广告片就把自己当濒死病人了;曾轶可还行,至少活跃在舞台上,张含韵不去《乘风破浪》,你都想不起她也是超女。

「乘风破浪的姐姐,是否记得自己酸酸甜甜的模样?」

30年来,无论是同行、战友、对手、搭档还是什么,跟高晓松一样站上过潮头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红了,又一个接一个地过气。

林夕说一个一个偶像不过如此,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可这话搁别人身上说得通,也是天道轮回常理,唯独放在大紧身上,不行。

从音乐到电影,从电影到选秀,从选秀到内容,从老板查尔斯张到上司杰克马,任何一个时代,高晓松都能找准潮水方向,从容上台。

关键是,搞音乐,才华比不了窦唯、朴树他们,拍电影,他弄一部衰一部,当评委,他不是最会制造话题,玩商业,他也并非什么奇才…无论干哪行,他永远不是最拔尖的那个,却总能从一个潮头,顺利跳上新的浪尖。

天底下家世不凡的大有人在,脑子够用的豪杰数不胜数,拥有锦鲤体质的也不止高晓松一个。但如何能像高老师一样傲立潮头30年,不被观众遗忘,在时代洪流中左右逢源,这里面一定充满了艰深、神秘的世情学问。

高老师已年过半百,《阿里传》也写得差不多了。如果有心,爱自曝如你,务必记得把人生奥秘写成书。照亮一条路,幸福千万家。

那才是多少人做梦都想拥有的正能量。

「全文完,下次再会」

如何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作者 / 叉少
多年之后,香川照之仍对在中国拍《鬼子来了》那四个多月心有余悸,其中一大半的原因要“归罪”于导演姜文,严酷的训练和没谱的拍摄进度让他每天在剧组过得提心吊胆。

回国后,香川出版了自己在中国的拍摄日记,里面不乏“我要和姜文大吵一架”这样的话,后来他的前辈中井贵一拍完《天地英雄》也气得不行,同样出了本日记“痛斥”姜文的霸道,“不知他究竟是冷静还是自以为是,对人总是一派长官对待下属的感觉。如果他继续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成为一种癖好。”

不过骂归骂,当有记者问他是否会再和姜文合作时,香川照之毫不犹豫地点头,他在日记里用德州扑克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一开始我手里有一对 2,虽然牌面不大但我始终没有勇气拆开它。这时,姜文来了,‘抢走’我的一对 2 还撕得粉碎,然后随手丢过来 5 张牌。四个月后,我在回家的飞机上拿出来一看,居然是生平第一手满堂红。”

鬼子

为什么要拍《鬼子来了》,姜文自己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观众已经把他当大导演了。

那年在《有话好好说》的首映式上,姜文捧着花正美呢,突然过来个小伙子一把抓住他的衣裳。“姜文,你这算干嘛呐?咱拍完《阳光灿烂的日子》怎么就不干点儿正经事?!”姜文说我这演戏不正经嘛?旁边的制片人乐了,说你琢磨个故事吧,人家那意思是你得当导演了。

看上了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后,姜文带着几个编剧改了大半年,前半部分基本还是小说的路子,后半截就按姜文的路子来了,他也渐渐找到了自己为啥要拍《鬼子来了》的理由。

姜文从小就爱看打仗片,能把《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的台词背下来。拍电影之后重看这些老片,他发现了其中较少被人提起的亮点,比如《地道战》开头鬼子扫荡,八路军带着老百姓转移的大场面调度很漂亮,《小兵张嘎》的运动镜头很巧妙,《英雄儿女》的音乐衔接让好多 MTV 相形见绌。

<《地道战》剧照 >

但他心里也清楚,这些电影不符合自己的艺术标准,他想重现老电影里四十年代人的那种状态,然后讲一个更接近于历史真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中国农村不再“全民皆兵”,日本兵也不再是脸谱化的“八格牙路”。

主题定了,找到“鬼子”就是关键,看了大量抗战资料和日本人拍的纪录片后,姜文心里有了花屋小三郎的具体形象:个头不高、年龄不大、长相难看、气质不是农民就是渔民的日本人。他觉得抗战老片里中国人扮演的山田、松井实在是太美化他们了。

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姜文去了好几趟日本,有回他到军服店想买一套当年的日本军装,老板看他是中国人,就随便拿了一套仿制的糊弄。姜文让翻译把版型和尺寸错误一说,老板一边赔不是一边把库存的真货拿了出来,他哪里知道,想在电影里完全还原真实的姜文连兜裆布的宽窄都研究过了。

1998 年 6 月,在日本当地演艺公司的协助下,35 岁的姜文见到了 33 岁的香川照之,他对香川的形象很满意,简直就是从他脑子里走出来的。香川看过《红高粱》,他觉得姜文的样子比电影里爽朗得多,但在细金丝边眼镜后面藏着的,是一双既讨人喜欢又冷冰严峻的目光。

< 马大三(姜文)与花屋小三郎(香川照之)>

读完剧本,香川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想到自己可能出演里面的角色时,他仿佛闻到了军服、大刀和驴子的气味儿,迫不及待地问姜文:“什么时候开拍?”姜文说先得军训,然后从 8 月底一直干到年底。

想到片酬的香川沉默了,他后悔刚才表现得太兴奋,“如果我接受邀请,月薪肯定比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低”。在那之后的一天,他收到了姜文正式的邀请,犹豫之情竟然一扫而光。

1998 年 8 月 12 日下午,香川和另外四个日本演员抵达北京,其中有扮演陆军小队长酒塚的泽田谦也。上了面包车,一行人被拉到北京西北角的一栋六层公寓楼。晚上,姜文和剧组的主要人员为他们设宴接风,这也是中日两国演员的第一次见面会。

在现场充当翻译的,是影片里汉奸翻译官董汉臣的扮演者袁丁,他是长春人,87 年到日本留学,从扛器材干到了 NHK 电视台的导演,形象上完全符合姜文的想象,“东北口音,日语地道,满嘴跑火车,身材跟我一样大块头”。

< 酒塚小队长(泽田)与翻译官董汉臣(袁丁)>

袁丁用地道的东北话和东京话拉近了两边的距离,姜文借着酒劲儿宣布,“大家都要好好地学法语,我们这部电影一定会去戛纳,而且还能得奖。”

香川在书里写道:“夹着并不太好吃的中国菜,我选择信姜文一回,那时我还没感觉到他是个怪物。”

军训

《鬼子来了》出镜了一百多个日本兵,其中日本人不到二十个,除了香川他们五个是专业演员,其余都是留学生,把这些留学生聚到一起的是有大哥范儿的泽田谦也。他出身武行,在香港动作片《霹雳火》里和成龙交过手,讨厌军人的泽田被姜文几封真诚的信打动,最终同意出演日军小队长。

中方演员这边也有很多是业余的,演六旺的是制片人李丛喜,演四表姐夫的是编剧史建全,演国军行刑队长的是另一个编剧述平。这么多列在剧本第一页的配角都由非职业演员出演,香川觉得心里没底,但他感觉姜文倒是毫不在意。

<《鬼子来了》剧照 >

到北京的头三天,香川他们被安排反复观看五十年代的战争电影《真空地带》和战时纪录片《南京》,还要学唱电影里的插曲《露营之歌》。姜文习惯在晚上九点到十二点跟他们谈电影的事,双方的矛盾在剧本里日本兵突然挥刀屠村那一幕爆发了。

香川说这个情节太突兀,他们几个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姜文没发火也没让步。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战后出生的,对他们爷爷辈的侵略战争毫无体验,又刚从和平的日本飞过来,还没被逼到那个份儿上,等军训完拉到河北就能进入角色了。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香川他们坐上面包车一路向东,目的地是京郊密云某武警训练基地,香川说这一周军训给他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印象,让没经历过战争的他了解了过去的一切。

看到演员的作息时间表,也唤起了我学生时代的军训记忆。

5:30 起床

5:40-7:00 早训练,五公里徒步走,最后冲刺

7:00-7:30 洗漱

7:30 早饭

8:00-10:00 队列训练

10:00-11:30 格斗训练

12:00 午饭

13:00-14:40 午睡

15:00-18:10 战术动作训练(匍匐前进、翻越障碍)

18:30 晚饭

19:40-21:30 观看录像资料、战史书籍

21:30 就寝

基地的宿舍是六个人一间屋,屋里放着几个铁制的上下铺,看看床板上光秃秃的凉席,又看看自己手边光滑的行李箱,香川有种进错时空的感觉。摄影师傅军招呼他们穿上戏里的军装拍照,几个人换好衣服拿着铁棍站成一排,彩色黑白的都拍了不少。

姜文看了他们的黑白照片爱不释手,马上把买来的彩色胶片都退了,全片改成用黑白胶片拍,以至开拍日期都延后了。姜文对穿着军装的泽田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小队长,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由你管!”

当天晚上,香川他们观看了诺门坎战役的纪录片,军营的气氛果然不同,大家唱《露营之歌》的声音比前两天高昂多了。

夜里,香川被袁丁的呼噜声吵得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袁丁反倒恶人先告状地跟他说:“香川,你真是个爱想事儿的人,大半夜又是大笑又是叹气的,真烦人。”

打呼噜还能忍受,袁丁把香川老婆给他带的洗衣皂用完后放在公共洗手间就忍不了了。面对暴怒的香川,袁丁的回答让他目瞪口呆:“香川,反正别的日本人是要回去的,到时候就剩咱们俩,你离不开我,要不谁给你翻译,所以你还是悠着点儿为好。”

事后证明,袁丁说的没错,香川照之确实是剧组里待到最后的日本人。

< 袁丁与香川 >

早上八点,训练正式开始,袁丁借口要给 NHK 拍训练的纪录片,跑了,一旁的日本人都鄙夷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20 岁出头的教官发出命令,“注意,先立正三十分钟”。从那刻起,“立正”两个字成了香川他们的噩梦,站到五分钟的时候,香川的身体就发出警报了,只能靠着不断从一默数到一百苦撑着。

小队长泽田一个人站在前边,眼睛一直盯着某个点都没眨过。那天一共练了五次“立正三十分钟”,最后一次是“立正一个小时”。

想当年我站军姿快坚持不住的时候,脑海会闪过无数英雄人物,香川下意识想到的精神寄托是天皇,他在心里宣誓:“天皇陛下、皇后陛下,无论遇到什么,我也要把今天的立正进行到底!”

<《鬼子来了》剧照 >

“好了,最后十五分钟。”泽田小声对香川说,两个人惺惺相惜地用眼神鼓劲儿。解脱的时刻终于到了,小队长泽田对着自己的队员喊道:“大家都很努力,训练结束。”

这天夜里,纵然有袁丁的呼噜声陪床,香川还是睡得像一摊烂泥,实在太累了。午夜 12 点,一片鼾声的宿舍响起剧组的声音:“请大家起床,现在我们要临时转移。”日本演员们半梦半醒地抗议,“别耍我们了。”

上铺懂中国话的留学生告诉香川,白天他们练立正的时候有部队领导来基地视察,看到这帮穿着日本军服的日本人口号喊得比武警还响,立马就急了,“哪来的鬼子,给我滚蛋!”

没办法,大家只好摸黑收拾行李,连去哪儿都不知道就被塞进了一辆像是快报废的大轿子车,连夜转移。半夜 2 点,他们到了一处新的军训基地,香川一下车就要求不跟袁丁住一个屋,得到同意后马上扔下行李钻进被窝,一夜无话。

泽田把半夜被叫起来的怒火都发泄在了随后的训练里,他赌气似地跟中国军人比赛跑圈儿,跑到连午觉都睡不着的过劳状态,一到晚上就叼着烟捧着本《陆军士兵日记》。

没完没了的扛枪和立正让香川觉得自己变成了“皇军”,后来竟然还对立正上了瘾,晚上看战争片也越来越有感觉,甚至主动给小队长晾衣服,在他心里拍不拍电影已经无所谓了,最大的念头是绝对不能输。

在日本演员练立正的时候,中方演员也在河北农村体验生活。扮演鱼儿的姜宏波整天跟农村大妈下地干活儿,学会了纺线、做饭、杀鸡、喂猪等普通农妇从早到晚的活计。

扮演七爷的反派老戏骨陈述住到老乡家里学说唐山方言,祖籍浙江长在上海的陈老下了狠功夫,没几天就能用半生不熟的唐山话跟乡亲们聊天了。78 岁的陈老在剧组虎虎生风,唱洋歌喝洋酒,那双“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刨坑埋了”的粗壮胳膊做个引体向上毫不费力。

< “七爷”陈述(右一) >

8 月 22 日,军训结束,剧组举行记者招待会。香川换上西服站在镜子前打量,感慨自己这张胡子拉碴的脸已经到了除了穿军装,穿啥都不对劲儿的地步了。

招待会来了不少记者,哪国的都有,光翻译就请了好几个。香川听着姜文滔滔不绝地聊着,却没人给他们引见记者,觉得又失落又孤独,对一无所知的拍摄前景悲观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剧组就上路了,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第一个外景拍摄地——河北蔚县。

外景地还原了当年日本兵驻扎过的寺院、营房、炮楼和周边的街道,看到实景的香川预感到这里将诞生了不起的镜头,也产生了“没准儿真会在戛纳得奖所以要好好学外语”的念头。

上午到实地踩完点儿,姜文还是没说开拍的具体日期,下午请扮演“一刀刘”的陈强(陈佩斯父亲)给日本演员讲战争中的体验,香川他们戏称陈老爷子是中国的森繁久弥,日本的一位国宝级喜剧演员。

晚上,姜文又拉着香川聊剧本,还要夜里去试拍,因为摄影想试试黑白胶片的效果。

< “一刀刘”陈强 >

这一通没谱儿的安排又让香川在睡前拿出日记本,写下“我下定决心,得对姜文发一次火”的话,遗憾的是,决心虽然下了很多次,火却一直没发出来。

漫长的等待在顾长卫出现在片场那一刻宣告结束,当香川看到这位张艺谋的御用摄影师把脸紧紧贴在摄影机上取景的时候,他知道电影终于要开拍了。当天晚上,两国演员在食堂聚餐,吃到一半,众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各自的国歌。

<《鬼子来了》剧照 >

一百多个中国人唱完《义勇军进行曲》,十五个日本人开始唱《君之代》。后来拍日本军人和中国农民在村宴上轮流唱歌那场戏的时候,香川又想起了这次聚餐,那晚大家喝了很多烈酒,在昏暗的食堂一直喧闹到深夜。

8 月 31 日,日本演员的戏份正式开拍,姜文把他们都叫到香川的屋里对词。拍小队长泽田向吴大维扮演的国军军官投降的那场戏时,香川真切感受到了战败时日本人的沉重心情。一连两天,军训时积蓄的高傲就被各种向中国人低头的镜头耗光了,期间有个日本留学生说了句“八嘎”的口头语,惹得剧组的一个大哥向他拔出了刀。

香川开拍的第一场戏是影片结尾的高潮,花屋小三郎砍头处决姜文扮演的农民马大三。这场戏分量很重,剧组从凌晨四点就开始做准备,现场来了大量群众演员,乡亲们被安排站在行刑会场旁边的高坡上“看热闹”。

姜文嘱咐香川,“砍头的动作要像打高尔夫挥杆那样”,实拍的时候,旁边的人用英文提醒香川开拍,“先生,动作”,香川声嘶力竭地吼了一声,砍下了马大三的头。姜文对这场戏挺满意,其他人也给他鼓了掌。

过了一天,姜文又决定给这场戏加个镜头,“蚂蚁在他脖子上爬,香川在挥刀前把蚂蚁弹走”。剧组的人抓了好多蚂蚁,为了不让它们乱爬,先在瓶子里闷个半死,再挑一只放到姜文脖子上。

香川此前想不明白《鬼子来了》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拍完这场戏之后,他有点明白了,姜文用一只蚂蚁把日本人的懦弱和凶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镜头的威力会像点燃的爆竹,在观众心里炸响。

麻袋

因为剧情需要,香川和袁丁都被装进了麻袋,往片场一扔就是一整天,香川老怕别人把他给忘了。这时候,他突然感到了袁丁的好,幸亏身边有这么个陪他说日语的人,要不然他得在麻袋里憋死。

香川问袁丁,你为啥逃避军训,袁丁理直气壮地说:“练立正是导演为了让你们战胜自己,我到日本打拼了十年已经战胜自己了,所以就不用练了。”香川又被他气着了,“强词夺理!那你干嘛不多站两个小时,让我们这帮不成熟的日本人看看,你是怎么战胜自己的!”

聊到那块被用掉的肥皂时,袁丁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在我们这儿,烟酒肥皂什么的,都是大家共用的,我不知道那是包含爱情的肥皂,对不起了。”

香川没空再纠结肥皂,更大的考验来了,那天要拍返回连队的花屋被战友们痛殴的戏,姜文嫌画面的张力不够,跟泽田说你也来一块儿打,香川心里一惊,他听说泽田在香港拍戏时打晕过成龙。

实拍的时候,泽田手下留情了,打得最狠的反倒是几个留学生,他们下手不知道轻重,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了香川三十多下,拍到一半血就顺着他的嘴角往下流,姜文过来抱着他用日语说,“这条太好了”。

光流血还不够,拍花屋和董汉臣闹翻互殴那场戏时,为了酝酿感情,姜文让香川面对墙壁坐下蹲禁闭,刚过了五分钟,他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之后和袁丁打得特别投入,把压抑已久的感情都宣泄出来了。

一天晚上,日本演艺公司的负责人来探班,又赶上给电影创作音乐的摇滚教父崔健也来了,姜文招呼大家吃涮肉,远道而来的客人给剧组带了鱼子酱,爱吃辣的姜文在上面洒了好多辣椒粉,主食都没吃就把一大盆鱼子酱吃光了,给香川看得一愣一愣的。

夏去秋来,香川收到了妻子托人寄来的冬装,但他十分担心剧组能否在 12 月底关机,因为拍摄进度太没谱了,有时候早上五点半起床出发,到了片场却看到姜文带着剧组踢足球,然后骑上马就没了人影儿。香川问今天拍哪一段,助理导演指着远处的山头,“太阳照到那儿,我就开机”。他刚要发火,姜文“啪嗒、啪嗒”骑着马又回来了,说“我们先拍一段怎么样?”

蔚县的拍摄比计划延长了一个月,剧组移师潘家口水库后开始赶拍日本演员的戏份。身边的日本人越来越少,孤独的香川完全进入了角色,群演的农民老是出错让他烦得不行,以至对屠村那场戏都不再抵触了,满脑子想的就是“要杀,绝对要杀。”

没过几天,香川因为胃穿孔被送到了医院,他躺在苍蝇乱飞的床上疼得打滚儿,“哀求”医生给他打止痛针而不得,发出了“我和这个国家的人,一生都无法妥协了”的叹息。

12 月中旬,完成拍摄的香川登上了回国的飞机,饱受导演摧残的他在日记里写道:如果姜文再向我发出一起拍电影的邀请,我一定还会去中国。

戛纳

2000 年 5 月,姜文如约把《鬼子来了》带到了戛纳。那年华语电影在法国大放异彩,杨德昌的《一一》拿了最佳导演,梁朝伟凭借《花样年华》捧得影帝,《鬼子来了》荣获评审团大奖。

香川他们几个月的“地狱”经历都化作了红毯上甜美的微笑,有个 20 岁的外国观众看完电影紧紧抱住他,说“太感动了”,香川也挺感动,他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无论是军训、麻袋还是那场拍了一百多遍的“大哥大嫂过年好”。

<《鬼子来了》在戛纳,从左至右:泽田谦也、香川照之、姜文、姜宏波、袁丁>

姜文说《鬼子来了》是他的“前世”,他跟电影里那些四十年代的角色,比如四表姐夫、五舅姥爷甚至日本兵花屋都有共同语言,他想探讨我们两国哪儿出了问题,下面剧照里用刺刀捅人的演员是个柔弱的留学生,平时在剧组常被人夸可爱,姜文说要不是战争,你想象不到他会杀人。

现场的摄影师看着冲好的照片直冒冷汗,心有余悸地说,“还好是在拍电影”。

但是,当年却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电影到底说了什么。

戛纳归来后,《鬼子来了》收到了二十条审查修改意见,姜文“希望国内大范围公映”的愿望至今也没有实现,有人写了一篇《姜文,请不要往酒里撒尿》的文章,恳求姜文张艺谋们不要再拍抹黑民族尊严的电影。

2002 年,《鬼子来了》在日本公映,六成的观众打了五星,有人把它和黑泽明的《七武士》并列,有人说每个日本人都应该看看,右翼人士的看法是“即使可以理解,也不能同意”。

评论家佐藤忠男或许说出了导演的心里话,“姜文用割自己的肉,以断敌人之骨的办法揭露了日本军人的恶,让走出电影院的日本观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20 年了,马大三那颗被砍下的头还在朝天笑着。

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魅录——<鬼子来了>摄影日记》,香川照之

[2]《我与老电影》,姜文

[3]《我对日本人不感兴趣——姜文与<鬼子来了>》,冯湄

-END-

从工厂辞工后,我来北京做编剧

2015年,我在上海宝山一家汽配厂做数控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机器生产汽配零件,说白了就是会呼吸的机器人。

工厂老板是个精于算计的老头,大到设备的购买,小到给员工发肥皂,他都会亲自过问。为了节省电费(夜间电价比白天便宜),老板提出昼夜两班倒,每班12小时的工作模式。

每逢上夜班时,我都要提前半小时进入车间,因为要和工友做交接,其中包括机器运转如何?零件出现了什么问题等等。

由于生产程序和零件毛坯都是固定的,我只需要负责毛坯零件的装卸,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还是会让人产生极度的疲惫感,有时等我上完夜班,只觉得头脑昏沉,双脚发轻。

比起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的高温更可怕,夏天时,车间温度逼近四十度,哪怕把车间所有的窗户都打开,温度也不会下降,因为车间内的机器二十四小时运转,热得跟火炉一样。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为了防止铁屑飞出伤人,所有员工一年四季都要穿长衣长裤。

高强度的工作不仅透支了我的身体,还消磨着我的精神,那时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离开工厂,只有离开,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七月份的时候,我决定转行从事文职,因为我从小喜欢看些杂书,偶尔也写点东西,高中时还得过一些奖项,这给了我一些信心。

于是,我在工作之余开始整理简历,并做好碰一鼻子灰的心理准备。毕竟我是一个半吊子出身。我分析过自己的短板,首先我的学历只有中专,其次没有相关经验,哪怕我可以写东西,但也只是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文字。

我先投了上海的几十家公司,结果没有一家回复。我不甘心,决定再投一轮简历,并做了一个超常规的举动:全国海投简历,哪里要我,我就去哪里。

几天后,一家武汉的动漫公司联系了我,我们先在电话中简单沟通,他们发给我一道试题,我按需求写完稿子,然后发到对方的邮箱。

第二天,我正在车间干活,武汉公司的负责人打来电话,邀请我去面试,并承诺不论成败,都会报销来往交通费用,当时我十分欣喜,很爽快地与对方约定了面谈日期。

截屏2020-07-07 上午10.01.43

几天后,我独自前往武汉面试,整个过程很顺利。第一天我和负责人聊项目谈剧本,大概到了晚上,他们便决定了录用我。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有些恍然如梦。2010年,我就进入了工厂,这五年来,我隐隐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随后我乘坐高铁返回上海办理离职手续,工厂的车间主任一直挽留我,但我去意已决,最后他只能在离职申请上签了字。

家人得知我要去武汉做动漫编剧,倒没有多少惊讶,因为他们知道我一直喜欢写东西,父母更多的担心是我只身一人在武汉能否适应。

七月下旬的某天清晨,我到达了武汉。

第一件要解决的事就是居住问题,我在网上选了几家民房,拎着行李直接上门去看,以至于每位房东看我的眼神都很诧异。

所幸一切顺利,当天我就找到了合适的房子,简单收拾一番后,我前去公司报道,正式开始了我的动漫编剧生涯。

入职那天,有个小事让我印象深刻,我怀揣着技校毕业证办手续,两位人事姑娘大眼瞪小眼,后来我才知道,全公司我的学历最低。

接下来是自我介绍,我看着周围陌生的同事,结结巴巴地讲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同事们听完后也是一脸诧异,好在没有人笑场。

截屏2020-07-07 上午10.01.50

真正入行后,我才发觉动漫编剧并不好做,它和技术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技术可以很明确,编剧却很抽象,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由于我从未进行过专业的剧本创作,也难免存在很多认知盲区,例如大纲写得不够准确,人物台词太啰嗦,剧情设定不够紧凑等等问题。

我把写好的剧本发给导演,导演看完后眉头紧皱,我能感到他的暴躁和失望,但他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只好把我留在公司改剧本。

忙了一段时间,我仍没有得到剧本创作上的提升,后来导演实在忍不下去了,开始和我一起改剧本,由于我们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所以经常发生一些争执,谁也不服谁。

导演实在没有办法,让我多看一些同类型的动漫。我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例如对游戏动漫的不了解,因为我是一个不怎么玩游戏的人,以及长期在工厂工作,欠缺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继而影响了我和导演的关系。

从那以后,我每天下班都会抽出时间玩游戏,熟悉里面的角色,同时搜索相关剧本的创作案例,以便提升剧本的趣味性和准确性。

为了提升沟通能力,我还在网上购买了相关课程,可惜做完这些,还是收效甚微。

我也知道编剧技能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尽管我学习了很多,但写出的剧本仍无法让导演满意。我的信心一点一点受到打击。

大概到了国庆节前后,导演专门找我聊了几句,大致的意思是我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动漫编剧,劝我重新找一份工作。

那时我已身心俱疲,也没再说什么,和公司谈完补偿,便收拾物品离开了。

当时我失落了好几天,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一份工作,而是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

消沉了几个月,我决定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专科成人自考,继续努力。

为了获得更多机会和方便考试,2016年初春,我决定前往北京求职。

刚到北京时,我在双井一个青年公寓跟人合租,每月租金700,十几平的房间内蜗居着七八个小伙。我每天就躺在与学校宿舍一样的小硬板床上筛投简历。

由于我仅有半年的动画编剧经验,再加上学历太低,投了很多份简历,也没有收到面试邀请,最后索性一边在附近图书馆准备自考大专考试,一边继续投简历。

大概到了四月中旬,我终于收到了九龙山附近一家影视公司的入职邀请。

那时我几乎快要放弃希望了,准备回老家。每天吃饭和住房都要钱,我的钱也所剩不多。

入职后,我才知道被录取的原因,原来负责招聘的那个人跟我有着同样的工人经历。

那几年,正式网络大电影最火的时候,行业内流传着各种暴富神话,很多影视公司喜欢做这种周期短、收益快的项目,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而我就成了一名网大的编剧。

公司给我定的任务是每周写两部网大梗概,如果梗概确定,三天内要完成剧本初稿。

刚开始,我的兴致很高,基本每天都有新主意,梗概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写,可惜统统被毙掉了,老板给出的解释是缺乏噱头,“这种东西,即便拍出来也不会有人看。”

截屏2020-07-07 上午10.01.56

跟我们一起写网大剧本的,有一名中戏毕业的学生,他说他极其讨厌自己现在写的剧本,但为了生活,他又不得不写,最后苦撑了一个月选择离职,去了某编剧工作室当枪手。

后来,我们几个编剧实在写不出东西了,老板便要求我们去网上“借鉴”成功的网大,说白了就是抄袭。如此工作模式下,我也写出了几个梗概,但剧本完成后,老板又说这种剧情已经太多人拍,他要想点新花样,又给毙掉了。

某天,我随手写了一个叫《大侠乔峰闯都市》的无厘头穿越剧梗概,战战兢兢地发给了老板,结果老板拍案叫好,当即决定投拍。

那一刻我有些哭笑不得,我自己都觉得太扯的剧本,拍出来真的会有人看吗?

老板要求剧组一周内拍摄完成,导演笑着说:“还可能会提前。”最初我以为这个导演一定很牛,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整个拍摄过程简直是过家家,除了摄像器材是专业的,其余的都是业余,当然包括我这个编剧在内。

当拍摄进行到第四天时,导演笑着对我说,“快杀青了。”我一愣,不明白什么意思,他随即解释说,决定网大付费的是前六分钟,只要把它做好,后面的随便搞搞就可以了。

导演真的没有食言,他用两天就拍完了后面近一小时的戏份,更离谱的是,就这样粗制滥造出来的东西,还获得了老板的嘉奖。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那部神剧没有播出,好在成本不高,老板也没说什么。当时我心里还有些失落,现在却觉得庆幸。太辣眼睛了。

也因此,我对网大编剧的工作失去了兴趣,身边同事来来走走,几个月后我就离职了。

离职后,我又重回刚来北京时的生活,一边泡图书馆,一边继续投简历。

有了两份编剧工作的经验,之后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我又面试了几家影视公司,有的坐落在郊区的创业园,有的在居民楼,和他们聊天时,总能感觉到那种癫狂,恨不得三天就能拍出一个爆款剧,狠狠地赚上一笔。

有一次,我去过一家影视公司面试时,那个打扮精致的老板蛮不在乎地说:“编剧多简单啊,每天就是打打字,顺便编个故事就好,我要不是工作忙,真的就自己写了。”

那时我感受到,在这个行业,编剧是生存在最底层的一环。要爬上象牙塔,只能熬。

熬,就是要找门路进圈,一个新人哪天真的碰到一个“机会”,八成还是骗稿的。有一次,我加入一个影视创作群,认识了一位自称导演的人,他找我写稿。按照他的需求,我花半个月写出一部电影剧本梗概和人物小传。

结果在我发给他几分钟后,他就把我拉黑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写的剧本太差,对方看不上,失望而归。几天后,我又加了几个影视群,结果竟看到那位导演把我写的剧本据为己有,并在群里公然叫卖。我找他理论,他却翻脸不认人,吵来吵去,闹得不欢而散。

在北京失业的日子,也很难熬。

到了那一年的七月份,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一家旅游文化公司邀请我入职,为他们的语音导游项目进行文案创作。简单来说就是为全国知名旅游景点编纂故事,有的是真实事件,有的是纯属编撰。最后制作成音频上传,只要大家点击相应的景点,就能听到所对应的故事。

我有些犹豫,但好歹也算是一份文职工作,我说服自己全当是是去锻炼能力。

再说了,在北京,生存比梦想重要。

当时我还住在双井,每天往返公司上班要三个多小时,如果遇到挤不上地铁的情况,通勤的时间还会延长。很多时候,我看着拥挤的人群,忍不住苦笑,我为什么要来北京?我的资质和能力,在北京城真能闯出一片天地吗?

截屏2020-07-07 上午10.02.06

入职不久,我发现公司竟然有两名演员,他们一边拍戏,一边负责公司的项目。他们的阅历比我更丰富,一位曾在广东跟人看场子,一位曾当过理发师,中戏毕业后辗转多地拍戏,其中一位还当过男一号,可依然没有火起来。

正当我对他们暗暗同情的时候,结果俩人都在北京买了房。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演员再不红,赚得也比一般人多。

新公司里还有一位年长的编剧冯哥,负责审核我们的稿件,偶尔跟我们讲一些娱乐圈的事。后来我才获知,冯哥大有来头,曾跟过不少剧组,写过剧本,见过明星。

我对冯哥十分膜拜,心想要是以后能像他一样就好了,没想到他劝我以后尽量别做编剧,这行太熬人,一页剧本能改几十遍。我点头称是,说:“您说的我也有感触,但比起修改剧本而言,最恼人的是被骗剧本。”

我们哈哈大笑。

说到兴头上,冯哥不无调侃地说:“如今影视圈位置最高的是演员,一个十八线的小演员都能在片场吆五喝六。而最低贱的是编剧,哪有什么话语权。有很多人不以骗别人剧本为耻,反而不知廉耻地说骗你剧本是看得起你。”

后来冯哥不知道从哪里看到我的简历,他先是象征性地夸我有拼劲,接着话锋一转,很认真地劝我改行,他说:“光是国内一流艺术学院的科班编剧都很难进圈,且捍卫不住自己的作品,你又何必苦苦坚持呢?当然了,如果你真想试试也成,好在你是小伙子,至少人身安全有保障,前提是你要懂得反抗。”

冯哥说的话,我自然明白,只是那一刻我无言以对。望着北京四通八达的马路,不知该往哪走。我时常问自己不干编剧能去做什么。

如果继续做编剧,我又凭什么。

之后的两年,我又先后换了几份坐班编剧的工作,都是“段子剧本”写作,看着积累的“作品”,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一个编剧。

有些同学得知我在北京做编剧,认为我至少月入三五万,当我告诉他我的实际收入有时连房租都付不起,他们觉得我是在哭穷。

大多数人貌似都对编剧的收入心存美好幻想,因为他们觉得影视是个暴利行业,编剧又是为影视服务的,自然也能赚不少。

我不否认确实有编剧全年稿费达到数千万,但那只是极少数的人,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大多数编剧的收入很低,与普通上班族无异。

而决定编剧收入的是剧本项目提成,从剧本立项到成片上映有着极为漫长的过程,期间稍有差错,便是前功尽弃。很多编剧因为种种原因,辛辛苦苦几个月,拿不到剧本尾款。

那些已创作的剧本又无法转给别人,只能死死耗着。我大致算过,自从转入编剧行,拿到最多的稿费是一个网大剧本,大概五千块。

截屏2020-07-07 上午10.02.14

今年,上游影视公司的日子不好过,下游的编剧必定受到了牵连。大家的日子不好过。

前不久,我和认识的几位编剧聊天,发现大家都是已经好几个月没接到项目,而那些已经拍完的影片也被无限期地延迟上映。

群里一个混得不错的编剧豪哥说,他在年初就交付了几十集的电视剧本,本来打算在年后投拍,至今也没了消息。大家都心有戚戚,原本彻夜沸腾的微信创作群也陷入了死寂。

现在,不仅项目无法投拍,稿费也没了着落。

豪哥说:“本想着用那笔稿费交房子的首付,不曾想现在连房租都要快交不起了。以前整天被人催稿,如今却是无稿可写。”

为了节省生活开支,有些编剧朋友陆续离开了北京,决定回老家“啃老”。

有的是像我一样半路改行做编剧的,也曾参与院线电影的创作,并且还有署名,为了赚些应急的钱,在网上接一些零散的杂活,为了一篇几百块稿费的短视频剧本被人挑挑拣拣。

“以前写大电影都能讲上话,如今却要被完全没写过剧本的小青年挑毛病。”

这种落差,让许多人无法适从。还有一些编剧干脆直接改行去做了微商。

至于我,最近刚完成一本网文的开头,编辑说能签全勤加分成,如果每天写几章网文,再算上其他零活,预计一个月有几千的收入。

虽然不多,好在能应对生活。

作者山河,自由职业
编辑 | 蒲末释

来源:全民故事计划 微信号:quanmingushi

一个90后周杰伦粉丝的死心史

作为一位世纪初的周杰伦歌迷,我曾经被教要勇敢、要不惧权威、要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最好,我一直在这么努力,只是多年后,我回头一看,曾经那个有古堡情结的害羞男生,再也没有写出《威廉古堡》那样可爱生动的歌,他终于可以拥有古堡,但古堡只是道具,好衬托周杰伦这个弹水晶钢琴的40岁王子。

文|翁佳妍

编辑|金石

1

半个多月前,周杰伦出了一首新歌《Mojito》,我点开mv,像点开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的社交网站。

MV中,他显而易见地老了,像一只热带彩色大鸟,一种拒绝长大的彼得潘感取代了少年感。新歌MV如同他ins里展现的喜气洋洋的日常:五彩斑斓古董车,年轻混血女孩,好兄弟簇拥身边,唱唱跳跳,没有烦恼。甜而塑料,所有人都富足、得瑟、悠闲而毫无灵魂。

周杰伦在新歌《mojito》中和兄弟热舞、兜风

相比近年几首毫无记忆点的单曲,《Mojito》的旋律还算好听,回到甜水歌平均水平。但也只是711批发式的好听,我无法产生多年前那种被说中心事的震动——对一个90年代初出生的小孩来说,周杰伦是怎样的存在?在那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生启蒙阶段,是他教我们不服输、要做第一名,也是他告诉了我们青春期要面对的几乎所有事。

而眼前的这个周杰伦,让我有一种偶遇初恋男友,发现对方已然变成暴发户的感觉:喜欢是喜欢过的,嫌弃也是真嫌弃。

身边那些曾经一起听周杰伦的朋友,现在也基本都是死心的状态,我问了很多人:「从哪一刻起,你对周杰伦真正死心了?」

朋友A:《依然范特西》后。他江郎才尽了。

朋友B:他自己说《不爱我就拉倒》,还写「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

朋友C:死心是一个很漫长的失望过程。每出一张专辑,都安慰自己这次没发挥好。然而接下来的每一张都在一次次验证这种失望。

《不爱我就拉倒》MV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花了两天看MV,从2000年《JAY》的第一首《可爱女人》一直看到《Mojito》。

从《JAY》到《11月的萧邦》,如今听来依然惊喜。那时的他,热衷音乐实验,把古典乐放进流行歌,把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混搭在一起,编曲上也聪明有趣,用乒乓球打出《三年二班》的节奏,《可爱女人》前奏是一声口哨和直升机轰鸣。

他还总是开所有先河,《东风破》后,「中国风」歌曲开始席卷,但大都是对他的拙劣模仿。他把妈妈名字当专辑名,还让所有人看到,流行歌可以像电影,每首歌都有一本小说的想象空间。《以父之名》令人想到《教父》,《夜的第七章》是贝克街探案。《最后的战役》中学生被裹挟上战场,想到「冰棒汽水的味道」,看同伴「侧脸倒在我怀里」,是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依然范特西》是周杰伦的第七张个人专辑,许多更年轻的歌迷表示从这时开始喜欢周杰伦,但它其实是下坡路的开始。

《范特西》是周杰伦的第二张专辑,取fantasy的音译。专辑名副其实天马行空,《简单爱》《双截棍》《爱在西元前》等名曲都出自于此,豆瓣上,超过14万人给出平均9.2分。而《依然范特西》给当时的我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开始重复自己了。果然,《夜的第七章》和《以父之名》很像,《千里之外》令人想到《东风破》————豆瓣音乐里,这张专辑得分7.7,而之前六张专辑的平均得分为8.5分,而在《依然范特西》之后,周杰伦的七张专辑平均6.9分,《惊叹号》只有5.6分。

《范特西》和《依然范特西》专辑封面

2007年,周杰伦推出专辑《我很忙》。最初听到时我还以为那是张假碟,打着周杰伦噱头做的盗版。整张专辑,除了《青花瓷》,记忆点不多,以往的艺术质感也不见了,「以父之名」、「止战之殇」被「阳光宅男」「牛仔很忙」取而代之,没有一首歌能有以前那样广阔的想象空间,落差大到令我不可思议——这也是周杰伦后七张专辑带给很多歌迷的普遍感受:一种震惊的失落,好像从小最要好的朋友,上高中后突然陌生了,谈吐、审美变化大到几乎不认识。

多年后再度重听周杰伦,后七张专辑,我要忍住才能不快进,心痛在递增,我无法理解我们是如何道不同不相为谋到这种地步的——

是我到今天才真正认识了周杰伦,还是之前的周杰伦都不是真的他?

2

对于《我很忙》,这次我尝试不带情绪去评价它,终于意识到了那种巨大落差的背后的原因:从《我很忙》开始,周杰伦作品里的自我认知和爱情观变了。

过去,他内敛、害羞,却有藏起来的厉害,是那种有野心不说出来的人,在自卑和自恋间摇摆,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让人觉得可爱。

比如,学妹替他报名参加超级新人王。他不想去,觉得一定会丢脸,参赛当天紧张到腹泻。回来轻描淡写地说:「我去了,而且赢喽。」被吴宗宪签下后,有段时间他在吴宗宪的餐馆打工,某一天,刘德华出现在餐厅,同事希望引荐认识,「你的机会来了」,让他好好表现。他却连连表示「不要了」。

他天天窝在办公室写歌,吃睡都在那里,后来,他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五十首歌,吴宗宪挑了其中十首,为他出第一张专辑《JAY》——不想出名的人被才华出卖,不得不被簇拥至台前,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是童话故事,是歌迷的运气。

早年间周杰伦和吴宗宪的合影 图源网络

那个时候的周杰伦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年轻的歌迷,大概也是因为一个不被认可的小孩,却有暗暗较劲的志气——不乖,眼神过于不服,随时准备唱反调的样子,但凡事都要做到最好。这让我们有代入感,他映射着我们不被认可、偷偷自负的自我,「周杰伦」三个字就是我们要捍卫的自尊。

但从《我很忙》开始,那种让他拔群的劲儿劲儿的少年感突然像个响指,消失了。他的自我定位换成了万人瞩目大明星。他开始乐于展现八块腹肌,被性感美女簇拥,背景总是欧洲都市别墅城堡,里面是镶嵌水钻的跑车和钢琴,一群小弟跟着热舞,而他对此显然十分享受。

过去,他歌里的爱是克制、是开不了口,混合着热烈和胆怯,像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那样,是想触碰又缩回手。他并不擅长作词,却写出过非常质朴感人的情歌,比如《晴天》:「消失的下雨天,我还想再淋一遍,没想到失去的勇气我还留着。」然而,在后来的故事里,他摇身一变成了受欢迎的把妹达人,为小弟们提供各色指导。

《阳光宅男》里,周杰伦俨然一个泡妞专家,教刻板印象中「像刚出土的文物」的宅男追女神——通过「露出胸膛,约会要等,来电显示给个甜蜜的昵称」,「让美女缺氧,靠在你肩膀」,最后再和穿比基尼的女神在海滩奔跑。

《阳光宅男》MV

自恋从可爱到可厌之间的界限,微妙却不可逾越。伴随着自我认知的颠覆,以及对女性的态度的改变,在周杰伦的后七张专辑里,女性也被脸谱化成两种形象——

一种是单纯少女,为大明星默默守候,像《我不配》《好久不见》里那样,安静等待大明星联络,小情绪不要太多。在大明星眼里,她们更像宠物,「你需要人宠爱,天天叫你baby」,「你嘟嘴,表情有点糊涂」……她们还拥有无限付出的美德,《说好不哭》里,女生辛苦卖奶茶,帮男友申请摄影学校,为男友买高价相机,强颜欢笑送男友追梦,得到的酬报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和一点感激:「你什么都没有,却还为我的梦想加油。」而歌曲MV中女性凝视的追拍方式更是令人不适。

周杰伦《说好不哭》MV中身为奶茶店员的苦情女主为男主买哈苏相机

另一种是引诱大明星的妖艳心机女。女性形象被物化成「画着爱心的水晶指甲,烟熏妆这么浓」,「长腿窄裙」,她们擅长的举止是「对我撒娇,扭水蛇腰,不吵不闹」,「撒娇,讨好,我收到」。从《魔杰座》开始,MV中大堆无意义的性感美女劲歌热舞无休无止,《嘻哈空姐》《蛇舞》《扯》《阳光宅男》《皮影戏》《乌克丽丽》《超跑女神》,这些歌里,女性只是一个性感符号。

以前不是这样的。从《JAY》到《依然范特西》,周杰伦歌曲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样的,拥有灵魂,能引人遐想。有《可爱女人》里那样漂亮的、温柔的、坏坏的;《七里香》里倔强的;《安静》《反方向的钟》里强势冷酷的;《迷迭香》里性感神秘的。

2016年,已经做了爸爸的周杰伦根据女儿敲打的音符写了一首歌,《前世情人》。女儿是小公主,他是她的骑士和魔术师,歌里唱「我后来会在纯白的礼堂,牵好久的手交给另一个他」——这不是我会给今天的女孩点的歌,我会选王菲的「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不要太乖,不要输,然后去全世界,这难道不是曾经的周杰伦给我们这代最大的影响吗?而如今,这个未来被他亲手简化成了刻板印象中的「交给另一个他」。

《超跑女神》MV被女生簇拥的周杰伦

3

在严重退步的性别意识下,没有对异性真正的欣赏爱慕,没有令人感同身受的爱情体验,因此,即便已经40岁的周杰伦,歌曲中展现的仍多是想象力匮乏的低幼化爱情——

比如《等你下课》里跟踪狂式的暗恋,比如《告白气球》那类环游世界耍浪漫——甜了,花哨了,没烦恼了,连歌词都是没营养的车轱辘话:

唉唉唉,你说这是爱爱爱,

我没这么不好吧,

不用跟朋友说吧,

如果以后和好了,看到你朋友不是很尴尬。(《minemine》)

这让我感到像在餐厅里看无聊的情侣在谈无聊的恋爱,一口蛋糕喂来喂去就是不吃下去的那种尴尬。

这十几年里,周杰伦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结婚,成了父亲,只是,这些变化似乎并没有让他获得新的丰沛的人生阅历,因此,反映在创作中,他那种复杂的、细腻的生活体验到校园为止,鲜活生动的歌也只能到小男生的异想和恋爱,之后就是无止尽的重复,以及经记忆美化后不真实的青春回忆。

除了性别意识和爱情观,从2007年开始,周杰伦在音乐上的退步还体现在整个创作格局与视野中。

在周杰伦早期的作品中,他呈现出的创作格局是丰富的、多样的,他关注社会问题,能敏感捕捉各种各样的美,觉得颠覆传统有趣,「唱反调是我的个性」,他写过反家暴的《爸,我回来了》,写过涉及反战的《最后的战役》《止战之殇》。

《止战之殇》MV中的经典画面

对异域的异象也曾是他创作中最特别的部分。《忍者》是在居酒屋喝味噌汤,想象忍者飞檐走壁。《威廉古堡》有文学写作的细节:胖女巫养的黑猫笑起来像哭,蓝眼睛的公主专吃ab血型的公老鼠。《米兰的小铁匠》里,小铁匠渴望进一家烟雾缭绕的酒馆,询问演奏和弦到底什么调。

作为他歌中的背景,异域也制造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以父之名》那样的黑帮火拼,《止战之殇》那样的战时分离,《四面楚歌》那样的谍战故事。

但《我很忙》之后,周杰伦似乎也懒得为异域精心编故事了,他像个旅游宣传大使,从一个欧洲城市换到下一个,网红景点转一转,梦却造不出来了。一听到他还在唱「古旧城市」这种划水歌词,我简直身心俱疲。

《威廉古堡》MV中的周杰伦

周杰伦终于变成了成功的正面榜样,但也同步变得懒惰、麻木,缺乏反思,更不用说反叛。他的价值观躺在性别红利的舒适区,审美标准日益单一。他写迎合时代、不动脑筋的口水歌,「宅男」「女神」「废柴」纷纷进入歌名。在后七张专辑中,给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电影《海洋天堂》写的主题曲《说了再见》,是他为数不多涉及少数群体的尝试。

《稻香》和《乔克叔叔》是后期为数不多能够触动我的歌,这两首歌中,周杰伦好不容易把眼光从王子一样的自己身上移开,探讨比自恋和甜水歌更深刻的社会话题:蚁族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和幸福?小丑迫不得已的笑容背后有什么?而《稻香》也成为了周杰伦黄金时代过去后,唯一一首再次获得普遍认可的歌。

我至今都将《叶惠美》的磁带视为自己最珍贵的收藏,因为《三年二班》和《以父之名》对当时正在读初三的我来说,一个是现在,一个是我将来要去到的远方。

多年后,我坐在米兰大教堂里,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找出《以父之名》来听——这让我想到《英格力士》里王亚军让学生去更大的世界:「如果有一天,你长大了,当你站在欧洲或是美国的街头时,你一定要想起我对你说的话。」

作为一位世纪初的周杰伦歌迷,我曾经被教要勇敢、要不惧权威、要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最好,我一直在这么努力,只是多年后,我回头一看,曾经那个有古堡情结的害羞男生,再也没有写出《威廉古堡》那样可爱生动的歌,他终于可以拥有古堡,但古堡只是道具,好衬托周杰伦这个弹水晶钢琴的40岁王子。

专辑《跨时代》中王子扮相的周杰伦 图源网络

4

2007年之后,周杰伦到底怎么了?这是我一直想得到答案的问题,我尝试着根据他的行动轨迹,揣测他的变化原因。

2007年,周杰伦离开吴宗宪成立的阿尔发音乐,《我很忙》之前的专辑皆由该公司发行。他和填词人方文山、前阿尔发总经理杨峻荣创立自己的公司杰威尔音乐。

身为老板的周杰伦,除了创作,还有太多事需要操心。看得出他很照顾提携朋友,后期MV多了很多他携多名艺人热舞的镜头,亲朋好友也以喜感角色纷纷亮相。然而,相比之前的电影质感,后期的MV质量也大打折扣,更像是KTV劲舞的堆砌——毕竟,成为话事人后,出专辑应该不会像以前那样辛苦,写五十首淘汰四十首,而身为老板,听到的赞美或许也会比批评多很多。

2007年之后,他个人的兴趣点也发生了转移。此前,音乐是他唯一的工作重心,只有2005年在《头文字D》出演一名和他本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沉默、努力的天才车手。作为新人,他表现得不赖,该片豆瓣评分7.5,他也获得了金像奖和金马奖的最佳新人奖。2007年,他自导自演文艺片《不能说的秘密》上映,反响大好,此后,他在电影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只是成果并不显著——《满城尽带黄金甲》《大灌篮》《青蜂侠》《天台爱情》……豆瓣均分5.6。

周杰伦自编自导的电影《天台爱情》剧照 图源网络

还有商业,他开潮牌店、开餐厅、投资社交网站和健身房,组建自己的电竞战队……这些的确让他赚到了更多的钱,他也似乎变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但这些商业项目大多都是建立在粉丝买单的基础上,是他对自己影响力的一种变现,而非有计划的商业版图扩张,也看不出他想做出真正有影响力、有传承价值的商业品牌的野心。

2014的马来西亚演唱会上,周杰伦说了一句曾经很火的名言,「即将上市的新专辑,我写了12首歌,听就好,可以不用买,因为我不是靠这个挣钱的。」

这句话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隐喻——音乐上的成功,是周杰伦商业价值的基础,但当音乐已经不再为他提供最大的金钱收益时,他似乎也失去了对音乐的敬畏和追求。

在说过「我不靠这个挣钱」的1个月后,号称周杰伦首张个人数字音乐专辑的《哎呦,不错哦》上市,有歌迷听过后在豆瓣上写道:「他不缺才华,只缺诚意。」

最近几年,周杰伦的创作量进一步减少,开演唱会成了他赚钱的重要方式之一。他的演唱会越开越多——2013到2015年,他举办了76场世界巡回演唱会,随后,2016到2019年间,这个数字变成了120场,但演唱会也成了他表演敷衍、划水的重要舞台。

2004年开「无与伦比」系列演唱会时,他会先唱好几首歌再说话,话也不多,就几句,但很诚恳,「很感动,大家冒着风雨来到这边,所以等一下我会尽力地表演,谢谢你们。」

而近些年的周杰伦演唱会,老歌降调唱,朋友伴唱甚至帮唱,闲聊比唱歌多,甚至嘉宾唱的歌也比他多,他的松懈肉眼可见,几乎呈现出一种「老油条」的状态:恨不得时时看表、划水到下班、赚钱走人。

尽管演唱会的门票年年秒空,但我从未动过想去看演唱会的念头,因为我实在无法面对——曾经害羞、社恐的男生变成了腰缠万贯的话痨,背着镶满水钻的吉他,露着八块腹肌,唱那些消费校园情怀的幼稚情歌。

一位朋友曾跟我讲起她在现场看周杰伦演出的经历。那是一次音乐节,周杰伦压轴。我的朋友被淹没在比自己小五到十岁的人海里,听他们合唱自己没听过的周杰伦的歌。唯一一首会唱的是,2002年专辑《八度空间》里的《回到过去》,当时的她,「只能闭着眼睛跟唱,因为一睁眼,就是镶水钻的桃红舞台,周杰伦攥着镶水钻的话筒,穿着镶水钻音符的土鳖背心。」

演唱会上一身水钻的周杰伦

5

作为曾经的天王、几代人的校园记忆,如今的很多歌迷对周杰伦普遍宽容到宠爱。新歌不怎样,是因为「生活太幸福了,没感想」,他只是歌手,不要给他赋予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只要他开心,歌迷就知足了。

我不这么认为。这并不是一个「老去的天才开心就好」的问题,这是「一个人要如何对待自己职业」的问题。

在《超人不会飞》里,周杰伦曾发过一通牢骚。意思是自己是创作歌手,写出好歌就够了,不希望社会给他太多榜样的压力,「我到底是一个创作歌手还是好人好事代表」。既然他仍将写出好歌视为创作歌手的本分,就应该有一个艺术家的自觉,磨尖感官,将对生活和音乐的探索推到极致。

我一直有一种观点——每个有才能的都有义务用自己的能力,将人类文明往前推进那么一点点,有才能的人有责任扛着人类智识线的那道闸门,我承认这种想法或许过于天真,我也可以接受天才们才华流失,水平下降,他们完全有资格退休、享受生活,完全可以,但顶着天才的名,持续不断地生产庸俗的、劣质的产品,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接受的。

所以,令我无法接受的,不是周杰伦止步不前,江郎才尽,而是他的敷衍和糊弄——他或许并没有对不起我们,他只是对不起自己,以及这份职业。

这些年,周杰伦更乐于展示豪车,而不是音乐

我曾经期待周杰伦能够像坂本龙一,年轻时是偶像,年长后是大师。

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有相似之处,同样从小学习古典音乐,年少成名,是当时的叛逆标杆。坂本龙一25岁时也是另类偶像,成立摇滚乐队黄色魔术交响团(YMO),对电子音乐有开创式影响,后来,他也涉足电影,参演《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末代皇帝》,包揽其中配乐。

但与周杰伦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坂本龙一从一个热闹的青年偶像,变成了一位音乐匠人。他收集自然界和城市的声音,用以探究人在城市空间中的生存状态。他经历过911,反战、环保等思考被写入音乐。他不再介意受众,对音乐有更自我、小众的探索,音乐成为他延续哲学思考的方式。

坂本龙一年轻时与现在 图源网络

还有曾经长时间生活在周杰伦光环之下的蔡依林。

2003年到现在,蔡依林从「人不爱美天诛地灭」到「审美的世界,谁有胆说那么绝对」,从「公主与骑士」到「我是1,不是孤单的个体」。2014年专辑《呸》和2018年《ugly beauty》,她的新形象都令我惊喜。她的合作对象变成了独立音乐人,相比口水流行歌,如今她的音乐更像对艺术和自我的探索。

她的MV里,有开放的性别意识:女装的男性,男装的女性,都是美的。有对女性处境的反思。有对同性爱人的鼓励。有对单一审美标准的反思。她试图用音乐传达价值观,而此时的周杰伦,还在重复劲歌热舞和校园恋爱。

《依然范特西》专辑里,周杰伦写过一首歌《红模仿》,宣告「我要做音乐上的皇帝」,当时我觉得,他当然可以。

但他没有。他没有陪我们一起长大,没有像教我们不服输一样,教我们负担生命的重量,如何面对分离和背叛,爱与失去,学做别人的父亲母亲,看清生活真相后继续生活,与衰老和解,然后一同老去。他还赖在青春期,但也没有像20岁那样,一次次带我们冲出庸俗时代的包围圈,打破想象力的极限,把流行歌唱得像诗,像电影,像艺术,关注更多人的挣扎和苦难。

他当然可以不满足我的期待,我也没有资格谴责,我只是对此深深惋惜。

对周杰伦死心是一次漫长的告别。他像高中后渐行渐远的朋友,就算价值观已然相左,见面无话可说,还是留着电话号码,不舍得删掉。虽然你也不知道这种自我感动有什么意义。

但我依然记得那句「要做音乐上的皇帝」——直至今天,听着《Mojito》的我,仍然像二十年前第一次听《JAY》一样,期待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这一天。

来源:搜狐

《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

「一起爬山吗?」成为这个夏天,互联网上最流行的梗。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让诸多听到的网友,不由感到后背发凉。

追溯原因,还要从这个梗的出处——最近爆红的悬疑网剧《隐秘的角落》(以下简称“隐秘”)说起。

这部网剧改编自作家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共12集。剧中讲述了沿海小城的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摄记录了一次谋杀,由此带来几个家庭卷入一场阴谋诡秘的故事。

自上线以来,该剧评分一路走高。连一向严苛的豆瓣网友,也有近40万人给这部剧打出8.9的高分。

“简直炸裂”、“烧脑”、“今年以来最好的国产剧”…网友对《隐秘》不吝溢美之词。

演员章子怡也在微博推荐该剧,直言这是一部品质可以和美剧抗衡的“中剧”。《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

各类《隐秘》的话题频繁登上微博热搜,“隐秘的角落”、“隐秘的角落细节”、“隐秘的角落全员演技派”、“隐秘的角落配乐”……衍生的热搜话题高达上百之多,形成霸屏之势。

如此强劲的热度,能与其相媲美的,大约也只有《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了。

《隐秘》为何如此爆火?今天我们探讨的,就是这部剧走红的原因。(本文有重度剧透,没刷完剧的同学需注意)

01
高能开篇,悬念结尾
该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片头惊悚的开始。可以说开篇即高能,吊足了观众胃口。

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和岳父岳母一起去爬山,到了山顶,前几秒还在调整相机,微笑着给岳父岳母摆姿势准备拍照,下一秒就将岳父岳母推下悬崖。如此让观众乍然一跳,毛骨悚然的情节,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兴趣,让人不禁好奇故事情节的发展。

吸引人注意力的不止开篇,还有每集的结尾。

这部12集的网剧,每一集的时长并不均衡,而是从30分钟到1个多小时不等。每一集的结尾,都停在关键处,以不断的悬而未决抓着人走。这种模式,参照了美剧的叙事节奏。

而这部剧的剧本监制,正是美剧《纸牌屋》的编剧乔·卡卡奇(Joe Cacaci)。

02
细思极恐的细节
除了扣人心弦的开头结尾,这部剧最牛叉的地方,就是隐藏的大量欲说还休的细节。

剧情中各种草蛇灰线的细节铺陈,乃至于片头动画,都在巧妙隐喻剧情的发展走向,暗示人物内心变化,包裹着故事真相。

如果不仔细观察,有些细节很容易被忽略,这也促使一批网友拿着“显微镜”,像素级地分析解读每一帧画面。

有的网友12集看完,什么也没注意到,直到看别人的解析,才恍然大悟,咂摸出这个剧的味道。

从豆瓣分析贴起始,到知乎问答帖,再到微博热搜,网友对《隐秘》细节的探寻热情度异常高涨。

其中微博热搜话题#隐秘的角落细节#截止昨晚12点,阅读量达到4.3亿,讨论8万。《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最富争议的细节应该要数朱晶晶是不是朱朝阳推下楼的。

在第三集,朱晶晶和朱朝阳在少年宫五楼大吵,朱晶晶站在桌子上,威胁要告状,谁知一脚踩空,从窗户掉了下去。这时,普普说了一句“她摔下去了”。到了12集,朱朝阳带着警察去五楼指认现场,背景话变成“她要摔下去了”,多了一个“要”字。《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一字之差,可能是在暗示当时朱晶晶并没有立马摔下去,朱朝阳还有机会救她,但朱朝阳没有选择这样做。

还有网友提到,朱晶晶可能不是踩空,而是朱朝阳主动推下去的。这点剧集的片头动画已经有了暗示。

片头动画中,三个小白人被黑色的人追着狂跑,两个小白人是手臂前后摆动的,一个小人却诡异地用了一个“推”的姿势。这或许是在暗示,朱晶晶可能是朱朝阳推下去的。类似细节的隐喻在剧中比比皆是,甚至剧中出现的电视背景音,也在呼应剧情的发展。

第4集,叶警官查了一天朱晶晶的案子回到家中,女儿已经熟睡,电视机还开着。电视里播放的是《还珠格格》,紫薇正在求小燕子:“小燕子,你快下来,你不要爬这么高,好危险”。

朱晶晶坠楼前,朱朝阳也对她说过类似的话。结果是小燕子从栏杆上摔下来了,朱晶晶也从顶楼摔下来了。

除此之外,严良和普普开头藏身的大货车,正是朝阳爸爸的永平水产厂的货车,预示着一场命运的轮回;张东升秃头造型,结婚八年没有小孩,电梯里熊孩子将水射在他的裤裆上,侧面反映出张东升性无能,巧妙揭示了夫妻关系紧张的原因。

包括剧中的食物,也承担了各自独特的叙事功能。周春红的橘子串起了和马主任的恋情,马主任套近乎时送橘子,两人分手时周春红吃橘子,映射这段感情的无疾而终;朱永平和朱朝阳一起吃的那顿甜水,落下了苍蝇,暗含着父子关系变质的开始…

关于《隐秘》的细节解析,据统计,将近50条之多。这些饱满的细节,撑起了情节的发展,极大丰富提升了整部剧的质感。

除了网友深扒的细思极恐的细节,剧组对场景的布置、年代的细节还原,也十分用心。

剧组将拍摄地选择在广东湛江,上了年头的陈旧建筑,昏暗闷热的房间,炽热耀眼的阳光,海边停靠的渔船,城市郁郁葱葱的绿植,编织出一个夏日炎炎的南方小镇。而这个小镇,离你我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

在拍摄地,道具组每天早上都会去当地的废品收购站,在废纸堆里挑可以在剧中用到的道具,目的就是为了搭建贴近那个年代真实的场景。

为营造粤语的环境,剧组的录音组也在拍摄间隙录制了很多粤语的声音:“街边理发馆里的粤语歌曲,路边摊食客的粤语交流,路口喇叭喊出的宣传语。”

细节的精雕细琢,让观众有了更强的代入感。

03
结局是童话?还是现实?
《隐秘》另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这部剧的结局。表面看,坏人受到了惩罚,三个小孩活了下来,警察也找到了凶手,结局圆满美好。但深究下去,这一切似乎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童话。童话背后,暗藏着另一个黑暗的结局。

制作者将选择权交给观众,你愿意相信哪个,哪个就是真的结局。这种双生结局的玩法十分绝妙,也是这部剧被封神的主要原因。

童话的结局是严良掉入海中,被老陈救起;普普被送往医院救活,和弟弟欣欣的骨髓配对成功。

暗黑的结局是严良穿着白衣服走进学校的礼堂,只有朱朝阳一个人望向了他,周围人无动于衷。严良去医院和爸爸告别,表示再也不能来看你,随后爸爸将手里的“梨”(离)递给了他。而普普自从在公寓晕过去后,到结局也再没有露过面,只是活在大人的嘴中。普普一直念念不忘的弟弟欣欣,也在一次普普的回忆里,和普普的爸妈出现在白光里。这一切都暗示着普普、严良、欣欣可能已经逝去。

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在观众和导演合力协作下完成的。观众即是看客,也是创作者。

正如笛卡尔传说的版本,相信童话还是真相,画上最后一笔的不是导演,而是看剧的我们。”

04
配乐出色
同样出色的还有片中的配乐,契合了整部片子的氛围和基调,“阴乐阵阵,没有一点阳气。”

如果注意的话会发现,这部剧总共有12首片尾曲,每一集都有一首专属片尾曲,基本都是采用一些先锋乐队的歌曲,包括后海大鲨鱼、木玛、小娟&山谷里的居民、PK14、发光曲线、Joyside等乐队。

每一首片尾曲,其实都暗示了剧情的发展,是片中叙事功能的延续。音乐本身也是这部剧的一部分。

如在第二集片尾曲木马乐队的《犹豫》中有一句“跳着舞的父亲倒地而去”,就暗示了结局朱朝阳父亲的死。

剧中有些配乐,则有种莫名的黑色幽默。例如第一集张东升把岳父母推下山时的BGM,是《坠入爱河》;《放进去腌制几天》被用在了第9集开头,王立被埋在水产冰柜中的片段。

而最让人“上头”的,就是贯穿全剧的《小白船》,说是童谣,其实更像是恐怖催命曲。每次这首歌出现,都没有好事发生。

第一次三个小孩合唱,张东升将岳父母推下悬崖;第二次少年宫大合唱,朱晶晶坠楼;第三次背景音乐响起,张东升的老婆徐静游泳身亡。

再细品歌词最后的“飘呀飘呀飘向西天。”怎么听怎么让人后背发凉。导演辛爽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这是一首儿歌,但其实它本质上是一首安魂曲,跟死亡相关。”

对配乐上如此用心,大约也跟辛爽是前北京著名朋克乐队joyside的初代鼓手相关。骨子里流淌的音乐细胞,让导演具备了对音乐更敏锐的触感。

12集12部片尾曲,恐怕也是迄今为止国产剧最豪华的配置。

05
演技精湛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各位演员的演技。无论是秦昊、张颂文这样的文艺片常客,还是王景春这样的老戏骨,都为影片奉献了教科书般级别的演技。

徐静的父母死后,张东升前几秒种在房间里抱着徐静安慰。安抚完从屋里出来,他就吃着苹果轻快地走向阳台。前后反差之强烈,变脸之快,让人顿时心生寒意。真是演活了一个“衣冠禽兽,斯文败类”的形象。张颂文,饰演剧中的朱永平。出场朱永平打牌的那一段戏,台词完全是张颂文现场即兴发挥,表演挥洒自如,演活了一个生意老板的精明灵活劲儿。

而此处还有一情节的设置也非常精妙。按照原先的剧本,此处本来是四个人打麻将,但是开拍前张颂文却建议打纸牌:「麻将代表这个厂效益不好,因为麻将打一圈需要很久,做生意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扮演朱朝阳妈妈的演员刘琳,在剧中拼命擦去儿子嘴角的奶渍,将一个母亲恋情曝光后的窘迫,恼羞成怒,强硬姿态,演绎的入木三分。以至于导演都惊呼“琳姐不红,天理难容”。比起老戏骨们炸裂演技,小演员的演技同样亮眼,全程在线。毫不夸张的说,小演员的演技,秒杀当今国内许多流量演员。

严良的叛逆痞野,朱朝阳内向缜密,普普的灵气早熟,在三位小演员的诠释下,有了真实立体的层次感。看到三个小孩,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参照对象。

在开机前,剧组为了寻找这些和角色气质天然贴近的小演员,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各个校门口“堵人”,光是面试小演员就面试了上千个。

付出辛苦没有白费,小演员的完成度之高,不得不让人感叹导演选角的老辣。而选角的导演,也在剧中饰演了一个角色——王瑶的弟弟王立。

06
全民玩梗
除了让网友拿着显微镜寻找剧情细节,官方和网友一起参与玩梗,也让这部剧营销的声量,在结束后依然保持了强劲的长尾效应。

因为张东升的角色实在过于深入人心,推下岳父岳母的场景,更是让观众留下不小阴影。围绕张东升的“爬山梗、秃头梗、岳父梗”成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制作了各种表情包在朋友圈、微博上传播。

《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秦昊则直接用上了“一起爬山”的手机壳。很快,神速的淘宝卖家们,在网店挂起了爬山梗的手机壳,一度成为淘宝的热卖品。《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还有网友戏言:“各大名山景区入口标语:秦昊禁止入内”。秦昊则转发回应:“我……还有机会吗?”并附上了自己的表情包。《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不仅如此,秦昊还和章子怡、魏大勋、万茜等演员,在微博不亦乐乎的玩起各种东升梗。《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剧情各个角色鲜明人设,网上还一度流传着#隐秘的角落至尊套餐#。

《隐秘的角落》为什么这么火?

上次看到这么可怕的诅咒,应该还是“谢广坤是你公公,苏大强是你爹”。

除了玩起张东升的秃头爬山梗,网友也没有放过学霸光环,心思缜密的“小朱”——朱朝阳同学。

在网友心目中,朱朝阳已经成功取代罗志祥,成为网友心目中新一代的时间管理大师。

“白天和朋友在外面鬼混,和杀人凶手周旋,上奥数班,和爸爸一起游泳吃喝玩乐,晚上回家继续练听力,学英语,写日记,就这样每次考试还能稳拿第一。”

反观剧中另一位同学叶驰敏,狂热刷题爱好者,主动要求家长给自己报奥数班,整天在家刻苦看书学习。就这,还是没考过一直摸鱼的朱朝阳同学。可以说学了12集,就学了个寂寞。

07
结尾
总而言之,一方面,《隐秘》本身过硬的质量,让口碑的传播有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全民来找茬式的挖掘细节,宣发方对玩梗的合理引导,即让网友享受到参与剧情解析中的乐趣,也充分激发了网友们玩梗的蓬勃热情。

多重因素的叠加,促使《隐秘》在全网的爆红,也让这部剧,成为一场全民参与互动的游戏。

咪蒙与「时尚先生」真是个迷

@阑夕:按理来说,像是咪蒙这样善于通过写作表达带动情绪的人,应该对于舆论市场具有相当准确的判断,但是每次试图进行个人PR的时候都会翻车,只能说是「当局者迷」。

这么感慨的原因,是看了咪蒙找「时尚先生」写的一篇深度自白:「咪蒙不再制造咪蒙」。

我就直说了吧,「时尚先生」就是咪蒙的御用媒体,我不知道这个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也许采编团队和咪蒙之间有着惺惺相惜的感情,这没问题,也没别的意思,但是这个关系我先挑明了。

一年前,「时尚先生」刊发了特稿「咪蒙离婚记」,咪蒙在对记者掏心窝子般的倾诉里,把自己的前夫描述为一个没有上进心的废物,离婚时竟然还有脸惦记着维护利益,「这时咪蒙才发现罗同学也是普通人,愧疚也因此减轻了一些。」

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就被骂得头破血流,甚至触发了微信的投诉审核机制,你现在去微信里搜这篇文章的标题,点进「时尚先生」的原文,会发现它是被禁止分享到朋友圈的。

我是万万没有想到,时隔一年之后,咪蒙再次出现,还是找的「时尚先生」倾诉,还是在说自己那段饱经风霜的创业史,以及,还是以喷前夫的方式立人设。

上一次喷前夫,是说前夫不思进取、甘当废物,这一次喷前夫,除了继续丰满废物这个定调之外,又多了人品方面的指摘,说前夫小心眼,憎恨咪蒙创办的公司夺走了自己的妻子,说前夫心机重,离婚期间刚好咪蒙账号被封,公司价值损失惨重,一度猜测是不是咪蒙故意搞事情想转移财产。

最低级的一段描述是这样的:在离婚后,咪蒙的前夫出门旅游,咪蒙的朋友拱火,说他是拿着你的钱出去玩啊,咪蒙「大方」的回答,「他应该的,我希望他不工作,一辈子无忧无虑。」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你和别人离婚了,分割了婚内财产,然后别人使用那份财产,怎么能叫「拿着你的钱出去玩???」

倘若把性别颠倒一下,一个男人这样说自己的前妻,怕不是要被打拳打成猪头⋯⋯

上一篇「咪蒙离婚记」,被骂的理由之一是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平衡原则,讲的是两个人的离婚,但是通篇采访的只有咪蒙一方,听不到男方的半点动静。

于是这一次的「咪蒙不再制造咪蒙」学聪明了,采访到了咪蒙的前夫罗一洋,但是我非常怀疑——事实上也很吊诡——稿件里呈现出来的罗一洋,或者说罗一洋被摘出来的话语,大部分都是对自己不利的,我在想,除非罗一洋大费周章的跟记者聊这么久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为了替咪蒙黑自己,那么这篇文章的预设立场以及素材取舍就相当不正常了。

罗一洋承认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误解咪蒙转移财产,罗一洋签完离婚协议就把咪蒙微信给删了而咪蒙本来还想请他吃顿饭的,罗一洋说咪蒙的团队和她在一起她不会孤单,罗一洋又翻脸憎恨咪蒙的公司和员工,罗一洋说咪蒙争强好胜而自己随随便便,罗一洋说自己挣钱挣得少而家庭地位和经济能力挂钩,罗一洋说「我懒在家里」,罗一洋在咪蒙确诊宫颈病变后做出了「船到桥头自来直」的消极表态,罗一洋学英语学日语都很快就放弃了,罗一洋安于现状而咪蒙寻求变化,罗一洋说自己30岁就想退休打游戏,罗一洋自称「心胸狭窄、冷酷无情、没有眼泪」,罗一洋的岳母说这个女婿「愚忠」,罗一洋在离婚时张口就要50%的公司股权还承认是考虑自己,最后是罗一洋「勉强同意分配方案」,罗一洋说自己离婚后「过着败家子的生活」,罗一洋不联系儿子,连儿子生日都忘了,他辩解说这是为了忘记孩子他娘⋯⋯

是的,上面这些内容,全都是从这篇文章里提炼出来的、和罗一洋直接相关的对话或是转述,我不知道「时尚先生」是把人当傻逼还是真的就那么天真,觉得有人接受这么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采访时,会从头到尾都在挑着不利自己的话来说,顺着预先挖好的坑一个不落的依次跳下去。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么连着的两段场景切换:

上一段,是罗一洋坐在茶餐厅接受采访,「精神不错,手腕戴了普陀山佛珠」,说自己离婚后收藏游戏卡牌,最贵的一张价值8万,盘算自己手上的钱可以支撑二三十年的开销,语气平和的说「我就是要在死之前把钱花光。」

下一段,是咪蒙作为单身母亲「内心时而不宁静」,送儿子上学时因为打不到车快迟到了,儿子慌乱之中过马路差点被车撞,咪蒙「蹲在马路边嚎啕大哭」,痛骂自己决议离婚对儿子伤害太大。

这个蒙太奇的手法,下作,太他妈下作了,如此操作,还真不如别采访了,闭门造车的黑别人,总比坑别人还好吧,据记者自己说的,这篇稿子背后有高达67万字的速记,我强烈请求能不能放出来让我们看一看罗一洋还说了哪些话是没有被你们放进去的,如果他真的没有正面维护自己的表态,我给你们公开道歉。

作为文章主角的咪蒙呢,则是一个圣光悬在脑门上方的女菩萨形象,爱岗敬业,一心投在工作上,追求平等管理,深受员工爱戴,员工们说自己残缺、不强大,所以会被太阳般的老板吸引,出手阔绰,动辄给员工发钱发福利,为了事业过度操劳长胖,然后又狠得下来心做医美变漂亮,惨遭一直信任的下属背叛——几个子账号的运营者提议拆分出去独立持股——其中就有后来写出「寒门状元之死」的才华有限青年,文章出事之后,咪蒙仗义力保主笔,却没想到主笔没过多久就提离职,还炫耀有别的公司开出百万年薪挖她,咪蒙送员工名牌包包,却又听到员工偷偷议论老板自己背的包包比送她们的包包要好,所以「人品敌不过人性」⋯⋯

对比一下罗一洋的段落,真的是厚此薄彼得不要太过分啊,能够如此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离婚是因为前夫窝囊实在没办法继续走下去了、虚假文章是叛徒员工写的还牵连到了自己、公司倒掉是因为团队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反正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

讽刺的是,这篇文章在这个时间节点放出来的核心目的,也是写在文章里的这段话:「我认识到了错误,受到了惩罚,希望能有一次新机会重新开始,做些和从前不一样的事。(进军短视频)」

问题是咪蒙认识了错误,却不曾认领错误,或者说她愿意扣在自己身上的错误,就和有些领导在做自我批评时经常使用的那些套路一模一样:我这人的缺点,就是太急于求成,忙起来饭都没时间吃,饿坏了肚子,也影响了工作⋯⋯

咪蒙反思了些什么?反思对员工太好,所以没能建立威信,反思创业以来废寝忘食,都没有好好洗过一次脸,所以才要去补做美容,反思对年轻人亲亲抱抱举高高,可是没人来哄自己,反思是自己的义气(在员工编造文章惹出麻烦之后还冒着极大的风险保护员工)害了整个公司。

你这反思的是屁呢?